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十八章 永寿分路

    窦抗很容易便被窦德明所说服了。因为他自始至终,也不认为自己是李渊的臣子,若是用现代的话说,他对自己的定位,是李渊的共同合伙人,现在合不下去了,散了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军中还有部分军队,并不归属窦家。
    一部是李叔良的禁军,一部是柴绍指挥的禁军,两部加起来有一万余人,约占整个军队的三分之一。
    本来窦轨建议,直接诛杀李叔良、柴绍二人,夺取其部,但为窦抗所拒绝。
    在窦抗看来,李渊虽然显颓势,但实力犹存,到底能不能撑下去,还很难说。若真杀了李、柴二人,等于和李渊撕破了脸,以后回旋的余地,就少了许多。
    而且李德良、柴绍二部,从上到下,都是李渊的心腹将领,就是夺了其军,也未必为窦家所用。
    商议了半天,最终没个说法,最终窦抗决定,突围之时,尽量消耗二部,等突围之后,再做决定。
    外面还有薛仁杲的数万大军,窦抗可不敢内讧。搞不好引火烧身,就是自寻死路了。
    第二日一早,窦抗召集诸将,商议突围之事。
    窦抗很清楚,既然李渊能把密信送入豳州城,必然也会给李叔良、柴绍去信,瞒着二人,反而易使得二人心中生了嫌隙。
    果然,二人对于突围之事,没有任何反对,全不像其他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将领一般心怀忧虑,一看便是,提前知晓了此事。
    对于如何突围,众人意见各不相同。
    西秦军多骑兵,而唐军多步兵,现在有城池依靠,尚不觉什么,但若是出了城,为西秦军所尾随击之,后果恐将难料。
    这时窦德明建议,未若以诈降之计,蒙蔽西秦军,待西秦军防守松懈,再行突围。
    窦抗也觉得此计不错,但又恐李叔良、柴绍二人误会,故意装作不同意的样子。
    李叔良也觉得不妥,诈降之计,虽然是诈降,但谁知道会不会成真。但柴绍却是心思机敏,很清楚此计的成功性很高,也隐约猜测到窦抗的一丝想法,于是主动建议窦抗,听从窦德明的计策。
    窦抗正好借坡下驴,定下了诈降的计策。
    窦抗派其弟窦袭,前往西秦军营中,向薛仁杲投降。
    这几日,薛仁杲其实也焦头烂额了。
    本应该月初就送到的粮食,直到现在也没有遇到。薛仁杲派往原州的人,也没什么有效的消息。
    有言隋军在攻打原州,也有说当地豪强造反。
    总之一月多月了,原州之事,如阴霾一般,严重影响了薛仁杲的意气。
    至于本应该送来的秦州粮食和新兵,到现在也没有到,更是为这件事情,增添了一丝的隐忧。
    薛仁杲隐约猜测,秦州和原州都出事了。
    但薛仁杲不敢退,这么一退,西秦所占的优势,便将化为乌有,之后就连泾州,也未必保的住。
    薛仁杲也是个输不起的赌徒啊。
    眼看豳州城破,就在眼前,薛仁杲还想搏一搏。
    所以窦袭前来请降,如久旱逢甘霖一般,滋润了薛仁杲的心田。
    对于窦袭的请降,薛仁杲一点也不意外,整个豳州城士气全无,又无援兵,败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不过薛仁杲还从窦袭这里得到一个消息,隋军杀入关中,直奔长安,李渊败亡之日,已经不远。
    薛仁杲大吃一惊。
    这怎么可以?关中是我的。
    因为担忧隋军会摘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果实,薛仁杲对于窦家的请降,是毫不怀疑,而且决定对窦家委以重用。
    薛仁杲虽然是个暴徒,但也很清楚,有了窦家,他进入关中,可以省很大力气。
    窦袭向薛仁杲请求,宽限三日的时间,等窦抗清理完军中不愿意投降的将领,再率军出城投降。
    薛仁杲想拉拢窦家,因此对于窦袭的请求,满口答应。甚至还答应封窦抗为太保,扶风王。
    西秦本就文化人要少一些,自郝瑷死后,薛仁杲身边,更是没什么有眼光的文人了。
    而且薛仁杲暴虐无常,身边根本没人敢劝谏。
    所以即使有人觉得此事或有不妥,但竟然没有人上前规劝薛仁杲。
    窦袭回到城中,向窦抗报告了此行的消息。
    窦抗当夜没有突围,而是命令在城中大声呼喊,又在城门内侧,不断地敲击兵刃,做出战斗的样子。
    更让人在城中选了两三处位置防火。
    城外的薛仁杲见状,以为窦抗真的在清洗军队,因此对豳州城的防御,更加的松懈。
    到了第二日晚上,窦抗以柴绍为先锋,李叔良为合后,全军一路向南突围。
    豳州城南面,尽是沟沟壑壑的黄土丘陵,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但是却能最大限度的限制骑兵的机动力。
    西秦军不备,为唐军破围而出,等到薛仁杲反应过来,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豳州城,唐军早就逃远了。
    而且窦抗心思狠辣,竟然让人在城中的粮库放了一把火,什么也没给薛仁杲留。
    众人一路向南,直达永寿。
    本来按照计划,大军该折向东南方向的泾阳。
    但窦抗突然出手,扣住了前来议事的柴绍和李叔良二人,并对二人直言,扶风危急,他准备要率军南下,救援扶风。
    对于窦家人来说,哪里都不如老巢扶风好。
    拥几万兵,掌一个郡。谁来了,窦家都能卖给好价钱。
    于是窦抗又劝二人,唐王虽有召,但泾阳兵多,没必要全往。而扶风则是众人的后路,必须扼守。所以窦抗将三军分兵两处,一处南下,一处东进。由窦抗亲自统兵南下,柴绍、李叔良二人东进。
    这也是窦德明的建议,大家好聚好散,没必要撕破脸,也没必要惦记李渊的禁军。这些人都是河东老卒,窦家很难掌握的住。
    窦家这是生了异心了。
    李叔良怒不可遏,当场就想翻脸。还是柴绍清楚,窦抗敢摊牌,就是打定主意了。此时他们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激怒了窦抗,他和李叔良二人,更得死了。
    于是柴绍欣然领命。
    双方从永寿分道扬镳,窦抗南下,而柴绍和李叔良带着八千余人往东而去。
    柴绍沿着甘泉河(今陕西省泔河)往东南走,心中却不由得嘀咕。
    这一战,到了这种地步,未来,更难打了。

第七十九章 水遁突围

    相比较满心算计的窦抗,在渭北对抗黄明征的李神通的心思就纯正多了。虽说渭北诸县,算得上李神通的地盘,就这么放弃,李神通的利益损害最大,但为了李家,李神通虽说是咬着牙,但也愿意接受。
    不过李神通有心撤退,但又撤不动。
    李神通麾下,有本部玄戈军和张平高的天节军,全军约三万人马。其中天节军主力尽屯于同官县,是唐军在关中最北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而李神通率玄戈军主力,屯于华原县,一面护卫同官县后路,一面迎击黄钦山方向的隋军,防止隋军,突入关中。
    自黄明征南下,到七月份,双方在凤凰谷、黄钦山——同官、华原一线对峙了整整六个多月。
    其实黄明征不是没有机会突破这条防线。
    在双方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李神通这个被黄明远评价为“比猪强不了多少”的蹩脚统帅的军事水平远比不上身经百战的黄明征。
    而张平高也是一个基层将领,骤然显贵,他在晋阳起兵前只是一个鹰扬校尉,甚至没有领过千人以上的部队,其指挥能力自不能和黄明征相比。
    所以开始双方两场野战,均以唐军告负。
    之后张平高不敢再战,而是选择死守坚城。但黄明征并没有乘胜攻击,而是半包围同官城,隔三差五的对同官城发起攻击,如应付公事一般。
    这种奇怪的场面,倒不是黄明征怯战,而是黄明征故意用这种办法拖住李神通的三万人马。
    越是大决战,越要稳妥。
    对于已经将唐军四面分割的隋军来说,已经不求谋一场来个大胜以改变战局了,一点一点消耗唐军的实力才是最稳妥的办法。各路隋军,环环相扣,而某一处贸然出击,一旦失败,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局崩溃。
    所以黄明征以拖代战,牵制住李神通数万人马,使其不能动弹。
    当然拖不是懈怠,所有的拖延,等的便是黄明辽兵入关中这个大变局。所以今日李神通准备突围,终于给了黄明征一个破敌的机会。
    李神通要突围,很困难,需要面对两个问题。
    一是李神通和张平高二人,兵分两处,一在同官,一在华原。李神通部还好一些,并无隋军包围,可以迅速撤退。但隋军几乎是半包围同官,又有骑兵优势,张平高若贸然撤退,恐伤亡惨重。
    但现在问题是张平高必须得放弃同官县。
    李渊的计划是让黄明征和薛仁杲在渭北交战,此乃驱狼吞虎之计。若黄明征被张平高挡在同官,虎未来,狼已进,那就不是驱狼吞虎,而是引狼入室了。
    所以李渊在给李神通的信中要求,无论如何,得给黄明征放开一条直面薛仁杲的通道。也就是渭北的同官、华原、三原、云阳(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这西面四县,必须放弃。
    这可让李神通为难了。
    眼看李渊要求的时间越来越近,李神通没办法,也不想办法了,索性便强制要求张平高强行突围,而他本人则在华原进行接应。
    不得不说,这命令,跟要求张平高去送死没区别。
    张平高接到命令,也大惊失色。他待在同官城,面对黄明征,也只是勉强应付,这向南突围,跟对方打野战,不是自寻死路。
    张平高如热锅上的蚂蚁,是束手无策。
    这时张平高部下将领李大亮建议张平高,可走水路突围。
    李大亮出身陇西李氏武阳房,是大隋名将前朔州总管武阳郡公李充之子。李大亮虽文武双全,但其父李充因被人告发有谋反之意而被撤职,所以李大亮这个身份有问题的人,在大隋杨广那里,也就只能做个兵曹了。谷
    李渊造反后,李大亮弃官投奔李渊,被任命为天节军的行军司马。
    同官城外,便是铜官水,也叫同官水。
    无论是隋军还是唐军并无水军在此,因此对这条水流并不丰的河道,防御上并不重视。
    铜官水发源于同官北面的群山之中,向南在华原县汇入沮水之中。在李大亮看来,既然双方并未对铜官水有防御,不若命三军将士,乘船顺流南下,直达华原。
    隋军骑兵虽强,但总不能杀到河面之上。
    张平高正苦思无计,听得李大亮的建议,心中大喜。于是依李大亮之计,命人在城中打造船只,以为渡河之用。
    当地人很少行船,哪有什么船只,还得满足一万多人所乘。
    为此张平高连整个县城中的树木都砍光了。至于门、窗也是拆的个干干净净。甚至连百姓手中的羊皮,都集中起来。
    整个同官县城之中,布满了制作粗糙的船只。
    当然这样船只也不够,张平高乃命人携带一日军粮和武器装备,其余物品,全部丢弃。
    从同官到华原有四十多里,一日行军,也能到了。
    华原县作为同官的后方基地,不缺粮食。
    也就是李渊突围的当日,张平高率部一万两千余人从同官城突围。众人从西门出城,直奔城西的同官河。
    这千余各式各样的船只,倒也运送方便,几个人扛着,到了河边,放下之后,便能航行。
    因为船只不高,各种小船之上,密密麻麻挤满了人。
    不少人因为船只狭窄,甚至失脚落水。
    而船只之间,相互碰撞、挤压,更是不知道有多少船只,因此而侧翻。这些小舢板,几乎没什么保护能力,甚至有些因为上的人太多,直接沉入水中。
    张平高也顾不得这些,只得不断催促众人上船。
    到了五更天,大队人马,终于向南而去。
    整个河面之上,遍布小船,就跟水上漂浮的垃圾一般,密密麻麻,到处都是。
    但众人总算是离开了。
    张平高在船上回望同官,无限的惆怅。同官城中,尚有五百士兵,是张平高留下的人。他命这群人在城头上广布旗帜,又多敲鼓鸣锣,以迷惑隋军,为主力争取时间。
    当然,这群人的下场,可以遇见了。
    张平高在同官城待了大半年,倒是有些感情了。
    这一走,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第八十章 背信弃义

