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九章 是对是错

    此战之后,隋军主力乘胜围攻辽东城。

    辽东城城坚粮足,作为高句丽人抵御大隋、经营辽东的核心之地,很不好打。虽然之前辽东城下一场大战,高句丽主力折损六万余人,但城中尚有八万军队,还有十余万百姓。

    隋军对辽东城发起了几场试探性攻击,都被对方击退。这时虞世基等人建议杨广可围点打援,引诱高句丽各部救援辽东城。只要将各路高句丽援军击败,辽东城就成了一座死城,攻破只是时间问题。

    杨广最后允之。

    杨广遂命令各军攻城,同时又命令诸将,高句丽人若请求投降,立即就宣布安抚接纳,不得纵兵进攻。杨广担忧各部立功心切,直接吃了辽东城这个诱饵,那他拿什么来引诱高句丽人。

    后世有种观点,认为杨广发动高句丽之战,是为了清洗关陇集团在军队中的势力,所以故意让北方军队去送死,而且这种说法能够解释为什么杨广在辽东屡屡做出蠢猪式的决定。

    黄明远对此是嗤之以鼻。

    杨广是个政治家,难道不知道征辽失败的后果。有人这么认为杨广的做法,难道觉得治理国家是一种儿戏。

    实际上历史上的杨广,没有黄明远佐助,也在与关陇世家的斗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政治清洗才是最容易的,而战争清洗不可预测性实在太大。况且军队是统治阶级维持稳定最重要的工具,杨广若是疯狂到将数百万军队送给高句丽人做炮灰,那杨广凭什么来维持统治,历史上杨广可没有逐渐类似新军一样的部队来替代旧军队。

    而且因为军队的服从性,大部分的士兵是只听上一级的,因此只需要将各级将领清洗一遍便可重新掌握军队。实际上杨广已经在这么做了,其重用的来护儿、周法尚、陈棱、薛世雄、裴仁基、赵才都不是关陇世家的人,关陇世家的实力也被杨广压制到最低,杨广没必要舍近求远。

    东征高句丽的失败是一场战术失败的战争,但绝不是战略上自我毁灭的战争。如果一开始杨广就希望这一战失败,那么他绝不会御驾亲征,而是将这一战交给别人,让臣子做战败的替罪羊。

    至于很多阴谋家说得杨广为了净化北方汉族血脉而故意驱使北方汉人去死的说法,只能说神想象,杨广本身就有一半的胡人血脉,难道他连自己也要杀了吗?

    至于后来杨广为什么会二次、三次征讨高句丽,一是杨广不甘心于失败,二是杨广将征讨高句丽作为重拾威望的救命稻草。

    命运弄人,实在无奈。

    当然后人所有的推测不过是后人从结果倒退原因,一切皆不得而知。但现在隋军可不知道即将到来的失败,都有人都士气昂扬。

    接下来第一日攻城,隋军便使出了吃奶的劲。各种攻城器具齐上阵,尤其是负责掩护的数百架投石车,直打得城头上的高句丽人抬不起头来。

    眼看这种结果,众将万分兴奋,但杨广却是有些担忧。一旦众人将辽东城打下来,还怎么围点打援。

    但也不能挫伤众将士的积极性,而且隋军诸将,为求立功,对于杨广缓攻的要求阳奉阴违,也令杨广大为恼火。

    杨广为了约束众军,遂下令:“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或不识朕意,欲轻兵掩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勋赏,此非大军行法。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

    如此一来,杨广便将各军的指挥权收归自己手上,各军是战是和,都要听从他的安排。

    杨广的想法不错,可是杨广没有手机,不能跟各军将领打电话、发微信,因此事事要求诸将回报,大大影响了效率,也导致各部失去无数转瞬即逝的战机。

    说杨广的命令很愚蠢吗?的确。但古往今来哪个君主不是为了中央集权而做出很多令人无语的愚蠢之事,比如赵二的授图作战,仗还没打,先给你发图纸,你敢信。

    杨广又大赦天下,命刑部尚书卫玄、尚书右丞刘士龙抚辽左之民,免去辽东百姓徭役十年,建置郡县,以相统摄。

    自杨广下令之后,辽东城的战事便如杨广如预料的一般,陷入了停滞。

    隋军数十万精锐围城,光是投石机、弩炮、冲车、云梯等就无数,光是对辽东城日夜不停地轰击,也能破城。

    隋军白日里攻破辽东城一处城墙,打开一处缺口,而高句丽人支撑不下,眼看城破在即。这时姜以式设计向隋军投降,好埋伏隋军,同时争取时间。

    没想到高句丽人刚一打白旗,隋军便允了。

    这时左侯卫大将军段文振向杨广进言:“戎狄之性,无亲而贪,狡猾多诈,不可轻信,勿复诸葛恪攻合肥之旧事。”

    三国时期,吴将诸葛恪围取合肥新城,张特与将军乐方等带领三千人死守。张特于是使出缓兵之计,告诉吴人说:“如今我已经无心再战了。但大魏律规定,被围攻超过百日而救兵仍然未至者,虽然投降,其家属也不治罪;我自受围攻以来,已经九十多天了,这城中本来有四千余人,战死者已超过一半,城虽然失陷,但还有一半人不愿投降,我要回去劝说他们,逐一辨别好坏,明天一早送名单过来,请先把我的印绶拿去当做信物。”并将其印绶送给吴人,吴人听信他的话但没有接受他的印绶,遂停止了攻城。然后张特趁夜拆下房屋建材来修补城墙破损之处。等到隔天,张特已修好了城墙,便告诉吴人说:“我但有斗死耳!”吴人因为被戏弄而猛攻,吴军昼夜攻城,疲劳不堪,无法作战。不久,诸葛恪自知失计,又耻于攻城不下,最后因为军心涣散和魏军增援到来而只好退兵。

    但杨广对此充耳不闻,反而令众将接受高句丽人的偷袭,停止进攻,之后高句丽人果然没有真的投降,反而趁机修补好城墙缺口,又反复起来。

    之后每每辽东城将要被攻陷时,城中的高句丽人就声称要投降。将领们奉杨广旨意,不敢抓住这一时机,只得先命人飞马奏报炀帝,等到天子答复回来,城中的防守已调整巩固好了,随即高句丽军又坚守城池。

    如此再三,高句丽人虐杨广千百遍,杨广待高句丽人为初恋,因而辽东城久攻不下。

第四十章 辽东大战

    “这他娘打得什么仗啊!”

    黄明征进入帐中,愤愤地将头盔掷到地上,然后一屁股坐到胡凳上。

    郑言庆看到黄明征愤然的样子,放下笔说道:“今天高句丽人又投降了?”

    黄明征愤愤地说道:“可不是吗,今天代州军都要攻到城头上了,我正准备带着人支援,好打开缺口,这边高句丽人就竖起了白旗。刘士龙这个狗娘养的比谁来的都快,立刻就下令让我们停止攻击。代州军不敢忤逆,只得撤了下来,白白损失了两三百人。”

    这种事众人都习惯了!

    郑言庆说道:“这种事在咱们自己军中说说就算了,出了门要管好嘴,别给大兄惹麻烦。而且不光是你自己,底下的兄弟们也要约束好了。”

    黄明祯满是怏怏的脸色,却也知道郑言庆说得在理。

    “我就不明白了,天子到底是哪里不对劲,用刘士龙这个狗贼,若不是刘士龙阻挡,我们早打下辽东城了。”

    郑言庆神色如常地说道:“哪里是什么刘士龙,那也就是个提线木偶,没有天子撑腰,你以为他能命令的隋?现在情况很明显,天子怕是不想打下辽东城,所以才让刘士龙给我们拖后腿,往后跟底下的弟兄们说都机灵着点,再攻城的时候都躲着,别那么拼命,以人为先。”

    “嗯!”

    这不是丰州军一家的事情,如果只有他们自己,郑言庆敢说自己仅凭借手上两万人马也敢和姜以式正面相抗,可现在各部挤在一起,他们受制于人,万般力气都使不出来,与其徒耗士兵的性命,也唯有先保存实力了。

    说到底,在郑言庆等人心中,丰州是黄明远的丰州,而不是天子的丰州。即使是天子,也不能让丰州军白白送命。

    果然不出所料,高句丽人当夜赶紧修好了城池缺口,到了第二日刘士龙前去受降的时候,高句丽人又翻脸不认人了。

    接下来跟无限循环一样,隋军又得接着攻城。

    隋军围了辽东城一个多月,但始终没有多大的成果,至于之前预料的高句丽援军也根本没有来。

    实际上大隋百万大军东征,处处皆是战场,高元只得命各部紧守城池,各自为战,根本无力相互救援。

    黄明远此时也从家里再次给杨广上表曰:“窃见辽东小丑,未服严刑,不遵王化,致大隋远降六师,亲劳万乘。但夷狄性多多诈,畏威而不怀德,深须防拟,勿为其乘。其口陈降款,毋宜遽受。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圣人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若倾其本根,则余城自克;如不时定,脱遇秋霖,深为艰阻,兵粮既竭,强敌在前,胡人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对于黄明远的说法,杨广也不得不承认是一条良策。

    等到六月二十六日,杨广知道自己之前的计策怕是落空了,只是他还不能认错,只得又羞又急。当日杨广亲自来到辽东城南,观看辽东城的形势,眼看城头上那碍眼的高句丽旗帜,杨广便将诸将召集起来斥责道:“辽东城一月未下,谁之故也?你们自以为官居高位,又依恃着家世显赫,想要暗中怠慢欺骗朕吗?昔日在京师的时候,你们就都不愿意朕前来辽东,今日看来,你们是怕朕看见你们的私弊和**吧。今日朕亲自督阵,就是要看看你们的所作所为,今天若是有人真的不畏死,尽可虚应了事,你们看看朕敢不敢杀你们?”

    杨广倒是将责任一推二五六。

    不过杨广一番威胁,倒是使得众人各自畏惧,不少人都因此变了脸色。

    于是杨广亲自组织今日的攻城。

    大军四面围住辽东城,开始对辽东城发起猛烈的攻击。一时之间,抛石机声隆隆,飞石漫天,弓矢遮日,无数的隋军如黑云压城一般逼近辽东城。

    实际上经过这些日子的磨炼和欺诈,姜以式大大提升了城内民夫的战斗力和军队的士气,之前城西之败的影响也被降到了最低。辽东城中可战之兵超过十万,并没有隋军想象的那么脆弱。反而隋军之前好像屡屡攻破辽东城的模样,不过是姜以式故意示敌以弱。

    这一次隋军发起攻击,高句丽人一开始还以为对方仍准备磨洋工。毕竟这半个月来,隋军的攻击越来越无力,甚至都没有靠近城墙便撤了,因此高句丽人的心态也很放松。

    谁料到一开始隋军便万砲齐发,打得城头上的高句丽人晕头转向,根本抬不起脑袋来,再看看城下铺天盖地的隋军,高句丽人这才明白,隋军这次要玩真的。

    此时隋军的云梯已经靠近辽东的城墙,也后面的箭楼也压着城头上的高句丽人不断射击。

    这时一架冲梯冲锋在前,很快搭在城墙之上。

    冲梯长达十五丈,高耸异常,此时只见上面一将把横刀插在腰后,一口气爬至顶端,冲到了辽东的城墙之上。

    有人先登,众人皆是大喜。

    只见这人从冲梯之上跳到城墙上,挥刀向四周劈去,砍倒两人,跃到城墙之内,与高句丽人短兵相接。其他的高句丽人见此,也纷纷一窝蜂地向此聚集。此人挥刀乱砍,杀死十几个人,终究是缺少支援,竟然被高句丽人掀下了城墙。

