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十五章 邙山大战(三)

    李密收到单雄信的求援信,又惊又疑,惊得是黄明远竟然将目标对准了偃师城,这样让李密屯兵于北邙山就变得很尴尬。而疑惑的便是,这仗才打了多久,就是隋军倾巢而击,单雄信也不可能败得这么快啊。

    不过终究是偃师城很重要,李密不敢丢了此地, 放开腹地的空档,只得派遣大将裴行俨和程咬金二人率领精锐部队,前往支援。

    李密还算不打算放弃在北邙山和隋军决战的计划。

    他还想着赢。

    从北邙山大营到偃师城,也不过三十里的距离。裴行俨和程咬金疾驰而进,往南而去。

    两人都是官军投降李密的,相互关系很好。整个魏国内部,投降的官军众人,隐隐以裴仁基为首。

    至于二人跟单雄信的关系,则远不如小说中写的那么好。想想也是,一个是李密亲信,一个是翟让余孽,一个是官军出身,一个是盗匪头子,双方还彼此为敌过,关系若能好了,那就奇了怪了。

    不过二人也知道此战的意义,因此对于救援单雄信一事,还算上心,并没有故意地拖拉。

    很快偃师城在望,二人也不由得加快速度。

    就在渡过一条浅溪之时, 忽然两侧冲出一股军队。这群人手持利弩,对准了魏军就是一阵散射。冲在最前面的魏军立刻是人仰马翻, 倒了一片。

    这支援军分为裴行俨和程咬金两部,出击之时是裴行俨在前,程咬金在后。

    因此骤然御敌,最先反应的是裴行俨。

    裴行俨也是艺高人胆大,眼看前面是一群弩兵,他不进反退,立刻驱马向前,准备冲破弩阵。

    裴行俨身披重甲,普通弓箭当然对其没多大伤害,但是隋军之中,还备了大量的大黄弩。

    眼看裴行俨冲阵,无数的大黄弩便对准裴行俨射击。

    箭如雨下,射的裴行俨身下的战马如刺猬一般。裴行俨虽然有重甲防御,但腿上、胳膊上皆中了弓箭,人也被战马甩出去很远。

    主帅受伤,魏军阵中,立刻出现一片慌乱。

    这时在后面空地集结的蒙陈其一挥马槊, 率领骑兵向着魏军冲杀过来。

    对于隋军来说, 弩兵只是为了搅浑魏军的阵型和前进节奏的辅助兵种, 真正的大杀器还是蒙陈其预伏的几千精锐骑兵。

    这数千骑兵一冲起来,立刻震得大地发颤。

    尤其是在这片有些狭窄的地方,两侧均有阻挡,部队只能前进和后退,隋军的数千骑兵几乎如推土机一般,横扫魏军。

    此时前军节节败退,后军的程咬金见状,立刻驱兵向前,来救援裴行俨。

    程咬金不愧是内营头号猛将。

    只见程咬金驰马向前,连杀数人,无人能敌。而趁此机会,程咬金下马抱起裴行俨,然后驰马回奔。

    程咬金上马之际,身后隋军赶到,持长矛刺向程咬金。

    程咬金力大,眼看后面矛来,也不回击,而竟然用胳膊夹住刺来的长矛。对方握着长矛收不回去,双方较力。而程咬金竟然单手握住矛头,生生将长矛给折断。然后持矛头反刺向对方。

    身后那名骑兵中矛落马,程咬金猛夹马腹,才护着裴行俨返回本阵。

    程咬金这番表演,看得不少人都呆住了。

    不过个人的勇武根本不能改变整个战场的大局势。

    很快裴行俨、程咬金二部主力就被隋军给冲溃。

    程咬金也没法约束各部,眼看不低,只得护着裴行俨,带着残部逃回了北邙山大营。此战其军大败,所部兵马,折损了一多半。若不是有孙长乐、牛进达二人率军接应,程咬金二人怕是也要留下

    李密见到惨败而退,狼狈不堪的二人,大惊失色。二人算是军中少有的骁将了,可他没想到魏军和隋军的差距竟然这么大。

    程咬金狼狈地说道:“魏公,咱們不能再跟隋军的骑兵交战了。隋军骑兵太多,如山如海,咱们根本及不上啊。”

    而李密则是脸色铁青,不发一言。这仗都打到这种程度,是他不想打就不打的吗。

    偃师大营外,蒙陈其击败魏军援兵,向张镇周复命。

    张镇周闻后乃下令停止攻击,派使者前往偃师大营,招降单雄信。

    张镇周观察了大半日,单雄信消极怠工,故意避战的事实已经很明显了,他根本不愿意和隋军决战。

    隋军攻,他就守,隋军退了,他也不管,敷衍的态度极其明显。

    不管单雄信为什么这么做,都说明单雄信已经和李密离心离德。

    此时劝降单雄信,不仅能白得上万人马,还能完全斩断李密的侧翼,甚至绕道李密的身后,直袭洛口仓。

    邙山大营,偃师城、洛口仓。李密将此三地打造成一个相互依存的防御体系。而破了一处,他整个体系便不攻自破。

    果然,单雄信的心不是那么稳当。

    很快,双方休战,隋军使者打着旗帜,来到偃师大营之中。

    面对隋军的劝降,单雄信表现的有些暧昧不明,既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甚至没有向隋军提条件,只是在听完隋军的招降书之后,很有礼节地将隋军使者送了出来。

    诸将眼看招降无果,不少人建议再攻击一阵,单雄信这老小儿,不到黄河心不死。就是真的要招降他,也得狠狠逼一逼单雄信,让他不要心存侥幸。

    张镇周却是言道:“单雄信已经准备投降,无需再逼了。”

    众将不解。

    张镇周言道:“以单雄信的地位,面对我军使者,怕不得直接斩杀了事,现在这么客客气气,说明他有心投降,只是在等待机会而已。”

    众将不解,想降又不降,搞什么。

    “他在等待偃师城里郑颋。

    单雄信是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啊。郑颋是李密的心腹,若是连郑颋都降了,他作为偃师城侧翼,顺势而降,也就成了不得不为之,对内、对外都说得过去。”

    “那若是郑颋不降?”

    “那单雄信就会等一等,总有好机会的,但归根结底,他还是会投降的。”

    张镇周亲自率兵监视单雄信,又命常云清猛攻偃师城,他要让单雄信看到,大势不可违逆。

第六十六章 邙山大战(四)

    偃师城算是一座坚城,城中亦有六七千人马,由左司马郑颋镇守。

    荥阳郑氏在河南一带的势力很强,为诸世家之首,所以李密先后任用了郑德韬、郑颋、郑虔象为司马,拉拢对方。

    可惜以李密的身份,荥阳郑氏是看不在眼中的。

    不过郑颋对于李密还算尽职尽责, 毕竟李密现在也算是有王者之象,一旦登基为帝,他就是宰辅级别的大臣。

    所以在不想随意换主子的情况下,郑颋守得比单雄信还要认真。

    但一座城池是否陷落,并不完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弓弩兵的掩护下,隋军向着城头发起攻击, 在不断冲锋的人群中, 有一群黑衣人比较碍眼。这些人穿着黑衣,手中没有持械, 而是几个人用车推着一具棺材,冒着箭矢往前冲。

    城头上的魏军见此皆是有些吃惊,隋军推来一具棺材,难道是要作法不成。

    作法这种事,后人看着觉得是胡闹,但古人就是信。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作法御敌的故事。

    就是名将守城,也会备点黑狗血,屎尿之类的,以防万一。

    所以郑颋比较淡定,立刻让人准备黑狗血,只要隋军之中一有人作法,立刻将黑狗血泼上,以防妖邪作祟。

    但这群人没有作法,而是将棺材推到城门前,然后便往后退。

    这时守城官军才看清,棺材上连着一根麻绳,一直通向隋军那边。很快那根麻绳点燃,“呲呲”的冒着火花, 不断地往前烧去。

    守军更发懵了,这到底要干什么。

    可是不等众人想明白,忽然听得一声巨响,如石破天惊一般恐怖,接着便是地动山摇,天塌地陷,整个世界都在崩裂。

    过了好久,等烟尘散去,无论是隋军还是魏军,这才发现,偃师城的城墙竟然塌了一块,城门也破了,乱石堆中,尽是各种支离破碎的尸体。

    众人根本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只能归结到神仙作法。

    “天神发怒了!”

    城头的守军,不断地高呼,向四面逃去。整个守军,在此打击之下,士气大跌,军心已然崩溃。

    对面的常云清也吓了一跳,他知道有秘密武器,但没想到这么恐怖,比猛火油还厉害。

    虽然常云清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毕竟是员久经沙场的大将,很清楚这个时候,魏军崩溃,正是出击的好机会。

    于是常云清高呼“天佑我军,诛杀叛贼!”指挥着全军,下达了冲锋的命令。

    其实这声巨响,让后世一个小孩子来看,也知道是爆炸。甚至稍微懂一点的,便明白是黑火药爆炸。

    黑火药在唐朝后期发明,在宋朝时便广泛应用于军事上,不过随着tnt的发明,后世已经不再使用了。

    但是黑火药的制作、配比等数据,在后世反而很常见。因为他总是出现在高中的化学试题中,还让你亲自去求。方程式黄明远会写,代入算一下,就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配比。差不多是74.64的硝,11.85的硫和13.51的木炭。

    磨碎之后,充分混合,最好加点鸡蛋清,做成颗粒。

    当然古代的黑火药和近代的黑火药,不看原理,完全是两个东西。即使你有最准确的配比,但是没有蒸汽压紧、机械制粒和磨光工艺等近代工业基础,也是造不出近代那种水平的黑火药,这玩意又不是糖炒栗子。

    但有准确的配方,通过手工磨制、混合、压紧,虽然有些粗糙,但已经满足现在的需求了。

    黄明远又不是打一场炮战,他就是用黑火药来炸个城门而已。

    实际上黄明远早就发明了这种黑火药,但从来没有拿出来过。甚至之前河北、河东、关中三场大战,他都没有拿出来使用。

    一是没必要,隋乱之前,只要拿出来用,秘密就瞒不住,肯定得上交给国家。而给了杨广,相当于给了天下人,到时候还有什么技术优势。

    二是火药终究是辅助技术,属于奇招,但不能当成依仗,否则必为其反噬。

    这一点明朝最有发言权。明军和清军交战,不是火铳不利,也不是大炮不猛,而是军队不敢肉搏。清军骑兵只要躲过明军第一轮射击,剩下的就是屠杀。

    未来的战争,火药要成为主流还要走很远的路,不能顾此失彼。

    (最重要的,技术碾压,小说就没法写了。)

    而现在天下已定,通过使用火药,既可以加速战争的结束,又能试验火药的强度,方便改进,一举两得。

    当然大炮是没法发明的,金属的冶炼程度实在达不到。但如何使用黑火药,太平军的土营最有发言权。

    历史上太平军利用杨秀清领导的烧炭工,组建了一支土营,每次攻城,这群人便选择土质疏松地点用来挖掘地道,同时会敲锣打鼓以分散清军注意力,让土营士兵得以顺利挖掘。土营先在离城数里之外挖掘一大洞,然后边挖边树立硬木支撑洞顶防止坍塌,一直挖到城墙根下。然后土营会在空棺内填满炸药,运送到地道尽头。同时在地道一路铺满稻草,顺便将火药或者引线置于其上,等到夜间降临,则点火攻城。

