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一十三章 无路可退

    李世民历经数日,返回江陵。此时萧镠和王仁寿仍死死地守在内城之中,跟唐军苦耗。

    李道宗虽然年轻,可也算是能力出众,多经战阵,可任凭他怎样攻击,这江陵城的内城就跟钉子一般,死死地楔进地底,怎么也拔不下来。

    多日的攻击,造成唐军伤亡惨重,士气抖降。

    李世民听到此消息之后,虽然有些不甘,但也没有过多地责备李道宗。毕竟他多番周折,也没有攻下巴陵城。

    现在是江陵内城未下,巴陵城未下,萧铣未获,陈克敌屯兵荆江口,江夏局势未明······所有的事情都如一团乱麻一般,紧紧地包围着李世民,让他不能喘息。

    虽然李世民知道,必须要歼灭跳入中腹的陈克敌,才能使防线完整。但陈克敌毕竟是拥兵数万,更兼水师之力,李世民对唐军水师着实没有那么大的信心能击败对方。

    而相持,是李世民最不能接受的。

    犹豫了良久,李世民决定还是先全取江陵,再作打算。

    可对江陵内城新一轮的攻击还没有开始,便有消息从河北传来。大隋执政卫公黄明远调集数十万军队,攻打荆襄。

    大隋终于对唐军出手了。

    李世民心中有些震惶,不是信都朝廷不稳吗?不是江南、关中都有动乱吗?怎么隋军就敢大举出击。李世民不觉得自己的老师会冒着后方危险的境地强自出兵,那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们给予厚望的江南、关中叛军,并未对大隋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自己终究还是小看了老师。

    李世民知道,面对即将出击的几十万隋军,唐军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别说当初全取荆襄的计划已经落空,就是真全取了荆襄,老师也没有给自己稳固防线,经营荆襄的时间。

    这一战,很难打赢。

    李世民有些后悔之前对萧铣动手了。

    要不然双方合作抗隋,唐军完全不用考虑后勤的问题,唐军也不会陷入今天这种尴尬的境地。

    而今,唐军已经到了危急关头。

    不少人认为,隋军势大,不可力敌,不若退回巴东,依仗巴东天险与隋军相持。

    但亦有人反对。

    不经一战就放弃荆襄,怎么对战死的唐军交代。

    荆襄之地富庶,其沃野程度不亚于巴蜀。众人东征而来,收获颇丰,没人舍得放弃这块宝地,狼狈地回去。

    李世民对于是否撤军,也捉摸不定。

    撤回巴东,依仗天险和十多万大军,李世民有绝对的把握将隋军挡在三峡之外。

    可就此撤军,放弃荆襄,大唐就再也没有进取天下的能力。从今以后,就只能蜷缩在西南一隅之地,苟延残喘,等着哪一天大隋来灭国。

    李世民并不相信众人说的以待天下有变,出川争夺天下。

    自己的老师尚不到四十,黄维扬更是年轻,父子二人可当国五十年。这五十年间,哪有什么天下有变的机会,至于五十年后,李唐还存不存在都不好说。

    是赌一把,还是慢慢的死去。

    这时李道宗言道:“兄长,战吧!”

    李世民看向李道宗,有些不解。

    李道宗道:“关中一败,各家就对我李家颇有微词。今各家随我入巴蜀,不过是畏惧卫公报复,不得不行。可卫公自定关中以来,并未对哪一家进行报复,各家心思渐安,倒是有不少人暗暗觉得,投奔卫公,也是一个出路。

    今兄长若是退回巴蜀,看似拥兵数十万,但失去了进取天下的可能,各家怎么可能还会真心辅左李家。

    到时候兄长即使以塞入川之道,保守巴蜀,各家也未必愿意。

    怕是人人争附卫公,争做谯周、马邈,数十万大军成一盘散沙,咱们李家,就要以一家之力,对抗天下。到时,用不了五年,整个巴蜀就要为北隋军攻破了。”

    还五十年,李道宗看来,五年都撑不住。

    李世民一直觉着他能守得住巴蜀,却忘了祸乱滋生于内的可能。

    对于关陇各家,他太了解了。就没有一个真的愿意和李家一同赴死的。真到了最后时候,这群人肯定会生乱降隋。

    甚至李家内部,也未必会完全死忠于李渊父子,当初的李幼良不就是个例子吗?

    “承范(李道宗字)说得对,单守巴蜀,咱们的确守不住。失了人心,再险峻的关卡,亦无用矣。”

    李世民此时已经完全将之前的犹豫、彷徨一扫而空,这一仗他既然没法逃避,那就死战到底。

    李世民于是派人返回成都,说明荆襄现在的局势,并请求李渊继续往荆襄派兵。

    而荆襄内部,既然防线已经破败,那就重整防线。

    荆襄这么大,内部险要之地并不多,北大门是襄阳,东大门是九江,可是二者都在隋军的手中。

    李世民指着地图言道:“从襄阳往南,直到江陵,最为险峻的就是长岭县(治今湖北省荆门市西北三十里)东北这一段。北枕荆山,东倚汉水,尤其是中间山岭连亘,最窄处不过二十里。可集重兵于此,先击败北隋军的北路部队,然后再挥兵东进,迎战北隋军的东路诸军,则此战可胜。”

    李道宗听了,低声说道:“兄长,北隋军在北线,怕是有十多万军队。”

    李世民摇头道:“不一定,西面的房州、均州,南面的郢州、安州,都是北隋军的攻击目标。我料长林的正面之敌,绝不会超过十万。再说就长林这点地方,兵力超过十万,就摆不开了。”

    李道宗听了有些默然,好一会才说道:“那也是十万之兵。”

    李世民有些豪壮却又悲壮地言道:“我驱十万兵对敌十万兵,若不能胜,李家亦无希望了。”

    李世民准备利用隋军进军速度不同,以十万对十万,打一场大决战,只要这一仗赢了,整个荆襄全盘活了。

    当然败了,就没有以后了。

    “兄长想好了!”

    “我别无退路,李家也无退路。”

    李世民的拳头重重地击在地图上,而所击的位置,就是江陵。

    不管李世民盘算的有多完美,现在必须全取江陵,他才能腾出十万兵来,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是时候拼命了。

第一百一十四章 驱民攻城

    李世民下了狠心攻打江陵内城,但真到了打的时候,却并没有那么容易。

    双方相持已经快一个月了,相互之间的套路都已经熟悉。尤其是城内的守军,一群没怎么经历过战事的士兵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一个月的血火岁月中,已经磨砺成一名真正的战士。

    李世民比城中梁军强的唯一一点便是兵力数量。

    于是李世民命令各部,四面围城,日夜攻打,不给城中的守军有丝毫的喘息之机。

    不得不说,“一力降十会”,单纯的实力碾压,胜过任何的技术。

    城中的梁军被折腾的头晕脑胀,心力交瘁。尽管萧镠不断地鼓舞众人,但城中的士气,还是不可避免地降了下去。

    幸好城中还有一个王仁寿。

    唐军三次攻到城墙之上,差点破城,都是王仁寿带着预备队将其赶下城墙。

    李世民整整打了五日,梁军也守了五日,双方都有些筋疲力竭,只待有一方支撑不住,倒在这场相持之中。

    李世民知道,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他不怕与对方相持,但他缺少时间。

    李世民有些不明白,这群梁军在此死撑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所以要想破城,必须摧毁他们的抵抗意志。

    当夜,李世民便下令在外城之中,大索城中守军的亲卷。只要是身在江陵的,不论父母、亲卷、老婆、孩子,都要带过来。

    江陵守军的家,本就集中在城内外,因此李世民此令一下,唐军立刻从城内外捉拿了数千人。

    这还是唐军没有掌握守军名单,否则人会更多。

    众将有些不解,李世民弄这么多人,是让他们去劝降吗?

    可所有人都觉着此策不靠谱。自围城以来,唐军已经派了不知道多少人前往城下劝降,可无一例外,这些人尽被萧镠所杀,包括他的一个儿子,现在脑袋还挂到江陵内城的城头上。

    萧镠之心如铁,坚不可摧,劝降根本没有意义。

    当然李世民也没有想过劝降萧镠,他的目标是萧镠手底下的人。

    第二日攻击之前,李世民便命人将守军的亲卷全部带到内城四周。这时李世民下令,所有人必须往前进,通过云梯爬入城中。所有人不得后退,违令者,杀无赦!

    众人都懵了,这是驱民攻城!

    驱民攻城,多是胡人的手段。不过驱民攻城,后患太大,因为百姓既可能冲乱对方的军阵,也可能回头冲乱自己的军阵,因此要在守军不敢出击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所以直到明朝时期,这种手段才被蒙古人和后金发挥到极致。

    但这一次,李世民为了破城,什么招都可以使用了。

    城下前面是百姓,后面便是弓弩手和长矛手,这些百姓敢有后退的,只能是被射杀或刺死。

    此时面对死亡威胁,这些百姓在唐军的逼迫下,哭喊着向城墙角跑去。而且这些人边跑边哀嚎、求饶,什么“二大爷”、“三姑夫”的,喊个不停。

    城中的守军见状有些懵。

    若城下是唐军,他们自然义无反顾地痛歼敌军,可城下的不是他们的敌人,而是他们的挚爱亲朋。

    无论是手持弓箭还是扛着滚木礌石的梁军,手都在发抖。

    而指挥官话到了嘴边,可就是没人喊下令。

    于是一众老百姓在唐军的驱赶下,一路向前。而有些唐军就跟在这些人身后,踏着步子,靠近了城墙。

    萧镠知道此事后,很快来到城墙。

    看到城下的场面,他不由得眼睛发红,目眶尽裂。

    李世民,不当人子!

    萧镠恨得咬牙切齿,却杀不死李世民。眼看唐军越逼越近,萧镠大声质问守军道:“你们为什么不还击!”

    一个下级军官,带着哭腔喊道:“大王,底下有我老娘,我看到她了,我们还击她们就得死!”

    “不还击死的就是我们!”

    萧镠看着众人,大声喊道:“听我命令,死守城池,决不能让唐贼靠近城墙半步!”

    “大王!”

    不少人都跟着哀嚎。

    萧镠心也是无比刺痛,可他知道,他没法心软。为了大梁宗族社稷,他连自己的儿子都能杀,又何况是旁人的儿子。

    有人听令放了箭。

    很快城下有人中箭,倒在血泊之中。这时城下的的队伍更加混乱,哀嚎声更是愈演愈烈。

    城头上有人发现自己的亲人中了箭,也慌张了起来。

    “放箭!”

    “不要放箭!”

    “赶快放箭!”

    “求求你们,不要放箭!”

