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十六章 优柔寡断

    王頍乃南梁名将王僧辩之子,曾经辅佐太子杨勇,坐事发配岭南。他听闻杨谅意欲起兵,立刻赞同。

    王頍认为,此时杨谅准备充分,能够立刻召集三十万大军,而关中杨广准备不足,根本难以抵挡。只要杨谅能够攻入关中,然后招朗州的武陵郡王杨俨等人响应,必可夺得皇位。

    其他诸心腹萧摩诃等人也纷纷赞同,杨谅此时心中乃定。

    杨谅准备与众人摊牌,正巧天生异象。当时正好火星处在井宿的位置,府上众人议论纷纷,而仪曹傅奕通晓天文星历,杨谅问他:“这是什么征兆?”

    傅奕回答道:“天上的井宿,在黄道带上,是火星必经之路,这是正常的规律,倘若进入地上井的位置,那就怪异了,这是要生乱的前兆,怕是有碍大王。”

    杨谅听了很不高兴,将傅奕赶了出去。而傅奕自觉怕是要起乱子,为免受池鱼之殃,他连家都不敢回,便弃职前往关中。几个月前他与黄明远一晤,他自觉要想完成灭佛的理想,还是要靠当今天子,因此便打算先去投奔黄明远。

    傅奕很快逃出了晋阳,杨谅根本不知。此时的他并不关心一个手下的逃走,他现在准备跟手下摊牌了。

    杨谅匆忙将手下文武召集起来。等到众人到了之后,杨谅便故意在人前大哭了起来。众人不解,忙上前相询。

    杨谅便哭着说道:“阿耶去世,孤身为亲子,竟不能亲往,真是不孝,如何不难过?”

    这时裴文安故意问道:“大王身为先帝亲子,如何不能前往长安奔丧?”

    杨谅便说道:“非是孤不愿,实此乃先帝遗命,孤不敢违背。本王离京之前,先帝曾言‘如果有玺书召你,验看敕字加点,还与玉麟符相合,方可受命上路。否则,必不可前往长安。’昨日屈突通持先帝诏书前来招我回长安,可这诏书之上,并无敕字加点。这可如何是好?”

    不待众人反应过来,裴文安立刻站了起来说道:“大王,如此说来,此必不是天子本意,乃有人矫诏而故意诱使大王回京,大王现在千万不能奉诏啊。”

    杨谅一听,立刻站了起来说道:“难道我就不去见阿耶最后一面了吗?”

    这时裴文安又说道:“大王,先帝去世,死因不明,天下人议论纷纷,皆言是当今天子弑父篡位。大王身为人子,难道不当查清父亲是死亡原因,还先帝一个公道。”

    二人跟说相声一样,一个逗哏,一个捧哏,全无别人插嘴的份。

    这时王頍也站起了说道:“先帝必为当今天子与奸臣杨素合谋所害。杨素欺主罔上,贼害良民,使父子道灭,乃祸乱之源。大王当为天子复仇,诛灭杨素,还天下一个太平。”

    这时候众人终于明白杨谅的这次会议是什么目的了。也明白杨谅是在故意试探他们是否忠诚。因此众人纷纷上前痛斥朝廷的无道和杨素的暴虐,请求杨谅带兵杀入长安,重塑大隋。

    更有不少将领,纷纷求做先锋,一时之间,人人景从。

    不过也有人反对。这时杨谅的麾下首席文官,并州总管府司马皇甫诞却给高涨的众人头上泼了一盆冷水,直言此事不可。

    皇甫诞乃安定乌氏人,祖、父俱为关陇世家出身。少刚毅,有器局。杨谅担任并州总管之后,杨坚以皇甫诞公方著称,拜皇甫诞为并州总管府司马,总府政事,一以谘之,杨谅也很敬重他。

    见是皇甫诞反对,杨谅不好发怒,只得耐着性子问道:“皇甫公,难道孤就要看着自己的父亲不明不白的死去吗?”

    皇甫诞流着泪说道:“我预料大王的兵力不是京师军队的对手;加上君臣的地位已经确定,双方势力悬殊,大王的军队虽然精锐但难以取胜。希望大王奉诏入朝,守臣子之节,必有松、乔之寿,累代之荣。如果大王迁延止步,那么一旦身处叛逆的地位,被追究刑法,就是想作一个平民也不可能了。”

    杨谅听后大怒,一脚将身前的桌案踢走,指着皇甫诞大声斥骂道:“孤有胜兵百万,五十二州臣民,难道还不能击败杨广?”

    皇甫诞大声说道:“以五十二州之兵马,可抵天下之胜兵吗?大王三思啊,只有奉诏入朝,才是完全之计。”

    此时杨谅再也无法忍耐,令人将皇甫诞押下去囚禁起来。

    皇甫诞被关押,此事再无人敢反对。

    杨谅乃起身说道:“孤欲起兵诛杀杨素,拨乱反正,诸位疏愿与孤同往。”

    有了皇甫诞这个榜样,更没有人敢反对。众人纷纷跪地请缨,杨谅乃见士心可用,心中大喜。

    ······

    众人议定起兵,乃风风火火的布置下去。

    此时杨谅早就已经集结了大量的兵力,又居高临下,可以直接威慑到关中的安全。杨谅询问众人如何进兵,这时众人就起兵名头又发生争论。

    裴文安、王頍都认为可以“利用的是先皇死因不明,天下议论纷纷为由,打出‘新皇弑父,汉王替父报仇’的旗号”。若是杨谅同意,此举便可颠覆了新皇的合法性,也给自己赢得了名分,使得师出有名。

    这时并州司马张祥劝杨谅道:“一旦言先皇死因不明,必使先皇声名受损。且矛头直指杨广,必令杨广心中震惊,发动殊死抵抗,其结果于我不利。不若以‘杨素谋反,要诛杀他,以清君侧’为名头起兵,也可麻痹杨广,使得他和杨素发生龌龊,一如汉景帝杀晁错一般。我军起兵,是为诛杀杨素,避免了大王麾下因为讨伐天子而产生畏惧之心。哪怕我军进兵不利,也未和杨广撕破脸皮,到时割地自守,也能图霸大河以北。”

    杨谅也觉得张祥的说法更加稳妥。裴文安等人的说法虽然名头更响亮,但却是和杨广不死不休的局面。再说张祥说得有一点很对,真若是起兵不利,他也能和杨广求和,不至于因为双方不死不休而弄得无法挽回局面。

    因此裴文安和王頍虽然与杨谅关系更亲密,但杨谅还是接受了张祥的说法。

    此时王頍清楚杨谅优柔寡断,并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也只得同意了杨谅的意见。

    但杨谅不知道张祥并不是真的为杨谅图谋,而是故意使杨谅造反的名头不实。杨谅说杨素造反,只要新皇出来辟谣,他就无计可施了。到时候为难的就是杨谅。

    而且张祥在此之后,秘密逃出晋阳,前往井陉一带抗击汉王逆军,成功阻止了汉王祸乱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第四十七章 过犹不及

    入了八月,秋老虎酷热难耐。

    黄明远在仁寿宫和皇宫折腾了近两个月才第一次回家,次子维烈和长女蘩娘都已经不认识父亲了,好奇地看着父亲的样子不敢上前。直到母亲告诉他们是父亲,二人才迈着小短腿扑上前去。

    长子维扬今年四岁,周岁还不到三岁,老成的很,学着大人的样子给父亲行了一礼。黄明远也不会因为长子懂事而委屈了长子,蹲下身子让长子爬到自己的脖子上。维扬虽然懂事,但是坐在父亲的脖子里还是兴奋的大叫。

    裴淑宁怕他掉下来,直叫着维扬抱紧父亲。黄明远两手一边一个,脖子里托着一个,和三个兴奋的孩子一起回到家中。

    裴淑宁直言黄明远太宠溺孩子了,时人讲究“抱孙不抱子”,更没人让儿子坐脖子上。黄明远却是不以为意,现在当然没人这么做,但后世的孩子哪一个没有在父亲的脖子和肩膀上长大。黄明远现在早就记不得上辈子的旧事了,但是他仍旧忘不了自己当年坐在父亲的脖子上走街窜巷的往事。

    “现在不趁着他们小,好好玩一玩,等长大了,就不好玩了。”

    裴淑宁白了丈夫一眼,说道:“感情他们就是让你玩的。”不过裴淑宁还是热得丈夫和儿子们亲近。她虽然出身大家族,也见过很多豪门大族的父子相处的模式,但还是丈夫与儿子在一起的样子让她高兴。

    黄明远和家人吃了一段晚饭。裴淑宁和陈婤都是怀孕数月,年前年后家里便要添两个孩子了。

    到了傍晚,黄明远陪着怀孕的裴淑宁围着院子绕了两圈,便陪着长子维扬去看书。主要是黄明远读,而维扬听,说得都是一些史书上的小故事。

    差不多快到戌时,黄明远正跟维扬讲着“甘罗十二岁为相”的故事,六郎黄明襄便急匆匆地闯了进来。

    “大兄,大兄,大事不好!”

    黄明襄慌里慌张地进入书房,黄明远都没抬头,随口答道:“什么事将六郎惊到了?”

    黄维扬自觉地站起来给黄明襄行了一个礼,然后接着听父亲讲读书。

    “大兄,汉王反了!”

    看到黄明远没什么反应,还是继续给黄维扬读书,黄明襄又说了一遍道:“大兄,汉王反了!”

    黄明远放下书,唤来门外的苏邕,让其将黄维扬送到裴淑宁处,这才看着紧张不已的弟弟。

    “什么时候的事情?”

    黄明襄忙说道:“今个傍晚六百里的快急送到宫中,我当时正在太孙身前,知道此事,立刻便回家告诉兄长。这个时候,宫中已经乱了套了。”

    黄明远脸色不变,说道:“看来一会宫中的内侍就要招我进宫了。你叫七七进来,一会侍候我更衣。”

    黄明襄听了脸都青了。

    “大兄,你怎么一点也不急啊,汉王杨谅拥数十万大军造反,威胁关中,天下震荡。”

    黄明远反问道:“那你觉得我该什么样子,大惊失色?手足无措?你也这么大的人了,在太孙身边数载,想来太孙得立太子,你最少也是一个从五品的太子洗马,负责教导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你就是这么教太子的。”

    黄明襄被劈头盖脸的教训了一顿,只得承认了错误。不过他还是心中满是忧虑,又问了一遍:“兄长真的一点都不着急?”

    黄明远乃说道:“着什么急,汉王杨谅造反不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吗?有必要如此吃惊。汉王与圣人关系不睦,自先帝去世之后,只有臣服和造反两条路可以走。若是臣服,早在先帝驾崩之时,这杨谅便应该赶赴京城了,但现在仍然没有汉王入朝的消息,这说明杨谅已经选择了造反。”

    黄明襄有些担忧地说道:“可杨谅毕竟带甲数十万,关中现在才能集中多少力量,根本无法阻挡。”

    黄明远点点头,说道:“所以朝廷和杨谅争夺的便是这个时间。杨谅大军进攻关中,若是朝廷能够支持一个月的时间,这一战能够二八开;若是朝廷能支持三个月的时间,这一战可五五开;若是双方能够相持半年,则杨谅必败无疑。要不然你以为天子为什么直到返回长安之后才派屈突通前往并州招汉王回京,那是因为返回长安,碍不过了,天子也得要面子。否则半年内都没人管汉王你信不信。”

    黄明襄这才恍然大悟。

    黄明远乃问道:“汉王造反的旗号是什么?”

    “清君侧,诸杨素。”

    黄明远冷冷吐出两个字:“愚蠢!”

    黄明襄也是这般认为,在他看来,杨谅无论怎么走这步棋,都不至于喊出“诛杨素”的口号,根本得不到天下人的信服。

    “哪怕就是说圣人杀了先帝,他是为父报仇,也比诛杨素靠谱。刘劭弑父即位后,刘骏亲率大军讨伐,夺取了皇位,正是打着‘替父报仇’的名头。这杨谅有刘骏这个成功的例子不学,非得学失败的刘濞。”

    “慎言!小心祸从口出。”

    黄明远瞪了弟弟两句,六郎才华是高,但就是有时候太傲气。

    这时黄明襄又问道:“大兄,你会不会做大军主帅?”

