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零八章 沉间河西

    当日,为了庆祝大军生俘步迦可汗,黄明远命人大宴诸将,众人折腾了数月,一支绷着一根弦,今日终于解了闲。

    一番欢饮,好不轻快。

    这一闹腾,众人便有些收不住,直到三更时分才结束。

    宴后,黄明远本来想向高震询问一番关于娑陵水以北的情况,了解一下突厥残余势力情况,不过高震因哀伤于韩浚之死,不能自抑。

    韩浚跟了黄明远四年,却是跟了高震二十年。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作为高震的总角之交,韩浚跟着高震一起纵马,一起打劫。虽然很多时候都游走在生死边缘,但彼此之间的感情,却是亲密无间。

    高震立得大功,回到黄明远身边,本来是兴奋异常,可没想到却听到了韩浚牺牲的消息,一头凉水浇的透心凉。这种痛入骨髓的感觉,撕心裂肺,如手足折后的痛苦,难以言述。

    个人的苦痛旁人是无法代替的,黄明远虽然感同身受,但是也无法劝阻高震,只得让他自己冷静冷静了。

    送走高震,黄明远又将安修仁留于自己的帐中。

    安修仁,这个自己一手打造的可以和妺喜、西施、秦桧相媲美的奸细,对于如何安置他,黄明远心中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的决定。

    安修仁这枚棋子,其实只是黄明远的信手拈来的一步棋,对其根本没有报太大希望。谁能料想,安修仁在狼群环饲的情况下,一个奴隶,竟然竟了全功,真是让人愕然。不过现在步迦可汗被俘,安修仁便是唯一一个与黄明远秘密联系、掌握很多重要情报的直接参与者,甚至对黄明远在北地草原的一些情报关系也有所了解。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陈远便建议黄明远将安修仁秘密处死的。

    黄明远最后没有同意,他不是越王勾践,不会玩一出“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来对待功臣,哪怕作为死间的安修仁此时活着是弊大于利的。

    而且安修仁不是普通人,历史上他作为河西李轨的心腹,一手主导了河西事变,使得李唐不费一兵一卒,完整的拿下河西。若是真有隋末乱世,黄明远设想,将李渊换成自己,和平拿下河西可不可行。

    黄明远虽然不知道留下安修仁这个隐患来换未来一个可能值不值得,但若是能够兵不血刃而下河西,自己又如何不能赌这一场。

    不过对于安修仁,黄明远也不敢真的相信,毕竟安修仁有背主前科,唐灭李轨,安修仁功为第一。这种人,什么忠诚都是假的,唯有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驱动对方。而自己一旦给他机会,让他看到可乘之机,他就会反咬你一口,让你鲜血淋漓。

    安修仁进帐之后,看到端坐桌案后的黄明远,马上上前跪拜,口言道:“奴婢安修仁拜见主人,主人安康。”

    黄明远虚扶道:“尚义(安修仁字)快快请起!”

    安修仁这才起身,跪坐在一侧,不敢直视黄明远。

    黄明远乃说道:“尚义大功,千古彪炳,名著青史。”

    “奴婢不敢!”

    黄明远笑道:“尚义虽非汉人,也是西域名家子弟,这为奴之事,本就是我当日戏言,意图驱策尚义为国事而尽心,今北地之事已闭,尚义日后切莫再提。”

    安修仁一惊,也不知道黄明远所说是真是假,本跪坐的他立刻起身拜道:“奴婢不敢!奴婢不敢!”

    黄明远这才起身来到安修仁身前,过了几息,将其扶起,又将一张安修仁的奴籍文书交予其人。

    “尚义有功于大隋,从今往后,你便不再是奴籍了。”

    安修仁立刻叩谢黄明远,还口言“不愿放籍,愿常伴主人身侧。”

    这种客套之言,黄明远自然不会放在心上。若是自己真留下安修仁做奴隶,反使其憎恨。

    安修仁虽然战战兢兢,但其实内心还是欣喜的,毕竟为奴为婢那里及得上自己做主。不过安修仁也不是傻子,这些日子在突厥他权柄巨大,做惯了人上之人,若是就这么离开,虽然不再为奴,但一下子沦落为普通人,他如何可以接受。

    安修仁在一开始的确憎恨黄明远使其为奴,但在草原所经历的一切早就使其想明白了,能做棋子的人是幸运的,最怕的是你别无用处。现在的他对黄明远来说已经没有用了,也可以被抛弃了,这是安修仁无论如何不愿意的。

    黄明远看着站在自己身旁,无比拘束的安修仁,心中瞎想无限。

    黄明远有些自嘲,自己若是将来没有辖制安修仁的地位,又有什么资格想着夺取河西之事。黄明远心中相信,自己不怕安修仁背叛,而既然安修仁能做步迦可汗身边的奸细,那将来也能助自己拿下河西。

    黄明远乃说道:“有功必赏,是本帅一贯的宗旨。尚义之功,非得重酬。往后你我虽非是主仆,将来也都是天子的臣子。只是此事了后,尚义是想回乡,还是去长安,亦或者去地方上做官,只要尚义开口,本帅会满足你的要求。”

    黄明远所说的,当然是安修仁朝思暮想的,但他也清楚,自己一个胡人,贸然进入大隋官场,岂不是找死。他现在唯一能依靠的只有黄明远,怎么能不紧紧抱住黄明远的大腿。

    安修仁乃跪在黄明远哭述道:“主人不要赶安修仁走,安修仁不愿做什么官,只想一辈子留在主人身边,服侍主人。”抱着黄明远的大腿的安修仁哭的的泪流满面,完全不顾士人的体面。

    当然,安修仁也不是什么士人,他是一个精通算计的中亚胡人的后裔,所以做事才更加灵活而不要脸。

    黄明远神色淡然,这安修仁总算不傻。

    “你且放心,不论你身在哪里,只要你往后心向丰州,便永远是丰州人。我常听人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你世居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因出身原因受尽宗族歧视,今日你立此大功,便去老家凉州做个司马,也能光耀门楣,给你母亲增光。”

    安修仁听后大喜,千恩万谢,把头都磕肿了,又对黄明远发了无数忠诚之语,这才离开。

第一百零九章 威加海内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黄明远此次北伐,越数千里,历时两个多月,斩首十几万级,杀伤无算。一时整个草原孩童,闻隋军声名而止啼。

    相较于草原上的哀鸿遍野,整个大隋却是欢天喜地,恍如圣诞一般。一些北地的州县甚至自发的组织民众进行大规模的庆贺活动,庆祝大隋此番胜利。

    没有人想到黄明远此次北伐会如此顺利,更没有人想到黄明远此次北伐会取得如此显赫的战果。黄明远率军北上草原,一路所向睥睨,胡虏望风而逃,灭其师,亡其国,俘其首。草原诸胡,无不畏服,这是自卫、霍之后,再有没有过的空前大捷,这是数百年来未有之煌煌盛世。

    如果说,北伐之前,黄明远还仅仅只是一个当时名将,杰出之才;此战之后,黄明远的名望立刻就在整个大隋达到顶峰,与古之孙武、白起相媲美。从长城到南海,从白发老者到垂髫孩童,无不述说着黄明远的战功,无不展望着下一个盛世安康的国度的到来。

    长安的街头巷尾,尽是宣传黄明远北伐故事的人群,各色的说书、演戏、唱曲的,纷纷说着黄明远的故事,仿佛谁不一知半解个北伐故事,都不好意思开口说话。也算是隋唐时代的蹭热度了。

    当然,众人关注的是英雄,数以万计的伤亡是没人在意的。

    大捷消息传来之后的当日,杨坚便宣布举国同庆三日,停止宵禁。满城男女皆是载歌载舞的在街道上狂欢。大隋建国二十年,突厥这颗炸弹就在大隋头顶悬了二十年,今日被黄明远消弭,任何的表现形式都不足以表示天下万民的兴奋。

    黄明远府上一拨一拨的人群来拜访,有些普通百姓,甚至直接在黄明远府门前叩首再离开。

    得胜之威,竟至于斯。

    当然,除了黄明远在此战中赚取了巨大的声望,杨坚父子才是这场胜利最大的得利者。

    一战而天下定,一战而万民服。黄明远北伐得胜之后,立刻便将杨坚的文治武功推到了秦皇汉武的高度上,百官畏服,万民敬仰,即使是杨坚最大的掣肘关陇集团也是战战兢兢,无不畏服。

    在这种氛围中,杨坚的威势无人可及,声望达到顶峰。

    现在的杨坚如同历史上漠北大捷之后的汉武帝一般,随时可以借着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胜,将一些旧势力扫到沟渠里去。

    可惜此时的杨坚这两年纵欲过度,身体极度衰弱,已是时日无多,根本无法破而后立了。

    不过杨坚的精力大不如前,但是其好胜心与统治欲却是不弱于人,威加海内的梦想更是仅仅缠绕着杨坚的心头。黄明远会盟草原诸部的奏疏刚送到,杨坚便急不可耐地同意,若不是条件不允许,他甚至希望将这次会盟地定在长安,也让天下人见识一番万国来朝的景象。

    即便如此,杨坚仍然下令,黄明远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一定要把这次会盟办好,至少在名义上,大隋天子要成为草原的共主。

    这种赫赫功勋,对于男人来说是最大的荣耀,能够使人焕发新生,哪怕杨坚已经老朽,仍然无法拒绝这种尊容。

    没人愿意引杨坚不快,所以长安政府办事的效率出奇的高。

    只是这还不够,杨坚在龙首原上望着长安城,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他自认为自己的功绩已经不弱于秦皇汉武,可是这如何让天下人知道。

    杨坚苦思了一夜,决定在长安城北修一座宫殿,命名为得胜宫,雕刻自己这些年的功绩图形于宫墙之上,供天下人瞻仰。

    杨坚还准备立一块十余丈高的巨碑,攥刻自己的功绩于其上,让四海八荒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恩德。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些东西,光凭杨坚一人的想法当然不够,只要杨坚愿意,下边的臣子便会帮他做得妥妥帖帖的。

    太子杨广投其所好,立刻派人进言天子遗泽万世,德比三皇五帝,功盖秦皇汉武,宜上尊号,众臣也纷纷上表。

    杨坚倒是很谦虚,数次拒绝了大臣的建议,表示自己德薄,不过终究拗不过臣子们的心意,乃上尊号为“神武圣文皇帝”。

    历史上活着的皇帝上尊号自唐高宗开始,唐玄宗时期为盛,没想到历史在杨坚这里转了一个完,竟然早了数十年。

    今年杨坚提前从仁寿宫回了长安,而整个长安城也被整修的焕然一新。

    虽然杨坚更加衰老,却是老而弥坚。身子有些衰弱的杨坚在众人的畏服之中,祭祀了天地,达到皇帝声望之顶峰。

    有些人甚至还想让杨坚祭祀泰山,不过考虑到杨坚的身体,众人都怕其半路死在道上,也没人敢说。

    不过杨素进言,以太子代替杨坚去祭祀泰山,杨坚思索再三,反而是同意了此意见。

    之后礼部、太常寺甚至是民间学者,纷纷进言,对于祭祀泰山的礼仪展开了巨大的争执,一时之间,乱象纷纷。众人反倒是忘了此次大捷的主角北伐大军。

    还是宰相苏威提醒,上次抵御步迦可汗入侵,因为慜太子之事,朝廷的封赏迟迟不下,造成军心动荡,险些酿成大祸。这次宜尽快封赏众将士,勿使盛世场景蒙尘。

    其实早在进了八月的时候,黄明远便将自己署名的请赏文书送抵丰州,通过杨昭送到了长安,之后又几次追加,各种功勋册子,请封赏文书,早就到了吏部桌案上。

    之前众人光忙着给天子上尊号,祭祀泰山,反倒没人顾忌此事。苏威没敢说,若不是人家得胜,容得了你们在这里瞎折腾。

    杨坚闻后点点头,倒是对苏威的进言很是赞同。有封赏士兵才能有动力,之前已经给人诟病过一次,此次当尽快制出封赏册子,以安军心,省得让人以为他很吝啬。

    再说黄明远还准备在漠北大会诸部,制定草原的秩序,封赏的情况也关系到最后的结局。

    天子一发话,这时众人才如梦方醒。

    苏威领头,和裴矩等人,开始按功封赏起来。

第一百一十章 平衡之术

    自从杨素提出让太子代替天子祭祀泰山之后,原本心情舒畅的杨广是战战兢兢,心神不安。若不是知道杨素是自己人,杨广甚至以为杨素是故意坑自己。

    泰山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仪式,简单来说就是“封”和“禅”。泰山祭祀代表的是君主受命于天,自秦汉以来,也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三位君主祭祀过泰山,其含义不言而喻。

