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三十三章 兄弟阋墙

    明军在川北打得正酣,而在成都鏖战的李建成、李元吉兄弟,此时打得更加激烈。你来我往,都快打出狗脑子了。

    当然李建成是不想打的,可惜李元吉根本不给他选择的机会。

    李元吉高举着“为父报仇,奉天讨逆”的旗帜,直接将李建成给逼到了墙角处。弑父一顶大帽子扣下来,李建成就是想投降都没有机会。

    就是真降了,李建成也活不了。

    李元吉阴毒,李建成也发了狠。虽然当日太极殿的情况,已经没人再知晓,可是王珪身死,李密逃走,李建成就有理由相信,一切都是李元吉和李密二人策划的一场阴谋,就是二人利用自己来发动兵变,然后再将弑父篡位的帽子扣到自己的头上。

    后知后觉的李建成越想越觉得自己这个四弟的阴毒,将父亲、兄长都算计进来,比豺狼、毒蛇还要恶毒啊。

    李建成已经相信,父亲就是李元吉和李密所害的。

    于是李建成也不和李元吉再啰嗦,直接派兵平叛。在李建成看来,只要拿下李元吉和李密二人,将二人的阴谋公之于众,就能还自己一个清白。

    李建成就要一个清白。

    否则一顶弑父的大帽子压在头上,他别说坐稳唐王这个位置,想太太平平的活命,都不容易。

    出兵平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便是李建成身边,无人可用。

    按道理来说,李建成亲自领兵,最是合适。而且李建成本人的能力,也远超李元吉,他本人领兵,也易于破敌。

    可问题是李建成现在不能离开成都。

    此时的成都,虽然表面上还算平静,但只是因为李建成掌握了军队,压制做所有人。可私底下的阴谋者,不知道有多少。

    李建成本来就威望不足,再加上弑父的名头,有几个人愿意效忠于他。

    犹豫之下,李建成只能以李瑰为右卫大将军,统领城中一万五千人马,征讨雒县。

    李瑰跟李建成是一条绳上是蚂蚱,他和李建成一样,身上背着弑君的名头,也是李元吉讨伐的人物,所以李瑰本人是绝不可能投降李元吉的。

    而且若想洗刷这个罪名,李瑰也非得尽力平叛。

    当然二人的关系很脆弱,李建成也并不完全信任李瑰,毕竟李瑰之前也是背叛了李渊。而且李瑰年纪尚轻,单论能力,未必及得上李密。

    于是李建成又任命刘文静为长史,冯立为副将,雷永吉、孙达二人为裨将,以制约李瑰。

    李瑰底下将领都是李建成的人,料想也翻不出花来。而且有刘文静左助,破贼的成功率也大了不少。

    而此时李元吉也集中了绵州的上万人马,在雒城布好了架势,等着李建成前来。

    其实李元吉的口号喊得不错,可惜他的名声实在太差,以至于在雒城起兵之后,除了绵州和雒城的上万人追随,其余之地响应者并不多。

    川北诸镇,都倾向于李建成,没人愿意跟着残暴不仁的李元吉。

    也就是弑父的名头太大,众人对李建成也有所怀疑,而且北面有明军主力的威胁,川北诸军都将目光紧盯着明军,不敢轻动。

    否则各路唐军齐上,早就将李元吉剿灭了。

    李元吉在雒城立旗之后,便有心向成都进军,但为李密所阻。

    李密认为其部实力不足,贸然攻打成都,得胜的把握不大,不若坚守雒城,击败李建成部之后,再反攻成都。

    而此时的李元吉,简直对李密是言听计从。

    李密冒着生命危险杀入城中,给他报信,着实让李元吉感动。李元吉自称唐王,便任命李密为唐王府长史,黄门侍郎,作为他的大总管,总揽一切政务。

    而且面对李建成的大军,李元吉本身心里也有些虚,因此立刻从之。

    李密当然不是为李元吉筹谋,在他看来,一旦李元吉兵临成都,很可能李建成的势力,会直接土崩瓦解。

    所以为了让兄弟二人多打两天,还是让李元吉在雒城多待一段时间吧。

    雒城周边,地势平坦,并无山势相依。

    李瑰到达雒城南面之后,就在青白江南岸扎营。

    李元吉趁着李瑰立足未稳,便率军突袭李瑰所部。哪知道刘文静早有预料,于是建议李瑰,伪设营帐,然后移兵至营寨两侧。

    果然到了夜里,李元吉亲自率军前来突袭,李瑰便和冯立二人,分领两军,突袭李元吉。

    李元吉遭遇埋伏,狼狈撤退。李瑰一直追击到雒城下,俘获无算,这才返回。

    这一仗李瑰部算是打了一个开门红。

    初战失利,可气坏了李元吉。

    小小一个李瑰,他本来是不放在眼中的,败于此人之手,他着实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李元吉次日引军再战。

    李瑰所部战斗力是不如李元吉的,毕竟李元吉部也是打过西羌的部队。

    双方在城下拉开阵势,进行激战。

    李元吉勐攻李瑰部左翼,负责左翼的雷永吉被打的连连后退。整个李瑰部阵型都有溃败的危险。

    这时还是冯立率部,勐攻李元吉中军,逼得李元吉不得不回兵自救。

    这一战一直打到傍晚,李元吉仍不罢休,又发起新的攻击。

    此时冯立为三军断后。

    眼看李元吉再来,冯立不急不缓地下了马,回头命令做饭的人做好饭食。

    吃完饭之后,冯立又对身边的人说道:“在成都死,在这里死,有不同吗?”于是就树起军旗吹响号角,召集败军,抵御李元吉部。

    李元吉眼看对方如此从容,担心有埋伏,也不敢急进。等他再想进兵,冯立已经撤退了。

    此战之后,刘文静不得不承认,其部战斗力确确实实差李元吉部太多,强攻雒县这种大城,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于是刘文静建议李瑰撤往兴乐(治今四川省新都县),以守代攻,引李元吉部前来。

    兴乐原是个旧县,大业三年被省并,但因为时间尚短,城池依旧。

    李瑰退守兴乐,不出所料,李元吉也跟着追来。这时刘文静建议坚守城池,消磨李元吉部士气,同时请求增援。

    可是刘文静却想不到,他还在守卫成都前线,可后方的成都,已经没了。

第二百三十四章 逆江讨贼

    九月十八日,李世民在白帝城起兵,宣布讨伐李建成。

    从白帝城到成都,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约两千多里。李世民率三万主力,尽数乘船,昼夜不停,向西而进。

    从白帝城到渝州,这是李世民的地盘,沿途并无阻碍。

    而从渝州往西,便是泸州。

    泸州倚靠大江,是巴蜀南线重镇,也是李唐羁縻南面蛮族的要塞之地。

    李渊自入巴蜀后,便分别在泸州(泸川郡)、戎州(犍为郡)、雅州三地置总管府,以经略南蛮诸族。其中泸州乃是川东、川西和南中的交汇地,最为重要,所以李渊在荆襄之战后,任命堂弟李神符为总管,以控扼此要地。

    荆襄之战后,李渊对李唐失败已经有了预估,所以针对巴蜀失陷做了准备,而泸州便是一处后手,可进可退。

    李世民到了泸州之后,便亲自去拜见李神符。

    对于李世民来说,这次出兵,不仅是国事,也是家事。此时李氏宗族,长一辈的只剩下李神通、李神符兄弟二人,所以非得获得李神符的支持,才能在道义上站住脚,才能获得宗族更多的支持。

    李世民为表诚意,一人入城,见到李神符,一身丧服的李世民便跪着地上,失声痛哭起来。

    “叔父,我没有父亲了!”

    想到李家今日的遭遇,李渊的身死,李神符也不由得跟着落泪。

    叔侄二人,抱头痛哭。

    周边一些泸州军的将领看这场面,也心有戚戚,不禁潸然泪下。

    叔侄回到州府,李世民就劝李神符和他一起,讨伐李建成,为父亲报仇。

    李神符听到这话,便沉默起来。

    倒不是他已经投奔了李建成,而是他之前和兄长李神通通了消息,李神通建议他不要插手此事。

    李建成三兄弟互斗,谁知道谁能赢,还不如守着军队、地盘,坐看风云。

    而且在李神通看来,想获得他们的支持也不难,拿利益来换就是了。李建成给了李神通一个王位,一个川北诸军总指挥的位置,这才让李神通勉强接受了李建成的令旨,那李世民要想说动李神符,又该哪什么换。

    于是李神符便劝道:“世民,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换了别的时候,我必然支持你。可今明军伐我,此时整个李家都朝不保夕了,你兄弟几人,何必这时候内乱,白白便宜了外人。”

    “叔父,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啊!”

    可任凭李世民怎么劝,李神符都拿定主意,不跟随他一起起兵。而且李神符还反过来不停地规劝李世民,让他相忍为国,以和为贵。

    李世民在李神符这里待了两日,都说不动对方。

    眼看劝说无果,李世民只得选择自己独自西进。

    第三日一早,李世民向李神符请辞。

    李神符也知道,今日拒绝了李世民,必然引得对方不痛快,因此为了缓解关系,不至于得罪李世民,李神符便亲自送李世民出城。

    到了郊外,李世民的心腹将领郑仁泰正带着人在此等候。

    双方话别,李神符就要送李世民离开。

    这时李世民突然上前,拉住李神符的手,对众人说道:“叔父将随我征讨逆臣,尔等还不速速准备,一同出兵。”

    李神符大惊,看着李世民说道:“世民,这是作何?”

    此时李世民的一众护卫已经将二人围住。

    李世民松开李神符的手,拜了一拜说道:“叔父,为讨逆贼,情非得已,不得不如此,还望叔父怪罪。”

    李神符看着李世民的样子,后悔不已。这是一个连老师都能背叛的恶狼,自己怎么就忘了小心提防了呢?