    黄明襄匆匆回家是为了讨伐杨谅主帅一事,他是急着给长兄提个醒。

    “什么主帅?”

    “大兄,这汉王一叛,朝廷必要派大军讨伐。倒是从幽州到丰州,从代州到洛阳,大河以北,处处烽火,长安根本顾不得各地,势必需要一位统帅总领全军。现在能担任统帅的除了越国公杨素,也便是兄长了。”

    黄明远看了一下弟弟,冷冷地问道:“主帅的事是谁跟你说的?”

    黄明襄没料到兄长生气,不知自己哪里又错了,只得说道:“这是皇太孙让我告诉兄长的。”

    黄明远瞪着黄明襄说道:“这不是你该考虑的,也不是皇太孙该考虑的,圣人还在。”

    看着黄明襄垂头丧气的样子,黄明远接着说道:“你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好位置,指挥全国兵马平定汉王之乱,你以为兄长是要做白起还是要做王翦。兄长现在求得不是再立功,而是固宠,过犹不及。”

第四十八章 谈笑风生

    黄明远如此对弟弟说,但他也知道,除了自己,这朝廷内外还真没有其他人能做这个主帅。至于杨素,在有自己之后,杨广就不可能将兵权交予他了。

    果然不出黄明远的意料,过了没多久苏邕便来回报,宫中来人,急招黄明远入宫。

    黄明远猜测杨广是真的慌了手脚,因此也不耽搁,让七七给他拿来朝服,便赶紧往皇宫而去。

    隆隆的马车声,踏醒了沉睡的大兴城。

    等到黄明远赶到了昭阳门之时,朝臣之中已经有不少人都到了。昭阳门就是大兴宫的正门广阳门,杨广登基之后因为避讳改成了昭阳门。不过如此一来又正好冲了杨昭的讳,不知杨广是何考量。

    大兴宫内外,灯火通明。

    宇文述、杨弘、杨达等重臣宗亲皆已经入内,唯有老丈人裴矩在门口等着黄明远。

    看到黄明远到来,裴矩赶紧上前小声问道:“今日的事情明远可知?”

    黄明远行了一礼回道:“回丈人的话,我已经听说了一二。”

    “那汉王之乱可平吗?”

    裴矩说着,紧盯着黄明远的表情,不自觉地有些紧张。哪怕裴矩也是一只老狐狸,但他作为宰辅,比旁人更清楚朝廷和汉王双方的实力对比。因此无怪裴矩惊慌,任谁也不能将汉王数十万大军当做等闲。

    在裴矩心中,女婿最为善战,应该也对这次汉王之乱看得最清楚。他是实在没底,所以希望从女婿这里寻求一点信心。

    看着老丈人的紧张之态,黄明远突然感到有些不妙,若是连裴矩都担心朝廷能否打得过汉王,又何况其他人呢。

    似乎自己有些小瞧了汉王杨谅的叛乱对于大隋朝廷的威胁。

    自己作为未来人知晓汉王一方在整个叛乱过程之中,昏招叠出,杨广没用三个月就把汉王之乱完全平定。但现在问题是其他人不知道。汉王手上能调动五十个州的力量,光府兵就能拉出五六十万,其军一旦逼入关中,大隋朝廷很可能便会分崩离析。

    在很多人心中,大隋现在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与汉王杨谅隔河对峙,至于平定叛乱,每个数年之功,怕是难以成功。

    黄明远知道现在最要紧的是要坚定杨广的信心。

    黄明远和裴矩边走边说,自然不会说与黄明襄的看法。

    黄明远对裴矩说道:“丈人且放心,汉王看似拥兵甚重,势力广大,但这河北五十州也是朝廷的,实际上并不会有太多人随他一同叛乱。丈人请相信我,汉王之乱,旦夕可平。”

    裴矩听完有些吃惊,停下脚步,看向黄明远。黄明远眼神坚毅,神色凛然。

    裴矩的信心莫名的大增,乃重重点点头,说道:“既然明远如此说,老夫自是有信心了。”

    此时的裴矩已经打定主意,坚决主战。

    此时的大兴殿灯火通明,在夜色的笼罩下显得无比凝重,无数内侍进进出出,却鸦雀无声,无不昭示着此时殿中的紧张。

    翁婿二人进入大殿,苏威、牛弘等人看到黄明远,纷纷围了上来。

    实际上关于平叛之事,作为一员名将的黄明远更具有发言权。心中没底的众人,自是希望从黄明远这里求得一个结果。

    黄明远一一拜见众人,但是对于众人关于汉王叛乱的事情却是顾左右而言他,并不直接回复众人的询问。

    黄明远可不想让杨广以为自己想主导这次紧急会议。

    越国公杨素也到了,但他在最上首端坐不语,脸若寒噤,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众人因此也不敢上前搭话。

    众人不敢上前,但黄明远却并不如此。

    黄明远分开人群,走到杨素面前,行了一礼,说道:“明远拜见太仆。”

    “是鲁国公!”

    杨素抬眼看了黄明远一眼,说道:“鲁国公也到了,这时候老夫可是人憎狗嫌,破鼓万人捶,众人见之,纷纷躲避,唯恐避之不得,怎么鲁国公不怕从老夫这里沾染了晦气。”

    黄明远听后,忍不住一笑。

    “太仆说笑了,明远唯恐不能日夜于太仆身前言传身教,又如何会躲避太仆。再说太仆卖是大隋首相,国之柱石,君之肱骨,人人敬仰,何来人憎狗嫌之语?”

    杨素轻笑一声,说道:“鲁国公有心了,龙游浅水,虎落平阳,今时今日,老夫才算看懂人心。今日鲁国公能来宽慰老夫,老夫感激不尽。”

    黄明远说道:“太仆,非明远宽慰,今日之言,实乃肺腑之言。汉王虽势大,但在山东,乃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再加上汉王能力并不突出,所以他兵马再多,最多也就是一个英布、刘濞,成不了祸患。昔日明远曾言,深恨没能在太仆麾下为将,今日汉王作乱,给了明远这样一个大好机会,可以供太仆以驱使。”

    说完黄明远长揖及地。

    杨素看着黄明远眼神诚挚,也不知其所言是真是假。不过见黄明远这个时候仍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循礼有节,不由得感叹黄明远能有今日,实非幸运啊。

    杨素乃说道:“是老夫愧对天子,给叛逆以口实,现恨不得以死报陛下隆恩,奈何老夫现在病弱体衰,不能成行,若是平叛,老夫是不成了,到时还是要依靠鲁国公。”

    二人一番交谈,虽然各自之间不过一番试探和吹嘘,其间并无实质性所得,但至少让对方知晓自己不是对方的敌人。

    由不得黄明远如此在意杨素的看法。现在的杨素如同一匹失群的饿狼,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一旦让其以为谁对他有攻击性,杨素为了杀一儆百,震慑其他人,也会拼命咬对方一口。对于黄明远来说,杨素已经是黄土埋到脖子处的人了,对自己已没有威胁,黄明远没有必要凭白树立这么一个强敌。

    当然杨素也对黄明远的示好松了一口气。黄明远作为青年将领第一人,此次肯定要在平叛第一线,其态度对于天子来说很重要。

    众人看到黄明远与杨素二人谈笑风生的样子,感到很诡异,但也无人敢趁机上前询问。

第四十九章 酬功厚赏

    过了没多久,杨广便带着皇太孙杨昭和豫章王杨暕二人前来。

    杨昭一如既往地低调,他现在身份有些尴尬。他是杨广的嫡长子,官方身份却是皇太孙,杨广没有在第一时间立其为太子,所以杨昭只能继续顶着皇太孙的身份行走。

    黄明远也不知道杨广到底是无意还是故意的。

    相较于杨昭,现在的豫章王杨暕就风光许多了。无知者亦无畏,杨暕算是鸡犬升天的典范。虽然有之前的旧事,杨广实在看不上杨暕,但奈何杨暕是杨广唯二的儿子,别无选择。杨暕自然地位崇高,风光无限。

    去年底,杨暕开府,被为拜检校内史令,扬州总管府总管,都督淮河以东军事。虽然这些职务都是挂名,杨暕本人并无实权,而扬州总管府自杨广担任太子之后基本上已经废了,但这次授职仍旧是大大提升了杨暕的地位。

    这一次杨暕跟着杨广参与如此重要的议事,其地位怕是又将引人注目。

    黄明远虽然不满,可惜黄明远不是霍去病,不能逼杨广排斥杨暕。

    杨暕和杨昭分立杨广两侧,看起来竟然有种分庭抗礼的样子。底下的众人心中不免嘀咕起来,难道天子有易储的打算。

    杨暕今年才二十,本就志不及远,颇怀骄僣,此时更是故态萌生。这时他的目光正好对上了黄明远,因此故意轻视了瞥了黄明远一眼。黄明远低沉着目光,也不说话,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黄明远有些生气了。

    黄明远看来,杨广做的有些过了,打了杨昭的脸,因此脸色有些难看。

    杨广高坐上首,众人行礼。

    杨广说道:“自先帝驾崩,多蒙诸位臣工同舟共济,鼎立维持,朕不胜感激。自柳述、元岩二逆臣俯首之后,柳述逆党大都被清理一空,现朝堂各衙门皆有空缺,朕思虑为酬诸位之功,以补诸空缺,诸卿当勉励之。”

    众人皆惊,面面相觑。

    黄明远也没想到杨广竟然在这次紧急会议之前实行自继位以来的第一次大封,接着便是为杨广的做法拍手叫好,拍案叫绝。

    杨谅谋逆,朝中因惧其威势,与其同谋者恐不计其数。杨广此时大封功臣,一方面稳住众亲信之心,使诸臣在此次平乱之中能够紧紧地站到杨广这一面。同时大封功臣,也是将心腹亲信安插到朝廷的各个要害位置,能够利用众亲信进一步掌控朝权,防止朝廷要害部门大范围倒向杨谅。

    而且朝中宰辅之中柳述、元岩被罢之后,自不管事的尚书左仆射杨素之下,只有右仆射苏威、纳言杨达、尚书左丞吏部侍郎裴矩三人为相,既容易使得苏威权利过大,又显得有些寒酸。

    这一次大封功臣,主要集中在朝廷上层人物。

    吏部尚书牛弘,参知政事,位在裴矩之前;

    尚书左丞吏部侍郎裴矩迁给事黄门侍郎,专典机密;

    伊州刺史杨约迁内史令;

    黄明远罢太子右庶子,加检校扬州刺史,参知政事;

    太子左庶子张衡迁给事黄门侍郎,参知政事,专典机密;

    太子左卫率宇文述迁左卫大将军;

    左武卫将军郭衍迁左武侯大将军;

    检校太子右卫率周罗睺迁右武侯大将军;

    备身将军崔彭迁左领军大将军;

    太子右卫率于仲文迁右领军大将军;

    瀛州刺史来护儿迁右领左右大将军;

    民部侍郎裴蕴迁内史侍郎,专典机密;

    广州长史虞世基迁尚书右丞,专典机密;

    ······

    林林总总,封赏名单接近三十人,基本上将朝中所有重臣囊括。而且拜文帝杨坚不喜欢在各卫府设置大将军,空出很多的高位,这一次全被杨广补齐了。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杨广直接将牛弘、杨约、黄明远、张衡四人点为宰相,补齐了宰相班子。

    自大隋建国以来,还没有这么大规模的拜相活动。

    四人之中,牛弘是文帝重臣,清名显重,威望甚隆,虽无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实,这一次排序甚至在裴矩之前。而杨约、黄明远、张衡三人为杨广心腹,且分别担任过太子庶子的位置,是东宫一党的嫡系代表。杨约算是代表已去相权的杨素;张衡代表杨广潜邸旧属;黄明远代表军中武将;除了黄明远年纪实在有些年轻,三人担任宰相倒也合适。

