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十八章 晋阳之变(三)

    刘文静一边攻略李建成,另一边也在说服着裴寂,相比较李建成,裴寂就好对付多了。

    裴寂素来贪婪,刘文静也没用旁的办法,直接拿钱砸。他拿出几百万钱,整日里与裴寂玩赌,不着痕迹地输给裴寂。裴寂因此大喜,每天与刘文静在一起交游往来,情谊日深。

    这一日刘文静又输了钱,但却是浑然不在意。裴寂也不是傻子,刘文静如此作为,必有所图。只是裴寂性格太贪,因此明知可能有陷阱,但就是心甘情愿地往下跳。

    眼看今日又赢了这么多,裴寂摩挲着钱,有些喃喃自语道:“肇仁每日输这么多钱财于我,却乐此不疲,恐怕是有别的心思。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晋阳宫监,芝麻米粒大小的官,还不值得肇仁费这么大功夫。”

    刘文静眼看裴寂说破,倒也不再伪装,而是说道:“玄真(裴寂字)不必多心,我也是受人所托,对玄真并无恶意。”

    裴寂眯着眼,紧握着钱袋说道:“肇仁身后的人在我身上投入这么大,我要是帮不了你们,岂不是白费了肇仁的功夫,要不肇仁还是将这些钱财拿回去吧。”

    刘文静知道裴寂贪婪,绝不愿意将已经收入囊中的钱财拱手让于人。于是刘文静说道:“玄真这是什么话,你我本是朋友,赌钱又是真的,我技不如人,输给你钱财,与旁的别无关系,怎么能收回去。我的那些朋友不差钱,也只是想和玄真交给朋友。”

    “不知肇仁身后的人要我做什么?”

    刘文静说道:“玄真可知李公有造反之心?”

    裴寂吃了一惊,故作不知道:“李公,哪个李公?”

    “当今晋阳,还有几个李公?”

    裴寂装作恍然大悟道:“你说叔德?肇仁这话怕是没什么根据吧?”说着,还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刘文静笑了起来,说道:“玄真不必多心,今天子昏庸无道,天下英豪,无不对其恨之入骨,李公有心起事,也是为了天下万民。只是这些日子,听闻李公畏惧黄明远之势,本已准备好的起事,竟然又搁置下去,实为可惜。文静不才,希望玄真能劝李公尽早起事,上保全自身家族,下安定天下万民。”

    裴寂没有说话。他作为李渊的好朋友,李渊私底下的小动作他是清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起兵造反,这是两码事。

    而且裴寂虽然贪婪,但也长于保身,并不觉着自己能卷入造反之中。

    刘文静眼看裴寂不说话,便知道裴寂心中正在踌躇,否则他不是翻脸,就是要走人了。

    于是刘文静便继续说道:“玄真与李公交好,若是李公君临大宝,玄真当为宰相。翌日,闻喜裴氏,当有玄真执其牛耳也。”

    裴寂这一支出身闻喜裴氏西眷房,是裴矩的族孙。但裴寂这一支素来官职不高,其父裴孝瑜只是一个仪同三司,在人才济济的裴家只能算是一个末流人物。

    此时刘文静言裴寂有成为宰辅的机会,裴寂也不由得心向往之。

    裴寂对成为宰辅很有一种执念,尤其是在家族地位不高的情况下,这种执念更是坚定不移。

    裴寂年轻时家中贫困,常从闻喜步行前往长安求学。他途经华岳庙,便到庙中祷告道:“我穷困至此,诚心拜谒,希望神明有灵,指出我的命运。如果富贵有望,就给我降下好梦。”当夜,裴寂梦到一个白头翁对他道:“你年过四十才能得志,最终会位极人臣。”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裴寂的梦想只能说他对于当宰辅执念太深。但裴寂却是相信真的是上天示警,自己能成为宰辅。

    不过裴寂也不是傻的,听刘文静忽悠几句就参与到谋反大业中。于是裴寂问道:“若是成了便好,可谋反之事,十件能有一件成的便不错了。若是败亡,什么宰辅不都是个笑话吗?”

    “这如何能一样?若是关陇之人尽支持李公。李公唾手可得关中、巴蜀、山南,又如何能不成事。最起码三分天下,也比昔日的蜀国要强吧。”

    裴寂点点头。有关陇世家相助,拉起一支十余万的大军也不是梦,说不好真能席卷天下。

    刘文静此时又说道:“公与旁人尚有不同,当今天下,堪称英豪者,只有李公和黄明远二人。即使李公不敌黄明远,公出自裴家,亦无亡身之祸。岂不闻当初蜀汉灭亡,谯周、张绍等人劝刘禅投降,俱封列侯,也是富贵一生。”

    “善”

    裴寂此时也是为刘文静说动,怕什么,世家子弟,相互牵扯无算,因此投降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既不会有人鄙夷,也不会怕丢了脸面。当初夏侯霸在魏国是宗室,尚只担任征蜀护军,投降了蜀国,反而担任车骑将军,成了蜀汉军队的二把手。

    此时裴寂也不再犹豫,向刘文静保证,必助其一臂之力。而刘文静又赠送了裴寂大笔的钱财,也算各取所得。

    裴寂回到晋阳宫,便思索着如何劝动李渊。

    晋阳宫因为地处太原郡,算是杨广诸多行宫中最大的几个,宫中有宫人上千。不过这只是一处行宫,天子十多年未必前来一次,因此这些被选入宫中的宫女,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杨广,只得眼巴巴地看着青春流逝,容颜变老。宫中不少人暗地里讨好裴矩,不求得遇恩宠,就是逃离此地也是好的。

    因此裴寂上下其手,占了不少的便宜。

    不过裴寂也不敢做得太过分,毕竟谁也不太敢给天子戴绿帽子。

    裴寂知道好友李渊好色,虽然平日里装得跟个正人君子一般,但骨子里就是好这口,因此常送美女于李渊。

    李渊也不拒绝,甚至喜欢和裴寂一起共享。

    这时裴寂便想到,宫中尚有几个有品级的妃子,只是常年不得恩宠,深居宫中,也没人记得住。

    往日裴寂也不敢动这几人,出了问题他实在兜不住。但今日不同往日,睡天子的龙榻,玩天子的女人,李渊能不心动,敢不行动。

    于是裴寂准备周全,便邀李渊前来一晤。

第八十九章 晋阳之变(四)

    李渊来到晋阳宫,往常裴寂为了避人耳目,都是在家中招待他,来晋阳宫还是首次。李渊觉得有些太张扬了,希望裴寂换个地方,但裴寂却觉得晋阳宫景美人美,最是适合。

    李渊来过晋阳宫多次,也是百来不厌,索性便同意裴寂的安排。

    二人日常开宴,裴寂寻得一群美人相伴,酒过三巡,二人皆喝得酩酊大醉,李渊搂着两个宫人,沉沉睡去。

    不知过了多久,李渊才醒来,但清醒之后却发现自己睡在了晋阳宫的正殿。李渊大吃一惊,忙对怀中搂的女子问询情况,但结果更令他吃惊,昨夜陪他的二人竟然是天子曾经册封过的婕妤。

    两个女人拉着李渊,让他做主,直把李渊弄得心烦意乱。

    此时李渊心中震恐,也顾不得与二女周旋,忙叫来裴寂问个究竟。

    原来李渊昨日喝醉了要游湖,跌跌撞撞便来到了晋阳宫正殿,拦也拦不住。至于二位宫妃,也是叫错了,才出现了这种事。

    李渊神情复杂地坐在地上,有些烦闷。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处置都不合适。若是想将此事瞒过去,只能将相关的人都杀了,包括那两个宫妃。但若是如此,反而又容易引得旁人关注。

    纸包不住火啊。

    李渊正烦恼,这时裴寂看着李渊说道:“睡龙榻,玩宫妃,到底是什么感觉?”

    李渊有些恼怒道:“玄真,你也拿我开玩笑,今日可是害苦我了。”

    裴寂便说道:“叔德,我没开玩笑。你不是有心造反,我这是让你提前感受一下天子的快乐。”

    李渊一惊,低声说道:“玄真是听谁说得?”

    裴寂说道:“叔德不必吃惊,我听说大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所以才有如此一问。”

    “难道这种事已经人尽皆知了吗?”

    “在晋阳城内,有心之人,谁不盯着你,此事连我都猜到了,必不能瞒得住旁人。”

    李渊脸色数变,也不说话。

    这时裴寂说道:“我听闻你还在犹豫,有什么可犹豫的,一旦为外人知之,必然是身死族灭。既然如此,何不果决一番。我也是因为如此,才定下这应急之计。”

    李渊最近听造反这件事实在太多次了,身边很多人都劝他,可谁知道他的难处,因而有些恼怒道:“造反,造反,哪是那么容易的!都劝我造反,可你等考虑过造反失败的后果吗?”

    裴寂正色说道:“造反便有可能成功,若是不造反,则必不会成功。你不是只有你一人,还有整个关陇。当前无论是天子还是黄明远,都对关陇众人虎视眈眈,他们为什么逼着你造反,那是因为他们除了你,没有旁人可选。一旦你举事,他们只能全力支持。既然如此,咱们依靠关陇,趁机而兴,并非不可能。”

    李渊还是犹豫,便说道:“让我想想,这么大的事,你总该让我再三斟酌。”

    裴寂事已经做了,自是不再催李渊。李渊回到府上,心中不断进行着天人交战,造反,不造反,利弊都太大了,让他着实难以选择。

    这时窦抗眼看李渊迁延日久,举兵造反之事却没有太大进展,便再次问计刘文静。刘文静建议,要给李渊一些压力,逼他不得不反。于是窦抗便发动朝中关系,又让人忐忑李渊,使得洛阳朝廷发了一道旨意,斥责李渊不能御寇,甚至还传言要锁拿李渊前往洛阳问罪。

    李渊被逼上了绝境。

    李建成此时也劝父亲道:“今主昏国乱,尽忠无益。偏裨失律,而罪及父亲。事已迫矣,宜早定计。

    就在这时,李渊的好友夏侯端也赶来晋阳。

    夏侯端出身不高,自言是梁朝尚书左仆射夏侯详的孙子,不过可能性不大,毕竟夏侯家多亡于侯景之乱,距此已经是一甲子的事。他与李渊年轻时便交好,又因为擅长占卜天象以及给人相面,说得话很为李渊重视。

    窦抗之前派人见过夏侯端,请求其劝说李渊。

    夏侯端对关东世家颇无好感,更不希望北齐遗人重夺天下,因此便前来晋阳,劝说李渊造反。

    李渊倒也不瞒着夏侯端,说了一下最近发生的事情。

    夏侯端便说道:“叔德,我遍观天向,见今玉床摇动,帝座不安,参墟(晋地)得岁,必有真人起于其分。而遍观河东诸君,除了叔德你,我实在想不出第二个人。”

    “我是担心事有不成。”

    夏侯端又说道:“当今天子猜忌,尤其忌惮李姓之人,郕公李浑一家便遭大难。若是叔德不思变通,恐怕要步李浑后尘。”

    李渊已经心动了。

    其实李渊早有此心,要不然也不会让儿子李建成招揽豪杰为其所用。只是旁边的邻居黄明远实力太强,他心中畏惧,这才一直犹豫不决。

    不过李家与黄明远有姻亲,即使事败,也可能留得一息尚存。

    当然李渊想造反,还得问问底下人,否则就他一人上头,其余人都不答应,也没用。而且李渊在太原待得时间并不长,根基并不深厚。

    于是李渊便找寻各种机会,询问手下心腹的意见。

    大隋建国不过三十余年,对于各官吏实在没什么大恩,因此没有多少人真正忠于大隋。此时李渊有心造反,众人哪个不想着趁机做从龙之臣。

    这时鹰扬府司马太原人许世绪说道:“公姓在图,名应歌谣;握数郡之兵,当四战之地,举事则帝业可成,端居则亡不旋踵;唯公图之。”