    这个时候推荐自己祭祀泰山,不亚于逼天子尽快给自己让位,杨广实在怕自己的老爹因此忌惮甚至忌恨自己,再给自己下套啊。

    若论把握杨坚的心思,杨广真的不如杨素。

    若是寻常时候,敢有人推荐太子代替自己祭祀泰山,杨坚能诛了对方全族。但现在不一样,杨坚已经虚弱至极,大限之期不远,这个时候,为了江山的稳定,他也要维护太子的权威。所以哪怕太子代他祭祀是一种僭越,他也得给太子撑起来,他别无选择,一切为了杨氏天下。

    杨氏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主动出击,即难受了杨坚又卖好了杨广。

    当然,杨广此时还没明白,他正为此事而发愁,哪怕杨坚已经允了杨素的奏请,杨广也觉得杨坚别有用意。

    带着忐忑,杨广来到了大兴殿。

    此时殿中没有其他人,杨广心神不安地拜见完杨坚之后,父子二人便相对而坐,分庭抗礼。

    自己不知道有多久没和父亲独处一室了。

    杨坚也看出了杨广的忐忑,无论是因为自己的召见还是祭祀泰山一事,但杨坚并不打算安慰杨广使其放松。雷霆雨露,均乃天恩。无论如何自己才是这大隋的天,这是不容更改的。

    杨坚看着杨广乃说道:“阿摩,黄明远北伐草原,帅师灭国,立有大功,你以为当如何赏赐?”

    杨广听了心中一震,立刻惊慌起来,谁不知道黄明远是他的心腹,天子这么问是试探自己?

    杨广不敢多言,只得说道:“黄将军之功,自有天子而定。”

    “让你说你就说!如何婆婆妈妈!”

    杨坚有些不高兴杨广的推脱,对杨广步步紧逼。

    杨广不知道今日天子为何如此强势,只得硬着头皮说道:“灭国之功,足以封国公,位上柱国。”

    杨坚不说话,就是直盯着杨广,无论是国公还是上柱国都是应有之意,而且还是虚的,杨广跟没说一样。

    杨广心惊,只得接着说道:“还需以一卫大将军位酬之。”

    杨坚又问道:“那你觉得哪一卫大将军合适?”

    “自有天子度之。”

    杨广赶紧又再次推脱,难道天子怀疑自己跟十二卫中哪一卫大将军有联系不成。

    杨坚没有再细问,只是点点头,表示同意杨广的看法。杨广这才松了一口气。

    授予十二卫之一的大将军其实也是正常的,黄明远本就是一府总管,除了不能轻易授予旁人的四大总管之位,也就只有十二卫大将军适合了。

    杨广其实说了跟没说一样,不过杨坚还算满意。

    杨广刚松了一口气,杨坚又问道:“阿摩,你觉得黄明远这个人怎么样?”

    这话问的有些图穷匕见了,谁都知道黄明远是杨广的心腹,这让杨广如何回答。

    杨广斟酌了在斟酌,这才说道:“黄将军经文纬武,谋勇双全,忠正老成,是个堪用之人。”

    这时候杨广当然不能贬低黄明远,因此只捡一些大路边的话,不过黄明远之前救了天子,这次有灭了突厥,忠勇二字倒也匹配。

    杨坚不做评价,而是有问道:“那你准备怎么用他?”

    杨广一愣神,连忙反应过来,说道:“黄明远乃圣人臣子,自有圣人决定其去留,儿子不敢置喙。”

    杨坚仿佛没有听到杨广的话一般,长叹了一声道:“可惜他才二十余岁啊,古往今来,这个年纪能立此功业者,也就只有霍去病了。”

    杨广低着头,也不敢说话。

    杨坚这才说道:“朕老了,以后黄明远还是你的臣子。”

    杨广忙说道:“圣人洪福齐天,万寿无疆。”

    杨坚冷“哼”一声,不置可否,反而说道:“黄明远与宇文述有仇?”

    杨广不知道杨坚的意思,只得掩饰道:“黄将军只是与宇文将军有些误会而已,说开了也便是了。”

    杨坚冷笑道:“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若这也是误会的话,那天下人也便没有仇怨了。”

    杨广脸上立时尴尬起来,没敢多说。

    杨坚又说道:“我准备立昭儿为皇太孙,不再兼任左卫大将军,这个位置留给宇文述,以后宇文述就要稳稳地压黄明远一头,你可明白?”

    “儿子明白!”

    说完,杨广在后知后觉地听到杨坚话中的三件事,尤其是第一件事,立皇太孙,这对于杨广震惊太大了。

    看杨广有些恍惚,杨坚不悦地说道:“北伐昭儿才是主帅,难道不赏?皇太孙之位酬其劳,正是应当,此是你莫要再问。”

    这时杨广有些明白杨坚为什么同意他去祭祀泰山了,若是杨昭成了皇太孙,他的身份会很尴尬,甚至连儿子的威望都不如。祭祀泰山也是表明天子对他的肯定,不使有心人作乱。

    杨广忙说道:“儿子遵命!”

    杨坚再说道:“黄明远太年轻了,又有大功,若是没有钳制,便会生出祸害。你要好好用宇文述钳制黄明远,勿使其骄纵成祸,这样才能稳定朝局,一切掌握其中。而且你要把黄明远放在身前为用,十年之内,勿使其领兵出战。但使黄明远有不臣之心,必要除之。”

    杨广心中一震,立刻叩首道:“儿子听命!”

    杨坚又说道:“此战之后,必有许多人拉拢黄明远,其他人无妨,但黄明远若是与关陇世家搅和到一块,必杀之。”

    “诺!”

    看到杨广有些不解,杨坚说道:“黄明远出身不高,关东、江南世家数百年贵胄之身,骨子里早就自视甚高,即使和其结好,也不会真心接纳他。但关陇世家不一样,这些人大多都是这数十年来崛起之人,对个人的出身没那么多成见,他们若和黄明远勾连,则危害甚大,出现下一个朕也未可知,你可明白?”

    “儿子记住了。”

第一百一十一章 深夜来客

    步迦可汗被押送到卫律城之后,隋军的战略目的已完全完成。虽然还要会盟诸部,大隋需要武力震慑,但是十余万大军继续留在漠北,人吃马嚼的,又快要到冬天了,还真是不可行。

    黄明远乃命各部南下,只留部分军队在漠北,以减轻后勤压力。

    先是九月一日,黄明远命董纯为代理大军主帅,统管各部,率领本部全体关西军,鱼俱罗率领全体灵州军,梁默率领的全体关北军,乔钟葵率领的全体并州军,并押送此战全部缴获物资以及数万草原妇孺直接从卫律城南下前往丰州;九月十五日,郑言庆奉命率丰州马步军各两军,连同薛世雄率领的全体关中军,李景率领的全体代州军,启程南下。

    此时整个漠北,黄明远只留下丰州军马步各两军、朔州军骑兵和独孤览部,共计近三万人马。丰州军、朔州军俱是北地军,留在草原上也是应有之意。黄明远需要在身边维持足够的力量来威慑草原各部,使得他们不敢有什么动作,搞不好还要杀鸡儆猴,再起风波。

    眼看各军依次开拔,独孤览所部的禁卫军也是思乡心切、怨声道载,他们作为皇室禁军,是天之骄子,素来有好事都是他们排在第一位的,什么时候落在别人后面。往日黄明远也多是把一些好打有功的仗分给他们,异常优待,这次怎么能留他们在最后呢?

    谁愿意在大冷天的在草原上吃雪。

    黄明远眼看军心生乱,却是没有办法,也不去过问。不是黄明远故意坑他们,若不是独孤览肩负监视黄明远的责任,黄明远早打发这些老爷兵南下了。

    独孤览北上除了混点军功,最大的使命便是监视黄明远,黄明远包括所有人都是心知肚明。尤其是诸部会盟这种大事,必须得留下独孤览作为见证,省得让天子以为黄明远在其中有什么其他心思。

    独孤览也明白黄明远的意思,摊上了这事,占了这么多便宜,也不能不付出吧。因此他倒是无丝毫怨言,只得尽力约束全军,勿使生变。

    眼看离着会盟之日越来越紧,草原上各种牛鬼蛇神也要趁机跳了出来。黄明远也命诸部加紧防御,这个时候,整个草原都看着卫律城的隋军,稍有差池,便会引起各种风波。

    不出黄明远所料,郑言庆所部一离开,又见隋军大股主力南下,心中便起了别样心思。

    九月二十日,有马匪意图偷袭隋军哨骑队伍。

    黄明远听闻之后,乃命张文远和高震沿途追杀这群马匪,一路西进三百余里,诛杀全部马匪而还。

    草原部落尽皆凛然,这才明白,隋军虽然主力南下,但余部战力犹在,黄明远仍是不可为敌。

    至此,草原上的各种势力知道虎威犹在,省去了试探隋军实力的心思,不敢触怒黄明远,只得越发隐忍低调。

    黄明远对众人各种心思浑不在意,只要隋军军威犹在,任何人任何不切实际的企图都不过是自寻死路。

    这一日晚上,黄明远还在军中看文件,没有安睡,这时雄阔海进帐禀报,中参军太常少卿裴蕴求见。

    裴蕴,闻喜裴氏第二十八世子孙,性明辩,有吏干,陈亡入隋。历史上在大业初,考绩连最,虽然在后世裴蕴以奸臣论,其实若论能力也算是个能臣。他与裴矩并为隋炀帝的宰相,造就了裴家自西晋诸裴之后最为鼎盛的时期。

    裴蕴来访,黄明远忙让人将裴蕴请入帐中。虽然裴蕴和裴矩不是同一裴,相互血缘关系很疏远,但因为彼此关系亲密,从裴矩这里算,黄明远还得叫裴蕴一声堂兄。裴矩是裴氏家族西眷第十一世,在裴氏家族中辈分颇高,隋唐之交有名的裴蕴、裴仁基都要称其为叔父。至于李渊的好基友裴寂,出自西眷第十三世,更要叫其一声祖父。

    裴蕴这个人很谨慎,他为中参军,其实并没有真正参赞军务,真正的职责仍旧是监视军中诸将。因此为了避讳,裴蕴轻易不到黄明远的中军帐来。

    裴蕴进帐,一番寒暄,两人分别坐下。

    黄明远跟裴蕴并没有什么交集,往日也素无联系。在北伐之前,裴家人对黄明远的态度并不确定。裴矩希望能够把黄明远积极引入裴家,作为家族附属外援;但无论是裴蕴还是裴家其他人,都觉得黄明远这个人性格过于强势,行事易走极端,无善终之像,因此强烈反对将裴家与黄明远绑在一起。

