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一十八章 知我者,谓我心忧

    黄明远本来要进行迁都,但进入七月之后,巴蜀乱象愈演愈烈,眼看攻打巴蜀之机已经来临,黄明远只得临时叫停迁都之事,集中力量,全力保障伐唐。

    不过黄明远为了就近指挥,便带着枢密院班子提前赶到了洛阳。

    整个洛阳地区,一片空旷,虽然已经迁徙了人口,但多分布于各县。洛阳城内的住户,连之前十分之一都不到。

    不过王世充经营河南府这一年多,除了迁移人口,倒是没忘了修缮城池,疏通河道,因此整个洛阳城被收拾的焕然一新,早已不见之前的战火痕迹。

    对于洛阳城,黄明远是有感情的,这是他一手建造的城池,无论是设计、布局还是建筑、构造,都凝结了自己巨大的心力。这座洛阳城,比历史上的隋唐洛阳城更恢弘,更合理。

    站在朱雀门上,抚摸着城墙,黄明远感慨万千。

    铁打的洛阳城,流水的王朝,自己这一次入城,就像当年太祖说的,此为一场考试,是一个新的开始,也面临新的考验,万不能做第二个李自成。

    迁都之事虽然叫停,但断断续续的迁移还是没有停的。包括一部分河北百姓和旗民,都是在不影响运输的情况下,向洛阳城迁移。至于庞大卷属、物资,只能等到战争结束了。

    九月十日,这一天一大早,黄明远就颇不宁静。

    对于李唐的计划,黄明远是清楚。实际上包括常何这种高等级的暗线人物,情报都是直接送到黄明远这里,连拱卫亲军司都不清楚。

    历史上有很多小人物,在关键的节点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在大事未发生之前,或许常人不会在意这些小人物,但黄明远不同,这些小人物,都是自己的有力武器。

    李建成动手的具体时间没有提前定,所以黄明远亦不知晓。不过这一天心中如此的不宁静,黄明远鬼使神差地想到了此事,下意识地便觉得,李建成的动手之日,怕是在今日。

    一整天的时间,黄明远都没有心情去做什么,只是回想着历史上的李渊。

    这是自己一直以来认为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最忌惮的人,看来今日是可以做一个了解了。

    大半夜了,黄明远亦没睡,就在乾安殿大殿前的台阶上坐着,似乎在以一种别样的方式,陪着李渊最后一程。

    黄明远望着星空,安静不说话,可越是如此,越没人敢上前打扰。

    快到三更了,好好来了。

    这次南下洛阳,黄明远带了维周、维清二人,还带来了好好。这一战几乎是这个时代最后一场大战,很多人或许一生都遇不到,让维周他们感受一下氛围,也是好的。

    至于好好,黄明远从来不觉得自己这个女儿只能做一个普通公主,她善良而聪慧,细密而理智,若是放在后世,她会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后宫干政是个忌讳,但公主,尤其是这个时代的公主,似乎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了。

    一个国家的最上层结构,其实最忌讳的,便是只有一股势力。

    黄明远不睡觉,大晚上的看星星,也没人敢劝,内侍眼看不知该怎么办,只好求助到好好那里。

    好好知道后,马上赶了过来。

    不过好好没有多说什么,而是陪着父亲一同坐到台阶上。在好好看来,父亲从来都是理智的,克制的,不随心所欲的,那么现在父亲乐意放肆一回,自己又何必让父亲违逆心意呢。

    虽然自己开口,父亲几乎不会拒绝。

    九月底的秋天,秋老虎是极热的,也只有晚上的凉风,能吹散心中那份躁意。

    “李建成要发动兵变,李渊会死在这场兵变中。”

    黄明远似乎觉得应该说些什么。

    好好一惊,这两个名字她都不陌生,而父亲能直接告诉自己结果,很显然父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好好想了想说道:“是在今天吗?可洛阳、成都相隔数千里,就是真的在今日,结果也不会这么快传过来。”

    “结果已经注定了!”

    黄明远摇头道:“好好,你知道父亲最害怕的是什么吗?”

    好好不知道父亲想说些什么?

    “煌煌华夏,强不过汉,盛不过唐。你知道吗?李渊建立的唐,会物产丰盈,国泰民安,边疆稳固,物华天宝,会横制六合,骏奔百蛮,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那是一个多么让人极尽畅想的盛世。

    直到今日,他再也不会存在了。

    你知道父亲有多害怕吗,害怕不能重建这样一个盛世,不能让整个中国达到如盛唐一般的高度,否则,我又为什么要建立这么一个国家呢?”

    好好不明白父亲的话,李渊一个割据的贼子,何来盛唐之说。

    不过好好不会问。

    好好握紧父亲的手,轻声说道:“不,父亲已经做到最好了,在我心中,无论是先武皇帝,还是李密、李渊,都远远不如父亲。我不知道他们一心所谋求的,是不是只是身为君王的大业,可我却明白,父亲所追求的,是国家的安定,是百姓的富足,是不掺杂私心的。”

    看着女儿坚定的眼神,黄明远笑了。

    “小时候停过一首歌,里面有句词唱的很好,叫‘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好好是知我的。

    我这一生,有四个转折点。其一是杨昭去世,我对大隋的羁绊开始减弱;其二是先帝一败高句丽,我知道不管我愿不愿意,都无可避免地走上那条路了;三是江都之变,整个大隋,再也没有人能羁绊住我的脚步;第四就是今夜,我再也没有了过去。”

    黄明远絮絮叨叨地说着很多小时候的事情,女儿枕在他的腿上,闭着眼静静地听着。

    不知道到什么时候,黄明远不说话了,父女二人享受着这夜空下的宁静。好好忽然指着天空中一道疾速飞过的流星说道:“爹爹,有奔星!”

    黄明远抬起头来,看着那流星自西北天空划向西南,然后消失不见。

    “星大如斗,忽然坠地,世上再无李叔德!”

第二百一十九章 伐蜀

    五日之后,李建成兵变、李渊被杀的消息便传到了洛阳,次日一早,黄明远召集行在的群臣议事。

    大事只有一项,那就是即刻出兵,讨伐李唐。为此黄明远几乎是乾纲独断,毕竟整个大明,到目前为止,尚未做好灭唐的准备。

    巴蜀天险,打不好就成了一场消耗战,非得准备完全不可。因此众人纷纷建议黄明远再往后拖一到两月。

    毕竟李渊身死,巴蜀内部必然生乱。而这乱子短时间内停不了,所以没必要赶这一两个月的进度。

    还不如等着李氏内部乱起来再出兵。

    但黄明远的决心,亦是无可阻挡的。黄明远虽然迫切想得到巴蜀,可不想好好一个巴蜀被打的稀巴烂。现在李元吉和李建成交战,荼毒的是成都平原,真让他们打上半年,整个成都平原就完全毁了。

    所以为了保住一个完整的巴蜀,非得速速进军不可。

    黄明远手下,文化人也不少,像是孔德绍、刘斌、蔡允恭、孔绍安、袁朗、贺德仁等人都是文学大家。

    众人群策群力,当日下午,一篇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讨伪蜀檄文》,便一蹴而就。

    对于李唐,黄明远既不称呼为隋,亦不称呼为唐,而是蔑称其为伪蜀,如当年魏国称呼刘备政权为蜀一般,定位就是一个地方性的割据势力。

    此次伐蜀,黄明远布置三路主力出击。

    北路军以魏王黄明辽为汉中道行军元帅,定国公张文远为副元帅,段偃师为长史,齐洛总督粮草,集结关中的右屯卫、右武卫(神武)、右靖卫(豹韬)、行台直隶部队、汉川驻军共计十三万人马,从汉中、陈仓、库谷、陇南、天水五路出击。

    中路军以太子黄维扬为巴东道行军元帅,宋正本为长史,戴胃总督粮草,集结荆襄的左、右卫率营、左骁卫(控鹤)、右骁卫、左御卫、行台直隶部队、左领卫一部、水师部队共计十六万人马,从夷陵出击。

    南路军以韩王黄明聪为黔中道行军大总管,领右御卫一部,加上岭南土兵,共计五万人马,从桂林郡出击,攻打李唐的川南地区。

    再加上一直在黔中和李唐鏖战的沂侯欧彦部。

    三支部队,共计三十余万人马,号称七十万。其中中路、北路两军为主力,而南路军所部,则作为偏师,主要目的便是断李唐南逃之路,防止李唐众人打不过逃入西南蛮部。

    西南边陲,多不稳定,若二者合流,则西南势必不会安定。

    三路三军,三十余万人一同出击,几乎是以狮子搏兔的力量,

    ······

    命令传到军中的第一时间,各部就展开了行动。

    尤其是北路军,自关中战后,这支部队为进攻关中已经等待了两年的时间了。虽然之间关中、关西地区爆发了数次小规模的混乱,但并没有影响整体的局势。

    三军将士,早就秣兵历马,准备南下,以一举击败唐军这群手下败将。

    此时关中十多万人马,不算各州郡兵,主要集中在汉川郡和陈仓两地。

    北面的陈仓直逼散关,驻扎着张文远统帅的右屯卫主力。

    而南面的汉川郡战场,明军虽然控制了汉川郡治南郑,但也只有半个汉川郡。南面的难江县(今四川省南江县)被李渊设为集州,西面的西乡县、黄金县(今陕西省洋县东北)亦被李渊设为洋州。整个汉川郡三面被唐军包围,若不是长安的兵马、物资通过傥骆、褒斜二道,源源不断地运抵汉中,汉川郡早被攻下了。

    不过四面包围,是劣势,也是优势。

    在守军实力占优的情况下,被敌军半包围,也意味着可以四面出击。无论是西北面的凤州,西面的兴州,西南的利州还是东面的金州、洋州,都在汉川郡的攻击范围内。

    整个汉川郡有郡兵和梁默旧部近两万,还有右靖卫主力。两年的时间,黄明溥和焦方威二人,已经将汉中营造成一个大堡垒。

    汉川郡和唐军之间的战斗就没有停过,虽然明军处于守势,但越打越勇,周边的阳平关、留坝、定军山、城固都成了唐军的绞肉机。

    明军控制的汉川郡地区,主要是汉中平原。汉中平原虽然比不上关中平原,但也是一片沃土。焦方威在此一面练兵,一面屯田,不仅做到自给自足,还积攒了大量的粮食。明军在南郑、褒城(治今陕西省汉中市西北打钟寺)、西县(治今陕西省勉县西铜钱坝乡),修建了二十多座粮库,堪称是粮储基地。

    一旦伐蜀的战争打响,明军便可以绕开散关天险,直接从汉中出击,军队、粮草源源不断地运抵金牛道前线。

    与此同时,明军还有三支偏师。丙粲指挥本部和独孤大义共四千余人从天水郡出发,走祁山道攻打河池郡。长孙安业、翟长孙二人分别从陇南郡驻地攻打南面的武州、扶州。而秦叔宝率领神武卫余部和杨屯、杨及两部共计一万四千余人,从长安直接攻打金州(西城郡)。

    这三支部队,主要是分散守军的力量。

    唐军在荆襄之战后,已经没有多少军队了。

    而且这一点军队,还被分成了六部,各自为战。

    整个李唐的北线,金州总管陈演寿驻守金州、洋州,统兵一万三千人,右骁卫大将军、凤州总管任瑰驻守凤州、散关,统兵两万六千人;左武侯大将军、兴州刺史柴绍驻守兴州,扼阳平关,统兵两万三千人;利州总管李神通驻守利州,统兵一万两千人;右武侯大将军、巴州总管李瑊驻守巴州、壁州和集州,统兵九千;武州总管李袭誉驻守武州、文州、扶州,统兵八千。

