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三十三章 手段了得

    刘嫟成知道金明一战梁师都对他不满,因此一直待在军中,轻易不去梁师都面前讨嫌。若非他麾下一众稽胡无处可去,他早就另投他处了。

    近百年来,稽胡人屡屡为乱,几乎未曾断绝,因此导致中央政府对其深恶痛绝。否则屈突通平定刘迦论叛乱时,也不会筑造京观了。

    因此当前稽胡人名声实在太差,除了梁师都,实在是无处可依。

    这日一早,刘嫟成正在军中与儿子演武,便听闻有宫中内侍来宣旨,“天子召见,商议突围之事”。

    刘嫟成听闻要突围,当即便准备前往皇宫。

    这时刘嫟成的儿子刘万全说道:“父亲只身前往皇宫,只恐不得安全,要不称病不去,由儿子代替父亲。”

    刘嫟成笑道:“你怕是多虑了,这都什么时候了,梁师都如何敢杀我。我稽胡大军占梁军的四成,梁师都难道不怕我军生乱,丢了肤施城?”

    刘万全想了想,倒也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无论何时,手中有兵便不慌。

    于是刘嫟成便前往皇宫。

    梁师都的皇宫,虽然只是延安郡衙改的,但既然叫皇宫,自是有皇宫的规矩。于是刘嫟成交出了武器,而一众护卫也只能留在宫门外守候。

    刘嫟成有条不紊地入宫,沿途碰到一些梁国将领,也不搭话。他和这些梁国将领关系本就不好,也没必要过于迁就他们。

    当然,对方也不与刘嫟成搭话,尽皆绕开他前行。

    刘嫟成进了正殿,忽然身后的宫门便被关上。

    刘嫟成一惊,回头一看,后面竟然没人。他心知不对,就要返回,就在这时梁敬恕带着一众士兵突然出现,拦住了刘嫟成。

    梁敬恕对着刘嫟成厉声呵斥道:“刘嫟成,你勾结暴隋,阴谋叛变,今日罪迹败露,还不快快认罪。”

    “胡说八道!”

    刘嫟成心知大惊,虽然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但也明白,今日的局面,对他不利,于是他立刻向往后退。

    但是梁敬恕一心要除掉刘嫟成,如何能如他愿。

    刘嫟成一动,梁敬恕便向后一伸手,接着身后一众人上前,对着刘嫟成纷纷放箭。刘嫟成毫无遮蔽,立刻被乱箭射中,成了一个刺猬。

    梁敬恕来到刘嫟成身前,让人砍下已经咽气的刘嫟成的脑袋,然后去向梁师都复命。

    梁师都听闻刘嫟成身死,只说道:“此贼也有今日。”

    而在宫中诛杀刘嫟成的同时,梁洛仁、李正宝等人也前往稽胡人的军营。

    刘万全见到李正宝,便问道:“将军不在宫中议事,来此有何贵干?”

    李正宝在梁军中结交广泛,名声也不错,算是刘氏父子在梁军之中仅有的能攀谈的几人。

    李正宝便说道:“刘将军,宫中议事尚未结束,我是受天子之命来军中劳军的。”

    “劳军?”

    李正宝见刘万全不解,便说道:“大军突围在即,此前战败,诸将士士气多有低落,天子犒劳诸将士以增加士气,也是应有之事。”

    刘万全没有怀疑,便说道:“劳烦李将军了。”

    李正宝便说道:“还请将军点齐军中兵将,前往府库受赏。”

    “还要前往府库?”

    刘万全有些皱眉。

    李正宝却始终是和颜悦色的样子,说道:“天子说了,为了避免有克扣现象发生,诸将士皆需亲往府库受赏,务必要将赏赐落到每个人的手中。这一次天子下令,每人钱一万,布五匹,将领以级别递增,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赏赐。”

    刘万全也不懂赏赐的圈圈绕绕,听李万宝这么说,也便信了。于是便将麾下的稽胡士兵集结到校场之上。

    稽胡之兵,密密麻麻的一片,约有三四千人。这些稽胡,没什么纪律性,多靠本能厮杀,于是显得有些混乱。

    李正宝引着一行人前往府库,沿途也遇到不少梁军,皆云是要前往府库受赏,于是稽胡人更不怀疑。

    到了府库,之前已经有不少人。

    府库有三个门,其中一个门前空着。李正宝解释道“此门是负责稽胡军队的受赏”,并要求稽胡人排成整齐地队列,每次十人入内领取赏赐。、

    刘万全不解,李正宝便说道:“列队依次入内,是希望受赏之事能够有序。否则人人哄抢,成何体统。”

    刘万全不以为然,觉得汉人就是花样多,老是弄些没用的东西。

    不一会,门口的守军要求第二队进入。

    刘万全便再问道:“为何不见之前进去的人出来”?

    李正宝答道:“此库有后门,从前门进,后门出,乃是正理,否则都从一个门进出,岂不拥挤。而且府库之后便是西校场,我已命受赏之人在西校场待命,过会天子会亲自前来训话。”

    刘万全听了有些头大,抱怨道:“不就是发点赏赐,怎么这么麻烦?”

    李正宝也不以刘万全的态度而恼怒,仍是笑道:“既然已是国家,自然该有国家的气度和规章。我汉人素来以礼仪为先,依照礼法行事,也是应有之事。”

    刘万全嘟囔了两句,虽然不满,也没多说。

    就这样不知不觉一个多时辰过去了,已经进去了一小半人。刘万全当然不能进去跟部下抢赏赐,于是一直待在门外。

    于是刘万全坐在府库前的台阶上,看着一批一批进入的部下,有些无所适从。

    此时寒风吹过,有些冷得厉害,甚至还有一些刺鼻。

    刘万全便随口说道:“哪里来的血腥气,怎么这么浓烈啊?”

    “少族长也闻到了。”这时一个部下答道,“我闻着血腥味似乎是从府库之中传来了。不过这青天白日的,怎么会有血腥之气,还以为是我魔怔了。”

    刘万全有些一愣,却是放在心上。这么浓烈的血腥气,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绝不是凭空而来的。仔细想想今天的事情,他总觉得不对劲。

    于是刘万全对此人说道:“你且进去看看怎么回事,一会不要去校场,直接回来向我禀报。”

    这时刘万全又让人前往皇宫,看看父亲议事是否结束了。

    做完这些,刘万全隐隐约约的,心头有些不安。

第一百三十四章 梁军故人

    又过了近半个时辰,之前进去的那人到现在也没有回来,刘万全有些坐立不安。而且刚才派往西校场的人也没有回来。

    刘万全确定府库之中怕是出事了,他恨不得立刻冲进去探个究竟。。

    只是刘万全一众人来府库受赏,既没有穿铠甲,也没有执兵器。他很清楚,若是现在翻脸,必然不敌对方,于是计上心头,便对众人说道:“刚才营内有人来报,言营中失火,众人且随我去救火。”

    于是又让人向李正宝解释,火情刻不容缓,等救火完毕,再来领赏。说着也不管李正宝是否答应,便带着人要走。

    李正宝一愣,立刻反应过来,今日之事,必是被刘万宝发现了。毕竟他将府库周围看的苍蝇都飞不过来,刘万全派出的人也早就被抓拿了,就是真的失火了,谁来跟他报信。

    正常情况下,李正宝要稳住对方,但李正宝却并不这样做。

    稽胡人本就是李正宝算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李正宝几人的计划中,等将稽胡人杀得差不多了,便故意卖个破绽给刘万全,使其带领城中剩余的稽胡人生乱,然后趁机引隋军入城。现在虽然稽胡人还剩很多,但也只是会加剧与梁军战斗的激烈,因此他现在便是趁此良机,故意挑乱。

    于是李正宝高声喊道:“稽胡人要阴谋作乱,给我杀啊!”

    李正宝一声令下,之前被布置在延安郡府库周围的梁军,纷纷向稽胡人发起攻击。

    刘万全没想到梁军会直接动手,而稽胡人也是措不及防,无数人还是惊恐之中,便死于血泊之中。

    刘万全知道此时无甲、无兵器,必打不过梁军,于是高声喊道:“往大营撤!”

    稽胡人跟着刘万全往营中一路退去,而原本应该将稽胡人团团围住的包围圈,此时竟然露出一个破绽,于是稽胡人虽然伤亡惨重,但却有不少人成功突出营中。

    李正宝布置的防御,自是会给稽胡人留下一口气。

    梁军没有预料到稽胡人会杀回军营,于是并没有提前对稽胡军营进行包围。等到梁洛仁追杀到稽胡人军营外,已经晚了。

    跟着刘万全逃回去的稽胡人不到千人。但这近千人,今日是死里逃生,对梁军充满了仇恨,于是在刘万全的统率下,皆如狼似虎一般凶猛。

    于是双方,在稽胡军营内外,激烈地战斗在一起。

    刘嫟成被杀死,稽胡人也中计,梁师都本在自己的伪皇宫中悠然自得,听闻稽胡兵生乱,大吃一惊。但此时也顾不得其它,只得命令各部围剿稽胡叛军。

    刘万全也知道这次情况凶险,一旦落败,为梁军所破,必然是举族覆灭,因此面对梁军,誓死抵抗,梁军虽多,但一时也没法击败稽胡。

    梁师都担心迟则生变,因此又调动更多的军队前来围观,倒是使得城防之力,极其薄弱。

    此时梁军和稽胡人都拼尽了全力,而始作俑者的李正宝等人,却满是得意。乱吧!城中越来,他们越能浑水摸鱼。

    因为城中混乱,也没人注意到李正宝。

    李正宝带着麾下心腹部队来到西门。西门之兵尽被调去围攻稽胡人去了,守备在城墙上的只有一小部分人。

    守城的是一个卫将军,看着官挺高,其实手中只有几百人。

    李正宝官拜大梁右骁卫大将军,自是非此人可比。

    李正宝便告诉守军,自己奉天子之命,前来接管西门,而守军则去增援围攻稽胡之兵。

    西门守军有些不解,既是要增援,也该是李正宝去增援,何必舍近求远,让李正宝来和他换防。但是李正宝官高,他也不敢反对,立刻从城头上撤下,向城中而去。

    李正宝命令部下接管西门。

    而此时冯端也率军赶来了。之前与稽胡人酣战,冯端直接带着人来西门,即使有人注意,也自顾不暇。李正宝命人打开城门,送冯端出城,前往隋军军营。

    几人之前担心暴露,甚至连隋军都没有联系。

    冯端出了城,直奔隋军大营。

    肤施城中的乱象瞒不住隋军,黄明征也正纳闷,准备派人去探个究竟,而此时便有人引着冯端前来。

    黄明征不认识冯端,但冯端却认识黄明征。见到黄明征,冯端便跪地说道:“末将榆林骠骑府步兵第二团右旅丙队都督冯端,见过将军。”

    听闻冯端自称是丰州旧将,黄明征来了兴趣,立刻问道:“你是榆林骠骑府的,参加过什么战斗?”

    这也是丰州将领相互询问身份的一种方式,参加过冠军山大战的自然比参加过北伐的厉害,而若是有幸参加过大同保卫战,则算是真正的根正苗红了。

    冯端听到黄明征询问,立刻说道:“末将是仁寿元年参的军,后来有幸跟着西河侯北伐,立有微功,因此战后官拜都督。”

    “仁寿元年的兵,也算是老人了。”

    黄明征便又问道:“你也是丰州老人,若是一直在丰州,最差也得做个鹰扬郎将了,如何跟着梁师都这等逆贼进行谋反之事?须知丰州将士,最讲究忠义,你的忠义之心去了哪里?”

    黄明征说到最后,厉声呵斥,冯端吓了一跳,连忙叩首道:“将军明鉴。末将在北伐之后,被朔方郡都尉唐公调任朔方,后来担任长泽县(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北)尉。梁师都在郡中造反,一郡大户尽皆相随。末将当时没有办法,只得虚与委蛇。今将军率部南下,冯端不敢阻挡,所以和李正宝一起在城中制造混乱,引将军入城。”

    “这李正宝又是谁?”

