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四十三章 江陵乱(三)

    李道宗得到军营生乱的消息已经是半个时辰后。

    卫孝节之前只以为是小规模的动乱,因此想着自己平乱之后再报告,省得被问责,因此并未及时向李道宗和唐俭汇报。

    却没想到这点小心思,彻底葬送了江陵城。

    等李道宗赶到,整个江陵城的降兵已经全乱了。

    恐惧和谣言就如同瘟疫一般,根本止不住。此时全城都是“唐军要杀光降兵”的说法,到后来甚至还流传出“唐军要屠城”的说法。

    李道宗想解释,整个江陵城的降兵都疯魔了一般,谁听你的解释。

    李道宗毕竟年轻,见到这局面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卫孝节见到李道宗,当即言道:“总管,这些降兵早就串联好了,准备打开城门,投降北隋。我军收缴兵器的人一到,这群人就突然暴起,然后冲出营寨,向我军发起攻击。”

    新兵给卫孝节推卸责任,卫孝节也给李道宗推卸责任。

    看李道宗也顾不得细节和谁的责任,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平乱。

    “到底有多少降兵参与到叛乱中?”

    卫孝节当然也不知道,只得小声说道:“大概,大概有一半以上。”

    李道宗一阵眩晕,一半以上的降兵叛乱,至少有数千人之多,这么多人在城中乱起来,他拿什么来平叛。

    而就在这时,城门守军来报,隋军突然向江陵城们发起了攻击。

    惊雷和暴风雨一同夹杂在一起,向飘摇的江陵城袭来。

    ······

    江陵城的混乱瞒不住城外的陈克敌,更何况这场动乱还是陈克敌有意识地在进行引导。虽说唐军和新兵、降兵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但没有大隋探子在其间四处活动,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整个江陵城的混乱也不会爆发的这么快,这么迅猛。

    陈克敌选在乱起的时候发起总攻,就是想不给不给唐军一点反应的余地。

    这年头,没人比黄明远更了解战船的重要性,也没人比黄明远更擅长将战船进行分类建设,差异化发展。

    在长江之上,隋军的战船除了艨艟、斗舰、楼船、火船这种传统战船,还有一类新型船只,登城船。

    这大船修的极高,以三层居多,甚至还有五层的。船只巨大,可容纳数百人。

    到了攻城之时,这些战船贴近城墙,然后伸出勾爪,死死地扒住城墙。然后从顶层伸出十多座吊臂,沿着勾爪,铺到城墙之上。上面的士兵便能顺着吊臂,一路杀向城墙。

    这些吊臂都用牛皮包裹的严严实实,还有铁板支撑,火烧不坏,石头也砸不烂。

    而且船顶宽敞,多置床弩,以为掩护。

    隋军五艘战船贴近了江陵南城,很快便有上千的军队从船上沿着铺好的道路,直扑向江陵城墙。

    唐军主力只有不到八千人,其他的新兵、降兵无论是能力还是忠诚都差了许多。于是李道宗便将主力布置在东、西两个方向,而南、北两个方向的唐军则要少很多。

    本来南面有长江天险的,但隋军这么一布置,就让长江成为隋军进攻的坦途。

    整个江陵南面城墙,隋军整整布置了五个营一起发起攻击,于是大江之上,声如雷霆,火光冲天,到处都是攻城的隋军。

    南城的唐军守军在措不及防的情况下,直接失守了三分之二的城墙。

    李道宗听到这个消息都懵了。

    李道宗很清楚一面城墙的三分之二都丢了意味着什么,他根本没有可能仅凭借不到八千人马就将入城的隋军赶出城去。

    至于城中的新兵和降兵,李道宗早就忘了。

    此时唐俭也到了,面对这纷杂混乱的局面,唐俭也有些失措,不是定好了计划,分成三步走吗,稳扎稳打,怎么就崩盘了。

    “任城郡公,城还能不能守?”

    李道宗犹豫了不到一分钟,忽然转过头来看向唐俭说道:“晋昌公,你觉得二兄能带着主力得胜归来吗?”

    唐俭一愣,最后还是坚定的点点头。

    唐俭跟着李世民这么久,虽然不算是李世民的心腹,但对于李世民的能力还是颇为承认的。

    李世民坚守长林,占据地利人和,没理由不胜的。

    此时眼看唐俭相信李世民能得胜,李道宗直接说道:“既然如此,那咱们放弃外城,坚守内城。当初萧镠带着一群老弱病残能守城一个月,咱们也可以。”

    唐俭一愣,忙看向李道宗,确认对方没有在开玩笑,唐俭这才说道:“既然任城郡公敢赌这一仗,老夫便陪郡公赌这一仗。”

    李道宗立刻下令,全军撤入江陵内城。至于新兵和降兵,除了一部分可信赖的新兵,其余全都不管了。

    内城狭小,不需要太多人守御。而且今日之事已经证明,腹心不稳,就是最大的乱子,那些不可靠之人,留着反而是祸害,李道宗一点也不敢信了。

    很快驻守各门、各处的唐军都往内城撤去,至于其余地方,全都弃之不顾。这群人有走的,有跑的,有爬的,虽是狼狈,但因为撤的及时,建制反而比较完整。

    李道宗也将指挥部转移到内城的城门楼子里,在此处指挥各军入城。他站在城墙之上,看着城中仍在激战的新兵和降兵,满是不甘,却无能为力。

    城中的唐军向内城转移之后,隋军便没有了阻挡,整个进攻流畅顺遂,不到一个时辰,四面城墙便全为隋军所下。

    此时在城外指挥的陈克敌听到唐军退守内城的消息,也是有些惊讶,最后乃赞叹李道宗“能断则断,是个能做大事之人。”

    不过这时候为难的反而是陈克敌了。

    城中唐军新兵和降兵加起来有一万多人,此时各处混战,乱作一团,都需要隋军维持秩序,隋军根本顾不上逃入内城的唐军。

    而李道宗反而可以趁着这个空子,在内城从容地整编部队,布置防线。

    陈克敌担心李道宗会杀一个回马枪出来,便令麦孟才分派五十九军各营堵住内城各处城门,看住内城之兵,同时又命杜伏威负责外城秩序。

    攘外必先安内,要想攻打内城,只得将外城全部安定,才能从容进击了。

第一百四十四章 江陵乱(四)

    入城之后,陈克敌便着手全面控制外城。

    为了尽快安定城中秩序,陈克敌下令,城中之人,除了隋军以外,不论是谁,全部缴械;所有降兵、俘虏,不论身份,全部拉出城去,统一看管;所有参与劫掠的浪荡子、乱军,一律处死······反正是怎么严格怎么来,怎么安定怎么来。

    死得冤的人肯定有,但因为隋军的重拳出击,原本乱作一团的江陵外城很快便安定下来。

    一众新兵、降兵多是欺软怕硬的主,之前敢乱也是仗着真正的唐军少,知道唐军无力镇压,但面对数万隋军,也就不敢了。

    隋军数万人入城,谁敢动一动就是个死。

    有些梁军降兵对于隋军收缴他们的武器还满是不愿意,之前造反不就是因为唐军要收缴他们的武器吗?但很快有明事理的拦住他们,天下非隋即唐,现在他们已经得罪死了唐军,再得罪隋军,天下还有他们的容身之处吗?

    当然也有些愣头青,就是不交武器,就是劫掠了怎么样,但无一例外都掉了脑袋。

    最后这群梁军降兵全都不情不愿地放下了武器,以俘虏的形式,在城外安置。

    杜伏威又派出大队的官兵,沿着城中主要街道巡逻,维持秩序。而陈克敌又下令宵禁一日,将整个江陵城清理干净了再放人出门。

    李道宗原本还派了不少人在城中捣乱,但在城中密密麻麻的巡逻军队的严格监视下,根本没有作用。

    很快,隋军理顺了江陵外城,开始对江陵内城发起攻击。

    ······

    李道宗自进入江陵内城之后,每天都要做的便是站在北门上眺望,然后又无声地叹息。

    唐军进入内城已经数日,可仍不见兄长回援的踪影。求援信早就发出了,可直到现在,连个回音都没有。

    城中唐军的情况并不好,不管李道宗怎么给众人打气,这士气还是肉眼可见地降了下去。现在唯一能支撑守军的信念,便是李世民的支援。

    当初撤入江陵内城的唐军约有五千余人,还有两千多新兵,这些就是李道宗全部可倚靠的力量。

    江陵内城多年未经历过战事,这次倒好,三个月内,来了两场。

    内城之中的防御工事还是很完整的,这还得托萧镠的福。当初萧镠和王仁寿二人守内城,对于江陵内城的防御做了完整、全面的规划,一些败坏的城墙也全部进行了修补,虽不说是稳如泰山,但也算坚如磐石。

    当然也有不好的,萧镠和王仁寿之前太疯狂了,直接将内城门周边的房屋都扒光了。而隋军围城之后,李道宗便将剩余的物资都运到各处城墙上,一点也没给内城留。现在好了,想就地取材都有些难。

    李道宗没有办法,只得扒皇宫了。

    ······

    陈克敌在隋军占领外城之后没多久,便下令对内城进行了一场试探性的攻击。

    但很显然,效果并不好。

    李道宗或许是因为年幼,不太擅长包括情报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一些列军事重要组成部分的学问。但单纯的军事指挥,却是一流天赋的人。

    虽然内城的守军不多,可越是如此,涉及的方方面面越少,李道宗也能专心守城。

    隋军一场攻击,伤亡上百,连城墙都没有登上。眼看这效果,陈克敌便息了急攻的心。这江陵内城,还真不是一撮而下的。

    当然陈克敌也知道李世民攻破江陵内城的方法。

    可惜陈克敌没法用。这些唐军的家眷不在荆襄,不可能逼他们攻城。而且大隋是来治理荆襄的,若是人心散尽,还怎么治理。

    在陈克敌看来,李世民的办法,就是典型的顾头不顾腚。

    隋唐双方在内城内外相持,直到长林的消息传到江陵。

    得知李世民跑了,陈克敌也暗自叹李世民命大。隋朝上下给李世民布了这么一个大局还没有完全吃下他,再想有这么好的机会,怕是难了。

    不过李世民一败,倒是给了陈克敌攻破江陵内城的机会。

    这日一早,陈克敌便派人至城下劝降,这一次不是劝降李道宗,而是针对全体的唐军。

    隋军做了四个铁皮喇叭,分别派人前往四门,对着内城高喊“李世民已在长林全军覆没,自刎于乱军之中了,唐军主力尽丧。内城的李唐兄弟们,大家都是一家人,不要再负隅顽抗,当早早投降。”

    城头上听的是半信半疑,但很快众人的心便乱了。

    后来连李道宗也听到此事,他立刻下令辟谣,并禁止传播此事,但根本禁不住,甚至连李道宗本人,内心也泛起了嘀咕。

    与此同时,陈克敌又让人写了一封公开的劝降信,连同李世民的印绶和李大恩、若干则等人的脑袋,一同送入城中。

    也是李世民运气不好,之前与虎骑军激战之时,战马身亡,放在马兜囊里的印绶,也被隋军俘获。虽然李世民回到大营之后便及时告知众人此事,但数百里之外的江陵城却不知道。

    本来这印绶是个死物,也没多大用,李世民官多,手里的印绶没有十颗也有八颗,但隋军此时攻打江陵不顺,正好拿来打击唐军的军心。

    “李世民兵败自刎而死,我等也是靠着这枚印绶才认出了李世民。念在他是卫公的徒弟,我家大帅将其埋在长林宇山脚下。今荆襄诸路唐军皆覆,我军亦已占领秭归,直趋白帝城,李唐覆灭,已在眼前。诸位兄弟都是隋军,何必为李渊父子这群逆贼白白送了性命。”

