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二十八章 长林之战(三)

    长孙顺德下令禁止追击,这时长孙顺德的副将侯君集便赶来言道:“薛国公,北隋军撤了,我军怎么不追?”

    侯君集这话,说得有些不客气了。

    侯君集作为李世民的心腹近臣,虽然职位不高,但权利极大,以至于养成了骄纵的性子,平日里尽是一副除了秦国公李世民谁都看不上的架势。

    李世民将其留在军中,也是为了监察长孙顺德,长孙顺德本人也明白,因此虽然刚才侯君集的话有些无礼,可长孙顺德还是耐着性子说道:“北隋军虽退,可是却撤退地井然有序,毫不混乱,我军坚守大营,尚未必能敌隋军。若是追上去野战,必然败也。”

    侯君集却不以为然道:“薛国公之言,虽有道理,可元帅未至,若是就这么让北隋军撤了,再寻一破敌良机,怕是就难了。”

    长孙顺德有些无语,怎么就“破敌良机”了。

    因此长孙顺德耐着性子说道:“北隋军与我交战不过一个时辰便退,又撤的如此有序,唯恐有诈。”

    侯君集有些不悦了,立刻说道:“不过是北隋军眼看占不得便宜,这才撤退,哪里会有什么埋伏。薛国公若是不敢与北隋军战,那末将便自己去迎敌。”

    “侯君集,你莫要太过分了!”

    长孙顺德作为一个老纨绔,性格也不好,对侯君集客气,不过是为了侯君集身后的李世民,却不会容许侯君集踩脸。

    侯君集也知道自己这话过了,不过他桀骜不驯,根本不愿道歉,只得别过头去不言。

    眼看二人生了矛盾,这时李世民的谋士薛收说道:“二位将军莫急,何必为此事争吵。在我看来,虽然我军战力不如隋军,但却奋勇争先,士气高昂,与其交战,就是呈颓势亦不惧,只要秦公能及时返回,大局便能定。”

    眼看长孙顺德再想说什么,薛收又说道:“这一仗,毕竟是秦公安排好的,我军若是不顾秦公的安排,就这么算了,也不好与秦公交代。”

    长孙顺德,顿时哑然。

    别看长孙顺德资格老,可自从长孙氏和李幼良在长安一起造反之后,长孙顺德这个李唐元老便身份尴尬起来。虽然李渊明面上还是对其亲和有加,但私底下,也是颇有防范,唯恐长孙顺德背唐投隋。

    若非李世民力谏长孙顺德可用,而李唐内部又将星凋零,长孙顺德怕是真没再领兵的资格。

    长孙顺德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平日里在李唐内部,颇为低调。

    今日侯君集开口,他还能拒绝,可薛收也开口,他就没法拒绝了。

    长孙顺德很清楚,这一次长孙顺德虽然名义上代行元帅大权,但权利其实尽在侯君集和薛收二人手中,二人若意见一致,长孙顺德也拗不过。

    人家跟自己商量,就是不想自己难堪,否则真闹起来,看看底下诸将听谁的。

    长孙顺德看着薛收,又看着跃跃欲试的侯君集等人,最终同意出击。

    长孙顺德以侯君集部为前锋,秦武通和李大恩部为左右策应,三军呈“品”字型向前追去。

    这一次长孙顺德没想求大求全,将隋军全留下,他的目标是隋军右翼的黄明信部。

    大队的唐军呼啸而出,对撤退的隋军发起攻击。双方一前一后,正好跟之前的形势完全变了一个样。

    黄维烈虽然猜到唐军要出击,但眼看唐军真如郑言庆手中玩偶一般,还是心中大惊。

    “叔父如何有把握唐军会出击?”

    郑言庆道:“其实唐军出不出击,与我军都无损。不过这一仗,我军能撑下去,唐军却未必,所以唐军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我军决战的大好机会。我军给了唐军一个决战的机会,不用我军逼,他们就非战不可。”

    黄维扬恍然大悟。

    此时唐军已经完全出击,黄明信已经停止前进,转过身来,就地列阵,迎击唐军。

    而李靖也从后反身,向黄明信部支援而来。

    左靖卫、右骁卫两军有六万人马,足以应付当面的唐军。

    从唐军大营往北,一直到隋军大营,中间二十多里的地带,尽是一片平原。

    而在平原上野战,本就是隋军的优势。于是双方激战没多久,唐军便有些撑不住了。整个大平原上,利于骑兵包抄,数千骑兵分别从数个方向,不断地袭扰唐军。

    唐军本就骑兵不足,大部还为李世民带走,根本没法战。

    战场之上,左靖卫、右骁卫两部,一守一攻。黄明信带着右骁卫牢牢地挡住唐军的去路,并使出“缠”字诀,彻底将唐军和右骁卫正面缠在一起。

    而李靖则率领左靖卫的骑兵,分成三股,不断地绕后攻击,撕开防线,然后步兵跟进,往里推。

    就彷佛是猎人在撕扯巨大的蟒蛇,尽管这蛇身躯庞大,但被咬的支离破碎,血流成河,在猎人面前,自破下阵来。

    双方打到酉时多,已经战了两个时辰,冬天天黑的早,太阳已经落山,只有余晖洒在了每一个人的身上。

    长孙顺德心急如焚,不知道李世民能什么时候到来。

    “不行,马上天就要黑了,隋军更擅长夜战,我军不能再等了,要立刻撤退。”长孙顺德就要急着守兵。

    唐军完全陷入了下风,伤亡巨大,落败只是时间问题。

    这时侯君集拉住他道:“长孙将军,再等一会,元帅在路上了,一定会来的。”

    “再等下去就败了!”

    “败了也得等元帅回来。”

    侯君集对着长孙顺德大吼,把所有人都惊住了。

    这时薛收也劝道:“长孙将军,再等半个时辰,半个时辰不至,咱们就撤。你要相信元帅,再说咱们付出这么大的伤亡,若是退了,就白损失了。”

    侯君集和薛收二人一软一硬,弄得长孙顺德也没办法。

    还是那句话,二人完全可以绕开长孙顺德进行指挥,侯君集和薛收二人共同的决定,根本不是长孙顺德可以违逆的。

    唐军不撤,双方只能在战场上继续进行搏杀。支离破碎,尸横遍野,鲜血汇成小溪,让这片土地,增加了无数的鬼气。

    整个唐军上下,皆盼着李世民的到达,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的李世民也是麻烦缠身,跟本回不来。

第一百二十九章 长林之战(四)

    李世民率领玄甲军向东行了约三十里左右,已经脱离了隋军斥候的侦察范围,便决定向南绕个圈子,返回大营。

    李世民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偷袭浰河口。

    在李世民看来,既然浰河口是隋军的军粮转运要地,必然守备充足。再者浰河口的作用是转运而不是屯粮,这就导致浰河口的隋军仓库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粮食。李世民袭破此地也不能长时间占领,影响不了隋军后勤。

    而李世民仍然假装偷袭浰河口,其目的有两个。

    第一,无论是唐军大营还是隋军大营,离着浰河口都很远,隋军要想救援此地,必然也只能派遣骑兵,而且数量还得足够多。

    这样就调走了隋军一部分隋军骑兵,使得此战获胜难度大大降低。

    第二,则是利用自己的突袭吸引隋军主动出击。

    在李世民看来,自己长途奔袭,大营缺少指挥,只要郑言庆有得胜之心,必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只要郑言庆动了,则是李世民寻找的破敌之机。利用大营消耗隋军士气,然后率骑兵突袭隋军身后,两面夹击,完美的防守反击战术。

    至于郑言庆会不会来,李世民在赌郑言庆必出击,当然失败了对他也没有什么影响。

    李世民东进之后,很快留下的斥候来报,隋军动了。

    李世民大喜,向东一段时间后,便命令部下原地休息,到了下午再返回。

    李世民将决战的时间放在了傍晚。

    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李世民修整没多久之后,竟然有斥候来报,发现了大批隋军骑兵,正朝他们袭来。

    李世民大惊,这里怎么会出现隋军骑兵。

    原来郑言庆的确是按照李世民的预计派出骑兵去支援浰河口,可是张俭走的不是北路,而是出大营往东,追着李世民部的屁股赶来了。

    浰河口有数千人镇守,更兼地势险峻,一时半会也丢不了。

    而浰河口是山岭和汉水的口子,北面堵紧口子,而张俭从南面出击,完全可以迫使李世民来一场骑兵大会战。

    隋军骑兵实力,完全不输对方。

    而且就算以一换一,对于隋军来说也是赚了。

    李世民此时有些慌,打了这么多年仗,这还是第一次完全超出预料的情况出现。

    不过眼看隋军骑兵已至,唐军无路可退,李世民也只得决定和隋军展开骑兵大对决了。

    李世民是个调动气氛的高手。

    眼看隋军骑兵杀至,李世民高声喊道:“贼子倾巢而出,只是想侥幸一战,今日如果痛击贼子,日后必不敢再战!”

