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五章 张元备之择

    隋军和王薄匪军硬对硬展开了决战,只是双方战力相差太大,注定是一场不平等的屠杀。两万多王薄匪军在控鹤卫主力摧枯拉朽的攻击之下,很快便崩溃四散,根本无还手之力。

    王薄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造反这么多年,败绩无数,还没有死,不是因为他胆大、有能力或者运气好,那是因为他早就练就了一双飞毛腿的本事,见势不妙,立刻就逃。

    其逃命本事,当世罕见。

    因此一见兵败,王薄知道事不可逆,也不犹豫,带着核心部队掉头就跑,其附庸部队被他完全丢在了战场之上,成为阻拦隋军追击的棋子。

    控鹤卫主力穷追猛打,但战场上的俘虏却是太多了,影响了隋军的进击,使得隋军对王薄是追之不及,让其侥幸逃走。

    战后王辩命部下收拾战场,斩首近千,倒是不多,但光是俘虏就抓了近两万人,只有王薄带领的两千多悍匪逃掉。

    城外的俘虏乌压压的一片,一眼望不到头。历城守军从未见过这样的场面,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竟然有些呆滞。

    包括张元备,他不是没打过胜仗,当初张须陀每战必破,大河以南,盗匪闻之而胆寒,但每次大战,也是费心费力,从未见过如此轻松的胜仗。

    张元备站在城头望着城外的隋军,满是震撼,他转头看向身侧的唐万义问道:“唐将军,你觉得河北军战力如何?”

    唐万义想了想才说道:“少将军,若是河北军尽是如此精锐,怕是天下无人能敌。”

    “那较之我军如何?”

    唐万义面色沉重地说道:“若是咱们和他们是一样的装备,而明府犹在,或许可以与之一战。”

    换句话说,张须陀一死,现在的八风营就是拼命亦不如对方。

    张元备点点头,没有多说。不过见王辩麾下诸军威武雄壮,勇不可当,心中不由赞叹卫公的治军严谨。

    历城百姓见援兵到来,俱是心中大喜。眼看隋军得胜,张元备乃下令打开城门,带着城中一众文武出城迎接。

    王辩和张元备并不相识,但王辩解了历城的围,且身份在那里,张元备待之甚是恭敬,以晚辈居之。

    双方一番寒暄,这时连明也来到人前,张元备看到连明,又惊又喜。连明自上次劝降之后,便再无消息,他还以为连明求援失败,已经遭遇不幸,没想到能再次见到。

    “少将军!”

    “巨真(连明字),我还以为你殒身于王薄军中,能再见到你,真是太好了。”当日之后,众人都认为连明已经投降了王薄,只有张元备相信连明并没有负他。

    这时王辩也说道:“张将军,你这位部下可不得了,不仅九死一生,到达河北,将求援信送到,还巧施妙计,瞒过王薄求援的信息,使得贼匪不备,才有我军今日大胜之绩。连卫公都夸此人‘有胆有识,不可多得’。”

    通过王辩等人的叙述,张元备才知道连明诈降王薄军,又诈死脱壳,最后历尽艰辛,横渡黄河,到达河北的事情。

    张元备听得眼眶都有些微红,拉着连明的手,连连说道:“脱颖而出,锋芒毕露,巨真正是好样的。今若无巨真,历城几不存也。今我代历城百姓谢巨真了。”说完便对着连明拜起。

    连明不敢受礼,赶紧扶住张元备。

    众人寒暄过后,张元备引着王辩诸军进入城中。张元备和王辩并马进入,城中百姓分列道路两旁,尽是欢呼。

    众人到了议事堂,王辩看着张元备,然后说道:“卫公有令,还请张将军接令。”说完王辩便死死地盯住张元备,看他的反应。

    卫公虽然是宰相,位高权重,但此时的河北道行台可是管不了齐郡,因此是否接受黄明远的命令,全在张元备一念之间。

    即使张元备拒绝,也是正常的。

    不过河北军刚救了历城,而且卫公名声显赫,影响深远,也算是张元备崇敬之人,于是张元备立刻跪下受命。

    王辩于是宣读了蔡知运和张方昕的任命,并要求齐郡上下文武俱受二人节制。

    张元备很清楚,他一个小小的鹰扬郎将,官职不高,手中也不过数千人,当卫公大军到达齐郡之后,齐郡剿匪的主导权和齐郡的控制权肯定要让出,张元备早有准备。而且蔡知运是国之名将,张方昕也是地方大员,对于卫公这番安排,张元备等人自是没有什么疑义。

    于是张元备立刻接受命令,并表示全力支持。

    王辩又拿出另一封任命书,卫公下令,任命张元备为虎贲郎将,其率领八风营暂时受王辩调动。

    张元备吃了一惊,他尚不到三十,担任鹰扬郎将,已经算是年轻有为。此次升任虎贲郎将,连升数级,可谓超擢。

    而且卫公越过了朝廷,直接以河北行台的名义任命他的官职,这里面的意味也很深长。张元备不是傻子,很明白自己若是接受了这份任命,便是彻底倒向了卫公,甚至将来天子那里也未必说得过去。

    张元备有些犹豫,但很快便做出决断。

    历城将要城破之时,是卫公救了满城百姓,而天子又在何方?他就是像他的父亲一样忠诚于大隋,又有什么好结果。非他们弃了天子,而是天子弃了万民。既然如此,还不如和卫公站到一起,至少能保一地百姓安宁。

    张须陀的死导致了一个恶果,便是没人敢再完全尽忠了。毕竟如张须陀一般忠诚于大隋,又能有什么好结果。

    其实说起来罗士信等人当初从梁郡返回齐郡已经算是违令,而张元备自领齐郡也是名不正言不顺。本就是不合乎规制的人,又何必用规制限制自己。

    于是张元备下跪接令。

    看到张元备接过卫公的任命书,王辩才算放下心来。若张元备真跟他那个父亲一般执拗,拒不受命,那自己怕是平匪之前,要先除掉张元备了。

    那之后要多费的周折怕不是一星半点。

    等到张元备受命,王辩上前扶起张元备说道:“我临行之前,卫公送信于我,言及昔日与张公旧谊。当日婺州一别,张公英气勃发,可谁曾想竟是诀别。今张公捐躯为公,将军之旧部编入河北行台之后,可命名为八风军,以彰其英烈。”

    张元备听了眼眶都红了,忙跪谢卫公。

第三十六章 济水之战

    众人散去之后,有幕僚劝张元备今日不该接受卫公的任命,毕竟卫公的身份特殊,而且他们齐郡也确实不归河北行台管辖。贸然接受卫公任命,属于私相授受,恐为朝廷所忌。

    张元备却是一阵轻笑。

    自己父亲战死大海寺的时候,朝廷在哪?历城被围,阖城百姓朝不保夕的时候,朝廷又在哪?朝廷,若是跟着卫公便能完成父亲的遗志,护住这一方百姓,就是被朝廷所忌又有何妨。

    张元备之前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在大海寺不退,他应该明白他在八风营才在,父亲不是一个迂腐的人。

    直到困守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时候,张元备才明白父亲当初在大海寺的心情。父亲是对大隋绝望了,所以他才甘心赴死。在那个情况下,他所能做的,就是用一死来报君。

    父亲常说受大隋两代天子之恩,必以死偿报。可自己不欠,而历城百姓也不欠。

    张须陀死后,遗体被罗士信送回了历城,和继室库狄氏葬在一起。虽然张须陀是弘农人,按道理来说叶落归根,但兵荒马乱的,张元备也只能将父亲安葬在齐郡。

    张元备从小以父亲为荣耀,每每遭遇挫折,都是从父亲那里汲取力量。这次因为王薄贼匪围城,城中事务繁忙,张元备已经很久没来父亲的坟前了。

    张元备来到父亲坟前,述说着历城解围之事,叙说着卫公派人救援又任命他为虎贲郎将的故事。

    张元备一个人絮絮叨叨,在父亲坟前坐了一宿,似乎把这些年想对父亲说但没有说的话都说了一个痛快。

    第二日一早,张元备踏着晨曦与朝露,返回城中。到了城门口,张元备抬头望着迎风飞扬的“隋”字大旗,五味杂陈。

    “从今天开始,齐郡姓黄了。”

    ······

    在王辩率军东进解围历城之时,徐虎子也率部赶到济水南岸。

    王辩在黄河东岸,兵分三路,就是为了全歼齐郡盗匪。对于官军来说,打败盗匪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真正麻烦的是盗匪军队败而不灭,对方只要保存几个核心人物,用不了多久就能拉出一支队伍。

    而且盗匪残部四处肆虐,严重威胁地方安宁。

    徐虎子沿济水北上,就是为了围歼盗匪颜宣政所部。

    颜宣政也是齐郡人,当初作乱,为虎贲郎将高健毗击败,然后便一直蛰伏。一直到张须陀南下荥阳,他才在鲁中山区一带重新崛起。这次为了壮大势力,又跟着王薄攻打历城。

    二人分工很明确,王薄围点,颜宣政打援。按道理来说,颜宣政干的是苦活,比较吃亏,但王薄也比较善于忽悠,他和颜宣政约好,此战得胜之后,济水北面三县俱交给颜宣政,同时历城所获,分给颜宣政六成。

    王薄开出如此高的价码,也由不得颜宣政不上赶着追随了。

    颜宣政手中有近两万人,仗着兵多,又占据地形优势,铆足劲跟罗士信拼消耗。罗士信虽然骁勇,但也没有肋下生翅,一条济水,让他难以逾越。

    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打了数十仗,罗士信始终没能渡河。

    此时罗士信的耐心渐渐消耗殆尽,心中急躁不安。他每日眼中直盯着济水,却苦思无计。

    这日,徐虎子的使者从北岸赶到罗士信的军营,将河北隋军来援的消息告诉了罗士信。

    罗士信听闻大喜,精神无比振奋。

    之前颜宣政为了防备罗士信偷渡,在济水岸边设了多处哨探,又命人死盯着罗士信的大营。贼匪如此警备,隋军轻易难以靠近。于是徐虎子建议罗士信主动出击,吸引颜宣政部的注意力,方便他们靠近战场。

    罗士信悉从之。

    到了第二日,罗士信集结全部兵力,准备渡河。对岸的颜宣政听到此消息后,并不以为意。这些日子,罗士信渡河没有五十次也有三十次。罗士信虽勇,但水面上的战斗跟地面上的战斗根本不一样,罗士信也不能飘过来。

    颜宣政对于罗士信的渡河,用的是笨办法,集中兵力围追堵截,不留一点空档。不过这办法对付兵少的罗士信着实有效,每次罗士信的渡河都要以少打多,打到最后,每每在岸头都打成消耗战,不能成功。

    这次罗士信一出击,颜宣政仍按照老办法迎击。

    但这一次不同往日,罗士信为了诱敌,丝毫不留余地,所部军队拼了命一般,对着岸头的贼匪猛攻。

    而且徐虎子秘密送给罗士信两百具强弩,增强了罗士信部的攻击力。

    到了渡河之时,罗士信集中起强弩,对着岸头一阵发射。强弩密如雨滴一般,压得人抬不起头来。

    而趁着这个机会,罗士信一马当先,带着军中精锐跳下船头,向里杀去。

    颜宣政没想到对方成功登岸,心中大惊,立刻调集各处军队,向战场集中。包括原本各处设防的部队,全都召集过来。

    颜宣政也清楚,若是让罗士信突破济水,他是不可能再拦住对方的。而之前王薄承诺的,一项也不会给他,因此颜宣政为了自己的财运,也是拼了命。

    罗士信人少,但所部极其悍勇,虽然颜宣政调的都是悍匪,但俱不是罗士信的对手。罗士信从早上杀到中午,仿佛如机器一般,一停不停。到最后其麾下都撑不下去了,杀到了脱力,不少人劝罗士信要不撤回去,更有人怀疑河北隋军到底会不会到。

