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进临汾

    临汾郡是个大郡,又卡在河东南北交通的要地。当初李渊下临汾郡,改其郡为晋州,以亲兄李湛之子李博义为刺史,并以心腹戴元详和大将秦行师佐之。

    李渊兄弟四人,李渊排行第四,三位兄长早逝,且大兄李澄和三兄李洪俱无子嗣,只有次兄李湛有二子。于是李渊对两个侄子颇为疼爱,一直养在身边。

    李博义游手好闲,纨绔成性。不过李渊还是对其委以重任,将晋州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他镇守。

    隋军占领霍邑,沿汾水直趋临汾。

    眼看隋军兵临城下,李博义顿时慌了手脚。他只擅长斗鸡走狗,吃喝玩乐,什么时候打过仗。

    这时候李博义第一反应就是要逃走。

    若非他是李渊的亲侄子,他都要下令直接投降了。

    李博义想逃走,大将秦行师立刻反驳道:“使君若是回朝,必会为唐公重处,虽是唐公亲侄,往后怕是只能做个闲人。”

    李博义却是说道:“做个闲人也挺好。”

    秦行师暗骂李博义烂泥扶不上墙,便说道:“使君可知昔日诸葛武侯挥泪斩马谡。诸葛武侯待马谡如亲子,可是马谡丢了街亭,仍旧被诸葛武侯所杀,此原因为何?”

    “为何啊?”

    “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秦行师低声说道:“使君是唐公亲侄,尚且逃脱,这让旁人如何想。到时候唐公为了杜绝此事,必会杀使君以儆三军。”

    李博义大惊失色道:“吾乃唐公亲侄。”

    “唐公并非只有使君一侄。”

    李博义立刻泄了气,想逃逃不了,想降不能降,他到底该怎么办。若是没旁人,李博义怕是要嚎啕大哭起来,不过这个时候,也已经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此时李博义只得说道:“秦将军有何良策?”

    秦行师乃说道:“使君勿忧,我临汾城有兵七千,粮食足以支撑年余。到时候再征调城中青壮,必能将隋军挡在城外。”

    李博义闻之大喜,乃说道:“一起皆拜托将军了。”

    于是命秦行师代掌兵权。

    这时李博义的心腹兵曹参军事王诜却是劝谏李博义道:“秦行师此人,反覆无常。他昔日乃高君雅麾下将领,暗通唐公,背叛高君雅,才获得今日地位。危难之时,他既然可以背叛高君雅,亦可背叛使君,使君绝不能够将权柄交托给他。一旦其生出异心,则临汾完矣。不若收其兵权,将权利尽交给郡丞戴元详。戴公乃唐公属吏出身,素来竭尽忠诚,必可守御临汾。”

    李博义听了,又犹豫起来。他刚许了秦行师,又要食言,岂不是让人家心中生怨啊。现在是用人之时,万不得失信于人。

    于是李博义并没有听从王诜的建议。

    秦行师这么积极劝李博义守城,当然不是想死守城池,为李唐尽忠。

    秦行师不仅是高君雅心腹出身,其实还做过一段时间的丰州军。昔日高君雅在丰州为将,只是与黄明远交恶,被黄明远解除了兵权,秦行师当时便是高君雅的亲兵。后来高君雅走了宇文述的关系,调任河东,他也跟着来到河东,积功至鹰击郎将。

    听闻隋军南下,他便有心投降大隋,但是自觉功劳不足,若是投降,也不过得个芝麻大小的职务,非其所愿。

    秦行师当初背叛高君雅,不就是想搭上李渊造反的顺风车,成为开国功臣。

    若是李博义弃城而逃,隋军便顺利占领临汾,他即使投降也没什么功劳,因此他才劝李博义死守城池,为隋军攻城制造困难。到时候他再开城投降,献上李博义的人头和临汾城,必立大功。

    秦行师在李博义身边也有不少心腹,听闻王诜劝李博义收回自己的兵权,他大吃一惊。他若是没了兵权,怎么献城。

    秦行师还不知道李博义仍准备用他。

    此时秦行师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提前行事。

    临汾城中的兵马,一半掌握在秦行师手中,一半掌握在郡丞戴元详手中。虽然李博义命他总揽守城之事,但戴元详实力并不弱于他,要想将一个完完整整的临汾城献给隋军,必须要除掉戴元详。

    于是秦行师便直接前去见戴元详。

    戴元详与秦行师关系不错,秦行师前来时,戴元详正在洗头,于是便握着湿漉漉的头发,接见秦行师。

    秦行师也是艺高人胆大,他见到戴元详,也不多说,抽出佩刀,一刀将戴元详斩杀。可怜戴元详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得做了个糊涂鬼。

    秦行师杀了戴元详,将他的头砍了下来。

    这时戴元详的部将纷纷上前,要围攻秦行师。秦行师提着戴元详的脑袋,大声说道:“戴元详意图将城池献给隋军,我奉使君之命,将其斩杀。尔等难道与戴元详同谋吗?”

    众人皆知道李博义授权秦行师总揽守御之事,而且见戴元详身亡,弄不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人敢阻拦秦行师。

    于是秦行师提着戴元详的脑袋回到军营。

    众人皆惊。

    秦行师召集诸将说道:“今李渊叛逆,我等俱不得已归降,但无时不刻不顾念王师。今王师兵临城下,正是我等反正的好时机。只有李博义和戴元详二人,一意孤行,要带着诸位赴死。今戴元详已被我诛杀,只剩下李博义一人,尔等是跟着李博义抗拒王师,身死族灭,还是愿意跟着我,归顺王师,共享荣华。”

    众人大惊,但除了少数人以为,皆投降秦行师。此时的形势以及掌握在秦行师手中,这些人之前都是隋军,投降李唐也是为了混口饭吃,还没几人真正忠于李唐。

    于是秦行师诛杀不愿投降之人,并带着众人,前往刺史府。

    秦行师诛杀戴元详之后,消息很快传到刺史府中,李博义闻之大吃一惊,久久不敢相信。等到王诜等人皆言,他这才相信秦行师背叛了自己。此时的李博义如丧考妣,当着众人便大哭起来。

    还是王诜劝他道:“秦逆诛杀戴郡丞,已经掌握全城兵马,难以相抵,使君不若率亲卫突围,前往关中。”

    李博义这才慌慌张张地准备逃走。

第一百一十九章 收取沁源

    秦行师带着人来到刺史府,正好遇到要逃走的李博义一行人。

    李博义对着秦行师大骂道:“你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今日叛我,来日必自取祸殃。”

    秦行师却是心智坚定,并不为所动,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道:“使君不要逞口舌之利,与其骂我,倒不如想想自己的未来吧。”

    于是双方战到一起,秦行师兵多,更兼他本人勇武,很快杀散李博义的亲军,李博义本人也被秦行师抓住。

    李博义此时已经丧了胆魄,竟然屎尿齐流,大喊着“不要杀我!”

    秦行师来到李博义前面说道:“你这种人,若不是投了个好胎,凭什么在我等之上。”于是命人用弓弦将李博义活活绞死。

    秦行师诛杀了李博义和戴元详,然后收拢诸军,打开城门,向隋军投降。张文远遂率军顺利入城。

    秦行师提着李博义和戴元详的人头,便自言是丰州旧将,来见张文远。

    张文远不记得在丰州时有此人,便询问周围之人,也无人知晓。这时秦行师便将自己曾为高君雅部,在丰州为兵的事情禀报张文远。

    张文远心知其是高君雅旧部,怕是对丰州一脉,也没什么归属。而且背反杀主,更是为人不齿。不过他此时献城,也算有功。于是张文远对其好言抚慰,倒是承认了他丰州旧将的身份。

    隋军占领临汾,又将晋州改回了临汾郡,以大将军幕府旧吏孔德绍为临汾郡郡丞领郡事。

    至于秦行师,肯定不能再留任,所以张文远将其调入右屯卫军中。

    隋军克复临汾,已经逼近河东腹地。广义的河东,就是阴山以南的山西大地,但狭义的河东,特指秦汉时期的河东郡,也就是雀鼠谷以南不包括上党盆地的地方。这一地区以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为主,是整个河东最膏腴之地。

    从临汾郡往南直到绛郡,一片坦途,无险可阻。

    此时严孝武也攻破沁州,率部赶来。

    李渊起兵之后,有长平郡人司马长安占据沁源、绵上(今山西沁源县北)二县响应。

    司马长安原本是个盗匪,天下大乱之后,也在长平郡肆虐。后来其部为段偃师击败,又逃往西河郡,还曾攻破介休城,但很快为隋军收复。之后司马长安便一直在上党、西河一带的山区为盗。

    严孝武几次出兵剿匪,都没能将其剿灭。

    若是司马长安一直居无定所,隋军还真没法清剿他。但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后,他便心生别的想法。

    司马长安很清楚身为一个盗匪,没什么好结果,现在最好的路子便是受招安。可投奔隋军,隋军未必接受,而李渊初起兵,正是用人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会接受他。若是运气好的话,还有可能混个开国功臣当当。

    于是司马长安立刻派人前往晋阳向李渊投降。

    此时李渊正是要壮大声势的时候,也不管司马长安盗匪的身份,直接授予他沁州刺史的职务。这沁州也是为司马长安特设的,其辖境也就只有司马长安原本占据的西河郡绵上县,以及后来司马长安趁着严孝武北上,又趁机占领的上党郡沁源县。

    原本严孝武顾不上司马长安,才让他肆虐一时。等严孝武占领辽山之后,立刻回师向西,攻打司马长安。

    双方列阵于铜鞮县(今山西省沁县南)西。

    司马长安纠结的乌合之众,有两万人之多,其人数是严孝武所部的二倍,不过战力就难说了。

    严孝武命令大军向贼军发起攻击,双方战斗激烈,隋军杀伤贼军甚众,但司马长安的贼军之中,有不少俱是悍匪,因此面对隋军的冲击,军阵仍坚持不动。

    严孝武见此,又派精锐冲阵,叛军死伤惨重。司马长安此时为匪性不改,竟然亲自率军抵抗。

    严孝武眼看对阵一群土匪,仍不得胜,也是铁青着脸,大声说道:“谁敢冲阵?”

