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八十八章 争相进献

    凡夫俗子的吵吵闹闹,杨广是不会在意的,因为他是神。作为神布皓月之光,岂是那些米粒之光可以争辉的。

    大业三年五月,杨广为了北巡,征调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又“举国就役”,从榆林北境,东达于幽州,开广百步、长三千里的驰道。

    六月,杨广北巡。

    黄明远还没能想好怎么安排自己,便跟着杨广北巡去了。这一次北上,杨广的主要目的便是宣扬国威,震慑胡狄。而若是要震慑胡狄,黄明远自是最好的选择。

    而这一次北巡,除了杨广想北上扬威,启民可汗多次派人前来朝中朝见,也引得杨广有心抖一抖“天可汗”的威风。

    启民可汗算是最通晓汉族文化的人,他知道怎么从汉人这里获得利益,因而这两年拼了命地巴结杨广。年初入朝时,启民可汗甚至要穿隋朝的服饰,不过杨广没有允许。但杨广也很满意启民可汗的识大体,因此各种赏赐不断,而启民可汗也在各次朝见中名利双收。

    启民可汗似乎发觉朝见是个很赚钱的生意,五月初九,便派儿子拓特勒来朝见杨广;五月十八日,又派遣侄子毗黎伽特勒来朝见,做足了孝子贤孙。杨广对启民可汗一百个满意,因此对启民可汗在草原上的小动作也视而不见,任由其做大。

    二十三日,启民可汗又派使者请求亲自入塞迎接杨广,幸好这一次杨广没犯傻,没有同意。不过启民可汗也不在意,又白得了一大批的赏赐。

    一个月三次朝见,收获无数,杨广和启民可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是够了。

    黄明远冷眼旁观,却不多言。

    对于草原的事情,黄明远现在很少发言。本来就是自己扫平的草原,若是对于草原事务再事事主导,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要称霸草原呢。

    杨广这一次北巡,以九原、榆林、雁门、马邑四郡为主。

    因为要展示军威,北巡的队伍中军队较之南巡更多,还多为骑兵,因此消耗巨大。但北方常年征战,不如江淮地区富饶。天子北巡,对于地方官来说,最大的压力便是保障物资的供应。

    若是要支持十余万人大半个月的供应,九原郡也拿得出来,但整个九原的府库怕是要空了,这可是当初北伐之后三年来的积攒。

    年初杨广改制,丰州便重新被一分为二,以牟那山为界,西边是九原郡,原丰州刺史荣毗担任太守,治九原县;东边是榆林郡,原丰州长史李子孝为太守,治榆林县。丰州实在太大了,地广千里,让谁担任刺史都不放心,所以杨广索性一分为二,又恢复到之前的样子。不过这一次边界从呼延谷西移至牟那山,整个北宁平原都属于榆林郡。因为战事减少,丰州的核心已渐渐从九原郡向榆林郡转移。

    而丰州总管府继续辖九原郡、榆林郡两地,治北宁县,不再管辖雕阴郡(即上州)。

    丰州总管府下辖两个虎贲郎将,其为左、右四个车骑府改编,共计一万两千人。又辖九原左、右、前、中、后五个鹰扬府,榆林九原左、右、前、中、后五个鹰扬府,云中前、中、后三个鹰扬府,每府大约两千余人,共计十三个府两万六千余人。

    黄明远在废黜骠骑府、车骑府设置鹰扬府上夹带了不少私货,至少没有让丰州总管府的实力下降太多。而且随着众人一步步升迁,实际上现在的丰州总管府、榆林郡、九原郡从上到下都是丰州一脉的人,也就只有荣毗一个人在坚守了。

    不过荣毗真正热爱丰州这片土地,因此黄明远也乐得有个人能看着丰州的众人。

    “子敬,你能不能别晃了,我脑子都晕了。”

    看着这自己面前来回踱步的于崇,荣毗也不禁头疼。他们几个丰州的要员已经在此商议多时,但对于如何接待杨广,仍是没有办法。

    原本想着提供一部分粮食,然后请求朝廷支援一部分,但自从雁门太守丘和进献之后,原本的计划就全落了一个空。

    丘和当初在蒲州弃城而逃,之后一直没有起复。后来丘和通过告发元胄一事,得到了天子的赏识,因此被授予代州刺史。改官制之后,代州成了雁门郡,丘和便担任雁门郡太守。

    这丘和自此得到了启发,别管官做得好不好,就得巴结天子,才能做大官。因此这一次杨广北巡,丘和掏空了整个雁门郡来巴结杨广,其进献的食物非常精美,让杨广都叹为观止。

    然后杨广到了马邑郡,马邑郡太守杨廓无所献,杨广很不高兴。

    杨广再相比较,越发觉得丘和这个人很知趣,因此任命丘和为博陵郡太守,让杨廓到博陵去向丘和学习。由此杨广所过之处,尽献奇珍异品,大肆奢侈,此风自丘和而起。

    马邑和雁门两个郡的做法,已经有了最直接的结果,下边大家该怎么做,怕是也心中有数了。

    黄明远也直接写信给郑言庆几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哪怕榆林、九原二郡艰苦一下,也不能给天子发作的机会。

    也因为如此,郑言庆、李子孝、荣毗等人才头疼。

    “实在不行,就从粮仓调数千石粮,应付过去。”

    “这能是应付的吗?奇珍异品从哪里来?”