    黄明远也清楚此事,因此素来对除了裴矩以外的裴家人敬而远之,绝不让人以为他有意巴结裴家。再说黄明远从不愿做什么人的附庸,哪怕是面对杨广,他也从来都是保持内心的高傲,因此对裴家这种俯视他的态度,并无太大好感。

    因为与裴蕴不熟,双方反倒没什么可聊的。双方尬聊了两句,便有些冷场起来。黄明远乃看着裴蕴,想知道裴蕴深夜来访的目的。

    裴蕴也有些不自然。虽然他骨子里便有一种优越,但对于当世杀神黄明远,还不敢过于轻视。

    裴蕴也知道黄明远对裴家的态度,也没有过于套近乎,而是说道:“明远可知,此番会盟诸部,朝廷派了苏相国前来主持会盟之事。”

    会盟一事,事关国体,虽然黄明远是大军主帅,这种事情仍是要交给至少是宰相级别的人来主持。大隋现在有资格又熟悉草原情况的,只有杨素、苏威、裴矩三人,杨素不能用,裴矩是黄明远的岳父要避嫌,所选用之人只能是苏威。

    而且黄明远作为草原的武力保障,杨坚也得考虑所派遣之人与黄明远的关系,苏威可谓当仁不让。

    这种事情,朝廷也不会避着黄明远,黄明远早料到此事,所以对此并不以为意。

    裴蕴可能以为黄明远会对有人摘桃子感到不忿,但其实黄明远本来就不在意这个名义,诸胡畏惧的是他本人。毕竟无论谁来,都绕不过黄明远。

    黄明远说道:“有苏相前来,会盟一事,当无忧矣。”

    却是不愿与裴蕴多言。

第一百一十二章 裁并军府

    裴蕴眼看黄明远脸色没什么变化,也知道这种消息难不倒黄明远,又说道:“听说此次苏相北上,把此次北伐的封赏都带来了。圣人命苏相国和魏王在丰州举行封赏仪式,而朝廷此次出五万万钱,布帛五百万匹,包括归入国库的牛羊等上百万头,大赏北伐诸军。”

    黄明远听了有些皱眉,这么急吗?非得在丰州举行封赏,按道理来说这种场合都要在长安的,以表庄严与重视,难道杨坚对自己有什么不满,所以是要此此敲打北伐大军。

    裴蕴看出了黄明远的狐疑,乃说道:“听说是苏相国请求的圣人,因为上次大捷封赏滞后,导致军心生乱,让朝廷难看。这一次本就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圣人要求朝廷一定要补足上次对将士们的亏欠。因此命苏相国、柳相国、裴相国、牛尚书一同制定了封赏诏书,等到苏相国到达丰州,即刻下发给诸将。不过此事只是令诸将士心安,该有的进京夸功、受赏一样不会少,只是提前在丰州把封赏发下去,也让众将士欢喜一番。”

    黄明远点点头,这还好。只要不是杨坚对北伐或者自己不满,怎么封赏都可以。早早封赏,也会是将士以为自己这个做主帅的有能力,在天子面前得力。

    黄明远乃拱手南向,说道:“天子仁厚,怜我将士疾苦,我等当叩谢天恩,以报陛下厚爱。”

    其实封赏越快,朝廷之中对自己不利的一群人越来不及动手脚,很多封赏就只能按照自己上表的那样进行。如果给这些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人员委任上上下其手,安插钉子,而自己又离得太远,无能为力,那样不知道得多别扭。

    虽然兵部尚书是柳述,但吏部尚书牛弘为人正直,与自己交好,吏部侍郎裴矩又是自己的丈人,自己反而吃不了亏。

    这种事,属于朝廷机密,北斗接触不到这种层次,不知道也是正常。

    只是裴蕴今日到来自己这里有些奇怪,难道只是要告诉自己两件事,想卖自己一个好?

    黄明远不想跟裴蕴绕圈子,乃拱手行礼,直接了当地说道:“多谢公聚兄相告,明远感激不尽。”

    说完却是要端茶送人的样子。

    裴蕴见黄明远实在跟个二愣子一样,一点不懂得含蓄,这也是他们这些世家子看不起黄明远这种寒伧的一个重要原因。裴蕴这才说道:“长屏,还有一事不知你是否知道?”

    黄明远一看裴蕴的架势,知道这才是裴蕴此行的目的,乃说道:“请公聚兄直言。”

    说完,直盯着裴蕴。

    裴蕴被黄明远看得有些发毛,有些恼怒,心中直道黄明远果然是一介寒伧,甚是无礼。不过黄明远如此,他也没法再卖关子,乃说道:“我听说有人建言,北患已除,草原已定,丰州无需再设置如此多的兵马,徒耗国家财力。宜省并多个军府,裁撤多余士兵,好节省开支。而圣人已经应允。”

    黄明远一愣,大吃一惊。

    看到黄明远呆住的样子,裴蕴心中这才笑了起来,原来你黄明远也不是什么事情都淡定。

    黄明远乃起身对裴蕴行了一礼,说道:“多谢公聚相告,若有其他说法,愿闻其详。”

    裴蕴心中得意,也不隐瞒,乃说道:“听说这一次省并军府,包括从营州到凉州整个延边诸军府,丰州也是包含其中。听说丰州总管府直属六个车骑将军要裁并两个,狼山、金河两个车骑府也要裁并,甚至有人提议裁并大同骠骑府。”

    听完裴蕴的话,黄明远心中的无名业火腾的就烧了起来。这他么是过河拆桥吗?老子还没有离开草原,就要有人捣毁老子的老巢。

    黄明远绷着脸,强忍着火不发出来,毕竟此事也不是裴蕴说了算的,没必要跟他发火。看来应该是裴矩写信让裴蕴告诉自己的,至于他不直接示意,怕是要避着杨坚、杨广二人。没想到这么早,杨坚父子二人就对自己有了猜忌吗?

    早知道此仗过后肯定会引发一些蝴蝶效应,可没想到会来的这么早。

    黄明远在那神思转换,裴矩看着黄明远,也不做声。只是帐中气氛无比阴沉,压得人都要喘不过气来。

    裴蕴这才说道:“长屏也不用担心,无论如何总归是利于国家的事情。”

    黄明远乃说道:“公聚所言极是,北疆的确是应该撤并一些军府,节省一些开支,让百姓透透气。若非这些日子明远诸事缠身,也当上表天子,请求此事。”

    裴蕴心道,你就吹吧,有几个将军愿意手下裁撤的。

    裴蕴眼看从黄明远这里也弄不得什么好处,也不愿再和黄明远应酬,乃说道:“长屏且宽心,丰州毕竟是重地,无论如何都处在御胡的最北边。你也是国之柱石,圣人不会让功臣寒心。除了裁撤以上军府,圣人准备在九原新设置一骠骑府,管辖丰州西北军事。而且太子上奏,北疆安定,夏州总管府当裁撤,而夏州总管府下辖的盐州转隶属于灵州总管府;而上州转隶属于丰州总管府。”

    黄明远的心情如做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一番,听到上州转隶这才松了一口气。果然天子还没有老糊涂,更不想让自己心生怨怼。裁撤四个车骑府是一个警告,当头棒喝,让自己勿要骄纵;上州转隶则是抛给自己的一个甜枣,让自己对太子心怀感恩。

    这样下来,虽然丰州还是要裁撤一部分士兵,但相对来说,能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而且上州虽然是不毛之地,人烟稀少,但地下有煤啊。君不见后世陕北穷困,唯富榆林。再说如此也能让自己的势力范围南扩到上州地区。

    黄明远也不想管裴蕴今日来此是怎么想的,乃重重地行了一礼,说道:“公聚来送信,明远感激不尽,大恩不言谢,此后当重重报之。”

    裴蕴得了黄明远一个承诺,明显很高兴。他是杨广亲信,若是有黄明远相助,就是做宰相亦是可能的。

    裴蕴高兴离去,只留下心中不定的黄明远一人在帐中。

第一百一十三章 韬光养晦

    裴蕴走后,黄明远马上让人去请陈远来自己的帐中。

    裁并军府的事情太大,实在让人忧心忡忡啊。

    等到陈远急急忙忙赶到,黄明远一个人早就喝了一壶茶了。黄明远好饮,人所皆知,陈远进帐行礼,黄明远顺手给他倒了一杯。

    趁着吃茶的功夫,黄明远将裴蕴来此告诉自己的三件事一一说给了陈远,尤其是裁并军府一事。

    陈远听后,皱着眉头。

    君心难测,黄明远实在不知道杨坚对自己是什么心思?是初步猜疑还是大为忌惮。

    陈远乃说道:“主公请以郑将军代主公为丰州总管之奏疏便可看出圣人的态度来。若是圣人允了主公的上表,同意以郑将军接任丰州总管,则主公尚可无忧,料想裁并军府之事不过是大隋天子习惯性的对臣子约束罢了,并非针对主公。可若是圣人不允上表,怕是天子乃有意打压主公,或许有些麻烦。再若是圣人以主公的寇仇为丰州总管,怕是意味着圣人有对主公动手的打算,那样的话,形势怕是恶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主公需要再寻他路了。”

    黄明远叹了一口气,说道:“我还是高看了天子的胸怀,幸亏我是一介寒伧,四面数敌,否则我若是关陇贵族出身,怕是已经上了天子的黑名单了。这古往今来的君主和大将还真是冤家对头啊。”

    其实黄明远若真是关陇贵族出身,也不可能放开手脚来打这一仗,甚至连大军主帅都不可能担任。

    看看历史上于仲文担任主帅征伐高丽,完全就是杨广的一个傀儡,担任慰抚使的尚书右丞刘士龙都能否决于仲文的决定,主导大军征伐,便可看出杨坚父子对关陇贵族的猜忌。

    陈远劝道:“主公不必担心,主公刚使北伐大军南下,且所行并无丝毫犯忌之事,还有魏王照应,必定无碍。”

    黄明远也只得相信陈远的话,幸亏自己及时把北伐大军派回去,此举也向天子表明自己无丝毫霸着军权不放的想法,此事倒也能很大程度上打消一部分杨坚对自己的猜忌。

    黄明远乃问道:“仲长,接下来我当如何?”

    陈远想了想,乃说道:“裁撤军府毕竟还是隐匿之事,想来天子也不想在北伐得胜的时候让人诟病,因此没有爆出此事。主公只当什么也不知,照常行事即可,且勿有怨怼,留人把柄。”

    黄明远乃笑道:“我还以为仲长会劝我起兵造反呢?”