    这时一小将飞出,大声喊道:“末将愿出阵杀敌。”

    严孝武见之大喜,高声问道:“此为何人?”有识得此小将的说道,此乃赵郡李孟尝也。

    李孟尝出自赵郡李氏,祖父李专,曾任赵州主簿。到了其父李拔时,已经家势破落,成为饥民。大隋三征高丽时,李孟尝入山为盗,后来前往长平郡投军。

    只见李孟尝单骑驰入敌阵,英勇奋击,夺贼两牌,其部百余骑兵,杀入贼军阵中,多次进出敌阵。

    司马长安终于抵挡不住,沁州军大溃。

    严孝武乘势而进,大败叛军,直追击贼军至沁源城。

    此时司马长安大败,心中畏惧,乃紧守沁源城不出。但困守孤城,部将离心,早就不愿再死守。

    最后城中内乱,司马长安的部将宗疾斩杀司马长安,开城向隋军投降,隋军遂收复沁源、绵上二县。

    严孝武定乱之后,奉命向西与张文远会师。

    到达和川(今山西省安泽县北二十六里和川镇)之后,正好遇到从信都来到劳军之人。黄明远为嘉奖严孝武,让人带来十坛美酒,尽是英雄烈。

    英雄烈之名,天下爱酒之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诸将听闻之后,纷纷前来严孝武这讨酒喝。

    严孝武性格和善,是诸大将中脾气最好的。面对讨酒的部下,也不吝啬,一一分给众人,但仍是不够。

    于是严孝武说道:“昔日霍去病征讨河西,汉武帝派遣使者带着美酒佳肴前去慰问,赏赐的美酒完全不够一万将士分的,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命令手下将所有美酒全部倒入驻扎营地旁一汪清澈的泉水中,与诸将士共饮之。

    我等今日虽无清泉,但有沁水,诸将士掘土为湖,共饮美酒。”

    于是诸将士在沁水边挖了一个大坑,严孝武命人将酒全部倒入坑中。于是立刻酒香四溢,飘满天地。

    严孝武又命人引来沁水,混在酒中。

    全体将士举杯畅饮混合着酒香的山泉,载歌载舞,欢呼雀跃,感谢卫公赏赐的美酒,士气大涨。

    之后严孝武率军抵达临汾,与张文远会师,二军直趋绛郡。

    而与此同时,刘云芳也率军从文城郡南下,占领龙门县。

第一百二十章 大战绛州

    李渊占领绛郡之后,便将绛郡一分为二,东面的翼城、绛县(今山西省绛县东南)为浍州,刘世龙为浍州刺史;西面正平(今山西省新绛县)、太平(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北古城镇)、曲沃、闻喜、稷山五县为绛州,于筠为绛州刺史。

    张文远与严孝武会师之后,便决定自引右屯卫军攻打绛州,而将新附之兵交予严孝武,由严孝武攻打浍州。

    浍州治所翼城县本就是一个小城,且兵力稀少,隋军大军来袭,刘世龙自忖手中兵力不足,若是选择坚守,胜算不大,还不如集中兵力,坚守正平。于是刘世龙选择放弃浍州,率麾下两千余人,前往绛州。

    刘世龙到了绛州,增强了绛州的兵力,却引得绛州刺史于筠的不满。

    在于筠看来,唐公将绛郡一分为二,正是希望两州能够呈掎角之势,互相依托,你刘世龙连战都不战,便放弃浍州,这不是将全部压力都集中在绛州。

    刘世龙是并州人,之前担任晋阳乡长,是李渊晋阳起兵的首义元勋。

    而于筠是关中人,他祖父便是北周太师于谨,其父于智更是担任北周凉州总管、大司空,加封齐国公,追赠太师、雍州牧,出身极为高贵。

    二人一个首义元勋,一个关陇豪门,相互之间,便看不顺眼,起了龌龊。只是大敌当前,双方才没有闹腾起来。

    二人手中有兵万余人,与隋军在正平相持。

    这时刘世龙便建议,绛州四面地势平稳,无险可依,与隋军相持,必不能久。不若派一军向南,占据柏壁,与正平城相互拱卫。

    柏壁城其实是座废城,地处万安以东,峨眉岭上。后魏明帝元年于此置柏壁镇,北魏太武帝废镇,其城高二丈五尺,周回八里。

    于筠此时也没有破敌的好办法,听得刘世龙建议,便同意此事。

    于是于筠派遣大将谢瓌率三千人马赶往,没想到隋军早就占领了柏壁城。谢瓌与隋军相遇,其军大败,只率领千余残兵败将逃回。

    如此兵败,只能算是运气不好。毕竟正平城附近一马平川,柏壁是正平城周围唯一一个高点,张文远能征善战,看中这里并提前布置也属正常。

    但是于筠不这么认为。

    在他看来,出兵柏壁这么秘密的一件事,隋军是怎么知道的,而且还能在此设下埋伏?隋军又不是天兵天将,于筠怀疑有内奸泄密。

    出兵柏壁一事,在战前只有于筠和刘世龙知道,于筠本人自不会是内奸,那内奸是谁,则呼之欲出了。

    本来就对刘世龙不怎么信任的于筠,立刻陷入对刘世龙的怀疑。

    两个本就相互不信任的人,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便激化矛盾。

    而且于筠后来又怀疑到,怎么好巧不巧,刘世龙刚给自己献上一个计策,就中了隋军的埋伏?若是当时自己亲自领军出击,怕不是得全军覆没,死在柏壁。

    此时于筠陷入了自己的想法之中,他怀疑刘世龙投降了隋军,然后与隋军秘密勾结,故意坑害他,否则说不过去。

    而且于筠觉得,于家与黄明远有仇,自不会投降黄明远,但刘世龙不一样。在他看来,这些出身不高的,有几个是忠义之士。而且听说晋阳正遭受隋军围攻,刘世龙这个晋阳人不在意家族。

    于筠越想越觉得是这样。

    这时刘世龙又来找于筠,他觉得正平县城无险可守,而隋军又占领柏壁,断了关中从绛水支援绛州的道路。当前不如放弃正平县城,南下闻喜,依托闻喜周围的山势,凭险据守。

    闻喜在绛州南段,再往南就到了原来的河东郡。

    于筠听了终于怒了。你自己不战而逃,放弃了浍州,现在又劝自己放弃绛州,到底安得什么心。

    此时于筠觉得自己可以断定,刘世龙肯定投降了隋军。

    于是于筠命人将刘世龙拿下,刘世龙大惑不解,于筠怒斥刘世龙投降隋军,也不听刘世龙的辩解,便直接将其杀了。

    甚至为了掌握刘世龙守住的浍州军,于筠直接将浍州军上层将领全部诛杀。

    于筠觉得自己做得没错,但如此毫无理由地杀人,很快便引得众人不满,尤其是浍州军,更是与绛州军充满隔阂。

    张文远听说城中内讧,于筠诛杀刘世龙,大喜过望。

    于是张文远下令,绕开绛州,直逼河东郡。

    于筠正等着隋军攻击,听闻隋军直逼河东,大吃一惊。河东之兵现在尽在包围蒲坂,一旦隋军援军赶到,与承载守军里应外合,则唐军必败,整个河东也守不住了。

    若于筠只是一个普通人,死守绛州即可。但他又担心蒲坂解围,到时候整个大势都变了,他困守的绛州便在河东成了一座孤城。于是他决定放弃正平,尾追隋军。

    刘世龙让他放弃正平,他杀了刘世龙,现在又准备放弃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于筠带着万余人马一路向南,可追着追着,他意外发现隋军没跑多远,居然就在前面等着他呢!

    张文远用的正是引蛇出洞之计,实际上仍然是逼着于筠主力决战。若是于筠出动,他则趁机歼敌,即使于筠不动,他则南下横扫河东郡,救援蒲坂。

    张文远还在身后留下来严孝武所部,自不会放过于筠。

    二月十九日,张文远主力和于筠主力在稷山(又称稷王山、稷神山)相遇,立刻展开激战。

    于筠没想到在此遇到隋军,大吃一惊,心知中计的他立刻下令撤退,但是已经晚了。

    双方主力很快混在一起。

    于筠的绛州军皆是新军,自是不敌。而就在这时,于筠所部右翼的浍州军突然崩溃,引得唐军大乱。

    之前于筠杀浍州刺史刘世龙,又诛杀浍州军上层将领,早就引得浍州军的不满。浍州军是刘世龙亲手建立的,之前没有在正平城哗变,只是因为实力不够,这时候只不会死战。

    于是浍州军率先临阵逃脱,于筠侧翼出现空档,隋军立刻沿着空档将于筠中军包围。绛州新军,没打过什么硬仗,也没有什么死战的勇气,立刻溃散。

    于筠死战不得出,最后战死于军中。

第一百二十一章 兵至安邑

    张文远击杀于筠,而严孝武也趁机占领了正平城。与此同时,刘云芳从龙门转道稷山县,与张文远、严孝武所部会师。

    三军终于汇合。

    就在这时,黄明远的命令也到了。

    以严孝武部、李子仁部、李庆阳部、梁德部等诸军整编为武骧卫,以严孝武为总管,李子仁、李庆阳二人为副总管。

    武骧卫,河北道行台第八支野战军。

    算上右屯卫、虎威卫,隋军在河东的野战部队超过十万,然而黄明远并未准备此时与李唐决战,因此自不会让十万大军皆云集河东。

    李密崛起和李渊造反,掀起了争霸天下的号角,若是就这么消灭李渊,岂不是让原本沸腾的局势直接降到冰点。

    黄明远乃下令,命张文远为河东道行军大总管,节制河东、冯翊军事,收复河东郡,并救援蒲坂。

    又命严孝武所部完成整编后,率军前往河内。

    又命刘云芳临时节制新复的西河、临汾、绛郡、离石、龙泉、文城六郡和原有的上党、长平二郡,负责河东的剿匪工作。

    河东之地,虽然大郡已尽收复,但还有很多小县或者偏僻之地,或是掌握在盗匪手中,或是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

    要想彻底控制河东,并安定地方,任重而道远。

    又设河东转运使,以段偃师任绛郡太守,兼任转运使。

    当前黄明远还无力进军关中,而蒲坂、潼关等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成为双方争夺的主战场。当前在河东有右屯卫,已经救援潼关的豹韬卫,再加上屈突通的右骁卫,以及尧君素的蒲坂守军,齐洛的弘农守军,甚至还未归附李唐的关中之兵,加起来远超十万。

    像屈突通的右骁卫,已经失了长安的粮食支援,只能依靠河东支援了。

    又以李德饶为上党郡郡丞领郡事;又以堂弟黄明述为长平郡太守。

    三人各按照命令,分赴各自战场。

    张文远在正平待了一日,继续南下河东郡。

    此时河东郡因为郡治蒲坂一直没有被唐军攻下,李渊也将其一分为二。在桑泉县(治今山西省临猗县南)置蒲州,在安邑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安邑街道)置虞州。

    蒲州刺史为李渊表弟独孤怀恩兼任,其正引兵攻打蒲坂。而虞州刺史则是韦义节。

    韦义节是滑国公韦寿的三子,祖父便是大名鼎鼎的韦孝宽。京兆韦氏,算是关中第一等的大家族,较之五姓七家稍有不如,但也差不了多少。尤其是到了唐朝,已经不必五姓七家差了。

    隋军大军围城,城中的韦义节此时泛起了犹豫。

    其实像他这种出身的人,除非身死当场,即使被俘,一般对方也会给个面子,不会直接诛杀。令韦义节有些犹豫的是,城外的张文远竟然派人来招降了。

    其实韦义节与张文远是旧识,还是张文远的旧部。

    当初张文远为长平郡太守时,韦义节便是民曹参军事。

    当时二人年纪差不多,刚开始他还自矜身份,觉得对方一介武夫,成了太守,着实不堪,但后来亦为张文远手段折服,与之倾心相交。

    张文远被黄明远调到幽州时,韦义节也调任祁县令。李渊造反,他也从之,后来便成了虞州刺史。

    张文远在信中提及二人昔日交情,又言隋军已经夺取河东,整个河东诸地,只剩下安邑等几座孤城,劝韦义节勿有自误,及时投降。

    韦义节其实看不上李渊。

    实际上世家大族子弟,除了了解李渊,与其相交的,还真多不喜欢李渊。概因李渊这些年为了麻痹杨广,保全自身,伪装成一个懦弱无能、阿谀奉承之辈,令世家子弟不齿。虽然现在李渊起兵造反,但一时半会,众人还改不了这个看法。

    其实这个时候,投降是最合适的,只是李渊已拿下关中,他若投降,对韦家终归是个影响。

    这时韦义节的幕僚便劝道:“今卫公占据河北、河东,大势已成。唐公虽入主关中,但潼关、蒲坂尚未占领,隋军可以随时进入关中,唐公怕是不成啊。”

    韦义节还没有完全做出决定。这时虞州下辖的夏县突然出现动乱,夏县人吕崇茂杀死县令,向隋军投降。

    从夏县到安邑不到四十里,消息传播的很快。安邑内部很快生乱,虽然为韦义节扑灭,但带来的影响却是重大的。

    河东一带,民乱较少,劳役也不重,因此对隋朝向心力比较高。李唐起兵,本来身份就尴尬,再加上隋军大局压境,老百姓的倒向也就不用再多说。

    这时正围困蒲坂的独孤恒恩,听闻虞州被围,派遣大军吕绍宗从蒲坂前线救援安邑。大军行到银冶,正好遇到杨义琰。

    双方交战,吕绍宗不敌,退回蒲坂。

    此时韦义节再无半分侥幸之心。他密令心腹张伦诛杀掌握兵权的郡司马可足浑定远,然后开门向隋军投降。

    再见到张文远,韦义节是百感交集。

    “明府,数年不见,依旧风采不减。”