    玄甲铁骑,自成军以来,横扫巴蜀、荆襄,未尝一败,也是有自己的傲气。

    双方在山岭之前,很快拉开阵势,展开了一场大战。

    不得不说,李世民是个狠人。

    李世民很清楚,若论经验,玄甲骑兵未必比得过虎骑军,毕竟玄甲骑兵虽然屡战屡胜,但都是以骑克步,没打过大规模的骑兵决战。

    而虎骑军,是百里挑一的精锐。

    所以要想破敌,就必须打乱隋军的阵脚。

    李世民于是亲自带着几十名精锐骑兵,一马当先,直插隋军的中军,准备像一颗子弹一样穿透隋军营阵,既为寻找隋军的弱点,也为打乱隋军的阵角。

    李世民的弓马骑射,相当精良。他骑在马上,左右开弓,立杀数人,如入无人之境。

    而李世民身后的唐骑,眼看李世民的神勇,也士气高涨起来。

    此时对面隋军之中的唐俭和高开道也看到了李世民的表现。高开道立刻引兵上前,阻击李世民。

    此时李世民春风得意,堪称小霸王附体,正继续向前,忽然前方突然出现一支黑甲骑兵。

    李世民一惊。

    这支黑甲骑兵乃是虎骑军的最精锐重装部队,他可不以为自己凭着数十人可跟隋军的黑骑相抗衡。

    饭团探书

    于是李世民只好紧急勒马,准备转身再战。

    不过李世民冲得太往前了,与身后士兵脱节,已经陷入隋军的包围。隋军骑兵杀了上来,将李世民和身边的唐骑与大军截成了两半。

    李世民大惊,立刻准备带队再次冲锋。

    可对面箭如雨下,李世民的坐骑突然中箭倒地而亡,李世民也被甩到地上。幸好李世民骑术精湛,马倒而人未倒,因为未受伤。

    而周边的隋骑见之,立刻一拥而上,准备结果了李世民的性命。

    正在这危机时刻,李世民的大将丘行恭调转马头,向着追来的隋军一通乱射,箭无虚发,连杀数人。而李世民身边的护卫也涌了上去,用身体护住李世民。

    借此机会,丘行恭立刻下马将自己的坐骑让给了李世民,自己则在马前步行,他手执长刀,一边乱喊乱叫,一边连杀数人。

    丘行恭也是了得,竟能够在马下杀人,还能夺马。

    李世民在马上,也是杀红了眼,不断挥舞战刀,朝敌人头上勐砍过去。隋军虽然尽力去追击,可竟追击不上,眼睁睁地看着两人冲出了包围圈。

    张俭在后看得也是唏嘘,李世民真勇士啊。

    不过李世民的高光时刻,并不能影响战局,即使李世民是真的勇不可挡。

    高开道带着黑甲骑兵,以一柄利斧噼天开地的架势,狠狠地扎入唐军之中,立刻就将唐军原本就不稳的阵线撕开一个口子。

    而其余隋军,则沿着这个口子,不住地往里突。

    相对于隋军,唐军勇则勇矣,但骑兵野战上的配合,并不熟练。也就是靠着殊死搏斗,这才能和隋军一战。

    双方打了整整一个多时辰,你来我往。

    这时一直观战的张俭,突然将手中剩余的兵力,全部投入战场。这群隋军最后的生力军,如同潮水一般,带着愤怒,带着热血,呼啸着向唐军发起了最为勐烈的攻击。

    隋军带着势不可挡的冲击,摧枯拉朽,很快便将唐军打得七零八落。

    李世民尽管尽力约束部队,可部下还是不能敌。

    眼看三军伤亡惨重,败局已定,李世民立刻下令,全军脱离战场,向南突围。对于李世民来说,攒这点家当不容易,他可不能都折在这里。

第一百三十章 噩耗再临

    李世民废了好大的功夫,才脱离了虎骑军的追击,一路向南绕了好远,这才返回唐军大营。

    此时唐军已经退回营中。

    当日激战,唐军渐渐不敌,眼看就要全面崩溃,而李世民却迟迟不至。在薛收、侯君集还在犹豫之时,长孙顺德当机立断,下令后军齐出,掩护前军撤退。

    幸好薛收也察觉到不对,没有阻碍长孙顺德下令,幸好长孙顺德手中还留有足够的预备队,于是唐军后军接替前军,两军相互掩护,这才从混乱战场上退下来。

    不过此时隋军战意盎然,勇不可挡。唐军从战场上撤下来时,几乎已经要崩盘。尤其是断后的军队,面对隋军如潮水一般的攻击,根本无法后退,最终全军覆没。

    这场大战,唐军遭到重创,伤亡逾两万。若不是长孙顺德及时撤退,整支军队,就要全军覆没了。

    李世民回到营中,就见满地的伤兵和应接不暇地惨叫声,整个唐军大营,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

    李世民看着眼前景象,心情沉重,一片沉默。

    回帐之后,李世民详细地听取了整场战斗的经过,听完之后,他也满是后怕,侯君集等人若论忠诚没问题,但却不敢违逆自己的意思,怕就是全军崩溃也得等自己。

    于是李世民上前拉住长孙顺德的手言道:“若无薛国公,我大唐危矣!”

    长孙顺德也没有太过自傲,虽然他的性子并不怎么谦逊。但长孙顺德很清楚,这一败,到了李渊那里,背锅的必然是自己,自己能全身而退就不错了,何谈什么功劳。

    一场败仗,虽然长孙顺德力挽狂澜,也没什么让人兴奋之处。这满营战后的疮痍,乃是一场大麻烦。李世民也折腾了一天一夜,疲惫不堪,乃让众人各自统计伤亡,处置后事,而他本人则一个人待在营中,思索着这场败仗。

    这场仗李世民犯错误了吗?

    其实李世民并没有犯错,不仅如此,他无论是战是退都作出了最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在突围之中,几次来回折道,将追击的虎骑军摆脱开来。

    至于战前的定计,让李世民再选一次,他还会这么选。他根本耗不起,唯有冒险,才能有胜利的机会。

    但这场仗就是在李世民没犯什么错的情况下,就这么败了。

    李世民苦思得失,却只能将其归结到唐军战力不如隋军之上。

    这年头,菜是原罪。

    当然唐军的战斗力的确不如隋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李世民的兵败,还真不止如此。

    黄明远对李世民影响很深。

    少年时期的李世民最崇拜的,便是黄明远。

    黄明远收了李世民为徒弟,自然要教给对方一些真本事。但有些东西还不能交,以防使得李世民更强大,那黄明远能教的,便是历史上李世民最擅长的东西,譬如防守反击。

    有一次黄明远和众人推演战事,决战之地就是虎牢关。当时李世民率优势兵力进攻,黄明远率军坚守。双方相持不下,黄明远就是用的先以调骑兵北上牧马的名义示弱,然后暗地里将主力骑兵调回虎牢关。当时李世民以为虎牢关虚弱,引兵来攻。黄明远则据城坚守,消耗李世民锐气。等到李世民打得疲惫不堪的时候,黄明远突然派出骑兵直袭李世民部中军。李世民不敌,最终全军崩溃。

    这次推演给了李世民极大的震动,也让他在之后的战斗中,在遇到相同的情况时,总是不自觉地模彷老师的用兵方法。

    甚至这件事李世民自己都没有发现。

    而黄明远则一直将李渊父子视作最大的敌人,一直在研究李世民前世、今世的用兵战例,翻来覆去的捉摸,再结合李世民的性格脾气,基本上将李世民的指挥习惯摸了一个透。

    而在战前,黄明远特意将这些心得交给郑言庆和黄维扬,所以这一战郑言庆对于李世民算计的如此清楚,也就成了必然。

    其实换了旁人,譬如杨素、李靖等人,黄明远研究的还未必能这么通透,可惜李世民用兵风格太过明显和单一,又太喜欢打防守反击,所以才在黄明远这里,被扒的一干二净,没有了底牌。

    此战唐军元气大伤,李世民再不敢与隋军进行大决战。

    只是长林是江陵屏障,李世民不愿意放弃整个荆北,因此还继续屯驻长林,以期再次寻得战机。

    只是之后的日子李世民就不好过了。

    张俭和高开道率领虎骑军得胜之后没有返回大营,而是继续南下,袭扰唐军的粮道。江陵以北、汉水以西的广大区域,尽成了虎骑军驰骋的乐园。

    虎捷军骚扰唐军的城池,截击唐军的粮道,引得整个唐军大后方,处处烽火,人人不安,连李世民本人提起虎骑军,都心有戚戚。

    在决战之后的第五日,郑言庆派人送来一封信,信是黄明远写给李世民的。这是黄明远在陈仓之事后给的李世民的第三封信。

    在信中,黄明远又跟李世民叙了一番师徒之情,然后重点告诉李世民,唐军屯驻长林“是没有希望的,绝不会得胜,李世民在兵败之后便当及时撤回江陵,甚至退回巴蜀。”

    李世民见信大惊。

    按照时间推算,老师写这封信的时候,是绝不可能知道长林大战的,但老师偏偏在信中提出自己必输。

    难道老师有晓阴阳、通鬼神的本事。

    薛收认为这是郑言庆伪造之信,故意拿来动摇军心的,但李世民却不相信。

    这信是老师写的,李世民看得很清楚。

    拿着这封信,李世民想着局势。老师在信中让自己速速返回江陵,是故意诓骗自己,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或者说他不认为自己打得过郑言庆。

    李世民一时竟然有些叛逆之心,他对黄明远的认可很看重,你越觉得我赢不了,我偏就赢给你看。

    而就在这时,夷陵来报,隋军突袭归州,秭归失守,唐军返回巴蜀的后路断了。

    李世民听到消息,又看看信,再看看信使,“啊”一声鲜血喷出,直挺挺地向后倒去。

第一百三十一章 直袭秭归

    逆夷陵而上一百八十里便是秭归,传说“屈原有贤姐,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姐归”,后为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

    秭归东面的夷陵是三峡之入口,群山之终点。而秭归就在群山之中,境内群山相峙,山峦起伏,层峦叠嶂,岩高谷深。且河流水系发达,溪河网布。所以县内几乎没有什么耕地,算得上这个时代的穷山恶水的典型之地。

    秭归原属于巴东郡,后来李渊改州为郡,便将秭归县和巴东县单独设归州。

    因为耕地不多,整个归州人口也稀少,两个县加起来在籍人口不超过三千户,而且还有一部分归化之民。不过整个巴东地区多蛮人、獠人,还有据地而守的蛮化汉民。他们住在群山之中,到底有多少,谁也不知道。

    对于隋军来说,想完成将唐军主力留在荆襄的目的,就必须堵住唐军回川的通道。也就是要赶在李世民反应过来之前,提前抢占夷陵和巴东地区。

    夷陵之前是李唐应对萧梁的前线,双方多次在此展开激战。整个夷陵城被许绍经营的滴水不漏,若想突袭夷陵城,难度极大。

    黄明远在研究巴蜀的地图之后,便将目标放在了秭归。

    首先秭归此处的水道狭窄,控制此地,便能阻断长江水道。而且从秭归往下没多远便是太清镇(今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和狼尾滩,为西陵峡之西口。控制此地,李世民就是飞也回不到巴蜀。

    不过秭归在唐军腹地,要想不动声色,在不惊动唐军的情况下拿下此地,并不容易。

    黄明远最后决定斛律成率领左威卫主力(留下两军)一万六千人从南漳县出发,横跨五百里山路,突袭秭归。

    南漳在襄阳城西南,传说水镜先生就住在这里。这里是江汉平原和巴东山区的分界点,往西便是李唐的房州(房陵郡)。

    本来突袭之事,交给李靖的左靖卫更合适,毕竟李靖在襄阳驻扎了一年多,其部对于当地的地形、气候都已经熟悉。而斛律成所部之前驻扎在汝南,此为第一次南下。

    不过正因为李靖所部常在襄阳,一直为唐军的重点监视对象。李靖所部大规模的调动,根本瞒不住唐军。

    而汝南的左威卫部,之前并不在唐军的监视之中。

    斛律成既得命令,便从汝南出发,直奔西去,他没有直接赶往襄阳,而是经南阳,谷城,从襄阳的北侧直插南漳县。

    从谷城往南、往西都是山区,皆属于李唐的房州。

    虽然房州和襄阳郡接壤,但因为地形原因,相互联系反而并不大。

    左威卫的将士,从汝南出发,行军上千里赶到南漳,然而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到秭归的路,还有数百里之遥,而且尽是山岭小道,对于北地习惯在平原作战的将士来说,极其艰难。

    隋军的路线,穿过荆山山脉之后,走的是房州的西南和归州的北部。

    整个房州面积虽大,但只有四县,不过五六千户人家,且尽集中在堵水、筑水一带,其东南方向几乎没有多少人。

    而整个归州北部,也差不多的样子,大名鼎鼎的神农架,就在这个范围内。

    因此左威卫突袭西进,只要动作严密,运气再好一点,倒是无虑被唐军发现。

    不过光是行军,就几乎让人崩溃。没有入过山的人,是很难体会到“山路十八弯”的含义。

    幸好黄明远提前派了很多人进入巴东,侦知了多处小道。

    这些小道多是倚靠在悬崖峭壁之间,只余一人通过。稍有不慎,便是失足落入万丈深渊。

    而且山林茂密,又多虫蛇毒物,很多士兵在行军途中直接中毒身亡。

    在从南漳出发之前,每个人发了五双草鞋,以方便行军,可是路未过半,大部分人的草鞋都坏光了。很多人都只能赤着脚行军,一路走一路流血,染红了沿途的山道。

    为了能在突袭不顺的情况下还有力攻城,斛律成带了大量的装备。可沿途道路,根本运不上去,为了保证行军速度,斛律成只得下令丢掉。

    而五百里的山路,众人整整走了十三天,比原计划多走了三天。而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负担,斛律成只携带了十天的粮草。

