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六十三章 智脱虎口

    李世民招来薛收,便和薛收商议明军突然勐攻,情况不明,是否可以暂时突围至成都,再寻找撤往南宁州的机会。

    对于李世民提出退守成都的想法,薛收本来是不赞同的。别看成都城坚池深,可只要李世民一退到成都,不知道有多少人自带干粮为明军效劳。

    不过李世民也有说辞,明军已经三面包围了白马关,再打下去,三军就要困死于此地了。而从白马关到成都,中间也就一个雒县可守。不过雒县也是无险可依之地,还不如守成都更周全。

    薛收听了,也没有反对。

    这些日子,他已经感受到自己因为反对南下南宁州,逐渐被边缘化。今日李世民愿意和他商量对此,已经算是对他的器重,可他若是还不断地跟李世民唱反调,怕是要彻底被排出决策层了。

    而且李世民撤往成都,再想撤往南宁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二人商议没多久,薛收便离开了。

    李世民看着薛收的背影,神情复杂,思绪万千。他一直觉得于志宁、窦干等人,私心太重,而侯君集、张士贵,则稍欠智谋,他唯有跟薛收,才是君臣相宜的典范。

    他不希望自己最看重的薛收,最后也背叛了他。

    薛收走后,李世民又命人招韩良前来议事。韩良官拜巴东道行台尚书右丞,也是李世民核心决策层的一员。

    韩良虽然是关中人,但本就是南阳韩氏,所以李世民对其也有所怀疑,自然也要试探一番。

    不提李世民和韩良的商议,薛收回到自己的小院之后,便招来了侄子薛元敬。

    薛收回来的一路都在思索着,现在撤回成都,未必是件坏事。李世民能定下南下南宁州的策略,是因为反对力量太弱。可一旦到了成都,像是宰辅裴寂等人,应该不会同意李世民南下。

    很快薛元敬到来,薛收便把李世民要返回成都的消息告诉了这个侄子,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薛元敬听了此事,却没有薛收这么乐观。

    在他看来,诚然成都有裴寂、温大雅这些人会反对南迁,可李世民不是李渊,裴寂这些元从派在李世民面前,并没有那么重的话语权。

    而且成都朝廷内部掌权的独孤纂、窦恽、权如久这些人,也会支持李世民南迁,到时候他们还是敌不过南迁派。

    于是薛元敬从薛收这里离开之后,便又去见了韦庆植。

    二人一致认为,就是返回成都,也无法打消李世民南迁入南宁州的决心,既然如此,还不如让明军将他们留下。

    于是二人又秘密给明军送出一封信。

    所谓一会生,二会生,有上一次的经验,这次再秘密联络明军,二人也没什么心理负担了。

    很快,黄明辽收到二人的密信。

    听闻李世民想逃往成都,黄明辽并没有怀疑。此时李世民被困在白马关,除了投降,逃回成都或许是他唯一的选择。

    于是黄明辽命令部分骑兵往白马关和雒县之间转移,以求在野外歼灭唐军。

    同时黄明辽也下令放宽对白马关的攻击,给李世民逃走的空间。

    白马关山势陡峭,草木茂盛,地形极为险峻。明军这两日为攻击此地,伤亡不小,所以黄明辽也想将决战放在旷野之中。

    明军的攻势一放缓,李世民就感觉出来了。虽然他还不确定明军的布置,但很明显,对方是针对自己要撤退而变的阵。

    或者说,军中的确有明军的内应。

    李世民默默盘算着此人的身份,却不敢确定。

    很快,派出的斥候回报,明军的骑兵在往雒县和白马关之间移动,意图阻止自己返回成都。

    李世民心中一顿,却是有些明白了。

    虽然知晓此次消息的人不少,但大多是支持唐军撤退到南宁州的。而反对之人,主要是薛收和韩良两人,或者是两派。其他人或许也有可能,但这一次李世民试探的消息,则只有二人知晓。

    当然二人获得的消息不同。

    李世民告诉薛收的是自己要撤回成都,告诉韩良的是自己要撤回巴东。

    两个目标,一东一西,若是明军收到消息,自然会进行不同的布置。现在明军的重心放在了白马关到雒县一线,到底是谁泄的密,一切也就水落石出了。

    李世民不由得有些自嘲,什么君臣相宜,什么如鱼得水,在利益面前,都是骗人的。

    李世民没有惊动薛收,对李世民来说,有薛收这个明军密探在,正好方便他将一些错误的消息传递给明军。

    当天下午,李世民便组织部队,准备撤退。

    此时唐军经过连续的转战,全军已经不到两万人了。

    李世民命令高甑生率领三千人马,伪装成大军主力,离开白马关,往雒县方向而去。而主力兵马,则有李世民亲自统帅,沿着龙泉山脉西麓的小路,往南而进。

    这些小路纵横复杂,不是本地人,很难完全认清楚。

    唐军沿着这些小路,能最大限度的限制明军骑兵的作用。而且这些小路临近龙泉山脉,若是明军逼的急了,大军就遁入山中。

    只要明军敢入山追击,李世民就有把握,痛歼明军。

    当然无论是山边小路,还是山中之路,都很是难走。而且李世民行军又急,所以很多士兵沿途掉队。

    但李世民却是不管这些,依然全速前进。

    他要在山中和明军争时间。

    而假扮主力的高甑生所部,一开始也的确吸引了明军的注意力。

    这支队伍,拉得很长,沿途点的火把更是长达十多里。密密麻麻的火把,让人都不知道对方到底有多少。

    大批的明军向这支唐军追去。

    高甑生部算是丢卒保车的一部,不过高甑生似乎不想当那个卒。当然他也不愿意投降明军,于是眼看四面八方的明军追来,他竟然直接一掉头,往龙泉山脉而进。

    等黄明辽得知消息,高甑生部已退入山中。

    看着各地源源不断送来的情况,黄明辽也有些反应过来,韦庆植送来的信息有误,至少目前阶段有误。

    黄明辽判断,李世民这是要沿着龙泉山逃了。

第二百六十四章 兴乐投降

    十二月三日,明军取雒城。

    随着李世民的南逃,整个巴蜀的局势,基本上已经完全清晰了。所有人都清楚,李唐已经没有翻盘的可能,唯一的悬念便是,李世民能不能逃到南宁州,能不能聚集起足够的力量,能不能成功立足。

    这关系到未来巴蜀的稳定和当前很多人的选择。

    无论是明军,还是巴蜀当地人,都不希望接下来的巴蜀成为李世民和明军的拉锯之地,陷入到无休无止的消耗之中。

    那对于巴蜀来说,绝对是场噩梦。

    明军在十二月二日到达雒城城下,当天下午,守军便发生了哗变,裹挟着守将,打开城门,向明军投降。

    思路客

    驻守雒城的守将乃是思德平,李世民巴东道行台的刑部尚书。

    雒城虽然是处要地,但因为李唐兵力短缺,城中只有两千守军,还尽是新兵。思德平本就是一个文官,根本不擅长守城。

    军权其实尽在一些兵头手里。

    这些兵头,都是精明的主,可没几个人愿意死忠李唐的。

    思德平是最早跟着李渊造反的一批人,与殷开山、刘政会、温大雅、唐俭、武士彟等人同为李渊的掾属。不过思德平出身不高,虽然出身关中,但其父只是一个县令,他本人也只是以小吏的身份投奔李渊,做了幕僚。

    本来被迫投降之后,思德平还有一些愧疚之心,毕竟是辜负了李世民的信任。但当他得知李世民一直在瞒着雒城,秘密往戎州转运物资,准备逃跑之后,他便怒了。

    李世民为撤退准备了这么久,却不给雒城守军一丁点消息,这是把他思德平和雒城守军,当作弃子了。

    其实这也不怪李世民,虽然雒县是个重要的物资仓储地,可雒县就在明军的眼皮子底下,就是想突围,也不容易突破明军骑兵的防阻。为了防止被明军侦知,打草惊蛇,瞒住思德平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可是李世民千不该玩不过,直到突围当日,他仍让人送信给思德平,命令其坚守雒城,等待援军,这就有些过分了。

    怕雒城守军死的不过彻底啊。

    这让思德平大为愤怒。

    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这个时代的官吏,深受胡风影响,什么冲击三观的事情没有见过,还真没有后世明清时期那么高的忠诚度。思德平感受到了背叛,对于李唐的心情,立刻便从愧疚变成了忿恨。

    于是雒城既下,思德平便主动请缨,前往兴乐劝降刘文静。

    此时雒城和成都之间,一直有个兴乐城,始终不曾投降李世民。

    当日李世民在兴乐城下击败李元吉之后,虽然派人前往兴乐城中劝降,但无论是李瑰还是刘文静,任凭李世民言之凿凿,可并不敢投降。

    因为当日兵变之事,李世民先逼死了李建成,又杀死了李元吉,让所有人都为之一凛。李建成和李元吉,毕竟是李世民的亲兄弟,可李世民如此狠厉,谁敢不担心投降之后,会受到李世民的清算。

    毕竟李瑰可是完完全全参与到当日的兵变之中,而且他还是李渊的亲军统帅,可谓是罪不容诛。

    李世民就是把他挫骨扬灰都有可能。

    至于刘文静,他当然知道自己没有参与到当日兵变之中,但谁信啊。他是当日执勤的宰相,又帮着李建成稳定局势,平定叛逆,任谁来看,都是李建成的核心党羽,参与到当日的兵变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二人都不敢信任李世民

    二人也不是不清楚,天下无久守之地,兴乐是个死地。可是李瑰所部,本就士气低落,又有李世民部包围。待在兴乐,还能有个遮掩,一旦强行突围,怕是三军直接在途中就崩溃了。

    再说成都已经投降了李世民,四面都是李世民的军队、地盘,他们又能往哪里去。

    也是李瑰运气好。

    当日李世民击败李元吉之后,急着赶往剑阁,只留下大将丘行恭围攻兴乐。再之后剑阁失守的消息传来,为了御敌,李世民抽走了成都周边大部分的军队。

    丘行恭围攻兴乐,只有五六千人,勉强能困住李瑰所部,但要破城,却是不可能的。

    李世民与黄明辽对峙了月余,丘行恭也围攻了兴乐县一个多月,直到李世民命令他返回成都。

    丘行恭走了,留下来一地鸡毛的兴乐城。

    李瑰和刘文静万分狐疑,通过打听情况,才了解到整个巴蜀的天翻地覆。

    大明入蜀,李氏要亡了。

    二人喜忧参半,高兴的是李世民定然是顾不上他们了,可是李唐亡了,他们二人何去何从。

    就在这时,思德平找上门来。

    思德平和刘文静也是旧友,不过因为出身的原因,刘文静等人出将入相,而思德平并没有像刘文静一般成为中枢要臣,一直到李孝恭入川之后,他才才做了利州刺史。后来又调到巴东道行台,成为李世民的左臣。

    不过二人毕竟是旧识,也能说得上话。

    见到刘文静,思德平便劝他投降大明。

    刘文静有些犹豫。

    思德平便问道:“不知肇仁兄现在不降,忠的是谁?”