    黄明征很快便发现唐军突围之事,立刻调集军队阻击。
    不过铜官水也有数十步宽,唐军顺流之下,隋军根本没法靠近。虽然隋军的骑兵,骑在马上,不断地向船上的唐军射箭,但毕竟能骑在马上射出数十步的骑士,还是少数,而且此时的骑射,也只是一个袭扰战术,所以弓箭稀稀拉拉,并没有太大的杀伤力。
    黄明征眼看效果不好,便命令王难敌渡过铜官水,和东岸的左车轮二人,各率骑兵,向下游追击。而黄明征本人,则率军攻打同官城。
    张平高刚见隋军追来之事,还很是惊慌。但眼看隋军,并不能怎么他们,倒是放下心来。
    从同官到华原,大约四十里的距离,唐军将士坐在船上奋力地向前划,借着顺水,差不多两个时辰便要到了。
    张平高远远望见华原县城,便命人高举大旗,不断摇动,向城中示意,请求接应。
    华原城位于铜官水和沮水的交界处,船只可以直达华原城的西门。
    船队不断靠近城池,但城池之上,并未有什么回应。
    前面的部队,陆续登岸,张平高乃命人前去叫门。
    到现在,张平高也有些生疑,这华原城安安静静的,没什么声音,不会是李神通已经弃城逃走了吧。
    想到这个,张平高都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随即他摇摇头,不禁笑了笑,觉得自己太多疑了。李神通怎么可能不战而逃,还不给自己送信?
    众人靠近城墙,还不见开门。
    这时一名校尉上前叫门,忽然城头有人出现,对着此人便是一箭。
    这名校尉猝不及防,直接被钉死在原地。
    这一箭如同信号一般,整个华原城的城墙上,突然人头攒动,喊杀声震天。
    女墙边上,更是立起无数的旗帜。只见那“隋”字大旗,迎风飘扬,绛色的旗帜,甚是碍眼。
    张平高大吃一惊,不敢相信,隋军怎么入的华原城。
    并非隋军有神助,这一次,还真是李神通这个蠢材,再次帮了隋军的大忙。
    自从要求张平高强制突围之后,李神通便做好了突围的准备。原计划也的确是他在华原城接应张平高,然后两军会师,一同南下。
    但次日一早,李神通突然发现,城外竟然出现了隋军的骑兵,到了中午,大队的隋军向华原城赶来,隔着沮水扎营。
    这一支部队是原驻扎在黄钦山的李正宝部,约有五千余人。
    李正宝之前一直屯驻在黄钦山,负责监视豳州方向的薛仁杲,同时威胁华原城的侧后方。
    当得知黄明辽杀入关中威胁长安的消息后,黄明征便命令李正宝,率军向南,做出威胁华原城的样子。
    本来黄明征的用意,是以李正宝所部,看住李神通,使其不敢贸然北上,和张平高和军一处。这一步棋,更多的意图是恐吓。
    实际上李正宝部只有李神通部的三分之一,若是强攻,肯定是不可能胜利的。
    但谁也没有料到,李神通眼看隋军向华原城逼近,竟然惊慌失措,准备提前撤退。
    李神通的长史裴勣劝李神通再等两日,至少等张平高撤到华原再退。
    但李神通却是不以为然。在李神通看来,张平高困死同官,即使能撤退,也不知道撤出多少。而且同官、华原这么近,天节军来了,隋军必然也来了。隋军骑兵精锐,长于野战,一旦将华原城包围,他李神通就是第二个张平高,根本撤不出来。
    尤其是在隋军部分军队,已经从侧面包围华原的情况下,李神通甚至怀疑,张平高所部,是不是还存在。
    面对李神通的疑虑,众人也不敢说什么。
    毕竟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虽说天节军是友军,可死道友不死贫道,这个时候,也只能自己顾自己了。
    于是在李正宝兵临城下的当日,甚至还没有过河的情况下,李神通便下令全军,放弃华原城,往泾阳方向突围。
    李神通把这次撤退叫做突围。
    李正宝所部骑兵较少,也没法阻拦,只得派人跟在李神通的身后,一点一点迟滞对方的脚步,而他本人,则趁机占领了华原城。
    李神通撤退之前,也派人前往同官给张平高送信,令其直接向西,撤往白水,可惜这送信本就是个形式,送信之人也为隋军游骑所猎杀。
    这信根本没送到张平高手中。
    隋军虽然没有对同官进行全包围,但凭借着强大的骑兵能力,基本上控制了同官的进出。
    所以这张平高才会一股脑的撞到隋军的怀抱之中。
    四十里的距离,乘船用了两个时辰,但骑兵根本用不了这么长时间,所以张平高人不到,李正宝这里却有了准备,张开了大网,只等着张平高一头撞到网中。
    面对隋军的攻击,张平高顾不得查探原因,立刻下令登船撤退。
    但这一次可没有那么容易。
    李正宝命令部下,拉起藏于水中的两条铁链,拦截住河面,正好堵住了众人南下的路。
    惊慌的唐军,又试图往对岸逃跑,可是一群人刚登上沮水的西岸,便有成群的骑兵从一片扑了过来。
    李正宝手中五千人马,两千追击李神通,一千留在城中,一千布置在沮水西岸,一千布置在华原城南。
    可以说李正宝此人,几乎算准了张平高全部可能的路线,并作出了布置。
    虽然各处只有千余人马,数量不多,但以逸待劳,本就是占了上风。而且李正宝的目的也不是歼敌,只要能拖住这群唐军,等到黄明征的主力南下,张平高的天节军,就别想逃了。
    战场混乱,混乱的唐军四面逃散。
    张平高亲自带着人渡河向西,准备杀出一条血路。
    可是对面的隋军,就跟牛皮膏药一般,死死地缠住他们不放手。双方皆是伤亡很大,但就是脱离不了。
    也不知打了多久,张平高便听见一阵阵的号角之声。
    天下军队,进用鼓,退鸣金,唯有丰州骑兵,会使用铜号。这阵急促的号声,正是丰州骑兵的冲锋号。
    张平高感受到大地的震动,他惊恐的望向北面,满眼之中,就是隋军骑兵的身影。

第八十一章 为民而战

    同官、华原一战,李神通顺利撤往泾阳,而天节军统军将军张平高战死,天节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李大亮率领不到千人,逃往西南方向。

    李神通用队友的脑袋,给自己换了一个平安。

    既破唐军主力,黄明征乃率领阴山卫主力,乘胜南下,又占领富平、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西北)两县,并命令李正宝率部前往云阳。

    听闻李神通逃往了泾阳,黄明征准备在此地,彻底覆灭李神通。

    八月四日,李正宝到达云阳。此地已经是一座空城,李正宝很顺利便占领了云阳城。按照计划,李正宝下一步便是要渡过泾水,直抵泾阳之后,堵住李神通南逃的道路。

    但刚入云阳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李正宝,突然得到斥候的报告,西秦军队已在二十里外,正在向云阳城进发。

    李正宝惊住了。

    虽说他在梁师都麾下的时候,没少和薛举打交道,当时双方还想着相互结盟,瓜分关中。但自从投隋之后,这还是第一次遇到西秦军队。

    不是说薛举病死,薛仁杲正率军攻打豳州城吗?

    难道豳州城破了?

    李正宝不敢耽搁,立刻派人返回三原给黄明征送信。现在正是灭唐的关键时候,薛仁杲这几万人马参合进来,很可能会影响整个关中大局。

    要不要和西秦军交战,可不是自己能决定的。

    当然李正宝也没有闲着。二十里的距离,薛仁杲差不多也快要扎营了。李正宝决定利用这个时间,征召民夫,构建防线,做好战斗准备。

    打不打是一回事,做不做准备又是另一回事。

    而且薛仁杲这家伙天不怕、地不怕,是个楞种,他会不会不管不顾地攻击三原城,还真不好说。

    黄明征这边,很快便收到了李正宝的信。

    自占领同官、华原之后,黄明征南下的速度也很快,几乎是分秒必争。

    黄明远从河北再次来信晓谕诸部:各部要快速向前,穿插突进,不一定要进行决战,但一定利用骑兵优势,尽可能的贴近当面之敌,缠住对方,不给对方腾挪转移的机会。

    所以黄明征主力直插泾阳,又分兵取云阳,同时还命令王虎臣率部东进攻打高陵、万年(原广阳县,今陕西省临潼县北栎阳镇)两县,彻底将李神通堵在渭水北岸的尺寸之地。

    不得不说,黄明征的计划绝对没问题。

    只要歼灭李神通所部,阴山卫兵临渭水,背靠渭北,威压渭南,和黄明辽的神武卫一南一北,整个长安都是掌中之物。

    但薛仁杲的出现,打乱了这个步骤。

    在原计划中,一直都是窦抗在豳州城挡住薛仁杲,而隋军取渭北。虽说窦抗未必能打得过对方,但毕竟手中有数万人马,守住城池,还是应该的。

    但现在的情况,着实让人措手不及啊。

    对于黄明征来说,薛仁杲这突然加入战场的数万人,是一个极大地不可控因素,若是在与唐军决战之时,突然露出獠牙,对于隋军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

    所以现在该怎么办,他有些犹豫。

    李神通就在眼前,只要攻灭李神通,整个关中的大局,便定了一多半了,黄明征实在不愿意放弃。

    可是薛仁杲,也是一个大问题啊。

    这时陈文约言道:“总管,现在正是关键时候,最好不要和西秦交战,省得将薛仁杲逼到李渊那边。”

    黄明征摇摇头道:“这可不是我想不想交战的问题,我当然不想节外生枝,可薛仁杲就在眼前,谁能左右他的想法。”

    现在是隋军占领关中的关键时候,薛仁杲也不傻,一直对关中虎视眈眈的薛仁杲,能够放任隋军按部就班的占领关中?

