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十八章 江陵之变(一)

    十二月底,李世民从硝烟还未散尽的江夏战场赶回了江陵,对于萧梁这块蛋糕,他已经急不可耐地要收割了。

    李世民出川之时,带了五万人马,这五万人马分别由李孝恭、李长卿、若干则和大将李大亮四人指挥,分屯江夏、沔阳、郢州和襄州。

    之后李世民以兵力不足为由,又调集了四万人马出川,同时又秘密调动一万人马,从施州出兵,前往荆南。

    江夏一战,重创周法明部,击杀周法明,短期之内,隋军已无力西顾,而在李世民看来,这个时间节点,正好是他覆灭萧梁最好的机会。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之日,李世民到达江陵城西的百里洲,他的四万人马,此时就屯在这里。所有部队全副武装,做足了准备。

    李世民遥望江陵,他的眼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火热。

    次日一早,便是新年,李世民带着三百亲卫,前往江陵城中。

    前两日,萧铣以新春佳节的名义,派人前往李世民军中劳军。今日是元旦,李世民正好借此名义来拜见萧铣。

    萧铣其实对李世民不太喜欢,毕竟李世民屡屡索要粮食、兵器,跟一个饕餮一般,实在是太贪得无厌了。而且南朝世家,自诩是华夏正宗,素来看不上北人,而在他们眼中,关东世家是数典忘祖的叛逆,而关陇勋贵则是沐猴而冠的胡虏。

    但萧铣即使如此,还是在龙光殿接见了李世民,为此还推迟了元旦的大朝拜,毕竟现在的李世民也算是萧梁的救命稻草了。为了保存江山社稷,他不得不低下他那昂贵的头颅,乞求大唐的庇佑。

    果如萧铣预料的那般,李世民这次前来,就是为了勒索大梁的。

    初见到李世民,出乎萧铣的意料,对方竟然这么年轻,想来年少得志,张扬轻狂,当不好相处。

    也确实如此,李世民入了萧梁王宫,鼻子都快顶到天上去,提起大梁诸般种种,皆是一副看不上的样子,与萧铣寒暄了几句,便转到沔阳一战上。

    面对萧梁上下,李世民是一阵吹嘘自己的英明神武,天生将种,人不能敌,就差跟萧铣说自己是天神下凡。

    萧铣听了有些腻歪,可当着李世民的面,又不好不听,只得敷衍过去。而梁国的大臣,则一个劲地奉承李世民,做好了捧跟的。

    等李世民说尽了兴,便转头说自己所部在这场战斗中伤亡有多么大,物资消耗有多么严重,反正说了一大堆,最后总结出来,就两个字——要钱。

    钱五千万,布帛五万匹,铠甲两万领,武器五万具,其他物资若干。

    这次李世民没要粮食,却要了大量的钱和布帛,理由很充分,武器、铠甲消耗大,需要补充;三军将士大胜,需要钱和布匹来抚恤和赏赐。

    萧铣强忍着没将李世民撵出去,却是心跳的异常急促,连嗓子眼都抖动起来。

    李世民这不仅仅是讹诈了,这是把自己当作摇钱树,随意地摆弄了。

    萧铣真想吐李世民一脸,让对方知道到底谁才是真龙之子,万民之主,知道什么叫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兵革塞道,流血漂橹。

    可惜也只能是想想。

    尽管再是厌恶对方,萧铣却一丁点也不敢得罪李世民。他的帝国,他的江山,都需要这个男人守卫。

    萧铣低声下气地请求李世民减少一下供需。大梁刚出了一批粮食和物资,前后不到一个月,这么短的时间,实在是府库空虚,难以供应。请李世民稍等时日,待夏粮收上,必然尽力补全唐军所需。

    李世民有些不满,唠叨道:“我军自川中不远万里、不计生死地来援贵国,可大梁天子却吝啬一些财货,岂不是让将士们知道了寒心。”

    萧铣和作陪的大臣又尽力赔了些好话,不住地阿谀奉承李世民。

    李世民似乎是年轻,比较在意虚名,梁国上下将他的马屁拍的舒服了,他也便松了口,同意宽限一些时日。

    当然钱、粮一定得给足,冒这么大风险,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每个将士,一人一万钱、一匹布的赏赐,不算过分吧。

    说到最后,李世民又威胁,萧梁不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他就没法给手下将士们一个满意的答复,那他们也就没法给萧梁一个满意的答复。

    直吓得萧梁上下都哆嗦。

    李世民在大梁宫廷之中一直待到了傍晚才离开,梁国上下一番热情招待,直喝的李世民醉醺醺的,站着出来的,躺着出去的。

    送走李世民,萧铣看着诸位大臣,不住地唉声叹气。

    “今前遇虎,后遇狼矣。大隋这只勐虎要覆我大梁社稷,可李唐这只饿狼,却是要把我大梁的血肉活活榨干啊。”

    虽然唐军击败了周法明,可萧铣没有一丁点的开心。实在是这李唐之祸,不亚于大隋啊。

    萧铣向众人问询对策,可一众大臣皆是无计可施。

    萧铣看着底下或是吞吞吐吐或是顾左右而言他的大臣,心中充满了绝望。这样下去,大隋没有灭了他们,李唐也要将大梁给生吞活剥了。

    此时李世民也躺在马车上,出了大梁皇宫。

    可与之前醉醺醺的样子不同,他早就坐了起来,脸色肃然,一脸坚毅,哪还有之前在梁宫之中的张扬与轻浮。

    这时亲将侯君集说道:“秦公,咱们既然已经准备动手,为何还要向萧梁提这么多要求,岂不是刺激到他们?”

    李世民笑道:“我军越是要动手,表面上才要越镇定。我给他们要了这么多东西,萧铣的关注点都放在如何劝我少有一点、晚要一点上,又如何会怀疑我军会对他们突然动手。”

    侯君集有些明白之前李世民为何会在萧梁皇宫之中那么张扬了,不过是让萧铣以为李世民只是一个会打仗的武夫,将对李唐的防备降到最低点。

    此时李世民眯着眼睛,似乎要小憩一下。

    侯君集跪坐在一旁,也不答话。

    不知过了多久,车前的车夫忽然轻声说道:“江陵西门到了!”

    这时候正闭着眼的李世民忽然张开了眼睛,握紧了身旁的佩剑。

第九十九章 江陵之变(二)

    江陵城是座大城,有六个城门,直到明朝之前,都是荆襄地区当之无愧的核心城市。直到元朝设行省时因地处江北,而被划入到河南江北行省,才使得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首府,之后逐渐丧失了荆襄地区的核心城市地位。

    当然现在的江陵城,方圆十里,城高两丈半,人口二十万,乃是当之无愧的湖广第一城。

    江陵城的六座城门,北面、东面各两座,南面、西面各一座,李世民离开便走的是西门。

    虽然李世民身边有护卫三百人,但因为是萧铣的贵客,更兼是出城而非入城,所以守卫西门的梁军对他们检查并不严密。

    几乎是双方打个照面,梁军便打开城门,放李世民一行人出城。

    此时已经是下午,天黑的早,夕阳的余晖照在城墙之上,映的青砖微微发红,好像闪着光芒一般瑰丽。

    这时李世民突然从车上出来,已经换上一身盔甲。

    城门口带队的梁军小头目殷勤地上前,想着巴结一下李世民。

    李世民向其招了招手,这人便屁颠屁颠地跑了过来。就在这时,李世民突然抽出腰间佩剑,一下子插入此人的胸膛。

    此人突遭一击,胸膛刺痛,伸出手来,想要抓住什么,但什么也抓不住。而李世民抽出佩剑,一脚将其踢开,大声喊道:“杀贼!”

    这时侯君集带的三百人马也向着城门处的守军突然出手。

    若是乱时,城门处的守军会有很多。但太平时节,每个城门处的守卒不会超过百人,这还是大城。像那种小城,也就有几个开关门的。而且守门官兵,素来是挑好看的,不管战斗力,更兼每天风吹日晒,一般只有最差的部队才会负责看门这种苦差事。综合起来,所以史书上才会经常出现偷城的情况。

    而李世民这三百护卫,都是军中精锐,远非梁军这群守门老大爷们可比。

    侯君集很快杀退人群,冲入城门之中,放下了城门。

    江陵的城门俱是千斤闸样式的,城外一般还有一条宽阔的护城河,当年周瑜攻江陵,打了整整一年才拿下,若不是李世民来了一个中心开花,还真不好攻破。

    李世民早就安排好了李道宗、独孤彦云等人在城外潜伏,等城门打开之后,二人立刻率部向城门而来。

    很快,李唐军队就席卷全城。

    萧铣得知李世民突然发难的事情,大吃一惊,惊愕的嘴巴一时都合不上。他有些不明白,他已经答应了李世民的要求,只是请求宽限几日,李世民为什么要突然发难。

    惊慌失措的萧铣立刻派人前往城门处平乱,他知道唐军善战,一旦让唐军都涌入,整个江陵就完了。

    安排完众人,只剩下萧铣一人,萧铣搓着手,满是忐忑与不安。他不知道能不能敌住李世民,更不知道萧梁和李唐翻脸之后该怎么办。

    就在这时,有内侍来报,豫章王萧镠请见。

    豫章王萧镠,梁武帝萧衍玄孙,豫章王萧栋之子。萧镠出生于开皇三年,今年三十六岁,而他老爹萧栋在他出生三十年已经死了。

    豫章王萧栋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长孙这一脉的长玄孙,南梁真正的继承人,不过萧栋的父亲萧欢和祖父萧统先后早死,萧栋失去了继承权。而后来萧衍作死,酿成了侯景之乱,南梁大乱,先后有数个傀儡被拥立,萧栋在叔祖萧纲被侯景废后,成为南梁第三位皇帝。侯景篡位后,萧栋降封为淮阴王,并被囚于密室之中。侯景之乱终结后,萧栋逃出生天,但又和两个兄弟被梁元帝萧绎杀害。

    萧欢一脉至此绝嗣。

    可到了三十年后,萧欢的亲弟弟萧詧的儿子梁明帝萧岿临终之前,突然想到自己这个早死的大伯还没有子孙,于是从萧家内部选了一个三岁的孩子,封为了豫章王,作为萧欢的后人,便是萧镠。入隋之后,萧镠先后担任过遂州录事参军、内黄县长。

    萧铣造反之后,萧镠逃回荆襄,被萧铣封为豫章王,授司空。

    萧镠这个人,富有胆识,性格刚烈又有谋略,是萧家子孙中少有的一个有能力之人。可惜萧铣虽然给了萧镠高官显爵,但因为身份关系,对这个比他还小的叔父,并不敢重用。

    李世民攻破江陵城门的时候,萧镠正在府上,听到消息之后,他甚至来不及换衣服,骑上马便前往皇宫。

    萧铣见到萧镠,有些病急乱投医,直接便问道:“叔父,李世民入城了,我们要如何御敌?”

    萧镠直接便说道:“天子,请突围吧!”

    萧铣一愣,这是什么主意,这可是江陵啊,说弃就弃。

    萧镠直接就说道:“李唐善战,李世民又占领了西城门,李唐军队可以源源不断地进入城中。今江陵城中,兵马不过三万,且多为老弱,天子以为我等可挡得住李世民?”

    萧铣不甘地说道:“可是还有宫城可倚!”

    “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天子就是守住了内城,又有何用?天子以为还会有援兵来援江陵吗?”

    萧铣听得,后退两步,脚步踉跄,竟然直接坐到了地上。

    “天丧我也!”