    “李正宝乃是榆林骠骑府铠曹吏,后来和末将一同前往朔方,担任朔方郡兵曹行参军。混乱梁军的计策,俱是李正宝出谋。现在肤施城西门为李正宝所占据,等待将军率部前往”

    黄明征心知,这二人之中,怕是那个李正宝才是真正的主使,驱虎吞狼,果然是好算计啊。

    “二人不管有什么心思,但这是一次破城的好机会。”

    黄明征乃答应冯端的请降,又点起军中兵马,向肤施城西门而去。

第一百三十五章 生擒敌酋

    黄明征命王虎臣为先锋,冯端为向导,率五千人马先行,而自统率阴山卫主力紧随其后。

    行军司马陈文约劝道:“冯端的身份真假难说,即使他真为丰州旧将出身,但已出丰州,又加入贼军,也难以让人相信。且冯端等人之前几度机会不曾投降,今势屈而来,恐为诈也。”

    黄明征说道:“我岂不知冯端等人不可轻信,但不得不承认,此次是破肤施城最好的机会了。况我军较之梁军,占据优势,只要夺下城门,则肤施城必破,为此冒些险是可以的。”

    王虎臣跟着冯端一路来到城下。

    这时城头的李正宝见到城下来人,立刻打开城门,引隋军入内。

    王虎臣让人入城,然后登上城墙,接管整个西城门。李正宝身边俱是亲信,因此见状也不抵抗。

    于是隋军乃完全占据城门与城墙。

    此时黄明征也赶到城下,眼看王虎臣进展顺利,放下心来,便下令全军入城。

    这时冯端带着李正宝来见黄明征。

    李正宝上前拜道:“末将榆林骠骑府铠曹上吏李正宝拜见将军。”

    黄明征上前将李正宝扶起,一副高兴地样子说道:“正宝智破梁逆,真大涨我丰州将士威风啊。”

    李正宝和冯端听了更是欣喜。黄明征一句话,便承认了李正宝和冯端二人丰州旧将的身份,往后在丰州军中,不用再担心了。

    李正宝此时想在黄明征身边多表现一下,于是带着隋军骑兵往梁师都的皇宫而去。

    此时城中的梁军还正与稽胡人血战,一众稽胡其势已经陷入危局。其大营早被攻破,刘万全只得带着几个人在几处栅栏处依托地形抵抗。

    但刘万全和一种稽胡人也知道没有退路,因此虽然摇摇欲坠,但仍在咬着牙勉力支持。

    在阵前督战的梁师都已经杀了两个攻击不利的将领,但仍然没能扑灭稽胡人。

    之前已经有北门守军,前来禀报,隋军大营有大规模的调动,梁师都心中更是忧心忡忡。但此时骑虎难下,为求速胜,他不得不亲自前来督战。

    就在这时,梁敬恕哭诉着来到梁师都的身前大喊道:“兄长,隋军入城了。其直奔皇宫而去,皇宫守不住了。”

    梁敬恕奉命守卫皇宫,但隋军一到,还未交战,他便立刻逃走,着实是对隋军丧了胆魄。

    梁师都听闻隋军入城,如遭雷击。这四门守备的好好的,隋军如何入的城?

    “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隋军已经入城,再纠结这些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这时大将辛獠儿上前说道:“天子,快撤吧,隋军既然入城,我军必然不敌,没必要在此白白消耗。我军还有弘化郡,只要突围而出,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梁敬恕听了,也赶紧说道:“兄长,辛将军说得对。咱们前往弘化郡,联络薛举,联络突厥人,联络李唐,总能有得胜的机会。”

    梁师都为二人劝动,便下令全军突围。

    此时城中各部因为围攻稽胡,上下混乱,梁师都也没法传令诸部突围。只得命众将士大喊“往西门突围。”

    此时梁师都尚不清楚丢的是西门。

    辛獠儿护着梁师都往西门而去,迎头便撞上了隋军骑兵。

    梁师都大惊,眼看隋军众多,一眼望不到头,甚至没有接战,便转头向南。可到了南门,隋军已经将其占领了。

    黄明征入城之后,便分遣诸部抢占各处城门,就是准备一网打尽。

    梁师都见南门失守,无心恋战,又往东门而去。而此时攻打皇宫没有找到梁师都的李正宝也带着军队往南门赶来,双方正好相遇。

    梁师都见到李正宝,知道其背叛了自己,破口大骂。

    李正宝也不对昔日的主公留手,命令部队上前围攻梁师都,梁师都只得命身边亲卫迎击。

    双方在街巷中混战,李正宝趁着梁师都不被,张弓搭箭,向其射去,这一箭正中梁师都肩膀。梁师都一个趔趄,差一点落马。

    梁师都的亲兵见梁师都受伤,纷纷回马护卫。但他们本就在激战之中,立刻被隋军杀败。

    此时梁师都见形势危急,也知道若是杀不出重围,等隋军主力包围过来,自己就走不了了。于是命身边所有亲卫都上前开道,身边只留下了数人。

    望着身边稀稀落落地护卫,梁师都也不禁悲从中来。想自己纵横关北,也是一时之雄,如何竟落到这种地步。

    此时梁师都的身边只有辛獠儿一员大将,眼看辛獠儿用身子将他护住,持刀护卫。梁师都不禁感叹道:“到了此时,方见獠儿忠义,若朕能突围而出,必与獠儿共享富贵。”

    这时辛獠儿说道:“天子勿忧,我知一条小道,可以出城,且让诸位在此为天子殿后,我护着天子从此道出城。”

    梁师都大喜,也忙跟着辛獠儿拔马便走。只要能出城,他做什么都愿意。

    辛獠儿带着梁师都一路来到一处罕无人迹的巷子了,梁师都便问道:“獠儿,此处如何出城?”

    辛獠儿便说道:“天子,我等如此装扮,只要出城,便是隋军的靶子。还请天子换了常人衣服,再行突围。这时我的一处外宅,无人知晓。”

    “对!对!还是獠儿想的周全。”

    梁师都跟着辛獠儿进了院子,辛獠儿将其引入正堂,其余人皆守在院子中。

    就在这时,一阵箭响,院子中的十多名梁师都护卫,尽被射死。梁师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便见屋子里冲出十多人,七手八脚,将梁师都按倒,然后五花大绑起来。

    辛獠儿也是李正宝的同谋,掩饰了这么久,就是希望可以生擒了梁师都,获得最大功劳。而这处宅子,便是几人提前布置起来生擒梁师都的。

    此时梁师都破口大骂,辛獠儿根本不在意,随手拿起一块破布,堵住梁师都的口。这辛獠儿粗暴的很,一块抹布直把梁师都噎得翻白眼。

    梁师都哪里受过这种屈辱,心中气不过,竟然一翻白眼,直接晕了过去。

    辛獠儿可不顾老主公的难受,让人抬着绑的结结实实的梁师都,往西门而去。

第一百三十六章 隋唐局势

    隋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攻破肤施城,战后李正宝、冯端、辛獠儿等人皆以战功率部编入隋军之中。

    至于梁师都,虽然啸聚一方,但本质上仍是一个贼匪。这种人,活着送到信都还不太好处理,于是被黄明征下令斩首之后,首级送往信都。

    梁师都本以为自己还对隋军有用,无论如何也得被招降。谁曾想隋军根本看不上他,刑场之上,任凭梁师都如何挣扎,也逃不脱临头一刀。

    其实处置起来最麻烦的还是稽胡人刘万全部。其部在梁军的打击下,只剩下数百人,隋军入城之后,刘万全便带着残部向隋军投降。

    完全是因为刘万全投降的快,隋军又不好屠杀俘虏。

    黄明征虽然没有诛杀这些稽胡人,但将其置于李正宝麾下,其部众也被打乱。想来有李正宝看着,这些稽胡人也不会出现大问题。

    隋军占领延安,又诛杀了梁师都,整个梁国政权便宣告覆灭。虽然梁国尚存一个并不完整的弘化郡。

    很快负责围攻弘化郡郡城的伪梁大行台白伏愿、梁师都堂弟梁洛仁率领其麾下将领贺遂、索周等人投降。

    于是以白伏愿为虎贲郎将,梁洛仁为虎牙郎将,二人暂时屯驻弘化郡。虽然白伏愿投降,但大隋对弘化郡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黄明征要兵牙关中,暂时无力顾及弘化郡。

    不过黄明征仍以将领李日清率兵两千,赶往合水县,既是支援,也算是护住大军侧翼。

    关北苦寒,天气严峻。黄明征在延安郡修整半月,十二月二十三日,黄明征率军继续南下,兵临上郡。

    上郡太守乃是虞荷。虞荷曾经担任过上谷郡太守,但天子巡幸上谷之时,因供给不足,被杨广怒而免官。虞荷的堂兄为虞世基,在虞世基的帮衬下,又复为上郡太守。

    此时正是李渊入主关中的时候,虞荷在上郡,听闻李渊造反,将要进入关中,正惶惶不安。他有心投降,又担心出身江南,其堂兄虞世基更是恶名在外,未必得到李渊信重。因此犹犹豫豫,不能自已。

    黄明征所部南下,直趋洛交县(今陕西省富县)。

    虞荷不敢抗拒,遂开门迎黄明征进入。

    黄明征入城之后,接手了上郡文武大权。虞荷也不敢反抗,只得任黄明征施行。

    从上郡往南,便是关中之地。

    黄明远给黄明征的命令便是勒兵上郡,南拒李唐。

    其实黄明征从上郡南下,入主关中的优势比李渊还大。但一方面黄明征手中兵力不足,一方面丰州军在关中没有什么影响力,也无支持之人。若是贸然进入关中,很可能一脚陷入泥潭之中。

    黄明征留在上郡,正好和河东、潼关曾犄角之势。

    黄明远又设关北都督府,辖制上郡、延安郡、雕阴郡、弘化郡、朔方郡、盐川郡六郡军事。

    以黄明征为都督,兼领上郡太守,至于虞荷,调往信都。

    又以陈乂为副都督,防御西面的灵武郡。

    又调王难敌为阴山卫副总管。

    一月十五日,黄明征命王虎臣率一军人马南下京兆郡的宜君县,领京兆都尉,屯兵凤凰谷。凤凰谷是从京兆北上关北的要冲,也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之地。居高临下,俯瞰关中,宛如一把利刃,插在了关中的腹部。

    李渊入主关中之时,虽然命其子李世民尽收渭北诸县。但因为主要目标还是关中,因此李世民只是占领了泾阳等县城,无暇北上。

    等到李渊占领长安,又命李神通、柴绍、武士彟等人收取关北之郡的时候,才发现丰州军主力已经进入京兆了。

    李渊大为震惶,忙令御敌。

    但与此同时,薛举的北路军也逼近泾州。李渊无奈,只得命柴绍等人前去迎击。幸好李世民在扶风击败了薛仁杲,薛举担心北路军孤军深入,命其部撤回,这才使得关中没有被十面围攻。

    但李渊担心薛举再次从泾州入侵,只得在此屯驻大批兵力,北面的黄明征部只得稍待。

    入了三月之后,张文远屯兵河东,刘文静亦兵败潼关,整个关中一片震荡,李渊更是无力出兵宜君了。

    当然隋军也无力攻打关中。

    自去年九月开始,张文远、刘云芳、黄明征、严孝武、黄明溥五路大军,转战河东、关北等地,约大半年的时间,前后动用兵马接近二十万,消耗的粮草更是不计其数。

    现在看似李渊在关中疲于应付,但关中关陇世家无数,紧急情况下,也能拉出十多万军队,再加上关中府库充盈,一旦隋发动全面攻击,李唐凭险据守,未必会输。

    现在黄明远的计划便是分数路困死关中,不把李渊消耗的筋疲力竭,他是不会轻易动手。

    而到了对关中出兵之时,便是雷霆万钧,横扫千军如卷席了。

    当然到现在这个局势,李渊也很清楚自己面临的困境。他不得不赞叹黄明远真是好手段,看似漫不经心,但转眼之间,自己费尽心思的战果,全都落入黄明远手中。他甚至有些后悔贸然起兵,竟落到这个地步。