    怕是他非得插一脚不可了。

    “可围歼李神通部事关到整个全局,渭北大决战就要打响,缺了我军,战况难料。不如命李正宝坚守云阳,挡住薛仁杲,待我军歼灭李神通之后,再回师御敌。

    李正宝有坚城可依,又有数千人马。西秦主力尽是骑兵,必不能克城。”

    黄明征摆摆手道:“定之,你可是傻了。云阳城不是固阳塞、高阙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一片坦途的关中,薛仁杲可以随意纵横,根本不必顿足于一关、一城之下。

    咱们南下泾阳,身后是渭北一大片空档,到时候薛仁杲杀入我军背后,我军就被西秦军和唐军给反包围了。

    而且渭北八县,我军已取其五,尽是关中最膏腴之地。薛仁杲是个什么人,你应当清楚。放他们进渭北,整个渭北的百姓,怕是要遭难了。”

    陈文约这时说道:“之前李渊入关中,民心尽在李渊一身。虽之后有征兵之事,关中百姓,心向李渊的,还是大有人在。让他们见识见识西秦的铁骑,这群人就会知道,谁才是真心待他们好。”

    陈文约话没说完,便被黄明征打断。

    “定之不要说了,没有什么关中之民,李渊之民的说法,都是我家兄长的子民。这么多年,丰州军从来都是守护百姓,没有坐视贼人害民的。

    我意已绝,咱们兵发云阳,我也看看这个薛家的大少爷,到底是个什么货色。”

    虽然薛仁杲的名字在关中、关西能止小儿啼,可在黄明征看来,仍不过是一个小儿。

    黄明征率主力西进,又命人率军三千,向南支援高陵城。

    高陵城是云阳——渭南(今陕西省渭南市)、三原——新丰、泾阳——万年三条轴线的的交汇处,位置重要,是黄明征接下来再次南下的重要通道,乃黄明征这次必须守住之地。

    但出人意料,原本负责攻取高陵、万年两县的王虎臣回报,有唐军主力已进驻二县,正准备渡河。

    黄明征很是吃惊,泾阳、高陵、万年已连成一片,那麻烦大了。

    犹豫了几乎不到一分钟,黄明征便决定,仍然回击薛仁杲。

    李渊是猛虎,薛仁杲是恶狼,虎吃人一个,狼吞羊一群。

    黄明征只得一面留下王虎臣,看住二县,一面分别派人向南、向东,将二县情况通报给黄明辽、张文远二人。

    而黄明征则率阴山卫主力,去迎击薛仁杲。

第八十二章 柿子捡硬的捏

    渭北纷乱不断,渭南也不安稳。
    黄明辽进入关中,一共带了两万七千人马,先分兵白伏愿三千于陇州,后分兵梁硕七千于陈仓。到了长安城下,满打满算,一万五六千人,兵力最为捉襟见肘。
    此时尉迟恭屯兵新丰,以挡东面的援军,而黄明辽率主力围城。
    等到得知杨屯率折威军主力向西,逼近新丰,而姜宝谊也率军逼近渭水之后,黄明辽索性不再管长安的事,直接向西,迎战唐军援兵。
    黄明辽很清楚,长安就是一块死地,不打也不会走。
    而且长安在,李渊才会来。
    至于城中的守军,不过万余,根本不敢出击。若是李渊在城中,尚不好说,至于留守诸人,更为关心的是长安的存亡,根本没有一战的勇气,他们赌不起。
    当然黄明辽也不担心真有人会杀出。
    对于神武卫这支骑兵为主力的部队来说,无论何时,野战都是比攻坚战更合适的战斗防守。
    长安城池深城坚,真打一场攻防战,十万大军也未必能破城。
    而战场一旦到了广阔的关中原野上,战争的主动权就完全落到神武卫的手中了。
    黄明辽向东和尉迟恭会师之后,面前便有了两支唐军要迎击。
    一支是从华阴赶来的折威军,一支是从下邽赶来的姜宝谊部。
    其中姜宝谊部先赶到的渭水对岸。
    黄明辽一直很重视渭水北岸李渊的动向,因此为了侦知渭北唐军的位置和动态,在渭水北岸布置了大批的斥候,这些人的行动半径甚至长达百里。
    姜宝谊七月二十六号出发,在二十八号上午便赶到了渭水北岸,准备渡河。
    对于隋军来说,两支救援部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隋军本身,同时对上两支唐军的情况下,隋军的实力并不占优。
    这时不少人建议,先北上攻击兵力较少的姜宝谊。待敌半渡之时痛击之,得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若是行动迅速,还能调头回击杨屯的折威军。
    但黄明辽思前想后,决定先打折威军。
    诸将对此有些不解,折威军的兵力与隋军相比也差不了多少,更是唐军精锐。一旦攻击不顺,双方陷入僵持,很可能会陷入苦战之中,同时放走了北面的姜宝谊部。
    但黄明辽却有自己的想法。
    姜宝谊部不过六千人,就是突破防线,进入长安,也只能是增加守城的兵力,但守军还是不会轻易出击,所以不影响战局。
    但若是折威军进入长安,就是整整一万三千余人,李孝基随时可以在不影响长安城防御的情况下,组成一支机动兵团,出没于神武卫的身后。
    搞不好,神武卫就要腹背受敌了。
    而且姜宝谊看似好打,但半渡而进,容易击溃,却很难歼灭,让姜宝谊给拖住了,甩都甩不掉。
    所以黄明辽宁可放姜宝谊进入长安,也非得一口气击破折威军不可。
    折威军,一支以北地郡兵和泾阳大营留守部队为核心建立的骑步军队,是关中十二军中唯一一支和晋阳起兵没什么关系的部队。
    关中十二军,参旗军、鼓旗军、井钺军、骑官军、苑游军、天纪军、天节军七军因为位置和将领的关系,都是以河东部队为骨干建立的。而玄戈军、平道军、招摇军、羽林军是以关中造反力量为骨干建立的。谷
    折威军倒是成了特立独行。
    杨屯是泾阳大营的鹰扬郎将,早年与李渊有旧,投奔李渊之后,得了个折威军统军将军的位置,但在李唐内部,因没有参加河东兵变和关中兵乱,地位并不高。
    自关中之战爆发,杨屯和折威军并不容易。
    折威军这支部队,因为忠诚度不够,所以从泾阳大营被打发到十二道中最不重要的宁州道镇守。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折威军作为宁州守军,又因为位置原因,反而完美地避开了左面的泾州战场和右面的同官战场以及南面的豳州战场。
    但这并不完全是件好事。
    整个关中四面受敌,使得兵力严重不足的李渊,将折威军当作一块砖,哪里用来哪里搬。
    从浅水原之战后,折威军先是奉命南下豳州,李渊出兵同州之后,又奉命赶往华阴前线。
    从豳州到华阴,整整近五百里的距离。从七月十四日开始,杨屯率领折威军一万三千名将士,走了整整十日,才终于赶到了华阴。
    可还没有喘口气,李渊又传来命令,命杨屯率折威军西进救援长安。
    杨屯不敢耽搁,立刻率军西返。
    从华阴到新丰县城,又是一百八十里的距离。折威军昼夜兼程,几乎是跑断了腿。
    长安危急,杨屯为了赶路,几乎是不要命的狂奔。
    三军将士,疲惫不堪,折威军中,满是怨言。很多人直言,就是战死,也不愿活活累死。
    整个折威军心,已经乱了。
    二十八日傍晚,折威军急行军两日之后,到达零口,新丰县城已经在望了。
    零口南依秦岭北麓的黄土台塬,北临广袤平坦的渭河平原,西面是戏水,东面便是渭南县城。从这里开始向西,整个关中平原渭河以南部分,开始豁然开阔起来。
    傍晚之后,大军停驻。
    就着斑驳的篝火和撩人的夜色,整个天地间,显得一片的静谧。
    杨屯望着这天地,突然有一丝的迷茫。
    他是李渊的朋友,但不是李渊的心腹。
    当初投靠李渊,不过是大势所趋的结果。李渊杀入关中之后,整个关中之人都投奔李渊,他一个小小的鹰扬郎将,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呢?
    但细细想来,这条路,走的到底对不对,杨屯不知道。
    直到今日,龙门丢了,蒲津关丢了,原州丢了,泾州丢了,永丰仓危急,同州危急,渭北危急,长安危急······这偌大的关中,哪还有一处安稳之地?
    远望新丰,层层叠叠的树木隐隐绰绰,也看不清楚。
    对面的黄明辽,那是从丰州杀到草原,从河东杀到西域的狠人,这一战,可能胜吗?
    杨屯不知道。
    当然杨屯所不知道的,除了胜负难料,还有在宁静的黄土台塬上,还有人在等着他们。

第八十三章 零口之战

    其实黄明辽本计划将主战场设置到渭南城附近。
    渭南县类似一个梭子,两头窄,中间宽,黄明辽陈兵零口,堵住西面,再命骑兵从南面山区绕到渭南县东面,扎上口子,到时候杨屯就别想逃了。
    但黄明辽没想到杨屯来的这么快,所以仓促之间,只得将战场放在了零口。
    入夜之后,到了三更左右,眼看整个唐军大营已经完全陷入了熟睡之中,黄土台塬上潜伏的隋军,便向屯营的折威军,发起攻击。
    神武卫的士兵,最擅长的便是野战、夜战,当初在西域,纵横数千里,来回穿插包围,可比现在困难的多。
    隋军伏兵分三个方向出击,打头,击尾,掐腰,真奔折威军的要害。
    其实潜伏之兵,不过四千人,但这四千人从暗夜里杀出,又声势浩大,宛如千军万马一般。
    折威军这些日子,连续转进,疲惫不堪,到了夜里,众人正酣然入睡。
    因此被喊杀声惊醒的折威军士兵,立刻就慌了神。
    这声音震天,让人只觉得四面八方都是隋军。
    人刚睡醒之时,本就脑子混乱。大批的士兵面对敌袭,更是头脑发晕,不辨是非敌我,只想着四面逃命去了。
    整个营中,立刻乱作一团,到处都是人拥人,人挤人,宛如乱麻。
    杨屯并没睡。
    虽然已到深夜,但杨屯忧心战事,根本睡不着。此时他正和衣靠在榻上闭目养神,便突然听到外面的乱声。
    杨屯立刻惊醒,一个骨碌爬了起来,提着刀便冲出大帐。此时隋军尚未入营,而营中已经开始生乱。而很快隋军杀入营中,四面放火、屠戮,营中唐军更是乱作一团。
    看到这景象,杨屯的心沉入谷底,宛如冰水浇筑一般。
    不是折威军无能,而是折威军已经心乱了。
    这时有亲兵来到杨屯身边护卫,杨屯立刻命令亲兵,分向四个方向,整肃军队,凡溃乱之人,立斩无赦。
    黄明辽虽强,但他杨屯也不是无能之辈。
    杨屯命人在中军高高举起自己的大纛,来回的摇晃,更是命人大声高呼,使各部在大纛下集合。
    有带头逃跑的,但很快为杨屯亲兵杀散。
    而杨屯就立在旗下,很快也吸引了不少乱兵的靠近。
    此时的杨屯很清楚,三军已经乱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各自的战斗单位早就崩溃,以这样的情况去迎击隋军,根本不可能得胜。
    而杨屯的想法也很大胆,他要战场整编军队。
    于是杨屯命令凡靠近旗帜之兵,也不管这些人官职如何,是下面哪一都一伙的,都是直接以十人为一伙,然后组织好了,便分向四面敌人。
    每组成十伙,便从靠近的将领中选一人统领。
    各部以百人为一个战斗单位,迎击隋军。
    如此,便不停地有人靠近将旗,然后被杨屯整理成新的队伍,转身去迎敌。
    杨屯几乎是用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将已经崩溃的折威军,重新整理成一支部队,并恢复其战斗力。
    不得不承认,杨屯是有本事的。
    隋军伏兵出击,黄明辽也率领部队向东,和伏兵一起夹击唐军。
    万余隋军,从两个方向而来,如摧枯拉朽一般,横扫一切。尽管杨屯勉力维持,但还是无法坚守。谷
    隋军在营中四面纵火,火势顺着营帐,直扑中军,将各处的折威军给隔开。
    虽然杨屯已经尽力整理了部队,但仍有大批的军队四散。
    战场混乱,营中如一片火海。
    面对隋军重重围困堵截,杨屯虽然知道,此时宜坚守而不宜出击,但他也明白,此时大营已经没法守了,勉强困守,只有覆灭的下场。
    所以杨屯决定,拼着伤亡惨重,也要往渭南城突围。
    零口离着渭南城,不过十几里地,只要逃入城中,隋军大队的骑兵,便无法对他们构成威胁了。
    于是杨屯将三军以大纛为中心,向外形成数重的矛阵,然后依托阵型往东撤。
    虽然撤的不快,但依托阵型,部队伤亡反而不大。
    而且因为营中混乱不堪,各处奋战的士兵也摸不到头绪,只得各自为战,或是逃命,宛如一盘散沙。但离开大营这片火海,杨屯的大纛更加鲜明。
    于是折威军的乱兵,在大纛的指引下,逐渐汇聚到一起。
    而相反,隋军骑兵因为有营帐阻挡,反而有些影响速度。
    当然整体上,仍是隋军压着折威军打。
    不过折威军也算是有韧性,面对隋军骑兵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竟然始终没有崩溃,反而韧劲十足。
    这支军队开始缓过来了。
    十余里的距离,隋军骑兵连续发动了五次冲锋,最终还是没有留下杨屯。而且最后一次,杨屯还有余力组织反击,以强弩布阵,杀伤不少隋军。
    最后,且战且退的杨屯率领四千余人,逃入渭南城中。
    虽然折威军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数量,但撤入城中,便意味着防御的能力大大增加。
    隋军多以骑兵为主,可没有那么大的本事,攻打一个有四千人的坚城。
    此时黄明辽来到渭南城下,望着巍峨的城池,不住地皱眉。这一次麻烦大了,原本一场十拿九稳的战役,谁曾想敌军这么有韧劲,让神武卫偏偏做成了一锅夹生饭。
    神武卫虽然战力惊人,但连续奔波数月,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已经跟不上黄明辽的指挥棒了。
    现在这折威军四千余人屯兵渭南,不管打与不打,都是麻烦啊。
    攻城是不可能的,哪有那个时间。
    部将建议黄明辽派人劝降杨屯,至少也得稳住杨屯。黄明辽没有办法,也只得同意。
    这时从渭北方向来的斥候也赶到营中,向黄明辽汇报姜宝谊部正准备渡河。
    黄明辽忍不住握紧了拳头。
    屋漏偏逢连夜雨。
    既然已经击败杨屯,虽然这边的仗还没有结束,但也必须分兵去拦截姜宝谊,争取战果最大化。
    只是三军战了一夜,满是疲乏,铁打的人也熬不住。
    而黄明辽更是数日未眠,眼中满是血丝。
    “熬过这一仗,开府库,封赏三军。”
    黄明辽连夜直率万人北上,去迎击姜宝谊。而为防止杨屯逃走,又命领尉迟恭率五千人马,收拾战场,看住渭南城。