    此时面对一众如狼似虎的军队,李神符哪能拒绝,只得说道:“为国讨贼,为兄长报仇,本是应尽之事,我只是想世民先行,待处理完泸州事务后,再行跟随。既然世民这么着急,我且一同前去便是。”

    李世民赶紧说道:“是侄儿错了。”

    虽然说得很好听,但李世民却是将李神符拘在军中,又让人持李神符的印玺,前往泸州,接收军队,同时将李神符的家卷也带到军中。

    李神符看到连次子李德懋也被带来,知道无力反抗,遂只得安心留在李世民的军中。

    而李世民令张士贵接收泸州诸军,然后将城中八千人马,全部带走,只留下一座泸州城,由心腹兰谋代管。

    而李世民的主力,则沿着雒水(今四川沱江),逆流而上。

    从泸州往北,便是资州。

    资州刺史田留安,本来就是李世民的人。

    李世民统领大军多年,早就不是当初的小白了。尤其是这两年,屡起屡复,让李世民对其父李渊也有些怨言。

    有事的时候是好儿子,出了事就拿出来顶锅,他李世民就跟块砖头一般,随搬随用。李世民脾气再好,心里也不痛快。

    于是李世民便提前做了预防,安排自己的心腹田留安为资州刺史。

    倒不是李世民准备造反,而是李世民担心成都出了什么事,不管是不是跟李渊有关,他也有个逃命的通道。

    巴蜀二地虽远,其实主要经一个资州就到了。

    李世民跟裴寂关系很亲密,所以安排个刺史,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可惜资州没成为他逃命的要道,反而成了他反攻成都的通途。

    资州刺史田留安,本就得了李世民的信,做好了准备。待李世民一到,换上旗帜,就成了李世民的先锋军。

    资州北面是阳安县(治今四川省简阳市西北),是蜀郡的东南门户。

    此时李建成一直集中部队,一面抵挡李元吉,一面守卫成都城,哪有功夫管底下的小县城。

    而且这些日子,西南方向一直没有动静,他被朝堂上下和李元吉搅得头昏脑涨,就把李世民给忘了。

    于是李世民派遣田留安和高甑生二人,当夜奇袭阳安县城。城中无备,几乎没有打,便拿下阳安城。

    而李世民又命令高甑生赶往成都东南的东阳驿。

    东阳驿在分栋山(今四川成都平原东南之龙泉山)下,为成都往东南的交通要地。

    东阳驿既下,整个成都城,都在李世民的脚下。

第二百三十五章 兵临成都

    几乎是一夜之间,李世民的数万军队,将成都城给团团包围。

    第二日一早,城内外的百姓才发现,整个成都城被困得死死的,已经成了一座孤城。

    昨夜李建成为朝政忙了大半夜,直到快五更天才勉强休息一会。

    李瑰退守兴乐,送来的求援信都有一摞。可李建成手中,既无军队,又无粮草,拿什么支援李瑰。

    李建成不得不召集朝臣和世家大族,希望众人能拿出一部分军队和粮食,帮着朝廷,共渡难关。

    李建成很诚恳,可惜这份深情是对牛弹琴。

    整个李唐内部,已经完全不看好李建成,没有直接跑到洛阳投降已经算是好的了,谁会脑子不好,再拿出真金白银供养李家。

    李渊的死,不仅仅是李家换了一个主人,然后兄弟三人互相争夺位置这么简单。他意味着整个李唐内部,理想的破灭,希望的丧失,一批为了反抗黄明远残暴统治而走到一起的世家大族,再也没有那个反抗的决心和意志了。

    这对于李唐才是最致命的。

    虽然巴蜀是天府之国,可这片天府之地,多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李唐也是靠着世家大族的支持,才有钱、有粮、有兵,才能苟延残喘到今日。

    可世家大族上房抽屉,李家难道能够空手建起一个空中楼阁吗?

    所以无论坐上那个位置的是李建成还是李元吉,甚至是李世民,其结局都已经注定。

    除非某个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全歼或者至少是重创伐蜀的明军,给他们看到希望,或许世家大族才会重新把宝压到李家身上。

    但这是不可能的。

    听到李世民的军队围城,李建成如遭雷击,久久没有说话。直到良久,李建成手中的奏疏才滑落到地上。

    天不佑我啊!

    就在这时,一群近臣匆匆来到李建成的殿中。

    李建成自成为唐王以来,因李渊之死和太极殿大火,遂封存了唐王府后宫,而他本人则临时住在了前殿,至于家卷则仍住在世子府。

    众人来到殿中,便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

    有主战的,有主和的,还有人建议借羌兵来助战的,反正提建议又不死人,那不是能说什么就说什么。

    李建成的脑子都被这群人吵得要炸了。

    “都给我住口,给我滚!”

    李建成直接将桌桉上的东西都扫到地上,恶狠狠地看着众人。

    李建成一发怒,众人皆是鸦雀无声,不敢言语了。

    这还是众人第一次见李建成发怒。在众人的印象中,李建成从来都是温文尔雅、温润如玉的卓卓贵公子,还从没见过他如此震怒呢。

    越是不轻易发怒的人,发起怒来,越是可怕。

    众人之前光惊慌失措了,现在才后知后觉地发现,他们一直没有弄清楚李建成的态度,现在倒是触到眉头了。

    李建成也不想和众人再纠缠,直接将众人赶了出去。

    今时今日,这个情况,谁都指望不上。

    此时成都城中,有兵不过数千人,靠着这数千人,打是没法打赢的。所以李建成唯一一条出路,就是和谈。

    可李世民打着“讨伐背主弑父之人”的名义前来,轻易也没法和谈。

    李建成不禁暗然神伤,他有些无奈,又有些愤怒。这个二弟,难道不知道自己的为人吗?现在他大张旗鼓地打来,不是便宜外人吗?

    李建成一个人待了一天,谁也没有见,到了下午,他派心腹成都令王续出城,去见李世民,请求和李世民一见。

    李世民大军突然围城,是为了给城中众人心里压力,但他并没有急着攻城。

    大军远道而来,并未携带攻城器械。贸然攻击,一旦攻击不顺,既损伤三军士气,也让城中之人,恢复镇定,得不偿失。

    所以对于李世民来说,要么不打,要打就动如雷霆,一击即中。

    李世民正在帐中研究成都城的防御,听闻王续求见,心中一阵冷笑,看来自己这个好兄长,终于知道怕了。

    中军帐中,李世民接见了王续。

    见到王续,李世民直接就说得:“李建成派你来投降吗?”

    李建成一句话噎死王续,让王续无话可说。投降吗?当然不是。可王续也不敢说什么硬气话,以防触怒了李世民。

    “唐王派我来见秦公,请与秦公一晤。”

    李世民听得,有些玩味地说道:“李建成要见我?”

    李世民接着冷笑道:“我看没有这个必要,他要想来见我,你就让他开门投降,我便听听他能说些什么,否则,就战场上见。”

    王续就怕李世民拒绝,连忙说道:“秦公,此事有误会,先唐王之事,跟唐王没有任何关系,唐王绝对没有弑父,还请秦公明鉴。”

    王续作为使者,低声下气,什么尊严也没有了。

    听到这话,李世民也怒了,一拍桌桉,恶狠狠地说道:“跟他无关,跟他无关怎么会发生兵变?跟他无关,怎么会太极殿起火?跟他无关,我父是怎么死的?”

    这时王续跪在地上,狠狠地叩首。

    “秦公,下臣求秦公与唐王一晤吧。内有奸佞,外有敌寇,此时此刻,正是亲兄弟同仇敌忾之时,万不能让亲兄弟因为误会,而刀兵相见啊。

    秦公,大理寺定罪之前,还有一个罪犯供述的过程,为何秦公却不给唐王一个陈情的机会。

    等到会晤之后,是战是和,都有秦公决定。可秦公不去会晤,出了问题,往后,能心安吗?”

    王续不停地叩首,额头磕破,鲜血直流,看得众人都有些动容。

    李世民一时也有些犹豫了。

    他还真想听听,都这个时候了,他那位好兄长会说些什么。

    这时李神符说道:“秦公,不过是一个会晤,也不是多大事情,去了也无妨。”

    李神符一直希望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二人能和好,双方共抗明军。因此一看到有机会,他便出来劝和。

    李世民见李神符开口了,也不好驳了李神符的面子,这才说道:“叔父所言极是。”

    然后李世民看向王续,冷冷地说道:“明天一早,我在城门外与李建成一会,我倒要看看,他有何话可说。”

第二百三十六章 兄弟再会

    次日一大早,李世民就早早地前来赴会。他本以为自己来的很早了,可是没想到李建成已经在城门处等着。

    在城门外千余步的地方,李建成一人一马,正等着李世民。

    不得不说李建成这个人做事很周到,在城门外千余步的地方,城头上射程最远的床弩也无法射到,既保障了自己的安全,也打消了李世民的疑虑。

    若是再靠近城墙,李世民怕是就不敢来了。

    眼看只有李建成一人等待,李世民有些嗤笑,接着便要打马上前,他的亲卫也紧跟其后。

    李世民一挥手道:“不必!”便要一人上前。

    这时丘行恭拦道:“秦公,还是多带一些人保证安全,以防有埋伏。”

    李世民道:“不必,此地开阔,埋伏不了什么人。再说李建成都敢只身来会,我难道还惧了他吗?”

    说着李世民一扬马鞭,一熘烟地便赶前。

    李世民来到李建成身边,并未下马。此时李建成端坐在地上,面前放在一个桌桉,还有一坛子酒和两个碗。

    李世民勒住胯下战马,看着李建成,也不说话。

    李建成见李世民前来,端起酒来,倒满两个杯子。

    “二弟,来都来了,就这么在马上和我说话。”

    李世民仍未下马,冷冷地说道:“你费尽心思的要见我,就是来让我陪你喝酒的?”

    李建成笑道:“你我兄弟,多日未见,今日重逢,把酒言欢,也是应有之理。”

    李世民一把抽出腰间的佩刀,指向李建成。

    “李建成,你背主弑父,恶迹昭昭,人神共愤,天地不容,今日也敢提兄弟二字。你兵变弑父的时候,想没想起自己的兄弟。”

    李建成面对李世民,并不躲闪,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接着便是端起了酒碗,将酒一饮而尽。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世民,你不会真以为是我弑的父吧?”

    李世民看着李建成,仍是冷冷地回道:“我曾经那个知仁守礼、贤良孝节的兄长不会,可是你却不一定。”

    李建成听了,摇摇头。

    “看来连你也不相信我喽。”

    接着,李建成便自顾自地说道:“兵变是真的。有天,老四和李密来见我,说父亲要换太子。我立刻派人去验证此事真假,没想到从裴寂那里得到的消息,此事竟然为真。我一时之间,慌了手脚,便去向李密求取计策。李密建议我,不如发动兵变,强拥父亲为帝,以我为监国太子。朝政之事,本就由我管理,再夺了父亲的兵权,我的地位也便稳固了。

    我真傻,竟然相信了李密。

    兵变之前,我劝反了李瑰。到了兵变之时,我带着李密等人,杀入唐王府,老四在外,以宴会的名义,召集文武大臣,然后控制起来。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我们拿下了唐王府,也控制了父亲。

    这时候父亲怒火未消,众人建议我不必急着去见父亲,而是先去招抚军队,由王珪和李密去见父亲,替我转圜。

    我当时很信任他二人,便同意了。

    后来的事,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父亲死了,王珪死了,太极殿大火,我成了弑父之人,人人唾弃,而且还和老四莫名其妙地成了敌人。

    直到现在,我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个样子。”

    李世民看着李建成,冷冷地说道:“愚蠢!李密是什么人,那是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人物,当世枭雄,差点覆亡整个大隋的人物。这种人,你也想控制在手中,真是愚蠢至极!”

    李建成低下了头。

    “你说得对,是我愚蠢,是我鬼迷心窍了!”

    说到这,李建成又抬头看向李世民道:“可是世民,我敢发誓,我从来都没有伤害父亲的想法,更不会去做弑父的事情,父亲绝不是我害死的。”

    “可兵变是你发动的。”

    李世民死死地盯着李建成,目光之中,疾利如电,满是凶恶之色。

    “如果不是你发动兵变,就不会有之后的事情,如果不是你发动兵变,父亲就不会死,你敢说此事和你无关?”

    李建成此时也有些激动起来。

    “我发动兵变也是你逼得,你好好做你的大将军不好吗,为什么非得觊觎世子之位?”

    李世民听到这话,勐地跳下马来,给了李建成一拳。

    “这一切,都不是你兵变的理由。”

    李建成被打了一拳,却没有还手,而是继续坐好。

    “我混蛋,我该死,我罪无可赦,我该下地狱,这些我都认。可是李家该怎么办,李唐之业该怎么办?”

    眼看李世民不说话,李建成接着说道:“明军伐我,整个巴蜀危在旦夕,我们三兄弟若不能同舟共济,李家覆亡,就在眼前。

    世民,请相信我,我们兄弟共抗外敌,等退敌之后,你为唐王,我把兵权、朝廷都交给你。你怎么处置我,我都没有二话。”

    李世民看着李建成诚挚的样子,仍没有说话。

    李建成突然起身,对着李世民行了一大礼道:“二弟,兄长求你了,一切就当是为了父亲,为了李家!”

