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十三章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同罗朵儿给黄明辽的信中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言自己率部来投奔他,在甘微河一带受阻于顺化部,请求黄明辽率部接应。

    黄明辽接到同罗朵儿的信后,心中大喜,溢于言表。虽然之前兄长来信给他提过一嘴,说同罗部有可能前往西域,但他却没有放在心上,没成想今日此事竟然成真了。

    黄明辽拿着信的手竟然有些发抖,他努力思考着该做些什么,但大脑一片空白,根本无法入神。

    李节不明缘由,也没法插嘴。

    过了一会,黄明辽才镇定下来,刚才心情激动,很多东西都没有想到,现在镇定下来,他才发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忽然黄明辽向一旁的李节问道:“子克兄,有一个铁勒朋友,率领部落来投奔于我。”

    李节一听,赶忙说道:“使君,这是好事啊。”

    黄明辽有些犹豫地说道:“不过情况比较特殊。这个部落与我大隋交战了十多年,曾三次被大隋剿灭,血海深仇,难以言表。他们此次前来西域,也是因为在草原上被安北都护府逼得待不下去了。”

    李节听了有些目瞪口呆,除了突厥,还能有哪个部落和大隋较量十多年?

    眼看这个样子,李节便知道里面有内情,因此他也不好说话,只得说道:“使君,此事若真是如此,只恐来者不善啊,处置不好,便是一个祸患。”

    李节没明说,但是引申之意却是要兼并了对方,提前处置这个麻烦。

    黄明辽点点头。

    “子克兄,事已至此,我先将他们接回来吧,怎么处置,等我回来再议。”

    说完,黄明辽便出去调兵,他要走一趟漠西。

    李节看着黄明辽的背影,很想说一句,要不别把他们接回来了,只是看黄明辽这架势,他就是劝了也没有用。

    黄明辽调集三千骑兵,从轮台出发,往东北方向而去。其军刚到金山,便遇到了已经从漠西脱身的同罗部军队。

    黄明辽望着远方魂牵梦绕的人儿,想见而不敢见。

    十年未见,沧海桑田,变更的是世事和岁月,而不变的是那份珍藏在心底的爱意。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黄明辽就这么远远地看着,竟然有些不敢上前。若是时间就在那一刹那间永恒,那该有多好。不必考虑世间万物,亦无需考虑敌我之分,只是静静地看着,直到永远。

    同罗朵儿也在人群中看到了黄明辽。黄明辽一如当年的神俊清雅,总是能让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眼便能注意到她。

    看着黄明辽就在那里,同罗朵儿一抽马鞭,胯下的马儿四蹄飞奔,直往黄明辽的方向而去。

    看到同罗朵儿飞奔而来,黄明辽竟然有些惊慌。

    虽然十年未见,但同罗朵儿依旧是明艳动人,风姿绰约。一袭火红的披风,如一团飞奔的烈火依然,让人的心中无比的炙热。

    同罗朵儿来到黄明辽的身前,两人相见。

    二人都有些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时黄明辽身边的胭脂马忽然长鸣一声,上前用头去蹭同罗朵儿。

    朵儿一眼就认出了“小红”,马上开心地用手抚摸着它的脑袋。

    “小红”当初只是一匹三四岁的小马,但现在已经快二十岁了,算得上一匹老马了。平日里黄明远早换了骑乘,但这次来接同罗朵儿,却鬼使神差地带上了它。

    “‘小红’还记得我。”同罗朵儿高兴地说道。

    当初这是她的珍爱,是她一手养大的宝贝。后来为救黄明辽,她毫不犹豫地指引马儿去寻找黄明辽。她本以为再也见不到“小红”。

    黄明辽在一旁说道:“它知道你心中记挂着它,所以它见到你才会亲近。老马识途,更识得人,知道谁对它好。”

    同罗朵儿抬起头看了黄明辽一眼,继续逗弄着马儿,便说道:“连马都知道谁对它好,那人呢?”

    二人十年未见,本来似乎有些生疏,但相爱的人总是心都连在一起的,让“小红”一打搅,那种久别重逢的疏离立刻便烟消云散了。

    不管二人之间发生过多少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二人心中都还有彼此。

    一般男女二人在一起的,主动的那个总是会占据优势。同罗朵儿一开口,便向一个撒娇的小女人一样,黄明辽立刻便语塞了。

    “我也知道谁对我好。”

    “那就好!”

    同罗朵儿翻身下马,牵着“小红”向一侧的空地走去,黄明辽也跟着同去。有护卫要跟着上前,皆被黄明辽给摒退。

    同罗朵儿来到林间一片空地上,然后坐到一块大石头上。

    “我兄长去年跟着始毕可汗入侵大隋,被你兄长击败,病重而死。赛音山也被隋军突袭,整个城池毁于一旦。兄长死后,我继承了同罗部大酋长的位置,但在草原上寸步难行,已经到了绝境。我知道我一个女人,是很难做到连兄长都做不到的事的,继续妄图称霸草原,就是让这数千人一起死亡。而最好的选择便是投降大隋,带着这些人本本分分地游牧、活着。可是我兄长死在卫公手上,向卫公投降,我心中实在过不去,所以只能来投奔于你。”

    同罗朵儿说,黄明辽听。

    同罗朵儿说完,黄明辽才说道:“西域也是我兄长的部队。”

    “那就是你不欢迎我了。”

    “不是!”

    黄明辽正色道:“朵儿,我知道你们受了很多苦,与大隋也有很多仇恨,但那些都是战争,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希望你能忘了之前的事情,真心地归顺大隋。只要你不动摇,兄长那里我去说。”

    同罗朵儿看着黄明辽,虽然他已经是一个执掌十多万军队的一方统帅,可再见到自家时,依旧是那么紧张,还有些可爱。若是黄明辽能永远留在西域,她也永远留在西域,只属于他们二人的西域,那该多好。

    但只能想想。

    其实同罗朵儿选择来西域,其实已经放下了很多事,毕竟有些事,想不放下,又有什么用呢?

    同罗朵儿忽然转过头去,牵着“小红”向远处而去。

    “你说的,等我想好了再告诉你。”

第四十四章 以为屏障

    黄明辽带着同罗朵儿回到轮台,暂时把同罗部安置在沙陀碛北。此地与北庭腹心有沙陀碛相阻隔,一侧又有咸泉镇监视。

    黄明辽的心虽然对同罗朵儿没办法,但却不会因之而影响了国家大事。现在的同罗部,敌友难辨,自是不能对其放松警惕。在沙陀碛北安置,离着轮台三四百里,既方便处置,又有沙陀碛为屏障,使其不至于突然出手,肆虐北庭。

    对此,同罗朵儿也没有说什么。

    对于这个男人,她早就看清楚了,自己比他的命重,可远不如他的家族重。他可以为了自己牺牲性命,也可以为了家族牺牲自己。

    黄明辽暂时将同罗朵儿安置到城中,没敢带回都护府。他这些日子一直在想怎么处置同罗部,始终没有一个两全的办法,真真是焦头烂额。

    黄明辽回城之后,李节赶忙去见他。

    黄明辽离开的这些日子,他也通过向一些老兵打听,尤其是专门去信蒙跃,知道了黄明辽与同罗部的一些事情。

    在他看来,这完全不是事。若同罗部大酋长还是同罗斜也,当然不好处置,双方敌友难辨。但同罗部大酋长成了同罗朵儿,直接娶了便是,到时候连同罗部也成了嫁妆。

    同罗朵儿一个女人,安置在府中,还能反了天去。

    因此李节见到黄明辽回城之后一副上火的样子,完全不理解。

    “使君何必烦忧,同罗部此来,乃是好事。我军白得数千骑兵,往后在西域,实力更强了。”

    “如何白得同罗部的骑兵?”

    李节笑道:“同罗大酋长既然要嫁给使君,这数千骑兵自是要作为嫁妆,怎么能不算白得啊。”

    黄明辽看了李节一眼,见他满是戏谑,知道他已经知晓自家的旧事。

    “子克休得取笑于我,你既然知晓我的旧事,那自当知晓大隋与同罗部的恩怨。同罗斜也不说死在大兄手上,也差不多。今双方仇深似海,如何能为一家。再说,真娶了朵儿,我怎么向兄长交代。”

    李节道:“使君真是太过重视同罗酋长,反而失了方寸。你可知从赛音山到西域有多远,若是没有卫公许可,安北都护府能放同罗部西进。怕是早就让人沿途给剿灭了。卫公放同罗部西来,就是为了成全使君这份要姻缘的。”

    黄明辽听了,有些沉默。

    过了一会,黄明辽才说道:“朵儿的性子我很清楚,看似柔弱,实则宁折不弯。能够来西域,已经是她最大的低头了,恐怕还多是为了部落。至于其他的,我着实不敢多想。现在的问题是,该如何安置同罗部,同罗部五六千骑兵,一旦处置不好,就是一个麻烦。”

    李节乃说道:“这数千骑兵虽是麻烦,也是助力。不若给其部属一处草场安置,而其军队征调为一军,为西域府征战。”

    “那安置到哪里合适?”

    “有两个地方。一是黄草泊以西,车岭以北。这里三面环山,东面是黄草泊,水草丰美,堪为一处得天独厚的地方。”

    黄明辽听了,想了想,又摇了摇头。

    “黄草泊以西的确是个好地方,但我准备以此为西面屏障,否则也不会建双河郡。一旦将这里交给同罗部,双河郡怕是要废止了。”

    从双河往西往北都是大草原,所以这里是西域都护府在天山以北能向西延伸的终点,再往西,就彻底进了游牧区,很难再防守了。

    李节便又说道:“那另一个地方便是黄草泊以北的盐泊一带。这里北面是多坦岭,东面是沙陀碛,南面隔着数片小沙漠与双河相望,往西便是大草原。将同罗部安置到这里,可以帮着我们守卫北面,防止突厥人同北线绕道,突袭我军腹地。”

    其实李节本就准备建议将同罗部至于北面,第一个地点只是他的试探。看看黄明辽有没有为美色冲昏了头脑。

    所幸结果还好。

    “五六千骑兵,不是一股小势力。既可以防御北疆,也可能威胁我腹地。”

    “谁说五六千骑兵。”

    黄明辽一愣。

    李节说道:“以其两千最精锐的骑兵为一军,由同罗酋长指挥,屯驻北庭待命。而其余军队至于盐泊牧场。其军五六千骑兵,看起来很庞大,一分为二便好了。”

    李节没说的便是,两部互相为质。一部有什么妄动,必然担心另一部。此办法便能两相制衡了。

    黄明辽听了点点头。

    “子克兄所言极是。”

    若是论打仗,李节不如黄明辽。若是论治理地方,增长财税,李节也不如蒋允会。但若是玩政治搞阴谋,绝对是一把好手。此人有郭嘉的算计,贾诩的阴毒。

    而且将同罗朵儿留在轮台,也能讨好黄明辽了。

    黄明辽乃令李节去安排此事。

    这些日子为了同罗部的事情,伤透了脑筋,现在总算能够解决了。至于他和同罗朵儿的事情,这么多年了,二人都不是小孩子了,着急也没什么用,一切随缘吧。

    黄明辽一个人在大堂坐着闭目养神,其妻杨氏走了进来。

    这些日子,都护府上下虽然明面上风平浪静,但私底下却是波涛汹涌,她不是傻子,如何看不到内里之动荡。

    丈夫瞒着她,杨氏便不知道。她不知道黄明辽的过去,只知道这是自己的丈夫。

    “郎君回来了。”

    黄明辽听到妻子的声音,赶紧睁开眼睛。

    “夫人来了。”

    “郎君若是累了,便回后院休息。”

    “不了,一会还有旁的事。”

