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七十八章 尽取巴通

    李孝恭和其弟李瑊分掌通州、开州、巴州、壁州、集州五地,是整个巴蜀腹地最后未下的五地。

    当初李孝恭在永安郡兵败之后,孤身一人逃回了巴蜀。

    虽然他属于兵败将折,可是荆襄兵败的责任,也不可能完全怪到他的头上。而且李孝恭的兄长李琛在荆南战死,李孝恭又是李氏最杰出的几个子弟,所以李渊也只是对李孝恭小惩一番,免去爵位和大将军衔,很快又任命为通州总管,总领通州、开州、渠州三地,负责征讨开州蛮。

    通州三州在巴东三州的西侧,所以李孝恭既是李世民的支援,也是监视。

    当初成都兵变,李渊身死之后,李建成第一时间写信给李孝恭,便是命他想办法夺取李世民的兵权。

    可惜李世民反的太快,紧接着明军又来了,和唐军鏖战夔州,这使得李孝恭反而不敢动手了,唯恐便宜了明军。

    巴州总管李瑊手中有九千人,李孝恭少一些,只有八千。

    本来通州也算重镇,兵马众多。可之前为了支援巴东,兵马尽被调走,李孝恭坐拥三州,只剩下这么点人。

    十月中旬,黄明辽克复利州,便命令命焦方威率汉中军,向东攻打巴州的李瑊,走米仓道入蜀。

    真正的米仓道,是要从南郑出发,走米仓山入蜀。不过从绵谷往东,沿着秦岭和川北山麓之间的小道,蜿蜒而进,也能找到一条通往难江的道路。

    这条小道位于低矮的谷地之中,绵长三百余里,崎区难行。

    尤其是难江西侧一带,尽是南北走向的河流、山脉,横断交通。为此明军不得不翻山越岭,穿过重重艰险阻碍,才赶到难江县(今四川省南江县)。

    三百里的道路,大军行了整整八天。尤其是最后五十里,更是走了三天才走出去。

    不过这种艰难是有意义的。

    明军突然出现在集州城下(治难江),守军措不及防,直接被明军攻破城池。

    对于明军来说,更重要的不仅仅是占领了集州城,而是明军的突袭,打破了李瑊的布置,将李瑊挡在了北面的上两关(今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桥亭镇上两村)。

    从汉中南下的米仓道分了三支,西面和中间的两道在上两交汇,然后经难江、化城(今四川省巴州市),在归仁(今四川省平昌县)与东线交汇。

    李瑊为了守御集州,便想着主动打出去,因此将兵力布置在上两关,依靠米仓山御敌。

    本来这么布置绝对没有问题,可谁能想到,上两关没事,难江城丢了。

    米仓险道,南北一线。丢了难江城,上两关就算是困死在米仓山中了。

    李瑊大为惊慌,上两关也不要了,立刻率部南下,企图夺回难江城。

    可是李瑊在上两关只有六千人,而焦方威的汉中军则是近两万人。焦方威又据险而守,不与对方决战,一心消耗对方,李瑊根本无法取胜。

    巴州总管府一共九千人,他手中就有六千,至于三州,每州不过千余人,堪堪守御,根本无力救援。

    无奈之下,李瑊只得向其兄李孝恭救援,并一再去信,希望兄长速来。李瑊粮道是由巴州经米仓道供应,今米仓道断绝,他都快要断粮了。

    接到李瑊求救信的李孝恭大为吃惊,他着实不知道明军怎么出现的。巴州已经算川北防线的后方,现在战场都到了集州,难道川北防线都丢了。

    按道理来说,李孝恭手中只有八千人,又要应付獠人,又要看着东面的巴东,其实是无力救援李瑊的。

    但李瑊不是外人,而是他亲弟弟。大兄李琛已死,他就是诸兄弟中最长者,能坐视亲弟弟兵败集州而不管。

    于是李孝恭举兵五千,救援李琛。

    李孝恭把剩余的兵力都集中在了通州和开州,南面的渠州几乎不设防,这才导致了后来渠州刺史赵孝伦因无力守御,直接开城投降。

    李孝恭从通州出兵,往集州出发。

    焦方威也分兵一半,交给汉中军的副统军上国公黄明景,令其继续在集州锁死李琛。而焦方威则引兵直趋巴州,抢在李孝恭到达之前占领了没多少兵力的巴州城。

    巴州是川北防线一个很重要的后备基地,物资充足。明军占领此地之后,单是后勤补给便不用担心了。

    李孝恭率部远道而来,李琛没救了,他也被挡在了巴州城前。

    巴州城池,极为坚固,李孝恭仅凭五千人马,如何破城。他在城下逡巡几日,多次求战,焦方威根本不搭理他。

    李孝恭对于焦方威这种无赖样恨得牙痒痒,想走又不敢走,直到开州失守的消息传来。

    黄维扬在巫山之战中耽搁了时间,入蜀比黄明辽晚了不少。在到达南浦州之后,黄维扬便分兵数路,其中有一条便是命令王辩率领左骁卫攻打通州、开州。

    南浦州到开州一百余里,到通州也就三百里。

    王辩北上之后,得知李孝恭率领大部分兵力北上巴州救援,当即力断,兵分四路。副总管罗士信率四十三军北上取开州,副总管苏邕率四十二军西进巴州,堵截李孝恭的后路,他本人则率四十一军东进取通州,而四十四军则北进宣汉(治今四川省宣汉县西北),绕道壁州,堵住李孝恭逃走的路线。

    左骁卫的将士进展迅速,很快拿下通州、开州、壁州等地。

    这时候得知消息的李孝恭顿时感到大事不妙,便要逃走,可是已经晚了。明军数路齐至,堵住了李孝恭所有的逃跑路线。

    李孝恭连续转战,突围不出,最终被包围在戴公山(今四川省巴中市东南六十里曾口镇北)一带。

    此战李孝恭部全军覆没。

    而李孝恭本人,并没有延续之前的好运,他从小路逃至始宁山(今四川省巴中市东)一带时,遭遇伏击,奋战身亡。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而与此同时,李瑊被困在米仓道中,最后粮尽,全军崩溃散尽。李瑊带着心腹,企图遇翻山越岭突围回成都,半道为手下人所害,头颅献于明军。

    至此,巴通五州,彻底落入明军的手中。

第二百七十九章 君臣之事

    很多时候,好消息后面总得跟一个坏消息。这边占领巴通五州的消息还没让黄维扬开心多久,紧接着便传来噩耗,巴彦在追击李世民的过程中,为李世民伏击,麾下右屯卫精骑,伤亡近千。

    黄维扬听到这个消息,又惊又怒。

    右屯卫精骑,那是军中的宝贝疙瘩。伤亡近千,必然是元气大伤。

    他很清楚,这一切的原因,便是大军连战连捷,又开始飘了,否则怎么可能让李世民找到伏击的机会。

    而且巴彦一败,必将带来连锁反应。

    嘉州方向机动力最强的便是巴彦所部,巴彦一败,李世民必然从容西进,再想拦截,可就难了。

    拿过地图,黄维扬看着雅州的位置,脸色越来越难看。

    单看雅州这个位置,西接西羌,南连旧西宁州(即嶲州,治越嶲县,今四川省西昌市),向北便是成都平原,位置极为重要。更兼严道城位于群山环绕之中,只有东西两条道路可通,又有青衣水为带,堪为天然屏障。

    想进攻严道城,就得在极为狭窄的正面跨河而击,到时候要面对两翼山上和正面对岸的三面阻击,极为困难。

    最最重要的是,雅州四通八达,李世民一旦觉得守不住,可以立刻逃走。到时候无论是向西还是向南,群山茫茫,明军再想找到李世民,就是大海捞针了。

    这个时候,黄维扬反倒是不敢急着动了,唯恐将李世民惊吓住。他准备试探一下李世民守卫雅州的决心,看看李世民还会不会继续逃。

    黄维扬先是命令程名振率领右卫率营进驻临邛县(今四川邛崃市),然后再向南前进,不断压缩唐军的生存空间,迫近到百丈县(今四川省雅安市百丈镇)甚至是名山县(今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

    同时又命杨弘礼、高士廉率领的岭南土兵逆流向西,推进到洪雅县一带。

    两面双管齐下,虽不能击败李世民,但至少让明军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局面。一旦李世民退缩,明军可趁势占领严道城,从后面追着李世民的屁股打。而若是李世民选择坚守,明军也能扼住他出击的咽喉,省得他以雅州为基地,四面骚扰,那样川西就无宁日了。

    至于消灭李世民,黄维扬觉得还要做一个周密的计划,有备无患。他准备派人前往越隽和西羌,联络越隽蛮和西羌从西面、北面两个合围李世民。

    就在这时,陈克敌从嘉州派人送信,向黄维扬请战。

    陈克敌在遂州击败姜宝谊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往嘉州赶。他猜测李世民在北线兵败之后,会选择逃亡嘉州。

    可惜他紧赶慢赶,还是没赶上。等陈克敌到达龙游之后,李世民已经提前两日便撤了。

    这令陈克敌大失所望。

    陈克敌也明白李世民西逃的危害,因此更欲尽快击破李世民,除此祸害。

    不过陈克敌接到的命令是攻打遂州,现在私自前往嘉州,已经算是违抗军令。虽然他心急如焚,但也不得不上书黄维扬,请令而行。

    面对陈克敌的请战,黄维扬第一时间便拒绝了,还出人意料地派人训责了陈克敌一番,并让他立刻前往成都,不得有误。

    这是黄维扬第一次如此严厉地训责陈克敌,众人皆是大吃一惊,甚至连陈克敌本人都没有想到。

    不过黄维扬心中却自有主意。

    他派遣陈克敌攻打遂州,其用意已经很明显了,他不相信陈克敌看不出来。可即使如此,陈克敌仍然不经请示,私自率部前往嘉州,说好听点叫做自行其是,说不好听,这就是目无法纪,不臣之举。

    此风不可涨。

    否则都有样学样,那不乱套了。

    黄维扬思索着自己的过错。

    他和陈克敌、苏烈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彼此不分你我。后来他作为质子在天子身边,父母不在,只有苏烈、李文相他们陪着他。这使得他们的感情很深,一如异性兄弟。虽然如此亲密的关系,能够使得众人对他保证忠诚,但在有些时候,也让众人无法把握好这个度,忘记了他君上的身份。

    你看陈克敌要是在父亲面前,他还敢不敢这么做?

    为了惩罚陈克敌,黄维扬专门去信父亲,免除陈克敌奋威军统帅的职务,让他专心参赞军务。

    这参赞军务,主帅信任就是总参谋长级别的人物,可若是不信任,那就啥都不是。

    很显然,陈克敌回来是要坐冷板凳的。

    陈克敌接到黄维扬的斥责和命令,很是不解。他都到嘉州了,这个时候把他调回去,岂不是耽误事。

    跟陈克敌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很好的郑彦周看出了陈克敌的想法,满是鄙夷地说道:“怎的,你觉得这攻打雅州就全靠你了?旁人不行。没有你,雅州之战就不打了?现在一个雅州你都觉得没你不行,往后是不是太子殿下身边,你也觉得没你不行?”

    郑彦周是郑言庆的长子,今年十八岁,是黄明远的二女婿,特意被黄明远安排到黄维扬军中,增加一些经验。现任左卫率营副郎将,是黄明远三个女婿中出身最高,官职最低的一人。

    也就是郑彦周跟陈克敌关系好,才能这么说话,换了旁人,陈克敌早怒了。

    “你胡言乱语些什么,旁人不知道我的为人,你还不知道?”

    “我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但别人一定不知道!你要不问问太子殿下知不知道?”

