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十五章 争夺海权

    苍蝇再小也是肉,虽然蒙陈其只带来了一万援兵,但也大大缓解了朝鲜战场的兵荒。实际上算上援军,大隋在乐浪半岛并不缺军队,只是被百济、新罗、高句丽复国组织分割在数个战场之上,实力分散,才会在挣扯中无比难受。

    朝鲜城之战后,黄明离有心沿着浿水收取被高任男占领的城池,打通与临屯军的联系。

    但很快从遥远的幽州来信,黄明远命黄明离牵制住当面的新罗人。

    黄明离和房玄龄皆是面面相觑,新罗人在獐塞有四五万人马,是他们兵力的一倍,一旦对方来袭,坚守城池还可以,但主动出击,牵制敌军,就有些困难。

    二人还以为黄明远远在河北,不了解乐浪郡的情况。

    但很快从幽州再次来信,命黄明离据乐浪而痛打百济,同时牵制正面的新罗人,至于临屯、沧海等地,得失不必在意。

    这个时候黄明离不敢违令,也只得按照黄明远的命令主动出击。也幸好他歼灭了岐味所部,省去了侧翼的后顾之忧,否则他是绝不敢对新罗人发起攻击的。

    四月十四日,黄明离调兵两万,前进到南水(今朝鲜南江)南岸的延山塞,与獐塞的新罗人对峙。

    黄明远并不是因为隔着山海糊涂了。

    自从战事打响之后,就没人比他更清楚此战的艰险。历史上连大唐都被新罗人逼退到浿水以北,可见新罗人的战斗力,这一仗并不好大。

    此时的隋军,四面皆敌,可谓是孤军奋战。

    而身在中原的隋军主力,已经准备要南下攻打河北,黄明远根本无法抽调兵力支援乐浪战场。

    在众人看来,河北远比辽东、乐浪重要的多,甚至还有人劝黄明远放弃乐浪战场,先以河北战场为主,不过为黄明远拒绝。

    不过河北一战却是耽搁不得。

    之前因为卢家的事情,幽州军南下已经推辞了半年,再往后,李家和李密都要崛起了。现在是最后一个空档,收取河北,还有余力干涉两家,否则等自己占领河北,两家也占领了关中、河南,自己还有什么优势。

    河北要打,辽东要打,乐浪也得打,而且都得打胜。

    不得不说,大业十一年的黄明远,看似风光无限,运筹在握,但其实是最危险的时候,一旦玩脱了,便有可能是覆亡的下场。

    黄明远无力派兵,只得暂时由黄明祯、黄明离撑着。

    但很快噩耗传来,前往朝鲜的右侯卫主力失去消息,而驻扎在占蝉港的辽东水师第三编队被百济水师偷袭,受到重创。

    右侯卫主力在海上失去消息,让黄明远倍感震动。

    众人还在猜测原因,黄明远却是担心他们被百济水师给消灭了。不少人认为,百济水师一直在粉碎浿水河口,哪有余力围歼右侯卫主力,但黄明远心中却猜测,应该是倭国主力也参战了。

    历史上白江口水战,便是倭国人了为帮助百济人,率军参战,

    当时仅仅是倭**队加上百济残军,就有三万两千人,以及一百七十多艘主力战舰,可见其实力,现在的倭国、百济水师,实力当为更强。

    海权啊!

    黄明远心中决定,可以先击败百济,再拉着百济打新罗。隋军不是神,不可能拳打四方,脚踢八荒。在幽州不派遣援军的情况下,守住现有地盘都困难,更不可能覆灭两国。

    既然灭不了两国,不如都留着,彼此制衡。

    相比较百济,黄明远更忌惮新罗。

    于是黄明远心中算定了此战的方略,这才去信黄明离,牵制新罗,痛打百济。把百济打痛了,他才会害怕,把百济打痛了,他才会听话。

    幽州、辽东、乐浪三地,都远隔山海,东海就像是一个内湖一般,影响着三地交通。此战要胜,必先取得海权。

    黄明远手中海军实力很强,但那都是他的私人部队,且并不在北方。

    当初征讨辽东,黄明远手中有两万水师,离开辽东时留在了辽东一万五千人。带到天津的,加上天津新整编的,满打满算一万人,且有一半是内河水师。

    辽东水师,浿水编队大败,旅顺编队找不到了,此时还剩下营口本部和泊灼口编队,再加上天津水师,不到两万人,而且还缺少船只。

    黄明远只得命诸部前往旅顺港集合,同时前往东莱船厂,征调可用战舰。

    当初东征高句丽的时候,东莱可是盛况空前,战船林立,水军浩大。后来杨广南下,带走了大批水师,留在东莱的只剩下一支小部队,约五千人。

    这还是黄明辽命张长逊专门留下的。

    不过东莱郡海船倒是有不少,当初为了征讨高句丽,天子命造了大批的船只,只是后来没有用上,但很多都没离开船坞,现在都堪用。

    到最后,黄明远各处捣腾,最后集中了两万五千人,战船四百余艘。

    这是黄明远此时能调动的全部力量。

    海军的实力倒是勉强可以,但还需要一个能打的海军统帅。原本水师统帅一直是周法尚,但周法尚去世之后,水师又四分五裂,就没人了。

    最后黄明远只得令东莱郡太守张长逊为水师统帅,又调徐哲为长史出兵。并以孟金义、周绍范等人佐之。

    整个北地军队之中,有统帅水师经验的,也只有张长逊了。

    众人从旅顺港出发,在东莱港修整两日,还未出发,便遇到了黄明俊。

    原来黄明襄听说兄长要征讨河北,担心兄长用人,遂派遣黄明俊率领胡逗洲水师、大将闻人遂安、叶孝辩率领江东水师来助。

    三人带了一万五千人马,并三百艘战船。

    听说张长逊他们也要远征百济,黄明俊他们也不往天津了,而是与之合兵一处。

    众人之中,张长逊虽有经验,毕竟没打过海战,反倒不如纵横大海的黄明俊,于是他便请黄明俊为主帅。

    黄明俊以身上没有官职推脱,但所有人都明白,他是卫公的家奴,不比有官职厉害。

    张长逊一再相让,徐哲也建议黄明俊领军,于是黄明俊不再拒绝,乃担任三军统帅。双方汇合之后,有四万人马,并七百艘战船,可谓是一时之胜。

第六十六章 卷土重来

    这个时代,其实很少有后世那种职业性的海军,所谓的水军、水师多是水陆两栖部队。倒不是说他们能够两栖作战,而是因为他们多是乘了船的陆军。

    水师内部,其实是有两种兵种组成的,一种是船上的士兵,多是选取的擅长水性的健儿,能陆战也能水战,主要负责接衔战。另一种是水手,这些人才是正儿八经的水上人员,负责开船。

    当然也有相杂的,但其实也说明水师就是陆家的一个附属部队,特定时候发挥作用,而用完了就继续回去当陆军。稍微有点实力的势力,才能养一批水手。

    大隋的水师基本都是这个组成,甚至有的水手还是临时招募的。

    黄明远接手水师之后,基本上不将士兵移作他用,又严格训练,但这群人并未真正见识过大海战,也没有养成海军思维,较之真正的海军,还差了许多。

    百济、倭国这两个国家很特殊,因为海岸线曲折,所以水师实力很强大。百济有一支专业的水师,而倭国更是神奇,因水手数量众多,连士兵也是水手充任的。

    天朝之兵,对于百济、新罗这些小国是有心理优势的,有时候这种优势甚至发展到骄傲、自大。不过刚得知驻扎在占蝉的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众人也没人再小瞧百济人。

    漫长的旅途之上,黄明俊倒是没有闲着,而是集中起军中诸将,尤其是辽东水师的将领,为他们讲解海战的方略。

    黄明俊等人奋战在东海、南海多年,经验丰富,远非张长逊、徐哲这些半路出家的将领可比。

    黄明远从洋流讲到海道,从“t字横头”到侧舷攻击······众人是大开眼界,见识大涨,也终于明白原来内河里的水师,真的只能算小打小闹啊。

    大隋水师从东莱港出发,一路向东,直逼浿水河口。

    百济军队自占领占蝉港之后,便一直驻扎在这里。因为浿水河口失陷,隋军无论是军队还是物资资源,都无法送到朝鲜,若是陆路,则消耗大了许多。

    其实国信在占领占蝉港之后,曾率部逆流而上,准备攻打朝鲜城。

    只是隋军用铁锁拦江,又多布火船阻击。百济人强攻了一次,没能成功,反而损失数艘大船,国信这才作罢。

    海军进入内河之后,优势会降低很多。尤其是面对擅长打内河水战的隋军。

    眼看水师不能破城,国信便以困为主。

    百济水师为了彻底困死隋军,甚至还向北到鸭渌水、浿水河口,企图与隋军水师交战,彻底掌控海权。只是隋军水师避战,而到了路上,他们又占不了什么便宜,所以百济人才没有得逞。

    不过这种局势因为银泉之战后,发生了改变。

    黄明离在银泉谷击杀岐味之后,百济上下哗然。岐味在百济是名将,也是权臣,影响很重。

    十多年前,百济内乱,在短短两年间,连丧威德王、惠王、法王三位大王,国家动荡,国力衰退,贵族纷争不断。高句丽人、新罗人也趁虚而入,汉江以南大片国土尽落入新罗人之手,对倭国政局的影响力亦大不如前。

    这时岐味率军抵御新罗人,连续在娘子谷(今韩国清州市境内)、三年山等地重创新罗人,并俘杀新罗名将伊飡思真,收复了沦陷的土地。

    之后岐味又力排众议,拥立了旁支皇室扶余璋为大王,稳定了百济内部的局势。

    更在此之后数年,岐味又联合高句丽人,多次击败新罗人,扭转了自百济圣王以来被动防守的局面。

    可以说岐味在百济的地位,就如同黄明远在大隋的地位一般。他的身亡,重重打击了百济人的士气。

    百济上下,一片惊慌,早没有之前连战连捷地兴奋了。

    这时便有人想到当初的萨水大败。高句丽人也是许诺将慰礼城交给他们,他们因此参与到与隋军的战争中,最后损失惨重,却一无所获。

    不少人心中便生了退意。

    而百济朝中,也有多人劝扶余璋退出这场战争,和大隋和谈。此时和谈,百济毕竟占据上风,还能体面地退出战争。等到隋军主力赶到,一旦兵败,就是亡国的危险。

    大隋自燕会兵败萨水之后,一直没缓过劲来,这场和新罗结盟,不过是见利忘义,要地不要命啊。

    扶余璋也有些畏惧,隋军的强大,是用那十万具尸体书写的,刻在了百济人的骨头上,不是几场小胜就能抵消的。

    不过此时的扶余璋不敢退。

    现在退了,就要和新罗人翻脸。得罪了隋人,再和新罗人翻了脸,那如何面对隋军。虽然和新罗世仇,但这个时候,是不得不和新罗人靠在一起相互取暖的。

    扶余璋只得命令松岳城下的军队,加紧破城,又命令水师堵在浿水河口,决不能让隋军援兵从海上支援朝鲜城。

    明知不可为而不得不为,不得不说,这仗打得,难为死了。

    此时在占蝉港的国信自岐味兵败之后,也不敢分别袭扰鸭绿水、萨水河口了。他是胆大,但也不是疯子。他很清楚,他们消灭的,只是隋军一支小型水师,隋军水师主力并未出现。况且隋军远不是他们可以小觑的,岐味不就是阴沟里翻船吗?

