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十三章 不爱红装爱武装

    窦建德拿下府中众人之后,命令董康买带着人去打开城门,迎接隋军主力,又亲自带着人去进攻魏刀儿的皇宫。

    魏刀儿的皇宫是昔日大陆县(今河北省隆尧县东十二里旧城)的县衙改的,院子狭小,没什么防御力。而且大陆县城小,一众部队,不少都在城外。

    整个大魏国的皇宫因为魏刀儿的婚礼,尽是张灯结彩,满是喜意,根本无人发现杀机的到来。

    窦建德带着人来到宫门前,守卫没有防备,立刻为窦建德攻入。

    窦建德为了威慑众人,让人挑着魏刀儿的脑袋在宫中四面宣告,原本在此等着婚礼的一众大魏国文武见此皆是惊惧交加,丧了胆魄,望风而降。

    于是整个大魏国皇宫遂下。

    就在这时,曹旦带着人来报,魏刀儿麾下大将宋金刚带着人据守武库,他数次攻击不下,请求支援。

    窦建德知道宋金刚是个良将,能力卓著,便立刻带人前往武库。

    宋金刚虽然手中人马不多,但占据有利地形,在武库之中又不缺少准备,因此反而占据上风。

    窦建德到来之后,便高声劝降道:“宋金刚,魏刀儿已被我杀死,你何不早降?”

    宋金刚听了,立刻悲愤交加,便高声大骂道:“窦建德,你个奸贼,我王好心收留于你,你竟然暗算我王,真是无耻至极。”

    窦建德却是没有丝毫的惭愧。

    “宋金刚,我已投降卫公,诛杀魏刀儿,也是为民除害。这一切都是魏刀儿残暴不仁,残害无辜,怨不得旁人。”

    “狗贼!”

    对于宋金刚的破口大骂,窦建德并不在意,继续说道:“宋将军,你是个聪明人,平日里也没有什么恶行,何必跟魏刀儿这种人殉葬。卫公听说过你的名字,只要你投降卫公,保证你荣华富贵。城外十多万大军已经将此包围,但若是你抗拒天兵,必然粉身碎骨。”

    听得窦建德的话,刚才还义正言辞的宋金刚有些迟疑了。

    宋金刚是上谷人,跟着王须拔起事。他自忖能力远胜众人,却一直怀才不遇,他本来就是一个功名心很重的人,虽然魏刀儿待他不错,但若是因此陪着魏刀儿而死,他还是不太愿意的。

    相持了一段时间,宋金刚终于放下了兵器,选择了投降。

    宋金刚放弃了抵抗,整个魏刀儿的部队便再无抵抗能力。很快残部被窦建德麾下大将所部清理。

    此时李靖也率部急速向大陆县赶来。

    李靖到达大陆县,立刻向城外的贼军发起攻击。城外诸军的将领此时皆在城中参加魏刀儿的婚礼,面对突然杀出的隋军,诸军根本无人指挥,猝不及防之下,尽被隋军杀散。

    而与此同时,董康买已经带着人抢占了城门,李靖遂亲率部队杀入城中。

    窦建德见李靖赶到,倒是很识趣,立刻将一切事务交给李靖,而他本人也不留在大陆泽,直接率部返回信都郡。

    虽然他不认识李靖,但也知道对方必是黄明远的心腹。也不知道对方性格如何,若是留下来,还有抢功的嫌疑,反正之前已经诛杀魏刀儿,功居第一,谁也夺不走。

    诛杀魏刀儿的确是个大功,甚至比剿灭河北所有的盗匪加起来功劳都大。倒不是魏刀儿影响力有多大,实力有多强,而是他僭越称帝,是官府必须要诛杀的对象。旁人都可以招降,魏刀儿就不行。

    没有实力还贸然称王称霸的,只能说这群人的心真大。

    窦建德返回,李靖继续横扫大陆泽周围的盗匪,包括时季康等人尽被李靖歼灭。由是李靖大军直插魏郡。

    而窦建德带着女儿返回信都复命,黄明远见到窦建德,大喜过望,拉着窦建德的手说道:“此战窦将军诛杀魏刀儿,当功居第一。”

    “末将不敢!”

    “若天下人都如窦将军这般就好了!”

    黄明远有些感触地叹道:“我不是看不起这些造反之人。其实起兵作乱之辈,多是各有各的无奈,很多人都是活不下去了,才愤而起兵的。

    朝廷有过,不能怪百姓作乱。

    可是你看这群人,打着为民起义的名头,尽干一些残民害民之事。他们本来出自百姓之中,富贵之后,本应该善待百姓才是,可是这群人对待百姓,更加残忍无道,比之前他们痛恨的官府还残暴,这种人,能说他们是义军吗?”

    窦建德此时也感触道:“若是天下的官员都如卫公一般,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乱匪肆虐了。”

    黄明远看着窦建德,突然来了一句说道:“窦将军,咱们这算不算互相吹捧啊!”

    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窦将军,这武安郡太守袁子干,我不太放心。河北匪乱,他和一些盗匪来往很是密切。武安郡为九州通衢之地,东连青兖,西接河东,乃是河北重镇,我准备以你为武安郡丞领郡事。这太守一职,不好轻易授予,还得报朝廷批准,只得委屈你先担任郡丞了。”

    “谢卫公”

    直到这时窦建德终于从河北彻底找到归属感。

    黄明远扶起窦建德,窦建德有些欲言又止,黄明远看了出来,便说道:“建德有话想说?”

    窦建德说道:“此次破贼,小女窦线娘其实才功劳最大。当时情况紧急,属下只得答应魏刀儿的求婚。此次虽然诛杀了魏刀儿,但毕竟于小女婚事有碍,属下还想请卫公为小女指一门婚事。”

    黄明远笑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于是命人唤来窦红线。

    窦红线进堂,黄明远初见,却是英气勃勃,又容颜姣好。这种透露着健康肤色的美女,着实让人心动。

    不过黄明远早就过了见女人就要的年级,连红拂女都没有收入宅中,更何况窦线娘。

    “河北女儿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果然是个女中豪杰,建德生的好女儿啊!窦娘子的婚事,包在我身上了。”

    窦红线本来是个胆大的女子,黄明远看她,她也在打量着黄明远。此时听到黄明远的话,她终究还是云英未嫁,此时脸色早已通红,就像远山的晚霞一般明媚动人。

第七十四章 与世家会(上)

    十月五日,一大早黄明远就出了信都城,带着亲卫至西门外迎接。河北三大家族尽派人前往信都与黄明远一会,而今日前来的便是博陵崔氏的崔叔重,黄明远的叔外祖。

    黄明远为了表示对崔家的尊重,也为了缓和之前因为卢氏事与崔家的矛盾,所以亲自前来迎接。不过也为了避免众人引起其它误会,还以为黄明远真的畏惧崔家,所以黄明远没带任何官员,只是以晚辈的身份来见。

    崔叔重也是老谋,见黄明远一身常服,一众护卫也是皆着家丁衣服,并未着甲,便明白了黄明远的意思。

    公是公,私是私。他愿意承认崔家是他的母舅家,平日里尊重崔家人,但也不可能为此而做出什么退步。

    这时候崔叔重不得不怪自己的二兄,当年为什么非得逼长兄的诸子这么狠,使得他们几乎另立门户。说到底他跟黄明远又是隔了一层,否则今日是长兄诸子前来,怕又是另一番境遇。

    不过崔叔重的待遇已经算是很高的了,至少黄明远出门亲迎,赵郡李氏的李少通和清河崔氏的崔君绰到来时,黄明远根本就没有出面。

    河北大族,世家林立,很多都是百年、千年世家,崔、李三家,几乎是中国世家大族的顶峰,换作旁人,就是一国的天子,也未必能把他们召集起来。但黄明远不一样,手中有刀,心中有胆,身后有依托,三大家族再是强大,也不敢触其锋芒。

    这也是历史发展到现在一个不可多得的时间节点,早点或者晚点,黄明远对世家大族的威慑能力都没有这么强。

    河北世家大族,以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渤海高氏为首,还包括清河张氏、清河房氏、高阳许氏等大族,呈金字塔结构排列。基本上越往上,家族地位越稳定,即使历经浮沉,也坚挺如故。而到了中下层,其影响力大为削弱,在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极少数完成了腾飞,而大部分,却又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世家大族,玩的就是对资源的控制,从人口、土地、生育到教育、文化、宣传,通过无形的、有形的资源垄断,矗立在社会阶层的顶峰。

    至少在目前来说,这个民族的文化是依托世家大族的存在而存在的。

    黄明远当然可以将所以的世家一一湮灭,但要花费的时间、手段几乎难以想象,那基本上相当于灭绝这个民族。

    所以,既然无法消灭对方,黄明远与世家大族的关系,便是不得不缓和的。

    迎到崔叔重,这位外叔祖便邀请黄明远和他同乘一辆马车。黄明远也不拒绝,他知道对方是想试探一下他的态度。

    崔叔重的马车,简单而不失庄重,虽然不怎么奢华,却是极其肃穆,身在其中,人也不觉得弘毅起来。

    不得不承认,无论是自己那个二叔外祖和这个三叔外祖,都不是常人。

    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同出一渊,都是齐国奸臣崔杼之后。崔杼乱国,二子北逃,清河崔氏为长,博陵崔氏为仲。一直到了北魏的时候,博陵崔氏的门第低于以清河崔氏为代表的四姓,但到了北齐、北周时代,便全面上升为一流士族。尤以博陵第二房最为显赫,博陵第二房基本上就是在自己的曾外祖父崔猷手中崛起的。

    甚至历史上过个十几年,博陵第二房排《氏族志》第一,成为“士族之冠”。

    当然,现在崔氏还没有那个地位。范阳卢氏黄明远说灭就灭,虽然因为姻亲关系,黄明远不可能灭绝博陵崔氏,但是利用兄长那一脉,将博陵崔氏大换血还是可能的。

    黄明远与崔叔重坐在马车上,皆有些沉默。实在是崔叔重不知道该怎么对待自己这个外孙。

    崔叔重沉默了半晌,终于说道:“明远如何看待世家大族的?”

    黄明远想了想,说道:“庶民之表率。”

    崔叔重听到这话,有些不知道该如何接。庶民之表率,是面向官府,还是面向庶民?是为官府代言,还是为庶民代言?

    此次陪着崔叔重一起来的还有崔仲方的长子崔民焘,眼看天下大乱,他已经去职还乡了。

    此时听了黄明远的话,他有些沉不住气了,便问道:“我自观卫公自至河北之后,所行之事皆是抑制世家大族,所用之人,更是将世家大族子弟排斥在外。卫公是准备彻底摒弃世家大族了吗?”