    众人七嘴八舌,也没个说法。这时李子孝轻轻叩了一下桌案,示意众人不要再争论不休了。

    这时李子孝说道:“北宁产米,可为祥瑞。大河以南沙地,产蒲桃和寒瓜,也可进献天子。至于大军的吃食,一部分粮食,外加数千头羊,也勉强供应。至于其他,可进献天子一些珍奇的皮毛,算作贡物。”

    众人想想,皆是点头。

    “丰州的大米、蒲桃、寒瓜,都是特产,远近驰名,倒是能让天子尝尝鲜。至于羊,九原更不缺,每年丰州都淘换大批的牛羊,数千头羊远不如上万石粮食珍贵。至于皮毛,丰州更是要多少有多少,贿赂天子最好。”

    郑言庆看着众人说道:“既然如此,那多准备一些皮毛,除了天子,其他重臣、妃嫔也要一一奉送,不能让人们以为咱们丰州失了礼数。”

    众人从之。

    不过心中也是感慨,上赶着做佞臣,这算什么事。

第八十九章 志得意满

    六月上旬,杨广的车驾到达榆林郡。

    十余万人的队伍,行列拉得极长。远远望之,逶迤数十里,旌旗蔽日,甲戈林立,众马奔腾,长啸嘶鸣,极尽天子的威风。

    可对于沿途郡县来说,这就是一群消耗巨大的蝗虫,为了满足这支庞大队伍的需求,沿途郡县无不穷尽心力,以供杨广奢靡的需求。

    为了满足杨广的喜好,李子孝从榆林、九原二郡征调了大量的能工巧匠和珍奇物资来供给杨广。不过丰州再是发展迅速,终究是底子薄,较之其它地方,也没什么珍馐佳肴,与众不同的也只有丰州米、丰州蒲桃、丰州寒瓜这些特产,全择优送到天子那里。

    不过丰州靠近塞外,牛羊充足,较之粮食,以牛羊抵充,倒也没伤及根本。

    杨广看着这些丰州特产,倒也清楚榆林的情况,因此没有为难。

    吃食上不出彩,甚至还比较落后,李子孝只得从其它地方进行弥补。这一次丰州专门找到两匹汗血宝马,献给天子。自汉朝以来,众人对汗血宝马是只闻其名,从未见其身姿,不过汗血宝马,天下闻名,众人惊闻,也是大吃一惊。

    此次丰州送的汗血宝马龙骧虎跃,雄姿勃发,奔腾起来,逐日追风。杨广骑在马上,纵情驰奔,摸着马身上如鲜血一般的汗渍,竟忍不住高呼起来。

    郑言庆又为杨广献上一副珍贵的白熊皮,此皮之大,世所罕见,长宽皆近一丈,皮毛光滑柔顺,闪闪发亮,让人叹为观止。

    这件白熊皮,是郑言庆从一个来自流鬼国(今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的商人手中意外得到的,他本来想献给黄明远,但为黄明远说拒绝。黄明远可是认得北极熊,因此并不以为奇。如此好皮子,正好在天子北巡的时候,投其所好,增高添彩。

    杨广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熊皮,还是白色的,因而极为欢喜。古人对白色的动物有种疯魔一般的想法,只要是白色的,几乎皆称之为祥瑞。因此见到这么巨大的白熊皮,杨广真以为是天降祥瑞于他。若不是现在是夏天,天气炎热,杨广就要将这白熊皮披在身上去草原游荡一圈了。

    丰州不仅尽心供奉天子,郑言庆还拿出各种皮毛、马匹来贿赂杨广身边的亲信、近臣,包括虞世基、裴蕴、宇文述等人。不管对方与黄明远的关系如何,丰州都做的尽心尽力,不使众人挑出疏漏,更不仗着有黄明远为他们撑腰而不把众人放在眼中。

    俗话说“阎王好过,小鬼难缠”,天子身边的人,没多少善茬,丰州不过付出是些许皮毛、马匹,却能使得这群人不在背后坏事,怎么都是丰州赚了。

    果然郑言庆一圈财货撒出去,众人对郑言庆、李子孝等人交口称赞,榆林、九原倒是得了一个好名声。

    杨广在榆林郡转了一圈,先是放马黄河,又去看了一下云中古戍,倒是极尽兴致。不过似乎看到大隋北地异常的强大,自觉超越汉唐之时,因此杨广便有心前往塞外去炫耀武力一番,做下当初秦皇汉武都没做到的事情。

    毕竟自三皇五帝以来,还没有哪个中原的天子能够饮马阴山,北越长城。

    杨广是想一出是一出,可苦了随行的大臣。黄明远也担忧北出阴山有什么意外,因此也不赞成杨广的想法。但现在的杨广,可不是之前那般能够轻易劝谏的人,因此便一意孤行,非得出阴山一番。

    黄明远只得亲率数千骑兵,北出阴山为前部,负责天子的安全。

    这一日杨广从云中堡出发,到达大斤山。此时站在山上,极目远眺,前方之处,天似苍穹,笼盖四野;身后长城,蜿蜒曲折,龙盘虎踞。杨广一眼望去,尽是万里山河,仿佛整个草原尽在掌握之中。

    杨广忍不住高声吟道: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好!”