    一直默不作声的李世民突然说道:“御敌我自会去御,护持李家,我也会去做。可事已至此,不杀你,师出无名。”

    李世民难道真认为是李建成杀得李渊吗?

    当然不是。一开始的时候他或许会这么认为,但过了这么长时间,冷静下来,肯定能察觉其中的内情。

    只是即使如此,他还是起兵讨伐李建成了。

    无他,为了唐王的位置而已。

    就像当初满清已经打过长江了,苟延残喘的明朝,什么鲁王、唐王、桂王不照样为了皇位打出猪脑子。《鹿鼎记》里,沐王府和天地会都那个熊样了,照样为是立朱三太子还是朱五太子自相残杀。

    李世民为父报仇的心是真挚的,但未尝没有趁机抢夺唐王之位的想法。

    李建成听到李世民的话,惨然一笑,满是绝望。

    李世民说得不错,李世民是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出兵的,怎么能和李建成合流。那不是自己抽自己耳光。

    只有杀了李建成,李世民的起兵,才是正义的。

第二百三十七章 建成之死

    李建成眼中充满了恳求,可是最后却失望了。

    想明白这一点,李建成再也无话可说。自己这个弟弟心肠硬得很,李家、朝廷都打动不了他。

    “罢了罢了,事已至此,都是命啊,我认了!既然如此,你我兄弟二人同饮此酒,也算是绝义了。”

    说罢李建成又给自己斟满酒。

    李世民并不上前喝酒。

    李建成冷笑一声道:“这酒没毒,要不你先看着我喝。”说着便将酒再次一饮而尽。

    李世民看着李建成,这才说道:“不必了,留着这酒,你去见父亲的时候,再喝吧!”

    接着李世民便翻身上马。

    李建成看着李世民决绝的样子,又熟悉又陌生。自己这个弟弟,自己今日才真正了解他。

    “世民,破城之后,可否留你的侄儿一命!”

    李世民勒住战马,没有直接回道,欲走未走,最后才言道:“你且好自为之吧!”

    说完李世民便打马而去。

    昔日骨肉兄弟,今日恩断矣。

    ······

    李世民返回军中,便组织军队,发起对成都城的攻击。不过是昨日短短一日之间,成都城内,已经有无数的官员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李世民效忠。

    连成都城的城防布置,也落到李世民手中,还不是一份。

    当然,不过一日之间,李建成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变出一群天兵天将,将成都城布防的滴水不漏。说是布防,其实不过是让仅有的士兵上了城墙而已,至于系统的后勤、预备队、前后梯队什么的,完全没有。

    内外交困之下,此时的成都城,就是被纸湖地破空壳子,轻轻一捅,就要破了。

    李世民知道城中兵少,于是将军队一分为四,不分主从,四面出击,企图利用军队的数量来直接压垮成都的城防。

    李建成手中只有六七千人马,这么点兵力,既要防卫唐王府,又要防卫各处城墙。每处城墙上的军队,不过千余人,连城墙都站不满,根本不足用。

    负责守卫四面城墙的,虽然都是李建成的心腹,但底下的中下层将领却不是。眼看着李世民围城,而且李世民本身在李唐内部也名声显赫,众人又如何有战心,为李建成这个有弑父之名的人死节。

    很快,李建成的心腹将领乔公山打开驻防的西门,率先向李世民投降。

    李世民麾下大将双士洛率领军队,从西门突入城中。一点被破,全线崩盘,很快成都城墙防线完全告破。

    李世民部杀入城中,投降的朝臣和将领更多了。

    满朝文武,只有李建成麾下大将可达志率领一群原世子府的卫士,和入城的李世民部进行巷战,但寡不敌众,很快这些人就被淹没在李世民的大军中。

    此时城中已经完全乱了起来。

    李建成端坐府中,他没想到李世民会打进来的这么快,快到让他都没来得及做出布置。

    李建成心中还要好多的办法,好多的后路,可惜随着李世民杀入城中,一切都成了空。

    三十年来徒一梦啊。

    李建成后悔吗,他悔不当初,如果不是当初错信了李密,他不会有今日的下场。可是若是重来一次,李建成或许还是会这么选择吧。

    这时唐王妃郑观音带着李建成的两个儿子来到前殿。

    自李世民围城之后,李建成因兵力不足,不好再分兵守世子府,便将妻子、儿子都迁入唐王府中。

    李建成还担心有人挟持妻子和儿子。

    此时见到妻子,李建成苦笑地问道:“你们怎么来了?”

    郑观音走到丈夫的身前,握着丈夫的手说道:“我是你的妻子,这个时候,当然该陪在你的身边。”

    “连你们娘三都知道了?府上的人,都已经逃光了吧?”

    郑观音却并不回答,而是替丈夫整了整衣冠。这两日李建成忧心国事,不仅人憔悴不少,连衣冠也有些不整了。

    “也是,树倒猢狲散,自然之理。”

    郑观音给丈夫收拾好衣服,抬起头来,看向丈夫。

    “郎君准备怎么办?”

    李建成笑道:“我一个弑父背主之人,还能有什么好下场?”

    “郎君不是这样的人。”

    郑观音比李建成小十岁,今年不过二十岁。平日里都是一副小妻子的模样,可今日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让李建成也有些惊住。

    “郎君不是这样的人!”

    郑观音有些害怕,却又大着胆子说道。

    李建成忍不住大笑起来,越笑越激烈,笑着笑着,竟然忍不住哭了起来。

    “想不到我临死之前,还有人相信我啊!”

    李建成握紧妻子的手,对妻子说道:“今日城破,李世民是不可能放过我的,就连我的两个儿子也不会放过,非死不可。可你是一妇人,又出身郑氏,李世民绝不会杀你,你且回到后殿,等着李世民破府,然后让他送你回荥阳。”

    郑观音摇了摇头。

    “听话,我保不住两个儿子的命,但你能活,就好好地活下去吧。”

    “不!”

    郑观音突然上前,一把抱住李建成。

    “有郎君在,我哪也不去,咱们一家人,死也要死在一起。”

    李建成摩挲着妻子的头发,苦笑着说道:“傻娘子,死是很可怕的事情。”

    “和郎君在一起,我便不怕了。”

    “哈哈哈哈!”

    李建成笑中带泪,长叹道:“想我李建成,自诩为英雄一世,今日穷途末路,黄泉路上,有娇妻爱子相陪伴,也不孤单。”

    李建成站起身来,点燃一根蜡烛,然后扔到殿中垒放好的几桶石漆上。自李世民围城,李建成就让人备好了。

    他这样的人,该千刀万剐,也会千刀万剐,可他不愿意。

    那火遇到石漆,很快被点燃,火焰蹿地老高。

    李建成从容地返回身,然后起来抱起次子,交到妻子的怀里。而他则一手牵着三岁长子的小手,一手抱着妻子的肩膀。

    这时李承宗看着火起,连忙跟父亲说道:“阿耶,起火了!”

    李建成笑道:“宗儿,和阿耶、阿娘在一起,怕不怕?”

    “阿耶、阿娘在,宗儿就不怕!”

    一家四口,端坐在房中的榻上,看着这火势越来越大了,最后吞没了他们。

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主成都

    李世民入城较晚,待他入城之时,整个成都城已经平定下来。李世民所部完全控制了城防,并清理街道,维持秩序,搜捕乱军,保证了好好一座成都城没有被毁于战火之中。

    等到李世民入城,百官恭迎,万民朝拜,一副改朝换代的样子。

    李世民骑着高头大马,走在街道上,也享受着属于他自己一人的荣耀。

    不过等他望向唐王府方向,只见浓烟滚滚,黑云升腾,不断地笼罩在唐王府的上空。

    “怎么回事?”

    这时提前入城的双士洛赶忙上前回道:“国公,我等入城之后,弑父凶逆李建成便在唐王府的前殿,引火自焚了。”

    李世民起兵之后,对于李建成的称呼,不是世子,不是唐王,而是弑父凶逆。

    听到李建成自杀了,李世民一愣。但他很快反应过来,李建成这是宁死,也不愿意落到他的手上受辱。

    “李建成的家人呢?”

    “皆和李建成一同在前殿自焚了。”

    李世民更是一震。

    不愧是自己的大兄,够果决。

    “能确定身份吗?”

    双士洛看着李世民面上没有任何的表情,有些忐忑地说道:“我等在前殿找到四具尸体,一男一女,还有一名男童和一名男婴。经唐王府的下人辨认,正是李建成和其妻、其子。”

    李世民骑在马上,也不说话。

    不得不说,李建成这一自杀,倒是帮了他一个忙。否则李世民打破城池,俘虏了李建成,还真不好处置。

    虽然李世民仍会下令将李建成处死,可是以弟杀兄,也不是什么好事。现在李建成自己死了,倒是避免了自己的麻烦。

    “既然找到了李建成的尸体,那就将其尸曝之王府之前三日,以示众人。”

    说到这,李世民又低声说道:“至于其妻其子的尸体,那就找个地方葬了吧。”

    双士洛心中一寒,不敢多言,只得领命而去。

    李世民带着众人入了城之后,直往唐王府后院,他也顾不得接见群臣,处置逆党,而是第一时间给他爹李渊哭丧去了。

    李渊死后,李建成诸事缠身,根本顾不得将李渊安葬,所以只得停灵于唐王府的后院,暂时安置。

    李世民很清楚,起兵之时,虽然挂着“讨伐李建成”的旗帜,但造反之事,毕竟是有得有失,非得在父亲的棺椁前哭上一场,才能表明自己是为了正义,而不是唐王的位置。

    于是李世民到了灵堂,跪在李渊的灵位前,就嚎啕大哭起来。

    很快,以尚书左仆射裴寂为首的朝廷官员就到了。包括尚书右仆射独孤纂,内史令窦恽,吏部尚书殷开山,礼部尚书萧璟,民部尚书杨演,工部尚书刘世龙,刑部尚书权如久,内史侍郎于志本,黄门侍郎温大雅等人。

    自李渊入巴蜀之后,地位最高的窦威、萧造二人先后去世,但他们的位置则由窦恽、萧璟接替。而随着李渊为了征兵征粮不断地向巴蜀的关陇诸家退让,整个朝堂的要害位置,渐渐由关陇诸家掌握。

    李渊生前,所能做的,便是控制军权,不让军队再为这些人掌握。

    否则李家,也真的没有什么了。

    众人见到李世民,倒头就拜。

    其实对于这个流程和节奏,大家已经熟悉并接受了。也就是半个多月前,他们也是这样接受了李建成,并将其推到王位上的。

    只要保证他们的权利,换一个人,没什么问题。

    裴寂上前,将哀嚎的李世民给扶了起来。

    李世民虽然哭,但也没忽视周围众人,现在的场面,大家都心知肚明,不是演戏,胜似演戏了。

    这个时候,可不能演坏了。

    这时窦恽上前,拿出劝进表来。

    “······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愿国公存舜禹至公之情,狭巢由抗矫之节,以社稷为务,不以小行为先,以黔首为忧,不以克让为事。上以慰宗庙乃顾之怀,下以释普天倾首之望······”

    不过一日多的时间,窦恽便能拿出一封劝进表来,还写得花团锦簇。不得不说,其能力非一般人可比了。

    不过这朝三暮四的本事,让人看着,着实让人有些反胃。

    有窦恽带头,其他人也纷纷劝进起来。

    其实在大多数人看来,李世民比李建成更适合做这个唐王。倒不是能力或者二人的态度倾向,实际上李建成更偏向于关陇世家,反而李世民倒像是一个离经叛道之人。

    李世民平常专心军事,几乎没有接触过政务,他一旦上台,若想保证朝堂正常的运转,只能将权利完全交给这群人了。

    眼看众人纷纷表演完。

    李世民扶着裴寂说道:“我此番前来,是靖国讨逆,诛灭奸凶,从未敢觊觎唐王大位。今诸位虽看重于我,可我年少德薄,又无显名,着实不堪为新唐。”

    众人见状,纷纷再劝。

    可李世民仍不答应。

    众人也知道三辞三让的戏码,这才第一次,李世民不答应也是正常,便不再多言,各自准备着回去写第二封劝进表了。

    诸人走后,只剩下李世民和裴寂。

    因为刘文静亲近李建成,裴寂自然便亲近于李世民,双方关系极为亲密,非同一般。

    此时李世民也没了之前的悲伤,对着裴寂,重重地拜道:“昔日父亲在时,便与叔父亲密无间,今父亲故去,叔父便是世民之亲父也。”

    裴寂赶紧将李世民扶了起来。

    “秦公何必如此,裴寂承受不起!”