    国信屯兵占蝉港,每日都要往百济去信,请求撤退。在国信看来,屯兵浿水河口,虽然断绝了朝鲜城的海上支援,但他又无力攻打朝鲜城,所以意义不大。

    但国信没等到撤退的命令,却等到了隋军的到来。

    黄明俊指挥水师主力一路向东,到达浿水河口外海。他没有急着向敌军发动攻击,而是在斥候船回报百济主力尚在的情况下,才下令出击的。

    这一战,黄明俊务求要全歼百济人。

    浿水河口是个倒喇叭形,而占蝉港在河口的北岸。

    辽东水师不善大型海战,黄明俊乃以麾下胡逗洲水师为主力,从正西方向直冲占蝉港,又命张长逊、徐哲、闻人遂安三人,分领三部,从北、南、西南三个方向逼近港口,务求全歼敌军。

    张长逊和徐哲对此并未异议,他们此番跟着黄明俊,倒是以学习、观摩为主。

第六十七章 占蝉海战

    战斗在早上打响。

    此时天刚蒙蒙亮,大海之上,泛起一层轻雾。一眼望去,在一片混沌之中,若隐若现着狰狞的浓影。

    因为百济人控制了指挥权,再加上海上的轻雾,百济人对海面的警备并不强。

    直到隋军突破外围防线,占蝉港的百济人还没有发现。

    隋军靠近到占蝉港外五里左右,黄明俊乃命令中军放出二十条小船,载着硝石、干芦苇,直向海港内的百济人扑去。

    以火船烧大船,素来是水师以小打大的首选,也是中华水师的战术首选。历史上明朝人就用这一战术击败了西班牙先进的火炮战船。

    火船上的水手驾驶着火船,朝着百济人的方向,直往港内冲。离着港口约二里,火船上的火已经点燃。

    而港口内瞭望塔中的百济人也看到了火船。大惊失色,不住地高声喊叫。一边警告与恐吓,一边示警。

    但这没有任何用。

    火船前进迅速,若一条急速前进的火龙一般,飞速地撞入港中。领头的一火船,直扑港中大船,狠狠地撞在一艘大船上,他本身粉身碎骨,但大船也因此而点燃。

    二十多条火船,便是二十多条火龙。其先后突入港口之中,短短时间,整个港口之内,已经浓烟滚滚。

    国信是个自律的人,一大早便起来出操。

    不过国信也只能严格要求自己,自从船只停港之后,无数官兵登岸,早就不在原位。国信也知道这个情况,但这是海军的传统,国信不是一个能打破传统的人,所以也便放任这种情况。

    隋军能迅速突破百济人的防御,跟百济水师大量的官员不在港终有直接关系。

    眼看港口遇袭,虽不知道敌人是谁,但国信反应却很迅速。

    他眼看敌船只数量,便知道实力不敌,遂立刻命令水师突围,好不拖沓。并命令港口内已经起火的船只首先向外突围,而未起火的跟在其后,以防敌军突袭。

    不得不说,国信的突围策略和很管用。烈火是把双刃剑,隋军虽凭此占据优势,但也不敢冲上去和敌军起火的船只搏杀。

    很快有百济船只突破隋军第一层封锁。

    黄明俊见状,立刻下令进行第一层封锁的船队分散开来,迎击后面的敌军。而第二层封锁的船只则迎击敌船。

    黄明俊麾下的水师在视野好的时候用旗,大雾时用鼓传递信息,其旗舰的甲板上放着二十多面大鼓,下令之时,整个海面上都是《破阵子》的声音。

    隋军第二道的船只皆是带有撞角的巨舰,前面和两侧包了铁皮和牛皮,不惧烈火。于是很快对着敌船冲了上去。

    双方一撞,便是雷霆一击,竟有起火的百济船受不了这撞击,直接在大海上解体。

    这威如霹雳雷震的一击,直接重重地击在了百济人的心头。他们见过大型战船,却没有见过如此恐怖的战船。

    很快百济战船生惧,有的竟然选择掉头。

    国信在后面看得也有些头皮发麻,隋军之强,超出他的想象。此时海面上薄雾渐渐散去,隋军主舰上迎风飞扬的“隋”字旗格外的耀眼。

    国信知道这个时候的,打的就是一个气势,一旦气势输了,此仗也输了。

    因此国信命令军中最大的战船“益山号”为先锋,撕开隋军的防线。现在整个战场,百济人一片混乱,在国信看来,能走多少走多少。他让“益山号”为先锋,一为开路,也是希望“益山号”能在隋军完全合拢包围圈之前,突围而出。

    “益山号”是百济水师的中流砥柱,战船以百济国王扶余璋当初卖薯的益山而命名。船上有三百人,船长十多丈,在大海之上,素来所向无敌。

    “益山号”横冲直撞地上来,一艘隋舰很快撞了上去,但“益山号”实在太大,竟然摇晃了两下,没有什么事。

    此时“益山号”也开足马力,顶着对方前进,隋船一时不备,被“益山号”划破侧面的船体,船舱进水,失去战斗力。

    “益山号”的此一击让正各自混战的百济人士气一震,此仗打到现在,终于看到一丝曙光。

    站在指挥舱的黄明俊脸上并没有多大变化。他历经大小海战十多次,这支敌军很不好对付,但也只是不好对付。

    眼看“益山号”在海上逞凶,黄明俊的坐船“镇海号”立刻拉起舰前的拍杆,向对方靠近。拍杆是杨素发明的水战武器,利用重物从高处落下时得到的动能,击碎靠近己方战舰的敌方小船的武器,曾经一下击塌了鄂州城墙。

    因为拍杆太大,影响船速,隋军水师,只有“镇海号”这种大船才会携带大型拍杆。

    “镇海号”长二十四丈,高四丈多,有兵五百人,堪为海上巨无霸。

    “益山号”与“镇海号”相遇,原本硕大的“益山号”与对方相比,就像小弟弟了。

    “益山号”也发现自己似乎比不过敌方,于是想加快速度,突破隋军的阻击。

    双方隔得很远,“镇海号”扬起重重的拍杆。等到两船相交,“镇海号”上的拍杆便向着对方重重地砸去。这拍杆狠狠地击在“益山号”的船头,而“益山号”的甲板如遭遇巨人撕扯一般,立刻粉碎。

    “益山号”也是前进速度太快,前船破碎一大半,前后重失衡,立刻栽了下去,将要沉没。

    百济人看到这恐怖的样子,瞠目结舌,几乎要崩溃一般。

    在他们看来,“益山号”是不可战胜的,可如今却受不了隋军一击。

    国信一直在“益山号”的指挥舱,“益山号”受到撞击后他也落水。此时船后半部分还未落水的百济人立刻搭救,但却为国信拒绝。

    “益山号”的沉默,毁掉了百济人的希望,也毁掉了国信的所有信心,他也知道,此战的结果已经不可逆转。

    国信为人忠节,此时此刻,兵败丧师,也只剩下身死报国一条路。

    望着海面上的滚滚硝烟,望着四处肆虐的隋军战船,国信热泪滚滚,不可自抑,我的百济啊!再回望一眼南方望不到的祖国,国信痛哭地闭上了眼睛,深深地沉入了海底。

第六十八章 喋血松岳

    硝烟散尽之后,大海上一片平静,只有海面上漂浮着的各种木板和尸体,才能述说之前在此进行的惨烈战斗。

    占蝉外港一战,百济水师全军覆没,主帅国信沉海而亡。至此,隋军在浿水河口之败后失去的制海权,又重新夺了回来。

    战后,黄明俊命人前往朝鲜城报信,而其麾下水师的主力部队,则来不及多耽搁,便继续向南,直扑穴口岛(今韩国江华岛)。

    当初岐味主力攻破海冥县之后,兵分两路。北路军先后克汉城、带方、杨岳等地,最后在屯有和银泉分别为黄明离部歼灭。

    而南部的四万人马在倭国将领境部臣的统帅下,占领海谷城(今朝鲜延安郡一带),从北面包围了位于松岳城的隋军。

    松岳城位于礼成江、瓠泸河、汉江、王逢河的交汇处,数面环水。倭**队因为多是水师,于是由百济军队为攻城主力围城,而倭**队则以穴口岛为驻地,负责守卫汉江河口,同时进行水上掩护。

    自达奚暠下令坚守之后,松岳城保卫战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

    松岳城所在地是河水冲积的平原,地形平缓,不利守御。当初为了防御新罗人,达奚暠便从汉江往北,沿途挖掘了数道壕沟,并与汉江相连,构成密集的水网阻敌。又在城外修建了三座小城,上设箭楼,与松岳城以为犄角之势。

    百济统帅允忠先后向松岳城发起了二十多次进攻,均是铩羽而归。

    隋军在城中物资充足,又在城内广布砲车,百济军一靠近,便要承受漫天的箭雨与石弹。整个松岳城外,都成了修罗场,遍布尸体。

    后来百济人见松岳城急切之间难以攻破,便请求倭人支援。

    主要是攻打松岳城人力消耗太大,百济人再多,也禁受不住这种消耗。没道理大家一起来打,光我一个人消耗。

    境部臣也知道松岳城下就是一个绞肉机,他的部下加入进去,未必能够破城,但很有可能损失惨重。

    不过双方是盟友,境部臣也不好拒绝。

    境部臣率兵赶到松岳城下,本来是敷衍一下对方,却发现松岳城紧靠礼成江,双方离着不过四五百步。

    隋军依靠礼成江,构筑了西面防线。

    境部臣便突发奇想,既然礼成江离着松岳城这么近,不若从礼成江开凿一条运河,直通松岳城下,使倭军战船能够靠近松岳城,倭军便可从战船上发起攻击。

    战船巨大,上面可多置弓箭手和投石车,与松岳城进行互攻。而战船之上蒙上牛皮,又能防御敌军的火攻与石弹。

    允忠听了,也不得不赞叹境部臣的奇思妙想。

    于是允忠依计行事,派人连夜挖掘运河四百步,使礼成江在松岳城西拐了一个小弯,靠近到松岳城下。

    倭**队果然开着战船杀到城下。

    倭国战船高大,甚至不亚于城墙。倭国士兵从战船上用木板搭到城墙之上,连接双方,然后发起攻击。

    没了城墙的高度优势,隋军的弓弩、砲车也渐渐失去优势,陷入了和对方消耗的战斗中。虽然隋军砲车战力强,但没法补充,经过多日战斗,折损超过三分之二。而百济人、倭人却是用低质量的投石车消耗隋军。

    甚至为了扰乱城中隋军的守御,百济人从船上不停地出击,几次杀上城头,与隋军鏖战。虽然隋军奋勇,几次将对方赶了下去,但也是险象环生。

    眼看这些战船如水上堡垒一般,成了松岳城的大敌,达奚暠也不得不数次组织军队,企图占领战船,但效果并不如意。

    百济人并不缺少士兵,单拼消耗,隋军并不是对手。

    到了四月初,松岳城的战斗愈发惨烈。双方相互消耗到几乎筋疲力尽,又皆不敢放松,只得咬着牙拼命死撑,松岳城内外,几如血海一般。

    四月五日,达奚暠的副将高元臻不得不亲自带队突击。

    百余名隋军用大木板搭到倭人船头,高元臻便带着死士往站船上冲。之前几次,隋军都是希望控制战船。毕竟摧毁一艘战船意义并不大,倭人战船众多,到时敌军又来一艘,还不如控制战船,阻塞河道。

