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十三章 长安之变(九)

    八月六日一大早,天还未亮,天街的马蹄声就踏醒了长安百姓的晨梦。紧接着,裴寂、萧瑀、李纲等朝中重臣,便纷纷前往宫城的门下省官署。
    自李渊率军前往同州,隋军兵围长安之后不久,长安小朝廷就和李渊大军断绝了联系。隋军对渭河南岸封锁的极其严密,李孝基派了多人赴同州传信,皆无回音。李渊大军的情况,一直令整个小朝廷忐忑。
    这李渊的消息,不通则已,一通便是惊天之事。
    李渊身边的亲将许洛仁拼死从渭北逃回长安城,言李渊主力被隋军困在渭河以北、白渠以南的位置,动弹不得,李渊令长安择机北上占领东渭桥(今陕西省高陵县耿镇白家嘴村)渡口,接应唐军主力南返。
    许洛仁是晋阳起兵元勋丞相府参军事许世绪的弟弟,也是从当初晋阳起兵便跟着李渊的将领,官拜元从禁军郎将。
    此时的许洛仁,满身血污,狼狈不堪地述说着李渊军队的情况,包括洛水兵败,冯少师等人殉国,唐军伤亡惨重一事。
    听闻此消息,几个留守大臣,皆是面面相觑,不敢置信。
    虽然这些日子,流言蜚语不断,尽是李渊兵败的消息,众人也是半信半疑,甚至是做好了获得噩耗的准备,但当这个消息由自己人亲口说出时,还是令所有人震惊。
    许洛仁知道消息有多震撼,低着嗓子,一副无奈的样子说道:“洛水东渡虽然伤亡惨重,但唐王老底子未失。本来唐王计划,诸军返回长安,先击败突袭长安的隋军,然后在渭水建立防线,再图复兴。可没想到,本应该沿泾水在泾阳与玄戈军会和的窦抗逃了,使得我军右翼大开。黄明征迂回到泾水西岸,将我军西侧完全堵死。
    唐王率军一路赶到高陵县,隋军紧追不舍。唐王只得在渭水扎营,择机渡河。可是南岸的隋军又在渭河南岸设防,与北岸隋军夹击我军。我军几次试图渡河,皆不得成功,眼看三军士气低落,大军粮食将要耗尽,唐王这才派我等数十人分数个方向突围,赶往长安,求取援兵。”
    说着许洛仁拿出李渊的亲笔书信,交给李孝基,又说道:“唐王有言,令国公务必派军队接应。”。
    众人听得皆是惊愕的说不出话来,李渊的部队,就是唐军最后的主力了。李渊若败,李唐就算是覆灭了。
    李孝基接过书信,细细查看,确实是李渊的书信。
    李孝基放下信来,传给众人查看,而他本人又问道:“大王和三军情况如何?”
    许洛仁言道:“大王还算好,只是连日奔波,有些乏累。而大军情况并不好,三军伤亡惨重,疲惫不堪,再加上缺粮,整个军中,流言蜚语,甚嚣尘上,以致人心惶惶,动荡不安。”
    众人听得,更沉默了,谁也没想到李渊的情况会这么差。
    许洛仁却是再次言道:“国公,诸位相公,请快快派兵接应唐王渡河吧,数万大军,已经撑不了几日了。”
    这时裴寂站出来说道:“即是大王有命,我等自是当义无反顾,依令而行。当务之急,便是派军队前往东渭桥,接应大王。”
    裴寂作为李渊的铁杆心腹,又是朝中重臣,自是要坐好表率。
    众人纷纷点头。
    这时李孝基却没有说话。
    裴寂是文官,又不管兵,自然可以慷慨而言,反正又不用他带兵。但李孝基作为三军主帅,长安城防御的总负责人,要考虑的,远比众人多。谷
    犹豫再三,李孝基才言道:“长安兵少,而东渭桥又情况不明,这一仗并不好打。”
    李孝基话还没说完,李幼良突然上前,一把拉住李孝基,恶狠狠地说道:“李孝基,你什么意思?我就知道,你狼子野心,不想救大王,想自己称王。你要不去,我自己去救大王。”
    李幼良抢先发难,趁机抢占主动权。
    李孝基也有些懵,被李幼良拉扯着衣服,竟不知说些什么。
    这时众人眼看二人发生冲突,忙将二人拉扯开。
    堂堂一国宗戚重臣,竟然像泼皮一般,拉拉扯扯,实在是不成体统。
    这时李孝基也清楚李幼良话的杀伤力了。他在长安的权威,完全来自于李渊。李幼良指责他居心叵测,完全是动摇他的根本。
    因此李孝基说道:“李幼良,你胡言乱语些什么,我什么时候说不救大王。只是我军兵少,而隋军骑兵又游弋在外,一旦处置失措,便会使得大王和长安俱落入危险之地。”
    李幼良听得,却是不以为然道:“说得冠冕堂皇,谁知道你怎么想的。”
    李孝基也知道李幼良是个混不吝,不再和他纠缠,而是看向裴寂等人。而此时他发现裴寂等人看他的眼光,有些不通,心知刚才李幼良的话,怕是入了众人的心,只得说道:“裴相,东渭桥救援,乃生死大事。我准备亲自去救援。不过长安之兵,实在太少,我能留的也不多。我走之后,长安之事,当拜托裴相了。”
    说着便向裴寂行了一礼。
    李孝基知道,救援已成定局。若是再有什么推脱之言,众人怕真以为自己故意不救唐王,这伙人就得乱了。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李孝基主动请缨。
    本来救援主帅,最合适的便是李幼良。毕竟李孝基作为长安的总负责人,不好擅离职守,而李幼良是军队二把手,最是合适。可不提李幼良的挤兑,光是考虑到李幼良就是一个混账东西,让他率兵救援,面对精锐的隋军,后果难料,李孝基也不得不亲自出行。
    裴寂见状,赶忙回礼。
    “荣国公放心,老夫必会尽力而为。”
    众人之中,虽然裴寂官职最高,但权利实际上掌握在李孝基的手中。这次李孝基的嘱托,算是授权了。
    李孝基又言道:“隋军虽然叩关长安,但此时兵力尽调到渭北。渭北之战不结束,隋军怕是无暇顾及长安了。
    相公在长安,要尽量稳定人心,同时收拢船只。我料大王处船只必然不足,若东渭桥不能行,我军只得强渡渭水了。”
    裴寂点点头。
    “拜托诸公了!”

第九十四章 长安之变(十)

    李孝基连夜走了,临走之前,他仍对桀骜不驯的李幼良说道:“现在是李家最大的危机,你也是一个李家人,希望你不要忘了自己姓李。”
    李孝基或许是希望用家族来打动李幼良,使其尽心竭力一些。
    可惜李幼良一个人看着李孝基离去的背影,满是讥讽的表情。
    我负了李家?
    是只有我才能拯救李家好不好。
    二人或许都没有意识到,二人作为同族兄弟,这是最后一次再见对方。此时二人心中各有算计,但在双方巨大的鸿沟面前,一个四分五裂的李家,正在走向毁灭,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次李孝基出兵救援,就是一个调虎离山的计策。
    黄明辽封锁渭水,阻隔南北,李渊的求援信当然送不到长安。
    实际上前来长安送信求援的许洛仁,虽的确是李渊亲信,但洛水一战,许洛仁兵败被俘,眼看穷途末路,便选择投降了大隋。他此次前来长安,乃是行间也。
    长孙敞有心调长安军队出城,但并无计策,便向黄明辽求援。
    时黄明辽正捉到一些李渊遣往长安的信使,便设下了这个李代桃僵、调虎离山的计策。
    黄明辽这一计不可谓不妙。
    首先,许洛仁是真正的李渊心腹。旁人并不知晓他投降,甚至连李渊都以为他是在洛水东岸战死了。
    许洛仁是黄明辽特意向张文远借的。
    其二,许洛仁的话也是真的。无论是渭水的战局,还是唐军面临的困境,他皆没有说谎。甚至连李渊遣人送信,请求长安接应也是真的,只是不是派军前往东渭桥。
    其三,李渊的信更是真的。李渊被困渭北之后,便有心南渡,只是没有办法。他因此派人去信长安,请求接应。隋军俘获了李渊的密信,保存了信的大部,只是更改了一小部分内容。
    北斗中有善于糊裱之人,可以将写字的纸一层一层借下,然后重新拼凑,组成一封新的信件,旁人根本看不出。
    所以人是真的,话是真的,信是真的,相互拼凑,连在一起,无论如何,长安小朝廷也看不出其中的漏洞来。
    唯一考验的,只是许洛仁的演技了。
    也或许有人心存疑虑,可让李幼良一搅合,谁还敢反对出兵。
    李孝基带走了八千蓝田兵,而此时李幼良送走了李孝基,手中实力已经占优了。
    在李孝基离开的当夜,李幼良便宴请军中诸将,包括守卫宫城和皇城的李平、郭吉甫二人。
    在这个档口,宴请这么多人,其实算是一件很张扬的事情,搞不好就会让人怀疑目标、动机。但李幼良不一样。
    众人都以为李幼良摆宴是因为李孝基走了,没了约束,他故意向众人宣示自己的地位,因此尽皆前来赴宴。所有人都知道李幼良这个人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可没人敢搅了他的好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所有人都喝的有个酒劲了。
    一直嬉闹的李幼良终于跟众人来了一个图穷匕见。
    李幼良很直接,直接告诉众人,今时今日,唐王已败,为了保全众人,他已经投降了卫公。场上众人,愿意投降的,便跟着他同保富贵;不愿意投降的,他也可以将其送到渭北李渊的军中。谷
    众人听得,如晴天霹雳一般,皆是大惊。
    场上的李平、郭吉甫等人,听得此事,更是站起来指着李幼良直斥。
    “李幼良,你对得起唐王否?”
    对于这些人的表现,李幼良并不理,只是等着众人站队。
    “人各有志,咱们袍泽一场,我也不逼迫尔等。是生是死,是富贵是落魄,都是个人的选择,怨不得旁人。”
    眼看众人分列两队,在场的四十多人,只有十几个愿意跟着李幼良投降,其余的人全都反对。
    毕竟这是李渊的嫡系部队,跟随李渊多时。
    若不是李渊沦落到现在的处境,若不是这是在李幼良的地盘上,根本不会有人跟随李幼良。
    李幼良对此也不在意,这样的场面,他不是没想过。
    眼看众人站定,李幼良露着邪魅的笑容,直接一挥手,便有在两侧连廊隐藏的士兵冲了出来,手持利弩,射向了不愿意投降的众人。
    事发突然,一阵血烟之中,众人尽皆倒在血泊之中。
    李幼良一阵冷血,面色狰狞。从一开始,他就没想过放过这些人。其实也正常,像李幼良这种卑劣无耻之人,怎么可能会真跟别人来个君子协定。
    “既然尔等这么忠诚于李叔德,那么便先去地下见李叔德吧。”
    说完李幼良又看向众人道:“李渊已死,三军崩溃。我带着尔等投奔卫公,就是要带你们寻一条活路。”
    一众人早就吓破了胆,见此纷纷跪下叩首。至于之前有向着先假意应承,然后离开此地之后趁机反水之辈,早就被吓住了。
    李幼良也不管众人是真想、假想,拉着众人誓血盟约,共反李渊。同时又命人对一些他不放心的进行严密的监视。
    到了这个时候,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反就算是跟着造了。
    而很快,长孙敞也赶到李幼良府上。
    眼看李幼良府上一地的尸体,他也咋舌。三十来人,都是李家的忠臣,李幼良就这么杀了?
    不过长孙敞也顾不得管旁人了。既已兵变开始,他马上建议李幼良,分别派人前往各重臣府上,包括裴寂、萧瑀、李纲、武士彟等人,令众人前往门下省议事,趁机拘禁众人,控制中枢。
    同时又建议李幼良,立刻派人赶往各营,控制住能掌控的军队。
    这李幼良倒是关键时候不含糊,立刻听从了长孙敞的建议,以自己的心腹部下三十多人,前往各处,收掌兵马,安定局势。
    当然这些人能有多少管用,那就不好说了。
    而李幼良和长孙敞二人则分头前往皇城、宫城以及诸里坊,控制局面。
    李幼良麾下有千余人,又劝降了段兴的部队,手中力量倒是充足。
    这场由李蔚、长孙安业二人掀起,长孙敞、李幼良二人谋划的造反,终于彻底被搬上了舞台,尽情地开始展示。