    裴寂虽然如此姿态,但心里却是极其满意的。裴寂虽然自负,也在乎这些虚名,今日李世民的态度,让他很满意。

    李世民起身,又问道:“昨日李建成说是因为从叔父这里知道父亲有立我为世子之心,这才谋逆的,不知可有此事。”

    裴寂一惊,难道李世民要问罪自己。

    不过裴寂很快反应过来,李世民就是为了朝堂稳定,也不会动自己,而之所以这么问,应该就是“李渊有立其为世子之意”这件事。

    至于有没有,当然没有。

    但裴寂很清楚李世民的用意,不管有没有,都得有,还得让天下人知道,那样李世民的继位才更具法理性。

第二百三十九章 再杀兄弟(上)

    攻破成都城的第二日,李世民便宣布,以叔父李神符为纳言,张士贵为右屯卫大将军,由裴寂、李神符、独孤纂、窦恽、张士贵五人留守成都,而他本人则亲率主力大军,北上抵御入蜀的明军。

    昨日与裴寂的谈话,并未让李世民失望,想来用不了多久,“唐王欲立秦国公为世子,因此李建成方兵变谋逆”的说法,就要人尽皆知。

    到时候李世民继位,也便顺理成章。

    当然李世民也没有傻傻地认为裴寂就这么对自己俯首听命,为了试探对方,他还问裴寂“何以教我?”

    裴寂也没有推辞,直接便言道:“今大敌当前,秦公不若自引兵退敌,后方诸事,自有众臣为秦公办妥。”

    让李世民出了一身冷汗。

    昨日送走裴寂之后,李世民便思索着裴寂的话。

    不得不说,裴寂的话用心很险恶,这是让他将朝政权利全部交出,交给整个世家大族来瓜分,他做一个傀儡主君。

    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建议很有效。

    交出权利之后,李世民和世家大族的矛盾便暂时不存在了。而各大家族之间,当然不会希望明军入蜀。所以为了支持李世民打赢明军,也会供钱供物,全力以赴地帮助李世民。

    如此一来,整个巴蜀上层动乱的人心将会得以安定,而李世民也能放开手脚,和明军好好打这一场。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李世民能不断地取得胜利,重新建立起成都小朝廷的自信心。否则若是再败,那世家大族也会明哲保身的。

    到底该怎么选,李世民有些犹豫。

    若是不同意,就得在成都和这些世家大族进行权利的争夺,若是太平时节,当然没问题,可现在明军大军压境,再是内斗,不是自取灭亡。

    可是若同意,他李世民就成了世家大族的走狗了。

    李世民这么骄傲的人,怎么愿意。

    李世民思索了一夜,也犹豫了一夜,最终决定,退让。

    只有向世家大族退让,才有重新夺回权利的可能。今天他所退让的东西,来日他都能夺回来。

    当然,李世民也不准备再待在成都,这里让他充满了耻辱感,一刻也无法忍受。

    所以在窦恽众人,还没来得及上第二封劝进表时,李世民就直接挥挥手,不跟你们玩了。

    对于李世民这个态度,众人又惊又喜,本以为还得跟李世民再拉锯一段时间,让李世民见识见识他们的力量,李世民才会妥协。

    没想到李世民是如此识趣啊。

    既然李世民识趣,众人也不难为他,各家又给李世民提供了一批粮食和物资,供他抵抗明军。同时众人还向李世民保证,绝不会让他因为粮草问题而担忧。

    对于各家来说,像李世民这么识趣,又军事能力极强,能够为他们打仗的人,也不是那么多。

    李世民离开成都之后,便集中麾下的三千多精骑,直往兴乐而去。

    对于李世民来说,要想挡住明军,就得抢在明军占领剑门关之前,赶到此地,构建防线。虽然剑阁天险,但李世民着实不相信他那个好叔叔李神通的能力。

    当然前往剑门关之前,他还得解决兴乐的李瑰、李元吉二部,保证蜀郡的稳定。

    此时李瑰与李元吉在兴乐相持已经多日。虽然李元吉占据优势,可惜李瑰据险而守,他一时之间也不能攻克。

    至于李密,在其中扇风点火,可不想着这仗这么快就结束。

    从成都到兴乐城并不远,不过四十多里地,急行军用不了两三个时辰。也是李世民进击够迅速,一日而破成都城,所以成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近在迟尺的李元吉竟然不清楚。

    李世民很清楚,若想迅速击败李元吉,就得以快打快,不给对方反应的机会,所以他轻骑前出,不留余地。

    很快李世民便赶到了兴乐城外,此时李元吉部正在围城。

    很明显,李元吉部并不善于攻城,前后没有节次,一窝蜂地往城上涌,除了自身伤亡巨大以外,并没有给守军有多少伤害。

    李世民望着对面的李元吉部,眼中闪着无尽地寒光。

    和李建成一会,李世民已经得知李元吉在此处兵变中发挥的作用,他也相信李渊不是李建成杀死的。

    在李世民看来,李建成没有弑父的胆量,但李元吉却有。李元吉这个人,才是真正的豺狼心性,肆行无忌,阴狠毒辣,才能做出弑君之事来。

    所以,要报父仇,必杀李元吉此贼!

    “杀!”

    三千玄甲骑兵,向着对面的李元吉部便冲了过去。

    此时李元吉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正面的兴乐城,哪里会提防有部队从身后杀出。于是措不及防,后军直接被李世民的骑兵给冲溃。

    李世民挥舞着长槊,亲自带头冲锋。

    三千骑兵一分为三,分别杀向李元吉部的左翼、右翼和中军。

    兴乐之地,本就是个孤城,周边尽是平原,无险可守。而骑兵冲锋之下,简直就是杀戮的好坟场。

    此时战场之上,烟尘滚滚,四面八方,都是骑兵。上万人的李元吉部给骑兵笼罩其中,被一一包围、击溃、分割。

    开战之时,李元吉正在阵前指挥攻城。

    听闻阵后生乱,他大吃一惊。

    李元吉赶忙登高瞭望,便看到身后万马奔腾的景象。

    李元吉都吓呆了,愣愣地望着远处,对李密问道:“法主,李建成怎么······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骑兵?”

    李密也是大为吃惊,可是他见识的场面多了,什么突袭、败仗,早就是小儿科,于是面色从容,毫无畏惧。

    “大王,这应该不是李建成部,这是李世民部!”

    “李世民?”

    李元吉彷佛被掐住了嗓子一般,尖锐地吼叫道:“不可能,绝不可能,李世民怎么会在这里,他不是应该在白帝城抵御明军吗?”

    李密摇摇头,他也不明白。李世民远在两千里之外,难道会飞吗?

    可是整个巴蜀内部,规模最大的骑兵,就是李世民麾下的玄甲军。这么一支庞大的骑兵,绝不可能是旁人。

第二百四十章 再杀兄弟(下)

    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骑兵,李元吉已经完全慌了,他一把抓住李密,有些歇斯底里地喊叫着:“李密,李密,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李密不着痕迹地挣脱了李元吉,轻声说道:“事已至此,齐公,还是撤吧!”

    不管李元吉逃不逃,李密反正是逃了。

    作为一个逃跑经验丰富的老将,李密见势不妙,便直接骑上马往雒城而去。乱军之中,最易折损性命,还是城池之内最是安全。

    李密不管不顾的逃了,李元吉很明显没有太多的逃命经验,所以他虽然一面下令撤退,还一面收容军队。

    这么一支部队,李元吉可舍不得丢了。

    有些人舍命不舍财,说得便是李元吉这种人了。一收拾残兵,逃跑速度自然快不了,于是在玄甲骑兵分头兵进、穿插合围的打击下,李元吉便陷入到重重包围之中。

    等到四面骑兵越来越多,李元吉几次突围不顺,这时候慌了神的李元吉再想拼命突围,已经是晚了。

    个人在大规模的骑兵完成的包围圈之中妄图突围,简直是痴人做梦。项羽都做不到,更何况是他李元吉。

    很快玄甲骑兵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最终,力竭的李元吉被玄甲骑给生俘。

    一场大战,玄甲骑用摧枯拉朽的方式,宣告了李世民的再度归来。面对玄甲骑兵强大的冲击力还有战斗力,无论是李元吉部还是困守兴乐城中、望着底下战况的李瑰部,都吓得瑟瑟发抖,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不仅是击败,还是意志的摧毁。

    很快玄甲军便将被俘的李元吉送到李世民的身前。

    李世民行进匆匆,此时尚未置帅帐,所以就在露天之中,见到了这个有重大弑父嫌疑的弟弟。

    李元吉被五花大绑地带了进来,一看到李世民,李元吉立刻跪了下来,大声喊道:“二兄!二兄!”

    李元吉这个人,平素最是色厉内荏,看着是桀骜不驯,但其实都是仗着身份欺天罔地,但骨子里,其实怂的很。

    欺善者,怕恶也,李元吉就是这种人。

    所以此时被俘,他很清楚生死完全操之于李世民一人之手,根本没有他耍横的机会,因此李元吉见到李世民,就摆低的姿态,乞求李世民能饶他一命。

    不过李元吉看错了李世民,他这个样子,或许在李建成面前管用,可李世民素来心狠,根本不是李元吉几句软话就能打动的。

    李世民看着跪倒在地的李元吉,心思也有些复杂。这个素来欺他、辱他的弟弟,还是第一次拜倒在他的面前。

    李世民走到李元吉身前,冷冷地说道:“李建成弑父,你有没有参与?”

    李元吉一愣,连忙说道:“没有,跟我没关系,二兄,这是李建成这个恶贼做的事情,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要不然,我也不会打出讨逆的旗帜,讨伐李建成这个背主弑父之贼。”

    李世民仍不为所动,继续说道:“那兵变之事,与你有没有关系?”

    李元吉一时语塞。

    “那就是有关系了?”

    李元吉一听李世民不愉的语气,连忙推诿道:“二兄,这些都是李建成蒙蔽我的,李建成说要拥立父亲为天子,我才跟着他的!我是受蒙蔽的!我是受蒙蔽的!”

    这时李世民蹲下甚至,面对着李元吉。

    “建成我是了解的,他有胆量兵变,可没有胆量弑父。而你,还有你那个好谋士李密,都是蛇蝎心肠的人,弑父,弑君对你们来说,又算得上什么?”