    陈克敌对于郑彦周的奚落一开始还很愤怒,可冷静下来,他便是一身冷汗下来。他不是傻子,之所以之前没领悟黄维扬的意思,只是最近一段时间,有些飘了,所以被蒙蔽了双眼。

    二十岁的年纪,立得无数大功,飘也正常。

    陈克敌终于想明白了自己犯的错误,明知道黄维扬不想让他跟李世民交手,还非得来,而且是私自行动,是犯忌讳的。

    这一次,他犯了三错。

    第一错,违抗军令,挑衅君上。

    第二错,不循法度,擅自调兵。

    第三错,狂妄自大,擅权专权。

    这三条,每一条都足以要他的命。

    陈克敌没被砍了脑袋,真的是他运气好。

第二百八十章 何人挂帅

    此时陈克敌旁的再也不敢想了,立刻着急忙慌地返回成都,去向太子殿下请罪。

    但愿还有挽回的余地。

    到了成都后,陈克敌便前往成都行宫(原唐王宫)求见,可是黄维扬根本不见他。陈克敌也是个果决之人,知道自己犯了错,便直接摘了官帽,跪在宫前请罪,同时呈上自己的请罪奏疏,请求惩处。

    陈克敌在宫门前跪了五个时辰,眼看到了二更天,黄维扬气也消了,眼看陈克敌态度不错,又毕竟是自己的大姐夫,这才让人将陈克敌唤进来。

    陈克敌跪了五个时辰,有些晕头转向,但不敢表现出丝毫的不适。今时今日他才明白,雷霆雨露,均是天恩。

    又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明明是开国功臣第三人,却被贬为冀州刺史,这心情更复杂了。

    父亲老觉得天子还是当初那个骠骑将军,自己也总是觉得太子殿下还是当初那个卫公长子,这是不行的。

    见到陈克敌,黄维扬反而也没有过多责备,毕竟是自己的心腹重臣,于是勉慰了几句,便让他回去了。

    陈克敌眼看黄维扬愿意见他,悬着的心才放下。

    对他来说,免官去职都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不失去太子殿下的信任,就有复起的时候。

    送走陈克敌,黄维扬便思索着对阵李世民的主将。为了方便他管事,父亲将两位叔父都调走了,甚至大将张文远也被调走,现在反倒没人可用了。

    以黄维扬的身份,当然不能专门跑到雅州对阵李世民,那不成样子,也是对大明的羞辱。但李世民的能力,绝不容小觑,搞不好可能引起大乱子,所以必须选个稳妥之人挂帅。

    从身份上来说,能作为主将的,现在巴蜀之中,主要就是陈克敌、水军大总管张长逊、右靖卫总管黄明溥、右骁卫总管黄明信、振威军统军焦方威、益州都督段纶几人。但张长逊在渝州之战就暴露出性格太急的缺陷;焦方威在川北整编振威军,短期内肯定回不来;七叔和八叔相较能力来说,远不如李世民;而段纶更是没有独立指挥军队的经历。所以最好的人选,还真就是陈克敌。

    但现在黄维扬不准备用他了。

    除了这件事之外,黄维扬有些不太敢信任陈克敌。倒不是别的不信任,而是他担心陈克敌在面对李世民的时候,急于求成,热血上脑,最终落入李世民的圈套。

    从前黄维扬从未觉得李世民能打过陈克敌,但现在不一样。

    而且他也不想让陈克敌觉得,自己身边,少了他不行。

    这样所有候选人都不合适,而若是扩大选人范围,要么职务不够,要么能力不够,更没有一个合适的。

    这时候黄维扬不由得在想,要是二弟在这里,就没有这些烦人的事情了。可惜二弟被调往了草原,还不知道何时再见。

    思前想后,黄维扬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人,这时他的心腹长孙无忌知晓了黄维扬的为难,便来建议,可选一文官为将,再由左卫率营统帅苏烈实际统之。

    长孙无忌作为黄维扬的舅兄,算是被委以重用,一直担任太子率更寺丞,虽然级别不高,但极受信任。

    当然现在的长孙无忌不可能跟历史上那个贞观天子的大舅哥比。毕竟现在的黄维扬跟长孙无忌可没有少年友谊,长孙无忌身上唯一的标签就是太子妃亲兄。

    平日里这些事以长孙无忌的身份是插不上嘴的,不过这次他寻得机会,大着胆子,主动建言。

    不得不说,长孙无忌这个主意很对黄维扬的心思,既然武将不合适,选个文官就行。有苏烈统帅,他也不担心。

    对于苏烈能力,黄维扬是比较信任的。若不是年纪、资历问题,还有苏烈的父亲才是一州都督,仅凭能力、战功,苏烈做一卫总管也是可以的。虽然黄维扬统领的军队将领不少,但他麾下真正的第一大将,还是苏烈。

    想来苏邕用不了多久就要给儿子让路了。

    至于文官主帅,人也是现成的。他的长史宋正本,一州巡抚,领行台尚书右丞,又做过父亲的大将军府长史,无论资历、能力,作为主帅,正是合适。

    于是黄维扬乃下令,任命宋正本为雅州道行军总管,全权督调各军,攻打雅州。苏烈为行军副总管,暂领奋威军。

    至于苏烈留下的左卫率营中郎将职务,则由王雄诞担任。

    所有人都以为这个职务会落到段志玄或者是梁建方手中,甚至是李文相,最不济也是秦怀安(秦琼之子)或则是严元胤(严孝武之子)。

    这些人都是黄维扬的心腹,但黄维扬知道,除了梁建方,其他人都不可能担任这个中郎将。

    黄维扬很清楚,父亲不遗余力地培养自己,也是为了制衡、约束丰州一系。毕竟丰州一系,在父亲活着时肯定不会出问题,但若是自己登基,就不好说了。

    父亲有意识的在各个方面限制他们,所以自己身边,除了陈克敌因为能力实在太过出众,其实并没有丰州高层将领的子弟,就是为了不让军权被丰州一脉完全垄断。

    甚至陈克敌、苏烈他们,从一开始就在自己麾下,走的也不是丰州一脉的路子。现在郑彦周等后起之秀,又被父亲调了出来,不给丰州系统内部培养的机会。

    王雄诞能力出众,身份又比较单一,正适合培养。黄维扬对于王雄诞的期望,甚至超过了阚棱等人。

    很快命令发出,众人对于此事,并没有什么疑问。此时大部分人还没有太多的文武之分,宋正本虽然虽然之前没领过军,但毕竟之前常在军中。

    更多人的人觉得是宋正本不过封了一个一等子,太子殿下有意给宋正本攒点封爵的战功和资历。

    只有陈克敌,倒是有些明了黄维扬的用人法。

    黄维扬这是有意识地让领军之人不统军,以尽可能地约束统帅。说实话,他陈克敌能领兵,也是如此。自始至终,陈克敌都不算一个武将,他只是黄维扬的属官而已,更没有直属的军队。

    陈克敌想明白这一条,却更是明白,短时间内,不要再肖想领军了。

第二百八十一章 槽渔滩

    宋正本和苏烈二人受命之后,便前往嘉州。

    二人几乎是孤身前往,身边只有数百人。

    虽然苏烈已经成为奋威军的统军,可此时奋威军尚未进行整编,近三万人马,要裁汰近万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裁军之后,还要对部队进行重新整编,部队想发挥战斗力,至少也得一个月了。

    宋正本和苏烈没有办法,没有嫡系,根本没法打仗,只得请求黄维扬再遣一军调用。

    此时黄维扬手中也没有多余的军队。

    奋威军、振威军都要整编,右靖卫在川北,左卫率营要护卫成都,右骁卫在巴州,而新附之兵,并不能完全信得过。

    一时之间,黄维扬还真没可用之兵给宋正本和苏烈二人。

    可黄维扬也清楚,仅凭两万土兵和一个右卫率营,又很难击败李世民。最后黄维扬只得将镇守泸州的右骁卫五十五军和镇守巴西的右靖卫四十八军调给二人,还给二人拨了三千水师。至于泸州重地,只能交给水军驻守了。

    苏烈和宋正本与十二月二十一日赶到洪雅,此时杨弘礼和高士廉已经率领两万岭南土兵在此驻扎了。

    不过岭南土兵的士气并不高。

    一方面主力的离开让他们显得有些暗然,另一方面便是冬天作战对他们并不友好。与胡人畏热一般,岭南土兵也畏寒。

    而且苏烈和宋正本二人算空降兵,杨弘礼无论是资格还是地位,都在苏烈之上,更引得一些岭南将领不满。

    幸好杨弘礼知道二人是太子殿下的亲信,对二人态度还算友好。

    不过这些土兵只听杨弘礼的命令,二人一个总管,一个副总管,连能指挥的部队都没有,也是一件奇事。

    直到五十六军从泸州逆流而上,才解了二人的尴尬。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看就要过年了。人心思归,苏烈也不敢耽搁。眼看四十八军离得远,不知道何时到达,他遂决定不再等了,抢先出击。

    苏烈将此战的突破口放在了洪雅一线。

    虽然这一带地形复杂,山高滩险。但相较于北面复杂的地形,明军只要突破槽渔滩,便能顺着青衣水南岸大道,一路进入雅州腹地。而且明军还能充分发挥水军优势。而北面丘陵之地,看似较为平坦,但道路多变,地形崎区,很容易为李世民所趁。

    此时右卫率营到达百丈县城之后,便不敢再贸然往南,只得不断试探唐军。但唐军的反应很强烈,程名振派了多支斥候队,皆是损失惨重,无功而返。

    十二月二十六日,明军向槽渔滩发起攻击。

    唐军在槽渔滩一线布置了五千人,又在名山县布置了万余人,分守诸隘,阻击明军。

    驻守槽渔滩的唐军将领是权弘寿。他把防线从突出的槽渔滩里后移,直接退到槽渔滩口。

    这里北侧是青衣水,南侧便是悬崖峭壁。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而且从槽渔滩里到槽渔滩口,距离不过五六里,但道路都是依山临水的小道,极其难走。

    苏烈一开始也是按部就班地出击。

    但明军还没前进多久,南侧的山上便出现了大批唐军伏兵,照着山下的明军便是一番如雨般的巨石、弓弩打击。

    山势陡峭,明军在狭窄的路上,完全是避无可避,很快便伤亡惨重。

    苏烈见状,立刻下令前军退回。

    这种打法,明军就是打光了,也不可能顺利通过。

    全军退回来之后,苏烈便让大军暂时屯驻在槽渔滩口,等待斥候的侦查情报。

    等斥候回报,对面的唐军并无水军部队,苏烈却是有了破敌的计策。

    唐军从槽渔滩里退到槽渔滩口布防,不得不说,这是既正确又错误的决定。

    槽渔滩口当然是个险要之地,光是那条五六里的险路,就是一道天堑。但要想彻底封锁此地,还需要一支水军的左助。

    槽渔滩口因为向南凹陷,此处的青衣水宽四五百步。这个长的距离,光靠弓弩、投石器,是根本没法完全封锁青衣水的。

    而槽渔滩里一带背靠山岭,虽然地势显得有些平坦,但青衣江在此变窄,最宽处不过一百步左右。在两岸各置一个箭楼,完全可以彻底封锁大江。

    或许是权弘寿担心在槽渔滩里鏖战他消耗不起,或许他没想到明军会有水军参战,反正就是这么安排了。

    苏烈知道此事之后,立刻派人调集五十艘中小型船只,每艘船上置三十名士兵,组成突击队。

    到了晚上,苏烈命突击队登船出发,逆着青衣水,直奔西面而去。

    此时已经是腊月二十六,月亮已经是残月蛾眉,到了天快明时才出现。所以沿途一片黑暗,可见度很低。

    众人鼓足了力气,拼命地往前划。

    负责掌船的都是水军的精锐水手,在夜里开船乃是基本技能。

    或许是唐军觉得他们的防线已经是天衣无缝了,因此对水面上的情况毫无察觉。

    众人顺利向西,很快就在槽渔滩口的西面吴村坝登陆。

    吴村坝算是槽渔滩口较大的一片平地了。此地离着槽渔滩口不到二里地,明军大举登陆,唐军就是再无备也发现了。

    此时听到明军从身后杀出,正在槽渔滩口的权弘寿大吃一惊。他着实没有反应过来明军是怎么出现在他身后的。直到透过夜色,隐隐约约看到不少船只,权弘寿才恍然大悟,后悔不已。

    不过这时候再后悔也晚了。

    明军登岸之后,便在吴村坝建立起滩头阵地。

    眼看唐军开始反击,明军在吴村坝点起火堆,给隋军主力传信。

    远在槽渔滩里的苏烈见状,立刻命令五十五军全部登船,逆流而上,顺着突击队打开的缺口,直取槽渔滩口。

    如此果然效果明显。

    唐军的布防主要是依靠地形,其兵力并不多。权弘寿既要在山上布防,又要槽渔山的几个山口,驻守在槽渔滩口的部队不过两千多。

    而且他们并无坚城依靠,也无法将已经登岸的明军赶下水。

    随着明军越来越多,槽渔滩口几乎被包围。

    权弘寿知道此战已败,再打下去不过是全军覆没的下场,只得下令全军突围。

第二百八十二章 先胜再败

    苏烈奇袭槽渔滩口,得手之后,甚至顾不得清理唐军残兵,便命令五十五军一六三步营乘船西进,一六四营从陆路出击,两营齐头并进,突袭和龙戍。

    和龙戍虽然只是一个小戍堡,但位置却极为重要。

    此地扼守青衣水南岸沿江大道,往北便是一片开阔的冲击平原。明军若占领此地,便能在青衣水两岸列阵,相当于将刀捅到李世民的腹部。而且占领和龙戍和北面的草坝里,便相当于绕到名山防线的后面,能使得唐军的名山防线不攻自破。