    但罗士信却态度坚决,今天就是全军覆没,亦要等到河北隋军。

    到了未时过半,徐虎子所部终于出现在战场之上。徐虎子沿着济水一路北上,虽然躲过了对付的哨探,但靠近河岸的道路并不好走,这才耽搁了这么久。

    不过徐虎子所部突然从侧翼杀出,立刻就改变了战场局势。

    八风营的士兵眼看援军到达,士气大震,而颜宣政所部,就只剩下惊恐了。

    原本还苦苦支撑的颜宣政所部士气立刻大落,更有部队竟然直接溃逃。隋军两面围攻,上万匪军大溃逃,而颜宣政也死于乱军之中。

第三十七章 平定齐郡

    徐虎子和罗士信在济水边歼灭颜宣政所部之后,没有返回历城,而是继续向东,沿着济水收复章丘(治今山东省章丘旧城)、邹平(治今山东邹平市孙镇)等地。

    这里本是颜宣政的老巢,颜宣政身死之后,贼匪四散,基本算是空城了。

    隋军一路横扫,很快清理了此处的残贼。

    而与此同时,王辩和张元备也率主力东进,追击东逃的王薄。

    被隋军击败的次数实在太多了,因此这一战虽然大败,但王薄并未灰心。他手中还有两千多老弟兄,都是跟随他多年的精锐,只要逃过这一次,用不了多久便能卷土再来。对于王薄来说,天下贱民多的是,他不缺军队。

    然而王薄计划很快落空了,他没想到隋军这么拼命,紧紧地咬住他不放。从历城到华山,从华山到鸡山(今山东省章丘区西南,传说神鸡晨鸣于此),隋军就跟跗骨之蛆一般,甩都甩不掉。

    王薄有心回头,但又无必胜的把握。而且这两千人马不是那些裹胁的老百姓,一旦损失多了,那是要伤筋动骨了。

    于是王薄决定转道长白山。

    长白山便是天下盗匪打响造反第一枪的地方,天底下有名的盗匪,王薄、孟让、杜伏威、李子通等人都是从这里发迹的,堪称隋末造反界的三大圣地之一。

    长白山地势险峻,重峦迭嶂,绵延数十公里,且地形复杂,是盗匪最值得信任的家园。此前也有官军前来征讨,但屡屡败绩。就连名震天下的张须陀也无力征剿此地。

    王薄打定主意带着隋军进入长白山,只要隋军敢来,他就让隋军有去无回。

    可很快王薄的意图便落空了。

    因为在离着长白山不远的地方,有一支军队挡住了东逃的王薄。这支军队便是率领骑兵从历城以南包抄王薄的苏邕所部。

    历城之战前,王辩命令苏邕从南面包抄贼匪,准备来一个前后夹击,瓮中捉鳖,但谁料到王薄败的实在太快了,不等苏邕大军到位,便直接崩溃。

    这时目标没有完成的苏邕没有返回历城和大军会师,而是决定继续向东,与王薄所部赛跑。

    这些盗匪流寇,是要除恶务尽的。

    幸好苏邕所部多是骑兵,虽然南路多是山地,道路难行,但毕竟四条腿的比两条腿的快。

    王薄的老巢在淄川县,但当王薄有意识地往长山县方向跑时,苏邕便猜测王薄是要往长白山里逃。于是苏邕一路昼夜不息,赶在王薄到达长白山之前,在长白山西侧堵住了他。

    王薄也是久经风雨的人,什么阵仗没见过。但望着对方如山林一般黑压压的一片骑兵,心中还是发悸。

    最为恐惧的便是未知的,王薄为匪这么多年,从未见过这么可怕的军队。

    对面的骑兵就这么静静地望着他们,没有一点声音。王薄看着这些人,嗓子发干,心中发颤。他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还不发动攻击,即使他们打不过,但强过在这里不断地面对恐惧,制造恐惧。

    到最后王薄终于忍受不住了,他一甩令旗,大声喊道:“冲过去,进入长白山,他们就拿我们没办法了。”

    就在王薄发起攻击之后,对面的隋军终于动了。

    苏邕很清楚,双方相持越久,对方内心越恐惧。相持的阶段对于贼匪就像是在受刑,等到对方忍受不住出手了,对方已经失去了理智、勇气、毅力,只要一有不顺,便是崩溃的下场。

    很快王薄的匪军撞上了隋军的骑兵。这几乎如撞到山上一般,立刻摔得粉身碎骨。

    成排的骑兵持着马槊,将匪军冲撞地四分五裂。而被分割成无数块的匪军,又被骑兵挤压到各处。隋军骑兵挥舞着马刀,不断地斩杀着贼匪部队。

    王薄匪军只有两千余人,而对面的隋军骑兵则有数千。以少打多,以步打骑,还是野战的情况下,就是霸王重生,韩信附体,也不可能得胜。

    很快王薄匪军便被分散歼灭。

    王薄心中痛的滴血,但他却不是一个能够拼死一战的人。眼看兵败,王薄立刻舍弃部队,往长白山方向而去。

    对于王薄来说,这些悍匪很重要,但无论如何都不如自己的性命重要。

    王薄想逃,但隋军的重点目标便是他,如何能让他逃了。于是一看到王薄中军往一侧溃逃,苏邕一率令旗,便分出一部追击而去。

    王薄也是个人物,专业造反这么多年,没点逃命本身,早死球了。

    王薄眼看隋军追击部队快要赶上,忙命身边的人去拦截。而他本人用短刃刺向马屁股,企图让战马狂奔起来。

    王薄身边的俱是心腹,关键时候,也能替他搏命。

    隋军虽然无敌,但王薄却是不顾一切地逃,竟然让他冲破包围,往山中而去。

    眼看隋军离得越来越远,王薄松了一口气。但他知道他还没有脱离险境,必须得加快进山的速度。

    眼看山口在望,王薄大喜。又是熟悉的地方,又是熟悉的味道。一次次进出长白山,这里跟家一般亲切。

    就在这时,山口两边突然有擂鼓声,王薄尚未反应过来,便见山口两侧尽是隋军。

    王薄大惊,知道中了埋伏,赶忙掉头。

    这时山口之上的隋军,万箭齐发。王薄再快亦不如羽箭,遂被射成了刺猬。

    这时有隋军上前,斩下王薄的脑袋,前去报功。

    官军对长白山内部的确不熟悉,但长白山的盗匪肆虐了这么久,官军还是知道各处进山出口。

    苏邕唯恐跑了王薄,于是在最近的进山出口埋伏,果然击杀了对方。

    王薄,这个吹响隋末造反号角的第一人,就死在了他梦想的地方。但无论如何,“知世郎”的名字,要和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一般,被历史所铭记。

    王薄一死,齐郡的盗匪势力群龙无首。

    王辩遂指挥各部向西,收复长山、淄川等县。不到一月,整个齐郡完全收复。

    到了五月初,从渤海郡赶来的青州安抚使张方昕到达历城,暂领齐郡太守之职,开始了对齐郡的河北化改革。

第三十八章 新百之盟

    在王辩等人平定齐郡之时,从辽东渡海南下的蔡知运也到达了东莱郡,准备与河北隋军一同合围青州贼匪。

    大业十年,黄明远西进雁门,救援被东突厥包围的天子杨广,乃命蔡知运南下旅顺港,准备渡海进入青州。

    本来按照计划,蔡知运会在黄明远横扫河北的时候渡海,作为河北主力的偏师,配合主力作战。但却因为辽东突然生乱,而打乱了这个步骤。

    黄明远两征高句丽,覆灭其国,又击败百济,平定北面的靺鞨人,一时威震整个东北。东北各国之人闻卫公之名而胆寒。

    百济、新罗为避免落得高句丽的下场,急遣使向大隋称臣。

    但胡人畏威而不怀德,素怀豺狼心性,这一切在黄明远离开东北之后,发生了改变。

    黄明远当初远征高句丽,兵力最多时达到二三十万,但之后随着各部主力返回中原,整个辽东的兵力减少了近一半。而且隋军主要目标放在了辽东,开拓方向也是靺鞨一带,这就引得乐浪半岛的新罗、百济两国对高句丽故土产生了觊觎。

    尤其是新罗国,在之前的大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中,高句丽灭亡,百济也受到重创,唯有新罗,趁着高句丽灭亡而大隋无暇顾及的时候,占据了土地最肥沃的汉江流域,还接收了十多万高句丽人,实力大涨。

    此时眼看隋军主力返回中原,无暇顾及乐浪半岛,新罗国便有心夺取高句丽故地,一统乐浪半岛。

    传说新罗国是乐浪半岛辰韩人的后裔,是由六个村庄发展起来的。直到4世纪后期形成朴氏、昔氏、金氏世袭的国家政权,公元503年正式定国号为“新罗”。

    最初的新罗国只是偏居于东南一隅,是乐浪半岛上最弱小的国家。

    然而小小的新罗,虽然国土狭小,人口也不多,但野心从来不小。

    新罗这个国家,善于矫饰,每每要对旁人动手之前,总是笑语相迎,笑里藏刀。处于优势之时,便对着敌人穷追猛打,无所不用其极;处于劣势的时候,则可以完全不在乎面皮,甚至可以反复使出遣使入贡的外交手段,为自己赢得了暂时休整的时机。

    当初乐浪半岛四国,新罗因为靠近倭国,屡屡遭受倭人袭扰。后来新罗向高句丽称臣,借助高句丽的力量收复了国土。

    但当新罗发展起来之后,立刻和高句丽反目成仇,联合百济,对抗高句丽。

    借着高句丽多头作战的机会,新罗进入汉江流域,实力大增。先是灭亡了伽倻国,又占领了汉江上游。

    再之后新罗再次反水,联合高句丽打击实力大增的百济,占领了汉江下游。

    朝三暮四,可谓是无人能及。

    不过新罗的反复无常也遭到了百济和高句丽的报复,迅速反扑,新罗所开拓的土地逐渐丧失。

    但新罗人堪称能屈能伸,先是向高句丽称臣,又向中原王朝称臣。游走于多国之间,保全自身,并在高句丽灭亡之后,再次全取了汉江流域。

    虽然隋军在辽东之地威名赫赫,但大隋的内乱新罗人也有所耳闻。听说大隋动乱四起,连天子都差点被突厥人给俘虏了,那个威名赫赫的卫公也忙于镇压各地叛乱,因此新罗人便认为隋人忙于内部争斗,是无暇顾及乐浪半岛的。而这么好的机会,简直是千载难逢,于是新罗人便蠢蠢欲动起来。

    此时的新罗王乃是金白净,是个老国王,便是历史上的真平王。

    金白净虽然对北方的土地极为贪婪,却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他在位三十多年,见多了世事的变迁,很清楚隋军的强大。新罗国小,输不起,贸然攻打隋军,无异于赌上国运,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金白净便决定缓和与百济的矛盾,联合百济攻打大隋。

    不得不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面前,敌人也会变成朋友,反之亦然。

    新罗因为之前背信弃义之事,和百济撕破了脸。双方之间,相仇六十多年,战争不断,先是新罗占了上风,后来百济又占了上风。

    这时候结好百济,新罗肯定面子上过不去。

    但新罗多能屈能伸啊,为了利益,面子算什么。

    若是别的时候,百济根本不正眼瞧新罗,双方世仇,打就是了。可惜百济之前因为救援高句丽,十多万大军尽丧,元气大伤。而且结怨大隋,国人心中震恐。

    百济人着实担心大隋会报复。

    生死存亡面前,跟新罗的仇恨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不怪百济担心,之前这么厉害的高句丽,被大隋三下五除二歼灭了,一个小小的百济,又如何抵挡大隋。扶余璋虽然性格有些骄纵,甚至有些目无余子,但还不是疯子。大隋就在眼前,百济人根本不是对手。