    控制战船而不损坏战船,这一要求当然困难,所以隋军屡屡不成功。

    这次高元臻转变思路,以摧毁为主。隋军上船之后,便四面防火,有倭人杀来,也不与敌军浪战。

    很快十多艘战船上火起,大火熊熊,火光冲天。

    高元臻等人撤回城头,又再次搭上木板,从木板上倾倒土石往船上。随着战船燃烧,大量的土石减缓了战船烧毁的速度和程度,使得将毁半毁的战船彻底将河道占据堵塞。

    这些土石都是达奚暠下令从城中挖掘的,为此城中拆毁了上百户房屋。

    隋军的毁船行动,果然阻碍了百济人的攻击。等百济人将河道清理干净,而新的船只重新就位,又不知道需要多久了。

    允忠大恼,但也无济于事,只能重新疏通河道。

    对于这次的失败,允忠心中满是不忿,他认为是倭国人的不作为造成的。倭国人不愿意跟隋军拼消耗,所以将船只交给他们就后退了,他力有不逮,又顾此失彼,才为隋军偷袭。

    允忠再次请求倭人完全负责西城的攻击,否则他将请求百济国内,从新考虑战后战利品的分配。

    境部臣本来对于负责一面城墙,百般推脱,但涉及到战利品的分配,也不得不在意。毕竟倭国人漂洋过海,可不是为了人道主义精神。

    最后只得是百济人分出五千人马又五千民夫给倭人支援,境部臣才不得不勉为其难的接受。

    百济人消耗了这么多天,早就已经怒火中烧了。

    境部臣也知道不能再推脱了,否则双方得当场翻脸。但境部臣着实不愿意,战船损失了往后还会有,但人损失了,就不会再有了。

    倭军磨磨蹭蹭,不情不愿的,最终还是来到战场。

    不过要攻城,还得看蚁附攻击,水师只能算是助力。于是境部臣命令水师主力的船只停靠在穴口城的港口之中,他则率领倭军离开穴口,攻打松岳城。

第六十九章 巧获敌船

    对于和百济、倭人主力水师的决战,黄明俊做足了心里准备。这场改变整个乐浪半岛局势的大海战,势必是规模巨大而伤亡惨重的,甚至会导致整个舰队伤筋动骨。

    但黄明俊着实没有想到,等他一路逼近到穴口港时,竟然发现倭人水师不在家。

    是真的不在家。

    经过哨探查询,倭人在港口内停泊了两百多艘各类战船,但只有不到两千驻军。这些船只空停在港口之中,排列的整整齐齐,很多船上都没有人。至于两千驻军,也只是一群维持船舶航行的水手,没多大战力。

    境部臣率主力攻打松岳城西门,总不能将所有战船也拉到礼成江上展览吧。

    考虑到倭国百济联军自浿水河口之战后,已经控制了乐浪半岛西海岸的制海权,所以境部臣将士兵和船只分开驻扎。他虽只在穴口岛驻扎两千多水手,却不担心舰队的安危。

    境部臣是倭国名将,官拜大将军,于开皇二十年渡海进攻新罗,新罗五城,割让新罗六城,名声斐然。

    不过这次境部臣料算错了。

    隋军水师虽然实力并不比倭国强多少,但黄明远却有自己的私人舰队,超越了整个时代。所以乐浪半岛西海岸的制海权,等黄明俊到来之后,转手便落入隋军手中。

    隋军沿着海岸线西的外海一路往南,越过百济水师的巡逻到达穴口岛以西。

    黄明俊本准备故计重施,如攻打占蝉港一般,利用兵力优势发动突袭,以雷霆之势直取对方中军,在对方反应过来之前,摧毁敌军的战力。

    不过后来发现,这么打不太现实。

    黄明俊不了解穴口岛的局势,军中还是有人清楚的。

    穴口港在穴口岛东北角,汉江河口虽然宽阔,但离着穴口港还有一段距离。而穴口港并不大,河道还有些曲折。而且在汉江河口之外,有两个冲积岛,百济人在上面有哨卡,大型舰队想顺利通过而不被对方发现,并不容易。

    一旦突袭被敌军发现,在曲折的海港之中,舰队很容易受到损失。于是黄明俊了解到穴口港的情况之后,立刻打消了突袭的想法。

    如何破敌,是一件难事。

    这时张长逊建议,可否在穴口岛登陆,然后从陆路突袭穴口港。当初卫公北伐,便是分兵从于都斤山绕道突厥牙帐背后,合围的对方。

    黄明俊想了想,觉得有些不太可能。

    根据刚才众人的描述,穴口岛能登陆的地方并不多。隋军若是要偷渡,为了不被发现,只得选择西南、南侧等几个方向。而西南、南侧都是山地,大船无法靠近,只得用小船运送士兵。而穴口岛本身南北狭长,众人登陆之后,又得狂奔四十多里突袭港口,暴露的危险太大,对士兵的考验也太大。

    张长逊却是并不在意。

    只要有可能实现,就要努力完成。若是暴露危险太大,那就少用士兵。

    黄明俊觉得兵力太少,成功的可能性更小。

    张长逊却是说道:“卫公当年派定陶侯与我突袭东突厥主力,当时我军也不过千余人。现在的百济人能有十万之众?”

    于是张长逊从军中选取了一千五百名精锐士兵,亲自带队突袭。

    初更时分,众人从大船之上转移到引火船上,每船载三十人,共五十艘船,从离着穴口岛东南方向五十多里的地方出发,直奔穴口岛而去。

    离着穴口岛有五里左右,张长逊乃命众船停止前进,泅渡过河。这个时候,常有百济人的巡逻船只出现,引火船虽小,但也容易暴露。

    众人听命之后,脱掉甲胄,只持单刀或者短矛,跃入水中。因为很多弓箭是由胶粘合的,怕水,所以众人连弓箭也不携带。

    “兄弟们,古有丁奉雪中奋短兵,今日我等,也持短兵涉水破贼!”

    众人士气激荡,奋力向河岸游去。五里的距离,并不短,但水师健儿却是奋勇争先,不畏生死,很快到达岸边。

    张长逊是关中人,又在九原为将,原来是个旱鸭子。但在东莱郡作太守多年,也成了水中好手。

    众人上岸之后,张长逊也顾不得点兵,便再次说道:“诸位兄弟,我有幸跟着卫公学练兵,卫公曾说过,‘金板,银板,不如咱们的脚板’,咱们当军人的,第一就是要能跑。

    从这里到穴口港,四十里地,有一半是山地,根本无路,但弟兄们要在一个半时辰之内,全部赶到穴口港。”

    “杀!”

    “杀!”

    于是张长逊带头,众人放开步子,向穴口港冲去。

    前半程的山路,众人在夜里翻山越岭,找不到道,只得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来。后半程路,路好走了,却要避开百济人,偷偷潜行。

    于是沿途不时有人掉队,但队伍却是拼命向前。到了快五更天,穴口城和穴口港终于遥遥在望。

    张长逊不管穴口城,让人直扑穴口港。

    隋军将士几乎是拼了命地狂奔,众人一路杀到穴口港,张长逊便命人抢攻,又分派部下去烧船。

    但此时的港口,停泊着无数战船,却是静悄悄一片。除了一些值夜的人,港中并无其他的倭人。

    原来这一日(四月三十日)是倭国敏达天皇的生日和即位之日,倭人都聚集到穴口城中庆贺。

    敏达天皇是现任倭国天皇推古天皇的亲兄长和丈夫,虽然去世,但地位尊崇,其生日也是法定节日。

    百济人为了表示对倭国人的友好,邀请他们进入穴口城过万寿节,而穴口港也因此成了一个空港。

    张长逊杀入港中,眼看没什么人,心中一惊,接着便是一喜。不管倭人因为什么原因不在,但这些船只,可都是他们的俘虏。于是张长逊派人原路返回,给黄明俊报信。而他则命令众人登上倭人的船只,向外突围。

    倭人没了战船,就是没了爪牙的老虎,还有何俱。

    因为张长逊人少,只得勉强驾驶着大型战船离开,而一些小船和火船,因为实在无人驾驶,直接被张长逊下令点燃。

    穴口港燃起了大火,也烧灭了百济倭人联军最后一点胜利的可能。

第七十章 攻取穴口

    正在穴口城中狂欢的倭人,还不知道家都没了。看到港口处燃起的大火,这群癫狂半醉的小矮子才后知后觉,“嗷嗷”的怪叫着向穴口港冲去。

    等到倭人冲到港口之中,隋军早就登船离岸。

    冲天的大火从岸边向岸上烧去,形成弥散之势。隋军离去并没有多远,可在火与水的阻隔下,咫尺天涯。

    倭人双目赤红,对着远去的船只“哇哇”怪叫,咬牙切齿,却无能为力。

    对于倭人和百济人来说,今日之事,几乎如晴天霹雳一般。

    而张长逊带着众人几乎是摇摇晃晃地把船驾驶走。一千五百人,分到两百多艘船上,几乎每船只有几个人,一些小一些的战船还要好一些,但一些大船,真的是在拼命了。

    此时虽然天已蒙蒙亮,但河道狭窄,两岸又无灯火指引,不时有船只相撞甚至是触礁的事情发生。

    众人跌跌撞撞地从穴口河道冲入汉江河口,前路才勉强好走一些。进入汉江河口,河道变宽,船只也有了前进的空间,至少不用担心相撞或触礁了。

    汉江河口也是个倒喇叭型,不过在河口外侧,有一座小岛横亘其中。不过此岛本身的作用是戒备和岸防,无法真正阻止众人冲出河口。

    张长逊命令众人从北侧宽阔的一侧前进。

    从战船之上南望,甚至可以看到岛上百济人瞠目结舌的样子。也有百济人试图向隋军战船投石,但百济人投石器发射距离太近,根本无法伤害到战船。

    一艘又一艘,众人缓缓驶出河口,驶向大海。

    张长逊站在船头甲板之上,任凭海风吹过脸上。

    “明府,咱们真的俘获了倭人几百艘战船,还几乎没什么损失?”诸将士逃脱险境,这才又惊又喜。这次急行军是紧张而心悸的,但望着无数的战船,又是抑制不住的喜悦。

    “咱们把倭人的战船全俘虏了,看这群小矮子拿什么打。”

    “这群小矮子,胆敢跟着百济贼、新罗贼来犯我,必不让他们活着回老家。”

    众人嬉笑怒骂,整个甲板之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张长逊一行从汉江河口冲出来没有多久,便遇到了从南面赶来的黄明俊部主力。

    张长逊派遣的通知人员并没有联络上黄明俊,毕竟道路遥远,大海之上,又没什么具体位置。但穴口港的一把大火给隋军指引了方向。

    天将亮未亮之时,一把大火,烧破了天空,从整个穴口岛往四面扩散,尽能看到那赤红的天空。

    黄明俊在张长逊离开之后,心中担忧,在甲板上一夜未睡。

    等到看到穴口岛东北方向火起,忍不住要跳跃起来,连忙命令军队向穴口港方向前进。

    这张长逊还真突袭成功了。

    不过惊喜远不止此,此时双方会师,黄明俊才知道张长逊兵不血刃,俘获倭人两百多艘战船,心中更是狂喜,甚至要跳了起来。

    天助我也!