    “那我给郎君按摩一下头部。”说着便上前动起手来。

    黄明辽闭着眼,也不说话,享受着妻子的按摩。

    这么多年了,夫妻二人或许没有爱情,但相敬如宾,早已习惯了彼此。兄长曾经说过,“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敬重自己的妻子,因为你就是妻子,妻子就是你,夫妻一体,共荣共损,旁人是比不得的。”

    黄明辽自认是做到的。成婚这么多年,他从未娶过一个妾室。

    本以为夫妻二人的日子就要这么过下去,可是同罗朵儿的突然到来,打破了这份平静。黄明辽虽然战场上战无不胜,但着实不擅长料理家事。

    爱情、亲情,该如何处置,让他陷入了为难。

第四十五章 站稳脚跟

    对于同罗部的安置,黄明辽按照李节的建议,将他们安置在黄草泊北。又征调两千骑同罗部骑兵,建归德军,屯驻金满。

    同罗朵儿到底没有被安置在轮台,除了考量各种政治原因和军事原因,黄明辽也是对妻子保持了足够的尊重,他不希望让妻子认为二人在偷情,也不想让旁人认为自己在养外室。

    同罗朵儿也乐得待在金满,她虽然还爱着黄明辽,但并不想嫁给黄明辽,至少不愿意做黄明辽的妾侍。

    一方面她身为同罗部的酋长,部落的尊严让她不能去做任何人的妾侍;另一方面,大隋和同罗部血海深仇,虽然她压在心底,但让她跟没事人一样和黄明辽双宿双栖,她做不到。这样待在金满,彼此少见,也少得尴尬。

    不得不说,当人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所思所想,都不再局限到自己一人,很多事情真的是身不由己。

    ······

    同罗部经过长途跋涉,再加上各种战斗,此时只剩下五千骑左右。至于非骑兵的妇孺,不过三四千人。一个部落的军队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也算奇葩。

    同罗部原有十旗四十二领,少了左黑旗、右黑旗、左青旗之后还剩七旗三十领。

    七旗之中,实力分布严重不均。

    左、右黄旗加上曳落河有三千三百骑,相当于整个同罗部三分之二的势力。三部被同罗朵儿合并为六领、四领和三领,仍由同罗朵儿亲领。

    剩下的两白旗中,右白旗伤亡最大,与突厥人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直接合并到左白旗中,称为白旗,辖三领,以左白旗旗主同罗娄室为旗主,右白旗旗主同罗敌禄改任小司马。

    其余三旗,也损失不少。

    右青旗和右红旗各合并为一领,组成青旗,以右青旗旗主同罗挞烈为旗主,而右红旗旗主同罗马哥担任大梅录。

    右红旗改为红旗,辖两领,仍由同罗尧骨担任旗主。

    合并后的同罗部辖五旗二十领,有五千两百骑,算是一个中等规模的部落了。

    部落内部,祖君彦仍担任大长史,而同罗娄室为大司马。同罗朵儿之下,三个旗主,五个宰臣,共七人,基本上稳定了同罗部的局势。

    同罗朵儿又按照隋军的要求,顺势组建了归德军,除了同罗朵儿的六百精锐曳落河,每旗再出三百骑组成(人数最少的红旗两百骑)。

    同罗朵儿虽是女子,同时信任部下,但政治敏感度还是有的。如此布置,无论是部落内还是归德军中,她都掌握了足够的力量。

    待在金满城中,每日无需为了部落的生存和粮食发愁,这种感觉或许还不错。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自驻扎进金满城后,同罗朵儿和黄明辽两地相隔,连信件几乎都没有多少。但同罗朵儿心中却安稳了许多,兜兜转转,或许自己寻找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

    归德军在金满,同罗朵儿留下了法严、同罗敌禄二人。剩下的部众被祖君彦、同罗室娄、同罗马哥、同罗挞烈四人带着北上。

    三千余骑,七千人马,陌生的环境,再有隋军支持,其面对的艰险仍是超乎想象的。

    盐泊一带原来是西突厥五咄陆中胡禄屋阙部的地盘,后来射匮可汗收缩兵力,胡禄屋阙部撤走,一直在双河附近游牧的达契部迫于隋军的压力,便转向了这里。

    达契,又命达奚,铁勒人的一支。达契本身实力不强,但对于现在的同罗部来说,仍是一个劲敌。

    同罗部北上之后,达契部的首领达契毖眼看对方要来抢食,便准备先发制,集结部落主力,攻打同罗部。

    同罗部虽然是游牧民族,但在赛音山城十多年,习惯了住在城中。于是北上之后不久,按照同罗朵儿的安排,开始修建盐泊城。

    此时达契人来势汹汹,不少人便准备避敌自保,大不了南下黄草泊,请求大隋支援。

    祖君彦却是反对道:“我军虽借助大隋之势,但不可完全仰仗,若是不能单独击破达契,隋军会越发轻视我等,就连大酋长那里也无光。”

    祖君彦本来准备辅佐同罗斜也成就王霸之业,但同罗斜也死后,梦想破灭,有些心灰意冷。而同罗遏鲁离开之后,更是连敌人都没有,越发的松懈。要不是法严在身后步步紧逼,他真的都不想再跟着同罗部混了。

    此次面对达契,是他少有表达意见的时候。

    这时同罗娄室也同意祖君彦的建议。四人同时受命掌管部落之政,但同罗娄室最为同罗朵儿信任,又身兼旗主和大司马,算是四人中的总负责。

    同罗娄室拍板,众人便决定和达契硬刚。

    这时祖君彦又建议道:“达契四处流浪,听说没打过什么硬仗,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过他们此时人马众多,气势汹汹,倒有一股子蛮力。

    敌军原来,利速战速决,达契人必然希望我们立即迎战。如果我们迎击,便落入了达契人的计谋。不若稳住阵脚,守卫尚未建成的盐泊城,与达契人相持,等其锐气散尽,再行出击,必然破敌。”

    同罗娄室从之,果然达契人一开始猛攻猛打,但打了几日,似乎气势散尽,便弱了下来。

    达契人不擅长攻城,连日的攻城,损失惨重,士气大落。

    这时同罗娄室眼看时机得当,便打开城门,命令同罗挞烈率领部下主力为先锋,向达契人发动攻击。又命令同罗休哥带领一部为奇兵,从边路杀出,直捣达契人的大营。

    而同罗娄室率领主力,排列方阵向前推进。

    达契毖自恃士兵众多,虽然攻城无果,却不设防备,见到同罗部军队前来,才匆忙率兵抵挡。前锋刚兵刃相接,同罗休哥已率军冲入达契人的军营,放火烧军营。达契人震恐纷乱,不知所措,随即大败,达契毖只身逃命,士众悉数俘获。

    经此一战,达契人畏惧同罗部的兵势,只得向北远遁。而同罗部俘获了达契部大量的牛羊、人口,开始在盐泊站稳了脚跟。

第四十六章 离开西域

    西域都护府的大业十一年,算是比较太平的一年。虽然小规模的战争不断,但整个都护府的实力在稳定中提升。尤其是天山以南,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初步稳定了各地的形势,开始为都护府输血。

    黄明辽本以为今年就这样过去,等到明年各军补充完成之后,再对西突厥开战,但十月份的一项命令,让黄明辽没法再安稳下去。

    黄明远从信都传令,命令黄明辽离开西域,前往武威,指挥河西、陇右战场的隋军。

    李渊造反之后,黄明远便发现自己虽然在河西提早布局,但缺乏一个能够有效指挥全局的人。

    虽然西平郡有段文操,但段文操已经不再自己麾下多年,而且背后有着段氏家族,并不能使黄明远完全信任。至于安修仁、张允济等人,当个文官可以,也不可能统帅三军。

    河西情况复杂,这时候若是空降一个人前往河西,是不合适,除非这个人还带着一支军队。

    而且黄明远麾下诸将之中,有资格独当一面的,陈远、黄明祯、郑言庆、黄明离、黄明辽、黄明征、张文远、刘云芳、李靖、斛律晟、张季珣几人几乎都有安排,总不能让他们放下手中的一摊,前往河西。

    最后思索之下,黄明远便决定调自己的弟弟黄明辽负责河西战场。

    一方面西域的情况已经稳定了,以西域都护府现在的实力,以及黄明远能给予的支持,西域都护府短期内是无力向西开拓的,当以坚守为主。

    另一方面,原本被黄明辽剿灭的吐谷浑这两年因为大隋内乱又蠢蠢欲动,而西秦薛举也非善类,历史上李世民在浅水原被薛举打的连裤衩都不剩了,不调黄明辽入关,旁人未必能打过。

    当然西域也不能丢,至少不能出问题。两三年之内,黄明远是顾不得西域了,所以此时务必要保证西域的安全。

    于是黄明远又令,黄明辽离开之后,以西戎校尉高震暂代都护一职务。

    西域之人,黄明远最信任的自然是黄明诚和高震。但黄明诚已经执掌西域五镇,统帅西域一半兵马,那另一半自然交给高震了。

    至于李节,虽然现在没了家族的支撑,又表现的很忠诚,但黄明远还是不敢完全信任,因此不会让他掌管兵马。

    同时又命黄明诚和蒙跃兼领副都护。

    高震作为都护,也就是领军,西域大政自然落到李节手中。以黄明诚和蒙跃二人为副都护,也能对其有个牵制。

    至于其他的人事布置,则交给黄明辽自己处置。

    黄明辽接到信件之后,很是慎重,他都以为自己这辈子要待在西域了,没想到这一次走得这么突然。

    不过兄长让他走,他自是没有二话。

    黄明辽没什么意见,李节倒是有些酸酸的,黄明远让高震代领都护,又设了两个副都护,却没他什么事。原来黄明辽在的时候,他是二把手,现在黄明辽走了,他反而成了四把手。虽然权利不变,甚至还有可能增加,但别提多不舒服。

    李节心中也想,既然已经设了两个副都护,何妨多设一个。但他没想,若是再让他领了副都护,得了实再得名,那这西域都护府就真成了他手中的玩具了。

    虽然有些不忿,但黄明远定的事,由不得他指手画脚。

    黄明辽乃招众人,商定他离去的后事。当然像黄明诚那种离得远的,就只能听候通知了。

    黄明辽在西域待了七年多,一手将一穷二白的伊吾郡打造成地广千里的西域都护府,使天山南北重归汉家疆土,其影响力自是旁人不能比的。

    因此当黄明辽将要离开之时,众人皆是失了方寸,不少中下层官员更是纷纷劝阻。

    黄明辽很清楚,这是没法避免的事。自己离开之后,都护府必然会混沌一段时间,才会重新步入正轨。

    黄明辽对西域的局势没有大动干戈,以稳定为主。

    为了加强对西域军队的管理,黄明辽特意增设都护府都兵马使一职,以暴固担任,黄明持担任副使,专管征伐。

    而高震原为于阗军镇镇戍使,高震离开后,调慕容正言担任。

    ······

    处置完各事,黄明辽准备调动兵马入关。

    他此次前往河西,手中自是不能没有兵马,否则以河西军队组成的复杂,谁去也没用。但西域的军队本就不足,今年各军都在扩军,仍有缺少,若是抽调太多军队入关,必然影响西域的防御。