    远处隋军众人皆是一惊,以为此人怕是要摔的粉身碎骨。只见此人在下坠之际,竟然一把抓到冲梯上垂下的绳索,然后抓着绳索又爬到冲梯上,继续攻击。众人纷纷高呼,赞赏他高超的身手。

    这一战直打到太阳落山才结束,隋军准备不足,低估了城内高句丽人的实力,因此损失惨重,也没有破城。而杨广对于破城的热情,也因此这次失败的攻击,迅速低落了下去。

    不过让杨广欣喜的是今日登城的勇士,名叫沈光,常州吴兴人。杨广对他的豪壮感到惊异,并召他前来朝见,见面之后对他非常喜欢。当天就任命他为朝请大夫,赏赐宝刀、良马,经常把他带在身边,依为心腹。后来杨广又提拔沈光为备身府折冲郎将,掌领新成立的骁果中军一部。

第四十一章 平壤之战(上)

    在隋军陆路主力攻击辽东城的时候,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的水军主力也从东莱郡渡海,直奔高句丽后方而去。

    此时来护儿被任命为平壤道行军总管,兼检校东莱郡太守。其与副将周法尚二人一同,率领江淮水军,渡海而击。时数万水师主力,船只连绵几百里,遮天蔽日,极为壮观。

    果然高句丽人将主力都调到辽东,对于海上的敌人无备,来护儿所部自浿水(今朝鲜大同江)进入高句丽境内,所部一路突击到平壤城六十里外。

    这可吓坏了婴阳王高元。

    高句丽有军队近五十万,但此时平壤城的兵力却捉襟见肘。其中一部被姜以式统帅困守辽东城;一部十万人左右被莫离支(即首相)渊太祚统帅在北境抵御隋军;剩下的大部主力近十五万都被乙支文德统帅在鸭绿水(今中朝边境鸭绿江)一带布置第二道防线。隋军主力大军压境,他哪里有军队抵挡。

    此时平壤城周围满打满算不到四万人,皆多是二线部队,战斗力较弱。此时众人对如何抵御隋军意见不一,高元的妹夫大将温达主张坚壁清野,将防线收缩到平壤城,与隋军打持久战。

    但高元的弟弟高建不同意。

    高建是高句丽南部防御百济的大将,大隋入侵高句丽之后,大量兵力被调到辽东,此时高建手上也不过只有两万人。接到平壤城危急的消息,高建顾不得南面的百济,立刻率部两万主力赶回平壤城,赶在隋军到达之前入城。

    但高建对坚守的策略不同意。他认为一旦高句丽人后退,让隋军兵临城下,必然会导致军心大降,影响前线战局。此次隋军虽然大军压境,却是渡海而来,水土不服,疲惫不堪,战斗力能剩下多少不好说。与其困守都城,不若主动出击,一举将这支孤军深入的隋军击败。

    而且高建负责防备百济,屯驻汉城,他的所有家底都在汉城,他很担心百济会趁机入侵,打碎他在南方的瓶瓶罐罐。

    温达虽然是高元的妹婿,但是平民出身,地位不高,话语权也不重,因此高元遂同意高建出动出击的建议,率领五万主力西出,与隋军相遇于平壤城西六十里外。

    此时高句丽人大军齐出,声势浩大,隋军摸不清对方的实力,因此有些担忧。但来护儿却是大喜,乃对众人说道:“我原以为高句丽人会坚壁清野等待王师,到时候山河阻隔,我军后勤压力就大了。可如今他们却赶着来送死,我一日之内便能歼灭他们。”

    于是来护儿命儿子来整和大将东莱郡太守张长逊率兵出击。

    不出来护儿所料,高句丽人架势很足,但实力并不强。除了高建所部,其余部队都是二流货色,一触即溃。

    来整和张长逊分别率兵突击高句丽人的两翼,高句丽人不能挡,竟然有军队直接溃逃。

    高元和高建二人皆是大惊,局势竟然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可关键是这仗已经打了,没有半途而废的可能,可一旦落败,怕就是大溃了。

    此时兄弟二人也是浑身冷汗。

    高建忙率领军中最精锐的三千骑兵,准备突击隋军的中军,一旦撕胯了隋军的阵型,哪怕两翼输了,高句丽人便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这是危难关头高建唯一能做的赌博。

    眼看高句丽人大股骑兵杀来,来护儿不忧反喜,他很清楚,这是对方最后的反扑了,再是强烈,只要将其击败,对方就彻底完了。

    来护儿一挥令旗,亲自率领中军骑兵冲向对方,数千骑兵的大战,尘土飞扬,血流成河。只杀的人头滚滚,根本分不清你我。

    很显然高建的决死突击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他被来护儿的主力击败,本人也身死阵中。

    高建的死直接导致了高句丽人的溃败,至此,高句丽人再无战意,四处溃逃。高元在亲卫的护卫下狼狈逃窜,拼了命地往平壤城逃。

    隋军追之不及,这才让高元逃脱。

    此战高句丽人五万主力损失惨重,跟随高元逃回平壤城的军队不足万人,皆丧尽了胆魄。

    高元逃回平壤城,看着一众残兵败将,不由得嚎啕大哭起来。高元本人深恨啊,之前给隋人服个软怎么了,又不会少一块肉,没看到启民可汗跪舔大隋多愉快。自己到好,是有骨气了,可是也快要灭亡了。

    如果能重来,高元一定不会再去招惹大隋,而是可劲地叫“爸爸”。

    此时平壤城中人心惶惶,一片乱象。高元招来众人,问讯对策。

    有人建议赶紧招乙支文德回来护驾;还有人建议放弃平壤城,暂时北狩;更有人建议向大隋求和,只要心诚,大隋乃是天朝上国,一定不会亡了高句丽的社稷······

    众人七嘴八舌,谁也没能给高元一个稳妥的主意。

    这时还是高元的妹夫温达上前说道“一定要紧守平壤城。”

    在温达看来,从平壤城往北,直到萨水并无太多大城可以坚守。一旦放弃平壤城,便意味着要放弃萨水以南的土地,即使撤到乙支文德的防线内,实际不过是让乙支文德腹背受敌。

    既然无论如何这一战避无可避,与其在不定的萨水边与隋军决战,不如选择守在城高池坚的平壤城,胜算更多一些。

    不过平壤城的兵力都让高元、高建兄弟祸祸光了,没有军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拿什么跟隋军打。

    温达建议可以请平壤城各家出私兵,以作卫军。

    而且温达还建议将宫里的内侍、奴仆、杂役,甚至城内属于王室的佃户、奴隶和监狱里的犯人,全部组织起来,守卫城池。

    高元大喜,乃将全部军队交给温达,令其守卫负责平壤城。

    温达是平原王高汤的女婿,其妻便是平冈公主。传闻其是一个傻瓜,后来得到平原王之女平冈公主的青睐,一步一步成为闻名遐迩的将领,并担任大兄(高句丽的官职)之位,后来还率兵收复了新罗占领的阿利水(汉江)以北的土地。不过后来温达遭到世家大族的排挤,才赋闲多年,不得重用。

第四十二章 平壤之战(下)

    此时平壤城内紧锣密鼓的组织防御,而隋军之中,来护儿和副将周法尚却出现了分歧。

    来护儿见高句丽人不堪一击,便欲改变计划,提前对平壤城发动攻击,若是抢在陆军前面成功,这灭掉高句丽的大功就落到了他的身上。灭国之功,谁不羡慕。

    但周法尚却认为不能因为一战得胜便认为高句丽人无力再战,实际上他们现在在高句丽的土地上,并不清楚其真实情况,一旦贸然前进,很容易遇到埋伏。

    因此周法尚建议来护儿可趁机清理平壤城外围的援军,等待陆路各路军队到达后,再一同发起进攻。

    此时的来护儿早就被灭国大功蒙蔽了双眼,只要有一分的可能,他又哪里听得进周法尚的话。因此来护儿挑选精兵四万,和儿子来整一起直趋平壤城下。

    此时城中的温达知晓隋军来势汹汹,为了给气焰嚣张的隋军再填一把火,温达便命令大将赵善仁率领军队埋伏在罗郭内空寺,并且只许败不许胜(当然也不可能胜)。

    等到赵善仁率兵离开之后,温达便放弃外城,将城中主力全部集中到内城之中,又将其余部队分别掩藏到城内各处寺庙之中。

    此时来护儿所部到达平壤城外,命令儿子来整进攻罗郭城。

    高句丽人佯装不敌,很快便丢掉城门,向城内逃去。来整率领主力部队跟追不舍,一路追击到城中的内空寺。

    此时高句丽人在此埋伏的军队突然杀出。

    来整是来护儿的第六子,骁勇善战,屡从征讨,所向皆捷,跟随其父多立战功,虽年纪不大,但名声显赫,有“小卫公”的美誉,时人以之为“黄明远第二”。

    大军骤然遇袭,可来整不慌不忙,立刻组织军队反击。

    赵善仁指挥的高句丽军仗着伏击,还有股子勇气,但双方真的开始相持,其部立刻就弱了下去。

    战不多时,本来兵力薄弱、战力不强的高句丽军马上就要被隋军包围,赵善仁不敢再战,立刻带领残部撤离。

    来整紧追不舍,一直追击到平壤城的外城。

    高句丽人都堵在城门口,混乱不堪。来整见此,心道天意让他破此城,因此在后趋兵掩杀,随着溃兵冲入城中。

    领军的来护儿听到儿子已经破城,心中大喜。此时他眼看灭国之功就在眼前,也顾不得谨慎,更忘了查探城中是否有埋伏,便命令大军一窝蜂地往城中杀去。

    此时被追击的高句丽军队哭爹叫娘,四处逃窜。而趁势杀入城的隋军也不停歇,乘机抢占城门,引主力进城。

    这高句丽王城破了,他来护儿也做了一次帅师伐国,殄灭社稷的将军。来护儿此时心情无比舒畅,简直如喝了三伏天里的凉白开。

    来护儿晓谕诸将,清理城中的乱兵,完全占领城池。

    来护儿通过情报也知晓此时的平壤城内最多不会超过两万军队,再加上罗郭城一战,高句丽能调动的兵力更是寥寥无几。除非乙支文德选择不要萨水防线了,拼命回援,但这是不可能的,时间上也来不及,因此来护儿毫不怀疑城中高句丽人的兵力。

    一个军队的风貌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将领风貌的具体体现,而此时的来护儿便是得意忘形到家了。

    来护儿本人得意忘形,底下的士兵也乱了套。隋军进城之后,街道上尽是各种被丢弃的财宝、钱币,众人见此眼都亮了,不少人直接便上前抢夺街道上的物品。接着这些街道上的物品还不够,不少人竟然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的进行抢劫。

    整个城中,乱作一片,隋军更是乱不成伍。满城尽是丑陋的劫掠声和高句丽人的哀嚎,如同鬼蜮。

    这时在内城城头上,温达正在看着外城发生的这一切。

    温达身边的将领眼眶隋军正在肆意屠杀高句丽人,无不眼眶微红,义愤填膺,纷纷请求下去与隋军一战。

    温达强压住众人,不许出战。他知道到此时起,原本士气低落的高句丽军队已经完全士气高涨起来,因此他们心中已经充满了对隋军的仇恨。

    很快,隋军差不多三分之二多的人已经进城。

    温达见此已经时机妥当,便直接下令各军打开城门,冲向隋军。

    此时高句丽内城诸门打开,满是愤怒的高句丽军队高喊着“杀光隋人”的口号向外城的隋军冲去。

    虽然这些高句丽军队并不是什么军队,但一腔血涌,也是爆发出极强的战斗力。

    城中的隋军因为满城劫掠,早就“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不少人更是两腿打颤,别说御敌,好多人站都站不稳。