    而铠曹参军事武士彟、前太子左勋卫唐宪、宪弟唐俭等人也纷纷赞同。

    尤其是唐俭,更是说道:“明公北招戎狄,南收豪杰,以取天下,此汤、武之举也。”

    “商汤、周武非吾所敢比的,我所图者,在私,求存;在公,为拯乱,实在不敢妄图王霸之事。”

    李渊眼看众人支持,虽然嘴上说着不敢,但终于下定了决心。

    ······

    要想造反,就不得不除掉太原郡丞王威。王威忠于大隋,又在太原有人望和势力,必不肯附从起事。李渊还要聚拢人心,不能随意诛杀王威。就在李渊筹谋诛杀王威的时候,一个好机会出现了。

第九十章 枭雄武周

    马邑郡善阳县。

    虽是初冬,但马邑地处北疆,已经寒意逼人。因为去年突厥的败亡,作为边郡的马邑也少了几分兵事,较往年安定了不少。

    不过去年经过突厥人荼毒一遭,马邑境内越发荒芜、败落。今年秋天,北地大旱,马邑郡欠收,郡内百姓家无存粮,破家荡产、鬻儿卖女者,不计其数。百姓生存无依,又无官府赈济,不少人加入乱匪之中,作乱乞活。

    这种要命的时候,时任太守的王仁恭,不仅不开仓赈济百姓,反而下令镇压乱事,很快引得郡内百姓愤怒。

    王仁恭武将出身,骁勇善战,亦是个清正廉洁之人,只是年纪越大,胆子越小。今求大旱,他也向朝廷请求赈灾,但没有回应。而他本人,是不敢擅自做主的。

    马邑郡中有一鹰扬校尉,名叫刘武周。

    传说刘武周的父亲刘匡有一天夜里和妻子赵氏坐于庭中,忽然看见一个物体,形状犹如雄鸡,其身上的流光把整个地面都给照亮了,飞入赵氏怀中,武周母赵氏赶紧起来抖动衣服却什么也没发现,之后不久便有了身孕,生下刘武周。

    马邑境内有武周山,武周川,之前还有武周县,刘武周因此而获名。

    刘武周年轻时骁勇善射,喜结交豪侠,多结识匪类。他的兄长刘山伯便经常告诫他道:“你不择友而交,最终会毁灭我们整个家族的。”并责骂羞辱他。刘武周因此离家前往洛阳,投奔杨义臣。

    一征高句丽的时候,刘武周应募东征,因军功被提拔为建节校尉。后来他不愿跟着杨义臣剿匪,便返回马邑,担任鹰扬府校尉。

    刘武周自认为自己是个英雄,可英雄气短,也难逃美人关。

    刘武周这日在街上遇到一个逛街的小娘子,便惊为天人,爱煞极了。后来趁着小娘子去寺庙礼佛的机会,结实了对方。

    这小娘子姓沮,原是太守王仁恭的小妾,也是个狐媚之人。刘武周英俊潇洒,自不是已经快六十的王仁恭可比的。

    刘武周手段了得,很快得了沮氏的欢心。二人暗通曲款,成就了一番露水姻缘。

    这刘武周也是胆大,三番五次与沮氏私会,后来竟然胆大到敢跑到王仁恭的府上幽会沮氏了。

    这日刘武周听闻王仁恭出城了,到了傍晚便偷偷溜到王仁恭府上。

    沮氏也等得心急,见到刘武周便急不可耐地成了好事。

    开窗明月光,灭烛解罗裙,含笑帷幌里,举体兰蕙香。两个狗男女脱衣解带,**一番,到了半夜方歇。

    此时沮氏搂着刘武周,眼中满含春意。

    “冤家,咱们何时才能做一对真夫妻啊?你说若是让那老狗发现了,咱们该怎么办?”

    刘武周当然怕王仁恭,但他毕竟是个男人,在姘头面前,自不能落了面子,于是吹嘘道:“娇秀,你怕什么,王仁恭那老狗,也就是个银样镴枪头。咱马邑这一亩三分地,谁不给我刘武周几分面子。这老狗不来则罢,若那老狗真来,我也能弄死他。”

    “你就会吹牛!”

    二人正郎情妾意地苟且着,突然这门便被推开了,王仁恭竟闯了进来。

    王仁恭本来因为匪乱出城,但是后来因为旁的事,便返回了城中,到达善阳城时已经深更半夜。

    王仁恭年纪大了,本来不好女色。可谁知今日心血来潮,都已经三更天了,他竟然选择到沮氏的院子休息。

    沮氏院子里的人尽被沮氏支走了,只留下了贴身侍女替她守着。不过这侍女今天也偷懒,大冷天的,谁愿意在门外冻着,早躲到哪个屋子里避风去了。

    于是阴差阳错,王仁恭来到沮氏房中,竟然没人发现。

    王仁恭进得房内,看到地上丢一地的衣服便大吃一惊。这时刘武周和沮氏也听得有人前来,刘武周掀开帷帐,正好与王仁恭四目相接。

    此时见到王仁恭,刘武周的魂都吓没了。

    “刘武周,是你!”

    王仁恭厉声斥责,吓得刘武周是魂飞魄散。刘武周此时的豪气早丢的九重天外了,连滚带爬地趴到地上,不住地向王仁恭叩头请罪。

    没人能忍受得了妻妾给他带绿帽子,王仁恭气疯了,抄起一个如意便向刘武周砸去。

    这一下砸去,刘武周忙躲,正好砸到刘武周的肩膀,刘武周一声惨叫,扑在地上。不过刘武周反应快,也顾得不肩膀的疼痛,起身便逃。

    王仁恭继续拿起地上的如意便追。

    这时王仁恭看到一侧胡凳上有一柄刘武周遗留的短刃,便拿起来追着向刘武周刺去。

    刘武周跑到门口,被绊了一下,扑倒在地。王仁恭从后追来,便向他扎去。刘武周一个懒驴打滚,滚到一侧,王仁恭扎到了地上。

    刘武周看着王仁恭,心中惊惧,这老狗真要杀他。

    刘武周也是个胆大的人,此时见到王仁恭气喘吁吁,倒是没那么畏惧。眼看王仁恭向他扑来,他便上前要夺王仁恭手中利刃。

    二人便在地上搏斗起来。

    王仁恭虽然年轻时弓马娴熟,武勇过人,但毕竟是个快六十岁的人了。而刘武周正是壮年,很快王仁恭便敌不住,被夺了利刃。

    刘武周此时也愤怒上头,照着王仁恭的身子便狠狠地扎去,连扎十多刀,直到将王仁恭活活捅死。

    等到王仁恭死了,这刘武周才冷静下来,只是看着王仁恭的尸体,终于反应过来自己做了什么,自己竟然杀了太守。

    刘武周带着沮氏,连夜逃出了太守府,去投奔妹夫苑君璋。

    苑君璋也是马邑豪族,其父苑侃曾任代州长史。听闻刘武周杀了王仁恭,他便劝王仁恭趁机起事,全取马邑。

    刘武周本就天生反骨,放荡任侠,听得妹夫的劝动,便有心造反。

    于是刘武周便连夜联络自己在城中的好友杨伏念、黄子英、郭子威、张万岁、寻相等人。刘武周虽然官职不高,但威望很高,又是本地大族,很快便占领全城,夺取了政权。

    于是刘武周自称马邑郡太守,开仓赈贫,驰檄境内,得兵万余人,并向南侵略雁门、楼烦、太原等地。

第九十一章 晋阳之变(五)

    李渊正愁着没有机会征调兵马,准备起事,正好刘武周在马邑郡造反的消息便传到了晋阳。

    李渊身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自是有剿匪讨贼的职责。刘武周本来势力不大,又离着太原有段距离,本来一时影响不到太原郡。但古代信息传递缓慢,一般群众谁知道真实情况。

    李渊故意蒙骗河东百姓,言刘武周联合突厥人,放开关卡,引突厥人入寇河东。

    虽然去年黄明远诛杀了始毕可汗,突厥内部混乱,早就自顾不暇,但普通百姓不知道。突厥人去年入寇一朝,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河东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今朝又听到突厥入侵,众人心中更是恐惧。

    眼看城中开始人心动荡,于是李渊便召集诸将,商议此事。

    见到诸将,李渊便故意恐吓众人道:“刘武周奸贼占据马邑,引突厥人南下,今太原已岌岌可危。我等若是不能抵挡,一旦城破,恐身死族灭,诸位可有什么办法?”

    众人皆是面面相觑,突厥人入寇,如何抵挡。

    当然也有人对此事的真伪表示怀疑的,毕竟去年突厥人被卫公打得那么惨,今天还有实力再次入寇吗?只是终究没人敢拍着胸脯保证此事是假的,谁敢承担这个责任。

    此时王威、高君雅等人皆没有什么办法,只得听从李渊的安排。

    这时李渊说道:“朝廷用兵,动止皆禀节度。今贼在数百里内,江都在三千里外,加以道路险要,复有他贼据之;以婴城胶柱之兵,当巨猾豕突之势,必不能保全。当前我军是进退维谷,到底该如何啊?”

    这时晋阳宫监裴寂便站出来说道:“李公既是宗亲又是贤士,同国休戚,当前战况紧急,若是事事都要奏报,岂不贻误战机,我等之要,首在平贼,因此只要利于剿贼,可先斩后奏。”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大事,轮不到裴寂一个宫监插手。但晋阳宫物资充足,地方上若是守御,也要依靠当地行宫的力量,所以裴寂今日才有话语权。

    “这如何可行!”

    李渊连忙婉拒。

    裴寂却是容不得李渊拒绝,当即说道:“还请李公看在太原数十万百姓的份上,万勿推辞,一旦突厥人入寇,生灵涂炭,百姓苦矣。”

    李渊和裴寂一唱一和,终于露出自己的用意。

    李渊因为只是一个慰抚大使,本身有剿匪的责任,却无节制诸郡政事的权利。而且他本身影响力不高,并无黄明远在军中一言九鼎的话语权。

    李渊如此费尽心思营造出突厥人入寇的景象,实际上是希望通过战时,名正言顺地收取太原郡中权利。

    听得裴寂的话,王威、高君雅等人皆是互相对视,最终还是同意了裴寂的建议。当前最重要的,的确还是剿贼。而且李渊已经掌控了大部分的兵权,职位又高,他们到最后还是要听他的。

    最后李渊在不情不愿的情况下,终于获得擅专之权,同时也得以节制太原郡务。

    李渊全掌大权之后,便下令:“当先集兵。”

    于是命令李建成、刘文静、窦琮、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分赴各地募兵。各地百姓也担忧突厥人入寇,因此纷纷加入军中,很快便募得上万人马。

    王威久经政事,算是一员老臣,他眼看李渊让人大肆招揽人马,便觉得有些不对。虽然之前潘长文战死,但太原城中有三四万人马,足以守御全城,若是战时人手不够,召集城中青壮即可,没必要再大肆扩充人马。

    而且李渊所招募之人,什么身份都有,很多一看就不像是良民,反而像是盗匪。

    王威有些疑虑,便和高君雅商量此事。

    高君雅担任虎贲郎将,屯驻太原,有城防之责。他虽然常在李渊麾下,但和李渊的关系并不睦。

    王威便说道:“李渊所派出去招募精壮的长孙顺德、刘弘基二人都是当年逃避征讨辽东的逃犯,本该死罪,现在李渊却让他们统兵,怕是不妥。”