    崔叔重一听,忙看黄明远的脸色,唯恐因此惹怒了黄明远。自己这个侄子,都五十了,也是做大父的人了,可性子还是这么跳脱,连兄长三分的本领亦没有学到。

    黄明远却是说道:“二舅舅(家族行二)所言,实在是了解有偏差。我自至河北,所行者,其目的便是为了缓解地方矛盾,恢复地方民生,从无针对某一个家族、某一个人的想法。当然也没有哪个人、哪个家族有哪个实力配得上我专门针对的。

    至于所用之人,不是我不想用世家大族子弟,而是世家大族子弟不愿为我所用。二舅舅您看,博陵崔家,还是我的亲舅舅家,也没有几个人投奔于我,我只能用庶民之人了。”

    黄明远说得很轻松,但却是很重。

    世家大族跟他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同样只有世家大族先向黄明远低头,黄明远才会向世家大族低头,即使黄明远给他们抛去橄榄枝,但也不会因此而先退让。

    崔叔重心思很沉重,他很担心这次前来会无功而返。

    他还记得兄长临终前评价这个外孙,“外直内曲,外宽内严;看似王道,实则霸道,不是君临天下,便是身死族灭”,兄长看得是对的。

    此时崔叔重细细的思索着,该如何打动黄明远,至少,不能使双方决裂。

    每到乱世,都是相互比眼力的时代。关东世家支持的北齐被关陇世家支持的北周击败,所以他们被关陇世家所压制。

    此时风起云涌,眼看便是群雄逐鹿。关陇世家有兵有人,似乎选择无数。而他们关东世家,除了黄明远,好像也没有旁人了。

第七十五章 与世家会(下)

    一路上众人各怀心思,没再多说什么,到了馆驿,黄明远便离开了。无论三大世家再有影响力,但终究没有官方身份,这次只是一个私人会晤,也不会有什么宴请、接风之类的活动。

    黄明远用实际行动表示,什么世家大族,都在自己之下。

    次日一早,黄明远便在府中接见了崔叔重、崔君绰、李少通三人。

    寒暄之后,黄明远知道三人最想了解的便是黄明远对于世家的太多方针,黄明远也没有和他们过多的藏着掖着。

    “我知道诸位前来,其实是想向我要个准话的。我可以明确地告诉诸位,明远从未有意排斥过任何一个家族,亦不曾无端对付任何一个家族。

    我知道诸位都对卢家的事情表示疑惑,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诸位,我动卢家,就是因为‘人彘’一事。否则仅仅是卢家反对我的策略,绝对不至于如此,我会有其它更加圆润的方式解决问题。

    卢家的事情,超出了为人的底线。”

    三人听到这里,皆不说话。

    卢家的事情,对世家大族的声望打击很大。世家大族最擅长用道德来攻击官府,操纵舆论,但此次他们恰恰处于道德的反面,这也是他们没法大肆反击的重要原因。一个将人做成“人彘”的家族,凭什么跻身于世家大族之林。

    谁给卢家说话,谁便是和卢家一样的作为。

    黄明远充分调动了百姓对这件事的愤怒,给了世家大族重重一击。

    看到三人不说话,黄明远说道:“你们可能不相信,但是这就是我的真实心思。没有谁可以随意剥夺旁人的生命。

    当然,我对卢家人的态度,并不影响对其余家族的态度。但诸位似乎明显的对我有些抗拒,这才是让我有些不安的事情。

    我既想完全掌控全局,又不想对诸位动手,所以才招诸位前来,求得一个共存的方法。”

    这时崔叔重三人对视一眼,崔叔重说道:“卢家的事情,是我们世家大族的问题,但我等绝无与卫公对抗的心思。”

    黄明远对此不置可否,接着说道:“接下来我在河北,其实要做的是三件事,第一,抑制土地兼并和私藏人口;第二,官绅一提收取商税;第三,普及科举制度。”

    崔叔重刚想说什么,黄明远挥手止住。

    “这三件事,我知道你们会觉得这些都是针对你们来的,但我觉得,你们不应该这么想。第一条,我是为了缓解土地矛盾;第二条,我是为了增加税赋;第三条,我是为了缓解阶层矛盾。

    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有序,就必须解决这三个问题。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这个国家都会出问题。

    我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国家内部矛盾,对国家有利;而你们却认为是针对你们,对世家大族有害。我想知道的是,什么时候国家的利益和世家大族的利益是相对的。若是真的如此,到底是该存在国家,还是存在世家大族。

    国家是不可能消失的,一群猴子还得有个领头的,那么该掉头的是谁。

    我敢断言,即使没有黄明远,如果世家大族与国家大众的利益相互抵充,最后灭亡的一定是世家大族。”

    三人听了黄明远的话,都久久没有说话。

    崔君绰这时说道:“卫公怕不是危言耸听了吧。”

    黄明远说道:“崔公知道幽州、辽东有多少识字的人,至少有三十万。几乎每一士兵,我都让他们识字。现在普通百姓甚至都开始扫盲。至于丰州,你知道有多少人识字吗?我从十几年前在丰州扫盲,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丰州几乎一半以上的人都识字。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只要我将此铺开,用不了二十年,这个国家,只要有五分之一的人识字,你觉得世家大族还能对文化、舆论进行压制吗?

    这些人联合起来,不用我动手,就能撕碎了你们这些最顶尖的世家大族。因为他们要掌握文化的控制权,他们要上升的阶梯通道,他们要成为整个国家的统治者。

    而这种趋势,你们可以阻止吗?你们会成为天下人的敌人。

    不说丰州、幽州、辽东。单说天下,春秋战国时有几人读书,现在又有几人读书。读书人越来越多,世家大族越来越不值钱,这是历史的趋势。”

    黄明远的话让众人暗暗心惊,也无比沉重,因为黄明远说得,似乎都是对的。

    李少通说道:“既然如此,卫公又需要我们做什么?只靠这些人,你不一样可以踏翻我们。”

    黄明远摇摇头。

    “我从没想过踏翻诸位。

    我想说的是,时代在变化,我希望诸位能够跟得上时代。世家大族传承数百年,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官职、地位都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但深厚的历史底蕴,却需要时间来沉淀。

    现在这个时代,其实就跟三国两晋时代差不多。

    包括范阳卢氏、赵郡李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都是那个时代崛起的。同样当时顶尖的世家大族,也一样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当前社会在不断变革,但诸位却依靠着家族的资源,占据了最领先的位置。如果这种情况下,你们亦无法争得过寒门庶子,也不过是平稳归入其它大家族之中。但若是想阻挡历史的洪流,则最大可能被历史所吞没。

    我不希望那样的结果。

    实际上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让这个国家的矛盾对立,不那么尖锐。包括我和世家大族的关系。”

    崔叔重说道:“那卫公想让我们怎么做,眼睁睁地看着你说得时代到来。”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希望诸位跟着我一起,顺应时代的潮流,做时代的推手,支持我的变革。

    我不会跟诸位做什么交换,因为我给不了诸位什么。以诸位现在的地位,除非我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但我所承诺的,是致力于一个大同的世界。我阻止不了诸位的倒下,但可以尽可能给诸位留下一个站起来的机会。”

第七十六章 谁是敌人

    其实黄明远今日跟三个老家伙并没有谈什么实质的东西,毕竟黄明远寻求的支持这个东西很宽泛。

    但黄明远表明的对世家的态度在三人看来很重要。

    三人这日便聚在一起,商量对策。不得不说,黄明远的态度与三人所期望的相差悬殊,甚至说是南辕北辙。

    三家所希望的,是继续保持其家世、地位的显赫,这也是他们这次来见黄明远的目的。但黄明远的态度,却是坚决抑制特大型世家的存在。

    从双方所处的位置来说,此事根本没得谈。

    但现在三家却又不得不承认,他们在黄明远面前,原本可以依仗的手段跟本使不出来。而且以现在的形势,他们也没法直接对抗黄明远。他们有自己的优势,但面对黄明远,却又存在天然的劣势。

    三人之中,崔君绰最年轻,也最沉不住气。

    “三叔父,咱们该怎么办,就这么认输?”

    面对崔君绰的问询,崔叔重皱着眉头,良久才说道:“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卫公已经占据了河北,若是他真的丧心病狂地对我三家下手,我们能抵挡的了吗?”

    崔君绰吃了一惊,有些结巴地说道:“不会吧,他怎么敢?”

    崔叔重有些嗤笑道:“当初他灭卢家的时候,也没人相信他敢下手,但他偏偏做了,而且还是不留余地的做。现在,卢家人已成冢中枯骨,而卫公却不伤分毫。”

    五胡乱中原的时候便已经证明了一件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名望、地位、家世都没有什么意义。石勒于宁平城屠杀西晋满城文武,却仍能入主中原;太武帝拓跋焘诛灭清河崔氏(国史之狱,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却仍击败了南朝宋的北伐。二人做的事不比黄明远恶劣的多,可是有损于他们的统治吗?

    这时李少通也说道:“叔重公的意思是?”

    崔叔重说道:“我问你们几个问题,第一,大隋是不是要亡了?”

    二人点点头,自杨广一心南下之后,大隋便要亡了,这是有识之人的共识。这个时代,南北无论是经济、文化、人口皆差异巨大,根本不存在偏安江南的可能。之前西晋灭亡之后的南北对立,主要因为是北人南下,整个东晋、宋、齐、梁四朝,统治核心都是北人,即使出生在南方。

    “第二,若是群雄逐鹿,黄明远是不是最有可能成功?”

    二人仍是点头。虽然道不同,但二人不得不承认,黄明远已经做到了寒门子弟的巅峰,以现在的局势,除非杨广立刻返回洛阳,否则即使黄明远仍忠于大隋,他麾下三十万大军,也不可能忠于大隋。

    现在黄明远占据了河北、辽东,今天下四分(河北一分,关中一分,河南淮北一分,其余共一分),已占一分,其兵坚戈锐,兼用兵如神,恐无人能敌。

    “第三,我们除了黄明远,还有旁的选择吗?”

    二人有些沉默,皆是摇了摇头。

    乱世之中,世家大族择一势力支持是常有的事情,但选择的目标也不是胡乱选取的,必败无疑的目标谁会投资。此时河北已尽为黄明远占领,三家的基业俱在河北,安得越过黄明远去投奔旁人,也不现实。

    崔叔重便说道:“既然如此,二位又何必纠结。”

    “可卫公?”

    “卫公怎么了?”

    崔叔重郑重地说道:“换了旁人作天子,难道就不会抑制我等世家大族的发展,只是卫公没有为了获取我等的支持欺瞒我等而已。

    至少从现在来看,卫公若是得势,必然是一位明君。而且看其光明磊落的性格,只要我等不故意与其作对,卫公也不会与我等为难。”

    “可是······”

    看到二人有些犹豫,崔叔重恨其不争道:“你二人难道真的不明白,我们的敌人从来都不是卫公,而是关陇那群人。一旦让他们重新得势,你们以为还有咱们的好。你看看,这些年若不是杨坚需要咱们制衡关陇那群人,给了咱们一条生路,我等早就被他们吃个干干净净了。

    而且到现在,你看朝廷里有我们的人吗?”

    当年各大家族费尽心思推出了一个出身赵郡李氏汉中房的李德林,官至内史令,但很快为关陇家族所打压去官。至此北齐灭亡近四十年,关东世家除了李德林,竟然未出现其他一个宰相(高颎虽名出为渤海高氏,但不依靠关东世家,而且有书中说有鲜卑血统,有冒领祖先的嫌隙)。

    “我们的敌人是关陇世家,只有打败他们,我们才能安享太平。而卫公与他们的关系,恰好势同水火。所以说卫公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等的助手。”

    “可是卫公的政策······”

    “看问题应该要长远,我们之前四十年都忍了,难道再忍四十年不成。卫公一切说得都对,但他忘了一点,在这个世上,没有人不想让自己的家族站在世家大族的顶峰,所以有权利的地方,就会有世家,这是卫公无法改变的。

    即使卫公再是抑制世家大族的发展,也不可能控制人心的存在。

    再说了,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若比行军打仗,我等自是不如那些大老粗。可若是治理国家,卫公到最后依靠的还不是我等,难道要靠那群泥腿子,卫公不会如此不智的。”

    不得不承认,崔叔重所说的,恰恰都是这个时代所局限的,而黄明远又无法改变的。

    李少通、崔君绰等人刚开始还觉得心中无比烦忧,但听得崔叔重的话,却是茅塞顿开了。

    看到二人心悦诚服的样子,崔叔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二兄真是天纵之才,若是生在这个时代,或许他们就不用依靠黄明远的。

    这一切都是二兄在数年前预料到的,他竟然看出了大隋的大厦将倾与黄明远的崛起。这一次,他算计了黄明远,也算计了其它世家大族。依靠着黄明远对世家大族的打击,博陵崔氏则可以趁此良机,脱颖而出,成为世家大族的领头羊。

第七十七章 人事调动

    黄明远的建议,其实三大家族是不愿意,但奈何形势比人强。

    因此最后结果便是黄明远与三大世家作了一场亲切、友好、圆满的交流,本着加强了解、互利共赢的态度,双方打成了一致的约定。

    河北的世家大族将不遗余力地支持黄明远的政策在河北的施行,而与此同时,黄明远也会保证河北诸世家的利益,包括在未来政府的利益。

    这次约定,虽然双方都是各怀心思,但总算是解决了黄明远诛灭卢氏之后与世家大族产生的对立态度,双方由对抗开始走向了合作。当然,之前被黄明远诛灭的范阳卢氏,也没人在乎他们的利益被牺牲掉。或许用不了多久,整个河北世家之林,将真的不会再有范阳卢氏。一如当年的巨鹿田氏、魏郡审氏,当初是如何辉煌,可现在还有人记得他们吗?