    所以苏烈恨不得飞越群山,抢占此地。

    可惜苏烈失算了。

    他能看到和龙戍的重要性,李世民自然也可以看到,他提前便在此次驻军千人,以为两线屏障。

    李世民之前将西线都交给了权弘寿,毕竟他也认为权弘寿的防御没有问题。可是明军出兵之后,他听到斥候回报明军之中有水师,李世民就知道麻烦了。

    作为一个用兵大家,他很清楚权弘寿布防上对于水路的疏漏,于是赶紧派人传信权弘寿,让他防止明军从水路突袭。

    等信使离开之后,李世民还有些不放心,又亲率五千人马支援槽渔滩口。

    可惜李世民没赶上槽渔滩口一战,但是却赶上了和龙戍一战。

    明军的一五三营赶到和龙戍,便向此地发起攻击。城中守军不备,被打得连连后退,眼看和龙戍不保。

    此时一五四营尚未赶到,战场上只有一五三营。

    而李世民这五千生力军加入战场,凭借着兵力优势,和守军里应外合,立刻压制住兵力不足的一五三营。

    明军统帅是五十五军副郎将赵同生。

    此时的赵同生很清醒。唐军据城而守,他们打的就是一个突然。而此时唐军援兵已至,明军已经不能再迅速拿下和龙戍,再打下去也不过是个消耗而已。

    而且他兵力不足,再打下去还有被唐军包围的风险。

    于是赵同生立刻下令从水路撤退

    赵同生撤退及时,李世民又没有充足的水军,虽然无奈,只得眼看着对方离开。

    此时苏烈正在率军清剿唐军残兵。

    权弘寿兵败之后,便企图翻越山岭逃走。但苏烈早就命唐军从大坪上一带翻越山岭,出现在唐军的身后。

    权弘寿率部奋战半夜,却是越战明军越多。他眼看无法突围而出,又不愿被明军所俘,最后便选择自尽。

    此战唐军大部被歼灭,只有少部人向西溃逃,幸免于难。

    苏烈正准备派军支援和龙戍时,便收到了一六三营突袭和龙戍失利的消息。听闻是李世民亲自领兵,苏烈便知道没什么机会了,也不强求,便下令三军驻军吴坝,清理战场,稳定防线,等待再战。

    苏烈虽然胜了一场,但他知道这一场侥幸的成分大,胜在敌军对他们的实力不了解,否则不会赢得这么顺利。而李世民他很了解,那就不是一个会吃亏的人,定然准备全面反扑,所以自己必须小心应对。

    李世民和苏烈是同学,虽然没有做过对手,但因为相处的时间不短,相互之间还是比较了解的。

    李世民原本以为会对阵陈克敌,但苏烈来了,他也不敢小心。

    大家都是一个老师调教出来的,谁也不比谁差。

    李世民到达和龙戍之后,第一时间便分兵前往北面的草坝里驻防,防止明军突袭自己的侧翼。他很清楚,若是不能有效防范住明军的水师,唐军将随时可能遭遇打击,于是针对明军的水师优势,他又令人在打造了一批栅栏,插入江中,作为阻拦。

    这些栅栏深埋入江中,露出水面约有两尺。明军的船只一旦逆流而上,便会撞到栅栏,停下脚步,成为岸上的靶子。

    如此明军水师便不能再肆无忌惮地深入雅安腹地。

    李世民又让人在栅栏两侧各立一个箭楼,把控大江。青衣水在和龙戍最窄的地方不过一百五十步,一左一右两座箭楼完全可以封锁整条青衣水。

    而李世民又前出至白家旋一带。

    他的防守策略跟权弘寿的差不多,也是正面阻击,侧翼利用地形骚扰。

    不过他更细化了防御。在白家旋前连挖五道壕沟,多置栅栏。又在一侧的白家山上置两个箭楼,作为制高点,把控全局。

    苏烈结束了槽渔滩口的战斗之后,便多派斥候向西北方向查探。

    果不出其所料,李世民用了不到一日,便将和龙戍建成了一座堡垒。

    苏烈虽然兵多,但并不敢贸然向其发起攻击。从槽渔滩口到和龙戍三十余里,尽是险滩窄路,沿途李世民有无数个选择可以伏击明军。

    苏烈便想沿用之前突袭槽渔滩口的战术,主力从水路出击,在草坝里登陆。

    明军三千水师载着五千岭南土兵,作为先锋,往西而去。

    因为唐军没有水师阻拦,明军前进很是顺利。

    或许是之前的战斗太顺利了,让明军失了戒备,或许他们觉得唐军没有水军,所以水路已经完全为他们控制。

    于是水军并没有派出前出斥候船,而是一股脑地向前,一头扎入唐军的防御圈中。

    一开始前面的船只不约而同地撞上栅栏,行动受阻。这时候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便有两侧突然出现小船,用钩索连住明军的大船,然后射出火箭。

    明军前面的船受阻,阵型自然被打乱。

    不待明军作出调整,这时在两侧伪装起来的箭楼也开始发威。

    无数的投石器、床弩不断地对着明军船只轰击。百十步的距离,逼着眼睛都能击中,很快有明军船只中弹,甚至还有的船只起火。

    明军开始乱了起来。

    这时李世民下令全军出击,向明军船只靠近,准备接舷战。

    明军统帅是杨弘礼,他已经被花样百出的唐军打的晕头转向。此时见漫山遍野都是唐军,也不敢再战,直接下令撤退。

    可狭窄的青衣水中,船只没有腾挪转移的空间,想掉头也不容易。

    一众船只,失去组织,夺路而逃,惊慌失措之间,不知道有多少船只相互撞击,更不知有多少人落水。

    明军仓皇而退,幸好唐军没有水师,否则全军就要覆灭在此地了。

第二百八十三章 明唐鏖战

    和龙戍一战,明军伤亡两千余人,船只损失数十艘,算是伐蜀以来,少有的大败。

    消息传来,全军哗然,连远在成都的黄维扬也大吃一惊。

    虽然之前巴彦已经在苏稽镇败过一次。但那一次是追击过程中遇伏,可以理解。而且巴彦毕竟出身北路军,而现在巴蜀的驻军多是之前的中路军,双方之前没太多交集,所以对于巴彦的失败也没有太多的感同身受。

    但和龙戍之败不同,因为此战明军是在正面攻击中落败的,而且指挥官还是之前无往不胜的苏烈。

    虽然苏烈并没有直接指挥此战,虽然此战的明军主要是水师和岭南土兵,但对三军士气,还是一个严重打击。

    苏烈为此甚至向黄维扬领罪,但黄维扬却并没有怪罪他。

    黄维扬很清楚,此战失败的原因不在于苏烈的指挥,而是三军的骄纵,之前便有苗头了。换了旁人,也会失败。

    是时候给放飞的诸将士收收心了。

    而且此战之败,影响大于现实意义。苏烈和唐军一共打了三战,一胜一平一负,虽然有和龙戍之败,但瑕不掩瑜。明军已经推进到唐军的腹心位置,牢牢占据着主动。

    当务之急,是稳住阵线,防止李世民反扑。

    于是黄维扬又调给苏烈三万李唐降兵。

    李世民的能力在那,再加上雅州的地形限制,明军想速胜并不容易。既然速战不成功,那就跟李世民拼消耗。用李唐降兵来消耗李世民的兵力,看李世民能撑到什么时候。

    黄维扬甚至做好了跟李世民在雅州消耗半年的准备。

    苏烈手中多了三万降兵,心中大喜。

    他也看出李世民最大的缺陷是兵力、物资的不足了,因此也准备跟李世民拼消耗。现在援兵到来,他就跟对方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拼,放干李世民的最后一滴血。

    三万降兵,苏烈分给了北线的程名振两万人。

    苏烈让程名振从抚人戍(今四川省雅安市山区新店镇)、万古里、卢山县(今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碧峰峡、双河里五个方向同时向唐军发起攻击,攻势越勐烈越好。

    北线不求破敌,要的就是牵制住大批的唐军。

    而苏烈则率领主力从东线继续冲击李世民的主阵地。水路、大道、山道分进,以山道为中心,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和李世民鏖战。

    就是鏖战。

    用尽可能多的兵力牵制对方多的兵力,甚至用一比一的兑换打法,尽可能的消耗李世民的兵力。

    明军打光了还有补充,可退入雅州的李世民可没有补充兵力。

    苏烈这一招,果然打到了李世民的痛处。

    从莲花顶、黄坪、董沟、罗坡、文山、金山、高山、范山、赵山一直到阵地前的白山,到处都是两军拉锯的身影。

    苏烈以五十五军持弓弩为掩护,以岭南土兵开路。战斗一开始,明军便集中弓弩,不断压制对方的反击,甚至还不断地往山头上投掷霹雳弹和火油弹。

    李世民兵力不多,他只有五千人,要分守多处,又不得不从后方再调五千,但仍是不够用。

    李世民在最前面的山头布置了两千人,而明军则是以上万人发起攻击。往往一群人到了山下,四面八方齐上,根本不给唐军腾挪转移的机会。

    虽然沿途山多,但唐军能驻防的,只有比官道高出两三百米的地方。所以唐军的地形优势,早就被明军的数量优势给抵消了。

    苏烈还仗着兵多,四面出击。

    从大坪上到董沟是一道东西向的山岭,南面是宽广的谷地。苏烈虽然先攻打莲花顶,又分遣部队从南面出击黄坪、董沟,这使得李世民不得不往两处增加兵力。

    苏烈手中算上土兵、降兵加两个军和水师,共有近五万人,同时打三个战场不费劲。可李世民就难了,他根本没有这么多兵,打的捉襟见肘。

    而与此同时,程名振率领近三万人马五路出击,也向唐军发起全面进攻。

    虽然除了抚人戍这一个方向地势宽敞,是明军主攻地,但其余四路也能牵制唐军力量。明军开辟五个战场,李世民就要防御五个战场,明军每一路三四千人出偏师,看你唐军怎么守。

    人少了还不行,这一多,几千人就分出去了,可李世民一共有多少人。北线不过一万多人,东线一万多,严道城都快成空城了。

    对此李世民也没有办法,明军的消耗战法,就是彻彻底底的阳谋,他除非能彻底击败对方主力,否则只得被动消耗。

    当然李世民也可以将兵力都收缩,将军队集中在几个点上。或者直接选择守严道城,但那样的结果,就成了一锤子买卖。明军有霹雳弹,到时候严道城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就是个死城。

    当然李世民也可以往西羌跑,但是有几个人愿意呢。

    别看之前于志宁、窦干等人撺掇着李世民逃往南宁州,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到了南宁州之后,可以重建家业。南中虽然偏远,毕竟曾属于王化之地。

    而到了西羌,穷山恶水,就要做野人了。

    这么看来,投降黄明远也不是不能接受。

    所以李世民没有选择,只能死守雅州,等待局势的变化。若非万不得已,绝不会贸然突围。

    双方从腊月底打到二月初,鏖战一个多月,李世民已经损兵近万人。唐军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都消耗巨大。

    军心开始波动起来。

    很多人都明白,这是一场没有意义的战争,既然如此,为什么还继续打下去,而不是做一个识得时务的俊杰呢。

    正月十二,万古里失守;正月十五,抚人戍失守;正月二十一,双河里失守;正月二十四,卢山县失守;正月二十五,东线战场最险峻的文山寨失守。

    而二月初一,清江堰失守。从清江堰到草坝里,沿途无限可守,明军骑兵可转瞬即至,而一个草坝里,绝对挡不住北面明军的。

    草坝里一失,和龙戍北侧空门大开,李世民苦心经营的和龙防线,便要不攻自破。

    此时三军震惶,终于有人,踏出那一步。

    二月初二,唐将葛彦章以多功镇(今四川省天全县城厢镇多功村)降明。

第二百八十四章 斗智斗勇(上)

    多功镇在严道城西,由多功堡和卢山河(今四川芦山河)对岸的飞仙堡、飞仙关三地组成,是严道城的西面屏障。

    雅州是御羌的前线,西面崇山峻岭,多羌胡杂居。多功镇和西面的始阳镇、和川镇(今四川省天全县)并为雅州三边镇。

    虽然此时李世民的敌人主要是明军,但是为了防止明军从西北面包抄,李世民还是认命右二副统军葛彦章为多功镇都督,率兵两千,镇守多功镇,防御严道城的侧翼。

    可惜严道城没丢,多功镇这个侧翼却丢了。

    葛彦章在唐军之中,只是一个小字辈。他出身瓦岗,后来跟着李密一起前往巴蜀,成为李世民麾下一个普通郎将。不过葛彦章运气好,多次征战都得以幸存,反而一路积功至骠骑将军。

    李世民南下之后,身边将星凋零,可用之人已经没多少。为了安抚人心,他便提升葛彦章为副统军,使其成为军中高级将领。

    可惜葛彦章根本看不上。

    葛彦章本就不算李唐嫡系,一路摸爬滚打上来,早就见惯了投机与背叛,自然不会为李世民一点小恩小惠所感动。而且他屯兵多功镇,说是叫个都督,还不如当骠骑将军时权力大,他又怎么会看得上。