    此时高句丽人突然杀出,大吃一惊的隋军便挣扎着御敌,但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散兵游勇哪里敌得过预谋已久的成编制部队。因此双方一交战,隋军便一触即溃。

    没多久,隋军的溃败便延伸至全城。

    此时来护儿也得到了高句丽人突然反击的消息,问询的他后背发凉,万万想不得高句丽人敢有这份胆量。

    “给我拦住高句丽人,他们人不多,只要挡住这一波攻击,高句丽人就败了。”

    来护儿毕竟是宿将,一眼就看出了高句丽人的反击不过是一腔之勇。但他并不知道温达手中足足有四万多人,这一波攻击,注定要将混乱的隋军给淹没了。

    来护儿越打越心惊,四面八方都是高句丽人,根本难以突围。

    这时来护儿的儿子来整带着亲卫前来护卫着父亲。

    “父亲,快走吧,我军败了,若是现在不突围,一旦城门也丢失,我们就得困死在城中。”

    来护儿眼看城中混乱的场面,心中不由叹息,他也知道局势不可挽回,因此和儿子奋力杀出重围,突出城外。等到父子二人突围而出,身边几至无人。

    这一战隋军大败,四万大军生还者不足万人。

    温达率军追击至隋军的船只停泊处,留守的周法尚和张长逊严阵以待。温达自知麾下兵力不能和精锐隋军一战,因此撤回平壤城。

    来护儿经此大败,于是率军后撤,屯兵于海边,不敢再留下接应各路军队。

第四十三章 东进鸭渌

    到了七月初,虽然辽东城无数次岌岌可危,但隋军到底还是没有打下此城。姜以式带领城中局面全民皆兵,一次次打退了隋朝的攻击。隋军虽然数量充足,但没有一个合格的指挥中枢居中协调,因此各自为战,攻击混乱,根本无法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到最后反而事倍功半。

    此时杨广也颇有无奈,始终攻不下辽东城,预定的进军计划便无法展开,眼看日子一天天过去,征讨高句丽总不能虎头蛇尾吧。

    这时有人献计,辽东城乃一孤城,可令大军越过辽东城,自捣平壤,击溃高句丽人的主力,这辽东城便不下自下。

    杨广也感觉丢了面子,闻此大喜,乃从之。

    杨广下令,内史令宇文述加扶余道行军大总管,领军四万五千人,出扶余道;

    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加乐浪道行军大总管,领军四万五千人,出乐浪道;

    右御卫大将军崔弘升加遂城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五千人,出遂城道;

    左骁卫大将军独孤览加辽东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辽东道;

    检校左侯卫将军平州总管黄明祯加沃沮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沃沮道;

    左屯卫将军辛世雄加玄菟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玄菟道;

    左御卫将军张瑾加襄平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襄平道;

    右武候将军赵孝才加碣石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碣石道;

    左武卫将军达奚暠加增地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增地道,

    全军三十万五千人,最后在鸭渌水西岸汇集。

    三十多万大军,浩浩荡荡东来,可谓是投鞭断流。沿途的高句丽人没有敢阻挡的,隋军便一路进至乌骨城(今辽宁凤城边门镇)。

    乌骨城乃是鸭渌水的门户,守将乃是乙支文德的儿子乙支藏。

    高句丽人的城池多建在山川险峻之处。乌骨城利用左右两山的悬崖为壁,山势低凹处以楔形石块垒筑城墙。南西各口用土石横筑一高大城壁.城有外城和内城,外城城沿山脊逐段而修,呈卵形,其中一部分则以悬崖峭壁为墙。

    这乌骨城守军仗险据守,隋军远道而来,数次攻击,不能破城。

    非是隋军不用命,实在是因为乌骨城依托悬崖地势,导致正面空间极其狭窄,隋军的攻城部队根本不能展开有利的队形。

    这时黄明祯向主帅于仲文请求绕过悬崖,从背后突袭乌骨城。宇文述虽然身份为宰相,又是天子心腹,地位最高,但杨广为了限制其权利,便以于仲文长于谋略为由,派其为诸军咨禀节度,成为大军事实上的主帅。

    于仲文虽然与黄明远有仇,但也知晓此时不宜节外生枝。黄明祯的建议的确有利于破局,于仲文从之。

    九大总管之中,于仲文和宇文述二人地位最高,荆元恒和独孤览位列一卫大将军,与之差不多。其余五人之中,张瑾出身关陇世家,资格最老;赵孝才是天子心腹;唯有黄明祯、辛世雄、达奚暠三人地位、资历皆不足。

    黄明祯自忖,怕是接下来的战斗中,于仲文、宇文述二人会故意坑害其部,因此此次主动求战,是为了在之后的战斗中可以名正言顺地推脱一些不合理的任务。

    黄明祯领命之后,便率部悄悄北上,潜入乌骨城北侧的山中。

    黄明祯所部三万人,除了本部平州军一万五千人,还有幽州军一万五千人。黄明祯从中挑出三千善于攀爬的士兵,命幽州虎牙郎将吕会彦为主将,趁夜奇袭乌骨山。

    山高石险,道路不辨,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在了悬崖峭壁之中。

    等到吕会彦带人奋力登上悬崖,乃放下绳子,将大批隋军缒上。乙支藏果然自恃悬崖峭壁天险,对其没有防备。

    黄明祯乃率部从其后突然杀向城中。乌骨城利用悬崖为壁,使得城池极为陡峻,但也使得城池位于悬崖低凹之处,半个城池尽在悬崖之下。

    隋军不断地向城中投石,砸死砸伤无数。

    乙支藏虽然是乙支文德的儿子,但能力较之其父乙支文德差得太远。隋军骤然突袭,而乙支藏根本来不及反应。

    此时城内一片混乱,城外的隋军主力听到动静也纷纷开始攻城。

    乌骨城内外杀声不断,乙支藏在乱军拥簇下,不得不选择弃城突围。没了乌龟壳的高句丽军队,根本不是隋军的对手,因此大败亏输,溃乱四散。

    乙支藏率领数千军队突围而出,向东面投其父乙支文德去,而天险乌骨城遂陷入隋军手中。

    隋军攻破乌骨城,总算是拥有了一个向东与乙支文德对抗的据点。于仲文乃下令众军将粮草,辎重纷纷屯于乌骨城之内。

    因为诸军各不统属,指挥不便,于仲文乃和宇文述商议重新整编各军。于仲文以自己的乐浪军和赵孝才的碣石军为中军;宇文述的扶余军为左军;崔弘升的遂城军和达奚暠的增地军为右军;独孤览的辽东军和辛世雄的玄菟军为前军;张瑾的襄平军和黄明祯的沃沮军为后军。

    三军齐整,战意盎然。

    此时从北面国内城赶来的高句丽援军也离着乌骨城不远。只是隋军声势浩大,国内城的高句丽援军根本不敢主动出击。

    隋军开始离开乌骨城,向鸭渌水进击,而高句丽人的国内城援军便缒在隋军身后,如鬣狗一样准备时刻从隋军身上咬下来一块肉。

    众人纷纷担心,一旦主力离开乌骨城,作为后勤中心的乌骨城会遭到这股高句丽的袭击。

    可是众人回头去追击这群人,这群人又纷纷避战。

    这时于仲文下令,挑选瘦弱的马、驴几千头,放在军后,众人不解。等到隋军主力继续向东的时候,跟在隋军身后的高句丽人便突然出击。而此时于仲文便下令后军立刻回击,果然与高句丽人相遇。

    双方鏖战一场,高句丽人不敌,被隋军大败。

    原来于仲文故意挑选瘦弱的马、驴示敌以弱,让对方以为隋军的后军尽是老弱残兵,引诱地方出击。高句丽人果然中计,被隋军击败。

    隋军解除了后顾之忧,乃一路向东,抵达鸭渌水西岸。

第四十三章 东进鸭渌

    到了七月初,虽然辽东城无数次岌岌可危,但隋军到底还是没有打下此城。姜以式带领城中局面全民皆兵,一次次打退了隋朝的攻击。隋军虽然数量充足,但没有一个合格的指挥中枢居中协调,因此各自为战,攻击混乱,根本无法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到最后反而事倍功半。

    此时杨广也颇有无奈,始终攻不下辽东城,预定的进军计划便无法展开,眼看日子一天天过去,征讨高句丽总不能虎头蛇尾吧。

    这时有人献计,辽东城乃一孤城,可令大军越过辽东城,自捣平壤,击溃高句丽人的主力,这辽东城便不下自下。

    杨广也感觉丢了面子,闻此大喜,乃从之。

    杨广下令,内史令宇文述加扶余道行军大总管,领军四万五千人,出扶余道;

    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加乐浪道行军大总管,领军四万五千人,出乐浪道;

    右御卫大将军崔弘升加遂城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五千人,出遂城道;

    左骁卫大将军独孤览加辽东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辽东道;

    检校左侯卫将军平州总管黄明祯加沃沮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沃沮道;

    左屯卫将军辛世雄加玄菟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玄菟道;

    左御卫将军张瑾加襄平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襄平道;

    右武候将军赵孝才加碣石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碣石道;

    左武卫将军达奚暠加增地道行军总管,领军三万人,出增地道,

    全军三十万五千人,最后在鸭渌水西岸汇集。

    三十多万大军,浩浩荡荡东来,可谓是投鞭断流。沿途的高句丽人没有敢阻挡的,隋军便一路进至乌骨城(今辽宁凤城边门镇)。

    乌骨城乃是鸭渌水的门户,守将乃是乙支文德的儿子乙支藏。

    高句丽人的城池多建在山川险峻之处。乌骨城利用左右两山的悬崖为壁,山势低凹处以楔形石块垒筑城墙。南西各口用土石横筑一高大城壁.城有外城和内城,外城城沿山脊逐段而修,呈卵形,其中一部分则以悬崖峭壁为墙。

    这乌骨城守军仗险据守,隋军远道而来,数次攻击,不能破城。

    非是隋军不用命,实在是因为乌骨城依托悬崖地势,导致正面空间极其狭窄,隋军的攻城部队根本不能展开有利的队形。

    这时黄明祯向主帅于仲文请求绕过悬崖,从背后突袭乌骨城。宇文述虽然身份为宰相,又是天子心腹,地位最高,但杨广为了限制其权利,便以于仲文长于谋略为由,派其为诸军咨禀节度,成为大军事实上的主帅。

    于仲文虽然与黄明远有仇,但也知晓此时不宜节外生枝。黄明祯的建议的确有利于破局,于仲文从之。

    九大总管之中,于仲文和宇文述二人地位最高,荆元恒和独孤览位列一卫大将军,与之差不多。其余五人之中,张瑾出身关陇世家,资格最老;赵孝才是天子心腹;唯有黄明祯、辛世雄、达奚暠三人地位、资历皆不足。