    对于黄明远来说,此次获利颇丰。除了政策上的支持,以三大家族为首,交出了河北数万顷土地,十多万的隐户,至于其它的粮食、兵器等物资更是无数。

    而河北世家,除了获得一个生存保证,以博陵崔家的崔民干、崔敦礼,清河崔氏的崔义玄,赵郡李氏的李叔慎等为首的河北世家子弟,纷纷加入黄明远的队伍。

    对于河北百姓来说,短期内,河北是安定的,大家可以享受太平了。

    暂时缓和了与世家大族的关系,黄明远开始重新安定内部。目前自己手中有三套班子,河北道行台,大将军幕府还有涿郡官府。

    虽然这三套班子都是以自己为核心,但往后要四处征战,自己也未必常在中枢,为了保持中央的稳定运转,必须确定一个核心班子,辅助自己总揽军政。涿郡官府肯定不合适,剩下两个,大将军幕府本身定位便是自己的幕僚集团,更方佐助便自己统辖方方面面,但相对行台,缺乏一定的权威性。

    最终,黄明远还是决定以行台统辖诸郡,确定了河北的基本组织架构,而大将军幕府则不再兼管地方,退居辅助机构。同时行台暂时搬迁到信都郡,涿郡官府也就失去了他的特殊性。

    搬迁之后的行台仍以李子孝、陈远二人分领尚书左、右丞,同时李子孝掌决策,陈远掌审核,相当于宰辅的地位。

    当然二人身上的兼职则不再兼任,尤其是李子孝身上的行台吏部侍郎。否则首辅再兼着吏部,不是权臣也是权臣了。

    二人之下,黄明远又任命温彦博、杨师道分领左、右司郎中,为李子孝、陈远佐贰。虽然二职不如六曹侍郎品级高,但权利又重了几分。

    又调辽东郡太守邓议为吏曹侍郎;夏安恂不再兼任大将军幕府长史,专任民曹侍郎;安东都护府长史崔弘寿担任礼曹侍郎;安东都护府司马徐哲担任兵曹侍郎;原平原郡太守杨元弘担任刑曹侍郎;唐祎担任工曹侍郎。

    邓议、夏安恂、徐哲都是黄明远的心腹出身,崔弘寿、杨元弘、唐懿都是大隋旧官僚,至于能力,已经算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

    而大将军幕府,则由宋正本担任长史,杜如晦担任司马。

    除了行台、幕府之外,河北诸郡县的太守、县令也进行了大调动,务必换成了可信用的人,最后便是:

    魏德深为涿郡郡丞领郡事;

    黄凤麟为上谷郡郡丞领郡事;

    孙伏伽为渔阳郡郡丞领郡事;

    范愿为北平郡太守;

    杨善会为安乐郡太守;

    居庸关外宣化诸县新设宣化郡,常云清为宣化郡太守;

    以天津港为核心,再加上河间郡的鲁城(治今河北省黄骅市齐家务乡乾符村)、文安、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三县,新设天津郡,张文迅为天津郡太守;

    张方昕为渤海郡太守;

    黄明远族叔黄安为河间郡太守;

    戴胄为清河郡太守;

    贾敦颐为平原郡郡丞领郡事;

    陆季览为博陵郡郡丞领郡事;

    陆士季为恒山郡郡丞领郡事;

    窦建德为武安郡郡丞领郡事;

    徐闻膺为赵郡太守;

    陈孝意为襄国郡太守;

    王文同为信都郡郡丞。

    河北十八郡,再加上黄明远新置的二郡。除了南部三郡,其余诸郡已经完全控制在黄明远的手中。

    黄明远又任命李靖为魏郡郡丞,其会同斛律晟,攻略三郡。

    行台南下之后,军队势必大部分调到南方,黄明远又新设幽州都督府,以张季珣为幽州都督,总揽涿郡、北平、渔阳、安乐、宣化五郡军事。

    至于安东都护府,原乐浪郡太守房玄龄担任长史兼领辽东郡太守;

    崔元逊担任司马;

    王倧担任乐浪郡太守。

    整个安东都护府里的钉子,基本上全部清理干净。

    诸郡除了太守,郡中掌兵的郡尉基本上完全换成了丰州、辽东一脉出身的将领。黄明远手中缺文官,缺粮、缺钱,唯独不缺的便是武将。

    黄明远在军中的个人崇拜达到了顶峰。他相信这群将领或许会堕落、会腐化,但绝不会背叛。

    除了管政的太守和掌兵的郡尉,包括郡丞、主簿这些佐官,还有下面的县令、县丞,基本上换了一个遍。政治上不可靠的,能力不足的,风评不好的,基本上被撤职或转任他职,取而代之的丰州、幽州、辽东出身的官员。

    黄明远培养人才最初的思路便是培养吏一级人才,将官吏教育基层化。很多官吏都是从里、乡一级起来的,基层经验丰富。或许他们没有太多宏大的战略,天才的设想,但却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黄明远将自己的意志深入到底层的触手。

    这一次县令、县丞等官吏的提拔,基本上都是他们。黄明远往整个河北派出了千余名基层官吏充任地方各级官员,他们带着先进的理念与行政手段,为黄明远控制河北的各个角落。

    当然河北本身也有大批优秀的官吏,黄明远择其优秀者,前往信都接受培训,学习黄明远的治政理念,然后再重新分配。

    黄明远所依靠的,从不是一两个不世之才,而是他的治政理念的铺展。靠着这次官吏大调动,黄明远终于将自己的根基根治下去,并生根发芽。

第七十八章 军制调整

    这一次平定河北,光是投降、归附、收编的各路军队,差不多有数十万了。这些军队当然不可能完全整编为隋军,否则其臃肿的士兵数量便会直接把隋军后勤困死。但这些部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精锐,若是将他们解散了,实在可惜。

    黄明远麾下的军队,原本在丰州时有着较为系统的军制。但之后黄明远东征辽东、南平河北,麾下部队来源广泛,各部编制相对混乱。而且因为之前多次战功以加荣衔为主,导致很多人官职相同,品级相差巨大。有四品的虎贲郎将,也有二品的虎贲郎将。有统帅数万人的虎贲郎将,也有统帅千人的虎贲郎将。

    而且这些虎贲郎将、虎牙郎将有的隶属于中央,有的隶属于郡县,还有的隶属于行台,彼此管辖也无比混乱。

    军制混乱,自然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黄明远自然不能容忍这种混乱的管理模式,便准备重新整编各军。

    当然,这是种僭越的行为,说黄明远心怀不轨也可以。但黄明远既然敢在文官上大规模调换,军制上更不在乎。

    这个时代的地方权力,仍是巨大的,要不然也不会称之为一地诸侯,常有动乱发生。到了明清,一府之地的面积几乎是唐朝好几个州的面积总和,但从未出现过知府叛乱的情况,便是如此。

    黄明远于是以丰州军制为蓝本,重编军制。

    丰州军制,十人为一伙,十伙为一队,骑兵两队一旅,步兵五队一旅,两旅为一团,车骑府辖两骑团,两步团,骠骑府辖三骑团,三步团。算是补充兵,一个车骑府有三千四百多人,而一个骠骑府更是五千一百多人。

    但这只是因为黄明远当时为了增加兵力设的,各部相对别的地方人数都较多。后来车骑府、骠骑府改鹰扬府,基本上一团便有一鹰扬府的兵力。

    这一次,黄明远仍以十人为一伙,设火长;

    四伙为一队,约四十余人,设正副队正;

    三队为一旅,约一百三十人,设正副旅帅;

    三旅为一团,约四百人,设正副校尉;

    三团为一营,约一千两百五十人,设鹰扬郎将、鹰击郎将、营参军各一名;

    营以上设军,辖三步营,一弓弩营,一骑营,一斥候旅,一工匠旅,一警备旅,加上军医、后勤人员、文职人员等,约六千八百人,设虎贲郎将、虎牙郎将、师参军各一名;

    军以上为卫,每卫辖四军,加上卫属军校,卫属警卫,军医院,文工团,以及其他辅助人员,接近三万人,设总管一名,副总管两名,长史、司马、卫监军各一名,诸曹参军事、行参军等若干。

    在黄明远的设计中,未来主要的军事单位还是军,六七千人的编制,有一千多骑兵,进可功,退可守,机动灵活,方便调动。而一卫足足有三万人,若是再加上辅兵和后勤队伍,五万人也不止,一旦出动,则相当于大兵团作战了。

    河北诸军现在有左武卫、右屯卫两支中央军,二军数量差不多相当于计划中的一卫;而行台下属的龙骧、虎威、鹰扬、豹韬、控鹤五军,兵力则略有不足。

    一旦这七支部队整编完成,黄明远手中便有足足七支战略部队,可以同时面向河东、河南、山东等多个地方作战。

    七支部队,数量不足,要补充的基本上从胡兵和降兵中选择。

    左武卫,由右侯卫大将军淯阳侯荆元恒为总管,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席玭和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斛律进周为副总管;

    右屯卫军,由右屯卫将军西河侯张文远为总管,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辛文礼和正四品正议大夫杨义琰为副总管;

    龙骧卫,以龙骧军为主体整编,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左武卫将军斛律晟为总管,正四品正议大夫吕会彦和正四品正议大夫宋君明为副总管;

    虎威卫,以虎威军为主体整编,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刘云芳为总管;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高元臻和从四品通议大夫王君廓为副总管;

    鹰扬卫,以鹰扬军为主体整编,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李靖为总管,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黄明徐和正四品正议大夫王伏宝为副总管;

    豹韬卫,以豹韬军为主体整编,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黄明溥为总管,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全旭和从四品通议大夫李客师为副总管;

    控鹤卫,以控鹤军和窦建德所部为主体整编,正四品正议大夫王辨为总管,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徐虎子和正四品正议大夫苏邕为副总管。王辨级别确实不够,但黄明远身边也的确没有合适的人选。

    当初的幽州新军各种原因,将领职务偏低,经验也远不如当初的辽东诸军丰富。这一次黄明远从辽东诸军抽掉了吕会彦、全旭、高元臻、王伏宝等数百位各级将领充实各军,使得各军战力迅速强大起来。