    如此攻城,无往不利。

    黄明远自是也依照土营逐渐了一支同样的军队。

    不过今日时间紧,偃师城又是夯土城,远不如后世的砖城坚固,所以直接在城门处爆破了。

    对于隋军来说,当城门打开之后,城中的守军便不再是难题。

    而且郑颋所部,本就不是精锐,再加上在火药的轰击下,已然崩溃。所以隋军杀入城去,到处都是投降的军队。

    郑颋是个聪明人,他会为李密而尽职尽责,但不会为李密而殉葬,所以偃师城破,他就只能选择投降了。

    幸好隋军的突击速度不是很快。

    城中投降的军队太多了,都跪在街道之上,挡住了隋军前进的路。隋军又不能杀俘,只能一一俘虏,所以这前进速度自然就慢了。等到隋军杀入县衙,只看到郑颋的降旗。

    城外的张镇周,看着偃师城破,心中大定,接下来就看单雄信怎么选择了。

第六十七章 邙山大战(五)

    偃师一战,隋军打的势如破竹,而在北邙山,黄明远也没有闲着,而是驱兵列阵,以敌李密。

    与此同时,黄明远又命郑言庆率领顺义军胡骑万余, 绕道邙山之后潜伏。

    十七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黄明远便命令三军列阵。以武骧卫为主力中军,昭义、怀义二军分列左右翼。

    不得不说,这种硬碰硬的大战,黄明远已经很多年没有打过了。

    之前黄明远渡河南下的突然, 李密虽然决定在北邙山下决战,但是只修建了简易的营寨,整个大营, 并没有坚固的栅栏和坚固的壁垒。

    所以只是困守,并不容易。

    眼看隋军列阵,李密也下令三军,同时出阵。整个李密所部,差不多有十万人。包括一部分嫡系主力和十余部归附力量。

    因为部队组成繁杂,所以列阵就比较繁琐一些,毕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黄明远列阵早又快,列阵完毕,对面的李密部连一半都没有完成。

    黄明远有些耻笑,他突然有些怀疑李密得了失心疯,用这些破烂玩意,李密是怎么有决心和自己一战的。

    黄明远毫不犹豫,直接下令攻击命令。

    昭义、怀义二军和李庆阳指挥的前军部队,分成三股尖刀,直冲李密军大营。而虎骑军则绕后围抄后路, 合围李密所部。

    整个战斗,几乎是在一瞬间打响, 然后又突然掀起了**。

    三支部队,接近四万人马,从三个方向,如洪流一般,势不可挡,狠狠地撞击在魏军的身上。

    风起云涌,天地变色,或许就是这个样子。

    李密的中军是他自己指挥的亲近部队,左翼是裴仁基指挥的归附官军,右翼则是孟让为名义上主帅指挥的归附义军。

    三股力量,同时招到打击,首尾不能相互。

    此时看着隋军如浪潮一般,一股接着一股的向前涌动,李密的头都大了。他还没有完成列阵,隋军就发起攻击,这真真是不讲究啊。

    可惜公平二字从来不存在于战场之上。

    李密只得要求部队,死命的挡住隋军。

    但哪有部队能挡住。这时李密才发现,最精锐的裴行俨和程咬金部之前因为救援单雄信而伤亡惨重,裴行俨还身受重伤,根本不足用。

    而其余嫡系部队,皆是之前通济渠一战后的残兵,根本没有恢复元气。

    这一刻李密的心都要沉入海底。

    李密没有办法,只得让人传令左翼的裴仁基,令其率部返攻,扭转局面。新降的陈智略、张童儿、樊文超等人俱在裴仁基麾下,裴仁基所部是魏军实力最强的一支。

    裴仁基对李密也算是竭尽忠诚了。

    面对隋军的大阵,他一面防守,一面带着左翼部队不断地反冲,与隋军争夺战场的控制权。

    为此整个裴仁基部,伤亡惨重,但他咬紧牙关,死战不退。

    战场很快进入到一股消耗的局面中。

    李密趁着这口气,勉强稳住阵脚,然后他又调右翼的郝孝德部,令其向中军快速靠近。

    郝孝德正在右翼,接到命令之后,便是破口大骂,他也不傻,这时候往中军去,不就是给李密的中军挡枪吗?

    虽然郝孝德不情愿,但也只得磨磨蹭蹭地往中军靠拢。

    李密这一手,中军的力量的确是增强了,可右翼的实力则更加空虚。

    右翼主帅孟让,他的嫡系部队早就在之前的战斗中丧失殆尽了。他能成为右翼主帅,是因为地位、威望,还有右翼各部相互争得不可开交,没有合适的人选。但真打起了,可没几人听他的。

    于是隋军一路猛冲,整个魏军右翼,便开始摇摇欲坠起来。

    李密看到这局势,根本没有办法。

    这时李密的谋士魏征劝道:“主公,敌强我弱,处处受置,再这么打下去,只要有一处落败,必会引得全局崩溃。与其疲于应付,不如主动出击,拼死一战,以中军前出吸引隋军的攻击,为各部争取时间。”

    李密听了,久久无言。

    李密的核心力量,已经损失的七七八八,若是现在再拿着仅有的部队和隋军死拼,不管此战能否得胜,他的这点核心部队,怕是要全军覆没了。

    没了部队,他如何约束其他人,如何稳住局势。

    “主公!”

    魏征拽着李密的袖子,大声喊道:“军队丧尽,还有机会重新招募。可今日若兵败,隋军势如破竹,席卷河南,咱们就再无反败为胜的机会了。”

    李密虽然不情愿,但他不是一个迂腐的人。

    李密心里很清楚,魏征说得对。这个时候,魏军不是没有战斗力,只是众人各有心思,各怀自保之意,不敢死战。现在要想逆转局面,除了他自己,换谁都不顶用。

    他得把众人带动起来。

    李密忽然脸色变得狰狞起来。

    “黄明远,你不让我好活,我也不让你好活!”

    李密几乎是嘶哑着嗓子喊道:“随我出击!”

    这一次,李密集中了麾下最后的精锐,向着隋军的攻击方向冲去。整个李密中军,开始前出战场,吸引隋军绝大部分攻击。

    这些人不愧是李密的核心,冲锋陷阵,死不回头。

    李密亲自提着槊一同冲锋,头顶羽箭如雨,一众人却死战不退。面对隋军,真的有一种死不旋踵的尽头。

    因为李密的拼命,魏军其他各部勉强松了口气,大军终于可以腾出手来,重新组织部队。战场上混乱的局面,也渐渐变得有秩序起来。

    黄明远在后看着李密的拼命,脸上满是笑意,看来这一战,真的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黄明远虽然之前跟李密关系不错,但并不真的了解对方。说实话,李密的性格有些矛盾,按道理来说,他屡次身陷囹圄,又一个人逃遍大河南北,应该是个很坚韧的人。可历史上李密兵败洛阳,就投降了李渊,实在让人大惑不解。

    今日与李密一战,自己看到了一个拼命、敢战的李密,这个样子的李密,方不负自己对他的忌惮。

    黄明远忽然对身旁的雄阔海说道:“下令全军突击吧,把胜利,拿下来!”

第六十八章 邙山大战(六)

    隋军总攻开始,阵后数十面大鼓开始“咚咚”敲响,整个邙山之间都是震耳欲聋的鼓声,在来回地传荡。

    这鼓声便是号令。

    此时潜伏在山后的郑言庆接到总攻的命令,立刻下令全军向山下的魏军大营攻去。

    这上万铁勒突骑,乃是不亚于隋骑的精锐,从后方突至, 宛如钢刀切开豆腐一般,将整个魏军的后军完全摧毁。

    地动山摇,天塌地陷。

    整个魏军的后军,一时之间,宛如落地的水晶一般,崩裂的粉碎。

    最先溃散的便是魏军右翼的部队。

    之前的战斗中, 右翼便损失惨重, 若不是李密挡住隋军的攻击,右翼各部已然崩溃。

    但一切不过只是延缓。

    此时郑言庆的骑兵从后而至,然后斜着从后军插到魏军腋部,将整个右翼切成了两半,这种情况下,右翼各家部队,哪还有敢战的。

    右翼很快成了一群散兵游勇,狼奔豕突。

    而整个右翼的崩溃又带动了中军和左翼,整个大溃败的雪崩,就此拉开。

    原来还有着一股子士气的魏军,此时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跑的慢了,为隋军追上。

    李密看着崩溃的三军,满脸的呆滞,说不出话来。

    尽管他强自镇定,可那微微颤抖的右手,让人看出了他内心的挣扎与惊恐。

    怎么可能!

    这时贾闰甫、蔡建德等人都劝李渊撤退, 尤其是贾闰甫,抱着李密的大腿高声喊道:“昔日强如汉高祖,亦有彭城之败,丧家之耻,主公万不可失了信心,今日兵败,退回洛口,重整旗鼓便是,没得在这里白白牺牲啊。”

    很快,李密也冷静下来。

    李密虽然满肚子傲气,但不是一个不听劝的人。现在的局面,神仙难救,最后的选择正如贾闰甫的建议,撤回洛口仓,再做打算。

    之前李密也不是没有败过,但占据着洛口仓这个大粮仓,总有翻身的机会。

    于是李密下令,全军往洛口仓方向撤退。

    李密的命令下的很及时,但是却忘了两件事。其一,隋军骑兵众多,速度远超魏军。其二,魏军内部环境复杂,是李密凭借着个人威望才压制住其他人,主要是军事威望。但整个魏国内部,尤其是翟让旧部,此时对李密虎视眈眈,无数的人准备着落井下石。

    所以若是回到洛口仓,当然可以重整旗鼓,但问题是,这种局面,他们还能不能顺利回到洛口仓。

    不想让李密回去的人,怕是比想让他回去的都多。

    此时李密向东撤退,整个军队一盘散沙,而在左翼的樊文超、张童儿二人见状,立刻打起降旗,向隋军投降。

    对于樊文超、张童儿来说,投降这件事,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二人本就是因为势穷而降的李密,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想让二人对李密产生忠诚之心,也是不可能的。

    而且之前通济渠一战,二人已经投降过一次,屈辱心早就没了。现在没过多时,再要投降,这降的也心安理得,降的更熟悉流程。

    二人是战场上第一支投降的部队,黄明远在望台上立刻看到,便指着二人的部队询问。

    “此是何人所部?”

    身后的杜如晦回道:“这应该是樊文超的部队。”

    “樊文超?樊子盖的儿子?”