    高君雅也是赞同。

    这些日子,李渊不断往他军中插人手,高君雅很是不满,也想教训李渊一番,使其行事不要那么过分。

    不过二人还没有动手,便被铠曹参军事武士彟便说道:“逃犯一事,本来各地就很多,也不独长孙顺德、刘弘基二人。况且此二人都是李公的宾客,若是冒然抓捕,恐怕引起矛盾。大敌当前,自当同心合力,没得因为这些小事生了嫌隙。”

    武士彟商人出身,其父武华据说当过东都丞,其早年做木材生意,有钱之后,便买了个鹰扬府队正的小官。李渊曾在武士彟的家中休息,二人从此成为朋友。

    不过武士彟性子活络,两头通吃,此时的身份在明面上还是王威的心腹,负责监视李渊。

    太原郡内,何人不私通李渊,王威以此人监视李渊,如何能不玩完。

    此时武士彟这么一说,王威也有些迟疑。大敌当前,他还不想和李渊撕破了脸皮,于是便决定暂时稍待。

    这时兵曹参军事田德平又来找王威。他认为李渊大肆招募的兵丁,无论是数量还是身份都有些对不上,希望王威查一查此事。

    兵权一事,太过特殊,谁都不敢含糊。

    王威也准备暗地里查上一查,但武士彟又说道:“郡丞切莫节外生枝。今招募之兵,皆属李公节制。我等就是查出有什么问题,又有什么用?此时私查此事,若是让李公知道,还让李公以为我们故意查他,到时候问题就大了。”

    王威思索再三,倒是觉得武士彟的话很对。当前这新招募之兵,反正他们也管不了,没必要因此得罪李渊。

    主要还是太原城现在需要李渊守卫,王威有些投鼠忌器。

    不过王威不知道的是,武士彟劝阻完他们之后,转头便到了李渊那里去告密。王威、高君雅、田德平等人商议的,全都原原本本地送到李渊案头。

    李渊听闻此事,又急又恼,若是让王威发现他的用意,麻烦就大了。

    这时李建成便劝李渊道:“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既然王威、高君雅二人对父亲存疑,则此二人必为祸患,父亲当早做决断。”

    李渊表情严肃,但还是点点头。

第九十二章 晋阳之变(六)

    李渊这个人,性格很是怪异,他做决定的时候,总是会瞻前顾后,犹犹豫豫,缺乏果决,但他一旦做了决定,却又行动迅速,猛打猛攻,不留余地。

    此时李渊决定除掉王威、高君雅二人,当即便准备动手。

    十月二十日,这天下午,天色阴沉,寒风又起。李渊以北面急报为由,招王威、高君雅二人前来议事。

    其实王威和高君雅二人也不信任李渊,对其也多有防备,因此便命武士彟领兵于李府之外,以为接应。

    不过让武士彟带人接应,也只得说二人命该如此。

    王威与高君雅带着十多名亲兵进入李渊府上,时李渊正在议事,见二人入府,便很热情地招二人进入正堂。

    “李公招吾二人前来,可是有事?”

    “保安(王威字),快来坐,楼烦郡来报,刘武周部已经向南进犯汾阳宫,我招二位前来,正是为了商议救援之事。”

    汾阳宫虽然不是什么要地,但毕竟是天子行宫,若是此地被攻破,所有人都要吃挂落。因此李渊一说,王威大吃一惊,急忙进入正堂,倒是忘了对李渊的戒备。

    众人商议着救援汾阳宫的事,这时便见刘文静引着开阳鹰扬府鹰扬司马刘政会进入庭中,称有密状。

    李渊让刘政会进入堂中,便问其有什么密状,但是刘政会看着王威,就是不说话。

    这种场合,一般不是天大的事,是不会让人进入的。尤其是刘政会什么也没说,这让王威有些疑窦。而刘政会盯着他,更让他心中不安。

    李渊见刘政会不言,有些生气了,便说道:“政会(刘政会字,以字行),有什么密状,尽可说来。此处都是军政要臣,并无不可言之人。”

    刘政会这才说道:“李公,我今日要告发的,正是太原郡丞王威和虎贲郎将高君雅二人,此二人狼子野心,身为朝廷重臣,竟与逆贼刘武周相勾连,潜引突厥入寇。”

    “你他娘的放屁!”

    不待李渊说话,高君雅便站了起来,大声斥责道。高君雅是个武将,性格强悍,此时愤怒之下,便要去抓刘政会,早有人上前将高君雅拉扯住。

    李渊看向二人,又问向刘政会道:“此事可有证据?”

    刘政会从怀里掏出一份信,交给李渊道:“这就是王威、高君雅二人写给刘武周的信,里面明明白白地写了二人暗通叛逆的罪行。”

    李渊打开书信,粗略一观,果然如此,他便看向一侧还坐着的王威问道:“王郡丞可有什么话可说?”

    王威乃说道:“我对大隋的忠诚,青天可证,此信必为伪造。”

    李渊却是说道:“我现在也没法证明二位是不是与突厥人有勾结,但现在大敌当前,我也没有时间去查证。既然如此,为了太原城的安全,不若先委屈二位,暂收狱中,待我禀明天子,查清此事,再还二位一个公道。”

    被制住的高君雅大喊道:“乃反者欲杀我等。”

    而王威不是傻子,他盯着李渊良久,才说道:“这一刻,李公怕是等了良久了吧!为了除掉我二人,李公真是花费了好心思,只是不知道李公到底想做什么,天理昭昭,日月昭昭,朗朗乾坤,叛反贰臣,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希望李公不要自误。”

    李渊却是不为所动,让人直接将王威、高君雅二人带了下去。

    而此时李渊府外的王威兵丁,也在武士彟的带领下,向李渊倒戈。

    顺利拿下了王威、高君雅二人,一众人松了一口气。造反之事,总算走出了第一步。

    此时李渊又命李建成、刘文静等人率军接管全城,并急忙召集城中文武,宣布“王威、高君雅私通刘武周一事”,并拿出了书信。

    只是众人都不太相信此事,各自生疑。

    李渊还不敢扯旗造反,他尚未完全准备好。于是李渊又命刘弘基到城外,换上盗匪的衣服,伪装成贼军。

    之前李渊羡慕突厥人骑**锐,便命长子李建成挑选善于骑射的士卒二千人,让这些隋军士兵饮食起居完全同突厥人一样,以训练骑兵。

    这两千精骑,多从位于河东胡人中挑选,勇猛善战,且性格剽悍,这一次正好让他们扮做突厥人的样子,恐吓太原城中文武。

    于是到了两日之后,晋阳城外突然出现了一支胡汉联军,其队伍雄壮,旌旗蔽日,人马一眼望不到边际。

    众人大惧。因为不清楚城外军队的底细,更是不敢出战。

    李渊命令裴寂等人率兵防御,又下令把全部城门打开,装作人马众多的样子。城外的突厥人似乎是因为不知虚实,不敢进入。

    晋阳城一时稍安。

    突厥人兵临城下,这时再无人敢质疑之前王威、高君雅私通突厥的事情。李渊也趁机杀人灭口,以警示众人为由,下令将二人斩首示众。

    高君雅至死骂不绝口。

    杀了王威、高君雅二人,李渊还不放心,因为二人在太原郡经营日久,心腹众多。现在因为突厥入寇的原因,暂时向李渊屈服,但只要李渊宣布起事,这群人必然倒戈。

    这些人不能留。

    于是李渊又命王威手下大将王康达率领千余王、高二人的嫡系部队出城迎战。王康达虽然不愿,可没有办法,只得率兵出城。其部千余人虽然皆是精锐部队,但还是不如李渊的精骑善战,于是其部在城外全军覆没。

    王康达死后,阖城皆惊。

    李渊在夜里派军队悄悄出城,早晨则张旗鸣鼓从别的道路上开来,好象是援军来到了一样。

    对方似乎也为隋军的动作惊到,很快便退了。

    经过这番自导自演的突厥入侵,李渊除掉了太原城中所有的反对势力,同时收拢了人心。

    李渊又下令,天子敕命,调太原、西河、离石、楼烦四郡年在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人全部充作役夫,并年底在洛阳集合。

    老百姓对此早就畏惧、仇恨,因此人情汹汹,思乱者益众。

    李渊便让人开仓赈济贫民,公开募兵。同时向北联络刘武周,向南联络李密等人,准备正式扯旗造反。

第九十三章 师徒之情

    信都郡。

    黄明远得知李渊起兵的消息之后,便一直保持沉默,不仅没有派遣军队征讨,甚至还装作不知道。

    不是黄明远不知道李渊是大敌,但李渊不入关中,则群雄逐鹿的大势就不会彻底奠定。对于黄明远来说,放任李渊坐大有些冒险,但没有李渊,还有张渊、王渊,总得让关陇世家将戾气都释放出来,否则以后就是进入关中也安稳不了。

    黄明远担心惊到李渊,甚至连边上的刘武周都没有动手。

    这天初更时分,太阳已完全西落,夜幕初上,略微一些清冷。

    黄明远喜欢吃过晚饭之后看书,便待在书房。只是没多久,雄阔海便来禀报,李世民求见。

    李世民今年十九岁,从自己的幕府行参军做起,曾担任过张文远北伐同罗部的参谋,现任左武卫录事参军事。这个年龄,这个身份,担任这个职务,也算是重点培养之人了。

    得到李渊起兵的消息之后,黄明远便一直在等李世民,等李世民的选择。若是李世民选择其父,黄明远并不准备阻拦,但若是李世民选择自己,自己将来也会像对待亲儿子一般对待他。

    雄阔海打开房门,让李世民进门,自己也护卫在黄明远身旁。

    自黄明远到了河北之后,陈远担心黄明远安危,便严令雄阔海,若有人来见卫公,必护在一旁,不论是谁,万不能使卫公有丝毫危险。

    黄明远倒是不习惯,但今日见李世民,也没让雄阔海出去。

    此时李世民满头大汗,眼神有些飘忽,坐在榻上,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

    “满头大汗的,仗着年纪小,也不知道注意身体,到老了再后悔就晚了。老雄,给世民拿条毛巾。”

    雄阔海上前递给李世民一条毛巾,李世民接过之后,胡乱地擦了两下,便拿在手里磋磨。

    黄明远继续看着书,头也没抬地问道:“世民过来有什么事?”

    李世民站了起来,想说话又憋了回去,犹豫再三,这才问道:“老师知道晋阳的事了吗?”

    “晋阳什么事?”

    “我父亲的事。”

    “你说叔德兄杀了王威、高君雅二人,又有突厥入寇之事。”

    “老师知道了。”

    “这么大的事,还瞒不了我。”

    黄明远也不管李世民的忐忑,随意地翻着书,与李世民一问一答。

    “老师······”

    “怎么了?”

    “我······我······”

    “有什么话还不能跟我说?”

    此时李世民深呼吸一口气,一字一句地说道:“老师,我父亲让我回晋阳。”

    黄明远翻书的手当即便停在那里。

    差不多一愣神的时间,黄明远将书翻扣在桌子上。

    “你是怎么想的?”

    “我······我······”

    “你想回去?”

    “对不起,老师。”

    李世民有些惭愧又有内疚地低下头,然后才说道:“父为子纲,我没法违背父亲的要求,而且这个时候,我也没法逃避属于我的责任。”

    黄明远看着李世民,心中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虽然自己尽力了,可终究还是留不住李世民。

    “你知道你父亲在做些什么吗?”

    “嗯!”

    “也知道后果吗?”

    “嗯!”