    七卫有二十一万人,足有近四万骑兵编制。从上到下,将领几乎都是经历过北伐草原、东征高句丽、围歼始毕可汗等战争的干将,对敌经验丰富,乃是一等一的精锐。

    除了七卫,还有五胡军。

    人数最少的宣义军所部,近四千人尽被分入各军之中。对此突地稽也没有办法,在黄明远的分化瓦解下,入隋的栗末靺鞨八部,基本上完全同化为汉人。

    至于其余昭义、保义、怀义、顺义四军,数量过多,不好拆分,但军中精锐也多被选入各卫中。

    黄明远为了进一步分解各胡兵的实力,仿照当年汉武帝建立胡骑校尉部,从四军中抽调五千人,建立了虎骑军,辖骑兵四营。虎骑即胡骑,全军皆为胡人组成。其军由张俭和高开道二人统帅,张俭睿智,高开道悍勇,二人配合,完全压制来自各处的胡人。

    虎骑军的建立,更一步削弱了胡人的兵势。剩下的胡人四军,差不多只剩下四万余人。黄明远手上十多万胡兵,已经渐渐被分解了。

    此时的河北大军,车辚辚,马萧萧,宝刀出鞘,枕戈待发。

第七十九章 降而复叛

    黄明远迁行台于信都郡之后,河北尚有魏郡、武阳郡、汲郡未下。黄明远在信都理政,便命诸将征伐三郡。

    三郡之中,以武阳郡的匪患最为严重。

    武阳郡也是一个大郡,辖十四个县,大业五年时有二十一万户,是河北大地人口仅次于清河郡的地方。

    郡中人口多,世家大族多,百姓赖以为生的土地就少。因此自大业七年开始,武阳郡内民乱不断,张金称、格谦、刘霸道、高士达等肆虐河北的大盗都曾在此盘踞。

    此时虽然河北有名的大盗,已尽数被诛灭,但武阳郡内,仍有盗匪无数,其盘踞县城,肆虐乡里,作乱一方。其中势力最大的便是武阳郡北部的赵君德和东部的韩进洛,以及西部的张升三部。

    黄明远在平定清河郡之后,便以斛律晟为武阳郡太守,统帅龙骧、控鹤二军征讨武阳郡的盗匪。斛律晟乃和王辩一北一东,分兵前进,斛律晟的北路大军第一个目标便是赵君德。

    赵君德在武阳郡最北面,占据馆陶(今河北省馆陶县)等县。原本其部在一众盗匪中并不出众,也不显眼。如今成为隋军主要打击目标,不是他能力多强,或者恶行多昭著,只是因为他的一众前辈都死光了。

    数万大军,顺着运河向南突进,沿途无所挡者。

    眼看隋军主力袭来,赵君德自知不敌,便有心向隋军投降。赵君德是馆陶赵氏子弟出身,但因为出身偏支,家境贫寒,连饭也吃不上,遂在山中为盗。后来天下大乱,赵君德在赵氏本家的支持下,才夺取了馆陶城。

    赵君德觉得自己虽然造反,但素来不作恶,也没有称孤道寡,本来就不是隋军必要诛灭的势力。而且卫公名声很好,还有不杀降的习惯,像投降的窦建德、吕明星、杨公卿、高开道等人,都被委以重任。自己若是投降隋军,不求像这些前辈一样,但无论如何也能混个一官半职,省得在馆陶城中提心吊胆。

    赵君德没什么野心,要不然也不会造反这么久,连个名号都没有,更别说称王称霸,过过皇帝瘾了。

    至于赵君德的一众麾下,更是多以山间的大盗为主,平日里吃糠咽菜惯了,现在骤然得势,已是心满意足,遂支持赵君德的投降。

    斛律晟大军打来,赵君德开门投降。

    斛律晟接受了赵君德的投降,还委任其为鹰扬郎将的职位,虽然官职不太高,可赵君德也算是盗匪中少有的直接授予实权职务之人。

    赵君德底下一众人也是摇身一变,成了官军。

    若是按照正常的程序,接下来隋军将其部改编,赵君德也会像窦建德一样成为隋军之中的中层将领,甚至未来成为开国功臣。

    但问题是赵君德不是窦建德,他没有窦建德的远见和眼光。而赵君德的麾下,也不是一群有用之才,而是一群披着军装的地痞流氓。

    赵君德部的将领投降隋军之后,依旧我行我素,做着跟之前一样的行径。虽然隋军向其部宣示了隋军的军法,但在他们看来,当兵吃粮,替杨家人打仗,还不许乐呵乐呵了。

    赵君德部投降隋军数日,其部闹出的案子便有上百例。

    很快一件强奸案子来到斛律晟的案头。

    赵君德部跟着隋军南下,来到大名县。按照隋军军法,各营官兵不得私自出营。隋军自然是习惯了,但赵君德的麾下却是难受的很。往常他们在馆陶的时候,吃喝嫖赌,什么不作,还以为当了隋军能够更加气派,谁曾想倒成了圣人了。

    这日赵君德的弟弟赵君义按捺不住心中的火气,便偷偷潜出军营,来到大名城中。

    赵君义好色,但你可以去妓院啊,但他偏不。赵君义最喜欢掳掠良家,做盗贼的时候,每破一城,必抢掠无数大户人家的女子淫乐。

    往日破门习惯了,这一次赵君义便抢了城中一大户,又掳掠了其家中的女子。这大户家主反抗,也被赵君义杀了。

    赵君义乐呵一夜,直到第二日也没有回营,最后为隋军的军法官发现,抓回军中。

    奸淫、掳掠、杀人,这在隋军军中是砍头的罪行。

    斛律晟大怒,不顾赵君德的求情,当场下令将赵君义推出去斩首示众。等到赵君德回顾神来,早有行刑官提着赵君义的脑袋来复命了。

    赵君德心中大为震惶,在他看来,他带着这么多人投降隋军,起功劳怎么也值弟弟一条命。不就是玩了几个女人,值得这般小题大做。

    赵君德越想越觉得隋军是故意针对他。

    赵君德的部下也是愤愤不平,赵君义犯了什么罪,不过是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怎么就要处斩。这时一些早就被隋军军法束缚的难受的将领便纷纷来见赵君德,表达对隋军的不满。

    赵君德的狗头军师赖用更是认为,隋军故意用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处置他们,就是想渐渐清除赵君德身边的羽翼。等到把众人都清理干净,便是对赵君德动手的时候。他们都是盗匪出身,隋军根本不信任他们。

    众人一商量,便决定,既然隋军不信任他们,还不如反出隋军去,过他们的逍遥生活。

    众人都是盗匪出身,也不愁劫掠。

    赵君德便和部下商议,趁着隋军不备,他们偷袭中军大帐,然后点火引发混乱,若是能击破隋军、诛杀斛律晟最好,即使不成功,也报了赵君义被杀之仇。

    众人各归各部,收拢部队,准备晚上起势。

    赵君德等人想的不错,但却没提防信息外漏。

    不是所有人都想当盗匪。

    赖用在当盗匪之前,是村里的穷教书的。虽然地位不高,但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当官。因为赵君德需要几个识字的,遂把他留在身边。这赖用也性格机敏,渐渐讨得赵君德欢心,成了赵君德的心腹。

    他鼓动赵君德造反,是希望用赵君德的人头换个前程,但并没想过真的造反。

    于是赖用离开赵君德大帐后,立刻潜入斛律晟军中,密报了赵君德要造反的举动。

    到了夜里,赵君德果然引兵生乱,最后为早就埋伏好的隋军拿下。赵君德叛军为隋军全歼,赵君德也被诛杀。

第八十章 轻取武水

    赵君德所部降而复叛,须臾之间,便为斛律晟所剿灭。

    虽然此事会严重影响接下来的招降工作,甚至连那些已经投降隋军的盗匪心中也会产生各种狐疑和惊恐,但斛律晟很清楚,在隋军之中,铁的军纪不可逾越。

    现在的麻烦是为了以后的不麻烦。

    赵君德之变后,隋军继续向西,向南,围剿叛军。原本盘踞在洹水县的盗匪张升,自忖不是隋军的对手,本准备投降隋军,换个官家身份,可惜之前赵君德的遭遇又让他心中畏惧,唯恐投降隋军之后,再像赵君德一般遭遇不测。

    张升倒是忘了是赵君德先造反的了。

    他们这些小盗匪,那才是真的盗匪,出身不高,整日里刀头上舔血,自由自在惯了,根本受不了严控的生活。或者说他们天生是匪,也做惯了匪,没法再做人了。

    现在的张升是不敢投降,可更不敢打,正犹豫不绝,这时他昔日的朋友郝孝德来信,请他渡河南下。

    郝孝德原本在平原郡,也是一个有名的大盗。不过他有心计,见隋军南下,高士达、李德逸等人尽皆覆灭,他便果断抛弃老巢南下,避开卫公。也正是因为如此,隋军将整个清河、平原、渤海三郡犁了一个遍,多少有数的悍匪身死族灭,但郝孝德却逃得一截。

    郝孝德逃到东平郡、东郡一带栖身,不过物离乡贵,人离乡贱。他一河北人来到河南,情况不熟,根基全无,混得也不容易。眼看手中实力不足,步履维艰,他这才想到旧友张升。当前河北诸盗尽受隋军围攻,张升怕是也不好过,若能说动他南下,自己实力将平添一多半。

    郝孝德不断蛊惑张升,说其南下。

    张升心底的不愿意的,但他实在畏惧隋军,这些年隋军的威名太重。

    张升最后没了奈何,遂决定南下投奔郝孝德。于是张升集中兵力,带着这些年的积攒,屁颠屁颠地往东平郡去了。

    斛律晟闻讯之后派兵阻拦,可惜张升逃得太快,只击溃了张升部的后军,缴获了大批物资,但让张升逃走。

    张升侥幸渡过黄河,而盘踞在武阳郡东面武水县(今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的韩进洛则没有这么好的下场。韩进洛相比张升、赵君德,名气倒是大了一些。他本人是济北人,曾聚众数万作乱,后来兵败逃亡河北。

    韩进洛名气大一些,骨头可能也硬一些,底气啊、自尊啊、胆子啊等等等等也就足了些,大了些。

    王辩率军征讨,韩进洛据武水县以抵隋军。

    若是与隋军野战,韩进洛没什么信心,但是据城自保,他还是有些底气的。韩进洛经营武水多年,又娶了武水孙家的小娘子,自以为在武水也算有些根基。

    武水孙家,武水县最有名望的家族,乐安孙氏的一支,其先祖能追溯到西晋的长秋卿孙道恭。今家主孙仲将,其曾祖父孙惠蔚曾担任北魏的光禄大夫,其本人也曾担任过寿张县丞,天下大乱后返乡。

    韩进洛倒还有点眼光,知道为匪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占领武水之后,便前往孙家求亲,准备借着和孙家联姻,寻找机会洗白。

    孙仲将当然看不起盗匪出身的韩进洛。孙家虽不如清河崔氏、荥阳郑氏,甚至不如河北其他大姓,但无论如何,也算世代为官,百年大族,怎么能和一个盗匪联姻。

    可惜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现在武水城为韩进洛占领,韩进洛愿意以礼相待,并不是怕了对方,孙家也不能给脸不要脸。孙仲将刚开始要拒绝,但韩进洛亮了亮手中的刀把子,孙仲将便屈服了。

    孙家为了保命,只得将其妹嫁给韩进洛。

    而韩进洛娶了孙家女,又任命了一批城中大家族的子弟为官,双方各取所需,韩进洛算是获得了这些大家族的支持。实际上城中大族也不算什么真正的大族,为了保命,多对韩进洛谄媚,倒是显得韩进洛尽取武水县的人心。

    至少韩进洛是这么认为的。

    隋军兵临城下,韩进洛乃召集各大家族的人,商量抵御隋军的事。城外隋军气势汹汹,人马众多,为了御敌,自然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了。韩进洛命各家族拿出粮食和私兵帮着守城。