    黄明远迎着烈风,大声喊道:“圣人此诗,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

    杨广听后也得意洋洋,在杨广心中,黄明远可不是那些匹夫所比,其诗才仅次于他,因此对于黄明远的赞叹,杨广感到很满意。

    “说说看!”

    黄明远乃说道:“圣人此诗,乃是写了大军得胜的事情,我军十余万铁骑,横扫草原,大破胡虏,单于来朝,胡酋归降,大军凯旋,饮庆功酒,此诗大气磅礴,恢弘壮丽,其英气勃发,喷薄而出,乃古今少有啊。”

    听着黄明远的赞扬,杨广早就神清气爽,通体舒畅了。

    “明远也和一首。”

    “诺!”

    黄明远爱诗文,也写得好诗文,人所共知。虽然黄明远的诗文不习六朝骈文之风,更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积,但是读起来却是志气高昂,雄冠当世。因此不少文人推黄明远的诗才为当世无双,而黄明远本人也成了“豪放派”的鼻祖。

    不过现在杨广正志得意满,黄明也不会上赶着扫天子的兴致,拿出个《将进酒》、《蜀道难》这种等级的千古名篇,那不是故意越过天子,打天子的脸。杨广在这方面,素来小性,黄明远可没那番卖弄的心情。

    不过黄明远也没有过于藏拙,想了想,乃朗声吟道:

    “塞外悲风切,额根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返达兰,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这首诗是唐将李靖率领大军一举扫除东突厥对内地的侵扰,李世民为了纪念这一胜利而创作的,乃仿习杨广的诗。

    此时黄明远吟出,正和与刚才杨广的那首《饮马长城窟行》相和。

    杨广听后,也忍不住叫好道:“明远之诗,立意高远,言辞从容,层次分明,音韵优美,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和宫廷诗的艳丽,堪称佳作啊。”

第九十章 能屈能伸

    杨广在阴山志得意满的时候,以启民可汗为首的草原各部领袖早就已经在碛口等待了。这一次杨广北上,黄明远好说歹说,终于把杨广的北巡终点定在了碛口城。可能杨广也知道北地苦寒,不想去戈壁里吃沙子,便同意了此事。

    杨广北巡碛口,自然不是要看孤零零地安北城,而是要在草原诸部首领面前展露肌肉。杨广怕诸部胡酋惊恐,因此命长孙晟传达自己的旨意,将各部首领召到安北城。

    自大隋仁寿北伐至今已经快四年的时间,因为战争减少,秩序稳定的草原诸部算是逐渐恢复了些元气。

    不过草原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最大的一点便是伊然部的覆灭和阿勿思力的死亡。

    突厥诸部之中,伊然可汗都速所部分得的虽然是之前最肥沃的牙帐故地,但因为黄明远的一把火,这里都成了荒原,因此反而落了下势。性情大变的都速此时不仅不体恤民力,反而横征暴敛,剥削无度,属下诸部颇有怨言。而都速大怒,诛杀了部下族长、大将一百多人。于是下属的突厥诸部纷纷武力反叛,并推举步迦可汗的旧部阿史那思摩为主帅,讨伐都速。

    都速本就残暴,不得人心,因此在与阿史那思摩的交战之中屡战屡败,麾下望风而逃。大业二年五月,阿史那思摩率军攻破突厥牙帐旧地,都速本人也战死在战斗之中。

    之后都速的领地便四分五裂,一部向西投向了归化可汗阿史德乌末咄,另一部则被趁机西向的阿勿思力占领。

    此时控制着都速差不多一半地盘的阿史那思摩,眼看四面受制,竟然选择投降了启民可汗。而原本都速部一多半的力量则被启民可汗纳入怀中。

    阿史那思摩的投降,直接导致了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突厥迅速动荡起来。启民部不仅实力大增,还将阿勿思力和阿史德乌末咄的地盘分割开来。黄明远数次请求天子处置启民可汗,勿使其吞并伊然旧部,但杨广早就中了启民可汗的**汤,竟然选择了默认。

    此后启民可汗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原本是阿史那家族分出的舍利部、绰部、思璧部等几个部落纷纷依从启民可汗。

    屋漏本逢连阴雨,大业三年三月,奉化可汗阿勿思力病逝。

    阿勿思力的死使得原本突厥内部唯一一个能够对抗启民可汗的人去世,阿勿思力之子默啜并无其父的威望,无法压制部落中的反对势力,奉化部开始没落起来。

    突厥的形势不可避免的向启民部沦落。

    而铁勒诸部内部的形势也并不乐观。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隋一走,拔也古部继续作为铁勒诸部的带头大哥。虽然屈古棱没有向西发展,但其向东不断攻击室韦诸部,实力回升很快。

