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十九章 蒿泽之战(上)

    高壁岭一战,隋军大获全胜。此战赵子开八万大军,折损过半,等到赵子开逃出雀鼠谷,在介休整兵之时,残部仅剩不到两万余人。

    此时赵子开所部丢盔弃甲,兵无战心,也不敢留在介休城,竟然不顾介州刺史梁修罗的劝阻,直接选择弃城而逃。

    赵子开走后,介州刺史梁修罗也不愿困守孤城,为赵子开做这个替死鬼,因此竟然选择尾随赵子开之后,也弃城而逃。

    黄明远命独孤览紧追赵子开不舍,赵、梁二人弃城而逃之后,隋军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介州,取得了雀鼠谷以北最重要的补给点和立足点。

    九月二十日,黄明远率领隋军主力进入介休城,经过短暂的修养补充之后,大军随即向北进发。

    赵子开弃城而逃之后,到达介休城以北的蒿泽(今山西汾阳县北湖泊)附近,遇到了杨谅亲率的主力大军。

    之前杨谅派遣赵子开南下守备雀鼠谷之后,担心赵子开会不敌黄明远。这时王頍也趁机劝杨谅亲征黄明远,以振奋士气。到时候和赵子开的主力会师,十几万大军必能击破黄明远。

    杨谅本来不想亲征,可他耳根子软,碍不住王頍的劝说。

    这时另一员杨谅的重臣萧摩诃也劝杨谅亲征,与其等到杨广召集完众军之后,大军压境,不如主动出击,击败孤军深入的黄明远所部,收复河东南部,到时候是打是和,也能有个选择。

    众人皆赞同杨谅亲征,杨谅无奈,只得令大将茹茹天保为先锋,大将军王世宗为左军,萧摩诃为右军,召集大军南下。

    等到杨谅到达蒿泽,正好遇到大败亏输,狼狈而逃的赵子开,杨谅听闻战果之后是如五雷轰顶,肝胆俱裂。

    赵子开这几日惊惧交加,此时见到杨谅,抱着对方的腿大哭,直言黄明远如“恶鬼下凡,难以一战。”

    众人闻之,皆有惧色。

    这时王頍见军心大乱,立时大怒,劝杨谅斩杀赵子开以警三军。不过杨谅以赵子开是老将,劳苦功高为由,免了赵子开的死罪,令其在军中戴罪立功。

    王頍无奈,却不能决定。

    此时杨谅汇合赵子开全军,大军将尽十万人。杨谅命大军在蒿泽东北方向布下大阵,等待黄明远的到来。

    黄明远一路追击,早从斥候那里知道杨谅亲征的消息。

    并州是天下精兵汇聚之地,能征善战的将领无数。若是杨谅派遣上将层层据守,黄明远还真不一定短时间攻破对方。但现在杨谅亲征,却是仍黄明远抚掌大笑。

    众人见此不解,皆云“叛军调集主力精锐,要与我军决一死战,怕是汉王叛军会在生死关头拼死力战。此事正是让我军为难之事,总管如何不忧反喜。”

    黄明远笑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若是领军的将领为猪狗者,哪怕千军万马,怕是也要丧个干干净净。”

    有些人真不一定适合亲征,譬如赵光义、朱祁镇。

    杨谅虽然被杨坚安置在并州守备河北地区,总揽大河以北防务,位高权重,但实际上他的军事能力有限,和二兄杨广、三兄杨俊差了很多。

    杨坚登基之时,杨谅只有六七岁,其从小受杨坚夫妻溺爱,学得些文人士子的东西,单论领军打仗,他连纸上谈兵都不如。

    开皇十八年二月,杨谅为行军元帅率领水陆大军三十万,进攻高句丽。九月,强渡辽水又时逢雨季,军中疫病流行,军队不利而还。

    开皇十九年,隋文帝任命杨谅为行军元帅,想让他率兵攻打突厥,但杨谅最后未去临阵统兵。

    开皇二十年,步迦可汗南征,杨谅兵出朔州,一无所获。

    仁寿元年,阿勿思力进击启民可汗,杨坚遣杨谅前往救援,可杨谅被阿勿思力人打败,他属下的将帅因罪被解职除名的有八十余人,都被发配流放到岭表。最后导致杨坚不得不再次启用杨素。

    说杨谅是蠢猪有些过,但杨谅真的没有什么统帅能力,反而会因为胡乱指挥导致叛军将帅因其分心。

    听到斥候汇报汉王顿兵于蒿泽东北方向,黄明远又命大将薛世雄和其弟黄明襄率骑兵四千余人从蒿泽以西绕道奔袭汉王大营的后方,而黄明远自率主力赶往杨谅为自己设置的主战场。

    黄明远的主力到达了蒿泽东北方向,隔着汉王叛军的大营有二十余里。

    远远地望去,汉王叛军连营数里,人马众多,声势颇广。隋军之中不少人见之心有惧色。

    黄明远却说道:“汉王叛军离着兵败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众人不解。

    黄明远乃说道:“从汉王叛军的大营之中,便可看出一股恐惧之气在蔓延。汉王一败蒲州,再败高壁岭,若是今日再败蒿泽,便就要覆灭了,如何能不畏惧。”

    众将乃解,无不佩服黄明远的望气之法,心中的底气也阻力不少。

    而对面的汉王杨谅,眼看隋军人马不及他的一半,这才松了一口气。他这麾下精锐,都是并州善战之兵,以二打一,哪怕不胜,也不会败吧。

    不过黄明远所部到达蒿泽之后,坚守营中,并不主动出战。而杨谅本就对黄明远心生畏惧,就更不敢出战。

    蒿泽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昭余祁,也叫大昭泽。此地是为晋中盆地最低处,又值秋末冬初,水汽弥漫,因此在这时节,蒿泽附近多有大雨。

    黄明远抵达蒿泽当日,便天降大雨。此雨忽然下个不停,道路淤烂,天气骤变,双方皆是难以一战。

    此时的杨谅眼看大雨不止,天气变冷,他实在难耐,又加上对黄明远的畏惧,便有了退兵之意,准备退到清源县(今山西清徐县)再于隋军一战。

    王頍劝谏说:“黄明远孤军深入我方阵地,人困马乏,大王率领精锐部队,亲自出击,一定取得胜利。而今见到敌人就要退走,显示我们胆怯,使军心沮丧,更增加对方军队的气焰,大王千万不可回军。”

    王頍字字珠玑,句句泣血,可惜杨谅却不愿意听从。

    九月二十五日,天仍下着大雨,杨谅下令全军拔营北上,返回并州。

第七十章 蒿泽之战(中)

    大雨肆虐了数日,却始终不见停歇。这么大的雨仿佛是一张大大的厚厚的雨帘,席卷着天地。大雨越来越疯狂,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抽打着天地,仿佛要把世界撕碎了一般。

    这时候有斥候前来报到,对面的汉王大营已经连夜拔营。黄明远看着这狂风暴雨,不知道该赞叹杨谅的大胆还是还笑他幼稚。这种天气他也敢拔营,真以为自己的麾下是铁军啊。

    黄明远命各路斥候齐出,咬紧了杨谅所部的行踪。

    这时独孤览也知道了杨谅撤军的消息,自来黄明远军中请战。他麾下有平叛大军之中最强大的骑兵,而此时杨谅仓皇北逃,军无防备,一旦追击成功,必能大破叛军。搞不好还有可能生擒了汉王杨谅。

    不过黄明远拒绝了。

    “这么大的雨,杨谅走不了多远,且让杨谅大军再行一日,我军再去追赶。”

    但独孤览担忧若是再等一日,他麾下的骑兵未必能够追得上杨谅大军。如此大的雨连下了这么多日,道路早就泥泞不堪,遍地淤泥,骑兵根本无法发挥机动优势。

    独孤览担心的是事实,但黄明远并不担心。薛世雄率领四千骑兵已经提前从蒿泽以西绕道杨谅身后。虽然有大雨阻隔,但薛世雄也是名将,五六天的时间,怎么也该赶到了预定地点。

    况且对付这片烂泥地,他自有办法。

    此时黄明远传令三军,全军再修整一日,等待命令。

    就在黄明远的平叛大军悠哉悠哉的在蒿泽修整之时,杨谅所部近十万大军却在北返的路上艰难的跋涉。

    杨谅所部实在是太悲惨了,先是天气骤变,接着又是天降暴雨,好好地一场计划中的大决战变得虎头蛇尾,杨谅所部叛军更是因为赵子开之败而士气大跌。

    汉王杨谅又一意孤行地北返,因此近十万大军只得冒着大雨,在烂泥地里艰苦行军。汉王叛军部的斗笠、蓑衣准备的不足,超过一半的士兵都没有雨具,只能穿着甲胄淋着大雨行军。这数日的大雨,弓弩、甲胄早就浸泡坏了,更何况是人。

    除此之外,汉王所部的马匹也因为淋雨不少都患上了疾病,纷纷倒毙在路上。

    从汉王所部驻营地到清徐县,不过是五六十里的距离,往日大军紧赶慢赶,一天的时间也便到了。而今日这六十里的距离,对于汉王叛军来说,就好像是漫长的天路,怎么也看不到坦途。

    汉王所部叛军艰难跋涉了整整一日,冒着风雨行了不过二十多里路,再难寸进,只得扎营。等到大军扎营,十余万大军已经是疲惫不堪,人困马乏。

    到了半夜,天气更加寒冷。汉王叛军随身携带的衣服、裘衣全都已经湿透,又冷又寒,根本无法抵御寒冷。不少人冻得瑟瑟发抖,躲在帐篷之中相互拥着取暖。

    本来因为天热的原因,叛军随身携带的帐篷根本无法遮挡风雨。这一次扎营,帐外大雨,帐内小雨,情况别提多糟糕。

    众人仿佛也如行尸走肉一般,只得机械的取暖,御寒。大营之中,倒着无数横七竖八的士兵,而不少因为泄了这口气而再也无法起来。

    王頍看到大军此等样子,是心惊胆战,这群士兵,怕是不在崩溃的边缘爆发,就要在崩溃的边缘灭亡了。

    王頍只得又来到杨谅帐中。

    杨谅今日虽然一直在车上,挨不着风雨,但这等行军,风雨如晦,也让他心神疲惫。王頍到时,杨谅正在帐中挨在榻上歇息,有两个侍女在给他捶腿。

    王頍进入大帐,看到杨谅如此做派,心中大怒。外边的士兵都成什么样子了,你还在这里有侍女服侍。一旦让众人知道,怕不得立刻要哗变。

    只是此时为了十余万大军的生存,他只得强压着心中的怒火。

    “大王,我军今日拔营,行军不到三十里,且人马俱疲。以这样的速度,就是到了明日,也无法到达清源城。黄明远用兵诡异,见我军拔营,必定从后方追击。而臣刚才遍观大营,军中根本无人防备,一旦黄明远大军杀来,后果怕是难以想象。还请大王下令大军丢弃一切不必要的物资,连夜进军,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清源城。”

    杨谅听了却是不以为然。

    “王公,你看这么大的雨,黄明远怎么会追来。且我军已经行了一日,黄明远根本追不到我们。现在将士们因为冒雨,本就军心不稳,心有怨言。孤若是此时再下令大军连夜赶路,怕是会引起士兵的哗变。再说我军离着清源城也就三十余里的路程,明日我令大军加快速度,到时候哪怕连夜行点路,也一定进入清源城。”

    王頍见杨谅根本看不到此时情形的危急,也知道连夜赶路怕是很难让众人接受,便又劝道:“大王,若是不能连夜赶路,还请大王速速令人调拨军队,加固大营防御,防止黄明远突袭。”

    杨谅见王頍再劝,感觉王頍有些不依不饶,心中满是不快,他觉得自己受够了这些谋士的自以为是。

    杨谅有些脸色难看地说道:“王公,孤已经命茹茹将军负责严密警备大营,必不会被黄明远突袭的。”

    王頍再想说什么,却是被杨谅打断。

    “王公,孤累了,你若是无事,还请先回去吧。”虽然杨谅如此说,却是要很不耐烦地要将王頍赶走。

    王頍无奈,只得离开。

    这时候王頍才感受到了当初裴文安心中的悲愤来,任凭你智计百般,但是杨谅就是不用啊。

    回到自己的帐中,此时王頍的儿子正在收拾行囊,王頍便嘱咐儿子说道:“汉王刚愎,不听良言,现在情况很不妙,我军必败。一旦军中乱起,你切记要跟着我。”

    现在王頍自觉已为杨谅尽力了,可惜杨谅不听。而今他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杨谅兵败之后,保全他们父子二人的性命。

    外边的风雨依旧很大,让人的心中充满了阴晦。王頍看着这天地之威,就感觉自己仿佛是水中随风雨飘荡的一叶小舟,无处着力。

    但愿今夜能够平安无事吧!