    黄明祯自忖,怕是接下来的战斗中,于仲文、宇文述二人会故意坑害其部,因此此次主动求战,是为了在之后的战斗中可以名正言顺地推脱一些不合理的任务。

    黄明祯领命之后,便率部悄悄北上,潜入乌骨城北侧的山中。

    黄明祯所部三万人,除了本部平州军一万五千人,还有幽州军一万五千人。黄明祯从中挑出三千善于攀爬的士兵,命幽州虎牙郎将吕会彦为主将,趁夜奇袭乌骨山。

    山高石险,道路不辨,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在了悬崖峭壁之中。

    等到吕会彦带人奋力登上悬崖,乃放下绳子,将大批隋军缒上。乙支藏果然自恃悬崖峭壁天险,对其没有防备。

    黄明祯乃率部从其后突然杀向城中。乌骨城利用悬崖为壁,使得城池极为陡峻,但也使得城池位于悬崖低凹之处,半个城池尽在悬崖之下。

    隋军不断地向城中投石,砸死砸伤无数。

    乙支藏虽然是乙支文德的儿子,但能力较之其父乙支文德差得太远。隋军骤然突袭,而乙支藏根本来不及反应。

    此时城内一片混乱,城外的隋军主力听到动静也纷纷开始攻城。

    乌骨城内外杀声不断,乙支藏在乱军拥簇下,不得不选择弃城突围。没了乌龟壳的高句丽军队,根本不是隋军的对手,因此大败亏输,溃乱四散。

    乙支藏率领数千军队突围而出,向东面投其父乙支文德去,而天险乌骨城遂陷入隋军手中。

    隋军攻破乌骨城,总算是拥有了一个向东与乙支文德对抗的据点。于仲文乃下令众军将粮草,辎重纷纷屯于乌骨城之内。

    因为诸军各不统属,指挥不便,于仲文乃和宇文述商议重新整编各军。于仲文以自己的乐浪军和赵孝才的碣石军为中军;宇文述的扶余军为左军;崔弘升的遂城军和达奚暠的增地军为右军;独孤览的辽东军和辛世雄的玄菟军为前军;张瑾的襄平军和黄明祯的沃沮军为后军。

    三军齐整,战意盎然。

    此时从北面国内城赶来的高句丽援军也离着乌骨城不远。只是隋军声势浩大,国内城的高句丽援军根本不敢主动出击。

    隋军开始离开乌骨城,向鸭渌水进击,而高句丽人的国内城援军便缒在隋军身后,如鬣狗一样准备时刻从隋军身上咬下来一块肉。

    众人纷纷担心,一旦主力离开乌骨城,作为后勤中心的乌骨城会遭到这股高句丽的袭击。

    可是众人回头去追击这群人,这群人又纷纷避战。

    这时于仲文下令,挑选瘦弱的马、驴几千头,放在军后,众人不解。等到隋军主力继续向东的时候,跟在隋军身后的高句丽人便突然出击。而此时于仲文便下令后军立刻回击,果然与高句丽人相遇。

    双方鏖战一场,高句丽人不敌,被隋军大败。

    原来于仲文故意挑选瘦弱的马、驴示敌以弱,让对方以为隋军的后军尽是老弱残兵,引诱地方出击。高句丽人果然中计,被隋军击败。

    隋军解除了后顾之忧,乃一路向东,抵达鸭渌水西岸。

第四十四章 军中危机

    在大航海之前,人类有史以来的大帝国数不胜数,但从来没有一个帝国能够真正的成为世界霸主。限制他们的不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而是那脆弱的后勤补给。

    事实上大航海之前人类最大的帝国蒙古帝国的扩张,也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解决了后勤问题。

    隋军的战力丝毫不弱于中国任何一个时代。从先秦时代传下来的尚武的血液浸润到每一个男儿的骨子里,达到顶峰。也是在这个时代,作为武将时代最后的辉煌,各种超级名将辈出,杨素、韩擒虎、贺若弼、史万岁、李靖、李世民、李勣、苏定方、裴行俭······各种交相辉映,使得这个时代熠熠生辉。

    换句话说,东征高句丽这场仗是绝不应该输得。我们有最善战的军队,最优秀的统帅,最精良的器械,最充足的信心,但结果就是那么出人意料,随机最后败的是如此之惨。

    除了杨广教科书式的犯错,混乱的人心······之外,最先体现这场仗不妙前景的,正是东征大军的后勤问题。

    三十万大军从辽西的泸河、怀远二镇出发,人马供给一百天的粮秣,又装配排甲、矛以及衣资,戎具、火幕,每人负担三石以上重量,使人无法承受。

    不少人为图轻快,纷纷将所携带的物资丢弃。

    宇文述发现这个苗头之后,立刻下令约束各军,“士卒有丢弃粮食的斩首!”但是仍旧无法禁止此事。军士们眼看不能丢弃,便都在幕帐内挖坑把粮草等物埋起来。

    到后来此事在军中成了潮流,只是瞒着上层的将官。

    诸部之中,形势最好的是增地军的两万左武卫军。其部有三万多匹战马,几乎能够一人分到两匹战马。因此一匹驮人,一匹驮着物资,勉强没有丢弃物资。稍微挤挤,还能匀出来一部分马匹帮着同属增地军的河东的府军。但其余部队可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黄明远那个手段,因此眼中只得满是艳羡的目光。

    达奚暠虽然知道不少人打的主意,但他还真不敢擅自借给别的部队马匹。他在左武卫本来就没多大影响力,能有今日,全是黄明远一手提拔,其对于黄明远制定的制度,从来都是萧规曹随,不敢逾越一步。

    因此增地军在其余部队的羡慕嫉妒恨中,较为轻松地前进。

    此时黄明祯的沃沮军中,也出现了掩埋粮草、物资的情况。不过情况还不严重,毕竟相较于禁军,边军之中的马匹普及率反而更高。尤其是当初黄明祯横扫契丹,也好好的给平州军置办了一些家当。

    黄明祯对平州军控制很强,因此很快鹰扬郎将范愿便向黄明祯禀报了此事。

    刘黑闼对此还颇不以为然,对黄明祯说道:“总管,是此事俺老黑看怕是仅之过虑了,这就是朝廷不懂情况瞎指挥,这兵贵神速,哪有带着好几石的物资急行军的。我说这也不是个事,反而说明咱们的士兵聪明,想当初我们在漠北纵横的时候,什么时候有过补给,不都靠从胡狗那里缴获嘛。到了平壤城,今日丢的啥都有了。”

    “黑子,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黄明祯说道:“你那是几千人在草原上,又全是骑兵,主要是打游击,当然可以就粮于敌,但我们这是三十万大军,每日消耗的物资如山如海,到哪弄这么多粮食。

    今日士兵们开始丢弃粮食、物资,其军心、士气可想而知,真到了关键时候,你敢相信他们们。”

    刘黑闼赶忙说道:“总管,咱平州军什么战力总管还不知道,到了要命的时候,决没有孬种。”

    黄明祯皱着眉头说道:“大兄曾说过‘打仗第一事在于粮’,我绝不担心我军的战力,我只担心这么打下去,怕是整个大军会断了粮。”

    范愿、刘黑闼二人也紧张起来。

    “不会吧,我军一路所向睥睨,谁能断咱们的粮道?”

    黄明祯将军中诸将唤来,下令各部彻查此事。又下令军中所有非必须的物资全部丢弃,减轻士兵的负重。并集中部分马匹,又临时赶制一大批车辆,将各部粮食全部集中看管,置于中军,以保障供应。

    想了想,黄明祯又不放心,乃下令赶制一批在丰州时的炒面,每人携带五斤,背在身上,可供每个士兵五、六天左右的食用,关键时候便能保命。他又下令,这些炒面不许食用,不许丢弃,违令者斩。

    因为将士兵携带的粮食全部集中处置,军士们的负重大大减轻,这五斤炒面背着,倒也并不吃重。而且黄明祯在军中威望显著,因此无人敢违背。

    这时黄明祯还不放心,他第一次有些相信兄长说得此战可能会败。当所有人都认为此战一定胜利的时候,恰恰就是可能落败的时候。各部军士如果不是以为此战必胜,就是再辛苦也没人会丢下粮食。

    未虑胜先虑败,黄明祯知道单靠其部的实力,关键时候未必能够力挽狂澜,他第一时间便准备联络兄长旧部左武卫。

    没想到黄明祯还没有动作,五弟黄明离便来到黄明祯营中。

    “三兄!”

    “五弟!”

    果然黄明离前来正是为了粮食之事。黄明离因为是黄明远的弟弟,再加上当年漆峡之战拼死搏命,因此在军中威望极高,甚至不弱于达奚暠。现在左武卫大将军和一个将军空缺,只剩下达奚暠一个将军。而达奚暠也清楚黄明远的影响,在军中极其依仗黄明离,因此军中诸事,实际上多为黄明离做主。

    兄弟二人见面,也没有什么遮遮掩掩,立刻便相互交流了各自的情报。二人对兄长的先见之明叹为观止,更考虑一旦真的落败之中的境遇。

    二人商定,双方互为依托,一旦出现变局,便相互靠近,相互支援。无论如何,要以保住手中军队为上。

    商定之后,黄明离匆匆离去。

    而黄明祯则前往宇文述的军中,向宇文述汇报此事。这不是可以独善其身的事情,能够改变这种情况的,军中也只有宇文述了。

第四十五章 军中哗变

    关于粮食、辎重的问题,宇文述不是不清楚,否则也不会严令“士卒有丢弃粮食的斩首!”但后勤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他有心却也无力,只得以严刑峻法压制底下的军士。

    但这种严苛在行军艰难的客观条件下,很快便在军中引起了一场不小的波动。

    扶余军的主力皆是来自河北、青兖一带的府兵,这些军队因为长期受灾和朝廷对所属地区的打压,导致其兵源良莠不齐。而这些地方的府兵对大隋朝廷的归属感也弱。

    扶余军营。

    今日因为大总管宇文述下令处死了几个私自丢弃粮食的士兵,因此到了傍晚歇营之后,军中士兵各自三三两两的围绕在一起,议论着此事。

    “听说了吗,今早上宇文总管巡营,发现有人丢弃粮食,直接下令杀了。听说宇文总管还下令各府彻查此事,敢有丢弃粮食者,一律严惩不怠。”

    “不可能吧,这么多人都丢了粮食,要是处罚,那得处置多少人?”

    “哪有什么不可能的,听说渤海郡的兵府那边已经开始清查了,一旦查到,即刻处死,绝不留情?”

    “啊!”

    众人各自谈论着此事,也不知道一个个是从哪里得来的小道消息。

    扶余军因为马匹不足的原因,大都将辎重给丢了,先是雨具、锅灶等用具,后来连粮食也没留。众人不是没想过丢了粮食怎么办,可是携带着数百斤的东西,还怎么长途行军。

    也因为如此,扶余军中皆是人心惶惶,担忧、紧张的情绪弥漫在全军之中。

    宇文述也清楚丢弃物资的事情,但是并不以为会有多严重,但是今日宇文述到了各府兵营中转了一圈,才发现问题大大超出想象。

    超过一半以上的士兵已经将三分之二的粮食丢弃,若是任由此风蔓延,到时候仗也不用打了,直接溃退吧。

    宇文述当然清楚所有人都处置是不可能的事,只得杀鸡儆猴,震慑三军,方能止住这股邪风。只是河北各地的府兵本身就对朝廷有着各种的不信任,而诸将又没有将宇文述的精神完全传达下去,这才出现了人心惶惶的局面。

    宇文述安排军中法曹陈威前往各军,督导此事,并警示三军。

    陈威今年四十五岁,是个倔强的老头,凡有命令,都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只是为人缺乏变通,脾气又坏,因此虽然有能力,到四十多岁也只是个法曹。

    陈威带着执法兵丁先到了渤海郡的三个府兵营中,果然渤海府兵的情况很严重,甚至一些将官也和士兵一般,丢弃物资。

    陈威直接下令将渤海郡左鹰扬府鹰扬郎将任达和其麾下校尉、旅帅共计十一人抓了起来,判处死刑。

    消息传出,一时哗然。

    本来众人还以为是意思意思,毕竟法不责众,现在陈威直接处置鹰扬郎将这种中级将领,实在超出了众人的认知,一时之间,任达麾下的士兵纷纷骚动起来,军营之中弥漫着紧张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如流感一般,立刻萦绕三军。

    “听说了吗,朝廷要把左鹰扬府中所有的官吏全部处死!”