    陈克敌的信通俗易懂,任谁听了都能明白,可就是这封满纸大白话的劝降信,其威力却不亚于一枚炸弹,直接就将城中守军的守城决心,给炸的粉碎了。

    李道宗拿着信,又看着李世民的印绶,浑身直哆嗦,一口鲜血差点喷出,而他身体更是踉踉跄跄,差一点倒地。

    而众位将领,更是当场便哭了起来。

    李道宗忍着嘴里的血腥味望着众人,申请复杂,他很清楚,他们这群人,这次是真的完了。

第一百四十五章 江陵乱(五)

    李世民身死的消息对于整个唐军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天塌地陷一般。说是如丧考妣亦不为过。

    对于江陵守军来说,李世民早就成了他们的心灵寄托了。

    一方面李世民凭借入蜀之后的战功,堪称李唐军界第一人。而另一方面,李道宗和唐俭困守江陵内城这么多时日,唯一指望的便是李世民大胜而返,解江陵之围,他们不断地告诉众人李世民可以回来,使得众人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李世民的身上。

    可今日,这些全成了奢望。

    所有人都明白,他们是真真正正地困死在了江陵内城中,再也回不去巴蜀了。

    身为主将的李道宗也是一阵绝望,不知所已。他全部的计划都是李世民返回支援,至于兵败之事,根本不在他的预料之中。

    至于对此事的真伪,李道宗并没有怀疑。光是那枚印绶,就作不得假。这年头个人印绶都是贴身绑在身上的,或者是专门有人保管,基本上都是人在印绶在。

    谁也没有想到李世民这个级别的大佬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而且李大恩、若干则等十多位大将的人头都在那里放着呢,都是总管、都督级别的将领,若说唐军没有经历惨败,谁也不信。

    此时江陵内城守军的士气一落千丈,所有人都明白,他们回不去巴蜀了。

    陈克敌明白哀兵必胜的道理,知道不能将这些唐军逼疯了,于是继续用之前对付梁军降兵的办法分化、瓦解唐军。

    而且陈克敌还让唐俭的弟弟唐敏写了一封信,派人秘密送给唐俭。

    唐俭是晋阳人,其祖父唐邕在北齐担任尚书左仆射,太原唐氏在河东地区也是一个大族。唐俭可以投靠李渊,但黄明远占领河东之后,唐氏家族想保全自身,就得在黄明远手下讨生活了。

    唐敏的信内容很简单,就是写了一下家里的情况,述说了一番兄弟之情。

    信送到唐俭手中之后,陈克敌又让人将此事告知了李道宗。

    虽然李道宗之前是比较信任唐俭的,但这个时候,他谁也不敢相信,只是怕打草惊蛇,于是让人暗暗盘查。

    这一盘查不要紧,隋军在唐军中的死间立刻就跳了出来,将一切矛头引向了唐俭,极力营造出唐俭和隋军秘密会谈的假象。

    而与此同时,北斗人员又让人将这个消息传到唐俭耳中。

    唐俭得知后,心中大惊,立刻拿着弟弟唐敏写给他的信去见李道宗,以示自己的清白。

    李道宗虽然假装绝对相信唐俭,但也随意打量了一番信的内容。可这信他越看越心惊,心中越发不安起来。

    在李道宗看来,唐敏来信,就是要劝降唐俭,这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偏偏唐敏这封信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些家常话。

    这就让李道宗又好气又好笑,隋军费尽心机送来的迷信,难道就是拉家常吗?这说明不是隋军傻了,就是唐俭给自己的信是假的。

    而且李道宗还发现,唐俭的信还有一个问题,便是信纸。

    北方多用桑树茎皮造纸,为棉纸。而巴蜀多用黄白麻造纸,为麻纸。后来黄明远又在北方大规模推广竹纸。但无论如何,因为环境、经济条件、制作工艺不同,各地所用纸张还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偏远地区。

    可唐俭这封信,是用成都黄白麻纸写的。

    在李道宗看来,唐敏一个河东人,从未到过川中,手中怎么会有成都黄白麻纸,除非这封信是个来自成都的人写的。

    这么想来,有些事便一目了然了。

    李道宗不怀疑唐俭之前的忠诚,也不会完全相信唐俭现在的忠诚。

    李道宗几乎是当年那场长安之变的见证者,连李幼良这种李家嫡系子孙都会投降隋军,又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而就在这时,城中又发生了一件事。

    唐俭的亲信李士衡秘密派人出城联系隋军被抓。李士衡原是李唐的通事舍人,唐俭的部下,跟着李世民东征。江陵之变,身为唐俭心腹李士衡被唐俭推荐为江陵令。

    李士衡这江陵令不过是积攒资历的,回去便能做一州刺史,或者是一司郎中。唐俭兼任荆州刺史,举荐李士衡为江陵令也是更好的把持荆州。

    这李士衡秘密联系隋军,或许是想求一条生路,可惜手脚不缜密,最后被抓。

    本来这是李士衡的事情,可是李士衡或许是为了活命,面对审讯,便将责任推给了唐俭,言一切都是唐俭指使他这么干的。

    一个下级指控上级,没凭没据的,大多数人都会不以为然。

    但偏偏李道宗早就怀疑唐俭,这时再看到李士衡的指控,心中对唐俭的怀疑便更深了。

    很多时候,当你对某一个人产生了偏见或者怀疑之后,那么再看这个人,他做什么事都是错的,他做什么事,都像是在往你对其认知上靠拢。

    李道宗已经不抱突围的期望,他准备像萧镠那样,为了李家,与江陵城共存亡。

    所以李道宗绝不会容忍江陵城的任何人背叛李家。

    李道宗立刻便控制了唐俭,然后派人去清洗唐俭在城中的亲信。之所以不杀唐俭,也是怕引起更大的混乱。

    唐俭被抓之后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李道宗要做什么,他还以为李道宗要投降呢。

    当李道宗将唐俭谋反的证据甩到他面前时,他还是发懵的。之后唐俭便连连喊冤,但李道宗早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李道宗之后又处置了不少人,全是有投降倾向或者已经投靠隋军的人。只是李道宗没想到的是,虽然他的狠辣手段震慑到一批人,但带给江陵内城更多的是人心的浮动。

    当你周边的袍泽尽是背叛者之时,你又如何安心去继续战斗。

    李道宗有手段,有能力,有心机,但他控制不了人心,也无法挽救自己要走向毁灭的心思。

    三日之后,隋军用黑火药炸开了江陵内城的南门。

    随着一声巨响,唐军在江陵城的统治,彻底落下了帷幕。此役大部唐军投降,唐军主帅李道宗战死。

第一百四十六章 萧梁国覆

    随着江陵城的攻破,整个荆襄之役渐渐进入尾声。

    被李道宗扣押的唐俭,也被隋军抓了起来。唐俭眼看局势如此,虽然扭扭捏捏,但还是不甘一死,遂选择向隋军投降。

    唐俭是李唐在荆襄地区级别最高的行政官员,属于李世民的大管家。他的投降,极大地方便了大隋对唐军占领区的控制和管理。

    三月初五,黄维扬率部到达巴陵城,接受了萧铣的投降。

    自陈克敌西去之后,萧铣在巴陵战战兢兢了一个多月,唯恐再遭遇反叛,成了阶下囚,又恐被隋军欺辱,没得好下场。

    可惜大江之上来来往往的隋军战船虽然帆樯如云,可始终没人搭理他,弄得萧铣的心不上不下,全无着落。

    萧铣其实是不想降的,无论隋唐。

    可面对今日之局,萧铣再有心重新振奋,收拢旧部,也不过是白费心思。

    所有人都知道梁国将亡,哪还有心思在这陪着萧铣演出一场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戏码。这旧朝的血还未凉,大家已经着急忙慌地去寻新主了。

    萧铣身为一国之主,其实也就是个孤家寡人。

    到了出城投降之日,萧铣先是用太牢告祭于祖宗,然后率领官属身穿孝服前往隋军辕门。

    这江陵一丢,连祖宗灵位都丢了,也是丢人。

    到了门前,萧铣便跪下来喊道:“上国将军在上,罪臣萧铣率梁国上下前来请降。”

    黄维扬早在辕门处等着,见到萧铣一行,骑在马上迎了出来。

    本来黄维扬打的是礼遇萧铣,收拢荆襄士庶之心的打算,不准备让萧铣来这出投降戏码,不过后来他又改了主意。

    若论对荆襄的影响力,黄家无论如何都比不得萧氏,与其跟萧氏争夺荆襄士庶之心,倒不如以军威慑之,至少也能短期内使荆襄各家不要轻举妄动。

    若是对萧铣太亲和了,反而容易让荆襄各家产生错觉,还以为黄维扬好欺负呢。

    不能开这个口子。

    黄维扬骑马来到萧铣身边,萧铣低声说道:“应死者仅萧铣一人,百姓无罪,请不要杀掠他们!”

    黄维扬看了看萧铣,又看向他身后之人。

    “罗县令不用担心,荆襄百姓,都是我大隋子民,我自爱之。”

    罗县令是萧铣在大隋的旧职,黄维扬以此相称,说明不承认萧铣天子的身份。

    黄维扬又高声喊道:“传我命令,荆襄境内,约法三章,杀人与劫掠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其余各暂循旧令。”

    一众梁国官员听了,皆放下心来。

    在南方官员看来,北人尽是一群蛮横粗野的粗人,他们真害怕隋军不管不顾地进行杀人、劫掠,那他们就倒大霉了。

    安抚完诸人,黄维扬又看向一旁跪着的萧铣。

    “罗县令,我有一疑,不知罗县令可否解答。你身为大隋宗戚,天子待汝也算恩重,否则你一叛逆之臣的子孙,绝不可能做到一县之令,可你为何枉顾天恩,悍然造反,置萧氏宗族于不顾?”

    黄维扬这话看起来是旧事重提,给萧铣难看,不过用意却没有那么简单。他要让所有人都清楚,是萧铣负了大隋,而非大隋负了萧铣,这对于压制荆襄世家大族有重要意义,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赫恩而叛逆,本就理亏。黄维扬将萧铣和荆襄世家都杀光,他们也说不出话来。

    萧铣当着这么多人被问及此事,此时也面上不好看,只得说道:“隋失其鹿,英雄竞逐,萧铣无天命护佑,故被世子擒获。正如田横南面称王,难道对不起汉朝吗?”

    黄维扬听了,大笑起来。

    “罗县令还是不服啊!

    是非功过,自有史书评说。但不管谁来记这一笔,罗县令负了先帝,都是不争的事实啊!”

