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十章 宇文族灭

    黄明远正准备返回河北,在王世充动手之前,彻底远离洛阳这个漩涡。而押送宇文化及一家和主要党羽的队伍也到了板渚。

    黄明远不准备将宇文化及带回河北处置。

    对于黄明远来说,此时的宇文化及也只剩下震慑的意义。但河北此时已经彻底安定下来,就是带着宇文化及北上处置,也起不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因为河北已经找不到几个猴子。

    而在河南不一样。

    河南初定, 人心不符,各怀心思者不知道有多少。

    这些人大动作可能不敢,但小动作绝对少不了。而这时候用宇文化及的脑袋来震慑河南众人,最是合适不过。

    击败李密,虽然也很有威慑力,但无论如何,比不得杀人管用, 而且是杀位置高的人,才最管用。

    上位者从来不会在乎底层人的生死,哪怕是十万、百万,但是一个同类的殒命就会让他无比惊恐。物伤其类,从不是虚言。

    黄明远为宇文家族选了一个好地方,便是通济渠的始发点板渚。

    板渚属于荥泽县,是荥阳郡治下。在板渚杀宇文化及,不仅仅是给洛阳人看,还有荥阳郑氏等世家大族。

    而且板渚也是自己和宇文家族故事的,就让一切在这里结束吧。

    宇文化及被带到板渚时,已经是没多少精气神了。

    自从被俘,他先是绝望,然后是崩溃,再之后,就同行尸走肉一般,只剩下呆滞了。

    至于宇文智及和宇文士及较之宇文化及好一些,兄弟二人一个还时不时地挣扎两下,另一个沉默不语, 但还算有个样子。

    运送的过程中,官兵也没人对他们施刑,一群要死的人,不值当的。

    宇文化及被押到板渚,黄明远本来还想去看一看,但很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自己跟宇文家,其实也就是年轻时有些恩恩怨怨,但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真不值一提。至于宇文化及三兄弟,说实话这么多年,自己也从来没有放在心上过。

    何必刻意地去回想往事,不值当的。

    负责押送宇文化及一家的黄明徐前来面见黄明远,回禀了杨清儿关于宇文禅师的话。

    黄明远听了,很是沉默了一会,最后才说道:“既然如此,那就一同杀了吧!给那孩子灌醉酒,别让他太痛苦便是。”

    黄明徐点点头,便告退而去。

    气氛有点诡异,兄长心情不好,他不敢再待下去。

    自己和杨清儿甚至天下人都知道, 宇文禅师冤吗?冤。可宇文禅师该死吗?该。因为他姓宇文,是弑君篡位的宇文化及的亲侄子, 仅此而已。

    没有人为他向自己求情,包括杨清儿自己。

    是不想求吗?不是,是不能求。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想到这里,黄明远有些意兴阑珊,忽然连在虎牢关待下去的兴致也没有了。

    到了半夜,一直睡不着的黄明远突然从床上爬起来,叫醒了雄阔海、苏穆等人,让他们准备马匹和船只。

    “回家!”

    黄明远只是留下一道命令,自己便连夜走了。

    设河南行台,以郑言庆为行台尚书左仆射,总揽河南、淮北诸事,温彦博、宋正本为行台左右丞佐之。

    黄明远走得很突然,很让人措手不及。

    黄明远走了,该被处死的宇文化及一家怎么办?

    最后随行的温彦博、宋正本等人商议,还是按计划处死。

    此事已经宣诸于天下,要在板渚对宇文化及明正典刑。要是就此更改,恐怕会令天下人耻笑。

    所以黄明远走了,宇文化及还是免不了这一遭。

    到了行刑之日,宇文化及一大家子被带到了刑场之上。板渚渡口前,隋军早就搭建了行刑台。

    此地西望群山,北靠黄河,南连江淮,也是个风水绝佳之地。

    宇文化及浑浑噩噩这么多天,也许是今天知道要死了,因此竟然突然清醒了。

    “朕是天子,你们不能杀朕!朕是天子,你们不能杀朕!”

    可疯子不怕死,但清醒人怕。

    宇文化及不停地嚎叫着,似乎这样就能改变被杀的命运。

    宇文化及的两个儿子也在求饶。父子三人的声音,跟三重奏合奏曲一般。

    只有宇文士及平静地看着已经沉醉不醒的儿子。

    他什么也没有做错,怎么就落到今日的局面。

    宇文士及想为儿子求情,但最终没有开口。黄明远不可能不知道宇文禅师的身份,今日仍旧出现在这里,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年头也没有什么五马分尸或者是凌迟之刑,最重的就是腰斩。

    刑场上一排铡刀,都是给宇文家人准备的。

    自古铡刀作为刑具,就是专供腰斩。包青天里用铡刀铡人头,纯属胡说八道。

    宇文化及是第一个行刑的。

    众人死死地按住宇文化及,放在铡刀之上。行刑人员手起刀落,宇文化及的身子就直接断成两截。

    因为腰斩是从腰部开铡,所以身体断后,并不会立即死亡。

    但是断体之痛,并不亚于千刀万剐。

    宇文化及的两段躯体不断地嚎叫着、蠕动着,似乎这样就能让他们合二为一。而他脸上、身上、手上到处都是血,凄惨之状,令人咋舌。

    直到好久之后,宇文化及才彻底死去,头颅也被砍了下来。

    而此时整个宇文家人,都成了两截。

    至此,那个在整个大隋朝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是影响了历史走势的宇文家,随着大隋王朝的落幕,彻底走向的了灭亡。

    若是人生可以重来,宇文化及应是后悔的吧。

    行刑之后,宇文化及的头颅被传首天下。

    而黄明远又下令“宇文化及及弟智及、司马德戡、裴虔通、孟景、元礼、杨览、唐奉义、牛方裕、元敏、薛良、马举、元武达、李孝本、李孝质、张恺、许弘仁、令狐行达、席德方、李覆等,大业年间,咸居列职,或恩结一代,任重一时;乃包藏凶慝,罔思忠义,爰在江都,遂行弑逆,罪百阎、赵,衅深枭獍。天下之恶,古今同弃,宜置重典,以励臣节。其子孙并宜禁锢,勿令齿叙。”

    整个江都之变的事情,算是彻底了解了。

第八十一章 洛阳之变(一)

    当日王世充从金墉城离开,是带着吴增、皇甫惟、阙谌三人返回洛阳城的,这三个人一文一武一间谍,既是他的助手,也是他的监军。

    回到洛阳之后,对于接下来怎么办,王世充是没一点主意。

    黄明远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在见到吴增之后, 正式揭晓。王世充没想到黄明远是这么的看得起他,让他负责对洛阳城内的反对势力进行大清洗。

    天可怜见,他就这万余残兵,既无要权,又不得越王信任,能做什么。总不能在洛阳城内打起卫公的旗帜, 公然造反吧。

    当然王世充倒是想这么做,但是吴增他们可不会同意。

    要挂起卫公的旗帜,自有人去做,还用你王世充做什么。

    最后还是吴增和皇甫惟等人向王世充保证,城中领军的一些将领由他们来处置,必不会给王世充造反麻烦,而王世充要做的就是对百官的清洗。

    王世充这才勉强安心。

    其实发动一场大清洗也不容易,到时候不论成败,怕是名声都要臭了。

    可是王世充不得不这么做。如果不自绝于天下百官,世家大族,杨隋宗室,卫公又凭什么能再次对自己信任。

    王世充准备抢先动手,他位于含嘉仓城,在皇宫一侧,与其只有一墙之隔。以暗克明,突然出击,必能得手。

    但很快这个计策遭到了皇甫惟的反对。

    若是王世充这么做,明摆着是得到了卫公的授意才这么做的,卫公还怎么从其中撇清关系。

    要王世充来, 就必须是王世充和洛阳小朝廷的恩怨,还是堂堂正正的, 至少名义上牵扯不到卫公。

    王世充听后脑子发懵,皇甫惟跟个爹一样,又不能这样,又不能那样,还得完成任务,这不是为难他吗?

    你行你上啊。

    可王世充也不敢拒绝,皇甫惟不是他爹,可比他爹厉害的多。

    这时还是王世充的老师,传说中的“麒麟才子”,老牌的造反者之师徐旷徐文远建议王世充,既然不能主动出击,倒不如来一个打草惊蛇。

    只要元文都等人先对他动手,他再被动反击,便不算是蓄谋了。

    这样做对谁都是一个交代。

    王世充大喜,立刻依计行事。

    这日一早,王世充就在含嘉仓城内召集诸将,商议军事。

    王世充当着众人的面大声说道:“元文都那帮人, 只会写写画画,哪里知道咱们的当兵的难处。这群人还想着依靠越王和洛阳城来抵抗卫公,让咱们去攻打卫公。可诸位不是不知道,卫公他老人家是什么人物,天神下凡,神鬼难挡,李密算不算个人物,在卫公面前,根本不是一合之敌。诸位以为,咱们能打的过卫公?”

    众人皆不说话。

    这时王世充的兄长王世恽高声喊道:“不能!”倒是理直气壮。

    王世充接着说道:“咱们这群人,南征北战,才有今日。若是去和卫公他老人家战斗,可就是老寿星吃砒霜——找死了,兄弟们能不能去!”

    王世恽又喊道:“不去送死!不去送死!”

    其他众人也反应过来,纷纷高喊道:“不去送死!”

    “不去送死!”

    整个军队的气氛都被调动起来。

    王世充又高喊道:“我听说先帝在江都临终之前,曾遗命卫公为天子。今卫公诛灭弑君篡位的宇文化及,又击败造反的李密,正是人心所向,天降名君。我今日当面见越王,请求越王带领我们劝进卫公。”

    “劝进卫公!”

    “劝进卫公!”

    众人都来了兴趣,带头劝进的,肯定好处最多。

    王世充于是当着众人的面,向皇宫而去。

    今日王世充本就想弄得人尽皆知,所以是格外高调。就连去皇宫的路上,一众侍卫也高喊“先帝遗命,卫公继位,我等当劝进卫公,继承天下。”

    路上的人皆纷纷出来观看,王世充却浑不以为意。

    王世充驻军城中,洛阳小朝廷的人本就对他不怎么信任,因此监视者极多。所以王世充这一番举动,没过多久,整个洛阳小朝廷的上层人物都知道了。

    众人反应各不相同。

    越王杨侗是惊惧。先前派了张方翼去见卫公,也没有消息,他正不知道该怎么处置。

    他有些后悔了,早知今日,当初黄明远南下之时,他就是亲自去见,也得讨黄明远一个准话,否则怎么会有今日的局面。

    悔不当初啊。

    而元文都等人则是恼。洛阳小朝廷的情况已经是水深火热,大家都跟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却又故意留着那层窗户纸。

    现在你王世充故意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到底想干什么。

    至于王世充新主子郭文懿、赵长文等人则是恨了,很明显,他们蓄养的这条狗,再次背叛了他们,要重回黄明远的怀抱。

    当然大多数的明白人都猜测到王世充的用意。

    众人皆以为,王世充虽然是在洛阳城里请求越王劝进卫公,但其实就是表演给黄明远看到。王世充作为黄明远手中的叛将,自知罪无可赦,也只有想出这样的计策,才能获得卫公的原谅。

    但不管大家怎么想,所有人都承认,王世充准备重新投入卫公的麾下,而且用不了多久了。

    王世充一行到了宫门外,请求面见越王。

    不出意外,越王杨侗是避而不见。

    此时的杨侗根本不知道见到王世充说什么。若是王世充问“你爷爷的遗命,你想怎么办?”杨侗又能说些什么。

    杨侗和洛阳小朝廷甚至不敢说那道遗命是假的,否则根本收不了场,黄明远得给他们玩命。

    王世充眼看杨侗不见他,心中更喜。

    他今天要的便是将这件事闹大,若杨侗将他招进了宫中,有些事就不好闹了,他甚至担心元文都直接将他扣下,那就麻烦了。

    现在在宫门外,在天下人的眼皮子底下,正是他表演的好机会。

    这王世充也是影帝级别的演员,只见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宫门前,声称“若越王不纳忠言,他便跪死在宫门外!”