    张文远也拉着韦义节的手,给足了对方面子说道:“今日见义节,使我满心欢喜,十座安邑城,不如你韦义节一人。”

    于是任命韦义节为军中长史。

    韦义节见张文远如此礼遇,也算满意。

    眼看隋军威武雄壮,气势如虹,竟然有一种折服的感觉。而其幕僚更是赞道,卫公有如此之军,天下只在囊中。

    韦义节心中一动,便想起了自己的堂侄女韦珪。

    韦氏与卫公的关系并不亲密,此时若想结好卫公,最好的办法便是联姻。

    韦义节的堂兄韦圆成早丧,彼时堂侄女韦珪尚在襁褓之中。家族之中,多对这个小侄女喜爱。可惜韦珪却屡遭不幸,早年与大将军李子雄之子李珉定婚,二人尚未成亲,李子雄加入杨玄感叛军,兵败之后,全家被杀。年纪十五岁的韦珪尚未成婚便成了寡妇。

    想想堂侄女的绝色,虽然已经二十岁了,但姿容端丽,仪态万方,进退有度,德容俱佳,比之五姓女也不差分毫。

    于是韦义节向张文远提起此事,张文远却是有些尴尬,卫公的事他还管不了,但韦义节却是兴致勃勃,下足功夫,准备达成此事。

第一百二十二章 雨疏风骤

    张文远率部向西,前往蒲坂,而在此之前,围攻蒲坂城的独孤怀恩突然从蒲坂撤退,并退回河西蒲津关。

    独孤怀恩在吕绍宗兵败银冶时便知恐不敌隋军,于是连夜撤退,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

    三月二日,被包围数月的蒲坂城终于解围。

    自屈突通离开蒲坂,尧君素在城中几乎陷入绝境。蒲坂城内,只有四五千人马,由尧君素统帅。而主力军队,尽被屈突通带往了潼关。

    屈突通离开后,唐军便围着城池猛攻。

    只是城池坚固,唐军始终没有攻下。

    后来独孤怀恩调来尧君素的好友陈政前来劝降。陈政是太府卿陈茂的儿子,担任兵曹承务郎,深得杨广的赞许,对其颇为很看重他。长安城破后,陈政投降李渊。

    陈政来到城下,见到尧君素,诉说长安陷落的消息。尧君素闻讯之后,哽咽流泪,悲伤得不能自控,身边的人也都跟着哽咽起来。

    陈政也流下泪沾湿了衣襟,并趁机劝说道:“君素,吾军已败,义旗所指,莫不响应。事势如此,卿当早降,以取富贵。”

    尧君素朗声答道:“陈政,汝为隋臣,天子命你在关中辅佐代王,汝奈何不思报效,以至于此。今汝麾下所骑,尚是代王所赐,汝有何面目在这里大放厥词。”

    陈政辩解道:“君素,我力屈而来。”

    尧君素乃回道:“吾尧君素方今力犹未屈,何用多言。”

    陈政大惭,于是退下。

    之后李渊又派遣了多人前来劝降,更是直言,只要尧君素投降,官升三级,封国公,但尧君素皆不为所动。

    尧君素的妻子在长安,李渊又派其妻子前来劝降。

    其妻言道:大隋已经灭亡,你何苦要自取祸害?”

    尧君素心中大痛,强忍着悲伤说道:“天下的事情不是女人所能知道的。”于是拉开弓射向他的妻子,他的妻子中箭而倒。

    众人皆惊,再无人敢劝。

    唐军日夜攻城,小小的蒲坂城承受了巨大的伤亡。此时蒲坂城断绝了与外的消息,尧君素于是造了一只木鹅,把奏章放在木鹅的脖颈中,在奏章中他详细地分析了情势,然后把木鹅漂浮在黄河上,让它顺流而下。

    虽然尧君素也不抱太大希望,但有万一呢。

    其实尧君素也知道这一仗希望不大,但他作为隋臣,必是要尽忠死节的。

    “吾是藩邸旧臣,累蒙奖擢,至于大义,不得不死。今谷支数年,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必若隋室倾败,天命有归,吾当断头以付诸君也。”

    诸将闻之,莫不唏嘘。

    尧君素为了守御城池用尽了心力,等到张文远抵达蒲坂城之后,再见尧君素,只见尧君素面容枯槁,头发灰白,竟然足足老了十多岁。

    见到张文远,尧君素如久旱逢甘霖一般,失声痛哭,高兴的像个孩子。

    张文远到达蒲坂之后,也不继续出击,屯兵蒲坂乃止。

    ······

    蒲坂之战结束,而此时潼关之战正打到焦灼之态。

    当日李渊拥立六岁小儿杨行基为天子,志得意满,谁成想晋阳失陷的消息传来,让李渊当场吐血,备受打击。

    若非李渊意志力顽强,怕是要直接死过去了。

    不过等李渊醒来,也是如丧考妣。整个文武重臣,皆是满脸哀色。晋阳的失陷如一盆冷水一般,将众人之前火热的心给浇灭。这时众人才发现,攻下关中不是万事大吉,而是挑战的开始。

    他的敌人,是黄明远这头凶兽。而之前黄明远不动,只是在等待他出招。

    现在后悔也晚了,自己造的反,哭着也要自己扛了。这是条单行线,没法回头。

    其实自晋阳失陷到消息传递到长安,前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远远超出正常期限。除了隋军动用了大批的北斗人员和军队,层层设防,阻止消息外泄,更重要的是李元吉没有回到关中,亦也没有给李渊汇报晋阳情况,以至于直到现在,众人都不知道晋阳发生了什么。

    而之后刘云芳从离石南下,直取龙门,能送过来的消息也在此断绝,这才导致晋阳失陷的消息滞后那么久。

    面对这个消息,唐俭建议,既然晋阳已经失陷月余,隋军若是大举南下,整个河东恐将不保。当前除了命令各州县据城自守,最重要的便是占领蒲坂和潼关,关上关中东面的两座大门。

    唐俭的意思很明显,此时唐军先集中啃下蒲坂、潼关两座硬骨头,至于河东诸州,随他去吧。

    李渊听了有些心疼。河东诸州,尽是膏腴之地,无论是粮食还是兵源,都很充沛,失去这里,将断了唐军一臂。但李渊也无可奈何,河东诸州,实在是鞭长莫及。

    众人估算,河东数州,零散之兵也有数万。隋军虽然大举南来,但若是成功攻下个州县,至少也得数月。而数月的时间,也够唐军占据蒲坂和潼关了。若是唐军运气好,还能降隋军挡在绛州、晋州一带。

    当然,后面这条只是期望。

    李渊于是下令其表弟独孤怀恩总领河东诸军,加快攻拔蒲坂。

    又命长子李建成为东路元帅,率军继续出击潼关,攻打屈突通部;次子李世民为西路元帅,出击扶风,攻打梁默所部;又令堂弟李神通为北路元帅,出击关北诸郡。

    整个关中,四面皆敌。李渊能稳稳握在手中的,只有一座长安城。李渊自入主长安之后,原本的大兴城也成了长安城了。

    李渊也算是一个坚韧之人,虽然既忧局势,又担心次子安危,却始终不动如山,每日面色如常,丝毫不表现出一丝焦虑情绪。

    然而屋漏偏锋连阴雨,刚投降李唐长安政府的泾州送来消息,金城薛举兵分两路,率军进犯关中,北路已经逼近泾州。

    这大唐真如破鼓一般,要受万人锤击了。

    李渊大惊,只得泾州守军坚守待援,又命李神通率军前往泾州支援。

    多遭打击的李渊使得李渊有些不堪重负,但他知道此次此刻,他不能倒下,否则人心必乱,这唐军也就乱了。

第一百二十三章 元吉返回

    这日李渊正在处理政事,便听闻有内侍来报,有隋人使节前来长安,随同而来的还有姑臧公。

    李渊大惊,连忙召见。

    这一个多月,他尽担心李元吉的安危了。

    这李元吉如何在晋阳失陷一个多月后还没赶到长安,只因为他在龙泉郡就落入到刘云芳的手中。

    李元吉当日弃军南下,身边只有数百亲卫和妻妾子女。不过这些人皆是精锐,又多有马匹,因此李元吉并不担心安危。

    他还不清楚因为他的一意孤行,擅自弃军,整个晋阳主力尽皆崩溃,随之晋阳失陷的事情。

    李元吉低估了此行的凶险。他没有走雀鼠谷——临汾一线,因为担心为沿途唐将所阻,而是决定从隰城前往龙泉,经文城到龙门渡河。之前听说张纶连战连捷,走这条路也遇不到隋军主力。

    但李元吉没料想到的是隰城还为梁德占据。他只知道父亲南下已经占领了西河郡,哪知道在西河还有一个漏网之鱼。

    很快梁德发现了李元吉一行,但此时梁德并不知道对方身份。不过眼看唐军数量不多,随身携带的物资又不少,他便指挥军队伏击。

    李元吉所部,猝不及防,很快被击溃,若非心腹将领薛宝拼命相救,李元吉也得身死当场。当然,当时梁德不知道对方身份,并未下死手。

    之后李元吉溃逃,梁德从俘虏那里得知李元吉的身份之后,立刻率部紧追不舍,直追到龙泉郡境内方止。

    李元吉逃到龙泉郡,身边护卫不过十多人,至于妻妾、子女身份的,全丢给了梁德。

    此时李元吉身边没多少人,连寻常的盗匪怕也打不过,因此不敢再招摇,只得隐匿身份,不过他终究是没法改去嚣张跋扈的性格。在浮图镇的时候,因为一点小事,李元吉一行又与饭店另一伙食客发生矛盾,竟然拔刀相向,引来官兵。

    李元吉连杀数人,慌忙逃窜,最后为官兵所捕。

    审问之下,浮图镇驻兵才知道李元吉的身份,于是李元吉被送往郡府。后来刘云芳南下,又落到刘云芳的手中。

    本来俘获这种级别的人物,应该送往信都。

    但黄明远在刘云芳、张文远二人出兵之前便有交代,务必不得诛杀李元吉,还得放回。二人虽然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也只得从之。

    除了黄明远,可没人知道李元吉是个搅屎棍,还会搅得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不和。杀了李元吉,不过是除掉一个草包,然后使得李渊更恨自己;有李元吉在,李家的故事会增添三分趣味。

    刘云芳带着李元吉南下,到了龙门。此时已经不影响隋军行动的隐秘性了,便让人将李元吉送回长安。

    本来将他放走便是,不过刘云芳不忿,非得羞辱李渊一番。

    刘云芳的使者见到李渊,便不卑不亢地说道:“今奉我家将军之命,特将李家四郎君送还给李公。若非四郎君临阵脱逃,我军也没法顺利占领晋阳,我家将军言四郎君乃是我军福星,所以不能处置,要还这个人情。

    我家将军还说了,李公与卫公有救,所以请早做打算。四郎君一介竖子,放了也就放了,可待到卫公兵临城下,再俘获什么人,想私放就不好看了。”

    李渊听了气得吐血,但是也不能处置了使者。人家是来给你送还俘虏的,你再处置人家,还要点脸吗?