    黄明远沉重地点点头,说道:“既然如此,说明你已经深思熟虑良久了。你已经成年了,有了自己的主意,也有了自己的路,老师不过多干涉。

    只是,你做这些决定时,想过好好吗?”

    黄明远犹豫再三,但在今年春天,还是给李世民和好好二人订了婚。李世民对好好的心意自是不用说,而好好也不讨厌李世民。二人相处不多,虽然说不上爱,但嫁给李世民她也是愿意的。

    其实黄明远也想过会有今日,但总是想着能再挽留一下李世民,终究还是没有结果。

    “老师!”

    李世民想说什么,黄明远止住了。

    “好好不是你的羁绊,你也不必因此而有所牵挂。只是你应该知道,你父子做的是什么事情,其后果更不用我多说。

    我说过想让女儿快快乐乐一辈子,不想让她受伤害,所以我不会让她等你。如果你今天离开了,等李家扯旗造反的消息传到信都,我便会解除你和好好的婚事。”

    “老师,我·······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我知道这件事对你很残忍,但世间总没有两全的办法。”

    “对不起,老师。”

    李世民感觉自己浑身战栗,心中扭地就像要窒息了一般,他跪在地上,伤心地说道:“对不起,老师,我辜负了你的期望,我对不起好好,若有下辈子,我把命赔给好好。”

    黄明远上前拍拍李世民的肩膀说道:“世民,不必内疚,我知道你的心。只是有些事是没有对错的,也没有应不应该。命运弄人,便是如此。

    这次你到了晋阳,你替我给叔德兄带句话。

    我和叔德兄意气相投,原以为能成忘年之交。只是命运弄人,以后便是不同的阵营。来日相见,各为其主,便是敌人,我不会手软的,也请叔德兄莫要手软。”

    李世民眼中满是泪水,沉重地点点头。

    “你也是!”

    “弟子绝不敢对老师刀兵相见。”

    “傻孩子!”

    黄明远对李世民说道:“叔德兄的事,我没法改变。我本想着,你在我的羽翼之下,即使叔德兄有事,我也能看顾住你,保你一生平安。只是你选择了返回晋阳,终究都是宿命,没办法的事。往后你在晋阳,我便看顾不到你了。你性格跳脱,虽然这几年稳健了不少,但到了关键时候,还是容易头脑发热。战场之上,最需要的便是冷静。刀枪无眼,世事无常,你自己要照顾好自己。”

    “嗯!”

    “若是诸事顺遂,老师为你开心,可若是有一天,山穷水尽的时候,记得你还有个老师,能给你一处栖息的地方。”

    “谢老师!”

    “若是有时间,去向好好告个别吧!”

    李世民哭得满脸是泪,黄明远扶起李世民,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才说道:“去吧!”

    李世民不舍得走到门口,转身跪到地上,重重地给黄明远叩了三个头。

    “去吧!去吧!”

    李世民起身,回望一眼黄明远,转身离开。

第九十四章 蕙质兰心

    李世民离开了书房小院,而从墙角的阴影里走出一人,正是陆贞。陆贞听闻李世民来见黄明远便过来了,只是一直没有出现。

    雄阔海将陆贞送进书房,然后守在门外。

    书房中的黄明远还在看书。

    黄明远听闻陆贞进来,也没抬头便说道:“贞娘已经知道了?”

    “李世民是来辞行的?”

    “嗯!”

    “郎君放李世民走了。”

    “嗯!”

    陆贞有些着急了,连忙说道:“郎君怎么能放李世民离开呢?李世民在我军中多年,熟知我军中一切,一旦放其回到李渊军中,必然给我军造成重大危害。况且这李世民军事天赋不低,稍加历练,便是一员良将,若归晋阳,来日必是一员大敌。”

    黄明远有些无奈地放下书,左右摇摇头,最后无可奈何地说道:“你以为我愿意啊。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无法可设,由他去吧!”

    陆贞听了,却是不以为然。她觉得黄明远是沉湎于师徒之情,才将李世民这个大敌放走的。

    于是陆贞说道:“郎君,是不是要留下他,实在不行除掉也可以,否则后患太大了。郎君今日心软,或许明日就是天大的灾祸。”

    黄明远摇摇头。

    “贞娘,你怎么不明白,没有李世民,也会有张世民,王世民。若是杀人能解决问题,十年前我便将所有人杀完了。大势所向,人心所向,势不可挡。

    世民会成为一员良将,但阻拦不了我。或者说我若是被他给阻拦了,也没有脸面去逐鹿天下了。

    世民这个人,是个好孩子,但心思太多,他不会跟关陇的人一条心的。或许我推了关陇世家的坟,世民也会掘了关陇世家的墓,犹未可知。

    况且,真的天有不测,世民那里或许会是一条退路。”

    “郎君从前是不给自己留退路的。”

    黄明远叹了一口气,说道:“所以说现在的我老了,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一往无前的人。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什么事都说不好。”

    黄明远这么说,陆贞自是不能反对。

    “那好好呢?”

    “是李世民没福气,不是我的女儿。好好是个好孩子,她会好的。”

    陆贞知道对于好好,黄明远不会让任何人插手,亦不会让好好受伤害,因此也不再多问。

    ······

    黄明远在书房一夜未睡。

    到了天明,便去了女儿的院子。

    大清早,好好尚未用早饭,倒是在院子了舒展身体。黄明远担心女儿在屋里待得久了会体弱,便教给女儿一些后世学生们做的体操,还有一些简单的打拳动作,让女儿可以每天早上晨练。

    “爹爹!”

    好好见到父亲,便收了动作,跑了过来。

    黄明远拿出手帕,给女儿擦了擦汗,又让人拿来斗篷,给女儿披上。

    “虽然锻炼身体重要,但也不要太辛苦了。”

    “嗯!”

    好好去年年底才从辽东返回幽州,后来又到了信都。往常都是她去黄明远那里陪伴父亲,黄明远很少来女儿的小院。没想到今日还未到用早膳的时候,黄明远便过来了。

    “今天咱爷俩就在你这用膳。”

    “好!”

    好好的院子,布置的很别致,都是按照洛阳家中的样子布置的。而她在洛阳的院子,则都是黄明远尽心布置的。

    往常都是一大家子人一起用早膳,今日就父女二人。好好吃得不多,但黄明远却是一个劲地给她夹菜。

    “爹爹,我吃不下了。”

    “丫头,多吃点,这早膳很重要,对胃肠有保护作用,还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帮助人体补充大量的能量,使工作生活精力充沛。”

    “嗯!”

    好好有些听不懂,但本能的相信父亲的话。不过好好终究饭量不大,又吃了几口,到底是吃不下了。黄明远便接过女儿的碗,将碗里的饭清干净。

    虽然位置高了,但黄明远却很重视节俭,尤其是在物资不丰的古代,所以他要求家里人不要剩饭。

    不过能让黄明远吃剩饭的,也只有好好了。或许裴淑宁可以,但她从来没有那么做过。

    父女二人吃完饭,便到院子里走一走。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李世民来找过你了?”

    “嗯,只是昨天有些晚了,我没见,他今日一早便让人给我送了一份信。”

    “你看了?”

    “嗯!”

    “竟不来见你最后一面,他倒是拿得起,放得下啊。”不得不承认,对于李世民这种人,情爱是根本圈固不住的,即使他再喜欢好好。

    “他在信中说了什么?”

    “没说什么啊,只是说他要回家,可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见不到我了,让我不要担心。”

    说到这,好好看向父亲,问道:“爹爹,李家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黄明远没有瞒女儿,今日过来也是想向女儿说这个事情的。

    “李渊在晋阳造反了,李世民匆匆返回晋阳是去帮李渊。他昨天来找我,我同意他回去了,但是你和他的婚事,将会作废。”

    好好听了,大吃一惊。她虽然不懂政事,但造反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她还是明白的。

    “那······”

    好好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

    “再见面的时候,便是敌人了。”

    “爹爹很不舍吧!”

    黄明远揉了揉女儿的小脑袋,笑着说道:“我还没安慰你,你倒是怕我有事。毕竟在一起这么长时间,不舍是真的,但各人有各人的路。我这一生,漫漫长路,路上来来去去的人,实在太多了,不多他李世民一个。只是我担心你会有事。”

    “我能有什么事?”

    黄明远看着女儿说道:“过不了多久,我便会宣布你和李世民婚事作废的事情。”

    “爹爹不用担心我。虽然世民世兄很好,我也愿意嫁给她,只是也不是非世民世兄不可的。我是有些伤心,但并不会因此悲伤难耐。世民世兄没有错,父亲也没有错,只是我和世民世兄没有缘分,怪不得旁人。”

    好好很懂事,但越是如此,黄明远越心疼女儿。

    “爹爹一定会给你找个爱你护你的如意郎君。”

    “爹爹,其实我现在过得很好,有爹爹,有女校这么多人,从不孤单。既然如此,爹爹又何必为此而担心,女儿愿永远陪在爹爹的身边。”

第九十五章 平定马邑

    开弓没有回头箭,当李渊诛杀王威、高君雅之后,他便没了后路,只能造反了。而黄明远也不担心事情会有反复,便开始了对李渊的布置。

    黄明远在河东有许多旧部。

    这是黄明远迅速解决河东问题的底气。这些人遍布河东各郡县,文武皆有,很多人都已经在当地经营了十多年。

    李渊虽然有世家大族相助,但自汉王杨谅之乱开始,河东被清理了多次,关陇世家在河东的实力早就十不存一了。

    这也是之前李渊一直不敢动手的原因。关陇世家光喊口号,但你来点实际的啊。

    黄明远传信河东诸将,命众人各自坚守城池,等待主力东进。

    河北主力七卫,左武卫在信都郡,右屯卫在恒山郡,龙骧卫在武阳郡,控鹤卫在东昌郡,虎威卫在上谷郡,鹰扬卫、豹韬卫在魏郡。七卫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以东和黄河北岸。

    此时西进的飞狐径、井陉关、苇泽关、滏口尽控制河北军的手中。

    河东东南,长平郡和上党郡,二郡太守分别是严孝武和段偃师。黄明远传令严孝武总领二郡兵马,段偃师总揽二郡政务,防备晋阳之兵,又命黄明溥率领豹韬卫从滏口西进,进驻长平关。

    而命张文远率领右屯卫军从恒山郡向西,进驻井陉关。

    至于北面马邑郡,则更是简单,黄明远从没有将没有获得突厥支持的刘武周放在眼里。范文林、李子仁分屯恒安镇、雁门关,南北挟制马邑郡,再命刘云芳率领虎威卫从上谷郡西进,先平定刘武周部,再南下太原郡。

    三卫兵马,再加上当地的军队,加起来有十多万,从三面包围太原郡。若是李渊放弃太原,选择南下,这还有一线生机。若是李渊死守太原,则晋阳就是他葬身之地。

    其实黄明远并不想在晋阳与李渊死战,而是希望驱赶着李渊南下,趁机席卷河东,进入关中。

    所以三路大军,中路、南路二军不动,北路先向马邑郡率先发起了攻击。

    刘武周的造反很坑,至少在这个时代很坑。历史上他的崛起是因为背靠突厥,获得了突厥的支持,郡内还有原边军精锐,所以才能趁机兴盛。

    但黄明远杀了始毕可汗,突厥现在陷入内乱,自顾不暇。而原朔州精锐边军,尽被黄明远调到了安北都护府和恒安镇,马邑郡本身并没有多少。虽然北地男丁悍勇,刘武周自领太守之后,也开仓放粮,招募了大批的壮丁,有着上万人马,但仍旧不能与隋军相比。