第九十五章 长安之变(十一)

    李幼良率军气势汹汹地来到皇城。皇城之中,皆是各衙门、官署,守军不过五六百人,虽然倚靠坚城,但李幼良作为主将,自是可随意进出。
    于是李幼良率军一拥而入,拿下朱雀门。
    皇城守军面对郭吉甫的脑袋和李幼良的刀枪,很快就倒戈投降。
    这些当兵的,虽然都是老兵,但都是依令而行,所以即使有零星抵抗,但根本不成规模。
    李幼良拿下皇城,又率军攻打宫城。
    宫城与皇城不同。宫城的部队,算是义宁天子的守卫,直接受李渊指挥,就是李幼良,也指挥不动。
    李幼良拿出李平的脑袋叫城,但城中却根本不回应。
    李平的副将李泉,今日在宫中值夜,并未前往李府。此时见李平身死,竟然组织起军队,抵抗李幼良的入宫。
    李泉反应倒是及时,抵抗也很坚决,可惜宫中守卫,是不配备弓弩等远程武器的,更别提什么滚木礌石、金汁火油。
    于是众人虽坚守城墙,占据优势,却无法根本无法有效御敌。
    当然李幼良也没什么攻城器械,眼看守军闭门不应,李幼良便命人拆了一处宫殿,取了宫殿的大梁,以为撞木。一众士兵扛着撞木,不停地撞击城门。
    很快,高大的昭阳门在众人不断地撞击中,轰然倒下。
    这座宫门的倒下,不仅仅是一座宫门被攻破,而是意味着,以长安为核心,称雄九十年的关陇贵族,彻底的走向了没落。
    宫门已陷,宫墙之中,就是**的如羔羊的天子寝宫。
    李幼良眼中满是精光,他从未想过,将屠刀伸向一国天子,践踏对方的尊严,竟是一件这么痛快的事情。
    李幼良很快拿下皇宫,而与此同时,长孙敞则在整个外城进行了一场激战。
    与宫城、皇城相比,外城的军队并不是很多,但却是极其分散。
    李孝基离开之后,李幼良部便接管了西、北两面城墙,算上之前的东面城墙,一共要驻防三面城墙十个城门。
    除去李幼良手中千余人,李平和郭吉甫手中一千多人,各处城门不过仅有二三百人。
    李幼良反正之后,长孙敞便命人打开了长安城东面的通化门,放城外的隋军入城。
    因为担心两千隋军入城,李幼良、长安贵族或者军队那里,会出现什么麻烦,毕竟人少会让众人以为隋军无人。所以这两千人皆不带旗帜,只称是长孙家的私兵。
    秦昭带队入城,大队人马,浩浩荡荡。
    有了这两千生力军,再加上长孙家和申国公府的几百人,长孙敞才能有实力接管城中各处,控制城中要害之地。
    眼看实力不足,长孙敞又派人给护军刘德裕、贺娄子干之子贺娄善积、东阁祭酒韦元整、左卫长史蔡恽、禁军中郎将元律、刘政会之弟兵部郎中刘文赞、鄠县丞李延这些李蔚、长孙安业的狐朋狗友送信。
    愿求富贵的,尽带家兵前来助战。
    乱子已经起了,长孙敞也不用担心会走漏消息了。
    刘德裕等人,图谋李唐,本就是为图富贵,如何能耽搁。于是众人聚起家中的家兵、仆役、佃户。多则数百,少则数十,因此也聚拢了上千人。虽然战力不怎么样,但也能撑场面。
    此时长孙敞开始一点点控制局面,但城中还有一支主力部队,是这支众人造反最大的敌人,那便是兵部侍郎赵慈景的三千城防军。
    城防军的组织也是划的支离破碎。这一部人马除了分守南面城墙,还拨出一千交给武士彟,以补被李孝基调走的军队。
    不过武士彟麾下部队,由赵慈景的弟弟赵慈皓指挥,实际权利,还是落到赵慈景的手上。
    今夜李幼良邀请军中诸将,主要是禁军诸将,跟赵慈景部并无太大关系。
    赵慈景出身于天水赵氏,是原广州刺史赵怀讷之子,娶了李渊的五女儿。李渊晋阳起兵后,被囚于长安。李渊攻克长安之后,封赵慈景为开化郡公,又迁兵部侍郎,委以重任,是一众女婿中,官职、爵位最高的,甚至连柴绍都没得比。
    赵慈景麾下三千人马,是来自秦州的军队。
    当初秦州陷落,三千残兵东返,被李渊交给赵慈景,以为长安的巡捕兵丁。所以赵慈景一个文官,还有兵权。
    赵慈景和李幼良关系一般,他性格持重,为人老诚,最得李渊看重,也因此看不上李幼良的无赖性格,不与其交往。
    大早上的,天还未亮,赵慈景却已早早起身。
    正准备吃早饭,却听到有人来报,门下省来人急招赵慈景去议事,十万火急。
    赵慈景大惊,担心哪里又有噩耗,也不敢耽搁,便匆匆前往。
    黑灯瞎火的,也看不见路。
    赵慈景骑马前行,有两个家奴在前打着灯笼引路,身侧还有五六个家丁护卫。
    这长安城中,天子脚下,还算太平,所以赵慈景一心想着公事,根本没什么防备之心。
    赵慈景住在宣平坊,到永宁坊转弯之时,视线一时受遮掩。
    就在这时,有十数人,手持利弩,突然从拐角出现,对准了马上的赵慈景。在众人反应过来之前,将赵慈景射成了筛子。
    这时有人上前,砍下赵慈景的脑袋。
    虽然众人没有旗帜,但从铠甲、武器的制式,也能看出这是隋军。
    赵慈景身死,所部群龙无首,迅速混乱。
    秦昭乃和长孙敞分别率主力,直扑赵慈景、武士彟两个预备队。
    两部各有千人,但位置分散。赵慈景所部预备队,副将为杨岌。他统领所部,根本不是隋军的敌手,乃节节败退,退往赵慈皓处。
    长孙敞所部都是一些杂乱之兵,所以和赵慈皓相持,并不能取胜。
    不过杨岌退到这里,秦昭也率部赶来。
    双方又激战一个多时辰,鏖战不休。最后隋军丢出了赵慈景的脑袋以劝降杨佶、赵慈皓二人。
    赵慈皓死战不降,杨岌却是不甘心就此死去,眼看处境危急,竟然杀了赵慈皓,率军向隋军投降。
    城中最不确定的一支军队,至此被彻底平定。
    整个长安城,不设防矣。

第九十六章 长安之变(十二)

    门下省,政事堂。
    这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天子所有的命令,按照流程都要从这里过一遍。为了方便,天子习惯性的在此地召集大家开会,就地决策,然后签署诏令,下发,执行。
    所以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朝廷三省重臣举行联合会议的地方。
    裴寂被赐宅兴道坊,此地位于朱雀门一旁,故裴寂来的最快。
    宫中急召,众人都以为是有要紧事,皆是不敢耽搁,匆匆而来。
    裴寂走进政事堂,便看到李幼良手持一把横刀,大马金刀的坐在政事堂的上首位置,而这里,一般是天子才能坐的。
    虽说天子不常在,但最初有天子的位置,便成了惯例。
    后来李渊进入关中,虽然权同天子,但因为没有真的篡位,而且又顾及时论,也会给天子虚留下一个位置。
    但今日李幼良如此,可是大大的僭越。
    裴寂立刻说道:“长乐郡公,那不是你该坐的位置,你僭越了。”
    李幼良听得此话,竟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裴寂,你是眼瞎了不成。僭越,整个长安城都是我的,我僭越又怎么了。”
    裴寂闻之,大惊失色。
    李幼良提着刀走到裴寂的面前,恶狠狠地说道:“老匹夫,老子把长安城献给卫公了。从今天开始,老子反了!老子反了!”
    裴寂更是面露惊恐之色。
    “李叔良,你疯了,你是唐王亲族,国之重臣,你这是要害死李家啊!”
    “我没疯,疯的是你们。”
    李幼良指着裴寂说道:“他李叔德想做天子,他有这命吗?大隋天子待他不好吗?卫公待他不好吗?可李叔德这个养不熟的白眼狼,却背弃天子,阴谋造反,祸乱关中,罪在不赦。
    今朝廷大兵压境,李叔德屡战屡败,覆灭就在眼前。你说是我害了李家,还是他李叔德害了李家?
    他李叔德死不要紧,可他不能拉着整个李家给他陪葬。
    我此次反正,就是要为李家除掉李叔德这个逆贼。”
    裴寂惊怒的直颤抖,指着李幼良,说不出话来。
    李幼良也不想跟裴寂多说废话,直接让人将裴寂拖了下去。其实李幼良可以招降裴寂,裴寂也不是什么骨头硬的人,但李幼良就是不愿意。
    在李幼良看来,裴寂诡计多端,又姓裴。一旦他降了之后,参和进此事里,搞不好功劳就让他给得了。
    李幼良毒辣且贪婪。
    若不是裴寂地位太高,他不好贸然处置,李幼良早砍了裴寂的脑袋。
    裴寂来的最早,所以最先被擒获。
    之后萧瑀、李纲二人也先后到达,皆被拿获。
    其实刚进朱雀门,二人已经发现城中生乱,宫门内外也有问题,想立刻避去。但守军根本不容他们离开,三推两拉的把他送到门下省。
    二人在李唐的官职、地位或许不如裴寂,但身份都比较特殊。萧瑀是萧皇后的弟弟,在杨广时期便是宰辅;而李纲是饱学大儒,海内知名。论出身、名望,二人远比裴寂高。
    所以李幼良对二人还算是客气。
    当然也仅此而已。
    二人被带到李幼良面前,二人均是怒视李幼良。
    毕竟在二人看来,无论是谁投降,都不应该是李幼良。
    于是萧瑀厉声问道:“李幼良,你也算是李氏宗戚,因为唐王,你一介白身,才骤得显贵,成了国之重臣,你不思唐王恩义,却背反家族,以后有何脸面去见你李家的列祖列宗?”
    李幼良就不是一个会在意这些东西的人。
    所以萧瑀的厉斥,并不能让李幼良心有愧疚,反而一阵蔑视。
    给你脸了。
    “萧时文(萧瑀字),谁都有资格说我,就你没有。你是什么东西,旁人不清楚,我还不清楚?当初萧家要不是仗着出了一个皇后,一群亡国之人,早就被抄家灭族了。你萧时文是因为杨广才有了今日,可你偏偏不思君恩,反投了李渊这个逆贼,你这又算什么,可是有脸去见杨广?”
    萧瑀被李幼良骂的,浑身颤抖。在李唐没有洗白之前,他最大的黑点便是背叛了自己的姊姊姊夫,可他今日的地位,全靠此二人。
    要不是李纲扶着,萧瑀早就摔倒在地上。
    李幼良也不管萧瑀、李纲二人的脸色,径直走了,而早有人上前,将萧瑀、李纲二人带了下去。
    李幼良出的政事堂,正好长孙敞也来了。
    二人的行动均很是顺利。
    这时长孙敞言道:“郡公,长安城内外,均已经被控制,只要我军维持城中稳定,等隋军前来,交接城池便可了。”
    李幼良打断道:“休明,以后就不能叫郡公了。”
    长孙敞赶紧说道:“是侯爷!”
    李幼良被长孙敞这句弄得,也是笑了起来。
    “休明啊休明,你让我说你什么好啊。”
    虽然如此说,但李幼良还是忍不住开心的笑了起来。
    “休明啊,此事尚未确定,当着外人,不可乱叫,省得让人听去了笑话。”
    “侯爷放心,休明记住了。”
    占领了长安城,此时的李幼良也是志得意满。
    二人寒暄两句,李幼良便问道:“城里的抵抗激烈吗?”
    长孙敞点点头。
    “我率军分取城中各处要害之地,遇到了赵慈景麾下军队的顽强抵抗,双方鏖战很久。其余各部占领各城门也不是很顺利。好在对方分散,我军以众击寡,战斗倒还顺利。”
    “那城中各家族呢?”
    “大部分都没有表态。”
    李幼良听了冷哼道:“一群不知死的人,且看看这群人要做什么。”
    “那抓获和俘虏的李渊死忠呢?”
    “三品以上的看起来,以后交给卫公处置,三品以下的,凡是不愿降的,都杀了吧!”
    “都杀了?”
    长孙敞有些吃惊。
    不过在李幼良口中,杀人如杀鸡一般容易。
    “侯爷,这些人咱们是不是留给卫公处置,至少也得交给黄大总管,省得让人诟病。”
    “没必要!”
    李幼良笑道:“这些人交给黄明辽让他怎么处置,徒自为难,倒不如咱们替卫公解决了这些难题。
    况且休明不觉得,咱们以这些人的脑袋为投名状,正好让卫公看清咱们的忠诚吗。”