    而且这一次杨广一口气封了六位大将军,既拉拢了这些军中宿将,又趁机直接将禁军纳入自己的怀中。

    这一番封赏光是宣布就用了半个多时辰,跟今天的主题相比,有些喧宾夺主。不过封官之事,谁不愿意。

    黄明远看着杨广的样子,仿佛乐在其中,看不出一丝的紧张。黄明远不知道杨广是真的不在乎汉王的叛乱,还是装出来的样子。

    封赏完毕之后,杨广直接令人给牛弘、杨约、黄明远、张衡换了坐垫的规格。毕竟四人已经是宰相了,虽然都是坐而论道,品级相同,但宰相的地位自是高出其他人一等。

    七位实职宰相,裴矩、黄明远翁婿二人同位,再加上专典机密的裴蕴,一时风光无限。不少人看着裴矩,心中是无比的艳羡。

    对于黄明远来说,挂个宰相的名头并不能让他过于欣喜。他又不打算掌实事,根本不需要这个虚名,实际上黄明远现在作为杨广的参谋,话语权极重,权利也不下于宰相。

    其实黄明远根本就不想做这个宰相,实在是嫌这个位置烫屁股。杨广为政,独断专行,宰相根本就是一个公章,没什么实际意义。黄明远本人素来喜欢清静,也不贪权,更不会恋战这等虚名。

    而且黄明远才二十三岁,往日为将,实打实的功绩,众人虽然羡慕,但也说不出各不字。但今日为相,怕是自己幸进的说法要满城风雨了。凭什么别人几十年都做不了宰相,你二十多岁便成了宰相,还出身低微,所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正是这个道理。

    只是这是杨广第一次大封,黄明远不仅不能拒绝,还得恭恭敬敬的谢恩。看来往后,自己也只能做李靖、徐达第二了,不过多参与政事。

第五十章 老奸巨滑

    朝中几位实职丞相之中,苏威油滑、杨达低调、牛弘淡然、裴矩宽简、杨约狡黠、张衡鲠直。诸相之中,虽说皆是能臣,实并无人能担大事。至于黄明远,虽然有为,也不准备做个雷厉风行之人。

    不过或许杨广正是希望如汉武帝一般,通过这些并不完全称职的宰相,他才能完全掌握最高的权力。正如他从来都知道裴蕴、虞世基、封德彝等人媚上,但他就是不换人。因为只有大臣媚上,事事为其考虑,他用着才顺心。

    当然杨广或许没想到,正式因为这些人的媚上欺下,才阻拦了他了解下面的真实情况,最终走向了毁灭。一饮一啄,皆是天定。

    若是说诸宰相总体还过得去,而令黄明远警惕的则是裴蕴、虞世基二人。二人专典机密,算是天子的秘书,其权利实际上不弱于宰辅。二人虽然都是能臣,但为人却是缺少原则,性格奸诈油滑,称其二人为奸佞倒也不屈了二人。大隋之亡,二人有很大责任,使二人作为宰相后备人选,掌这么大的权利,并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现在可没人知道,裴蕴、虞世基都是天下有数的能臣,又亲近杨广,这次显拔反而没人对此感到意外。

    这份封赏实际上倒是也没有怎么出人意料,像是一种为了方方俱到而妥协的产物。然而令黄明远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宇文述没有拜相,不知是不是自己占了宇文述的位置。

    不过宇文述为左卫大将军,算是名义上的武将之首,更在黄明远的左武卫大将军之上。黄明远不知道杨广这么做是什么目的,难道是希望削弱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而使自己转向政坛发展?

    黄明远正冥想着,封赏便已经结束了。杨广坐在上首看着众人,众人皆正襟危坐起来。黄明远也顾不得想其它,转而专注于杨广的训话。

    所有人都知道今日的封赏并不是重点。

    杨广扫视了众人一眼,这才说道:“列位爱卿可能也知晓了,今日傍晚,河东急报,汉王杨谅在晋阳谋反了,诸位臣工可有何看法?”

    杨广脸色平静地看着众人,看不出一丝的悲喜。

    众人刚拿了杨广的封赏,正是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因此不论心中作何想,皆面上义愤填膺,悲愤异常。

    众人正交头接耳,不知如何发言。这时在首位的杨素突然起身说道:“臣行为不谨,给汉王以借口,实愧对天下人,请圣人斩臣以示汉王,到时也可平息叛乱!”

    众人一惊,杨素第一个站出来,还是请死,实在出人意料。

    不过黄明远心中不由为杨素叫好,杨素此举虽然致之险地,但其实充分猜透了杨广的心思。杨广为人高傲,绝不愿意向杨谅低头,如果让他选择杀了杨素向杨谅服软,比杀了他本人还难受,所以他绝不会这么做。

    而且杨素可不是晁错那种孤臣,其党羽遍布天下,杀了杨素怕是要让大隋塌了半边天,这是杨素的底气。

    今日杨素自己说出来这一条,便是堵住了其他人的嘴,众人再也不能请天子杀杨素以退乱军。

    这时宇文述立刻站出来说道:“天子不可,杨谅小儿此叛,实乃蓄谋已久,非大军平定,不可以震慑天下蠢蠢欲动之徒。今日若杀太仆,必会使杨谅叛逆耻笑,实乃让亲者痛,仇者快也。”

    这时张衡也站出来说道:“杨谅之‘清君侧’实乃其觊觎皇位之借口,若是诛杀杨太仆不过是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杨谅报了仇,杨谅的野心将会因此越加膨胀,得寸进尺,叛乱也并不会平息。”

    接着不少人纷纷进言,都是反对诛杀杨素的言论。无论众人的出发点如何,但都表现出与杨谅一战的勇气与决心。

    不过黄明远没有凑这个数。

    虽然黄明远在杨素面前表现的对杨素很是支持,实际上,黄明远觉得这个时候诛杀杨素才是正确的选择。诛杀杨素一方面可以稳住杨谅,同时使杨谅失去了反叛的旗号;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杨素之死,使诸大臣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团结一致,抵御叛军。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事件之外的事情,杀了杨素,便可兵不血刃地化解了杨素对皇权的威胁。

    只是这些黄明远不能提,否则就是选择和杨素死磕。而且今日杨素为国请死,杨广但凡要点脸面,于情于理也不能杀了杨素。

    或许杨广真的有那么一丝顺水推舟的意思,但却被杨素挤兑到墙角里了。杨广还是脸皮不够厚,心也不够黑,要换了朱元璋早就趁机弄死杨素了。

    此时杨广一拍桌案,凛然说道:“朕这个弟弟,从小便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既然他今日不识天数,不奉伦理,不循纲常,那么朕便代天剿灭于他,以周全社稷,安定黎民,上不负祖宗之庇佑,下不负万民之期盼。”

    众人齐刷刷地拜服道:“圣人圣明!”

    既然杨广定下了基调,接下来便是今日重中之重的事情,如何讨伐汉王的叛乱。也是杨广一开始被此事吓得慌了手脚,因此将重臣文武一窝蜂地全叫来。这时候到了具体方略的时候,众人全都抓瞎了手脚。

    不少人提议征调天下兵马来征讨汉王。有人奏请杨广隔断潼关,阻绝东西道路,退守关中;还有人奏请杨广引草原新降服胡虏入塞,夹击汉王。

    各种说法,纷纷有理,弄得杨广也不知道该听谁的好。无怪乎杨广不喜欢纳谏,人一多就跟放鸭子一样,根本不知道该听谁的。

    黄明远就知晓这一缺点,因此每次议事,只是召集李子孝、陈远两三人共同商论,有什么不同意见也能相互分析,远比这一锅烩有用多了。

    杨广被叨扰的不厌其烦,但最后还是没有统一意见,眼看时间不早了,便让众人散了,各自写个条陈给他。

    一场规模宏大的御前会议,竟这么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第五十一章 运筹帷幄

    众人走后,杨广独留下黄明远,他知道这种专门的用兵之事,他唯一能倚重的只有杨素和黄明远二人。可是杨素,不提也罢。

    “明远,朕见你刚才并没怎么说话,可是有什么要私下里要与朕说得。”

    黄明远乃说道:“圣人,朝廷到现在并不知道汉王的进军路线,因此在这里讨论如何进兵,怕是没有太大意义。”

    杨广也明白此事,换了个方式问道:“明远,你实话跟朕说,若是朝廷与汉王决战,这一战有几分胜算。”

    这才是杨广一直担心的问题。虽然朝廷有杨素、黄明远、周罗睺等能征善战的将领,但关中可抽点的机动兵力太少,与汉王手上的兵力相差悬殊,这不是仅仅靠几个名将就能改变的。

    黄明远反问道:“圣人,若是现在与汉王决战,关中能抽调多少兵马?”

    杨广低着头估量了一下,说道:“朕刚才让人统计了一下长安周边和同州、商州等地的府军,再加上京中的禁军,最多能拿出六万人马应战。”

    黄明远说道:“还是朝廷现在的时间不够,以汉王这么长时间的准备,能立刻调动二三十万兵马不止,若是汉王全军杀向关中,则整个河东地区根本无力阻挡,最好的情况也便是双方隔黄河对峙。若是这六万兵马能够给朝廷争取一个月的时间,这一战二八开;若是朝廷有三个月的时间,这一战五五开;若是双方能够相持半年,则汉王必败无疑。”

    杨广乃说道:“明远说得也是朕所忧虑的,可问题是朝廷根本腾不出手来,各处府兵的调集都需要时间。而且时间若长,朕更怕汉王拿下洛阳,向南进军,到时荼毒整个河南、青兖地区,使得大隋一分为二,怕是整个大隋都要处处烽火了。”

    黄明远忙劝慰道:“圣人勿忧。刚才明远所说的汉王派遣主力大军直逼关中只是一种可能,也是最坏的一种可能。虽然这种可能对我军威胁最大,但汉王未必会选择此路。”

    杨广一愣,忙问道:“这是为何?”

    黄明远乃说道:“一旦让汉王大军打进关中,则朝廷势必不稳,所以无论如何,我军为了争取时间都会在黄河上和汉王军死磕。圣人有与汉王决一死战的勇气,但汉王是否有此勇气,怕是未必。否则若是汉王真的能背水一战,早就在先帝驾崩的消息传到并州之时,便立刻驱兵直袭长安了,也不会拖这么久。

    而且汉王麾下分为关中故吏和河北新附。若是汉王选择全力攻击关中,那整个叛乱势必为关中故吏主导。而现在汉王所需的兵员、粮草等更多的是仰仗河北新附,那河北新附之人其能愿意。怕是汉王的行军还是要以征服河北地区为主。”

    杨广听了大喜,第一次有人讲汉王的战略目标给他讲得这么清楚。

    “那明远以为汉王不会直袭长安?”

    黄明远摇摇头说道:“会还是会,但兵力不会那么多,最多不会超过十万。关中以六万大军防守黄河,甚至退一步防守潼关和蒲津关,绝对能撑过最艰难的这段时间。”

    杨广点点头,说道:“明远觉得我军具体该如何进军?”

    “回圣人,明远以为除了关中主力防守黄河,尚有三点为重。

    首先是洛阳。洛阳为整个大河以南的核心要害,其政治意义巨大,若是洛阳丢失,则整个河南不复为朝廷掌握,明远以为当遣一将入洛阳,征调河南、河内各地府兵,防守河阳、箕关,堵住汉王军南下的道路。

    第二点是北疆朔州、代州、丰州三镇。代州总管李景、权朔州总管梁默、丰州总管郑言庆皆是北伐功臣,忠于朝廷,绝不会附逆。可令丰州兵东进,会同朔州、代州兵,守御北境,防止汉王军联络胡虏,并威胁汉王大后方。

    第三点便是幽州。幽州居高临下,掌控河北,又北邻契丹,东连辽西,可谓北地之要害。幽州总管窦抗与汉王关系密切,一旦窦抗响应汉王之乱,则立刻肆虐河北。可遣一将夺窦抗之职务,然后命幽州大军直入井陉,堵住并州军东进之缺口,如此一来,便将汉王之乱完全控制在河东一地,其势如困龙之局一般。到时候朝廷在征调关中、河南、河北各处府兵,则河东乱兵必望风而逃,用不了半年,汉王之乱可平矣。”

    “好!”

