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十章 斗智斗勇

    突厥人拉开阵势,开始按部就班地伐木掘土。

    因为没携带多少奴隶,阿史那思摩只得命令士兵充作役夫。各部官兵或是上山伐木,打造攻城器械;或是进行掘土,然后去填战壕。这些都是些苦力活,往常只有奴隶才去做,众人只顾劫掠,哪里经历过,真是比打仗还有疲惫。

    而且掘土填壕的事情,要面对着城墙上隋军的箭雨,伤亡大,又少有功劳,一般负责此事的都是军中的炮灰。

    突厥人素来懒散,见利而忘义,没人愿意做这种牺牲。下面的军官刚开始还能听从命令,但后来累得紧了,便开始生乱。

    这些人似乎打定主意隋军不敢出击,因此一个个的没点秩序,偷奸耍滑,闹闹嚷嚷,甚至连最基本的警戒都不做了,哪还有点军队的样子。若说他们是地痞流氓也有人信。

    隋军的斥候一直紧盯着突厥人,最后突厥人闹腾的样子连隋军斥候都看不下去了。

    然而李靖每每在城头上望着突厥人的动作,始终无动于衷。

    黄明溥有些不解,突厥人都混乱成这个样,还跟他们纠缠什么。就突厥人这个状态,都无需大军杀出,只要让他率一支骑兵直袭突厥人中军,便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击破对方。

    黄明溥最初还以为李靖担心吓退了雁门的隋军才放任这群突厥人的。

    黄明溥是黄明远的堂弟,又是他的副帅,身份特殊,他的提议李靖自是不能等闲视之。

    李靖乃解释道:“突厥人虽然困顿,但远来之时,尚且气势汹汹,不过一场小挫,便混乱如此,不合常理。突厥人怕是故意演给我们看的,要诱我军出击。”

    李靖故意放任对方的表演,乐得看戏。

    突厥人的混乱当然是阿史那思摩的有意为之。他麾下这群突厥精锐,几乎已经是半职业化的军队,战力惊人,自不会因为一些劳累而混乱起来。

    阿史那思摩心知恒安城中几千人马也够他们打的,若是强攻,旷日持久还效果一般,所以他才故意示敌以弱。

    只可惜隋军不上当,还把突厥人但傻子一样看。没两日阿史那思摩见隋军不上钩,心知对方识破了自己的意图,再这样做也耽误工作,便不再演下去了。

    等到突厥人忽然之间,又精气神十足的时候,黄明溥才不由得佩服起李靖的妙算。

    填平壕沟之后,突厥人开架起云梯、攻城车攻城。之前因为突厥云梯多为火箭所烧,这一次突厥人便在云梯之上蒙上厚厚一层牛皮,又涂抹上泥巴,防备隋军火攻。

    突厥人推着一架带轮的大型云梯,置精兵两百人于其上,靠近恒安城,隋军的火箭果然伤不到云梯分毫。突厥人乃将云梯推至城边,准备跃墙攻城。

    李靖急命人暗中将城墙凿穿三个小洞,等敌人云梯推进,即从洞中伸出一带铁钩的大木,将云梯钩住使其不能退;又从另一洞中再伸出一大木顶住云梯,使其不能放。

    此时突厥人的云梯进退不得。

    李靖又命人从第三个大洞之中伸出一根大木,木末端置一铁笼,内装燃烧的易燃之物,直接将突厥人的云梯烧断,梯上的突厥兵逃脱不得,尽被烧死。

    阿史那思摩眼看云梯攻城无果,便命人往城墙外侧运土,做出要填平城墙的样子。

    而私底下,阿史那思摩则命人在夜间挖掘地道攻城。本来突厥人是不擅长挖掘地道的,他们都是游牧民族,哪里擅长步战,更不会挖地道。

    但阿史那思摩军中有一个当年北齐逃奔突厥的老将,懂得挖掘地道。平日里阿史那思摩便把他当成宝,这次南下河东,正好带着此人。

    阿史那思摩遂命此人带领三千人马,掘进攻城,而填平城墙的士兵,则正好作为掩护。即使隋军发现突厥营中有大量土石,也只是以为填壕剩下的,不会怀疑。

    然而阿史那思摩不知道的是,李靖早命人在城中设置了一批瓮听,就是为了防止突厥人会地道攻城。

    把用薄皮封好口的瓮放置在井里,就可以听到从地下远处传来的音响,称之为“瓮听”

    虽然按道理来说,突厥人应该不会用地道攻城,但李靖却不会心存侥幸。

    突厥人向城内挖掘地道的动静,很快为城中负责瓮听的士兵所侦知。李靖听到上报,也是一笑,对面的突厥主将还真是个人物。

    于是李靖命人在城中内侧挖掘了一圈壕沟,并进行严密监视。

    等到对方挖通了地道,李靖便命人置大量引火之物,顺着地道将烟尘鼓入。突厥人不备,进入地道的士兵纷纷被地道中的浓烟熏死。

    阿史那思摩眼看地道攻城也不行,知道守城将领能力卓著,非取巧可以破城。不过他仍不放弃,眼看一计不成,又思得一计。

    阿史那思摩又命军队分为两部,以为轮换,日夜攻城。

    阿史那思摩知道城中隋军兵力不足,乃准备使用疲兵之计,不断消耗隋军力量。为了不让城中隋军有修整之机,阿史那思摩在城外置了数十门大鼓,日夜敲击,配合着攻城,搅得整个恒安镇鸡犬不宁。

    若是李靖真的只有两三千人马,面对这样的攻击强度,还真耗不起,人又不是超人,总要吃饭睡觉。

    然而恒安城内有兵三万多,分成数股,每日轮换。李靖乃命其余诸将,以布塞耳休息,值守部队与突厥人相持。

    如此双方一番攻防下来,反倒是突厥人受不了了。这两班次轮换的士兵终究不如七个班次轮换的士兵休息的足。

    况且这鼓声扰敌,也扰自己。

    阿史那思摩望着满是疲惫的自己部队,再看着城头生龙活虎的隋军,也是大为不解。这隋军难道真的是有如神助。

    阿史那思摩用尽了心思也没法破城,而据守恒安城的李靖,就像陪着一个小孩打架的大人一样,任凭阿史那思摩有多少破绽,就是只守不攻。

    眼看日子一天天过去,二人的心态一个越发急躁,一个越发稳健,但二人都清楚,留给突厥人的时间不多了。

第五十一章 三军将乱

    恒安城下打得火热,雁门城头也不枉多让。

    突厥人如潮水一般涌向雁门城,然后又如潮水一般退却。这已经是今日第八次冲锋,但雁门城始终岿然不动。

    始毕可汗到现在还没有放弃攻破雁门城的想法。在他看来,虽然情况危急,但只要他能破城,挟持杨广,就还有机会。已经输红了眼的始毕可汗就像是搏命的赌徒一样,总希望只靠着一局便能翻身。

    但突厥军中,已经没人想打了。

    虽然始毕可汗在军中严密封锁恒安镇丢失的消息,但这种消息根本瞒不住军中诸将,尤其是这个消息又有俟利弗的推波助澜。

    可汗帐中无秘密,在始毕可汗得到确切信息的下午,这个消息便传遍诸军。

    虽然之前恒安镇丢失的消息在营中传的沸沸扬扬,似乎言之凿凿,但很多人只是把他当成一个闲谈,并不完全相信。毕竟如勃帖说得那样,恒安镇远在他们身后,有山河险阻,隋军难道是飞过去的。

    但现在恒安镇丢失的证据摆在众人眼前,由不得众人不相信了。

    恒安镇丢失的影响太大了。

    或许普通的士兵不清楚恒安镇对于隋军防御突厥的意义,但是他们明白,他们南下河东,就这一条路可走,失去了恒安镇,他们回家的道路被隋军关闭,他们彻底被包围在了河东。

    人在困境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不好的情绪,更容易盲从。在有心人的挑唆、诱导之下,很快悲观、消极的情绪开始在军中大肆滋生。

    接着军中便有消息传遍,隋军已经调集了数十万军队,将他们团团包围了;还有消息传言,隋军能从北面攻破恒安镇,是因为他们已经攻破的突厥牙帐;更有消息传言,此次隋军攻破牙帐的将领便是黄明远······

    各种说法,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断的在突厥军中进行发酵,甚嚣尘上。虽然很多都是捕风捉影的事情,但是处于恐慌之中的众人,就是相信这些无法确定的小道消息。

    俟利弗自从决定投降大隋之后,便很清楚,他和兄长,只能活一个,就像他的父亲启民可汗和堂伯都蓝可汗一样。胜利者获得一切,失败者只有死亡。而为了不成为那个失败者,他必须用尽各种手段。

    始毕可汗的影响力毕竟远大于他,一旦让始毕可汗逃回草原,他未必能击败兄长。

    俟利弗手下有很多汉人文士,这种流言蜚语、杀人诛心的手段,正是他们所擅长的。于是俟利弗命人利用各种手段,制造突厥军中的恐慌,扰乱军心。

    突厥人擅长打仗,国中以武为准,对于这种流言小道不太注重。始毕可汗本人更是一个崇尚强力的君主,总以为凭借杀戮可以威慑四方。因此等到他知道下面流言状况的时候,整个突厥大军已经完全陷入流言的海洋。

    这个时候若是始毕可汗能够亲自出来,破除流言,稳定军心,或许还能收拢三军将士的心。但始毕可汗太自傲了,眼看流言四起,竟然下令“军中敢有流言蜚语者,杀无赦”,企图以强力来镇压三军。

    始毕可汗无脑地跳出来,俟利弗立刻便将祸水引到始毕可汗的身上。

    很快军中便开始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他们本来应该在草原上过舒坦日子,是始毕可汗的一意孤行,背叛大隋,才引得这场灾祸。这次他们被隋军包围,隋军为了报复,必然会大肆屠戮,只有始毕可汗死了,打消了大隋天子的怒气,隋军才会放了他们。

    这种说法本身很可笑。

    突厥人攻打雁门这么多日,肆虐河东,荼毒雁门、马邑二郡,更是烧杀劫掠,无恶不作,犯下的血债累累,想想隋军也不可能这么简单便放过他们。

    但军中很多人却相信这个说法。

    人在绝望、恐惧之中,本能的会抓住可触碰到的求生稻草。他们宁肯面对可笑的谎言,亦不吭面对事实,因为恐惧。

    而且众人在这场战争中疯了、放纵了、杀戮了,更收获了,他们开始担心自己在草原上的家人,担心自己的牛羊,担心自己的女人,他们想回家了。

    于是只要杀了始毕可汗,便能回家的消息,几乎如烈火遇上干柴一般,迅速在众人心头火热地燃烧起来。

    很快,各军之中对于始毕可汗的怨言开始加剧,始毕可汗的威望也开始急剧下降。

    千百年来的胡人,几乎都在外斗和内斗中度过,他们除了对外杀戮,最喜欢的也是内部斗争。至于忠诚,是一种很少被提及的东西。

    对于很多人来说,既然始毕可汗成为他们生存的阻碍,那么即使始毕可汗是大可汗,也是他们的敌人。

    很快在突厥人内部,各种原本不服始毕可汗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很多迹象开始,突厥军要乱了,但始毕可汗还是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在他看来,怨言怨语在突厥人中就没有消失过,只要他手握大军,这些人也只能发泄一些怨言怨语。

    始毕可汗不仅不重视,还命勃帖继续加大对军中传播流言的处置力度,他要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可汗之威。

    始毕可汗新宠信的勃帖,在阿谀谄媚、巴结君主上,能力不亚于史蜀胡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史蜀胡悉虽然是个幸臣,也是个能臣,他能帮着始毕可汗将整个突厥内部打理的井井有条。启民、始毕父子两代,用十年时间统一了半个草原,史蜀胡悉功不可没。

