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零三章 李代桃僵(下)

    阴世师从府中匆匆前往宫中,将自己与郝殷等人相见,并商议送走代王的事全都告诉了代王杨侑。

    杨侑又惊又喜,这种结果,无疑是对他最好的。现在的处境,实在让他恐惧。

    “阴将军,我此时离去,丢了长安,如何去面见大父。”

    代王是个好孩子,刚为要脱难高兴,便又担心起长安的安危。

    “大王勿忧,李逆此次入关中,只是因为我大隋主力尽在关东剿匪。等到天子派遣大军前来,必将剿灭李逆。”

    “那样就好!”

    阴世师这么说,杨侑便只能这么相信了。

    阴世师将杨侑打扮成一个小内侍的样子,准备悄悄带出皇宫。又命杨侑的一个内侍扮作杨侑的样子,假装生病,以防止消息走漏。

    阴世师现在大权在握,宫中禁卫全由他节制,带走一个小内侍不要太容易了。

    而让人假扮杨侑,则是因为一旦杨侑离开的消息传出,军心必丧,整个长安也不要守卫了。

    “大王,出了皇宫,除非见到天子,或者安全到达东都,否则你绝不可告诉旁人你的身份,即使是死。”

    杨侑点点头。

    “放心吧,阴将军。”

    杨侑也知道自己身份特殊,一旦为人所获,怕不是要奇货可居。

    阴世师要带着杨侑离开,杨侑忽然想到什么,便又说道:“阴将军,既然你有办法送本王离开,不知能否带上本王的姑母弋阳公主,我不想她落到李逆手中。”

    弋阳公主是杨广的小女儿,不过在杨广身边很透明。当年杨广西巡河西,又返回长安,弋阳公主患病,便留在长安,一直没能前往东都。

    杨侑来到长安,小小年纪,没有亲人,可谓是举目无亲。一直待在长安的弋阳公主便成为他最好的玩伴。

    弋阳公主比他大两岁,平日里跟个大姊姊一样,安慰着杨侑那颗敏感而有些脆弱的心。

    阴世师听了有些为难,他其实是不想带的。毕竟多带走一个人,便多了一份暴露杨侑离开的危险。

    只是此时代王眼巴巴地看着阴世师。

    “阴将军,求你了,弋阳姑母一个女儿家,落到叛军手中,还能活吗?”

    阴世师此时为代王打动,或者说不得不满足代王的意思,只得让人秘密去请来弋阳公主,然后让她也打扮成小太监,和代王一同离开。

    弋阳公主从小无人疼爱,虽然年幼,但也懂得看人眼色行事。因此虽然她对现在的场面满是惊异,却任凭阴世师安排,不发一言。这令阴世师很满意。

    阴世师让弋阳公主的侍女返回,并言弋阳公主留在代王身边陪伴生病的代王。

    布置完一切,阴世师便带着杨侑和弋阳公主悄悄返回自己的府中,然后又送到后院。

    到了三更左右,郝俊带着人又到了阴世师的府上。这是他和阴世师约好带走代王的时间。

    郝俊之前在黄明远那里见到过代王的画像,此时确认无误,才松口气。不得不承认,他们费尽心思都没有办法带出来的代王,在阴世师面前,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郝俊大礼参拜代王,并说出身份。

    代王并不知晓什么内卫,但是却知道黄桃树乃是大父的心腹,此时见黄桃树的印鉴,便自然地相信了对方。

    至于与代王一同的弋阳公主,郝俊并不重视,也不再他的救援计划之中。但既然阴世师带来了,也只能捎着。

    郝俊让人将代王打扮成一个侍女,好方便上马车。代王本就年幼,又长相清秀,打扮成侍女,正好雌雄难辨。

    这年头,虽然代王身份尊贵,但认得代王的,真是不多。

    至于弋阳公主,也同为侍女打扮的样子。而郝俊带来的两个侍女,则留在了阴世师的府上。二人俱是北斗人员,事后会想办法择机离开。

    郝俊将代王和弋阳公主送上马车,然后又对阴世师说道:“阴将军为国尽忠,在下佩服。但阴将军得罪了李逆,以李逆的豺狼心性,一旦大兴城破,将军必不得幸免。将军乃国之重臣,在下力微,救不了将军,但是若将军相信在下,必拼死保护将军家人周全。”

    阴世师有些沉默,虽然他已经心存死志,但若是可以,谁又愿意家破人亡,全军尽没。

    于是阴世师招来幼子阴弘智和独**令姬,交给郝俊。

    “多谢郝管事,阴世师感激不尽。在下其余三子皆年长,长安不少人认识,若是跟着郝管事离开,恐暴露了管事的身份,危及代王。唯有这一儿一女年幼,且与人交往不多。在下皆托付给郝管事了。”

    阴弘智不过八岁,阴令姬也只有十二岁。

    二人也打扮成侍女,一同上了马车。

    杨侑见到又来了两人,还是阴世师的儿女,感到很新奇。倒是弋阳公主,觉得跟阴令姬有些同病相怜,两个女孩子很快成了朋友。

    郝俊带着四人,离开了阴世师的府上。

    阴世师送到后门,郝俊拱手道:“阴将军多保重。”

    “郝管事也珍重。”

    这时郝俊又说道:“临别之际,请恕郝殷多嘴。我听闻屈突通大将军正在河东奋战,潼关现在也在我大隋手中,而且扶风还有梁大将军。此时虽然李渊逆贼率兵马围城,但大隋尚未到绝境,将军没必要非得死守大兴城。将军手中有数万兵马,屈突大将军、梁大将军手上皆亦有数万兵马。若是将军能够突围而出,不管是向东还是向西,与两位将军汇合,都能牵制李逆之事,强自丧于这大兴城中。”

    阴世师听了有些沉默,他之前一直准备的是死守长安,还真是没想过突围的事。但似乎听起来也有道理。

    二人分别,郝俊带着人并没有返回永昌坊的宅子,而是去了安业坊,住进了一处院子里。

    原本只打算带走代王,现在变成四个人,若是再返回永昌坊,便有些碍眼了。

    而且此时大军围城,贸然出城,反而危险很多。还不如让四人扮作下人,藏在城中。整个长安有十多万人,四个没人认识的小孩子,就是李渊破城后挨家挨户地搜查,谁又能找得到。

第一百零四章 长安城破

    阴世师送走了代王杨侑和子女,便做好了殉国的准备。

    只是郝俊的一番话,让阴弘仁有些犹豫了。既然送走了代王,他们没了后顾之忧,又何必与唐军死战。大兴城本就人心惶惶,真正忠于大隋的人并不多,守住的可能也不大,与其无谓地死在这里,还不如突围出去,等待日后反攻李逆。

    于是阴弘仁立刻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

    阴世师听了,却是有些沉默。他坐在桌案前,过了一会才说道:“长安是大隋的都城,是国家的象征,我身为隋臣,不能不战而逃,让长安这么容易地落到李逆的手中。我深受国恩,当与长安共存亡,无论如何,不能让李逆小瞧了我大隋忠臣。”

    “父亲!”

    阴世师终究是怜惜儿子,便说道:“吾为国战死,本就是应当之事。你还年轻,可突围去河北,投奔卫公。吾昔日曾在卫公麾下为将,有点香火之情。卫公宽仁,必会礼遇于你。你在卫公麾下,终有一日,会跟着卫公,攻入关中,诛杀李逆,为父报仇的。”

    阴弘仁跪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阴世师没了牵挂,更加疯狂。凡有丝毫从逆李渊的,尽被诛杀。一时之间,整个大兴城内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不过大势所趋,非阴世师可以违逆的。

    眼看整个长安城门跟筛子一般,四面漏风,阴世师不得不放弃外城,集中兵力,退守宫城与皇城,只留下零星不可靠的部队驻扎在诸门和城墙之上。不过李渊也没有命部下大举进城,而是仍屯兵城外。并下令“七庙及代王并宗室支戚,不得有一惊犯。有违此者,罪及三族。”

    唐军围城数日,虽然李渊命令不得随意攻城,又有李建成、李世民分别压着诸军,但投降李唐的关中诸盗,根本忍不住破城之功。

    诸部攻城,李渊当时尚在春明门外,听闻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若是破城而入,他还用等这么多天,他要的不仅仅是大兴城,还有大义。

    李渊唯恐众人坏了他的好事,立刻前往诸军之中阻止。

    关中群盗正在打造攻城器具,准备发动攻击。见到李渊阻止,众人便多有不满。何潘仁更是高声说道:“我等为帮着唐公取长安而尽心竭力,唐公如何把我等当作外人。唐公一再不许我等攻城,难道担心我等立得先等之功吗?”

    李渊突然明白,他不攻城的出发点是想取得大义之名,但一众群盗投降于他是为了荣华富贵,若是他再阻止这些人,势必会双方激化矛盾。

    李渊此时嫡系部队并不多,还得依靠这些关中新附之兵。

    不过李渊好说歹说,终于约束众人,三日之后再行攻城。

    李渊加紧了城中守军的游说,但到了第二日下午,何潘仁等人各组织军队攻城,大兴城本就人心已乱,各军早就被关陇的人拉拢了遍。唐军攻击,声势极大,几乎没有遇到零星的抵抗便杀入城中。

    李渊听闻此时,赶紧再前往关中群盗军中阻止,谁曾想还没有赶到,何潘仁部下雷永吉已经攻上了城头。

    城头的守军四处崩溃,唐军很快杀入城中。

    “汝辈小人,坏吾大事。”

    李渊见此,虽然愤怒,但也是无可奈何。事已至此,就是杀了这些人,也没有什么意义。

    于是李渊命人褒奖何潘仁所部先登之功,又命李建成、李世民二人分统诸军,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同时下达十二条律令安定人心,一如汉初入关故事。

    唐军入城,阴世师正在皇宫。听闻外城失守,并未有多大情绪变动,这些早在他预料之中。

    阴世师忙令儿子阴弘仁、大将李仁政、內史舍人敬君弘还有驾部郎崔毗伽等人率部突围。

    此时此刻,父子分别,阴弘仁跪在地上,脸上满是泪水。

    “父亲,儿子不孝。”

    阴世师看着儿子,心中也满是复杂心情。

    “你要记住,你是阴世师的儿子,你是隋臣,无论如何,不得降唐。”

    “儿子死不敢忘。”

    此时诸将也劝阴世师一同突围,阴世师却面露决然之色。

    “吾为隋将,世受国恩,今逆贼入城,我不能破敌,辜负了天子的信任,只能以一死报道天子的信重。”

    众人听之,无不怅然涕下。

    诸人与阴世师拜别,只剩下京兆郡丞骨仪留了下来。

    阴世师问道:“骨郡丞如何不与诸人一同突围?”

