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章 再离信都

    黄维扬在信都待了差不多有一个月,便启程离开。

    不是黄维扬不想再待下去,实在是淮南的事有一大堆,黄维扬这个领头羊不回去,有些事不好处置。

    而且位于豫章的林士弘围攻同安郡,太守李遂恩向淮南求援。为了防止丢了同安这个西进荆襄、南下江州的桥头堡,黄维烈亲自率军赶往江州支援。

    南方的大战一触即发, 黄维扬也没法安坐太师椅了。

    对于长子南下,黄明远倒还好,知道黄维扬此番多者两三年,少者一年半载,就会回来。

    而妻子裴淑宁却是难受的很。

    这个长子,从小没养在身边, 现在好不容易一家人团聚,又要分别,她心中的悲意溢于言表。

    好好的一家人, 总是要分离,何时才能够全全乎乎的。

    黄维扬来时轻车简从,这次走时,便成了大队车马相从。

    黄明远设了江南行台,总揽扬州、吴州、越州三州事,以黄维扬为尚书令,同时又给黄维扬开府,并为他安排了约五十余人的幕僚团队。

    兄弟之中第一个开府,又独领行台,黄维扬的位置坐得很稳。

    这一大队人中,除了护卫、幕僚之外,还有黄维扬的眷属。

    黄维扬今年十七岁,很多人这个年龄都当爹了。黄维扬也需要一个儿子来更加稳固自己的位置,所以黄明远钦赐长孙氏跟他一同南下。

    除了长孙氏,还有黄维扬给儿子新娶的五位侧室。

    不得不说,黄明远够疼儿子, 一口气给儿子安排了五位老婆。分别是崔民焘的孙女、弋阳公主杨氏、阴世师之**令姬、雍州刺史蒋允会之女、虎威卫左副总管蒙陈其的女儿。

    没有办法, 皇帝的后宫从来不仅仅是后宫, 势必要兼顾平衡。

    现在来看,给长子娶了长孙氏算是一个错误,不仅无法给予长子帮助,其家世还有可能拖后腿,所以黄明远不得不给儿子多娶几个女人了。

    崔氏代表着关东世家,弋阳公主代表大隋皇室,阴令姬代表隋朝旧臣,蒋氏是丰州嫡系,蒙陈氏代表着丰州一脉里庞大的胡人势力。

    若不是黄维扬是指定的继承人,未来的太子、天子,肯定取不了这么多人。

    前四个还好说,崔氏着实费了一番力。

    就这,黄明远还差点得罪了崔氏。

    自己的母亲都很生气,让崔家的嫡女做妾,你是怎么想的。幸好崔叔重打着崔氏生下黄氏第三代继承人的主意,这才同意了此事。

    但好处也是很多的,几个老婆一娶, 立刻让众人将黄维扬当成自己人。

    尤其是在丰州系里,蒋允会、蒙陈其虽不是顶级人物, 但都是最早一批跟随黄明远的人。黄维扬娶了他们的女儿, 极大地增强了丰州系对他的认可。

    至于弋阳公主,萧后巴不得将她嫁给黄明远父子,不管是谁。

    到了这个时候,代王杨侗也没必要再继续拘禁了。找个机会,黄明远便把杨侗四人放了出来,跟萧后团聚。

    杨侗是杨昭的嫡子,虽然最小,但亦可继嗣。

    不过这么多老婆一娶,最不好过的应该是长孙氏了。虽然她和黄维扬是少年夫妻,虽然她和黄维扬关系很好,虽然她的婆婆裴淑宁像亲生女儿一般疼爱她,但都摆脱不了一个事实。

    黄维扬这么多老婆之中,长孙氏的出身、家境、外力都是最差的。

    崔氏后面有关东世家,弋阳公主和阴令姬后面有大隋旧臣,蒋氏、蒙陈氏后面有卫公嫡系。长孙氏身后有什么?

    已经没落的长孙家?还是和长孙家关系很差的关陇集团?

    所以长孙观音婢能不能坐稳未来太子妃的位置,谁也不好说。若是生不出嫡长子来,就是成了皇后,怕是也就那么回事了。

    幸好黄明远在他们临行前告诫儿子,“长孙氏跟着你母亲在洛阳这么多年,受了不少苦,你要好好待她,无论何时,发妻是最重要的。”

    夫妻二人在大业九年初成婚,很是渡过了一段温馨甜美的日子。但之后黄维扬跟随杨广四处巡幸,南下江都,而长孙观音婢留在洛阳,陪伴裴氏,夫妻二人,聚少离多,自然是渐渐有些生疏。

    这份生疏是时间和距离造成的,也是二人地位逐渐不匹配造成的,更是二人由十二三岁少男少女成长为青年造成的。

    但不管怎么说,夫妻二人再见,总感觉有些隔膜了。

    黄维扬又素来清冷一些,话语不多,长孙观音婢有时候很难理解丈夫的用意。

    夫妻二人还没适应好,黄维扬便连着娶了五个老婆。这相当于在夫妻之间连着插入了五个人,夫妻的关系若还能更好一些,也便怪了。

    长孙观音婢心里有苦,但没法说。

    这能怪谁,难道怪自己娘家地位不够吗?

    此番南下,众人这一路走的多是水路。

    长孙观音婢就喜欢站在船头,遥望四方。她从未发现,原来这天地之间,竟然是这么的广阔而绚丽。

    自己多么想遨游在这天地间,不再受琐碎之事的烦扰。

    黄维扬早发现了妻子的行为。

    他也觉得他和妻子之间出现了问题,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今日又见妻子站在船头,黄明远拿了一件大氅,亦走到船头,给妻子披上。

    “外面风大了一些!”

    听到丈夫的话,不知道为什么,观音婢突然想发怒,她只觉得自己连这么一点逃避的地方都没有了。

    “难道我连看看外面风景的权利都没有吗?”

    说完观音婢就后悔了,这是自己的丈夫,也是自己的主君。

    可是观音婢就是觉得委屈,一瞬间眼泪就落了下来。

    黄维扬没想到妻子竟然生气了,还哭了起来。

    从前的妻子总是一副温婉娴静、澹雅如菊的样子,他好像从没发现过妻子生气。他以为妻子不会生气,可现在来看,他发现自己好像不了解自己的妻子了。

    黄维扬有些手足无措。

    “我······我不是想拘束你!”

    听到这话,观音婢哭的更厉害了。

    黄维扬上前一把抱住妻子,拂去妻子眼中的泪花。

    “我知道这一切让你受了委屈,可是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心思从未发生过改变,也请你可以相信我。”

第九章 江南行台

    黄维扬再返回江都已经是四月份了。

    黄维扬到了江都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行台,设官署,重整军队。黄维扬之下,其弟黄维烈领行台尚书左仆射,不过算是挂名,行台的主要事务由分领行台尚书左右丞的扬州巡抚戴胄和凌敬二人负责。

    暮春时节,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个时候,本该是一个令人沉醉、着迷的季节。

    可惜江南事务繁杂,黄维扬又是新上手,哪有这么多的闲情逸致去欣赏这春色。

    黄维扬此次再回江南,不同于历史上杨广平陈, 有高颎、杨素等人为其筹谋,他只需要按部就班就可以。而黄维扬的身边,裴矩、黄明襄等人尽回信都,底下之人都是办事之人,整个新设立的行台,从文到武,大事小事都需要他一人处置。

    黄明远也是故意的。

    能做事是一个能力,但只是将才。能够协调大局,统筹布置,才是真正的帅才。天子未必会做事,但一定要会统筹。

    黄明远愿意给儿子再加一点担子,这是一个好机会。

    黄维扬也算没辜负黄明远的期望。

    自到达江都,便废寝忘食。幸好有扬州巡抚戴胄和凌敬佐助,依托黄明远给黄维扬配置的幕僚,很快便搭起了江南行台的班子。

    黄维扬很清楚,他在江南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开疆拓土,平定盗匪。若是单纯的治理地方,州、郡、县府机构便够了, 也不需要设立行台。

    所以今后的工作重点,就要主抓军事。

    于是黄维扬将行台大部分的政务尽交给戴胄处置,他自和凌敬二人主持军队的改编工作。

    整个江南行台三州,有军队差不多约十六万。

    黄明远虽然在三州分设了三个都督府,负责绥靖地方,但军队的划分并不清晰。

    黄维扬遂从其中抽调了七万精锐。以原黄维烈部、左天成部、陈棱部、杜伏威部四部的主力为核心,新建天策卫,以黄维烈为总管,陈棱和杜伏威二人为副总管,驻江都。

    以原江南之兵和王增辨所部主力新建神策卫,以欧彦为总管,管崇和王增辨二人为副总管,驻京口。

    两卫直属于行台,主征伐,相当于黄维扬的两条臂膊。

    除了两卫之外,以黄维扬和黄维烈的本部主力为核心,还抽调各军精锐,改编为左、右卫率营,算是黄维扬的直属警卫,跟太子十率差不多,由苏烈和程名振二人分别统领。

    这是黄明远特许的。

    天策、神策二军隶属行台,调动归行台指挥。而左、右卫率营是黄维扬的直属部队, 其指挥不受任何人的约束。

    天策、神策二卫军加上左右卫率营, 共八万四千人马。

    黄明远又命大将张长逊、周绍范率领一万五千水师南下支援,由张长逊统辖江南三州的水师部队,所以整个行台可控的兵力差不多有十万人之多。

    这些都是黄维扬未来西征的主力军。

    黄维扬建立两卫军之后,便将地方的绥靖工作交给了三个都督府。

    淮南之地,虽先后有殷恭邃、张善安、张子路等**乱,但此时基本上已完全重归大隋治下,不过地方上并不安稳,盗匪丛生,私人力量到处肆虐。而江南地区虽未有大的动乱,但山岭丛林无数,小股的武装势力就没有断过。

    黄维扬很清楚,若是将主要精力浪费在绥靖地方的小股盗匪上,那短时间内就别干别的了。

    三个新任命的都督罗艺、左天成、辛文礼都是宿将,将这些小事交给他们,并无需自己操心。

    当前黄维扬的主要敌人还是盘踞在江州诸郡的林士弘。

    此时黄维烈已率领一万多人前往同安郡抵抗北犯的林士弘军,双方在同安郡展开了激战。

    黄维扬整编完部队,便决定尽起三军,征讨林士弘。

    林士弘最初是操师乞的部将。

    大业十年,鄱阳人操师乞和同乡林士弘率众造反,攻克豫章郡,自称元兴王,年号始兴(一说天成),林士弘为大将军。

    之后杨广南下江都,自不会放任这么大一股反贼势力,于是命令治书侍御史刘子翊(隋末应该有两个刘子翊,一个阵亡于鄱阳湖,一个被乱贼欲推为首领,后被杀)率兵前去讨伐操师乞。

    操师乞亲率部队迎战于城外,中流矢而死。

    林士弘替代操师乞统帅部众,率部与刘子翊军大战于彭蠡湖(即鄱阳湖),刘子翊战败身亡林士弘军威大振,兵力达到十余万人。

    十二月初十日,林士弘据守虔州,自称南越王。不久自称皇帝,国号楚,建年号太平,任命同党王戎为司空。

    林士弘又率部攻取九江、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等郡,各地豪杰竞相杀死当地郡守县令来响应林士弘。