    黄维扬却懒得跟萧铣计较这些,萧铣也就是死鸭子嘴硬。

    黄维扬今日对萧铣的态度,也能够让荆襄的世家大族有个清醒的认识了。往后夹着尾巴过吧。

    黄维扬不再搭理萧铣,而是命人前往巴陵城,接收城池。

    大梁所有的版籍、图册、符文都因为之前萧铣仓皇逃命而留在了江陵,因此巴陵城中可接收的东西并不多。

    不过整个萧梁,从巴陵城兴起,最后亦亡于巴陵,倒也算是有始有终。

    萧铣投降之后,便被留在了隋军军营之中。

    次日一早,萧铣和其家眷以及宗族、近臣尽被安排到一艘大船之上,送往信都。萧铣再是叛逆,可毕竟也当过皇帝,黄维扬也没有处置权。

    不过萧铣一家倒是留下了一人,便是萧月仙,她被安排给黄维扬做妾室。

    按照黄明远之前给黄维扬的萧氏处置意见,黄维扬缺一个南方出身的妾室,正好由萧月仙补上。

    黄维扬也是苦笑不得,他还不到二十岁,身边的女人倒是比自己的父亲还要多,还尽是父亲安排的。

    父亲不好女色,却是要把儿子培养成好色之主了。

    不过这件事倒是在荆襄发挥了不一般的作用。都知道黄维扬是黄明远的嫡子,未来的太子甚至是天子。而萧月仙虽为妾室,但黄维扬无子。萧月仙未来若诞下儿子,未必不能成为新朝太子。

    而且萧月仙成为黄维扬的妾室,本身就是黄明远父子对荆襄士庶的一个姿态,有之前黄维扬在城门前的威慑,又有这种和亲的怀柔,又打又拉,荆襄世家大族倒是安稳了许多。

    黄维扬在巴陵待了没几日,上游便传来了江陵城破的消息,再加上之前的长林大捷,这场仗就算是胜了。

    黄维扬也松了一口气,虽然之前他已经独立消灭了林士弘,全取了江州七郡。但不得不承认,江州七郡无论是政治、军事意义还是实力,都远不能和荆襄比。

    黄维扬这一胜,完全坐稳了继承人的位置。

    而好消息还不止于此,当天下午,作为南路军偏师的欧彦所部来信,其部占领长沙,完成对荆南地区的攻略,这意味着整个荆襄彻底落入囊中,再无反复之可能。

    次日一早,黄维扬便率部前往江陵城。

    从这一刻开始,黄维扬要主持对荆襄地区的隋制改革了。

第一百四十七章 平定荆南(上)

    荆襄之役的主战场在大江以北,以长林、江陵、汉阳等地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荆南地区的争夺便不激烈。在黄维扬逆江而上,攻打江夏诸郡的同时,大将欧彦也率军从江州出发,攻打荆南地区。

    甚至因为地理位置原因,欧彦还比黄维扬出发的早。

    此时的荆南地区,也就是后世的湖南,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极其偏僻荒凉。荆南、荆北,简直是两个世界。整个荆南九郡,三十九个县,全部在籍人口加起来不过五万多户,不到竟陵、南郡一郡之人口。

    这还只是大业五年的数据,现在人口更少。

    当然实际人口或许会翻一倍不止,但这些人要么属于隐户,被豪强大族所控制,要么就是蛮民,并不受官府管理。

    人少、地少,产出的粮食就少。

    这也是为什么董景珍堂堂一个大司马,控制着大半个荆南但手中却只有两万人马。

    李琛有董景珍背书,很顺利地便进入长沙。而他入长沙之后,一直试图招募新兵,分领各州,但根本做不到。

    诸州只是名义上归附大唐,甚至之前也是名义上跟随董景珍,李琛别说派遣官吏,实际上连各州地盘都进不去。

    各州、各县和底下的豪强大族勾结,几乎每一州、每一县甚至到每一乡里都成了独立王国。

    李琛各种封官许愿,威逼利诱,最后也只控制了长沙和益阳二县。长沙是荆南的中心城市,而益阳则是唐军的归途。

    这两地,他不得不控制。

    李琛因为兵力不足,而各州县又阳奉阴违,虽然名义投降,但根本不出力,便决心来一场武装游行,从各州之中生抢兵权。

    李琛计划从潭州(长沙郡)往南,沿着衡州(衡山郡)、郴州(桂阳郡)、道州、永州(零陵郡)到邵州(邵阳)再返回潭州,每到一州,收拢兵权,掌控府库和税赋,该提拔的提拔,该换人的换人,利用军队的威慑力,火速掌握荆南六州。

    等掌控了南六州,有了足够的实力,便可腾出手来,再掌控西面诸州。

    李琛的计划倒是不错。

    毕竟豪强大族虽然有实力的,但就是墙头草、纸老虎,看似张牙舞爪,实际胆子小的很。李琛这么威慑一圈,还真可能将军队从这些人手中夺过来。

    但欧彦却没给他时间。

    欧彦从豫章出发,一路西进,几乎毫无阻碍地到达了潭州。

    欧彦所部包括神策卫六十一军、六十二军和江州郡兵,约有两万人马,走宜春道,经萍乡到达醴陵旧城。

    醴陵为湘东要冲,西通宜春至江西,乃长沙郡之门户。其县虽在大业三年被废除,但故城犹在。

    欧彦西进之时,李琛的主要目标都放在了南面的衡州,并未对这个已经被降级的小城有过多的注意。

    欧彦所部乃一路横冲直撞,在唐军反应过来之前,直逼长沙城下。

    李琛南下荆南带了六千唐军。一千屯于益阳,他南下衡州又带了三千,留在长沙郡的只有两千唐军。至于梁军降兵倒是不少,有八千之多。

    留守长沙城的唐军大将乃是贺若怀广,虽然是李琛的副手,但实际上他才是这支部队的真正指挥者。

    贺若怀广,也叫贺若怀廓,乃是贺若弼的儿子。贺若弼被杨广所杀,世子贺若怀亮也一同被赐死。而贺若怀广则被免职,一直到李渊造反,才得以出仕。因此贺若怀广对李家忠心耿耿,对大隋,则是恨之入骨了。

    不过倒也正常,毕竟这天下恨大隋的不知道有多少。

    欧彦很清楚,长沙乃荆南坚城,雄峙数百年,若要强攻,绝非短时间可以攻破。而且一旦与唐军陷入城防拉锯战,很难说荆南的那些豪强大族不会插手其中。

    所以要想速胜,非得将唐军诱出长沙城不可。

    不过要引唐军来攻,并不容易。毕竟无论是李琛还是贺若怀广,都不是傻子,怎么可能放着坚城不守来和你野战。

    而且唐军数量并不比隋军多,以贺若怀广这种稳妥的老将,百分之百跟你拼消耗。

    正无计可施时,欧彦通过长沙城里的探子得知李琛和贺若怀广分兵的消息,心中大喜。

    隋军最不怕的就是敌军分兵,越是分兵便意味着空档越多,越方便打运动战。于是欧彦便心生一计,让人作出攻打长沙的样子,大张旗鼓地往长沙城进发。沿途弄得鸡飞狗跳,一定要让唐军以为隋军是倾巢而动。

    欧彦虽是丰州系老将,但自大业初年便到了江南,并未参与太多的北方战争,最后的大规模野战经验甚至要追溯到北伐。至于两次江南平乱,则是对手战力太弱,跟唐军精锐没法比。

    所以欧彦选择了最稳妥的,围点打援的办法。他手中兵多,又有一支骑兵,在城外战场,无论是拼消耗还是拼战斗力,都不惧唐军。

    果然欧彦一到,屯守长沙的贺若怀广大为吃惊,立刻布置长沙城的防御,同时派人通知李琛,紧急回援长沙。长沙虽有兵万人,但贺若怀广相信的还是他那两千老兵。而指望这两千老兵,可不一定能守太久。

    不得不说,当初李世民计划吞并荆襄,将两方实力合二为一,实在是有些一厢情愿,最重要的便是他遗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南北对立数百年的情况下,相互根本看不上眼。这种情况下,即使双方是友军,不相互拆台都是好的,而让双方通力合作,根本不可能。

    而且因为时代的原因,这个时期的南兵战斗力确实不强。

    毕竟自南陈覆灭之后,南方的军事体系完全破碎,无论是军官还是骨干力量多是北人,且各种大战又没有南人的事,数十年不经一战,战力能不差吗?

    现在李唐吞并萧梁,对南兵不信任,又不敢用;而南兵也防着北兵将他们当作炮灰,根本不下力。

    实际上南兵对于唐军,有时候已经成了包袱,江陵之战就是个典型。

    这使得整个唐军的战力,反倒不如没吞并梁军之前,双方合作时期的战斗力了。

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定荆南(中)

    欧彦派人攻击长沙,而主力则放在了南面。

    湘水算是整个荆南的母亲河,发源于五岭之中,自南向北,汇入洞庭湖。而在潭州境内,后世湘潭和株洲之间,湘水转了两个弯,先向西再向北,使得此地有一段湘水是东西流向的。

    欧彦的目光就在这里。

    一条湘水将这片区域围了一个三角形两条边,而剩下那条边又是一道山岭,双方正好可以围成一个天然的密闭区域。

    很快,李琛接到贺若怀广的求援消息之后,便率领八千唐军急匆匆地从衡州赶来。

    此次李琛南下,带了三千老兵,五千降兵。八千人马,在人口稀少的荆南,完全可以横扫各州。

    李琛想过隋军会来,但没想过会这么快。

    而且李琛并不太了解荆南的地形,在他看来,荆南和豫章诸郡有大山相隔,那豫章的北隋军队难道是飞过来的不成。

    不过他再是狐疑,也不得不全力北上。他很清楚光凭贺若怀广手中那两千老兵,无论如何是守不住长沙城的,而长沙城一丢,则意味着半个荆南便丢了。

    不得不说,李琛和贺若怀广一个样,都没把那上万梁军降兵当作正经军队,计算战力的时候都不带上人家。

    李琛率部一路疾驰,很快到达欧彦预设的战场。

    按道理来说,一般大河之上,只要不是长江,都能搭建桥梁,最差也是临时浮桥。只是现在的荆南太荒僻,哪有人有工夫、有钱给荆南修桥。

    于是李琛所部,只得征集附近的渡船过河。

    因为船少,这河过得也比较缓慢,所以李琛便下令三军临时在河北岸驻扎,等全部渡过之后,再一同前进。

    此时隋军离着李琛部没多远,而欧彦更亲自带着十多人前来观察。

    眼看河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不绝,而整个唐军亦毫无防备。身为中郎将的朱珲便建议欧彦立刻发起攻击,来一个半渡而击。

    欧彦却是拒绝了。

    欧彦心中早有打算,若半渡而击,的确能大败唐军,但并不能全歼,河对岸的唐军就要逃了。

    过了大半日,眼看到了傍晚,唐军已经完全渡过湘水。

    眼看天就要黑了,李琛虽然忧心忡忡,但还是下令原地扎营,等到明日再北上。

    这时一直潜伏在东北面山岭之中的隋军开始动了。这道转弯的湘水就是因为这一片山岭才不得不变道的。而这片山岭完美了堵住了凸出去的这块缺口。

    很快,隋军对唐军大营发起了猛攻。隋军这一路有右领卫直属部队、六十一军和江州郡兵组成,约一万三千余人,几乎是唐军的两倍。

    在隋军骑兵和步兵的猛烈攻击下,唐军不敌,立刻便溃散开来,各部唐军四面逃散,很多人直接翻身跑向身后的湘水。

    一条湘水阻拦,不知道让多少人因此而溺水毙命。

    欧彦控制着对唐军的节奏,不断地猛攻,但又不一击毙命。

    李琛猝然遇袭,刚开始手忙脚乱。但随着战斗的继续,他也逐渐安定下来。李琛很清楚,他这点兵力,若是突围,很难成功,但不如背水一战,坚守营寨,等待救援。

    李琛又让人渡过湘水,从西面绕路赶回长沙求援。

    很快天就黑了,眼看唐军还没有拿下,欧彦突然下令,停止进攻,明日再战。

    诸将更是不解。

    之前唐军半渡而击时好打而不打,唐军休息时好打也不打,偏偏唐军立完营之后,不好打了反而再打,徒增难度。现在唐军被打散了,正是乘胜追击的时候,忽然又不打了,真不知道主帅到底在想什么。