    杨广忍不住大声叫好。

    “明远真乃当世张良、诸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真乃古之名将犹不及也。”

    “多谢圣人夸赞!”

    这时杨广说道:“既然明远心中自有破敌之策,不若以明远为主帅,讨伐叛逆。”

    黄明远没有回答,杨广又问道:“明远可是有什么不妥。”

    黄明远乃说道:“平叛汉王,为君效命,明远自当责无旁贷,但明远久在北地,与关陇世家又多有龌蹉。这关中府兵将领,多是关陇世家子弟出任,明远担心指挥不了众人,反而耽误了圣人大事。不若以明远为一路将领,明远定当誓死效命,击破叛军。”

    除了黄明远当主帅,那也只有杨素这一个人选了。

    原来的时空中,杨广没有办法,只得任命杨素挂帅,但现在有黄明远这个更好的选择,怎么还会将权利再次交给杨素。

    杨广乃说道:“明远放心,朕赐你天子剑,节制诸军,敢有抗命者,明远皆可便宜行事。”

    黄明远眼看杨广非自己不选,也不敢做第二白起推脱,只得领旨谢恩。

    此时杨广有了黄明远的筹划,心中大定,无复之前的忐忑心思,这心情又畅快了起来。

    现在已经快到五更了,过上一个时辰,天都亮了。但黄明远还是不能在宫中过夜,只得准备先去兵部对付一个时辰再等着上朝。

    礼制如此,杨广也没有留黄明远。

    黄明远长揖在地,拜别天子,走到殿门处。想了想,终究还是没忍住,又翻身回到殿中,向杨广说道:“圣人,皇太孙为国之储君,虽与豫章王为同胞骨肉,但按照礼制,二人终究是君臣有别,今日二人的座位并立,实在是有违礼制,还望圣人名鉴。”

    杨广没想到黄明远会说这件事,也没有解释,只是说“知道了”,便让黄明远离开。

第五十二章 内安朝堂

    出了大兴殿,月色通明,黄明远终归还是没有忍住,为杨昭说了一句公道话。怕是天子以后,会更加忌惮自己与杨昭的关系。

    黄明远也告诉自己要忍一时风平浪静,只是有些事情,无关对错,只是为了情义。

    黄明远长叹一口气,又摇了摇头,这才大步流星地出了皇宫。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些对得起朋友的事情。虽然生活要我们斤斤计较,但若是什么事情都只讲究利弊,那人不就真的成了机器。

    今日的事情做错了,但黄明远并不觉得后悔。

    现在的杨昭要渡过一段艰难的时光,甚至直到去世。历史上杨昭被立为太子也是在差不多大半年之后的时间,而在此之间虽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但他与杨暕的明争暗斗是少不了了。更何况现在杨昭之威信,并不亚于杨广,杨广到底怎么想的黄明远也猜不透。

    到了兵部职房,今日负责值守的是职方侍郎张镇周。

    眼看不到一个时辰天就亮了,黄明远也没有小憩一会的意图,而是让张镇周将关于河东和同州等地的地图给自己找出来,黄明远准备等会研究一下河东的地形。

    张镇周在北伐的时候相当于黄明远的作战科长,基本功很扎实,对于各地的舆情与基本信息更是了若指掌,娓娓道来。

    黄明远但有不熟悉的情况,张镇周都能给黄明远一一解释清楚。

    黄明远就这样看着这些地图、文卷,直到天亮。眼看马上就要早朝,张镇周让人给黄明远打了一盆清水,黄明远清洗一番,这才准备上朝。

    黄明远临走之时,又让张镇周给自己准备一份较为完整的河东地区官员名单和简历,以备后用,更是叮嘱张镇周做好出征的准备。

    之前北伐,张镇周黄明远用的很顺手,这次出征平叛,除了具体征战,包括军事、政治各方面的事情都要考虑的周全,若是没有一个熟悉河东情况的参谋长,还真抓瞎。

    或许是杨广跟黄明远谈过之后,心中有底,所以他也是一夜未睡,在黄明远走后紧急命人撰写了圣旨。

    第二日一早上朝,杨广便下旨驳斥了杨谅的反叛行为,同时宣布废黜了杨谅的汉王爵位和一切官职,废为庶民,并命河东等地官员遵从王命,据城自保。

    杨广又下令征调关中、河南、河北各处府兵,讨伐汉王。以黄明远为并州道行军大总管,河北安抚大使,节制各路人马总管平叛诸事,率关中府兵、禁军共计六万五千人马即刻出长安,赶赴前线御敌。并以右武侯大将军周罗睺为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副使,为黄明远之副。

    以原本在河北编练兵马的宗正卿行礼部尚书事杨义臣为相州总管,统帅太行山以东各州府兵,防御太行山以东一线;以左卫大将军宇文述为洛州总管,统帅河南各州府兵,防御箕关、河阳一线;又命丰州总管郑言庆率部赶往朔州,汇合行朔州总管事梁默,代州总管李景,防御长城一线;又以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代窦抗为幽州总管,塞井陉道,阻止河东主力进入幽冀。

    如此布置,令朝中众人大振。

    无论是黄明远、周罗睺、杨义臣、来护儿、李景等人都是大隋最顶级的一批名将,不少有识之人都看得出,哪怕虽然朝廷兵力远不如汉王杨谅,但只要撑过最艰难的时刻,汉王之乱并不足为虑。

    众人正想着关于平叛的事情,杨广看了看众人又说道:“大隋自建国以来,地广三代,威振八纮,单于顿颡,越裳重译。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委积于塞下。汉王之徒,跳梁小丑,不足挂齿,有诸位将军在,必可手到擒来。然自朕登基,已有月余,诸事繁杂,有些要事便有些疏忽。大国泱泱,国必有储,前些日子为先帝发丧,无暇顾及,现在为正本清源,已是需立太子之时。众位爱卿可有何意见?”

    众人面面相觑,不是刚才还提平叛的事情,怎么忽然就转到立太子上头去了。

    黄明远心中明白,怕是昨日自己的一番话给了杨广震动。当然这个时候,朝廷不稳,选择立太子本就是对汉王杨谅的一种回击,也是最快最有效的稳定朝局的办法。

    至于选谁,黄明远倒是不担心。

    果然,杨广话说完之后,内史侍郎裴蕴,杨广的新晋心腹裴蕴立刻站出来说道:“皇太孙昭仁孝贤明,又有稳定关中、讨伐胡虏之大功,可为皇太子。”

    众人一看裴蕴抢了第一人,纷纷跟进,这种时候,就无需多要脸皮了。虽然立谁为太子是天子的主意,但这种场合提议立太子的人,哪怕只是占了一个由头,往后也可以称有拥立之功,要分润功劳的。

    眼看此时杨广有立杨昭的想法,众人摸准了杨广的脉搏,还不赶紧上前去抢这惠而不费的功劳。

    高级官吏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能像下边人一般不要脸。所以只得等到中下级官员上奏完之后,才出来做这一锤定音的上奏。

    随着苏威、裴矩、牛弘、张衡等人纷纷出来请立皇太孙杨昭为皇太子,这杨昭的皇太子之位也便顺理成章了。

    杨广倒是表现得很顺遂众意。因此直接命人下诏立杨昭为皇太子,只是现在诸事繁杂,朝廷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平定汉王之乱,因此也没有功夫管册立太子的典礼。杨广直接下令将此事推辞。

    杨昭表现的倒是很淡定,谦谦君子,上善若水。对于众人的恭喜还以微笑,至于册封典礼,更是连连推拒。只要得了皇太子这个名号,至于什么典礼,都是虚的。

    杨昭似乎是还表明自己无意用杨暕制衡杨昭,在立杨昭的第二天便任命杨暕为益州总管,出镇川中。

    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虽然黄明远当日向杨广进言只有他们二人,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众人便知道黄明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牛弘等人都赞黄明远有“人臣”之风,而裴矩等人则为黄明远惊出一身冷汗。

    杨昭仿佛不知道一般,一直没有什么表示,但黄明远却知道,他曾托黄明襄向黄明远送了一个“谢”字。

第五十三章 外讨逆贼

    八月三十日,黄明远率六万多主力离京,杨广亲自送到灞桥之上。

    黄明远麾下虽然有六万五千余人,马匹近五万匹,士兵也多为战力精锐的关中府兵,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这支部队缺乏合编训练,相互之间缺乏配合。

    缺乏配合其实也是隋唐府兵制最大的问题。隋唐时期的士兵从不缺少精锐的战力,但因为往日都是一府一编,最大的战斗编制不过是千余人的骠骑、车骑府,骤然集中在一起,看起来还是数万精锐,人数也不少,但对比那些边镇配合默契的战斗集群部队,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隋唐时期便有个怪病,在对外战争中,人数越少,战斗力越强,胜仗越多。历史上像席君买那样仅仅靠着百骑追着上万吐谷浑大军打的场面并不少见。但是唐军只要一多,败仗也多,十万人以上规模的败仗,比比皆是,包括薛仁贵、王孝杰、娄师德、郭子仪等等大唐名将,都有大败的战例。这种级别的名将和这种规模的大败,放在其他朝代简直难以想象。

    为此,黄明远恨不得找个地方将部队整编一个月再出发,但兵贵神速,隋军最缺少的就是时间。

    此次大军出征平叛,副帅为周罗睺,与黄明远是老相识、好基友。长史为杨广的大舅哥莒国公萧琮。萧琮为人生性宽仁,待人大度,风流倜傥,放荡不羁,因为曾是西梁皇太子的原因,在军中倒也谨慎,算是杨广为了提拔大舅哥故意派他来军中镀金。不过因为之前黄明远与萧家的龌龊,虽然双方明面上没什么仇怨,但萧家当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因此萧琮与黄明远并不亲近,双方之间不过是应付了事。

    黄明远也没工夫和萧琮周旋,军中政务尽委于司马卫尉少卿樊子盖和军中主簿内史舍人封德彝二人。樊子盖是个文武双全的老臣,而封德彝是条恶狗,但更是一条好用的恶狗,有他在,帐中诸事,皆无需黄明远操心。

    而行军司马黄明远特意向杨广要了职方侍郎张镇周。其他麾下诸将,有崔弘升、崔彭、独孤览、史祥、周法尚、荆元恒、段文振、薛世雄、麦铁杖、王仁恭、屈突通、王辩等人,算是集结了整个大隋最善战的一批将领,堪称天团。

    黄明远出了长安,一路向东而去。等到黄明远率军赶到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州街道附近)的时候,蒲津关(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方向传来消息,汉王杨谅的叛军已经攻克蒲坂城(今山西省永济市),兵锋直逼蒲津关。

    黄明远大惊,他可以想象的到蒲津关守军的惊慌。

    蒲津关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可谓是“关西之要冲,河东之辐辏”。一旦蒲津关丢失,则黄明远原本设想的黄河防线则势必完全崩溃。汉王数十万大军可便可渡过黄河,绕过潼关,一路直逼关中。而从蒲津关往西,一片沃野,八百里秦川,无险可守,到时候汉王叛军便可长驱直入,兵临城下。到那个时候,除非杨广选择入蜀,否则难逃被活捉的下场。

    实际上这还只是好的设想,一旦汉王叛军进入关中,怕是关中各州县会望风而逃。

    活不客气的说,隋军根本无法承受失去蒲津关的代价。就是现在,黄明远也能猜到当长安知晓蒲坂丢失之后的恐慌,天子和众臣怕是要一日三惊了。

    此时全部的压力都落在了黄明远的手上。

    黄明远担心蒲津关根本等不到他率部赶到的那一刻便会沦陷,因此为了抢夺时间,乃将两万禁军之中全部参与过北伐的军队挑选出来,选取善骑之兵,全部改编为骑兵,共计八千骑,尽交予右武卫大将军独孤览统帅,令其不计代价地赶往蒲津关,接手蒲津关的防御。

    黄明远担忧汉王叛军会出陕州渡河,切断长安与洛阳的联系,因此又命周罗睺率领一万府兵,越过潼关,直逼陕州方向沿河布防。

    当然即便如此,蒲津关到底能不能守得住黄明远也不知道。若是一旦蒲津关失守,黄明远只得在郑县御敌。因此留兵三千于崔弘升,令其在郑县掘沟修城,布置防线,并统御所有从后方赶来的府兵,为大军后撤做好接应。崔弘升是杨昭的岳父,黄明远的远方堂舅公,倒也能信任。

    之前黄明襄见识到自己的经验不足,因此决定和九弟黄明瑜跟随兄长一起出征,也增加处事经验。这时看到兄长竟然令人在郑县布置防线,吃了一惊。

    “兄长,蒲津关真的守不住?”