    金白净的次女善花公主嫁给了扶余璋,也算是扶余璋的老丈人。他很清楚女婿的担忧,于是派人前往百济,商议结盟,共抗隋人。

    扶余璋虽然不喜新罗,但元气大伤之下,也唯恐新罗人会趁虚而入,而且面对大隋这种庞然大物,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

    于是双方遂秘密达成和解,并商议对抗隋军之事,若是得胜,则共同瓜分高句丽故地。而且金白净为了取信扶余璋,承诺将南、北汉山一带交给百济。只要百济出兵,新罗立即交割。

    北汉山城便是百济人心心念念的慰礼城,只是双方叫法不同。

    扶余璋大喜,这样的礼物是他没法拒绝的,此时他倒是有些信任老丈人了。

    不得不说,金白净知道女婿的痛点,北汉山城这个诱饵拿出来,不怕女婿不上钩。

    扶余璋为了拿回慰礼城,也开始用心起来。为了对抗大隋,他们还联络了身侧的倭国。

    历史上倭国人为了改善基因,不断地从中原、百济等国吸引移民,尤其是百济人。当前倭国王室有百济血统,因此两国关系极其密切。

    在扶余璋看来,我自己打不过隋人,但是加上新罗和倭国,总有可能了吧。

    倭国人对中国之土早有野心,因此三方,一拍即合。

    三方联手之后,便开始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尤其是百济国,扶余璋征募了大量的百姓为兵,一时之间,国内兵力激增。

第三十九章 报德国

    新罗对大隋充满了恶念,也充满了觊觎,国人恨不得立刻占领乐浪半岛,但金白净却是一个有耐心的人。

    所以这一战从铁原打响,而最先向隋军发起攻击的既不是新罗人,也不是百济人,而是新罗人豢养的高句丽遗民报德国。

    历朝历代,国家灭亡之后,都会有王室进行复国运动,刚刚覆灭的高句丽也不例外。虽然高句丽王室大多在平壤城破时被俘虏,极少部分逃脱的也在栗末水一带被隋军歼灭,但毕竟还是有漏网之鱼。

    高句丽灭亡之后,宗室贵族高宝藏南逃到各连城(今朝鲜淮阳郡),自立为王。

    高宝藏是高句丽平原王之子高大阳的独子,高元的侄子。高大阳早逝,高宝藏年纪轻轻便进入军中,多有才能。

    而且高宝藏从小侍奉寡母,尽心竭力,在高句丽国内有至孝之名。

    平壤城破时,高宝藏时任杨岳城主。隋军大举南下,高宝藏根本无法阻挡大势,便率领部众逃到了各连城。

    高宝藏身份显贵,又在国中有些名望,于是大批高句丽的遗民纷纷来投。

    同年冬天,高宝藏在高句丽贵族高延武、高延寿、高惠真、剑牟岑等人的拥立下称王。

    高宝藏的称王,使得高句丽南部的复国组织士气大震。一众高句丽遗民在在高宝藏的统领下,不断进行着各种复国运动。虽然成不了什么大势,但始终不断地给隋军制造着困难。

    高宝藏不断折腾,严重影响了隋军在高句丽的统治。

    于是大业十年五月,李进率临屯军攻打各连城,破之。兵败的高宝藏带着四千余人在兵败之后南下投奔了新罗。

    高宝藏到了新罗之后,金白净立刻感到奇货可居。若是控制了高宝藏,便能进一步控制高句丽的反叛势力。

    于是金白净对高宝藏很礼遇,并表示会帮其复国。

    当时大隋在辽东的威望达到顶峰,对于高宝藏这个前高句丽的余孽,金白净也不敢名正言顺地收留,否则大隋那里根本没法交代。

    不过金白净又不舍得这枚棋子,于是他将新罗北部的牛首城(今韩国春川市)交给高宝藏,让他打起高句丽的旗帜。

    反正若是隋军问责,新罗也可推脱不知情。

    当然金白净也不想替高句丽复国,毕竟高句丽真复国了,对新罗又没有什么好处。因此为了避免高宝藏以后成了祸害,金白净乃封高宝藏为报德王,意为“报答新罗的大恩大德。”又册文称赞高宝藏“流离辛苦,迹同晋文;更兴亡国,事等卫侯”,希望“永为邻国,事同昆弟”。

    金白净还将宗室之女交给高宝藏,以为一家。

    金白净立起了高宝藏,又一刀斩断了高宝藏与高句丽的联系。高宝藏若想当稳这个王,只得永远做新罗的走狗。

    而高宝藏也明白新罗的目的,于是表现地感激涕零,并上表金白净,表示“愿作藩屏,永世尽忠”。

    当然表面的臣服是没有保障的,金白净并不信任高宝藏。于是金白净又任命大将薛乌儒为报德国的大对卢,希望从政治上控制报德国。

    高宝藏当然不愿意做新罗的傀儡,尤其是新罗这种以往高句丽看不起的小国。但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为了复国,他也只得咬着牙忍下这些事情,甚至连国号都改了。

    因为此事,高句丽人内部还发生了动乱。一部分人主张借助新罗人复国,可以改国号,以后再改回来;但另一部分人认为若是改了国号,他们还是高句丽人吗,坚决不同意。

    即使高宝藏倾向于前者,但双方矛盾还是激烈。

    反对派以重臣剑牟岑为首,和另一派首脑高延武明争暗斗,甚至到了发生冲突的地步。

    到后来剑牟岑眼看在朝中无法胜利,便决心拉着支持他的势力返回高句丽单干。

    剑牟岑的行为,相当于分裂新建立的小朝廷,这是高宝藏无法忍受的。于是高宝藏抢先出手,诛杀剑牟岑等人,摧毁了反对派,强行压制住反对的声音,接受了新罗的册封,建立了报德国。

    但这也让一部分高句丽复国分子大失所望。

    果然新建立的报德国就是新罗人手中的傀儡,权利皆控制在新罗手中。新罗人利用报德国,名正言顺地袭扰大隋乐浪郡南部之地。

    隋军几次严令新罗人交出高宝藏等高句丽余孽,但新罗人都推说不知情。甚至还大模大样地前往牛首城围剿高句丽人,只不过每次都失败而已。

    而隋军也不愿为此大动干戈。以乐浪郡现在的实力,守御可以,进攻则根本不可能,因此只得放任新罗人在面前演戏,还得说演得好。

    新罗人遂利用高句丽人,在高句丽旧地处处掀起烽火。

    报德国也几次入侵乐浪郡,甚至一度收复各连城,将战火烧至整个乐浪半岛东海岸。后来李进在道林城狠狠地重创了报德**,报德国才退回牛首,不敢犯境。

    但在高句丽旧地之中,报德国领导的造反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隋军精锐,但面对到处出现的农民,也是疲于应付。

    后来黄明离不得不派遣使者前往新罗,警告金白净不要玩火。金白净倒是明里对大隋很恭谨,甚至为了堵住大隋的嘴,安稳了一阵子。但之后风声过了,又故技重施起来。

    新罗、百济结盟不久,金白净兑现了诺言,秘密将北汉山城交给百济。为了使百济跟大隋拼命,他倒是认下血本。

    而不出金白净所料,获得慰礼城的扶余璋心中大震,也终于完完全全相信了新罗的诚意,开始了针对大隋的全力备战。

    各方在磕磕碰碰中度过了一段并不漫长但很是精彩的岁月,相互之间斗得是不亦乐乎。到了大业十一年春天,新罗人终于准备充分,也忍不住了,决心向大隋出击。

    为了试探大隋的实力,也为了调动大隋兵马守御,为北伐创造机会,金白净便遣报德王高宝藏率先攻打隋军。

    大业十一年二月二十,金白净命令薛乌儒和报德王高宝藏二人率领近两万人马攻打铁原城,掀开了新罗、百济、倭国、报德四国抗隋的序幕。

第四十章 铁原之战(上)

    铁原城在瓠泸河(今朝鲜半岛临津江)以西,是真番防线的最左翼,也是真番军和临屯军的枢纽位置。占据了铁原城,便能切断真番军和临屯军的联系。临屯军兵力不足,铁原以东诸城,便成了新罗军的囊中之物。

    驻守铁原的是隋军鹰扬郎将赵仁基。

    赵仁基是安达儿的旧部,当初在顺义军之乱中脱颖而出,是隋军之中颇受重用的高句丽将领。

    赵仁基出身并不是很高,只是一个小世家的庶子。在隋军阵营之中,赵仁基完成了社会地位的改变,因此对于隋军,倒也极为忠诚。

    而且他们这些已经投降隋军的高句丽人,被高句丽复国组织抓获之后,下场多不好。此时赵仁基手中只有三千人马,守卫铁原城,并不宽松。

    因为隋军和报德军双方你来我往,多次交战,在对方的探子也多如牛毛。因此赵仁基察觉报德军北上的消息之后,第一时间上报了达奚暠。

    之前报德军不止一次入境,但数万人前来,自当初赤木城之战后,还是第一次。

    赵仁基敏锐的警觉性让他感到此事必不简单。

    接到赵仁基报信的达奚暠对于报德军的这次入侵也很重视。他常在隋军与新罗边境,很明白铁原的重要性,因此一面严令赵仁基坚守,一面组织援兵。

    达奚暠的真番军有两万余人,但主要都集中在松岳城一线,这是双方相持的主战场,也是隋军控制比较严密的地区。

    可正当达奚暠要调兵东进,突然有斥候汇报,对面的北汉山城,突然开进大批军队,而且有探子回报,百济国兵马调动也比较频繁。

    金白净将北汉山城交给百济之事,是秘密进行的,甚至新罗内部也不知晓,只是百济军进驻,新罗军撤防,对外仍打新罗军的牌子,就是准备打隋军一个措手不及。

    北汉山城的消息让达奚暠暗暗心惊。

    报德国是新罗人养的一条狗,有什么目的达奚暠很清楚。他本以为这次又是报德国的袭扰,但眼看北汉山城的动作,还有百济突然紧张的形势,达奚暠猜测怕是新罗、百济都掺杂在这次的事件中了。

    好虎难抵群狼,有限的兵力必然要集中到一处。

    达奚暠一时也不敢往铁原城派遣援兵。他一面赶紧将对面新罗、百济的异动上报朝鲜,一面积极备战。

    其山雨欲来之时,已迫在眉睫。

    至于铁原城,达奚暠命令赵仁基坚守十五日,十五日之后,可自行撤退。十五日的时间,朝鲜城的援兵应该能够向铁原驰援,最不济也能护住真番军的左翼了。

    至于铁原城另一侧的临屯军,达奚暠则没有什么指望。

    临屯军兵力本来就不足,境内匪患又严重。现在虽然不清楚李进那边的情况,但料想也会受到新罗人的牵制,无暇救援铁原城了。

    达奚暠的预料虽然不完全正确,但也差不多。实际上铁原城是金白净给隋军设的一个诱饵,报德国攻打铁原城,而在报德军两侧,则是新罗军紧随其后,无论是达奚暠还是李进救援,都会落入新罗人围点打援的圈套中。

    而且金白净这一次还设计了连环计。

    一旦隋军动了,无论是松岳城还是不而城,都会守备空虚。而在北汉山城集结的百济人,在河瑟罗城(今韩国江陵市)集结的新罗人,便能趁虚而入,杀入乐浪郡腹地。

    一旦让新罗人得逞,到时候隋军在南线的防线便要被对方撕扯的七零八落,等到隋军辽东援兵赶来,百济人和新罗人早就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反守为攻。

    金白净将北汉山城交给百济,又承诺战后将土地最肥沃的带水以南交给百济,其实也没安什么好心,他倒是希望由百济和隋军援军主力血拼,来个两败俱伤,这样他便可渔翁得利。当初祖先怎么坑百济人的,他可是没忘。

    此时达奚暠无法支援铁原城,赵仁基不得不承受全部的压力。

    高宝藏率军赶到铁原城下,立刻派遣使者前往城中劝降。虽然赵仁基没少杀入牛首城腹地,将高宝藏的脸抽了一个稀巴烂,但他毕竟是高句丽人,高宝藏希望大军压境,能够逼得赵仁基投降,也省了攻城之力。

    可惜高宝藏料错了人。

    赵仁基是高句丽人不假,但对高句丽并没有太多的感情。而且赵仁基也了解报德国的情况,根本不看好高宝藏这个傀儡大王。若是到了万不得已,非得投降的时候,他也只会投降新罗,而不是高宝藏。

    于是赵仁基为了鼓舞士气,直接将报德军的劝降使节押到城头,当着众人的面砍了脑袋,以示自己死战不降。

    高宝藏气得七窍生烟,大骂赵仁基祖宗八代。

    赵仁基也不含糊,站在城头高声喊道:“高宝藏小儿,你若有胆,尽可前来,看我斩你狗头。”赵仁基胆气豪壮,倒是引得部下士兵士气高涨。

    “好!”