    欧彦知道众人的狐疑,却不多言。

    欧彦之策,看似是针对长沙城,但其实针对的是李琛部;看似针对的是李琛部,但其实又是长沙城。其最终目的,便是将李琛和贺若怀广二人全部从城中调出来跟他打野战。

    不让唐军扎完营,李琛怎么会选择坚守。而李琛不坚守,又怎么引长沙城的唐军来救援。

    欧彦现在停止进攻,是给李琛一个求援的机会。他还真怕将李琛一棒子打死,贺若怀广不再来了,那就麻烦了。

    当夜欧彦留朱珲率六十一军屯驻原地,他则率军北上,迎击贺若怀广。

    张冠之带着千余隋军在长沙城下溜达了两日,只是做做样子,根本不攻击。贺若怀广冷静下来之后,也发现了蹊跷,只是有些不解隋军的意图。

    很快张冠之便率部撤了,好似没来过一样,让贺若怀广更不明白对方意图。

    直到李琛的求援信到了长沙城,贺若怀广才彻底明白,隋军打长沙城是假,伏击李琛是真。对方之所以派这千余人在长沙城下骚扰,不过是吸引自己的目光,使李琛赶来救援。

    隋军是把他长沙城当诱饵了。

    贺若怀广又羞又恼,打了一辈子仗,倒是让家雀啄了眼睛。

    贺若怀广恼怒之下,便准备救援李琛。虽然长沙城重要,但李琛也不能出事。若是真让李渊知道是因为他的错误判断才导致李琛被围甚至是全军覆没,他怕是没好果子吃。贺若家败落了十年,好不容易复起,可没有抗衡李渊的实力。

    于是贺若怀广决定亲率一千五百唐军,再加上五千梁军降兵,组成一军,作为救援部队。至于长沙城,只剩下三千余人。

    此举几乎将长沙城的防御完全抽调光。

    梁军降将杨君茂反对主力尽出,毕竟隋军虽然离开,但未必不会反悔,要谨防北隋军此举为调虎离山。

    但杨君茂的建议立刻为贺若怀广驳回。

    贺若怀广连正眼都不看杨君茂一眼,他征战多年,经验丰富,还用你这个降将提醒。因此贺若怀广也不搭理,直接便让他下去。

    至于杨君茂的建议,提也没人提了。

    杨君茂看贺若怀广的态度,备感耻辱。他也算董景珍手下一员骁将,威望极高,可却让贺若怀广如此羞辱,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然贺若怀广并不知道杨君茂的心思,也不在意,一个降将,不值一提的人物。

    很快贺若怀广便率领大军离开了长沙城,往南而去。

第一百四十九章 平定荆南(下)

    贺若怀广往南去了,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离开没多久,一支唐军狼狈地逃回了长沙,直言是李琛败兵,拼命才突出重围。

    此时因为贺若怀广带唐军主力救援,各处守军都换成梁军降兵。

    这些梁军降兵可不敢得罪唐军老爷。虽然心中暗喜,但也不敢不给他们打开城门。

    而在城门打开的那一瞬,在败兵之中的张冠之忽然张弓搭箭,射死降兵领头的将领,高呼着“杀贼”,冲入长沙城去。

    隋军负责长沙方向的是六十二军的陈景宗。原本按照计划,陈景宗部只需要将贺若怀广诱出,然后尾追其后,和主力合击其军便可。

    不过陈景宗眼看城中守军不多,突发奇想,派张冠之奇袭长沙,没想到竟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眼看隋军入城,一众梁军降兵毫不抵抗,在大将杨君茂的带领下,尽向隋军投降。

    素来受贺若怀广轻视的杨君茂,这一次终于让贺若怀广的傲慢无礼付出了代价。若是贺若怀广知晓,不知道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的恶劣态度。

    梁军降兵这些日子受够了唐军的气,很多人不仅投降,还拿起武器向唐军杀去,有仇的报仇,有怨的报怨。

    城中唐军不过五百人,在内外夹攻下,很快覆灭。

    而此时贺若怀广尚不知道长沙城的情况,或者根本顾不上长沙城的安危了,他本人在离着长沙城不到四十里的昭山径遭遇到隋军的伏击。

    昭山径这个地方,左侧为铜钱坡,右侧是昭山,中间一道窄路,而再往西是湘水,山河岭道,摆的满满当当的,可谓是紧锣密鼓之地。

    欧彦将江州郡兵的主力放在了此处。

    贺若怀广急着救援李琛,哪顾得上管周围的环境,于是进入此地,立刻被四面夹击。

    等到贺若怀广发现遭遇埋伏,急往后撤,根本来不及。

    此时陈景宗也率领六十二军从后赶到,从北向南发起猛攻。

    昭山径北面是条小河,河上有桥,可通人。陈景宗提前在此埋伏了一营,早在贺若怀广过去之后,便断了此桥。

    一道不宽的小河,就此成了唐军不可逾越的天堑。

    在隋军的猛烈攻击下,当日下午,唐军全军覆没,贺若怀广亦死于乱军之中。

    既破贺若怀广,隋军也不停歇,陈景宗即率六十二军主力北上赶往长沙城。光张冠之一营,可没有威慑这么多降兵。

    而欧彦则再次反身南下,向李琛发起最后的攻击。

    隋军连续进行,数日之间,急行数百里,也就是江南的山民,练就了一副铁脚板,换了别的部队,还真不行。

    欧彦返回六十一军大营,此时李琛已经构筑好工事,满怀信心地等着贺若怀广的救援。

    欧彦当然不会去撞李琛的大营,虽然在他看来,那大营虽不堪一击,但他是不会去付出那些无谓的伤亡。

    为了扰乱唐军的军心,欧彦便让人将贺若怀广的脑袋送给了李琛。

    贺若怀广的脑袋如在三九天再给人头上倒一盆冰水一般,直浇的人透心凉。李琛看着这脑袋,哑然失语,久久不能平静。

    贺若怀广身死,长沙的情况,也就不用多想了。

    没了援军,李琛再不敢留在此地坚守,他本就粮食不多,再守下去就得活活饿死。

    正面突围是不可能的,于是李琛决定泅渡湘水。

    可李琛很快发现,在湘水的西岸,有大队的隋军骑兵出现。

    很明显这些骑兵就是阻止唐军渡河的。

    李琛立刻放弃了泅渡的想法,若是唐军在泅渡过程中为隋军包围,其后果难以预料。

    打,打不过;逃,逃不走。

    李琛有些绝望了。

    就在这时斥候来报,虽然东面是群山,但在东南群山和湘水紧挨之处,有一地叫栗才坡,地形狭窄,道路难行,但却能通行,还没有防御。

    李琛大喜,在他看来,他不了解荆南地形,这北隋军也是北人,自当是不会了解。再说这群山之地,有条小路,也是自然之理。

    于是李琛下令半夜悄悄向东突围,先跳出北隋军的包围圈,再作决定。

    果然到了夜里,唐军拔营,而对面的隋军似乎并未发现,静等着他们一路往东而去。

    眼看到了栗才坡,始终没有遇到隋军,李琛的心稍稍放宽不少。只待过了此地,唐军便能绕至隋军身后,进入东面的群山脱围了。

    不过着栗才坡真不好走,说是一个坡,就是山边一块窄地,并排走不了两辆车。左侧是险峻的山岭,右侧的湘水不断地冲刷堤岸,堪称绝壁之途。

    李琛带着唐军缓缓走过此地。因为道路狭窄,这队伍也被迫拉的极长。

    三更半夜,不见星火,夜死寂的吓人。

    李琛在前面走过栗才坡,这时前面探路的斥候来报,前方有倾倒的大树拦路。李琛一愣,下午时斥候跟他回报还是坦途,没有什么大树啊?

    李琛忙来到前面,果然发现道上随意横着几棵大树,将路拦住。

    李琛顾不得思考其他,立刻让人将树挪开。

    这时众人发现最下面的一棵树上刻着几个字,只是天色昏暗,完全看不清写的什么。

    李琛更是狐疑,也顾不得暴露,立刻让人点了火折子查看。虽然火折子是微弱的孤光,可在深沉的夜里,却那么耀眼。

    这时李琛借着光亮,终于看清了树上的字。

    “李琛死于此地!”

    “啊!”

    李琛刚才便觉得不对劲,总觉着此景好像是见过,却又想不起来。看到这几个字,他终于明白,今日之情景跟史书上马陵之战中庞涓中计的样子一模一样啊。

    一样的狭窄之道,一样的拦路之树,一样的刻字。

    李琛立刻就明白,隋军早有埋伏,因此再也顾不得隐藏,立刻高声下令撤退。

    就在这时,山上忽然灯火通明,而在唐军的前方,也突然有一束光亮,直对准了他们。

    这时山顶巨石如雨,前面的箭矢如蝗,尽向唐军袭来。

    而站在最前面的李琛,立刻倒在了这场箭雨之中。

    ····

    此战,李唐宗室,荆南军统帅李琛阵亡,荆南军主力,全军覆没。

第一百五十章 权领七州

    欧彦击杀李琛之后,整个荆南的大局基本算定了。

    战后欧彦趁势南下,收取南面的衡州、郴州、道州、永州、邵州,并重新改回了郡名。沿途郡县,尽皆归附,短短一个月内,两易旗帜,也算是传奇。

    此时陈景宗也率六十二军主力从长沙出发,向西北方向突袭益阳,夺取了这座洞庭湖边的荆南重镇。至此,李琛、贺若怀广部最后一支部队也全军覆没。

    而陈景宗在夺下益阳后,继续向西,马不停蹄,其部直插武陵。本来陈景宗想留下在湘西一带的田世康部。

    可惜田世康这个人,极其狡猾,眼看局势不利,立刻撤退,这才幸免遇难。不过澧州(澧阳郡)、朗州(武陵郡)却尽落入隋军手中。

    至此,除了西面被群山环绕的沅陵郡,荆南其余七郡,完全落入大隋的手中。

    当然,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无论是唐军来了还是隋军来了,都必须要依靠当地的豪强大族管理,荆南还是那个荆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隋军用自己的行动彻底粉碎了那些豪强大族的奢望。

    与唐军不同,隋军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官员培养体系,每年从辽东、丰州、幽州能产出数千小吏,拿出来就能用。

    而这些人铺到荆南三十余个县里,不过是九牛一毛。而且他们身后还有军队开道,远不惧那些地方宗族势力。

    豪强大族是吃人的老虎,但有时候也只是纸老虎。

    对此黄维扬的态度一直比其父更为激烈,哪怕现在多费点功夫,也比以后无尽地麻烦强。

    ······

    自长林之战后,隋军在荆襄战场上连战连捷,到了二月中旬,包括安陆郡、夷陵郡、竟陵郡等地尽皆收复。

    从汝阴南下的左骁卫慢了一步,没捞到大仗,进入安陆郡后,正好遇到逃走的李长卿。眼看这么大的一仗竟然没插上手,心中郁闷的王辩立即对其发起攻击,全歼李长卿部。

    而郑言庆在长林之战后,派右骁卫主力南下,围困夷陵,接应斛律晟。

    镇守夷陵郡的许绍之子许伯裔坚守不降,守城半月,为右骁卫军击破,许伯裔亦死于乱军之中。

    而北面的严孝武也伺机而动,在郧乡击败了西进的陈演寿部,并趁着唐军败逃,向南攻取了房州(房陵郡)。

    而郢州、安州、沔州等原本投降李唐的县城,也纷纷改弦易辙,投降了大隋。

    至此,整个荆襄遂平,而李唐东出的企图也在损失了十多万军队之后,彻底覆灭。李唐元气大伤,再无东向争夺天下的可能。

    当然黄明远也没有下令大军继续东进,毕竟大隋尚未做好灭唐的准备。

    荆襄一战,打得本就仓促,若不是李唐非得灭萧梁,至少也得在半年后才会展开。到那个时候,隋军才能有足够把握,完成天下的一统。

    而现在,还得猥琐发育一段时间。

    虽然隋军没有继续入蜀,但该做的准备是不能放松的。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最后,越是关键。