    萧镠见状,直接上前,一把拉起萧铣说道:“天子此时不可气馁。荆南诸州尚在我手中,天子前往江南,招募军队,未必没有重新杀回江陵的机会。”

    萧铣听了,刚想说什么,又泄了气。

    荆南的局势,不提也罢。

    萧镠又说道:“若天子觉得难以御敌,无力回天,倒不如以荆南之地,作为筹码,投降大隋,换取一份平安富贵。”

    萧铣一愣。

    萧镠说道:“今李世民以欺诈之术,背叛盟友,乃人神共愤之举,来日李唐必不能长久,这天下,当是卫公的。而卫公素来敬重武懿太后(萧皇后,黄明远给萧后上的尊后),必会给我萧家留一条生路。”

    萧铣点点头。

    萧铣本就不是一个意志坚定之人,时至今日,他所有的雄伟抱负,早就随着这一败再败,付诸流水了。

    投降大隋,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百章 江陵之变(三)

    萧镠说是要突围,可到了突围之时,突围的名单上竟然没有他。

    萧铣不解,连忙问道:“叔父难道不跟朕一同出城?”

    萧镠言道:“今天子向东,能随者寥寥。城中之军民,尚有无数人在抵抗,我身为萧氏子孙,江陵之民供养我萧家一甲子多,我岂能弃他们而去。”

    “叔父!”

    萧镠又言道:“李唐兵多,更兼有骑兵,善纵横,来往迅捷,若我退敌追,我军必然惶惶不安。今我在城中御敌,方能牵制唐军一段时间,使天子可安然突围。”

    萧铣听了满是感动,对着萧镠深鞠一躬。

    “叔父大德,我代萧家和江陵的百姓拜谢叔父大恩。”

    萧铣在禁军的护卫下,急匆匆地出了皇宫,往城东南方向而去。江陵城的东南门是水门,不与陆路相连,只有船只可以进出。

    萧镠担心李唐会派遣骑兵追杀萧铣,便建议萧铣走水路,先至大江南岸的公安暂避,再做计较。

    萧铣一路狼狈出了宫,到了东南门。

    李世民对于这次围攻江陵城的计划做的很细致,他的目标不仅是江陵城,还有萧铣,

    毕竟只有生俘了萧铣,才能招降整个萧梁。

    若是一城一地的去打,打不了几处,隋军就到了。

    因此李世民命令大将双士洛率领数千人马潜伏于江陵城的东门,阻击试图从江陵城突围的梁军。

    江陵城外尚有数十只战船,停泊于岸边,李世民也知道这是个小小的隐患,但在李

    世民看来若取得江陵,这些自然都是唐军的战利品,因此并未派人前来烧毁,故给了萧铣一个逃命的机会。

    萧铣是乘坐小船从东南门出的城,直奔城外的战船。

    然后这些大船陆续前进到城门处,利用小船接送跟随萧铣突围的家卷、宗室、群臣和士兵。

    这让双士洛傻了眼。

    双士洛知道东南门只能行小船,不能行人马,因此全部的重心都在东门处。

    但梁军却偏偏走了东南门水门。

    双士洛立刻赶往东南方向,但双方一在水里,一在岸上,尽管双士洛不停地指挥唐军阻击,但梁军有高大的战船防护,唐军的弓弩并不能伤其分毫。

    双士洛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萧铣就这么乘船扬长而去。

    此时留守城中的萧镠在萧铣离开之后,也下达了第一条命令,全军放弃外城,退至内城。

    这内城,就是萧梁的皇城和宫城。

    因为江陵城做了西梁三十年的都城,宫室建筑非常齐全。而杨坚灭西梁之时,考虑到两家关系,并未对其进行拆除。

    而萧铣称帝之后,不过是稍加修缮,便将昔日的内城修整完备。

    萧镠很清楚,在李唐军队已经完全入城的情况下,再跟李唐进行城池巷战,不过是自取死路,唯有依靠坚城,才能挡住对方。

    萧镠也知道挡住李世民很难,但他却不能不如此。

    自豫章之战前,萧镠就反对萧铣派兵进入豫章,更反对萧铣与大隋开战。以一隅之地敌天下,疏为不智,是不可能成功的。

    可惜萧铣没有听他的,最后张绣东征,整个萧梁的主力尽丧。

    这时候萧镠又建议,此时的萧梁已经没有争霸天下的本钱,不若投降大隋,为萧氏换个体面和优握的封赏,重新立足新朝。

    可惜萧铣又没有听,他舍不得皇位,更舍不得在江陵奢靡浮华的生活,所以便引狼入室,向李唐求援。

    萧镠再次反对,认为双方联合在一起,也不可能击败大隋,反而会激怒大隋。一旦大隋对萧家痛下杀手,萧氏数百年基业,就要彻底倾覆。

    可萧铣再次没有听他的,最终导致了现在的局面。

    萧镠一再劝萧铣倒向大隋,并不是他有什么私心或者是降隋派,而是在他心中,萧氏家族远比萧梁政权更重要,他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保全萧氏家族。

    这一次留下来也是同样的原因。

    萧镠很清楚,虽然萧铣已经突围东去,名义上大梁还控有荆南,可实际上丢了江陵的萧梁,根本不可能再号令的动荆南各州。

    所以萧铣其实只是一个光杆司令。

    本来萧梁是大隋唾手可得的猎物,可在萧铣的一通操作下,白白送给了李唐,所以就算他这个时候投降了大隋,黄明远能饶得了他。

    至于萧镠之前更萧铣说得,实际上都是为了稳住对方,他担心萧铣直接投了李唐,那萧家便是更加的万劫不复了。

    先有萧瑀投了李唐,再有萧铣造反,虽然武懿太后尚存,黄明远不会真的诛灭萧氏,同样也不会重用。

    这种情况下,只需打压上几十年,萧氏便彻底没落了。

    所以萧镠才不计生死地非得留下来,他必须守住江陵,为大隋也是为了萧家。只有守住这座江陵城,才能使萧梁在荆南的统治不会崩盘,然后再投降大隋,萧家才能有出路。

    萧镠很清楚拼死抵抗的后果,那就是把江陵城当作一个大磨盘,把唐军和江陵城全部的军民都拉到这个磨盘中一点一点碾碎血肉。

    而萧家的未来,就靠这些碾碎的血肉滋养,重生。

    江陵城守得越长,萧家就越有未来。

    江陵城有兵三万,包括水、陆之兵。萧铣奔逃之时,带走了数千人马,还有不少在各门、各巷和唐军缠斗。

    萧镠顾不得这么多,外城只能由他乱去吧。

    萧镠除了下令全军退守内城,又下令皇城之中的宗室、内侍甚至是奴婢、仆人,不论是谁,一律统一管理,上城墙上御敌。

    至于各家的粮食、物资,由他统一调配,有不愿意的,尽被他处死。有个萧氏的宗老,比萧镠还高一辈,仗着辈分,不愿出家丁和粮食,还倚老卖老,发起浑来,拿着拐杖追着萧镠打。

    可萧镠根本不给他面子,直接下令当场斩首。

    对方到死,满是惊恐的脸上都是诧异和不解,不明白萧镠怎么敢。

    靠着这颗人头,萧镠震慑住了大部分人。

    而当着所有人的面,萧镠更是喊出了“内城萧氏不死绝,内城不破”的口号。所有人都明白,萧氏要孤注一掷了。

第一百零一章 江陵之变(四)

    再缜密、周详的计划,也会有出差错的时候,这一次,李世民就深深地懂得了这句话的道理。

    对于突袭江陵,李世民自认为做了周密的部署,也做了充分的预设,可他还是没有想到,志在必得的一仗,竟然被活生生打成了夹生饭。

    刚开始的计划很顺利,李世民攻占西门,引唐军主力入城。

    但很快计划便出现了差错。萧铣的成功突围,给了他当头一棒。

    李世民没预料到萧铣竟然连打都不打一下,直接选择了突围,这让他很多的布置都落了空。

    一国之君,跑得比兔子还快,要不要点脸。

    在李世民和萧铣有限的几次接触中,李世民觉得萧铣是个能力一般、好谋而无断之辈,若不是恰逢其时,别说天子,五品官就是能力极限。

    这样的人,面对大乱,根本无力应付。

    因此李世民将主战场放在了城中,以夺城为重心,攻击的重点都放在了各处的城门、城中的郡府、武库、粮仓等要地。

    虽然也提前布置了双士洛率部在东面阻击,但只是一支偏师而已,也没指望能发挥什么作用。

    他还以为萧铣会在皇宫里吓得瑟瑟发抖。

    等他知道萧铣突围后,立刻命令李道宗率领精锐骑兵追击,但已经晚了一步,萧铣已登船。虽然李道宗痛击了梁军后部,但根本无济于事,还是让萧铣逃了。

    而第二点李世民没有预料到的,是梁军的果决。果决的放弃外城,退守到内城之中,撤的干净利落,撤的毫不拖泥带水。

    李世民原计划是彻底包围江陵之后,再攻击内城。

    他还以为要在外城经历一场巷战,可谁料对方根本不跟他们纠缠,等到李世民发现其中的问题,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退入了江陵内城之中。

    李世民派人前去招降,这些人不仅不降,反而还杀了使者,以示决绝之意。

    李世民没有办法,只得命人攻城。

    不过这时候李世民还未对其放在心上,连萧铣都逃了,这群梁军群龙无首,拥有的不过是一些胆气,但必然无序,一击即溃。

    可攻城之时,李世民才发现,城中的梁军一点都不混乱,反而井然有序。而且因为萧铣素来对领兵将领不信任,在内城之中又修了左藏和右藏,多置粮食和军械武器,所以守军装备并不缺少。

    而且城中的梁军似乎发了疯,眼看滚木不足,竟然扒起了宫殿。

    唐军第一次攻击,被打的灰头土脸。

    李世民这时才从俘虏之中知道守城将领的身份。

    对于萧镠这个几乎很少出现在江陵政治舞台上的萧铣族叔,李世民并不了解,以前也没有重视,但看其有章有据、精明果决的安排布置,李世民不得不喟叹,自己小瞧了天下人。

    这时李世民不敢再轻视对方,开始按部就班地对江陵内城发起攻击。

    江陵城人口众多,百姓的房屋都修建到内城的边上。李世民让人尽拆除这些房屋,闪出作战的空间。

    同时又命人在城外打造攻城器械,做足了长期围困的准备。

    第二日一早,江陵内城之战正式开始。

    李世民和李道宗、侯君集、许绍之子许智仁分攻四门,四面军队同时出击,日夜不停地对内城进行攻击。

    对于李世民来说,这一战也算是练兵。李唐内部多新兵,未经历过血战,拿梁军来当磨刀石正合适。

    而城中的萧镠也有练兵的打算,他不知道自己要守一个月还是两个月,所能依靠的,只有这群几乎没打过几场仗的四流部队,三流都算不上。

    李唐军队一上来就拼命的攻击。

    虽然李唐军队是士兵战斗力一般,但是其中的基层军官,如火长、队率之类的,却都是老兵。

    这些人有序地指挥着小股部队,按照阵型,不断地靠近城墙。

    很快各种攻城器械便搭在了城头,唐军有些的开始了攻击。

    可与之相比,梁军则是混乱的很,他们没有打过防御战,面对如蝗虫一般的唐军,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而萧镠虽然有能力,亦有胆识,但却不怎么通军略。

    幸好军中有王仁寿,尚能领军。为了守御内城,王仁寿日夜不休的在城头巡视,他亲率一支预备队,哪里有险情便往哪里支援,一日之中,五次击退唐军,保江陵内城不失。

    王仁寿原是大隋竟陵郡丞,在荆北讨平匪乱。后来萧铣造反,荆襄郡县皆降,他无路可去,遂降了萧铣。

    王仁寿降梁后并不受重视,挂了个工部尚书的职务,没什么实权,但这并不说明他能力不强。王仁寿是禁军出身,参加过两次仁寿北伐和平汉王之乱,还参加过平江南之乱,经验极其丰富。