    “赵将军威武!”

    赵仁基凭借一系列的表现,倒是赢得军中汉人兵将的信任。

    乐浪各军都是汉番混编,不过汉军仍是占据多数。虽然赵仁基是军中主帅,但他若是有心投降,三军将士也是不会答应的,这也是赵仁基与高宝藏打口水战的原因。

    无论如何,先获取部下的信任。

    双方一番口水仗,高宝藏倒被羞辱个没脸。恼羞成怒的高宝藏立刻下令,向铁原城发动攻击。

    报德国虽然是个傀儡,权利都控制在新罗人手中,但军队还算精锐。因为报德国的百姓基本上都是当初高句丽的遗民,军队也以高句丽的残兵为主,至于逃出来反隋的将领,也多是有能力之人,因而报德军战斗力并不弱。

    高宝藏将投奔他的高句丽遗民之中的精壮编为一军,号“复**”,是他立身的资本。这一次攻打铁原城,为了表示他的决心,也为了方面在战后争夺战利品,高宝藏亲自督战,率领复**打头阵。

    旌旗猎猎,战鼓雷鸣。

    三千对两万,一场艰难的战斗在铁原城拉开了序幕。

第四十一章 铁原之战(下)

    铁原城是个山城,周围尽是丘陵地带,道路崎岖。赵仁基在城外布置了大量的沟壑,以阻挡报德军的前进。

    而对面的报德军对于这次攻击,准备的其实也比较充分。

    因为铁原城位置的重要性,对于新罗人来说,此地是志在必得的。金白净担心报德军不中用,攻破不了城池,送给报德军数百具强弩,还有近千副铁甲。

    而且高句丽人极其擅长山地防御,倒是对山地攻坚也有些心得了。

    高宝藏为了破城,集中全部精锐为中军,先锋尽是铁甲士兵,而身后便是手持弩机、强弓的掩护士兵。

    这群人排列着紧凑地队形向铁原城发起攻击。

    隋军在城墙、沟壑之中与高句丽人对射,而高句丽人则是悍不畏死,不避箭矢的冲锋。很快双方在城墙外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赵仁基对于敌情的预估是有出入的,他没想到对面这群高句丽余孽会这么强悍。

    眼看报德军的士兵,倒下了一个,又冲上来一个。被砍中一刀,拼死也要反击一刀。城外的沟渠之中,到处都是双方的尸体,而且俱是拼命搏杀而死。

    战况的惨烈,超出了赵仁基的想象,他有些不明白,往日跟绵羊一般的报德军,怎么这么强悍。

    其实是赵仁基不清楚,高宝藏已经退无可退了。

    在此之前,新罗内部便有议论,不少人认为新罗给报德国了重重的支持,但报德国面对隋军,每战必溃,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既然报德国烂泥扶不上墙,还不如取消了报德国,至少把钱花在自己军队身上。

    高宝藏很清楚,报德国之所以可以存在,完全是因为新罗人需要他们牵制隋军。若是新罗人放弃了他们,报德国必亡。都不要新罗人动手,只要新罗人放开边境,让隋军进入,报德国就完了。

    所以这一次为了让新罗人相信他们还有存在的意义,他们还能为新罗做事,高宝藏也不得不拼命了。

    战斗打的很激烈,报德军伤亡也很惨重,冲在最前面的是复**,都是高宝藏的心腹,高宝藏看着复**一个一个倒下,心中也在滴血。

    “大王,凡战事不是一撮而就的,今伤亡巨大,不若暂时稍退。”

    不少人纷纷上前劝高宝藏停下来修整一下再动手。

    但高宝藏对此根本充耳不闻。夫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退下来,再杀上去就难了。现在是杀了隋军一个措手不及,等隋军做好了防御,如何还能成功。

    于是眼看着部下一个个冲杀上去,然后倒下,整个战场血流成河,高宝藏还是心硬如铁,绝不后撤。

    此时不管报德军撑不撑地下去,隋军是真撑不下去了。

    隋军本就只有三千人,城外据守各处高地、要隘的仅不到千余人。虽然隋军占据地利,损失远不如报德军,但数量毕竟不足,每损失一个,铁原城的力量便损失一分。

    “疯了,疯了!这群高句丽人真的不要命了吗?”赵仁基的副将潘锋也是从军九年的老兵了,屡经沙场,但如此疯狂的高句丽人,还是第一次见。

    “郎将,咱们不能跟他们耗!”

    赵仁基已经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但看着城下的高句丽部队,却是神色有些复杂。

    若高句丽的军队都如这支军队一般,当年那个雄峙海东的高句丽如何会亡。

    “刚不可久,报德军不是铁人,撑不了多久。”赵仁基也不敢退,一旦失了铁原城周围的阵地,整个铁原城便成了一个空壳子,困守孤城,连突围都不可能成功。

    果如赵仁基所料,很快报德军的进攻势头便有所下降。毕竟人的体力有限,哪有人能扛着铁甲,仰攻数个时辰也不累的。

    眼看报德军气势下降,隋军开始展开反击,准备将对方压制下去。

    这时候正在阵前的高宝藏也坐不住了,猛地拔出宝剑,对着身边的亲卫高喊道:“高句丽存亡就在今日一战,随我冲。”

    高宝藏却是要亲自带队冲锋。

    一旁的高延武、薛乌儒等人看得都有些发愣,醒悟过来之后,连忙上前七手八脚地拉住高宝藏。

    “大王万金之驱,万万不可!”

    高宝藏却是眼睛赤红,高声喊道:“什么万金之驱,今日若是败了,连高句丽都没有了,我活着还有什么用。”

    于是高宝藏一甩袖子,甩开拉他的高延武,向前冲去。

    将是三军之胆,连高宝藏都如此拼命,三军将士如何不奋勇争先。于是报德军原本有些倾颓的士气,顷刻间便高涨起来。

    报德军士兵高喊着向前猛冲,越过壕沟,翻过山头,几乎如铁人一般,前赴后继。

    赵仁基在城头指挥反击,刚开始还如他所预想的一般。报德军消耗巨大,其三斧头劈过之后,其势渐衰,但谁曾想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报德军的士气便又高涨起来,几乎如魔法一般。

    这时潘锋指着远处的大纛,大声说道:“郎将,那莫不是连葭浮龟旗。”

    高句丽人自诩为天帝之子,据传说高句丽的祖先邹牟王父亲为天帝,母亲河伯郎,剖卵降世。后来邹牟王巡幸南下,路过夫余的时候恰好碰到发大水,于是邹牟王自言为“我乃皇天之子,为我连葭浮龟。”说完之后,果然出现了连葭浮龟,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建都。

    虽然此为高句丽好太王高谈德炮制的传说,但奈何众人都信,高句丽王室也以连葭浮龟为旗帜。

    听到潘锋的话,赵仁基一愣,放眼望去,果然是高句丽的王旗。

    此时的赵仁基心中满是震撼,自故国原王后,多少年没听说敢于冲锋陷阵的高句丽国王。若之前的高元等人如今日的高宝藏一般刚烈,高句丽如何会亡,如何会亡啊!

    “潘将军,下令撤退吧!”

    “郎将?”

    “贼人其势已起,再打下去也不会和敌人拼消耗,我军消耗不起。”

    潘锋遂听令撤兵。

    赵仁基站在城头,望着城外的高句丽军,心中风起云涌。敌军有这样的统帅,这一仗怕是难打了。

第四十二章 所为何意

    铁原城遇袭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送抵朝鲜城。

    隋军为了方便辽东地区的联系,从襄平城一直到朝鲜城再到松岳城,沿线设置了数十个驿站。从朝鲜城到松岳城近三百里的路程,信使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便将达奚暠的求援信送抵黄明离的手中。

    听闻铁原城遇袭,黄明离也一惊。

    战事如火,黄明离立刻命令张希康率领八千人马从五谷城南下,支援铁原城。同时又向辽东黄明祯处报信,请求援兵。

    虽然大幕还未完全拉开,但很明显这一战的规模怕是小不了。

    黄明离还严令达奚暠,在援兵未到达之前,要步步为营,紧守防线,不要贸然出击,以防为敌所趁。

    张希康原本屯驻五谷城是为了剿匪,此时离得铁原城最近,也能最快赶往铁原城

    从五谷城到铁原城有一百多里,不过沿途多丘陵地带,又要渡过瓠泸河,道路并不好走。

    张希康率部出发之后,先沿着大道向南,又折向东走,不过两日的时间便赶到了瓠泸河。瓠泸河水流开阔,并不便通行。

    张希康乃命士兵扎制竹筏,制作浮桥渡河。

    隋军连夜修筑了两条浮桥,到了第二日一早,张希康指挥部队渡河。就在这时,瓠泸河两岸突然有伏兵杀出,猛攻正在渡河的隋军。

    原来金白净命令报德军攻打铁原城,又命大将金舒玄、一吉日夫率领三万人马在瓠泸河设伏,准备全歼从松岳城赶来的隋军援军。

    不过达奚暠因为北汉山城的异动,没有上当。此部队便一直在瓠泸河两岸设伏,最后等来了张希康部。

    张希康眼看有伏兵,心中大惊,此为半渡而击。

    张希康而且眼看对面军队无数,恐有上万人之多,虽然打着报德国的旗帜,但报德军主力正在攻打铁原,如何能有这么多军队。他心中便猜测这些部队怕是新罗人。

    新罗人背地里的小伎俩,并不能瞒住隋军。

    张希康立刻下令撤退。

    虽然张希康接到的命令是救援铁原城,但仍要以保全自身为上。张希康不是个迂腐的人,这时候明显落入人家彀中,自不会在此死拼。

    隋军前队变后队,立刻向西而去。

    张希康因为船只不足,乃是用竹排连在一起制作的浮桥。虽然不太牢稳,但胜在方便,士兵可以很轻松地从浮桥通过。

    于是先渡过的军队就地结阵,未渡河的军队在另一侧结阵,双方缓缓而退。

    新罗兵虽然追着隋军攻击,但张希康所部并未混乱,故阵型未散,因此战力不是对方可比。张希康又令弩兵结阵,对着敌军散射。弩箭四散,尸横遍野。

    于是隋军在新罗人的伏击下,顺利渡过瓠泸河,张希康又下令一把火将浮桥烧了。

    新罗兵在瓠泸河西岸埋伏了不过万人,与隋军相差不多。新罗兵主将眼看隋军顺利撤了回来,自知不敌,也趁机撤退。

    张希康所部乃在伤亡千余人之后,得脱险境。

    张希康脱险之后,知道不可能再往东救援。对面的敌军光是伏兵就要有两三万人,可知兵力之多,若对方有心,他定然无法渡江。若是绕道,则不知何年何月赶到铁原城。

    其实张希康内心之中,便把铁原城给放弃了。

    于是张希康就近退往了牛岑城(今朝鲜金川郡一带)。

    牛岑城在礼成江的东岸,离着松岳城有十多里,是松岳城的后路。退守这里,进可以择机继续救援铁原城,退也可以护住真番军的后路。

    在后方的黄明离知道张希康的情况之后,也同意了张希康的处置办法。现在新罗人就是想用铁原城作诱饵,吸引隋军前去救援,埋伏的部队还不知道有多少。这个时候,自不能顺着新罗人的思路去打,至于铁原城,实在不行,也只得放弃了。