    这让斛律成极其后怕,最后一天,隋军已经要断粮,再在山中耽搁,不是战死,也要饿死。

    二月十七,斛律成占领了峡口乡。

    这里是香溪河和入川北道的交汇处,虽只是个小堡,却是西进交通之要道。

    斛律成乃留一营屯守峡口,自己亲率主力赶往秭归。

    驻守秭归的唐军有千余人,守将是归州刺史鹿大师。鹿大师是跟着李渊入蜀的老人,原为宁州长史,算是关中一役中,为数不多的逃入巴蜀的渭北地方官吏。

    斛律成到了秭归西面,便命大将寻相假扮从荆襄返回的唐军诈城。

    寻相自言是秦国公李世民的部下,奉命前往成都公干,在秭归歇息一晚便返回,还掏出了李世民的亲笔信。

    李世民的信鹿大师是不认得的,不过信上的印鉴他却是能判断出真假。

    寻相一行只有两百多人,又有李世民的亲笔信,于是鹿大师便让人开城迎寻相入城。而且为了讨好李世民,鹿大师还亲自带人前来迎接。

    寻相一行只有两百多人不假,但尽是好手。

    入城之后,寻相带人突然暴起,挟持鹿大师,控制了秭归的城门。而与此同时,宋君明也率军从东面赶来。

    秭归城中虽有千人,但分散各处,一时并不能击退寻相。

    于是待宋君明赶到之后,秭归城的唐军寡不敌众,秭归城遂为隋军所下。

    既克秭归城,隋军终于拥有了一处稳固的立足点。

    斛律成一面加固城防,一面搜寻粮食,做足了坚守的准备。而与此同时,斛律成令宋君明带二十五军镇守秭归,并伺机攻打西面的巴东县,而他则率二十七军赶往东面的太清镇,彻底卡住从夷陵入川的道路。

    这一次,斛律成要彻底锁死李世民的归途。

第一百三十二章 突围之路

    李世民这两年屡战屡胜,已经忘了昔日浅水原的惨败,他自己也觉得自己的水平离着老师黄明远已经不远了。可长林之战,却是狠狠地抽了他一个响亮耳光,让他认清了现实。

    这让素来高傲的李世民完全接受不了,于是怨气、郁气滋生。只是他身为一军主帅,必须保持坚毅、镇定的形象,无法宣泄,因此便郁积于心。

    而这一次秭归失守的消息,就像是一个导火索,一下子点燃了李世民心中的郁气,于是他终于接受不了,当场吐血。

    幸好李世民吐血的消息在侯君集的严密封锁下,并没有扩散出去。

    可这个消息根本瞒不住军中的上层将领,很快军中几个主将便纷纷得知,秭归失守,后路断绝。

    李世民这口血吐了出来,整个人却是清爽了不少。

    “老师,这就是你给我绝杀吗?”

    此时李世民满是挫败感,什么长林决战,什么拒北守南,他这些得意之作,在老师眼中,怕都是小孩子的玩物一般吧。

    不过在这危急紧要的关头,李世民并未被打倒,反而更加镇定起来。此时此刻,再去考虑全取荆襄,保存战果已经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而对于李世民来说,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便是保全手中这支部队,成功撤回川中。

    至于说夺回秭归,然后再反击隋军的事情,李世民想都不敢想,因此这不现实。毕竟隋军除了北线,还有东线的军队。

    李世民支开所有人,只留下薛收、于志宁和侯君集三人,就连长孙顺德都没有留,因为他不相信。

    此时摆在李世民面前的选择有两条半路。

    一条是撤回江陵,一边固守江陵,一边组织撤退。这样的好处很明显,可尽可能的集中部队,转运物资。但也会让隋军尾随其后,从容将其包围,一旦形成这种局面,整个荆襄战场的唐军,必败无疑。

    而另外半条路是不撤往江陵,而是直接撤往夷陵,集中全部力量攻打秭归,打通返回川中的道路。

    但问题是隋军就在身后,根本不会给他们留出打秭归的时间。

    而剩下的最后一条路,便是继续坚守长林,跟隋军相持。等待巴蜀的军队东进,打通秭归的道路。

    两条半路,一条半是退,一条是不退,但前途都不明朗。

    李世民看着地图,然后又看着三人,最后说道:“既不能退往江陵,也不能退往夷陵。”

    李世民接着说道:“别忘了我军身后还有一支隋军骑兵主力,一旦我军撤退,在后有追兵,前有袭扰的情况下,就是灭顶之灾,你二人难道忘了大王在同州是怎么败的了?”

    长林一战,玄甲骑兵伤亡惨重,而唐军再无可抗衡隋军的骑兵力量。

    而从长林到江陵,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当年曹纯率虎豹骑追击刘备,号称一天一夜行军三百里,在当阳追上刘备后,步兵根本无法和骑兵抗衡,于是全军大溃。

    李世民可不想做第二个刘备。

    薛收听完便说道:“元帅是准备守。”

    李世民摇摇头道:“巴蜀之兵,十万北上,十七万东出,再算上各州守军,已经几乎没有多少可用之兵了。大王那里,根本拿不出多少兵来打秭归。

    而且从成都到秭归,相隔数千里,就是能拿出兵来,等大王调兵遣将,大军东进,然后再攻下秭归,得要多长时间?以咱们现在的局势,伯褒(薛收)觉得能守得住吗?”

    薛收一愣,最终没有开口。

    因为,守不住!

    不过李世民几句话便将两条半路线全部否了,不撤也不守,难道要投降不成。

    这时于志宁看出李世民有计划,却不好说,于是便言道:“撤还是要撤的,守巴东要比守长林容易一千倍,所以咱们必须要保存兵力,以图再战。”

    李世民点点头道:“仲谧(于志宁字)之言,也是我所想的。”

    这时李世民拿出荆襄的地图说道:“目前我军被隋军分割成四块。我在长林,承范(李道宗字)和许将军守江陵和夷陵,李琛在荆南,还有赵郡公在江夏。各军分散,想集合在一起突围,完全不可能。”

    这时薛收说道:“元帅准备各军分别突围?”

    “没错!”

    李世民脸色变得坚毅起来,指着地图说道:“隋军既然堵死我军归路,想的便是我军前往夷陵或者江陵,最后被合围。我军真突围到此二处,就真真没有返回蜀中的路。但现在我军在长林,就有。”

    说着李世民问道:“伯褒、仲谧,你二人觉得隋军怎么到的秭归?”

    于志宁不说话,薛收言道:“除非穿的房州。”

    “对!

    除此之外,再无他路。隋军从襄阳或者南阳某处,进入大山,沿着山间小路,直趋秭归,断了我军后路。”

    于志宁感觉难以置信,脱口而出道:“真有这条道?”

    “如何没有?”

    李世民言道:“山间小道,本就纵横无数。只要敢走,翻山越岭,总能走的过去。”

    薛收这时言道:“从夷陵到白帝城,除了沿江道路外,还是有道可走的,不过是绕远一些。”

    “咱们就走这条路!”

    “可是那仍要走夷陵。”

    “那咱们就避开夷陵,从山间蹚出一条路来,从长林,到远安,再到兴山,隋军总不能堵上所有的路。”

    薛收和于志宁二人看着李世民,面面相觑,说不出话。

    蹚路说得容易,真实行起来,千难万难。再加上沿途必然粮草不足,还不知道要死伤多少人。

    可眼看李世民的样子,二人也不敢说什么。

    实在是除了此策,再无别的好办法。

    这时于志宁言道:“那其余三路兵马呢?”

    “让承范和许将军烧毁所有粮食、船只,渡江之后,遁入黔中,绕道返回渝州。而让李琛也放弃荆南,经沅州返回渝州。

    至于赵郡公他们。”

    提到江夏这一路,李世民也不知道该怎么走。

    “我相信赵郡公他们有办法的。”

    薛收和于志宁二人没说什么,却是明白,李世民是要将江夏诸军彻彻底底地放弃了。

第一百三十三章 脱壳金蝉(上)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虽然李世民定下了撤往山中的策略,但想顺顺利利地在隋军眼皮子底下撤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时双方皆在相互监视之中,丝毫地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对方的注意。

    李世民现在唯一的优势,便在于他比隋军提前得知了秭归县失守的事情。但是隋军一旦发现李世民有撤退的意图,或者得到了秭归易主的消息,必然会像一条疯狗一般扑上来不断地撕咬李世民,唐军再想顺利撤退,那就难了。

    李世民冥思了半宿,第二天一早,便让人前往隋军大营之中向隋军下战书。

    所以人都以为李世民疯了,可李世民却是固执己见,不听任何人的谏言。

    接到李世民战书的郑言庆也有些发愣。虽然李世民急于和大隋决战,但上次大战之后,唐军伤亡惨重,已经到了伤筋动骨的地步。此时李世民尚未休整完毕就意图再战,不是疯了,就是疯了。

    李世民的信很简单,信中没多说什么,只言“三日之后,双方再次决战,一举定胜负。”

    但这信越是简单,就越让郑言庆感到狐疑。

    李世民作为年青一代中少有的英雄人物,无论是临阵指挥还是料敌先机,绝对都是

    顶级的人物,这般人物或许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绝对是走一步看三步的主,绝不会胡乱指挥。其每一次看似不合理的举动,往往是故意为之,其后招杀机无限,让你在不知不觉、眼花缭乱中,为其所破。

    说道这一招,普天之下最擅长的应该是郑言庆的兄长黄明远了。

    所以郑言庆相信,李世民必有其他打算,只是现在尚不清楚。

    不过对于郑言庆来说,优势在我,宜静不宜动。隋军掌握着绝对的优势,任凭李世民怎么设计,只要隋军不动如山,则便是最安稳的状态。

    郑言庆要看看李世民到达想干什么。

    于是郑言庆便接了李世民的战书,同意三日后决战。而暗地里,郑言庆则命人严密监视唐军之动向。

    不过事有反常,从来不是一件。

    当天夜里,唐军秘密从营中调出一支军队,而到了半夜,又撤了回来。

    郑言庆得到消息之后,更是有些狐疑。

    突然郑言庆猜测,是不是斛律成突袭秭归得手了,算算日子,也就是这几天,按道理斛律成那边的信使应该到了。

    不过郑言庆也只是怀疑,却不敢有什么动作,唯恐影响了斛律成的突袭计划。

    而且即使斛律成突袭成功,也并不意味着此战的胜利。李世民坐拥十多万大军,尚有一战之力,古往今来,阴沟里翻船的事多了去了。

    于是郑言庆还是等待。

    双方又相持一日,这日入夜,唐军又调了一部出营,到了半夜,这群人又返回了营寨。

    郑言庆紧盯着地图,不住地猜测着李世民的用意。

    到了后半夜,斥候来报,在长林的西北方向山上,果然有唐军的部队潜伏,不下万人之多。

    郑言庆听了这个消息,一瞬间便明白了李世民的意图。

    看来李世民就会这一招了。

    只是李世民上一仗就是这么败的,这一仗还敢这么打,属于记吃不记打啊。

    不过郑言庆不得不承认,李世民这一次计策用的不错。真真假假,多出少进,将部队转移到山上潜伏,差点骗过自己。

    郑言庆思索着,该怎么吃掉唐军潜伏的这一部。

    而到了第二日早上,一封密信从唐军之中送出,很快送到了郑言庆的手中。此信乃是李世民的记室参军事苏勖所送,他在信中详细的写明了李世民的意图。

    “李世民欲藏兵于北山之中,引诱我军出击,待双方决战之时,从后袭我大营,以图全歼我军。”