第九十七章 东渭桥之战

    李孝基是八月六日一大早收到李渊求援消息的,到了下午未时左右,便率军离开了长安城。
    从长安城到东渭桥有四十多里,本来最合适的时间是早上前往,当日便能到。但李孝基根本不敢耽搁,只得赶着下午,准备急行军连夜前往。
    半日之间完成集结而出发,本就是一个奇迹,当然李孝基出发的本能更早。
    不过李孝基谨慎,他在上午三军集结的时候,便派出去数十拨探马,搜查整个东渭桥方向。直到在方圆十多里的范围内没有发现隋军,他才敢出击。
    众人从未时出发,轻装简行,四十多里的距离一路狂奔,到了下午近戌时,已经离着东渭桥不远了。
    虽然唐军是急行军,而且只携带了三日的口粮,没有庞大的辅兵和物资拖累,但受限于时代,士兵还要携带盔甲和防御器械,这速度也没有快多少。
    入了八月,夏日已经逐渐转短,到了戌时,天虽未完全黑,但太阳也早就落山了。
    此时远望东渭桥,影影绰绰,模糊一片。
    虽然三军走了整整一下午,疲惫不堪。但李孝基并不准备休息,而是下令继续前进,在东渭桥边上扎营。
    东渭桥以南,尽是平原,毫无遮掩,不利防御。
    到了东渭桥,背水扎营,方是安全。
    因为一下午的急行军,而且途中没有歇息,三军士兵,很是抱怨。不过眼看东渭桥在望,众人也只得强忍着疲倦和怨气,持续行军。
    李孝基不是不知道军中的怨言,若是可以,他也不会如此仓促的行军,但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仅仅是李渊求援的急迫,他更担心行军途中会遇到隋军的游骑,引来隋军主力的围攻,所以才会分秒必争。
    戌时过半,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而唐军也终于赶到东渭桥。
    李孝基乃下令三军扎营、吃饭,进行休息。
    而与此同时,李孝基又派人乘小舟横渡渭水,与李渊联络。渭河以北的情况,李孝基是着实不清楚,接应之事,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驻足远望,渭北方向,一片雾蒙蒙的样子,什么也看不清。
    李孝基的心也一片阴郁。
    时至今日,他也不得不长叹一声,李唐的未来在哪里。
    李孝基待在岸边,正准备回军中,便感受到大地轻微的颤动,
    这种颤动刚开始并不强烈,但随着时间流逝,震动的强度不断地增加。到最后,他竟然感受到大地在跃动。
    李孝基满脸的恐惧。
    是骑兵,是隋军的骑兵。
    “敌袭!”
    整个唐军,刚刚到达渭河边上,因为众人疲惫不堪,连营帐都没开始搭建。一众人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吃着兜囊里的面饼,靠在一起休息。甚至都有人因为疲惫,打起鼾来。
    尖锐的声音划破了漆黑的夜空,也惊醒了所有休息的唐军。
    众人不停地嘶喊着,希望可以组织队伍抵抗,但让一支已经倒下的军队再次站起来,哪是那么容易的。
    长途跋涉虽然疲惫,但只要一直走,还可能撑下去。可一旦松了这口气,停下来休息,短时间内,就再也别想重新赶路了。
    唐军也是一般。谷
    隋军的攻击选在了最合适的时候,让唐军赶到目的地,放松了全部的警惕,也放下了全部的心力,只剩下一群疲倦的躯壳。
    尽管唐军中的将领不停地组织三军将士抵抗,但一切都太迟了。
    东渭桥前是开阔的渭水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没有丝毫遮挡。而在这种地形,步军遇到骑兵,又没有大营依靠,或者是列阵以待,那不管多强大的军队,结局只剩下崩溃了。
    就好像热兵器时代,在平原上,个人战斗力再强,也没法阻挡成群的坦克一般。
    隋军骑兵很快杀到众人的面前。
    那一柄柄露着寒光的横刀,就那么横冲直撞地落到他们的头上。
    隋军不以杀敌为主要目的,因此各部骑兵冲入唐军之后,便分割包围,将整个唐军撕扯成几十支小部队,然后再一个一个的绞杀。
    溃乱的唐军,面对骑兵的屠杀,只得四面逃窜,根本没有一点的还手之力。
    而且因为众人走了一天的路,两腿都跟灌了铅一般,所以这体能,连逃跑都困难。所以一众唐军,索性也不再逃了,直接就丢下武器,跪地求降。
    更有甚者,眼看无路可逃,便拼命地往渭河之中冲去。
    一众人跟下饺子一样,跳入渭水之中。可夏季水流大,跳入渭水之中,别管会不会水,多就是一个死字了。
    隋军骑兵从乱军之间穿过,根本不管唐军是投降还是溃逃。他们的目标是直奔唐军中军。
    八千唐军,乱作一团,只有李孝基的中军亲兵还在勉强抵抗。
    但这点人的抵抗,根本没有多大的意义。
    这抵抗如微火、如浮萍,仿佛再等那么一瞬间,便会熄灭、落定。
    李孝基满脸痛苦地看着这片零落的战场,心如刀绞。
    败了,一切都败了。
    这一仗,败的不只是他李孝基和八千唐军,还有整个李唐的命运。
    李孝基赶紧叫来十五岁的侄子李道宗。
    李孝基膝下无子,而他的兄长李韶早死,却有三个儿子,因此平日里李孝基待侄子视若己出。
    李道宗是李韶的长子,年仅十五岁,却为人谨厚好武,勇冠三军,是李家下一代的佼佼者。
    李道宗此时杀的满身是血,来到叔父跟前。
    李孝基乃言道:“今日我军兵败,长安必然不保。我死不足惜,可是唐王在渭北还有数万大军,并不知晓渭南的情况。你且渡过渭水,去见唐王,将渭南的情景尽告诉唐王,让他不要撞入隋军在长安的埋伏。”
    李道宗点点头,低声问道:“叔父怎么办?”
    李孝基一声惨笑。
    “我得唐王重任,领上万兵马,戍卫长安,权高责重,可今日一朝,兵败丧师,使长安陷入危机之中,今实无言再见唐王。”
    “叔父!”
    李孝基抓住李道宗的肩膀说道:“快走吧!你且记住了,李家但有一人不死,我李家就不亡。”
    李道宗满脸是泪,回望一眼叔父,打马向东渭桥冲去。

第九十八章 唐军局势

    自洛水突围以来,一切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李渊预料的那么顺利。
    先是李神通部传来噩耗,天纪军在同官、华原一线全军覆没,而李神通的玄戈军则伤亡惨重,撤退到泾阳。
    不过李渊很快看出了其中的问题。
    天纪军全军覆没,玄戈军则剩余一万两千余人。一个主帅麾下的两支部队,结果境遇天差地别,即使天纪军挡在一线,而玄戈军则天纪军之后,这个结果也足以让李渊看明白,李神通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可是李渊不仅不能处置李神通,还得好言抚慰,令其善守泾阳城。
    因为李神通不仅仅是李家实际上的第二人,这种事情爆出了,会令异姓将领愤恨,会让李家失去人心。还因为李神通实际控制着这万余人马,一旦李神通生了异心,一切就全完了。
    所以李渊只得打落牙往肚子里咽。
    事到如今,李渊连兄弟都不敢相信了。
    面对李神通派遣的使者,李渊表面上平常,可在桌案底下不停地掐自己的手指,以使自己忍住这股怒气。
    紧接着杨屯兵败的消息又传来,李渊更是受了重重一击。
    杨屯的折威军是唐军在渭南的最后一支机动兵力,是支援长安城的最后力量。失了此军,他更没法牵制南岸隋军,渡河南下了。
    当然,这一切都比不得窦抗南逃给他的打击大。
    当这个消息传到军中之时,随军的窦威等人听闻此消息,跪在地上,不停地向李渊请罪。而李渊却是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地一个人回到帐中。
    而进入帐中的那一刹,李渊便一口鲜血喷出,若不是亲卫扶住,他就要直接倒在地上。
    尽管头脑眩晕,浑身颤抖,李渊仍记得叮嘱亲卫,不得将此消息传出。
    一个人靠在榻上,李渊不停地念叨着“窦抗”。
    李渊自小就和窦抗相识。二人年纪相差有十岁,但一个是杨佶的外甥,一个是独孤皇后的外甥,因此常在帝后身边侍奉。
    可二人性格正好相反,李渊含蓄内敛,而窦抗张扬外放。李渊从来都是窦抗的小老弟,直到晋阳起兵前。
    或许窦抗从来没有真正忠诚过李渊,甚至说承认过李渊。
    一个像窦抗这么骄傲的人,怎么甘心给自己多年的小弟低伏做小。之前是没有办法,可一旦有机会,窦抗便毫不犹豫的抛弃了李渊。
    “我背叛了大隋,又遭人背叛,活该啊!”
    李渊长叹一声,感觉整个心都是千疮百孔。
    你说你窦抗走就走吧,为什么要带走我数万大军。
    本来按照李渊的计划,李渊、李神通、窦抗三路大军在泾阳会师,然后南返长安,倚靠渭水御敌。
    而无法渡过渭水的备选方案则是以窦抗军为主力,攻击张文远部身后,接应李渊主力西进,绕道泾水以西,南返长安。
    但现在一切都成了空。
    仅凭他手中的兵力加李神通的兵力,不过与张文远兵力相当。再加上南岸的黄明辽所部阻挡,他怎么渡河。
    而没了窦抗所部的牵制,张文远部的骑兵如跗骨之蛆,前进之路的每一步都是绝路。
    果不如所料,在李渊绕过下邽,进驻高陵之后,张文远率部进驻万年城,然后派出骑兵,不停地骚扰唐军。
    李渊几次想渡河,前有阻兵,后有追兵,皆没能成功,反而白白损失不少的部队,连搜罗来的船只也丧失殆尽。
    最严重的一次,在唐军试图渡河时,隋军骑兵绕过南白渠,直击李渊所部的右翼,差一点占领高陵县城。
    从八月一日李渊从同州城突围到八月六日,李渊所部被隋军挡在渭水北,几乎粮尽。
    无论是李神通从华原南下还是李渊从同州突围,二人都没有携带多少粮食。身边的积蓄吃尽,别说米、面,连草都没有。
    幸好李渊军还有泾阳、高陵两座城池。
    为了养活数万大军,李渊对二城几乎是掘地三尺,想尽办法的征集粮食。别管是谁的粮店、米店、粮仓,甚至是老百姓的口粮,都被李渊强征了过去。
    而城中的牛、羊、猪、狗,更是没有活物了。
    至于老百姓的生死,以及民心,李渊此时都顾不上了。若是胜,自然有人为他洗白;可若是败了,他都活不了,还考虑那些做什么。
    靠着从两城百姓口中抠出来的一点粮食,数万大军才没有断粮。
    八月四日,柴绍和李叔良带着八千多人,行军近两百里,从永寿赶到泾阳和李神通会师。
    二人不是没想过回长安,但后来转念,二人虽只有八千余人,但终究可以支援李渊。
    而李渊得知柴绍和李叔良赶到泾阳之后,立刻下令李神通率部赶往高陵,和李渊的主力会师。
    这么多仗,李渊吃够了分兵的亏了,他实在不敢再分兵了。
    当然,这一次李渊算是歪打正着。
    位于万年的张文远有感兵力不足,便命刘云芳继续围攻同州,而使高元臻调一半虎威卫支援。
    若是李神通再晚走两日,虎威卫的军队将会在南白渠扎营,隔断高陵和泾阳的联系,到时候李神通就是想走,都走不了了。
    八月五日傍晚,李渊最后的可用兵力在高陵城会师。
    此时李渊手中有李神通一万余人,柴绍、李叔良八千余人,姜宝谊近六千人,还有李渊本部两万余人,共计四万五千人马。
    而在他的周围,至少有五万以上骁勇善战的隋军。
    以四万五打五万,这仗怎么看,都没有胜利的可能。
    八月六日晚,一颗斗大的流星从西北坠向了西南。
    李渊看着坠去的流星,心中咯噔一下,不住地忧虑。流星坠落,此乃不祥之兆,只是不知道哪里又出了事情。
    这出了流星一事,李渊再也睡不着,便出来走动,正好遇到在外观星的温大雅。
    李渊便问起了流星之事。
    温大雅有些犹豫,才说道:“流星坠地,恐将星坠落。”
    李渊满脸寒噤,也说不出话来。
    又过了一会,温大雅才言道:“主公,这一仗,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
    好悬一会,李渊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悔不听彦弘之言啊。”