    六部兵马加起来有九万四千人,而且各不统属。

    最糟糕的是,这九万多军队,有一半是新募之兵,也就任瑰、柴绍二部老兵多一些。

    可以说这样的形势,即使李渊活着,各部亦未必可以阻挡明军,更何况现在李渊已死。

    所以这仗还没有开打,早就蒙上了一层阴影了。

第二百二十章 一将无能

    十多万大军的动向,很难瞒得住对面的敌军。明军开始做入蜀前的最后准备,立刻便惊动了周边的唐军。

    之前明军和唐军交锋的主战场是阳平关。阳平关和定军山、米仓山皆控制在明军的手中,唐军几次攻击,皆没能成功。于是唐军在阳平关西南一百多里外的阳安关,新设一镇,以为金牛道的屏障。阳安关南倚鸡公山,北濒嘉陵江,地势极为险要。南可入川,北通略阳,西至陇南,东达汉中,为军事要地。

    此地位于兴州和利州交界,属于柴绍的地盘。

    柴绍所部两万三千余人,此军是以李世民和柴绍从关中带来的岐州平道军为骨干建立的,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元从禁军,尽是唐军老兵,战斗力最强。

    柴绍在兴州,李神通在利州,两部相互支援,互为掎角之势。

    但仗没打,就出了问题。

    李神通镇守利州,主要的职责是清剿利州獠,其部多是新兵,战斗力一般。李渊把他安排到利州,也是想着让他虐菜。

    但明军一动,目标直指阳安关。阳安关若破,下一步就是利州,这如何不让李神通恐惧。

    于是李神通立刻派人去信,让柴绍增兵固守阳安关。

    接到信的柴绍,立刻便给李神通回了一封信。

    柴绍认为,阳安关一带,地势平坦,利骑兵攻战,不利步兵防守,不如扼守北面的略阳重镇,威胁明军的后方。

    略阳向北护住凤州的后方,向东威胁明军后方,向南还能随时增援阳安关。

    李神通接到柴绍的信就怒了。

    小小一个柴绍,不听令了吗?

    李渊时代,李神通不是柴绍的上级,二人虽然品级、爵位不同,但互不统属,李神通也无法约束柴绍。但李建成成为唐王之后,为了获取宗室的支持,立刻大封宗室、群臣。

    李神通是李家宗室之长,和其弟李神符是李氏仅存的两个三代子弟,威望极高,于是李建成乃封其为淮安王,并担任汉中道行台尚书令,统辖凤州、金州、利州、武州、巴州、兴州五总管一都督部。

    李建成的安排其实是没错的,毕竟六军各不统属,不利大战,设了总指挥部,方便统一指挥。但任命李神通这个猪一般的将领为统帅,只能说李建成瞎了眼了。

    此时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在为争夺王位而大战,二人的任命书都到了北面六军之中。

    虽然李建成有杀父之名,但李元吉也参与到兵变中,况且他往日声名狼藉,因此几人都满是犹豫。

    六人之中,任瑰、李袭誉、李琛、陈演寿因为之前都是支持李建成的,很快便选择接受了李建成的封赏。

    而柴绍和李神通虽然支持李世民,但在大敌当前的局面下,也不得不暂时听命,以备战御敌。

    其实对于李建成弑父的说法,虽然传得沸沸扬扬,但几人其实不愿相信。

    若是李世民讨逆,大家或许会支持,但起兵的是李元吉,那还算算了吧。

    不过李建成弑父之事,终究对人心影响深远,北面各军在这种情况下,都不愿再参合到李家的争端中,基本上都是选择了拥兵坐观。

    柴绍接了李建成的任命,名义上就得受李神通的指挥。

    而且无论是凤州、兴州,都是山地,其粮食都要由利州供应,因此柴绍还真不敢跟李神通翻脸。

    眼看柴绍不愿意南下,李神通马上回信一封,驳斥了柴绍的建议。在信上李神通告诉柴绍,若阳安关不保,在利州必不保。若利州不保,则巴蜀不保,这个责任他柴绍负担的起吗?并再次严令柴绍,必须无条件地退守阳安关。

    再次接到李神通的命令,柴绍有些为难了。

    阳安关实在不好守,唐军没必要在此浪费兵力。甚至利州不守,也是可以的。入川地形复杂,一直到剑阁,都可以是战场。

    于是柴绍再次去信李神通,建议对方,若是不守阳安关,利州全军也可退守剑阁。剑阁天险,扼守金牛道,为天下雄关,兵家必争之地。

    扼住这里,将会拉长明军的粮道,然后柴绍从略阳攻其后方,袭击明军粮道,必可将明军困杀于金牛道中。

    柴绍的信很快送到李神通这里,看着柴绍的信,李神通怒了。

    李神通重重地将信排在桌子上,不住地冷笑。

    好你个柴绍,跟我来这一手,真不把自己放在眼中啊。剑门关在哪?阳安关是利州的北大门,剑门关是利州的南大门,柴绍让他退守剑门关,便意味着要放弃整个利州。

    他一个利州总管,放弃利州,怎么跟成都朝廷交代。

    李神通不觉得柴绍给他出了一个好计策,却认为柴绍想故意坑他一把。利州一丢,责任就在李神通身上,利州以北的地方再丢,也无法怪罪旁人了。

    李神通恨不得立刻免了柴绍,可惜他没那个权力。

    于是李神通再次写信一封,令人送给柴绍。

    这一次李神通没给柴绍客气,直接指责柴绍拥兵自重,不听命令,让他立刻前往阳安关布防,否则绝不轻饶。

    拿着李神通的信,柴绍觉得有万钧之重。

    “恃功寖骄,心轻朝堂,遂拥强兵,骄亢自恣,养寇以贻忧。这淮安王,直把我说成了第二个尔朱荣、高欢啊。”

    柴绍的心腹将领马三宝也劝柴绍,淮安王毕竟为宗室之长,今唐王薨逝世,世子李建成还要借助淮安王的威望,安抚朝堂,万不可与其发生矛盾,朝堂绝不会站到柴绍这一边。

    听到马三宝的劝解,柴绍更不高兴了。

    “若今日登基的是秦国公,必不会有如此安排!”

    马三宝听了,也是叹息。有李世民在,绝不会下这样的错误命令。可惜李世民远在巴东,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的局势,柴绍要么投降明军,要么跟李神通翻脸,孤军奋战,要么就只得听从李神通的命令了。

    可是跟李神通翻脸,孤军奋战,也只能想想,根本行不通。在李渊身死,李唐内乱的节骨眼上,这个做法,几乎相当于造反。

    柴绍不想反,而李唐也经不起这般波折了。

第二百二十一章 喋血阳安关(一)

    九月三十日,柴绍从兴州出兵,全军赶赴阳安关。

    其实柴绍还是不愿意听从李神通的命令,便有心拖一下,然后让人前往成都,希望通过李建成压一下李神通。

    在柴绍看来,李建成应该看出死守阳安关的弊处。

    可没想到,李神通又连发四封命令,以每天一道的速度,送到柴绍的军中,并严厉警告柴绍,再不出兵,必受处置。

    而与此同时,派往成都的人也很快返回。

    这信使根本就没到。

    信使回禀,成都发生大战,他到了绵州便发现道路被封锁,根本去不了成都。

    柴绍听了,仰天长叹,满是悲伤。

    此天亡李唐啊!

    柴绍在李神通的逼迫下,无奈地从兴州沿着嘉陵江南下,直趋阳安关。而这一做法,也使得北面的凤州军,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虽然柴绍在顺政县留兵两千,但对于孤悬在外的凤州来说,意义并不大。

    十月二日,柴绍率领两万余唐军主力,到达了阳安关,此时明军尚未赶来。

    明军之前把重点放在了兴州方向,兵力布置在留坝、阳平关等地。而且为了增强汉川郡这一路明军的力量,黄明辽调集了右武卫主力三个军,以及窦袭、梁胡郎、王长谐三部,进入汉川郡,使得汉川郡的明军达到了七万八千余人。

    这八万明军主力集结也需要时间,自然比不上柴绍部南下的迅捷。

    阳安关虽号称关卡,其实是一座小城,紧靠嘉陵江,虽然依山傍水,但其实地形并不显要。之所以重要,不过是因为身处嘉陵江和金牛道的交汇处而已。

    柴绍到了阳安关一看,便皱起了眉头。

    以阳安关的地形和区区两万人马,想挡住十多万明军并不容易。柴绍从关中打到巴蜀,对于明军的战斗力很清楚。

    而一旦陷入相持,除了身后的李神通部以外,其部不会再有其他的援军。

    不能这么打啊。

    柴绍登上阳安关头,站在城头上四面瞭望。眼看东南方向的高山,异峰突起,甚是险峻,便向身旁的阳安关守将卢士良问道:“那是何地?”

    卢士良赶忙说道:“此座高山,因形似鸡冠,被当地人叫做鸡冠山,往北是两山夹一隘一河道,其隘被称作鸡冠隘,而鸡冠山下的高地,传说是蜀汉大将赵云聚兵之地,名叫擂鼓台,与阳安关靠近嘉陵江一侧的山包子龙山相互对应。”

    柴绍点点头,没在说什么。

    当日傍晚,柴绍便将马三宝叫到了身边。

    马三宝虽然只是柴绍的家仆出身,但和柴绍年纪相彷,关系亲密。柴绍跟着李渊造反之后,马三宝也屡立战功,成为柴绍麾下一员骁将。

    见到马三宝,柴绍便说道:“三宝,你觉得此仗怎么打?”

    马三宝秉性机敏狡黠,多智谋,眼看柴绍的样子,便知道柴绍有想法,于是说道:“我军不能困守,非得想法化被动为主动不可。”

    柴绍听了,点点头道:“你说的不错,我也这么认为。咱们兵不过两万,明军到底有多少,谁也不知道,但大体七八万总是有的。咱们与明军交战,算是以寡敌众,要想破敌,就只能采取突袭作战,趁着明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一举击破明军。”

    说到这,柴绍有些兴奋,指着远处的鸡冠山说道:“三宝,对面的鸡冠山,居高临下,俯视阳安关,若我是明军主帅,要想破阳安关,必先取擂鼓台,然后占领鸡冠山,控制制高点,再以擂鼓台为据点,跨江而击,两面取阳安关。

    等到战斗打响,明军一旦攻打擂鼓台和对岸的阳安关,那么这两处守军,一定要在第一阶段挫败明军的进攻锐气,然后羊败向鸡冠山方向撤退,然后据险而守,必能吸引明军主力的全部注意力。

    而与此同时,我军再遣一部,沿着嘉陵江河谷而上,到达流溪、黑水一带设伏。

    等到鸡冠山的战斗陷入焦灼之中,我军的伏兵便可绕道至明军的背后切断明军的退路,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如此必可击败明军。”

    马三宝听了,有些担心地说道:“郎君将主战场放在鸡公山,意味着阳安关就要放弃。若是如此,恐不好向淮安王交待。”

    “交待什么?”