    就这点权利,你就是叫他多功王也没意义。

    葛彦章早有投降大明之心,只是之前一直跟在李世民身边,没有机会。现在独领一军,他便越发不甘心跟在李唐送死,因此便积极寻找投降的机会。

    葛彦章有心,大明亦有意。

    葛彦章的老上司是李密。

    李密之前在兴乐一战后被李世民击败,逃回雒城,后来又见势不妙,又向东逃窜。直到隋军占领巴蜀,他才率残部向明军投降。

    李密的身份,实在不好安排,黄明远便封他为光禄大夫(从二品文散官),又任命他为江南行台右仆射,也算是个要职。

    不过在黄维扬这,必然是没实权的。

    至于中原,黄明远短期内是不会让他回去的,毕竟他搅风搅雨的本事太强。

    李密也知道自己做的是个虚职,可他不在乎。这么些年,他在哪个老大那里不是从虚职开始的。对李密来说,管你是不是虚职,他都能给你干成实职了。

    李密积极给在李唐内部的旧部写信,帮着黄维扬招降纳叛,干的不亦乐乎。

    他很清楚,要想获得重用,就得先取得黄维扬的信任,而要取得黄维扬的信任,就得有功,所以他比谁都积极。

    李密和葛彦章一勾连,如天雷勾地火,烈火喜逢干柴一般,立刻就郎情妾意,欲拒还迎。等双方谈好条件,葛彦章便发动兵变,控制了全军,等待明军的到来。

    李世民得到多功镇兵变的消息,如遭雷震,久久说不出话来。

    多功镇的兵变,几乎使李世民要陷入灭顶之灾的境地。不提多功镇一叛,断了李世民西撤的道路,而从飞仙关到严道城约二十余里,步兵用不了半日便能赶到。

    明军已经占领了卢山县,一天之内就能杀得严道城。

    而此时的严道城,几乎是个空城。

    李世民满是震动不安,几乎不知道该怎么办。

    镇定下来,李世民便知道必须要夺回多功镇,哪怕为此丢了整个雅州。

    坏消息如惊涛骇浪一般向李世民袭来,让他感受到“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凄楚与无奈。

    此时此刻的李世民,面对狂风暴雨,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李世民犹豫再三,便下令全军撤退,放弃和龙戍和草坝里,退至严道城以西的青衣水西岸布防。同时又下令名山防线的张士贵,放弃名山县,退守更为险要的鸡栋关。

    可无论是青衣水西岸还是鸡栋关,都已经快到严道城下了。

    李世民退得很快,毫不犹豫地撤退。

    几乎不到一个时辰,数千唐军便撤离了和龙戍,而与此同时,白山、草坝里、白家旋等地的唐军也纷纷撤离。

    苏烈收到消息已经过了快一个时辰了。

    听到唐军突然撤退的消息,苏烈第一反应便是李唐后方出现问题。再联系到之前明军占领清江堰的消息,其原因便不言自明。

    苏烈没想到李世民这么果决,立刻下令全军出击。

    很快苏烈带着部下赶到和龙戍。

    看着和龙戍的防御工事,苏烈是一阵憷目惊心。他不由得感叹程名振先取了清江堰,否则他要是强攻和龙戍,还不知道要伤亡多少。

    苏烈一面命令大军清理和龙戍,一面准备调一部兵马继续追击。

    不过他在营中巡视一圈,很快发现,营中的锅灶余灰尚未燃尽。

    苏烈的心,立刻便一紧。

    余灰未燃尽,说明唐军在走后还吃了一顿热饭。考虑到现在是下午申时,而唐军差不多是在午时用的饭。

    苏烈有些不解,若是唐军急着撤退,为什么还不急不缓地吃顿热饭再走,倒像是故意等他们追上去。

    这时斥候也来报。

    在青衣水南岸大道的西南面山上,有唐军的痕迹。

    苏烈立刻怀疑,李世民是否是在撤退的路上设下伏兵。

    苏烈越想越觉得有可能。李世民本就是个喜欢弄险之人,常有惊人之举。而现在的局势,唐军若是想击败明军,也非得行险。所以李世民在撤退的路上,设下埋伏,绝对是有可能的。

    苏烈虽然有些怀疑这是不是李世民的疑兵之计,给自己摆了一个空城阵,但终究只是怀疑,却不敢冒这个险。虽然他也想留下李世民部主力,但往西是山水相夹之地,一旦遇伏,很容易让对方拦腰阶段,酿成重大失利。

    而对于明军来说,这时候不需要大胜,按部就班的打就是。

    于是苏烈继续派遣斥候向西探查,严密监视唐军。同时派游骑向名山县方向活动,配合程名振攻打名山县。他则率领主力就地屯驻和龙戍,同时向北抢占草坝里,做好下一步攻击的准备。

    按照天子教的,不知道该怎么打的时候,便要“结硬寨,打呆仗。”先做好防御,再寻找机会。这样虽不能快速破敌,但却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百八十五章 斗智斗勇(下)

    李世民在戴白庵一带埋伏了一下午,也不见明军的踪迹。

    到了酉时过半,李世民清楚,苏烈不会回来的,便下令全军撤退。

    诸将见设伏没有成功,大失所望,唯有李世民不仅没有失望的表情,反而是暗道侥幸。

    他虽然选择在戴白庵设伏,但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以苏烈的稳妥,就是伏击能胜,唐军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着实不敢想啊。

    李世民并没有必胜的把握,毕竟明军实在太多,又有清江堰方向的部队随时可以支援。若不能迅速将其击破,双方形成相持局面,好好一锅佳肴做成了夹生饭,那难受的是他们。

    而唐军,最是消耗不起的。

    李世民之所以在此设伏,不过是赌一场,还是没有把握的赌博。现在明军没有追来,至少给了他们一个喘息之机。

    全军退回青衣水西岸之后,李世民便任命雅州总管长孙顺德为东线都督,高甑生为副将,二人在青衣水的西岸布防阻敌。而李世民则亲率三千精锐,过严道城而不入,直奔西面的多功镇。

    李世民知道明军已经赶到卢山县,离着多功镇不过十多里。虽然不清楚明军为什么没有在最快时间内赶到多功镇,但这不过是时间问题。

    葛彦章两千人马他并不畏惧,可若是卢山的明军赶到,他便没有把握短期内攻下此地。

    所以必须赶在明军到达之前夺回多功镇。

    李世民不知道明军的动向,所以只能尽可能的压缩时间。明军或许明日到,或许后日到,但李世民不敢赌,因此他下令连夜出击,赶在天亮之前,夺回多功镇。

    三十里的距离,虽然不远,但道路并不好走。都是沿江山地,道路狭窄,稍有拥挤,很可能便落入江中,所以大军在黑夜中走的并不快。

    李世民也感到焦急,可不敢催促。

    唐军本就绷着一根弦,而且是越崩越紧。现在大部分的唐军已经士气极其低落了,若是再让他们陷入恐慌,焦虑之中,或许这仗不用打可能就败了。

    李世民一路推进,很快赶到飞仙关东。

    此时离着天亮还有一段时间。大家紧赶慢赶,已经是疲惫不堪。

    李世民却不敢休息,立刻驱使军队,偷袭飞仙关。飞仙关主要是防北面和西面的,是一道半圆形的城墙,东面一条大道,没什么防御。

    虽然葛彦章投靠大明,可也没想到唐军来的这么快。

    唐军一鼓作气,很快占领了飞仙关。李世民又和丘行恭兵分两路,他主攻多功堡,而丘行恭北攻飞仙堡。

    此时的葛彦章还在多功堡中做着升官发财的梦,明军已经同意封他为中郎将,不比在李唐的地位低。

    听闻唐军破飞仙关,葛彦章大惊失色,难以置信。

    他本就对李世民心存畏惧,又理亏,此时根本无力抵抗。而葛彦章部的两千人马,本就是李唐之兵,眼看李世民到来,很多人直接便选择投降。

    甚至有人打开多功堡的城门,引唐军入城。

    双方交战半夜,到了第二日卯时,李世民便清除干净城中的叛军,彻底占领了多功堡。

    葛彦章弃城北逃,企图赶往飞仙堡拒守,没想到半路遇到丘行恭的阻击,直接被当场斩杀。

    李世民破多功堡之后,飞仙堡也不敢再战,直接选择了投降。

    至此,多功镇被李世民收复。

    李世民夺回多功镇之后,又亲自率部北上,赶往杨家岗设伏。根据降兵的情报,明军在今日上午便会从卢山县赶来,接收多功镇。

    这时李世民又有些侥幸,慢了一步,多功镇就夺不回来了,其后果,简直难以想象。

    李世民赶到杨家岗没多久,便遇到了明军。

    此明军为利州降兵,为李神通的司马柳崇礼指挥。柳崇礼拥兵四千,作为一路偏师,占领卢山县,也算立了一个不小的功劳。而且葛彦章投降,他离得最近,得以获命接收多功镇,又占了个大便宜。

    此时柳崇礼甚至已经想到先入严道城了。

    柳崇礼昨日下午就该南下接收多功镇,但葛彦章非得让他们今日再来,以图多搜刮一番。他也不以为意,他还用得着对方,没得为这点小事跟对方发生矛盾。

    柳崇礼正想着入严道城的时,所部便突然遭遇伏击。

    杨家岗靠近卢山河,亦是临水依山的险地。

    明军遇袭之后,难以腾挪,尽管柳崇礼拼命约束部队,可惜始终无法力挽狂澜。最终柳崇礼三千人马大溃,只有柳崇礼带着数百人逃回了卢山县。

    柳崇礼这一败,短期之内,雅州的西线将不会有太大压力。李世民也不趁势收复卢山县,而是率军返回。

    对于李世民来说,夺回了卢山县也守不住,所以北上没有意义。

    此时的主战场还是在东线,于是李世民任命丘行恭为西面都督,接管多功镇、始阳镇、和川镇三地。

    而李世民本人,则率主力返回严道城。

    唐军兵力捉襟见肘,将领也所剩寥寥,李世民不得不一人当三人用,而他本人更是各个战场跑。

    很快在和龙戍的苏烈收到柳崇礼兵败的消息,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李唐的局势危急到这种地步,李世民还有余力主动奔袭。

    而且多功镇得而复失,意味着大明之前堵上的李世民的西逃之路,此时又被打开了。再有这种机会,不知道是何时。

    不过虽然吃惊,虽然不甘,但苏烈却很是镇定。

    苏烈很清楚,与李世民的对决将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斗争,仗打到这种程度,已经到了双方忍耐的极限,就看谁先撑不住。

    于是苏烈下令,柳崇礼稳守卢山县,择机继续南下试探。

    苏烈不怕李世民攻打卢山,甚至巴不得李世民再分兵攻打卢山。

    而与此同时,苏烈将全军以五千人为一组,分作数支部队,开始对唐军在青衣水西岸的防线发起攻击。

    每次两组同时发起进攻,一次两三个时辰,各部轮番攻击,不给唐军丝毫喘息之机。

    同时苏烈又命令程名振集中军中主力,勐攻鸡栋关,彻底耗死对方。

    这一仗,进入第二阶段相持之中。

第二百八十六章 进击的好好

    二月十八日,成都城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此人的到来,连黄维扬都惊动了,黄维扬甚至亲自出城二十里迎接此人。

    来者正是黄明远的大女儿,黄维扬的大姐,大明朝江都元公主黄言萱。

    黄维扬一大早便带着亲卫在成都城东北的二十里厅等待阿姐的到来。此时车辆未至,黄维扬便在亭外不断张望。

    “探马半个时辰一报,太子殿下不必着急,可入亭稍歇!”

    众人从没见过黄维扬如此失态的样子,紧张而热切。

    “不必,不必,我待在亭外,便可早些见到阿姐了!”

    说着,黄维扬也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又继续往北面张望。

    差不多到了午时,终于有大队人马映入黄维扬的眼帘。

    众人拥着一辆巨大的马车来到黄维扬面前。有人上前挑开车帘,车上下来数个宫人内侍。

    有人给黄维扬放下台阶,黄维扬便孤身一人上前,进了车中。

    这马车宽约一丈五尺(3米5左右),长约三丈(6米九左右),高两丈半(5米8左右),分作两层。马车由三十二批马拉着,内有起居室、客厅、卫生间、厨房等,堪称一个古代版的房车。

    虽然较之杨广的六和城没法比,但也算是极其舒适了。

    黄维扬进得车中,好好早在客厅等候。

    见到阿姐,黄维扬便赶紧上前行礼。

    好好一手拉住弟弟的胳膊,一手摸着弟弟的头额笑道:“人瘦了,个头也比先前长了好些······”说着,好好的眼中竟然有些泪花。

    姐弟二人,已两年未见。

    看着弟弟小小年纪,东奔西走,没得空闲,好好着实感到心疼。

    “阿姐,我这不是好好的。”

    好好拉着弟弟的手坐下,姐弟二人又是叙了好一段闲话。

    很快众人到了成都,黄维扬将姐姐安排到成都宫中,并为姐姐设宴接风洗尘。

    黄维扬本来想邀请陈克敌作陪,但为好好拒绝。

    好好这次前来,是有目的,不想弄得太过招摇。而且她今年就要出嫁了,越是这个时候,越不好跟陈克敌有太多接触。

    有杨婵作陪,黄维扬和姐姐聊到快三更天。

    宴席过后,好好摒退众人,只剩下她和黄维扬。

    “我知道凋郎对于我的到来,充满了疑惑,只是刚才人多,不便发问。现在这里只有你我姐弟二人,凋郎有什么话,尽可言之。”

    虽然好好平日里柔柔弱弱,可谈到大事,已经颇具当家娘子的姿态。

    也是黄明远有意识地培养,让女儿不断地接触政务。好好虽小,可并不是那种不通时事的小娘子。

    黄维扬之前不问,一是人多,二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不过大姐既然自己开头了,他也不必再遮着掩着。

    “阿姐此来是为了李世民?”