    同样同罗斜也也将部落迁徙到弓卢水南,然后卧薪尝胆,休养生息。这两年同罗斜也不断攻击霫部回血,实力也回升很快。

    至于黄明远在草原中部搞得那个独洛水联盟,终究因为没有大部领导,因而在几大部的压制下,勉强生存。无论是执失淹、苏农伯都还是浑破六、阿跌诃咥,皆不是真正的枭雄。诸部联合起来虽然实力很大,但多数时候不过是各怀心思,并不齐心。若不是其声势浩大,而且又有长孙晟在安北城为他们撑腰,早有人对诸部动手了。

    黄明远不知道草原的局势还到底能够维持多久,但只能尽可能地给各部制造麻烦,使草原霸主出现的时间能够更远一些吧。

    此时诸部还当然不知道大隋这个庞然大物会在未来十余年里轰然倒塌,因此接到长孙晟的信之后无不战战兢兢。没有几个人想去安北城,谁愿意到汉人的地盘仰人鼻息啊。可是也无人敢拒绝这次征召,毕竟没有人愿意再次面对大隋锋利的横刀与肆虐的马蹄。

    众人之中,怕是只有启民可汗一人是欣然前来的。

    启民可汗比任何人都清楚,只要伺候好了这位汉家的天子,他便能获得无数战场上都无法获得的东西。

    诸部如期到了安北城,各自在城池四周扎营。

    此时天子还未到,长孙晟便想先震慑诸部一番。

    长孙晟先到了启民可汗的帐中,胡部四处放牧为生,这营寨扎的虽然还可以,但模样却不怎么的。营寨之中杂草肮脏,乌烟瘴气。

    长孙晟想让启民可汗亲自除草,示范给各部落,以表示对朝廷的敬重。

    启民可汗虽然让黄明远坑了好几次,但和长孙晟关系还不错,毕竟长孙晟还是名义上草原的统帅,大隋在草原上的最高指挥,因此启民可汗也希望多多拉拢双方的关系,防止南面起火。

    “长孙将军,好久不见!”

    “可汗好!”

    二人一番寒暄之后,长孙晟便故意指着帐前的一株草说道:“这根草很香。”

    启民可汗一愣,不知道长孙晟的意思,便拽起放到鼻前闻了闻,然后说道:“长孙将军,这次你怕是错了,这草一点也不香。”

    长孙晟便说道:“天子巡幸所到之地,诸侯都要亲自洒扫,修整御道,以表示对天子的至诚崇敬之心。现在牙帐内杂草丛生,我只说是留着香草罢了!”

    这时启民可汗才醒悟道。

    不过启民可汗反应也快,连忙说道:“我的罪过!这是我的罪过啊!我的骨肉都是天子赐给的,得到为天子效力的机会,怎么敢推辞呢?只是因为边远地区的人不知道法度,失了礼仪,全靠将军教诲我们了。今日能得长孙将军的恩惠,是我的幸运。”

    说完启民可汗便撸起袖子,拔出佩刀,亲自铲除营寨之中的杂草。

    有了启民可汗带头,启民部的显贵和草原诸部的其他人都争相仿效启民可汗。于是从榆林北境,到碛口的安北城,再向东到蓟,全体胡人出动,开辟了一条长三千里、宽一百步的御道。

    杨广知道此事之后,赞扬长孙晟妙策,也赞扬启民可汗的忠诚。唯有黄明远心在满是担忧,启民可汗能屈能伸,这次又歪打正着,入了天子心中,怕是草原的局势,会更混乱了。

第九十一章 养虎为患

    没等杨广离开榆林郡,而早知消息的启民可汗便带着儿子和义成公主赶往榆林,亲迎天子出塞。很快,其他各部首领也蜂拥而至。

    启民可汗见了杨广,又旧事重提道:“当初先帝可怜我,将安义公主嫁给我,所应有的东西都不匮乏。而我的兄弟们嫉妒,都要杀我。我兵败之时,走投无路,抬头只有天,低头只有地,只得将身家性命都托附给先帝。先帝怜惜我将死,养护我使我又活下来,让我作了大可汗,还安抚了突厥的百姓。如今陛下治理天下,仍和先帝一样养护我和突厥的百姓,使我们什么也不缺乏。我身受圣恩,感恩的话说不尽。我现在已不是过去的突厥可汗,而是陛下的臣民,我愿意率领部落百姓改装易服,同华夏一样。”

    杨广想了想,还是没有接受,便说道:“漠北并未平静,还须要征战,只要你们存心恭顺朝廷,何必变易服装呢?”便拒绝了启民可汗的做法。

    黄明远不解,使草原胡人改装易服,便能利用强大的中原文化对这些胡人进行融解,用不了多久,这些胡人也会尽成汉人,如此好的机会,杨广怎么会弃而不用?