    骨仪笑道:“阴将军不是也没走,我亦深受君恩,总不能让将军专美于前。”

    二人相视大笑。

    骨仪本姓仆骨,是天竺人,秉性刚鲠,励志守常,介然独立,有不可夺之志。

    虎贲郎将李仁政和阴弘仁二人率军离开皇宫,沿着朱雀大街向南突围。

    这支部队是阴世师集中了全长安能忠于大隋的军队,而随同此军一起的,皆是还忠于大隋的文武。

    此时进城的唐军并不多,主要集中在西面。众人一路往南,正好遇到率军厮杀的虎贲郎将卫文通。卫文通是卫文升的弟弟,今年五十余岁,也曾跟着黄明远北伐草原。他亦忠于大隋,不愿降唐,眼看唐军破城,遂率军突围。

    两部会和,往南从明德门破门而出。

    城南的唐军并不多,因为今日是城西诸军擅自行动才引起的大决战,他们本就有些仓促应战。而且唐军也没有料到城中的守军会突围,根本没做阻挡的准备。

    卫文通虽然年纪大了,却虎老雄风在,一马当先,连杀十多人,唐军竟无人可挡。

    于是所部从城南突围而出。

    等到负责城东、城南诸事的李建成率军赶来,卫文通等人早就逃远了。李建成命令王长谐等人率军追赶,但追之不及,只击败了一些后军掉队的人马。

    唐军入城,李渊最关心的是长安内的秩序稳定,以及代王。

    他依样画葫芦,学着刘邦入关中的样子,发布律令,安定人心,又在城中关陇世家的帮助下,总算稳定了城中局势,但很快一件噩耗传来。

    李渊派去皇宫看住代王的李神通回来禀报,代王不见了。

    李渊闻之,如同雷震,差一点没站稳。

第一百零五章 义宁朝廷

    听闻代王不见了,李渊便知道大事不好,整个长安加起来,也不如代王重要。于是李渊下令,掘地三尺,也要找到代王。

    这关乎到未来李渊政府的合法性。

    就在这时,李世民押着阴世师和骨仪二人来到李渊帐中。

    唐军攻入皇宫,阴世师率领亲兵奋战。虽然阴世师拼死力战,但最终力竭被俘,而骨仪也一同被俘。

    阴世师杀了李渊亲族,又掘了李家的祖坟,是李氏家族最恨的人。今日被俘,自是没有幸免的可能。李世民没有当场诛杀二人,便是准备将二人献俘给李渊,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而李渊听得抓住此二人,连忙冲出大帐,来到二人面前。他甚至顾不得掩饰自己的情绪,便问道:“阴世师,代王何在?”

    阴世师听到李渊的问话,便知道郝俊已经将代王送走,心中大喜,便说道:“李渊逆贼,叛君被主,也敢肖想代王,真是做梦。我早就已经将代王送出长安,现在怕是要到洛阳了。李渊,你的愿望落空了。”

    “啊!”

    李渊愤怒交加,血直往上涌。阴世师做了他最担心的事情,没了代王,他怎么招抚各地,又怎么号令四方。

    “呸,狗贼,你也有今天。”

    阴世师吐了一口痰吐到李渊的身上,眼看李渊一片怅然若失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早有人上前将阴世师按在地上。阴世师虽然狼狈,却仍是大笑不止。

    李渊愤怒之下,大喊喊道:“将二人拖出去腰斩了。”

    “狗贼,我等之今日,便是你的明日。”

    唐军拉着阴世师、骨仪二人往外走,二人犹自骂不绝口。

    最后二人和一众不愿意投降李唐的隋官,皆被诛杀于朱雀大街,而阴世师更是三族尽灭。

    李渊率军入城之后,安定好城中,只留少量兵力维持秩序,自率军退出大兴城,移营到长乐宫浐川上。

    没了代王,他没有什么可依仗的东西,只得尽力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忠臣。

    李渊并没有怀疑代王等人尚在城中,他反而以为代王跟着从明德门突围而出的隋军南下了,于是命令李世民率军追击,务必生获代王。

    而与此同时,他也在做找不到代王的准备。

    李渊先是去拜访了卫玄。

    卫玄是除了代王以外,长安最名正言顺的主事人,若是获得了卫玄的支持,即使找不到代王,他也能和卫玄一同再拥立以为杨氏宗亲。虽然比不得代王名正言顺,但卫玄的名头还是值些钱的。

    不过卫玄再次让李渊失望了。

    李渊到了卫家,卫玄已经重病在身。李渊委婉地希望卫玄能为他效力,但卫玄推脱重病,不敢耽误李渊的事情。

    李渊没法,最后以卫家的安危强迫卫玄,谁曾想卫玄虽然为了家族,不敢死战,但也不是一个投降之人。眼看李渊逼迫,他进退两难,应付过李渊之后,遂当夜死于府上,也算全了对大隋的忠义。

    李渊第二日听闻卫玄身死,恼怒不已,直接把饭碗都摔了。但是卫玄已经死了,生气也没有办法。而且李渊为了顾念名声,还不能诛灭卫家以报复卫玄。

    于是这股业火只能压在胸中。

    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用谁来替代代王。

    当然弄个假代王肯定不成,没人是傻子,李渊还做不到一家独大、只手遮天的地步,蒙不过去。而且若是代王出现在洛阳,必定天下哗然,长安朝廷怕是脸都没了,更会人心尽丧。

    那么便只能找个人替代。

    但问题是李渊在关中找了一圈,连替代之人都找不到。

    杨坚之父杨忠出身军户,本就没什么族人。杨坚几个兄弟不和,生下几个儿子,又相互仇杀,最后残存的,竟然没有几人。

    杨广也子嗣单薄,而且杨广极其不信任宗族,宗室之人,尽被圈在身边,唯恐有生乱之人,因此整个关中,竟找不到几个大隋宗室。

    最后还是裴寂不知道从哪里扒拉出来一个孩子,名唤杨行基。

    杨行基虽然能称之为宗室,但其实跟杨坚血脉很远,身上有没有职位、爵位,甚至不在宗室之列。

    杨行基的曾祖父,便是前洛州刺史杨处乐。

    杨处乐是杨坚的族叔,其兄前秦州总管杨处纲。杨坚受禅,赠其父钟葵为柱国、尚书令、义城县公,杨处纲兄弟虽无才艺,但也被授予官职。汉王杨谅谋反时,朝廷以为担任洛州刺史的杨处乐有二心,废锢不齿。

    杨处乐这一支再无宗室身份,到现在只留下一个曾孙。

    杨行基与杨昭兄弟一个辈分,但是此时李渊没有办法,便将其过继给杨昭为子,准备扶杨行基为帝。

    李渊没了代王杨侑,也没了卫玄,合法性大大降低,但此次此刻,他别无他法,只得硬着头皮往前走。

    二月八日破城,五日之后,李渊便率领大兴城中的文武百官,遵杨行基为天子,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大赦,改元为义宁。又下令天下勿出今年的租赋,赐民子孙承后者爵一级。

    杨行基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大权完全掌握在李渊的手中。

    次日,李渊以义宁天子的名义下诏,加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总录万机,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改教为令。万机百度,礼乐征伐,兵马粮仗,庶绩群官,并责成于相府。惟郊祀天地,四时禘祫奏闻。

    并以陇西公李建成为唐国世子;

    以敦煌公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公;

    姑臧公元吉为齐公。

    端坐在丞相的位置上,虽然这次拥立天子,正义性不足,有些儿戏,但李渊还是亲切地感受到天子权利的魅力。

    怪不得人人都想做天子,这种感觉,真是令人着迷。

    一时的陶醉,都使得李渊有些醉了。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急报,竟然是关于河东的军报。李渊打开军报,一阵晕眩,一口鲜血喷出,向后躺去。

    众人急上前去扶李渊,这时有人偷偷去看落在地上的军报,只见上面写道“隋军围城,晋阳陷落”。

第一百零六章 好色如命

    晋阳城其实早就丢了,只是因为战争,河东、关中通信中断,隋军也有意识地阻隔信息的传递,消息才这么晚送到长安。

    自李渊晋阳起兵,到兵入长安,共计三个多月,可谓是兵贵神速。但这三个多月,黄明远也没有闲着。

    十一月十八日,也就是李渊誓师南下的第三日,刘云芳占领马邑郡治善阳县。

    十二月二十日,也就是李渊刚攻克霍邑不久,正率军围攻蒲坂,一直在雁门郡等待了一个月的刘元芳便率领虎威卫和五千代北兵南下。而与此同时,严孝武组织上党、长平两郡人马约万余人马,也同时往北进攻,准备合围晋阳。

    之前黄明远命诸部不动,自然让李渊大摇大摆地南下,一路无所阻挡。但现在黄明远命令诸将行动起来,河东各郡蛰伏的黄明远旧部,立刻举旗响应起来。

    十几年的时间,除了黄明远本人,没人知道在河东大地上到底谁是他的人。可能是地方诸侯,也可能是一城小吏。

    刘云芳南下所部,连战连捷,几乎没有什么阻挡,便占领汾阳(今山西阳曲东北),直奔晋阳而来。

    此时负责镇守太原的李元吉还浑然不觉。

    李渊南下,留下李元吉、窦诞、刘政会、宇文歆等人镇守太原。其中刘政会、宇文歆二人是文官,兵权尽掌握在李元吉、窦诞二人手中。二人一为李渊的儿子,一为李渊的女婿,皆是纨绔之辈。

    李元吉为人骁勇,但性格猜鸷骄侈,虽然不像史书说得那般,生下来的时候连他娘窦氏都厌恶他的长相,将他丢弃,但他残忍骄狂,却是真的。

    李渊离开太原之后,才十四五的李元吉便成了脱缰的野马,再无人能管束的了他。至于刘政会、宇文歆,本就是李元吉的下属,虽然受李渊之命,主持太原郡政事,但毕竟尊卑有别,如何能约束的了李元吉。

    于是李元吉纵情声色,肆意妄为起来。

    李元吉这个人很骁勇,擅长马槊,其勇武在诸兄弟中排第一。他喜欢打猎,一日不打猎便难受。因此自领太原留守后,便每日沉浸到打猎之中,装载罗网的车子就有三十多辆。

    长史宇文歆劝谏李元吉,不要懈怠政务,沉湎于游乐。

    李元吉却是不以为然道:“本公是宁可三天不吃东西,不能一天不打猎。你不让我打猎,岂不是要我的命。”根本不听劝告。

    李元吉耽于享乐,身边自然集结了一群狗腿子。这群人跟着李元吉,无恶不作,平日里便在大街上抢掠财务,打猎时更是以人为猎物取乐,太原百姓苦不堪言。

    李渊离开才半个多月,关于李元吉的恶行就集了一箩筐。

    宇文歆为人刚直,见此很是不满,就向刘政会抱怨道:“今姑臧公自领留守后,便常微服出城,又和窦诞一起游乐打猎,蹂践谷稼,放纵亲昵,公开掠夺百姓财物,境内六畜,因之殆尽。当衢而射,观人避箭以为笑乐。分遣左右,戏为攻战,至相击刺毁伤至死。夜开府门,宣淫他室······隋军近在咫尺,姑臧公尚不思守御,今太原百姓心中怨毒,各怀愤叹。我军以此守城,安能自保!”

    刘政会听了也是无奈,这李元吉但凡有其兄长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一半的品性、能力,也不至于此。

    刘政会只得安慰宇文歆,太原要地,城池坚固。等到唐公攻破长安,必遣得力之人守御。若是现在弹劾姑臧公,反而引得唐公不满。

    李渊留他们是佐助李元吉的,不是管教李元吉的,这是两回事。

    宇文歆也只得同意。

    不过此时李元吉可不管什么守备,他现在又发展了一个新的爱好,强抢人妻。

    李元吉小时候为侍女陈善意教养,虽然年幼,但对成年女性有种特殊的心思。原本有李渊管着,他还不敢肆意妄为。但李渊离开之后,刚懂得男女之事的李元吉,便大胆起来。

    他刚开始只是蹂躏府中的侍女,后来还不满足,便将心思放在了城中的良家女子身上。

    到后来,他和窦诞整日沉迷于此,天天想着谁家娘子漂亮,如何弄到手中。二人仗着身份,常于当街强抢人妻,更是逼得无数人家破人亡。

    二人乐此不疲,无人能制。

    这日,李元吉手下的狗腿子又发现一个长得肤白貌美的小娘子,急忙来告诉李元吉。

    李元吉闻之大喜,便准备带人去强抢。

    窦诞是他的狐朋狗友,二人狼狈为奸,什么事都一起,因此也准备和他一道去抢人。不过听到对方的身份,窦诞有些犹豫。

    对方乃是车骑将军张达的妻子。

    李渊造反之后,废黜了杨广改的军制,在设置六统军的基础上,每个统军下设几个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二则区别不大,只是手中军队数量不同。

    李渊南下,以窦诞的左二军和赵文恪的右三军留守。

    两军各有万人,共计八个车骑府。

    所以张达官职虽然不高,但手中两千多人,也算是掌握了晋阳八分之一的兵马。

    李元吉见窦诞犹豫,便说道:“光大(窦诞字)怎么今日没了兴致?”