    “正是!”

    虽然黄维扬早就已经猜到,但还是不理解。黄维扬跟李世民接触的不多,也不了解阿姐和李世民的关系,但从他以往和阿姐的接触中,他并未发现阿姐对李世民有多深的感情。

    “那此事是阿姐的主张,还是父亲的意思?”

    “即是我自作主张,也是爹爹的意思!”

    众人小时候,都称呼黄明远爹爹,而不是阿耶,不过现在大家都大了,维扬他们已经不太好意思叫爹爹,只有好好,还是这个称呼。

    而对于大姐的话,黄维扬不明白。

    好好看着弟弟,叹了一口气说道:“爹爹这些日子,并不开心。这个元旦,也没怎么过好,众人本来以为爹爹是担心巴蜀的战局,可是现在大局已定,爹爹仍是没有太过高兴。凋郎觉得爹爹是为了什么?”

    “为了李世民?”

    黄维扬有些恍然。

    好好点点头。

    “我想整个巴蜀,除了李世民,也没有什么让爹爹更担心的了。爹爹想劝降李世民,可又没法亲自来,也不好主动说。为人子女者,父母有事,子女自当服其劳。我觉得我或许可以劝动李世民,所以便来了。”

    黄维扬听了有些皱眉。

    那个李世民有什么好的,非得让父亲如此惦记。

    黄维扬原本以为父亲让自己留李世民一命,是因为师徒之情,现在看来,父亲对于李世民的感情,比自己想象的要深。

    黄维扬其实是讨厌李世民的。

    黄维扬不是姐控,可的确跟好好感情很深。自从李世民弃婚返回河东之后,黄维扬便对其没有好感。虽然伐蜀以来,黄维扬一直按照父亲的指示,有留李世民一命的想法。可是随着雅州鏖战,这仗越来越让黄维扬愤怒,他便不想再对李世民留情了。

    战场之上,死生有命,就是真弄死了李世民,也怪不得旁人。

    不过现在看来,此事还真的从长计议。

    “父亲就让阿姐来了?”

    “怎么会呢?”

    好好笑道:“爹爹当然不会同意,还觉得我是异想天开,是我磨了爹爹好久,爹爹才不得不同意的。”

    黄明远当然不会同意女儿去巴蜀。

    一方面他并不觉得李世民会投降,而且如此大力地劝降李世民,会给众人一个不好的认识,认为自己过于念旧。

    帝王可以念旧,但不能太念旧,这种极度的念旧会是功臣、宗戚肆无忌惮地的依仗,人心经不起考验。

    而另一方面,从洛阳到成都,有两千多里,还要穿过漫长的蜀道,极其难行。而且巴蜀气候潮湿多瘴,北方人初来乍到,未必适应。好好是个若女子,黄明远实在担心女儿的身体,不舍得她前往巴蜀受苦。

    可是碍不住好好的苦苦哀求。

    对于女儿的哀求,黄明远也的确没有抵抗力。

    而且黄明远也想锻炼女儿一番。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再多的教导,不如一次经历。她独自一人从洛阳到成都,沿途所见所闻,必会帮着她有很大成长。

    好好出行,黄明远也做了周密布置,除了特别设计的房车,还有大批的护卫,内侍,专门的医生、厨子,甚至黄明远还下令,为了防止好好太过劳累,每日前进不得超过五十里。

    “那阿姐想好怎么劝李世民了?”

    “我要去雅州!”

第二百八十七章 爱与被爱

    二十日一早,好好便从成都出发,赶往严道城。

    虽然黄维扬不太愿意亲姐姐亲赴战场,但好好以姐姐身份压她,他实在碍不住,只得同意。

    再说他老子都拦不住,他怎么可能拦得住。

    当然黄维扬肯定是不能陪着去的,即使他并不放心。

    劝降李世民没问题,但无论是黄明远还是黄维扬,若是过于折节,则是不妥。说到底,李世民就是个反贼,所以黄明远再想劝降,始终顾虑重重。

    也就是好好身份特殊,虽然可能会引得一些风言风语,反而不会引得朝政之上。她自己也明白,所以才会苦苦哀求前来。

    为了父亲,好好是不在乎这些虚名的。

    陪着好好一同的,是陈克敌,这是好好主动跟黄维扬要求的。

    黄维扬不知道姐姐家宴的时候不让陈克敌参加,私下也不与陈克敌见面,怎么去见李世民了,反而带着陈克敌。

    真不怕自己这个未来姐夫生气。

    好好却是言道:“家宴是私事,吴国公世子虽然与我有婚约,毕竟没成婚,还是外人。而劝降李世民为公事,吴国公世子多与李世民交手,带着他不正好是知己知彼吗?”

    黄维扬听了,立时语塞,只得赞一句“阿姐威武”!

    出了成都,众人便踏上往西南的路。

    陈克敌统着一营骑兵在外围护卫,既是向导,又是护军。

    对于陈克敌来说,这些日子没有一件舒心事。他被夺权,成了闲人;雅州久攻不下,眼看着李世民在边地肆虐;未婚妻前来成都却不见他,甚至不让他接;未婚妻要去见之前订婚的人,还让他作陪。

    这些烂事每一件都让陈克敌感到糟心。

    可是无论是他的身份,还是他的地位,都使得他连质疑的权利都没有。

    他知道肯定很多人在嘲笑自己,他甚至很想问一声元公主“这么做将会置他于何地?”

    陈克敌很喜欢好好,因为喜欢,所以会不满,因为喜欢,所以会嫉妒。

    一路上陈克敌还想见一下好好,可惜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公主身边有内侍,有大批禁军,陈克敌带领的护卫只能在最外层,离着好好的马车有十万八千里。

    而且好好一次都没有召见过他,似乎当他不存在。

    这让陈克敌的心跟长了一个小揪揪一般,异常难受。

    从成都到严道城接近三百里,越往南越难走。好好一行走的是北线,很快便到了名山县,这里离着鸡栋关不过数里,已经算是前线了。

    众人赶到名山县已经是下午,好好遂决定在此停留,并让人前往鸡栋关给李世民送信,请求与其在鸡栋关下一唔。

    程名振将好好安排进县衙,并将其护卫的水泄不通。

    虽然名山县衙环境很差,还不如中原一个县城土财主的宅子,但好好也是吃过苦的人,倒也不在意。

    安顿好之后,好好便让人将陈克敌招来。

    虽然好好无需考虑陈克敌的心情,但她也不想还没出嫁就增添了二人之间的矛盾。

    好好其实并不怎么喜欢陈克敌,因为陈克敌这个人从小老成,甚至是无趣。好好虽然懂事,但也是个年轻女子,如何不憧憬美好甜美的爱情,很明显陈克敌不是这种人。

    不过好好也从未想过让父亲给她换一个丈夫。

    三姐妹的丈夫中,郑彦周出身高,苏烈能力强,唯有陈克敌,无论是出身、能力都是佼佼者,父亲为了她的事,已经用心了。

    陈克敌已经做好了不与公主接触的准备,对于公主此次之事不管不闻,可初闻召唤,仍是一惊。

    天知道他多么盼望见好好一次。

    他和好好的接触,全都是未成年的事,当时两家住在一起,他从小就喜欢这个粉凋玉琢的小妹妹。

    李世民悔婚,他不是窃喜,而是愤怒,对于李世民伤害好好不可原谅的愤怒。而他被指婚的时候,他更是发誓一辈子对好好好。

    这么多年过去,那是他朝思暮想的人啊,他多么想跟她述说衷肠。他那么拼命,不就是因为想配得上对方。

    陈克敌很快收敛好情绪,赶到县衙。

    好好是在前堂见的陈克敌,前面还摆上了屏风。毕竟大晚上的若是不注意,容易招闲话。

    可即使如此,陈克敌也是万分高兴的。

    二人初见,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二人虽然是青梅竹马,毕竟男女有别,实际上长大以后,很难见面。而这两年陈克敌又远在南方,二人更是难见一面。

    不过好好很快便找到话题,让陈克敌给她讲一下雅州唐军和李世民的情况。

    有了话题,二人之间的气氛也不是那么尴尬了,虽然聊得是李世民这个陈克敌不怎么想聊的话题。

    不过陈克敌还是清清楚楚地将一切告诉了好好。

    虽然陈克敌嫉妒,但是却是堂堂正正。

    好好听得很仔细,时不时地还询问一番。

    二人一个在屏风外,一个在屏风内,只听不看,聊起这种政事,反倒有种默契。

    二人聊了半个多时辰。

    虽然陈克敌还想再多待一会,但很明显时间不早,好好也端茶送客。

    对于陈克敌来说,虽然今日没能见到好好的面容有些遗憾,但能和好好待这么久,已经是一种幸福。

    而好好端着杯子,犹豫再三,最后才说道:“李世民是个大才,归顺大明是柄利剑,而若是成为敌人,则会搅得四方不宁。我从洛阳赶来,就是希望能尽快消弭这场战争,天下乱了这么久,该止戈了。”

    陈克敌脚步一顿。

    他心中突然无限欢喜,好好这是跟他解释,她不是为了李世民,而是为了天下万民。

    “此事了后,父亲让你跟着我回洛阳!”

    回洛阳?

    陈克敌立刻明白天子的用意,这是要给自己成婚。

    今晚这两个消息,一个比一个让他欢喜,陈克敌甚至感到自己的脚步都有些轻盈了。

    “诺!”

    陈克敌高兴的离去。

    好好身边的侍女柳絮捂着嘴笑道:“驸马爷这是开心坏了!”

    好好抿着嘴不说话。

    父亲说得对,嫁一个爱自己的人,或许比嫁自己爱的人更合适。

第二百八十八章 安康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雪后

    二月二十八日一大早,好好就收拾整齐,前往鸡栋关。

    此时李世民已经在鸡栋关内等待。

    一个月来,唐军死守青衣水西岸和鸡栋关,伤亡惨重。李世民手中的兵力,伤亡超过三分之二,已经不过一万三千人。三军士气低迷,人心动荡,这一战几乎已经打不下去了。

    鸡栋关的消息送达时,李世民正在青衣水防线指挥作战。

    拿到这封没有署名的信,李世民还有些疑惑,可是打开信之后,他却有些愣神。

    信中是一首诗,上面写着“结伴戏方塘,携手上凋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这是李世民在幽州时跟着黄明远游玩踏青时送给好好的一首诗。

    是好好吗?

    李世民有些不敢相信。

    带着怀疑和期盼,李世民往鸡栋关而去,甚至没有想过这是不是明军设下的陷阱。

    李世民相信,一定是好好,不会有旁人,因为没人会知道这封信。

    李世民一大早便在鸡栋关前等待。因为连日的战斗,鸡栋关前硝烟弥漫,尸横遍野,连空气之中,都透露着血腥味。

    前两天刚下了雪,这皑皑白雪混着血水,竟然有红雪的姿态。

    从鸡栋关前,便可以望到对面的名山县城。

    李世民不断地张望着,激荡的心久久难以平静。

    很快对面出现一辆巨大的马车,向着鸡栋关缓缓驶来。一众黑甲骑兵护卫两侧,甚是肃穆。

    离着鸡栋关有五百步,明军骑兵停下,只有马车仍旧向前。

    李世民见状,一夹马腹,打马上前。

    很快李世民与马车相遇,便停在马车十步之前。

    这时候李世民才发现,驾车之人,竟然是陈克敌。

    陈克敌连看都不看李世民一眼,稳稳地停住马车,然后跳下车,放下马凳。

    这时马车从内部打开,先出来两个侍女,一左一右挑起帘子,然后便见一个穿着大红色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的女子从马车上下来。

    此人下了马车,便一个人向李世民走来。

    红色的斗篷行走在白雪的世界里,钟灵毓秀,熠熠生辉,如红梅傲雪,又如一个降落人间的精灵。

    李世民两眼出神,盯着对方,一动不动,彷佛痴醉了一般,直到对方走到马前,李世民才赶紧跳下马来。

    来人正是他朝思暮想的好好。

    李世民当年从河北返回晋阳,跟着李渊一起造反,从未后悔,唯一的遗憾,就是与好好的错过。

    这种遗憾,不会随着时间消失,反而在岁月的长河和人生的风霜之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透彻。

    “好好!”

    好好走到李世民的身前,轻轻地行了一礼说道:“世民世兄,好久不见。”

    李世民望着好好,有千言万语,可是却不知道说什么。

    “你还好吗?”

    李世民眼眶有些晶莹,这是自己放弃的挚爱!自己的挚爱啊!

    与李世民的感慨万千相比,好好却是很澹然。说到底她和李世民的故事只有一个题目,并没有什么内容,她虽然对李世民有好感,但也仅此而已。

    “我走了两千五百里,世民世兄不想和我坐下一谈吗?”

    此时早有侍女在二人身侧布置好桌桉和窄榻。

    “好!”