    但勃帖不行,他没治国理政的能力,他只擅长做个奸佞。

    始毕可汗将这些事情交给勃帖,寄希望勃帖能够如史蜀胡悉一样,替他稳固大本营,但明显是想多了。

    勃帖会镇压,会杀人,就是不会收拢人心。

    虽然突厥军中,每日都有十多人因此而被杀。很多人因为畏惧,变得谨言谨语起来,但看似变得安定的突厥营中,已经被放在这一座随时要爆发的火山口上,只等着岩浆喷薄而出的那一刻,将所有人给淹没。

第五十二章 刺杀之事

    这几日,突厥大军进攻的越发疲软。虽然每日还有数个波次的攻击,但是众人基本上靠不近城墙便退了回来,更别说进行蚁附攻城了。

    始毕可汗就是用严苛的军法逼着他们也没用,逼急了,一个个地趴在冲锋的道路上装死,你总不能亲自上前去一个个验证去吧。

    所以连接攻击了几日,连个浪花也翻腾不起来。

    攻城不顺,始毕可汗除了每日杀人、喝酒、耍疯,也别无办法。而且时间越过越久,北面负责进攻恒安镇的阿史那思摩也没有什么消息传来,更让始毕可汗心乱如麻。

    这天晚上,始毕可汗喝了酒,一个人躺在榻上酣睡。

    脚边还有一具裸露的尸体,那是被他虐杀的女子。突厥人从雁门周边抢了很多女人来发泄兽欲,始毕可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今日他施完暴之后,只是因为女子没来得及给他清理身体,他便恼羞成怒,直接将对方给杀了。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始毕可汗似乎超级喜欢这种暴虐,杀完人之后,甚至都不让人清理尸体,竟然直接躺在鲜血淋漓的褥子上,倒头就睡。

    也不知道睡了多久,一个亲信仆人悄然入帐。

    这仆人小心翼翼地叫起始毕可汗,因为始毕可汗有起床气,每每被人吵醒,便喜欢拔刀杀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吵到始毕可汗被处死了。

    至于脚边的女性尸体,这仆人看也不看,又不是第一天见到,这样的事情不知道发生了多少起,早就习以为常。

    “呼呼”大睡的始毕可汗被叫醒,这次似乎精神状态不错,没有胡乱杀人。

    “怎么了?”

    那仆人跪在地上,战战兢兢地说道:“回······回大可汗,阙特勒求见,说是北面恒安镇传来重要军情。”

    若不是阙特勒一再要见始毕可汗,说是事关大突厥生死攸关的大事,这仆人打死也不会冒着被杀的风险替他来叫始毕可汗起床的。

    而且当时有好几人,只有他地位最低,又没什么后台,才被推到人前,做了这个倒霉鬼。

    始毕可汗一听是恒安镇的事情,精神一震。这几日他早就等阿史那思摩的消息不耐烦了。

    “阙特勒在那?快让他进来!”

    始毕可汗猛地爬了起来,赤着脚坐到一侧的胡凳上。

    这名仆人如梦大赦,赶紧爬起来走出帐外。

    过了不一会,这名仆人便引着一个彪形大汉进入帐中,来人正是始毕可汗的堂弟阙特勒阿史那骨咄。

    阿史那骨咄所部在大军北侧,正好连通恒安镇。

    始毕可汗一见阿史那骨咄进帐,立刻说道:“阿史那骨咄,恒安镇怎么样了?阿史那思摩攻破恒安镇了吗?”

    阿史那骨咄连忙跪在地上说道:“尊敬的大可汗,阿史那思摩传信于我,他已经在两日前攻破了恒安镇,只等着大可汗率军与他会和。”

    “好!”

    始毕可汗大喜若狂,夺回恒安镇,他心中悬着的担子总算能放下。没了恒安镇的拖累,这一次便能更好地攻击雁门城了,毕竟即使攻击雁门不克,他们也能顺利的返回草原。

    始毕可汗又命人前去发布此消息,振奋军心。

    始毕可汗一片欣喜,也没有提防身边的阿史那骨咄。他随口问道:“你说我打下雁门城之后,该怎么处置杨广?”

    阿史那骨咄随口回了一句,始毕可汗没有听清。他便让阿史那骨咄再说一遍,阿史那骨咄又小声说了一遍,始毕可汗还是没有听清。

    始毕可汗有些不悦,生气地说道:“阿史那骨咄,你的嘴是兔子的嘴吗?连话都说不清,靠近点,我听不见。”

    始毕可汗因为恒安镇被破的事情高兴,随手拿起桌子上的酒壶,大口大口地喝起酒来。

    这时阿史那骨咄一步一步靠近始毕可汗,离着始毕可汗有一步多远,他忽然从怀中抽出一把利刃,朝着始毕可汗的身子狠狠地扎去。

    始毕可汗还没有反应过来,阿史那骨咄短刃早到,始毕可汗下意识地侧身去躲,那利刃扎在了他腰部一侧,连袍子都割烂了。

    始毕可汗终于被疼痛和鲜血惊醒了酒。

    始毕可汗捂着伤口,大声说道:“阿史那骨咄,你疯了吗?”

    阿史那骨咄拿着利刃,对着始毕可汗大声骂道:“咄吉世,你这个被狐狸养大的豺狼,你的心比草原上最丑陋的老鼠还要黑,比最卑贱的鬣狗还有坏。是你将整个突厥带到了今日的绝境,是你的无能要让大突厥灭亡。我今天杀了你,替整个大突厥除害。”

    说完阿史那骨咄咆哮着向始毕可汗刺去。

    始毕可汗受了伤,有没有兵刃,只得一边大喊,一边在帐中躲闪。可是这大帐虽然巨大,但也比较空荡,无处可躲,始毕可汗只得随手抓起可抓的一切东西向阿史那骨咄投掷。

    始毕可汗被阿史那骨咄逼到帐篷一角。阿史那骨咄抬手就刺,没想到始毕可汗身子灵活,那短刃刺到帐篷上,始毕可汗立刻就抓住阿史那骨咄的手。

    二人正在较力,这时帐外闻询的金狼卫冲入帐中,制住了阿史那骨咄。

    始毕可汗受了伤,又累得气喘吁吁,好一会才缓过劲来。

    看到帐中被五花大绑的阿史那骨咄,他好一阵拳打脚踢,又让阿史那骨咄说出同党。

    阿史那骨咄一阵大骂:“咄吉世,你个豺狼,你不得好死,现在人人都想杀了你,你就快下地狱了。”

    始毕可汗无比愤怒,再也忍不住了,直接让人将阿史那骨咄拖出去处死。

    今日发生的事情,着实让始毕可汗不寒而栗。

    阿史那骨咄说人人都想杀了他,难道真的如此吗吗?

    始毕可汗心中满是恐惧,虽然他强装巨大。

    第二日一早,众人听说阿史那骨咄刺杀始毕可汗被处死,整个大营更安静了。始毕

    可汗看着营中营中畏畏缩缩地众人,感觉每个人都想要加害他。

    今日攻城效果更差,还没靠近城墙便退了回来。

    三军士气已经降到了冰点,就差哗变了。始毕可汗望着没什么生气的大营,突然觉

    得,应该走了。

第五十三章 雁门解围

    始毕可汗也担心隋军援军越聚越多,实在不敢再留在雁门,于是准备撤退。

    对于三军将士来说,总算有个好消息。

    不过撤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隋军在南面、东面都有大股部队,一旦看到突厥主力撤退,必会像饿狼一样扑了上来。稍有不慎,便是溃退的局面。

    始毕可汗不愿消耗自己的嫡系,便安排弟弟俟利弗所部殿后。理由也很简单,俟利弗的军队在最西面,撤退的时候自然落在最后,殿后也是理所当然的。

    俟利弗也不跟始毕可汗计较,就让他这个好兄长再得意一次。

    七月十五日,在突厥主力包围雁门城整整三十三日之后,突厥军队开始撤退。

    突厥人撤退的很突然,也很坚决,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消失不见。

    从雁门城西望,原本到处都是突厥人营地的旷野之中,此时只剩下大战之后的狼藉与萧索,再也没有突厥人的踪迹。

    城中的守军尚不了解情况。这一个多月来,突厥人为了破城,用尽了心思,也费尽了手段,守军都有些麻木了。眼看突厥人撤退,隋军甚至以为对方在使用伪计。

    等到斥候出城打探回报,突厥人全部拔营向北,所有人才真正相信,突厥人退了。

    先是一片沉默,接着整个雁门城便爆发出如山崩地裂般的欢呼声。整整三十三日,所有人拼命死战,几乎没有一日能够安生,而今突厥人终于退了。

    突厥人不见的消息并没有报到杨广行宫,因此城中欢呼大声的时候,杨广还以为城破了,慌张之下,急忙召集亲军护驾。

    等到张诚兴高采烈地跑到正殿给杨广报喜,弄得慌慌张张的杨广还满是尴尬。

    “圣人,大喜啊!大喜!”

    杨广正提着剑要往马厩走,突围离不开战马。这些日子,杨广就差没守着马厩过了。

    眼看张诚大呼小叫,不成体统的样子,杨广大怒道:“喊什么?怕贼人杀进来了找不到朕吗?”

    张诚或许是太惊喜了,连杨广的驳斥都没反应过来。他跪在地上,大声说道:“圣人大喜!大喜!突厥贼人撤了!”

    杨广一听也愣了,有些失神,过了片刻才反应过来说道:“你确定突厥人撤了?”

    张诚兴奋地说道:“圣人,是黄玠将军亲自派人送的信。今日一早,突厥人已经撤围二十里,正慌慌张张地往北而去!”

    杨广听了大喜,随手便把手中的剑扔在地上。突厥人走了,他不用突围了。

    “报信的人在哪?带朕去瞧瞧!”

    杨广匆匆忙忙往前殿赶,虽然他知道这种事情,张诚不可能骗他,但他一定要亲眼见到,才能放心。

    杨广到了前殿,苏威、裴矩等人都已经在殿上等着了。

    突厥人撤退的太突然,众人都没反应过来。还是黄玠在往行宫送信的时候,同时又将奏报送到内史省,苏威等人才得到消息。

    一众人匆匆赶来,虽然不像普通人那样欢呼雀跃,但脸上也洋溢着愉悦的笑容。毕竟一众人刚经历的生死,心中还颇不平静。

    等到杨广进殿,众人赶紧上前庆贺。

    杨广这时相信突厥人退去的消息确凿无疑,放肆地大笑起来。

    杨广四十六年不曾遭遇过的劫后余生,真真是有些百感交集。

    很快,其余诸门的守将也纷纷回报消息。各处的突厥军队均已经拔营离开,整个雁门城周围没留下一兵一卒。

    到了中午,一骑快马从东门入城,黄明远的奏报到了。

    苏威拿到奏报,赶紧上报杨广道:“禀圣人,卫公从辽东千里驰援,所部兵马已经赶到了繁峙县,而右御卫大将军薛世雄在崞县击破突厥人,解了崞县之围,皇太孙安然无恙。今东、南两路大军,皆向雁门而来。”

    今日多喜临门,听闻援军赶到,而他最重视的皇太孙也安然无恙,杨广终于放下心来。

    “辽东离着雁门两千余里,明远只用了三十三日便解了雁门之围,真忠臣也!”

    到了下午未时过半,黄明远带着轻骑从繁峙赶到雁门城。

    又是花开花落,岁荣岁苦,一年多没见天子。这几年来来往往,断断续续,黄明远与杨广在一起的时间着实不多。

    杨广这些日子或许是真的惊吓到了,今日再见,较之去年苍老了许多,连两鬓都有些斑白。

    见到黄明远,双方还隔着好几步,杨广快步上前,一把抓住黄明远的手,眼角里竟然微红。

    “明远,朕终于把你盼来了!”