    虽然众人不敢,但又畏惧韩进洛的威势,只得同意,但内心却是恨得牙痒痒。

    各家凑了几千石粮食,又凑了上千人,交给了韩进洛。韩进洛倒是对各家没多大防备心,尽委派到城墙上守御。

    韩进洛觉得这些世家大族跟他是一样的,都不想让隋军入城。毕竟听说隋军对这些世家大族的手段不怎么好,世家大族都厌恶卫公黄明远。

    隋军到达城下,照例派人劝降。劝降不成,便准备攻城。

    城中大族,除了孙氏,其余充其量算作土豪,哪见过这么大阵势。眼看城外密密麻麻的隋军,心中便感到畏惧。

    城外数万军队,俱是赫赫威名的卫公麾下,若是和他们打,这些大家族是没什么底气的。而且也没人愿意给韩进洛殉葬。

    于是众人便筹划着献城。

    虽说卫公诛杀卢氏,在世家大族那里名声不太好。可他们以献城之功,无论如何也得受些优待。而且韩进洛为人粗鄙,却要强装文化人,他们整天与韩进洛虚与委蛇,早就恶心死了。

    孙仲将虽然成了韩进洛的大舅子,但也瞧不上对方。且孙家世代簪缨,岂能从贼。

    于是众人一拍即合,便准备舍弃韩进洛,用韩进洛的脑袋投靠新主子。不得不说,世家大族的骄傲、蔑视和舍国为家,真不是那么容易消弭的。那些泥腿子出身的枭雄,再是真诚,也得不出个果了。

    孙仲将秘密派人前往隋军大营,向隋军投降。

    按照双方计划,到了第二日晚上,孙仲将果然命家兵打开了南城门迎接隋军入城。因为是自己的大舅子,韩进洛对孙仲将很信任,将防御压力最轻的南门交给孙仲将守御。而孙仲将也不负众望的将韩进洛卖了一个好价钱。

    隋军大举入城,韩进洛兵败身死。直到临死之时,韩进洛也不明白,他以诚心相待,武水城的世家大族为什么要背叛他。

第八十一章 鬼蜮伎俩

    武阳郡内,赵君德、张升、韩进洛诸贼既平,剩下的一些盗匪虽多,但也成不了什么大事。

    武阳郡人口众多,又紧靠黄河,土地肥沃,位置重要,对于黄明远来说,此地是南下的重要基地。而因为武阳郡独特的地理位置,原武阳郡丞元宝藏就不能留任了。

    武阳郡丞元宝藏,洛阳人,西魏宗室之后,已在郡丞任上多年。武阳郡没有太守,他虽是郡丞,但却是独掌一郡,权利颇重。

    元宝藏这个人,名声可不怎么样,至少黄明远对他印象并不好。

    作为匪患最严重的武阳郡,平乱之事,元宝藏自是责无旁贷。不过元宝藏能力不足,每每与盗匪交战,多是兵败,且每次军械物资都是几乎全无,堪称盗匪的运输大队长。元宝藏之后为了征调物资,从百姓那里征讨,动不动就以军法论处,盗匪没捉拿多少,老百姓却是不堪其扰,苦不堪言。

    当时魏德深在武阳郡治下为官,深得民心。元宝藏深嫉魏德深的能力,于是在杨玄感之乱的时候,只给予魏德深一千兵马,却让他救援东都,希望假借叛军之手来害死魏德深。若不是魏德深幸运,遇到了黄明远,早不知道尸体烂到哪里了。

    元宝藏能力虽然不行,但心机颇深,又和当地世家大族相勾结,牢牢控制着武阳郡。

    这次斛律晟南下,黄明远表斛律晟为武阳郡太守,元宝藏心中便有些恐慌。他知道魏德深在卫公麾下任幕僚,心中唯恐魏德深报复,又担心斛律晟前来,他便无法独揽郡中大权,因此每日都是心神不宁。

    元宝藏能够在武阳郡中如鱼得水,少不得当地世家大族人物的支持。前民部员外郎赵君实是武阳郡著名的大族人物,也是元宝藏的儿女亲家。二人狼狈为奸,堪称郡中两大毒瘤。

    赵君实是馆陶人,之前盘踞馆陶的赵君德便是馆陶赵氏的远房偏支。若无赵君实暗地里的支持,赵君德一个草寇也不可能占据馆陶县为恶。

    对于卫公军的南下,赵君实本来是不敢抵抗的,否则也不会同意赵君德的投降。但赵君德投降之后,跟着斛律晟南下剿匪,而赵君实留在馆陶。再之后斛律晟诛杀赵君义,赵君德也反叛被歼灭,种种变化令赵君实应接不暇。

    赵君实担心受到牵连,连忙逃到郡治贵乡县(今河北省大名县大街乡)。

    当时斛律晟正忙着征讨张升等盗匪,也顾不上赵君实,更没时间对各地清洗。但赵君实却心中畏惧,唯恐被隋军清算。他也知道自己名声不好,而隋军有前科,每到一地,便处置一些名声不好的官吏乡绅来获取民心。他极其担心成为隋军讨好贱民的刀下之鬼。

    元宝藏担心失去权力,赵君实担心被隋军清算,二人倒是成难兄难弟了。

    元宝藏苦心经营武阳郡这么多年,就这么拱手让出权利,他着实不甘心。但他自知无力对抗卫公,也不敢公然翻脸。

    这时赵君实出了个主意,盘踞武水的韩进洛实力强大,不若引韩进洛前来贵乡,抵挡隋军。

    此时赵君实尚不知王辩围攻武水,韩进洛已经自身难保了。

    元宝藏虽然能力一般,但也不是一个傻子。韩进洛是什么货色,能够抵挡的了隋军。若是晚上几个月,元宝藏可能投靠李密,但韩进洛他是万万瞧不上的。

    不过元宝藏却没有拒绝,反而还让赵君实去联络韩进洛。不仅是韩进洛,还有其他一些小的贼匪。

    元宝藏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他对自己有多大的幻想,而是元宝藏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当前半个孤零零的武阳郡,无论如何是挡不住卫公数十万雄兵的。既然如此,与其抵抗卫公之后被消灭,还不如主动倒向卫公,立个功劳,求个好前程。

    至于赵君实,虽然二人在武阳郡合作的很愉快,但奈何此人看不起形势,非得逆天而行。那便让此人的脑袋,变成自己投降卫公的第一功。

    利益之前,没有什么人是不可以坑的。

    赵君实得到元宝藏的赞同之后,立刻积极联络武阳郡内的盗匪。作为武阳郡世家的翘楚人物,各盗匪还是给赵君实脸面的。虽然韩进洛联系不上,但一些小势力还是可以的。而且因为盗匪四起,各大家族建坞自保,已经成了当地的宗贼,实力也不可小觑。

    赵君实联络了接近一万余人,虽多是乌合之众,但实力也并不是很弱。

    斛律晟的主力虽没有在贵乡城驻扎,但也派了不少官吏。

    为求稳妥,赵君实先在城外将各部集结起来。

    按照赵君实和元宝藏的计划,先引这些人入城,完全控制贵乡城。再等到韩进洛赶来,他们联兵数万,北据隋军。

    到了约定入城的日子,赵君实一番志气高昂。他没领过兵,乍一统领上万的军队,倒是很新奇。

    赵君实带着前军顺利入城,但城门内却是空空荡荡。

    赵君实也不以为意,但元宝藏却是突然出现在城头,还对着赵君实高声喊道:“今日破贼,多谢君实兄相助。”

    赵君实听到元宝藏的话,很是疑惑。

    突然城墙之上,尽是士兵。而一条盘旋腾飞的巨龙旗帜,也在贵乡城头,迎风飘扬。

    赵君实和底下的群盗,也是大吃一惊。

    这时突然城内外俱是喊杀声,隋军在城内城外的埋伏从两面杀出,将这群盗匪团团包围。

    城外领头之将,正是斛律晟。

    元宝藏定计之后,便派人去联络斛律晟,将赵君实的计策尽皆告诉对方,还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卧薪尝胆的忠臣。

    斛律晟听后,立刻转进贵乡,正好有了今日这场大戏。

    “狗贼!”

    这个时候,赵君实全明白了,他脸上又惊又怒,指着城头的元宝藏坡口大骂。

    但此时不是赵君实找元宝藏麻烦的时候,因为被赵君实劝来的人要找赵君实的麻烦。众人还真以为是赵君实和元宝藏合谋坑害他们。

    于是众人一拥而上,将赵君实杀死。至于这群乌合之众,本就实力一般,很快便为隋军所覆灭。

第八十二章 大智若愚

    元宝藏通过自己反复无常的计谋,用昔日盟友赵君实和武阳郡内无数土匪、宗贼的脑袋,帮着隋军平定了郡内的贼匪,稳定了武阳郡的形势,而元宝藏本人也从要被清洗的对象成了隋军的功臣。

    元宝藏解决了隋军最麻烦的问题,战后再处置元宝藏便有些难看了。

    不过黄明远也有办法,既然免官不可,也能明升暗降,于是乃调元宝藏为大将军幕府掾属。从武阳郡郡丞到幕府掾属,无论如何都算是高升了。虽品级下调,但却是进入腹心,也算一步登天了。

    不过元宝藏是不是这么认为,就不好说了。一个负责指挥礼仪、接待宾客事务,掌管出差及检校之事的官,或许是及不上一地的土皇帝吧。

    元宝藏离开之后,黄明远又调张植为武阳郡太守,而斛律晟的太守之职随之罢去。若非必要,黄明远不愿意让领兵将领在中原腹地兼任地方行政长官,职兼文武。因此即使有一些特例,也是事后便免去。

    之后不久,黄明远又以清河、武阳郡面积太大为由,从二郡之中又析出一郡,设东昌郡。二郡各十四县,原人口加起来超过全国的二十分之一,实在太多了。

    新设置的东昌郡,以聊城县为治所,辖从清河郡划出的博平、清平(即贝丘县,今山东省临清市戴湾镇)、高唐、茌平四县和从武阳划出的聊城、武水、堂邑(今山东聊城市堂邑镇)三县。

    新设郡县,本不是黄明远能做主的,但此在河北,天子亦约束不得,他的决定,也就堪比圣旨了。

    又调幕府从事中郎齐善行担任东昌郡郡丞领郡事。

    齐善行是窦建德的旧部,出身盗匪,不过其人允文允武,颇有能力。以其为东昌郡太守,既可以收拢盗匪之中的士子之心,抵消一下之前赵君德事件的影响,也能分化窦建德的势力。毕竟窦建德军中,可用之才颇多,其又是几乎完整的投降隋军的势力,黄明远再看重窦建德,分化也是必然之事。

    既取武阳郡,黄明远乃命斛律晟率龙骧卫屯兵武阳郡,又命王辩屯兵东昌郡,二人目标一东一南,分作渡河的准备。

    斛律晟这边取了武阳郡,李靖也率军攻取了魏郡和半个汲郡。

    相比较武阳郡,魏郡、汲郡情况要好的多。尤其是汲郡,因为郡内有黎阳仓和永济渠,驻兵极多。

    二郡唯一一股大规模的盗贼,便是在西部太行山余脉中的林虑贼王德仁。

    李靖南下,立刻命令黄明徐率领三千骑兵,急速突进,过州县而不入,长驱黎阳仓。此时正是李密击败张须陀,四处扩张的时候,李靖唯恐李密打黎阳仓的主意。

    黎阳仓的守将陈恩,本就是黄明远当初平叛之时留下的将领。于是黄明徐大军杀到,陈恩立刻开城响应。

    黎阳仓虽在汲郡的地盘上,但汲郡太守孟善谊根本插不了黎阳仓的手。

    李靖听闻黄明徐占领黎阳仓,心中松了一口气。对于河北军来说,汲郡可以插不上手,甚至落入盗匪手中也是可以的,只要黎阳仓不落入盗匪手中。二者重要性天差地别。

    既下黎阳仓,李靖便按部就班的南下魏郡,接手其地。

    魏郡太守乃是张轲,天子的老丈人。张轲是萧皇后的舅父和养父,南朝梁尚书仆射张缵的儿子,母亲是梁武帝第四女富阳公主。当初萧氏出生于二月,由于江南风俗认为二月出生的子女实为不吉,因此由萧岿的六弟东平王萧岌收养。萧岌夫妇收养萧氏不满一年,便双双去世,萧氏遂转由舅父张轲收养。张轲时为安平王萧岩僚属,家境贫寒,因此贵为公主的萧氏亦随之操劳家务。