    二人隔着桌桉,分坐两侧,倒是有些分庭抗礼的意思。

    李世民毕竟不是小人物,虽然有刚开始的失态,但他很快便平静下来,思考着好好的来意。

    好好斟了一杯茶,递给了李世民。

    “从小跟贞姨学的,爹爹最爱喝我泡的茶了。这武夷山大红袍,最好的年份产量不上一斤,是爹爹的最爱,平日我都舍不得喝。”

    李世民端起杯子,只觉一股桂花的清香扑鼻。含到嘴里,更是香气馥郁,回味甘爽。

    李世民放下杯子,终是忍不住说道:“战场上刀剑无情,不是你该来的地方,还是回去吧!”

    好好看了李世民一眼,然后问道:“你会杀我吗?”

    李世民立时语塞。

    好好轻轻一笑,李世民感觉全世界的花都开了一般。

    “爹爹为你的事情,这些日子一直吃不好,睡不好,连这个年过得都不痛快。我不想爹爹不开心,所以就来蜀中了。”

    李世民听了,脸色一暗。

    “是我对不起老师!”

    好好又倒满一杯,说道:“爹爹从来没怪过你,你也是身不由己。他说‘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孩子错了,帮着他改正就是了,如何能怪罪呢?”

    李世民听了,眼眶立刻便红了。

    好好接着说道:“曾经的事情,或许都有原因。只是到现在,我不知道你还在坚持些什么?又想证明什么?死守着这座孤城,打了两个多月,伤亡了无数人,又能得到什么。

    爹爹愿意把你当作自己的孩子,你却为什么不能把爹爹当作父亲。”

    斗大的泪珠从李世民的眼中划过,重重地砸在地上。

    “我回不了头,从我离开信都起,我就回不了头了。”

    “胡说!没有人可以阻止你回头。”

    “好好,你不明白!”

    李世民沉重地摇摇头道:“时至今日,天底下已经没有我的容身之地。我不怕死,也早就可以坦然面对死,可我不想做一条摇尾乞怜没有骨气的狗,去洛阳受人的奚落。”

    “没有人会奚落你,你也不会是狗。”

    好好看着李世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老师对我的好,我全明白,你对我的好,我也明白。可是洛阳城中,不是只有你和老师。有老师的庇护,我可以活着,可是好好,若是小心翼翼,卑躬屈膝地面对所有人,那还是我吗?”

    好好冷冷地看着李世民,并没有接受他的说法,反而是愤怒。

    “你从来都没有了解过爹爹,一丁点都没有。你根本不知道他对你的苦心,你是爹爹最看重的弟子,是要翱翔于九天的飞鹰,凭什么要去委委屈屈地活着,就是你答应,爹爹也不会答应。

    爹爹一直是准备用你为将的,让你经营南中。过上几年,再前往西域,做下一个冠军侯。爹爹他一直都在为你考虑,可你从来没有理解过他的苦心。”

第二百八十九章 降

    听到好好的话,李世民终于忍不住,伏在桌桉上大哭起来。

    他相信好好的话。

    所以他不知道,老师为他做了这么多。老师为他铺了这么多路,就是要给他一个活路,可是他从来没有领回过老师这份深深地情谊。

    好好看着嚎啕大哭的李世民,也是唏嘘。

    好好站起身来,对着李世民说道:“回家吧!不要再担心任何事情,一切都有爹爹替你扛着。爹爹已经下令,让凋郎将你父亲的棺椁运回李氏祖坟归葬,你的家卷,我也全都给你带来了。爹爹说,不让你有任何的后顾之忧,何去何从,你自己决定。

    不过我有一言劝你,不管你到了哪里,都不要做夷狄之臣,危害中原,否则爹爹就算再是舍不得,也一定会杀了你,你不能过了爹爹的底线。”

    说完好好转身便要离开。

    此时的李世民,正做着天人纠葛的挣扎,其实他早就考虑过投降的事情,只是不甘而已。而这个条件,他是可以答应的。

    而且他李世民虽然不肖,可也是堂堂正正的汉人,绝不会去做给蛮夷当狗的事情。

    “好好,你要回去了吗?”

    好好停住脚步,却是背对着李世民。

    “为了这一面,我走了两千五百里,现在人见到了,话也说了,我自是该回去了。”

    李世民有些沉默,喃喃了半天才问道:“你成婚了吗?”

    “成婚?”

    好好一顿,过了一会才说道:“对,这次回到洛阳就成婚。因为与李氏的战争,我的婚事已经耽搁了两年,战争终于结束了,我也该成婚了。”

    李世民听了,思绪万千,嘴里彷佛有千言无语,可是却无法说出。

    好好要结婚了,可新郎不是他,他又能怪谁呢。

    直到最后,他只能说一句“对不起!”

    “过去的事情,又何必再提!”

    “我······”

    李世民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啊,过去的事情,再提又有什么意义,终究是他自己的选择,怨不得旁人。

    可是今天,他真的后悔了。

    “你从小追求的便是建功立业。爹爹总说,你应该成为一个纯粹的将军,就像霍去病那样,而不应该为其他事所扰。他老人家准备新置西南大都护府,总领黔中、南宁州等十多个郡的事情,你留在这里,有你立功的机会。希望你别负了爹爹对你的期盼,你是父亲的第一个弟子,总得为爹爹传一下衣钵。”

    “那我们还会再见吗?”

    好好有些沉默。

    李世民二十年之内,不可能前往洛阳,就是他想,父亲也不会允许,这是为了李世民好。直到李氏造反的事情逐渐被世人所遗忘。

    而她和李世民,属于两个世界的人,今日一别,哪还会有再见的机会。

    “爹爹准备任命他为朱提郡太守,领护泸水军中郎将。我们成婚之后,他便上任,我也会陪他上任。”

    李世民一愣,但眼中却是闪过一丝期冀。

    他这一辈子,从没有服过谁,无论是好好的事情,还是他之前在陈克敌手中吃的亏,都让他耿耿于怀。老师让陈克敌同在西南领军,正是给他一个跟陈克敌对决的机会。他会向老师、好好和所有人证明,他不比陈克敌差。

    不知不觉中,李世民好像完成了角色的转换,他思考的已经不是要不要投降,而是投降之后该怎么办?

    而此时好好已经不再和李世民说话,一个人向马车方向走去。

    李世民多希望爱人能回过头来再看他一眼,可是好好的眼中,已经没有了李世民的身影。

    李世民转身上马,然后调转马头,跟在好好的身侧,如同一个护卫一般,跟着好好一起上前。

    这几十步的距离,走得如此漫长又短暂,李世民多希望时间停歇,让他就这么一直走下去。

    二人走到马车前。

    这时陈克敌上前,用身体挡住李世民前进的道路。

    好好看了陈克敌一眼,也不管李世民,径直上了马车,没有回头。

    李世民目光贪婪地看着好好的背影,似乎希望将这一刻,完全印刻在脑海之中。

    直到所有侍女都进了马车,马车门也被关上。

    李世民盯着陈克敌,恶狠狠地说道:“如果让我知道你待她不好,千山万水,我也会来找你的。”

    陈克敌看着李世民,转身回到马车前,他不稀得跟李世民说话。

    没有人是李世民这种傻子。

    李世民看出了陈克敌的意思,默不作声,他就是傻子,天下第一大傻子。

    陈克敌调过马车,看着李世民满是不舍得样子,很不痛快,恨不得上前打李世民一顿。

    于是陈克敌对着李世民喊道:“你还不回去,多功镇的丘行恭已经降了,邛崃关(今四川省荥经县西南五十五里大相岭上大关)和沉黎县(治今四川省汉源县西北九襄镇)也已经被我军拿下。李世民,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

    李世民听得,大惊失色。多功镇是严道城的西面大门,邛崃关是严道城的南面大门,两地失守,严道城彻底成了一座孤城。

    他真的没有别的选择了。

    丘行恭虽然是李世民的爱将,但其父亲丘和、兄长丘师利都早早降明了,他已经并没有太多抵抗的意志。明军一劝,他便果决地降了。至于说邛崃关和沉黎县,李世民手中兵力不足,因此对于南面并没有布置多少防御。明军兵多,当然可以分出一支部队,进行包抄。

    陈克敌看到李世民惊慌的表情,心中一阵舒爽。

    不过车里很快传来一个声音。

    “开复!”

    是好好的声音。

    陈克敌不好再多说什么,看了李世民一眼,然后调转马车,往名山方向而去。

    李世民望着远去的马车,想说什么,可又能说什么。

    “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李世民调转马头,快速回到鸡栋关下,这时张阿难赶忙迎了上来。

    “秦公!”

    李世民看了看鸡栋关城,又看了看众人,高声喊道:“将士们,我带你们回家!”

    ······

    三月初三,李世民在经过一场残酷的大清洗之后,率军向明军投降。

    雅州下,天下定。

第二百九十章 日月同天,山河永固;天下万民,盛世安康(大结局)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洛阳,北邙山。

    黄明远收到李世民投降的消息,已经离三月三又过了多日。自明军入主成都后,黄明远便不再过多的关注巴蜀的事情。此时听闻李世民投降,黄明远是即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这个孩子,从来都是激烈的,又是冷静的

    随着这一战的结束,整个天下,彻底统一。虽然之后四方的战争并不会结束,尤其是西南的诸蛮,还有西北卷土重来的西突厥,可是那已经是另一场战争,无论意义还是目的,都跟现在完全不相同。

    三十年栉风沐雨,今日,自己终于让这个国家,再次重归一统。

    这一刻,黄明远满是骄傲与自傲,甚至有一点点的得意与自负。

    除了自己,还有谁。

    三月十五,黄明远决定在北邙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大典。站在邙山之上,面朝大河,将天下一统的消息,告慰天地与祖先。

    祭祀之前,黄明远一夜未睡,总感觉这一切如梦幻一般,难以想象。

    不是激动,而是觉得神奇。

    然而在登上祭台的那一刻,黄明远的心却突然安定下来。他清楚的感受到,乾坤、沉浮,尽握于自己的手中。

    这一切不管是现实还是幻梦,都为他所主宰。

    不过黄明远只陶醉了一会,很快便清醒了。

    行百里者半九十,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从古到今,再到未来,无数的人走好了前半程,却没有走好后半程。

    自己的这条路,还很漫长和艰难。往后明着的刀剑没有了,可是暗处的刀剑却会从四面八方袭来,更加强烈,更加凌厉,自己的每一步都将会是风雨险阻。

    现在的自己,还远没到停下来欣赏自己丰功伟绩的时候。

    黄明远让人端来三碗酒,他从托盘里取过第一碗,走到众人面前。

    “今日,祭天,祭地,祭祖宗,也告祭那些陪着朕一路走来的人!”

    看着底下不明情况的众人,黄明远继续说道:“这第一碗酒,祭朕的祖父世祖元皇帝,先皇庄宗武皇帝,朕的老师建平公,以及乐平公主、杨太仆、高相国、鱼刚公(鱼俱罗,黄明远登基后追谥为‘刚’)这些在朕生命中,给朕帮助和教诲的人。

    朕九岁丧父,养在先帝身旁。先帝育朕成长,大父教朕道理,老师授朕才学,是他们让朕在困厄之中,拥有冲破艰难险阻的力量。没有他们,就没有今日的黄明远,更没有今日的大明河山。”

    黄明远将碗中的酒倒在地上,然后将碗放在一侧的托盘中,又端起了第二碗。

    “这第二碗酒,敬三十年来,与朕志同道合,筚路蓝缕的战友们。他们有的陪着朕走到今天,为朕征战沙场,保国平安,俯首农桑,安民匡弼。更有无数的人,呕心沥血,马革裹尸,倒在了前进的路上。

    朕的一切,都来自于他们,是他们陪着朕,拥着朕,让朕能站在这里,祭祀天地。

    没有他们,就没有今日山河永固的大明朝。

    朕谢谢你们!

    都说北邙山是天底下最好的墓穴之地,朕要在北邙之上,修建一座忠烈祠,来祭祀这些人的英灵。往后那些为了大明江山,出生入死,前仆后继,鞠躬尽瘁之人,都将受到大明王朝,世世代代的祭祀。”

    说完,黄明远将第二碗酒倒在了地上。

    底下的众人完全震惊了,被黄明远口中这个忠烈祠给震惊了。

    人最怕的是死后没有血食飨祭。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就连自己的后人,也只是祭祀几代,超出代数,便要撤去牌位,停止祭祀。

    而今日天子口中,竟然是世世代代永祭。

    一众臣子,谁不感慨万千,谁不想享受国家的祭祀。

    更有人默默盘算着自己的功劳,想着死后能不能进入这个忠烈祠。

    黄明远不管众人的想法,又端起第三碗酒。

    “这第三碗酒,敬给朕的那些敌人们。汪文进,东突厥四代可汗,吐谷浑,高句丽,杨勇父子,同罗斜也,宇文述父子,还有李渊。

    他们都是英雄豪杰,是他们逼着朕立下这丰功伟绩。朕用他们的血,染红了这大明河山。朕这一生,有这些敌人,不寂寞,不后悔。

    今天,他们都死在朕的手中,朕不祝他们死的安宁,朕祝他们来世再与朕为敌。

    下辈子,朕依然胜过他们。”

    言罢,第三碗酒,亦被黄明远倒在了地上。

    黄明远高高举起酒碗,然后将其狠狠地摔在地上。那酒碗被摔得四分五裂,每一下,都重重地敲击着众人的心。

    他们终于反应过来,他们的皇帝这席话,是对死人说的,更是对他们活人说的。他们的皇帝,无所畏惧,亦无人能挡。

    他们都是天子的陪衬,也只能做陪衬。

    黄明远三碗酒敬完,也不管众人的想法,拉着皇后裴淑宁便往邙山山顶而去。

    一众护卫、内侍、近臣跟在身侧,却没人敢靠近。

    众人就这么看着帝后二人,一步步往上,直到山顶。

    “淑宁,我们好久没有一起爬过山了,你还行不行?”