    窦诞便说道:“此妇人乃是车骑将军张达之妻,要不咱们还是算了吧。”

    李元吉却是不以为然道:“区区一个车骑将军,就让光大怕了,这张达还是你的部下。你看上他老婆,是他的荣幸,他还敢反抗。”

    窦诞说道:“这张达出身太原豪族,在太原很有影响力,其叔父更是重臣张纶。当前隋军压境,我们还得依靠他们,防止他反叛。”

    “他若敢反叛,杀了便是。”

    “大敌当前,擅杀大将,终究不好。”

    这时李元吉的心腹薛宝说道:“卑下有个办法,可以帮助公爷达成心愿。既然张达是员武将,今隋军来势汹汹,不若令张达率领百人去试探敌军强弱。张达必然不敌,便会死在外面,他那千娇百媚的小娘子,不久就落到公爷手中。”

    李元吉大喜,便依计行事。窦诞觉得这样做有些不妥,想阻拦又不想得罪李元吉,终究没有说话。

第一百零七章 莫欺人弱

    张达接到上面的命令时,连脑子都是懵的。隋军前锋骑兵已经到达黄蛇岭(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北),李元吉命他率领一百骑兵前去试探隋军虚实。

    试探隋军虚实倒是可以,可以区区百人去硬撼隋军主力骑兵的虚实,他张达就是霸王重生也弄不到啊。

    于是张达当即表示,人数太少,他麾下又多是步兵,贸然出击,必然兵败,希望李元吉能多给他派点兵。

    这李元吉就是想弄死张达,因此如何会听张达说得这些理由。因此不管张达的推拒,严令张达必须出击,否则军法从事。

    张达胳膊拗不过大腿,只得又气又急地出了城。

    出城之后,张达慢吞吞地往黄蛇岭而去。他实在没信心迎敌,又不敢违抗军令,只得用这种办法消极对待。

    一日行了二十里,比乌龟爬地还慢。

    眼看到了下午申时过半,离天黑还有半个多时辰,张达便下令停止行军,安营扎寨。

    能撑过一日是一日呗。

    到了第二日一早,都日上三竿,巳时过半了,张达实在熬不过去,才不得不率部出

    发。

    刚走不到一个时辰,全军行了差不多七八里路,张达便下令就地休息。

    寒风料峭,张达则躲到一处避风口,熬着时间。靠着一块石壁,张达就不断地寻思,自己最近也没有得罪姑臧公,姑臧公怎么就偏偏安排自己去做这个送死的活。

    张达也算是李唐的嫡系。

    张达的叔父原通议大夫张纶,跟随李渊起兵,现被授命为石州总管,作为李渊之军的侧翼,攻略离石、龙泉、文成等郡,也算是李唐重臣。否则张达原本只是一个鹰扬校尉,如何能做车骑将军。

    张达盘算着,若是自己真的无意间得罪了姑臧公,但有叔父在,姑臧公就是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如何会如此对待自己。

    这实在说不通啊。

    张达在这里瞎寻思,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就在这时,一骑从晋阳方向而来,追上了张达,来者正是张达的弟弟张仲。

    张仲见到兄长,便把家中发生的情况尽说出来。

    原来张达离开晋阳之后,李元吉和窦诞便带着人来到张家,破门而入。张家人阻拦不了,被李元吉一行抢走了张达的妻子。

    张仲联想到兄长被派往黄蛇岭出击,心中觉着不对,便急忙前来追赶兄长。

    张达听闻此事,七窍生烟,勃然大怒,连肺管子都要被戳破了。

    “李元吉这个狗崽子,怪不得派老子前来送死,这是想让老子当个王八。”

    此时的张达恨不得活吞了李元吉。

    “兄长,事已至此,咱们该怎么办?”

    张达这时才反应过来,李元吉料定了自己会死,这才如此肆无忌惮甚至不等结果。现在李元吉有心害死自己,自己就算能活着返回晋阳,怕是也会遭到李元吉的毒手。

    李元吉以兵败的理由弄死自己太容易了。

    想到这,张达对于李元吉的做法就有些无语了。他娘的,大丈夫何患无妻,自己又不是那种不上道的人,你想要女人早说啊,为什么要如此坑害我啊?

    张达陷入为难之地。

    思索了良久,张达终于开口道:“现在无论如何李元吉都要弄死我了,为今之计,也只有投降隋军了。既然李元吉不仁,也莫怪我不义。”

    张仲忙劝兄长慎重,还有叔父张纶可为他讨还公道。

    张达苦笑道:“叔父与唐公关系再亲,能亲得过亲儿子,你觉得唐公会帮谁?更何况远水解不了近渴,此事到了唐公那里,我已经被李元吉杀了三回了。”

    张达于是命其弟张仲返回城中,带走一家老小,去投奔其叔父张沦,而他则率部直往黄蛇岭而去。

    这一次目的明确,也不必慢吞吞地耗时间了。

    张达来到黄蛇岭,早有隋军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张达见到隋军,立刻让人丢下兵器,并言要见隋军主将。

    这支隋军南下的是虎威卫的一部分,只有王君廓率领的一军人马。

    张达见到王君廓,立刻将自己的遭遇告诉对方,并城中的防御如“竹筒倒豆子”一般说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表示他和榆次县令交好,可帮着隋军攻打榆次。

    王君廓盗匪出身,心思颇多,自然没有完全信任张达。他立刻命人请城中的探子去证实张达的话。

    王君廓知道城中兵多,有两三万人,仅凭他手中人马,必不能敌。他此番南下,也是为刘云芳的主力扫清南下道路。

    但是王君廓不想干等着主力到来,便对张达的提议有些心动。

    他立刻率军从黄蛇岭移师榆次城北,这时城中的北斗人员也送回了消息,正如张达所言,李元吉霸占张达的妻子,还故意派他来送死。

    王君廓此时打消了大部疑虑,便让张达带着十多名鹰击军士兵,佯装败卒,逃回榆次县城。

    张达从之,打扮地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带着十多人来到了榆次城下。

    榆次县令陈璋是张达的好友,听闻张达来归,立刻亲自城头来见。

    “张兄,何来如此?”

    张达也不怕丢人,把自己率军试探,兵败隋军之手一事,俱告诉了陈璋。当然只是隐去了李元吉故意派他送死一事。

    陈璋与张达老交情了,此时也不怀疑,当即便让人给他打开城门,又亲自下来迎接张达。

    二人在城门洞子里相见,正相互唏嘘间,张达突然抽出短刃,挟持了陈璋。

    陈璋大惊道:“张兄此是何为?”

    张达厉声说道:“我也不瞒你,李元吉这个狗贼,故意害我,还强抢了我的妻子。今朝廷大军讨伐逆臣,我已经降了大隋。望陈兄也想清楚了,不要跟着逆贼殉葬。”

    陈璋并不是李渊的亲信,甚至关系也很普通。他之前之所以投降李渊,一时无胆抵抗,二是张家劝降。

    此时张达反水,陈璋害怕张达真将他杀了,立刻说道:“张兄,张兄,既然张兄归顺王师,我怎么会抗拒呢?”

    陈璋立刻下令城头众人放下兵器,归顺大隋。

    张达也不敢完全相信对方,一直在城门处挟制着陈璋。很快王君廓率领主力,遂下榆次城。

第一百零八章 无耻至极

    王君廓占领了榆次县城,使得隋军占据了一处攻防基地。

    十二月二十五日,刘云芳率领虎威卫主力赶到木井城(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镇)。同一日,张文远率领右屯卫主力赶到榆次县城。

    十二月二十六日一早,两军合围晋阳城。

    十多万隋军兵临城下,原本一直不将其当回事的李元吉,终于惧怕了。

    此时的李元吉,虽然嚣张跋扈,不当人子,但毕竟少经时事,还担不得大任。若是李渊留下李建成或者李世民还能稳守晋阳,但偏偏是不成器的李元吉。

    李元吉眼看隋军围城,第一时间想的便是逃走。

    只是宇文歆不允。

    为什么李渊要留下李元吉,甚至他明知道留守的危险。那是因此李元吉作为李渊的儿子,极具象征意义,能最大限度地聚拢人心。若是李元吉逃了,让其余人怎么想。你李家人自己都不能死战,旁人如何愿为你卖命。

    但李元吉不管这下,他只知道自己的父亲造反了。晋阳若是城破,他将必死无疑。

    李元吉一定要走,与宇文歆闹的很难看,最后还是窦诞劝阻了他。对于这个和他一起吃喝玩乐的姊夫,李元吉还是比较尊重的,于是只得作罢。

    送走众人,李元吉便埋怨窦诞道:“姊夫真是愚不可及也。你难道不知道晋阳形势?隋军势大,且皆是卫公麾下精锐,以晋阳城中区区两万新附之兵,必不能敌。若我等留在晋阳,等城破之后,便是隋军的俘虏。

    他宇文歆自是可以投降隋军,难道你我可以投降吗?隋军若是俘虏咱们,定然以咱俩祭旗。”

    窦诞是窦抗的第三子,跟李元吉二人可比作是蛇鼠一窝。二人在晋阳玩地不亦乐乎,李元吉想逃,他又如何有抵抗的勇气。

    不过窦诞心思多,眼看宇文歆等人阻止,便不让李元吉与其发生矛盾。

    宇文歆虽然是文官,和刘政会俱为李元吉的下属,但李渊当初因为李元吉年少,担心李元吉担不得众人,便下令在关键时候,大事由宇文歆、刘政会、赵文恪三人共同决定。也就是说若李元吉一定要走,双方闹腾起来,宇文歆还是可以联合城中其余文武强制留下李元吉的。而且城中还有赵文恪、刘政会、姑父王裕等人,这些人一同阻止,难道李元吉也和所有人撕破脸皮吗?

    于是窦诞拦住了李元吉。

    “姑臧公,切莫担忧。我也举得晋阳不可守,只是宇文歆等人,一意孤行,城中文武,又多为宇文歆之心腹。我等若是强自要走,必然与宇文歆发生冲突,节外生枝。不若姑臧公率军出城迎击隋军,留宇文歆在城中守御。待出城之后,我们将军队交给刘政会,我等则趁机前往长安。到时候宇文歆便没办法再阻止我们了。”

    李元吉听了大喜,直夸这个表兄、姊夫聪明。

    于是第二日李元吉见到宇文歆,便言他要“率城中精锐出击”。

    宇文歆认为隋军势大,不可轻易出击,还是要以坚守为上。

    李元吉听了勃然大怒,指着宇文歆骂道:“宇文歆,到底你是主将还是我是主将。昨日我说要撤退,你不允;今日我说要出击,你还是不允。你是把我当成小儿,自己要做王莽、曹操之徒挟制吗?”

    宇文歆听了,大吃一惊。李元吉的话,实在杀伤性太大,他连忙跪在地上说道:“在下不敢,歆绝无此意。”此时的宇文歆心中哀怆,悲伤至极,最后竟然留下泪来。

    李元吉此时也不管宇文歆,一甩袖子,大声说道:“明日一早,我率军出击,迎战隋军。”

    说完便离开了议事堂。

    这时刘政会上前扶起宇文歆。

    宇文歆哀伤地说道:“姑臧公竟以如此心思待我,我又有何颜面再留在公府。”于是返回家中,称病告假。

    刘政会也无可奈何,没了宇文歆,他只能尽力维持。

    第二日一早,李元吉率城中精锐一万五千余人出战,留下老弱并其余军队五千余人给赵文恪,令其负责守城。

    原本的三人组中,宇文歆称病,赵文恪素来性子活,不敢阻挠,刘政会一人,根本无法阻止李元吉的胡闹。

    大军出了城门,往北而去。

    但离城没多久,李元吉突然对跟随他一起出战的刘政会说道:“刘公,今隋军势大,我恐不能敌。我们还是撤退吧。”

    刘政会大喜,还以为李元吉幡然醒悟。

    李元吉却又说道:“这次出征,徒劳无功,我实在无言回城中去见宇文先生。还是刘公率军队返回吧。”

    刘政会一愣,有些不明白李元吉的意思。

    “姑臧公何意?”