    这些日子所遭受的委屈,比杨广半辈子经历的都多。杨广性子本就傲娇的很,性格好强,从不落于人后,也只有在黄明远面前才露出这么脆弱的一面。

    黄明远“扑腾”一声跪在地上。

    “是明远来迟了!”

    杨广扶起黄明远,二人一同进入殿中。这般礼遇,也就只有黄明远能获得,看得宇文述等人满是艳羡。

    “圣人要保重身体!”

    “年纪大了,比不得你们这些年轻人啊!要是年轻二十岁,何至于今日啊!”

    ······

    二人如拉家常一般,一年多不解的疏离立刻便消散的无影无踪。

    二人坐定,苏威等人也在下面坐好,黄明远便跟杨广述说此次救援之事。黄明远也得解释一下如何从两千里外到的雁门,否则天子事后,怕是会疑心自己提前知之。

    听得黄明远这些日子如何,人不卸甲,马不离鞍,昼夜兼程,诸人也赞叹黄明远的忠诚。

    杨广更是高兴地说道:“有明远在,朕无忧矣!”

    黄明远又细述自己已经将突厥人堵在了恒安镇,并在雁门之地给突厥人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收网歼敌之事,杨广听得更是又惊又喜。

    杨广活这么大,没受过这么大的委屈。雁门之事,对于他来说是个没法掩盖的污点,是他成为神明之路的瑕疵,杨广如何能不愤怒。

    杨广自以为对始毕可汗仁至义尽,可始毕可汗却辜负了他的信任,现在想到始毕可汗的无礼,杨广恨不得将始毕可汗千刀万剐。

    “明远之能,朕悉知之!对胡一战,诸事由明远处置。朕唯一所求者,咄吉世小儿之首。万望明远悬胡酋之首于马前,为朕报功!”

    黄明远起身拜道:“臣敢不尽心竭力!”

第五十四章 苟且偷生

    雁门既然解围,杨广便急着返回洛阳。这次突厥人突然反叛,打了大隋一个措手不及,朝野内外都快乱成一锅粥了,急需稳定局势。而且杨广这次被围,心有余悸,怕是短时间内,也不敢再北巡了。

    黄明远没有在雁门城内待多久,当晚便辞别天子,返回军中。

    给突厥人布了这么大的局,到了收网的时候,是成是败,就在于此,黄明远不得不谨慎。

    黄明远率部向西,在西陉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三十二里雁门关西雁门山上)与薛世雄统帅的河东援军会师,此时的黄明远终于有了和突厥人大决战的底牌。

    黄明远让人传信给俟利弗,令其出击。

    黄明远既然策划突厥内部生乱,便不准备直接与突厥人大战。那样不仅伤亡会很大,还很有可能引得对方出现同仇敌忾的局面。而令俟利弗策动突厥人军中的反扑力量内讧,则更方便快捷。

    俟利弗率军殿后,隋军也有默契的不向其部发起攻击。

    突厥人渡过桑干河,离着白狼塞已经不远了。而从白狼塞到恒安镇,不到百里的距离,用不了两日,便能到达。

    但令始毕可汗发愁的是,直到今日,恒安镇亦没有捷报传来。阿史那思摩回报,隋军虽然只有三四千人,但实力强悍,是隋军精锐部队无疑,短时间内,恐难以破敌。

    始毕可汗不认为这数万大军到了恒安城下,一击便能破城,所以他必须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但身后的隋军步步紧逼,且始终与突厥人军队隔着三十里不紧不慢,让始毕可汗也无奈。

    最后始毕可汗思索良久,若想顺利突围,必须得留兵断后。要留下一部在神武县(今山西省山阴县东南)挡住北上的隋军,为突厥主力攻破恒安镇争取足够的时间。至于为何不在更为险要的白狼塞,始毕可汗也很无奈,白狼塞城关已经损毁,反倒不如神武县城更利于防守。

    不过留下的部队,很有可能会被隋军包围在神武县城。即使突厥主力突围而出,这支部队也可能成为隋军的猎物,根本没有破围的可能性。

    始毕可汗本来希望将俟利弗给留下,但俟利弗当即便要与始毕可汗翻脸,更是直言,始毕可汗若是派他去送死,他就立刻投降隋军,大不了一拍两散。

    始毕可汗被逼得下不来台。不过现在局势不利,始毕可汗也不敢逼迫这个弟弟。

    至于其余部落首领,虽然没明着表态,但心中想的跟始毕可汗差不多,这种必死无疑的事情,谁愿意给别人做炮灰。大不了,就投降隋军呗。

    始毕可汗恨得牙痒痒,却也不相信这群人的节操。他敢留下哪一部,哪一部的族长就敢立刻投降隋军,倒戈相向。

    始毕可汗无奈,总不能让他自己割肉吧。

    就在这时,始毕可汗的亲叔叔沙钵罗设阿史那苏尼失自告奋勇,愿意为大军断后。

    阿史那苏尼失是启民可汗同母弟,相较于另一个在突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兄长阿史那执室,阿史那苏尼失则显得名不见经传。不过阿史那苏尼失实力并不弱,他手底下有一个万骑,骁勇善战。而他本人更是只忠诚于可汗,绝不参和阿史那家族的内部争斗,因此颇受始毕可汗的信重。

    此时危难见人心,阿史那苏尼失主动请缨,立刻便感动了始毕可汗。始毕可汗赞叹道:“若大突厥人人皆如叔父,则何愁大突厥不兴。”

    为了表示对阿史那苏尼失的重视,始毕可汗当场封阿史那苏尼失为叶护。不过并没有什么人羡慕。一个叶护的名头,换阿史那苏尼失一部人的性命,大可汗真是打得好主意。

    不过这也被阿史那苏尼失拒绝了。阿史那苏尼失直言道:“我连命都不在乎了,又如何在乎一个叶护的名头。今日断后,只是因为我是阿史那家族的子孙。只求大可汗回到草原,能够爱护牧民,磨砺兵马,重新大突厥的荣光。”

    阿史那苏尼失的话让自己的好侄儿脸色一会红,一会绿。始毕可汗并不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可汗,不过看在叔叔要为他去死的份上,他就原谅这个叔叔的口不择言。

    诸军过了神武城,继续向北。

    而阿史那苏尼失看着北去的突厥大军,好一阵愣神。

    直到始毕可汗的部队再也望不到踪迹,儿子阿史那邕才叫动了他。

    “阿耶,大可汗已经走了,我们是不是要整备防御?”虽然阿史那邕特别不明白父亲的选择,但他尊重父亲的选择。

    “整备防御?防御谁?”

    阿史那苏尼失看着自己的长子,这个儿子忠厚、朴实又孝顺,可缺少一份机敏,终究难成大业。

    阿史那邕有些不明白父亲的意思,忙说道:“父亲不是自请断后?现在隋军将至,我军当趁着这段时间,加固城防,以争取更多的时间。”

    阿史那苏尼失看着儿子说道:“我们能打得过隋军吗?”

    “不能?”

    “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什么要与隋军死战一场呢?”

    看着儿子不解的面容,阿史那苏尼失说道:“你知道我那些好兄弟在背后怎么说我吗?他们都说我是软弱的羊羔,不是苍狼之神的子孙。可你现在看看,我那些如猛虎、恶狼一般凶狠的兄弟,现在都在哪里?早就成了一堆枯骨了。只有我这个他们口中软弱的羊羔还好好地活着。

    记住了,勇猛不是本事,活下去才是真正的本事,永远不要心存侥幸,也永远不要和你打不过的敌人为敌。”

    阿史那邕似懂非懂,又问道:“阿耶,那我们该怎么做?”

    阿史那苏尼失说道:“向隋军投降,隋军会宽容我们的。”

    “可是,可是·······”

    阿史那邕想说什么,终究没有说出口,他从不会质疑自己的父亲。

    阿史那苏尼失却是看出儿子想问什么,便说道:“你是想问大可汗他们怎么办吧?始毕走不出大隋了。”

    “为什么?”

    阿史那苏尼失讥笑道:“连阿史那思摩都攻不下的恒安城,你以为始毕可以吗?”

第五十五章 事不密则害成

    隋军主力进抵神武县城,阿史那苏尼失父子立刻打开城门,率领麾下六千余骑向隋军投降。
    黄明远接受了阿史那苏尼失父子的投降,并要求阿史那苏尼失立刻率部随隋军追击始毕可汗军。阿史那苏尼失毫不犹豫地便答应了,这时候什么君臣、叔侄感情,都不如自己的性命重要。若是可以阿史那苏尼失也希望用始毕可汗的人头来换他在大隋的地位。
    于是黄明远以阿史那苏尼失部为前锋,继续向北进发,逼近白狼塞。
    此时始毕可汗还不知道自己的好叔叔已经背叛了他,他正做着返回草原、东山再起的美梦。
    夜色已深,数万突厥军队夜宿白狼塞中。
    俟利弗的大营在最南侧,因为他与始毕可汗互不信任,双方也各自分营驻扎。此时本该是众人酣然入睡的时候,但俟利弗不仅没有待在帐中,反而一身戎装,手握弯刀,裹着大氅,望向北方。
    而在俟利弗身后,是上万齐齐整整的军队,皆是全副武装,鸦雀无声。
    没过多久,在北面始毕可汗的大营之中,一支点燃的鸣镝发出尖锐的声音,划破了宁静和黑暗的夜空,直奔云霄而去。
    俟利弗望着那渐渐消失在夜空中的光点,目光炯炯。他抽出了腰间摩挲良久的弯刀,指向了北面的始毕可汗大营。
    射出鸣镝的不是旁人,正是俟利弗在始毕营中的盟友乌没啜。
    乌没啜是突厥的一位俟斤,也算位高权重。往常始毕可汗威势正隆的时候,他是始毕可汗帐前摇头摆尾的一只鬣狗,叫得别谁都欢快,但现在始毕可汗势穷,他也开始反复起来。
    俟利弗素与乌没啜交好,当他选择投降大隋之后,要对付兄长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盟友便是兄长的心腹将领乌没啜。于是俟利弗秘密派人邀乌没啜至自己营中,将突厥的处境告诉了对方,让乌没啜在自己与始毕可汗之间选择一个。
    若是平常,乌没啜就是不选俟利弗也会灵活应对。但很明显俟利弗这是个鸿门宴,不是朋友,便要做敌人。
    乌没啜本就是个墙头草,见风倒,又见始毕可汗果真是要大厦将倾,立刻选择投到俟利弗的麾下。
    乌没啜人品不怎么样,但心思却灵活的很。他善于把控人心,脾气也好,在突厥军中,风评很好,朋友也多。这也是俟利弗选择以乌没啜为突破口的原因。
    乌没啜于是秘密邀请军中那些对始毕可汗不满的将领,拉拢为己用。几乎不用刻意寻找,现在的突厥军中,不知道有多少对始毕可汗不满的人。很快在突厥军中,乌没啜一伙就形成一股大的势力。
    乌没啜的动作很频繁,也没怎么做好隐藏,自然引得勃帖的注意。不过乌没啜往日很注重跟始毕可汗的心腹打好关系,因此多厚赠勃帖各种财货。勃帖虽然觉着乌没啜有些可疑,但看在他隔三差五送的东西的面上,还是不做计较。
    于是乌没啜在始毕可汗的眼皮子底下行动,勾连了军中无数人。
    自始毕可汗率军北撤之后,俟利弗和乌没啜就在寻找机会。不过俟利弗性格过于谨慎,很多次好机会都错过,只到现在大军已经撤到了白狼塞,若是再往北就到了恒安镇,眼瞅着再不动手便没有机会了,俟利弗才不得不选择出击。
    俟利弗与乌没啜商议,由乌没啜率人在营中制造混乱,而俟利弗等待乌没啜给出信号之后,便向整个大营发起攻击。
    到时候内外双管齐下,斩杀始毕可汗。今夜那支射出的点燃的鸣镝,便是乌没啜给俟利弗出击的信号。
    俟利弗看到鸣镝,立刻率部直奔白狼塞中的始毕可汗大营而去。他集中了全部的兵力,务求一击必中。
    呼啸的骑兵,蜂拥而至。始毕可汗大营脆弱的防御,对于俟利弗所部来说,几乎是不设防的。
    整个营中,已经开始混乱,到处都是惨叫与呻吟声。俟利弗带着部下,一路突杀,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杀入到始毕可汗中军营前。
    “给我诛杀始毕!”
    俟利弗意气风发,志气高昂,他与咄吉世那个傻子争斗了十几年,今日总算胜了对方。
    这时俟利弗的部将阿史那射感觉不对,他有些疑问地向俟利弗汇报,他们虽然几乎是不费力地杀到中军,但中军的军队似乎也太少了。而且整个营中看起来混乱,但也没发现多少溃乱的人群。
    听了阿史那射的话,俟利弗觉得有些不对劲了,他忙让人去找乌没啜。
    这时乌没啜气喘吁吁地杀来,眼看俟利弗停在中军大帐前,还满是疑问,“可汗还愣着做什么?”
    就在俟利弗有些纳闷的时候,忽然四面喊杀声四起。
    俟利弗脸色大变,忙向四周看去,便见周围尽是点亮的火把,打的如白昼一般。俟利弗心中愕然,他可没安排人如此这般。
    这时他的那位本该惊慌失措地好兄长,骑着高头大马,从一侧出来。
    “俟利弗,这次还是你败了,你不如我!”
    原来勃帖不顶用,但始毕可汗还有一个谋士,名叫康苏蜜。此人是来自西域康国的胡人,追随始毕可汗十多年,是始毕可汗最信任的几个人。
    乌没啜自以为搞定了勃帖,在营中的动作这么大,立刻引得康苏蜜的注意。
    康苏蜜发现了乌没啜的异常之后,便禀报了始毕可汗。刚开始始毕可汗还不信,但康苏蜜命人混入乌没啜的造反小团体,获得具体情报之后,始毕可汗才不得不相信此事。
    始毕可汗勃然大怒,又是一个逆贼,便要人去捉拿乌没啜。
    这时康苏蜜建议,可以放长线钓大鱼,严密监视乌没啜,找出对方的同谋,然后将其一网打尽。
    突厥人虽然喜欢内斗,但内斗水平真不怎么样,保密性也不强。连起事的时间都被康苏蜜给获得,俟利弗败的也不怨了。
    眼看俟利弗脸色有些发白,心中得意的始毕可汗一挥令箭,命人四面诸军向被包围的俟利弗所部杀去。
    这一次,隐藏在大突厥内部的蛀虫该被清理干净了。