第九十九章 壮士断腕

    李道宗穿过东渭桥,一路打马直奔高陵县城,终于在子夜时分见到了李渊。
    听闻长安有人来,李渊也是吃了也一惊,忙令人引进来。
    在李渊心中,长安的防御一直是个大问题。能否守住,只能看隋军愿不愿意打。现在长安有人连夜驰奔过来,难道是长安失陷了?
    李渊心中满是疑问,就看到满是血污的李道宗进来。
    见到李渊,李道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了起来。
    李道宗虽然骁勇,但毕竟才十五岁,还是个孩子。之前为了送信,一路强撑着劲,不敢松懈,今见到李渊,总有见到能为自己做主的长辈了,这一股气立即就泄了下来。
    “伯父,你快发兵去救救我二叔吧!”
    李渊也是一惊,忙问道:“长安怎么了?孝基怎么了?”
    “不是长安,是叔父在东渭桥遇到了隋军的伏击。”
    李道宗两眼两眼噙泪,情绪激动,说出来的话也是让人一头雾水。
    “到底怎么回事?你一五一十的告诉我。”
    李道宗这才擦干眼泪,将许洛仁前往长安求援,言唐王命李孝基出兵东渭桥,接应唐王大军南返,李孝基遂奉命出兵,却没想到今夜遇袭之事,原原本本地说了清楚。
    李渊听到最后,不禁扼腕道:“孝基糊涂。我就是真让他支援,也不会在东渭桥。所有人都知道此地为高陵前往长安的必经之地,隋军必在此重兵堵截。从东渭桥突围,不是正好落到隋军的包围圈里?
    而且隋军在东渭桥附近,几无兵马,不是更令人生疑。”
    这时温大雅劝道:“主公,荣国公也是救援主公心切,才落入隋军的彀中。”
    这时李道宗吃惊道:“伯父,难道你没有向长安求援?”
    李渊乃说道:“我是几次去信,令孝基派人在长安西北渭桥、西渭桥方向,择机接应,却根本不曾让他前往东渭桥。东渭桥就是一个死地,怎么能去东渭桥?”
    李道宗瞪着两眼,仿佛见到不可思议的事情。
    “可是许洛仁送的求援信中,正是叔父的亲笔信啊。”
    李渊听了,叹息了一声道:“许洛仁在洛水一战中就失陷于张文远部之手,我本以为他已经战死了,现在看来,他应该是投降了隋军。”
    至于李道宗说的书信,李渊也有些吃惊。
    “此必为河北军伪造的我的书信。只是这封信以假乱真,竟然能瞒住玄真(裴寂字)、孝基、时文,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说到这,李渊还后怕不已。
    若是往后有人再假传自己的信件,麻烦就大了。
    其实李渊不知道的是,怎么可能会有完全模仿一个人的字而所有人都看不出来的。信里的字都是李渊写的,只是隋军的高手将某几个字调换了位置,最终瞒住了所有人。
    这时李渊又问道:“孝基如何?”
    提起李孝基,李道宗又悲伤起来。
    “叔父率八千兵马,星夜疾驰,没想到遭到了隋军的伏击。我临来之时,全军已经崩溃。叔父怕伯父不了解渭南的情况,才命我突围而出,来见伯父,尽叙渭南、长安之情。”
    说到这,李道宗带着哭腔说道:“求伯父救救我叔父吧。我临行时,叔父尚在激战,高陵离着东渭桥并不远。”谷
    李渊听罢,叹了一口气道:“黄明辽这是使了个连环计啊。黄明辽就等着我出兵救援东渭桥,只要我军一动,黄明辽在对岸设好了埋伏,北面的张文远也会动。到时候隋军在东渭桥南北夹击,东渭桥就是我等的葬身之地啊。”
    李道宗还想再说什么,李渊直接让人将李道宗带了下去,这样的重大决定,李道宗根本没有资格插嘴。
    李道宗离开后,李渊坐在了榻上,闭着眼,不发一言。
    众人分立两侧,也不敢说话。
    这时李渊突然开口道:“彦弘,李孝基八千精锐丧失殆尽,长安城只剩下几千元从禁军,已经不可守了。
    而我军也失去了最后一支援军,困守高陵,再无回旋的余地。
    我军即使不去救援东渭桥,不中敌人的计。可此战之后,张文远和黄明辽也会同时出击,将高陵城团团包围,最终将我覆灭。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啊。”
    这时温大雅突然说道:“主公,突围吧。黄明辽手中兵力不多,此时集中兵力围攻荣国公,其渭河防线,必然会出现缺漏。我军只有趁着这个机会突围,方有胜算,否则等黄明辽回身补上防线缺漏,咱们就再也没机会了。”
    “也就是从现在开始,最多六个时辰。”
    李渊突然说道。
    假设现在黄明辽已经歼灭李孝基的主力,那收拾战场,士兵修整,军队调度等等,至少要有半天的时间,才能各归各位。
    而这半天时间,就是李渊能突围的时间。
    李渊又问道:“就是黄明辽处有疏漏,但我军身后有张文远部数万兵马。我军动,对方也跟着动,且张文远部尽是骑兵,我军根本摆脱不了对方。”
    这时没人说话了。
    摆脱不了张文远,光是对面有机会,还是没用。
    否则唐军渡河,张文远从后面杀过来,那他们就真要落到渭水里喂鱼了。
    温大雅突然说道:“那就如壁虎一般,断尾求生。”
    众人皆吃了一惊,看向温大雅。
    这时温大雅声音更加坚定道:“四万大军,一分为二,一路阻击张文远,一路渡河突围。两万人马,总能挡住张文远六个时辰。”
    “彦弘,你知道你在说什么?”
    温大雅言道:“主公不是只有这四万大军,主公还有整个山南,巴蜀。只要主公突围出去,别说牺牲两万人,四万人也在所不惜。只要突围到巴蜀,以巴蜀之地,三十余郡的富庶,主公必能卷土重来。”
    李渊听得都有些颤抖。
    这时姜宝谊站出来道:“且让末将负责断后吧。”
    姜宝谊说完,柴绍、李叔良等人也纷纷站出来请求。
    李渊没说话,而是看向了不说话的李神通。
    李神通看李渊看向他,心中有些发毛,只得硬着头皮,站出来请战。
    李渊看着众人,默默地下定了决心。