    刘文静一时语塞。

    窦抗死了,李渊死了,李建成一家都死了,李元吉亦死了,现在的刘文静,连效忠于谁都不清楚,再在这里死扛,又有什么意义。

    刘文静此时说道:“唐王和世子待我不薄。”

    “肇仁兄奋纵横之略,立缔构之功,帮着唐王,建立起此番事业,也算对得起唐王。奈何唐王诸子不肖,内阋于墙,以至国破家丧,此非吾等之过,乃李氏子孙,自取灭亡。

    今李唐已败,为了天下苍生,就该甘愿认输。

    可李世民要逃往南宁州,分裂天下,荼毒西南,此万死不能恕其罪过。肇仁兄难道想跟着李世民前往南宁州做野人不成。”

    投降李世民?那是万万不能的。

    刘文静本就没什么抵抗的心思,再加上思德平一劝,也就顺水推舟地降了。

    至于李瑰,李唐内部,已经无他容身之地。唯有投降大明,还有个出路,他怎么敢不抓住这个机会。

    十二月四日,李瑰和刘文静打开兴乐城门,率五千残兵,向明军投降。

第二百六十五章 成都乱象

    十二月四日,也就是明军占领兴乐城的当日,明军前锋骑兵便驱兵急进,兵临成都城下。

    这已经不是明军的轻骑兵第一次突击到成都城下了。

    自明军和李世民对峙于白马关,黄明辽便命令巴彦率骑兵袭扰整个成都平原腹地。巴彦从绵州南下,驰奔纵横,整个成都周围,都是他的战场。

    但在此期间,巴彦只是经过,却一直没有对成都城发起攻击。所以整个成都城,虽是惶惶不可终日,但勉强没有遭受兵灾的侵袭。城中之人,也能自己骗自己。

    但现在明军大军压境,终于到了成都城破之时了。

    此时的成都城,早就乱作一团。

    自李世民北上,成都小朝廷的诸位着实过了一番畅快的日子。头上无人,国事全由小朝廷的众人做主,好不快活。

    可惜好景不长,等到剑阁失守的消息传来后,这好日子便一去不复返。

    众人都很清楚,剑阁是巴蜀最后一道防线。剑阁在,巴蜀就在。今剑阁失陷,整个巴蜀,离着覆亡,也就不远了。

    此非人力所能阻挡。

    众人心思各异,有急着投降的,也有明哲保身的,更有选择跑路的。值此危急时刻,各种牛鬼蛇神纷纷跑出来,搅得成都城内,一片混乱。

    此时无论是独孤纂、窦恽、权如久这些关陇门阀,还是裴寂、温大雅、殷开山这些元戎功臣,皆无法掌控局势。

    再之后,李世民求援的命令一道道地往成都发,各种物资如流水一般往外运。无论是张士贵,还是郎楚之,全部的重心都是帮着李世民转运物资,根本不在意城中的情况。

    直到十二月二日,李世民最后一道命令从白马关转到成都,命令城中全体官员和军队,即刻放弃成都,前往嘉州。

    消息传出,立刻便引得轰然大波。

    李世民这是连守都不守,直接将成都拱手留给了明军。

    此时成都城的一众官吏,尤其是不愿投降的关陇势力,都慌了神。

    李世民根本没有给他们一个缓冲。

    大家都是家大业大,若是清理家产,一个月也不一定能逃走。虽然之前很多人已经开始准备,但大家都知道成都的情况不乐观,好多东西,根本脱不了手。

    而且现在命令来的这么急,明军不知道什么时候便会到达,大家就是直接放开脚步跑,也可能没有足够的逃命时间。

    可任凭怎么抱怨,李世民不在成都,他们想找个问罪的都没有。

    张士贵和郎楚之二人最先带着军队逃了。他们是唯一知道李世民要退往南中的人,因此提前做好了准备。

    李世民的命令到达之后,二人什么也不管,带着军队,直奔新津,汇合丘行恭部之后,便从峨眉山脉南下嘉州。

    张士贵带着军队逃了,整个成都城中,只剩下关陇家族控制的数千人。

    这时候无论是独孤纂还是窦恽,也都怕了。

    二人随即决定,解散成都小朝廷,所有人等,立刻按照李世民的命令,退往嘉州。

    现在是自个顾自个了,谁还顾得上旁人。众人以家族为单位,扶老携幼,带上能带的,便往南逃。

    一众官员,几乎是以自发的方式撤退,也是一惊奇葩的事情。

    独孤纂和窦恽也是没办法。

    城中原本有上万军队,若是以这万余军队为根本,倒也能组织所有人有序的撤退。可是张士贵直接不管不顾地逃了,这就让小朝廷的众人傻了眼。

    朝廷要想组织撤退,可以,但不知道得多少时间。成都大小官员这么多人,三五天肯定撤不完。

    同时没有军队,便没有约束力。残存的几千军队,都是各家拼凑得,关键时候,肯定是听各家的命令,根本没法拿来用。

    一没时间,二没军队,怎么组织撤退。所以自行撤退,也就成了必然。

    至少像是独孤家、窦家这种大家族,有人有马,逃得也能快一些。

    而旁人的死活,与他们何干。

    整个成都南门,拥挤着无数南逃的马车。

    而从成都往南的官道之上,到处都是逃命的官员和士兵。相互争斗、拥挤、夺路者比比皆是,整个成都,已经完全失去了秩序。

    ······

    朝廷解散,一众大小官吏,也各回各家。

    有门路的逃命,没门路的,只得等着命运的抉择。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想着逃。像是独孤家、窦家这种不愿意归顺大明的关陇门阀要逃,而普通的官吏,或者是来自关东等地的世家子弟,自然是待在家中,老老实实地等着明军前来。

    对于他们来说,有出身、有门路,将来跟着谁干不是一样。

    一众不走的人中,有一个比较出人意料,那便是尚书左丞卢阶。自黄明远覆灭范阳卢氏之后,散居于各地的卢氏子孙是抵抗黄明远最激烈的一群人之一。卢阶出身范阳卢氏,又是李唐重臣,按道理来说应该跟着逃走才是。

    不仅旁人这么想,连卢阶的儿子卢何为也这样认为。

    眼看父亲始终不动身,卢何为便劝父亲,赶紧离开,省得逃不掉了。

    卢阶却是一脸地澹定。

    “你以为现在逃走是件好事?”

    卢何为不太理解父亲话的意思。

    “从成都到嘉州治所龙游县(今四川省乐山市),接近三百里。你我父子若是前往,得多久才能到达?

    明军骑兵,疾如闪电。我们到不了嘉州,就会被明军追上。到时候明军的刀剑,可不管你我父子是谁?”

    卢何为大惊,喃喃说道:“运气不会这么差吧?那为什么秦国公还让众人退往嘉州。”

    卢阶冷笑一声道:“李世民根本就没有想过带走成都的人,否则他也不会等到现在才通知众人。

    百盟书

    他之所以来这个命令,其心险恶,就是希望撤退的各家,能够帮着他迟滞明军的追击速度,以方便他逃脱。”

    卢何为听后,大吃一惊。

    “不可能吧!”

    “如何不可能?你忘了曹操在战场上遍置财物,以诱得文丑所部,分散开来,劫掠物资,最终袁军为曹军所击败。”

    卢阶有些痛心又有些愤怒地说道:“这些撤退之人,就是李世民留给明军的财物啊。”

第二百六十六章 克复成都

    卢阶最终没有撤退,因为他很清楚,黄明远针对的是世家大族,而不是他卢阶。即使他姓卢,降明之后,也不会受到迫害。

    甚至为了收买人心,还有可能给他们授予官职。

    既然如此,何必逃呢。

    若论打架,关东世家或许不如关陇勋贵。可若是论大局观,或者忖度人心,关东世家子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仅卢阶没走,包括宰相裴寂、礼部尚书萧璟、民部尚书杨演、黄门侍郎温大雅等一干大老都没有走。

    萧璟出身兰陵萧氏,杨演的兄长是大明太子少保同尚书仆射杨续,弟弟是刑部尚书杨师道,温大雅的弟弟是豫州巡抚温彦博,至于裴寂,更是出身后族,众人是各有各的道。

    因此众人都等着明军到来,然后顺理成章地投降大明。

    甚至杨演还找到裴寂,商议二人将家丁、奴仆、私兵等集中起来,派出去维持秩序。虽说大家已经准备投降了,但不管怎么说,也得让大明朝廷看到他们的作用,这可关系到他们投降之后的待遇。

    不得不说,杨演这觉悟就不错,你不给大明留个完完整整的成都城,凭什么让人家高看你一眼。

    裴寂当即为杨演说动。

    这两日,他也惶惶不可终日,不知何去何从,只能满怀焦躁之心等待着明军的到来。而今日杨演的到来,给了他新的思路,他可是李唐的首相,堂堂正正地尚书左仆射,完全可以以官方名义投降,不强似他孤家寡人地乞降,还不一定让人看上。

    这成都城中准备投降的李唐官员,都是他的资本。

    于是裴寂立刻前往唐王府,此时唐王府的人,早就逃得一个七七八八。前院的各处官衙之中,也已经没人。

    裴寂入了尚书省的院子,便让人挨家挨户地去找人,将凡是留在城中的五品以上官员全都招来议事。

    同时又让杨演带领二人能集结到的全部力量,前往城中各处,维持秩序,清理趁火打劫的匪徒。

    很快,包括萧璟、温大雅、卢阶等人都到了。

    整个政事堂中,人头攒动,五品以上的官员竟然有上百人之多,也着实出乎裴寂的意料,他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留在成都。

    毕竟来的都有这么多人,待在家中没来的料想更多。

    这些人要么是不想走,要么就是无力走,反正不管是客观还是主观,不得不留下来。

    裴寂召集到众人之后,便提议道:“唐王薨逝,秦国公自弃中国,远走南宁州,而朝中相当一部分官员跟随,整个朝廷,已经是国不成国,不像个样子了。不过我等,乃是大隋官员,自当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虽然黄明破城,就在眼前,但我还是希望诸位,能站好最后一班岗,稳定局势,无愧于成都百姓对诸位的信任。”

    不得不说裴寂会说话,把投降说得清新脱俗,理所当然。

    当然在场的诸位也没有出言反对的。能够留在成都城中的,而且还响应裴寂号召前来的,不管什么原因,也没人会选择会为李唐殉葬。

    于是众人纷纷赞同裴寂的说法,并推举裴寂总领成都城的全部事务,等待明军的接收。

    至此,以裴寂为首的留守小政权便就此组建。

    对于此事,众人甚至比之前的政事还要积极,出钱出力,保障小政权的令行禁止。对于众人来说,大家都是秩序的受益者,所以才要自发的维持秩序,毕竟越是无序,对他们的危害越大。

    没有这个留守小政权,大家就是个人,甚至一群土匪、流氓也能压到他们头上。可是有了这个留守小政权之后,大家还是那群高官显贵,可以利用集体的权利和威势,压制住所有的反抗力量。

    裴寂获得最大权利之后,便派出更多的人去维持城中秩序,确保城中的安定,同时又派萧璟和温大雅二人,北上寻找明军,商议投降之事。

    不得不说,一众人齐心协力起来,能量还是挺大的。裴寂竟然拉出了一支四五千人的军队,还成功封闭了四门,将一些想走而走不了的人,都留在了城中。

    十二月四日,明军前锋部队到达了成都城下,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支部队在对成都城下绕了一圈,作出一副攻城的样子,将众人吓个半死,可不待裴寂派人出城请降,他们便偃旗息鼓,向南而去。

    接下来几日,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不断地有明军赶到城下,但这群人对于近在迟尺的成都城彷佛当作毒药一般,唯恐避之不及,没有一个留下来破城的。