    杜如晦点点头。

    “连樊子盖的儿子都投降了李密,真是世事无常啊。不过既是故人之子,且给樊子盖留下一丝香火吧。”

    于是黄明远下令让人接收樊文超的投降。

    樊文超、张童儿虽然是宇文化及的旧部,但因为远在高邮,并没有参与到江都之变,倒是让二人因祸得福了。

    “樊、张二人,不是第一个向我投降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李密,你究竟知不知道,你的帝国已经千疮百孔,如泡沫一般,一戳就要破了。”

    樊文超、张童儿的投降,立刻就在整个魏军中引起轰动。

    魏军众人,这些日子一直在攻打洛阳,跟河北隋军并没有多少接触,更没有什么了解。

    大家之前跟洛阳隋军打生打死,仇怨无数,下意识地便将其带到河北隋军的身上。

    之前兵败,大家只是溃散,却没多少人敢降,主要是唯恐受到隋军的报复。等到樊文超、张童儿率部投降,众人才发现,原来投降才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整个战场,随着樊文超部开始,一众魏军呼啦啦地,不断地投降起来。

    从左翼的旧官军开始,接着右翼的农民军也一同跟随。虽然这群人投奔李密最早,但才是真的没什么忠诚的人。这群人在刀尖上舔血这么多年,历经的生死危局无数,能活下来的,几乎都是不知廉耻、八面玲珑的主。

    包括了李公逸、刘德威等人,俱是一股脑地向隋军投降了。

    当官的都降了,更何况是当兵的。到最后,整个战场,到处都是跪地乞伏的降兵,人山人海,比进攻的隋军都要多。

    当然也有不降的,比如赫赫有名地裴仁基。

    裴仁基不是不想降,他是不敢降。他实在不敢保证,他这个献出虎牢关,带兵攻打洛阳城,差一点烧了洛阳城的的大隋重将,投降之后,黄明远会不会饶了他。

    而且作为李密手下相当于二号人物的裴仁基,他对于李密还算充满忠诚的,毕竟从李密这里获得的条件、待遇都还不错,旁人实在给不了,所以他这一战也是拼了老命,连续冲锋。

    可惜时不利兮,李密落败。

    裴仁基的左翼因为各部的投降,已经完全不成样子。裴仁基勉强抵挡了一下,眼看混乱的战场,最后也只得跟着一同突围。

    但战场实在太乱,四面八方都是人,裴仁基在最西面,怎么撤的出去。

    很快,大队的隋军便注意到他。

    一个高级将领,前后还俱是骑着马的亲兵,想不招人眼都难。

    此时裴仁基还咬着牙拼命抵抗,最后力竭,被乱军齐上的隋军给俘虏。

    与裴仁基情况相同的还有郝孝德,那也是个不愿投降的主。不过郝孝德就没有裴仁基那么好的运气,他最后被隋军乱军冲击,死于阵中。

第六十九章 邙山大战(七)

    魏军大溃,隋军诸将请求奋勇追击,为黄明远所拒绝。

    虽说要“宜将剩勇追穷寇”,可今日的李密,完全被自己包围在河南这一隅之地,进退不得。自己只要一点一点将其消耗掉便可,根本无需那么急。人越急, 越容易犯错,而对黄明远来说,只要少犯错,就是胜利。

    “且让李玄邃逃一会吧。”

    战场上的局部战争尚未结束,黄明远已经没什么兴趣再看了。

    一面倒的屠杀,总是最无聊的。

    黄明远返回营帐,过了没多久, 献俘的诸将纷纷赶到, 整个中军帐中,跟菜市场一般热闹。

    魏**队组织内部混乱,大大小小的山头连李密都数不清,这也导致魏国内部,各种各样的将军有无数。

    李密靠的就是威望和名气,人家来投,总不能不封官吧,封的太小还不合适,这就使得整个魏国内部,各级武将职务虚高严重。

    所以这场大战,隋军上下光是俘虏和收降的魏军将领,就不知道有多少。当然大部分都到不了黄明远这里,自有随行的行军司马杜如晦处置了。

    但还有一些将领,非得黄明远处置。

    最先被带上来的樊文超和张童儿。

    张童儿是淮南出身的将领,黄明远不怎么熟悉,但樊文超就太熟悉了。樊文超在禁军内的身份跟黄维扬差不多, 都是质子。再加上其父樊子盖在黄明远麾下多时,樊文超虽然比黄明远年纪还大,但黄明远视其为子侄一般。

    没办法,黄明远年纪小,级别高,就连宇文述都是平辈论交。

    所以像段纶、周洪范、周仲安、慕容正则、张世立、梁周等人,即使有比黄明远的年纪还要大的,对黄明远也如侍奉父亲一般。

    黄明远亦可以管教这群人。

    见到黄明远,樊文超“扑通”一声就跪下,口呼“叔父”。

    黄明远不待对方说话,上前一脚就将樊文超给踹倒了,接着拿起帐中一根马鞭就照着樊文超的后背抽去。

    樊文超跪在地上,也不敢躲,被鞭子抽的大声哀嚎。

    “给我憋回去!”

    这下樊文超连嚎叫都不敢了,生生挨了黄明远三四十鞭子。

    黄明远打的是真狠,虽然没照着骨头抽,但是后背、屁股上的衣服都被抽烂了。樊文超浑身血淋淋的,狼狈不堪,整个人都快要晕过去。

    黄明远看他撑不过去,这才收了手。

    “混账东西,你爹也算英雄好汉,一辈子忠心为国,死而后已。你个混账东西,竟然敢投降宇文化及,跟着他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你对得起汝父吗?”

    “叔父,我再也不敢了!”

    樊文超几乎是趴在地上,断断续续地呻吟着。

    黄明远看樊文超这个熊样,那股子气也散了,便让人将他扶下去,至于怎么处置,也没再提。

    一旁的张童儿看着樊文超挨了这顿胖揍,心底无比的羡慕,就差哀叹挨揍的不是自己。

    张童儿也是隋军的老人,军中规矩,一事不二罚,黄明远今日揍了樊文超一顿,其实也意味着此事就这么过去了。往后樊文超有这么一位叔父看顾着,随时可以复起,至于自己,虽然今日没有挨罚,往后就得夹着尾巴做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想起自己曾经从贼,就是罪过。

    除了二人,还有其他一些人,该杀的抓,该抓的抓。尤其是当初参与过江都宫变又投降李密的,概不放过。

    不过这些原本是官军投降李密的,大多数都会被处置。

    隋军的军魂是黄明远熔铸的,由不得这群人败坏。

    当然除了这些降贼的官军,还有一大批农民军出身的将领,比如李公逸、李君羡、刘德威等人。

    对于这些人,黄明远倒是很礼遇。

    像李君羡,还被提拔到虎骑军中任职,这使得众人,感恩戴德。

    今日俘虏、降兵十多万人,多是农民军的乌合之众。对这些人礼遇,也是千金买马骨,以安人心。

    处理完这些人,终于轮到今日的重头戏,李庆阳让人押着被俘的裴仁基来到帐中。

    对于裴仁基,黄明远就更熟悉了。

    裴家唯一一个手握兵权的大将,也是黄明远不喜欢的一个裴家人。或许后世人对裴仁基的了解,还不如他那两个儿子裴行俨(裴元庆原型)和裴行俭。

    裴仁基的能力绝对是有,但为人桀骜不驯,性格自负,身居高位,尚不知足,君上一不小心,便容易为其反伤。

    此时裴仁基被推入帐中,五花大绑,捆得跟个粽子一般。

    见到黄明远,裴仁基有些羞恼,又有些不敢。他一直以为是有裴矩的扶植,黄明远才有了今天,换了他,未必不如黄明远。

    “怎的,心中不服!”

    裴仁基也不说话。

    黄明远看着裴仁基问道:“你裴仁基有什么牛气的?”

    “要杀就杀,何必羞辱我!”

    黄明远一把推翻面前的桌案,指着裴仁基说道:“你以为我不想杀你?若不是为了裴家,你有十个脑袋也掉了。”

    黄明远走到裴仁基的面前,看着裴仁基问道:“你有什么牛气的,你要是不服,现在就回李密军中,咱们再打一场。”

    裴仁基想说什么,又被噎住。

    现在这个情况,就是白起、卫霍来了也扭转不来。

    只是裴仁基拉不下这个脸面,扭过头去,不再说话。

    “在老子面前再待五年,五年以后,等守敬能用了,你爱滚哪滚哪?”说着便让人将裴仁基拉了下去。

    裴仁基虽然不是个东西,但还是识得实务的。

    黄明远之所以再烦裴仁基,也得把他留下,还唯委以重用,为的便是裴家,确切的说是裴淑宁。

    黄明若为天子,裴淑宁就是无可争议的皇后。

    这些年裴矩、裴蕴身居高位,但付出的则是裴家其他人受到压制,不能出头。裴仁基算是裴家少有的人才了。

    这个时代不同于宋朝之后的皇后,家族势力若是不强大,皇后的位置是很难坐稳了。

    裴家文有裴操之、裴世清、裴宣机、裴文素等人,武有裴镇安、裴行方,但裴行方还太年少,裴镇安在裴家地位太低,也唯有留下裴仁基,才能帮着裴氏稳住在朝堂的形势。

    朝内朝外,就是天子,亦从不会因喜好而随意。

第七十章 邙山大战(八)

    李密兵败,逃奔偃师。

    即使众人纷纷建议他直往洛口仓,但李密仍是一意孤行,非得往偃师而去。

    因为李密很清楚,虽然逃往洛口仓更安全,但若是真逃到洛口仓,这十多万溃兵就要完全留给黄明远。没了军队, 他就是待在洛口仓里不出来,这洛口仓也守不住。

    李密此时尚没有死心,所以他计划在偃师收拢溃散诸军,稳定阵线,准备再战。

    此时程咬金奉命率部为先锋,直奔偃师城而去。

    之前程咬金救援偃师, 就遭遇了伏击, 因此极为敏感, 行动也很是小心。来到昨日的战场,还有昨日战死的部队的尸体,暴于荒野之中。

    程咬金有些唏嘘,又满是不甘。

    所幸这次向南,他并未遇到隋军伏兵,大军总算安全地到达偃师大营。

    此时偃师大营一片平静,周围并无隋军。

    程咬金有些吃惊,不是昨日偃师大营告急,单雄信的求援信不断地发往中军大营,怎么今天隋军就散光了。

    程咬金跟单雄信不熟,自是对其没有那么信任。

    不过营外虽已无尸体,但依稀能看到战斗的痕迹,说明昨日此地的确遭遇了大战。

    程咬金勉强心安,直奔偃师大营。

    到了营外,单雄信没有出来迎接,而是派了副将黄君汉。

    程咬金也知道单雄信的性子比较冷,不过心里仍是不舒服。昨日自己拼命来救援你, 差一点死了, 你倒是架子挺大。

    这时黄君汉一边迎程咬金入营, 一边随意地问道:“敢问程将军,魏公如何?”

    程咬金随口说道:“三军稍挫,卫公尚可,等会就到。”

    黄君汉听得,心中倒吸一口凉气,他当然听出程咬金话中隐藏的含义。

    李密这么急着赶往偃师,这说明北邙山大营已经丢了。看来李密真的在北邙山打了一场大败仗。

    程咬金入营,便见营中人影稀疏,也没多少人。

    “单将军也真是架子大。”

    而黄君汉也不答话,打马便往营内疾驰。

    程咬金一愣,马上反应过来。这几百年的规矩,军营之中不允许纵马疾驰。虽然程咬金尚不清楚黄君汉的用意,却是立刻下令众人撤退。

    这营中一切都透露着诡异。

    就在这时,一声梆子响,四面八方俱是喊杀声。而那些原本没动静的营帐,突然出现无数的人手持弓弩,对着程咬金部射去。

    程咬金部积聚在辕门处,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尽成了一群活靶子。

    程咬金看得眼眶尽裂。

    “单雄信,你个狗贼!”

    程咬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单雄信这是反了。在最关键的时候,选择了向隋军投降,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虽然深恨单雄信,可是面对这如雨的箭矢,程咬金只得挥舞着马槊躲避,没有反击之力。

    这是大营之中,一人打马上前,高声喊道:“可是程咬金将军,齐郡张元备将军让我代他向你问好。”

    程咬金眼看此人上前,一口就说出了自己的根源,也不说话,抬头望着对方。

    而此人也不管程咬金什么反应,大声说道:“我乃大隋虎捷卫副总管蒙陈其,昨日便是我与将军一战。今见将军骁武壮略,胆识过人,不忍见将军受戮于乱军之中,有一言劝将军。今天下局势已定,李密大势已去,良禽折木而栖,将军明珠暗投,何不舍弃李密,为卫公效力。”

    程咬金更是不说话。

    蒙陈其突然又大声喊道:“好男儿当扬威异域,将军真的甘心死在这里,负了青云之志吗?”