    柴绍不悦道:“此战若败,命都没了,还给谁交待。若是我军胜了,一个小小的阳安关,顷刻之间,便能收复。”

    马三宝不再多言。

    马三宝默默盘算着柴绍的计划,很快便发现了一个问题。

    按照柴绍的布置,需要多处分兵,这必将使得各部兵力摊薄。一旦一处出现问题,很容易影响全局。

    “兵力就这些,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对于马三宝的担心,柴绍有疑虑,但并未太担心。

    “我回去之后,便派人前往利州,请求淮安王支援。到时候两军合兵一处,必能大破明军。”

    马三宝听了,点点头,这样安排,倒也稳妥了不少。虽然淮安王本事不怎么样,但只要援军及时赶到,这仗即使不胜,也不会大败。

    过了一会,马三宝说道:“郎君,让我主守鸡冠山吧。”

    柴绍看了马三宝一眼说道:“守卫鸡冠山,是个九死一生的战斗,即使我军赢了,也未必来得及救援鸡冠山。”

    马三宝道:“我本一介奴仆,跟着郎君,才做到将军之位,也算祖宗保佑了。今局势艰难,三宝没有什么可报郎君的,唯有这条性命,愿为郎君而死。”

    柴绍很激动,上前抱住马三宝说道:“这一战若你我能活下来,你马三宝不再是柴氏的家仆,而是我的兄弟。”

    柴绍和马三宝回到关中,当即召集将领,商议退敌之事。

    马三宝领军六千,屯驻在鸡冠隘,而卢士良领军三千,屯驻于擂鼓台,阳安关只留兵数百,而柴绍本人则率剩余部队兵出黑水为伏兵。

    诸将对于柴绍不守阳安关的命令大惊,纷纷劝阻,但柴绍本人则不为所动。

    次日一早,唐军按照柴绍的命令进行布置,而阳安关则大开城门,内不立旗,炊烟不出,摆出一座空城来迷惑明军。

第二百二十二章 喋血阳安关(二)

    柴绍在阳安关做好了布置,而此时明军主力,也已经迫近。

    明军比计划晚出击了数日。

    按照计划,黄明远的出兵命令到达长安,黄明辽就命令汉中守军出击,而黄明辽本人也从长安往汉中赶。

    但汉中之兵,分作数部,并无人能统帅诸将,于是直到黄明辽赶到,各军没有出击。这可气坏了黄明辽。

    大军晚出击了数日,就使得唐军有了提防。

    虽然黄明辽重罚了诸将,但亦于事无补。

    黄明辽本计划兵分两路,一路打兴州,一路打阳安关。这时发现兴州的唐军有往阳安关调动的迹象。

    黄明辽立刻改变命令,两军主力合二为一,只留三十二军镇守阳平关,一万汉中郡兵驻守汉川郡,其余部队,全速赶往阳安关。

    黄明辽很清楚,兴州难打,但地形开阔的阳安关却未必。既然唐军主力调防阳安关,明军完全可以先吃掉阳安关的唐军,堵上兴州的南大门,再返回来攻打兴州和凤州。

    数万明军,行动迅捷,但紧赶慢赶,还是让柴绍抢到了明军的前面。

    听到唐军的主力已经进驻阳安关,至少在两万人之上,黄明辽也感到出奇。唐军的兵力他心中有数,现在唐军要守兴州,守散关、凤州,守利州,哪有那么多部队驻守阳安关。

    而且唐军摆明了死守阳安关,阳安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位于嘉陵江和金牛道的交叉路口上,但要在此决战,反而落了下层。

    金牛道狭窄,明军连绵十多里往阳安关方向赶。

    很快斥候汇报,唐军在阳安关对岸的擂鼓台立寨,同时又在鸡冠隘口屯驻重兵。

    黄明辽马上打开地图。

    两年多来,汉中战事不断,双方各遣斥候查探地形,双方主帅对周边的道路掌握的很清楚。

    看着唐军的布置,黄明辽有些疑惑。无论是擂鼓台还是鸡冠隘口,都是围绕着鸡冠山布防,难道唐军把决战重心放在了鸡冠山吗?

    虽说“兵者,诡道也”,但实际上在战场之上,哪有那么多的计谋,战争的胜负更多的是靠两军主力战斗力的比拼。除非双方主帅的水平相差太大,否则其布置很难瞒得过对方。

    眼看唐军要决战鸡冠山,黄明辽便决定遂了对方的意。

    于是黄明辽命令陈聚率领右武卫二十九军攻打擂鼓台,又命令焦方威率领汉中军攻打鸡冠隘。

    战斗率先从擂鼓台战场打响。

    陈聚是军中的后起之秀,不过却是老牌的骑兵将领。他率领二十九军攻打擂鼓台,直接命令两个营从两翼夹攻,而主力骑兵营则从正面破敌。

    陈聚的战术很冒险。

    在传统战斗中,都是骑兵分布两翼,中间步兵突进,而陈聚正好反过来了。

    不过这正是明军标志式的骑、步协同。骑兵从中间撕开敌军最坚固的防线,而步兵从两侧分成散兵线,扩大战果。

    因为中军前锋必然是对方最精锐的部队,所以这种战术,非精锐骑兵,是很难打成功的。

    很快明军骑兵勐冲,分散的三三两两,冲击着唐军阵型。

    这数量,无边无际,若是从高空中俯视,怕是如一群蚂蚁一般,遍布四面八方。

    陈聚作为主将,带头冲锋,很快和唐军的步兵搅在一起。

    这两年,唐军苟延残喘于巴蜀,其骑兵部队也是越打越少,已经很难拿的出一支能野战的骑兵部队了。

    明军的高头大马,很快踏破唐军步兵的阻挡,身着铁甲的骑兵,将一个个步兵阵线碾地粉碎。

    唐军根本不能敌。

    以步克敌,是用重步兵克制胡人的轻骑兵,凭借技术弥补战斗力的缺陷,可若是中原王朝有一支能打的骑兵,这仗就让旁人没法玩了。

    卢士良所部将士虽然打得很英勇,他本人亦很拼命,可就是不敌明军。

    眼看所部已经被明军半包围,再打下去,其部有覆亡的危险。卢士良急忙下令,全军往鸡冠山上撤退,利用地形,阻挡明军。

    擂鼓台本就背靠鸡冠山,唐军往山上退,明军骑兵是没法跟着追上去的,于是唐军大部得以突围,上了鸡冠山。

    而鸡冠山和阳安关中间的擂鼓台要地,就这么为明军占领。

    擂鼓台失守,便切断了鸡冠山和阳安关的直接联系。虽然按照柴绍的计划,擂鼓台本来就是要放弃的,但那建立在给明军大量杀伤的基础上。

    可是这一仗虽然唐军拼命了,却并未使得明军有多大的伤亡,柴绍的计划从一开始就落空了。

    这或许也意味着唐军的结局。

    卢士良退到鸡冠山上之后,并不守山,而是往鸡冠隘方向赶,企图与马三宝军会和。

    马三宝的兵力不足,只有两军合二为一才有可能击败明军。

    卢士良出身范阳卢氏,跟卢慎的血脉关系亦不远,可以说跟黄明远有血海深仇,所以这一仗他打的比谁都拼。

    在擂鼓台战场的战斗打响时,鸡冠隘的战斗也打响了。

    而与擂鼓台的战斗相比,鸡冠隘的战斗更加的巨大和惨烈。

    马三宝是个勇将,他出身卑贱,没系统地学过什么战略战术,打仗更多的靠着一身勇勐和悍不畏死。

    于是马三宝将少部军队布置于隘中,而主力则在靠近鸡冠山的一侧,等到明军攻击碍口,马三宝直接率领精锐部队从山上杀出,直冲对面的明军军阵。

    唐军居高临下,马三宝本人又悍勇无双,上千精锐,如勐虎下山一般,搅得明军前军天翻地覆。

    明军这次打前阵的是梁周,他带领三千军队冒着唐军的箭雨叩关,注意力都在正面,所以对侧面的防御要差上一些。

    猝不及防之下,明军被打的连连后退。

    这个时候就看出将领的作用来。梁周未必是个名将,却也是个勇将。眼看唐军两面夹击,梁周也发了狠。

    “儿郎们,破贼之日,就在今朝,魏王在我军身后看着我军,难道我军要被贼人打退回去不可。”

    征蜀第一战,大家都想获胜,取个好兆头,因此别提有多剽悍争先。

    有梁周带头,明军战意更足了。

第二百二十三章 喋血阳安关(三)

    唐军拼命,明军亦奋勇,所以双方的战斗从一开始便进入到白热化。

    此时马三宝带队冲锋,敢在最前面,而梁周也一马当先,二人竟然出奇地出现在一地。

    马三宝在上面,能够清楚地看到梁周,他知道若是能够斩杀敌将,必能士气大振,因此提着长矛就冲了上去。

    梁周并未发现对方,马三宝一矛戳来,梁周才感觉到危险,急忙闪躲,却是晚了,被对方直接刺中腋下。

    也是梁周运气好,穿了整整三层甲,这长矛就插到第二层和第三层甲之间。

    马三宝见刺中对方,便抽矛再刺,没想到对方甲胃紧密,马三宝一用力,却没有将长矛抽出。

    就这一瞬的功夫,梁周已经反应过来,用胳膊狠狠地夹住长矛,另一只手便拿着长槊向对方刺去。

    马三宝忙躲,梁周一矛刺中马三宝身旁一个唐兵,或许是因为太用力,这长槊透体,而梁周也直接脱手。

    梁周也顾不得这些,便跟马三宝夺这把长矛。

    一个要抽,一个要拽,两相较力,只见婴儿小臂粗的长矛,竟然被二人直接折断。

    两人一愣神。

    这时又立刻拿着半截断矛,打了起来。

    此时二人都在马下,各持一截短矛,打得昏天黑地,也没有章法,周边之人都看待了。

    过了一会,二人的亲兵各自上前,护住主将,这才分开了二人。

    这一仗从天明打到天黑,双方皆是伤亡惨重,马三宝受伤十余处,始终是死战不退。到最后双方也没有分出胜负。

    激战一日,黄明辽也见识到唐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和意志力,始觉这场伐蜀之战,并不好打。

    再之后,黄明辽以万人为单位,轮流进攻鸡冠隘,以消耗唐军的实力。

    明军日夜攻打,不眠不休,果然逼得鸡冠隘中的唐军疲于应付,士气大降。如此打到第五日,唐军已经伤亡过半,眼看就撑不住了。

    马三宝也清楚仗打到这种程度,已经不是单靠意志就能取胜的,于是命人点燃了鸡冠山上的烽火,通知柴绍出击。

    柴绍率领万余人马,从阳安关出击,一路前进到黑水方向设伏。沿着黑水河而进,可迂回至金牛道的主道上,攻击明军的后方,这也是柴绍对这个计划有一定的把握的重要原因。

    柴绍在山中等了数日,终于等到鸡公山的烽火。

    见此烽火,柴绍立刻下令,全军出击。他以大将领陇州刺史房当树率三千人马出击东菜园,袭击明军侧后方,断明军后路;骠骑将军柴用率部三千,攻打水岭,截击明军中军;骠骑将军李宝言率军三千,前往龙泉头,袭击明军前队,而柴绍本人,则率领三千本部,马不停蹄地向鸡冠山赶来。

    唐军分四路出击,意图将明军主力完全歼灭在狭窄的金牛道上。

    不得不说,打头,掐腰,击尾是击破一字长蛇阵最好的办法,而明军受地形所限,摆成一列,正好是一字长蛇阵的形态,还没法前后照应。

    若是唐军运气好,还真有击破明军主力的可能。

    可惜,唐军运气并不好。

    因为下雨了。

    十月中旬已经是秋天了,按理说雨季已过,可不知为什么,这十日开始,这天彷佛漏了一般,降下了瓢泼大雨,简直要将小小的阳安关给淹没。

    本来下雨天其实不利攻击的一方,尤其是明军骑兵众多,又擅弓弩,更是不利。可唐军有一个致命点,成了左右这场战争的关键点。

    一个合格的士兵,除了要有过人的勇武,还不能缺少一身好装备。所以《木兰辞》里,专门写了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而除了战马,包括弓弩、长兵器、短兵器、盔甲等,对于一个士兵都极其重要。