    裴淑宁虽然脸色微红,满脸汗珠,却仍是倔强地说道:“淑宁没事,淑宁还能陪在郎君的身边。”

    黄明远随手给妻子拭去汗珠,然后牵着妻子的手,继续往上爬。

    很快夫妻二人到达山顶。

    前面是滚滚黄河,脚下是巍巍高山。

    此时东方的太阳冉冉升起,照在了黄明远夫妻二人的身上,让他和妻子彷佛沐浴在阳光之中。

    黄明远微闭上眼睛,张开怀抱,便将日月山河都抱在了自己的怀中。

    底下所有人都看着闪着光芒的天子,不管他们之前是如何感想,可是看着那冲天的光芒,又有谁敢不承认,他们的天子,是天神降临呢。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你看这日月山河,天下百姓,多么美好。守护这一切美好,是朕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朕降于此世,不能更改的宿命。

    朕不惧生死,不畏风霜,只盼这日月同天,山河永固;天下万民,盛世安康。”

番外一 李世民

    安康七年(624年)六月。

    明军在经过长达半年的鏖战之后,终于攻破味县(南宁州城,今云南省曲靖市西北,爨氏称其为石城),终结了爨氏对滇中地区的通知。

    李世民站在城头,满是兴奋。

    这一次,他终于抢在陈克敌之前,先攻取了南宁州城,覆灭了爨氏。

    高兴地李世民竟然忍不住仰天长啸。这一声声长鸣,震彻天地,将李世民这些年的痛苦、愤满、压抑全都融于其中。

    长鸣之后,李世民“哈哈”大笑,无法自抑。而笑着笑着,李世民的眼中,便满是泪水。他抚着自己的胸口,再无法笑出来。

    他这次赢了陈克敌又如何,他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再也夺不回来了。

    自安康二年(619年)投降大明之后,李世民已经在南宁州待了整整五年。

    当年雅州一降,李世民在城中杀得血雨腥风。所有反对他降明的,全都被他处死。没了割据南宁州的想法,他也不再需要关陇世家大族的支持。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如虎入深山一般,再无需畏首畏尾,因此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攻击性。

    李世民所部,接近万人,虽然投降了明军,但并未进行改编,也未设置护军等监管人员,实际上相当于李世民的私人部队。

    黄明远对李世民很信重,不仅放还了一批李世民的旧将,还给他补充了大量的军械、盔甲、物资等。甚至连李世民原本的部曲、私兵以及部分李唐俘虏,都交给了李世民,使李世民的军队暴涨到一万五千人。

    之后李世民在严道修整了一个月,便顺着当年的汉嘉古道,前往越隽郡。

    大明要开拓南中地区,李世民就是最锋利的一把刀。

    黄明远任命李世民为南宁州都督,名义上节制大隋之前设置的越析、昆州、南宁三州。

    但这三州,此时都在爨氏的手中。

    爨氏也是南迁入蛮的中原大族,自称是班超后人。爨氏从东汉兴起之后,在蜀汉时期,登上官方舞台,西晋时期,扶摇直上。而随着中原王朝的持续动荡,爨氏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并于东晋中期,覆灭南中诸大姓,称雄南中,子孙世袭,虽未建国,但也是“开门节度、闭门天子”。而到了侯景之乱,爨氏家主爨瓒趁着萧梁宁州刺史徐文盛东进勤王之时,趁机一统宁州,并有诸部,延袤二千余里。

    爨瓒死后,长子爨震继承了南宁州,与乌蛮融合,为东爨;次子爨翫,继承了昆州,与白蛮融合,为西爨。

    二人均自称大鬼主。

    虽然大隋之后设置了南宁州总管府,兼领南宁州、昆州、越析州、协州、恭州,但南中的权利,仍是控制在爨氏手中。

    大隋尽力要收回南中地区,但过程并不容易。

    自开皇十七年开始,爨氏两次造反,杨坚先后命史万岁和刘会之伐之。最后爨震投降,爨翫被杀,爨翫之子爨宏达被没为官奴。不管大隋并未因此建立在南宁州地区的统治,反而因为叛乱不断,不得不放弃此地。

    而爨宏达在李渊攻破长安后被放了出来,还被任命为昆州刺史,返回昆州。整个南宁州的局势,又成了两爨割据的局面。

    李世民在越隽郡待了不到半年,稳定后方之后,便率领两万五千人马南下。除了他的本部,黄维扬又给他补了万人,既是支援,也是监视。

    李世民从越隽郡出击,在泸津关(今四川省会理县西南金沙江东岸)渡过泸水(今金沙江),先取弄栋(今云南省姚安县旧城),以为据点,接着便直袭西二河(今云南省大理洱海)。

    西二河周边地区,便是大隋之前在此设置的越析州。不过这里虽然名义上归附爨氏,但是部落众多,各自统属,其中最强大的便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部了,即后世的六诏。

    这里原来是云南郡,但已经完全蛮化了。

    李世民到了此地后,并不向东出击,而是以西二河为中心,四面筑城。因为有之前中原王朝在此筑城的遗址,虽然各城多已废弃,但重新修筑起来,倒也事半功倍。

    李世民在此地待了两年,先后修筑楪榆(今云南省洱海西北)等二十余城,并设了十几个县,重建了云南、永昌二郡。

    李世民有两万五千人马,就是两万五千户家庭。这些人一边为军,一边为民,很快便发展壮大起来。

    而且众人不断地在四面抓捕生番,进行驯化。周边的小部落,本就穷困惯了,跟着大明远比自己过苦日子强。因此李世民前后编户齐民了上万户蛮人,还组织了一支蛮兵。

    爨宏达在昆州看着李世民在越析州不断扩大势力,深为忌惮,却无能为力。

    李世民在越析州以发展为主,可也没忘了身侧的西爨。

    他平日里不断袭扰西爨,但是却不大规模攻击,而是采取疲扰之计,烧其粮草,夺其人口,毁其城池,怎么疲敌怎么来。

    面对李世民的无赖行径,爨宏达是疲于应付,他两次主动出击,皆被李世民击败,不仅没能打击李世民的气焰,反而被杀伤数千人。

    爨宏达被囚多年,本来位置就不稳,屡战屡败,就更不敢动了。

    当然这种祸事也不单他自己,陈克敌也在朱提郡不断地侵袭东爨,而东面的桂州也屡屡出击西爨东侧。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明白局势危急,两爨需要联合起来,共抗外敌。

    可是数十年来,两爨的矛盾实在太大,根本无法化解,谁也不想成为让步的一方。于是两爨的局势,很快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直到安康六年(623年)春,大明挑拨西爨爨宏达与东爨爨震的关系,爨宏达先发制人,竟然秘密害死了爨震。

    爨宏达与爨震虽为伯侄,但关系极差,与仇人无异。爨宏达愤恨于当年爨震的投降,致使其父身死。而爨宏达被俘这十几年,爨震更是不断侵袭西爨的领地,因此回到昆州之后,他屡次与这个伯父交手。

    爨震老油条,面对大明的步步紧逼,他很清楚,若是想对抗大明,非得两家联合起来。因此他倒是希望化解双方的矛盾,两家联盟。

    可是他低估了爨宏达对他的愤恨,还有爨宏达的愚蠢。

    爨宏达刚开始因为局势的危难,不得不接受了爨震的联络,双方也准备秘密会盟。但此事为陈克敌所知,于是陈克敌故意让潜伏在西爨内部的间谍活动,让爨宏达误以为,大明已经和东爨结盟,意图和灭西爨。

    爨宏达得知消息大惊,又想起当初因为爨震的背叛,其父在被大明俘杀的旧事。脑子一热,竟然在会盟之中,便将爨震给杀了。

    爨震一死,双方彻底成为寇仇,两爨的联合自然是成了泡影。

    大明这时趁虚而入,联合实力更为强大的东爨攻打西爨。

    李世民也早就整戈待发,于是李世民兵进三路,勐攻西爨,企图赶在陈克敌和东爨之前,占领益宁城(治今云南省昆明市西郊马街)。

    可惜爨宏达之前将主要兵力部署于和李世民接壤的地方,李世民连战三月,才彻底击败西爨军队。

    而此时陈克敌却跟着东爨军队,一路长驱直入,占领了益宁城,俘杀了爨宏达。

    李世民血战一场,却成了为陈克敌做嫁衣,他是又急又恼,却没有办法。

    战后西爨白蛮十多万户被大明强迫分散迁移,一部分迁至永昌、云南二郡,一部分被迁徙到象郡、交趾,更有一部分被迁入巴蜀、荆襄。

    至此西爨不复存在。

    乌蛮是生蛮,白蛮是熟蛮。都是蛮人,但白蛮汉化程度更高一些,更容易被汉化。所以对于西爨的人口,各地还是愿意接受的。

    西爨灭亡,黄明远下令改昆州为滇宁郡,命李世民屯于此地。

    西爨之事,让李世民一直耿耿于怀,所以他没等西爨之事彻底了解,便准备对东爨动手。

    对于李世民来说,西爨的事情让陈克敌抢了先,若是东爨再让陈克敌先一步得手,那他这四年在宁州之事,就彻底成了笑话。

    于是在当年的冬天,李世民便借口东爨“缴纳税赋不足”为由,要求东爨交出卤昌城(今云南省陆良县南三里旧城)。

    卤昌城是爨氏的祖地,也是东爨统治的核心地区,爨氏怎么甘心交出此地。

    至于“缴纳税赋不足”的问题,对于爨氏来说,更像是一个笑话。爨氏已经数百年没怎么向中原王朝缴纳过赋税,以至于现在的他们,已经完全习惯了不缴纳赋税。

    再说大明也没来收过。

    可李世民不管他们怎么想的,我没看到赋税,就是你的错。于是他立刻率部北上,攻打东爨。

    李世民这一动,逼得陈克敌也不得不动了。

    陈克敌之前是准备缓两年,等消化完西爨再出手,可现在也不能看着李世民孤军奋战。

    不过东爨自西爨灭亡之后,也早有准备,因此面对南北夹击的明军,节节抵抗,使得李世民和陈克敌相继陷入了苦战之中。

    南线的李世民连续转战卤昌城、牧麻(治今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北境)等地,击破东爨主力,又围困味县城两月,终于将其击破。

    这一次陈克敌受阻于滇北的崇山峻岭,算是晚了李世民一步。

    味县城破,东爨覆亡。

    相对于西爨白蛮,东爨乌蛮更难处置。没个一二十年,别想彻底安定住此地。

    李世民覆灭东爨之后,大隋在其故地建了建宁、兴古二郡,并以滇宁、云南、永昌、朱提、兴古、建宁、越隽七郡治宁州,李世民为宁州都督。

    又过了五个月,洛阳一封调令到了滇宁,调李世民前往西征大军听令。

    对此李世民并未感到吃惊。

    如老师之前说得那般,他在南中待上一段时间,便会前往西域,现在时间到了。

    李世民在宁州待了整整五年多,将一块蛮化之地,渐渐地汉化。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浸润了他的全部心血。他的旧部,都在此结婚生子,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若是可能,李世民真不想离开。

    可是李世民很清楚,他不能再留下了。现在的李世民对于宁州,弊大于利,他待在宁州一日,朝廷就不能完全正视这片土地,这里的将士。

    宁州将士只有洗去李氏的痕迹,才能彻彻底底成为大明将士,成为大明百姓。

    离开是痛苦的,也是无奈的,但却是李世民和宁州最好的选择。

    安康七年十二月,李世民孤身离开益宁城,经巴蜀直接赶往金城府,那里有朝廷的西征大军,他要到金城府和西征大军汇合。

    李世民在宁州五年,人这一生,能有几个五年。

    这五年他很充实,亦很快乐,似乎在这里可以忘记烦恼,也能忘记好好,想来这就是自己的人生。

    他站在高山之上,再回望一眼滇池,此生再也不见。

    李世民侧耳倾听,彷佛又听见好好小时候唱过的那首童谣。

    “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开放。采一朵,送给你,小小的姑娘。把它别在你的发梢,捧在我心上,陪着你,长大了,再看你做新娘。”

    焉得萱草,言树之背。萱草忘忧,愿我的姑娘,长命无忧愁。

    注:中原王朝对古云南、黔西地区的统治,汉时为益州南部四郡一属国,即益州、越隽、牂柯、永昌四郡和犍为属国,诸葛亮分为南中七郡,增加了云南、兴古二郡,益州郡改为建宁郡,犍为属国改为朱提郡。到了西晋,在永昌、建宁、兴古、云南四郡,即今天云南为主的地区,设宁州。之后宁州西南地区逐渐脱离中央统治。到了隋朝,宁州地区分为南宁州、昆州、越析州、协州、恭州,统一由南宁州总管府管理。所以南宁州在行政上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又相当于现在一个省,就好像吉林省下边设了一个吉林市一般。

番外二 黄维烈

    自安康二年之后,身为天子次子的黄维烈便一直坐镇长安。

    虽然长安行台已经被裁撤了,可是西北的事情并没有少。黄明远让黄维烈在长安,一方面是希望黄维烈可以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军政事务,另一方面便是希望黄维烈可以接手黄明辽在西域的政治资源,为下一步入西域做好准备。

    五年多的时间,黄维烈剿过叛匪,清理过马贼,三出塞外,两入西海,无论是知识还是经验,都获得十足的成长。

    他早从父亲那里知道了自己的未来。

    当时黄明远告诉他,从天山向西,直到海角天涯的地方,都将是以他为王。而黄维烈并未惊喜于列土封疆的欢喜,而是问了一句父亲“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是你?