    说罢,李世民已经不想再审了。

    其实是不是李元吉已经不重要了。整个事情脱不得李建成、李元吉和李密三人,是谁做的,并不重要。

    而李元吉的性命,也不在于他的说辞,在李世民心中,他早就死了。

    不仅仅是李元吉参与到兵变弑父之中,李世民还需要用李元吉的脑袋来震慑整个巴蜀的不臣之人。

    所以李元吉非死不可。

    眼看李世民要走,李元吉冥冥之中,觉得自己怕是性命不保了,吓得赶忙喊道:“二兄,二兄,我错了,我知道错了,你饶了我吧,你饶了我吧!二兄!”

    可是李世民却根本不回头!

    眼看李世民无动于衷,勉强低头的李元吉终于装不下去,大声喊道:“李世民,你个奸贼,你连亲弟弟都杀,你天理不容!”

    没等李元吉继续骂下去,早有人上前,将李元吉的嘴给堵住,不让他说话。

    这时走了很远的李世民,才对身旁的亲卫内侍头领张阿难说道:“给他一个不用流血的死法。”

    张阿难带着人将李元吉拖到一处树下,然后用白练将其活活给绞死。

    过了一会,张阿难前来复命,李世民便让其将李元吉的脑袋看下来,传首诸城,以为警示。

    李元吉死了都得看脑袋,可见李世民对其痛恨之心。

    张阿难走后,李世民一个人坐在一块大石头啊,久久无话。

    想当初一大家子人在长安,和和美美,亲亲爱爱,多么的幸福美满。可这些年来,三弟走了,母亲走了,接着是父亲,还有大兄和四弟,现在一大家子就剩下他一人,真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好好一个家,怎么就到了今日了。

    ······

    李世民击败李元吉之后,李瑰和刘文静据城不降。李世民也顾不得跟他们折腾,于是留一部继续围攻兴乐城,而他本人则往剑阁赶。

    从剑阁到成都,五百多里地,若是步兵,十天亦未必能赶到。而且沿途从雒城往北,皆是归附于李元吉,虽然李元吉已死,但这群人会不会死忠不降,谁也不敢保证。

    而剑阁,是万万拖不起的。

    于是李世民决定继续率领骑兵,轻车简从,赶往剑阁,至于绵州诸地,尽交给身后的部队解决。

    李世民想的是不错,行动也迅速,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李神通的能力和节操。

    当李世民马不停地赶到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南彰明镇)时,从剑州传来噩耗,十月十九日,淮安王李神通杀剑州刺史窦伏明,以剑阁投降了明军。

第二百四十一章 剑阁失守

    李神通屯兵剑阁,整军备战,可自黄明辽给他送了劝降信,他就有些按捺不住自己躁动的内心,开始有了不同的心思。

    李神通虽然手中还有万余人马,但他同时亦很清楚,以他的能力,守不住剑阁。从丰州到渭北,从泾阳到阳安关,李神通已经见到了唐军太多太多的败绩,也见识了无数的明军不可敌的场面。

    此时的李神通,早就已经患上了畏明病,别说死战,打也不能打。

    可是他身为李氏宗亲,上了贼船,想下船也下不来了,所以只得选择战战兢兢地死守,也期保得性命。

    直到黄明辽的劝降信送到他的手中。

    拿着这信,重若千钧。李神通有心投降,可又犹犹豫豫,不敢行动。他本就没有什么果决之才,到了关键时候,自然做不了选择。

    犹豫了一夜,李神通还是没能完全下定决心,便去找自己的心腹利州刺史裴勣商量此事。

    当初李神通在关中起兵,就是史万宝、裴勣、柳崇礼三人最先响应的,算是李神通一党。这些人除了史万宝投降大明,裴勣、柳崇礼都跟着李神通逃入巴蜀。作为李神通一派的二号人物,裴勣更是担任利州刺史的要职。

    李神通对裴勣很信任,诸事皆和其商量。

    见到裴勣,李神通便问道:“古往今来,有诸侯败亡,而宗族却在对方势力保存的吗?”

    裴勣听到李神通这没头没脑的话一愣,不过很快便反应过来。

    诸侯败亡,宗族保存,说得不就是李渊和李氏宗族吗?

    裴勣也是出身河东裴氏,和裴矩还是同辈。只是他出身东房,又定居在关中,所以参与了李氏的造反。

    可这几年过去,裴勣早后悔了。

    河东裴氏成了大明的后族,多少人因此而加官进爵,显赫一时。他裴勣自诩有经天纬地之才,做个宰相也绰绰有余,可是最后却在巴蜀,做个没什么实权的刺史。

    早知今日,折腾这些干什么。还不如待在家中,等着黄明远一统天下,他也凭借后族身份,进入到大明朝廷内部。

    像窦威、萧造这些人有什么本事,能官拜宰相、三公,不就是恰好出身后族吗?

    所以裴勣一直有心投明,却没有机会。

    眼看李神通有如此之问,裴勣心中一动。若是能就此劝降李神通,岂不是大功一件,到了大明能力,也有块敲门砖了。

    于是裴勣立刻便说道:“古往今来,灭国而不亡其祭祀的,比比皆是。魏灭蜀,封刘禅为安乐公;晋灭吴,封孙皓归命侯,宗族皆得以保全。”

    李神通摇摇头道:“不一样,不一样,今巴蜀能和蜀国、吴国比吗?”

    李唐只是一个割据势力,都算不上一个国家,他名义上还打着大隋的旗帜呢?现在天子还是那位刚断奶的义宁皇帝。

    裴勣接着便说道:“那大王知晓项伯吗?”

    “项伯?”

    李神通虽然不学无术,但好歹还读过《史记》。

    “这项伯乃是项羽的亲叔父,项羽兵败之后,便以彭城投降了刘邦。除了项伯,项羽的堂弟项襄,侄子项佗,先后亦投降刘邦,皆被封为侯爵。这项襄之子项舍,还被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封为宰相。”

    李神通听后,沉默不语。

    过了一会,李神通才问道:“项伯毕竟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

    裴勣笑道:“大王,你以为刘邦这种人,会在乎什么救命之恩,他可是连亲耶娘都敢吃肉的人。之所以封项伯为侯,不过是用项伯来安抚项家人,毕竟这项伯也是项家辈分最高的,而项家更是在江淮卓有声名,刘邦不安抚项家,江淮乱了怎么办?”

    李神通眼前一亮,急忙说道:“你是说?”

    “若明军入蜀,黄明远为了安定巴蜀民心,也会推出李氏一人,封以官职爵位,以安人心。”

    李神通大喜。

    李渊死后,他是李家辈分最大的,妥妥的一个项伯啊。

    这时李神通拿出黄明辽写给他的那封信,递给了裴勣。

    裴勣一看,有些吃惊地说道:“大王原来和大明天子有这么一段香火情啊。”

    听到这话,李神通有些自傲地说道:“昔日大明天子为大同镇骠骑将军的时候,我和张文远、欧彦同为其麾下骑军大都督,就是黄明辽,当时还是个毛头小子呢。”

    说到这,李神通叹了一口气道:“白云苍狗,物是人非,若当时一直在大明天子麾下,我最差,现在也是一卫总管了吧。”

    李神通早忘了他作为李节一党,算是黄明远的反对者。

    裴勣此时,也赶紧说道:“大王既然和明军有如此旧谊,来日就是到了大明天子面前,也能有几分礼遇。”

    不得不说,二人都有投降的心,聊着聊着,已经跳过是否要投降,直接落脚到投降之后,在大明那里能有什么待遇。

    此时李神通也不再犹豫,叔德死了,叔德几个儿子不成器,巴蜀必然是守不住的。他这么做,也是为了李家,总不能让李家绝后吧。

    于是李神通便派遣裴勣,秘密前往黄明辽军中,请求投降之事。

    黄明辽也是康慨的很,告诉裴勣,只要李神通愿降,必然加官进爵,不会薄待了李神通。

    李神通当即和裴勣、柳崇礼对部队发动清洗。

    有裴勣在,那些不愿意投降的将领,尽为李神通所杀。

    当然也没有几人不愿意投降。李神通所部,都是新兵,对于李唐,哪有那么深的感情啊。

    之后裴勣又建议李神通,以剑阁吃紧为由,向剑州刺史窦伏明求援。窦伏明是窦抗的侄子,因家族被灭之事,一直是李唐内部最为激进的抵抗派,否则李渊也不会让他一个窦家人镇守剑州。

    剑州治普安县(今四川省剑阁县普安镇),离着剑阁不过数十里。

    窦伏明听闻剑阁吃紧,也是大为吃惊,他担心剑门关有失,急忙率部赶往剑阁支援,没想到正好撞入李神通的陷阱之中。

    窦伏明被乱军所杀,普安县也为李神通趁机占领。眼看再无阻碍,李神通带着上万军队,打开了剑门关,向明军投降。

第二百四十二章 冉氏秘降

    在剑阁告破之际,原本由李世民经营的巴东防线也出现了大问题。

    巴东防线原有八万人,李世民西进之后,只剩下五万。其中单是夔州,就有四万人,由夔州总管侯君集统一指挥,剩余万余人,分别驻扎在南浦州(万州)、临州(忠州)、渝州、涪州、施州等地,可谓是头重而脚轻。

    李世民也没有办法,他手中的兵力不足,只得紧着夔州来。

    巴东天险,在明军占领巴东、秭归二县后,明军和唐军便各占据一半了。李世民只得以巫山和巫峡为屏障,沿江驻守。

    可这本身就是有缺陷的。

    整个巴东山区,虽然山势重岩叠嶂,几乎没有大路可通行。但在这里依仗打猎为生,在周边翻山越岭的猎人很多,山中阡陌小路也不知道有多少。

    虽然这些道路,大部队不能通行,但是已经方便明军的小股部队渗透进去了。

    荆襄战后,明军先后派遣了上千名士兵,渗透进巴东山区,一面进行破坏,扰乱巴东的秩序,一面派人秘密招降巴东地区的豪强大族,摧毁唐军的抵抗意志。

    半年多来,已经有数十支巴东蛮族秘密向明军投降。

    所以唐军的防线看似安稳如山,但实际上已经是千疮百孔。

    对此李世民不是不清楚,但他并没有什么好办法阻止。蛮夷势力,万事讲究一个利字,你跟他将明军的政策和险恶用心他们不懂,就看谁给的好处多。若是比资源,明军能给得自是远比李世民能给的多。

    八月初,以施州总管冉安昌为首的地方豪强,便秘密投降了大明。

    也是李唐不地道,逼反了冉安昌。

    原本夔州,包括施州北部都是冉安昌的地盘,之前李唐攻破冉肈则时,也封冉安昌为夔州都督,算是承认了他的统治。

    不过夔州地区,作为巴蜀门户,控制着长江水道,对于李唐来说,太过重要,因此李唐始终没有放弃对此地的渗透。

    荆襄之战后,李唐丧失了进击的可能,只得被动防守,而夔州便成为了与明军交战的前沿,重要性立刻变得无与伦比起来。这种情况下,若是再放任夔州掌握在冉安昌这个外人手中,那李唐简直是找死了。

    因此返回巴蜀的李世民,第一时间便上奏李渊,调离冉安昌,彻底将夔州掌握在手中。

    李渊也很清楚夔州的重要性,亦第一时间往夔州派驻数万军队。

    夔州是冉安昌经营多时的老巢,就这么让他放弃,他当然不愿意。可是胳膊拗不过大腿,冉安昌实力再强,终究是一个土豪,不可能挡住官军,所以他只得忍下这口气。

    李渊也知道冉安昌不满,便给了他一个施州总管,作为补偿。

    可施州两面紧连着大明的地盘,为明军兵锋所指之地。而且冉安昌虽然在施州势力不小,但不服他的大族亦是不少,冉安昌要想掌握施州,不知道得费多少工夫。

    若是太平时节还好一些,可明唐大战,眼看就要开始,冉安昌被安排到这里,能够愿意?

