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十三章 关中动荡(上)

    谋反桉虽大,但并未影响到河北的稳定,因为所有人都清楚,无论是关陇降臣,山东世家,还是大隋遗老,都不是新朝政治舞台的必需品。只要丰州一脉不乱,其他人都是配角,翻不了天。

    不过,此事的后遗症还是有所凸显,至少在关中地区,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生乱。

    之前隋军入关中,包括窦抗、李幼良等多人先后投降。事后安置的时候,文官还好处理,但带兵的武将,就不好安排了。

    这些人若是划入野战军,则影响战力和军队的稳定性;若是划入地方军,则相当于又给这些人掌控地方权利的机会。于是后来黄明远命关中各卫补充了一部分,地方郡县抽调一部分,又清理了一部分老弱病残,剩下的降兵和附兵,约有近四万人,被黄明远设为十八军,作为辅助部队,直受长安行台指挥。

    十八军之中,窦轨、李幼良、丙粲、杨屯四人分别为副总管,长孙安业、窦袭、元律、翟长孙、梁胡郎、午士政、独孤大义、窦诞、吕绍宗、王长谐、史万宝、贺娄善积、杨及、张佑十四人俱为中郎将。

    四万人分成十八军,每军多则两三千,少则千余人。

    这也是黄明远故意安排的,使各人互不统属,互相制衡。否则这四万多降兵交到谁手里,都不安全。

    此时这十八军中,丙粲部屯于安定郡,长孙安业、翟长孙、独孤大义、窦诞、史万宝五部在天水郡和汉阳,其余诸军,皆驻扎在关中。

    窦抗叛乱的消息,黄明辽比旁人知道的早的多,不过兄长却严令他不得动。整个关中,除了陈仓、潼关不能丢,连长安也是可以放弃的。

    窦抗被杀一事,既是挑战,又是机会。

    一个测试关陇势力忠诚度的机会,一个测试无数关中降将和军队是否可用的机会。

    ······

    窦抗叛乱被杀之事传到长安之后,黄明辽便立刻见了在行台担任户部郎中的窦德明。

    窦德明听到此事后都吓傻了。

    黄明辽却并没有对其问罪,而是好言抚慰,更言“窦抗之罪,乃一家之罪,与窦氏无关”,而且还让窦德明前往蓝田,去劝阻驻扎在那里的窦袭。

    黄明辽这一番举动,着实感动了窦德明,直让窦德明激动地流涕叩首。

    黄明辽当然不是真的完全信任窦德明,之所以下这番功夫,乃是觉得窦德明聪明而机敏,又出身大族,与其余关陇家族有盘根错节的关系,是个可破局之人。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朝代,治理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少了当地人的支持。大隋没法完全信任关中人,也没法获得对方的信任,倒是可以推出几个“千金马骨”式的人物,以点带面。

    窦德明其实也并不是完全对大隋忠心,他们这种世家子弟,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为了家族利益而生、而死,很难完全忠于一个君主。

    窦德明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支持投降大隋,既是因为他认为天下必为黄明远所得,如此做是为了保全家族;同时也是为了争夺家族内部的权力。

    窦德明看得很清楚,时代不一样了,窦抗他们所追求的,都是老黄历了,不顶用。大势已定,再守着那些旧见,乃是逆天而行。现在非得不遗余力地往上爬,在卫公这里扎下根,窦家才有再起的机会。

    出了行台府,窦德明就直奔蓝田县。他很清楚,窦轨和窦诞不指望了,窦抗谋反身死的消息传出,二人必然是会反的,谁也拦不住。他就怕窦袭也跟着一起反了,那窦家就完全陷入灭顶之灾了。

    自当初窦家投降之后,窦家军被一分为三,分别在蓝田、冀城、新平三地驻扎。一在北、一在西、一在东,相互离得很远。

    窦袭作为中郎将屯蓝田,算是一处要职。

    诸窦其实已经分裂,窦袭因为和窦德明一起先降,触怒了窦抗,也几乎跟窦抗决裂,只是大家毕竟姓窦,抱在一起好取暖,尚没有撕破脸。

    见到窦袭,窦德明便将他从黄明辽那里得到的消息告知了对方。

    窦袭也吓了一跳,毕竟窦抗是窦家的头面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窦氏,也关乎着窦氏的安危。

    窦德明也单刀直入,直接问道:“十叔祖明鉴,因五叔祖之死,八叔祖和十六叔必然起兵,十叔祖将何去何从?”

    窦袭有些为难,难道自己要跟着一起造反。

    窦袭不想起兵,这一年来,他在蓝田,离得长安近,已经充分看出了隋军的强大。整个窦家,拉不出一万军队,还各自分散,能有什么用。至于让各家群起响应,更不现实,蛇无头不行,窦抗一死,说将各家联合起来,就是一句空话。

    再说大家都不傻,凭什么跟着窦家折腾。

    窦袭犹豫半天,这才言道:“德明,你我均姓窦,在外人眼中,和窦抗皆是一提的。时至今日,我若不反,不等着身死吗?”

    窦德明笑道:“十叔祖,窦家不是一个窦家,难道天下姓窦的,都得跟着窦抗他们一起去死?恕我之见,窦抗他们心中也没有窦家了,否则如何敢不顾窦家安危,擅做造反之事?窦抗之事,是他自取死路,与十叔祖何干?今尚书令命我前来,其心意难道不能明吗?”

    “可窦家?”

    “十叔祖若反,窦家才是真的要灭亡了,叔祖难道认为一个窦家,可以抵抗的了大隋?”

    “可若是李渊重回关中呢?”

    窦德明彷佛听到最好笑的笑话,大笑起来。

    “叔祖,当初李渊在整个关陇是支持下,尚不能敌得过大隋。现狼狈退到巴蜀,凭一隅之地,就能打得过大隋?”

    眼看窦袭不说话,窦德明握着对方的手道:“宗族如大树,强干而枝繁叶茂。若其中有几支树杈若是枯萎、腐烂了,更是要及时清除,否则危及的便是大树的生存。

    尚书令有言,今叔祖若忠于大隋,叔祖可拜副总管,加行台侍郎衔,窦家也不会遭遇清洗。

    今关中乱象即生,不知有多少世家大族要毁于此次祸乱。而窦家是毁灭还是更上一层楼,就看叔祖的选择。”

第八十四章 关中动荡(下)

    果然,窦抗被杀的消息传来之后,位于新平的窦轨便果断地反了,除此之外,还有屯于冀城的窦诞,一同竖起了反旗。

    窦诞是窦抗的儿子,从血缘关系上来说,他不反也是死。而窦轨是窦家敌视黄明远的一派,本就不愿意降隋,并对此事耿耿于怀。此时窦抗的惨死,更激起了他对黄明远的怨恨。

    面对大难来袭,二人果断选择了造反,以求抢得先机。即使家族之中有人反对,亦无法阻止二人的决绝。

    窦轨更是扬言道:“关中、山东世仇,非得杀尽一方方休。”

    其实自窦抗前往信都之后,窦氏家族已经完全分裂,一部分跟随窦威去了巴蜀;一部分以窦抗为首,虽然投降,但仍是不情不愿,不抵抗亦不合作;而还有一部分,则是以窦德明为首,认为应该积极为卫公效命,振兴窦家。

    只是窦轨、窦诞二人都有兵权,再加上窦抗之事,倒像是完全把窦家拖上了战车,即使不愿意的人也下不来车。

    不少人担忧隋军强大,但窦抗却是自信满满的样子。他扬言整个关中关陇世家手中,能拉出十多万军队,只要一起竖起反旗,烽火四起,隋军疲于奔命,必然不敌。

    为此,窦轨还让人在关中四处传播“黄明远欲诛尽关陇世家”的谣言。而窦诞在扯起旗帜后,亦喊出了“驱除东獠,迎回唐公”的口号,号召关陇世家尽反。

    关陇之中多胡人,不好再用“胡”、“狄”骂人,便喜欢用獠。

    关陇世家内部的大多数人,本就对黄明远高度不信任,尚处于观察期。当初之所以投降,多是为形势所迫。

    而一年多的时间,并没能弥合双方的嫌隙。尤其是大量山东官吏的进入,丈量土地,清点人口,打击豪强,颇让关中人有一种被鸠占鹊巢的感觉。

    此时窦轨这个“黄明远欲诛尽关陇世家”的口号,着实惊吓住很多人,也刺到了很多人的痛点上。

    虽然这谣言的“可信度”一听就知道很低,但很多人就是愿意相信。

    他们不会在意窦衍在信都加入了反黄明远的组织,也不会在意窦抗一直就心存对立的情绪,只知道窦抗到信都不过一年,就被杀了。

    在单方面的事实面前,在有些人的撺掇下,在内心的恐惧中,不少人和关陇世家大族真的相信或者是担心黄明远要对关陇世家进行的大清洗,便在恐惧与敌视中,跟着窦家一同造起了反

    大家都做着李渊重新打回来的梦,不少人都把这次事件当作驱逐隋军的好机会。

    十八军中,屯于眉县的午士政、屯于武功的元律、屯于汧源的贺娄善积最先跟着造反,之后屯于阴盘(今陕西高官武县西北)的张佑、屯于宜君的吕绍宗也一同反了。

    元律是最彻底的关陇世家,自然心中畏惧。

    而午士政虽然跟关陇世家不大,但是驻扎在窦家的地盘上,很快跟对方勾搭在一起,而且还娶了窦氏女。这次造反,一方面是午士政有野心,另一方面,也是受窦家牵制的原因。

    而张佑、吕绍宗、贺娄善积造反,完全是因为被安置到偏远之地,早就心存不满了。眼看关中生乱,都想着浑水摸鱼。

    短短时间内,有七支军队造反,扶风、安定、渭北、天水、北地诸郡皆有动乱。

    一时之间,彷佛整个关中都乱了。

    整个关中,流言四起,甚嚣尘上,每天都有叛军要打到长安的消息,甚至更要人言“唐公李渊已经杀入关中,直指长安”了。

    而长安城内的百姓,更是一日三惊。

    不断有百姓、富商、世家大族从长安城离开,或是西去,或是东逃。

    对此,黄明辽一概不阻挡。

    虽然黄明辽知道西向之人,多是要投叛军的。

    当然东向的老百姓更多,通往潼关的道路上,逶迤前行的百姓不可计数。这些人都担心关中再次成为战场,欲逃亡大隋腹地。

    刚开始是百姓乱,后来便是官吏乱。

    黄明辽在长安立行台,从关中本地征召了不少的官吏。这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加入行台,但眼看着乱事四起,俱各怀心思,不少人暗通叛军,准备做下一个李幼良和李蔚。

    长安城中的众人都乱,可唯有行台尚书令黄明辽,对于诸般乱象,彷佛跟没事人似的,格外澹定。他既不征召丁壮御寇,也不指挥大军平叛,眼瞅着叛军肆虐,就像是放任风波扩大一般。

    而且黄明辽还下令将兵力收缩,稳守潼关、长安、陈仓三地,在他看来,虽然兄长认为可以将长安放弃,以揪出更多的叛逆,不过长安的象征意义太大,能不丢最好不要丢。

    眼看黄明辽如此的姿态,很多人的心思更加活泛了。

    所以整个长安表面还尚且安稳,但暗地里,早就四方涌动了。

    黄明辽只当不知,他还在等。

    当然有人等不下去了,在窦轨造反没多久,位于盩厔的李幼良也一同竖起了反旗。

    李幼良之前官拜副总管,领关中副都督。看似官不小,但窦轨、丙粲、杨屯都是这个官。而且关中权利在行台,副都督挂个名,连个都督府都没有,更不知道有什么具体职事,至于副总管,更只是个级别,只是比中郎将多领点俸禄,可能兵权还不如对方。所以李幼良挂的职务就是个虚职,除了自己手中那点旧部,根本没有什么其他的权利。

