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十四章 噩耗突来

    闲扯了半天,黄明远终于和裴矩聊起了今日的正题,关于大河以北事务的处置。尤其是最近这一段时间的大河以北的情况。

    黄明远这个全权处置汉王叛乱后续诸事大臣虽然一直在做甩手掌柜,但晋阳城内一举一动的变化,黄明远都无比清楚。因此聊起这些事情,黄明远都能很详细的跟裴矩说个清楚。

    不过说起樊子盖和封德彝二人做的事情,裴矩皱起了眉头。

    事实上樊子盖和封德彝的做法才符合杨广的意图,天子知道二人的情况之后,还私底下赞扬了二人的尽忠职守,为君分忧。裴矩以为黄明远不应该如此仓促地罢黜了封德彝,而是要任其搞风搞雨,将这些汉王余党全部处置了。

    裴矩以为黄明远在晋阳对待汉王余党的态度有些宽松了,虽然迅速稳定了晋阳的局势,但毕竟不太符合杨广的意图。

    黄明远听完满是吃惊,樊子盖和封德彝在整个河东杀了上万人之多,其余牵连之人,更是无算。如此这般,杨广还不满意,难道真的以为河东的世家大族都是待宰的羔羊吗?至少在黄明远看来,现在的清洗程度刚刚好,既没有放过叛党核心,也不会引发大的骚乱。

    但裴矩也带来了杨广的意思,希望黄明远能够除恶务尽。裴矩甚至直言,黄明远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要用封德彝对付这些叛党,省得恶了天子。

    听到裴矩的话,黄明远也有些沉默。

    自己好人已经做了,哪能回头,黄明远可不想面对处处烽烟的河北之地。

    想到这里黄明远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在晋阳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善果已经种下,威望也达到了顶峰。黄明远又不想做并州总管,更不想在此割据,若是再继续留在晋阳城,除了使自己原本顶峰的威望下降以外,自己又能做些什么。

    黄明远决定离开晋阳。

    有了这个想法,黄明远越想越觉得应该如此,便当即向裴矩说了此事,向天子请求回京。

    裴矩闻言,也觉得黄明远这个想法不错。

    毕竟黄明远不比旁人,拿捏尺度很麻烦。裴矩这种文官处置汉王旧部,若是宽松了便是仁政,若是严苛了便是执法严明。换了黄明远,处置宽松了便是收买人心,而严苛了就成了嗜杀成性,为人暴虐。

    现在有裴矩在并州代替他,黄明远便可乘机脱离晋阳这个大陷坑。

    至于如何处置汉王旧部,裴矩倒是打定主意将此事交给樊子盖和封德彝。尤其是封德彝,着实出彩,是条好狗,咬起人来,倒是不会让人失望。

    黄明远看出裴矩的想法,便建议使樊子盖总揽此事,而由封德彝佐之。封德彝人品实在太差,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樊子盖虽然也是一个酷吏,但却清正廉洁,为人正直,为了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冤案产生动乱,还是需要樊子盖镇着封德彝。

    裴矩倒是同意。

    翁婿二人直谈到半夜三更才分开,回去之后,黄明远也没有功夫睡觉,便招来陈远何黄明襄商议此事,又急赶着写了一封请求回京的奏疏,让人连夜送往长安。

    黄明远一直折腾到天明也没有来得及休息。费了一夜的心神,黄明远是疲惫不堪。多亏有老丈人裴矩愿意替自己背锅,把自己给摘出来,否则这晋阳还无法离开。难道还真的像老丈人说得那般翻脸不认人。

    一直到天明,黄明远勉强得闲,躺在书房的躺椅上,黄明远准备休息一会。今日上午,黄明远便准备以剿灭汉王余党的名义离开晋阳,前往潞州。若是得了天子的诏令,便能直接赶往洛阳,也不必再回晋阳了。

    杨广现在不在长安,而是去了洛阳。

    十月十六日,杨广刚将老爹杨坚埋进了泰陵,紧接着便往洛阳而去。

    原来是术士章仇太翼对杨广说道:“陛下属木命,雍州属金,是克木之冲,不可长久居住,谶语也说:‘修治洛阳还晋家’。”

    这个章仇太翼便是那个先后为杨坚、杨勇、杨广三人占卜出谋的章仇太翼,其诡异的身份和出现场合实在让人难以看清其真正的立场。

    当然一个术士的话便能劝动杨广迁都之事,黄明远对此表示怀疑。

    不管杨广到底出于何种目的,反正公开的说法便是杨广听了章仇太翼的话深以为然,便留下皇太子杨昭守卫长安,自己驾临洛阳。

    黄明远躺在躺椅上睡得迷迷糊糊的,这时突然有人轻轻推了黄明远一下,黄明远睁开了眼,正是雄阔海。

    往日雄阔海粗中有细,绝不会轻易打扰黄明远的消息。此时叫醒自己,黄明远心知势必有大事发生。

    果然不出黄明远所料,绛州传来消息,右武侯大将军周罗睺在攻打绛州的时候,身中流矢,不治身亡。

    吃惊的黄明远立刻便站了起来,周罗睺算是自己在朝中少有的盟友之一。朝中诸将虽然大多都曾在黄明远的麾下为将,但因多为关陇世家的出身,与黄明远并无深交。黄明远也就只是和南陈将领出身的周罗睺和关陇世家外围的杨义臣、段文振等人真正交好。今周罗睺身死,黄明远在朝中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

    周罗睺深受杨广信赖,非关陇世家的将领之中,除了黄明远这个大气运的,便是周罗睺了,其在黄明远的盟友之中,是无可替代。

    黄明远冷着声音问信使道;“周大将军是如何战死的?”

    信使哆嗦着说道:“周大将军到达绛州之后,绛州刺史薛粹便派人出城投降。薛粹是周大将军的旧识,因此大将军很是相信他。等到大军入城之时,周大将军便决定先入城,使绛州城的文武不至于有疑虑。谁曾想离着城门数十步,城头上突然数十把弓弩对准了大将军。大将军措不及防,身中数箭,众人赶紧上前将大将军救回。等到回营之后,大将军身受重伤,挨了几日,最终回天无力。”

    黄明远听了也满是无奈,这就是大风大浪都经过了,却在一条小河沟里翻了船,时也命也。

    黄明远来不及思索后续事情,便通知陈远和裴矩等人,自己要前往绛州。

第八十五章 罗睺之死

    彼时韩州、潞州、晋州、吕州皆下,绛州可谓是此次平叛的最后一仗,周罗睺战死绛州还真是一场意外。

    当日周罗睺和张文远击败余公理之后,乃挥师北上,进攻潞州。潞州位于上党盆地的腹心位置,物产丰饶,地理位置优越,是河东仅次于并州的富饶之地。

    潞州刺史梁菩萨见到余公理的人头之后,吓得魂不守舍,心中惶恐。而此时北面也传来了晋阳城破的消息,梁菩萨唯一一点等待援军的念想也破灭了。梁菩萨显然不想为汉王杨谅殉葬,因此便横下心来,决定向平叛大军投降。

    十月四日,梁菩萨率部向周罗睺投降,潞州克复。

    次日,周罗睺继续率部北上韩州。

    于此同时,从晋阳南下的梁默和段文振二人也持汉王杨谅的降书一路南下韩州。双方于韩州城下会师。

    韩州刺史韦道正见汉王已降,他再负隅顽抗也没有什么意义。无论投降还是城破,作为叛臣,韦道正都是一个死字。因此韦道正在州衙的后院悬梁自尽,并遗命城中的文武向平叛大军投降。

    十月六日,韩州官吏打开城门,向平叛大军投降,韩州克复。

    诸将之中,无论地位还是官职,都以周罗睺为首。此时郑言庆和李景等人正在围攻晋州,周罗睺乃决定先向西与郑言庆等人会师。

    周罗睺大军挥师西进,十月十五日,周罗睺乃与郑言庆、李景等人会师于晋州城下。

    此时晋州还未克复,郑言庆和李景已经围攻了晋州数日。

    晋州刺史便是裴文安,虽然郑言庆已经持汉王降书来劝降裴文安,但裴文安似乎是立下了死志,一心顽抗,抵死不降。

    或许是裴文安真的对杨谅失望了,所以直接将持劝降书的汉王属官处死。他也知道自己最后的下场不过是城破身死,但裴文安心中甚是不甘,因此虽然是飞蛾扑火,螳臂当车,裴文安却是矢志不渝。

    裴文安自蒲坂撤兵之后便很清楚汉王败亡不过是时间问题,因此裴文安自到任晋州之后,便下令加固城墙,征调民夫,广积粮草,准备在晋州与黄明远打一场持久战。谁曾想不遂人愿,黄明远在晋州城下转了一圈,竟然选绕过晋州向北而去。

    裴文安手上不过数千人,守城有余而出击不足,因此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黄明远北上。

    后来史祥率部围攻晋州,也是在屯于营中,坚守不出。裴文安屡次出击,想拔掉这颗钉子,却始终无法攻破史祥大营。史祥成了一块牛皮糖一般紧紧地贴在晋州城身上。裴文安若是想追击黄明远,若是带的兵多,史祥就反过来攻击晋州城;若是带的兵少,史祥就趁机进攻出击部队。

    裴文安与史祥斗智斗勇,最后却没有丝毫办法可以破敌。

    如此十多日较量,直到汉王投降。

    郑言庆率部南下,与史祥会师于晋州城下,实力彻底压过了晋州城。可惜裴文安丝毫不畏惧,反而打定了坚守的主意。

    裴文安杀死了郑言庆派遣的汉王属官之后,郑言庆又派人找到了裴文安的妻子,令其向裴文安劝降。

    裴文安的妻子来到晋州城下,对裴文安大声说道:“汉王无义,已经灭亡,你何苦要自取祸害?”