第五十六章 乐极生悲

    虽说俟利弗的心机比兄长深沉的多,可实打实的指挥作战能力,却比兄长差得远了。发现被兄长包围,俟利弗便心中发怯,等到四面的突厥主力围剿过来,俟利弗根本没有抵抗的决心,只剩下落荒而逃。
    在心腹亲兵的护卫下,俟利弗和乌没啜带着一众残兵杀出重围,往南而去。
    至于营中参与俟利弗造反的一干人等,都遭了殃。始毕可汗素来残暴,对待这些叛徒,更是手段毒辣。一众被俘虏的高级贵族,尽被始毕可汗下令剥皮抽筋,吊死在营门口。
    杀光了大突厥内部的蛀虫,始毕可汗心里别提多舒坦。
    但在始毕可汗独裁残暴的统治下,是一颗颗恐惧与仇恨的种子,逐渐发芽。
    俟利弗逃出重围,看着身边一众残兵败将,不禁放声大哭起来。他素来看不起自己兄长这个莽夫,就是与兄长争夺可汗之位的时候也没有吃多大的亏,与汗位失之交臂纯粹是因为实力不济。这一次如此惨败于兄长之手,着实让他受不了。
    身后追兵紧追不舍,俟利弗眼看无路可逃,便下决心彻底投奔大隋。即使做不了突厥可汗,也能当个隋朝将军,好过被兄长砍了脑袋。
    俟利弗往南走了没多久,便遇上了隋军。
    俟利弗见到黄明远就跟见到亲人一般,放声大哭起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黄明远弄得都有些尴尬。
    俟利弗是大能力没有,但小聪明却不少。刚开始或许是真情流露,后来便是演了。为了在黄明远跟前搏得同情,他连体面也不顾了。
    黄明远好言抚慰,细细盘问之下,才知道今夜俟利弗突袭始毕可汗大营,为始毕所侦之,落得惨败而逃的下场。
    虽说俟利弗这反造的,着实糙了点,但看他这脆弱的样子,黄明远反而不能责备他了。无论如何他都是从始毕可汗这个奸贼的阵营中弃暗投明,投入大隋怀抱的,往后还得竖立成典型,吸引草原上的人才,总不能给人一种卸磨杀驴的感觉。
    黄明远于是向俟利弗表示,虽然他没能诛杀始毕可汗的,但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只要往后继续忠诚于大隋,大隋肯定不会亏待了他,就是大突厥的可汗也不是不可能。
    俟利弗落得这种结果,已经是圆满了,千恩万谢,这才离开。
    等俟利弗退下之后,黄明远立刻召集诸军,迅速赶往白狼塞。
    黄明远准备趁着始毕可汗刚刚战胜俟利弗,还自矜自傲的良好时机,突袭突厥大军,一举克敌制胜。此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计。
    黄明远于是调集军中近万名骑兵,亲自率军为前锋,直奔白狼塞而去。
    突厥军原本大部都是屯住在白狼塞以北的,但是因为之前与俟利弗的鏖战,几乎烧掉了半个大营。始毕可汗也没那功夫重新建营,于是命令诸军移营到俟利弗的大营休息。
    本来始毕可汗只是想着凑合一下,等到天亮后便拔营向北。但他着实想不到,这个夜会如此的漫长。
    黄明远一路奔袭到白狼塞南,离着突厥大营差不多有十里。此时向北眺望,已经隐隐约约可以从昏暗的天空中看到突厥大营的样子。
    黄明远手持长槊,指向敌营。
    三军将士受命,猛夹马腹,向突厥大营杀去。
    沉静的大地被马蹄震得发出低吼的声音,仿佛整个天地都在颤抖。十里的距离,对于骑兵来说,转瞬即逝。
    突厥大营中的士兵,因为与俟利弗部的大战,疲惫不堪,不少部队正在酣睡。隋军杀入大营之后,这些突厥人还犹不可知。
    整个突厥大营迅速被隋军所凿穿,各部的突厥军队被隋军撕裂的七零八落。
    隋军入营之时,始毕可汗正在抱着俟利弗丢下的妻子发泄兽欲。这种征服的快感,跟砍下敌人的头颅一般畅快。
    始毕可汗的堂叔哥伦闯入帐中,始毕可汗正因为喝了很多酒在“呼呼”大睡。
    见到哥伦进来,俟利弗的妻子跟个胆怯的兔子一样,赶紧缩到角落里。哥伦看也不看,哪怕俟利弗的妻子从前的身份再高贵,但这是胜利者的权利。
    “大可汗!大可汗!”
    哥伦拉着始毕可汗猛摇了两下,才把始毕可汗摇醒。
    始毕可汗还茫然不知,一副被搅了好事的恼怒。
    哥伦顿时气恼,怒气冲冲地说道:“大可汗,隋军杀来了!乌戈利这个狗娘养的,直接向隋军投降了。现在隋军正向我军中军大帐杀来。”
    始毕可汗一个激灵,立刻便醒了酒。
    乌戈利是他父亲时代的老将,颇受重用,执掌右军一个万骑,此时负责外围警戒任务。他的投降,将会使得中军门户大开。
    “快挡住隋军!”
    始毕可汗大声吼道。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他心中的那份恐惧。
    始毕可汗跟着哥伦慌慌张张地出了营帐,此时四面都是溃乱的兵马,整个大营之中,一片混乱,他根本招不到军队组织抵抗。
    这时始毕可汗的心腹勃帖也慌慌张张地逃到始毕身前。他倒是有用的时候用不到,没用的时候少不了。
    “勃帖,你是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发现隋军?”
    始毕可汗也是没了办法,责备起勃帖。主要是之前这些事史蜀胡悉都能办好,他自然认为勃帖也可以。
    但这事真不怪勃帖,他就是个大帐总管,又不掌兵权,主要任务便是服侍始毕可汗,管好始毕可汗的生活起居,哪有本事布置防御,甚至发现隋军。
    勃帖也没法辩解,慌张地说道:“大可汗,咱们快撤吧,前军主将齐勒将军已经阵亡了,执失淹、苏农伯都两个狗贼也向隋军投降了,我军完了!”
    “啊!狗贼,狗贼,都是狗贼。”
    始毕可汗满是愤怒,恨不得劈了执失淹和苏农伯都二人。
    “大可汗,撤吧!”
    “大可汗,撤吧!”
    “我还没有输!”
    始毕可汗歇斯底里地咆哮着,似乎真的要和军队共存亡。
    但很快,隋军的弓箭向大帐方向覆盖,甚至有箭矢射到始毕可汗的面前。始毕可汗也不傻,气节又不能当饭吃,立刻乖乖地向北逃了。

