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十一章 智取幽州

    在代州三镇南下之际,远在幽州的来护儿已经拿下幽州军。

    当日汉王杨谅举兵叛乱之后,黄明远向杨广建议征调各部击之,其中一路便是原瀛洲刺史来护儿这一路幽州军。

    现任幽州总管府总管是左武卫大将军陈国公窦荣定的儿子窦抗。窦抗乃是隋文帝杨坚的外甥,其母乃是杨坚的姐姐安成长公主。窦抗姿容秀美,性情坦率,稍通图史,深受杨坚的宠爱。后窦抗历任梁州刺史、岐州刺史等职务。

    原任幽州总管渔阳郡公元弘嗣是个酷吏,对人严酷无情,暴虐不堪,幽州官吏不堪其苦,杨坚才以窦抗代之。

    汉王杨谅反叛之后,四方之地,皆有响应。此时幽州作为并州的侧翼,自然是双方关注、争夺的焦点。杨广因为窦抗素来与杨谅交好,因此担心窦抗会举兵响应杨谅的叛乱。幽州是边镇重地,拥精兵数万,善战之将无数,一旦窦抗选择响应杨谅,率幽州兵席卷河北,则大河以北不复长安朝廷所有。

    长安根本无法承受幽州反叛的代价。

    杨广准备派人替换窦抗,但又恐若是直接下旨命人替代,手握重兵的窦抗会选择直接抗命,反了朝廷。

    因此朝廷不能直接明文下发,只得使人暗中替代。而且此人必须有威望、有能力,前往幽州也可镇得住幽州的骄兵悍将。

    本来前总管元弘嗣最合适,他先后在幽州担任长史、总管,有能力,也了解幽州的情况。奈何他之前弄得幽州天怒人怨,根本不得人心,杨广也无可奈何。

    这时杨素推荐前江州刺史勃海人李子雄为将代之,而黄明远也趁机向杨广举荐前瀛洲刺史、现右领左右府大将军来护儿代之。

    李子雄出身辽东李氏,曾跟随杨素征讨塞外、江南,是杨素的心腹。

    而来护儿是杨广的麾下亲信,曾随军平定南陈。后来来护儿一直在杨广麾下征讨江南反叛势力,先后担任泉州刺史、建州总管等职务。仁寿元年,来护儿改任瀛州刺史。杨广即位,来护儿再次被征召入朝,担任右领左右府大将军。

    此时来护儿还没有入朝,黄明远以其相近幽州,举荐其代窦抗为幽州总管。

    杨广左右斟酌,还是觉得杨素举荐李子雄有私心,而黄明远往日与来护儿关系并不亲近,来护儿又是其心腹,因此最后还是任命来护儿为幽州总管。

    来护儿接令之后,率人星夜直奔幽州。

    虽然瀛洲、幽州很近,来护儿很快到达,但此时夺权却成了难事。

    来护儿往日在幽州并没有根基,甚至连熟识的官员都没有。窦抗作为一军之主,手下有雄兵数万,来护儿也不能直接上门说自己要接任总管,令窦抗放弃抵抗。因此对于这个任务,来护儿是一筹莫展。

    来护儿在幽州城内待了两日,却丝终没有好办法。

    黄明远曾去信来护儿到了幽州之后,可联系黄明远的好友幽州总管府法曹参军事张方昕,其能以为内应。

    张方昕是黄明远的姐夫张方翼的兄长,清河张氏安阳一房的嫡长子。张方昕和黄明远从小熟识,二人素来亲善,引为至交。

    来护儿到了幽州之后,因进展不顺,便秘密前去见张方昕,此时张方昕已经得到黄明远的去信,因此来护儿一说明来意,张方昕便表示支持。

    张方昕向来护儿献计,可使来护儿诈称调任营州总管,并在馆舍之中埋伏,当窦抗前来之时,来护儿便直接将其拿下。

    来护儿担心到时幽州诸将不服,恐会生乱。张方昕表示会联络幽州亲长安的一派将领,趁机接管城防。

    来护儿大喜,乃命亲随在张方昕的帮助下秘密潜入幽州城中,埋伏在馆舍附近。

    而来护儿则潜出城去,然后打起旗帜,伪装成前往营州赴任的样子,进入幽州,并入住馆舍之中。

    这时来护儿便遵循旧例,给窦抗投了拜帖,请求会见。

    不过窦抗作为地位极高的关陇世家,一向看不起来护儿这种江南没落世家的人物,因此仗着一向显贵,根本不去接见来护儿。

    来护儿等了两日,始终不见窦抗上门,心中无奈,又怕再待在幽州会引起窦抗怀疑,只得选择北上。

    这时张方昕便前往总管府,言来护儿昔日在江南之时,是天子爱将,身份贵重,若是得罪了他,怕是其会趁机向天子进谗言,不若虚与委蛇,送他一场,全了来护儿面子,也少了许多麻烦。

    窦抗仔细斟酌,倒也觉得张方昕说得有道理,因此决定听从,且送来护儿一次,也少些麻烦。

    窦抗来到幽州城北门,与来护儿寒暄一番。不过窦抗根本看不起来护儿,因此根本提不起兴趣,连面子工程都没做多少,只想把来护儿当做瘟神一样赶紧送走。

    来护儿临别之时,来护儿长揖而拜,窦抗也只得回礼。此时二人相聚不到一步之遥。来护儿趁着窦抗低头,突然从胸口抽出一把匕首,直指窦抗的脖颈。

    窦抗一时大惊,来护儿身边的从者这时早上前将窦抗身边的几名亲随围住,同时把窦抗缚住。

    “来护儿小儿,你要干什么?”

    这时来护儿从一人身前拿出圣旨,对窦抗说道:“窦抗接旨,奉天子之命,令窦抗即刻回京,来护儿接任幽州总管之职。”

    “这不可能。”

    被众人缚住的窦抗满脸不敢置信,乃使劲挣扎,但难以逃脱。

    “来护儿小儿,你以为这样便可令幽州上下听命吗?”

    来护儿笑道:“这就不是陈国公的事情了。”

    此时跟随窦抗的其他从者见窦抗被缚,纷纷上前。而其中的张方昕突然在人群中大呼道:“天子命来大将军代替窦总管为新任总管,尔等要违背天子的命令吗?可想想自己能承担造反的后果。”

    众人果然不敢上前,来护儿又令车骑将军侯莫陈煚将窦抗的死党全部揪出来监押。

    而张方昕带着来护儿回到幽州城,二人在张方昕联络的骠骑将军贺兰谊、车骑将军罗艺、车骑将军吕会彦等人的佐助下,完全控制了幽州城。

    此时平叛最重,来护儿乃使张方昕留守幽州城,自为主帅,调集马、步军三万星夜向恒州方向进军。

第六十二章 恒州之战(上)

    此时的恒州已经坚守了月余,正在汉王叛军的猛烈攻击下死战。

    汉王杨谅起兵之后,为了全取大河以北,便派遣大将军刘建从井陉出发,夺取燕、赵地区。刘建出兵之后,其正当面的便是恒州,此时的恒州刺史是黄明辽。

    恒州乃是上州,治所真定县就是后世的河北省会石家庄一带。恒州西接河东,北连幽代,南控河北平原,为兵家必争之地。到了唐朝中后期,恒州(唐时叫做镇州)升级为真定府,一直到宋末,都是中原王朝抗衡外虏的前沿指挥中心。

    北伐之后,黄明远麾下丰州亲信将领共出了四个刺史,分部为泽州刺史张文远,莱州刺史张长逊,蔚州刺史欧彦,恒州刺史黄明辽。四人之中,黄明远的地位最低,但所任的恒州位置最好。而其能被授予恒州刺史,除了战功卓著,也是因为其兄乃黄明远的原因,特此加封。

    此时的黄明辽才二十一岁,从军五年,多立战功,勇猛无敌,当世罕见敌手,甚至杨广也知道黄明远其弟的勇略。若不是黄明远言“兄弟数人,不应当都在京畿”,杨广甚至要把黄明辽调到长安担任要职。

    不过黄明辽仍旧简在帝心。

    北伐之后,黄明远为黄明辽请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假,逼着他把婚事完成。

    杨氏娘子比黄明辽大一岁,当初因为其祖母、母亲接连去世,守孝了四年,这才耽误了婚事。当年订婚之时,杨氏娘子才十八,可现在人家杨氏娘子等了他四年,今年已经二十二岁了,杨义臣忍不住都催了几次,再不成婚,都成了老姑娘了。

    今年四月份,黄明辽再也拖不下去了,才和未婚妻杨氏完婚。

    夫妻二人四月底上任,临走时黄明远叮嘱黄明辽在恒州要发展武备,加强恒州防御。

    黄明辽年纪轻轻,初到恒州,自然是不为人所重。不过黄明辽也不是一个软弱之人,其身边带了上百丰州旧卒,到了恒州之后,大马金刀的抢夺了恒州城内的军权,又连着贬黜了数个不听从命令的将领,强势的宣告了自己的到来。

    黄明辽虽然在当地没有基础,但他有四海商团的商路渠道为依托,又抢得军权,因此浑然不惧。

    黄明辽上任,除了手上的护卫,还有一批四海商团的账房,这些账房都是黄明远悉心培养的人才,黄明辽带了数人上任,没两日便将恒州的账面查的清清楚楚。黄明辽按图索骥,将数个不遵从其命令的贪腐之人全部下狱治罪。

    一时之间,恒州城内震恐。

    黄明辽的外祖一家博陵崔家,其家族核心势力范围便是定州、恒州一带。崔家人对于黄明辽这个外甥,虽然也不以为然,但随着黄家势力逐渐强大,而来结好黄明远,勉强还是较为支持。而且黄明辽的妻子杨氏的父亲秦兴县公尉迟崇在北周是担任过仪同大将军,曾驻扎在恒山郡(即恒州),又担任过恒山郡太守。在崔氏和杨氏的帮助下,黄明辽分化、瓦解州中势力,倒也稳住了脚跟。

    黄明辽在恒州练兵三个月,汉王之乱爆发。

    恒州骠骑府骠骑将军杜孝昌乃是杨谅亲信出身,意欲从挟持黄明辽,从杨谅起兵。黄明辽知道消息之后,乃带领十余亲卫,趁夜闯入杜孝昌的府中,将其杀死。又提着杜孝昌的脑袋召集骠骑府诸将,言杜孝昌意欲随汉王谋反,他要讨伐汉王。

    众人畏惧黄明辽的威势,纷纷相从,黄明辽因此清理了杜孝昌的心腹,又将不少不遵从其命的官吏冠以从逆的名义处置,因此完全掌握了恒州军。

    恒州不是边州,军备松弛,而且此时恒州的核心要隘的井陉关控制在汉王手中,其驻军也听从汉王命令,所以黄明远手上只有两三千兵马。

    此时恒州西面的门户大开,黄明辽一边收缩兵力,征调民夫、青壮守城;一边加固城墙,深挖壕沟,准备扼守恒州。

    而并州司马张祥等不愿附逆的并州官员也纷纷来到恒州,并详细告知了黄明辽关于叛军的情况。

    黄明辽大喜,乃将州中政务全部托付给张祥,自己一心备战。

    刘建率领两万大军从并州出发,直奔恒州而来。恒州是太行山的余脉,地势较高,从恒州往南、往东,皆是一马平川、居高临下。

    此时河北也有不少州县响应杨谅造反,刘建准备趁机会和各州,席卷河北。

    出井陉关之后,到真定不过是百余里的距离。黄明辽命骑兵于外,不断骚扰刘建的进军,等到刘建到了真定城外,就见到严阵以待的恒州军。

    刘建派人叫城,黄明辽皆是不应。刘建又派使者入城,黄明辽装模作样的将其引入,却又当着城中众将士的面斩杀了刘建的使者,将其头颅悬于城头之上。

    刘建勃然大怒,乃驱动大军攻城。

    真定城高大宏伟,黄明辽虽然只有不到三千人,但借助城池坚固,滚木礌石,金汁巨弩,牢牢地将刘建挡在了城外。

    刘建又打造了数丈高的井栏,在其上设置弓弩手,企图压制城头上的隋军。黄明远之前早打造了数十架投石车,置于城墙内侧,等到叛军的井栏靠近城墙,城中便数十架投石车齐发,对着成为的砲车轰击。

    叛军的井栏被隋军纷纷击碎,井栏上的叛军死伤殆重。

    刘建眼看一计不成,便从恒州城外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堆于恒州城下。此时乃是秋天,草木干枯,树木被点燃后,立刻浓烟滚滚。

    城头隋军被烤须发皆焦,难以应战,而城中的百姓见到四面大火熊熊,也是心惊胆战。

    恒州城西北角外有一座西王母庙,并州司马张祥见百姓惊恐,乃登城望之再拜,垂泪说道:“恒州百姓何罪,致此焚烧!若王母有灵,可降雨相救,恒州百姓感激不尽!”