    此时在松岳城的正面,达奚暠已经和对面的新罗人相持了许久。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达奚暠没有东援铁原城,北汉山城中的新罗军和伪装成新罗军的百济军对始终没有出击。

    敌不动,达奚暠也不敢动,只得就这么相持着。

    眼看北汉山城始终没有动静,达奚暠都怀疑北汉山城中的新罗人是不是在用疑兵之计糊弄自己,而真正的新罗军队早就金蝉脱壳了。

    达奚暠几次派人潜入北汉山城,查询情况,但收到的消息始终是北汉山城中的守军始终待在营中没有动静。

    这番景象着实让人生疑。

    新罗人到底想干什么,难道这次真的是他们多虑了,新罗人只是想用报德国来袭扰大隋,行疲兵之计?

    在朝鲜城的黄明离和房玄龄二人对于前线战况也有些弄不懂。

    这些日子,黄明离严令前线战情每日一发,不得延误。因此前线相持的怪状,黄明离很清楚。

    最近一段时间,朝鲜城的压力也很大,随着报德军的入侵,原本被压制的高句丽遗民仿佛突然之间便势力崛起。萨水、浿水两岸,到处都是高句丽的民间复国力量。张希康南下之后,黄明离手中的兵力不过一万多人,既要镇压反贼,又要守卫朝鲜城,可谓是捉襟见肘。

    这个时候,新罗人、百济人有丝毫的动作,都会引起乐浪半岛政局巨大的变化。

    若是对方动,无论如何他们还能见招拆招,可对方不动,反而让隋军更加的为难了。

    对于当前的局势,房玄龄认为“新罗人越不动,他们接下来的动作越大。我们面对新罗人疲于应付,要么主动出击,他打他的,我打我的,要么便是命令真番军撤回浿水以北,集中兵力,守御朝鲜。”

    出动出击是不现实的,隋军并没有那么多的兵力。指望两万的真番军攻打新罗,根本不现实。

    但撤回来也不行。从平原往北,尽是坦途。一旦放弃,以新罗人的人力优势,很难收回,这可是乐浪郡一半的土地。

    黄明离此时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只得不停地往沈阳城去信,请求支援,却是贻误了最好的时机。

    到了三月六日,一直蛰伏不动的敌军终于发起攻击,而这场攻击对于隋军来说,则是致命的。

第四十三章 有敌自海上来

    甕迁城(今朝鲜瓮津一带)。

    汉城(高句丽汉城,朝鲜历史上有多个汉城,地址不同,现在的汉城当时叫北汉山城(新罗叫法)、慰礼城(百济叫法))西南方向的一个小城。隋军占领高句丽之后,合并郡县,这里也被降为一个乡,隶属于海冥县(今朝鲜海州市一带)。

    甕迁城孤悬在孤零零的半岛上,周围尽是荒地,虽然位于海边,但也极其荒芜。

    隋军占领高句丽之后,主要任务便是安民、剿匪,发展重点也是浿水和带水流域,实在顾不上这么偏僻的地方。

    对于甕迁城的百姓来说,高句丽灭亡,除了换了一个交税的主子外,其实跟之前变化并不大。而且隋人来了之后,当地百姓最大的感受竟然是不征兵了,反而因此而更为欢喜。

    三月六日,在甕迁城的外海,突然出现大批的船只,遮天蔽日。

    这群人靠近岸边之后,立刻登岸扑向甕迁城。甕迁城本就是个偏僻之地,即使在高句丽时代,这里也显少有战争出现。后来隋人到来,甕迁城也是望风而降,并未抵抗。因此甕迁城内,武备废弛,兵力不足。

    无数的军队突然涌向甕迁城,在城中不备的情况下,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城池。

    此次突袭甕迁城的,正是百济和倭国联军,统帅便是百济名将内佐平(官名,相当于宰相)岐味。

    隋军在松岳城经营的防御体系可谓是滴水不漏。岐味本来准备从慰礼城突袭隋军,但达奚暠并不上当,坚守不动。

    岐味根本找寻不到什么破绽,自是没法出击。

    这时新罗国不断地催促百济人动兵,他们已经在铁原城和瓠泸河和隋军交上手,完成了自己的承诺,当前百济人也该按照约定出兵才是。

    岐味眼看取巧不成,便准备出兵。

    正巧这时倭国的援兵到达,倭国统帅境部臣带来了整整两万人马,三百多艘战船。境部臣乃是倭国名将,曾率军攻打新罗,占领五城,割新罗国六城,名震一时。因为倭国和百济都将新罗当成敌人,而且倭国为了改善人口,引进了大批扶余人,倭国内部贵族或多或少都有些扶余血统,所以双方关系极其紧密。

    倭国因为是个岛国的原因,海军发达。

    这时见百济人无法正面攻破隋军的防线,境部臣便建议,隋军占领高句丽之后,因为兵力不足,只得固守大城,一些小城则交给高句丽人自己守御。当前战乱不止,高句丽复国组织又四处点火,正是隋人疲于应付之时,不若以守军直袭浿水河口,沿着浿水攻打朝鲜城,断隋军后路,必可一举破之。

    隋军两次从海上攻打高句丽,一次差点破城,一次直接覆灭了高句丽,因此众人攻打朝鲜时,也准备复制隋人当初的路线。

    岐味听得有些心动,若是成功,则百济势必能吞下最肥的一块肉。

    但此计很快为百济王扶余璋给否决。之前燕珍大败对于整个百济来说教训太惨烈了,到现在百济也没有喘过气来。

    扶余璋虽然贪婪,但着实不敢再冒险。突袭朝鲜城虽然看起来战果丰硕,但一旦失败,其结果不是百济所能承受的。

    这时岐味的副将黑齿文便建议,突袭朝鲜城的确冒险,毕竟隋军水师也很强大。不如退而求其次,从海路绕道松岳城的后面,断绝达奚暠的归路,合围其部。

    这个建议得到扶余璋的支持。

    隋人对浿水以南的地区,除了带水两岸以外,控制的并不严密。他们可以很顺利的偷渡,而断达奚暠后路,则比攻打朝鲜城容易多了。

    众人经过一番筹谋,终于选定偷渡的地点为偏僻的甕迁城。

    也是百济人因为之前那次大败,对隋军有所畏惧。甕迁城离着百济近,又没有什么防备,容易攻下,而且即使攻击不顺,也方便撤回。

    实际上这一次若不是新罗人将北汉山城交给百济人,而百济人对此无法拒绝,他们还不知道磨蹭到什么时候呢。

    萨水败后,百济人畏大隋如虎。

    百济人集中了五万军队,八百多艘战船,加上两万倭人,共计七万人,从周留城(今韩国扶安郡一带)出发,直扑甕迁城。

    甕迁城果然不备,百济联军一举而下。

    占领了甕迁城之后,百济人才知道。整个海冥县西部,连个隋人都没有。隋军仅有的部队,都集中在海冥城,隋人也就收粮的时候才会来。

    岐味这才发现,隋人对高句丽的统治,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弱。

    其实也怨不得隋军,汉人的移民多集中在辽东半岛,整个乐浪郡也没多少汉人。而且高句丽境内城池太多,隋军也只能顾得上大城,小城根本管不了。再加上隋军数量不足,主要集中在与新罗人、高句丽复国组织对峙的前线,可不就控制力薄弱。

    而且黄明远返回中原之后,主要重心也转回国内,黄明远本人虽然很重视乐浪郡,但在隋军内部,很多人对这里并不重视。

    百济倭人联军的计划初步得手,岐味乃决定兵分两路,攻打海冥县城。一路沿着海岸,从陆地直扑,一路则从水路攻击。

    海冥城原名米内城,隋军占领这里之后,又恢复了两汉时的名字。海冥县为两汉大乐浪郡十六县之一。

    隋军本来在海冥城驻军八百人,但铁原之战爆发后,达奚暠为了集中兵力,从邻近的海冥城中抽调了五百人。

    城中只有三百守军,即使征调了一批城中青壮,但面对十多万百济、倭人,自不是对手。

    县令徐有济率领守军血战一日,最终海冥城破,徐有济战死,三百将士,尽皆殉国。

    海冥城离着汉城不过十多里,其失守之后,整个汉城门户大开。此时岐味也没想到进展如此顺利,此时他的野心倒是大了许多。若能占领汉城,往后与隋军决战,也有了底气。

    于是岐味自率兵三万北上,向北攻打汉城,又让境部臣率领百济、倭人联军四万向东,去攻打海谷城(今朝鲜延安郡一带),断达奚暠后路。

第四十四章 舍生为国

    从海冥县到汉城县,不过数十里路,朝发而夕至。若不是海冥县令徐有济在城破之前,拼命派人前往汉城县送信,汉城县根本来不及防备。

    此时汉城县官职最大的乃是乐浪郡南部郡丞侯开和南部郡尉宋川。

    因为乐浪郡面积广大,且情况复杂,黄明远在乐浪郡下,又分别在汉城县、不而县、沃沮县增设增设南部郡署、东部郡署和北部郡署。每个郡署设郡丞、郡尉各一人,负责数县文武政事。

    另外两个郡的郡尉由李进和全旭二人兼任。

    不过南部郡署情况特殊,其驻地设在了汉城县城,而达奚暠的前线指挥部设在了松岳县城,所以南部行署郡尉才专门任命了一人。

    汉城是高句丽在带水以南最重要的城池,今隋军驻军一千五百人,其中正轨编制的军队有一千,但因为此地重要,黄明离又下令征调了五百乡兵,协助隋军守城。

    此时虽然有徐有济的报信,但从海冥到汉城的距离实在太近了,近到宋川根本来不及布防,堪堪将守军集结起来,数万百济军便兵临城下。

    汉城位于带水上游,周围是丘陵地带,沿着带水越往北越开阔。

    这样的地势,最好的防御方式其实是在城池南部的丘陵凭险据守,阻敌于城池之外。但问题是汉城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一千多人守卫城池,堪堪站满城墙。

    于是宋川只得集中兵力打守备战。

    岐味带着数万人马,毫无阻碍地便来到汉城下。

    这一次为了打败隋军,百济国可谓是倾国之力,把能用的资源全部集中到军队之中。岐味麾下这几万军队堪称百济国最精锐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且和新罗国鏖战多年。

    宋川是个老兵,从军十五年,跟着黄明远北伐过。

    他站在城头之上,只一眼便看出城下军队的不凡。此时他脸色沉重,目光严峻,紧盯着城下军队,对郡丞侯开说道:“老侯,你得走。”

    侯开一愣,看向宋川。

    “以城下敌军面貌,便知其必是贼中精锐,再观其数量,怕不得有数万之多。今贼军倾巢而动,以汉城的实力,根本守不住。我是军人,守卫城池是我的职责,你是个文官,没必要跟我们同死在这里。”

    侯开心情猛地便沉了下去。

    “从朝鲜城到汉城不过二百里,我已经派人向黄将军求援,快的话,三四日援兵便会赶到,难道我们连三四日也撑不下去?”