    荆襄一战的诸部,除了左威卫将防线交给右骁卫,换防至涿郡;左靖卫移防至太原,左领卫返回江都之外,其余诸军,皆留在了荆襄,做入川前的准备。

    其中左侯卫军(武骧)继续驻防南阳;左骁卫军(控鹤)驻防夷陵;右骁卫军(骁骑)驻防巴东县;右领卫军(神策)驻防长沙。再加上水军和郡兵,驻军人数接近二十万。

    下一场大战,就是彻底的灭国之战了。

    荆襄之地,极为广袤,北至南阳,南到五岭,加起来有二十多个郡。除了之前的宛州,剩下的萧铣地盘,被黄明远分设为两州。

    北面为荆州,治南郡江陵县,辖江夏郡、蕲春郡、永安郡、安陆郡、沔阳郡、竟陵郡、南郡、夷陵郡、澧阳郡,原青州布政使陆士季调任巡抚,李庆阳为都督。

    南面为湘州,治长沙郡长沙县,辖长沙郡、邵阳郡(长沙郡析出)、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衡山郡、沅陵郡,原幽州都督张季珣调任巡抚,裴镇安为都督。

    两地算是跟历史上的湖南、湖北分治一般。

    而荆南多蛮民,这个时代也算是不怎么开化之地。张季珣除了担任巡抚,还兼任荆蛮宣抚使一职,管理民族事务,有点类似于两汉的护羌校尉。

    新设的二州,仍暂时归江南行台暂领,与此同时,北面的宛州也归入江南行台。至此整个江南行台领扬州、吴州、越州、江州、宛州、荆州、湘州七州五十三郡一个招抚讨捕司。

    这相当于将大隋三分之一的军队和地盘都交到黄维扬手中。而且还意味着之后的伐蜀入川,还是黄维扬作统帅。

    黄明远对长子的偏爱,直到这时,才彻彻底底地暴露于人前。

    整个朝中重臣对此都感到震动和诧异,甚至有些惊慌。

    就连李子孝在私底下都建议黄明远,出于保护黄维扬的目的,可稍减其权,以防为人攻讦。

    只是黄明远根本不听。

    以黄明远的威望,就是原地退位,黄维扬当了天子也无法撼动。既然如此,还不如尽可能地多给儿子权利,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有侧重地培养他。

    朱元璋难道担心朱标权重。

    朱标从二十二岁起,朱元璋便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朱标的权利相当于总理大臣,也没出现什么动乱。

    就连朱棣这么讨厌朱高炽,不还是多次让其监国。

    黄维扬得到此命令后,先是震惊,接着便是感动。他知道父亲是因为自己之前对丰州一系影响不足,才会不遗余力地加重自己的地位。

    当然,这些在他心中都不是最重要的,他最高兴的,也是最满足的,便是父亲“从未疑他”。

    自黄维扬到达江陵之后,便将江南行台改设在江陵城。江都太远,无法实时监视到巴蜀的情况,做出最迅速的反应。而且黄维扬亲自屯驻江陵,也能更好地宣抚荆襄一地的百姓。

    江南之事,其实他做的并不好,以至于多生其乱。这一次,黄维扬准备在荆襄重整旗鼓,至少,也得给自己一个稳定的入川后方。

第一百五十一章 南国(一)起风

    大隋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攻蜀前的准备,到了四月中旬,岭南送来消息,位于交趾的黄明聪已全取岭南。

    狡兔三窟,黄明远定下的天南这一窟在天下动乱之后,从未忽视过这里。

    黄明聪原为日南郡太守,后来又兼领交趾三郡讨捕大使,加上担任九真郡太守的沈映和交趾令的崔仁翰,整个交趾三郡的军政大权,早就完全掌握在黄明聪的手中。

    杨广要折腾的事太多,根本顾不得南面的事,因此整个交趾,黄明聪几如土皇帝一般,大权独揽。

    控制交趾三郡后,黄明聪积极扩张,尽取沿海平原之地,在日南郡之南重设了九德郡。

    不过交趾之地,山脉纵向而列,使得适合耕种的平原之地极其狭长,并不利于扩张。此时黄明聪尚没有深入中南半岛扩张的实力,而且经营中南半岛,最重要的贸易和粮食,是香料、珠宝,江南大片的山区都没有开发,没人会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开发中南半岛的山地。

    于是黄明远一边经营交趾四郡的平原,又着重经营澜沧三角洲一带。而随着天南体系的建立,大隋对整个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拥有了宗主权,黄明远在中南地区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

    整整十年的时间,大隋利用最惠国待遇,控制了各国的关税;垄断了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九成的航运与贸易;划了三十多块租借地;还在澜沧水三角洲设置了伏波(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龙骧(纪念南朝宋龙骧将军檀和之)、卢公(纪念隋卢国公刘方)三郡,又在马六甲海峡以北设月港郡,马六甲海峡以南设南涯郡,使大隋直接控制之地扩大了千里。

    可以说黄明聪经营天南之地十几年,彻底将这块南方明珠收入囊中。

    之后虽然天下大乱,但黄明远一直没敢让黄明聪动。天下越乱,人心越乱,大隋和南洋诸国的关系,也可能随之发生改变。

    而天南之地,关系到黄明远的粮食供应。

    黄明远凭什么屡屡调动十多万大军出征,又是漠北,又是白山黑水,又是河东、关中,靠的就是天南之粮。

    天南决不能乱。

    直到大业十二年五月份,杨广去世,岭南之地的动乱也此起彼伏,大批岭南的豪族大宗开始据地自守,汉民、番民你来我往,严重威胁到交趾的安全,甚至是大隋对于中南半岛、南洋群岛诸国的影响力。

    天南秩序凭什么建立,固然有黄明聪先灭林邑,后败真腊,兵锋所过,无人能敌,是天南最强势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原王朝的影响力和威慑。真要是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的各国联合起来反抗大隋,黄明聪哪有实力能压制住这数十国。

    随着岭南动乱越来越严重,真腊、扶南两国也野心渐长。两国各自休养了十多年,实力也有所回升。

    而大隋拉着小国压制两国,早就引得两国不满。

    尤其是真腊国,早就想吞并扶南,扩充实力,可又受到大隋的约束,不能动手,暗地里对大隋的不满已经到了敌视的地步。

    这些年真腊国蠢蠢欲动,一有机会,就想和大隋掰腕子。

    黄明聪眼看局势将乱,他知道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对抗两国。而且交趾四郡和澜沧水三郡还彼此分割,一旦两国分别攻打两地,隋军更会顾此失彼。

    七郡本身不重要,关键是不能影响了往北方运粮。

    于是黄明聪决定,在两国出手之前先打乱对方的动作,抢先发难。

    当然抢先发难不是抢先对两国发起攻击,那也不现实。之前联合真腊击败扶南是因为有真腊这个对扶南国知根知底的人在,又利用了对方的轻视,但现在以一敌二,就困难了许多。

    所以还是得搞分化。

    黄明聪先是派人前往扶南,以真腊不遵王化,意图挑起战争为由,邀请扶南国一同攻打真腊,并支持扶南国收回被真腊占领的蒙多基里、柏威夏以及上丁以北的地区。

    扶南国大喜,能收回被真腊占领的北方土地,谁还管大隋的事啊。

    而且之前扶南国在隋军那里败的有些惨,扶南国上下对此仍记忆犹新。对于扶南国来说,大隋乃是庞然大物,像黄明聪这种一个地方官他们就比不得,虽然现在传言大隋已经大乱,可真真假假谁也不知道,扶南国也不想在对大隋内情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跟隋军翻脸。

    万一这些流言都是假的呢。

    虽然大隋之前割占了扶南国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带,但相较于广袤的中南半岛便太狭小了。

    扶南国自之前跟隋军、真腊一战,连战连败,丢失了大片土地,早就失去了中南第一国的实力,之前依附于扶南国的小国也纷纷独立,不再向扶南国进攻。而想挽回这一切,要么击败大隋,要么击败真腊。

    相较于大隋,他们更仇视真腊。

    扶南国内部被黄明聪渗透的比较严重,对于大隋的观感也远好过真腊,毕竟大隋的意图是粮食而非土地,从这一点上看,他们和扶南就没有存在不可调和点。

    大业十二年正月,大隋和扶南国以真腊国擅自侵扰邻邦,不服王化,断绝朝贡为由,从五个方向突然向真腊国发起攻击。

    真腊作为中南强国,单论军事实力,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扶南,但底蕴尚不如对方,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也不如对方。

    而且这一次是扶南和大隋同时针对真腊发起的战争,周边小国自是纷纷倒向大隋一方。因此大隋、扶南联军先后纠合了十三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真腊。

    真腊消化了上一次战争的战果,实力大涨,光是军队就能拉出五万人,还有五千头大象,令人咋舌。

    因此面对大隋和扶南的联合进军,虽然前期连连战败,但真腊人的心态却很自信。

    雅文吧

    真腊王更是认为自己可以一敌二,多次拒绝了大隋的劝降。

    大业十二年三月,大隋和扶南国联军在蒙河岸边的乌汶和真腊军相遇。此战一开始,扶南军便利用象兵和真腊军进行正面相持,而隋军利用骑兵优势,从两翼包抄真腊军,并直袭真腊军的身后。

    双方激战了整整三日,真腊军大败,主帅阵亡,五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遭此大败的真腊元气大伤,再也不敢与联军再战。真腊王吓个半死,忙派人向大隋求饶,割地求和,称臣纳贡。

    黄明聪当然不会让扶南国一家独大,于是保留了真腊国的社稷,得胜而还。

第一百五十二章 南国(二)通吃

    虽然联军在乌汶大捷,但隋军为了制衡扶南不愿覆灭真腊国,而扶南国也没有覆灭真腊的实力,于是双方罢兵而还。

    不过此一战使得真腊国元气大伤,之前与扶南国交战所得领土几乎尽为扶南国夺回。真腊王不敢再南向,于是向北迁都至文单城(今老挝首都万象),舔舐伤口,蛰伏待机。

    此番和扶南国一起击败了扩张欲望强大的真腊国,但大隋在中南半岛的危机并没有解除。

    而且随着真腊国的北遁,危机似乎变得更大了。

    毕竟扶南国更加强大,此番击败真腊,一扫之前的颓势,若是其对大隋用兵,隋军未必能赢。

    当然隋军再对扶南国用兵并不容易,老在丛林里打,隋军实在是伤不起啊,于是黄明聪便决定肢解了这个中南大国。

    虽说一个外国人扬言对另一个势力比他强大的国家进行肢解,几乎是痴人说梦。

    不过黄明聪这边也有切入点,那就是此次攻打真腊的扶南国统帅波萨婆。波萨婆是之前扶南国的名将跋婆跋摩之子,也是扶南国王拔陀跋摩的亲侄子。

    跋婆跋摩在当初扶南和隋朝、真腊的战争中,多次击败过真腊,又和真腊名将腊宣梅,多次鏖战,守住了扶南的大部分领土,因此被扶南百姓当作救星。正如中原王朝的功高难赏,他作为国王的亲弟弟,本就权势极重,在扶南、真腊之战后,威望直逼国王,甚至有取而代之之象。

    对此拔陀跋摩大为惊恐,终于在大业七年将亲弟弟给毒死。

    但跋婆跋摩不只是一个人,他身后还有支持他的部队和官员,还有领地、属下,于是拔陀跋摩担心弟弟的部下反叛,又任命侄子波萨婆接替其父的官职和领地,算是安抚住这群人。

    波萨婆当时年轻,并无其父的威望。

    不过波萨婆比其父更有心计,他一面讨好国王,一面又拉拢群臣,而且暗地里还和大隋联络,成为坚定的亲隋派。

    大业十年,扶南国太子去世,扶南国的王位陷入动荡之中。拔陀跋摩其余的儿子,最大的也不过十一岁,尚未成年。而波萨婆却靠着父亲留下的余荫和自己的经营,成为拔陀跋摩诸子最大的挑战者。