    陈远听了一阵冷汗,才说道:“远虽然有心使主公更上一层,也知此时非合适之机。若是主公此是造反,哪怕十余万大军没有南返草原,也难以成事。除了丰州军,主公以为董纯、鱼俱罗、杨义臣、独孤览、乔钟葵、薛世雄等人,哪一个会跟随主公谋反。主公还年轻,根基不稳,来日方长,如何可以含怨出手,误了大事。”

    黄明远反倒让陈远教训了一顿。

    二人随着黄明远越来越强势,这样的场景已经不多了。

    黄明远笑道:“仲长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我的一切荣耀,除了是兄弟们托起来的,还有天子和太子给的。我能率十余万大军帅师伐国,正是靠得天子的权威,我不会利令智昏的。当臣子的,受点委屈也是应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黄明远说着说着,心中还是有些不舒服。

    自己和天子的立场背道而驰,终归是越走越远。任谁被捅了一刀之后,心中都会不舒服,哪怕对方是天子。

    黄明远又说道:“这样也好,丰州对我虽然重要,但毕竟不是我的。我若是死死地把持着丰州,反而忘了天下的大势,没得被蒙蔽了双眼。既然我要去长安做大官了,也不能过于在意丰州。”

    陈远说道:“主公所言极是,主公已经声震华夏,名超于世,在大隋一朝,往后再多的功绩也不过是锦上添花了。主公回京之后,当韬光养晦,得保圣宠,广罗党羽,厚植其土。一待天时有变,便能啸聚风云,逐鹿天下。”

    黄明远也不看陈远,只是重重地点点头。

    随着权利的逐渐加深,有些事情避无可避。若是隋失其鹿,黄明远也不得不去逐之,因此黄明远也变得大大方方敢于肖想,对于陈远的一些做法也变得理所当然起来。

    这时陈远又说道:“主公这些日子要小心独孤览,圣人未必没有旨意命独孤览观察主公状况,严防主公有叛逆之心,甚至会有杀机。”

    黄明远理解陈远的意思,吃亏是福,至少当着所有人的面,吃亏是福。一定不要给其他人可以攻击自己的机会。虽然这些流于表面,但杨坚老了,这些流于表面的东西,恰恰是杨坚最在乎的。

    此事已定,黄明远也插不上手,能有现在这个状况已经算是很好了。即使没有把上州转隶,黄明远也无话可说。

    黄明远不再提此事,转而说道:“裁并之事,对丰州影响最大的还是军籍的减少。按照这个裁并规模,丰州至少要裁减上万人之多。都是丰州健儿,国之栋梁,我实在不愿如此。”

    陈远也没有办法。

    黄明远之前多次将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兵裁撤到屯田营担任官员,或者是各乡、里之间为官,加强自己对地方的控制。

    但这一次要裁并的人员实在太多,而且丰州新招募很多民兵。回到丰州之后,势必要从这些民兵中选拔一部分充实丰州军的力量,如此算来,要裁撤的士兵将会更多。

    而且这些人都是有功之臣,还是黄明远最坚实的支持者,总不能让他们都弃甲复员,成为老百姓吧。

    这时陈远忽然想到,黄明远之前提议朝廷成立安北都护府,这不正是最好的安置之处。乃说道:“主公勿忧,这不是还有要即将成立的安北都护府,正是安置丰州将士们的好地方。主公可保举斛律将军为副都护,置丰州老兵两千,便可趁势将我丰州的影响力延展到丰州。”

    黄明远一听,倒是一喜,这安北都护府,天高皇帝远的,还真是一个最好的丰州系外围组织。

第一百一十四章 丰州一派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涼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苏威带着大隋天子的恩威一路北上,直抵丰州。

    魏王杨昭带着已经回返丰州的董纯等人出大河以南迎接王命。车马骈阗,旌旗飞扬,欢悦的神色洋溢在每一个人脸上。

    苏威拉着杨昭的手,赞不绝口。虽然此战是黄明远率军打的,但若是没有杨昭在后面的推计踵兵,抚百姓,给餽饟,给粮食不绝,黄明远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赢得这么容易。

    短短两个多月,杨昭一共将三十万石粮草转运至草原之上,虽夙兴夜寐,昼夜辛劳,却没有使黄明远担忧过一次粮食问题。

    杨昭的才华与贤名也在百官之中流传,因此百官皆称其为贤君。

    国有贤君,民有福矣。

    苏威到达北宁城,虽然北伐大军只回来了一部分,丰州人民最在意的丰州子弟兵尚在草原奋战,但丰州黎庶的热情却一点也不低。满城百姓,载歌载舞,欢度这一盛世场景。

    杨昭在北宁城西搭了高台,举行封赏典礼。

    苏威乃登上高台,宣旨道:“胡虏无道,糜烂生民,天命大隋王师,东征西讨,扫除祸乱,华夷一统,身致太平······论功高下,定尔爵赏······”

    虽然黄明远只是北伐副帅,但作为此战实际指挥官,仍然获得了首封。

    黄明远授鲁国公,增授食邑五千户,并之前共七千四百五十户,真食任城县一千户;进上柱国位,赐钱五百万,黄金百斤,锦五千段,缣五千段,栗万钟,公田三百顷,宅一区,御赐金刀、金甲各一,金制长戟十二柄。升任兵部尚书,左武卫大将军,领太子右庶子。

    因黄明远战功,加恩黄明远祖父黄胤之为检校益州总管;黄明远之父黄牵追加柱国检校屯卫大将军使持节扬州刺史,鲁国公;黄明远母亲崔氏加封从一品鲁国太夫人;黄明远之妻裴氏加封从一品鲁国夫人;黄明远长子黄维扬加从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黄明远次子黄维烈加正四品滋阳县开国子。

    ······

    当然,这些加封都是写给大将单独的封赏里的。随着黄明远的地位的增高,其祖父、父亲、母亲、妻子、子嗣也都水涨船高,真真达到了封妻荫子的地步。

    在黄明远之后,作为北伐的中坚将领,包括鱼俱罗、董纯、杨义臣、独孤览等人都受到封赏。

    其中杨义臣为黄明远之下功居第二,进爵为弘农郡公,迁宗正卿,行礼部尚书事;

    鱼俱罗以独领偏师之功,进爵为平原郡公,加检校左武侯大将军衔;

    董纯有独洛水之败,只加柱国衔,迁凉州刺史,凉州副总管;

    独孤览加柱国衔,进爵为河内郡公,迁左骁卫大将军;

    李景进爵为平寇郡公,加检校右武卫将军衔,正式任代州总管;

    梁默有布林湖之败,加柱国衔,迁行朔州总管事;

    乔钟葵迁石州总管;

    黄玠晋上大将军位,进成武县公,迁徐州总管;

    薛世雄晋上大将军位,进舞阴县公,加检校左领左右府将军衔,迁骁果军左统领;

    长孙晟复旧日爵位、勋位,迁检校左领军将军;

    裴蕴晋上开府仪同三司位,迁民部侍郎;

    杨庆加开府仪同三司位,迁任汝州刺史。

    其他诸从军之人包括游元、冯慈明、张镇周、王世充、刘子翊、卢楚等人俱各有功,尤其是当日在怛罗思山冒死联络阿利的王世充,更是晋开府仪同三司位,迁扬州长史,兼任江都宫监。

    至于已经病死在漠北的苏孝慈,杨坚也不吝赏赐,晋上大将军位,追谥为“安”。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

    除此之外,作为北伐主力军的丰州军也收获了最大一块蛋糕。

    丰州军第一战将郑言庆晋柱国位,进爵为方与县公,迁丰州总管府总管;

    张文远晋上大将军位,进爵为马邑县开国侯,迁泽州刺史;

    张长逊进爵为长泽县公,迁莱州刺史;

    欧彦晋正三品大将军位,进爵为汶上县开国侯,迁蔚州刺史;

    黄明辽晋正三品大将军位,授巨野县开国侯,迁恒州刺史;

    焦方威晋正三品大将军位,授沂水县开国侯,迁大同骠骑府骠骑将军;

    黄明征晋正三品大将军位,授博城县开国侯,迁上州骠骑府骠骑将军;

    斛律晟晋正三品大将军位,检校盐州刺史,安北都护府副都护;

    蔡知运晋从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授开国伯,迁九原骠骑府骠骑将军;

    陈乂晋从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授开国伯,迁云州骠骑府骠骑将军;

    唐曾著晋从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授开国伯,迁榆林骠骑府骠骑将军;

    黄青晋从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授开国子,太子左监门副率;

    裴镇安晋正四品开府仪同三司,授开国子,监门府右监门郎将;

    高震晋正四品开府仪同三司,授开国男,迁丰州总管府左一车骑将军;

    范文林晋正四品开府仪同三司,授开国男,迁丰州总管府左二车骑将军;

    高元备晋正四品开府仪同三司,授开国男,迁丰州总管府右一车骑将军;

    李子仁晋正四品开府仪同三司,授开国男,迁丰州总管府右二车骑将军;

    焦方杰晋正四品开府仪同三司,授开国男,迁大同骠骑府车骑将军。

    陈远晋正四品开府仪同三司,授开国男;

    蒙跃、雄阔海、赵士悌、杨义琰、杨思恩、张文迅、高聂、徐虎子、李进、王难敌等三十余人晋从四品上仪同三司;杨思恩迁九原骠骑府车骑将军;高聂迁云州骠骑府车骑将军;蒙跃迁榆林骠骑府车骑将军;

    秦琼、黄明诚、阙谌、暴固、李庆阳、斛律达、斛律进周、蒙陈其、伏延旺荣、王虎臣等六十余人晋正五品仪同三司;

    韩浚被追封为正四品开府仪同三司;

    其余诸将,受封赏者高达两千余人。

    而文官系统中,

    荣毗正式担任丰州刺史;

    李子孝升任从五品上丰州长史;

    邓议升任从七品上北宁县令;

    吴增升任丰州牧监;

    蒋允会升任从七品上九原县令;

    卢挺升任从八品上监察御史;

    段偃师升任正八品下丰州总管府法曹参军事;

    ······

    除了官职爵位的封赏,其它布匹、金银、田地、牛羊无算,凡是从草原回来的人,皆成了大富翁。

    整个丰州倒是成了喜悦的海洋。

    往日丰州内部,常有大同系、大同一脉的说法。虽然众人极力渲染,但其实不过是惹大人物耻笑。一个小城,再是能耐,又能打多少钉。但今日数千个功臣的出现,几乎使黄明远的影响力完完全全辐射到丰州大大小小的方面,而靠着这数千受赏将士,丰州一脉,今日才终于成长为丰州派。

第一百一十五章 杨昭之感

    苏威光是宣读圣旨,就花了整整一个多时辰,说得他是口干舌燥。在这份功臣名簿之中的,还仅仅只是正五品以上的功臣。至于其余之人,达上万人之多,自立国以来,除了南征陈国,再无此等规模的封赏。

    宣读完圣旨之后,苏威身子发麻,差一点摔倒在地,这辈子就没有宣读过这么长的圣旨,真是折磨人。

    众人乌压压的跪了一地,领旨谢恩,最前边赫然空着的地方,便是黄明远的位置。

    虽然黄明远不在,但没人敢上前。

    其实这场封赏虽然黄明远不在场,但是主角是黄明远却是无可置疑的。

    之前哪怕黄明远是太子心腹,名动天下,其实在很多人眼中也不过是一个幸进之徒,即使他有点本事。而且一个出身低微的太子幸臣这种身份对黄明远的成长已经产生了制缚,哪怕他有再多的功劳,在别人眼中,黄明远仍不过是太子的一枚棋子。

    可自今日开始,黄明远彻彻底底摆脱了幸臣的身份,才可以堂而皇之的成为桌子上的分餐者,有资格参与到天下利益的瓜分之中,哪怕他这股势力还微不足道。

    李子孝、邓议等人正是因为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哪怕这种庄重肃穆的场合,他们强忍着心中的狂跃的喜意,其面上仍旧无法压制这种发自内心的兴奋。

    自今日起,丰州文武的主心骨在这个国家终于有话语权了。

    此时黄明远的长子,只有两岁的黄维扬代父接旨。

    李子孝牵着他的小手,兴奋的都有些颤抖,几乎是趴在黄维扬的耳边说道:“从今天开始,再也没有人能挡住你父亲的路了。”

    兴奋的李子孝眼中噤满了泪水,没有人比他更清楚黄明远这一路走来所历经的艰辛。

    才两岁的黄维扬还不清楚李子孝所说的含义,只是看着李子孝的眼泪,乖巧地伸出手来给他拂去。

    “叔父莫哭,还有扬儿!”