    宋川摇摇头道:“我们能撑下去,可朝鲜城怕是根本派不出援兵。贼军既然奇兵突出,必会想办法阻击援兵,我军来少了没有用,至于来多了,黄将军手中怕是也没多少人。与其让主力陷进汉城,还不如集中兵力,固守屯有城(今朝鲜黄州郡一带)更合适。甚至退到朝鲜城,也不是不可能。”

    侯开不解道:“那既然如此,我军何不撤退?”

    宋川笑了。

    “你也说了,从朝鲜城到汉城不过二百里,沿途多是坦途。贼军来势汹汹,我军若是退了,贼人便会紧随其后,用不了多久便会赶到屯有城,甚至打到朝鲜城也有可能。当前黄将军那里没有防备,一旦让贼匪推进到朝鲜城下,就是一场大崩溃,你说我军如何能退。我等在此坚守一日,将军在能在朝鲜城多准备一日。”

    侯开看着宋川,忽然也笑了。

    “宋川,你是仁寿年间的兵,我也是仁寿年间的成均书院学生。你我同跟着卫公来辽东,又一同到的乐浪,你不怕死,我又何惧。”

    宋川摇头道:“咱们不一样,我是武将,战死沙场是本该之事,而你是个文官,沙场不是你的归宿。”

    “战场上可不分文官、武将。要说我是南部郡丞,汉城最高官员,守土有责,岂不比你更应该留下来。”

    宋川看着侯开,忍不住摇摇头道:“侯老憨啊侯老憨,你还真是个憨子。”

    侯开家贫,年少时读不起书,因此到了成均学堂之后嗜书如命,吃饭也抱着书,有一次直接读书时因为入迷,直接用笔蘸到菜汤中写字,被人笑作“老憨”。不过随着侯开地位的提升,倒是很少有人提他这个外号了。

    “好,既然你不走,那就留下,到时候可别怪我。”

    “我就一个爹,前年送走了,儿子十岁了,也快成丁了,用不到我操心了,你说我怕什么。成均的学生,就没有一个怕的。”

    二人虽然都强装轻松,但皆明白汉城的结局。他们的从容只是为了让士兵们跟着一起从容,但并不意味着这一仗能轻松。

    宋川建议侯开,将南部郡署的资料、文卷等各种重要物品,趁着贼军没有完全包围城池,送往朝鲜,等大军打回来后,也不费他们这段时间的心血。

    侯开便建议由汉城县令魏行去送。魏行是家中独子,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将他养大,今年才二十三岁,还年轻。

    魏行听到这个命令,却是拒绝了。

    “成务(侯开字)兄,我是汉城县令,汉城最正儿八经的的父母官,我如何能走。”

    “公渐(魏行字),你和我们不一样,你还有母亲要养。”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我若战死,母亲会以我为骄傲的。成务兄,你知道的,你我若战死,卫公必会让你我父母老有所依,我们还有何牵挂呢?”

    魏行脸上虽然有些稚嫩,却目光肃然。

    眼看魏行态度坚决,侯开不得已,只得命其他官员前往朝鲜城。可众人皆是推脱不愿去,皆要留在城中。

    到最后,只能派两个年轻人前往。

    宋川又召集士兵,言是家中独子的,皆可跟随前往朝鲜城,但无人愿意。主将不畏死,三军将士如何不奋勇争先。

    宋川赶在敌人合围之前送走了离开的人,然后命令士兵拆毁城门附件的房屋,用巨石堵塞住城门。又征发城中的百姓一同守城。

    岐味率军包围汉城之后,派人前往城中劝降,被宋川诛杀。

    岐味勃然大怒,悍然下令攻城。

    隋军将士以千余士兵抵抗数万百济军,开始了最惨烈的守卫战。

第四十五章 失地存人

    一座小小的汉城挡住了百济军队整整十五日。

    十五日的时间,岐味费劲了心思,却始终无法破城。直到最后,汉城弹尽粮绝,城中又出现了高句丽叛徒,城池终于陷落。汉城县令魏行战死,郡丞宋川被俘,郡尉侯开带着数十名部下与百济人展开了巷战。

    众人死战不退,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宋川被带到岐味面前,岐味也被这群隋人的拼命所震惊,便有心劝宋川投降。

    宋川义不投降,军前骂贼,最后为岐味所杀。

    一个小小的汉城,让数万百济军撞得头破血流,损失高达四五千人。

    此战之后,岐味知道对朝鲜城的突袭的突然性已经丧失,隋军恐也做好了准备。以他这两万多疲惫的军队攻打朝鲜城,必不可能得胜。于是岐味放弃向朝鲜城进军,转而沿着带水北上,准备全取带水以西的地区,然后等待后续的援军。

    而此时的朝鲜城其实还顾不得岐味。

    海冥县失陷和汉城被不明军队围攻的消息传到朝鲜城之后,黄明离和房玄龄大吃一惊。

    二人目标都在松岳前线,谁顾得上海冥县。

    房玄龄反应很快,看着地图,从海冥到汉城,然后又用手划了划汉城到朝鲜,海冥到松岳,最后有些面色凝重地说道:“将军,贼人走了一步好棋。若我所料不错,他们是在海冥东南登陆,然后趁机夺取的海冥城。而这群人既要趁乱突袭朝鲜,而且还不仅如此。”

    “还有何意?”

    房玄龄指着地图说道:“松岳。北袭朝鲜,东截松岳。”

    黄明离也很快明白了,对方既然可以突袭海冥,便可向东截断真番军的归路。若是一部军队从南向北,北汉山城的军队从北向南,真番军就要被对方包围在礼成江、瓠泸河、王逢河(今韩国汉江下游)之间的狭窄地带,前途堪忧。

    然黄明离又摇了摇头道:“我还是不明白。攻打汉城的贼军有两三万,他若是分兵一路从北面包围松岳城,至少还得两三万。瓠泸河伏击张希康的有三万人,攻打铁原城的也有两万人。北汉山城正面,应该有五万人。李进也上报,新罗人分兵急进,三路逼近不而城,据说也得有个四五万。这各路兵马加起来都快要二十万了,先不说新罗人能不能集中起这么多的军队。就是他真的有二十万,倾巢而出,他难道不需要防备世仇百济吗?”

    房玄龄没有说话,良久才说道:“除非百济人和新罗人结盟了。这几路兵马,有的不打旗号,有的打着新罗的旗号,应该分别是新罗人和百济人。”

    黄明离一愣,连忙摇头道:“怎么可能,新罗人和百济人是世仇。”

    “将军,卫公说过,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只要舍得付出,没有什么不可能。”

    虽然还是难以置信,但黄明离不是傻子。排除其它不可能的答案,那结果已经很明显。他再是不愿意相信,百济人和新罗人也搅和到一起了。

    这时房玄龄又说道:“百济人加新罗人,再加上高句丽人余孽,加起来能有三十万。而我军不过敌军五分之一,且分散在多个战场,这一仗很难打。要通知辽东,加快支援,咱么怕是要跟新罗人和百济人来一场决战。”

    “那真番军呢?”

    想到这房玄龄也是头疼,对方进军太快,既然打到汉城,说明另一路怕是也已经就位。这个时候达奚暠就是撤退都来不及了,从松岳城到朝鲜城,沿途将完全陷入到贼军的攻击范围内,贸然撤退,前途未卜。

    “达奚暠若是坚守松岳城,能守多久。”

    “松岳城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但离雄城还有差距,至于粮草,估计也就能支撑个半年。而且松岳城有咱们三分之一的兵马,若是让达奚暠留下,咱们手中可用之兵就更少了。”

    达奚暠的真番军不仅仅是两万人马这个概念,而是乐浪郡唯一一支编制完整的主力。一旦被敌军包围在松岳城,若是落败,便是全军覆没的结果。

    黄明离想了想说道:“你给达奚暠去信,能不能守住看他自己决定。若是守不住,便要立刻撤退,不要回朝鲜城,而是走礼成江,我记得张希康应该在牛岑城,可为接应。”

    “将军,这太冒险了,还是应当让他们撤退。”

    房玄龄不太建议留下达奚暠,一旦失败,后果他们承受不住。

    “表兄,留在松岳城的确冒险。但也是在前线牢牢扎下一枚钉子,关键时候会发挥大作用的。而且此事让他们自己决定,达奚暠会做出适合真番军的选择的。告诉达奚暠,我会令张希康在牛岑城等他七日,若是他到不了,张希康便会立刻北上。”

    黄明离是主帅,一旦他做了决定,就得执行。

    “那汉城怎么办?”

    黄明离手中的乐浪军此时一分为三,一部被张希康带去救援铁原城,现在滞留在牛岑城。另一部被郭恩一率领在驷望县(原纥骨城,平壤东北)一带清剿高句丽复国组织,再加上分守各地的军队,黄明离手中只有四千五百人。四千多人守卫朝鲜城都不太现实,如何支援汉城。

    黄明离脸色凝重地说道:“给侯开他们去信,令他们相机撤退吧。”

    做出这个决定黄明离是很难受的,汉城是整个带水流域的核心城池。失了此地,整个带水就门户大开了。

    “再去信大同江以南的所有城池,令他们全部撤回朝鲜城。”

    这一退,整个乐浪西海岸,就丢了一多半。黄明离心中沉重,兄长交给他的乐浪郡,都丢了。不过虽然难受,但理智告诉他,撤回来是正确的,城丢了还能夺回来,人没了就全没了。

    乐浪郡形势严峻,黄明离不得不集中全部精力打一场朝鲜城保卫战。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镂方县(原阳德城,今朝鲜阳德一带)急报,单单大领(长白山往南延伸出的一系列山岭,横亘朝鲜中部,将乐浪郡分为岭东和岭西)里的高句丽叛逆起兵占领了镂方县城。

第四十六章 两个大王

    大隋对高句丽旧地,尤其是萨水以南的地区的统治,一直都不安稳。最大的问题便是没有迁移当地的百姓,而大隋在当地又没有什么统治基础。

    历史上唐朝迁移了数十万高句丽人,各地的反叛尚且此起彼伏,更何况今日。

    高句丽人共计有三四百万,萨水以南也得有一二百万。虽然与大隋交战时,高句丽多次大败,青壮锐减,但毕竟人口基数在那里,高句丽复国组织混迹其中,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都很充沛。

    大隋虽然看似占领了高句丽大部,但对于很多城池,大隋只是名义上占领,根本无力控制。很多城池皆是朝三暮四,在大隋和高句丽复国组织之间来回横跳。因此每每高句丽复国组织一稍微起势,便有无数城池响应,造成更大的波动。