    张祥说完,西王母庙上立刻集聚了一大批云朵,须臾之后,骤降大雨,恒州城外的大火遂灭。士卒感张祥至诚,莫不用命。

    叛军之中,见此也以为是神迹,众人无不因此畏惧。

    至此,叛军进攻的势头减弱,恒州城才勉强松了一口气。

第六十三章 恒州之战(下)

    黄明辽尚不知晓援军什么时候会到达,他给自己设定的底限是三个月,他相信兄长在三个月之内已经平定汉王之乱了。

    恒州军打退了刘建数次的攻击,再加上当日张祥祈雨的神级,刘建军中士气低落,渐生懈怠。

    为了进一步打击叛军的士气,鼓舞城中军民斗志,黄明远乃令麾下猛将尉迟恭率百骑出城突袭刘建大营。

    尉迟恭是黄明辽妻子杨氏的族人,今年不过二十岁。杨氏本姓尉迟恭,其父尉迟崇是杨坚亲信,后跟随名将达奚长儒战死于有名的周磐一战,杨氏是遗腹女。后来杨义臣得杨坚宠爱,赐姓杨氏,家人遂改姓杨。

    尉迟恭其祖父是参与尉迟迥之乱时的将领,入隋之后家族没落。其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尉迟恭年少时以打铁为业。后来尉迟恭前来投奔堂叔杨义臣,在黄明辽与杨氏的婚礼上被黄明远所识。黄明远立刻趁此捡了这个漏,引其参军,收为己用。

    黄明辽前来丰州,黄明远乃使尉迟恭跟随。黄明辽骁武绝伦,天下无出其右者,尉迟恭此时年少,遂跟随黄明辽学习鞭术、马槊。

    这夜黄明辽眼看刘建军士气大泄,准备夜袭叛军,挫其锐气,便派尉迟恭领队。

    当夜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

    恒州城中,黄明辽点起百余精锐,特赐米酒,与众人共食。吃毕,黄明辽用银碗斟酒,自己先饮两碗,然后斟给一名大都督。这名大都督知道此时袭营,生死难料,因此跪伏在地,不肯接酒。

    这时一侧的尉迟恭立刻拔刀,对着这名大都督厉声喝道:“你受天子所知遇,官拜大都督,与尉迟恭相比怎样?我尉迟恭一介白身,尚且不怕死,你为什么独独怕死?”

    这名大都督见尉迟恭神色严厉,心中大惧,说不出话来。此时黄明辽一给一旁的尉迟恭使眼色,尉迟恭立刻暴起,将此人刺死。

    黄明辽乃说道:“今日叛军围城,城破之后,我军皆是一个死字。众位是要拼死一搏,搏得一个封妻荫子,还是想像狗一样死去,就在今日。”

    尉迟恭马上喊道:“拼死一搏,封妻荫子!”

    众人也因此高呼。

    黄明辽乃将银碗递给尉迟恭,尉迟恭马上起立施礼,恭敬地接过酒杯饮下。然后黄明辽斟酒给众人,每人一银碗。

    到了二更时分,尉迟恭乃裹甲衔枚,出了恒州城,潜至刘建营下,拔掉鹿角,冲入敌营,四面放火,并斩得数十首级。

    夜色中的汉王叛军受到惊动,误以为恒州城援兵来袭而起身备战,尉迟恭乃将刘建营中搅得天翻地覆,并杀透敌营,从西北方向破营而出。

    刘建营中,混乱糟糟,尉迟恭破营杀出之后,夜色中的汉王叛军依旧如临大敌,纷纷举起火把、擂鼓呐喊。等到刘建营中举起的火把像繁星一样密集时,尉迟恭已经从北面回到了城中。

    此战,烧掉了刘建小半个大营,刘建军中损失惨重,其部将士纷纷畏惧,士气大跌。

    当天夜里黄明辽见到一身是血尉迟恭,蔚为壮之,乃说道:“今日一战,也把刘建吓得够呛,他往后怕是不敢安稳睡觉了。敬德(尉迟恭字)百骑劫营,勇武过人,乃当世甘兴霸也。”

    此战之后,刘建果然心生畏惧,不敢轻易出战,只得派人向并州求援。

    此时刘建不知道的是,黄明远已经渡过黄河,大举向河东进军,杨谅自身尚且难保,哪还有力量向刘建支援。

    而与此同时,幽州的援军已经向恒州方向进军。

    来护儿以大将幽州左二车骑将军罗艺率麾下骑兵为先锋,昼夜兼程向恒州而来。九月二十五日,大军前锋到达恒州城东。

    罗艺本姓叱罗,字子延,京兆云阳(今陕西泾阳市)人,其父是参与仁寿宫变的左监门府郎将罗荣。罗艺生性凶暴狡黠,刚愎固执,不讲仁义,但他勇于攻战,善于骑射,不到三十岁便积功至车骑将军。

    此战罗艺受命,乃以千余骑兵突出。而围城的刘建猝不及防,被罗艺骑兵袭营,大破之。

    刘建眼看恒州援兵到来,心中大惊,不敢再战,立刻下令大军西归,恒州之围始解。

    罗艺为人自负,待人以盛气凌人。其入城之后,态度桀骜,直言听说刺史黄明辽善战,他要与之一会,较量一番。

    黄明辽也是气出笑来,罗艺还真是大言不惭。他是一州刺史,要真和罗艺在这种情况下较量,反而丢份。

    不过黄明辽不是那种文弱书生,自不会让罗艺欺辱。

    二人相见,罗艺态度高傲的很,言语之间,以恒州恩人自居。

    黄明辽为杀罗艺的锐气,乃令尉迟恭与其一战。

    二人骑马持槊在校场之上,大战一场。尉迟恭槊法了得,一点也不弱于成名多年的罗艺。而罗艺没占什么便宜,这才心知盛名之下无虚士,不敢再在黄明辽跟前狂傲。

    大军修整半日,罗艺勉强为黄明辽所慑,听从其令。

    黄明辽乃下令张祥守城,自己和罗艺率军出击,追击刘建。刘建虽败,但实力并未大损,一旦让他逃归河东,必会给大兄造成麻烦。

    黄明辽和罗艺共点兵三千,一路追击刘建到抱犊山,终于追上了逃溃的刘建叛军。

    此时刘建慌不择路,见黄明辽追来,也不管身后追兵有多少,只是一个劲地逃命。双方在抱犊山的山谷之中,相互激战,横尸十余里。

    隋军紧追不舍,死咬住叛军。刘建与黄明辽所部在此相持整整一日,也没能甩掉黄明辽所部的追击。

    到了第二日傍晚,来护儿终于率领近三万大军赶到抱犊山。

    刘建眼看隋军援兵到来,心惊胆战,哪里还有心组织抵抗,忙将军队扔给副将,自己带领亲随逃走。

    此时汉王叛军共有一万多人,漫长的队伍被隋军切割成三段,又群龙无首,纷纷跪地投降。

    隋军大战一夜,到了第二日一早,零星的战斗才完全结束。此战,汉王叛军全军覆没,唯有刘建死命地逃奔,竟然脱身而去。

    抱犊山一战,刘建全军覆没,隋军彻底堵住了汉王杨谅东进的道路。

第六十四章 大破綦良

    除了对北方两路兵马,杨谅还命大将军余公理与綦良二人南下。

    其中綦良这一路率兵出滏口,奔黎阳,其目的是防御青兖州地区的援军。

    綦良本来屯驻于涉县,位于河东与邯郸、相州的交界处,监控三地。杨谅的命令到达之后,綦良立刻率两万五千人马,出滏口径,进攻慈州(即后来的磁州,治今河北磁县)。

    慈州刺史上官政是北周大将军上官贤之子,备身将军出身,极善韬略。綦良大军围城,上官政一边征调民夫御之,一边向南面的相州求援。慈州也是一处坚城,上官政又通晓韬略,急切之间,綦良根本难以攻下,最后眼看耽误良久,綦良便直接越过慈州,向南进攻相州。

    此时相州的指挥官是薛胄。薛胄原是刑部尚书,当初因为高颎被罢免一案,薛胄替高颎进言求情,违背了隋文帝杨坚的旨意,直接被杨坚下旨戴枷囚禁起来,很久才赦免了他。后来薛胄被释放,但刑部尚书的职务是做不成了,杨坚便任命薛胄出朝暂管相州事务。

    这个暂管相州事务只能算是一个临时的差遣,无品无级,跟钦差大臣差不多。不过薛胄好歹是名臣出身,又威望显著,声名不凡,因此相州文武倒也听从薛胄的命令。

    薛胄到任之后,倒是不管自己的官职大小,而是执法宽松,重视民生,因此积攒了偌大的声望,成为相州真正的主事者。

    汉王反叛之后,朝廷调原本在河北编练兵马的宗正卿行礼部尚书事杨义臣为相州总管,统帅太行山以东各州府兵,防御太行山以东一线。而此时杨义臣尚在沧州等地编练兵马,来不及上任,因此相州军政仍由薛胄管理。

    叛军綦良所部大军压境,直逼慈州。而相州就在慈州以南,与慈州相隔不过五六十里地,用不了一日便能到达。众人闻之,纷纷大恐。

    此时慈州刺史上官政向相州求援,相州乃是大郡,又是总管府所在地,有兵马甚多。因此相州诸将以唇亡齿寒为由,纷纷请求薛胄派遣援兵。

    薛胄本就是和慜太子、汉王乃是一路人,对杨广不满,虽然不愿意附从汉王杨谅的叛乱,但若是让他潜心平叛,他也是不愿意的。

    因此虽然诸将请战,但薛胄假装杨谅军队锋锐不敢出兵抵抗,以相州的防务更为重要为由,拒绝了诸将的请战。

    没想到上官政靠着一群民夫和少量的府兵,竟然能够守住慈州城。而綦良也是疯狂,竟然不管后路,直奔相州而来。

    相州城内此时有上万兵马之多,诸将又请求御敌于城池之外,但又被薛胄拒绝。

    眼看綦良大军直奔相州,薛胄不愿意与其一战,因此派遣心腹鲁世范前往綦良军中,劝说綦良道:“天下的事情还未见分晓,薛胄作为臣子,是去是留必须适得其所,为什么这么急切地攻打我?”明确的表达了中立的态度。

    鲁世范更是代表薛胄向綦良称诺,只要綦良撤兵,相州城绝不出一兵一卒,更不与綦良所部为敌。为表诚意,鲁世范还将临漳县(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两万石军粮送给了綦良。

    綦良听后,心中大喜,以为薛胄是倾向于杨谅的,只是害怕担上了反叛的名声才如此忸怩。綦良自知凭借手中的兵力,根本攻不下相州,因此乐得白得两万石军粮,又绕开相州,直奔黎州白马津而去。

    白马津是虎牢关以东最重要的渡口之一,还临近河北第一大仓黎阳仓,控制了此地,便是控制了数百万石粮食,瞬间便可拉起一支十余万的人马。

    此时綦良一路向南,而远在沧州的杨义臣也在急速向西而来。

    杨义臣接到天子的命令之后,手中并无多少兵力,他一边传令河北各地府兵自行集结,赶往相州,一边集中手中的兵力。

    杨义臣在沧州召集了三千人马,便往相州敢。从沧州到相州七百余隋里,沿途杨义臣提前传令要经过的德州、贝州、魏州和济州、冀州的府兵向其靠拢,等到杨义臣赶到魏州的时候,手头上的兵力已经有两万人。