    声音虽然稚嫩,却无比清脆。

    李子孝一把将黄维扬抱起,对,丰州除了黄明远,还后继有人,丰州虽小,但却是旗帜不倒。

    杨昭看着李子孝抱着黄维扬,眼中竟然有一丝羡慕。在丰州的这些日子,他深刻感受到黄明远对丰州的影响。

    银行、扫盲、屯田······等等政策,让这个古老而荒凉的地方焕发了新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所洋溢的热情是其它地方所不能比的。有了盼头,仿佛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

    在这里,年幼的孩子有所养,残疾的士兵有所终,穷困的百姓有土地耕种,饥饿的灾民有粮食救济。

    在这里,从州府到一个个屯田营,一个个村庄,政和令通,家和人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在这里,一条条疏通的沟渠,一道道新修的大路,一个个新建的工坊,让整个丰州焕然一新。

    杨昭在这里见识到了会烧火的石炭和铁炉子;也见识到了拔地而起的炼铁高炉;见识到了晶莹如雪的青盐;也见识到了洁白如云的棉花;见识到壮观庄重的学城;也见识到了村庄人头林立的识字班·······在这里,很多超出杨昭所认识的东西纷纷出现,很多颠覆杨昭人生观念的事情纷纷实行,但是,不得不说,这里发展的很好。

    如果让杨昭找一个类似的地方,怕是书中说的“三代之治”便应该是这样的。

    在丰州,最令杨昭重视的除了老臣荣毗之位,另一个便是李子孝。

    杨昭无法想象一个寒门出身,其父只是一个**品小官的年轻人,身体内有着如此大的能量。

    杨昭第一次发现,在丰州,真正的决策之人不是荣毗而是李子孝的时候,是无比震惊的,二人身份之悬殊可谓天差地别。后来见识的多了,杨昭才真正认识到在丰州,缺了谁都可以,唯独不能少了李子孝。整个丰州巨大的变化中,若说黄明远是设计者,而李子孝就是那个执行者。丰州如一张白纸一般,在李子孝的挥毫泼墨之中,成了今日的繁花锦绣的局面,哪怕如何挥毫泼墨是黄明远指点的。

    荣毗曾私下对杨昭说,“李玄贞乃国士,是宰执天下之人,丰州若无李玄贞,黄明远如折一臂,必无今日之盛景。”

    杨昭私下里邀李子孝去长安为官,但被李子孝拒绝了。

    李子孝对杨昭说道:“非下官不分好歹,实乃只有在丰州,子孝这种身份低微之人才能施展抱负,若是去了长安,再是有十分力量,束手束脚,怕是连三分也使不出来的。”

    杨昭听了无言以对。任谁能对一个而仅弱冠之龄,出身卑微的人托以腹心,委以副位。

    杨昭再是欣赏李子孝的才华,也无法给李子孝这种权利和信任,使其充分发挥,所以只能沉默。

    后来杨昭见识了丰州的盛况,乃问李子孝能不能将丰州的所作所为复制到别的州郡,乃至推行天下。

    李子孝只问了一句,“王爷做好与天下人为敌的准备了吗?”

    杨昭哑然。

    他如何能与天下人为敌?

    杨昭明白,若是如黄明远治理丰州一般治理天下,必会触动了大批人的利益,得到无数人的不解与反对,举世皆敌未必是一句空话。黄明远能够如此肆意地治理丰州,是因为丰州此前无人,迁徙来的百姓之中几乎没有什么豪门大族。所以靠着手中的绝对实力,才可以完成这场变革。

    到了其它地方,光是这些世家豪门的反对力量,都能把人压死,谈何改革。

    可是杨昭还是不想让丰州的办法只困守一地。

    却是始终无可奈何。

    这时候杨昭才发现,即使是天子,要想治理好天下,何其难也?

    今日看着李子孝抱着黄维扬幸福的样子,再看着满城百姓载歌载舞的喜悦。杨昭满眼艳羡,能得人心者,真好啊。

    杨昭曾经问过李子孝,为什么黄明远在丰州的威望这么高?

    李子孝告诉他,因为只有在丰州,黄明远才真正把那些穷苦百姓当做人看,而这种尊重是很多上位者从来没有给普通庶民的。

    尊重?

    杨昭觉得,这或许是自己要改变天下所要做的第一步吧。

第一百一十六章 草原形势(上)

    果然如陈远所猜测的一般,这两日独孤览看黄明远的眼神有些异样,行为举止也与往常大不相同。

    往日二人都知道对方的身份,因此相互之间,私底下几无来往,彼此接触,也只为公事。不过这两日独孤览一反常态的来到黄明远身边与黄明远闲聊,相互之间还说起军府、官兵等事。若是寻常,黄明远也不会明白缘由,但有裴蕴说得朝廷要省并军府之事,再结合独孤览所说的话题,其用意如何,也就不言而喻。

    不过独孤览心思不够,套黄明远话的意图太明显。黄明远也与其周旋一二,只言忠于天子,余者一概不提。

    可能独孤览觉得黄明远没什么大问题,过了两日,来黄明远这里的热情也便淡了。

    黄明远憋了一肚子火无处发泄,想来到了自己这个身份、位置,身边监视的各种势力怕是数不尽吧。只是不知道这一次独孤览试探自己是天子授意还是自作主张。

    黄明远伪装的很好,对此佯装不知,便让此事过去。

    黄明远很快便将此事放在一旁,专心处理草原诸部会盟之事。此时朝廷的钦使不至,与诸部会盟的事情全落在他身上,连推脱的人都没有。

    尤其是各部主力离开卫律城南下之后,黄明远手上能动用的兵力不过是马步军不到三万人,虽然这个时候在草原上也是顶尖的力量,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胡人想趁机浑水摸鱼。

    之前的马匪一事便是明证。

    尤其是在铁勒部有着巨大影响的屈古棱,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更何况此时的拔也古部仅仅只是受伤而已。

    黄明远命令草原上的北斗严密监视各部的动向,又在卫律城四周设置了十几道斥候线,排查所有可疑之处,防备不测。

    不过此时的黄明远的确是威慑力巨大,一朝令下,整个草原皆惊。从完水(今额尔古纳河)到金山,从北海到阴山,整个草原立刻陷入一种狂躁之中,各自忖度着与大隋的关系,还有人在权衡着其中的利弊。

    除了在隋军眼皮子底下早就臣服大隋的浑部、阿跌部和多览葛部以及突厥的苏农部,更多的人在观望,到底隋军只是恐吓还是玩真的。

    不过当狼居胥山和于都斤山大大火传遍整个草原之后,众人的恐惧与日俱增,众人知道若是不去会盟,隋军怕是真的会杀到他们的面前。

    最先到达卫律城的便是突厥都蓝可汗的儿子阿史那裴罗部,在姐姐阿史那月的劝说下,阿史那裴罗很快便接受了现实,立刻便带着全部部众前往卫律城。在阿史那月看来,隋军总会离开草原的,而他们只要在其中吃下最大的一块奶酪,便能强大起来,再造突厥。

    因此从于都斤山以南,裴罗部匆匆赶往卫律城,唯恐落在别人后面。

    黄明远倒是对阿史那月的到来并不吃惊,这个女人,深通权利之道,更是趋利避害之辈,若是不想着趁此良机确立自己突厥正宗的地位,反而不是她了。

    黄明远对于阿史那月也没有太多的怜惜,二人是因为利益交换结合,没有太多的情谊。黄明远虽然打定主意要扶持姐弟二人,但也不会让阿史那月认为自己是予取予夺的提款机。

    阿史那月倒是个聪明的女人,没有愚蠢到在人前渲染她和黄明远的关系。其部在卫律城外围一侧扎营,等待会盟之期。

    而黄明远也见到了自己的便宜小舅子阿史那裴罗。一个看起来有些戾气的少年,虽然他只有十三四岁,但草原儿童发育早,他已经可以弯弓骑马。而且阿史那裴罗十余岁便以智勇闻名,小小年纪,统御百姓,已经颇有人君之象。

    面对黄明远,阿史那裴罗虽然恭谨有加,但气度不凡,又不输于人,很为黄明远看重。

    黄明远也有意扶持这个便宜小舅子,使其搅和的草原更加祸乱,因此一番笼络,关系倒是亲近了许多。阿史那裴罗也知道姐姐与黄明远的事情,因此私下无人之时,更是尊称黄明远为姐夫,倒是个机灵人。

    除了这五部以外,还有启民部也提前到达。

    启民可汗虽然深恨黄明远烧毁了突厥牙帐和于都斤山,但也知道这个时候才是确立他突厥可汗最好的时候,毕竟黄明远也不敢违背隋朝皇帝的意愿。有了隋军背书的他,才能统一整个草原,因此哪怕启民可汗恨不得吃了黄明远,启民可汗也不会因此耽搁了会盟。而且他早早前来,就是让各部知道他和大隋的关系匪浅,借此狐假虎威。

    没几日,远在阴山以北的都速也到了。

    此次伊然部七千多骑兵,折算严重,仅剩三千余骑,黄明远准备不再暗中控制伊然部。

    义成公主事件之后,让黄明远明白,再周密的控制,也不一定比得过人心。黄明远之所以迅速从义成公主那里撤出斛律晟等人,就是不想与义成公主变得生疏。

    而让斛律晟控制伊然部,在草原上游牧,其实也是一招险棋,对于斛律晟来说,无异于放虎归山。哪怕斛律晟没有疑心,他身边的人未必不会干出黄袍加身的事情。

    而且随着伊然部的扩大,胡人实力越来越强,这种暗中控制已经无法再完全压制各部。若要掌控全部落,就要压制胡人的发展,可黄明远扶植伊然部,就是为了使其对抗启民部,若是压制其发展,则与初衷背道相驰。

    所以黄明远痛定思痛,决定将自己的人带着愿意归顺大隋的胡人撤出,而其余人马全部交给都速,使其自己发展。

    虽然这样做意味着自己之前的棋全废了,但为求稳妥,也只得如此。

    都速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傀儡,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行事全凭心意,异常放纵,较之之前,更加昏聩。想用其对付启民可汗,怕是不成。黄明远暗中联络阿勿思力,准备以阿勿思力取代都速,再对抗启民可汗。

    都速虽然浑蛋,但这次是草原各部之间的大会,意义非凡,他也不敢不来。他还想着过一把真正可汗的瘾,却是不知道黄明远已经准备再次将其关在笼子里了。

第一百一十七章 草原形势(中)人口贸易

    苏威在丰州宣读的封赏,没过两日便通过北斗的六百里草原快讯送到了黄明远手上。国公、柱国、十二卫大将军,都是应该之事,黄明远也不怎么在意。不过这个兵部尚书可谓是意外之喜。到了尚书位置,基本上已经可以参与朝政,尤其是吏部、民部、兵部三尚书,已经等同于副宰相,再加上相当于太子左右相的太子右庶子,黄明远已经算是朝堂之上,核心阶层的一员,有权利与天子讨论国家大事。

    当然,这份赏赐黄明远也是担得起的。以唐太宗时期为例,李靖灭东突厥之后担任尚书右仆射,官拜宰相。黄明远的功绩并不亚于后来的李靖,没能直接拜相,吃亏也就在身份、年龄之上。

    相对于黄明远本人的封赏,郑言庆接任丰州总管更让黄明远舒了一口气。既然天子没打算动丰州,看来也无动自己的意思。

    黄明远索性放下心来,不再纠结军府裁并之事。

    这时离会盟之期越来越近,卫律城也变得热闹起来。

    随着启民可汗、都速、阿史那裴罗纷纷到来,原本还在观望的突厥残部立刻有了主心骨,纷纷前来,向隋军摇尾乞怜。

    这些部落的主力人马大多随着步迦可汗在木烛岭大战中消耗一空,实力最强的也就是跟随苏农部逃出战场的执失部。

    其实各部因为部落中的青壮年男子丧失殆尽,已经不足以在草原生存了,因此为了活命,众人抱成一团,各为呼应,但仍不能应付日益变化的草原局势。这次前来,除了摄于隋军威势不敢不来,更重要的是求个靠山。

    因此包括舍利部、绰部、思璧部、奴赖部、执失部、拔延部等十余个部落,都派了族长前来,而且在卫律城极其低调。不过私底下,诸部之间齐出,不断和启民部、伊然部和裴罗部联系,希望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