    这可吓坏了裴寂等人。

    明军不受降,定然有比这更严重的后果。

    虽说大家已经打定了主意投降,虽说也没听说明军有什么恶行。但明军一日不入城,就跟一柄剑悬在头顶之上。

    终于到了十二月六日,从巴东而来的黄维扬紧赶慢赶,到达成都城下。

    从巴东到成都走陆路接近一千五百里,虽然黄维扬沿途几乎没有打什么仗,可光是收降纳叛,稳定地方,就耽搁了不少的时间。

    黄维扬早就收到叔父击破李世民的信,还以为北路军早把成都克复了。

    此时赶到城下,见到还挂着“隋”字旗的成都城,也不得不感谢其叔父黄明辽的细致、周到。

    虽然成都城只有一个象征意义,可黄明辽还是破城首功留给了他。

    虽然黄维扬本身已经不需要这种功劳,但毕竟攻破敌都是个好名声,而世人又重这种虚名,所以黄维扬还是承叔父这个情。

    入得城中,听到裴寂给他讲这几日成都城发生的事情,黄维扬是唏嘘不已。

    不管裴寂等人出于什么目的,总算是保护了成都城。若没有这群人,成都城还不知道被洗劫成什么样。

    单凭这一条,就得记这群人的功劳。

    此时李文相有些不解,便询问道:“太子殿下,李世民为何要解散成都小朝廷,而不是裹挟着他们一起南逃。”

    番茄小说

    黄维扬听了,忍不住冷笑道:“这些人啊,逃不了,也不想逃,李世民与其强扭的瓜不甜,还不如用他们给咱们找点麻烦。”

第二百六十七章 渝州之战(上)

    从白马关到嘉州,接近五百里的距离,李世民在山中急行军八日,终于在十二月十日赶到了龙游城,可是没等李世民松口气,东线便传来消息,被李世民视作未来新都城的戎州竟然丢了。

    李渊自入蜀之后,为加强对巴蜀南部的管理,便在南线分设了戎州、泸州、雅州三总管府。其中李神符担任泸州总管,长孙顺德担任雅州总管,盛彦师担任戎州总管。

    三总管都是大将级别,而且兼管蛮族,权利极大。

    三总管之中,泸州因为连接渝州和黔中,雅州因为靠近成都,防备西羌,皆是布置了重兵屯守。唯有戎州,虽然名义上监管戎州和隽州,地盘最大,但因为重要性不如另外两地,因此并不受成都重视。

    但谁能料到,就是此地,突然成了李世民最后的救命稻草,而且还丢了。

    黄维扬自巫山之战后,兵分四路,其中水军统帅张长逊和左御卫总管焦方杰二人统领左御卫和水师主力,从南浦州出发,顺江南下,攻打渝州。

    从南浦州逆流而上,分别是临州、涪州、渝州和合州。

    其中临州已经被隋军占领。

    而南面的渝州、涪州、三州,虽号称三州,但只有七千人马,由渝州总管权文诞镇守。

    权文诞是大隋广川县侯权荣之子,做过房州刺史,也是李世民的近臣。

    整个权氏家族,在关陇集团内部,并不显赫。但权家人一直在巴蜀经营,实力也不差。李唐退守巴蜀之后,权氏家族作为巴蜀一支重要力量,就凸显出来。自刑部尚书权如久之下,多有显赫。

    权氏家族主要分两支,一支是千金郡公权景宣之后,包括其子权如久,其孙权弘寿、权万春、权万纪等人,另一支是宜昌郡公权超之后,领头的其孙权文诞。

    权氏家族出身天水,也是关西大族,南下巴蜀,其实也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毕竟能待在关中政治中心,谁愿意来巴蜀这穷山恶水。

    权家人不得不南下,因为他们得罪了大隋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卫公黄明远。

    黄明远跟权氏的仇,要追朔到他的父亲黄牵。

    当初在江州,害死黄牵的,主要的四个人便是王世积、权武、千金郡公权如章和南陈豫章太守徐澄四人。其中徐澄死于韦洸之手,家族为黄明远覆灭,王世积、权武都被黄明远用计除掉,只有权如章死的早,又没有儿子,这才没像王世积、权武那般,落个叛乱身死的下场。

    也是权氏家族运气好。

    虽然黄明远动手很隐秘,但天底下哪有永远藏得住的秘密。权武死后,终于有人把目光放到黄明远的身上。

    虽然黄明远给权武钉死了罪名,但有些怀疑,并不需要证据。

    后来杨广便隐晦地给黄明远提到,有些事情,到此为止,该死的都死光了,希望黄明远不要再动手。

    有杨广的警告,黄明远也不好再继续追究。毕竟弄不弄死权氏不是大事,可因此触怒了杨广,却是因小失大。

    黄明远虽然暂时要收手,可权家人却怕了。

    权如章是权景宣的长子,权如久的兄长;而权武是权超的孙子,权文诞的堂兄。

    当初黄牵之死,杨广还闹腾过一番,所以其中是非曲直,大家都清楚。现在黄明远有实力报复了,而权氏家族却一代不如一代,最有影响力的权武还被弄成了投降突厥,权氏能不畏惧。

    于是权氏干脆躲到了巴蜀。

    黄明远影响力再大,也深入不到巴蜀之中。

    这些年,随着黄明远的地位越来越高,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大,也就顾不得一个犄角旮旯里的权氏。而权氏凭借家族底蕴,在巴蜀反而因祸得福,成为当地一支重要力量。

    李渊入蜀之后,之所以敢如此重用权氏,李世民更是任命权文诞为渝州总管,使其镇守渝州,皆是了解他们跟黄明远的旧事。

    权氏家族很清楚,旁人可以投降大明,唯独他们不可以。

    杀父之仇,不同戴天,以黄明远的狠辣,根本容得下他们。

    所以权家人抵抗明军的决心,比李家人自己都强烈。

    渝州总管府治下三州,权文诞亲自镇守渝州,涪州和合州分别由刺史董绩和豆卢武集二人把守。

    不过七千人马,分守三郡,也就只有渝州有兵五千,合州和涪州几乎是不设防。

    明军一路长驱直入,涪州刺史董绩根本不敢打,直接以涪州降了。

    涪州不战而下,明军越过黄草峡(今重庆市涪陵区西长江岸),直逼渝州城。

    权文诞不愧是李世民信重之人。

    权文诞也清楚现在的情况,想击败明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与其不断出击,消耗兵力,反倒不如像一颗钉子一般,死守在渝州城。

    之前张大智造反,唐军平乱之后,担任渝州刺史的权文诞便借机修城。

    因为渝州城三面环江,权文诞便依山筑垒,沿山险修有两道高二三丈不等的石砌城墙,城周十多里,建有碉楼式城门八座。权文诞担心防御不足,又在山南和山北方向,各修筑一道深入嘉陵江和长江江心的“一字”城墙。江边建有水军码头,停泊战船。

    同时城内又修建一座内城。并在之前深入江心的城墙东面,又建一座小城。城墙筑于岩壁上,以西三面环水,为外围屏障。

    而渝州城中,各种设施齐全。

    权文诞担心缺水,甚至凿了上百口井。

    渝州城本就处于地势险要之处,权文诞更将其打造成一座军事堡垒。不到半年的时间,为了完成渝州城的修建,权文诞先后调集了数万百姓,没日没夜地做工。在此过程中,不知道多少人因为赶工身死。权文诞更是得了一个“阎罗总管”的外号。

    不过也凭借着权文诞的血手独断,渝州城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铁城。

    明军在巫山大胜的消息传到渝州,权文诞便知道此战不可避免。于是权文诞让人封闭四门,又将城中全部的青壮集中起来,分发兵器,编组军队,以御明军。

    一场血战,一触即发。

第二百六十八章 渝州之战(中)

    张长逊、焦方杰二人,攻克涪州之后,逆流而上,很快赶到渝州城下。

    此时二人尚不知晓渝州城的情况,也不知道权氏和黄氏的仇怨,于是便按部就班地派人前往城中劝降。没想到权文诞不仅不降,还杀了明军使节,扬言决死一战。

    张、焦二人大为愤怒,立刻下令强攻渝州城。

    无论是张长逊还是焦方杰,二人都是宿将,多经战阵,也算是无往不胜。因此对于一个小小的渝州城,并不放在眼中。

    可很快,渝州城就给了二人一个回应。

    明军连续攻打渝州城及其周围的营寨三日,皆被唐军击退。

    这给了张长逊和焦方杰二人当头一击。

    二人有些不解,城中守军不过五千,如何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权文诞虽然只有五千人,但渝州本就是权氏家族的老巢。为了抵御明军,城中所有的权家人都出动。这些权氏部曲、私兵,本就是同仇敌忾,更兼占据地形优势,自然打起来战斗力就强了。

    连攻三日不顺,张长逊和焦方杰也严肃起来。

    此时焦方杰认为,顿兵坚城之下,乃是失策之举,不若留少量军队困扰之,而以主力沿长江而上,先取泸州,支援成都战场。等大势已定,再回攻渝州。

    一个小小的渝州城,并不影响大局。

    但张长逊不同意。

    在张长逊看来,明军远道而来,本就没有完全占领各地,投降的唐军也是各怀鬼胎。若是绕过渝州,一旦后方生变,很可能便是腹背受敌的局面。

    明军诸将,也多赞同张长逊。

    水师和左御卫二部一同出击,虽然左御卫兵多,但张长逊资格老,官爵亦高,所以黄维扬在二人出击前,以张长逊为主,焦方杰为副。

    十一月十四日,张长逊亲督诸军攻渝州城。

    次日明军先后从“一字”城墙、西门、东门三个方向出击,攻打渝州城。同时又派遣水军,绕到北面的朝天门,从水上发起攻击。

    明军充分发挥了兵多的优势,开辟了数个战场,使唐军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

    可权文诞不愧号称是“阎罗总管”,就是个十足的疯子。

    为了御敌,他竟然将老百姓赶到城墙之上,逼着明军杀人。而明军只要一有所犹豫,权文诞就发动反击。

    明军的纪律,让他们没法继续向前。

    而权文诞借着此计,连续夺回阵地。

    而且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似乎老天爷也不帮着明军。

    十一月十八日,焦方杰亲自率军,趁夜突袭“一字”城墙。一字城墙又叫横城墙,其作用在于阻碍城外敌军运动,同时城内守军又可通过外城墙运动至一字城墙拒敌,与外城墙形成夹角交叉攻击点。

    只有夺取此地,才能取得此战的主动权。

    面对明军的勐攻,权文诞不得不亲自率部据战。

    此时的明军士气如虹,几乎打得守军抵挡不住。眼看明军便要夺下城墙,这时突然天降大雨,阻止了明军的攻击。

    渝州地形,本就多为山地,崎区不平,不易攻击。再加上大雨导致的泥泞,攻击变得更加不顺。

    大雨连下了三日方止,而唐军借着这三日的大雨,很快修补城墙,稳定了城防。等到明军再次发起攻击之后,唐军早就准备妥当了。

    明军自巫山之战后,沿途所经过的城池寨堡,多因唐军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其实尚未碰上一场真正的硬仗。所以这一仗,一开始便犯了轻敌的毛病,等到明军开始重视起这一战,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影响了攻城。

    尽管明军战船之上,携带了大量的攻城器具,而且多十分精备,奈何渝州城地势险峻,这些攻城器械根本不能发挥作用。

    双方激战到二十四日,明军已经被渝州城阻隔了十日。

    此时所有人都开始急躁了。

    十日的时间,对于一场攻城战来说,其实并不长,但却像是当头棒喝一般,打得明军恍神。明军经过连续的胜利,已经有些上头了。

    这时候焦方杰再劝张长逊绕过渝州,先取戎州,仍被张长逊拒绝。

    对于张长逊来说,渝州不下,是对三军士气一个重要的打击,所以硬着头皮也得攻克此地。

    而且明军西进,沿途城池望风而降,本就是这些人对明军畏惧的一个体现。可若是此战不胜,打破了明军的不败金身,接下来其他州县若是跟着渝州城有样学样,那明军一城一地的打,什么时候是个头。

    所以非得彻底拔除渝州,诛杀权文诞,才能给巴蜀的反抗势力一个巨大威慑。

    这时降将秦武通主动请缨。

    秦武通投降之后,便跟着明军水师一起行动。

    虽然是被迫投降,可是秦武通的觉悟还是不低的。要想有个安稳的晚年,现在就得要立功,否则战事结束,他这个级别的将领,真没人会注意。

    于是张长逊便让秦武通带着千余降兵攻打渝州城。

    秦武通到了渝州城下,高声呼道:“兄弟们以后是虎是虫,就在今日。”说完之后,秦武通便一马当先,爬上云梯,冒着飞石,向城墙爬去。

    秦武通骁勇,竟一口气登上城墙。

    很快大批的唐军便围了上来,秦武通带着部下亦陷入苦战之中。

    秦武通和唐军激战半个时辰,伤亡惨重,秦武通本人也受伤,不得不退军。

    这时秦武通的儿子秦士元代请父亲出征,继续作为先锋,率领所部精锐攻击城墙。可惜秦士元力战良久,终因后援不继,被迫撤还。

    至此,这一战彻底陷入僵局。

    十一月三十日,左御卫左副总管侯莫陈乂亲自率部前往渝州城下搦战。

    侯莫陈乂往日跟权文诞相识,便在城下高声喊道:“权文诞,我来活汝一城性命,你何必执迷不悟!”