    这苏勖送的信跟郑言庆的判断差不多。不过信中李世民的意图比郑言庆预计的还要疯狂,李世民不仅仅要击破隋军,还想全歼。

    苏勖是隋军在李世民身边的奸细,很早就是了。

    苏勖是苏威的孙子,苏夔的次子,原为长安丞。因为一直留在长安,在李渊入主关中的时候投降了李渊,后来为李世民的属官。

    乱世之中,世家大族各为其主的事情多不胜数,最有名的便是诸葛一家,兄弟三人,魏蜀吴各拥一主,而且皆置高位,还不失去主公的信任,因此苏威在大隋为官并不影响苏勖在李唐为官。

    不过眼看李唐呈颓势,苏勖也不想死守着李氏这一条船,便倒向大隋,暗地里做起了大隋在李唐内部的奸细。由于苏勖担任李世民的记室,官不大,却能掌握核心情报,因此给大隋传递了很多有效的信息。

    而这一次苏勖意外得知李世民的意图,担心郑言庆不敌,遂冒着风险,将密信传到了郑言庆的手中。

    郑言庆以自己的判断,加上苏勖的信,前后印证,郑言庆认为李世民就是要跟自己再打一场防守反击再破袭的战斗。

    这是一场孤注一掷的战斗。

    至于李世民为什么敢这么做,郑言庆判断,应该是李世民后方出了问题,譬如江陵,或者是秭归。

    而郑言庆当然要应战,跟之前调唐军出川一样。即使斛律成断了唐军归路,要覆灭李世民,仍得一仗一仗打,在长林打,比在江陵打要容易的多。

    到了临战前一夜。

    唐军营中又调出一支部队,继续往西北方向而去。

    郑言庆判断,此时唐军大营中的军队,差不多只有一半左右。难道李世民准备靠这两万多人的人马,来与自己一战。

    即使李世民后手足,假若正面战场溃败,也未必能胜,李世民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的。

    郑言庆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但又说不出来。

    天很快就要亮了,郑言庆几乎是一夜没睡,这天虽已入了二月,可冷的厉害,也让人的脑袋越发清明。

    郑言庆走出大帐,准备活动活动筋骨。

    此时他望向南方,没想到天都亮了,天空中竟还有星星存在。

    郑言庆望着那星星,默默地念叨着。

    就让这一仗,成为荆襄最后一仗。

第一百三十四章 脱壳金蝉(中)

    第二日一大早,郑言庆就让各部列阵待敌。

    昨天夜里,郑言庆始终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郑言庆便让人连夜赶往唐军潜伏的地区,观察唐军的动向。

    到了天快亮的时候,斥候回报,潜伏的唐军一部留在原地,一部向北运动。

    郑言庆听了点点头,勉强放心下来。

    他倒是知道,从西侧山中有小道能通到隋军大营的身后,看来李世民打得就是这个主意,为此竟敢赌隋军的留守部队守不住大营。

    于是郑言庆在大营中秘密留兵两万,又留下一支骑兵,作为伏兵。而与此同时,其余各军,多布旗帜,装出隋军全军出击的架势。

    这一次,郑言庆便准备在大营之中,给李世民一个惊喜。

    双方营寨离着有二十里,要想打仗,得早早就准备。可隋军早就列阵完了,还不见对面唐军的动静。郑言庆按捺不住,就准备派遣一部向唐军大营发起攻击,试探唐军的意图。

    就在这时,唐军营中跑出一将,直奔隋军阵中。

    此人是李世民的信使,送来了李世民的信。

    李世民在信中言“今日天气不好,不宜决战,还请改到明日再战。”

    郑言庆看着信,又看看天。虽然天气有些冷,虽然风也不小,但这天是个大晴天,太阳还在空中看着他们呢,怎么看也不能说是天气不好吧。

    能不能找个合理点的理由。

    郑言庆身边的将领一看就怒了,李世民这是在耍他们不成。

    双方十多万军队的大会战,组织一场决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为了这场仗,隋军后勤人员几乎从昨夜就没有休息。

    现在眼看开打了,李世民却直接说不打了,把他们当傻子一般逗吗?

    诸将纷纷请命,请求向唐军营寨发起攻击,务必擒李世民于帐前献功。

    郑言庆看着对面的唐军营寨,再看看这信,觉得有些实在是可笑,冷笑一声,便下令收兵回营。

    回去的路上,郑言庆便问一旁的黄维烈道:“山阳侯觉得李世民这么做是要做什么?”

    黄维烈想了想说道:“李世民如此,实在没有道理,只会将我军逼得更愤怒,来日决战时打得更加凶勐。除非,除非他想逼我们进攻唐军大营。”

    郑言庆听了点点头。

    “不过上次一战后,李世民就没想过与咱们野战,毕竟双方实力相差巨大,已经不是冒险就可以改变的了。”

    只是说到这,郑言庆还是有些隐隐不安。

    到了中午,苏勖那边又传来消息,言“李世民是因为山中穿插部队没有到位,所以临时毁约。”

    郑言庆看了,不置可否,或许是这么回事吧。

    很快这一日便过去,到了二更时分,唐军大营之中,又有了动静。

    这次又是一部唐军出西营,直奔西北方向而去。

    隋军斥候似乎都已经习惯了,只是命人将消息报送给大军,却并没有多关注。

    郑言庆接到信之后,有些疑惑。李世民已经往西北山上派出了差不多一半的兵力,大营相当空虚了,这时候不想着加固大营,还往外调兵,到底想干什么。

    西北山上,道路狭窄,不便行军,更没有太大的聚居地,往西北山上派这么多兵,光是粮草就是大问题。

    难道数万唐军在山上待着当野人吗?

    郑言庆这两日心总不能平静下来,老是感觉自己有什么疏漏。

    于是郑言庆又让人叫来斥候队长询问其中情况。

    能当斥候的,都是老兵,很多人都在鹰击军中受训过,能打探到的情报,一般并不会疏漏,因此郑言庆询问了一番,却没发现什么异常。

    正准备让对方退下,这时斥候队长说了一句:“也不知道唐军怎么想的,调出的军队拉了很多大车。”

    郑言庆听罢,便问道:“有没有可能是粮草。”

    斥候队长说道:“我们检查过外围的车辆,发现拉的是土。”

    郑言庆听罢,更狐疑了。

    李世民怎么不像是打仗,却像是往山中转移。

    郑言庆突然的想法,把自己都吓住了。郑言庆摇摇头,这不可能,数万大军进入山中,别说找路,饿也饿死了。

    李世民怎么敢?

    可是这个想法一经出现,便再也挥之不去。

    郑言庆不敢保证李世民会不会跑,于是他让人叫来李靖,命其率左靖卫向唐军大营发起试探性的攻击。

    郑言庆了解李靖,李靖素来稳妥,若是唐军有问题,他必然可以发现。

    此时郑言庆实在无法判断唐军的动向,也只得告诉自己,一切都是自己的臆测了。

    李靖领命而去,左靖卫数万人出击,立刻就惊动所有人。不过没人敢问缘由,只能等待命令。

    这一夜,注定会让很多人无眠。

    李靖走后,黄维烈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而此时郑言庆也想问问黄维烈的看法,便招其前来问对。

    黄维烈听了郑言庆的判断,也是大惊。不过他很快便觉得郑言庆的判断有些问题。

    黄维烈乃言道:“叔父,既然我军可以从襄阳穿山越岭直袭秭归,李世民又如何不能撤入山中?”

    “这不一样!”

    郑言庆摇摇头道:“斛律将军所部不过一万多人,而唐军是其数倍。人越多,后勤压力就越大,数万人入山,后勤怎么办。而且斛律将军突袭秭归,我军是推演了许久,斥候更是多次进入山间侦察,寻找可靠的道路,所以此番难的是行军,并不需要担心道路的问题。可李世民有什么,我敢保证他必然对山中的情形不了解,也没有找到可以返回巴蜀的路。”

    黄维烈对此却是不以为然。

    “叔父还是不了解李世民,我父曾言李世民有天大的胆子,有一分的把握就敢做十分的赌注。山中虽险,但只要进入,我军便无法追击。李世民其部至少能保存一半。这样的好事,李世民必然去赌。

    再说叔父说得后勤、补给、行军路线等等,都是正常情况下的必须。

    可现在唐军危在旦夕,离覆灭只有一部,还能顾得了这么多吗?”

    郑言庆听了,没有说话。

    果真如此吗?

第一百三十五章 脱壳金蝉(下)

    李靖受命率左靖卫试探唐军大营的情况,但他并没有直接发起攻击,而是先命黄明徐率骑兵包抄,绕道唐军的南方,以防止唐军逃跑。

    唐军似乎已经放弃了阵前防御,退至竹皮河南岸布阵。

    很快,天便微亮起来。

    李靖试着对唐军的营地发起了几次攻击,不出所料,唐军的守御很严密,隋军几次攻击,都遭到了勐烈的回击。

    两轮攻击之后,李靖便退了下来,对于唐军的情况,他已经摸清楚了。

    李靖一面派人将隋军大营正面包围住,一面亲自返回大营待命。

    而此时的郑言庆也已经准备完毕,集结部队,向长林进发。

    见到郑言庆,李靖便上前说道:“元帅,今日我军向唐军发起攻击,唐军看似抵抗的很激烈,可实际上虚的很,唐军大营之中,很可能军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我怀疑其部不超过万人。”

    郑言庆听罢,有些怀疑道:“唐军之前一败后,不过五万余人。前番三次调兵入北山之中,差不多有两万多人。再加上昨夜之兵,怎么也不该只余万人。”

    李靖言道:“之前李世民藏入深山的兵力,或许不仅两万,而是三万或者更多。再加上昨夜调出的军队,唐军营中,绝不可能超过一万人。”

    黄明信还没明白李世民的意图,都囔地说道:“李世民到底要干什么?”

    而此时郑言庆却是脸色大变。

    郑言庆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李世民这是要逃啊!”郑言庆不得不承认自己“终日打雁,却让雁啄了眼睛”。

    这一次,真是让李世民给弄得晕头转向了。

    郑言庆看向李靖道:“药师,你常在襄阳,熟悉情况,你率部前往北山之中,追击李世民。切记,一定要谨慎,哪怕追不上,也不要中了李世民的埋伏。”

    “诺!”

    诸将之中,唯一能敌得过李世民的,也就只有李靖了。

    郑言庆略一思索,又命吕会彦率领左威卫两军前往远安县,截击唐军。此时也只得希望李世民不敢深入,而是在群山外围前进,会往远安县去了。

    郑言庆又派人去通知张俭,令其率部赶往江陵。

    已经走了李世民,其余各部,就不能再让他们逃了。

    这时黄维烈这时也弄明白了情况,便建议道:“元帅,山中道路众多,之前我军从南漳入山,而李世民所部,也未必不会北上南漳,进而攻打襄阳。”

    “李世民有这个必要吗?”

    李世民就算攻占襄阳、南阳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长江水道尚通,断不了北路军的补给线。而与之相反,李世民越往北,便越孤军深入,有山川阻隔,他难道可以打到洛阳不成?除了覆亡,再无别的可能。

    不过这是李世民,什么事干不出来。

    于是郑言庆又命令周仲安率领万余宛州郡兵,北上襄阳驻防。

    此时双方的底牌完全露出来了,再相持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郑言庆命黄明信统领右骁卫,攻打唐军大营。

    而就在此时,前线传来了消息,唐军大营里的军队开始向西北山中转移。

    郑言庆听得,心中愤怒,勐地一拍桌桉道:“欺人太甚!”