第五十七章 积威深重

    白狼塞一战,隋军大捷,斩首盈万,俘获更是无数。
    突厥军几乎是成编制地向隋军投降,见到隋军,不管对方什么身份,立刻丢下兵器,跪地乞降。反正传说隋军不怎么屠杀俘虏,众人因此连抵抗地心思都没有。
    打到后来,最先攻入突厥营寨的隋军自己都打乱,所有人都拼了命的抓俘虏,收割战功。是个人扛着根长矛,就能抓住十多个颇具战斗力的突厥士兵。到后来俘虏多的根本灭有足够的麻绳,很多俘虏都是解了腰带将手绑起来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望着一眼望不头的突厥俘虏,连黄明远都没有想到此战收获这么大。几万俘虏,又是一大批上好的劳动力。黄明远准备战后重建安北都护府,将漠南城堡一路建到碛口,这些人都是最重要的基建力量。
    这一战,黄明远虽然亲自率军出击,但并没有带队冲锋。等到隋军将大营中的突厥人清理干净,黄明远才打马入营。
    辕门之中,两侧皆是隋军骑兵。而在中军大帐前,则影影绰绰地跪着一大批人。
    黄明远骑在马上,昂首大步地走进营中。
    而此时一众突厥降将包括乌戈利、执失淹、苏农伯都等人都跪在中军帐前,焦急地等待着。
    一众人等了有一个多时辰了,腿都跪麻了,但黄明远不到,没有人敢站起来。突厥人虽然打仗的时候看起来悍不畏死,但实际上颇惜命。似乎以朴实著称,但最是狡猾和没有底线。
    若是换了汉人,在道德还没有完全沦落的隋唐之前,再是贪生怕死之辈,除了极个别的渣渣,也很难这样不要脸面的跪等。
    这些人都很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因此担心的很。
    尤其是执失部的族长执失淹和苏农部的族长苏农伯都二人,相比较没什么心理负担的乌戈利,二人心中更是忐忑的很。
    两部已经是三番五次叛变了。
    毕竟当初他们跟着步迦可汗和大隋为敌,兵败后投降大隋,卫公原谅了他们,还分给他们大片的地盘,待遇比突厥本部都好,可他们最后却是再次背叛了大隋。虽然他们一切都是迫不得已,但背叛就是背叛。
    二人都知道生死全操之于卫公之手。关键是卫公怎么想,谁知道这一次卫公会不会再算后账。
    这次二人虽然见势不妙,立刻投降,但没有一丁点的底气。
    众人正胡思乱想的时候,便听见“哒哒”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早有认识黄明远的,立刻低声示意。
    一见黄明远进营,众人忙膝行上前,伏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
    黄明远也不下马,随意地看着众人。不是他不给这些人面子,而是胡人畏威而不怀德,唯有恐惧,才能更好地统治他们。于是他有心跟众人一个下马威,面对一众叩拜的突厥人也不说话,就让他们这么跪着。
    底下跪在的众人眼看如此,更是惊恐。尤其是执失淹和苏农伯都,战战兢兢,汗如雨下,就怕黄明远一句“推出去”,直接将他们砍了。
    过了有一盏茶的功夫,黄明远才开口道:“谁是乌戈利?”
    乌戈利听到黄明远点名,赶紧膝行两部上前,回应了一句,继续伏在地上。
    “起来吧!”
    乌戈利听得这三个字,如蒙大赦,小心翼翼地爬了起来,后背早就湿透了。
    “谁又是巴莫特?”
    ······
    黄明远一个一个点着名字,每点到一人,或是生,或是死,几乎没有多言,便决定一人的性命,就如阎罗殿的判生判死的阎罗王一般。
    那些在河东肆虐的最狠的胡酋将领,几乎全被黄明远处死。
    早有一些恐惧的人,承受不住这么大的压力,浑身颤抖,几乎要昏了过去。
    黄明远故意不点执失淹和苏农伯都二人的性命,二人跪在地上,听着一个个被处死的名字,差点要窒息故去。
    若非他们还能感觉到恐惧,甚至以为空气都是凝结的。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二人恐惧到麻木了,黄明远才冷冷地点到二人的名字。
    “执失淹、苏农伯都,你二人可知罪?”
    听到黄明远的冷声厉斥,二人几乎都要崩溃了,不住地跪在地上向黄明远叩首求饶,不一会便额头青紫,而苏农伯都更是磕在一块石头上,额角鲜血长流。
    “行了!”
    黄明远看得也有些皱眉,两人都是墙头草,指望他们有什么忠诚是不可能的。若不是自己现在还需要二人,早砍了他们了。
    “大隋可没负过你们吧,看看蒙陈部,看看浑部,人家是怎么对待大隋的,再看看你们,你二人还有何话可说?”
    “我等有罪!”
    二人倒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这时候求饶比推脱更有用,只是打苦情牌。不过这也确实管用。
    “行了,也是一部酋长,要点脸面。起来吧!只此一回,下不为例。”
    黄明远的话对二人来说不亚于天籁之音,二人又是流泪,又是谢恩。
    黄明远也不管二人,径直去了帅帐。
    不过黄明远也不是东郭先生,黄明远虽然原谅了执失、苏农二部,但这一次可不会轻松将两部放回去。
    这一次黄明远准备如在辽东处置靺鞨人一般,将其军队和部落分开处置。驱使这些部落的军队去攻打同罗部,至于二人以后什么时候可以收回兵权,则不好说了。
    或许是永远。
    ······
    战场起义的部队,基本上按照如执失、苏农二部的处置方案处理,族长返回部落,但军队留下给大隋打仗。
    而那些投降和被俘的士兵,或是被押送到丰州、幽州等地的矿山上做工,或是被送到各处修城、修路的工地,一直到死了。或许他们之中有幸运儿,会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甚至还会被甄选入军队,改变命运,但那时候他们早就已经被同化成隋人了。
    此战大破突厥人,可惜走了始毕可汗。
    黄明远留张季珣在白狼堆处置俘虏,而继续率部队向北追击始毕可汗的残兵。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次,始毕可汗的脑袋必须要留在关内。

第五十八章 四面楚歌

    始毕可汗带着残兵一路拼命北逃,侥幸脱线。
    不过眼看身边军队早都溃散,只剩下一批亲卫,始毕可汗便准备停下来冒险收拢军队。他很清楚,军队是立身之本,一旦丢了军队,就是逃回草原,也不会有好下场,他的伯父都蓝可汗便是前车之鉴。
    所以无论如何,他都得带着军队返回草原,没多也得有少。
    于是始毕可汗不顾勃帖等人的劝阻,冒险在怀仁堡停留,收拢残兵败将。
    始毕可汗想得不错,在草原这个以实力论地位的地方,没有军队,他别说是突厥可汗,就是天神下凡,也没有用。
    但始毕可汗却是小看了黄明远对他的重视,他想留下来,也得黄明远同意才是。
    黄明远根本不会给他从容整顿败军还从容撤退的机会。
    于是始毕可汗在怀仁堡收拢了接近两万的残兵败将,而黄明远也带着数万大军,将怀仁堡给团团包围。
    怀仁堡不过是北地一个小城,且废弃多时,始毕可汗蜷缩其中,望着城外的隋军旗帜,满是忧惧。
    他有些后悔为什么不听勃帖等人之言。
    但是已经晚了,隋军将怀仁堡围的水泄不通,他便是想突围也难以成功。
    此时始毕可汗困守孤城,灭亡只在须臾之间。隋军之中,不少将领纷纷请战,以为先锋。都知道始毕可汗的脑袋重要,都想荣立大功。
    黄明远笑道:“咄吉世小儿已势穷矣,何必大费周章,浪费将士们的性命。”
    于是命围城的隋军多设战车,遍插旗帜,以为千军万马。突厥人在城中观望,眼看隋军阵中,如旗帜的海洋一般,皆是无比惊惧。
    隋军围城一日,黄明远始终未下令攻击,诸将不解。
    这时杜如晦来黄明远军中献计,而与此同时,乙支文德也前来献计,两人正好撞个正着。
    黄明远眼看二人相遇,便说道:“二位可是有破敌之良策,正巧我也思得一计。二位先不要说,不若我等三人皆写在纸上,一会各观优劣。”
    二人没想到黄明远兴致如此高昂,乃从之。
    黄明远接过二人的纸张,只见二人纸上皆是写着四个字,“四面楚歌”。黄明远乃
    “哈哈”大笑。
    二人不解其意,黄明远乃将自己写的纸张递给二人,竟然也是“四面楚歌”。
    二人也不由称赞。
    杜如晦更是擦擦额头,有个这么聪明的老大,这谋士真是难当啊。
    四面楚歌,当初韩信亥下破项羽的计策。
    今被围的是胡虏,唱楚歌当然不行,黄明远想的是胡笳。
    这胡笳黄明远也会吹,声调是哀伤凄婉、回转悠长,吹奏出来的调子,几乎全是悲曲,能使人忧愁、思乡。
    为了配合情景,黄明远还给突厥人特意选了刘琨的《胡笳五弄》。当年刘琨被围晋阳,便是一曲胡笳退了匈奴数万大军。
    黄明远乃下令军中,会吹卷叶胡笳的军士全部到帐下报到,很快组成了一个胡笳乐队,吹奏起《胡笳五弄》。
    这胡笳之声,果然悲鸣。
    于是黄明远令胡笳乐队,至于怀仁堡南吹奏。
    此时怀仁堡中的突厥军队,正准备突围。始毕可汗传令,今夜四更,全军向北突围,俱要奋力当先,勿得退后!
    诸将得令,暗地商议道:“诸军南来日久,衣袄破绽,未得缝补。且当前困守孤城,连日缺粮,救死不能,如何冲破隋军的重重围困?”
    到了黄昏,天色渐晚,一众人三五成群,坐在城头,远望西下的夕阳,回想起草原的家人,思乡情切。再想想此时四野干戈,绝粮遭困,无不愁苦难耐。
    众人在沉浸在忧伤的情怀之中,忽听高山之上,顺风吹下数声胡笳。
    一曲悲歌,清和哀切,如怨如诉,透入愁怀,感动离情,泪下千行,百计难解。一声高,一声下,一声长,一声短,五音不乱,六律和鸣,如露滴苍梧,如鹤唳九皋,如声送玎冬,如漏滴铜壶,愈伤而愈感,愈闻而愈悲,虽铁石之肝肠,亦为之摧裂,虽冰霜之节操,亦为改移,离散英雄之心,消磨壮烈之气。
    悠悠余韵,耿耿悲声,使字字为之断肠,句句为之解体。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正当众人愁苦难耐的时候,胡笳声停,忽然四面又有歌声传来。众人细听,这些不正是他们家乡的民歌。
    原来黄明远担心胡笳声虽然动人,但未必完全可以破除胡人的心房。当初四面楚歌,便是楚地的歌声让楚军以为楚地都丢失的,然后丧失了斗志。黄明远便召集一众突厥俘虏,命他们在阵前唱起突厥民歌,呼唤起突厥士兵对家乡的思念。
    北地的民歌,空旷嘹亮,音韵凄楚,最是能动人心。
    这歌声一遍一遍的唱着,哀转不绝。直唱得突厥营中人人涕泣,个个心酸。
    这些士兵初时尚自流泪情切而已,后来便想着家乡已无,何必再与隋军大战,空自丧了性命。又多听说隋军统兵的是大隋卫公,从不诛杀俘虏,若是向卫公投降,也能保得性命,来日归家亦是有望。
    于是营中之人,三三两两的,逃出城中,向隋军投降。
    刚开始只是士兵,到了后来,连将领的心也乱了。不少人思量,此时军心已乱,三军溃散,只剩下少数人马,若是再与隋军交战,必然败亡,还不若换了衣服,混杂在众人之中逃走,夜晚不辨彼此,也能求一条生路。
    于是诸将或是潜逃,或是向隋军投降。
    一夜之间,满城兵马散尽,只留下哥伦不愿溃逃。
    眼看众人无义,哥伦大骂道:“你们都是突厥男儿,战死沙场,本就是我等本分,怎么能贪生惧死,做那待在的黄羊。尔等不配为苍狼神的子孙。”
    可任凭哥伦如何说,也没人选择留下。
    人心散了,不是一两句口号可以聚集的起来的。
    等到始毕可汗醒来,便看到一座空荡荡的孤城。只听着漫山遍野的突厥民歌,始毕可汗更是惊恐难耐,如何隋军之中有这么多的突厥儿郎,难道突厥之人已经尽降大隋了。