    但李渊心性坚韧,虽然心中后悔,但也只得一条道走下去。

    于是李渊命长子李建成总揽同州、华州、潼关之兵,抵御河东、潼关的隋军;

    又命次子李世民总揽岐州、陇州、泾州、宁州、邠州等地之兵,抵御薛举;

    又命堂弟李孝基屯兵蓝田,抵御上洛之隋兵;

    又命李神通屯兵泾阳,抵御关北之隋兵。

    此时李渊能稳稳握在手中的,也只有之前的京兆、扶风、冯翊、安定、北地五郡。不过这五郡人口稠密,兵源充足。虽然关中经历了一些动乱,但规模有限,并未伤及关中根本。此时李唐五郡,也有接近五十万户。

    而且虽然梁默、焦方威占据河池、汉川二郡,严重阻隔了关中通往巴蜀的道路。但巴蜀诸郡,多为关陇世家所控,因此也纷纷改弦易辙,响应李唐。

    总体来说,李唐在关中仍占有优势。

    面对四面之敌,李渊在秘密积蓄力量,而黄明远也筹谋着全取关中,双方虽然在对峙,但大战却是一触即发。

第一章 河西大凉

    豪迈祁连拥古城,霜风猎猎卷危旌。一行鸿雁缤纷去,百座沙丘络绎行。

    月下无人修栈道,阵前有马踏军营。家园回望多征戍,梦里犹闻鼓角声。

    从金城关过了黄河,便是河西走廊。

    落日灼红了整个大漠,而天净的像一块蓝布。万里长城,如游龙一般,残垣断壁,若隐若现。

    走在河西的戈壁滩上,一股热风扑面,你闭眼仰面,触手可及的,都是历史的尘土。

    自两汉起,多少健儿从这里向西出发,一路探寻。又有多少健儿在此,倾洒热血,护卫家国。

    数百年的历史中,每一处大漠长烟,都述说着可歌可泣的故事。

    两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汉五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分设的郡县越来越多,得有十多处。后来大隋省并州县,乃将河西设为三郡十县之地。河西三郡,从西向东,依次为敦煌、张掖和武威。

    大业五年统计人口时,河西的在籍人口不到三万户。虽然河西真实人口要远比这多,包括隐户、游牧民族等等,但整个河西人口加起来,不比一个中郡的人口,更不用说同上郡比。

    河西荒凉,可见一般。

    而越是贫瘠之地,越是英雄豪杰辈出。黄明远北灭东突厥、西灭吐谷浑之后,河西的外部威胁几乎消失,稳定了一段时间。但到了大隋末年,乱世将至,天下沸腾,群雄并起,河西大地,亦不甘寂寞。

    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略知书,有智辩。世为本州豪族,以财富雄于边疆,喜好周济别人,受到乡人称赞。他眼看戈壁的金城郡薛举起兵造反之后,也生出了王霸之心。

    于是李轨便邀请同郡的关谨、李贇、安修仁等人商议起兵之事。他对众人说道:“薛举残暴凶悍,今起兵金城,其兵必来侵扰武威。郡吏软弱胆怯,不足以议大事。今我等应同心尽力,占据河右,以观天下变化,岂能束手让妻子儿女为人所掠呢!”

    一众人纷纷赞同一同举兵,但到了最后,却无人敢任首领。

    这时李轨便推荐安修仁。

    安修仁原为武威郡郡丞,后来因事受弹劾。当时黄明远身在辽东,鞭长莫及。安修仁失了后台,自知不敌,便主动请辞,逃得一命。

    今日李轨推荐他担任首领,安修仁立刻请辞。他很清楚李轨召集众人,便是有意举事,如何会使首领之位旁落。没有明着提出来是因为李轨担心自己只是一个鹰扬司马,众人中有好几个比他官职高,他显得资历不够,但并不是他真不想做这个首领。

    至于首先问询他更是担心他这个前郡丞会跟他抢夺首领位置。

    李轨一见安修仁请辞,心中大喜。

    今日一众人中,俱是武威世家大族。而安修仁担任过凉州司马、武威郡丞,影响力最大,若是安修仁跟他争抢首领之位,他们少不得一番内斗。

    这时李轨的好友曹珍便说道:“我闻知谶书说,李氏当称王于天下。如今李轨有贤能,这不是天意吗!”

    众人心知其意,纷纷赞同,于是共同降阶拜见以听命李轨。

    众人商定好起事,便准备攻打郡府。

    李轨与郡中胡人素有交情,于是命安修仁在夜间率领胡人进入内苑城中,树旗大呼,制造紧张气氛。

    而李轨则带领各家私兵、僮仆、壮丁积聚,攻打郡府,加以响应。

    武威郡没有太守,掌事的是郡丞韦士政和虎贲郎将谢统师。二人在郡中并没有太大影响力,于是面对起兵的李轨众人,疲于应付。

    李轨带人厮杀一夜,等到天亮,已经攻破了郡府,生擒了韦士政和谢统师二人。李轨命人传檄各县,由是一郡皆下。

    战后关谨等人商议尽杀隋官,分其家产。

    李轨却认为此时应该收拢人心,若是诛杀韦士政和谢统师等隋官,如何尽收隋兵之心。

    其实李轨虽有枭雄之心,却无枭雄的性格,骨子里有些仁弱了。

    等到关谨等人再次恳求,李轨便生气道:“各位既已推举李轨为主,就应听我约束。如今以义起兵,意在救乱,杀人取财乃是贼寇行为,如何取得成功呢?”

    李轨一发怒,也没人敢说话,不过倒是有不少人心中不满。

    其实这些武威大家族跟着李轨造反,并不是有什么大志向,而是希望尽收武威之权。在大业年间,武威世家如关陇一般,被打压的很厉害。现在众人看到夺权的希望,才纷纷景从李轨。

    可现在李轨放过那些旧官,这算什么。不尽杀旧官,如何完全收拢权利。

    李轨起事之后,便自称河西大凉王,署置官属,全都依照开皇旧例。以安修仁为尚书左仆射领户部尚书,曹珍为尚书右仆射,关谨为吏部尚书,李贇为大将军,就连谢统师也被任命为太仆卿,韦士政为太府卿。

    李轨称王,一郡皆降。突厥曷娑那可汗之弟达度阙设在内附之后,被杨广安置在会宁川中,天下乱起时自称可汗,此时也降于李轨。

    李轨的崛起,自然使得将河西、陇右视为禁脔的薛举的不满,于是薛举命令大将常仲兴率部征讨武威。

    李轨在武威称王,但其军实际上只有数千人,加上一群归附的胡人也不满万。于是李轨连连不敌,常仲兴一路攻打到姑臧城南面的昌松(今甘肃省武威市东南)县。

    值此危亡之时,李赟在昌松西设伏阻击,又有达度阙设率突厥人支援,凉军遂大败秦军,斩首二千级,尽俘其众,常仲兴仅以身免。

    昌松一战,大大增强了凉军的自信。

    战后李轨又犯了妇人之仁的毛病,尽释秦军俘虏,以示宽仁。

    李赟便劝道:“我军竭力奋战而俘其众,如何能纵还以资助敌方,不如全都坑杀为妥。”

    李轨却认为:“如天命归我,应擒其主,则此辈士卒便皆为我有。不然的话,留此又有何用?”

    李轨说得倒也不错,秦军被释放之后,皆言李轨仁德,然而这些人还是尽入秦军麾下,白白增加了秦军的实力。幸好薛举志在关中,精力有限,一时半会也顾不上李轨,这才任凭其坐大。

第三章 自毁长城

    安修仁想着要覆灭李轨,首先便得清除掉李轨周边的心腹,然后削弱李轨在武威的影响力,使其丧失民心。否则李轨在武威根基深厚,绝难清除。

    而安修仁第一个要动手的便是李赟。李赟有谋略,善用兵,在军中威望最是显著,乃大凉第一将,其又性格刚正,众人皆怕他。

    李赟曾见从前西域迁来的胡人种族繁盛,便劝李轨加以提防,因而与安修仁交恶。安修仁要图李轨,必须先除掉李赟。

    第二日一早,安修仁如故上朝,很快李轨便发现了安修仁手上的伤,于是询问缘由。安修仁便言“昨日回府,吃饭之时,用匕首削肉的时候不小心削掉了手指。”

    李轨听了,很是唏嘘,便对安修仁多加赏赐。

    而一旁的李赟听了,很是鄙夷道:“公入汉家而仍习胡人之礼,故损伤手指,汉家用箸,胡人用刀,若左仆射弃刀用箸,当不至于有此祸。”

    李轨身边有很多胡将,听了李赟的话,皆对其怒目而视。倒是安修仁,以往多与李赟争斗,但今日却丝终没说话。

    李赟却是不以为然,继续说道:“大王,河西之地,汉民减少,胡人增多,非社稷之福,大王亦早做打算。”

    李轨听到李赟的话便有些皱眉,河西人口稀少,人力不足,不用胡人用什么。

    于是等李赟说完,李轨便有些厌恶。

    散朝之后,李轨独留安修仁。一众朝臣,李轨也就是对安修仁如此礼遇,毕竟安修仁曾是他的上司,又素知进退。

    谈到安修仁的手,安修仁便唏嘘不已道:“大王,天有不测风云,臣好好的吃个羊肉,谁曾想削掉一根手指。再是意气风发,终有人力不及也,当及时行乐,以不负良辰美景。”

    李轨虽有野心,但成为河西之主便是他最大的野望,因此安修仁劝他及时行乐的话,倒是有些入他的心。

    此时又想到今日朝会上给他难看的李赟,李轨便说道:“若人人都像尚义一般,为我分忧,我便无需如此为难了。”

    安修仁明白李轨说得是李赟,便故意说道:“李大将军手握重权,又与朝中文武多有深交,武威百姓也视其为伊尹、霍光那样的贤臣,大王还是不要与李大将军争执,省得引发冲突,而致影响朝事。”

    李轨听了便有些不高兴道:“何时要孤向他低头。他是伊尹、霍光,那孤是什么?”

    却是对手握兵权的李赟满是戒备。对于君主来说,武将若是不被信任,无论如何也要除掉的。因此李轨说完,安修仁也不再多说话,他知道刚才的话已经入了李轨的心,过犹不及。

    二人说了一会话,安修仁便离开了。

    到了宫门,安修仁正好遇到了李轨的次子李仲琰。李轨有二子,长子李伯玉为世子,次子李仲琰封张掖公。不过李仲琰野心勃勃,一直希望能取代兄长为世子。

    李仲琰知道安修仁是朝中首相,影响力巨大,因此对安修仁很是守礼。

    “安相,父亲今日心情如何?”

    安修仁知道李仲琰与李赟的关系很差,便故意说道:“还不是今日为李赟气的,大王回宫之后,心情也很是不好。这李赟自恃立国之功,连大王也不放在眼里,大王偏偏对其毫无办法。”

    李仲琰曾问候李赟,李赟不为他起身,李仲琰因此很是记恨李赟。

    听得安修仁的话,李仲琰便说道:“李赟有什么立国之功,天天挂在嘴边。当日率军在城中制造声势的是俺相国,率军冲击郡府的是我父亲本人。李赟躲在人后,事情办完了,功劳倒是都成他的了。”

    安修仁无奈地摇摇头。

    “李赟在朝中影响力巨大,又手握重权,本应成为大王的肱骨之臣。可他素来与大王作对,每每让大王亦下不来台。可大王忌其手中的兵权,投鼠忌器,现在在大凉,李赟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李仲琰狠狠地说道:“早晚必除此贼。”

    安修仁这时故意说道:“大王忧心李赟,已经如鲠在喉了。若是有人能替大王除掉李赟,必能得大王欢喜。”

    李仲琰意图,两眼放光。

    “果真如此!”