    天山以南的军队都离得太远,能调动的只有都护府的军队。

    黄明辽乃决定调尉迟恭、史大奈跟他入关。

    尉迟恭是他的旧将心腹,又是一员猛将。而史大奈是西突厥旧将,而是泥撅处罗可汗旧将的领袖,平日里只听命于黄明辽,带他离开也是为了西域的稳定。

    两人麾下两军,尚不满员,只有七千余人。黄明辽又留下具装甲骑和大批的陌刀兵以加强西域防御,两军只剩下不到五千人。

    这么一支军队,人数上的确有些少。

    虽然李节等人认为,还可以再多增加一军,但为黄明辽拒绝。

    都护府直属的部队有四军,他已经带走两军,再增加,都护府就真成光杆了。

    还是西域汉民太少。扩军容易,但要保持汉军比例就难了。这一次扩军,除了从移民中,还从高昌、于阗等地的汉民中甄选。但这些人初附,可信度又低了一层。

    最后还是李节建议,西域还有一军,有两千骑兵,尽是精锐,可以一用。此军正是同罗朵儿的归德军。

    黄明辽想了想,倒也觉得有道理。他离开西域之后,对同罗部的约束又少了几分,此时带走归德军,正好使得同罗部不敢轻举妄动。

    只是不知道同罗朵儿愿不愿意跟着他。

    黄明辽有些为难地将此事告诉同罗朵儿,本以为她会拒绝,毕竟同罗朵儿似乎厌倦了终日战斗的生活,但没想到,同罗朵儿听闻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同意了。

    和隋朝打了这么多年,她还没入过塞,倒是想看看。

    黄明辽不知道同罗朵儿是否出于真心,倒是解决了一个难题。

第四十七章 平定西海(一)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大业十一年十一月,黄明辽带着七千精锐,冒着风雪,从轮台出发,返回河西。

    从轮台到玉门关,两千里地,尽是一片荒凉。三军行军,尽皆无声,配合着这天地与万物,满是沉寂与悲怆。

    可到了玉门关,一直压抑的众人终于高声欢呼起来。所有人都知道,到了玉门关,他们要回家了。

    站在玉门关上,黄明辽遥望西陲,那里有他的袍泽兄弟。此生不到玉门关,你不会知道他们这一仗到底打到多远。

    黄明辽到了玉门关后,敦煌郡太守崔仁恕亲自前来迎接。

    黄明辽在西域打了七年,崔仁恕便在敦煌替他守了七年的后路。七年的时间,无数的粮食、物资,人口从这里送到西域,从未使黄明辽为后路问题而烦忧过。

    按照黄明远的安排,崔仁恕将担任河西转运使,跟着黄明辽前往武威郡。而敦煌郡由郡丞闫登暂领郡事。

    黄明辽驰奔三千多里,到达姑臧城的时候,已经到了大业十二年。此时李轨的河西大凉国已经灭亡,武威郡临时由安修仁代行太守的权利。

    黄明辽风尘仆仆的赶到,接掌了军政大权,将自己的行辕立在姑臧。

    此时虽然已经覆灭了李凉,但河西的情况并不好。

    虽然河西三郡都掌握在大隋的手中,但是内部世家大族林立,各据堡自守,宛如国中之国。

    河西人口稀少,又常有羌胡袭扰,自然使得河西家族报团自保。而这些家族又和关陇世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不会甘心受黄明远的统治,更不会交出私兵和土地。

    张允济和安修仁都是文官,理政还可以,平定这些坞堡,尚有不足。

    而对外,河西三面环敌。东南是西秦薛举,一直对河西是虎视眈眈。

    东面是灵武郡,此时太守段德操(段韶之子,与段文操不是一人)已经向李唐投降。灵武郡一直是西北重镇,兵马众多。即使撤了总管府,尚有兵数万,其如一把楔子一样,深入北地,北威胁九原,东威胁关北,西威胁武威。

    而南面是西海都护府,吐谷浑旧地。这两年大隋势弱,吐谷浑人蠢蠢欲动,不断地掀起浪花。

    三股势力,三面威逼武威郡,这也是黄明远急着调黄明辽东返河西的原因。再无得力之人镇住,河西怕是要得而复失。而在这里,黄明远给不了多大支持,只能靠自己筚路蓝缕。

    黄明辽到了姑臧城之后,立刻整合军队。

    河西不光情况复杂,军队也复杂。

    此时武威现有盖援统帅的三千敦煌兵和一千张掖兵,陈聚指挥的两千九原骑兵。还有安修仁手上近四千人的武威降兵。

    段文操的三千西平援军已经返回西平,不过目前受阻于星岭。

    这些军队加起来再加上黄明辽手中的军队,不到两万人。自保有余,进取不足。

    攘外先安内。

    黄明辽乃任命尉迟恭为河西三郡讨捕大使,负责清剿河西匪患。敦煌郡尚有郡兵一千,张掖郡有两千,又从安修仁手上调三千武威降兵,共计六千人马。

    黄明辽给了尉迟恭生杀大权,只要能平定河西匪患,生死不论。

    而其余部队,被黄明辽整合为一军,共一万三千人,这是黄明辽可以调动的全部人马。

    兵力还是不足,至少不足以让黄明辽出击。黄明辽要对哪个方向用兵,至少要出兵万人,总不能只留三千人守家,到时候另外两个方向的敌人必然趁火打劫。

    但是河西就是这么个情况,人口稀少,征兵都没有地方。总不能凭空变出兵来,黄明辽也没有撒豆成兵的本事。

    寻摸了半天,黄明辽将目光打在了武威郡内的两支胡人势力身上。

    一支便是在休屠泽一带游牧的浑部。

    浑部自大业九年逃入大隋之后,便被杨广安置在武威郡的休屠泽、猪野泽一带游牧。大隋击败始毕可汗之后,浑部首领浑阿贪支便有心返回草原。只是他们离开草原数年,已经在武威安居。休屠泽一带虽然不如汉时的环境,但也是一片丰饶的草场,浑部在这里,没有什么敌人,反倒自在。

    黄明辽到了姑臧不久,便亲自前往休屠泽,向浑阿贪支求兵。

    浑阿贪支被杨广封为光禄大夫,左翊卫将军,皋兰侯,官职不在黄明辽之下。为了调动浑部骑兵,他才亲自屈尊降贵。

    浑阿贪支是个识得实务的聪明人,否则也不会在东突厥势大的情况下,千里逃归大隋。

    现在的大隋,自顾不暇,不认大隋官员倒是可以,但黄明辽是卫公的弟弟,不能不认。

    而且自李渊造反之后,天下的形势有些明朗化,现在已经成群雄逐鹿之势,而大隋有些江河日下。浑阿贪支在大隋没什么关系,能依仗的只有卫公。

    因此面对黄明辽的邀请,他果断地出兵三千,命其弟浑汪为统帅,以为支援。

    当初浑部到达大隋边境时,有四千三百帐,一万四千余人。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人口恢复了不少。不过考虑到部落防御,此时能出兵三千,算得上很给面子。

    黄明辽又厚赠浑部一大批礼物,带着借来的三千人马返回姑臧。

    而另一支兵马则是位于会宁北面的西突厥人。

    当初杨广命泥撅处罗可汗之弟阙度设率领老弱万余人,在会宁居住。后来李轨在武威造反之后,阙度设眼看为河西大凉和西秦所挟,为了避免两面遇敌,又赶上李凉军在昌松击败了秦军,其便率部投降了李凉。

    可惜李轨不是个明主,很快为安修仁所俘,一手建立的大凉也灭亡。这投降了李凉的阙度设便显得有些尴尬。

    不过西秦残暴,阙度设也没想过投降薛举。至于李唐,看起来还不错,但双方隔着薛举,阙度设敢降,薛举就敢打他。

    黄明辽到达姑臧之后,立刻命史大奈前去会宁招降阙度设。阙度设听闻是黄明辽相早,又见史大奈在其麾下又成为重臣,立刻率领部属向隋军投降。

第四十八章 平定西海(二)

    黄明辽本来准备在武威整合、编练一下军队,但局势变化太快,根本不给他时间。

    一月底,吐谷浑叛军围攻鄯城,位于西平的段文操向武威求援。

    吐谷浑是个麻烦,黄明远一直这么认为。灭了他,没人在青海地区挡住吐蕃的崛起;不灭他吧,他还总是像个蚂蚱一样,喜欢蹦跶,着实让人头疼。

    大业四年,黄明远统军大破吐谷浑,俘杀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大隋遂将原本被羁押的慕容伏允之子慕容伏顺立为吐谷浑大可汗,使其领部分吐谷浑部众屯于尕海;以慕容伏允之弟慕容融为小可汗,屯于伏俟城;再以大宝王尼洛周为丞相,屯于乌海,使之一分为三。

    再之后大隋在吐谷浑设郡,先设总管府,又设西海都护府,并在此大规模开发屯田,迁移百姓。

    若是国家盛世安康,大隋在此经营个几十年,便能将吐谷浑吸收同化了,但奈何大隋自身不稳先乱了,吐谷浑的上层自是起了心思。

    大隋选择的慕容伏允、慕容融、尼洛周三人倒都是亲隋的,奈何三人的能力,并不足以压制住国内的上层阶级。

    当然若是三人真是枭雄之才,大隋又不敢用了。

    当初吐谷浑之战结束之后,因为被大隋杀的人头滚滚,吐谷浑人暂时安分了几年。到了东征高句丽失败之后,吐谷浑的动乱便开始了。

    大宝王尼洛周作为吐谷浑的丞相,驻于乌海,管理着河源郡的吐谷浑部落。

    尼洛周本身并不是吐谷浑的王氏,在吐谷浑内部影响力有限。而且尼洛周的性格比较温顺,手段也不强硬,所以内部反对势力越发蠢蠢欲动。

    尼洛周或许也发现了这个情况,但受限于能力和性格,对此无计可施。

    大业八年八月,杨玄感叛乱的消息传到吐谷浑,一些心怀叵测之辈觉得终于时机到了。

    八月末,在河源的吐谷浑内部集会中,吐谷浑威信王苏末突然站起来质问尼洛周道:“今隋人内乱,自顾不暇,正是恢复我吐谷浑荣光的大好时机,丞相是准备继续做隋人的走狗,还是站起来率领吐谷浑人重新找回失去的荣誉。”

    尼洛周大吃一惊,忙质问苏末想干什么。

    苏末来到尼洛周身前,大声呼道:“既然丞相甘心向隋人摇尾乞怜,那就由我带领吐谷浑人重建家园。”

    说完便伸手扯住尼洛周的衣服,又从怀里抽出匕首向尼洛周刺去。

    这仿佛是一个信号一样。这时有威信王的同党,纷纷从怀里抽出匕首,向着尼洛周乱刺。

    尼洛周毫无防备,又未着甲,立刻便扑倒在地,身受重伤。从混乱的人群之中,他发现竟然有很多深受他信任的人参与此事,心中满是悲凉。

    这种内部集会,参加者都是族内高层,尼洛周根本就没有防备,甚至大帐内连卫士都没有几个,更不会对众人搜身。

    苏末抢在众人之前,连刺尼洛周数下,尼洛周身中数处致命伤,终于断气。

    苏末又用匕首砍下尼洛周的脑袋,提在手中,对还有些惊慌的众人以及大帐的侍卫喊道:“今日我等要起兵反隋,重建吐谷浑。敢阻挡者,与尼洛周同死。”

    苏末是部落名将,影响力惊人。他虎目圆睁,浑身是血,竟然吓得一众侍卫不敢说话。于是这场这所有人眼皮子底下的政变竟然神奇地成功了。

    杀死尼洛周之后,苏末自称大丞相,开始在河源郡掀起了浩大的叛乱。

    隋军倒是反应迅速。

    担任河池郡太守的刘权立刻率军攻打乌海,不给此事一点发酵的机会。

    苏末等人此时仓促起事,实力本就不足,亦没有获得西海各地的吐谷浑人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此时大隋在西海的实力依然很强大,大隋的乱象并未传遍整个吐谷浑,没多少人有胆量反隋。