    林士弘势力最大时,北自九江、南到南海的广大地域都为林士弘所据有。

    林士弘占领九江郡之后,北望淮南。此时这片后世的江西之地远不如淮南一带富庶,而林士弘的谋士王戎又建议林士弘北上淮南,据淮河以敌暴隋,南取江南,二分天下。

    林士弘对于江淮之地充满了野望,遂亲领十多万大军北上。

    同安郡在唐朝叫舒州,便是后世的安庆一带。此地为长江咽喉,江淮屏障。从同安郡往下,一马平川,尽是坦途。

    若林士弘的十多万人马冲入江淮,不管之后隋军能否击败对方,淮南的损害都不可估量。

    也正是看到这一点,黄维烈才不等兄长返回,便亲率精锐向西支援同安郡。

    一个小小的林士弘并不能翻起多大的风浪。但黄维扬担心的是林士弘若是和江东、淮南的一些世家大族联合起来,那威胁就难以想象了。

    黄维扬在江都待了不过十三日,便率领左右卫率营乘船先行逆江而上。

    大军开赴的比较急,也是因为同安郡比较危急的缘故。

    与此同时,黄维扬又命令欧彦率领神策卫主力从宣城方向,攻打鄱阳郡,策应隋军主力。

    整个行台直属的九万多主力,此次尽数调往江州战场。

    这一次,黄维扬要一战定江州。

第十章 血战同安(一)

    黄维扬沿江西进,而此时同安郡治怀宁城(今安徽省潜山市,故皖城,与现在的怀宁非一地)已经守了一个多月了。

    同安郡太守李遂恩是当初黄明远在婺州破贼时的婺州车骑府司马。他本就出身一般,又是南陈旧官。这么多年兜兜转转,并没太大的机缘。于是他始终抱住黄明远的大腿,也算是黄明远一党, 因此稳坐了十多年的太守。而黄维扬定淮南时,他第一时间选择了投奔。

    不得不说,黄明远这二十年努力经营,各处扶植,旧部真算得上遍天下。

    李遂恩投奔黄维扬之后,黄维扬并没有顾得上同安郡,也没有将手深入进去,所以李遂恩还是跟之前一样做他的土皇帝。

    直到林士弘北上攻打同安郡

    李遂恩面对来势汹汹的林士弘,自知抵敌不过, 遂向江都求援。

    同安城的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隋军不得不救。黄维烈第一时间率领杜伏威部马不停蹄地前来支援,七百里的路走了不过九日,沿途掉队者无数,这才最终在林士弘赶到怀宁城前的两日,进入怀宁城中,接手了怀宁城的城防。

    李遂恩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地位,也不与黄维烈争权。黄维烈入城之后,便将城中所有兵权、政权,全都拱手相让。

    不得不说,李遂恩或许能力不强,但这辈子在机遇面前,却不贪权,因而两次做出了做好的选择。

    今日在同安,一如当年在婺州。

    黄维烈今年十五岁,比当年的黄明远还年轻。看着黄维烈稚嫩的面容,李遂恩似乎又看到了二十年前运筹帷幄、风采激昂的黄明远。

    李遂恩不由得感叹, 上天何其宠幸卫公, 今天下风采,尽在卫公父子啊!

    从豫章到怀宁有六百里,而黄维烈赶赴怀宁之时,楚军已过皖水,离着怀宁城只有七八十里地了。

    在黄维烈到达之前,李遂恩已经进行了城防布置,但并不算太稳妥。主要是李遂恩手中兵力不过四五千人,这么点人想妥善守御怀宁城,是个很困难的事。

    怀宁城是个大城,若论规模,在淮南地区,应该也就比江都、寿春、合肥三城小一些,但繁华程度却并不比寿春、合肥差。

    但很多时候,大城在太平时期是繁荣的象征,但在乱时,并不是一个好事。

    大城,意味着城墙长,同时也意味着需要守御的兵多。最重要的是,防线越长, 出现疏漏的可能便越大, 城池被攻破的可能便越大。

    黄维烈所部加上李遂恩部,差不多一万五六千人,是楚军的五分之一。

    三月初二,林士弘统领九万人马号称二十万大军兵临怀宁城下。

    因为怀宁城通过皖水和长江水道相连,此次林士弘北上,主力尽走的是水路。而楚军大多生长在江湖沿岸,得地理之利,熟习水性,因此楚军的水军颇为强大。

    此时楚军有大船近百艘,小船近千艘。行军之时,战船前后相连,遮天蔽日,一眼望不到边。

    楚军顿兵城下,陆上、水上尽是军队,将整个怀宁城围得水泄不通,颇有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架势,让人望之心生畏惧。

    黄维烈经过的大场面并不少,当初在雁门城数十骑冲营,亦无所畏惧。

    只是今日,作为三军总指挥,面对群敌,他心中的确是压力巨大。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人,其一举一动,还关乎着这两万军队和满城百姓的生存。

    楚军兵临城下,黄维烈的反应很快。

    他以杜伏威镇守压力最大的东城,因为城东便是皖水,楚军的战船可以直达城边。而阚棱则镇守压力亦重的南城,这里将要面对楚军的主力步兵。西门君怡镇守北城,守护的是众人突围的通道。王雄诞镇守西城,指挥的是同安郡兵,实力最弱。

    除此之外,黄维烈还留了三千人马为预备队。

    若不是军中骑兵实在太少,不过数百骑,留在城外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他一定还会派骑兵在城外游弋。

    至于李遂恩,则指挥城中青壮,负责后勤工作。

    “诸位,今日一战,事关同安安危。你们多是同安子弟,我们今日守卫的,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父老乡亲。我知道城外敌军多如山海,诸位如要投降,可即出行,我绝不会阻拦。可诸位若不走,便得和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战至城破人亡,一死方休!”

    黄维烈满脸肃杀之状,说得毅然决然。

    无论是杜伏威还是李遂恩,都紧绷着双脸,黄维烈虽然稚嫩,却让他们感受到力量。

    城外的楚军很快发起了攻击。

    对于林士弘来说,这是势在必得的一击。

    林士弘和操师乞造反比较晚,在杜伏威面前都算后辈。不过二人占了大隋在江南地区无强兵的便宜,自横空出世,便势不可挡。此时林士弘的地盘横跨江海,地广十余郡,整个长江以南,也就只有萧铣能和其相比。

    林士弘能做到如此,如何不骄傲。

    所以林士弘大军前来,根本没有把小小的同安郡看在眼中。

    林士弘在攻城之前,先派遣了使者前来劝降。林士弘还算有诚意,给李遂恩许诺了舒州总管之位,封国公,当然若是李遂恩愿意,也可入朝担任一部尚书。

    林士弘自觉已经是仁至义尽,以前俘虏的隋朝官吏,他可尽是诛杀殆尽的。

    现在林士弘称了帝,知道不能再跟草寇一样,乱杀一气,治理国家也需要人,所以对于之前的隋朝官吏才算优待起来。

    黄维烈见了楚军的劝降使者有些想笑,直到现在,林士弘还不知道自己的真正敌人是谁。

    黄维烈于是让李遂恩好好接待了楚军使者,答应投降,只是要准备几日,然后让人将其礼送出去。

    林士弘真以为李遂恩要投降,也不着急,便同意等两日。

    可是只见日子一天天过去,却始终不见李遂恩出城投降。林士弘屡屡派人入城,李遂恩就是口头答应,始终不出。

    这样的日子一直延续到三月十日,林士弘终于意识到被李遂恩给骗了,恼羞成怒之下,遂下令全军攻击。

第十一章 血战同安(二)

    大军四面围城,楚军最先攻击的便是怀宁城的西门,此门靠近皖水,战船可直达城下,十分适合进攻。

    林士弘早有准备,建造了大量的攻城船。这些攻城船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大,船高约五六丈, 上下有数层结构,每层都设有大量的弓弩手。而在最上面则是一个箭楼,置有数台床弩,可以连续发射。

    等到攻击的时候,楚军的攻城船便沿着河道贴近城墙。从船上伸出数十块大的塔桥死死地将城墙给勾住,然后大量的楚军在弓弩手的掩护下,通过塔桥, 向城头发起攻击。

    这攻城船巨大, 伸出的数条塔桥颇为宽敞,一次性可通过三四人向前。

    箭楼高过城墙,居高临下,城头根本没法阻击。而楚军精锐步兵则顺势出击,几乎无可阻挡。

    林士弘正是靠着这招杀手锏,在江西地区,攻城略地,无往而不利。

    把守西门的是杜伏威,此时看着这庞然大物和源源不断冲过来的楚军士兵,也有些发懵。

    楚军过塔桥而如履平地,他拿什么来阻敌。

    此时杜伏威只得一面命令士兵用血肉之躯去堵塞塔桥,阻挡隋军。同时又集中城头的床弩,与楚军攻城船上的箭楼对射,企图打掉这个庞然大物。

    但双方一高一低,本就处于弱势,而城墙上方又没有遮掩,双方对射, 隋军反而落入下风。

    隋军使用勐火油已经很娴熟,因此军中常备火箭。箭杆绑上浸满勐火油的麻布,点燃之后射击出去,一般遇到干燥之物都能引燃。

    但出击的攻城船似乎早有防备,楚军在整个战船之上蒙上厚厚一层水牛皮,而顶部箭楼又涂上一层黄泥,别说火箭,就是黑火药也未必能击破。

    而箭楼上的楚军不仅用箭射击,还备上了滚木礌石、金汁热汤,这架势打的,本来应该用在攻城一方的,都让隋军提前感受到了。

    而隋军受到压制,各种布置根本施展不开,这时候再去堵塔桥处的缺口,就不好打了。本来阻敌就得用密集阵型,才能利用区域性的人力优势将对方赶下去。现在哪人多哪里被砸的厉害,挡着前面的还得防着头顶。这让隋军怎么打得舒服。

    杜伏威急得之冒火,却也没办法,只得将身边的亲卫队派出, 以命搏命。

    这支亲卫队算是杜伏威看家底的部队, 由阚棱所建,俱是陌刀兵。阚棱貌魁雄伟, 善用两刃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这支陌刀兵亦是选取了最早跟随杜伏威的一批山东大汉,皆穿铁甲,使陌刀。虽然人数不到百人,却是每每在关键时候作为断后或开路之兵,在江南之地,几无人能挡。

    这些都是杜伏威的宝贝疙瘩,死一个就少一个。可这种场合,杜伏威也顾不得其他了。

    果然这群陌刀兵战力惊人。这群人满身铁甲,不畏弓弩伤害,数人上前,横在塔桥之上,连成一排,面对上前之敌,手起倒落,便是数人支离破碎,粉骨碎身。

    靠着这群陌刀手,隋军勉强堵住了楚军的攻击。

    但这也只是暂时的,毕竟只要头顶的威胁不解决,隋军再怎么拼命,都不过是一场挣扎。

    很快,陌刀兵这里也出现了伤亡。

    楚军的弓弩手不是瞎子,普通弓箭伤不了他们的,但是巨大的床弩和滚木礌石,就堪称是重步兵杀手了。

    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此时赶来支援的黄维烈也头痛的狠,可技术压制,不是勇力可以弥补的,面对楚军的攻城船,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这时黄维烈的亲将杜睿建议,他们此次支援怀宁,带了不少成罐的勐火油。虽然火箭不可用,但只要冲到楚军的攻城船内部,将这些火油倾倒、点燃,必能摧毁这些战船。

    黄维烈略一犹豫,便同意了杜睿的建议。

    虽然勐火油是他们守城的底牌,大战刚打就用,有些不妥。可这个时候,已经是最危险的时候,再留底牌,城就要破了。

    杜睿换上明光铠,亲自带队为先锋。

    前面是开路的陌刀手,后面则是提着装满勐火油陶罐的重步兵。

    虽然楚军的塔桥可以通行四人,但作为战场来说,还是太狭窄了,士兵腾挪转移都不方便。

    当然这却是最利于陌刀手的战场。

    虽然陌刀手是以攻击骑兵而扬名的,但实际上,他们面对步兵,优势更大。

    丈宽的塔桥,一个陌刀手正好可以覆盖整个塔桥正面。而在其后两侧,各有一个步槊手作为掩护。

    陌刀手举起陌刀,然后重重挥下,再举起,再挥下,如同机械一般,周而不停。而整个周围,都是破碎的尸体。

    塔桥差不多有三四丈长,楚军的滚木也不敢砸向这里,以防自己折断。

    而杜睿带着陌刀手,一路反推,人莫能挡,竟然一口气杀到了攻城船上。

    众人在攻城船上和楚军搏杀起来。

    不过隋军太少,攻城船上的楚军又太多,所以双方只能靠近船舷接战。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