第一百章 死中求活

    下定决心的李渊让众人散去,只留下了温大雅和姜宝谊、李叔良、李神通三人。
    李神通三人眼看李渊留下他们不说话,心中也泛起了嘀咕。
    倒不是李渊有意不说话,而是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众人皆是沉默了有一会,李渊才说道:“叔良、宝谊,你二人率本部兵马和玄戈军,留守高陵,阻击张文远怎么样?”
    “兄长!”
    李神通刚想说什么,却被李渊严厉地眼神制止。
    李叔良和姜宝谊互相看了一眼,立刻跪下来说道:“唐王放心,我等就是死,也会阻击张文远六个时辰,不让他越雷池一步。”
    “好!”
    李渊上前扶起二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直到危难之际,方知谁是忠臣,渊谢你们二人了。此战之后,若李渊不死,你二人子女便是我李渊的子女,你二人父母便是我李渊的父母,我必养育你二人子女,奉养你二人父母,如违此誓,人神共愤。”
    “主公!”
    “兄长!”
    李渊扶住满是激动的二人,又勉慰一番,才让二人各自去准备。
    留下李叔良和姜宝谊也是李渊思前想后的。
    首先,二人的忠诚是不用担心的。这种事,只能留真正的心腹,否则留下的主将心怀鬼胎,直接阵前投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留下李叔良这个李家嫡系,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毕竟李家已经折了一个李孝基,能用的已经没几人了。可若是不留下一个李家人压阵,凭什么让旁人心甘情愿的去送死。
    所以哪怕咬着牙,也得留下李叔良。
    这一年来,李渊已经见惯了无数的生离死别了,他的心早就千疮百孔,却坚硬如铁。
    送走二人,一直没说话的李神通突然说道:“兄长,为何将我的玄戈军交给叔良和姜宝谊,那我干什么?”
    “你的玄戈军?”
    李渊突然大声说道:“玄戈军什么时候是你的了?还是你把玄戈军当成自己的私人军队了。”
    李渊这么一吼,倒吓得李神通一哆嗦。
    不过李神通虽然畏李渊之威,却也心有不甘,于是嘟囔着说道:“兄长说的是,玄戈军是兄长的,不是我的。可我毕竟是玄戈军的主将吧,一手建立的玄戈军,指挥到今日。现在兄长撤了我的职,把部队交给旁人,就不能提前给我说一声吗?这让我如何还有脸统帅部队?难道我连知道的资格都没有吗?”
    “知道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李渊严厉地看向李神通。
    “知道天节军是怎么覆没的,还是要知道张平高是怎么死的?神通,你真以为我是傻子吗?”
    李神通大惊,他没想到李渊竟然知晓了此事,忙解释道:“兄长,我······”谷
    李渊当即打断李神通的话道:“你太让我失望了。你不愿意死战,喜欢临阵脱逃可以,那就将军队交出来给别人,交给那些愿意死战的人。你只要不掌兵权,我一定不让你去跟人死战。”
    说完,也不顾李神通难看的脸色,就把李神通撵了出去。
    李神通脸色一阵青一阵紫,两手拳头紧握,最终什么也没有说,一转头离开了。
    这时温大雅劝道:“主公,郑国公毕竟是宗族大将,还是要顾及他的一些颜面的,若是因此和主公起了龌龊就不好了。”
    李渊冷笑道:“我若不是顾及他的颜面,早当着所有人把他的干的那点丑事抖落出来了。临阵脱逃,背陷友军,坑害我上万将士,他还想要脸面。”
    温大雅也知道李渊一肚子无明业火,也不敢多言。
    让众人退下之后,李渊一把将桌案上的东西扫到地上,然后拿起地图,放在桌案上研究。
    三军集结需要时间,而他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找到一条可以归家的路。
    目标很简单,就是进入巴蜀。
    起点和终点都已经很明确,但关键是,从高陵到巴蜀,哪有什么可以通行之路。李渊又不是飞鸟,总不能凭空飞跃渭南和秦岭吧。
    温大雅指着地图,比划着说道:“为今之计,只有快速西进,渡过泾水,然后进入岐州,再图后事了。”
    唐军被包围在白渠以南、渭水以北、泾水以西的狭窄之地,突围都是个奢望。往北、往东甚至是往南,皆是南辕北辙,肯定不可能。能选择的,只是往西了。
    “黄明征被薛仁杲牵制住,隋军在西面露出大片空档,也方便咱们突围。”
    “西边不行。”
    这时李渊摇摇头道:“往西看似没问题,可距离实在太长了。漫长的突围线,我军很可能在突围的过程中便让张文远给一点一点咬死了。”
    温大雅一愣,他也知道往西危险,可东、北、南三面皆不通,不走西路,那怎么办。
    “渡过渭河,往南!”
    温大雅一愣。
    往南可是死地啊!
    长安以东,尽是一片狭窄的冲击平原,夹在秦岭余脉和渭水之间。南渡之后,西面是黄明辽的主力,东面是屈突通,前面是上洛郡,后面是张文远的追兵,唐军连腾挪转移的空间都没有,绝对逃不过一个覆亡。
    “主公,往南,咱们就进了隋军的肚子里。”
    “可往南是最近的山道。”李渊指着地图说道,“只要过了渭水,突破往南二三十里的新丰原,就能进入骊山,然后穿入秦岭之中。隋军骑兵的确精锐,咱们在平原上打不过他,但他难道可以进入秦岭之中追击咱们?”
    温大雅有些怀疑道:“可秦岭诸道,尽在梁默和焦方威手中,咱们进了秦岭,也无路可行啊。”
    李渊毫不犹豫地说道:“那咱们就突过去。”
    温大雅还想再说什么,这么走实在太冒险了,简直是赌博,九死一生,不仅仅是和隋军斗,还要和老天爷斗。但他话还没说出口,便为李渊打断。
    李渊脸上满是坚毅地说道:“彦弘,我军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了,要么冒险突过去,要么倒在突围的路上。我这半生,尽做了别人的陪衬,今后,不想再给人当陪衬了。若真是老天爷不让我活,我就死在秦岭之中。”

第一百零一章 两栖浮桥

    因为李道宗突如其来的一个消息,唐军这个觉是别想再睡了。各部紧急动员,打理行装,准备撤退。
    为了突围,李渊是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不要了。
    三军将士,除了装备、军械和必要的粮食,其它一干物资,全部丢弃。幸好此时尚是八月,天气尚热,没什么御寒的东西。
    到了丑时三刻,三军将士,饱食一顿。丑时六刻,枕戈待发的三军将士,开拔出击。
    仗还没打,计划的六个时辰的突围时间已经过去了快两个时辰。
    对于李渊来说,现在时间就是生命啊。
    高陵城的唐军,分两个城门出击,北路的阻击军队,则由李叔良率领,从东门而出,在高陵城外列阵。
    城中尚留姜宝谊部,和李叔良部成掎角之势,相互支援,以阻击隋军。
    临别之际,李渊握着李叔良、姜宝谊二人的手,令二人“务必保重,只要时间充足,必择机突围。”
    而南路的两万五千突围军队,由李渊率领,出了南门,直扑渭水。
    渭水是条大河,黑灯瞎火,想横渡过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数万人马,急着突围,哪有那么的船只可渡。
    李渊手中的船只,早丧失殆尽了。
    所以李渊一开始就放弃了直接船渡的办法。
    之前到高陵城之后,李渊便命令工匠打造了两百多平板船。这船与其它船不同,下边有船形,但上边是平的,人踩在上面,如履平地。
    这本来是李渊要渡河的秘密武器,正好这次偷渡上。
    这平板船长只有两丈,宽约一丈。上面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后世的十**个平方。
    为了方便运输,李渊还命人在船底加了几个轮子。这样的装备,也算是简易版的两栖运输舰了。
    因为下面有轮子,四五个人便能轻松地推着这船在陆地上前进。
    当然,李渊还携带了上百个羊皮筏子,这是备用品。
    羊皮筏子早就充满了气,放在平板船上,运输倒也方便。
    李渊进入高陵城,不过短短四五日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做出这么一批渡船工具来,也是令人称奇。
    大批的唐军从高陵城直奔渭水,而仅有的部分骑兵则分列两侧,护卫步兵。
    从高陵城往南到渭水岸边,不过十多里地。但李渊不敢直直的向南,因为高陵城正南方向,离着东渭桥不过数里,从这里渡河,很容易便遇到隋军斥候。
    李渊选择斜着向新丰正北方向偏西一点的位置。渭水在这里折了一个弯,河道较窄。而从这里进入黄土台原,直线距离不超过十五里地。
    虽然推着二百多平板船,但众人的行军速度绝不慢。
    都知道这是最后的突围机会,是友军将士用命替他们蹚出来的道路,众人哪敢不拼命地赶路。
    引路的士兵拿着火把,分列两侧前进。
    在夜色之中,整个队伍,如同一条向前的火龙。
    从高陵城到渡口,一共三十里的距离,众人走了不到两个时辰。谷
    这样的行军速度,在这个时代,简直就是奇迹啊。也幸好是渭北平原,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没什么遮拦。否则根本不可能这么快。
    众人到达渡口之时,天刚蒙蒙亮,此时离着辰时还有近半个时辰。
    李渊不敢耽搁,立刻指挥众人搭桥渡河。
    对,正是搭桥。李渊带了这二百多平板船,其目的就是在渭水之上,搭建一座浮桥。只有这样,全军才能最快速度的渡过河去。
    唐军先在河北岸打了三个铁柱,然后栓上铁链。又乘船到了南岸,再打了三个铁柱,绑上铁链的另一头,将三条铁链横在了渭水之上。
    截下来,唐军以中间的铁链为中轴,两侧的平板船纷纷向铁链靠近。进入到三条铁链夹着的中间位置。
    平板船上面板子的四周,都打了孔。
    这时船上的人便用铁索,将船的两侧的孔锁在铁链上。然后再用铁索,将南北并列的平板船依次给固定住。
    就这样,两道简易却坚固的浮桥,就搭在了渭水之上。
    为了保证两道浮桥的稳定,唐军还用麻绳将东西并列的两船给绑住。
    虽然浮桥看起来还是摇摇晃晃,高低起伏不平,但至少可以保证行人通过。
    这时候,上百个羊皮筏子也派上了用场。李渊担心渡河的人多,这条浮桥撑不住这么多人,便让人将上百个羊皮筏子挨个绑在浮桥两侧。
    浮桥搭建而成,连亘两三百米长,沟通了南北,保证了唐军的渡河。
    而最关键的是,浮桥的修建为唐军渡河节省了足够的时间,从修建到结束,用了短短不到一个时辰。
    这一次,唐军工匠享受到了将领的待遇,都是骑马拖着铁链先行到渡口做准备工作的。因此整条浮桥修好,尚未到辰时。
    离着午时还有两个时辰,先期渡河的斥候回报,远在东渭桥的隋军主力,似乎是发现了他们,已经开始向渡口方向赶。
    从东渭桥到渡口,不到十五里地,这么短的距离,隋军的骑兵转瞬即到。
    李渊最先带头渡河,而先头渡河的是李渊的亲卫和唐军中的骑兵。
    毕竟是临时修建的浮桥,也没什么时间管细节方面的事。所以这浮桥实际上是粗糙劣质。人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是浮浮沉沉,左右摇晃,随时都要掉下去一般。
    两桥并起来不过两丈宽,而李渊为了加快渡河速度,命骑兵呈两列,步兵更是呈四列渡河。
    平地上走路这距离都狭窄,更何况是在摇晃的浮桥之上。
    众人走在桥上,左摇右摆,时不时的就会撞到身边人。而因此被误撞下水的,不知道有多少人。
    渭水之上,只听见“扑通”、“扑通”的落水声。
    而落水的人甚至来不及呼救,便被急湍的河水冲走了。
    这渡口狭窄,河水自然是有些湍急了。
    亲卫队和主力骑兵渡河之后,李渊便下令在渡口西侧构建阵地,阻击隋军,保证三军渡河。
    一线阵地,都是唐军最精锐的军队。
    这个时候,李渊也顾不得精锐部队的损耗了,这一仗,必须得撑住。