    昨天程咬金单人闯军,勇救裴行俨的风采,的确让蒙陈其爱重。

    战场一时有些沉默。

    说实话,程咬金不是迂腐之人,整个隋唐将领,也没有几个比他更机灵和识时务的。

    今时今日,到了这种局面,地区非人力可挽回的。而程咬金若是真的想死,当初跟着张须陀时,就不会在大海寺降了。

    只是被自己人坑了,这种感觉着实难受。

    程咬金突然答话道:“我等俱是魏公麾下,今若投降,势不与魏公战。不知将军,可愿答应?”

    “程将军真乃义士,蒙陈其佩服。我大隋也没有逼人与旧主战的习惯,程将军的请求我答应了。”

    程咬金回望麾下一眼,突然大声喊道:“下马,投降!”

    程咬金麾下的内骠骑精锐,纷纷听命,丢下武器和头盔,向隋军请降。

    蒙陈其上前,程咬金也脱了头盔,走上前去,向蒙陈其交出自己的佩剑。

    蒙陈其接过佩剑,抽出一看,果然是寒光凛冽。不过他随即便将剑插入剑鞘,然后又双手还给程咬金。

    “宝剑配英雄,将军值得拥有这把剑。”

    程咬金听得,万分感激,眼眶都有些发红。

    这时程咬金又问道:“蒙陈将军,隋军破了偃师大营,那偃师城?”

    “亦破!”

    程咬金有些吃惊,本来预计坚守一月不破的偃师城和偃师大营,守了不到一日就破了,魏公还有什么机会。

    程咬金犹有不甘心,又问道:“那单雄信是主动降的?”

    程咬金以为是单雄信献出的偃师大营和偃师城。

    蒙陈其明白程咬金的意思,便说道:“单将军也是因为偃师城破,这才向我军请降的。”

    程咬金说不出话来了,偃师城守都没有守一日,还有什么可说的。

    这时黄君汉也过来,但单雄信始终没有出现。

    程咬金看了黄君汉一眼,没有说话,跟着隋军要离去。

    走到辕门处,程咬金回望了一眼,大声喊道:“单雄信,从今以后,魏公不再欠你瓦岗寨什么了。”

    说完程咬金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自己也不欠李密什么了。

    直到程咬金离开,偃师大营的主人,单雄信一直也没有出现。

    昨天偃师城破,给了单雄信致命的一击。他甚至对隋军产生了畏惧,终于到最后,他实在撑不住了,选择了向隋军投降。

    可是这种投降是令他羞愧的,难当的。

    他的投降,是以瓦岗覆灭为前提的,他没有脸面来见昔日的这些袍泽兄弟。所以他只能把自己藏起来,至少是个心理安慰。

第七十一章 邙山大战(九)

    程咬金兵败的消息很快传到李密军中,正往偃师赶的李密吃了一惊。虽说这消息太惊人,但对于李密这个久经风霜之人来说,并不算什么。

    他已经可以听得任何坏消息了。

    眼下再往偃师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李密立刻下令,三军向东,赶往转道洛口仓。

    这算是真的要退了。

    不过此地离着洛口仓城有六十余里, 中间隔着黑石、罗口等山岭,一路并不好走。

    李密这时候又发挥了他的逃命本事,带着残部一路向东,几乎是马不停蹄地狂奔。沿途路上,部队不知道有多少人掉队或者偷偷逃跑。

    过黑石之后,眼瞅着离洛口仓已经不远了。

    就在这时, 原本应该和邴元真留守的记室参军事李俭、上开府徐师誉二人从洛口仓逃出, 并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

    洛口仓留守, 魏国重臣邴元真投降隋军了。

    这消息如投入水中的炸弹一般,立刻将军中所有人给惊到。

    其实邴元真早就降了,而且是比所有人降的都要早。

    黄明远南下之时,便派遣郝俊去劝降邴元真。

    实际上到了现在,黄明远一般不太指导情报机构具体的事情,但是邴元真是个例外。对于邴元真,黄明远并不了解,但是却记忆犹新。

    这个历史上坑死李密的人,绝对是最好用的一枚棋子。

    邴元真早年在韦城担任过小吏,是最早跟随翟让、单雄信在瓦岗造反的人。

    邴元真妥妥的寒门士子出身,为人心机深重,又贪婪好钱,若没有这场动乱,他这辈子到头,也就是一个欺上瞒下混得开的衙门老吏。

    可这次动乱给了他往上的机会。

    因为是瓦岗中少有的文人,且邴元真又深通人情世故,因此地位极高。到了李密时期, 他更是一跃而成右长史,成了军中重要人物。

    本来作为翟让旧部, 邴元真的话语权并不重。但随着房彦藻在外,杨德方、郑德韬、柴孝和等先后战死,邴元真又深通阿谀奉承之道,他终于渐渐获得了李密的信任,得掌大权。

    尤其是柴孝和死后,邴元真几乎成了李密的第一谋士,就连贾闰甫、魏征、李玄英、李俭、刑元期等人都比不上。

    不过邴元真并不服李密,在他心中真正的主公,只有翟让一人。

    按道理来说,像邴元真这样的老吏,脸厚心黑,是不可能对某个人有绝对忠诚的,换了皇帝都不行。但邴元真对翟让的感情不一样。当初邴元真年轻之时,心机还没有那么深的时候,一次得罪了县丞,被对方折腾个半死,差点丢了命。是翟让出手,救了他一命,否则邴元真能不能活到今天都不一定。

    邴元真这个人不管有多少缺点,但有一个特点,他这个人,恩仇必报。

    翟让的救命之恩,他记在心中,所以翟让当初起兵,结局难料,可他得到消息之后,立刻丢下县吏的职务去投奔。所以李密杀翟让之后,他的愤怒与憎恨,就可想而知。

    邴元真一直没对李密动手,不是因为他心善,而是他暂时无能为力,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此次郝俊前来劝降,让邴元真感觉时机到了。

    黄明远的身份和能力自不用说。若说当今天下有人能击败李密,怕是也只有黄明远了。

    而且以黄明远的身份、地位,他投过去好处也少不了。李密身边的长史,管着一亩三分地的事,还不如卫公手中一个太守威风。

    所以面对郝俊伸出的橄榄枝,邴元真立刻就接了过去。

    “邴长史放心,卫公承诺了,只要邴长史到时候将洛口仓原原本本地交给我军,此战便记头功,至少一个太守没跑了。”

    太守?

    说实话,邴元真有点嫌低,但他没说什么。邴元真自家人知自家事,以他的出身,地位,就是被安排到中枢,也坐不稳,得被那些世家大族和卫公旧部挤兑死,倒不如到个富庶的大郡担任太守,做他的土皇帝。

    于是二人谈定。

    之后不久,李密商议与隋军决战之时,包括魏征、贾闰甫等文官皆是反对,唯有邴元真一人支持,而且力排众议,比较了双方的优劣,差点来个十胜十败论。

    李密被说动,主动出击,而邴元真也作为长史,在房彦藻不在的情况下,顺理成章的成为留守。

    而等李密出击之后,邴元真便开始在洛口仓活动。

    城中的守将有王当仁和吴黑闼二人。王当仁也是最早跟随翟让造反的人,吴黑闼算是李密的心腹,不过吴黑闼是濮阳人,与邴元真、翟让等人算是老乡,平日里关系并不错。

    邴元真先拉拢的是王当仁,王当仁对于李密也早就不满。

    王当仁是最早投奔李密的一群人,当时也是一方小豪,之所以追随李密就是想着攀龙附凤,封妻荫子。现在李密的势力的确是越来越大,身边人也越来越多,可关键是没了他们的位置。

    就凭这一点,王当仁就不愿意再跟着李密。在王当仁的沿着,李密就是个忘恩负义之徒。

    于是邴元真和王当仁一拍即合,二人便商量着动手。

    这时王当仁又建议拉上吴黑闼。邴元真不同意,吴黑闼态度不明,一旦贸然拉拢吴黑闼,恐打草惊蛇,节外生枝。

    不过或许是吴黑闼发现了什么,也或许吴黑闼早有此心。

    没过多久,吴黑闼竟然直接找到二人,述说其对李密的不嘛。这时二人见状,也对吴黑闼脱出兵变的建议,吴黑闼想也没想便答应了。

    吴黑闼也是东郡人,跟翟让、邴元真等人俱是老乡。他年纪小,官职也没有多高,对李密自是更没有忠诚可言。

    于是三人联合起来,发动政变,扣押了李密留在洛口仓的李玄英。

    李玄英是最早的李密吹,在魏国内部地位极高,连李密都很尊敬他。此时李玄英在洛口仓是邴元真的副手。

    李玄英被制,底下人群龙无首,也不做抵抗,很快洛口仓便落到邴元真、王当仁的手中。

    也就是李俭、徐师誉二人伪作不备,趁乱才逃了出来。

第七十二章 邙山大战(十)

    曾经的李密已经觉得自己心硬如磐石,无坚不摧了,可是当洛口仓陷落的消息传来,李密还是震惊万分,久久不曾反应过来。

    洛口仓陷,他最后的归路也没有了。

    “长屏兄,你真的不给我一点生路吗?”

    李密从来没有败得这么惨, 也没有败得这么绝望。曾几何时,李密心比天高,总以为可只手揽尽日月,换了新天。可历尽千帆,他最终才发现,一切努力到最后, 不过是一场空啊。

    不甘心!

    真不甘心啊!

    李密很快就回过神来, 普天之下, 比他承受能力强的还真不多。换个人像他那样被官军追得跟狗一样,走哪亲朋好友,骨肉至亲死哪,四处颠簸,无处可依,早就崩溃了。可李密仍能每次卷土重来,绝不放弃。

    隔壁的杨广但凡有李密十分之一的韧性,什么大业都早就建成了。

    李密很快平息了内心的波动,对此装得并不在意。同时又严令身边众人,此消息绝不得外传。

    而做完这些事,他召见了陈智略。

    此时李密身边能用的部队就两支,一支是他的本部,另一支便是陈智略部。

    陈智略一路跟着他从邙山逃到罗口,是少有的几个没有投降隋军的人。

    李密也知道陈智略不是不想投降,是因为参与到江都之变的原因,不能投降,有这个原因在, 李密对其还算信任。

    而且他还知道, 陈智略不仅参与到江都之变,还差点将黄明远的儿子射死,所以陈智略除了跟着他,恐怕没有去处了。

    “见过魏公!”

    “智略来了!”

    将陈智略迎进帐中,李密便显得很亲和。

    毕竟这时候要用陈智略,这些用人的手段李密还算清楚的。

    寒暄之后,李密便指着地图给陈智略说道:“智略且看,这是我军,在罗口,东面便是洛水。这一仗我军失利,隋军是主力尽出,分数路从后追击。其中追得最近的,离着我军也没多远。这一战隋军以我大败,此时颇为骄横,认为我军无反击能力,因此轻骑突进,不作提防。我军若是在洛水设伏,必能大败隋军,振奋士气,甚至是扭转局面。”

    李密几下,便将洛水方向的布置给陈智略说清楚。

    陈智略也不是个毛头兵,立刻明白了李密的用意和安排,不得不说,按照李密安排,魏军还真有可能赢上一阵。

    而联想到李密给自己将的这么细,他便明白了李密的用意。

    这时陈智略立刻行礼道:“请魏公放心,智略必守好洛水,击破隋军。”

    “好!”

    李密拉着陈智略的手,不住地赞道:“有智略,吾无忧矣。”

    李密命令陈智略率部在洛水东岸埋伏,观察隋军,而李密在屯兵在罗口。等隋军渡河之后,陈智略立刻给李密示警,到时候李密从前面伏击隋军,而陈智略在后出击,两面夹击,共破隋军。

    陈智略领命前往洛水,送走陈智略之时,魏征还低声言道:“主公,此人可信否?”