第七十一章 蒿泽之战(下)

    正如王頍所料不假,如此破敌的天赐良机,黄明远若是不选择突袭,那便不是黄明远了。

    黄明远之前阻拦独孤览的求战,除了因此汉王叛军的士气还没有因为大雨行军降到最低,另一点便是他在等一样东西的到达。

    杨谅叛军离开的下午申时左右,从介州运来的大批门板到达了黄明远的大营,黄明远乃在营中击鼓聚将。

    当日风雨起时,黄明远便问了一些居住在蒿泽的老人。这些人告诉黄明远每到秋、冬换季的时节,蒿泽这里就要下上数日的倾盆大雨,年年如是。到时候风雨不止,天地昏暗,仿佛龙王发怒一般,因此也叫龙王雨。当地人会在雨停之后,祭祀蒿泽之中的龙王。

    至于龙王发怒黄明远自是不相信,但是此地因为地势较低导致一些特殊的气象倒是可能。

    黄明远担心雨后泥泞,大军不能一战,因此当即下令后方的介州,令其提供足够多的雨具、木板等物资,若是木板不够,哪怕将所有人家的门板拆下来也在所不惜。

    此时大雨,现砍树也来不及,守将只得挨家挨户的征集门板。等到足够的门板送到黄明远的军中,杨谅已经离开了。

    门板送达,万事俱备。黄明远命令周法尚率军五千携带这上万块门板和木板,沿着汉王叛军逃跑的方向,铺出一块两丈宽的道路来。

    汉王叛军已经离开了将近一日的时间,黄明远虽然料到对方走的不远,但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汉王叛军身前,大军必须连夜追击。

    黄明远乃以独孤览为先锋,跟在周法尚所部铺路大军的身后,一路向北追击。黄明远给独孤览下了死命令,大军一定要在晚上四更之前追上汉王叛军。

    独孤览得令之后,不敢停歇,拼了命地往北赶去。

    黄明远数万大军,已经修整了数日,早就憋得难受。虽然此时天降大雨,但是黄明远早就从介休城内找到了充足的雨具。再加上隋军用木板铺出一条道路,因此众人虽然冒雨行军,也只是看不清道路,脚下并没有泥泞的烂泥,并不疲惫。

    数万大军在风雨交加的黑夜之中,如一条游龙一般向北而去,还不到三更时分,独孤览的前锋便已经追上了杨谅所部大军。

    双方离着不过五里,若是平日,早被对方发现了。可现在五里的距离,有风雨阻隔,双方之间仿佛隔着一道山河一般遥远。

    等到三更时分,独孤览回报的信使传来黄明远的军令,令其速速攻击汉王杨谅的大营,击破其军。

    独孤览听令,抽出长刀,遥指远方的杨谅大营,命大军杀去。

    此时的汉王所部还在酣睡之中,枕着风雨,根本不知营外的事情。杨谅虽然已经安排茹茹天保巡营,但自茹茹天保之下,任务是一级压一级,都认为这种天气隋军根本不可能打过来,因此皆没有防备。

    偌大的一个军营,此时竟然没有丝毫的防备。

    叛军以为这场风雨就是他们最好的防备了,但是却不知道踏着风雨而来的隋军,也视这场风雨为最好的掩饰。

    当独孤览的数千大军冲向汉王大营之时,大军如摧枯拉朽一般杀入其中。

    汉王大营所在的位置较高,且没有积水,因此泥泞程度不大,正好方便隋军骑兵的突击。哪怕隋军骑兵的速度在往日根本不足为虑,但在这不辩方向的雨夜,简直就是黑暗中杀出的一道闪电,震慑人心。

    汉王大军根本没有抵抗,便在隋军的屠刀下混乱了。众人本就因为今日大雨行军,疲惫不堪,又因为屡战屡败,士气低落,本来以为在此风雨之中,还是安全的,但隋军突然出黑暗中杀出,实际上已经摧毁了汉王叛军的心里防线。

    此时四面风雨,他们仅有的心理依靠丧失,最后只剩下天地间的无助了。

    “投降不死!”

    “投降不死!”

    风雨太大,连呼喊都听不见,很多事情只能凭借本能去做。

    幸好黄明远提前要求独孤览杀入叛军大营之后,不要多杀伤,而是尽可能的俘虏,这才让士兵到时都喊“投降不死!”

    营中士兵无数都纷纷跪地受缚,黑压压的一片,到处都是人。

    幸好此时周法尚所部也赶到了此地,独孤览乃专心破敌,至于收拢俘虏的事情,则全交给了周法尚。

    这时汉王营中纷乱,而此时北面也要一支军队冲来。

    独孤览听到底下奏报,心中大惊,难道汉王的援兵竟然才此时到了。

    等到双方相近,对方的“隋”字旗依稀可见,独孤览这才认出对方竟然是绕道蒿泽的薛世雄部。

    原来薛世雄早就到达了蒿泽以北,并派遣哨骑四处探查。黄明远给薛世雄的命令是在蒿泽以北埋伏,因此他并没有调头南下。今日傍晚,他的哨骑就发现了汉王杨谅的行踪,薛世雄立刻便想突袭汉王军营。

    只是天降大雨,薛世雄也不知道此时的黄明远所部有没有一同追来,因此担心手中兵力不足,只得强忍着心中的战意,在此观望。

    眼看到了夜里,薛世雄始终没有发现黄明远所部,心中唯恐明日汉王便逃归清源城,因此决定今夜四更,全军向汉王大营发动突击。

    薛世雄还没有动手,已经赶来的独孤览便攻入汉王大营,黄明襄当机立断,劝薛世雄出击。薛世雄立刻点兵出击,这才与独孤览相会于汉王大营之外。

    独孤览、薛世雄二人上万骑兵冒着风雨从两面向汉王大营发动攻击,彻底断绝了汉王所部逃生的可能。

    此时风雨之大,也看不清对方的身份。独孤览和薛世雄二人在军中冲杀了两个来回,整个大营之中再无抵抗的士兵了。

    整个叛军营中,哀鸿遍野。血与雨相互交杂在一起,将这场**裸的杀戮完全给遮掩下去。

    也不知道黄明远统帅的主力是什么时候到的,此时十几万人马在这泥烂之地,只能凭着意识而战。

    黄明远不敢大军分散攻击,只得一方面命骑兵向北绞杀逃走的残兵,一面清理营中俘虏,至于其他四散的溃兵,这般雨夜,也是无能为力了。

第七十二章 英雄气短

    等到天明,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为这数万生灵的死亡而叹息,竟然停止了数日的暴雨,给了交战的双方一份喘息的机会。

    这一夜大军都杀疯了,连军官也无法约束众人。血水混着雨水,四处流淌,整个大地都成了血色的,满是阴森。

    黄明远令人整点战果,汉王叛军自大将王世宗之下,在此夜被斩杀、践踏而死的共计有一万八千人,其余士兵,尽皆成了黄明远的俘虏。

    叛军将领王世宗,北齐旧将,北据派的领袖之一。昨日一战,众人哪分得清将领还是士兵,王世宗逃脱不得,被杀于乱军之中。

    叛军俘虏,乌压压地一大片,望不到头。独孤览见叛军的俘虏比隋军数量都多,便问黄明远如何处置。却是有些担忧这些叛军到时会生乱,便希望能够一劳永逸,全部诛杀。

    黄明远乃说道:“彼辈已经丧胆,难以再战,仲观(独孤览之字,览,观也)不必担心。且此为内战,众子皆为圣人之民,我等此战只为平叛,无需多造杀戮。”便让独孤览将这些俘虏收缴兵甲,然后全部带到介休城安置。

    独孤览乃从命。

    这时薛世雄带人押送了一条大鱼过来,正是杨谅麾下大将萧摩诃。

    此事萧摩诃被绳子紧缚,头发凌乱,胡子发白,一份狼狈不堪的样子,很是凄惨。一代名将,到了古稀之年,落得就此下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南北朝百余年,英才名将辈出。而萧摩诃英勇绝伦,气冠三军,有“关张”美誉,屡屡单骑冲阵,多次上演了斩将夺旗的神话,堪称南北朝第一猛将。可惜萧摩诃一生没有得遇明主,女儿嫁给的太子陈胤被废;自己在前线舍命激战的时候陈后主却与妻子私通;投降隋朝之后又跟着无能的杨谅反隋,到最后一代名将沦落到今日的地步。

    自己与萧摩诃无冤无仇,时至今日,黄明远并不愿故意羞辱萧摩诃。因此黄明远让人将萧摩诃身上的绳子除去。

    萧摩诃神色自若,感谢黄明远去绳之恩。

    “老夫小时候是听闻陈武侯‘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盖世功绩长大的,总觉得世上难再有此等天纵之才的人物,可与陈武侯比拟。这两年总听说大隋出了一个少年英雄,英才绝伦,不弱于当年的陈武侯。我还以为也会黄总管如陈武侯一样昙花一现,没想到黄总管却越走越远,马踏草原,大破突厥,成就了不世之功。老夫在晋阳常盼能与黄总管一见之,也能一观当时陈武侯那般良将的风采,却没想到今日相见,竟是这般场面,真是时也命也。”

    萧摩诃自说着,也是一阵唏嘘。

    黄明远对着萧摩诃拜了一下,说道:“多谢萧老将军夸赞,明远较之陈武侯,还多有不如。此战能如此大胜,也是运气,若是由萧老将军领军,明远未必能胜得这么顺遂。”

    萧摩诃听了,脸色灰败。过了良久,才说道:“若是人人都有这般运气,老夫也不会落到今日的下场。天定运数,非人力所能扭转。”

    萧摩诃说完之话,长叹了一口气,仿佛是任命了一般。黄明远也看出了萧摩诃的心灰意冷,投降大隋的萧摩诃因久不得志,这才被王頍等人撺掇着参加了这场叛乱,但实际上杨谅根本就不信任萧摩诃。终此一场,本该力挽狂澜的萧摩诃也并未发挥什么作用,一直跟随叛军随波逐流,直至被黄明远生俘。

    叛乱之罪,谁也救不了萧摩诃。

    黄明远乃说道:“今日汉王之败,不在萧老将军。老将军有什么未尽之事,尽请告诉明远。明远但是力所能及,必尽力为之。”

    萧摩诃也回拜一礼。

    “多谢黄总管,今日总管之礼遇,全了老夫最后的体面,老夫感激不尽。如今我是阶下囚犯,生死不握于己手,李广尚知‘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我萧摩诃今年七十有三,先叛陈国,又叛隋帝,三姓之人,又有何面目去长安丢人现眼?还请总管将萧摩诃斩于此地,让萧摩诃留住最后一份尊严。还有若是可能的话,请黄总管在老夫死后,将老夫府尸体送回始兴郡(今粤北地区)安葬,也能让老夫叶落归根。老夫今死期将至,无能为报,来生必结草衔环报答总管的恩德。”

    说完萧摩诃长揖及地,久久未起。

    “老将军放心,明远必不负重托。”

    萧摩诃得了黄明远的允诺,再无牵挂,反而有种解脱。

    “若是十五年前,老夫死在钟山,是不是也能成为一个忠义死节的将领受后人敬仰呢?”