    趁着张长逊突袭得胜的良机,黄明俊便决定立刻进军,封锁整个汉江上游,将百济和倭人联军困死在汉江北岸。

    到时候东有礼成江,西有瓠泸河,北有松岳城,南有汉江,百济人和倭人在这片狭窄的区域之中,将插翅难逃。

    要想封锁汉江,必先占领汉江河口的诸岛屿。这些岛屿星罗棋布,拱卫着河口,也决定着大型船只的进出。若是不将这些岛屿清理干净,光是敌军的袭扰,也是不厌其烦。

    于是黄明俊命令张长逊为统帅,调拨五千人马,分别攻打穴口诸岛,尤其是穴口城。而命周绍范、闻人遂安二人,率领中型船只从汉江直入,分别封锁汉江和礼成江。

    而黄明俊本人则率领主力舰队,赶往穴口港。

    周边诸地,也就只有一个穴口港可以驻扎大型水师。不过看这一场大火,也不知道港口之中能剩下什么了。

    攻打的时候怕大火烧得小,现在要用港口了,又叹息这火为何烧得这么彻底了。

    穴口港也没什么军队了,只要火灭,隋军唾手可得,此战的关键在于张长逊兵进穴口城。拿不下穴口城,穴口港亦没有什么意义。

    穴口城是穴口岛的主城,也是唯一一座城池。穴口岛是个山岛,整个岛屿南部、中部、北部尽是高山,只有东部平缓之地可以住人。整个岛上并无多少原住民,更是只有穴口城一座城池。

    若是让百济人占据着穴口城,其部可随时出击,威胁穴口港。

    穴口城本身并不是一个城市,而是当初百济人为了对抗高句丽人而修建的要塞。其城狭窄而险峻,易守难攻。

    若是平时,隋军很难破城,但因为昨夜张长逊突袭穴口港,守军士气大降。为了防止隋军再来,城中守军立刻在东北面修建工事,企图阻敌。

    谁曾想隋军突然从南面翻越山岭杀出,直奔穴口城而来。

    城中百济军加上倭**队有四五千人,与隋军数量差不多,还有坚城,本来也能守御一段时间。但显然战争的胜负并不完全取决于双方的硬实力,这群人既已经丧胆,又没想到隋军会去而复返,突然出现,因此面对隋军,心惊胆战,又仓促应战,最后为隋军击败。

    张长逊趁势杀入城中,大破敌军,百济人和倭人溃不成军,只有数百人从东面狭窄的水道涉水而逃。其余诸人,尽为隋军所俘杀。

    隋军既下穴口城,张长逊便下令众人清剿岛上的残敌,同时分兵赶往周边诸岛处理百济人遗留下的岗哨。

    汉江河口外十多个小岛上,也有百济军数百人。

    而张长逊本人则亲率主力前往穴口港救火。不过大火已经烧了大半日,码头、房屋等有用的东西早就烧光了,岸上尽是一片焦炭。剩下的也就是片宽阔的水域,可供战船停泊。

    对于这种结果,隋军也没法嫌弃。自己种的瓜自己得,怨不得旁人。

    港口之中,隋军主力战船,再加上俘获的倭人船只,有数百艘之多,密密麻麻一片。此战之后,整个战争大局已定,百济人和倭人再无得胜的可能。

第七十一章 兵败而逃

    穴口港隔着汉江,和松岳城离着并不远。

    所以那漫天的赤红色,远在海上的黄明俊能看到,松岳城下的百济人和倭人亦可以看到。

    看到穴口城方向火起,境部臣的心中便一紧,立刻派人前往穴口港。

    这些日子,他的心情颇不平静。

    在松岳城下,境部臣终于感受到允忠的心情了。每日攻打松岳城不顺,部下伤亡惨重,眼看着每日飙增的伤亡数字,军中日渐低落的士气,他的心也渐渐沉沦下去。

    境部臣心中已经生了退意,这场战争的得失已经不成正比,倭军不能再在这场绞肉机里消耗下去了

    不过说到撤退,境部臣希望的绝不是以这种方式撤退。

    境部臣派出探察情况的船只一路出了礼成江,便看到大火烧毁的穴口港,以及被隋军带走的无数战船。

    惊慌失措的倭人返回倭军大营,带着哭腔述说着穴口港的情况。

    境部臣听闻部下奏报,头脑一片眩晕,几乎站立不稳。

    完了,一切都完了!

    军营中的倭军也是抱头痛哭起来。倭人善水,也依赖水。他们远渡重洋而来,失去了船只,也意味着失去了回家的路。

    境部臣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便去见允忠。

    境部臣手中还有攻城的十多条船,也只有这十多条船。

    以这几条船只,绝不可能夺回战船,也不可能击败隋军。而隋军仰仗水上优势,可以轻而易举地封锁汉江、礼成江,将他们牢牢地困死在松岳城和汉江之间的狭窄区域。

    境部臣见到允忠,允忠也早已乱了。

    因此两人相见,允忠赶忙再次向境部臣确认穴口港的事情,等到得到肯定的回答,二人的脸上只剩下面面相觑。

    隋军水师有多少人?从哪里出现的?又如何夺取的倭国战船?······一系列的问题,二人皆是求而不得,心中的焦急与郁闷,就别提多深重了。

    尤其是允忠,虽然攻打松岳城不顺,但之前看来,只要长久攻击,总能得胜。他已经损失了无数人马,眼看离破城之日不远,今日穴口兵败,一切希望都成泡影,而他也不得不率军苟且求生了。

    因为占据海路优势,又是跨江而击,百济人的辎重都囤积在慰礼城。原本后路无恙,又可以通过水路送到松岳前线,省时省力,现在水路断绝,大军的粮草辎重立刻便陷入了绝境。

    数万大军,没有后勤支援,用不了几日,便会全军覆灭。

    这仗是没法打了,还得抢在隋军完全封锁汉江之前,突围而出,赶回慰礼城。

    二人正商量着突围路线,这时帐下来报,有隋军船只出现在大营后方。境部臣和允忠二人对视一眼,心中更加震惶,二人谁也没有料到,隋军来的这么快。

    二人赶紧走出大帐,登上望台,向南眺望。

    远处汉江之中,尽是大船,接天蔽日,一眼望不到边。而且还有船只向东往七重河方向而去。

    瓠泸河汇入七重河,七重河汇入汉江。隋军船只往东而去,这是要堵住他们东进的道路。

    而且隋军既然向东,那么也必然西出礼成江。

    “允忠将军,我们必须尽快突围,一旦隋军合拢包围,我等将插翅难逃。”

    允忠也明白现在的情况,表情严肃地点点头。

    任何时候,一支军队转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被敌军重重围困。

    对于倭军和百济军来说,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向哪个方向突围。

    向南最好,毕竟他们的目的地便是慰礼城,但这显然不现实。他们这群没有战船的水兵和冲破不了隋军的重围。

    向西要渡过礼成江,向东南要渡过七重河,向东则是瓠泸河,皆是困难重重。但向北又有松岳城,而且那是反方向进入乐浪腹地,其结果仍是难以预料。

    境部臣和允忠不得不承认,当初有数条大河合围的松岳城死地,此时竟然成了他们自己的死地。

    当然隋军四面合围,也是有轻有重,像是汉江一线,皆是隋军主力,往这里突围,必然碰得头破血流。但东线与新罗人相邻,即使隋军杀入瓠泸河,但也未必能处处封锁。他们可联系新罗人掩护,相机渡河,则成功可能极大。

    于是境部臣和允忠立刻决定向东突围。

    允忠在营中召集兵马,准备为先锋开路。而境部臣则返回自己的大营,跟在百济军之后。

    倭军大营靠近礼成江,还有战船相掩护。

    境部臣返回大营,周绍范也率军逼近。倭军的战船因为靠近城墙,都改装成了水上堡垒,攻击力得到很大提升,但却不方便移动。

    周绍范与倭军相遇,立刻发起了攻击。

    双方在礼成江上大战,战火纷飞,硝烟四起。

    这时境部臣返回,见到战况,便立刻下令放弃战船,全军撤退到路上。

    境部臣很清楚,就这二三十艘战船,在隋军水师面前,即使能抵抗一时,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与隋军水战,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全军覆没。所以即使心中不舍,境部臣也果断放弃战船,撤到路上。

    倭军从战船上下来,然后登岸。留守在船上的人,奉命点燃了放弃的战船。

    望着水面上燃起的熊熊烈火,众人皆是泪眼婆娑,甚至有人嚎啕大哭起来。无论何时,让一群水军放弃战船,都是一个痛苦的选择。

    境部臣面露痛苦之色,还得强自镇定,指挥三军撤退。

    倭军的果决也出乎周绍范的预料,但他只是水师,因此倭人弃船登岸之后,他并未追击,只是向黄明俊报告。

    百济人整点兵马撤退,倭人在后缓缓跟着。

    两**队如斗败的斑鸠一般,垂头丧气。允忠望着这样士气的军队,心中不由得担心,这个样子,能突围成功吗?

    允忠光担心隋军阻击了,因此将精锐尽置于前军。却不曾料到,他还有一个敌人,就是松岳城中的达奚暠。

    达奚暠眼看援兵到来,贼军退去,心中大喜。这个时候,他顾不得伤亡惨重的军队,立刻调动三千人马,追杀出去。

    百济军不备,被斩杀两千余人,逃出二十多里方止。

第七十三章 攻心为上

    百济倭人联军北上之后,隋军主力便不再顾及对方。朝鲜战场是大隋为新罗、百济、倭人预设的坟墓,隋军之前阻止对方过河,也是有意识地将对方往北赶。

    松岳城之战结束之后,黄明俊部与达奚暠部会师。

    隋军乃兵分三路,一路由张长逊指挥水师一万,并松岳城守军五千人,沿着汉江直下,袭取慰礼城。

    一路由达奚暠率领部分真番军支援朝鲜城。

    第三路由黄明俊统帅,沿着乐浪半岛西海岸南下,直袭白村江(今韩国锦江)口,进逼百济国都泗沘城(今韩国扶余郡一带)。

    其实自始至终黄明远也没准备覆灭百济、新罗。

    实在是力有不逮。一个高句丽的复国组织就弄得辽东隋军欲生欲死,若是再来个百济和新罗的复国组织,整个辽东就别想安宁了。

    百济、新罗再小,这也是一个国战。

    而黄明远所设想的,一直以来都是打残对方,兵临城下,再签订一个城下之盟,保证几年辽东、乐浪的安稳。

    中路张长逊所部,一路直袭慰礼城。

    虽然慰礼城是百济人的旧都,并在此定都四百多年。但自475年便被高句丽占领,并改名为北汉山城,至今已经一百四十年。之后高句丽和新罗先后占据此地,并在此形成拉锯的局面。除了百济圣王时代,和新罗联合收复此地,但转眼便被新罗人坑杀,慰礼城也得而复失,六十多年来,再不复为百济人所有。

    所以慰礼城即使做了百济人四百多年的旧都,但当地百姓并不认为自己是百济人。六十多年的岁月,老一辈的人已经死光,而记忆也早就被时间所磨灭,对于当地百姓来说,他们可以是新罗人,也可以是高句丽人,但就是不是百济人。

    新罗人为了让百济人参战,将慰礼城交给对方,但前后不过短短两个月。两个月的时间,百济人忙于战争,连对城中最起码的清洗都没有做。

    而且百济人集中到松岳战场,在慰礼城留守的部队也不多。等到隋军舰队一路杀到慰礼城下,百济人便悲剧了。

    慰礼城中充斥着百济全军覆没的消息,整个城中满是恐慌。

    隋军的威名是灭亡高句丽铸就的,又经过百济、新罗官方为了仇视隋人而刻意的渲染、夸大,两国百姓本就对隋人心存恐惧。

    而今日以小打大,却不幸失败,上至官府,下至百济,就更心惊胆战了。

    慰礼城是座大城,被高句丽人、新罗人经营良久。张长逊虽拥兵万人,但多是水师。而真番军又疲惫不堪,贸然攻城,担心不顺。

    而且现在城中恐慌,但一旦隋军攻城,反而易使得对方同仇敌忾起来。

    这时叶孝辩建议,当初杨素攻打鄂州,曾用五牙大舰的拍杆拍塌了鄂州城墙。今慰礼城困守不降,引兵攻城又是下策,不若学习杨素当年之策,用拍杆轰击城墙,加深城中守军、百姓的惊恐。