    就在此时,城内投石机轰然一炮,飞石正好击中侯莫陈乂的头部,侯莫陈乂被砸的落马,鲜血淋漓,被众人抬回后,便于当夜身死,时年四十五岁。

    侯莫陈乂也是军中老将,跟随黄明远十多年,封一等伯。今日侯莫陈乂身死,导致明军士气大降,这一仗,更不好打了。

第二百六十九章 渝州之战(下)

    侯莫陈乂阵亡之后,焦方杰严重要求,不能再死攻渝州城,消耗时间。若是完不成横断长江的任务,就是占领了渝州城,意义也不大。

    此时张长逊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也不敢再一意孤行,毕竟折损的是左御卫的人。

    于是二人商议,张长逊率领水师主力和六十八军向西,攻打泸州,而焦方杰继续率领左御卫主力攻打渝州。接下来的攻击,明军将放缓速度,以围困为主。

    此时张长逊正准备拔营,忽然有合州的唐军来使求见。

    合州刺史叫豆卢武集,本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可是不管谁修本朝史书,他又将会是一个避不开的人物。

    盖因此人参加了一场本来很普通,但是黄明远却参加的活动。

    二十一年前,豆卢武集担任婺州车骑府大都督,跟随黄明远一起平定了汪文进之乱,升任婺州车骑府车骑将军。

    本来豆卢武集很看好黄明远,也准备投入黄明远门下。可惜黄明远北上丰州,令豆卢武集大失所望,二人遂逐渐少了联系。

    再之后豆卢武集跟随卫玄在资州平叛,先后担任骠骑将军,刺史、太守等职务,再未离开巴蜀。虽然黄明远地位越来越高,也管不了巴蜀的事情,二人联系遂就此断绝。

    李渊入蜀,豆卢武集以涪陵郡降,被封为合州刺史,赤水县公。

    豆卢武集这个合州刺史本来也做得挺惬意,虽然没什么兵权,但因为在合州经营了十余年,更兼中央朝廷和成都小朝廷对边疆地区的约束较少,豆卢武集跟土皇帝也没有什么区别,一言一行,简直是令出法随。

    直到唐军巫山兵败的消息传来,豆卢武集也慌了神。

    他们这些土皇帝,最怕旧秩序的打破,一旦明军杀来,是降是战,都是两难之事。

    这个年纪了,豆卢武集也没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就想着在合州当这个一方诸侯到死。

    正不知该怎么办,还是豆卢武集的儿子提议,既然父亲当初跟大明天子有香火情,何不趁机投靠大明。反正李唐的船要沉了,不趁着这个机会提前离船,难道还要一同沉下去。

    豆卢武集这时也想起来了,自己跟着黄明远在婺州血战,与当时还是黄明远侍卫的焦方杰还认识,有这层关系,就是投降,也能得个不错的待遇。

    于是豆卢武集亲自前往前往渝州,去见焦方杰。

    见到焦方杰,豆卢武集也是不住地唏嘘。焦方杰当初只是黄明远身边一个亲卫,现在却已经是一卫总管,封侯拜将。而他当初都是车骑将军了,较之黄明远,也没差多少,可现在却还是一个小小的刺史。若是当时能紧跟着黄明远不放手,想来现在也能做个国公、侯爷了。

    二十年不见,虽然豆卢武集和焦方杰的身份、地位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豆卢武集毕竟是天子旧人,跟旁人不同,因此焦方杰对其很礼遇。而有昔日的交情开道,这投降之事,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豆卢武集以合州投降之后,没有急着返回合州,而是被焦方杰留下参战军事。

    这倒不是焦方杰故意将豆卢武集留在军中,而是渝州、泸州已经是巴蜀边缘,周边地势多变,又蛮汉杂居,情况很是复杂。此次大军攻渝州不顺,便是吃了对环境不熟悉的亏。

    豆卢武集在巴蜀十几年,也算半个本地人,留他在军中参战,也能更好地熟悉当地情况,以便进军作战。

    豆卢武集也很积极,待在军中参赞,没什么危险,还是明摆着的功劳,这让他之前已经沉寂的心,又逐渐变得火热起来。

    听闻渝州城未下,豆卢武集便主动请缨,前往渝州城下,劝降权文诞。

    豆卢武集和权文诞同是关陇出身,权如久又是当地关陇人士的领袖,因此双方多有来往,关系极为亲密。

    听到豆卢武集拍着胸脯要去劝降权氏,焦方杰并未同意。

    盖因以权氏的情况,无论如何也不会投降。

    权氏和黄家的一些旧事,只有少部的上层人物知晓,而且也不是很明朗,像豆卢武集这个身份,根本不知道。权家也不会四处宣扬。

    张长逊、焦方杰也是这两日才从黄维扬给他们的信件中了解到一些旧事。对于年轻气盛的黄维扬来说,他是不准备留下权氏的。

    听闻此事,豆卢武集也沉默不语了。若是如此,他跟权氏的关系再好,也不可能让权氏打消疑心的。

    这时张长逊建议,劝降不行,但是可以让豆卢武集诈为援军,支援渝州。

    合州本就是渝州的屏障,更兼豆卢武集和权氏关系亲密,率军支援,也是应有之理。

    豆卢武集略一沉默,便同意了此事。

    虽说这么做有些对朋友不厚道,但是死道友不死贫道,谁让权家的先人,不修德行,得罪了黄明远。

    总不能让他们豆卢家跟着他权家一起覆灭吧。

    当日,张长逊便率领三万多人向东而去,只留下两军围城。如此一来,便大大方便了豆卢武集入城。

    豆卢武集返回合州之后,带着合州守军,一部分青壮,还有一部分明军假扮的唐军,共计两千余人,赶往渝州。

    豆卢武集从北面渡嘉陵江过河,赶到了渝州城下。

    眼看有援兵来到,权文诞大喜。他虽然给豆卢武集求援,但并没有指望对方来援。

    豆卢武集便告诉权文诞,秦国公李世民在巴西击败了明军北路军主力,又遣大将张士贵、权弘寿向东进军南浦州,他遂联络渠州刺史赵孝伦前来支援渝州。

    权文诞一听便明白,豆卢武集这是眼看唐军大胜,合州也安全了,所以选择救援渝州来卖自己一份好,同时他更明白明军的水师为什么往东回返,看来是后方生变。

    不过权文诞也没有拆穿豆卢武集的心思,毕竟无论如何豆卢武集是来救援的,也算解了渝州城兵力不足的危难。论迹不论心,他得知这份情。

    于是权文诞让人打开城门,迎豆卢武集入城。

    ······

    十二月四日,渝州城破。

第二百七十章 平定黔中(上)

    明军占领渝州城,克复了这座西南重镇。

    不过权氏在城破之后,仍旧负隅顽抗,和明军展开了激烈地巷战。明军在城中激战整整一日,才彻底肃清了权氏的残兵。

    整个渝州城被打的,满目疮痍。

    这一战,权氏家族几乎尽灭,牵连的旁姓更是不少。明军打出了真火气,手段较为激进狠厉。想彻底安定渝州人心,恐怕需要一段时间了。

    打成这样,焦方杰担心渝州再次生乱,只得亲率六十五军坐镇城中,又遣六十六军攻略渝州、涪州南部,安定地方。

    也就是渝州城破的次日,大明南路军欧彦所部,平定了沅陵,黔中,赶到了渝州。

    大明此次灭唐,兵分三路,其中南路军的主要经过之地,便是黔安、沅陵、牂柯等蛮地。

    大江以南,古代属于苗蛮之地,不通王化,虽然经过历代开发,但因为地形原因,能完全归于王化的地方并不多。

    这些蛮民,种类繁杂,不可计数。按照后世中原王朝的划分,大体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受古巴蜀文化影响的西南夷;受楚国文化影响的武陵蛮(黔中蛮);受吴越文化影响的百越。

    当然也是粗略划分,就像西南夷,从川南藏边到后世的东南亚都算,其相互之间,有天差地别。

    自先秦以来,蛮民对中原王朝的统治,多有叛乱。

    两晋之后,大量的汉人南下蛮化,做起了蛮人和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络人,大量的蛮族,才逐渐走向归化。

    诸蛮之中,除了沿海的百越,汉化程度最大的便是武陵蛮。

    武陵蛮崛起于两汉时期,到了大隋已渐趋鼎盛,以彭氏、舒氏、向氏、冉氏、田氏等大族为首,在地方上建立割据势力。

    此时的武陵蛮,又主要分为三部分。荆南的武陵蛮,四分五裂;清江、巴东的武陵蛮,以冉氏为首;而黔中的武陵蛮,则以田氏为首。

    随着冉氏投降大隋,而李唐之前出兵荆南,武陵蛮势力最大的,便是李唐黔州田氏。

    黔州田氏跟高凉冯氏、合浦宁氏差不多,也是南迁的世家大族,不过他们的祖先可追朔到战国的田忌。

    东汉时期,田氏便为当地蛮长。

    南陈时期,田氏首领田思鹤以黔中地区归附北周,被任命为黔州刺史。后来杨坚代周,黔州叛乱,杨坚派尔朱敞讨平,又任命田思鹤亲族田宗显为黔州刺史。

    三十多年来,以田氏为首的黔中十家成为黔中地区势力最强大的割据力量。天下大乱后,田家投降了李渊。

    田宗显曾在长安为人质,和李渊结为了好友。

    之后李唐伐梁,田宗显派遣长子田惟康随李世民出兵荆南。

    黄维扬平定荆南之后,为了防止在湘西山区陷入苦战,并未出兵被唐军占领的沅陵郡。而李唐因为荆襄之败,虽然名义上占领了沅陵郡,但也无力控制,最后整个沅陵郡便完全落入田氏手中。

    此时的田氏,相当于黔中各蛮族的盟主一般,控制着黔州(黔安郡)、务州(思州,黔安、阳明、巴东各一部)、夷州(阳明郡)、辰州(沅陵郡)广大的地区,就连李唐政府,也无法插手。

    虽然四州在籍人数,不过六七千户,可是私底下,田氏可以组织起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堪称南国一霸。

    荆襄之役后,田宗显也看出李唐国势倾颓,朝不保夕,于是派人秘密前往江陵,希望投降于大明。

    可是田宗显这个人,颇为霸道,野心勃勃,或者说他年纪大了,在黔中做地头蛇做的太久,已经不了解形势了。他希望大明能够承认他在黔中四州的统治,并帮着他攻打南面的牂柯谢氏。