    各种喊声,混作一团,城头上的梁军,很快便陷入混乱的局面。

    这时竟然有人放下武器,为了家人的安全,高喊着“投降”,接着人数越来越多,毕竟像萧镠这么绝情之人,只是少数。

    整个守军,完全崩溃。

    萧镠也没法阻止。

    很快,一些老百姓和唐军顺着云梯上了城墙。到处都是梁军的降兵,这群人或是寻找失散的亲卷,或是找到亲人抱头痛哭,根本没有一丝抵抗。

    唐军也知道这一仗胜的多不堪,率先登上城头的李道宗命令将梁军全部关押起来,不得妄加屠戮。

    大多数的梁军,都跟木头人一般,束手就擒,也有向唐军拼命的,但不过是零星火点,很快熄灭。

    最后连守军主将王仁寿也向唐军投降。

    只有萧镠,绝不投降,带着亲兵跟唐军展开了巷战。

    可惜萧镠虽然有能力也有骨气,但不是一个好将领。再加上他亲兵不多,最后这些人大部伤亡,而萧镠也身被三处创伤,尤其是腿部重创,已经不能行动。

    最后萧镠被唐军包围在一处街巷拐角处。

    此时李道宗亲自带人围捕萧镠。

    眼看敌人重重,退无可退,萧镠就是自己投降,也南逃一死,于是萧镠大声喊道:“李世民奸贼,撕毁盟约,背信弃义,驱民攻城,丧尽天良。我今日虽死,也在天上看着你李世民怎么粉身碎骨的。”言罢,自刎而死。

    李世民听到萧镠的遗言,没多说什么,只是有些自嘲道:“你在天上看着我,可我怕是要下地狱了。”

第一百一十五章 乐乡之败

    李世民取了江陵内城,再无后顾之忧,于是留兵两万人于李道宗,令其和许绍的水师死守江陵城,而他本人自引八万主力,北上长林县。

    这些日子,李渊又给李世民派遣了七万人马,使得李世民可动用的兵力颇为充足。不过自李世民出川,到现在已经出兵整整十七万了,再加上梁国降兵和许绍部,李世民可动用的兵力已超过二十万。

    可李世民还未到长林,噩耗便已然传来。

    襄州的若干则撤军未成功,已经全军覆没。

    说实话,若干则在襄州的兵败,李世民要负主要的责任。

    黄明远之前没有立刻攻略荆襄的打算。不过未雨绸缪,下棋肯定要抢占有利的位置,于是派李靖率部挺进襄阳,接收襄阳、春陵、汉东三郡。

    占领襄阳,就算是打开了荆襄的北大门了。

    对于这次南下,相当于是独当一面,因此李靖也充满了期待。

    不过实际情况跟李靖想象的差距很大。襄阳郡的太守是王世充的堂弟王世辩,王世充的叔叔王琼之子。

    王世辩原为襄阳郡丞,后来靠着王世充的关系,成为襄阳郡太守。当时王世充正对战李密,襄阳是他预设的后路,一旦打不过瓦岗,还能南逃。可惜后来局势变化太快,王世充彻底成了黄明远身边一条恶狗,能咬人,还没了生存之危,这襄阳郡便用不到了。

    李靖直插襄阳郡,王世辩即刻开门恭迎,接受李靖的指挥。

    而襄阳郡身边的春陵之前因为混乱,也被王世辩安排侄子王弘烈占领,于是一同成为大隋治下。

    至于东面的汉东郡,郡丞徐毅,眼看襄阳、春陵相继归附,自觉不敌,也跟着上书接受卫公的管理。

    李靖南下,几乎是如一只强劲的胳膊蓄足了力气一般,准备来一场硬仗。可惜三郡皆降,李靖未尝一战,彷佛一拳打到了棉花上。

    再之后李靖受命镇守襄阳三郡,对峙梁军。

    因为黄明远严令李靖,谨守其土,不得浪战,李靖这一年多来,虽一直秣兵历马,但并未主动出击。

    李靖镇守的襄阳郡,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襄阳郡。襄阳郡南面的率道、汉南、上洪三县为萧梁所控,被设为了襄州。

    襄州被萧梁交给李唐之后,李世民派遣若干则镇守,屯兵八千。

    因为襄州过于偏北,不少人认为应该放弃,但李世民却觉得襄州是阻挡隋军南下的要道。一旦他在江陵动手,虽然大隋的主力未必会动,但偏师却可能南下袭扰荆襄腹地。屯兵于襄州,相当于在北面上了一道锁。

    虽然这个锁不怎么牢固,但也能支撑一段时间。

    说白了,襄州就是李世民在关键时候“丢卒保车”的棋子。隋军真若是在他全取荆襄之前出兵,襄州也能守一守,给他争取一两个月的时间。

    可惜天不遂人愿,李世民的设想皆成了空。先有陈克敌来了个中心开花,接着隋军大举进兵荆襄。这使得李世民要死守襄州就得不偿失了。

    襄阳是处要冲,可李唐的襄州地区,却是一片平原。隋军可从襄阳乘船沿汉水南下,瞬间将襄州给分割包围。

    所以襄州虽是北疆,但李世民却将战场设在了处于山区的长林东北。

    李世民决定长林决战后,襄州已经没有守的必要了,于是李世民便下令给若干则,即刻撤往长林,等待和他会师。

    但李世民不知道的是就是这个命令,要了若干则的命。

    若干氏是漠北一个部落,至于是什么种族已经很难说清。不过后来若干氏定居于武川镇,借着六镇流民起义复兴,最显赫的时候西魏恭帝拓跋廓的皇后便出于若干氏。虽然现在若干氏败落,但一直是关陇勋贵的重要成员。

    若干则的祖父是北周柱国徐国公若干凤,因此若干则降唐之后,也被封为徐国公。因为之前若干则一直在蜀中为官,所以未受关中之败的牵连。李渊入成都之后,任命若干则为左武卫将军。

    若干则对于被任命为襄州都督很是不满,这地盘实在太小了。幸好李世民及时让他撤退,若干则接到命令后,便下令撤兵。

    若干则的撤退工作做得实在太充分了,充分到连瓶瓶罐罐都带上了,还美其名曰不给隋军留一早一木。

    而为此若干则整整耽误了一天半的时间。

    若干则有条不紊地撤退着,甚至都没有对身后的隋军有所戒备。

    对于对面襄阳的李靖,若干则并没有一丁点的畏惧。

    他早就听梁军说,隋军主将李靖是个胆小如鼠之人,根本不敢出击。而若干则在襄州待了没多久,也北上攻击了两次,果然李靖没什么反应,只敢守御,不敢出击,一副书呆子的样子。

    李靖虽然在河北军中屡立战功,但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个名气大于实力的人。能最早被任命为一卫总管,只是卫公千金买马骨而已。甚至他突袭浚仪这场得意之战,很多人也认为不过是取巧。

    李靖作为一卫总管,在隋军将领之中的地位,甚至排不进前二十。

    李靖也憋着一股劲,可六卫南下,横扫河南,他分到襄阳,本应该是场大战,可他又偏偏什么又没有捞到,这事没法怪旁人,他就只得郁于心中。

    李靖为了证明自己,都快憋疯了。

    当侦知到对面的若干则要撤,一直宅在襄阳城中一年多的李靖终于动了。而且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李靖先是命裴镇安率领三千人马,伪装成商队,顺着汉水一路南下。又命黄明舒率领两营骑兵,从襄阳西南出击,沿着荆山余脉,向南截击。

    终于黄明舒在狂奔了一百八十里之后,在乐乡县(治今湖北省荆门市北)堵住了若干则,双方立刻展开了激战。

    唐军本就无备,又是为隋军埋伏,在遇到隋军骑兵之后没多久,便混乱起来。

    这时裴镇安也在乐乡渡口登岸,从后面向唐军发起了攻击。

    至于,整个唐军完全崩溃,全军覆没,而主将若干则也死于乱军之中。

第一百一十六章 救与不救

    乐乡一败,八千精锐尽丧,对于李世民来说乃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若干则已死,他想问罪都找不到人。

    此时李世民只得加快前往长林,布置防线。

    李世民忽然觉得,这一仗,或许比他想象的还要困难。

    而李靖在击败若干则后,并没有长驱直入,而是渡过汉水,杀入竟陵郡。

    李世民想决战,李靖就偏不和你决战。

    这时候就体现出隋军兵多的优势来了。光是一个北路军就比李世民手中的兵多,隋军完全可以用一部的兵力和唐军消耗,然后再用另一部攻击唐军的弱点处,而唐军根本无法调动多余的兵力来防守甚至是反击。

    没过多久,郑言庆率领左威卫军两军、右骁卫军、虎骑军和豫州、宛州郡兵共计六万五千人到达襄阳,并直趋长林县。

    李世民再顾不得东面战场,他得用十二倍的精神来应对北路军的主力。

    而与此同时,在卫公二年二月初一,辅公祏之乱刚平,地方叛乱尚未完全肃清,江南硝烟未尽,黄维扬也在江都点兵,宣布起兵西进。

    不得不承认,江南之兵从去年三月份就开始打,连破林士弘、张绣、辅公祏诸部,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消耗巨大。

    若非迫不得已,黄明远绝不愿意再调江南之兵西进。

    只是李世民不给大隋喘息,那江南之兵也就没法歇息了。

    黄维扬之前已经调了六十四军西进,此时既要安定地方,又要西征,手中兵力并不多。

    虽辅公祏覆灭,但各地尤其是江南宣城、新安等地的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扬州、吴州、越州的郡兵是万没法调动的。为了稳固后方,黄明远又留了六十军驻江北,五十八军驻江南,三千水师驻京口。所以黄维扬西征,手中能用的兵力只有左、右卫率营、五十七军、六十三军和一万多水师,共计约四万多人。

    另有王辩率领左骁卫军从汝阴出发,经义阳郡南攻安陆。

    四万多人,逆流而上,很快到达了武昌。

    此时唐军正在分别围攻永安和江夏。

    当初李世民留李孝恭镇守江夏,而李孝恭错信了张闻节和燕颀二人,最终丢了鄂州(江夏郡)。

    江夏城失守之后,李孝恭并没有急着回攻,因为他知道手中兵力不足,又无水师,贸然渡江,容易遭遇截击。于是他继续攻打永安郡,然后让李大亮汇合梁军的盖彦举,先行反攻江夏城。

    此时李孝恭还不知道盖彦举部已经覆没了,否则就该着急了。

    永安的位置很重要,李孝恭在老巢丢了之后仍盯着此地不放,就是准备以永安为基地,深入河南、淮南骚扰,造成隋军后方的动荡。

    周法明拥兵五万,但之前的东进便带走了三万,这导致安陆、永安、江夏、蕲春四郡的守卫变得异常薄弱起来。

    周法明的长子周绍德镇守永安郡,可他手中不过五千的兵力。李孝恭突然北上之后,周绍德毫无防备,先失了黄陂,接着被李孝恭包围在黄冈。黄冈是周家的老巢,包括宗族都在城中,周绍德万不敢失,于是只得死守城池。

    李孝恭围城数月,始终未能破城。

    而北面竟陵郡的李长卿和沔阳郡的李大亮二人则合围安陆郡。安陆郡为周法明的次子周孝节镇守,有兵八千。

    可周孝节败得更惨。

    李长卿兵围应城,周孝节傻乎乎的去救,最终为唐军伏击,周孝节全军覆没,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

    可以说周家的永安五郡,除了陈克敌夺回的江夏郡和未遭遇唐军攻击的蕲春郡,其余三郡,只剩下一个黄冈城未下了。

    李长卿和李大亮占领安州之后,移兵汉阳,攻打江夏,双方陷入僵持。

    可以说到黄维扬西征之前,整个永安五郡的局势是很坏的。这也是李世民敢于在江夏地区阻击黄维扬的底气。

    黄维扬到了武昌后,没有急着前进,黄冈、汉阳皆有敌军,他得考虑先打哪一支。

    考虑到汉阳的唐军虽多,可六十四军守得江夏城是不动如山,短期内定不会有问题。而周绍德守卫黄冈多时,已经是兵尽粮绝,士气耗竭,守不了多久。

    于是黄维扬便决定先救援黄冈,然后再打汉阳。

    这时苏烈却认为不若先攻汉阳,再救黄冈。

    苏烈以为,若先救黄冈,虽然能解黄冈之围,甚至可能全歼李孝恭所部,但很大可能惊走围攻江夏的唐军。

    这两万多唐军若是在守御无望的情况下,转向江陵,来日的江陵之战就难打了。

    而若是先取汉阳,因为唐军缺乏水军,隋军有很大可能击败唐军。而此时在黄冈的李孝恭,就被切断了后路。不管他是否攻下黄冈,都是无路可进,最好的下场也不过是逃进大别山中。