    “不好说!”

    黄明远摇摇头,心中有些烦躁。知道不能乱了方寸,又忙深呼吸一口,尽量让自己平复心情。行军打仗,最怕遇到这种难以捉摸的仗,所有的优势都不在自己手中,只得听天由命。

    大军继续东进,黄明远又招王辩入内,令其总揽斥候事务。要他将手头上的斥候全部派出去,他要每隔一个时辰送回一次蒲津关的战报,绝不容许有任何疏漏。

    王辩立刻领命。

    黄明远将手中一万五千府兵一分为三,每部约五千人,分别交给大将周法尚、荆元恒、史祥三人指挥。以其三部分为左、右、中三部,从郑县东北方向渡口渡河,沿着渭水以北,赶往蒲津关,并命三人要及时将所属部队整编完毕。

    此时黄明远手中真正算得上能战的军队反而是骁果军。两万骁果军,经历过都六之乱,还有三分之一多的部队参加过北伐。此时原任左统领薛世雄还未前往叠州上任,也跟随一同出征。新任左统领是段文振,与薛世雄俱是与黄明远亲近之人,再加上黄明远二叔黄玠麾下旧将,不由得黄明远不去倚重。

    黄明远乃令段文振和薛世雄分领二军,充作中军,又命麦铁杖和辛世雄分别为二人副将。

    剩下的九千禁军,黄明远令老将崔彭统帅,作为自己的后军。

    黄明远率部继续向东,在兴德宫(今陕西华阴北)以北渡河北上。大军刚到渭水北岸,此时蒲津关已经传来战报。

第五十四章 汉府矛盾

    叛军匪首裴文安率军在攻破蒲坂之后,意图渡河西进。

    其部数万主力在大将纥单贵指挥下趁夜偷渡,河西岸的隋军毫无防备,见此大溃,使叛军不费吹灰之力便成功偷渡。

    纥单贵成功渡河,其主力正欲进攻蒲津关,正好此时轻骑突进的独孤览率八千骑兵到达。

    纥单贵措不及防,被独孤览所部堵在了蒲津关和黄河之间的狭窄地带,进退不得。双方交战,纥单贵所部被隋军击破,损失惨重。叛军人马相惊,落水溺毙者不计其数。裴文安见此无奈,只得命纥单贵返回河东岸。

    战后叛军整点军马,损失过万。裴文安无奈,只得退回蒲坂,修整再战。

    隋军援兵数百里驰奔,在蒲津关外大胜叛军,歼敌过万,成功守住了蒲津关,给了大隋朝廷喘息之机,也使本就充满变数的战局,这时愈加扑朔迷离。

    不过隋军虽然大胜,黄明远并未纾解眉头,反而越发严肃。双方这一战,实际上说明杨谅主力的攻击方向正是关中。独孤览之胜不过是仗着所部出其不意,乃是侥幸,不是破敌的真正办法。

    黄明远心中满是疑惑,历史上的杨谅是绝对没有进入关中的,所以他应该并没有击破蒲津关,但现在其十余万大军气势汹汹,直逼蒲津关,又是怎么回事?

    当然现在杨谅所选择的战略是正确的,那在历史上又是如何走上错误道路的呢?

    其实裴文安东渡黄河,杀入关中并不完全是杨谅的决定,而是一份各方妥协下来的产物。

    当日叛乱之后,众人便关于是西进还是北据的策略争论不休。

    杨谅麾下心腹总管府兵曹参军事裴文安建议杨谅说道:“井陉(今河北省井陉西)以西的地区(山西)完全在大王控制之下,太行山以东的各州府,亦为大王掌控。大王现在应该全面动员各处府兵,派老弱残兵驻守险要,同时进击大河以北各处叛逆州县。而大王当率领麾下精锐,如风行雷击,直入蒲津关,打开关中的大门。文安自请为先锋,而大王率军继后,我三十余万大军如雷霆万钧之势,挺进霸上,威胁长安,到时候整个长安以东,便可传檄而定。到时候,我军声势大振,而京师震动骚扰,军队又不能马上集结,朝廷内部必将上下互相猜疑,人心离散。而那时大王便是万民所向,百姓必将箪食壶浆相景从。既取关中,大王以大胜之威号令天下,谁敢不听。此举虽险,但用不了十天,大事便可定。”

    杨谅本就耳根子软,听得裴文安的筹谋,心中大喜,仿佛已经大位在握,便准备依计而行。

    但北据一派的人却是纷纷反对,认为这种冒险行动只是理想化的结果,一旦兵败,则大势倾颓,绝不可行。

    杨谅听得北据一派的说法,又觉得对方说的有道理,便不愿再进击关中。

    双方争执一日,也没能确定到底如何出兵。这时候杨谅优柔寡断的弱点便凸显出来,也为这次叛乱蒙上一层阴影。

    还是王頍建议杨谅说道:“大王手下将领士卒的家属们,都在关西,如果用他们当主力,就应该发动攻击,长驱直入,直接夺取京师,是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而大王如果只打算占据北齐旧有疆域(杨谅管辖地),则应任用河北之人。”

    西进和北据两种路线,实际上代表着未来杨谅政府是由哪一派势力来进行主导,这才是众人一直争执不下的原因。理智上来说,王頍更希望杨谅能够选择直接进攻关中,但他本人又是晋阳王氏一脉,为北据一派,所以态度也含糊不清。

    杨谅心中并无准确的目标和计划,其更希望先据北齐旧有疆域,稳定形势,再挥师进击关中。而贸然向关中发动出击,一旦战败,便是覆亡之时,杨谅根本没有这种决心。为了使事情更加稳妥,也为了缓和西进、北据两派的关系,因此他决定兼用两种策略,既取关中,又占据北齐旧有疆域。

    为此,杨谅诸军齐动,派大将军余公理,从太谷(今山西省太谷)出发,前往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威慑洛阳;大将军綦良从滏口(今河北省武安西南)出发,前往黎阳(今河南省浚县),直取相州,抵御青兖方向的府兵;大将军刘建从井陉出发,夺取燕赵地区(今河北);柱国乔钟葵从静乐(今山西省静乐县)出发,平定代北的朔州、代州、丰州三总管府。

    杨谅又加裴文安为柱国衔,为关中道行军总管,与纥单贵、王聃、大将军茹茹天保等人率军十余万直指京师。

    裴文安是杨谅麾下第一流的文武全才,若是按照裴文安的计划,杨谅未必不能击破杨广,占领长安。

    此时裴文安的位置也不过是六年前黄明远平定婺州汪文进之乱的官职,七品小官,权重而位卑。虽然杨谅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此时的他骤然成了杨谅麾下官职最高的将领,统领十余万大军,能不欢喜雀跃。

    裴文安的确有两把刷子,受命之后,立即调兵遣将,以惊人的速度南下,直逼近蒲州治所蒲坂城。

    蒲坂靠近黄河,是关中对于河东最重要的防线。所以蒲州虽然位于河东地区,但自汉武帝广关之后,蒲州从来都不受并州管辖,就是为了防止并州得之而威胁关中。原本蒲州刺史是河间王杨弘,他在蒲州担任刺史十几年,恩威并施,威望很大。

    但杨坚死后,杨弘前往长安奔丧,作为杨广的心腹被留下来任职,而杨广另派了右武卫将军洛阳人丘和为蒲州刺史,镇守蒲坂。

    裴文安率军南下,一路皆望风睥睨,不过数日,便直趋蒲坂城下。眼见蒲坂城高大难破,裴文安遂派遣挑选精锐骑兵几百名,戴妇人蔽身用的面罩,诈称是杨谅的宫人返回长安。

    也不知道这丘和是如何想的,竟然选择了放行。这些扮作宫人的士兵便堂而皇之的入了城,守城的门卫也没有觉察出来。

    众人入城之后,暴起发难,直接夺了城门。再加上杨谅在蒲坂城中的内应也随同生乱,纷纷捕杀蒲州官军。

    此时蒲坂城尚未来得及布防,城门丢失,门户大开,裴文安毫无阻挡地杀入城中。丘和发觉出事,竟然选择直接越过城墙逃走,守城官吏除有少数弃城而逃之外,躲逃不及的都成了俘虏,包括蒲州长史勃海人高义明等人。

    裴文安全取河东诸州,兵锋达到最盛。

第五十五章 兵败黄河

    按照道理来说,裴文安所部一路南下,所向睥睨,杨谅应该将资源倾向于裴文安,使其能顺利攻入关中才对。但是晋阳之内的倾轧远超想象。

    西进一派的胜利,实际上便是北据一派的失败。

    北据一派见裴文安战果显著,竟然纷纷向杨谅诋毁裴文安,言其与堂兄裴矩私通,意欲投降关中。虽然杨谅信任裴文安,但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眼看众人所言有鼻子有眼,杨谅也开始对裴文安产生了怀疑。

    这时杨谅王妃的哥哥汉王府主簿豆卢毓向杨谅进言。豆卢毓是上柱国楚国公豆卢勣的次子,杨坚的妹婿昌乐公主驸马豆卢通的亲侄子,曾随赵仲卿北伐。他原本是反对杨谅造反的,苦谏不听之后,便迅速调转了阵营,成了造反派。

    这时他见裴文安一路得胜,便趁机进言裴文安的战果是否是杨广诱敌深入的计策。朝廷毕竟实力强大,又有黄明远这等良将,一旦裴文安孤军深入,很可能便落入杨广布置的大网之中,因此劝杨谅暂缓进兵,稳守河东。

    此时杨谅又犯了优柔寡断的老毛病,虽然裴文安、王頍等人都劝他关中兵力不足,但真实情况到底如何,谁也不清楚。豆卢毓所言正合杨谅心意,杨谅也准备见好就收。

    这杨谅便给裴文安去信,要裴文安暂缓攻势。

    裴文安此时正势如破竹,所向睥睨,见到杨谅的信,肺都要气炸了。只是他还不能违背杨谅的旨意,因此裴文安便故意瞒着诸将杨谅的命令,企图抢先渡河,攻占蒲津关,造成兵逼关中的既定事实。

    这样急切的裴文安自是来不及修整,便命纥单贵为前锋渡河西进。

    实际上此时裴文安并没有做好渡河的准备,粮草、船只准备的都不充分,乃是赶鸭子上架的结果。

    此战独孤览率部突袭,若是裴文安仰仗着兵多,不计伤亡的与独孤览僵持鏖战,兵少的独孤览势必只能撤回蒲津关内。而裴文安并没有打过硬仗,只是在军中做行政、参谋工作。因此有些纸上谈兵,一见隋军大股骑兵援军到达,便惊慌失措,不仅没有拼死奋战,还错误的下达了撤兵命令,导致全军损失惨重,战果全丢。

    实际上裴文安这一败,就再也没能站到黄河的西岸了。

    从长安到蒲津关,三百里的路程黄明远走了四日多,主要是为了熟悉军队。八月三日下午,黄明远率中军主力大军抵达蒲津关。

    此时距当日的大战已经整整过去了两日。

    头一日的时候,裴文安新败,也不清楚对面隋军的底细,没敢贸然发动攻击。到了三日一早,裴文安通过探子打听到对面的隋军援军不过数千人,因此又坐不住了。裴文安为求速胜,乃立刻整兵出击,并令纥单贵、茹茹天保二人各率领两万人试探性地渡河,其率主力随后。