    在靠近西海岸的地方情况稍微好一些,比较此地以平原为主,隋军控制力强。但朝鲜城往东皆是丘陵地带,山林密布,城池众多,这里到处都是高句丽复国组织,让大隋苦不堪言。

    此时原高句丽境内的复国组织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部便是高宝藏的报德军。

    一部是渊太祚的儿子渊什弥、所夫孙统领的太白山军,分布在整个高句丽的北部徒太山一带和鸭渌水上游。

    最后一支便是以单单大领为活动中心,活跃在整个乐浪半岛北部的武装力量。这支势力分作几十股军队,名义上领头的是高元的庶子高任男,主要领导人包括豆方娄、温沙门等高句丽旧将。

    高任男自称是高元的庶子,真假不好说,不过挂着个王子的名头,倒是管用。

    原本高任男等人不敌隋军,屡战屡败,一直苟且在单单大领。报德军攻打铁原,整个乐浪半岛局势大变,朝鲜城的隋军也疲于应付,终于让高任男等人寻到机会。

    高任男和豆方娄等人率领四千多临时集结的部队,包围了镂方县城。

    因为镂方县是连接岭东、岭西的要地,也是隋军从朝鲜城到不而城、沃沮城最近的道路枢纽,所以隋军在此屯兵五百。

    驻守镂方的县令名孙旋,原本是军中的一名鹰扬司马。

    镂方之地,本就高句丽余孽众多。他在此地主要任务便是收税和剿匪,因此镂方城的防御倒也严密。

    城外的高句丽余孽围城,孙旋几次打败了敌军的攻击,甚至还亲率百余名士兵突袭贼军大营,斩首上百。

    本来镂方城面对群贼,应该固若金汤,但奈何高句丽余孽太多,城中大户不少人都心向高句丽。

    在城中大户李氏的带领下,不少大家族参与其中,发动暴乱。隋军在城中腹背受敌,内忧外患之后,孙璇决定放弃镂方城,率军突围。

    高任男占领镂方城之后,其势大胜,四方响应的人马更是纷纷来投,颇有一番胜景。

    此时高句丽复国组织也对隋军展开了激烈的报复,原本投靠隋军之人,凡落到高句丽复国组织的,纷纷被杀,而隋军被俘虏的官员和将领、士兵,也俱被这群人虐杀。

    豆方娄更是建议高任男尽诛杀与隋军有联系之人。

    这群复国组织的人,在大山里憋了这么久,乍一得势,个个原形毕露。隋军多已经撤退,这群人找不到人报复,便拿着当地的百姓、大户开刀。一个个如魔鬼一般,屠杀、劫掠,无恶不作,几乎如土匪强盗一般。

    于是整个岭东之地,处处硝烟,血流成河。

    黄明离听闻镂方县失守的消息之后,心乱的他反而镇定起来。局势已经败坏如势,就是再坏,还能坏到哪里。

    黄明离于是下令,将驷望等东部几县的军队和官吏也全部撤回朝鲜城,而西面占蝉(今朝鲜南浦市一带)、遂城(原牙善城)等地也放弃,集中兵力到朝鲜城。

    既然这些高句丽人要闹,那就让他们闹个够。这个时候让他们都跳腾起来,往后才能看清到底谁是敌人。

    “再命张希康放弃牛岑,不用再等达奚暠,立刻撤回朝鲜城。命达奚暠务必死守松岳城,不得丢失。”

    房玄龄对于黄明离的做法有些不太明白,朝鲜城兵力稀缺,现在高句丽人闹腾起来,兵力更是不足,如何还要留下达奚暠。况且隋军根本无力救援,死守城池,殊为不智。

    “玄龄,新罗人、百济人的确将咱们分割成数支部队,首尾不得兼顾,可他们本身也分成数支。咱们分守各地,让他们也无法集中兵力。

    等到辽东援兵到来,反而能各个击破。”

    房玄龄点点头,没有反驳,只是他明白,这样做太用险了。

    朝鲜城以东的各城,接到郡府命令之后,立刻“呼啦啦”地向东撤。沿途粮食尽皆烧毁,给高句丽的复国组织留下一地鸡毛的土地。

    高任男等人甚至没有反应过来,隋军已经不见了。刚开始高任男等人还以为是陷阱,等到试探着打过去之后,才发现隋军真的不见了。

    高任男心中大喜,于是连连驱兵向西,连续占领数十城。

    此时的高任男一扫昔日的龌龊,无论精气神还是志气都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其麾下各处头目也个个水涨船高,一个个都成了人物。

    高任男刚逃到单单大领之中,只是以王子身份对人。后来其军屡战屡败,四分五裂,高任男唯恐引得隋军追之不停,就更不敢称王了。

    但此时他翻了身,实力又大增,往昔不敢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倒是胆大了起来。

    在豆方娄等人的劝说下,高任男在纥骨城(高句丽夺回之后,又改了旧名)自称高句丽大王,任命豆方娄为莫离支。

    至此高句丽复国组织出现了两个大王。

    此时高宝藏尚不知道自己在北面又出现了一个对手,否则的话他都有可能飞到北面和高任男决斗。一山不容二虎,这一个复国组织,自然不能出现两个国王。内部的对手,可是比外部的敌人更可怕。

    此时高任男热血澎湃,下令全军向平壤城进发。只要他抢先收复平壤,这高句丽的大王之位谁也夺不走。

第四十七章 军令如山

    从礼成江口往东,没多远的地方便是松岳城,以往这里是高句丽与新罗人对峙的重镇,在高句丽人没有夺回汉江流域之前,一直是高句丽御敌的最前线。

    新罗人当初联合百济人占领了汉江流域,又逐出了百济人,独占了此地,一直到大隋征讨高句丽的前几年才夺回。实际上若没有杨广三征高句丽,新罗人的灭亡已经就在眼前了。历史上新罗被在七世纪中期被百济打的将要灭亡,也是唐军挽救了他们。不过谁也意想不到,最后朝鲜半岛三国最大的遗产让新罗给吞掉,白白浪费了中原王朝一甲子攻高句丽的战果,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

    因为新罗在汉江流域有着六十多年的统治基础,所以新罗占领汉江流域很顺利。这也是黄明远在灭了高句丽之后,并没有趁机攻打新罗,让他吐出汉江流域的重要原因。

    以新罗人对此地的经营,当时的大隋就是占领了汉江流域,也得被活活噎死。得不偿失。

    当然新罗人这么急着对隋军动手,也是黄明远没有想到的。黄明远一直认为以新罗人的心机,怎么也得等上几年的。

    可惜新罗人贪利忘义,却是歪打正着。

    从松岳城到北汉山城,差不多有百里的距离。达奚暠跟对面的新罗人相持了一年多,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犯愁过。新罗人好占小便宜,又善于矫饰,并不是一个好邻居,但之前与他们打交道,还是能够弄清楚他们的目的的。

    但现在铁原城那边打的热火朝天,松岳城这边却寂静无声,着实让人心里不踏实。

    海冥城遇袭的消息,达奚暠比朝鲜城更早收到。听到有贼人突袭海冥,甚至直袭汉城,达奚暠整个人都呆住了,海冥、汉城是他的腹地,尤其是汉城,一旦失守,他连后路都没有了。

    达奚暠一面派人前往汉城等地查探情况,一边做好了撤退的准备。

    很快汉城遇袭的消息传来,海谷城遇袭的消息也传来。达奚暠整个人更加不好。海谷就在松岳城一侧,海谷的遇袭,说明敌军已经从侧方包抄过来,整个松岳城就要让人家包饺子了。

    于是达奚暠断然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虽然不舍经营良久的防线,但此时撤退,至少不会被敌完全包围。

    松岳城在王逢河北麓,其地正好连着拐了两个弯,位于一个突出位置。两侧的七重(今韩国大邱山北之积成县)、穴口(今韩国江华郡)两座坚城分别威胁着松岳城。

    隋军一动,北汉山城、穴口城的百济军和七重城的新罗军同样动了。三路人马有九万余人,直向松岳城袭来。

    死盯着的北汉山城终于动了,但敌军一出手便是九万人,其势不可挡。

    此时达奚暠尚不清楚对面的敌人已经由新罗人换成了百济人,还一直以为他们的敌军是新罗人。

    不过敌军全面出击,达奚暠更加坚定了撤退的心思,准备先北上牛岑城,和张希康会师之后,再作打算。

    很快朝鲜城的命令也到了,第一道命令跟达奚暠预料的差不多,而且是让他撤回朝鲜城。达奚暠已经做了撤退的准备,甚至要一把火将经营良久的松岳城给烧了。

    但很快朝鲜城第二个命令也到了,新命令要他们就地坚守。

    达奚暠大为震惊,郡府如何在短时间内下达了两份完全相悖的命令。留在松岳城坚守,达奚暠有些想不明白这么做的意义。明知对方已经步好了天罗地网的情况下,还要去待在原地等着对方的做法绝不是一个好选择。

    副将高元臻也建议达奚暠撤退。这道命令或许是郡府在慌乱之中误下达的命令,还是要以前线实际情况为准。

    不过二人都明白,军令下达的流程很严格,尤其是送出去的军令,要经过层层的审核,绝不会出现误下达的情况。

    达奚暠这个人,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没有太多想象力和创造性,天生不适合做主将。但他有一个优点,是黄明远一直信任他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他这个人的执行力强,对待命令从来都是不打折扣,无论理不理解,都会严格执行。

    换了旁人,或许此时要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但达奚暠不一样。他犹豫再三之后,最终决定听命而行。

    “将军,此时需当机立断,容不得半分犹豫,若是现在不走,再想走就走不了了。”

    达奚暠面容却是很沉静。

    “军令如山,郡府如此命令,自有他们的考虑。我们不用管郡府是怎么想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便是。”

    于是达奚暠召集诸将,商议守御之事。

    众人听闻“不再撤退,就地坚守”的命令后,皆是大惑不解,但隋军严格的纪律性使得命令得以完成下去。

    也幸好达奚暠虽然做足了准备,但一直没有放火烧城,松岳城的防御体系和城中的粮食也没有损坏。否则后果不敢设想。

    达奚暠又命令将城中的百姓全部赶出城去,只留下值得信任的高句丽人。

    自隋军占领高句丽之后,高句丽之地屡屡动乱。而那些失陷的城池,大多都是因为城中高句丽人的反叛导致的。

    因此达奚暠虽然需要青壮,但却不敢留心怀异心之人。尤其是城中的大户人家,影响力足,实力又强,稍有不慎,便能生出大乱子。为此达奚暠将城中近八成的大户赶出城去,能够留下的全是隋军的狗腿子。

    这些已经倒向隋军的狗腿子,基本上都沾满了高句丽人的血,已经回不了头了。

    达奚暠又命令将留在城中的青壮的家属全部集中到内城,以为人质。

    下达了坚守命令之后,隋军立刻动员起来。贼人已经动了,而他们之前因为要撤退,浪费了很多时间。

    也幸好松岳城的防御体系完整,又有王逢河和礼成江作为天险防御,两万多隋军虽然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但心中并不畏惧。

    “兄弟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对面的新罗狗贼,深受卫公大恩,却背叛了大隋,咱们要怎么办?”

    “灭了他们!”

    “灭了他们!”