    “不对,我听说整个左鹰扬府上下的官兵全部处死!”

    “听说了吗,朝廷要把军中渤海籍的官兵全部处死!”

    “我给你说个消息,听说朝廷要清洗河北人,军中凡是河北郡县的官兵,全部处死!”

    ······

    消息越传越走样,本就对朝廷不信任的河北府兵,问询开始骚动起来。

    “大兄,咱们就眼看着他们关西蛮子欺负咱们,听说明日一早,陈威这个狗娘养的

    就要将任达等一众人处死,这群关西蛮子清理完左鹰扬府,下一个就是咱们中鹰扬府。”

    高子开是渤海郡中鹰扬府的鹰扬郎将,传说他是高颎的族侄,但也没人清楚是否属实。不过高子开体格健硕,勇武过人,且为人侠义,仗义疏财,在渤海郡中很是有名望。渤海郡三个鹰扬府,众人都是以高子开为首。

    高子开有些犹豫,他倒是对部下约束的很,军中丢弃粮食的现象并不严重,但若是对方真的有意为难,那势必能够找到借口。

    高子开最终没有接受部下的建议,趁机闹乱子的后患太大,毕竟刀把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

    但高子开这么想,已经危在旦夕的任达却顾不得这么多,他命令亲信在营中散播陈威要坑杀全军消息,鼓动部下围攻陈威。

    当夜,左鹰扬府军营中暗流涌动,残存的军官和任达的亲信在营中各处串联。

    到了三更,左鹰扬府士兵突然杀入军营大帐,将被关押的任达等人放了出来,并围攻陈威等人。

    陈威措不及防,最后在一众执法士兵的护卫下逃回扶余军的中军。

    到了这个时候,任达等人已经算是造反了。

    左鹰扬府士兵的动乱仿佛如一簇火苗,立刻就点燃了整个军营,其余各府的士兵纷纷响应,大有群起而动之势。

    而渤海郡中鹰扬府军营中,高子开还准备明日去走一走于仲文的路子为任达求情,对整个大军的动乱是措不及防。

    任达等人动乱之后,担忧声望不足,竟然推选高子开担任统帅,一众咆哮着涌入高子开的军营。

    中鹰扬府的士兵也早就对陈威不满,在众人的裹胁之下,虽然高子开不情愿,但不得不成为叛军的最高统帅。

    此时发现情况的其余各军见扶余军动乱,立刻率军平叛。

    被拥为统领的高子开也知道他们实力不足,不能与大军硬抗,那无异议以卵击石,因此主动派人前往中军与于仲文、宇文述谈判,声明众人并不是叛乱,只是出于义愤,来向宇文总管说理,只是群情涌动,失了方法,才闹出这么大的乱子。

    于仲文和宇文述当然清楚对方说的不实,但此时此刻,军心不稳,跟着高子开闹出乱子的有数万人,难道他们还能将这些人全部处死。

    为了稳住全军,稳定军心,二人接受了高子开的说辞,并未处置一众人等,并处死陈威,以示诚意。

    而高子开等人也回归各营,一场乱子就此消弭。

    但此时双方已经彻底产生隔阂,都明白现在不动手只是时机未到,只剩下谁先对谁动手了。

    而且此事之后,之前宇文述严查丢弃粮食的命令也作废了,又没有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此事在军中也越演越烈,最终酿成了一场硕大的苦果。

第四十六章 放虎归山

    就在这个当口,对面的高句丽人竟然派人来乞降,而来人正是高句丽人主帅乙支文德。

    乙支文德进入隋军之中,四处观察隋军的情况。他今日亲自前来隋军营中,除了要表达诚意,也是为了观察隋军的虚实。

    宇文述让人将乙支文德迎入帐中,他高居首位,正襟危坐。左面是军中实际统帅于仲文,右面是担任慰抚使的尚书右丞刘士龙。

    乙支文德进入帐中,倒头便拜。

    “小国将领乙支文德拜见上国天使。”

    宇文述让乙支文德起身,然后故作愤怒地说道:“乙支文德,为什么辽东郡公(隋文帝杨坚于590年封的高元的爵位)不亲自前来?”

    乙支文德赶紧说道:“上国天使明鉴,天军降临高句丽,我家大王本应该躬身前迎,但身有微恙,不能前来,因此只得命文德来拜见诸位天使。”

    乙支文德一副低三下四的样子,浑是一个小国使臣的模样,至于现在与大隋的战争,仿佛没有发生一样。

    宇文述又问道:“既然尔等要迎接天军,为何却一再使兵马阻拦,难道这就是尔等所谓的拜见。”

    乙支文德赶紧辩白道:“上国天使明鉴,这全是大将军姜以式自作主张,我家大王全不知情。”

    “好个全不知情,那我且问你,天子诏辽东郡公前往洛阳朝觐,为何辽东郡公不遵臣礼,屡屡推辞?”

    乙支文德又说道:“不是我家大王不愿意去,只是大将军姜以式把持朝政,我军大王做不得主。”

    反正不管怎么说,乙支文德都把责任都推到了姜以式的身上。

    其实高句丽中也有抵抗派和非抵抗派,姜以式和乙支文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乙支文德很清楚大隋实力的强大,非高句丽所能比拟,因此一直希望高句丽能够和大隋交好,集中力量先攻取百济、新罗两国,然后再图谋中原。

    而姜以式和渊太祚则代表了高句丽北方势力集团的利益,主张向西、向北扩张,因而与大隋产生矛盾。

    乙支文德态度很好,宇文述等人也很满意。最后双方商定,高句丽人将停止抵抗,高元本人也将前往辽东城朝觐天子。而隋军暂时停止对高句丽的进攻。

    议和事必,乙支文德便要准备离开。

    于仲文认为高句丽人的求和未必可信,毕竟他们在辽东城已经上演了无数次这样的花招。为了确保高句丽人是真的投降,可以先暂时将乙支文德羁押在隋军营中。

    乙支文德是高句丽人主帅,一旦其被隋军羁押,高句丽人的军心势必动荡。到时不管他是真降假降,对隋军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但慰抚使刘士龙却坚决反对此事。

    刘士龙说道:“乙支文德身为高句丽人的统帅,亲自前往我军来降,本就是诚意满满之事。我天朝大国,反而做出扣押使节的事情,说出去让别人怎么看。且今高句丽人来降,不管是真是假,一旦我们抓了乙支文德,便是理屈在前,势必会让高句丽人怀疑我们的诚意,不敢投降。为了抓一乙支文德而失一国之心,此乃愚不可及也。”

    刘士龙作为慰抚使,在辽东城下代表着杨广,早就信心膨胀了。因此虽然于仲文是大军事实上的主帅,但他也毫不客气。

    而且最关键的是,在刘士龙看来,一旦抓了乙支文德,双方再战。到最后即使胜了也跟他没什么关系。

    但若是就此让高句丽来降,他作为天国上使,功劳自然都在他的身上。

    刘士龙如此说法,倒也让于仲文觉得有些道理。而且刘士龙代表了天子的意见,于仲文万万不希望因为此事引得天子不满。

    因此于仲文便同意放了乙支文德。

    乙支文德出了大帐,心情舒畅,都多少年了,隋人还是这么好面子。乙支文德是反对与大隋交战,但却并不是一个投降派。事实上他与大隋仇深似海,比谁都想击败大隋,只是他和姜以式等人的策略不同而已。

    此时隋军杀来,光凭普通的手段,根本不可能击败隋军,因此他才主动前来诈降,使隋人放下戒心。

    到了辕门口,乙支文德突然转身向一名把守辕门的隋军问道:“小哥,吃得饱吗?”

    眼看这个隋人对他很是警惕,乙支文德笑笑说道:“小哥不用担心,今日我高句丽与大隋和谈,这场仗不用再打了。”

    听到乙支文德的话,对面才有些放松,便说道:“总算不打了,他娘的,这些日子可累死老子了。”

    另一个人说道:“陈老六,你累个屁,你的东西早扔光了。”

    “滚!”

    这时这个陈老六也觉得不应该在敌军使者面前说这般话,便说道:“我们天天吃的饱着呢?”

    乙支文德一笑,也没有说什么,便翻身上马,往自家军营而去。

    ······

    乙支文德走后,匆匆赶来的崔弘升才到军帐。

    崔弘升出身博陵崔氏,又是皇太孙的亲外公,因此三人对其很是尊重。

    崔弘升见了三人,便问道:“宇文相国,我听说高句丽人主帅乙支文德来军中乞降,不知道现在在哪里?”

    宇文述说道:“崔将军,乙支文德已经回去了。”

    崔弘升一惊,说道:“宇文相国,于将军,刘右丞,怎么能让乙支文德回去呢?”

    刘右丞此时脸色有些难看地说道:“崔将军,乙支文德是高句丽的请降使者,既然请降完了,自然该回去。”

    “缪矣!”

    崔弘升说道:“宇文相国,乙支文德是高句丽人最骁勇善战者,一旦高句丽人反复,乙支文德就是我军最大的祸害。如此好机会,如何能白白将其放走。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啊!”

    宇文述也脸色难看道:“不能吧!”

    崔弘升说道:“高句丽人最是狡诈,相国难道忘了当初辽东城下的事,他们反复了可不是一次。”

    宇文述三人也楞住了。

    于仲文这时站了起来,说道:“崔将军说得不错,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于是于仲文马上派人去追乙支文德,并哄骗乙支文德说道:“我家将军还有一些细节想与贵使相商议,想请贵使再回营中。”

    乙支文德哪里相信,却是头也不回,往鸭渌水而去。

第四十七章 李代桃僵

    因为与宇文述和于仲文关系的不睦,黄明离命人时刻监视着中军大营的动向。

    乙支文德到了隋营的消息也瞒不住众人,黄明离很快就知道了这个消息。众人本以为宇文述和于仲文会扣下乙支文德,但出人意料的是乙支文德竟然又从军中大摇大摆地走了,让黄明离错愕不已。

    怎么就这么走了?

    黄明离脑中立刻闪过兄长信中的交代。兄长在信中叮嘱自己,若是乙支文德前往军中请降,还安然离去,一定要择机诛杀此人,勿使其逃回高句丽。

    兄长真神人也,竟然能猜到此事。

    黄明离也不犹豫,当即便准备按照兄长的要求,去截杀乙支文德。

    他立刻在军中选了五百名精骑,准备亲自前去。

    这时黄明离刚准备出营,闻讯而来的达奚暠拦住了黄明离。

    “长凤(黄明离字,长离,即凤)这是准备去做什么?”