    李渊只得强忍着笑容,送走隋使。

    李元吉被送回来,之前的很多消息也渐渐送到,而唐军丢掉晋阳的真实情况也彻底浮出水面。

    听闻李元吉先是故意坑害将领,又私自弃军,这才导致晋阳失陷的,愤怒的李渊恨不得杀了这个儿子。

    但是他知道,必须要将这些事情压下去。否则一旦此事传扬开来,李家将如何服众。现在关中人心惶惶,不能再乱了。

    于是李渊准备将此事推到宇文歆的头上。

    李渊便对众人说道:“晋阳之陷,罪在宇文歆。元吉幼小,未习时事,我故遣窦诞、宇文歆辅之。晋阳城中,强兵数万,食支十年,起义兴运之基,一朝而弃,此皆为宇文歆之过,当重处之。”

    宇文歆虽然失陷隋军,但还有身后名。

    众人一见李渊将责任推到宇文歆身上,便知他的心思,是要替李元吉开脱。虽然不少人对此感到心寒,但也没有人说话。

    裴寂等人皆表示赞同。

    这时王珪却说道:“我以为宇文歆力战被俘,无过反有功。罪由窦诞不能规讽姑臧公之行,致令张达怨愤,以至成祸。姑臧公年少,肆行骄逸,放纵左右,侵渔百姓。窦诞不仅无所谏止,乃随顺掩藏,以成其衅,此皆诞之罪也。而宇文歆论情则疏,向彼又浅,姑臧公之过失,皆悉以闻奏。且父子之际,人所难言,而歆言之,岂非忠恳?今欲诛罪,不录其心,臣愚窃以为过。”

    王珪是王頍的侄子,受叔父牵连,叔父王頍牵连,逃遁终南山。后随李神通起兵,现任丞相府谘议参军。

    王珪的话让李渊很是难看。

    不过王珪仍是直言不讳。不是王珪多么的直言敢谏,而是不能使李渊养成用大臣为子女、外戚背锅的习惯。而且宇文歆之父宇文孝伯与祁县王氏有救,王珪自是要帮着宇文歆了。

    李渊没有办法,只得说道:“元吉自己作孽,跟别人结下了怨恨。宇文歆曾上表禀奏,窦诞还怎能制止,都不是他们的罪错。”

    李渊倒是想将追责推到窦诞身上,但窦诞是窦抗的儿子,还失陷隋军之中,生死不知,估计生还的可能性极小,他总得顾忌窦抗的感受。

    最后谁的责任也没有追究,只言是隋军势大,李元吉等人难以力敌,又兼赵文恪与隋军私通,致使晋阳失陷。所有罪责都推到赵文恪身上,可惜赵文恪已经投降了隋军,也没法处置了。

    为了收揽人心,李渊还封赠了宇文歆、窦诞、刘政会等人官职。

    过了没多久,李渊又任命李元吉为襄州道行台尚书令、稷州刺史。虽然李元吉混账不是东西,但终究是他的儿子,李渊此时能信任的,只剩下自己的儿子了。

第一百二十四章 潼关相持

    其实潼关的战斗自一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打响了。

    李渊率军直扑关中之时,便命同期渡河的刘文静前往永丰仓接收粮储,并伺机占领潼关。

    对于关中来说,潼关是东大门,无潼关则无关中。

    只是当时刘文静兵少,无力东向。当时李渊正急于攻打长安,但在此关键之时,仍是没忘了潼关,又命王长谐等人率军支援。

    刘文静于是督兵向东。

    李渊绕过蒲坂向西,屈突通得知消息之后,立刻带领数万精兵回救长安。此时大河冰封,正是渡河的好时候,但刘文静沿河布防,屈突通始终无法突破唐军防御。

    屈突通无奈,只得绕道潼关以东渡河。

    刘文静素来胆大,虽然手中兵力不足,但是却敢于用兵。自引兵向东之后,他便命王长谐昼夜兼程,突袭潼关。

    潼关守将乃是刘纲。

    刘纲其实是李渊的好友,二人交情匪浅。因此李渊南下河东之后,便派人给刘纲送信,希望刘纲归附。

    可惜李渊忘了,义士多为忠臣,刘纲能够驻守潼关,本就是杨广嫡系将领,又如何会投降于他。于是刘纲见信之后,破口大骂,并诛杀李渊使者,誓不降唐。

    刘纲不降,唐军只能强攻通过。

    潼关不是独立的一个关,而是一众关卡的统称,除了主关南北二关外,周边还有许多关。杨广在潼关南北二关城各置都尉守护,分别称为都尉南城、都尉北城。

    此时刘纲的指挥部便在都尉南城。

    正常情况下,唐军想破潼关并不容易。但是刘纲虽然是天子亲信,但麾下的潼关守军却是有不少在家族的影响下,倒向了李唐。

    这日刘纲正前往北城巡视关防,半道之上,突然遭遇唐军袭击。原来有亲近李渊的守将趁着众人不备,放开了南关的口子,引唐军进入。

    刘纲手中兵力不足,立刻遭遇唐军的重围。

    刘纲率军左右突杀,皆不得出。唐军统帅王长谐将刘纲包围在其中,并上前劝降道;“刘将军,吾闻汝素于唐公交好,今暴君无道,唐公起兵,顺天应命,刘将军当鼎力支持,又何必螳臂当车,为昏君卖命?”

    刘纲大骂道:“李渊小儿,不忠不义,枉为人臣,我刘纲就是死也不降。”

    于是王长谐命令大军上前,围杀刘纲。

    刘纲突围不出,立竭身死,临死前仍大呼:“杀贼!”

    刘纲既杀,王长谐趁机攻打南关。因为关中有内应,且刘纲身死,南关士兵失了统帅,很快为王长谐击破。

    双方正在激战,眼看南关就要陷落,就在这时,从东面赶来的隋军援军也抵挡潼关,正是弘农郡丞齐洛所部。

    唐军兵进关中,齐洛便组织兵马西援。他处于弘农这个位置,至关重要。黄明远将其至于此,本来就是防止李渊占领关中之后,趁机向东的。

    齐洛自任弘农,便加强武备,征召兵马。弘农地处山区,民风彪悍,武勇难挡。齐洛手中虽只有六千人马,但却是一股生力军。

    听闻唐军东来,起来也引兵向西支援。

    双方在南关上激战,不分胜负,齐洛也趁机收拢南关的残兵。

    这时刘文静又派遣部队前来支援,齐洛见状不敌,为防止为敌合围,于是率部和南关残兵,赶往北关。

    刘文静本来兵少,但李渊实在放心不下潼关。先是命李神通的部将史万宝也赶来支援,又命新附的盛彦师所部受刘文静节制,刘文静部下也有数万人,这才有实力大举东进。

    齐洛退守北关,手中兵力加上守军,也有近万人。刘文静虽然兵多,但一时也攻不下来。

    到了第二日,急着救援关中的屈突通也从阌乡县(治今河南灵宝市西北阌乡西南)赶来,接手了北关。

    为了渡河,屈突通不得不向下绕道阌乡,才从东面到达潼关。因此耽误了时间,也丢了南关。

    此时隋军和唐军,各占据一半的潼关,相互对峙。

    屈突通擅守,常在潼关经营的他,远比刘文静更占据地势。刘文静很清楚双方优劣,因此也不攻击北关,而是命人在北关以西扎下大营,与屈突通相持。

    王长谐等人不解。

    刘文静说道:“隋军擅守,且我军与隋军兵力大体相同。此时攻打北关,则是以卵击石。当前在潼关相持与在河东相持大为不同,我军与隋军在河东相持,屈突通不急,能够拖住我军就是成功;但在这里,我军身后就是永丰仓,有的是粮食吃,屈突通却失了粮草支援,当前东都根本顾不上他。而且屈突通担心的是我军趁势攻下长安,所以,双方相持,屈突通比我军更焦急。”

    刘文静手中多骑兵,他准备逼着屈突通与他决战。一但屈突通离开了潼关,便是他的机会。

    于是刘文静便耐下性子,与屈突通在在潼关相持了半个多月。

    期间屈突通也有过数次试探性地攻击,但不善野战的屈突通离开了城池威力大减,刘文静又不与他战,屈突通到最后也没能向西移动一步。

    日子一天天过去,屈突通粮食眼看就要耗尽,而且长安到潼关已经断绝了消息。屈突通忧心潼关之事,心急如焚,根本坐不住。

    “我军必须主动出击,救援长安!”

    屈突通再无旁的办法。

    这时齐洛劝道:“屈突将军,对面唐军这些日子,避战不攻,等的便是我军主动出击,好以逸待劳。我军骑兵数量远比对方要少,一旦进行野战,于我不利。”

    “长治(齐洛字),非我欲战,而是不得不战,长安不能丢啊。”

    在此关键时刻,屈突通对于能够支援潼关的齐洛很是感激。而且当初征讨杨玄感叛乱之时,齐洛跟着黄明远身边,他与齐洛也熟识,因此这次在潼关迎敌,他对齐洛很是礼敬。

    “现在长安危在旦夕,我若再停在此处,一旦长安失守,关中失陷,则李渊逆贼必成大祸,再难制矣。故野战虽是弄险,但必奋力一搏。”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齐洛也知道当前形势如此,便不再阻止。

第一百二十五章 功败垂成

    急于西进的屈突通选择了夜袭。

    刘文静除了命一部士兵驻守潼关南关以外,主力尽在北关外屯营驻扎。这就给了屈突通突袭刘文静大营的机会。

    屈突通命令桑显和为先锋,率部出击。

    桑显和是屈突通麾下第一猛将,他率领八千人马为先锋,出了北关,直奔刘文静大营而去。

    刘文静在营寨前设置了三道营栅,以作防守。

    其实刘文静尽在北关以西扎营,就是希望诱敌出击,引诱屈突通上钩。但刘文静本身是个文官,他将战争想的太简单了,以为运筹帷幄,便能决胜千里。

    但刘文静却没想到,真当隋军出击之时,他根本挡不住。

    刘文静麾下皆是新军,军中又无猛将,看起来双方数量差不多,但实际上的战力则是差了太多。于是桑显和率部出击,直袭刘文静中军之后。唐军根本挡不住。

    很快,第一道营栅失守,接着第二道营栅亦是失守,唐军大营,连连告急,刘文静闻讯大吃一惊。

    这下麻烦大了。

    双方决战,如此好戏,他还没开始自己的表演,隋军已经打到眼前了。

    此时刘文静也是有着一股子血勇。他知道这是自己第一次独立领军,也是唯一一次机会,若是失败,将再无机会统掌兵马。

    于是刘文静亲自率部,赶到第三道营栅营寨前守御,与隋军死战。

    此时箭如雨下,双方进行着**与意志的较量。

    刘文静冲在一线,被流矢射中。

    这时身边将领纷纷上前护住刘文静,并劝刘文静到后军安全的地方。刘文静让人替他砍断箭杆,大声说道:“今若军败,我就再是安全,又有何用?”于是继续率军鏖战。

    唐军为刘文静的姿态所感,于是皆奋勇上前。

    桑显和率领麾下,与唐军鏖战一夜,也没能击败对方。不过唐军为隋军攻击一夜,已经是疲于应付,离败不远了。

    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隋军的攻势却忽然停了。

    原来桑显和见士兵经过一整夜的鏖战之后都已精疲力竭,所以传令部队暂停进攻,先吃早饭,准备等士兵们恢复体力后再对刘文静发起最后的攻击。

    桑显和认为自己已经胜券在握,不差这一顿饭的工夫。可他错了,他低估了唐军的反击能力,对形势的判断也过于乐观了。

    这时在城头上的齐洛听到城下厮杀声减弱,忙询问屈突通是否命桑显和撤退。得到屈突通否则的回答后,齐洛大吃一惊,忙说道:“今唐军已经势穷,只有我军攻击不歇,必可耗死对方,今攻势已停,便是给了唐军喘息之机。”

    屈突通也是一惊,连忙命人传令桑显和继续攻击,但已经晚了。

    刘文静这个人,战术能力不怎么样,但在战略上,却是高出桑显和不止一筹。他发现隋军暂停攻势之后,立刻发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果断调整兵力部署,下令史万宝和盛彦师率军潜入已被攻破的两个营寨。