    张长逊从之。

    于是隋军数艘大船来到慰礼城的南侧,靠近城墙。

    慰礼城濒临汉江,平日里方便运输,汉江又是天然防线,谁能料到现在反而是致命软肋。

    三艘隋军大船分散开,用船头对准城墙,然后将船头的拍杆拉到最高,又重重地拍下。这拍杆有数千斤重,乃是沉木所造,重击下去,几乎有石破天惊之威力。遭此一击,整个城墙都在颤动。铺天盖地的尘土飞扬,再加上“轰隆”的巨鸣,仿佛天地变色一般震撼。

    虽然慰礼城乃是一座坚城,但这个时代的城池,仍主要是夯土城。事实上整个中国,虽然已经有砖城,但大规模的建造砖城,也是要到宋朝和明朝。

    夯土自然比不上砖石,若不是慰礼城城墙极厚,根本不堪拍杆之击。

    但这也让城中的百济军队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也是打仗多年的人,什么时候见到过这样的场面。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张长逊在此基础上,又下令尽往城中射书信。信中言“阖城百姓,若是帮着百济人抵御隋军,城破之时,一个不留。若是能够主动投降,隋军将务必保证满城老幼的安全。”

    城中的百济军和百姓本就不是一心,也就是隋军到来,众人皆被吓住,暂时站在同一战线。

    隋军下达这样的命令,城中百姓再若帮着百济人守城,便要掂量后果。

    而且隋军的命令进一步加大了双方的不信任。就是城中百姓主动帮着百济人守城,城中守军怕是也不敢相信了。

    张长逊又秘密派人潜入城中,制造混乱。

    仗打了这么久,大隋也统治了乐浪地区这么久。军中自愿归附的高句丽人,不知道有多少。

    这些人跟城中之人同属一种,入城之后,便四处放火、滋事、杀人,挑起百济人和城中百姓的对立,制造混乱。

    城中百姓和军队本就是惊弓之鸟,心中惊恐,缺乏理智,这个时候什么微小的动作都有可能引得众人发出巨大的动作。

    于是在一次百济军吃饭不给钱,又打死店主这件事之后,城中的百济军和百姓终于爆发了冲突。城中的百姓聚集起来,在有心人的煽动之下,本来想向百济人要个说法。后来不知如何,动了刀枪,留了血,城中百姓被迫拿起武器,要保卫自己的家园。

    百济军见状,又不得不出动军队镇压动乱。

    而城中百姓更是和百济人战斗起来。

    整个慰礼城对外未放一箭,但城内已经血流成河了。

    张长逊见此,遂命令军队趁机攻城。城中守军本就因为隋军的威逼和城中的混乱压抑到极点,隋军大举攻击,城中守军立刻崩溃。

    隋军用大船靠近城墙,有隋军精锐顺着拍杆杀入城墙。

    城中守军不堪一击,一触即溃,于是整个慰礼城遂破。

    隋军歼灭城中守军近四千余人,城中的乱民在战后也纷纷向隋军投降。这些人得罪了百济人,若是百济人重新杀回来,必然将他们屠戮殆尽,他们所能依靠的,也只有大隋。

    于是慰礼城遂定。

第七十二章 决战开始

    从松岳城往东,百济、倭国联军走出了漫漫长征的第一步。虽然被隋军尾追破之,损失惨重,但无论如何,众人总算从松岳城离开,不至于全军覆没。

    一路被人追着跑比急转直进要糟糕的多,而更糟糕的是,自始至终,百济人和倭人都不知道隋军身在何方。

    瓠泸河、七重河、汉江、礼成江将松岳城一带围得死死的,百济人无论往哪里逃,都好像要撞入隋军怀中一般。

    允忠先是带着残兵一路狂奔,不敢有丝毫松懈,企图赶在隋军前面,在七重城沿岸渡过七重河。

    七重城是七重河中游最重要的城塞。从这里渡河,他们便能重拾防线。

    但沿途隋军似乎要跟他们赛跑一般,前后数白里长的河道,遍布隋军斥候船。隋军在斥候船上设了一个船载式的烽火台,一旦其烽火点燃,两侧船只相互传播,短短半个时辰便能传递上百里之遥。

    只要百济倭人联军一靠近河岸,便有烽火点燃。百济倭人联军若是渡河,几乎渡了不到十分之一,隋军大批船只便赶来。而在河面之上,偷渡的百济倭人联军的小舢板几乎如待宰的羔羊一般,任由隋军屠杀。

    如此两次,百济倭人联军损失惨重。而允忠也根本不敢在强渡,只得望北逃去。

    如此连番数日,大大消损了百济倭人联军的精力和士气。对于百济倭人联军来说,隋军如跗骨之蛆一般,无论如何也甩不掉,这几乎是绝望一般的场面。

    百济倭人联军前进数日,已经是人困马乏。

    失败的气氛弥漫全军,何去何从,成了众人绕不过的难题。有人建议允忠向西跟隋军兜圈子,甚至杀回松岳城。反正联军人数众多,隋军若是陆战,未必能敌。

    允忠也一阵郁闷,这仗没打多少,却被人追着屁股赶,真是窝心。若是可以,他真想不管不顾,跟隋军战个痛快。

    不过也就是想象。

    这个时候,百济倭人联军将要断粮了,与隋军兜圈子,隋军不用打,耗也耗死他们。当前的允忠无论如何也不敢和隋军周旋了。

    这时境部臣建议允忠北上。之前有消息说新罗人已经逼近朝鲜城,所以从瓠泸河往北,应该皆为新罗人控制。现在双方是盟友,他们到了新罗人那里,应该就有粮食了。而且再往北,瓠泸河河道变窄,水流急湍,海船将无法在河道航行,到时候隋军也就没法再追着他们打了。

    允忠不想去求新罗人,毕竟双方世仇,这个时候落魄而求敌人,总觉得心中别扭。不过饭比天大,眼看就要断粮,再是不愿意,允忠也别无他法,只得听从境部臣的建议了。

    此时军中缺粮,大军无以为继。为了饱腹,允忠只得下令杀马度日,再之后战马也吃光了。允忠便下令军队四处劫掠过活。

    反正不是本土作战,烧杀劫掠也就成了必然之事。

    如此当地的百姓可是遭了灾祸。

    这群百济人新败,士气低落,纪律松散。一旦放开了口子,几乎就是一群恶魔,杀光、烧光、抢光。这群人先是抢粮,接着便是有组织的抢劫,从粮食到金银到女人,尽情地掠夺。

    发了疯的士兵似乎是享受到这种无序的快乐,残忍地虐杀着普通百姓。

    百济人过后,整个瓠泸河以北、以东的地区,是赤地千里,尸横遍地,人人闻百济军而色变。

    而一些不甘受屠戮的当地人也组织起来对抗百济人,双方开始了疯狂地屠杀与反屠杀。

    靠着四处劫掠,允忠和境部臣带着众人从松岳城赶到獐塞和新罗人会师。原本战前有九万人马的百济、倭人联军,此时只剩下不到五万人。

    新罗人对于百济、倭人联军的到来很是欢迎,他们正苦于兵力的不足。

    新罗人的主帅是大将金龙春。金龙春出身高贵,他本人是金白净的堂弟,也是金白净的女婿,又是上任新罗王真智王之子。

    真智王因为荒淫无道,为国人所废,王位才落到侄子金白净的手中。

    不过新罗王室内部通婚,金龙春虽然失去了继承权,但丝毫不影响其贵族地位,还娶了堂兄的女儿。

    自出兵獐塞之后,金龙春本来准备坐山观虎斗,所以一直在獐塞顿兵不前,等待高任男和隋军死磕。谁曾想高任男实在太过于无能,面对隋军,竟无还手之力,须臾之间便为隋军歼灭,他连增援高任男的机会都没有。

    再之后金龙春本想挥师北进,夺取高任男的地盘,谁曾想隋军主动出击,在延山塞和他对峙。

    双方隔何相望,金龙春自不能再停止不前。他是主帅,但也受制于新罗朝廷,之前坐看高任男被隋军歼灭被有人攻讦他畏敌如虎,避战胆怯。

    于是金龙春主动出击,攻打延山塞。

    黄明离手中皆是能战的精锐,又固守要塞,如何是金龙春可以击破的。金龙春屡次不胜,只得请求新罗朝廷支援。

    此时新罗已占领铁原城,横扫瓠泸河以西诸城。于是金白净乃命令大将金舒玄率领四万人马和两万报德军支援金龙春。

    黄明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却始终不屈,固守城池,任凭新罗人如何疯狂攻击,始终不退缩半步。双方一直相持到百济人到来。

    在金龙春看来,百济人来了,他们攻打延山塞多了一批炮灰。

    不过事与愿违,也不知道是隋军力有不逮,还是畏惧百济人。在百济人到来之后,隋军竟然直接从延山塞撤退了。

    隋军走的干干净净,连防御工事都一把火烧了。

    金龙春站在延山塞城头,满是狐疑。

    黄明离离开延山塞,因为他牵制新罗人的目的已经完成。再打下去,新罗人就要分兵绕道到他身后。

    现在延山塞当面有十几万人马,只要金龙春不疯,就会跟着兵临朝鲜城。到时候其补给线拉长上百里,消耗就更大了。

    现在隋军控制了制海权,从辽东到朝鲜城的海上交通线也已经打通。若是需要,物资、兵员、粮食将源源不断地送到朝鲜城。

    黄明离根本不惧和新罗人打一场朝鲜城保卫战。

第七十四章 兵临泗沘

    从穴口岛往南,直到白村江口,不过是四百余里的距离。三万隋军水师直扑白村江口,须臾便至。

    沿途海岸,异常平静。百济水师主力覆灭于占蝉港,而倭人水师覆灭于穴口港,百济倭国丧失了制海权之后,只得闭港自守。

    面对隋军来势汹汹,百济残余的水上力量聚集在白村江口,做着最后的努力。

    在百济人看来,虽然他们实力不如隋军,但白村江口狭窄,他们若是以水师堵塞白村江口,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隋军纵使再强,亦不能越过。

    于是百济水师乃用铁锁将战船连成一排,退入江口之内,横亘成两派船墙御敌。又命步兵屯于岸上两侧,以为呼应。

    海军不存在只守不攻的打法,因为大海之上,无险可守。可利用江口地形,百济人摆足了守御之势。

    黄明俊多经战阵,海上经验丰富,立刻便明白对方的意图。

    于是黄明俊下令放数十艘引火船在前,以包了铁皮、设了撞角的冲击船在后,向百济人发起了攻击。

    百济人肯定没看过三国演义,否则定然知道曹操是怎么兵败的。

    隋军的引火船上,多置硝石、干木柴、桐油等,很快冲到百济人的阵中,引起火来。百济人战船立刻被点燃起来。

    众人本能的要避火,但这些战船相互连在一起,根本无法分开。

    于是大火蔓延,将连在一起的战船尽皆烧着。

    很快隋军冲击船也杀了过来。这些战船体积巨大,又多蒙上铁皮,并不畏惧火船。而其冲击力十足,很快便将未烧着的百济战船冲撞地四分五裂,阵型大乱。

    一时之间,百济水师混乱不堪。

    水火无情,火与水的世界,众人用最原始的本能去求生。于是混乱之间,战船相互冲撞,导致火情更大。

    无数的百济士兵忍受不住这巨大的火势,像下饺子一般跳入海中。可是这也不能逃脱得了性命,海水被烧得滚烫,如锅里的沸水一般,人跳到海中,没多久便被煮熟了。

    到处都是惨叫与呻吟。

    烟焰灼天,海水皆赤。

    这一场屠杀,消耗尽百济人最后的水师力量。白村江口一战,百济水师全军覆没。

    战斗结束,烽烟散尽。

    从甲板上一眼望去,整个海面之上,尽是漂浮的尸体。密密麻麻,又显得安安静静,让人看得头皮发麻。

    黄明俊在南洋与海盗交战过多次,更曾与好几个国家大战,但这样的场面,也是第一次看到。

    而今日的场面,也让黄明俊真真切切感受到海权的重要。往日虽常在海上,但多是剿匪、运输,海权这种东西,很难有切身的体会。但今日他却明白,失掉了海权,整个国家都不会有安宁。