    李元吉笑道:“我准备前往长安,向父亲请罪,还请刘公把守城池。我必会为晋阳带来援军。”

    说完李元吉便要离开。

    刘政会大惊,拉着李元吉的马缰说道:“姑臧公不能走。今姑臧公若离开,城中人心必乱,晋阳城也没法守住了。”

    李元吉让人拉住刘政会,大声说道:“刘公大才,再加上宇文先生、赵将军,必能使晋阳城固若金汤。”

    说完李元吉和窦诞也不顾大喊的刘政会,将其留在中军,便率领数百前军往西南方向而去。

    这一次李元吉走得很决绝,他提前将妻妾、家小藏在亲兵之中,因此所有人都没有发现。

    李元吉南逃,留下来的刘政会望着这个烂摊子,欲哭无泪。

    此时刘政会也只得下令全军立刻返回晋阳守备。

    就在这时,在唐军北面,一支军队突然杀出,直奔唐军而来。

    原来唐军出击,刘云芳得到消息,便准备在野战中击败对方,因此提前赶到战场。现在唐军要返回,煮熟的鸭子要飞了,刘云芳如何愿意。

    因此刘云芳命令大军出击,直奔唐军而来。

    刘政会本就是个文官,并没有多少指挥军队的能力,眼看全军遇袭,竟无力约束军队。

    此时唐军混乱一片,在隋军的攻击下,立刻出现溃败。一众残兵往晋阳城方向逃去。

    刘政会被拥在军中,进退不得,最后为隋军所俘获。

第一百零九章 人心生乱

    宇文歆在城中惊闻李元吉弃军而逃,刘政会兵败被俘的消息,差点一口老血喷出。他虽然猜到李元吉会整出什么幺蛾子,但实在没料到李元吉竟然如此丧心病狂,能做出弃军逃走的事情。

    此时晋阳主力尽丧,隋军兵临城下,已危在旦夕。

    赵文恪等人无法,只得前往宇文歆府上,请宇文歆出来主持大局。宇文歆也顾不得对李元吉的痛恨,现在若是不能守住城池,他们众人俱要身死了。

    宇文歆一面命赵文恪加强防御,严守城池,一面征调城中勇壮,尽派遣到城头守御。他还招城中各大家族,让他们出人出力。众人跟随唐公造反,一旦隋军入城,他们也幸免不了。

    李渊能在晋阳顺利起兵,少不得太原各大家族的支持,他妹夫王裕便出身太原王氏祁县一支。河东不少家族对于黄明远诛灭卢氏的做法有异议,因此也积极帮着李渊抵御隋军。

    但这并不能使晋阳城真的固若金汤。

    黄明远进营河东多年,当年在河东平定杨谅之乱时,对很多家族都有恩情。尤其是封德彝、樊子盖等人在河东大杀四方,与黄明远的宽仁形成鲜明对面,因此黄明远常为河东百姓怀念。

    李渊此为反贼,虽然有世家大族支持,但脱不得一个贼字。所以双方在河东相比,影响力、人心并不相差多少。

    张文远、刘云芳二部包围晋阳城,并没有直接攻城,而是等待内乱的发生。

    晋阳城是北地雄城,素来为抵抗北方胡人的军事核心要地,城高池深。若是想要破城,即使城中守军不多,也不太容易。

    二人兵临城下,更多的是对晋阳城形成一种威压。而借着这种威势,隋军在城中的人员便开始了四处行动。

    刘英行,右三统军府司马。

    刘英行算是最早投奔李渊的一个将领,所以虽然他出身不高,却从一个鹰扬司马被提拔为统军府司马,只是手中没有独立的兵权。

    但刘英行还有一个隐藏的身份。仁寿三年,他曾在独孤览麾下为火长,后来又跟着独孤览参与征讨杨谅叛乱一役,得黄明远赏识,被授予帅都督。再后来黄明远留了一大批人在河东,以补缺额,刘英行也被授予车骑府司马,后来又转为鹰扬司马。

    本来他的人生足迹并不会有太多可能,一辈子能做个鹰扬郎将或许便是极限。但他没想到,半个多月之前,竟然有人找到他,自言来自河北,受卫公所遣。

    刘英行有些吃惊,他当初得卫公赏识,但并无太多人知晓。且他多年不与卫公联系,卫公还记得他这个无名小卒。

    待对方说明来意,刘英行很快决定倒向卫公。盖因刘英行从军多年,见人无数,唯有卫公才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

    在北斗人员的指使下,刘英行暗地里倒向黄明远之后,多传各种消息,给了隋军很大援助。

    此次隋军围城,便有人给刘英行传信,令其伺机而动,说服赵文恪倒戈。

    自李元吉弃军,刘政会兵败被俘之后,城中武将身份最高的便是赵文恪。宇文歆无人可用,他本身又是文官,不通武略,只得尽将晋阳防御交给赵文恪。

    赵文恪亦出身鹰扬府司马,只是素与李渊交好,因此官拜统军。

    刘英行与赵文恪相交多时,知道他这个上级是个什么人。赵文恪为人精明,又长于明哲保身,看起来一副忠厚朴实的样子,但大奸似忠,就不是一个会死战的人。

    于是他便来到赵文恪军中,故意说道:“将军,听说姑臧公弃军逃了。你说咱们替他李家守江山,他们自己倒是跑了,这算什么事?”

    赵文恪听了,神色变了几变,然后说道:“这种话不要在外面讲,省得让旁人听了去。”

    刘英行一听,便知道赵文恪同样心中不满,于是故意说道:“将军放心,我除了对将军,旁人自是不会多言。”说着,刘英行又道,“将军,不是我不知道厉害,只是,这事实在让人别扭啊,哪有这么做事,真把咱们都当成狗了。”

    “那是唐公的儿子。”

    “但正因为如此,他不得坚守城池吗?否则连他们李家人都不在乎这晋阳城,咱们费什么劲,白白做个冤死鬼。真死在这晋阳城中,他李家给咱们养老婆孩子吗?”

    赵文恪有些沉默。

    这时刘英行又说道:“将军,你觉得晋阳可守吗?”

    “怎么,你觉得晋阳不可守了?”

    刘英行笑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城外隋军大举围城,我城中兵力却匮乏,再加上双方士气一高一低,我实在是有些忧虑啊。”

    赵文恪点点头。

    “这一战不好打。”

    “听说隋军主帅是西河侯,跟着卫公北伐突厥,东征高句丽,战功显赫,当世少有。他麾下之兵,也是征高句丽,破突厥的精锐。”

    听到这,赵文恪的脸色更难看了。

    赵文恪对张文远的战绩并没有多熟悉。但张文远曾担任过长平郡太守,当初在长平郡从世家大族手中夺回大权的事众人也多有耳闻。今听得刘英行的话,他更觉得此战难胜。

    “你有什么想法?”

    刘英行来到赵文恪跟前,小声说道:“将军,你也看到了,晋阳这些军队,精锐俱被唐公带走,剩下的又被姑臧公霍霍了,现在城中,只剩下一群老弱病残。咱们死守,必然是个死字。这姑臧公都能放弃晋阳,擅自脱逃,咱们何必留在晋阳死守。不若咱们也趁机带兵逃了?”

    赵文恪眯着眼,脸上看不出任何变化。

    “咱们若是走了,将来何去何从,临阵脱逃的名声可不好听。”

    “将军,咱们手中有兵,去哪不行。说句不好听的,唐公凭什么在晋阳造反,不就是手中有兵吗?他可以咱们凭什么不可以。”

    赵文恪摇头道:“我如何能与唐公相比。”

    刘英行谄媚地说道:“将军不必如此自薄,当初汉高祖未起事时,也不过是一泗水亭长,远如项羽。可一朝化龙,谁又能比得了。”

    赵文恪低头沉思,也不说话,可他心中却升起了无数的野望。

第一百一十章 攻破晋阳

    赵文恪虽然有野心,终究对现实看得很清楚。他现在唯一的筹码是晋阳城,当然卖给隋军才是最好的交易方式,否则只靠那三五千残兵,能抵什么用。

    赵文恪秘密派遣心腹前往张文远军中,在得到张文远“既往不咎,有功必赏”的承诺之后。正月初五,赵文恪遂命人打开晋阳城门,放隋军进入。

    隋军遂攻破晋阳城。

    而这一日,李渊刚进入关中。

    隋军入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实在是李元吉临阵脱逃,大失人心。正如众人所说的,李家人自己都不能死战,凭什么要求他们殉节。

    以宇文歆为首的唐军官吏,直接被赵文恪率部捉拿,押送到张文远处。赵文恪是城中主将,他的倒戈使得一众唐军文武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被俘的宇文歆垂头丧气,也失了抵抗的心思。

    “臣尽力矣,时运不济,非战之罪也。”

    宇文歆被押送到张文远面前,虽然没有抵抗,但也低头不语。

    张文远听说宇文歆在城中力谏李元吉之事,倒是很敬佩,于是便说道:“若李元吉听从宇文公的话,我恐怕难以入城。”

    张文远这么说,宇文歆心中更是难受,对于李元吉的怨恨之意也更深了一层。

    张文远见状,便向宇文歆伸出了橄榄枝。

    宇文歆乃是前礼部尚书宇文弼之侄,宇文弼被杨广所杀之后,其子侄尽被去职。宇文歆参与李渊造反,也是有复仇之意。

    于是宇文歆乃说道:“我与杨广,仇深似海,恨不能诛杀杨广,如何为杨隋效命。”

    张文远却是不以为意。

    “昔日宇文尚书与高相国、贺若弼同为天子所恶,下诏处死,众人无敢言语者,唯有卫公仗义执言,为三人说话。虽然未救得宇文尚书,但也算竭尽全力。

    今宇文公若在卫公麾下,亦属报恩。且又非任职朝堂,如何算为天子效力。是宇文公太拘泥了。”

    当年在塞外黄明远进谏杨广,主要目的是为救高颎,但也算间接帮了另外二人,虽然未使得二人免死。否则二人不仅身死,连家属亦要被流放。

    宇文歆心中大震,犹豫片刻,倒是同意归顺。

    “若蒙卫公不弃,愿入卫公麾下,竭尽全力。”

    既然辅佐李渊灭亡大隋不成,那辅助黄明远灭亡大隋,不亦可行。

    宇文歆投降之后,倒是尽职尽责,又帮着张文远劝降了刘政会等人。

    刘政会出身河南刘氏,本出匈奴之族,为前秦时期匈奴首领刘库仁之弟刘眷的后代。刘政会其父刘坦曾任大理卿,但其并非关陇之人,反而是北齐旧臣,其伯祖父刘环隽曾任北齐中书侍郎。

    历史上刘政会亦被刘武周所俘虏,但忠心不屈,虽然被俘,但仍不忘秘密向李渊告知敌方军情。但此时李唐情况,与历史又不相同,失了晋阳,风雨飘摇,而大隋才是正统,所以刘政会亦选择投降大隋。

    此次破城,隋军收获颇丰。晋阳城作为河东御胡的指挥中心,堪称北方第一大城。自北周灭齐,北周、大隋在此经营三十余年,晋阳存储,可谓丰足。而且晋阳城中还有晋阳宫,当初裴寂为了支援李渊起兵,一次性送给李渊宫女五百人,米九万斛(石),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首。

    再加上晋阳本身存储的,各种物资,堆积如山。

    李渊起兵,消耗了一大批物资,但是李渊南下之前,为了使李元吉能坚守晋阳,粮储、军械多未携带。在李渊的预计中,晋阳城守卫半年以上应该是可以的,而半年的时间,他已经占领关中,并能够北上支援晋阳。