    后来杨坚夫妻为杨广选妃选妃于梁国,因为梁国诸公主的占卜结果皆不吉,于是萧家人从张轲府中迎回萧氏,占卜为吉,萧氏成为晋王妃。

    张轲也水涨船高,担任晋王府属官。杨广继位之后,张轲累迁尚书祠部郎、仪同三司、盐川郡太守、魏郡太守,进位正议大夫。

    因为张轲特殊的身份,黄明远在他跟前都算是晚辈。而且因着萧皇后,黄明远在张轲面前,甚至必须行晚辈礼。

    不过此时张轲七十有一,身子不好,郡中事务多由佐官处置。

    李靖率军南下,进入郡治安阳县。

    时张轲身体不好的,又身份贵重,但还是亲自出城迎接。

    张轲虽出身高贵,还有萧皇后作依托,但活到这个年纪,听说的和见识的也太多了。从他年轻时算起,已经经历了梁、陈、后梁、北周、隋等多个朝代的更替,经历的天子更是十多人。他很清楚,当前天下已乱,又到末世,群雄并起,天子偏安江都,什么结局,尚不好说。值此时节,从前的依托,或都不作数了。

    当初黄明远在晋王府中,与张轲也是熟识。今李靖奉命南下,虽什么也没有说,但张轲明白他意在魏郡。

    于是张轲便在接风宴上,对李靖说道:“老朽体衰,垂垂老矣,郡中之事,多无甚精力处置,以致盗匪丛生,可谓是枉顾君恩。今将军率军讨匪,老朽也舒了一口气,愿将郡中诸事托付将军,以清剿贼匪,保境安民。”

    李靖赶忙推辞,但张轲却是态度坚决。

    到了次日,张轲便让各属官前往李靖处汇报诸事,而他本人则以养病的名义,闭门不出,不再视事。

    李靖南来,因为张轲的身份,本来想了很多张轲和他对抗的事,更筹划着如何夺权,但没想到此来竟会如此顺利,可谓是出人意料。

    于是李靖赶忙将张轲之事汇报给黄明远。

    黄明远听闻之后,也是忍不住喟叹。

    小时候在晋王府中,张轲为人敦厚,平日里也甚少言语,给人一种木讷的感觉。现在看来,他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于是黄明远传信李靖,令其对张轲以礼相待,绝不可轻慢。又命邓议甄选张轲族中子弟一人,征入幕府。张轲这么顺利的交出手中的权利,自己自当是投桃报李,厚待张家了。

第八十三章 攻心之策

    李靖在魏郡郡治安阳县待了没多久,便立刻率军西进,攻打盘踞在林虑山的王德仁。而魏郡的政事则全部交给了徐闻膺。

    李靖本被任命为魏郡郡丞,这个职务本是黄明远方便李靖与张轲争权所任。谁料张轲根本不在意,拱手将郡中大权让出,这李靖魏郡郡丞的任命便显得尴尬了,毕竟李靖也不可能久在郡中任事。

    李靖这个人,性格谨慎,不愿插手政事,便向黄明远请辞。于是黄明远乃任命原赵郡太守徐闻膺为魏郡郡丞领郡事。

    徐闻膺一一郡太守调任魏郡郡丞,怎么看都是贬黜,况且他还是黄明远的心腹出身。不过徐闻膺却毫不在意,开开心心做他的魏郡郡丞去了。

    黄明远当然不会随意贬黜官员。调徐闻膺前往魏郡,乃是黄明远准备重建邺城,将之重新发展为河北的中心。

    邺城之汉末袁绍起,四百年来,一直是河北的中心。直到北周杨坚平定相州(治所邺城)总管尉迟迥乱后,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一代名都成为废墟。相州、魏郡和邺县官署和当地大部分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但邺城之地,南瞰中原,北依河北,西通河东,东连青兖,可谓是晋冀鲁豫之要害,乃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河内之屏障。这也是黄明远要在此准备重新建城的重要原因。

    未来的邺城,甚至要成为陪都,徐闻膺如何不愿做这个郡丞。至于太守之名,则对于赘婿出身的徐闻膺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徐闻膺手段强硬,能力卓著,否则黄明远也不会安排他到赵郡镇住李氏。

    黄明徐之前占领黎阳仓,后来又打通了黎阳仓到魏郡的运输险,事实上将汲郡一分为二。这次徐闻膺南下之后,也不客气的派人接管了黎阳仓以东以北的黎阳、内黄、澶渊(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一带)、临河(今河南省浚县东北)、汤阴五县。

    如此一来,大半个汲郡都被划入魏郡之中。对于徐闻膺如此蛮横无理的做法,汲郡太守孟善谊是欲哭无泪,除了向卫公状告徐闻膺,根本无可奈何。徐闻膺更是不在乎孟善谊的状告,他这个汲郡太守都不知道能当多久呢。

    徐闻膺一边按照幽州旧制改革,一边以邺县城为基础,重修邺城。

    而李靖也很快率部剿灭了王德仁。

    王德仁,汲郡人。天下大乱之后,王德仁于林虑山(今河南林州)拥众数万,四处抢掠。

    林虑山一带,山势险峻,干旱缺水,故其地民风剽悍。

    王德仁依仗地势,凭险据守。

    李靖一路长驱直入,连战连捷,攻到林虑山下,与王德仁相对峙。

    李靖眼看贼匪数多,山势又艰险,非一时可尽破,便准备以内部分化瓦解的策略,瓦解王德仁所部。

    王德仁虽是林虑山的大头领,但因为林虑山脉地形原因,各处山头林立,王德仁与其说拥兵数万,不如说手下各山头的头领,合兵数万。而王德仁更像是武林盟主那般,凭实力、威望压制众人。

    这日隋军抓住了王德仁手下一个探子,李靖亲自上前询问。那探子倒也狡黠,便直言自己本是良民,因为父母妻子都为王德仁囚禁为人质,不得已从贼。只有能打探到隋军的情况,他的父母妻子才能被宽免,不然的话全家都要被处死。

    李靖一眼便看穿了对方,贼中能做探子的,必是精锐,如何随便找个人当探子。然而李靖故意装作相信了他的话,还让他替自己从山中各部传话。

    “为我报贼,明日我且战,有能释甲迎我者,署背曰‘归顺’,皆得复农矣。”于是便放走了此人。

    这个探子高兴地返回营中,还向山中众人说起了此事,引得众人哄堂大笑,不少人皆笑隋军主将迂腐。

    到了次日,李靖果然出兵,而且立了两杆大旗,上面写着“只诛王德仁,余者不问”。

    同时李靖又从林虑各地召集百姓,凡有亲眷在山中做盗匪的,皆让他们在山下呼喊。

    于是百姓纷纷劝他们的亲人投降,弄得各处山寨之中的盗匪人心惶惶。

    王德仁大恨,却无可奈何。

    李靖又让人封锁各处道路,作困守贼匪的样子。

    果然,很多小山头受不住这种压力,选择投降。李靖对这些来降的人均厚加抚恤,善言劝导,又在他们背后写上“归顺”二字,然后让他们回到山上营寨之中,告诉那些还未投降的人。

    这些人扛着旗子,敲锣打鼓,大声呼喊,引得各处山寨人心更乱了。虽然王德仁尽力约束,但很多离着主寨远的小山寨,根本不畏惧王德仁,一看不妙,立刻投降。

    王德仁约束不了别处的头领,只得尽力约束自己营中的头领。王德仁本身是个粗人,也不太擅长拉拢人心,平日里的约束,也多以恐吓为主。若是旁日,众人多是畏惧。可今日大兵压境,人心惶惶,营中之人对王德仁,倒是多了几分憎恨。

    很快主营的士兵也纷纷向隋军投降。

    王德仁严命心腹,看守营门,凡发现投降者,一律处死。甚至为了以儆效尤,诛杀了十多人。

    但这并不能激起众人的恐惧。

    李靖又在山下,到处堆放粮食、财货,并扬言供投降的贼匪自取,先到先得。这些贼匪得了粮食、财货,更是士气高涨。

    人们高呼“去晚了就没有了”,于是纷纷下山投降,一夜之间,前往隋军之中投降的盗匪有上万之多。

    王德仁大吃一惊,眼看大势已去,便决定向西突围。只要逃入太行山中,必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只是李靖根本不给王德仁机会。

    双方交战,隋军利用强攻劲弩压制盗匪,给了王德仁部巨大震慑。这时最后顽固之人,为了活命,也纷纷投降。

    盗匪之中,为了投降,争先恐后,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在冲锋。

    王德仁见此,只得率领数十心腹向西而逃,最终为隋军俘获。

    李靖将俘获的王德仁诛杀,除了一些王德仁的死忠,未在多杀一人。于是林虑山之乱,彻底戡平。

第八十四章 李渊反了

    到了冬日,临近元旦,折腾了大半年的河北终于消停下来。此时天下形势尚不明朗,黄明远没有盲目向四面出击,而是稳坐钓鱼台,坐看天下风起云涌。

    张须陀战死的消息已经传到河北,虽然黄明远早有预料,但是还是不禁唏嘘。倒不是说哀叹名将之死,而是张须陀的死,使得大河以南,虎牢以东,再无人可制瓦岗贼军了,不出意料,李密将要崛起于中原,称霸一时。

    以李密的才能,河南盗匪自是无人可比,想来他一统诸盗匪,会攻东都就在眼前了。

    天子回不来了。

    即使天子想回来,李密也能阻断通济渠,天子有那个决心死战回洛阳吗?

    怕是没有。

    自雁门之后,天子的胆魄就丧尽了,现在的天子,只是一个庸碌的普通人。

    黄明远先是让人为张须陀发丧,以为纪念。忠臣孝子,当广为歌颂。又命杨义臣率军南下,讨伐河南叛军。

    杨义臣之前一直在魏郡等地剿匪,作为黄明远北上之前,河北唯一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名将,他手中自有一批强兵悍将。

    杨义臣素来与黄明远交好,二人的交情能追溯到开皇时代。但他秉性忠直,对于黄明远在河北大权独揽、排斥异己的行为有些不满,几次拐弯抹角地劝黄明远,注意臣子之行。

    黄明远自知自己最近动作过大,而杨义臣又绝对忠心于大隋,一旦让他留在河北,二人必定生出矛盾,甚至兵戈相向。

    黄明远不想与昔日的袍泽对战沙场。因为这会使得黄明远极力塑造的大隋军魂受到严重打击,在黄明远的计划中,大隋可以沦落,隋军不可以。

    而且历史上正是因为洛阳无将,所以才使得王世充坐大。有杨义臣南下,王世充再想那么顺利地攫取东都的权利怕是不那么容易。

    于是黄明远以河南贼大为由,命杨义臣率部南下。

    杨义臣也知道黄明远有私心,但也不想与黄明远为敌,于是便领命南下,还带走了黄明远去职的河间郡太守郭绚和武安郡太守袁子干二人。

    黄明远很希望郭绚为其所用,但郭绚这个人实在太拧了,坚持不受,黄明远也是无可奈何。

    杨义臣南下之后,黄明远在河北也清闲起来。河北诸事皆交给行台,而内部也有幕府参赞为用。

    整个体制高效地运转起来,也不必事事由黄明远决断了。

    这日黄明远在府中闲下来休憩一二,便有陆贞匆匆赶来。北斗的中枢便在黄明远府邸之后,从侧边走廊直通黄明远的书房。

    这是北斗最大的权利。

    “郎君,李渊反了!”