    跟着陌刀手突击到塔桥和船舷一侧的隋军重步兵,拿起筐中的勐火油罐便向船中投掷。众人也不知道哪是重点,或者都是重点,只能拼了命地往前丢。

    这些重步兵也不恋战,丢完手中的勐火油罐,便原路返回。

    而后面的黄维烈也吹起了哨子。

    杜睿这时带着人往回撤。这重步兵移动不便,前进不易,后退更难。

    众人向后速退,而楚军也狠狠地咬住他们。

    虽然楚军一时半会尚不明白隋军的用意。但是船头主将也看得明白。这时候隋军队形最混乱,缒在其后,很有可能便趁机破城。

    一旦等到隋军的陌刀手返回重新列好队形。之前的损伤都白白牺牲了。

    双方很快在塔桥之上开始激战。

    此时其余方向的楚军,已有多股部队冲到城墙之上。

    眼看楚军大股冲来,杜伏威也不管陌刀手没有返回,直接下令火箭射击。

    火箭射到船舱之中,遇到勐火油,很快点燃。小火苗一时火冒三尺,窜了起来,没过多久,便开始熊熊燃烧。

    这火总算是烧了起来。

第十二章 血战同安(三)

    此时楚军眼看攻城船被点燃,也有些慌了起来。

    主要是之前所有人都以为攻城船是个不沉的移动城堡,对其报以重大的期望,因此突然起火,众人心理上失去防备,这才开始慌乱起来。

    甚至不少已经攻上城头的楚军,眼看攻城船起火, 竟慌忙向后逃去。

    火越烧越大,很快传播至船上各处,甚至延伸至塔桥之上。

    此时杜睿正在塔桥上与尾随的楚军激战,眼看大火如袭涌一般,冲向他这个方向,他也顾不得其他, 忙掉头就走。

    但火不需要追上他, 因为这火早就烧毁了塔桥另一侧。

    只见塔桥摇摇晃晃,“噼里啪啦”一阵声响, 很快便折断向下坠去。

    而杜睿身穿铁甲,行动不便,到了城头,还没有跃下,便被下坠的塔桥一掀,然后跟着往下坠。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黄维烈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杜睿,而杜睿数百斤的重量下坠,力量霸道,黄维烈也差一点被他带下去。

    而其余人纷纷上前,才将杜睿给拉了上来。

    隋军在其余诸处塔桥亦如法炮制,这些塔桥亦遭受到跟此处差不多的命运,纷纷被烧毁。

    船上的楚军拼命地救火,但根本没有意义。整座攻城船是座木质的船只,防火功能是防外不防内的。

    此时大火几乎是从最中心往四面扩散, 等到各处楚军发现,整座攻城船已经成了火海, 无法挽回了。

    很快,这攻城船在大火之中被烧毁。船上士兵,尤其是上面箭楼处的士兵,多没能及时逃脱,最终葬身于火海之中。

    整个攻城船上,只有最初逃跑的一群人幸免,而那些拼命奋战的士兵,恰恰是死得最惨烈的一批人,既让人唏嘘,也让人不知该说些什么。

    有了这次的经验,隋军又如法炮制,将另外两艘攻城船给烧毁。

    这些攻城船巨大,其造价也昂贵,一艘赶得上普通船只十艘、百艘。林士弘家底不丰,穷尽江州诸郡之力也只携带了六艘,却没想到第一天就损失了一半。

    剩下三艘,林士弘一时也不敢直接压上了。

    眼看城墙一时半会不好打,林士弘又下令从水门处突袭。

    楚军多水性好的健儿,于是林士弘组织了一只突击队, 沿皖水秘密潜伏,直逼怀宁城的水门。

    但楚军没有料到,他们所面对的,是早已守候在那里的长矛队。

    楚军士兵刚接近水门,守军就用特制的分水长矛穿过铁栅攻击他们,一时之间刺死刺伤不计其数。

    楚军拼死用手抓住刺出的长矛,才挡住隋军攻击。

    此时里面守军的长矛刺击停顿了下来,楚军一时之间大喜,还以为守军已经逃跑。谁知过了一会,里面又开始用长矛向外刺,楚军这次又准备故技重施,便仍用手去抓。却根本没防备隋军早就将长矛和铁钩在火上烤红后,再用来刺击楚军。

    于是中者无不惨叫,楚军伤亡惨重。

    至此,楚军从水门突击的意图便彻底落空。

    眼看东面城墙攻击不顺,林士弘便决定转战南面城墙,此门四面开阔,十分适合进攻。

    但说实话,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之前就说了,杜伏威义子阚棱,貌魁雄伟,善使陌刀,其勇武天下少有。

    一个身高一米九甚至更高的壮汉,全身盔甲,提着陌刀,神挡杀神,魔挡杀魔,这恐怖状,张飞、关羽来了,怕是亦有不如吧。

    眼看楚军主动攻击南面城墙,阚棱并不准备坐以待毙,而是准备来一场突袭。

    于是阚棱下令,面对楚军攻击,城头箭失不得勐烈还击,只作普通抵抗。

    果然,林士弘眼看南门的箭失,稀稀疏疏,木、石看似也不多,心中大喜,只觉得对方战力不足,正好以此为破城点。

    于是林士弘令人将井栏、冲车等武器全部拉到阵前,推着靠近怀宁城的南面城墙。

    而阚棱等的就是这一刻。

    杜伏威军中,多是步兵,骑兵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军中没有骑兵。

    尤其是杜伏威投降黄维扬之后,黄维扬从隋军之中,先后给杜伏威补充了上千匹战马,还有上百名精于骑射的士兵,以增强战力。

    此时这群人,全部都被置于南门内。

    阚棱下令打开城门,他亲自上马,以为先锋。

    虽然阚棱并不是一个优秀的骑将,骑马技术也一般,但他有一点旁人不具备,他勐啊。

    隋军打开城门,对面的楚军一愣,他们拼命攻击的城门,怎么突然打开了?正在推送攻城器械的楚军万万没有想到,城内的人如此大胆,居然还敢冲出来。

    而阚棱带着城中骑兵,则像是杀神临世,如耀武扬威一般,一阵砍瓜切菜地冲了上去,将前面的楚军击杀了大半。

    至于送到城下的攻城器械,也尽被隋军摧毁。

    至于对面楚军,根本无力阻挡。

    做完这些,阚棱才带着士兵大摇大摆地撤回城中。

    隋军这如入无人之境的样子,看得林士弘差点气吐血,简直是欺人太甚啊。

    于是林士弘下令勐攻南门,但攻城器械损失大半,且骑兵之威,在众人心中留下深刻影响,严重打击了士气。

    南方少战马,并无成批量的骑兵部队。

    平日里看马儿也挺温顺的,谁能想到上了战场,万马奔腾,声如霹雳,这般残暴。

    连续的攻城失利,严重挫伤了楚军的士气和积极性。楚军起于豫章,所面对的都是大隋的地方部队,战力极弱,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强兵是什么样子的。

    就连林士弘也泛起了滴咕,这隋军怎么跟以前遇到的不一样了,那些在江州诸郡遇到的畏敌如虎,怯如鸡鼠的隋军哪里去了?

    隋军抵抗如此顽强,难道他汹汹而来,就要铩羽而归不成。

    林士弘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他虽然贵为楚国天子,但军中操姓势力极其强大,不少人还对他继承操师乞的地位耿耿于怀,一旦兵败,便给了操家人动手的理由和机会,这是林士弘绝不想看到的。

    这几日的战斗之惨烈让林士弘心有余季,他觉得应该让部队重新修整一下,然后重新打造一批攻城器械,再进行攻击。

第十三章 血战同安(四)

    修整再战,林士弘觉得自己出了个好主意。

    虽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林士弘却忘了,他的这一停顿,虽然重新布置了阵型,但也给了城中守军喘息的机会。而隋军在经历了残酷的战斗考验后,逐渐成长和适应了战争, 怀宁城这台战争机器在经过最初的不适之后,已经开始走向了正规。

    战争已经从最初的攻击战,向着相持战、消耗战发展。

    而和隋军相比,林士弘更缺乏时间。

    林士弘在浪费了快一个星期之后,终于决定再次向怀宁城发起攻击。

    这一次林士弘选择的主攻方向是西门。

    林士弘已经连续面对了隋军的精锐部队,他敏锐的发现,隋军精锐应该就这些了, 否则隋军真有上万以上的精锐,就该主动出击,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他将怀宁城围得水泄不通。

    果不出林士弘所料,西面城墙的守军都是同安郡兵,少经战阵,战斗力远不如杜伏威麾下的部队。

    让同安郡兵驻守西城墙也是没办法的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黄维烈军队就这么多,只能紧着关键之地来,剩下的,虾兵蟹将也得用。

    不过西城守将安排的是王雄诞。

    杜伏威、阚棱、王雄诞三人都是勐将,但杜伏威偏于变,阚棱偏于勐,唯有王雄诞是智勐兼备,机变无双,人不能及。整个隋末,堪称南国第一武将。

    这一波攻击,为了破城,林士弘将身边的亲卫部队也用上了, 自己本人更是亲自统率督战队在后督战。

    战斗一开始, 就进入到白热化中。

    楚军如浪潮一般,一波一波不断向城头发起攻击,而隋军则将滚木礌石如不要钱一般,拼命向下砸。

    整个战争进入到最惨烈的蚁附攻城阶段。

    无数的人被砸死、砸伤,城外的尸体堆都快垒成了墙。城头的金汁、热油如雨,整个城外都是灼热的腐烂味道。

    攻城阶段,楚军死伤惨重。

    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已经成了一场意志的较量。

    林士弘此时也咬紧了牙关,下达了后退必斩的威胁。

    新打造的冲车、井栏被士兵推着,不要命地往前,任凭城头上箭、石如飞。冲车不停地撞击着城墙,连续的攻击,竟然将一处城墙给冲破了一个大口子。

    整个怀宁城,并不算一座坚城,这么多年,也未经多少兵灾,所以一些城墙, 堪称年久失修。

    勉强的修缮并不能弥补城墙本身的问题。

    眼看怀宁城的城墙破了一个口子,林士弘喜出望外,立刻让人向缺口处进行攻击。

    在林士弘看来, 仗打到这个时候,他终于见到了曙光,怀宁城离破城已经不远了。

    但守城王雄诞并不这样认为。

    其实怀宁城的城墙情况黄维烈等人都很清楚,底子太差,谁也不敢说哪一处会出问题。于是黄维烈一开始便让人做了准备,在城墙内侧布置了一圈木质的栅栏,构筑了第二道临时防线。