    大海之上,赢者通吃,败者失去一切。

    他也庆幸卫公及时发展水师,才让舰队有今日之规模。否则以辽东水师对上百济、倭国水师主力,后果不堪设想。

    三军在白村江口停歇了一日,等待彻底火尽,才继续前进。

    从白村江口往上,离着百济国都泗沘城还有一百余里的距离。白村江的水量因季节不同,变化很大,甚至到冬天时多有河床裸露。不过现在是夏天,水量颇丰,倒是能通大船。

    泗沘之地,地势平坦,并无多少险要之处。

    当初百济被高句丽击败,失了国都慰礼城,不得不南逃至熊津城(今韩国忠清南道公州)。熊津位于群山之中,虽然足以抵御高句丽,但地域狭小,交通不便,并不适合作为首都,于是到了百济圣王时代,又迁到了泗沘。百济圣王兵败被俘身死,王权旁落,百济进入世家政治时代。一直到现在的扶余璋,大王才逐渐收回部分权利。扶余璋小时候在益山采薯为生,即位之后,一直大力经营益山地区,甚至计划迁都益山,但由于贵族们的反对而未能如愿。

    说实话泗沘是个富饶之地,适合发展农业。但其周围尽是平原,无险可守。所以一旦有敌入侵,根本无法阻挡。

    黄明俊率军逆流而上,一路打到泗沘城下,百济陷入亡国之患。

    而与此同时,从南面赶来的蔡知运,也终于率军杀到。

    从百济南方登陆的蔡知运在占领了久知下城之后,便开始了连续不断地北上。

    蔡知运知晓自己身在百济腹地,没有资源,粮草也不足,根本不可攻打坚城。实际上攻打坚城也没有意义,毕竟他不可能分兵驻守。

    于是打下久知下城,补充足粮草、辎重之后,蔡知运便决定一路北上,绕过敌城,直取百济国都。

    诸将皆对此表示怀疑。

    从久知下城到泗沘城有四百里,沿途又多是山地,有山川、城池阻隔。右侯卫就是再善战,在没有后勤补给和支援的情况下长途奔袭四百里,也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众人虽然敢战,但并不是自大之辈。

    蔡知运却是认为。虽然四百里路,但其实沿途百济军队并不会太多。百济人刚在萨水损失了近十万人,又分遣军队突袭海冥和占蝉等地,还派遣军队围攻松岳城。这前后动用十多万军队,那整个百济国内的军队还能剩多少。

    百济军队凭险拒守,他们若是攻打城池,或许难以破城,但一路只是急行军,即使绕道也不攻城,则必然能够成功。

    甚至若是百济军队前来阻挡,他更是高兴。对于野战,蔡知运对右侯卫从来都是信心十足。野战中击杀更多的百济人,则攻城战少遇到一些敌人。

    蔡知运是主帅,他的意志便是全军的态度。

    于是蔡知运命令全军抛弃一切非必须的物资,离开久知下城,乘船北上,直到到了河流源头,才弃船登岸。

    右侯卫大军如武装游行一般,浩浩荡荡,一路穿越百济腹地。沿途有试图阻挡的军队,尽为右侯卫军击败。

    右侯卫的出现,大大震惊了泗沘城的扶余璋,但此时此刻,他真的拿不出足够的军队来阻击隋军,只得命令沿途阻敌。于是右侯卫一路长驱直入,兵临泗沘城下,和黄明俊的水师会师。

第七十五章 求和为上

    扶余璋是个好强的人,否则以不会以旁支身份登上百济大王之后,对内重拾王权,力压国内八大家族,对外积极扩张,掠夺多座新罗城池,使得日趋没落的百济又重新跟上了高句丽和新罗的步伐。

    但无论如何,他都没有像今日这么绝望过。

    人力有时穷啊!

    听到属下奏报隋军已经兵临城下,北方主力恐全军覆没的消息,扶余璋重重地坐在榻上,良久没有反应过来。

    有些呆滞的他甚至以为这些都是错觉。

    岐味误我,允忠误我,满朝的大臣皆误我也!

    心中愤怒而又惶恐的扶余璋,歇斯底里将桌案上的东西全部扫落,又拔出宝剑,对着桌案胡乱的劈砍。

    直到劈砍的筋疲力尽,扶余璋才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此时此刻,扶余璋是真的恐惧了,真的无能为力了。

    高句丽国亡之时,扶余璋还耻笑高元,亡国之君,妄为大王,他就是死也不做旁人的俘虏。可到了今时,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死的勇气。

    连死都做不到,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

    扶余璋不是没想过坚守,就像当初高元击败来护儿那样,把都城当作战场,与隋军鏖战,但百济的形势与高句丽大不相同。

    自百济圣王之后,权力转入沙、燕、解、真等“大姓八族”所把控的“六佐平会议体”中,即使扶余璋不断加强王权,但这八家仍掌握了泗沘大部分权利。

    国难之际,天子不可以降,但大臣却可以。扶余璋甚至无法信任八大家族,不知道哪个家族就会和隋军暗通曲款,来个里应外合,他怎么坚守。

    而且前几年萨水之败,损失了十万大军,这一次岐味、允忠又带走了十万。

    整个百济的军队,满打满算也就二十万露头,现在全丧在北地。而整个百济国内,全部的可战之兵加起来不超过三万人,整个泗沘城中更是只有几千人。难道让他靠着这几千人挡住城外的隋军吗?

    扶余璋头脑欲裂,他不想当俘虏。

    这时佐平成忠和佐平王孝临二人联袂来见。

    成忠和王孝临都是扶余璋的心腹,是扶余璋在六佐平会议制衡八大家族的朝臣。

    百济有点类似于一个部落联盟的组织,其政治运行一直采取贵族合议的方式,六佐平会议是百济的权利核心。佐平原来相当于国相,为大王的辅弼官员,直属于大王。后来百济将直属于国王的官职和直属于各部首长的官职合二为一,而权利极大的佐平也被一分为六,成了最高等官阶,跟隋朝三公差不多。在百济内部,佐平既是事务官,又是决策官,每个佐平分掌一摊实物,又在六佐平会议上担任议长。譬如内头佐平,负责财政,相当于七人局常委加财政部长加大会副委员长,可知权利之大。

    成忠、王孝临是扶余璋的心腹,但是一旦国中生乱,扶余璋要重新获取八大家族的支持,最先牺牲的便是二人。于是眼看兵临城下,国家将覆,二人赶紧前来找扶余璋商议对策。

    最重要的是待在扶余璋的身边,省得被排除权利中心。

    扶余璋刚发泄了一通,平复了心情。听闻两个狗腿子求见,赶紧命二人进来。

    二人之中,王孝临多智,成忠果决直谏,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扶余璋能从一个偏支皇族,一步一步站稳脚跟,压制八大家族,二人功劳巨大。

    王孝临和成忠进了殿内,眼看殿中一片狼藉,知道扶余璋刚发了火。二人都熟悉扶余璋的性格,因此俱不敢提。

    扶余璋见二人进来,也不绕圈子,而是直接问道:“今隋军主力,兵临城下,泗沘城危在旦夕,国家也有倾覆之险。你二人俱是朝中重臣,此时此刻,有何建言。”

    扶余璋也懒得跟二人绕圈子了。

    王孝临和成忠对视了一眼,王孝临乃站出来说道:“大王,我以为此战宜和不宜打。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得和大隋和解。隋朝是庞然大物,与我相比,体量相差太大。我与隋人交战,胜一百场也不能伤害到隋军,但若是败了一场,便有万劫不复之可能。”

    王孝临就差指着扶余璋的鼻子跟他说,“别睡了,睁开眼,看看双方差距有多大。”

    王孝临也恨啊,扶余璋无论是能力还是霸气,都远超前面几个大王,一扫圣王之后王室软弱之风。可扶余璋实在是太急功近利,又刚愎自用,最终酿成现在的大祸。

    扶余璋坐在门槛上,也不说话,更不知道他听明白王孝临的意思了吗?他当然不想打,但问题是此事不以他的意志而转移啊。他说不打,隋军能同意吗?

    这时成忠也说道:“今隋军水师、陆军主力兵临城下,将整个泗沘城围得水泄不通。他若是真有心亡我,必然打造攻城器械,日夜围攻。但今隋人却是只围城,并不发动攻击,当是隋人并无攻我之意。”

    扶余璋听了一愣,连忙问道:“这是为何?”隋军来势汹汹,如何会无攻打百济之意。

    王孝临乃说道:“听说隋朝内部生乱,那个覆灭高句丽的隋军大将,正在国中平乱,并不在辽东。所以整个辽东、乐浪的隋军只是一路偏师。隋人志在国内之争,恐无暇顾及乐浪之事。

    且大隋覆灭高句丽之后,高句丽人日夜生乱。隋人疲于平乱,不得安歇。这种情况下,高句丽之于大隋,已成负担,隋人又如何会攻打更遥远的我们。”

    扶余璋听了有些欣喜,连忙说道:“既然如此,我等不若闭城自守,待隋军撤退。”

    既然隋军无心灭亡百济,那让他们受些挫折,他们退了就是。

    王孝临连忙说道:“大王不可!”

    王孝临心中着实无语,这大王就是个二杆子,怎么一句话就上头呢。

    扶余璋脸色不悦地说道:“这是为何?”

    王孝临连忙说道:“隋人素来自大,又爱惜面子。一旦遇挫,为了挽回颜面,势必会增兵进击,到时百济恐无宁日。想高句丽也是以大国,最后被隋人覆灭,不就是因为隋人第一次伐高句丽时,在萨水兵败,惹恼了隋人。”

    扶余璋遂不再多言。

第七十六章 弱国无外交(上)

    扶余璋决定求和之后,便派遣王孝临作为使节,出使隋军大营。

    王孝临这个人,八面玲珑,虽然是扶余璋的心腹,但也能在百济世家大族之中从容应对,因此成为出使的不二人选。

    其实世家大族比扶余璋更不愿意打,对于这些人来说,家族远比国家更重要。看看隔壁高句丽的世家大族,那些反抗大隋的,都被隋军毫不留情地清理掉了,而那些愿意和大隋合作的,都还滋润的活着。

    昔日鲁肃劝孙权不要投降时说:“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此绝不是妄言。

    不管谁来统治,总绕不过世家大族。

    所以隋军一到城下,便有很多世家大族暗地里向隋军投降了。

    王孝临作为使节,一面承担着扶余璋的重任和期盼,一面又得应承着世家大族的需求,在为难之中,一路来到隋军大营。

    蔡知运在战舰之上接见了王孝临。

    黄明俊与蔡知运会师之后,三军的指挥权就落到了蔡知运的手中。黄明俊虽然身份特殊,又手握数万人马,但无论是职位、地位都不可与蔡知运同日而语。因此黄明俊主动让权,而蔡知运则是当仁不让。

    能力、地位达到一定的级别,就是亲疏关系也越不过去。

    王孝临来到船下,抬头望去,满脸的惊愕。他本人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庞大的战船,这船如巨龙一般,比泗沘城中最高大的宫殿还要大,也只有大隋这种大国才能拥有这样的巨舰。

    如此庞然大物,在海上必然是摧枯拉朽之势,水师败得不怨啊。

    王孝临来使,蔡知运也是在等着扶余璋派人的,否则接下来大戏就不好唱了。

    正如王孝临他们分析的那样,大隋无意覆灭百济,那样得不偿失。而兵临城下,又围而不攻,是在等待百济人的筹码。

    若是谈地好了,隋军便会解围而去,可若是扶余璋不识抬举,非得和隋军一较高下,蔡知运也不介意教训一下对方。

    当然“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隋军要的是非军事控制,真到了摆开阵势,大打出手,不仅对大隋本身没什么好处,黄明远的一些谋划也要落空了。

    王孝临被带到黄明俊的座舰之上。没有什么多余的威慑环节,比如刀阵、大锅等东西,蔡知运可不准备玩这么幼稚的行为。

    越是对使者**上的威慑,越显得外强中干。

    王孝临被带上来,向蔡知运行了一礼。

    蔡知运便先问道:“百济使节此来,是下战书的?”