    此时陆贞也有些激动,黄明远命她紧盯着李渊,陆贞昔日还有些不解,黄明远为什么紧盯着看起来颇为无能的李渊不放。直到李渊在关陇世家备受打压的同时,一步一步握有实权,再到今日起兵叛乱,她才发现郎君十年之前便能预料今日之事,真非常人也。

    黄明远闻询也异常高兴,等了这么久,李渊这个老小子终于反了,黄明远都担心李渊畏惧现在的形势,不敢动手呢。

    “什么时候的事?”

    “十二月五日,李渊在晋阳诛杀太原郡丞王威,虎贲郎将高雅贤等人。此时正以突厥人来袭为名,蒙蔽百姓,征召人马,想来不日便会扯旗。北斗在李渊府上的密探回报,李渊父子已决心南下关中。”

    “好!”

    黄明远此时忍不住叫好,李渊果非常人也,知道河东不可恃,如此果决地入主关中。等他攻入关中之后,关陇世家的牛鬼蛇神怕是要一股脑地都跳出来了。

    这时陆贞说道:“郎君,咱们要不要立刻出兵河东,直取太原?”

    “还得等一等!等李渊攻入关中之后,我军再出兵,否则干扰了李渊入关中,岂不是因小失大。”

    陆贞不解,但黄明远也没有解释。

    关中的卫玄、梁默等人都是自己的袍泽。为了军心,为了名声,为了形象,自己是不能与他们为敌的,但李渊可以。

    “可若是让李渊在关中坐大,我军岂不是凭空增一强敌。李渊跟那些普通盗匪可不一样,他有关陇世家的支持,很容易便会坐大。”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李渊自起兵之后,几乎跟开了挂一般,迅速席卷关中,然后占领巴蜀,独霸西陲。再之后南北两路主力东出,三四年的时间便全取中原了。自造反到控制天下大势,李渊只用了不到四年,可谓迅捷也。

    至于之后刘黑闼、徐元朗、辅公拓等人的叛乱,虽然声势浩大,但当时李唐大业已成,大势已定,虽然看起来很是凶险,但根本无法威胁到李唐根基,只能算大唐霸业路上的绊脚石而已。

    不过李渊政权在起兵之后还是有一年的危险期。

    李渊造反的同时,薛举在金城起兵,屡次进入关中,更在浅水原大败李二。不击败对方,李渊也无暇东望。

    而一年的时间,足够黄明远扼死李渊了。

    河东尽是黄明远旧部,再加上丰州的黄明征,西平的段文操,以及西域的黄明辽,弘农的齐洛,甚至历史上和李唐在潼关鏖战的屈突通,黄明远早已经给李渊上了一道枷锁。

    黄明远早有定计,陆贞便不再多担心。

    不过她很快想到另一件事。

    “郎君,李渊造反,李世民会不会逃归李渊,到时候好好怎么办?”

    黄明远有些沉默了。

    好好今年去年冬天与李世民订的婚,不过黄明远以女儿年幼为由,准备过两年再给二人成婚。

    虽然李世民浑身有不少缺点,但他这样朝气蓬勃的少年,黄明远着实喜欢。

    不过师徒情,恋人情,未必比得过父子情啊。

    “若李世民选择留下来,我会待他像亲儿子一样,决不负他。可若是李世民想走,师徒一场,便随他去吧,有些人、有些事,留不住的。

    至于好好,我的女儿,嫁不嫁人又有什么关系。她若是想嫁人便嫁人,若是不想,便是一辈子不嫁,我也愿意,我养她一辈子。”

    “嗯!”

    黄明远拿起陆贞送来的情报,细细地看去。而陆贞也没有打扰黄明远,给黄明远泡好茶之后便离开了。

    回到北斗,陆贞便严令下属盯紧李世民,对于李世民的一举一动都不要放过。

    这时何丹娘便建议,是不是暗中处置了李世民,李世民常在河北军之中,对河北军的情况极其了解,一旦其逃回李渊那,必然会泄露军中秘密。

    陆贞却是拒绝了。

    “你们不了解郎君,若是郎君想处置李世民,早就动手了。他即使要杀李世民,也不是以这种方法。”

第八十五章 榆次之战

    李渊这么急着造反,其直接缘由还是因为黄明远。

    李渊本来只是关陇世家的中流人物,又因为其父早死,虽然李虎遗泽仍在,但他本人却没有多大影响力,直到他开始掌握兵权。自李渊担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后,便成为关陇世家中唯一一个同时掌握兵权和地盘的人,因此他在关陇世家内部备受瞩目。

    关陇世家顶尖势力也把目光投到了李渊的身上。

    后来李渊击败毋端儿,杨广又进李渊为右骁卫将军,李渊的地位更进一步。许多人也看好李渊,便暗地里投资起李渊来。

    自天子南巡之后,虽然不少人怂恿李渊趁机造反,但李渊却不是一个傻的。他很清楚自己的实力,虽然他有野心,但却不会贸然行事,否则一旦兵败,家族沦丧,难以幸免。

    尤其是河北还有黄明远拥数十万大军,实力强大。黄明远若是调头向西,他根本无法阻挡。

    于是尽管关陇世家各种怂恿,但李渊却稳坐钓鱼台。

    但今年六月之后,黄明远率主力南下,横扫河北,终于惊到了关陇世家诸人,李渊也没法再稳坐了。

    再等下去,黄明远大势已成,谁也制不住了。

    李渊内心波澜乍起,他心中起意,但他还没有完全掌握太原的兵权,因此不敢轻举妄动。

    七月初,从河北进入河东的盗匪甄翟儿拥兵十余万,进犯太原。

    甄翟儿自王须拔死后,便自立为燕王,和魏刀儿分道扬镳。他因畏惧河北的隋军,尤其是黄明远,便率部翻越太行山,进入河东。

    河东盗匪不多,也没有成气候的反贼,各地对盗匪的防御较弱。

    于是甄翟儿进入河东之后,如鱼得水,一路连克河东多处郡县,直逼晋阳城。

    此时在晋阳的李渊便和潘长文一起,率兵马四万御敌。

    潘长文虽然位在李渊之下,但却是很不服李渊,处处与其一较高下。而李渊也很是厌恶潘长文,对方仗着兵多,屡次相辱于他。更何况潘长文与王威相勾结,其势并不弱于他,若不除掉潘长文,他连太原郡也独占不了。

    此时双方相遇,李渊和潘长文率骑兵前出,而后军步兵尚未到达。

    眼看对面的贼匪士气高昂,一眼望不到头,李渊便故意说道:“贼军甚多,不若我等退到榆次城再作计较。”

    潘长文听了却有些鄙夷道:“李将军就是这么打仗的,难道看不出我军根本退不得。榆次到晋阳十多里,若退到榆次,则晋阳也必为贼匪侵扰,到时候我等有何面目去见河东父老。”

    李渊也不恼,只是说道:“贼军势大,我军恐无人能敌,潘将军切不可冒失!”

    潘长文听了李渊的话,更加不满,便说道:“区区贼匪,便将李将军吓破胆了,既然李将军不敢应战,且看我破贼。”

    “潘将军,只怕你也不是敌军的对手!”

    “那你就看我斩敌!”

    于是潘长文便率领千余骑兵前出,李渊拦也拦不住。

    眼看潘长文轻出,李渊忍不住露出笑容。这潘长文素来与他较劲,又自矜武勇,谁也不放在眼里。今日他放低姿态,果然激地对方怒而出击。

    潘长文手中千余骑兵,直扑向贼军阵中。

    甄翟儿十多万军队,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是裹胁的普通百姓,但其出自上谷,其地多产精兵,麾下也有一支可信赖的部队。

    于是甄翟儿亲自率军出击,与潘长文战到一起。

    潘长文虽然悍勇,但其部兵少,很快为甄翟儿所部包围。潘长文率军突围,越往外突,遇到的贼匪越多。

    潘长文此时无法,只得向中军求救,但李渊眼看着潘长文被包围,就是不动。

    这时有人劝李渊道:“潘将军为贼所围,是否上前救援?”

    李渊笑道:“我军步兵不至,仅凭这两三千骑兵,如何能破贼救援。而且潘将军勇武,岂是贼人可比,我料他必能破围而出。”

    众人想起之前潘长文的豪言,又见李渊的笑意,皆是心中一寒,更是无人敢言。

    潘长文陷在贼中,左右突杀皆不得出,渐渐力竭。

    眼看李渊不派兵救援,潘长文也忍不住破口大骂李渊无情无义,但也只能逞口舌之快。

    众人战至傍晚,潘长文全军覆没。

    李渊自引兵返回榆次。

    弄死了潘长文,李渊立刻兼并了潘长文的队伍。此时王威尚留守太原,旁人自无人能阻止。

    兼并潘部之后,李渊已经掌握了整个太原三分之二以上的部队。

    此时甄翟儿率部又至,李渊便与之相战。

    甄翟儿人数虽多,但核心部队差不多两万余人,都是一些积年的悍匪。双方在榆次以西十多里外列阵,甄翟儿布阵十余里,前强后弱,首尾相继。

    李渊却是不同于此。

    李渊将麾下主力布为两阵:以羸弱之兵居中,多张旗帜,全部辎重继后,为大阵;自率精骑千余骑分列左右,为小阵。并舍弃些辎重物资,以诱贼军中计。

    双方交战,李渊便命大将高君雅率领大阵居前进击。

    此时甄翟儿登高远望,以为高君雅所部便是李渊的主力,便率军中精锐应战。

    高君雅按照李渊的布置,双方交战不久,便诈败后退,沿途遗弃了大批的粮食、财货等物。

    甄翟儿率部进击,麾下的一众贼匪眼看到处都是官军的辎驮,各种财货随地都是,一众人也顾不得追击隋军,纷纷下马来抢掠财宝。

    争抢之下,谁还记得这是战场。

    甄翟儿命人督促各部,但根本约束不住。

    此时李渊眼看甄翟儿的主力已经混乱,立刻率领左、右二队的骑兵,突然出击,直扑甄翟儿的中军。与此同时,高君雅也调转方向,向贼军冲去。

    一众盗匪本来都已经撒开了抢掠,此时面对突然杀出的隋军,措不及防,立刻溃退。

    贼军的盗匪有时候的确悍勇,但一旦落入下风,多不能久持。

    甄翟儿约束不得,死于乱军之中。李渊乃乘胜追击,大破贼匪。甄翟儿军中多善战骑兵,李渊乃尽收之。

    榆次一战,李渊保卫了太原,赢得了人心。又除掉了潘长文,夺得了军事大权。至此在太原郡,再无人可与其对抗。

第八十六章 晋阳之变(一)

    黄明远攻略河北,已成席卷天下之势,一直待在长安筹谋起事的窦抗终于坐不住了。现在天下大乱,四方英豪俱起,而黄明远则占据河北,俯瞰中原,独领风骚。若是李渊再待在太原观望,等到黄明远再平定了河南,李渊就是成功入主关中,得到了关陇世家的支持,怕是也难以与之对抗了。

    于是窦抗亲来太原,准备劝李渊起兵。

    见到李渊,窦抗便说道:“天下大乱,诸盗云集。叔德所在的太原成了暴风雨中仅剩的一处安定之地,此时何去何从,叔德宜早做打算。”

    李渊听了,沉默了半晌说道:“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渊恐无如此之才也。”

    窦抗却是不以为然。

    “黄明远一黄口小儿尚可,叔德又如何不可。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一旦收拾,可得十万人,而叔德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

    李渊听了又不说话了。

    诚然窦抗说得很好,但有些事,不是只靠说便能定的。他若是起兵了,河北的黄明远怎么办,黄明远拥兵数十万,谁能与之匹敌。

    “渊本是庸碌之辈,恐难堪大任。”

    窦抗觉得自己说得已经很透了,因此见李渊推拒,便说道:“叔德如何轻视自己,我所前来,非一人而来,乃替关陇诸公而来。叔德出自关陇,若天下大乱,能帮叔德的亦只有关陇。否则叔德难道愿意放弃军队和现在的权势,做个平头百姓?”