    后一条黄明远可以答应,但前一条绝不行。

    黄明远可以默认蛮族、豪强、土酋对某一地的控制,尤其是边疆地区。可是不会给予对方承认,即大义之名。

    就像黄明远同意任命冉安昌为清江郡太守,但是这个太守是有任期的,朝廷同时往郡内派驻郡丞、都尉、县令等人,不会给你搞个世袭封地。

    而田宗显希望的是那种世袭的总管或者刺史,这是黄明远绝不能接受的。

    双方谈了很久,始终没有谈拢,最终不欢而散。

    这个时候,田宗显就想给新建立的大明一个教训,以打促和,迫使大明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承认田宗显的土皇帝身份。

    不得不说,南方诸蛮,有样学样,基本上都是这种想法。而且很多时候,都能成功。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这些地方都是荒蛮之地,打下了没有什么意义,徒耗钱粮,对方往深山老林一钻,等官军走了,这些人又出来了。而且一着不慎,还有失败的风险。

    所以中原王朝根本不愿打这一仗,只得逐渐放任这些蛮族割据势力独立,最后导致了这些蛮族事实上的独立。

    自安康元年五月份之后,田宗显命令次子田惟善率领辰州各部,不断出击,攻打荆南地区。

    当时荆南新定,各州初下,地方到处都有叛乱。

    欧彦和张季珣、裴镇安四面平叛,根本无暇顾及沅陵郡的田氏。

    田氏的气焰也越来越嚣张,甚至一度打到武陵城下。还是欧彦命令来整突袭夷望山(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中水心崖),截断了田氏归路,这才守住了武陵城。

    到了七月,荆南各地的动乱基本平定,大隋初步控制了荆南各郡县。而与此同时,夏粮已经入库,大明又回了一波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黄明远遂决定对田氏肆无忌惮的行为进行反击。

    黄明远先是命徐世勣将驻扎在襄阳的左侯卫三十九、四十军南下,支援荆南。又命裴镇安征调荆南当地的土兵,拉拢支持大明的武陵蛮部。

    八月初一,黄明远任命欧彦为黔中道行军总管,徐世勣、裴镇安为副总管,统领左侯卫三十九、四十军,右领卫的六十一、六十二军,郡兵、土兵、萧梁降部约两万人,共计五万人马,征讨辰州。

    八月三日,明军从武陵郡誓师出发,直逼辰州城。

第二百七十一章 平定黔中(中)

    八月九日,欧彦统率数万大军,只携带十日粮储,急趋直进,六日行军近四百里,赶在黔中蛮军反应过来之前,将沅陵城(辰州,治沅陵县)团团包围。

    城中守军不过四五千人,猝不及防之下,被明军困死于城中。

    若非明军并无偷城之意,怕是能直接将沅陵城给攻破了。

    包围沅陵城后,欧彦命令徐世勣向南攻取辰溪。又命来整和裴镇安二人,分作两部,轮番攻打沅陵城。

    当然是打而不破。

    黄明远很清楚,黔中四州,地势复杂,面积超过十万平方公里。若是明军一城一地的去打,就是十年也不一定能完全平定。

    而且现在的大明,并没有那么大的力量经营黔中。

    所以黄明远的目标很明确,一战破敌,速战速决,争取打服田氏。同时利用这次机会,使得大明在战后可以伸入一只手,和田氏一同管理黔中。

    只要大明势力渗透进去,再加强对黔中的统治,也便容易多了。

    而要想一战破敌,黄明远设计的便是攻其必救,围点打援,将田氏的兵力集中到一点上,然后利用明军的战力、装备优势,大破其军。

    而黄明远选的那一点,便是辰州。

    辰州刺史田惟善是田宗显的儿子,眼看明军围城,难道田宗显会见死不救。

    只要田宗显往辰州派遣援军,这一战就好打了。

    果不出黄明远所料,明军包围沅陵城后,日夜勐攻,轰击城墙的石弹给飞雨一般,直接将田惟善给吓蒙了。

    田惟善才二十多岁,又没打过什么打仗,何时见过这般可怖的场面。

    因此从沅陵城往黔州发的求援信是一封接着一封。

    远在黔州老巢的田宗显听闻沅陵被包围了,也是大吃一惊。这么长时间以来,明军都是被动防守,怎么敢主动出击了。

    虽然不知道明军怎么跟吃错药一般攻打辰州,但面对儿子的求援,田宗显不得不派兵救援。

    田宗显子嗣稀少,只有两个儿子,所以每个都很重要。次子还是在他三十多岁生的,更是格外受宠爱。

    要是换了冯盎,有三十个儿子,死上三个五个都不在乎,黄明远就不能用这一计了。

    田宗显先是命令长子田惟康,率领一万人马,支援辰州;同时又在黔州、夷州、务州等地,大肆增调蛮军,准备组成二路援军。

    田宗显觉得一定是自己之前的出击,没给明军什么威慑,所以导致明军以为他软弱可欺,进而变本加厉。

    所以田宗显决定,这一次不仅仅是救援辰州,他还要攻打荆南。就是拿不下长沙,也得占领武陵、溧阳等地,给明军一个忘不了的教训。

    田惟康一路从黔州出发,走得并不快。他因为年长,性格也比较谨慎,所以行军、前进布置的较为妥帖。

    当然这也影响了行军速度。

    很快田宗显知道后,便派人到了田惟康军中,严厉斥责长子。

    质问长子,是不是故意耽搁,难道连弟弟都容不下。

    在田宗显看来,从黔州到沅陵城有八百里,而沅陵城已经是十万火急了,长子还一板一眼地去救援,等赶到沅陵城中,沅陵城早破了。

    你这是何居心。

    田惟康被父亲如此斥责,大为惊恐。

    田宗显是他这一脉的奠基者,统治黔州三十多年,性格刚硬,在黔州是一言九鼎,所有人都畏惧。

    田惟康虽然是长子,对于这个快六十的父亲,也是又惊又怕。

    此时田惟康也不敢再稳稳当当地走了。他命令部队,放弃一切不必要的物资,加速前进。

    田氏军一加速,这速度立刻就上来来。当然为此舍弃的是周密的戒备、巡查以及士兵体力的快速消耗。

    田氏军走了十多日,离着沅陵城已经不远了。

    可没等田氏军放松下来,众人便在二酉山遭遇到明军的伏击。

    二酉山离着沅陵城不到三十里,处在一个“丁”字形的两河交汇处。明军埋伏于河两岸,等田氏军渡河到了二酉山下后,立刻前后夹击,将田氏军困住。

    此时明军堵住田氏军前后去路,也不攻击,就要将其活活困死。田惟康大惊,一面派人往黔州送信,一面组织突围。

    田惟康此行是来救援沅陵的,可没带多少粮食。

    可任凭田惟康怎么出击,对面的明军却始终不出击,而是跟他们消耗。而明军战斗力又在田氏军之上,田氏军根本无法破围而出。

    田氏军被被包围的地方,南面、西面是酉溪,北面是二酉山,前面是明军,三面天险,一面重围,田惟康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双方耗了五六日,田氏军已经开始出现混乱。

    一方面,军中开始出现粮食危机;另一方面,被明军包围之后,田氏军开始出现情绪波动,而数日的突围不出,更是导致他们士气大降。三军躁动不安,甚至开始各行其是。

    田惟康被逼无奈,再这样下去,明军不向他们发起攻击,全军也要崩溃了。

    于是田惟康下令,全军饱餐一顿,向东突围。

    西面是酉溪,明军隔河布防,就是死地。虽然向东直到沅陵,情况不明,但除了往东突围,田惟康也没有别的办法。

    这一次田惟康集中军中精锐,亲自带领,向明军发起疯狂的攻击。

    这些蛮兵,或许纪律性、组织性、装备都不如明军,可是悍不畏死的习性,却是绝不输于旁人。

    一个个杀气凛然,视死如归,让人望之一凛。

    不过勇气并不能改变大局。

    徐世勣带着三十九军在正面打阻击。他在前线设置了无数的拒马,又在之后多布床弩。甚至还利用包围田惟康的这几日,临时搭建了两个小的箭楼,设置在制高点。

    饭团探书

    等到田氏军发起攻击,无数的弓弩如疾风骤雨一般,不停地对着田氏军攻击。田氏军多没有铁甲,又避无可避,在狭窄的道路上,无数的人被射成筛子,尸体铺了厚厚的一层。

    直到最后,连这群不畏死的蛮人都惧了,惊恐地往后逃去,再不敢向前。

    这一战,徐世勣彻底杀破了田氏军的胆。

第二百七十二章 平定黔中(下)

    徐世勣又围困了田惟康数日,直到田惟康部彻底的粮尽。

    粮尽意味着生路的断绝,这群蛮人在被包围和粮尽的双重打击下,开始相互争夺粮食,冲击上官,更有人开始倒戈,向明军投降。

    整个田氏军,已经溃不成军。

    这个时候,田惟康终于决定投降。

    田惟康很清楚,支撑田氏在黔中的统治的是田氏军。整个田氏,全部的军队加起来绝不超过三万,而他手中这三分之一的兵马则是其中的精锐,若是全部丧在这里,必然会让田氏伤筋动骨。

    而没了军队压制,黔中蛮内部各垌,还有外面的牂柯谢氏、清江冉氏这些恨不得将田氏粉骨碎身之人,都会如饿狼一般,扑上来不断撕咬田氏的躯干。

    而且明军完全可以号令各部,跟田氏拼耗下去,内忧外患、腹背受敌的田氏,根本赢不了。

    最最重要的是,父亲年纪大了,且只有二子,二弟被困在沅陵,他若是再死在这里,怕是整个田氏内部,就要开始乱起来了。

    所以在田惟康看来,最好的选择是向明军低头。

    田惟康很清楚,中原王朝都是礼仪之邦,重视名声。只要他表现的恭顺一些,谦卑一些,或许大明不仅不会处置他们,还可能给他们厚加封赏,进行安抚。

    于是田惟康便率领残兵六千余人向明军投降。

    徐世勣对田惟康还算礼遇,不仅没有将其拘禁,还让人将其请入中军帐中,待作上宾。

    置于那六千降兵,也被解除武装,择地安置。

    这与田惟康想象的不太一样,天朝王师给他们的待遇,怎么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呢?