第八十四章 良禽择木而栖

    杨屯在零口兵败,狼狈逃入渭南城。
    这一战败的,他是灰头土脸,全军三亭折了两亭,底裤都丢干净了。若不是战场离着渭南城近,他非得全军覆没。
    这四千残兵,困守渭南城,虽说是膈应黄明辽,但折威军也算是彻底失去了进击之力。
    兵困孤城,前路未卜,这滋味,真是百味杂陈啊。
    而且折威军本来是救援旁人的,现在困在渭南城中,又能指望何人来救援他们。
    杨屯正思索出头之路,这时折威军的监军监察御史袁朗前路求见杨屯。
    袁朗出身陈郡袁氏,是南陈左仆射袁枢之子。袁朗初仕南朝,起家秘书郎,迁太子冼马、德教殿学士。南陈亡国后,袁朗入仕隋朝,授仪曹郎。
    这袁朗已有五十岁,年老体衰,可乱军之中,驰奔十多里,他竟然没丧,也是一件奇事。
    袁朗因为滞留长安,不得已投了李渊,但他一江南人,还真看不上李渊。
    今日杨屯兵败,他见杨屯忧心忡忡,长吁短叹,便知杨屯恐生出一些旁的心思,至少也是对前途担忧。
    袁朗便有心劝杨屯投降隋军。
    袁朗虽然官职不高,但算是杨广身边的词臣,曾几次跟着杨广出巡,与卫公黄明远相识,甚至关系还不错。
    卫公豪杰,可不是李渊小儿可比的。
    于是袁朗见到杨屯道:“杨将军,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也。敢问将军,当今天下,卫公和唐王,疏为英雄?”
    杨屯一愣。
    “先生何出此言?”
    袁朗虽然只是个监察御史,级别跟杨屯差了十万八千里。但人家是监军,又是名士,所以杨屯对袁朗很是尊敬,开口闭口都是“先生”。
    袁朗言道:“不过是个问题,杨将军随意说说便是。”
    杨屯思虑片刻,这才说道:“当今天下,唐王与卫公,俱是英雄。”
    虽是卫公黄明远是敌人,但杨屯也不好抹黑对方。
    黄明远以一介武夫,灭五国,获七君,封狼居胥,出将入相,成为武将之极点,虽白起王翦、李牧韩信、卫青霍去病也未必能比,是所有武将膜拜的对象。
    要说黄明远不是英雄,杨屯自己心里都过意不去。
    袁朗早就料到杨屯会这么说,便故意又问道:“那老夫再问杨将军,若卫公和唐王二人之间,要选出一个更为英雄之人,那杨将军会选谁?”
    这话问的,杨屯更是语塞。
    虽说李渊起兵河东,兵进关中;虽说李渊得关陇世家之助,声势大阵;虽说李渊是他的主子,可杨屯真不是个溜须拍马、巧舌如簧、没脸没皮的人啊。谷
    拿唐王去和卫公比,拿什么去比。
    袁朗仿佛早就看穿了杨屯一般,眼见杨屯有迟疑,立刻便说道:“杨将军心想的应该是卫公吧!”
    杨屯此时如踩了尾巴一般,立刻说道:“不是,当然不是,是······是······”
    杨屯急切的反驳,可仿佛被掐住了脖子一般,说不出话来。
    曾几何时,卫公黄明远是天下男儿的偶像啊。杨屯实在是不能、也不敢去侮辱对方。
    袁朗一摆手说道:“杨将军不必说了,将军的心思,老夫都明白。只是我有一言劝将军,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将军之才能,从万军之中,尚突围而出,保全三军,便知乃是绝对的良臣。可是唐王之能,汝怕是也知之,素来软弱,又优柔寡断,世人讥讽其‘婆婆面’,现虽为一国之主,却也受关陇各家的挟制,其与卫公相比,谁是良主,不言自明。
    将军乃隋将出身,既不是唐王家将,又未受唐王厚恩,不过是因缘际会,才投入唐王门下。
    今君择臣,臣亦择君。将军何不弃燕雀而就鸿鹄,改投卫公门下,做一个隋将,也不辜负将军这一身的本事。”
    杨屯默然不语,良久才说道:“我本一鹰扬郎将,唐王不以我卑鄙,委以重任,方得领军万人。今唐王势微,我安敢弃之,如此行事,岂非不义。”
    袁朗乃言道:“杨将军,须知义有大小之分。若是非义,也是唐王先非义的。唐王身为隋臣,手受国恩,文帝献后亲养之,大业天子更是对其委以重任,可唐王却犯上作乱,阴谋篡位,本就是违背道义之事。杨将军拘泥于个人恩义,此乃小义,要知道将军一身才华,就是没有唐王,也会遭到重用。而反正归隋,为国平乱,此乃大义,是为关中百姓,天下万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将军当弃小义而就大义,方能始终。”
    杨屯满是犹豫,最后言自己要考虑考虑。
    到最后,终究还是理智大过了情感。到了这个地步,再待在李唐阵营之中,怕是就要覆亡了。
    终究卫公是儿时之偶像,杨屯也不相信唐王可以打败卫公。
    于是杨屯命令袁朗秘密前往隋军营中,商量投降之事,而他本人则在军中,清洗李渊的钉子。
    幸好这支部队,都是原来的隋军改编的,李渊也没来得及掺杂人手,所以军中大部分人都愿意归隋。
    而尉迟恭今日打造了一日的攻城器械,准备明日试探着向渭南城发起两轮攻击,看看能不能趁乱破城。
    所以袁朗的请降,实在让他赶到惊愕。
    不过尉迟恭并没有拒绝,他相信,请降之事,自当初史万宝事后,往后不会是个例。
    当然尉迟恭也做了折威军是诈降的准备,他并没有前去接收城池,而是让杨屯带着人从城中出来,还规定必须是明日一早。
    七月三十日,李渊从洛水突围的前一日,杨屯率领四千残兵打开了渭南城,向隋军投降。
    杨屯的投降,开了李唐成建制军队投降的先例。
    虽然此事出人意料,但可以相信的是,杨屯的投降,不会是个例,更不会是最后一个。随着李家这艘大船一点一点的沉入水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这条船上跳出来。
    沉底的,最后只会是李家和那些死忠于李家的人。
    注:灭五国为:步迦可汗的大突厥,东突厥,吐谷浑,高句丽,高建武的后高句丽,七君为东突厥都蓝可汗,大突厥步迦可汗,东突厥始毕可汗,吐谷浑慕容伏允,高句丽王高元,后高句丽王高建武,废汉王杨谅。其余的酋长、族长,包括势力最大的同罗部都算不上号。

第八十五章 长安之变(一)