    二人率军分进,隋军正在生火做饭。唐军杀死隋军哨兵,很快重新夺回了阵地。

    桑显和闻询大惊,连饭也顾不得吃了,下令部下继续攻击。

    这场相吃而没吃上的饭,让隋军丧失了胜利的机会。

    刘文静凭险据守,尽量拖延时间以待援兵。虽然侥幸夺回了两个营寨,但这一仗唐军已经输了,也没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刘文静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让唐军输的更惨。

    此时桑显和下令发动攻击,而就在这时,一支四处巡弋的只有几百人的游骑兵,鬼使神差般地出现在隋军阵地的后方。

    这支部队不是唐军的援兵,只是一支散兵游勇。

    史万宝军多是关中盗匪组成,擅长打乱仗。今日战场之上,这群人也混战中眼看隋军强大,心中生惧,也不知道跑到了哪里,等到他们重回战场,已经出现在隋军的身后。

    这支部队的主将也算有见识,见此良机,立刻下令向隋军发起攻击。

    隋军正在向前,很多隋军还在营中,胡乱地吃着饭,整个阵型并没有展开,各部的攻击也没有展开。

    此时的隋军后背,正是最薄弱的时候。

    谁也想不到一支溃兵能够在关键时刻“游”到了隋军的背后,并且对毫无防备的隋军发起突然袭击。因此面对这支从天而降的敌人“援兵”,隋军士兵顿时惊慌失措、狼狈应对。

    正在向前冲击的军队也不知道身后发生了什么,眼看身后混乱,也纷纷回撤。于是隋军前后相拥,阵脚大乱。

    此时在军前的刘文静望着对面隋军的混乱,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过刘文静果断地认为这是一个破敌的好机会,于是下令全军出击,猛攻隋军。数万大军迅速攻击起来,隋军开始崩溃。

    桑显和约束不得军队,只得回撤。整个隋军或死或降,桑显和仅以身免,只身逃进潼关城内。

    这一战桑显和功败垂成、并且损兵折将,令隋军士气大降。

    最为关键的是,隋军对于胜利的希望,越来越小。

    屈突通也万分懊恼,这一败,几乎彻底断了他回师关中,救援长安的可能。前路断绝,后方的根据地蒲坂也被唐军包围,屈突通彻底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境。

    长安没了这支援军,失陷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李渊占领长安,其后果意味着什么,无需赘言。

    屈突通充满了绝望,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该怎么救他的大隋。

    这时刘文静得胜,又派人前来招降,屈突通仰天恸哭,说:“吾蒙国厚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唯有一死而已!”

    刘文静招降不果,有找到屈突通的一个家仆,令其前去劝降,但屈突通不为所动,反而将其诛杀。

    李渊又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阵前劝谕。屈突通远远地对着他儿子破口大骂道:“此贼何来?昔日与你为父子,今日与你为寇仇!”随即下令左右弓箭手射杀屈突寿。

    屈突通态度坚决,但一切不是屈突通可以改变的,潼关的局势仍旧一点点恶化下去。

第一百二十六章 河北援兵

    二月一日,一直在上党待命的黄明溥终于从上党出发,赶往河东。这两个月来,眼看着河东各处战场连战连捷,而黄明溥麾下数万主力待在上党,始终没有什么任务,他早就焦急难耐,度日如年了。

    黄明溥也数次去信兄长,请求参战,均被拒绝。黄明远还严厉训斥黄明溥,不要胡思乱想,接受指挥,等待命令。

    诸卫总管之中,黄明溥年龄最小,资历最差,除了异军突起的李靖,跟其他人相比,差距太大,其能做到一卫总管,与身份有很大关系,因此他憋着一口气,誓要做出点事业,所以求战之心才如此急切。

    一月底,黄明远来信,令其即刻赶赴潼关,不得有误。

    其实黄明远一早便定下了黄明溥的豹韬卫赶赴潼关支援,之所以等到现在,豹韬卫也一直没有动,就是等着屈突通屡屡遭挫之后,再雪中送炭。

    屈突通手中有数万兵力,俱是精锐,若是真让他返回长安,挡住李渊,这场大戏就没法唱了。

    长安不陷落,则天下之势如何向着黄明远希望的方向变化。

    黄明溥得令之后,心中大喜,立刻率部向南,出上党,经长平、河内,从洛阳西北方向渡河,赶往潼关。因为大河封冻,倒是便于渡河。

    到达陕县之后,黄明溥下令接管县城和位于此地的弘农宫、常平仓,获得了大批的物资和粮食。

    黄明溥手握数万大军,又有卫公之命,虽然不合规矩,但也没人敢拒绝。

    这时黄明远又传令到军中,命黄明溥在陕县稍待,等到二月十七日之后再继续向西。黄明溥虽然不解,但也不敢违背兄长的命令。

    十七日一早,黄明溥从陕县拔营,到二十日上午,黄明溥率部终于赶到潼关北关。

    见到黄明溥,屈突通大吃一惊,他本来已经准备率部向东,赶往东都了,实在没料想到河北隋军还能穿越山河险阻赶到潼关。

    听闻卫公特命黄明溥前来救援,这些日子一直忧心忡忡地屈突通,竟然老泪纵横。

    “卫公还没有忘了老夫啊!”

    诸将也是感激涕零,此时此刻,能相信的,也只有卫公了。

    黄明溥扶起屈突通,安慰道:“家兄听闻李渊造反,立刻调集河北军队,向河东进发。不过李渊贼子,实在胆大,竟然放弃老巢,直逼关中。家兄担心长安有失,遂命末将,马不停蹄地赶来支援,幸好老天保佑,老将军无事,潼关无事。”

    屈突通也平复心情,对黄明溥问道:“卫公可有什么命令?”

    黄明溥乃说道:“家兄让我告诉老将军,粮草、军械,俱无需担心,他必保证供应。至于老将军,尽可能地救援关中,保障代王的安全,最坏的结果,也要守住潼关,勿令李逆东进。”

    屈突通高兴地说道:“请卫公放心,老夫必不辱使命。”

    此时后路没了问题,屈突通的信心也来了。他本身就是一员良将,之前在潼关有些进退失据,实在是担心后路和长安的问题。现在多了近三万生力军,粮草物资也得以保障,他当然心安。

    屈突通便高兴地准备救援长安。

    这时黄明溥脸色难看地说道:“老将军一直在潼关御敌,消息不通。二月八日,李渊已经攻破长安,代王生死不知,右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等人俱死节。二月十三日,李渊在长安拥立一个六岁孩童为帝,改伪年号为义宁。”

    其实屈突通想到会有这一日,但听到黄明溥的话,还是如遭雷震。

    此时屈突通大哭起来:“李渊逆贼,吾誓与汝不两立。”

    其余右骁卫诸将,也纷纷哭了起来。

    长安失陷,国都沦丧。而代王失踪,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兵荒马乱之中,十有**已经死了。而且右骁卫很多人的家眷俱在长安,现在怕也是生死不知。

    “我对不起圣人,没有守好长安,没有保护好代王。”

    屈突通伤心地背过气去,好一会才舒缓过来。

    这时众人纷纷叫嚣着报仇。

    屈突通清醒过来,恢复了一丝清明,却是清楚,再出击长安,恐怕不成了。现在虽手中有五六万兵力,但必不是李渊对手。而且长安已失,再出击长安,已经没什么意义。当前最重要的,便是守住潼关。

    要想守住潼关,势必要夺回南关。

    屈突通便和黄明溥定计,趁着刘文静不知道隋军来了援军,由屈突通出击,吸引唐军注意力,而黄明溥则趁机突袭南关。

    黄明溥从之。

    于是屈突通率领右骁卫全部人马,出城迎战,只留齐洛率部守卫北关。

    刘文静闻听隋军出战,立刻率兵迎战。

    屈突通一开始,便命桑显和率领全部骑兵向西冲去,做出不与敌交战,意图甩开重围向西的的样子。

    刘文静见状,果然中计,心道屈突通这时候这老儿还不死心,于是命令史万宝、盛彦师部前去阻击桑显和。

    屈突通也指挥中军与刘文静鏖战在一起。

    双方鏖战一下午,不分胜负。

    到了傍晚,黄明溥趁着隋军不备,率军突然直袭南关,南关守军不多,立刻岌岌可危。

    这时刘文静战正酣,听闻隋军突袭南关,大吃一惊。立刻命人回援南关,但这时他才发现,手中的军队已经和隋军混战在一起了,根本抽调不出来。

    而屈突通听闻南关之战打响,心中大喜,便立刻下令,全军以更疯狂地态势对唐军发动攻击,务必牵制住对方的行动。

    此时的隋军没了后顾之忧,士气高涨,与唐军鏖战起来,也是拼命向前。刘文静急于甩开对方,反而落入下风。因其所部受困于与隋军的鏖战,始终无力支援南关。

    黄明溥率豹韬卫主力在南关对唐军发动猛烈的攻击,从傍晚一直打到二更,经过两个多时辰的攻击,终于占领南关。

    当隋军的旗帜在南关之上飘扬,隋军爆发了巨大的欢呼声,震得天空都在发颤。

    而对面的刘文静见之,心中大为失落,他知道大势已去,只得放弃救援南关,撤回营中。

    而屈突通见状,也收兵回关。

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战蓝田

    刘文静从抓获的一名俘虏中得知,隋军援兵已至,有数万之多,他大吃一惊。虽不清楚隋军援兵的底细,但数万援兵,使得他根本不敢出击,只得选择坚守。

    很快,李建成率部抵达潼关。

    李建成本应该早到,只是被位于蓝田关的卫文通、李仁政所部牵制。

    卫文通、李仁政等人当日从长安城南突围,因通往潼关的道路为唐军阻塞,便直奔蓝田而去。

    蓝田是长安东南方向的屏障。而且李渊怀疑卫文通等人带走了代王杨侑,因此立刻调集军队围攻蓝田。

    众人到达蓝田后,卫文通建议阴弘仁和驾部郎崔毗伽分别前往洛阳和河北求援,而他和李仁政、敬君弘则留在蓝田御敌。

    卫文通认为,李渊占领长安,必会向四方发布招抚谕令。而潼关和武关则是李渊东向最重要的道路。一旦他们逃回洛阳,将沿途要地放弃,李渊便可顺利冲出武关,冲进南阳盆地,整个河南、荆襄皆在李唐的打击范围之内,其势之大,到时候必定难制。

    而且蓝田位于长安附近,有一支隋军在此,李渊必不能忍受。他们先在蓝田御敌,李渊必调集大军围剿,如此便可为潼关的屈突大将军反攻长安争取时间。

    若蓝田不可守,他们可以从蓝田一路往南退,蓝田关,上洛,武关,总不能让李逆舒服了。

    众人也觉得有理。毕竟他们这几千人,逃回洛阳,也没多大意义,还不如占据蓝田,为大隋护住这条要道。

    卫文通让阴弘仁前往东都求援,但他本身并不抱太大希望。听说现在河南民乱沸腾,东都自顾不暇,哪有余力救援。所以他才让崔毗伽前往河北去见卫公。

    天下大乱如此,总得卫公来收拾乱局。崔毗伽出身博陵崔家,算起来还是卫公的表舅。

    阴弘仁、崔毗伽带着一众文官都离开了,只有敬君弘认为自己曾征战过沙场,表示留下。卫文通和李仁政、敬君弘商量一番,决定也退往蓝田关。

    蓝田一地,虽可拒守,但若是被唐军包围,恐不得突围,不如往南面的蓝田关(在今蓝田县城南通往蓝桥镇的山路六郎关处)守御。

    蓝田关原名峣关,北周明帝武成元年迁峣关于青泥故城(今陕西省蓝田县南7里)侧,改名青泥关。北周武帝建德三年改名蓝田关,以蓝田县为名,又简称为蓝关。到了大业元年又移置故峣关。