    黄明远便询问杨广缘由,而杨广说道:“胡人乃蛮夷也,不配为华夏之民,且若是诸部尽易服改制,安有天可汗?”

    黄明远听了一愣,这理由也是没谁了,为了万国来朝而万国来朝,杨广这怕是魔怔了吧?

    当然杨广不知道黄明远的想法,他还准备好好地向胡人炫耀一番,让诸部的胡酋都知道什么叫天朝上邦,什么又叫泱泱大国。

    为了接见这些来朝的胡人首领,杨广命令宇文恺制作大帐,帐内可坐几千人。而整个大帐以锦制作,色彩鲜艳,美轮美奂,极尽华丽,耗费锦帛无数。

    七月初七这一天,中原的乞巧节。

    杨广来到位于云中戍城东的大帐,备好仪仗侍卫,宴请启民可汗及其其他胡人头领。这些人坐在帐中,一眼竟望不到帐篷的边,皆是无比震惊。

    宴间演出散乐,华丽优美,气势宏大,各方部落的胡人都惊异欢悦,争着进献牛羊驼马几万头。

    而杨广也不吝啬,竟然直接赐给启民可汗帛二万段,其他各部的首领也按照级别的不同都有不同的赏赐。

    黄明远看得瞠目结舌,素来吝啬的杨广什么时候这么大方。

    今日杨广所散发出的锦帛,怕不得有数十万段之多。这些东西封赏给军队,每人能拿到一段锦帛。这样即得了军心,还增强了社会流通,刺激了经济发展,他不香吗?而如此大方的赏赐给这些胡人,能有何用。

    杨广并不这么认为,他大方地赏赐了这些胡人,使得这些胡人对他顶礼膜拜,齐呼“天可汗”,杨广便觉得值得。

    杨广又赐给启民可汗辂车与坐骑,鼓乐幡旗等仪仗,特许他朝拜时不必唱名,其地位在诸侯王以上。

    启民可汗喜不自禁,叩头便拜,简直要把杨广当做亲爸爸。

    其余诸部,为了多获取一些封赏,也无不极尽谄媚姿态,令人作呕。可如此直白的拍马匹,杨广偏偏好这口。

    胡人直率,所以不说虚言,这就是杨广的逻辑。

    黄明远对此默不作声,这一次北巡,他便几乎不说话了。沿途之事,也皆不再过问,只等着北巡完毕,便离开中枢。

    此时的黄明远坐在一侧,身边并无多少人。透过帐篷内的焰火,黄明远看着杨广和启民可汗等人的笑容是如此的狰狞,甚至丑陋。

    黄明远只得自己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

    “卫公难道也有忧愁?”

    此时长孙晟来到黄明远的身边坐下。

    看着杨广对胡人的重重恩赏,一直在北方的长孙晟心中也满不是滋味。天子如此厚赠胡人,难道忘了一直在北地戍守的安北军了吗?比之胡人,难道他们不是跟应该得到天子的封赏。

    长孙晟对黄明远说道:“卫公,今日之事如何不劝阻圣人啊?单不说这如海了去的赏赐,光是今日天子如此提高启民可汗的地位,便是后患无穷。试问来日整个草原,还有哪个部落敢与之为敌。这不是给启民可汗以机会来“扯大旗作虎皮”,打着大隋的旗号拓展地盘吗?今都速败亡,阿勿思力身死,整个突厥皆无人可掠启民可汗之锋芒,现在朝廷不仅不阻止其壮大,反而放任自流,养虎为患,试想来日,整个北伐的战果,怕是要功亏一篑了。”

    长孙晟毕生都在为平胡而努力,对可能造成的草原动荡最是关心,因此见草原局势因为杨广的妄为而逐渐走向不可控的地步,他如何能够不痛心。

    黄明远也脸色阴暗,无奈地说道:“季晟兄,非我不作为,启民崛起,草原不稳,我心之痛,不弱于季晟兄啊。可今时今日,你也看到了,我说的话,圣人也未必听得见去,实在如之奈何?”

    二人相顾,皆是无奈。

    长孙晟低着头说道:“卫公,自去年以来,我常感身体不适,旧日伤患之处,更是隐隐作痛。我戎马生涯四十年,风餐露宿,刀枪箭雨,身体早就垮了。这两年我在安北城,常感力不从心,怕是时日无多,老之将至。这一次,我准备向天子辞职,回家修养,省得贻误军政,也好多活两年。”

    黄明远知道长孙晟有些心灰意冷,且他的身体也的确是出了问题。自长子恒布在晋阳城战死之后,虽然长孙晟还强作没事,但身体、精神便有些垮了。数年前还能引弓射雕的长孙晟,现在拉弓都有些困难,所以黄明远根本无法开口劝阻。

    只是长孙晟既去,这安北都护府继任的合适人选又能选谁。

    看到黄明远的担忧,长孙晟便说道:“卫公且放心,我无论如何也会安置好安北军再离开的,这也是我多年的心血。这几年耀之(斛律晟)作为副都护帮了我很多,也熟悉北地形势,我离开之后,将安北军交给耀之,我很放心。”