    而且李幼良的军队还被一分为四,分别交给了长孙安业、贺娄善积、元律三人,李幼良能控制的部队不超过三千人。

    而他本人也被迫离了长安,被赶到了盩厔。

    对此李幼良很是不满,日夜咒骂大隋的背信弃义。

    只是当初他在长安反水,相当于自绝于家族,所以他即使再怨恨大隋,也没有别的路可走。

    不过李渊到巴蜀后,便派人来见,还不计前嫌,言“只要李幼良重回李家,必封王相待。”

    一头是母族,一头是背信弃义的大隋,李幼良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母族,又背弃了大隋。

    窦轨造反后,李幼良觉得机会到了,遂也跟着起兵响应。

第八十五章 讨平叛匪(上)

    听闻李幼良也反了,黄明辽终于有了反应。

    对于这十八军,黄明辽的监视从来没有放松过,自然对于有人造反,他早就有所预料。说实话,吕绍宗、贺娄善积会造反黄明辽没怎么想到,但李幼良,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现在反,比以后反好,大隋至少可以名正言顺的清理这些人。

    实际上,关中世家和这些降将不多信任大隋,而长安行台和黄明辽,又什么时候信任过这群关陇人士。

    很快,窦德明这边传来好消息,窦袭愿意接受大隋的命令,与窦抗、窦轨决裂。

    黄明辽大喜,立刻让人加封窦袭为副总管,同时领关中副都督。

    这官职,都成批发的了。

    原本窦轨领关中副都督,算是窦家在关中的领头羊,发言人。而窦袭领了此职务,算是官方承认他取代窦轨成了窦家的领袖。

    而在黄明辽的安排下,窦德明也在长安也写了一封檄文,言窦轨、窦诞“慢侮天地,悖道逆理”,“饕餮放横,伤化虐民”,“楚、越之竹,不足以书其恶。天下昭然,所共闻见。”算是跟窦轨、窦诞率领的窦家彻底决裂。

    此文一出,关中皆惊,大家都等着窦家人高歌勐进,一路向东,驱逐隋军,复兴关陇,谁料窦家自己便分裂了。

    这对于正如火如荼的关中反事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给正激情昂扬的关陇人士头上泼了一盆冷水。

    有识之士已经对于此次动乱持不看好的态度,毕竟无论何时,内部分裂都是最可怕的,也是最致命的。

    此消彼长,关陇遇挫,大隋也准备反攻。

    十一月二十日,黄明辽以行台的命令任命窦袭为盩厔道行军总管,统蓝田、鄠县、虢县三军攻打李幼良和元律、午士政三部。

    以杨屯为新平道行军总管,统子午关、太白二军北上攻打窦轨部。

    以翟长孙为冀城道行军总管,统上邽、南由、秦岭三军攻打窦诞、贺娄善积部。

    黄明辽将剿灭叛军的重任又交给了这些降将。以夷制夷,从来都是不二良策。

    而秦琼率右武卫的二十九军北上宜君,陈聚率三十一军西出始平,段纶率三十二军接管鄠县。

    三部跟在三路平叛大军之后,作为接应和监军。

    这时候再根据作乱区域和隋军布置你会发现,整个关中的动乱区,其实还是长安以西大隋控制并不严密的地区。

    而看似规模庞大的叛军队伍,实际上还是那群早先投降的人。

    对于平叛,最积极的就是窦袭了。

    自从选择站到大隋这一方,窦袭的思想转变的很快。他已经认定他和窦德明的选择才是拯救窦家的唯一办法,而起兵造反的窦轨、窦诞则成了异端。

    所以对于窦袭来说,这些叛逆非得诛灭不可,否则窦家洗不干净,也没法证明他的正确。

    窦袭和杨及的军队加起来有四千余人,从西面逼近盩厔,而陈聚的主力则在盩厔东面,牢牢地看住盩厔侧翼。

    直到这个时候,盩厔的李幼良才发现自己错的有多离谱。他本来以为此时造反,是群起而应,而他离得长安又近,可第一个入长安。

    若是成功打入长安,就是成为下一个李渊也不是不可能。

    可等他造反之后,原本李渊承诺的援兵到不了,四面纷纷起来造反的军队也各据其地,虽然口号喊得震天响,可没一个向隋军发起攻击的。

    李幼良本也可据地自保,可关键盩厔离着长安最近,黄明辽的兵锋第一个就对准了他。

    面对隋军,李幼良有些慌,立刻派人向身后的郿县午士政、武功元律求援。

    二人知道唇亡齿寒,立刻挥兵救援。

    可是陈聚却西进的极快,他命骑兵三十一营一路向西,封锁渭水,隔绝北岸军队南下。

    元、午二人,本就兵不多,为了救援李幼良而拼命向南的事,实在是犯不上。

    于是隋军得以从容将盩厔包围。

    李幼良这时候终于感到后悔了。你说在盩厔好端端地当自己的土皇帝不舒服吗?非得跟着窦轨他们厮混,现在走投无路了。

    窦袭为了展示自己的忠诚,对盩厔城发起了勐烈的攻击,吓得李幼良在城头上对着窦袭哀求道:“咱们本是亲戚,何必如此苦苦相逼。”

    李家和窦家的确是亲戚,但这亲戚连在李渊身上,他窦袭跟你李幼良可没什么关系。

    而且事关站队,亲父子也可能持刀相向,更何况是双方这种拐着弯的姻亲关系。

    窦袭围城三日,城中大将段兴打开城门,迎隋军入城。

    段兴虽然是李幼良手下第一大将,但和长孙敞等人关系俱不错。李幼良造反后,长孙敞便写信劝降段兴。

    当时情况不明,段兴没敢动,可现在眼看李幼良要死,他自不会给对方殉葬。

    于是段兴发动兵变,引隋军入城。

    隋军入城之时,李幼良还在府上和婢女交遘。李幼良也自知难以御敌,因此破罐子破摔,极端享乐,过一天算一天了。

    只是没想到这么快。

    隋军将李幼良俘虏之后,在城中闹市处斩,以儆效尤。至此,此次关中之乱,最后起兵的李幼良成了第一个被诛杀的人。

    窦袭将盩厔交付行台,乃急趋往郿县、武功。

    郿县、武功都是窦家的老巢,窦家子弟多集中在这两个县中。此时元律、午士政二人造反,窦袭严重担心窦家参和的太深。

    果然,窦袭兵临郿县之后,便发现很多窦家人跟着一同守御。

    这可吓坏了窦袭。

    窦袭急忙让侄子窦孝仁潜伏入城中,面见主事的窦琮。

    窦琮是窦轨的弟弟,窦袭的堂兄。

    对于造反之事,他虽然不是很支持,但窦家大多数人都愿意跟随,于是他也一同相从。

    此时朝廷的平叛大军压境。窦家和午士政手中的兵力加起来不过三千人,如何抵抗的了朝廷的大军。

    灭顶之灾,就在眼前。

    面见窦孝仁之后,窦琮当机立断,率窦家人反正,诛杀了午士政,向隋军请降。

    而与此同时,位于武功的窦德宗也秘密向隋军请降,打开城门,引隋军入城。

第八十六章 讨平叛匪(下)

    南面诸叛军很顺利的被官军歼灭,而北面的平叛亦很顺利。

    杨屯的子午关军加上张优的太白军有四千余人,而西面的丙粲部亦有两千人马。两军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新平的窦轨。

    而此时的窦轨,正让治下的百姓逼得焦头烂额。

    自当初秦、唐大战,新平便是主战场。等到后来隋军入关中,更是在此和西秦激战。新平本就是偏僻之地,经济穷困,人口稀少,更兼多时战乱,老百姓死伤惨重,整个新平地区,更加荒凉。

    隋军占领此地后,虽然主持恢复生产,但毕竟时日较短,所以新平地区到现在亦没有缓过来。

    本来天下太平,虽然生活苦一点,但总能过得去。

    而窦轨这一乱,使得刚享受一点安定的新平百姓,立刻又被拖入到战火之中。

    而且窦轨为了抵抗隋军,命人在县域内征召军队,搜集粮食。凡市井男丁者,尽被编入军中;凡民间粮秣者,尽被劫掠一空。

    对于老百姓来说,唐公来了好不好不知道,现在他们就要被窦轨逼得活不下了。

    而且窦轨严苛到暴虐,治下军民,多有被其虐杀的。

    民间竟然有“宁逢恶鬼,不逢窦轨;恶鬼难缠,窦轨难全。”的谚语,把窦轨比喻的比恶鬼还要可怕,可见其民愤。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百姓纷纷发起动乱,老百姓更是喊出了“诛窦轨,享太平”的口号。而之后还有一些官兵也加入其中。

    窦轨治军严酷,其部下将士中,如有临阵退缩者,则立即处死;将士触犯小过错,亦要遭受鞭打,甚至打到流血满地,见此情景的人无不侧足发抖。

    所以被压迫的太久的官兵,眼看百姓皆起,立刻就跟着一起乱起来。

    窦轨见状,立刻调兵镇压。

    百姓有敢作乱者,俱被窦轨诛杀。窦轨率军,索城三日,杀作乱的百姓和官军三千多人。

    整个新平县内,有百姓四千多户,差不多一万六七千人,窦轨这一次,直接诛杀了五分之一的百姓,整个新平城都要空了。

    窦轨平乱,最后竟然衍变成了屠城。

    原本对窦轨起兵充满期待的北地各家族,此时都完全惊呆了,再也没有人敢言响应窦轨,都怕把这个杀神迎到自己地上。

    于是原本群起响应的造反之势,生生被窦轨自己打破。

    周边各城闭门自守,更有人直接诛杀了窦轨的使者,与其决裂。

    等到杨屯、丙粲两部逼近新平,窦轨竟然除了他攻下的三水县(治今陕西省旬邑东北),再无一处友军。

    于是隋军从容围城。

    窦轨有心死扛,但麾下将领早就已经离心。

    也是窦轨为人太暴虐,惹了重怒。他的长史赵弘安是当时名士,可窦轨动不动就对他进行鞭打,一年下来,共鞭打数百下;部将且洛生原是渭州司马,跟着窦轨降隋,且洛生的弟弟是窦轨的亲随,有一次窦轨准备外出,召唤且洛生的弟弟跟随,但且洛生的弟弟未按时前来,窦轨一怒之下,便将他斩首示众。

    至于如此之事,不胜枚举。

    可以说窦轨麾下诸军将,没有几个没和窦轨有仇的。往日李唐之时,窦轨仗着自己的宗戚身份,对这些人随意的屠戮、凌虐,众人是敢怒不敢言,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且洛生、赵弘安等人,趁着窦轨不备,在城中发动兵变。