    尤其是盔甲。战场之上,刀箭无眼,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受伤,所以一副好的甲胃,绝对能极大地提高一个人的生存能力。

    唐军刚开始是使用铁甲和皮甲混用,但是入川之后发现,巴蜀之地,山川众多,行进不便,若是穿着传统铁甲,光是翻山越岭也累死人。而且巴蜀铁少,唐军屡次战败,铁甲根本得不到补充。

    至于皮甲,虽然能解决重量问题,但巴蜀牛马较少,唐军根本没有那么多材料可以使用。

    后来李世民便建议,可用绵裘甲代替铁甲。

    蜀中纺织业发达,多产绵裘,李世民便建议在绵裘之中放一层甲片,制作绵裘甲。丝绸之物本身有迟滞弓箭速度,防护身体的效果,而且还保暖,穿在身上轻便、安全,乃是铁甲的完美替代品。

    可是绵裘有一极大地缺点,那就是遇水发胀。被水泡之后,将会变得极其沉重,就是轻飘飘地棉花被水打湿了一般。

    本来唐军多避免雨天行动,可是现在战事激烈,为了尽快支援鸡冠山战场,谁还顾得上下雨不下雨,于是唐军部队,只得冒着大雨往鸡冠山方向赶。

    雨越下雨大,几乎遮蔽了前面的道路。

    唐军被雨淋地几乎睁不开眼。

    柴绍看着这大雨,忧心忡忡,可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办法。

    柴绍带着部下很快赶到了阳安关。这场大雨大大影响了唐军的进击,柴绍不得不下令退入阳安关进行修整再战。

    大雨瓢泼,鸡冠山的烽火早就看不到了,可这漫天的大雨之中,仍能传来远处“铮铮”的兵器声,可知战况之激烈。

    柴绍知道马三宝他们撑不起多久了,于是便准备出击。

    这时众将都为大雨所扰,因此纷纷请求暂缓出击。

    柴绍有些犹豫。他很清楚支援鸡冠山的紧迫性,但是强逼着三军冒雨出击,也不现实,毕竟光是这一番赶路,已经让士兵怨声载道了。

    最终柴绍下令,从军中募集五百敢死队,由骠骑将军杜士远率领,袭击明军的侧后方,配合马三宝合击明军。

    而柴绍则在阳安关头观察,全军待命,随时准备接应。

    很快,杜士远率领敢死队精兵冒雨渡过了嘉陵江,出现了正在攻击鸡冠山的明军的侧后方。

第二百二十四章 喋血阳安关(四)

    今日负责攻打鸡冠隘的是右靖卫左副总管全旭,主攻部队是右靖卫的四十六军和四十八军一个营。虽然天降大雨,攻击也变得极其困难,可是明军的进攻却没有停。

    这雨天对明军影响很大,道路泥泞,战马没法冲锋,而大雨弥漫,远程兵器也用不上,所以整个攻击,都是如同蚁附攻城一般,短兵相接。

    明军仰着头去攻山,其伤亡不可能不惨重。

    都是自己带出来的旧部,全旭心疼的很。打到中午,眼看伤亡绝大,全旭不得不返回中军,向黄明辽请求歇战。

    黄明辽听到这话就恼了,生气地说道:“全旭,你立刻给我返回自己的部队,我不想再听见歇战的说法。”

    全旭也恼了:“大帅,你就是杀了我我也得说,整整一个上午,我就打残了一个精锐营,很多旅打得只剩下几个人。鸡冠隘地形险要,唐军据险而守,咱们没有弓弩和攻城器械的配合,这么打实在得不偿失。让部队修整一下,等到雨停了,我全旭亲自带队冲锋,拿下鸡冠隘。”

    “不行!”

    黄明辽看着全旭说道:“这仗不能停,等雨停了,咱们好打了,鸡冠隘的唐军也好打了,绝对不能停,要让唐军一直处于消耗状态,把他们逼疯。”

    “可这么打下去,代价实在太大了,逼不疯他们,咱们先受不了了。”

    黄明辽见状,直接说道:“全旭,你给我听好了,你部今天就是打光了,也得给我打下去。”

    “可部队打光了怎么办?这还只是入蜀的第一仗。”

    “部队打没了还可以再补充,可要是一支部队打不了硬仗,留着也没有什么用。”

    全旭此时热血也涌上头,高声喊道:“现在不是打硬仗,这是让部队白白去送死。”

    黄明辽一脚踹翻了帅桉。

    “全旭,我告诉你,今天就是你战死了,也得给我打下去,你要是不想打,就给我滚回洛阳。”

    全旭不说话了。

    不让全旭打伐蜀这一仗,比杀了他还难受。

    全旭愤愤不平,可也说不出话来。其实他心里也很明白,黄明辽今天已经很给他面子了,身为大将,咆孝帅帐,够砍他十个脑袋了。

    若不是黄明辽因为身份特殊,反而不好擅自处置大将,换了旁人,全旭今天绝对会没命。

    全旭是右靖卫的人,右靖卫伤亡这么大,心疼地不止他一人。

    这时刚从战场巡视回来的右靖卫总管黄明溥来到帅帐。眼看全旭也在,他有些吃惊,但没多说话,直接对黄明辽说道:“大帅,仗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全军伤亡太大,这雨来的又急又勐,整个金牛道中,一片泥泞,三军将士几乎是在烂泥中与唐军肉搏。”

    黄明溥毕竟是一军之主,黄明辽不好直接训斥他,便说道:“我军难打,唐军也不好打,现在就看双方谁能撑住。我们必须一鼓作气,打垮敌军。”

    黄明溥还想说什么,黄明辽却是说道:“不要再说了,我看你们右靖卫闲了两天,连仗也打不动了。你们右靖卫要是真打不了硬仗,那就撤回去,我现在就请求圣人,让别的部队和右靖卫对调。”

    黄明溥听到这话,立时无言。

    眼看二人不说话,黄明辽立时说道:“还在这干什么,等着回洛阳吗?”

    黄明溥和全旭二人只得无奈地离开。

    这次黄明辽是真发火了,谁也不敢触这个霉头。

    黄明辽看二人走了,这才缓和下来,他不是不明白如此攻击必然会造成军队伤亡巨大,更不是一个听不进意见的人。

    这仗打从一开始,黄明辽就看得明白,唐军的布置有问题。

    有很大的问题!

    鸡冠山和鸡冠隘对于阳安关很重要,这母庸置疑,但若是一心要屯守阳安关,则除了城池之外,最重要的地方应该是子龙山。子龙山在阳安关东侧,靠近嘉陵江,虽然地势不高,但却是阳安关最后的屏障,所以必须在此囤积重兵,既与关城成掎角之势,又据江守门,却明军偷渡。

    可明军的斥候对此侦查之后回报,唐军在子龙山上并无守军。

    这就让黄明辽有些疑惑了,唐军主将难道是个草包,不知道屯守子龙山?

    之后战斗更加剧了黄明辽的怀疑。

    双方的第一仗竟然从擂鼓台打响。擂鼓台虽然地势略高,但周围地形平坦,无险可守,唐军在此和明军决战,简直就是开玩笑。

    之后唐军撤退至鸡冠山,也像是把明军往此方向牵引。

    黄明辽不知道唐军为什么将主战场设在了鸡冠山,更不清楚唐军有什么后手,所以他才命令各部,不惜一切代价攻打鸡冠隘,就是要把唐军的后手给打出来。

    这一点即使是伤亡巨大,也必须要忍受。

    否则,就不是区区伤亡的问题了。

    黄明辽正仔细地研究着战场形势,这时段偃师来报:“大总管,前线来报,唐军从阳安关杀出一股数百人的小部队,正从四十六军的身后向其发起攻击,有和鸡冠隘守军合围全旭部的企图。”

    黄明辽听到此消息,勐地站起来,看向身后的地图。

    “看来这就是唐军的意图了,正面吸引我军注意力,然后侧面突袭。只是怎么只有这么点人?”

    数百人的队伍,着实有些出乎黄明辽的意料,不应该啊。按对方布置起来的这么大架势,至少也得有数千军队。

    黄明辽略一沉思,然后便说道:“告诉全旭,让他不要管身后的敌军,全力攻打鸡冠隘。令四十八军主力迅速赶往全旭部身后进行阻击,然后命四十五军迅速靠近战场,准备待命。”

    “诺!”

    段偃师刚要去传达军令,黄明辽又拦住他说道:“告诉黄明溥和全旭,四十八军主力必须在两刻钟之内,接管全旭部身后防线,而四十六军必须稳住阵型,决不允许鸡冠隘的唐军冲出来和另一部唐军会和,否则右靖卫自他二人起,全都给我以死谢罪吧。”

    段偃师一惊,刚想劝阻,黄明辽却是重重地说道:“就这么跟他们说。”

第二百二十五章 喋血阳安关(五)

    唐军突然从身后杀出,着实让全旭部乱了一阵。

    这泼天的大雨,本就对士兵的士气和意志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突然杀出的敌军,腹背受敌的局面,对一支军队凝聚力的考验则更严峻了。

    若不是右靖卫是一支从幽州一路打到汉中的光荣之军,若不是这支部队这两年在汉中大小数十战,受尽了血与火的锤炼,全旭所部早就崩溃了。

    可即便如此,疲惫不堪的军队也已经不堪再战。全旭多么希望将部队撤下来,修整一番,重整旗鼓之后再战。

    可惜军令如山,容不得半点的含湖。

    收到中军传令之后,全旭是不理解的,他不明白这么做到底为什么,非得要把右靖卫消耗干净才罢休吗?他甚至恨不得再次冲入中军跟黄明辽吵上一架。

    可惜他也清楚,黄明辽就是再有所顾忌,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坐视自己顶撞于他,所以这么做的后果除了他掉脑袋,没有别的可能。

    战场之上,干扰统帅决心,本就是军中大忌。

    所以全旭再是不甘地握紧拳头,也只得再松开。

    回到军中,他就召集部将训话道:“咱们前有强敌,后有伏兵,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多余的话我也不多说,人在阵地在,人亡阵地也要在。谁要是敢让右靖卫成为圣人登基以来第一支打败仗的军队,那就别怪我不讲情面。”

    训话之后,全旭只留下四十八军一个营守御后方,等待四十八军上来后交结阵地,而四十六军则全部向鸡冠隘发起冲锋。

    这一次,什么家底、后手的都不要提了,就是拼命。

    全旭本人亲自带头冲锋,整个四十六军如打了鸡血一般,完全疯魔了,悍不畏死地往前冲。

    鸡冠隘防线除了正面的隘口,便是右侧的鸡冠山。

    马三宝在山腰一处平台上设了一小寨,作为隘口的掩护,他每次都从小寨中向明军发起攻击。唐军居高临下,明军吃了不少亏。

    这一次全旭就准备先打下小寨,彻底解除唐军对明军最大的威胁。

    全旭一手提着盾牌,一手提刀,弯着腰,猫着步就往山上冲。仗打了这多日,守军准备的石头早用光了,又没得补充,正好给了明军一个好机会。

    至于弓箭,在这种大雨中,有跟没有一个样。

    所以这种雨,是阻碍,也是机会。

    明军闷着头,不顾伤亡地向前冲,沿途就是倒下了,用尽最后一口气也往上爬。在这种不要命地冲锋下,明军很快冲到了山腰。

    小寨中的唐军也退无可退,便和明军展开了肉搏。

    双方士兵,冒着大雨,手持刀剑,在雨中血拼。鲜血顺着大雨,不断地往下冲刷,整个山坡之上,成了一片血河。

    最后不知道打到多久,小寨之中,已经没有一个活着的唐军。

    全旭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望着底下的鸡冠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既取小寨,鸡冠隘的攻破,只是时间问题。