    这是让冉家给他们作炮灰啊,冉安昌对李渊的不满更大了。

    若仅是如此冉安昌还未必会降明,可之后李世民经营巴东防线,不断地要求巴东各豪强势力出兵、出粮,冉氏作为巴东第一大族,自然是拿到的份额更多。

    各家当然不愿意出,可李世民却是发了狠,或者说为了抵抗明军,已经不管不顾,命令军队攻灭了十多家不愿意出兵、出粮的家族,彻底震慑了巴东各家。

    而冉氏更是大出血。

    而且李世民为防止各家倒向大明,更是下令各家都要派出嫡子,前往白帝城,充作侍卫,实际上就是作为人质。

    先是抢地盘,接着是抢钱、抢人,现在又要送人质,下一步是不是就要他的脑袋了。

    对于冉安昌来说,李唐的一再进逼,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又不靠李唐过活,凭什么如此受李唐的盘剥。

    所以倒向大明,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实大明对待异族,做的比李唐过分的多,就像在岭南,投降李唐能做土皇帝,投降大明的,就要做打工仔了,可是冉氏不知道啊。

    就觉得天朝要比李唐这种小势力好。

    黄维扬一直在江陵,接到冉氏秘密投降的消息,也很重视。

    整个西南地区,豪族林立,大明要经营西南,不和这些地方豪强大族打交道是不可能的。冉氏是巴东豪强的领袖,也是西南豪强中的重要一员,大明对冉氏的态度,将直接影响着西南豪强队大明的态度。

    要清理这些豪强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先进入西南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黄维扬给了冉氏极大的尊重,亲自接见了冉氏的使者,又厚赠官爵,多赐钱物,做足了姿态,也让冉氏彻底放心。

    一面是李氏的步步紧逼,一面是大明的隆恩厚赠,冉氏当然站到了大明的这一方。至于一个嫡子,冉安昌损失的起。

    八月初,黄维扬派遣使者来到施州,以大明朝廷的名义秘密任命冉安昌为怀化将军,清江郡太守,巴州副都督,归化侯,任命冉安昌的儿子冉仁才为归德中郎将。

    大明在军功爵、承恩爵之后,又设了一个加封异族的归化爵。王爵以下,分别为归化公,归化侯,归化伯,归化子,归化男五级。又置专门授予异族的散官爵,怀化将军便是封给异族的从三品爵。

    这也是黄明远之前的疏漏。归降的异族,肯定要加官进爵,而军功爵不能封,这些人又不属于承恩爵,只得新设一个了。

    不过因为专门授予异族,跟大多数人没关系,所以也没人在意。

    大明给冉安昌的封赏,大部分都是虚的,只有一个清江郡为实职。

    虽然说跟李唐给冉安昌封的官差不多,但大明的官远比李唐的官值钱的很,因此冉安昌更是万分满意。

    就这样,冉安昌由一名唐官,秘密成了明官。

    冉安昌的麾下,都是家族力量,忠的是他本人而不是大唐,所以也无所谓倒戈。

    对于冉安昌的这次投降,黄维扬是秘而不宣的。

    他要送给李唐一个惊喜。

第二百四十三章 轻取临州

    九月十七日,当李渊身死的消息传到江陵之后,黄维扬来不及请示洛阳,便第一时间命令左领卫右副总管陈景宗率领六十军从澧阳郡出发,向西进入清江郡。

    清江郡的位置很特殊,处在川东、湖南、湖北、黔中四地的交界处,若不是此地群山环绕,交通不便,早就成了各方争抢的香饽饽了。

    但四面环山的清江郡虽然受困于地形,但也并不是与周围来往阻隔,反而因为地处四地交界,成为巴盐古路的重要通道。

    人无盐不能活,但荆襄一带不产盐,因此巴蜀的井盐要穿山越岭,运到荆襄。而清江郡就是南线重要的枢纽。

    虽然这些盐路并不好走,多是山岭之间,通过人力开辟出的荆棘小道,可这已经足够让明军通行了。

    陈景宗到达清江郡之后,也不停留,按照黄维扬的命令,便在冉仁才的引导下,往西面的临州而去。

    陈景宗久镇江南,也算是见识过山道的人,可是江南的山跟西南的山相比,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众人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往往一日也爬不过一座大山。

    上万人马,整整走了大半个月,才到了临州西南一带。而在这场艰难行军中,明军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物资,到最后把随身的铁甲都暂时放弃了。

    光是手提肩扛,实在没法携带这么多的辎重。

    出了群山,走到长江边上,陈景宗才松了一口气,他这些日子,真怕走错了方向,三军困死在大山之中。

    按照原计划,陈景宗所部是要在十月上旬突袭临江县城(今重庆市忠县),但现在已经是十月十六日,早已经误了期限。

    而且三军的弩具、铁甲都不得不留在清江郡,所以他们只有一次机会,若是不能一次成功,待敌军有了防御,几乎没什么攻城能力的六十军,是别想破城的。

    陈景宗于是让精锐部队,扮作山民,秘密接近临江县城,又挑取数百人,扮作民夫,跟着冉仁才来到临江城外。

    巴蜀往荆襄的盐运,基本为各地的豪强所掌握,大家根据地理位置,各自分一杯羹。冉家作为巴东一带的领袖,更是有独立的商队,在巴东地区,往来运盐。

    而在冉氏投降李唐之后,又有了官面的身份,这生意做的更大了。

    若要诈城,陈景宗就想到了这一层,因此让冉仁才以运盐的名义入城。

    荣州的井盐,被开采出来之后,便顺着长江水道,分别运到沿江各县,而黔中、荆南各地的盐商,便来此交易。

    临州作为长江要地,也是食盐的重要交易地,几乎每个月都是十多支运盐队伍在此停留。一般运盐的各家,也得分出一些利益给临州官府,所以对于运盐之事,都是习以为常,甚至是支持的。

    这一次冉氏的商队有五六百人,看起来似乎比之前的更多,但守门的官吏看着冉氏给的厚赂,也就不在意这里。

    冉氏实力这么强,人多一点也很正常。

    验过取盐的票据,守门的官兵,便让冉氏的商队入城。

    这年头食盐满买都是官营,非得有盐引才能买盐。冉氏虽然是二道贩子,但也是过了官面,受官府承认的二道贩子,因此手中有专门的盐引。

    冉氏商队都是由冉氏和大明的精锐士兵伪装的,武器都放在车上。等到车辆入城,有人故意损坏了两辆车,因此堵塞住城门。

    这时趁着城门的守兵没有防备,明军纷纷从车上拿起武器,向着唐军杀来。

    数百人的明军,尽拥在城门处,其力量一时间竟然比唐军还多。城门处的唐军根本无法阻挡,很快城门便为明军攻下。

    这时一直在城门内外伪装成百姓的明军,也纷纷改头换面,加入到战斗之中。

    眼看偷门得手,这时明军也发信号给外围的陈景宗。

    一颗鸣镝射上天空,上面带的火药包在空中燃尽、爆炸,散出一股白烟。

    陈景宗看着那道有些绚烂的白烟,心中大喜,立刻指挥全部军队,向临江城扑去。

    唐军的临州刺史是赵弘智。赵弘智是河南新安人,祖父都是关陇将领出身。不过赵弘智此人,学通三礼、史记、汉书,乃是一个儒学大家,并未传习祖、父之勇武。让他治民可以,让他打仗,那是难为他了。

    不过因为临州也算后方,主要负责通州、开州、夔州等地的粮食转运,所以李渊便任命身为近臣的赵弘智为临州刺史,负责李世民的后勤工作,算是替他看住李世民。

    李渊给李世民八万人马,同时又用粮道卡住李世民的脖子。

    不过李渊死后,他便彻底倒向了李世民,因此李世民西征讨逆,仍留下赵弘智守临州。

    此时的战场在夔州,赵弘智每日的工作重点便是催征粮草,可没想过会有明军越过夔州,直接来到临州。

    因此听到有明军攻城,赵弘智当即就懵了。

    城中不过两千余人,怎么守城。

    惊慌失措的赵弘智此时吓破了胆,也不管什么城池不城池的,当即让人护着他突围出城,至于临州城,他就不管了。

    这年头,并没有明文的失地责任,逃了也不一定会被处置。

    再说明军已经打到临州,那临州以下的南浦州、夔州就不要想了。明军大举入川,凭他两千人马也挡不住对方,就是怪罪,也是夔州守军的责任,怪不到自己身上。

    赵弘智一逃,城中更是群龙无首,很快便为明军攻陷。

    至于赵弘智本人,运气也不好,从西门出了城,本想着逃往渝州,没想到一头撞到了明军负责包抄的部队手中,成了俘虏。

    陈景宗占领临州,按照原本的计划,应该是固守城池,断夔州之粮道。

    可是当他听说李世民竟然率部西进,去征讨李建成,立刻知道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乃留兵一部,守卫临州,而他则率领主力部队,沿江而下,攻打南浦州。

    南浦州是夔州的侧翼,也是夔州的后路,占领南浦州,就相当于截断了夔州唐军的后路,数万夔州唐军,只得就此覆灭了。

第二百四十四章 巫山初战

    站在巴东城头,向西眺望,远处群峰耸峙之地,便是着名的巫山。巫山十二峰,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堪称天下奇景。十二峰中,最有名的便是神女峰,而着名的“襄王有意,神女无心。”说得便是楚襄王和巫山神女的故事,至今下巫山峡三十五里,还有神女庙。

    秋日雨后,巫峡烟云,山川纵横,蔚为壮观。

    整个巫山之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大自然用他的鬼斧神工,让这一带成为一处天险。

    虽然荆襄战后,明唐双方,便停止了大战,但在巴东地区,双方的战斗却从未停止过。常常是为了一个山头的争夺,接连不休的厮杀,双方你来我往,战了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无休无止,流尽了鲜血。

    若论英勇,明军远在唐军之上,可是唐军占据有利地形,凭险据守。明军在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之后,也没能打开局面。

    整整数月,双方一直相持在巫山一线。

    黄维扬更早得知李渊身死的消息,因此在得到消息后,便开始做西征的准备。

    九月二十二日,黄维扬便亲率左右卫率营和水师部队,逆流而上,到达巴东县,和屯驻于巴东县的右骁卫主力会师。

    至于陈景宗部,则出击的更早了。

    之所以如此,便是黄维扬希望赶在李唐内乱平定之前,突破巫山防线。

    此时明军有六万余人,而唐军有三万多,只有明军的一半。不过面对着巫山天险,这一仗并不容易打。

    黄维扬到达巴东县后,并没有盲目地对巫山防线发起全面攻击。

    黄维扬知道这数月来巨大的伤亡,所以他很清楚,不能再这么打下去,否则明军有多少军队都得打残。

    要想攻破巴东,非得用巧劲。

    这次伐蜀,黄维扬把希望都放在了奇袭的陈景宗身上,只要陈景宗占领临州,断了唐军粮道,唐军必然生乱。

    这一乱,破绽就会露出来。

    黄维扬命令各部不断试探唐军的薄弱处,消耗着唐军的实力,同时等待着陈景宗奇袭的成功。

    黄维扬从九月二十二日一直等到十月十日,可是离着双方约定的日子,已经过了数日,却始终没有消息传回。

    黄维扬担心时间太短,消息传得太慢,强说自己要镇定。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对面的唐军一点反应都没有,实在让他忧心忡忡。

    难道奇袭部队遭遇了不测?