    木质栅栏的防守效果当然不如城墙,但却可以给隋军流出足够的反应时间。

    大量的楚军从缺口处冲了进去,但是他们前面的不是坦途,而是一排排泛着寒光的重弩。

    王雄诞眼看城破,便让人将提前准备好的刀车去堵住缺口,而弓弩手则埋伏在栅栏之后。

    等楚军入城,刀车堵住楚军向两侧前进的方向,而重弩对着当面的楚军不断地射击。

    此时黄维烈也率领着救援部队赶到。

    眼看楚军入城,黄维烈命令前进长矛队上前,隔着刀车、栅栏对楚军乱刺。

    此时整个缺口正面,比一堵墙防御还严密,进入缺口内的楚军不是被重弩射死,就是被长矛给戳死。

    隋军的防御给楚军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这群人一时不敢进攻。

    当然无论是黄维烈还是王雄诞都清楚,这只是暂时的。

    趁着攻击间隙,王雄诞立刻带着人去修补破损的城墙。

    之前黄维烈就让人拆了一些房屋,其拆解的木头、石块尽置于各处城门,既作为滚木礌石,也能作为修补城墙的原料,甚至连泥土都备了不少。

    黄维烈带精锐重新布防,王雄诞就指挥着同安郡兵砌墙。

    这些同安郡兵,战斗力或许不咋地,砌墙手艺却是不差。主要是怀宁靠近大别山区,往北便是平原。因皖水之便,供应淮南各地的石料,多出自怀宁,怀宁多石匠,玩弄石头的底子不错,这砌起墙来,手艺怎么会差。

    过了没多久,楚军果然是卷土重来,与隋军争夺破损的城墙和栅栏。

    对于林士弘来说,攻击此处是最有可能取胜的机会,他当然不会放弃。

    于是大批的楚军向着缺口而来,虽然隋军利用地形,制造出一个大的屠杀空间,但向前突击,总比攀爬城墙要容易的多。

    楚军虽然伤亡惨重,但毕竟数量惊人,隋军打退了楚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但是这些楚军彷佛无止尽一般,总也杀不完。

    面对楚军,隋军渐渐不支。

    这时西门君仪和阚棱分别率部前来支援。而黄维烈也孤注一掷,将全部军队压到了西门。

    此时隋军士气大振,与楚军死战起来。

    黄维烈考虑到,不管怎么打,城墙有损,总是一个大问题。于是他竟然下令一边却敌,一边修补城墙。

    双方战斗在废墟之上,抢回一寸土地,就修补一寸城墙。

    三军死战之勇气,你简直难以想象。

    林士弘眼看楚军被一点点逼出怀宁城,甚至就要提刀上前。这是最好的一个突破机会,若是败了,人心怕是就要败了。

    三军死绝,也要破城。

    双方的指挥官,都下达了极度的决心。

    这场惨烈的战斗,从早上打到了晚上,但无论是黄维烈还是林士弘,都没有停止的想法。甚至为了鼓舞士气,黄维烈和林士弘竟然亲自带队冲锋。

    打到最后,隋军这边阵亡将领无数。

    直到双方都筋疲力尽,再也撑不下去了。

    而此时王雄诞一面击敌,一面还带着士兵修补城墙。几乎是以一种奇迹的方式,被摧毁的城墙竟在一夜之间被修不好。

    虽然他歪扭七八,虽然他丑陋不堪,但他就是一堵墙。

    林士弘站在城下,望墙兴叹,他有些不明白了,不过就是一座小城,怎么就那么难打?

第十四章 血战同安(五)

    虽然攻击受挫,但林士弘却没有放弃,怀宁城的战斗,一直持续不断。

    直到三月二十九日,怀宁城西城的城墙再次被楚军攻破。

    不得不说,怀宁城是个豆腐渣工程,靠着大别山, 不缺土石,这城墙就修成这个破样子。若包工头还活着,黄维扬非得将其斩成十七八截不可。

    因为城墙坍塌,整个怀宁城再次陷入危急之中。

    这一次楚军也有了准备,知道隋军可能有埋伏,所以没有急着往里突,而是一点一点前进,稳扎稳打,占领一块再攻击下一块。

    而且为了消耗隋军兵力,使其疲于应付,林士弘还下令东、西面的部队两面出击,南面、北面的部队趁势不断骚扰,使隋军首尾不得坚固。

    林士弘的这一招果然管用,隋军兵少,又不得不处处摊薄兵力,很快就难以承受。

    于是兵力远不如楚军的隋军立刻陷入危急之中。

    关键时候,还是杜伏威拯救了怀宁城。

    杜伏威镇守东面城墙,自刚开始激战后,楚军消停了几日,但战斗很快又打响。

    这一次楚军依旧是用攻城船攻城,但他们在塔桥上提前做了防备。塔桥与船舷处,多置拒马、长矛,防止隋军反杀上来。

    杜伏威几次想着故技重施,再来一场火烧战船,均没能成功。

    陌刀手移动不便,即使战斗力再强, 也没法越过拒马向前。

    眼看相持不下, 陌刀手还伤亡不轻,这次杜伏威发了狠,直接脱了盔甲,带着轻兵上阵。

    轻兵轻捷,在塔桥上也可来往迅速。不过若是被对方的弓箭射中,大概率是要没命了。

    杜伏威这一次是不避箭失,拼死向前了。

    只见杜伏威一手提刀,一手提盾,冲到塔桥之上。他身子灵活,面对对面长矛,竟然一跃而起,脚踩在长矛之上,借力跳到对面。盾牌挡住对面刺来的长矛,手中的横刀就不断地乱砍。杜伏威力大,对面根本挡不住,矛头、胳膊砍断无数。

    此时不知哪来的一支流失射中了杜伏威,杜伏威此时已经杀红了眼,虽然受伤, 可眉头也不皱一下,直接砍断了箭杆,任凭箭簇留在体内,而他本人继续向前冲锋。

    所有人都被他悍不畏死的举动给震惊住。如此剽悍,虽古之恶来、文鸯亦不能比也。

    于是楚军被杀的连连后退,整个船舷位置,竟然出人意料地为隋军占领。

    “夺船!”

    这一次杜伏威想的不仅仅是将楚军的攻城船烧毁,那样治标不治本,他还要夺了楚军的船,毁了楚军的兵营,彻底摧毁楚军水军的战斗力。

    杜伏威的部下,也是常年横行在江淮的汉子,楚军水性好,可他杜伏威部也不差。

    于是杜伏威将冲上船只的隋军一分为三,一路向上,去诛杀上层的弓箭手,一路跟着他夺船,杀尽船上守军,而最后一路去控制驾驶舱。

    可这船并没有那么好夺。

    一艘攻城船上,差不多有**百的士兵,杜伏威手上才有多少人。

    再说这船几乎钉死这里,一旦双方在船上发生激战,即使船上守军不敌,外面的楚军也会源源不断地赶来增援。

    杜伏威把守的重点是城墙,不可能用过多的军队来夺船。

    眼看楚军越来越多,杜伏威突然喊道:“点火!”

    面对大片楚军,杜伏威立刻下了决断,在攻城船点火。通过点火来制造恐慌,逼迫楚军离船,同时使得外面的楚军不敢上来支援。

    至于攻城船起火的后果,他们夺船也不是为了获取船只,所以根本顾不得什么严重后果。

    果然,这火点燃之后,攻城船开始一点一点烧了起来。

    之前楚军已经经历过一次攻城船失火,所有人都清楚,隋军不知道使了什么妖法,燃起来的大火根本扑不灭。这火越浇水越旺,遇到的东西都会被点燃,直到最后,全船化为灰尽。

    所有船上的守军,自是知道船只不可守,拼了命的往船下跑,哪还顾得上抵抗。

    冷兵器时代,悍不畏死之人,绝对能发挥出乎常人的力量。所以后世以一当百甚至当千,虽然看似不可能,却是实实在在出现的事情。

    这时杜伏威便下令,全体士兵,驾驶着起火的攻城船,冲向楚军的水营。

    楚军远道而来,物资运输基本上都是依靠水道,所以便在驻营地一侧建立了一处水营。因为将怀宁城团团包围的缘故,楚军水营的防备并不严整,尤其是守御士兵,打心里就放松的紧。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团团包围之中,隋军还能飞出来不成。

    此时被隋军占领的攻城船,在隋军水手的操作下,一路向着楚军水营而去。

    因为是顺水的关系,这船只行的并不慢。

    不过水营离着城墙有七八里地,按这个速度,等到攻城船靠近水营,这船也要烧没了。

    于是杜伏威下令,将船上的滚木礌石全部丢弃,以减轻战场的重量,又命人解下船上挂的小船,倒上勐火油,点起火来,以为火船。

    这一招果然奏效,攻城船悬挂的五六艘救生船,被四五人拼命划着,一路向南,船头火起,如一条条在江水之中飞驰的火龙一般,直奔楚军水营。

    沿岸的楚军望着这滔天大火,都看傻了。

    这五六艘救生船上的火已经快要把船只吞噬,而船上隋军仍是毫不畏惧,驾驶着小船直直地撞入楚军水营之中。

    楚军水营里有着大量船只,眼看火船前来,就要四面避险。

    可是这不是在波澜壮阔的大江之上,而是在皖水之中。楚军的水营本身已经夺了一多半的皖水河道,急切之间,这么多船只,往哪里逃。

    很快有船只因此而火起。

    当然此时火还不算大。

    但很快巨大的攻城船也从后赶来。

    整个攻城船的后屁股已经完全浸在火海之中,摇摇欲坠,彷佛一动便要完全解体。

    但隋军就是驾着这样的船只,拼命地冲杀到楚军的水营之中。一副要同归于尽的架势,完全恫吓住楚军。

    这般情况,大家都没有见过,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第十五章 血战同安(六)

    火势越来越大,已经快要把天给烧破了。

    杜伏威让人驾驶着攻城船,直接堵在了水营的大门处,这时攻城船在烈火和水流的双重打击下,再也撑不住了,整个船体从中间开始裂开。

    船上的杜伏威也知道事情到了这一地步,他们能做的都做的, 再待在船上,也不过是白白牺牲,于是下令弃船,沿着水路遁逃。

    本以为没能杀入水营,功亏一篑,功败垂成,但其实结果远超乎杜伏威等人的想象。

    楚军来往运输完全靠船只, 所以水营中的船只实在太多了, 从水营大门开始, 大火连着战船,一个接着一个点燃,整个水营之中,成了一片火海。

    而且楚军的水营和陆营相连,中间都没有阻断,所以这火便毫不费力地从水中烧到了岸上。

    很快整个楚军的营寨都陷入火海之中。

    整个楚军营中,四散溃逃,一片混乱,连带着整个战场也已经崩散开。

    楚军大营的混乱引起了雪崩,整个主战场开始混乱起来。

    眼看楚军混乱,位于南门的阚棱趁此良机,立刻从南门杀出,直奔楚军中军。

    阚棱百余骑兵,虽然人不多,但楚军更是没有骑兵能够阻拦。于是阚棱一路冲杀,左突右进,连摧敌锋, 直杀到离着林士弘只有几十步远的地方。

    要不是林士弘的亲兵拼命阻挡, 林士弘差点让阚棱来个“一骑讨”。

    眼看无法击杀林士弘,阚棱就在阵前大声喊道:“林士弘你个软蛋,可敢与我一战!”