    此时徐世勣根本顾不上与他周旋,明军与黔中诸蛮联军,真正的决战,已经开始了,他必须尽快增援战场。

    徐世勣留下四十军的两个营,看管田氏军的降兵,其余部队,全部向东,赶往东面的洞坪寨。

    明军的这次伏击战,本就是环环相扣的。

    田宗显就两个儿子,无论是哪个出事,都会着急忙慌地救援。所以明军先包围了沅陵城,这样田宗显就会派出之前征伐过荆南,且战力最强的大儿子田惟康去救援。而明军再趁机设伏田惟康,这样田宗显就不得不亲自来援。

    果不出明军所料,田宗显听闻长子遇伏被困,顿时慌了手脚。

    虽然田宗显更疼爱小儿子,但是他更重视这个悉心培养多年的长子。田惟康十几岁就跟着他管理家族,沉稳有方,精明能干,颇得父亲和家族之人的认可。田宗显甚至将家族根本的黔州刺史这一职务交给长子,可见对其信重。

    田宗显根本不敢想象若是长子出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于是田宗显便决定带领他集结的各垌、各寨两万余人,去救援长子。

    而田宗显不知道的是,不管是包围沅陵城还是伏击田惟康,都只是开胃菜,明军真正的目标,就是他田宗显。

    整个田氏的部队,就跟葫芦娃救爷爷一般,一个一个,前赴后继。

    田宗显为了救援长子,心急如焚的他行军更快,几乎到了没日没夜前进的脚步。他自恃黔中的山山水水,都是他的地盘,他再熟悉不过,而明军远来,不识地形,跟他没法比。所以田宗显对于周边环境,几乎是完全无备。

    终于田宗显在连续行军数日之后,到达洞坪寨。

    垌坪寨在二酉山以西七十里的地方。

    这里位于一片三岔路口,三面环山,中间是一片开阔的谷地,酉溪水从北面贴山流过。

    欧彦在徐世勣成功包围田惟康之后,便留下六十二军继续包围沅陵城,他则亲率六十一军和郡兵、土兵直奔洞坪寨。他命杨琳率领六十二军埋伏在南面的山谷之中,而裴镇安率郡兵埋伏在酉溪水两岸的山上,而他本人率领土兵埋伏在东北方向的竹坪溪。

    往东北方向,尽是两山夹一水,道路都是临河的浅滩。小股部队堵在这里,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很快田宗显从黔州而来。

    等田氏大军越过洞坪之后,埋伏在山上的裴镇安便立刻率部从后发起攻击,截断了田宗显部的归路。

    与此同时,东北方向和南面的明军接到裴镇安的信号后同时杀出,在这片谷地,三面合围田宗显部。

    田宗显部,本就是联军,战斗力、凝聚力还不如田惟康部。

    尽管田宗显拼命抵抗,可仍旧是寡不敌众,最终田宗显率部血战三日,几乎全军覆没。

    田宗显奋力逃出包围,身边残部已不足千人。

    欧彦也不斩尽杀绝,打扫完战场之后,便从容返回。

    若是要彻底平定黔中,欧彦务必要除恶务尽,就是不诛杀田宗显,也得想办法生俘。可惜现在大明无力顾念黔中地区,只得暂时打服对方,先伸进来一只手,之后的事情,以后再处置。

    不得不说,双方都打着相同的主意,打服对方,再行谈判。

    欧彦返回沅陵城,便指挥大军攻城。此时田惟康、田宗显两部已经被明军吃掉了,沅陵城这个诱饵也不必再留。

    明军激战两日,攻破沅陵城,生俘了田惟善。

    至此田宗显的两个儿子,都落在了大明手上。

    有了此二人,这判便好谈了。

    田宗显顾不得安顿内部,逃回黔州之后,便派人前来沅陵,和大明进行谈判。

    这一次,田氏再无之前的嚣张姿态。为了换回两个儿子,让田宗显干什么都成。

    田宗显虽然威赫黔中三十余年,可这一仗就打断了他的骨头。他本就年老,若是二子再回不来,他连位置都不一定保住。

    大家怕田宗显,可不怕绝后的田宗显。

    此时大明也无覆灭田宗显的意图。

    黔中的地形摆在那里,换个人也未必管用。

    最后双方约定,田氏向大明称臣,大明赐予田氏官职。大明收回沅陵郡,默认田氏对黔安、阳明二郡的统治,但有权驻军和派遣地方官吏。

    最重要的是,田氏每年向大明供奉钱、粮、水银等物若干,这供奉比直接收税都来的划算。

    至此,黔中之地,算勉强安定下来。

第二百七十三章 牂牁盟誓(上)

    既定黔中,欧彦便派遣徐世勣和裴镇安率领左侯卫三十九军、四十军和万余荆南土兵向西,征讨渝州,而他本人,则继续率部平定沅陵。

    田氏虽降,沅陵的未归化蛮人却还不少。

    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欧彦亲率大军出击川南的,毕竟战前的计划便是荆南军凿穿黔中,直袭渝州。

    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欧彦平定黔中之后,北面的巴东也传来消息,太子黄维扬已经击败了李唐巴东守军,占领了夔州。

    这就使得欧彦这支偏师失去了策应的作用。

    从荆南到渝州,千里之遥,旷日持久,而从夔州逆流而上,从水路轻易便可到达。等荆南军赶到,渣子都留不下了。

    所以荆南军根本没有再出击的必要。

    不过原定计划是直袭渝州,欧彦也不好违令。

    于是欧彦便让徐世勣、裴镇安二人前往,而他本人留在沅陵郡。毕竟黔中刚下,也得留下一部分军队威慑田氏和其他诸蛮。否则在田氏实力大损的情况下,整个黔中,不得乱了起来。

    果如欧彦预料的那般,徐世勣、裴镇安二人率领两万多人,紧赶慢赶,终于赶到了渝州,但还是晚了一步,渝州已经被张长逊攻克了。

    不过二人也没有办法,谁让他们来晚了一步,二人也只得跟着张长逊一同西进,攻打泸州。

    不过这次二人运气还是不好。

    没等大军西进,泸州方向又传来消息,韩王黄明聪率领岭南军,已经占领了泸州。

    大明南线的军队有两路,一路出荆南,一路出岭南。其中荆南军只能算偏师,岭南军才是正儿八经的南路军。

    黄明远置岭南军的目的也很明显。

    一方面是从南线进行迂回包抄,堵住李唐南下南中的可能。另一方面便是消耗岭南的土兵力量,更好地安定岭南。

    黄明聪自受命之后,便在岭南征调了四万多人马,除了右御卫的七十军和都护府直辖的四营人马,还有三万土兵。包括冯智戴、冯暄、冯士翙、李光度、李晕、邓文进、宁洄藻、宁宣、陈龙树、庞孝恭、沉逊、欧阳世普、韦阙、秦元览等人皆带兵从之。

    这些人多则带兵两三千,少则带兵千余。倒不是不想多带,实在是之前的南海大战,各家皆是伤筋动骨,根本没缓过来。

    不过这么多兵力已经够了。

    各家在苍梧郡汇合。

    从苍梧到泸州,长达两千多里,又是一条漫长而艰险的道路。

    幸好大都护府准备了大量的船只,三军直接从苍梧登船,逆郁水而上,可直接进入牂柯郡。

    不过入牂柯郡之后,便无可通行的水路,大军只得弃船登岸。

    此时的牂柯郡,还属于一个三不管的地方。虽然大隋在此设了一郡二县,但根本没有在籍人口,更无官吏、军队。整个牂柯郡,大部为牂柯谢氏所占据。

    牂柯郡的条件,较之黔安、阳明、沅陵等郡都不如,基本上就是一个未开化的蛮荒之地。

    牂柯郡的统治者是以谢氏为首的牂柯蛮。

    传说牂柯谢氏源于王莽时期牂柯郡功曹谢暹,但也只是传说。

    牂柯郡蛮化严重,西汉时期,在此设立了十七个县,到西晋时还有七个,而到了现在只剩下两个了。

    整个牂柯郡,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当地蛮人,没有文字,刻木为约,散在山洞间,依树为层巢而居,戴熊皮冠,披勐兽皮,可见其蛮荒落后。

    牂柯郡内蛮族极多,以谢氏、赵氏为首。

    其中谢氏多方分裂,又分为西谢、东谢、南谢、矩州谢、充州谢(矩州、充州为贞观三年设,后以州命,提前用之,以为指代)。赵氏则为西赵。

    不过越是蛮人,越是能战。整个牂柯郡,十多万蛮民,能拉出数万军队。

    跟这样的军队交战,其实是不太现实的。

    这群蛮人连个城池都没有,至于王化,更是无从谈起,想打服对方很难。

    牂柯蛮又不像田氏那样,控城据县,明军虽然受限于地形,但也能拿捏到对方的软肋。而牂柯蛮比野人强不了哪里,一哄而散,明军上哪追去。

    在黄明远看来,对于这些蛮人,军事手段乃是不得已的行为,毕竟你去攻打一群狮子、大象就是将其全杀光了,又有什么意义。

    军事手段是震慑,主要目的是归化。

    而且岭南军往泸州,时间要求很重要,必须要赶在李唐发现之前夺取泸州,所以更没给他们留太多的时间与牂柯蛮鏖战。

    黄明聪出兵之前,便定下了招抚牂柯谢氏的基调。

    大明从不担心谢氏的割据。与田氏独霸黔中不同,牂柯谢氏,内部先是一分为三,接着又分为五,其领头人物并不固定于某一家。更兼谢氏之侧,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赵氏,大明想分化瓦解这些人,并不困难。

    现在更重要的是,完成突袭泸州的目标。

    大军进入牂柯郡之后,黄明聪便约束各部,不得妄动。

    此时的蛮人,对于汉军多为恐惧,进而便是敌视。所以大军进入牂柯郡,并不安稳。

    黄明聪命令七十军和岭南土兵组成了一支开路先锋队,约有五百多人,由七十军副中郎将韩进统帅,在前开路。

    牂柯之地,山路崎区,古树参天,野草丛生,到处都是密林、险山。

    沿途的蛮人,以为汉军是来打他们的,便将山涧上的独木桥拆毁,把溪水里的石墩搬开隐藏在山林里,不时挥舞着弓箭、长矛,间或施放冷箭袭击。

    而且还有大股的蛮民,对开路队进行围堵。

    开路部队的士兵见状,便想对这些蛮民发起攻击。尤其是岭南各族的土兵,在岭南的时候,他们被看作蛮人,但对比这群人,他们自信心立刻就爆棚了。

    他们若是蛮人,对面的这群人就是野人了。

    不过韩进却是约束各部,不得贸然还击,以防双方发生争斗。虽然明军不怕这些牂柯蛮人,可是应对失措会影响大局。

    韩进命令向导不断地对这些蛮人进行规劝,告诉他们只是过路,可是这些蛮人根本不信,仍是不依不饶,不许明军通过。

    双方争执之际,眼看就要发生械斗,这时蛮人首领谢真及时赶来,拦住了众人。

第二百七十四章 牂牁盟誓(下)

    谢真是南谢蛮的首领谢强的弟弟,当地的蛮人首领。

    谢真毕竟是谢氏的重要人物,平时也受汉家文化影响,知晓汉军的强大。他很明白,官军不是他们惹得起的。

    当年田罗驹和向思多、向思飘兄弟多厉害,整个黔中,无人敢触其锋芒,可最后引来隋军征讨,三人皆死于乱军之手。隋军更是杀得整个清江为之断流。

    谢真可不想落到这个下场。

    谢真和韩进一番交谈之后,知晓了明军的来意,也算安下心来。他之前担心明军是来征讨他们的,若真是如此,谢氏再是不愿和明军开战,也不得不打了。

    所幸跟他们谢氏无关。

    而当谢真知道明军统帅是一位亲王之时,更是大惊,他很清楚这个身份的地位,连忙派人去信给谢氏大头领谢龙羽和其兄长谢强。

    整个谢氏一分为五,不过西谢实力最强,远超其余四家。而诸谢为了对抗北面的黔中田氏和西面的爨氏,不得不以西谢的谢龙羽为首,同进同退。

    谢龙羽得知此事,不敢耽搁,连忙招南谢蛮首领谢强、矩州谢蛮首领谢法成、充州谢蛮首领谢元齐、东谢蛮首领谢元深前来商议。

    谢龙羽早有归降朝廷,请中原朝廷封官的想法。

    此时此刻,中原王朝的威势对于诸蛮来说,还是极大的。在谢龙羽看来,北面的黔安田氏之所以在整个黔中有这么大威望,其他各家都比不了,不就是因为他们得到中原王朝的承认。

    若是谢氏也获得朝廷的承认,不久能和田氏抗衡了。

    之前苦于没有机会,现在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而此时黄明聪也派人前来牂柯城,请求借道。

