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十一章 单刀赴营(二)

    这时候宫中杨俨、柳述派出的传旨内侍也到了,可惜他还没靠近左卫军大营,便被尧君素的人发现抓了起来。

    尧君素派人押着传旨内侍送到左卫军之中,众人此时皆看向斛斯万善。

    斛斯万善眼看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的身上,立刻明白尧君素等人是担心他会反复,因此将这名传旨内侍送来,就是给他送了一个投名状。斛斯万善也知道此时自己既然选择了杨广,那一定要获取杨昭的信任,否则战后也未必会有好结果。

    斛斯万善遂恶向胆边生,乃上前一把抓起那个传旨内侍,大声说道:“尔等柳述逆贼同党,竟然敢假传圣旨,真逆贼也。”说完他便抽出腰刀,一刀捅死了这个传旨内侍。

    斛斯万善一刀杀了传旨内侍,意味着他彻底倒向自己一方,再无回头的可能。杨昭心中大喜,乃说道:“斛斯将军真国士也,大隋必厚待之。”

    斛斯万善也不少忸怩之人,此时不再犹豫,反而英气尽显。他知道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都寄托在杨广父子身上,因此立刻请求为先锋,征讨叛逆。

    杨昭便以斛斯万善为前部,准备直趋右武侯府屈突通所部。这时裴矩说道:“太孙殿下,既然柳述已经遣内侍持圣旨来左卫军中,这意味着其他各部也会有宣旨内侍。为了争取时间,不若我与太孙分别领军队前往左、右武侯军中,拿下二军,好彻底掌握兵力优势。”

    杨昭点头称是。

    杨昭、裴矩二人便就此分兵,杨昭率更加忠诚的尧君素、杨万项二部前往右武侯府屈突通军中,而裴矩则率领斛斯万善所部前往左武侯府刘长恭军中。

    屈突通性格刚直坚毅,为人正直,乃杨坚亲信,虽然官职不高,但名声显赫,民间顺口流传:“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杨昭孤身一人进入屈突通军中,规劝屈突通与其一同讨逆。

    屈突通为人素来谨慎,因为不知道仁寿宫内事情真相,不欲出兵,意图坚守营寨。

    杨昭见自己苦劝无用,便将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对屈突通说道:“孤奉天子之命前来征调诸军讨贼,而将军以孤无调兵勘合为由,明哲保身,不欲出兵。现柳述逆贼正祸乱宫中,天子盼救援若渴,孤身为皇太孙,既不能完成天子使命,又有何面目再见天子。今将军若是不出兵,请先斩杨昭首。”

    屈突通大惊,他如何不清楚杨昭在民间的声望,杨昭在都六事变和北伐之后,其名望不弱于圣人。若是真的让杨昭在这里出事,不说门外的尧君素等人会立刻出兵攻打他们,哪怕真的柳述得胜,为了平息民愤,也会拿自己开刀。

    眼看杨昭要血洒大帐,屈突通大惊,急忙上前抓住横刀,跪在地上,满眼噤泪地说道:“太孙殿下,臣如何敢不奉命?”

    屈突通别无他法,如果不选择听从杨昭的,杨昭真的会死在这里。屈突通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赌这一件事,而且他也认为柳述兵变之事,难以成事,根不不愿意冒此等风险得罪了太子。此时眼看无可奈何,便顺水推舟,顺势加入太子杨广的阵营。

    杨昭眼看屈突通服软,心中这才松了一口气。刚才他也是在赌,看屈突通敢不敢冒着杀死自己的风险,其凶险无比,所幸现在赌赢了。

    这时前来右武侯府宣旨的内侍也到了,杨昭命人直接当着右武侯诸将杀死,彻底绝了众人的后路。屈突通眼见再无他法,只得召集右武侯诸部,听从杨昭之命,不再摇摆。三军合兵一处,向右卫军大营杀去。

    而另一路裴矩前往左武侯府刘长恭军中,宣旨内侍竟然早一步先到了左武侯府大营之中。

    刘长恭是洛阳人,不算正宗的关陇世家。他本身能力一般,并无将帅之才,全靠着忠诚用命,才做到车骑将军的位置。

    裴矩进军营时,刘长恭正摆起香案,跪地接旨。眼看裴矩急匆匆而来,刘长恭吃了一惊。

    这时裴矩也不管正在接旨的左武侯府诸将,竟然直向宣旨内侍冲来。说时迟,那时快,那个内侍还不清楚状况,裴矩竟然已经冲到了身前。在众目睽睽之下,裴矩竟然一手抓住内侍,一手从胸中抽出一柄短刃,照着内侍便捅了过去。裴矩连捅数刀,等到刘长恭等人上前拉开了裴矩,那内侍血流了一地,早就被裴矩捅死了。

    刘长恭等人看得目瞪口呆,不知所以。

    “裴相,你这是疯了?”

    裴矩满身血污,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眼看众人惊恐面色,裴矩站起身来,指着刘长恭说道:“刘长恭,今日柳述叛乱,祸乱宫中。我奉天子、储君和太孙殿下之命,令尔等起兵,随我共讨叛逆。”

    刘长恭也与裴家有些亲戚,往日都以叔父之礼对待裴矩。此时听得裴矩的说法,刘长恭惊道:“裴相,这圣旨上说,越国公和鲁国公兵变,令我等即刻讨贼。”

    裴矩一把夺过刘长恭的拿着的圣旨,直接给撕毁了。

    “相国,不可啊!”

    裴矩指着刘长恭的鼻子说道:“长恭,看在你父亲的面上,我今日是来救你的。你若是真的接了这份圣旨,怕是宗族罹祸,死无全尸。”

    刘长恭吓个半死,惊慌地说道:“叔父啊,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给侄儿说个清楚。”

    裴矩这才说道:“你这圣旨是柳述做假的,我现在正跟随太子殿下征讨柳述之乱,你若是想保全自身,便跟随太子,一同讨贼。”

    看到刘长恭有些犹豫,裴矩生气地说道:“你今日杀了柳述的传旨内侍,撕毁了圣旨,你以为柳述得胜了会饶了你。”

    刘长恭面色惨白地说道:“叔父,人是你杀的;圣旨也是你撕毁的啊。”

    “谁知道?”

    看着裴矩一副无赖状,刘长恭被坑的欲哭无泪,知道自己怕是别无选择,只得说道:“一切唯叔父马首是瞻。”

    裴矩大喜,拉着刘长恭的手说道:“贤侄且放心,此事之后,我保你一个骠骑将军。”

    这时刘长恭得了裴矩的承诺,也不哭丧着脸了,高兴着聚拢三军,准备讨贼。

第三十二章 单刀赴营(三)

    杨昭带着三千兵马出了右武侯府的军营,真奔右卫军军营而去。右卫军车骑将军元袭,乃是杨俨的妻兄,与其关系密切,是黄明远预判的杨俨三个外援之一。

    此时杨昭认为自己手上已经有五千兵马,再除去那些两不相帮的势力,已经有足够压制叛军的实力。而且杨昭担心他这边忙着招降纳叛,而杨俨一系的军队会趁机攻打仁寿宫。

    实际上元袭的确是杨俨真正的底牌、嫡系。当日杨俨从朗州千里驰奔,来到仁寿宫之后,第一个来投奔的便是妻兄元袭。而元袭也并未让杨俨失望,乃欣然受命。杨俨在元袭军中藏了数日,联络上父亲的旧部,这才寻得机会,进入仁寿宫中。

    此时的元袭早就在军中做好了准备,整顿好军队,只等杨俨的命令一到,便立刻率部杀进宫去。

    右卫军军营离着右武侯府军营很近,因此元袭也早就发现了右武侯府军营的动乱。他不知道右武侯府军是否也是杨俨的伏手,因此不敢贸然出击。

    等到宣旨的内侍来到军中之后,元袭大喜,接旨之后,立刻点兵出征,并不由分说地杀了军中反对的将领。

    此时杨昭急匆匆地领兵前来,双方便在右卫军军营外相遇,正堵住右卫军的前进之路。元袭没想到杨昭竟然亲自出外领兵,且乍一看对方人数很多,因此元袭乃下令大军退回营中据守。

    杨昭在雄阔海等人的护卫下来到军前,乃放声喊道:“元袭,孤乃大隋皇太孙杨昭,奉天子之命讨伐逆臣柳述,尔等若是大隋臣子,需听从孤的指挥,随孤一同讨贼。”

    对面的右卫军军营中静悄悄的一片,无人说话。

    众人正要看着元袭如何应对,突然从右卫军军营中射出一支箭来,直奔杨昭而去。众人大惊,眼看这箭就要射到杨昭,其身侧的雄阔海突然一挥手中大斧,将来箭撞开。

    两方之兵,皆吃了一惊,没人想到会有人敢对杨昭动手。接着便是愤怒,杨昭的声望之高,使得根本不容许这种卑鄙的暗杀。

    “逆贼!”

    屈突通赶紧命人上前护卫杨昭,而杨昭却无丝毫畏惧,在雄阔海的护卫下,更向人前而去。

    眼看双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杨昭乃大声说道:“谁要杀孤,尽管上前,尔等难道连见孤的勇气都没有吗?诸位兄弟们,现在正是天下承平,百姓安康的好时候,谁若是要跟着逆贼柳述一条道走到黑,想没想过自己会有什么下场,想没想过家人的下场。现在放下兵器,孤向你们保证,当既往不咎。”

    “放屁,只有我等放下兵器,他们就会杀了我们!”

    杨昭大怒,乃大声喊道:“元袭,你好歹也是一军之将,难道就只敢蝇营狗苟地躲在人后,不敢出来吗?”

    元袭无奈,这才出现在人前。

    元袭向杨昭拱拱手,说道:“太孙殿下,我奉天子诏令,讨杀逆贼,这是圣旨,太孙殿下可有?若是没有的话,太孙殿下便是矫诏,是大罪。”

    杨昭自是不会和元袭争辩这些东西,他确实没有圣旨。不过杨昭也不示弱,他根本不搭理元袭,乃是对着右卫军士兵说道:“诸位将士,孤是杨昭,是你们的皇太孙,尔等之中,不少人都跟随孤出征过,尔等是愿意相信孤还是愿意相信元袭?”

    为了不至于两败俱伤,杨昭赌上了自己这些年的声誉。

    果然右卫军中有人呼道:“太孙殿下,仁孝贤明,是天定的圣君,他的话我们应该相信。”

    “对,太孙殿下素来得天子宠信,他不会骗我们的。”

    众人沸沸扬扬,不过大都是支持杨昭的。也不怪是如此,杨昭这两年在长安的威望太高了,完全符合众人心中圣君的形象,因为很多人不可避免的将杨昭神化。

    右卫军本来是元袭的主场,但现在不可避免的舆论被带偏了。元袭大怒,立刻命亲信护卫去将军中支持杨昭的人给揪出来。

    这时杨昭又说道:“诸位将士,若是相信孤的,请袒露右臂,随孤杀贼。”

    众人惊动,再加上元袭的护卫们上前抓人,整个右卫军军营立刻乱了起来。

    “啊!”

    就在此时,一声惨叫。众人皆看向惨叫源头,正是刚才还气急败坏的元袭。

    而在元袭身后,一年轻小将拿着还沾满鲜血的横刀,大声喊道:“吾乃右卫军王智辨,今日要随同太孙殿下杀贼,尔等谁敢不从?”

    刚才正是王智辨突然袭击,一刀杀了元袭。

    众人听令,纷纷跪地高呼“太孙殿下!太孙殿下!”