    陈智略投降李密没半个月,又有背主前科,的确很难让人信任。

    对于李密将胜负全盘寄托到陈智略身上,魏征觉得这是一件很蠢的事情。

    李密轻叹一声道:“算是可信吧,况且除了此人,咱们今时今日,还有别人可用吗?”

    对于李密来说,但凡有更好的选择,谁用陈智略呢。

    很快陈智略到了洛水,按照李密的布置在洛水东岸埋伏了起来。

    对于陈智略的选择部下皆有些怀疑。即使没法投降隋军,至少也要尽快撤退,留在这里伏击隋军,说好了两面夹击,实际上就是炮灰,一旦失败,他们跑都跑不了。

    陈智略没道理对李密这么忠诚。

    陈智略自是有自己的想法,但没法告诉底下诸将,只得不语,而令诸将听令。

    等了差不多有一个时辰,隋军终于到了。

    隋军迅速渡过洛水,然后向东而去。

    这时陈智略的部下立刻回禀,询问是不是要向魏公报信。

    陈智略望着远处的隋军,眼睛有些发飘,也不知道在想什么。至于部下的话,陈智略似乎没有听见,就这么看着隋军大举向东。

    直到看不见隋军的踪迹了,陈智略在站起来下令道:“咱们渡河西向,向卫公投降!”

    诸将皆惊得不敢说话。

    他们跟卫公的仇可是一清二楚,半年前,卫公次子,清河公主驸马黄维扬差点死在他们的手中,现在去向隋军投降,怎么想都觉得自寻死路。

    “别一副哭丧脸的样子,卫公他老人家仁慈,前事尽一笔勾销了。”

    实际上陈智略若没有黄明远的保证,也是不敢投降的。

    前几日便有人来劝降他,说是什么亲军府的人,言只要他临阵倒戈,便不计旧事。

    陈智略是多有心机的人,对此根本不相信。

    知道后来,对方送来一副盖着卫公大印的赦书,陈智略这才放下心来。

    对于陈智略来说,投降卫公当然比留在李密这里好。

    至于说报复之事,他手里握着卫公的赦书,只要卫公要些脸皮,就不可能再对他动手。

    这两日他一直没有临阵起义,也是受亲军府的人嘱托,一直跟着李密,在最关键的时候再动手。

    现在李密还傻傻地等着设伏,而隋军已至,也不需要他再留下来了。

    陈智略开开心心的去受降,沿途很快便遇到一支隋军。

    但陈智略没有想到的是,他报上名号,按照对方的要求放下兵器之后,对面的隋军突然暴起,将其射杀。而陈智略的一众部下,也被当作俘虏,带回金墉城。

    黄明远从来没有赦免过陈智略。

    对于黄明远来说,江都之变的人,他是绝对不能放过的,更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影响立场。

    所以陈智略必死,不是因为他伤了黄维烈,而是因为他参与到江都之变中。

    至于陈智略为什么会有那封赦书,只能问拱卫亲军府的人了。

    一个小将来到陈智略的尸体旁,搜出了那封书信。小将看也没看,便将那封信丢在了一旁的火堆中。

    随着火苗的燃尽,一切都成了秘密。

第七十三章 邙山大战(十一)

    陈智略背叛了李密,而此时的李密尚在罗口苦等。

    李密已经把这一战当作了救命稻草,虽然没指望能彻底击败隋军,但只有能击败隋军一阵,使其不敢悍然东进,便能给他争取到一段稳定军心的时间。

    但很明显,李密的期望落空了。

    陈智略的背叛, 让李密的伏击之计成了一个笑话。

    李密在罗口苦等隋军不至,而此时隋军主力早已经越过罗口,直奔虎牢关而去。李密已经不是能不能败隋军一阵的问题,他的大本营虎牢关和荥阳,此时亦已经回不去了。

    不得不说,或许在某个时刻, 李密真的拥有成为天下共主的可能, 可是到了今日,一切已经证明, 天不佑李密,天命亦不在李密身上。

    李密在罗口也没待多久。

    武骧卫作为追击主力,从后而至,将整个罗口给团团包围。

    此时的李密手中不过**千的兵力,无论是士气还是体力,都不足恃。面对隋军,上至高级将领,下至普通士兵,皆是绝望无助,心如死灰。于是在隋军的猛烈攻击下,罗口很快陷落。

    此时各处道路皆是断绝,李密根本无法向东,只得暂时向南逃去,直至方山而歇。

    当初李密从方山进入的河南,现在又从方山退出, 跟一个轮回一样。一饮一啄,莫非天定。

    到了方山的李密,只是一个刚刚残败的落魄者。

    今朝兵败, 数十万人马尽丧,只剩下不过几百人。这么点军队,怕是连活命都难。

    幸好没多久王伯当从后面赶来,又带来了三四千人马。

    瓦岗诸将,来追李密的,也只有王伯当了。

    李密最鼎盛时,拥兵数十万,名将如云,谋臣如雨,天下豪杰几乎尽入李密手中。但今日兵败,却是连几个肯为他尽忠的人都没有。

    众人在方山也不敢久歇,毕竟隋军随时会赶到。

    但前途茫茫,何去何从,犹未可知?

    此时李密想的是南下,先去荆襄,实在不行便入川投奔李渊。

    李渊兵败关中,南逃巴蜀的消息已经传到河南了。

    在李密看来,李渊是唯一一处还可以抗衡黄明远的人,至于其余之辈,尽皆庸碌不堪。而唯有到巴蜀,才有击败黄明远的可能。

    而且巴蜀之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汉高祖因之而成帝业。李渊已经整整五十岁了,而李密则比他小十六岁。假以时日,李密不愁寻不到机会,将巴蜀的唐李便成邢李(李密家族大宗世代邢国公,其曾祖父李弼的爵位)。

    李密这个人,万般算计,从未死心。

    当初他能够一个人流落千里存活,今日之状远较当日,他如何肯放弃。

    只是要带着手中这群人前往巴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渊很容易的转入巴蜀是因为自北周占领巴蜀之后,整个巴蜀之地就成了关陇世家的后花园。各级官吏无不是关陇之人,所以对于关陇之人来说,前往巴蜀不过就是搬个家而已。

    事实上关陇这群人,半个多世纪前,也是从代北搬到关中的。

    而李密的部下,尽是中原人士,多生长于黄河两岸,对巴蜀的了解完全是一片空白。让这群人离开中原前往巴蜀,不亚于后世出国前往非洲,所以一众人中,愿意前往巴蜀的,怕是连百分之一也没有。

    但李密清楚,他不能一个人前往巴蜀,非得带着所有人,否则到了巴蜀,无依无靠,别说复起,命都在别人手中攥着。

    李密从一个逃人到曾经的一方主宰,操纵人心的能力远超想象。

    为了达成目的,他先找到了府掾柳燮。

    柳燮是前摄判黄门侍郎事柳旦的儿子,柳述的堂弟,投降李密之前在河内郡任职。因为黄明远和柳述的旧事,柳燮极其反感黄明远。黄明远控制河内郡的时候,他甚至直接离职投贼。

    所以柳燮是投奔李渊最坚定的人。

    李密见到柳燮,将要投奔李渊的事情脱口而出,并请他配合着演一出双簧。柳燮正担心李密会北降黄明远,因此对于此事,大喜过望,连声应下。

    李密见过柳燮之后,当即召集众人。

    众人到齐之后,李密便言道:“今日之败,我之过也。不过追兵日近,为保我三军,我准备昼夜兼程,绕道前往虎牢关,诸位有何意见。”

    众人还没有说话,柳燮第一个站出来说道:“昔日杀翟让之际,徐世勣几至于死。今创犹未复,其心安可保乎?”

    众人听了,不由得点点头。

    当初杀翟让的事,后患太大。若李密一直能胜,这当然不是问题,但现在李密败了,就难保徐世勣不会有什么异心。

    可不去虎牢关,又能去哪。

    李密听得,忽然面露悲色道:“诸位追随我讨昏君,诛逆臣,可谓劳苦功高。可我识人不明,至有今日之败,实在无言再见诸位。不若我今自刎,请以谢众。诸位拿着我的首级去向黄明远请降。”

    众人听了,纷纷流泪。

    而王伯当则高呼道:“为魏公而死,死而无憾。”其余诸人,也只得纷纷效之。

    这时李密又说道:“天下之大,能抗衡黄明远者,唯巴蜀唐王。今日蒙诸君幸不相弃,当共归关中。密身虽愧无功,但诸君必保富贵。”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李密看来是早有预计。

    众人不由得窃窃私语。

    而柳燮又是第一个站出来表态说道:“昔日刘盆子归汉,尚食均输,明公与唐王宗族有畴昔之遇,虽不曾陪唐王起义,然而阻东都,断隋归路,使唐国不战而据京师,此亦公之功也。”

    不少人也纷纷赞同。

    大部分人几乎为此意见裹挟。

    此时只有魏征言道:“宁为鸡首,不为凤尾。李渊较之河北,不过是鸡尾,灭亡也在须臾之间,魏公要三思啊。”

    李密听得,根本不回答魏征的话,而是问道:“玄成要负我吗?”

    魏征听罢,不再言语。

    李密这是打定了主意,不会因一人言语而改变。

    魏征眼见根本无法改变李密的心意,又不愿投奔李渊,当日,众人往南而去,只有魏征,瞅了个机会,脱离了李密的队伍,望北投去。

第七十四章 好狗王世充(上)

    北邙山一战是决定天下命运的一战,此战隋军歼灭魏军愈十三万,俘获无数,彻底摧毁了魏军的反抗能力。

    自此战之后,天下再无可与隋军相抗者。

    对于黄明远来说,击败李密本就是当然之事,李密内部混乱, 已经到了随时要崩溃的地步。将领也各怀心思,投降的比抵抗的都多。正常战役下来,基本上就是黄明远在和李密军中的叛将演李密,李密若是不败,真成神了。

    可是旁人不知道。

    在整个洛阳小朝廷眼中,李密堪称大魔王一般,时刻威胁着洛阳城的安危, 仿佛其弹指一挥, 整个洛阳小朝廷就要覆灭。

    所以黄明远抬手便破了李密,在所有人的眼中,所抬起的高度,难以想象。

    有识之士都很清楚,整个天下要变天了,再无人可挡黄明远。

    洛阳周边,不少人怀着各种心思来投奔黄明远。

    反应最快的,应该便是王世充了。

    王世充这些日子一直在含嘉仓城之中因为黄明远的南下忐忑不安,他没有认为黄明远打不过李密,事实上王世充也发现了李密的软肋。

    正因为如此,他才担心自己的命运。转投郭文懿的事情是一个大污点,一旦黄明远击败李密,回过头来,捏死他跟捏死一只蚂蚁一般。

    难道他王世充还有底气跟黄明远一战。

    现在想想,当初怎么就鬼迷心窍了。虽说卫公不让自己沾染兵权,那好好给卫公办事就完了,为何非得赌上一把。

    这两日王世充一直在想法子怎么去见黄明远, 打消对方的怒气,可始终没什么好办法。

    背主之罪,到了哪里都没有好下场。

    王世充不停地往张方翼府上跑,希望能从张方翼这里,获得一丝转圜之机。但他和张方翼关系本就不好,也没什么用。

    而且令他万万没想到,黄明远进击速度实在太快,自南来金墉城,前后不过十天便击败了李密,让所有人的眼珠子掉了一地。

    按王世充的预计,这仗最快也得月余才能结束。

    这大大打乱了王世充的计划,他本想着先由张方翼给他转圜,然后顺势回到黄明远麾下,跟着一同打李密。若能立功,也能重获卫公之心。

    可现在一切都不可能了。

    半夜里听闻隋军在北邙山大胜,王世充脑袋轰一下,久久没有回过神来。但很快,他就穿起衣服便往外跑,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好。