    刘武周知道马邑穷困,若是困守马邑,必然落败,必须打出去,攻略富庶的太原诸郡。于是他率兵南下,准备进攻汾阳宫。汾阳宫物资充沛,占领这里,才能有南下河东的可能。

    楼烦郡都尉韩元建得知刘武周造反之后,便率部北上楼烦关,阻止对方南下。

    楼烦等关在经过去年突厥人南下之后,都进行了修缮。刘武周本来打着突袭的主意,手中兵力不足,因此双方相持,刘武周便难以前进。

    差不到相持半个多月,屯驻雁门关的李子仁率部占领桑干镇,威胁善阳城。

    刘武周得知大惊,只恐后路不保,立刻撤回马邑。

    屯驻恒安镇的虎贲郎将范文林有兵八千,他在得到黄明远的命令之后,也率部六千南下至神武县,堵住了刘武周可能的北逃路线。

    不过刘武周的造反终究引得代北人心动荡,企图浑水摸鱼的人仍是不在少数,雁门前郡丞杨长仁,雁门守令王确等,也暗自聚集人马,准备响应刘武周,不料走漏风声,被太守侯莫陈乂知晓。侯莫陈乂先下手为强,将杨长仁、王确及其家族、党羽全部捉拿处死,一时雁门举郡震惧,无敢反者。

    十一月十五日,刘云芳率领虎威卫万余人先行赶到雁门关。

    十七日,刘云芳指挥各军包围了善阳城。

    隋军各部集合,约有两万余人,是刘武周所部的三倍之众。

    此时蹦跶了一个多月的刘武周终于发现自己陷入了绝境之中。刘武周有野心,也有能力,但并无与隋军主力决战的底气。

    刘武周虽然已经派人去联络突厥的新任可汗处罗可汗,但突厥人根本不敢前来。

    刘武周面对城外重重隋军,急得是抓耳挠腮。他常在边关,自然知晓城外诸军的实力,而善阳城外无援兵,且今年马邑郡歉收,善阳城中的粮食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继续打下去,只有城破一个可能。

    这时其妹夫苑君璋建议刘武周,善阳城已经不可守,可突围至突厥,再作计较。

    刘武周也是犹豫,给胡人做狗,是那么容易的吗?而且突厥也是黄明远的手下败将,投奔突厥有用吗?

    正当刘武周犹豫不决,其部将高满政突然打开城门,向城外隋军投降。高满政全家皆死于突厥之手,与突厥有血仇,如何愿意投降突厥。他便劝刘武周向隋军投降,凭这数千将士和一座善阳城,也能保得性命,但刘武周不愿意。

    马邑困于兵祸,人心厌乱,高满政利用人心所向,投降了隋军。

    此时城门打开,刘云芳遂指挥诸军入城。

    刘武周在城中听闻此消息大惊,吓得魂飞魄散,连忙率领亲信突围。

    而守卫城中的诸将寻相、张万岁等人皆投降了隋军。

    刘武周带着黄子英、苑君璋等人不到千人一路向北,被范文林率军堵在了腊河谷(今山西省朔州市东北洪涛山南)。

    刘武周进退不能,被隋军尽灭于此。

    在历史上席卷整个河东,给李唐带来最多败仗的一代枭雄,就这么死在腊河谷。

    讨平刘武周之后,黄明远便下令,析马邑郡、雁门郡北部,于恒安镇置云中郡,领云内、善无、高柳(今山西省阳高县)三县。

    同时又设代北都督府,节制云中、雁门、马邑、楼烦四郡军事,辖兵两万两千人。

    以范文林为代北都督兼领云中郡太守;

    崔民干为马邑郡太守;

    韩元建为楼烦郡太守;

    而李子仁统兵五千人,随刘云芳南下。

第九十六章 父子双簧

    李渊在诛杀王威、高君雅之后,在太原郡招兵买马了两旬,得兵数万,亦完成了造反准备,终于决定扯旗了。

    十一月五日,李渊在晋阳城设起义堂(亦称号令堂),将军队分为三军,统称“义士”。裴寂等尊称李渊为“大将军”。

    十一日,李渊在晋阳城建大将军府,自称唐公,以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军;以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军;以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率中军。以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殷开山为掾,刘政会为属,长孙顺德、王长谐、姜宝谊、杨屯、刘弘基、窦琮为左右统军、副统军。

    至此,李渊完全打响了造反的号角。

    不过李渊听闻黄明远已经率军征讨刘武周的叛乱,心中担忧。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务必要尽快西进关中。

    十一月十五日,李渊在晋阳宫城东的乾阳门街军门前竖旗誓师,誓文中历数了隋炀帝杨广的种种罪恶,宣布要“兴甲晋阳,奉尊代邸,扫定咸洛,集宁寓县”。并任命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郡守,让其留守晋阳城,并以窦抗第三子窦诞、大将军府属刘政会、镇北将军府长史宇文歆等人留守晋阳。

    晋阳城坚,且粮储丰富。李渊留兵两万,并组织青壮万余人守备,就是为了给他南下争取更多的时间。

    甚至为了安定军心,他把十三岁的儿子李元吉都留在了晋阳城内。

    但这些人都是消耗品,若是能守住晋阳城最好,若是守不住,也没有办法,只能尽可能地争取时间。

    十六日,李渊亲率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甲士四万人自太原郡挥兵南下,直指关中。

    唐军进军迅速,十六日起兵,到了二十一日便攻破了西河郡,郡司法书佐朱知瑾等人投降,唐军生俘西河郡丞高德儒。高德儒不降,被李渊下令诛杀。

    二十五日,唐军兵至贾胡堡,距霍邑五十余里。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第一个拦路虎大隋虎牙郎将宋老生。

    霍邑是雀鼠谷的南头,地形险要。

    宋老生屯兵六千,驻守此地,据险而守。

    此时寒冬已至,到了二十八日,终于降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寒风呼啸,雪花纷飞。

    唐军冒着大雪,沿小路赶到霍邑城下。

    唐军叫阵,宋老生也不是傻子,这种情况下,只要守住霍邑,唐军必然会因为严寒而不得不撤退,又何须出战。

    因此宋老生命麾下紧守不出。

    李渊命刘弘基上前挑战,可还没到城前,便被一群箭雨逼退。刘弘基不得不狼狈退回。不过刘弘基也有办法,他在军中找了十多个嗓门大的,对着霍邑城头叫骂,什么污言秽语都有,把个守军气的七窍生烟。

    不过宋老生看出了这是诱敌之计,任凭唐军骂破大天,他也不搭理。

    唐军骂了一天,口干舌燥,一无所获。

    眼看诱不出对方,李渊乃下令强攻。但是效果出人意料,这么大的雪,城墙上尽皆冰冻,士兵根本无法攀越,攻城数日,却是损失惨重。

    造反之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斗志昂扬,期盼着造反成功,加官进爵,封妻荫子,但现在进展不顺,不少人激情退去,开始恐惧。

    很多人仔细想想,这造反有点不靠谱啊。况且从太原到关中,数百里土地,数十个郡县,十多万军队,能是这么容易便打过去的。

    这时不少人便心生退意,与其没多少希望地入关,还不如退回太原,凭借坚城固守,至少尚有个退路。

    于是便有人前来面见李渊,请求撤退。

    刚开始还只有一两个,到后来,不少将领成群结队地赶来,请求李渊退回太原,不要冒着大雪攻城。

    军心不稳,李渊眼看诸将劝阻,也是没有办法,只得决定,若是三日后再攻不下霍邑,便率军撤退。

    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就惊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杀入关中,凭借关中巨大的资源,才有可能问鼎天下,现在返回太原,四面皆是隋军,就是死路一条。

    不过李世民在军中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现在的李世民的身份只是李渊的次子。他虽然是右军统帅,但毕竟年纪小,没什么经验,又没有参加晋阳起事,因此身份、地位都不高,在军中就是一个空头主将。实际上李渊所设置的三军,中军留在了晋阳,左军在李建成手中,右军则直接统属于李渊。

    这辈子的李世民,跟兄长李建成地位差得太远。

    然而李世民还是来到军中去见其父李渊,因为这不仅仅是他父亲一个人的事。

    “父亲,我们不能撤啊,否则就前功尽弃。”

    相比较稚嫩的李世民,李渊就老到多了,他当然知道不能退,而且也没有想过退。越过霍邑,便是广阔的河东大地,甚至是关中沃野,退回太原,跟黄明远死磕吗?

    “我知道不能退,所以你要陪我演一场戏。”

    李渊早有定计,现在无论如何,要把人心安定下来。李世民听得父亲的吩咐大喜,于是依计行事。

    李世民在李渊帐中,突然大声喊道:“请父亲不要返回太原。”声音之响,帐外俱闻。

    “逆子,此事我已决定,立刻撤兵,你无需再劝。”

    李世民跪下来抱着李渊的大腿说道:“父亲,我等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长安,号令天下,以正身份;若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人心尽丧。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到时候必为阶下囚。”

    “混账!”

    李渊一脚将李世民踹倒,又将他赶到帐外。

    这时李世民便在帐外大声哭泣道:“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到时候我军败亡,不过是须臾之间。”

    李世民的疾声痛呼终于引得一众有识之士跟着劝谏李渊,李渊也借坡下驴,同意了不再退军,而且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坚决,杀马立誓,不破关中,决不退兵。

第九十七章 霍邑之战

    李渊借着和李世民演双簧的机会,终于暂时说动众人,不再撤兵。但是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要唐军长时间攻不下霍邑,众人还是会再次提起返回太原的议论,到时候就不是这么容易便能压下的了。

    现在空喊口号没有用,还得让大家感到希望。

    但霍邑坚城,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

    这时李世民便向李渊建议道,此地为霍邑,旁边便是霍山,传闻霍山有山神,是东方天帝的次子,掌管海内名山,河东不少人皆信之,可为一助。

    霍邑有一夫当关之险,韩信岭易守难攻,唐军很难从正面攻破霍邑。但李渊打听到,霍山西麓有一条贩运私盐的小路,可绕过霍邑城,直通霍邑背后,于是他心中便有了定计。

    当日傍晚,李渊便让人装扮成一个白衣老人,前来军民拜谒。

    此人穿着打扮,处处透露着与常人不同,很快便引得一军将士围观。

    这人见到李渊便说道:“余为霍山神使,是来拜见唐公的。”

    李渊不信,便问道:“神本不测,卿何得见卿非神类,岂其神言。”

    这老人便说道:“十二月雪停,路出霍邑东南,吾当济师,可为吾立祠庙也。”说完便不见了。

    李渊派人前去查探,果然发现了这条小道。李渊便大喜道:“天无绝人之路,此神不欺赵无恤,岂负我哉!”仿佛真的有神灵相助。

    赵无恤便是赵国的奠基人赵襄子,《史记·赵世家》记载,春秋晋国,智伯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赵襄子被逼离开绛都,逃往晋阳。赵襄子的部下原过在追赶途中,经过王泽(今新绛西南)时,路遇三个人拦阻。

    这三人告诉原过,他们是霍山神的天使,交给原过两节竹管,让他带给赵襄子,让他按朱书写的意思办事。三月丙戌,保证他能消灭智伯,还能以霍邑为基础,扩大地盘,将来占有林胡之地。

    后来晋阳之战,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了韩氏、魏氏倒戈,正好在三月丙戌这一日水淹智伯大营,灭了智家。

    赵襄子为感谢霍山神传授朱书,遂于霍山观堆峰为其建祠,并命原过管理祭祀事宜。到赵武灵王时,赵国果然占有了林胡之地。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此时再次听闻霍山神出现,还为李唐大军指明道路,纷纷大喜,视作神佑。一时之间,李唐大军的士气高涨起来。