    而一众元袭的死党也被急着投效的众人给诛杀殆尽。

    杨昭大喜,乃命王智辨继续统帅右卫军,并舍命军中诸将士的罪过,令其一同讨贼。

    此时杨昭手上能控制的兵马已经过半,心中大喜,乃准备分兵去攻打仁寿宫,增援黄明远。正在此时,裴矩也赶到了右卫军的营前,他所部也有四千人之多。

    原来裴矩在拿下右武侯府所部,又拿下了右武卫河南郡公韦圆照部。

    韦圆照是郧国公韦孝宽之孙,京兆尹韦总三子,杨勇之女丰宁公主杨静徽之夫,杨俨的姐夫。他本来就是皇亲国戚,贵胄子弟,出身显赫。虽然杨俨乃是他的妻弟,但他更多的是在乎家族的利益。韦圆照本来就不愿跟随杨俨发动叛乱,而是打着谁赢便跟谁的主意。

    裴矩亲自赶赴右武卫军营之中,韦圆照不愿得罪裴矩,因此亲自上前迎接。裴矩立刻看出了韦圆照内心的纠结以及两面讨好的想法,因此说了没几句便要起身告辞。韦圆照没有阻拦,反而亲自将其送到帐外。

    此时裴矩挨着送他的韦圆照,走到辕门口,这时裴矩忽然一把扯过韦圆照的手不放松。而裴矩一侧的杨善会见此更是立刻上前,制住了韦圆照。

    变故抖生,众人一看韦圆照被胁迫,不敢上前。

    裴矩乃挟持韦圆照,令其下令部下倒戈。韦圆照本就不看好杨俨的事情,此时更是没了坚持的理由,便顺水推舟,下令麾下跟随裴矩平叛。

    裴矩遂使杨善会代领其军,自己则挟持着韦圆照前去面见杨昭。

第三十三章 单刀赴营(四)

    裴矩挟持着韦圆照来到杨昭的军前。

    此时以如此狼狈的样子见到杨昭,被裴矩挟持的韦圆照脸色有些不好看。他自诩为一代名将,往日眼高于顶,傲气的很,没想到今日出师未捷,竟然直接被对方挟持了,真是把脸丢到家了。

    不过杨昭倒是有礼,没有丝毫小觑韦圆照的样子。他代裴矩向这位堂姐夫道了歉,全了韦圆照的脸面。不过杨昭也不傻,仍是将韦圆照拘在身边。韦圆照忠诚度太低,不能将之放归,从而使右武卫军复生乱。

    杨昭与裴矩合兵一处,所部共计七军九千余人,已经囊括了城外各禁军的大部分力量。杨昭心忧城内的情形,乃决定和裴矩分兵出击。

    杨昭乃令裴矩率领左卫军、右武卫军和左武侯军四千余人,在斛斯万善、刘长恭、杨善会等人的佐助下,在宫外继续收拢兵力,伺机拿下右领左右府柳敷、左领左右府元成寿、左领军府杜楷三军。

    而杨昭则亲率右卫军、左武卫军、右武侯军、右领军府军五千余人,杀奔仁寿宫。

    杨坚为了内外相制,不使备身府军做大,乃以监门府军守备仁寿宫各处宫门。而又为了防止监门府军与内臣勾结,监门府大营分别居于仁寿宫外,而大部分监门府兵则居于内。

    杨昭定计之后,以杨万项和王智辨二人率领右卫军、右领军府军直奔城北的左监门府大营,而自己则率领左武卫军、左武侯军两部直奔右监门府大营而去。左监门府监门郎将罗荣和右监门府监门郎将元礼二人皆是杨广之旧部,素与杨广亲善,以现在的局势,二人倒也不会反复。

    正如杨昭所预计的那般,罗荣、元礼二人一看杨昭手上的大军,便知禁卫军怕是皆已落入杨昭手中。虽然柳述此时仍把持着天子,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敌得过这上万禁军,现在大隋的未来怕是完全握在皇太孙的手中。

    罗荣、元礼根本不敢耽搁,便选择开门景从,二人也担心自己军中会有人选择拿他俩的脑袋来向皇太孙献媚,迟疑不得。

    拿下左、右监门府大营,杨昭已经彻底扫清了仁寿宫的外围各部,将仁寿宫团团包围。

    杨昭不敢耽搁,乃以屈突通麾下的右武侯府军为先锋,向仁寿宫杀去。

    大军一路直推进到永光门外,被守军拦住了去路。此时宫门紧闭,守备的士兵各持弓弩御于宫墙之上,严阵以待。

    原来杨俨已经安排内侍持圣旨将仁寿宫的几处宫门全部拿下了。各处宫门的守将不过是帅都督、都督级别的将领,既无大权力,也分不清真实状况,只得以天子的圣旨为准。

    杨昭令罗荣上前喊门,而驻守永光门的左监门府军根本不听罗荣的劝,直接从城头射下几支箭来,将罗荣逼走。

    罗荣无奈,只得退回军中。

    杨坚为了防止掌控各处宫门的监门府将官与外界私通,一般都是越过监门府的高层,直接布置各处宫门的防御。因此监门府的将官反倒无法插手各处宫门的人事和守备。所以罗荣名义上是永光门戍卒的统领,但众人却丝毫不在意。

    杨昭也了解这般情况,没有怪罪罗荣。

    罗荣乃将永光门的情况与杨昭说了一番。永光门作为仁寿宫正门,兵制规格比其他城门要高的许多,有守备兵员三百人,主将为左监门府大都督赵同。赵同往日便不卖罗荣的帐,这一次有圣旨做依仗,正是敢箭射赵同。

    杨昭又命人上前劝降赵同,皆被赵同拒绝。

    赵同也是杨勇旧部的漏网之鱼,只是原本位卑言情,乃无名之卒,因此没有被清洗。这几年他韬光养晦,升到大都督,又和杨俨有了联系。杨俨兵变之后,乃撤掉原本的车骑将军,以赵同代之,彻底掌握了永光门。

    杨昭眼看赵同油盐不进,又担心在永光门耗得太久耽搁了战事,只得命屈突通率军攻击永光门。

    赵同虽然手下士兵不多,也没有滚木礌石等守备器械,但仗着永光门高大,只在上面不停地射箭反击。屈突通虽勇,但手上亦无攻城器械,带队冲锋了几次,皆拿永光门没有办法。

    这时候元礼劝杨昭可以火烧永光门,到时候趁赵同无备,突入宫去。杨昭想了想,还是拒绝了元礼这个提议。火烧宫门容易,但会导致内外百里都能看得到。到时候徒引慌乱,想掩盖都困难。

    杨昭乃命屈突通、王智辨分别从其它宫门找寻突破口,而自引余部继续攻打永光门。

    这时担任后军的杨万项眼看永光门难破,令人从山上砍了一颗大树,当做撞木。城头上箭如雨下,城下也以弓弩纷纷还击。

    赵同等人本就携带的弓矢不多,很快便要耗尽。

    这时杨万项命人扛着大树狠狠地撞击宫门,大约撞击了近百下,那巨大的宫门果然是不堪其负,被撞木撞开。杨万项眼看城破,乃一马当先,带人冲杀进永光门内。

    赵同大惊,但此时他仍不愿意投降。昔日太子殿下和武陵郡王有恩于赵同,今日赵同便报此恩,死不后退。

    不过赵同三百人马,的确太少,原本有城门相依托,还能勉强还击。此时杨昭的数千大军杀入,众人难以再战,纷纷溃败。

    杨万项带人杀红了眼,直杀得永光门内血流成河。

    赵同带人血战不退,浑身数道伤处仍不退缩,不提防被身后一人砍翻在地。原来左监门府的官兵见此时难以幸免,又不愿与赵同一起给人殉葬,遂死中求活,杀了赵同请降。

    左监门的府的官兵呼啦啦地跪了一地,杨万项还想带人斩尽杀绝,以绝后患,被杨昭命人及时制止。

    杨昭不想大开杀戒,因此命罗荣带人将这些降兵看管起来,再做计较。

    而与此同时,屈突通、王智辨也分别从两侧的咸亨门和排云门而入。排云门守将是杨广的人,自是选择放行。而咸亨门的张黑铁眼看这阵势,也不敢阻拦,立刻选择开门投降。

    杨昭大军纷纷取得进展,乃从三面杀入仁寿宫中。

第三十四章 单刀赴营(五)

    宫外杨昭不断收拢兵力,宫内的杨广和张衡二人也底定大局。

    杨广离开排云殿之后,带人直奔备身府车骑将军陈伯图的营中。陈伯图是杨广的亲卫出身,早年还跟着杨广伐陈,立有战功。只是陈伯图出身卑贱,因此蹉跎了不少岁月,虽然才华出众,但到现在还只是一个大都督。

    不过陈伯图为人忠义,素来亲近杨广。待杨广入营之后,陈伯图立刻跪地迎接。

    杨广大步流星地进入陈伯图帐中,对陈伯图说道:“子谋(陈伯图字),柳述害孤,孤要来你军中暂避之。”

    陈伯图大惊,不过很快反应过来,乃跪述道:“储君放心,陈伯图当以死护卫储君。”

    “孤就知子谋忠义!”

    杨广大喜,扶起陈伯图,勉之。

    杨广乃于陈伯图说起柳述兵变之事。正如黄明远所料,陈伯图今日也没有见到杨安,不知为何?杨广乃命陈伯图和其一同,掌握此军。

    二人正在商议,突然听得护卫来报,军中点将,有圣旨下达。

    杨广听后不屑地说道:“孤倒要看看是什么圣旨?”乃和陈伯图一起前往杨安的中军大帐。

    此时左武侯府骠骑将军赵什柱已经手持圣旨来到军中,众将聚齐,赵什柱乃宣布圣人以其代领左二备身将军之职。众人询问原主帅杨安在哪里,赵什柱只说杨安另有任用。

    这时陈伯图忽然站出来表示对赵什柱的圣旨感到质疑。

    “杨将军不见踪迹,而赵将军又拿着一份不知真假的圣旨来我备身府掌军,我等如何辨别赵将军是真的领了天子的任命,还是有其它的目的。”

    众人听后大惊,没想到一向不显山不漏水的陈伯图胆子竟然这么大,敢质疑赵什柱手里的圣旨。

    赵什柱愤怒地指着陈伯图说道:“陈伯图,你要造反不成。”

    “孤看是你想造反。”

    这时从人后走出一人,正是杨广,满屋将领尽皆吃惊,赵什柱也是目瞪口呆。

    杨广走到人前说道:“赵什柱,你可清楚你手中的圣旨乃是柳述等人伪造的,柳述叛乱,阴谋挟持天子,尔等难道要跟随柳述一起背叛大隋不成。”

    杨广一出现,赵什柱便惊呆了。此时杨广大声呵斥,他更是主意全无。虽然屋中将领有不少人本来是要接了这个圣旨,但赵什柱天生对杨广畏惧,更不知道如何反驳,因此只得“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赵什柱,你真的要跟着柳述一条道走到黑。”

    杨广这声厉喝,如一个霹雳炸到他的头顶。赵什柱心中大惊,抬眼望去,四周诸将看向他的眼神尽是不信任之状。赵什柱明白,今日他怕是根本无法掌握这支军队,而且若是众人倒向杨广,他怕是要被乱刀砍死了。

    赵什柱反应也快,立刻跪在地上说道:“太子殿下,什么柳述作乱,臣不知啊,臣也是接到了内侍的旨意,这才来左二备身府应职的,不信太子殿下请看。”说着便将圣旨递给了杨广。

    杨广立刻明白赵什柱这是要反水了。

    杨广令人上前接过赵什柱手中的圣旨,顺手便给撕了,然后对赵什柱说道:“此乃柳述等人之乱命,你是要跟随柳述作乱,还是要听从孤的旨意,随孤平叛。”

    赵什柱立刻叩首道:“臣被柳述奸佞所骗,死罪也,多蒙太子殿下不弃,饶恕罪臣,罪臣便奋不顾身,尽力报国,斩杀逆贼。”说完重重地叩在了地上。

    此时赵什柱都降了,本来想接旨的几人也尴尬万分,只得作罢。此时众人被杨广所裹挟着,只得平乱了。

    杨广乃命陈伯图代杨安指挥左二备身府军,随其向大宝殿杀去。

    而此时,张衡也已经拿下了左一备身军。

    张衡自离开排云殿之后,秘密潜入崔宝德的军中。此时崔宝德也在着急,原来昨夜田元邀其父商议防务,到现在也没有回来。崔宝德派人前往田元军中相询,田元回复说崔彭被天子叫去了。

    崔宝德大惊,但也不能去问询天子。眼看崔彭失踪的时间越来越长,崔宝德心中越发焦急,暗中猜测难道父亲恶了天子,被天子秘密处死了。

    崔宝德正不知如何,护卫来报,太子左庶子张衡来访。

    崔家与太子素无焦急,崔宝德更与张衡没什么来往,本想不见。不过对方言有药可医崔宝德的心病,使崔宝德大惊,乃令人引张衡入内。

    张衡进入房中,直言柳述作乱,而崔彭已经被柳述所杀。崔宝德大惊,不敢相信。

    张衡乃恐吓崔宝德道:“柳述作乱,令尊忠于天子,这才罹祸,郎君当继承令尊之遗志,否则柳述当权,令尊便成了逆贼,崔家也保不住。”

    崔宝德被张衡恐吓地心慌,遂决定跟随杨广一党共讨柳述。

    此时左领军将军赵仲卿已经前来崔彭军中接掌兵权。赵仲卿是宿将,又是酷吏出身,威势极重,非赵什柱这种幸进之人可比。因此手持圣旨的赵仲卿立刻便威压全军,使众人接旨。

    不过张衡早有准备,立刻便让崔宝德带人将中军议事堂给团团围住。负责中军守卫的都是崔彭的旧日亲信,赵仲卿也没有来得及清洗,此时正好被崔宝德调动起来,给赵仲卿来了一个瓮中捉鳖。

    “崔宝德,你要谋反不成?”