    蓝田关是控制蓝武道的雄关,恰好位于秦岭分水岭附近。蓝桥河水流湍急,从旁流过,山高沟深,地势险要,一关封道,万夫莫开。同时,还与武关相呼应,互为表里。

    卫文通眼看唐军汹汹而来,便带走城中守军,赶到了蓝田关。

    蓝天关本属于京兆治下,卫文通持兄长卫玄之令,顺利入关,并接掌此地。

    从蓝田关往南,便是上洛郡。

    卫文通自忖仅靠一个蓝田关,若无外部援助,是不可能抵抗的了隋军。若想坚守,必须得到上洛郡的支持。

    于是卫文通派人前往上洛郡,他赌太守没有反水。

    上洛郡太守乃是崔君肃。这自然不是一件普通的事,而是黄明远有意布置的。黄明远故意请求裴蕴调崔君肃为上洛郡太守,谁都知道黄明远与崔君肃不和,旁人还以为黄明远故意打击崔君肃。

    但黄明远的用意却是堵住关中另一条通向关东的道。崔君肃虽然与黄明远不睦,但跟李渊关系更差,是不会轻易投降对方的。

    黄明远也想安置自己人,但又太显眼了。

    崔君肃见到卫文通的使者,立刻往蓝田关送去一批物资,打李渊,他比谁都积极。

    崔君肃刚开始只是看不上李渊软了吧唧的样子,跟个女人一样。后来李渊数求鹰犬以进献天子,崔君肃越发觉得李渊是个只会阿谀奉承的奸佞之徒,对其更是不齿。即使后来李渊看起来不错,但崔君肃就是讨厌他。

    有些讨厌,没有原因。

    上洛郡尽是山地,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但崔君肃费尽心思,提供人力、物力,以帮着卫文通等人守御蓝田关。

    李建成带着大军赶到蓝田关下,此时的卫文通所部已经不是一群拼命逃窜的丧家之犬。摆脱了一众拖累,又成了一支强兵。

    这支部队只有四五千人,但却是向心力极强。之前那些心向李唐,或者心智不坚的,早就已经逃走了,愿意留下来的,都是忠于大隋的人。

    李建成命人搦战,卫文通坚守不出。

    李建成又命人蚁附攻城,然而蓝田关极其险峻。隋军居高临下,滚木礌石不要命地往下砸。蓝田关周围全是山区,也不缺这些东西。

    李建成率军攻城数日,也没法破城。

    这日李仁政麾下一员小校,秘密向李建成送信。蓝田关西侧有道山岭,极其险峻。卫文通兵力不足,没有在此驻守,可通过此地攻击蓝田关侧翼。

    李建成听后忙令人去查探此时,果真如此小校说得一般。

    于是李建成命令大将尔朱焕率领两千余人从山岭攀登而上。西侧山岭极其险峻,需要有人先攀上,然后放下绳子,众人才能跟上。

    唐军十多名擅长攀登的士兵登上山岭,放下数十道绳子,于是众人跟上。

    就在这时,突然有隋军杀出。

    山地上的唐军不过十多人,立刻被杀散。这时李仁政带着人登上山岭,见到山下尽是攀绳而上的唐军,于是李仁政令人砍断绳子,又用巨石、弓弩对着人群施放。尔朱焕所部,死伤无数,连尔朱焕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

    之前小校投降,乃是卫文通故意命人诈降,以引诱李建成中计。

    唐军损兵折将,碰了一鼻子灰。

    李建成恼怒,命人加紧攻打蓝田关。

    但有了上洛郡支援的蓝田关,非唐军短时间可以攻下的。而此时在潼关的刘文静不断向李建成求援。李建成忖度蓝田关虽难以攻下,然隋军只有守备之力,无进攻之力,比不得潼关紧急,于是命令大将杨屯继续围攻蓝田关,自率军赶往潼关。

第一百二十八章 南下汉中

    隋唐两军在潼关相持的时候,一直在扶风的左御卫大将军梁默也率军突围。

    长安迅速失陷,除了各种各样的因素,梁默的左御卫军主力不在长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大业八年底,扶风人唐弼、李弘芝等人在汧源造反,到了大业十二年,唐弼拥立李弘芝为天子,肆虐扶风。

    隋军几次征讨李弘芝,皆没有成功,而且这次叛乱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一直负责镇守关中的梁默见此,便亲自率军征讨。

    此时在金城造反的薛举也派遣长子薛仁杲进攻关中,位于汧源的唐弼腹背受敌,不能抵挡。而恰在此时薛举派遣使者诏谕唐弼,劝其归降。唐弼眼看势不能久,于是便杀了李弘芝,选择依附薛举。

    但薛仁杲根本看不上唐弼,也不是真心招降对方,于是趁着唐弼不备,袭破其军,尽收其众,唐弼仅率数百名骑兵逃走。

    此战之后,薛仁杲军势益盛,号为二十万众,筹划攻取长安。

    薛仁杲当然没有二十万兵马,但其兵马核心皆是陇右子弟,骁武过人,又多夹杂羌胡,因此战力惊人。

    梁默在盘龙山与薛仁杲交战,不敌,乃退回陈仓固守。

    此时李渊也入主关中,梁默大惊,便欲回师长安救援。然而窦抗的堂叔窦威、堂弟窦轨在虢县(今山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起兵,窦抗之弟扶风郡太守窦琎也投降李渊,其部拦住了梁默向西的道路。

    李世民攻略渭北,又命长孙顺德西进,阻拦梁默所部西援。

    梁默攻破虢县,又被挡在了郿县,前后数次攻击,皆不成功。此时左御卫军前有李唐军挡路,后有西秦薛仁杲军攻击,进退不得,陷入绝境。

    梁默乃屯兵五丈原。

    李世民见此,乃对众人说道:“梁默向东不能前进,向西没有退路,只得观望长安的战局变化才能采取下一步行动,我军已不必再顾虑他了。”于是率军迎击薛仁杲。

    此时的梁默的处境的确很尴尬。

    他本身是一卫大将军,若是向李渊投降,心中并不情愿;若是救援长安,只凭他手中这两三万人,却是力有不逮。

    正如李世民说的,他只得选择观望局势,才能继续下一步的行动。

    梁默在五丈原屯兵半月,粮食渐渐要耗尽。

    就在军中已经开始生乱的时候,有人自东方来,正是黄明远的堂弟黄明景。

    黄明景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一,今年二十三岁,在黄明远的幕府担任主簿。这次西来,黄明远为表诚意,也为了对其多加历练,所以派遣黄明景来见梁默。

    梁默是黄明远的旧将,自北伐的时候便常在麾下,黄明远对其性格很是了解。梁默勇则勇矣,也有忠诚,但战略上比较弱,没人指点,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梁默见到黄明景也是大喜。

    对于包括梁默、荆元恒、独孤览这些曾经在黄明远麾下,又曾独领一军的人,黄明远智计百出、算无遗策的本事,在这些人眼中,堪比神迹。

    “卫公可有什么指示?”

    “兄长让我给梁将军带来一封信。”

    梁默接过信件,赶忙打开,在他看来,此时黄明远的信件便是黑暗中的指路明灯。

    黄明远在信中给梁默讲述了一些现在的形势,又告诉他,李唐入主关中,势不可当,已经无法改变。为今之计,只有保存力量,等待反攻。而梁默最好率军南下汉中,堵住李唐向南的大门,以庇佑巴蜀。

    黄明远让梁默进军汉中,是防止李唐做大很重要的一环。

    历史上李渊占领关中,拥立起杨侑之后,打着义宁朝廷的旗号,一路招降纳叛,巴蜀、山南三十余郡,尽归降李唐。

    山南、巴蜀之地,数十年没有战争,土地肥沃,物产丰足,经济发达,人口充沛。历史上李渊可以在短时间内东征天下,巴蜀、山南之地给了李唐极大的支持。

    若是再让李唐像历史上那般占领巴蜀、山南之地,其势恐不可制也。

    所以黄明远非得提前布局巴蜀不可。

    只是巴蜀之地,素来是关陇世家的自留地,黄明远没来过这里,影响力极其微弱,能用的人更少。

    贸然往巴蜀之地安插人手,意义不大。一个人难道还能抵得过世家大族,因此只得依靠梁默这支军队。

    为了确保梁默进入汉中能够发挥作用,黄明远又在五年之前便调旧将涪陵郡太守焦方威为汉川郡太守。二人占据汉中地最膏腴的汉中平原,再加上左御卫数万人马,至少可以抵挡唐军一段时间。

    不得不说,为了坑死李唐,黄明远提前布局多年,很多棋子当初根本没人注意,但到了现在,都成了关键一步。

    穿越者的优势,或许便在于此。不是你比别人聪明,你是你能比旁人先出手。

    梁默看了黄明远的信,心中大喜,踯躅不前了这么久,终于有了方向和道路。

    于是梁默乃整点兵马,军中不愿跟随或者心向李唐的,皆为梁默所杀。梁默这个人,性格刚硬,甚至有些残暴,做事常不留余地。

    梁默率领两万多人马从褒斜道进入汉中,焦方威早得了黄明远的指令,命人前出留坝接应对方。

    斜谷道隶属于扶风郡,而褒谷道隶属于河池郡。

    梁默到了留坝,担心唐军会从褒谷或者是从河池进攻汉中,到时候汉川郡北侧将门户大开。

    于是梁默遂决定,突袭河池,控住陈仓道,方能守住汉中。

    河池郡太守是萧瑀,长安的诏令早到了他的手上,此时他也正在犹豫不绝,是否接受长安朝廷的诏令。梁默自东而来,迅速占领了梁泉县。

    这时萧瑀也不用犹豫了,只得跟梁默走了。

    梁默乃与焦方威商定,二人一守河池,一守汉川,互为犄角。

    而北面的李世民,与薛仁杲在虢县以东大战,薛仁杲大败,唐军斩首薛仁杲军数千首级,薛仁杲撤回陇右,唐军追击至陇坻而还。

    至此,李唐全取关中。

    然而李世民回师五丈原,准备围歼梁默之时,才发现梁默已经南下汉中,煮熟的鸭子飞了。

第一百二十九章 丰州军南下

    黄明远为了彻底将李渊扼杀在摇篮之中,给李唐设置了太多阻碍,而对于李唐威胁最大的,并不是潼关一线或者是蒲坂一线、汉中一线,因为这些军队多是据守,或者是与唐军相持,还没有对关中腹地产生威胁,真正插在李唐肚子上的一把刀是丰州军。

    作为黄明远的核心嫡系,自是承担着最艰巨的任务。

    似乎从黄明远离开丰州之后,丰州军便陷入了沉默之中,有些乏味可陈,但实际上,整个丰州,仍是按照黄明远的意志,快速向前发展。

    到今天,丰州除了为黄明远提供了数以千计的良吏,数以万计的工匠,还拥有北方最大的铁厂,最大的煤矿,最大的银矿,最大的内陆盐厂,最重要的军械生产地,最大的养马场,最大的棉花养殖基地,最大的蒲桃、寒瓜生产地,最大的蒲桃酒生产基地,最大的羊毛制品基地,最大的纺织基地·····等等等等。

    整个丰州,是天底下生机最盎然的地方。

    丰州二郡,人口从最初的几千户发展到今日的二十二万户。

    在这里,黄明远普及了十多年的识字教育,从老人到孩子,几乎都识得几个字。

    在这里,黄明远普及了预备役制度,提倡武风,整个丰州,十多万壮丁,拉出来便是一支军队。

    在这里,黄明远实行农场、马场等制度,不仅不需要中央提供粮食,每年还有盈余。

    在这里,才是黄明远真正的主场,真正的根基之地。

    李渊在晋阳起兵后,丰州也不可能再独善其身。虽然丰州是关中最重要的北方屏障,但因为阴山往北,还有安北都护府,所以此时丰州暂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