    当然黄明远也不阻止,毕竟草原局势过于混乱,也不利于大隋对草原的控制。黄明远不是恶魔,无法杀光每一个草原人。

    如果能让三部之间势均力敌,彼此相互平衡,反而对大隋好处最大。

    这时候最先投奔大隋的苏农部便在诸部之中发挥起巨大作用。诸部眼看原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在隋军面前混的风生水起,哪个不想着通过苏农部与隋军搭上联系,获得保护。

    黄明远默认了苏农部这一行为,通过苏农部来拉拢突厥诸部。

    很快,诸部便请求苏农部代其向大隋交换粮食。各部之前都被步迦可汗给掏空了,现在部落之中既无粮食,又无男丁,只剩下等死的份。

    黄明远也不是善人,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因此拒绝了诸部求粮的请求,不过他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部落被周围大部吞并,因此便下令可以以物易物,交换粮食。

    可是诸部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黄明远便提议,以女人换粮食。

    此时突厥各部因为青壮年锐减,最不缺的就是女子。壮妇还能充当男人使用,年轻少女卖给汉人换粮食倒也不亏。而且用女人换回牛羊、马匹,来年部落才有发展的机会。

    黄明远此举,是为丰州数以千计的光棍们找老婆。自愿来丰州的,大多都是北方各地活不下去的农民和没出路的非长子,因此这些人更没有本钱娶老婆。整个丰州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没有女人怎么生孩子增加人口。

    之前通过对牙帐数万女性的掠夺,分给诸将士为妻妾,算是勉强增加了丰州女性数量,但仍旧是杯水车薪。为了让丰州这群光棍们人人娶上老婆,黄明远便打起这群胡人女子的主意。

    毕竟这年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胡女嫁给汉人,用不了多久也被同化成汉人,还能通过减少女子控制突厥人口,可以一举两得。而丰州那群老光棍们,连个媳妇都没有,也就不在乎这女子是汉是胡,只有能给暖床生娃,洗衣做饭,就是昆仑奴也不在乎。

    黄明远还下令只要三十岁以下的女子。这时候女性寿命短,过了三十岁生育能力也不足。丰州将整个草原三十岁以下的女子一网打尽,用不了多久这群胡人怕就要绝种了。

    不过黄明远这是阳谋,大家是各取所需,公平自愿,因此虽然一些有远见的突厥人知道此事是饮鸩止渴,但是他们没有选择。与其大家留着这么多女性被其他各部征服,反倒不如卖给隋军,换取重新开始的契机。

    因此会盟还没有开始,反倒在卫律城形成一场大型的人贩子交易,倒也是令人惊奇。

    不过双方都是满载而归,到底是谁得利了,怕是只有自己知道。

    之后,双方的贸易已经不再局限于粮食于女性,双边交易也渐渐向互市发展。当然黄明远不可能资敌,以此多以奢侈品来腐化草原各部。

    对于黄明远来说,除了女人以外,最好的商品便是羊毛。这些在草原用来取火的羊毛,被黄明远派人大量购买,然后远回丰州,制成毛线。虽然这些胡人还没有掌握刷洗、去膻味等技能,但已经通过羊毛交易,成了丰州重要的供货商。

    黄明远所设想的羊毛交易控制草原经济命脉正式开始。

    人**易只是一时的,毕竟一个成年女子要成长十几年,但一只羊每年都产羊毛,属于丰州的工业革命,也要从这羊毛之中开始。

    黄明远没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可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若是能够有“羊毛大衣千万件”,也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了。

    与突厥诸部买卖人口、羊毛的事情让黄明远起了心思,既然突厥人渴望与大隋交易,怕是其它部落也会如此。

    黄明远乃命王世充和杨庆、崔仁恕三人主持,在卫律城与草原各部展开互市,以盐巴、粮食、茶叶、布帛、瓷器等物品来交换草原部落的牛羊、马匹、少女、羊毛、毛皮等物品。一时之间,闻者云集,整个卫律城四周,原本低沉、压抑的气氛反倒去了不少。

第一百一十八章 草原形势(下)

    再之后铁勒诸部中的思结、斛萨、奚结、白霫、覆罗等部也纷纷前来,还包括已经逐渐没落的蒙陈、吐如纥等部,远在西北的都波、拔悉蜜也前来会盟。各部眼看突厥各部来到卫律城尚且没有遭到隋军屠戮,想来会盟应该无碍。又眼红突厥人可以与隋人交易,着急忙慌的赶过来了,唯恐不能在互市上分一杯羹。

    一时之间,会盟之事变得热闹起来。

    十月三日,韦纥部的族长药罗葛菩萨亲自带着会盟使团赶到了卫律城。自韦纥部首领特健俟斤兵败突厥牙帐,韦纥部遭此大祸几乎覆灭之后,四年来,北迁的韦纥部第一次出现在众人的眼前。

    药罗葛菩萨勇武有谋,能征善战,在父亲战死之后,带着残余的部众一路北上避难,游牧于雪山以北的小海(今贝加尔湖,汉人称为北海,当地胡人称为小海)附近。

    药罗葛菩萨的母亲乌罗浑,为人严明,能决断处理部落内部事务。在其母的辅佐下,虽然小海之地严寒困苦,但伤筋动骨的韦纥部在此地与世隔绝,得到了充足的休养生息。四年来,药罗葛菩萨不断征讨周围的山林部落,掠夺人口,韦纥部逐渐恢复元气。

    趁着这次草原诸部会盟,药罗葛菩萨准备结好隋人,好能够带领韦纥部重回祖地。

    黄明远对于药罗葛菩萨并不陌生,虽然二人从未相见。历史上,药罗葛菩萨算是韦纥成为草原第一大部的奠基人。东突厥颉利可汗派阿史那欲谷设率领十万骑兵征讨,药罗葛菩萨自带五千骑兵在马鬣山打败他们,直追至天山,俘获大批人马,威震北方,号称活颉利发。其子药罗葛吐迷度统率仆固、同罗、阿跌诸部助唐讨伐薛延陀汗国,大败多弥可汗之兵,从此成为草原诸部之首。

    虽然此时的韦纥部因为突厥牙帐之败,势力大衰,以后未必会有历史之成就。但药罗葛菩萨才华出众,不亚于同罗斜也和屈古棱,正是黄明远平衡铁勒内部的最好棋子。

    在突厥内部,启民、伊然、裴罗三足鼎立,铁勒内部若是也可以形成韦纥、拔也古、同罗三足鼎立,则草原十余年内,当无忧矣。

    因此,对于药罗葛菩萨的到来,黄明远给了他足够的礼遇,不仅派长孙晟出数十里外迎接,还亲自出大帐外相迎,给足了药罗葛菩萨面子。

    药罗葛菩萨一路南来,各部因为不知道韦纥的情况,又摄于拔也古部的威慑,没有铁勒部落敢于接近韦纥部。至于突厥,双方更是仇人关系,彼此部动刀枪就是好的了。

    因此药罗葛菩萨在卫律城周边颇受冷遇。长孙晟在北地本就声名显赫,黄明远如此高规格的礼遇,让药罗葛菩萨感动不已。

    大隋给了韦纥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倒是让其他部落羡慕不已。韦纥部作为铁勒诸部之首也好多年,在诸部之中余威犹在。有心思灵动的,猜测莫不是隋人要扶持韦纥。

    黄明远当然不会真心扶植韦纥部,毕竟韦纥也是历史上最后的胜利者。药罗葛菩萨与药罗葛吐迷度父子二人都是雄主,一个不慎,便是养虎为患。

    黄明远将韦纥部立起来,只是希望韦纥部能快速加入草原的动乱之中,省得光在草原舞台外围观看,被诸部忽略。

    等到韦纥部也到了之后,这次会盟该来的、不该来,能来的、不能来的的大多都已经到齐了,目前只剩下号称漠东三大部落的拔也古、仆骨和同罗部迟迟没有消息。

    屈古棱和同罗斜也不到还可以理解,但仆骨部始终没有消息却是令人很纳闷。

    黄明远乃命其弟黄明辽率所部骑兵东出狼居胥山巡逻,威慑仆骨部。

    十月五日,同罗朵儿和同罗遏鲁、法严率领的同罗部使团赶到。

    同罗斜也当日南下之后,一直逃到赛音山才停止。整整三年,从这里离开又回到这里,同罗斜也已经不知道自己是第几次在隋军那里吃苦头了。可是当时还有同罗部可依存,而今,他虽然还活着,但曾经的同罗部再也找不到了。

    同罗斜也之后大病一场,足足在帐中躺了数日才好转。这两日可把祖君彦给急坏了,同罗斜也这几年东奔西走,几个儿子皆死在了乱军之中,仅存一子现在不过两岁,同罗斜也一旦身死,同罗部怕是立刻要分崩离析。

    幸好同罗斜也渐渐好转,才安抚住军心。

    等到同罗朵儿率残部回到赛音山,同罗休哥重伤不醒,众人又是一阵悲伤。同罗斜也连遭打击,吐血不止,甚至都有些认命了。

    幸好有祖君彦和同罗朵儿辅助,才稳定赛音山的局势,安抚部众。整个赛音山各军加起来尚有七八千骑之多,还有上万的部众,也算勉强能维持在弓卢水以南的统治。

    同罗斜也又命同罗朵儿为小长史,兼任大梅录,总管部落诸事。

    当日同罗朵儿虽然受了伤,其实并不严重,现在部落正值艰难之时,同罗朵儿已经可以为兄长撑起一片天。

    黄明远在卫律城宣布大会诸部的消息传到赛音山之后,同罗斜也愤而无奈,准备不予理会,誓与大隋不共戴天。祖君彦苦劝同罗斜也,此时正是与诸部和解的时候,也是争取部落利益的时候,若是同罗部不参与,怕是要脱离于整个草原各部行列,引得诸部群起而攻之。

    这时同罗朵儿也自告奋勇,代替身体不虞的同罗斜也前往卫律城。

    同罗斜也此时不过是死鸭子嘴硬,强撑着一口气而已。他虽然刚愎自用,但是也知道此时不是执拗的时候。现在摆明了隋军势大,草原由隋军说了算,若是再做出头鸟引隋军来攻,怕是正顺了别人的意。因此祖君彦和同罗朵儿相劝,全了同罗斜也的面子,他也只得应允此事。

    同罗部已经经不起动荡了。

    此时同罗休哥重伤,祖君彦还要留在部落打理日常事务,同罗朵儿乃带着其弟同罗遏鲁和汉人法严前往卫律城。

    此一去是为同罗部求一线生机,哪怕身死,矢志不渝。

第一百一十九章 世事多艰

    同罗朵儿就这么来了卫律城。

    连黄明远也没想到同罗部会是同罗朵儿前来。她一袭红色的袍子,如草原上的萨日朗(山丹花)一般火红,娇艳如红,英姿飒爽。她就这么昂着坚强的头颅来到卫律城,不在乎丝毫旁人异样的眼光。

    黄明远虽然对同罗朵儿的大名如雷贯耳,但其实是第一次见她。

    就是这个女子,将自己的弟弟迷的神魂颠倒,虽历经艰险却念念不忘;也是这个女子,曾经还是一个芊芊弱质女流,却能困守孤城,硬撼突厥近三万大军的攻击;还是这个女子,在部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决然地来到敌人的面前,毫不畏死。

    黄明远忽然觉得自己的弟弟眼光是很好的,这个女子从哪一个方面看都有资格成为黄家的儿媳。

    因为对同罗朵儿的好奇,黄明远破例接见了这支没有族长前来的使团。事实上除了远在北疆的都波或者是远在东边的白霫等几个偏远部落,所有在隋军铁骑下苟延残喘、仰其鼻息的部落,都是族长亲自前来的。

    黄明远打量着同罗朵儿,问道:“同罗斜也呢?这种场合怎么还不亲自到,难道要本帅去请不成?”