    到了门口,萧摩诃又回头说道:“今日黄总管恩德,摩诃感激不尽。临别之前,有一言相赠,‘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冠军侯千古传颂,汉武帝晚年念念不忘,怕是也因为冠军侯英年早逝吧,否则冠军侯活到巫蛊之祸,谁知冠军侯又不是第二个白起呢?”

    说完之后,萧摩诃不等黄明远回答,便走出了帐外。

    黄明远让人将萧摩诃押到山岗之上。萧摩诃面南而跪,慨然赴死。

    萧摩诃被斩首之后,黄明远让人将萧摩诃的首级送回长安,而尸体盛放于棺材之中,被黄明远派人送往岭南。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黄明远反反复复念叨着这两句话,自己到底是霍去病还是白起呢?

    “主公有事?”

    陈远叫醒了有些陷入沉思的黄明远。

    黄明远向陈远问道:“仲长,你说若是名将,是做霍去病好还是白起好?”

    “回主公,远觉得做名将者,何如刘寄奴者?”

    “刘寄奴?”

    黄明远忽然大笑起来,差点着了萧摩诃的道,这老头临了还想蛊惑自己叛隋。自己不是霍去病,也不是白起,甚至都不是刘裕。自己是视中华大于社稷的黄明远,注定了要在这如画的江山之中泼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仲长,萧摩诃虽勇,关键时刻,便进退失据,一生悲剧,不冤啊。”

第七十三章 无间道

    战后,黄明远并不停歇,除了留部分军队在此地处置战场和俘虏,其余主力,继续向北追击汉王杨谅。

    昨日如此一战,虽然隋军势大,但因为风雨所阻,汉王杨谅反而趁机逃出了隋军的包围。只是此战汉王杨谅丢掉了近十万大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最后的本钱。杨谅也顾不得体面和舒适,抱着奔马一路狂奔,每每听到身后雨声变大,还以为是隋军的追兵赶到,吓得是魂不附体。

    等到天明,一路狂奔的杨谅竟然逃出了数十里,逃到了清源城。而此时杨谅的身边,只有不到数百人,其余人马,已全部丢失。

    幸好清源城有纥单贵指挥的两万新军,这才让杨谅避免了手中无兵的尴尬。当初纥单贵蒲州兵败逃回晋阳之后,杨谅虽然大恨,但因为纥单贵是其亲信,最后也饶恕了纥单贵,而且让他担任新招募的两万人的统帅,在清源城练兵。

    被纥单贵迎进城中之后,望着身边残存的几人,杨谅不由得放声大哭。这次大败,他的军队、他的霸业已经全部都完了。

    身边众人也不知道怎么劝他。

    杨谅正垂泪着,忽然有晋阳的信使来报。杨谅接过信报,双目圆睁,大叫一声,口吐鲜血,竟然晕了过去。

    众人忙上前七手八脚的救醒了杨谅,再看信报,皆是心中大惊,汉王府主簿豆卢毓造反,晋阳丢了!

    对于杨谅一党来说,晋阳便是他们最后与朝廷周旋的依仗了,若是晋阳丢了,他们连这么一点依仗也没有了,只能等死。

    “豆卢毓逆贼!”

    “打回晋阳去!”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着,等到杨谅被救醒过来,看着众人,弱弱地问了一句道:“是不是晋阳丢了?”

    众人面面相觑,皆不说话,而杨谅顿时放声大哭起来。

    痛哭流涕的杨谅真的是绝望了,从小顺风顺水的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场面,更不知道什么叫做山穷水尽,现在的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王公何在?”

    “王公何在?”

    杨谅下意识地便叫自己的谋主王頍,但是众人相顾,皆是不知道王頍在哪里。最后还是赵子开上前回道:“大王,王公昨夜没有跟我们一同返回清源,怕是已经落到朝廷的手中了。”

    “啊!”

    “天亡我也!”

    杨谅又差点晕过去。

    人到用时方恨不在,杨谅之前有多嫌弃王頍的啰嗦,现在就别提多想念王頍。只是昨夜那种情况下,王頍没能跟他们一起返回清源城,怕是凶多吉少了。

    一时之间,杨谅又想起了当初王頍的好,忍不住悲戚起来。

    还是赵子开知道此时不是悲伤的时候,黄明远的追兵就在后面,而天色放晴,一旦黄明远大军堵到清源城外,他们就是瓮中之鳖。

    “大王,此时不是悲伤的时候,我等要赶紧返回晋阳,诛杀豆卢毓这个逆贼,才有可能与朝廷周旋。”

    这时候杨谅被众人所劝,也是心中稍安。

    “对!对!对!咱们赶紧走,赶紧回晋阳。豆卢毓这个狗贼,孤要将他碎尸万段!”杨谅对豆卢毓的痛恨激起了他心中最后一丝的血勇,杨谅准备返回晋阳,讨伐豆卢毓,他要问问豆卢毓这个狗贼为什么要背叛自己。

    ······

    其实并非是豆卢毓背叛了杨谅,而是豆卢毓根本就没有忠诚过杨谅。既无忠诚,何来背叛,他自始至终都是朝廷那边的人。

    豆卢毓是隋朝名将豆卢勣的次子,他的妹妹嫁给杨谅,他作为大舅哥也是水涨船高,担任汉王府主簿。

    豆卢毓少英果,有气节。他作为一个世家子,很清楚杨谅所处的尴尬位置,因此尽力避免家族被拖到杨谅的战车上。后来杨谅眼看大位无望,曾试探过豆卢毓造反的想法,但被豆卢毓苦谏拒绝。

    此后虽然杨谅不再和豆卢毓谈论造反之事,但豆卢毓心知杨谅必反,因此写信给兄长,让兄长避免与杨谅联系,更不可卷入其谋反的事件中。

    豆卢毓的兄长显州(即唐州,今河南省泌阳县、桐柏县一带)刺史豆卢贤派弟弟豆卢懿前来看望豆卢毓,豆卢懿见晋阳的形势如此紧张,离生乱之时不远,担心豆卢毓会被困在晋阳,不得不附逆,因此劝豆卢毓赶紧离开。

    但豆卢毓却不愿如此一走了之。

    豆卢毓私下对弟弟豆卢懿说道:“我一个人回归朝廷,自然可以免祸,但这只是为我自身考虑,不是为国家。我的身份在并州本就特殊,我不如暂且装作跟从杨谅,慢慢地再见机行事,打听情报,替朝廷平叛出力。”

    豆卢毓深知豆卢家族若是不让杨广因为杨谅之事忌惮,只得立得平叛大功才可。因此豆卢毓自己上演了一出无间道。

    果然,杨谅作乱之后,豆卢毓没有直接反对,反而凭借着舅兄的身份,打听了很多事情,也劝着杨谅疏远裴文安、王頍等心腹谋士。

    杨谅起兵之后,其兄豆卢贤更是向杨广进言道:“我弟弟豆卢毓平素就有抱负有气节,一定不会跟着造反,但是迫于叛逆的凶威,不能自主。我请求从军,和豆卢毓一里一外,杨谅就无法图谋作乱了。”

    杨广虽然没有同意豆卢贤的请求,但是让他跟豆卢毓联系,多多打探杨谅的情报。并下达了一封赦免并州从逆反正官员的诏书,令豆卢毓多多拉拢杨谅的部下,准备反正。

    豆卢贤秘密派家人把杨广的诏书送到豆卢毓的住处,兄弟二人开始策划这出无间道来。

    刚开始杨谅手握重兵,虽然与豆卢毓亲近,但是豆卢毓并无丝毫的兵权,因此豆卢毓虽然积极活动,也联络了不少的仁人志士,但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但裴文安兵败蒲州之后,豆卢毓趁机在杨谅面前述说朝廷的强大,并积极的出谋划策,向杨谅表达忠心。

    杨谅倒也比较相信这个舅兄,觉得“打虎亲兄弟”,渐渐的给了豆卢毓很大的权利,委以重任。当然杨谅忘了他现在打的就是兄弟。

    赵子开南下之后,豆卢毓也怂恿杨谅亲征,在豆卢毓和王頍等人的劝说之下,杨谅南下,而豆卢毓则趁机留在了晋阳,开始了他的反正行动。

第七十四章 晋阳之变(上)

    杨谅出城之后,豆卢毓见机会来临,便准备在晋阳城反正,直接端了杨谅的老巢。

    此时晋阳城由身为汉王府主簿的豆卢毓和汉王府府掾属朱涛二人留守。二人虽然是杨谅的亲信,但官职皆不高,本来并不适合担任留守。但之前杨谅数次兵败,对麾下将领也有些不信任,因此才将自己的老巢和家眷托付给亲戚出身的豆卢毓和朱涛二人。

    杨谅离开的当夜,豆卢毓便联络了开府仪同三司盘石侯宿勤武、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永昌、仪同三司成端、仪同三司长孙恺、车骑将军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颢等人,准备向朱涛摊牌。

    豆卢毓以商议晋阳城防务为由,派人请朱涛前来自己的府上议事。

    朱涛到来之后,豆卢毓便设宴款待朱涛。二人一同饮酒,一同观看歌姬表演。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豆卢毓突然长叹一声,对朱涛说道:“唉,朱兄,你我皆要大祸临头了。”

    朱涛大惊,不明所以,乃向豆卢毓询问。

    豆卢毓乃说道:“汉王被小人撺掇着造反,已构成了叛逆罪。今朝廷的鲁国公已经率征讨大军压境,汉王怕是很快就会失败。汉王毕竟是天子之弟,未必会被处死,但你我二人,身为汉王的亲信,到时候恐难以幸免。到时候不仅辜负了国家,怕是也要受牵连获灭族之罪?”

    朱涛脸色一变,这种事情他不是不知道,但这种话不应该从豆卢毓口中说出。朱涛不知道豆卢毓今日是何用意,只得语气有些冷淡地说道:“恕涛木讷,不知豆卢主簿所言何意?”

    豆卢毓乃近前说道:“汉王已经大势已去,再是负隅顽抗,也难以翻身。你我二人,留守晋阳,不若以晋阳秘密向朝廷投降,到时候也能洗清身上的叛逆身份,性命得保,家族以安。”

    朱涛听了,立刻怒发冲冠。他一把踢翻了身前的桌案,指着豆卢毓说道:“你也是汉王的亲眷,深受汉王大恩,怎么能说这样的话。汉王把大事托付给我们是信任我们,难道你豆卢毓要做贰臣不成。”

    说完朱涛也不管豆卢毓难看的脸色,起身向外离去。

    豆卢毓被朱涛骂的脸上一阵紫青,最后才冷冷地说道:“朱涛你可想好了,到时候身死族灭可别怪豆卢毓没提醒你。”

    朱涛也不回头,没好气地说道:“朱涛生死,自不用豆卢主簿操心。”

    这时候豆卢毓猛地将手中的杯子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大声说道:“朱涛,既然你死心到底,冥顽不灵,可别怪我没提醒你。”

    忽然院子之中冲出数名手持弩机之人,向着朱涛便扣动了弩机。朱涛大惊失色,来不及说话,便被射成了刺猬,身死当场。

    这时黑暗之中一人上前,从朱涛身上摸索出一块令牌和官印,递给过来的豆卢毓,又随手用佩刀砍下了朱涛的脑袋。

    杀人者乃是汉王府库直长孙恒布(也作行布)。

    “道生(豆卢毓的字),有了朱涛手中这块令牌,便能调动城中守军了。”

    豆卢毓不无遗憾地说道:“可惜这朱涛是个死脑筋,不肯为我所用,否则便可兵不血刃的拿下晋阳城了。”

    豆卢毓说着从自己身上也取出一块令牌,然后将两块令牌合二为一。之前杨谅为了不使一人独揽晋阳兵权,特意设置此令牌分别交给朱涛和豆卢毓,告诉众人只有两块令牌合二为一之时,才能调动晋阳城内的守军。