    所以多重原因之下,苏末这次叛乱立刻被隋军镇压,兵败的苏末也带着一众残部逃往西海郡。

    这次叛乱虽然被镇压,但并没有引起大隋的警醒。或者说有心人警醒了,但朝堂之上却没有重视,于是为之后的吐谷浑人大叛乱买下了伏兵。

    雁门之围后,大隋天子的面子掉到了地上,再之后天子远走江都,连整个大隋江山都顾不上了,更何况是远在西陲的吐谷浑。

    这时吐谷浑人经过多次试探之后,终于准备大动干戈。

    大业十一年五月,吐谷浑大可汗慕容伏顺在狩猎途中,遭到了部族旧贵族的袭击。

    慕容伏顺是慕容伏允和隋朝宗室女光化公主的儿子,大隋算是他的姥姥家。而且慕容伏顺本身很年轻,当初担任可汗的时候才十多岁,因此他很清楚,自己的依靠不是吐谷浑,反而是大隋,只有紧跟大隋,才能坐稳这个可汗位置。

    于是慕容伏顺不断推动国内亲隋势力的增长,自然也就成了旧贵族的眼中钉了。

    名不正则言不顺,之前威信王苏末的叛乱便证明了,单纯个人的造反,是很难引得所有人的支持,并掀起大规模的浪潮的,除非利用吐谷浑可汗的名义,掀起一场举族皆反的大叛乱。

    但大可汗慕容伏顺是不会支持的,于是这便陷入一个两难之中。

    最后还是在吐谷浑内部素有威望的宣王阿闼一锤定音,既然大可汗不愿意和吐谷浑百姓在一起,那就换一个大可汗。

    于是阿闼策划了一场袭击,利用大可汗慕容伏顺喜欢狩猎的习惯,秘密在牧场附近设置杀手,突袭慕容伏顺。

    慕容伏顺为杀手的弓箭射中,回到大帐之后,不久便身死。

    阿闼于是发起政变,诛杀慕容伏顺的亲信,囚禁了慕容伏顺之母光化公主,拥立慕容伏顺的堂叔,先可汗吐谷浑世伏的儿子慕容利延为大可汗,号步萨钵可汗。

    同时,吐谷浑内部宣布反隋自立,很快造反之势蔓延到整个吐谷浑。阿闼率部向旧都伏俟城进发,一直在宣德城(伏俟城)的小可汗慕容融不敌叛军,最终城池在叛军的内外夹攻之下陷落,而慕容融也率部逃亡西平郡求援。

第四十九章 平定西海(三)

    大隋在西海一带的实力一直不强,具体表现在驻军的多寡之上。

    在这个时代,西海一直不为中原王朝注重,甚至远不如和长安数千里之遥的西域。毕竟那事关东西方的贸易。

    而西海有什么?除了高山,就是一片不毛之地。

    若不是东汉时期,关中一直深受羌乱的影响,所以中原王朝对这片土地上的游牧民族有所警惕外,中原王朝甚至懒得在此屯兵,毕竟得失比远达不到平衡。

    大隋在西海四郡,其主要力量集中在西平郡。后来杨广又命刘权专门在河源屯田,又将新设立的西海都护府治所设在积石镇,使得河源郡勉强有些驻军,至于西海郡和浇河郡只能靠倾向于大隋的吐谷浑部落驻守。

    于是吐谷浑宣王阿闼在尕海造反之后,由于没有什么隋军围剿,很快蔓延至整个西海。唯一有能力抵抗叛军的慕容融堪称无能到家,跑得比兔子还快,使得叛军乘胜占领宣德城。

    吐谷浑军开始向河源、西平等地攻略,而此时隋军数量不足,虽然战力不俗,但面对数倍于己的吐谷浑军队,还是难以抵挡。

    西海都护刘权被包围在积石镇,而段文操在临羌城阻击吐谷浑军队。

    坦白来说,吐谷浑的局势彻底崩坏,黄明远要付一定的责任。为了拿下武威郡,黄明远下令从西平郡抽调三千人马北上,使得原本就兵力不足的西平郡更加捉襟见肘。段文操倒是服从命令,没有二话,但援兵北上之后,手中只剩下四千余人的他只得在临羌苦苦捱着。

    今年一月底,被包围四个多月的临羌城终因寡不敌众,被吐谷浑军队攻破。段文操突围至西面的鄯城驻扎,并向北求援。

    黄明辽得信之后,也来不及整练兵马,便立刻率军南下。

    此时在鄯城的段文操已经快要陷入绝境。段文操自临羌城突围之后,手中军队算上鄯城守军不足千人。

    他此时也有些后悔,若是能料到吐谷浑人这么强大,他真不敢派兵北上。现在援兵未回,而困守孤城,怎么看境况都不太妙。

    鄯城是个新城。当初黄明远在土楼山大破吐谷浑,想到这里便是后世的西宁一带,而且地理位置优越,又有土楼山为屏障,便建议在此建城,将西平郡的中心从湟水城向西推进。

    鄯城的确是个要地,周边地势险要。但问题是段文操手中兵力太少,根本没法分兵驻守土楼山等地,只得困在城中。于是吐谷浑人从容不迫地抢占各处要地,将鄯城围的死死的。

    吐谷浑人为了打击城中守军士气,还将被俘的鹰扬司马郭厚拉到城下劝降。

    郭厚性刚烈,重名义,在临羌城破的时候断后被俘。当时吐谷浑人劝降,但郭厚却言辞拒绝,后来吐谷浑人又逼着他到鄯城城下劝降。

    郭厚见之,知道难以幸免,与其单单作为一个俘虏被杀,还不如激励城中士气。于是郭厚便假装许可。

    阿闼听了大喜,连忙让人给郭厚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番,然后送到城下。

    有鹰扬司马级别的隋将投降,必然能重重打击对方的士气。

    郭厚来到城下,城头上有识得他的,皆是面面相觑。郭厚不顾众人的目光,乃大声喊道:“我是郭厚,临羌鹰扬司马,为大军断后,兵败被俘。非是贪生怕死,只是想死得有意义。今我军援兵将至,吐谷浑贼人的末日就要到了,城中诸位袍泽,当奋勇杀敌,为我报仇。”

    这时押着郭厚上前的吐谷浑人大军,连忙将刀放到郭厚的脖子上,厉声斥责道:“快劝降,否则杀了你。”

    郭厚蔑视地看了对方一眼,朗声说道:“我大隋男儿,只有站着生,没有跪着乞降的。不过是一死,何惧也。”

    郭厚忽然用手抓着对方的刀刃,脖子向前一倾。锋利的刀刃立刻划破郭厚的脖子,鲜血也向四方喷洒而出。

    此时吐谷浑人都看待了,郭厚竟然选择了自刎。

    城头上的隋军望之,莫不流涕扼腕,高声骂贼,城中士气大涨。

    还在帐中的阿闼听闻了这个消息,也是大吃一惊。他有些不明白,不是一直听闻汉人是最胆怯的吗,怎么这些汉人这么不怕死。

    阿闼觉得这一战或许不是那么好打。若隋军都是这么拼命,打下了临羌,还有鄯城,鄯城后面还有湟水,什么时候是个头。

    就在这时,有前军信使来到营中。

    原来城中的隋军见郭厚被杀,心中愤怒,段文操乃在城头起誓,必杀尽今日吐谷浑人,为郭厚报仇。

    然后城中突然打开城门,冲出一队骑兵。

    吐谷浑人本以为隋军人数少,必不敢出城应战,因此把重点都放在攻城之上,并未多做防御。

    此时隋军杀出,吐谷浑人猝不及防,一阵人仰马翻,被杀数百人。隋军得胜一场,夺回了郭厚的尸体乃还。

    阿闼听了大怒,一个郭厚涨了隋军的士气不够,又让隋军突袭了一波,这是要让隋军战到最后一人吗?

    不过隋军来得快去得也快,一击得手,便退入城中。阿闼虽然生气,但只能处置前军将领,却对隋军无可奈何。

    此时吐谷浑人和隋军在鄯城大战,而南线进攻赤岭石堡城的吐谷浑军进展则更加不顺。

    阿闼除了自引军攻打西平郡,又命威信王苏末攻打河源郡,还命其弟阿剌从赤岭方向,绕到西平郡身后,与主力合围西平郡。

    但隋军早在赤岭建城,命之为石堡城,以为西平郡西南之屏障。石堡城三面险绝,皆是断壁悬崖,只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去。隋军在石堡城中储存了很多粮食,又准备檑木、滚石。阿剌手中军队本就是偏师,战斗力不强,面对高峻的石堡城,伤亡惨重,有心无力,只得顿兵城下。

    同样,南线的苏末也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位于积石镇的刘权手中兵力虽不多,但坚守积石城却是绰绰有余。

    吐谷浑叛军看似气势汹汹,但主力尽出,且并无多大战果,已经将最薄弱的肚子露给了隋军。

第五十章 平定西海(四)

    黄明辽留下尉迟恭驻守姑臧,而他只统帅军中骑兵,从姑臧城出发,翻越雪山之后,直奔宣德城而去。

    此时河西什么都缺,但就是不缺骑兵。黄明辽从西域带回来的五千人马有半数以上是骑兵,再加上两千同罗部骑兵,三千浑部骑兵,还有阙度设麾下凑出的两千骑兵,共计有骑兵万人之多。

    众人对此不解。

    因为此时段文操的侄子,他的堂妹夫段纶率领的三千西平军已经在星岭被吐谷浑部队堵了很长时间。这个时候正是应该支援段纶,冲破封锁,直趋鄯城,如何能折向宣德城。

    毕竟此时鄯城已是危在旦夕,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可能。多耽误一刻钟,便是增多一分破城的风险。一旦鄯城失守,吐谷浑人长驱直入,整个西平郡都有可能被肆虐,到时整个西海的情况便要糜烂了。今吐谷浑叛军有数万人围城,更分兵长宁谷,段纶所部连星岭都过不去,更不要提救援了。况且段纶手中只有三千人,即使真的赶到鄯城,也无异于是杯水车薪。

    但黄明辽自有用意。

    吐谷浑叛军有数万人,纵使能够彻底击败,也不一定能尽灭。等到他们平叛之后,离开西海,这些吐谷浑人又会死灰复燃,再度成为祸患。所以这一次他要一劳永逸,不留后患。

    此时叛军主力齐出,整个后方已经是完全空虚。

    黄明辽乃一路长驱直入,绕到青海以西,直杀到宣德城下。

    负责守城的是阿闼的另一个弟弟阿度。

    阿闼自掌握吐谷浑的大权之后,慕容利延不过是他手中一个傀儡。整个国中大权,完全掌握在宣王阿闼三兄弟的手中。

    阿闼让一个弟弟掌军,一个弟弟主政,排斥其他人,打压异己,很是惹得众人不满。不过阿闼手中有兵,又掌握了大义,所以无人可掠其锋芒。

    此时宣德城中只有不到两千人,但因为是吐谷浑的大后方,防备并不森严。其实吐谷浑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是半游牧半定居的民族,至少上层统治阶级已经定居了,毕竟能够安稳自在的生活,谁愿意四处流离。所以宣德城中,尽是吐谷浑的核心人物。

    隋军轻骑杀到,吐谷浑人根本没有防备,便为隋军击败。黄明辽乘胜杀入城中,占领了宣德城。

    这一次本着速战速决地态度,黄明辽尽杀城中造反的旧贵族,连阿闼拥立的伪可汗慕容利延也被黄明辽所杀。

    可怜慕容利延,成为可汗之前,只能是部落里一个透明人物,一直小心翼翼地过活。慕容利延之父慕容世伏是慕容伏允的兄长,吐谷浑前可汗,可惜登位六年,国中发生叛乱,慕容世伏身死,其弟慕容伏允继位。而作为前可汗的儿子,慕容利延身份别提多尴尬了。幸好游牧部落不像中原王朝,兄终弟继也是常有的事,否则慕容利延早被其叔所杀。