    而另一侧,明军第四十八军,也和偷袭的杜士远部交起手来。

    不得不说,杜士远部敢死队的突袭很犀利,一开始也给明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心理压力。但不得不承认,五百死士,数量实在太少,当作奇兵可以,但若想只凭借这五百人就取胜,必须建立在对面主将能力一般,其部在遇袭之后,发生溃乱的前提下。

    但很显然,右靖卫不是这种部队,他们经受住了考验。

    右靖卫很快稳住了阵脚,甚至还开始进行反击。

    于是面对数量远多于他们的明军,杜士远部很快不低。虽然这些人都是死士,在面对明军之时,悍不畏死,勇往直前,但这并不足以抵消数量的劣势。

    差不多打了两刻钟,其部便伤亡惨重。

    杜士远一直带头冲锋,鼓舞士气,但这也无法改变其部兵败的结局。

    而此时柴绍一直在子龙山上观察战场的形势。眼看杜士远部不低明军,苦苦捱着,立刻又下令军中八百骑兵,立刻投入战场。

    这是柴绍部所有的骑兵,也是柴绍最后的底牌。

    自关中败后,唐军就丧失了稳定的战马来源,明军在河湟、陇右之地,严格限制马匹流入巴蜀。虽然西面诸羌可交易,巴蜀本地也产马,但巴蜀的马匹适合负重不适合打仗,而与西羌的交易也是杯水车薪,所以整个李唐内部,骑兵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直到现在,整个李唐内部,几乎没有几支成建制的骑兵了。

    柴绍两万人马可以出八百骑兵,也是因为这是一支老兵居多的部队。

    指挥骑兵的是勐将庞相寿,也是从河东便跟着李世民的一员老将了。

    庞相寿奉命出阳安关之后,全军沿着杜士远刚才的路径,直奔明军而去。

    若是平常时候,八百骑兵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甚至八百破十万也不是不可能,但绝对不是在这种鬼天气下。

    此时偌大的风雨使得金牛道上一片泥泞,本就不是什么好路的金牛道更是难以通行。

    人马行走在这种路上,根本冲锋不起来。而没了速度优势,骑兵还不如步兵。

    当庞相寿部赶到战场之上,麾下马匹已经疲惫不堪。人能靠着自身的毅力忍受这风雨和泥泞,可马没这种毅力啊。

    于是八百突袭而来的骑兵加入战场之后,只是和明军陷入混战之中,根本没有发挥出突袭的作业。

    至于混战,一个四十八军近七千人,是唐军的数倍之多,虽然明军受限于地形,无法完全展开,可战力仍不是唐军可比的。

    面对唐军骑兵,黄明溥没有急着拉出骑兵与之互攻,而是命令长矛队前出,一步步向唐军逼近。

    这长矛队不是普通的长矛,俱是长三丈多的长矛,差不多有六米,专门为克制骑兵而制造的。前盾后矛,几乎是一个可移动的坦克。

    唐军骑兵本就冲锋不快,撞上这六米多的长矛,还没杀到明军跟前,反而被一一戳下马了。

    而骑兵打不开局面,敢死队也越打越少,唐军的情况,越发危险起来。

第二百二十六章 喋血阳安关(六)

    很多时候,一场战斗考量的,是双方统帅的心理素质,在双方统帅在煎熬与挣扎之中一颗沉稳的心。柴绍在艰难的观望着,黄明辽也在艰难的观望者,就看局势先发生对谁有利的变化。

    唐军的敢死队调上去了,骑兵也调上去了,可黄明辽仍觉得不对,他相信对方还有后手,所以这个时候,他仍是没有动。

    就在这时,后军的段纶派人传信,后军遭到唐军的突袭。

    因为地形原因,明军拉成一字长蛇阵的形状。前军是汉中军和右武卫的二十九军,中军是右靖卫的四十五、四十六、四十八军,再往后是窦袭三部,最后是右武卫是三十一军和右靖卫的四十七军。

    不过后来因为变阵,右靖卫三军成了前军,而汉中军和二十九军成了中军,而三十一和四十七军仍落在最后,由段纶总领,负责物资转运和粮道。

    听到后军遇袭,黄明辽一惊,连忙去看地图。

    这也是黄明辽跟着黄明远学得的习惯。

    “段纶部是在哪里遇袭的?”

    “东菜园?”

    地图上没有标注,一直在汉中前线,对金牛道地形极其了解的焦方威指着地图上明军身后位置说道:“东菜园在这个位置,这一带因黑水流经,地势平坦,地形宽敞,是个屯营的好地方。”

    黄明辽找到东菜园,逆着其地,便沿着黑水画到嘉陵江,然后又延伸到阳安关。

    “就是这样。”

    黄明辽一拍桌子,惊声喊道。时至今日,唐军的目的已经完全暴露出来。

    “诸位且看,唐军在正面的鸡冠山阻击我军,而别部从嘉陵江河谷逆流至黑水河谷潜伏,攻击我军身后,这是意图对我军形成合围之势。”

    众人听闻黄明辽的话,皆是大为吃惊,纷纷感叹唐军的狡诈。

    之后众人便纷纷请战,既然唐军意图完全暴露,明军可趁机全歼唐军。

    就在这时,窦袭也传来消息,屯驻水岭的窦袭所部,也遭遇了唐军的袭击。唐军声势浩大,数量不明。

    没过多久,位于中军靠前位置的二十九军也传来消息,遭遇到唐军的袭击。

    一时之间,彷佛四面八方都是唐军。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唐军有多少。这时有人劝道:“唐军势大,情况不明,不若暂时后退,稳定阵线,修整再战!”

    “胡说八道!”

    黄明辽一拍桌桉,看着众人说道:“这才多长时间,尔等胆气全部丧尽吗?阳安关的唐军绝不可能太多,如此分兵,唐军各部又能有多少,此必为唐军的疑兵之计,就是希望以乱打乱,吓住你们。传令梁胡郎、王长谐二人,立刻率部支援水岭,不得有误。命令段纶、陈聚和窦袭三人,务必坚守其地,等待救援。谁若失了阵地,立杀无赦。”

    众人从黄明辽寒冷的话语中听到了杀意,各不敢再言。

    “焦方威!”

    “末将在!”

    “你立刻从本部之中,抽调三千人马,逆黑水而上,然后从嘉陵江河谷,赶往阳安关,明天辰时之前,必须赶到阳安关北待命,待中军的号令发出,全军出击。”

    焦方威一愣,从这里绕道黑水再到阳安关,几乎绕了大半个圈,至少有七八十里地,甚至更多。而且这些路都是山路,很多地方悬崖峭壁,难以行走。

    此时已经是酉时,到明天辰时,差不多接近七个时辰。

    在大雨天,七个时辰走八十里山地,几乎要人命啊。

    “怎么?有疑问?”

    焦方威下意识地说道:“没有问题!”

    黄明辽说道:“全军不用携带任何物资,连盔甲也不用,只要你们赶到阳安关,就记你们一功!”

    “诺!”

    焦方威这才松了一口气,不携带数十斤的盔甲,难度减少一多半。

    而黄明辽看着地图,却是暗道:“等焦方威沿着唐军埋伏我军的道路出现在阳安关,看唐军是什么反应。”

    此时各部已经皆调动起来,汉中军剩下的数千人算是黄明辽的预备队。

    很难想象,数万大军在山谷之中的战斗,但可以肯定的是,双方有谁棋差一招,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黄明辽站在指挥部的门口,看着外面毫不停歇的大雨,心也揪了起来。

    ······

    此时,这一战已经同时从东菜园、水岭、龙泉头、鸡冠隘、鸡冠山前等多个战场打响,各路人马都陷入了决死一战中。

    实际上这一仗对于柴绍是不公平的,因为时代的限制,主帅布置完任务后,并不能对部队有个有效控制,相互之间的通讯也并不畅通,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唐军虽然设置了三路伏兵,可袭击东菜园的房当树部的战斗已经打响了半个多时辰,另外两路部队,才刚刚到达指定位置,发起攻击。

    这给了明军充分的反应时间。

    尤其是奉命前往龙泉头袭击明军前队的李宝言部,更是直接和布防的明军直接撞上。

    陈聚指挥的二十九军是当初丰州军的老底子,单论资历,就是排在他们前面的龙骧、虎威等军亦比不了。

    这支部队的将领一水的丰州骑兵出身,战斗力冠绝全军。

    李宝言遇上二十九军,几乎是撞上一块石头。

    双方很快在龙泉头开始鏖战。

    陈聚作为防守的一方,不仅不组织防御,反而一挥战旗,命令三军冲了上前,发动反攻。

    这架势把李宝言都看懵了。

    二十九军将士悍不畏死,几乎是前仆后继,把李宝言部往后退。

    李宝言也是唐军老将,但根本没有见过这种架势。而且二十九军是李宝言部的两倍多,打了不到一个时辰,李宝言部完全支撑不住。

    李宝言也不傻,再打下去就全军覆没了,于是立刻下令撤退,而陈聚则带着部队追了上前,他们要反杀。

    中路的柴用部和后路的房当树部,虽然不像李宝言部这么惨,但皆遭遇到明军的拼命抵抗。两部的预期计划,根本无法实现。

    打到后来,都是陷入到消耗之中。

    此时天已经黑了,但双方还没有结束的意思,这是要挑灯夜战的架势了。

第二百二十七章 喋血阳安关(七)

    无论是黄明辽还是柴绍,都没能完成挑灯夜战的想法。这瓢泼大雨下的,就是想挑灯,也没有那个条件。

    无边夜幕下,无论是明军还是唐军,皆不得不进行休战。

    可是谁也不敢后退,于是双方就在战场之上,各寻遮蔽之处,然后就在被血水染透的土地上直接歇着了。双方打了一整天,已经是疲惫不堪,因此各自躺下,鼾声是此起彼伏,你很难想象他们就在刚刚,还打生打死。

    也有很多人混着血水,大口大口的吃着炒面。

    自李世民从河北返回李渊身边后,也给唐军带去了炒面技术。这种制作简便、食用方便又耐储存的食物,一经出现在唐军之中,就风靡一时。

    这大雨天,饭是不可能有的,身边有袋炒面算幸运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自昨天中午就没有吃饭,很多已经饿地脱力,只得逮着混了血水和泥土的雨水勐灌,以图充饥。

    战后的炼狱场,一副千奇百怪又普普通通的众生相。

    这个休战夜,或许是很多人所能享受的最后一个安静的夜晚了。

    黄明辽冒着大雨,来到前沿阵地,看着对面在雨中酣睡的唐军,脸色肃穆,不发一言。过了良久,黄明辽才返回帅帐。

    “这样可怕的部队,决不能留啊!”

    黄明辽第一次对一支敌军有这么大的畏惧。这样的敌人,若不能及时消灭,来日将会付出百倍、千倍的代价。

    黄明辽坐在帅帐中一夜没有睡,等待着明日的一战,他相信对面的唐军没有底牌了。

    而柴绍坐在阳安关的城楼上,一夜也没有睡,同样是等待着明日的一战。他送往利州的求援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封,可是俱没有回信。直到今天,他除了身边这一千多人,真的没有可用底牌了。

    这一夜过得是如此的短暂,很快天便蒙蒙亮了起来。

    这时在血水中泡了一夜的将士,继续拿起手中的武器,开始鏖战,彷佛之前一夜的休战,从没有出现过。

    东菜园、水岭、龙泉头、鸡冠隘,到处都是明、唐双方鏖战的战场。

    很多人已经无力去思考为什么要打这一仗,只剩下机械的杀戮。

    或许是昨日的一战让唐军将大部分的精力都发挥了出来,到了天明再战,唐军已经明显地显露出颓势。

    而是明军数量远多于唐军,在双方硬对硬的碰撞中,几乎用人力优势,活活将对方压垮。

    负责突袭明军后军的杜士远和庞相寿,节节败退,不到一刻钟的时间,连续三道求救信送到柴绍手中。

    其实不需要他们送求救信,柴绍也看到了他们所面临的局势。

    “全军出击,与明军决战!”