    豆卢毓折腾这么一大圈,拉拢朱涛,就是为了能掌握晋阳城的兵权。

    掌握的晋阳的兵权,豆卢毓又和宿勤武、宇文永昌、长孙恒布等人商议如何反正,这时宇文永昌提议将被杨谅关押的并州总管府司马皇甫诞从监狱里放出来,请他主持大事。

    皇甫诞做过兵部、比部、刑部侍郎,俱有能名;后来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再之后皇甫诞又历任河南道大使、大理少卿、尚书右丞、尚书左丞等职务,是天下名臣。

    而且皇甫诞在并州期间,总府政事,一以谘之。在整个并州城内,威望显著,人所仰慕,是最好的领头人。

    长孙恒布乃率人将监狱中的皇甫诞救了出来,并与之商议反叛汉王之事。皇甫诞本就不支持杨谅谋反,眼看杨谅将败,虽然吃惊其败的速度,但是立刻便同意了在晋阳城拨乱反正之事。

    杨谅南征之时,只在晋阳城呢内留下了数千兵马,宿勤武等人担心一旦杨谅返回,这些兵马并不能守住晋阳。

    而且杨谅在并州七年,心腹无数,威望隆重,宛若皇帝。一旦杨谅兵临城下,那些原本随同豆卢毓反叛杨谅的士兵,到时候也会纷纷倒戈。

    这时车骑将军安成侯元世雅提议可以用城南的稽胡人。

    稽胡是匈奴的别种,又叫山胡、步落稽,源于南匈奴。南北朝时徙于今山西、陕西北部方圆七八百里的山谷间,种落繁盛,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辅以蚕桑,以麻布为衣,与汉人杂处。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汾州(治今山西汾阳市)稽胡首领刘蠡升借北方群起反魏、中原板荡之机,在云阳谷(今山西右玉县东北云阳堡)聚众举兵反魏,自称天子,建年号“神嘉”,置署百官,建立起地方民族政权。535年,稽胡灭于东魏;576年,刘蠡生之孙刘没铎趁着北周灭齐的时机趁机复国,次年又被北周所灭。

    稽胡人虽然元气大伤,但之后也在山西、陕西等地苟延残喘,甚至到了唐朝时期,稽胡人还先后在绥州等地反叛称帝,最后被夏州都督王方翼配合右武卫将军程务挺剿灭。至此之后,稽胡人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这次杨谅起兵,担心军力不足,便征召了一批稽胡人为用。不过这群稽胡人虽然悍勇,但纪律实在太差。杨谅担心这些稽胡人会祸乱河东各地,因此并没有令其出征,而是屯于晋阳城南的山谷一带。

    稽胡人为利益卖命,并不忠于杨谅,若是由稽胡人守城,势必不会出现临阵倒戈的现象。

    其他诸人也没有好办法,只得同意了这个建议,引稽胡人入晋阳。

第七十五章 晋阳之变(下)

    第二日一早,豆卢毓便在总管府摆下了鸿门宴,以自己和朱涛二人的名义招众文武前来议事。晋阳城中文武到了之后,豆卢毓便图穷匕见,自言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杨谅,现率领晋阳城拨乱反正。同时豆卢毓又拿出来天子的诏书,劝众人随他一同反正。

    众人畏惧豆卢毓的兵权,也同样担忧杨谅怕是难以翻身,因此纷纷景从。当然其中也有杨谅的心腹,不愿背叛杨谅者,皆被豆卢毓派人直接当场杀死,以杀鸡儆猴。

    之后被豆卢毓从监狱里放出来的皇甫诞来到众人面前,众人乃举皇甫诞总揽政务,又由豆卢毓总领晋阳城中的兵权,为皇甫诞之佐,握有实际权力。

    皇甫诞等人乃征调城中壮丁,准备守城。乃令宿勤武守卫东门,宇文永昌守卫西门,元世雅守卫北门,长孙恒布则配合稽胡人守卫南门。

    稽胡人进城之后,因军纪涣散,在城中无恶不作,百姓不堪其苦。奈何豆卢毓等人要依靠这些稽胡人来守卫城门,因此对于城中百姓的怨言,只得装作不知。而晋阳城中百姓本来因为汉王地位素来骄傲,受到稽胡人如此骚扰更是不满,因此民心涣散,皇甫诞、豆卢毓等人并不得晋阳城中百姓的支持。

    刚开始众人为豆卢毓所执,只得同意豆卢毓的反叛计划,跟随他一同反叛。但之后众人眼看豆卢毓等人并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因此不少人起了别样的心思。

    而且杨谅的王妃豆卢氏知道兄长背叛了杨谅之后,带着儿子杨颢亲自当着众人的面质问豆卢毓的背叛,逼得豆卢毓哑口无言,进退不能。豆卢毓无奈,只得将妹妹和外甥囚禁到杨谅的宫中,使之不能与外界接触。

    豆卢毓此举,更是让杨谅一些的旧部不满,城中气氛压抑,人心动荡。

    也不知是不是豆卢毓等人运气不好,本来众人预计杨谅要和朝廷大军相持一段时间,但杨谅败的太快,豆卢毓在晋阳城根本就没有做好防备。而且晋阳城中有杨谅的亲信偷偷潜出城去,向杨谅报信。

    杨谅率领二万大军北上之事,豆卢毓毫无防备,等到杨谅到了晋阳城外十余里,豆卢毓等人才发现杨谅大军。众人大吃一惊,这才准备抵抗杨谅。

    城中本就只有数千士兵,而且经过豆卢毓等人对军官的清洗,仓促之间,战力羸弱。皇甫诞又征发上万民夫守城,但因为稽胡**乱晋阳城一事,哪怕皇甫诞在晋阳城威望显著,百姓也对其严重不满。

    含怒而来的杨谅驱兵至晋阳城下,眼看晋阳城城门紧闭,不纳其入,勃然大怒,乃令豆卢毓出来见他。

    杨谅的大旗在城南高悬,南门的守卒皆是大惊,纷纷询问长孙恒布。杨谅在并州七年,朝廷盛选僚佐,前后长史、司马,皆一时名士,因此百姓负担不重,安居七年,使得杨谅在此颇得人心。

    长孙恒布不敢直言对面的乃是杨谅,因此便说这些都是前来诈城的贼人。众人半信半疑,勉强应战,但兵无战意。

    杨谅眼看豆卢毓不来见他,南门守将也没有应答的,因此命纥单贵率军攻城。

    此时南门守卫的除了长孙恒布麾下,还有一群稽胡人,这些人并不认识杨谅。长孙恒布见自己麾下没有战力,便对这群稽胡人说道:“大败对面的贼军,并州府库任凭尔等搬运。”

    稽胡人听到长孙恒布竟然要把并州的府库都给他们,纷纷大喜,乃拼命力战。

    长孙恒布将并州的弩具一一分发给这些稽胡人,等待杨谅的士兵靠近之后,这些稽胡人便用弩机、弓箭射击城下。稽胡人可不管你是不是汉王,只有有好处,照杀不误。

    杨谅看到城头上的军队,心中大怒。

    纥单贵冲了两个回合,皆没有击破对方的箭雨。这时赵子开上前进言道:“大王,我军现在只有这两万人马,一旦损耗过多,哪怕攻下了晋阳城,等到黄明远来了,也未必可守?”

    杨谅问赵子开计策,赵子开乃建议攻打其它城门。以汉王在晋阳城的威望,必有军队倒戈。

    杨谅从计,乃转道西门。西门的守将是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永昌,宇文永昌本来就不是一员骁将,等到杨谅靠近城门,向城上大喊之后,众人纷纷混乱,宇文永昌根本控制不了军队。

    这时有人竟然打开城门,迎汉王杨谅入内,宇文永昌带人阻止,竟然被众人围攻,死于乱军之中。

    汉王杨谅不费吹灰之力,乃进入晋阳城中。

    西门一破,其她诸门也没有能力挽狂澜的能力。汉王叛军纷纷冲入城去,很快便占领了晋阳城,

    开府仪同三司盘石侯宿勤武带着亲兵与汉王叛军在晋阳城中展开了巷战,宿勤武虽然勇武,但身边亲兵数少,最后战死于巷战之中。

    其他诸人包括皇甫诞、成端、长孙恺、元世雅、皇甫文颢等人纷纷被俘,被献给了杨谅。杨谅对众人早就充满了怨恨,直接让人将成端、长孙恺、元世雅、皇甫文颢等人处死。

    杨谅又亲自劝降皇甫诞,希望他能够归顺。毕竟皇甫诞在晋阳城的威望很高,又是名臣,杨谅还不想杀他。

    但皇甫诞这次被俘,自知必死,乃破口大骂杨谅无父无君,乃是小人,令其悬崖勒马,早日投降。

    杨谅被皇甫诞激怒,竟亲自拔刀杀了皇甫诞。

    而城中豆卢毓知道汉王杨谅入城之后,知道汉王对自己的痛恨,自己虽然是其舅兄,但绝无幸免之理。因此豆卢毓乃于家中自缢而死。

    长孙恒布在南门抗敌,忽然听到西门失陷的消息,骤然大惊。而其麾下将领,听到汉王入城的消息,也一哄而散,四散逃命。

    长孙恒布无奈,乃打开南门,准备南逃。

    稽胡人首领白铁干见汉王进城,知道得罪汉王狠了。今日汉王有数万大军,一旦报复,他区区千余人的稽胡兵根本无力阻挡。白铁干为了向杨谅请罪,竟然命人将长孙恒布捉住,献给了杨谅。

    杨谅逼长孙恒布投降,长孙恒布不从,也被杨谅所杀。

第七十六章 四面张网

    黄明远收到晋阳之变的消息已经是他占领清源城之后的事情。

    二十八日中午,在杨谅大军离开清源城三个时辰之后,隋军先锋独孤览所部抵达清源城。留守清源县的汉王叛军立刻不战而降,将清源城交给了隋军。

    独孤览知道晋阳事变之后,来不及向黄明远汇报,当机立断便率部向晋阳城赶去,企图增援豆卢毓。杨谅比他早走三个时辰,独孤览自信可以追得上对方。一旦自己将杨谅所部堵在了晋阳城外,以杨谅叛军羸弱的战力,怕是会立刻不战而降。

    实际上也的确如此,但凡豆卢毓等人能坚持一两个时辰,独孤览的骑兵赶到,杨谅仅凭麾下两万羸弱兵马,根本不堪一战。

    独孤览加速前进,可惜离着晋阳城不到十里的距离,竟然有斥候来报,汉王叛军已经入城了。

    独孤览眼看晋阳城已经丢了,而他麾下尽是骑兵,无法攻城,只得选择退回清源城。

    独孤览返回晋阳城之后,黄明远已经率领主力进入清源城。

    听到城内的豆卢毓连三个时辰都没有撑下来,黄明远大吃一惊。听到汉王杨谅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便让晋阳城内的守军打开了城门,放他进去,黄明远更是陷入了沉思。

    汉王杨谅必败无疑,但如何能够更好的打下晋阳城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豆卢毓这些本来的内应已经损失一空的情况下。

    晋阳城可谓是大河以北第一坚城,是自秦汉时期便控制漠南的要地。大隋建立之后,历经杨广、杨俊、杨谅三位封王的经营,墙高城坚,又有汾水环绕,可谓是易守难攻之地。晋阳城内有居民数十万,以杨谅的威望能瞬间拉出数万民壮为其所用,再加上杨谅手中两三万士兵和上百万石的屯粮,杨谅可坚守一年以上。

    黄明远当然不可能在这里跟杨谅耗上一年。

    黄明远正思索着如何攻打晋阳城,这时独孤览匆匆来到黄明的中军帐,汇报道:“总管,据我派出的斥候回报,杨谅回晋阳之后,将所有反叛的将领全部杀死。开府仪同三司盘石侯宿勤武、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永昌等人尽皆战死,原并州总管府司马皇甫诞被杨谅手刃,车骑将军安成侯元世雅、汉王库直长孙恒布等十多人全部被杨谅下令斩首,主导此次晋阳反正的汉王府主簿豆卢毓自尽而死,其尸体被杨谅下令分尸。”

    黄明远听了皱着眉头问道:“你刚才说谁?长孙恒布?哪个长孙恒布?”