    当萧镠意识到自己的指挥能力是个大问题之后,立刻便想到了王仁寿。

    王仁寿也不愿降唐。他出身魏郡王氏,又多次跟随黄明远定难平乱,心中自然是倾向于黄明远。

    于是二人一拍即合,一管作战,一管后勤,共御唐军。

    面对唐军四面出击的井栏、冲车,王仁寿便在内城之中修建投石车。由于缺乏木柴,萧镠直接下令拆解宫殿的正梁,以供军用,甚至连宫墙上的砖石都拆下来用作投石。

    等到投石器修建后之后,王仁寿将其安排到城墙的死角,然后对着外面不断地发射。

    外面的唐军根本没想到内城会出现投石器这种杀器,因此毫无防备,数辆井栏、冲车全部被毁,唐军也死伤惨重。

    李世民见强攻不行,又亲自劝降,但萧镠直接派人以弓箭回应。

    唐军又派出被俘的萧氏族人在城下劝降,萧镠仍是不手软。甚至萧镠亲自在城头将人射杀,以示决心。

    李世民都为萧镠的决心所震惊。

    萧镠又亲自组建督战队,对于作战不力者,就是萧氏宗族,萧镠也绝不手软,尽数诛杀。至于言降者,几乎没有一个活下来的。

    众人完全为萧镠的决心和残酷所慑,整个内城在萧镠的意志下,开始稳定、有序起来。

    而唐军的攻城也开始转入拉锯阶段。

第一百零二章 仓皇四顾

    萧铣狼狈地从江陵城逃了出来,乘船东去。

    站在船头,萧铣望着越来越远的江陵城,泪如雨下。

    “今失江陵,来日归于黄泉,如何复见祖宗。”

    江陵为西梁都城三十余年,西梁天子萧詧、萧岿父子以及宗室坟墓,尽在江陵,萧铣此离江陵,相当于将祖坟亦丢给了李唐。

    众人不住地劝慰萧铣,萧铣只悲伤痛哭,不能自已。

    这时萧铣之女萧月仙,只有十三岁,眼看父亲颓唐的样子,大声说道:“胜负乃兵家常事,父亲虽一时困厄,却拥长江以南岭表数十州,有十多万勇武之士尚忠于我家。父亲此时不思击败李逆,光复江陵,却如妇人一般,当着臣子之面哭哭啼啼,岂不让三军将士寒心。”

    萧月仙是萧铣嫡女,被封为长沙公主,最受萧铣宠爱。

    萧铣让女儿骂了一通,虽然有些丢面子,但也知道不能再在人前这般失态,丢人现眼了。他素来多般心思,便故意言道:“今离江陵,情不自禁,至有刚才失态,请诸卿见谅。我军虽败,可有诸位相从,朕亦无虑矣。李贼不肖,背反盟誓,人所共愤,朕当招荆襄英杰,以破李贼。望诸位勠力同心,共复江陵,朕与诸卿,共富贵矣。”

    萧铣即兴演讲了一段,倒是让大家松了一口气。这天子虽然败了,但到底还知道该干什么。

    从江陵往东没多远,便是公安。

    公安一地在大江之南,和江陵隔江相望。两座城市,互为屏障。

    萧铣在此备有重兵,由大将雷长颍指挥。萧铣准备先屯公安县城,以此为根据地,反攻江陵。

    船只靠岸后,萧铣大将甄敬带人先登了船,萧铣没有下船,等着雷长颍来接。

    不是萧铣穷讲究,实在是落魄至此,萧铣所能依靠的,只剩下繁琐的规矩来衬托自己的威仪了。若是连这点规矩都不讲,他真就和常人差不多了。

    甄敬下船之后,等了半天,不见雷长颍前来,甄敬便带人赶往公安城。

    就在这时,突然鼓角声起,岸边芦苇荡中,杀出无数的军队。这些人都竖着唐军的旗帜,但是却穿着梁军的盔甲。

    萧铣在船头见此大惊,还以为唐军追兵杀来,立刻下令撤退,连岸上的甄敬也不管了。

    幸好萧铣和大部分人皆没有下船,因此船只得以顺利使出公安港,继续往东。

    而登岸的甄敬部下,被唐军包围,身后的船只又皆离开,前后无路,遂纷纷投降。只有甄敬算是萧氏老臣,不愿乞降,遂冲入唐军之中,力战而死。

    岸上的唐军,眼看萧铣逃走,也不追赶,只处理完梁军,便返回城中。

    这些人其实不是唐军,而是梁军。

    李世民在计划攻打江陵之后,便算计着荆南的地盘。他担心他占领江陵之后,荆南的梁军纷纷投降大隋,于是命长孙顺德和田世康率领一万人马从渝州出兵,穿越黔中,杀入荆南腹地。

    而与此同时,李世民又派遣使者,多携财宝、封官旨意前往荆南各地,招降梁军。

    雷长颍虽是西梁大将,可萧铣这个人,性情外表宽仁而内心疑忌,嫉妒胜己者。恰好雷长颍是张绣旧部,与西梁重臣关系都不密,因此担心受到清洗,便在接到李世民的劝降书之后,决定投降。

    李世民封他为孱州刺史,公安县公。这可比萧铣给的多多了。

    这次李世民对江陵动手,便派人前来公安,命令雷长颍截杀东逃的西梁官吏。

    雷长颍于是听命而行,派人在港口处设伏。而且为了装作是唐军,恐吓对方,雷长颍连夜命人赶制旗帜,分于军中。

    雷长颍没想到来的是萧铣,不过他也不可惜。公安只有三千人马,定然是拦不住对方。若是萧铣杀上岸来,他反倒连公安也守不住。

    而且真活捉了萧铣,也不太好处置,还不如现在这般。

    于是雷长颍高高兴兴地回了城,派人带着甄敬的人头前往江陵,给李世民献功去了。

    此时萧铣从公安撤退,在船上已经望不见公安城了,还心有余季。

    萧铣之前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在公安港前被戳的粉碎。尤其是不管甄敬等人的死活,临阵脱逃的行为,更是令很多人不耻。

    谁不担心萧铣再将他们抛弃。

    萧铣也知道今日的行为失了人心,可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宽慰众人,只得说道:“天不佑我,如之奈何啊!”

    此时军心已降到了冰点,随行的官员,谁也不说话。

    萧铣眼看无人应答,更是无比的尴尬,自躲在房间中不出。

    众人继续往东,沿途过城市而不入,直达巴陵西面方停。不过萧铣却是不入城,而是命驻守巴陵的郭华前来进谏。

    巴陵是西梁内部巴陵派的老巢,当初鹰扬校尉董景珍、雷世勐,旅帅郑文秀、许玄彻、万瓒、徐德基、郭华,沔州人张绣一起造反,才拥立起萧铣为敌。

    不过八人之中,徐德基被沉柳生所杀害,董景珍、雷世勐、郑文秀、许玄彻、万瓒、张绣留任皆被封为王,只有一个郭华,实力弱小,只被授予了岳州都督。

    不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郑文秀、许玄彻、万瓒、张绣皆已身死,雷世勐无权空挂虚职,留在江陵,也不知是死是活,而董景珍坐困长沙,反倒皆不如郭华待在岳州自在。

    这次郭华这里,没有出什么祸事。

    郭华带着人前往船上,拜见萧铣,并无丝毫不臣之状。

    萧铣心中稍安,便对其好言抚慰,并册封郭华为魏王,授车骑大将军,算是花了大本钱收拢郭华之心。

    不过西梁的异姓王,封了不少,可已经死了五六个了,还皆是不得好死,而上一个车骑大将军正是被萧铣所杀的沉柳生,也不知道郭华能不能担得起这个名号。

    眼看郭华还算忠心,萧铣进了巴陵城,将其作为自己的临时行在。

    与此同时,萧铣又招在长沙的大司马董景珍率兵前来勤王。此时此刻,整个萧梁内部,唯一一支可用之兵,也就剩下董景珍部了。

第一百零三章 神兵天降

    李世民在江陵动手的消息很快经大隋潜伏在此的密探传递到江夏陈克敌的手中,当时已收复江夏的陈克敌正准备出兵黄陂,劫击李孝恭部。

    陈克敌接到消息,大吃一惊,他着实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如此激进,在强敌未退的情况下,就敢跟萧铣翻脸。

    不过镇定下来之后,陈克敌也不得不佩服李世民选择时间之巧妙。

    大隋在江南、关中都在平叛,一时之间根本顾不上荆襄。而李世民在这个时间动手,可以争取到数个月的时间空档,然后从容布防。等到隋军主力前来之时,李世民已经构筑起一条完整的防线,然后集唐、梁之力,还能跟大隋打一场大决战。

    至于萧梁,是不可能挡得住李唐的。

    陈克敌细细思索下来,决定不再北上永安,而是逆流而上,阻击李世民。

    这个时候,江北的安陆、永安等郡已经不再重要。只要保守住江夏这个要点,即使江北全丢了,隋军主力西进之后,也能全部收回。

    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让李世民顺顺利利地全取萧梁。所以陈克敌要为隋军攻唐争取时间,为此将手中全部的军队都拼光了也可以。

    正月初七日,陈克敌率领五十九军和水师部队以及周绍则部,乘船西进,而江夏城则留给了六十四军驻守。

    在得知李世民东进入荆之后,黄维扬也不敢轻视,虽然因为平叛,兵力吃紧,但还是抽调六十四军西进支援。

    虽然六十四军没赶上江夏之战,但也顺顺利利地赶到了江夏。

    此时陈克敌手中有水陆部队近两万人马,实力并不弱。尤其是第五十九军,经历了冒雨突袭江夏一役,无论是军心还是士气,都大为改观。

    逆江而上,陈克敌第一个目标便是鲇渎镇(今湖北省嘉鱼县)。鲇渎镇倚鱼岳山而枕大江,为江夏与巴陵之间,第一要害之地。

    而萧梁最后的主力舰队,就驻扎在这里。

    之前李世民破周法明,最后阶段,请求萧梁出兵支援。萧铣一看有便宜可占,便命令大将盖彦举率领萧梁最后一支水师部队西进。

    不过唐军推进速度极快,盖彦举也没打什么仗。

    战后李世民请求盖彦举暂不回返,配合唐军继续攻打黄州等地。盖彦举倒是不傻,他很清楚,自己手中一万多水师,两百多艘战船,看似实力强劲,但较之隋军,差得太远。若是同意了李世民的请求,那接下来不得跟周家死拼,甚至还要迎击隋军,实在不是个好选择。