    自七月二十四日,隋军兵临长安之后,长安小朝廷做了很多,但好像又什么都没做。
    当隋军兵临城下的那一刻起,即使没有攻城,这个长安小朝廷的威望和可信度,便已经降到了冰点,无可挽回了。
    在生存与毁灭面前,人心散了。
    申国公府。
    李渊入主关中之后,为了收拢人心,便恢复了很多被杨广罢黜的关陇世家贵族的爵位,这申国公李蔚也是其中之一。
    申国公便是开隋第一权臣李穆的爵位,李穆嫡子早逝,死后传给孙子李筠。而李筠为叔叔李浑所害后,这爵位便落到李浑手中。大业三年,杨广更改官制,申国公的爵位被黜落,直到大业六年,李浑才被改封为郕公。大业八年,李浑牵扯到弑君谋反一案被处死,这爵位也便没了传承。
    李穆虽不是关陇集团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之一,但地位却不逊于关陇任何人。李穆战功高,官职高,再加上活得长,直到隋朝立国,已经成了文臣武将的第一人。
    在杨坚代周的过程中,李穆发挥了重大作用。可以说李穆不仅仅是杨坚的臣子,还是他的造反合伙人。
    隋朝代周,实际上也算是杨坚、李穆、韦孝宽这些关陇集团里的汉人对鲜卑人的反击,关陇集团的主导权从此由胡转汉。
    隋朝开国之后,李穆官封太师,赞拜不名,子孙中即便尚在襁褓的,也都拜为仪同,一家中手执象笏做官的子弟有一百多人。
    而李穆死后,杨坚、杨广父子两代天子,更是以祭祀帝王的太牢之礼祭奠李穆,可见其地位。
    关陇勋贵诸家,在隋文帝之时,最显赫的便为李穆、于翼、独孤信、窦荣定四家,而李穆家族,排在榜首。可以说关陇家族,就没有哪家不和李家有牵扯的。
    虽说之后家主李浑为杨广所杀,李氏家族元气大伤。
    但李渊进入关中之后,为了获取申公府这一脉势力的支持,立刻给李浑、李敏平反,将诬陷忠良的帽子扣在了杨广的头上。
    同时还恢复申国公这个爵位,以传李穆遗泽。
    不过李浑全家俱被杀,李善衡、李敏等李家人俱亡,李渊翻来覆去的查找,终于将整个大礼包落到了李蔚的头上。
    当初李筠为李浑害死,在黄明远的帮助下,李蔚得以继承申国公府的家产,还和李浑对换了爵位。
    黄明远又建议李蔚将家产大部捐给天子,以求天子庇佑。
    李蔚虽然得了家产,但年纪尚幼,面对李浑,根本守不住这个家业。
    于是李蔚从之,乃献家产于杨广,终于讨得天子的欢心,被杨广赏了一个检校利州刺史的官职。
    后来官职改革,李蔚安武郡公的爵位也没了,天子便封了他一个上宜(今陕西省在永寿县监军镇西10公里)令。
    再之后李浑谋反,杨广大肆屠杀李家人。李蔚因为跟李浑的关系不睦,倒是没有受到牵连。
    谁都知道李浑跟李筠的死脱不得关系,李蔚、李浑两家的关系比仇人还恶劣。
    李蔚当了九年的上宜令,直到成了新的申国公。
    李蔚成了申国公之后被任命为礼部侍郎。事实上若不是李蔚年级太小,影响力也不足,李渊给他的官职更高。虽然实际上李蔚也没什么权利,但李渊需要用李蔚来收拢人心。谷
    申国公府虽败落,但当初的关系却还犹在,能发挥的力量远超想象。
    李蔚一跃成了新的朝廷重臣,虽然只是一个泥胎土坯,一个充样子的吉祥物,但也是地位极高的泥胎土坯、吉祥物。
    不过李蔚并不感激李渊,虽然李渊改变了他的命运。
    李筠早丧,李蔚的母家侯莫陈氏也早已没落。李蔚由其母侯莫陈氏抚养长大,当初李筠死时,李蔚犹记得关陇众人为了讨好李浑而落井下石的丑态,因此他对关陇、对李家并没有多深的感情。
    或许等他年长之后,为了利益,会选择彻底融入关陇之中,但现在的李蔚,尚未失去那一份血气。
    所以一个申国公的位置,并不能使得李蔚甘心为李渊买命。
    其次李蔚并不看好李渊。
    李唐内部矛盾重重,外面又强敌环绕,若无外力强援,很难成功。实际上历史上的李唐,前几年一直依靠突厥才得以破局。
    李渊就是一个汉奸,跟石敬瑭一样借胡兵而造反,只是后来洗白了而已。
    实际上从李渊开始,若论卖国,李家人不比历史上的石敬瑭、赵构、慈禧差,割地、赔款,甚至是卖百姓,他们一样没少干。
    而与大多数关陇世家讨厌卫公黄明远相反,李蔚更看好卫公黄明远。
    黄明远麾下尽是百战之师,又有赫赫威名,其对政局的把控,非李渊可比。
    而且当初李筠身死,关陇世家尽是落井下石。唯有黄明远帮着李筠洗清冤屈,还帮着李蔚将李筠妥善安置。
    所以李蔚是心向卫公黄明远的。
    原本这只是个倾向,李蔚本身还是李唐的官。但没想到的是,李唐和大隋的决战来的这么快,而且李唐落败的这么快,这么惨。
    这立刻就使得李蔚的心动了起来。
    尤其是浅水原之战和龙门之战的落败,更让李蔚看出,李家要覆亡了。
    实际上整个关中历史上,只要没有守住关中四隘,让战场进入关中腹地的,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守住关中。
    所以李蔚想尽快从李家这条破船之上脱身,借着昔日的香火情去投奔卫公黄明远。
    但李蔚终究和黄明远已经有十年没有接触了,双方的关系,早就生疏无比了。贸然投奔黄明远,很可能给个三瓜两枣的就给打发了,与李蔚的要求远远不符。
    李蔚这些日子做礼部侍郎,虽然没什么实权,但是第一次享受到世家大族的尊重,那种感觉,让人迷恋。
    所以李蔚准备立得大功来换取尊位。
    刚开始李蔚也没想好怎么做,给隋军送情报,给隋军引路,给隋军送粮食······但这尽是一些小恩小惠,没多大意义。
    李蔚思索再三,思前想后,终于决定,为了以后在卫公黄明远那里的地位,他就把长安城送给隋军。

第八十六章 长安之变(二)

    虽说关中是关陇世家的大本营,但长安城内,反对李渊、心向黄明远的并不在少数。
    说白了,李渊的得位不正,不得人心。
    李渊的祖父李虎虽然是关陇八柱国之一,但其父李昞早死,家里最大的长辈李璋又因图谋杨坚被杀,李家实际上已呈没落的趋势。
    要不是独孤皇后是李渊的亲姨母,杨坚保了李渊的爵位,他早不知成什么样子了。
    而且李渊这个人,说是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无论贵贱之人都得其欢心。但在上层人物眼中,就是一个性格懦弱、犹豫寡断之人,连杨广都开他玩笑说他是“阿婆面”。
    再加上头两年,李渊为了活命,不停地献媚杨广,选取珍兽名马献给杨广以讨其欢心,还把外甥女都献给杨广为妃嫔,更是为人所不耻。
    所以关陇家族很多人内心是看不起李渊的。
    只是到最后大家都没有兵权,而李渊有兵权,要推翻杨家,众人不得不用李渊。
    但反对李渊的,也不是没有。
    历史上李唐如日中天的时候,尚且有独孤怀恩、李仲文、李孝常等人要造反,更何况是现在江河日下的局面中。
    李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实际上自李蔚到了长安之后,便和一些不是对李渊很满意的人结成了一个小团体。主要便是右监门府郎将长孙安业、护军刘德裕、贺娄子干之子贺娄善积、东阁祭酒韦元整、左卫长史蔡恽、骠骑将军元律、刘政会之弟兵部郎中刘文赞、鄠县丞李延等人。
    关陇之人,似乎天生喜好抱团,结交小团体,就连造反也是如此。隋唐时期关陇的造反案子,都是几个人一撺掇就决定的,甚至有些都不过脑子,当然大多也不成功。
    不是所有天子都是杨广那样的疯子。
    当然李蔚也不是那种脑袋发热,一拍脑袋就干的武夫。
    李蔚知道自己手中没有兵权,这就导致要想拿下长安城,必须得依靠旁人。
    但是李蔚没有盲目的找寻同伴,虽然参加的小团体不少,性情相合的也不少,但造反毕竟是造反,出了差错是要杀脑袋的。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几事不密则害成。
    李蔚一直记着当初父亲要改革李家却身死的教训,所以要造反也得找几个可靠之人相助。
    经过不断地挑选,李蔚终于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那便是右监门郎将长孙安业。
    长孙家五房,几乎每家都和李家关系密切,其中四房的长孙顺德就是李渊麾下大将。
    历史上李世民娶了没爹的长孙观音婢便是如此体现。
    二房的大家长长孙敞,也就是长孙安业的四叔,原本是长安的左卫郎将,正儿八经的大隋留守官员。李渊入关之后,他便率子弟迎见于新丰县,跟着李渊平定长安,因功授将作少监。
    可以说长孙家是李渊的死忠。
    长孙安业也担任右监门府郎将这种重职,但李蔚却暗暗感受到长孙安业的不满来。
    李蔚刚开始还不解,长孙家这种李渊上位的得利者,如何还不满李渊,后来他才弄明白,长孙家是得的少了。
    长孙家族,从祖先长孙嵩开始为王,算是北魏皇族的一支。到长孙安业的伯父长孙炽一代,尚担任民部尚书这种高官。谷
    这样的家族,其底蕴远不是李虎这个亲爹是谁都不知道的家族可比的。
    现在长孙家族虽然重新搭上李家的路子,但已经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
    毕竟这个时空里,李世民可没有娶一个姓长孙的妻子。
    而与之相反的是,卫公黄明远与长孙家交好,双方的关系并不亚于与李家的关系。而且卫公黄明远的长子娶了长孙安业的妹妹,若是黄明远成了新天子,观音婢妥妥的就是未来的太子妃、皇后。
    长孙家也将获得重起的机会。
    君不见,当初独孤信因谋反而被处死,整个独孤家都要灭门了,独孤家更是没几个可用之才。可出了一个文献皇后,独孤家就成了关陇世家的领头羊了。
    所以长孙安业便有心投奔卫公,重走独孤家这条路。就算达不到独孤家的高度,至少也能做个外戚之家。
    李蔚和长孙安业,属于郎有情、妾有意的那种,所以二人很快打的火热。
    彼此作为志同道合的战友,一同为掘开李唐的坟墓而奋斗。
    长孙安业虽然是右监门郎将,但其实手底下不过百十人。
    李渊这个人,在封官之上,简直没有底线。
    凡是李渊亲自封官的,不论原来品级如何,皆是五品以上官。有人劝李渊官位不要给得太滥,李渊便言道:“隋朝的君主就是舍不得论功奖赏,以致失去民心。我们怎么可以效法他呢?用官位来收揽民心,不是比用兵更好吗?”
    矫枉过正,说得就是李渊。
    所以长孙安业看着官位不低,但实际上没什么权利。
    以二人的实力,想起事实在是太难了。百十来号人,怎么可能抵得过城中的上万人马呢。
    二人又不敢贸然拉拢别人,只得暗暗寻找志同道合之人。
    长孙安业这人,很快便把主意打到了亲叔叔长孙敞身上。
    长孙晟属于长孙家的第二房,而长孙晟这一支,在没出长孙观音婢和长孙无忌这一后一相之前,地位实在不怎么样。长孙晟虽然名气不小,充其量也就是个三品官,连隋初烂大街的公爵都没有。
    所以长孙安业想调动长孙家的力量,尤其是第二房的力量,还非得依靠其三叔长孙敞。
    长孙晟四兄弟,前三个都死了,只剩下长孙敞,所以这一房由长孙敞当家。
    长孙敞官拜将作少监,这个职位倒还没什么特别的,他还有个兼职,或者说差遣,就是李幼良的副将。
    李渊出征同州之后,留守长安的兵马,满打满算不过一万六千余人,还一分为三。
    一部为李孝基的蓝田兵,约八千人。一部为李幼良的禁军,约五千人。还有一部是赵慈景的城防军,约三千人。
    三部合为守军。
    长孙敞本不是元从出身,但长孙家尤其是第二房一直在关陇受排挤,正是李渊拉拢的对象,所以长孙敞才被委以重任。
    作为李幼良的副将,长孙敞权利不容小觑。

第八十七章 长安之变(三)