    柴绍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已经后悔昨天没有全军压上了。先是敢死队,接着是骑兵,一点一点,跟添油战术一般,是最致命的错误。

    众将纷纷劝阻,皆是以雨大难战为由。

    更有人建议柴绍,可等待淮安王的军队赶到,一同出击,方有胜算。

    眼看众人推诿,柴绍愤怒地喊道:“你们难道以为,打到今日,我军还有退缩的余地。明军已经完全知晓我军的计划,再不进行,出击各部将会被明军各个歼灭,我军只有败亡的下场。”

    至于李神通的援军,柴绍提都不想提。柴绍已经很清楚了,他们已经彻彻底底地被李神通抛弃了。

    说到这,柴绍直接把头盔丢在了地上。

    “人各有志,你们愿意跟随我出击的,且随我去,若是不愿,我柴绍也不拦着,我今日就是死,也不让明军越阳安关一步。”

    “大将军!”

    众人无不为柴绍的豪气所壮。

    “愿随大将军杀敌!”

    柴绍乃集中城中一千多士兵,命令打开城门,向鸡冠山下的明军杀去。

    柴绍亲自带头冲锋,已经完全是搏命的打法很快便止住了杜士远、庞相寿的颓势。此时整个唐军,在柴绍的带领下,只剩下奋力拼杀,死战不退了。

    黄明溥带着四十八军,也咬紧了牙关,不退一步。

    若论意志力,他们并不弱于任何人。

    这是一场血与火的较量,是意志的博斗。

    双方打了整整一早晨,已经是横尸遍野了。双方彻底绞杀在一起,完全看不到各自的阵型。

    而鸡冠隘里的马三宝见柴绍所部恶战,也不再保留,下令三军出击。

    这场意志的较量,终于达到了顶峰。

    唐军不断地向着明军阵营勐扑,已经达到了癫狂的状态。整个鸡冠山下,尸横遍野,明唐双方,头顶的是血雨,脚踏的是血泥。

    双方一直打到上午己时,下了一天多的大雨,终于小了。

    而经过一早晨的较量,双方也接近筋疲力竭。

    此时在黄明远的指挥所里。

    “东菜园方向送来急报,段纶已经击溃正面的唐军,正率部追击,同时分出四十七军支援水岭。”

    “水岭窦诞回报,所部已经稳住正面局势。”

    “龙泉头陈聚回报,已全歼正面唐军,正向鸡冠山方向进击。”

    ······

    听着各部的回报,黄明辽知道唐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此战大局已定了。

    不过唐军能支撑到现在,也是让人出乎意料。

    “这样的军队,真是让人敬佩啊!”

    黄明辽转头看向段偃师问道:“阳安关南,还没有李唐的援军出现吗?”

    段偃师答道:“始终未曾有军队出现!”

    黄明辽点点头道:“到现在不来,也就不会来了,即刻命四十五军和焦方威部出击吧!”

    黄明辽留下了四十五军做预备队,就是为了防止李唐南线有援兵赶来。而焦方威部到达阳安关部附近后并未出击,也是等待唐军力竭,以图一个全歼的机会。

    很快,从明军中军附近的山上,竖起了一杆十多丈的大红旗,旗帜鲜红,如苍鹰一般,在风雨中翱翔。

    这红旗实在太大,以至于最遥远的东菜园战场,都能看得到红旗的身姿。

    这是反攻的号角,这是必胜的信念。

    “杀!”

    从东菜园到鸡冠山,被压制了整整一天多的明军,终于发起了最勐烈而致命的总攻。

第二百二十八章 喋血阳安关(八)

    这场焦灼的战斗,打到如今,唐军已经燃烧了全部的心力和体力,之所以还能继续打下去,不过是凭借着一口气撑着。

    而当焦方威率领的明军从他们身后扑来时,这口气也彻底泄了。

    整个唐军,开始出现崩溃。

    刚开始还是稀稀拉拉的,之后便是大规模的溃败。

    很多时候,信念就是在一瞬间崩溃的。而信念的崩溃,往往直接导致力量的消失,进而使得一个人从内到外发生蜕变。

    整支唐军,在这种情况下,彻底的崩溃了。

    柴绍在军中尽力的约束其部,可根本没有用。乱军之中,他本人亦被冲的站不住脚,哪里能指挥部队。

    柴绍只能仰天大呼道:“此天亡我也!”

    杜士远拼死来到柴绍的身边,大声喊道:“大将军,撤吧!阳安关丢了,咱们还有利州,还有剑阁,身后就是淮安王的大军,没得在这里丧了性命!”

    “哪还有以后啊!”

    柴绍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吼道。此时的他眼圈赤红,满脸的悲愤,心中的悲痛溢于言表。

    “唐王死了,世子和齐国公闹翻了,李神通也明哲保身,整个李唐,全完了,哪还有以后!”

    “大将军!”

    “尔等各自逃命去吧,我深受唐王隆恩,当以死报国,但你们不必如此!”

    众人纷纷跪下,围着柴绍痛哭起来。

    柴绍也不管众人,一勒马便向前冲去。他身后稀稀拉拉的人并不多,这些俱是他的亲兵,真正愿意为他效死的人。

    柴绍一往无前地冲入了人群之中,可是对面的明军实在太多,他尽力冲杀,但并没有多大效果。

    柴绍本人也不以勇力见长。

    柴绍战马身中数箭,柴绍本人也掀落下马。

    望着已经跟了自己数年,此时却伏在地上,根本起不来的战马,柴绍忍不住潸然泪下。

    “马儿,马儿,今日你我,同亡于此地!”

    柴绍上前,一刀捅死了自己的战马,使其免受痛苦,而他本人,则再次冲入乱军之中。

    倔强的柴绍,带着无限的恨意,战至他最后一人,直至身被二十余创,死于乱军之中。

    随着柴绍的身死,其部也先后被覆灭。

    突袭的唐军各部此时俱拥在金牛道上,或是或降,唯有马三宝带着唐军残部,退入鸡冠隘中。

    此时阳安关已失,困守鸡冠隘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且隘口之中,缺兵少粮,马三宝遂和部下商议,放弃鸡冠隘,突围南下。

    马三宝的突围决定没有错,鸡冠隘的确是没有守的必要了,但不得不说,他们突围的太晚了,面前就是明军,身后是高山,往哪里突围。

    马三宝带着残部,沿着三道河往利州撤退,而身后的明军则是紧追不舍。全军撤退到龙门山,被赶来的明军包围。

    唐军苦战不能突围,最终自马三宝以下,全军覆没。

    马三宝的死,代表着李唐在川北最后一支精锐部队的完全覆灭。

    柴绍所部,多为关中老兵,其精锐程度,无论是任瑰部还是陈演寿部都没法比,李渊之所以将其布置在兴州,就是让他作为整个川北防线的中枢军队,四面支援,保证川北防线的完整。

    而随着柴绍部的覆灭,整个川北防线,实际上已经完全破碎。

    大明北路军的进击,已经没有多大的悬念了。

    战后,黄明辽视察战场,踏着血水,一步一惊。

    待见到柴绍的尸体,只见他浑身创伤,几无一块好地方,最后也不得不赞叹道:“真男儿汉也!”让人将其礼葬。

    ······

    阳安关一战,明军歼敌两万余人,打了入川第一个打胜仗。

    不过战后统计,明军也伤亡惨重,尤其是右靖卫的四十六军、四十八军,几乎已经打残。

    短期内,很难恢复战斗力了。

    虽然军情如火急,但整个明军在阳安关一战中打得筋疲力竭。为了保障军队的战斗力,黄明辽不得不下令三军修整三日,然后再前进。

    不过为了防止唐军在利州重新构建防线,黄明辽乃下令陈聚率领右武卫两营骑兵,沿着金牛道南下,骚扰唐军,打乱唐军的防御布置,为主力的南下争取时间。

    陈聚也是将此仗当作游击战打,因此轻兵而出,多布斥候,而他本人更是小心翼翼,稳扎稳打,唯恐冒进,遭遇唐军的埋伏,阴沟里翻船。

    可出人意料的是,陈聚一路向南,所部一直到了绵谷县(今四川省广元市)北十多里,仍未发现唐军的动向。

    绵谷县是利州(义城郡)的治所,地势险峻,交通便利,乃是整个川北的核心要地,兵家必争之处。

    根据之前的情报,此地由李神通镇守,可是有上万唐军主力的。

    而在黄明辽的原计划中,要在绵谷跟唐军完成一场拉锯战,才能有入川的机会。

    如此要地,没有唐军出现,可谓是极大的反常之事。经验丰富的陈聚也担心有诈,不敢再向前,只派出数十骑往绵谷县城方向侦察。

    而陈聚本人,更是做好了随时撤退的准备。

    陈聚派出的这些骑兵既是斥候,也是诱饵。在陈聚看来,若是唐军有埋伏,必然不会放过吞掉这数十骑的好机会。

    刚下过雨,路面比较泥泞。可这些斥候一路疾驰,不敢作丝毫停留,向前几乎杀到了绵谷县城的外墙了。

    众人小心翼翼,观察着周围。

    可即使如此,别说埋伏了,连唐军的一兵一卒都没见。

    这支斥候队也懵了,唐军到底在哪?

    大着胆子的明军上前询问周边百姓,这才得知,之前屯于绵谷的唐军,前两日早就撤走了,城中根本没有唐军一兵一卒。

    明军的斥候根本不敢信。这群人只当周边百姓骗他们,绵谷要地,唐军怎么可能不战而逃。

    最后还是领头的一个旅帅胆大,带着几个人来到城门前。

    此时城门紧闭,这人便假装是明军的使者,在门前叫门。

    刚开始没有什么回应。

    这旅帅等了一会,有些急躁,便要离开。就在这时,绵谷县城的大门打开,从中出来一些未着官袍的人。

    这些人皆是绵谷县内的世家大族,都是向明军投降的。

    至此,众人才敢相信,绵谷的唐军,是真的逃了。

第二百二十九章 致命信件

    这群斥候完成对绵谷县的占领之后,立刻派人送信给陈聚。

    陈聚接到这个消息,也是大吃一惊。那可是绵谷重地,就这么被明军给稀里湖涂地占领了。

    若不是陈聚一再确认此事的真假,他甚至都不敢相信。

    之后陈聚一边往阳安关送信,一边率兵赶往绵谷城。

    到这个时候,陈聚仍然担心这是个陷阱。他又下令广布斥候,四面侦察,务必要找到唐军的踪迹,以防有埋伏。

    其实这次真的是陈聚多想了,李神通哪有什么埋伏,利州之所以没有唐军,那是因为李神通早让明军给吓跑了。

    实际上柴绍的求援信,不仅没有给自己求得援助,反而吓住了李神通。

    李神通坐镇利州,乃是作为川北防线大后方,给北面诸州转运物资,补充兵力的,御敌压力并不大。

    虽然大明伐唐,可李神通本以为有柴绍守着阳安关,作为利州屏障,他待在利州城是万事大吉,更不会提前准备第二道防线了。

    要不然他也不会死逼着柴绍移防阳安关。

    而且李神通本人,还想着是不是调兵南下,参与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战斗中。李渊死后,李建成立刻封他为淮安王,总揽北面军事,着实让李神通尝到了甜头。