    阿闼造反之后,因为对慕容融、慕容伏顺等人不满,这才拥立慕容世伏这一支。可惜天不保佑,慕容利延又遇上了黄明辽。

    黄明辽没有兄长那样的犹豫,他又不知道历史上没多久吐蕃人就要强大起来,一统整个青藏地区,更不会因为要不要留吐谷浑人阻挡吐蕃而为难。他纯属是为了尽快解决吐谷浑的问题,以乱止乱,所以下手极其狠辣。

    数日之间,整个宣德城中有数千人被杀,尽是吐谷浑的上层贵族。黄明辽没有丝毫的心软,任凭杀得一个人头滚滚,尸山血海。

    这时黄明辽的随军长史梁硕劝黄明辽,是否留下一部分人,为大隋效力,却为黄明辽拒绝。

    留下他们做什么,继续被大隋养大然后反叛大隋,那还不如大隋亲自动手。

    至于杀光这些吐谷浑贵族之后可能会出现的动乱,黄明辽都不在乎。若是他们要乱,那便乱去,大隋只要守住宣德城就好,或许还会坐山观虎斗。而且只有清洗掉当地百姓身上的吐谷浑印记,他们才能更加积极地做个隋人。

    梁硕见劝不动黄明辽,只得听之任之。

    实际上隋军的清洗之后,整个吐谷浑的上层贵族几乎不存在了。

    其实对于古代来说,一个民族的组成主要是指上层统治阶级的组成,尤其是游牧部落。而很多中下层人,一生可能要属于十多个部族,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并不单纯看血缘关系。所以当一个民族的上层贵族不存在了,这个民族也就彻底不存在了。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民族消失于时间的长河之中。

    吐谷浑从一个人名开始,然后成为一个族名,又成为一个国名,最后成为一个地理名词,再之后,就没有之后了。

    黄明辽又命人在宣德城外修筑京观,以震慑吐谷浑人。

    拿下宣德城之后,黄明辽便率军西进,准备围歼宣王阿闼的主力部队。黄明辽从没想过救援鄯城,他要引吐谷浑人自己前来。

    此时一直围攻鄯城的阿闼也得到了隋军进攻伏俟城的消息。

    这些日子因为隋军士气大涨,他们的攻城也没有什么效果。而且天气严寒,条件艰苦,士兵们连续不断地攻城,谁也受不了。

    正犯愁的时候,伏俟城的求援信送到军中。阿闼得到消息吓了一跳,伏俟城中有着整个吐谷浑的中枢和可汗,还有所有人的家眷,最关键的是伏俟城的守军只有两千多人,根本撑不了多久。

    这时阿闼也顾不得攻打鄯城,立刻调动兵马,前去救援伏俟城。

    与伏俟城相比,一个鄯城算得了什么。此时吐谷浑人的速度终于超乎异常地快了起来,头天下令,此人中午便拔营启程。

    不怪众人归心似箭,因为伏俟城里有他们的家,谁也不想自己的老婆孩子成了别人的玩物。

    头天还猛攻城墙的吐谷浑人,第二天便几乎灰溜溜地撤了,着实让隋军奇怪。段文操倒是有些明白,武威的援兵到来。

    这时候若是附尾追之,必能斩获破丰。可惜城中军队数量实在太少,总不能派百八十人尾追吧。

第五十二章 平定西海(六)

    此时隋军在西海各地的平叛也进入到尾声。

    史大奈和段纶二人一路南下,到达石堡城。

    此时石堡城还牢牢地掌握在隋军的手中,至于阿剌所部,早就在石堡城前撞得头破血流。

    吐谷浑人,还是传统的游牧民族打仗方式,面对坚城,根本就无能为力。当然石堡城就是换了谁来打都白瞎,历史上哥舒翰为了攻打石堡城,调动了全国的力量,战死了数万人。吐谷浑人可没有这个韧性,也没有这个实力。

    等到史大奈二人主力到达,一战便击溃了阿剌所部,阿剌本人亦在乱军中为隋军所杀。

    史大奈和段纶二人继续率军赶往积石镇。

    刘权本来在西海就有声望,既有安民之功,也有讨匪之绩,当地胡人皆对其畏服。而且刘权手中有五六千人马,实力不弱。

    因此与其说刘权被威信王苏末围在积石镇,不如说刘权将苏末挡在积石镇。

    只是刘权手中兵力不足,尚不足以全歼敌军,又有心等待中央援军的到来,争取时间,因此不敢贸然与吐谷浑人浪战。

    等到有武威援军赶到西平的消息传来之后,刘权有了底气,开始率部向苏末发起攻击。

    苏末与刘权相持了大半年,也无什么战果,本来都有些懈怠了,因此刘权一击之下,很快重创其军。

    这时史大奈、段纶二人也从后方赶来,包围了苏末叛军。

    隋军不过万人,而苏末其部的数量与隋军差不多。但此时吐谷浑人被包围,又听闻隋军已经占领了伏俟城,击败了宣王兄弟,就连新可汗慕容利延也被诛杀,早就士气大降了。

    隋军从三面向吐谷浑军队发起攻击,吐谷浑人面对隋军,纷纷溃散,最后苏末也约束不住,只得率军逃跑,至于部队,则全部丢给了隋军。

    段纶在后处置俘虏,而史大奈率部紧追不舍。黄明辽下令,对于匪首务必要斩尽杀绝,所以自不能放过苏末,使其再为乱西海。

    苏末逃跑经验比较丰富,兵败之后一直逃到七乌海,可惜他这次没有再拥有上一次的好运气,最终为史大奈所斩杀。

    至此,整个西海境内的叛军主力,尽为隋军歼灭。

    当然,各处溃散的零星力量,不知道有多少。这些人四处分散,为民为商,为匪为军,根本难以寻觅其踪迹,也只得稍后慢慢清理了。

    吐谷浑叛乱,前后不到一年,其叛军鼎盛之时,达数万人之多,几乎将隋军赶出西海之地。而隋军主力杀来,吐谷浑人一朝兵败,全军覆没,再无生机。

    吐谷浑人用这最后一年的辉煌,几乎覆没了整个宗族。

    实际上吐谷浑人实力并不强,即使当初他也算西陲大国。当初黄明远西征,已经彻彻底底将吐谷浑打烂了,整个统治阶级也清扫了一遍。光是俘虏就从吐谷浑带走了数万。造反之前的吐谷浑人,其数量保守估计不超过二十万人。

    而这一次,整个吐谷浑成年男子,几乎或死或俘,就要灭绝了。

    夕阳西下,隋军将士提着苏末的脑袋,踏着晚霞的余光,向西平返回。而这一抹嫣红之后,世上再无吐谷浑了。

    ······

    吐谷浑毕竟是边缘地带,黄明辽前来河西,主要敌人还是西秦和李唐,因此这注定了他不能在西海待多久。

    对于吐谷浑,虽然实际上其已经灭国,但名义上还是要保留。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除了方便收拢人心,也是为了蒙蔽天子。要不然属国一个个尽灭,杨广听了还不得跳脚。

    吐谷浑人造反,没敢杀了光化公主,只是拘禁起来。隋军攻破伏俟城,乃将光化公主救了出来。光化公主在开皇十六年嫁给吐谷浑可汗慕容世伏,世伏死后,又嫁给世伏的弟弟慕容伏允,生下了儿子慕容伏顺。

    此时光化公主快四十岁了,唯一的儿子身死,除了这个公主身份,一无所有。

    黄明辽乃立慕容融三岁的儿子慕容诺曷钵为吐谷浑可汗,并改名为慕容忠烈,由光化公主照顾。

    有弘化公主和这么一个名义上的吐谷浑可汗,也能忽悠住人。

    当然这个小娃娃是不会留在西海的,早被黄明辽送到武威处置。

    至于西海都护府,在各地设郡县制度还是太过激进,本来就没有什么汉人,更没有多少官吏愿来,贸然设置郡县,一点意义没有。事实上这些郡县基本上也没有发挥作用。

    黄明辽乃和刘权、段文操二人商议,在吐谷浑设置军镇,一如西域一般,实行军管制度。

    此时吐谷浑一族的组织已经被打烂了,以军队屯之,然后收拢百姓,屯田编户,用不了多久,便能使当地人成为正儿八经地隋人了。

    尤其是吐谷浑当地的百姓已经以妇孺居多了。

    西海四郡,西平郡受中央政府管理时间长,汉化水平高,暂时不动。而另外三郡,分别设青海(在伏俟城)、积石、浇河、石堡四处军镇,分理三郡民政和军务。

    吐谷浑地广数千里,但其实大隋可以有效管辖的,也就西海周围一片地方。再往西,地广人稀,数百里不一定有一个人影,只能随他去了。

    此时的西海都护府,算上段文操和刘权二人手中的力量,不到九千人,这肯定无法对西海进行有效管理,未来还是要征兵。

    都护府现在的都护是刘权,但刘权心知肚明,他虽然多次在卫公麾下为将,但不是卫公的核心心腹,若是不摆明自己的态度,这个位置就坐到头了。

    因此刘权对于黄明辽的命令,皆是无条件的支持。甚至是一些本应该他掌握的权利,都交了出去。

    黄明辽也认可了刘权的态度,投桃报李,对其表现了极高的尊重。

    黄明辽很清楚兄长对此地的重视,甚至不亚于西域,更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其实不怪黄明远如此看重这里,西海之地除了防御未来的吐蕃,还是因为这里可以成为西北、中亚的产盐中心,关北的盐池跟这里根本没法比。后世青海多盐湖,光一个察尔汗盐湖中便储藏着500亿吨以上的氯化钠,可供全世界数十亿的人食用千年。甚至这里还提供了国家96%的钾肥,华夏的肥料生产,就要从这里腾飞。

    世界上没有无用的地方,只有你发现不了他的光芒。

第五十一章 平定西海(五)

    吐谷浑人一路向西而去,终于在尕海西北方向的牛心堆和隋军相遇,或者说隋军就在这里等着吐谷浑人的到来。

    吐谷浑军队有两三万人之多,但多是乌合之众,来源复杂,战力更是参差不齐。除了一部分精锐,都是宣王阿闼四处搜集的各部牧民。而且这群人自造反之后,先是围攻临羌城数月,然后接着攻打鄯城,几乎连气都没有喘,更不得修整,早就已经疲惫不堪。

    于是隋军遇到吐谷浑人,几乎如狼入羊群一般。

    吐谷浑人的战斗力着实是差了点,几乎是前后几个时代,西海地区最弱的军队了。历史上果毅都尉席君买率领精锐骑兵一百二十人便能追着吐谷浑人跑。虽然有唐军威势加成,但可见吐谷浑军队的羸弱。

    至于吐谷浑面对吐蕃人,也是被打的屁滚尿流,根本无力抵抗。

    这一战黄明辽准备让同罗部骑兵在浑部和阙度设部骑兵面前展现一下实力,主攻部队便是曳落河部队。

    同罗部、浑部、西突厥人,三足鼎立,才最稳定。

    黄明辽身后的传令官一摇旗,得令的山禄和阿结思二人立刻率领残暴的曳落河冲入对方的阵型之中,然后将之搅烂。

    之后隋军万骑,如万马奔腾一般,冲向了吐谷浑骑兵。

    如果这个世界真有后世鼓吹的暴力美学,那这应该是冷兵器时代暴力美学的巅峰了。

    这时不少经历过当初隋朝西征的吐谷浑人,又想起了当初那场大战的惨烈,纷纷胆寒,四处溃散。

    隋军在后掩杀,跟驱赶牛羊一般。

    宣王阿闼在军中根本无法约束各部,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被裹挟着逃窜,最后为隋军所俘。