    李元吉“崽卖爷田心不疼”,他这一逃,直接就将物资充沛的晋阳拱手让人。隋军共缴获粮食近二十万石,军械数十万具,马匹、铠甲无数,直接补充了右屯卫、虎贲卫二军。

    隋军占据晋阳,最忐忑的其实是太原王氏。

    毕竟之前李渊能够在太原造反,少不得王氏的支持,但现在李渊造反没成功,隋军打来了。

    要是隋军把王氏当做同谋的反贼处置了,太原王氏怕是要灭亡了。

    太原王氏分为晋阳王氏和祁县王氏,其中晋阳王氏各家显赫,后来五姓七家最显赫的十个家族,王家的便是晋阳王氏北魏中书令王琼四子这一支。

    祁县王氏在魏晋以后不显,后世多为冒认,所以为了振兴门楣,参与李渊叛乱更加积极。李渊的妹夫王裕便是祁县王氏。

    此时王裕已经为隋军尽俘,作为直接参与叛乱之人,其家亦被抄灭。太原王氏参与李渊叛乱的人极多,亦一同被抓捕抄家。

    换了旁人,或许给王家这个面子,但卫公麾下军队,自是无需。

    此时虽然隋军还没有完全对王家动手,但王家人却是忧心忡忡,唯恐步范阳卢氏的后尘。有一就有二,这种事黄明远绝对做得出来。

    眼看隋军没个态度,晋阳王氏的族长王劭实在坐不住了,便前去拜访张文远。

    王劭是王琼的曾孙,出身晋阳王氏大房。曾担任秘书少监,专典国史,撰修《起居注》,为一代大家。

    王劭七十多岁,身体亦不好,若非实在担忧,绝不可能亲自出马。

    王劭见到张文远没有摆架子,而是一副慈祥老者的形象,向张文远解说王氏对大隋天子的忠诚,希望隋军能够释放一些被抓的王氏子弟。

    王劭名声在外,张文远自是对其很礼遇,但如何处置王氏,他说了也不算,只得好言勉慰,却不给王劭什么准话。

    最后见王劭态度很好,才故意透气道:“晋阳之事,卫公曾叮嘱我,凡涉及造反之人,不论身份,宁枉勿纵。”

    王劭听了有些呆滞,黄明远这是要下死手。

    “卫公对王公还是很敬重的,毕竟当初也曾受过王公教导。卫公让我叮嘱王公,家族大了,总有一些不孝子孙,与其等他们铸下大错,还不如提早清理。对于一些知错能改的家族,他还是很看重的。”

    王劭听了,有些明了,接下来王氏家族是死是活,就看自己的选择了。

    王劭回到府上,便派长子前往河北,若非身体不成,他必然亲自前往。王劭有预感,若是这次不去,未来世家大族之林,恐无王氏。

第一百一十一章 收取离石

    张文远在晋阳一面胡萝卜,一面大棒,诛杀数百人,安定住整个太原郡。李渊的妹夫王裕最后也被处死,而其妹李氏,则被送往信都。

    占领晋阳之后,张文远一面封锁攻占晋阳城的消息,一面准备继续领兵南下。而太原郡太守,则有黄明远的族叔黄沈担任(提前任命)。

    黄沈今年五十三岁,原为易县令,黄明远平定河北之后,又担任赵郡郡丞,其女婿便是焦方威。

    张文远乃留副总管辛文礼留守太原,帮着黄沈经营太原郡。

    太原郡乃是河东第一大郡,辖十五个县,人口最盛时达十八万户。且此地在隋朝之后,直到北宋,都是叛乱兴起之地,于是黄明远听到攻破晋阳的消息之后,下令析太原郡东部七县为乐平郡,治于石艾(今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以裴文肃为郡丞领郡事。

    裴文肃乃是裴矩的侄子。

    张文远和刘云芳则分兵两路南下,张文远率军进击西河郡,而刘云芳则向西进入离石郡。

    离石郡原太守是杨广的族叔杨子崇。

    杨子崇典卫出身,原来担任右侯卫将军,杨广北巡安北城时,杨子崇屡次劝请杨广早回京师。雁门之围后,恼羞成怒的杨广迁怒与杨子崇,于是以“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将他外放离石郡。

    离石郡和旁边的延安郡,素来是稽胡的聚居地。

    这些稽胡是匈奴别种,又称山胡、步落稽,源于南匈奴。史书记载这个民族贪而忍害,俗好淫秽。

    稽胡自东汉时进入河东,已经成了河东、关北祸乱的重要源头。其部两次趁着中原王朝生乱建国,皆被攻灭。北周、北齐之时,更是多次生乱。包括名将韦孝宽、杨忠、豆卢宁、于谨、侯莫陈崇、李弼、宇文盛皆征讨过其部。

    其最近的一次作乱是稽胡人参与到杨谅之叛,后被黄明远大肆屠杀。不过因为没有触及其根本,所以这些稽胡屡禁不止。历史上直到唐高宗时期,绥州(今陕西绥德)步落稽白铁余煽动百姓造反,攻占了城平县(今陕西清涧),自称光明圣皇帝,最后为王方翼(王裕之孙)剿灭,稽胡人才逐渐消失于历史之中。

    天下生乱之后,先有延安郡的稽胡人刘迦论自称皇王,建元大世,与稽胡刘鹞子义军呼应。后刘迦论为屈突通击杀,屈突通斩杀胡军万余人,并虏老弱数万口,于上郡南山筑京观。而刘鹞子则溃逃入关中。

    而在离石郡,刘龙儿自称天子,以其弟刘六儿为永安王,部众达数万,潘长文率兵讨伐,未能获胜。

    之后这些稽胡的叛乱更大,新上任的太守杨子崇不得不上表请兵镇遏。杨广于是命杨子崇率兵镇压,杨子崇前后捕斩数千人。

    李渊叛乱之后,诸胡之势更盛。杨子崇眼看郡内有稽胡,郡外又有李渊逆兵,难以抵御,便准备以朝集的名义,带着心腹数百人自孟门关(今山西省柳林县城西北孟门古镇)返回洛阳。

    此时离石郡各县纷纷投降李渊,杨子崇前路断绝,难以前进,只得又返回郡治离石县,其部也多叛逃。

    李渊派遣的大将石州总管张纶率军兵临城下,城中守军皆叛,而杨子崇也为乱兵所杀。

    张纶占领离石郡,改离石郡为石州,以王俭为石州刺史,自引兵南下龙泉郡。

    龙泉郡都尉李庆阳率部北上抵御,双方在蒲川水(今山西城川河)相持。

    而刘云芳率部西进,正好抄了张纶的后路。

    张纶本来手中只有数千人,占据离石,收拢了不少残兵,也不到万人,根本不可能在石州留多少人马。

    王俭担任石州刺史,主要也是防备稽胡,手中只有两千人。

    刘云芳自东而来,王俭的注意力却全在西面,因此毫无防备。刘云芳命人诈称从太原郡来的援兵,奉命支援张纶将军。王俭不备,遂打开城门相迎,正好为隋军所俘虏,于是刘云芳趁机入城。

    离石县为隋军收复,使之又成了离石郡。

    刘云芳以行军慰抚使崔义玄为郡丞领郡事,以虎贲卫副总管高元臻为讨捕使,清剿郡内的稽胡。崔义玄出身清河崔氏南祖崔溉支系。

    刘云芳入太原时,黄明远便传信于他,令他务必扫清稽胡之患。即使耽误了南下,也得先清理干净稽胡。

    稽胡人还保留着匈奴人的游牧习俗,其仰仗骑兵,四处流窜,往往隋军部队到达,其部早就流窜远去,因此清剿很是困难。

    崔义玄与高元臻二人,上任之后,便派人严密封锁稽胡人聚居区的道路,不使一丁点物资流入稽胡,他们要困守稽胡人。

    这一点果然打到稽胡的要害处。

    稽胡本就被杨子崇打的,有些势弱。现在失掉了各种补给来源,根本难以维持生存。刘龙儿派兵四处掳掠,但皆为隋军所阻。

    隋人多迁入城中,并且在大道设卡,堵塞交通。稽胡人既找不到普通汉民劫掠,又难以逾越各处关卡,想劫掠也困难。

    于是刘龙儿被逼无奈,只得选择攻打县城,获取粮食。

    刘龙儿带着稽胡人攻打定胡县(即孟门关),高元臻得信之后却不急着救援,而是派兵直袭稽胡人老巢,又下令定胡县坚守待援,利用城池吸引更多的稽胡人。

    高元臻先是攻破稽胡老巢,俘获稽胡人上万,今贬为劳役。然后率兵西进,埋伏在定胡县以东的地方。

    刘龙儿围城十余日,久攻不下。值天气寒冷,而稽胡人马却缺衣少食,连续攻城不下,终于失了锐气。

    见此高元臻率军出击,猛攻稽胡部队。

    此时稽胡人也得到老巢失陷的消息,心中震惶,面对突然杀出的隋军,更是手足无措。于是稽胡人兵败如山倒,隋军进击,大破稽胡士兵,斩首数千,刘龙儿也被杀于军中。

    刘龙儿之弟刘刘六儿和儿子刘季真侥幸逃回老营,正好遇到在此严阵以待的隋军,于是一番激战,其残部尽为隋军剿灭。

    孟门关一战后,稽胡人主力覆灭,再无肆虐的余力。崔义玄和高元臻加紧对稽胡的镇压,很快这支古老的宗族便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第一百一十二章 喋战龙泉

    隋军占领离石郡时,张纶还在龙泉郡与李庆阳激战。

    张纶也算一员骁将,独领一军,攻克离石郡,若非李庆阳率部阻击,龙泉、文成等郡怕是皆要被张纶占领。

    不过与张纶相比,李庆阳的能力并不弱,而且其经营龙泉郡多年,根基深厚。龙泉郡并无太守,掌郡事的是郡丞司马运。司马运家族显赫,是西晋司马家族高密王一脉,大名鼎鼎的东海王司马越便是他们这一支的,其高祖、曾祖曾为北魏的琅琊郡王。不过到了司马运这一代,其父、兄早死,司马家族已渐趋没落。司马运又年龄大了,也不怎么理事,龙泉郡的军政大权皆集中在李庆阳身上。

    黄明远在龙泉郡很是下了功夫,要不然也不会一直把持此郡不放。龙泉郡位置重要,其和上党郡在临汾郡两侧,东西夹攻,便能将整个河东一分为二。

    李渊在晋阳造反的消息传来后,李庆阳便征召壮丁,集结部队,加固城防。

    郡中官吏有准备响应李渊的,皆被李庆阳诛杀。

    张纶一路南下,直逼龙泉郡治隰川县(今山西省隰县)。此时龙泉郡主力尚在横城(今山西隰县南三十五里)镇。

    蒲县(今山西蒲县)人吴通作乱响应李渊,其部逼近横城,李庆阳不得不命郡功曹姜喝率兵阻击。而李庆阳坐镇隰川县,手中兵力不到千人。

    此时张纶八千兵马南下,隰川城危在旦夕。

    李庆阳很清楚,一旦让张纶兵临城下,根本不用打,城中一些摇摆不定的墙头草,怕是就会直接倒戈,所以要想取胜,必须御敌于郡府之外。

    李庆阳决定率领部下偷袭张纶大营。

    司马运听了大吃一惊,贼军十倍于己的兵力,胜算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再贸然出兵偷袭,一旦落败,后果不堪设想。

    但李庆阳却是意志坚定,司马运也没法反对。

    李庆阳向司马运请求,维持城中一天的秩序,若是他出击兵败,他不反对举城投降。司马运也知道李庆阳手段了得,若是不遂他的意,后果难料,于是便同意再坚守一日,并安定好城池。