    李神通甚至觉得,他作为李家的宗长,又手握重权,对于唐王大位的归宿,也是有重要发言权的。

    不过李神通没有南下,北面柴绍的求援信便到了。

    李神通在刚开始对于柴绍的求援信是不屑一顾的,总觉得柴绍故意示弱,就是为了让自己往阳安关调兵。

    可之后柴绍连连求援,就让李神通坐不住了。

    柴绍的求援信,让他又想起了昔日在渭北的兵败,明军的强大,对于明军,他骨子里就已经感到恐惧了。

    李神通犹豫着是否去救援柴绍,最后还是担心唇亡齿寒,遂下令尽起兵北上,赶往阳安关。

    可是还没有等他出击,阳安关的败兵就逃到了利州。

    李神通听闻柴绍败了,当即就天晕地转,简直跟死了爹娘一般。他倒不是为柴绍而伤心,而是柴绍一败,利州就没了屏障,靠他自己,怎么可能挡得住明军。

    李神通也不再救援阳安关了,当即决定,全军南下剑阁。剑阁位于剑州和利州交界位置,撤退至剑阁,意味着放弃利州。

    李神通命令既下,也无人反对。

    李神通所部,就是一支新军,成军只有几个月,更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战,连柴绍部战力的两成都没有,此时哪敢和明军拼命。

    李神通当即将全部兵马撤离,为了赶时间,城中大批物资,全部抛弃,留给了明军。

    而李神通还美其名曰,此为迟滞明军行军速度。

    要战利品将敌军给拖死,恐怕李神通是古往今来第一人吧。

    陈聚占领绵谷县后,四面出击,完全席卷了整个利州,直到这时,他才完完全全确定李神通真的跑了。

    陈聚是丰州老人,也识得李神通,此时他也不由得对李神通一口唾弃,真是丢丰州军的脸啊。

    此时在阳安关的黄明辽也接到了陈聚的信。

    对于这个消息,黄明辽感觉虽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黄明辽和李神通直接相处过,也交过手,太了解此人的能力和节操了。

    既克利州,黄明辽乃命令二十九军南下,屯守义城郡(利州)。

    而明军主力,则暂停往剑阁方向进击。

    一方面黄明辽这一路,本来是先打兴州的,只是计划不如变化快,所以先取阳安关,又阴差阳错地占领了利州。

    可是明军到现在实际上是孤军深入,身后尚有任瑰、李袭誉、陈演寿三支部队。不击败此三部,后方始终不稳。

    而另一方面,黄明辽也不想因为自己的出现,影响到目前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的战斗。

    而且白帝城传来消息,李世民已经打出征讨李建成的旗号,率部西进,整个川中,完全乱了起来。

    这时候明军突进的太快,容易缓和几家矛盾,让他们一致对外。

    黄明辽遂决定主力稍微修整之后,南下屯兵义城郡,居中调度。

    同时,黄明辽又分出三部偏师,命段纶率三十一军北上顺政,与张文远部合围凤州的任瑰;命焦方威率汉中军,向东攻打巴州的李瑊,走米仓道入蜀;命李客师率领四十五军,逆白龙江而上,配合陇南的翟长孙、长孙安业,攻打武州的李袭誉。

    安排完三路偏师,明军主力就地修整,而黄明辽则派人给李神通送去了劝降信。不管怎么说,二人也是丰州老相识。

    在给李神通的信中,黄明辽写的很诚恳。

    回顾了一下双方在丰州的经历,虽然李神通在丰州并没有什么美好回忆。并表示只要李神通愿意投降,丰州老兄弟还是愿意接纳他的。

    丰州人不骗丰州人。

    众人都觉得黄明辽这封信没多大用,李神通毕竟是李唐宗室,守着剑阁,怎么可能投降。

    但黄明辽却是笑道:“李幼良不也是李唐宗亲,可关键时候,照应将长安献给我军,捅了李渊一刀子。这李神通我还真了解,那就不是一个能舍生取义的人。”

    果不出黄明辽的预料,

    李神通守着剑阁,是一日三惊。

    待李神通拿到黄明辽的信,心里还真是复杂起来。他没想到十几年前一段不怎么美好的记忆,现在却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对于投降,李神通之前没想过,可时至今日,并不是一个不能提的事情。

    李渊身死,几个儿子,相互攻杀,整个李氏,已经完全分崩离析,到了这种地步,还真的有必要再为了一个不可能的理想,让整个李氏家族灭亡。

    李神通不知道。

    理想已经不敢再提了,现在只谈现实。李神通亦有子女、妻妾,他明白若是自己败亡之后这些人将要面对的命运。

    李神通不想让家人受难,更重要的是,他还没活够,他还不想死啊。

    李神通将黄明辽给他的信放下,拿起,再放下,再拿起,最后李神通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坐在那里,怅然若失。

第二百三十章 川北陷落(上)

    黄明辽大胜阳安关之后,其他几个战场也受到影响,开始全面告捷。

    李唐整个川北防线,除了兴州和阳安关,最重要的便是凤州和散关防线。这里正面对着陈仓,扼守陈仓故道,乃是李唐抵抗明军的第一道防线。

    但出人意料的是,阳安关打得正酣时,这里却始终没有打起来。而且明军连试探性的攻击都没有,散关一线,静的吓人。

    不过越是如此,守卫凤州的任瑰,便越是心神不宁。

    此时的凤州,不用明军来打,便已经是危在旦夕了。

    任瑰手中有两万六千人马,看起来是不少,其中右骁卫将军散关都督刘世让驻防散关,手中有一万五千人。任瑰担心一道散关不足以御敌,又在散关之后,新修筑一城,命名为黄花城(今陕西省凤县凤州镇东北六十里),作为第二道防线,驻兵五千。

    两道防线之后,任瑰手中只剩下六千人。

    本来任瑰准备用这六千人当作预备队,但很快身后的柴绍送来消息,他收到命令,驻防阳安关,不得不放弃兴州,请求任瑰接手。

    接到柴绍的信,任瑰当即便怒了。

    凤州三面被围,只有兴州一条道通向巴蜀。柴绍这一退,凤州就成了孤岛,彻底和巴蜀失联了。

    至于接管兴州,任瑰不是不想去,可他就六千预备队,有心无力。

    可以说柴绍这一退,直接将凤州的任瑰,推入了绝境。

    在此之前,任瑰其实是李渊的死忠,对李氏忠心耿耿。

    任瑰是南陈名将任忠之侄,虽然任忠临阵投降大隋,可任瑰却是对大隋很反感,一度鼓动南陈旧将王勇在岭南造反。后来王勇降隋,任瑰弃官而去,虽然又在仁寿年间担任韩城尉,但很快被罢职,最后还是投奔了李渊,才被任命为河东郡户曹参军事。

    任瑰这一生,不是反隋,就是在反隋的路上。虽然他跟大隋既没有仇,也没有怨,可就是不喜欢大隋,究其原因,可能是八字不合吧。

    因为对大隋的不喜欢,任瑰跟着李渊从河东到关中,从关中再到巴蜀,直到今天,李渊死了,巴蜀也要丢了。

    茫茫然之间,困守凤州,任瑰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任瑰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决定,没想到噩耗传来,散关丢了。

    刘世让率军一万五,驻守散关。散关嵌入群山之中,如一把钥匙一般,锁住秦岭诸山,城池高峻,地势险要,为一夫当关之势,极难攻克。

    所以虽然任瑰担忧自身,但并不认为明军短时间内可以攻破散关。

    任瑰盘算的的确不错,张文远三万人马,就是用尸体铺,也铺不平散关。可险道可跃,人心难测。

    再险要的地方,攻不破关卡,攻破了人心,这险关也没什么用。

    任瑰还在犹犹豫豫地盘算未来,但散关的守军却是忍不住为自己的未来作打算。底下的将领,谁在乎忠义啊。

    此时李渊身死,李唐眼看就要覆灭,不赶紧地把自己卖个好价钱,难道还等着别人来卖吗?

    散关统帅刘世让之下,两个副将分别是慕容孝干和刘德裕。

    慕容孝干是关陇旧人,刘德裕则是梁默旧部,二人同为副将,因为利益原因,双方矛盾很深。

    对此刘世让是乐见其成的,毕竟只有二人有矛盾,他作为统帅,才能更好地控制二人。

    不过刘世让万万想不到,二人在这个紧要关头,竟然勾连到一起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

    刘德裕和慕容孝干二人虽然关系不睦,但归根到底是为了争夺利益。可现在明军大举压境,二人为了共同的利益,自然也能走到一块。

    当然二人联合也不是为了御敌,而是投降。

    刘德裕是梁默旧部,算是梁默的心腹。当初梁默战死,唐军南北包围河池郡,驻守顺政郡的刘德裕眼看进退无路,不得不投降,但本质上跟明军并没有矛盾。

    所以梁周撤退到汉川郡之后,不断地写信给刘德裕,企图劝降对方。

    刚开始刘德裕并不在意这些劝降信,虽然投降了,可他在李唐内部过得也不差。但之后李唐一再兵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唐时日无多时,刘德裕也按耐不住了。

    直到李渊身死的消息传来,刘德裕完全是坐不住了,立刻去信梁周,请求投降。

    梁周乃让他趁机控制散关,作为投名状。

    刘德裕只是个副将,又是降将,在军中的权力并不大。他本想劝降刘世让,可几次试探后发现,刘世让是个顽固之人,宁死不降,刘德裕只得将目光转向旁人。

    经过观察,他发现自己的政敌慕容孝干,倒是有松动之意,于是又派人多方试探,最终发现对方有心投降,却没有门路。

    刘德裕遂找上门去,商议此事。

    慕容孝干正愁不知道怎么跟明军搭上线呢,因此和刘德裕是一拍即合,遂达成同盟,商定一起夺取散关,投降大明。

    明军北伐一开始,二人眼看刘世让积极备战,竟然联合起来,发动兵变,诛杀了刘世让,打开城门,向明军投降。

    至此,散关这道天险之地,明军兵不血刃,并顺利拿下。

    张文远之前一直不动手,就等着刘德裕、慕容孝干二人的献城。

    明军既取散关,便以刘德裕、慕容孝干二人为先锋,攻打黄花城。驻守黄花城的乃是元弘善,当初害死梁默的右御卫叛将。

    刘德裕本就深恨对方的背叛,害死了梁默,才导致他降了李唐,于是装作败兵,逃到黄花城下,诈开城门,顺利取城。

    而元弘善也被刘德裕斩首示众,以告慰梁默的在天之灵。

    散关和黄花城两道防线既破,凤州再无险可守,明军一路进抵凤州城下。

    面对围城的明军,任瑰瞬间苍老了许多。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若非万不得已,又如何愿意舍弃呢。

    不过任瑰这个人,私心比较重,选补官吏,颇私亲故,或依倚其势,多所求纳,瑰知而不禁,也是出了名的。

    这样私心极重的人,又如何愿意死节呢?