    满城将士响应,杀奔窦轨府上。

    窦轨被三军将士生俘,还当初咆孝,斥责众人。

    且洛生一怒之下,便让人将其脔割。

    至此,一代酷吏窦轨身死。

    窦轨死后,且洛生等人携窦轨首级投降,至此新平城下。

    ······

    就在新平城破的同一时间,秦琼也率二十九军占领了宜君。

    宜君县算是被隋军经营多时的地方,将吕绍宗安排在这,也是黄明辽觉得吕绍宗可信度比较高。

    可惜吕绍宗竟然野心勃勃,跟着窦轨一起造反。

    宜君城孤悬渭北,四面皆无支援。吕绍宗造反之后,向北攻上郡不克,向南又被阻在凤凰谷。

    眼看隋军压境,对于隋军主力,吕绍宗自知不敌。危急时刻,吕绍宗竟然选择放下兵器,向隋军投降。

    见到秦琼,吕绍宗先是自陈其罪,接着便嚎啕大哭,以求宽恕。

    可惜没人会对其心软。

    秦琼让人将吕绍宗装入囚车,押送至长安问罪。后来吕绍宗被黄明辽以谋反罪腰斩于长安街头。

    ······

    另一处汧源县很快亦下。

    屯驻于汧源县的贺娄善积手中不过千余人,是所有造反之人中,手中兵力最少的。

    不过汧源依靠陇山,地势重要。

    李世民派人前往汧源引诱贺娄善积,扬言只要贺娄善积能在汧源起兵,打乱隋军的部署,唐军主力北上之后,便封其为国公。

    李世民屯兵散关,数次北上袭扰。

    贺娄善积眼看窦轨造反,关中生乱,还真觉得李世民有可能杀回关中,于是便脑袋一热,响应起了对方。

    可等隋军兵临城下,亦没听到李世民入关中的消息。

    汧源虽然重要,但毕竟城小。新上任的右屯卫副总管裴仁基引十一军围城五日,汧源城便被攻破,贺娄善积也死在乱军之中。

    ······

    此时一众造反之军中只剩下冀城的窦诞。

    窦诞本来是想杀回关中,于是引兵攻打上邽,但相较于窦诞的勇略,翟长孙更胜一筹。

    于是窦诞不仅不能破城,反而连连吃败仗。

    后来窦轨败亡的消息传来,窦诞再也不敢留在上邽,便决定逃往陇西,折道西羌,前往巴蜀。

    翟长孙因为兵力不足,被窦诞围了快两月,本就有气,眼看对方逃走,忙率部紧追。

    翟长孙在冀城以东追上窦诞,大破其部,窦诞只带着五十多人逃走。

    翟长孙紧追不舍,在陇西县南诛杀窦诞。

    各路造反势力,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勃焉,从窦轨造反,到纷纷败亡,前后不到两个月。

    而经过这场叛乱之后,关陇集团在关中的势力几乎彻底瓦解。

    轰轰烈烈的一甲子的关陇集团,也就此退出了关中历史的舞台。

第八十七章 巴蜀李唐

    李渊进入巴蜀之后,并不是如想象的那般,虎入深山,龙归大海。

    此时的整个巴蜀,已俱为关陇家族所瓜分。虽然三十余郡望风皆降,但很多郡县,只是名义上的归附,原本的太守、郡尉仍掌握着权利,很多郡县,都是听调不听宣。

    对此,李渊也没有办法。

    巴蜀名义上投降,看得也不是他的面子。

    李渊失了关中,主力部队几乎丧失殆尽。虽然他还是那个大丞相唐王,可他要想坐稳屁股底下的位置,就得获得关陇世家的支持,否则在巴蜀之地,他是寸步难行。

    为了尽快的最大限度的收拢人心,李渊继续发挥他的封官本事,入蜀之后,便大封群臣。

    跟着他逃到巴蜀的旧部要封,这是忠臣;在巴蜀的关陇人士要封,这是根基;巴蜀本地的世家大族要封,这是维持巴蜀内部稳定的最重要一环;巴蜀周边愿意归附的蛮族也要封,这是稳定四境重要的一环。

    为此李渊前前后后封了五十多个国公,还有一百余个县公,整个成都小朝廷,真正成了国公满地走,县公不如狗。

    不过靠着这一手,李渊算是勉强维持住巴蜀的局面,获得了关陇和当地人的支持。

    李渊于是开始以蜀郡为核心,收取权利,收拢百姓,收敛财富。

    在政治上,李渊宽简刑罚,制定新律,“惟制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其余一并蠲除。在用人上,李渊择贤选士,广招人才。在军事上,加强武备,在巴蜀大力推行府兵制,兵农合一,减少军事开支。在经济上,劝课农桑,蠲减徭赋,提倡节俭,禁行屠酤。在赋役上,初定均田租、庸、调法,推行租庸调制。币制上,废旧隋钱,效彷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新币。

    而李渊本人,也虚心纳谏,以身作则,厉行节俭。

    经过多项制度的推行和李渊的苦心经营,一年之内,李唐在巴蜀的经营体系开始顺利构建,赋税、兵丁也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到李渊的手中。

    到了年末,李渊手中已经有可用之兵八万,对巴蜀的影响力、控制力也大大增强。

    眼看文治起到了作用,李渊便准备对周边露出獠牙,以达到稳定内部,收拢兵权的目的。

    李渊最先动手的便是西面的开州蛮。此时开州、通州、夔州、归州尽陷,李唐东面大门尽开,李渊急切地希望关上这扇大门。

    对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隋唐时期多以蛮、獠称呼。这些人来援复杂,分布范围广泛,不循王化,降降叛叛,乃是中原王朝治理西南地区的一颗定时炸弹。

    开州蛮是賨人的一支。

    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其人,口岁出钱四十,巴(地)人谓赋为賨,遂因名焉。该民族勇勐彪悍,且善歌舞。

    賨人在三国时被刘备击败,渐渐没落,但开州蛮自入隋之后,投降大隋,渐渐复兴起来。

    天下大乱之后,开州蛮首领冉肇则占据盛山县(今重庆市开州区)。李渊占领关中之后,为宣抚巴蜀,便封对方为开州刺史。

    本来冉肇则也只是占据一地,做他的土皇帝,但奈何天下大势变得太快,给了冉肇则机会。

    大隋和李唐在关中激战之时,萧铣命令堂弟东平王萧阇提攻打巴蜀。

    萧阇提原本是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县令,在萧铣造反之后,他也在云安扯起了反旗。不过仅凭云安一县并没有太大优势,而且巴蜀家族也没人愿意支持萧氏,所以萧阇提在巴蜀只能算是个打酱油的货色。

    关中大战后,李唐的注意力尽在关中,萧阇提便趁机派人劝降了冉肇则,并承诺将整个巴地尽交给开州蛮。

    冉肇则早就想复兴巴国,做他的巴王,又见李唐势弱,于是便果断地和萧阇提勾结在一起,起事反唐。

    此时负责宣抚山南的陈演寿的注意力在南阳方向;负责宣抚蜀中的李孝恭则兵力不足,而且他的注意力还在汉中方向,谁都没有注意开州。于是冉肇则起事之后,便趁着李唐不备,萧阇提和冉肇则连克通州(通化郡)、夔州、归州,兵锋直指江陵方向。若不是硖州刺史李渊的同学许绍死守夷陵城,又在西陵峡击败了梁将陈普环,整个巴蜀东方怕是要全丢了。

    即使如此,李唐东面与萧梁接壤之地,亦只剩下一个夷陵城,早先跟着许绍投降李唐的澧阳、武陵等郡亦皆先后投降了萧铣。

    李唐在巴蜀置四十余州,本来失了几州并不是什么要紧事。但关键是,巴蜀之所以易守难攻,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整体,中间是天府之国,外面的群山环绕。今虽只是失了数州,可东面防御却是完全破碎,空门大开。

    东面的军队可以逆江之上,从夔州往西,一路无险可依。萧梁依靠强大的水军,可一路杀到成都。

    而勉强效忠李唐的巴蜀人士的忠诚,在兵锋面前,一钱不值。

    对于李渊来说,这种局面是他不能忍受的,他非得夺回夔州,彻底塞住入川之路不可。

    于是李渊命令族侄李孝恭从渝州顺江而下击夔州,又命族侄李瑊从阆州东进击通州。两路同时进兵,合击萧阇提和开州蛮。

    自关中之战后,李渊更信任家族成员了。旁姓将领,不能获得丝毫兵权。

    李渊也是有自己的看法,窦抗是自己的大舅哥,独孤怀恩是自己的表弟,二人都能背叛自己,更何况旁人。

    至于李幼良的事就被他忘了。

    不过李渊的态度也不能说出挑,这个年头,干啥事都是家族齐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李孝基、李叔良等人才会死战。

    此时李氏第三代死的差不多了,只剩下李渊和李神通兄弟二人,所以第四代也算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不过相比较第三代,第四代年轻且没有经验,多是骤等高位之人,很多人并不长于领军。

    李瑊、李孝恭兄弟二人两路齐进,先是李孝恭被萧阇提阻于万州,接着李瑊兵败通州城下,损失惨重。

    李渊大为惊慌,只得调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前来指挥这一仗。

第八十九章 兵出巴蜀(上)

    李世民取巴东之后,便屯驻在白帝城。

    这也是李世民的野望之地。

    从白帝城向东,顺江而下,到江陵城有八百里的距离。而点兵东向,虽做不到千里江陵一日还,可也用不了数日,便可兵临江陵城下。

    李世民是从关中打过来的,所以他比所有人都清楚秦岭之难越,想从川中杀入关中,非得兵精粮足,然后等待天下有变,才有可能成功,否则便是痴心妄想。

    因此李世民把所有的目光都放在了东面,希望能从荆襄杀出一条路来。

    李世民自平乱之后,在白帝城并未待多久,便被李渊一纸诏令招回了成都。

    李世民知道这是为了什么。

    半个多月前,从东面传来消息,隋军在九江大破梁军,歼敌十五万,之后没多久,萧铣的使者就到了白帝城,前往成都都是李世民派人护送的,所以他比所有人都清楚萧梁使者的来意。

    对于李世民来说,这是一个机会。

    到了成都之后,李世民几乎没有歇息,便被李渊招到了唐王府上。

    进了堂中,长兄李建成还有族叔李神通以及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吏部尚书殷开山、礼部尚书萧璟、户部尚书独孤纂、兵部尚书唐俭、工部尚书刘世龙、刑部尚书权如久、内史侍郎于志本、黄门侍郎温大雅等人俱在。

    基本上算是李唐核心人员都来了,也可看出李渊对此事的重视。

    见到李世民,李渊便和颜悦色地问道:“我儿辛苦了!”说着便上前拉着李世民的手,坐到自己的右侧。

    对于李渊来说,散关之战和巴东之战后,自己这个二儿子就成了他心中的宝。毕竟李渊屡战屡败,实在太需要一个能打仗的人了。

    而李世民的地位、权利也遥遥直上,已经不弱于李建成了。

    相比较历史上李渊对于李世民一边用还要一边制衡,现在的李渊根本没有那个心思。他还得指望这个儿子替他将隋军挡在巴蜀之外。

    李渊另一侧坐的是世子李建成,他和李世民一左一右分坐在李渊的两侧,倒像是分庭抗礼的样子。

    底下的众人看着这场面,更是心思各异。

    不管李渊是有意还是无意,今日的举动,着实显得有些意味深长了。

    父子寒暄几句之后,李渊便让人将萧梁使者的来意告诉了李世民,还让人递上了国书。

    李世民将国书拿在手里,细细地看着内容,在场之人,一言不发。

    过了一会,李世民看完国书之后,才说道:“阿耶,我听说萧铣这个人素来自负,自诩为皇室之后,极为清高,可今日这封国书,却写的有些低三下四,这说明萧铣真的已经山穷水尽了。”

    李渊点点头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二郎觉得,萧铣向咱们求援,我军到底该不该出兵?”

    李世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不知父亲和众位相公是何意思?”

    李世民这话问的有些突兀,甚至有些失礼。不过李渊并不以为恶,而是笑着说道:“你兄长认为唇亡齿寒,应该救援。玄真却觉得巴蜀局势稍稍安稳,军心、民心尚未全附,实在不宜出兵。”

    这时李世民有些随意地将萧梁的国书放在面前的桌桉上,然后说道:“兄长所言极是,裴相之言却也有理,只是不知道父亲是甘心窝在巴蜀,做一方之主,还是一统寰宇,做这天下之主。”

    李渊有些不明白儿子的意思,便说道:“何为一方之主,何为天下之主?”