    这跪门伏阕之事,自黄明远之后,可再也没有过。上一次这一幕爆发,接着便是一场宫廷政变,一个太子被废,那这一次呢?

第八十二章 洛阳之变(二)

    王世充在宫门口跪着,很快便闹得人尽皆知。

    眼看这个样子,实在太不成体统,元文都和卢楚只得亲自前来,准备将其训斥回去。

    元文都身为宰辅,越王躲着,他不能再躲着, 那成了什么样子了。

    而王世充此时已经铁了心往大了闹,什么也不怕。

    于是王世充见到二人,立刻拉着元文都的手说道:“元相,先帝之言,整个天下人都清楚,今先帝尸骨未寒, 难道我们就不遵其遗言了?你说,当今天下, 还有人比卫公更适合当这个天子的吗?没有啊,人心所向,天命所归啊!”

    王世充这一番抢白,噎得元文都说不出话来。

    这时卢楚不得不说道:“王世充,你胡言乱语些什么。什么先帝遗命,哪有什么先帝遗命,你不要在这里妖言惑众。”

    卢楚此时的地位并不高,所以王世充并不惧他。或者是王世充把不得有人和他辩论,这样才能彻底地逼疯越王和元文都。

    于是王世充大声说道:“卢楚,你这狗贼,你竟然敢无视先帝遗命。先帝的遗命,当初遇害前所有人都听到的。而且听说皇后和燕王已经被卫公从宇文化及这个逆贼手中救下,有皇后作证,这一切都作不得假。”

    “黄明远贼子,挟持皇后。皇后在他手中,说什么不得是他说了算。”

    王世充这时,立刻显得恼怒了。他上前一把抓住卢楚的领子,大声说道:“卢楚, 你个狗贼, 你再说一遍!”

    这时众人忙上前将二人分开。

    王世充阴险的很,偷着踹了卢楚好几脚,差点没要卢楚的老命。

    被众人分开,王世充还骂骂咧咧,直气得一旁的元文都,脸色涨红,指着王世充,差点憋过去。

    “元相,今日卢楚的话,大家都听见了,你得给我们一个说法,否则今日之事,绝对没完。”

    王世充闹腾了这一场,眼看已经达成了目的,便放了一句狠话,然后立刻返回含嘉仓城,唯恐元文都一行对他动手。

    甚至于王世充都不住家里, 直接待到了军营中。

    王世充这边闹得洛阳小朝廷鸡犬不宁, 元文都这边是头都大了。

    他有些恼怒地瞪了卢楚一言,他知道卢楚憎恨黄明远,可现在这个时候,是能把私仇当国事的时候吗?现在让王世充抓住话柄,你说怎么办?

    而且你看不出王世充的用意吗?

    实际上经过王世充这番折腾,很多本就被众人假装看不见的东西,就不能再装傻。譬如杨广的遗诏,再譬如洛阳小朝廷和黄明远的关系。

    没过两天,宇文化及在板渚被杀的消息传来。更有人拿着宇文化及的脑袋,要进洛阳城。

    元文都最终没敢让进。

    这群隋军骑兵在城下绕了一天,最终向西而去。

    此事之后,越王杨侗终于忍不住了。

    对于越王杨侗来说,他既非嫡,又非长,本就没有继位的资格,尤其是在燕王杨倓还活着的情况下。虽然杨侗也对那个位置有所觊觎,但是在黄明远明确反对的情况下,他怎么可能坐得住。

    这也是自杨广去世之后,一直有人劝杨侗登基而杨侗始终拒绝的重要原因。

    真当了皇帝,就没有转圜的余地了。

    此时的局面,对于杨侗来说,再继续挣扎,没有多大意义。与其因此恶了黄明远,倒不如主动投降,最起码也能指望卫公看在其父的名义上,留他一命。

    于是杨侗便偷偷将这个想法告诉了身边的郭文懿,希望郭文懿能够出使河北,以洛阳一城换他一个平安。

    但杨侗却不知道,他这么想,郭文懿却未必这么想。

    说到底,郭文懿只是一个出身不高,能力也一般的人,不过是借着越王杨侗老师的身份,才从一个小人物成了洛阳城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但实际上若离了越王杨侗,或者是杨侗这个洛阳小朝廷名义之主的身份,他什么也不是。

    若是洛阳小朝廷投降,像元文都可能会给个宰相,而他郭文懿怕是连个一郡太守也未必混的上。

    这样的结果,是郭文懿这个初掌大权的人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郭文懿急切地反对投降黄明远。

    虽然洛阳现在的局势很差,但当初李密这么厉害,不是也没有攻破洛阳城,万一他们能守住城池,挡住黄明远呢?

    郭文懿立刻和心腹赵长文商议此事,但二人既无兵权,也无可倚重之人,最后不得不承认,对于这件事,他们什么也做不了,还得找洛阳城内的二号人物,元文都。

    此时元文都也快让卢楚给洗脑了。

    当日风波之后,卢楚便建议元文都,对王世充动手。

    现在王世充摆明了想重投黄明远。若他只是一个文官,那没什么影响。可王世充屯兵城中,拥兵万余,乃是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这个关键的时候,若是让王世充打开城门,迎黄明远所部入城,那一切全完了。

    为防生变,先拿下王世充,然后夺了其兵权,才能稳妥。

    元文都刚开始并没有被说动。

    当然并不是元文都对王世充有什么好的看法,而是说到底王世充有万余兵马,一旦轻动,搞不好,就会生乱。

    卢楚不考虑这些,但元文都不能不考虑。

    卢楚眼看元文都有些犹豫,干着急却没有办法。

    这日卢楚来见元文都,告知王世充部兵马调动频繁,再等下去,要防止其会铤而走险。

    元文都也担了心。

    这时郭文懿和赵长文二人匆匆来见。

    二人当然没有准备直接告诉元文都越王要投降,那样搞不好元文都也跟着降了。以元文都的性格,没有越王,他怕是没有抵抗的勇气。所以二人诈称越王杨侗希望元文都做好抵抗黄明远出兵的准备,实在不行,就再次向天下发布勤王之令,以讨伐黄明远。

    两个家伙,倒是不怕因此而乱了天下。

    元文都本就有些为卢楚说动,再见到郭文懿和赵长文,也下定了决心。

    既然要抵抗黄明远,那势必要先清理黄明远在城中的钉子。而王世充此贼,不除也得除了。

    四人待在元文都府中,元文都又命人召段达,商议对付王世充之事。

第八十三章 洛阳之变(三)

    段达从元文都的府上出来,心情很是沉重。

    段达当初征讨李密兵败,被撸光了职务。可惜洛阳城内实在是无人可用,最后只得又将其起复。再之后并段达与监门郎将庞玉、武牙郎将霍举率领洛阳城内兵众出城抵御李密,将其击败一阵,因此被任命为左骁卫大将军。

    此时的段达,算是城中地位最高的武将。其余的杨安、庞长泰、刘长恭、庞玉、霍举、高毗、刘长林、费青奴等人, 则相对差上不少。

    而且段达起复前后,跟张方翼关系一直不好。张方翼一直反对任用段达为将,还弹劾过段达,所以众人想当然的以为,段达也是反对黄明远的。

    段达当然不愿意洛阳城投降黄明远,现在他是洛阳小朝廷的第一武将, 投了黄明远,怕是什么也算不上了。

    可是段达又不同元文都这些人, 他与黄明远相处的更多,知晓黄明远的手段、心机。所以他看得很清楚,现在的洛阳和黄明远硬碰硬,完全没有没戏。

    然而今日元文都找他商量对付王世充,抵御黄明远的事情,段达既不能反对,又觉得元文都这群人跟闹着玩一半,心中着实忐忑不安。

    回到府上,段达还是无法宁心静气。

    这时下人来报,有老家来的人求见。

    段达正心情不好,哪有功夫见人,便让人将其安置了便是。但很快这人竟然径直闯了进来。

    “广通(段达字)兄,就这么不想见我?”

    段达有些生气,什么人这么不懂规矩。抬头一看,刚想叫骂,可是话没出口,就憋在了嘴中。

    “你是?”

    来人也不生气,笑道:“河北行台拱卫亲军府副都督吴增,怎么, 广通兄竟是把小弟给忘了。”

    段达对吴增有些印象,一时叫不出名来。可当吴增报出名号,他终于想起这是谁了。

    “黄明远的心腹,吴增。”

    比起隐藏于幕后的陆贞,吴增或许更有些名气。这个曾经的大隋四品官,随着拱卫亲军府的成立,以及“河北间谍案”的侦办,正式威名布于四方。

    以前吴增常跟随黄明远,跟段达见了不少,只是多年不见,才没有第一时间认出来。

    看到吴增,段达的心便有些紧张起来,他似乎知道了对方的来意。

    “吴都督,何来于此?”

    “广通兄不清楚增的来意?我以为我一出现,广通兄就该明白的。”

    吴增的话咄咄逼人,不给段达腾挪的空间。

    “吴都督说笑了不是,您神出鬼没的,达怎么能清楚?”

    段达是个老狐狸,若是他打仗的能力有三分, 那奸猾的本事怕是就有十分。他这么说,就是不想表态了。

    吴增眼看段达如此,倒也没有生气,既然段达不想表态,就逼他表态。

    “广通兄应该知道卫公南下吧!”

    “卫公大破逆贼李密,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可卫公又走了!”

    “走了?”

    此事段达还真不清楚,面上有些吃惊。

    吴增坐在那里,仿佛自说自话一般地说道:“卫公是带着真心来洛阳的,可是洛阳城里却有人不愿用真心待卫公。洛阳城内有坏人啊,这些人要害卫公,卫公逼不得已,却又不愿意和他们刀兵相见,这才走了。可即使卫公走了,这群人犹不罢休,非得想逼死卫公啊。”

    “吴都督,不至于吧!”

    “至于!”

    吴增仿佛很生气。

    “我得到消息,有人密谋挟持越王做逆臣,还要害卫公,不知道广通兄是什么意见?”

    “我······我当然是跟这些逆臣斗争到底了。”

    段达知道吴增这是要图穷匕见,而他则是别无选择。

    此时吴增更是不怀好意地问道:“广通兄是城中宿将,不知道这群人要阴谋作乱,会不会来联络广通兄!”

    “怎么······怎么可能?”

    “那广通兄刚才干什么去了?”

    此时段达心中一颤,有些撑不住了,他怀疑自己早就被吴增给监视了,而元文都和

    自己商量的一切,对面的吴增怕是都清楚。

    卫公实在是高不可攀,元文都这群人想的太简单了,即使真的能拿下王世充又有什么意义。

    段达的要求的确不少,但前提是得活命。

    于是段达轻叹了一口气,低声说道:“吴都督所言谋逆之事,段达却是不知。不过今日,东都留守元文都和郭文懿、卢楚等人,却是邀请我前往元文都府邸议事。”

    “哦!”

    吴增却是故意装作不知起来。

    段达又说道:“几人具体想做什么我不知道,也没和我商量。但是却是要求我控制城中军队,把守住城门,不让进出。同时命我带人前往含嘉仓城接收王世充的部队。”

    吴增听了,面色不变,却是说道:“广通兄可不是开玩笑吧!”