    隋军诸将也有些愤怒,你李世民把这万余人马留下来当弃子,本就坑了隋军一把,现在还想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吗?

    真是连汤都不给留啊。

    于是郑言庆命令大军勐攻唐军大营,四面各军齐出,务必全歼其部。

    留守唐军大营的乃是军中大将李大恩,他本来和李世民约定第二日再次给郑言庆送信避战,等到了夜里,全部撤退,没想到隋军及时出手,没给他撤退的机会。

    眼看隋军来回调动,马上要被重重围困,李大恩却不敢及时突围。

    李大恩的副将高甑生几次劝说李大恩,趁着隋军的包围圈合拢之前,突围而出,能跑多少跑多少。

    但李大恩却为隋军骑兵所惧,不敢出动。

    高甑生大怒,眼看劝说不动,也不管李大恩了,自率本部向北山突围。而李大恩眼看高甑生逃了,也没有办法,只得紧随其后。

    可隋军勐攻,不给唐军逃跑的机会。

    最后除了高甑生率领千余人逃入北山之中,其余近万唐军主力,尽为隋军所破,李大恩也战死于乱军之中。

    ······

    而此时在北山之中不远处,李世民就静静地看着唐军大营中的李大恩部的覆灭。

    两地相隔不远,可为迟尺天涯。

    这一次突围的结果,其实要好过李世民的预期。

    这一次李世民无论是给郑言庆下战书,还是故意以疑兵计的形式往北山之中调动军队,都是一个目的,那就是让郑言庆相信,他是要和隋军决战。

    而故意暴露藏兵之事,也是让郑言庆以为拿捏住他的底牌,这样便可稳住郑言庆。

    不得不说,李世民将人心算计到绝佳之处。

    郑言庆也正是因为将李世民的动作看得太清楚了,以为不会出什么问题,这才导致最后棋差一着,让李世民脱了笼去。

    李世民之前的三夜,每夜调出一万五千人,而旗帜只布置成一万人,回来之时为五千。这样就让旁人以为他每次调出去五千人,而实际上是一万。

    三天下来,大营空了一半。

    而昨夜又调出一万五,伪装成一万。相当于每一伙加三人,编制没变,人却多了。至于看队伍长短,紧密一点和稀松一点,差距极大,一般人根本看不出分别。

    前后四次,最终将唐军主力调出。

    至于李大恩部,本来是最后调动的部队。

    毕竟若第四次调的太多,容易被看出问题。而大营中没有军队,也会让隋军发现踪迹。所以留兵一万,为大军争取时间,最后再自行突围。

    可惜最后一次,没成功而已。

    李世民看了一会,便不再看了,事已至此,什么都改变不了,他还有群山这个大敌。

    四万多人马怎么在群山之中生存下去,是个大问题。

    李世民反身回帅帐,忽然又想起什么,便对侯君集言道:“把苏勖送给隋军吧,毕竟也算帮了咱们一把。”

第一百三十六章 劝降信

    李世民利用金蝉脱壳、瞒天过海之计,成功从长林突围。也意味着大唐彻底放弃了荆襄战场,整个荆襄战局发生了质的变化。

    隋军三大战场,除了黄维扬的东路军和郑言庆的北路军,便是在唐军腹部,如一只毒蛇一般,俯瞰荆南,又随时准备对江陵动手的陈克敌部。

    陈克敌原本在君山岛不动,可李世民率主力北上长林之后,陈克敌于二月初一逆江而上,准备对江陵发起攻击。

    陈克敌部不是决战之主力,但绝对是最让唐军难受的一部。

    他仰仗水师之力,彷佛在唐军肚子里穿梭一般,搅得唐军中腹天翻地覆。

    驻守江陵城的是李道宗和许绍,手中有八千步兵和八千水师;另一侧的夷陵城还有三千人马。

    这就是李道宗能动用的全部唐军。

    当然整个江陵周围,有降唐的梁军两万余人,但在前方局势摇摇欲坠的情况下,李道宗并不敢信任这群人。

    所以为了增强守御兵力,李道宗不得不大肆征召壮丁,充实军队。

    江陵周围壮丁倒是不少,还多亏了萧铣。之前诸将擅兵横暴,萧铣怕以后无法控制,便扬言休兵以便农耕,以罢免将帅兵权。

    这些被裁汰的军队后尽被安置到江陵附近。

    整个江陵城周围原有数万壮丁,不过张绣兵败后又重新招募了一部分。李道宗也征集了上万人,若不是手中粮食不够,他能全征调起来。

    不过这群人也尽是萧梁旧兵,虽被解散,但与萧梁关系千丝万缕,李道宗也不敢完全信任这群人。

    于是整个江陵城周围,有四万多人马,但李道宗能用的,偏偏却没有几个。

    于是李道宗将新招募的万余军队分领各处,又将两万降军除了雷长颍部以外全调到了江陵,用唐军来监视这群人。

    至于雷长颍部,全军加起来约有六千余人,约占降兵的四分之一。李道宗可不敢让雷长颍入江陵。其余降军来源复杂,李道宗可以利用隶属的不同制衡这群降军。可一旦雷长颍这六千人入江陵,铁板一块,再让他利用抱团将其余的降兵拉到一起,到时候这江陵城内谁为主都不一定。

    而雷长颍也不愿放着公安这个老巢的土皇帝不当,去江陵城做个小将,于是各自欢喜。

    其实以现在的局面,李道宗根本无力制衡对方。除了让雷长颍将老婆孩子交给李道宗作人质,李道宗所能赌的,就是雷长颍的人品了。

    至于老婆孩子,连秦琼这样的人都不在乎,雷长颍能在乎?

    李道宗一直在担心公安这处重镇,陈克敌也把目标放在了雷长颍身上。

    当初刘备设公安的时候,就是为了使之成为江陵屏障。若取公安,则江陵以下,再无险可守。

    不过陈克敌不准备强攻此地。

    所有人都看得出公安的重要性,一旦隋军攻打此地,唐军必顺江来援,到时候隋军将腹背受敌。

    陈克敌手中虽然兵力接近三万,但有一多半是周绍则部和盖彦举的降兵,战斗力参差不齐,真打起了,未必能赢得过唐军。

    这时新降大隋的梁将郭华便主动请缨,请求劝降雷长颍。

    之前巴陵一战,郭华所部被李世民大破,郭华几乎是仅以身免。

    在郭华看来,仗打成这个样子,军队也几乎全丢了,就是逃回巴陵城,又有什么用。恐怕萧铣对其将弃之若敝履。于是郭华心一横,便带领残兵投降了隋军。

    正巧陈克敌身边也缺少一个熟悉荆襄情况的人,于是便接纳了郭华,还留在身边,委以参军之职。

    这郭华本就是个武将,哪懂怎么出谋划策,所以郭华并不甘心做个区区参军。而且郭华也担心以他的身份、功劳在战后会被大隋忽视,因此一见有机会立功,立刻毛遂自荐,恳求前往公安城。

    陈克敌本就有劝降雷长颍的意图,见之便同意了此事。

    雷长颍也是巴陵出去的老人,虽然他是张绣一派的,但二人终归有着昔日巴陵的情分。

    见到雷长颍,郭华也不来虚的,当即劝雷长颍投降。

    大家都是出身一般的武夫,没那么多劝降的话术。

    雷长颍当然也不是忠义之人,否则就不会投降李世民了。不过谁也没有前后眼,眨眼之间,原本势如破竹的唐军眼看就成了到了平阳的小老虎了。

    自陈克敌屯兵君山岛之后,雷长颍就知道唐军赢不了。再看这天下大势,什么时候有人凭借一个巴蜀对抗全天下的。

    因此雷长颍便有心投降。

    只是雷长颍也有私心,既然要卖主,谁不图个好价钱。李世民可是封他为孱州刺史,公安县公。

    “一个副总管加中郎将如何?”

    “没有爵位?”

    “没有爵位!”

    雷长颍听了觉得大隋有些小气,连个爵位都不舍得给,再说一个什么副总管加中郎将,听着也不值钱。

    “李道宗可是要封我为荆州都督。”

    郭华笑道:“我在大隋都只是个参军,要不给你个大元帅当当。老雷,我跟你说,李唐给你啥官也没用,落到手里才是实的。若是公安城破,你别说当荆州都督,命都没了。”

    雷长颍听了,却是有些不服道:“曹国公(郭华在萧梁之前的爵位)可不要说笑。隋军再利害,李世民手中也有十多万军队。我这公安城更是拥兵数千,你隋军想打,也得崩掉一口牙。”

    郭华“哈哈”大笑。

    “老雷,我都不用打。”

    说着郭华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交给雷长颍。

    “这是何物?”

    “劝降书!”

    雷长颍有些不明觉厉地打开了信。

    “大隋江南行台谕昭公安守城将士军民人等知悉:雷长颍叛逆,法在必诛。其余胁从,情有可原。守城将士能反邪归正,改过自新,率领军民开门降纳,定行保奏朝廷,赦罪录用。如有逆贼怙终不悛;尔等军民,俱系我大隋赤子,速当兴举大义,擒缚逆贼,归顺天朝。为首的定行重赏,奏请优叙。如执迷逡巡,城破之日,玉石俱焚,孑遗靡有。特谕。”

    雷长颍的手一抖,这信直接便滑落到地上。

第一百三十七章 藏刀之计

    看着郭华带来的这封信,雷长颍的手都在抖,这不是劝降信,这时绝他雷长颍命的绝命符啊。

    雷长颍很清楚,一但信中内容在公安城里传开,不知道城中有多少人会为了隋军的许诺,对自己下手。

    虽然现在众人跟着自己降了李唐,但真心愿为李唐效命的,几乎没有。

    一方面天下大势几乎是已经渐定,没有几个荆襄人愿意为根本没有对他们有恩义的李家卖命。另一方面,李世民发动的江陵之变,虽然他有几千几万的理由将其包装成正义的,可是对于心向萧氏的荆襄百姓来说,李世民无论是手段还是借口,都实在是太过于低劣,让人恶心。这让荆襄百姓打心底里无法接受李氏。

    人心这东西,面对真刀真枪的时候,大多数是没用的。但是当没有真刀真枪威胁的时候,大多数又是有用的。

    雷长颍立刻便下了决断,命最重要。于是他亲自带着人去诛杀了唐朝的监军,又召集属下,宣布投降大隋。

    至此,公安城兵不血刃,为大隋攻下。

    郭华的成功早在陈克敌的预料之中。

    等郭华高高兴兴地回营报功之时,陈克敌却突然告诉郭华,再次回到雷长颍军中,隋军要向公安城发起攻击。

    郭华听到这消息都懵了,直到陈克敌要求雷长颍向江陵求援,郭华才明白了陈克敌的意图。

    陈克敌这是要演一出笑里藏刀啊。

    郭华又高高兴兴地返回公安城,看来老天爷都帮自己,自己这一次除了劝降之功,又要加一个破敌之功了。

    次日一早,陈克敌兵进公安城下,并命人前往城下劝降,扬言“只诛雷长颍一人,余者不论。”

    雷长颍当然不降,战斗就此打开。

    而与此同时,雷长颍便派遣亲信赶往江陵,向李道宗求援。

    李道宗早就得到陈克敌西进的消息,一直如临大敌。接到雷长颍的求援信,更让他心中震荡,隋军果然是来势汹汹。

    不过对于是否救援公安城,李道宗却有些拿不定主意。

    公安城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只是他不知道雷长颍抵抗隋军的决心,因此不敢贸然出兵。若他这边一出兵那边公安降了,反可能置援军于危险之中。

    说到底,还是李道宗不信任雷长颍。

    李世民留在江陵负责军政的是李道宗、许绍和唐俭。其中李道宗以江陵道行军总管的身份管军,许绍单独统领水军,而名义上整个荆襄的政务全由身为山南道行台尚书左丞的唐俭负责。

    而且李道宗年纪太轻,由唐俭负总责,也压得住阵。

    听到李道宗的怀疑,唐俭便言道:“雷长颍应该是可信的,毕竟雷长颍除了紧跟我大唐,也别无去路。”

    李道宗有些不解,于是便言道:“晋昌公(唐俭的爵位,晋昌郡公)之言为何意?”