    之前他因为心中有鬼,所以不敢见黄明远,但今时今日,再不去见黄明远,这辈子就见不到了。

    王世充什么都顾不得,拼命要往金墉城方向去。

    此时是夜间,洛阳城门不开,王世充竟直接让人将他放在筐里缒了下去。

    从洛阳城到金墉城并不远,但因为是夜里,又到了冬天,路并不好走。王世充快马兼程,没想到半路马失前蹄,他从马上摔了下来,差点被摔个半死。

    虽然浑身骨头缝都疼,但王世充哪顾得着休息,仍继续赶路。今天他只要不死,就得往金墉城赶。

    王世充到达金墉城的时候,已经是拂晓了。

    此时黄明远也带领指挥中枢返回金墉城。因为连着熬了两天两夜,黄明远刚歇下。

    当然没人会为王世充叫醒黄明远。

    这王世充也是有胆有识,眼看黄明远没醒,“扑通”一声就跪在了议事堂前。青石板的地上,冰凉、坚硬,可王世充面不改色,跟跪在自己软榻上呢。

    从拂晓到中午,快接近未时黄明远才醒来。此时王世充已经跪了整四个时辰了。

    黄明远醒来之后,听到王世充的消息,本来不想见,但转念一想,便改了主意。王世充不是一条忠诚的狗,但是一条好用的狗。

    虽然忠诚很重要,但能力也很重要。再者说了,这乱世,有几个人有忠诚。光用忠臣,怕是就无人可用了。

    王世充在寒风中跪了四个时辰,也有点撑不住了。等听得黄明远唤他进来的消息,猛地起身,差点扑那里。

    也没人扶他。

    王世充踉踉跄跄地往里走,倒显得有些落寞和可怜。

    到了议事堂前,王世充还没看清黄明远,便再次跪倒在地上,缓缓往前膝行。

    王世充进来的时候,黄明远正在吃饭。这个点,也说不上什么饭。听到王世充大声报名,黄明远自吃自己的,也不管王世充。

    这才是下马威。

    吃饱喝足,黄明远才有功夫管王世充,可是抬起头一看,黄明远就想笑了。

    这王世充正**着上身,背着荆条,低着头跪在地上。

    “王世充,你这是跟我负荆请罪吗?”

    王世充进堂之后,也不敢说话,就低着头。此时听到黄明远的声音,如听天籁,赶忙说道:“臣王世充拜见卫公。”

    说完这句,王世充又正正身子说道:“臣万不敢,臣是来领罪的。”

    负荆请罪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廉颇对蔺相如,那是平辈,身份差不多,才叫负荆请罪,他王世充可没那么大脸。

    “那你背着荆条干什么?”

    “臣之罪过,实在是太大,臣不敢狡辩,怕气坏了卫公玉体。今携带荆条,只求卫公狠狠地鞭笞臣一顿,以解心中之气。”

    不得不说,佞臣说话,就是比忠臣更入耳。

    黄明远起身走到王世充的面前,随手拿起一根荆条,随意地问道:“王世充,你说这话,就是让我僭越了。听说你是洛阳的功臣,你能有什么罪啊?”

    “臣之前为了征讨李密逆贼,为了获得朝廷支持,不得不与郭文懿等人虚与委蛇······”

    没等王世充说完,黄明远就打断了他。

    “王将军可不得这么说,你是朝廷之臣,和哪个大臣有关系,可没有我说话的份。”

    王世充立刻明白,说错话了。

    王世充来时便想着,只认错,不狡辩,没想到又多说了两句,惹恼了卫公。

    此时王世充不敢再说什么了,只得不住地叩头道:“是臣有罪,臣不该贪功,不该背主,臣万死不恕其罪,臣有罪!”

    王世充可能也是怕了,说着说着,竟然眼泪都出来了。

    黄明远看着王世充,手中的荆条,照着王世充狠狠地抽过去。

第七十五章 好狗王世充(下)

    锐利的荆条抽在娇嫩的皮肤上,立刻便是一道红痕,更有带刺的地方扎破皮肤,带出血来。

    黄明远连抽十余下,很快王世充的整个后背便鲜血淋漓。

    可挨打的王世充却说不出的畅快,因为挨打不可怕,那说明卫公心中的气将随着这顿打消散了大部分, 对于王世充也算勉强原谅。可若是卫公连打他都不愿打,那后果怕是难以想象。

    卫公的怒气,若不是发泄在这顿打上,就得从别的地方找补回来。

    而那样的结果,王世充撑不住。

    黄明远抽了数十下后,整个王世充的后背已经没有好地方。王世充本人也是被打得摇摇欲坠, 全靠一口气撑着。

    黄明远可能是累了,或者不想打了, 便停了下来, 随手扔掉了荆条。

    黄明远回到座上,看着王世充说道:“你王世充跟了我也十多年了,怎么说都是当年北伐的老人,说出去也有面子。没想到连你也背叛我,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啊。”

    王世充微微抬起头,但也不敢直视黄明远的目光。

    “是臣猪油蒙住了心,鬼迷心窍了。卫公知道,臣父是胡人,臣在朝廷也素来为人看不起。臣不甘心,这才做了错事。”

    “是对我有怨言吧!”

    “臣不敢,臣万万不敢!”

    王世充听得这话,紧张的连汗毛都竖起来了。

    黄明远看到王世充狼狈的样子,倒是想笑,对他的那点憎恶,也便淡了不少。

    “你有怨言是应该的, 你想领兵, 我不让, 所以你就投了别人。”

    “臣不敢,臣有罪!”

    这个时候,王世充说啥都被归诸到狡辩之中,所以他根本不敢多说了。

    “行了,别一副的委屈的熊样,丢了北伐将士的脸。”

    听到黄明远还认他是北伐将士的一员,立刻高兴起来。只要黄明远没把他开除出团队,他所犯的错,都属于内部矛盾,都有挽回的余地。

    “你手中还有多少兵力?”

    “官兵一万三千六百五十人,马匹一千四百四十匹,铠甲七千六百三十领,强弩两千三百一十具。”王世充老老实实地回道。

    “好家伙,家底不错,看来郭文懿为了支持你是下了血本了。”

    “洛阳朝廷想让我效命,这才给了臣一些准备。”

    “行了,回去之后,收拾收拾,就把军队交给定陶侯。”

    王世充听到这话,抬头看了一下黄明远。

    黄明远眉毛一挑说道:“怎么,不愿意?”

    王世充吓一跳,连忙说道:“臣不敢,臣万万不敢!”

    “那就好!”

    黄明远一句话,王世充就不得不交出经营多时的军队。这些军队都是他一点一点积攒的,费劲了心思,今天全部不属于他了。

    早知今日,何必挣扎啊。

    “不要跟死了爹一样,我早警告过你,不要沾惹兵权,你偏不听。这些日子让李密打的若丧家之犬一般,自己带兵本事怎么样,你心里没数吗?真是丢尽了我的脸。”

    “臣······臣无能。”

    面对黄明远的嘲讽,王世充可谓是无话可说。

    其实王世充本事不差,要不然也不会在历史上先后击败刘元进、卢明月、孟让甚至是李密。但现在他遇到一个上升期的李密,自然不是对手了。

    “给你两个去处,一个是待在洛阳,做个河南尹,帮我做两件事。至于第二个,跟着我回信都,继续做你的一部郎中。”

    王世充本以为今日要被彻底打落,最好也不过是被安置到边边角角,没想到峰回路转,黄明远又给他机会。

    无论是河南尹还是回信都,对王世充都很有吸引力。

    不过王世充很快便决定选择担任河南尹。倒不是他贪图河南尹的高位,而是他清楚,卫公既然让他做事,肯定不是普通事。而且卫公特意提出来,肯定便是希望他选择这一条。

    于是王世充立刻便说道:“臣愿为河南尹,留在洛阳为卫公做事。”

    黄明远看了王世充一眼,说道:“想好了,可不要信口开河。如果有些事做不了,可不要怪我没给你机会。”

    王世充心中一凛,却也不敢改口,立刻说道:“为卫公效命,臣万死不辞。”

    黄明远点点头。

    “既然你王世充想搏命,那我给你机会。洛阳城内的情况你清楚吧?”

    “臣清楚。”

    王世充隐约有些知晓黄明远要他做的了。

    或者说把他放在黄明远的位置,怕是也要去做的,那就是对洛阳小朝廷的处置。今时今日,洛阳小朝廷对黄明远没任何的好处,却全是麻烦。

    “那好,头一件事,你去找拱卫亲军府副都督吴增,他会告诉你怎么办!”

    “是!”

    对于拱卫亲军府王世充也是略微清楚一些的,那就是一个做隐晦事的地方。而吴增更是卫公的特务头子,神龙见首不见尾。和吴增一起做事,王世充更确信自己的猜测吧。

    黄明远并不管王世充的想法,很随意地说道:“你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吧?”

    王世充赶紧说道:“为卫公办事是臣的荣幸,臣只管做好分内之事,至于名声之事,非臣所在意者。”

    奸臣这一点就是好,不在乎虚名。要是换了忠臣,考虑一些有的没的,有些事办起来也不爽利。

    黄明远真的是越来越喜欢王世充了。

    “你不在乎名声那最好。河南十八县,包括洛阳城内,差不多有五六万户百姓,数十万人口。我要你一年之内,将整个河南郡内的百姓,全部抽空,再不杀伤人命的情况下,将其分散到各地。能不能做到?”

    河南郡人口原有二十余万户,经过多次动乱,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且多集中到洛阳城内。但这些人再加上士兵、眷属、僧尼等等也超过四十万人。

    一年之内转移四十万人,还是京师之地,想想就觉得可怕。

    王世充感觉整个后背都发凉。

    “怎么,做不了?”

    王世充一愣神的功夫,黄明远便变了一个脸色。这时王世充赶忙说道:“请卫公放心,一年之内,河南郡内,无原住民。”

    黄明远听了点点头,道:“做完这件事,就去安北大都护府给韦云起做个长史吧!”