    虽然黄明离威望极高,但对于达奚暠还是做足了样子,给足了尊重。眼看达奚暠拦路,黄明离只得下马说道:“将军明鉴,今日高句丽人主帅乙支文德前来我军投降,又被中军放走了,我要把他追回来。”

    达奚暠立刻说道:“长凤大谬,中军之事,自有主帅决定,岂是我等可以干涉的。”

    黄明离眼看达奚暠不允,只得低声对达奚暠说道:“达奚将军,不是明离自作主张,此乃家兄密令,不可使乙支文德逃回高句丽。”

    黄明远的命令,达奚暠当然不敢轻视。

    达奚暠眉头一皱,说道:“不可胡言乱语,此事与卫公有什么关系,这是我命你们去追击乙支文德的。”

    黄明离也立刻反应过来,这件事一旦事发,势必会引起轩然大波,不能牵扯到兄长身上。

    “将军说得是。”

    达奚暠看了看黄明离又说道:“你身份太碍眼了,也不要去,追击乙支文德的事情交给席玭和全旭。”

    黄明离想了想,点点头。

    达奚暠叫来席玭和全旭二人,密令二人追击乙支文德,不论死活。

    全旭自当初参与荥泽救灾,后来又率兵赶往洛阳,便被黄明远所倚重。其部参与过荥泽救灾的官兵也被编入左武卫中。

    二人得令之后,以席玭为首,便快马加鞭,前去追赶乙支文德。

    差不多跑了六七十里地,马都累得吃不消,还是没有发现乙支文德的踪迹。席玭有些吃惊,按正常情况来看,此时他们应该已经追上乙支文德了才对。

    席玭不知道的是乙支文德离开隋军大营之后,先向东走了没多久,后来便遇到了隋军追来的使者。

    乙支文德虽然没有跟隋使返回,但心中却是一惊,看来隋人是反悔了,要把他留在隋营。乙支文德又不是真心投降,当然不甘心留在隋营。他担忧隋人会再次派遣军队来堵截他,因此便决定让一部侍从伪装成他的样子,继续向东前进。而他本人则乔装打扮,选择向北改道,然后再折道向鸭绿江。

    席玭追了很久,这才觉得不对劲。

    “淮之(席玭字),我怎么觉得好像乙支文德没有走这条道?”

    席玭翻身下马,看了看地面的踪迹,又摇摇头道:“没道理啊,这些马蹄印都是刚踏过的,说明才走过不久。”

    全旭说道:“那要是乙支文德故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声东击西来谎骗我们呢?”

    席玭听后也没奈何道:“那他可走的路就多了,不过他怎么知道我们会追击他?”

    二人一路追击,都已经追到这里了,若是乙支文德提前岔道,他们总不能再返回去重新找寻踪迹。

    这时席玭说道:“不管乙支文德要怎么走,他的目的地都是鸭渌水对岸的高句丽大营,我们去那里堵他。”

    全旭大惊,以他们数百人去高句丽十几万大军的营前截杀乙支文德,真是敢想啊。

    全旭大席玭十多岁,二人都是没落关陇世家出身,因此关系很好。他实在觉得席玭这个想法太过于疯狂。

    席玭说道:“从这里到高句丽人的大营也没有多远,我们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只能兵行险招。”

    见席玭一心如此,全旭也只得同意。

    二人将部队一分为二,一前一后,相互掩护,直奔鸭渌水而去。

    到了鸭渌水岸边,还是没有发现乙支文德的踪迹,席玭便决定向北搜寻。向南是大海,他不相信乙支文德会从海上遁走。

    果然二人向北搜了十多里,正好遇到乙支文德派遣接应的人。

    “前面的就是乙支文德,别让他走了!”

    席玭看着对方的旗帜,高声大喊,便呼啸着向对面的高句丽人冲去。

    席玭才刚过二十,又有万夫不当之勇,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畏惧。此时他手持长槊,一马当先,直冲向对面的高句丽人。

    而对面的高句丽人此时还不知道情况,便见对面一队身穿黑甲的骑兵如闪电一般直向他们扑来。

    席玭一勒战马,一槊便向当前一个头领模样的人刺去,正中其前心。此人立刻惨叫落马。

    “一个不留!”

    此时后面的全旭也带人跟了上来,在后指挥其军。

    席玭本人如杀神一样,冲入高句丽人军中,左右突杀。这些高句丽人哪里见过这样的杀神,根本无人是席玭的对手。因此眼看着席玭如划开一道波浪般,冲入军中。

    “乙支文德哪里走!”

    中军一人在马上也是一惊,忙回道去看。此时一道寒光向他袭来,此人满是恐惧,睁大的眼睛不敢相信。

    “啊!”

    席玭长槊狠狠地砸向前面的“乙支文德”,槊尖正中此人脖颈,竟然生生的将脑袋从头上砸了下来。

    “乙支文德,死!”

    席玭乃仰天长啸,声如龙钟,震得高句丽人是心惊胆战。

    此时全旭也从后面指挥军队将这些残余高句丽人团团包围。这些高句丽人虽然骁勇,但先是失了领头之人,后又为席玭的武勇所慑,胆气已丧,哪还能再战,遂为隋军尽数屠杀。

    双方战罢,席玭让人捡起乙支文德的脑袋,挂在马脖子前,便一手扛着高句丽人的旗帜,回去复命了。

第四十八章 主帅分歧

    然而回到增地军中军,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这个人竟然不是乙支文德。

    席玭眼看杀错了人,当即也不多说,提起长槊就要往外走。黄明离伸手一把将席玭给拉住。

    “郎将放心,这一次我一定将乙支文德的脑袋给拿来。”

    黄明离摇了摇头说道:“淮之不必再去了,天不绝乙支文德,且让他的脑袋在头上多留几天吧。”

    此时中军大帐,于仲文和宇文述听说乙支文德不返回隋营,心中大惊,却是有些相信崔弘升的话。这个乙支文德怕不是真心要投降。

    乙支文德是高句丽人军中名将,一旦将其擒获必能大大打压高句丽人的士气,如此大好机会他们没有掌握住,疏为可惜。

    于仲文与宇文述二人面面相觑,又转头看向刘士龙。

    刘士龙被看到脸色有些难看,一甩袖子说道:“二位将军看下官也没用,我只是一个慰抚使,这军中之事自是由两位将军决定的。”却是将自己的责任一推二五六。

    于仲文和宇文述也清楚刘士龙的秉性,没有跟他再作争辩。现在乙支文德已经逃了,对于隋军来说,只剩下两条路,继续攻击,还是选择返程。

    此时于仲文与宇文述的态度截然相反,宇文述认为应该退兵,而于仲文不同意。

    宇文述说道:“次武(于仲文字),今日乙支文德已逃,我军情况尽为高句丽人所知,而且我点验诸军,粮食快要尽了,已经不足以支撑我军去进攻平壤,我以为我军现在最好撤回辽东,再观后续。”

    于仲文当然不同意,这是他这么多年第一次领军指挥数十万军队,若是就这么灰溜溜地返回了,有何颜面见人。

    对于黄明远与于家的矛盾于仲文很清楚,但他从不轻易挑衅黄明远。他知道这种矛盾的出现根本原因是于家的没落,所以他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振家族的声望,而不是与黄明远斗气。

    这是最好的机会了。

    于仲文因此说道:“许公,我军三十万大军东征,连平壤城的边都没到就灰溜溜地撤兵了,到时候有何面目去见天子啊。”

    宇文述作为杨广的亲信,又成了正式的宰相,官拜公爵,很清楚自己的地位已经达到了顶峰,因此对军功之事并不热络。他已经六十多岁了,怕是无论如何也掀不动头顶上的黄明远,既然如此,何不求稳。

    因此宇文述又说道:“次武,你我皆是打了多年仗的人,很清楚粮草的重要性。现在乙支文德在鸭渌水东岸屯兵十多万,与我军相持。我军要想成功渡河,怕是一个月也难,可粮草根本撑不到一个月,与其到时候狼狈退兵,为敌所趁,还不如提前撤退,稳扎稳打,保全局势。”

    这时崔弘升也建议道:“我军孤军深入,身后好多城池还没有打下,此已经是兵家大忌。若是高句丽人袭我军后,而乙支文德又从正面牵制,则我军粮道有断绝之危险。”

    “够了!”

    于仲文此时愠怒地说道:“此战是成是败,难道是我们在这里争论出的。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狠清楚,我军一路连战连捷,高句丽人步步后退,我们若真是要退兵,到时候该要怎么跟天子解释?

    况且,我这次出行,本来就知道不会有功,为什么呢?古时的良将能够成功的人,那是因为凡军中的事都由一人作主,现在大家各有各的心思,怎么能战胜敌人呢?”

    此时宇文述、崔弘升皆不说话了。

    虽说大家身份差不多,但说到底于仲文是天子委任的诸军统领,即使宇文述的官职、爵位压其一头,但此时于仲文拿这个说事,其他人还真没法反驳。

    此时宇文述也怒了,他作为宰相,虽然不是主帅,但因为身份的原因,在军中跟主帅也差不多。往常有什么事情,都是他和于仲文、刘士龙商量着来,一锤定音的也多是他。可今日于仲文堂而皇之的将这个事情戳破,实际上最难看的是宇文述,毕竟一直是他在篡夺于仲文的指挥权。

    宇文述怒极反笑地说道:“既然于大将军这么说,我们也无话可说,但于大将军也要记住了,天子只是命各军要向你咨询、汇报并听从你的调动指挥,并没有真正任命你为主帅。”

    说完宇文述一甩袖子,便转身离去。

    于仲文此时也觉得自己刚才说话太急了,宇文述可不是普通人,而是天子宠臣、一国宰相,话语权极重。一旦他不支持自己在军中的权威,那么自己很难完全调动各军。

    不过于仲文并不后悔,因为这是于家最后的机会了,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抓住。

    这时刘士龙一见宇文述、于仲文二人恼了,心中大喜。只有二人恼了,自己在军中的话语权才会重起来。

    刘士龙说道:“许公还是太心急了,毕竟这能指挥全军不就是大军主帅。于将军,我也觉得咱们不能就这么走了,否则怎么跟天子交代,天子可是一心想着高元能够到他御前受缚乞罪。”

    得到刘士龙的支持,于仲文遂顺利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全军。于仲文命令各军即刻拔营东向,去迎击高句丽军。

    这时作为后军的黄明祯前来中军,请求作为偏师,抵押北面来的高句丽军队。

    黄明祯认为,乙支文德将十多万军队沿着鸭渌水布防,隋军势必要在此与高句丽人相持。而北面国内城的高句丽人肯定会趁机袭击隋军的身后。

    黄明祯所部作为偏师北上,便可以为大军护住侧翼,保障后路。

    于仲文是个知兵之人,立刻便听出黄明祯建议的妙处。老实来说,隋军绝不怕正面的敌军,唯有担心后路问题,黄明祯北上,便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于仲文可以专心应对正面的乙支文德。

    九军之中,张瑾和赵孝才都支持宇文述,黄明祯和达奚暠又来往密切,于仲文担心黄明祯倒向宇文述,到时候他怕是就指挥不动军队,这时候趁机将黄明祯调出,也有利于他整合各军。

    因此于仲文以黄明祯为北路领军使,转道向北,保护大军侧翼。而黄明祯也如愿脱离了东征大部队。

第四十九章 背水一战

    鸭渌水东岸,高句丽人大营。

    在一众亲卫的护卫之下,乙支文德终于返回大营。此时在营中代替其指挥的大兄温达将其迎入帐中。

    “昨夜傍晚,有斥候发现对岸将军护卫的尸体,还以为将军遭遇不测,今日将军归来,我总算是放心了。”

    乙支文德敢冒险深入隋军大营,可不是在拿高句丽人的安危赌博,而是因为温达到来,能够代替其统属全军。即使他被扣留,高句丽军队也不会崩溃。

    乙支文德摆摆手说道:“九死一生啊,也是我习惯性地做了两手准备,没想到派上了用场。这一次多亏隋军刚开始没想对我动手,否则我绝难幸免。”

    乙支文德想想都有些后怕,这一次自己实在有些冒险了。

    “将军,隋军战力如何?”