    此时的隋军士气高涨,气势如虹,誓要将敌军拖进松岳城绞肉机里。

第四十八章 支援乐浪

    从朝鲜城到沈阳城八百里的距离,隋军的最快急件只需不到两天的时间便能送到。沿途数十个驿站,运送昼夜不停,数人专门转递,保证了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便送到。

    自黄明远离开之后,辽东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了北面。虽然黄明远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虽然黄明祯也很重视百济、新罗,但因为大批军队从辽东撤走,黄明祯手上也是捉襟见肘。

    在乐浪郡局势稳定,兵力不缺的情况下,黄明祯也只得集中兵力,将好钢用到刀刃

    上。尤其是在辽东内部并不算安稳的情况下。

    辽东因为大量汉人的涌入,再加上黄明远的大力赈灾,民心还算稳定。高句丽人的

    复国组织在辽东也不太有市场。

    但高句丽毕竟是个大国,留恋他的人也不少,于是辽东也有不少星星点点的造反势力。虽然不能伤害大隋在此的统治,但此起彼伏的叛乱却是能牵扯辽东足够的精力。

    尤其是高句丽前将领大越伐在扶余城的叛乱和高句丽宗室高通在鸭渌城(今吉林省浑江市临江镇)的叛乱,皆是花费了好大功夫才平定。

    此时听闻新罗人大举入侵,黄明祯面上也很严峻。救援是必须要救援的,光是新罗就是一个大敌,更不用说其中还有可能有百济人,只凭乐浪一郡,绝不可能是敌手。

    但问题是怎么救。

    这一场仗必然是场硬仗,却不能见招拆招,而是必须要在战前有一定的规划才行。

    黄明祯是个宿将,跟着黄明远戎马生涯近二十年,多临战阵,战功赫赫。

    此时黄明祯便盘算着自己能动用的兵力。

    新建了的燕北、辽西两个招抚讨捕司不能指望。北面三个招抚讨捕司使,西路在肃清北玄菟郡的乱匪,中路在肃清栗末水两岸的靺鞨人,至于东路更是在鸭渌水两岸绥靖余寇,皆是动不得的部队。

    至于辽东腹地和辽西,总兵力加起来有四万人,但要卫戍地方,绥靖寇匪,满打满算能动的不到两万人。提两万人去救援乐浪郡,怕是杯水车薪啊。

    此时黄明祯的心腹都护府录事参军事崔元逊建议道:“辽东之地,民风剽悍,新迁入的汉民,更是人人习武,多练乡兵。既然我军驻兵不足,可临时征募一支乡兵,用来补充兵力。

    而且辽东多城,很多投降的城池并未为我军掌握。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抽调各城兵力助战,削弱各城的实力。”

    黄明祯听了眼睛一亮。

    隋军占领辽东一年多,甚至有的地方两年多,但因为实力问题,所控制的核心地区还是辽水两侧,之后顶多再加上小辽水和大梁水沿岸。除此之外,辽东腹地的很多城池,有大隋只派遣部分文官的,有驻扎少量军队和当地城主共管的,还有平日里根本管不了,也只能收收税的。

    辽东内外皆是麻烦,黄明祯根本没空整合这些人,只要这些人挂着大隋的旗帜,也就随它去。

    崔元逊的建议却是有些一石二鸟之计了,既可以征召部队,支援乐浪战场,还可以削弱地方实力。

    而且这群人家大业大,有城池在辽东为质,到了战场上也不敢投降。若是身死军丧,大隋还能反过来收取城池,倒是不吃亏。

    有如此良策,黄明祯立刻让人传令各城出兵。为了防止各城推诿,黄明祯严令各城至少要出兵一半,还要城主亲自领兵。

    投降大隋的城主,多是东北各族首领,至于高句丽本族扶余,基本上被清理干净了。

    这群人本就不是高句丽嫡系,只要大隋能够保证他们的权利,投降谁不是。

    至于平时缴税,战时出兵众人倒是并不抵触。往常高句丽的时候,众人也是这个待遇。而且大隋还多为他们提供粮食、军械,比高句丽人强多了。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黄明祯便征调整个辽东附从军近两万人,又征调了乡兵约万人,算上能抽调的军队,差不多近五万人,倒是有一个战斗集团的规模。不过各军战力参差不齐,相互也无配合,一时半会也不知道能发挥多大战力。

    这时黄明祯又传令靺鞨诸部,让他们征调军队随大隋出战。

    黄明远当初从靺鞨诸部带走了数万人,各部都是元气大伤。不过当初兵败,各部对于大隋的畏惧也是实实在在的,此时大隋让他们参战,这群人也不敢违逆。

    黄明祯命令吕会彦为主将,率领靺鞨联军从北面支援沧海郡。

    黄明祯准备亲自救援朝鲜城,临出兵之际,忽然想到南线还有一支军队,就是驻扎在旅顺城的右侯卫。

    右侯卫原计划四五月份渡海南下,进军东莱郡。其部虽在辽东,但并不属于辽东都护府,所以黄明祯一时还没想起来,这时突然想起,右侯卫应该还未渡海,心中大喜。

    原以为带着这五万人救援辽东,战果难料,但是若加上右侯卫,则胜算大增。

    也是黄明远一再推迟攻略河北的时间,导致右侯卫南渡的时间也跟着推迟,这才出现这样的机会,否则大军南渡,进入青州战场,如何能调回来。

    黄明祯立刻去信蔡知运,令其想办法支援乐浪。

    虽然右侯卫不归黄明祯管,但这个关键时候,他相信右侯卫不会拒绝的。

    蔡知运一直在旅顺口吹了近一年的海风,几次说要南下,都没成行,他本人早就坐不住了。

    这时卫公来信,令他六月份相机渡海,蔡知运大喜,便一直准备南渡之时。

    沈阳城的来信让蔡知运大吃一惊、不过此命令和他本来的命令相悖,但蔡知运知道轻重,南渡早一天、晚一天并不影响大局,若是乐浪丢了,整个辽东都不会安稳。

    于是蔡知运立刻下令,全军从海路支援乐浪。

    黄明远当初在辽东的时候有水师差不多三万,等到离开时带走了一半。后来剩下的一万多人整编为辽东水师,以营口为母港。其军又分设旅顺、泊灼、辱夷三个分水师编队,各有约三千人。

    三月十三日,蔡知运一声令下,全军开拔,直赴浿水河口。

第四十九章 新的危机

    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辽东虽然已经出兵救援,但乐浪半岛的隋军该退的还是得退。

    整个三月份,乐浪军是一退再退,几乎像是大踏步溃逃一般往朝鲜城撤。每个离开的隋军,皆是两眼噙泪,心如刀割,依依不舍。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窝囊过。

    不少已经投奔隋军的高句丽人,见隋军撤退,惊恐万分。很多人哭着、求着希望隋军不要离开。

    驻扎在屯有城的鹰击郎将班慬要从带方城(今朝鲜沙里院市)离开,城中的大户、百姓皆苦苦哀求班慬不要离开。带方县主簿孙黎更是大声疾呼道:“如果将军离开屯有,我们必定会为高任男之流所屠戮殆尽,我实在不愿屈辱地死在高任男手上。”于是当着隋军的面拔刀自刎而死。

    满城百姓在城门口放声大哭,更有人拉着班慬的手道:“我等依靠大隋,就好比孩子依靠父母一样,你们千万不能回去。”更有人上前抱住班慬的马腿,苦苦挽留。

    城内城外,哭声一片,三军将士,无不动容。

    甚至有隋军士兵上前,请求班慬留下来,他们宁死也要和带方百姓死在一起。

    班慬心中也是为难,军令如山,实在无法违抗。可若是就此离开,满城百姓,如何看待隋军,人心就要失了。

    于是班慬让副将带着军队离开,他自己留在了带方城。此时此刻,也只得以身殉国了。

    这样的故事到处都有发生,到了三月下旬,各支部队终于赶回了朝鲜城,黄明离终于在放弃了大隋在乐浪半岛多年的经营成果之后,将打出去的拳头给收了回来。

    此时黄明离已经收到汉城失陷,侯开、宋川等人殉国的消息。侯开、宋川二人是开战以来,隋军阵亡级别最高的文官和武将。此战可谓损失惨重,一次性阵亡数名中级将领和县令以上级别的文官,是黄明远自进入辽东从未有过的。

    不过对于此事,黄明离唯有咬着牙忍下这件事,汉城太远,他顾不得,此仇唯有来日再报。

    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些日子对于隋军来说,到处都是噩耗,到处都是求援信,对于这样的结果,隋军都有些麻木了。

    所有人都在苦苦的等在,等在辽东军队的到来,但三月底的一份战报还是让黄明离和房玄龄如坠冰窖一般。

    三月二十六日,驻扎在占蝉城的辽东水师第三分编队遭遇百济水师主力偷袭,损失惨重。

    自占蝉县的驻军撤离占蝉城后,城池便交给了驻扎在港口里的辽东水师第三分编队。第三分编队有水手三千余人,大小船只一百五十余艘。除了十二艘主力舰,二十艘护卫舰,其余多是运输船。

    高句丽水师不强,隋军的水师也没有打过什么成规模海战,一般水师都作为运输部队运送士兵和粮食。

    隋军将第三分编队驻扎在占蝉港,主要目的其实是守卫辽东、乐浪、天津港之间的海路,打击海盗,保障粮食运输。至于百济、新罗的水师,隋军并不是很了解,也没有交过手,甚至都没有与对方进行海战的计划。

    不过这个时代,海军本来就是辅助部队。从高句丽水师忖度,新罗、百济的水师也应该不怎么强大。

    第三分编队看似有三千人,又常年在海上,战力不弱,但实际上大舰十二,小舰二十,战兵只有全军的一半,剩下的一百多艘船都是运输船,打海战是不可能的。与其说这是一支舰队,不如说是一支海上运输队。

    第三分编队最多还有三十多艘引火船,相当于三十份自杀性武器。说到底,辽东水师几乎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海战,对于制海权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就有偏失。

    三十多艘战船,对付一些海盗已经足够了,但对付百济、倭国的海上联军,却是远远不足。

    无论是百济还是倭国,其海军力量、海军发展意识跟高句丽是完全不同的。

    百济是个半岛国家,倭国是个岛国。两国都濒临大海,海港众多,天然便需要发展海上力量。而高句丽的主要扩张方向在西线和北线,是与山林部落、游牧部落、隋军鏖战,并不需要海军。

    在百济多年的经营下,手上有一支可观的水师力量。

    隋军辽东水师第三分编队主将是虎牙郎将高文,江都人。

    乐浪战争爆发之后,高文便命令水师部队将运输船集中到港口之中,而战船则沿着浿水布防。尤其是汉城失陷之后,高文更是命令舰队布防到带水和浿水交汇处,以防敌军沿着带水北上。毕竟往后浿水就是前线了。

    至于海上,高文还真没有过多的布防。

    黄明离在海冥县失陷之后,便去信高文,从目前的情报来看,敌军应该有一支可以从海上登陆的水师力量,第三分编队要加强戒备,严防敌从海上突袭,

    高文虽然对这条命令也很重视,但苦于兵力不足,根本无力进行海上布防,所以最后仍是将兵力集中到浿水上。

    在高文看来,敌军的确可能从海上杀来,但这种可能性并不大。海上行军,连方向都很难辨认,一次性数万军队的运送,就是大隋也是很困难的。而且他在浿水口已经布置了防御,敌军水师到来,他也能提早发现。

    实在敌不过,也能避战保船。

    说到底在高文看来,水师仍只是运输部队,敌军水师突袭也只是运输步兵偷袭平壤城。认知的错误,导致了他决断上的错误,也酿成了最终的苦果。

    而此时攻下汉城的岐味在苦战得胜之后,并未立刻主动进击,而是命令麾下水师偷袭隋军占蝉港。

    汉城的苦战,使得岐味见识到隋军的战力。连日的苦战和巨大的伤亡,使得他不太敢北上与隋军决战,但他又想尽可能地抢占地盘,于是转道带水以西。

    不过带水以西多是靠海的城池,隋军在占蝉的水师就如一颗钉子一样看住两侧诸城。

    岐味担心贸然攻城,隋军水师随时会抄他后路,正如他之前对付隋军的一样,因此便准备主动出击,彻底摧毁隋军的海上力量。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