    “张掖公连我还不信了。”

    李仲琰大喜,回府和幕僚商议怎么除掉李赟的事去了。

    武威多胡人,有胡巫作谶语道“天帝将派遣玉女从天而降。”在武威广为流传。李轨也有些相信,便在安修仁的撺掇下,招集兵士修筑楼台,以候玉女降临,靡费钱财甚多。

    李赟对于这等胡人谶语是不信的,反而劝说李轨,“胡人妄作谶语,乃图谋不轨之状,万不得使其成势,宜早图之。”

    李轨虽然性格也算宽仁,但当了大王,自然也有些志得意满。李赟整日里给他泼冷水,搁谁受得了。尤其是在胡人问题上,李赟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言着实让他厌恶了。

    于是一直对李赟虎视眈眈的李仲琰逮着机会,便趁机向李轨进言,言李赟对李轨心怀怨怼,欲私通薛举,引秦军入武威。

    李轨大惊。

    武威百姓之所以跟着李轨造反,很大原因是因为对薛举的畏惧,李轨亦是如此。所以李仲琰言李赟私通薛举,直接踩到了李轨的尾巴上。

    而且李赟手握兵权,一旦生乱,很容易便能倾覆大凉政权。

    李轨立刻命令心腹曹珍和其弟李懋二人彻查此事。

    这有什么好查的。

    其实在李轨让人彻查李赟的时候,事情结果便已经注定,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当李轨下令彻查,其实已经对李赟下了杀心。

    私底下,安修仁不断暗示曹珍、李懋二人李轨有心除掉李赟。曹珍素来唯命是从,而李懋身为李轨的弟弟,在军中却居于李赟之下,早就不满,此时也想夺得李赟手中的兵权。于是二人投君主所好,最后查办了李赟一个私通薛举的罪名。

    李轨遂下令持毒于其家,将李赟处死。

    李赟算是李轨的患难之交,且在朝中、军中皆有名望。昌松之战,力挽狂澜,更是为大凉国内部信服。李轨杀了李赟,此前故人渐渐心怀疑惧,不为李轨所用。

第四章 大凉覆灭

    大业十一年的秋天,北方大旱,从河东到关北,再到河西、陇右,处处民生凋敝。整个武威,亦是如此。

    而且武威之地,百姓本来较旁地艰难一些,这次大旱,以致发生人吃人之事。

    李轨作为一国之主,定然不能冷眼旁观。于是李轨尽其家资予以赈济,不过仍不足供给,便商议开仓发粮,曹珍等人也劝他这样做。

    这时原隋官出身的韦士政和谢统师等人便站出来反对。

    韦士政和谢统师都是出身名门,在大隋也是高官,自是看不上土豪出身的李轨。二人虽然投降,只是为了性命,不得已而为之,若是让他们真心为李轨效力,则是难了。

    二人的目的跟安修仁差不多,因此相互勾连。

    在大凉朝中,为了制造混乱,更是引进群胡,结为党羽,排挤用事旧臣,意图离散其众。

    眼看曹珍劝李轨赈灾,韦士政便说道:“百姓饿死者尽是弱而不任事之人,壮勇之士终不为此困顿。况且仓储粮食要备意外之需,岂能胡乱施惠于弱小之人呢?仆射附合下情,怕不是为国考虑,而是只为自己的名声着想。”

    曹珍气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

    李轨耳根子也不硬,这时便看安修仁。安修仁便道:“二位皆说得有理。不过听闻薛举又有心伐我,此时若尽出府库,只恐来年要与暴秦大战,粮储恐不足用也。”

    李轨一听,还是抗击西秦更重要,于是便决定不再赈灾。

    武威郡内无数百姓指望赈灾粮存活,李轨此举立刻引得百姓更加怨恨,不少人都想叛亡而去。

    臣僚离心,百姓怨怼,大凉之势,便渐显颓败。

    内事不顺,外事亦不顺。李轨命其弟李懋率军征讨张掖郡,反为张掖郡兵所败;南下征讨西平郡的军队,也被挡在了雪山。

    折腾了半天,河西大凉国的名头叫得响亮,手中只有一郡。

    李轨眼看诸事不顺,心中烦闷,于是便召集部下商议国策。

    这时韦士政认为,河西之地,不足恃,便希望李轨暂时去王号,并派人前往洛阳,请求朝廷册封。

    大隋现在内忧外患,顾不得河西之地,只要武威归降,大隋必然接受。到时候武威挟大隋之名,攻略诸郡,亦可水到渠成。

    李轨心腹关谨也劝道:“凉州僻远,财力不足,虽有雄兵万余,而土地不过千里,又无险固可守。还与戎狄接壤,戎狄心如豺狼,不与我们同族同类。如今大隋虽动乱,但尚掌握大事,且卫公屯兵河北,每攻必下,每战必胜,河北群盗,不足为虑。如举河西版图东归朝廷,虽是汉代窦融也不足与我们相比。”

    这时曹珍反对道:“自天子南下江都,已失天下。今英雄竞起,称王称帝,瓜分鼎峙。大隋远在中原,我大凉自处河右,相距数千里,何必再接受大隋官职。”

    众人相争,李轨默然不答,过了好一会儿才对关谨等人说道:“从前吴王刘濞统率江左之兵时还称自己为东帝,孤今据有河右,不能称为西帝吗?大隋虽强大,卫公虽善战,能把孤怎么样?汝等不要为隋引诱孤了。”

    关谨大惊失色,立刻自辩,李轨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其实归降大隋没什么,只是一个名号问题。只是李轨称王已经习惯了,若是归降大隋,必然要去王号,他着实不舍得这个王号。

    众人散去,安修仁去见李轨。

    安修仁便劝李轨,众人举义,本就是对朝廷不满,如果再次归降朝廷,则人心将散。李轨深以为然,觉得还是安修仁为自己着想。

    这时李轨想起安修仁的兄长安兴贵在长安为官,便问安修仁如何不愿归降朝廷。

    安修仁便说道:“臣闻富贵不居故乡,如衣锦夜行。如今全族子弟蒙受大王信任,怎敢怀有他心!”

    李轨大喜,于是更加对安修仁委以重用,军政大事皆交由安修仁决之,安氏职掌枢密者有数十人。

    至于关谨等一些旧臣,则越发被李轨疏远了。

    安修仁掌握大权之后,便和韦士政、谢统师以及李轨的次子李仲琰等人相互勾连,打压重臣,排斥异己,弄得大凉朝堂之上,乌烟瘴气。

    大业十一年十月,盖援率四千人马从删丹县(今甘肃省山丹县)出发,攻入武威。与安修仁亲近的番和县令在安修仁的安排下,投降盖援。

    盖援所部兵势直逼姑臧,李轨坐不住了,只得命其弟李懋为主将,并以太仆卿谢统师、尚书左丞邓晓二人为副将,率领国中主力前去迎击。

    此时大凉国之兵尽出,而姑臧空虚。

    在安修仁的指引下,西平、居延两路人马,从南北两侧直逼姑臧城下,将姑臧城包围。

    李轨大惊,率领麾下仅有的部队出战,但却不敌,为隋军击败,只得退守城中。

    这时安修仁率人打开城门,引隋军入内。整个城中已尽为安修仁掌握,如是一城皆降。

    李轨侥幸未成为隋军的俘虏,带领几百名心腹,退守内城。

    安修仁带着人兵临城下,大呼道:“卫公派我来取李轨,不服从者罪及三族。”于是城中之人皆不敢动。

    李轨站在城墙之上,见到安修仁便大声呼道:“安修仁,我待你恩重,委以重任,汝何以背叛于我?”

    安修仁乃在城下大声喊道:“李轨,你待我的确很好,但我要为武威百姓计,不得不如此。还有,我从未背叛于你,我一直便是忠于大隋之人。十多年前,我奉卫公之命,前往突厥牙帐为间,历经生死,矢志不渝,当时突厥步迦可汗看重于我,要委我以突厥国相,我尚不曾心动,你以为一个区区逆臣宰相,可以收买于我。”

    众人听了大吃一惊,没想到安修仁还有此等经历。安修仁连突厥可汗都无法收服,背反李轨,也就是必然之事。

    李轨却是知道,事情无可挽回,于是大声感叹道:“我识人不明,以至于此。今人心已失,天亡我啊!”遂携同妻子儿女登上玉女台,置酒告别故国,然后开城向隋军投降。

第五章 西域局势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万里朔漠,黄沙漫漫。从金城渡河,越往西走,越是无边的荒凉。天与地与时间,在这苍茫之中,只剩下无限的广阔。

    玉门关前,一队绛旗黑甲的骑兵,缓缓停在关前。黄明辽勒住战马,举目眺望,那玉门关卡,一如当年景象,未曾改变。

    “将士们,回家了!”

    一众士兵也抖落掉兼程的疲惫,欢呼雀跃着涌入玉门关(隋唐玉门关,由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瓜州晋昌县)中。

    自大业四年五月,黄明辽率一万五千人马,横跨四千里,西征伊吾,到今日已经整整七个多年头了。

    七年的时间,黄明辽从刚满二十三岁的青年已长成一个壮汉了。

    这几年来,黄明辽一直在与西突厥征战。

    大业六年,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到达洛阳,朝觐天子,黄明辽占据可汗浮图城,大隋与西突厥的继任者射匮可汗的战争便开始了。

    黄明辽一开始在西域的实力并不强,手中的资源也不多。实际上杨广还没有大规模开拓西域的打算,因此往西域倾斜的资源并不多。

    黄明辽所在的西州总管府统辖四郡,敦煌、伊吾、且末、鄯善。其中且末、鄯善二地不过是两个小国,人口不过数千。

    后来黄明辽上书以不便管理为由,请罢二郡。于是杨广将二郡并为且末、鄯善二县,归入伊吾郡中,并在二县分别设石城镇、播仙镇,属西州总管府。

    黄明辽在西域的前几年,西域的局势相对稳定。在大隋、西突厥射匮可汗、铁勒人三方面打击下,西域霸主泥撅处罗可汗轰然倒下,各方势力都在抢夺资源,重新划分势力,基本上互不干涉。

    黄明辽因此进占蒲类海,并在此设蒲类县和北伊吾镇。

    在此之后,黄明远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占据可汗浮图城及周边地区,击败了屯驻在此的西突厥残余势力。

    乃改可汗浮图城为金满县,增设轮台县、西蒲类县二县。从伊吾郡向西,又先后设清海镇(今新疆沙湾县东玛纳斯河西)、神仙镇(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南)、咸泉镇、独山镇(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油库对面古城遗址)、沙钵镇(今新疆吉木萨尔双河古城)、冯洛镇(今新疆吉木萨尔三台镇东北)、耶勒镇(今新疆三台八家地古城)、俱六镇(今新疆阜康天池乡六运古城)、张堡镇(今新疆昌吉古城)、乌宰镇(今新疆玛纳斯楼南古城)、叶河镇(今新疆奎屯东)、黑水镇(今新疆乌苏西)、西林镇(今新疆乌苏西古尔图)、东林镇(今新疆乌苏四棵树乡)十四个边镇,尽取天山以北,沙陀碛(今新疆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南的广大地区,其势力向西直到黄草泊(今新建艾比湖)一带。