第七十六章 千秋万代

    送走王世充,黄明远就一个人在堂中练字。今日两个决定,都是极为艰难的决定,即使是黄明远,做出这两个决定来,亦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这些东西,有的无法排遣, 所以只能用练字来静心凝气。

    黄明远让王世充去做的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个,是事关千秋万代的决定。

    前者不用说,留下王世充,最大的目的便是用他来清洗洛阳小朝廷。正如王世充所认为的那般,整个洛阳小朝廷的存在对于黄明远来说, 有百害而无一利。就是和黄明远争夺正统,然后恶心黄明远的。

    双方因为利益原因,其分歧根本无法弥合。除非一方选择放弃权利, 但这却是不可能的。

    黄明远是个将军,所以在知晓结果注定之后,便不会浪费时间,再和洛阳小朝廷相互消耗,这也是黄明远南下金墉城,竟然一直没跟洛阳小朝廷打招呼的一个重要原因。

    黄明远准备要抛弃洛阳小朝廷了。

    兵贵神速,说干就干。

    黄明远准备最快时间动手,以防生出其他乱子来。双方关系如乱麻一般,越搅和越扯不清,快刀斩乱麻其实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以黄明远的实力,远不是洛阳小朝廷可以比的。不过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这个小朝廷的统治,却是有大学问。

    自杨广死后,洛阳小朝廷也算是正统的一支,若黄明远堂而皇之地对其动手,不管什么原因,都会被归结到谋反作乱上。

    毕竟在传统意义上, 黄明远一直算臣, 而洛阳小朝廷算君。

    洛阳小朝廷是杀不死你,也会恶心死你。

    黄明远当然不愿意背负这个骂名,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置身事外,让旁人去处置洛阳小朝廷。

    而此时此刻,并没有几人适合。

    无论是黄明远的部下,还是张方翼等黄明远的亲戚,谁去做都会被认为是黄明远直接指使的,最后这个锅还得落到黄明远头上。

    唯有王世充,众人都知道他背叛了黄明远,他去做,能撇清不少黄明远的关系。

    当然无论怎么着,在这件事上,黄明远都不会干净了,所有人都会猜测王世充是被黄明远指使的。但是只要没有证据,黄明远来个死不承认,就不会掀起多大的浪花。

    而且黄明远还准备设计王世充来个被动反击,这将使黄明远受到的影响更加减弱。

    可以说自始至终,黄明远都没有将洛阳小朝廷放在眼中,他所要的一切不过是尽量维持一个好名声。

    第一件事虽然突然,但较为正常,但第二件事,王世充虽然应承,但并不理解。

    将洛阳城内的原住民全部分散到各地,那洛阳城不就成了一个空城。

    其实这正是黄明远希望的。

    唐宋时期,尤其是宋朝,我国最早的城市古典资本主义在大城市觉醒。整个北宋,王朝的统治基础,实际上是文官和开封百姓。

    以一城令一国便是如此。

    当然这和藩镇割据时期,各军阀地盘太小,不得不努力经营主城有关,也说明都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整个洛阳百姓,最初的原住民并不多,其余多是从各地抽调的。这群人多是商人、富户,对政府的向心力本就弱。

    而且整个天下,洛阳百姓怕是最不待见黄明远的。

    一方面黄明远的政策损害了这些商人、富户的利益;另一方面黄明远在河北的行台弱化了洛阳的地位。洛阳百姓没有在黄明远手下受利,自不会待见他。

    要动洛阳百姓,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洛阳城是各方利益的一个交汇点,鱼龙混杂,不知道谁和谁就是亲戚,谁和谁又是党羽,谁又是谁的探子。一个街头巷尾卖豆腐的,弯弯绕绕,不知道身后都可能牵扯到谁的身上。关陇、世家大族在城内的实力远超想象。

    黄明远若是想将洛阳梳理好,不知道得用多少年,而且引起的动荡更大。

    更为重要的是,黄明远若是一国之君,总不能整天盯着洛阳城中的升斗小民和普通胥吏。

    所以打扫屋子再住进去,就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将这群人分散处置的办法简单粗暴,但最为有效,什么魑魅魍魉的手段都抵不过掀桌子。

    而清空了洛阳城,新搬来的住户则是以丰州、幽州、辽东等河北隋军的家眷、遗孤为主的人群。这群人对黄明远最是忠诚可信,也是整个王朝最坚实的堡垒。

    而在黄明远的计划中,除了洛阳,包括长安、江都、成都、江陵等大城都会进行这种原住民的分流。

    事实上黄明远在涿郡、信都、太原三地已经这么干了。像涿郡这种地方,趁着当初清洗范阳卢氏,将卢家本枝、旁支、佃户、亲眷等有关系的人全部搬走,差点搬空了大半个幽州城。

    而效果也很明显。

    不过才一年多的时间,整个幽州城内,已经看不到一星半点卢氏的痕迹了。

    黄明远连写了四五副字,心情也逐渐安定下来。

    为大局而牺牲小局,哪怕小局自始至终并没有犯什么错。但这就是社会的生存之道,残酷而真实。

    玩不起就不要玩啊!

    黄明远写完字,放下笔,准备打一套拳,活动一下筋骨。这时雄阔海进来禀报,洛阳城有使者到,是二姑爷张方翼。

    黄明远不由得笑了,这洛阳小朝廷真是有意识,反应比王世充还慢。

    再说北邙山之战前来找自己还有些用处,到了现在,北邙山之战已经结束,大局已定,难道还能指望自己对他们心慈手软吗?

    至于派自己的姊夫张方翼,更是有些想当然了。

    争夺天下,本就是一个让心化成铁的过程,刘邦能吃亲爹的肉,李世民能杀了嫡亲兄弟,难道一个姊夫,就想让自己铩羽而归。

    “不见,让他回去吧!”

    黄明远也不想让这个姊夫左右为难,索性将他赶回去囫囵交个差。

    但很快雄阔海又回报,张方翼并没有回去,而是坚持在等。

    黄明远没理他,又打了一套拳,方才止歇。

    过了一会,又有人来报,张方翼还没有走。

    黄明远想了想,遂决定让人请自己这个二姊夫过来。

第七十七章 理想破灭

    张方翼这个使者,做的很难受。

    年初东都危在旦夕,越王杨侗为了守御洛阳,将大权尽交给张方翼。而张方翼也不负众望,对内清理隐患,安定人心,筹措物资;对外大破李密, 安定了局势,可谓是功高卓著。

    但随着洛阳局势的安定,杨侗很快便夺了张方翼的兵权,将其交给王世充。

    张方翼也成了军队的物资筹措大队长,再不掌兵权。

    虽然杨侗任命张方翼为纳言,但元文都亦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 而郭文懿也被任命为内史令。至此整个洛阳小朝廷的官场局势, 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战前张方翼、元文都、郭文懿三足鼎立的时代。

    张方翼虽然有些寒心, 但也没有办法。

    再之后,王世充屡战屡败,张方翼苦苦经营。但越王杨侗最终没有再给予张方翼兵权,他不敢了。

    黄明远南下,感到恐慌的不只是魏国,还有洛阳小朝廷,可没人知道该怎么应对。张方翼建议朝廷以官方名义去见黄明远,可无论是元文都还是郭文懿都有私心,担心黄明远来到洛阳他们大权旁落。于是大军齐心协力,同拖此事,装作不知,直到北邙山大战的消息传来。

    北邙山战后,洛阳小朝廷哑然。

    越王杨侗也知道,再这么下去,他那位好叔叔就得亲自过来将他给废黜了,所以他不得不请求张方翼来见黄明远, 至少转圜一下双方的关系, 留个缓冲。

    ······

    黄明远见张方翼的时候, 没在政事堂,甚至不是在书房,而是在后院的小花园中,摆明了不想用正式身份来见他。

    张方翼也不讲究这些,再讲究,黄明远就不见他了。

    见到黄明远,张方翼就拿出圣旨,准备宣读。他这是希望抢先一步,只要黄明远没反应过来接了旨,便造成了河北听命于洛阳朝廷的事实,再往后,很多事便好谈了。

    但黄明远怎么会如他的意。

    张方翼刚拿出旨意,还没读,黄明远直接便说道:“姊夫,我今日让你进来是因为你是我姊夫,可是你若是以洛阳纳言的身份来的,就请回吧。”

    张方翼想说什么,最终没说,这个妻弟的性子,他了解的很,说要赶自己走,绝不是虚话。

    此时张方翼也只得放下朝廷使臣的架子,坐到榻上,低声问道:“今时今日,大郎究竟想做些?”

    黄明远抬头看向姊夫,冷静地问道:“我以为姊夫知道我想干什么?”

    “大郎,先帝尸骨未寒······”

    张方翼还没说完,黄明远便打断了他的话,直截了当地说道:“姊夫,先帝的尸骨也是我安葬,而洛阳小朝廷什么也没做?”

    “非是朝廷不尽心,乃是朝廷前往江都的路为李密所阻。”

    “一个小小的李密便能阻断洛阳通往四周的道路,那这样的朝廷不是装的就是蠢到家了,要这样的朝廷,又有何用。”

    黄明远的话没噎死张方翼。普天之下,能把李密用“小小”二字形容的,也就只有黄明远了。

    “大郎,越王毕竟是先帝血脉,元德太子遗孤。”

    张方翼此时不得不低三下四起来,他希望通过杨广和杨昭来打动黄明远。

    可惜,这没有什么用。

    “姊夫,如果不是因为先帝和昭哥,你觉得到现在,洛阳之人还能安安稳稳地坐着,然后再派你前来劝降我。”

    “大郎。”

    黄明远摆摆手说道:“我和洛阳小朝廷没有任何恩怨,相反,你们能守住洛阳城,没有使其为李密逆贼荼毒,我还要感谢你们,但这些都不足以撼动于我。

    姊夫需知,今时今日,很多事不是你愿意或者是不愿意,而是时势在推着你向前走。我之身后,有百万甲兵,数十郡黎庶,就是我愿意,他们也不愿意。试问姊夫,昔日高洋兵临沙苑,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关中危在旦夕,当时的宇文泰想没想过投降?”

    “这······”

    不等张方翼回答,黄明远便说道:“不管宇文泰想不想降,其身后的关陇都不会允许他降,所以他没有降。连宇文泰这种马上都要灭亡的人都没法降,更何况是我。”

    张方翼听得,久久说不出话来。

    “难道大隋数十年社稷,到今日就要亡了吗?”

    黄明远则是有些冰冷地说道:“天下无不亡之社稷,亦无不亡之江山。今大隋亡,昔日北周亦亡,明日或许我也会亡。周而复始,万象更新,此自然之道,不可逆也。”

    张方翼听得满是绝望,这是如用刀在心头一点一旦拉成碎肉的疼痛。

    张方翼是个忠臣。

    过了好一会,张方翼似乎是任命了。

    “你准备怎么处置我们?”

    黄明远眼睛一闪,一字一句地说道:“是他们,姊夫是我的人,从来都是我的人,跟他们从不是一伙的。”

    本来很平静的张方翼,听得这话,突然大声说道:“黄明远,我是大隋朝臣,国家的纳言,不是你的私人走狗。”

    “有什么区别吗?”黄明远冷笑两声道,“在洛阳小朝廷内所有人的眼中,你就是我的人,包括越王杨侗。”

    张方翼两眼有些发红,尽管他并不想承认,可有些事,不管你承不承认,却真是如此。

    “那你怎么处置我?”

    “姊夫在洛阳多时,圆满地为我完成拖住洛阳小朝廷的重任,此时洛阳城内政权更迭在即,姊夫当功成身退。我准备在鲁郡、东平等地设兖州,请姊夫前往新设之兖州,担任一州巡抚之职。”

    “好!”

    说完这句话,张方翼有些失魂落魄,转身就要离开黄明远这里。杨侗不是杨昭,张方翼也不会为其殉节。

    不过这样的结局,不是张方翼愿意看到的。

    有些事,最伤心。

    “如果可以,还请你留越王一命,越王他,不是个坏人。”

    看着姊夫张方翼离开了,黄明远没有说话。

    这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

    自己走到了这条路上,就注定会越来越孤独,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走到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被自己清除掉。

    高处不胜寒啊!

    张方翼没有再返回洛阳城,已经没有意义了,黄明远也不会让他回去。

    离开金墉城,张方翼便直奔兖州,往后,好好做个爱民之官吧!