    杨义臣到了魏州,听说叛军綦良所部绕过相州,直奔白马津,心中大惊。

    杨义臣立刻以大将郭绚为先锋,率部赶往黎阳仓。杨义臣一面命相州兵马追赶綦良,一面督促部下进军。

    綦良率军进逼黎阳仓,而此时的黎阳仓只有千余守军,仓监元宝藏见叛军来势汹汹,心中大惊,就要准备弃城而逃。

    这时元宝藏麾下的小吏魏徵劝元宝藏说道:“此时綦良孤军深入,各路援军势必已经向黎阳仓救援。仓监一旦选择弃城而丢了黎阳仓,战后必被清算。我们只需在此防御綦良一两日,则援军必到,主公也能据此大功。”

    元宝藏大喜。

    魏徵建议元宝藏将仓中的民夫全都伪装成士兵的样子立于仓城之上,城中民夫有万人之多,必定惊吓到綦良。

    魏徵又献计元宝藏向綦良诈降。

    魏徵和元宝藏麾下将领陈骥率领城中仅有的八百士兵,佯装逃出黎阳仓向綦良投降。而元宝藏则假装愤怒斩了几个罪犯,声称是杀了陈骥的亲朋。

    陈骥和魏徵到了綦良军中,表示自己愿作进攻汉王军的先锋,为汉王效力。又劝綦良暂时不要急着攻打黎阳仓,元宝藏早就在城中藏了数千精兵,就等着汉王军上钩。

    綦良大惊,并不相信。

    魏徵则言元宝藏所部是从滑州、郓州赶来的府兵,只是因为后续部队没有前来,所以并未向北,而是屯于黎阳仓。陈骥也是因为得罪了元宝藏,元宝藏握有重兵要攻杀他,所以才投降的。

    綦良勉强相信二人的说法,便将大军驻扎在黎阳仓西二十里。到了夜里,陈骥和魏徵率领八百兵卒,突然袭击綦良的中军大帐,汉王叛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綦良慌乱中带领部队奋力抵抗。

    恰在此时,郭绚所部主力也抵达黎阳仓,立刻向綦良所部发动攻击,綦良大败,便扔下军队前往相州去投奔薛胄。

第六十五章 智夺州权

    另一路的余公理所部也没有多么顺遂,别说河阳、洛阳,直接被泽州刺史张文远给挡在了泽州。

    余公理所部两万五千人从太谷南下,气势汹汹,沿途韩州、潞州皆下。其部没有出潞州便急剧扩张,全军接近四万余人。杨谅以韦道正为韩州刺史,梁菩萨为潞州刺史,就连还未占领的泽州也任命张伯英为刺史。

    此时的泽州刺史是张文远。

    张文远自赴任泽州之后,所遇到的情况跟之前黄明辽在恒州的情况差不多。而且他还没有崔家、杨家那样的实力派支持,更没有黄明辽特殊的身份,因此来到泽州之后是举步维艰。

    此次张文远赴任,黄明远还特意将徐虎子给他做州兵曹,但张文远身边能用的不过百余老卒。泽州不比丰州,现在也不是西汉,他这个刺史也没法做个酷吏清洗州中的豪强。

    不出所料,张文远到任之后,令不出衙门,泽州政事全部由主簿冯公孝和功曹宿晋二人把持,州中豪强也与二人勾结,张文远这个刺史在众人眼中也就是个摆设。

    不过张文远也没有任众人揉搓,他知道政事他不在行,也无法斗得过这些地头蛇,便从最擅长的军事方面入手。

    泽州地处太行山脉、太岳山脉、王屋山脉、乌岭山脉、母山脉、浍高山脉之间,和潞州共为上党盆地。因周边群山环绕,与外部交通不便,因此多生盗匪,环境恶劣。

    张文远初到泽州,便宣布剿匪为重。

    泽州的本土势力见张文远不急着抢班夺权,倒也乐见张文远去剿匪。无论张文远是剿匪成功,还是碰一鼻子灰,都对他们有利。

    张文远因此堂而皇之的征调民夫,调动泽州骠骑府,去征讨各处匪寨。泽州骠骑将军鲍恭让他荼毒百姓倒是一把好手,至于让他剿匪,纯属难为他。因此一开始张文远令其四处剿匪,鲍恭屡战屡败,弄得灰头土脸,土匪没剿成功,倒是人马折损不少。

    张文远倒也不生气,仍是给鲍恭安排剿匪的任务。鲍恭吃了几次亏,心中畏惧,哪还敢再去剿匪,因此每次张文远下命令,鲍恭都是连连推脱,就是不愿去做。

    这时终于给了张文远机会,张文远以鲍恭畏惧匪类为由,突然翻脸,并直接剥夺了鲍恭的军权。鲍恭不满,但张文远又令他前去剿匪。鲍恭被逼得进退两难,无可奈可,只得眼看着张文远将军权给夺去。鲍恭心想着看张文远怎么做,等到他也剿匪失败,他就有理由朝着张文远发难了。

    张文远初掌兵权,并没有急着对外出兵。

    张文远很清楚,泽州骠骑府的这些军官,大都是当地的豪强势力出身,他根本调动不了,甚至会阳奉阴违。拿这群人去剿匪,根本就是自讨苦吃。

    张文远以练兵练将唯有,将骠骑府都督以上的官员全部集中在骠骑府进行统一的培训,然后又将自己所带的一百多丰州老卒委任为军中教头,分别担任骠骑府各级部队的训练官,还美其名曰增强各部的战力。这些士兵都是经历过北伐的精锐,实力精湛,以至于所有人都无话可说。

    虽然是训练官,但这些人权利极大,可直接指挥各部。而各部士兵没有当官的带领,很快便完全被这些教头掌握。

    至于原本的军中将官,张文远根本就没想用他们。不过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张文远从中挑选了十余名出身不高,与豪强牵扯较少,而且愿意投奔张文远的将官,放回军中使用。至于其余将官,都在骠骑府中老老实实的学习,什么时候毕业便是张文远说了算。

    张文远亲自掌握骠骑府,又使徐虎子以州兵曹的名义,征调民夫,从中挑选精锐,组建了一支千余人的剿匪队。这些人全部由丰州兵担任将官,进行丰州式的训练,很快便战力不俗,成了一支精锐。

    如此折腾了数月,张文远初步掌握了泽州的军事力量,这才敢进行剿匪。同时借着剿匪的名义来夺权。

    张文远也不过问州中的粮钱,但是却不能少了我剿匪的用度。主簿冯公孝和功曹宿晋二人向张文远哭穷,张文远便让二人去找州中豪强和下属各县去要。本来剿匪就是为了一州的利益,自然当是一州百姓共同承担这份开支。

    至于到最后二人怎么想办法,张文远不过问,但是若是没钱,张文远却是要翻脸。张文远占着大义,冯公孝和宿晋二人也没办法,他们不害怕老油子,就害怕张文远这种愣头青。双方一旦撕破脸来,固然张文远没有好下场,也伤不到泽州的本地豪强世家,但张文远背后也有人,他二人未必不会受到报复。

    反正最后张文远高高兴兴去剿匪了,至于其它事情,他浑不在意。

    张文远本就是名将,对付这些山中土匪却是手到擒来。这些土匪能常年在此生存,除了仗着地形优势与本土优势,还有就是与州中豪强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张文远有一支信得过的军队在手,自然不在乎这些东西。

    一连数月,张文远和徐虎子二人分别出击,连续击破数个土匪山寨,缴获无算,既在州中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威望,又通过剿匪提拔了一批可用的人才。

    张文远又接着将骠骑府中一批老弱、关系户和不服从的士兵清理干净,然后将剿匪队纳入骠骑府,使之成为一支正规军。通过这些手段,张文远基本上控制了骠骑府。

    这几个月来,通过军权,张文远逐渐拉拢州中不得已的官吏,开始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尤其在黄明远回朝之后,众人也知道张文远背后站着太子第一心腹鲁国公之后,张文远在州中的话语权更大。

    冯公孝和宿晋二人无奈,但也无能为力。

    正好到了八月,汉王杨谅起兵谋反,泽州本就是汉王的核心之地,因此不少人便准备附从杨谅,冯公孝和宿晋二人也不例外,而此时挡在二人身前的便是刺史张文远。

    二人决定除去张文远这个祸害,重新夺回属于他们的权利。

第六十六章 长平关之战

    冯公孝和宿晋二人想夺回权利并不容易,主要是张文远控制了兵权,让二人根本无力对付张文远。

    冯公孝和宿晋二人便决定联合骠骑将军鲍恭,铤而走险。

    汉王叛乱之后,张文远也知道泽州城内,潮流涌动,不少人都准备着杀了自己迎汉王叛军入城。

    张文远倒是记得当初黄明远在大同城怎么处置梁兴等人的,因此故意势弱,给冯公孝一党之机会。等到冯公孝和鲍恭带着兵马向张文远摊牌之后,张文远立刻命徐虎子带人动手反击,成功将冯公孝、宿晋、鲍恭三人拿下。

    此时再讲究什么安抚、压制等问题都已经是虚的了,张文远也不手软,直接下令将冯公孝、宿晋、鲍恭三人以谋反的罪名杀死,连同其家族,张文远直接命人将其夷灭,以杀鸡儆猴。

    一时之间,杀得人头滚滚,泽州城立刻被震慑的骇人。各豪门大族虽然对张文远不满,但没人敢趁机出头。正是这种动乱时刻,传统的法则约束也降到最低,无论再是高贵显赫,真是死了白死。

    至此,张文远全部掌握了泽州的权利。

    此时张文远也得到了汉王叛军主力来势汹汹的消息,张文远立刻决定前往长平关(今山西高官子县南四十里)御敌。泽州尽是盆地,唯有长平关是最好的阻击之地。而且长平关小,全是军队,利于防守。若是真将此战退到泽州打,谁知道隐藏的敌人在哪里?

    张文远乃命州中全部兵力共计四千余人跟随其北上,而泽州城则交给了泽州长史高孝达。实际上张文远很清楚汉王的叛乱根本维持不了多久,所以他是想完全将汉王叛军堵在长平关外。至于泽州城有没有人附逆,甚至会不会失陷,他并不担心。甚至他还希望再有不开眼的跳出来,他好再次收割一拨人头。

    而泽州本身是河内最后的防线,断不能使叛军主力越过泽州去。

    张文远和徐虎子率军北上,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的泽州,泽州众人看得是目瞪口呆。张文远就这么放弃了泽州?