    独孤览知道黄明远与长孙晟的关系,因此有些脸色难看地说道:“是长孙都护的庶长子长孙恒布,今年只有二十七岁。”

    过了一会,黄明远才说道:“没有丢他父亲的脸,至少他用他的死证明了他的忠诚,没有给其父亲带来麻烦”

    长孙恒布的事情很遗憾,长孙晟几个儿子之中,次子长孙恒安庸碌,三子长孙安业无赖,长孙无忌贪权,唯有长子长孙恒布有乃父之风,今日身死,甚为遗憾。

    黄明远没有过多的为此事伤神,他看了一下地图,便再次召众将议事。

    此时已经到了傍晚,众将吃过晚饭,准备休息。这些日子,诸将风餐露宿,马不停蹄,这还是自介休城之后第一次入城修整,难得的舒畅。

    黄明远召集诸将入帐之后,便下令各部立刻点兵北上,直趋晋阳城下。

    众将皆大惑不解,此时汉王已经逃回晋阳,犹如落入米缸的老鼠,爬不出来了。平叛大军这些日子连夜行军,疲惫不堪,不如修整一日,再行北上,反倒是安稳。

    不过黄明远下令,诸将不敢违背。此时黄明远已经完全在军中树立了权威,已经不做立威之事,但诸将已经被黄明远的狠厉吓怕了,不敢有丝毫的违抗。

    诸将按照命令,连夜行军。清源城到晋阳城有三十里地,这一夜又是一番艰苦的行军。

    不过诸将士还算安稳,虽然也有抱怨,但是跟着黄明远是打胜仗,加官进爵,得缴获,众人皆是收获颇丰,也就不在乎这点辛劳。

    众人急行军一个多时辰,终于赶到晋阳城南十里处。黄明远透过夜色远远望去,此时的晋阳城在苍茫的夜色之中若隐若现,已经遥遥在望。

    黄明远乃命段文振、薛世雄、崔彭三个各领所部,分别从两翼悄悄行军,包围晋阳城的东、北、西三个方向,又令独孤览率领骑兵在晋阳城四门游弋,而黄明远则率领余部包围晋阳城南面。

    黄明远要求各军在晋阳城四周广布旗帜帐篷,营造出千军万马的景象。又令各军无需攻城,只是坚守营寨,同时组织城中的汉王叛军向外突围。

    “主公四面张网的策略,怕是明日一早杨谅见了,会吓破胆了。”

    黄明远笑道:“这最后一战,也是就营造一些气势,来一个虚张声势,浑水摸鱼罢了,唬一下杨谅,让他早日投降。”

    陈远问道:“主公以为杨谅必降?”

    黄明远眉毛一挑,反问道:“他倒是不想投降,可是他不降他能怎么办?之前这几战,杨谅早就丧胆了,根本没有一战的勇气,哪怕他现在抱着晋阳城这个金饭碗,他都不会要饭了。我军一夜之间将晋阳围的水泄不通,难道杨谅不会感到恐惧。现在只是让杨谅更绝望一番,他就会乖乖受缚。”

    “主公名鉴!”

    陈远忽然问道:“主公以为天子是要如何处置杨谅?”

    “仲长此言何意?”

    “若是杨谅到了长安,天子会很为难······”

    黄明远直接伸手止住陈远的话,然后说道:“仲长就此打住。这些日子已经有不少人或是明或是暗的示意我,但是我绝不会脏了自己的手。杨谅一定会活着送到长安,这是毋庸置疑的。”

    陈远听后,长揖在地,说道:“主公如此说,仲长便放心了。”

    黄明远悠长地说道:“仲长,我不会为了获取天子的欢心而去做一些我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而且这种事情,的确做不得,做不得啊!”

第七十七章 兵临城下

    九月二十九日一早,晋阳城内的士兵一觉醒来,突然影影绰绰地望见远处无数的营帐相连。士兵们还以为是自己看花了眼,再仔细观察,远处斗大的“黄”字正在迎风飞扬。众人这才后知后觉地知道,朝廷的平叛大军已经兵临晋阳城下了。

    只不过一瞬间的功夫,这个消息便在晋阳城内炸了。

    杨谅听到手下的汇报,踉踉跄跄,难以言语。他忽然间心情并没有那么惊恐了。就好像一个一直在等待屠刀落下的犯人看到刽子手的大刀一样,杨谅的心中竟然有一种别样的轻松。

    穷途末路,山穷水尽了!

    杨谅有些颓然的坐在坐上,看着空空如也的大殿,心中无限的复杂。还记得当初自己属下的将帅因罪被解职除名,并被发配流放到岭南时,杨谅因为这些人是他过去的老部下,便奏请先帝留下这些人。

    当时先帝发怒地说道:“你作为藩王,只应恭敬地遵从朝廷的命令,怎么可以因私而谈论宿旧,废弃国家的法令呢!你这小子,一旦没了朕,要想轻举妄动,人家抓你就象抓笼子里的鸡雏一样,心腹又有什么用呢?”

    阿耶说得对啊,阿耶在时,自己是威震天下的河东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大河以北,随心所欲,毫无顾忌,晋阳城内外,哪个不想做自己的心腹。可阿耶去后,杨广视自己如寇仇,如今朝廷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现在哪还有心腹来救自己。

    这时门下来报,城外黄明远派使者前来。

    杨谅本不想见黄明远的使者,怕对方见到自己这副落魄样子而讥讽,但也不愿丢了自己的气势,只得命对方觐见,自己在汉王府主殿接见对方。

    来者是杨谅的老熟人屈突通。

    黄明远兵围晋阳城之后,实际上就没准备攻城。大军先是靠着突然围城给了城中军民一个下马威,狠狠打击了晋阳城军民的士气。

    接下来黄明远就准备派人入城劝降,直击杨谅的心理防线。

    至于人选,封德彝等人倒是踊跃报名,毕竟劝降汉王之功巨大,虽然当这个使者要冒一些风险,但相比较未来的收益来说,一切都是值得的。

    黄明远看了众人一圈,最后还是点了屈突通。

    黄明远其实对屈突通并不熟悉,更没有什么私人的交情。这个后来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人物,实际上是大器晚成。当年凭借着“陇西隐马案”秉公执法、力谏文帝而脱颖而出,日渐重用,但到现在仍旧只是一个中层将领。

    黄明远用屈突通除了他的能力以外,实际上他与杨谅的关系并不错。而且屈突通担任过任左勋卫车骑将军、亲卫大都督,后来因为杨坚信重,也算是杨坚的近臣。由屈突通前往晋阳城劝降,也能使得杨谅不那么抵触。

    屈突通入城之后,便被引入正殿,此时殿中并无旁人,只有屈突通和杨谅二人。

    看着杨谅鬓角斑白的头发,屈突通也是有些唏嘘。一个多月前他前来并州的时候,汉王那是还般意气风发,风采耀人,没想到不过一个多月,汉王已经苍老如斯了。

    “屈突将军来此,是来劝孤投降的吗?”

    杨谅坐在坐上,尽量挺直了身躯,让自己显得更加威严。只是杨谅越是如此,越让屈突通看到他的勉强与矫饰。

    屈突通上前一拜,说道:“禀汉王,末将奉黄总管之命,来劝大王投降。”

    杨谅猛地一拍桌案,站了起来,走到屈突通身前,指着屈突通说道:“你还胆子真大,如此大摇大摆,难道以为孤不敢杀你吗?”

    屈突通面不改色,对杨谅说道:“大王明鉴,大王杀一屈突通容易,但再想迎下一位屈突通入城便难了。屈突通此来,是大王最体面的解决这次叛乱的机会。但是屈突通死了,大王真的以为黄总管不敢攻城吗?”

    杨谅怒斥道:“我晋阳城上下,军民一心,黄明远有胆就让他来攻,孤不怕他。”

    屈突通回道:“活晋阳一城百姓难,让百姓铭记更难。末将听说大王回城之时,满城军士倒戈,将大王迎入城中。民心所向大王,大王难道不该为这些百姓想一想吗?大隋有两百个州府,就有两百个晋阳城,区区一个晋阳城,天子并不放在眼里,难道大王真的以为天子不敢夷平了晋阳城吗?”

    “你······”

    杨谅口中哆嗦,但却说不出话来。

    屈突通接着说道:“大王就是不为自己着想,不为满城百姓着想,难道还不为汉王府上下数百口性命着想。一旦大王负隅顽抗,谁敢保证他们的性命,大王难道愿意等到百年之后,成了孤魂野鬼,到了清明,连烧一刀纸钱的人都没有吗?”

    “你放肆!”

    屈突通的话字字如刀一般,直击杨谅的心里防线。杨谅越听越惊恐,越听越愤怒,此时的他心中气闷,只得勉强维持自己的体面,指着屈突通全是愤怒。

    屈突通并未变色,反而继续说道:“末将来见大王之前,黄总管曾告诉末将给大王捎几句话,黄总管说‘大王是死是活,并不重要,他只是不想脏了手,所以才派末将前来城中劝降。如果大王仍然觉得自己还有资格再硬撑下去,黄总管不会再劝,有些事情他虽然不屑去做,但争着去做的人多如牛毛’,还请大王明鉴。”

    杨谅听后大惊。他当然明白屈突通话中的意思,但他从来没想过杨广会杀他,所以才吃惊。而且从黄明远话里话外的意思,很多人还想要让他不明白的死。

    “你们要杀孤!”

    杨谅的话中有些颤抖,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这时候屈突通突然跪在地上,对杨谅说道:“末将受先帝大恩,所以不得不说这些话,大王若是回京,便会给天子造成一些麻烦,所以很多人急天子之所难,想趁机杀了大王,若不是黄总管压着,根本就没有通此次劝降,而大王到时候迎接的,便只是屠刀了。”

    杨谅听完一屁股坐在了台阶上,满脸的失魂落魄。

第七十八章 城头变换大王旗

    突然这一刻,杨谅才发现自己离着死亡是这么近。

    杨谅自幼受杨坚夫妻宠溺惯了,除了父母,不知畏惧,所以从来都是我行我素,肆意妄为。这场叛乱,与其说是一场处心积虑的叛乱,倒不如说是杨谅因此对杨广不满而耍的一通脾气。知道黄明远的大军兵临城下,杨谅虽然惊惧,但也只是以为自己会像自己的四兄那样被废黜、囚禁,他真的没想到就这么死去。

    杨谅让屈突通离开,自己则是无奈地躺在台阶上。

    过去的种种都在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这些旧事大多是他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往事。杨坚篡位之时,杨谅才只有六岁,所以他并没有像其他的兄长、姊姊一样,体会到过杨坚篡位之前那段艰难的时光。杨谅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成长的,当其他人还在路上奋力奔跑的时候,他的人生就站在了终点线。

    可惜这一切都完了。

    这是大殿之中进来一个女子,正是杨谅的王妃豆卢氏。

    豆卢氏是将门虎女,性格坚韧。这些日子,没有人比她更担心自己的丈夫。丈夫被众人蛊惑,以为可以抢得皇位,但从古到今,那些企图谋反的藩王,有几个能成功的。豆卢氏也劝丈夫要慎重,但是那时候丈夫满脑子都被皇帝的位置所充斥,怎么会听从豆卢氏的话。

    果如豆卢氏所料,杨谅看似强大,起兵之后,一败涂地。而这两日的动荡,更是让豆卢氏心如刀绞。兄长为了家族利益背叛了丈夫,丈夫击败了兄长还杀了对方。到现在,丈夫穷途末路,他们一家的命运也走到了尽头。

    “英儿,都完了,一切都完了!”