    李世民言道:“巴蜀之地,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川中人常道‘入川之道,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亦愁攀援。’而我川中,能出兵三十万,粮食充足,兵戈锐利,将士齐心。若父亲一心据守,北隋之军必不能克之,到时则川中永固,父亲亦可为一方之主。”

    “那天下之主呢?”

    “巴蜀之地,进难出亦难。若我等坐视北隋将天下群雄一一殄灭,刀头悬于秦岭、巫峡,则也只能偏安一地,再无进取之可能。所以父亲要为天下之主,非得在北隋并天下之前,兵出巴蜀,与北隋争夺土地、人口,还有天下民心。”

    李渊听了,不由得点点头。

    李渊平日里看起来很懦弱,但最是野心勃勃。历史上常把晋阳起兵各种事归到李世民身上,彷佛李渊就是个傀儡一般,但实际上若不是李渊放任、默许,李世民什么也干不了。

    李渊虽然兵败关中,但其实并不愿困居于巴蜀,做个巴蜀王。他心大的很,他要的是整个天下。

    而且以巴蜀一地对抗天下,李渊再是自负,也没有那个决心。

    所以李渊心中已经倾向于出兵了,于是他便问道:“那二郎是认为,我军应该是出兵救援萧梁。”

    众人原以为李世民要赞同时,李世民突然说道:“儿子认为应该出兵,可是为何要救援萧梁?”

    众人皆是一愣。

    李渊也没反应过来,好久才说道:“二郎是认为我军要出兵攻梁?可是当前萧梁正在面对隋军的进攻,此时攻梁,岂不是让北隋军坐收渔翁之利。”

    李世民显然已经有了完备的主意,便言道:“父亲觉得,萧梁可挡北隋军否?”

    “怕是不可!”

    李世民这时看向众人道:“萧梁兵弱,又兼大败,必不能挡住北隋军。我军若出兵支援,这场仗到时候便成了我军与北隋之间的战争。我军拼死力战,却是为萧梁守御国土,最后对于我李唐,又有什么好处?

    倒不如我军吞并萧梁,以荆襄、巴蜀两地之财力、物力,对抗北隋,即使不胜,也能稳定住局面。”

    李世民的话彷佛是为所有人打开了思路,之前大家争论的是是否救援萧梁,但李世民却将其转为是否吞并萧梁。

    若李唐能吞并萧梁,虽实力仍弱于北隋,却是有了一战之力。

    而且黄明远四面树敌,突厥人,辽东的高句丽,西海的吐谷浑还有境内的杨隋忠臣,都是他们可利用之人,一待天下有变,他们未必不能重回关中,进而进取天下。

第八十八章 收复巴东

    对于李唐来说,出征开州蛮兵败是个较为沉重的打击。

    本来关中之战,李唐失了关中,已经让残存的关陇世家对其大为不信任。更有人怀疑李氏还能不能守住巴蜀。

    而通州之败,彻底论证了李唐无力御敌,若是新出战的李世民再不能顺利得胜,残存的关陇人士和巴蜀家族就要想方设法谋取生路了。

    不要怪这些人现实,毕竟无论何时,菜都是原罪。

    李世民也清楚此战的重要性,因此他接到父亲的命令之后,直接便从凤州(河池郡)赶到了通州前线。

    此时通州兵败,士气低落,连主将李琛亦受了伤,见到李世民之后,满脸的尴尬与无奈。

    他是真努力了,奈何就是打不过啊,开州蛮的悍勇给了他极大地震慑。

    “二郎,开州蛮强悍,不可力敌。”

    李世民显然没将这位堂兄对自己的忠告放在心上,接手军队的第二日,他便准备再此和冉肇则决战了。

    对此,李琛并不看好。

    李琛东进之时,带了一万人马,之前折损近半,只剩下不到六千人。李世民南来,带了三千人马,双方加起来不到万人。

    而对面的开州蛮,至少有近万人之多。出战失利的唐军士气低落,本就对开州蛮心存畏惧,此时不抚慰军心,稳固阵线,而急于决战,若是兵败,整个战线怕要崩盘。

    可惜李琛根本劝不住李世民。

    李世民认为,开州蛮人,不通军略,本就是依仗悍勇作战。之前一战得胜,必然轻敌,唐军若夜袭其营,必胜无疑。

    诸将对此有些疑虑,李世民也不和众人多解释,当即下了命令。

    可看到命令,李琛又愣了,李世民竟然决定亲自带八百骑为先锋,突袭开州蛮,而李琛率一部军队,绕到通州后面设伏。

    以主帅之身,竟然冒险当先锋,李琛着实不理解。他急忙劝李世民不要太冒险,更不能以身犯险。

    李琛或许是好意,可因他三番两次的劝阻,李世民也怒了,直接说道:“若是堂兄不敢战,尽可返回成都,这一仗我自战之。”

    李琛被李世民说得面红耳赤,也再不敢说什么。

    而到了夜里,李世民亲率八百骑兵,人衔枚、马缚口,悄悄地前进到开州蛮的营寨附近。

    不得不说,如李世民所料的相同,开州蛮为之前的大胜迷住了眼睛,因此以为唐军不堪一击。

    此时开州蛮人骄纵万分,根本不会想到唐军还敢偷袭,因此各自在营中酣睡。至于防备,则完全没有。

    于是李世民命令部下向开州蛮发起了进攻。

    一时间,唐军如狼似虎一般,扑入蛮军军营。蛮军军营大乱,士兵四散而逃。冉肇则在混乱之中,根本找不得军队,只好骑上战马,带着亲兵就往回勐窜。

    可是冉肇则根本不知道,前方是死路。窜了不久之后,他便再次落入了李世民的圈套。

    李琛奉命设伏之后,本以为是个无用的差事,没想到冉肇则真的来了。于是李琛率兵杀出,截住冉肇则厮杀。

    很快李世民的追兵也赶来,两军夹攻,大破开州蛮,斩首数千级,光俘虏就有五千多人。就连开州蛮首领冉肇则也没有走脱,被杀死在乱军之中。

    既破冉肇则,李世民急速进军,直击开州城。

    同时李世民又命人招抚开州蛮的各部酋长。冉肇则死后,其部势力大减,继承之人根本压不住开州蛮各部,各部立刻陷入四分五裂之中,而唐军又拉又打,很快便降服了开州蛮。

    李世民平定了开州蛮,继续率军向东。

    这时李渊也任命李世民为山南道行台尚书令,节制剑阁以外,巴汉诸地二十余州。关键时候,李世民还是信任这个儿子。

    李世民于是和李孝恭合兵一处,包围了万州。

    镇守万州的是萧阇提麾下大将刘世方,眼看被唐军包围,立刻向萧阇提求援。

    对于萧阇提来说,开州、通州俱失,深入巴西地区的一只手被彻底斩断。而若是万州再丢了,他就只能固守人复(今重庆市奉节白帝城)城,那将意味着他此番入蜀的战果几乎全部丢失。

    而且单是一座白帝城,在内无粮草,外无支援的情况下,可守不了多久。

    于是萧阇提便决定,亲自前往万州救援刘世方。

    可这正好合了李世民的心意。

    李世民最擅长的是防守反击,但在黄明远身边,他却学会了黄明远最擅长的围点打援。

    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于是李世民命令李孝恭在万州以东的地方设伏。

    果然萧阇提率军突然赶到,被李孝恭杀了一个措手不及,狼狈而逃。而此时李世民早就命令大将侯君集率领开州降兵,假扮成梁军溃兵,逃亡至白帝城。

    白帝城守军未分辨出真假,便让匆匆而来的侯君集入城,被侯君集来了一个中心开花,这座巴东坚城,就此陷落。

    侯君集破城之后,未改旗帜,仍装成是梁军城池的样子。

    萧阇提狼狈逃回,一头便扎入白帝城中,正好被侯君集给瓮中捉鳖。萧阇提被俘,残部亦全部投降唐军。

    李世民命人将被俘的萧阇提带到万州城下,当着万州守军的面砍了萧阇提的脑袋。万州守军刘世方大惧,遂以万州城降唐。

    李世民犹不罢休,继续向东,沿途巫山、归州皆降。

    李世民又兵指施州,位于施州的土酋冉安昌根本不敢与唐军战,立刻竖起了降旗。

    冉安昌虽然跟冉肈则一个姓,但并不是一家。冉安昌自称是冉闵的六世孙,其曾祖父是南齐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信州都督散骑常侍睢阳公冉道周,还娶了南齐的南康公主,只是逐渐蛮化。

    李世民见冉氏投降大喜,这将会是李家伸出黔湘蛮族的一个机会。

    而李渊更是多有谋略,知道冉氏的重要性,封冉安昌为信州刺史,封黄国公;其子冉仁才为浦州刺史,巫山公,尚李孝恭的妹妹汉南县主。

    而在冉氏的帮助下,巴东、清江等地的蛮族尽降李唐,至此完全关上了自己的东大门。

第九十章 兵出巴蜀(中)

    大家都为李世民的设想所吸引,这时李神通等人纷纷出言支持,只有李建成微皱着眉头,也不说话。

    不知道他是担心出兵能否成功,亦或者其他。

    这时李渊看到大儿子的样子,便出言道:“毗沙门,你觉得二郎之言如何?”

    李渊担心大儿子因为二儿子否了他的建议而不开心,因此故意给他个发言的机会。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分别说点客气话,然后李渊再做个和事老,便将此事给揭过。

    李建成眼看父亲点了自己的名字,不得不开口了。

    不过李建成并没有如李渊希望的那样,你好我好大家好。

    李建成很清楚,虽然他从长安被放回后,身份没有丝毫变化,还是作为世子得到父亲的重用,可是在很多人眼中,自己一个被俘虏放回之人,已经没资格做世子。而且自己的亲信损失殆尽,话语权大大降低,甚至已经不如屡战屡胜的弟弟李世民了。

    李建成为了自己的威信,轻易不开口,可若是开口,便不能被反驳住。尤其是不能被二弟李世民反驳。

    于是李建成便言道:“二郎之言,我亦觉得有道理,只是我有一问,二郎觉得我军该出兵多少,才能夺取荆襄。”

    出兵占领荆襄和出兵支援荆襄完全是两回事。

    后者只要出兵就好,后勤什么的完全不需要考虑,完全交给萧梁,还能趁机讹萧铣一大笔。可若是占领荆襄,那将是一个全面的战役,所需要的军需物资,怕是要海了去了。

    李世民言道:“二十万。”

    众人听了,皆倒吸一口凉气。李世民之前说巴蜀可出兵三十万,那只是理论上,是要到极限状态。此时李渊手中的兵力不到十万,其余世家大族亦控制着十多万,但总体不会超过二十五万。这次出兵二十万,几乎是李唐内部八成的军队,单是一个成都小朝廷根本拿不出这么多兵。就是李渊能同意出兵二十万,可他该怎么说动世家大族跟着一同出兵。

    而且二十万军队西出,不仅仅是这二十万人马,需要的民夫、壮丁更多,光是粮食和花费,就能将刚刚安定下来的成都小朝廷给掏空了。

    李建成言道:“以大隋现在的情况,根本拿不出二十万人来!再说汉中的北隋军虎视眈眈,我军主力若尽西出荆襄,必然会造成北方空虚,一旦为北隋所趁,后果实难料。”

    李世民听了,却是不以为然。

    “整个巴蜀有六十万户,能至少出兵四十万,我军以半数出荆襄,半数守卫关中,完全可以行得通。”

    李建成听了,忍不住想笑,他觉得李世民这完全是想当然了,于是反驳道:“二郎要清楚,巴蜀虽然人多,但兵不只为我所有。巴蜀之中,兵丁半数几为地方私有,哪里出得了这么多兵。”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各家不愿出兵,皆是觉得将无所获,空费力气。我军可以将此战所获之土地、财富,三分之一交给出兵的地方各家。荆襄肥沃,土地充沛,各家必为所动。”

    李建成听了,瞪大了眼睛看着李世民,觉得对方是疯了。

    战争之所获,一般是对半分,一半是将士的,一半是国家的,有的时候将士的还会更多,毕竟从古到今,私藏这种事从来也没法禁止。拿出三分之一给世家大族,国家抛出开支,几乎剩不下什么东西了,甚至还要亏损。

    “收获尽分,那国家得什么?”