    李庆阳他一面命姜喝放弃横城,回援隰川;一面挑选五百士兵,皆披甲执锐,由他本人亲自统帅,秘密出了县城。

    张纶也是大意了,李庆阳当年在张文远麾下,名声并不显赫,又过了十多年,早没人记得他当初的风采了。

    李庆阳出兵之前,便让人以司马运的名义前往张纶军中送信请降。

    张纶知道司马运,知道司马运六十多了,没什么心气了,若是让他死战是绝不可能的。因此张纶对司马运的投降毫不怀疑,只等着一路南下,顺利收取龙泉郡。

    李庆阳带着五百人,秘密前进到张纶大营附近。

    张纶之兵,其实也多是新附的部队。李渊晋阳起兵,主力部队尽被他带着南下,或是留在晋阳守城,张纶的部队也不过是三流之兵。要不是张纶能力强,这些兵根本没法用。

    此时一众人听完龙泉郡投降,心中欢喜,连守备都忘了。

    到了下半夜,大营之中,鼾声四起。整个营寨,既无巡逻的士兵,也没有什么壕沟、拒马的防备。

    李庆阳见此大喜,立刻率领五百精锐直扑张纶大营。

    夜中无月,也看不到人脸。五百士兵,如地域来的修罗一般,见人就杀。虽然人少,但众人如一支长矛一般,洞穿了整个唐军大营。

    大火汹汹,整个唐营大溃。

    李庆阳带着人,直扑中军。这时张纶也早已醒了,营中混乱的局面让他大惊,而此时他尚不知晓敌军是谁。

    张纶立刻组织抵抗,但一群溃兵,根本不足用。

    李庆阳带人冲到中军,离着张纶只有十多步。

    这时张纶也知道情况紧急,为了扭转局势,立刻带着身边数十名亲兵迎击。他这时候也放弃了继续组织这支羸弱的大军,所能依靠的只有军中数百老部下。

    李庆阳看到张纶,虽然不认识,但直命部下朝着对方主将冲。人流如潮,不断涌动。张纶十多人疲于应付,只得连连后退。

    李庆阳挺矛纵马,向张纶扑去。

    张纶虽在马下,但是战斗意识却不弱。李庆阳一矛刺来,他忙抽刀格挡。张纶力大,平日里常用一柄斩马剑。

    李庆阳一矛不中,挺矛再刺。张纶却是知道身处劣势,一个懒驴打滚,沿着地面滚过,回刀便照着李庆阳的马腿砍去。

    战马失了两腿,“扑腾”往前栽,李庆阳也被甩出。

    张纶大喜,照着李庆阳劈刀猛砍。

    李庆阳被甩出去的时候,便两腿发力,猛蹬马镫,因此虽然被甩出去,却没有摔在地上,单膝着地,武器也没有丢。眼看张纶刀来,他举矛格挡。双方相持,来回较力。

    这时一名隋军朝张纶刺去,张纶身子一侧,却被刺中腰部,立刻倒在地上。李庆阳趁机抽刀去砍,但有张纶亲卫上前,护持住张纶。等到李庆阳杀死了上前三人,张纶早被送回阵中。

    张纶麾下精锐已经赶来。

    双方又激战一刻,眼看对方开始稳住阵脚,隋军开始与唐军陷入相持。李庆阳知道没法全取敌军,他手中兵力不足,若是再战,恐为对方包围,因此只得率军撤退。

    不过唐军这边张纶受伤,此时为了保守大营,也没下令追击。

    这一战,唐军大败,整个大营被火烧了一大半,粮草、辎重也所剩无几。张纶麾下八千人马,折损近半,而且对于士气是个很大的打击。

    张纶吃了如此大亏,恨得牙痒痒,却无可奈何,只得命后军两千,加快前进,支援中军。

    李庆阳得胜返回隰川城,城中士气为之一震,就连一直有些犹犹豫豫的司马运,也增强了信心。若是等姜喝回军,真的有可能保守全郡。

    其实对于司马运这些没有什么倾向性的官吏,若是能不投降,其实也不愿意投降。对于他们来说,谁当皇帝都可以,谁强我就投降谁,但是若是能没有危险的忠诚一次,谁又不愿意呢。

第一百一十三章 劝降张纶

    李庆阳冒险突袭张纶不久,此前一直在横城的姜喝也击破吴通,返回隰川。

    吴通是个土豪,只是想趁乱占些好处。其部三千余人,皆是一些临时招募农民、土匪。面对正规军,这些土匪自不够看,姜喝一击之下,其军便溃乱,吴通也死于乱军之中。

    姜喝带回来两千多龙泉老兵,隰川县立刻安稳起来。

    就在姜喝回援隰川之时,一直在永和关的防御稽胡的赵统也率军回援。三部加起来,其军有六、七千之中,于是李庆阳索性直接出击,在蒲川水与张纶对峙。

    张纶败了一场,损失惨重,也不敢再掉以轻心。双方相持,但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激战。

    此时张纶还不清楚,危机已经向他逼近。

    张纶得到石州陷落的消息时,刘云芳已经率主力从张纶背后压了上来。此时的张纶立刻陷入到绝境,前有龙泉军,后又有刘云芳主力,他是进退不能。

    刘云芳没有直接对张纶发起攻击,而是命张纶的侄子张达去劝降,还亲自写了一封信交给张达。

    张达对此也很热心。他往常在军中便多靠这个叔叔,当然希望叔叔也加入隋军,继续罩着他了。

    张达到了唐军军营,张纶还很吃惊。

    “二郎不在晋阳,如何在此?”

    看到张达身上的铠甲,张纶更是吃惊,因为他很熟悉,那是隋军的甲胄。

    “二郎降了隋军?”

    张达见到这个亲叔叔,也是唏嘘不已。听到叔父问询,张达便把之前李元吉强抢他的老婆,又故意坑害他去死,因此张达愤怒之下,投降了隋军的事情告诉了叔父。

    而且还带来了晋阳陷落的消息。

    张纶听了,又惊又怒。张家是河东大族,而他本人无论如何也在李唐军中算个人物,否则也不可能独领一军。李元吉此举,实在欺人太甚。

    但凡你做的巧妙点,还能理解。但你打上门去明抢,这是打他们张家的脸啊。

    张达对张纶说道:“叔父,要不你降了吧,我看李家这反造的,白费劲。这刘云芳、张文远,哪个不是国朝赫赫有名的大将,李家人根本比不了。更何况他们后面还有卫公,你觉得他们能打败卫公。

    现在晋阳已失,李家人丢了老巢,跟丧家之犬没什么区别了。叔父再死忠于李家,就是给李家殉葬了。若是李家人真把咱们当心腹,就是殉葬也值得,但李元吉这么对咱家,叔父觉得值得吗?”

    张纶的脸色忽明忽暗,轻声说道:“这只是李元吉一人的行为,唐公必不会如此待我。”

    张达说道:“我的叔父啊,是李元吉一人又如何,李渊是对他儿子亲还是对你亲。假设咱们现在闹到李渊面前,李渊会给咱家一个公道吗?”

    张纶听了,有些沉默了。他不得不承认,侄子说的的确很对。李渊最多明面上不痛不痒地斥责李元吉以下,但之后张氏却要结下李元吉这个死地了。

    “晋阳城失守和你也要关系?”

    “我带着他们去的。”

    张达便一五一十的将他劝降榆次,然后李元吉丧心病狂、临阵逃脱的事情也告诉了张纶。

    张纶更是心中一震,心中震动。

    张纶很清楚,晋阳城失守,虽然是李元吉不肖,但侄子也做了隋军的急先锋。李渊不会怪罪亲儿子,却不一定不会怪罪他啊。

    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

    张纶无奈地叹道:“罢了罢了,既然李家人不仁,就莫怪我不义了。”于是张纶准备向隋军投降,并命侄子张达返回,请求隋军接应。

    张纶的副将乃是李渊的侄子李琛。

    李琛木讷少文,其父乃是大隋名将右领军大将军赵郡公李安。李安乃是杨坚心腹,还有一个儿子便是后世闻名的李孝恭。

    若非李琛年轻,而且这支部队多是张纶拉来的,这支偏师的军队就是李琛了。

    不过李渊还是很信任张纶的,二人年轻时便交好,否则张纶也不可能独领一师。此时张纶犹记得当初劝李渊造反的旧事。

    当初李渊在河东的时候,曾经问过张纶:“隋氏失驭,天下沸腾。吾忝以外戚,属当重寄,不可坐观时变。晋阳是用武之地,士马精强,今率骁雄以匡国难。卿将家子,深有智谋,观吾此举,将为济否?”

    可以说张纶是李渊最早透露有造反之心的人。

    张纶也劝李渊道:“后主残酷无道,征役不息,天下汹汹,思闻拯乱。公天纵神武,亲举义师,所下城邑,秋毫无犯,军令严明,将士用命。关中所在蜂起,惟待义兵。仗大顺,从众欲,何忧不济?”

    于是之后李渊暗暗积蓄实力,准备造反。

    李渊让李琛跟着张纶,也有培养侄子的意思。

    可以说张纶是李渊最初的造反合伙人之一,但今时今日,形势大变,他也只得投降大隋保命,而投名状便是李琛的脑袋。

    张纶乃招李琛等忠于李唐的将领前来中军议事,然后布置伏兵,将一众人拿获。李琛大惊,对张纶破口大骂,但张纶早就心硬如铁,哪里会在乎别人的谩骂。

    张纶亲手斩杀李琛,然后砍下对方的脑袋。至于其余忠诚于李唐的将领,也尽被诛杀殆尽。

    于是张纶命人改弦易辙,向隋军投降。随着张纶的易帜,李唐这支在偏师彻底覆没。

    张纶率人前往隋军大营受降,刘云芳倒也听说过张纶的名字,见他一路横扫离石,便知此人有些能力,若非运气不佳,还真能连克数郡,于是对其礼遇有加。

    刘云芳挑选张纶部可战精锐两千人,由张纶统帅,编入隋军之中。

    随着隋军得胜,龙泉郡也正式纳入隋军治下。

    原郡丞司马运自是不会再让其留任,龙泉郡将来也是与李唐交战的前线,自是信不过司马运。而司马运则被调回信都任职。

    司马运也知晓自己的身份,他都六十多了,自是不愿意再留在龙泉郡担惊受怕,于是开开心心地前往信都。

    而新的龙泉郡太守则是原渤海郡郡丞王孝师,他在大将军幕府中转了一圈,便成了一地太守。

    刘云芳又任命姜喝为郡都尉,征缴盗贼,而李庆阳率龙泉郡主力跟随他继续南下。

第一百一十四章 再下文城

    从龙泉郡往南,便是文城郡。

    文城郡原名定阳郡,是整个河东面积最小的郡,郡辖五县。文城郡现任太守乃是郑元璹,郡丞杜宝虔。

    郑元璹是郑译之子,曾担任右侯卫大将军,加封莘公,也是杨广改制之后,大隋仅有的几位公爵。郑家是大隋开国功臣,当初宇文赟要死的时候,郑译联合刘昉矫诏随国公杨坚辅政,可谓功劳卓绝。因此郑译贪赃枉法、买狱卖官、私自打醮求福、与母别居,都没有获罪。

    而郡丞杜宝虔是大隋大隋名将前云州总管杜彦之子,素来与李渊交好。

    李渊起兵之后,杜宝虔便撺掇着郑元璹举郡投降李渊。且李渊长子李建成娶了与郑元璹同出一祖的郑家女,若是李渊能够成功,未来郑家也能出一个皇后。

    而此时天下纷乱,眼看便是群雄逐鹿的大世之争。郑元璹也觉得有关陇世家支持的李渊有较大的成功性,此时及早投资,等到以后收获越大。

    虽然现在郑元璹已经是公爵,但对大隋却满是忌恨。在郑家人看来,若不是郑译相助,杨坚如何能成天子,但杨家人忘恩负义,先是屡屡贬黜其父,使之多次受辱。他虽然被施舍了一个公爵,但也被扔到文城这种穷乡僻壤之地。