    伯侄二人较量了数年,虽然拔陀跋摩的实力远超这个侄子,但在大隋暗地里帮助下,波萨婆与大伯斗地有声有色,不落下风。

    此次征讨真腊,本来拔陀跋摩要派亲信为主帅,但黄明聪却推荐了波萨婆,认为只有波萨婆领军才能和隋军配合默契。

    而朝中众人也纷纷推荐波萨婆,毕竟扶南国内将星凋零,比波萨婆合适的也没有几个。

    拔陀跋摩当时觉得军中多是自己的亲信,这个侄子再有野心也没法掌握军队,遂有些大意,同意了此事。

    波萨婆领军之后,专门将国王的亲信将领派到最危险的战场上,狠狠地消耗了亲大伯的实力。

    此时大军返程,黄明聪亲自去见波萨婆,劝他造反,并保证大隋会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

    波萨婆野心勃勃,也担心此次返回,亲伯父也会像当年对他父亲动手那般,毒死自己。而正巧此时拔陀跋摩派来赐酒的使者到了军中,更引起了波萨婆的担忧和仇恨。

    于是波萨婆乃称“使者送来的是毒酒,拔陀跋摩毒死了他的父亲,现在还要毒死他。”于是起兵造反。

    军中将领,很多都是波萨婆父子二人的旧部,因此纷纷跟随。

    也是拔陀跋摩在众人心目中的影响实在太坏了,扶南国在他手中,连续战败,丢了了北面大片土地和湄公河三角洲,要不是波萨婆父子,整个扶南国怕是要亡了。每一个希望重现扶南国荣光的人,同时也会仇恨拔陀跋摩。

    于是原被真腊占领的地区,包括乌汶和蒙河南岸、腊塔纳基里、蒙多基里、柏威夏纷纷倒向波萨婆,甚至连新占领的波罗芬高原诸地也投降了波萨婆。

    波萨婆于是率领军队,一路高歌勐将,攻向夫那城。

    直到这个时候,后知后觉的拔陀跋摩也组织起军队抵抗,但根本无法抵挡波萨婆的军队。

    眼看拔陀跋摩就要覆灭,黄明聪拉了他一把。

    对于黄明聪来说,不管谁当扶南国的国王,只要亲大隋就行。而一个四分五裂的扶南国,远比一个统一的扶南国对大隋有利的多,因此对大隋来说最好的局面便是两方对峙,互相制衡。

    于是在黄明聪的秘密帮助下,波萨婆军中的情报源源不断地被泄露,拔陀跋摩的军队也在波灵击败了波萨婆的军队。而与此同时,扶南国西北方向的勤王之兵也赶来支援,双方在夫那城附近,连续激战,伤亡惨重,但谁也无法击败对方。

    大业十二年八月,黄明聪以大隋的名义居中调停。

    两方此时也打得筋疲力尽,根本无法再打下去,于是双方不得不选择罢兵休战。最后在大隋的调停下,双方以湄公河和扁担山脉为界,整个扶南国正式一分为二。而波萨婆接受了大隋的册封,成为了东扶南国国王。

    新成立的东扶南国,呈一个反“C”形状,北面被西扶南国和真腊国包夹,而东面又在大隋和西扶南国、林邑余邦的包围中。

    西扶南国和真腊国皆是对其恨之入骨,若是波萨婆想坐稳这个国王位置,也只能抱紧大隋这条大腿了。

    波萨婆也是个明白人,知道天下没有白捡的便宜,没有大隋的支持,他根本坐不稳这个位置,于是波萨婆转头又和黄明聪签订约定,将同奈河以北、以西的大片土地送给了大隋。

    这里都是湄公河三角洲的延伸区,土地肥沃,是绝佳的产粮区。

    而拔陀跋摩见状,担心大隋彻底倒向侄子这一边,遂割让了湄公河西岸的茶胶地区给大隋,以换取大隋的支持。

    黄明聪在扶南国事件中左右逢源,挑拨离间,吃了上家吃下家,最终吃得是盆满钵满,而昔日中南半岛第一大国的扶南国则在内忧外患中,彻底地衰落下去。

第一百五十三章 南国(三)生存

    岭南之地是大隋的,也是当地的大族豪强的,甚至于因为先是大族豪强,才是大隋的。岭南之中的高氏、冼氏、宁氏、陈氏、李氏等汉夷之族作为其中的领头羊,跨州连郡,据有人口,对岭南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远大于大隋官方。

    岭南是没有世家的,只能算豪强。

    不过这些豪强,比世家大族都可怕。

    在岭南,至少是冼夫人活着的时候,甚至可以说是岭南乱不乱,冼氏说了算。

    不提南北朝的那些旧事,单说当初南陈灭亡之后,岭南并未归附大隋。各地共推冼夫人为主,号圣母,保境拒守。开皇九年,杨坚遣江州总管韦洸、东来郡公王景一起持节安抚岭南,但为南陈豫章太守徐璒据南康拒之。韦洸根本进不去岭南,还是杨广派人跟冼夫人谈判,让出大量的利益,冼夫人派孙子冯魂亲自迎接韦洸至广州,这才使得岭南归附。

    由此可见冼氏之强大。

    而之后王仲宣、陈佛智等人掀起岭南大叛乱,广州城危在旦夕,连广州总管韦洸都战死,冼夫人的孙子冯暄亦参与其中。又是大隋跟冼夫人谈妥了条件,冼夫人亲自领兵平叛,又联系各部首领前来参谒大隋使节,这才安定了岭南。

    可以说整个岭南,就是这些豪强大族的乐园。

    也就是冼夫人死后,岭南各家没了领头羊,矛盾重重,难以调和。杨广又不断地派人分化各家,才勉强维持住对岭南的统治。

    大隋安定之时,这些岭南大族还算安分,但大隋乱后,岭南也开始跟着烽烟四起,乱了起来。

    大业九年,冼氏家主冼夫人的侄孙高凉郡太守冼宝彻举兵作乱,岭南溪垌多应之,算是彻底拉开岭南纷乱、分裂离析的序幕。

    其后各家首领,多有反者。

    到卫公元年初,宁越郡太守宁长真控制着郁林郡大部和宁越郡;合浦郡太守宁宣、宁氏族人宁道明、岭南俚帅庞孝恭等人和冯盎分别控制着合浦郡;粤东俚帅杨世略控制着义安、龙川二郡;梁化邓氏的邓文进控制始兴郡和南海郡北部;岭南大酋永平郡守李光度控制着始安郡大部、永平郡北部和郁林郡北部;以冯盎、冯喧、冯士翙为代表的冯氏家族控制着高凉郡、合浦郡东部、海南三郡等地;冼宝彻、高法澄控制着南海郡大部、信安郡和高凉郡东部;除此之外,还有谈殿、陈龙树为代表的俚僚领袖,控制着永平、永熙、苍梧三郡周边的大片地区。除此之外,还有沉逊、欧阳世普、秦元览、韦阙等人,各依附于几家大族。至于俚僚等夷族,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可以说整个岭南,已经完全落入当地豪强大族之手。

    而大隋在岭南的势力,也就是以黄明聪控制的交趾四郡为主。其余还有始安郡太守李袭志、熙平郡太守丘和龙川郡太守高士廉各据郡城,勉强苟延残喘。

    不过岭南豪强大族和外来官吏天然就处于对立面,毕竟双方都是自己控制岭南的敌人。于是岭南各族不断地对外来官吏控制的地盘进行蚕食,打压其生存空间。

    岭南豪强大族可以依托家族势力打击外来官吏,而内部不安,外无援兵的外来官吏们,只得在对方的打击下,一败再败,走向覆灭了。

    外来官吏中最坚挺的便是始安郡的李袭志。

    始安郡北面是萧梁势力,南面是李光度和俚僚各部,在两面的打击下,失城丧地,最后只剩下一个始安城(今广西桂林市)。

    面对内忧外患,李袭志倾尽全部家财召募三千士兵守卫郡城。萧铣、曹武彻、李光度等势力轮番进攻始安,李袭志每次都是奋力固守,使敌不能攻克。

    后来杨广去世,李袭志因为家族原因便投靠了李渊,被封为桂州总管。

    不过封再大的官也不过是一种精神支持,李渊自己都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对于始安,他是一兵一卒也给不了。

    始安城前后守了一年多,几乎是兵尽粮绝。

    李袭志守得焦头烂额,便对外寻求援兵,可他身边熙平郡的丘和也自顾不暇,根本无力支援。眼看再守下去就是覆亡,这时李袭志的儿子李怀俨便建议李袭志可向交趾的黄明聪求援。

    李袭志虽在岭南,但对于中原的情况还算了解的。他本人已经降唐,而黄明聪是卫公的兄弟,必然是投于卫公一方,这样两家便成了敌人。

    向自己的敌人求援,实在没有这个先例啊。

    李怀俨却是认为,不管是唐王还是卫公,其斗争都是大隋内部之事。而与岭南大族之间,却是事关民族大义。只要黄明聪不想整个岭南落入到岭南大族手中,就不得不救援始安郡。

    再说救人也是救己,若始安、熙平二郡完了,岭南各家必然会把矛头指向交趾。

    李袭志却是觉得儿子的想法过于想当然,这不只是一个救援的问题,而且事关是唐还是卫的站队。

    李袭志当然倾向于李渊,从大同开始,他就不喜欢黄明远这个人。

    无关其他,就是不喜欢。

    所以黄明远几次给他写信,劝他听说信都朝廷的命令,他都没有在意。

    现在若是向黄明聪求援,等援军解围之后,他们该何去何从。是继续跟着李唐,然后跟黄明聪翻脸,还是倒向黄明远。

    这都是问题。

    两个选择都很困难,翻脸那是背信弃义,可若是投降黄明远,他又心不甘、情不愿,而且他还有家族拖累。

    山南李氏,位于西城郡,也是李唐的重要支持者。

    李袭志说了这些疑虑,李怀俨却不以为然。是李渊没法援助他们,他们为了生存投向黄明远,本就是天经地义。

    而且李怀俨也不看好李渊,听说李渊屡战屡败,连关中都丢了,蜷缩于巴蜀一角,苟延残喘,能有什么作为。他们降了黄明远就降了呗,怎么看都比跟着李渊强。

    李袭志满心无奈,最后还是决定按儿子的建议,向交趾郡求援。

    儿子说得对,一切为了生存。

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国(四)出兵

    始安郡到交趾郡,中间隔着郁林郡和宁越郡,而且始安县在始安郡的最北面,双方相隔一千六百余里。等始安郡的使者费尽千辛万苦到达交趾郡已经是一个多月后的事。

    而此时黄明聪并不在交趾,他在和扶南国一起攻打真腊。

    这消息辗转到了黄明聪手中时又是过了月余。

    接到李袭志的这封求援信,黄明聪有些为难了。倒不是太不愿意救援李袭志,实在是有些无能为力。

    黄明聪控制的地盘,从最北面的交趾郡,一直到南面的南涯郡,相隔数千里之遥。而且领地分散,各自为营,很难集中大规模的军队出战。

    整个天南,除了交趾郡周围汉人较多,其他地方的汉民都很少。但即使如此,原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籍人口加起来也不过五万六千余户,这其中汉民约有三分之二。而后来平定林邑,得户四千,基本上就没有汉民了。