    黄维扬听得,觉得很有道理,只是他有些担心周绍德。

    若隋军先攻汉阳,至少半个月的时间,或者更长。而这段时间里,很可能黄冈已经城破了。

    对于黄维扬的问话,苏烈有些沉默。

    这时黄维扬立刻明白了苏烈的意思,周绍德好死不死。

    说实话现在的周家军虽然归顺大隋,但其实是听调不听宣,还是荆州一霸。至少在周法明投降后的几个月里,江南行台未向永安五郡派遣任何一个官员。

    借李孝恭的手弄死周家,倒是个好主意。

    若黄冈一破,周家上下,必然损失惨重,而周家的实力也会十损七八。

    可黄维扬想了想,最后还是否决了这个建议,没有人是傻子。弃友军而不救在隋军中是条大罪名,一旦黄维扬堂而皇之地做了,其实没有人指责,但会带来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得不偿失。

    而且周家不仅仅是周法明一支,周法尚的几个儿子尚在父亲麾下效力。

    于是黄维扬想了想言道:“黄冈是阻挡李孝恭深入我军腹地的一道屏障。若黄冈失,则淮南、河南不稳。而且周家坚守不降,本就有功,还是要派一营进入黄冈,至少也得让周家看到朝廷的心意。”

    于是黄维扬派李文相率一营兵力渡江北上,前往黄冈,而他则率主力顺江取汉阳。

第一百一十七章 汉阳之战(一)

    汉阳的李长卿、李大亮二人已经围攻江夏一个多月,但并无一点战果。

    跨江击城,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唐军又缺少水军,虽然兵力占优,但想突破长江防线,占领江夏,简直难如登天。

    当然六十四军也没有水师,所以双方大部分的时间是隔着长江大眼瞪小眼。

    其实李大亮是不太支持李世民的“北击东守”的战略的。他感觉李世民赌的成分更大一些。唐军和隋军实力差距这么大,按部就班的打,根本不能击败对方。与其这种带有拼消耗的打法,倒不如果断放弃荆襄,退守蜀中。

    否则就是能打赢又如何,隋军如同潮水一般源源不断,唐军败一场就会满盘皆输,这种仗,是打不赢的。

    不过李大亮也劝不动李世民。

    李世民有能力,有野心,更有自信。

    李长卿和李大亮部,李大亮军数量更多一些,不过李长卿无论是官职、年龄、资历都在李大亮之上,所以李世民在二人的节制上,以李长卿为主。

    李长卿的确官更大一样,地位更高一些,但军事能力确实不如李大亮。

    李大亮认为,既然拗不过李世民,与隋军决战无可避免,那就必须夺回江夏,封锁大江。而唐军待在汉阳,很难有破敌的机会。不若逆江而上,择隋军不备处渡江,然后再回身攻打江夏城。

    至少在陆地上,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兵力优势。

    但是李长卿不愿意。

    作为一个老官僚,李长卿比李大亮想的更多,他就不认为他们可以夺回江夏。隋军一部水师还在巴陵,随时可以回援江夏。这个时候,他们若是孤注一掷,渡过江去,一旦隋军水师彻底封锁大江,他们连返回都不能了。

    作为一个世家大族子弟,他必须要考虑家族和部曲。

    李大亮和李长卿争论了几天,李长卿就是不同意。他以“若全军出击,汉阳易为隋军所趁为由”,死待在汉阳不动,李大亮兵力不足,单以他一部根本不可能攻下江夏,所以根本没法自己一个人行动,最后只得被李长卿挟制。

    二人就这样在汉阳待了一个多月,有效的攻击没发动五次,隋军的主力便迎了上来。

    眼看隋军援兵赶到,李长卿就想撤。

    他本就不想打,而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更没有底气。

    但李大亮明白,李世民的主力已经北上,正与隋军决战。他这里若是放弃汉阳,则隋军可从容包围江陵,甚至是断李世民的后路。

    所以李大亮再不愿守汉阳,可非守不可。

    李长卿不顾念大局,他得顾念。

    于是在和李长卿交涉多次无果后,李大亮和李长卿约定,他率部镇守汉阳城,而李长卿部一分为三,一部屯驻江北的汉口;一部镇守甑山(治今湖北省汉川县东南十里)至临漳山一线,封锁汉水,防止隋军从侧翼突袭;另一部驻守翼际山。

    而李长卿本人则驻营甑山。

    李大亮知道李长卿不想守城,也担心对方能否守住汉阳城,所以给了他一个好活。

    汉阳城在汉水和长江交汇处,紧依二江。而身后便是群山和湖泊。李长卿依托地形,掩护汉阳,并不困难。

    当然李大亮兵力不足,所以给李长卿好活,就得给他分兵。你李长卿可以远离战场,但你的部队不行。

    李长卿也知道他没别的好选择,若是强退,他跟李世民也没法交代,于是只得将麾下九千人马一分为三,两千驻防汉口,两千驻防翼际山,而他本人则带剩下的五千人马,赶往甑山。

    而黄维扬到了江夏之后也分兵了,他命令苏烈渡江北上,绕道至汉阳城的侧翼攻击,掩护主力。

    这正好和李大亮的防备不谋而合了。

    二月十五日,黄维扬下令,向汉阳城发起攻击。

    不过这一仗,一开始便不顺。

    黄维扬下令五十七军乘船先行出击,抢占翼际山(今武汉龟山),为主力部队渡河打开缺口。负责指挥五十七军的乃是赵元恪。

    赵元恪原是黄维烈的副将,也算黄氏兄弟身边最早追随之人。

    原本五十七军中郎将是杜睿,但黄维烈前往宛州时,带走了杜睿和李海岸二人,于是黄维扬便提拔了资历最深的赵元恪。

    赵元恪虽然算不上什么名将,但也多经战阵,实力不弱。而且黄维扬也准备让初任中郎将的赵元恪立威,所以特命他指挥这一仗。

    不过黄维扬也担心赵元恪贪功冒进,于是便言道:“汉水入江口水急,进易退难,如遇南风,不必开仗,且沿江港汊,虑有埋伏,获胜后仍勿穷追。”

    赵元恪立刻点头应允。

    不过到底听没听进去就不好说了。

    随着黄维扬连战江西数仗皆胜,其麾下部队尤其是天策卫上下不同程度地骄傲起来,总觉得敌军不过是土鸡瓦狗一般,不足为虑。甚至包括黄维扬本人,对于二次西征,也没有多大的紧张,总觉得按部就班的去打,唐军必然不敌。

    若非如此,这一仗应该由程名振或者是朱骥这两个熟悉水战的将领指挥才对。

    善水战的右卫率营和六十三军之前多立战功,现在轮也轮到五十七军。黄维扬为了平衡,而且他也觉得此仗谁打都可以,最终选择了赵元恪和五十七军。

    五十七军近七千人马,乘坐着一百余条船只,往对岸而去,还有护送的两千水师。

    而对面的李大亮接到消息之后,立刻命令水师部队阻击。

    唐军水师弱,但并不是没有水师。尤其是李世民清楚在荆襄水师的重要性,于是在击败周法明时,挑选了一大批水军和船只,组建了沔州水师。

    这水师有三四千人,船只尽是俘虏的周家的,战力还行,就是配合上差一些。

    指挥水师的将领是独孤义顺,原北齐名将独孤永业的孙子。独孤义顺当年跟着杨素灭陈,后来又长镇渝州,是李世民特别安排指挥沔州水师的。独孤义顺虽是李大亮的部将,但官领黄州刺史,独立性极强。

    双方相遇,前锋立刻交战。

    隋军数量是唐军水师的一倍还多,独孤义顺不敌,立刻率部撤退。

第一百一十八章 汉阳之战(二)

    而就在这时,南风忽起,隋军船只顺水而下,难以自控。

    这突然出现的局面让赵元恪也一惊,有部下劝赵元恪即刻抛锚,不可再往前。

    赵元恪犹豫一会,觉得他的任务是攻占翼际山,若是就此撤退,下次必然有人以五十七军不善水战为由,抢了他们的主攻。

    而且虽然起南风了,但赵元恪并未察觉到危险,因此他决定继续前进。

    而此时在岸上的黄维扬见到南风起,有些皱眉。大冬天的,哪来的南风。而且上一场在冬天的长江上最着名的南方是赤壁之战的南风,所以怎么都不是吉兆啊。

    于是黄维扬下令,命赵元恪立刻撤回。

    可江上风大,双方又离得远,赵元恪一时竟没有发现撤退的旗帜。

    眼看五十七军没有回返,黄维扬有些不安,令朱骥立刻率六十三军支援赵元恪。

    而此时汉阳城头的李大亮也发现了南风起,而隋军船只不能控的事情。他觉得这是一个破敌的好机会,于是下令大队战船埋伏于硚口港中,另出小舢板诱战。

    有部下觉得太冒险了,隋军和唐军战力相差甚大,他们就这么点家底,倒不如避战保船。

    李大亮大怒。

    “此战若败,光有船有何用?”

    独孤义顺乃依令而行。他也发现了这南风的妙处,隋军顺风而来,这南风不停,他们就退不回去了。

    独孤义顺命令数十条小舢板向隋军发起攻击,但这些小舢板无异于用手枪打坦克,几乎无法阻挡,便半数为隋军撞沉,剩下的唐军舢板,立刻离开中间水道,往两侧逃去。

    赵元恪见状,立刻下令全军追击。

    这时副中郎将张宝相劝道:“郎将,我军出兵之前,元帅有言,获胜后勿穷追,此时切不可追击。”

    赵元恪和张宝相共事多时,于是言道:“老张,你且放心。我可不是盲目追击,你看这些逃走的唐军,都是往两侧走,说明他们想返回母港,而不是诱敌。现在唐军的水师,避战不出,咱们又找不到他们,正好顺路追击,必能破敌。”

    张宝相有些担忧道:“可我军的命令是攻打龟山。”

    赵元恪有些恼怒道:“敌军水师不破,我军怎么能安然登陆。若我军攻击龟山,而唐军水师趁机突袭我军身后,我军将腹背受敌。”

    赵元恪是主将,张宝相不能劝动,于是大军向前追去。

    赵元恪算得不错,但隋军水师并没有进入过汉水之中,对汉水的情况也不了解。

    汉水远不如长江宽敞,原本在长江之中畅通无阻的隋军大船,到了汉水里面,就成了庞然大物。

    一百多条船只进入汉水之中,很快便将水面给拥堵住。

    赵元恪不得不命令前军向前突进,全军分散呈长蛇状往前赶。

    唐军的水师往两侧使去,隋军也跟着前进。但汉水两岸较浅,很快隋军的船只行动不便,竟然有些船只还搁浅在岸边。

    此时独孤义顺见状,下令全军出击。

    很快唐军水师从上游驶来,将隋军的前军团团包围。

    双方立刻陷入接衔战。

    前军只有一营的兵力,初时搁浅,一片惊慌失措,因此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接下来各团分守各船,开始跟唐军进行拉锯。

    不过因为船只搁浅,没法行动,所以隋军面对唐军的包围,连突围都做不到。而唐军的小船灵活,进退自如,来回在隋军船只之间进行穿插、包围,将各船的隋军分割开来。

    这时后面的赵元恪也看到前军的窘境,立刻下令向前救援。

    这时张宝相言道:“郎将,此时江上风势愈大,咱们若是这么冲过去,也有搁浅的风险。”

    赵元恪突然看向张宝相,高声说道:“那以你的意思,咱们就不管一六八营了,让他们自生自灭?”