    “是你赵仲卿要谋反!”

    张衡被人护卫着来到军前,怒斥赵仲卿。

    张衡的到来,让赵仲卿一惊,他知道崔宝德怕是已经投了杨广,绝不是言语可以拿下的。

    赵仲卿是老将,立刻便决定擒贼擒王,只要拿下张衡和崔宝德二人,对方必定投鼠忌器,到时候再行计较。

    因此赵仲卿也不答话,立刻抽刀就向张衡杀去。这时不提防身后突然一人杀出,一刀直刺入扑来的赵仲卿身上。

    杀赵仲卿者正是黄明远安排护卫张衡的红拂女。

    赵仲卿不敢置信,伸着双方却再也抓不住张衡,摔倒在地,抽搐了两下,立即毙命。

    这时众人皆惊呆了。张衡当机立断,大声说道:“赵仲卿伙同柳述谋反,已被诛杀,尔等也要附逆吗?”

    众人立刻跪地请降。

第三十五章 横扫叛军

    杨广和张衡分别拿下左一、左二两支备身府兵,彻底掌握了仁寿宫中的兵力优势。除了大宝殿,仁寿宫中四处皆已经落入杨广手中。杨广乃和张衡分别从东西方向包围大宝殿。

    此时黄明远也在大宝门外与田元相互对峙。

    田元狼狈地败退回大宝门之后,闻知此消息的杨俨大吃一惊,他怎么也无法相信田元手中的精锐备身竟然还打不过黄明远统领的一群侍卫。愤恨的杨俨立刻就想处死丧师辱军的田元,以儆效尤。只是现在他所联络的诸军都在外面,根本不确定具体情况,而要想防止黄明远杀入大宝殿,他还只得依靠田元。

    因此暴怒的杨俨勉强压下心中的愤怒,反而在人前只得勉慰田元一番,令其坚守大宝门,等待援兵。

    而外面的黄明远眼看所部无法攻破大宝门,也不急迫,便令部下就地屯驻,等待杨广支援。双方在大宝门外对峙了近一个时辰,皆无动向。

    此时的杨俨看着黄明远既不退兵,也不主动攻击,满是狐疑,不知黄明远是何打算。这时元岩说道:“莫不是黄明远想堵死我军的出路,消耗时间,等待援军。”

    “黄明远没有这么傻,我军援军就快要到了,他若是再不攻入大宝殿,到时候就要遭到我军两面夹击。再说杨广只带了数百侍卫,哪里有什么援兵。”

    元岩说道:“大王,宫外可是有上万禁军。”

    杨俨不以为然地说道:“这些可都是天子的近军,只要有天子诏令,便可调动,杨广又凭什么号令他们。”

    杨俨知道杨坚平日里对备身府兵抓的紧,杨广也无法将手伸进去。他已经派出了数十名内侍携带圣旨招抚各军,他相信这些对杨坚忠诚的府兵接到杨坚的圣旨,立刻就会奉旨平叛。可惜杨俨忘了一点,若是平时,自然如此,可现在杨坚马上就要死了,众人再是忠诚杨坚,也会寻找后路。

    元岩此时并不认为如此,又说道:“大王,宫外的军队离得远,若要赶到大宝殿可能还需等待时间,但无论如何赵仲卿和赵什柱二人现在也应该带着备身赶到才是。”

    杨俨一惊,像被惊雷震住一般。

    “不可能,这绝不可能,孤有天子的圣旨,众将士绝不可能附逆的。再等等,再等等,孤想赵仲卿和赵什柱二人也一定是被什么事情耽搁了,他们必定马上就会到了。”

    元岩和柳述不再言语,实际上二人已经有了这次兵变可能失败的觉悟。

    杨俨还在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却更加透露出他的底气不足。

    眼看时间逐渐消逝,柳述、元岩等人更加召集。现在内外不通,他们只能困守大宝殿,坐看杨广将外面各处军队一点点拿下。哪怕他们坐拥天子大义,但是杨广、杨昭父子党羽众多,一旦他们全取了仁寿宫,这天子也无法做他们的底牌了。

    柳述、元岩都认为不能任凭杨广一党在外面四面出击。而杨俨也赞同这个建议,因此决定命田元主动出击,至少要打通大宝殿与外面的联系,否则他们只能困死在此地了。

    众人所此决断倒也不错,但却忽视了田元的实力与能力。

    田元接令之后左右为难,田元并无真正在战场上指挥过军队,因此刚才一战不仅让其麾下兵卒丧胆,田元本人也是心惊胆战,畏惧不堪。若是可能,他是实在不愿意主动去面对黄明远的骑兵,但为了胜利,也是无可奈何。

    杨俨将所有的兵丁、护卫等人全部聚集起来,却只有五六百人左右,这时杨俨又愤恨田元的无能,丧失了这么多的兵力。

    杨俨将所有人都交给田元指挥,又叮嘱他切不可战败。

    此时田元登上大宝门上瞭望,眼看双方已经僵持了一个时辰,城外的黄明远所部已经有些懈怠,众人或是坐着、或是站着,散乱的很。田元心道黄明远此时怕是骄纵过头,忘了分寸,因此田元决定趁机突袭。

    田元乃命百余人持弓在大宝门上辅助,自己率五百人马打开大宝门,向黄明远所部杀去。果如田元所料,其麾下一拥而上,迅速突出。而黄明远所部遭遇突击,都慌了神。众人立刻屁滚尿流地向后逃去,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

    田元大喜,这时候他心情激荡,自己战胜了黄明远,势必要闻名天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田元也忘了谨慎,只想着趁机扩大战果,便命众人紧追。

    田元所部行不十余步,忽然侧方一支军队杀出,直撞入田元军中。

    正冲锋的田元见此大惊,只见对面的黄明远端坐在马上,正笑着看他,哪有一丝慌张的样子。原本被追击的黄明远所部,也立刻调转马头,向田元杀来。

    田元立刻意识到中了黄明远的诱敌之计,便想赶紧撤回大宝门。但他冲杀靠前,离着大宝门有二三十丈的距离,哪里跑得过两条腿。

    黄明远一挥令旗,其部便分成数股,向田元包抄杀来,更有一部直奔大宝门而去。

    田元此时吓得魂飞魄散,大宝门要是守不住,他们一群步兵,只能被对方肆意屠杀了。因此田元拼了命地往大宝门赶,希望抢在对方前面回城。

    黄明远高坐马上,看着奋不顾身地田元,不住地冷笑。

    “好个猛将,也算骁武,可惜没死在御外辱的战场上,反而死于今日。”说完,黄明远抽出马袋中的铁箭,张弓搭箭,射向远处的田元。

    田元正拼死力战,不提防黄明远这突然射来的一箭。此箭斜着射入田元的脖子,弓矢直没其羽。

    田元好无防备,一击毙命。

    田元麾下众将见田元已死,立刻溃乱,皆无战心,不少人前后无路,纷纷向黄明远请降。黄明远也无杀意,只让众人落了对方兵器看押,不得妄加杀戮。

    田元死后,黄明远预伏的一队人马冲入大宝门,杀散了城门处的备身官兵。随着黄明远其部涌入的越来越多,众人下马步战,杀上城头,双方激战一刻钟的时间。备身府官兵不能敌,或死或降,至此,大宝殿的屏障大宝门正式落入黄明远的手中。

第三十六章 勿使孤有杀父之名

    这一仗胜得比黄明远想象的更容易。

    杨俨、田元等人算计黄明远的时候,黄明远此时也在算计着殿中的杨俨等人。黄明远虽然知道只要自己坚守住此地,等到杨广等人的援军到了,必能破敌。

    然而黄明远做惯了主攻,什么时候愿意给人当个辅助?他可没有等别人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黄明远知道杨俨这个人素来急功近利,今日田元等人与自己耗了这么长时间,杨俨必会坐不住,甚至会主动出击,而这时便是自己破敌的良机。

    为了引诱田元,给其信心,黄明远故意只在城门外围摆了百余人,将队伍拉得松散,使得田元以为自己无备。而预先设置了两支伏兵,一支伏于东面一侧的小巷,准备断田元所部的归路;另一路设置在城门东南方向的箱子中,准备趁乱抢门。

    田元做惯了侍卫,本就不善领军,因此中了黄明远的诱敌之计,自己也身死。而其麾下备身早就士气低落,自然是兵败如山倒。

    也亏得田元一个侍卫头子,根本不懂战术,在黄明远这里活活耗光了有生力量。若是杨俨将田元与赵仲卿的位置相互交换,黄明远怕是就不能胜得这般容易了。

    哒哒的马蹄声踏破了守军的最后一点士气,整个大宝门被众骑兵踩在了脚下。

    当战斗越过大宝门进入殿中广场之后,殿内的杨俨和柳述便知晓田元败了。愤怒的杨俨一把抽出配剑,低声怒吼,若是现在咒骂可以,他会将最恶毒的语言付诸于黄明远的身上。

    而柳述这一屁股坐在了地盘上,喃喃地说着:“败了,败了,怎么会败呢?”其失魂落魄的样子像个丧家犬。

    “降者不死!”

    “降者不死!”

    黄明远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大宝殿。众人此时不误气恼地想着,怎么哪里都有黄明远?