    “吴都督,老夫是开玩笑的人吗?当时老夫不知这群人的目的,虚与委蛇,这才脱身,但现在看来,怕是就是吴都督所说的事情了。”

    吴增笑道:“我也只是听说,没什么证据,不过今日广通兄所言,倒是让我颇为吃惊。首告之功,倒是落在广通兄的身上了。”

    段达听了心一顿,这就把首告安到自己身上了,自己可不想要啊。

    但此时此刻,段达也没有办法。

    “吴都督准备怎么处置?”

    吴增乃言道:“既然元文都让广通兄如此,广通兄就暂时按照约定行之便可。这洛阳乃是首善之地,无论如何,不能乱啊。

    至于王世充那里,我看广通兄不如派个人通知王世充一声,省得再生出什么误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啊。”

    至于元文都那群人,吴增提都没有提,都是注定下地狱的鬼,没必要多费口舌。

    段达听到吴增让他派人通知王世充,有些不解。看今日的情况,王世充早就和吴增勾搭到一起了,你自己去说就是了,何必麻烦自己。

    不过段达也没法多问。

    吴增这么做,自有目的。今日段达通知了王世充,来日再谈起这场兵变,元文都等人事败的原因便是段达的告密,跟旁人就没有关系了。

    细节问题,能细化就细化。

第八十四章 洛阳之变(四)

    王世充一直在等着元文都等人对自己出手,因此得到段达女婿张楚送来的消息,心中大喜。

    不过王世充也很奇怪,他素来跟段达没什么交集,而且因为二人在暗地里竞争洛阳小朝廷第一武将的身份而相互还隐隐有些敌意,段达怎么会送来这么重要的情报。

    王世充有些担心是陷阱,只得跟吴增、皇甫惟商量, 这才确定此事的真假。

    王世充虽然驻扎在含嘉仓城,但因为出身的原因,在洛阳城中并没有什么势力,除了这支部队,更没有什么情报来源。

    确定此事之后,皇甫惟便建议王世充带人直逼皇城, 行“清君侧”之事。

    王世充有些担心。

    就是段达不插手, 他也不过拥兵万人,怎么可能抵得过城中的官兵。况且皇城高大,也非短时间可以进入的。一旦陷入苦战,援军源源不断地赶赴,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皇甫惟告诉他,这些事都不用担心,径直去做便是。

    王世充回去之后,还是有些不放心。他素来性格多疑,对于涉及到自身安全的事情,格外小心。虽然是为黄明远做事,但也不能完全把自己陷进去。

    倒是徐旷看得明白,建议王世充只管按照皇甫惟的话去做,其他的事情,怕是皇甫惟会帮他们解决。

    “明公,你难道真以为卫公这次是只依靠你一人,怕是卫公早就安排好了一切,选择明公,不过是为了用明公来堵天下人之口。”

    王世充知道事情再无反悔的可能, 于是决心铤而走险。

    当夜,王世充在含嘉仓城召集部下, 告诉众人”越王已经同意和他一起劝进,却为心怀叵测、意图谋反的元文都等人挟制。今越王秘密传诏于我,令我起兵靖难,诛杀奸佞,救出越王,匡扶社稷。”

    王世充不受待见,其麾下也差不多。虽然他们在抵抗李密的战斗中一直充当主力,却是在一众军队中地位最低,自然是憋着一口气。

    此时出兵,正是三军将士,同仇敌忾之时,士气自然是高涨。

    王世充集中全部人马,以堂兄王世恽为先锋,向皇城杀去。

    原本元文都计划的是明日招王世充前来议事,然后趁机将其拿下,而王世充此次出击,正好快了对方一日。

    含嘉仓城的位置很特殊, 他在整个皇城的东北角,经含嘉门便可进入东城。而从东城的角门,则进入玄武城。

    不得不说, 当初黄明远设计的洛阳皇城堪称一座难以攻破的要塞。以紫薇城的皇宫大内为中心,两侧各有两个隔城,北面更是有三个隔城。尤其是北面第一个隔城玄武城,内置禁军,为整个皇宫的防御中心。而且从玄武城出击,可最迅捷的通向各处。即使皇宫内生乱,只要天子登上玄武门,调动玄武城的禁军,一切便安稳了。

    此时驻扎在玄武门的是乃是皇甫无逸,他总领各处禁军兵马。

    通往玄武门的各角门本来是掌握在禁军手中的,但是不知为什么,今日负责驻守东城和玄武门角门的将领毛登竟然打开角门,放王世充部进入。

    王世充此时终于明白徐旷的话。

    吴增他们很多事早就瞒着自己办妥了,自己只不过是被他们推出来的一个靶子。他

    不得不为黄明远的谋划所叹服,同时也有些后怕,自己身边不知道有多少黄明远埋设的人,若自己不按照黄明远的计划走,怕是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吧。

    此时角门打开,王世充麾下万余人如龙跃深渊一般,飞驰杀入。

    驻守在玄武城的皇甫无逸吃了一惊,根本不知道敌从何来。皇甫无逸虽然兵力并不亚于对方,可他的这些富贵兵们如何是王世充麾下精锐可比的。这万人都是多次跟李密血战的悍卒,可不是那些没有打过仗的样子货。

    所以皇甫无逸匆促应战,根本不敌。

    王世充也知道胜败在此一举,所以为求胜利,他亲自带队,冲杀在前。

    一时之间,整个禁军被冲得连连后退。

    皇甫无逸并不太擅长军事,统兵之事主要由麾下将领费曜、田闍二人负责。

    费、田二人也不是什么有水平的人,二人一个是元文都的亲信,一个是郭文懿推荐的人,能出任此职本来就不是因为能力,而是为了平衡皇甫无逸的军权。

    三个不懂兵的人碰上王世充,就如同土狗战群鼠,不尽是输了。

    很快,费曜所部战败,费曜战死。而田闍也心生畏惧,竟然临阵脱逃,向后而去。只有皇甫无逸勉强而战。

    最终禁军在王世充的猛攻之下,全线兵败,皇甫无逸只身逃脱,王世充占领了玄武门。

    既取玄武门,整个紫薇城都在王世充的脚下。

    王世充从玄武门往南去,没曾想正好遇到了卢楚。

    原来王世充兵变的消息传到皇城的官署之中,元文都正和卢楚在内史省的官署之中。初闻此消息,二人大惊失色,不过元文都终究是留守,勉强镇定下来之后,立刻决定进宫去见越王杨侗。

    元文都很清楚,此时谁控制了越王,谁就掌握了主动。

    时越王杨侗在乾阳殿,元文都决定亲自领兵护卫,又令卢楚前往皇甫无逸军中,协助皇甫无逸镇守玄武门。

    名为协助,实际上就是监视。

    当初皇甫无逸和张方翼勉强算是一党,属于黄明远那一派,今日王世充起兵,谁敢保证皇甫无逸不会从属于他,一同倒向黄明远。

    元文都小看了皇甫无逸的忠诚,又高看了皇甫无逸的能力。

    皇甫无逸作为皇甫诞的儿子,自是死忠于大隋王朝。别说王世充,就是黄明远亲自来了,他也未必会倒戈。

    当然守不守得住就是另一回事了。

    卢楚匆匆而来,尚没有赶上大战,最后反倒成了王世充的战利品。

    王世充抓了卢楚,直接下令杀了。他虽不常在洛阳,但也清楚,小朝廷内,最针对卫公的,就是这个卢楚。

    王世充既杀卢楚,整个皇宫之中,无人能挡。

    于是王世充连破数门,领兵直接包围了乾阳殿,把越王杨侗和元文都都困在了里面。

第八十五章 洛阳之变(五)

    负责守卫乾阳殿的军队,并不多,但却都是精锐,依托乾阳殿的建筑,王世充一时也不能攻入。

    王世充知道时间不利于他,虽说徐旷认为皇甫惟他们能帮他解决外面的军队,但到底如何, 谁也不清楚。元文都作为东都留守,政事堂的话事人,名义上还控制着各军的指挥权,一旦平叛大军入城,其情况如何,真不好说。

    不得不说,元文都做错了一件事, 他该留卢楚在乾阳殿护卫越王杨侗,自己出宫去调集兵马。现在他被困在乾阳殿内, 外面又没个能指挥的人,只能干着急。

    此时元文都也只能把期望放在郭文懿、赵长文二人身上,希望在宫外的二人能够力挽狂澜。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王世充几次出击,都没有破敌。

    这时王世充便站出来对守军高呼道:“元文都他们要挟持越王谋害卫公,越王得知消息,命段达告诉了我,我不敢背叛朝廷,今日前来,是为救出越王,讨伐背叛朝廷的人。”

    王世充也是聪明,三言两语,便将自己从内贼变成了奉命而行的忠臣。尤其是奉越王命出击,简直是神来之笔。

    这些谎言,只要得胜, 自有越王给他们背书。

    负责守卫乾阳殿的是备身将军庞长泰,他从杨坚时期就是宫中的侍卫,经历过当年的“慜太子之乱”。杨广登基后,一度将其调换,杨侗在李密攻打洛阳后,担心自身安危,又重新启用了庞长泰,还任命为备身将军,卫戍乾阳殿。

    此时庞长泰已年近六十,虽年高,却雄风依旧。指挥军队与王世充搏斗,不落下风,否则乾阳殿早就守不住了。

    庞长泰不是傻子,对于王世充的说法,他一个字也不行。相较于王世充,庞长泰更相信元文都。

    越王真要拿下元文都,还用得着这么大架势,一道诏书足矣。

    可庞长泰不得不考虑在王世充的身后,到底有没有卫公黄明远。

    若是二十年前碰到这种情况,庞长泰绝对可以是奋不顾身,拼死卫君。可现在的庞长泰, 已经年迈,要考虑的, 自然更多了。

    庞长泰又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庞晃,那是个生性刚烈,素来忠义的人,最后还不是被文皇帝贬出朝堂。

    庞长泰正纠结着,这时庞长泰的侄儿庞蟠低声劝道:“叔父,不管王世充是忠是奸,有一句话没有说错,元文都这群书生,可是想谋卫公!”

    庞长泰回头看了一眼侄子,厉色地说道:“你想说什么?”

    庞蟠此时也不管叔父难看的脸色,接着说道:“叔父,你也知道你这个备身将军,不过是因为越王身边无人,才不得不用您。可越王未必信你,一旦有机会,还是会对叔父动手。况且,叔父真以为元文都这群人能斗得过卫公。”

    “这不该你操心!”

    “可庞家是在榆林,是在卫公的治下。叔父难道也不在乎家族了吗?”

    庞长泰有些沉默。

    “我与卫公有旧谊,卫公必不至于此。”

    庞蟠有些焦急道:“即使卫公不至于对付庞家,但旁人呢。叔父,这天下已经大势已定,无人可变了,叔叔万要三思啊。”

    庞长泰看着侄子焦急的样子,再看看这洛阳皇宫,雄伟的乾阳殿,终究是不甘心啊。

    大隋三十五年社稷,真的要走到绝路了吗?

    庞长泰心中满是痛苦,可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

    “开门吧!”

    庞蟠听了大喜,立刻跑到人前高声说道:“既然元文都等阴谋作乱,我等当随王将军,讨逆贼,平祸乱,开门迎讨逆之军。”

    庞蟠很自动便将自己也归到义军那一队里。

    很快,乾阳宫门的大门便打开了。

    王世充见之,大喜过望,他真没对此报多大的希望。

    不过王世充也为黄明远的实力感到叹服。这是天下到处都是卫公之人,就是没有自己,今日怕是也能顺顺当当吧。

    王世充带着军队冲入乾阳殿。

    元文都立刻冲出来阻拦。

    这时王世充的麾下大将董浚冲上前去,直接一金瓜砸到元文都头上,将其砸的脑浆迸裂而亡。

    这也是王世充要求的,对于元文都这些不好处置的人,便直接使其死于乱军之中,以防生乱。

    可怜元文都名门之后,国之重臣,执一国之重权,就这么死于乱军之中,尸骨无存。

    乱军杀入,王世充亲自冲入殿中。

    这时庞长泰上前拦住王世充道:“王将军,难道你想弑杀越王吗?”