    张宝相也被赵元恪突然的高声给震住,不敢说话。

    赵元恪越发愤怒,怒声呵斥道:“我大隋就没有主帅丢弃麾下袍泽,独自逃命的传统。”

    于是赵元恪让张宝相指挥后军一营,他则率中军一营,亲自去救援前军。

    张宝相见状,也不敢再说什么。

    赵元恪座下战船巨大,很快冲破唐军船队,杀入乱军之中。

    这个巨无霸的出现,立刻就给了前军一个强心剂。赵元恪指挥着战船在水上横冲直撞,连续撞翻了十多艘唐军的战船。

    可突然意外出现。

    赵元恪的战船被风吹的没来得及转换方向,直挺挺地冲到岸边一块巨石上,船舱进水。这还不是大事,更严重的是船只竟然搁浅了。

    船底有隔水船舱,漏水也不怕,但搁浅就麻烦大了。

    隋军的水手拼命地划船,但船待在岸边,纹丝不动。

    这时唐军中的独孤义顺也发现了隋军的旗舰搁浅一事,心中大喜,立刻指挥部下向此船靠近。

    一众唐军很快将赵元恪的战船包围,众人搭上勾爪,顺着舢板上船,开始跟隋军进行接舷战。

    赵元恪眼看唐军越来越多,知道今日怕是无可避免了。当年慕容绍宗乘船窥视城池时,被一阵怪风将船吹到城下,为避免被俘,跳水而死。今日自己也遭遇怪风,怕是也将步慕容绍宗后尘。不过自己不会自戕,宁可战死,也不后退。

    于是赵元恪亲自持刀在甲板上与唐军搏杀。

    唐军蜂拥而至,赵元恪连杀数人,身上已经满身是血。

    这座船之上只有三百余人,除了两团军队,其他的都是指挥中枢的官吏,战斗力不足。

    而且突遭打击,各部分散,并未形成阵型御敌。

    很快,船上剩下的隋军多在奋战中损失殆尽,仅剩的一些也及及可危。

    赵元恪也腹部中刀,退到船舱处,被唐军包围。

    “今日老子运气不好,以致要战死于此。可老子虽死,却还是大隋将领。”

    于是赵元恪咆孝着冲向对面的唐军。

    而唐军已经成建制地登船,包括一些长矛手。虽然单个的长矛在船上作战不方便,但成编制地长矛在一起,无人能挡。

    赵元恪砍死两日,却被数根长矛刺中。

    赵元恪满身是血,犹不罢休,高喊着“杀贼!”直至气绝。

第一百一十九章 汉阳之战(三)

    赵元恪虽然身死,但隋军数量并不少于唐军,虽然处于劣势,但靠着英勇奋战,亦能与之相持。

    很快朱骥率领六十三军从后方赶来,加入战场。

    独孤义顺见状,不敢再战,于是向西撤退。

    此时大江之上,血腥气弥漫。虽然硝烟很快随着大风消散殆尽,但江上漂浮的各种木料和尸体,无不诉说着此战的凶险残酷。

    五十七军这一战伤亡惨重,主将阵亡,战死者不下一千五百人。这对于一个七千人的主力军来说,几乎是伤筋动骨了。

    这种伤亡下,再是强军,也没法战了。

    这时后方传来黄维扬的命令,由张宝相暂领中郎将之职务,率五十七军退出战场,修整再战。而按照实际情况来说,五十七军再是修整,没有十天半个月,也没法重新恢复战斗力。

    但张宝相却拒绝了,反而派人请求再战。

    “我军奉命攻打翼际山,为此主将阵亡,全军伤亡惨重。这个时候,只有拿下翼际山,才能洗刷身上的耻辱,告慰阵亡将士的在天之灵,岂有不战而退之理。”

    张宝相也知道部下伤亡之惨烈,可他没法退。

    五十七军号称“天策卫第一军”,可却是首尝败仗。再看看人家五十八军击江南,五十九军冒雨取江夏,六十军飞驰破辅公祏,一个个战功卓着,甚至都要越过五十七军了。若五十七军就这么灰熘熘地撤了,往后还怎么在军中立得住脚。

    在军中,荣誉有时候比生死都重要。

    张宝相的话很快传到黄维扬这里。

    黄维扬虽然担心五十七军的伤亡,但也知士气可鼓不可泄。五十七军若是就这么退回来,很难不有想法,而且也影响军中的团结。

    这时刘仁轨也建议道:“使功不如使过,今五十七军知耻而后勇,与其换掉他们,不若令其戴罪立功,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黄维扬想了想,最后也同意了此事。

    不过黄维扬担心五十七军兵力不足,便下令五十七军可专取翼际山,六十三军接手水上战事,战场的指挥权交给了朱骥。

    虽然两军分了工,但无论怎么打,都得先歼灭了唐军的水师。尤其是登岸作战,一旦后路断绝,就是孤军深入的局面,很容易被歼灭。

    于是张宝相和朱骥二人便商议,若想登陆,便先破唐军水师,为了加强力量,两家可联合破敌。

    当然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解决这支唐军水师。

    朱骥算是个老将,水战经历丰富。

    眼看南风巨大,他便言道:“既然风势不可控,我军可逆江而上,直达唐军水师之后,择地登陆,到时候唐军必然回援,而另一部再从后追击,前后两军,将其合围。”

    张宝相听了大喜,忙说道:“这是咱们不找他们了,让他们主动来找咱们。”

    “对!这里港汊众多,到处都是礁石、滩涂之地,咱们又不了解情况,怎么打?还不如不管他们,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让他们自己上钩。”

    二人说干就干,朱骥作为前军,开始向西而进。

    张宝相也没跟朱骥抢这个前军。他知道自己不通水战,抢了这个前军,也不会打。

    而朱骥只率领一半的六十三军和三千水师,直冲汉水。顺着东南风,一路往西北方向而去。

    沿途即使看到有唐军的船只,朱骥只当没看见,根本不停下速度。

    上百艘战船如离弦的箭一般,迅疾如电。

    这倒是让藏于港中的唐军看得是瞠目结舌。独孤义顺有些不解,隋军往上游而去,是何意图。

    但很快独孤义顺就知道隋军想干什么。

    从硚口港往上约十多里是琴断口,而琴断口是汉水的一条汇入河。南倚群山,为汉阳西面之要冲。

    本来这段应该是李长卿防守,可李长卿偏偏将主力布置到甑山和临潼山,而琴断口则疏于防备。

    琴断口连着汉水和汉阳湖,而汉阳湖又是唐军的母港。一旦琴断口失守,唐军就回不了家了。

    独孤义顺大为吃惊,李大亮兵力不足,李长卿又不知道在哪,他根本指望不上别人,因此只得亲自去救援。

    唐军水师乃调转方向,往西北而去。

    唐军一动,张宝相便跟着动了,他命令五十七军开始登岸,拖住岸上企图救援的唐军,而他本人率领六十三军一部和剩余水师,缒着唐军水师的屁股,往西北方向跟了去。

    独孤义顺火急火燎,但到了琴断口他便有些懵。隋军的水师并没有登岸,反而在汉水上一字排开,封锁江面,拦住了他的去路。

    独孤义顺见此,心中一凉,他知道自己中计了。

    独孤义顺当然清楚唐军水师的实力,可不敢跟对方决战,于是立刻下令,全军撤退。

    可来时容易去时难,这东南风一起,顺风和逆风完全是两个概念,因此,唐军水师撤退别提多艰难。

    而就在这时对面的张宝相也来了,正好将独孤义顺堵死在汉水之中。

    独孤义顺见之,是心若死灰。

    前有伏兵,后有追兵,他就是有上天入地之能,也突围不出去。

    这时张宝相让人调来二十艘火船,多置硝石、枯木,点燃之后,直冲向对面的唐军船只。

    这大风起兮,火船顺风而上,直扑向唐军。

    唐军船只躲闪不便,很快便被火船撞上,引起火来。风助火势,火随风起,很快大江之上,尽成一片火海。

    独孤义顺眼看火起,知道今日的结局注定,不过他也是个狠人,既然隋军可以顺风烧了他们的船,他们也可借风势烧了上游隋军的船。

    于是独孤义顺下令,全军往西北方向的隋军冲去。

    独孤义顺一动,朱骥就明白了,他本来就防着这一手。倒不是他认为独孤义顺有这个勇气,而是防止风助船行,被大火误伤。

    琴断口往西不远的江面,突出一块,河道折向东北。

    朱骥立刻下令往东北方向转道,又命人沿江拦起铁索,以挡唐军。

    独孤义顺追了半天,没有追上,眼看多数战船烧毁在江上,他既不愿投降,又不算做俘虏,于是引刀自刎,死于甲板之上。

第一百二十章 汉阳之战(四)

    一场大火,让沔阳水师彻底覆灭,至此隋军控制了汉阳周边的制水权。

    张宝相和朱骥乃加紧登陆,攻击翼际山。

    翼际山也叫龟山,和对面的黄鹄山也就是蛇山隔江而望,有“龟蛇锁大江”的美誉。前临大江,北带汉水,西背月湖,南依汉阳城,威武盘踞,形势十分险峻。

    李大亮自下决心死守汉阳城之后,便开始在汉阳城周围设置防御工事。他先是在东面的鹦鹉洲和江滩一带立大营三座,掘深沟宽二丈,长约三里,沟的内侧立木质栅栏,实以沙土。沟的外侧立木桩,交互连钉,桩外密布竹签,环以荆棘。又在北面的月湖和蛇山、虾蟆矶依托地形,建了一条栅栏带,长约四里,又在铁门关和莲花湖各筑营一处,作为两面防御的重心。

    除去四千水师,李大亮手中只有一万三千余人,还包括两千李长卿部。这些兵力,四千守翼际山,三千守鹦鹉洲和江滩,一千屯临漳山,一千屯铁门关,一千屯虾蟆矶,所以城中守军,满打满算不过三千人。

    李大亮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城池外围阵地上,一旦这些阵地失守,汉阳城离城破也就不远了。

    隋军登陆之后,张宝相命一七零营攻打铁门关,一七一营攻打虾蟆矶。而六十三军则攻击月湖一线。

    矶者,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最有名的当属赤壁矶了。

    虾蟆矶便是汉阳东北突出的一块石滩,扼守汉水进入长江的要道。这里和铁门关组成前后一线,是翼际山的东侧屏障。

    虾蟆矶本来就有一个夯土寨子,李大亮又将其设为营堡,作为防御中枢。

    负责攻击此地的隋军一七一营眼看其地险峻,不易展开大规模的攻击,便组织了一支敢死队,由副郎将张达率领,自西北方向入战。虾蟆矶的唐军守将名高禧,眼看隋军拼死冲锋,也不枉多让,带着人反冲下去。

    双方皆不后退,隋军冲破营堡西北方向的土墙,冲入堡中。可高禧也是悍勇,亲自带着精锐守卫缺口,他一杆长矛使得舞动生风,人不能近,双方激战一个多时辰,竟然让他带着人将隋军赶了出去。

    隋军又几次突击,高禧一面御敌,一面组织人力修城墙,随破随修,使隋军不得入。

    而与此同时,一侧的铁门关受攻击面狭窄,更是难破,隋军打到傍晚,也没能破关。

    眼看天色将黑,隋军不得不退回东岸。

    此时黄维扬在岸边看了一天,对于唐军的情况也了解很深了。

    唐军依托汉阳城和地形,设置了多重防御。而汉阳城本就险峻,非短时内可以攻破。今日一战,伤亡惨重,便是明证。

    不过今日覆灭了唐军的水师,使大江之上,再无唐军片板,也算是最重要的战果吧。

    而城中的李大亮听闻水师覆灭,而有些头疼。开展第一日,水师便全军覆没,接下来这战,真不好打了。

    接下来的两日,黄维扬没有再对汉阳城进行攻击。他主要是整顿部队,然后等待汉阳周边具体的情报。

    之前一战,五十七军伤亡惨重,中郎将赵元恪战死,大大刺激了黄维扬。黄维扬知道自己这段时间太顺了,失了警惕心,也失了危机感,于是以此战为契机,在军中开展警示教育。不图能彻底灭了这股骄纵气焰,但至少也得让众人明白,他们还不是天下无敌。