第五十九章 始毕之死

    始毕可汗看着空荡荡的孤城,听着哀伤悲悯的突厥民歌,不禁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对于他来说,数十年的奋斗,尽成流水,如何能不悲悯。
    这时哥伦上前劝道:“大可汗乃苍狼神的子孙,血脉高贵。此时面对敌人,即使战死,也不应该大哭。况且大可汗身边还有数百忠诚的金狼卫,我们奋力冲杀,未必突围不出去。”
    始毕可汗被哥伦骂的面红耳赤。他很清楚大隋天子对他的痛恨,也清楚落到隋人手中的下场,此时别无办法,只能跑吧。
    始毕可汗带着数百人往北突围,驻守北门的李景麾下宋君明部立刻率部阻拦。双方骑兵来回搏杀,这金狼卫果然是突厥一等一的军队,奋力冲杀,拼死一搏,竟然被始毕可汗率部杀透重围,突了出去。
    黄明远闻之勃然大怒,这煮熟的鸭子,竟然飞了,当即就要斩杀宋君明,幸为诸将劝阻。
    黄明远乃令宋君明率部追击,若不能斩杀始毕可汗,就不要回来了。其余诸部,也分派骑兵追杀,务必俘杀始毕可汗。
    此时始毕可汗突出重围,身边的骑兵死伤惨重,只余下几十骑。且众人个个带伤,疲惫不堪。
    勃帖建议去投阿史那思摩。
    哥伦认为,北面阿史那思摩部生死不知,即使能顺利与其汇合,也不过再次陷入隋军的包围圈。不若往西北方向崇山峻岭之处而去,借助山间小道,返回草原。
    况且阿史那思摩数易其主,哥伦也不太相信他。
    始毕可汗也没有办法,只得先返回草原再说,当前说什么东山再起、重头再来都是假的,最重要的是保全性命。
    众人遂一路往西北方向而去。
    沿途多有溃兵和追兵,始毕可汗一行伤亡惨重。到了武周川水(今山西省十里河)附近,只剩下十余骑。
    始毕可汗眼看十余人在茫茫山野,几乎就是明晃晃的靶子,引人劫掠,便下令众人去了身上的华丽铠甲和袍服,装扮成普通溃兵的样子。此时命都快没了,体面也不比在乎了。
    往西北山区中进发倒是没再遇到大股的隋军,但是问题又来了,众人不识得路。多少年没有入寇中原,谁知道怎么走。
    哥伦的建议没问题,崇山峻岭之中,不乏一些当地居民走出来的乡间小道,但问题是始毕可汗一行人找不到啊。
    一众人就像是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闯,连连碰壁,最后一行人只剩下始毕可汗、哥伦、勃帖等数人。
    很快,天黑了,在漆黑的夜色掩护下,一行人鬼鬼祟祟、踉踉跄跄地往西走,时不时地还得停下来观察。越往西走,尽是丘陵山地,战马难行。到了一些难走的地方,众人还得下马牵着马步行。
    很快,众人在徒步过一道沟渠的时候,勃帖突然大叫了一声,原来他不小心掉进一个深坑里。勃帖的叫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始毕可汗和哥伦连忙将他给拽上来。可祸不单行,很快又有一人陷进了沟中的淤泥里,众人也没办法施救,只得将其放弃。
    众人继续往前走,走了一夜,天都快亮了,一众人绕过一片小树林,看到前面有个村庄,心中大喜,便准备进入村子了找点东西果腹。饿了这么久,众人都是饥肠辘辘。
    但始毕可汗忘了,拜这些北地胡人所赐,大隋北方的村庄可不是其他地方村子可比。因为要防范打草谷的胡人,很多村子都自发组织了乡兵、弓箭手,这些人虽不像正规军一般上战场,但不少人都见过血。
    众人到了村子外,早有人发现了他们。
    于是村子里十多个青壮,各持弓箭,埋伏在大路两旁的房子里。始毕可汗一行人骑在马进入村子,忽然一阵乱箭声响,前面数人纷纷落马。
    此时只听见到处都是喊杀声,始毕可汗心中大惧,也顾不得弄清楚情况,立刻下令,掉头就走。
    实际上村子里并没有多少人,除了埋伏的十几个男丁,其余呐喊助威的,不过是一群妇孺。
    此时始毕可汗十多人吓得骑着马赶紧快跑,有落马的也顾不得。更有人钻进了田野中的农田中,怕是再也逃不了了。
    始毕可汗一行逃了半个多时辰,再整点人马,只剩下七人了。众人继续逃亡,沿途遇到有人时,他们就赶紧躲在荒草从中。
    就这样又渡过一日,到了北魏时期设置的善无县(今山西省右玉县城西南),到了这里,哥伦大喜。善无县境内的紫河(今山西省苍头河)连着黄河,他们沿着河岸走,便能走出这片大山,虽然还是没有返回草原,但至少离着草原更近一步。
    善无县此时早就荒废了,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普通百姓,混杂着汉民和胡人。
    众人进入善无县旧城内,准备寻摸点吃的。
    城中有一个小铺子,平日招待一些来往的商旅。现在始毕可汗一行只有五人了,连始毕可汗的心腹勃帖也不知道去哪了。
    五人一进点,店主只看几人神情慌张、身上脏不拉几的,还有血迹,就怀疑起了他们的身份。
    店主给几人弄了点吃的,便偷偷上报给乡正。
    善无是个大乡,大隋一乡五百户,善无虽然户籍未必那么多,但因为面积广大,又是旧县,还是边地,有组织的民兵倒是有不少,约有二三十人。
    乡正听闻对方似是突厥逃兵,也不敢轻易动手,于是带着人偷偷进入后院埋伏起来。
    乡正让店主告诉对方,牵到后院马厩的战马出了问题,让他们派个人看看。始毕可汗不疑有他,便让一名护卫跟着前去。
    这护卫刚进入后院,便被几名埋伏的民兵砍死。
    始毕可汗等了一会见人不来,又命人前去查看,但这人也是有去无回。此时只剩下始毕可汗、哥伦和卫队长阿史那钦三人。
    哥伦心知不对,便三人结伴去马厩。
    不是三人不想直接逃走,可没了战马,难道要走回去吗?
    三人刚进入后院,便看见地上的血迹,哥伦转身便要走。此时四面八方都是弓箭射来,直把三人射成了三个大刺猬。

第六十章 弃暗投明

    隋军追了两日,也没有追上始毕可汗。黄明远留下宋君明在沿途搜寻,自率兵继续北上。当前整个河东,只剩下阿史那思摩一部。
    此时位于丰州的郑言庆,在接到黄明远的命令之后,从丰州西进,沿着武周川水迂回到阿史那思摩部身后,已将其包围。
    阿史那思摩到底不是傻子,在与李靖交手几日之后,便觉察到不对。对方似乎有意在跟自己消耗时间。
    不过他现在无路可选,只能进不能退,哪怕知道有异,也只能硬着头皮进攻。
    郑言庆从其后方将其包围后,阿史那思摩便下令紧闭营寨,坚守不出,既不突围,也不求和,只是每日加固防守。
    黄明远从北面赶来,便得知阿史那思摩这古怪的举动。
    此时的阿史那思摩所部,就是水瓮里的王八,跑不了了。
    虽说自己出兵也能灭了他,但黄明远并不想这么做。一是徒增伤亡。二便是俟利弗兵败,实力大损,怕是难以制衡义成公主,得给他找个帮手,阿史那思摩是个比较合适的人选。
    对于阿史那思摩,黄明远不太了解,只知道这个人算是个突厥名将,因为长得和突厥人不像,所以常被人怀疑不是突厥种,在突厥人之中威望和影响力并不大。
    历史上的阿史那思摩不是个权利欲很重的人,擅长审时度势,能拿得起、放得下。其两次成为突厥大可汗,然后两次又都放弃了。后随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被流矢击中,唐太宗亲自替他吮血,不久去世。
    现在他困守城下,是不战、不和、不走、不降,着实有些令人奇怪。
    这是一个聪明人,所以黄明远才有些拿不准对方的目的。
    杜如晦等人,也是不太理解阿史那思摩的心思,各自沉吟不语。
    “卫公,管他想干什么,咱们大军压过去,保准将阿史那思摩那个老小子手到擒来。”
    有性子急的将领,已经要请战了。
    黄明远没说话,他要想武力解决阿史那思摩,还用费那么大劲。
    这时或许与阿史那思摩有过相同处境的乙支文德,突然开口说道:“卫公,老夫或许有些明白阿史那思摩的心思了。”
    众人皆看向乙支文德。
    乙支文德现在在黄明远的身边的身份很特殊。因为不愿做隋臣,他没有任何官职,但又因为黄明远的信重,他又能参与到所有军政大事,有点像黄明远的私人顾问。
    乙支文德说道:“自古以来,对于忠臣孝子来说,投降最难。不仅仅是心里那一关,还担心对方如何对待自己。能够如韩信以师礼待李左车,曹操赤脚迎许攸一般做好;可若是像樊於期降于燕而受诛;祖约投降后赵而受辱族灭,还不如不降,最起码能搏个忠孝的美名。
    今阿史那思摩既不突围,也不死战,便说明其有投降之意。他此时不降,是在等卫公开价,若是卫公诚信相请,以礼相待,阿史那思摩便会顺水推舟,投降我军;若是卫公对其置之不理,羞辱待之,这阿史那思摩怕是会死战一场。”
    乙支文德还没说完,便有人说道:“这不就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啊。”
    众人大笑。
    黄明远顺着乙支文德说的,还真有可能如此。此时阿史那思摩孤军被围,只剩下投降或战死,他既不想死,只得投降。
    黄明远乃说道:“既然他阿史那思摩想要个体面,那我就给他个体面。劳烦乙支先生走上一趟,替我去招降此人。我向他保证,只要他投降,会保证其身份、地位,对于其麾下将士,也不会妄加屠戮。”
    “诺!”
    乙支文德乃领命前行。
    果不出乙支文德所料,阿史那思摩等的便是黄明远的承诺。他其实也没有什么把握,黄明远会先向他伸出橄榄枝,所作所为,有很大的赌博成分。但阿史那思摩却不愿苟且投降,当狗可以,但得是一只受到主人尊重的狗。
    所幸阿史那思摩赌赢了。
    乙支文德来的阿史那思摩军中,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并不以对方势危而居高临下,反而态度诚恳,诚意满满,使阿史那思摩颇为受用。
    阿史那思摩要的便是这份体面,此时也感受到黄明远无限的诚意,也便借坡下驴,降了大隋。
    次日一早,阿史那思摩率万余军队,打开营寨,向隋军投降。
    乙支文德领着阿史那思摩来见黄明远。阿史那思摩离着黄明远数步,便要下跪,其尚未跪下,黄明远便快步上前拉住阿史那思摩的手说道:“早听说将军智勇守节,壮勇出众,恨不得能早日与将军一晤。今吾不喜破始毕十万军,独喜得将军。”
    阿史那思摩听了也是眼眶微红,他在突厥,向来因身份问题被人轻视。甚至还有人称其为“野种”。
    就是启民、始毕可汗父子二人,虽然对其礼遇,但也并不信任阿史那思摩,更是不允许他掌握兵权。每每出征,都是临时授予军权,一旦战争结束,立刻收回。
    今日竟然有人对其评价这么高,虽然对方只是新主,但已经使启民可汗有种为知己死的激动了。
    阿史那思摩有些激动地说道:“思摩来见卫公之前,没敢有过多奢望,只是希望卫公能留我麾下将士一条生路。而思摩生死,全无在乎。今突厥已败,思摩灰心,若是能侥幸不死,只愿回归草原,为一牧民,了此残生。
    然卫公之礼遇,让思摩不敢开口。
    我等败军之旅,本当化为尘壤,幸遇卫公保全我们,才得以苟活。
    思摩一介武夫,只会打仗,今后唯有以这一身武勇,为卫公冲锋陷阵,以报卫公今日之恩遇。”
    说完阿史那思摩学着汉人的样子,长揖及地。
    黄明远赶紧将阿史那思摩扶起说道:“思摩将军可不能走。你若是走了,我岂不是一大损失。”
    这时乙支文德也说道:“阿史那将军今日见卫公,就如金日磾归汉,孟获入蜀一般,可喜可贺。”
    黄明远拉着阿史那思摩进入大帐,为其设宴款待,好一番君明臣贤的景象。