    不过张文远将全部军队都带走了,哪怕众人想造反,也不能临时拉着一群农民去造反啊。

    不少持阴谋论的人认为张文远是欲擒故纵,又担忧局势,泽州反倒是没事。

    长平关地势险要,依托山岭而建,南来的军队别无他法,只得攻击正面,可谓天险。当初秦赵长平之战,正是白起命骑兵奇袭赵括身后的长平关,赵军才大败亏输的。

    张文远以四千人马守卫长平关,虽较之余公理所部数量上差了十倍,但仍旧对守卫此地有信心。

    余公理一路长驱直入,直奔长平关下,张文远坚守不出。

    余公理大怒,乃命麾下日夜攻打长平关。长平关一带的地势险要,正前方的丹朱岭地势狭长,攻击部队既无法展开地形,也无法有效躲避关头的打击。汉王叛军在之后的六天时间里发动了整整三十多次攻击,皆被张文远所部击退。整个狭窄的山道上布满了横七竖八的尸体,汉王军中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此时在张文远的南方,周罗睺也正率部赶来。

    当日周罗睺率部向东驻防陕州地区,防止汉王叛军趁机渡河,占领陕州,割裂长安与洛阳的联系。

    但遗憾的是黄明远高看了汉王军队的部署,裴文安主力一心进攻关中,因此根本没有在芮城方向布置军队。裴文安兵败之后,蒲州南部的残兵溃散,尽被史祥所部歼灭,而更无军队南渡。

    周罗睺再继续守备陕州黄河便失去了意义,因此黄明远便传令周罗睺继续东进,去增援箕关。

    周罗睺到达洛阳,邀宇文述一同北上。但宇文述不愿意北上,周罗睺无奈,自引军队从孟津渡河,直趋箕关。

    这时听闻在洛阳的陈后主病逝,但周罗睺因为行军无法去参加陈后主的葬礼,因此周罗睺痛哭,为陈后主穿了三日的孝衣。

    之后周罗睺北上,听闻此时泽州未丢,心中大喜,立刻又率部赶往泽州。等到周罗睺进入泽州城,竟然发现城中竟然没有军队,原来泽州全部军队都被张文远调到长平关阻敌。周罗睺心中大惊,暗叹张文远“胆大心细,实所罕见。”

    而城中的个人见周罗睺北上,倒是松了一口气,辛亏没有趁着城中无兵动乱,否则怕不要一起给汉王陪葬了。

    周罗睺领兵继续南下,于长平关与张文远汇合。此时长平关还牢牢地控制在隋军的手中,余公理费尽心思也不能越长平关一步。

    长平关狭窄,其实要想守住此地,只需数千人便可阻挡千军万马,这也是当初张文远敢于在此一搏的原因,甚至都不担心丢了泽州城,因为他知道只要他坚守住此地,一定会有援军。

    但现在周罗睺万人北上,并不能增强关中守备。

    这时张文远向周罗睺献计,余公理并不知晓隋军的援军到来,一直以为其正面所面对的不过数千泽州军。不若以泽州军继续守卫长平关,而周罗睺麾下万余关中主力则趁机从侧翼激机动到余公理的身后,全歼其部。

    此时山势众多,看似无路,其实有路。张文远便知晓一条山沟中的一条路,可以完美地绕过长平关。张文远在此布置了三百士兵结寨守备,但余公理并未发现此处。

    “余公理轻率无计谋,依恃人多而骄横,很容易打败,他若是真的能想到我军迂回到他的身后,这些日子,他早走此路了。”

    周罗睺很赞同张文远的判断,便依计行事,悄悄率领万余主力从西面数十里处,进入一条山谷之中,然后沿着两山之间一处浅窄河道,果然来到了汉王叛军的身后。

    余公理正一门心思的要攻破长平关,哪里会防备身后会有隋军出现。

    这日夜里,汉王叛军因为连日攻关,疲惫不堪,早就懈怠。余公理当时为了便于攻击,把大营一分为二,主营在长平关北二十多里,而前营就在丹朱岭内。

    此时余公理毫无防备,周罗睺乃直扑余公理主营。

    余公理突遭袭击,全军大乱,此时后有隋军,前有长平关,余公理进退无路,被堵死在丹朱岭内。

    余公理血战一夜,丝终不能突破隋军的包围。余公理战死,余部尽降。

第六十七章 高壁岭之战(上)

    在隋军各路平叛大军进展顺利的同时,黄明远的主力已经逼近汉王杨谅的腹心地带,准备进行最后的决战。

    黄明远在占领蒲坂城之后,修整一日。九月九日,黄明远将蒲坂城交给从郑县到达的崔弘升,令其坚守蒲州,自率主力骑、步兵四万五千人向北而去。

    而另一路隋军偏师史祥也从风陵渡方向强渡黄河,击破留在此地的数千汉王叛军,占据黄河渡口。史祥乃受命沿着首山、百梯山(今中条山脉)一路向东北而行,先后占领了盐池(今运城盐池)和安邑县、夏县,扫清了蒲州的南部叛军。

    黄明远数万主力,一路浩浩荡荡,往北而去。其主力还未出蒲州境内,从蒲坂城到晋阳八百余隋里,沿途的叛军已经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尽皆望风而逃。

    十一日,隋军下闻喜城。

    十二日傍晚,隋军主力兵临晋州城下,晋州刺史裴文安命人紧闭城门,坚守不出,准备负隅顽抗。

    晋州的守兵不足,并不足以出击,但若是选择攻城也要数日消耗。黄明远担心汉王叛军会堵塞雀鼠谷,因此乃命史祥率领两千人围住晋州,并总管晋州、绛州、吕州三州诸军事,又命段文操、杨万项二人各率两千人围住绛州、吕州,勿使三州在大军身后作乱。

    黄明远准备绕过这些据不投降的城池,直接奔晋阳而去。

    军中大将崔彭、独孤览等人皆是大吃一惊。独孤览直接进言道:“汉王经营河东多时,虽为叛逆,但河东之地,附逆者无数。今总管以数万之兵战汉王叛军十余万人之兵,本就是艰难重重。今总管令大军绕开城池,孤军深入,一旦稍有小挫,必会危及全军,倒时恐进退无路。”

    其他人也纷纷进言,主要是言汉王虽兵败蒲州,但根基未损,手下还有十余万精锐军队,并非不堪一击。黄明远此举,实乃非生即死之策,太过凶险。

    黄明襄也建议黄明远稳扎稳打,一路边破敌边进军,同时等待巴蜀、关西、关中等地的府兵。

    众人的建议虽然稳妥,全军一路平推,步步为营,可为大军争取充足的时间,但同时也给了汉王充足了的时间做准备,黄明远并不想在晋阳打一场耗时数月的攻坚战。

    陈远也认为此时黄明远可以选择突击直入,汉王杨谅必无所防备。

    黄明远乃对众人说道:“今汉王新败,军心不稳,内乱不止,正是士气最为低落之时。我军长驱直入,直捣汉王腹心之地,汉王必无所备,仓促应战,我军必可大胜。若此时顿兵于晋州城下,虽稳固了后方,但也给了汉王整顿军心,调兵遣将的机会。到时候双方沿途恶战,怕是从晋州到并州数百里之地,皆是一片焦土啊。”

    黄明远跟众人解释之后,便命众人拔营北上。他本来没有跟众人解释的义务,只是怕众人因为反对而乱了军心。

    众人也不敢拒绝,第二日一早,立刻拔营北上。

    黄明远的平叛大军一路栉风沐雨,并不停歇,于十五日上午,隋军主力进入雀鼠谷。

    雀鼠谷为从介休到霍邑之间一段数十里的间道险隘。寓意为其崎岖陡仄,唯有雀、鼠之类才能飞越翻过,是自晋州经灵石、介休向太原进军的必经之路。

    黄明远乃将主力部队驻扎于灵石县东南的高壁岭,等待汉王大军的到来。

    众人对于黄明远突然停止前进,更是大惑不解,直言大军要抢在汉王叛军之前出了雀鼠谷,否则被汉王叛军堵在谷中,怕是进退两难。今日为何总管反其道而行之?

    甚至连陈远也是疑惑。

    黄明远乃对陈远说道:“汉王所部十余万,尽是精锐,若是坚守介州,我军兵少,如何能胜。今我军顿兵于雀鼠谷之中,汉王叛军所来,势必要堵塞各处道路,将兵力分散。而且谷中道路狭窄,不便大军布阵,汉王叛军兵力再多,势必只能布置长阵,难以集中力量应战。到时我军一部军队在此与汉王叛军相持,一部绕到汉王叛军身后,必能将其全歼。”

    雀鼠谷利于兵少而不利于兵多,最好的布置是两三万人在此依托地形布防,可挡数十万大军。但一旦兵多,实际上在第一线的还是那些人,其余的都成了累赘。

    陈远听后赞叹道:“主公神算,远不及也。”

    黄明远在鼠雀谷屯兵之后,远在晋阳的汉王杨谅也得到了消息。杨谅心中如五雷轰顶一般,惶惶不可终日。

    这时王頍劝杨谅派遣大军,堵塞雀鼠谷,以抵御隋军,至于雀鼠谷以南的州县,只得是自求多福。而且杨谅等人也不知道黄明远是绕过绛州、晋州直奔晋阳城而来,只以为黄明远兵贵神速,神威无敌,数日之间,以及攻破了沿途绛州、晋州诸州县。

    杨谅听从了王頍的建议,乃以老将上大将军赵子开担任晋州行军总管,率领八万余人直奔雀鼠谷而来。

    雀鼠谷天险,一旦重兵防之,隋军除非飞跃过来。

    此时顿兵于鼠雀谷中的隋军听说汉王叛军已经向雀鼠谷进发,纷纷向黄明远进言,请求赶在对方到达之前出谷布阵,皆被黄明远拒绝。

    赵子开乃军中老将,出身天水赵氏,曾跟随韦孝宽讨伐尉迟迥之乱,后担任过蔚州刺史、代州总管、行军总管等职。赵子开虽然不是名将,但为人谨慎,行军打仗皆布置周全,虽无大胜,但亦无大败,

    杨谅正是看重赵子开的稳妥,这才命其领兵抵御黄明远。杨谅叛军,屡遭败绩,他已经有些不敢再主动出击了。

    赵子开得令之后,一路紧赶慢赶,终于来到雀鼠谷。不过听到谷中隋军已至,正屯营驻扎,乃心中大惊。赵子开也听闻黄明远的名头,只是与黄明远从无交集。他并不怀疑黄明远的能力,因此不敢应战,而是派兵占领了雀鼠谷周围所有的道路,栅栏堵塞山径小路,而将主营驻扎在高壁岭,全军摆开阵势,前后列五十里的战阵,企图借助崇山峻岭,以重重兵力,彻底防死黄明远所部。

第六十八章 高壁岭之战(下)

    对面的隋军众人眼看着汉王叛军将整个雀鼠谷防御的如铁桶一般,丧失了突击良机,因而心中无奈。而黄明远却又是刚愎自用,不听从任何人的劝导,更是让此战的胜败蒙上一层阴影。

    黄明远仿佛一点也不知道。

    站在营中高台之上,黄明远远远望去,已经能够看到高壁岭上的赵子开的军旗。高壁岭在山西灵石县东南二十五里,是整个雀鼠谷第一险隘。相传汉高祖刘邦出击陈郗时吕后斩了韩信,刘邦于返回长安途中,在此收到了吕后送来的韩信首级,遂葬之岭上,故又名韩信岭,亦称韩侯岭。

    高壁岭海拔一千二百米,山势险峻,峭壁深涧,北倚绵山,南接霍岳,东与灵空山对峙,西与秦王岭相望,乃中华三千年之古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扼南北交通之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川陕通衢”之美誉。

    黄明远不由得赞叹一声:“此岭真是天生的险地。”

    黄明襄乃说道:“看贼将之阵势,怕是打定了主意要坚守。虽然看其布置也没有什么过于出彩的地方,但胜在全面、仔细,倒也不是一个庸才。若是我军攻击,怕是要费不少时间。”

    黄明襄也不清楚兄长为什么在此延迟。

    黄明远冷笑一声道:“这高壁岭胜则是天堑之道,若是败的时候,便是一个盖了盖子的棺材,赵子开跑都跑不了。”

    十七日傍晚,黄明远乃调骁果军、禁卫军骑兵主力共计两万五千人悄悄潜入大营,向南而去。又以崔彭为军中主将,命其率领余部多置旗帜,诈作主力大军,牵制赵子开。

    亏得赵子开为人谨慎,倒是不用担心其会主动出击。

    黄明远自率主力精锐向南,潜入霍山,沿着悬崖深谷前进。

    夜色降临,数万大军行走于崇山峻岭之中,幸亏月明如昼,才能使得大军辨别方向。虽然黄明远早就提前安排好了向导,由其引路带着隋军向高壁岭之后前进,但山岭之间的道路险阻超出了黄明远的想象。

    大军翻山越岭,行了一段距离,实在是没有道路。黄明远乃命众人将除了武器、铠甲、水囊等必备品之外,其它辎重全部就地丢弃。

    骁果军将士虽然战力不俗,但是吃不得苦,更没有走过这种山地,因此没前进多少,沿途便有不少人故意掉队。等到大军过了又一座山丘之后,不少老兵油子终于忍耐不住,不愿走了。

    因为这些人在其中鼓动,很快影响到其他人。不少人骂骂咧咧,一时之间,军中气氛立刻变得难看。

    黄明远大怒,若是这些人是丰州军,黄明远早就将他们处死了。

    不过黄明远也不放任这些**们带坏了军队,哪怕此时是关键时刻。眼看这些领头的兵油子骂骂咧咧,吵吵嚷嚷,黄明远直接让身边的亲卫将这些兵油子全部抓了起来,然后当着众人的面斩首示众。