    阚棱声如洪钟,偌大的战场上,这叫阵声竟然来回传荡。林士弘看着阚棱耀武扬威的样子,恨得牙痒痒。

    可是阚棱的武勇也震撼住所有人,因此众人畏服,竟无人敢上前对阵。

    林士弘也满是丧气,着实太丢人了。

    幸好此时林士弘的大将廖凌率部从皖口赶来支援,正好遇上了这场大溃败,这才挽救了楚军的命运。

    廖凌是楚军少有的骁将,和唐野、李强、林震、林药师、操天成并为林士弘麾下六位大将军之一,当初在彭蠡泽之战中也是立了大功的。

    廖凌之前屯驻皖口,后来林士弘屡战屡败,所以不得已派兵调廖凌前来支援。

    此时眼看主力大败,廖凌立刻率军阻击阚棱,同时又派部队接应西面、东门两个方向撤退下来的楚军。

    这万余人马,直接将楚军和怀宁城隔绝开来,楚军疯狂向后逃去, 而隋军则撞到了这支强兵身上。

    阚棱眼看楚军有强援到来,知道已经失去了破敌的机会。隋军战了一日,对方则锐气正足,这时候再打下去,就是以短击长了,于是阚棱只得下令撤退。

    而黄维烈、杜伏威等人也只得命部队各守城门,收拾残局。

    这一战虎头蛇尾,就此作罢了。

    可惜了一场了能够让杜伏威、阚棱二人名扬天下的一场大战。若无廖凌这支援兵,林士弘的主力怕是要尽数交代到这里了。

    战后,楚军溃败五里,方才重新扎营。这一仗打的,让林士弘既丢了里子,又丢了面子。不提让阚棱杀到面前,他本人遭遇羞辱,又差点做了俘虏。光是一场大火,让楚军的船只烧毁了三分之二还多,六艘攻城船也全部报销,整个水营,完全损毁。

    至于陆营稍微好些,但也是七成的营帐、五成的粮食、四成的其余物资储备全部在这场大火中化为乌有。

    而且这一战楚军损失不下两万人,剩下的军队,也是混乱一片,军心大损,非得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战斗力。

    仗打到这种程度,已经是没法再打下去了。

    诸将也纷纷劝林士弘退兵,返回豫章。

    但林士弘却是有种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架势,这一次他谁的话也不听,非得攻破怀宁城不可。

    为此他下令留守豫章的大将林震率领三万人马赶来怀宁支援。

    不少人都觉得林士弘有些疯了。

    林士弘的二十万人马,看起来是不少,其实完全是穷兵黩武的产物,而且还是虚的。简单来说,江西七个郡二十四个县,在大业四年一共八万六千户。当然这个数据肯定有瞒报,但总体不会超过十万户。

    即使江西乱的不严重,百姓损失也不多,但也不可能出二十万兵。

    林士弘实际的兵力差不多约为十二三万,加上后来张善安投靠带来的万余人马,还有林士弘后来招降的隋军,以及各种投靠的私兵力量,总数最多不会超过十六万人。

    林士弘此次北上就带了九万人,其弟林药师带着万余人马经略岭南一带,再去掉分守各地的兵马,林震手中的三万人马是楚军最后的三万人马。还多是老弱病残,根本不满员。

    将这三万人调来,那江州七郡不就成个空壳了。

    最后司空王戎好说歹说,才打消了林士弘这番念头,但林士弘仍没有放弃攻打怀宁城的计划。

    不破怀宁,绝不撤退。

    按道理来说,林士弘能从一个小人物成为一代枭雄,是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他不是看不到和隋军死磕的后果。

    但是林士弘作为天子,考虑问题不能只从军事上出发,他必须对全局通盘考虑。

    虽然整个楚国的权利尽在林氏手中,但并不意味着操氏没有反抗之力。说实话当初林士弘能在操师乞死后成为义军领袖,除了他本身实力强大、威望显着,还因为当时义军覆灭在即,操家人怕了,所以将位置让给他。

    但现在他们度过危机,他也成了天子,风光显赫。操家人不考虑当初他临危受命时的艰辛,一心认为是他独吞了当初操氏家族的胜利果实,并希望夺回来。

    整个操家的实力并不弱,六个大将军中,除了他两个弟弟,唐野、李强跟操天成关系很好,尤其是李强,他是操师乞的结拜兄弟,更支持操家。

    林士弘北上淮北,就是希望通过占领江淮,来摊薄操家在楚国内部的实力。若是就这么败了,狼狈地回到豫章,他怕是就要面对操天成的群起而攻之了。

    林士弘不愿接受这个结果,所以他必须得打赢。

第十六章 血战同安(七)

    林士弘正对如何破城犯愁之时,城中突然有人潜出,来到林士弘营中,秘密向林士弘请降。

    投降之人叫周何,乃是城中大户周任的弟弟。

    周何告诉林士弘,因楚军围城日久,城中已经断粮, 百姓易子相食,惨不忍睹。周氏不忍同安百姓再受李遂恩剥削,愿为内应,打开城门,迎大楚天军入城。

    林士弘大喜。

    不仅仅是有人向他投降,更重要的是, 周何讲的城中的情况, 有力地左证了他继续攻城的决定。

    “现在到了相持的关键时候, 比的就是双方的耐力,一旦我军撤退,就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所以我军决不能退,胜利就在眼看,只看诸位的决心。”

    就好像是告诉大家,我说要攻城你们不愿意,现在我说的相信了吧。

    出了周氏这么一个变故,大家再不好反对攻城了。

    毕竟城中都到了这种地步,战果唾手可得,再反对攻击,得罪的就是三军将士了。

    于是林士弘决定重整军队,再次攻城。

    林士弘修整了一个星期,马上又投入到攻城的战斗中。

    很快林士弘便发现,城中的守军的战斗力,较之前差了许多。楚军往常攻到城头, 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而且往往刚一等城,还没有站稳脚跟,便遭遇大片的隋军,被诛杀干净。

    而今日的攻击,楚军竟然三次攻上了怀宁城墙,而且和隋军相持了好久,这才落败,这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

    而且林士弘发现,今日隋军的弓弩,较之前强度弱了许多,这也是楚军多次攻上城墙的一个重要原因。

    林士弘怀疑,城中隋军的箭失应该所剩不多了。

    再结合之前周氏说的怀宁城粮尽之事,林士弘觉得破城之日,就在眼前。

    ······

    楚军又连着攻了几日,虽然隋军的防御弱了不少,但毕竟破船还有三斤铁,因此任凭楚军如何拼命,但始终没能破城。

    这时林士弘又焦急起来。

    之前答应献城的周家始终没有动静,让人产生了怀疑。

    其实林士弘并不信任周家,他也是多经风雨之人, 怎么可能别人一说投降,他就会相信。若林士弘真是这个脑子,也没有今天的势力了。

    林士弘之前一副相信周何的样子,只是想让众人听从他攻城的意见,至于周家是不是真的投降,一点也不重要。不过若是周家真能献城,他也不用在这死磕了,因此对于周家,林士弘还是期待满满的。

    但周家这几日光说不做,老是说献城,可这城在哪里?这让林士弘有些急躁起来,若不是还指望周家,他都想砍了周何。

    周何虽然没有离开楚军军营,但买通了一个守军,能够将城中的消息传递出来。

    这日林士弘实在等不及了,便质问周何,周家什么时候才能攻城?

    周何眼看林士弘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吓得发抖地说道:“李······李遂恩将各家人都编入壮丁,各家的家仆都不例外,而各城都是李遂恩的心腹把守,我们实在找不到机会。天子······天子再等等,一定有机会。”

    林士弘怒不可遏,又无处发泄。

    这时王戎便劝道:“我军攻之愈急,李遂恩守之愈急,军民同心,这城也没法破。不若暂且缓攻,让守军感觉外患已轻,遂自斗于内。

    而且城中粮食短缺,我军正好可围而不攻,用不了多久,守军就会因为缺粮而崩溃。”

    对于王戎的建议,林士弘还是很看重的。

    于是林士弘一面听从王戎的建议,暂时对怀宁城围而不攻,一面催促周家赶紧投降。

    又过了数日,林士弘终于要忍受不住了,准备再次对怀宁城发起攻击,这时周家竟然又派人前来,言已联络好城中富户,将于明日晚上三更,打开北门,放楚军入城。

    周家保证,这次一定是真的。

    至于为什么是北门,乃因这些日子北门战斗最少,所以防守也最是松散。

    林士弘闻之大喜。

    这时王戎担心有诈,便对林士弘劝道:“我等毕竟对周氏不了解,若一旦有诈,被诓入城中,则悔则晚矣。”

    林士弘也不是没有警惕,听得王戎的话,便眼睛一转,让人招来了周何,笑着说道:“令兄明日要迎我进城,我恐令兄身边人手不足,不若周郎且返回城中,助令兄一臂之力。”

    周何听得,一脸为难地说道:“天子明鉴,这隋军把守严备,传递个别信息还行,可若是送个人进去,便着实为难了。”

    林士弘再劝,周何就是死活不愿回城。

    最后周何被逼得急了,只得说道:“天子,这献城之事,虽我周家有心,但也不敢说个十拿九稳,一旦出错,必遭隋军毒手,到时周家就剩在下一人了。在下还得为周家传继香火,怎么能再回城冒险?”

    林士弘眼看周何死活不去,也不再劝说了。

    他本来也没想让周何回去,毕竟留下周何就是为了作个人质,怎么可能放了。

    送走周何,林士弘便对一旁的王戎言道:“今日我劝此人返回城中,便是想试一试此人的身份到底是真是假。若是此人着急返回城中,即使周家请降的消息为真,但咱们也得掂量掂量了。

    不过此人如此推拒,应该是心中无鬼。如果此人是诈降,无论成败,他都难逃一死,当不应如此澹定。

    况且我等虽不认识周何,但见其样貌、谈吐、气度,应该是个大家子弟。这般生来就富贵之人,跟咱们不一样,他们素来顾惜生死,若真的是必死之局,万不会孤身一人前来犯险的。”

    王戎点点头。

    这周何的所有表现,都跟他们认识的大户子弟无二,这一点装是装不出来的。

    林士弘和王戎相信了周何,也算是相信了周家明晚献城之事。

    不过王戎还是建议林士弘,若明日周家真的打开北门,可将攻城之军一分为二,到时候前军入城,后军留在城门处接应前军。即使周家有诈,只要他们控制城门,这一仗他们也输不了。

第十七章 血战同安(八)

    第二日夜,林士弘悄悄调动了两万人马秘密向怀宁城的北门靠近潜伏。

    到了三更时分,忽然听见北门之中,喊杀声大作,城头之上,火光缭乱。接着便是城门打开,吊桥也“砰”的一声落地。

    林士弘眼见周氏如约开门, 便准备亲自入城,

    这时大将廖凌上前劝道:“天子且在城外稍等,容某等先入城去,一探究竟。”

    林士弘便言道:“我若不亲自前往,谁肯向前!”便要当先领兵直入。

    还是王戎劝道:“战阵之上,刀枪无眼,天子万金之躯, 不可随意冒险, 只留在城外, 控制城门,便立于不败之地,何必再入城犯险?”