    李世民并不看李世民满脸质疑的表情,而是毅然地看向在场的所有人。

    “国家得了荆襄之土,已经是最大的收获。”

    李建成看着李世民,并没有为李世民的豪言壮语而动容,反而是有些无语,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光支出没有入帐,整个李唐的财政就要崩溃。而平定荆襄,正常收税,也是明年的事,可李唐根本撑不到那个时候。

    不过李建成没有指责李世民,甚至没有反驳。

    李世民是将领,责任是攻城略地,打不好仗可以找他,可财政若是崩溃了,责任也不在他,事情也不需他考虑。

    而且李世民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李建成若是再问,那就是前方将士浴血奋战,不计生死,可朝廷连点粮食、物品都送不上去吗?

    无能的是他李建成。

    李建成不好说话,但手下党羽却可以上前。

    这时与李建成交好的刘文静便站了出来。

    当初黄明远送还李建成的时候,怕李建成孤身一人斗不过李世民,还特地送回了刘文静和冯立。

    刘文静因为和李建成一起经历了晋阳起兵和潼关之战,关系远比历史上亲密的多。而与之相比,刘文静和李世民就没有什么交集了。

    刘文静这个人敢言,倒不是说他正直,而是说他平日里管不住嘴,不管是何场合,什么都敢说。

    刘文静乃问道:“秦国公句句不离夺得荆襄,会如何如何,可恕老夫问一句,荆襄真那么容易得?即使萧梁之兵真的羸弱,但还有北隋军在身侧。我军若是出兵,北隋军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我军占领荆襄,而若是北隋出兵,我军就要陷入两面作战的危局。

    而且谁也不敢保证,萧铣若是败的很了,会不会直接投降了北隋。若真是如此,我二十万将士的安危都是问题。”

    刘文静就差直接问你能打得过北隋军吗?

    虽然李世民之前击败了梁默,占领了河池,打开了入川之路;虽然李世民击败了萧阇提,收复了巴东,但含金量并没有那么高。

    真对上北隋精锐,你李世民也未必能赢。

    众人此时皆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当然不能满口应承自己必败北隋,这纯属吹牛,大家也不会相信。

    李世民乃言道:“诸位可知,黄维扬在九江之胜后,为什么没有挥师攻入荆襄?”

    这时代,消息传播普遍不快,李渊他们得到的消息远不如在巴东的李世民得到的消息多。

    此时没人说话,李世民又言道:“我有密探从江南传来消息。黄维扬在江南穷兵黩武,横征暴敛,整个江南之人,人人自危。北隋历阳郡太守辅公祏在历阳起兵,江淮各地,群起而响应,整个江南,已经完全乱了。”

第九十一章 兵出巴蜀(下)

    众人听得李世民的话,一时惊愕地说不出话来。江南生乱,这是他们之前完全没想到。

    李渊更是急忙问道:“二郎,此言当真。”

    “千真万确!”

    李渊高兴地说道:“既如此,隋军江淮之兵,半年之内,必然无力顾及荆襄了。”

    李渊相信,半年的时间,已经足够李世民占领荆襄了。

    就在这时,李渊的一个近侍悄悄将一张纸条递给了李渊,李渊看完纸条,眼前一亮,然后对众人说道:“信都传来消息,王隆、杨恭慎等数十北隋重臣谋反。”

    众人听了,并没有太激动,反而都滴咕起来。

    之前大隋偷袭关中,也是用内部大清洗蒙蔽的李唐,让李唐以为其内部生乱,放心与西秦决战,最后失败。

    这一次众人不敢不防。

    可李渊接着说道:“而窦抗在逃归关中路上被杀。”

    众人的眼睛一时都亮了。

    “窦抗被杀,窦家必反,整个关中要乱了。”

    这一次,大家都激动起来。

    众人都是被打到巴蜀来了,很多人无时不想着能杀回关中,听到关中即将生乱,皆激动起来。

    李神通更是站出来言道“不若立刻出兵关中,支援关中起事各军。”

    不过李世民很快给他泼了一头冷水。大隋在关中有精锐部队十多万,窦家的叛乱必不能成事。

    而且北上运粮不便,李唐想出兵,并不容易。

    这时李渊却是来了兴趣,言可以趁机攻占汉中,同时观察隋军情况。若窦家起事愈演愈烈,便北上关中,若是窦家很快覆灭,也可趁机占领汉川郡,全取秦岭防线。

    不过江淮生乱、关中生乱,更说明大隋短期内无力管顾荆襄的事情,而面对羸弱的梁军,李唐还是不放在眼中的。

    于是李渊和众人商定,玩上一票大的,两个方向同时出兵。

    荆襄方向出兵十五万,由李世民统帅,负责攻灭萧梁。汉中方向出兵十万,由李神符和柴绍、李孝恭三人指挥,负责攻打汉川郡。

    李唐也缺能指挥的大将,外人不敢信,而李家人内部,着实是乏善可陈。

    除了李世民,只有一个年少的李孝恭靠点谱,不过李孝恭年级太轻,又有点不够格。至于李神通、李元吉,李渊实在是不敢用,这才用了比较稳妥的李神符。

    当初龙门之败,李神符其实没犯多大错,就是打不过而已。

    这个名单并不令人意外,只是众人各有心思,而最失落的莫过于李建成,两路出兵,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出一路。

    只是李建成不知道的是,他是世子,本就是稳固国本的,李建成有永丰仓城被俘的经历,让李渊不敢再轻易派出李建成。

    李建成再出什么事,李唐小朝廷必生乱。

    众人散去,各自去准备。

    一口气出兵二十五万,还是川中往外打,后勤压力可想而知。

    裴矩等人都有些急白了头,东路有水路还好说。北路要供应十万军队的粮草,简直是要了老命。

    李唐根本没有那个家底。

    而且这李渊手中实际有兵不过十万,二十五万人马,还停留在纸面上。

    李渊不得不亲自出动,一一召见群臣。包括关陇世家和巴蜀世家,向他们许诺、让步,以换取他们出兵、出粮。

    其实真正的关陇世家,大多都留在了关中。隋军在关中打的是包围战,大家反应过来时,已经被包了饺子。而巴蜀的关陇人士,除了一少部分跟着李渊来的,剩下的都是关陇的一些偏支子弟,或者地方官吏,安排到巴蜀,本来是看家、管产业的,这一次李唐兵败倒是给了他们机会。

    这些人有钱、有人,但独独没有名望和身份,很多人都不被上层人物所承认。

    面对李渊的召唤,这些人出人意料的积极。对于他们来说,立下军功,获得爵位、职务,得到李唐小朝廷的认可,是他们完成小宗取代大宗的必须步骤。

    当然巴蜀内部的一些家族对此不太积极。

    李渊乃广募巴蜀人士为官,使其加入自己的统治集团。同时又放任关陇世家对他们进行打压,一边打,一边拉,逼得巴蜀人士没办法,只得甘心附命。

    为了弥补兵力之不足,李渊还广招周边蛮族士兵为用,他将各部族酋长子弟都召集到成都,根据才能的优劣分别授以官职,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实以为质”。

    果然无数部落受到吸引和蒙蔽,为李渊组建起一支蛮族大军。

    可以说李渊充分发挥自己的心机、手段,用尽了各种方法,给李世民和李神符二人凑齐了出征的兵力。

    整个川中的军队为之一空。

    李渊又果断的征召百姓,训练军队。这一次他不敢将没有征战过的新兵派上战场了,只得提前加紧训练。

    十一月二十二日,此时大隋南北方向皆在平叛,李渊拜李世民为荆襄道行军元帅,出征萧梁。

    李世民一袭军袍,威风凛凛,让人看了为之侧目。

    李渊拉着儿子的手,将帅印放到了他的手中,又嘤嘤叮嘱,而李世民也不住地点头应允,好一番父慈子孝的画面。

    将台下一侧的李元吉看着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相宜的场面,脸上露出了不屑和鄙夷。

    自从李渊到了成都之后,他的兵权便被李渊收了回去,虽然挂着纳言的官职,但他既没能力,也没精力去管门下省,所以也就是个虚职。

    李元吉素来和李世民不和,因此看到李世民春风得意,自是不高兴。

    “大兄,阿耶这么看重老二,满眼都是他,咱们这些儿子已经入不了父亲的眼了。再这么下去,往后,这成都还有咱们兄弟待的地方。”

    “三胡,休得胡言乱语。”

    李元吉虽然对李建成较为尊敬,但也不是言听计从。此时眼看李建成一副退让的样子,一甩袖子,不高兴地说道:“大兄,你就退吧,等哪天老二当上皇帝了,咱俩都得没命。”

    李建成看着远去的李元吉,脸上有些发胀,他死死地掐住自己的手指,不让自己脸色有太大变化。

    李建成什么都懂,更知道李世民对他的威胁,可是今时今日,他一个被俘放回的世子,若不忍着,又有什么办法呢?

第九十二章 唐军入荆

    李世民领命之后,从夔州出兵,直奔南郡而去。他虽拥兵十五万,但此行只有五万人马。一方面各军征调需要时间,而另一方面,李世民也害怕带的军队太多,吓到了萧铣。

    虽然是要吞并荆襄,但李世民却是早有算计。

    荆江曲折回旋,而李唐水师又不占优势,若是大张旗鼓地征伐萧铣,既会遭遇到对方的拼命抵抗,也会惊动一侧的隋军。

    所以李世民一开始便打着东援萧梁的名义,欲行笑里藏刀、鸠占鹊巢之计。

    反正他们也是萧梁自己求来的。

    李唐军队顺流直下,一路顺遂,很快李世民便到达了夷陵城。

    硖州刺史安国公许绍少时是李渊的同学,天下大乱后以夷陵、黔安、武陵、澧阳四郡降唐。再后来萧铣崛起,许绍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固守夷陵城多时,屡次击败梁军。若不是有许绍死死地卡住夷陵,使萧梁东西不能互通,萧梁的十多万大军早就一股脑地涌入巴蜀。

    新败关中的李渊还能不能稳定局势,怕是难说。

    夷陵到江陵只有二百里左右,被许绍经营日久,算是李世民的大后方。

    到了夷陵之后,李世民便派人前往江陵,要求梁军放开防线,好顺利进入。

    此时萧梁的情况跟之前又不大一样。豫章之战后,隋军主力并未大举进攻萧梁,反而因为内部生乱,已经退了,所以对于李唐的援兵,便没有那么迫切。

    而且萧铣本就对李渊没有多少信任,面对如狼似虎的唐军,唯恐对方来一个假道伐虢,将自己给吞并了。

    这不是杞人忧天,刘备名声难道不好,被刘章请入川中对抗张鲁,可张鲁没怎么打,刘备反手把刘章给灭了。

    只是对于萧铣来说,李唐的援兵是自己求来的,他也不能拒绝对方,唯恐得罪了李唐,逼走了援兵。

    无奈之后,萧铣只得让人放开防线,让李世民进入。当然江陵城是不可能放李世民进的。

    萧铣空出一个紫陵县(治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故城东),交给了李世民,请其在此驻军。