    可惜黄明远听不到他的心声。

    黄明远眼看大宝门已破,便令众人迅速接掌宫门楼子,抢占制高点。同时黄明远并不急着攻击大宝殿的杨俨,而是令人将广场和宫门内外的叛军清理干净。

    杨俨这个人丧心病狂,谁知他会不会狗急跳墙。

    与此同时,负责阻击另一个方向的赵才、陈远等人也已经破门而入。实际上因为黄明远率先强攻,而田元两次主动出击,实际上叛军并没有多少兵力守备丹霞门,更没有主动出击。

    尤其是刚才杨俨集中了手中的精锐,丹霞门的守卒只剩下数十人。

    此时宫中生乱,田元大败亏输,战斗都进入到大宝殿的广场之内,再守卫丹霞门已经没有意义。因此叛军紧闭宫门,然后全部去支援大宝殿的正门。

    赵才命人搭上人梯,爬上丹霞门,然后从里面打开了丹霞门的大门,众骑兵如潮水一般涌入。

    有发现丹霞门破的,便组织士兵前去阻挡,但实际上这些人不过是螳臂当车。赵才所部的主力骑兵杀入,这些所剩无几地残兵皆是吓得瑟瑟发抖,哪里还能死战不退,纷纷溃散,至此彻底堵死了大宝殿的后门,绝了杨俨的生路。

    整场战斗,黄明远等人如摧枯拉朽一般,备身府兵在其面前如乌合之众一般。实际上备身府的官兵,其实根本没有见过真正的战争,因此到了这种绝境,更无战斗意志可言。

    黄明远又令众人分别攻击两侧偏殿,清理残兵,防止突袭,而自己则率领主力停留在广场之上,正对着大宝殿,与杨俨对峙。

    终于到了最后的时刻。

    此时杨俨除了手握天子之外,身边士卒死伤殆尽,已经没有多少筹码再与黄明远一战了。只是他还不认输,还在挣扎,他乃命残余部队且战且退,坚守大宝殿。杨俨相信只要援军到达,他就还有一战的机会。

    双方在大宝殿前对峙,看着对面生龙活虎的黄明远所部,杨俨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黄明远用数百人的兵马逆推了自己。

    众人无能,误我大事。

    “杨俨,降了吧。你已经输光了一切,就此投降,还能换得一线生机,强自挣扎,又有什么意义。”

    “不可能,孤乃天命之子,不会输得。黄明远,你来啊,天子在孤手中,孤的援军马上就到。”

    杨俨头发散乱,歇斯底里,挥舞着配剑向黄明远怒吼,更令麾下残存护卫向黄明远射击。

    黄明远担心伤了杨坚,不敢回射,乃命众人持盾推进。

    而就在黄明远攻破大同门不久,杨广和张衡也带着左一、左二备身府的军队,进入了大宝殿,杨俨已经插翅难飞。

    杨广也已经来到大宝门,正准备带人进入,被及时赶到的张衡给拦住。

    杨广不解,张衡乃说道:“储君,柳述等人丧心病狂,挟持圣人,一旦其以圣人为质,要挟储君,恐使储君为难。储君不若趁此时机,召集群臣,以正君臣,而衡自去为储君去除此祸害。”

    张衡担心柳述手握杨坚在手,其要挟将使得以仁孝立身的杨广进退两难。

    杨广也明白张衡的意思,天子哪怕出事,也不能出事在杨广的手上,否则弑父的骂名他就逃不脱了。当然叛也得平,无论如何,不得放过杨俨和柳述,哪怕牺牲天子也在所不惜。

    杨广知道此事自己的确不便出面,因此同意了张衡的说法,令其自专。

    二人离别,杨广抓着张衡的手说道:“张卿忠义,孤将一切尽托付于汝。切记,勿使孤有杀父之名。”

    张衡身子一顿,有些趔趄,乃重重地点点头,这才挺直了那有些佝偻的脊背,拜别离去。

    张衡进入大宝殿,黄明远已经将叛军堵住了。黄明远见张衡入内,行了一礼,张衡乃问道:“明远,杨俨、柳述可在内?”

    “先生,都堵在里面。柳述逆贼有侥幸之心,因此准备负隅顽抗。”

    “那天子呢?”

    “天子也被杨俨、柳述等人丧心病狂地扣押在殿内。”

    此时张衡看了黄明远一眼,低着声音,面色阴沉地说道:“明远,储君正看着我们呢。天下需要一个安稳的政局,万不能给那些野心之人任何机会。”

    黄明远谨慎地点点头。

第三十七章 杨俨之死

    张衡让黄明远护着来到人前,对着大殿喊道:“杨俨,柳述,出来吧,宫中的备身府已经全部被我军拿下,城外的禁军也皆听从我们的号令,你们根本不会有任何援军,你已经无路可逃了。”

    “不可能,不可能,张衡,你胆敢动摇我军军心,该杀。”

    听到杨俨歇斯底里的怒吼,张衡也不争辩,直接让人将赵仲卿的脑袋扔了过去。这脑袋顺着台阶,被扔进了大殿之中。

    “啊!”

    杨俨发出了惨烈的惊叫声,如杀猪一般凄厉。

    这时立于张衡一旁的赵什柱也上前大声喊道:“武陵郡王,柳尚书,你们快降了吧。事已至此,何必再抵抗下去。”

    这时大宝殿的大门打开,出来一群人,领头的正是柳述和杨俨二人。

    此时杨俨在前,大声喊道:“张衡、黄明远,尔等逆臣,胆敢造反,天子在此,还不快快放下兵器投降。”

    杨俨拨乱了半个大隋朝廷,而此时众人才是第一次见到他。

    黄明远对张衡说道:“果然不出所料,主使者还真是杨俨,连柳述都是配角。当然,柳述的确没这么大的本事闹出这么大的阵仗。”

    张衡说道:“今日不管是柳述还是杨俨,都挡不住我们的路,为储君清理这些杂碎,扫平荆棘,乃我等义不容辞之事。”

    说完,张衡根本不搭理杨俨,乃命身边士兵张弓搭箭,向杨俨等人射击。

    “张先生,小心伤了天子。”

    张衡瞪了黄明远一眼,说道:“迂腐,这里都是一群叛逆,哪里有天子?”

    众人齐出,轮番一轮弓箭打击,射向杨俨。杨俨等人措不及防,差一点被弓箭射死。身边护卫眼看对面的张衡下手狠辣,忙护着杨俨和柳述躲入大宝殿中。

    张衡见二人退入殿内,这才停止射击。

    黄明远不无忧虑,在此拉住张衡说道:“张先生,天子还在殿中,切不可如此决绝。”

    “储君会是天子。”

    黄明远就怕张衡会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弄死了杨坚,那麻烦就大了。眼看张衡摆明了不在乎天子的生死,这时只得说道:“张先生,天子不能出事,必须要平平安安地见到朝中群臣,否则天子若是死了,储君杀父篡位的骂名就洗不脱了。”

    张衡不以为然地说道:“没有这么严重,作乱者是柳述和杨俨。”

    黄明远眼看张衡如此倔强,有些恼怒地说道:“先生如此说,但天下人未必会相信。若是汉王打着为天子报仇的名义,起兵讨伐,到时候储君何以让天下人信服。”

    张衡哑然,不再言语。

    黄明远这才说道:“张先生,储君继位,已是必然之事,没必要为了早上数日的时间,便给外人留下话柄。皇位易做,天下难安。”

    张衡良久才无奈地说道:“明远所言极是,今日一切且随明远处置。”

    “谢先生!”

    黄明远乃一人持戟,走上台阶,来到大宝殿门前。对面一支箭射到黄明远身前,阻止黄明远前进。

    黄明远乃大声说道:“杨俨,咱们聊聊!”

    “孤跟你有什么好聊的?”

    “杨俨,你大势已去,难道要就此猫在大宝殿,一辈子不出来吗?”

    杨俨大怒,咆哮着说道:“黄明远,孤有天子在手,你若是再咄咄逼人,孤当与天子共存亡。”

    “哈哈!”

    黄明远仰天大笑起来。

    “杨俨,你是不是傻了,我是谁你不清楚吗?大隋有太子,有太孙,难道还惧你此等威胁不成。你觉得我等众人更希望是谁在帝位之上?”

    “你,你,逆臣!”

    柳述在殿内听得大怒,他虽然和杨俨胁迫天子,逼其废黜杨广,但其实对杨坚的感情还是很深的。这几年,无论杨坚出于什么目的,对柳述都非常信重,二人也算君臣相得。

    这时黄明远又说道:“柳相国,现在你们的形势你也清楚,其结果无外乎是选择投降或者是覆灭。你也是名家子弟出身,家世显赫,若是今日天子死在这里,你作为首祸之人,应该清楚柳家会是什么下场,你难道希望建安郡公一脉彻底灭亡。”

    柳述大惊,悲愤异常,却说不出话来,他有理由相信杨广会做出这种事情来。

    杨俨和柳述相视,皆是面面相觑,黄明远不在乎他们手中唯一的筹码,他们便根本没有和黄明远谈条件的本钱。

    这时杨俨气急败坏地说道:“五姑父,你别听黄明远胡说八道,黄明远再是胆大,孤就不相信黄明远敢让天子血溅当场。”说着,愤怒的杨俨就让人上榻上去拖杨坚。

    宣华夫人陈氏见杨俨竟然要对天子动粗,惊慌着拦到众人面前,想阻止众人,被两个护卫一把推开。

    杨俨亲自上前,让人架起杨坚,就要往外拖。

    杨俨就不相信,黄明远再是大胆,还敢不在乎天子。杨俨作为皇室正统子孙,从小所受的教育便是天子最大。哪怕现在杨俨敢挟持杨坚,但骨子里仍旧对此相信不已。他高估了黄明远等人对天子的忠诚。

    “逆贼!逆贼!”

    杨坚此时全身无力,被杨俨拖着,狼狈不堪,全无往日的脸面,因此只得不住地大骂杨俨。而杨俨充耳不闻,此时的他早就已经失去了理智,变得疯狂起来。

    众人只见杨俨将天子拖出殿外,皆是大惊。

    杨俨提着刀对黄明远怒斥道:“黄明远,你若是不投降,孤便立刻杀了天子。”

    黄明远见此,也担心杨俨会疯狂过度,因此不敢上前。而此时以为制住黄明远的杨俨“哈哈”大笑起来,乃拉着杨坚的袖子,对杨坚大声说道:“你让他们投降,你快让他们投降啊。”

    “啊!”

    正咆哮着的杨俨忽然一声惨叫,不敢相信的回头看去,正是其身后的柳述一刀刺进了他的左胸之中。

    杨俨两眼突出,如遭雷击,带着满心的不甘与愤怒,愣了两秒,这才重重地倒在了地上。

    直到杨俨倒下,这时柳述好像才知道自己刚才到底做了什么,惊慌失措地他立刻就把染血的刀丢在了地上。众人也被这惊变给吓呆了,皆睁大双眼难以置信。

    一时之间,气氛凝固。

第三十八章 明哲保身

    众人都楞在那里。

    唯有黄明远看到杨俨被杀,众人皆在呆滞之机,立刻上前,一脚踹倒那个制住杨坚的护卫,然后用身子将杨坚抱住,并向后猛退。

    杨坚虽然身材高大,但病了这么长时间,瘦的只剩下皮包骨头。黄明远后退中迅速稳住身子,一手持刀,一手抱住杨坚。而对面的护卫这才反应过来,主公死了,天子被黄明远抢走了,他们所有的依仗都没有了。

    对方疯了一样要夺回天子,黄明远横扫一刀,逼退对方,而其身后的苏邕赶紧上前,护住黄明远。对方失了这一次机会,已没有对黄明远再出手的时机。

    张衡在后看到惊变,马上令众人上前护卫。

    就这短短几息的时间,令人目不暇接,天子易手,叛党再无生机。

    黄明远在后大喊:“尔等放下武器,可饶尔等不死。”希望摧毁对方的心里防线。

    实际上这些失败者的确有投降的打算,但张衡已经发动了对叛军的屠杀。大队的骑兵向着叛军杀去,锋利的横刀展开了一场疯狂的杀戮。

    虽然最后黄明远劝住张衡,使其手下留情,但叛军已经没有多少存活之人,大宝殿外,血流成河,狼藉一片。

    不得不承认,张衡的杀气比自己还要重。

    黄明远抑制住心中对张衡的不满,将天子交给几个护卫,命其将天子带到安全的地方安置,自己则大步流星的走进大宝殿。

    幸好众人还没有完全杀红眼,没有将柳述一党的官员和蔡氏等人屠杀。而且出人意料的是,虽然刚才一番混战,柳述并未死在乱军之中,反而侥幸逃得性命。看得出刚才的事情对其冲击之大,面对黄明远,柳述虽然不至于跪地求饶,但仍抑制不住的瑟瑟发抖。

    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黄明远也对柳述没有好感,更不会可怜二人。乃命人将柳述、元岩二人及其党羽抓捕,又命人继续清理殿中的叛军残余。

    陈氏和蔡氏也受了惊,此时皆缩在殿中一角,浑身发颤。

    黄明远打眼看了陈氏一眼,惊慌失措中,更添了三分的娇艳,他没有多说什么,有些东西双方心知肚明。

    陈氏和蔡氏二人皆是天子的嫔妃,不可轻辱,更不能为自己处置。因此黄明远便安排人护送二人前往杨坚处照料,不得出现失礼之状。

    该抓的抓,该安置的安置。攻破大宝殿虽很麻烦,意义也很重大,但事后的处置工作黄明远并不愿参与,因此全都交给了张衡。

    自己这个老师,为人强势的很,也有些恋栈权利。

    眼看黄明远只是将一众叛党抓了起来,张衡向黄明远问道:“柳述等杨俨逆党,丧心病狂,留之也是隐患,不若全部杀之,斩草除根,以绝后患,省得让储君为难。”

    但黄明远却是反对。

    “先生,这个时候最应该是稳妥,安定,死了数千士兵可以瞒得住天下人,但死一个宰相却瞒不住天下人。”

    张衡不解,黄明远不住地摇头。难道你们都不知道舆论可以杀人吗?一个宰相的死,还是在这个时候,别有用心的人便可以根据此事编纂出无数的东西来蒙骗天下人。对于杨广来说,如果真的让天下人以为其得位不正,到时候花费的精力远比此时的一劳永逸要多得多。

    没看到历史上雍正皇帝为了替自己辩解不得不写出《大义觉迷录》,可仍然没有毛用,小书小报就是认为雍正皇帝是抢了其十四弟的皇位。当然张衡此时不知道谁是雍正皇帝,但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无论是皇帝还是宰相,可以死,但此时此刻决不能死的不明不白。

    没有黄明远配合,张衡也不敢贸然做这种诛杀宰相的大事。张衡只是偏激,但不傻。

    二人出了大殿,张衡忽然向黄明远问道:“今日若是杨俨以天子安危相逼,明远又会如何?”