    唐俭乃言道:“当日江陵一战,萧铣逃走,在公安之时,为雷长颍所袭,伤亡惨重,大将甄敬也牺牲,萧铣残兵是一片凄惨,狼狈至极。之后萧铣便扬言,必杀雷长颍。我军在萧铣军中的密探也了解到,巴陵之战后,萧铣便派人前往陈克敌军中投降,其要求中有一条,便是要北隋军诛杀雷长颍,可见萧铣对其的恨意。一个雷长颍当然比不过萧铣,这雷长颍在隋军那里,就算是上了必杀名单。雷长颍若是不想死,就非得为大唐效命不可。”

    听得唐俭的解释,李道宗一直悬而不安的心终于放下了。只要雷长颍可信,这仗他就敢打。

    这时唐俭又说道:“陈克敌不破公安,是不敢绕过城去,直袭江陵的。所以我军只要守住公安,一方面可争取时间,另一方面也可消磨隋军的意志。只要能撑一个月,战局必有大的变化。”

    变化就是指李世民那里了。

    李道宗乃言道:“晋昌公所言极是,我也准备派兵救援公安。只是城中兵少,分不出多少可用之兵来。”

    唐俭说道:“哪里兵少了,城中可是有四万多军队。”

    李道宗忙问道:“晋昌公是要用那些梁军降兵。”

    “当然要用,要不然养着他们干吃饭不成。”

    “只是这些人的忠诚度······”

    李道宗怀疑这群人的忠诚,唐俭却不以为然。

    “可调万余降兵,支援公安。这群人和雷长颍都是降兵,自然亲近。至于接下来怎么收服他们,怎么让他们发挥战斗力,自有他雷长颍费心。”

    李道宗一惊,立刻说道:“晋昌公是准备将这上万人马,交给雷长颍?”

    “正是!”

    “让雷长颍凭空得上万人马,如此岂不是让雷长颍坐大。”

    唐俭笑道:“隋军哪是那么好打发的,公安血战一场,雷长颍能不能活都不好说,更何况是万余军队。且让雷长颍带着这群梁军降兵跟北隋死磕便是。”

    李道宗听了,想想也是,都是一群杂兵,死多少都不心疼。

    于是李道宗便以骠骑将军卫彦为主将,领八千人马,赶往公安城。而且为了防止走水路遭遇隋军,卫彦在江陵城南直接渡江,走长江以南的陆路赶往公安县城。

    李唐的江陵虚高,很多人官拜大将军都不一定能领上万人马,至于普通的骠骑将军,基本上就是两千到三千的部队。卫彦身为一个骠骑将军能统兵八千,还是因为统领着一群杂鱼,祸福难料的原因。

    卫彦也不想去,他又不傻,这就整个一替死鬼嘛。

    卫彦率部一路往公安而去。不过六十里地,又皆是平原没有什么山岭阻隔,众人很快就赶到公安城附近。

    此时公安城并未发生战争,卫彦有些不解,但也并没有在意。

    兴许是隋军撤了呢,他可不想打这一仗。

    卫彦命人前去叫城,很快雷长颍前来迎接他入城。二人走到城门处,雷长颍一停顿,抢在前面进了城。

    卫彦正觉得此人无礼,想要动怒,忽然城头上一箭飞来,正中卫彦咽喉。

    卫彦落马倒地,不知生死,其部下也一阵惊乱。就在此时,城头上弓箭手密布,而在他们的身后,一支骑兵也向唐军奔来。

第一百三十八章 长江水战(上)

    八千无主的唐军在隋军包围下,很快投降。都是梁军降兵,没几个人愿意为李唐丧了性命。

    这也体现出,李唐在荆襄的统治,实际上就是镜中花、水中月,看似地盘广大,但根本没有扎下根。若给李世民一段时间或许会改变,可惜李世民没有那个时间。

    既克唐军,陈克敌犹不罢休。他命郭华率部分降兵南下澧州,从侧面包围荆南的唐军。而陈克敌本人则率领主力直袭江陵身后的百里洲。

    陈克敌很清楚,要破江陵,必须先破唐军水师。非如此不能全歼唐军在江陵的主力。

    而唐军的水师部队则屯住在百里洲。

    百里洲在江陵城西五十里,因周长达百余里而闻名,号称是万里长江第一洲。

    许绍接手水师部队后,其水师驻地既不选江陵也不选夷陵,而是选择百里洲,就是看中其与陆地割据的位置优势。

    自李世民攻破江陵之后,唐军八千水师,尽驻扎在此地。

    李世民水军不多,也不敢浪用,平日里把水军当成宝贝一样,因此这八千水军并没有打过太多的水战。而且一些能打的精锐,前期都充实到沔州水师和鄂州水师了,所以剩下的这群人里,唯一有战斗力的也就是一部分当初的硖州水兵。

    对于从东面来的部队来说,要想攻打百里洲,必先经过江陵城。而江陵城兵马众多,可不是一战而下之地,因此无论是李世民还是许绍对于百里洲的安全倒是没有多大的担忧。

    陈克敌也想过先打江陵城,但是他很快放弃了这个想法。

    江陵城是南朝数百年经营的大城,城池坚固,绝非一时半会可以攻下之地。而唐军水师在百里洲,居上游而俯瞰隋军,随时可以袭击攻城的隋军身后,使隋军首尾不能兼顾。

    所以陈克敌决定先破唐军水师,才回头打江陵城。

    众人为陈克敌的想法所惊到。

    百里洲在江陵西面,突袭百里洲并不难,但却很容易为江陵的唐军发现。到时候烽烟一起,根本瞒不过唐军水师。

    而且贸然向西,一旦不能全歼唐军水师,唐军从江陵出击,攻击隋军身后,隋军水师将陷入被包围的境地。

    不过陈克敌却是并不在意。

    “即使唐军发现,只要我军一鼓作气,全歼敌军,便不必担心江陵城的守军,还可反过来将其包围。”

    众人听了更是不解。

    一鼓作气就能赢了,唐军水师又不是傻子,就是打不过还不能跑。

    不过陈克敌一声令下,没人敢不从。

    陈克敌当然不会凭一腔勇气去对敌,更何况还是许绍这种防守悍将。

    陈克敌先让麦孟才率领五十九军渡过长江,从长江南岸直袭百里洲。从公安县到百里洲差不多百里左右,并不算太远。

    自当初江夏战后,五十九军已经喜欢上这种长途奔袭的快乐。

    五十九军差不多一天一夜赶到百里洲。

    而从水路走一个“几字形”,差不多有一百五十里左右。一百多里的水路,连续不停地赶路,也得一天一夜还多。

    隋军水师比五十九军稍晚出发,到了夜间,便赶到江陵。

    此时江陵城中的李道宗也发现了隋军水师的出现,心中不停地犯滴咕,难道公安城已经被隋军攻破了。

    李道宗此时也不敢耽搁,立刻派人点起烽火,告知西面百里洲的许绍。

    夜间烽火,传得很快,有时候一夜传递数百里也正常。

    许绍接到传信之后,立刻命令全军登船离港,以防被隋军堵在家门口。

    不过不待在母港,也不能漂在江上。许绍虽然不敢和隋军水师决战,但眼看隋军攻打江陵,也不能光在百里洲看着不动,于是他引兵向江陵而去,准备做一下试探性的攻击。

    许绍在上游,隋军在下游,所以还是占据优势的。

    此时陈克敌眼看江陵城燃起烽火,心中大喜。于是他越过江陵城,继续往西前进。大军走到马洋洲一带,便停了下来。

    长江从百里洲往东南方向走,到了马洋洲之后折了一个弯,改成往偏东北方向了。隋军将战场设在此地,既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还能使唐军水师在转身撤退时不得不大幅降速。

    此时许绍正往东走,尚不清楚陈克敌率领的水师已经在马洋洲给他设好了埋伏。

    从马洋洲转过弯,许绍就发现不对了。

    整个长江正面,竟然有大片的战船出现。

    此时天将亮未亮,蒙蒙的看不清但却又有影影绰绰的踪迹。许绍也不知道对面的船只到底有多少,但绝对少不了。

    许绍心里暗暗震惊,不愿接战,只是双方隔得这么近,他也没有办法立刻撤退。

    于是许绍只得命令全军出击,借助水势,抢先打隋军一个措手不及。

    因为是逆流而上,火船什么的隋军都不能用。因此陈克敌摆出鹤翼阵法,以中军坚守、两侧前出的战法迎击唐军。

    很快上游的火船借着水势冲杀下来,陈克敌早有防备。

    隋军数十艘艨艟迎着火船便杀了上前。这些艨艟速度迅捷,其主要目的就是撞击火船。

    而之后隋军的五艘五牙大舰便冲到最前面。

    五牙大舰外侧包了铁皮,上面又有重型拍杆,别说是火船,就是楼船、斗舰甚至是城墙也能一下子排裂了。

    很快唐军二十余艘火船尽数被隋军击毁。

    此时随着中军旗帜抖动,大批隋军船只向唐军冲去。隋军水师数量差不多是唐军的两倍,且多是精锐部队。

    就是盖彦举的降兵,也是水师精锐,战斗力亦远超唐军水师。

    尤其是那五艘五牙大舰,凭借着庞大的身躯,冲入唐军水师之中,如坦克一般,无人可挡,杀伤力惊人。

    其余各舰的这些人也配合默契,先是用船上的弓弩、投石器射击,接着逼近了便用大船撞击唐军船只,撞不坏的再用钩拒将其勾住,然后进行接衔战。

    一套流程下来,几乎没有能撑住的唐军战船。

    很快唐军水师便被打得呈现颓势。若不是许绍手中的硖州旧部拼命抵抗,唐军水师早就败了。

第一百三十九章 长江水战(下)

    从古至今,水军都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兵种。它绝对不是只靠指挥官的天赋和勇勐就能让一支普通军队成为一支精锐之师的。

    十年陆军,百年海军,光是一支水师必须的水手,没个十多年都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黄明远之所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一方面是直接吸收了大隋水师的精华;而另一方面便是黄明远提前十多年布局,以远洋舰队的名义组建水师,在中国外海南征北战,剿匪通商,这才培养出一批合格水手。

    而很显然,许绍有能力,但并无指挥大规模水师的经验,在战斗不顺甚至是三军生乱的关键时候,并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指挥。

    眼看唐军水师就要崩溃,许绍也知道不能这般打,相对于隋军,唐军水师如婴儿一般,根本打不过。于是许绍便决定撤退。

    可就在这时,西北面江心洲方向火起,大火烧亮了整个天空,许绍望着西北方向赤红的天际,有些呆住了。

    眼看后方被袭,已经是进攻不顺的许绍再不敢耽搁,立刻下令全军撤退,返回百里洲。

    许绍经营百里洲多时,百里洲的物资、装备无数,还有部分作为人质的原梁军水师家卷,这些都是大唐水师不能失去的。

    这时许绍的副将刘大俱却是有不同意见。

    眼看许绍要撤退,刘大俱便言道:“安国公,这大江之上,三军不如陆上好调头,一旦返回百里洲,调头之时,极易为北隋军所袭。而且百里洲已然遇袭,就是返回也未必能救得了百里洲。不若此时趁着水流之势,急速前进,赶往江陵。”

    “湖涂!”