    同罗朵儿不卑不亢地说道:“回禀黄元帅,家兄这几日患病,不能前行,乃由小女子代家兄前来会盟。”

    “哦?”

    黄明远有些玩味地问道:“同罗斜也病了?不是前几日还有精力去袭击我大隋的粮道,怎么这么快就病了?”

    同罗朵儿听了脸色有些难看,乃说道:“家兄得罪了元帅,忧心忡忡,以至于身患重病,牵连床榻。”

    “得罪了我?”黄明远突然一拍桌子,大吼道,“同罗斜也是得罪我了吗?王师北上,同罗斜也不仅不知道箪食壶浆,归顺王师,反而抗拒天命,袭我大军,杀我大将,难道不是死罪?同罗斜也天资凶谲,舞智御人,睥睨社稷,内怀不道,颠倒纪纲,恣意妄作,王师灭其十次都不足。这个时候,尔等还想巧言令色,文过饰非,真真是不可饶恕。”

    黄明远突然暴起,众人吓得脸色都青紫了,立刻战战兢兢,汗如雨下。

    唯独同罗朵儿梗着脖子,并不害怕,反而说道:“今日所来会盟者,抗拒王师者十之七八,若是论罪,谁人无罪?家兄自知恶于元帅,悔恨万分,这才病重,正是心存悔改之意。此战之中,我同罗部最是凄惨,数万部众被烧死在狼居胥山,至今侥幸存活者,人人哀伤,痛苦难耐。元帅心存仁义,可如何能赦诸部,唯独不能存我同罗部吗?”

    同罗朵儿说着说着,已是哽咽,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却是泪流满面,令人心怜。

    不少部落听闻之后也兔死狐悲,觉得同罗部都这么惨了,没必要死抓着不放,心中反而对同罗部有了不少的好感。

    若是男子在这个场合痛哭的话,虽然也算其情可悯,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有些别扭,有些丢人。而同罗朵儿,弱质女流,本来就容易引得众人同情。今日在此哭述,能不让人心软。

    若是换了旁人,真让同罗朵儿混过去了。

    黄明远心知同罗朵儿能提刀上马,岂是真的若女子。

    不过黄明远也不能再穷追猛打,省得别人以为自己身为男子,反倒欺负一个女流之辈,丧了胆气,惹人耻笑。

    黄明远只得说道:“既然让你们来,说明大隋并不想斩尽杀绝。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大隋也对尔等网开一面,只要你们倾心向我大隋,必会有圣天子的恩德江夏,滋润尔等。”

    黄明远这么一说,众人无不起身拜谢。这算是黄明远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说网开一面,本就忐忑的众人如久旱逢甘霖一般,能不心中激动。

    同罗朵儿也趁机拜谢黄明远。

    黄明远打量着同罗朵儿,小丫头伶牙俐齿,倒也算临危不惧,心中有急智。

    黄明远走到同罗朵儿近前,乃轻声说道:“同罗豁真倒是个多智之人,令人叹服,不过你来卫律城这么长时间,也不问我那痴傻的弟弟现在何处,是不是有些绝情啊?”

    同罗朵儿见黄明远走近,再是胆大,也不免紧张。听到黄明远的问话,又想起数年前在漠南相见的决然,心中依旧隐隐作痛。

    不过同罗朵儿终究不是沉湎于情爱中的普通女子,乃回道:“元帅说笑了,小女子一介胡女,不敢奢谈情爱,至于一些老朋友,这几年颠沛流离的,早就忘光了。”

    “忘了?”

    黄明远冷笑道:“你忘了我弟弟,我弟弟可没有忘记你。若是我现在跟你说,我同意你成为我黄家的儿媳,允许黄明辽娶你,给你一个光明正大的身份,你愿意吗?”

    黄明远不是这个年代垢于门户之见的人,如果可以的话,黄明远并不希望两个相恋的人不能在一起。

    事实上同罗朵儿用能力征服了黄明远,使黄明远能够认可。同罗朵儿虽然是胡人,但这种女子娶到家中,是能够撑起家中诸事,兴旺夫君的。黄家小门小户,本就是处于被歧视阶层,所以由何必在意同罗朵儿是不是汉人,对其歧视呢?

    同罗朵儿听了黄明远的话心中一动,立刻就想同意黄明远的建议,嫁给黄明辽。

    若是在此战之前,同罗部依旧强大,同罗朵儿绝对愿意舍弃一切跟黄明辽走。只是现在,双方的仇怨已经化不开,她没法面对族人。而且兄长重病,家园破碎,自己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一个逃兵,只为了自己而不顾族人的死活。

    自己与他不可能。

    同罗朵儿一瞬间便下定了决心,因此马上变得坚强起来。

    “多谢元帅美意,我就是一个草原上的野丫头,可不敢高攀元帅。还请元帅见谅。”

    黄明远听了有些遗憾,世事古难全啊。

    同罗朵儿也四平八稳地拜别黄明远,自前往帐中。虽然众人都看着同罗朵儿不动于色,但只有她知道,刚才的拒绝让她多痛苦。她现在只想找个没人的地方痛痛快快的哭一场。

    世事多艰,为什么总是不能如愿啊。

第一百二十章 长者之风

    连同罗部都到了之后,没来的拔也古部和仆骨部便显得很扎眼了。

    黄明辽的骑兵在狼居胥山东北方向转了一圈,原本还意志坚定的仆骨乙啜立刻就萎了。此时仆骨部上下都换上了恐隋症,听到隋军到了吓得都浑身哆嗦,哪还敢再谈什么风骨。仆骨乙啜也顾不得对老朋友拔也古部的承诺,忙屁颠屁颠地往卫律城赶。

    至于位置更往东的拔也古部,黄明远也不去管他。一方面拔也古部虽然大败,但底蕴犹在;而且拔也古部位置实在靠东,回旋余地巨大,他再往东就是呼伦贝尔了。一旦对其用兵,他转移方便,难以一战胜之。

    不过黄明远知道屈古棱一定回来,一旦会盟开始,各部势必臣服于大隋麾下,屈古棱可不会让拔也古部做联盟之下第一个被针对的部落。

    现在屈古棱只是在傲娇的等大隋去请,就跟很多活动大牌最后一个到一个样子,显示的便是身份,可惜黄明远不去惯着他这个臭毛病。

    到了十月中旬,漠北下了第一场雪,阴云布合,朔风大起,天气开始转冷。黄明远估算大军还要在漠北待一个多月,要是就这么住在冰天雪地里,怕是个个都要成了冰雕。

    为了应对漠北的寒冷,黄明远命丰州往卫律城运送了五万石煤炭。按照三十个人一个大型帐篷烤火,一天一夜配合木头使用至少需要两百斤炭,这些煤炭勉强够用一个月,但仍然不足。

    黄明远因此决定在卫律城原址上重新修建一座新城。

    这是黄明远早就计划好的,土坯、石头也就地取材,准备充分。这一次趁着天气暴冷,彤云密布,连日不开,黄明远挑了北风大作的一日,尽驱兵士担土泼水。为无盛水之具,作缣囊盛水浇之,随筑随冻。等到第二日天明,靠着烧制的土坯和狼居胥山开采的石头,又以沙土为泥,水土冻紧,卫律城一夜之间便被修筑完成。

    各部落第二日便见残垣断壁的卫律城已经成了一座雄伟的城池,皆是大惊,疑有神助,惶惶不知所以然。

    黄明远也不点破此计,故意以此压服众人。

    进入十月底,天气越发寒冷,各部使团也都进入卫律城中避风。虽然要到十一月中旬才是会盟之期,不过大家都到了,也不能干坐着瞪眼,总得没事唠唠嗑,吹吹牛呗。

    十月二十六日,黄明远乃召集诸部,会商卫律城改名字的事情。这卫律虽然是丁零王,但在汉人看来就是个叛徒、汉奸、白眼狼,如何能用他的名字命名一座城池,一定得改了。各部之中也没人敢插话,所以最后在热情愉快的氛围中全票通过了将卫律城改为定北城。

    定北城,大军北定漠北之地。

    其实也就是一个称呼而已,过些日子隋军撤走之后,也没人管他是卫律城还是定北城。不过黄明远以这种事情打磨各部的民族自尊心,以养狗、熬鹰的方式,来驾驭这群人。

    十一月十日,苏威一路风雨兼程,鞍马劳顿,带着王命赶到了定北城。黄明远出百里外迎接。

    从定北城到长安近五千里,一来一回更是上万里之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打一个来回,可知行程之艰。苏威从长安到定北城,他只在丰州待了一日便离开,每日在马上驱驰近一百五十里,唯恐慢了行程,这老胳膊老腿的,差一点死在路上。

    没有办法,大军每在草原多待一日,其消耗便浩如山海,若是再晚些日子,难道让黄明远待在漠北一冬天不回去吗?

    黄明远愿意,杨坚也不放心。

    所以苏威只能逼自己。

    幸好如期赶到。先是召集众将,宣读圣旨。

    其实封赏早就在前些日子送到了黄明远这里,不过苏威还是专门把给黄明远的圣旨诵读了一遍,以示君恩。

    黄明远也是配合着,五体投地,痛哭流涕,朝南叩首,以报陛下。

    苏威勉强算是自己人,因此也不与黄明远见外。当夜便拉着黄明远细细说了京中的局势。

    黄明远大功得胜,甚是碍了不少人的眼。苏威更是劝黄明远回到京中要低调行事,勿要骄纵,多多韬光养晦,以安君心。

    尤其是对于丰州裁军一事,苏威告诫黄明远务必不要有丝毫的不满与怨言,更不要与其他人、其他势力有牵扯,丰州不是他黄明远的丰州,更是大隋的丰州,若要以后获得的更多,现在就不要过于计较得失。

    而且苏威还劝黄明远往后去了长安,要注意与丰州的旧部的关系,切不要给别人结党营私的借口。他当年便是因为过于强势,被天子以朋党案罢黜,知名之士中有一百多人受到的牵连而获罪。

    苏威不厌其烦的跟黄明远讲解着自己过去的经验,以过来人的身份,来指引黄明远前进的道路,避免走一些弯路。

    虽然这些东西黄明远早就和陈远商量到了,但是苏威作为一个长辈,一个宰辅,能够如此谆谆教导,还是让黄明远颇为感动。

    苏威是个老狐狸,但是也和黄明远绑的很紧,半分不希望黄明远有事。

    黄明远对苏威也是执弟子礼,甚是恭谨。

    黄明远有时候在想自己一路走来,虽然敌人无数,但也算比较幸运,能得到来自高颎、苏威、裴矩三个人臣的尖子的教诲,无论之间是因为什么原因,但自己的成长路上,他们是不可获取的助力。

    苏威入城之后,狠狠地休息了两日,才算缓了过来。此时的苏威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跟不上年轻人。

    不过虽然如此,苏威还是见了长孙晟、独孤览、裴蕴、杨庆等人,并接见了启民可汗、药葛罗菩萨、阿史那裴罗等人,表达了大隋政府对草原的善意,也强调了大隋政府对草原的统治权。

    相对于黄明远还稍显霸道与稚嫩的外交手段,苏威则更显老练。他曾经多次出使突厥,熟悉草原情况,再加上为相多年,为人善于察言观色。二人由黄明远扮演黑脸,苏威扮演白脸,一个打,一个拉,倒是把草原各部耍的团团转。

第一百二十一章 枭雄赴会

    苏威来了,差不多这次会盟也要开始了。这天气冷得,彻骨的寒,能不多耽搁就不多耽搁。黄明远定下的时间主要是在等苏威,其他人还没有那么大的脸。因此黄明远宣布,会盟之期提前到十二号。