    “今日或是走出这片山岭,然后打破叛逆;或者死在这里。再胆敢有乱军心者,杀无赦。今日战胜叛军之后,所有缴获,我分文不取,全部分给你们。”

    有上百颗血淋淋的人头震慑,众人皆是心惊胆战。常听说黄总管乃是“煞神”,今日果然见到了。

    当然除了恐惧,还有黄明远宣布的丰厚赏赐,都激励着众人。

    黄明远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凭借这些年的威望,终于压制住众人。为了稳定全军,黄明远乃以薛世雄为先锋,率部为大军在前开道;独孤览率领禁卫为中军;而段文振则率军殿后。

    大军一路穿山越岭,走了整整一夜。等到第二日中午时分,大军终于绕道到高壁岭的后面。黄明远在谷口扎营,等待傍晚的到来。

    此时崔彭也按照黄明远的命令,命荆元恒率部挑战。

    双方在雀鼠谷展开了一场拉锯战。赵子开步步为营,虽然隋军攻势顽强,但鏖战一日,始终难以寸进。

    这时崔彭鸣金收兵,荆元恒所部呼啦啦地后退,很快便有些混乱起来。这时赵子开麾下将领杨源见隋军有些溃乱,竟然选择前去追击。

    杨源出身皇族,素来与杨谅亲近,自矜手下兵多,对赵子开坚守不出的命令不以为然。

    杨源这一动,立刻带动其他友军的变动,军中立刻有些混乱起来。

    荆元恒看到身后有追兵,乃命部下将辎重物资全部舍弃,疯狂逃奔大营。而身后的杨源追兵见此,更是激动,乃舍鞍争相取物。

    其他各部见此,本就不太听从赵子开命令的诸将立刻一拥而上,准备趁机痛打隋军这落水狗。

    此时黄明远在高壁岭之后,眼看夜色将墓,乃命封德彝挑选五十名士兵守卫后营,自率主力向高壁岭发动决死突击。

    过了大半个时辰,封德彝还没有挑选出人,等到黄明军中,只见众人皆踊跃报名,企图守营。原来是众人因为恐惧汉王叛军的强盛,不想出战,多数人抢着守营,因此导致封德彝行动迟缓。

    黄明远马上把争相留下守营的五十人召出军营,全部斩首。

    这一次黄明远亲自挑选留守人员,众将士心中畏惧,因此都不愿意留下。因此军心可用,士卒争战。

    正值赵子开和崔彭大军决战之机,黄明远乃率军驰马行进,突然出现在高壁岭之后。

    此时赵子军中因为杨源的擅自出击,各自为战,一时之间,赵子开根本无法约束军队。而此时黄明远率领憋了一天一夜的骁果军主力直接冲击赵子开的大营,呜鼓纵火。

    此时赵子开军中一片混乱,赵子开看到大营遇袭,惊出一身冷汗,他忙令各部向大营方向支援。只是雀鼠谷狭窄,数万大军迁延在谷中,横亘数十里,那里能够腾挪转身。因此赵子开率领的前军向后退,后面的前军又向后赶。

    此时崔彭在军中看到高壁岭火起,忙令大军出击,和突袭部队一同夹击叛军。

    赵子开所部数万人,不知所措,各自溃散,自相践踏,死伤了不计其数。赵子开在亲卫的护卫下,也顾不得大军,只得向北逃命而去。

第六十九章 蒿泽之战(上)

    高壁岭一战,隋军大获全胜。此战赵子开八万大军,折损过半,等到赵子开逃出雀鼠谷,在介休整兵之时,残部仅剩不到两万余人。

    此时赵子开所部丢盔弃甲,兵无战心,也不敢留在介休城,竟然不顾介州刺史梁修罗的劝阻,直接选择弃城而逃。

    赵子开走后,介州刺史梁修罗也不愿困守孤城,为赵子开做这个替死鬼,因此竟然选择尾随赵子开之后,也弃城而逃。

    黄明远命独孤览紧追赵子开不舍,赵、梁二人弃城而逃之后,隋军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介州,取得了雀鼠谷以北最重要的补给点和立足点。

    九月二十日,黄明远率领隋军主力进入介休城,经过短暂的修养补充之后,大军随即向北进发。

    赵子开弃城而逃之后,到达介休城以北的蒿泽(今山西汾阳县北湖泊)附近,遇到了杨谅亲率的主力大军。

    之前杨谅派遣赵子开南下守备雀鼠谷之后,担心赵子开会不敌黄明远。这时王頍也趁机劝杨谅亲征黄明远,以振奋士气。到时候和赵子开的主力会师,十几万大军必能击破黄明远。

    杨谅本来不想亲征,可他耳根子软,碍不住王頍的劝说。

    这时另一员杨谅的重臣萧摩诃也劝杨谅亲征,与其等到杨广召集完众军之后,大军压境,不如主动出击,击败孤军深入的黄明远所部,收复河东南部,到时候是打是和,也能有个选择。

    众人皆赞同杨谅亲征,杨谅无奈,只得令大将茹茹天保为先锋,大将军王世宗为左军,萧摩诃为右军,召集大军南下。

    等到杨谅到达蒿泽,正好遇到大败亏输,狼狈而逃的赵子开,杨谅听闻战果之后是如五雷轰顶,肝胆俱裂。

    赵子开这几日惊惧交加,此时见到杨谅,抱着对方的腿大哭,直言黄明远如“恶鬼下凡,难以一战。”

    众人闻之,皆有惧色。

    这时王頍见军心大乱,立时大怒,劝杨谅斩杀赵子开以警三军。不过杨谅以赵子开是老将,劳苦功高为由,免了赵子开的死罪,令其在军中戴罪立功。

    王頍无奈,却不能决定。

    此时杨谅汇合赵子开全军,大军将尽十万人。杨谅命大军在蒿泽东北方向布下大阵,等待黄明远的到来。

    黄明远一路追击,早从斥候那里知道杨谅亲征的消息。

    并州是天下精兵汇聚之地,能征善战的将领无数。若是杨谅派遣上将层层据守,黄明远还真不一定短时间攻破对方。但现在杨谅亲征,却是仍黄明远抚掌大笑。

    众人见此不解,皆云“叛军调集主力精锐,要与我军决一死战,怕是汉王叛军会在生死关头拼死力战。此事正是让我军为难之事,总管如何不忧反喜。”

    黄明远笑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若是领军的将领为猪狗者,哪怕千军万马,怕是也要丧个干干净净。”

    有些人真不一定适合亲征,譬如赵光义、朱祁镇。

    杨谅虽然被杨坚安置在并州守备河北地区,总揽大河以北防务,位高权重,但实际上他的军事能力有限,和二兄杨广、三兄杨俊差了很多。

    杨坚登基之时,杨谅只有六七岁,其从小受杨坚夫妻溺爱,学得些文人士子的东西,单论领军打仗,他连纸上谈兵都不如。

    开皇十八年二月,杨谅为行军元帅率领水陆大军三十万,进攻高句丽。九月,强渡辽水又时逢雨季,军中疫病流行,军队不利而还。

    开皇十九年,隋文帝任命杨谅为行军元帅,想让他率兵攻打突厥,但杨谅最后未去临阵统兵。

    开皇二十年,步迦可汗南征,杨谅兵出朔州,一无所获。

    仁寿元年,阿勿思力进击启民可汗,杨坚遣杨谅前往救援,可杨谅被阿勿思力人打败,他属下的将帅因罪被解职除名的有八十余人,都被发配流放到岭表。最后导致杨坚不得不再次启用杨素。

    说杨谅是蠢猪有些过,但杨谅真的没有什么统帅能力,反而会因为胡乱指挥导致叛军将帅因其分心。

    听到斥候汇报汉王顿兵于蒿泽东北方向,黄明远又命大将薛世雄和其弟黄明襄率骑兵四千余人从蒿泽以西绕道奔袭汉王大营的后方,而黄明远自率主力赶往杨谅为自己设置的主战场。

    黄明远的主力到达了蒿泽东北方向,隔着汉王叛军的大营有二十余里。

    远远地望去,汉王叛军连营数里,人马众多,声势颇广。隋军之中不少人见之心有惧色。

    黄明远却说道:“汉王叛军离着兵败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众人不解。

    黄明远乃说道:“从汉王叛军的大营之中,便可看出一股恐惧之气在蔓延。汉王一败蒲州,再败高壁岭,若是今日再败蒿泽,便就要覆灭了,如何能不畏惧。”

    众将乃解,无不佩服黄明远的望气之法,心中的底气也阻力不少。

    而对面的汉王杨谅,眼看隋军人马不及他的一半,这才松了一口气。他这麾下精锐,都是并州善战之兵,以二打一,哪怕不胜,也不会败吧。

    不过黄明远所部到达蒿泽之后,坚守营中,并不主动出战。而杨谅本就对黄明远心生畏惧,就更不敢出战。

    蒿泽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昭余祁,也叫大昭泽。此地是为晋中盆地最低处,又值秋末冬初,水汽弥漫,因此在这时节,蒿泽附近多有大雨。

    黄明远抵达蒿泽当日,便天降大雨。此雨忽然下个不停,道路淤烂,天气骤变,双方皆是难以一战。

    此时的杨谅眼看大雨不止,天气变冷,他实在难耐,又加上对黄明远的畏惧,便有了退兵之意,准备退到清源县(今山西清徐县)再于隋军一战。

    王頍劝谏说:“黄明远孤军深入我方阵地,人困马乏,大王率领精锐部队,亲自出击,一定取得胜利。而今见到敌人就要退走,显示我们胆怯,使军心沮丧,更增加对方军队的气焰,大王千万不可回军。”

    王頍字字珠玑,句句泣血,可惜杨谅却不愿意听从。

    九月二十五日,天仍下着大雨,杨谅下令全军拔营北上,返回并州。

第七十章 蒿泽之战(中)

    大雨肆虐了数日,却始终不见停歇。这么大的雨仿佛是一张大大的厚厚的雨帘,席卷着天地。大雨越来越疯狂,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抽打着天地,仿佛要把世界撕碎了一般。

    这时候有斥候前来报到,对面的汉王大营已经连夜拔营。黄明远看着这狂风暴雨,不知道该赞叹杨谅的大胆还是还笑他幼稚。这种天气他也敢拔营,真以为自己的麾下是铁军啊。

    黄明远命各路斥候齐出,咬紧了杨谅所部的行踪。

    这时独孤览也知道了杨谅撤军的消息,自来黄明远军中请战。他麾下有平叛大军之中最强大的骑兵,而此时杨谅仓皇北逃,军无防备,一旦追击成功,必能大破叛军。搞不好还有可能生擒了汉王杨谅。

    不过黄明远拒绝了。

    “这么大的雨,杨谅走不了多远,且让杨谅大军再行一日,我军再去追赶。”

    但独孤览担忧若是再等一日,他麾下的骑兵未必能够追得上杨谅大军。如此大的雨连下了这么多日,道路早就泥泞不堪,遍地淤泥,骑兵根本无法发挥机动优势。

    独孤览担心的是事实,但黄明远并不担心。薛世雄率领四千骑兵已经提前从蒿泽以西绕道杨谅身后。虽然有大雨阻隔,但薛世雄也是名将,五六天的时间,怎么也该赶到了预定地点。

    况且对付这片烂泥地,他自有办法。

    此时黄明远传令三军,全军再修整一日,等待命令。

    就在黄明远的平叛大军悠哉悠哉的在蒿泽修整之时,杨谅所部近十万大军却在北返的路上艰难的跋涉。

    杨谅所部实在是太悲惨了,先是天气骤变,接着又是天降暴雨,好好地一场计划中的大决战变得虎头蛇尾,杨谅所部叛军更是因为赵子开之败而士气大跌。

    汉王杨谅又一意孤行地北返,因此近十万大军只得冒着大雨,在烂泥地里艰苦行军。汉王叛军部的斗笠、蓑衣准备的不足,超过一半的士兵都没有雨具,只能穿着甲胄淋着大雨行军。这数日的大雨,弓弩、甲胄早就浸泡坏了,更何况是人。