    不过盖彦举也不好直接说不,得罪李世民,便自言“无诏不敢擅自做主”,屯驻在鲇渎镇,不再继续前进。

    李世民知道自己手中没什么水军,因此对盖彦举部水师眼馋的很。

    不过也不好直接抢夺,打草惊蛇,因此便准备解决了江陵城,再招降盖彦举。料想盖彦举屯驻鲇渎镇,四面被围,除了投降,也没有其他选择。

    而此时陈克敌也盯住了盖彦举部。

    现在大隋就要跟李世民争夺人口、兵源,虽然大隋并不缺这些东西,却不能使之落到李世民手中。

    就像李唐没有精锐水军,无论怎么打,这条大江都是天堑阻隔。

    陈克敌到了鲇渎镇以东,便派人前往盖彦举军中,劝降对方。

    而此时李世民也派人前来。

    盖彦举知道江陵之事后,虽然刚开始很吃惊,但马上明白,不管怎么办,大梁怕是都无法复兴了。而他这万余军队,就是保命的本钱。

    盖彦举并不忠心于萧铣,他跟雷长叙一般,都是张绣提拔的人。而张绣死后,他们在萧梁内部,其实是无依无靠,只得倚兵自重。

    见完李世民的使者,盖彦举又见陈克敌的使者。

    此时的盖彦举已经是奇货可居了,就想着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

    两边使者都见完,盖彦举心中便不住地衡量着到底投靠谁合适。李唐给的是鄂州都督,沔国公;而大隋这里就差了不少,只同意保举为江南行台下的副总管,领一军为别部。

    看到这,盖彦举不住地盘算。李唐是真大方,出手就是国公、都督,而大隋这里就小气多了,一个副总管,连总管都不是,抠抠搜搜,实在让人不喜。

    而且李唐没有水军,他若是投靠李唐,定然会获得重用。至于大隋这里,则只能是一个普通降将了。

    所以综上所述,盖彦举还是倾向于投降李唐。

    但是盖彦举同样也看得很清楚,大隋已经占据了天下七八分,李唐偏安一隅,实力远不如大隋。一旦双方大战,李唐很难敌的过大隋。而自己,怕是就要在这场战争中成为炮灰了。

    这时盖彦举的主簿崔宁建议,不如先降李唐,给自己增加几分地位。待双方交战之时,一旦李唐不敌,便果断投降大隋。

    若是情况顺遂,手中本钱更大,或许能获得更好的位置。

    盖彦举听得大喜,却是中了他的意。

    于是盖彦举立刻再次接见李世民的使者,表示接受大唐的招降。当然盖彦举也是客客气气将陈克敌的使者送出寨去,他还等着一女嫁二夫,可不敢得罪了大隋。

    隋使见状,也没多言,便乘船离开了鲇渎镇水寨。

    而就在他离开之后一个时辰,突然从西面杀出一支军队,直奔鲇渎镇水寨。这支水军行动迅速,十多艘大船很快堵住了水寨大门。

    与此同时,水寨后方两侧,竟然有号角声,大队的军队趁着盖彦举不备,杀入水寨之中。

    陈克敌早就做了两手准备,若是能劝降盖彦举最好。若是不能劝降,就要赶在对方反应过来之前,击败对方,甚至彻底摧毁对方。

    这万余水师若是落到李世民的手中,今后双方战斗的难度将会增加十倍、百倍。

    此时盖彦举也傻了眼,他不明白隋军到底是怎么来的。不是江夏已经为唐军占领,难道隋军可以神兵天降不成。

    盖彦举嫌船上颠簸不舒服,一直住在岸上。很快隋军突破梁军防线,杀入水寨中军,盖彦举不敌,只得放下武器,向隋军投了降。

第一百零四章 斩首行动

    唐军围着江陵内城整整打了六日,始终没有破城。李世民的内心如起火一般,江陵未竟全功,而萧铣又东逃,这段时间,足够他赶到荆南,抵抗大唐了。

    一旦真出现那种情况,则大事休矣。

    到了第七日,李世民实在等不下去,乃令李道宗继续围攻江陵内城,自领一万人马,往东而去。

    此时萧铣尚在巴陵城苟延残喘。

    巴陵城中,算上萧铣带出来的部队和郭华所部,加起来不到两万人,不过凭借这座坚城,倒也稳固。

    马上董景珍就要到了,至少还会有两万人马,这是萧铣留在巴陵城最大的底气。

    大司马晋王董景珍,巴陵派的领袖。萧铣称帝之后,更是凭借着手中的兵权城外朝中第一权臣。

    但萧铣精于算计,提拔杨道生和张绣与之抗衡。二人屡立战功,地位渐长。萧铣又任命张绣为大将军,虽位在董景珍之下,却拥有统兵之权。之后萧铣又屡次派张绣征讨岭表、湘沅,逐渐从董景珍手中收回兵权。

    没了兵权,董景珍话语权大失,在江陵也遭到荆襄世家的反攻。

    董景珍也是硬气,一怒之下南下长沙。

    萧铣也知道董景珍的影响力,并不敢激怒他,只得保留职位,令其总揽荆南军事。

    董景珍在长沙跟土皇帝一般,萧铣的命令也是时听时不听。之前救援林士弘,他就待在长沙不动,坐看苏胡儿覆灭。

    不过董景珍也不傻,他知道自己出身不高,之所以爵封亲王,位极人臣,就是因为他有拥立之功,地位特殊。可若是大梁亡了,无论是投降李唐还是大隋,都不可能换得王位,更不会有这么自在。

    所以虽然大隋、李唐前来劝降的使者就没有断过,可董景珍始终不为所动。

    萧铣的求援信到了长孙,董景珍听到江陵失守,也是大惊。他这时候不敢再坐看萧铣的覆灭,遂领长沙的两万主力向北援去。

    一路上董景珍不住地思考着江陵失守的后果。他默默盘算,萧梁怕是要亡了,同时面对东面的大隋还有西面的李唐,单是一个小小的巴陵定然守不住。

    现在是时候该考虑前途命运了。

    当然董景珍这些想法谁也没有说,若是能保全萧梁,谁又愿意放着堂堂亲王不做,去别人那里附骥尾而行。

    大军过了汨水,此地离着巴陵只有百里了。

    眼看到了中午,董景珍被太阳晒得无精打采,便下令三军埋锅做饭,休息一个时辰再行。

    刚埋下锅没多久,这饭还么做好,众人就听到“冬冬”的声音。

    这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响。到最后众人明显感受到整个大地都在颤动,他们的胸膛也跟着颤动。

    有人抬头望去,在东面不远处,隐隐有一条黑线,绵延到看不见的地方。

    这条黑线慢慢地向前移动。

    众人终于看清楚,这是骑兵,高昂的“唐”字迎风飞扬,彷佛九天翱翔的雄鹰一般威武雄壮。

    这支骑兵,正是李世民率领的大唐精骑。

    李世民顺江而下,连续迫降石首、华容、监利等地,兵临巴陵城下。

    不过巴陵是处险要之地,三面环水,一面环山,易守难攻。萧铣又摆明了装死,坚守不出。李世民虽然能力出众,但也没有撒豆成兵的本事,一万人瞬间攻破两万人防守的城池,他还做不到这么凶残。

    李世民围着巴陵城转了几圈,始终没有发现破绽。

    这时南面的斥候回报,有萧梁的援兵从南线赶来,已经离着巴陵不远了的。

    李世民跟着黄明远,可没少学本事,尤其是广布斥候这一招。梁军缺骑兵,本就没有多少四面游弋的斥候,因此整个巴陵城外,尽成了唐军斥候的乐园。

    李世民甚至将斥候派到百里之外,来防备梁军的偷袭。

    听得此事,李世民有些动心。

    他完全可以将巴陵城当作诱饵,来一招围点打援。

    于是李世民下令,其堂兄李琛继续围攻巴陵城,他则率领四千骑兵南下,截击北上的梁军。

    自关中兵败之后,李世民意识到和隋军骑兵的差距,于是便挑选出四千骑士,一人双马,尽着精甲良驹,训练出一支精锐骑兵,号“玄甲军”。

    之前李世民在通州破冉肇则,此军尚未到达,所以这一仗,其实也是玄甲军要经历的第一场硬仗。

    李世民对此,充满了信心。

    而到达汨水之后,李世民将战场预设在汨水以北,就是准备断梁军之归路。

    “敌袭!”

    此时梁军也慌了,到处都是喊叫声。

    江南少马多船,而且马匹更是多挽马、驮马,甚少有能打仗的高头大马,更没有多少成编制的骑兵,所以没有人见过这种万马奔腾的场面。

    李世民骑在马上,直指梁军的中军。

    这些骑兵,更是士气高涨,如锋芒毕露的宝剑一般,斩尽所有阻碍。

    很快,梁军的阵型就被彻底冲垮了。当然梁军除了自发抵抗的一下,一直也没有统一列出阵型。

    李世民带着独孤彦云、公孙武达、杜君绰、郑仁泰等玄甲军将领,根本顾不上那些溃兵,而是发了疯的往中军冲。

    对于李世民来说,歼灭这支部队不是最重要的,他还想尽收俘虏。

    于是只见到李世民悍不畏死地冲阵,直突破到董景珍的中军位置。

    董景珍吓得大惊失色,连忙命人阻击。

    董景珍的亲兵张弓搭箭,对着李世民射击,李世民的坐骑中了三箭,而他本人更是快成为一个刺猬了。

    可李世民犹不后退,勐冲勐打,甚至直接踏翻了阻挡的梁军。

    董景珍望着李世民如天神下凡的样子,两眼都呆了。

    李世民提槊跃马,一直冲到董景珍的面前,当即便一槊照着董景珍刺去。董景珍吓得蹲在地上,才躲过这致命一击。

    眼看李世民回马又来,董景珍立刻跪在地上,高呼“愿降”。

    李世民松了一口气,他还真怕董景珍太头铁,死不投降,那他就得大开杀戒了。

    李世民翻身下马,走到董景珍身边,拉住对方的手。

    而此时只听“哐当”一声,李世民的那批战马终于因为伤势过重,彻底倒下。

第一百零五章 准备投降

    李世民有生擒对方主帅的意图,但却没想到,会捉到董景珍这条大鱼。

    李世民志在吞并整个萧梁,因此也对萧梁内部的情况和重要人物都进行过详细的了解,毫无疑问,董景珍是李唐吞并萧梁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棋子。

    此时董景珍尚不知晓他对于李世民的重要性。眼看众人凶神恶煞地将他绑了起来,推到帐中,两侧尽是刀斧手,他立刻就蔫了。

    董景珍在萧梁内部虽然官拜大司马,得获王爵,位极人臣,但其实更多的是时势造英雄,属于风口上的“猪”。

    整个荆襄内部,较为安定,乱事也少。而此时董景珍抢先发难,拥立萧铣,最终得以鸡犬升天。

    萧梁立国,根本就没打几场像样的仗。

    董景珍本身就只是一个鹰扬校尉,又出身不高,缺少见识,毫无大兵团作战和处理朝政甚至是政治斗争的经验,跟本是德不配位。

    这也是为什么董景珍勾连六王,掌握整个萧梁军事大权,却让萧铣和张绣逼得不得不退往长沙的重要原因。

    他就是穿上人衣,还是个猴子。

    这时李世民两眼微睁,眉头微皱,骇目惊心。

    董景珍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声说道:“将军在上,末将愿降,末将愿降!”

    董景珍已经被活捉了,尚不知道敌人是谁。

    而李世民见董景珍抱头乞降,虽然看不起对方毫无骨气的行径,却是心喜。就怕董景珍不识趣,董景珍这一降,灭梁之事,难度减弱了五成。

    不过李世民还想真的收服对方,因此提着手中剑,一步一步向董景珍走来。

    董景珍都吓蒙了,以为李世民要杀他。

    “将军饶命,还请将军饶命!”

    董景珍是跪在地上,不住地叩首,其瑟瑟发抖的样子,可谓是丑态百出。

    而李世民走到董景珍的面前,拿起手中的剑,便向对方刺去。

    可出人意料的是,这剑没有刺到董景珍的身上,而是将捆缚董景珍的绳子给直接地割断了。

    这时李世民上前伸出手来,将地上的董景珍扶了起来说道:“董将军乃荆襄勇士,世民在巴蜀亦得闻之,日夜思慕,今将军愿降,世民如虎添翼尔。”

    这时董景珍才知道这个年轻的有些过分的统帅,竟然是李渊次子李世民。

    卫公之徒,果名不虚传。

    董景珍瞬间便给自己找到了失败的借口,不是自己太弱,而是对方太强。

    李世民将董景珍部降兵收归帐下,进行编练,以弥补士兵之不足。而董景珍则被任命为荆州都督,并请封潭国公,负责招降萧梁各地。

    董景珍从大司马晋王成了李唐的荆州都督,还是个没什么权利的都督,毕竟荆州便是南郡,李世民必不会交给旁人。可董景珍却是甘之若饴,他着实被李世民打怕了。

    逃得大难之后,董景珍开始左右跳腾,他分别写信给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衡山、澧阳等地的大梁官吏,进行劝降。

    荆南本就为董景珍所控,各地官吏又多为墙头草,眼看董景珍投降,纷纷改换旗帜。于是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整个荆南为李唐所有。

    而董景珍不仅劝降属下,还前往巴陵城下,劝降萧铣。

    萧铣之所以愿意困守巴陵城,就是在等着董景珍的援兵。整个巴陵城内的梁军,都把董景珍部当作救命稻草,而董景珍出现在巴陵城下,以唐军的身份劝降他们,可想而知,整个梁军受到了多大的打击。

    梁军上下,哑然失语。巴陵内外,一片恍然。

    这时候本该是振奋人心,聚集士气的时候,可萧铣的老毛病又犯了。萧铣有成为枭雄的志向,但却没有成为枭雄的能力与意志,典型的志大才疏。

    眼看再无一番生机,自觉打不过唐军的萧铣竟然哀声说道:“天不祚梁乎?今若待穷而下,必害百姓遭殃。今城未拔,不若先行出降,也可免乱兵祸害。诸位俱是人杰,又何患无君?”