    裴文安说道:“天下的事情不是女人所能知道的。”于是拉开弓射向他的妻子,他的妻子中箭而倒。

    城中诸将见此大惊,心知裴文安意志坚定,自是无人敢劝。

    郑言庆眼看劝降无望,遂决定攻击晋州城。不过郑言庆不愿蚁附攻城,使军队伤亡惨重,因此在晋州城外挖了一道壕沟,准备困死晋州城。并命麾下打造攻城器具与砲车。

    李景也是伤筋动骨的很,自是没有意见。

    十月十日,郑言庆已经准备齐全,乃命砲车轰击晋州城。隋军砲车整整轰击了晋州城墙五个时辰,晋州城墙垮塌者数处,死伤惨重,隋军的砲车有三十多架因为不停歇地使用而损毁了。

    次日一早,郑言庆命大军强攻晋州。隋军先用云梯爬城,裴文安命士兵用钩杆将云梯顶翻,随即又从城上投火焚烧云梯。之后郑言庆又下令隋军用钩车、木马攻城,但当他们靠近城墙时,又被城上投下的石块砸得七零八落。晋州诸军,简直疯狂了一般。

    郑言庆眼见隋军损失不小,因此下令停止攻城,又围城挖壕,壕外再加筑栅栏,以作长期围困。

    这一次攻城并没有多大规模,但充分暴露了丰州军、代州军这种边军不擅长攻城的弱点。尤其是丰州军,因为环境影响,更擅长野战、野战,甚至是防御战,唯独没有攻城战的经历。其部虽然装备优良,但步兵大多都是充当骑兵的辅助,决战时都以骑兵为主,这攻城的能力自然就弱了许多。

    郑言庆也知道若是继续攻击晋州,要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必会伤亡惨重。这些人都是百战老卒,他当然舍不得折损在这里,因此郑言庆决定继续围困晋州,并不时以砲车袭扰之。

    之后隋军在晋州城四面布置了上百架砲车轰击晋州城墙,晋州城墙继续垮塌无数处。

    再之后周罗睺所部到达晋州城下,接手了攻城战。

    此时的晋州城已经是摇摇欲坠,周罗睺见了晋州城的样子也是大吃一惊,郑言庆这是要将晋州从地图上抹去。不由得羡慕丰州军工匠的数量和水平。

    不过也得益于郑言庆的砲车攻击,隋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攻破了晋州。裴文安带领残兵在城中展开了巷战,最后力尽战死。

    此时围攻吕州的杨万项也传来消息,吕州投降。

    此时大军云集晋州,共计十余万人,河东诸州,唯有绛州未下。眼看大军消耗严重,也无需全部南下绛州,周罗睺乃决定自己和骁果军拿下平叛,又令郑言庆、梁默、李景三人北上率军返回。

    十月二十一日,周罗睺所部三万多人马到达绛州城下。

    绛州刺史薛粹同样拒绝投降。薛粹是员智将,知道双方实力悬殊,因此故意命人诈降,等到周罗睺无备入城之时,突然命人刺杀周罗睺,周罗睺无备,身中数箭。

    周罗睺被众人救回,医治了数日,终于无救,于二十六日死去。

第八十六章 绛州之战

    从晋阳到绛州,六百里的距离,黄明远四天的时间便赶到了。等到黄明远到了绛州城外的隋军大营,只见全军缟素,一营皆白。

    黄明远快步进入中军大帐,帐中便放着一具棺材,而棺材之中便是早已死去多时的周罗睺。

    黄明远不禁悲从中来,上前扶着周罗睺的棺材大哭起来。

    “哀哉公布(周罗睺字)兄,今日大军得胜之期,如何不幸身死?”众人忙上前相劝,黄明远早已是悲痛欲绝。

    等到众人扶起黄明远,便纷纷跪下。

    “大总管,吾等没有保护好周大将军,对不起您!”众将纷纷哭述,黄明远心中更恼,站起来一脚将最前面的段文振踹翻在地。

    黄明远气得直发抖,指着段文振骂道:“元起(段文振字),尔等数万大军兵围丧胆之城,竟然连一军之主都保护不了,你们到底是干什么吃的。我真恨不得砍了你们。”

    “大总管息怒!末将恨不得代周大将军去死!”

    ······

    黄明远发了一通脾气,这才勉强平静下来。这通脾气有痛惜于周罗睺的身死,也是趁机震慑各部,收拢军心。最重要的便是给朝廷、给天子、给周罗睺的旧部去看的,黄明远是个重情义的人,一直都是如此。

    众人挨了这段骂,没什么实质性的处罚,这才放心下来。

    周罗睺身死,若是真的追究起来,其麾下数万兵将皆有责任,至于其身边亲兵,更是要斩首殉葬。

    黄明远这般痛骂了众人一顿,其实也算是免了众人罪过,戴罪立功。众人此时也服服帖帖,哪怕是骁果军那群桀骜不驯的愣种,此时也是对黄明远俯首帖耳的很。

    黄明远又让人设祭物于周罗睺灵前,进行祭拜。身为朝廷官员,哪怕死了,也有该有的礼仪,礼不可废。哪怕黄明远的感情早在之前进帐的时候已经释放完了。

    众人摆好灵堂,黄明远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呜呼公布,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五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呜呼公布!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黄明远祭毕,又是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众人皆为之伤痛不已。

    此时周罗睺的次子周仲隐跟随其父在军中,为父守孝,黄明远勉慰之,令人好生照料。

    原本的中军大帐停了周罗睺的棺材,黄明远到了之后,自不会让人给他腾出地方来。因此段文振又在一侧搭建了一个相同的大帐,作为黄明远的驻跸之地,以为中枢。

    黄明远祭奠完周罗睺之后,推辞了段文振等人的宴席,便直入大帐,准备应付绛州之事。

    “若是拿不下绛州城,尔等有何面目来见周大将军。”

    此时距离周罗睺中埋伏已经十余日,隋军因为主帅身死,士气大跌。若不是薛粹手中兵力不足,隋军早就被击败了。

    周罗睺身死之后,段文振被推举为主帅,但史祥等人无论资格、官职均不弱于段文振,只是骁果军兵马众多的无奈之举。

    段文振也清楚此时隋军内部混乱,不便攻城,否则若是因为统帅问题产生纰漏,怕是又要大败。

    周罗睺身死还可以说是意外,但隋军败不起。

    因此这些日子,段文振命全军沿着绛州城围城挖壕,壕外再加筑栅栏,要困死绛州城。

    薛粹虽然大胜,但并不知晓周罗睺的情况,后来见隋军之后,人人戴孝,有哀苦之状,心道周罗睺该是死了。不过薛粹担心周罗睺此为诈死之计,而且手中兵力不足,因此并不主动出击。

    黄明远到达绛州时,双方便是这种互相对峙却无丝毫攻击的奇怪场面。

    “一个小小的绛州城,你段文振、史祥、薛世雄也都是名声在外的大将,却让对方吓成这样,传出去之后如何统御三军。尔等众将听命,五日之内,务必破城。”

    众将领命。

    第二日一早,黄明远命五百士兵护送周罗睺的灵柩返回京城,接下来全军要大战,再将其留下容易打击了军心。

    护送周罗睺灵柩的众人走了数里,突然之间舆马自止,驾车的马夫策之不动,有飘风旋绕焉。

    众人大惊不解,唯有黄明远上前扶着周罗睺的灵柩说道:“公布兄恨小寇未平邪?此等小寇,明远寻即除殄,无为恋恨。”

    于是风静马行,见者莫不悲叹。

    黄明远送走周罗睺的灵柩之后,并不急着攻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是攻城,还是砲车为最。

    这些日子段文振虽然没有攻城,但命人打造了大批的云梯、冲车、井栏、攻城车等器具,只等着攻城时派上用场。

    黄明远乃命工匠打造了三百架抛石机使用。

    军中工匠不会打造丰州的梢炮,甚至连霹雳车也不怎么擅长打造。因此黄明远便让众人打造最简单的抛石机,能将巨石投掷出三四十步即可。

    绛州城没有真正的守备利器,兵卒又少,根本无需梢炮。

    如此三四日,黄明远一直不攻城,众人心中焦急,担忧五日之期无法破城。等到最后一日的时候,黄明远命人将这些抛石机推了出来,集中到一面城墙上狠狠地轰击。

    三百架抛石机,再是制作粗糙,也是利器。薛粹命弓箭手射向抛石机,企图将之摧毁,黄明远乃调集三千弩兵与之互射。于是绛州兵大溃。

    如此攻击了一日,到了傍晚,黄明远突然下令大军出击。整个绛州的北面城门早就被隋军轰塌,再加上隋军攻击突然,对方措不及防,很快便丢了北城墙。

    隋军进入城中,薛粹被俘,汉王叛军最后一个据点绛州遂克复。

    周罗睺的儿子周仲隐梦见父亲对他说道:“我明日当战。”其灵坐所有弓箭刀剑,无故自动,若人带持之状。绛州城陷,便是这一日。

第八十七章 君臣之间

    绛州之战后,大军或是临时留守,或是班师回朝。黄明远因为要处置绛州、晋州等地事务,也没有返回晋阳。

    黄明远的求入朝信送到洛阳之后,天子便同意了他的入朝。只是之后周罗睺身死,耽误了时间。等到黄明远安置好晋州、绛州等地之事,已经是十一月底了。

    黄明远不再耽搁,直往洛阳而去。

    此时杨广刚到洛阳,便有大动作。十一月初,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渡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

    前往洛阳的路上,黄明远见到数股浩浩荡荡的民夫队伍的集结、做工。整个洛阳外围简直成了一个大工地,尽是热火朝天的民夫做工场面。

    对于掘堑挖沟之事,黄明远持保留意见。这般浩大的工程,不仅伤了民力,且沿途损坏的良田无数,至于到底有多大的防御效果,却是难说。

    而且黄明远心中止不住地担忧,不仅仅是掘堑之事,而是杨广已经露出了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的征兆。

    黄明远很是无奈,却不知该如何应对。

    黄明远从孟津渡了河,洛阳已在望。纳言杨达和内史侍郎裴蕴二人亲自出洛阳城迎接。

    因为黄明远的到来,天子特意为黄明远准备了一场欢迎仪式。欢迎场面空前盛大,锦绣异常,裴蕴更是直言此乃天子特意为黄明远安排的。

    虽然这般安排体现了天子对于黄明远的看重,但是对于黄明远来说,如此规模宏大的仪式不仅使得黄明远难以低调,而且如此行径着实是奢侈了些。

    不过,黄明远的脸上没有丝毫的异状,他的脸上所展现的始终是对天子的忠诚与热忱。对于每一个臣子来说,如此隆恩,夫复何求。

    入城之后,黄明远直趋皇宫,拜见天子,而不必等候天子的召见,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得的事情。

    众人除了艳羡还是艳羡!

    黄明远所赶赴之皇宫,非汉魏洛阳城皇宫,是朝廷为天子临时修建的离宫。

    洛阳城自北魏灭亡之后,已经近百年不为国都。尤其是北周、北齐在此地争霸拉锯,洛阳城损毁严重。尤其是北魏的残存宫殿,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早就难以居住。走在洛阳城的街道上,黄明远倒是理解了杨广为什么重修洛阳城了。

    黄明远进了正殿,杨广早就在此等候。黄明远远远的望去,只见杨广龙威燕颌,不怒自威,冷峻犀利,寒气逼人,使人不敢直视之。

    这才短短几个月,杨广较杨谅初叛乱之时的紧张与克制相比,天子之威,跃然而出。

    杨广真是天生的雄主。

    黄明远忙凛然神色,脱去鞋袜,解下佩剑,小步直趋入殿。离着杨广有十余步的距离,黄明远便跪在地上拜道:“臣并州道行军大总管河北安抚大使黄明远拜见圣人!”