    谢龙羽赶忙带着诸谢前往宾化城(今贵州贵定县西南平伐镇)迎接黄明聪。

    见到黄明聪,诸谢很是恭敬,立刻叩头行礼。

    虽然众人都是蛮人,但天然地对中原王朝有种畏服之心。而且更兼黄明聪带了数万大军,他们也不想招惹到对方,引来兵祸。

    见诸谢这个态度,黄明聪很满意。若是诸谢真要是不服王化,跟明军耍横,少不得要打上一场了。

    现在的局面,算得上皆大欢喜。

    诸谢拜见完黄明聪之后,便请求归降大明,并请大明朝廷授予官职。

    这更是入了黄明聪的意。

    只要有了大义,往后就不愁往牂柯郡伸不进手。

    不过黄明聪当然不能让众人觉得此事很容易,略一思索,便故意说道:“尔等牂柯蛮,昔日并无与朝廷来往。虽然我知晓诸位对天子之心,可是朝廷并不知晓,单凭区区几句归降的话,可不能让人信服。”

    谢龙羽等人听了,立刻表示愿以牂柯蛮人的礼节,向大明盟誓,世代忠于大明王朝。

    虽然黄明聪对于牂柯蛮的盟誓并不怎么信任,但无论如何,对于这些蛮人也算一个约束。

    十一月十日,按照牂柯蛮的风俗,大明和牂柯谢氏进行了盟誓。

    谢龙羽让人杀了一只大红公鸡,却没有找到酒。明军远征,自不会带酒。而诸谢穷的要死,哪有什么酒。要是在牂柯城或许还能弄点,但好死不死是宾化,那就难了。

    谢龙羽让一坛子酒给弄得有些窘迫,黄明聪也不以为意,直言道:“只要诸位有诚意,何分是水是酒,不若以水代酒,更显忠诚。”

    谢龙羽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面对着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河水,五谢来到河边,庄重地跪下,面前条桉上摆着五碗滴过鸡血的水。

    五人上前,分别割破手掌,往水里面滴了几滴血。

    这时谢龙羽带头高高端起碗,大声喊道:“上有天,下有地,我谢龙羽今日向天盟誓,永世忠于大明,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罢,把鸡血人血水一饮而尽。

    其他四人,也有样学样,一同起誓,然后一饮而尽。

    这时黄明聪上前,端起碗说道:“诸位不负大明,我大明亦不负牂柯谢氏。”说罢,陪着饮了一碗水。

    当夜,五谢便在宾化城南摆起大宴,宴请黄明聪。

    说是大宴,也就是一些平日里不舍得的吃食。但在明军眼中,并非什么好东西。

    黄明聪也知晓牂柯蛮的情况,拉着谢龙羽的手说道:“牂柯或许物产不丰,但我却深深地感受到你们的诚意。”

    说完,黄明聪便让人呈上赐给牂柯蛮的恩裳。

    绢千匹,良马十匹,陶瓷千件,其他物品无算。

    黄明远从不吝啬给周边各族赏赐奢侈品。跟后世的文化入侵一般,黄明远也对周边各族来了一场奢侈品入侵。

    面对着如小山一般的赐予,谢龙羽等人看得眼花缭乱。谢龙羽等人也算是一方霸主,整日跟田氏大战,好东西见过不少。但黔中穷困,没啥好东西,他再是有见识,也就那样。就像秦始皇再牛也没见过手机一样。

    黄明聪又让人当场封谢龙羽为归化伯,归德将军;谢元齐、谢元深、谢强、谢法成四人为归化子,归德郎将。

    这些封赏不是黄明聪封的,而是黄明远提前从洛阳送来。此时眼看五份圣旨,不多不少,连名字都对应无误,黄明聪不得不感叹兄长的厉害。

    连犄角旮旯的东西都知晓的一清二楚,简直是可怖啊。

    当然黄明聪的心思众人不清楚。此时谢龙羽五人,面对大明的官爵恩赏和厚赐,是激动万分,感怀涕零,不住地叩谢。

    之前被黔安田氏压制了这么多年,他们终于也成了官军,那种感觉是难以鸣说的。

    不管之前、之后众人是什么心思,但在这一刻,他们真的有为大明效忠的决心。为了表示对大明的效忠,谢龙羽等人还集结了上万人马,跟随黄明聪一同出兵李唐。

    众人一心想好好款待黄明聪,可惜黄明聪急着要走。谢龙羽一直送明军往北,直到快出了牂柯郡方止。

    面对要离开的黄明聪,谢龙羽等人依依不舍,恨不得跟着同去。

    相处数日之间,五谢都为黄明聪的见识、韬略、能力所蛰伏。就像是小学生看大学生一般,满眼都是崇拜。

    黄明聪也没想到这群蛮人,有上位者的狡黠,但更多的是无知的可爱。

    不管以后如何,现在至少是完美解决了牂柯郡的问题。

第二百七十五章 连下泸戎

    十一月二十九日,黄明聪率领明军南路军主力经过长途跋涉,赶到泸州城下。

    此时的泸州城守将是李世民麾下的左一护军兰谋,手中兵力只有两千泸州兵。

    当日李世民挟持李神符跟着他一同北上之后,便以心腹兰谋留守泸州。至于八千泸州军,李世民带走了七千,留下一千巴东军和一千泸州兵守城。

    此时的泸州地处巴蜀腹地,主要作用是防范南面的蛮人。而在李世民看来,两千人马守城,虽然兵力不多,但以唐军的战力,就是上万蛮人来攻,也不可能攻下泸州城。

    李世民就没有防着有明军从南线赶来。

    这倒不是李世民的布置有问题。

    中原王朝对于西南并不是很了解,在大部分人的意识中,那就是穷山恶水之地。其间的道路、交通,很多都不清楚。而且在此之前,也并未有大股的军队从南面攻打过泸州,所以李世民才会有这种疏漏。

    这属于时代的碾压。

    就像大航海之前,谁能想到会有新大陆呢。

    果不出黄明远的预计,当黄明聪的数万大军到了泸州城下,守军直接傻眼了。

    兰谋作为一个护军,更多的是发挥监军、督军的作用,真论指挥能力,却是一般。李世民之所以将兰谋留在泸州这个要地,看重的并不是兰谋的能力,而是兰谋的忠诚。

    虽然李世民对于讨伐李建成胜券在握,但未虑胜先虑败,真要是败了,泸州就是他撤退的最重要的一环,当然得放个完全信得过的。

    兰谋接管泸州之后,在做的不是备战,而是整军,即对李神符留下的泸州兵进行整编。

    泸州兵虽然畏李世民之威,但不少都是李神符的老部下,对于李世民这种夺军行为很是不满。李世民可以压制住这群人,但兰谋不成。

    泸州只有两千人马,泸州兵就占了一千。兰谋若是不能收服这群人,还怎么镇守泸州。

    一个多月来,兰谋都在处理这些泸州兵,将他们打散,然后编入巴东军中。不过兰谋手段一般,威望又不足,因此做得并不好。

    整个泸州军中,人心惶惶,各不自安。

    明军长途奔袭,本就突然。再加上泸州城中,军心混乱,兰谋又无力挽狂澜的本事。明军在攻城的第二日,便攻破泸州城,拿下了这座川南重镇。

    既克泸州,黄明聪并不停歇,而是指挥部队,连夜奔袭,连续行军三日,直抵二百里外的戎州城。

    此时的戎州,已经成了一个大仓库。

    李世民之前定下的临时驻地为戎州,于是便暗暗传令川南诸州,将军队、粮食、武备等往戎州转移。

    虽然时间尚短,但就近的荣州、资州、陵州等地还是往戎州转移了不少东西。甚至一些成都的物资,也被李世民以支援白马关战场的名义调出,然后秘密调往戎州。

    此时戎州守将是盛彦师和窦干,主要权利更是在窦干的手中。

    窦干自被李世民任命为中护军之后,便紧急赶往戎州,负责经营戎州之事。虽然戎州总管盛彦师是李渊的老部下,但并不是李世民的人,反而更亲近李建成。

    因此这么重要的地方,李世民怎么可能放心交给盛彦师。

    窦干带着眉州、荣州、资州、陵州的数千部队赶到戎州之后,立刻发布李世民的命令,任命盛彦师为左屯卫大将军,葛国公,而窦干则兼任戎州总管。

    李世民给了盛彦师一个大将军之位,还封了国公,但这些都是虚职,而盛彦师的实权总管位置却被夺走了。

    盛彦师虽然不满,但亦无可奈何。老主子李渊和李建成都死了,现在是李世民当家,他除了低头,还能怎么办。

    盛彦师被迫向窦干退让。

    而窦干出身世家大族,根本看不起出身一般的盛彦师,因此对于盛彦师,也就没有太高的礼遇。

    当然窦干也顾不上盛彦师的情绪问题。他和于志宁一南一北,总揽李唐的大撤退问题,还要加固戎州的城防,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哪有心情管盛彦师。

    双方相对安稳地过了几日。

    直到黄明聪派出的使者李百药秘密赶到戎州,会见盛彦师。

    李百药是李德林的儿子,原为龙川郡丞。黄明聪平定岭南之后,任命李百药为大都护府录事参军事。

    此次出征,李百药因为跟盛彦师为旧识,便自告奋勇,前来劝降。

    进入城中,李百药知晓城中已经是窦干主事,盛彦师被剥夺了实权,只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大将军,心中底气更足了。

    见到李百药,盛彦师心中一惊,不知道此人怎么突然来了。

    李百药却是反客为主,直接问道:“盛将军,李世民都不信任你了,你何必附于其尾后,做个有名无实的大将军?”

    不待盛彦师回答,李百药又说道:“现在的局势盛将军不是不清楚,李唐完了,李世民也完了,良禽择木而栖,李世民逼死兄长,杀害其弟,非良主也。盛将军何不弃暗投明,归顺大明,做新朝功臣?”

    盛彦师张口刚想说什么,李百药仍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又言道:“就算李世民侥幸逃得一劫,盛将军也跟着李世民幸存。可是盛将军应该清楚,你是李建成的人。大敌当前,李世民都能夺了你戎州总管的位置,等李世民安全了,你觉得他还会不会留下将军这个李建成的余孽?毕竟李世民可是个连兄长、弟弟都杀的人。”

    等李百药再说完,盛彦师发现自己竟然无话可说,因为李百药说得都是真的。他对李世民实在没信心,没信心李世民能得胜,亦没信心李世民会放过他。

    最后盛彦师只得苦笑着说道:“唐王待我恩重!”

    李百药立刻严厉地说道:“先帝待李渊亦恩重。”

    李渊做得了初一,就不要怪别人做十五了。

    盛彦师也是无路可退。这些日子,他被窦干打压的都快喘不上气了,若是再过些日子,他手中几千兵马,就要全落到窦干手中。

    十二月六日夜,盛彦师率部打开戎州城东门,迎明军入城。

    戎州破。

第二百七十六章 转移雅州

    明军攻克戎州,窦干战死,李唐转移了大半个月的物资、装备、粮食,完全落入明军的手中,给明军做了嫁衣。

    等李世民知道戎州陷落的消息,明军主力已经打到了犍为县(治今四川省犍为县东南十五里岷江东岸)。若不是黄明聪所部没有水路支援,而泸州城、戎州城、嘉州城又相互离得太远,明军甚至已经趁势占领嘉州了。

    听到戎州失守的消息,李世民大吃一惊。

    戎州的失守,将使得李世民退往南宁州的计划,几乎丧失一多半。

    一条长江,将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分开。北面是平坦的四川盆地,南面便是崎区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边缘地带。

    从戎州往上,长江水流急湍、险滩峡谷,不能行船。想要南下南宁州,最便捷的道路便是从戎州入滇,泸州入黔。当然李世民也可以从嘉州经过隽州进入南宁州,可是这一路上千里的高山、峡谷之道,艰难异常,在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横穿隽州,到了南宁州,搞不好都成野人了。

    而且戎州屯了大量物资,都是他以后攻略南宁州的保障。现在这些东西全都丢了,他拿什么攻打南宁州。

    李世民虽然自负,但不是个疯子。

    “老师啊老师,你真是不给我留一丁点活路啊!”