第七十八章 安定人心(上)

    张方翼和王世充,一个回去了,一个留了下来。看起来局势仿佛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但有心人却是明白,山雨欲来风满楼,洛阳城非得一番腥风血雨, 才会安稳。

    但那跟黄明远没关系了。

    为了避嫌,黄明远次日一早,便离开金墉城,前往虎牢关。

    虎牢关为徐世勣所镇守,至今仍未投降。黄明远知道徐世勣等的是什么,且给他一个面子吧。

    黄明远对于李密的布置,其实杀招不在北邙山。毕竟两军决战, 无论如何, 总有出差错的可能, 谁也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的胜利。

    所以为求稳妥,黄明远又布下一个另一个后招。

    一个即使兵败也能逆转局面的后招。

    在黄明远南下金墉城,总揽与李密的决战时,大将斛律晟率领龙骧卫主力从板渚渡河,直扑通济渠北岸的金堤关。

    对于李密来说,洛口仓是核心,虎牢关是要害,而荥阳才是他的根基。

    李密这个魏公,名义上是大河以北,淮河以南,诸地尽降。但实际上真的在李密手中的,也就洛口仓一带和整个荥阳郡。

    荥阳郡北通河北,南接江淮,东控青兖,西扼伊洛, 乃是中原之地的腹心, 也被称为中州,乃兵家必争之地。

    控制了荥阳郡, 即使李密在北邙山之战中侥幸得胜,也不过是困守孤城而已。

    斛律晟的行军速度很快,大军渡过黄河之后,很快到达金堤关下。

    虽然荥阳郡已经被李密占领了一年多,民政也进入到正轨通道上,可因为之前宇文化及北上的荼毒,整个荥阳郡内,还是一片混乱,满目疮痍。

    守将杜才千虽镇守金堤关,实际上并不在关中。

    宇文化及转入东郡之后,留王轨镇守酸枣城。杜才干作为魏国大将,为李密委派,负责收复通济渠以北诸城。

    杜才干是个忠诚之人,于是赶紧统兵北上,将酸枣城给包围。

    王轨困守孤城,无依无靠,又无死战之决心,很快便选择了投降。

    杜才干眼看东郡无主,竟然打起了东郡的心思,遂统兵往东郡而去。但杜才干的兵力并不足,为此只得抽调更多的兵力,连金堤关都为之一空。

    金堤关在魏国腹地,杜才千遂放松了戒备。

    而斛律晟部兵临城下,城中兵力不足,很快便破城而入。

    至此,魏国在通济渠北最重要的据点金堤关为隋军所克。而杜才干所部也事实上被分割为两部分。

    龙骧卫主力破通济渠之后,斛律晟没有管杜才干所部,而是转道向西,率主力攻打虎牢关。

    只有占领此地,才能彻底将李密锁死在河南。

    至于杜才千部,有南下的王辩部解决。而荥阳郡,也交给了李靖的鹰扬卫解决。

    虎牢关是个要地。

    镇守虎牢关的则是徐世勣。不得不说,李密将徐世勣安排到此处,甚是精妙。

    徐世勣是豪强出身,史称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不过家里有钱却无势,所以徐世勣十九岁便跟着翟让造反。

    徐世勣刚开始很看好李密,毕竟他所求的不是一个土匪头子,双方很是有一段蜜月期。可惜李密不怎么信任徐世勣,在杀了翟让之后,更不敢对其委以重任,只授予东海郡公的爵位,镇守虎牢关。

    斛律晟对徐世勣不了解,还以为对方是庸碌之辈,毕竟整个魏国兵败如山了。于是斛律晟轻兵直趋,便扑向虎牢关。

    虎牢关虽险,但隋军并不放在眼中。

    有黑火药相助,斛律晟本以为破关很容易,但徐世勣对虎牢关早做了精密的防御。

    面对隋军,见势不妙的徐世勣便早早让人在关门之中用巨石堵门,当隋军炸开城门之后,城墙并未坍塌,而关门之后,也尽是土石,隋军依然是无法入城。

    虎牢关周边山岭交错,自成天险。

    斛律晟又试图派遣军队从小路进入,抄虎牢关的后路。徐世勣早有准备,他让人在关内外四面设伏,隋军小股部队每每渗透进关后,便为魏军所破。

    斛律晟没法取巧,只得按部就班的攻城。

    但双方兵力约为一比二,这样的比例攻城本就困难。而徐世勣又非庸人,依托坚城,和隋军打的有来有往。即使龙骧卫主力用尽手段,杀伤魏军甚重,但这城却没有丝毫松动的迹象。

    本来龙骧卫的奇袭是为了策应北邙山大战,都谁能料到,直到北邙山大战结束,虎牢关仍未被隋军攻破。

    若李密在兵败之时,返回虎牢关,和徐世勣合兵一处,冲入河南,其结果犹未可知。

    至少隋军攻打河南,将会困难的多。

    北邙山战后,虎牢关的坚守失去了意义,隋军遂派遣使者前来招降徐世勣。可徐世勣闭门不纳,似乎是一心只等着李密。

    部下有劝徐世勣投降的,皆被徐世勣拒绝。

    “今虎牢关人众、土地,皆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于大隋,即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今宜具录州县名数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处置,无论是战是降,非我等所能决定。”

    徐世勣这番话,隋军将领听后都很感动,皆称赞“徐世勣感怀主人的恩德、推辞功劳,确实是纯臣。”

    再之后单雄信和王当仁等瓦岗老兄弟也来劝降徐世勣,均没有成功。

    黄明远知晓之后,正好借着离开金墉城的机会,便亲自前来。

    黄明远当然不会相信徐世勣对李密有多大的忠诚。若是徐世勣真死忠于李密,历史上就该在李密被大唐杀死后造反了。

    而且李密防着徐世勣跟防贼一般,徐世勣得多大的心才会死忠于他。

    事实上从历史上的徐世勣来看,就是一只老狐狸,整个关陇集团长孙家族的崩塌,就是从徐世勣的扯后腿开始的。

    但对于黄明远来说,不管徐世勣到底怎么想的,是不是真的死忠,还是演戏,黄明远都情愿给他一个面子。

    也是给瓦岗旧人一个面子。

    果然,黄明远到了虎牢关下,徐世勣似乎想通了,不再鲠着脖子死忠了,很快便乖乖地下得城墙,向黄明远投降。

第七十九章 安定人心(下)

    徐世勣投降之后,黄明远也没亏待他。徐世勣是个人才,隋唐时期少有的良将。于是黄明远任命其为武骧卫副总管,顶了李子仁的缺。

    整个河北军系统将领,年龄多是壮年,或者中年,因为这些人大部分都跟着黄明远多年。徐世勣虽征战多年, 但从军时年龄尚小,今年实际才二十三岁,今成了一卫副总管,成了最年轻的将官,唯三的两个“九零后”了。

    倒是引得不少嫉妒,就是后话了。

    ······

    黄明远在虎牢关待了两日, 正巧魏征被隋军押送而来。

    这魏征自离李密,本准备前往虎牢关,没想到为沿途巡行的隋军斥候所俘获, 因其魏国高官身份,遂被送往黄明远处。

    魏征这个人的名字在后世的知名度不亚于李世民,亦在自己这里出现过无数次,不过本人黄明远还是初次见到。

    只见这魏征个子不高,身板清癯,着一身灰色的旧袍,神态甚是憔悴。

    不得不说,魏征满足了自己对一个谏臣全部的想象。

    见到魏征,黄明远言道:“你就是魏征,听说你跟着李密南逃了,怎么一个人到这,难道是要投降于我?”

    李密梗着脖子说道:“大势在北不在南,魏征南去亦无用。今番北上,是要前往虎牢,再招旧部, 讨伐逆隋!”

    “好胆!”

    周围众人连忙呵斥道。

    黄明远挥了挥手,又问道:“我亦耳闻你曾经劝谏李密,避战于我, 可惜李密没有听。”

    魏征也并不畏惧,昂着脖子说道:“魏公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黄明远听得,不由得笑了,这个魏征,脖子还是一如既往的硬。不过连李二都能容下魏征,更何况自己。

    “将魏征放了吧!”

    一旁众人听了皆有些吃惊。

    魏征看着黄明远,有些不解地问道:“你不杀了我,你今日若放了我,恐怕会后悔。”

    黄明远笑道:“我为何要杀你?你为李密出谋划策,难道不是在尽自己的职责?如此尽职尽责之人,我何忍加害。听说你敢直言犯上,行人臣不敢行之事,我亦需要你这样的敢言之臣,不知你可愿意出来帮我,暂拜从事中郎,为谏官。”

    魏征听罢,并没有倒头便拜,而是昂起头来说道:“你以为赦了我一条命,就可以夺走一个忠臣之志吗?还是以为你用一顶官帽就可以让一个忠臣变节?我之忠心,不可夺也,卫公还是让人把我押赴刑场吧。”

    黄明远听得,叹了一口气。

    “我果然没有看出人!人各有志,你既然不愿投靠于你,那便走吧!”

    魏征听了有些愕然。

    黄明远反身离开,走了几步,突然又回头说道:“魏征,今日一别,山高水长,不知何时再见。我有几句话送给你,对于李密,你无疑算作一个忠臣,但对于天下苍生、万民社稷,明明有能力却不出来帮助他们,此为大不忠;你能够恪守本心,不为名利所动,此为贤者,可是真正的大贤,不仅仅是不慕名利、守住本心,而是为天下谋太平,为苍生谋福祉,为万民谋公平!何为大忠、大贤,兴齐之管仲,承汉之张苍,二人俱非从一之臣,却为万民称颂。你作为一个忠臣、贤者,却没有明白,自古以来,做忠臣易、做大忠臣难,做贤者易、做大贤者更难的道理,我实在为你惋惜啊。”

    这时魏征突然大声喊道:“如果,如果你让我做你的谏官,能答应我的第一条劝谏吗?”

    “你说!”

    “请卫公尽赦昔日魏国官吏、士兵,以安人心。”

    “好!”

    黄明远大声说道:“传我旨意,凡魏国投降之人,不论官职大小、身份、地位,如无参与昔日江都之变者,尽赦其罪。”

    魏征听了,长揖及地。

    “吾代魏国上下,拜谢卫公!”

    黄明远上前扶起魏征道:“魏国上下,降者数十万,都担心遭遇屠戮。你这个劝谏能安定这数十万将士之心,我该谢谢你啊!”

    魏征听了,是热泪盈眶。

    黄明远又命魏征和杜如晦、宋正本二人一同处置魏国降兵的安置工作。

    这让魏征有些意外。

    魏征问道:“那可是十多万降兵,若我趁机劝这些人反叛,就是弥天大乱。”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魏玄成(魏征字),我信得过。再说,若是这十多万人真被人撺掇的造反了,也只能说明,是我军安置工作没做好,其罪在我。”

    魏征这次满脸毅重,长揖及地,拜伏在地上。

    “卫公大仁,魏征领命!”

    黄明远上前扶起魏征,笑道:“有你魏征相助,天下可安矣!”

    当夜,黄明远与魏征彻夜长谈,尽论李密政权之得失。不得不承认,魏征眼光犀利,手段老辣,真是一个良臣。

    而魏征又进言数条,黄明远悉从之,于是将其倚为心腹。

    但私下里,黄明远也不得不笑言,今得魏征,以后无安宁之日矣。

    ······

    整个瓦岗系统,除了魏征、徐世勣之外,单雄信授了虎贲郎将,程咬金被调入虎骑军,吴黑闼、牛进达、李君羡、刘德威等勇将俱被黄明远重任。

    原本瓦岗降兵动荡不安的心逐渐稳定下来,整个河南,也开始稳定下来。

    既克虎牢关,打通了东都和荥阳之间的联系。黄明远乃下令诸军果断出击,向南抢占胜利果实。

    其中蔡知运率右武侯卫取淮北三郡;黄青率邹山卫攻打盘踞济阴郡的孟海公;王辩率控鹤卫攻打盘踞梁、谯、汝阴诸郡的房彦藻;斛律晟率龙骧卫安定陈、许;严孝武率虎捷军攻打盘踞南阳盆地的朱粲;而李靖则率鹰扬卫,绕过郡县,直插襄阳城。

    只有占领襄阳,关上河南诸郡的西南大门,整个河南诸郡,才算是彻底安定下来。

    大河以南,中州之地,天下膏腴。未来也会是天下的政治中心,只有完全控制了此地,才能更好的经营天下。

    虽然河南之地广阔,有着十几个郡,数百万的人口,但李密覆亡之后,并没有什么大的势力,无需黄明远太操心。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