    黄明远乃下令,以丰州之兵建阴山卫。

    之前的龙骧、虎威、鹰扬、豹韬、控鹤、武骧六卫,皆是以动物作旗帜,也是以动物命名。但阴山卫不同,为表彰他们曾经的赫赫战功,以阴山命名,旗帜上绣着阴山与长城。

    阴山卫以黄明征为总管,以九原郡郡尉王虎臣和虎牙郎将左车轮为副总管。

    而原来的九原郡与榆林郡合并为九原郡,以阙谌为太守。而于崇担任关北转运使,兼领延安郡太守。

    虽然此时延安郡尚不在黄明远手中。

    丰州在编军队,包括九原、榆林二郡郡兵,再加上北宁、大利驻军,约两万三千人。

    黄明征和于崇又招募勇壮万人,补入军中。其中两万人为阴山卫,负责南下,而一万三千人为九原驻军,由阙谌统帅,负责镇守九原。

    九原之地,若单论面积,实际上比整个关中还大。

    九月三日,黄明征率领两万阴山卫南下。

    黄明远手中在关北的力量,除了九原、榆林两个嫡系郡,还掌握了盐川郡、朔方郡、雕阴郡的部分力量。

    但是三郡并不安稳。

    陈乂担任太守的盐川郡要好一些。盐川郡只辖五原(今陕西省定边县)一县,人口稀少,又因为其地有盐池,已经和九原郡合在一起,成为了丰州的养马之地和产盐基地。

    而朔方郡和雕阴郡,则比较混乱。

    尤其是雕阴郡,虽然之前上州属于丰州总管府,但郡中多豪强大族,黄明远离开之后,便有些镇不住了。

    后来绥州不再隶属丰州总管府,丰州对其的影响力更弱。

    丰州旧将王难敌为雕阴郡郡尉,而雕阴郡丞王才与其不和,其联合当地世家大族,打压王难敌。和平时期,王难敌虽然掌握郡中兵权,但也没法与王才对抗。

    王难敌在雕阴郡孤掌难鸣,遂率领郡中大部军队,以剿匪的名义,北上屯兵银城县(今陕西神木县东山旧城)。

    银城县产银,北面又是神木、府谷两大煤矿,王难敌屯兵银城县,正好卫戍银矿和煤矿。

    王才对此很是得意,自然独霸一郡。

    不过王难敌手中有兵,又背靠卫公,他也不敢得罪狠了,至少王难敌部的粮草、军械是不敢短缺的。

    今年入秋,北地大旱,粮食歉收。

    雕阴郡饥民暴涨,饿殍遍地。但此时王才就是不放粮,还指使手中官兵镇压反抗之人。于是郡中民怨沸腾,百姓思变。

    郡中人物郭子和,乃是同州蒲城(今陕西渭南)人,本为左翊卫鹰击郎将,因罪流放雕阴郡。他本就勇武,又家有钱财,所以平日里替人排忧解难,仗义疏财,很是知名。

    此时军中乱象跌生,郭子和便动了心思。

    他自问也是豪杰,如今天下大乱,如何甘愿在雕阴困守一生。于是郭子和召集弟弟郭子政、郭子端、郭子升等人,集结敢死之士十八人,偷偷攻打郡府。

    本来十八人攻打郡府,根本不够看,但郭子和乃趁夜偷袭,郡府毫无防备,竟让郭子和杀入后院,生擒了王才。

    郭子和带着王才到了人前,列举他不抚恤百姓的罪行,斩杀了他。郡中之人大惊,就连刘氏等为首的大家族也表示支持他,于是郭子和开仓赈济贫民,开启了造反生涯。

    郭子和占领郡治上县之后,便自称永乐王,建立年号为丑平,称他的父亲为太公,任命弟弟郭子政为尚书令,郭子端、郭子升为左右仆射,招募兵马数千,还拥有两千骑兵。

    此时在银城的王难敌听闻上县生变,乃率部南下,其部直抵开疆县(今陕西省米脂县东北)北。双方在此发生激战,隋军悍勇,更兼久经战事,郭子和不能敌,乃退守上县。

    王难敌乃屯兵开疆县,与郭子和对峙。

    黄明征从北宁南下,沿途八百里,昼夜兼程,十一日赶到开疆县城,与王难敌汇合。

    于是黄明征督兵包围上县。

    面对一夜之间出现的大批隋军,这个时候郭子和也有些清醒了。他虽然胸有大志,可才占领半个郡也敢称王称霸,真是找死。于是郭子和赶忙去掉王号,派其弟郭子升出城向黄明征投降。

    郭子和常在北方,如何不清楚丰州军的战斗力。面对在关北名声显赫的丰州军,郭子和也心中敬畏。

    丰州军遂兵不血刃,占领雕阴郡。

第一百三十章 占领朔方

    黄明征接受了郭子和的投降,进入上县。虽然没有处置郭子和一家,但是却将追随郭子和造反的世家大族全部诛灭。

    郭子和一个外地人,无官无职,能在雕阴郡造反,还诛杀郡丞,若是没有郡中豪强大族的支持是万万做不到的。

    雕阴郡因为地处北方,郡内之人,多是汉民与杂胡相混居。这些豪强大族,虽然家世地位不如中原世家大族,但多拥私兵,又修建坞堡,囤积粮食,收拢百姓,几乎如一地霸王。在汉家势力羸弱的时候,这些人分分钟便能掀起一场叛乱。

    后世雕阴郡的折家、杨家、王家等便是如此。

    黄明征清理这些追随郭子和叛乱的豪强大族,也是为了以后雕阴郡的安定,否则一旦大军离开,这些豪强大族又容易生乱。

    黄明征理由也很清奇。郭子和一个罪囚,率众造反,再正常不过。你们这些豪强大族,沐浴天恩,再参与造反,便是忘恩负义,岂可不杀。

    雕阴郡的豪强,除了有点实力,在世家之林中都排不上好,甚至没资格称为世家,只能算是土豪,清理也便清理了,根本不会影响舆论。

    当然这些豪强的抵抗也很激烈,虽然黄明征先诛杀了各家的首脑人物,但仍然费了很大心思,才平定这些豪强的动乱。这一次,丰州军光收降的私兵就三千多人,清理出隐户数千户,倒是大大增加了雕阴郡的人口。

    黄明征乃命张蕴古为雕阴郡郡丞领郡事,又命王难敌清剿郡中残匪。张蕴古是相州洹水人,后来被迁移到丰州,是丰州成均大学堂培养出的第一批人才,其人性聪敏,博涉群书,善缀文,强记忆,尤晓时务,为州闾所称。

    雕阴郡的问题不大,而隔壁朔方郡的事却很大。

    朔方郡原任郡尉是唐增著,后来由丰州出身的将领许义奉担任,而郡丞则是唐世宗。

    朔方郡其实是一个偏僻、狭小之地,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并不是一个造反的好地方。然而大业十一年,前鹰扬郎将梁师都却在此趁机造反。

    梁师都本名叫梁玄莫,是朔方人,世为该郡豪族,其父梁定早逝,为族叔梁毗所养。梁毗曾担任刑部尚书,摄御史大夫事,也是国之重臣。

    大业八年,因为堂侄梁文谦牵扯到杨玄感叛乱之事,梁师都受到牵连,被免官归乡。梁师都心中不忿,于是交结党徒,起为盗贼。

    天子在雁门之围后,天下越发混乱。而之后远走江都,梁师都得到消息,便聚拢群盗,诛杀朔方郡丞唐世宗,占据朔方郡造反。

    郡尉许义奉也兵败北逃。

    梁家作为朔方郡的大豪,实力强大,其影响力和手中私兵都比唐世宗要强。

    梁师都造反之后,自称大丞相。虎牙郎将张世隆率部征讨,被梁师都击败。然后梁师都向南征讨弘化、延安二郡,实力增长迅速。

    延安郡尽为梁师都占领,而弘化郡除了郡治合水县(今甘肃省庆阳市)为太守柳俭和关北讨捕大使丙粲二人凭险据守,其余诸县,尽被梁师都攻克。

    于是梁师都的声势震动整个关中。

    李渊在河东起兵,梁师都也起了入主关中的心思。梁家是安定大族,自东汉时便是五大后族之一,非李渊这个存疑的陇西李家人可比的。于是梁师都在延安郡即皇帝位,国号为梁,建元永隆。

    梁师都毕竟出身世家大族,非一般的草寇之流可比。为了笼络人心,制造天命,他掘地埋玉,等到祭祀的时候,再突然发现,以为祥瑞,于是众人皆以为梁师都乃是天命所归,于是人心尽附。

    若非陈乂在盐川郡驻有重兵,而梁师都一时也不敢轻易得罪丰州军,早挥师向西了。

    不过梁师都也畏惧北面的丰州军,为了抵抗对方,他派人前往突厥,以称臣的名义勾连突厥人攻打丰州。

    虽然突厥人畏惧不敢出击,但也给了梁师都巨大支持。

    此次黄明征南下,若想威胁关中,必先攻灭梁师都。

    梁师都虽然看起来席卷三郡,但实力并不强。陕北之地,土地贫瘠,人口稀少。这导致梁师都手中兵力,算是杂胡,满打满算不过两万余人,而且还无力扩充。这样的兵力,在中原连大盗都算不上。

    梁师都也看出了朔方郡的先天不足,无论他在怎么折腾,也没大用。于是为了扩充实力,梁师都拼命向南。尤其是听闻唐弼等人杀入关中,更是急不可耐,唯恐关中为旁人所得。

    此时梁国国中大部分军队都调动向南,朔方老巢只有其堂弟梁洛仁和大将张举、刘旻二人率领三千人马镇守。

    丰州军一直没有对朔方动手,使得梁师都放松了警惕。

    眼看梁军不备,黄明征命令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王虎臣统帅,从德静镇南下;一路由黄明征亲自统帅,从儒林县(治今陕西省横山区东党岔乡附近)沿着奢延水(今陕西无定河)直攻朔方郡治岩绿城(今陕西省白城子)。

    许义奉在兵败之后,退守德静镇,此时终于等到丰州主力。

    梁师都跟郭子和不同,二人的实力、根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所以许义奉虽为都尉,但朔方郡几乎姓梁,他也不得不兵败在梁师都手中。

    此时隋军汇合许义奉,在朔方郡有了向导。在许义奉的指引下,丰州军两路夹攻,势如破竹。驻守朔方郡的梁洛仁连战不敌,连城池都不守了,直接兵败南逃,而刘旻、张举二人,眼看形势不妙,也举长泽(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北)、宁朔(今陕西靖边县南)二县来降。

    于是整个朔方郡皆下。

    朔方郡不大,因为梁师都造反,整个朔方郡的一切都姓了梁。此时黄明征占领朔方,乃大肆清理梁家势力,被诛杀者有数百人之多。

    在此扎根数百年的梁氏,终于被清除掉。

    丰州军占领朔方郡,以丰州旧人宋会启为朔方郡郡丞领郡事,又命许义奉继续担任郡尉,而黄明征则率主力继续南下。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战金明

    此时梁师都正在攻略上郡,听闻老巢丢失,大惊失色,立刻率军返回救援。

    十月二十七日,双方战于金明县(治今陕西省安塞县东南沿河湾镇)。

    双方皆是远道而来,而梁师都所部尤为气势汹汹。

    此时双方列阵相对。

    大将李正宝劝道:“天子,黄明征乃是关北名将,跟着卫公东征西讨,很有声名,其麾下精锐,尽是当初的丰州军,不好对付。”

    梁师都却是不以为然道:“若是黄明远在此,我还想小心一番。黄明征靠着黄明远才成了将军,胆敢犯我边境,不好好教训他一番,岂不让人看清。什么丰州军,且看我今日破了他们。”