    此战隋军大胜,斩首愈万,俘虏的军队更多。

    当史大奈提溜着宣王阿闼来到黄明辽的中军报功时,直接被黄明辽下令斩首。一个跳梁小丑,不值当地送往信都。

    至于其余被俘虏的吐谷浑中上层将领,也全部被诛杀。

    黄明辽这次准备一举将吐谷浑的贵族阶级清扫干净,虽说手段激烈,但短时间内也能震慑住这群蛮夷了。而且胡人一般靠领头的,一个优秀的统治者就能领导一个部落的崛起。杀光这些上层人物,这些吐谷浑人就是想再作乱,都没有领头的了。

    黄明辽在牛心堆大破吐谷浑之后,便一路向西,收复临羌等地,赶到鄯城。

    而此时在长宁谷与段纶对峙的吐谷浑军,也被堵在谷中,进退不得,尽为隋军所消灭。

    攻灭了宣王阿闼的主力部队之后,剩下的叛军基本上就是零星的火点。而且吐谷浑人内部的组织架构完全被黄明辽摧毁,再无翻身的可能。

    黄明辽进入鄯城之后,乃命史大奈和段纶二人,率军救援石堡城和积石镇,追剿吐谷浑叛军。而他则留在鄯城,处置西海的善后之事。

    对于大隋来说,西海之地的核心利益都在西平郡。而西海郡、河源郡等地,只能表现在天子的拓土战功,大臣们普遍不在意。大隋也没有从当地找到能够变现的利益所在,所以大隋虽然设郡,但因为管理难度太大,仍命吐谷浑王室进行管理,像慕容融本身就挂着西海郡太守的职务。

    但这样后患太大,国家强大的时候没问题,但国家一旦生乱,这些边疆必然不稳,而最先掀起叛乱的,反而多是这群利益兼得的人。这也是黄明辽为什么在西域一定要清理各属国的王室。

    现针对于吐谷浑,黄明辽也准备按照西域的模式来实行。

    对此,段文操是表示怀疑的。

    西域之地,还能连接东西贸易,自然要控制,但像西海之地,崇山峻岭,不毛之地,荒无人烟,既不能种田,也不能采矿。常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到窒息,控制了有什么用。

    而且还有吐谷浑王室在,正等着返回祖地。

    虽然黄明远在伏俟城大开杀戒,但慕容融逃跑时也从宣德城带出一批亲大隋的王室,按照惯例,他们将会回到吐谷浑,统治其部。

    黄明辽眼中泛起一丝寒光,冷冷地是说道:“无论是亲大隋的,还是反对大隋,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持他们自己的统治。所以大隋真要控制吐谷浑的土地和人口,就是他们的敌人。既然如此,倒不如全部清除干净,省得以后麻烦。”

    虽然这些日子,慕容融不断地巴结黄明辽,等着黄明辽送他前往宣德城,但黄明辽若是真的要对其动手,却绝不会手软。

    段文操听到黄明辽的杀意,心中一寒。

    本来这是西海都护府的事,黄明辽一个西域都护,八竿子打不着,根本不该做主。但现在黄明辽堂而皇之地救援西海,还一副喧宾夺主的样子,看来卫公的目的昭然若揭啊。

    黄明辽走后,段文操的侄子段世弘见叔父心中烦忧,便劝道:“叔父明鉴,先父去世之前,便让我们紧跟着卫公走。今天下局势至此,就是卫公踏出那一步,也是正常之事,今日黄都护前来,代表的便是卫公,叔父万不可糊涂。”

    段文操也只是一时心烦,但该怎么做他还是看得清楚的。

    他和他的兄长作为新兴的军功阶级,天然地便倾向于黄明远。黄明远利用自己的赫赫战功和杨广不喜关陇世家,提拔非关陇嫡系将领的心态,已经建立了一个新的军功阶层,这是黄明远立身的资本,而段文操也是其中的一员。

    所以这个时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万不可站错了位置。

    段文操当即便邀请慕容融过府,然后让人勒死了慕容融。黄明辽跟他说了这么多,不就是希望段文操能够主动处置了慕容融。

    段文操杀了慕容融,又让人将其随从全部诛杀,对外则是宣布慕容融一行人在前往浇河郡劝降的时候,遭遇了吐谷浑乱匪,不幸罹难。

    反正吐谷浑的贵族尽被诛杀殆尽,也没人在意了。而一众人中,又保留了慕容融的一个年仅三岁的儿子,若是未来要立一个吐谷浑可汗,这个孩子就是最好的选择。

第五十三章 布局吐蕃

    四月初,黄明辽返回河西。对于黄明辽来说,西海之事只是一个副本,无关大局。他的目标从来都是关中,未曾改变。

    从天水传来的消息,薛举在年初的兵败之后,积极积蓄势力,拉拢豪杰,现已经准备再次对李唐用兵。

    薛举为了攻打关中,可谓是费尽心思。甚至在占领天水郡之后,放弃老巢金城,将都城转移到天水,可见其决心。这一次秦唐之间,势必要爆发一场决定性的大战。无论谁胜谁败,都关乎下一步天下的局势。

    而如此关键时机,黄明辽当然不容错过,所以他急着赶回河西,准备东进。

    黄明辽本来有意集中兵力攻打枹罕郡,毕竟此地威胁西平郡的后路。但为了防止此举吸引薛举的目光,影响其与李唐的决战,最后都放弃了。

    四月六日,黄明辽到达琵琶峡,并在此遇到了南下的安修仁。

    黄明远在黄明辽到达河西之后,便通过北斗来信一封,言吐谷浑若定,即刻调安修仁为西海都护府长史,兼西海郡太守,武威郡太守由原西平郡郡丞羊玄坦担任。黄明辽一直压着这个消息,等到吐谷浑之事尘埃落定后,才杀安修仁一个措手不及,急命安修仁前来赴任,不得延误。

    黄明辽与其兄长一样,同样不信任安修仁。

    安修仁得信之后,大吃一惊。西海郡是个什么地方,他作为卫公平定李轨的功臣,由武威郡的太守调到西海郡,绝对是贬职,至于都护府长史,也不过是个佐贰官,更是为安修仁所忽略。

    安修仁不知道自己如何触怒了卫公,才会被卫公发配到鸟不拉屎之地,但他并不敢拒绝。若是李轨未除,他还有和卫公谈判的本钱。但此时河西大事已定,姑臧城内外驻军都是卫公的人,他根本没有拒绝的资格。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黄明辽催促的很急,安修仁只得选择即刻赶往西海郡。

    此时二人在琵琶峡相遇,安修仁因为赶路,甚是疲惫,再加上调任的事情,脸色并不好

    黄明辽见到之后,便说道:“尚义,怎么脸色这么难看,是不是对兄长调你前往西海,心中不忿啊?”

    安修仁心中一顿,不知道黄明辽的意思,赶忙说道:“修仁不敢。”

    黄明辽笑道:“是不敢,而不是没有,看来尚义心中还是有怨气的。”

    安修仁更是惊慌,黄明辽这几句话,可是来者不善,他还以为黄明辽要故意挑他的刺。难道卫公平定完河西之后,不需要自己了,便要过河拆桥,除掉自己?

    此时黄明辽拍着安修仁的肩膀说道:“尚义,不要有心里负担,更不要有抵触的情绪。人都说兄长信重你,以前还没看出来,但这一次我才发现,果然如此。”

    安修仁有些不解道:“恕修仁愚钝,不理解四郎君的意思。”

    “不理解吧!”黄明辽说道,“你以为兄长派你前往西海都护府是去做什么?”

    “稳定吐谷浑,归化当地百姓,绥靖各路叛贼。”

    安修仁试探着说道。

    “吐谷浑算什么东西,也值得兄长这么重视?”

    黄明辽豪气地说道,“吐谷浑已经被我杀得七七八八,成不得事。兄长的目光从来没有局限于一地,而是更远的地方。”

    说着黄明辽拿出地图,指给安修仁道:“但从西海之地往南,尽是丛山峻岭,其间

    民族无数,皆是当初羌胡遗种。你看,西海都护府之南,有党项、白兰、当迷,再往南,还有附国、苏毗、彭域、工布、达波、宝髻等部落,往西还有女国、象雄。这么多部落、国家,若是四分五裂,倒是没什么,但若是有人统一诸部,那从西域到南宁州,数万里的边境线上,怕是处处都是敌人。

    所以,兄长准备未雨绸缪,提前对这些部落动手,彻底瓦解诸部。”

    安修仁这时恍然大悟,如此说来,到真是卫公对自己的重视了。虽然安修仁并不理解卫公为什么重视这片地方,但这不重要,只要卫公看重他就行。

    黄明辽又说道:“兄长说过,此事,非你不可。你去西海,刘权、段文操管军事,二人都是良将,定不会因此拖你后腿。而诸羌胡部落的处置,皆由你处置。”

    安修仁大喜,这权利就大了去了,如此一来,虽不是都护,但掌握了都护府大部分的权利。至于兵权,安修仁不会打仗,要之何用。

    于是安修仁单膝跪地说道:“修仁必鞠躬尽瘁,万事不辞。”

    黄明辽扶起安修仁,说道:“尚义长在河西,对于诸羌之地,定然了解。从西海往南,地势越来越高,道路难行,不易大军通过。而且常人到了这里,也会头晕目眩,手足无力。兄长说是这叫什么‘高原反应’,盖因越高之地,什么气越稀薄。咱们的军队到了这里战力得减弱一大半,再去掉后勤影响,很难对其动兵。我已经命刘权、段文操训练能适应这里环境的军队,但能不能成功,不好说。所以诸羌之事,还是要靠尚义处置,务必不可使其成为后汉时的羌人一样,威胁关中。”

    “卑职必不辱使命。”

    安修仁觉得卫公有些小题大做,甚至连黄明辽也这么认为。诸羌之地,乱了这么多年,除了靠近汉家的羌人在后汉时闹腾起来,其他羌人怎么可能有这个本事。

    不过黄明辽有个好习惯,绝不会质疑兄长。

    交代完安修仁,二人又踏上各自的征程,临别之际,二人拱手相别。这时黄明辽悄声说道:“兄长曾特意叮嘱我,让我告诉尚义。宝髻一带,有一个雅隆部,其首领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有枭雄之姿,务必除之。”

    “诺!”