    其余诸将也纷纷进言,林士弘也不好拂了众人的好意,乃同意此事,又命廖凌为主将,领五千人马为先头部队入城。

    廖凌驱兵,争先入城。

    进得城门内,只见有隋军和人打斗,见到他们入城,立刻逃散开来。

    此时廖凌已全无怀疑,命令全军入城,歼灭城中守军,同时又命人登上城墙,抢占城头处。

    城外的林士弘见到廖凌发回的奏报,也是一喜,急驱后军跟着入城。

    只是楚国君臣尚不知晓, 城头尚潜伏着隋军大股部队。

    原来隋军当日大破楚军之后, 虽然没有趁机击破林士弘,但想来一场大战,也让林士弘元气大伤,楚军再无破城的能力。

    众人皆是欣喜,猜测楚军应该会撤退,这怀宁城的围该是解了。

    然而黄维烈却是并不见喜色。

    若从战术、战果上来看,他以一支偏师,守住了怀宁城,击败了楚军,是件大喜事。可从战略上看,这未必是多让人高兴的事情。

    盖因城中守军不足,一旦楚军撤退,隋军亦没法扩大战果。

    而林士弘今日虽败,实力犹存。一旦林士弘撤回豫章,手中亦剩十多万兵力,再加上地盘广大,隋军真要一郡一郡的攻击,着实费事。

    而且江州诸郡旁边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萧铣。

    不提萧梁可能上前来抢夺战果, 单是两家若联合起来,仗更不好打。

    隋军独大,其余势力联合对抗,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黄维烈希望能将林士弘牵制在怀宁城,等兄长统帅的主力赶到。到时候在怀宁城下击破林士弘的主力,然后挟破敌之威,南下江州诸郡,必然是无往而不胜。

    不过想牵制住林士弘不是一件易事,林士弘败得这么惨,能不逃吗。

    这时李遂恩便建议,使用诈降之计,当初他们就是靠着诈降,使楚军晚攻城好几日。

    但他们诈降林士弘肯定不信,所以李遂恩推荐了城中的周氏。

    周何的的确确是周家家主周任的弟弟,是个真真正正的富家子弟,所以林士弘从周何身上,看不出丝毫破绽。

    不过正如林士弘考虑的,周何的诈降无论成败,都是有死无生。

    而周何之所以愿意做这个死间,乃是黄维烈答应,安排他的儿子周临川为兄长黄维扬的侍从。

    周何愿意用自己一条命换周家的显贵。

    周家其实不是同安北地人,周何的祖父便是南陈镇南将军周迪。后来周迪叛陈,为临川太守骆牙所杀,周家彻底败落,只得逃到江北的怀宁避难。

    周何一心振兴周家,可没有机会,所以周家只是个富户,有再多钱也没有地位。现在机会来了,他又何惜一死。

    不得不说,世家子弟对家族的忠诚,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所以林士弘落入隋军给他下的这个套中,也就不冤了。

    本来黄维烈并没有打算诱楚军入城,只是希望通过献城的名义,多耽搁楚军一段时间。

    可惜到最后林士弘实在是忍不住了,黄维烈没有办法,才行险设计。否则林士弘这只大鱼就要脱钩了。

    此时黄维烈带队潜伏于城头,眼看楚军进城不少,之后还源源不断,而且还向城头而来。

    黄维烈知道再等下去,就要被发现,于是命人竖起旗帜,然后将一块巨铁从城门处投下。这巨铁是黄维烈提前命人打造的,有三四千斤重,快把城中的铁器搜罗遍了。

    这巨铁打造成城门状,下面尖,上面宽。数十人抬到城墙上,上面用两根重木压着放下,使其重重地落到城门处,而下面更是深入土中。

    这时城头又往下投掷了数十罐勐火油和大量焦木,在城门前点起火来。

    大火和巨铁堵塞住城门,将城内、城外的军队隔绝开来。

    这时城外的林士弘大惊失色。

    黄维烈站到城头之上,大声喊道:“林士弘小儿,汝等和周家的诡计,我悉以知之,今日歼尔等一部,也让汝贼知道什么是天威。”

    城头上也大喊:“林士弘妙计无双,偷鸡不成蚀把米!”

    林士弘指着黄维烈,说不出话来,差点被憋死。

    这时一旁的周何大声说道:“城中守军听着,林士弘兵粮不足,已经难以为继。伪楚军心涣散,一旦撤退,从后击之,必能破敌。”

    一旁的林士弘和王戎傻了眼,这周何怎么敢?

    城头的黄维烈也有些吃惊,原计划里,可没有这一条。本来周何还能敷衍林士弘一番,毕竟黄维烈帮着周何遮掩了,并没有暴露周家,所以周何未必会死,可周何喊出这两句话,结局就注定了。

    林士弘没想到周何有这种胆量,连忙命人将他拿下。

    几个人上前拖住周何,然后一刀将他砍死。

    但周何虽死,却死的满足,死的无牵挂。

    周何当然明白,他本可以不死,毕竟黄维烈也说是周家背叛了大隋,只是被他发现了。

    但周何同样明白,活着的周何和死了的周何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小功,后者是大义。只有他死在黄维烈的面前,才能让黄维烈最大程度地记得他的功劳,才能让周家在大隋真的复兴。

    当然周何做到了。

    在场的隋军望着周何,满含敬意,大家承周何这个情。

    恼羞成怒的林士弘下令三军向怀宁城发起攻击,一定要打破城池,以泄他心头之恨。

    今日之事,真乃奇耻大辱。

    但城外汹汹大火,还有铁门挡路,城外的楚军就是插上翅膀,也未必可以入城。所以林士弘只能发泄一通愤怒,然后听着城内的喊杀声无能为力。

第十八章 血战同安(九)

    入城的楚军大约有五六千人,皆为楚国大将廖凌指挥。

    廖凌入城之后,便一马当先地往里冲,可行到城中大道上,路上并不见一人,不仅是隋军,连周家接应之人也无。

    廖凌机敏, 立刻反应过来,隋军再是反应迟缓,也该来阻击了,此应是有诈,连忙高喊道:“退兵!赶紧退兵!”

    可楚军既然入城了,哪里有那么容易退回去。

    廖凌再想后退,便听得四面喊杀声起,接着到处都是火把,彷佛要把天空烤红了一般。

    两侧街道上冲出了无数之兵, 最前面便是一排排的长矛兵,接着是弓弩手,尽向聚在一起的楚军冲来。

    廖凌急退,但众人一窝蜂地涌入,前后摩肩擦踵,哪里退的出去。

    廖凌毕竟也算是楚军中有数之人,知道这个时候,越乱越败得快,若是一心求退,即使不全军覆没,也逃不了多少。城中守军并不多,而他带入城的军队并不少,一旦双方交战起来,他未必会败。

    更兼城外还有天子主力,也不会放任他们被围不管。

    于是廖凌决定不退反进,拿下郡府,给隋军来个中心开花。

    廖凌的想法不能说错, 但他低估了隋军的准备。

    廖凌带着军队向前冲去,突然一阵鼓声响,面前的隋军如潮水一般向两侧散去。

    廖凌有些一愣,接着便是一惊。

    在廖凌的正面,是数十个全身铁甲,手持陌刀的重装步兵。这些人横成两排,并列前后,无比冷漠,又无比可怖。

    廖凌心知这些人的厉害,楚军很难敌,但朝令夕改,亦是兵家大忌,进攻命令已下,根本没法退,更不能轻易更改命令。

    只见大批的士兵冲了上去,撞到了陌刀兵前。可是这群陌刀兵挥舞起巨大的陌刀,手起刀落,便是好几个上前之人,被噼成两截, 内脏散满一地。

    抬起, 落下, 抬起,再落下······人体在他们面前彷佛是泥土一般,几乎毫无阻挡,便是陨落。

    在场的楚军士兵都惊住了,哪还有人敢上前。

    就在这时,楚军身后又是一阵骚乱。

    原来阚棱带着骑兵从后杀来,直冲楚军后军。

    廖凌是个有能力的将领,但离着真正的名将还差得远。至于楚军,虽然打遍江州七郡无敌手,但真正的战力较之北方精锐,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历史上杜伏威主力渡江之后,王雄诞所部如摧枯拉朽一般横扫江东,无人可挡,就是明证。

    这是南北战力差距最大的时代。

    所以在隋军前后夹击,且场面极度恐怖的条件下,这数千楚军完全崩溃了。

    众人根本没有战意,只得四散逃命。

    廖凌眼看约束不得三军,也只得趁机突围。

    廖凌带着残部,只往各处犄角旮旯的偏僻小巷穿,可他们根本不识路,越逃越乱,人越分散,最后多为隋军所歼灭。

    廖凌逃了一阵,还算幸运,竟让他一直转道城北门处。

    但北门的情况让廖凌傻了眼,此时城门有铁门挡着,还有大火,廖凌根本逃不出去。只得准备逃往别处,再寻机会出城。

    就在这时,城门处一直跟隋军搏斗的一员楚军士兵高喊道:“廖将军要弃我们而去吗?”

    廖凌还没有说话,一旁的隋军反应过来,立刻高喊道:“这里有楚军将领!”

    廖凌大惊,什么也顾不得了,就要逃命。

    这时阚棱赶到,提着陌刀就追了上前。

    廖凌拔马便逃,就在此时,忽然从城墙上落下一根梁木,正好打到了廖凌的战马后胯上。战马吃痛,“扑通”倒地,廖凌也被崩起又落下的梁木压到了腿。

    廖凌顾不得疼痛,只得奋力用手推开那木梁。

    就在这时,阚棱追上,也不答话,照着廖凌的脑袋便砍去。廖凌回头去看,只见一道寒光,然后那斗大的脑袋,便飞了出去,好一会才落地。

    有亲兵上前捡了廖凌的脑袋,阚棱便对着一群楚军俘虏高声问道:“此乃何人?”

    这时众人忙答道:“这是右军大将军廖将军,我等今日就是跟着他入城的。”

    阚棱知道这是楚军主将,便让人提着廖凌的脑袋去见黄维烈。

    黄维烈正在城头,见到廖凌脑袋,心中大喜,便对着城墙下高呼道:“林士弘小贼,你家主将廖凌已被我斩杀,还不速速投降。”

    说完黄维烈便让人将廖凌的脑袋让了下去。

    林士弘正指挥人扑火攻城,听到黄维烈的话大为吃惊。

    这时有人提着一个脑袋过来,林士弘定睛一看,虽然此脑袋被摔了一个脑浆迸裂,可模样依稀可见,不是廖凌还是谁。

    林士弘大叫一声,心如刀绞,众人也面面相觑,不敢说话。

    林士弘麾下六员大将军,林震、林药师是他弟弟,操天成是操师乞的堂弟,三人皆是亲族出身,只有唐野、李强、廖凌三人才是真正凭能力脱颖而出的。这三人之中,唐野最足智多谋,李强擅长守御,而廖凌则最是勇勐忠诚。在三人之中,唐野、李强皆跟操氏关系亲密,唯有廖凌是最直接、最坚定的支持林士弘的人。当初彭蠡泽之战,廖凌身先士卒,冒着箭雨,乘一艘小船,冲入隋军旗舰之上,斩杀了隋军主帅刘子翊,功居第一。今日廖凌身死,林士弘折一臂。

    林士弘如暴怒的狮子一般,立刻下令,勐攻城池,为廖凌复仇,但是却为一旁的王戎所阻。

    “天子,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今日已败,无可挽回,再打下去,也没有结果,不若撤退。”

    林士弘厉声说道:“那入城的军马怎么办?”

    王戎不说话,意思却很明显。

    连主将廖凌都死了,这入城的兵马,怕是也多半折损,他们就是打破了怀宁城,怕是也救不出多少了。

    林士弘又看看周围诸将,想从众人那里获得一些支持。可诸将也皆是低头不说话,但其中的意思却很是明显。

    林士弘陷入了绝望。

    众人已经失去了得胜的期望了,没人相信会胜利,这是军心、人心丧尽的结果啊。

    林士弘不知道他面前的城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啊,所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一支守军,他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进去!

第十九章 血战同安(十)

    楚军偷袭怀宁城北城门一战,入城的五千多人马全军覆没,还搭上了一员上将,这一次楚军是彻底的大败亏输。

    战后林士弘回到军中,抱着廖凌的脑袋,忍不住大哭起来。

    整个军中,也是士气低迷, 人心动荡,一片哀声。

    仗打到这种地步,楚军上上下下实在是撑不住了,再继续打下去,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军中将领都知道林士弘心情不佳,想去劝他退兵,可谁也不敢去触这个霉头。于是众人商议一番, 便找到王戎, 请求他劝谏林士弘退兵。

    众人的心思王戎看得比谁都清楚, 面对这番请求,王戎也是为难。他当然知道现在该退兵了,楚军的潜力在怀宁城下已经被磨灭了。同时他也明白,若现在退兵,北上淮北,据东南以自守的战略将完全破产,到时候他们在豫章,充其量还是一个草头王。

    而且林士弘败得这么惨,回到豫章,操天成会善罢甘休吗?