    黄明远恭恭敬敬地跪下磕了三个头。杨广并没有第一时间便阻止黄明远的行礼,而是等到黄明远三个头磕完,这才热情的将黄明远唤起。

    杨广对黄明远很满意。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是大臣梦寐以求的三件事,尤其是“赞拜不名,入朝不趋”这两点,对于重视礼仪的儒家士大夫来说小步直趋、报名入殿会显得这人很是狼狈。到了黄明远这个级别的大臣,一般都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这两点特殊礼遇。

    不过黄明远今日御前,仍然小步直趋入殿,大礼仪参拜,极大地满足了杨广的虚荣心,使得杨广甚为满意。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杨广对于气派、尊重、虚荣感这些东西特殊的在意,因此黄明远不断提醒无论什么场合,都给足了杨广面子。

    这时杨广从位置上起来扶起黄明远,也给足了黄明远殊遇,算是君臣相宜的典范。

    黄明远坐在一侧榻上,便与杨广谈起了关于河东的事情。黄明远一月破晋阳,生俘汉王,涨足了杨广的面子,因此天下人再无人敢小觑杨广的威严。凭借着这次大胜,杨广直接全面地掌握了朝政,并无丝毫的过度。

    这些日子以来,杨广动作迅速,不断地提拔官员,改革制度,发布施政纲领。仁寿四年尚未过去,大隋便直接越过了后杨坚时代,开始了杨广一朝的全面发展。

    今年十月底,杨广下诏不再给女子授田,同时免除妇女及奴婢、部曲的赋税,规定男子二十二岁成丁,算是一次不小的改革试验。

    受田和赋税涉及到国家多个方面的利益,阻力极大。而超出所有人想象,杨广用出色的政治手腕与强硬的态度将此事顺利推行下去,也使得其威望更加显著。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不管杨广的政策好与坏,目的与否,而实际上最大的意义便是其天子的态度在大隋顺利的试行。

    当然谁也想不到,未来十年,天子的态度似乎太多了,多到压垮了这座盛极一时的王朝。

    此时的杨广还是有一些小兴奋,他虽然一开始便步子跨的大,但也是在试探中进行。若是他的政治主张无法推行,他势必要开始朝臣方面的变动,甚至是更激烈的动作。也幸好上一任天子杨坚不喜欢授予高职,因此杨广上台时只有三个宰相,大将军几乎全部空缺,给了杨广充足的腾挪空间,合理发挥人事的作用。

    当然杨广也清楚他在朝中最大的支持除了本身的天子之威,便是一路高歌猛进的平乱大军,否则也不会在黄明远来洛阳是给予黄明远这么大的恩遇。

    而黄明远不骄不纵的态度让杨广很满意,至少现在黄明远还是一个合格的鹰犬。

    黄明远高度集中着注意力,不使自己有丝毫的放松,他不断地提醒自己曾经的晋王再到后来的皇太子,再到现在的天子,这是三个人,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以相同的态度对待。

    因此黄明远一丝不苟地述说着河东地区的全部情况,而杨广也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地点头或开口询问。

    君臣之间,颇为融洽。

第八十八章 总管废立(上)

    到了午时,黄明远便自然地在宫中留饭。黄明远被杨广留饭也不是第一次了,二人之间的感情超过了君臣,如父如子一般,黄明远也不像杨昭、杨暕那样惧怕杨广,因此杨广反而爱留饭黄明远。

    二人吃饭,多是黄明远吃而杨广看。

    黄明远如往常一般用饭,该吃便吃,该喝便喝,并不忸怩。而且黄明远多在杨广身前,知晓杨广的喜恶,倒也不会失礼。

    上首的杨广不时的让人给黄明远添菜,黄明远倒是来者不惧。正吃着饭,快到尾声,一旁的杨广擦擦嘴,放下毛巾,忽然随意地问道:“明远,你以为现在的总管制度如何?”

    此时正吃着饭的黄明远差一点呛出来,强忍着吃惊压下这口咳嗽,黄明远又忙端起杯子压下这阵惊慌意。

    黄明远早就感觉到杨广想废除总管制,但没想到会这么早。不过此次杨谅造反是个契机,若不是杨谅担任并州总管,职兼文武,大权独揽,也不可能有实力发动这般规模的造反。而与之相比,整个大隋实际上是有四个超级总管的。

    这时候提起总管可不是后来那些太监头子或者是仆人头子,总管实际上是汉末三国的都督诸州军事改叫的,初始于北周,兴盛于大隋。总管,顾名思义,全面管理。这时候的总管加使持节,管理辖区军政民政。所辖区域增减无常,一般辖数州,多者可达数十州。因为总管管辖的州府数量不同,共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的总管府,其中上总管视从二品,中总管视正三品,下总管视从三品。除了并州、扬州、益州、荆州四大上总管府,其余数十个总管府的地位差不多相当于一卫大将军或将军。

    这些总管府遍布全国,大隋号称三十六总管,虽然实际上因为废止,在相同时间同时存在的并没有那么多,但也可看出其数量之盛。而这些总管职兼文武,上马管军,下马抚民,几乎算是唐朝军阀的翻版,与节度使有着一拼。实际上若不是北周和大隋中央控制权力极强,且王朝寿命并不长,早就出现军阀割据的想象。

    黄明远在丰州为什么权力这么大,甚至是想做什么便做什么,除了因为是边州,民风比中原州郡开放,外部压力大,掣肘少。另一个原因便是总管有持节杀人的大权,既是地方官吏,又是钦差,有着不向朝廷报告便可以诛杀下属官吏的权利,除了天子,无所畏惧。

    这些总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央政府的集权。

    黄明远明白,杨广这是在试探自己这种总管制既得利益者的态度。凡担任总管者,除了少部分皇亲国戚和文官忠臣,超过九成的还是黄明远这样的武将。同时关陇世家也是借着上层的总管府和中下层的骠骑府、车骑府,这才将触手铺展到全国各地。

    黄明远此时立刻便明白,杨广询问自己不仅仅是要自己对总管制度的看法,还有自己的态度。而对于现在的黄明远来说,天子的态度就是自己的态度。若是废除了总管制度,虽然会影响到自己在丰州的一些布置,但废除了这些总管才能确保以后不会出现军阀割据的现象,后来唐朝的统一也才会阻力那么小。

    黄明远立刻跪在地上,长揖于地,对杨广说道:“即使圣人不询问明远对于总管制度的态度,明远也是想向天子进言的。总管制度对于现在的大隋,实际上已经弊大于利,到了不得不废除的地步。”

    杨广一愣,没想到黄明远直接提到了废除。

    不过杨广仍是上前扶起黄明远,又笑着说道:“明远不必如此拘束,这只是你与朕的探讨而已。”

    黄明远便说道:“总管制度,实际上是东汉以来,群雄割据,列国兼并,中央政府为了保持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不得不设置的一种制度。在战时阶段,可以有效地发挥属地的全部资源,便于对敌作战;战后又能集中力量稳定当地局势,安抚百姓,此制度对于大隋初建之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总管权势的巨大,也威胁到中央政府的权威。当初北周之时,相州总管尉迟迥联合青州总管尉迟勤、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等人举兵叛乱,整个天下震恐,其声势之大,几乎覆亡了长安。而实际上若不是幽州总管于翼、徐州总管源雄、毫州总管贺若谊、利州总管豆卢勣这四人忠于朝廷,当时胜负尤未可知。而这一次汉王叛乱,一人作乱而河北尽反,此皆为总管制度的大害。

    总管统帅诸州兵马,掌兵权;兼任刺史,掌民权;征辟官僚,署理财权,可谓是一地之主也。而朝廷将一地的从叛不做约束,完全寄托于臣子的忠心之上,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吗?”

    黄明远越说越激动,仿佛与此制度不共戴天。当然黄明远也不过是表明一个自己的态度而已,所言不过是尽可能的夸大、矫饰而已,并没有直接深入到总管制度的根本问题。

    倒也不是黄明远不想就这个问题展开细述,而是杨广想废除此制度,黄明远说什么都没有用。实际上历史上杨广于大业元年二月刚平定晋阳,而晋州、绛州要到同年七月份才平定,这种局面下杨广仍旧是力排众议,于大业元年三月便废除了总管制度。

    果然杨广听了不住地点头,黄明远算是说到了杨广的心里。其实这件制度主要还是触碰到关陇贵族的利益,只要大多数文官不反对,而作为军中领袖的黄明远也带头支持,杨广便有决心废除总管制度。

    在黄明远看来,废便废了,但要有补救措施,使得总管制度被废除之后,地方上不至于生乱。若是杨广如历史上那般废完之后便完了,岂不是胡乱作为。

    此时的杨广眉开眼笑,笑着说道:“明远之见,老诚谋国,与朕不谋而合。真该让那些老臣们看看,什么是为国为民?什么是担当大事?如此真知灼见,他们羞不羞煞。”

第八十九章 总管废立(下)

    这时黄明远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奏章,递了上去,说道:“圣人,这是臣对于总管制度一些浅见,包括总管制度废除的重要性和总管制度废除之后的善后事宜,请圣人御览?”

    杨广接过奏章,并未直接翻看,而是放在一旁,反而直接问道:“明远以为总管制度废除之后尚需什么善后事宜?”

    黄明远乃说道:“总管制度从一开始便是中央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得不设置的制度,是稳定边关、筹集粮草、掌管行政等大事最为有效的措施。一旦废除,虽然看起来加强了中央对对方的统治,少了兵变的可能,但毕竟各地离着中央政府较远,很多事情一旦发生,中央根本难以应对。

    各总管时有叛乱的根源在于中央缺少了对各地总管的节制,致使各地总管远离中央,又身负军政大权,兵马钱粮,无一不在他们的管辖之内,一旦谋逆,中央便束手无策。

    但各地总管尤其是边地总管,节制边关兵马,既可以防止外敌入侵,又能维持地方,催纳钱粮税银,如果贸然废除而没有替代之机构,整个边疆便会成一盘散沙,外敌入侵的时候也会所向披靡,无人能挡。朝廷仅靠各地的车骑府、骠骑府各自为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应敌,则必败无疑。而中原、江南等一些偏远地区,本就新附,中央并没有完全控制,若是没有相关的机构,也会出现地方不安、税银不畅的现象,不可不防啊。”

    杨广皱着眉头问道:“若是如此,难道就不废除各总管了?”

    黄明远忙说道:“这总管之制,弊大于利,废一定要废。但要有计划的废,有针对的废,要设置新的机构取代他。‘总管者,必总管之’,将总管之权一分为二,民权、军权互补统属,则能有效地化解这个矛盾。

    在边州要害之地,可保留总管府的设置,而使总管府专管军权。使总管与刺史分置,不得兼命。又化大总管府为小总管府,一总管府只辖一、二州郡,到时一总管府不过少则一两万,多则三四万的兵力,又没有行政之权,后勤保障全由刺史辖制,则各总管绝无反叛之可能。

    而内陆各总管府则无需担负太多的军事作用,可以直接撤销。而为了保障各地的财税转运,可以设置转运使,主管榖物、财货转输与出纳,同时监管盐铁、漕运,确保各地的赋税、粮食能顺利输送到关中。同时各转运使本身不掌兵权,而是负责提调各属州郡府兵配合转运任务以及沿途剿匪,用时则聚,闲时则散,既发挥了转运使的协调、提调作用,又使得各转运使不至于成为新的总管。”

    杨广听后,大为震动,若是黄明远说得这些可以顺利实行,便可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割据的问题。

    此时的杨广忍不住抚掌说道:“明远真英才挺出,国之干才也。”

    其实废除了总管之后,杨广也担心原本总管的职用无法发挥。但是他实在是对总管制度深恶痛绝。这才开国之初,四大总管之中便有三个出事,实际上杨广本人若不是扬州总管的身份,也不可能生出问鼎之心。

    杨广说道:“北疆之地,虽然草原畏服,但毕竟多动乱之事,除了安北都护府以外,可留营州、幽州、代州、朔州、丰州、灵州、凉州、叠州,而内地则置陇右、河东、河北、河南、淮南、江南、剑南、山南、荆襄、岭南十处转运使,则便可完全替代原本数十处总管了。”

    黄明远赶紧回道:“圣人圣明。”

    杨广想了想,终究还是觉得这样还是不保险,像凉州、幽州仍然是要害之处,其兵数万,一旦出现反复,便影响巨大。就跟这一次杨谅之乱一样,若是窦轨真的叛乱,而来护儿没能顺利拿下幽州,使得刘建和窦轨合流,则整个河北将不复为朝廷所有。

    杨广因此又说道:“你以为凉州和幽州该如何布防?”