    七月二十四日,隋军兵临城下,打破了长安小朝廷御敌于关中之外的谎言,也使得掩盖于真想之中的矛盾,逐渐激烈起来。
    李蔚和长孙安业眼看李唐兵败在即,长安陷落只在眼前,知道二人再不动手,就没有机会了。尤其是李蔚,他还不像长孙安业有个显贵的妹妹,以后有的是立功的机会,若没有破长安之功,他凭什么在新王朝奠定自己的地位。
    于是当夜,李蔚便和长孙安业商量,与长孙敞摊牌。实在不行,逼也得逼着长孙敞倒戈。
    这摊牌之事由长孙安业负责。
    长孙安业来见长孙敞,二人刚开始闲聊,聊着聊着,长孙安业便突然说道:“叔父以为李渊还能撑几日?”
    长孙敞大惊,看着侄子,有些生气地说道:“你胡说八道些什么,这也是你该说的?”
    长孙敞并不是很喜欢长孙安业,总觉得自己这个侄子连兄长十分之一的本事都没有学得,反而野心勃勃,心思又狠辣,乃是毁家之人。因此眼看长孙安业口出祸言,长孙敞立刻出言斥责。
    长孙安业并不因叔父的变脸而吓住,反而说道:“叔父,今时今日,不管叔父愿不愿意承认,整个长安的人都清楚,李渊的败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卫公一统天下,乃是天命,不可阻挡。眼看李唐这艘船就要沉了,咱们长孙家这上上下下百十口子人,数百年基业,可不能跟李家一同沉下去。”
    这时长孙敞没再跟之前一般生怒,而是正色说道:“你是怎么想的?”
    长孙安业乃说道:“叔父,小妹是卫公的儿媳,往后若是卫公成了天子,小妹就是太子妃,甚至是皇后。想想当初的独孤家,凭此,长孙家可安稳百年,立足新朝,岂不比留在李唐这条破船上,给李家殉葬强的多。”
    长孙敞不说话,而是又问道:“那你想做什么?”
    其实有些东西,长孙敞不是没想过。
    兄弟几人,长孙敞虽然名声、官职最不显,但其实心计最深。当初杨广为晋王时,他便是晋王心腹,被委以重任。杨广离开关中,无数人跟随南下,他却想办法留在了长安。而李渊入关中,他又审时度势,及时投奔李渊。
    可以说长孙敞就是一个识时务的人。
    之所以他没有投奔黄明远,而是选择李渊,是他清楚,黄明远有自己的一批人,还规模庞大。长孙家现在靠上去,未必会获得重用。而李渊这里,只要李渊想从窦抗、独孤怀恩这群人手中争权,只能用长孙家这些倾向李家的人。
    至于说有个长孙观音婢,长孙敞并不是很在意,长孙家,不是丰州一脉,不能在黄明远这里求太多。若是此事成了,当然是收获无限,但那是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
    最最重要的,长孙家的根基在关中,关中离黄明远太远,李渊太近。
    长孙安业并不清楚叔父的心思,一听叔父询问,便言道:“此事为我与申国公李蔚相联合的,再准备联络一批反对李渊的家族。对外联络城外的黄明辽,对内发动政变,打开城门,放隋军入城,如此将大事定矣。”
    长孙敞听得,忽然一拍桌子说道:“糊涂!凭你们几个人,就像发动兵变,真以为长安城是纸糊的吗?”
    长孙安业吓了一哆嗦,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连忙说道:“仅凭我们的力量,当然不成,但若是有叔父相助,自然便不相同。
    叔父是李幼良的副将,与李幼良关系又想好,只要叔父想办法扣押了李幼良,夺了其兵权,到时候打开城门,便不是难事了。”
    长孙敞听了,不由得冷笑,这个侄子,还真是异想天开啊。
    “李幼良麾下,尽是忠于李家的人,你以为仅仅拿下一个李幼良,便能成功,也太幼稚了。”
    长孙安业却是有些不服。
    “长安城中,不满李渊的本就不是少数。为了保命,更不知道会做什么。只要我们登高一呼,竖起旗帜,必然会引得群起而响应。到时候李家势力再强,还能和整个关中各家对抗。”
    长孙敞气的不由得摇摇头,这个侄子,屈活了三十多年,三兄的智慧与心计,他是一点没继承。
    “你以为你能代表长安各家。我跟你说,真要是到了登高一呼的时候,你所谓的那些不满李渊的人,能有十分之一跟随你就不错了。
    更何况你准备依靠这些人,本身就是个笑话。
    这些人都是些墙头草,精于算计,绝不会陪你冒这个险。就是真附和了你,给你壮壮声势,或许还行,但真要指望他们,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谁敢说不会有人拿长孙家去李渊那里换富贵。
    你所说的什么十拿九稳的办法,其实是拿整个长孙家去赌。”
    长孙安业楞在一旁,说不出话来。
    这时长孙敞站起来对长孙安业说道:“听说黄明辽在长安城下待了不过两三日便离开长安东去,应该是去迎击从潼关方向来的援军。”
    “可李建成不是被包围在永丰仓城了吗?”
    “万事没有绝对。”
    长孙敞说道:“你光想着黄明辽兵临城下,可若是黄明辽兵败,你们若在长安城起兵,就成了众矢之的,长孙家还能有好下场。”
    说完,长孙敞也不说话,独留下长孙安业一个人在堂上,满是呆滞的目光。
    长孙敞说得很对,但之后的事情,却一件又一件,令人应接不暇。
    先是新丰传来消息,折威军兵败零口。
    接着渭北又传来消息,李渊兵败洛水,李神通兵败华原,残存的几万人马都被挡在渭水,动弹不得,只剩下灭亡一条道。
    又有消息,窦抗从豳州城撤退,逃往扶风,已经是事实意义上的背叛李唐。
    一个又一个坏消息,如重磅炸弹一般,炸的整个长安城的百姓都头皮发麻,精神恍惚。
    这东南西北,尽是噩耗,所有人都明白,长安已经是一座孤城了。
    八月四日晚,长孙敞终于坐不住了,他决定去见李幼良。侄子或许很莽撞,但有一件事说得很对,没有功劳,凭什么在卫公那里有立身之本。

第八十八章 长安之变(四)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李虎有八个儿子,二十余个成人的孙子,这些人之间,性格、立场、能力更是各不相同。
    譬如李虎在北周为重臣,但长子李延伯却效忠北齐。
    三子李璋效忠北周,曾联合赵王宇文招,图谋杀死权臣杨坚,事败被杀。而李虎的孙子李安却早早的投靠丞相杨坚,挫败其叔父李璋与北周赵王宇文招谋害杨坚的计划。
    而到今日,整个李氏家族虽然因为李渊的造反而被纠合在一起,但相互之间,因亲疏远近、个人能力不同,相互的利益分配亦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勠力同心,相忍为国。
    李幼良,李渊六叔李祎的小儿子。李祎是兄弟之中,最不成器的,只有个上仪同三司的虚衔,连个掌事都没混上。不过他在生儿子这一点,比其他兄长都厉害。
    李祎有六子,在诸兄弟中排第一。
    李幼良作为最小的一个,没获得什么政治资源,却是养成了暴虐狠辣的性子。
    有人盗他的马,他便将盗马者虐杀,其狠辣的手段连李渊看来都不满,甚至动了家法,打了李幼良百十下。
    若没有李渊的造反,他其实也就是渐渐沦为泼皮无赖,过完一生。杨广可不会惯着他们这些关陇老人。
    但李渊造反后,面对强敌环绕,内忧外患,只得用宗族来对抗内外的敌人,而李幼良这种年富力壮的堂弟,自然也被委以重任。
    李幼良先是被封为长乐郡公,然后又担任西麟州刺史,右武卫将军等职务。李幼良由一无赖子初掌权,平日里引不逞百余人为左右,多侵暴市里,行旅苦之。到后来,更是发展到阴养死士,交通境外,引得李渊很是不满。
    李渊对李幼良不满,李幼良对李渊也不满。
    李幼良兄弟六人,现在活着的只有三人。老五李德良少有疾,也没被委任什么官职。而老三李叔良,封长平郡公,担任刑部侍郎,是李祎这一房的主事人。
    对于李神通、李孝基都被封为国公,委任要职,而李叔良兄弟则只是郡公,官职也远不如前者,李幼良一直不满。
    李家八房,大房李延伯脱离了李家,二房李真早死无后,实际上李家只有六房。而除了李渊,剩下的五房之中,五房的李贽和七房的李安、李哲均已经去世,剩下的李渊同辈只剩下李神通、李神符、李孝基、李叔良、李德良、李幼良三房六人。
    四房的李孝基和八房的李神通均受重用,独独闪过李叔良兄弟,能不让李幼良不满。
    他不看李孝基和李渊关系亲密,也不看李神通帮着李渊安定关中的功劳,独独认为是李渊在排挤他。
    实际上李渊忙的要死,哪有时间管这些事。而且李渊也不喜欢李幼良,自对其不敢完全放心。
    李幼良心中的怨怼,日渐增长。
    尤其是这一次,李孝基独掌长安大权,而他只能为副手,平时做什么决策,更是插不上嘴,更是让他不满。
    李孝基看不上无赖性子的李幼良,怕李幼良胡来,除了让李幼良守着他那一军,不敢给他丝毫参政的权利。
    李幼良这性子,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眼看李孝基如此对他,恨得更是牙痒痒,多次对李孝基不逊。看他的样子,恨不得给对方两刀才高兴。
    李幼良没什么好友,从前人看不上他,现在的人,除了一群浪荡无赖,也没人巴结他,他又懒得跟不喜欢的人混在一块。
    所以李幼良跟长孙敞关系不错,还真不容易。
    若论行军打仗,长孙敞不如长孙晟;治国理政,长孙敞不如长孙炽。
    但长孙敞就是擅长交际,投其所好,三教九流,无不交往。按照后世的评价标准来说,这孩子情商高,有社交牛逼症。
    虽然长孙敞亦不耻于李幼良,但那是长官,怎么也得打好关系。
    长孙敞来到李幼良府上,正见李幼良在鞭笞一个下人。
    这些日子,长安城内外交困,李幼良心情更是别提有多差,动辄便鞭笞下人,府上下人,不知道有多少被李幼良活活打死,因此众人畏李幼良如虎,想尽法子不出现在李幼良的眼前。
    李幼良见到长孙敞,也有些打累了,随手丢下鞭子,早有人上前递过毛巾,李幼良擦擦手,便陪着长孙敞走进正堂。
    “真她娘的晦气,都去捧李孝基的臭脚去了,也就只有休明(长孙敞字)能来看看我了。”
    “郡公言重了,是郡公看得上敞才是。”
    长孙家因为跟黄明远走的近,一直受关陇大族的排挤。后来投奔了李渊,就更为窦家、独孤家这些人反感了。
    狗腿子历来最不受人待见,包括敌人和想当狗腿子的人。
    二人坐好,便闲聊起来,有长孙敞的长袖善舞,二人聊得不亦乐乎。
    李幼良又让人摆好酒菜,二人边喝边玩边聊。
    酒过三巡,李幼良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道:“今日又休明陪伴,真是痛快,只是好时光不常在,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能有多少?”
    长孙敞不着痕迹地引着话题,就是想将李幼良带到时局上来,听得李幼良的话,便言道:“郡公放心,河北、西秦,不过癣疥之疾,用不了多久便可平定,来日,咱们自有大把好时光欢度。”
    “你真这么认为?”
    不待长孙敞回话,李幼良便一脸讥讽地说道:“他李叔德要真有那本事,也不会让人家打到长安城底下了。
    杨屯降了,窦抗跑了,李神通败了,连李叔德自己也败得个丢盔弃甲,哪还有明日。
    他李叔德有什么本事,他爹一个病秧子,他若不是有个好姨母,一个娃娃,凭什么继承唐国公的位置。他倒好,忘恩负义,谁都能反,他也有脸反。
    现在倒好,李家都让他带到绝路上了。
    这长安城一破,李家这么多人,谁能活着。
    他娘的李叔德过了一把权臣的瘾,我李家人让他坑惨了。”
    李幼良喝的有些醉醺醺的,一些平日里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尽脱口而出。他
    长孙敞见李幼良的样子,便说道:“其实有些事,也不见得真会如此。”

第八十九章 长安之变(五)