    这些年黄明聪不断地从中原、江南移民汉人,算是定居的军队,差不多是三万七千余户,多定居在伏波三郡。

    所以把各郡的汉民加起来也不到八万户,成丁差不多是十二万人。

    十二万成丁看似不少,但天南多水军、船员。整个天南光是各类船只差不多有三千余艘,汉民水军、船员差不多有五万人,这就接近天南成丁的一半。

    而且黄明聪在天南也实行屯垦团的政策,各地各式各样的屯垦团有两百多个,以汉民为主,这消耗了一大批成丁。

    再去掉各行业,黄明聪手中的兵力差不多有三万四千余人。

    三万四千余人的军队看着不少,但分配到各地就不多了。南涯、月港驻兵两千,要守卫马六甲海峡和香料群岛的航路,动不了;日南、九德驻兵四千,要压制林邑反抗力量,动不了;三十多处租借地,驻兵加起来约五千,每处不过一两百人,更是没法动;而剩下的军队,伏波三郡驻兵一万二,交趾、九真驻兵一万一,这些多是守护粮田和城池的军队,也没法轻动。

    此次出兵真腊,黄明聪拼了命才调动了一万四千名汉军。

    当然整个中南半岛并不是没人,光是交趾、九真就有一万多户番民,林邑更多。

    这些年黄明聪不断地编户齐民,加快番民的汉化,其治下番民差不多有五六万户之多,附属的部落人口更多。这么多的人口,想征募一批军队还是很容易的。

    不过黄明聪根本不敢在军队中大肆招募番民,以防生乱,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得不防。

    整个天南有番兵一万一千多人,多是二线部队,不配置铁甲和弩具,算是隋军的一个补充。黄明聪严格保持汉兵、番兵三比一的比例,兵力再不够他也不敢多征。

    所以就算黄明聪想支援始安郡,但他根本支援不动。

    黄明聪随手放下李袭志的求援信,没有多言。

    这时崔仁翰拿起信粗略一看便言道:“大使,始安郡救不得。”

    黄明聪手下诸人中,蒯云烈和李晙在交趾,沉映经营日南和九德,崔仁翰和杨弘礼负责伏波三郡。

    黄明聪闻言便问道:“如何救不得?”

    崔仁翰言道:“要救始安郡,兵力太少必然不可,非得有上万人马,才能北上。天南的情况大使清楚,出上万人马,实在太困难了。就算咱们真能出兵,从交趾城(今越南河内市)到始安郡,一千六百里地,得要走多久。等咱们的援军赶到,李袭志还在不在都不好说。到时候咱们长途跋涉,又无据点,恐有覆没之可能。”

    黄明聪言道:“岭南汉地已不多矣,若始安再失,整个岭南的局势恐更加恶化。”

    崔仁翰道:“大使勿要忧心,只有交趾到中国的海路不断绝,咱们就和中国失不了联系。等来日卫公大军南下,岭南什么魑魅魍魉,都将横扫一空。”

    黄明聪听了,更是犹豫。

    “兴预(崔仁翰字),话虽如此,但你要清楚一点,俚僚之人对汉民多有杀戮,我恐始安城破,城中的汉民将遭遇屠戮。这城池、土地可以收复,但汉民呢?养一个男丁要十六年,汉民少了,咱们就是占领了岭南,统治亦不会稳。”

    崔仁翰一愣,忙问道:“大使以为?”

    “出兵!”

    “出兵?”

    “出兵!”

    黄明聪一脸的坚毅,对崔仁翰说道:“我们要让岭南的汉民知道,朝廷从没有忘记他们,我家是汉家的守护者。”

    崔仁翰知道黄明聪下定决心,便问道:“那兵力怎么出?”

    黄明聪思量了一下,便言道:“伏波三郡的汉兵我带走四千,两千番兵全带走,月港和日南的军队不动,交趾的汉兵带着六千,六千番兵全带走,同是征调各番族军队,尤其是日南、九德的番人,至少要有七千人。”

    崔仁翰一愣,连忙说道:“大使这是准备大打一场?”

    黄明聪点点头。

    “北上一次不容易,既然北上,就得打出一个短期的太平。李袭志在始安,丘和在熙平,只有和二部打通联系,才能稳住岭南西面的局势。咱们在交趾太久了,对北面的广州诸郡不熟悉,还得指望李袭志、丘和二人。”

    “那此战怕是小不了啊!”

    “尽力而为吧!”

    “可是番兵是不是太多了?”

    一万汉兵,一万五千番兵,其比例远超战时一比一的警戒线了。

    “这些番兵和岭南诸俚僚没什么联系,到了岭南,也是客兵,不会生乱的。”

    说是这么说,黄明聪其实也安不下心,但凡迫不得已,怎么敢用这么多番人。

    此番汉兵抽了一万,番兵也抽走八千,整个交趾将陷入史无前例的空虚中。幸好黄明聪提前击败真腊,又分裂扶南,否则两国必然会趁虚而入。

    不过两国打不过来,各野人、番族却是不少。于是黄明聪让崔仁翰将各郡的屯垦团力量集中起来,统一指挥,以代替抽调的力量。

    实在不行就得从水军、水手上抽人,但那势必会影响到运输,黄明聪当然不愿意。现在整个天南每年可给黄明远提供一千两百万石大米,而且每年还在直线上升,是黄明远最重要的粮食来源。

    非到万不得已,黄明聪是不愿这么做的。

第一百五十五章 南国(五)北上

    大业十二年十二月,黄明聪亲率两万五千人马从交趾出发,经郁林郡向始安郡进发。

    郁林郡南部是宁越郡太守宁长真的地盘。作为岭南老派家族,宁长真速来野心勃勃。而且宁氏和冯氏家族是姻亲,两家相互勾连,成了岭南南部的统治者。

    岭南情况很有意思,虽然各豪强大族都勾连俚僚,或是借助俚僚的势力,或是直接成为俚僚酋帅,但几大家族,包括冯氏(北燕后裔)、宁氏(出于临淄宁氏)、李氏(本土出身)、陈氏(出于颍川陈氏)却都是汉人。而僚人第一大族的冼氏却在历史上的岭南争夺战中第一个被踢出局,也是让人唏嘘。

    宁长真速来对交趾郡有野心,天下大乱后,趁着各方势力无暇顾及,便向交趾进兵。可惜他志大才疏,刚一出兵便让杨弘礼在雍鸡关(今广西友谊关)打的大败,狼狈逃回宁越郡,再不敢觊觎交趾之地。

    此次黄明聪大军北上,宁长真亦不敢阻拦。

    而且宁长真和李光度在争夺郁林郡,却落入下风,包括谈殿、庞孝恭、陈树龙等俚僚大酋都支持李光度。宁氏家族因此一直在岭南南部,对于中部俚僚影响力远不如李氏。所以宁长真也有心借助隋军削弱李氏的势力。

    虽然交趾和宁氏曾兵戈相向,但现在大家有同一个敌人,那大家亦可以不是敌人。

    于是黄明聪亲自和宁长真在宣化(今广西南宁市东南)进行会面,商议合作之事。

    双方约定,隋军可借道宁氏地盘,所有人员、物资宁氏皆不得阻拦。而作为回报,隋军帮助宁氏占领郁林郡。

    不得不说,两人一拍即合,虽不是狼狈,却也算为奸。

    在宁氏的帮助下,黄明聪一路走的很顺利。

    郁林郡面积很大,十二个县全集中在东部狭窄之地,官府对整个西部、北部、南部几乎没能管辖。这一片广袤的山林之中,充斥的各支部落几乎是不计其数。

    不过也没人敢对隋军动手。

    部落虽多,但都是一些小部落,几十、几百人,缺衣少食,勉强存活,他们再是充满了野性,也不敢袭击一支上万人的军队,那属于找死。

    因此隋军一路穿山越岭,畅通无阻。

    岭南的气候环境很恶劣,但并不影响隋军前进。当初南下林邑时,黄明聪所部核心虽然多北人,但这么多年,能存活下来的,也基本上适应了南方的环境。

    正月二十,全军到达领方县,从这里往东便是李氏的地盘。

    李氏家族与宁氏、冯氏这种外来户不同,他们是岭南土着,起于藤州(今广西藤县东北),也就是那个历史上赫赫有名乱了几百年的大藤峡一带。李氏家族与宁氏、冯氏这种归于王化的家族不同,他们素来反抗中原王朝。李光度哥哥李光仕在开皇十年的南方大乱中造反,后被周法尚、王世积击败。再之后李光度的兄长李光略也发动反叛,后被击败。

    李氏家族连续叛乱了多次,按理说以大隋的性子早就将其诛灭了。只是岭南地形复杂,气候更是多变,官军对于李氏家族只能是败而不灭。李氏家族对地方保持着高度的影响力,每每复起,让官军也无可奈何。

    而且岭南各家,虽各有龌龊,但为了对抗朝廷,私底下相互勾连。各家族之间可以相互争夺利益,但若是遭遇灭顶之灾时,却又互相帮助。

    自李光度的兄长李光略投降大隋被封为永平郡太守之后,李家的势力已经南到云开大山,北到五岭,西至安成,东抵苍梧。与冯氏、陈氏、宁氏三家并为岭南三大显族不同,李氏不显山不露水,实力却在岭南是首屈一指。

    黄明聪到了安成县便不准备往北了。

    越往北,群山环绕,道路难行,交通不便。而此行要横穿李光度的地盘,李光度不是傻子,必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隋军北上。到时候一关一山的攻拔,旷日持久,到始安郡还不知道要多久。

    隋军此来,为在救人,可不是为打穿岭南来的。

    所以非得想其他办法。

    正路走不了,只得走奇路,黄明聪便计划来一场攻敌必救,围魏救赵。任你李光度再剽悍难制,就问你要不要老巢。

    李光度的老巢在永平郡治所永平县(今广西藤县东北浔江南、北流江东岸),离着安成县有四百多里地。

    虽然整个岭南西部群山环绕,但因为郁水(即珠江,古珠江主干流为西江右江,统为郁水,而桂平到苍梧这一段干流叫做浔江)流过且多分支,域内有多处的沿河平原。后世广西的耕地面积甚至在广东、湖南之上。而从安成到永平,正好穿越后世广西最大的平原贵港浔郁平原。

    这地形正是适合隋军作战的地方。

    而岭南的俚僚之众,到了平原上,战斗力将减少一半。

    于是黄明聪率全军折道向东,直冲向东面的郁平县(治今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湛江镇上古城村)。

    郁平虽只是一县,但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北倚大山,南临郁水。

    郁水在后世横穿整个广西南部,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最重要的是,其最大支流左溪(今广西左江)发源于后世中越边界。这意味着交趾的物资、粮草补给可以通过水路直达郁平。

    至少隋军的粮道将会有极大地保障。

    而且郁水支流众多,沿着郁水可到达岭南尤其是广西八成以上的重镇。

    黄明聪率隋军主力,一路杀到郁平城下。

    郁平虽然重要,但李光度的主力在攻打始安郡。而提防的重点也放在了南面的郁林县(唐朝郁林和郁平名字互换)以挡宁长真,所以郁平县较为空虚。

    而且此时南方的城池虽为城池,但多是夯土城,小而矮,防御力较差。

    而南方的山民,天生的山地步兵,你让他翻山越岭可以,但让他打有序的守城战,属于难为他了。

    隋军大举而来,一击而下,几乎没受到多大的阻碍便占领了郁平县。

    既克郁平,黄明聪乃指挥全军乃继续向东,朝着郁林郡的郡治郁林县城进发。

第一百五十六章 南国(六)设伏

    相比较郁平,作为郁林郡治的郁林城的防御就严密多了,毕竟此地算是李氏的边防重镇。黄明聪攻城数日,亦没能破城,黄明聪也不在此耽搁时间,只留下大将何光率四千番兵便继续北上了。