    而之前一战还有一点问题,就是隋军在对汉阳周边防御情报不太准确的情况下急于贪功,发起了攻击。如果对江边滩涂、石矶等地有个基本的了解,也不会出现大面积地战船搁浅事件。

    于是黄维扬一面自省,一面让人重新对汉阳周边地形和唐军的布防进行侦察,确保自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两日以后,重新开战。

    这一战黄明远下令主攻汉口。

    此时唐军水师覆没,北面的汉口和南面的汉阳便失去了联系。本来双方互为屏障,但现在汉口便成了孤悬在外。

    而隋军若攻占汉口,便和对面的翼际山隔江而望,再想攻打,就方便多了。

    而且现在唐军水师覆没,对面汉口的唐军怕是也早就心中震惶,担忧自己的生死了。

    不出黄维扬所料,自水师全军覆没之后,汉口守军还没有安稳过。汉口本就是一个小镇,虽然为江防要地,但本身资源、物资并不是很充沛。而且汉口的地形,远不如汉阳那山、湖环绕,易守难攻。

    镇守汉口的唐军将领叫张夜叉,官拜骠骑将军,是李长卿手中四个骠骑将军之一,也是地位最低,最不受重视的一人,否则也不会被安置到汉口。

    所有人都清楚,汉口在汉水北,一旦失守,是没法突围的。

    所以汉口的守军,很大情况下是颗弃子。

    上级不在乎张夜叉的想法和生死,但他本人却想死中求活。于是在唐军水师覆灭之后,张夜叉便有投降的想法。

    但他军中的车骑将军李盐泉,是唐王李渊的家奴出身,自不会选择投降。

    张夜叉虽名为主将,但受李盐泉挟制,权利还不如对方,直接兵变投降并不容易。

    不过张夜叉也有办法,隋军攻击,势不可挡,那命李盐泉率部阻击,也是应该的,就连李盐泉本人也没法拒绝。

    隋军为了攻下汉口,攻击极其迅勐。尤其是弩营,对着前线,几乎是不要命地射击,射下的羽箭几乎能堆成山。

    李盐泉血战一上午,筋疲力竭,部下伤亡殆尽。可张夜叉坚守城中,却以防止隋军趁机偷城为名义,始终不出兵救援。

    最后李盐泉力竭被俘,其部下几乎全部战死。

    之后张夜叉又如法炮制,凡是与他不亲近的将领,全部都被他派到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而张夜叉本人却是消极指挥,任凭这些部下战死。

    最后隋军清除掉汉口外侧唐军全部防御工事,而张夜叉也清除掉军中所有的异己。

    在隋军准备攻击汉口营堡的头天夜里,张夜叉派人向隋军请降,献出了汉口城堡,至此,汉阳的江北屏障汉口被隋军攻破。

第一百二十一章 汉阳之战(五)

    既取汉口,汉阳便在望了。

    从汉口到汉阳之间,不过是短短的一水之隔。隋军随时可以以汉口为后勤基地,攻打汉阳。

    这一次,黄维扬决定发挥兵力优势,以左卫率营和六十四军、水师一部攻打翼际山防线,由席玭负责指挥;而右卫率营和六十三军和水师主力攻打鹦鹉洲防线,由神策卫左副总管王增辩负责指挥。

    五十七军伤亡惨重,战力未完全恢复,只能作为总预备队了。

    两路齐出,相互策应,三军会师于汉阳城下。

    隋军的这一次攻击,并不像上次那般盲目,没有重点,跟没头苍蝇一般乱窜。作为前敌指挥官的席玭既不准备打虾蟆矶,也不准备打月湖,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最难打的翼际山。

    在席玭看来,不管怎么打,都要拿下翼际山才算破防。而无论是月湖、铁门关还是虾蟆矶,都是围绕着翼际山设防的。

    只要翼际山一破,其余诸处便没有了防御的意义。先打翼际山,也省却了隋军一处一处去攻的困难。

    对于席玭来说,唐军越是想用密集的防线将他们拖死,他就偏不遂你愿。再乱如麻的绳子,只要找准一头,便迎刃而解了。

    席玭手中有两支部队,但他没有全部使用,而是以六十四军两个步营加弩营和左卫率营两个步营加弩营为攻击集群,进行攻击。而剩余两个步营和两个骑营则在攻击部队两侧护卫。

    如此布置,最大程度上防止唐军突袭两翼。

    很快大军从汉口渡河,在对面的翼际山下登陆。

    翼际山虽说是江防要地,但比之真正的大山,不过是一个小土丘。其东西长一千二百步(1800米),高不到三十丈,据北面的汉水最宽处不过四百步(600米)。

    而为了不给隋军登陆空间,唐军将壕沟挖到离长江不过两百步的地方。要不是担心隋军战船上的弩车和投石器,这壕沟离得长江会更近。

    隋军想向翼际山一侧发起攻击,必须先越过两道栅栏和一道壕沟。这山好爬,但壕沟前的地方实在有限,根本无法布置太多的兵力。即使持续不断地攻击,但展不开攻击队列,容易打成添油战术。

    唐军在栅栏之后,居高临下,布置重弩,隋军每每冲锋到壕沟前,便伤亡惨重。

    这时苏烈建议,这栅栏深埋土中,难以破坏,不若以火烧之。

    众将不解,栅栏都埋了一层土,还包了一层泥浆,什么火也烧不坏啊。

    苏烈却是有办法,他让人携带了大量的干柴,布置到栅栏前,然后又浇上火油,大火一起,很快便将栅栏点着。

    这栅栏再怎么变,都是木头,遇火而燃是天性,只是怎么点燃而已。

    很快大火弥漫,而且因为掺杂了大量的泥土,于是产生了浓烟。

    冬季里多是北风,像之前刮起东南风的天气,一整个冬天里,也未必会出现几日。于是这浓烟顺着北风,便直冲到翼际山上。

    烟有时候比火更可怕。

    浓烟滚滚,整个翼际山前,被浓烟熏的,几乎如黑夜一般。

    苏烈眼看烟往山上刮去,他又命人往火里添加花椒、山葵、朱萸、辣蓼之物,以使浓烟更加的浓烈,也算是最早的化学武器了。

    山上的唐军也被这突入而来的浓烟给打懵了。这群人吸入烟雾后,很快喉咙肿痛、呼吸窒息,甚至有人直接窒息而亡。

    很快有人待不住,丢下兵器,便往后跑去,接着越来越多的人企图躲避毒烟,四面逃窜,至于阵地,早就忘光了。

    眼看对面的唐军四面崩溃,向后逃去,苏烈这才有条不紊地向山上攻去。

    此地靠近汉水,等隋军用水浇灭栅栏上的余火,壕沟前后的两排栅栏已经被烧得七七八八了。

    苏烈让人将木渣、泥土等物,尽推到壕沟之中,然后上面铺上木板,便在这条三四里长的壕沟中堆出几条桥来。

    隋军大队人马登岸之后,便沿着桥往山上冲。

    此时山上的唐军尚未回过神来,因此被隋军连夺两道阵地,等到这群人逃到山顶之上,浓烟也将要散尽之时,隋军已经杀到面前了。

    一方是惊慌失措,如狼奔豕突一般四面乱窜;一方是士饱马腾、锐气正盛的精锐部队。双方在山顶上肉搏,很快唐军不敌,被隋军夺取了翼际山头,大片的唐军向翼际山南逃去。

    至此,唐军苦心经营的翼际山防线,并未完全发挥起作用,便空门大开,再无力阻挡隋军前进的脚步。

    席玭在后看得大喜,他之前只听说卫公这个二女婿能征善战,为世子手中第一人,却没想到其用兵之能还是超乎想象啊。

    小小年纪,堪比当年的定陶、北平二侯。

    翼际山防线被攻破,还带来了连锁反应。

    本来在唐军的设计中,翼际山作为北面防线的中心,属于中枢的位置,凭借其狭窄的空间,绝无法从正面突破。

    唐军环绕翼际山设防,隋军只有在攻破虾蟆矶、铁门关、月湖等地之后,才能从两翼对翼际山发起攻击。所以在布防中,其余各处为守,而翼际山负责支援,最后才和隋军决战。

    但翼际山失守之后,无论是东面的铁门关、虾蟆矶还是西面的月湖,都失去了防守的意义。

    尤其是铁门关和月湖,直接是空门大开。

    隋军兵力充足,负责主攻的六个营,分别从山顶往月湖、莲花湖、铁门关和汉阳城四个方向发起攻击。

    虽然唐军的防线正面难以攻击,但从身后出击,几乎如撕布一般,摧枯拉朽。

    而且因为翼际山之前的战事,虾蟆矶、月湖等处的唐军还纷纷向翼际山方向支援,把一场好端端的防御战打成了野战。

    席玭统骑兵于后,他最擅长的就是野战。

    双方在山腰、山麓处血战,任凭唐军如何英勇奋战,可大势已去,在隋军绝对的优势面前,几乎无力抵抗。

    最终唐军各处援兵在野战中完全落败,而月湖、莲花湖、铁门关、虾蟆矶等汉阳城的北面要地,也在隋军潮水般的攻击中,尽被隋军占领。

    至此,整个汉阳城的北面防线,已全盘失守。

第一百二十二章 汉阳之战(六)

    隋军北线进展神速,东线亦势如破竹。

    东线虽然紧邻大江,但环境要比北面强很多。所谓的鹦鹉洲,乃是江上一片沙洲,靠近汉阳城这一面。唐军在东面防线,以鹦鹉洲和之后的江滩为依托,置兵三千,设壕沟一道,大营三座。

    鹦鹉洲悬于江上,又兼本就是泥沙冲击的小洲,四面皆是滩涂地,大船并不能靠近。而小船登岸,便要穿越难行的岸边,然后在没有防守的情况下突破唐军的弩阵,才能向洲中心发起攻击。

    所以这一仗并不好打。

    王增辩是水战好手,乘船绕着鹦鹉洲观察了一番,便知道了此战的困难。若要强攻鹦鹉洲头,隋军要承受的伤亡恐不可计量。

    “当初南朝宋时,沉攸之围攻郢城(今湖北省武昌区),郢城守将柳世隆派人在鹦鹉洲以西搦战。沉攸之在鹦鹉洲外筑长围,昼夜攻战,前后三十余日,始终不能破,最后落得一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虽然一百多年后,鹦鹉洲的地形已经在大江的冲击下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之前沉攸之的教训,隋军还真不敢贸然出击。

    这时程名振言道:“鹦鹉洲守军最大的屏障便是外围之地,泥泞难走,不便进攻,唐军在滩头建立阵地,以强弩击我,使我军绝难突破其阻。既然如此,我军若是能把重武器布置到能攻击到唐军的位置,便能在弓弩对战中获得优势,既而破贼。”

    众人听得,没有说话。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问题是怎么将重武器布置到前沿阵地上。

    王增辩见程名振开口,便试着问道:“名振,你有办法将重武器调上去?”

    程名振答道:“只是有个想法,但不知道可不可以。”

    王增辩见程名振还真有办法,心中大喜,立刻问道:“名振且说,行不行试试再说。”

    程名振上前拿起一支木炭笔,放在地图上,那木炭笔正好放在了大江之上,一段是鹦鹉洲,另一端和河对岸。

    王增辩见状,有些不解。

    程名振言道:“鹦鹉洲孤悬大江之上,四面无依,所以不方便登陆。但是我军若在鹦鹉洲和大江东岸之间搭建一条浮桥,总管觉得如何?”