    独孤览以骑兵在河西岸步阵严防,隋军尽是骑兵,往来支援迅速。裴文安为了发挥汉王叛军人多势众的优势,乃命渡河船只队伍将阵型拉长,南北相连上百里,企图利用人数优势,趁虚渡河。

    果然汉王叛军渡河之后,数路齐发,铺天盖地。大河之上,无处不是汉王叛军。

    而独孤览手下只有八千骑兵,四面皆敌,每一处渡河的叛军都要兼顾,乃前后不能相顾,只能被动防御。没多久汉王叛军便有数支部队成功地渡河,开始搭建滩头阵地。

    独孤览眼看渡河的汉王叛军越来越多,若是等对方建立前沿守备阵地,则此战必败。

    这时尧君素建议被动防御难以破敌,要发挥骑兵的速度突击优势,主动出击。

    独孤览听后很是赞同,乃命尧君素和杨万项二人分领五百精锐骑兵,直冲敌阵,企图打对方一个立足不稳。

    尧君素和杨万项二人皆是猛将,更曾参与过当初的北伐,眼看对方背水列阵,乃仰仗马快,倏忽轻出,往来冲杀,搅得对方天翻地覆,直杀得对方站不住阵脚。

    不过叛军毕竟太多,二人也只能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

    双方大战两个多时辰,荆元恒率部赶到,加入战场,有力地支援了独孤览。此时隋军士气大阵,独孤览乃让荆元恒率部接管防线,独孤览自率骑兵杀出。

    此时荆元恒在后列弩阵,万箭齐发,无数火箭射到汉王叛军战船之上。

    大火滔天,祸及岸上部队,裴文安所部损失惨重,动了下午未时左右,周法尚也率部抵达,隋军势头更盛。裴文安无奈,只得命大军撤回河西岸。

    此战汉王叛军损失一万多人,损毁大小战船两百多只,士气进一步低落。

    裴文安这个书生为了自己的成长交足了学费,心中也有些畏惧了。

    黄明率部到达蒲津关之后,就见到大火未熄,尸体遍野的场面。独孤览成功为主力大军赶到争取了足够的时间,黄明远乃再三勉励。

    独孤览之父独孤善早死,他身为次子在家族地位不显。四年前也不过一个小小的将军,跟着黄明远数次立功,到今天年不到四十几岁,便是朝中第二年轻的大将军,前途无量。因此其对黄明远也满是感激,算是黄明远在关陇世家之中为数不多的一个朋友。

    黄明远到达蒲津关,接管了所有权利,命周法尚和荆元恒二人以蒲津关为界,分别沿着黄河南北驻防,而将独孤览所部和骁果军这支军队攥成一个拳头,等待裴文安露出破绽。

    黄明远又命麾下将士,每一伙增设一帐,增设一釜,佯装成兵多将广的样子。黄明远更是命后军崔彭所部,每日打着不同的旗号进入蒲津关,到了夜晚再悄悄地潜出。

    如此这般,整个蒲津关的隋军将旗遮天蔽日,光大将军旗就有五六面,其他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骑更是有上百面之多。

    对岸的裴文安眼看隋军越聚越多,心中大惊,隋军怎么这么强大,如此如山如海一般的声势,怕不得有十万人之多。其他各军将领,更是心生畏惧,每日被隋军赶到的旗帜吓得心惊胆战,犹如草木皆兵一般。

    此时裴文安也心生了惧意。

第五十六章 汉王撤兵

    隋军与裴文安相持数日,裴文安越发忧心忡忡。眼看对面的隋军实力一日日强大,眼看没几日便和自己手上的兵力差不多了。

    裴文安正苦寻破敌之策的时候,杨谅的命令已到达军中。

    实际上黄河一战,汉王叛军士气大降,擅自出击的裴文安根本瞒不住杨谅。

    西进大军兵败的消息传回并州之后,杨谅大惊,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杨广不仅没有杀死杨素,反而起大兵讨伐于他,更吃惊裴文安三番两次的兵败。

    黄河一战,貌似戳破了汉王叛军强大的童话。

    这时豆卢毓又劝道:“大王,裴将军兵败,并未杨广之奸计。”

    杨谅不解。

    豆卢毓乃说道:“大王,您当初筹谋起事,广积兵马,难道杨广不曾知?臣料其不过是想做第二个郑庄公,故意逼大王起兵,他则早在关中布置了重重兵马,等待大王的大军压境。”

    杨谅大惊道:“这怎么可能,双方这才交战几日,他哪有这个时间集结各府部队?”

    豆卢毓说道:“杨广监国大半年,有什么事是他做不了的?既然我军可以提前布置,为何杨广又不能有所准备?河东有黄河天险,他怎么会愿意在河东大王的地盘上与我军决战。而一旦我军到了关中,其主动权便落入杨广的手上。”

    杨谅觉得豆卢毓的话很有道理,反倒相信杨广之前的弱势样子是故意引诱他出击。

    这时北据一派的人纷纷言裴文安冒进兵败,丧师辱国,不遵王命,形同悖逆,需要重惩。前些日子裴文安得胜,西进一派的人也纷纷得势;这一次裴文安兵败,杨谅为了平衡势力,同时拉拢北据一派,也只得处置裴文安等人。

    杨谅决定主力撤兵,并召回裴文安。

    杨谅的令旨到了裴文安的军中,杨谅以隋军势大,难以一战胜之为由,命裴文安立刻撤兵返回并州。以大将纥单贵担任蒲州道行军总管,王聃为蒲州刺史,二人率部四万坚守蒲州。杨谅并命纥单贵破坏蒲州南部的黄河大桥,严防隋军渡河。

    裴文安心中大惊,虽然百般不情愿,但他不是真正的领兵将领,在军中并无威望,没了杨谅的任命,他根本无法指挥纥单贵、茹茹天保等将领,因此只得无奈地率军撤退。

    裴文安此时心中仍然不甘心,乃上奏杨谅道:“用兵之机,贵在诡速。我直袭关中,本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料大王临阵变策,既不亲征,召我回军,使敌方有了窜息之机,转危为安。如今我军大事去矣!”

    裴文安对于杨谅撤兵的做法,既充满了疑惑,又失望至极。

    杨谅也觉得愧对了裴文安,心中过意不去,但是他心中仍是觉得要稳妥为上,因此并未对裴文安的话做正面回应,而是继续随心行事,责令众将立即停止进攻,分散防守各地。

    也许是杨谅不愿意见裴文安,当然也是为了惩罚裴文安的兵败,杨谅任命裴文安为晋州刺史,即刻上任,而茹茹天保率大军返回。事实上从此刻起,裴文安被排挤出汉王集团的核心圈层。

    接着杨谅又任命薛粹为绛州刺史,梁菩萨为潞州刺史,韦道正为韩州刺史,张伯英为泽州刺史,打定了主意坚守。

    九月七日,裴文安向北撤兵,临撤退之时,还在蒲坂以北布置了上万军队,准备趁机伏击隋军。

    裴文安还是不甘心就此离开,因此准备再赌一次,赌黄明远的贪心。

    河西岸的隋军眼看对面的汉王叛军要撤走,心道此时是破敌的好机会,纷纷请战,附尾追之,被黄明远拒绝。

    独孤览等人不解,纷纷问询。

    黄明远乃说道:“裴文安此人,书生掌兵,虽然不能打大仗、硬仗,但最是诡计多端。他善于发挥文人的狡黠本事,多用兵用险用奇。若是裴文安真的要退兵,必然会小心翼翼,遮掩情况,防范我军追击,而裴文安却一反常态,弄得人尽皆知,岂不有异。此次他狼狈兵败,颜面大损,吾料其必然心中不甘,这才如此大张旗鼓,就是为引诱我军渡河追击。而裴文安必定是在某处布置了伏兵,就等着我军上钩。”

    众人大解。

    黄明远嘲笑道:“如此小儿,用兵不走正道,就以为打仗就是几个文人吹嘘的羽扇纶巾,运筹帷幄,谈笑破敌,真是笑话。”

    却是令众人回营歇息。

    众人眼看无果也是无奈,只得依令。

    原本众将以为今日之事就这么过去了,谁曾想到了晚上二更时分,黄明远突然召集众将,点兵出战。

    虽然黄明远猜测裴文安是故意诈自己回返,但其如此大的声势却做不得假。斥候来报,整个汉王叛军大营之中已经完全空了,全军也已开拔。

    黄明远知道若是裴文安只是想着趁机诈自己一番,不会如此麻烦,现在其不见踪迹,便说明其必然是真的撤兵了。

    看来历史上裴文安不入关中,应该也是这个情况,莫名其妙地撤兵了。

    黄明远虽然不知道原因,但不代表黄明远不会趁机打裴文安一个措手不及。

    隋军全军出击,大军到了河边,对面并无人马,河面寂静无声。

    黄明远乃命人将收集的几百只商船一字排开,上覆木板,用铁索相连,搭建成一个简易的浮桥。黄明远又在木板上铺上许多草,人马踩上去俱没有声音。

    黄明远以士兵口中衔枚渡过河,人马皆是无声的渡过了大河。

    过河之后,黄明远以独孤览为前锋,令其率所部八千骑兵追击裴文安北撤之军。所部得手之后,突击三十里乃反。

    而黄明远本人则率四万多军队准备进攻蒲坂城。

    今日一战,重点便是蒲坂城,拿下此地,隋军才能在大河以北有了稳定了前进基地。此时叛军数倍于自己,一旦双方陷入相持,则蒲坂城半年之内拿不下也是有可能的。

    黄明远亲率骁果军两万人马埋伏于蒲坂城东北方向的山林之中,又命崔彭率领本部和周法尚、荆元恒部伏于蒲坂城西北。

    今夜万籁俱寂,只剩下无边的夜色。

第五十七章 占领蒲坂

    此时北上的裴文安走的也不安稳。

    裴文安受命北撤之后,心中不甘,企图诱黄明远追击,但是大军在蒲坂东北埋伏了一整天,也没有看到隋军的动静。裴文安知道黄明远已经识破了他的计策,不会上当的。裴文安只得压住心中的不甘,选择北撤。

    实际上茹茹天保等人不停地催促,裴文安已经半失去了军权。杨谅担心裴文安心中不忿,因此命茹茹天保等人负责监视裴文安。而茹茹天保等人都是军中老将,其威望自然不是裴文安等人可比的。

    茹茹天保直言裴文安再不撤兵,他就要单独行动。裴文安也担心进一步失宠于杨谅,因此虽然此时已经是下午酉时,裴文安也只得选择启程。

    其部一路往北赶了两个多时辰,没有到达虞乡(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西北)县城。眼看天色已晚,裴文安只得下令在城外十里处扎营。

    到了夜里三更过半时分,四下寂静无人,一路快马追击的孤独览终于追上了裴文安。

    这里是河东腹地,裴文安根本没有想到会有敌军出现,因此独孤览大军杀出,其部立刻一阵慌乱。

    隋军这群骑兵,跟着黄明远在草原上多次突击、奔袭,都是夜战、野战的精锐。眼看汉王叛军出现混乱,更是痛打落水狗。

    独孤览乃命麾下大杀四方,又点起数处火堆。烈火冲天,燃烧四野。

    独孤览率领八千骑兵,在汉王叛军大营之中来回冲杀数个回合,皆无所阻挡。整个汉王叛军营中,已经是哀嚎不断,混乱不堪,一片火海。

    裴文安惊慌失措,其麾下大乱,兵将不识,根本无法指挥军队应战。幸好其部下茹茹天保乃是宿将,眼看军中混乱,忙带领麾下亲卫组织人马抵抗。茹茹天保率部冲杀到中军,乃在中军立起大旗,诸军敢有冲击大旗者,被其纷纷斩杀。汉王叛军因此大惧,不自觉地按照茹茹天保的命令开始整顿。