    射匮可汗眼看着大隋势力一点一点向西扩展,却没有办法。他既受限于没有统一内部,又不敢轻易得罪大隋,便听之任之,等待时机。

    黄明辽也知道自己同样无法和西突厥相抗衡,因此势力不过天山,只在西突厥势力薄弱的天山以北发展。

    为了帮着黄明辽经营西域,黄明远数次上书杨广,请迁移关中、河东、河南等地无地百姓,并征发赘婿、隶民、匪徒、胥人等,迁往西域,充实西域汉民力量。自大隋四年起,朝廷先后组织四次移民,往西域迁徙了汉民愈六万人。

    这些汉民尽是壮汉,到了西域,黄明辽帮着他们娶妻安家,很快便成为六万户百姓。再加上黄明辽带来的一万多士兵,到大业十年,汉民在西域超过八万户。

    而另一方西突厥射匮可汗,很快收拢了西突厥各部实力,势力急速扩张,其境北至天山,东抵达高昌,西至咸海,玉门关以西诸国都附属于他。射匮可汗又在龟兹北三弥山,建立汗廷,其目标直对的便是大隋西州。

    黄明辽知道,双方为了争霸西域,必有一战。单凭隋军实力,恐难得胜,最好的办法便是拉拢友军,联合对抗突厥。

    而最好的朋友便是铁勒人。

    铁勒部落多在漠北,但西域也有,最强大的便是天山南麓的契苾部和金山以南的薛延陀部。当初为了对抗突厥人,铁勒人甚至以契苾、薛延陀二部为主建立部落联盟,契苾部的契苾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汗,立牙帐于贪汗山;薛延陀部乙失钵为野咥可汗,立牙帐于燕末山。

    其后射匮可汗势力越来越大,两部才不得不取消可汗位,重归于西突厥治下。不过铁勒人始终没忘了独立之事,也突厥人也不放心铁勒人,双方费劲心思对立。

    薛延陀部还好一些,其主要游牧在沙陀碛以北,金山以西。西州崛起之后,便将薛延陀部和西突厥人隔开了。但契苾人在泥撅处罗可汗败亡后,又返回鹰娑川草原游牧,此地位于西突厥、高昌、大隋三方交界之处,且离着突厥牙帐三弥山不过咫尺之遥,因此遭遇西突厥打击,其势渐渐颓弱。

    大业七年,契苾部首领契苾歌楞在内忧外患中病亡,余众共推契苾歌楞之子契苾葛为可汗。契苾葛时年不过二十,威望不足,对内不能压制各部,对外不能抗击突厥人的侵袭,于是部众纷纷离散。

    大业七年底,射匮可汗率部突袭契苾部,大破之,契苾部其势更加微弱。契苾葛无奈之下,只得率部离开鹰娑川,再次退往贪汗山。

    黄明辽见此,心知正是可驱契苾部为用的时候,于是派遣蒋允会出使契苾部,商议结盟之事。

    契苾葛正对部落之事焦头烂额,听闻大隋愿与之结盟,心知大喜。他寄希望能够借助大隋抵挡射匮可汗的东进,于是向大隋称臣,接受大隋册封。

    契苾部所在的贪汗山是大隋与高昌的分界处,契苾部正好成为大隋南线屏障。

    在此之后,黄明辽又招抚了贪汗山以南的乌讙、职乙部,再加上此时尚且臣服于大隋的高昌,共建联盟,对抗西突厥。

第六章 不得不战

    黄明辽没想到战争会爆发的这么快。这黄明辽的准备中,再过四五年左右,自己全取天山以北,人口、军队增长一倍,再和西突厥摊牌。但是杨广在高句丽的战败,加速了大隋与西突厥的决裂。

    大业七年,大隋天子率百万大军征讨高句丽,折戟沉沙。而杨广作为作死小能手,在此仗中,为了炫耀武力,带了大批的西域诸国首脑,包括高昌国的国王麴伯雅等人。本来准备靠着一场大胜威慑群夷,谁曾想马失前蹄,阴沟里翻船,最后弄得狼狈溃逃,脸面尽失。

    也因为此战,大隋对西域诸胡的威慑大失。

    此时自觉已经羽翼丰满的射匮可汗,在听闻大隋兵败的消息之后,便准备对西州用兵。

    大业八年五月,射匮可汗调集部众十万,以征讨叛逆契苾部为名,向东出击。

    轮台城。

    自大业五年,黄明辽占据可汗浮图城之后,便离开伊吾,移镇金满县,方便西拓。后来又将驻所迁至轮台县。

    轮台之地,东连时罗漫山,西面是巍峨的天山山脉,地处南北要冲,是从天山以南到天山以北最方便的一条路。

    而且扼守此处,便可完全挡住西突厥北进。西突厥若想从西部绕道,要在数百里的土地上面对隋军设置的十多个军镇,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控制了这里,也便控制了整个天山以北。

    此时西突厥大举东进,在轮台的总管府议事堂中,关于是否和西突厥人决战,黄明辽和李节意见不同,发生了争执。

    李节反对与西突厥决战,甚至宁可牺牲契苾部。

    “总管,若是真要打这一仗,总管府最多能集中三万人马,加上契苾部,也不会超过四万人。以区区四万人的兵力与西突厥决战,实在太冒险了。现在我军只要紧守轮台,西突厥必不能破,只要熬过这两年,咱们能增添最少两万人马,再遇上西突厥决战,方有胜算。”

    虽然西域广阔,浩瀚数千里,但隋军在西域包括敦煌的驻军只有四万人,其中包括一万泥撅处罗可汗的旧部。

    而三万汉军,还有五千在敦煌。

    对于隋军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粮食。大隋在西域人口超过八万户,拉出五万军队来说,其实不是问题。但西州根本养不起五万军队。

    从伊吾到玉门关足足八百里,还要穿过大沙漠;到长安更是四千里。一百斤的粮食运到伊吾,得一多半消耗在路上,所需要的民夫更是海了去了。太平盛世国家可以承担,但现在大隋精力都放在高句丽,哪有这么多粮食。

    于是西州总管府主要精力除了开拓,便是筹粮。

    因为西域漫远,连黄明远也没有办法支援。原本西州总管府除了屯田,还靠西域各国的供奉,但此时西突厥带头断了对大隋的供奉,并命令其余诸国不得向大隋朝贡。很多国家不敢得罪西突厥,只得依从,这使得西州总管府又失了一项财政来源。

    黄明辽和李节没办法在,只得一面加紧屯田,一面实行牧屯。即以马场、牛场、羊场的方式,有组织的进行放牧。

    靠着天山以北的多个绿洲,西州总管勉强养得起两万五千汉军和一万番军。

    大隋对西域发展的时间还是太短,很多绿洲的耕地尚未完全开发,因此李节才认为多等两年,积蓄足够的粮食,征召足够的军队,再与西突厥决战。

    黄明辽乃说道:“子克,我当然清楚这场仗越晚,咱们的胜算越大。但你得明白,射匮这个家伙不给咱们时间。若是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契苾部被覆灭,往后在西域还有什么威望,谁还敢倒向大隋。没了各部、各国支持,咱们更不能与西突厥的对抗。

    而且我们即使牺牲了契苾部,射匮可汗会善罢甘休,等咱们两年吗?根本不可能,他会气焰更嚣张,更加步步紧逼。咱们到时候没了契苾部的佐助,就更不是西突厥的对手了。”

    “可是咱们根本败不起。”

    李节满是担忧地说道:“射匮即使败光了这十万人,他还有十万人,但是咱们若是失败了,就再也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别说进取,就是伊吾都未必保得住,只得退回敦煌了。”

    “打仗,哪有把握十足的?就是我大兄,当年在大同镇的时候,你觉得他有十足的把握击败都蓝可汗吗?射匮现在看不起咱们,所以只出兵十万,咱们还有一战之力。若是他出兵二十万、三十万呢?咱们得趁着这次把他打疼了。”

    李节不是不知道黄明辽说得是对的,可是他实在不敢赌,他们在西域经营了四年,这仗若是败了,则一切全完了。

    黄明辽知道李节的心思,拍拍李节的肩膀说道:“子克兄,相信我,就像相信我大兄一样。”

    “罢了,罢了,听你的便是。”

    既然决定打这一仗,必然需要全力以赴。

    年初的时候,黄明辽为了防止西域出现大规模的乱事,便从敦煌郡调来了三千人马。后来又从且末、鄯善调来了两千人马。按照黄明辽的说法,且末、鄯善等地,与西突厥隔着图伦碛(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且无关大局,丢了也无碍。

    西域有汉军两万五千人,再加上三千敦煌兵,但能调动的仍不足。且末、鄯善留兵六百,伊吾留兵一千,西林镇屯兵两千,再加上天山北麓十几个边镇,虽然大部兵力抽调,但总不能不留人。

    “总管,怎么将罗护镇(今新疆鄯善县东北)的诸军也调走了,高昌国不可信,若是麴伯雅进攻伊吾,咱们的归路都断了。”

    李节看了调兵命令,有些吃惊。高昌国既向大隋纳贡,又向西突厥纳贡,首鼠两端,不可轻信。

    “不至于。”

    黄明辽说道:“麴伯雅越是首鼠两端,越是不敢轻易站队。除非咱们真的大败亏输,否则他绝不敢攻入伊吾的。”

    黄明辽看着高昌国的地图,充满了无限的野望。高昌国西有银山、沙山,南有大沙海,北面是时罗漫山,同时又控制着通往天山以南和天山以北的两条要冲。占据了这里,就不用担心伊吾老巢被突袭的问题,向南也能和且末、鄯善连接上。

    这么好的地方,真想拿下来啊。

第七章 遏索山大战(上)

    大业八年五月十五日,大隋联军和西突厥联军战于遏索山(今新疆乌鲁木齐县西南)。

    此时的西突厥内部的形势还不像唐朝时那么复杂。

    西突厥内部部落众多,但随着射匮可汗的崛起,支持射匮可汗的几个部落便随之强大起来。

    射匮可汗原本居于碎叶川(今中亚楚河),手中嫡系部队便是左、右两厢,共计十部。这十部也是达头可汗留下的嫡系部落。其中居于碎叶川东的五部,分别为处木昆律部、胡禄屋阙部、摄舍提暾部、突骑施贺逻施部、鼠尼施处半部,称之为五咄陆,每部设一啜统辖;而居于碎叶川西的五部,分别为阿悉结阙部、阿悉结泥熟部、哥舒阙部、哥舒处半部、拔塞干部,称之为五弩失毕,每部设一俟斤统辖。