    黄明远站在殿门外,眺望着远处的山林,过了良久才说道:“先生,明远虽然是个武夫,但也懂得历史,明远永远不会做贾充(弑杀曹魏高贵乡公曹髦)和张超之(弑杀南宋文帝刘义隆),先生明智,请先生也慎之。”

    张衡默念了两声“贾充”、“张超之”,不知是何感想。

    黄明远知道自己言尽于此,张先生若是还是想不明白,自己也没有办法。自古“狡兔死,走狗烹”,这走狗若是做的坏事太多,哪怕主人不想烹,也得平息众怒啊。

    黄明远将所有兵权交予张衡,自己带着红拂女、苏邕等护卫离开了。张衡看着这个名震天下的弟子,思绪万千,有些东西他不是不懂。

    这时身边的护卫上前询问张衡如何处置柳述等人,张衡想了想,最后还是决定按照黄明远的意思去处置。既然黄明远不让他杀柳述,总会有黄明远的道理。这个学生,有时候看的比他远。

    而离开大宝殿,黄明远直奔排云殿而去。

    部下不解地问道:“郎君,咱就这么走了?”

    “可不这么走了,难道你们还想在此清理战利品不成。”

    众人哑然。

    此时整个仁寿宫都已经被戒严了,赵才、陈伯恩等人正带着官兵挨个院子搜寻柳述遗党。不时地有人被绑着拖到校场上,昨天的袍泽今日竟成了阶下囚。

    黄明远一路倒是通行无阻,无人敢拦。众人皆知,现在虽然圣人未死,但大隋的权利已经完全落到太子身上,而黄明远作为太子的心腹一党,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沿途不断有人向黄明远打招呼,黄明远不矜不傲,尽妥善应付。

    在路上,红拂女忍不住向黄明远问道:“郎君为什么不留在大宝殿主持大事。”

    黄明远反问道:“留在大宝殿主持善后之事就很好吗?”

    红拂女不解地问道:“可是大宝殿是郎君打下来的,战功也该是郎君的,何必留给张庶子。”

    黄明远平静地说道:“身为一个将军,该我做的事情我已经做完了,至于善后之事,哪怕我什么都不做,功劳也不会少,又何必去趟这一摊浑水。你以为善后之事都是功劳啊,那可是比打仗还难的事情。”

    红拂女不懂,只得默然。

第三十九章 劝谏杨广

    黄明远到了排云殿,随驾的文武大臣早都云集此处,人流攒动,人声鼎沸。等级高的都进入殿中与杨广相见,等级不够的纷纷挤在殿前打探消息。今日的乱子起的突然,声势也大,真把众人吓了一跳。

    众人着急着张望局面,更想知道这天子到底死没死。

    众人看到黄明远到来,纷纷围了上来,呼啦啦一片,七嘴八舌地询问着天子的状况。黄明远隔开人群,对众人说道:“今日之事,用不了多久天子必会下诏告示天下,诸位同僚围在这里也没有意义,还是请回吧。”

    说完,黄明远也不顾众人地惊诧,便进入殿中,他是打定主意做个锯嘴葫芦。

    此时正在殿中的杨广听到黄明远到来的消息,亲自出殿来迎,黄明远刚要跪拜,杨广就立刻上前把黄明远拉起身来。

    “今日局势危急之处,孤心中亦忧心忡忡,今日能这么快结束纷乱,多亏明远矣。”

    黄明远乃说道:“是储君洪福齐天,天佑大隋。杨俨些许跳梁小丑,蝇营狗苟,不过是疥癞之患,明远只是尽本分而已。”

    杨广正喜欢黄明远不居功的态度,他素来不喜欢别人压他一头,更不喜欢别人对其态度不恭。黄明远如此知晓分寸,才是荣宠长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二人亲密,因此杨广如闲聊一般问道:“听说杨俨死了?”

    “回储君,武陵郡王被柳述所杀,尸体已经被搬到校场,等待处置。”

    杨广听了杨俨已死,恶气犹不得出,乃恶狠狠地说道:“如此狗贼子,罪该万死,死不足惜啊。”杨广现在是深恨杨勇父子,父亲活着时跟他争天下,父亲死了儿子还跟他争天下,父子俩真是阴魂不散。

    不过杨俨虽死,但发动政变的柳述、元岩甚至是附从的蔡氏犹在,杨广却不想便宜了他们,准备统统处死,以儆效尤。

    黄明远乃劝道:“储君,此时杀一人容易,但不杀一人却难。”

    “明远何意?”

    黄明远乃说道:“圣人本就重病缠身,又经历今日重重波折,怕是碍不过几日。到时圣人传位天子,本是得天顺民之事,若是此时两位宰相身死,天下人如何不有疑虑。若是有人再联系今日的风波,企图污蔑储君,到时候众口铄金,便给了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以机会。此时汉王可是还掌握关东五十余州,带甲数十万呢。

    柳述和元岩什么时候都可以处置,无需非得在现在。储君应当尽量压制此次政变的风波,勿复给人留下话柄。等到储君顺利登基,权利稳固,而今日之事风波也过,到时候再如何处置柳述、元岩二人,自无人会在意。”

    杨广听了黄明远的话,也觉得有理,只是若是就这么放过柳述、元岩,还是使其心中不舒服。

    “那就这么便宜了二人?”

    黄明远想了想,便说道:“今日之事,整个仁寿宫内外数万人皆知,也瞒不住天下人。可只提柳述、元岩二人因与储君不睦,企图矫诏废立之事,被圣人发现处置。但绝不提兵变之事,也不提武陵郡王。”

    “那杨俨呢?”

    黄明远说道:“武陵郡王自在朗州养病,不过武陵郡王病得这么重,天下皆知,哪怕真的碍不过去,也是可以理解的。”

    杨广眼前一亮,不由得赞叹黄明远的主意的确是最合适。

    “明远以为如若此番便可安定人心了。”

    黄明远摇摇头说道:“储君,不会。汉王那里,无论朝廷是否有这次动乱,都会生乱。除非汉王愿意交出手中所有的权利,但那是不可能的,哪怕汉王愿意,那些已经在汉王身上押注的人也不会愿意。”

    杨广说道:“那依明远的意思,我们与汉王之间这一战仍是无可避免。”

    黄明远点点头,说道:“储君需早做打算。圣人山崩之时,便是汉王起兵之时。”

    杨广皱着眉头深思了片刻,不过之后便舒展了开来。

    “孤也是乱了方寸,这汉王必反之事早就在计划之中了,不过是时间问题,孤现在忧心又有何用?”

    说完,杨广问道:“天子经过这一番波动,病情加重,也不知道能撑几日。今日有不少大臣上书于孤,希望由圣人将皇位让给孤,而圣人则以太上皇的身份出外养病,你以为此言如何?”

    黄明远一急,立刻跪在地上说道:“储君,献此策者,居心叵测,可斩之以儆效尤。”

    杨广不解黄明远如此激动,乃有些不虞地说道:“明远难道不希望孤继承大统吗?”

    黄明远忙说道:“储君,不管圣人现在是否让位于储君,这万里山河仍是由储君主宰,储君现在是否立刻登基又有什么不同。而此时使圣人将皇位让给储君,在外人看来,还以为是储君故意逼迫天子让位,是将储君置于不忠不孝的位置。这些进言之人,只是为了拥立之功,以图幸进于储君,却丝毫不顾及储君所处的位置和可能产生的风波,难道还不该斩吗?”

    杨广大惊,接着顿悟,这才说道:“今日若无明远,孤置大谬也。这些人是想把孤架在火上烤啊。”

    “储君名鉴。”

    在黄明远看来,杨广作为一个天子,既不缺少能力,也不缺少气度和手段,他与那些史上的名君相缺少的最大的东西便是这份演技。

    俗话说“自古天子皆影帝”,没见到周公有“握发吐哺”;汉文帝有因惜十家之财而罢建露台;汉武帝有史上第一个《罪己诏》;宋太宗喊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喊出了“满汉一家”、“永不加赋”······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至少他们在人前做足了爱民的姿态,让老百姓将矛头对准了官吏而不是天子。而杨广这十四年天子之位,除了好大喜功、不体恤民力之外,实际上唯一做的失败之事便是三征高丽大败,但也并不足以使天下人群起而攻之,难道杨广比刘渊、石勒、成吉思汗、铁木真、努尔哈赤、多尔衮这些无数次发动大屠杀的人还要残暴吗?

    无外乎杨广素来高傲,不喜矫饰,使得天下人把矛头都对准了杨广。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众人都觉着自己的不幸是天子造成的,能不反对天子吗?

第四十章 兰陵闯殿

    杨广与黄明远在排云殿相议之时,宫外传来消息,皇太孙杨昭逼降了右领左右府车骑将军柳敷,彻底掌握了宫外禁军,平息了可能出现的叛乱。

    柳敷虽是柳述的同族,但生死关头,也不会为柳述殉葬。

    杨昭掌握诸军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仁寿宫中,将兵权全部交给自己的父亲。而在此之前,攻入仁寿宫的裴矩也将兵权全部交与杨广。至此,杨广完全掌握了仁寿宫的内外所有权利。

    此时,杨坚在迁到别处安置之后,又昏迷了过去,太医正在紧急医治。宫中不能无主,天下大事也容不得耽搁,仅存的宰相纳言杨达和裴矩二人则领头请杨广代杨坚主事。

    此时的杨广听了黄明远的话,倒也不只是急不可耐的样子。面对杨达和裴矩的请求,杨广以圣人不在,不敢擅专为由固辞。最后一番辞让,杨广才勉强答应众人暂时全权主事。杨广此般做态,倒是给众人留下了一个不贪恋权力的形象。

    众人见杨广上台,不少人又趁机上奏请天子禅位给杨广,以好好养病。

    杨广先是将上奏请杨坚禅位给杨广的臣子全都重重地申斥了一遍,下令不准众人再有此等“无君无父”的言语。并把几个跳的欢脱的人全部贬斥,这才让众人为之一警,不敢再胡乱言语。

    杨广又命人前往京中招杨素、苏威、安德王杨雄、河间王杨弘、吏部尚书牛弘、刑部尚书李圆通、民部尚书韦冲等朝中重臣前来见驾。如此这般布置,是希望众人能够为杨广的合法继位背书。

    同时杨广又命人前往并州,招汉王杨谅来京为天子侍疾。自杨坚病了之后,杨谅几次请求前来侍疾,皆不允。这一次若是杨谅前来,朝廷便可兵不血刃的拿下杨谅,安定并州。

    杨广一番布置,甚是老练,立刻便将仁寿宫的局势给稳定下来。若不是仁寿宫内还弥漫着若有若无的未散尽血气,以及杨广在人前陡涨的威严,你真的很难发现这里刚刚发生了一场惊世骇人的政变。

    杨广正准备召集宫中重臣,开个临时会议,处置仁寿宫的具体善后工作。可这会议刚开了一个头,这边兰陵公主杨阿五便闯了进来,随同的还有乐平公主和太子妃萧氏、太孙妃崔氏等人。

    兰陵公主不顾礼仪地往殿中闯,乐平公主和萧氏两人都没有拦住。以致使得兰陵公主闯入殿中。

    众人一片唏嘘,而杨广脸上更是难看。

    “二兄!二兄!”