    乙支文德摇了摇头,有些忧心忡忡地说道:“隋军之强,实所罕见,我军虽然久经战阵,怕是也难以与隋军一较高下,这一仗,怕是难了。”

    温达听了,情绪也有些低沉,当日平壤城之战他早就知道了此事,只是这次从乙支文德嘴里说出来,还是有些黯然。

    “温达,不用担心,你可是大败过隋人的。”

    乙支文德上前拍了拍温达的肩膀笑道:“隋人虽然强大,但也不是无法战胜,实际上我已经找到对付隋人的方法。”

    乙支文德接着说道:“正如温达说的一样,这次我前往隋军营中发现,隋军普遍都视我军如无物,自主帅以下,异常骄纵。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我发现隋军之中,粮食不足,如果他们强自进军,这就是破敌之关键。”

    温达听了,眼前一亮。

    “将军所言极是,既然隋军缺粮,那就将隋军放到鸭渌水以东。我军以高墙壁垒与隋军阻之,将其粮食耗尽。到时候再截断隋军归路,则隋军便将不攻自破。”

    乙支文德点点头。

    乙支文德本人也是外来户,因此虽然温达出身不高,但却很看好他,他也希望通过温达来与渊太祚、姜以式等本土势力派对抗。

    “我准备再败几场,多让隋军放心放心,既然隋军全军骄纵,那我等便让他骄纵到天上去。”

    二人大笑起来。

    温达看着地图,忽然说道:“乙支将军,你看我们将主战场设到平壤城怎么样?”

    乙支文德听了大惊,看了看温达,却看到他脸上坚毅的眼神。

    平心而论,退到平壤是最好的选择,平壤城池高大,十多万军队退守平壤,也不担心主营被隋军攻破。

    而且高句丽人一路退到平壤,还有萨水和浿水两道防线可以为用,而隋军的后勤补给则会被拉长数百里,从鸭渌水到平壤城数百里狭长的道路,都会是隋军的死地。

    但尽管有这么多的好处,但那毕竟是平壤城。

    乙支文德神色有些复杂地说道:“温达将军,你可知道,一旦让隋军进至平壤城下,将会意味着什么?”

    “将会意味着高句丽已经无路可退了。”

    温达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们就是要让所有高句丽人丢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平壤城内的人已经经历过一次隋军入城的惨状,如果他们不想再经历一次。”

    温达握紧乙支文德的手说道:“将军,我们无路可退。”

    乙支文德最终还是被温达说服了。

    二人分头去布置军队,乙支文德率领八万主力继续在鸭渌水布防,而接下来这些人就是诱敌深入的全部力量,也是平壤城守卫的全部力量。

    温达率领五万军队南下,然后向东隐藏,这些部队将会在隋军南下之后突然出现在隋军的身后。

    乙支文德知道隋军皆是骁将,能征善战,未必能如自己的意一般一路向南。温达也担心对方会识破诱敌之计。

    乙支文德说道:“若想让隋军跟着我们的思路走,我们就是不停地败,败到隋军都应接不暇,败到隋军都感到麻木,这样他们才会相信我军真的是实力不济。”

    所以虽然要撤退,但乙支文德让人让人在鸭渌水布防,还布置得严严整整的,不让隋军看出丝毫的马脚。

    此时于仲文下令隋军继续向东进军,抵达鸭渌水江边。于仲文派人渡河,要求乙支文德率领全军投降。

    乙支文德仍然打太极,请求隋军宽限时间。

    这一次隋军再不为所动,于仲文直接命独孤览的辽东军和辛世雄的玄菟军二军强渡鸭渌水。

    乙支文德一开始守的也很认真,甚至他准备牺牲上万人来使得隋军中计。

    高句丽人打退隋军五次攻击,整个江面上尽是浮尸。

    于仲文此时也是佯攻,到了第二日,崔弘升的遂城军所部乘坐大批的舢板小船沿着海岸线一路渡过鸭渌水江口,到达对岸。

    乙支文德大惊,虽然他是准备诈败,但没想真败,一旦隋军拖住他的主力,其余部队过河,他就要被对方围死在鸭渌水岸边了。

    此时乙支文德啥也顾不得了,急忙令主力全军撤退,粮食全部烧光,各种物资全部抛弃。

    高句丽人狼狈地向南逃了数十里,才勉强稳住阵脚。

    崔弘升的遂城军没有继续追击高句丽人,而是稳守鸭渌水南岸,接应主力大军渡江。

    大军渡江之后,继续向南前进。

    向南稳住阵脚的乙支文德差一点吓掉了魂,他不得不承认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隋军即使再是缺粮,但战力十足。宇文述、于仲文等人都是骁将,难以敌之。高句丽人根本不能与隋军进行野战,否则便是自寻死路。

    乙支文德乃使出了疲军之计,命令骑军不断骚扰隋军,又沿着道路设下了十余条防线。

    每次隋军一攻击,高句丽人便佯装不敌,迅速撤走。隋军一日之内,七战七捷。

    乙支文德又再次下令,沿途村镇所有粮食都进行收缴,无法收缴的也全部烧毁,绝不留给隋军一丝一毫。

    经过高句丽人的袭扰和坚壁清野,隋军虽然一路势如破竹,但并没有太大的战果。而大军主力在暑日里连日行军,又粮食不足,隋军是疲惫不堪,已成强弩之末。

第五十章 危机四伏

    隋军主力过了鸭渌水,越来越往南。

    没走多久,于仲文就感觉不对了,这高句丽军队的战斗力是不如隋军,可也不至于一触即溃吧。而且更重要的是,乙支文德十余万主力,一直呈后退的态势,一直没有和隋军真正爆发一场大决战,甚至都没有打出一场强劲的防御战,实在不符合常理。

    此时于仲文心中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怕是中了高句丽的诱敌之计。

    于仲文可以说是大隋少有的将才,胸有大志,气度超凡,不避强御,明断无双。当年平定尉迟迥之乱,于仲文以八千破十万,生擒尉迟迥部悍将席毗罗,而此时黄明远还没出生呢。

    于仲文赶紧派出斥候向四面侦察,找寻高句丽军队的主力。出人意料的是,隋军的斥候遭到了高句丽人的强力阻击,伤亡惨重。

    于仲文望着地图,突然有一个想法,高句丽的主力是不是就在隋军的周围,只是一直在避战。

    于仲文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若真是如此,说明自己已经陷入了高句丽人的包围圈中,局势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步。否则对方不会如此强力封锁自己的侦察。

    于仲文第一时间便是想退,这仗打到这个地步,已经远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此时敌暗我明,又是异国他乡,一旦出了差错,便是将数十万大军至于险地。而现在撤退,很有可能在对方的包围圈没有完成之前,跳出对方的包围,打乱对方的布置。既然高句丽人要诱敌深入,自己退到乌骨城,对方的计划便完全落空了。

    可很快于仲文便否决了此事。要深入高句丽是他自己的决定,甚至为此他都和宇文述撕破了脸,这时候撤退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到时候此次远征劳而无功的责任怕是都会被推到自己的身上,其后果可想而知。

    而且这毕竟只是自己的猜测,没有什么依据。现在大军连战连捷,各军也士气高昂,若是此时突然后退,众将士会怎么看。众人来高句丽都是为了立功的,自己就这么后退,怕是要得罪死无数人。

    有些事,于仲文身为大军主帅,可也做不得。

    无论如何不能撤。

    于仲文不断告诉自己,高句丽人屡战屡败,一溃千里,哪有余地再来埋伏自己。而且于仲文自忖手上有二十多万能战善战的将士,这是他最大的依仗。在他看来,即使高句丽人再是可能埋伏了精兵悍将,自己也有这二十多万大军,也足以应付任何的局势。

    对于高句丽人的埋伏,于仲文实际上内心是不怎么担心的,这也是他敢于不后撤的底气。

    于仲文没有后撤,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隋军更是因为连日的大捷而喜不自禁。连续的胜利,已经使得他们没法去思考对方的溃败是不是有可能是伪装的问题了。

    因为连续的胜利,众人连走路都轻快了许多。

    大军连续渡过鸭渌水和萨水,向着平壤城前进。此时于仲文和宇文述还不清楚来护儿大败的消息,否则二人也不会如此乐观。

    大军一直推进到平壤城以北三十余里的地方,凭借山势扎营。这个时候不是隋军在做攻击前的准备,而是隋军已经走不动了。

    一个多月以来,大军长途跋涉,消耗严重,到了今日,大军的粮草、辎重已经寥寥无几,根本无法维持。

    终于,第一支粮尽的部队出现,张瑾的襄平军所部粮食告罄,向主帅于仲文请求拨付粮草。

    张瑾的这个请求将于仲文给弄懵了。战前为了减轻运输,各部早就配置好了粮草,甚至分发到每一个士兵手上。这个时候,张瑾来要粮草,不是开玩笑嘛?

    可张瑾也是无奈,他指挥的部队主要是淮南、江南一带的府兵,这些人别说马匹了,连北方的独轮车也不会使用。而且南方人相对北方人,在整体身高上略有差距,因此这群人是最先丢弃粮草的一批人。在众人的心中,反正中军是有粮草的,即使自己的没了也能找中军去要,因此落到现在这个地步。

    “张瑾,出发的时候我怎么跟你说的,你全当耳旁风了,现在军粮丢失,大军崩溃在即,你罪该万死。”

    宇文述一拍桌子,对着张瑾狠狠地斥责道。

    张瑾因为常在宇文述麾下,最是畏惧宇文述。宇文述的一声厉呵几乎使得他胆寒。

    “许公,非末将无能,这群淮南蛮子彪悍的很,动不动就拔刀,末将也不敢逼得太狠。”

    许是想起之前扶余军的兵变,宇文述冷哼一声,没有说话。

    于仲文跟着张瑾到了襄平军中查探情况,正好此时襄平军要用午饭。一个伙夫样子的中年男人,提着一个大木桶来到人前,一众士兵见此立刻蜂拥而至,将其围的水泄不通。

    “都别挤,一人一勺。”

    “这他娘的又是稀粥,打发要饭的。”

    当兵的性子野,眼看碗里尽是清水,飘着几粒米花,立刻就怒了。一个士兵更是愤怒地把碗都摔了,指着伙夫的鼻子骂道。

    那伙夫早有心理准备,说道:“没有粮食,你让我怎么着?要不你吃了我。再说也不看看你们多长时间没有交粮食了,有这些稀粥就不错了,过两天连稀粥都没有。”

    说完,这伙夫也不管众人的脸色,转头就走。

    于仲文上前叫住伙夫,看他桶里剩的残渣,果然都是清水,米粒极少。

    这时一侧的张瑾说道:“大将军,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末将不会开这个口,可······可真是没办法了,士兵们都饿了两三天了。”

    于仲文叹了一口气,说道:“一会去营里搬点粮食吧。”

    这时一个当兵的被人一撞,汤也撒了。那个当兵的看着只有十四五岁,还是个孩子,此时饿的很了,竟然趴在地上舔那几粒零星的米花。

    于仲文眼眶微红,却最终没有说话。

    回到军中,于仲文赶紧命各部上报现有粮食的储量,不出所料,各部皆是只有数日的粮草,根本不足以支撑下去。

    到了这个时候,于仲文终于绝望了,天意不让他破高句丽。

第五十一章 断尾求生

    兵粮即将耗尽,三军可谓是大祸临头。于仲文、宇文述、崔弘升、刘士龙、独孤览、荆元恒等几人在中军大帐商量对策,到最后一直认为,仅凭现在的力量,隋军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破城。

    所以只能后撤。

    但此时孤军深入,想撤走也不容易。只看高句丽人步步诱敌深入,怕其已经在隋军回归之路上布满了伏兵,道阻且长,这注定会是一条艰险的突围之路。

    这时独孤览上前说道:“我军孤军深入高句丽几百里,粮草断绝,已至绝境。一旦胡虏在萨水布防,断绝我军后路,则我军将会被积压在萨水以南、浿水以西以北的狭窄地区,直至被胡虏困死。为今之计,只有在不惊动高句丽人的情况下,派遣一支军队立刻北上,坚守萨水北岸,保障大军北归后路,同时接应大军北撤,阻挡高句丽人援兵,才能为大军打开一条安全通道。”

    众人皆是面面相觑,若高句丽人真的在萨水以北有伏兵,怕不是一个小数目。到时候这支部队要经受两面的攻击,甚至有可能为整个大军断后。

    “我来吧!”