    幽州和凉州相当于大隋的两个拳头,而河东、朔方则是胸膛。两个拳头一左一右,钳制着草原,其防御体系很是完善。至于说幽州、凉州哪个方向是发展重点,那取决于大隋的目标是高句丽还是西域。至于布防之事,乃是战术,如何能在此一言决之。

    黄明远立刻便明白杨广不是在问幽州和凉州的布防,而是想问黄明远如何将凉州和幽州给拆分。

    实际上黄明远并不支持拆分两个总管府。这两个战区实际上是大隋扩张的直接前沿阵地,而且无论是幽州方向的契丹、奚人以至于位置更远的高句丽等东北三国,还是大隋西面的吐谷浑、西突厥以及马上就要崛起的吐蕃,实际上都是潜在的敌人。现在大隋还远未到没有敌人的地步,而削弱幽州和凉州的实力实际上是削弱大隋东北和西北方向的扩张能力。

    不过也怨不得杨广担忧,幽州俯视河北,凉州鸟瞰陇右,一旦生乱,一取关西,一卷河北,便是天下之要事。杨广为求稳妥,黄明远根本无法劝动。

    黄明远想了想便说道:“幽州乃北方之要隘,天下之通衢,大隋经营东北之核心。幽州总管府之地,可单独划出平州置平州总管府,勾连辽西与河北;再将易州归为内州,不再为幽州总管府管辖。此举即保持了幽州的大部分实力,同时也使得幽州不能阻隔东西关隘,则幽州可安。

    而凉州之地,横跨千里,勾连沙漠与河湟之地,同时面对西域、草原和吐谷浑,压力巨大。可将凉州总管府一分为三,甘、瓜二州向西北应对西域;郑州(即鄯州,而郑州此时叫做管州,大业二年,郑州改为鄯州,而管州又改为郑州)、廓州、河州等地,则向西正面抵挡吐谷浑;北面的凉州便可全心应对草原之敌。”

    杨广听后忍不住点点头。他也担心拆分幽州和凉州两个军府之后会引起边境的连锁反应,但按照黄明远的布置便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九十章 得掌实事

    对于黄明远的筹谋,杨广不无赞叹地说道:“国家大事,尽入明远心中。”

    黄明远赶紧跪下说道:“明远愚见,不过是纸上谈兵。”

    杨广笑指着黄明远说道:“你的本事,朕还不知道?”

    听到杨广的取笑,黄明远只得说道:“圣人谬赞,明远处理政事的能力较之诸位相国差得实在太多,也就是纸上谈兵。”

    杨广对于总管制度的废立心中有了底细。具体裁撤涉及的问题太多,包括一大批高级将领的任免和军队的处置,杨广也不会一言决之,还要和其他众人商议,形成切实可行的一套方案。而等到这套方案出来,怕是半个月之后的事情。

    此时杨广也不再多说,看着黄明远一副推脱的样子,杨广佯装成而是有些恼怒的样子说道:“不要为自己的疲懒推脱,你若是纸上谈兵,那别人就都是那个兵了。诸宰辅之中,以你最年轻,你不多担待一点,朝堂上的活让谁做去。”

    说到这里,杨广可能想起来之前黄明远的处事,真的有些生气地说道“你也是宰辅了,关乎一国之社稷,有些事情就不要畏首畏尾。这几年你总是学那些有的没的,你是不信任朕还是不信任你自己啊,你才二十多岁,难道要跟那群老臣一样躺在功劳薄上混吃等死啊。”

    杨广也看出黄明远在朝堂上故意藏着掖着的态度,黄明远低调、谨慎的做法他很欣赏,但又有些生气。这么年纪轻轻不知道为君分忧,怎么就光想着明哲保身,像个老油条一样,难道以为朕是个会屠戮功臣的昏君吗?

    虽然杨广手段很凌厉,但杨广是个念旧的人,除了那些天天在其耳边劝谏的人,他还真没有处死一名功臣,就连杨素都是一生荣宠不尽。

    不同于别的君主那般忌惮手下,对于黄明远,杨广还真没太多压力。除了杨广超出常人的自负与自信以外,对于黄明远,杨广以子侄辈待之,警惕心也少了许多,还真不觉得黄明远功高盖主。

    黄明远赶忙说道:“明远不敢。”

    杨广皱着眉头说道:“你不是不敢,你是滑头!你是怕朕会心胸狭窄,会猜忌功臣,会过河拆桥。但你跟着朕这么多年,朕是这种人吗?”

    黄明远只得低着头,不敢说话。

    杨广又说道:“朕不管你之前怎么想的,以后给朕收起你那点小心思,年纪轻轻的,就要勇于承担责任。你见到刘备猜忌诸葛亮了吗,好好一个宰相之才,你别把自己给糊弄废了。”

    黄明远赶紧说道:“明远遵旨!”

    杨广笑道:“这才对嘛,年轻人还是要有朝气,否则如何能挑起更重的担子来。尚书省之中,越国公久不视事,苏威一个人担着,也是难以周全。朕准备让你管越国公这一摊事务,分管吏部、礼部、民部,你可不要让朕失望。”

    大隋八名宰相之中,杨素虽是宰相之首,但有名无实,实权都在苏威手中。七名宰辅之中,苏威总揽政务,负责尚书省;杨达负责门下省;杨约负责内史省;牛弘专掌人事权;张衡、裴矩二人负责制诏;唯有黄明远在宰辅之中属于打酱油的,没有什么具体负责的事情。

    尚书省实际上除了虚名的尚书令,权利一分为二,左、右仆射各掌一部分,相互制衡。但身为尚书左仆射杨素不管政务,权利全部为苏威掌握。此时尚书省还不是唐朝时期的执行机构,尚书仆射作为真正的宰相,地位极高,也是一朝的核心。杨广素来不信任苏威,自是不愿意让苏威一人独霸尚书省。

    尚书仆射管理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六部九寺之中,左仆射分管吏部、民部、礼部、太常、宗正、鸿胪、太府、司农,右仆射分管兵部、刑部、工部、大理、太仆、光禄、卫尉、将作、都水,互为照应又互相监视。

    黄明远想了想,自己负责杨素的那一摊实在不合适。左仆射主要负责人事、钱粮、礼仪,权利太重,影响也大。而且自己若是上到苏威那个小心眼的前面,岂不是让他忌恨。

    因此黄明远说道:“圣人隆恩,明远本该依从,只是尚书省尚有苏相,明远一个毛头小子,若是掌管左仆射之事,乃越过苏相,实为不妥。况且明远也不善钱粮、礼仪之事,贸然上手,反而影响朝政运转,还请圣人明鉴。”

    杨广笑道:“你啊你啊,什么时候都是这般周全。既然如此,便让苏威分管左仆射之事,你分管右仆射之事。苏威这个人,滑头的很,你跟着苏威,可学其才,切不可学其油滑之道。”

    黄明远只得点头应和。

    教训了黄明远一顿,杨广才觉得舒畅了。就如很多父亲看到嘚瑟的儿子一样,总是能找到儿子的缺点然后狠狠地批一顿,才能感到酣畅淋漓。

    两个儿子之中,杨昭那里,太过一本正经,杨广是没办法给他发脾气;至于杨暕,那就是个顽石,杨广根本没法感受到父亲的权威。所以杨广有事没事只好在黄明远这里找补一下心理落差了。

    杨广不好女色,身边几乎没有什么妃嫔,也只有萧氏所出的三子一女,而且三儿子早死,只剩下杨昭、杨暕二人,寻常时候,杨广倒是真把黄明远当成儿子。

    包括给黄明远定亲,给黄明远的儿子取名字等事,都是在行使一个父亲的权利。尤其是黄明远与南阳公主的事情,杨广现在也颇有些后悔,只是不能提,只得在别的方面给黄明远以补偿。

    杨广信佛也信道,也曾经使人给黄明远算命,但皆是黄明远一生无帝命,无反骨等一类的说法,因此杨广更不怀疑黄明远。

    至于黄明远,倒也真的尊敬杨广,杨广在其生命之中扮演了一个父亲的角色,对黄明远影响非常重。只是黄明远本人又是个矛盾的综合体,既不愿跟着杨广陪葬,但也感念杨广的恩情。

    双方就这么一直以这样一种真诚而又虚伪的关系相处,直到多年以后。

第九十一章 不做高颎

    黄明远与杨广一直聊到傍晚,今日面圣整整在此待了四个时辰,这怕是杨素和苏威加起来都没有的待遇。黄明远眼看天色不早,便准备起身告退。

    这时杨广突然问道:“你家六郎婚配了吗?”

    黄明远不知道杨广突然问此事为何,但又担心杨广会干涉其中,便回道:“回圣人,我家六郎还未成婚,只是已经订婚了。”

    “哦?”

    杨广好奇地问道:“是谁家的女郎,能嫁于黄家的芝兰玉树?”

    黄明远回道:“订下的是吴兴沈氏的女郎,其兄长乃是赣州司马原海陵令沈映。”

    “吴兴沈氏?”杨广问道“明远还与吴兴沈氏有联系。”

    黄明远怕杨广多疑,连忙说道:“沈映之祖父便是南陈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沈恪,其子沈法士当年为江州长史,家父当年战死江州之后,多蒙沈法士收敛尸体,礼葬于江州万家岭。黄家欠沈家一个人情。后来我在江都认识了沈映,了解到此事,便和沈家约定了婚事,以报答沈家。

    只是后来诸多杂事,我与沈映失了联系。正好六郎南下江南游历,认识了沈家女郎,叙其旧事,竟然发现两家还有婚约,这便应在了六郎身上。”

    杨广了然,笑道:“果然是天定的姻缘,只是江南沈家,地位实在是低了些。要知道现在的六郎,名震长安,若是要想婚配,怕是整个关中世家的适龄女郎都上赶着要嫁给六郎。”

    黄明回道:“六郎与我一般疲懒,说起来当日盩厔一战,六郎赢得一个美名,但实际上巧合幸运颇多。他虽然名高,其实才学尚需磨炼。与沈家相比,人家好歹还有个江南大族的名头,而我邹山黄氏,也就是这两年才崛起的,还不如人家沈家。”

    杨广乃不无遗憾地说道:“你素来重恩义,这六郎之事,倒也是一桩美谈。朕本来还想给六郎指个婚事,现在看来是不成了。”

    “谢圣人隆恩!”

    杨广明摆着想让黄明远问对方是谁,但黄明远就是不提。实际上黄明远自己也能猜出对方是谁,无非是萧家或者杨广的几个亲信,但黄明远都不愿意和他们联姻。实际上若不是当初自己无力反抗,而裴矩在历史上的官声地位还不错,黄明远都不愿意与裴家联姻。无他,这些杨广的宠臣到了隋末除了拖后腿以外,根本啥都做不了。

    不过杨广并不打算放过黄明远,而是自顾自地说道:“褒国公的小女儿今年十五岁,褒国公也看上了你家的芝兰玉树,便想求朕做个媒,谁曾想六郎已经有了婚事,真是遗憾。朕记得你还有一对孪生弟妹吧?”