    萧铣说得比唱的好听,为了老百姓免遭兵灾而投降。可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萧铣就是实实在在地怕了。

    一众人看着萧铣,面面相觑,底下人还没说投降,萧铣这个主君倒是先提投降的事了。

    这让一众人如何甘心为萧铣赴死。

    于是萧铣在那哀嚎而不掉泪,而底下的大臣,却无一人说话。

    既然萧铣决定投降,也没人拦着。除了萧铣那几个心腹,包括蔡德让等人上前劝说,领兵之将,无一人阻拦。

    先有甄敬之事,再有萧铣两次当众哀嚎,颜面扫地,大家此时都寒透了心。

    萧铣也看也没人劝,便命刘自前往唐军营中,商议投降之事。

    虽然萧铣愿降,可毕竟是一国之主,他此时倒是对李世民抱有起一丝幻想。以整个萧梁相投李唐,虽失王位,但至少能不失荣华富贵。

    只是萧铣不知道的是,大半个萧梁国土,已经在董景珍的劝降下,尽数倒向大唐了,他哪有多少筹码。

    眼看萧铣投降,李世民大喜,最重要的一环,虽然有些波折,但总算是完成了。只有俘获萧铣,他才能最快程度地收拢萧梁人心,安定地方。所以现在的萧铣虽然是个废物,但是个可用的废物。

    李世民乃和刘自约定,只要萧梁上下投降,必保萧梁上下之人平安。

    于是刘自乃替萧铣应诺,后日一早,开城门投降。

    这相当于灭国,自有该行之礼仪,所以给点时间,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李世民倒是知道不宜过度刺激荆襄的百姓,当尽收人心,于是允许萧铣在投降之时,不必素衣请降,只遣大臣奉送印信、降书即可。刘自听了,大受感动,忙替萧铣拜谢李世民。

    在刘自看来,这算是李唐全了萧铣的颜面。

    对于李世民这一允诺,萧铣也很满意。在他看来,李世民对其这么礼遇,那么投降李唐之后,应该待遇会不错。

    于是萧铣让人准备投降之事。

    可到了第三天一早,众人正准备投降之时,有人匆忙来报,巴陵城北面的大江上,尽是隋军的战船。

第一百零六章 关键一击

    陈克敌在全歼鲇渎镇的盖彦举所部之后,便向南屯于荆江口以北的陆城(今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陆城镇),进行观望。

    鲇渎镇战后,陈克敌大肆收降梁军,其部下已经膨胀到两万多人。不过这些部队,除了五十九军外,多是新附之兵,忠诚度不高,陈克敌并不敢完全信用。而且陈克敌的身后又有李孝恭部和沔阳的李大亮部,这便让陈克敌西进时多了几分忌惮和保守。相比起西进,江夏更重要,他必须保证他这颗伸出去的拳头在江夏城受到威胁时能随时收回去支援。

    陈克敌想躲在陆城观望一段时间,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他很快便坐不动了。

    正月十五日,巴陵城传来消息,北上支援的董景珍兵败被俘降。

    陈克敌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坐不住了。

    董景珍的身份他很清楚,对于巴陵城的意义他也很清楚。现在董景珍兵败被俘,巴陵城的萧铣能坐的住。

    而与此同时,一封加急密信,穿越重重阻碍,也送到陈克敌的军中。

    信是萧铣的心腹蔡德让写的。

    陈克敌自豫章之战后,便派人携重金前往江陵,厚赠蔡德让等一干萧铣心腹,获取情报。而蔡德让这些人虽是萧铣的心腹,但豫章战后,萧梁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这群人也看得起形势,自不介意给自己留条后路。

    当日萧铣决定投降之后,虽然大部分人愿意,但蔡德让等人却不愿。

    李世民跟萧铣翻脸,虽说是提前就准备好的,但也得师出有名。于是李世民便让人写了一封檄文,细数萧铣的十大过错,告诉世人,他李世民之所以跟萧铣背盟,并不怪他,主要是萧铣的过错。

    而“萧铣十大过错”之三,便是宠信奸佞,排斥忠良。而位列奸佞之首的,便是蔡德让。

    对此蔡德让怎么能不害怕。

    蔡德让知道自己的名声在众人之中不怎么样,李世民拿他开刀,就是要收拢人心。所以一旦投降,他必没有好下场。

    此时蔡德让也对萧铣感到不满,埋怨萧铣不顾及他的安危。你萧铣投降之后,自可保全性命和富贵,而他为萧铣尽心竭力,却是要死无全尸。

    于是蔡德让心一横,便秘派亲信出城,向东去寻找隋军,萧铣的这个投降,他非得搅和黄了不可。就是要降,也得降众望所归的卫公。

    蔡德让其实是不知道隋军的位置,只是让人往东,却没想到一头撞到了隋军怀抱之中。也幸好因为萧铣要投降,唐军放松了防备,所以蔡德让的使者轻松出城,竟未被发现。

    接到蔡德让的信,陈克敌也一阵后怕。

    若是让萧铣降了李世民,麻烦就大了。

    诚然萧铣是个废物,但架不住人家有个好祖宗。

    萧氏其实并不比旁人为荆襄多做过什么好事,但奈何西梁建都江陵,是楚国之后,唯一一个在荆襄定都的国家。在此之前,北有长安、洛阳、邺城,南有建康,西有成都,但从没有人想过在荆襄建都的。

    荆襄世家一直希望站在历史的最高舞台上,但实际情况是比他们看不起的江南世家还有不如。

    三国之前,荆襄世家的地位是在江南世家之上的。可孙吴之后,六朝定都江南,江南世家的地位蹭蹭往上涨,顾、陆、朱、张,虞、贺、孔、魏,荆襄世家连江南世家的尾巴都看不到了。

    八百年来,只有西梁建都江陵,只有萧氏给他们提供了唯一一个希望,这对于荆襄世家来说,可谓是无上的恩赐。所以荆襄各家对萧氏的感激、怀念就如滔滔江水一般,连绵不绝了。

    这也是萧铣一个县令而一跃而成荆襄的统治者最大的原因。

    李世民获得了萧铣,便能通过萧铣,尽收荆襄世家之心。到时候双方勾连在一起,打着复兴荆襄的野望,那仗就有得打了。

    若非迫不得已,陈克敌绝不愿意萧铣落入李世民之手,甚至杀了萧铣,都比资敌要强。

    陈克敌几乎是略一犹豫,便下定决心,出击巴陵。

    面对李世民,虽然陈克敌没有多大胜算,但现在是能拖一天是一天了。

    于是陈克敌命令全军开拔,赶往巴陵。陈克敌率领主力水师,一路从长江向东,抢占巴陵城东北方向的君山岛,卡住荆江口,断绝巴陵到江陵的水上道路。而五十九军和周绍则麾下步兵则从陆城出发,沿着官道,直达巴陵城北面的芭蕉湖西岸,构建防御阵线,并作出威胁巴陵城的态势。

    陈克敌作出威胁李世民后路的举动,不怕他还能从容收取荆南。

    隋军西进很迅捷。

    从陆城到巴陵城北面差不多有六十多里路,水路距离亦差不多。陈克敌命令艨艟小舰,脱离主舰队,一路向西开道。

    也是李世民将重心都放在了巴陵,而他手上水军船只并不多,在巴陵以北的长江上并没有布置太大的巡防船只。

    于是隋军水师如空中飞驰的苍鹰一般,穿透云霄,扫平四宇,直插到君山位置。

    同样因为唐军水师部队较少,君山的重要性也没有显现出来。唐军在君山岛驻防的军队少的可怜,因此被隋军一击之下,便从容占领。

    先头部队占领君山岛,为主力打开了前进的道路。

    陈克敌带着占领舰队逆流而上,很快便赶到了君山岛。不得不说,当初鲁肃选在对岸建“阅军楼”,成为巴陵城也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其战略眼光绝对是顶级的。君山岛和巴陵城一左一右,隔江而对,直接便可封锁住洞庭湖和湘江的北大门。

    君山岛有一片很大的良港,适合船队驻扎。

    这时,陈克敌命人打起隋军的大旗,之前他为了不让唐军发现踪迹,一直伪装成唐军船只西进的。

    而现在刀已经插到了唐军的胸膛处,再遮掩亦没有了意义。

    陈克敌需要那迎风飘扬的“隋”字大旗,来提升萧铣守御的决心。陈克敌又命令船队将船只沿着湘水,自南向北排开,使其连亘成一条长龙,以壮其势。

    现在援兵已到,就看萧铣会不会出尔反尔,坑李世民一把。若萧铣真如此,被断了归路的李世民,怕是要喝一壶了。

第一百零七章 选择撤退

    果不出陈克敌所料,在见到隋军大军兵临巴陵,阻断长江之后,萧铣的心思立刻就变了。

    萧铣当然不想降,谁不想当皇帝,之前的投降不过是没有办法的最好选择。

    但隋军的前来,就给了萧铣一个腾挪转移的机会。而且蔡德让等人还不停地劝告萧铣,大隋的实力远比李唐强大。真要是投降,就是投降大隋,也比投降李唐要好得多。

    于是萧铣彷佛忘记了之前向李唐请降的请求,紧闭城门,不纳唐使。而郭华等人似乎也因为隋军的到来,信心大增,竟然开始加固城防,鼓动士气,准备打一场守卫战。

    李世民搞偷袭背盟,着实让荆襄之人不爽,若有机会,大家都不愿意投降。

    “萧铣狗贼,背信弃义,不当人子!”

    萧铣的出尔反尔,可气坏了李世民。

    李世民之前被隋军的突然出现吓了一跳,可那并没有萧铣突然背盟给他的打击大。

    虽然李世民没多大节操,但毕竟年轻,又没当过皇帝,还保留那份看待世界的天真,而萧铣这一下子,毁了他最后的美好了。

    李世民真想现在就冲进巴陵城,砍了萧铣这个老小子。

    不过也只是想想,他手中不过万余主力,算上降兵,也只有两万余人。这点兵力若是不顾一切地攻打巴陵城,对面的隋军必然会勐击唐军侧翼,到时候李世民想全身而退都难。

    所以非得先解决了对面的隋军,才能再攻击巴陵。

    虽然李世民不知道对面的隋军怎么出现的,但他当初离开江夏的时候,从巴陵直到武昌,数百里的长江,尽为唐军控制。不说江夏的李孝恭,沔阳的李大亮,光是鲇渎镇就有梁军上万水师。

    隋军主力杀到巴陵,难道江夏、沔阳都丢了吗?