第六十一章 北地要务

    始毕可汗等人在善无乡被射杀之后,众人整理其尸体,才发现了他的身份。众人从始毕可汗的尸体中发现了突厥可汗的金印。
    这时乡正也傻眼了,原以为不过是杀了几个越境的突厥人,怎么把突厥大汗给杀了。
    正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宋君明派遣的追兵也赶到善无乡。
    这乡正刚开始还不敢声张,后来听闻朝廷官军正在追缴胡虏,便想起被他们意外杀死的那个突厥可汗,立刻将此人的尸体和找到的金印交给了官军。
    隋军上前查验,被杀之人果然便是他们追寻良久的始毕可汗。
    宋君明闻之大喜,这两日为了追击始毕可汗,他脑海中的那根弦都快崩断了,今日终于算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满是如释重负的感觉。
    宋君明赶紧将始毕可汗的脑袋和突厥可汗金印送往黄明远军中。
    黄明远并不在意始毕可汗的生死,一个没了军队的突厥可汗,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杨广在意,黄明远才不得不费些功夫抓获他。
    倒是突厥可汗的金印,这已经是自己缴获的第三方了吧。
    黄明远让人核实了对方的身份,确认准确无误之后,便将硝制好的始毕可汗脑袋和缴获的突厥可汗金印送往东都。尤其是始毕可汗的脑袋,他从头到尾看都没看,仿佛对方就是一个普通胡酋一样。
    黄明远不在意,其他人却是激动莫名,甚至比当初抓获高元都振奋。
    高句丽再厉害,也不过是个东夷小国。这突厥可不一样,那是草原霸主,心腹大患。众人见到始毕可汗的脑袋时,甚至不敢相信,那可是与中原王朝对抗了半个多世纪的突厥大汗啊,脑袋就这么被人给割了。
    至于黄明远的淡然,也为众人赞服。
    也就是卫公,讨灭的国家数不胜数,才不会在意被诛杀的始毕可汗,真英雄也。
    就连李渊、潘长文等人再看黄明远都有些畏惧,这卫公杀敌国之诸侯如杀猪屠狗一般简单,谁敢做他的敌人啊。
    黄明远自不知道自己一个举动给旁人这么多的遐想。
    这突厥虽然势大,黄明远却从没有真的当做敌人。李世民继位之后,不过用了三年多就灭了鼎盛时期的东突厥,算上李渊时代,前后休养生息不超过五年,东突厥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厉害。
    此时黄明远也顾不得其他人的心思,始毕可汗死了,但东突厥没有亡,草原之事也没有完。
    黄明远还是没有精力顾及草原,甚至五年之内,都不可能将对外工作重心放在草原上,现在黄明远必须给自己打造一个稳定的草原体系,来撑过这内乱的五年。
    黄明远准备重建安北都护府,使大隋的军队重返草原。然后在漠南大量筑城,至少不能让胡人占据水草最肥美的漠南草原。
    黄明远不能亲自去做,这个重任自然只得交给他亲若兄弟的郑言庆。
    安北都护府汉家军队不会太多,主要依靠的军队都是阿史那思摩、阿史那苏尼失、乌戈利等数万突厥降兵。还有将会承担筑城重任的数万突厥俘虏。
    未来的安北都护府,跟之前的不一样,他不再是一个羁縻单位,而是会实在的参与到草原争霸中,联合突厥各部,打击以同罗部为首的铁勒人。
    所以安北都护将会一跃成为北伐草原的半个主宰,成为突厥各部的统帅,位高权重,身份超然。若不是亲信之人,根本不敢委任。
    除了几个弟弟,黄明远最亲近的便是郑言庆。相较于几个弟弟的特殊身份,他担任这个都护,最是适合。
    辽州有明祯,西州有明辽,黄明远毕竟不能让大隋北疆各镇统帅都姓黄。
    新成立的安东都护府,主将仍是以黄明远的旧部为主,不过兵力除了从丰州抽调一部分,再从河东诸郡抽调一部分。北疆精锐,不能白白留给别人。
    至于突厥俘虏,黄明远准备将俟利弗和阿史那苏尼失放回突厥牙帐,而军队留在安东都护府。这样都护府的蕃兵包括阿史那思摩部一万三千余人;苏尼失部六千人;乌戈利部四千人;执失部三千余人;苏农部三千余人;以及其他降兵,共计三万六千多人。
    招降阿史那思摩的第四日,黄明远便准备返回洛阳,甚至顾不上再安定一下草原。
    临别之际,黄明远又再招郑言庆安排草原之事。
    郑言庆已经知道要去安北的事情,不过他担任丰州总管十年,久历边事,草原之事,倒也不怵。
    “言庆,你可知安北都护府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是稳定!”
    黄明远自问自答道:“现在天下大乱,人心惶惶,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没法将注意力放在草原之上,我也一样。这个时候,若想让天下平安度过这个震荡期,就需要草原的稳定,不能使朝野内外有过多的精力去关注草原之事。”
    郑言庆点点头。
    黄明远接着说道:“你在草原,有三件事要做。
    第一件事,便是打击强大的草原部落。目前为止,便是漠东的同罗部和漠北的韦纥部,一定勿使两部做大。我给你胡兵,就是要你带着他们去战斗的,必要时,武力摧毁二部。
    第二件事,便是筑城。从阴山、燕山一线往北,直到碛口的广大区域,都要想办法筑城。要三十里一烽燧,五十里一戍堡,一百里一军镇,两百里一大城,以安北城为中心,呈散射状分布。最后的结果,便是将整个漠南草原割裂开来,将长城往北推五百里,一千里。
    第三件事,便是汉化。尽可能的要让草原民族说汉话、写汉字、穿汉服、用汉礼。谁不接受便打谁,在各部落中培养亲汉势力。而那些反汉势力,要在萌芽阶段便铲除干净。”
    郑言庆说道:“兄长放心,言庆记住了。”
    黄明远点点头,这个弟弟,不要自己操心。
    黄明远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又说道:“义成公主那里,不是盟友,所以要警惕,不要满足她那些贪得无厌的理由。”
    往年黄明远对义成公主的一些支援多是经丰州到的草原,郑言庆知道黄明远与义成公主关系不寻常。现在兄长郑重其事地谈到义成公主,郑言庆对义成公主的防范又增加了几分。

第六十二章 失信于人

    黄明远没能在雁门再待多长时间,虽然关于草原的事还有千头万绪没有处理,甚至黄明远没能来得及与义成公主见上一面,但不得不走。
    这全是因为杨广又闹出了幺蛾子,令黄明远不得不回东都妥善处理。
    事情还要从雁门解围,杨广返京说起。
    当初杨广的銮驾从雁门返回太原之后,没有多待,便一路向南,准备前往洛阳。
    这时苏威等人向杨广建议道:“今盗贼不息,士马疲弊,愿圣人亟还西京,深根固本,为社稷计。”
    苏威劝杨广还是回西京吧,那里是朝廷的大本营。
    杨广似乎也被这一次发生的事情给吓到了,苏威一劝,便赶紧从之,决定转道前往长安。
    然而过了没多久,宇文述便劝道:“今随驾从官妻子多在东都,宜便道向洛阳,再自潼关而入关中。”
    宇文述说得很隐晦,但杨广此时已经反应过来了。他回关中干什么,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吗?难道要再次回到关陇世家那群人的手中吗?
    虞世基、裴蕴等人也担心大权旁落,便劝杨广此时返回关中,恐为人质。
    于是杨广立刻反悔,以宇文述的理由搪塞众人,先前往东都。
    天子耍赖,苏威等人也没有办法,不过天子若是真的返回东都,不再四处巡游,也算一个收获。
    众人到了东都之后,便讨论此次大战的赏罚。
    苏威等人皆认为之前天子在雁门的时候,允诺的奖赏实在太重了。
    杨广在杨玄感之乱后,因为当时授勋者有很多,为了好封赏,便在九大夫之下,又设置了八级勋位。从正六品的建节尉开始,以下依次是从六品奋武尉,正七品宣惠尉,从七品绥德尉,正八品怀仁尉,从八品秉义尉,正九品奉诚尉,从九品立信尉。
    有了这么多低级的职位,之后封赏才方便起来。
    不过这一次要封赏的人实在太多了,不说之后赶来围歼突厥的各路援军,光是一开始的天子随驾军队,自战死的独孤览、范安贵、吕玉等重臣以下,接近一万七千人可受赏。
    杨广当时可是许诺的“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即只要有功,没官职都能最低授予六品官,有官职的,更厉害。
    打仗的时候许诺的很痛快,战后封赏就难受了。
    苏威等人拿着功劳簿,几乎没晕过去。照这样的封赏标准,整个大隋得平添上万战死或存活的六品官,这还没有算黄明远十多万大军围歼突厥主力的战功。
    若是真按照这个标准封了,那得六品官满街走,将军、大臣多如狗了。整个朝野内外得全乱了套了。
    于是苏威只得不断裁剪这个封赏名单,最后将一万七千人裁剪成一千五百人。但这个名单还是太过巨大。
    突然多出上千六品官,朝廷也受不了。
    于是苏威只得请求天子重新斟酌封赏之事,至少也得在大隋承受范围以内啊。
    杨广素来吝啬对朝臣的封赏,到目前为止,整个大隋有接近一半的郡都没有太守,至于六部九寺官员缺的更多,可见杨广得多不喜欢封官。
    苏威报上来的封赏人物,杨广也惊呆了,这么多人,如何能够尽封。于是杨广便下令苏威、宇文述、裴矩、裴蕴、虞世基五人重新商定对“雁门之围”功臣的封赏。
    虽然杨广没有直言毁约,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苏威等人秉承杨广的心意,于是将原本的重赏改为“一战得第一勋者进一阶,其先无戎秩者止得立信尉,三战得第一勋者至秉义尉,其在行陈而无勋者四战进一阶,亦无赐。”
    即只有得第一功的才能晋升一级,而没有军职的,六品官是不要想了,只有个从九品的立信尉,其余的有职务的,基本上能混到提升一级,已经算是荣幸了。至于赏赐物品,全都没有。
    一众文武看到这就怒了,被围雁门的时候,说得好好的,怎么一解困了,就翻脸不认人了,要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吗?
    作为忠臣的樊子盖见此,心知若是真的按照这个新标准,怕是会军心丧尽,于是坚持向杨广请求,认为不应该失信于人。
    杨广见樊子盖连自己定下的事情也能反驳,心中大怒,于是斥责道:“你这么关心士兵的封赏,难道要收买人心吗?”
    杨广的话已经算是诛心之论,就是黄明远在这里也顶不住。于是樊子盖大惧,再也不敢说话。
    封赏便按照这个新制定的标准实行下去。
    到了军中,几乎哗然,原本以为能够封妻荫子的众将,此时对封赏的满腔期待,都化作了对朝廷的怨恨。
    封赏还没完,杨广又开始秋后算账。
    雁门之围的时候,内史舍人萧瑀反对突围,便被杨广忌恨上了。萧瑀之前因为和杨暕陷害郑言庆的事情,很是被杨广冷处理了一段时间。后来萧瑀的兄长萧琮身死,杨广为了提携后族,便再次对自己从小看大的小舅子委以重任。萧瑀因此当上了内史舍人,委以机务。
    不过萧瑀老是谏言,惹得杨广很是厌恶。这次他反对突围,让杨广以为萧瑀是不在意自己的生死,于是说道:“突厥狂悖,势何能为!少时未散,萧瑀遽相恐动,情不可恕!”于是将萧瑀贬为河池郡太守。
    同样在雁门之围中立下大功的右侯卫将军杨子崇,也被贬斥。杨子崇是杨广的族叔,在杨广出巡安北城的时候,也曾劝杨广“突厥必为寇”,屡请早还京师。
    当时杨广没有发作,但回京之后,却以“子崇怯懦,惊动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官”为由,将杨子崇贬为离石郡太守。
    杨广本来就严苛,这一次发起狠来,竟然连自己的妻舅和族叔都不放过。众人对其更是寒心。
    此时杨广因为雁门之事,有些灰心,更听不得别人的劝告。往常臣子谏言,只是逆耳,杨广也把他们归结为求名,一般不作处置。
    但现在因为雁门的事情,杨广仿佛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在嘲笑自己的识人不明,他做了半辈子的“天可汗”,此时轰然倒塌,更使得杨广满是羞辱。现在只要一有人劝他,杨广便感觉是讥讽他,恨不得将其弄死。
    不管别人能不能忍,杨广反正不能忍。于是他的行为也越来越粗暴,越来越不可理喻。似乎在别人嘲笑他之前弄死对方,对方就不会嘲笑他了。

第六十三章 明远教弟(六)