    黄维扬不清楚,可越是如此,越是担忧。前后已经过去二十多天,再等下去,黄花菜都凉了。

    十月十四日,中元节前的一天,黄维扬眼看实在等不到陈景宗的消息,也不敢再等,于是下令全军出击,勐攻巫山。

    唐军这边,主帅是侯君集,麾下分别有右卫将军李治龙、水军总管秦武通、统军刘世宝、统军乐仁昉、护军白士让、护军杨武威等人。

    都是跟着李世民东征过荆襄的骁将。

    侯君集镇守巫山,但他却不把主防之地放在巫山县,而是放在了巫山峡口。

    侯君集在巫山峡口两岸各置一陆寨,由他和李治龙二人分别镇守;又在身后的巫山县城外置一水寨,由秦武通镇守,三者相为呼应。

    而巫山峡口,最窄处不到三百步,侯君集凿两岸石壁引缆修筑了三道飞桥,上面铺设木板,置居石木竿弓弩于其上,傍桥两岸亦置多具床弩,并遣统军乐仁昉率领重兵固守。又横起五根铁索,阻断大江,使明军舟师难以朔水而进。

    而巫山两岸,多处隘口尽被堵死,又多置兵马于其上,配以坚固工事,其防守之严密,飞鸟亦不能越。

    而与之相比,护军白士让镇守巫山县城,护军杨武威镇守白帝城,其守军反而没有多少。

    面对唐军坚固的防御,黄维扬乃下令明军三路出击,以黄明信率右骁卫两军从北岸出击,攻打巫山北寨,作为羊攻,吸引唐军的注意力;李正宝率右骁卫两军,从南岸出击,攻打巫山南寨,作为突破重点;而水师部队则从正面突击,利用大船优势勐攻唐军的飞桥。

    但很快,水师部队便出师不利,明军船只根本无法逆流而上,大船也无法发挥作用,反而为飞桥上的弓弩所击。

    于此同时,黄明信和李正宝所部,攻击亦受阻。本来地形就不利,唐军又相互照应,攻击的明军,完全落入下风。

    黄维扬眼看攻击不顺,只得下令撤退。

    这时眼看攻击不成功,陈克敌等人便建议黄维扬,暂时等各军到来之后,再发起攻击吧。

    此时巫山战场,只有右骁卫和部分水师以及黄维扬的左、右卫率营,而左骁卫、左御卫、行台直隶部队等十多万军队,尚未赶到。

    黄维扬却是不同意,巫山天险,是地形原因,就是来再多的部队,亦施展不开。

    而李世民已经率军西进近一月,正是唐军在巴东士气最低、防御最薄弱的时候,一旦相持日久,等李世民率军回援,这巫山天险,就更没法通过了。

    不过说是如此,明军又对巫山的唐军大营攻打了两次,皆是铩羽而归。

    眼看三军被堵在了巫山,这时陈克敌建议,可否从北面大绕道,抄巫山的后路。

    侯君集虽然将巫山打造的跟个乌龟壳子一般,但毕竟是兵力有限,所守御的,不过是长江和两岸的沿江道路。

    可是巫山峰峦叠嶂,险关要道无数,既然沿江道路走不通,那选择深入山中,或许可以有道路。

    黄维扬一听,也有些兴奋起来。

    “巫山一侧,便是大宁河,大宁河往北,可是深入巫山深处。昔日父亲与我写信时曾提起过,从巫山以北的大昌,可有路通往房陵。而且我之前研究清江盐道时记得,从巫山至房陵,亦有盐道。”

    说到这,黄维扬不禁自责起来。

    “我竟然将此忘了,真是误了大事。”

    二人定计,黄维扬便派苏烈率领一营人马,从北面出击,沿途寻找小路,以大昌为终点,直取巫山的腹地。

    而黄维扬则率部继续在正面吸引唐军的目光。

第二百四十五章 奇袭巫山(上)

    长江北岸,崇山峻岭之中。

    这次奉命突袭,苏烈一共带了一千五百人。这些人都是他从左右卫率营中挑选出来的善于攀爬的士兵,每个人手持短刀,身穿皮甲,连鞋子也换成了草鞋。众人身后背着绳索和弓弩,身前挂着炒面,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黄维扬让人给苏烈准备了十五天的粮食,要求苏烈所部在十五日内突袭巫山,而所提供的帮助,就是一个叫“大昌”的地名。

    苏烈满是忐忑的上了路,打了这么多的仗,这还是他第一次感到如此的犹豫和不安。从一重又一重的群山之中,找到一条路,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众人从巴东向北,沿着神农溪北岸前进,很快便到了沿渡河口。从这里往西,便是沿江西进的道路。

    虽然叫沿江通道,可也离着大江有数十里远。

    唐军为了防止明军沿此路西进,便在多处毁坏道路,又在多地用巨石塞路。而且唐军派出军队,在路上构建防线,层层布防,以阻击明军。

    这条路上,前进都很困难,更何况是打仗。黄维扬不是没想过从此地突进,但伤亡实在巨大。

    苏烈担心为唐军发现,不敢走这条道,便沿着龙船河逆流而上。

    苏烈也不知道这河通到哪里,只是这河一路往西,他们沿河而进,应该是可以找到路的。

    此次行军,也只能算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走了一日多,已经快到龙船河的源头,越往前走,道路越难行。到处都是裸露的石滩,根本找不到路。

    而苏烈还不敢离开河岸。河岸两侧都是高山峻岭,还有茂密的丛林。走进林中,漆黑一片,不见太阳,连方向都无法辨明。

    这时跟随苏烈一起的段志玄也劝苏烈不要再前进了。他们从沿渡河口出发,至少已经走了四十里,而且有些偏西北方向。段志玄担心他们走偏了道路,会离着巫山越来越远。

    苏烈也有此担心,可是实在找不到走哪里。

    或许是老天爷不让他们亡在这里,到了傍晚,众人宿营之时,值夜的士兵竟然发现了一个猎户。

    这猎户二十多岁,本事不俗,若不是窥探大军,值夜的士兵根本抓不到他。此人被发现之后便立刻逃走,明军数十人包抄亦没法将其捉住。还是一个明军的神射手,射中了此人的腿部,这人没法逃脱,才被明军抓住。

    很快此人被五花大绑送到苏烈面前。

    这人看似很胆大,但毕竟没见过这般阵势,又因为带伤,被送入明军营中之后,便有些发抖。

    苏烈走到此人面前问道:“你是何人?叫什么?来此做什么?”

    这人哆哆嗦嗦地答道:“我叫鲍虎,是山中的猎户,在此打猎,因为追一只老虎,误了回家的时辰,将这里有亮光,就过来了。”

    说到这,鲍虎便喊道:“我无恶意!”

    苏烈一听也笑道:“你叫鲍虎,还打老虎,真是个奇人!”

    这人“嘿嘿”一笑,也觉得不可思议,从前怎么都没有想过。

    “那你为什么偷窥我军?”

    鲍虎听到这,总算又害怕起来,有些紧张地说道:“我不是故意的,只是看到你们这有亮光,有些好奇,我真的没有任何恶意!”

    苏烈对此,不置可否。

    这时苏烈又问道:“此地是何地?你知道有什么路能到大昌吗?”

    这鲍虎要看对方没什么恶意,这才大着胆子说道:“这里是马鬃岭,至于你说的什么大昌,我则没听过话。”

    苏烈听了有些失望,好不容易发现个猎户,却又没能提供帮助。

    苏烈最后还不死心,便问道:“我等在山中,要去大昌,但往前无路了,你知道怎么走才能找到路吗?”

    鲍虎听了便说道:“官人要找的什么大昌,我没听过,但我知道,从这翻过马鬃岭,沿着山下的小道往西就是梨子坪,那里就是官道。”

    苏烈听了一喜,连忙问道:“有多远?”

    鲍虎答道:“没多远,也就几里吧!”

    “那你带我们去!”

    鲍虎听到这,有些为难。

    “这马鬃岭不好走,我自己一个人平日都难过,更何况你们这么多人,再说我这腿没法走了,也没法带你们去。”

    苏烈答道:“这你不用担心,我们会抬着你走!”

    说到这,苏烈从亲卫那里拿过两块金子,递给鲍虎。

    “只要你带着我们走出去,赏赐更多。”

    鲍虎见到黄金,两眼放光,他平日里打猎,然后到集市上去买,也知道这东西宝贝,可从来没有过。

    “好!好!我一定带你们走出去。”

    定下前进路线,苏烈让众人修整一夜,待明日一早,饱餐一顿,便行出发。

    这时段志玄上前言道:“这个鲍虎,看起来胆子不小,试问他一个山间猎户,哪有那么大的胆子,别是唐军的探子。”

    苏烈摇了摇头道:“我也思量过了,应该是此人常在山中,不通人事,所以胆大。我看他指尖全是茧子,但手心、手指无茧,说明此人常用弓箭,却不用刀枪。而且此人身上并无刀箭伤留下的伤疤,你觉得此人若是个老兵,能没有受过一处伤。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从他身上能感受到野气,却感受不到兵气,说明此人的确没在军中待过。看来是老天不想让咱们覆灭在这里,特意帮咱们一把。”

    众人一夜无话,很快到了四更天,苏烈命众人饱餐一顿,炒面就肉干,然后全军出发。

    鲍虎受了伤,没法前进,苏烈便让人用树藤做了一副担架,抬着鲍虎前进。而且为了防止鲍虎从担架上掉下来,还用麻绳把鲍虎绑在了担架上。

    此时段志玄跟着鲍虎在前,苏烈带主力大军紧随其后,众人向马鬃岭进发。

    这马鬃岭并不怎么险峻,但就是树木众多。置身其中,彷佛是树木的海洋,根本找不到前进的路。幸好有鲍虎领路,众人才能从林子中小心翼翼地前进着。

    沿途蛇虫,可着实让人伤了头脑,不少人被毒物咬伤。所幸大军有惊无险,经过了大半日的前进,三军终于翻过了马鬃岭,到了岭前的小路。

第二百四十六章 奇袭巫山(下)

    苏烈带着众人到了梨子坪以东,便派出斥候,前往西面查探,果然发现了沿江官道。

    不过苏烈并不敢走。

    这沿江官道,唐军布防严密,苏烈所部若是就这么大摇大摆地走过去,不是等着被唐军发现。

    更重要的是,一旦让唐军发现他们的意图,必然会影响全局。

    找到路了,却没法走,这可麻烦了。

    苏烈忽然想到他们之前行军的地方,其实和沿江大道隔的并不远,但因为阻了一道山,就彷佛是两个世界,若不是有鲍虎带路,他们是绝对不可能过来。

    既然如此,他们也可沿着沿江官道走,不过确实隔上一座山,这样便可以避开沿途唐军的监视,还不用担心走错道路。

    不过这样做也有麻烦,在没有路的地方活活开出一条路,其难道可想而知。

    不过苏烈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便将这个想法告诉众人。

    诸将尚未反对,鲍虎却是不赞同,盖因他常在山中,知晓此行的艰难。沿着前人开辟出的小路尚千难万难,自己去开路,简直是疯了。

    不过诸将士却很赞同,他们分别来自左右卫率营,是太子的亲卫部队,是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强兵,区区群山,自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众人继续抬着鲍虎,开始穿山越岭。

    幸好鲍虎作为一个优秀的猎户,对周边地形极为熟悉,曲折幽深之处,总能给明军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而且梨子坪往西没多远便是边域溪。

    边域溪虽穿梭于群山之中,但水量极其丰沛,周边居住的百姓极多,自然开辟的道路也多。

    明军在边域溪西岸前进,很快到了庙坪。

    再往西走,鲍虎就不太熟悉了,不过他给苏烈推荐了一个好友,也是一个猎户,名字叫邢虎。

    又是一个喜欢猎虎的虎。

    大山之中的人,能起的名字不多,除了狗啊、猫啊、牛啊、羊啊,也就老虎、豹子了。

    邢虎差不多三十岁,脸色黢黑,身高马大,一看就是个好手。

    听到明军往大昌走,邢虎很是吃惊。

    “你们往大昌走,来庙坪干什么,从这只能往巫山,可到不了大昌。”

    苏烈也很吃惊,赶忙问道:“壮士知道大昌?”