第一百零二章 两军搏命

    黄明辽知道李渊偷渡渭水之时,已经是早上卯时了。
    不得不说,自始至终,无论是黄明辽还是张文远,在整个战役中,并没有犯什么错,但有些事情,实在太出人意料了。
    黄明辽在东渭桥设下针对李孝基的伏击,为了能更快的结束战斗,不得不抽调渭水岸防部队。黄明辽麾下,本身就没有多少军队。先抽调了两千前往长安,又要同时防御新丰和渭南县城,还得看住已经投降的杨屯,能调动的军队就更少了。
    整个渭水防线,实际上兵力已经被抽空。
    但黄明辽并不担心。
    首先整个新丰、东渭桥、长安、高陵等所有地方,其距离都不超过五十里。
    五十里的范围内,隋军骑兵可以很快增援战场。而唐军有数万人马,想要渡河,根本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
    所以黄明辽根本不怕你渡。
    其次张文远的数万人马在高陵城后,就等着李渊渡河。只要李渊敢动,张文远随时可以出现在李渊的身后,半渡而击。
    所以在计划中,抽调渭水防线的兵力,并不好影响到整个战局。
    局势的变化是从东渭桥战役开始的。
    黄明辽率部很顺利地击溃李孝基所部。但面对隋军的突然打击,李孝基所部虽败,但李孝基本人带领能用的部队,背靠渭水死守。
    无论是李孝基逃往长安,还是渡河前往高陵,黄明辽都能很顺利的在运动战中歼灭对方。但李孝基死守,这战斗只得转入攻坚战。
    李孝基部下实际上不到千人,实力和战斗力也一般,但依托地形和工具,顽强地阻击了隋军整整两个时辰。
    等隋军砍下李孝基的脑袋,结束这场战斗,已经过了子夜。
    三军埋伏了大半日,又厮杀一场,甚是疲惫。所以战后黄明辽下令,全军打扫完战场之后,就地休息,等明日一早,从东渭桥渡河北上,趁势包围高陵城。
    黄明辽的这个命令,仍旧是没有问题的。
    毕竟从渭水渡河,远不如从东渭桥渡河方便快捷。
    众人利用唐军携带的营帐,在东渭桥边扎营休息。一直到早上卯时左右,才接到张文远的急报,李渊趁夜向渭水下游突围。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黄明辽并没有很急迫。
    唐军的船只,在之前两支渡河中损失的七七八八,现在的唐军,极其缺少渡河的船只。按照黄明辽的预计,唐军即使只有一半人马,没有四五个时辰,也别想完全顺利渡河。
    从东渭桥顺渭水往下,一直到新丰,不过十多里路程,隋军完全有时间将其堵截住。
    黄明辽一边派出斥候去寻找唐军的踪迹,一面整军备战。
    大军为了保证战斗力,黄明辽甚至让部队吃了顿早饭。
    三军直到快到辰时的时候,才向东出发,这个时候,正是唐军在渡口渡河之时。
    隋军的速度很快,从东渭桥到新丰北度河口,一共不到十五里的距离,隋军骑兵用了不到半个时辰,便赶到了战场。
    唐军先锋乃是阿史那大奈。
    阿史那大奈赶到战场,便有些发懵,因为他发现唐军竟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渡河了,还在河岸处布置了阵型。
    这完全出人意料。
    不过阿史那大奈立刻便向唐军发起攻击。他再是不清楚原因,也明白必须尽快阻止隋军渡河。
    一场骑步大战,立刻拉开了帷幕。
    说实话,虽然唐军屡战屡败,但这并不意味着唐军战斗力弱。
    隋军骑兵多,唐军骑兵少。而隋军突入关中平原,又和唐军打起了运动战。唐军以弱击强,以短击长,若是不败,反而见鬼了。
    但这种严阵以待的阵地战,就是唐军最擅长的。
    唐军前面以重步兵迎击,后面跟着弓弩兵,两侧就用骑兵压阵。
    隋军突击而至,对面便是万弩齐发。
    阿史那大奈所部乃是当初西突厥在会宁的部众改编的军队。因新附不久,所以这支部队并未换装,别说铁甲,连皮甲都不是很完全。至于骑兵攻坚的重型装备,则更是完全没有。
    黄明远给这支部队的定位就是战场游弋的轻骑兵。之所以派阿史那大奈为先锋,只是因为这支部队的速度最快。
    但不得不承认,面对硬仗,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还真是不行。
    阿史那大奈率军出击,为唐军弓弩所阻。漫天的箭矢,射到一身皮甲的士兵身上,冲击的马队立刻就是人仰马翻。隋军攻击之势为之一阻。
    而这势头一顿,马速便慢了下来。
    李渊不愧是用兵大家,眼看隋军攻击受挫,立刻下令两翼骑兵出击,从左右两侧夹击对方,不给隋军调整的机会。
    阿史那大奈手中只有不到三千人马,这前进势头一弱,自有些不是对方的对手。
    不过阿史那大奈也不敢退,只得拼命和唐军绞杀在一起。
    两支部队旗鼓相当地展开了激战。
    双方又激战近半个时辰,这时黄明辽终于率大军赶到。
    而与此同时,唐军也几乎全部渡河。
    战场之上,唐军数量约是隋军的两倍多。换了别的时候,李渊一定和黄明辽来一场正面对决,但他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因此面对隋军主力部队的到达,李渊下令,骑兵断后,其余步兵,除了必需的军械和食物,放弃所有物资,一路往南奔。
    从渡口直线往南,进入秦岭余脉,也不过十三里路。
    这个时候,一切全凭两条腿了。
    唐军扛着兵器,撒丫子往前跑。甚至有些人为了加快速度,连身上的盔甲也不要了。
    李渊也不在乎,真到了巴蜀,他缺的是老兵,而不是铠甲。
    黄明辽在对面也看的一愣,他终于明白李渊的意图。
    李渊这是要往山里撤。
    黄明辽立刻驱使军队,向对面的唐军骑兵发起冲击。
    可对面的唐军也拼起命来,想速战速决,就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事情。
    黄明辽还真有些慌了,李渊逃到哪里他都不怕,但唯独不能进入秦岭。整个秦岭这么大,十万人马撒进去,也不一定能找到,更何况是一个李渊呢。
    为了拦住李渊,黄明辽也拼起命来。

第一百零三章 骑步大战(上)

    不得不承认,隋军和唐军打了这么久,直到这一刻,双方才真正完全发挥出实力,尤其是唐军。
    渭南如是,渭北亦如是。
    实际上渭北战场比渭南战场打的更早。
    隋军在高陵城四周是遍布斥候的,所以当李渊一出门,隋军的斥候便发现了其踪迹。
    丑时六刻,一夜之中人最困的时候。
    张文远得到消息,也没有吃惊。隋军出击,本来就是计划中的事情。想来是李孝基的求救信到了高陵城,若是李渊选择救援东渭桥,正好可好趁机包围其军。
    张文远一面命人严密注视李渊部,一面点兵出击。
    但张文远还没有出营,又有消息传来,惊住了张文远。
    唐军出城之后,直奔东南方向而去。
    张文远立刻判断,李渊这老小子不是去支援李孝基,而是想趁机渡河。
    这短短五日之间,唐军已经试图渡河两次,其中一次便是在夜里,所以再次渡河,也是早在众人预料中的事,只是不应该选在这个时候。
    旁的时候,李渊是没有一点机会,但现在对岸黄明辽的军队集中在东渭桥。而李渊这老小儿向东南方向出击,怕是正好避过黄明辽部。
    张文远根本不敢再等,而是率军直奔南去,又命人给黄明辽去信,通告李渊的动向。
    这一战,有些失控了。
    从张文远的大营往南,离着高陵城并不远。
    张文远一开始驻扎在万年县城。后来担心万年城离着高陵城太远,便向西移营十里,背靠着中白渠扎营。
    而高元臻率领的虎威卫所部,则位于高陵城西侧,中白渠和南白渠的交汇处,与高陵城相距十多里地。
    两支部队,一左一右,钳制住高陵城的唐军。
    张文远率军而来,便在高陵城下遇到已经列阵完毕的唐军。
    李渊一共留给李叔良和姜宝谊两万人马,此战姜宝谊率四千人守城,而李叔良指挥着一万六千人在高陵城下列阵。
    李叔良共设下了七个方圆阵,每个方圆阵有兵两千人左右,外围兵力,层层布防,长矛、弓箭在外,轻步兵和少量骑兵在内,形成一个完备的环形防御。
    而这七个小阵,又被布置成前三后四的模样。
    前面中间位置的小阵靠前一些,左右则是护卫两翼。而后面四个小阵,一阵在前阵的中间阵之后,为中军指挥。而其余三个小阵,分在中间阵的左、右、后侧。
    三个小阵,紧紧地靠着中军小阵,几乎不留缝隙。
    张文远远远的看着唐军的阵型,有些皱眉。
    唐军这是用了大阵夹小阵,小阵组大阵的战法。看似是七个小方圆阵,重在防守。但组合起来,又成了锥形阵,前方后圆,既保障自身防御,也能主动出击。
    看来唐军有能人啊。
    隋军,尤其是丰州出身的兵将,对传统的步阵是不太熟悉的。
    无论是前期的丰州军,还是现在的河北军。隋军都有大量的骑兵,并不需要用步兵来专门对付骑兵。所以现在的隋军,主要战术便是步骑兵协同或者是步骑弩兵协同。
    所以今日之战,也算是传统的步阵对抗新式的步骑弩兵协同战术,是战术上一个新与旧的大对决。
    这是一场注定会写入历史的战役。
    战场之上,隋军的骑兵最先发起攻击。如之前一般,隋军骑兵分散成松散阵型,发起冲锋。
    隋军骑兵冲锋一般是两种阵型。面对骑兵,则是墙式冲锋,以硬对硬;面对步兵,则是松散冲击,避免遭受弩兵打击。
    隋军骑兵冲锋到百步左右的距离,对面的唐军开始进行射击。不过隋军骑兵可不是那些游牧民族可比,他们身披重甲,就连战马前部也挂上了皮制的挡甲。而且百步的距离,非神箭手,其实伤不得人。
    于是隋军虽有零散的伤亡,但影响并不大。
    唐军射出一箭,赶紧射第二箭。弓箭还方便一些,弩箭更换更麻烦。于是弓箭射了三箭,弩箭只射了两箭,骑兵已经冲到脸前。
    这个数量,已经算是精锐。
    隋军骑兵冲过箭雨,离着对面的唐军不到二十步,这时众人已经从背上抽出短矛,然后向着对面的唐军掷去。
    在高速的马上射击很困难,但投掷就容易多了。
    而且短矛远比锋利,借着战马的速度,这一下就是扎破盾牌也是有可能的。要是扎到人身上,甚至能如串糖葫芦一般连中数人。
    果然,一波短矛雨,立刻就给对面的唐军造成了伤亡,至于射击更是不成了。
    隋军投掷完一波短矛,也不投第二波,直接将手中的长矛平端上去,将所有的冲击力量尽用到长矛上。
    这些人为了加快速度,不停地猛夹马腹,让战马保持高度兴奋状态。
    很快一人一马便便狠狠地撞到了前面的大盾上,当然最先撞上的还是长矛。
    疾驰的奔马,锋利的长矛,简直如一支划破天空的利箭。这一下狠狠地撞上去,几乎是山崩海啸的威力,有的长矛直接就折了。
    而骑士更是收不上手,甚至有人直接撞到盾牌上,人马俱撞到粉骨碎身。
    但对面的唐军也没得好。
    大多数的盾牌直接被长矛刺穿,少部分被战马撞开。骑兵第一波威势,直接将大阵最坚固的外壳撞个粉碎。
    隋军骑兵是前赴后继的,前面的打开道路,后面的骑兵接着从缺口处往里突。
    几乎是转眼之间,便有前排的唐军被杀死。
    即使唐军紧握着长矛,狠狠地对准了对方。
    盾牌之后,便是矛阵。
    这是步兵大阵最核心的力量,也是步兵大阵最主要的力量。
    隋军的骑兵战斗力太强了,尤其是右屯卫,这是一支杀穿了整个高句丽战场的部队,而在整个河北、河东之战时,更是作为第二主力,单独征战一个战场。
    所以即使唐军将步阵守的再严密,也无法挡住他们的冲锋。
    很快,唐军的前沿阵地,便不同程度的受到打击,前沿阵地开始出现混乱。
    眼看唐军就要挡不住隋军的骑兵。
    这时李叔良终于决定拉开前军,准备亮出秘密武器。

第一百零四章 骑步大战(下)