    一直没有说话的达奚暠突然站了出来,向于仲文请命。

    “许公,大总管,刘慰抚,末将愿前往萨水,为主力开路断后,我左武卫军骑兵众多,速度较快,即使落在后面,也能跟的上。”

    众人盯着达奚暠,但达奚暠却没有一丝退缩。

    于仲文松了一口气,他最怕这个时候各军同床异梦,心怀鬼胎,各自为战,那样大家便危险了。既然达奚暠主动请命,他便同意了达奚暠的请命。

    达奚暠也不明白蔡知运和黄明离二人为什么让他主动请求去萨水为主力断后,不过他虽然无雄才伟略,但却听得进劝,因此便按照二人的建议请战,果然得允。

    达奚暠接命之后,暗暗调动军中全部力量。到了夜里,全军突然拔营,往北而去,骑兵一夜急行军八十多里地,几乎把马腿都跑断了,才在高句丽人反应过来之前,赶到了萨水。

    达奚暠渡过萨水之后,命人在萨水北岸挖掘壕沟,修建营地,伐木做船,搭建浮桥,时刻准备接应隋军。

    而此时在平壤城下的隋军主力,则没有轻动。

    于仲文决定反向而行之,他派人前往平壤城,去威胁高句丽人,若是高句丽人再不投降,便攻击平壤城,城破之后,高句丽王室陨落,莫怪他没有提前说。

    于仲文知道,这时候就看谁先露怯了,谁先露出破绽,谁就败了。他必须要唬住高句丽人,使其不敢妄动。然后才能在高句丽人的眼皮子底下,在其包围圈没有完成之前撤退。而派人气焰嚣张的威胁,正好可以让高句丽人误以为此时隋军实力仍然强劲,同时弄不清隋军真正的意图。

    果然,乙支文德见到隋使之后有些糊涂了,按他的计算隋军应该粮草不多了才对,怎么可能还敢这样气焰嚣张,态度恶劣。

    一时之间,乙支文德弄不清状况,也不敢轻举妄动。

    为了弄清楚大隋的真实意图,乙支文德便派遣使者前往隋军营中再次诈降。

    高句丽使者到了隋军大营,到处都是明晃晃的横刀,吓得高句丽使者瑟瑟发抖。他跪在隋军的中军大帐,向于仲文请求道:“小国冒犯天威,已经知错,唯请天朝上国能够宽宏大量,原谅高句丽。若是隋军能够就此退兵,高句丽王一定亲自前往辽东城下拜见大隋天子。”

    于仲文先是勃然大怒,指责高句丽人背信弃义,屡次反复,他不会再相信高句丽人的谎言,他要立刻攻破平壤城。

    最后在宇文述的配合下,于仲文装模作样的一番,终于勉为其难地同意了高句丽人的请降,还威胁对方三日之内,必须来隋军大营就缚,否则隋军立刻攻城。于仲文说了一番训斥的话,倒是把高句丽使者唬得一愣一愣的。

    只是于仲文不知道,这高句丽人使者虽是真的使者,但私底下主事的却是装扮成一个书记的平冈公主。

    平冈公主是温达的妻子,高元的妹妹,也是高句丽一位女中豪杰,素来有威名。这一次乙支文德不能露面,高句丽军中也没有合适的人来打探消息,因此平冈公主便在自告奋勇地请求前来隋营。

    平冈公主作为一个书记,也没有人注意。她在隋军营中,四处观察,终于发现隋军士兵虽然看起来士气昂扬,其实是面有饥色。而且她看到有修缮营帐的人竟然漫不经心,跟本没有常驻的打算,因此猜测隋军怕是在故作声势,而目的却是要逃。

    回到平壤城中,平冈公主赶紧将自己发现告诉了乙支文德。并劝乙支文德莫要中了隋军的计谋,放跑了隋军。

    此时乙支文德才放下心来,一切与自己设想的不错,于仲文倒是好演技啊。现在就是要把这数十万隋军留下来,打疼隋军。

    “隋军既然接受了我家的投降,这就说明隋军根本没有力量打下平壤城,否则他不会放弃这块到嘴边的肥肉。”

    第二日一早,天还未亮,乙支文德率领平壤城共计八万军队出城,突然向隋军发起了攻击。

    骤然被攻击的于仲文吃了一惊,他怎么也没想到高句丽人反应会这么快。对方此时攻击,怕是意味着自己之前的欺瞒战术完全落空,同时也意味着整个包围圈也已经完成了。

    此时此刻,再容不得半分的犹豫,于仲文立刻下令全军突围。

    高句丽人缒在身后,粮食几乎的消耗殆尽的隋军根本走不了多远。于仲文很清楚,要么断尾求生,要么全都死在这里。所以诸军之中,必须留下一支部队在此阻击高句丽的追兵。

    此时谁留下也成了问题,都不是傻子,留下来几乎没有生的希望。而且众人也都是一方宿将,生死存亡的关头,谁又愿意为了其他人自我牺牲呢。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说话,最后还是独孤览站了出来,请求断后。

    “独孤家世享大隋恩德,该是我独孤览报答大隋恩情的时候了。”

第五十二章 水淹七军

    数十万人的到来,延长的就如同一条看不到尽头的河。无数的士兵在这条人河里低着头不断向前,机械而又单调。

    “阿兄,咱们怎么就这么走了?”

    “早走早回家不开心啊!”

    “也不是,就是觉得走的有点突然,这不都到了平壤城里了,怎么不攻城?俺听说城里的好东西数都数不清。”

    这时一个年长的士兵靠近那个年幼的,低声说道:“俺听说军中没粮了,所以不得不走。”

    那个年轻的士兵大吃一惊,大声说道:“怎么会啊?听说朝廷的粮食如山如海,还能缺了粮食?”

    年长的士兵反问道:“那你身上还有粮吗?”

    年轻的士兵一时语塞,却是有些不相信地说道:“俺身上是没有,但是中军该是有吧。”

    “干什么呢?行军途中,禁止喧哗。”这时二人交谈声音太大,立刻引来校尉的呵斥。二人一惊,忙低下头不敢再言语,快步赶上。

    实际上这样的对话不知道有多少地方都在传播,过了没多久,整个大军都知道军中没有粮了,这立刻引得军中人心惶惶起来。

    可惜此时于仲文和宇文述光想着赶路,根本没有注意到已经开始动荡的军心。

    全军的粮草最多还能撑三日,但于仲文并不担心,只要成功渡过萨水,他们哪怕是杀马也能赶到乌骨城,而在那里,还有一批后备的粮草可以应急。

    此时于仲文也只得把希望寄托在左武卫身上,黄明远亲自训练的军队,无论如何也应该是一支强兵吧。

    到了傍晚,眼看萨水已经在望了,这时从北面赶来的左武卫斥候直趋军中,向于仲文禀报萨水军情。

    达奚暠已经在萨水之上搭建了三条简易的浮桥,又制作了一大批竹排,可以支持大军渡河。

    于仲文大喜,乃命各部加快速度,赶在天明之前,渡过萨水。

    此时达奚暠亲自率兵在萨水边布防,而令黄明离率领主力骑兵往北侦察。虎贲郎将蔡知运亲自带兵守在渡口旁,准备接应大军。

    这时蔡知运的副将虎牙郎将周仲安说道:“郎将,你有没有发现今年萨水的水位有些浅啊?”

    “有吗?”

    周仲安说道:“郎将知道,家父曾长期统帅水军,我也跟在父亲身边,懂些水务。看这河床,明显是水位降了不少才新露出来的。”

    经周仲安这么一说,蔡知运有些后知后觉起来。

    “不应该啊,今年雨季降雨很多,之前渡过鸭渌水的时候道路很是泥泞难走,没道理在丰水期水面下降。”

    “除非有人拦住了上游的来水。”

    蔡知运一惊,此时也严肃起来,对周仲安说道:“此事开不得玩笑。”

    “郎将放心,肯定没有错。”

    蔡知运马上前往达奚暠军中,向达奚暠禀报此事。

    达奚暠也是吃惊,若是高句丽人真的在上游蓄水,那大军渡河之时,其结果不堪设想。

    达奚暠急命令左天成率部逆河而上,去查探情况,他则亲自渡河,去见于仲文,劝其暂缓渡河。

    此时于仲文也赶到了萨水边,被达奚暠拦住。

    众人听了达奚暠的说法,半信半疑。萨水这么宽广,高句丽人哪有能力在河中拦截。而且最重要的是后面便是高句丽的追击军队,大军根本没有时间在此耽搁。

    于仲文和宇文述都主张赶紧走。

    二人都觉得此时是夜晚,便于隐藏,高句丽人无法发现隋军的踪迹。若是成功渡河,便能跳出高句丽人的包围圈。

    达奚暠苦劝不听,众人遂决定当夜渡河。

    到了三更时分,萨水两岸一片寂静,听不到动静。

    于仲文乃下令张瑾的襄平军为前军;自己的乐浪军和赵孝才的碣石军为中军;宇文述的扶余军为右军;崔弘升的遂城军为左军;辛世雄的玄菟军为后军,分批次渡河。

    此时月色朦胧,照得整个萨水都闪闪发亮。

    大军渡了一个多时辰的河,已经有数万人抵达了对岸。此时只听见上游一声轰隆,众人大惊,没过多久,便是滚滚的河水向西袭来。

    “发水了!”

    正在渡河的士兵大惊,这铺天盖地的大水从四面八方封堵过来,压得人透不过气。还在河中的竹排立刻便被打翻,三条浮桥也迅速被大水冲垮。

    无数的士兵落入水中,浮浮沉沉地挣扎着。但此时河面上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的打来,将无数的士兵推向高处又落下,然后卷入河底。

    萨水源于高句丽狼林山西南麓,向南偏西流,上游地形陡峭,下游为平原,水量极大。乙支文德在萨水筑坝拦截,蓄了好几天的水势,这一次大水破堤而出,将整个隋军席卷。

    此时隋军已经完全乱了,一条滚滚的萨水将二十多万大军一分为二。

    河北岸的左武卫士兵立刻便拖着竹排、绳子去救人,但根本无济于事。在自然之力的面前,人力是如此的渺小。

    蔡知运目眦尽裂,这打得是什么仗啊。

    此时达奚暠还在对岸,而萨水北岸成建制的隋军只有增地军这一支,蔡知运便自为统帅,指挥全军。他一面命人向北去找黄明离,使其主力骑兵归队;一面将所部一分为二,他和尧君素各统帅一部,将防线布置为内外两道,防止高句丽人的军队突然杀到。

    大军混乱了一夜,是疲惫不堪。

    到了天明,汹涌的萨水终于平静了下来。放眼望去,整个萨水之上布满了隋军的尸体,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密密麻麻,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看了心惊肉跳。

    蔡知运赶紧抢修浮桥,河对岸还有十余万大军,必须全部送到河对岸。

    于仲文过河过得早,此时惊魂未定的他看着惨败如斯的大军,不由得放声大哭起来。

    他完了!

    蔡知运也没有时间管于仲文,他只能将被救上来的隋军交给于仲文,让他重新组织军队,而蔡知运则牢牢掌握北岸这支唯一成建制的部队,不给于仲文插手的机会。

    天亮了,洪水也过去了,可没有人有劫后余生的感觉,所有人都知道,洪水之后,他们要面对的就是正在快速赶来的高句丽军。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