    除此之外,汉王所部的马匹也因为淋雨不少都患上了疾病,纷纷倒毙在路上。

    从汉王所部驻营地到清徐县,不过是五六十里的距离,往日大军紧赶慢赶,一天的时间也便到了。而今日这六十里的距离,对于汉王叛军来说,就好像是漫长的天路,怎么也看不到坦途。

    汉王所部叛军艰难跋涉了整整一日,冒着风雨行了不过二十多里路,再难寸进,只得扎营。等到大军扎营,十余万大军已经是疲惫不堪,人困马乏。

    到了半夜,天气更加寒冷。汉王叛军随身携带的衣服、裘衣全都已经湿透,又冷又寒,根本无法抵御寒冷。不少人冻得瑟瑟发抖,躲在帐篷之中相互拥着取暖。

    本来因为天热的原因,叛军随身携带的帐篷根本无法遮挡风雨。这一次扎营,帐外大雨,帐内小雨,情况别提多糟糕。

    众人仿佛也如行尸走肉一般,只得机械的取暖,御寒。大营之中,倒着无数横七竖八的士兵,而不少因为泄了这口气而再也无法起来。

    王頍看到大军此等样子,是心惊胆战,这群士兵,怕是不在崩溃的边缘爆发,就要在崩溃的边缘灭亡了。

    王頍只得又来到杨谅帐中。

    杨谅今日虽然一直在车上,挨不着风雨,但这等行军,风雨如晦,也让他心神疲惫。王頍到时,杨谅正在帐中挨在榻上歇息,有两个侍女在给他捶腿。

    王頍进入大帐,看到杨谅如此做派,心中大怒。外边的士兵都成什么样子了,你还在这里有侍女服侍。一旦让众人知道,怕不得立刻要哗变。

    只是此时为了十余万大军的生存,他只得强压着心中的怒火。

    “大王,我军今日拔营,行军不到三十里,且人马俱疲。以这样的速度,就是到了明日,也无法到达清源城。黄明远用兵诡异,见我军拔营,必定从后方追击。而臣刚才遍观大营,军中根本无人防备,一旦黄明远大军杀来,后果怕是难以想象。还请大王下令大军丢弃一切不必要的物资,连夜进军,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清源城。”

    杨谅听了却是不以为然。

    “王公,你看这么大的雨,黄明远怎么会追来。且我军已经行了一日,黄明远根本追不到我们。现在将士们因为冒雨,本就军心不稳,心有怨言。孤若是此时再下令大军连夜赶路,怕是会引起士兵的哗变。再说我军离着清源城也就三十余里的路程,明日我令大军加快速度,到时候哪怕连夜行点路,也一定进入清源城。”

    王頍见杨谅根本看不到此时情形的危急,也知道连夜赶路怕是很难让众人接受,便又劝道:“大王,若是不能连夜赶路,还请大王速速令人调拨军队,加固大营防御,防止黄明远突袭。”

    杨谅见王頍再劝,感觉王頍有些不依不饶,心中满是不快,他觉得自己受够了这些谋士的自以为是。

    杨谅有些脸色难看地说道:“王公,孤已经命茹茹将军负责严密警备大营,必不会被黄明远突袭的。”

    王頍再想说什么,却是被杨谅打断。

    “王公,孤累了,你若是无事,还请先回去吧。”虽然杨谅如此说,却是要很不耐烦地要将王頍赶走。

    王頍无奈,只得离开。

    这时候王頍才感受到了当初裴文安心中的悲愤来,任凭你智计百般,但是杨谅就是不用啊。

    回到自己的帐中,此时王頍的儿子正在收拾行囊,王頍便嘱咐儿子说道:“汉王刚愎,不听良言,现在情况很不妙,我军必败。一旦军中乱起,你切记要跟着我。”

    现在王頍自觉已为杨谅尽力了,可惜杨谅不听。而今他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杨谅兵败之后,保全他们父子二人的性命。

    外边的风雨依旧很大,让人的心中充满了阴晦。王頍看着这天地之威,就感觉自己仿佛是水中随风雨飘荡的一叶小舟,无处着力。

    但愿今夜能够平安无事吧!

第七十一章 蒿泽之战(下)

    正如王頍所料不假,如此破敌的天赐良机,黄明远若是不选择突袭,那便不是黄明远了。

    黄明远之前阻拦独孤览的求战,除了因此汉王叛军的士气还没有因为大雨行军降到最低,另一点便是他在等一样东西的到达。

    杨谅叛军离开的下午申时左右,从介州运来的大批门板到达了黄明远的大营,黄明远乃在营中击鼓聚将。

    当日风雨起时,黄明远便问了一些居住在蒿泽的老人。这些人告诉黄明远每到秋、冬换季的时节,蒿泽这里就要下上数日的倾盆大雨,年年如是。到时候风雨不止,天地昏暗,仿佛龙王发怒一般,因此也叫龙王雨。当地人会在雨停之后,祭祀蒿泽之中的龙王。

    至于龙王发怒黄明远自是不相信,但是此地因为地势较低导致一些特殊的气象倒是可能。

    黄明远担心雨后泥泞,大军不能一战,因此当即下令后方的介州,令其提供足够多的雨具、木板等物资,若是木板不够,哪怕将所有人家的门板拆下来也在所不惜。

    此时大雨,现砍树也来不及,守将只得挨家挨户的征集门板。等到足够的门板送到黄明远的军中,杨谅已经离开了。

    门板送达,万事俱备。黄明远命令周法尚率军五千携带这上万块门板和木板,沿着汉王叛军逃跑的方向,铺出一块两丈宽的道路来。

    汉王叛军已经离开了将近一日的时间,黄明远虽然料到对方走的不远,但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汉王叛军身前,大军必须连夜追击。

    黄明远乃以独孤览为先锋,跟在周法尚所部铺路大军的身后,一路向北追击。黄明远给独孤览下了死命令,大军一定要在晚上四更之前追上汉王叛军。

    独孤览得令之后,不敢停歇,拼了命地往北赶去。

    黄明远数万大军,已经修整了数日,早就憋得难受。虽然此时天降大雨,但是黄明远早就从介休城内找到了充足的雨具。再加上隋军用木板铺出一条道路,因此众人虽然冒雨行军,也只是看不清道路,脚下并没有泥泞的烂泥,并不疲惫。

    数万大军在风雨交加的黑夜之中,如一条游龙一般向北而去,还不到三更时分,独孤览的前锋便已经追上了杨谅所部大军。

    双方离着不过五里,若是平日,早被对方发现了。可现在五里的距离,有风雨阻隔,双方之间仿佛隔着一道山河一般遥远。

    等到三更时分,独孤览回报的信使传来黄明远的军令,令其速速攻击汉王杨谅的大营,击破其军。

    独孤览听令,抽出长刀,遥指远方的杨谅大营,命大军杀去。

    此时的汉王所部还在酣睡之中,枕着风雨,根本不知营外的事情。杨谅虽然已经安排茹茹天保巡营,但自茹茹天保之下,任务是一级压一级,都认为这种天气隋军根本不可能打过来,因此皆没有防备。

    偌大的一个军营,此时竟然没有丝毫的防备。

    叛军以为这场风雨就是他们最好的防备了,但是却不知道踏着风雨而来的隋军,也视这场风雨为最好的掩饰。

    当独孤览的数千大军冲向汉王大营之时,大军如摧枯拉朽一般杀入其中。

    汉王大营所在的位置较高,且没有积水,因此泥泞程度不大,正好方便隋军骑兵的突击。哪怕隋军骑兵的速度在往日根本不足为虑,但在这不辩方向的雨夜,简直就是黑暗中杀出的一道闪电,震慑人心。

    汉王大军根本没有抵抗,便在隋军的屠刀下混乱了。众人本就因为今日大雨行军,疲惫不堪,又因为屡战屡败,士气低落,本来以为在此风雨之中,还是安全的,但隋军突然出黑暗中杀出,实际上已经摧毁了汉王叛军的心里防线。

    此时四面风雨,他们仅有的心理依靠丧失,最后只剩下天地间的无助了。

    “投降不死!”

    “投降不死!”

    风雨太大,连呼喊都听不见,很多事情只能凭借本能去做。

    幸好黄明远提前要求独孤览杀入叛军大营之后,不要多杀伤,而是尽可能的俘虏,这才让士兵到时都喊“投降不死!”

    营中士兵无数都纷纷跪地受缚,黑压压的一片,到处都是人。

    幸好此时周法尚所部也赶到了此地,独孤览乃专心破敌,至于收拢俘虏的事情,则全交给了周法尚。

    这时汉王营中纷乱,而此时北面也要一支军队冲来。

    独孤览听到底下奏报,心中大惊,难道汉王的援兵竟然才此时到了。

    等到双方相近,对方的“隋”字旗依稀可见,独孤览这才认出对方竟然是绕道蒿泽的薛世雄部。

    原来薛世雄早就到达了蒿泽以北,并派遣哨骑四处探查。黄明远给薛世雄的命令是在蒿泽以北埋伏,因此他并没有调头南下。今日傍晚,他的哨骑就发现了汉王杨谅的行踪,薛世雄立刻便想突袭汉王军营。

    只是天降大雨,薛世雄也不知道此时的黄明远所部有没有一同追来,因此担心手中兵力不足,只得强忍着心中的战意,在此观望。

    眼看到了夜里,薛世雄始终没有发现黄明远所部,心中唯恐明日汉王便逃归清源城,因此决定今夜四更,全军向汉王大营发动突击。

    薛世雄还没有动手,已经赶来的独孤览便攻入汉王大营,黄明襄当机立断,劝薛世雄出击。薛世雄立刻点兵出击,这才与独孤览相会于汉王大营之外。

    独孤览、薛世雄二人上万骑兵冒着风雨从两面向汉王大营发动攻击,彻底断绝了汉王所部逃生的可能。

    此时风雨之大,也看不清对方的身份。独孤览和薛世雄二人在军中冲杀了两个来回,整个大营之中再无抵抗的士兵了。

    整个叛军营中,哀鸿遍野。血与雨相互交杂在一起,将这场**裸的杀戮完全给遮掩下去。

    也不知道黄明远统帅的主力是什么时候到的,此时十几万人马在这泥烂之地,只能凭着意识而战。

    黄明远不敢大军分散攻击,只得一方面命骑兵向北绞杀逃走的残兵,一面清理营中俘虏,至于其他四散的溃兵,这般雨夜,也是无能为力了。

第七十二章 英雄气短

    等到天明,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为这数万生灵的死亡而叹息,竟然停止了数日的暴雨,给了交战的双方一份喘息的机会。

    这一夜大军都杀疯了,连军官也无法约束众人。血水混着雨水,四处流淌,整个大地都成了血色的,满是阴森。

    黄明远令人整点战果,汉王叛军自大将王世宗之下,在此夜被斩杀、践踏而死的共计有一万八千人,其余士兵,尽皆成了黄明远的俘虏。

    叛军将领王世宗,北齐旧将,北据派的领袖之一。昨日一战,众人哪分得清将领还是士兵,王世宗逃脱不得,被杀于乱军之中。

    叛军俘虏,乌压压地一大片,望不到头。独孤览见叛军的俘虏比隋军数量都多,便问黄明远如何处置。却是有些担忧这些叛军到时会生乱,便希望能够一劳永逸,全部诛杀。

    黄明远乃说道:“彼辈已经丧胆,难以再战,仲观(独孤览之字,览,观也)不必担心。且此为内战,众子皆为圣人之民,我等此战只为平叛,无需多造杀戮。”便让独孤览将这些俘虏收缴兵甲,然后全部带到介休城安置。

    独孤览乃从命。

    这时薛世雄带人押送了一条大鱼过来,正是杨谅麾下大将萧摩诃。

    此事萧摩诃被绳子紧缚,头发凌乱,胡子发白,一份狼狈不堪的样子,很是凄惨。一代名将,到了古稀之年,落得就此下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南北朝百余年,英才名将辈出。而萧摩诃英勇绝伦,气冠三军,有“关张”美誉,屡屡单骑冲阵,多次上演了斩将夺旗的神话,堪称南北朝第一猛将。可惜萧摩诃一生没有得遇明主,女儿嫁给的太子陈胤被废;自己在前线舍命激战的时候陈后主却与妻子私通;投降隋朝之后又跟着无能的杨谅反隋,到最后一代名将沦落到今日的地步。