    历史上在贞观十二年,西突厥咥利失可汗分其国为十部。每部命一人统辖,赐箭一支,号为十箭。亦称“十设”、“十姓部落”。所谓十姓也。

    而现在的五弩失毕和五咄陆尚没有唐朝时期那么强悍。历史上射匮可汗和统叶护可汗两代可汗,使西突厥强盛起来,之后五弩失毕和五咄陆才完全成为西突厥内部的主流。

    不过当前这十部俱是射匮可汗的嫡系,听从射匮可汗的命令,尚没有太多小心思,也算是一支极强的战力。

    这一次出击西州,射匮可汗主要调动的是五咄陆五部,每部约出万骑。而其余诸部,包括应娑、处月、处密、咽面、曷萨以及附属国龟兹、焉耆、疏勒、于阗等国出兵约五万骑。

    也是射匮可汗小看了大隋,所以没有全力以赴。

    至于对面黄明辽所部,本部三万骑,契苾部有一万两千骑,乌讙部有三千骑,职乙部出四千骑,共计五万骑,约为西突厥兵的一半。

    高昌国果如黄明远所料,两不相帮。

    战前,黄明辽作为主帅,将手中部队分作三份。

    左翼为契苾部,由契苾葛统帅。这一战若是兵败,契苾部便要亡了,因此为了图存,也要死战,所以黄明辽将其至于最凶险的左翼。

    右翼是高震的五千胡兵,再加上乌讙、职乙两部骑兵,由高震统一指挥,战力较弱。

    而西州军主力,则为中军。

    双方在遏索山南扎营,十几万人马的大营,连绵十多里,一眼望去,几乎望不到边。

    望着对面的西突厥军队,黄明辽也是面色沉重。虽然他跟李节在一起的时候表现的很轻松,但实际这一次他赌上了一切,输不起。

    两方列阵。

    战斗一开始,射匮可汗便主动攻击,他命麾下大将阿史那孰率领万骑,直冲联军中军。又命大将阿史那巴不设、阿史那多分领两部,攻击联军两翼。

    射匮可汗很清楚,对面联军人数不足,他便以数量压死对方。

    黄明辽见此,令两翼前出,与西突厥骑兵打骑兵对攻,而中军的主力则准备打以步对骑。

    其实这是很冒险的。

    然而联军之中,胡兵占了一多半,要想发挥胡兵的战力,单纯的防守肯定是不可能的。

    这些年,因为人数上受限制,黄明辽一直在增强军队战力。为了对抗西突厥骑兵,黄明辽组建了两支特别的部队,分别是一千五百骑的具装甲骑和三千名陌刀兵。

    为了组建这两支部队,黄明远通过各种方式往西域运送了数十万斤铁。而这四千多军队的消耗,更是难以想象。

    战斗一开始,突厥人便全力冲击。

    在个人勇武上,胡人素来轻视汉人,即使他们失败再多次。阿史那孰麾下近万骑兵,直冲隋军中军。

    此时离着隋军阵前还有不到百步,隋军指挥官旗帜一摇,立刻便是万箭齐发的场面,突厥阵中一阵人仰马翻。

    突厥人也知道隋军弓弩的强悍,多有准备。

    胡人擅长骑射,不少人在马上与隋军对射。黄明辽在阵前布置了一列大盾,正好挡住胡人的弓箭。而弩则是远程覆盖,不受影响。

    突厥人不断地落马,但阿史那孰咬着牙前冲,他很清楚,只要冲入隋军阵中,便能如屠宰牛羊一般屠杀那群隋人。

    等到突厥人到了阵前,隋军向两侧撤去大盾。

    大盾之后便是一排一排的拒马。这些拒马承担着迟滞胡骑速度的作用。隋军在拒马上插满了利刃,胡骑撞到拒马之上,尽皆倒毙。

    在拒马之后,便是长矛阵。

    隋军以阵型破敌,尤其是这种阵地战,真是隋军的最爱。手持长矛的隋军,身披重甲,用血肉之躯阻挡着胡骑的前进。

    双方搅在一起,眼看胡骑在拒马、长矛兵、弩箭的连番打击下,速度终于降了下来。就在这时,中军大旗挥舞,长矛阵之后,两翼是两支陌刀兵。

    陌刀兵主帅暴固,当年跟着杨义琰等人统帅丰州陌刀兵。

    眼看西突厥骑兵上前,暴固一声令下,全军迈着整齐地步子向前推进,如墙一般,向胡骑的骑兵方向挤压过去。

    突厥铁骑来到人前,当先一排的隋军士兵,举起手中陌刀,照着对面的胡骑便斜劈了过去。

    这一刀劈过,白刃霜飞,红血星流,面前的胡骑直接人马俱碎。

    正面突厥骑兵无数,三千陌刀手挡住大路,不断地挥舞着陌刀,整个战场正面,尽是支离破碎的胡人残躯。

    阿史那孰看着这惊人的场面,大吃一惊,他从未见过如此恐怖的军队。

    趁你病,要你命,黄明辽针对突厥人,布置了一揽子的打击计划,就是要先声夺人,震慑胡虏。

    此时在隋军阵中的投石车开始轰鸣。

    这些投石车在大盾之后,前面又有陌刀手护卫着,正好成为陌刀手的远程支援。

    虽然巨石轰击骑兵,效果不佳,但漫天飞弹的巨石对士兵的威慑力却是巨大的。不是便有飞弹的石弹集中骑兵,人马俱成肉泥。而且遍地的石弹,严重阻碍骑兵的冲锋。

    隋军数重绞杀,西突厥骑兵终于开始混乱,而对骑兵最好的终结者,当然还是骑兵。隋军中军大旗摇晃,中军两翼骑兵在秦琼和蒙跃二人指挥下,向着胡骑杀去。

第八章 遏索山大战(中)

    西突厥骑兵,连遭打击;隋军骑兵,以逸待劳。于是双方混战,很快西突厥骑兵不敌,开始溃败。

    阿史那孰看得眼眶尽裂,尽力约束部下,但没有用。

    西突厥大阵。

    “大可汗,隋军的军阵实在太强了,再冲击下去,也是徒增伤亡,不若命前锋撤退,重整再战。”

    众人纷纷劝射匮后退,但射匮可汗根本不为所动。

    “撤回来重整之后就能破阵吗?”

    射匮可汗多经战阵,隋军的强大虽然超出了他的意料,但是这样的结果,并非不可接受的。西突厥兵多,大不了以伤亡换伤亡,隋人撑不住。

    这时射匮可汗不禁想到,东方的那个高句丽到底多么强大,隋军有一百万这样可怖的军队都能打败。

    射匮可汗下令,两翼全部压上去,中军也往前支援,务必通过持续不断地攻击,撕破隋军的防线。

    西突厥的主力军队一股脑的加入战场,兵力比西突厥少了一半的隋军当然压力大增。隋军中军,在先进的装备和战术体系下,依旧坚如磐石。但两翼的联军,面对突厥人的打击,打得有些艰难。

    联军左翼是契苾人。

    这一战,契苾人必隋军的战意更高昂。这两年在西突厥的打击下,原本是西域铁勒的领头羊的契苾部,势力大衰,不断东迁。到现在,他们已经退无可退,若是这一战再败,只剩下灭亡了。

    于是面对西突厥人,契苾部骑兵发挥了十二成的战意,拼死力战。

    双方骑兵,在马上来回搏杀。西突厥骑兵砍了契苾部骑兵一刀,对方就是马上要落马,也得垂死挣扎一番,回敬一刀。于是虽然西突厥兵力更多,但契苾部骑兵丝毫不退,竟不让对方占一点便宜。

    契苾葛也是高声大呼:“契苾部的子民们,突厥人要灭亡我们,我们没有退路了,今日与他们拼了!”

    “死绝!”

    “死绝!”

    契苾部的高呼震耳欲聋,整个战场都为他们惊到。

    中军的黄明远看着远处大战的契苾部,轻声说道:“这样的部落,如何能不强大。若是不能驯为猎狗,便须提早清除干净。”

    不过现在,契苾部还是隋军的好伙伴,其拼死力战帮助隋军稳定左翼形势,不必为此分心。

    而联军右翼,则打得有些艰难。

    虽然称之为联军,但中军和左翼,都是隋军和契苾部各打各的。联军的右翼,才是真正的联军,隋军、乌讙、职乙人各占约三分之一。除了隋军,乌讙和职乙人,皆没有多大的战意。

    乌讙,又称乌护、乌鹘、乌骨,属于铁勒中的一部。突厥强盛时,臣属于突厥。突厥分裂后,又属西突厥。

    职乙,西域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

    对于二部来说,其实无论是归降大隋还是归降西突厥,并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双方谁剥削时嘴脸要好看一些。为此,二部根本不愿与西突厥死战。若非二部被隋军挟制,根本就不会来参加这一仗。

    高震在右翼,除了御敌,还要看住二部,省得二部临阵脱逃。

    战斗一开始,二部便有些消极。面对突厥人连连进击,二部步步后退。到了最后,高震已经没有精力看住二部,只得勉强抵抗。

    但高震只有五千人马,面对数倍于己的突厥兵,很快便陷入苦战,损失惨重。

    黄明辽在中军见乌讙、职乙两部后退,便派人前往二部督促。

    乌讙人一直在高昌境内,而职乙部其实原本在可汗浮图城一带,后来为隋军赶到高昌境内。

    所以在职乙部这里,相对于西突厥,隋军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此时面对隋军命令,两部便有些反弹了。

    乌讙部还不敢有动作,职乙部的首领职乙胜却是大为不满,隋军让他们卖命,却没有什么收获,眼看西突厥如此强大,职乙部再打下去便要跟着亡了。于是面对隋军的督促,职乙胜竟然下令,全军撤退,退出战场。

    职乙胜还是年轻,面对隋军,就是这么刚。

    职乙部虽然在战斗中发挥不出多大的作用,但是四千骑兵,占了右翼三分之一的兵马,本身对突厥人就是一种威慑和牵制。

    而且临阵脱逃,在战场上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职乙部的身侧,还有乌讙部。

    职乙部一退,右翼立刻空门大开。突厥人统帅阿史那多命令军队,紧随其后,沿着职乙部退出的方向,深入联军右翼,撕开联军的防线。

    高震在前御敌的部队,有被突厥人从侧面合围的危险。

    黄明辽站在高处,看着右翼的局势,面色沉重,立刻下令高震撤退,向中军靠拢,避免为突厥军队包围。

    隋军这是放弃右翼了。

    高震率部缓缓向南撤退,而一侧的乌讙部首领乌讙乙赤,考虑半天,最后还是决定跟着高震所部向南,向隋军靠拢。

    乌讙乙赤不是没想过反水,但乌讙部跟突厥人关系不睦,即使倒向突厥人,也未必获得对方的承认。而且乌讙乙赤也有野望,若是此战隋军胜了,那便是乌讙部崛起的日子了。

    不得不说,乌讙乙赤倒是仍没对此战丧失信心。

    黄明辽放弃右翼,突厥骑兵得以从右侧包抄过来。右翼靠近遏索山,地形较高,若是让突厥人全面占据联军右侧的高地,而骑兵迂回至此处,从上往下攻击,则隋军必败。

    黄明辽命令伏延旺荣从中军出击,前往右翼中端设防阻击。

    黄明辽一开始便对右翼充满了担心,如此规模的大战,有一环缺失,便有可能全军覆没。但他也没办法,手上就这些牌面,只得将就着打了。

    突厥骑兵不断地往里涌,已经深入到隋军右侧中部。

    阿史那多眼看阻挡的隋军不多,且多是长矛兵组成的矛阵,于是命令部队加快速度,冲破隋军的阻拦。

    只要越过这股隋军,从隋军右侧迂回到隋军之后,便能完全合围了这支隋军。

    胜利在望,阿史那多也不禁露出狰狞地怪脸。

    这时正面的隋军变阵,分向两侧。阿史那多望着正面无数反光的钢铁,有些瞠目。

    “那是什么?”