    此时各部云集,唯独少了一个拔也古部,就是很碍眼。

    各部之中,有高兴的,有担忧的,有害怕的·······但大部分人都认为屈古棱这是要和大隋斗争到底,誓不罢休。而此时大隋数万人驻扎在定北城,怕是明年开春,也要趁机东征,彻底剿灭拔也古部。

    一时之间,刚平息没两日的草原立刻便要动荡起来。

    虽然有些部落希望能够趁机浑水摸鱼,但无论是突厥各部还是铁勒各部,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而都波、白霫等部落虽然并没有多大的损失,但也因为地处偏远,鞭长莫及。所以大部分人其实是希望大隋能够尽快确定新的草原秩序,保护已经虚弱的各部,使其免受强部侵犯。

    他们不敢再经历战争了。

    不过众人心中也是没底,若是屈古棱真的如此顽固,不给大隋面子,隋朝为了其在草原的威信,怕是再不想打也要打这一仗了。

    不过众人多虑了,屈古棱还真不是一个拧种,眼看黄明远不给他台阶,他便自己借坡下驴,赶来赴会。

    终于到了十一月十一号,这天是未来有名的光棍节和购物节,明天就是会盟之日。

    到了下午申时时分,从东边来了一支姗姗来迟的队伍,赫然便是拔也古部的使团。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使团的统领竟然就是拔也古部族长屈古棱,没有人敢相信,大名鼎鼎的屈古棱竟然选择自投罗网,来到了隋人的地盘。

    屈古棱从没想过不去参加这次会盟。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若不是这次同罗部也损失惨重,暂时不会威胁拔也古部,屈古棱甚至准备要抱紧大隋的大腿叫爸爸了。他很清楚现在的局势,若是他赌这一口气,拔也古部不去会盟,隋军便有借口号召草原诸部联合起来讨伐拔也古部,到时候势必会有一场大战。哪怕拔也古部能够胜利,怕是也会失去最佳休养生息的机会。

    而且屈古棱也不认为双方一战,自己会胜利。因此其实对于屈古棱最大的问题不是去不去,而是派谁去。

    屈古棱想自己亲自去,去见一见横扫草原的黄明远。

    在屈古棱决定来定北城之后,其部下也劝他不要轻易前来。主要是双方仇怨很深,其部下担心隋军会痛下杀手,或者是直接囚禁屈古棱,到时候在隋军地盘上,屈古棱便是狼入虎口,有去无回。

    但是屈古棱麾下谋士乙失咄利却劝屈古棱亲自前往定北城,即可以振奋铁勒人心,也可以威慑草原诸部。

    至于隋人那里,乙失咄利认为隋人是要臣服草原各部之心,必不会做此等背信弃义之事。屈古棱却是亲自前往,反而会让隋人更加重视拔也古部。

    屈古棱对乙失咄利的说法很认同,之前他就是因为过度高看了拔也古部的实力,才先败于同罗部,后败于隋军。这一次屈古棱决定真正的休息生息,没有必胜能力之前,决不轻易招惹隋人。

    其实大隋与拔也古部并没有什么积怨,甚至双方两次联手,坑了步迦可汗和同罗部。第二次更是直接攻击同罗部的隋军盟友。只是双方利益冲突,才成了敌人。若是此次会盟能够重归就好,甚至更进一步,则对于拔也古部的未来绝对是有益无害的。

    屈古棱用他的大无畏赌了这次有惊无险的行程。

    果然如乙失咄利所预料的那样,当屈古棱到达定北城之后,很多原本叫嚣着惩罚拔也古部,向隋军表忠心的部落立刻闭口不言。毕竟隋人路远,拔也古部路近。拔也古部在草原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那个部落希望彻底得罪他。

    屈古棱靠着胆量惊人、不避生死的风头,又在定北城圈了一拨粉,狠狠地震慑了一批中小部落。

    光是沉默的威胁,就引得很多部落不敢开口。

    与屈古棱相比,那个号称病在床上不敢前来的同罗斜也在众人心中就差了许多。不过人家死了这么多人,可以理解。

    黄明远很明白拔也古部的意思,就是**裸的威胁。你隋人再强大,这些草原各部也要仰我拔也古部的鼻息。不过黄明远如何能让屈古棱做这个主角,脸色不虞的说道:“屈古棱,我大隋于此会盟,你为何姗姗来迟啊?可是小看了我。”

    屈古棱还不敢直接挑衅黄明远,乃说道:“拔也古部位置偏远,道路不便,消息闭塞,因此会盟消息知道的晚,所以来的也晚,所幸没误了日子。”

    屈古棱说得很义正言辞,重点是我来的再晚也没误了日子。

    不过黄明远如何会让屈古棱这么轻描淡写的逃脱,乃说道:“既然你来的晚,就在众人最后面坐着吧。反正再闭塞的消息,你也能知道。”

    屈古棱脸色一阵难看,他堂堂草原大部,如何能够和那些老弱病残坐到一块?岂不是让人耻笑。

    屈古棱当场就想反驳,被乙失咄利急忙拉住。

    乙失咄利来之前就对屈古棱说到了,不要和大隋置气,亦不要计较一时得失,隋人势大,选择示弱并不丢人。要谨防隋人故意羞辱,好借此逼迫屈古棱发怒,以获得扣押、诛杀他的理由。

    屈古棱明白乙失咄利的意思,不愿因小失大,因此只得气哼哼地在最后边一排坐下,两侧的两个部族族长见状立刻向两侧闪了闪,给他留下了足够的位置。

    黄明远没有再追究屈古棱的态度,这些已经足够了。现在的局势明白无误的告诉所有人,现在的草原,大隋说了算,哪怕是拔也古部,在隋军面前也是不值一提的。

    我不管你们之前有什么规矩,但是在隋军这里,一切按黄明远的规矩来。

    原本见屈古棱强势而心思有些动摇的部落立刻坚定了紧跟大隋爸爸的心,现在的出路只有一条,大隋爸爸不能得罪。

第一百二十二章 天可汗(一)

    十一月十二日,定北城,大会诸部。

    定北城的中军大帐之中,云集了各部使团的首脑人物。众人看着隋军烧得通红的铁炉子,啧啧称奇,这黑咕隆咚的东西,还能燃烧取暖。不少人心中赞叹,隋人的新奇玩意真多,要是他们也产这石炭可多好。

    黄明远之前也把这石炭列入双方交易的重点项目。只是胡人不懂石炭用处,没有人买,这些日子,黄明远免费给各部使团提供石炭和铁皮炉子,供他们取暖。石炭可以取暖性好,再配上铁皮炉子,安全、好用,正是草原各部的最佳选择。而且石炭对于胡人来说,无法大规模普及,只能用于上层人士,妥妥的奢侈品。

    在丰州成本极低的石炭,到了草原上便是紧俏物资。只要与草原的商路不绝,丰州就会一直繁荣下去。

    到了辰时,卫律城内吹起号角,黄明远和苏威带领大隋代表团入场,本来还有些乌泱泱的人群在黄明远入帐之后立刻鸦雀无声。黄明远走到人前,环视了整个大帐一圈,被黄明远目光扫到的人无不心虚低头,不敢言语。

    一侧的苏威看到黄明远轻轻一瞥竟有如此威力,也是愕然。

    黄明远乃使苏威高坐主位,而自己在一侧相陪。

    《左传》中言:“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子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事实上整个会盟的核心就是“名”与“器”的争夺,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肉食者在餐桌上分蛋糕的过程。

    因为涉及到自己的核心利益,哪怕是很多小部,也不敢稍有退却。至于那些草原上的庞然大物,更是将此视作生死大事。

    因为大隋的核心地域不在草原,甚至都不能在草原驻兵,所以在“器”上其实也得不到什么真正的利益。所以这次会盟,隋军的目的便是完全抢占“名”,然后使这个“器”的分派能符合大隋的利益。

    击破突厥步迦可汗之后,为了有效地羁縻整个草原,随着南下的战报而去的,还有黄明远向天子的进言。黄明远上书杨坚,要在北方建立一个都护府,作为管理北方边疆的军政机构,从名义上辖制整个草原,扶持忠于大隋的势力,征讨不臣,引导各部心向大隋。

    这一点本来不在大隋的计划之中,可黄明远此战打的如此顺利,毫无波折,直接平推了草原各部,也给了大隋在处理草原事务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因此杨坚在大隋管理草原和启民可汗代管之间,杨坚最终还是倒向了黄明远的建议。

    在黄明远的设计中,未来的草原都护府应该是类似于西域都护府的架构。大隋虽然不直接管理草原各部,但是作为宗主,守护大隋北疆,协调草原各部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草原的社会秩序,保证商道,确保草原不再成为大隋的敌对力量。

    杨坚的确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一眼便看到了此计策的高明,不仅认可了黄明远的处置,还放权给黄明远施行,这才有了会盟各部的可能。

    会盟一开始,黄明远便确定了“尊王攘患”的会盟主旨,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内患”之意。尊的是大隋天子,至于谁是内患,黄明远没说,但也是因为如此,谁都可能是内患了。

    为了确保这个主旨的推行,黄明远在会盟一开始,便向众人提议,共尊大隋天子为“天可汗”。意为各部向大隋称臣,确定了大隋对草原各部的宗主权。

    “天可汗”本来是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代表着大唐对草原各部的羁縻统治。不过此时的大隋更胜唐太宗破薛延陀之时,因此这个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称呼便被黄明远顺手给拿来哄杨坚了。

    启民可汗、屈古棱等人虽然也明白大隋有了“天可汗”这个称号,对他们便多了一层枷锁,也给了大隋干涉草原政治的理由,但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谁要是反对,明摆着是把自己摆到了大隋的对立面。因此虽然不愿,也只得同意。

    至于草原上一些中小部落,本就不是太在乎这些虚的东西,又被黄明远打的落花流水,更没人敢反对。

    而且不少人还认为,正如所有人都清楚的,哪怕现在隋军再是强大,这个草原真正的主人仍旧是草原各部。现在诸部势弱,只有启民部、拔也古部等极少数部落还有征服其他部落的能力,若是有大隋为他们主持公道,反而能抵制一些大部落的侵扰。因此在执失淹、苏农伯都、浑破六、阿迭诃咥等人的支持下,这个“天可汗”的尊号毫无疑问地戴到了杨坚的头上。

    “天可汗”这个尊号,在隋朝弱小的时候,真的是个虚名,但在隋朝强大之时,却是控制草原的一把利器。

    草原诸部不理解的是,汉人更为重视这个名号。有了“天可汗”这个尊号,关键的时候,大隋便可以直接插手草原,甚至征调兵马,征讨不臣。哪怕有朝臣反对,“天可汗”仍旧是一个堵住这些人话语的一个绝佳利器。

    而且此事对黄明远也好处绝佳。甚至可以这么说,对于杨坚来说,黄明远立下这么多的功劳,甚至都不如提出的这个“天可汗”的名头更入杨坚的心思。

    之后,苏威代表大隋天子赦免了各部在北伐之中的罪责,无论此战之中是否与大隋为敌,以前诸事,万般不论。

    之前很多部落担心大隋在战后会故意报复,大隋此举打消了很多跟随步迦可汗和屈古棱与大隋为敌的部落的顾虑。当然这种赦免其实是针对的中小部落,至于像拔也古部、同罗部这种大部落,哪怕苏威说得再是信誓旦旦,不论前罪,他们也不会相信的。

    不过在共尊大隋天子为“天可汗”和大隋赦免诸部两套组合拳打下来之后,大部分的的草原部落已经从心底承认了大隋的地位。

    接下来,便是会盟最重要的一件事,大隋要作为宗主,主持各部重新分地盘。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