    留下四千人并不是攻城的,而是为了保障河道和守卫郁平城。

    至于郁林城,则留给了宁长真了。黄明聪去信给宁长真,告诉对方,隋军已经打到李光度的家门口,身后就一个郁林城未下,你自己看着办吧。

    宁长真野心勃勃,四面出击,是几大家族中野心最大的,妄图一统岭南。

    可惜宁越郡东面的合浦有宁宣、宁道明这种自家人,而宁长真南征交趾兵败,向北又几乎被李光度赶出郁林,屡次受挫,难以存进。

    黄明聪征李光度,给了宁长真一个机会。

    黄明聪的意思,李光度很明白。隋军是不会帮着宁氏攻打坚城的,宁氏要想要郁林城,就得宁氏自己来取。

    这件事在宁长真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虽然之前双方已经约定黄明聪帮着宁氏占领郁林郡,可若是宁氏什么都不做等着黄明聪将郁林郡拱手奉上,那是痴人做梦。

    而且隋军都打到李光度老巢了,宁长真要是再不敢出兵,那就属于无能了。

    于是宁长真纠合了宁宣、宁道明等宁氏宗族力量,联合出兵郁林。

    而隋军这边,对于让宁氏出兵之事,诸将有不同意见。众人都觉得这是隋军在前面迎击李光度军主力,倒是让宁氏在后面捡便宜。

    黄明聪倒是有算计。

    黄明聪眼中的可不仅仅是一个郁林郡,而是整个岭南。因此这场大戏,若是不让合浦宁氏登场,岂不是不能尽兴。

    郁林郡是块肥肉,也是沼泽。

    黄明聪主力离开郁林县北上之后,很快便到了桂平县。

    桂平县城位于郁水和阳水(今黔江)的交汇处,过了桂平,便是隶属于永平郡的大宾县(治今广西桂平县东北四十里)了。

    桂平作为两水交汇处,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李家在此屯驻了大量的军队。

    或许很多人听到桂平这个名字内心并无波澜,而换个名字,很多人就知道他了。桂平往北的浔江之中,有一段曲折的河道,江流湍急,危岩奇突,滩险密布,暗礁四伏,巨浪翻滚,江水汹涌,涛声若雷。传说此地有大藤如斗,横跨江面,昼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因此名为大藤峡。

    历史上赫赫有名大藤峡之乱便是在此地。

    黄明聪不知道大藤峡之乱,但是很清楚,从桂平往东,已经算是进了李家的腹地。李家在此经营数百年,非易下之地。

    果然黄明聪到了桂平,便发现桂平城两面环水,一面环山,只有南面的狭长地带可通人。而且桂平城西面尽是群山,互为掩护,李家屯重兵于此,想要破城,非得付出极大的伤亡与时间。

    黄明聪见状,便下令放弃攻打桂平,全军分水陆两部,直逼永平。

    诸将大惊,这是连后路都不管了。

    大将张镇州连忙进谏,认为如此行军,太过冒险,一旦后路断绝,则有全军覆没之危险。

    黄明聪却是毫不在意,言五日之内,必然破敌。

    驻守桂平的李光度的侄子李元粹,李光仕之子。

    岭南的势力以家族为单位,家族之中,族长或许实力很大,却不是皇帝,除了个别人物,大多数人根本无法做到大权集于一身。各家之内,各领地盘,拥有自治权,与宗族的关系有些像西欧的封建藩主一般。

    整个李家势力,虽然是李光度为领袖,但其两个兄长这两支势力也很大。尤其是李光略一支,占据了老巢藤县和永平郡北部,其势力不比李光度差。

    此时李元粹经营重镇桂平,虽然隋军过桂平而不入,但他自不能看着隋军就这么沿江而下。

    桂平城有兵三千多人,已经是整个郁林郡、永平两郡拥兵最多的城池。李元度出击始安,从族中和附属的俚僚部落中征调了整整一万五千人。李元粹跟李光度关系不好,双方因为争夺阿林县(今广西桂平县东南油麻镇)起了龌龊,因此李元粹便将李光度的征调命令当作空气,就是不出兵,所以桂平才会留有这么多守军。

    此时桂平东北面的武林县(今广西平南县东南武林镇)是李元粹的弟弟李元百的地盘。其父李光仕身为之前的李氏族长,只留下李元粹兄弟二人。

    李元百带了一千多人跟着李光度一起攻打始安城,此时整个武林城只有不到数百人,守御空虚。

    作为亲兄长,李元度自不能眼看着隋军击破武林城,灭了弟弟一家。

    因此李元粹一边派人往永平送信,一面点起城中精锐三千,追着隋军的屁股而去。

    李元粹对手上兵马的战斗力很信任,要不然也不敢跟自己的亲叔父李光度闹僵,更是冒宗族大不韪,拒绝征召。

    隋军走的很快,李元粹部跟的也不慢,很快便追到了石古岭。

    石古岭南面是河,北面是山,中间有一条通道。

    李元粹也是在李家内部骄纵惯了,自负的很。追了这么久,却始终没有隋军的踪迹,李元粹也放松了警惕。

    在李元粹看来,隋军连桂平都不顾,只管行军,看来目标是永平。他倒是隐隐有些期望,期望李光度在这群隋军手中吃点亏。

    眼看天快要黑了,李元粹便下令全军加快速度,过了石古岭,便在簸箕田休息一夜,再行赶路。

    众人急着休息,一窝蜂地进了岭中,毫无防备。

    此时石鼓岭两侧的山中突然号角声起,接着便是大队的士兵望岭下冲来。

    李元粹部被冲得大乱。

    双方激战了半夜,到了天明,李元粹部全军覆没,李元粹本人也阵亡于乱军之中。

    黄明聪早打听了李元粹的性格以及他与李元百的消息,这才敢孤军深入,然后反身设伏。

    既破李元粹主力,黄明聪分遣张镇州和严愿分兵去取桂平、武林二地,而黄明聪则迅速向北,趁着李氏不备,渡过了浔江,攻打北面的大宾县。

第一百五十七章 南国(七)曲折

    李光度自大业十二年七月围攻始安城,到了次年二月份,已经围城七个多月,连续大小仗数十场。可一座小小的始安城,仍然像一颗钉子一般,牢牢地扎在漓江之畔,毫不松动。

    一众俚僚,都是山里林里的人物,什么时候跟人死磕过攻城战。

    于是联军在这七个月的战斗中,伤亡惨重,以至于人心思退。

    当然始安城也没好到哪里去,整个城中守军不过三千余人,七个月来折损了一大半。为了守城,李袭志纠集了城中所有的男女老幼,上城御敌。以至于最后整个始安城中,家家带孝,户户治丧。众人是拼尽了全部的意志,才将俚人挡在了城外。

    但天下无久守之城,始安城已经守到了极限。若再无援兵,离着城破,也就是时间的问题。

    城外的李光度打得也有些烦躁,望着残破的始安城,又恨又心虚。他实在没有想到,这座破城如此坚固。

    全军的伤亡已经大到李光度无法承受,可李光度却不敢撤退。这一次榆林、永平各垌俚人出兵,靠得是李光度的威望和对始安城内财货的贪婪,可仗打得一地鸡毛,三军伤亡惨重,唯一支持众人打下去的只剩下城内的财货了。

    若是就这么退了,那李光度甚至是李家的威望就要倒了。

    这是李光度绝不能接受的。

    始安城必须得破,这已经是李家还能不能继续统领山(云开大山)北各家的证明战。

    打了这么久,李光度对始安城也有了一个了解。

    城内守军将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城墙上,反而轻视了内部防守。只要他们集中力量,突破城墙一处,杀入城去,城池必破。

    于是李光度慢慢集结军中力量,做足了破城前的准备。

    可正等李光度准备统兵攻城,这时象州总管秦元览来见李光度,请求返回老巢。原来象州来报,有隋军攻打阳寿(今广西象州市),秦元览急着回援老巢,这才请求返回。

    秦元览是始安郡的俚人头领,占据阳寿和桂林(治今广西象州市东南上古城村,与现在的桂林不是一地)二县,自称象州总管,依附于李氏。

    李光度听了便有些不悦,他正做好一锅饭等着开席呢,秦元览却要撤了,这不是掀他的桌子吗?

    于是李光度言道:“什么隋军,哪有隋军,隋军都被咱们打的困守始安,哪还有隋军敢偷袭阳寿?”

    其他众人也听了“哈哈”大笑,奚落着秦元览。

    秦元览也不顾众人的阻拦,执意要走。闲话是别人的,地盘是自己的,孰轻孰重,秦元览还是分得清的。

    李光度的脸色难看起来,强压着愠怒言道“你真要走?”

    秦元览言道:“李总管家大业大,一两座城可以不在乎,但秦家就这么点实力,若是阳寿丢了,秦家也就完了,所以在下非走不可。”

    言罢,秦元览便起身告辞。

    眼看秦元览离开,李光度脸色通红,胸中涨的如火烧一般,恨不得现在就杀了对方。

    他很清楚,这就是始安之战的后遗症。

    岭南各家最真实,他们可以对主家卑躬屈膝,可当主家无法领导他们时,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抛弃。七个月的始安之战耗尽了所有人的精气,也将李家的威望一点点磨碎。

    李光度清楚,杀了秦元览也无济于事,为今之计,最重要的是攻破始安,收拾人心,然后再找秦元览算账。

    于是李光度便再次完善他们的攻城计划,准备一击必中。

    李光度本来是个多智之人,可惜今日却是被始安城蒙蔽了双眼。不过李光度手下有不少的谋臣、武将,便有人提出,最近也接到不少有隋军在郁林郡出没的消息,莫不是真的有隋军主力北上。

    李光度听了,也重视起来。他本就是有勇有谋之人,否则也不会在和宁长真的争斗中占据上风。

    “岭南的隋军,除了始安、熙平,就是交趾了。前两者不用想,他们根本没那个本事,难道是交趾?”

    想了想,李光度还是觉得不太可能,阳寿离着交趾,实在太远了,他更相信是宁长真假装成隋军捣的乱。

    不过宁长真也不可小觑,因此众人便询问,是不是向郁林增兵。

    李光度想了想,还是拒绝了。

    郁林城有三千人马,之后的桂平还有李元粹。虽然李元粹跟自己不和,但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宁家在李家的祖地里肆虐。

    所以李光度还是倾向于这是宁长真派遣的小股人马,伪装成隋军,袭扰李氏后方,阻止自己占领始安郡。

    眼看始安城就要攻破,李光度不愿耽搁。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一战上,待此战结束,有仇的报仇,有冤的伸冤。

    李光度等着攻城,可黄明聪在阳寿等着李光度不至,都要焦虑了。

    隋军攻克桂平、武林二城之后,黄明聪便率领主力,北袭阳寿,只留少量兵力在武林城,继续作出东进的姿态。

    众人不解,主帅的神思太跳脱了,说好的攻打永平,怎么又变卦了。

    黄明聪却是言道:“我从一开始就没想过打永平。永平作为李氏老巢,被经营日久。更兼群山环绕,地势险要。从武林往东,一路上有淳民(治今广西藤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隋建(治今广西平南县大中)等重镇,一城一城去打,咱们得消耗多少兵力。再说我军打永平是为了引君入瓮,只要引得李光度回援即刻,没必要先撞上永平这块铁板。”

    三军主力,直逼阳寿。

    阳寿和桂平隔着重重大山,更兼象州又依附于李氏,城中主力尽被秦元览带到了始安城下,因此阳寿城全无防备。

    等隋军主力杀到,阳寿城一击而下。

    在黄明聪看来,他都打到阳寿了,李光度怎么也得反应过来,然后回援后方。因此黄明聪在阳寿城周围设下了埋伏,就等着李光度上钩。

    可惜李光度有些麻木,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始终不至。黄明聪无奈,看来,还非得再弄出点大动静,才能惊动到一心向始安的李大总管。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