    王世充赶忙笑道:“庞将军多虑,今日之事,乃元文都等无状,谋相屠害,事急为此,世充奉王命而来,不敢背国。”

    庞长泰其实也只得过过嘴瘾,并无力对抗王世充。因为只得气哼哼地离开了。

    王世充也不管他,急命人分头占领各地,又掌握宿卫。

    而王世充本人则去见越王杨侗。

    杨侗再是执掌洛阳小朝廷多时,本质上还是一个孩子。听闻宫变,早就吓得瑟瑟发抖了。

    而元文都去而未归,更是让他心惊胆吓。

    王世充带兵进入杨侗的寝殿,杨侗正躲在内室不敢出来。众人上前抱着杨侗到了正殿,将其安坐在上。

    这时杨侗看到王世充,惊恐地说道:“王将军要杀孤吗?”

    王世充赶忙跪下说道:“惊扰越王,臣死罪。今日非臣兴难,乃元文都等人意欲挟持大王,背反卫公,臣之所为,俱是出于公心。”

    杨侗眼看王世充没有对他下手,勉强放下心来。

    “劳烦王将军了,元文都等人呢?”

    “大王放心,元文都、卢楚等一众逆贼,俱被臣给诛杀了。”

    杨侗一阵心凉,知道元文都等人身死,再无逆转形势的可能。这时的他只得强装着镇定道:“既然将军已经平定祸乱,还请将军早日罢兵归营。”

    杨侗没说完,王世充便抢白道:“大王,外面乱贼尚有不少,还需大王授臣权利,方可早日平定祸乱。”

    王世充明摆着要权,还让杨侗给他此举的正义性背书,但杨侗不敢不从,只得任命王世充为尚书右仆射,总管监督朝廷内外各项军务,同时宣布元文都、皇甫无逸、卢楚等人为逆贼,号召众臣共讨之。

    至此,整个洛阳小朝廷完全落入王世充的手中。

第八十六章 洛阳之变(六)

    宫内纷乱,宫外也不安静。但即使如此,却出现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王世充兵变的时候,竟然没有一支军队进入皇城之中平乱,甚至连靠近也没有。

    王世充的身后是谁,大家都狠清楚, 不管这件事跟卫公有没有关系,只要一出手,便相当于站队,后果很严重。

    所以听闻变起,大家都窝着不出声。

    甚至还有人就等着王世充击败元文都,大家一起投卫公呢。

    整个洛阳小朝廷的心其实早就乱了, 也就是元文都、郭文懿几个人不自知, 仍以为自己能够挟洛阳城而自重呢。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愿意支持元文都, 杨安算是一个。

    或者是杨安支持的不是元文都,而是大隋。

    于是杨安在听到乱起之后,立刻决定赶往皇城救驾。不管越王的选择如何,他身为杨氏家臣,自是要为杨氏尽忠。

    杨安的部队屯驻在东市。

    虽然当初杨安在裴仁基、孟让偷袭洛阳一役中拼死力战,力挽狂澜。但他的身份使得元文都、郭文懿等人对其很是忌惮。一方面他跟张方翼交好,同时跟黄明远关系也很好;另一方面他是唯一不买各留守帐的人,所以在众人看来,提拔杨安,弊大于利。

    于是尽管杨安功勋卓著,洛阳小朝廷也只是给了杨安一个右翊卫将军的职位,并没多给一分实权。

    而且郭文懿认为杨安屯驻于含嘉仓城,就在皇城一侧,随时可以控制越王。这让他觉都没法睡着,所以请求越王将杨安调防在东市。

    后来王世充兵败才接手的含嘉仓城。

    杨侗不是没有奋起的机会,他身边也不是没有忠臣,只是这些他都没有把持住。

    将一个忠臣贬斥, 然后又将权利交给一个奸猾之人, 洛阳小朝廷若是不败,就没有天理了。

    杨安手中兵力不过两千余人,平日里也没什么事情。而且杨安知道众人对他的忌惮,因此一直待在东市军营之中,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而这种情况一直到今日。

    对于调集兵马,赶往皇城,其实杨安的部下是不赞成的。杨安部下也有聪明人,知道杨安这么做的结果,于是劝阻于他,希望他不要趟这滩子浑水。

    杨安却是义无反顾道:“赫受国恩,今主君蒙难,唯有以死,报答君恩。”

    两千多人,直逼皇城。

    可没走多远,便遇到拦路之兵,正是段达所部。

    此战之前,皇甫惟和吴增就考虑过众人的选择。

    段达算是投了他们。刘长恭、刘长林兄弟,本事一般,却奸猾的很。更兼刘长恭昔日跟卫公关系很好, 必不会出兵。

    高毗跟段达关系很好,由段达居中联系,他的选择也差不多。

    其余诸将,王隆屯兵伊阙;韦霁背地里已经投向卫公;独孤武都屯兵新安;柳续屯兵缑氏;庞玉、霍举、杨威、费青奴等人,也是心思暧昧,恐不会急于做出选择。

    那唯一一个可能出问题的就只剩下杨安了。

    不得不说,一年多的洛阳之战,大隋的忠臣都死光了。仅剩下的一些人,信心也都消磨干净,大家真的太需要一个主心骨了。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王世充这么容易便收服了洛阳数万军队。是因为洛阳小朝廷的无能,已经无法再满足众人的需求,所以才会被他们弃如敝履。

    所以一开始,吴增就要求段达集中兵力,监视杨安。

    果然,杨安选择了救援皇城,而他也被提前便做好防范的段达堵在了道上。

    段达或许不是一个名将,但绝对算得上一个久经沙场之人,七十分以上的指挥能力还是有的。

    此时以数倍于对方的兵力多打少,很快便占据上风。

    这个时候,杨安已经没有支援皇城的想法。唯一能支持他死战不退的,就是对老杨家的忠心。

    杨安三处带伤,血流不止,却毫不退缩。

    双方打到上午,这一仗仍未结束。

    到了午时左右,内史舍人薛德音带着越王杨侗的诏书赶赴现场,命令杨安率部向段达投降。

    见到诏书,杨安心如死灰。他很清楚,越王已经被王世充控制。

    大隋最后一个亲王也落到权臣之手。

    大隋没救了。

    杨安命令部下向对面投降。他忠于大隋一辈子,为大隋君主效命了一辈子,不能到了这个时候,却违逆上命。

    即使这是一个乱命。

    “高祖文皇帝啊,你看看这天下吧!”

    众人看着有些癫狂的杨安,皆是没有说话。

    杨安或许是不识时务,但却是一个真正的忠臣。

    “臣赫受国恩,咸居列职,本应为天子解忧。今乱贼扰君,臣不能平定祸乱,唯有一死,以报高祖文皇帝的恩德。”

    言罢,杨安便横刀自尽于众人之前。

    杨安部下,有数十人都是当初跟着他一起给杨坚做侍卫的,对大隋忠心耿耿。此时将杨安自刎,竟一同殉。

    满朝文武,无不恩结一代,任重一时,及至最后,能为国而死的,竟只有寥寥数人矣。

    杨安之事,算是在整场兵变之中,掀起了极大的浪花。但仍是不足以阻挡大势的滚滚洪流。

    收降杨安部之后,王世充开始对整个洛阳城进行大清洗。

    到了中午,郭文懿、赵长文二人便被人抓到。王世充丝毫不顾念旧情,直接下令将二人斩首。

    至此整个洛阳小朝廷的首脑人物,除了张方翼和投诚的段达,以及逃走的皇甫无逸,其余全部被诛杀殆尽了。

    王世充暂时获得了最高的权利。

    不过此时的王世充也顾不上这些事,他出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赶到惠训坊,这里是卫公黄明远的府邸,还住着未来的皇后。

    昨夜的波澜,裴淑宁也没有休息。

    洛阳城已经经历了好几次的风波,她总得小心一些。

    其实这个家里,已经没多少家眷了。黄明远的子女妾室已经全部都送到了河北,只有裴淑宁一人还守着这个家。

    只要黄明远一天不跟洛阳闹翻,她就不能离开。

    从大业八年到现在,已经是整整五年了。

    今日王世充来拜见,裴淑宁心中明白的很。她让人打开了卫公府的大门,从今天开始,他们要回家了,回有卫公的地方。

第八十七章 平定淮北(上)

    李密兵败之后,整个河南的局势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黄明远六路军队齐出,愈二十万人马,分击各处。

    黄明远对于地方的控制欲远比李密甚至是李渊高的很。黄明远宁肯实际控制一县,也不愿名义上控制一郡。当初李密也是席卷河南,大河以南,淮水以北, 无不争先恐后的投降,但这并没有什么毛用。

    李密只不过是名义上控制各地,等到兵败之后,各地立刻就尽反了。

    所以在黄明远看来,要想真正控制各地,就得把之前的那些牛鬼蛇神清理的干干净净。

    当然,现在的黄明远在河南拥有绝对的实力,有这个底气。

    隋军最先动手的是淮北三郡。

    淮北的战斗, 其实在黄明远与李密决战之前就爆发了。

    淮北势力最大的便是左才相和薛万淑兄弟了。

    天下大乱之时, 淮北也是重灾区。毕竟整个通济渠就是多由淮北役夫修建,水殿龙舟祸害的也多是淮北百姓。

    于是淮北频繁的乱起,先是彭城贼帅张大虎起于昌虑,接着东海贼帅彭孝才转掠沂水,二人并为当时的彭城留守董纯击败,彭孝才被生俘处死。

    董纯虽然屡战屡胜,但是盗贼却日益增多。这时有人诬陷董纯怯懦,杨广发怒,不分青红皂白,便命人将董纯上了枷锁押到东都,还要将其处死。若不是黄明远求情,董纯早死了。

    之后杨义臣和薛世雄二人先后担任彭城留守,但亦没法平乱。

    二人皆是宿将,但杨义臣不得天子信任被召回;薛世雄纯粹就是运气不好, 阴沟里翻了船。

    淮北盗匪,左才相最强,占据夏丘、盱眙一带, 阻断运河,为害极大。

    而且左才相也是当初造反界的黄埔军校山东长白山出来的,资格老,威望高,当初的李子通、杜伏威等人都依靠过他。他先自称“博山公”,后又称“齐王”,整个淮北的盗匪郭方预、左孝友、陶彭孝、卢公暹、左君行、张大虎、魏骐麟、杜扬州、沈觅敌、蒋弘度等人,皆以其为首,相当于一个绿林盟主。

    薛世雄率三万人马北上剿匪,便想先对左才相开刀。

    薛世雄打算不错,只要击败左才相,整个淮北必然震动。往后再四面出击,歼灭群扣,也便容易了。

    于是薛世雄从江都北上,只逼左才相的巢穴盱眙城。

    薛世雄是宿将,手中又是精锐,自不是左才相可比的。左才相也是自家人知晓自家事,于是赶紧率军放弃盱眙城。

    薛世雄旗开得胜,自是对左才相部穷追不舍。

    历史上,官军对付最初的农民军, 占据的优势是极大的。而那些最初为农民军所击败的军队,十有**是轻敌中伏导致的。

    薛世雄是个名将,也是个常人。

    所以薛世雄心中有些骄横。

    隋军追着左才相部渡过淮河,连战连捷,又收复夏丘等地,将左才相逼到了北面的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一带。