    黄明辽都不知道这达布聂赛、囊日论赞是哪个角落里的人物。但兄长让他们死,那他们就必须得死,没有为什么。

    二人分别,黄明辽翻越祁连山,返回了河西。

    又是大漠狼烟,又是巍巍祁连。黄明辽倚马眺望,目光所及之处,尽是无限山河。

    “实大(梁硕字),你看看这样的山河,无限绮丽,这天底下,除了兄长,还有谁有资格掌握。”

第一章 地头蛇压不住强龙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大业十一年的腊月,天凝地闭,寒风侵肌,而此时的李密心中,却是异常的火热,仿佛能把这岁暮天寒融化一般。

    大海寺一战之后,一直走背字的李密终于把自己的路走活了。

    瓦岗军在大海寺击杀大隋名将张须陀,震动天下。张须陀是整个河南盗匪的苦主,几乎没有哪股大匪不在张须陀手中吃亏。因此张须陀的身死,既使得各地盗匪士气大振,也使得完成对张须陀击杀计策的李密名声大噪。

    之前李密和李玄英虽然在盗匪之中利用谶语为李密增加名声,但这些都是虚的,无法佐证。一众盗匪听了或许会半信半疑,但这群人都是以利为先的人,让他们倾心相投却是很难。这也是为什么李密已经薄有名声,却仍旧不得不依附没太大名望的翟让。

    名声一时没法转化为实力。

    但这次大海寺之战,众人真真实实见识到李密的手段、谋略与心机,再加上之前谶语打造的名声,终于有人开始相信,李密可能真是天命人选。

    乱世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想着成为天子,也有很多人企图在乱世中苟全性命,或者是获得富贵。于是不少人打着从龙之功,纷纷来投。

    世人喜欢从众,尤其是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所以投奔李密的人群越来越多,络绎不绝,就连河北、淮南等地都有人慕名而来。

    不过对于这般大好形势,李密并没有过于骄矜。他几经沉浮,对于一些事情,已经看得很透彻了。

    现在看起来声势浩大,他其实仍旧寄人篱下,他现在的一切,仍为脱离翟让的桎梏。

    说到这,不得不说,对于现在的李密来说,翟让不仅不再是一个好的助力,反而成了一个制约。有翟让在,李密就不能名正言顺的发展势力。

    不过李密此时却没法离开翟让。

    李密知道自己虽然看起来稳稳走出第一步,有了自己的军队,已经不再需要翟让,也无需对他低头了。但他很清楚,自己和这些盗匪并不是一路人,若是就这么离开翟让,失了在群盗中的名声,刚起来的势头很容易就散了。

    李密知道自己不能主动脱离翟让,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使翟让主动离开他。于是李密准备用自己的名声、家世倒逼翟让,让翟让先出手。

    其实如何对待李密,翟让也犯了难。

    大海寺一战,李密声名鹊起。而与之相比,身为瓦岗军主公的翟让,则显得有些尴尬。翟让无论是家世、名声,皆无法与李密相比,世人将大海寺一战的功劳都归到李密身上,翟让并没有获得多少声望。

    翟让一时半会还没有警醒其后果,但属下的声望压过了主公,这种感觉让他着实不舒服。

    要说嫉妒李密倒是不至于,毕竟双方身份地位相差悬殊,李密的家世、名望也是翟让嫉妒不来的。而且李密现在名义上还隶属于翟让,所以这些投奔李密的军队,也算是翟让的军队。

    但就是不舒服,这是一种出身不足的人面对高出身人的一种不舒服,即使他地位比对方高。这其中有无奈,有不满,有羡慕,还有心虚。

    这或许是王伦见到林冲、晁盖的感觉吧。

    当然现在整个瓦岗军的发展还是积极的,众人都在大跨步前进,攻城略地,劫掠财货,也没人注意翟让的不舒服。

    而且李密虽然实力大增,但不骄不矜,气定神闲,对待翟让也有礼有节,客客气气,没有丝毫慢待。这让翟让想发通火都找不到理由,着实难受。

    其实翟让作为一个贪官污吏出身的盗匪,野心并没有太多,更无雄心壮志,否则也不会坐拥运河要地,却始终是个流寇。

    瓦岗军发展到这个形势,与其说是翟让任用李密的结果,不如说是一切被李密推着朝着李密谋划的方向发展。

    现在的形势变了,翟让的心态却并没有跟得上实力的增长,所以此时的他患得患失,既想着借李密增长实力,又担心被鸠占鹊巢。

    翟让的兄长翟弘等人劝翟让,既然李密有些尾大不掉,不若趁机除之。之前大海寺之战中,李密狠狠得罪了翟弘,为翟弘父子所忌恨。

    不过翟让没有同意。

    翟让当然知道不能杀了李密,否则不坏了义气。人家刚立了功就被杀,这不是让他当嫉贤妒能的刘无赖吗?

    而且李密着实有能力,没有李密,也没有瓦岗今日之兴盛。

    翟让心中整日烦恼,这时心腹贾雄便劝翟让,既然李密有兵有将,又有威望,再将其留在军中,便有些不妥。不若使其另建一营,独立领军。

    一方面,李密的势力增长这么快,已经快及得上翟让的军队数量,双方混在一起,到时候谁主谁辅?翟让无论是能力、名声、出身都压不住李密,空有个主公的名头,很容易为对方架空。

    另一方面,李密名声在外,其人更是野心勃勃,非久居人下之辈。再将他留在军中,必然会使其心生不满,只怕过不了多久,双方就要自相火并了。

    翟让听了心中大惊,但很快便承认贾雄的话很有道理。

    李密是传说中的天命之人,再留在自己军中,那自己不是压天子一头,李密能不反抗。

    对于李密的能力,翟让是承认的,他并不认为自己可以压住他。

    不过若是让李密独立出去,必会使得瓦岗之势大损,翟让又有些不甘心。

    贾雄却是认为,李密虽然独领一军,但翟让却仍是瓦岗军的大头领,李密也得听其命令。而且瓦岗之势也不小,李密但凡不傻,就不可能真的与翟让分道扬镳,所以即使李密独立出去,瓦岗之势仍不会弱。

    想到这,翟让终于下定决心,和李密分家。我继续做我的瓦岗大头领,你李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看翟让定策,贾雄也松了一口气。

    前几日房玄藻前来拜访,给他送了大批豪礼,请求贾雄帮着进言,使李密能独领一营。贾雄虽是翟让心腹,对翟让也算忠诚,知道李密没安好心,但谁又能跟钱过不去。而且李密势大,又野心勃勃,分家对于瓦岗来说也是个好事,这才有了今日的劝说。

第二章 蒲山公营

    这日一早,翟让便邀请李密来见。

    李密早从贾雄那里得到消息,知道了翟让的心思,因此便欣然前往。

    见到李密,二人分坐,翟让便说道:“法主来瓦岗也有些日子了。大海寺一战,我军能斩杀逆隋大将张须陀,全赖法主筹谋之功。此战大涨我士气,实在令人畅快啊。”

    李密自投奔瓦岗之后,便将自己的字改为“法主”,法主者,佛也,也可理解为字面意思,律法之主宰。不过到底是何意,也只有李密清楚了。

    此时李密面对翟让的称赞,微笑着说道:“大头领过奖了,李密只是尽了分内之事。”

    李密看起来很温文尔雅,但翟让就是喜欢不来。每次看到李密这种彬彬有礼的样子,翟让就能想到双方不是一路人,再想到对方的家世、身份、经历,便会感到汗颜,然后便是厌恶。

    翟让也不会拐弯抹角,更不提其它,便直截了当地说道:“这些日子,因为法主的到来,山寨之势大兴。我自知能力浅薄,才疏学浅,带着瓦岗众兄弟走到今日,已经是极点了。瓦岗若想继续壮大,非得交给法主不可。”

    李密本来老神在在,但翟让的话让他着实吃了一惊。

    虽然翟让的话是他梦寐以求的,但他对翟让有些了解,翟让可不是这种甘于放手的人。

    李密不知晓翟让的意图,心思转了几转,最终还是压下蠢蠢欲动的**。李密知道这不是夺权的好时候,便说道:“大头领言重了,瓦岗离不得大头领,我等也离不得大头领。”

    翟让听了,面露笑容道:“法主真这么想?”

    李密更是有些心惊,今天的翟让就跟换了一个人一般。这让李密突然有种错觉,自己不是来接受翟让让他独领一军命令的,反而像参加鸿门宴。

    想到鸿门宴,李密有些心慌。虽然鸿门宴中刘邦逃得一命,但反向的例子不知道多少。韩信不就是让吕后阴死的。虽然李密不觉得翟让会冒险杀了他,但谁敢保证翟让脑子没有坏掉。

    人心中想着什么,便越发为这个想法找寻证据。之前不曾在意的事情,想着细想,都觉得是翟让摆鸿门宴的证据。

    于是心中慌乱的李密连忙说道:“密为昏君所迫害,四处流离,居无定所,若无大头领收留,早就不知身在何处。大头领对我,有天高地厚之恩,密一刻也不敢忘。”

    此时的李密也没了之前的淡定,面对李密,只是一副感激涕零甚至有些慌张的样子。

    翟让这是第一次见到李密失态的样子,心中大快,李密这万年不变的死人脸终于也会感到惊恐?

    李密越是心慌,翟让越是爽快。

    翟让这种人,心中舒服了,一些其它的事便不在意。他本就没想除掉李密,于是便说道:“法主之心,人所共明啊。”

    李密见翟让态度软了下来,擦擦汗,松了口气。

    翟让也不再和李密打机锋,这也不是他擅长的事。于是他便将自己准备让李密另建一军的事情告诉了对方。

    有了刚才发生的事,李密也不敢再轻易相信翟让的话了,唯恐又是试探。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他推辞再三,只是翟让不许,此事方就此定了。

    离开翟让的府邸,李密才真得放轻松下来,但他打定主意,下次再也不孤身来见翟让了。

    今日翟让的出言试探,让李密不敢再轻视对方。翟让虽然出身不高,但能干一番大事,自有过人之处。自己实力不足,根基未稳,往后面对翟让,还是要继续蛰伏。

    不过这也加深了李密对翟让的忌惮。双方无论出身、影响力有多大差距,翟让都是李密的上司,对他有恩,而这些,往后或许会成为大桎梏。

    其实李密真的是多想了,今日翟让突然一阵头脑在线,并不是他有什么大智慧,而是另有玄机。

    翟让算个能人,但也就是晁盖那种人,他有些小聪明,小豪气,但并没有什么大智慧,大胸怀。摆下鸿门宴,恩威并施的计策,他没那个脑子。更何况让位这种试探,更非他能想出来的,毕竟他又没读过《三国演义》中刘表的故事。

    今日之计,乃是他手下邴元真所献。

    翟让麾下邴元真,小吏出身,跟着翟让一起造反,因为善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很快成为翟让身边仅次于贾雄的心腹。

    李密势大,威胁翟让的利益,也就是威胁他们这些翟让部属的利益。因此邴元真建议翟让,通过让位试探一下李密的态度,看李密是否还愿居于翟让之下,再做打算。

    翟让觉得有道理,这才有了今日这场大戏。

    今日的试探,还算让翟让满意。可惜翟让没看透李密的真实想法,还真以为李密会因为昔日恩情,甘心情愿地为他效命。

    ······

    李密以麾下众人别置一部,为蒲山公营。蒲山公营仍附属于翟让,但拥有独立的人事、财政大权和指挥权。

    李密以“蒲山公”为号是用了一些心思的,蒲山公是李密在大隋爵位改革之前的爵号。

    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弼长子邢国公李耀的长子李宽曾被封为蒲山郡公,李宽死后,李密袭爵。为了表示自己的出身地位,李密乃以“蒲山公”为营号。

    不得不说,李密在造大隋的反,却用大隋时期的爵位,也是让人哭笑不得。不过瓦岗军中都是一群大老粗,看不出内里的名堂,也不懂其意义。反而见李密高挂郡公的名头,满是艳羡。

    李密从翟让军中独立出来之后,影响力越发巨大。整个河南、山东之地,到处都传扬着李密诛杀张须陀的故事。张须陀用自己十多年的赫赫威名,为李密做了垫脚石。

    各地的英雄豪杰,纷至沓来。

    李密的队伍军容整齐严肃,凡是发出命令,即使是在夏天,士卒们都像是身裹霜雪一样冷峻地执行。他本人衣食节俭朴素,得到的金银财宝都分发给部下,因此人人都替他卖力。很快蒲山公营便成为一支强兵,而李密也准备靠着这支军队,打出自己的名头。

第三章 不折手段

    大业十一年十一月,大海寺之战结束三个月后。大隋的肱骨之臣,东都洛阳的定海神针民部尚书东都留守济公樊子盖去世。

    樊子盖在军持重,未尝负败,临民明察,下莫敢欺,又严酷少恩,果于杀戮,几乎靠着自己的威势来震慑住东都洛阳内外之人。今樊子盖去世,东都再无可一锤定音之人。

    此时对东都密切关心的李密心知大喜。

    李密很清楚,眼看四方云动,群雄啸聚,继续做流寇是没有前途的。要想进取天下,必须要取得一块根据地。

    但现在天下虽乱,大势却并不混乱。大河以北,尽为卫公黄明远控制;淮南之地,又有杨广的骁果精锐随驾护卫;至于关中,远隔山川,且关陇世家核心是武川镇出身的将领,李弼虽然是八柱国出身,却出身辽西,又长期在关东为官,而且李弼原隶属于侯莫陈悦,侯莫陈悦又杀了关陇第一任老大贺拔岳,所以李弼跟关陇其他人关系都一般,只是宇文泰在八柱国中撒下的一颗钉子而已。