第九章 遏索山大战(下)

    以现在联军的实力,对上最精锐的西突厥主力,黄明辽就没想过全胜,能不胜不败便是最大的胜利了。

    右翼的问题,黄明辽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将一千五百具具装甲骑放到右翼,以为骑兵。

    除了右翼的战斗力最薄弱,最容易奔溃以外,右翼的地形也最适合重骑兵冲锋。

    一旦右翼不敌,其部向中军靠拢,便会在中军和遏索山之间闪出一条道路,突厥人必然会沿着这条道往里冲。

    而黄明辽在此安置具装甲骑,相对狭长的道路上,西突厥左面是山,右面是隋军,避无可避,退无可退,必然落败。

    若是将具装甲骑置于中军,对方一旦落败,很可能立刻后退,具装甲骑沉重笨拙,跟不上对方的速度,便发挥不了作用。

    不得不说,黄明辽在赌。

    不过职乙部的临阵脱逃,反而促成了突厥人的追击,也使得这个机会不用演便成真了。

    指挥具装甲骑的是尉迟恭,隋军之中首屈一指的猛将,除了黄明辽以外,武力和高震、秦琼不分胜负。

    眼看突厥人杀到,尉迟恭放下面具,一提长槊,向着对面的突厥军队杀去。

    一千五百骑具装甲骑,几乎便是一千五百辆的小型坦克。

    前排的士兵平举马槊,后排的士兵斜向上举着马槊,开始了加速冲击。很快最前面的骑兵与胡骑相遇。

    马槊带着冲刺的威力,直接将对面的骑兵刺落马下。而双方战马相撞,胡骑的战马也被隋军马匹踏翻。

    只一个照面,最前面的胡骑已经尽皆落马。而隋军重骑丝毫不减速度,继续向着前面冲击。

    也是隋军选的这个地方适合骑兵冲刺,居高临下,地势又较为平坦。冲刺的时候,重力势能尽可能地转化为动能,对于仰攻的胡骑,便是碾压。

    隋军重骑冲过,如巨型的磨盘一般,碾灭一切,突厥骑兵的尸体是遍布坡上。

    阿史那多见状,心在滴血,这些骑兵都是他们自己的财产,此时如此折损,实在让他们承受不住。

    阿史那多根本不知道如何对付这群怪物,只得下令全军撤退,可这种场合,如何撤退。

    若是阿史那多横下心来,与隋军具装甲骑死磕,牺牲掉冲入隋军右翼的军队,还有可能壮士断腕。若是后续部队跟上,发挥速度优势,围着具装甲骑打,不一定不能反败为胜。

    可惜阿史那多不敢打破自己的那些瓶瓶罐罐。

    当然,这也是胡人内部的组织结构导致的。相互之间,部队都是私有的,无论是消耗、补充还是补给都靠个人,没有人会为了大局完全牺牲自己的利益。失去自己的部众者,即使功劳再大,也会被权利阶层所淘汰掉。

    于是阿史那多,只能为了保存实力撤退。

    这样的结果,正是隋军愿意看到的。

    尉迟恭指挥部队,在后猛攻不止。整个突厥骑兵,挤在一道狭窄的空间里,左右腾挪不得,几乎尽成了隋军的槊下之鬼。

    整个山坡之上,尽是各种各样残缺的尸体,鲜血汇成小河,顺着战场流去。

    阿史那多这一溃,整个战场的局势立刻发生了转变。

    对面的射匮可汗也吃了一惊,刚才还追着隋军打,怎么突然之间,自己的左翼部队便发生了崩溃。

    但他根本来不及探究原因,只得命令预备队上前堵住缺口。

    但此时已经来不及了。

    战场之上,很多时候的崩溃,都是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突厥军队的左翼崩溃,已经不能算是小事了。

    战场之上,风云变幻,十多万人激战,肾上腺素飙升,都打出了狗脑子了,谁能有那么清醒的认识,很多人是人云亦云,根本来不及思考便跟着大流走。

    此时突厥军队一出现崩溃,很多不明情况的突厥骑兵也出现了混乱。

    各部突厥军队皆是出现骚动,一直望着对方的黄明辽立刻发现了端倪。这个时候,最是要紧的时刻,一旦让对方反应过来,完成调整,则怕是晚了。

    黄明辽一挥令旗,命令全军压上,不留余力,就赌突厥人慌了手脚,来不及抵抗。

    其实此时突厥人真的慌了手脚。突厥左翼败的太快,而突厥军队又冲得太猛,整个阵型前后脱节,现在想撤都撤不回来。

    十多万的大军,一时竟有些混乱去了。

    这时隋军之中,秦琼和蒙跃二人如两支利箭一般,直直地射入突厥大军之中,来回绞杀。

    “擂鼓!”

    遏索山上,数十面大鼓开始“隆隆”响起,喊杀声震天。

    一支骑兵从山上杀下来,直冲突厥军而去。这支军队,几乎笼罩在烟尘之中,望之如一条灰色的巨龙,张开了獠牙。

    “隋军有埋伏!”

    突厥人大为惊恐,大肆嚎叫。这支不知道从哪里突然冒出来的伏兵,终于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般,压垮了突厥人的神经。

    一众突厥部队,四面溃逃。

    像一些附属国家的军队,更是拼命地往后逃去。

    射匮可汗在军后看着这混乱场面,大声嘶吼,几乎像疯魔了一般,但没有任何意义。

    这一战,他败了。

    整个战场都是“突厥败了”的高呼,更有大喊“射匮可汗已死”的声音,虽然真假难辨,但是无不打击着突厥军队脆弱的心脏。

    实际上黄明辽哪有什么伏兵,他连军队都不足,根本没有余力设伏。

    在遏索山上的伏兵,不过几百骑,是他用来制造声势的。黄明辽本来计划若是战败,便利用这些伏兵蒙蔽突厥人,争取时间。这些马匹在尾巴上都绑着柳条,马身上也拖着各种树枝。为了制造烟尘,隋军又在树枝上洒了一层尘土,并提前在前进的道路上洒满了细沙。

    更用数十具大鼓制造声势。

    这些伎俩,若是对方大胜,也发挥不出什么惊人效果,一个空城计而已。但若是对方大败,便能足够惊吓到对方。

    而突厥人也果然如此,在左翼兵败后,出现崩溃。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望着如猪狗一般,狼奔豕突的突厥军队,一直承受巨大压力的黄明辽终于露出了笑容。此战之后,他们再也无所畏惧了。

第十章 突袭老巢

    遏索山一战,联军大胜,斩首愈两万级,俘获更是不计其数。

    射匮可汗溃败数十里,逃回大营,整点兵马,折损近五万人,伤亡近半。整个西突厥大营,一片哀鸿之声。

    经此大败,西突厥上下皆是胆寒了。

    诸将皆以今日新败,士气低落,不若退回汗帐,整兵再战,但是射匮可汗却拒绝了。

    射匮可汗自掌权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今日兵败于一个小小的遏索山,如何能够接受。心中不忿的他,誓要击破隋军。

    射匮可汗以“军中虽败,但尚有数万人马,还能一战”为理由,继续屯兵遏索山下,准备与隋军继续决战。

    同时又下令右厢五弩失毕各征调五万人马,支援遏索山前线。

    面对西突厥的搦战,黄明辽知道,这次即使全歼突厥军队,对方也会卷土重来,而隋军若是伤亡巨大,则无法补充,于是便屯营拒守,与西突厥军相持。

    射匮可汗几次下令全军出击,猛攻隋军大营,但皆为隋军的强弓劲弩所阻,且损失惨重。双方在遏索山下相持了近三个月,西突厥也毫无战果。而且因为一直鏖战,其部伤亡惨重,不得修整,军中士气也下降的厉害。

    就在此时,一支部队从黄草泊以西南下,翻越天山,直袭三弥山的西突厥可汗牙帐。

    这支军队便是薛延陀部。

    薛延陀部在天山以北,本来因为称汗一事,也是西突厥重点打击的对象。但随着大隋在西域的崛起,占据了天山北麓,薛延陀部为西突厥隔开,反而躲开了西突厥的威胁。

    射匮可汗在西域势力渐大,黄明辽自知实力不足以对抗,因此寻求与铁勒人结盟,找上的除了契苾部,便是薛延陀部。

    薛延陀首领乙失钵,年岁虽长,但性格狡诈,做事常滴水不漏。

    虽然黄明辽保证支持薛延陀向东进入草原,但乙失钵一直不愿意与大隋结盟,当然也没有断了和大隋的联系。他两边都结好,随时准备待价而沽。

    射匮可汗率军东征,黄明辽便去信乙失钵,请求共抗西突厥,但为乙失钵拒绝。在乙失钵看来,这种时候,胜负难料,更是不能轻易搅和到大隋和西突厥的斗争中去。

    但是,这一切在遏索山黄明辽击败射匮可汗一战中,得以改变。

    黄明辽一战歼敌数万,让薛延陀部看到了战胜西突厥的可能。这时黄明辽又派人请求薛延陀部出兵,乙失钵压制不住部落内汹汹的民意了。

    薛延陀内部皆认为,趁着西突厥和大隋相持,此时正是击败西突厥的最好机会,一旦隋人失败,整个西域为西突厥占领,他们再是远遁金山,也无可幸免。

    虽然乙失钵认为,隋军若是击败了西突厥,也有可能席卷西域,到时候情况未必比现在更好。

    但是更多人认为,大隋在西域的军队太少,再加上脆弱的后勤,大隋无力占领整个西域。而且大隋也向薛延陀部保证,双方以黄草泊和天山为界,从金山一直到碎叶川,将尽为薛延陀部所有。

    这个条件,让薛延陀部几乎无法拒绝。

    于是乙失钵答应大隋结盟的请求,并出兵两万,偷袭三弥山。

    巍峨的天山,横亘整个西域的中央,将天山南北,分割成两个世界。不过天山虽然号称不可逾越,但隋人还是在其中发现一条小道,可以从北面直接穿越到山南。薛延陀部两万人马,通过这条小道,一路南下,沿途无数人马冻毙在道中。

    这时候,不少人心生畏惧,意图返回。原本对突袭西突厥有些犹豫的乙失钵,此时却一反常态的犹豫起来。军中有言退者,皆被斩首。

    乙失钵的儿子大罗便觉得父亲有些不近人情,便劝道:“天山难跃,将士心存畏惧,也是应有之事,父亲何必因此大动干戈。”

    乙失钵看着儿子,有些着恼。

    “今我已联合隋军,抗击西突厥,务必要重创对方,使其实力大损,为我们争取时间。若是犹犹豫豫,耽误了破敌,到时候空与对方结仇,又给了对方报复我等的机会,试问若是放开手脚,我部如何与西突厥抗衡?”

    薛延陀部从天山之中,艰难行走了十三天,长驱数百里,终于赶到三弥山下。

    射匮可汗主力尽出,三弥山牙帐实力空虚,在薛延陀部的突然打击下,措不及防,失陷敌手。

    牙帐沦陷,西突厥的多年积蓄尽皆落入薛延陀部手中。包括射匮可汗的妻妾、儿女、相国等人,也尽成为了薛延陀部的俘虏。

    乙失钵下令杀光牙帐所有男丁,掳走所有女人和财富,然后一把火将西突厥牙帐烧毁,然后率部撤离。

    乙失钵很清楚,此次突袭三弥山的突厥牙帐,是打了西突厥人一个措手不及,但薛延陀部其实力远逊于西突厥,此时若不退兵,等射匮可汗回师之后,便走不了了。

    不过此行与来时不同,薛延陀部缴获了大批物资,再想翻越天山,怕是不可能了。于是乙失钵下令向西转移,进攻西突厥人势力薄弱的碎叶川一带。

    若是能占领碎叶川,薛延陀部才真正腾飞起来。

    射匮可汗一直与隋军相持,其实是赌一口气,甚至是为了争一口气。当然这不是怨气,而是气势。

    射匮可汗率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东来,本以为横推大隋,却没想到兵败如山倒,损失惨重,如果就这么灰溜溜地走了,到时候如何服众,又如何统御西突厥各部。

    胡人少讲忠义,统御部下,靠得便是实力和威望。

    所以射匮可汗势必要找回场子,否则,名声就倒了。

    可惜黄明辽也看出射匮可汗急于求战的心思,便故意不与之交战。射匮可汗心中越急,破绽越多。于是双方发生了多次小规模的战斗,西突厥是败多胜少,到最后,西突厥军队皆失了战心。

    三弥山牙帐被攻破的消息传入军中,射匮可汗如遭雷击,久久不能言语。其一众心腹,更是心中震恐。若是这个消息传出,怕是全军都要哗变。

    到这个时候,无论如何,再是不甘,也不得不退了。于是射匮可汗严密封锁消息,并下令退兵。

    可是这时候射匮可汗想走,却未必走的了了。

第十一章 平定焉耆

    黄明辽一直在等薛延陀部偷袭西突厥牙帐的消息,西突厥军一退,黄明辽便清楚薛延陀部的突袭怕是成功了,于是命秦琼、蒙跃二人各率一支骑兵缒在西突厥军队之后,不断骚扰、攻击其部。射匮可汗急于撤退,也顾不得身后隋兵,后来实在不其烦,只得留一部断后。