    黄明远赶回洛阳的时候,很多事情都已经尘埃落定了。
    八月十五日,黄明远到达河阳,亲弟弟仓部郎(掌管全国仓储出纳之政令,相当于明朝清吏司郎中)九郎明瑜亲过河来迎。
    黄明远来的匆忙,也没让人来迎,只准备一个人悄然赶回洛阳,实没想到亲弟弟竟然提前来迎接。
    明瑜今年二十五岁,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是黄明远这一辈中少有的一个不从事军事的兄弟。与几个从军的兄长不同,他显得更秀气一些,温润如玉。
    九郎在几个亲弟弟中最小,当时母亲因父亲的去世悲痛欲绝,作为遗腹子的九郎出生时也身体偏弱,差一点便没有养活。
    因为这个原因,黄明远也格外偏爱这个弟弟。明瑜一出仕便在内史省担任要职,虽无大功,但因为身份原因,已经官拜六品诸曹侍郎,可谓是前途无量。
    兄弟二人已经一年多未见,明瑜因为颇受民部尚书樊子盖的信任,留在洛阳协助打理民部事务,并未随驾雁门,因此兄弟二人未曾在雁门相见。
    此时见到弟弟,黄明远格外亲切。弟弟长大了,已经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黄明远随口问道:“今日应该不是休沐日吧,你怎么有时间来接我。樊子盖为人最是严格,对待属下也苛刻,能许你假?”
    黄明瑜说道:“便是樊尚书让我来迎接兄长的。”
    黄明远眉毛一挑,问道:“樊子盖怎么知道我回家?”
    黄明瑜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是我这几日太高兴了,被樊尚书看出来的。”
    黄明远起先没有说话,后来似乎很随意地说道:“樊子盖闲着没事干吗?关心起这等小事了。他想干嘛?”
    黄明瑜乃说道:“樊尚书没说别的,只是说兄长立了大功,于情于理,也得让我来迎接一番,并让我代他向兄长祝贺。”
    黄明远也知道樊子盖是个老狐狸,九郎在他面前跟个孩子一样,便没多说。
    不过九郎却是自顾自地说道:“我猜樊尚书是因为封赏的事情,希望兄长能够向天子进言。这一次因为封赏的事,闹的群情激愤,人心惶惶。不少人都言,只有兄长可以改变天子的决定。”
    黄明远看了一眼弟弟,说道:“樊子盖给你说的?”
    黄明瑜摇摇头。
    “那就是旁人给你说的?”
    “是我自己打听的。”
    黄明远便又问道:“那你觉得我应不应该向天子进言?”
    “应该······吧!”
    黄明瑜也有些拿不准,便说道:“总不能让各军因为一次封赏而乱了下来。”
    “若是我向天子进言,你想过结果吗?”
    黄明瑜一时语塞。
    黄明远便自顾自地说道:“本来封赏的事,天子交给苏相国了,我就不该插手,否则便是得罪了苏相。
    然后我向天子进言,有四个可能,天子没有生气,也改回了原来的方案;天子生气了,但还是改回了方案;天子没生气,也没有改方案;天子生气了,还是没有改方案。若是第一个结果,自然皆大欢喜,或是其余三个结果,你考虑过后果吗?还是你有把握,最后一定是第一个结果。
    最重要的一点,若是按照原来的条件封赏,到时候就会出现上千名六品以上的官员,你考虑过后果吗?还是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黄明瑜有些发懵,一时说不出话来。
    “可总不能放任此事不管吧!”
    黄明远回过头去看着弟弟问道:“你是宰相还是御史,这是该你关心的事吗?”
    眼看弟弟有些不知所措,黄明远最后叹道:“怪我在你还没成熟起来便让你一个人在朝堂里,我本来以为你在我的庇佑下,不求官做多大,至少无忧无虑,现在想想,是我考虑的不周,朝堂上的明枪暗箭更多。你从小在邹山长大,性格单纯,多做学问,不识得世事的险恶。做了官之后,因为是个属官,也从未独当一面,没有经历过风雨,所以才天真了一些。
    玉不琢,不成器,你今年二十五岁,也该懂事了。你仔细考虑考虑,以后若是想做学问,便去秘书省,做个文人,也省的勾心斗角这些事。若是想继续走仕途,我便安排你去下面的郡县历练历练,无论如何不能再在中央浪费时间了。”
    黄明瑜知道自己有惹兄长生气了,低着头,有些失落。
    黄明远拍拍弟弟的肩膀,说道:“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多想想后果。兄长知道你心善,但是心善也得保护好自己。”
    ······
    黄明远带着失落的弟弟一路赶回了洛阳。
    官场不是良善之地,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也长不大。若想成才,就必须经历风吹雨打,这是你不得不面对的事情。
    兄弟二人到了洛阳,一直不说话的黄明瑜看着洛阳城头,有些发愣。
    黄明远停下脚步,看着弟弟。
    黄明瑜突然说道:“这些年兄长东征西讨,战功赫赫,名震华夏,我以兄长为荣。其余诸位兄长,也是多立功勋,成为了兄长的左膀右臂。唯有我在洛阳,浑浑噩噩,虚度时光,虽然步步高升,却没有做出过什么成绩,连学问也落下了不少。
    大兄,我想好了,我可能的确不适合做官。既然如此,便不要再留在朝堂上,虚耗时间,还给兄长添乱。我想辞去官职,带着婉儿返回邹山,专心做学问,教书育人。”
    黄明远说道:“你可想好了!仓部郎,六品要职,寻常人一辈子都及不到这个高度。”
    “嗯!”
    黄明远微笑着说道:“既然你想归乡,我也不会拦你。其实说起来,我把你们都带出来了,反倒让大父的学问无人继承,颇对不起大父。你回到邹山,继承大父遗志,倒是让我对大父有个交代。”
    “天子那里?”
    黄明瑜在朝堂上为官,也一直觉得自己有人质的意义。此时要辞职,天子那里还不好说。
    黄明远明白弟弟的想法,笑着说道:“这些事哪里需要你操心,你且安心地回去吧。咱家下一个文坛大豪,或许就是你了。”
    “嗯!”

第六十四章 裁撤总管

    黄明远入城之后,连家也没有返回,便直奔皇宫。这时黄明远一直以来的习惯,回京之后,不管有事没事,先见天子,以表忠心。当然这一次黄明远有要事要见天子,不过跟封赏无关,那些已经过去了。
    此时杨广正在准备再次出发前往江都的事情。
    杨广从雁门返回洛阳之后,或许是真的受到了惊吓,也或许是真的有些心灰意冷,便准备再次前往江都,至于之前答应的返回长安,早就忘了。
    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水殿龙舟相当一部分都被烧毁了。后来断断续续地增补了一部分,但还没有达到之前的规模。于是杨广便让宇文述前往荥阳督造各类龙舟,务求规模大于之前。
    这一次黄明远来的匆匆,杨广都没有来得及派人前去迎接。
    当然黄明远也不在意这些事情,这些年位置越高,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便越不注重起来。
    入得宫中,黄明远直奔乾阳殿。
    虽然有着“赞拜不名,入朝不趋”的特权,但黄明远还是恭恭敬敬地大礼参拜了天子,神色恭敬,态度端正,务必不露出一点的骄矜。
    没必要因为一些小事使得天子不满。
    杨广见到黄明远,也是一阵欣喜,上前拉着黄明远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这一次黄明远千里驰援,拯救杨广于危难之时,着实让杨广感动不已。若是没有黄明远,他都不知道还能相信谁。
    “明远,这时你第四次力挽狂澜,救朕于危难之时了吧?”
    回想起当初的旧事,杨广唏嘘不已。
    冠军侯山一次,隐太子之乱一次,仁寿宫变一次,雁门之变又是一次。一个人能四次挽狂澜于不到,救天子于危难,到底是这个人幸运,还是国家的幸运。
    有些事情杨广甚至也相信了,黄明远真的是上天派来安定大隋的人。否则无法解释黄明远怎么总能在大隋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杨广一副亲善慈祥地样子说道:“明远,你有什么想要的,告诉朕,朕一定会满足你的!”
    黄明远闻之,赶紧再次跪下说道:“臣不敢,臣有今日,全是圣人给的。所能报圣人者,唯以死尽忠。”
    杨广笑得更开心了,明远还是那个明远,未曾改变。
    “明远,你做的一切,朕都记得,从不曾忘记。”
    君臣二人叙了一段旧情,便开始商议政事,这也是黄明远今日的主要目的。黄明远要与杨广汇报的,正是关于草原之事。
    黄明远便将自己重建安北都护府的设想禀报了杨广。
    杨广听了大为欣喜,当初安北都护府被迫退回丰州,他就心中不满。只不过大隋实在没有兵力支援安北城,所以在不得不撤退。
    这次始毕可汗反叛,杨广也认为跟安北都护府后撤有关。否则有此屏障,整个漠南都是大隋的后花园,始毕可汗这个狼崽子安敢背叛大隋。
    重建安北都护府后,北疆压力将会骤减,黄明远又建议从丰州、代州、朔州、太原郡等地抽调军队,组建成一支一万五千人的安北军北上。
    杨广皆同意了。
    安北都护府有汉家军队一万五千,再加上三四万的附从军,真要爆发大的战争,也不畏惧。
    黄明远又以原安北都护斛律晟出身胡族、且能力稍逊为由,请求将斛律晟和丰州总管郑言庆对调。
    杨广因为安北都护府被迫撤回丰州,对斛律晟着实不太满意,因此立刻允之。
    黄明远本以为今日之事,差不多就这样,杨广突然说道:“今明远击破突厥,料想十余年内,突厥怕是真的无力再为边患了。既然如此,不若裁撤北疆诸总管府,以减少边镇开支,所结余者支援安北都护府。而安北都护府一万五千汉军也太少了,不若增加到两万五千人,如此面对有不臣之心的胡虏,也有一战之力。”
    杨广早有心裁撤诸总管府,只是之前环境不适合,黄明远也希望保留诸镇,这才一直牵延到现在。
    不得不说,杨广选的这个时候很合适,既高句丽已灭,始毕可汗已灭,按正常想法来说,北患已消,倒是可以裁撤诸总管府了。
    看黄明远有些疑虑,杨广便说道:“朕知道明远现在作为武将代表,有些事情很为难,毕竟裁撤诸总管府,打击的是地方边镇的势力。但现在若不动手,朕便没办法对灵州等边镇动手。朕这些日子总是心神不宁,总感觉雁门的事跟西边那群人有关。”
    在事关权利与皇位面前,杨广的政治嗅觉还是存在的。
    杨广把话说到这种地步,黄明远还能说什么。
    黄明远赶紧说道:“圣人说的是,边镇消耗巨大,是到了裁撤的时候。至于波动,肯定会有,但料想应不至于有大乱子。”
    杨广便问道:“还是明远体量朕。若是其他人有明远一半的忠心,还能这么多的事?”
    “明远以为是都撤呢,还是裁撤一部分呢?”
    当然不能都撤,否则如何戍边。但是黄明远不能提,譬如辽东、西域等地,都不能撤,但是若说不撤,杨广怎么看。
    “臣以为既然要撤,那就都撤!省得被裁撤的人有怨言。”
    杨广摇摇头,说道:“我知道明远为人厚道,朕以为裁撤一部分可以,但若是全撤了,辽东、西域等地,如何管理。此皆为蛮荒之地,若非军管,只恐多有事端。”
    尤其是西域,几乎迁过去的汉民,除了商人,都是军队。若不军管,根本没法解决管辖权问题。
    黄明远说道:“裁撤总管府,乃必行之务,不好反复。既然圣人思虑边疆问题,未若重设都护府,统辖番境。”
    杨广闻之大喜,都护府更像是一级行政单位,而不是单纯的藩镇。或许权利更重,但中央插手的机会更多。
    “既设都护府,那设几处为好!”
    黄明远便说道:“可在西州总管府的基础上设西域都护府;廓州总管府的基础上兼领西海、浇河、河源三郡设西海都护府;在辽州总管府的基础上设辽东都护府。”
    杨广点点头,黄明远设想的很符合的意愿。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