    杨谅看到妻子进来,躺在台阶上喃喃地说道。

    豆卢氏看着杨谅说道:“不就是败了吗?我们向二兄投降,任打任罚,随二兄处置。”

    杨谅脸色一暗,悲伤地说道:“哪有这么容易,二兄是要杀我们,他是要处死我。”

    豆卢氏听了一惊,但也没有慌张。杨谅起兵叛乱之时,她心中早就有了这种预感。在皇位面前,兄弟情义算什么。南北朝近两百年,七个国家林立,封藩王者不下上百人之多,其中又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豆卢氏脸色平静地说道:“杀也好,不杀也好,我们都管不了,就由二兄决定便是。到时候哪怕是死,也是我们夫妻二人一起死,黄泉路上,也不孤单。”

    杨谅看着妻子,吃惊地问道:“英儿不怕死吗?”

    豆卢氏说道:“怕,可怕就能够不死了吗?大王是大隋的大王,真龙之子,地位崇高,哪怕是死,也应该堂堂正正的去死,而不是这样悲戚的躲在这里,像个懦夫一般让人耻笑。既然二兄说什么都不会放过大王,那大王便保留一份自己的尊严吧。”

    杨谅听了心中一震,盯着妻子看了良久,终于长叹了一口气。

    杨谅站了起来,拉着妻子的手说道:“孤不是一个好父亲,也不是一个好丈夫,肆意妄为,一意孤行,才将你们母子带到今日的地步。现在孤唯一能为你们做的,便是从天子那里为你们留一份生机。”

    杨谅拉着妻子的手走到大殿外,这时内侍头目王义立刻上前侍奉。

    杨谅望着殿外的宫殿楼阁,山川景色,满眼止不住地哀伤与痛惜。

    “王义,你去传孤令,令赵子开将军率领晋阳城降了。”

    ······

    九月三十日一早,赵子开**着上身,带着并州文武前来黄明远的军中,向黄明远请降。而这一日离着黄明远从长安出兵平叛之日,正好隔了整整一个月。

    黄明远接受了赵子开的投降,命崔彭将赵子开等并州文武全部羁押在军中,又令段文振前往晋阳城接管城池与一应事务。

    黄明远下令:“凡入城官兵,不得掳掠,不得骚扰百姓,不得擅杀,违令者立斩无赦。”

    汉王杨谅没有出城,黄明远一阵担心,还以为杨谅自尽了,幸好杨谅还没有自尽的勇气,因此只是在王府免冠徒跣,等待黄明远上门。

    此时杨谅虽然被废,但人家仍是杨广的兄弟,而且黄明远更不愿因此此事为人诟病,因此只是命人将杨谅一家关押起来,送往京师,又严令所有人不得对废汉王无礼,更不得慢待。

    黄明远如此礼遇,也算全了杨谅的脸面,杨谅一番感激不尽。

    黄明远为了保护杨谅,怕有人暗中谋害,专门令尧君素带人护送杨谅一家回京,又告诉尧君素废汉王对天子的重要性,万不得有失。

    晋阳城兵不血刃而下,黄明远并不准备大开杀戒。除了命维持城中秩序的士兵斩杀了一批趁机打劫的浪荡子和溃兵,黄明远命城中一应照旧。

    城中军民本来因为数日之内,城头旗帜数变而感到心惊胆战,但黄明远一番安民的动作下来,众人总算看清楚黄明远的意图,也都开始大胆经营生产了起来,晋阳城也算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黄明又命人将豆卢毓、皇甫诞、宿勤武等人的尸体收殓,准备以后交给其家人。豆卢家因为豆卢武集、皇甫家因为皇甫无逸的关系,倒是皆与黄明远的关系不错,于情于理,黄明远都应该如此。

    还有长孙恒布的尸体,黄明远命人入殓之后,运回长安。至于背叛他们的稽胡人,黄明远下令将其全部诛杀,首级悬于晋阳城头,以儆效尤。

    诸将担心如此大规模杀戮降兵不好,黄明远乃痛斥道:“这些稽胡叛逆是降兵吗?他们是叛逆,若非此等叛逆背叛,豆卢将军、皇甫公等着早就将废汉王堵在了晋阳城下,还会有这么多的忠义之士蒙难?这些稽胡人非降兵也,乃是国贼,必杀之。”

    众人从命,乃将白铁干等人诛杀殆尽。

    晋阳城中的大户眼看黄明远扎眼之间便诛杀千余人,原本因为黄明远礼遇而自矜的人脑袋立刻清醒了过来。黄明远的手可是不软啊,众人心中服威,无人敢不从命。

    黄明远又命封德彝署理晋阳令,代替自己处理晋阳事务,黄明襄佐之。

第七十九章 三镇南下

    十月一日,从北面赶来的郑言庆和李景、梁默等人也赶到了晋阳城。

    郑言庆和李景击破乔钟葵之后,二人乃聚集了近三万人马,直奔岚州而去。岚州是并州的北方屏障,北方三镇一旦攻取岚州之后,便可以直接威胁到杨谅的腹地。

    此时一直在朔州观望的梁默看到郑言庆解了代州之围,自己面上也不好看。大家都是北方军镇,相互之间也各为依托,若是因为此次和代州交恶,以后一旦自己有事,人家也未必会管你。

    而且这次涉及到朝廷平叛,属于站队问题,容不得马虎。若是被人参奏自己心向汉王,据城自守,无论如何,怕是会吃不消。

    想通了此节的梁默也马上紧张起来,立刻征调了一万人马,向南去追郑言庆,只求能及时汇合郑言庆、李景二人,哪怕不能立功,但至少也不会问罪。

    朔州离着代州不远,梁默很快便在崞县(今治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追上了郑言庆和李景二人。

    三人相见,梁默连连给二人陪不是。郑言庆虽然面色无恙,毕竟是否救援代州跟其关系不大,但李景却是恼了梁默。

    再是有嫌隙,这般要命的事情如何能够意气用事,你这般是要我死吗?

    三支军队心照不宣的南下,郑言庆主动居中,隔开了两军。虽说郑言庆的资格很难有这个位置,但总不能让代州军和朔州军挨着,再生事端。

    隋军主力一路进抵忻口,乔钟葵麾下大将墨弼在此驻守。

    墨弼乃乔钟葵麾下勇将,乔钟葵攻打代州之时,墨弼作为一支偏师,奉命扫荡代州南部诸县。等到乔钟葵战死的消息传来之后,墨弼心知怕是难以抵挡,立刻率部南下,屯驻于忻口阻击隋军。

    忻口坐落于忻口山之断阙处,左倚云中河,右托五台山,是并州北部的屏障,晋阳北上的要隘。此时乔钟葵虽然战死,但墨弼悍勇,以三千兵马扼守此地,拒不投降。

    隋军主力数次攻击,都被墨弼击退。

    忻口地形极其险要,其主山岗四周山岭起伏,沟壑纵横,群岭把忻定盆地入口处的二十里的正面,分割为两个管孔通道,道路狭窄,隋军根本没法发挥兵力上的优势,其主力骑兵更是无法参与决战。

    墨弼将主力一分为三,除了主山岗以为,近半的兵力分别布置在南怀化庄和忻口庄两个小村庄。南怀化和忻口作为左右通道上的两个小村,恰如两只鸟瞰忻口的眼睛,战略咽喉位置不言而喻。

    眼看人力优势无法发挥,郑言庆乃建议全军一分为三,分别攻击。

    郑言庆率丰州军主攻正面山岗,李景和梁默分别率领代州军和朔州军进攻南怀化庄和忻口庄。如此布置,便摊薄了墨弼手上的防御兵力,使得墨弼的布置捉襟见肘起来。

    丰州军与墨弼在正面山岗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三次攻上山岗又被压下来。

    郑言庆不愿意与墨弼拼人命,因此隋军主力被墨弼挡在此处数日,始终难以寸进。

    这时郑言庆在当地老百姓的指引下,从正面山岗之上,找到一条杂草掩着的小路。忻口上四十里孤山空余,杂草漫山遍野,少有人踪。

    郑言庆命蔡知运率领数百名精锐士兵秘密从小路穿到墨弼的身后,趁着隋军和墨弼所部激战的时刻,突然出击。

    墨弼兵少,经过这几日的鏖战本就损失惨重。而此时蔡知运突然杀出,导致墨弼后路断绝,而墨弼根本没有剩余兵力去阻挡蔡知运所部。墨弼血战一日,也没有击退蔡知运所部,反而兵力越战越少,损失殆尽。

    九月二十六日,墨弼战死于忻口,全军覆没。此战虽然不大,但较之汉王叛军数十万主力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反倒是令人敬佩。

    隋军拿下忻口之后,郑言庆和梁默、李景商议,主力先向西拿下岚州,扫清了侧翼的叛军,再向南进击晋阳。

    大军直趋岚州的治所静乐县,将措不及防的岚州官员团团围住。

    乔钟葵北上之后,岚州的兵马被调动一空,根本无力守御,岚州官员遂请出被关押的原岚州司马陶模,向隋军请降。

    陶模因为反对乔钟葵随同杨谅起兵,因此被关押起来。这一关就是一个多月,等陶模出来之后,已经是物是人非、换了人间了。

    陶模也不愿岚州再遭兵祸,因此领了这份推举,带人前往郑言庆军中。

    郑言庆和李景等人商议处置了一批汉王杨谅的死忠,又命陶模暂时管理岚州,便率领主力继续南下晋阳。

    众人紧赶慢赶,没想到黄明远已经攻克晋阳,平了汉王的叛乱,皆是大惊。

    一月的时间,驰奔上千里,歼敌数十万,虽古之名将亦不可能也。

    三镇之兵南下,令黄明远松了一口气,这次汉王的叛乱算是控制在了长城以内,没有波及到塞外。

    这时郑言庆献上乔钟葵的首级,黄明远看着这个去年还跟着自己冲锋陷阵的猛将,实在唏嘘不已。

    料想北伐之时,黄明远对乔钟葵并不信任,还处处提防。但乔钟葵算是个难得的将才,有大局观,更不缺乏勇略,数月转战,多立战功,到最后黄明远也颇为欣赏。

    尤其是杨坚驾崩之后,黄明远唯恐乔钟葵跟随汉王造反,也担心殃及其麾下近万经历过北伐的并州精锐,因此连着给乔钟葵去信数封,希望能劝乔钟葵回头,可惜不遂人愿,乔钟葵到底还是跟着杨谅一条道走到黑,战死在沙场之上,也算为杨谅尽忠。

    “一个经历过草原厮杀还活着回来的将士对于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汉王为了野心,坑杀我近万精锐将士,大隋得什么时候才能将这批失去的人才找补回来。”

    郑言庆也禀报了杨思恩战死的消息,这种事情见得多了,也只剩下唏嘘。黄明远无奈地叹了口气,让郑言庆好生处置杨思恩的后事,若是需要,可将其家人迁往丰州,勿令其子女、父母无所依靠。

    这一战,无论是自己一方还是对方的人,都死了太多,只是因为一些人的野心,真心不值得啊。

第八十章 清洗并州

    郑言庆等人的到来,让黄明远手上有了足够的兵力,黄明远乃命郑言庆和李景二人率部向西南方向的晋州、绛州进军,汇合史祥等人之后,攻略河东南部尚未投降的州县。又令梁默则和段文振的骁果军一同向南,攻打韩州、潞州、泽州等地的汉王叛军残部。

    黄明远本人则率领其余部队继续留守晋阳城,防止有汉王余党的反击。

    黄明远除了有统兵之权,还担任河北安抚大使,负责整个大河以北地方上的绥靖、安定事务。

    入城之后,虽然黄明远接受了晋阳城内汉王手下的投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朝廷不会追究旧账。

    叛逆之罪,十恶不赦。实际上为了彻底肃清汉王的残余影响,使朝廷彻底控制并州地方,朝廷对于并州该有的清洗是不会少的。

    不过因为并州是和平解放的,隋军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顺利进城,朝廷的吃相肯定不能太难看。

    苏威、牛弘等人也写信给黄明远要尽快安定并州,以安抚为主。

    不过安抚虽然能够快速稳定地方,但后患也大。既然无法使用暴力的手段完全扫除旧的势力,实际上无论如何安抚,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并不能触及到根本的势力,并州遗留的问题也难以真正的解决。那些支持汉王的叛逆家族,虽然赌输了这一场而损失惨重,到最后也不过是将一些替罪羊抛出来了而已。