    从符离再往北,就到彭城了,左才相是退无可退。

    薛世雄打定主意,从北往南,又命彭城军队从南往北,在符离一带彻底击败左才相。

    此时左才相被逼到绝路之上,没法再退,只得反击。

    这时左才相的谋士长孙云建议,这段时间隋军连胜连捷,必然骄纵不备,可趁夜突袭,直取其中军破之。

    左才相能有这么大家业,也不缺胆识,于是从之。

    左才相打听到薛世雄在夏丘以北驻营,离着他们有五六十里地。于是左才相亲自挑选军中三百老卒为先锋先行,命令其余的人随即陆续出发,并与士兵约好,“若是夜里到达薛营就发起进攻,若到达时天已经放明,就直接撤回。”

    白日攻击薛世雄部主力,那相当于找死。

    左才相率军走到距隋军大营不到一里的地方,天就要放亮,左才相大为惶惑,便准备撤退回去。

    恰好天降大雾,人相隔咫尺都无法辨认。

    左才相大喜,暗道“天助我也!”于是率军突入隋军大营之中。

    薛世雄因为连战连捷,放松了警惕。整个隋军也是一片轻松的样子,根本没有想过会被突袭。

    于是左才相部的突然杀出,立刻引起军中的大乱。三军四散崩溃,各自逃窜。

    若仅是如此,虽是重创,但并不会对薛世雄部伤筋动骨。

    薛世雄麾下大将公孙上哲,野心勃勃,对于薛世雄将其部交给儿子薛万述统帅大为不满。于是趁着三军崩溃之际,竟然带着亲信突入薛世雄的中军,行刺薛世雄。

    整个中军也乱了套,等薛世雄发现之时,已经让公孙上哲趁乱包围。

    薛世雄拼命才斩杀公孙上哲,自身也受了不轻的伤。

    此战,隋军大败,直到雾散之后,方才稳住局势,而整个军队,折损近三分之一,物资更是丧失殆尽。

    薛世雄一辈子名将,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惭愧忧愤,发病而死,时年六十一岁。

    夏丘之战后,左才相势大不能制,其势力范围迅速蔓延至整个淮北三郡。而杨广之所以派遣樊文超、张童儿屯兵高邮,也是为了防止左才相南犯。

    而与此同时,薛世雄的次子薛万淑代父接掌帅位,暂时屯兵于夏丘。

    薛万淑自无其父的威望,无法统御各郡县,只得和左才相部相持。

    而宇文化及北上之时,他更无法抵挡,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宇文化及占领彭城,然后扬长而去。

    黄维扬在淮南,黄明远一直没要求他北上。

    所以即使彭城郡的裴虔通向黄维扬投降,也只是名义上的。

    此时南平淮北三郡的是蔡知运的右武侯军,这是一支在白山黑水之中久经考验的精锐部队。

    蔡知运一直屯兵琅琊郡治临沂城,虽未动兵,却也没闲着,一直派人跟薛万淑联络。

    裴虔通愿意投降,薛万淑三兄弟也是过得不怎么样,面对蔡知运伸过来的橄榄枝,立刻接受。

    薛家本就跟黄家有姻亲,又是黄家的旧部,归附黄氏,自是应该之事。

    收降了薛氏兄弟,再加上裴虔通,蔡知运对左才相形成了三面的包围。

第八十八章 平定淮北(中)

    大业十二年九月,蔡知运奉命南征淮北。

    作为联盟的老大,左才相屯聚在下邳郡的治所宿豫城,其余众人,或是分领各县,或是依靠左才相立营。

    蔡知运第一个目标是东海郡。他很清楚,淮北盗匪战斗力强, 流动性更强,他要是主动攻击,追着左才相打,不知道打到什么时候,还有可能为敌所趁。

    当初董纯、薛世雄就是这样吃得亏。

    所以这一仗一开始,就必须攻其必救,逼着盗匪与隋军决战。

    东海郡治朐山(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南海州镇)是杜扬州的地盘, 他和好友沈觅敌二人分兵屯兵朐山和沭阳, 经营日久,未必舍得放弃。

    而隋军南下,二人不敌必然会向左才相求援。

    这时候不管左才相来不来,都中了隋军的圈套。若来,蔡知运便是围点打援,以逸待劳;可若是不来,左才相苦心经营的这个淮北势力小团体就要崩溃了

    大家认你当老大就是希望有事的时候有老大罩着。但老大若是做不到,那要老大干什么。

    为此,蔡知运还让滕县的黄明仪派兵攻打兰陵的卢公暹。

    你要来救,便落入隋军的圈套。若是不来,隋军也可从容将这些小盗匪给歼灭。

    隋军就是要逼着左才相做决断,甚至是分开救援。

    右武侯卫主力先取了临沂南面的郯城,然后直插沭阳城。

    沭阳的位置很特殊,在朐山和宿豫之间,是沈觅敌的老巢。

    隋军主力万余,直趋城下,沈觅敌野战中不敌, 立刻退守县城,而隋军则趁机包围了沭阳。

    之前左才相曾要求众人,不要和隋军野战,更不能死战,对于城池该放弃便放弃,绝不可留恋。要发挥他们的长处,而非以短击长。

    不得不说,左才相的计划绝对是个良方,可是这东西不是光说就成的,尤其是左才相也不可能具体干涉各人事务。毕竟经营良久的老巢,大家都安下尾,有了家,谁能说舍弃就舍弃。

    沈觅敌眼看不敌,便分别派人向左才相和杜扬州二人求救。

    左才相是老大,而杜扬州是他的结拜兄弟。二人相互依存,才在小联盟中占据一定的话语权。

    杜扬州听闻沈觅敌有难,立刻率兵南下支援。

    而此时左才相就有些为难了。

    左才相不愿意去救沈觅敌。一方面他的主力还在下邳郡内和薛万淑来回拉扯,力有不逮。薛家兄弟勇猛善战,不必他们老子差。

    另一方面, 左才相很生气沈觅敌不听他的话, 最终被隋军包围。

    听说南下的隋军实力不弱,他若是北上救援沭阳, 损失定然不小。

    自从利用游击战术击败了薛世雄之后,左才相仿佛打开了任督二脉。他放弃了与隋军主力决战的想法,四处游击,流动作战,官军皆不能胜之。

    而且兰陵的卢公暹也在求援。

    这时长孙云却是劝他,再是恼恨沈觅敌,该出兵还是得出兵。毕竟他是淮北小联盟的盟主,大家名义上都听他的。这次一旦见死不救,怕是以后这个联盟就要散了。

    当然长孙云计划的也不是白救。

    此次出兵,可趁机调动彭城郡的左君行、张大虎、魏骐麟三人,涟水的蒋弘度,以及依附于他的郭方预、左孝友、陶彭孝等人一同救援,到时趁机收拢众人兵权,最好能合为一家,当个真真正正的淮北王。

    左才相一听,也动了心。

    淮北王啊,听着就很厉害,比他自己自称的“齐王”厉害多了。

    于是左才相分别给众人下令,令众人随他一起救援沭阳。众人先在沭阳以西集合,再行计划。

    对此,并没有人反对。

    大家都很清楚,每人实力都不强,保不齐哪天就落了难,被官军包围了。若是你现在不去救援旁人,等你落难之后,也没人来救你。

    这个时候,大家可是分得很清。

    众人在北面的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西南)会师,差不多有十二三万人马。

    一众盗匪别的没有,但人数就是多。一“呼啦”的便是十多万人,让人咋舌。当然能战之兵肯定没有这么多,真正的精锐,连三分之一都没有,其余都是凑数的。

    不过这么多人,还是能唬住不少人。

    从下相到沭阳,差不多有百里左右。

    左才相为了掌控兵权,将所有人的军队都聚集在了一起,大家一同扎营、行军、吃饭,也一同调度。其他人虽然不满,但亦无可奈何。

    左才相的理由冠冕堂皇,方便行军,防止敌袭。

    此时左才相尚不知的是,在下相不远,便有人死死地盯住了他。

    为了这一战,蔡知运将军队一分为四。

    他亲率主力两个军和部分青州兵在沭阳县以西布防,以为决战主战场;侯莫陈煚率领一个军围困沭阳城;罗艺率领一个军在沭阳城东北的韩山设伏,阻击来援的杜扬州;而刘兰成则率领一部青州兵攻打杜扬州的老巢朐山城。

    单论人数,蔡知运手中兵力加起来还不到四万,但多是精兵,远不是这些淮北乱匪可比。

    从下相往东到沭阳,乃是一片平原,无险可依,这也是左才相做大的依仗。

    平原之地,往哪逃都可以,隋军还不便设伏。一旦真的兵败,撒丫子跑路,根本追不上他们。

    只要核心不失,众人随时可以拉起一支队伍。

    可惜的是左才相不知道对面隋军最大的依仗,恰恰是战无不胜的骑兵,以及大量的骑马步兵。

    两腿再快,也比不过四个蹄子。

    蔡知运说是设伏,但也没准备将全部的计划都压在伏击上。沭阳的地形,并不是打伏击的好地方。

    蔡知运为了破敌,还从围城一军中抽调了骑兵,手中的骑兵加起来有接近四千人。这个数量在江淮地区,很难见到。

    这一次蔡知运特意选取了一片较为泥泞的地方设伏,主力在东面列阵,骑兵则尽数分散到南北两翼的外围。

    其中隋军主力,又分作四阵,蔡知运自领半军居中,半军居左,青州兵居右,背水列阵,以待左才相。

    而隋军的一支整军则埋伏于芦苇丛中。

第八十九章 平定淮北(下)

    次日中午,左才相率军进入隋军的伏击区,此时也发现了对面的隋军。

    左才相见到隋军主力大惊,下意识地便想撤退。

    这时张大虎认为,众人远道而来,不打一战便撤退,实在说不过去。况且官军数量, 不过几千人,他们则有十多万人马,数倍于官军,这样的兵力比,优势巨大,没必要非得撤退。

    其他众人也纷纷赞同。畏战退缩, 实在太伤士气了。

    主要是众人担心左才相不是真心救援, 所以故意挤兑。主要是左才相能应付沈觅敌,就能应付他们。

    左才相见状,也不好拒绝。

    当然他也觉得此战胜利的可能性极大,于是赞同出兵。

    左才相下令,向迎面的隋军发起攻击。

    这些盗匪,平日里打仗也不列阵。主要也是人多,实在没法列。平日里都是一窝蜂,冲起来阵势很足,当然若是败了,那场面更加的壮观。

    盗匪急进,双方将要短兵相接。

    就在这时,蔡知运下令擂鼓出击。

    此时埋伏在芦苇之中的隋军突然出现,而南部两侧外围的骑兵也突然杀出,直奔盗匪军的大营。

    数千铁骑,如滚滚洪流一般,迅速将十多万盗匪军给分割成三截,整个联军完全崩溃,隋军只剩下疯狂的围剿。

    不得不说, 无论什么时候, 数量都不完全等于质量。

    若是这支军队完全是左才相的,哪怕只有一半,也能发挥一点战斗力。但十多万人马,分属于十多个盗匪头目,还心怀各异,各不统属,这样的战斗,谁来了也打不赢。

    很快,三军崩溃,众人不约而同地溃逃。

    不得不说,众人平日里称兄道弟的怪起劲,关键时候,没一个管用的。

    众人一路向西逃,隋军骑兵沿途追击。

    这时候骑兵的优势体现的淋漓尽致,一众盗匪军队,根本跑不过隋军。等联军逃到下相,十多万的军队,已经折损十之七八, 连张大虎也战死于乱军之中。

    这时候左才相等人什么想法都没了,就是要逃命。

    众人沿着泗水返回宿豫,没想到隋军骑兵提前从沭阳直插宿豫城下。虽未破城, 但确实将这群人牢牢地给堵住。

    双方又战一阵,联军仍是大败。

    左才相没有办法,只得选择放弃宿豫,逃亡西南方向。

    西南地形广阔,回旋余地大,实在不行,进入淮南或者是逃到淮西,都是可以的。

    可是左才相不知道的是,隋军既然准备好了埋伏,自然不会对他们往西南逃窜没有准备。

    果然,在宿豫西南方向不远处,薛万淑正率军等着他们。

    薛万淑跟左才相等人可谓是杀父仇人,此时相见,可谓是仇人眼红。兄弟几个薛万彻、薛万均都是虎狼之将,左才相一行根本挡不住。

    左才相只得再次折道往北逃,最终在僮县故城(今安徽省泗县东北)一带被隋军给包围。

    左才相据守城中,众盗匪也以为没法生存,只得拼命抵抗。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哀兵必胜。