    果然是宇文述,他这个女儿莫不是历史上的宇文昭仪。历史上宇文家仅剩的两个聪明人,年近三十再婚嫁给李渊被封为昭仪,宠冠后宫,差点被立为皇后。

    说实话若不是宇文述的女儿,黄明远还真是愿意其为皇家妇,此女进退有据,胸有丘壑,是个奇女子。只是事涉宇文述,黄明远反倒不愿意。

    整个大隋朝廷都知道黄明远与宇文述不和,虽然二人从未发生过矛盾。

    “回圣人,明远家中还有一个九郎,一个七妹,俱是十六岁,乃先父去世之后遗腹所生。”

    杨广听了说道:“可怜你父忠心耿耿,却连未出生的一双儿女都没能见到。你这些年多立功勋,没给你父丢脸。”

    黄明远低着头不说话,这时杨广又说道:“虽然六郎已经有了婚约,但你家九郎和褒国公的女儿年岁正合适,不知你愿不愿意和褒国公结这个亲。”

    黄明远真想跟杨广说弟妹二人也定亲了,只是这种事一查就知道,黄明远也没法说谎。

    黄明远不愿意与宇文述结亲,一忌宇文述的狠辣,结亲毫无意义,历史上李浑是宇文述的妹夫,下起手来不照样狠辣;二忌历史上宇文化及、宇文智及是杀害杨广的凶手,若是还有此事,黄明远必然要诛灭宇文氏;三忌自己未来十几年的策略便是要与宇文述做死对头,以求杨广心安,若是娶了宇文家的女儿,怕是要家宅不宁了。

    这亲结了,弊大于利。但是黄明远已经拒绝了杨广一次,也不好太拂了对方的面子。

    黄明远说道:“圣人与褒国公厚爱,明远本该从命,只是我家九弟实在顽愚,从小被家母宠溺惯了,怕是配不上褒国公家的女郎。”

    杨广倒不以为意地说道:“明远不要自谦,京中谁不知道黄家儿郎,最是自律,黄家家风,天下闻名。”

    黄明远上前跪在地上说道:“圣人,臣家九郎、七娘从小跟在母亲身边,也没受过什么挫折,心性倒是单纯了些。臣自知出身卑微,高门大户也看不起臣家,那些愿意与臣结亲的人家,大多都是一边鄙夷明远粗鄙,一边又看重明远现在的身份。这些日子,不少山东大族要把庶子、庶女婚配于我家九郎、七娘,还一副看得起我黄家的样子,臣深以为耻辱,也不愿去高攀那些豪门大族,因此便要给他二人寻个寻常亲事,哪怕小门小户,不求有多大作为,只求在我的羽翼下平安过个一生。”

    杨广看着黄明远,长叹一声,说道:“长兄如父,你是拿几个弟妹当子女去养,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黄明远此时也不禁眼眶发红,低头不语。

    杨广又说道:“何必如此,何必如此,总不能委屈了他们。太子身边无人,朕征选良家女子充实后宫,你家七娘今年也十六了,不若进攻做个良娣,太子与崔氏的为人你也清楚,必不会欺负了你家七娘。”

    皇帝、皇子与大臣们联姻是太寻常的事情,不光嫁女,还要纳妃,当初高颎的女儿嫁给太子为妃,儿子又娶了太子的女儿。若不是杨广本人春秋鼎盛,一旦娶了黄明远的妹妹生出皇子,以后恐生祸乱,他都要纳黄明远的妹妹为妃了。

    黄明远听后赶紧叩头道:“圣人不可,若是圣人将我家七娘纳入东宫,臣当永世不踏入东宫之门!”

    杨广一愣,有些生气地说道:“难道明远以为太子还配不上你妹妹?”

    黄明远满眼噤泪地说道:“圣人恕罪,明远实不愿意做第二个高相国啊。”

第九十二章 弟妹婚事

    杨广到底没再提此事,不过也没了与黄明远再聊下去的尽头,便放黄明远离开了。

    出了离宫,黄明远才松了一口气,他后背都湿透了。小妹无论是嫁给杨广还是嫁给杨昭都不可以,那只能是害了小妹一生。刨除其它原因,光是小妹未来的孩子会有黄明远这样一个舅舅,难道杨广不担心大隋社稷会动乱吗?

    杨广还不想将黄明远彻底推到杨昭的身边,黄明远举出高颎的例子,他也有些犹豫。实际上杨广也觉得是因为高颎与杨勇的联姻才导致的高颎如此坚定地支持杨勇,高家把赌注都压到了杨勇的身上。

    若是黄明远又当如何呢?

    说到底是杨广的儿子太少,没有选择,因此不敢完全放任黄明远成为外戚。若是黄明远成了皇帝的舅舅或者是外公一类的人物,什么窦宪、梁冀这样的权臣在黄明远面前都是个屁。

    杨广知道,无论如何都得打消这个念头了。

    黄明远离开了杨广的离宫,在从人指引下,匆匆回到家中。他本来在洛阳是没有府邸的,但杨广在靠近离宫的地方给他赐了一幢宅子,临时使用。

    宅子不大,看起来也很破旧,不过胜在靠近离宫,位置犹豫。现在修建新城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这幢宅子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回到府上,黄明襄、黄明瑜兄弟二人都在。当初离开晋阳的时候,黄明远也将两个弟弟带出来了,省得二人留在晋阳会引起什么麻烦。而且黄明襄实际上是借调的东宫官员,马上就得返回长安。

    黄明远将二人叫到书房,告诉二人的婚事要抓紧举办了。

    倒不是黄明远急切,有一就有二,今天是宇文述,明天又不知道是谁。几个弟弟也跟腐肉一般,招苍蝇啊。

    黄明襄好说,本来便是明年下半年的事情,婚事也准备了很长时间,自是提前也来得及。吴兴沈氏虽然在大隋不怎么出名,但陈叔宝的皇后便出自吴兴沈氏,沈氏乃豪族出身,自沈劲之后两百多年以来,在江南也已经是一流的世家翘楚。

    至于黄明瑜,这才十六岁,哪有婚配对象。

    “圣人要给你二人做媒,乃是褒国公宇文述的女儿。先是六郎,后来又是九郎。”

    黄明襄和黄明瑜皆是大惊。

    黄明远接着说道:“不过我替九郎拒绝了。”黄明瑜这才松了一口气,他虽然对实事了解不多,也知道兄长与宇文述的关系不怎么样。

    “听说这宇文家的姑娘实在不错,样貌、德行都是优选,也不知道九郎可不可惜啊。”

    听到黄明远调笑,黄明瑜脸上有些赧红。他一直长在邹山,学于书院,心性单纯,因此也有些羞涩。还是黄明远这一次把他带出来让他跟在军中做个书吏,长长见识,这才成长了不少。

    “大兄说笑了,宇文家的教养这么差,宇文化及、宇文智及都是纨绔子弟,不通礼仪,其又能教出什么样的女儿。”

    黄明远一笑,歹竹出好笋了呗。

    “不过九郎年纪也不小了,也要尽快成婚。”

    这时黄明襄问道:“兄长是不是有合适的人选?”

    黄明远没直接说,而是看了黄明瑜一眼,说道:“你问问小九想娶谁?”黄明瑜脸色涨红,也不说话。

    黄明远乃说道:“既然你不说,我便随便给你找了,这几日可是有不少人联系我。”

    “大兄,别!”

    黄明远和黄明襄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看样子小九是有心上人了。

    “你和陆婉的事情自己去和贞娘说。”

    黄明瑜有些吃惊的说道:“兄长,我?”

    黄明远看到黄明瑜紧张的样子,笑道:“怎么?要娶走人家的小娘子,自己还没有勇气吗?”

    黄明瑜挣扎了良久,才说道:“诺!”

    这时黄明襄不无担忧地说道:“婉娘由母亲教导,性子也温婉贤淑,嫁给九郎倒也合适,但是陆先生姐妹的身份终究是有些特殊啊。”

    陆贞姐妹的身份不仅是特殊,说起来就是黑户,若是得不到陆家的接纳,只能算庶民。哪怕就是强要陆婉嫁给黄明瑜,光是身份就见不得人。

    提起陆贞姐妹的身份,黄明远就不无来气,陆家也太冷血了,虽然陆家大郎时常来看陆贞姐妹,但到底陆家对陆贞姐妹二人没有一个结果。

    黄明远绷着脸说道:“这一次我亲自去找陆德明,无论如何也要有一个说法,否则我让陆家从哪来滚回哪里去。”

    陆德明是陆贞的大伯,杨广登基之后,征辟为秘书学士。实际上相对于陆贞的身份,陆婉能够明媒正娶地嫁给黄明瑜,反倒是陆家喜闻乐见的。

    现在的黄明远也算是一根大粗腿了。

    实际上黄明瑜和陆婉的事情还不是最为紧迫的,七娘明年也十七岁了,跟二叔家的五娘、六娘同庚,也是到了该嫁人的年纪。相较于男子取亲,女子嫁人的对象选择更为重要。无论是对方的家世、人品都要契合,而眼下,并无合适的人选。

    这时黄明襄说道:“大兄,我在东宫,倒是有不少人似乎有想为七娘做媒的打算。”

    黄明远看向弟弟说道:“都有谁?”

    黄明襄说道:“皇后跟我提了一下莒国公萧琮的长子萧铉,似乎希望通过结姻之事与我家重归于好。萧铉大七娘五岁,现在是太子内坊丞,人品、样貌倒还合适。而太子妃崔氏也向我提了一下他的弟弟崔处仁。崔处仁大七娘三岁,现在国子学读书。就连李敏也有与我家联姻的想法。”

    黄明远一愣,看向弟弟说道:“这崔弘升、萧琮等人都在我军中,怎么没有人跟我提过此事?”

    “大兄的脾气,谁敢触怒。他们这不是怕大兄不同意而弄得没脸,所以才故意走弯路试探呗。”

    黄明远想了想,这才叹口气说道:“萧家、崔家,豪门大族,千年世家,门槛太高,实在非良配啊。至于李家,李敏真是脑子糊涂了,我怎么会和李家联姻。”

    黄明襄又问道:“兄长决议如何?”

    “再看看吧,也要问一下小妹的想法。”

    黄明远有些皱眉,便让两个弟弟离开,自己一个人思索。

第九十三章 仁寿四年终

    黄明远一直在洛阳随驾,看样子这个新年怕是要在洛阳渡过了。这些日子,政事上他也不过多插手,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洛阳新城的选址上。

    虽然天子还未下令,但督建洛阳城的重任,十有**还是要落在黄明远的头上。这大半个月,黄明远跑遍了洛阳的各处地区,查阅文集,勘测地形,寻访风物,这才初步确定了新城的地址。

    十二月初,杨广召平叛诸将赴洛阳进行封赏。这是洛阳第一次取代长安,作为大隋的政治中心进行活动,其意义不言自喻。

    同月中旬,“元胄案”爆发。

    元胄是杨坚的心腹出身,北周时期杨坚入朝为相的时候,元胄负责保卫相府安全,被杨坚引为心腹。更曾在杨坚被北周赵王宇文招谋害的时候,舍生忘死地保护杨坚。

    元胄后来与杨广交好,深度参与了废除慜太子杨勇的事件,因此也算杨广一派的人。

    不过后来蜀王杨秀获罪的时候,担任右卫大将军的元胄因犯有与杨秀结交往来的罪而被除名,长期不得起用。杨广继位之后,元胄本以为能咸鱼翻身,可惜愿望落空,杨广根本没有估计的到元胄。

    失望的元胄心中不忿,便仗着老资格处处给杨广添堵。

    迁都洛阳,便会弱化长安的地位,其结果对于以关中为根基的关陇世家的影响最大。而元胄则作为反对迁都的急先锋,公开叫嚣,上窜下跳,串联起不少反对派向杨广发难,对于初即位的杨广来说,影响很坏。

    恰巧平叛功臣慈州刺史上官政因犯罪被流放到岭南。原来当初慈州之战之后,上官政前往记室元务光之家,见到元务光的母亲卢氏,精虫上脑,竟悦而逼之。卢氏以死捍卫了自己的贞洁。上官政为人凶悍,怒甚,竟然以烛烧其身。不过上官政捅了大篓子,卢氏出身范阳卢氏,乃顶级门阀,因此卢家人告到杨广那里,上官政也被处置。

    将军丘和因为蒲州失守被除名,元胄与丘和有旧谊,两人饮酒正酣,元胄对丘和说到:“上官政是壮士,现在被流放到岭表,不会出大事吧?”