    李世民本来想要的是公安,实在不行也得是安兴(治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故城东),紫陵太过偏远了,而且孤悬在外,既要直面沔阳的隋军,又被身后的江陵掐住了脖子。

    于是李世民便故意装作不高兴,扬言萧梁对他不信任,便要退兵返回川中。

    萧铣怕李唐进来,可更怕李唐走了。

    豫章一战,张绣、郑文秀、万瓒、许玄彻四位封王或死或降,十五万精锐尽丧,着实吓破了萧铣的胆。

    眼看李世民要走,他有些慌了。毕竟隋军现在不来,以后还会来。而李世民若因为生气走了,下次就不会来了。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自己人指望不上,只能指望外人了。

    这时黄门侍郎刘自便建议,既然李唐嫌紫陵县太小,不若将北面的郢州(竟陵郡)和襄州一同交给李唐,让李唐替他们守卫北境。

    萧铣有些不舍得。

    萧铣起事之后,不是没想过北上攻克襄阳,夺回荆襄的北大门。攻克南郡后,萧铣便派董景珍北伐,董景珍顺利占领了竟陵郡,并一路打到襄阳南面的率道县(今湖北省宜城市北)。

    不过董景珍轻而无备,为襄阳郡兵所击败。后来黄明远南下,襄阳、春陵、汉东三郡皆附,萧梁就再也够不到襄阳的边了。

    眼看收复襄阳无望,萧梁便在汉南县(今湖北省宜城市)设襄州。

    郢、襄二州为萧梁在北面最后的屏障,放弃此二地,江陵就要成了边疆了。

    眼见萧铣不舍二州,刘自劝道:“郢、襄二州兵少,隋军若南下,亦不能保。不若交给李唐,获取对方信任。

    李唐占据郢、襄二州后,便将我军与北面的隋军隔开。到时候隋军南下,就要先打李唐。李唐若想守住其地,也必然跟隋军死战,江陵则安矣。”

    萧铣听了此言,觉得也有道理,便从了刘自之言。

    李世民得了郢、襄二州,心中大喜,他当然知道萧铣打着祸水东引的主意,但他仍愿接受。

    得了郢、襄二州,便从两面包围了江陵,以后取江陵便更为容易。而且占据郢、襄二州,李世民便可以尽快构建边境防线,以防北隋军趁着他讨灭萧铣而趁火打劫。

    所以占据郢、襄二州,简直是一举两得之事,他如何会不愿意。

    李世民乃令若干则为襄州都督,李长卿为郢州都督。

    李唐都督府和总管府并制,都督的全称是“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皇、镇戍、粮廪,总判府事”,只负责军事,而总管府则是军政大权独揽了。

    除此之外,李世民又下令李孝恭屯兵当阳,而李世民本人,则率领主力,驻扎于紫陵。

    紫陵虽有万般不好,但唯有一点,哪里也比不过,这里离着江陵近啊。从紫陵县到江陵城差不多六十多里,朝发而能夕至。

    李世民带着三万军队进驻紫陵后,也不跟萧铣客气。

    本来双方便约好了,李唐出兵,萧梁放弃硖州和黔中的辰州、溪州,同时李唐大军在荆襄境内的全部开销,都由萧梁支出。

    萧梁没兵,但是有钱。

    所以李世民扎下营后,便向萧铣狮子大开口,要粮五十万石,马两千匹,铠甲五万领,布帛三十万匹,各类兵器十万具,弓箭五百万支,战船五百艘。

    萧铣听了差点没一口气憋过去。

    萧铣的确是狗大户,也有钱,可是李世民是一点都不含湖,这口下的,简直能咬下来萧梁半片身子。

    萧铣当然不给,可也不敢直接拒绝,只得派人前往李世民军中,言府库不足,一时之间难以奏足,还请减轻一些供需。

    李世民当即就不乐意了,直言道:“我为梁国舍生忘死,梁君却吝啬到顾惜一点物资。梁君屯再多物资有何用,若北隋军打来,岂不是尽为北隋军做嫁衣。”

    李世民还扬言,若是萧梁再抠抠搜搜,不把他们当自己人,他们就返回川中,绝不受这窝囊气。

第九十三章 周法明之死(上)

    面对李世民的无赖行径,萧梁上下是全无办法。

    唯恐李世民真的走了,萧梁只得先送去三十万石粮草,三十万匹布帛,三万具铠甲和两百万支箭,以及五万具兵器,一百艘战船。至于马匹,那是没有的。萧梁本身不产马,大隋更是限制马匹流入李唐、萧梁二地,整个萧梁也拿不出两千匹战马。

    就这些东西,都快把萧铣整吐血了。

    萧梁的确是狗大户,单凭富饶的江汉平原的产出,就能供养出四十万大军。可耐不住大家一起折腾,光是一个豫章之战,赔进去的物资,都能堆十座山了。

    不过李世民可不准备放过萧梁。

    李世民从这次讹诈中找到了甜头,因此屡屡派人前往江陵索要物资。

    而受制于人的萧铣还不敢不给。

    这种事就跟赌博一般,有一就有二,你让萧铣跟李世民翻脸他都不敢,毕竟本钱都投进去这么多了,现在可没法撤资啊。

    眼看李世民越来越得寸进尺,萧铣满是无奈。他这是给自己求了一个援兵,还是找了一个爹啊。

    而李世民一面在萧梁这边获取物资,一面也加快了吞并萧梁的速度。

    李世民很清楚,辅公祏的叛乱看似是声势浩大,但并不会影响到江南的大局。用不了多久,黄维扬就能平定辅公祏的叛乱,将目光重新对准荆襄。

    所以他必须赶在黄维扬抽身之前,完全占领荆襄,到时面对云集的隋军,才能有一战之力。

    不过要想对萧铣动手,李世民还有一个大阻碍,便是位于萧梁身侧的周法明。

    周法明自投降大隋之后,便非常积极。周法明很清楚,虽然他现在占据五郡,拥兵数万,但这并不会太长久,等天下安定之后,无论是地盘还是军权,都会被收回去。

    而周法明也知道黄明远不喜欢他,因此便急于立功,以挽回自己在黄明远心中的形象。

    黄维扬东返江南平乱之后,周法明便引兵三万,高调进驻沔阳郡治沔阳县(治今湖北省仙桃市区西南)城,做出威胁江陵城的态势。

    长江以北,汉水以南,这一片被三面包围的三角地区,是古云梦泽。虽然云梦泽自东汉之后,已经逐渐消失,可此时其旧地仍是湖泊众多,河汊相连,为一片湖区。

    从沔阳到江陵,看似挺远,但凭借水军,周法明可直冲入长江之中,用不了两三天便到达江陵城下。

    李世民很担心他这边刚对萧铣动手,江陵城都不一定拿下,周法明的数万人马便杀了过来。

    而且萧铣的地盘多在长江以南,江北的精华就一个江陵城。一旦周法明南下占领巴陵,将长江截断,则荆南诸郡,恐将落入北隋手中。

    于是李世民便急于击败周法明。

    若是在陆上交战,十个周法明也比不上一个李世民。虽然李世民麾下多新兵,但骨干都是经历过关中大战的人。而周法明部,虽有数万之众,但都是由家族私兵扩充来的,战斗力并不强。

    但整个荆州战场,很明显水战多于陆战。

    关陇之人,会游泳的都不多,更不要提水战了。

    于是李世民几次向周法明发起攻击。周法明皆是避战不出,同时又令水军分成多股部队,袭扰唐军的后勤部队。

    整个大泽之中,都是周法明部的战场,甚至连江陵城都几次受到袭击。

    萧铣吓得大惊失色,几次派人去质询李世民。他东西都送了这么多,你怎么打的仗,总不能光收礼,不办事吧。

    李世民也愁的很,他打仗也不是一天两天,平时对敌,他的灵感是汨汨如泉,任凭对方实力再强,他也有千般应对办法。可是今日遇上周法明,他实在是没了辙。

    水师是技术兵种,唐军和周法明部的水师差距太大,这不是一点两点计略可以弥补的。

    李世民不得不向萧铣请求水军支援。

    萧铣手中本就没多少兵,又兼不信任李世民,怎么敢把最后一点水师派出去。于是一个劲地推脱阻挠,却始终待在江陵不动。

    眼看时间一点点过去,李世民却拿周法明没点办法。

    这时候谋士薛收便建议,周法明此人,平日喜好打猎、垂钓,常孤身而游猎于山林之中,轻而无备,何不遣刺客以杀之。

    刺杀这种事,或许有些下作,非上称手段,但很多时候却能解决问题。

    薛收便是被杨广诛杀的薛道衡的儿子,人称“长雏”,与族兄薛德音、侄子薛元敬齐名,世称河东三凤,此时为李世民的谋主,深受李世民的信任。

    李世民本来不赞成此策,但还是被周法明逼得没办法了,只得从之。

    李家自李虎时期便显赫一时,前后七八十年,虽然期间起起伏伏,但累积的实力、人脉不可计数。

    而这种家族,可用的家臣、死士也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针对周法明、性格、喜好的陷阱,很快便成型。

    此时周法明尚不知危险将尽。

    周法明这个人,性格虽然有些阴鸷,但却有些真本事,尤其是在水军上面,这属于家传。

    不过喜好渔猎也是真的。

    这日天降小雨,整个天地都是灰蒙蒙的。

    十二月的荆襄,已经很冷了,而是还潮湿。外地人来到这里,根本受不住。

    周法明也是无事,便穿着蓑笠,在船头挂竿垂钓,放歌饮酒。

    这时喝多了的周法明登高瞭望,便发现远处有几个渔民,似乎是走错了路,看到他们的大船,便往相反的方向而去。

    此时舰队靠近港湾码头,打渔的多不敢靠近。

    周法明忽然来了兴致,便对身边的人说道:“寒冷时节,温一壶热酒,吃一口鳊鱼,神仙亦不还。”

    也许是天意如此,周法明几人钓了大半天鱼,竟然一条也没有钓上来。

    眼看船上无鱼,偏偏想吃鱼的周法明便让侍卫追上那几个渔民,看看有没有鲜鱼。

    现在是战时,这么做本是不合适的,可周法明在永安五郡,属于一人独尊,根本无人敢劝。而此时提身边之人,也尽是一些阿谀之人,属于周法明养的玩物,更没人阻止了。

    很快一艘小船向西,直奔羽毛而去。

第九十四章 周法明之死(下)

    侍卫乘舟而去,过了没多久,便回到了船上,不仅给周法明带回了几条武昌鱼,还带来了一对夫妻。

    这夫妻二人皆有三十多岁,男子一身短衣,长得干瘪,面色黢黑,骨节极大,一看便是常年劳作之人。女子长得清秀一些,因为做的武昌鱼,鲜滑稚嫩,味道鲜美,被侍卫带来给周法明做鱼。