    李世民不敢相信,他只能告诉自己,隋军是水师西进,并不一定占据大江两岸的城池,所以李孝恭、李大亮二部未必有事。

    不过鲇渎镇的梁军就是自欺欺人也说不过去了,梁军横在江上,阻了隋军西来之道,今隋军已至,唯一的可能就是梁军或败或降。

    李世民正犹豫着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时有斥候来报,对面隋军的主帅乃是黄维扬的参军陈克敌。

    听到这个名字,李世民立刻激动地站了起来。

    对于这个名字,他太熟悉了。当年在黄明远身边当学生的那几年,陈克敌作为陈远的儿子,就是丰州二代的领头羊,素来被黄明远拿来与李世民比较,更被黄明远戏称为“双壁”,不亚于汉时卫青、霍去病。

    二人做了好些年的同学,相互知根知底。虽然二人的关系一般,但彼此都视对方为自己的竞争者。

    除此之外,二人还有一个关系,李世民本来是好好的未婚夫,李世民返回李家之后,双方解除婚约,而好好新的未婚夫,便是陈克敌。

    虽无杀父之仇,却有夺妻之恨。

    李世民望着远处的君山岛,紧握住双拳,过了良久,又慢慢松开。

    李世民太清楚陈克敌的能力,所以他知道,这一仗决不能心存侥幸。是他忽视了长江下游的防御,以至让陈克敌直捣腹心断了他的归路。

    事到如今,李世民不得不承认,他这一仗输了。

    李世民返回大帐,立刻召集诸将,商议退兵之事。

    众将大惊,虽然隋军占据优势,但还不至于不战便退。整个萧梁就剩下一个巴陵城,大家苦战这么久,为的不就是萧铣和整个梁国。

    李世民解释道:“今北隋军远道奔袭,占据君山岛,断我后路和粮草补给线。若要打通此道,非得水师与北隋军决战。我军虽训练了一支水师,但远不如北隋。双方若是在洞庭湖大战一场,不论输赢,我军必然是损失惨重。此之一部,不过是北隋军偏师,损之而不伤其本,但我军水师若败,这荆襄不可战矣。”

    李世民东来荆襄,搜罗了这么久,各部水师加起来,差不多一万六千余人,船只大小六百余只。这支部队被一分为三,一部交给李孝恭攻打蕲春郡,一部交给李大亮攻略沔阳、安陆二郡,剩下的一部分则由许绍统帅,留在江陵。

    这点力量,还得留着决战用,李世民可不敢败。

    “而且北隋军一部屯于芭蕉湖,明显是为巴陵之后盾。北隋军加上梁军,已两倍于我,更兼据有坚城。我军非旷日持久,不能破城。而一旦与北隋军相持,北隋军其余各部援军纷纷到来,则我军攻守难以兼顾,此战必败。”

    说白了,李世民先后开辟了五六个战场,兵力不足,打消耗战无异于自寻死路。

    李世民自东进以后,连战连胜,在军中威望也日益增长,虽然做不到言出法随,但也是如臂指使,因此部下即使有异议,但无人敢反对。

    定下撤退的大方针之后,李世民决定,自率领四千玄甲骑兵绕行洞庭湖南岸,经武陵郡返回江陵。

    这一路约是七百里,不过沿途多是平原,而李世民部又尽是骑兵,倒也不算太远。

    李世民又任命堂兄李琛为潭州总管,和大将贺若怀广一起镇守荆南,整合荆南六郡。

    当然说是六郡,不过是六千唐兵还有一万多董景珍部的降兵,地盘全无。

    李世民不舍得放弃荆南,因此希望李琛能够带着这近两万军队在荆南牵扯隋军的侧翼,给他在北线决战争取时间。

    留在荆南,前途未卜,李琛并不愿意。不过军中除了他,也没合适的人选。而这近两万步兵若想走陆路返回江陵,就困难多了,所以也不得不留下。

    六千唐兵不愿意留下,但不得不留下。而一万多梁军降兵,多是荆南人,反而是愿意留下。

    不过不管其他人的选择,最难受的还是董景珍。

    汨水一战,让董景珍充分见识到唐军的强大,心中对于李世民有种如见天神的仰慕。可现在面对隋军,李世民不放一箭,直接退走,着实让他吃惊。

    唐军退走,萧铣要卷土重来,他也失去了作用,已经成了最尴尬的存在。

    幸好李世民没忘了他,直接带着一同离开。

    虽然李琛希望留下董景珍,以方便招降纳叛,但李世民根本不信任董景珍的气节,真让他回荆南,怕是放虎归山。

    唐军有条不紊地准备着撤退,而此时李世民让人给陈克敌送了一封信。

第一百零八章 计中计(上)

    在君山岛的陈克敌收到一封信。

    一尾小船,自东而来,横渡湘江,到达隋军水寨。来者颇有种古之士者之风,不避刀剑,径直而至陈克敌面前,不发一言,递上信后,便转身翩然而去。

    这信是李世民写给陈克敌的。

    “开复贤弟:见字如面。蓟城一别,三年不见,贤弟可安否?今知贤弟领兵西来,吾二人兄弟重聚,甚为欢喜。今吾已领兵三年,多经战阵,始知餐风饮露,出生入死,疏为艰辛。弟新领兵,恐不适应,当多加磨砺。今弟西来,吾二人分出两国,各为其主,相互厮杀,本虽死而为天定。然吾二人师从卫公,源出同门,吾年长为兄,自当礼让于弟,更兼吾已负好好一次,不忍好好未婚而丧夫,故还请贤弟,退回江南,以避刀箭。为兄赠语,皆为良言,望弟速反,勿使吾有杀弟之名!兄世民拜谢!”

    看着李世民写给自己的这封信,陈克敌是越看越想打人。

    李世民在信中的语气有多谦卑,他话里的意思就有多高傲。二人还未开打,李世民就吃定了他必败陈克敌。尤其是那一句“不忍好好未婚而丧夫”,几乎是戳中了陈克敌的肺管。

    虽然好好现在是他的未婚妻,但他却是李世民的替补。陈克敌没法去恨黄明远或者是好好,便只能将这份恨意转到了李世民的身上。

    至少他这个年龄,是看不开的。

    不过终究陈克敌是有涵养的人,做不到破口大骂,于是他只得讲信放在桌子上,皱着眉头说了一句“欺人太甚!”

    然而陈克敌终究不是那种头脑简单、只会一味喊打喊杀的莽夫,当最初的那点愠怒随着冷静消散后,陈克敌看着李世民的这封信,怎么看怎么别扭。

    他和李世民相处的时间并不短,但双方关系一般。

    二人俱是英才不假,一个是关陇勋贵之后,一个是江东寒门出身;一个是朝廷高官次子,一个是家臣谋士长嫡;一个性格跳脱,胆大任侠,一个温柔敦厚,谨终如始。二人除了俱有能力外,就不是一类人,长大的圈子亦不相同。

    不过,即便如此,二人总算是师出同门,算是故人,再加上黄好好在里面,李世民没必要如此羞辱自己。

    毕竟这不单是羞辱自己,还有羞辱好好的意思。

    陈克敌摇摇头,又重新拿起李世民的这封信,细细观看。

    这时陈克敌突然发现,李世民的这封信,看似句句谦和,实则暗藏杀机,每一个字都意图激怒自己。

    陈克敌忽然有些明白李世民的意思了。

    李世民不惜在信上羞辱自己和好好,怕是故意激怒自己,逼自己与其决战。

    自己兵出君山岛,断了李世民与江陵之间的联系,而且坐拥长江水道,自不担心跟李世民拖下去。而李世民最欠缺的却恰恰是时间,双方若是在巴陵相持上几个月,不说隋军主力援军赶到,李世民光是粮食,就撑不住了。

    所以李世民就不得不寻求与自己决战了。

    而且据情报显示,李世民所部有一支精锐骑兵,在野战之中,正好具有底定胜局的实力。

    想到这,陈克敌有些想笑。

    李世民啊李世民,你这狂妄自大的样子,还真是一丁点都没有变啊。自诩为英雄,目无余子,什么人都看不上。

    难道他陈克敌在你李世民眼中,就是这样沉不住气的莽夫。

    这次,非得和你李世民耗到底。

    “只要我军不动,看你怎么办?”

    陈克敌忽然觉得李世民也不过如此,此时也只能用这些小把戏来扭转战局了。

    然而陈克敌忽然一愣神,又觉得哪里不对。

    他本是一个冷静的人,不易为外物所影响,没想到在李世民这,几次有些失智。

    陈克敌走到地图旁,静静地看着地图,一句话也不说。

    从巴陵往南一直到铜山,从洞庭湖往西一直到东面群山,这一片南北一百五十里,宽六七十里的平原,只有巴陵、罗县二地,并无合适的守御之地。而且从洞庭湖南延的湘水将整个荆南一分为二。

    所以李世民一旦与隋军陷入相持,无法及时破局,其所部就会被隋军死死地牵制在湘江以东的狭长区域,不能西返。

    而陈克敌,只要死守着君山岛,同时将李世民部盯紧了,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所以在陈克敌看来,李世民最好的选择虽然是和隋军主力决战,但最稳妥的,则是放弃巴陵撤退。

    只要陈克敌不动,李世民这支孤军在荆南就不会有什么作为。了不起占领荆南诸郡,可是对于大局并没有什么意义。

    “李世民应该能想明白的!”

    陈克敌转头看向在自己帐中的裨将李孟尝问道:“待宾(李孟尝字)觉得,若是你被敌军看住还想突围,应该怎么办?”

    这时李孟尝答道:“那末将会痛击敌军,使其不敢追击,再从容突围。”

    “若是敌军谨慎,只是徐徐追击,不与你战呢?”

    “那末将会羊装兵多,末将记得三国名将张飞,在当阳之战中,将二十骑拒后,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既不能击敌,便要恫吓敌军。”

    陈克敌点点头道:“待宾所言极是。”

    陈克敌有些明白李世民的意图了,李世民应该是清楚自己性格素来谨慎,所以故意使了一个计中计,先是写信激怒自己,若是自己受激与其决战,正入其彀。而自己若是想明白李世民是故意激怒自己,便会下令稳守营寨,不得浪战,自然会漏出防御空隙,而李世民也可趁着自己不备的阶段,悄然撤退了。

    陈克敌不由得喟叹李世民的心计,好一个计中计,环环相扣,将人心算计到极致,自己差点就被他绕进去了。

    不过陈克敌识破李世民的计策,就要来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

    陈克敌决定,既然李世民想跑,那自己便如其所愿,稳守营寨,装作不知,只待李世民所部突围之后,再率领主力水陆并进,从后勐击,一举重创甚至是歼灭李世民。

第一百零九章 计中计(中)

    李世民在营中望了好久,不见隋军出战。而派出去的几波斥候,都是回报“北隋军稳守营寨,毫无出击的动向。”

    李世民知道,陈克敌应该是看出了自己试图激怒他的意图,他不会来了。

    既然如此,再等无意义,于是李世民下令,三日之内,全军撤退。

    当夜,李世民便命令四千玄甲骑兵从大营中离开,悄然往南而去。

    这一切都瞒不住时刻对唐军大营进行严密监视的陈克敌。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知道他的判断没有错,李世民真的要退。