    到了次日,大雪初停,李渊乃命其子李世民率领千余精骑东走霍山,从小路绕到霍邑的东南方向,而他本人又亲自率军攻城。

    李渊带着众人来到霍邑城下,鼓噪进兵。宋老生命令城头上的隋军射箭还击。一时之间,箭矢如雨,竟有箭矢射到李渊身前。

    李渊见状,趁机往后倒去,落到马下,他身旁的王长谐、武士彟立刻上前将他护住,然后抱着他往后而去。

    在城头上的宋老生见到李渊落马,心中大喜。只见李渊身边亲军混乱,挤在一起,料想李渊即使不死,怕也是重伤。

    宋老生身边的将领便纷纷劝道,不若趁着李唐贼军混乱,趁机出击,斩杀李渊,得建大功。

    宋老生虽然之前定下了坚守的策略,但也没想到今日能重伤李渊。思索再三,终究还是不愿丢了这唾手可得的功劳,于是下令,全军出击。

    此时还在中军指挥的李建成,见隋军出击,立马下令全军撤退,引宋老生追击。

    宋老生见唐军狼狈撤离,更是觉得必胜,于是率领骑兵,渐渐离得城门远了。而唐军等得便是这个机会。

    此时已经返回本阵的李渊见状,立刻命大军击鼓示意。

    而一直埋伏在霍邑城东南方向的李世民听得此消息,立刻和窦琮二人率领骑兵杀了出来,直奔宋老生军的后方而去。

    李世民麾下的骑兵不过千人,但俱是精锐。而宋老生的后军被袭,立刻混乱起来。

    一时之间,隋军开始乱了起来。

    李世民继续率军冲阵,又分出数百人予窦琮,令其攻击城门。

    此时宋老生突遭打击,立刻便反应过来,中了唐军的计了,便下令撤退。但四面的唐军围了上来,李世民又率军断了宋老生的后路,他往哪里逃啊。

    不过宋老生也是顽强,率领部队,拼死抵抗。

    李世民军队虽然精锐,但只有数百人,双方相持下来,伤亡一多,便有些撑不住了。

    此时长孙顺德从后面杀出,冲上前去,一箭射中宋老生肩膀。宋老生正在激战,措不及防,中箭之后便从马上摔了下来,掉到了沟底。

    李渊眼尖,看到宋老生落马,立刻让人高呼道:“唐军已经抓住宋老生!唐军已经抓住宋老生!”

    宋老生的部下看不到宋老生,本就心惊,听到唐军的呼声胆战心惊,不少人掉头就跑,直往霍邑城逃去。

    整个隋军更混乱了,成了溃败之势。

    而与李世民分兵的窦琮则率领数百人,直冲霍邑城门,城门守军根本来不及关闭,便为对方破门而入。

    在两翼的王长谐和刘弘基二人,也率军从两侧包抄,抢入城门。

    被射伤的宋老生差点摔死,从壕沟里爬起来,便看到四面混乱的场面,他提着长槊,立刻就要组织军队,但哪里还有人听他的。

    两名亲兵拥在身前,护持着宋老生撤退。

    但道路尽为溃兵所阻,根本前进不得。而宋老生又受了伤,行动不便,更无法骑马。

    三人被乱军拥着,狼狈不堪。

    而在军中的刘弘基正好望到狼狈逃命的宋老生。他一勒战马,轻骑而出,直奔宋老生而去。

    马蹄飞快,两侧士兵尽如波涛一般分开。刘弘基持矛杀入宋老生面前,马蹄悬空,举矛便刺。

    宋老生尚无防备,便看到一柄闪着寒光的长矛,向他刺来。

    刘弘基一矛刺死宋老生,又命人将其砍下脑袋,挂在旗杆之上,往城头而去。

    城中守军见到宋老生战死,更无战意,纷纷投降。

    唐军遂顺利攻下霍邑城。霍邑既下,唐军成功打开了进军汾、绛诸郡的大门。

第九十八章 其势汹汹

    唐军成功杀出霍邑之后,终于如换了天地一般。唐军主力沿汾水挺进,沿途再无隋军主力拦击,唐军连下临汾郡、绛郡,进至龙门渡。

    此时在李唐面前阻碍其进入关中的,只有驻扎在河东蒲坂的屈突通右骁卫军。

    之前杨广为了护卫关中,布置了三支主力兵马,分别是驻扎在河东的薛世雄右御卫军,驻扎在长安的梁默左御卫军,驻扎在潼关的屈突通右骁卫军。三部互为掎角之势,再加上卫玄手中数万镇守长安的府兵,诸军合力拱卫关中,将关中守的固若金汤。

    但雁门之围后,杨广有意南下江都,便调薛世雄的右御卫军前往淮北一带剿匪,而命屈突通节制河东。屈突通一军分为二,便有些捉襟见肘了。

    屈突通的主力本来是驻在潼关,但李渊兴兵南下之后,屈突通大惊,便命令大将刘纲驻守潼关,桑显和驻守风陵渡,他则率兵汇合河东郡太守尧君素,二人合力守卫蒲坂。

    屈突通手中有数万人,但却无力救援霍邑,甚至无力北上,只得眼睁睁地看着临汾、绛郡被攻破,因为此时的右骁卫军早就不能一战了。右骁卫军中,多关陇世家的子弟,若不是屈突通威望显著,众人早就倒戈投向李唐。

    但即使如此,屈突通也只得选择坚守,不敢出击。

    十二月十六日,此时已经黄河封冻,原本作为天堑御敌的大河,正好成了唐军的坦途。李渊遂屯兵汾阴,又命令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及左领军大都督府长史陈演寿率步骑兵六千渡河至梁山(今陕西韩城西北)扎营,以待大军。

    十二月二十一日,关中实力最强的大盗孙华率部投降。

    此时李渊已经度过了造反最艰难的时期,兵力暴增了数万人。这时候关陇世家终于发挥了他们的威力,整个关中,乱作一团,投降李渊的更是不计其数。

    李渊准备趁着这股风潮,率军拔下蒲坂这颗钉子。

    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屈突通手中握有右骁卫主力,还有河东、潼关等地的府兵,总兵力不下五万人,而蒲坂城中,也得有三四万人之多。更兼蒲坂城城高池深,粮草充足,一旦陷入相持阶段,则形势又会发生改变。

    此时雁门隋军主力已经向太原发起攻击的消息也传到军中,李渊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屈突通相持。

    但李渊却是镇定自若,丝毫没有老巢将被攻破的担忧。

    “屈突通精兵不少,与我军相隔仅五十余里,但不敢来战,足以证明他的部下已经不为之效命了。但是屈突通害怕朝廷怪罪,又不敢不出战。若他亲自率军过河进攻你们,那我就进攻河东,河东肯定守不住。若是屈突通全军守城,那你们就拆毁河上的桥梁。前扼其咽喉,后攻击后背,屈突通若不逃走,必定为我擒获。”

    李渊看得很清楚,王长谐所部分兵渡河之后,便有了威胁关中的实力。屈突通必然不能无视其部大摇大摆地杀入关中,必然阻击。

    而李渊主力在北,只要屈突通分兵,则必败。

    这场仗,李渊已经牵着屈突通的鼻子在走了。

    确实如李渊猜测的一般,屈突通面对现在的局势,已经头大如都了。

    “大将军,今日又有一名鹰击郎将意图率军投奔唐军,已被我军拦截,其人也被斩杀。”

    这些日子以来,已经有数名将领降唐,至于底下的队正、旅帅级别的将领、士兵,更不知道有多少。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右骁卫军长驻关中,其兵源都是关中府兵出身,将领更是来自关陇各家。

    这一次关中世家下了大力气,各种手段都使了出来,若是右骁卫军还不乱,反而不正常了。

    屈突通也没有办法,连他本人都是关陇出身,总不能尽诛关陇将领吧。

    屈突通只得将各部都集结到城中,以为坚守,就连风陵渡等地也放弃了。

    这时又有斥候来报,唐军一部已经渡过黄河,与盗贼孙华汇合,其目标直指冯翊郡,屈突通大吃一惊,若是让李渊进了关中,那跟老鼠掉进米缸没什么区别,到时候关中必然不保。

    其实关陇世家在关中的动作屈突通也知道,甚至还有人前来劝说过他起兵造反,只是屈突通没有同意罢了。屈突通虽然也是关陇一员,但却是昌黎徒何(今辽宁省锦州市)人,乃是奚族,跟关陇牵连不大。

    屈突通坐不住了,便准备率军出击河西,阻击唐军入关。

    屈突通本想亲自前往,但又担心李渊趁机攻城,便命虎贲郎将桑显和率数千名士卒乘夜突袭王长谐等军。

    但李渊等得就是隋军的突袭。

    夜色如大幕一般深沉,桑显和踏着坚冰,渡过黄河,直奔梁山而去。此时唐军营中,灯火通明,但并无路障,也无巡逻部队,看起来果无防备。桑显和为人骁勇,多临战阵,他亲自为先锋,一马当先,直扑唐军大营。

    隋军破营而入,直杀入唐军中军,一时之间,场面混乱,唐军连连败退。

    桑显和见唐军无备,心中大喜,立刻命令全军压上,一鼓作气,务必全歼这股唐军。

    隋军其势汹汹,唐军不能挡。

    就在桑显和直冲唐军中军的时候,突然从侧翼一支军队杀出,正是盗贼孙华的部队。李渊早命人严密监视黄河,防范隋军偷渡,又命孙华为伏兵。

    隋军只知道王长谐渡河,但具体情况并不清楚,更不知道孙华率军埋伏,因此为李渊所伏击。

    桑显和也是员虎将,眼看唐军势大,已不可战,立刻率军撤退。其悍勇难挡,王长谐指挥数军围攻,竟没有留下桑显和,让他逃回蒲坂城中。

    不过唐军歼灭桑显和所部数千人,大获全胜。

    桑显和的兵败让屈突通大惊失色,然而此败之后,屈突通手中兵力不足,已再无力顾及河西之事。而李渊则趁机率部南下,将蒲坂城团团包围。

    不过河东城高险峻,加上屈突通又善于守城,李唐军主力一时也难以很快攻下。

第九十九章 兵临长安

    一连数日在蒲坂城下碰壁,李渊有些坐不住了。虽然关中近在咫尺,但蒲坂城不下,前往关中的道路便不能打通,关中和河东便不能连成一体。

    李渊有心困守蒲坂,到时候城池外无援兵,必然陷落,但他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李渊心中有些矛盾。

    这时长子李建成便劝道:“蒲坂孤城,得之未必能改变局势,但若是在此迁延日久,便有可能使隋庭完善布置。今关中大地,近在咫尺,关中百姓,思父亲若渴,父亲早到关中一日,则关中早定一日。”

    裴寂则认为:“今屈突通据蒲坂,若不先平,前有京城之守,后有屈突之援,此乃腹背受敌,败之道也。未若攻蒲坂,下之而后入关。京师绝援,可不攻而定矣。”

    二人意见难定,李世民也咱出来支持李建成。

    “兵法尚权,权在于速。宜乘机早渡,以骇其心。我若迟留,彼则生计。且关中群盗,所在屯结,未有定主,易以招怀,贼附兵强,何城不克?屈突通自守贼耳,不足为虞。若失入关之机,则事未可知矣。”

    李渊思索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了两个儿子的意见。

    大年初四,李渊命令独孤怀恩、武士彟、窦诞等人,继续围攻蒲坂。而亲自率主力渡河,进驻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朝邑镇),屯长春宫。