    李世民震撼于黄明远从岭南出击,直袭泸州、戎州的举动。更震惊于老师竟然提前预料到自己的行动。

    尤其是后者,让他生出一种无力感。在老师面前,他就像是小孩子一般,没有丝毫的遮挡。

    怎么办?

    戎州丢失的绝望,比之前剑阁失守、巴东失守、巴西兵败等所有的绝望加起来都大。

    李世民虽然性格坚毅,不轻易言败。但到了今日,已经是山穷水尽之路,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和无能为力。

    站在城中,望着紧张不安的龙游城,李世民满是茫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李世民有心想投降,但随即便打消了这个想法。就这么降了,他相信他的老师不会杀了他,可是对于李世民来说,实在太丢人了。

    若是自己的归宿是投降,那这些年兜兜转转又为了什么?

    自己失去了老师,失去了爱人,失去了父母、兄弟,失去了一切一切,难道求得就是再度向老师乞降。

    李世民不甘心。

    李世民很快便振作起来,他知道自己不仅不能投降,还得抵抗到底。不就是丢了两个州吗?那有什么,李家已经丢了大半个天下,他照应没有倒下。

    李世民很快召集诸将,稳定军心,并同时下令,全军放弃嘉州,撤往雅州。

    既然戎州、泸州已失,尽在迟尺的嘉州亦不可守。虽然嘉州地处高山和丘陵交界,但龙游城周边,尽是低矮的丘陵,较为平坦。南面的明军逆岷江而上,北面的明军穷追不舍,一旦双方从南北两个方向合围嘉州,他逃都逃不出。

    为今之计,只有撤往雅州,再作计划。

    雅州四面环山,地势险峻。李世民可以只用少数的兵马,就能挡住明军的进攻。而且雅州向西可进入西羌,向南可走孙水(今安宁河)河谷,到达南宁州。

    虽然不好走,但终归是一条路。

    听到李世民的命令,众人有些茫然,甚至包括于志宁等南逃的坚定者,也不知道李唐的路究竟在何方。

    难道就这么一路逃下去?

    可是众人已经走了这么久,放弃了在巴蜀的一切,谁也没有勇气,再走回头路。

    十二月十一日,李世民到达龙游县城的第二日,便率领全军,撤往雅州。因为李世民担心明军追来,所以一天也不敢多耽搁。

    这次撤退,因为撤的匆忙,大件的物品几乎全被丢掉。虽然可惜,但对于李世民来说,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现在李世民最缺的就是时间,他甚至担心老师的布置还会在什么时候跳出来,给自己当头一棒。

    李世民在嘉州差不多有近三万人,除了他从白马关带出来的一万多人,还有张士贵、丘行恭部,以及嘉州、眉州的驻军。

    三万人马,看似很多,但这将会是李世民除了雅州驻军外,仅剩下的一支部队了。每消耗一分,都得不到补充。

    从龙游到雅州治所严道城(今四川省雅安市),差不多二百余里,沿着青衣水可逆流而上。从龙游到夹江这一段较为平坦,但从夹江往上,一路都是高山峡谷,倒是可以帮着他们防御明军的骑兵。

    从龙游这一段到夹江,大道在青衣水的北岸。

    李世民担心明军阻击,遂渡过青衣水,从难行的南岸前进。

    果不出李世民的预料,明军的轻骑部队突进的很迅速,在李世民西进的过程中,遭遇了数股规模较大的明军骑兵,皆因为背山面江,幸免于难。

    很快巴彦所部的骑兵越来越多。

    李世民知道,步兵在长途行军中被骑兵尾随是个很可怕的事情,他已经吃了不止一次的亏。之前在平原上没办法,但现在青衣水两岸地形复杂,正好可以趁机砍一下这个尾巴。

    于是李世民让张士贵带着前军伪装成三军的样子,继续向前。而李世民则率领一部分精锐部队,悄悄藏在青衣水南岸的山中。

    很快巴彦率领右屯卫两营骑兵赶到龙游县城,眼看唐军西逃,便渡过河去追击。

    明军骑兵赶到苏稽戍(今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

    当时天色已晚,巴彦下令全军暂时休息,明日再行追击。

    到了二更时分,李世民突然从南面山中杀出。

    明军遇袭,一片混乱。巴彦眼看唐军如山如海,不敢硬战,便指挥着军队往东突围,可正巧中了李世民的埋伏。

    李世民在青衣水和长江交汇处,早就设下了矛阵,等待明军。

    巴彦眼看遇阻,更是惊慌,急忙夺路而逃。

    面对着重步兵进行冲击,其麾下骑兵伤亡,可想而知。

    巴彦连续突击,靠着强悍的战斗力才完成突围,但全军伤亡近千骑,若换了其他部队,就要全军覆没。

    李世民击败巴彦,斩断了身后的尾巴,这才从容撤退。

第二百七十七章 五道命令

    黄维扬进入成都之后不久,黄明辽也赶到了。

    这是黄维扬十多年来第一次见这个二叔,虽然陌生,但又感到亲切。

    黄明辽见到侄子,更是激动万分。自大业四年他率兵远征尹吾国,已经整整十一年没见过兄长,就是返回中原这几年,也因为诸多事情的耽搁,始终没能前往信都。今日再见侄子,就彷佛见到兄长一般。

    不过没容叔侄二人多叙感情,黄明远的圣旨就到了。

    眼看父亲速度这么快,黄维扬也不得不腹诽,父亲怕不是没等他们破成都,这圣旨就从洛阳发出了。

    诸事逃不过父亲的法眼啊。

    黄明远一共发了四道命令,第一道便是命魏王黄明辽立即返回洛阳述职,而韩王黄明聪也立刻返回岭南。

    三路大军,两路主帅都被调回,这是摆明了将整个巴蜀的事情交给黄维扬处置。

    毕竟虽然黄维扬是太子,但在两个叔叔面前,只能算小辈。有两个叔叔在身边,诸事处置起来肯定不便。

    而无论是黄明辽还是黄明聪,虽然明白兄长的用意,但都欣然接受。他们当然不会跟这个侄子争权,毕竟以二人的身份、地位,再多的功劳也到顶了,剩下的只有兄长的信任。

    黄明辽接到命令后也不耽搁,直接启程,往洛阳而去。这么多年不见兄长,想煞了他。

    而黄明聪也同样离开。

    本来岭南军就是打酱油的,让他们作战的意义,或许还不如将岭南蛮军拉出来遛一遛更重要。

    第二道命令便是以汉中(汉川)郡、西城郡、河池郡、武都郡、梓潼(义城)郡、平武郡、普安郡、清化郡、阆中(巴西)郡九郡置梁州,以汉中郡南郑县为治所,原雍州布政使孙伏加为梁州巡抚,全旭为梁州都督。

    以蜀郡、汶山郡、巴西(金山)郡、广汉(新城)郡、遂宁郡、资阳郡、隆山郡、汉嘉(临邛)郡、眉山郡、犍为郡、江阳(泸川)郡十一郡置益州,以蜀郡成都县为治所,长安行台民曹侍郎齐洛为益州巡抚,段纶为益州都督。

    以巴郡、巴东郡、合川(涪陵)郡、临江郡(巴东郡析出)、清江郡、通川郡、宕渠郡七郡置巴州,以巴郡巴县为治所,原徐州布政使李惠为巴州巡抚,苏邕为徐州都督。

    黄明远这是将整个巴蜀之地,明军已经打下的,未打下的,都算在里面了。

    当然除了雅州的李世民和占据通巴五州的李孝恭兄弟,整个巴蜀大部,已经被明军给打下来了。

    不过黄明远没提南宁州的事,黄维扬也不知道父亲对于南宁州是个什么态度。

    新设梁州、益州、巴州三州,离着洛阳遥远,官吏什么的都还未配备好,肯定不能直接管辖。不过黄明远没有新设行台,而是将三州一同隶属于江南行台。

    这下子黄维扬管辖的范围又大了许多。

    东至东海,西抵雪山,南达五岭,北到秦岭,横亘五千里,地广八州,上百万户人口,都是江南行台的地盘。

    要不是黄明远在迁都洛阳后,将宛州、扬州从江南行台划出,半个中国都归黄维扬管了。就是当年杨坚再宠爱杨广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安排过。

    一口气管着八个州的事情,黄维扬自己都觉得压力山大。

    摸着沉甸甸的圣旨,黄维扬自己都有些万分感动。古往今来,自己算是权利最大的太子了吧。

    第三道命令是调军。

    整个巴蜀已经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战事,此时再在巴蜀置三十多万军队,已经是一种浪费。

    巴蜀交通难行,光是粮食运输就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势必将一些部队调出川。

    北路军入川十三万人,右武卫被调回关中;之前右威卫移镇金城和武威,这一次右屯卫也不用返回陈仓,而是移镇天水,镇戍关西。

    而原汉川军和长安行台直隶部队,裁汰老弱,保留两万人马,编为振威军,由焦方威统帅,负责梁州地区的绥靖。

    而中路军入川十六万人,左御卫返回荥阳,左领卫一部返回淮南,而左骁卫在完成平定通巴五州的任务后返回巴陵。

    江南行台的直隶部队裁汰老弱,保留两万,整编为奋威军,由陈克敌统帅,负责巴州地区的绥靖。

    李唐降兵,裁汰老弱之后,保留三万人马,直属于行台。

    南路军除了留下两万蛮兵,全部返回。

    这样黄维扬手中只剩下左、右卫率营、右骁卫、右靖卫、振威军、奋威军、水师部队、岭南蛮兵、行台直属军,共计十八万五千人马,虽然各部尚不满编,但十几万部队是有的。

    黄明远对于巴蜀地区的处置很是小心。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难平。占领巴蜀不难,平定巴蜀却不容易。北宋王全斌用了七十天就灭后蜀了,可是一个全师雄造反就搞得巴蜀皆反。甚至之后还有王小波、李顺起义等等,北宋用了前后四十多年才彻底平定巴蜀。

    黄明远可没那个功夫,所以就得从头重视。

    至于第四道军令就是废除李唐的苛捐杂税。

    黄明远吸取了之前江南的教训,先安定人心,等明军彻底掌握巴蜀之后,再行改革。省得各地乱起来会手忙脚乱。

    巴蜀不比淮南、江南。

    江淮多平原,大明的骑兵直接碾平就可以了。但巴蜀山多、树多,一旦生乱,可不是闹着玩的。

    为此,黄明远还特意来信叮嘱儿子,一定要稳字当先,宁可慢一些,不要出错。可以一个郡一个郡,甚至是一个县一个县的来。

    看着父亲的殷殷嘱托,黄维扬感到万分。

    除了父亲,还有谁会对他这么关心爱护。

    不过大明在巴蜀也有一条优势。李唐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对百姓的盘剥实在太狠了,这次废除李唐的苛捐杂税,正方便大明收买人心了

    当然,除了四道公开的命令之外,黄明远还给黄维扬来了一封信,是关于李世民的,黄明远希望儿子若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留李世民一命。

    黄维扬知道,父亲对于李世民是有感情的,否则不会有这封信。

    他有些唏嘘,不知道李世民能否感受到父亲的情谊。

    就在这时,巴州来报,巴通五州已下。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