    其实这时候陈克敌最好的选择便是以不变应万变,稳住局面,放任对方离开。

    毕竟对于陈克敌来说,这一次,他的一切目的都达到了,守住了巴陵,没让萧铣落到李世民手中。接下来是否再与李世民交战,实际上对战局已经没有太大的影响,除非李世民死了。

    不过陈克敌却不想让李世民这么从容地撤回去。

    对面那个人不是旁人,是李世民,是他的一生之敌。是他拼劲全部力量都要击败的人,现在这么好的机会,若是让李世民这么从容地退了,他自己都不会原谅他自己。

    在陈克敌看来,李世民的数千骑兵他拦不住,但那数万步兵还是可以阻拦的。

    于是陈克敌命令水师向南,随时注视唐军的动向。而与此同时,又命令麦孟才和周绍则二人,分率各部向唐军大营考近。

    与此同时,陈克敌也让人将此消息传给巴陵城中的萧铣,唐军毕竟有上万人马,战力不弱,一不小心,就容易崩掉一颗大牙。也可以适当地让萧铣给隋军分担一下责任。

    很快,唐军又开始动了。

    次日夜里,上万唐军,悄悄离开大营,向南而去。

    整个唐军大营,依旧是灯火通明。可这万余人马,却马衔嚼,人衔枚,寂静无声,渐渐离大营远去。

    唐军行了差不多有二十多里,此时已经快天明了。

    陈克敌下令,令麦孟才和周绍则二人加快速度,向唐军追去,务必勐击唐军,重创其后军。

    而一同前进的还有郭华指挥的梁军。

    虽然梁军就剩这点力量,虽然当萧铣出尔反尔耍了李世民之后,只剩下最后一条路,但萧铣还是希望梁军能向隋军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至少要告诉大隋,他萧铣并不是任人鱼肉的人。

    说白了,萧铣准备打一仗来换取投降后的待遇。

    三支部队从北面三个方向压了上来,很快追上了唐军。

    殿后的唐将是贺若怀广,一个沙场经验充足的老将。面对强攻的敌军,他很快便稳住了阵脚。

    唐军其实早就等着追兵的道路,因此他们提前便构筑了整整三道防线。

    最外侧的还只是粗略迎击的散兵,阵型尚不完整,隋军勐攻两翼,唐军根本支撑不住,向后退去。

    但很快第二道防线的唐军就比之前的军队强悍了许多。

    这群人前矛后弩,更携带了大量的巨型盾牌,将唐军和追兵隔开。溃散的唐军从两侧分别退去,而隋军迎击上前,直面的就是一堵盾墙。

    麦孟才和周绍则见状,立刻下令继续勐攻。

    在二人看来,唐军已然败退,即使留有精锐断后,但也撑不了多久。只要他们一鼓作气,抵住对方的反击,必然可以大破唐军。

    而郭华的想法也差不多。

    都觉得此时的唐军除了这最后一层壳,里面都是软柿子了。因此三人都打着痛打落水狗的心思,一往无前。

    此时陈克敌为了就近指挥,已经登岸了。

    双方接战很快便接近一个时辰,天色渐亮,眼看还拿不下唐军,陈克敌也有些心急,便直接干到离战场二三里的位置,就近观察。

    可越观察他越觉得不对劲。

    对面的唐军太有韧性了,这是不应该属于一支撤退军队的韧性。

    面对陈克敌的质疑,众人倒是不以为然。

    虽然隋军里面,都不喜欢李世民这个叛徒,但也承认他的能力。卫公的徒弟,能不强。

    这支部队必然是李世民担心突围时遭到阻击,留下断后的精锐部队,所以韧性强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世民置精锐部队断后正常,可那样的部队只是勇勐,而现在的这支唐军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勇勐,还有沉着,有序。你不说他们是阻击部队,我还以为他们是伏击部队呢。”

    说到这里,一个想法几乎如一道光一般,闪过陈克敌的脑海。

    若他们本就不是撤退之时的阻击部队呢?

    那他们是伏击部队,还是诱饵?

    “下令撤吧!”

    陈克敌突然下令,全军撤退。

    诸将不解,陈克敌也顾不得给众人解释。而是命令侦骑散出,尽量往南侦察李世民提前撤退的那四千骑兵的动向。

    陈克敌知道自己忽略了什么,那四千骑兵,才是李世民真正的杀招。

    李世民就不是一个那么容易放弃的人。

    很快,接到命令的麦孟才和周绍则二人开始组织部队撤退。二人虽不明白其中缘由,但还是依令而行。

    之前的江夏之战,二人算是真正服了陈克敌。

    隋军缓缓开始撤了,但前面的梁军似乎没有接到命令,仍然在进攻。

    这也是陈克敌有意识地这么做的。

    在陈克敌看来,梁军占据巴陵城,又有两万人马,在大隋主力没有赶到荆襄之前,这支部队不管是降还是战,都是一个不稳定因素,甚至会给隋军带来巨大的麻烦。

    这支部队,数量有点多啊。

    有发现隋军撤退的梁将,纷纷将此消息禀报给郭华。郭华听了一惊,有些迟疑,不过他还是下令,不要管隋军,全军继续攻击。

    此时唐军的阵型在隋军和梁军不停地攻击下,已经开始了松动。只要再加一口气,就能攻破当面这支唐军。

    在如此巨大的诱惑下,郭华自不愿意放弃这个立功的好机会。

    在降隋已定的大局下,郭华也不得不考虑一下未来的前途命运。他得向隋军展示他的重要性,才能在新朝获得高位。

    可此时郭华不知道的时,天大的便宜,有命赚,也得有命享不是?

    梁军的危机,很快降临。

第一百一零章 计中计(下)

    麦孟才和周绍则虽然撤了,可眼看战果丢给了梁军,二人还是有些不满。

    回到中军,周绍则便问道:“参军,我等正欲破贼,如何轻易撤退?以致功亏一篑啊!”

    在李世民手中吃了这么多亏的周绍则,现在好容易有个打落水狗的机会,就此放弃,如何甘心啊。

    陈克敌并未给二人详解释,只简单说了句“唐军有埋伏”,便命令二人即刻撤退五里,组建步兵阵地防线。

    战场离着唐军大营也有二十余里,贸然撤退,一旦半路上被唐军骑兵袭击,就是大败的结果。

    而就地结阵,步兵未必怕骑兵。

    ······

    果不出陈克敌所料,此时在战场南面不远处,一支庞大地骑兵正静悄悄地望着远处如火如荼的战场。

    李世民两眼如箭一般,紧盯远方。三军肃静,如山巍峨,如石肃然。

    这时前哨斥候来报,正在攻击唐军后军的北隋军不知为何,突然在向后撤退,整个战场,只余唐军和梁军在交战。

    李世民听了一愣,当即明白,自己的计划被陈克敌看穿了,他想跑。

    其实李世民并不只是设计了一个计中计,准确的来说,这是一个计中计中计。

    用一封信来调动陈克敌的情绪。

    陈克敌若是第一时间与唐军决战最好,那就直接在野战中摧垮隋军。若是陈克敌选择第二层坚守大营,则唐军也能从容撤退。若陈克敌跳到第三层,准备趁乱而击,那李世民则摆好了口袋,诱敌深入,打一场防守反击。

    李世民对自己这四千骑兵很有信心。

    玄甲骑兵一出,天下莫敌。只要在野战中摧毁这支隋军,他甚至可能反败为胜,一举击破隋军水师和巴陵城,一竟全功。

    所以李世民率四千骑兵悄悄撤退,羊装是提前逃命,可又很快返回,离着唐军主力只有二十多里的距离。

    陈克敌要跑,并不影响他的计划。他离着战场二十多里,陈克敌离着最近的唐军大营亦有二十余里,看是他四条腿快,还是两条腿快了。

    李世民一声令下,四千铁骑,直奔战场而去。

    这四千铁骑,便是一万六千条腿,如密集地鼓点一般,震动着整个大地。

    整个骑兵部队,如万马奔腾,惊涛骇浪一般,直插战场。

    这就是骑兵。

    这种面对骑兵的恐惧,就如小鬼子见到大毛的坦克海,约翰牛见到汉斯喵的飞机群一般,他们从未想过,骑兵集结出现时,竟会有这么大的威力。

    郭华还是第一次感受到骑兵的恐怖,望着远处排山倒海的人浪,他吓得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而其余的梁军士兵,更不如他。

    很快,当唐军骑兵插入梁军阵中,整个梁军便开始崩溃起来。唐军如刀切豆腐一般,噼开整个梁军的阵型,将上万梁军,切成了数截。

    而梁军除了四面逃散的,只能引颈受戮。

    战斗的顺利超出了李世民的想象,他甚至有些不明白,萧铣就靠着这样的军队,是怎么征服荆襄的?荆襄之兵得弱成什么样。

    其实梁军并不弱。

    梁军本来就打了这么长时间,上下疲惫,而李世民则是以逸待劳。再加上以有心算无心和大部队骑兵的威慑,梁军不敌也就正常。

    当然李世民顾不得收割这群战利品,他的主要目标还是陈克敌。

    于是李世民命令李琛、贺若怀广二人继续收揽俘虏,全歼梁军,而李世民则率领骑兵一路向北,继续追赶隋军。

    陈克敌的反应之快出乎李世民的之料。

    不过李世民并不在乎。不管怎么说,只要他的骑兵出现,这一仗陈克敌就是败了,没有翻身的可能。

    可向北行进了数里,李世民就发现在平原之上,有一支军队列阵以待,那绛色的“隋”字颇为刺眼。

    这时隋军中军出了一人,正是陈克敌。

    李世民有些愣神,不是隋军已经撤退了,怎么突然在此列阵以待。李世民看着对面的陈克敌,很快明白,陈克敌这是担心无法返回大营,便准备列阵跟自己决战。

    李世民轻叹了一口气,老天爷总是不帮自己,陈克敌在最短的时间内修正了错误。现在是亡羊补牢,就是不知道为时晚不晚啊。

    李世民握紧手中的长槊,现在就看是他的骑兵强,还是陈克敌临时组建的这个步阵强。

    这时对面的陈克敌突然大声言道:“李贼世民,你这无君无父、弃国弃家、数典忘祖、数礼忘文的逆贼,可还有脸见我?

    你李家不过是高车乞伏李部的一个胡狗,冒领世家大族,欺世盗名,致有今日。先帝待汝父子之隆恩,不可谓不山高海深。李渊不过是庸芃下才,负恩累叶,斗筲小器,遭逢时幸,俱蒙奖擢,礼越旧臣。可尔父子兄弟,兴夷奴饿殍,假天子恩幸,因利乘便,先图干纪,率群不逞,职为乱阶,拔本塞源,裂冠毁冕。躬为戎首,亲行逆事,衅深指鹿,事切食蹯,真可谓是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同愤。

    你李家有何脸面,立于世上。”

    陈克敌这一番大骂,直骂得李世民和麾下将士脸都红。因为没有获得代王,所以李家自始至终都是叛逆。尤其是在黄明远中兴大隋之后,这个叛逆的身份便越来越洗脱不掉了。

    平日里李家一直避免提及,可真让别人指着鼻子骂的时候,李家还真无话可说。

    这时隋军的周绍则喊道:“李世民,卫公从小收你为徒,悉心培养,是要把你培养成一代名将,继承他衣钵的,不是让你学了他的本事做反贼的。你要真对得起卫公,就把这一身本事还给卫公,我还敬你是条汉子,否则我等就替卫公清理门户!”

    “清理门户!”

    “清理门户!”