    李渊终于踏上了关中的大地。

    各地的官吏,几乎没有抵抗的,皆是望风归顺。唐军还未攻到冯翊县城(今陕西省大荔县),冯翊郡太守萧造便直接投降。

    李渊此时还并没有完全背弃大隋,打的是“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他还仍是隋臣。此时入关,为了名正言顺,李渊乃自领太尉,设置官僚。不管朝廷承不承认,他以太尉的身份入关,反正他觉得是名正言顺。

    不到这个时候,你无法感受到关陇世家实力的强悍。在各家族的支持下,关中的吏民及诸豪前来投奔的日以千计,扶老携幼,投奔于李渊麾下。若是不明真相的人见了,还以为李渊是圣贤下凡呢。

    关陇各军,都是以军功起家,或许文化传承不足,但最擅长的就是武事。几乎每个家族都有一支私兵,此时人人响应,一支数万大军,顷刻间便组成。

    李渊也是来者不拒,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容纳性。他对众人各授官职,以备僚列,准备从他这里求个官职的,更是络绎不绝。

    很快,华阴令李孝常以永丰仓来降。永丰仓原名广通仓,位于华阴县东北渭水南岸广通渠口,是关中运河的起点,从江淮运往关中的粮食都送到这里,这里乃是关中最大的粮仓。

    李渊南下之后,实力暴涨,但因为粮储不足,所以在行军途中粮食问题始终困扰唐军。李孝常的投降,使得关中最大最重要的粮仓,完好无损的落入李渊的囊中,保证了李渊军粮供应及赈济饥荒、稳定民心之需要,其重要性几乎不亚于十万大军。

    李渊听闻李孝常以永丰仓来降,高兴的跟个孩子一样,拉着李孝常的手不松。

    “贤弟之功,当局第一,非封王不足以酬其功也。”一句话,便答应李孝常以后封你一个王爷当当。

    李渊这个人,最大的优点便是舍得封官。什么将军、刺史、都督乃至公爵、王爵,跟不要钱一样,都撒了出去,历史上称帝九年,光是国公就封了数十个,到后世,都没法统计唐朝开国到底封了多少公爵。

    不过现在,官爵财帛最是动人心,李渊这么大气,众人又如何不愿意为其效命。

    李渊在长春宫收拢豪杰,但军队却没有闲着。他派遣长子李建成率领刘文静、王长谐等诸军数万人,进屯永丰仓,扼守潼关,以阻隋军西援;又派遣次子李世民率军沿渭水北岸经高陵迂回长安。

    同时又命刘弘基、慰抚使殷开山率兵一部南渡渭水,夺取长安故城。

    李渊虽然依靠关陇世家,但其实戒心也很重,唯恐沦为关陇世家的傀儡,因此多用其亲族、亲信掌兵,像支持他的窦家、独孤家等,虽委以重任,则尽量不给予兵权。

    也是李家人多。

    李家起家于其祖父李虎,是关陇八柱国中贺拔岳旧部一派的领袖,算是北周一个重要大股东。

    李虎有八个儿子,除了长子李延伯留在东魏,早死无后,其余七个儿子,皆官居总管、刺史等高官,李渊堂兄弟十几人,子侄辈更是数十人。

    这才是李渊掌军的依靠。

    各路唐军进展顺利,很快李渊的堂弟李神通、女婿柴绍和郿县贼帅丘师利、李仲文,盩厔贼帅何潘仁等,合众数万来降。

    关中盗贼虽不如河北、河南那么多,但也不少。

    李渊起兵之后,李神通便和柴绍、长安大侠史万宝、河东人裴勣、柳崇礼等人在鄠县起兵响应。

    柴绍虽然没娶李渊的三女儿李凤阳,但仍娶了李渊的四女儿。柴绍之父柴慎曾任太子右内率,是杨勇的亲信,后来被免除官职,柴家自然要巴结李家。

    本来李渊想把三女儿嫁给他,但黄明远开口为十弟黄明仪求婚,李渊自不能拒绝。而柴绍也失了李渊的嫡女,只能退而求其次,娶个庶女。

    李渊起兵太急,来不及通知柴绍夫妻,若非李神通帮助,二人早为隋军所擒获。

    李神通用兵不咋地,但柴绍还算一员良将。二人合在一起,拥兵万人,李神通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柴绍、史万宝为副手,裴勣为长史,柳崇礼为司马,倒是声势不小。

    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人,皆是关中豪强。这些人出身不高,也没有称王称霸的理想,造反就是为了寻求提升门楣的机会。此时眼看李渊势大,能不效命。

    不过李神通、柴绍都不是那种能力顶尖的将领,没有了平阳公主的指挥,这群乌合之众也只是给李渊增加了一些兵员,却没能攻下长安以西大片土地。

    李世民占领泾阳之后,率军南下,到达长安以西,与李神通会师。这时李渊料定位于河东的屈突通无力西援,遂命李建成选精兵,经新丰(今陕西省临潼东北),直抵长乐宫;而他本人则自冯翊率军经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栎阳(今陕西省阎良区武屯镇)西进。

    十数万唐军,从四面八方,逼近了大兴城。

第一百章 以身许国

    唐军十多万大军杀入关中,大兴城中的大隋留守朝廷陷入了绝境之中。

    此时长安留守是代王杨侗,但实际做主的却是刑部尚书卫玄,还有右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三人。原本负责镇守长安的左御卫大将军梁默,则在陈仓,根本赶不回来。

    李渊这次如此顺利地进入关中,也得益于关中盗匪对隋军的牵制。

    扶风人唐弼拥立李弘芝为天子,有部众十万人,唐弼自称唐王,兵近陈仓。梁默率军出击,在陈仓与李弘芝、唐弼所部相持。

    等到李渊入关,兵围长安,梁默再想回援,已经进退两难了。

    此时大兴城中只有不到三万人,根本无法御敌。

    代王杨侑只有十二岁,乃是杨昭的嫡次子。自大业七年,杨广东征高句丽,杨侑便负责镇守长安,今已经五年了。

    杨侑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只是现在的情况,根本不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可以承担的。

    别说杨侑,就是黄明远十二岁时也不可能力挽狂澜,无所谓能力,而是大势已去。不得不说,杨坚、杨广父子两代生的儿子少终于暴露出致命伤害了,但凡关中有位年长的亲王镇守,给守军看到希望,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

    此时杨侑在宫中满是恐惧,只得召卫玄和阴世师二人前来,请问解围之策。这些年,他虽有留守之名,但也只是挂名,权利都在卫玄手中,所以出了问题,他第一个招的便是卫玄。

    “卫老尚书,今李逆大军围城,大兴城危在旦夕,此时此刻,如何退敌,还望老尚书告诉杨侑。”

    卫玄闻之,低头不语。杨侑或许不明白现在的局势,他能不明白吗?整个大兴城的人心都不在大隋一边,这长安如何去守。

    若非李渊为了名声着想,想和平占领长安,最大程度的接收长安的资源,早就下令攻城了。

    大厦将倾,非人力所能改变的。

    杨侑见卫玄不说话,更是着急,他连问数声:“老尚书,老尚书!”

    卫玄只得说道:“李唐逆贼,得不臣之辈相助,其势之大,只恐我等不及。此时此刻,长安恐不可守。老夫深受先帝和今上两代天子重恩,委以重任,可惜老夫无能,不能为国除贼。今大兴城破在即,老夫自不会投降李唐,只是代王,请恕老臣无法顾忌,代王是选择突围还是留在长安,皆随代王之意。”

    杨侑后退两步,一屁股坐在大殿最下面的台阶上。

    “老尚书是准备弃杨侑而去?”

    卫玄摇摇头,无奈地说道:“老夫若年轻二十岁,必护着代王突围而出。只是今老夫七十有六,上不得马,拉不得弓,垂垂老矣,只得等死了。”

    “天要亡我大隋吗?”

    杨侑还是个孩子,往日都是把卫玄当作依托,今日卫玄如此,他失了依托,茫然失措,心中惊惧,最后竟然放声大哭起来。

    卫玄也是老泪纵横,上前将杨侑搂在怀中。

    代王是个好孩子啊,卫玄与杨侑一同镇守长安数年,其实是有感情的,可今时今日,他实在无能为力,都是命啊。

    这时阴世师进得大殿,他已听到卫玄之前的话,便大声说道:“老尚书如何失了信心,今长安尚有三万兵卒,且城高池深,我再发动城中勇壮,尽上城墙御敌,必能挡住李逆。只要我军能撑住数月,必有援军到来,到时候便是李逆败亡之时。”

    卫玄看着阴世师,跟像看一个傻子一样。

    “秉之(阴世师字),如今关中的局势,代王不清楚,你还不清楚吗?不是我等不想打,而是整个长安内外,都想投降李渊。你看看这些日子长安各军,暗潮汹涌,有多人明着暗着投降了李渊,这是大势,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阴世师怒视卫玄,大声说道:“那难道我等就向李逆投降,老尚书对得起文皇帝和当今天子吗?”

    卫玄也愤怒了。

    “老夫侍隋三十余年,尽忠竭力,何时说过一个怕字。若是可以,我愿意以死换长安保全,但可能吗?”

    卫玄不是不敢抵抗,对于死,他从未恐惧过。不过卫玄之子卫孝则早丧,只剩下一个孙子卫规,快八十岁的人了,不能用自己一点虚名,来换得子孙丧命。

    阴世师却是没有丝毫屈服。他个性忠厚,心智坚定,虽然身处危局,却无一丝放弃的心思。

    “既然如此,还请卫尚书将长安内外之权皆授命于吾,阴世师愿与李逆死战。即使粉身碎骨,也决不投降。”

    “秉之,何必如此?”

    阴世师怒目圆睁,大事说道:“卫尚书有心保全自身,可我父子二人,皆深受国恩,不敢忘却。”

    卫玄也是无可奈何,只得将所有的令符、印玺都交给阴世师。他不能以身许国,却不能挡着别人为国尽忠。

    阴世师接过令符、印玺,便对代王杨侑说道:“代王勿忧,李渊逆贼,跳梁小丑,不足以撼动大局,臣必死守长安,保城池不失。”

    杨侑无法,这个时候也只得相信阴世师了。

    而卫玄见此,知道事不可为,便满是悲伤地返回家中,当夜便病倒在榻上。

    阴世师接掌大权,便立即命人布置城防,准备大战。京兆郡丞骨仪,秉性刚鲠,励志守常,介然独立,也愿和阴世师一同死战。

    之前肆虐城中的一些跳梁小丑,尽为阴世师诛杀。

    而且阴世师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便派人诛杀了李氏家族在长安的亲属,包括李渊的五子李智云皆被杀死。而且阴世师不仅杀活人,连死人也不放过,直接将李家在长安的家庙捣毁,祖坟也尽掘。

    阴世师的狠辣震慑了所有人,很多原本想着投降李渊的人也一时不敢妄动。

    正逼近长安,意气风发的李渊听闻阴世师掘了李家的祖坟,差点一口气背过去,誓要诛杀阴世师。

    一月二十四日,李世民率部到达大兴城西门。

    一月二十六日,李渊率军到达大兴城北门。十多万大军将整个大兴城包围的水泄不通,大战一触即发。

第一百零一章 桃树小印

    李渊兵围长安之后,并不急于攻城,而是严申军令:士兵不得擅自离营,不得入附近村落抢掠。

    此时眼看就要攻入长安,但李渊却冷静的很,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功亏一篑的他也不是没见过。

    虽然痛心于儿子被杀,祖坟被掘,但李渊仍保持着理智。他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大兴城,而是包括代王杨侑在内的,整个大义名分,因此就不能只依靠攻城手段。

    李渊派人至城下,向阴世师等人申诉尊隋之意,希望长安守军能弃暗投明,以免因用兵而使得双方遭受伤亡。不过阴世师却不相信李渊的鬼话,站在城头,对着城下的李渊破口大骂,直驳斥的李渊哑口无言。

    李渊无奈,只得布置军队,以作攻城的样子,企图用强大的军事压力,逼迫守军投降。而且他还下令“毋得犯七庙及代王、宗室,违者夷三族!”保证自己的正义性。

    不可否认阴世师是个忠臣,甚至很有能力,但这仍不足以使他守住大兴城。在唐军强大的攻势下,大兴城岌岌可危。

    城中之人,各怀鬼胎,不少人打着投奔李渊的主意。

    而在永昌坊里,郝俊、何丹娘和布伯、钱十一几人也在机密地谋划着,准备趁机带走代王。

    李渊破大兴城,这是一件无法改变的事,就是黄明远在此,也不可能改变。而且黄明远巴不得李渊入主关中,替他蹚出一条路来,怎么会阻止李渊呢?