    独孤览生性谨慎,眼看叛军开始有组织性地反击,知道今日难以一战胜之,便下令全军撤退。

    独孤览所部如潮水一般迅速退却,只留下哀鸿遍野的汉王叛军大营。今夜一战,裴文安所部损失惨重,大军辎重粮草皆是损失殆尽。受到重创的裴文安不敢久留,连夜整点兵马,向十里外的虞乡县城而去。

    并未远去的独孤览见裴文安拔营,更是欣喜,乃命部下尾随击之,一路不断骚扰对方。裴文安所部一路九死一生,连虞乡县城也没能进入,众人不停地北逃,等到天明之后,才赶到猗氏(治所于今山西省临猗县南),逃得一难。

    独孤览不敢孤军深入,便从猗氏回返。

    裴文安所部后来一路到了绛州,杨谅的旨意到达,命其将军队交给茹茹天保,而裴文安则被任命为晋州刺史。

    裴文安丧师辱国,也没有之前的意气,只得怏怏地前往晋州。

    而黄明远这里,蒲坂城西北方向火起,立刻就惊动了城中的王聃、纥单贵等人。这时隋军之中伪作汉王叛军溃兵的信使拼命来到城中报信。

    信使言黄明远率隋军主力在龙门山渡河,然后直扑虞乡县,伏击了裴总管部。双方正在激战,裴总管派其前来蒲坂城求援。

    二人大吃一惊,王聃慑于黄明远的威名,不愿出兵救援。还是纥单贵说道:“杨广军主力和裴总管激战,若非裴总管势弱,必不会从蒲坂城调兵。一旦裴总管兵败,黄明远便可成功夺得虞乡、猗氏等地,占领我军背后地区,截断我军与晋阳的联系。到时候蒲坂城便是一座孤城,你我二人到那时将坐守孤城,进退两难,这蒲坂城也守不住。”

    王聃觉得纥单贵所言有理,只得同意纥单贵的主意。

    纥单贵乃星夜点起两万人马,赶忙往西北方向救援,而王聃则留下率军守城。

    纥单贵出城之后,拼命往西北方向赶,企图早一点加入战场,唯恐裴文安提前败了。纥单贵所部出城大约三十里,进入东北方向的山林之中。

    正当叛军行军之时,突然山林之中,灯光大亮,弩箭飞射。大批的汉王叛军纷纷被突如其来的射击射死。

    纥单贵措不及防,立刻陷入困境。

    为了围歼纥单贵所部,黄明远特意将唯一一支成编制的骁果军来伏击其部。这支骁果军野性十足,擅长野战,猝然从密林之中杀出,立刻如铺天盖地的阵势一般冲下,将纥单贵所部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纥单贵此时再是反应迟钝也知道自己是中计了,因此立刻下令大军突围。然此时其部在山林之中行军,前后只有一条主道可通,四周山林重重,皆不见路。纥单贵所部被团团围困,根本不辨东西。纥单贵率领部队大战了两个多时辰,等到天明,仍然没有冲出隋军的包围。

    此时纥单贵又见西南方向的蒲坂城起火,浓烟滚滚,心中一片死灰。心道既然隋军已计划的把自己引出来,又怎么可能不对蒲坂城动手,蒲坂城怕是已经陷落了。

    纥单贵眼看四周隋军越聚越多,而自己身边的护卫越来越少,也不知道汉王军还剩多少。此时的他已丧失胆魄,最后竟然决定自己独自突围,至于麾下兵马,已经是无暇顾及。

    纥单贵带着亲卫拼命杀出一条通道,往西北方向杀去。而纥单贵逃走之后,其部再无战心,纷纷大溃,黄明远乃命麾下一一招降之。

    而在蒲坂方向负责攻城的崔彭,也在纥单贵大军出城之后,立刻率领在西南方向的部队伪装成兵败的汉王叛军,向蒲州城而去。

    众人到了城下,纷纷自言纥单总管遭遇杨广军的伏击身死,他们逃得快才侥幸逃得性命。

    城门守军也不辨敌我,又见对方催促的急,便将对方放入城中。

    崔彭大军在后一哄而上,抢入城中。而城中的王聃听到有奏报纥单总管遇伏身死的消息,便心觉不妙,等到他想查个究竟,蒲坂城内已经乱作一团。

    王聃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眼看城中混乱,便知道隋军已经入城。他自知难以幸免,遂决定向隋军投降,乞免一死。

第五十八章 代州之战(上)

    正在黄明远击破裴文安,占领蒲坂城之际,汉王杨谅的其他几路军队也不同程度的遭遇重大打击。原本计划的五十州同反长安的设想,实际上只有十九个州响应杨谅的号令,给了杨谅一党一个重重的打击。再加上诸路兵败,原本扑朔迷离的局势开始走向明朗化。

    整个朝廷的平叛大军,除了黄明远的关中主力,第二重要的便是位于北疆的丰州、代州、朔州三总管府。原本杨广担忧北境诸州会附逆,而梁默、李景、郑言庆三人皆有黄明远作保,其不会响应,杨广乃下诏三总管府调动兵马,讨伐叛军。

    而杨谅也看出了北面三总管府的重要性,其随时可以从背后突袭并州,威胁杨谅的大后方,是其势力目前最大的隐患。

    杨谅举兵,便四面征召各州县同反。其旧部出身的李景不仅没有举兵响应,竟然选择斩杀使者,诛杀军中附逆之人,讨伐杨谅。李景的做法使得杨谅大怒,杨谅因此派遣大将刘嵩讨伐李景,又命石州总管乔钟葵率领三万精锐一同进攻代州。

    此时代州总管府自当初韩洪恒安镇大败之后,便一直兵力不足,之前北伐损失的兵力也没有补足。后来建设安北都护府,朝廷又从代州调了一批老卒,李景此时能指挥的精锐军队不过数千人,总兵力也不过万余人。

    代州刺史黄蒙是黄明远的三叔,往日李景因为黄明远的原因,对其颇为尊重。此时汉王叛军兵临城下,黄蒙将州衙所有能调动的兵马全部交予李景,自己则在城中组织民壮,准备坚守。

    远道而来的刘嵩所部不到万人,来势汹汹,在代州城东驻扎。

    李景命人在城东搭起高台,令精锐弓弩手爬上高台张弓搭箭射叛军,刘嵩所部纷纷倒毙,士气大降。

    双发激战一日,刘嵩损失惨重。

    刘嵩不能敌,乃兵退二十余里。

    到了夜里,李景又命麾下勇将代州骠骑将军刘云芳率千余精锐骑兵冲击刘嵩军阵。

    这千余骑兵尽是参加过北伐的老卒。其势如山,浩浩荡荡,刘嵩不能敌,全军崩溃,被刘云芳倒卷,刘嵩本人也战死在乱军之中。

    刘嵩身死,其部南逃,被石州总管乔钟葵所兼并。

    乔钟葵乃北周时期的旧将,虽然在当时名将辈出之际声名不显,但也经历过伐齐、灭陈、北征突厥等大小数十战,积功至柱国,实际上乔钟葵才是杨谅手下第一上将。

    北伐之际,乔钟葵因为出生并州的原因,与黄明远的关系并不好,双方之间皆是相互提防。

    然北伐之中,无论是决战步迦可汗,还是救援董纯,甚至是大战卫律城。乔钟葵每战临敌,都是舍生忘死,奋勇拼杀,终于赢得了黄远的信任与友谊。

    当初汉王杨谅叛乱之时,黄明远在长安曾专门写信给乔钟葵,令其要保持理智,谨慎而行,勿要跟随汉王叛乱。

    乔钟葵当时思量再三,虽然未被黄明远说服,但也满是犹豫。

    不过石州、岚州兵马,俱是汉王亲信。乔钟葵虽有心中立,但碍于与汉王的关系,以及被州中将领所裹挟,最终还是选择了跟随杨谅造反。黄明远后来听说乔钟葵跟随汉王叛乱之后,也曾哀叹,朝中失了一员良将。

    当时汉王之叛,岚州众人胁从,唯有岚州司马陶模反对。

    众人皆劝说陶模也跟着相从,陶模却义正言辞的对众人说道:“汉王杨谅图谋不轨,您身受国家的厚恩,应当竭诚为国效命,怎么能身陷祸端呢?”

    乔钟葵听后数次变了脸色,众将也都拿着兵器威胁陶模,更有人大呼“司马难道要造反吗?”

    但陶模面对众人的威逼,不为所动,言辞气度都不屈服。

    乔钟葵心中敬佩,不愿杀了陶模,但是麾下众将纷纷要求杀了陶模来祭旗,表示“要是不杀陶模,无法让大家心服。”

    乔钟葵也无奈,不然抵住众人的压力,选择将其关押。

    乔钟葵在岚州反叛之后,没有来得及向并州汇合,便接到杨谅的命令,转道前往代州。

    相较于水平一般的刘嵩,乔钟葵的水平就高上了许多。

    乔钟葵知道李景乃是良将,代州防御完备。因此所部到达代州之后,并不主动与李景接战,而是在代州城下深挖壕沟,构建工事,打造器械。

    而城内的李景也知道代州城孤悬北境,谁知道何时才会有援军到来。因此为了保证代州与外界的联系,不能让乔钟葵如此轻易地完成对代州城的封锁,便几次派兵冲击乔钟葵的工事。但乔钟葵早就有防范,每次代州军的进攻都被乔钟葵以强弓劲弩给射回。

    李景苦于兵力不足,只得选择坚守。

    代州虽然是北地重镇,但是因为穷困,所以人口稀少,资源不足,连青壮也没有多少。黄蒙根本无法征召充足的青壮年参与守城,因此连妇女、孩子都调动起来。城外的乔钟葵准备完善之后,乃命部下推着云梯,架上弩炮和投石机,攻击代州城。

    代州是边防重镇,城墙较为坚固,但碍不住乔钟葵进攻之犀利,弩炮、砲车日夜不停的轰击代州城墙。代州城墙数处被轰击的崩塌毁坏,李景只得一边打仗一边筑城。

    乔钟葵所部数次攻上代州的城头,与代州军展开巷战。而城中士卒们也全都殊死与敌人战斗,一次次重挫敌人的锋芒,这才勉强守住代州城。

    因为代州是边郡,哪怕是文官,也能提刀杀敌。代州司马冯孝慈、法曹参军事吕玉二人十分骁勇善战,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善于出谋划策和防守战术,再加上刺史黄蒙和骠骑将军刘云芳,小小的代州城是守备的滴水不漏。

    李景了解到众将士可以放心任用,之后对众人诚心相待,不再参与过问任何事,只在中军帐篷中坐镇,仅仅是偶尔出去巡逻安抚,以安军心。

    而代州城的军民百姓见到李景姿态,反倒是心中大安。李景更是告诉众人丰州、朔州等地的援兵已在路上,军民士气更加高涨,这守城的决心便更足了。

第五十九章 代州之战(中)

    代州打的激烈,此时在朔州,众人也在为是否立即驰援代州而争乱不休。

    丰州是黄明远的基本盘,也是最遵从黄明远命令的地方。哪怕黄明远已经离开了丰州,可黄明远调兵的命令刚到达丰州,郑言庆便立刻征调了两万人马前往朔州。

    黄明远在去信中让郑言庆多安排将官参与此战,汉王叛乱平定之后,河东地区的州县军府必定出现大量的空缺,便可使丰州众将补充进去。

    郑言庆亲自领兵,一路南下,到达朔州。

    但出乎郑言庆的意外,此时的朔州上下对于救援代州的事情并不积极。

    一方面朔州军这两年也多有损伤,不复昔日之勇。若是往常,朔州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哪怕损伤再大,朝廷也会及时给予补充。但现在草原臣服,北地边患大减,再加上今年杨坚病重、杨广登基等事,一件连着一件,朝廷根本就顾不上朔州的事情。

    而且朔州军本来就是隶属于河东并州的军队,只是因为属于边防重镇的原因,朝廷抓得较严。汉王杨谅的影响在朔州渗透的太重,各级将官之中,不少人倾向于汉王,都希望加入汉王的阵营。梁默虽然忠于朝廷,也只得勉强压制住朔州诸军,但也不敢贸然出击。否则一旦与汉王叛军相遇,谁也不敢保证朔州军会不会阵前倒戈。