    黄明远说道:“但愿如此吧。”

第九十二章 再逢故人

    这时舞台上的演出也到了极致。

    杨广在大帐之中筑池建台,有舍利兽先来跳跃,忽然激水注满街道,遍地都是鼋鼍、龟鳖、水人、虫鱼;又有鲸鱼喷雾掩蔽日光,转眼间化作黄龙,长七八丈。又有二人头顶条长竿,竿上有人舞蹈,忽然两竿上的人飞腾而过,跳到对方的竿上。还有神鳌背负大山,魔术艺人吐火等技艺,千变万化。艺人们都穿着锦绣缯彩的衣服,舞蹈者身上环佩叮,还点缀着花色的羽毛。

    最后还有乐正白明达所演奏的曲子,乐曲极为哀婉愁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令人如痴如醉。

    来自草原的这些胡人哪里见过这等架势,宛如土包子进城一样,都被中国的盛世华丽与绚烂震惊了。连最是嚣张的咄吉世也不得不赞叹大隋的强大,突厥一时难以与之匹敌。至于屈古棱、同罗斜也等人,见此场面,方知大隋之国富,竟然一时之间心生无力之叹。

    这些胡人本就豪放不羁,又能歌善舞,因此一个个的围着篝火,又唱又跳,热闹通宵。杨广看着这宏大场面,别提多欣慰。

    唯有黄明远心中凝重,对于这般盛世场景也不在意了。

    长孙晟被叫去招待一众胡人,黄明远不愿意前去看杨广与启民可汗二人丑陋逢迎的面目,便选择在角落里坐着。不是没人看到他,只是没人敢上前而已。这些胡人畏黄明远如猛虎一般。

    黄明远也乐得自斟自酌,他要看看双方是怎么的丑态百出。

    黄明远正自得其乐,这时便有人径直向黄明远走来。

    “兄长,如此良辰美景,如何在此干坐?”

    黄明远沿着问询之声看去,来者正是义成公主杨静乐。

    “是公主!”

    黄明远赶紧起身行礼。

    “兄长折煞我了!”

    与六年前相比,杨静乐脸上稚嫩之气已去,越发的明艳动人。其一颦一笑,充满了成熟与知性,都令人心醉。

    这两年义成公主在启民部之中,实力越发庞大,已经成为启民部内部仅次于启民可汗和世子咄吉世的第三大势力。义成公主靠着大隋的支持,垄断了启民部与大隋之间的互市,又依仗安北都护府的兵马保护,不断增强势力,压制敌对。现在的义成公主,在草原之上,处处以大隋的代言人自居,可谓是名声赫赫的存在。

    启民部有今日的声势,义成公主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传说在启民部之内,启民可汗也压制不住义成公主,因此义成公主在部落之中,我行我素,好不嚣张。偏偏启民可汗要仰仗义成公主交好大隋,因此只得对其不断忍让。

    “兄长多年不见,还是神采依然。”

    此时的义成公主,言语之间,从容不迫,充满了自信。

    “公主过奖!”

    其实这个时候再与义成公主再见,彼此之间或许曾经有过那么一丝情义,但早已因为时间流逝、空间转换而磨灭。自从义成公主利用黄明远派去的将领和朝廷派去的将领相互制约,相互清洗,黄明远就知道义成公主是个天生的政治人物,手腕高超,心智坚定,成长的极其迅速。

    而从那时候起黄明远就知道,若是小觑了这个妹妹,怕是会吃大亏的。

    今日再见,双方本就充满了提防,黄明远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像老朋友一样,庸俗地问义成公主在突厥过得好不好,人家一个公主,突厥的可贺敦,用你开口。

    不管背地里的生活如何,只是表明上是光鲜亮丽的,义成公主也过得乐此不疲。

    至于劝义成公主想办法限制启民可汗实力与野心的扩张,也是不切实际的。

    义成公主虽然是大隋的公主,但对于大隋来说,其地位与价值其实也体现在突厥和启民部的地位与价值上,她与启民可汗实际上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若是没了突厥,她在大隋眼中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一个普通女子。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义成公主当然不会这么幼稚。

    黄明远神色淡定,对义成公主说道:“自当初大利城一别,已经六年没见公主,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不知这些年公主可还安好!”

    黄明远还是庸俗的与义成公主客套起来。

    这时义成公主听闻黄明远的话,脸色一变,嘴巴一撇,已是将要潸然泪下。

    “昔日兄长待静乐如亲妹,缘何静乐与兄长数年不见,今日兄长竟如此疏远静乐?公主,我算什么公主,兄长难道还不清楚吗?”