    这种结果,黄明远当然不能接受。

    而且从私心上来说,如果不能从这些河东的本土势力手中清理出大量的职位和权利,黄明远又如何安排自己的麾下。

    丰州太小,黄明远更看重“表里山河”的河东,因此希望将自己的权利深入到河东地区。而并州一地,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所以那些挡在自己面前的人,都是要清除掉的。不过这个时代,世家大族掌握舆论,黄明远已经不是创业时期的愣头小子,因此要注重声名,注意影响,所以黄明远本人并不想做这个恶人。

    黄明远于是任命樊子盖为权并州刺史,负责并州一切政务,以及整个并州除了晋阳城以外的汉王余党的整肃。

    樊子盖为官清廉谨慎,不纳贿赂,治军严格,是个清官忠臣。然其为人严酷少恩,果于杀戮,是个酷吏。

    而晋阳城内,黄明远又特令封德彝在晋阳城内清理汉王旧部,全权负责对晋阳城内的汉王旧部叛逆的甄别。

    黄明远故意告诉封德彝汉王旧部“有恃无恐,祸连河东,一旦让这些叛逆侥幸逃脱,他日必为朝廷之祸患,天子之为难”,要求封德彝“不必在意手段,宁枉勿纵”。

    为了给封德彝打气,黄明远又特意叮嘱封德彝,“此乃安定河东之第一要事,天子在观我等之所为,德彝万勿使天子失望。”

    又命封德彝向樊子盖学习。

    封德彝立刻表示,“为天子分忧,必竭尽全力”,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肃反”大业中了,之后黄明远似乎就当起了甩手大爷。

    黄明远还为了彻底与樊子盖和封德彝二人的行为做个区分,以视察北方各州的名义离开了晋阳。整个并州彻底落入樊子盖和封德彝二人的手中。二人一文一武,彻底将并州给搅了个天翻地覆。

    十月三日,交城(即古交城,今古交市大川河桥东寨湾滩、汾河湾和水泉寨之间)县令押送来了王頍的儿子。

    当日杨谅在蒿泽撤退之后,王頍便知道大事不妙,杨谅必败。又因为王頍苦劝无果,遂准备跑路。

    等到隋军主力突袭杨谅的蒿泽大营,汉王叛军四面溃乱之时,王頍便避开杨谅,骑着提前准备好的两匹良马,便冒着风雨向西北方向而去。

    王頍准备直接逃往草原,寻一部落枭雄佐之,再图后事。

    可惜王頍走到交城山,正巧郑言庆等人南下晋阳,所以导致道路断绝,王頍根本无法离开并州。

    而且王頍因为冒雨夜奔,染了风寒。他本来五十余岁,又加上连夜奔波,忧思惊恐,这一病便彻底倒下了。

    这时的王頍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前往草原,而留在中原势必会遭到清算,而今只剩下一死这条路了。

    王頍倚着马匹,奄奄一息,对儿子说道:“我这一生,通晓五经,好读诸子,偏记异书,颇晓兵法,计谋韬略不亚于黄明远。奈何时运不济,难遇良主,万般设计却不为杨谅所采纳,以至到了这步田地。我不愿坐受擒获,以成全黄明远那小子的名声。在我死后,你要切记,躲在山中,不要离开,千万不要去亲朋故友家躲藏。”

    说完之后,王頍便选择自尽了。

    王頍之子将他的尸体埋葬在石洞里,按照父亲的指使准备在山中隐藏。可惜王頍千算万算,却忘了他的儿子是个贵公子,整日里锦衣玉食,哪里吃得这种苦头。

    王頍之子在山中找不到吃食,只得选择下山找到亲戚家投奔,最后被人告官抓住,王頍的尸体也被找到。

    对于王頍这般下场,黄明远也不由得感叹。

    王頍也算是一个奇人。

    王頍是南梁名将王僧辩之三子,少好游侠。年二十,尚不知书。为其兄王颙所责,遂感激诵习,成为大才。年二十二,周武帝引为露门学士,每有疑决,多頍所为,当世称为博物。又晓兵法,益有纵横之志,每叹不逢时,常以将相自许。

    王頍曾跟随其兄长王颁掘开陈霸先的陵墓,将骨骸焚化成灰,加水喝进肚中,让人听之,心潮澎湃,真乃奇人也。

    可惜竟如此身死。

    黄明远长叹一声,对在自己身旁做书吏的弟弟黄明瑜说道:“九郎啊,要切记大难来临之际,敌人的网肯定早就设好。想当初沈充在兵变失败后投靠自己的部将,结果一出场,马上被抓,就是明证。风头正盛时,投奔亲友,要不是就是亲友死,要不就是自己死,还不如做个乞丐来得保险。在无限的利益面前,亲戚朋友有限的情谊都不可靠啊。”

    之后黄明远便将王頍的首级斩下,送回长安,王頍之子也被黄明远下令处死。

第八十一章 收买人心

    黄明远离开的这些日子,并州简直成了地狱一般。实际上连王頍这种已死之人,尸体都被斩首,更不用说那些活人。

    樊子盖上任之后,秉着“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原则,将附逆的一干官吏无论大小全部拘捕,人数之多,监狱都装不下。

    至于并州各地的豪族权贵,参与杨谅谋反和提供支持的,也全部被处置。

    后来樊子盖在汾河边上处置犯人,杀了几天几夜都没有停,被直接处死的高达数千人之多,小儿闻之止啼。

    但樊子盖相较于封德彝,仍逊色一筹。

    黄明远能放权也能收权,他彻底放权实际上是想看看封德彝到底能做到哪一地步。不过封德彝也确实出乎黄明远的意料,此人真是天生的奸佞。

    封德彝刚刚接手此事,便令城中汉王旧部相互告发,凡有叛逆之举者,尽皆被捉拿入狱。封德彝又令下吏对这些捉拿之人日夜严刑拷问,竟有人因此而被活活打死。封德彝还喜欢用醋灌入囚犯鼻中,或者摧残其下身,因此囚犯不敢有任何隐情,以致牵连无数。

    一时之间,晋阳城内之人,闻封德彝之名皆不寒而栗。

    处置人这种事,能让人体会到权利的美妙性,做这种事会使人不知不觉的上瘾。封德彝往日虽然险佞内狭,但为人善矫饰,居之自如,人莫能探其膺肺。现在一招权在手,倒是失了往日的谨慎。

    不少人被封德彝处置的死去活来,纷纷写信给黄明远告状。黄明远收到信后,却是一概不理,反而将这些信件送给封德彝,又告诉封德彝自己为其撑腰。

    封德彝得到黄明远的暗示,胆气更盛,他一口气将晋阳城内千余人投入到监狱之中,然后牵连之人多达数万人,还有扩大之势。

    事情发展到黄明远都始料不及的地步。封德彝此人下手太狠,又行事不公,引得不少事端,若是再让他如此无所顾忌下去,则晋阳城就乱了。而且大隋的统治阶层还是这些世家,也不可能连根拔起,封德彝的清洗已经足够了。

    黄明远乃决定亲自接手此事,务必不要将清洗之事牵连过大。

    实际上晋阳城的事情,黄明远不去亲自过问,但并不代表他不知晓。表面上黄明远将权利都交给了封德彝,但其实封德彝只是一个小小的主簿,代理晋阳令,其权利都来自于黄明远。

    十月中旬,黄明远返回晋阳城。

    这时原本被羁押在晋阳狱中的柳彧向黄明远伸冤,给了黄明远一个最好的契机。

    柳彧乃北周旧臣出身,以正直闻于朝,为百官所敬畏。不过柳彧也因为太过于严正,所以得罪了杨素。

    本来杨谅造反跟柳彧没有什么关系,柳彧算是倒霉之人。仁寿二年,蜀王杨秀被废为庶人。而柳彧在杨秀来致罪之前,曾得到博陵人李文博所撰《治道集》10卷,然后送给杨秀。杨秀作为报答,赠柳彧奴婢十人。

    本来这只是件小事,后来杨素知道之后,为报宿仇,乘机奏柳彧与杨秀交往,有不轨之谋,因此柳彧被削职为民,流配怀远镇(今辽宁辽中县附近)。当柳彧行至高阳(治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时,杨坚后悔了,下诏征他还朝。

    本来事情到了这里也便完结了,可就在柳彧返经晋阳时,杨坚病逝了。

    再之后杨谅起兵造反,柳彧也因此滞留在晋阳。杨谅起兵之后,闻知柳彧经过晋阳。杨谅心知柳彧乃当世名臣,威望甚高,特振人召柳彧,想与他商议反叛事宜。

    柳彧为系囚之人,不知朝中变化内情,在他应召后才知杨谅竟然要反叛。柳彧不愿与杨谅同流,但又自度无法脱身,便急中生计,假称中毒,作垂危之状。

    杨谅也不是傻子,闻听柳彧重病,心知他不愿与己同谋,不禁大怒,即将他囚禁起来。

    杨谅兵败之后,柳彧以为有出头有日,但谁料到处置杨谅旧臣的乃是封德彝。

    封德彝初为杨素幕僚,结为姻亲,妻子是杨素的堂妹。封德彝知道杨素与柳彧的仇怨,故意陷害柳彧,以柳彧“在晋阳心怀两端,以观时局,虽无反迹,实有贰心”为名,将柳彧列为杨谅的同党。

    因为柳彧名望甚大,封德彝不敢私自加害,但也命人在饭食里掺杂污秽之物,又不给柳彧衣物等用具,想尽办法折磨柳彧。

    幸好封德彝之上还有黄明远,柳彧乃买通狱卒,向黄明远自述冤情。

    黄明远听说此事之后,勃然大怒。

    黄明远叫来封德彝,将告他的状子全部丢到他的身上,这些状子竟然有一尺之厚。

    黄明远怒斥封德彝道:“封伦,我将如此大事交付于你,本是看你行事周全,看在越国公的面子上给你赚取功劳,你看看晋阳城今日作何样子。你难道希望晋阳城内的文武再反一次不成,还是觉得不杀人不过瘾,要将晋阳城内的文武官员杀光?”