    这一场骑步大战对于李叔良来说,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他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布置阵型,挖掘壕沟。
    其实中国古代,骑兵和步兵正面对决,步兵从来不惧对方。
    因为步兵只要将自己武装成一个铁壳子,骑兵很难将整个铁壳子咬开。骑兵最大的优势是机动性,只有不断地穿插、迂回,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骑兵的作用。
    李叔良眼看前军不敌,直接命前军小阵的弩兵分散开来,露出身后隐藏的利器。这些利器在弩兵身后,隔着最前面的隋军有十多步。
    张文远离得远,一开始也没看清的唐军的变阵,待看到对面寒光凛冽的利刃时才看清,唐军竟然在阵中藏着床弩。
    床弩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在汉朝便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当然,床弩的顶峰要到之后的宋朝。
    骑兵最惧床弩,因为床弩的射程较远,杀伤力大。虽然床弩的精准度不佳,但采用大规模齐射,绝对是个杀伤性极大的武器。
    不过床弩是管制兵器,非要塞、重城和主力军队不能备。唐军在同州大败,几乎崩溃,所部怎么可能还会携带这么多笨重的床弩。
    的确如张文远所料,唐军的床弩,尽丢弃在洛水东岸了。但这支唐军,不仅仅是从同州撤下来的军队,还有李神通所部。
    李神通部,是从泾阳转道来的。
    泾阳是何地,居渭水以北,与长安隔渭水相望,是长安在渭北最好的屏障。当年杨佶为杨昭建骁果军,驻地便是泾阳。
    李神通担任渭北安抚大使,总揽渭北军事,虽实际驻扎在华原,但名义上的驻地,仍是泾阳大营。
    所以这泾阳大营,即使已经没多少军队,但贮存的军需物资仍是极多。
    李神通从泾阳撤退,便将泾阳大营的压箱宝贝上百架床弩都带到了高陵。
    而李叔良自觉不敌隋军,便把上百驾床弩全带到城外,准备给张文远一个惊喜。
    这床弩果然把张文远给惊住了,至于喜,自是没有。
    上百驾床弩的绞线同时“刷刷”齐响,接着便是上百支短矛向着隋军射去。
    双方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所以这些短矛,几乎是直接射中隋军的骑兵或者是战马,甚至是直接破体而出。
    一时整个阵前,皆是血雾,隋军骑兵,倒下无数。
    隋军虽然着甲,马匹也有皮甲,但是也挡不住床弩的射击。就这距离,隔着百十步都不挡不住,更何况就在跟前。现在,只能被串血糖葫芦了。
    冷兵器时代,因为是正面搏杀,士兵承受的压力,远高于热兵器时代。所以气势二字,对于一支军队极其重要。
    眼看伤亡重大,隋军气势立刻降了不少。而此消彼长,唐军则是因为这波射击,一扫刚才的颓势。
    唐军的床弩就在眼前,但前面还有唐军的弩阵。就这几步的距离,但隋军骑兵就是冲不过去。
    于是唐军的弩兵可以从容的上弦、发射,隋军的骑兵却避无可避。
    眼看这场面,张文远立刻下令撤退。
    他倒不是畏惧了唐军的床弩,实际上这百十架床弩虽然威力巨大,但未必可以真阻挡的了隋军。
    隋军骑兵在前,而步兵、弩兵在后压着步子缓缓向前。
    只要隋军能忍住巨大的伤亡,这一仗最后的胜者定然还是隋军。
    但张文远知道,不能再进行无畏的伤亡。而且越死拼,右屯卫军越是陷入到唐军的节奏中,在这里耽搁的越久。谷
    唐军有一万多人,尽是死战精锐。右屯卫军与其野战,得多长时间才能将其完全击败?
    这一战不说耽搁多长时间,就是打完,右屯卫军也会伤亡惨重,伤筋动骨,到时候能不能继续南下作战还不好说。
    唐军消耗的起,因为这支军队,本就是被抛弃的棋子。而右屯卫军,可是消耗不起。
    所以张文远撤了。
    当然,这不是不打,张文远很清楚,必须要拔掉这支唐军。
    虽然右屯卫军可以绕过对方,直接渡河,但唐军也不会放任隋军渡河,到时候,还是一场夹生饭。
    三军撤了回来,张文远没有直接撤退,而是命各部在战场上暂时休息。
    张文远在等。
    张文远在等猛火油。
    猛火油威力巨大,在特定的场合,简直可谓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过在平原之上,猛火油便威力不大了。
    毕竟不是谁都会站在那让人烧的。
    此次入关中作战,主要是机动作战,而且猛火油杀伤性太大,有伤天和,没必要对准自己的同胞,所以右屯卫军虽然携带了一部分,但基本上没有使用过。
    现在急着破阵,也顾不上其他了。
    猛火油尽在万年县城,众人等了不到一个时辰,这猛火油便被运到了。
    猛火油最初是被投石器投掷的,所以油罐很大。但之后为了方便单兵投掷,改进了工艺,每个油罐减少到只有一斤多,而且油罐本身重量也大大减少。
    很快,猛火油分发到众人手中,每个骑兵带了十多个油罐。
    这些人冒着弩阵向着唐军阵地发起攻击。
    床弩看着威力巨大,但只有百十架,其实一次射击,也伤不了多少人。
    而隋军骑兵,则是冲锋到离着唐军二三十步的距离,一口气将这些油罐纷纷扔到唐军之中。
    油罐很快破碎,撒的到处都是。
    唐军可没见过这东西,但也没看出什么厉害,只觉得脏兮兮的,还以为是什么金汁。
    但是很快,隋军的弓弩兵压上,隔着唐军有百步,而且这些人所使用的,还尽是火箭。
    只见一轮齐射,火箭纷飞,落到唐军阵地,地面一下子着了。
    这火势仿佛被施了妖术一般,竟然越来越大,根本挡不住。
    水火无情,再是战斗力精锐的部队,也不可能阻挡烈火的攻击。
    几乎是一瞬间,原本防御严密的唐军,便为这些烈火所扰乱,四散避险。而整个的唐军大阵,也直接崩溃开来。
    对面的张文远看着溃散的唐军,默然无语。
    这场战斗,并没有什么可吹嘘的,但是,这场战斗之后,一个传统的时代,就要结束了。

第一百零五章 穷追不舍

    新丰城北港口一战,李渊大败,两万五千人马,折损近半。唐军几乎是拼劲了性命,才过了新丰原,逃进了南面的黄土台塬中。
    这一战,直杀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神武卫上万人马,几乎用绞杀的办法,将唐军断后部队撕扯的粉碎。而唐军却是像一只受伤的老狼一般,拼劲最后一击,燃烧了全部的生命和精气,重重地击在神武卫的身上。
    两败俱伤,玉石俱焚。
    其实李渊还有力气,甚至不弱于神武卫,若不是怕被咬住,李渊甚至想回过身来,彻底将神武卫打残。
    当然黄明辽不怕李渊回身,今日哪怕神武卫全军覆没,只要拖住对方,亦是值得。
    可惜李渊实在太冷静了,面对重创神武卫的机会,损失惨重的他连眼皮都不翻,转身便跃入黄土台塬之中。仿佛他所曾经拥有的关中,是不存在的一般。
    黄明辽在后,一路跟到了黄土台塬下。
    要不要跟着进去,黄明辽有些犹豫。
    经此一战,神武卫伤亡超过三分之一,算是彻底打残了。虽然狠狠地咬下唐军一口肉,终究没能留下李渊。
    李渊从黄土台塬,可直接进入秦岭之中。
    虽说从关中通往汉中和荆襄的蓝武、子午、傥骆、褒斜、陈仓五道目前尽在隋军手中,可秦岭之大,道路千转,谁也不敢保证,李渊就到不了巴蜀。
    而巴蜀之地,天府之国,李渊进入巴蜀,就是彻底的龙入大海、虎归深山了。
    黄明辽几乎只是思考了一秒钟,便决定接着追。
    虽说从进入黄土台塬,便是进入山区。其复杂的地形,对于以骑兵为主的隋军是一个大大的制约。而且从黄土台塬往南,一路沟壑纵横,唐军随时可以选择有利地形,伏击隋军。
    可是黄明辽很明白,尽管三军疲惫不堪,尽管前面可能有埋伏,但这皆不是神武卫放任李渊南逃的理由。
    今日走了李渊,来日需多费十倍、百倍的功夫,才能弥补今日的错误。
    不过黄明辽没有直接进入黄土台塬,而是选择向西折道,直奔蓝关。
    黄土台塬,黄明辽当然不敢走。
    但黄明辽很清楚,不管李渊的路线怎么走,他最终的目标还是巴蜀,不会改变。
    不过李渊现在兵败,伤亡惨重,粮草将尽,人马俱疲,就是横穿秦岭,前往巴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想有足够的实力和精力到达巴蜀,李渊必然会选择先和蓝田的唐军会和。
    唐军蓝田大营,不仅有数千军队,还有充足的物资和辎重,都是李渊南下必须的。
    于是黄明辽率军直奔蓝田,连新丰都不管了。
    黄明辽不怕李渊杀个回马枪,甚至不怕他因此返回长安。只要李渊愿意在关中打,黄明辽就没什么怕的,怕就怕这家伙逃入蜀中,那就万事皆休了。
    从新丰到蓝田关,直线距离有五十里,而走大道则是百里。
    黄明辽下令,一百里的距离,三军必须在十二个时辰内到达。
    隋军的传统训练科目就是奔跑。
    黄明远练兵,第一要求就是能跑,标准就是跑断了腿也能爬二里地,一天一夜急行军一百里几乎是检验是不是真正隋军的一个硬杠杠。谷
    虽说黄明辽军队多胡兵,但平常情况下,若是真驰奔一百里,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但问题是现在众人刚刚打完两仗,不是龙精虎猛、体力充沛之时。
    神武卫的将士先是急向西,潜伏大半日,伏击李孝基,激战一场。接着休息不到数个时辰,又急向东,血战新丰渡口,杀得昏天黑地,人马俱乏。
    尤其是黄明辽,几乎是两天两夜没合眼。
    因此命令一出,众人皆是大吃一惊,面有难色。就连尉迟恭也上前劝道:“总管,如今三军俱疲,人马力竭,已难以一战,就是人能撑得住,马也撑不住。不若休息两个时辰,再行出击,也让兄弟们窜口气。”
    黄明辽却是面色刚毅。
    “我军疲惫,难道李渊所部不疲惫。现在双方都到了极限,就看谁能撑下去。”
    黄明辽让尉迟恭将能动的都带上,爬也得往蓝田赶。
    人能忍,马不是人,所以忍不了。一众马匹,皆累的满身是汗,站在地上,不停地喘气。
    战马经历两场厮杀,又来回驰奔,已经到极点,再跑下去,怕是要累死了。
    黄明辽急着走,也不可能等着战马休息。当然,他也不能将这些战马全部跑废。于是黄明辽下令,所有将士,仅携带能动的马匹,其余马匹,留在新丰城稍息。等这些战马恢复之后,再追赶隋军。
    至于隋军,则得用两条腿趟路。
    战争,是一个燃烧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燃烧的,不仅仅是别人的生命,也有可能自己的。
    所以数千隋军,几乎是扛着自己疲惫的身躯,往蓝田前进。
    停下来吃个饭是不可能的。
    新丰城内储备的锅盔,一人六个,外加一人两块肉饼一袋水,便是这次急行军的粮食了。
    这锅盔一个半斤,中间可洒一层盐和摸一层油,制作方便,易于储存。自丰州时代起,便和炒面一起,成了黄明远麾下的制式军粮。
    而且丰州靠近胡地,多习胡俗,所以军中制式军粮还有肉干、奶酪等。
    在部队吃的方面,黄明远从来舍得下本钱。
    此时众人一边行军,一边啃着锅盔,连吃都不停下,简直是追着时间跑。
    沿途有掉队的,黄明辽也不管,让他们自行追赶部队。甚至一些偷懒的,直接斩首示众。
    心软的人,做不得三军的统帅。
    一众人从天明跑到天黑,又从天黑跑到了天明。已经跑得麻木的隋军,只剩下两只脚在机械的运动了。
    一切都出自人的本能。
    甚至跑到这种程度,黄明辽都不敢让众人歇一下。若是让这些隋军歇一下,黄明辽担心,这群疲惫到极点的士兵,只要倒下,根本就再爬不起来。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离着蓝田关不远了。
    这时有斥候报道,蓝田大营里的唐军,已经逃得无影无踪了。