    他又抚摩着肚子说:“像此公这样的人,就不会不出事了。”

    丘和将此话报告杨广,正对元胄不满的杨广正愁没有什么把柄处置元胄,此时抓住时机,竟然以谋反的罪名问罪元胄,元胄因此获罪而死。

    而之后杨广也召回上官政任命为左领军府将军,任命丘和为朔州刺史,皆咸鱼翻身。而唯一付出代价的只有元胄一人。

    元胄被处死之后,关陇世家无不胆寒,虽然之前元胄已被杨坚问罪,但元胄乃是实打实的关陇顶级贵胄,资历、威望无不远迈常人。而杨广如屠杀猪狗一般处死元胄,其手段与冷酷令人胆寒。

    元胄用自己的血使得迁都一事成了定局。

    十二月底,对于平叛的封赏开始。

    仍旧是在洛阳离宫,杨广命令有关部门官员大规模地陈列金宝、器物、锦彩、车马,以奋人心。而以黄明远打头,有功诸将分列左右,等待封赏。

    杨广命令吏部尚书牛弘宣读诏书,称赞了诸将讨伐杨谅的功劳,并对诸将分别进行赏赐。

    黄明远加食邑三千户,真食八百户,并之前共计一万零四百五十户,真食任城县共计一千八百户。并赐给织物五万段、绮罗一千匹,赐杨谅妓妾二十人。

    周罗睺赠柱国、右卫大将军,谥曰壮;

    萧琮拜检校内史令,改封为梁国公;

    黄蒙加开府仪同三司衔,迁寿州刺史;

    ······

    其余诸将,不一而足。

    郑言庆以救援代州,攻破岚州之功,加检校右卫将军,检校定州刺史;

    而黄明辽以恒州血战之功,迁巨野县公;

    张文远以坚守泽州,攻破潞州之功,迁马邑县公。

    欧彦加上大将军衔;

    刘云芳迁吕州刺史;

    陈远加上开府仪同三司衔;

    黄明襄加上仪同三司衔;

    ······

    而河东等地的骠骑府、车骑府,不少也为丰州一脉的将领占据,此时的河东反而成了黄明远第二个根据地。想来若是以后李渊占据了并州,怕是没有这么容易再起兵成功。

    而且趁着北地各处官府空缺,黄明远乃使堂弟黄明祯外放为幽州副总管,玄州刺史。而其弟黄明瑜也因从黄明远北伐有功,加仪同三司衔,被黄明远打发到內史省做了一名正九品的內史录事,虽然位卑,但是进入中央书记处,就是一支蚂蚁都比别的地方大。

    这一次杨广非常大方,黄明远一路进击晋阳,如武装行军一般顺利,因此诸将几乎是封赏优渥,众人再三拜谢,舞蹈而去。

    大业四年,一整年的波折不断,黄明远从草原回到丰州,再到长安,册封太孙、仁寿宫变、杨广登基、杨谅谋反,东进平叛······一桩桩一件件影响着整个大隋的发展。而在这一年里,黄明远从一个年轻有为的赳赳武夫,成长为整个大隋举足轻重的人物,回首看来,虽然每一步都是那么从容、真实,但真的如梦一般。

    过了今年,历史便要彻底步入大业元年,盛世和动乱也便不再久远。从这一刻开始,黄明远才真的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

    这个宏大的帝国,有自己为他添加的一砖一瓦,浸润了自己的心血。如果现在黄明远告诉其他人他要在十年之后走向轰然倒塌,绝对不会有任何人相信。可是黄明远却是无比真实的感受到,一切都在真的扑面而来。

    何去何从,倍加艰难。

    黄明远走出离宫,站在大殿外的台阶上,远处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是如此格外的安详与柔和,这是自己要守护与热爱的东西。

    黄明远闭上眼睛,感受着这份阳光的温暖。

    身后的杨义臣看到黄明远抬头闭目的样子,拍了黄明远的肩膀一下问道:“明远可是昨夜劳累过度,身体不适。”

    黄明远没有说话,望着远方的山河城池,黄明远无悲无喜地喃喃说道:“大业,就要到了。”

第一章 营建东都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洛阳的春天,到处春风送暖,花海飘香,让人醉在其中。相较于关中的长安,这里少了一份肃杀,而多了一份安逸。

    黄明远不知道别人是如何感觉,但是相较于长安,他却是更喜欢洛阳。或许是他骨子里便认为长安是关陇世家的地盘,又无时不觉得关陇世家的强大,因此每每在长安总有种被对方压得喘不过气的感觉。而到了洛阳,仿佛又换了一种天地。在这里因为一切从自己的手中冉冉升起,所以总是觉得少了几分拘束,多了几分自由。每每登高望远,外出游玩,总感觉这山这水,仿佛比长安都要精致上许多。

    不知是不是杨广也是这种感觉,在长安压抑地狠了,所以一登基便急不可耐地逃到了洛阳。后世有人统计杨广十四年的天子生涯中,一共在长安待了一百八十六天,屈指可数。

    去年的除夕是在丰州过的,今年黄明远却是也回不到长安。

    妻子淑宁去年年底刚产子,身子虚弱,不便外出,黄明远也没让他们来洛阳,因此今年的除夕是黄明远带着弟弟黄明瑜在杨广的离宫中度过的。

    过了元宵,黄明远便让裴淑宁举家往洛阳搬迁。一家老小,全部家当,全都不剩的搬了过来。除了留了几个家里的老人看房子,什么也没给长安留下。

    黄明远还让人处理了自己在关中的庄园以及田地,甚至一些祖地都卖了出去,仿佛出逃一般的要离开关中。

    虽然朝臣也听说天子有意要从长安迁都到洛阳,但是天子也没有公开的表态,更没有正式的圣旨,谁都不觉得天子会如此的急迫。迁都可是一个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朝廷哪怕真的迁都,还要先营建东都,以及其它事宜的安排,没个三五年的时间也是难以实行的。

    但是众人不知道的是迁都的时间不定,甚至整个终大隋一朝也没有定。可作为天子,杨广已经基本不会再待在长安了。

    而与众人的观望心疼不同,如此急不可耐地要搬家者中,只黄明远一人。

    也有人觉得黄明远实在是精明,不管天子做什么,都可以牢牢地把握住天子的想法,紧跟天子的脚步,做一个愉快的舔狗。如此精明而又贴心的臣子,谁能不喜欢?怨不得人家爬的这么快,这都是有道理的。

    当然别人不知道的是黄明远并不是上赶着巴结天子,他只是担心杨广不回长安,势必在关中的威望迅速跌落。若是再如历史上那般让李渊在长安称帝,那自己在长安的那些家当不是白白便宜了李渊了吗?

    现在关中屡屡与自己犯冲,敌人更是不知道有多少,因此黄明远可不愿意为别人做嫁衣。

    黄明远还准备让四海商团慢慢由明转向暗处,甚至明面上和自己脱离关系。盛世的时候,商业自然繁华,物流天下,日进斗金,凭着黄明远的身份、地位,也没有哪个不开眼的敢故意找黄明远的生意的麻烦。但到了乱世,商人就是待宰的羔羊,尤其是敌对方的商人,难道自己苦心经营十余年的商团到了乱世都要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

    当然在别人眼中黄明远是为天子站队,还是**裸的。

    黄明远积极的态度很让杨广高兴,很久没见黄明远这么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件事了,自己上次的敲打果然有用。

    杨广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朝臣都不支持他迁都的想法。实际上无论是天子的心腹还是朝堂上的重臣,满朝文武之中,真没有几个人支持杨广迁都的。谁愿意放弃安稳的日子从头再来。哪怕杨广处死了元胄,杀鸡儆猴,也没法完全压制朝中涌动的潜流。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关中的一切仿佛天然为帝王之基设定的,没有人愿意离开关中这个安适的宅院,前往破败不堪的洛阳。

    实际上杨广本人也不敢明言迁都,只得一个人耍无赖,故意赖在洛阳不走。就如汉文帝杨坚每年都会有大半年的时间在仁寿宫一样,杨广也将全套的行政班子从长安带到洛阳,在此办公。众人能反对迁都之事,但不能干涉天子的去留,因此这都也变成不迁也迁了。

    不过这洛阳城的确破败不堪,实在不堪为都。

    春季,正月,壬辰朔(初一),杨广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业,是为大业元年,同日册立太子妃萧氏为皇后。

    紧接着杨广便下诏废天下诸州总管府,只保留边地的营州、幽州、代州、朔州、丰州、灵州、凉州、叠州(洮州)八总管府,增设平州、甘州、郑州(廓州)三总管府。各州总管只管掌军,与刺史不得兼任。原属于总管府长史所负责的军中供给等事也转交给当地刺史负责,使得州刺史能够从供给上牵制本地总管。

    同时设陇右、河东、关中、河北、河南、青兖、剑南、山南、淮南、江南、荆襄、岭南十二个转运使,掌一地水陆转运,并监察地方官吏。原本的各州总管多转为刺史或者是入朝为官,而各地的转运使全部使用的是杨广的亲信,无关陇世家出身者。如此安排使得杨广能够独揽财权,又一次重创关陇世家。

    总管府的废除,是杨广在事关各方根本利益的争斗中第一次胜出,而与之带来的便是天子权威上的增强。

    废除总管府之后,杨广开始准备营建东都洛阳,堂而皇之的在洛阳不走了。

    杨广下诏在伊、洛营建东京,诏书说:“宫室的规制,本应从方便使用出发,现在营建的宫室,务必要节俭。”

    同时杨广又正式任命皇太子杨昭为长安留守,吏部尚书牛弘、内史令杨约、太子太保杨弘三人为副留守。而大隋首都也正式名不正言不顺却堂而皇之的从长安转移到了洛阳。

    三月,杨广任命黄明远为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为副监,在洛阳开展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第二章 工期之难

    为了建造东都洛阳城,杨广下令,每个月役使壮丁二百万人;又为了充实东都洛阳城,杨广下令迁徙洛州城内的居民和各州的富商大贾几万户入东都;最后为了加强东都洛阳城的防务,杨广下令废弃二崤道,开辟册道。

    为了增加修建东都的合法性,压制朝中的反对声音,杨广在诏书中称:废汉王谅起兵时,山东州县曾一度沦陷,根本原因是由于“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又称“国朝新立,南服遐远(指陈朝故地),东夏殷大(指北齐故地)”,要看准时机,采取方法加以控制。而此刻即是良机,为此杨广亲自来到洛阳。