    义成公主拿起手中的帕子,擦了擦微红的眼圈。

    “这些年来静乐一个人在突厥苦碍,受尽了染干父子的欺凌,身为国人,却要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真真是生不如死。每每撑不下去的时候,静乐便会想到便是受了委屈,还有兄长挂念,便也不算无依无靠,心中便满是期望。这次能够前来榆林,静乐想着能够见到兄长,心中异常欢喜,可是今日见到兄长,兄长见到静乐就如见到路人一般疏远,这让静乐心中如何不难受。”

    黄明远默然。

    “苦了你了!是我对不住你。”

    看着黄明远沉重的样子,义成公主忽然破涕为笑,用手帕掩着嘴笑道:“兄长原来是心疼静乐的,我还以为兄长真的是铁石心肠呢。兄长且放心,多亏了兄长当年为我筹谋的部落,让我有足够的力量对抗突厥的贵族。而且这些年染干上赶着巴结我们大隋,在部落之中,虽不说对我言听计从,却也没人敢欺辱于我。若是他们真的当我一介女流好欺负,我手下的军队可是不答应。”

    黄明远吃了一惊,没想到义成公主竟然诓了自己一下,北地沉浮这么多年,小丫头也成老狐狸了。言语之间,嬉笑怒骂,顺手拈来,已是一个成熟的政治人物。

    黄明远反应也快,变色不过毫厘之间。

    “那就好,那就好!如此方能让我放心,若是染干父子敢欺负你,我就把他父子打开花。”

    听到黄明远有些憨憨的话语,义成公主掩嘴轻笑。

    一番玩笑,二人之间倒是少了几分隔阂。

第九十三章 离奇之子

    黄明远满脸笑容,看着义成公主一副我家有女初长成的样子说道:“静乐成大人了!比我想的做的更好!”

    义成公主掩嘴,笑了笑说道:“在那种地方,我若是还不长大,早就骨头渣都没有了。”

    黄明远听后,不由得长叹道:“承受荣耀,赴诸青春!多少人为了天下苍生之安宁负重前行,才有今日大隋之盛世。静乐之功,不逊卫、霍,明远代天下万民谢静乐了。”

    说完黄明远对着义成公主行了一礼。

    “兄长使不得。”义成公主赶紧上前虚扶。

    黄明远神色肃然地说道:“静乐,你当得起这一礼。当初万般诸事,明远对你心中都满是愧疚,若是我等男人能早日摧破胡虏,如何能够送女儿去异域受这般屈辱。今时今日,我也不知道能为你做些什么,只等请求静乐好好照顾自己,草原之上若有何事,我绝对义不容辞。”

    “谢谢兄长!”

    这时义成公主神色有些凝重地回了一礼。

    黄明远将义成公主虚扶起来。

    “不说这些令人不高兴的事情!”

    义成公主笑道:“兄长这些年应该子女满堂了吧!”

    “还好!虚耗了几年,我感觉自己都老了。”

    黄明远又说道:“这一次善经也跟着我来榆林了,一会我引他去见见你。数年不见,善经也成大人了。”

    提到弟弟,义成公主眼圈又红了起来,离开中原数年,当时的弟弟还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想到现在也成大人了。

    眼看义成公主流泪,黄明远赶紧劝道:“静乐且放心,令尊现在是义阳郡太守,而且善经也跟在我身边听用,总能给他一个前程。”

    “多谢兄长!”

    义成公主很清楚,自己家虽然是宗室,但父亲跟当今天子的关系实属八竿子打不着。而且父亲性格柔弱,老实巴交,也没什么本事。自己当初没被选为公主时,家里都有些穷困;自己能成为公主,主要是杨家宗室实在太少,适龄的女子也太少的原因。

    自己的父亲什么能力义成公主当然清楚,若非黄明远搭手,父亲也做不到什么太守。至于弟弟杨善经,跟着黄明远,她更是放心。

    虽然数年不见,眼看黄明远将自己的一家安顿的井井有条,义成公主也心生欢喜,他这是念着我的。

    二人就在闲聊之时,这时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跑了过来。

    “阿娘!阿娘!”

    黄明远见这小男孩一身隋人服饰,皮肤白皙,眉清目秀。而且这小男孩也没有剃去头发,身着打扮全然汉人模样。若不是叫着义成公主母亲,谁也看不出这是一个突厥人。

    义成公主慈爱地将儿子搂在怀里,给黄明远介绍这是她的儿子阿史那维翰,汉人名字叫杨维翰。

    义成公主之子抱着母亲,肆无忌惮地享受着母爱。

    黄明远看着义成公主的儿子,总觉得此子并无突厥胡人种的模样,反倒是标准的汉人样子。细细打量,黄明远忽然感觉到,这个小孩子竟然跟自己的儿子维扬长的好像。

    黄明远不由问道问道:“维翰多大了?”