    自己与萧摩诃无冤无仇,时至今日,黄明远并不愿故意羞辱萧摩诃。因此黄明远让人将萧摩诃身上的绳子除去。

    萧摩诃神色自若,感谢黄明远去绳之恩。

    “老夫小时候是听闻陈武侯‘名军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的盖世功绩长大的,总觉得世上难再有此等天纵之才的人物,可与陈武侯比拟。这两年总听说大隋出了一个少年英雄,英才绝伦,不弱于当年的陈武侯。我还以为也会黄总管如陈武侯一样昙花一现,没想到黄总管却越走越远,马踏草原,大破突厥,成就了不世之功。老夫在晋阳常盼能与黄总管一见之,也能一观当时陈武侯那般良将的风采,却没想到今日相见,竟是这般场面,真是时也命也。”

    萧摩诃自说着,也是一阵唏嘘。

    黄明远对着萧摩诃拜了一下,说道:“多谢萧老将军夸赞,明远较之陈武侯,还多有不如。此战能如此大胜,也是运气,若是由萧老将军领军,明远未必能胜得这么顺遂。”

    萧摩诃听了,脸色灰败。过了良久,才说道:“若是人人都有这般运气,老夫也不会落到今日的下场。天定运数,非人力所能扭转。”

    萧摩诃说完之话,长叹了一口气,仿佛是任命了一般。黄明远也看出了萧摩诃的心灰意冷,投降大隋的萧摩诃因久不得志,这才被王頍等人撺掇着参加了这场叛乱,但实际上杨谅根本就不信任萧摩诃。终此一场,本该力挽狂澜的萧摩诃也并未发挥什么作用,一直跟随叛军随波逐流,直至被黄明远生俘。

    叛乱之罪,谁也救不了萧摩诃。

    黄明远乃说道:“今日汉王之败,不在萧老将军。老将军有什么未尽之事,尽请告诉明远。明远但是力所能及,必尽力为之。”

    萧摩诃也回拜一礼。

    “多谢黄总管,今日总管之礼遇,全了老夫最后的体面,老夫感激不尽。如今我是阶下囚犯,生死不握于己手,李广尚知‘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我萧摩诃今年七十有三,先叛陈国,又叛隋帝,三姓之人,又有何面目去长安丢人现眼?还请总管将萧摩诃斩于此地,让萧摩诃留住最后一份尊严。还有若是可能的话,请黄总管在老夫死后,将老夫府尸体送回始兴郡(今粤北地区)安葬,也能让老夫叶落归根。老夫今死期将至,无能为报,来生必结草衔环报答总管的恩德。”

    说完萧摩诃长揖及地,久久未起。

    “老将军放心,明远必不负重托。”

    萧摩诃得了黄明远的允诺,再无牵挂,反而有种解脱。

    “若是十五年前,老夫死在钟山,是不是也能成为一个忠义死节的将领受后人敬仰呢?”

    到了门口,萧摩诃又回头说道:“今日黄总管恩德,摩诃感激不尽。临别之前,有一言相赠,‘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冠军侯千古传颂,汉武帝晚年念念不忘,怕是也因为冠军侯英年早逝吧,否则冠军侯活到巫蛊之祸,谁知冠军侯又不是第二个白起呢?”

    说完之后,萧摩诃不等黄明远回答,便走出了帐外。

    黄明远让人将萧摩诃押到山岗之上。萧摩诃面南而跪,慨然赴死。

    萧摩诃被斩首之后,黄明远让人将萧摩诃的首级送回长安,而尸体盛放于棺材之中,被黄明远派人送往岭南。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黄明远反反复复念叨着这两句话,自己到底是霍去病还是白起呢?

    “主公有事?”

    陈远叫醒了有些陷入沉思的黄明远。

    黄明远向陈远问道:“仲长,你说若是名将,是做霍去病好还是白起好?”

    “回主公,远觉得做名将者,何如刘寄奴者?”

    “刘寄奴?”

    黄明远忽然大笑起来,差点着了萧摩诃的道,这老头临了还想蛊惑自己叛隋。自己不是霍去病,也不是白起,甚至都不是刘裕。自己是视中华大于社稷的黄明远,注定了要在这如画的江山之中泼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仲长,萧摩诃虽勇,关键时刻,便进退失据,一生悲剧,不冤啊。”

第七十三章 无间道

    战后,黄明远并不停歇,除了留部分军队在此地处置战场和俘虏,其余主力,继续向北追击汉王杨谅。

    昨日如此一战,虽然隋军势大,但因为风雨所阻,汉王杨谅反而趁机逃出了隋军的包围。只是此战汉王杨谅丢掉了近十万大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最后的本钱。杨谅也顾不得体面和舒适,抱着奔马一路狂奔,每每听到身后雨声变大,还以为是隋军的追兵赶到,吓得是魂不附体。

    等到天明,一路狂奔的杨谅竟然逃出了数十里,逃到了清源城。而此时杨谅的身边,只有不到数百人,其余人马,已全部丢失。

    幸好清源城有纥单贵指挥的两万新军,这才让杨谅避免了手中无兵的尴尬。当初纥单贵蒲州兵败逃回晋阳之后,杨谅虽然大恨,但因为纥单贵是其亲信,最后也饶恕了纥单贵,而且让他担任新招募的两万人的统帅,在清源城练兵。

    被纥单贵迎进城中之后,望着身边残存的几人,杨谅不由得放声大哭。这次大败,他的军队、他的霸业已经全部都完了。

    身边众人也不知道怎么劝他。

    杨谅正垂泪着,忽然有晋阳的信使来报。杨谅接过信报,双目圆睁,大叫一声,口吐鲜血,竟然晕了过去。

    众人忙上前七手八脚的救醒了杨谅,再看信报,皆是心中大惊,汉王府主簿豆卢毓造反,晋阳丢了!

    对于杨谅一党来说,晋阳便是他们最后与朝廷周旋的依仗了,若是晋阳丢了,他们连这么一点依仗也没有了,只能等死。

    “豆卢毓逆贼!”

    “打回晋阳去!”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着,等到杨谅被救醒过来,看着众人,弱弱地问了一句道:“是不是晋阳丢了?”

    众人面面相觑,皆不说话,而杨谅顿时放声大哭起来。

    痛哭流涕的杨谅真的是绝望了,从小顺风顺水的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场面,更不知道什么叫做山穷水尽,现在的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王公何在?”

    “王公何在?”

    杨谅下意识地便叫自己的谋主王頍,但是众人相顾,皆是不知道王頍在哪里。最后还是赵子开上前回道:“大王,王公昨夜没有跟我们一同返回清源,怕是已经落到朝廷的手中了。”

    “啊!”

    “天亡我也!”

    杨谅又差点晕过去。

    人到用时方恨不在,杨谅之前有多嫌弃王頍的啰嗦,现在就别提多想念王頍。只是昨夜那种情况下,王頍没能跟他们一起返回清源城,怕是凶多吉少了。

    一时之间,杨谅又想起了当初王頍的好,忍不住悲戚起来。

    还是赵子开知道此时不是悲伤的时候,黄明远的追兵就在后面,而天色放晴,一旦黄明远大军堵到清源城外,他们就是瓮中之鳖。

    “大王,此时不是悲伤的时候,我等要赶紧返回晋阳,诛杀豆卢毓这个逆贼,才有可能与朝廷周旋。”

    这时候杨谅被众人所劝,也是心中稍安。

    “对!对!对!咱们赶紧走,赶紧回晋阳。豆卢毓这个狗贼,孤要将他碎尸万段!”杨谅对豆卢毓的痛恨激起了他心中最后一丝的血勇,杨谅准备返回晋阳,讨伐豆卢毓,他要问问豆卢毓这个狗贼为什么要背叛自己。

    ······

    其实并非是豆卢毓背叛了杨谅,而是豆卢毓根本就没有忠诚过杨谅。既无忠诚,何来背叛,他自始至终都是朝廷那边的人。

    豆卢毓是隋朝名将豆卢勣的次子,他的妹妹嫁给杨谅,他作为大舅哥也是水涨船高,担任汉王府主簿。

    豆卢毓少英果,有气节。他作为一个世家子,很清楚杨谅所处的尴尬位置,因此尽力避免家族被拖到杨谅的战车上。后来杨谅眼看大位无望,曾试探过豆卢毓造反的想法,但被豆卢毓苦谏拒绝。

    此后虽然杨谅不再和豆卢毓谈论造反之事,但豆卢毓心知杨谅必反,因此写信给兄长,让兄长避免与杨谅联系,更不可卷入其谋反的事件中。

    豆卢毓的兄长显州(即唐州,今河南省泌阳县、桐柏县一带)刺史豆卢贤派弟弟豆卢懿前来看望豆卢毓,豆卢懿见晋阳的形势如此紧张,离生乱之时不远,担心豆卢毓会被困在晋阳,不得不附逆,因此劝豆卢毓赶紧离开。

    但豆卢毓却不愿如此一走了之。

    豆卢毓私下对弟弟豆卢懿说道:“我一个人回归朝廷,自然可以免祸,但这只是为我自身考虑,不是为国家。我的身份在并州本就特殊,我不如暂且装作跟从杨谅,慢慢地再见机行事,打听情报,替朝廷平叛出力。”

    豆卢毓深知豆卢家族若是不让杨广因为杨谅之事忌惮,只得立得平叛大功才可。因此豆卢毓自己上演了一出无间道。

    果然,杨谅作乱之后,豆卢毓没有直接反对,反而凭借着舅兄的身份,打听了很多事情,也劝着杨谅疏远裴文安、王頍等心腹谋士。

    杨谅起兵之后,其兄豆卢贤更是向杨广进言道:“我弟弟豆卢毓平素就有抱负有气节,一定不会跟着造反,但是迫于叛逆的凶威,不能自主。我请求从军,和豆卢毓一里一外,杨谅就无法图谋作乱了。”

    杨广虽然没有同意豆卢贤的请求,但是让他跟豆卢毓联系,多多打探杨谅的情报。并下达了一封赦免并州从逆反正官员的诏书,令豆卢毓多多拉拢杨谅的部下,准备反正。

    豆卢贤秘密派家人把杨广的诏书送到豆卢毓的住处,兄弟二人开始策划这出无间道来。

    刚开始杨谅手握重兵,虽然与豆卢毓亲近,但是豆卢毓并无丝毫的兵权,因此豆卢毓虽然积极活动,也联络了不少的仁人志士,但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但裴文安兵败蒲州之后,豆卢毓趁机在杨谅面前述说朝廷的强大,并积极的出谋划策,向杨谅表达忠心。

    杨谅倒也比较相信这个舅兄,觉得“打虎亲兄弟”,渐渐的给了豆卢毓很大的权利,委以重任。当然杨谅忘了他现在打的就是兄弟。

    赵子开南下之后,豆卢毓也怂恿杨谅亲征,在豆卢毓和王頍等人的劝说之下,杨谅南下,而豆卢毓则趁机留在了晋阳,开始了他的反正行动。

第七十四章 晋阳之变(上)

    杨谅出城之后,豆卢毓见机会来临,便准备在晋阳城反正,直接端了杨谅的老巢。

    此时晋阳城由身为汉王府主簿的豆卢毓和汉王府府掾属朱涛二人留守。二人虽然是杨谅的亲信,但官职皆不高,本来并不适合担任留守。但之前杨谅数次兵败,对麾下将领也有些不信任,因此才将自己的老巢和家眷托付给亲戚出身的豆卢毓和朱涛二人。

    杨谅离开的当夜,豆卢毓便联络了开府仪同三司盘石侯宿勤武、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永昌、仪同三司成端、仪同三司长孙恺、车骑将军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颢等人,准备向朱涛摊牌。

    豆卢毓以商议晋阳城防务为由,派人请朱涛前来自己的府上议事。

    朱涛到来之后,豆卢毓便设宴款待朱涛。二人一同饮酒,一同观看歌姬表演。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豆卢毓突然长叹一声,对朱涛说道:“唉,朱兄,你我皆要大祸临头了。”

    朱涛大惊,不明所以,乃向豆卢毓询问。

    豆卢毓乃说道:“汉王被小人撺掇着造反,已构成了叛逆罪。今朝廷的鲁国公已经率征讨大军压境,汉王怕是很快就会失败。汉王毕竟是天子之弟,未必会被处死,但你我二人,身为汉王的亲信,到时候恐难以幸免。到时候不仅辜负了国家,怕是也要受牵连获灭族之罪?”