    兰陵公主还未进殿便在外大呼起来。

    杨广脸上冷若冰霜,强压着怒气。

    虽然杨广往日很是宠爱这个妹妹,但这种场合,也不是兰陵公主应该来的。女子闯入朝臣议事之地,如此行径,实在是亘古未闻。

    杨广看着兰陵公主,怒斥道:“在人前大呼小叫,成何体统,不知道这里是朝堂吗?”却是又对一侧的萧氏发怒道:“没看到孤正在召集重臣议事,还不把五妹拉走。”

    萧氏赶紧要去拉兰陵公主。

    兰陵公主一把甩开嫂子的胳膊,立刻又高声说得:“二兄,我不走,我家柳郎呢?你把他怎么了?”

    杨广听了更加生气,如此没脑子的行径,难道是傻了不成。因此杨广立刻大吼道:“都是死人吗?公主病了,神志不清还不拉走。”却是直接判了兰陵公主发了疯病。既然兰陵公主病了,虽然闯入朝堂还是惊世骇俗,但也是可以理解、原谅的。

    萧氏和乐平公主身边的侍女这才如梦方醒,赶紧上前七手八脚地将兰陵公主拉到后殿。

    此时兰陵公主离开,众人却是大眼瞪小眼,各不说话。众人都是重臣,自是看出杨广此时火大,也不会上赶着弹劾兰陵公主刷存在。但此事绝瞒不住朝臣,等到事情发酵开来,怕不得有多少人上书弹劾。

    杨广也想通了此节,更是恼怒。

    不过经过兰陵公主一打岔,杨广也没心事再议事,便让裴矩、杨达二人妥善处理宫中事务。只把黄明远和杨昭留了下来。

    黄明远此时也是无奈,这是天子的家事,留下杨昭是因为杨昭在这种事情上有发言权,但留下自己算什么,看杨广和兰陵公主决裂吗?

    黄明远只得上前说道:“储君,此乃储君之家事,明远不宜参和。”

    杨广脸上一拉,说道:“孤没把你当外人,你也不用躲。你智计百出,一会也好替朕好好规劝阿五一番。”

    黄明远满心不愿,却不能拒绝。

    这时杨广又说道:“今日之事,你也见了,兰陵公主强闯朝堂之事,怕是瞒不住。到了明日,弹劾兰陵公主的折子怕是要堆满朕的桌案,你说怎么办?”

    我怎么知道怎么办。

    此时黄明远也只得绞尽脑汁地说道:“此乃天子家事,外人无需参和。至于兰陵公主,心急发疯,乃是人之常情,若是众人对着一个发疯的女子穷追猛打,却是有些过了。”

    杨广念叨了几遍,倒是眼前一亮。

    这时乐平公主眼见众人离开,这才让萧氏安抚住兰陵公主,自己一人出来到前殿。

    “大姊。”

    “阿摩,柳述的事情你要如何处置?”

    乐平公主满是担忧地问道,但话语中的意思已经昭然若揭。实际上乐平公主历经四朝,又曾处在权利的核心,早就见惯了权利斗争中失败者的下场。但她实在怜惜小妹,因此不愿看到她受到如此痛苦的折磨,所以才不得不求杨广妥善处置。

    乐平公主是众人的大姐,素来得杨广兄弟们的敬重,对待乐平公主,杨广自是不能像对待兰陵公主一样。

    至于乐平公主的求情,杨广实在无法拒绝,因此只当做听不出来。

    杨广皱着眉头说道:“大姊,今日的事情,实不怪孤,实在是柳述这个逆贼要伙同杨俨来秘密废黜于孤,还囚禁阿耶。他这般叛逆之举,无论如何都没有幸免的道理,否则实在难以让天下人信服啊。”

    杨丽华也明白杨广的意思,但越是如此,她越觉得为难。

    “阿摩,虽然如此,可五妹实在是太苦了。”

第四十一章 兰陵公主

    兰陵公主小名阿五,是杨坚与独孤皇后最小的女儿,生于北周建德二年(573年),与废蜀王杨秀是双生子。

    史书记载兰陵公主美姿仪,性婉顺,读书知礼,得到父母的钟爱,后来杨阿五十一二岁便出嫁襄州刺总管郢国公王谊之子王奉孝。王奉孝早死,王谊也因为叛乱被杀,她又被许给了依附北朝的傀儡政权西梁明帝萧岿的儿子萧玚。可惜天不遂人愿,此时遭逢萧岿驾崩,萧玚要守孝三年,这样一来,兰陵公主再嫁的事情就被暂时搁置下来了。再之后,隋灭西梁,萧玚的身份便配不兰陵公主。而与此同时,杨坚为了保护太子杨勇,经过深度权衡之后,决定悔婚,最后杨坚宠臣柳机长子柳述截胡,兰陵公主嫁给了柳述。而嫁给柳述十余年,兰陵公主却无一子女出生。

    虽然是帝女贵胄,但兰陵公主这一生的婚姻却是无比的曲折。大姐杨丽华哀怜自身,因此更是像母亲一样疼爱这个妹妹。

    “大姊,国法在这里,柳述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孤亦没有办法。”

    杨丽华没有再多说,对于男子来说,江山社稷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不会为了女人而做出危害江山社稷的事情。而若是再强逼着杨广,不过是置姐弟二人往年的感情毁于一旦。

    杨丽华答应杨广会好好劝说兰陵公主。

    杨丽华正准备返回后殿看看兰陵公主的情况,这时兰陵公主竟然又突破层层阻拦,闯进了前殿之中。见到杨广,她立刻跪在地上向杨广求情,希望杨广饶恕柳述。

    杨广看着兰陵公主,正好底下的黄明远猛给黄明远使眼色,杨广想到黄明远劝他暂时不要重处柳述,因此觉得这是一个将妹妹与柳述分开的好机会。

    杨广其实一直不满意柳述,认为柳述配不上自己这么好的妹妹,因此觉得正好趁此机会给妹妹另择良人。

    杨广叹了一口气,上前将兰陵公主扶了起来说道:“柳述叛逆,合该罪当处死。然小妹贤惠,也当柳述命不该绝,既然小妹这般为他求情,孤也不杀他了。不过柳述阴谋作乱,祸乱朝纲,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孤便将柳述流放到岭南,让他自生自灭吧。”

    兰陵公主听到杨广留了杨述一命,心中大喜,急忙拜谢兄长。

    “多谢二兄!”

    杨广又说道:“不过柳述现在是个罪人,跟你也不般配。你且与柳述和离了吧,我再为你寻一良人。”

    兰陵公主听了大惊,忙说道:“二兄,我为人妻子,今丈夫被流放,该当同徙才对,怎么能改嫁呢?”

    杨广一听就怒了,指着兰陵公主呵问道:“柳述逆臣,日后放逐岭南当是不会再回来,你怎么就不能改嫁?”

    兄妹二人对于此事,竟然起了争执。面对杨广的严令和逼迫,一直温柔婉顺的兰陵公主血液里从母亲那里继承到的刚烈倔强爆发了,她大声说道:“要我改嫁就是要我的命,我再也不想见到储君了,请储君废黜我的公主封号,让我这个罪妇陪着柳述一起上路吧!”

    杨广大怒道:“天下岂无男子,才让你要与柳述同徙?”

    兰陵公主说道:“阿耶把我嫁给了柳述,就是让我与他夫妻与共。今天他犯了罪,我身为罪人之妻,本该连坐,不敢劳动兄长屈法申恩!”

    杨广这时也怒上心头,大吼道:“既然你要跟着柳述同罪,那我便把柳述直接杀了便是,看你如何与他同罪。”

    “那我便同他同死!”

    “小妹!”

    杨广兄妹之中,都有骨子里的倔强。这时候各自都上了头,甚至都顾不得彼此的言语了。

    杨丽华担心杨广和兰陵公主真闹得不可开交,做出什么冲动的事情,赶忙上前阻止。杨丽华将兰陵公主抱在怀里,而兰陵公主则委屈地大哭起来。

    杨丽华乃向杨广请罪,带着兰陵公主离开。

    杨广对这个妹妹无可奈何,只得说道:“拜托大姊了。”这才让她们离开。

    第二日果然不出杨广所料,不少人纷纷上书弹劾兰陵公主擅闯朝堂,乃恃宠而骄、不遵礼法、有违妇礼,请求杨广将兰陵公主治罪。

    不过这些奏疏全部被杨广留中不发。众人告之愈急,杨广乃以兰陵公主生病为由,将此事搪塞过去,并不许朝臣过问。此时杨广威重,众人并不敢忤逆其意。时御史刘子翊请求裴矩代表朝臣进谏杨广,被裴矩以“此乃储君家事,我等何必过问之”而拒绝。至此关于兰陵公主闯殿一事便不了了之。

    而乐平公主带着兰陵公主离开之后,不知道她是如何劝导的兰陵公主,最后兰陵公主选择了向杨广屈服。她含着泪答应,只要天子能饶了柳述,她便改嫁他人。

    杨广的意志得到贯彻,这才勉强原谅了妹妹。可惜他不知道的是,有些人即使能够被征服**,但灵魂仍是自由的。家族和个人的悲剧迅速熬干了兰陵公主的精神,排云殿那一口气爆发后,她身体便迅速垮掉了。

    两个月后,兰陵公主病死。临终之前,兰陵公主向兄长上表:“昔共姜自誓,著美前诗,鄎妫不言,传芳往诰。妾虽负罪,窃慕古人。生既不得从夫,死乞葬于柳氏。”

    渊冰厚三尺,素雪复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质迈寒松,是为了乞得君情似我心,还是那颗心本身足够倔强?