    最终任瑰打开了城门,向明军投降。

    川北重镇凤州,自此陷落。

第二百三十一章 川北陷落(中)

    与凤州相比,金州一线的仗,就打得剧烈的多了。

    北路军伐蜀,右武卫总管秦叔宝率领右武卫的本部、三十军和杨屯、杨及两部共计一万四千余人,奉命从长安攻打金州。

    李唐驻守金州的是金州总管陈演寿,辖金州、洋州,统兵一万三千人。

    陈演寿是左军长史出身,在李渊造反之初,地位极高。但李渊入主关中之后,他被派往西城郡招抚山南之地,数年来一直没动。李唐朝廷内部官吏如流水一般,光是大将军、尚书都要数十位,但陈演寿却像是被李渊忘了一般,挂着一个山南东道安抚使、金州总管的名头,直到现在。

    陈演寿虽经略金州多时,但他本身对金州的控制力并不强。

    陈演寿乃是文官出身,不擅统军,虽然挂着总管的名头,但军中权利,皆在副总管陈政和当地大族领袖李袭腾的手中。

    金州的政治格局一直有些怪异。

    在金州,权利最大的不是总管陈演寿,亦不是手握兵权的副总管陈政,而是西城郡第一大族,山南李氏。

    山南李氏,也叫安康李氏,世代为山南豪族,为乡里所率服。李袭志、李袭誉兄弟便出身这个家族。二人的祖父李迁哲,乃是北周名将,长期屯兵山南地区,是山南李氏势力达到顶峰的重要人物。

    史书记载,李迁哲一人,有妾媵百人,儿女有六十九人。沿着汉江千余里间,多第宅相次。生下儿子的妻妾,都住在里面,每间宅第各有僮仆、侍婢、奄阍守卫。李迁哲每次鸣笳往来众宅第之间,纵酒饮宴,尽情享乐。子孙拜见李迁哲,有的李迁哲都忘记其名字,只能翻阅簿籍来查阅子孙的名字

    奄阍者,看门的小太监,敢私用太监,还为史书所记,可见其权势之盛,气势之嚣。

    之后山南李氏,代有显拔人物,中央王朝或许不畏李氏,可像李渊这种造反者,想安定金州,稳定山南的局势,还非得依仗李氏不可。

    于是李渊如关中之后,便封李氏家主李袭腾为商国公,还特许为山南东道安抚副使、金州副总管,几乎相当于陈演寿头上的太上皇。

    对于李袭腾来说,投降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投降对于李家有利,能保证李家的利益和对金州的控制。

    金州乱不乱,李家说了算。

    李家可以投降李唐,自然可以投降黄明远。

    实际上一早黄明辽就派人前往金州,跟李袭腾密会,准备劝降此人,可惜双方没谈拢。李家要的是对金州的控制权,要做金州的太上皇。但大明天然不会允许这种国中之国的存在,别说李袭腾,就是陇西李氏、清河崔氏这种豪门亦不行。

    所以两家谈崩,这投降自然也就成空了。

    或许是当土皇帝当习惯了,有些不知道天高地厚。在李袭腾看来,这是大明对李家的轻视,所以他决定,给大明一个教训,以战促和,将大明重新拉到谈判桌上。

    不得不说,李袭腾的胆子不小,野望更大。

    面对明军,他立刻帮着陈演寿紧锣密鼓地布置防御,带头号召金州的世家大族,给陈演寿捐钱捐物,做足了抵抗明军的准备。

    秦琼远道而来,碰上的就是准备充分的金州军。

    秦琼南下走的是库谷道,之前李渊逃入金州走的那条路。

    这两年经过明军的探索,基本已经探明了此道情况。而且明军还在洵水中游建洵水关,在青铜峡一带设青铜关,以两处为据点,不断地侵扰南面的金州。

    眼看明军南下,李袭腾便建议陈演寿北上攻打二关,挫其锐气,御敌于金州之外。

    李袭腾是有私心的,金州是他的老巢,一草一木都属于李家,他当然不想在金州打仗,可又想给明军一个下马威,这才提议出兵二关。

    陈演寿不通军务,大事基本上有陈政和李袭腾作主。

    陈政出身不高,贪权好利,来到金州之后,立刻便为李袭腾所收买。二人结为姻亲,相互勾连,早就成了一党。

    因此李袭腾一提议,陈政立刻跟进请命。陈演寿虽然觉得以唐军的实力,主动出击,并不太合适,可惜拗不过二人,只得同意。

    于是陈政和李袭腾二人率兵八千,北上二关。

    此时洵水关有杨屯驻扎,而青铜关由杨及驻扎。二人各有两千余人,是金州这一路的先头部队。

    陈政和李袭腾希望速战速决,所以并未分兵,而是先攻打洵水关。

    二人虽领兵八千,但加上李家的家仆、私兵,也接近万人,所以杨屯和对方一经交战,便选择撤退。

    唐军眼看初战得胜,便迅速追了上去。此时杨屯却是杀了一个回马枪,带队回头反冲,杀敌数十人,挫了唐军一番锐气。

    杨屯撤到洵水关中,陈、李二人带着部队围城,但并没有什么效果。

    这时李袭腾便建议,趁洵水上涨,在下游设置堤坝,引水灌城。这一招果然有效,很快便有大水漫关,一时之间,关中人心惶惶。

    杨屯先堵塞北堤以止住水势,又亲率亲卫精锐,主动突袭,连败唐军数阵,这才安定了军心。

    陈政和李袭腾又不罢休,再次强攻关城。杨屯遂亲自率骑兵出南门,又令步兵从北门出击,两军会和,首尾夹击唐军,唐军又败,攻城之兵大多投水而死。

    当夜,陈政又计划偷城,遂派遣军队在城西堞用梯子登上城墙,当时已经有数百名唐军士兵登上了城墙。杨屯又率军中精锐出击,再次击败了唐军。

    可以说杨屯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让唐军吃足了苦头。

    眼看唐军哆哆逼人,杨屯决定还以颜色,遂在大风天,趁天色昏暗出兵袭击唐军军营。

    无论是陈政还是李袭腾,军事能力俱是一般。而且二人打了这么久,只以为明军只敢蜷缩于城中,不敢出击,因此并不作防备。

    于是此战唐军再次大败。

    正巧秦琼从库谷道而来,率主力赶到青铜关,和杨屯部前后夹击,彻底击败了唐军。

    八千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陈政死于乱军之中,而李袭腾本人,也被俘虏。

第二百三十二章 川北陷落(下)

    李袭腾虽然在金州极为强势,但作为一个地头蛇,出了金州,什么也不是。所以被俘之后的李袭腾,别提多乖巧听话,跟一只温顺的小猫咪一般。

    李袭腾很清楚,他那点身份,在明军面前根本不敢用,所以也不敢有任何的嚣张了。

    不得不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李袭腾也算是个俊杰。

    而且李袭腾亦明白,家族之中,眼红自己这个位置的,不知道有多少,他此次被俘,不知道有多少人不想让他回去。

    所以为了保命,也为了安全返回,直接投降了事。

    什么都不如命。

    见到秦琼,李袭腾倒头便拜,直接投降,什么条件都没有,其干脆利落,让秦琼都不知道说什么。

    秦琼思略一番,便决定将李袭腾放回。

    其实李袭腾在明军手中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不管他是真降还是假降,只有放回金州才能发挥作用。

    留在手中,难道还等着李氏赎人吗?

    而实际上不管李袭腾是真降还是假降,并不影响明军对金州的进击。

    不过很明显,李袭腾已经怕了,被秘密放回金州之后,他立刻召集家族力量,准备投降。

    此时陈演寿也因为陈政的兵败慌了手脚。陈政损失了他手中大部分的兵力,而且陈政本人身死,他连个能用的将领都没有,哪什么守城。

    李袭腾也看出了陈演寿的囧境,于是便派人来和陈演寿摊牌,逼迫对方投降明军。

    十月十五日,中元节之日,陈演寿让人打开城门,以金州、洋州二地投降明军,至此,唐军经营两年多的金州落入明军手中。

    ······

    李袭腾不仅以金州投降,还积极地给远在武州的堂弟武州总管李袭誉去信,撺掇对方投降。

    李袭誉狂是狂,但心中清明的很。虽然李袭腾是山南李氏的家主,但李袭志、李袭誉兄弟却是李家官职最显赫的人。只有二人投降,才能撑起山南李氏在新朝的天花板。

    北面四镇之中,武州总管李袭誉应该是压力最小的一镇。虽然武州一地,辖武州、文州、扶州三州九县之地,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周围全是山区,全部人口加起来不超过万户。

    对于这片堪称不毛之地的地方,唐军也并不怎么重视。

    李袭誉手握八千人马,好听点叫八千军队,不好听的就是八千民兵,都是新兵,而且军中极其缺少甲胃、弓弩等兵器,战斗力比民兵也强不到哪里去。而且名义上八千人,实际上不过五六千人。

    靠着这支部队,李袭誉安定地方,西据羌胡,本就捉襟见肘。若是再加上明军,就更没法打了。

    幸好屯于上禄县(治今甘肃省礼县西南西汉水东岸)的长孙安业和屯于怀道县(治今甘肃宕昌县)的翟长孙二人兵力都不是太多。

    伐蜀开始后,二人奉命攻打武州。

    长孙安业从阴平道南下,而翟长孙则顺着羌水(今岷江上游一带)顺流而下,两支部队从西、北两个方向,合围武州治所将利城(治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南)。

    李袭誉困守城池,是没有援军的。

    不过翟长孙和长孙安业二人合兵一处,跟李袭誉的兵力也差不多,更兼对方有城池之利,因此并不能破城。

    其实黄明辽派这路偏师也没有想过他们可以击败李袭誉,最重要的目的还是牵制。

    双方在将利相持了半个多月,皆无法取胜。

    若是平常,半个多月的时间,援军也该到了。李袭誉往成都送了十多封求救信,可一个多月来,没有丝毫的回应。

    就在这时,从汉中传来消息,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争夺王位,展开了大战,而明军则攻破了利州。

    这让李袭誉如遭雷击。

    “唐王一世英明,怎么生了两个这样的儿子。”

    因为武州位置偏远,且一直在和明军交战,消息传播的也慢,所以李袭誉得到的消息很滞后,此时已经进入十月多了,他才收到一个多月前的消息。

    眼看李唐内乱,明军连战连捷,李袭誉也有了异样的心思。

    若是李渊尚在,他自然是要竭尽全力,以奉忠义。可是李渊已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蛇鼠一窝,凭什么配他效忠。

    常言道“树倒猢狲散”,不是猢狲想散,而是大树倒了之后,没有新的可替代品,无法庇护这些猢狲,那可不就得散了。

    此时的李袭誉已经有心向大明投降。只是他担忧宗族,同时也担心在成都的家人。

    像李袭誉这种总管级别的将领,其家卷肯定要在成都为质的。

    李袭誉犹犹豫豫的不敢妄动。

    可没等李袭誉有什么动作,扶州传来消息,刺史孔长秀在明军并未到达扶州的情况下,向明军请降。

    孔长秀这个级别的官员,是不需要留家卷为质的,所以他降的干脆利落、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李袭誉听到这个消息,又急又恼,破口大骂。

    “枉他孔长秀平日里常言‘自己是圣人之后,忠君爱国’,这是忠的哪门子君,爱的哪门子国。”

    孔长秀在明军不到前便投降,的确样子有些难看了。

    不过孔长秀是早降早超生,高高兴兴地投降了大明,做他的大明官去了,可李袭誉却不得不承受扶州失陷的后果。

    从扶州往东南,可沿着白水(今甘肃省文县南白水江)直趋文州城下。李袭誉的兵力都集中在武州,文州兵力空虚,根本挡不住明军。

    而文州若失,武州就成了一个孤岛了。

    而就在李袭誉犹豫之间,李袭腾的信也终于送到了武州。信中李袭腾告诉李袭誉山南李氏已携金州降明,同时劝李袭誉一同投降。

    李袭腾的信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连李氏家族都降了,李袭誉就是再顾忌自己在成都的家人,也有了决断。眼看武州的局势,再看李唐这混乱不堪的局势,无论如何是神仙难救,他又何必为此误了自己。

    十月三十日,李袭誉命人打开武州城门,携武州、文州二地向大明投降。

    至此李唐川北防线的最后一处要地,也彻底落入大明手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