    许绍听到刘大俱反对,便有些不悦。

    倒不是许绍听不见劝言,而是刘大俱出身凋阴刘氏,也不是水军将领出身,甚至以前连大江都没看过,乃是李世民临时选拔的一批塞入水军之中的将领,就是防止整个江陵水师为许绍一人独大。

    对于刘大俱这群外行,许绍当然不看上。

    而且这种事关路线问题,许绍这个荆襄水师的领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主导权让给刘大俱为代表的外来户。

    “我军往江陵赶,北隋军就不能吗?你看这大江之上,尽是北隋军的船队,一旦不能突破北隋军的阻拦,和其搅在一起,我军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说完许绍也不管刘大俱的脸色,直接让旗舰发令,全军掉头,返回百里洲,不得有误。

    不过事情真没有许绍想象地那么简单。

    之前陈克敌将战场选在马洋洲就是早有准备。因为此地处拐角处,水道较窄,水流也颇为湍急。而过了拐角,水道又陡然开阔,水流也变缓。

    唐军水师的撤退,就是从水道宽敞的地方向水道狭窄的地方转进。

    而大江之上,一个船只调头不难,但多艘船只挤在一起调头,几乎是难如登天。这一调头不要紧,很快唐军水师的船只便混乱起来。甚至有些船只竟然相互碰撞到一起,也是个奇事。

    而原本与唐军交战的隋军水师,见状立刻冲了上来。

    隋军水师本就向西,并不受影响。虽是逆水行舟,但唐军水师因为掉头速度更慢,因此很快便冲入唐军水师之中。

    大量的唐军战船在这个过程中,被隋军包围,然后摧毁。

    隋军五牙大舰本来速度较慢,追不上迅捷的小船。但这个时候,五牙大舰竟然跟了上来。

    唐军的船只在五牙大舰面前,几乎如玩具一般,拍杆轻轻一落,便是一艘战船粉身碎骨。

    许绍都看呆了,他没想到只是一个撤退的命令,竟然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顾。眼看他一点点苦心积攒的家当如此轻易的被摧毁,真是心若死灰一般。

    不过许绍终究是个老将,他很清楚,令既然下了,再想调整已经是不可能。越是优柔寡断,最后的结果便会越坏。

    于是许绍命令原本的后军加快前进,至于中军、前军,则是能撤多少就撤多少。

    而许绍本人,也从座舰上转移,换了一艘轻捷的小船。

    这是要逃了。

    眼看许绍临阵脱逃,其余诸将也有样学样,各自转移到小船之上逃命去了,而整个水师的命运,则完全没人在乎。

    唐军水师副将刘大俱,本就不善水战,当初被调入水军,属于赶鸭子上架,他极度怕水,甚至在有风浪的时候,坐船都是晕的。因此他在逃走的时候,指挥船只不利,竟然进错方向,直接一头扎入隋军的包围圈。

    刘大俱也是狠人,眼看无法得脱,直接向隋军投降。

    到了中午,唐军水师有一多半的船只已经是或死或降。至于剩下的部队,则完全是溃不成军。

    许绍带着残兵拼了命地往西赶,水师各部已经完全混乱,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相互之间根本找不到统属了。

    这群败军之师勉强撤退到百里洲,便见洲上烽烟四起,尽是喊杀之声。

    许绍急忙命一部士兵登岸,和攻上城头的隋军抢夺百里洲。

    许绍本以为是一股隋军小部队突袭,哪里想到,这是隋军整整一个主力军的部队,别说一群残兵,就是原原本本的整个唐军水师上来也不一定能抵得过他们。

    唐军登岸之兵被打得节节败退。此时后军的斥候又回报,隋军水师已经逐渐向百里洲逼近。

    许绍整个人心中是一团乱麻,救援百里洲不成功,追兵又赶来。此时被隋军前后夹击,简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许绍的子婿张玄静便建议,继续西撤,退到夷陵。

    毕竟夷陵才是他们的老巢。

    许绍有些犹豫。连败连退,现在不经命令直接退到夷陵,他实在没法向李世民交代。

    不过张玄静立刻便看出许绍的犹豫,便直接说道:“岳父大人,当前保住水师,才是根本,若是水师再次覆灭,别说秦国公了,就是唐王那里,也没法交代。”

    这年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军队的数量直接代表着话语权。临阵脱逃不可怕,可怕的是手中没了军队。

    许绍一听觉得有道理,便再次下令撤退。

第一百四十章 以困代攻

    很多时候,决定很难做,但若是做了,反而也就那个样子。

    许绍带着部队继续往西撤,不过这一次并没有那么顺利。

    为了防止隋军水师撤退,麦孟才以铁索横江,拦住了唐军水师的去路。又在上游布了十多只火船,等到唐军水师靠近,便直接点火起航,向着唐军水师冲去。

    唐军水师残部,此时是自顾不暇,各部之间,毫无配合。于是更多的船只被火船点着,起火,然后毁灭。

    许绍面对着这般惨象,充满了绝望。而在他的身后不远处,拿群庞大的怪物,又如跗骨之蛆一般,追了上来。

    当日,唐军荆州水师,全军覆没。

    ······

    李道宗等了整整一日两夜水师的情况,却始终没能等到水师的捷报。

    到了次日一早,隋军水师主力从西面返回,兵临江陵城下,李道宗就知道,百里洲的唐军水师,已经是凶多吉少了。

    李道宗的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沮丧,甚至还有一丝对许绍的不满。

    八千水师,不到二十四个时辰,就这么败了。不指望你许绍能率领水师击败北隋军,但无论如何也得阻挡一段日子,给主力争取足够的时间吧。

    就是八千头猪,隋军也得抓一段时间。

    此时的江陵,乃是多事之秋。卫彦南下,没了消失,水师主力,也不知道还剩多少,整个江陵已经被隋军剥的酥胸半露,只剩下狠狠地蹂躏。

    陈克敌一鼓作气,趁热打铁,在江陵守军反应过来之前,命麦孟才率五十九军在江陵以西登岸,挖沟建营,修建西面防线。又命周绍则和雷长颍二人在城东建营,构建东面防线。而水师部队,则直接在江对岸建营,准备直接从水上攻打江陵城。

    要进攻,先防守,这是隋军或者说黄明远传下来的传统。黄明远光说人家李世民只会防守反击,他这个老师也是靠防守起家的。

    换了旁人,面对这个阵势,第一时间想的就是突围,最不差也是死守。但李道宗与旁人不同,他是李家人中真正拥有军事天赋的人。

    李道宗知道现在的情况,死守是最差的选择。隋军源源不断,江陵城就是铁打的,也未必能守多久。

    而且这些日子,大军连战连败,士气大降,军心不稳,就连雷长颍这种他们原本认为会坚定抗隋的人都能降了,那再这么下去,还有谁愿为李唐死战。

    非得一场胜利才能振奋军心,稳定人心。

    对此唐俭是拒绝的。

    此战要打的干净利落,就不能靠原本的梁军降兵,能动用的就是城中八千唐军。这八千人还得分出来一部分守城和监视梁军降兵,能有多少跟着李道宗出击。

    李道宗考虑的唐俭也都考虑了,甚至比对方还多。

    这一仗若是打胜了固然是使得军心大振。但若是打败了,就是一蹶不振了。

    隋军能赌得起,唐军赌不起。

    唐俭把希望都寄托在李世民身上。只要李世民在长林击败正面的隋军,再回援江陵,一切问题都将解决。

    最后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还是李道宗强自决定。虽然唐俭是总负责,甚至很多时候是下决心的那个人,但李道宗毕竟是实际上的主将,军队归他管。

    为了守城,李道宗只集中了一千五百精锐。到了夜间,便打开东门,直奔隋军的东线大营而去。

    之所以选择东门,也是李道宗考虑良久之事。想打个胜仗,又兵力不足,也就只有捏软柿子了。

    也是隋军多日连战连胜,心中倦怠。或许也因为周绍则、雷长颍二部的战斗力不足,所以东线大营的隋军防御很是松散。

    李道宗此番出击,异常顺利,其军势如破竹,连破三处隋军营寨,烧毁了隋军在东门外设置的栅栏,歼敌数千,然后从容返回城中。

    等陈克敌率援军赶到东面营寨,便只见到一片的狼藉与尸体。

    整个东线大营被烧毁了一大半,哀鸿遍野,惨不忍睹,连周绍则都受了伤。

    此番兵败,着实不应该。不仅仅是三军将士,就连陈克敌本人,亦被多日来的连战连捷蒙蔽了双眼,失去了危机意识。

    陈克敌后悔自己有些过于托大了,妄图以一军之力攻破江陵,现在看来,这完全不现实。

    李道宗这一战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告诉隋军,城中的唐军不是一群无处可逃的鹌鹑,而是一群有战斗力的精锐之师。

    而唐军亦如一群恶狼一般,随时准备从隋军的身上咬下一块肉。

    陈克敌犹豫一番,最终决定将周绍则、雷长颍二残部调到西面防线,放弃东面大营。毕竟隋军兵力本就不多,再多处分兵,就更容易为唐军所击破了。

    而且接下来隋军的主要目标,得从破城变成防止唐军突围了。

    陈克敌的指挥水平绝对是天赋级别的,这一点连黄明远都赞不绝口。单论军事能力和天赋,年青一代中,李世民、陈克敌、苏烈三人是顶峰,光是现在都有95+的能力,缺少的只是经验,这点黄维扬是远不及的。

    所以陈克敌放弃了攻城,而是以困为主。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立刻便打得得心应手起来。

    不管唐军想怎么打,陈克敌就坚持一点,扼死江陵西侧和长江。至于东面、北面,你唐军就是全军突围他也不管,有本事你就走。

    但江陵东面是大湖,北面有张俭的游骑,陈克敌就是让开两侧有什么用。毕竟西面和长江才是江陵的生命线。

    所以李道宗若想破围,便不得不连续地攻击隋军西线阵地。

    西线的隋军以深沟高栅封锁,又有弩机、长矛大阵。而且隋军的船只在长江上不断逡巡,上面的投石器、床弩更是随时对准了江陵城。

    在前有强阻,外有远程打击的情况下,李道宗根本无法摧毁隋军的西线封锁,还损失惨重。

    可不攻还不行。

    放任隋军封锁江陵,那江陵便一座死城。而且江陵北连长林,西接夷陵,是作为中心城市支援周边的,尤其是李世民的主力。一旦江陵城四面联系皆被断绝,然后被隋军一一攻下,那一个孤零零的江陵城守得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百四十一章 江陵乱(一)

    李道宗艰难地守卫着江陵城,唐俭是个文臣,不可能在军事上帮衬他太多。而李道宗今年不过十七岁,第一次独立指挥,也没有太多的经验。

    幸好李道宗跟着李世民历练了几年,否则光是内外的高压,他也撑不住。

    如此别扭地打了二十多日,二月二十七日,也就是李世民在长林准备突围的时候,杜伏威率领右卫率营和五十七军赶到了江陵城东,彻底将江陵城包围。

    这时远在永安郡的黄维扬也传令陈克敌指挥全军,对江陵城进行总攻。

    隋军差不多有四万多人,而城中唐军也有两三万人,相互实力差距并不是太大。

    不过陈克敌连着和李道宗僵持了二十多日,对于江陵城内的情况也摸了一个清楚。他很快发现了李道宗的软肋,那便是城中真正的唐军并不多,甚至连三分之一都不到,更多的是原本的梁兵。