    杨广如此说法,倒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长居洛阳的礼法问题。天子本应该长居都城,不得轻出,可现在杨广为了天下安定而长居洛阳,以便控制关东、江南。这件事本就是天子不辞辛苦,诸朝臣还有什么可置喙的呢。

    至此,朝野内外再无人反对营建东都之事。

    不过没人反对营建东都并不代表此事彻底底定,能建城是一件事,能建好城又是一件事。因此杨广任命黄明远担任营建东都大监,更多的是为建城一事保驾护航。

    黄明远虽然身为营建东都大监,但实际上整个工程的建设主要依靠副监将作大匠宇文恺。宇文恺是北周大司徒宇文贵之子,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的专家,隋大兴城便是宇文恺设计建设的。

    黄明远不是一个贪权、拦权之人,因此本着“术业有专攻”的原则,黄明远基本上将权利放手给宇文恺,任其自专。至于另一个副监纳言杨达,他本就是个低调谨慎的人,也知道在天子那里他就是一个挂名人物,因此更是决不插手东都的建设。

    宇文恺本就有建设大兴城的经验,再加上拥有足够的权利,很快便使得东都洛阳城的建设进入正轨。

    不过杨广给黄明远的工期只有一年,使得整个东都的建设异常紧张。而实际上当初的大兴城,光是宫城和皇城已经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这还在天下人看来颇为神速,惊为神迹,至于外郭城实际上营建的断断续续,要在大业九年才完全竣工。同样是大隋另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仁寿宫,也是宇文恺用了整整二十五个月的时间才建设完成。现在这么大的东都洛阳要一年之内竣工,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而且宇文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设计的东京极其穷极壮丽。这更增添了整个工程量。

    宇文恺也是个狠人,知道若是按部就班的建设,根本不可能如期完工,因此为了赶工期,便狠下心来,用人命来填补时间的空缺。

    在营建过程中,每月役丁两百万人,其中筑宫城(紫微城)者七十万人,建宫殿墙院者十多万人,土工八十多万人,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共有十多万人。宇文恺任命了一大批监工督办驱使民夫日夜不停地工作,其催逼之急,简直如狼似虎,不给役夫一丁点的活路。

    不过才一个月的时间,工地上已经有数万人因沉重的劳役而死去,载尸车相望于道。

    黄明远虽然放权给宇文恺,但也不是对营建之事不管不问,眼看役夫伤亡超出了想象,黄明远已经坐不住了。要是这样下去,整个东都要死多少人,而自己的名声也要坏了。

    黄明远自不能让宇文恺再胡作非为,因此直接停了宇文恺的职权,只令其负责营建设计之事。

    对于黄明远的强势,宇文恺根本没有拒绝的权利。

    重新掌权之后,黄明远当即将隶属于左武卫的军医营调到了东都建设工地,进行卫生整改,确保这上百万人堆在一起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疫病。

    左武卫的军医营是黄明远仿照丰州的军医营建设的一个机构,名扬于平定废汉王杨谅之乱期间。当时平叛事急,黄明远来不及约束各军的卫生和伤员的医治工作,便以左武卫的军医营总揽军中的卫生、医疗工作。没想到效果大佳,整个军医营保住了成千上万士兵的生命,也成功引发了禁军中的卫生改革。

    这一次情急之下,黄明远便准备使左武卫军医营老保障整个工程的医疗。

    军医营的到来对于役夫的救治、修养有极大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缓解这些役夫沉重地劳役负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黄明远便招来各工程的管事,令众人约束各部,减轻役夫的工作量,不要把人命当草芥。

    听到黄明远的训斥,众人也满是无奈,一脸委屈。谁也不想役使役夫过度,但实在是完不成工作,他们也没有办法。下边的各级监工下吏也是如此,不使劲逼迫,就不能按期完成进度,众人为了不掉自己的脑袋,也就只得不把别人的命当回事了。

    还是这该死的工期害的。

    要想治本,还得将工期设计在合理的时间内。黄明远便前往宫中请求杨广能否延长一下东都洛阳城修建的工期,但被杨广拒绝。

    也就是这个人是黄明远,换了别人早就被杨广免职了。

    杨广给黄明远算了一笔账,这些年作为关中农业命脉的郑国渠、白渠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又因河床下切,灌溉面积减少四分之三,严重时甚至减少十分之九。和汉代相比,关中田地减少三万**千顷之多,而人口增加了数十万。其粮食还要供应整个关北、河西、陇右地区,因此这几年关中长安的粮食供应发生严重困难,实际上整个关中的崩溃就在眼前。原本东南粮食可以转输于洛阳,但转输至长安得改用陆路绕过三门天险,既运粮有限,又耗费耗时,得不偿失。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人饥”,隋文帝只得亲“率户口就食于洛阳”,并“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见口粮贩给,不以官位为限”,成为名副其实的“逐粮天子”。

    天子说得如此真切,黄明远又能如何再推辞,总不能跟杨广说建城容易,可你那些该死的宫殿、楼阁、园林实在是太多了,能不能少建设一点。

    杨广这里实在是指望不上,黄明远便只能自己想办法。

第三章 事半功倍

    节省民力不难,但问题是要如期完工。

    黄明远本身不是学土木工程的,也不懂怎么盖楼,单论专业水平,甚至不如宇文恺这些长期从事建设的土著。但是黄明远知道,若是想提高工作效率,在不变动原始的框架结构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是要改进生产工具的水平,使之更符合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优化人员配置,进行科学管理。

    改进生产工具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黄明远对于传统的建筑工具顶多算是认识,很多还叫不上名字,若是想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改进,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耐不住后世全国各地商品房疯狂的建设,哪里都有盖楼的,所以他也清楚现代建筑最需要的东西。

    对于现代建筑,最标志性的建设工具,怕是每一个建筑工地都必不可少的塔吊了。

    后世的塔吊多种多样,但是论其发展源头,都是杠杆作用的产物。通过平衡重的用量与平衡臂的长度的调节,能够很大程度的节省人力物力。

    此时没有混凝土,所以很多建筑都是用巨大的条石进行建设,费时费力。

    对于役夫来说,瓦工、木工、金工等活是上等活,属于技术活,伤亡率很低很低,待遇也不算太差。真正伤亡率高的是石工,而最辛苦的是运输、搬运工人,二者都属于纯体力活,消耗巨大,还因为没有保护,所以多有死伤,是工地上最大的消耗品。

    而解决运输、搬运困难,是解放人力最好的方式。

    黄明远建不了后世巨大的塔吊,但是却可以模拟出其初始行态。

    黄明远命人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制作出了数百具巨大的杠杆,再通过滑轮等工具连接,用来作为最原始的塔吊。每个杠杆有数十人操作,可以轻松将上千斤的巨石抬升到数丈高的位置,简单轻便易操作。

    黄明远还制作了大量的轮滑组件作为工具,同是铺设运输轨道,大大提升了工程的进度。

    这时宇文恺又找到黄明远,上报整个建设工地的材料不够,尤其是土料不够。

    此事也可以理解,新建的洛阳城在汉魏洛阳城的西十八里处,远离主城区,道路运输不便。而且很多材料包括土、木、石料都要从虢州、卫州等地运来,极为不便。

    这年头的运输成本很多情况下比原材料成本贵的多,修建东都花费的庞大人力物力,一半都浪费在这些物质的运送上。

    当年建设大兴城时,巴蜀的巨木从汉中等地运过来,需要翻山越岭,人背肩扛,光是险峻的蜀道,就不知有多少人身死。可以说长安的每一根柱子,都沾满了运送役夫的鲜血。

    至于洛阳,运输难道又远大于长安了。

    黄明远也有办法,若论运输,何如水运。黄明远命人将巴蜀等地的大木沿江边砍下,直接制成竹排,顺水而下,再沿长江、邗沟、淮河、汴渠、黄河运抵洛阳。

    如此运输,虽然路途遥远,但却省时省力,木材运输的花费减少了九成以上。

    至于缺土之事,黄明远又命众人在新城修建之处就地取土,烧制砖石。

    在工地上就地取土烧石,直接省了运输费用。而新城砖石的耗费量大,没几天整个工地就被挖成了大沟。

    这些大沟正是黄明远说设计的,他命人将这些大沟相互连接,然后挖通附近的洛水进入渠中,组成一个以洛水为干渠、各处壕沟为支渠的新的水网。各地水运来的资材,都通过洛水和大渠运至新城的各处施工工地。

    黄明远又命人将废弃的瓦砾全部堆在河渠一侧,等待这一处工程完工,便断流排水,然后复将这些瓦砾回填入沟中,使原本的水渠又变成了平地。

    如此一般,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使得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黄明远轻巧地一番设计,使得朝廷省下的费用要用亿万来计算。至于因此而活命的役夫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不少人知晓是鲁国公的慈悲心救了他们的性命,因此很多人在家中都供奉起黄明远的长生牌。黄明远的声望本来尽在大河以北,而这一次也传遍了河南、淮北等地。

    为了更好的对役夫进行管理,黄明远又命人将数以百万的役夫以万人为单位组建成上百个工程营,每营以各部抽调的军官和军医按照黄明远制定的工程营制度进行统一管理,保障役夫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压缩役夫每日的劳动量。

    每工程营各分为千人工队,百人工队,十人工队,各设千人工长,百人工长,十人工长进行管理,以物资奖励来督促各营、各工长之间相互竞争,提高工作效率。

    黄明远这般设计,立刻将原本混乱无序的东都工地变得严整、有效起来,而东都工地的役夫的死亡率也降到了最低。实际上在整个东都修建期间,东都工地上的上百万役夫从未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的疫病,也从未出现过一次大规模的伤亡事故。

    考虑到“阎王好过,小鬼难缠”,黄明远又设置了一个督监工营,负责监督监工小吏日常工作,确保营中不会出现苛刻残暴的下吏苛待役夫的可能。

    黄明远将整个工程的制度确定之后,东都工地的一切开始变得井井有条起来,差不多到了四月初,黄明远又将整个东都的建设工作全部交给了宇文恺。

    宇文恺虽然媚上欺下,但对于工程建设实在是一把好手。这一次黄明远狠狠地敲打了他一番,也能使其警醒一番。

    宇文恺的兄长上柱国杞国公宇文忻在开皇六年联合梁士彦、刘昉等人密谋叛乱,事泄被杀。宇文恺虽然没有被株连,但战战兢兢的很,也唯有用时人诟病的奇技淫巧来谄媚天子,其本人也性格软弱,至于黄明远,他是决不敢得罪,只得萧规曹随。

    黄明远也是不得已,他可没这么多时间时刻盯着东都建设工地。

    不过这一次黄明远也没有完全信任宇文恺,他表旧部员外散骑侍郎冯慈明总监整个东都修建工程的进度,又表自己的表兄崔仁恕为监察御史,为冯慈明佐贰,负责监督宇文恺的所作所为,省得宇文恺这个谄媚之人为了幸上又不恤民力。

第四章 大兴土木

    东都的建设落入正轨,黄明远也闲了下来。

    黄明远喜欢穿梭于各处查看,虽不曾视事,但各处的景象尽入自己的胸中。因此黄明远不管事,却不为人蒙蔽。

    每一次站在邙山之上,北望黄河,南眺东都,心中尽是无限的豪气。望着这座宏伟的都市在自己的手中一点点的成型,黄明远内心也不由得意气风发。

    整个东都洛阳城占地四十七平方公里,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东城、含嘉仓城、圆璧城和曜仪城等小城构成,算上外围,超过上百平方公里。宫城是宫殿所在处;皇城是文武官司所在处;外郭城就是大城或称罗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所住处。整个洛阳城横跨洛水南北,修桥两座,外郭城在洛水以南有九十六坊,以北有三十六坊,还有东、南、北三市,极其宏伟壮观。