    王孝临一句话没说被蔡知运噎个半死,你哪支眼看到我是要下战书。不过局势如此,他也只得怏怏地说道:“将军多虑,在下奉百济大王之命,是为了澄清大隋与百济的误会的。”

    蔡知运接着便说道:“那就是投降?”

    王孝临又是一愣,不是说大隋乃礼仪之邦,怎么这么直白。虽然是如此,但王孝临只得说道:“是为了两国之和平!”

    蔡知运眉头一皱,便说道:“既不是为战,又不是为降,难道你是来消遣我?尔等撮尔小邦,犯我大隋,本就是死罪,还说什么和平、误会,真是天大的笑话!”

    王孝临一看蔡知运动怒,赶紧说道:“将军明鉴。与大隋之战,都是国中大臣岐味、允忠等人,挟制天子,私与新罗人谋,非我家大王本意。我家大王绝无犯大隋之心。”

    蔡知运这才收敛了怒容,看着王孝临,有些玩味地说道:“两次犯我大隋,出兵十多万,杀伤百姓无数,这么大的事情,你家大王一句非‘本意’,便想搪塞过去,这事恐怕不妥吧。”

    王孝临乃说道:“回将军,我家大王诚心向大隋天子请罪,也准备补偿大隋的损失,特命下官携带两千万钱,美女百人,并百济特产,以献天子。”

    蔡知运听了,不由得笑了起来。

    “百济王真是把我当但来要饭的了?”

    王孝临心中一沉,隋军这是对他们开出的价码不满,此时王孝临刚想说些什么,忽然门外黄明俊来报,诸事已准备妥当。

    蔡知运点点头,乃看向王孝临道:“今日既然百济使到,我也不能无所表示,且跟我看一场戏吧!”于是便来到甲板之上,面对着泗沘城。

    王孝临不知道蔡知运的用意,乃尾随而至。

    蔡知运站在船头,指着泗沘城说道:“那就是泗沘城的城墙,看着是不小,也挺弘伟的,不过不知道质量如何。”

    王孝临见状,心中一紧,不知蔡知运要干些什么。

    这时只见蔡知运身边的传令官摇动大旗,接着船顶的士兵也跟着摇旗。与此同时,数艘战船靠近泗沘城。

    从船头的顶部,突然支起一根巨木。王孝临心中震惶,总觉得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这时支起的巨木忽然落下,重重地砸到城墙之上。

    王孝临两眼圆睁,瞪的如珍珠一般浑圆,满脸的不可思议。他从未见过这般攻城的景象,心中之震撼难以言说。

    那巨木抬起、落下,带起无数烟尘,发出巨大轰鸣。差不多连击了十多下,便听见“轰”的一声,如石破天惊一般,震耳欲聋。

    几艘战船方缓缓撤向两侧,各归本阵。

    等到烟尘散尽之后,放眼望去,泗沘城的西城墙上竟有两三处垮塌。城墙之上,狼狈不堪,到处都是惊恐、惨叫的士兵。

    王孝临看得目光呆滞,久久不敢相信。

    蔡知运走到他身边也没有说话,而是返回了船舱。

    这时一旁陪在王孝临身边的黄明俊说道:“王使,你今日可看清了,我大隋不是无覆灭百济之实力,只是想你百济建国不易,故心存善念,留你社稷,使尔等也能每到节日,敬奉祖宗。可百济若真是有恃无恐,自以为可挡住我大隋的强兵,那大隋也不介意让百济知道什么叫‘雷霆雨露,均是天恩。’到时候只恐百济,悔之晚矣啊。”

第七十七章 弱国无外交(下)

    过了许久,王孝临才失魂落魄地跟进。黄明俊的话,让他心沉入海底。他很清楚,这个时候,他什么都做不了了,唯一能做的便是祈祷隋军不要太贪婪。

    王孝临回舱,坐到主位上的蔡知运说道:“百济使节,如果我愿意,数万大军皆可顺着城墙垮塌处杀入城中,我不相信百济能够挡得住。”

    王孝临此时想说两句硬话,至少也得表现出百济百姓同仇敌忾的决心。但最后他到底没敢多言,他倒是硬气了,却害怕因此引来隋军的报复,得不偿失。

    这时蔡知运又说道:“我可以不灭百济,也不派人破城。但你们至少也给我一份说得过去的结果,让我底下这几万大军可以接受的结果。想用一句‘误会’解决此事,对我实在是种羞辱。”

    王孝临忙说道:“请将军放心。停战是双方共同的心愿,一旦再战,生灵涂炭。虽然隋军强大,但总有损耗,这也是双方皆不愿看到的。这次关于双方的误会,我主愿竭尽全力表达诚意,惟愿两国和平共处,亲如一家。”

    蔡知运点点头,便开出了自己的条件。

    “第一点,开皇元年,我大隋天子曾册封百济威德王为上开府仪同三司带方郡公,从那时开始,百济便是我大隋属国。今百济攻打大隋,是为以下犯上,形同谋乱,本该诛灭。可大隋天子仁慈,放尔等一马,然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百济王需择日前往洛阳朝觐天子,而百济国中奸佞,需务必诛除。百济国也要即刻遣太子前往大隋入质。

    往后百济国内,皆需说汉话,用汉字,穿汉服,行汉礼,兀可违逆。”

    王孝临心中一惊,这诛杀国中奸佞,谁是奸佞,不得大隋说了算,恐往后国中,尽是亲隋之人了。

    至于朝觐、入质,王孝临倒是早就考虑到了。

    而对于说汉话,用汉字,穿汉服,行汉礼的要求,王孝临不太理解隋人的意图。但此时中原文化对周边各国的吸引比后世老美文化都厉害,所以他其实也期待融入汉文化的。

    “第二点,既为藩国,就要行藩国之义务。百济之前也没有进贡过,往后每年皆需朝贡,当供钱八千万钱,五千匹绢,五万匹布,美女百名。

    且此次百济倒戈,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今整个浿水以南,都让百济人打烂了,需要重建,阵亡的数万将士,也需要抚恤。这些花费,都是要百济出的。我粗略了估算了一下,差不多要三十万万钱。当然百济可能没有这么多现钱,不足的可以以物抵。”

    王孝临听了,差点跪到地上。三十万万钱,就是把百济卖了也没有。这是个什么概念,三十万万钱,相当于三百万贯,而大业初年的税赋收入全部折合起来,差不多有五百六十万贯。

    当然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开这么大口,也是为了讨价还价。

    但这价让王孝临都没法还。就好像他本来想二十块钱买一斤肉,你要价五十,大家还能谈谈,可你要价两万,让他怎么回。

    当然你也可以不买,但又必须买,这着实难为死人。

    王孝临只得哀求道:“百济苦蔽,国力弱小,实在承担不起这么大的赔偿,还请上国多加宽宥。”

    蔡知运便问道:“那百济想出多少钱?”

    出多少钱,王孝临一分都不想出。当然他也不敢拒绝,只得说道:“以百济之国力,只能拿出三千万的钱物。”

    “三千万?”

    蔡知运怒极反笑,这是就给百分之一啊。

    “那岁供呢?”

    “可年百万钱,一千匹布。”

    蔡知运一脚就将面前的桌案踹翻了,大声说道:“尊使这时消遣于我,那还谈什么,打就是了!”

    “将军息怒!将军息怒!”

    蔡知运却是指着王孝临的鼻子说道:“我知道你做不得主,那就回去问问扶余璋。我给你们一天的时间,若是明日这个时候,你们不能拿出让我满意的结果,那就等着我大军破城吧。”

    说完也不管失魂落魄的王孝临,转头就走。

    “将军!将军!”

    王孝临高声呼喊,但哪能叫住对方。

    卫兵将王孝临送出船舱,王孝临走到船边,望着泗沘城残破的城墙,再想想今日出使的结果,一瞬间血往上涌,准备要从船头跳下去,以死殉国。

    这时黄明俊突然出现在王孝临身边,握住了王孝临的手。

    “王使可要注意脚下,当心路滑,这一失足,可是成千古恨啊!”

    王孝临陡然间被惊醒,再看下脚下的水面,一阵眩晕,却是再也生不出求死的**来。

    不过王孝临也算反应迅速,他翩翩然施了一个礼,对黄明俊回道:“多谢将军提醒!将军仁厚,还请将军为我百济多多美言,我百济地小物寡,着实拿不出这么多的财货。”

    黄明俊乃言道:“我知王使不容易,但犯了错了,怎么都得惩罚一人。犯错没有代价,那如何警醒自我,往后还会再犯不是。蔡大将军也不是真要你们拿这么多东西,但是你们怎么不得尽最大的努力,以表自己的诚意。三军将士想的是破城,因为那样他们才有缴获和战功,你们给不了他们战功,那连缴获也给不了?”