    这时候蔡知运使了一个计策,一众盗匪,此时就是狗急跳墙,为了活命,才奋勇抵抗。既然如此,便得给这些人一个希望,一个放下抵抗的理由。

    于是蔡知运让人告诉一众盗匪,此战隋军只诛左才相,众人只要放下武器,皆可活命。

    不得不说,一众盗匪头目和左才相没来就没有多少信任,这时候再加上隋军这条命令的计划,众人差点就要直接开打了。

    其实一众盗匪头目也不太相信隋军,但万一是真呢。

    于是郭方预、左孝友、陶彭孝、左君行、魏骐麟、蒋弘度六人合谋反水,打开了城门,迎隋军入城。

    至此,肆虐淮北多年的巨盗左才相部覆灭,而左才相也被隋军生俘。

    当然其余六人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对于大隋来说,这些悍匪就是不稳定的因素,他们已经习惯了烧杀掳掠,即使招安,也是祸乱的根源。

    实际上历史上的这些招安盗匪,大多又险而复叛。

    甚至是那个“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的宋江,在历史上投降不过一年,便再次造反,最终被覆灭。

    所以蔡知运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只在乎除恶务尽。

    于是当夜,蔡知运便命人将左才相、郭方预七人,以及军中伍长以上的头目,约数百人,全部诛杀。

    至此,淮北匪乱,再无复起的根基。

    蔡知运乃分兵略进,收复被这些盗匪战绝的淮北郡县。

    左才相身死,杜扬州、沈觅敌二人也没有逃脱。

    杜扬州从朐山率领一万多人西来支援,看家的兵力几乎抽空。行至韩山,被罗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罗艺这个人,打仗素来凶猛,悍不能敌。当初是跟胡人打的,尚不输阵,更何况是一群乱匪。

    很快罗艺便冲破杜扬州的阵型,大破其部。

    杜扬州大败亏输,也顾不得义兄弟了,便往老巢逃。没想到此时刘兰成已经趁着朐山城空虚,占领此地,又给杜扬州设了一个伏。

    杜扬州南逃,在朐山以南被隋军追兵赶上追杀。

    而与此同时,侯莫陈煚也攻破了沭阳县,俘杀了沈觅敌;而黄明仪则在兰陵大破卢公暹,斩杀对方,收复了兰陵城。

    至此淮北三郡三十三县,尽为隋军收复,而从河北到江淮的陆上交通也被彻底打通。

    蔡知运平定淮北匪乱之后,移师彭城。

    此时驻扎在彭城的还是裴虔通。隋军已经接受了他的投降,所以他在彭城跟土皇帝一般,日子别提过得多舒畅。

    蔡知运到来,他赶紧出城迎接。

    虽然裴虔通自恃以后也是后族外戚,但蔡知运这样的军中大将,他也不敢得罪,于是亲自出城迎接。

    哪曾想,裴虔通刚见到蔡知运,便被蔡知运下令拿下。

    裴虔通大惊,挣扎着想喊什么,早让人给堵住了嘴巴。

    “背主弑君逆贼,不知死否!”

    裴虔通听着,不住地“啊!啊!”的叫着,但哪里说得出话。只见寒光一道,他的人头飞上天空,就此殒命。

    随着裴虔通的死去,很多旧事,真的彻底湮没于时间之中了。

第九十章 覆灭孟海公(上)

    在英雄辈出的隋唐之交,孟海公只能算一朵不起眼的浪花。后人提起孟海公,印象最深的该是《所唐》他的三个老婆,跟着谢映登叔父谢弘出家的马赛飞和被尉迟恭抢了做老婆的黑、白夫人。

    当然历史上孟海公或许有很多老婆,但定然是没有此三人的。

    天下皆乱,唯我独安,说得应该便是孟海公了。大业八年, 孟海公在周桥(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东南)造反,占据济阴郡,自称录事,拥有部众三万人。

    这数年来,就是李密风头最盛之时,亦不能使孟海公屈服。虽天下混乱,而孟海公自守着济阴郡一亩三分地, 苦心经营, 济阴一地倒是远比周边安稳。

    孟海公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小农意识的人,小富即安。这几年,他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便是修建老巢了,其巢穴周桥城,被他经营成一座典型的东方式要塞。

    周桥因为地处平原地带,无地形防御。孟海公乃烧土为砖,将城墙加高至四丈,比洛阳城墙都高。

    孟海公不知道从哪找了一个建城的名匠,将整个城池修成一个六边形,城墙切面为直角梯形,外侧呈七十五度角。每个边连接处,还建了一座箭楼,相互呈掎角之势。城池只修了四面四个门,每个内部都有一个瓮城,甚至在瓮城内侧,还有一道隔城。

    而且孟海公还在外围挖了一条运河,直通北面的菏水(今山东万福河)。整个城池为运河环抱, 只有四座浮桥与外相通。

    这样的城池, 真乃不可陷落之地。

    黄明远击败李密之后,便派人前往周桥,要求孟海公交出军队和周桥城,向隋军投降。

    或许孟海公几次击败围剿的官军从而信心大大增加,反正在大势归隋的情况下,孟海公脑子一热,竟然下令杀了隋军使者,拒不投降。

    “吾有周桥城,永不陷也!”

    孟海公不清楚,上一个这么狂妄的人,已经骨头都烂了。

    或许孟海公也算个英雄,只是他的眼睛完全为一个小小的周桥城给圈住,成了一个坐井观天的青蛙。

    黄明远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过这种挑衅了。

    于是黄明远一声令下,黄青率领邹山卫主力沿着菏水一路南下,绕过沿线城池,率领邹山卫直逼周桥。

    隋军最长于围点打援,既然孟海公紧守不出,隋军便直指其咽喉, 攻其必救之地。而与此同时, 李凤阳、张文迅各率领一军, 分别攻略济阴各县。

    孟海公三万人马, 半数在周桥城中。

    大舅哥马通领一部四千人在单父(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领西面两县;大将蒋善合领一部三千人在乘氏(今山东省菏泽市区一带);儿子孟义领一部五千人在外黄(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境内),令东面二县;其弟孟啖鬼领一部四千人在济阴郡旧郡治济阴县(今山东省曹县西北六十里),领中部三县。

    可以说孟海公基本上将地盘都分给下面亲戚和心腹,只管着一个周桥。

    黄青率领主力和徐圆朗部二万余人将周桥城给团团包围住,孟海公也不打野战,就摆足了架势死守。

    他有一万五千精兵,城中有可支用五年的粮食,跟隋军耗得起。

    黄青虽然离开丰州多时,但之前常在黄明远身边,对于黄明远设计的六棱锥堡也是熟悉的。

    今日黄青到达周桥城下,定睛看去,这城池不就是丰州六棱锥堡的翻版,只是要大上一些,还有护城河。

    黄青有些吃惊,难道丰州出奸细了。

    黄青知道六棱锥堡的威力,没敢轻易对城池动手。而是又派遣一军,直取东面的外黄二县。

    要想彻底击败孟海公,还非得将周边郡县清扫干净不可。

    当然黄青也不担心孟海公会主动出击。或者说他巴不得对方主动出击,好能够一举破敌。

    李凤阳、张文迅分路出击,李凤阳部直逼乘氏。

    李凤阳本来因为李渊造反的事心中忐忑,甚至交付兵权,自囚于家中。后来还是黄明远公开表示,李家是李家,李凤阳是李凤阳,才保全住李凤阳。

    后来黄青手中的军队建邹山卫,黄明远更是任命其为副总管,以视信任。

    此时的李凤阳自从受命之后,便干劲十足。李氏家族已经沉沦,她不敢奢求李家完整保全,但至少能凭借自己的一丝微功,留下血脉。

    乘氏城守将蒋善合是孟海公的老部下,亦是心腹。本来其守卫乘氏算是比较稳妥的。但是孟海公还以旧情笼络部将,却不知道现在大势在隋,人心思变。

    蒋善合不是傻子,他并不认为现在的孟海公仅凭借一郡之力便能挡住隋军。

    连赫赫有名的李密都败了,更何况是他孟海公。

    蒋善合之前一直认为孟海公最好的选择便是以济阴郡向隋军投降,以换取生路一条。况且孟海公名声还不错,他们跟着孟海公投降,保不齐在隋军那里还能换得一场富贵。

    可之后孟海公这个二百五杀了隋使,彻底断了投降的路。

    蒋善合大失所望,以孟海公此举,他们必然会招致隋军的大肆报复,作为核心人物的他,结果可想而知。

    最终蒋善合决定,不再管孟海公这个蠢货,自己向隋军投降。

    李凤阳大军开到乘氏,蒋善合开门迎接,并奉上土地、人口名册。

    李凤阳收复乘氏,又令蒋善合率部跟他一起南下,攻打济阴县。

    这蒋善合投降之后,很是积极。

    蒋善合很清楚,投降之后,便没有了退路,往日跟孟家的感情都不作数了。于是他便主动请缨,诈作败兵,进入济阴县,以为内应。

    李凤阳从之。

    蒋善合诈作兵败,逃奔济阴县的孟啖鬼,他和孟啖鬼本就是好友,斩鸡头、拜把子的交情,孟啖鬼根本没有怀疑。

    于是蒋善合突然暴起,诛杀孟啖鬼,并打开了济阴城门。

    隋军大举杀入,济阴城破。

    而与此同时,张文迅在成武东北的梁丘城(今山东省成武县境)击败马通,收复了单父、成武二县,至此,整个周桥城周围的据点全部陷落,周桥城成了一座孤城。

第九十一章 覆灭孟海公(下)

    邹山卫数路主力合围周桥城,准备破城。

    但不愧是孟海公有信心的城防,这座坚城,还真不好打。

    周桥城不大,城方圆十二里,占地两百多亩,有人口近五万人, 都是孟海公的周桥乡亲。

    常言道:“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孟海公倒好,把老家生生经营成一块要地。

    周桥城外的护城河有三丈宽,深亦有两丈,更兼高墙之上,强弓劲弩无数。这样的要塞城池, 别说攻打,靠近都难。

    “孟海公这贼怕是把这么多年掳掠来的财富, 都用在修建此城上了吧。”

    黄青打过无数的硬仗, 见到这座城池,也是头疼。

    冷兵器时代,甚至是早期的热兵器时代,想要攻打坚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时候,就是拿人命去填。

    而想破此城,还不知道伤亡多少。

    黄青当然可以让徐圆朗和孟海公部的降兵攻城,消耗这群杂兵,对方还说不出什么来,但他并不想如此。

    让一个成年的壮丁去死只需要不到一瞬间,可要养大一个壮丁,却需要整整十八年。

    天下渐安,不能空耗人命。

    于是黄青一面命人打造投石器、雷霆炮等重武器,一面寻找着周桥城的破绽。

    这时李凤阳建议,若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必须要让臣中守军胆寒。只有城中的守军陷入到绝望的地步, 才会选择投降。