    唐军是远来之兵,与隋军也相为寇仇,这些人为了回家,必然死战。而梁军则不然,他们之前跟隋军没什么仇怨,而且他们就是荆襄人,家业都在当地,自不会为了唐军死战。

    之前卫彦部下数千人投降便是明证。

    于是陈克敌围城之后,便又准备进行攻心战。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攻心战虽然看起来很玄妙,不管什么时候,威力都是巨大的。

    于是陈克敌让盖彦举、雷长颍还有从萧铣那里要来的刘自等人组成了一个劝降大队,对城中的守军进行劝降。

    什么往城里发信件、劝降信、离间书等等,简直不要太容易。

    这世上的聪明人不少,但大凡能被离间的,其主要原因是双方的关系本就一般,或者说本就相互提防。

    而唐军和新附的梁军降兵就是这个关系。

    一些梁军降兵,本就不愿为李唐效命,等唐军连战连败之后,这群人的心思更动荡了。

    不少人暗地里串联,为了活命想尽了办法。

    而隋军各种劝降手段使出来之后,城中的梁军降兵更加不安。隋军喊出了各种口号、条件,让众人充满了野望,与其跟着唐军吃糠咽菜,还不如投奔隋军。

    而且刘自、雷长颍等人都是萧梁的大人物,一个萧铣嫡系,一个张绣派,梁军降将之中,多与这二人有关系,二人每天在城下呼朋唤友的,连连点中不少人的要穴。

    陈克敌也是狠人,每天往城中将领手中送的信有数百封,劝降的,合谋的,利诱的,威逼的,而且真真假假,各种都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这些信很多都直接送到李道宗和唐俭的手中,就看你信不信。

    李道宗这里光掌握的各种信件快有一箱子了,可面对这些信,他是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

    信了便要把这些降将全杀光了,这肯定是不妥,降军还不得全反了,但是不信,这里面定然有漏网之鱼。

    李道宗左右为难,却不敢轻易动手,唯恐将这群降兵降将给逼反了,那麻烦就大了。

    而此时梁军降兵之中隋军的间谍也不消停,各种流言蜚语,四处传播。他们故意让李道宗收到各种消息,又故意让众人知道李道宗收到各种消息,反正是怎么挑拨离间,怎么制造混乱怎么来,唯恐这些人的心安稳住了。

    不知道何时传出消息,原梁军降军之中的将领多私通隋军,李道宗准备彻底杀光这些降兵,以防出现意外。

    杀光一支部队,本来这种事想想就知道不可能,李道宗又不是傻子,不可能自废武功。可中下层将领,本来就没有多少判断力,又容易受到蛊惑,流言听多了,自然便信了。

    一些将领,更是害怕的很,不管是心里有鬼没鬼,都担心为李道宗所害,更有人因此称病连李道宗的议事会议都不去了。

    然而这更加深了李道宗对他们的怀疑。

    这时军中将领卫孝节建议李道宗,既然这群梁军降兵动荡不安,不若暂时收缴这群人的兵器,等战时再行发放,以防有人作乱。

    李道宗听了,当即便不同意。他很清楚,若是真这么做,将会使得李唐和梁军降兵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往后再想弥合,那就难了。

    不过唐俭听了却是觉得有些道理。

    唐俭还建议,这种事不能让唐军去做,而是让新招募的士兵去做,打压一股,拉一股,既让这群降兵将仇恨转移到新招募的士兵身上,还能收新招募的士兵的心。

    城中唐军只有八千,降兵亦有八千人左右,新招募的士兵也近万人。在唐俭看来,唐军太少,一旦对方两股力量合流,则唐军很难控制局面。而且想尽收这一万多荆襄人士的心并没有那么容易,倒不如集中拉拢新招募之兵。这样唐军便能以多压少,有绝对的实力压制降兵。

    看李道宗还在犹豫,唐俭便建议道:“越是想面面俱到,越是可能一样也得不到。这群降兵摆明了不可信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就在这时,荆州长史李凤起来报,城中梁军旧将刘然准备带人造反,幸得唐军发现及时,在刘然发难之前便将其制住,这才没有引起大的波动。

    李道宗听得,头皮都有些发麻。

    刘然虽只是个降将,可不是一般人。他是西梁尚书仆射刘盈的第三子,原本在巴蜀担任鹰击郎将,萧铣造反之后,他就趁机逃归荆襄,被萧铣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在李世民发动江陵之变时投降了唐军。

    为了拉拢梁军降兵,李世民任命刘然为山南道行台的右三统军,委以重任。

    李世民此举是要将刘然树立成一面旗帜,以收服江陵人心,可谁能料到,像刘然这种原本应该成为唐军死忠的人,此时也密谋造反。

    李道宗不知道,连刘然都反了,那些待遇不如刘然的,该有多少人也和刘然一般,准备造反的。

    听到刘然反了,唐俭当即言道:“任城郡公,你也看到了,梁军降兵已经不可信了,完全不可信了。城中梁军降兵有近万人之多,一旦发难,其造成的局面,将是无可挽回的。”

第一百四十二章 江陵乱(二)

    刘然的反叛,给了唐俭和李道宗内心极大地冲击,也逼得唐军对待降兵的态度不得不从怀柔转向高压。

    而其中尤以唐俭的态度,最是激烈,面对李道宗的犹豫不绝,他直接言道:“时至今日,我军已经没有一丁点犯错的条件,若江陵丢了,其后果之严重,我们承受不起。”

    最终,李道宗选择接受了唐俭的意见。

    “一切就依晋昌公所言。不过对待这些梁军降兵,最好不要动武,能争取的,还是要争取,先把他们的武器下了,分别甄别拉拢,总能选出几千可用之人。”

    唐俭听了也点点头。他又不是白起,总不能真坑杀了这些人。而且那些新招募的荆襄兵还在跟前,一旦大规模杀人,也容易物伤其类。

    对于处理这些降兵,唐俭计划分三步走。

    先以换装的名义收缴了所有人的武器,然后将所有降兵一分为四,安置到城中四处,这样每处不过两三千人,也好处置。

    到时候各处一个一个甄别降兵,将那些心向李唐之兵集中到一起,编为一部,分发兵器,待遇等同于唐军。至于其余之人,则安排为役夫,分摊到各处,不给这些人发难的机会。

    唐俭想的不错,但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总会变得更坏起来,

    当天夜里,卫孝节就安排新招募的士兵去收缴梁军降兵的武器。

    这些新招募的士兵,很多原本都是梁军。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解散,还受到那些未解散之人的嘲笑、欺压,现在唐军来了,双方的待遇反倒调了一个个。那些原本被解散的人成了香饽饽,受到重用,而这些梁军降兵反倒是成了受气包。

    人未必会仇恨比自己地位高的,但很多人却喜欢压迫地位比自己的低的,欺下媚上在很多时候都成了本性。

    所以前来收缴兵器的这些新兵面对之前的梁军降兵,可不会给予安慰,反而是风言风语,冷嘲热讽,变着法子的奚落。

    若仅是如此,还没有什么,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形势逼人。但很多新兵有识得降兵的,便借着这个机会找茬,有冤的抱冤,有仇的报仇。

    但度嘛,有时候就不好掌握了。

    在城内北大营的一处军营中,负责收缴武器的贺老七就认出一个当初的仇人。贺老七原本是沈柳生的旧部,沈柳生被杀后又被编入杨道生的部队,还做到火长。后来他在军中得罪了一个队率,这个队率有点背景,所以将他打了一个半死,还赶出来军队。贺老七本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谁曾想风水轮流转,他被唐军招募为兵,还因为曾经做过火长,而被任命为队率,还颇受重用。

    刘吴子便是贺老七的那个仇人,现在是一名降军的校尉。看到贺老七,他便知道冤家路窄。不过形势不在他们这边,当年给他撑腰的将军姨夫早就死在豫章了,所以他也只得忍住这份闲气。

    可贺老七根本不给刘吴子逃避的机会,他径直来到刘吴子身前,看着对方的落魄样,便当着所有人的面奚落起来。

    刘吴子不想惹事,可他的部下却不干了。这些降兵这些日子也积了一肚子火,今天被一群新兵给奚落了,真是岂有此理,于是忍不住便和对方吵了起来。

    贺老七一看,机会来了,便直接指控这些人是隋军奸细,意图谋反作乱。

    贺老七或许不明白这指控在此时对这些降兵们心里的冲击,但毫无疑问,他想要刘吴子他们死。

    眼看贺老七等人抽出兵刃,刘吴子身后的人也不甘示弱。

    刘吴子等人此时兵器已经上交,他知道敌不过对方,便上前尽力阻止双方冲突。

    这时也不知道谁突然扔了一块烂布,丢到贺老七的头上。贺老七眼睛被蒙住,一阵慌乱,还以为对方要闹事,手中的刀下意识地便向前砍去。

    刘吴子毫无防备,被贺老七一刀砍中前胸,倒在地上。

    现场的所有人都懵了。

    “兄弟们,他们不拿咱们当人看,跟他们拼了!”

    “唐军收缴咱们武器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们就要将咱们全部坑杀,他们已经完全不信任咱们了!”

    “唐军要杀光所有梁军旧兵!”

    人群之中,纷纷高呼,所有人都心情激动,跟着大队的人马,向前冲去。

    贺老七等人虽然有武器,可对面的降兵太多,又是突然生乱,猛虎架不住群狼,在最前面的贺老七很快被杀,而其余部下,也纷纷溃散。

    降兵抢回了武器,看着满地的尸体,突然有些迷茫。

    现在的他们,前路在那里?

    这时有人高呼道:“今日我等杀了贺老七,夺回了武器,在唐军那里,已经形同谋逆,罪不容诛。唐军要杀光我们,那些新兵也欺辱我们,倒不如就这么反了,打开城门,引隋军入城!”

    “反了!”

    此时的梁军降兵就如同热火一般,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理智和思考。只要有人带领,他们就能毫不犹豫地跟着吞没一切。

    对唐军长期挤压的不满,现在成了他们爆发的源泉。

    而此时贺老七出事的消息也传到了卫孝节那里。这些新兵当然不会说是自己欺压降兵引起的冲突,只言降兵拒绝交出武器,还向他们攻击。

    卫孝节本就不信任这些降兵,担心这些降兵会生乱,自然便信了。在他看来,既然这些人拒交武器,还攻击收缴武器的武器的官兵,已经是叛乱了。

    卫孝节立刻派兵前去镇压。

    双方在大街上相遇,相较于这群乱哄哄的无组织的降兵,卫孝节部更有序。眼看对方冲来,立刻张弓搭弩,向着对方射击。

    飞矢如雨,带起一片血雾。

    于是降兵之中,前面的纷纷中箭,后面的也乱作一团。

    不过虽然混乱,但这番赤裸裸的屠戮,也让一众本半信半疑的降兵真的相信,唐军要杀光他们。

    “冲!”

    “杀光蜀狗!”

    积怨、仇恨、偏见、歧视,越来越多的东西涌上了心头。此时两方之间相为仇寇,矛盾再也缓和不了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