    而此时的杨广见到兰陵公主的上表,勃然大怒,雷霆万钧。杨广无论如何无法原谅妹妹对他意志的忤逆,对于兰陵公主的死他竟然不哭,乃下令将兰陵公主葬于洪渎川,资送甚薄。

    而柳述被流贬至岭南循州(治所在今广东省惠州市东北),过了几年又被贬往宁越郡(即今广西钦州),不久感染瘴毒而死,时年三十九岁。

    柳述并无子嗣,死后被葬于当地。其事败之后,柳机一支也迅速没落。夫妻二人,生不能同寝,死不得同穴,最终只能算是一场悲事。

    而此事也使得初登基的杨广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导致杨广为了自己的威严越发独断专横,再无昔日折节的旧事,直至最终膨胀灭亡。

第四十二章 被迫疏离

    当然此时杨广还不知道两个月之后的事情,妹妹的屈服使得他初次体验到天子的权威,让他越发对无上的权利感到上瘾。

    黄明远看到短短两日,杨广与往日相比,威严更重,便知道杨广已经开始向真正的孤家寡人开始蜕变。天子无友,若是在杨广跟前不加检点,往日再多的情谊也会用光。昔日弥子瑕私驾王车,给卫灵公吃剩桃,在其被卫灵公宠爱之时,这些做法都是其真诚、孝顺的表现。然其一旦容颜衰老,年老色衰,不再受到卫灵公的宠爱,弥子瑕之前那些受到赞赏的行为,反而在卫灵公那里成了弥子瑕假传君令,目无君威,不改旧习,冒犯王上的罪证。

    君王的宠爱最是靠不住,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因此黄明远更加谨言慎行,不做出使杨广不悦的事情。

    现在见到杨昭,黄明远也不再叫“昭哥”了,而是以“皇太孙殿下”称呼,更不会再乘坐杨昭的马车,与之并行。

    杨昭刚开始不解,还以为自己哪里得罪了黄明远,其故意耍脾气,后来见到黄明远刻意保持对自己的疏远之后,这才知道黄明远真的有所改变。

    但这种改变却让杨昭无法接受,二人是这么多年的好友知己,情同手足,为什么非得故意疏远。

    黄明远乃对杨昭说道:“以往明远位卑,哪怕失仪,也无人在意。但现在储君马上就要登基,而太孙也要成为太子,一举一动,皆众人瞩目。这时候若是明远还跟往日一样随意,虽然太孙并不在意,但天下的吐沫星子也要把明远淹死了。”

    杨昭理解黄明远的担忧,但是二人就这么客气起来,他还是难受。

    “昭哥,我最后叫你一次昭哥。储君的性格如何你我都清楚,往日有圣人在上面压着,我与你同属于储君一党,因此我二人虽过从甚密,但储君并未干涉。但现在储君马上就要即位,你也要成为新的太子。众人的身份变了,有些态度自然也要变了。当年霍去病为了太子刘据可直接一封诏书而使诸王出外,今日我与储君、昭哥之状,不正像当年的霍去病、汉武帝和太子刘据。我与昭哥亲密,怕是也会让天子为难。所以现在不得不故意疏远,毕竟众口铄金,防微杜渐。”

    说完,黄明远长揖及地。

    杨昭没想到黄明远会如此郑重,不过他也不是没有心机之人,立刻便明白了黄明远的顾虑。他更了解自己的父亲,其控制欲比汉武帝都要可怕,一旦自己和黄明远威胁到他的统治,父亲肯定会选择他的统治。

    杨昭乃说道:“远哥,是我想的太少了,还要多谢你的提醒。阿耶正值春秋鼎盛,欲大有作为,我确实不应该让阿耶以为我有恋栈权利的感觉。这些日子,不少人都想方设法的见我,我的寝殿之外从早到晚都排满了人。众人都说我是人心所向,我竟然也有些飘飘然了。若非今日远哥的提醒,我真不知何时才能醒悟。”

    杨昭忍不住又叹了一口气,黄明远算是他从小到大仅有的朋友,他真的不愿与黄明远生疏了。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杨昭不住地念叨着这句古诗,总是有种难以割舍的情绪。而且更让杨昭担心的便是,若是黄明远以后真的与他疏远了,那自已之前与黄明远的托付还算不算数。

    黄明远仿佛是看出了杨昭的所思所想,乃说道:“昭哥不必担心,难道以后你我二人不常在一起相处,当初许下的承诺便不作数了吗?我家二哥还准备做驸马呢,你难道要悔婚?”

    杨昭不由得轻笑,明远还是那个明远,从未曾改变。

    ······

    二人分开之后,杨昭果断上书杨广,这些日子,他自觉见识不足,能力有限,便想要再次求学,因此请求将自己身上兼的内史令雍州牧使持节凉甘瓜郑廓兰河会洮九州诸军事凉州总管等职务全部解除,好能安心读书。

    杨广再三不允,希望杨昭能够考虑清楚,但都被杨昭拒绝。

    最后杨广无奈,这才勉为其难地免去了杨昭的雍州牧和使持节凉甘瓜郑廓兰河会洮九州诸军事凉州总管的职务。再加上去年卸下的左卫大将军的职务,杨昭身上只保留了内史令一职。不过杨昭从来不去內史省,因此这一职务更是空衔。

    接着杨昭又请求将与其关系友善的旧部骁果军左统领薛世雄调作他职,完全放弃了对骁果军的控制。

    杨广果然同意,乃令薛世雄担任权叠州总管,又以段文振担任骁果军左统领。

    杨昭这般姿态,总算让杨广认可了他的态度,再加上这些日子黄明远很是疏远杨昭,再无往日之亲密关系,更是让杨广感到满意。杨广乃让众人上书进杨昭为太尉。这太尉乃是杨广曾经做过的职务,三公之职,自大隋开国以来,除了国初的太师李穆、太傅窦炽、太尉于翼三人之外,只有杨广做过太尉,杨雄做过司空,连杨素、高颎也不曾有这般地位。杨昭本就是皇太孙,获封太师,虽然是锦上添花,但也让众人知晓了杨广对他的态度。

    黄明远的老丈人裴矩后赞扬了黄明扬的当机立断。

    “太孙内有实力,外有名望,其单人独骑,整个禁军无不顺风而降,当时风采,天下人无不敬仰。试问储君知晓此事之后,能不汗流浃背,如坐针毡。若是明远你再和储君搅在一起,双方亲密无间,若有心有不轨,其实力怕是连废黜君王之事也能做得,难道储君不担心。

    储君为人,手段狠辣,一旦他认定明远是他的威胁,昔日情义再是深厚,怕明远也无葬身之地。”

    最后裴矩叮嘱黄明远,无论如何,这几年不要和皇太孙走的太近,甚至最后不要有联系,省得天子猜忌。

    “试问当初霍去病在元狩六年三月上书汉武帝出皇子于封地,然后不过短短数月便暴毙而亡,其间是否有汉武帝的关系犹未可知。猎人养狗,是为了捕捉狡兔,但若是某一日狡兔反过来反呲主人,这狗还有必要再留吗?”

第四十三章 杨坚之死

    杨坚自当日杨俨、柳述之乱后,气血上涌,随后便陷入了昏迷之中。之后杨坚时醒时昏,不能视事。杨坚的状态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七月十二日一早,杨坚忽然情况大好,不仅能够自己坐起来,连头脑也比往日清醒了许多。

    众人也以为杨坚的病情转好,乐平公主等人更是心中大喜。可没想到到了傍晚,杨坚的病情忽然急转直下,口中吐血不止,已经是危在旦夕。众人这才明白,上午杨坚的转好只是回光返照,而现在杨坚已经是大限将至。

    杨广带着乐平公主、杨昭等人服侍了大半夜,杨坚的情况仍没有好转。到了四更时分,杨广乃招诸重臣觐见,与天子做最后的诀别。

    众人以从长安赶来的杨素、苏威为首,黄明远也在其中。

    此时杨坚到了最后时分,意识到勉强清醒,他看着殿中呼啦啦地跪着的众人,还有在人前的杨广,百感交集。

    “阿摩,莫要做小儿状,阿耶要去见你们阿娘,你应该高兴才是。”

    “阿耶!”

    杨广张着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杨广这几年虽然与杨坚有种种龌蹉,但这个时候,也是悲痛莫名。昔日母去,今日父亡,自己往后便是孤儿了。

    父子之间,过去种种,这个场合,也便烟消云散了。

    杨坚对杨广说道:“阿摩,等朕百年之后,朕的丧事你们商量着办吧。唉,说这些有什么用,朕负了你母亲太多,实在忘怀不了朕的伽罗,如果灵魂真有知觉,一定要让我们夫妻在地下团聚。”

    杨广赶忙说道:“阿耶放心,阿摩一定将阿耶和阿娘葬在一起。”

    杨坚看着唯一在身边的儿子,杨坚心中也是悲从中来,往日自己常自诩五子“一奶同胞”,可如今长子、三子早逝,四子被废黜囚禁,五子远在并州赶不回来,而自己身边竟然只有杨广一人。

    垂垂老矣,而子孙不在,如何能不让人悲伤。

    杨坚拉着杨广的手说道:“阿摩,昔日大隋初立,四境不稳,朕这才让你们兄弟前往各地镇守,拱卫大隋。但现在大隋立国二十余年,国泰民安,这些原本设立拱卫朝廷的各藩王也就没了意义。扬州、益州行台先后撤销,唯有并州一地,尚因北地突厥威胁,一直没有裁撤。然去年昭儿北伐,大破胡虏,降服草原,这并州御敌的作用便轻了许多。朕想裁了并州行台,将你五弟调回长安,也算使行台之事有个始终。”

    杨广听后大喜,杨坚以自己的名义将汉王杨谅调回长安,便是帮了他一个大忙。到时候哪怕杨谅依旧作乱,有先父圣旨,怕是天下人也会唾弃杨谅。

    “阿耶明智,阿摩佩服。”

    杨坚接着说道:“朕有五子,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你大兄、三弟去的早,四弟又因为不肖而被废,也就你和你五弟相依为命。益钱往日被朕和你母后宠坏了,因此性子有些骄纵,你身为兄长,往后要多担待一些。”

    杨广忙说道:“阿耶放心,益钱少不更事,但秉性不坏,往后多加教育,也便是了。”

    杨坚听出了杨广话语中的言不由衷,阿摩和益钱二人势同水火,哪会有这么容易重归于好。自己现在想废黜并州行台,不就是担心往后益钱会犯上作乱。可惜益钱太稚嫩了,根本斗不过阿摩。

    此时的杨坚或许已经想到他死后兄弟相残的事情发生,因此一个劲地抓住杨广的手不放松。

    “阿摩,你是兄长,要多包容弟弟。往后不管如何,你都要留益钱一条性命,阿耶在这里求你了。”

    看着有些激动的杨坚,杨广赶紧止住杨坚,又说道:“阿耶放心,儿子身为兄长,一定会照顾好益钱的,绝不会使人害他性命。”

    杨坚这才勉强放心。

    杨坚又说道:“杨俨逆孙,图谋不轨,不可救药,但毕竟不关你死去的兄长的事情。你大兄虽然铸成大错,但不是个坏人,到了清明、中元的时候,总得有两个后人祭奠。”

    杨广听着,大兄不是坏人,那我是坏人。

    只是此时杨广也不能反驳与推迟,这算是杨坚临死之际对杨广的一番哀告。

    “阿耶放心,阿摩以后一定会安置好所有人,决不让列祖列宗蒙羞,更不会让外人耻笑。”

    杨坚这才满意。

    杨坚想了想,又说道;“阿摩,回去之后,把章仇太翼放了吧。”

    之前来仁寿宫避暑世,术士章仇太翼竭力劝说杨坚不要去,但杨坚不听。章仇太翼说:“这次出行恐怕主上回不来了!”杨坚勃然大怒,将章仇太翼投入长安的监狱,准备回来杀掉他。

    现在看来一语成谶,杨坚悔之晚矣。

    此时的杨坚已经快用完身上的力气,眼神从长女杨丽华、孙儿杨昭、杨素、苏威、裴矩等人的面前划过,最后落在了黄明远的身上。

    杨坚招了招手,示意黄明远向前。

    黄明远大吃一惊。

    黄明远跪在杨坚榻前,杨坚说道:“鲁国公,朕知道你对阿摩和昭儿忠诚,朕有一件事想求你。”

    黄明远不解。

    这时杨坚伸着头,示意黄明远上前来。黄明远伸着耳朵到了杨坚嘴前,杨坚才说道:“若是有一日大隋出了乱子,朕求你看在朕祖孙三代信用你的份上,望你能够力挽狂澜,在造社稷。”

    黄明远急忙跪在地上叩头,乃悲伤地说了一句:“臣敢不效死。”

    杨坚乃伸手与众人诀别,最后眼中越来越暗,乃喃喃地说道:“朕要去见朕的伽罗了,伽罗你走慢点,朕跟不上。”

    杨坚好像看到四十七年前的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他跟着父亲第一次见到太保卫国公独孤信的小女儿。当时他十七岁,而独孤信的小女儿只有十四岁。她是那样的明眸皓齿,星朗如月。

    他那是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小妻子,她在丫鬟婆子的簇拥下,欢乐的嬉戏着,那时的她是多么的欢乐,笑容是多么明媚。

    四十七年了!