第一百零六章 智计百出

    神武卫累个半死,终于赶到蓝田,却发现位于蓝田大营的唐军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从唐军遗留的痕迹来看,唐军撤退的很匆忙,除了粮食,什么都没带。而看他们撤退的遗踪,很显然,这群人是往秦岭中撤的。
    蓝田在两塬之间,从蓝田往西南,仍是黄土台塬。穿过黄土台塬到秦岭余脉,直线距离不超过四十里。
    而看痕迹,唐军已经撤了至少两三个时辰,追肯定是追不上了。
    黄明辽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内情。
    必然是李渊担心隋军从侧面截击,提前派人前来蓝田大营,通知李琛撤退。
    虽然从新丰到蓝田大营,五十里的直线距离,尽是群山沟壑,在山中有走百里也有可能。
    但若是李渊只派遣几个擅长山地奔走的士兵,从小路直奔蓝田,提前几个时辰赶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黄明辽有些可惜,走了李琛一军,
    就在这时,又有斥候来报,在蓝田大营西北方向,就是隋军赶来的路段,两侧发现有唐军经过的痕迹。
    据斥候观察,沿途经过的唐军应该没过去多久,且数量当是不少。
    众人皆是大吃一惊。
    难道李渊已经跑到了他们的前头,提前进入了秦岭。
    黄明辽想了想,很快便将这个念头给丢了。
    虽然黄明辽并不是很熟悉黄土台塬的地形,但他也清楚,从新丰到蓝田,直插黄土台塬的话,可没有什么大道,都是支离破碎的羊肠小道。
    而直线距离五十里的两地,走小道,没有一百,也得有七八十里地。
    小道远比大道难走。
    即使隋军道远,但走的是大道,又是不停息的兼程,唐军绝不可能走到他们的前头。
    这些踪迹,应当是李渊故布迷阵。
    黄明辽又令斥候扩大搜索范围,并令士兵沿着蓝武道布防。
    等到傍晚,有骑从新丰来。
    新丰急报,唐军突然从黄土台塬杀出,出新丰以西,直奔长安。
    听到这消息,所有人都惊得说不出话来。好个李渊小儿,不怕死,还真敢往长安逃。
    黄明辽一时简直不敢置信。
    李渊逃往长安,该是死地。这不应该啊,难道李渊准备与隋军死战了?可他那折腾这么多又为了什么。
    不过其他人倒是觉得此事并不是不可能。
    众将皆认为,李渊还在长安有足够的军队和粮食,有家眷和宗族,而且长安政治意义重大,若非不可,李渊绝不舍得放弃长安。
    即使长安不可守,李渊从长安西进,也可进入扶风,这没必要一定进入秦岭。
    “这千年来,秦岭五道,再加上关西的祁山道,就是所有能南下巴蜀的路。李渊进入秦岭,除非是肋生双翼,否则绝难越过秦岭。所以他逃往长安,乃是最佳选择,至少能补充足够的军队。”
    众人这么说,黄明辽还是有疑虑。
    “那蓝田的军队呢?”
    “疑兵之计,而且很可能蓝田兵不是南下进入秦岭,而是北上进入黄土台塬。”
    诸将皆倾向于李渊的目标是长安,黄明辽虽心中有些疑虑,但还是决定,出兵长安。只要李渊进入长安,就堵住他西进的路。
    于是神武卫将士,在驰奔了上百里之后,歇了不到半日,又要出击。
    而且还是连夜出击。
    而半天的修整,几乎是一个奢侈。
    不得不承认,在没有机械化、摩托化的时代,一支能跑的军队,绝对是一支极其可怕的军队。
    众人直奔长安,黄明辽没有在蓝田留兵。
    不是黄明辽不想留,而是他手中已经没多少军队,再分兵,靠着三三两两的兵马,就别想再打了。
    本来黄明辽还想令位于蓝田关的李仁政、卫文通率部接收蓝田大营,最后想了想,还是放弃了这个决定。
    蓝田关的隋军,是一枚瓶塞,牢牢地将李渊堵在关中,使其不能向东南。
    现在敌暗我明,李渊上万人马,洒在黄土台塬,谁也找不到。即使黄明辽判断李渊的目标是长安,也不排除,李渊再杀个回马枪南下。
    而一旦蓝田关出了破绽,被李渊趁虚而入,这瓶子就彻底废了。
    所以为求稳妥,蓝田关不能动。
    迎着夜色,黄明辽率领全军,一路浩浩荡荡,向西北而进。
    很快明月高悬,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洒洒的草声和三军的脚步声。
    黄明辽骑在马上,心中的思虑随着夜色渐上,也越来越浓。
    众人多不乘马,但少不得黄明辽这个主帅的。
    黄明辽有两个疑问。
    一是,李渊为什么在蓝武道上故布疑阵,真的只是想让自己以为他们已经突围了吗?
    二是,以李渊这么聪明的人,不会看不明白,长安是个绝地,十死无生,可他为什么还要赶往长安?
    真非向长安不可,那唐军直接从东渭桥方向突围便是,何必再向新丰、蓝田兜个圈子?
    最重要的,那五千蓝田军去哪了?
    若往南了,那在秦岭何处?若往北,则是跟着李渊一起赶往长安,还是准备潜伏在黄土台塬中,在隋唐决战时,突然杀出,决定战场走向?
    这些,黄明辽都想不通。
    三军连夜行军,已经赶到灞上,离着长安已不远矣。
    “唐军也真是奇怪,这么长时间拿不下蓝田关,为什么不从金州(西城郡)出兵,北击上洛郡呢?”
    黄明辽随口道:“他倒是想,丛山峻岭,要想得胜,金州得准备多少军队?”
    这时黄明辽脸色微变,忽然意识到什么。
    “你说李渊进关中之后,李仁政、卫文通便锁死了蓝武道;焦方威锁死了子午、傥骆、褒斜三道;梁默占领河池之后,又锁死了陈仓道。再加上秦州后来落到薛举手中,唐军自不能走祁山道,那么唐军是怎么入的巴蜀?”
    尉迟恭想了想道:“李孝恭走的是陈仓道入的蜀,当时梁默没有将陈仓道完全锁死。”“那后来负责经略金州的李元吉、陈演寿、夏侯端呢?”
    尉迟恭脸色突然大变。
    “难道?”
    黄明辽说道:“秦岭中有一条新发现的路,而李渊已经掌握了此路。李渊不可能去长安的,他的目的还是经秦岭,入巴蜀。”

第一百零七章 秦岭新道

    黄明辽所料的并不错,秦岭之中,在子午道和蓝武道之间,还真有新路,而且不是一条,是三条。
    打从一开始,李渊就没变过之前的目标,他就是要南下巴蜀。
    但李渊也很清楚,他南下,黄明辽也南下,他走小路,黄明辽走大道,即使他路近,可能先到的还是对方。
    即使双方同时到,他也没有撤退的时间,所以必须延误黄明辽的时间。
    于是李渊准备,兵分三路,调虎离山。
    李渊先是挑选了军中两百多善于奔跑的山地士兵,令其前往蓝田大营送信。
    李琛倒是听话,得了李渊的命令之后,立刻舍了营寨,率军向南,赶往库谷口(今陕西库峪河源出之山谷,距长安城60里左右)。
    而这些士兵送完信之后,便在蓝武道上,故意制造李渊所部已经南下的痕迹。
    此为疑兵之计,又故意让人能看出来,便是希望黄明辽相信,他们真的是要前往长安城。
    而剩下的军队,分出一千,交给柴绍,令其北出新丰山口,大张旗鼓地往长安方向前进,吸引隋军的注意力。
    而剩下的唐军主力,则被李渊带着,继续往南前进。
    上万人马,走在崇山峻岭之中,大军走得并不快。而且三军疲惫,粮食不足,唐军可不是隋军这种能跑断腿的部队,于是唐军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直到黄明辽到了蓝田大营,待了半日,又要撤走,唐军离着蓝武大道,还有十多里地。
    不过,已经足够了。
    如李渊所预计的,黄明辽果然中计,全军撤离了蓝武道,向长安而去。
    至此,从李渊所处的位置往南,皆是一片坦途了。
    四十里的距离,李渊所部走得很快。大家都知道,逃命就这一次机会,步子慢了,只能当隋军的刀下鬼,因此不顾疲惫,脚底生风。
    蓝天天险,隔关中与东南,蓝田附近的山岭,普通人真是难找路。
    不过李渊似是早有准备,不慌不忙,一路前行,稳稳当当。毕竟李渊也统治了关中快一年的时间,沿途的形势,基本都在唐军的掌握中。所以从蓝田大营到库谷口,四十里的距离,三军精准定向而至。
    众人一路急行军至库谷口,李琛正率领部下在此等待李渊。
    库谷口,又命苦谷,因水质很涩而得命。
    李渊残部也是累坏了。
    全军四天三夜没怎么休息,连粮食都没有多少,只能饥一顿饱一顿的过日子,再这么过两日,大家都成了野人了。
    此时到了库谷口,三军皆是忍不住虎口余生的欢喜。连李渊都眼眶发红,双手止不住的颤抖。
    一路逃亡至此,实在不容易啊。
    众人得了李琛部的粮食接济,饱餐一顿,便在库谷口睡下了。
    三军直睡了一个昏天黑地,鼾声如雷才止。
    三军如此疲惫,要隋军真追上来,结果还不定呢。
    到了次日一早,眼看隋军还没有追来,李渊决定在此再等隋军一日。此时他和李琛会和之后,有一万六千多人马,兵马充足。此前屡战屡败,士气大跌,他就希望隋军能穷追不舍,让他也在此来一场守株待兔。
    可惜等了一日,唐军仍没有来。
    李渊知道,黄明辽不会上当了,这才下令,沿着库谷道继续南下。
    库谷道,关中南下的一条新道。
    原本从长安到西城郡,为秦岭阻隔,是没有捷近的驿路相通。即使秦汉以来,秦岭南北凿修多条栈道,但也没人修这条南、北之道。
    从长安到西城郡,原有两条主道,其中一条要经蓝武道至上洛,然后经上洛、上津县(今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间开辟的上津道,由上津折西南行,循汉江水道或汉江北侧的陆路经洵阳(今陕西省旬阳县)可达金州,路线呈弯弓形,路程迂远。
    另一条便是经子午道进入汉中,然后由石泉县沿汉江北侧通道东去,可直抵西城郡。子午道废塞时,更是要绕褒斜道、陈仓道、褒城道等地,路程更远。
    因此很早之前,便有商旅,从秦岭之中,走出几条小路来。
    这三条路,便是锡谷(今陕西省小峪谷)道、义谷(今陕西省大义谷)道和库谷道,都是以起点名字命名,为关中平原南麓的几个小山口,而终点都是西城郡。
    其中库谷道在最东边,从崇山峻岭之中,直通后世的镇安县。而锡谷道和义谷道分别沿二谷越秦岭后,并为一路,沿乾祐河南下至安业县(今陕西省柞水县),由安业县复沿乾祐河谷道南下,经今镇安县境,与库谷道合二为一,至洵阳县两河关后,又循洵河谷道至洵阳县。再由洵阳沿汉江北岸通道或汉江水道达于西城郡。
    此三道,最早的义谷道,在北周武帝年间便出现。
    这三条道,本来除了商旅之外,官府并不重视,甚至因为难行,没有登记造册。这也是隋军自始至终不知道此道的原因。
    而李渊占领关中后,眼看隋军占据汉中,南下诸道不通,又通过关陇世家得知此三道,便是命人修整道路,修筑栈道,以为南下之路,打汉川郡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虽然有路,但三路显然不是什么好路,否则也不会隐藏这么长时间了。
    库谷往内,便有库谷关。
    当然空有个关的名头,是无兵无城的。
    唐军进入谷中,便开始了艰难的旅程。
    山势穹窿,一径羊肠,蟠折于丛林悬岩之间,稍有不戒,则人马便坠入深涧之中。直过了秦岭,这才地势稍平。
    一路上,不少唐军,坠入悬崖峭壁之下。
    可怜这些人,从同州开始,九死一生,久经战阵,拼死才杀到秦岭,眼看巴蜀就在眼前,没死在战场上,却落个摔死的下场,也是让人嗟叹。
    从库谷到金州治所西城县(今陕西省安康市),三百多里的距离,李渊一行走了整整十多日。
    三军到了旬阳,负责攻略山南诸郡县的李元吉和夏侯端早得到消息,亲自前来迎接李渊。
    看着群山环绕的金州城,李渊有些恍惚,他就这么的,丢了关中,逃入巴蜀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