    王增辩听得一愣,喃喃地说道:“名振,大江东西两岸,相隔有千步之远。这么长的距离搭建浮桥,实在是没有先例啊。”

    也就是程名振提的,王增辩不好对他说什么,换了旁人,早就骂了。

    长江上搭桥,开玩笑啊。

    程名振道:“也不是没有先例,当初李渊在关中突围之时,就是在渭水上修筑浮桥,这才突围而出的。”

    王增辩摇摇头道:“没得比。渭水有多宽,我虽没见过,但料想撑死了两百步。但从鹦鹉洲到江对岸,千步也得有吧。”

    “有什么不同,无非是修的浮桥长一些。”

    王增辩见劝不动程名振,便说道:“名振,你有什么好办法,尽说出来。我看你已经是成竹在胸了,不要再吊老夫胃口了。”

    这时程名振也说道:“总管应当知道,铁索横江之事。既然用铁索可勾连两岸,那咱们自可用铁索修一道浮桥。”

    拦江铁索,通常都是几万斤的东西。不过自当初吴国拦江之后,已经是水战中的一重要利器。大隋西征,准备很充分,光是铁索,黄维扬就让人铸了十根,有长有短,带在军中。

    “上面以铁索勾连两岸,下面铺战船,支撑铁索。而在铁索之上,铺上木板。这样江东岸的投石器、床弩等物资则源源不断地运到鹦鹉洲上。

    鹦鹉洲不是没路吗?咱们就用木板铺出一条路来,直抵滩头,让投石器顺着木板路,直达前沿。”

    王增辩都让程名振的计划给惊住了。

    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好计策,实实在在的阳谋。只要能压制唐军的远程兵种,鹦鹉洲上的唐军就完了。毕竟整个鹦鹉洲上的唐军不过两千人,一旦双方肉搏,根本不能敌。

    王增辩还担心鹦鹉洲这面怎么设立柱。

    程名振便建议,可令两艘大船,满载巨石,冲上鹦鹉洲,然后搁浅。这满载的大船,有数十万斤重,足以为一侧立柱。

    而且程名振还建议,在大船的外侧,打上一排立柱,深入土中,上露一丈之高,以为栅栏,彻底封死大船后退之路。

    听得程名振如此周密的计划,王增辩拍手长叹,大声叫好。

    于是隋军乃连夜在大江东岸伐木做板。甚至木板不足,便摘江夏城中百姓的木门,甚至后来连几处内城门都摘了下来充用。整个江夏城,倒是成了座夜不闭户的城市。

    虽然工程量巨大,但不得不承认,程名振的计划很管用。

    尽管这浮桥在江上不住地摇晃,走在上面,战战兢兢,惊心动魄。但一夜之间,上百艘投石车便沿着这条浮桥运送到鹦鹉洲上。

    等到第二日天明,唐军抬头便见到一排排地投石车向前涌动,吓得是瞠目结舌。

    唐军立刻组织军队,试图摧毁投石车,还有搁浅的大船。但他们已经失了先机,再啃不动这些硬骨头了。

    程名振带着两千精锐在阵地前布防。

    一块一块的木板向前进,铺出一条道路。

    所有的唐军就这么看着隋军由远及近,那巨大的投石车一点点地移动到他们的面前。

    一排排的投石车声如霹雳,一架架弩车呼啸雷鸣。整个天空都被巨石和弓弩遮蔽,整个世界彷佛都是破碎的天空落下的陨石。

    对于唐军来说,一切毁灭的是那么突然,那么剧烈。

    直到隋军发起了最后的攻击,唐军都没有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不是说鹦鹉洲天险,鬼神难破吗?

    隋军用来整整一日,彻底摧毁了唐军的抵抗,占领了鹦鹉洲。

    而隋军并不停歇,继续对江滩发起攻击。

    对于汉阳江滩来说,鹦鹉洲就是最大的屏障,也是唯一的屏障,失去了鹦鹉洲的汉阳江滩,就是个挂着几块布的女人。

    很快,唐军的江滩阵地亦陷落。

    至此,整个汉阳城,除了南面的临漳山,外围再无一处阵地。

第一百二十三章 汉阳之战(七)

    隋军连克翼际山和鹦鹉洲防线,一时有些打懵了李大亮。在李大亮的计划中,凭借这两处防线,无论如何也能和隋军相持一两个月。

    李大亮就没想过这两处防线在短时间内会被正面击破,他一直在担心隋军来一场大迂回从西面或者南面杀过来。

    所以面对着兵临城下的隋军,李大亮的心态有些崩。

    以汉阳区区孤城,如何可敌得过城外数万隋军。汉阳城并不是一座雄城,之所以险峻难下,易守难攻,靠的是周边地形。

    而失了两侧防线的汉阳城,不过是一个被扯破了外衣的美女,根本别想抵抗的住穷凶极恶的歹徒。

    所以李大亮心情平静之后,第一时间便准备撤退。

    李大亮这个人,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亦不是一个单纯的臣子。诚然以死为国是为人臣子的本分,但在明知结局已定的情况下,毫无意义地去赴死,李大亮便不愿意。

    之前坚守汉阳城,李大亮觉得自己已经为李唐尽力了。

    至于汉阳城的重要性,李大亮则顾不得了。毕竟再重要的城池,人死光了也没有意义。

    下定决心撤退之后,李大亮便扒拉手中的部队。

    城中守军,加上临漳山所部,再加上逃入城的溃兵,所有部队加起来满打满算不过五千人。

    至于李长卿手中那五千人,李大亮则全忘了。他相信李长卿这个老油条在隋军兵临汉阳城下后,就会自寻出路。

    隋军将领和唐军将领有一个很大区别。

    隋军将领多是黄明远或是黄维扬亲手提拔的,甚至很多人算得上家臣,是为了集体利益而战。而唐军将领一大部分是关陇世家投奔的,他们可以投奔李氏,也可以投奔其他人,这群人是为家族利益而战。

    看唐初的历史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李唐的地方总管、都督多以关陇人士为主,可行军总管却多以关东降将为主。那是因为世家大族愿意为了家族利益为你守家,却不愿意耗费家族资源去帮着你开疆拓土。前者有失,世家大族也会损失利益;后者成功,会摊薄世家大族的地位。

    李长卿绝不会为李家殉葬,更何况他身边还有一大批部下是家族私兵,是家族力量。

    李大亮手中这五千人,多是步兵,没有骑兵,甚至没有水军,靠着这群人突围,并不容易。

    李大亮望着地图,思索着他的突围路线。

    毫无疑问,换一个人来突围,肯定是选择往西,先会和李长卿部,然后顺着汉水西进,这是抵达江陵最迅捷的办法。

    可李大亮很快便否决了,先不说李长卿会不会等他。

    是个人就能看出往西突围最合适,隋军又不是傻子,自可以水师逆汉水而上,日夜不停,很容易便能截住自己。

    李大亮有些惆怅,到底该往哪行。

    李大亮的动作很快,虽然现在隋军只兵临汉阳城的东面和北面,并未完成合围,发起总攻,但很明显隋军在蓄力,或许到了明天,全面攻击就会开始。

    所以李大亮当天便集结部队,准备粮食,到了夜里便出南门向南突围。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李大亮将大部分的物资都丢了,只保留了武器、铠甲和粮食。

    这些士兵很快会和了临漳山的唐军,然后快速向西南方向,而目标便是身侧的云梦泽。

    云梦大湖,自南北朝时期,已经被分割为大浐湖(今仙桃市西)、马骨湖(相当于今洪湖县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汉阳区南,《水经注》就有记载,跟李白没关系)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范围亦不足二百里。

    云梦之名,其实只是一个总称。

    当然也因为云梦泽逐渐淤堵堰塞,大大小小的湖泊之间,也有了无数相连的道路。当然这些小路多分布于沼泽、湿地之间,多芦苇、虫蛇,一般很少有人行走。

    李大亮从南面突围,便是打的这个主意。

    他之前东进之时,便从当地渔民那里得知了一条湖中的小路,可从汉阳斜通向沔阳。

    这条小路是最近这几年湖泊淤积形成的滩涂地,并没有被记在地图上。

    实际上整个云梦泽以肉眼可见地速度在萎缩,原本是湖区的地方不知有多少成了陆地,这期间更不知道出现了多少小路。

    这些湖泊之间,尽是些密密麻麻的芦苇荡,即使被人发现,也能藏入芦苇荡中,踪迹难辨。

    李大亮一路行的小心翼翼,差不多二百里的路程,唐军整整走了五日。

    这些滩涂之地,只是一些圩田,根本没有路,且质地松软,荒草丛生,实在难行。一众人几乎是披荆斩棘,边走边探,不知有多少人陷入泥淖之中,这才走出这片湖区,直达沔阳城东南。

    沔阳城位于群湖环绕之地,西面是大浐湖,南面是马骨湖,东面是太白湖,还有无数的小湖。

    李大亮有两套计划,若是李长卿能成功撤退至沔阳,他便和李长卿一起,固守沔阳,阻击隋军。

    但若是李长卿没有退回来,李大亮这五千人马肯定守不住沔阳,那就只能撤回江陵了。

    其实李大亮还是想守,毕竟事关整个荆襄战局。在不危及到性命的情况下,还是要全力以赴。

    只是李大亮并不觉得李长卿会撤往沔阳。毕竟李长卿作为安州总管,领安州、郢州,未必会来沔州。

    说到底李世民有个失误,或者是李唐常犯的一个毛病。

    李唐在多路进军时,除了以宗室为主帅外,其他各部多互不统属。即使两三部相互配合,也不会设一个主将。

    这时因为李渊为了防止有人掌握太多兵权所定的制度,但逐渐成为常例。

    虽然这一点的确是限制了权将的出现,但也导致各部互不统属。没有一个明确主将,常导致将领间互相争权,甚至是互相拆台,贻误战机的局面。

    李大亮和李长卿都是总管,李长卿自不会买对方的仗。

    谁都知道这是制度的问题,但没有人敢提。

    李大亮想了想,对李长卿还是没报多大希望。各部尽快赶往沔阳城修整一番,然后立刻赶往江陵吧。

第一百二十四章 守株缘木

    李大亮率部到了沔阳城下,只见城头不见人影,城门处冷冷清清,也没有什么人。

    这场景正如李大亮的心境一般,凉如清水,难以安宁。仗一场一场败,地一城一城失。先弃汉阳,再弃沔阳,来日怕就是江陵、夷陵了。

    这大唐还有未来吗?

    李大亮随口问道:“今日是几日了?”

    这时一个属下答道:“总管,已经二月二十五了!”

    李大亮听道,不觉叹息道:“都二月二十五了,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这日子怎么过得这么快啊?要是在长安,这时候我该和同族兄弟,鲜衣怒马,通宵欢饮,如何能像现在这般,惶惶不可终日啊。”

    李大亮叹了一口气,让众人入城。

    这时那个属下便应和道:“二十五了,二十五,赶大集,我记得我们那里到了二十五还有大集呢,小时候最喜欢这天跟着父母去集市了。

    李大亮点点头,心中却似乎觉得有些不对。

    于是李大亮便又问道:“你刚才说今日是处几?”

    “二月二十五!”

    李大亮勐地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恼悔地说道:“我怎么把今日给忘了!”说着,李大亮立刻高喊道:“快快下令,立刻停止前进,后队变前队,撤离沔阳。”

    诸将闻得大惊。

    有部下高声问道:“总管,我军兼程五日,身疲肚饥,此时到了沔阳,正好饱餐一顿,修整一番,如何过城而不入,底下的兄弟们可是都撑不住了。”

    李大亮凛着脸说道:“你们忘了今日是何时了?”

    “二月二十五?这又如何。”

    众将皆是被李大亮弄得一头雾水。

    李大亮乃说道:“你们刚才还说,二十五,赶大集,没发现现在缺了什么吗?