    朱涛脸色一变,这种事情他不是不知道,但这种话不应该从豆卢毓口中说出。朱涛不知道豆卢毓今日是何用意,只得语气有些冷淡地说道:“恕涛木讷,不知豆卢主簿所言何意?”

    豆卢毓乃近前说道:“汉王已经大势已去,再是负隅顽抗,也难以翻身。你我二人,留守晋阳,不若以晋阳秘密向朝廷投降,到时候也能洗清身上的叛逆身份,性命得保,家族以安。”

    朱涛听了,立刻怒发冲冠。他一把踢翻了身前的桌案,指着豆卢毓说道:“你也是汉王的亲眷,深受汉王大恩,怎么能说这样的话。汉王把大事托付给我们是信任我们,难道你豆卢毓要做贰臣不成。”

    说完朱涛也不管豆卢毓难看的脸色,起身向外离去。

    豆卢毓被朱涛骂的脸上一阵紫青,最后才冷冷地说道:“朱涛你可想好了,到时候身死族灭可别怪豆卢毓没提醒你。”

    朱涛也不回头,没好气地说道:“朱涛生死,自不用豆卢主簿操心。”

    这时候豆卢毓猛地将手中的杯子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大声说道:“朱涛,既然你死心到底,冥顽不灵,可别怪我没提醒你。”

    忽然院子之中冲出数名手持弩机之人,向着朱涛便扣动了弩机。朱涛大惊失色,来不及说话,便被射成了刺猬,身死当场。

    这时黑暗之中一人上前,从朱涛身上摸索出一块令牌和官印,递给过来的豆卢毓,又随手用佩刀砍下了朱涛的脑袋。

    杀人者乃是汉王府库直长孙恒布(也作行布)。

    “道生(豆卢毓的字),有了朱涛手中这块令牌,便能调动城中守军了。”

    豆卢毓不无遗憾地说道:“可惜这朱涛是个死脑筋,不肯为我所用,否则便可兵不血刃的拿下晋阳城了。”

    豆卢毓说着从自己身上也取出一块令牌,然后将两块令牌合二为一。之前杨谅为了不使一人独揽晋阳兵权,特意设置此令牌分别交给朱涛和豆卢毓,告诉众人只有两块令牌合二为一之时,才能调动晋阳城内的守军。

    豆卢毓折腾这么一大圈,拉拢朱涛,就是为了能掌握晋阳城的兵权。

    掌握的晋阳的兵权,豆卢毓又和宿勤武、宇文永昌、长孙恒布等人商议如何反正,这时宇文永昌提议将被杨谅关押的并州总管府司马皇甫诞从监狱里放出来,请他主持大事。

    皇甫诞做过兵部、比部、刑部侍郎,俱有能名;后来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再之后皇甫诞又历任河南道大使、大理少卿、尚书右丞、尚书左丞等职务,是天下名臣。

    而且皇甫诞在并州期间,总府政事,一以谘之。在整个并州城内,威望显著,人所仰慕,是最好的领头人。

    长孙恒布乃率人将监狱中的皇甫诞救了出来,并与之商议反叛汉王之事。皇甫诞本就不支持杨谅谋反,眼看杨谅将败,虽然吃惊其败的速度,但是立刻便同意了在晋阳城拨乱反正之事。

    杨谅南征之时,只在晋阳城呢内留下了数千兵马,宿勤武等人担心一旦杨谅返回,这些兵马并不能守住晋阳。

    而且杨谅在并州七年,心腹无数,威望隆重,宛若皇帝。一旦杨谅兵临城下,那些原本随同豆卢毓反叛杨谅的士兵,到时候也会纷纷倒戈。

    这时车骑将军安成侯元世雅提议可以用城南的稽胡人。

    稽胡是匈奴的别种,又叫山胡、步落稽,源于南匈奴。南北朝时徙于今山西、陕西北部方圆七八百里的山谷间,种落繁盛,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辅以蚕桑,以麻布为衣,与汉人杂处。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汾州(治今山西汾阳市)稽胡首领刘蠡升借北方群起反魏、中原板荡之机,在云阳谷(今山西右玉县东北云阳堡)聚众举兵反魏,自称天子,建年号“神嘉”,置署百官,建立起地方民族政权。535年,稽胡灭于东魏;576年,刘蠡生之孙刘没铎趁着北周灭齐的时机趁机复国,次年又被北周所灭。

    稽胡人虽然元气大伤,但之后也在山西、陕西等地苟延残喘,甚至到了唐朝时期,稽胡人还先后在绥州等地反叛称帝,最后被夏州都督王方翼配合右武卫将军程务挺剿灭。至此之后,稽胡人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

    这次杨谅起兵,担心军力不足,便征召了一批稽胡人为用。不过这群稽胡人虽然悍勇,但纪律实在太差。杨谅担心这些稽胡人会祸乱河东各地,因此并没有令其出征,而是屯于晋阳城南的山谷一带。

    稽胡人为利益卖命,并不忠于杨谅,若是由稽胡人守城,势必不会出现临阵倒戈的现象。

    其他诸人也没有好办法,只得同意了这个建议,引稽胡人入晋阳。

第七十五章 晋阳之变(下)

    第二日一早,豆卢毓便在总管府摆下了鸿门宴,以自己和朱涛二人的名义招众文武前来议事。晋阳城中文武到了之后,豆卢毓便图穷匕见,自言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杨谅,现率领晋阳城拨乱反正。同时豆卢毓又拿出来天子的诏书,劝众人随他一同反正。

    众人畏惧豆卢毓的兵权,也同样担忧杨谅怕是难以翻身,因此纷纷景从。当然其中也有杨谅的心腹,不愿背叛杨谅者,皆被豆卢毓派人直接当场杀死,以杀鸡儆猴。

    之后被豆卢毓从监狱里放出来的皇甫诞来到众人面前,众人乃举皇甫诞总揽政务,又由豆卢毓总领晋阳城中的兵权,为皇甫诞之佐,握有实际权力。

    皇甫诞等人乃征调城中壮丁,准备守城。乃令宿勤武守卫东门,宇文永昌守卫西门,元世雅守卫北门,长孙恒布则配合稽胡人守卫南门。

    稽胡人进城之后,因军纪涣散,在城中无恶不作,百姓不堪其苦。奈何豆卢毓等人要依靠这些稽胡人来守卫城门,因此对于城中百姓的怨言,只得装作不知。而晋阳城中百姓本来因为汉王地位素来骄傲,受到稽胡人如此骚扰更是不满,因此民心涣散,皇甫诞、豆卢毓等人并不得晋阳城中百姓的支持。

    刚开始众人为豆卢毓所执,只得同意豆卢毓的反叛计划,跟随他一同反叛。但之后众人眼看豆卢毓等人并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因此不少人起了别样的心思。

    而且杨谅的王妃豆卢氏知道兄长背叛了杨谅之后,带着儿子杨颢亲自当着众人的面质问豆卢毓的背叛,逼得豆卢毓哑口无言,进退不能。豆卢毓无奈,只得将妹妹和外甥囚禁到杨谅的宫中,使之不能与外界接触。

    豆卢毓此举,更是让杨谅一些的旧部不满,城中气氛压抑,人心动荡。

    也不知是不是豆卢毓等人运气不好,本来众人预计杨谅要和朝廷大军相持一段时间,但杨谅败的太快,豆卢毓在晋阳城根本就没有做好防备。而且晋阳城中有杨谅的亲信偷偷潜出城去,向杨谅报信。

    杨谅率领二万大军北上之事,豆卢毓毫无防备,等到杨谅到了晋阳城外十余里,豆卢毓等人才发现杨谅大军。众人大吃一惊,这才准备抵抗杨谅。

    城中本就只有数千士兵,而且经过豆卢毓等人对军官的清洗,仓促之间,战力羸弱。皇甫诞又征发上万民夫守城,但因为稽胡**乱晋阳城一事,哪怕皇甫诞在晋阳城威望显著,百姓也对其严重不满。

    含怒而来的杨谅驱兵至晋阳城下,眼看晋阳城城门紧闭,不纳其入,勃然大怒,乃令豆卢毓出来见他。

    杨谅的大旗在城南高悬,南门的守卒皆是大惊,纷纷询问长孙恒布。杨谅在并州七年,朝廷盛选僚佐,前后长史、司马,皆一时名士,因此百姓负担不重,安居七年,使得杨谅在此颇得人心。

    长孙恒布不敢直言对面的乃是杨谅,因此便说这些都是前来诈城的贼人。众人半信半疑,勉强应战,但兵无战意。

    杨谅眼看豆卢毓不来见他,南门守将也没有应答的,因此命纥单贵率军攻城。

    此时南门守卫的除了长孙恒布麾下,还有一群稽胡人,这些人并不认识杨谅。长孙恒布见自己麾下没有战力,便对这群稽胡人说道:“大败对面的贼军,并州府库任凭尔等搬运。”

    稽胡人听到长孙恒布竟然要把并州的府库都给他们,纷纷大喜,乃拼命力战。

    长孙恒布将并州的弩具一一分发给这些稽胡人,等待杨谅的士兵靠近之后,这些稽胡人便用弩机、弓箭射击城下。稽胡人可不管你是不是汉王,只有有好处,照杀不误。

    杨谅看到城头上的军队,心中大怒。

    纥单贵冲了两个回合,皆没有击破对方的箭雨。这时赵子开上前进言道:“大王,我军现在只有这两万人马,一旦损耗过多,哪怕攻下了晋阳城,等到黄明远来了,也未必可守?”

    杨谅问赵子开计策,赵子开乃建议攻打其它城门。以汉王在晋阳城的威望,必有军队倒戈。

    杨谅从计,乃转道西门。西门的守将是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永昌,宇文永昌本来就不是一员骁将,等到杨谅靠近城门,向城上大喊之后,众人纷纷混乱,宇文永昌根本控制不了军队。

    这时有人竟然打开城门,迎汉王杨谅入内,宇文永昌带人阻止,竟然被众人围攻,死于乱军之中。

    汉王杨谅不费吹灰之力,乃进入晋阳城中。

    西门一破,其她诸门也没有能力挽狂澜的能力。汉王叛军纷纷冲入城去,很快便占领了晋阳城,

    开府仪同三司盘石侯宿勤武带着亲兵与汉王叛军在晋阳城中展开了巷战,宿勤武虽然勇武,但身边亲兵数少,最后战死于巷战之中。

    其他诸人包括皇甫诞、成端、长孙恺、元世雅、皇甫文颢等人纷纷被俘,被献给了杨谅。杨谅对众人早就充满了怨恨,直接让人将成端、长孙恺、元世雅、皇甫文颢等人处死。

    杨谅又亲自劝降皇甫诞,希望他能够归顺。毕竟皇甫诞在晋阳城的威望很高,又是名臣,杨谅还不想杀他。

    但皇甫诞这次被俘,自知必死,乃破口大骂杨谅无父无君,乃是小人,令其悬崖勒马,早日投降。

    杨谅被皇甫诞激怒,竟亲自拔刀杀了皇甫诞。

    而城中豆卢毓知道汉王杨谅入城之后,知道汉王对自己的痛恨,自己虽然是其舅兄,但绝无幸免之理。因此豆卢毓乃于家中自缢而死。

    长孙恒布在南门抗敌,忽然听到西门失陷的消息,骤然大惊。而其麾下将领,听到汉王入城的消息,也一哄而散,四散逃命。

    长孙恒布无奈,乃打开南门,准备南逃。

    稽胡人首领白铁干见汉王进城,知道得罪汉王狠了。今日汉王有数万大军,一旦报复,他区区千余人的稽胡兵根本无力阻挡。白铁干为了向杨谅请罪,竟然命人将长孙恒布捉住,献给了杨谅。

    杨谅逼长孙恒布投降,长孙恒布不从,也被杨谅所杀。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