    不过李唐的底蕴太深厚了,除了前期的薛举和刘武周,几乎没人给他创造过威胁,李唐也是以碾压之势,统一天下。所以对于黄明远来说,决不能使得李唐变得不可控,而这个关键,便是不能使李唐掌握大义。

    而最最重要的,便是代王杨侑。

    历史上李渊攻破长安,以杨侑为傀儡,在起兵造反之后,又堂而皇之地成为大隋之臣。而且不久之后,杨广死在江都,李渊拥立杨侑为敌,然后又进行了禅让,从法理上完成了取代隋朝,堂而皇之的成为国之正统,并顺利接收了大量的隋朝遗产。

    今朝取代前朝,禅让是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即使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假的。但你若是没有这个过程,便终究名不正,言不顺,不为天下人与后世王朝所承认。譬如蜀汉,孙吴,甚至是后来的大顺。

    所以黄明远决不许杨侑落在李渊的手中,哪怕杨侑死了。

    而且杨侑是杨昭的儿子,黄明远有义务照顾好他。历史上李渊代隋不久,便弄死了杨侑,现在杨侑若是落在李渊手上,也活不了多久。

    于是黄明远在很早之前,便定了这次大战的关键,进行筹谋。

    黄明远本来就在关中有一个情报网,李渊在晋阳造反之后,黄明远又让陆贞派遣北斗人员前往长安,进行援救代王的行动。

    陆贞原准备亲自前来,后来黄明远担心有人识出她的身份,才命何丹娘和钱十一二人代之。后来黄明远又实在不放心,便再派了郝俊。

    此次何丹娘和钱十一前来长安,带来了大量的好手。

    布伯从黄明远很小的时候,便在关中经营情报网。十多年来,也算有些成就。只是代王待在皇宫,虽然北斗在宫中也有人手,但想带出代王,实在太难了。

    众人本来准备是不惊动任何人,悄无声息地带走代王,但实在难以成功。代王是个人,且宫中守卫实在严密,北斗尚无这种实力。

    眼看唐军围城,大兴城危在旦夕,一旦为唐军所破,代王必然落在李渊手中,到时候再想营救便更不可能了。

    众人有些无计可施了。

    这时钱十一说道:“实在不行,我们便直接去见代王,向他说明情况。至少代王出来比咱们进去要容易的多。”

    “不行,若是代王不愿意或者不相信咱们,便是打草惊蛇了。”

    “可代王相信咱们的概率更大一些。”

    “你这是拿这次任务在冒险。”

    ······

    二人因为身份原因,一有争执便容易上头,尤其是何丹娘。

    “二位且打住。”

    这时一直未开口的郝俊说道:“二位怕是忘了一个人,即使代王相信咱们,并愿意出来,也未必能出来。毕竟整个皇宫的守卫大权,皆在右翊卫将军阴世师身上。咱们必须得到他的首肯,才能万无一失。”

    “这怎么可能,阴世师这个人我很了解,性子很拧,若是知道主公要秘密带走代王,决不会同意的。”

    “主公派人带走代王他不会同意,但若是来人是当今天子呢?”

    三人皆惊,看向郝俊。

    郝俊说道:“若是我等装作是天子的探子,要带走代王,这种情况下,阴世师如何会不同意。他也知道长安守不住,难道要将代王留给反贼李渊。”

    布伯说道:“郝先生说的理论上倒是可行,但我们如何让阴世师相信咱们是天子的人。阴世师虽然耿介,但是并不傻,咱们光是自言乃是天子之人,其必不相信,反而还会引得他怀疑。”

    何丹娘也点点头。

    郝俊说道:“主公在我来长安之前,曾交给我一物,或许可以取信阴世师。”说着便从怀着逃出一枚方印。众人近前看来,方印上刻着的是“内卫桃树”四个字。

    何丹娘一看,立刻说道:“郝先生,此莫非是天子内卫统领黄桃树的私印。”

    旁人不了解黄桃树,何丹娘作为北斗的中枢人员,却是对天子的心腹特务头子黄桃树了解颇多。

    “黄桃树为天子行隐晦事,常以‘内卫桃树’发布命令,没想到主公竟然能有这么一方印。阴世师曾经为天子心腹,应该是知道内卫和黄桃树的。”

    其实这枚印章是黄明远私刻的。黄桃树曾经给过黄明远一份带此印鉴的文卷,黄明远便让人私刻了印章,以备不时之需。虽然瞒不住行家,但最是好欺瞒阴世师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

    这时何丹娘又想到,她手中恰好有一个从内卫策反的人,若是为阴世师盘问,正好可以应对。

    于是众人定计,郝俊便决定带着方印,亲自去见阴世师。

第一百零二章 李代桃僵(上)

    万籁寂无声,应是夜寒凝。

    整个大兴城中,入夜之后,死寂一片。但越是安静,越让人感到心惊胆战,仿佛这瑰丽的夜色中,随时会扑出一头狰狞的黑色野兽。

    郝俊和陈五周,直往阴世师的府中。

    这个时候,阴世师是在宫中的,他为了守御长安,已经多日不曾回府。只是郝俊不好直接前往皇宫,才在阴世师府中等候。

    阴世师将一张盖着“内卫桃树”小印的信交给阴世师的儿子阴弘仁,请求其前往宫中,面见其父,并言此乃决定长安生死之大事。

    阴弘仁半信半疑,但见对方说得如此严重,也不敢耽搁,只得命家丁看住郝俊二人,自前往宫中去见其父。

    阴世师见到信,打开一看,大吃一惊。信中无字,只有一枚印鉴。阴世师作为杨广的潜邸之臣,当然知晓内卫和黄桃树。

    阴世师以为天子从江都有什么指示,不敢耽搁,立刻返回家中。

    不过郝俊让他失望了。

    “阴将军,在下郝殷,乃是内卫在长安的管事,此次自作主张前来见将军,乃是为营救代王之事。”

    阴世师吃了一惊,问道:“你们不是天子派来的?”

    郝俊苦笑一声说道:“阴将军,我等也是几个月没有江都的消息了。这一次前来见将军,也是没有办法了,否则以我们的身份,决不会轻易见将军的。”

    阴世师看着郝俊有些狐疑。

    “你说你们是内卫,那你们凭何证明,又是来做什么的?”

    郝俊说道:“我给将军的印章,将军应该认识。”

    “这并不能说明什么。”

    “在下恩师刘桃枝,可否取信阴将军。这是在下的手下陈五周,其父陈迪,曾与将军同在天子潜邸,将军应该认识。”

    刘桃枝?

    阴世师更是吃惊,不是真正的天子心腹,绝不会知道这个人的。至于陈迪,他也认识,现在看来,陈五周和陈迪长相还真有些相似。

    到这里,阴世师便有些相信郝俊了。

    “不知郝管事不在天子身边,如何会在长安?”

    郝俊说道:“不瞒阴将军,我等是受天子之命,潜伏于长安,监视代王、卫尚书以及其余诸人的。这个阴将军应该理解。”

    郝俊故意说他们是监视之人,如此不讨喜的身份,更容易为阴世师相信。否则谁会自揭其短。

    阴世师听了,没说什么,这个郝殷说得,倒是没什么缺漏。至于天子派人监视长安,更是正常之事,毕竟君心难测,若是没有反而怪了,所以阴世师反倒更相信几人。

    “既然如此,二位说营救代王,又是何事?代王在宫中好好的,何来营救一说。”

    郝俊说道:“阴将军,现在代王是在宫中好好的,但一旦李逆破城,怕是就不是这样了。”

    阴世师抬起头看着郝俊,阴鸷地说道:“你是在动摇军心?”

    郝俊却是浑然不惧,正色说道:“在下是未雨绸缪。”

    二人对视良久,阴世师的目光这次软了下来。

    “你们到底想做什么?”

    郝俊说道:“阴将军,李逆在河东造反,却直奔关中,将军应该知道他们想做什么。先割据关中,再东进争天下。李渊乃是逆臣,若是僭越,必为天下人不齿,因此他要想名正言顺地获得天下人的承认,必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行王莽、曹操之事。而整个关中,最适合的便是代王。

    一旦代王落入李渊之手,李渊便可堂而皇之地拥立代王,分裂大隋,到时候必然整个关中、陇右不保,甚至整个大隋也会陷入危机之中。因此决不能使得李逆此奸计得逞。

    我等本来已经要从长安离开,之所以留下来不走,便是想着营救代王。”

    说到这,郝俊看了看阴世师,接着说道:“若是带不走代王,我等便会行刺杀之事,。”

    阴世师大惊,立刻说道:“尔等好大的胆子,竟然有心行刺亲王。”

    郝俊却是浑然不惧。

    “阴将军,代王太重要了,即使杀了代王,也不能使其落入李逆之手,否则关中不保,陇右不保,巴蜀不保,大隋将失去半壁江山。”

    郝俊说得,阴世师都懂,正是因为懂,所以他才更加相信郝俊的身份。而郝俊的话,也让他陷入沉思。

    而且最重要的是,阴世师虽然叫嚣着死守长安,但他也知道,长安守不住。别说几个月了,若是李渊全力攻城,十天半月都悬。

    “你们要怎么做?”

    “我们自是有办法把代王送到洛阳,只是需要将军帮着我们将代王从皇宫带出来,还需要将军帮着我们去做掩饰。”

    阴世师看着郝俊,又问道:“你们怎么认为我一定会帮你们?”

    “不瞒将军,我们本不想惊动将军,只是李贼攻城愈急,我等实在没有旁的办法。将军乃大隋忠臣,必然明白代王的重要,也明白我等要救走代王的决心。”

    阴世师沉默了良久,最后忽然又问道:“我能相信你们吗?”

    “能!”

    郝俊重重点点头。

    阴世师吐了一口气说道:“好,我现在就去见代王,你们做好准备,明天三更,我将代王交给你们。”

    郝俊对着阴世师行了一礼,说道:“郝殷为大隋谢将军了。”

    郝俊很快带着陈五周匆匆离开,阴世师的儿子阴弘仁说道:“父亲,是不是派人跟着他们?”

    “不必了!”

    阴弘仁有些不解道:“父亲相信了他们?”

    “信不信又如何?”

    “那父亲为什么答应帮着他们送走代王。”

    阴世师说道:“当前,代王一个小孩子,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关心他的,除了朝廷,便是李逆,旁人,是不会在意他的生死的。”

    “那若是这群人是李逆的人呢?”

    “李逆破城之后,便能生获代王,又何必再费此周章。再说我也没有旁的办法送走代王,除了杀了他,只能眼看着他落入李逆之手,既然如此,还不如相信这群人。”

    阴世师看着二人,忽然说道:“若是城破,我阴家恐无幸免之人,你不会怪父亲吧。”

    阴弘仁一副坚毅的面容说道:“父亲,我已经准备好为国捐躯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