    王孝临心中一紧,隋人这是要掏光百济的府库啊。

    “这······”

    王孝临还没有说完,黄明俊又说道:“不要总看着你们这一隅之地,要往长远了看。这一战还未结束,新罗可是仍在。

    蔡大将军刚才有第三点没说便离开了,从现在开始,百济王要下令百济全部的军队听奉大隋的指挥,攻打新罗,直到战事结束。

    王使,这一战你们失去了很多,但或许战后,获得的比失去的更多。”说完也不待王孝临反应便离开了。

    只剩下王孝临一人在那瞠目结舌。

    王孝临忧心忡忡地走下隋舰,心中满是荒凉。大隋是要将百济给榨光了,再用百济人去对付新罗人。

    可百济能有什么办法,国家弱小,就得受制于人,现在国家都要亡了,还谈什么前途、命运啊。

第七十八章 泗沘条约

    隋军水师用拍杆攻城的时候,扶余璋在城中已经吓得肝胆俱裂,他以为隋军要大举进攻,差点便要弃城而逃。直到后来守军来报,隋军只攻城不进兵,城墙虽破但隋军并未发起攻击,扶余璋这才没有做出什么惊人之举。

    但事后扶余璋却把王孝临记恨的要死,他还以为是王孝临惹恼了隋军,才引出了这些事情。

    王孝临回城之后,若不是运气好,差点直接被扶余璋推出去砍了脑袋。

    不过当王孝临说了蔡知运的三个条件,扶余璋还是手脚冰凉,血往上涌,一口气差点没提升来。

    这么恶劣的条件,别说婶婶,连叔叔都忍不了了。

    扶余璋颤抖着指着王孝临,连连说道:“你,你还有脸回来!”若不是王孝临说道还能再谈,扶余璋真得把他弄死。

    其实第一条和第三条,扶余璋都可以接受。

    毕竟诛杀发隋的大臣,朝觐、质子等事,本就是兵败的常有之事,他早有心理准备。至于传播汉文化,其实百济上层早都在学,只是自发性的而已。对很多有理想、有志气的藩国贵族来说,汉家文化就是精神食粮。

    而且百济本就没有文字,不用汉字用什么。

    至于使百济军受大隋节制,也可以接受,毕竟现在百济军也没有几个人了。若是能在大隋的帮助下,灭了宿敌新罗,反而是大喜事。

    唯有钱这一项,本来最不该是问题的,反而成了问题。

    隋军要的太多,把他卖了也给不了。

    最后还是王孝临提出:“量百济之物力,结上国之欢心。”大不了把整个泗沘城内的财货全部都给隋人,只要百济保住了,失去的东西,总会收回的。

    而且允忠也提出,百济府库没有钱,但八大家族有。值此危亡之际,各大家族不得尽心竭力,为保持社稷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动八大家族的钱,其后果太严重了。

    这时允忠便劝道:“若大隋支持大王,即使八大家族联合,亦无法撼动大王之权利。”

    扶余璋看看外面凶神恶煞的隋军,又看看那些素来与他为难的国中贵族,索性下定决心,从各大贵族那里找补。

    于是扶余璋派遣王孝临再次出使隋营,商议这具体的钱数。反正已经不要脸了,这钱数一定得少给。

    同时又召集城中各大家族,准备来一场鸿门宴,从众人的口袋里逼出钱来。

    扶余璋出身贫寒,小时候以卖薯为生,所以他相对世家大族子弟,多了几分的狡黠和不折手段,做事情只问结果而不管其它。

    此时不只是扶余璋心中畏惧,城中高官显贵,除了一些提前投降大隋的,也没有几个轻松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多爱这个国家,而是一旦亡国,他们这些贵族,也多会跟着国王被带到中原,永世不得返回。即使能侥幸不走的,他们也是依托百济这个国家而成为显贵的,百济都亡了,他们怎么显达怎么贵。

    正犯愁呢,听闻国王相招,还以为扶余璋是召集众人商议办法,一众大小官员赶紧入宫。

    谁曾想到了宫中,大门一关,扶余璋就跟他们哭穷。

    大隋已经答应不灭我百济了,但要三十万万钱。百济朝廷当然拿不出了,他扶余璋就是把自己卖了也拿不出,你们看着办吧。

    国家危亡,人尽其力,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众人一听快要骂娘了,你没钱,就要我们的钱。

    其实除非刀架在脖子上,否则很多人都是要钱不要命。尤其是需要很多人为此出钱的时候,众人更是会想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又担心会吃亏而明哲保身。即使他们清楚,这个钱很需要。但既然谁都可以出,为什么非得是我。

    后人读《明史》的时候,有时候很不明白,为什么崇祯皇帝都快给众人磕头了,可是文武百官、朝廷勋贵,就是不掏钱,哪怕大明都要亡了。他们没钱吗?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可是搜刮了一亿多两白银。

    或许是肉食者鄙而贪婪吧。

    不过扶余璋可不是崇祯那种长在深宫,养于妇人之手的天子,他是拿得动刀把子的。

    眼看众人不愿掏钱,扶余璋立刻告诉众人,隋人要清理仇视大隋的朝中官吏,请百济提供名单。虽然他知道众人都是忠臣,但百济国弱,为了保全社稷,只得牺牲一部分人了。

    众人一听,脸都抽抽了。这是恐吓,**裸的恐吓。众人甚至想脱了自己的鞋子,一鞋底子?死扶余璋。

    但众人很清楚扶余璋的性格,你若敢不交钱,他就真敢利用隋人弄死众人。

    于是一众贵族,如割肉一般心痛,却不得不将钱交了出去。

    而王孝临此时也代表百济和大隋谈判。此时他使出了三寸不烂之舌,费尽心思的砍价。经过数次唇枪舌剑的激战,终于将此次百济的赔偿由三十万万钱减到三万万钱。当然这些钱百济也拿不出来,除了一部分用钱,其他的都用物品来抵。

    同时岁供由八千万钱,五千匹绢,五万匹布,美女百名。减少到三千万钱,两千匹绢,三万匹布,美女两百名,其他物资若干。

    赔偿变成原来的十分之一,而岁供也减了一多半,跟谁提起,王孝临也能说自己尽力了。虽然扶余璋并不满意这个结果,但刀在别人手中,他也没有办法。

    五月十五日,大隋和百济正式签订了城下之盟,除了蔡知运提出的三条,包括百济军队船只数量;军队数量;片面最惠国待遇;关税价格;领事裁判权;划定租借地等多条,基本上把百济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定约之后,蔡知运便率领右侯卫主力登上黄明俊的水师,赶往朝鲜城,准备与新罗人的最后一战。同时和他一起的还有百济太子扶余义慈。

    扶余义慈只有十七岁,在百济很有孝声。

    这个时候,他倒是明白自己的责任,不哭不闹,乖乖地跟着隋军离开,让送他离开的母亲忍不住放声大哭。

    扶余璋目送离去的隋军,心中不禁戚戚,他知道,他的时代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以后的百济,只剩下一个属国的身份了。

第七十九章 底定大局(上)

    朝鲜城下。

    允忠和境部臣二人在联军中的日子不好过。

    弱国无外交,难道寄人篱下的军队,就能腰杆子硬吗?百济人、倭人和新罗人是联盟,但那是建立在新罗人要利用他们、且三方实力相差不大的基础上,现在百济人大败,实力大减,新罗人指不定想着趁乱攻打百济,哪还看得起对方。

    而且百济、新罗世仇,相互打了一百多年,彼此的仇恨尸山血海,能写满十卷书,根本不是一次小小的同盟能化解的。

    于是三方将军队拉到朝鲜城下,十六万大军兵围朝鲜。可仗没打,内部的龌龊便已经早生了。

    朝鲜城是个坚城,又紧依浿水,易守难攻。且隋军已经经营了一年多,又有水师部队配合,虽然兵力较之对方少了许多,但联军想攻下朝鲜城,非得崩下几颗牙来。

    金龙春知晓隋军的强大,因此虽手握十万大军,却是不想和隋军在城墙上死磕。但若是攻城,想发挥兵力优势,也只得蚁附攻城,消耗隋军。

    此事最合适的是高句丽人复国组织,但除了报德军以外,仅有的几支力量不过是乌合之众,且人少,根本无法发挥蚁附的效果。

    报德军之前在铁原一战损失惨重,看着人数不少,都是乌合之众,因此金龙春便打上了百济人的主意。百济人加倭人有四五万人之多,且多是精锐,一旦让他们与隋军进行消耗,对于新罗是个双赢的结果。

    对此允忠虽然看出金龙春的用意,但不好拒绝。毕竟现在是新罗人给他们提供粮食补给,若是惹恼了对方,一个小小的断粮,他们就经受不住。而且允忠还考虑,此时百济兵力尽丧,国内空虚,若是给了新罗对百济动手的借口,百济必败。

    为此蚁附就蚁附吧。

    但蚁附是用人命来换的,自攻城以来,百济军、倭军伤亡惨重。整个营中,哀鸿一片。新罗人把脏活、累活都交给他们,却尽干捡便宜的事情。每每攻城失利,新罗人却还把责任推到百济军身上,引得百济军、倭军牢骚满腹,心中愤愤。

    而下层的官兵因为历史原因,更是斗争不断,光是大规模地冲突就发生了数十起,至于小冲突就不知道发生了多少。

    这两日因为一名百济士兵在冲突中伤了一名新罗士兵,新罗人态度恶劣的索要伤人的百济人,允忠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憋屈地将人交给新罗人处置。

    此事引得百济军哗然,三军将士颇为愤怒,而允忠心中的郁气和愤然就别提有多高。

    若不是为了这几万人马,为了大局,他早就跟新罗人翻脸了。

    到了晚上,允忠连晚饭都没吃。部下将领的愤然,底层士兵的不满与不解,让他有些心力交瘁。

    今日又是硬着头皮攻城,百济军光伤亡就五百多人,照这样的消耗速度,用不了两个月,他们和倭军就得全军覆没。

    到了半夜,允忠还没有睡,他一直思索如何改变现状的境遇,但却始终无计可施。

    到了快四更天,部将沙乞突然来到他的帐中,还给他带来一个人。

    允忠定睛一看,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大王心腹、百济佐平王孝临。

    王孝临长袖善舞,与允忠关系也不错。

    允忠又惊又喜,忙拉着王孝临询问国中之事。他知道他在松岳城的兵败必然会带来连锁反应,甚至影响百济政局,只是远隔山海,他始终得不到百济的消息。

    王孝临面上一暗,叹了一口气说道:“允忠将军,隋人在白村江口击败了我军水师,兵临泗沘城下。隋军实力强悍,为了使泗沘城免遭屠城之祸,大王下令开城向隋人投降了。”

    允忠大惊,“扑腾”一声跪在了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大王,臣有罪啊!我是百济的罪人啊!”

    王孝临赶紧将允忠扶起来说道:“将军莫要担心,我百济虽被新罗人蒙蔽,进犯大隋的,但隋人却看得很清楚,并未因此而处置我王。不仅保留了百济的社稷,还未占我一寸土地。”

    允忠一愣。

    王孝临赶紧又说道:“大隋留了百济社稷,往后百济就是大隋的属国了。”眼看允忠有些发愣,他赶忙又说道:“允忠将军,大隋是天朝上国,百倍强于我,给大隋做属国,不丢人。”

    过了一会,允忠才回过神来。

    虽然王孝临没有直说,但允忠也清楚百济为此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只是这个结果,总算不是太坏。只要国家犹在,不管损失了多少钱物,总还有希望和未来。试问当初的高句丽,较之百济不是更强,今日覆亡不过一年多,国中实力星流云散,今日也只能做新罗人的狗了。

    允忠平复了一下心情,这才平静下来问道:“佐平此来,可是大王有什么圣谕?是让我等撤兵?”

    王孝临便说道:“百济成了大隋属国,自然没有再对宗主国用兵的道理。而且今大隋要惩罚新罗这个卑鄙无耻的国家,我百济也当奉宗主国命令,与其交战。

    我们与隋人约定,此次对新罗作战,百济军队完全听从大隋的命令。隋军主力正在向新罗人合围,也请允忠将军做好反水的准备。”

    允忠眼睛一亮,接着便是脸上狠厉之色闪过。

    “我早就想弄死这群新罗贼。”

    从新罗人的盟友到敌人身份的转换,短短时间,允忠却没有丝毫的不满。实际上他的内心之中,也是仇视新罗人的。

    王孝临又低声说道:“允忠将军切记,我王在我临行前密谕。隋人未必有覆灭新罗的意思,但此战我国实力大损,往后若是起了冲突,恐不能敌新罗。所以将军在之后的战斗中,要尽可能多翦灭新罗人的实力,即使灭不了新罗,也得将他们打残了。”

    允忠立刻明白了王孝临的意思。往后大隋是不敢再动手了,可新罗就成了百济唯一的扩张方向。

    王孝临抓住允忠的手说道:“往后百济在大隋面前有多少话语权,就全在将军这一仗了。”

    “允忠必不辱使命!”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