    沔阳是沔州治所,城外有草市。民间每月逢五日、十日,都有周边百姓都会自发的前来沔阳城外的草市,进行交易。今日正逢二十五,本应该是交易的日子,可诸位可看到城外有百姓出现。

    这说明有人驱散了百姓。

    沔州官员自不会这么做,会这么做的,只能是占领了沔阳,等到我军送上门去的隋军。”

    这个年代,在交通发达之地,草市已经很普遍了。尤其是一些城池,虽然城中有市场,但老百姓入城是要交钱的,因此很多地方都在城门外两侧形成小型市场,进行交易。当然这种交易不可能每天都进行,所以大家一般相互约定一个时间,多以逢五日、十日为主,于是逢五日、十日多被称为赶集日,南方也叫“赶场”。

    众人听得,恍然大悟。

    但还是有人不信,隋军怎么会这么快,还赶到他们前面。

    众人正慌慌张张地掉头,此时忽然听到城头鼓声响,接着在城池的数个方向便传来了号角之声。

    李大亮心中大惊,号角多为胡人所用,大隋内部常用号角的,也就只有卫公一家。

    这时四面八方都是军队,如潮水一般向唐军涌来。

    当日黄维扬下令对汉阳城围而不打,其实有围点打援的意图在。可惜李长卿这个老小子,贪生怕死,眼看汉阳城被围,竟根本不救,自顾往安陆逃去。

    而与此同时,李大亮也没有死战的决心,脚底板抹油,在隋军合围汉阳之前,竟然跑了。

    隋军这一次,失了猎物,还跑了诱饵,算两头没落着。

    黄维扬于是让苏烈率左卫率营去追逃往安陆的李长卿,又准备去追已经逃走的李大亮。

    隋军从唐军留下的踪迹发现唐军是往湖区内部逃走,这时有部将想跟着追过去,但为黄维扬给拒绝。

    黄维扬的理由也很充分。

    “湖区地形复杂,滩涂、沼泽极多,一旦进入,很容易便晕头转向。更兼湖区内多丛林、芦苇,便于隐藏,一旦我军贸然进入,极易遭到唐军的伏击。”

    “难道眼睁睁地看着唐军就像兔子一般,安然逃脱。”

    黄维扬摇摇头,指着地图说道:“不管唐军怎么逃,他们不可能在湖区待一辈子,其目的定然还是撤往江陵城。从汉阳到江陵,走长江有千里之遥,就是走直线横穿云梦泽,也得四百多里。唐军缺少船只,必然只能走陆路。而从汉阳到江陵的陆路,不管怎么走,有两个点绕不过,北面的沔阳,和南面的监利。”

    诸将听得大喜,立刻问道:“元帅是准备在此二城待敌?”

    黄维扬摇头道:“不是二城,而是沔阳一地。”

    “唐军为何不走监利?”

    “监利在南,之前开复大闹巴陵,逼得李世民绕湖逃脱。而监利城就在巴陵身侧,谁敢保证,开复没有占领监利。”

    众将了然。

    于是黄维扬命程名振率领右卫率营从汉水逆流而上,赶往沔阳城。

    对于苏烈和程名振,黄维扬总是要么都用,要么都不用,尽量保证不偏不倚。

    虽然汉阳到沔阳,走水路也不近,但程名振一行走了快三天,赶在唐军到达之前占领了几乎不设防的沔阳城。

    这时程名振认为可装作沔阳未下的样子,仍竖唐军旗帜,诱李大亮入城,可惜一朝有失,忘了草市这个细节,为李大亮识破此计。

    不过右卫率营有三个营早在之前便三面布防,藏于各地,待号角声起之后,便将这数千唐军给包围。

    在黄维扬看来,李大亮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无论是汉阳布防还是汉阳突围,都颇具智谋,之所以落败,不过是时运不济而已。

    因此黄维扬便有心收降此人。

    程名振将唐军团团包围,但并没有动杀机,而是命人前往李大亮军中劝降。

    程名振是使者叫张弼,参加过杨玄感之变。李大亮在庞玉部时,一次为叛军击败,包括李大亮在内许多人被俘虏。张弼见到李大亮,觉得其是个人才。于是张弼把与李大亮一起俘获的一百多人全部就地斩杀,而唯独留下李大亮不杀。在与李大亮长谈之后,两人成为至交,张弼遂放了李大亮。

    所以张弼是李大亮的救命恩人。

    眼看张弼前来,李大亮也百感交集,李家于他,不过是打工关系,并无多少恩义,李大亮能打到现在,不欠李家半分,遂率领残兵,向隋军投降。

第一百二十五章 孝恭之覆

    黄维扬命苏烈率部北上,追击李长卿,程名振率部西进,追击李大亮,而他本人则率领六十三军、六十四军以及水师部队向东,回击李孝恭。

    李孝恭已经围攻黄冈多时,始终不能破。

    其实自江夏失守之后,李孝恭也知道身后不安全,可是他只能死磕黄冈城。一方面他手中兵力不足,又没有水军,隔江击江夏,未必能克。而另一方面,只有攻克黄冈,进而兵进蕲春郡,才能威胁到隋军后方,扭转战局的不利。

    而且周绍德困守永安郡,手中军队的战力本就不如唐军,更兼他军事水平一般,因此这黄冈城守得是及及可危,几次差点为唐军所攻克。

    李孝恭见状,更不愿撤退了。

    这黄冈城对于李孝恭来说,就像是一支阿芙蓉,美丽娇艳,却又欲罢不能。

    不过李孝恭也不是疯了,当李文相率部出现在黄冈东南方向,李孝恭就有些害怕了。

    隋军援兵北上,不管是数量多少,都说明隋军已经开始西出荆襄。李孝恭很清楚隋军的实力,一旦黄维扬大兵压境,李孝恭能想象的到他将面临的局面。

    李文相部在黄冈东南扎营,依托沙河,虽不与唐军交战,却如一支夜枭一般,时刻威胁着唐军的后路。

    因为李文相部的出现,李孝恭没法再全力攻打黄冈城,只得分出一部分兵力,监视隋军。

    但很快事情的变化还不仅于此。

    李孝恭在江边的斥候部队回报,隋军有大量船只西进。那船只数量铺天盖地、遮天蔽日,整个江上,尽是隋军的船只。

    李孝恭听后心中一顿,却是久久沉默不语。

    对于隋军的意图,李孝恭看得很清楚。隋军越过黄冈而不顾,其目标便是汉阳的李大亮。

    李大亮部若亡,他李孝恭部便被隋军给包围了。

    此时李孝恭便有心撤退。驻守汉阳的李大亮,手中并没有多少兵力,李孝恭并不觉得李大亮能守几日。

    虽然黄冈城离得他这么近,近在迟尺,但亦顾不得了。

    很快,李孝恭率部向西返回,准备从黄陂撤入安州。

    不过李孝恭很快得到噩耗,李孝恭部的大后方黄陂城丢了。

    这黄陂城丢的,还真不怪旁人。

    李孝恭这个人若论能力,绝对是李家中的佼佼者。可李孝恭有个毛病,性情奢侈豪爽。说是豪奢,其实就是贪婪,属于嗜钱如命的主。

    之前李孝恭在巴蜀的时候,便大肆搜刮财货,盘剥獠人。当初开州蛮跟着萧阇提造反,很大原因就是不堪李孝恭的盘剥,不得不反。

    只是李渊这个人,对宗室素以宽相待,即使开州蛮反,也没有问罪李孝恭,反而继续委以重任。

    而李孝恭也不以此为鉴,越发的贪婪无度。

    唐军西进,并未携带多少粮食。原本唐军的粮草由梁军供给,但李世民跟萧梁翻脸之后,唐军的粮食就断了来源。

    李世民一时也不好调度各部粮草,更没有那么多粮草供应各军,于是命各军在属地就地筹粮。

    而就是这道命令,让黄陂的百姓遭了殃。

    李孝恭原本控制着江夏,粮草还算无忧。可江夏郡丢了之后,李孝恭控制的地盘只剩下黄陂城。

    李孝恭为后路计,便下令黄陂富户出粮、出人,以资军用。

    黄陂也算个大县了。整个永安郡,人口最丰时,有近三万户,不过多集中在郡治黄冈,黄陂县只有五六千户。以五六千户百姓供养上万军队,当地百姓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诸富户纷纷哀求李孝恭,乞求少供给一下粮。可原本看起来还挺亲和的李孝恭却突然变脸,不仅不允,还杀鸡儆猴,以“通敌”的罪名处死了黄陂大户黄伏。

    而黄伏死后,万贯家财尽落入李孝恭手中。

    众人大惧,这才看明白,李孝恭是要他们的命啊。

    靠着军威,李孝恭压制住黄陂世家大族,但李孝恭率部离开黄陂之后,整个黄陂,便开始乱了起来。

    整个安陆、永安、江夏三郡,最显赫的家族便是黄氏家族,就连邹山黄氏的老祖宗濮阳黄氏,追根朔源,也发源自江夏(东汉江夏包括隋江夏、永安、安陆三郡)黄氏。虽然江夏黄氏已渐趋没落,但在地方势力上,却是盘根错节,实力极强。

    而且永安郡黄冈县还出了一个大人物,便是幽州布政使黄凤麟。

    于是永安各地黄氏,本就心向同为黄氏的卫公黄明远。

    黄维扬攻打汉阳之时,便派人前往黄陂联络当地大族,又派遣梁建方率领左卫率营一营,悄悄北上,突袭黄陂。

    在黄陂各家的帮助下,梁建方很快顺利占领黄陂城,绝了李孝恭的后路。

    李孝恭率部赶到黄陂城下,就看到改弦易辙的城墙。

    那城头上迎风飘扬的“隋”字,是那么的让人碍眼。

    梁建方让百姓登上城楼,多布旗帜,羊装入城的隋军极多。李孝恭从城下望,眼看城头人山人海,不知有多少军队。

    李孝恭心中畏惧,不敢再战,便点兵撤退。

    可走了没多少,李孝恭就回过味来。

    他手中兵力不多,仓皇而退。若是黄陂城的隋军颇多,紧追其后击之,必然得胜。

    而现在隋军看似声势浩大,却始终没有一兵追来,这说明隋军根本无力与之一战。

    李孝恭马上点兵,返回黄陂。

    黄陂城挡住了李孝恭前往汉阳的道路。李孝恭虽然可以往安州撤,但他更希望撤往汉阳。

    李孝恭很清楚汉阳的重要性,李家丢不得此地。

    于是李孝恭至黄陂城下,开始攻城。

    果不出李孝恭所料,城中根本没多少守军,且整个黄陂城中隋军的守御软绵无力,几次差点让唐军攻上城头。

    眼看城破在即,隋军突然打开城门,勐攻城外的唐军。

    唐军措不及防,伤亡惨重。

    之后双方开始有来有回地进行攻城战。

    李孝恭在黄陂城下打了四天,始终没有破城。李孝恭不敢再与之相持,遂率军向云梦方向撤退。

    两日以后,李孝恭部在王母湖北遭遇南下的左骁卫主力,全军覆没,李孝恭仅以身免。

    其后李孝恭孤身逃往江陵,又逃回巴蜀,也算是福大命大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 长林之战(一)

    东线的战事正酣,西线的战事也未停歇。

    此时小小一个长林县,云集着隋唐双方近二十万的人马,一下子便成为了天下瞩目的焦点。

    郑言庆到达长林县北之后,便在下面的子陵乡扎营。子陵乡在两山之间,离着唐军驻营地有二十里。不过子陵乡虽说是两山之间,但左右两处山岭相隔最窄处也有二十里,所以有足够的空间供隋军扎营、布阵。