    关中根本没人支持李密。

    所以现在李密唯一能进取的,只有洛阳。占据东都,以天下之形胜之地,东拓河南,西进关中,然后北向与黄明远争夺天下。

    樊子盖死后,洛阳人心混乱,始终未定。

    眼看占领洛阳的机会来了,李密便准备先取洛口仓。不过他力有不逮,于是向翟让说道:“昏主蒙尘,播荡吴越,猬毛竞起,海内饥荒。明公以英桀之才,而统骁雄之旅,宜当廓清天下,诛剪群凶,岂可求食草间,常为小盗而已!今东都士庶,中外离心,留守诸官,政令不一,明公亲率大众,直掩兴洛仓,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先发制人,此机不可失也。”

    李密说得是心中激荡,把自己都感动了,但翟让根本不当回事。无他,李密说得天花乱坠,翟让也不是傻子。上一次大海寺之战,就让李密压过去了,这次再攻打洛阳,到底听谁的。若是真的占领了洛阳,李密怕不是要彻底压过自己了。

    于是翟让便冷言说道:“仆起畎陇,志不及此。”

    我就一种地的出身,当不了皇帝。

    翟让这样回答,李密当然不满意了,又劝道:“今群豪竞兴,公宜先天下攘除群凶,宁常剽夺草间求活哉?若直取兴洛仓,发粟以赈穷乏,百万之众一朝可附,霜王之业成矣。”

    翟让这个人,有胆气,却无胆略。他受限于出身和眼光,本就没什么具体目标。而且他性格中又有一丝软弱,常为身边的人所影响。

    眼看李密不断请求,态度越发强烈,翟让自然有些软了,没办法的他只得说道:“既然蒲山公一心如此,不如你先率部出发,我带上各豪杰义士为后。一切等蒲山公夺取了洛口仓后,再作商议。”

    翟让做了让步,但这仍不是李密希望的。

    我要自己能打,还来找你。

    你说在我后面殿后,那不就意味着一旦出事,你立刻就跑了。而且洛口仓在虎牢关西面,要想攻打洛口仓,必须绕道虎牢关之后。这事风险极大,没有瓦岗军主力牵制住正面的虎牢关守军,李密就是天神下凡也不敢贸然出击。

    于是这事还是行不通。

    李密再劝翟让,翟让便恼了,我都说了你打头阵我殿后,你还想干什么。

    李密当然不能跟翟让说他不相信翟让的节操,怕翟让坑他。当然翟让这种盗匪出身的军队,也确实没什么节操,都是以利益为先。

    翟让不配合,李密这仗便打不了。

    听闻此消息,不少李密的部将皆是不满。

    更是有近臣言道:“公仗剑雷息,意在亡隋。今名声在外,江湖震动,绿林青犊之豪,蒙轮杠鼎之客,四面云合,万里风驰。亡隋之事,寄予李公一身。”

    这是希望李密取翟让而代之。

    不过李密知道实力尚有不济,他还必须需要翟让的配合,因此并不听从。

    突袭洛口仓的计划眼看就要搁浅。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很快老天爷便帮了李密大忙了。

    荥阳作为中州之地,本属富饶之乡,但天下大乱以来,各路盗匪都在此肆虐。而太守杨庆又没有办法约束盗匪,只得闭城自保,使得好端端的荥阳糜烂不堪。

    这年头,壮丁要么成了官军,要么成了盗匪,哪有多少人能安稳种田,因此这荥阳一直粮食不足。瓦岗军在大海寺之战后大扩军,人数激增,很快粮食便成为大问题。

    李密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要不然也不会一直建议翟让攻打洛口仓。

    翟让拒绝之后,李密左思右想,没有办法,心中便发了狠。既然翟让目光短浅,看不到粮食问题,那就想个办法,让他看到。

    于是李密密令心腹蔡建德秘密带人在军中纵火,夜烧粮仓。

    瓦岗军的粮仓本来防守很严密,但谁能料到会有自己人从内部动手。再坚固的城墙也防不住狗洞,家贼难防,很快瓦岗军的粮仓燃起大火。

    熊熊烈火,烧得天都透亮。而烈火映照的,尽是瓦岗军将士的绝望。

    大火到第二日中午才被扑灭,这场大火虽然及时被发现扑救,但是仍有一多半的粮食被烧毁。

    此时可不是丰收时节,而是冰天雪地,寒冬腊月。这个时节,粮食损失一多半,几乎要了瓦岗军的命。

    翟让也如遭雷击,失了粮食,让他们怎么办。

    荥阳郡已经破烂不堪,就是去抢,都找不到人,总不能在寒冬腊月里去攻打隋军驻守的坚城吧。

    很快,军中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有心的,无心的,甚嚣尘上。而流言一起,军心便有些乱了。瓦岗军中,除了李密的蒲山公营在有组织的编练,其余部队,仍未完全脱离盗匪本质。

    翟让眼看乱象,心中焦急,却没有办法,他又不是神仙,没法凭空生出粮食来。

    直到这时,一直坐看乱象的李密终于再次来见翟让,请求出击洛口仓。原本一直抵制此时的翟让也是没了办法,总不能真任由军队生乱。

    于是翟让只得同意李密的建议,兵发洛口仓。

第四章 开仓放粮

    真正的枭雄,是要在关键时候为了胜利能不折手段的。翟让做不到,而李密可以做到,这才是二人真正的差距。

    十二月十日,李密和翟让集结了七千精锐,从金堤出发,准备偷袭洛口仓。

    虽然李密一直鼓动翟让攻打洛口仓,但这件事真正施行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洛口仓也叫兴洛仓,位于巩县以东的黄土岭上,这里地处丘陵,形势险要,土层坚硬、干燥,又有水路运输之便。从洛口仓逆水而上可达东都,逆黄河而上可入关中,顺水而下亦可进入河北河南各地,同时经大运河,直达江淮。

    洛口仓是一座城池,周围二十余里,共有三千窖,每窖藏粮八千石,设官兵千人防守粮仓。同时洛口仓东面是虎牢关,西面是黑石(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4公里)要地,除非有神兵天降,否则很难攻破此地。

    李密很清楚,若是瓦岗军从金堤向西,一路打过去,有虎牢关天险阻隔,就是打到全军覆没也别想成功。

    若想占领洛口仓,必须出奇兵,打守军一个措手不及。

    大路是没法走的,只能走其它小道。幸好李密当年跟着杨玄感造反,又游历了河南、河北各地,知晓一条能绕过虎牢关的道路。

    于是李密和七千兵马,从金堤南下,横穿荥阳郡,绕道河南郡最东南的阳城县(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再向北而去。

    洛阳乃形胜之地,四面有群山环绕。历史上洛阳八关,形成完备的防御体系。李密没有去贸然冲击各关卡,而是从阳城往北,翻越方山(今嵩山山脉)。

    群山环绕之中,有一条小道。实际上这条小道并不是无人知晓,毕竟在中州腹地,天子脚下,也没人会放过一条直通洛阳的道路。只是这条小道穿山越岭,艰险难走,难以通过大队人马,没多大的防御意义。而从此地往西不远,便是轘辕关。

    李密这七千余人,却是不畏艰险,拼命地翻山越岭,竟然神奇般地进入到伊洛平原之中。

    众人又沿着山脉余麓,一路昼伏夜出,终于来到洛口仓城外。

    不过此时李密没有贸然向洛口仓发动攻击。洛口仓为隋军腹地,四面尽是隋军。而且隋军在东都有大批部队,一旦不能迅速攻下洛口仓,等到隋军主力来援,瓦岗军还是死路一条。

    所以机会只有一次。

    实际上这次突袭洛口仓,不管怎么算计,这一仗胜算都不大。

    不过李密性格中有一丝果敢,又喜欢赌,所以出兵洛口仓的不利后果,他根本不放在心上。

    翟让等人也清楚他们的处境,虽然有些后悔跟着李密到了这里,但却是很清楚,这样的情况,只有李密可以应付,因此尽将权利交给李密。

    此时一直在洛口仓一带进行侦察的装书方也和李密汇合,将周围的情况尽告诉了李密。

    虽然西面荥阳郡内已经翻了天了。不过洛口仓的守军自恃前有虎牢关天险,并不紧张,洛口仓的防备也很松懈。

    李密乃下令明日冒充来洛口仓运输粮食的军官,又命人装扮成役夫的样子。

    这时翟让等人才明白,李密为什么一路带着隋军甲仗等物品,就是路途难行,也不曾丢弃。

    当然最大的问题是运输用的大车不好找。运输粮食,怎么也得有数百辆粮车吧。

    不过这也难不住李密,他命人就地砍伐树木,打造木车。虽然是临时充数,但此地山林茂密,不缺树木,他又带了一批木匠,也能赶出一堆木车来。虽然因为粗制滥造,中看不中用,可反正又不是真的拉粮食,只要能蒙住对方即可。

    李密亲自扮作隋军军官,又让心腹将领王伯当、蔡建德、常何、程咬金等人各藏于队伍之中,便向洛口仓进发。而翟让则带领大股部队在后。

    洛阳周边粮仓主要便是回洛仓和洛口仓,至于城中的含嘉仓,此时粮食并不多。不过城外二仓有数千万石粮食,洛阳也不缺粮。

    洛阳几乎每隔几天都有人来从洛口仓运粮,所以守军对李密一行人并不吃惊。而且这种事情多了,刚开始还会仔细检查,到了后来,连检查也没了。至于运粮的文书,都是进去之后再交给管事的,也没人在意。

    还是因为之前从未出过事,所以大家的戒备松懈到家了。

    李密带着人进入城门,趁着守城的隋军不备,立刻发难。而此时城外的瓦岗军也一拥而上,往城内拥去。

    洛口仓的守军只有一千多人,又要顾及方方面面,西门处的守军本就不多。而且这些人也让突然暴起的对方给弄懵了,一时手足无措。

    李密立刻指挥部队抢攻,常何、程咬金等人俱是猛将,在狭窄的空间更能够发挥作用。于是一众叛军直杀入城中······

    双方一番混战,到了傍晚,瓦岗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洛口仓城。

    翟让望着满地的隋军尸体,都不敢相信他们竟然就这么容易的占领了洛口仓。有人就近打开一座地窖,地窖内密密麻麻地都是麻袋。

    翟让快步上前,一刀砍烂一个麻袋,便有白花花的大米从袋子里流了出来。

    翟让看得眼都发亮,粮食,都是粮食。

    一众士兵也看得发懵,众人一拥而上,就要抢夺大米。竟然有人上前,抓起白花花的大米便生吃起来。虽然被大米噎得要死,但是又蹦又跳,满是兴奋。

    “我们有粮食啦!”

    整个洛口仓城内,都是欢呼的声音。

    这时李密走进地窖之中,看着欢呼的士兵,满含微笑。众人呼啦啦围了上来,眼中都是崇拜、畏惧的目光。

    “大家不要管我,尽管吃,尽管拿,只要你们拿的了,都是你们的。”

    李密下令,打开洛口仓,向四面八方的百姓分发粮食。各地的灾民闻讯而至,而李密更是任饥民随意去拿,连老人孩子都尽力背粮,几十里道路上一一个接一个,多达几十万人。

    而经此之后,人人传颂蒲山公的威名,李密的名头,终于在河南大地上,彻底打开。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