    封德彝大惊,忙跪在地上求饶。

    黄明远乃当着众人斥责封德彝一番,私下里又勉励了他一番,这才让他离开。

    封德彝在黄明远这里是战战兢兢,三魂七魄都被吓飞,好容易才解脱大难,但是仍畏黄明远如虎。

    封德彝离开之后,陈远说道:“这封德彝倒也是个人物,脸厚心黑,拿得起放得下,有奸臣之资。”

    黄明远笑着说道:“若不是有封德彝扮这个黑脸,弄得晋阳城内人人自危,众人又如何知晓我的好。我不是那些个酷吏,要靠着杀人来幸进。今日大肆处置了这些人于我有什么好处,不过是让整个河东更厌恶我。我今日活百人,若是有一人能记我的好,那我得了一个可用之人。而今日整个河东,赖我之活者,又何况千万之数。”

    陈远以为然。

    黄明远接手清算之事后,将封德彝抓的人大部分都释放了,只挑了一少部分真正的汉王死忠处置。而更多的是一些官声不好,或者残民害民之管,都被黄明远趁机处置。

    如此一来,晋阳城立刻与往昔大不相同。黄明远也是为人人称颂,晋阳百姓的心中,也变得不一样起来。

    黄明远又示意樊子盖从轻处置,因此尽得并州士庶之心。

第八十二章 天子信重

    十月二十八日,杨广遣宰相裴矩赍手诏前来并州慰劳黄明远。

    以宰相劳军,既是天子对平叛大军的认可,也是天子对并州事务的重视。早在黄明远擒获汉王杨谅之时,便去信长安,请求天子派遣重臣来处理并州诸事。本来黄明远除了大军主帅的身份,还是一国宰相,于情于理由他全权处置汉王留下的诸事都是最应该的。只是黄明远以为自己平叛大胜,本就满朝瞩目,若是再对并州之事大包大揽,反而让众人妒忌,甚至引得天子顾虑。

    天子的信任很重要,但维持天子的信任更重要。永远不要怕以最坏的心思去忖度君主,因为只要你能想到的坏想法,一定都会出现在君主的心中。

    果然黄明远的做法令杨广大喜,杨广乃在朝堂上赞扬黄明远不贪慕权利,只图为君分忧的忠心。直言黄明远“入居台铉,出统戎旃,爰自先朝,累匡多难,靖群氛于海表,凝庶绩于天阶。敏事而寡言,居敬而行简,人难其易,尔易其难。”

    杨广也大度的表示对黄明远的信任,令其全权处置汉王叛乱后续诸事。

    黄明远感激涕零,但是更行事更谨慎了。除了每每在人前言天子之恩遇,大表忠心外,其余诸事都不辞辛苦的向天子请奏,同时也将不少事务交予萧琮处置。

    萧琮也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身份特殊,能担一些虚名,但绝对不要染指重权,因此跟黄明远让来让去,倒是大河以北诸事,全落在了司马卫尉少卿权并州刺史樊子盖的身上。

    樊子盖和黄明远的弟弟黄明襄一起,成为整个大河以北事务的实际决策者。

    不过樊子盖的身份、资历终究不足,而且之前那一通大杀四方也弄得毁誉参半,且其常年在岭南任职对河北等地事务并不熟悉。这次裴矩前来并州,黄明远准备全权交给老丈人了。

    天子以裴矩劳军也是有深意的,给了黄明远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历史上因为杨素是主帅,负责劳军的正是内史令杨约。

    黄明远带着众文武在城门处恭迎裴矩入城,又设香案,在城门处跪迎天子的旨意,做足了姿态。就连陈远、封德彝等人都没想到黄明远做到这种程度。

    这个时代并不流行下跪,很多时候大臣接旨、与天子说话等事都不需要下跪。尤其是身份到了黄明远这种级别,讲究的将相不辱。所以黄明远跪迎天子旨意,真是惊掉了众人下巴。

    不过好处也很明显,众人皆赞叹黄明远对天子之忠。

    至于裴矩,刚开始满是错愕,后来便是满含笑意,心中赞赏。黄明远跪迎天子使臣,虽然看起来很出格,甚至是很丢脸,落了宰相的脸面,甚至要为人诟病。但因为天使是裴矩,一切便说得通了。相对杨广和裴矩,黄明远本就是后辈,又是裴矩的女婿,这跪拜之礼还真说得通,更没给朝臣留下把柄。

    至于天子那里,恐怕对于黄明远的做法,会更满意。

    裴矩赞赏的点点头,这个女婿虽然屡立大功,不过二十余岁就完成了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但直到现在,并无骄纵,反而越发小心谨慎,真不想他这个年纪的人能做到的事情。

    当然,黄明远越谨慎,说明他的危险越小,也便不会昙花一现。

    裴矩为全了黄明远的跪迎面子,使整件事更加合理,因此便直接在城门处宣读圣旨。此次劳军因为仗还没有完全打完,各部仍在征战,因为并没有官爵的封赏,而是多以物质赏赐为主。至于黄明远,更不在乎这些东西,因此杨广在圣旨中通篇赞扬了黄明远的忠诚与能力。

    “道备文武,衷怀忠亮,表宏才而应运,申茂绩而经邦,……往属凶丑乱常,云雷经始,咸能外持戎律,内翊皇图,披荆棘而有功,历险艰而无易。或分麾东讨,扫昏祲於河北;或仗节北临,备长城於万里。”

    黄明远跪在地上,听到圣旨,感动得热泪盈眶,涕流满面,一直说着“天恩浩荡,黄明远敢不以死报乎!”

    众人扶起黄明远,看着黄明远略显狼狈的样子,却没人敢嘲笑他。自东汉以后,人心不古,忠臣难觅,但并不代表众人不敬佩忠臣。黄明远虽为天子之爪牙,地位显重,但惟忠惟义,也算彪炳史册。

    杨广在圣旨中还封黄明远的长子黄维扬为上大将军勋位,加检校海州刺史;次子黄维扬为山阳郡开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加检校左勋卫骠骑将军;刚出生的三子黄维周,还不满月,也被天子封为滋阳县开国伯,仪同三司,加检校千牛备身。

    也是巧了,裴矩来的前一日,裴淑宁产下一子,此时杨广听说之后,便给这个新生儿取名为维周,取自《诗经·崧高》之中的“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意思是“高峻的四岳之上降下神灵,由此诞生甫侯申伯二贤良。甫侯和申伯这两位贤良臣,不愧为我大周王朝之栋梁”。算是直言希望黄维周也能成为甫侯申伯这种国之栋梁。

    算起来黄明远也是悲催,三个儿子出生之时,他皆不在身边。而三个儿子的名字,除了老大维扬,老二维烈、老三维周都不是他取得,还没法找人说理去。

    他是真想亲自给儿子取名。

    不过众人可不知道黄明远的无奈,他们只见到天子对黄明远的重视与亲近。往日天子也只是为自己的诸孙起名,现在连着为黄明远的两个儿子起名,算是把此二人当做天子的孙辈对待。

    黄明远又再次代儿子感激天子的恩重。

    黄明远知道,三个儿子如此重封,想来回朝之后,自己也不会有其它重赏。

    黄明远再是能力出众,功劳巨大,但年龄在这摆着呢,现在再升官除了三省主官,只剩下三公三师了,因此杨广也不想使黄明远封无可封,因此只得加封其子。而黄维扬三子都是垂髫、襁褓的年龄,但其官职爵位的高度却是无数努力奋斗一生的人都无法企及的,如此又会让多少人由衷的羡慕啊。

第八十三章 翁婿之对

    裴矩入城,黄明远乃大宴众人,招待天使。值此兴盛之时,众人在宴上一番推杯换盏,莺歌燕舞,只闹到月上中天,这才散去。

    众人离去,黄明远这才和裴矩一同前往书房。

    黄明远破晋阳之后,自不会傻傻的住进杨谅的宫殿,给人攻讦的机会。因此黄明远乃以刺史府为自己的住处和议事堂,并命樊子盖、封德彝、张镇周等人于此处理政务。因为藩王出镇的原因,并州刺史常年缺失,因此这刺史府也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不过黄明远丝毫不以为意,甘之如饴,倒显得简朴清贫。

    翁婿二人坐定,早有人上了清茶,给二人解酒。黄明远放下杯子,便急着问道:“岳父大人,淑宁身体可好?”

    裴淑宁四年产三子,黄明远也害怕妻子因此伤了身子。

    裴矩没想到女婿不先问孩子,反而先问女儿,倒是一愣。这年头就是有宠妻的,也没有人会这么直白。裴矩想起家中那个传说,女婿曾下令若是生产时大人与小孩同时出现危险,二者取其一时,必保大人。本来裴矩还当做一个笑话,当不得真,哪有人会在意女人胜过孩子的,今日看来,没想到还是真的。

    裴矩因而笑道:“明远放心,宁儿和周哥一切安好。”

    黄明远这才舒了一口气,说道:“这样我就放心了,这些日子,我时常担心她们母子的身子,淑宁三次生产,我皆不在身边,更不曾陪着她们母子过满月,为夫为父,都有缺失,实我之过也。”

    裴矩说道:“明远不必内疚,你是男人,要做大事,你在外好了,她们母子才能更安康。”

    翁婿二人又叙了一会家中的俗事,主要是黄明远向裴矩问询家中的情况。黄明远虽有一封封家书,但裴淑宁可能会报喜不报忧,终究不如裴矩了解的清楚。

    这时裴矩端起杯中的清茶,一饮而尽,这才忍不住说道:“老夫来晋阳之时,还担忧明远因立此泼天的功勋,会进退失据,现在看来,是老夫多虑了。明远为人小心,谨守臣节,让人丝毫挑不出错处。”

    黄明远苦笑道:“我倒是想犯点错,然后闲置两年,把身上的热度消一消,只是时机不合适。现在明远总是感受到为宰相的惶恐了。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流言蜚语,最能杀人啊。”

    裴矩乃说道:“天子还是信任明远的。”

    “正是因为天子信任,我才敢做这个宰相。在草原的时候我本来想入了朝,好好蛰伏一段时间,没想到又遇到杨俨、柳述兵变,先帝驾崩,圣人继位,再接着杨谅叛乱,每个停歇。我深陷其中,实在架不住众人火上烤啊。若不是现在时机不对,否则我现在早就自请出外做一州刺史了。”

    裴矩听后,没有说话。黄明远跟他们这种苦熬几十年的宰相不一样,短短数年,有了今日权势,现在的黄明远也算是功高震主。有时候裴矩甚至都有些嫉妒自己这个女婿,出身低微,如何就有这样的大运势在身,神鬼难敌。

    裴矩乃说道:“你虽然多立大功,但素来与朝臣无所瓜葛,只要明远依旧如现在一般谨慎,必无祸端。天子现在身边能相信的人并不多,明远恰好是最相信的那几个人。”

    黄明远只得说道:“希望如是吧!”

    黄明远又问道:“岳父大人,维扬等人,现在不过几个孩童,朝廷都是将军、刺史的加封,让人听起来就有些惊心。如此封赏,实在太过,我是否向圣人请求辞让。”

    裴矩说道:“明远大可不必,以你今日平定汉王叛乱之功,其实这样的封赏也并没有多重,要知道当初高颎辅佐先帝,次子高弘德加封应国公,三子高表仁加封渤海郡公,而维扬、维烈才到哪里,我还觉得封的有些低了呢。”

    黄明远点头称是。

    还是自己见得世面少啊!

    有些话翁婿二人也不能深聊,若是再说下去反倒显得朝廷薄待了功臣,他们有向朝廷要官的嫌疑,因此便转向其它话题。

    目前朝廷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杨谅的处置,黄明远便向裴矩问道:“岳父大人,天子如何处置废汉王杨谅?”

    “还能如何,杀不得,只能囚之。杨谅还在被送回的路上,朝堂上的众人便坐不住了。朝中内外,诸臣纷纷进言,要诛杀杨谅。更有宇文述带头进言,若不杀杨谅,便无法震慑不臣之人。更有甚者,竟然要伏阕死谏,还有人言若不杀杨谅,就死在朱雀门前。”

    黄明远听后有些鄙夷地说道:“倒真是一群戏精啊!那天子当如何?”

    裴矩一愣,问道:“戏精?”

    “有些老贼演戏都成精了。”

    裴矩一想,女婿真是一语中的。

    “众人认准了天子要杀杨谅,因此疯狂进言,其势巨大。也唯有乐平公主亲自面见天子,跪求天子饶杨谅一命。天子无奈,最后只得向诸臣言‘杨谅虽罪无可恕,然始终是朕之兄弟,在情不忍心,欲饶恕免其一死。’,最后天子下令将庶人杨谅将从宗室中除名,削为民,除其户籍,囚禁于内侍省。杨谅之子杨颢也一同与其囚禁。”

    杨谅被如此处置倒是不出黄明远所料,杨谅再是有错,杨广都曾向杨坚夫妻承诺饶他一命。而且其兄弟五人,二人身死,一人被废,若是杨谅再因此身死,天下人如何看杨广。

    现在杨谅被废黜囚禁,不会再有害于天下,杨广对内对外都有了一个交代。至于杨谅本人,怕是将会在某个合适的时候便死去。

    “如此处置,倒是稳妥!”

    裴矩忽然说道:“我听说明远曾下令任何人不得伤害杨谅,务必安全的将杨谅送到长安。长安不少人背地里议论明远故意给天子找麻烦。”

    黄明远听后脸上并无变化,淡然地说道:“杨谅此时死在河东,无论谁下的命令,天下人都会将之归于天子的身上。杨谅现在不能死,至少不能让天下人以为是天子杀死的他。”

    裴矩虽然觉得女婿的本意未必如此,但黄明远这么说,他也只得当成如此。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