    这些侍卫,都知道怎么讨好周法明。

    周法明听后也很期待,他知道这大江边上的女子,很多人都擅长做鱼,不亚于富贵人家的庖厨。

    很快女子便做好了一条武昌鱼,还有一锅鱼汤,侍卫给周法明端了上来。周法明尝了一口,细捣橙姜,雪松酥腻,鱼肉白嫩清香,口感柔润嫩滑,简直妙不可言。

    周法明大喜,便想将女子收为自己的厨子。

    这女子也是一副欣喜状,赶紧上前拜伏。

    虽然是做了家奴,可乱世之中,求一命而不得活,做个大人物的家奴,着实是很多小民百姓最好的选择。

    女子的丈夫看起来比她大几岁,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

    两个人跪在地上一个劲地感恩,其质朴的模样,让周法明也有些满意。于是周法明又让人赏了这夫妻二人五贯钱。

    二人又是千恩万谢,便要退下。

    周法明正大口吃着鱼肉,一旁的男人突然趁所有人不备,一步上前,刺死一个周法明的侍卫。而女子也突然从怀里拿出一把精致的小弩,对准了周法明。

    双方距离不过五步,周法明又没有防备,立刻被对方射到额头之上。

    其他人突遭大变,皆有些瞠目,等反应过来,周法明已经倒在了血泊之中。

    也是所有人大意,在众人看来,这夫妻二人,分明就是地地道道的渔民,因此根本没作他想,更没有搜身了。

    这一男一女眼看一击必中,也心存死志,

    这男子狠狠一刀刺到女子肚子上,将对方给扎死,然后便用匕首划破了自己的喉咙。

    周法明的侍卫想要生擒二人,可已经晚了,最后只获得两具尸体。

    周法明遇刺,两个刺客自戕,等众人将周法明抬到榻上,他已经满身是血。

    刺客唯恐周法明不死,在箭上和匕首上涂了乌头毒,在这个年代,乌头毒属于无药可救的毒药。

    很快周法明的三子周绍则赶到,他与周法明兵分为二,一个统领水军,一个领陆军驻扎在沔阳城中。

    此时周法明神智刚刚清醒,但众人都明白,这是回光返照。

    周绍则看到父亲的样子,泪水刷的就流下来。周法明勉强伸出手递向儿子说道:“人无不死,你何必像小儿辈一般涕泣。我并不畏死,只是担心我之死后,家族不能传续,你两位兄长不在,你要替我转述他二人,尔等兄弟,往后需勠力同心,和衷共济,万不可生了嫌隙。”

    周绍则哭着答应了父亲。

    这时周法明的家臣周据来报道:“家主,我们从二人身上没有搜到什么证明身份的东西,但是二人使用的短刃和手弩,应该是拱卫亲军府的制式武器。”

    周绍则一愣,脱口而出道:“刺客是卫公派来的。”

    周法明强忍着疼痛苦笑道:“凶人真是画蛇添足,枉为小人啊。试问若真是拱卫亲军府的人,怎么会留下其制式武器,难道杀手怕咱们不能从武器追查到他们的身份吗?”

    “父亲是说,这是栽赃。”

    周法明点点头。

    “我虽然不得卫公所喜,可今日江南、关中俱生乱,大隋腾不出手来插手荆襄,所以非得有我,才能制衡萧铣。卫公就是真要杀我,也不会选在这个关键时候,我今一死,沔阳必守不住,得利的只能是萧铣,卫公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那父亲以为是凶手是谁?”

    “不是萧铣,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

    周绍则有些吃惊。至于萧铣,他比较了解,并不觉得对方有这个胆识,否则早统一荆襄内部了。

    “应该是他。”

    周法明有些嗟叹道:“没想到李世民小小年纪,手段却是如此毒辣,连我也着了他的道。不过以刺客手段,行狗苟之事,这李世民怕也非是真英雄。”

    周法明话说得有些急了,嘴里不住地涌血。

    周绍则赶紧叫大夫。

    周法明拉着儿子的手说道:“今日我将命丧贼人之手,到时候军心动荡,以你之能,必不能守住沔阳。你在我死后,当秘不发丧,对外只说我受了小伤,然后你立刻返回沔阳,调动军队,退往江夏固守。”

    “那沔阳郡呢?”

    周法明苦笑道:“事到如今,你我父子二人已经尽力了,就是守不住沔阳郡,卫公也能理解。”

    说罢,周法明想到什么,立刻又说道:“你返回江夏之后,告诉你两位兄长,立刻将我周家所控制的所有人口和地盘,交给卫公,无论如何,不可再割据一方。永安诸郡夹在萧梁和大隋之间,你兄弟三人,守不住。”

    周绍则哭着点点头。

    这是必然的,周法明死了,而周绍则兄弟三人并无其威望,也没有那份实力,还要直面李世民的兵锋,根本守不住地盘。与其被别人夺走,还不如主动交给黄明远,以换得一个封赏和家族保全。

    这时周法明又让周绍则拿来笔墨,他说周绍则写,准备向黄明远上一份绝命信。

    周家到底能不能安稳,还要靠这封信。

    “······臣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而臣诸子不肖,不能守土,终恐被罪,陛下哀怜,数赐教督······”

    众人听了,皆是泪流不止。

    口述完这封信,周法明终于是忍不住了疼痛,“哇哇”怪叫,然后一口鲜血喷出,与世长辞。

    周绍则嚎啕大哭,伏在父亲尸体上不起。

    而周家的家臣周据,则带着十余命侍卫,一同自戕在周法明的尸体前。

    周法明遇刺,这群人脱不了责,虽然暂时还没人有空处理此事,但周据等人最后也脱不了责罚,倒不如自杀以全忠义,也能换得家人保全。

第九十五章 西援江夏

    周法明死后,周绍则让人将周法明的坐船秘密封赏,然后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同时又让人诈称周法明受了小伤,正在安养。

    而周绍则本人则带着周法明的尸体一路赶往沔阳,准备率部撤退。

    而周家水师,则在周法明堂弟周法既的指挥下,往沔阳方向移动,准备和沔阳守军会和东返。

    只是周法明和周绍则都小看了李世民。

    李世民既然派遣杀手,当然不会只有一招。杀手派出之后,李世民便将军队调拨开来,整戈待发。

    当然李世民不知道杀手能不能成功,但他却有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派潜伏在沔阳城的间谍日夜监视郡府,观察周绍则的动向。

    果然周绍则匆匆离开了驻地,而没多久这消息便传到了李世民的军中。

    李世民得知此消息,对于周法明的情况已经是明了。若周绍则不动,周法明自然是没事或小事。可今日周绍则匆匆离开,除非是周法明遇刺受重伤或者是直接身死,否则周绍则绝不会无缘无故擅离职守的。

    而此时周法明出事,周绍则离开,正是周家部队最混乱的时候,也是他趁机破敌的良机。

    于是李世民命令大军齐出,直击沔阳城,同时又命手中仅有的一支水师部队向周家军的水师发起了攻击。

    周绍则虽然在周法明死后便急着往回赶,但还是晚了一步。

    唐军突然发起攻击,沔阳城的守军遭遇重创。此时周绍则不在,对面的唐军又散布周法明父子身死的消息,立刻引得周家军一阵混乱。

    等周绍则赶到之时,沔阳已经城破。

    周法明部大将徐尚率领残部逃出了沔阳城。

    周绍则与徐尚会和之后,也不敢与唐军开战,只得带着残兵往东撤离。

    与此同时,周家军水师也遭到攻击。

    周法明死后,连心腹周据都死了。虽然周绍则临时安排周法既指挥军队,可骤然遇袭,周法既又没有掌握各部,三军还是不可避免地乱了起来。

    若不是周法既当机立断,拼死率部突围,整个周家军水师怕是要全军覆没。

    周绍则和周法既二人狼狈逃回江夏,两部是丢盔卸甲,混乱不堪,手中兵力加起来是折损过半,元气大伤。

    而李世民则乘胜占领沔阳郡,向着江夏追来。

    ······

    沔阳之变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湓城,正在湓城训练水军的陈克敌当即便坐不住了。

    黄维扬返回江南平乱之后,陈克敌可一直没有闲着。大隋下一步的目标必然是萧梁,他也一直在研究西进之略。

    李世民率军前来支援萧梁的事瞒不住大隋,陈克敌已经的判断与黄明远的意图差不多,调虎离山,因此他并没有太紧张,也没有作出反应。

    有周法明挡在前头,怎么做都不合适。毕竟周法明对自己的地盘看的很严,陈克敌也不想贸然进入永安五郡,引起周法明的猜忌。

    而且周法明拥兵五万,实力强劲,陈克敌也想用李世民消耗一下周法明的力量,所以更不会主动西去支援。

    陈克敌料到了周法明可能会败,毕竟对手是李世民。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周法明竟然被几个伪装成渔民的刺客给刺杀了。

    周法明一死,周氏内部人心动荡,必然不敌,而李世民若是趁机东进,直取永安五郡,那对大隋来说就麻烦了。

    尤其是永安五郡的位置很特殊,东连江南,西接荆襄,北通河南,乃南方之腹。此地若失,隋军便失了西征萧梁的桥头堡,与李世民决战的前进基地,来日再想夺回此地,怕是不知道要多费多少力气。

    此时陈克敌也来不及向黄维扬汇报,便下令麾下的五十九军集结待命,连同手中的五千水师,准备奔江夏而去,支援周家。

    沔阳可以丢,永安、安陆甚至蕲春都可以丢,唯有江夏,乃是大江形盛之处,南方通衢之地,决不能丢。

    陈克敌手中有一万两千战兵,主力便是左领卫五十九军。

    左领卫也就是原来的天策卫的四支部队,来源各不同。五十七军是原黄维烈夺取的陈伯图部改编;五十八军是原左天成部改编;五十九军是原陈棱部改编;六十军是原杜伏威部改编。

    此时五十七军中郎将是麦孟才。

    麦孟才自沉光死后,沉沦了一段时间,但理想照进了现实,人总是要生存,尤其是知道了告密沉光突袭叛军的还是萧皇后之后。

    再之后麦孟才就职于天策卫的虎牙郎将,江西之战后迁为中郎将。

    五十九军战力不弱,是陈棱一手组建的一支部队,其兵源多是淮南人,更适应南方的环境。

    这也是留五十九军在湓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克敌接到消息的此日,便完成了军队的集结。隋军从湓城出发,往西五百里,直逼江夏。

    陈克敌站在船头,遥望西面,脸色阴郁,不见欢笑。

    尽管周法明的身死,给了他插手永安五郡的机会。只要给他时间,他就能从周家手中拿下永安五郡。

    可陈克敌实在是笑不出来,他太担心江夏的情况了。

    虽然陈克敌一直不喜欢李世民,虽然陈克敌一直想和李世民一较高下,虽然陈克敌一直想亲手击败李世民,但不应该以这样的局面开局。

    卫公一系的二代都不喜欢李世民,甚至是厌恶李世民。不仅仅是因为卫公把李世民当作儿子一般亲近可李世民仍旧是背叛了卫公,还因为为李世民是卫公为黄好好选的丈夫,可李世民却负了黄好好。

    在卫公一系的二代心里,黄好好相当于后世缪斯女神一般的存在,但李世民却伤害了他们的女神,不可原谅。

    所以陈克敌一直渴望有一天,击败李世民。

    可若是江夏丢了,别提什么决战、破敌的事,先保持不败,都很困难。

    这时麦孟才走到船头,眼看陈克敌愁眉不展,便问道:“参军,周家父子能守住江夏吗?”

    陈克敌想说“能”,却连自己都不怎么相信。李世民的本事,他熟悉的很。

    麦孟才又问道:“若是江夏丢了怎么办?”

    陈克敌看了一眼麦孟才道:“那就夺回来!”