    邢虎点点头说道:“我往年给人从大昌往房陵送过盐巴,也去过巴东卖过猎物。你们说你们从巴东来的,那应该沿着神农溪一直往北走,怎么走到这来了?”

    大昌到房陵有路,巴东到房陵有路,但大昌到不了巴东。苏烈等人应该在沿渡河口继续往北,一直深入到房陵境内,绕一个大圈子,然后沿着平定河南下,便能到达大昌东面。

    可从庙坪到大昌,虽然直线距离并不远,但高山阻隔,神仙亦难过。

    苏烈等人听此,大失所望。

    走错了路不可怕,再回头就是了,但问题是他们已经没有回头的时间,现在已经走了五六日,若是回过头去,再走大道,时间上根本不够。

    众人皆是心有暗然,难道就这么退了。

    苏烈仍不甘心,便又问道:“从这往巫山,除了官道,还有什么其他的路?”

    邢虎想了想,有些犹豫地说道:“有是有,不过不是在这里。往西走十多里是骡坪,从那里往西,有小道可通双龙乡对面,不过要到双龙乡,得先过河,然后还得走好远,才能到巫山,只是这条路极为艰险,你们能走吗?”

    “没问题!”

    苏烈斩钉截铁地说道:“就走这条道!”

    此时也只得置之死地而后生了。

    这一段路,最难走的其实是最开始,从庙坪到骡坪,除了官道,并无小路。为此只能从北面翻山越岭而过。

    幸好一片山势较为平坦,大军才得以从容渡过。

    过了骡坪,相对就好走不少,至少有路能行。

    邢虎的确是比鲍虎有经验,带着众人,一路从曲折之中,找到了可行之道。对于明军来说,脚下的道路虽然仍旧是千难万难,但至少他们有了一条明确可行的路了,不至于继续在群山中打转。

    苏烈也吃惊邢虎的本事,这可不是寻常猎户能知道的。于是旁敲侧击地问出,原来这邢虎早年不是猎户,而是个挑夫,在群山之中,什么都卖,还当过盐户、镖师,这才对周边极为熟悉。后来天下大乱,他眼看世道不太平,才躲入山中,当了猎户。

    众人就这么一路走着,差不多走了四五日,走了一百六七十里的山路,终于到了大宁河边。

    大宁河两岸,地势高峻,并无可行之路。

    苏烈只得让众人砍伐树木,打造了一些木筏,择低矮处渡河。这大山之上,最不缺的,应该就是树木了。

    很快众人渡河,苏烈指挥三军抢占双龙乡。

    说是一处乡,但其实不过数十户人家,较之中原一里都不如。

    从双龙乡到巫山城,直线距离不超过二十里,可是走山路,约有百里之遥。此时苏烈一行已经走了十二日多,离着约定之期,不过两日多。

    两日多,也就是赶到巫山,能有什么作为?

    苏烈不敢放松,也不曾懈怠,下令全军饱餐一顿,然后急行军向巫山。

    幸好侯君集将目标都放在正面,身后之地,并无防御。

    侯君集是北地人,虽然跟着李世民转战多时,又奉命留守夔州,但实际上对夔州周边的环境并不了解。若是换了一个本地人驻守巫山,苏烈就不会这么大胆了。

    明军走了一日多,终于到了马垭口。

    此地离着巫山城已经不远,但苏烈很清楚,巫山城守军就是再少,也有数千人,他这千余人,面对巫山守军,作用并不大。

    他穿山越岭半个多月,可不是来巫山城下碰壁的。

    于是苏烈将目标放到了唐军的水寨上,一旦袭破此地,唐军水师没了依仗,明军就算胜了一半了。

    不过巫山为群山环绕,入城之路就一条。

    而唐军水寨在巫山城南面。

    这时苏烈又继续实行攀山之策,斜插到西南的牛马岭,然后沿着山路前进。

    十月三十日夜,苏烈和黄维扬约定之期的前一夜,站在山巅,东面的唐军水寨,终于在望。

第二百四十七章 火器时代

    十一月一日,黄维扬和苏烈约定的攻击日期。

    这半个月的时间,黄维扬虽然焦急地等待着苏烈的消息,但是对于唐军的攻击亦没有停止过,将整个战局放在一人身上,这不是他的习惯。

    这半个月来,明军并没有较大的战果,不过在来回的拉锯之中,黄维扬对于唐军的防线已经逐渐了解,并开始进行针对性的布置。

    同样是这半个多月,黄维扬手中的兵力越来越多,荆襄各军已经源源不断地往秭归而来,唯恐赶不上这场大战。

    随着兵力的充足,使得黄维扬的布置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他应对起唐军,也越加从容。

    直到十一月一日一早,虽然对面的唐军并无什么异常,但黄维扬仍是决定,全军出击,与唐军决战。

    这一次出战,黄维扬仍然是兵分三路,分别攻击,不过他这一次将突破点放在了水路。

    唐军的水师和三条飞桥是联系整个两岸唐军的枢纽,必须摧毁飞桥和唐军水师才能阻断其联系。

    于是黄维扬命令两万水师,并头而进,阻江前行。

    巴东地区,落差极大,逆流而上,极其困难。船只行动速度慢,面对上游而来的唐军水师,就是活靶子。

    但这一次明军以五牙大舰开路。

    五牙大舰虽然也没什么速度,但至少皮糙肉厚,防御性强。

    很快唐军水师顺流而下,向明军水师发起攻击。艨艟、斗舰、火船、舢板,是不计其数。

    尤其是前面的引火船,如一条条火龙一般,向明军的五牙大舰袭来。

    明军的五牙大舰,为了防火,在外面包上了一层铁皮。这铁皮高出水线数丈,多大的火船也烧不到。

    而在五牙大舰的上层,又湖上一层黄泥,再蒙上一层牛皮,漫天火箭也伤不到他们。

    明军在船上多置水手,众人不停地催动螺旋桨,逆流而上。

    沿途有不少唐军船只,竟然被撞翻。

    唐军也一愣,不过并不畏惧,你有五牙大舰,我亦有。顺流而下的大船的冲击力,远非明军船只可比。

    不过明军的目的并不是打水战,那是以弱击强,是犯傻。

    黄维扬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那三条飞桥。

    明军的五牙大舰冒着巨大的伤亡,缓缓靠近敌军的飞桥,此时距离差不多有五六百步远。

    这时旗舰上指挥的张长逊,突然下令,进攻。

    只见旗舰上的信号旗来回摇摆,炎红的大旗在风中来回飞扬。

    这时前面的五牙大舰船舱中,拉出一箱一箱的黑色铁疙瘩,正是改良的火药。

    其实造黑火药这东西并不难,难的是怎么将其发射出去。就像蘑孤弹一样,阿三,巴巴羊,北棒,骆驼都有,但我们会怕吗,发射不出去的蘑孤弹,还不如一块石头管用。

    造炮这东西,黄明远是真不会,再说钢铁的材料也不达标。但把火药改造一些,比如弄成手动式炸药包,手动式手榴弹之类的,还是没问题的。

    这铁疙瘩分别有五斤、八斤、十二斤、二十斤、五十斤重的,内置火药,外置一层铁壳,中间有铁砂,一根有刻度的引线连在外边。

    一般还随手配把剪子,使用之时,投掷不同的距离,便留下不同的长度。

    这种有铁包着的火药弹,被黄明远命名为霹雳弹。

    五牙大舰上都是有投石机的,只是投石机不大,投掷的距离也不远。不过五斤重的霹雳弹,打上五六百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普通的五牙大舰船头三个方向各有一架排杆,不过此时都被拆了,改设了八架投石器。

    只见前排的士兵,很熟练的将霹雳弹点燃,然后放在投石器上,小旗一挥,投石器抛射,这霹雳弹便如利箭一般,朝着对面飞去。

    很快,五艘五牙大舰同时发射霹雳弹,满天都是霹雳弹雨。

    五百步的距离,利用投石器将五斤重的铁疙瘩投掷到细长的桥上,其难度不亚于张飞绣花。

    不过黄维扬早就想到这一点,所以便利用数量来弥补精确度,这霹雳弹不要命地投掷过去,总有一两颗落到桥上。

    唐军的飞桥,是由铁索相连,上覆盖木板,本就不稳定,霹雳弹落到上面,准有唐军好受。

    不出黄维扬的预料,漫天的弹雨,虽然大多落入江中,可也有零零落落地落到飞桥上。霹雳弹爆炸,“噼里啪啦”地发出今天巨响。

    很快一道飞桥,因为中弹密集,竟然被炸的直接断掉,上面的人和器械,全部落入江中。

    周边无论是明军还是唐军,都惊呆了。

    这是火药第一次用在水战之上,包括明军这边的指挥官都大出意料。

    还是张长逊之前见识过火药的威力,立刻反应过来,站在指挥舱中大喊:“这霹雳弹管用,别光往飞桥上头扔,往唐军的五牙大舰上也扔。”

    这么多霹雳弹落水浪费,看得张长逊都心疼。

    很快明军五艘五牙大舰的投石器调转方向,对准了唐军的大船。这大船虽然移动,但体积巨大,霹雳弹投掷出去,准星也大上不少。

    明军调换了更重的霹雳弹,不停地往对面轰击。

    只见硝烟滚滚,火光冲天,惊涛骇浪,天摇地动。竟然有船只因为中弹太多,爆炸剧烈,直接被打的在原地解体。

    这壮观的一幕,让两边的士兵都看懵了。

    大多数的士兵看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武器,只以为是老天爷发怒,更是胆战心惊,竟直接有唐军船只,吓得掉头就跑。

    “靠上去,摧毁他们!”

    被压着打了这么多天,明军水师的恶气终于可以一舒。

    此时明军将士,士气如虹,拼命地往前冲。就是这逆向的长江水,也拦不住他们前进的脚步。

    很快,另外两道飞桥也被霹雳弹摧毁,整个巫峡两岸,联系完全断绝。与此同时,唐军水师,无数的战船被摧毁,面对明军,已经完全一败涂地,只剩下溃逃了。

    就在这时,众人望见,巫山方向火起。

    那是唐军水寨。

    负责指挥唐军水师的大将秦武通绝望地看着巫山方向,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李唐,完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