    李幼良马尿喝多了,不顾场合开始怒喷李渊,把多日的积怨尽吐个干净。他说得一副受害者的模样,全忘了当初李渊造反入关中时,他们李家人上蹿下跳的丑态。
    若没有李渊,他李幼良算个什么东西。
    李幼良是痛快了,而一旁的长孙敞也找到了离间二人关系的机会。
    李幼良头脑尚不是很清醒,听得长孙敞的话,便说道:“休明有什么高见?”
    虽如此问,但李幼良也没指望从长孙敞这里获得什么帮助。这局势,除非天降神兵,否则神仙都救不了。
    长孙敞便言道:“说起来唐王之败,是唐王的事,可未必能牵扯到郡公。”
    李幼良听得,哈哈大笑起来。
    “休明啊,你怎么如此幼稚?杨玄感造反,杨广可是将杨家一脉男丁尽数诛杀的。我和李叔德是一个大父,又在李叔德麾下为将,你觉得黄明远会饶过我们?”
    黄明远虽然是敌人,但李渊从来不直呼其名,李唐也多以卫公相称。
    而李幼良这人,心中实在没什么敬畏之心,提起黄明远也是直呼其名。不过李幼良说得倒是不错,旁人或许可能幸免,李氏家族,肯定是想都别想。
    反贼家族尽诛,这是以儆效尤,谁也不能说个不字。
    长孙敞听得,也笑道:“郡公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郡公知道楚汉相争时射阳侯、平皋侯、桃侯三人之事。”
    李幼良一浪荡子,说点风流韵事或许清楚,这古史典籍是一点不通。
    “什么知道不知道的,这三人是干什么的?”
    长孙敞乃言道:“当初楚汉相争,这三人便和郡公所处的境遇相同。”
    李幼良一愣,来了兴趣。
    “此事当真,休明快说说。”
    长孙敞接着说道:“昔日楚汉相争,刘邦、项羽争夺天下。项羽不敌刘邦,节节败退,势力四散,宗族崩乱,已成败亡之势。
    这射阳侯便是当初鸿门宴中的项伯,项羽的亲叔叔。
    项羽垓下兵败,汉军包围了西楚都城彭城,整个项氏宗族,面临着灭顶之灾。这时项伯审时度势,便率领彭城的项氏宗族,举城投降,没给汉军大肆屠杀的机会。而刘邦也为了收揽人心,便赦免了西楚项氏的诸位宗亲,将他们赐姓为刘氏,并册封项伯为列侯,封邑射阳县。九年后,项伯才病逝,寿终正寝。
    这平皋侯名项佗,是项羽堂兄的儿子,曾担任魏相、西楚柱国、砀郡长。他跟着项伯一起投降,最后被封为平皋侯,到他曾孙的时候,这爵位还传着呢。
    至于这桃侯,更是厉害。
    桃侯项襄,在定陶便投降刘邦,被封为列侯。他投降刘邦之后,整整活了三十五年。
    项襄故事不多,他儿子就厉害了。他的嫡子项舍,在汉景帝执政时期,曾先后担任太仆、御史大夫、丞相,爵位也是传到曾孙。
    项舍能当宰相,不就是刘家人记着项襄投降的功劳。
    至于其他项家子弟,投降刘邦之后,获得高位、爵位者,不计其数······”
    李幼良其实听不懂这么多的官职、人物,但大体意思还是明白的。项羽几个亲戚投降了刘邦,然后获得了重用。
    李幼良是凶残,却不是傻,他很快便反应过来长孙敞的意思。
    “休明,不对啊,你这是要让我做项伯啊。”
    长孙敞听了并没有惊慌失措,也是笑道:“郡公说笑了,敞怎么敢。昔日射阳侯三人之事,不过是个故事,敞也是博郡公一笑便是。
    今关中之地,安稳如山,楚汉旧事,尽是些笑谈。”
    李幼良此时也酒醒了,他琢磨着,别管长孙敞到底是什么用意,但这也是个路子啊。
    前面便说过,李幼良这个人,缺乏敬畏之心。他跟着流氓、浪荡子、游侠之人野惯了,其父和几个兄长又死得早,根本没人教导,所以这使得李幼良这个人,格外的自我、敏感又残暴、多疑,为达目的,不折手段,根本没什么大局意识、规则意识。
    此时的李幼良不是怒斥长孙敞,甚至装装样子,而是玩味地笑问道:“休明,我记得你三兄长孙季晟跟黄明远是儿女亲家吧,听说长孙季晟的女儿嫁的还是黄明远的嫡长子,往后黄明远父子做了皇帝,你们长孙家,怕不是要出一个皇后啊。
    你不想着提前走走关系,强似跟着李叔德担惊受怕啊。”
    长孙敞赶紧欠身道:“郡公言重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长孙家与卫公之事为私谊,侍奉唐王,此为公事,公私不可混为一谈。”
    “休明,何必诓骗与我,这可不是你啊,你放心,我不会告诉李叔德的。”
    李幼良一副了然的笑容,倒是让长孙敞不好再多说什么。
    这时李幼良突然又问道:“我与休明交情莫逆,知道休明不会害我的。眼下关中这个局势,树倒猢狲散,说不得就得自个顾自个了。到时候若真到了卫公那边,还得靠休明多照应着。”
    “郡公,实在是言重了。我与郡公,何谈彼此?”
    李幼良笑笑,也不多说。
    “休明,你实话告诉我,若我真是投奔了卫公,卫公会怎么处置我,怎么处置李家?”
    长孙敞一阵默然,好一会才说道:“既然郡公信任敞,敞也就跟郡公直言了。若长安城破,万事皆休。甚至长安一战打起来,就没有转圜的余地。须知,就是卫公想对李家网开一面,但毕竟远在河北,鞭长莫及。
    这关中的十多万军队,哪个不是卯足了劲,争立功勋。
    一个郡公的脑袋,无论如何,能换不小的功绩。到那个时候,郡公就是想投降,也没人让郡公投降了。
    乱军之中,死上个把人,就是卫公也没法怪罪吧。”
    李幼良听得,竟然有些后背发寒了。
    “除非,郡公像当初的项伯一样,在隋军攻城之前献城,不给隋军动手的机会。而卫公名声素来不错,郡公献城,卫公就是千金买马骨,也得给郡公重赏。”
    李幼良点点头。
    李幼良还想说什么在,这时有人前来禀报,荣国公李孝基来了。

第九十章 长安之变(六)

    李孝基是满脸怒容地闯进长乐郡公府的大堂的。眼看李幼良和长孙敞此时还在宴饮无度,他一怒之下,二话不说,竟然直接掀了二人的桌案。
    这李孝基能力不错,但性格上,没有在官场上经历过,却是有些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并无李渊那种长袖善舞的本事。
    不得不说,老李家的人,还真就李渊跟旁人不一样。其他人,包括李二,有一个算一个,张扬而自负,心高而气傲,好走极端的性格,深入到骨髓里。
    李幼良正听着长孙敞讲项伯的事,乍听到李孝基,还有些心虚。可是李孝基这般不管不顾的下了他的脸面,李幼良的那丝心虚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而对李孝基的愤怒和不满,却是涌上心头。
    李幼良猛地跳起来,指着李孝基咋呼道:“李孝基,你做什么?”
    虽然李孝基比他年纪大,官也大,但李幼良并不畏惧对方。这次怒起,更是对其直呼名讳起来。
    李孝基之父李璋自被杨坚杀死之后,这一房便受到禁锢,难以出仕。李孝基平日里也只是待在家中,无官无职,在家族更没什么威望,自然不会得到跟游侠为伍、无法无天的李幼良的尊重了。
    掀了李幼良的桌子,李孝基也有些后悔,这个堂弟,他还是极了解的。
    李幼良能力不大,但把脸面看得极重。
    不过眼看李幼良没什么悔改之意,李孝基那一丝后悔也随即消散,看向李幼良的脸上,只剩下愤怒和怒其不争。
    “李幼良,我今日下令,命你在昭阳门集合,和我一起前往各门查验防务,你为什么不去?”
    原来今日李孝基准备对各处城门的防务来个突击检查,便通知李幼良、赵慈景、武士彟三人,四人一起前往四面城墙,查验防务。谁知等到日晒三高,赵慈景、武士彟早到了,却始终不见李幼良到来。李孝基强忍着怒气,带着二人查完防务,自己便直奔李幼良府上,却见到李幼良在宴饮,能不愤怒,这才有了掀桌子的事情。
    听到李孝基的问话,李幼良才想起来这个命令。
    平日里李幼良对于李孝基的命令并不放在心上,昨夜喝了不少酒,今日早上起的晚,早就忘了。
    不过李幼良平日里就是无理争三分的主,对于李孝基的话,并不直接回答,而是高喊道:“李孝基,你莫要欺人太甚。你姓李,我亦姓李,都是唐王的堂弟,你打上门来,如此羞辱于我,真以为我李幼良是死人不成。”
    明明是李幼良的错,但李幼良胡搅蛮缠的本事,倒是一绝。他这话说的,倒像是李孝基没事找事了。
    李孝基听得李幼良的话也是一愣,没想到李幼良竟倒打一耙。
    不过这成功的激起李孝基的怒意,他一手指着对方说道:“李幼良,你也配说自己姓李,现在是什么时候。隋军兵临城下,长安城朝不保夕。此时长安城内外所有人为了守城之事都殚精竭虑,矢志同仇。而你身为唐王宗戚,国之大将,本应该为国、为家尽忠,却在这关键时候,通宵畅饮,嬉戏无度,置军国大事如儿戏。如此不堪之举,你对得起唐王,对得起李家?”
    李孝基指着李幼良的鼻子痛骂,让李幼良是又羞又恼。
    李孝基的话几乎是戳了李幼良的肺管子。李幼良从小听到最多的批评便是丢了祖宗的脸面。
    因此李幼良怒吼道:“你李孝基别拿鸡毛当令箭,我李幼良不是吓大的。我喝点酒鼓舞一下士气怎么了?你有本事,你去打退隋军啊,跟我嚷嚷什么。要不是你处置失措,道彦侄儿会死,隋军会打到长安城下?
    我看你就是看我不顺眼。你要真有本事,你你撤了我呀。”
    二人是剑拔弩张,就差拿起刀剑,厮杀一场了。
    李幼良就是一个混不吝的玩意,李孝基根本压制不住。
    至于撤职,这是不可能的。
    李渊临走之前,特意留了七个留守大臣负责守卫长安城。在军事上,也命李孝基、李幼良、赵慈景三人决定。一切就是为了分权与制衡,防止生乱。
    李幼良本身就是制衡李孝基的人,所以李孝基虽是长安的话事人,也撤不了李幼良的职务。
    当然李幼良知道这一点,所以才敢对着李孝基吹胡子瞪眼。要对面是李渊,他就是再浑,也不敢如此了。
    李孝基被噎得说不出话来,只得浑身颤抖地指着李幼良。
    “李幼良,我看你见了唐王,也是这么硬气。”
    说完李孝基便紧紧握着腰间的剑,愤怒的离开了。
    李孝基无暇处置对方,所以实在是不想看对方那张丑陋而又嚣张的面容。
    而只等李孝基离开,李幼良的气也没处撒,照着面前的桌案,狠狠一脚踢了过去,直踢到房外的院中。
    “他娘的,李孝基,你算个什么东西!”
    李幼良骂骂咧咧,气又不顺,只得拿东西撒气。至于周围的侍者,更是能有多远就躲多远,尽量让李幼良看不见,以防被李幼良迁怒。
    至于长孙敞,一直没说话,仿佛不存在一般。
    家不和,外人欺。今日之事,天助我也。
    直到李孝基离开,长孙敞这才说道:“郡公,今日疏为不智也。你与荣国公闹了这么一场,想荣国公回去之后,应该是给唐王去信,请求收回郡公的兵权了。”
    “他敢!”
    李幼良大声说道,但其实也没什么底气。
    “郡公,刀把子在荣国公手中,郡公能拦得住对方?想来郡公应该清楚,这个时候,荣国公担负长安守卫之责,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唐王一定不会驳了他的面子。”
    “那又如何,我不怕他!”
    李幼良的气还没顺过来。
    “郡公,唐王令一下,郡公以为手下禁军,会听郡公的,还是听荣国公的?没了兵权,郡公就如那砧板上的肉,只等任人宰割了。”
    李幼良此时也安静下来,久久不说话。
    过了一会,李幼良突然说道:“休明,你刚才说的,可是真的?我若是投了卫公,能得到什么?”