    此皆是杨家忘恩负义。

    于是郑元璹在杜宝虔撺掇下,又权衡利弊,最终决定倒向李渊。李渊派的使者到文城郡后,郑元璹便宣布改旗易帜。

    但人算不如天算,郑元璹万万没想到,还没等到李渊造反成功,隋军已经兵临城下了。

    文城郡本就是面积狭小,兵力不多,根本无力抵御隋军。

    此时郑元璹心中惊慌,暗骂自己上了贼船,若是为隋军所俘,从父亲一辈传下来的爵位,就要断了。

    郑元璹越急越没有办法,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惶惶不安。

    而杜宝虔虽然也震惊隋军来的如此之快,但态度则比较坚决,他与李渊乃是至交好友,也同出关陇一脉,自是不会选择投降关陇的敌人黄明远。

    杜宝虔虽然只是郡丞,但手中却掌握着文城郡的兵马,其与郡尉尔朱台同为一党,文城郡的倒向完全掌握在二人手中。

    郑元璹有心投降,但又唯恐为杜宝虔所恼,被其加害。

    这时郑元璹的心腹主簿陆康劝道:“此为杜宝虔所挟,失了计较。今文城郡投降李唐,二人功大,李渊心中自知,则降贼之恶名为所背,世人皆知。今日若是再抗拒隋军,若是得胜,功劳仍旧归于杜、尔朱二人身上,可若是兵败城破,则责任全在身上,隋军问罪,也只问。如此损己利人之事,如何能做,万望莫要再受二人胁迫。”

    郑元璹无奈地说道:“我非不知,只是杜、尔朱二人掌握郡中兵权,我虽为太守,但根本无人所用,一旦出言投降,恐为二贼所害。”

    陆康便说道:“若真有心反正,必有忠义之士相随。”

    “但愿如此吧。”

    陆康便代替郑元璹前去联络心中倾向大隋的官吏。

    陆康如此热心的劝说郑元璹背反,一是他与杜宝虔等人关系不睦,再就是他其实是刘云芳提拔的人,刘云芳早去信陆康,劝他为内应。

    刘云芳曾担任文城郡太守,当时陆康只是一个县主簿,后来被刘云芳调到郡府,先任吉昌县丞(郡治,今山西省吉县),后担任郡主簿。

    刘云芳在文城郡经营多年,虽然离开,但在文城郡旧部众多,郡中功曹许泰、贼曹陈骥、吉昌县尉刘述等人俱是其心腹。尤其是许泰,出身丰州,长于军事,是刘云芳的老部属。

    此时刘云芳兵临城下,众人便有心开城投降,只是众人手中实力不足,这才让陆康去试探郑元璹。

    陆康见到许泰,便说了郑元璹的心思,许泰心中有了底。

    文城郡的兵马,虽然杜宝虔、尔朱台将上层将领换了不少,但底下的中下层将领,还多是刘云芳时代的人,只要他们振臂一呼,这些人必然响应。

    于是许泰亲自去见郑元璹,与他商量策略。

    次日傍晚,郑元璹邀请杜宝虔、尔朱台二人过府一叙,许泰、刘述等人便率兵潜伏于郑元璹府上。

    宴间,郑元璹便向二贼提议道:“今大隋兵临城下,而唐公前途未卜,既是如此,为了阖城百姓安危,不若打开城门,投降隋军。”

    杜宝虔二人当然不允,杜宝虔还厉声质问郑元璹“如何有此反心。”

    “二公真的一意孤行,要带着全城为唐公殉葬?”

    “我看才是一意孤行。今唐公起兵,人心皆附,先降而又反水,此乃反复无常之举,难道不为性命所考虑。”

    郑元璹眼看无法说服二人,便令许泰等人动手。

    杜宝虔、尔朱台自以为全城都在掌握之中,对郑元璹并未有太多的防备,因此措不及防,尽为许泰所杀。

    于是郑元璹在许泰、刘述等人的支持下,来到军营。

    许泰提着杜宝虔、尔朱台二人的脑袋高呼道:“今刘太守兵临城下,我已诛杀反贼杜宝虔、尔朱台二人,尔等愿为隋军者站左,为唐贼者站右”。于是一众士兵皆惊,纷纷站在左边。

    于是许泰尽掌城中兵权,至于杜宝虔一党,尽被诛杀。

    许泰接掌全城之后,让人打开城门,迎隋军入城。

    隋军兵不血刃,拿下文城郡。

    刘云芳入城,众人欢喜迎接。虽离开文城郡数年,但此地景色依旧。

    当然众人之中,也有尴尬的。老太守刘云芳如此得人心,而郑元璹则是前途未卜,自是心中忐忑。

    刘云芳倒是对郑元璹很礼遇,毕竟此时郑元璹身上还挂着公爵之位。

    不过郑元璹虽然反正有功,但自不可能再留在文城郡担任太守,甚至领兵也不可能。刘云芳遂命人将其送往信都,如何处置,那是卫公的事情了。

    于是刘云芳任命出身丰州的孙甘担任文城郡郡丞领郡事,而贼曹陈骥担任郡尉。至于功劳最大的许泰和陆康二人,则被调入虎贲卫中任职。

第一百一十五章 兵破辽州

    李渊造反之后,右翼安排了张纶南下,左翼亦在太原郡东南的辽山县(今山西省左权县)设辽州刺史,以堂兄李哲之子李瑗为刺史。又任命郭子武为潞州刺史。以李瑗为将督二人所部南下,攻略上党、长平二郡。

    说是攻略,李渊也不指李瑗能够占领二郡,只是希望李瑗能拦住北上的隋军,掩护晋阳的侧翼。

    李瑗倒也有自知之明,到了辽山之后,便和郭子武招兵买马,加固城防。

    原博陵郡的贼帅郗士陵,以其党数千人款附。李瑗表奏其为镇东将军,封燕郡公,仍置镇东府,具补僚属,以招抚山东郡县。

    郗士陵在河北都排不上号,因为幽州诸军大举南下,不得不逃往河东,竟然被李唐如此重视,可见李唐缺少人马,都饥不择食了。

    河北诸军出动之后,严孝武率上党郡、长平郡兵马北上,奉命攻打辽州。

    严孝武手中也不过万余人,较之李瑗所部多不了多少。但严孝武麾下之兵,尽是经过杨谅之乱的老兵,将领更是多参与过北伐,战力精良。

    不过对方据城而受,且辽山一带,地势险要,不易攻打。

    严孝武听闻李瑗在大肆扩军,心中生计,对方如此大规模扩军,甚至良莠不齐,他正好命部队前去诈降。

    严孝武军中,也有一些刚收编的盗匪,于是他便令刚投奔隋军的太行大盗韦宝、邓豹去投降李瑗。

    韦宝、邓豹俱是太原郡人,年轻时与王君廓交好。天下大乱后,二人也趁机聚众为盗,啸聚一方。不过两人出身低贱,也只能是土匪、强盗之流。

    王君廓进入河东的时候,听闻二人的消息,便让人前去招揽二人。

    韦宝、邓豹见有这么好的机会洗白,立刻抛下营寨,举兵投奔大隋。只是二人当时身在上党、太原交界处,便为严孝武所收编。

    二人自投了隋军,也没见到王君廓,因为实力弱小,在严孝武收编其部后,只能做两个小官,自是不太愿意。

    因此严孝武一提起令二人去诈降,二人当即便表示同意。

    当此乱世,谁不想立得大功,封官晋爵,享受荣华。

    韦宝、邓豹在太行山一带,也薄有些小名望,因此二人带着两千余名盗匪投奔李瑗之后,立刻被委以重任。

    其实出身显贵的李瑗当然看不起韦宝、邓豹二人,只是他现在手里实在缺人,两千悍匪足以让他与二人虚与委蛇了。

    严孝武率部兵逼辽山县,此时李瑗手中只有不到万人。

    李瑗决定坚守城池,但韦宝、邓豹二人却劝李瑗道:“我军兵少,又困守孤城,隋军必以为破我乃易事。我军若坚守不出,隋军便可从容打造攻城器械,围城,时日一久,城池必失,不若发兵出迎,奋力与战,折其锋锐,以安众心,然后守城,才可保万无一失。”

    李瑗听了有些犹豫,但郭子武倒是觉得韦宝二人的话有道理。他们手中本就兵少,又俱是新兵,没见过大阵帐,若是坚守,撑不了多久。倒是主动出击,反而会有胜算。

    李瑗这个人,性格比较怯懦,此时见郭子武也支持韦宝二人,便同意了韦宝的建议。于是李瑗亲自率兵出击,又令郭子武守城。

    李瑗准备在辽州以南的尖山埋伏,谁曾想他还没赶到尖山,便于隋军猝然相遇。双方很快发生激战。

    李瑗本就兵少,战力又弱,一经交手,立刻溃败。郗士陵投奔李唐,是准备求个好前程,如何会为了李唐与隋军死磕。他一看战局不利,立刻拔马调头,其部也跟着他逃窜。

    李瑗本就没什么能力,也没有经过什么大场面。一见兵败,早就慌了神了。而郗士陵的逃跑,更是让他心惊胆战。

    这时韦宝纵马来到李瑗身前,大声说道:“隋军势大,我军不敌,使君快撤吧。若是晚了,必为隋军所俘。”

    李瑗听了,更是慌神,六神无主道:“这怎么撤,若是撤了,军队怎么办?”

    韦宝说道:“使君,都什么时候了,还在乎军队,一旦您为隋军所俘,命都没了。我们兄弟先护着您返回辽州,其他的事情以后再说。”

    关键时候,李瑗又犯了犹豫之症。

    眼看李瑗不说话,韦宝赶紧上前,拉住李瑗的马缰说道:“使君,走吧!”

    李瑗也不说话,却是默然了韦宝二人的行为,韦宝遂拉着李瑗向城门逃去。

    至于其部,见到李瑗溃逃,更是没有战心,很快溃散开来。

    李瑗一路驰骋,逃到辽州城下,而韦宝、邓豹二人也率部紧随其后。反倒是李瑗的亲兵、部属,早不知道去哪了。

    到了城下,二人追上李瑗,李瑗跑得是上气不接下气,看着二人,连话都说不出来。

    喘着喘着,李瑗突然哭了起来。他第一次领兵,便遭遇如此大败,若是辽州丢了,他有什么脸面见叔父。

    郭子武在城头上听闻兵败,也是吃惊,眼看城下之人是李瑗,也没有怀疑,立刻让人打开城门,迎李瑗进城。

    韦宝二人上前拥着李瑗入城。

    李瑗在前,二人在后。

    就在这时,邓豹手中长矛一挺,忽然刺向李瑗。李瑗毫无防备,直到长矛透胸而过,才惊闻遇袭,然后便摔落下马。

    韦宝见诛杀了李瑗,高声喊道:“今奉卫公之命,讨伐叛逆李氏,我等已诛杀逆首李瑗,尔等还不快降。”

    “只诛叛逆,降者不杀!”