    一众士兵也纷纷高喊,直窘迫的李世民脸色一阵红一阵青,说不出话来。

    李世民其实也挺能说的,可现在对方是道德碾压,让他张不开嘴。

    好一会李世民才又羞又急地喊道:“陈克敌,你我是来打仗的,不是来辩论的。”

    李世民唯恐对面再说什么,也不待对方答话,便向着对面的隋军杀去。

第一百一十一章 杀人诛心

    隋军看似临时组的一个阵,但核心主力是五十九军,各部以五十九为轴,组成一个整体。

    陈克敌以五十九军两个营为前军,持矛立顿,构筑第一道防线。接着便是弓弩营,立在前军身后,为远程打击。五十九军的一七五营作为最精锐的一部为中军,而周绍则的部下一分为三,分别立在两侧和后军,而骑五十九营则一分为二,在两翼掠阵,防止对方侧面袭击。

    整个隋军约万余人,前后有序,进退规整。

    所欠缺的,也就是一些重武器了。因为此战是追击战,为了保证速度,所以并未携带如大盾、弩车之类的重武器。

    不过陈克敌也有办法,让人将船上的救生舟抬到岸上,充作盾牌,阻挡骑兵冲击。

    骑兵要想攻击这样的步军大阵,想得胜并不容易。

    果然李世民将两千骑兵一分为二,准备从两侧出击,可隋军的骑兵也不弱,很快和对方绞杀在一起。

    而步兵大阵是一七五营和中军为轴的圆形空心阵,长矛对外,弓弩掩护,一七五营又随时救援,这就导致了唐军费劲了力气,也不能冲破其阵。

    而且在隋军弓弩的无限散射下,大批的战马中箭毙命,到处都是人仰马翻的场面。

    李世民眼看攻击不顺,很快便撤退。

    这些骑兵都是他的宝贝疙瘩,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组建成功,损失一个他都心疼。

    不过李世民也不是没办法,很快,他便心生一计。驱赶溃散、投降的梁军冲击隋军阵型,将其搅乱,然后唐军骑兵再趁虚而入。

    这一招是骑兵尤其是游牧民族的骑兵常用的办法,也叫倒卷珠帘。一旦战场上形成倒卷珠帘之势,神仙也没得救。

    很快,梁军俘虏便被唐军驱赶着冲向对面的隋军大阵。

    这些梁军知道前面是死路,不住地哀嚎,可根本没有用处,不前进便是死,有些想逃跑的,亦被唐军所诛杀。

    很快这数千梁军全都向隋军奔来。

    虽然是一群无头苍蝇,可蚁多咬死象。这么多的人,立刻就给对面的隋军带来了压力。

    陈克敌看着对面的情况,满是愤怒。可他也没有办法,只能硬抗。

    不过为了振奋人心,陈克敌便说道:“李世民自以为有点本事,可卫公用兵之精髓,这李世民一点都没有学会。”

    身旁一将如捧跟的一般问道:“啥精神?”

    “仁!”

    见众人一脸茫然,陈克敌言道:“卫公有言,战争是为了更好的和平,当尽可能的少有杀戮。倒卷珠帘没什么难的,卫公一生不知打出多少次倒卷珠帘,但那都是溃兵。可李世民逼着已经放下武器的俘兵、降兵冲阵,此丧尽天良之举,天地必不容此人。”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更是纷纷大骂李世民。

    “这李世民不愧是个反贼,果然是阴毒之人!”

    于是在隋军将士心中,李世民更不是东西了。

    不过虽然骂归骂,但该打的时候却不含湖。仁是仁义、仁德,爱民之心,却不是蠢猪式的迂腐。

    于是隋军各持矛向前,有冲上来的梁军,皆被扎成了筛子。

    梁军俘虏相互拥挤,你推我攘,前后相涌,根本挺不住脚步。于是整个隋军阵前,到处都是如串糖葫芦一般的尸体。

    这时隋军中大喊“冲阵者死,退往两边。”

    这些已经崩溃的梁军俘虏此时也醒悟过来,往两侧奔去。可两侧更有唐军的骑兵,于是又遭遇一场杀戮。

    整个战场之上,尸体已经铺了一层,密密麻麻。

    可隋军的大阵,却无丝毫的撼动。

    不过陈克敌明白,他们出来之时,没有携带粮草,眼看折腾了一夜加大半日,三军将士,饥肠辘辘,撑不了多久。

    实在不行,就得冒险突围了。

    陈克敌登高眺望,眼看唐军在屠杀梁军俘虏,他心头一转,立刻让人高声喊道:“李贼世民,卫公平生最恨杀俘之事,即使胡人,亦不妄加屠戮,尔等奸凶,却战场杀俘,倒行逆施,简直令卫公蒙羞,今我以卫公徒弟、女婿的名义,代卫公,将你逐出师门!”

    “逐出师门!”

    虽是混乱的战场,但这种整齐有序的声音,还是立刻便传到了对面李世民的耳中。

    李世民心头一震,险些失神落马。

    这时李世民又想起黄明远昔日教导他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

    老师不喜欢杀俘,哪怕是胡虏,也只是让他们做劳役来赎罪,还会有时间限制。

    如果老师看到自己在这里驱俘冲阵,该有多失望啊!

    就在这时,侯君集前来禀报。

    隋军的水师已经向南而进,目标正是汨水。

    隋军的大船虽然开不进汨水之中,但光是普通战船,封锁河面,也够他们喝一壶的。

    侯君集于是便劝道:“元帅,正面的北隋军短时间难以击破,而我军再不撤,有被隋军合围的风险。”

    李世民望着对面的陈克敌,有些不甘,但终究是理智尚存。

    于是最终下令,全军撤退。

    这时侯君集又问这些梁军俘虏该怎么处理。在侯君集看来,这些俘虏带又带不走,若是留下,则白白便宜了隋军,不如扑杀之。

    而李世民略一犹豫,最终说道“不用管了,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之前驱赶俘虏冲阵还能说是为了胜利,迫不得已。而现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还非得杀俘,就真是说不过去了。

    李世民其实也不过才二十岁,虽然历经的战事不少,但尚不如那些老政客一般泯灭了良知。

    很快,李琛和贺若怀广指挥着部队向南撤退,而李世民则率领骑兵为其殿后。

    陈克敌眼看李世民撤退,也没有追赶,而是收拢梁军,缓缓撤退。

    这一仗双方打了个稀碎,谁也没输,同样谁也没赢。不过对于李世民来说,在双方实力相差巨大的情况下,没有胜利本身就是失败。

    巴陵城未下,长江被封锁,李世民计划中的严密防线还没用得上,就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这一仗,难了。

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心可用

    陈克敌撤回君山岛之后,便命令麦孟才率五十九军一同退守君山岛。至于一旁巴陵城内的萧铣,则是看都没有看一眼,彷佛对方不存在。

    此战结束,巴陵城也没什么危险,而萧铣对大隋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是不能落到李唐手中而已。

    陈克敌不搭理萧铣,萧铣可是慌了神。郭华率上万人出击,却一去不复返,今整个巴陵城中,有兵不到万人。孱弱的军力,脆弱的人心,再加上随时出现的强敌,现在的萧铣的内心都快要崩溃了。

    只有隋军的怀抱是最安全的。

    于是萧铣派人去见陈克敌,请求投降一事,希望陈克敌派人来协防巴陵城。

    可很快陈克敌便拒绝了,他以自己的身份没资格接受梁国投降为由,拒绝出兵巴陵。甚至萧铣派的人来的勤了,他便直接不再接见。

    陈克敌当然不是要拒绝萧铣的投降。

    事实上到今日,萧铣除了投降大隋,也没有其他路子可以走。陈克敌之所以抻着对方,既是要消磨萧铣的心力和意志,也是希望以萧铣和巴陵城为诱饵,引李世民主动出击。

    陈克敌现在手中的兵力不足以上门挑战唐军的水师,那就只能守株待兔,以逸待劳了。

    但陈克敌的做法可吓坏了萧铣,他还以为大隋已经拒绝他的投降,准备兵戈加之,彻底断了萧氏的宗庙延续。

    萧铣惶恐的如无头苍蝇一般,不知所以,最后还是蔡德让建议,可派人前往河北,直接面见卫公请降。

    萧铣此时如抱住了救命稻草一般,马上派刘自北上请降。当然他也没忘了派人前往江都见黄维扬。

    县官不如现管,得罪了卫公的世子,下场一样不好过。

    此时无论是唐军还是萧梁,尚不清楚大隋已经在全面动员,准备南下了。

    大隋有十八支野战军,除了新组建的左、右御卫,其余十六支部队都是多经战阵的精锐之师。

    在野战军和地方军完成分编之后,大隋有足够的兵力和速度,南下出击荆襄。

    其实这个时候,黄明远尚没有准备好灭唐。在黄明远的计划中,与唐军决战的最佳时间当是明年秋天。

    一方面夏天南方多酷热、瘴气,秋冬时节进兵,气温降低,湿、瘴之气多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去年平定河南导致国库空虚,今年又有江南、关中的叛乱,到现在都没有彻底安定,到处都要用钱,三司实在拿不出打这一仗的钱来。

    这两年,大隋都是寅吃卯粮,粮食靠天南补充,金钱更是掏光了四海商团的家底,这才勉勉强强,维持住内部的财政不崩溃。

    放任江南、关中的叛乱,有迷惑李唐的目的,有清理地方反对势力的目的,但未尝没有“打土豪,分田地”的想法。

    四处抄家,靠着官方的洗劫,补贴一些羸弱的财政。

    可李世民非得折腾,不让大隋安稳,黄明远为了大局,也不得不对其动手了。

    这一战,尽量歼灭出川之唐军,至少也得重创其部。

    幸好现在是冬天,虽然寒冷,但总体还在零度之上,北方出身的士兵,多能接受。而且此时行军,天气干燥,不易疫病丛生,更无瘴气侵袭,有利于北方的士兵南下。

    李世民东进荆襄的消息传来,黄明远也开始调兵遣将。

    都觉着此战是捏软柿子,因此各军纷纷请战。

    黄明远有些纳闷,什么时候,堪比战神的李世民也成了软柿子了。不过现在的李世民,除了河池一战,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功,而且年轻,靠爹,自然被众人归到赵括、马谡之流了。

    黄明远可不敢小觑了李世民,因此虽然财政紧张,但还是准备拉开架势,集中兵力,以势压人。

    毕竟狮子搏兔,亦需全力,否则“终日打雁,却让雁啄了眼。”那就难堪了。

    黄明远下令,此次入荆襄,兵分两路。

    以河南行台尚书左仆射郑言庆为山南道行军元帅,杜如晦为长史,豫州巡抚温彦博总督粮草。

    北路军(山南道军)总领左威卫(龙骧)、左靖卫(鹰扬)、左侯卫(武骧)、右骁卫(骁骑)、虎骑军五军和北面诸军事。其中李靖为襄阳道行军总管,以左靖卫攻竟陵郡;严孝武为上庸道行军总管,以左侯卫攻西城郡;斛律成为夷陵道行军总管,以左威卫攻夷陵郡。而宛州、豫州郡兵和右骁卫为郑言庆的中军。

    整个北路军有十四万人马,皆是之前平定河南的主力部队。

    又以江南行台尚书令黄维扬为长江道行军元帅,江州巡抚黄安为长史,扬州巡抚戴胃总督粮草。

    东路军(长江道军)总领左右卫率营、左骁卫(控鹤)、左领卫(天策)、右领卫(神策)、江南水师四军和南面诸军事。其中欧彦为荆南道行军总管,从江州攻荆南诸郡;黄维扬自领主力逆长江而上,进攻江陵。

    整个南路军有十三万左右,还不包括周法明部。

    此战南北两路诸军,动用了七个卫和长江水师、宛州、江州的郡兵、新附之兵,接近三十万,是李唐之兵的二倍。

    既然李世民善于用兵,智计百出,那黄明远就不和你拼智谋,而是要用堂堂正正之兵将李唐活活挤死。

    是赵军打不过秦军吗?是赵国打不过秦国。

    当然调动这么多的兵力,物资的消耗也是巨大的。为了支援这三十万人的作战,光是辅兵、民夫就动用了整整五十万。

    至于船只、马匹、军械、粮食等等物资,就不知道有多少。

    也是江南水道众多,方便运输,若是此战在北方打,黄明远绝对打不动的。

    为了这一战,大隋甚至都要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夏安恂听到用钱都头疼,可即便如此,信都朝廷上下,皆是心智坚定,誓要破贼。

    很快,从信都发往各地的命令,就如流水一般,绵绵不绝,整个信都朝廷治下的地区,都开始动了起来。

    当兵的跃跃欲试,老百姓翘首盼捷,士子颂扬,儿童歌唱。

    整个是军心可用,民心可用,人心可用。

    面对这种景象,黄明远很清楚,仗虽未打,他已经胜了一多半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