第九十一章 长安之变(七)

    李幼良这个人,身上或许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他有一条优点,不弱于人,那就是果决。因此当他决定投降卫公黄明远之后,立刻让长孙敞派人去和黄明辽联络,商议献城之事,也就是投降后的待遇问题。
    这种人办事,未必靠谱,可他不犹犹豫豫,却也能真正做出事来。
    与李幼良相反,长孙敞虽然鼓动了李幼良参与到造反之中,可并不敢太积极,唯恐让人知晓。而且他善于掩饰,在李幼良面前并没有显得很活跃,倒好像是被李幼良逼着这么做一般。
    不过私底下,长孙敞开始组织力量。
    当然长孙敞并没有胡乱拉拢人。
    长孙敞深知“君不密则失其臣,臣不密则失其身”的道理,他很清楚,有了李幼良这数千人马,打开长安城,乃易如反掌之事,因此并不需要四面联络太多的人员参与。
    贸然扩散,反而容易导致消息的泄露,功亏一篑。
    因此长孙敞只秘密集中长孙家的力量,再加上李蔚的实力,准备到时候给李幼良做个策应。
    实际上劝反了李幼良,长孙家最大的功劳已经拿下,剩下的夺城之功,已经没必要再去抢了。
    说到底,长孙家既然已经准备投靠卫公,那长孙家的未来便不在现在,而在观音婢身上。
    长孙敞又派人前往黄明辽军中,汇报此事,请求黄明辽派军策应。
    此时的黄明辽,正在渭水边上和李渊激战。
    当日黄明辽在击破杨屯之后,便率军北上迎击姜宝谊所部,隋军本在渭水南岸设好了埋伏,就等着姜宝谊上钩,谁料本计划渡河的姜宝谊忽然得李渊之命,北上接应,这才躲过一劫。而黄明辽徒劳无功,便只得在渭水之南布防。
    李渊南来,此时隋军数路大军,将李渊包围在渭水以北、白渠以南的狭长地带,使其动弹不得。整个平唐之战,已经到达了最**。
    对于长孙敞的选择,黄明辽并不吃惊。
    在李唐即将覆没的时候,树倒猢狲散是必然的结果。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前来他军中请求投降之事的人或者家族,不知道有多少。
    今日一封密信,来日便有可能是保全家族东西。
    不过像李幼良这般手握重权的李氏宗族还是第一个。
    对于李幼良这种身份人提出的投降,黄明辽是不太敢相信的,一旦在此过程中设计坑害隋军,隋军很容易便入彀。
    而且现在是否是占领长安的最佳时机还有待商榷。
    黄明辽思前想后,最终决定接受李幼良的投降,并派部分军队去接收长安。
    李幼良是忠是奸,谁也没法提前决定,但要想得到长安城,只能见招拆招了。
    而且黄明征西挡薛仁杲,刘云芳的鹰扬卫有一半还被牵制在同州。隋军此时兵力只有右屯卫、神武卫和半个鹰扬卫,面对李渊的主力部队,着实不足。
    实际上黄明辽根本无力分兵去取长安。
    所以攻打长安的事情,只能让李幼良自己来了。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长安,打与不打,对整个战局已经影响不大。
    其实黄明辽已经改变过一次计划。
    最初的计划是强攻长安,乱李唐之根本,之后黄明辽根据实际情况,将计划改变成以长安为诱饵,对李唐来一场围点打援的歼灭战,一点一点消灭李唐的有生力量。
    但现在形势发展的远超预料,随着杨屯等部的先后覆灭,而李唐主力也被包围在渭水北岸,长安城已经失去了诱敌的作用。
    而且此时李渊在渭水北岸,冥顽不灵,坚决抵抗,双方不断进行鏖战,看样子想歼灭对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若是此时占领长安城,断了李渊最后的生乱,必能使得唐军心中生乱,军中大溃。当初四面楚歌,便是此意。
    当然对于李幼良能不能献城成功,黄明辽并不放在心上。
    策反之事,伤敌一分,便利我两分。李幼良即使失败了,也能让长安城再乱上两日,自顾不暇。
    最后为了情感上支援李幼良和长孙敞,同时也不希望二人真的打下长安城之后祸乱好好一座长安城,所以黄明辽又分兵两千,交给大将秦昭,令其前往长安。
    两千人马,是黄明辽能拿出的最大的兵力了。
    但这些兵力,远远不够。所以若想破城,主要还是看李幼良和长孙敞的表现。
    为了激励李幼良,使其拼力作战,黄明辽还承诺,只要李幼良完完整整的献出长安城,可封李幼良为侯爵,领大将军之职。
    也算是下了本了。
    秦昭受命之后,乃率军西进,屯兵灞桥驿,等待李幼良的反正。
    灞桥驿离着长安城十多里,随时可向长安城发起攻击。
    而长孙敞的使者回去之后,长孙敞立刻拿着黄明辽的亲笔信去见李幼良。
    李幼良一听黄明辽愿意接纳,心中大喜,只是当听说黄明辽只承诺封他一个侯爵的时候,他还很是不满意。他在李唐都是郡公了,可将一座长安城送给卫公,多大的功劳,却只获得一个侯爵之位,卫公实在是太小气了。
    长孙敞听得李幼良的抱怨,连忙劝说道:“郡公,卫公那里,可不是长安这种草头班子,官职满天飞,公爵、侯爵封的都不值钱了。
    物以稀为贵,卫公自己才是一个公爵,麾下不过十余个侯爵,个顶个都是大功臣。像张文远、蔡知运、郑言庆等等,就连黄明辽都没有爵位。
    这一个侯爵,绝对是卫公那里最大的诚意了。
    况且除了侯爵,您还有个大将军的官职,这有爵有官,郡公还担心以后没有立功的机会,成不了公爵。”
    听得长孙敞的话,李幼良将信将疑,不过还是不得劲,以后人家就得叫自己什么侯了,这远不如郡公威风啊。
    这黄明远,怎么不喜欢封官啊。就这点不爽利,你学学人家李叔德,封起官来多豪横。
    不过李幼良勉强也能接受了,实在是手中的本钱不多,没资格跟人家讨价还价啊。

第九十二章 长安之变(八)

    对于起事之事,李幼良还是有些自信的。
    李幼良手握长安城三分之一的兵力,实力仅次于李孝基,而且他还实际控制朝廷中枢,这是他最大的本钱。
    隋军兵临长安之后,李孝基便对长安进行了重新的布防。
    除了征召全城百姓,还分设了十三城门四预备队的防御布置。其中李孝基本部八千人,分领压力最重的西面和北面七座城门,还有李孝基本部和武士彟所部预备队。赵慈景部三千人负责南面三座城门和本部预备队。李幼良部五千人负责东面三座城门、皇宫和本部预备队。
    李孝基本准备让自己的部下驻防皇城和宫城,毕竟这里是城中重地。但一方面,他手中兵力实在不足,七个城门、两个预备队分八千人,各处只能分得几百人,着实捉襟见肘,根本无法再抽调一支部队了布防二城了。
    另一方面,李孝基虽然是长安守军主帅,但所部是原来的蓝田驻防军,而李幼良麾下所部才是李渊的元从禁军。
    虽说两军同源,但经过几次扩编、驻防,双方地位早就相差万别。
    在元从禁军看来,他们作为唐王亲军,地位崇高,驻防皇城和宫城,本就是天经地义之事,如何甘愿为蓝田军移防。
    甚至不少人听得此说法,便开始泱泱地闹起来。
    而李孝基既没有足够的兵力,也担心贸然调防会引发两军的矛盾,遂没能令自己的部下屯驻长安中枢,最终酿成了惨果。
    在李幼良的盘算中,他控制皇城和宫城,只要抓捕了李孝基一众人,使城中群龙无首,然后再打开长安城的东门放隋军入城,这一仗便定矣。
    李幼良虽然是献城,但并没有完全将自己放在主角位置上,而是准备跟隋军打辅助。
    在李幼良看来,只要自己扣住人,打开门,剩下的事你们隋军自己就办了。
    也不是李幼良不想做更大的事情,比如彻底控制长安城,然后再交给隋军。但他根本没有这个实力。
    李幼良虽然是这支禁军的主帅,但这六千人,其实都是李渊的老部下,将佐都是从晋阳便跟随的老人,真会跟他造反的,还真不一定有多少人。
    长孙敞一听李幼良的打算就知道麻烦了。
    李幼良的计策本身没有问题,成功的可能性极大,但李幼良的把希望都寄托在隋军身上,这问题就大了。隋军主力并未在长安城外,黄明辽就给了自己两千余人,靠这么点兵力,根本不可能控制长安城。
    一旦李孝基或者是其党羽反扑,很可能会使得长安城得而复失。
    而且即使能拿下长安城,两千人分散开来,也根本无法保证长安城的稳定。长安城是什么地方,这可是大隋的都城。
    一旦整个城池乱了起来,卫公能要自己的命。
    所以他需要把长安城交给隋军,还得是一个安安稳稳的长安城。
    长孙敞略一思索,便言道:“郡公之计,的确高明,如此整个长安定完全落入我军手中。只是我有一事觉得不对,若放隋军入城,平定城中各处反对力量,到时候这破城的功劳是咱们的还是隋军的。”
    长孙敞当然不敢说黄明辽只给他两千援兵,无力破城,否则李幼良眼看隋军人少,直接反水也是可能的。
    李幼良的底线便是没有底线啊。
    李幼良一愣,忙说道:“那当然是咱们的,咱们打开的城啊。若咱们不打开城,隋军怎么进城?”
    长孙敞便言道:“道理是没错,可是破长安之功,乃滔天之大功,郡公以为,隋军出了力,到时候会把破城的功劳让给郡公?”谷
    李幼良此时完全愣住了。
    对于长孙敞的说法,他简直太相信了,如果换做是他,他绝对会独占此功的。
    此时李幼良也有些紧张起来,便说道:“休明,那咱们该怎么?”
    长孙敞则说道:“我们不能做看客,得先控制城中所有军队,然后打开城门,直接向隋军投降。到时候咱们实打实地将整个长安城献给了隋军,这功劳谁也短不了咱们的。”
    “这就行了,会不会隋军为了夺城之功,事后还是翻脸不认人?”
    李幼良有些怀疑。
    长孙敞摆摆手道:“郡公放心,旁人不好说,黄明辽肯定不会。黄明辽是卫公的亲弟弟,不管他现在什么官职,等卫公当了天子,黄明辽就是铁板钉钉的亲王,他如何会在乎这点功劳。”
    李幼良仍有些忐忑,却只得相信长孙敞。
    事是让长孙敞给圆过去了,但此事的难度系数,却是呈几何倍数增长。
    控制长安城,谈何容易。
    长孙敞只得先按耐住内心的焦虑,问道:“郡公,禁军之中,郡公能控制的部队有多少?”
    李幼良略一犹豫,这才说道:“我直接控制的部队有千人,中郎将段兴,是我旧部,素与我亲善,应该也可靠。”
    长孙敞一听,心直接凉了一半。虽说他料到李幼良不可能完全控制的了元从禁军。但只能控制千人,实在还是太少了。
    至于段兴部,长孙敞根本不敢轻易相信。
    长孙敞只得耐着性子说道:“那皇城和宫城的守军呢?”
    李幼良乃言道:“守卫义宁天子的,是唐王心腹将领李平;而守卫皇城的,也是唐王重将郭吉甫,我根本插不上手。”
    长孙敞差点暴走,宫城的军队控制不了,皇城的军队也控制不了,那兵变个毛。
    李幼良也急了,忙问道:“休明有什么好办法?”
    长孙敞深呼吸一口气。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调虎离山了。”
    长孙敞盘算着城中的兵力,李家、长孙家,再加上一些附从之人,满打满算可以凑出一千人来。再加上城外秦昭的两千人马,以及李幼良的千余人。实在不行,再算上段兴所部,也接近五千人。
    若是将城中兵马调出五千人以上,则双方兵力便差不多,以暗打明,未必不能成功。
    “调虎离山?”
    “对,调虎离山。”
    长孙敞为了坚定李幼良的信心,斩钉截铁地说道。只是他很清楚,这调虎离山,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