    杨坚努力的去伸手捕捉那个四十七年前的下午,终究是无济于事。

    五更时分,杨坚在大宝殿溘然长逝,终年六十四岁。

第四十四章 新的时代

    杨坚病逝,众人皆跪拜痛哭。

    听着众人“嘤嘤”哭声,黄明远不禁叹息,杨坚病逝,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杨坚声名并不显,但相较于后世文人吹嘘出来的明君圣主,杨坚真真是一个开启一个时代的君主。

    自晋武帝崩逝,八王之乱,五胡入华,天下大乱,中原大地至今已经崩乱三百年。杨坚父子不过氓隶出身,越数十年而一统天下。杨坚在位二十三年,设三省六部;革地方行政;修订《开皇律》;整顿吏治;大索貌阅;输籍定样;改革货币;变革兵制;复兴汉文化;始行科举······一桩一件,都影响了之后数千年的中华发展。

    只是隋朝早亡,杨坚因为立杨广之事,颇为后人诟病,再加上唐朝的泼脏水,杨坚这才不为后人所重。

    杨坚性格谨严持重,办事令行禁止,每日清晨听理朝政,到日偏西时还不知疲倦。他虽然吝啬钱财,但赏赐有功之臣则不吝惜;将士战死,必定从优抚恤,并派使者慰问死者家属。他爱护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他生活务求节俭朴素,所乘车驾及所用之物,旧了坏了都随时修理使用;如果不是享宴,吃饭不过一个肉菜;后宫都身着洗旧了的衣服。开皇、仁寿年间,男子都身穿绢布衣服,不穿绫绮;衣带饰品用的不过是铜铁骨角所制,没有金玉的装饰。因此国家的财富日益增长,仓库丰盈。杨坚受禅之初,隋朝的民户不满四百万户;到了仁寿末年,超过了八百九十万户,仅冀州就已有一百万户,这时整个盛唐也无法做到的。

    至于猜忌苛察,听信谗言,天性沉猜,溺宠废嫡,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这些都是杨坚严苛的性格所致,且更多的是因为政治斗争的缘故,属于两晋南北朝乱世多遗留下来的风俗影响,并不能因此而诟病杨坚。

    总得来说,杨坚对于中国历史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十分之评,可得九分,堪称圣君。

    众人都在痛苦流涕,谁也不知道黄明远此时已经神游天外。

    这时礼官前来劝慰杨广,将大行皇帝的梓宫准备好,要开始按照正式的礼仪流程为天子治丧。

    杨广哀毁销骨,不能示事,乃托杨素行之。

    众人想直接拥立杨广在杨坚灵前继位,为黄明远阻止。黄明远乃劝杨广道:“此时继位,则名不正则言不顺,今先帝刚崩,储君切不可留下口实。”杨广乃许之。

    杨广乃命黄明远总领仁寿宫内外警备事,率兵戒严,不鸣钟鼓;又令杨素为山陵使,总治杨坚丧事;并命礼官将卤簿、大驾全部设齐;又诏百官内眷为杨坚哭灵。

    乙卯(二十一日),杨广为杨坚发丧。因为此时天气炎热的原因,众人担心尸体发臭,只得选择在仁寿宫内为天子发丧。高级官员在宫内住宿斋戒,而散闲小官,这要在宫外斋戒住宿。杨坚发丧的日子赶得急,这两日不少大臣从长安拼命往仁寿宫赶,可把一些老臣折腾的够呛。

    同日,杨广在杨坚的灵前继位,正式成为大隋天子。

    杨广乃下令文武官员不准作乐,禁止丧服嫁娶活动。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指文艺表演);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京城自大丧之日始,各寺、观鸣钟三万次······

    这般折腾了数日,才算勉强完事,众人终于开始送杨坚的梓宫回京。在仁寿宫为天子发丧是迫不得已,但出殡之事仍要在皇宫之中,以示正统。

    众人折腾数日,八月,丁卯(初三),杨坚的灵柩从仁寿宫至大兴城,河间杨柳四株无故黄落,既而花叶复生;丙子(十二日),杨广在大兴殿为杨坚出殡;戊寅(十四日),杨广召集群臣,乃为杨坚上帝号为开皇仁寿神武圣文皇帝,庙号高祖。十月,高祖文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合葬于太陵,同坟而异穴。

    属于杨坚的时代正式结束。

    天子大丧,其礼制之繁琐超乎想象。幸好黄明远回京之后,又担任总领大兴宫内外警备事,负责皇宫的禁严工作,无需时时哭灵。

    看着形形色色的众人,黄明远总感觉自己在其中只是一个旁观者,并不能融入进去。作为一个后世之人,他无法对一位不亲近的人如此悲痛欲绝,哪怕对方是一位天子。黄明远以一个后来人的身份打量着众人,又见证着这个时代的结束。

    对于杨坚,黄明远并无什么特殊的感情,对他的死,也只是唏嘘一番,但更多的还是担忧杨广时代的到来。

    黄明远在下面看着杨广高居其上,虽然满脸疲惫但乐此不彼,仿佛充满了力量。黄明远虽然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但每次看到穿着帝王服的杨广,总觉得不现实。这是那个将大隋的兴盛推到极致的男人,也是那个将大隋的兴盛完全毁灭的男人。

    杨广也发现了黄明远的一些异样,他以为黄明远这些日子,昼夜护卫,感到疲惫,因此勉励黄明远要多注意身体。

    至少在黄明远面前,杨广还不像看起来那么冷酷。

    黄明远倒也没有隐瞒,只是试探着说道:“今圣人继位,天下大同,明远尚担忧自己无法追得上圣人的脚步,因此心中有些紧张。”

    杨广闻言,“哈哈”大笑。

    “明远,你可知朕已经定下了新的年号是什么?”

    “臣愚钝。”

    “大业!朕的大业。”

    一提起这些东西,杨广便有些激动地说道:“朕所说的便是朕的大业,继往开来的大业,远超三皇五帝的大业。这条路上,是要有明远相伴的,你如何能不紧随于朕。”

    “谢圣人!”

    黄明远赶紧躬身说道,至少现在,杨广仍是对自己相当信任的。

    大业。

    依然不变的大业,黄明远不知道多了自己这个变数,这份大业,能否成为真正的大业。

第四十五章 杨谅谋反

    不过杨广的大业还没开始,自河东便传来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汉王杨谅以“清君侧,诛杨素”为由,在并州起兵造反了。

    先时杨坚在仁寿宫病重,杨谅得到消息后,几次请求回京侍疾。当时杨坚也没想到自己病情后来会加重,他由于担心先是加封杨昭为皇太孙,再加上若让杨谅回京,会过度的刺激杨广,因此便拒绝了杨谅的请求。

    但后来杨谅病重,再加上杨俨、柳述之乱,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动乱,杨广便招杨谅还朝。

    这时的杨谅接到令后,还很是欣喜,一路疾驰南下,欲返回长安。不过杨谅也在长安有后手,等到杨谅到达蒲坂,竟传来杨坚病逝的消息。杨谅得信大惊,自觉若是就此返回长安怕是自身性命难保。因此在手下众人的怂恿之下,杨谅急忙率部返回并州。

    杨广知道杨谅逃回并州的消息之后,只得哀叹时运不济,失去了解决河东问题的大好机会。因为中央政府没有准备妥当,杨广也不想过度刺激杨谅,因此佯装不知,乃命屈突通持隋文帝的玺书去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征汉王杨谅入朝,参加杨坚的葬礼。

    父亲死了,这次不管你有什么理由,总该回京了吧。

    此时杨谅已经知道了隋文帝临终之前罢并州行台之事,又思虑自己与杨广父子的关系不睦,他若是就此回京,恐性命不保。

    这时谋士裴文安献计可诈屈突通一番,看朝廷有无加害汉王之心。因此见到屈突通之后,杨谅乃说道:“当日孤离京之时,曾与先帝有言,先帝曾说‘如果有玺书召你,验看敕字加点,还与玉麟符相合,方可受命上路。’今日你持先帝诏书来并州,这诏书之中,为什么没有敕字加点?”

    屈突通根本没听说话此事,大吃一惊,也不知此事是真是假,只能闪烁其词而不回答。杨谅乃怒斥屈突通朝廷作伪,天子死因必有蹊跷,因此拒绝接受这份旨意。

    众人纷纷请求扣押屈突通,以对抗朝廷。杨谅知道屈突通虽然官职不高,但素来在朝中有贤名,无论处死还是扣押都没有意义,反而惹人诟病。因此杨谅也没有扣押他,而是将其放归回朝。

    杨谅拒不接受杨广的诏书,算是和朝廷撕破了脸面。

    事实上杨谅的谋反之举,并不是他心血来潮、脑袋一热的举动,而是早有准备。他自知与二兄杨广不和,因此在最初的时候,杨谅寄希望能够如杨广扳倒慜太子杨勇一般,合法继位。

    但是自杨昭北伐得胜,又被封皇太孙之后,杨谅知道自己这条路是走不通了。杨广、杨昭父子二人实力强大,又如此得人心,哪怕杨广死了,也是杨昭继为储君,根本轮不到他。

    至此杨谅便准备实行武力夺权。仰仗手中强大的实力,哪怕不能成为天子,也要割据一方,不再受杨广父子辖制。

    杨谅作为杨坚和独孤皇后最小的一个孩子,从小备受宠爱,其身为并州总管,所辖之地为崤山以东到沧海,南至黄河,五十二州,相当于天下的四分之一。杨坚又特许杨谅在封地可以便宜行事,可以不拘泥于法律条文。

    这使得杨谅便成为大河以北事实上的统治者。古往今来,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权利、实力如此庞大的藩王。

    杨谅敢造反不是他夜郎自大,而是他真的有这份实力。大河以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天下精兵的聚集地,当初的晋国主霸春秋,刘秀建立东汉都是起于此地。而北周灭北齐之后,河北地区作为北齐的统治核心,素来对关中政府不服从,自尉迟迥在相州叛乱开始,这种对抗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

    而杨谅本人因为权利巨大,身边围拢了一大批对关中政府不满的北齐遗老遗少,而这些庞大的政治资源和其掌握的中下层势力使得杨谅可以调动足够的力量与中央政府对抗。

    而且杨谅拥兵数十万,自以为自己进足以抗衡中央,退则可自保山东

    自慜太子杨勇被废,杨谅便心中警醒。再到蜀王杨秀获罪,杨谅极为不安,“照这样下去,下一块砧板上的鱼肉就非自己莫属了。”

    并州总管的设置,主要目的便是防御突厥。因此杨谅上书天子道:“突厥正处于强盛时期,应该修整军备。”

    为了对抗中央政府,在仁寿年间,杨谅大规模地征发工匠役夫,修造武器,招集亡命之徒,身边的私人门客将近数万。后来突厥败亡,他因为防御突厥征召的军队却并没有解散。

    这些如果还只是实力的对比,而在政治和宣传上,杨谅也开始为叛乱做准备。

    此时并州正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一张纸,两张纸,客量小儿作天子。”这种民谣针对性太强,一般很少有人敢直接传播。但就是这么首毫无逻辑、毫无内含的民谣,却是在并州广为流传。

    当这首童谣传到汉王杨谅的耳中时,它不知已在并州流传了多久。

    杨谅身边的文武对此也议论纷纷,有人说它是一些心怀不轨之人想怂恿杨谅造反而刻意编造的;有人相信这是代表上天意志的谶语;更多人则表示对此毫不知情。至于真相如何,恐怕谁也说不清。

    不过,汉王杨谅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解释,他认为“孤幼字阿客,‘量’与‘谅’同音,而孤在皇家排行最小,此谶语合当该孤做皇帝”。杨谅对此童谣非常重视,并对照自己的名字进行了认真剖析,发现两者出奇吻合。由此,他更坚定了自己当皇帝的决心。

    也不怪杨谅迷信,谶语这种东西,大多数时候总能自圆其说,因此背受时人追捧。这时候三国时期“代汉者,当涂高也”和北齐的“阿那亡汝国”等故事正是民间津津乐道的事情,杨谅如何不会对此重视。

    这种谶语解法无数,但杨谅却是自认为找到了最合适的解法。

    眼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杨谅本人也自认为自己再无后路,因此杨谅找到自己的心腹咨议参军王頍、兵曹参军事裴文安等人秘密商议起兵之事。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