    可这群当兵的管不了这么多,众人只知道仗打不下去了,因此苦苦哀求,就差跪在王戎面前磕头了。

    王戎很清楚,这群人都是武夫,性格粗野,现在是来求他,并不是怕他。他真若是置之不理, 或许下一次这群人就是提着刀来找他了。

    于是王戎只得去见林士弘, 劝林士弘返回豫章。

    王戎刚说完,林士弘就瞪着两眼看他,彷佛不认识一般。

    “伯冲(王戎字),朕以为你一直和朕是心意相通的,能明白朕的苦心,怎知今时今日,怎么连你也不愿帮朕了?”

    王戎看着头铁的林士弘,只得说道:“天子,非戎想退兵,可今日军心已乱,不少将领三五成群的串联,希望天子退兵。若是再打下去,臣只恐军中生变啊。”

    林士弘一震,却是说不出话。

    过了一会,林士弘才问道:“那怀宁城怎么办?朕若就此返回,不正好给了操天成他们发难的借口?”

    王戎只得说道:“情况未必会这么遭,天子毕竟是君,而操天成毕竟是臣子,军中大部分老臣还是站在天子这里的。”

    林士弘露出一丝讥笑。

    “从前是这样,可朕若是就这么回去, 那就不一定了。”

    林士弘和操师乞是老乡,俱是乡中富户。当初二人起事,追随者便是二人的乡党,现在这群人俱成了军中领袖,国中高官。

    操师乞虽死,但在楚国内部遗留的影响力并不亚于林士弘。

    操天成也算有能力之人,颇得文武百官的拥戴,若林士弘失势,这群本就有些摇摆不定之人定然会倒向操天成。

    林士弘还想打,他不想退兵。

    不过很快王戎预计的局面便出现了,各军将领联袂请求林士弘撤兵。

    林士弘也不可能一个人压制所有人,而且王戎不停地劝他,也动摇了林士弘的心思。到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林士弘便和众人约定,若贸然撤退,于战不利,只恐隋军尾追击之,诸将可于今夜打点装备,做足撤退之准备,明日再战一日,迷惑隋军,到了夜里,三军尽撤。

    诸将觉得林士弘的办法不错,不过再待一日,也不会有什么事,便也同意了。

    林士弘其实还想赌一把,便准备将这一战的胜负压在明日之上。

    当然军中也不是没有人看出林士弘的用意,比如亲近操天成的大将李强。但李强对此却不以为然,打了这么多日皆不胜,真以为赌上明天就能赢。况且你林士弘要拼命,也只能用自己的亲信,他可没有那个兴趣。

    到了第二日,楚军再次列阵。果然如李强所料的一般,林士弘将嫡系部队尽至于前军,以为攻击主力。

    林士弘部的士气还不错,至于其余各部,则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只等着走个过场,敷衍了事,然后便撤退。

    卯时过半,林士弘下令楚军向怀宁城发起攻击。

    其实林士弘的嫡系也打着浑水摸鱼的心思,毕竟没有人愿意在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上浪费自己的生命。

    但这一次的攻击却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楚军攻到城下,城头竟然没有什么弓箭,众人有些不解,隋军弓弩强大,今日难道没有弓弩了。

    林士弘在后也发现了蹊跷,忙令人上前打探情况。

    这时一个小兵冒险靠近城门。这时他试探着去推这座折损了无数军队的城门,却突然发现,城门竟然有个逢。

    这个小兵一愣,心中一个心思上来,吓了他自己一跳。

    然后此人便用力去推动城门,竟然让他推开一个可通人行的缝。这人也是胆大,他竟然从缝里挤了进去。

    进得城内,因不见太阳,城门内黑漆漆的,关键还没有人。

    这时这个小兵真的惊呆了,他连忙从那个缝里出去,然后放声大喊道:“城门是开着的,城中无人。”

    这时不少人听到他的喊叫赶了过来,这个小兵手忙脚乱地跟他们比划着什么。

    眼看众人不信,他竟拉着众人跟他一起去推城门。

    众人上前,合力推开一扇城门。

    太阳光照进了城门洞子里,这城门处果然没有人。

    大家高兴地往前冲,还有人往城墙上跑去。

    此时在军后的林士弘也发现了前面的骚乱,但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以为又遭遇隋军埋伏,满是焦急,让人去探询。

    过了一会,前军将领张尽忱亲自上前回报:“城······城门破了。”

    “啊!”

    众人也是惊住了。

    张尽忱好一番解释,众人才弄清事情的原委。

    看这架势,隋军好像弃城而去了一般。

    但无论是林士弘还是王戎,都不敢放松警惕,他们在隋军手中吃了太多亏了。

    于是林士弘没有贸然命令军队入城,而是命张尽忱派出部分军队,打听清楚隋军的动向,再来回报。

    过了好一会,斥候来报,隋军似乎是放弃了所有的外城墙,已经全部退入内城之中。

    这年头的城池,有一层城墙就不错了。可怀宁城是个大城,在淮南都数得着,更兼淮南自古富庶,所以怀宁城有两道城墙,外城之中,还有个内城。

    林士弘和王戎听到回报,有些懵了。

第二十章 血战同安(十一)

    面对隋军不战而退,楚军顺利破城这个结果,林士弘和王戎一时之间,满是狐疑。

    隋军前几日刚得了一场大胜,士气正旺,今日如何就选择不战而逃了。若是如此,隋军跟他们打了这一个多月又是为了什么。

    这时王戎乃言道:“李遂恩能舍弃外城, 若李遂恩不是得了失心疯,那说明有比怀宁外城更重要的东西。”

    林士弘觉得王戎说得有道理,可是任凭他怎么想,也猜不出隋军的意图。

    出现当前的情况,怕是整个军事史上都没有的。

    这时王戎又问道:“天子,我等是否还要按计划撤退?”

    林士弘有些犹豫,又有些兴奋。

    “伯冲,我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林士弘看着怀宁城道:“咱们之前的目的就是取城,不管李遂恩有什么心事,这怀宁城只要落到咱们手中,我等便得偿所愿了。”

    而且若占领怀宁城,进取淮南的战略也能继续实行,这意味着林士弘的策略将不会破产。

    王戎听了犹豫了一番,这才又说道:“李遂恩莫不是不想我军撤退,所以才故意放弃外城,引我军入城。”

    “那又如何?”

    “这说明李遂恩在等援兵,臣······臣猜测他是想将咱们全部留下。”

    林士弘听到王戎的话,脸色竟然没有丝毫的变化,这说明林士弘之前可能也想到了这一点。但既然如此,林士弘还是一意孤行,就有些意味深长了。

    “万事没有周全!”

    林士弘眺望怀宁城,一字一句地说道:“拿下怀宁城,夺取淮南,咱们才有得胜的机会;若是就此退回豫章,终逃不掉覆亡的命运。

    若李遂恩真如伯冲所言,那就看到底是咱们进军快,还是李遂恩等的援兵快了。”

    林士弘相信, 只要他拿下怀宁城,数万兵马屯驻怀宁城,即使李遂恩的援军再多,也未必能讨得便宜。

    王戎听了,微微皱起了眉头。

    “天子,这太冒险了。”

    林士弘却是有些兴奋又有些激动地说得:“伯冲,你知道淮南八郡,有多少人口吗?整整三十多万户(大业四年数据),比整个江南十八个郡还要多。你说我们该不该赌?”

    王戎听到这话,就知道他劝不了林士弘了。

    于是林士弘下令各部分别从四面进入怀宁城中,接管城池,然后准备攻打内城。

    诸将虽然正准备撤退,但有了便宜,如何能不占。

    之前劝林士弘退兵的是这群人,现在捡便宜最欢畅的,还是这群人,真真是有意识。

    楚军入城之后,没有遇到丝毫的抵抗。

    隋军将外城的全部物资,或是搬到内城,或是毁弃, 只留下一群百姓,还有战后的满目疮痍。

    林士弘从南门入城,登上南门城墙。望着远处的郡府,他有些不敢相信,之前可望而不可即的怀宁城,就这么落到他的手中。

    林士弘自是忽略了他现在只得了半个怀宁城。

    不少楚军将领这些日子憋得一股火,入城之后,甚至想着屠城劫掠。

    连林士弘都有这个打算。

    这一仗打的太憋屈,士气大降,非得用怀宁城的鲜血和财富才能激励三军将士的斗志和勇气。

    幸好王戎知道厉害,劝得了林士弘。

    现在隋军还在内城之中,随时可以出击。一旦各部因为劫掠失去组织,很可能为隋军所趁,得不偿失。

    林士弘同意了王戎的建议,但为了激励士气,仍是下令,攻破内城之后,允诸将士劫掠三天。

    当然现在小规模的掳掠,他也不管。

    林士弘意气风发地入了城,准备着对内城发起致命攻击。

    而在内城的李遂恩看着黄维烈,心中着实忐忑,也不知道这一次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

    怎么就鬼迷心窍了。

    当日隋军大破入城楚军,歼敌数千,大获全胜。

    可战后的黄维烈仍不见喜色。

    这仗打得越顺利,意味着楚军退得越快。今日战后,就真的留不住林士弘了。

    黄维烈得到消息,兄长已经赶回了江都,正在整顿军队,用不了多久,就能顺江而下,支援怀宁。

    所以黄维烈仍是希望,能够将楚军留在怀宁,等兄长到来。

    但楚军也不是傻子,更不是疯子,不会因为隋军希望他们留下来便留下来。

    黄维烈思虑再三,最后跟众人商议道:“不若我军退出外城,让给林士弘。只要林士弘还有心淮南,必然不肯再退。”

    听到黄维烈这个想法,众人都觉得黄维烈是疯了。

    你这是守城,怎么打赢了反而让出去。而且放弃外城,独守内城,虽然守御的地方小了,但也是给了敌军一个稳定的后勤基地,一不小心,就可能满盘皆输。

    而且困守内城,一旦落败,他们连突围都没有办法。

    大家皆不敢同意。

    最后还是黄维烈劝道:“我军兵精粮足,更兼士气高涨,退守内城,短时间内敌军是很难攻下的。而且兄长马上就要到了,到时候南来之兵有十多万,诸位再想立得大功,怕是没那么容易。”

    黄维烈知道必须搞定杜伏威,又说道:“伏威兄长,大兄在长江南北分设两军,并攻江西,从江东出击,要比淮南近的多。父亲本来是想为兄长单独设一军的,可是以兄长的资历,着实不够这一军总管的位置,这才让我代领,但我尚年幼,不通军略,有些事情也拿不定主意,到底这仗打还是不打,还得是兄长说了算。”

    黄维烈这时**裸地以利诱之。

    杜伏威也清楚,虽然他是黄明远的义子,但从未在黄明远身边待过,没什么感情,一个义子的名头,在以后未必管用。

    再说他很年轻,肯定比不过黄明远身边的那些老资格,所以他的未来也是跟着黄维扬兄弟混的。黄维烈今日计划,是将灭林士弘的大功留给黄维扬,他今日若是不同意,得罪的是黄维扬兄弟二人,得不偿失啊。

    考虑到这一点,杜伏威便下定了主意。

    “咱们就听二郎君的,林士弘此贼,着实是个祸害,老话说‘除恶务尽’,非得将他留在怀宁不可。”

第二十一章 请将不如激将

    四月二十八日,黄维扬率军到达了秋浦县(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

    得到弟弟送的信,黄维扬又是震惊,又是感动。黄维烈将林士弘的主力部队牢牢地牵制在怀宁城,将会使得自己平定江州诸郡减少无数麻烦。

    打虎亲兄弟,莫是如此啊!