    这当然是有去无回,隋军猛攻,其部全军覆灭。

    于是隋军再追,斩首西突厥军队数千,追击上百里乃还。

    不是黄明辽不想继续向西追击,但此时若亡了射匮可汗,便宜的是薛延陀部,若是薛延陀部能将射匮可汗的目标引向天山以西,则远比覆灭射匮可汗更有意义。

    射匮可汗回到三弥山,眼看毁于一旦的牙帐,心中愤怒,又听闻突袭牙帐的薛延陀部向碎叶川而去,便驱赶军队追击,誓要诛灭薛延陀部。

    而黄明辽则命部队南下,兵进焉耆。

    焉耆是个古国,在两汉的时候便存在了。期间不知道更换了多少个王朝,但一直以焉耆为名。

    焉耆国也叫乌耆,《西游记》中的乌鸡国便是以此国为原型。

    焉耆国王自魏晋的时候便姓龙,北魏的时候,因为国王龙鸠尸卑那恃地多险,颇剽劫中国使,北魏派遣成周公万度归西征,灭亡焉耆国,置鄯善镇。之后不久,焉耆先后被柔然、高车控制,又被厌哒破灭。后来,焉耆王族重新执政,焉耆国重新振兴。

    现在焉耆国的国王名龙突骑,都城方二里。国内有九城,胜兵千余人。

    此时焉耆国信奉佛教,至于习俗,则和中原王朝差不多。

    焉耆国是西突厥的一个属国,不过在射匮可汗兵败之后,黄明辽把第一个目标放在这里,除了因为这里离着轮台较近,还因为焉耆国的自然条件,在整个西域,也是顶级的。

    焉耆国位于天山南麓,丝绸要道,境内有广阔的敦薨浦(博斯腾湖),盛产黍、麦等农作物,种植棉花,甚至还有丰富的渔盐资源。史书曾记载,“国王龙熙率群下四万人肉袒降于前凉沙州刺史杨宣”、“国王龙鸠尸卑那以四五万人出城守险以拒北魏军”,虽然其人数记载未必可信,但从侧面也证明了,焉耆能够养活大量的人口,其九城之地,养万户五万人口,还是没有问题的。

    其国土如此丰饶,水资源还丰富,苦于土地、粮食不足的黄明辽,如何不对这里垂涎三尺。

    于是黄明辽以焉耆国依附西突厥,攻打宗主国为名,命令秦琼为将,攻打焉耆。

    焉耆国不敌,连连兵败。

    面对隋军的攻击,此时跟着射匮可汗在遏索山大败的龙突骑几乎没有反手之力。当然小国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龙突骑很快派人向隋军投降。

    面对焉耆国的投降,隋军之中有两个态度。

    李节认为,可以接受焉耆国的投降,将之拉拢到大隋阵营,按照两汉、魏晋经营西域的模式,保留其政府,并在此驻军,大大减少隋军的行政压力。

    但黄明辽却认为此策不可行。

    这些西域国家,完全是墙头草,到了关键时候,根本不能相信,反而还要防着。毕竟西突厥还在身侧,对西州也保持着优势,谁敢说焉耆不会再次倒向对方。

    而且保留这些国家,大隋便不能大规模对其移民,获取其土,如此隋军后勤压力,还是不好解决。

    李节觉得,这些西域小国传承数百年,占尽人心,当初北魏灭掉焉耆,还是让焉耆王室复国。若是真灭亡了焉耆,往后怕是要陷入没完没了的叛乱之中。

    但黄明辽却是觉得,现在麻烦一些,总胜过以后麻烦。

    “李长史若是担心焉耆国人成为隐患,大不了我屠灭焉耆,总不会再有人反叛了吧。”

    李节无话。

    于是黄明辽决定灭亡焉耆,设立郡县。

    黄明辽先是下令秦琼占领焉耆国全境,并以令龙突骑前往轮台请罪的名义带走其国主,然后对焉耆国境内进行清洗。

    凡心向西突厥,或者是忠于王室的,尽被清洗。

    黄明辽于是下令将焉耆国分为员渠(即焉耆都城)、尉黎、危须(今新疆和硕县境)三县,并置焉耆军镇,以秦琼镇之。同时分设于术、张三城、铁门关等镇。

    焉耆国中,果然反抗激烈。龙氏统治焉耆数百年,影响已经深入到整个焉耆国的一草一木。

    于是焉耆一地,烽烟四起,到处都是造反复国之辈。

    黄明辽乃命秦琼强力压之。

    柳驴城(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据城造反,秦琼率部攻破之后,屠城筑京观,于是焉耆之地民众畏惧,虽心向龙氏,但再无人敢造反。

    焉耆毕竟小国,人数不多,面对隋朝大军,也翻不起大浪来,于是焉耆之地乃平。

    秦琼又奉命继续向西攻破龟兹国的乌垒城(今新疆巴州轮台县境内),复置乌垒县,又设立乌垒镇。

    乌垒之地,隶属于龟兹,其地人口虽少,但处在西域的中心位置,西域都护府治所还在此地设置过。秦琼占据此地,离着三弥山不过三百里,随时可以威胁到西突厥牙帐。

    同时占据乌垒,将隋军在天山以南的战线推进至西域腹地,依靠图伦碛,虽然战线前移,但防御难度反而大幅下降,只要以乌垒一点,便可阻挡西突厥全军。

    为了进一步威胁到西突厥的腹地,黄明远又命契苾部前出鹰娑川,返回祖地。

    鹰娑川,也就叫应娑,为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所立小可汗驻地。泥撅处罗可汗居无恒处,然多在乌孙故地,于是为了方便统治,复立二小可汗,分统所部。一在石国北,以制诸胡国。一居龟兹北,其地名应娑。

    后来鹰娑川在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东逃后为铁勒契苾部所占据,只是契苾部也没能守住此地。

    鹰娑川就是后来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天山之中的一个小盆地,其在三弥山以东北,土地肥沃,牧草丰美,地理位置优越。占据了此地,便能从侧翼威胁到三弥山,而且从鹰娑川往南,便是乌垒州。两地一在三弥山东北,一在三弥山东南,像两支大钳子一般,钳制住西突厥。

第十二章 高昌事变(上)

    大业九年三月,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

    作为大隋在西域名义上最重要的附属势力,高昌在西域的身份很特殊。高昌最初不是以一个西域国家身份出现的。

    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

    到了两晋南北朝,河西的汉族势力大举入此,并先后建立了四个汉族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马氏高昌的国王马儒为国人弑杀;高昌人推举马儒的长史麴嘉为王。麴氏高昌先附于柔然,继附高车,屡向北魏朝贡,并求内徙。同时对内沿用中原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王以下,有相当于宰相的令尹;下面设立吏部、祠部、库部、仓部、主客、礼部、民部、兵部等许多行政部门。高昌境内共设四个郡和十八个县。各城也仿照内地城市的坊里建筑模式,工商业集中经营,防火、防盗设施齐备,城门由禁卫军把守,各郡、县也分别由司马领兵守卫。

    总得来说,高昌算是一个汉人国家,即使他因为长期在西域不可避免的胡化。麴氏一族的国王也保持着其祖先左右逢源的本事,屹立百余年。

    当今的高昌国王麴伯雅于仁寿元年继位,为了摆脱突厥的控制,麴伯雅遣使交好中原,甚至领头组织西域国王,跪迎大隋天子。而杨广对其也不一般,曾在长安观风殿专门对其设宴款待,厚加赏赐。甚至后来麴伯雅为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封弁公,以戚属宇文玉波为华容公主做妻子。

    麴伯雅随杨广隋杨广征讨高句丽之后,返回高昌,开始加速汉化。

    不得不说,在汉化上,麴伯雅走在了西域诸国的前头。

    当然麴伯雅无论是亲隋还是亲西突厥,都是有目的的,一方面对外要扩充势力,另一方面对内,要加强王权。

    刚开始,因为大隋势力强大,西突厥内部混乱,麴伯雅更倾向于大隋,但随着大隋势弱,西突厥在射匮可汗的统治下,渐渐恢复元气,双方对于高昌这个战略枢纽的争夺力度,则越来越重。

    麴伯雅两面皆不敢得罪,只得两面讨好。但两面讨好,实际上是两面皆讨不得好。

    隋军在西域缺少粮食,各国的供奉占军粮补充的一个重要支柱,但随着西域多国在西突厥的严令下,断绝了朝贡,黄明辽不得不加紧勒索高昌。

    高昌气候温暖,宜蚕,谷麦再熟,物产封饶。

    黄明辽西面屯兵罗护镇,北面驻军时罗漫山,俯瞰高昌。麴伯雅心中畏惧,对于黄明辽的勒索,只得如数供应,不敢有丝毫的推脱。而对于西面的西突厥,也是多以财货赠之,如此大大加深了高昌的负担。

    其实麴伯雅内心还是倾向大隋的,因为他本身就是汉民,对汉文化也更加尊崇,但国内的突厥派势力也不弱。

    麴伯雅的父亲是麴乾固,生母是突厥达头可汗之女,射匮可汗的亲姑姑。麴干固死后,突厥为控制麴伯雅,令其以突厥习俗娶其母为妻。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麴伯雅被逼无奈,只得忍辱服从。

    而以其母、其妻阿史那氏为首的国内胡人,便是麴伯雅汉化最大的阻挠者。

    去年底,麴伯雅因为大隋击败西突厥,感觉到反抗的时机到了,于是下令“先者以国处边荒,境连猛狄。同人无咎,披发左衽。今大隋统御,宇宙平一。普天率土,莫不齐向。孤既沐浴和风,庶均大化,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辫削衽。”即要求全国国民解辫,并改穿中原服饰,加快汉化。

    然而麴伯雅没有想到,这条命令,大大激化了国内矛盾。而麴伯雅的生母阿史那氏,便联合国内胡人,准备推翻麴伯雅的统治。

    三月初二,临川城(今新疆鄯善县西南)出现骚乱。

    又是因为解辫易服之事,对此麴伯雅也很无奈。国中人口近十万,其中光是高昌城,就有三万人。国中原本以汉人和儒学为主,但这些年,西域多动乱,大批的胡人进入高昌,在国内亲西突厥势力的统领下,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今年麴伯雅已经平定了四起叛乱,皆是因为解辫易服之事,他着实没想到,国中以汉人居多,如何还能引发这么大的动乱。

    麴伯雅也有些觉得政策是不是太激进了,但他也是不得不如此。

    汉文化推崇中央集权,而胡人文化则是部落联盟,用屁股想麴伯雅身为国王,也得中央集权,所以他趁着这个机会,大肆汉化,就是为了清除胡人中的反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这条路虽然一时之间走得太快,太急,太多波澜,但麴伯雅也没法停下来。

    于是面对胡人的反叛,麴伯雅亲自率兵征讨。

    临川城的叛乱规模并不大,毕竟国中胡人还是少数,反对汉化的也只是少数。麴伯雅平定叛乱,便率军返回。

    但麴伯雅还未到国都,便遇到从国都逃出来的儿子麴文泰,其言太后阿史那氏联合麴伯雅的弟弟麴仲斐、胡人重臣古力施甸发动叛乱。

    阿史那氏与古力施甸是为了使高昌能够继续亲西突厥,至于麴仲斐,发动叛乱完全是为了王位了。

    麴仲斐是麴伯雅的亲弟弟,为了争夺王位,一直亲近突厥势力。

    这一次临川城的叛乱乃是这群人的调虎离山之计。众人之前担心麴伯雅在国都之中势力太大,于是故意制造混乱,使麴伯雅陷入四处平乱的困境。等麴伯雅带着心腹军队离开国都,都城空虚,他们便一举使国都换了颜色。

    麴伯雅闻询大惊,立刻率兵加速赶往国都平叛,然而其部在半道遭遇古力施甸率领的胡骑的伏击,麴伯雅兵败,不得不在绾曹郎中张雄的护卫下逃离高昌,前往西州,向大隋求援。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