    而且梁默与李景二人相互之间不和,李景之父李超曾和裴通一起举报郕国公梁士彦谋反,而梁默则是梁士彦手下苍头出身,因此双方关系很差。此时梁默虽然说不上对李景落井下石,但让他冒着风险前去救援李景,他也是不愿意的。

    但郑言庆却不能如梁默一般袖手旁观,这代州他是一定要救的。不是为了代州总管李景,而是为了代州刺史,黄明远的三叔黄蒙。

    对郑言庆来说,李景算什么人,是生是死并不重要。但黄蒙是黄家的中坚人物之一,更是黄明远的亲叔叔,郑言庆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能任凭黄蒙战死于代州,这也是他如此积极的另一个原因。

    郑言庆亲自劝说梁默和他一起出兵,有两万丰州军弹压,哪怕朔州军出现反复,也不必畏惧。而且双方一同出兵,实力上也有依仗。

    若是黄明远在这里,自然可以号令的了梁默,但郑言庆却不行。他年纪、资历太轻,梁默并不给他面子。

    眼看时间一点点过去,谁也不知道代州能撑的了几天。

    郑言庆心急如焚,眼看说服不了梁默,乃和蔡知运、高震等人商议,不再等待朔州军,他们独自救援。

    九月十一日,郑言庆突然令大军拔营南下,直奔代州,也不与朔州军辞别。等待郑言庆离开之后,梁默才后知后觉地发现丰州军是如此决绝。

    梁默对此无奈,但也不打算改变主意。

    而郑言庆自是顾不得梁默的心思,代州的求援信使已经往朔州送了三拨,实在是十万火急。

    从朔州的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州市)到代州的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差不多隋里一百五六十里,沿途多是山路,道路崎岖。

    郑言庆命部下拼命往南赶,一天一夜的时间进入雁门关,离着雁门县已经不过十余里了。

    在雁门关,郑言庆会和了从蔚州赶来的蔚州刺史欧彦。

    蔚州治于灵丘(今山西省灵丘),辖灵丘、繁畤(治今山西省繁畤县东北)、飞狐(今河北省涞源县)三县,河东东北地区最重要的飞狐陉便在此地,乃兵家必争之地。

    欧彦上任之后,蔚州倒是不像内地一般世家林立,但兵头也不少。幸好欧彦本身是军功将领,又有车骑将军李庆阳相佐,倒是勉强压服住军中众人,执掌州权。

    乔钟葵北上之后,一面积极攻略代州,一面命大将墨弼进攻繁畤,隔断代州与蔚州的联系。

    蔚州兵马不足,皆多在灵丘、飞狐一带守备,因此墨弼一路北上,进展迅速,没等欧彦的援兵到达,便迅速攻破了繁畤县城。

    这时繁畤令是敬钊,字积善,蒲州蒲坂人,北周布宪中大夫敬元约之子。

    繁畤城破之后,敬钊也被墨弼俘虏。墨弼逼迫敬钊降服,却被敬钊严词拒绝。墨弼被敬钊不畏死的气节所感,因此没有杀死敬钊,而是命人将其送达了乔钟葵的军中。

    而墨弼本人在劫掠了繁畤城之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进军。

    欧彦听说繁畤城失陷之后,便停止前进,就地组织布防。欧彦手中只有两千余人,但依托地形,构筑了三条防线。墨弼率军赶来,被欧彦所部痛击,墨弼所部损失惨重,只得回返。

    欧彦又亲自带人追击,墨弼不知情况,一路南逃,过繁畤城而不入,欧彦乃成功收复了繁畤城。

    这时墨弼又复来,两次被欧彦所部依托繁畤城再次击败,劳而无功的最后墨弼只得退却。

    欧彦西进,率部进驻雁门关。

    欧彦知道自己兵力实在太少,根本不足以解围代州城。因此乃在雁门关停驻不前,等待援军。

    也幸好欧彦守住雁门关,扼守了从朔州南下的道路,使得郑言庆所部能够顺利到达了代州。

    二人会师,两部皆为郑言庆统帅。

    郑言庆多在军旅,知道自己一路长途跋涉,远道而来,军队疲敝,便没有直接向南进入雁门县。

    众人在雁门关修整一日左右,郑言庆乃拔营南下。

    郑言庆率领骑兵、步兵二万余人,夜出雁门关。等到快天亮的时候,大军便赶到了雁门城以东的地方。此时乔钟葵也通过斥候发现了突然出现的郑言庆所部,心中大惊。

    乔钟葵参与过北伐,很清楚黄明远训练出的丰州军有多么强悍。为了应敌,乔钟葵直接令所部三万多人抵御郑言庆。至于代州,兵疲将老,乔钟葵只留了数千刘嵩残部防备。

    远道而来的郑言庆眼看所部被叛军发现,突袭计划失败,因此为了麻痹对方,乃令蔡知运率一半兵马退往雁门关,等待命令。

    而郑言庆自率万余兵力,准备借着山势,防御乔钟葵。

第六十章 代州之战(下)

    乔钟葵料郑言庆远道而来,士兵疲惫,便立刻率军进攻郑言庆所部,郑言庆并不与叛军纠缠,乃趁机率部撤退到山上扎营。

    乔钟葵两次攻击山上的郑言庆部,皆是失败。但乔钟葵通过观察发现郑言庆能调动的军队不过万余人,实力并不强,乃心中大定,遂决定先消灭郑言庆的援兵,再进攻代州。

    郑言庆扎营之后,便深挖壕沟,坚决避战。乔钟葵数次集中兵力猛攻,都被轮番的弓箭挡了回来。双方相持,互相之间也奈何不得。

    而郑言庆又借着双方交战,在山上放火,示意代州城中李景等人援兵的到达,使得代州城内士气大振。

    两边的隋军皆是打定主意避战,跟个刺猬一般,奈何不得。乔钟葵无奈,只得命部下王拔每日在郑言庆的军营前掠阵。

    乔钟葵的副将王拔,身高两丈,有万夫不当之勇,骁勇无敌,无人能挡。平日征战,王拔常带几个骑兵冲锋陷阵,且特善用大槊。他每日在营门前叫骂,丰州军射他又射不中,而每每丰州军防备不及时,王拔便射杀营中的丰州军。

    郑言庆虽然要故意示弱,但若是每日让王拔在这里嚣张,必定会极大地打击隋军的士气。因此郑言庆决定主动出击,击杀王拔,好狠狠挫一番乔钟葵的锐气。

    众将之中,能与王拔一战的并不多。若是黄明辽、雄阔海、杨义琰等军中几位无敌骁将在此,自是不会惧王拔一人,但此时军中诸将,能出战的却没有几人。

    这时榆林骠骑府车骑将军杨思恩求战。

    杨思恩自当初受降城一战之后,虽然仍与丰州系大部分的将领关系不睦,但也算是被众人接纳。

    杨思恩为人性格孤僻,在丰州也没有什么朋友,平日也就是和郑言庆、陈乂等几个人说得上话。不过他心里也憋着一股劲,自觉不认为自己输给旁人。

    北伐时期,杨思恩也和王拔较量过,虽不能说强于对方,但也不弱。这次出战,杨思恩自信实力较之前更胜一筹,因此也信心满满。

    郑言庆见杨思恩主动请战,也是惊异,往日杨思恩可没有如此积极。但见其再三请求,而且军中胜过杨思恩的也寥寥无几,因此只得同意,予他一府骑兵,令其出战。

    杨思恩挺矛立马,郑言庆给他一卮酒为他壮行。杨思恩远远望见王拔站在阵后,一口饮尽美酒,就把酒斛往地上一丢,策马而赴敌。阵后众人,见其气貌雄勇,无不称赞道:“真是壮士!”

    杨思恩挺矛上前,往来冲杀,无往不胜。不过王拔也是骁勇,其麾下铁骑是乔钟葵麾下最精锐的队伍。

    双方交战数个回合,杨思恩死命地拼杀了两次,都没有完全冲散王拔的军阵。杨思恩大怒,乃率领十几骑直向王拔冲去。沿途汉王叛军,皆无人能挡,杨思恩向前猛冲,杀了几个叛军,一直冲到王拔的军旗下。

    杨思恩眼看王拔在阵前,挺矛便刺,双方你来我往,各不相让。

    这时双方二人较力,杨思恩的胯下战马忽然马失前蹄,将杨思恩掀翻下马。杨思恩措不及防,被战马甩出两丈远,手中长矛也脱手。

    王拔见此大喜,持槊而上,正中杨思恩前胸。

    杨思恩身后骑兵拼命上前,杀退叛军,这才将杨思恩救起。

    此时杨思恩满身是血,奄奄一息,等到送归营中之时,已说不出话来,使劲拉着郑言庆的手,便溘然长逝。

    郑言庆悲痛欲绝,放声大哭,追忆起杨思恩当年拯救丰州的旧事,三军无不流泪。

    而王拔斩杀杨思恩,乃率汉王叛军乘胜进军,全军出击。丰州军不敌,乃后退了十几里。

    乔钟葵见王拔击败了郑言庆,更是大喜,倒是不再把郑言庆当作大敌。

    当日被墨弼送来的敬钊并没有投降,乔钟葵眼看得胜,心中大定,便将其释放,署为代州总管府司马,但被敬钊拒绝。

    乔钟葵眼看敬钊如此不识抬举,也是心中忿然,便说道:“受官则可,不然当斩!”

    敬钊却不为所动,义正言辞地说道:“钊忝为县宰,遭逢逆乱,进不能保境,退不能死节,为辱已多,何乃复以伪官相迫也?死生唯命,余非所闻。”

    乔钟葵大怒,指着敬钊说道:“卿不畏死邪?”便要杀了敬钊。敬钊在河东素有美名,乔钟葵为众人劝止。

    前有陶模,后有敬钊,皆是宁死不跟随叛乱。乔钟葵冷静下来之后,却是深感各地官员对朝廷的忠诚,一个小小的代州都如此难下,更何况关中,因而对这次起兵也深深地担忧起来。

    隔日下午,后退的郑言庆又来邀战,双方又激战一场。等到傍晚,战斗仍然没有停止,这时在郑言庆阵后,战鼓震天,尘埃弥天,乔钟葵军不知究竟,还以为是伏兵大发,登时慌乱起来。

    原来郑言庆是故意引诱乔钟葵决战,他自知兵少,因此把军中的牛和驴子全部清出来,牛、驴、骡子有数千头之多。郑言庆又令兵卒几百人,每人拿一个鼓,偷偷地把牛和驴子赶到山谷里,出其不意。

    果然乔钟葵中计,军中发生骚动,郑言庆率部猛攻,乔钟葵被打得连连后退。这时在乔钟葵身后,一支部队趁着乔钟葵部的不备,越过崇山峻岭,已经杀到乔钟葵大军的背后,正是蔡知运、高震率领的另一部丰州军。他们从雁门关沿着山沟直趋雁门城以东的地方,等到郑言庆与乔钟葵交战之际,突然杀出,杀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乔钟葵后军遇伏,前军又是铺天盖地的隋军,前后遇阻,进退不得。众人根本不知道隋军到底有多少,心中更是心惊胆战。

    乔钟葵极令大军后撤,又命王拔率精锐骑兵破阵。

    蔡知运以上前弩兵守住谷口,射杀叛军。王拔几次冲锋皆不得出,身后逃兵又屡次冲击其后阵,大军一片混乱。

    王拔好个猛将,在军中却被乱军裹胁,一路向南,最后被射杀于乱军之中。

    乔钟葵眼看大军溃败,率领残部勉强冲破隋军的阻拦,向南而去。大军沿着滹沱河畔向南逃了一夜,又为高震率领的骑兵所阻。此时乔钟葵大部失联,四处逃散,身边不过千余人,且尽是疲惫不堪之人。双方交战一上午,乔钟葵左右尽皆战死,乔钟葵走投无路,难以逃脱,又不愿成为高震的俘虏,乃自尽而死。

    等到天明,郑言庆收拢汉王叛军,全歼乔钟葵所部,代州之围始解。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