    而且汉水直通东面山岭的北面,经乐乡故城可达子陵乡,整个陆上的粮道只有六十余里,粮食转运比唐军还要方便不少。

    本来隋军和唐军之间,是隋军进攻、唐军防守的局面。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郑言庆在子陵乡扎营之后,便选择了坚守不出。

    而且为了防止唐军偷袭,郑言庆命人在营前挖了一道二十余里的壕沟,彻底将军队缩在了两山之间。

    郑言庆的动作,隋军诸将看了不懂,对面的李世民看了也不懂。

    郑言庆难道要跟他拼消耗。

    众人不知道的是,黄明远在郑言庆南下之前,专门写信叮嘱:“李世民最擅长打防守反击,所以没有大的把握,万不可轻易与其展开攻防战。”

    李世民赖以成名的几场战役,浅水原二战,柏壁之战,虎牢关之战,洺水之战,每一次都是防守反击,以资源拼消耗,虐菜简直超神。

    而作为最了解他的老师,黄明远定下的策略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以耗为主,利用资源优势,拖垮李世民,不给对方打防守反击的机会。

    虽然黄明远俭朴,但打起仗来,从不怕花钱。

    这是阳谋,就比谁的资源更多。

    不得不说,黄明远对于自己的徒弟,招招致命,直接打到痛点,不留一点余地。

    果然郑言庆一不动,对面的李世民就难受了。

    按照李世民的计划,郑言庆前来挑战,李世民坚守壁垒不应战以挫伤敌军锐气,然后分遣骑兵袭击对方的粮道。待敌军军粮已尽,士气大挫,再利用骑兵优势,突然出击,直取敌中军,来一个中心开花。

    但现在郑言庆根本不接招,李世民所有的计划都没用。

    老匹夫欺负年轻人,不讲武德啊。

    双方虽然兵力差不多,一个八万,一个近十万。但李世民以一隅挑战天下,隋军的资源远非唐军可比。

    李靖、严孝武二人在南阳盆地屯田一年多,粮食充足,经汉水可直达隋军军中。李世民若是想袭击隋军粮道,要么逆汉水而上,要么翻越荆山余脉了。

    翻山是不可能的,水师又不足用,所以断隋军粮道的事,只能想想而已。

    至于李世民凭为依仗的玄甲骑兵,不过只有四千人。而黄明远光是调来的精锐骑兵虎骑军就有五千,至于左威卫、右骁卫、左靖卫的骑兵加起来有一万多人。

    兵力比不过,资源比不过,连骑兵都比不过,双方若拼起消耗,李世民拿什么和郑言庆比。

    眼看郑言庆稳坐钓鱼台,李世民焦急起来。

    郑言庆可以等,就是在子陵乡待上半年亦是没问题,可李世民却等不下去。

    黄维扬出兵的消息已经传来,东线大战,一触即发。仅凭东线数万军队,必不是黄维扬的敌手。他在长林每多消耗一日,东线诸军的日子便要多艰难一分。

    眼看时间一点点过去,李世民甚至有些怀疑,自己北上长林求决战的思路是不是错了。

    不过李世民终究是意志坚定之人,他很清楚,此时此刻,他已经别无退路,非得破敌,才能保全李家。

    于是李世民决定,既然郑言庆不动,那他就先动,以自己为诱饵,来一场诱敌深入之计。

    李世民对此是深思熟虑的,他与郑言庆并没有什么接触,但是自清楚自己的老师黄明远在拥有这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下,仍以郑言庆为帅,其人必有过人的本事。

    既然郑言庆坚守不出,若想将其引出来,非得使出一个郑言庆拒绝不了的诱惑,才能计成。

    而李世民所能想出的最好的诱饵,就是自己了。

    不得不说,黄明远平日里总是教李世民和长子黄维扬,做事要多一些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少一些荒怪奇诡、孤注一掷。

    可惜无论是李世民还是黄维扬,却都将这些谆谆教诲忘得一干二净。

    年轻人,还是年轻气盛啊。

    二月十八日,诸事皆宜。

    这日一早,李世民便率领五千人马,从驻营地往东,直奔汉水,作出了要从侧面突袭隋军后路的样子。

    对于自己的这个举动,李世民毫不遮掩,似乎怕隋军不知道他的动向一般。

    李世民的目标是汉水西侧的浰河(今湖北仙居河)口。此地位于荆山余脉的空档处,南依群山,向东汇入汉水。隋军从襄阳经汉水用大船运来的粮食,在此换上小船,可直接运到乐乡故城。

    而且此地位于山岭和汉水间的一处空地,为南北要冲。若占据此地,唐军既可断了隋军粮道,又能将隋军堵在两侧山岭之中。

    李世民将目标放在此处,就是攻其必救。

    李世民东去的消息很快便传到隋军营中。

    郑言庆看着地图,再看着李世民的动向,很快明白了对方的意图。浰河口对于隋军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属于不可失之地。

    只是从李世民的大营到浰河口有九十多里地。李世民完全可以掩人耳目,悄悄出击,夜袭浰河口,为什么要弄得大张旗鼓呢?

    这是怕自己发现不了吗?

    郑言庆略一思索,便下令张俭率领虎骑军支援浰河口。

    不管李世民意图如何,现在李世民出招,还是杀招,在不明敌情的情况下,郑言庆也只得见招拆招了。

    从隋军大营到浰河口也差不多有七十里。李世民以精骑突进,隋军只得选择以骑克骑。

    张俭和高开道率虎骑军主力骑兵很快出发,望着虎骑军远去的身影,这时黄明信突然建议道:“此时李世民不在,正是一个好机会,不若我军全军出击,直袭隋军大营,抢在李世民返回之前,击破其军。”

第一百二十七章 长林之战(二)

    听了黄明信的话,众人皆是眼前一亮。

    敌可来,我亦可往。

    而郑言庆听了并不说话,只是默默思考着利弊。

    与李世民进行相持,并不代表着消极避战,反而是要尽可能地寻找有利的机会破敌。李世民轻出,唐军之中,没有最高指挥,一旦打起了,必然出现混乱。而隋军坚守这么多天,突然出击也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不得不承认,今日是破敌之机。

    于是郑言庆略一思索,便下令李靖率部攻打唐军的宇山大营,黄明信率部攻打唐军的东宝山大营,他要从两翼出击,合围唐军。

    ······

    李世民将大营建在宇山和东宝山之间的平地,两侧前出的山岭为唐军左右依仗,护卫着中间的唐军。

    很快隋军缓缓出击,向着对面的唐军大营前出。

    此时留在营中的长孙顺德也得到了消息。

    自从刘弘基被俘,王长谐、窦琮投降,整个唐军诸将之中,资历最老的也就只剩下长孙顺德一人了。此次李世民率部突袭,留下长孙顺德屯守中军,又留大将侯君集、张士贵、秦武通、李大恩等将领左助。

    眼看隋军出击,长孙顺德也按照李世民之前的部署,开始进行防御。

    望着如潮水一般的隋军,长孙顺德不得不佩服李世民。李世民说能“诱出隋军,还真把隋军给诱出来了。”

    此时唐军的布置,大将张士贵守宇山大营,李大恩守东宝山大营,而秦武通则镇守东宝山西北方向的竹皮河大营。

    三座大营如大门一般,将唐军的主营护在其中。

    很快隋军向唐军发起了攻击。六万人马,在唐军大营前展开了攻击,从东到西,密密麻麻,尽是人群。

    大隋的北路军不同于东路军,这群人都是长于野战的部队,当初跟胡人打生打死,又多次平乱,从幽州打到长江,战斗力远非常人可比。而相对于隋军,这些唐军就差了很多,光是新兵多这一条,双方交战,就要了命了。

    隋军排着整齐的队列,踏着步子,稳步向前。前矛后弩,彷佛一台密集的机械一般,冲到唐军营前,就展开了攻击。

    唐军并未出击,而是以大营为屏障,以栅栏为防御,进行反击。

    很快隋军冲到栅栏前,双方隔着栅栏,来回互刺,一时之间,血肉横飞。

    有力大的隋军,组成一队,顶着大盾,冲到前面,然后用利斧噼砍栅栏。而唐军也知道栅栏的重要性,拿着两丈多的长矛对外勐刺。

    隋军又用麻绳搭上钩爪,死死地缠在栅栏上,另一端则绑在马身上,企图直接拉倒木桩。

    然而唐军的栅栏深入地下一丈多,隋军费劲力气也拉不动。

    隋军又拉来冲车,用冲车撞击栅栏,企图将其直接摧毁。唐军便拉来大车,从另一侧死死地将栅栏顶住。

    一方要做最后的挣扎,一方要把对方彻底打趴下,所以这一战打得格外惨烈,双方打了差不多有一个时辰,已经是尸横遍野。

    虽然唐军仗着地势,未被击败,但毕竟战力弱于对方,颓势渐显。

    不过唐军将领倒是拼命,敢打敢冲,将将维持住局势。

    按照这个,双方再打下去,获胜的必然是隋军,不过隋军即使能够获胜,也会损失惨重。

    眼看过了中午,这时位于中军的郑言庆突然下令,全军撤退。

    诸将有些懵了,离着胜利已经没有多远了,眼看就要破敌,怎么突然撤了。

    很多人觉得这仗打的着实是没头没脑。数万大军“呼啦啦”地拉到战场上,现在又“呼啦啦”的撤了,说句不好听的,这叫滥用军力。

    郑言庆也不解释,只让李靖和黄明信二人交替掩护,撤退回主阵地。

    接令之后的李靖也不多言,立刻带着部队先向后退去。其部如潮水一般,来去匆匆,若不是那一地的尸体,彷佛没出现过一般。

    而黄明信部则耽搁了一会,也向后退去。

    右骁卫是渡河而战,此时也不再撤退到河右岸,而是顺着河岸缓缓后退。

    看到这景象,郑言庆对身旁的黄维烈言道:“山阳侯,你可知今日是右骁卫(骁骑)先接到命令,为何却是左靖卫(鹰扬)先撤的?”

    自南征命令之后,黄维烈便被郑言庆带到身边,亲自教导。郑言庆知道兄长的意思,自是要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军事经验传授给黄维烈。

    虽然黄维烈为卫公嫡子,但也以叔父之礼待郑言庆。

    黄维烈听了郑言庆的话,想了想回答道:“战场之上,撤退也要有序,以防敌军尾追而击,当是八叔更为稳妥,所以撤退的才慢一些。”

    郑言庆摇头道:“你说得对也不对,但李药师可不是抢着撤退,其实是李药师看穿了我的意图,而黄总管一开始还没弄明白,这才出现了撤退有先有后的结果。”

    黄维烈其实也没看明白郑言庆为什么敷衍着打了一阵,就要退了。

    眼看黄维烈不明白自己话的意思,郑言庆问道:“若山阳侯是唐军主帅,此时该怎么做?”

    黄维烈略一思索,接着便是眼前一亮。

    “叔父此策,果真是神来之笔也。”

    黄维烈眼看郑言庆对全盘局势,如掌手中,心中赞叹不已,便又问道:“叔父觉得唐军主帅该如何?”

    郑言庆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言道:“唐军,自从决定要打此战,便别无选择。”

    正如郑言庆所预料的那般,此时的长孙顺德眼看正攻击的隋军突然撤退,竟有些愣神,他有些不明白,隋军怎么退了。

    按照李世民原定计划,隋军发起攻击之后,长孙顺德就要利用营地和隋军拼消耗,消磨隋军的士气,等待主力骑兵的回援。

    可李世民猜到了前头,没猜到后头。

    隋军不玩了,那李世民的计划不是要完全落空了。

    长孙顺德虽然不知道隋军的用意,但是很稳妥的没有动。他命令各部紧守营寨,不得轻动。

    对于隋军的撤退,长孙顺德总觉得有陷阱。

    不过长孙顺德觉得不动为上,以不变应万变,旁人却未必那么认为。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