    同时要尽可能的使城中生乱,分化瓦解孟海公与诸将的信任。

    蒋善合降兵之中,有不少和城中士兵都要关系。黄青命众人各给城中故旧写好信件,通过雷霆炮送入城中。

    同时又夹杂着对城中将领的封赏,还有对献城、诛杀孟海公的许诺。

    一顿雷霆炮响,整个周桥城头、城中都是隋军给他写的信,还有传单。

    很快,周桥城的人都得到了城外的消息,有拉拢的、许诺的、威胁的,反正怎么弄乱人心怎么来。

    孟海公也是大惊,他本来是稳坐钓鱼台,但隋军这一招立刻让他懵了。

    他不知道有多少人得到了隋军散发的信件和传单,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对隋军开出来的条件感到心动。

    他甚至不知道周围有多少人会对自己露出的獠牙。

    于是孟海公下令,让众人上缴隋军散发的信件和传单,私匿者皆处死。

    一些人选择上缴,当然也有人选择了藏匿。但孟海公很快干了一件漂亮事,他竟然将那些上缴信件的将领纷纷调职,解除兵权。

    在孟海公看来,这些人虽然上缴信件,但他们的的确确和隋军有关系, 今日他们忠诚,明天难道一定也会忠诚。

    如此骚操作让一众将领大惊失色。为了避免遭到解除兵权的噩运,再没人敢上缴这些信件了。

    可隋军却是不断地投掷, 而孟海公这边却没人上缴。这使得他越发怀疑这些人跟隋军想勾结。甚至在他的疑心之下,他觉得谁都不可信。

    于是孟海公又令人在军营里挨个的搜查传单、信件,凡是搜查到的,一律处死。

    这些孟海公安排的特务人员,本就多是他的亲属,仗着权利,公报私仇,巧取豪夺的,不计其数。于是闹得三军之中,人心混乱,士气低迷,军心动荡。

    到后来,这种搜查竟然从军队中延伸到民间。

    到处都是当兵的挨家挨户去搜传单。

    在孟海公这种做法下,整个周桥城内已无可更改的乱了。

    而城外的黄青又来一招,命人担土,在周桥城外,垒成一圈土墙,将周桥城完全圈死。然后各种投石器、霹雳车、床弩、雷霆炮至于其后,对着周桥城日夜轰击。

    虽然土墙不高,有个五尺左右,但对守军压力是巨大的。虽然大军围城,可能守军还感受不到困的威力,但有一圈土墙,立刻让守军感觉到自己是个孤城,出不去了。

    而且头顶上顶着各种巨石、短矛,守军连睡觉都不安稳。

    黄青当然不担心城中守军会突出来,他还担心孟海公不敢杀出来呢。

    如此过了差不多数日城中已经开始出现恐慌。

    孟海公料错了一件事。

    城中不缺粮食、亦不缺水源,甚至不缺劳力。但城中缺一个东西,那就是柴。

    这个时代可不是电气化或者煤气化的时代,打开煤气或者通上电就能使用,任何与火有关的行为都要柴。

    但周桥城不大,又是个新城,城中并无多少可供消耗的木柴。

    平日里周围的百姓每天往城内供应十多万斤柴火,现在因为城池封闭,全都断了。

    没有柴火,如何做饭,如何生火。

    为了缓解柴火需求,孟海公不得不下令拆解房屋,以为木柴。甚至一些高门大户不得不用布匹为柴用。

    伴随着城中的木柴危机,整个城内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

    这时黄青又命人往城中发传单,警告城中众人,再防御顽抗,一旦城破,鸡犬不留。同时黄青又让人往城中投掷黑火药,再作恐吓。

    果然,无数的黑火药在周桥城头爆炸,虽然威力一般,但“霹雳”声响,宛若石破天惊,着实是惊到了守军。

    不少周桥守军以为是天公发怒,降下雷霆,竟然纷纷跪在地上,叩首请饶。

    城中的守军,果然支持不住了。

    当夜,孟海公麾下将领孟雄、郭金悦、曹速等人发动兵变,生俘了孟海公,打开城门,向成为的隋军投降,至此,割据济阴、称雄一时的大隋平头哥,宋义王孟海公政权正式覆灭。

    后来孟海公被送到信都处死,则是后话了。

    孟海公被俘,其势力只剩下在外黄的其子孟义。

    孟义听到周桥危急,便放弃外黄前往周桥支援,却在半路为李凤阳率部伏击,孟义被生俘,最后也随着老子孟海公一同前往信都挨上了一刀。

    战后,隋军倒还有一个不小的收获。负责修建周桥城的工匠头子名叫李春,乃是河北人,北齐建筑大师刘龙的徒弟。李春曾前往丰州学习筑城之术,这才学会了修建六棱城堡。后来他还主持修建了赵郡桥。

    天下大乱后,李春流落济阴,帮着孟海公修筑了周桥城。

    隋军得此人才,如得一宝矣。

第九十二章 平定河南(上)

    相比较其他人,斛律晟、王辩这两路前期皆是比较好打的。

    二人进军的河南诸郡,之前都是李密的地盘,为各草头王所占据。此时李密败了,面对新主,自是望风故乡。

    先是李密任命的荥阳太守郭庆以管城投降。

    说郭庆恐怕没几个人知道,但要是换个名字, 很多人就清楚了。郭庆便是黄明远的好友,郇王杨弘之子,袭郇王,荥阳太守杨庆。

    这杨庆作为大隋宗室,镇守洛阳门户荥阳郡多时。

    等李密兴起之后,荥阳皆下, 唯有荥阳郡的治所管城在杨庆的坚守下, 一直保存。直到今年年中,城中粮食将尽,再加上宇文化及在江都弑君的消息传来,管城已不可守,杨庆只得向李密投降,并改姓为郭。

    杨庆这是用的他太奶奶的姓氏。

    当时李密为了将杨庆竖立成一个典型,并没有动他,反而封为河间郡公。

    可惜李密时运不济,没几个月也败了,这时在管城的杨庆眼看魏国将亡,赶紧又改弦易辙,改回了杨姓。

    不过杨庆也不傻,知道以自己的身份,再加上投敌的污点,肯定是没法再待在荥阳,于是待隋军到来后,他立刻交出城池, 并上奏黄明远,请求在黄明远身边侍奉。

    不得不说, 李密成敌人,李敏早死,黄明远身边的旧友,这些年越来越少了。

    所以对于杨庆投降李密的旧事,黄明远是三十鞭子,既往不咎。

    黄明远毕竟不姓杨。

    杨庆挨了一顿打,免了旧罪,也算是占了便宜。黄明远还给杨庆在信都安排了合适的职务,也算是保了这个昔日好友一生平安。

    杨庆降后,隋军完全占领了荥阳郡。

    黄明远乃下令以浚仪为中心,析周边四郡八县置陈留郡,也就是历史上的汴州,以为未来洛阳的商业副中心。

    诸军分兵前进,王辩的控鹤卫进入梁郡。

    此时李密旧部,李公逸的族弟李善行以雍丘降;李密旧将王要汉以襄邑降;原大隋梁郡太守杨汪以郡降。

    梁郡大部为李密旧部占领,只有少部在杨汪手中。

    当初李密势大,各地纷纷投降,只有太守杨汪据守郡治宋城(治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南), 死战不降,这才守住了梁郡最后的据点。

    不过杨汪本是个文官,更是个大儒(杨汪之所以为后人所铭记, 很大原因是因为他是杨贵妃的曾祖父)。此时隋军南下,杨汪虽然清楚黄明远跟大隋其实是两码事,但还是果断的交出了梁郡。

    到了今时今日,大隋的旧官吏其实对杨氏也算是绝望了,现在能有个大隋故臣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也算是天幸了。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这些隋朝旧臣纷纷投降李唐和王世充的重要原因。

    虽然不是理想的选择,但有的选就不错了,还管那么多。

    于是隋军兵不血刃,拿下了两家。

    梁郡是古宋地,此时为天下腹中的位置。梁郡西入豫州,东连徐州,北结兖州,南下两淮,通济渠贯穿东西,乃兵家必争之地。

    拿下梁郡,隋军基本上算是打通了通济渠的运输,时隔数年,淮南的粮食终于可以再次运送到东都了。

    隋军收复梁郡,向南便是谯郡。隋军在河南最大的敌人,李密的左长史房彦藻就在此处为李密经营河南诸郡。

    谯郡在梁郡南侧,地理位置并不比梁郡差。

    李密将房彦藻安排在梁郡,便可统一调度周边淮北、汝南、淮西、陈、梁、许、谯诸郡的兵力。若按指挥地盘,房彦藻名义上指挥的地方,是李密控制区的好几倍。

    李密不是不知道要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只是为形势所逼。

    但房彦藻却自始至终没有放弃整合各郡。

    此时房彦藻已经控制了谯郡、汝阴郡、淮阳郡三郡的大部地区,拥兵五六万,若是给他足够的时间,或许真可以整合河南也差不多。

    王辩南下,留苏邕屯守两郡,而以新任副总管罗士信为先锋,和房彦藻持于谯县。

    房彦藻果然是王佐之才,虽然手中是一群盗匪,但固守城池,隋军亦不能克。若是换个形势,房彦藻或许还能胜。

    不过终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天下大势已不利于李密,房彦藻也无法改变。

    在王辩和房彦藻相持之际,斛律晟率领的龙骧卫主力也从许昌郡杀入淮阳郡,直插向房彦藻的身后。

    斛律晟和王辩分别从荥阳郡南下,尚未开战,李密派驻于尉氏的大将崔世枢和长史张公瑾降。

    这个崔世枢就是那个被翟让绑架、勒索的那个崔世枢。

    对于崔世枢、张公瑾这些大隋旧臣来说,投降李密属于吃屎,属于为了活命不得不做的事,但反过头再投向大隋的汇报,就跟渴了喝水、困了睡觉一般正常了。

    隋军继续南下,没到许昌县,李密任命的颍川郡太守时德睿也率领全郡十一个县,一万多军队向隋军投降。

    时德睿原为朝散大夫,颍川郡尉,掌握着军中兵马。

    当初投降也是为李密所俱,才和郡丞敬肃二人一起降贼,不过二人一直牢牢地控制着颍川郡的大部,连房彦藻亦没能插手其中。

    此时隋军主力南下,二人亦是投降。不过二人没有杨庆那般自觉,仍希望继续做颍川郡的土皇帝。

    斛律晟可不惯着二人,进入颍川城(今河南省许昌市)中,便翻脸不认人,要将二人带着一同前往淮阳。

    敬肃是个文官,反应极快,知道不可能再盘踞颍川,立刻秘密向斛律晟弹劾时德睿是诈降,私底下仍和房彦藻有联系。

    对于斛律晟来说,一个掌握着上万军队,又和大隋并不是一条心的时德睿的确是个麻烦。

    斛律晟一直暗示对方放弃兵权,可惜时德睿不愿意,始终没有正面回答。

    斛律晟本着快刀斩乱麻的心思,立刻命人将时德睿逮捕,以通敌的罪名就地处决。其部下万人,头脑多被清洗,而官兵除了被精选了四千人马,其余全部解散。

    行台又大量清理了颍川旧官,至此这个中原大郡才彻底落入隋军的手中。

第九十三章 平定河南(中)