    杨广建造洛阳,从政治上看,是为了便于对关东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从经济上看,是因关中物资不足以供应统一后隋朝中央政府所需,洛阳地位适中,转运财货比较便利,路程也远比长安缩短。

    为了满足整个洛阳的粮食所需,黄明远又亲自在城内和城外的附近地方,选址规划建造了许多大粮仓,如含嘉仓、洛口仓等,常存粮上百万石,保证了洛阳的粮食供应。其中洛阳北面七里所置的回洛仓,仓城周围十里,穿三百窖,共容二百余万石。至于城内的含嘉仓中,共有四百余窖,大窖可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窖可储七、八千石,为天下第一大粮仓。

    而洛阳城周边,卫州黎阳仓、洛州河阳仓、陕州常平仓、华州广通仓等地,递相贮存,漕运关东及河东的粮食充实京城。

    而且为了东都洛阳城的经济发展,在建造洛阳城开始的时候,朝廷就从河北、江南及其它地方将大批豪族、富贾迁到洛阳城来,增加了洛阳城的繁荣。

    历史上宇文恺拼了命不顾役夫的生死才完成了东都的建设,而现在经过黄明远几次给工程建设提速,料想也勉强可以在一年之内完成洛阳城的建设。

    这些役夫虽然要辛苦一年,也不会有什么收获,但生命勉强得以保证,总算是不至于残害百姓。

    不过黄明远似乎明显是想多了。

    杨广这个工程狂魔可没打算就这么算了。大隋有百姓数以千万,而百万役夫不过是几十分之一,远不足挂齿。

    很快,在所有人的措不及防之中,杨广开始了他的新动作。

    三月底,杨广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役夫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又自板渚引黄河水入汴水,疏通莨荡渠故道使水入淮,到达山阳(今江苏淮安)。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疏导吴王夫差所开邗沟,引淮水南下至扬子(今江苏邗江南)入长江。通济渠的开凿,直接沟通了黄河、泞水、淮河、长江四大水系,成为运河的主体部分。渠宽四十步,以通龙舟,沿渠筑御道,植柳树,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柳荫相交。每两驿置一离宫,为沿途停顿之所,自京都至江都,离宫有四十余所。

    无论如何评价这个工程,都能称得上其利国利民。但前提是不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但杨广似乎为了这项工程而疯了,规模如此庞大的通济渠开通工程,杨广也要求要于当年完成。

    要知道一千两百多年后的苏伊士运河只有一百九十千米,英法却用了整整十一年的时间开凿。

    实际上大运河的开凿始于文帝时代,当时引渭水从大兴城到达潼关,长达三百里,名广通渠,转运关中进出物资。

    通济渠之事,黄明远没有开口。

    大运河修建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控制地方,攫取东南财富。虽然其修建过程有些过分,但是道理上讲得通,个人也无法阻止。黄明远心中虽然对杨广作为不满,但为了大局,还是强忍了下去。

    可若是开凿运河之事黄明远还可以接受,但接下来杨广所做的事情却是让黄明远感到不安与厌恶了。

    天子可以无能,也可以昏庸,但不能疯,而现在的杨广一登基便向所有人展示了自己的疯狂。

    四月,杨广命令宇文恺和内史舍人封德彝二人营建显仁宫。显仁宫南边连接阜涧,北边跨越洛水,征调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输送到洛阳;又搜求海内的嘉木异草,珍禽奇兽,用以充实皇家园苑。

    五月,杨广又命宇文恺在东都西郊建造了大花园西苑。西苑周围二百里,苑内掘人工湖,名积翠池,周围十余里,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三山各相距三百步,高出水面十余丈。台观殿阁,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山上,无论从那方面看都如若仙境。

    积翠池的北岸有龙鳞渠,迂回曲折流入池里。沿龙鳞渠建筑了长春、永乐、延光、明修、合香、承华、凝晖、丽景、飞英、流芳、耀仪、结绮、百福、万善、清暑十六院,院门临渠,每院由一位四品夫人管理,院内的堂殿楼观,极端华丽。在各个院内,一年四季花木常新,秋冬草木凋谢以后,则剪锦彩为花叶。为了防止锦彩退色,随时要调换新花,保持春夏秋冬都有供玩赏的景物。池内也剪彩绸做成荷、芰、菱、芡。十六院亦竟以珍羞精丽相比,以求得到杨广的欢心。

    杨广喜好夜游,经常在月夜携带宫女数千人游西苑,令宫女在马上表演,弦歌达旦,他作《清夜游曲》,在马上演奏。

    杨广又派遣黄门侍郎王弘等人到江南建造龙舟和各种船只几万艘。各地的官吏监督工程严酷急迫,服役的壮丁死去十之四、五。有关部门用车装着死去的役丁,东到城皋,北至河阳,载尸之车连绵不断。

    杨广又在洛阳城建造天经宫,每年四季祭祀文帝。

    ······

    一项项工程建设让人应接不暇,而浩大的工程,极端的时间,严苛的劳役,都从根本上在损害着这个国家的根基。

第五章 义无反顾

    杨广如此的不恤民力,也不是没有人看到其中的危害,但朝中重臣都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并没有人及时地劝谏杨广。

    实际上大家对这种大规模的建设工程都已经无视了,甚至也没有人想到体恤民力这个事情。当初修建仁寿宫的时候,督工极为严酷,役夫疲顿颠仆死亡万人以上,役夫死者相次于道,而天子却赐杨素钱百万,锦绢三千段。有杨素这样鲜活的例子在,谁还在乎那些卑贱的草芥,早就想着借此机会讨好天子,升官发财了。

    这一次东都洛阳城的建设若非是黄明远督工,又有谁会在乎这些如杂草的役夫。当然大环境如下,个人的所作所为很多时候都是杯水车薪。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劝谏杨广,但大多都是一些怀着各种各样心思的关东士子。

    杨广在河南地区大兴劳役,将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同时通过修渠等事加强了对关东地区的控制,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这些关东世家的利益。这些世家不敢光明正大的和杨广敌对,却都有各种代言人为其摇旗呐喊。

    杨广本就是要向关东中下层势力下手,使得大隋的统治能够深入地方,因此对于这些关东士子的劝谏,更是毫不在意。

    即使有真正为国为民心忧的士子,不过是人微言轻,甚至都到不了杨广的耳中。

    如此这般,杨广也便忽略了各处工地役夫的生存环境。当然以杨广的性格,哪怕他就是知道这些事情,也不会在乎的。

    无论是杨广还是关东世家、关陇贵族,都把此事当做一种权利的斗争,所有人不过是供斗争消耗的棋子而已,本身并无实际价值。

    黄明远看在眼里,心中是着实地担忧。

    虽然杨广做的很多事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修建东都得罪了关陇世家,开通运河又得罪了关东世家。至于其他一些做法,过于偏激,过于求快求全,激化了原有的社会矛盾,使得大隋好像如油烹一般炙热。

    各地的工程越来越大,役夫死亡也越来越多,眼瞅着杨广没有一点放慢脚步的意思,黄明远有些坐不住了。实际上现在的大隋远称不上海晏河清,国泰民安。

    对外,有林邑王梵志作乱;对内有河北各地杨谅余部叛乱。

    因为裴矩放任樊子盖和封德彝二人在河北等地的暴行,等到黄明远离开并州之后,朝廷对整个河北的清洗简直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很多州县一个衙门一个衙门的清洗,各地因此被屠戮的官吏、豪绅不计其数。

    整个大河以北,各自自顾不暇,人人谈朝廷而色变。

    朝廷对河北各地的清洗也激起了杨谅旧部的反抗。杨谅旧将刘建、侯莫陈惠和原泽州刺史张伯英在韩州杀死朝廷官员,竖起反旗,割据自保;原介州刺史梁修罗在隰城(治在今山西省柳林县西)杀死县令,自称晋王造反;原杨谅大将綦良也在林虑(治在今河南省林州市)打着相州薛胄的名义叛乱。

    大河以北,处处烽火,朝廷不得不以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和右领左右大将军来护儿、右领军大将军于仲文、左领军大将军崔彭等人分路平叛。又赦免了一批被关押的汉王余党以安抚河北人心,这才勉强压制住河北士庶躁动的人心。

    但朝廷和河北贵庶的仇恨又加深了无数。

    这种变乱,实在令黄明远难以接受。他不明白,本来可以很简单解决的事情,为什么非得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呢?

    黄明远不管别人有什么想法,也不管杨广高不高兴,他觉得自己至少要做些什么。至少大隋今日的盛世,有自己的一番心血。

    陈远知道黄明远的想法之后,极力希望能够阻止黄明远去劝谏杨广。

    在陈远看来,现在的大隋,是个疯狂的大隋,天子也是个疯狂的天子。黄明远此时去劝谏天子,企图拦下天子的脚步,实乃有害无益之事。

    一方面杨广登基之后,对于官吏、百姓越发的严苛,实际上这大隋的人心便越不稳。整个天下如同一口大锅,刚开始水只是沸腾,但若是烧锅的人不以为意,水熬干了,锅就要坏了。黄明远担忧变乱,而陈远更看重这种天赐良机。大隋在一步一步走向毁灭,这不正是改朝换代的好机会。

    另一方面,陈远担忧黄明远前去劝谏会触怒杨广。杨广的残暴他是见识过的,作为杨广重臣心腹的黄明远首要的便是维持天子对他的信任,至于劝谏之事,很容易触怒杨广,他有些不明白黄明远为什么非得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陈远苦口婆心地说道:“主公不是之前也定计要韬光养晦,怎么现在又想要劝谏天子。现在天子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怎么会听得进人劝。而主公一旦触怒天子,怕是前功尽弃了呀。”

    黄明远绷着脸说道:“仲长说得都对,天子到底听不听我的话我的确不知道,但是我若是不去劝谏这一次,良心上过不去。身为臣子,见君主有错而不谏;身为人主,见天下百姓受难而不知体恤,一心只知道蝇营狗苟,算什么大丈夫。”

    陈远知道黄明远这拗性子又犯了,可黄明远拗起来,他根本拗不过黄明远。

    因此陈远无奈,只得拱手说道:“主公要尽人臣之事,远不敢阻拦,但陈远也要尽人臣之事,请主公不要阻拦。劝谏之事不可,请主公明鉴。

    主公若是非得如此,请主公在进谏之时,记得身后数以万计的军民的生死与期望,切莫触怒了天子,毁了无数人的一番心血与期望。”说完陈远长揖在地。

    黄明远拍拍陈远的肩膀,笑道:“仲长说笑了,用不着搞得如此悲壮。我是去劝谏,又不是去找死,如何会触怒了天子。”

    陈远此时只得强颜欢笑,心中无奈道,去说天子不爱听的话,而这位天子还是一个极端自负的人,可不是要触怒天子。

    但面对黄明远,陈远只能将所有的言语压在自己的肚子里。

    黄明远什么人也没有告诉,他打定主意将此事压到最小的范围,一旦出了问题,也好和杨广转圜。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