    眼看林士弘勐攻怀宁不止,随军参赞军事的陈克敌便建议黄维扬道:“今若破林士弘, 主要在阻其归路。而要阻其归路,首在皖口,次在望江。”

    说着,陈克敌便指向地图。

    “林士弘从豫章北上,走的就是赣江、长江、皖水,而一应物资, 都是从豫章发出, 然后沿着水道, 经过长江上的杨叶洲(今江西省彭泽县东北)、皖口二地到达怀宁城外。我军若是能占领皖口,然后军塞皖水,则将断掉伪楚的补给线,逼其后退。而且伪楚若是撤退,亦没法再进入长江。”

    然后陈克敌又指向地图上的望江县。

    “水路不得行,林士弘若是撤退,只能走陆路。可怀宁西面是大别山脉,东面是长江,他只能往南经望江县返回江西。

    而望江县被雷池、长江所包围,交通不变,向南就一条道路,一旦我军在此堵住林士弘,两面夹击,林士弘就只能引颈受戮了。”

    “开复(陈克敌字)所言极是!”

    陈克敌是陈远的儿子,也是黄明远的大女婿,是黄明远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

    这孩子从小不拘泥于寻常经书,素来喜欢文史知识、奇谈怪论, 小小年纪, 却是博采众长。

    黄明远知道这是个有本事的,所以特意放在儿子身边,以为臂助。

    黄维扬身边有苏烈、段志玄、李文相、程名振这些能征善战的将领,也有刘仁轨、长孙无忌、崔仁师这样的谋士和内政人才,就缺一个能运筹帷幄之人。

    而陈克敌的出现,完美地弥补了其中的缺失。

    二人定计之后,便是怎么取皖口和望江县了。

    皖口是楚军重地,林士弘也知道其重要性,留下了大量军队驻守。至于望江县城虽然不算重地,但江对面便是柳叶洲,一旦不能速攻,势必会引得对面楚军的增援。

    两仗都要胜得干净利落,否则容易打成夹生饭。

    陈克敌便建议,各令左右卫率营分取两地,之后只要坚守一段时间,水师部队便能赶来增援。

    至于怀宁城,则不必前去支援,只等陈棱所部赶到即可。

    黄维扬是有十几万人马,但现在比较分散, 必须得将棋子一一落下, 才能形成合围之势。

    说到底,黄维扬缺时间。

    黄维扬有些犹豫,陈克敌的布置绝对没有问题,但关键点是,如此布置,他们这里倒是好打了,却将所有的压力都放在了黄维烈的身上。

    黄维烈既要吸引楚军,又有守住怀宁,太软不行,太硬也不行,犹如在刀尖上跳舞,着实为难。

    “大郎君,若想最小的代价收复江州诸郡,非得如此不可。

    再说杜伏威所部,虽然已经降我,但毕竟时间太短,跟真正的官军还有很大区别。杜伏威拥众数万,不利于江南安定,非得这一仗后,涅槃重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大隋官军。

    至于二郎君,乃是大将之才,区区一个林士弘抵不住二郎君。”

    陈克敌这话说得,就有点主观了,要是杜伏威和黄维烈做不到呢?

    不过黄维扬素来是个弟控,当然觉得弟弟什么都是好的了。

    “那就这样吧,不过还是要告诉维烈,怀宁城能守则守,若是不能守,就尽快突围。区区一个同安郡,给林士弘就是了。”

    “诺!”

    这时黄维扬又言道:“苏烈和程名振二人,让谁去皖口,谁去望江?”

    两个地方都很重要,也都可能有大仗,马虎不得。

    而苏烈和程名振,能力绝对没问题,最为欠缺的就是经验。这是二人第一次单独领兵,而二人之前的经历还是差上许多。

    不要小看经验二字,这是能救命的东西,马谡街亭被围,前期固然有策略失败的责任,而真正导致其兵败的,是兵败之后,手足无措,弃军而逃。马谡能力不缺,否则也做不到那个位置。但就是缺乏独立领兵的经验,第一次就遇到大溃败的场面,所以才处置失当,导致局面最终不可收拾。

    陈克敌听到黄维扬的话,便言道:“大郎君,请将不如激将。二人自分领左右卫率营后,便有些别苗头的意思,倒不如让二人比试上一场,也算对二人的一个促进。”

    黄维扬点点头。

    黄维扬让人叫来苏烈和程名振二人,便对二人说道:“今林士弘攻打怀宁城,二郎那边危急,我有意遣一军攻打皖口,取林士弘的后勤基地,断伪楚之归路,你们二人,谁愿走这一趟。”

    苏烈听得,赶紧说道:“末将愿往!”

    程名振也不甘示弱,跟着说道:“末将也愿往!”

    黄维扬听得,便言道:“你二人都愿去,可皖口却是只有一个。”

    苏烈便言道:“末将五日之内必破皖口。”

    程名振也言道:“末将亦可五日破贼。”

    这时陈克敌言道:“苏将军常在江南,熟悉江南环境。这一战攻击皖口,务求速破贼军,还是由苏将军去吧,以求稳妥。”

    程名振厉色道:“陈开复如何轻我?”

    这时陈克敌接着说道:“若取皖口,又恐皖口难下,到时候陷入相持,而贼军来援,结果难料。不若另遣一军,南取望江,以阻伪楚援军北上之路。”

    这时程名振听得眼前一亮,本以为机会让苏烈抢走了,没想到老天卷顾,又来一个机会。

    “末将愿去望江。”

    黄维扬微微皱眉说道:“义兄,你初来南方,军队将领或许还没有认全,贸然出战,恐怕有失。”

    程名振高声说道:“世子放心,我亦愿立下军令状,五日之内,同样破望江,否则愿军法从事。”

    黄维扬正色说道:“从秋浦到望江,二百余里水路,你行军也需要数日时间。”

    程名振厉声道:“不破望江,提头来见。”

    “好!”

    “义兄真豪气也。既然义兄愿南下望江,我便予义兄十日之期,以破望江。”

第二十二章 智取皖口(上)

    皖口,始建于东汉末年,乃是长江边上一座重要的军事基地,只要是南北隔江对峙时期,这里就是南北双方的必争之地。譬如三国的魏、吴,譬如南北朝的南梁、北齐,以及后世的后梁、南吴, 北宋、南唐,几乎都在这里爆发过无数的激战。

    苏烈从秋浦一路行军,赶到了皖口江对面南陵县(今安徽省安庆市长江对岸)。他此时手上只有五千余人,陈克敌因为有别的安排,分别从左右卫率营中各留下了一营。

    这五千人倒是不少,但打皖口,还略有不足。

    对面的皖口兵力倒不多,只有三千余人, 不过这些军队一半屯驻于皖口城之中, 一半屯于码头。皖口是个军事重镇,城高池深,不易攻打。而且码头之上还有楚军大批物资以及两千多力夫,以及一百多艘船只,一旦双方交战,都是阻碍。

    所以苏烈想快速拿下皖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而且楚军在皖口分驻,两军互为掎角之势,但双方又互不影响,即使拿下一地,另一地的楚军也会选择就地坚守,等待救援。

    一旦楚军退入皖口城中,五日之内,是绝不可能破城的。

    苏烈思虑良久, 最后决定先攻打码头,然后再诱敌深入,避免在皖口城中激战。

    苏烈让人在皖口周边探察一圈,然后便从南边的南陵县找了一个大户陈氏,并让他们假装向楚军投降,而使隋军扮作陈氏的家丁,运送船队前往皖口。

    陈家是个粮商,在宣城郡也算个势力不小的豪强。

    对于这个堪称过分的要求,陈家当然不敢不依从。毕竟陈家再强,但官是官,民是民,民不能与官斗。在苏烈面前,陈家什么都不是。

    而且江南的家族,在大隋灭陈之后,其子弟多没有入仕的机会,三十年来,多少世家大族因此而落寞,一蹶不振。陈家这种小家族,本就没有什么上升的渠道,所以苏烈找上他们,是挑战也是机会, 就如同安的周氏一般, 毕竟陈家也想借着这个机会,攀上大隋这艘大船。

    于是对于苏烈的要求, 陈家一概照办。

    隋军便征调了陈家二十余艘战船,除了前面几艘有粮食,后面尽装满了隋军,便往皖口而去。

    这一次陈家也是豁出去了。

    领头的是陈家的大郎君陈益,其多走长江两岸,还去过皖口,甚至识得驻扎皖口的楚军将领尹观。

    楚军北上,企图投奔楚军的大家族也并不少。

    陈家做的是江上运输生意,靠的是扬子大江,虽然一直在大隋治下,但跟占据长江九江段的楚军关系并不差。实际上若没有楚军照拂,他们这生意也做不成。

    所以陈家送了二十船的粮食,楚军并不怀疑。

    陈益以劳军的名义到了皖口,见到了尹观。

    尹观对于陈益亲自到来很吃惊,亦很热情。他很清楚陈家在长江两岸的实力,之前他也多次招揽过陈益,只是陈益总是不给个正面回应。

    “陈兄,你这大船小船的,闹得是哪一出?”

    这时陈益便上前行了一礼说道:“尹将军,陈益是没办法了,所以想向大楚求个活路。”

    于是陈益便告诉尹观,其父得罪了大隋的宣城郡太守,所以宣城郡故意勒索陈家出粮米二十万石以支援战事。

    长江因为战事封锁,陈家的粮食生意也受到影响,就是砸锅卖铁,也拿不出这笔粮食。所以陈益没了办法,便想来投奔大楚,帮着大楚拿下南池县,也做个开国功臣。

    对于陈益的话,尹观是相信的,因为他们在豫章时也常这么做,俗称“宰肥羊”。

    这时尹观一阵得意,你陈益也有今天。

    尹观引着陈益入自己的官衙,也就是在码头上修建的一座小院,要设宴款待对方,而令副将去收下这二十船的粮食。

    这二十船粮食,约有五千石。现在因为战事,江西的粮食一直居高不下,斗米快破百钱,五千石米就是五百万钱,又发笔大财。

    陈益带着几个扈从进了官衙,陈益带来的管家陈泰便和尹观的副将吴便在码头上交接物资。

    尹观控制着码头,管着大批的粮食、物资进出,常做些倒卖军资的事情,而陈家也是他重要的买家,因此双方熟络的很。

    底下人干着活,陈泰和吴成有的没的聊着天。

    这时负责带队的李文相带着同船的十几个士兵悄悄地从船舱里出来,提着兵器,偷偷上岸。

    码头上楚军并不多,有两队巡逻的官兵,还有几个固定的哨塔。

    此时第一艘船还没有装卸完。

    李文相也未着甲,提着两柄横刀,直扑两侧的巡逻官兵。这些人都拿着横刀、斧头的,两侧巡逻的官兵还没有反应过来,便被这群人冲翻、砍倒。

    李文相提刀在前,一刀一个,砍翻两个巡逻头目,其余众人,如狼虎一般,杀入人群。

    一个放哨的想鸣金示警,直接被李文相一刀掷去,插中胸口倒地。

    隋军尽是精锐,配合默契,远不是楚军可比的。

    而码头上的那些力役,似乎很有经验,见到隋军不跑、不叫,直接抱头乞降。

    与陈泰说话的吴成听得嘈杂声,还以为是有人闹事,便转身去看究竟,这时原本和他笑语晏晏的陈泰突然从怀中抽出一把匕首刺入吴成的侧腹。

    陈泰虽只是个管家,但陈家这种生意,黑白两道通吃,半是商人,半是水匪,他的手段自然也狠辣,胆色更是不亚于普通盗匪。

    吴成突遭一击,大吃一惊,捂住伤口转过身去,正好看到陈泰狰狞的面容。

    对面陈泰却是毫不留情,抽出匕首来,顺势一脚将对方踹下江去。

    没了吴成,码头上的楚军虽然人数不少,但却失去了指挥,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局面。

    李文相带着人一路勐冲,很快拿下整个码头。

    这时李文相又让带来的二十艘战船,掉头转向江口,堵截住楚军船只通行的道路。

    楚军虽然船多,但这一百多艘船都是运输船,有战力的没几艘,因此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楚军将他们的武装完全解除。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