    城中守军还没有反应过来,城门已经被韦宝、邓豹所部占领。郭子武忙指挥部队来夺城门,但城中军队本就不多,根本难以一战。

    韦宝二人一个把着城门,一个往城内杀去。若是战场杀敌,二人可能不行,但街道上乱战,正是二人所擅长的,于是二人一路杀入城中。

    过了没多久,严孝武驱兵从后杀来,从城门入城。隋军主力入城,唐军更是不能敌。

    唐军潞州刺史郭子武,不肯投降,死于乱军之中。至于原先溃逃的郗士陵部,亦为隋军所歼灭。

    隋军遂占领李渊伪设的辽州。

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下西河

    严孝武占领辽州,此时北面太原郡已下,新设的乐平郡府也来接收辽山县。他乃引兵向西,进攻临汾要道。

    而此时张文远也率军占领了西河郡,穿过雀鼠谷,南下临汾。

    李渊占领西河郡之后,便将之改为浩州,以刘瞻为浩州刺史。浩州和南面临汾郡境内的雀鼠谷,被李渊视为晋阳之后,第二道防线。

    为阻挡隋军,李渊做足了准备。在他计划中,唐军晋阳城挡住隋军三个月到半年,浩州便能做好准备,然后在雀鼠谷天险再挡隋军三个月到半年。等到隋军突破这两道防线后,已经是半年以后的事情,他在关中已经站稳了脚跟。

    可惜晋阳失守,一切都成了空。

    张文远南下之后,集中骑兵,直往介休而出。

    而此时刘瞻尚不清楚晋阳已经失守的消息。

    张文远南下,为了调动西河的唐军,又利用李元吉丢下的符印,给刘瞻去信,言“隋军正猛攻晋阳,双方激战数场,晋阳兵少,请刘瞻务必尽起全郡兵马,北上支援。”

    刘瞻得信之后,便整点兵马北上。

    这时功曹靳权便劝道:“昔日唐公有言,使君当紧守浩州,今隰城梁德所部尚未消灭,浩州本就兵力不足。若使君尽点兵北上,只恐浩州防御薄弱,为盗匪所趁。”

    刘瞻却是不以为然道:“浩州怎么能和晋阳相比。只要晋阳保守,我大唐便稳如泰山,就是丢了个浩州,也能顷刻克复。可若是晋阳失守,则浩州将暴露在隋军兵锋之下,必不能保。”

    刘瞻没说的还有,求救的李元吉是唐公的儿子,若李元吉出了事,他就是守住浩州,也没什么功劳,反而唐公所忌恨。

    岂不闻昔日刘封不救关羽的下场。

    于是刘瞻不顾靳权的劝告,点兵北上。

    刘瞻走到张难堡(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与右屯卫军杨义琰所部相遇。张文远也没想到刘瞻竟然主力尽出,而且速度还这么快,此次杨义琰麾下只有一营骑兵,主要目的是前驱设伏的。

    双方猝然相遇,立刻展开激战。

    虽然刘瞻手中有三四千人马,但杨义琰麾下尽是骑兵。战斗一开始,隋军骑兵便直插唐军中军。

    杨义琰是隋军之中少有的猛将,带着骑兵,一往无前地突击,很快便撕破唐军阵型。

    刘瞻稳不住队伍,很快军队崩溃。

    刘瞻也跟着乱军一路逃回介休。

    浩州兵遭此一败,胆战心惊,士气全无。刘瞻也心中震惶,实在没料到隋军战力这么强撼。

    不过刘瞻并不准备投降。刘瞻是李渊晋阳起兵的元丛,曾担任大将军府谘议参军事,自是死忠于李唐政权。

    刘瞻本身征战水平不高,偏向于文官,但还是比较擅长守备的。更何况他这些日子一直在加固城防,征召士兵。

    此次逃回浩州后,刘瞻便征调全城百姓,守御浩州。

    张文远兵临城下,派遣使者入城劝降,刘瞻斩杀使者,誓与隋军死战。

    不过刘瞻准备死战,但旁人却并不这么想。

    功曹靳权是西河大族出身,唐军占领西河郡时,为了获得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授予了一批世家子弟为官。

    当时唐军连战连捷,声势浩大,这些世家当然选择投降。但现在刘瞻兵败张难堡,隋军兵临城下,眼看便是要玉石俱焚,自是没人愿意为李渊殉节。

    不过刘瞻意志坚定,有劝其投降者,尽为刘瞻驱逐,靳权也不敢轻易表态。

    这时靳权便找到铠曹宋易、介休县丞毛喧等人,商议应对之策。

    “刘瞻这是要拉着整个介休城陪葬,他倒是得了名声,咱们介休的父老乡亲就全完了。”

    众人纷纷咒骂,颇有股子义正言辞的感觉。

    这时宋易说道:“昔日卫公破汉庶人杨谅,我等各家也为王师出过力,更是得到过卫公的召见。这一次李渊造反,我等本有心死战,只是实在顾念桑梓,为不使其遭受兵灾,不得不投降。但现在王师赶来,正是正本清源的好机会,我等再和刘瞻混在一起,就是家破人亡了。”

    其他人也纷纷赞同。

    这时这个说昔日与卫公的交情,那个说跟卫公见过面,一个个的都成了大隋的忠臣。

    于是众人商议,诛杀刘瞻,开门投降。

    靳权命其弟靳策悄悄潜伏出城,前往隋军大营。对于这些世家大族来说,若是直接打开城门投降,还稍微有些难度,但送一两个人出城,跟玩一样。

    靳策见到张文远,便言城中士庶为刘瞻所挟,不得不抗拒天军,但内心却是想投降的,请王师恕罪。并表示会在明日夜间,在城中生乱,打开城门,迎王师入城。

    张文远早猜到城中的世家大族会坐不住,对此,乐见其成,无动于衷。他本来也没指望靠着世家大族来帮他破城,更不会因此高看对方一眼。

    于是张文远言,只有见到刘瞻的人头,才会出兵配合。

    靳策无奈,只得回城去见兄长。

    靳权听了,有些吃惊。隋军听到他们愿意投降,不应该喜出望外,封官许愿吗?

    不过此时他们已经准备动手,也没有旁的办法,只得一条道走到黑了。

    也幸亏是之前刘瞻带着全部的兵马去支援晋阳,张难堡一败,其部队十损七八。但守城得有部队,因此刘瞻除了抽丁拉夫,还请各家族私兵、奴仆齐上阵。

    这样的结果便导致刘瞻真正掌握的军队还真没多少。

    这日傍晚,刘瞻仍未休息,而是前往城门处,再巡视一遍城门。他为了确保城防没有疏漏,每日要巡城好几次。

    到了北门,守将是刘瞻手下一员鹰击郎将和靳家的私兵头子靳麴。

    靳麴是个大盗出身,为人勇武难当,后来受伤为靳家所救,遂留在靳家为私兵。靳家是诸家之首,因此守门之时,靳家人虽是白身,但也有重权。

    刘瞻照例来到城墙之上,众人拜见,引着刘瞻去巡视各处。就在这时,手持钢鞭的靳麴忽然照着刘瞻脑门砸去。

    刘瞻猝不及防,直接被砸中脑袋,脑浆迸裂,死于非命。

第一百一十七章 智取霍邑

    刘瞻好好一个刺史,为自己人所杀。

    其余众人还没反应过来,靳麴又一鞭抽向那个身旁鹰击郎将。对方下意识地躲过,没提防身后之人早一矛将其戳翻。

    其余刘瞻亲卫这才反应过来,上前欲围攻靳麴。

    靳麴手持钢鞭,连杀三人,其余众人畏惧,一时竟不敢上前。靳麴乃大喊道:“我等顺应天命,归降卫公,挡者皆死,尔等难道要给刘瞻殉葬。”

    众人皆惊。

    此时一众唐军没了领头之人,立刻作鸟兽散去。

    于是靳麴令人打开城门,迎隋军入城。

    张文远率军顺利进入介休城。

    这时靳麴提着刘瞻的脑袋来见张文远,张文远见之,壮言道:“好壮士!”

    此时靳权等一众世家子弟也纷纷来见张文远。张文远虽然不待见对方,但也清楚,此时还得跟他们虚与委蛇。

    不过他很喜欢靳麴,便向靳权要了为亲兵。

    靳权当然不敢拒绝,虽然不舍靳麴如此猛士,但也只得同意。

    隋军占领介休城,又将李渊改的浩州改回了西河郡,张文远乃以丰州旧吏出身的梁公河为西河郡郡丞领郡事,抚慰百姓,清剿残匪,收取郡内各县。

    西河一郡,当初尽降李渊,只有征讨稽胡的虎贲郎将梁德誓死不降。后来李渊派兵征讨,梁德兵败,逃入隰城坚守。

    后来李渊忙着南下入主关中,也顾不得梁德,只得任其屯兵隰城,又命刘瞻、张纶等人择机破之。

    张文远既下西河,乃命人前去招梁德前来。

    梁德长在河东,也识得西河侯张文远的名声,立刻率部前来介休与张文远相会。张文远乃命其所部编入右屯卫军,随右屯卫军南下。

    张文远占领西河,自是不会留在这里多久。但隋军要继续南下,也不可能将西河拱手交给当地的世家大族。于是张文远决定使个釜底抽薪之计,包括靳权、宋易等人,则全被张文远以随军参战的名义带着南下。

    带走了众人,各家在西河便没了领头羊。而且众人在隋军之中,也能充作人质,往后各家若是有什么想法,也得考虑一下隋军的靳权、宋易众人。

    靳权、宋易等人当然不愿意,随军怎么比得上在老家当地头蛇。于是靳权便委婉地向张文远进言,请求留在西河。

    但张文远却是厉声说道:“尔等难道不想为平定李逆出一份力。”

    靳权吓得战战兢兢,再不敢言。实在是张文远手握重兵,杀气腾腾,没人敢拒绝。于是众人只得不情不愿地跟着南下了。

    ······

    从介休城往南便是雀鼠谷天险。

    北到灵石,南到霍邑,绵延数十里,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道。黄明远当年便在此一举击败杨谅手下大将赵子开,打通了北上晋阳的道路。

    李渊占领霍邑之后,担心晋阳防线会失守,乃留大将元仲文驻守霍邑,守住雀鼠谷,以为河东南部之屏障。

    元仲文出身洛阳元氏,乃是北魏皇族后裔,但自两魏灭亡,北齐、北周甚至是之后的隋朝,无不打压元氏后裔,因此他这一支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了。

    元仲文本来是太原郡的一名鹰扬郎将,李渊杀了王威、高君雅后,他毫不犹豫地投降了李渊。

    元仲文一心想着成为开国功臣,光耀门楣。因此对于这次机会很看重,守卫霍邑也很用心。

    不过元仲文手中只有不到三千人,也只能堵塞雀鼠谷道路。

    张文远虽见唐军塞路,却是并不着急。当年黄明远在此大破汉王逆军,便是从霍邑向北,绕过雀鼠谷,从高壁岭突袭叛军身后的。

    之前黄明远还觉得此处要地,来日必再次遭遇大战。说实话若是没有什么小道,真的难以通行,因此他命人细细地查探了一下雀鼠谷周围的地形,以备不时之需。

    这次隋军入河东,黄明远便让人尽绘制河东地图予张文远、刘云芳二人,以方便行军。

    事实上对于河东情况的掌握,黄明远不亚于朝廷。当初平定杨谅之乱,黄明远便命陈远将河东诸郡的图册、籍簿等细细整理,留作他日之用。

    张文远眼看前路不通,甚至连当初黄明远行军的高壁岭也不能通过,于是命巴刚率领三千人马,按照地图标识,向西兜一个圈,沿险道小路南下。

    从雀鼠谷往西,崇山峻岭,一直连接到吕梁山脉。

    越是崇山峻岭,越是容易有小路通行。只是官府一般不会将其记录在册,外地人也多不知晓。

    巴刚一路披荆斩棘,翻山越岭,终于找到图示的小路。此道路艰险,根本难以通人,也只有一些放牧的才从这里走。

    众人往前走不远便发现,此道马匹根本走不了,巴刚于是下令丢下全部马匹、辎重,除了军械,只携带三天口粮。

    到了不能行的险路,众人攀着绳子前进,沿途不知道多少人摔死。

    行了两日多,众人终于走出这片山岭,出现在汾西县城外。

    汾西是个小县,县城守军,本没有多少人,又尽被元仲文征调去守雀鼠谷。维持县城防御的,只剩下几个衙役。县令又只是提防在东面大路,对西面群山,不作任何戒备。于是巴刚所部,出现在城下,城中之人不备,被一拥入城。

    从汾西往东南方向没多远,便是霍邑。

    此时隋军与唐军正在激战。张文远料巴刚应该已经绕道成功,于是命令军队加紧攻打雀鼠谷,以策应巴刚。

    隋军人马众多,元仲文知道若是被对方杀出雀鼠谷,必不能敌,必须将其堵塞在谷中。于是集中兵马,分守各道。因此兵力不足,雀鼠谷身后的霍邑城几乎不设防。

    巴刚自西而来,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霍邑城。

    于是在前面抵御隋军的元仲文便尴尬了,三千人马被隋军挤在霍邑和雀鼠谷之间,进退不得。

    巴刚率军从后猛攻元仲文后军,其军大溃,竞相逃走,元仲文约束不得,又不愿投降,带着亲兵死战,最后死于乱军之中。

    于是隋军主力顺利通过雀鼠谷,直趋临汾城。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