    斛律晟既取颍川郡,留宋君明一部经营此地,而主力便折道向东南,攻打淮阳郡。

    淮阳郡太守是赵佗,一个老牌隋臣,李密行踪的追击者,也是大隋仅有的两个投奔李密的太守。

    不过赵佗虽降, 但李密是不信任他的,此时淮阳郡的大部分兵权掌握在房彦藻的部将沈悦手中。

    李密落败之后,赵佗有心投降大隋,奈何没有掌握兵权,根本不敢动。

    不过赵佗毕竟经营淮阳郡多年,在郡内影响力极大。虽然没发敌得过沈悦, 但坏事却是没问题的。

    斛律晟进入淮阳郡后, 包围了郡治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城。

    沈悦坚守不出, 等待房彦藻的救援。

    这时赵佗趁机和城中大户合谋,打开了宛丘城门,引隋军入城。

    龙骧卫大军杀入城中,很快破城,沈悦战死,其余诸部皆降,至此隋军算是收复了河南重地淮阳郡。

    对于隋军来说,赵佗自然是不能留下的,一些能打开城门的大户也是危险源。这些人虽然投降,但忠诚度几乎为零,并不可信。

    斛律晟还是那一招,随军。

    将这些人带到军中,以后想怎么处置就看他的了。而那些大户虽然没法用这个办法,斛律晟却是将他们的私兵、家奴、部曲带走,大大削弱了这些人的实力。

    黄明远现在只是占领了河南大部的郡县,离着真正控制各地,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

    而依照黄明远曾经的手段, 怕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不怪黄明远要屡次清洗,实在是不这么做, 真没法对付那些盘踞在本地的蝇营狗苟之徒。

    既克淮阳郡,斛律晟乃继续从侧面向谯郡进击。此时斛律晟手中有两军人马,还有七八千降兵。

    对于斛律来说,无论是颍川郡还是淮阳郡,除了真正掌握的郡治,底下各县不过是名义上归附。而接下来新官上任,绥靖地方,重编户口,丈量土地,是地方官的事,却也离不开军队。

    二郡各留一军,兵力不多也不少,足以压制可能出现的乱事。只不过影响了主力部队的兵力,斛律晟也只得以降兵充任了。

    斛律晟这边进展迅速,算是解了王辩的难。

    房彦藻虽然有实力,但可用之兵毕竟不足,以主力在北面抵御王辩所部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根本没有余力再防范着西面的斛律晟。

    很快龙骧卫攻破谷阳,和控鹤卫彻底将房彦藻包围在谯县。

    因为李密的南逃和战局的不利,整个谯县的形势并不好。隋军两军加起来有四五万之多,光是嫡系主力也有三万多人。

    这样的军队围着不大的谯县城,光是威慑力就惊人。

    很快,城中就出现大量的逃兵向隋军投降。

    房彦藻是个狠人,他见人心一天一天散失,军队也无战心,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整个谯县城便会不战而降。

    于是房彦藻就用酷刑严厉控制众人。

    房彦藻下令,家里有一个人逃跑,全家不论老少都株连被杀,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只要告发就可免罪。又命令五家为一保,互相监督,如果有人全家叛逃而邻居没有发觉,四周的邻居都要处死。

    房彦藻来这么一手,整个谯县立刻就肃杀起来。

    可再是严刑峻法亦挡不住要逃走的人。于是处死的人接连不断,而城中居民叛逃亦越来越厉害。房彦藻心硬如铁,动辄便是株连杀绝,绝不手软,于是弄得公家私人,人人自危,唯恐受诛。

    但这亦无法阻止军队成批成批的投降。

    到后来房彦藻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得下令将领在城墙上作战,而亲属拘留在郡府作为人质。整个郡府成了一个监狱,到最后只要是个小头目,就是伍长、火长,也得将家属安置到郡府之中。

    谯县城人口不多,城池亦不大,突然涌入大批军队,粮食立刻就不够吃。

    而隋军在外封锁的严,内外完全断绝,城中亦没法补充。

    房彦藻便下令将百姓的粮食全部集中起来,统一供应。凡不遵令者,皆被处死。百姓畏惧房彦藻的屠刀,只得乖乖交出活命的口粮。

    但这样做粮食还是不足。

    所以刚开始,官府还按照约定,给老百姓提供口粮,但很快,便开始消减供粮的比例。直到最后,粮食越来越不足,只能满足守城官兵的需要了,房彦藻遂下令断绝民间供粮,只给军队发粮。

    对于房彦藻来说,官兵要抵御隋军,所以是第一位的,但老百姓,那就没有办法了。

    很快,城中百姓因为没有粮食,饥饿而死的不计其数。

    老百姓为了活命,什么活的生的都吃。有的人抓来泥土放进瓦瓮,用水淘洗,等沙石沉在底下,取出浮在上面的泥浆,把糠麸掺在里头,做成饼子来吃。因为吃土,人人都身体肿胀而腿脚发软,骨瘦如柴却肚子肿大,只得一个个躺在道路上等死。

    到最后城里的人只能是吃人肉活命,后来连人肉都快吃绝了。

    本来还给郡府中的人质提供粮食,后来粮食不足,只得专供军队。于是郡府中的人质都饿死了不少。

    消息传出,这可炸开了锅。

    对于这些将领,本救因为人质的事就憋了一肚子火,现在家人尽被饿死在郡府,他们还有什么是不敢做的。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鼓动起来,向隋军投降。

    这时汝阴郡的房宪伯率军前来支援。

    房宪伯是房彦藻的族弟,率军为李密攻陷了汝阴郡,被任命为颍州总管。

    可惜现在谁来也没用。

    房宪伯率部在谯县西南二十五里的地方被斛律晟率军伏击,其部大溃,房宪伯也死于乱军之中。

    至此谯县城再无援军。

    或许是守军的真的绝望了,也或许房彦藻的强力压迫终于激怒了所有人,两日之后,城中从军队开始,发生动乱,然后蔓延至全城。

    房彦藻拼死力战,被杀于乱军之中,最后被满城的老百姓,一人一口肉,嚼得粉身碎骨。

    而隋军进城,只见城中遍布尸体,宛如鬼蜮。

    不过这一战也算是彻底歼灭了房彦藻部主力,不久之后,隋军便完全收复了谯郡和汝阴郡。

第九十四章 平定河南(下)

    斛律晟和王辩在谯县经过一场血战,终于击破魏国左长史房彦藻,破除了平定河南最大的阻碍。战后斛律晟令王辩经略谯郡、汝阴二郡,而自引军队向西,攻打汝南、淮安郡。

    二郡就是后世的淮西之地(淮西是个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位置不同, 北宋之前,淮西一般指河南南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乱地。这么说吧,从先秦开始,到后世,葛坡黄巾,三国两晋的汝南兵,唐朝的淮西多叛,驴骡兵, 两宋的蔡州兵,大别山区等等,从来不缺强兵。

    此时这二郡之地,有三个人控制,分别是汝南郡西部的杨仲达,汝南郡和淮安郡大部的杨士林,以及淮安郡西部的田瓒。

    这三人皆是迦楼罗王朱粲的部下,后来背叛朱粲,成为了一方豪雄。

    之后李密强大,三人便一齐投降了李密,而等到李密败后,三人又准备投降隋军。

    三人本就是当地豪强出身,重利而不讲义,对于三人来说,只要能保住权利, 谁当爹并不重要。

    不过三人降书都送出去了,却遇到了麻烦。隋军的反应跟他们想象的不一样。隋军当然接受他们的投降,但是却有条件, 投降可以,但是要交出军队和地盘。

    这个打到了三人的软肋。

    对于这群人来说,地盘或许不重要,官职或许也可以接受。但是唯有一点,属于这群人的逆鳞,那就是军队。

    可以说军队不是爹娘,却比爹娘都亲。军队不是老婆,却比老婆都重要。

    让这群人交出军队,几乎要他们的命。

    这群人自己也清楚,他们没有治国才能,亦没有显赫家世。交出军队,失去现在的权利地位,只能成为隋军犄角旮旯的一个小官,一辈子做个小人物,想想都觉得可怕。

    所以三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拒绝隋军。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不过拒绝容易,但在隋军的打击下生存下来,却是困难。

    三人虽然自恃实力不弱,但若是想抵抗隋军, 怕是奢望。

    于是三人便计划合兵一处, 寻机击败隋军一阵,再和隋军谈条件。实在不行,就南下投奔梁帝萧铣,反正不能放弃保命的本钱。

    三人之中,杨士林实力最大,话语权也最重,为三人之中的领头羊。像是田瓒,原本是杨士林的旧部。

    此时斛律晟西进,攻打杨仲达的老巢新蔡县,杨士林便和田瓒二人率部救援。

    斛律晟拥兵两万多人,顿兵于新蔡城下。

    在斛律晟西进之前,黄明远便去信于他,言“汝南郡兵剽悍,多为动乱之源,需慎之定之。”要求斛律晟要小心打,同时尽可能的安定地方,防止反复。

    匪军果然强悍,以新蔡城为核心,沿着澺水(河南省上蔡县以下洪河)布防。隋军多次进攻,皆不能破敌。

    最后斛律晟无奈,乃命人堵截澺水,决澺水以淹新蔡城。

    不得不说,这一招果然狠。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澺水水量仍是不少。盗匪的阵地在澺水的西岸,滚滚洪水南来,被东岸堤坝所挡,流入西岸,冲破了匪军的营寨。

    而龙骧卫主力则趁机渡河,很快击溃了对面的敌军,包围了新蔡城。

    隋军不过两万,二杨和田瓒手中则有三万多人,但困守城中,为隋军骑兵所慑,就是不敢应战。

    斛律晟乃命令骑兵向西袭扰二杨腹地,以乱其军心。

    这些当兵的老家不稳,他们还能耐着性子守下去。

    很快,军心生乱,二杨和田瓒三人的想法也开始出现变化。

    不得不说,盗匪最看重兵权,但若是和自己的性命比起来,又差了不少。此时二杨还想继续硬抗,因此准备集中军队,突围南下,但田瓒却是有些别的心思。

    众人被困于新蔡,损失惨重,老巢怕是也保不住。现在就是真能成功突围,南下荆襄,投奔萧铣,又有什么意义。

    难道靠着这几千人,就能在荆襄立足?

    反倒不如趁着手中地盘没被隋军占领,还剩下几千军队,投降隋军,至少还能保一个平平安安。

    田瓒因此向二人提议,却被杨士林给堵了回去。

    “老田你忘了咱们跟着朱粲的时候,杀过多少人。隋军对于屠杀过老百姓的义军素来严苛,就是投降,也多没有好下场。”

    三人之中,杨士林是老大,田瓒素来对其马首是瞻,眼看杨士林反对,田瓒再也不敢提了。

    不过田瓒却并没有放弃这个心思。

    虽然杨士林说得不假,但他田瓒也没有怎么大规模的屠过城,名声不算坏。再加上投降的功劳,隋军还能真不给他活路。

    这时田瓒的谋士堂弟田行一建议,既然二杨一心死扛,倒不如用二杨的脑袋向隋军换个前程。

    田瓒的地盘、实力不足,换不来什么好官,但若是加上二杨的脑袋,结果便不一样了。

    田瓒听了,有些动心。

    对于田瓒这群人来说,平日里再是称兄道弟,实际上也是一群酒肉朋友,想要真心实意那是不可能的。

    田行一建议,最后的办法是秘密抓获二人,然后控制新蔡,再行投降。

    但田瓒倒是也想这么做,可盘算下来,实在是力有不逮,根本无力控制新蔡。

    于是田瓒以田行一为使,前往隋军之中,商议投降之事。

    果然斛律晟对其很是有待,当晚,田瓒便打开了新蔡城的城门,引隋军入城。

    二杨还正商议怎么突围,被突然杀入的隋军直接打懵了。

    乱战之中,杨仲达被乱军所杀,杨士林也被俘。

    最后斛律晟在新蔡城砍下了杨士林的脑袋,拿着以儆俘兵。

    昔日杨士林、杨仲达、田瓒三人以地方豪强的身份一起加入朱粲之兵,再因为朱粲的残忍弑杀一起反出,几经辗转,才有今日的实力。最后田瓒独存,用兄弟的脑袋换了一个前程,也算是证明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吧。

    新蔡之战后,龙骧卫主力分兵略尽,很快尽平两郡十六县之地。

    再之后占据光州(弋阳郡)的卢祖尚率全郡向隋军投降;义阳郡丞周玉亦以全郡向隋军投降,淮西诸郡遂平。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