    梁师都这段时间连战连捷,骄矜之气也大涨,此时夸下海口,旁人也不敢劝。

    在梁师都看来,什么丰州军的能征善战,都是传说中的事情,而他自起兵以来,东征西讨,所向睥睨,也有资格看不起对方。

    这种骄矜,还不只是梁师都一人。

    而且梁师都最近新收降了稽胡刘嫟成部。刘嫟成乃是稽胡人刘迦论的部下,皇王刘迦论造反被屈突通镇压之后,其部也被屈突通诛杀殆尽。刘嫟成侥幸率一部逃窜游荡,无所依附,直到梁师都起事之后,便投降了梁师都。

    稽胡人凶狠残暴,极为善战,这也是梁师都此战的依仗之一。

    双方列阵,梁师都毫不退让,为了抢占先机,直接便下令大将辛獠儿率领主力骑兵猛攻隋军军阵。梁师都用兵,总喜欢猛攻猛打。若是经不起他开始的三斧头,便会直接被他冲垮。

    陕北高原的汉子,个个骨子里都带着杀气。

    于是梁军军阵,杀气腾腾。军中气势,气冲斗牛。

    辛獠儿率部猛冲,而隋军却守的密不透风。对于黄明征来说,虽然梁军的骑兵气势汹汹,但还不足以震动他。他北伐之时,数万骑兵的大会战都见过,更何况是梁军。较之突厥人,梁军还多有不足。

    黄明征命令骑兵分散两翼,又命长矛阵在前,弓弩手在后,摆出防御阵型御敌。

    这时刘旻见梁军来势汹汹,便主动请战。他新降隋军,自然希望多立战功,好稳住脚跟,因此也顾不得对面是故主了。

    黄明征虽只有三十三岁,却气势不弱。见刘旻主动请缨,便说道:“刘将军莫急,有将军杀敌的时候。既然梁师都喜欢冲锋陷阵,那就让他再叫嚣一会。”

    刘旻虽然不解,但也不敢反驳。

    正面辛獠儿冲得看似凶猛,但也有苦自知。隋军的弓弩阵实在太过强大,几乎如雨一般。即使有漏网之鱼冲到隋军阵前,那密不透风的长矛,也让人看得窒息。

    大批大批的梁军骑兵倒在了冲锋的路上,看得辛獠儿心都在滴血。但是别无办法,只得咬牙硬撑。

    梁军骑兵苦战不胜,战场之上,到处都是梁军骑兵的尸体。

    这种场面,是从梁师都到下面的士兵,全没有想到的。梁师都阴着脸,几乎都要喷火。

    李正宝又劝道:“天子,这样打不可,还是修整再战。”

    梁师都却是不许,又命刘嫟成率部继续冲锋。

    整个梁军的士气因为惨败,渐渐落到冰点。

    黄明征站在军后的高台之上,对面梁军的形势看得一清二楚。

    眼看经过一上午的战斗,对面梁军士气大降,已经再无之前的锐气,黄明征便知道隋军的反攻将要开始了。

    于是黄明征命令两翼骑兵前出,从两侧包围梁军骑兵。

    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举动,一旦攻击不顺,双方陷入僵持,骑兵队伍将会因为分作两处而被对方各个击破。

    只是此时的黄明征已经胜券在握。

    冲得最快的是刘旻,他一心希望立得战功,讨好黄明征,因此冲锋之时,别提多拼命。

    此时梁军士气早泄,辛獠儿的骑兵也疲惫不堪,面对隋军骑兵的突然杀出,立刻崩溃。辛獠儿在后根本压制不住,

    隋军开始乱了。

    梁师都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时有些慌了手脚。但他知道不能乱,决不能让隋军的阵势起来。

    梁师都已经不指望辛獠儿部,他传令刘嫟成,无论如何必须挡住隋军。

    左车轮率领隋军骑兵很快将辛獠儿部割裂,然后各个歼灭,整个战场就像是一场猎人与猎物的游戏一般。

    此时中军的黄明远眼看骑兵得胜,立刻命令步兵跟在骑兵之后压上。

    隋军的攻击几乎是如一副流畅的画卷一般,前后整洁而有序,看的梁军将领是目瞪口呆。

    刘嫟成跟在辛獠儿之后,很快也和隋军接战。

    本来刘嫟成以为凭借稽胡强大的战力,能够击败隋军,但眼看战场上一边倒的局势,也是无可奈何。稽胡的确悍勇,但多打顺风仗。此时在隋军的长矛、弓弩,铁蹄之下,也只得瑟瑟发抖。

    这时刘嫟成的儿子刘万全劝道:“阿耶,咱们撤吧!再打下去,就要全军覆没了。”

    其余诸将也纷纷上前。

    刘嫟成有些犹豫,他清楚,一旦他们撤退,整个中军空门大开,梁军必然大败。

    刘万全眼看父亲犹豫,上前抱着刘嫟成的大腿哭述道:“阿耶,梁师都之所以收纳我们,就是看上我们的战力。一旦族中勇士都死在这里,咱们在梁师都那就什么也不是了?阿耶,给咱们稽胡留点种吧!没得为他们汉人如此拼命。”

    儿子最后的话让刘嫟成有些震动,他仿佛又看到当初刘迦论死于乱军之中,稽胡人头筑城的京观让人胆寒的场面。

    刘嫟成此时再无半分犹豫,当即下令其部向南撤退。

    正如刘嫟成所预料的那样,他这一退,梁军再无反败为胜的可能。隋军骑兵沿着中军线直插梁师都的中军,前锋骑兵离着梁师都不过数十步。

    梁师都吓得有些心寒,立刻下令全军撤退。而逃本人,拔马便逃,一溜烟便没影了。

    梁师都一逃,整支军队再无胜利的可能,其余诸部也各自逃散保命。于是隋军趁机掩杀,大破梁军,直追至肤施(今陕西省延安市)城下。

第一百三十二章 内战内行

    梁师都狼狈逃回肤施,立刻选择坚守不出。对于隋军的强大,梁军上下都泄了气,以至于都无法升起抵抗的心思。

    梁师都更是心中惶恐,逃回肤施城中,其震荡的内心仍旧久久无法平静。

    不过对于这场大败,梁师都是不认为是他的责任,诸将在战场之上不奋勇争先,以致兵败,这是诸将的过错。于是梁师都在战后指责麾下诸将的畏战。

    诸将当然各自推诿。

    辛獠儿更是屈道:“天子明鉴,我等已经拼死力战了,若不是刘嫟成率先逃跑,我军也不会如此惨败。”

    一众人俱是袍泽,相互扯皮,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这时众人突然发现,与他们并不亲近的刘嫟成正是最好的替罪羊,况且对方一个人,势单力薄,因此诸将纷纷将责任推到他的身上。

    其实金明一败,刘嫟成的临阵逃脱有很大责任,甚至算是压倒骆驼的一根稻草,但是梁军本身在战前骄纵自傲,在战场上梁师都又几次应对失措,其失败也就成了必然。而刘嫟成的临阵逃脱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没有刘嫟成,梁军也会大败。

    不过梁师都也需要一个出气口,来推卸他的指挥失误,因此提起刘嫟成,他是恨得咬牙切齿。

    然而愤恨归愤恨,梁师都却不敢对刘嫟成动手。

    刘嫟成手中稽胡兵实力强盛,兵败之时,刘嫟成也随着梁军退回肤施城。梁师都虽然愤恨刘嫟成,但也惧他势大,因此不敢跟他撕破脸皮。

    梁师都的堂弟梁玄恕看出兄长的心思,于是劝道:“金明一战,若非刘嫟成临战脱逃,我军必胜。今刘嫟成犯此大过,不思己罪,却仍洋洋自得,无君无父,若不重处,如何使众人信服?”

    梁师都只得说道:“非是我不想处置此人,只是稽胡人有数千,占了我军的半数。一旦引得刘嫟成倒戈,则延安必不得守。”

    梁玄恕却是说道:“困守孤城,如何能胜。听闻金城人薛举在郡中起事,声势颇大。兄长何不向弘化郡方向转移,然后西连薛举,以对抗黄明征,必能得胜。”

    梁师都却是有些犹豫。他之前占据三郡,其势并不弱于薛举,今一朝兵败,逃往弘化,虽说是与薛举和盟,但其实就是仰薛举之鼻息,这让素来高傲的梁师都极不情愿。

    梁师都犹豫再三,乃说道:“此事再说。”他还是寄希望守住延安郡。

    梁师都决心守住肤施城,但麾下的将领却并不这么认为。今日一战,隋军万马奔腾,如泰山压顶、长河如海一般的气势,着实让他们精悍。

    而且隋军骑兵,几乎尽着铁甲,这也是今日与梁军交战时,梁军兵败如山倒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虎视眈眈的隋军,不少人心中便起了别样的心思。

    辛獠儿、李正宝、冯端都是梁师都麾下大将,但是金明一战,着实让三人震动,于是在接到刘旻给三人的劝降信之后,三人便有些坐不住了。

    刘旻与李正宝交好,投降黄明征之后,便请求劝降李正宝等人,但黄明征当时并没有同意。

    金明一战后,黄明征觉得对方已经感受到隋军的强盛,时机到了,于是命刘旻给三人写信招降。

    黄明征许诺三人投降之后,还能继续在隋军之中领兵,而且三人的家财、士兵大隋皆不会动。

    三人对此很是动心,于是便商量着投降之事。

    只是梁师都手中的兵力多掌握在亲族手中,三人虽是大将,但身边有不少梁师都的亲信,想开城投降并不是一件易事。

    而且之前退回肤施之后,梁师都担心有人叛乱,便命亲族之兵分守四门,三人对此皆插不上手。

    这时李正宝建议,金明一战后,梁师都对刘嫟成很是不满,只是受制于稽胡人战力强悍,投鼠忌器,所以才放任刘嫟成不顾。但双方几乎没有什么信任,各自提防,若是趁机挑唆梁师都对刘嫟成动手,必能引得肤施城内生乱。

    辛獠儿、冯端二人皆是同意。

    于是李正宝让辛獠儿前去面见梁师都,告发稽胡人有心投降隋军,并准备以肤施城为筹码。

    梁师都听了果然大吃一惊,他本就不信任稽胡人,此时听闻这个消息,第一反应不是确认真假,而是想着如何对付稽胡人。

    梁师都的麾下,以李正宝最为多智,于是梁师都乃召李正宝问策。

    李正宝见到梁师都,听闻这个消息,故意装作大吃一惊,并说道:“刘嫟成兵败来降,如丧家之犬,是天子不嫌弃他卑鄙,委以重任。今此贼狼子野心,竟然敢背叛天子,真是大贼,若不尽早除之,必为大害也。”

    梁师都听了李正宝的话,也是一股怨气上来。李正宝不说,他都不知道自己对刘嫟成这么好,而刘嫟成敢背叛自己,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正宝别有用心地劝着梁师都,倒是让梁师都更加忌恨刘嫟成,至于辛獠儿所言的真假,他早忘了去证实了。

    不过梁师都也不傻,刘嫟成不是那么容易杀的。

    这时梁玄恕眼见兄长又是迟疑,立刻说道:“兄长,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兄长要是不尽早诛杀刘嫟成,则我等要尽成为隋军的阶下囚。兄长对他手下留情,但他可未必对兄长留情。”

    “杀,杀,难道我不想杀了刘嫟成,可城外尚有隋军,城中一乱,岂不是让隋军得利。”

    这时李正宝知道梁师都担忧什么,便说道:“天子明鉴,刘嫟成不过一跳梁小丑,杀之如诛一狗也。然刘嫟成手下一众稽胡,的确凶悍,若是我军诛杀刘嫟成,则稽胡必然生乱。不若将刘嫟成诓进宫中诛杀,至于那些稽胡,以受赏的名义,邀入内城,然后分批诛杀,则必然不会生乱。”

    梁师都听了大喜,于是允之。

    不得不说,有些人外战不一定外行,但内战一定内行。金明之败后,梁军兵败如山倒,惶惶如丧家之犬。这个时候,梁师都不想着如何加强防御,对抗隋军,反而准备对内清洗,其势如何不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