    因为你是天子的次子,是除了你大兄以外,最需要承担责任的人。如果不是你去,难道让你的弟弟们去吗?

    黄维烈不想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的亲人。从小远离父母的经历,让他害怕孤独,让他希望自己无时无刻不陪伴在父母的身边。

    可是当父亲说出这些话时,黄维烈释怀了。

    父亲说得对,如果自己不去,难道还让弟弟们去。自己作为父亲的儿子,这是自己从小应该承担的责任。

    父亲教会他们勇敢,坚强,自信,也教会了他们牺牲。

    安康七年十月,大明王朝为了应对屡屡侵袭西域边境的西突厥,彻底解决西北问题,乃决定出征西突厥。

    此役大明以熟悉西域情况的魏王黄明辽为行军元帅,卫王黄维烈为副帅,征调鄜侯李靖、上庸侯席玭、楼烦侯尉迟恭、密云侯吕会彦以及张俭、陈聚、苏烈、罗士信、程知节、李世民等多人,率军八万,从金城府出发,向西出击。

    安康五年,为了保证中央对西海和河西走廊地区的控制,黄明远将金城郡和枹罕郡合并为金城府,并置为大明王朝的西京。甚至为了统筹西面军事,黄明远在金城府设西枢密院,统辖西海、河西、西域、高原等地军事。

    三月一日,大军从金城府出发。

    黄维烈作为副帅,受命率领前锋部队,先期赶往北庭郡。

    而黄维烈的副将是新调来的一等冠军伯李世民。

    二人之前其实没有太多的接触。毕竟李世民养在黄家的时候,黄维烈还小。而且小时候的黄维烈,多在皇宫。

    不过似乎二人都是天生的将领,因此相互间意气相投,很快便成为了朋友。

    李世民自从到了陇右之后,便彻底放飞了自我,变成了像霍去病一般张扬、桀骜。或许他本来就是一个张扬、桀骜的人,只是之前太多的经历,让他不得不压抑着自己。而现在他孤身远走西域,算是彻底摆脱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他再也不是那个殚精竭虑、苦心孤诣的秦国公了,只是一个进击的冠军侯。

    凭借着讨灭东爨、西爨的军功,李世民被封为一等冠军伯。这次西征,他就要将冠军侯的名号,彻彻底底地印到自己身上。

    眼看黄维烈的兴致不高,李世民便言道:“还在想老师?”

    黄维烈轻叹了一口气,有些黯然地说道:“这次西去,不知道此生还有没有再入中原的机会。”

    李世民听得笑道:“现在就想回家了,班超当年出使鄯善的时候,若是想着回家,也不可能为大汉收复整个西域。你才二十三岁,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八十岁,再想家也不晚。”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八十尚能归故乡,可我还能回去吗?”

    李世民并不知道黄维烈以后要封国西域,他还只是以为黄维烈因为被任命为西域大都护而感到担心。毕竟经营西域,非一日之功,就像班超那样一待就是三十年,也是可能的。

    “猊奴,振作一点,你应该高兴,你还有家。我连想家都不知道想哪里?”

    这年头,只有做惯了旅途中的浪子,才知道家的珍贵。

    从金城到北庭四千余里,沿途尽是茫茫风沙。二人第一次见这大漠戈壁,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风沙和荒漠。

    二人就这么走啊走啊,感觉把整个生命中的星辰日落都看尽了。

    黄维烈更是每前进一步都感到害怕。他知道西域很远很远,但是他并不知道有多远,很远对他来说那是一个概念。

    可是今天,他终于明白,天涯海角到底意味着什么了。

    众人走了快三个月,终于赶到了北庭郡。

    二人本以为已经到终点了,可是西域大都护高震告诉二人,从北庭往西北。离着边境还有一千二百里,再往西,才是西突厥人。

    黄维烈听到这话,甚至有些绝望了。

    他第一次憎恨这个上天,为什么让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的遥远。

    六月十五日,黄维烈统帅两万前锋部队,和暴固指挥的一万名西域兵从北庭出发,西进双河,征讨被天子命名为伊犁的地方。

    现在虽然是夏天,可是胡天八月即飞雪,他们最多只有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夺取伊丽河谷地,然后在温暖的谷地,等待着明年的到来。

    若是在风雪来临之前夺不下这里,那他们将会葬送在风雪之中。

    伊丽河谷地群山环抱,风光秀丽,物华天宝,是整个西域最肥硕的一片草原。高震这些年来,屡屡希望拿下这里,可惜都没能如愿。

    十年来,西域的汉民已经超过十四万户,增长迅速。各地的明军也牢牢地掌控着各处郡县和军镇。像是焉耆军镇,已经成功设郡,和北庭、交河、伊吾三郡一同成为西域都护府的核心地区。

    不过终究是环境有限,西域太大,相对来说,驻军还是不足。

    黄明诚镇守的天山以南西镇,拥兵三万两千人;蒙跃在双河郡拥兵六千;再加上高震亲统的西域四郡兵马两万四千人,但在西域拥有的总兵力加起来也就六万多人马。

    除了镇守各地,高震每次出兵,番汉军队加起来不超过两万,自是没法击败西突厥了。

    众人进入伊丽河谷地的时候,已经是八月中旬。

    本来黄维烈以为会遭遇一场大战,可出人意料的是,此地的西突厥军队并不多。只有留守的突骑施索葛莫贺部。

    当年黄明辽远走中原,高震和黄明诚分别经营天山南北,而西突厥内部的动乱也没有停下。

    射匮可汗虽然一统了西突厥,但是因为之前与大隋交战,连续失败,甚至失去了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终于引起内部频繁的动乱。

    整个西突厥在勉强维持庞然大物的情况下,连续纷争不断。

    可惜射匮可汗苦心竭力,也没能维持住局面,心力交瘁的他终于在安康元年去世。

    射匮可汗死后,并没有成年的儿子能够继位,因此汗位落到其弟阿史那咥的手中。阿史那咥自称统叶护可汗,建汗廷于千泉。可是阿史那咥威望不足,实力也不够,于是诸部不服,整个西突厥的动乱更加剧烈,彼此征伐,混战不休。

    就在此时,南逃至波斯的阿史那悉密多找到机会,再次卷土重来,占据河中。

    整个西突厥内部,打成了一锅粥。

    各方整整打了四年,最后以统叶护可汗的胜利而告终。

    不过阿史那悉密多虽败,但也牢牢地占据着乌浒水以南的吐火罗地区。

    双方的战事直到现在,就没有停过。

    当然大明应该感谢西突厥的内乱,使得西突厥无暇再顾忌身侧的大明,让大明在西域稳稳当当地发展了十年。

    虽然双方小战不断,西突厥入侵大明的次数也数以百次,但双方从未发生过真正的大战。

    这一次大明出征西突厥,也是寻得良机。

    在西突厥的内斗中失败的阿史那悉密多引萨珊波斯攻打西突厥的河中地区,意欲重启汗位之争。此时大明休整十多年,已经具备了远征西突厥的实力,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黄维烈出兵伊丽河谷之时,西突厥的主力都在河中,伊丽河谷自然空虚。

    西突厥和之前的大隋,现在的大明打了十多年,每一次都是西突厥出击,大明防守,从无例外,众人早就习惯了这种模式,根本不认为大明敢出兵。

    于是黄维烈杀入伊丽河谷之中,西突厥守军毫无防备,双方激战一场,突骑施索葛莫贺部大败,往西逃窜,而黄维烈则奋勇追击,占领了乙寄乌骨一带。

    破敌之后,黄维烈并没有贸然攻击,将对伊丽河谷的经营当作重心。

    伊丽河谷现在的核心是弓月城,不过黄维烈对此地并不满意。

    弓月城位置太偏北,而且是双河和西北面入伊丽河谷的交汇处,可以作为要塞,但作为都城则太过危险。

    于是黄维烈决定在伊丽河北修建新城,背靠群山,南临大河,依托伊丽河谷,使之成为自己的关中。

    伊丽河谷,其面积可是关中平原的二百。

    而在伊丽河谷的最西面,伊丽湖(今卡普恰盖水路)和南面群山之间,黄维烈命李世民建城,并命名为班超城。

    虽然班超从未到过此地。

    黄维烈以班超城命名,不只是为了纪念班超,而是希望自己也可以和班超一样,临死之前,生入玉门关。

    黄维烈取了伊丽河谷,但统叶护可汗根本顾不得此事,他还在河中和阿史那悉密打生打死。

    阿史那悉密多的能力不用说,但是个项羽氏的人物,自其兄长阿史那甸职死后,他并不能团结各部,反而因为跋扈、独裁的性格使得其势力开始分崩离析。

    这一次阿史那悉密多引萨珊波斯而来,也是失败前的临死一击。

    双方从五月份打到次年的二月份,最终统叶护可汗击败了阿史那悉密多和萨珊波斯的联军。

    这一战让两个帝国走向了毁灭。

    失败者萨珊波斯的君主,在位三十多年的库思老二世狼狈逃回,之前被他废黜囚禁的儿子卡瓦德二世篡位,库思老二世及他和续弦王后希琳所生的子女被处死。

    阿史那悉密多逃往天竺,最后死在那里,再也没有回来。

    而统叶护可汗可汗一场惨胜,返回热海之后,立刻便遇到了早就准备好的明军。

    安康九年(626年)四月底,十万明军在碎叶城和统叶护可汗率领的西突厥的主力展开了大决战。

    西突厥军队是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而明军则是以逸待劳。战斗一开始,西突厥军队抢先向明军发起攻击。

    黄明辽并不与其决战,而是不断后退。一方面利用碎叶城固守,另一方便,不断袭扰西突厥的粮道。

    双方相持了两个多月,统叶护可汗已经撑不住了。

    这时黄明辽率领明军,佯装后退,一路撤到伊丽湖以东的地方。统叶护可汗一路追击,最终被包抄的明军堵在了班超城和伊丽湖之间。

    这时一直后退的黄明辽终于发起了总攻。

    十几万骑兵的大厮杀,简直震天动地。

    最终西突厥的主力为明军所摧毁,这场骑兵大对决,以明军得胜为结局。

    统叶护可汗率领残部逃亡俱兰城,可是没多久便被其叔父莫贺咄所杀。

    随着统叶护可汗的身死,整个西突厥彻底分裂。

    莫贺咄自立为侯屈利俟毗可汗,获得了咄陆诸部的支持。而弩失毕诸部共同推举达头可汗曾孙阿史那泥孰为可汗。阿史那泥孰不肯就位,迎立统叶护可汗之子咥力特勤,是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

    肆叶护和莫贺咄互相攻击,战斗不止。原先役属的河中诸国和铁勒各部纷纷叛离。

    西突厥完了。

    碎叶城之战后,大明彻底控制了热海以北、以东的地区。大明在此设伊犁、热海、絮山、嗢鹿、碎叶五军镇,并置濛池都护府,辖东到车岭,西到咸海,南到天山和葛罗岭的土地。

    这时朝廷也传来令旨,封黄维烈为秦王,以濛池都护府辖地为其封地,原凉州巡抚梁硕为秦国相。

    同时为了秦国尽快立国,黄维烈兼领西枢密院枢密副使、西域大都护府大都护。当然权利并不完全在他手中。

    大军在西北待了一年多,不可能一直留在西北。

    黄明辽按照兄长的指使,留下了三万健儿,以为秦国国民,自率其余部队返回。而黄维烈只得留在伊犁,建设他的国家。

    父亲承诺会在二十年内,往秦国迁徙十万户人口,并保证秦国十年的粮食,这是父亲最后能为他做的。

    一队队的大明将士,往东而去,返回故乡。那阳光下悠长悠长的影子,一眼望不到尽头。

    黄维烈站在高冈之上,望着东方,不断地张望着,仿佛这样就能看见故乡。可重山之后,仍是重山,黄维烈的眼中,只剩下泪水。

    从今以后,他再也没有家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中原,中原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