第九十六章 稳住局势

    果不出陈克敌的担心,周绍则并没有守住江夏城。

    李世民趁着周绍则兵败溃退,立足未稳,从汉水直逼江夏侧翼,连破汉阳、汉口二城,两面包围江夏。

    这时候眼看唐军大胜的萧铣也舍得拿出压箱底的宝贝了,命大将杨道生率领水师从长江而出,配合唐军,夹击江夏。

    周军水师与萧梁水师交战,被对方击败。

    江夏在长江以南,周家水师落败后,失去了长江的控制权,整个周氏的地盘算是彻底被一分为二了。

    周绍则年少,压不住阵脚,麾下大将鲁毅眼看周氏要崩盘,果断地率部投降了李唐。

    周家军被李唐和萧梁三面包围,又内忧外患,处境危急。周绍则心中畏惧,根本不敢战,只得选择放弃江夏,退往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将一座江防重镇,白白让给了唐军。

    陈克敌到达武昌城时,周绍则手中三万人马,只剩下五六千人,还尽是丧胆的溃兵,若想再战,怕是要好好整编了。

    江夏丢失,让陈克敌的心气很是挫伤。

    此时陈克敌已经不想江北的永安、安陆二郡了,现在最重要的是为接下来西征的隋军守住一块基地。

    陈克敌思前想后,觉得武昌城不足守。

    首先武昌离得江夏太近,李世民和萧梁军随时可以以江夏为基地攻打武昌。其次从江夏到武昌,之间除了各种各样的湖泊以外,便是平原,不利防守。

    隋军若是想打骑战,又被这些湖泊所阻。

    最后陈克敌决定撤往西陵(今湖北省黄石市)。西陵也叫西塞,乃江防要地,原是南朝一县,开皇九年被废。此地三面环山,一面环江,易守难攻,又有良港,可屯重兵。

    陈克敌命周绍则屯兵于城中,进行修整,又命麦孟才率两团屯兵于西面的铁山之中。

    也或许是老天爷帮助陈克敌。就在战事最关键的时候,李世民竟然走了。

    或许李世民也觉得大势已定。

    李世民既克江夏之后,急着返回江陵吞并萧梁,便命李孝恭为鄂州道行军总管,屯兵江夏,又命李长卿为安州道行军总管,攻打安陆、永安二郡。

    临行之际,李世民还叮嘱李孝恭,务必守好江夏,挡住西进之北隋军。

    李孝恭手中有水陆部队一万七千余人,屯兵江夏,以塞长江。

    本来李孝恭的目标在东,李世民命他取的是蕲春郡和江夏全郡。但李孝恭却想贪功,企图北上占领永安郡再回师攻打蕲春。

    永安郡是周氏的老巢,无论财富还是物资,都是最丰茂的。偏偏李孝恭这个人,虽然能力出众,但素来性情奢侈,贪婪好财,面对军功和财货,就有些迈不开脚了。

    于是李孝恭便亲自移师江北,只留下大将燕颀镇守江夏,又命军中老将张闻节率军五千,南取武昌、永兴(今湖北省阳新县)二县,以备隋军。

    李孝恭自认为安排是稳妥的。

    张闻节是杨秀旧部,多征讨獠人,杨秀被废后,他亦被免职。李孝恭定巴蜀时,将其征召入麾下。

    一员老将,五千人马,足以应付隋军的援兵,至少是能撑到主力回援。

    其实若是守城,当然可以,但张闻节这一次却是追击周绍则的残部。他从江夏一路向东,到了武昌,发现是座空城,于是又不停歇,继续追击。

    张闻节的能力或许不错,当年征讨獠人时也多有战功,但毕竟十多年不领兵打仗,归顺李孝恭之后,也没经历过几场真正的战争,所以有些失了警惕心。

    从西陵北面寇城,是一道狭长的区域,被铁山和白瑽山、花马湖所环夹,才能通到城头。

    张闻节进击至西陵,没有提前侦察,便一头便扎入了隋军的伏击圈。

    隋军守军羊装不敌,退守城中,张闻节打得更有精神了。

    这时麦孟才奉命沿着西塞山的西麓出击,绕道至唐军的身后,对张闻节部发起勐烈的攻击。

    张闻节瞬间便为这股攻击给打懵了,立刻下令撤退。

    这时陈克敌也从花马湖北的西塞山杀出,断了唐军的归路。

    张闻节虽老,但的确是个勇将,带着残部,奋勇当先,几次冲击隋军的防线,皆没有成功。

    其部被隋军困在铁山和白瑽山一天一夜,全军辎重、物资全失,士兵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张闻节无奈,只得率部分散突围,命部下攀铁山返回江夏。

    可惜张闻节运气实在不好,大冬天的,却正好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人马俱不得前进。

    于是溃败的唐军开始大批大批地向隋军投降。

    而张闻节在次日夜里,突围至碧石渡时,遭遇隋军散兵部队。张闻节拼死不能破阵,最后死于乱军之中。

    西陵一战,张闻节所部大败,残部逃回武昌的,不过千余人。

    陈克敌通过审问俘虏得知,李世民返回了江陵,留下的主将李孝恭也北上攻打永安郡了,他看着地图,顿时有了突袭江夏的想法。

    诸将被陈克敌的想法完全镇住了。

    此时的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十二月的天气,本就清冷的很,而这雨落在人身上,冰肌入骨,凉透人心。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已经进了腊月,还会下这么大的雨?可是这么冷的天冒雨前进,怕是会死人的。

    麦孟才建议,可令诸军乘船前往江夏,也可躲避风雨,但为陈克敌拒绝。

    这时间,走水路当然舒服,但同时暴露的危险也大大增加。李孝恭乃是宿将,虽然年轻,也多领方面之任,必然会防备江上来袭的军队。

    从江夏往东,本就有沿江哨所布防,一旦隋军水师突入,必然会为唐军哨探发现。

    而隋军远道突袭,打得就是一个突然,若是唐军严阵以待,隋军在没有攻城器械的辅助下,想破城成功,简直是痴心妄想。

    而走陆路,从西陵到江夏,本就多湖泊、山岭,而唐军此时也只是占领了一个江夏城。江夏城在江夏郡最北面,整个江夏大部其实并不在唐军手中。

    隋军这时突袭,打一个时间差,可以在唐军反应过来之前,穿插到江夏城下。

第九十七章 突袭江夏

    虽然陈克敌设想的很美好,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那么回事。

    从西陵到江夏,绕过武昌的话,差不多是一百七十里地,而且均是靠近众湖的小路。江夏湖泊众多,湖泊周围相连之地,本就多湿地、沼泽,泥泞难行,甚至有些地方还有陷进去的危险。大军在风雨天走这种路,怎么看都是疯了。

    众人议论纷纷,都想劝陈克敌打消此念头。

    若是当初的左武卫、阴山军,前面就是刀山火海,也会冲的,他们有铁的纪律,还有钢铁一般的脚底板。

    但南方诸军,包括天策卫、神策卫这些部队,本就多是旧军改编,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意志力,都无法与左武卫相比。

    陈克敌看着底下诸将畏难的样子,他知道他在军中的威望,远没有达到令行禁止的程度,麦孟才也是。

    于是陈克敌说道:“左领卫四军,源分四部,再加上右领卫,诸位觉得,这些军队中,哪一军地位最低,战斗力最差。”

    众人有些不解,正说着突袭江夏的事,怎么又提起这了。

    不过众人也纷纷开口,有说“六十三军”的,也有说“六十军”的,但多是以“六十军”和“六十三军”为主,毕竟这两支部队是由当初的盗匪军改编的部队。

    陈克敌却突然开口道:“我看若论战斗力最差的不好说,但地位最低的,应该是我五十九军。”

    “将军慎言!”

    众人纷纷表示不服,这年头,自己骂自己怎么都行,但外人不能说,尤其是事关荣誉。

    陈克敌轻笑道:“怎么,你们不服气啊!”

    不服,当然不服。

    陈克敌接着说道:“江南两卫十军,左右卫率营就不说了,不提出身,单是皖口,望江,莲花塘,彭泽等等无数场硬仗,又是世子的亲卫部队,你们比的了吗?”

    众人一同承认比不过。

    “右领卫四军,六十一军是卫公平叛江南的老底子;六十二军是遂安侯平刘元进的老底子;六十三军差点,出自江南叛军,但西征以来,南路军一直是以六十三军为先锋,鄱阳、赣江、石埠等战都是他们打的,你们谁比的了;至于六十四军,当初卫公亲手建立的部队,已经过二十年了,比所有部队的历史都早,甚至有人跟着卫公打过桂州,你们比得上。

    再看左领卫诸军,五十七军是禁军出身,山阳侯亲率的部队,南下平林士弘的先锋;五十八军也是禁军出身,这次担负了东进平叛南路军的重任;至于你们瞧不上的六十军,光是怀宁一战,整个朝廷都赞不绝口,这次又奉命为平叛北路军,杜伏威副总管一路东进,连战连捷,等到平定辅公祏之后,又是一场大功。你们说说,往后各军论功时,你们比得上谁?”

    诸将听了,皆是有些愣神,不知不觉中,他们还真是好像谁都比不上。

    他们不是禁军出身,也不是世子亲率,更不是卫公组建的部队,本来还有看不起的六十军和六十三军两支叛军组成的部队,现在倒是连叛军都不如了。

    陈克敌又言道:“天下十八卫,五十多万野战军,战后会不会保留这么多,谁也不知道。若是诸位不能奋勇争先,立得大功,保住地位,来日还会不会有五十九军,犹未可知。”

    众人都吓住了,不就是不想冒雨行军吗?怎么还牵扯到是否会裁撤的问题。

    众将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

    这时副中郎将陈栎站出来说道:“奋勇争先,为国尽忠,本就是武人的本分,我等也不愿落于人后,愿从参军之命,突袭江夏。”

    陈栎是陈棱的堂弟,一直在陈棱军中。虽然只是担任副中郎将,但在陈棱调走之后,就是这支部队真正的话事人。

    由陈栎领头,其他将领,自不会反对。

    于是上下达成一议,陈克敌遂命周绍则率其部前往武昌,收复此地,剿灭张闻节余部,而陈克敌则亲自率领五十九军主力,冒雨直奔江夏。

    这雨越下越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陈克敌也纳了闷,大冬天的,老天爷哪这么多雨下。

    就是下雪也比下雨强啊。

    这么冷的天行军,穿棉袄是不行的,毕竟湿衣服不仅不能御寒,还吸水增重。因此临时赶制了一批蓑笠,以为士兵遮雨。

    众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冒着大雨,在泥泞不堪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进。

    那些小道,本就不好走,又被大雨冲刷,立刻成了烂泥。人走在上面,踩一脚甚至都拔不出来。

    这个时候,马匹也派不上用场,毕竟在军中,马比人还娇贵。因此上至陈克敌,下至士兵,都只能依靠这一双脚。

    包括陈克敌。

    众人劝他乘坐马车,也可避避雨,但陈克敌如何能同意。将士们本就不乐意冒雨行军,他作为主帅,以身作则,众人才无话可说。

    若是当着部下的面搞特殊,众人怕是更要走不动了。

    当然代价也是沉重的,陈克敌这辈子没受过这样的苦,这一次全都体验到了。

    雨水冲刷,方向都难辨。虽然披着蓑衣,但里衣早就湿透了。而冰寒刺骨,连手脚都是麻木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累倒、冻倒在地,死活爬不起来。

    而饭食早被雨水泡坏了,众人只能将烂的如泥一般的饼子塞到嘴里充饥。味道是没有的,怕是比烂泥也好吃不到哪里。

    就这样的环境,隋军走了整整两天两夜,等他们到了江夏城下时,辎重、物品早就丢光了,人手一把武器,甚至有的连铠甲都扔了。

    远远望去,人人一身草的五十九军,就跟一只叫花子队伍一般。

    隋军为了这次突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沿途冻死、掉队者不计其数,可隋军的突袭也是成功的。

    对于隋军的突然杀出,守将燕颀毫无防备,措不及防,为隋军杀入城去。五十九军憋得这场火,都发泄在江夏的李唐军队之上。

    此战,燕颀被俘,江夏城克复,李世民苦心预想的江夏防线,还没有发挥作用,便失去了最重要的一环。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