    窦抗的话让李渊有些动心。

    但李渊韬光养晦这么多年,自不是窦抗几句话便能说动的。而且即使造反,也得万事俱备,准备齐全,自不会被窦抗一撺掇便不管不顾了。

    “道生之言,或许有道理,但李渊终是胆小惯了,不能为了一个虚妄的想法,而赌上身家性命。这太原之地,再是广阔,相比天下,仍不过是一隅之地。指望区区数万人马造反,无异于痴人说梦。至于其余各家,这赌命的事李家做了,旁人又能支持什么。”

    窦抗连忙说道:“叔德要什么支持,粮食、部曲,我们都有,关中都有。”

    “若是让你们陪着我李家人在洛阳街市上砍头呢?”

    李渊说完,紧盯着窦抗。

    “这!”

    窦抗有些语塞,帮着李渊造反没问题,但若是和李家绑着一起造反,他便要掂量一下了。至少李渊入关中之前,他们不会明着支持李渊。

    其实各家在关中也不是拉不出几万人马,若是他们全力以赴,掀起的阵势绝对比李渊造反要大。但是正如李渊说得,造反之事,一旦落败,阖族尽灭,谁敢跟天子赌命。

    窦抗不能给予李渊承诺,因而任凭窦抗怎么说,李渊最终还是没有点头。

    窦抗为难了。

    他本是踌躇满志而来的,他觉得自己代表关陇世家对李渊支持,李渊必然满口应承。到时候李渊率军杀入关中,各地的关陇世家同起,便可将这江山换了颜色。可现在看来,李渊根本没有那个胆量与决心,这一切都是他的一厢情愿。

    可是关陇世家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可支持。

    造反不仅仅靠影响力,最重要的还是军队。李渊手中有足够的军队,才能引得众人追随。

    若非没有办法,窦抗是不会选择李渊的。

    其实窦抗看不上李渊,毕竟李渊的性子比较软弱,耳根子也软,非明君之象。但也是因为如此,他们希望拥立李渊来恢复关陇的盛世,毕竟李渊不像他的姨父杨坚那样刻薄寡恩。

    窦抗没奈何地离开李渊府上,便去见刘文静。

    刘文静是京兆武功人,其祖父刘懿用为大隋石州刺史。虽然家族地位不高,但与很多关陇大族都有联姻,他的妹妹便是李密的妻子。

    刘文静其父刘韶早年战死,刘文静因此被授为仪同三司,后来担任晋阳令。后来因杨玄感叛乱,李密参与其中,他因此受到牵连被下狱。再后来为窦抗所救,便为窦抗的谋士。当初联络突厥人伏杀杨广便是他的计策。

    见到刘文静,窦抗便说起李渊不肯起兵的事情。

    刘文静便说道:“李叔德这是畏惧黄明远,连到手的天子也不愿做了。”

    窦抗有些怒不可遏道:“李叔德也真是没用,黄明远一个卑贱之人,欺世盗名,有何可畏惧?”

    刘文静看看窦抗,没有说话。窦抗对黄明远极其厌恶,言语之中自是带着主观色彩,但黄明远到底有多可怕,不用他多加争论。

    窦抗口头上放肆了一会,也是没意思,便说道“若是李渊不起兵,对于我们会很被动。”

    关陇世家当然可以再重新选择一个人,但哪有那么合适的。而且黄明远起势的速度太快了,他们根本没法再另起炉灶,重新布局。

    刘文静乃说道:“李叔德为人谨慎,不愿贸然起兵也是正常,窦公毕竟是代表关陇来跟他谈,李叔德心中戒备,唯恐做了关陇的棋子,也不会跟窦公托底。

    这种情况下,当以外力破之。

    我在晋阳多日,发现李渊最信任的有三人,一个是其长子李建成,一个是其好友夏侯端,还有一个是其心腹晋阳宫监裴寂。若是我们能说通此三人,李渊起事的把握便大了许多。实在不行,我等挟持李渊起事,到时候木已成舟,李渊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只是如此做后患太大,非到万不得已,不能这么做。”

    窦抗听了,有些意动。

    “那李建成、夏侯端和裴寂三人会愿意说服李渊起兵?”

    “我听闻李建成已经二十余岁,却不出仕,只在其父身边为幕僚。私下里其倾身下士,散财结客,聚拢人心,不管是不是李渊授意的,皆说明李建成其志不小。

    至于夏侯端,乃是南人,本就有不臣之下,可轻易说之。

    至于裴寂,我素来与其交好,其人贪财好色,若是以财帛诱之,必能动其心。”

    窦抗乃从之。

第八十七章 晋阳之变(二)

    为了走迂回路线,说动李渊,刘文静便私下里接触李建成。

    李建成时年二十多岁,作为其父的幕僚,倾财赈施,卑身下士,在河东名声很好。

    而刘文静通过裴寂的推荐,很顺利地见到了李建成。

    刘文静此时虽然是白身,但名声在外,在关陇里面很有名气。李建成也知道刘文静乃是有才能之人,因此对其很是礼遇。刘文静刻意迎合,李建成有意拉拢,双方情投意合,一来二去,也便成了朋友。

    这日刘文静便邀请李建成去集市上观刑。

    之前榆次一战俘获的大批甄翟儿部的盗匪头目,尽被李渊判处死刑。为了警示众人,李渊便下令在城中繁华之地行刑。

    一百多名盗匪头目,尽被斩首示众。大街之上,血流成河,人头满地乱滚。

    虽然李建成作为世家子弟,也多有见识,但看到这场面也心有戚戚,便说道:“贫贱如此,复逢乱离,不为盗将,何以自存啊?”

    此时的李建成既有对这些人的同情,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感怀。其实以他的身份、年龄,早就能够为官,甚至连卫公黄明远都三番五次地征召李建成,但就是被父亲压着不许。李建成也不知道父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心中也是有些压抑。况且他本就性格悲悯,因此倒是有些伤感。

    刘文静听到这话,却是笑道:“时事可知,公子与文静二人相得,何忧贫贱!”

    李建成当然不是贫贱之人,但是他还真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

    “道路荆棘,如之奈何?”

    刘文静乃说道:“当此乱世,非常态也,必有非常人救之。李公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乃命世才也,公子又何必担忧自身。”

    李建成听了,却依旧未解愁绪,甚至都没有听出刘文静对李渊的类比,可都是不臣之反贼也。

    “正是因为父亲位置特殊,牵扯极大,所以我才有些担心。今东都朝廷已经要我前往洛阳想,想来我用不了多久便要离开洛阳了。”

    李渊身为边陲重臣,其子自然要留在洛阳为人质,这是黄明远都要遵循的原则。之前李渊位置还没有那么重要,所以也没人管李建成的事。但现在李渊统兵数万,为一方诸侯,东都朝廷自是要李建成前往。

    樊子盖可不会惯着李渊。

    刘文静大喜,洛阳朝廷真是帮了他们一个大忙,这件事必然能逼得李渊父子向起事方向靠拢。

    于是刘文静便说道;“既然公子不愿前往东都,那不去便是。”

    李建成摇了摇头,有些无奈地说道:“此非我能决定的,亦非父亲可以决定的。”

    刘文静斩钉截铁地说道:“不,公子可以决定,李公亦可以决定。”

    李建成有些不解。

    这时刘文静便说道:“今主上昏庸无道,百姓困顿穷乏,盗贼四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而李公此时若苦守小节,将却失了大义。到时下有寇盗,上有严刑,恐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乃天授之时也。”

    李建成听了大吃一惊,忙说道:“肇仁(刘文静字)先生这是说得什么话?我父为国家重臣,上忠天子,下抚百姓,恪尽职守,尽忠报国,从无一丝私心,汝今日却怂恿我鼓动父亲造反,你以为我不敢拿你见官吗?”

    说到最后,李建成的声音都冷了下来。他有些明白刘文静这些日子与自己结交的意图,不管刘文静今日目的是什么,但若是刘文静不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他必然不会放对方轻松的离开。

    面对李建成的样子,刘文静没有丝毫惧意,他早就料到对方的反应了。

    “文静观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若公子有心执告,刘文静必不敢辞死!只是可惜了李公如此豪杰,就要枉死于昏君之手了。”

    说完刘文静梗着脖子,不再说话。

    李建成一惊,倒是有些犹豫。

    “肇仁先生此言何意?”

    刘文静知道李建成已经动心了,只需再加一把火,于是便说道:“今天下盗贼日繁,遍于四处,李公受诏讨贼,贼可尽呼!既然李公无法彻底平贼,到最后,终不免罪。

    现如今,世人皆云‘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所以李浑无罪,一朝族灭。天子对李姓颇为忌惮,试问今日统兵之人,除了李公,还有何人姓李。

    李公即使能尽平贼乱,也会因为谶语的事为天子所忌,功高不赏,身益危矣。

    所以李公若想自救避祸,唯有顺民心,兴义兵,进取天下,方能转祸为福,保你李家太平。”

    李建成低下头来,细细盘算。其实起兵一事,李建成不是没有想过,只是其父李渊只占据太原一郡,手中也只有数万兵马,较之席卷天下差了太远,因此李建成也不敢有所动作。

    只是,当前真的只有这一条路了吗?

    “肇仁先生所言,建成闻之实在心乱,此事事关重大,非只言片语可以成事的。只恐我父今日起兵,明日便为阶下囚矣。”

    刘文静却是笑道:“公子实在太小看李公之势了。今晋阳士马精强,宫监蓄积巨万,凭借这些,便有了起事之资。

    而当前代王幼冲,关中豪杰并起,却无一人可以领头。李公若是率部向西,进入关中,招抚诸部,如探囊取物。

    况且关中、汉中、巴蜀、山南等地的官吏,多为关陇世家子弟出身。天子刻薄寡恩,苛待群臣,打压旧勋,关陇诸人早就心怀不满,一旦李公南下,这些人必然趁机起事,赢粮景从,而李公也可传檄而定前周旧地,不费吹灰之力,而尽得西陲半壁。”

    这时李建成也有些为刘文静说动了,于是起身长揖在地道:“今闻先生之言,李建成茅舍顿开矣。既然如此,或是破家亡躯,或是化家为国,终不为土灰也。”

    “善!”

    李建成心动,刘文静大喜。

    此时李建成拉着刘文静的手说道:“先生大才,当世无双。今日遇先生,如文王访姜太公,先主遇诸葛孔明。之后万般,皆需先生筹谋,还望先生莫要推辞。”

    “敢不尽心竭力。”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