    维翰?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出自《诗经·大雅·板》,意思是大国犹如屏障挡风,大宗犹如栋梁支撑。这名字起得,黄明远想说跟自己起名这么像。

    义成公主随口说道:“今年五岁了,仁寿二年四月的人。”

    黄明远心中一震,仁寿二年四月的人,那不是说这个孩子在仁寿元年七月份便怀上了。七月份,那是自己送义成公主前往大利城的日子,是在她与启民可汗成亲之前。

    当然也有可能是早产,但哪里这么多巧合。

    黄明远吃了一惊,不会是自己的儿子吧,可是自己当时并没有和她发生什么关系。而公主和亲,难道又是公主期间与人私通。

    黄明远摇了摇头,使节队伍这么多眼睛,也瞒不住啊。

    黄明远正在狐疑,义成公主便借口自己有事,领着儿子走了。

    看着义成公主母子二人的身影,黄明远脸色阴沉,有些事情,义成公主在瞒着自己。

    此时义成公主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侍女宜芳轻声问道:“公主,告诉了卫公小郎君的生辰,会不会有碍?”

    义成公主不以为意地说道:“会有什么碍,他也该为自己的儿子做点事情了。别人儿子有的,我儿子也应该有。”

    之后的数日,义成公主有意避着黄明远。凭借义成公主的身份,她若不想见黄明远,黄明远还真无法近前。

    不过黄明远也安排人前往突厥查探义成公主之子的身份。不出黄明远所料,阿史那维翰的身份果然不同寻常。义成公主成婚不到九个月就产子,而且平日并不与启民可汗相见。不少知晓此事的突厥人都言阿史那维翰不是启民可汗的儿子,而是义成公主和别的男人生的野种,启民可汗碍于形势,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下这个儿子。

    空穴来风,义成公主未必做不出这种事情。

    可是黄明远左思右想,实在想不到自己何时与义成公主有了关系,还有了儿子?

    莫非是当日黄河之会?

    现在也没有dna技术,所以阿史那维翰到底是谁的儿子,黄明远也不清楚。义成公主也不是柳琼花,现在的她已是一个成熟的政治人物,根本不能以普通女子对待。

    很快黄明远便明了义成公主的真实目的。不管阿史那维翰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儿子,义成公主欲拒还迎的姿态已经说明,她想从黄明远这里获得利益,而筹码则是阿史那维翰。

    黄明远冷静下来,也不再探究阿史那维翰的身份,不管他是不是自己的儿子,现在他也只是突厥的一个王子。自己越是对他感兴趣,急着查探他的身份,越陷入义成公主的彀中。

    黄明远不再试图与义成公主接触,就仿佛之前从来没有见过阿史那维翰一般。

    黄明远缓了下来,而义成公主反而有些着急,她不相信黄明远不想从她这里知道事情的真相。但她也知道自己不能主动开口,她要黄明远来求她。

第九十四章 诛杀高颎

    很快黄明远就顾不得义成公主的事情了,因为朝廷之中,爆发了一件大事,天子下令,罢免宰相苏威,诛杀高颎、贺若弼、宇文弼等人。

    杨广北上之时,便下诏征发男丁一百余万人修筑长城,西起榆林,东至紫河(即今内蒙古南部、山西西北长城外的浑河)。尚书左仆射苏威劝阻,杨广不听。这条路修筑了二十天便完工,死伤无数。

    这便是高颎等人要被诛杀的直接原因。

    因为高颎的主动投诚,杨广在登基之后,还是很优待高颎的,不仅任命其为太子太师,与杨雄、杨弘等人并列,还恢复了其爵位齐国公。

    不过高颎似乎还沉浸在杨坚的时代,对杨广的性格并不完全了解,因此对于杨广的作为,屡屡劝谏。

    杨广征召全国周、齐、梁、陈等朝乐家子弟为乐户,从六品以下到庶人,有擅长音乐的,全向太常寺报到,高颎对此对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乱政,劝杨广废止,但杨广不听。

    此时的高颎似乎因为年老和离开政治中心,已经丧失了政治警惕性,因此他之后对太常丞李懿说道:“北周天元帝因为好乐而亡国,殷鉴并不远,怎么可以再重复呢?”

    而这两年,杨广的种种作为,也越来越让高颎不满,因此高颎竟然和安德王杨雄说道:“近来朝廷太无纲纪了。”

    这一次杨广召见启民可汗,黄明远、长孙晟皆对杨广对胡人厚赏不满,但也没有说话,但高颎却认为杨广此举不妥,对启民可汗的待遇过厚。他又对太府丞何稠说道:“这个胡虏很清楚中国的虚实,山川的险易,恐怕会成为后患。”

    不仅如此,高颎还和杨谅的旧部礼部尚书宇文弼走得迫近。须知祸从口出,从高颎管不住嘴开始,他的下场已经注定。

    宇文弼也不知是不是知道杨广对其虎视眈眈,却与高颎私下里说道:“周天元帝的奢侈,以今天的情况与之比较,也不算太过分吧?”后来又说“修长城的工程,幸而不是急迫的任务。”

    如此种种,早有人上报给了杨广。

    七月二十五日,杨广下令,捉拿高颎和宇文弼,满朝皆惊。

    二人一个太子太师,一个礼部尚书,虽说都没有多大的实权,但皆是前朝老臣,地位崇高,身份贵重,影响深远,因此被逮捕之后,朝臣纷纷上书求救。

    光禄大夫贺若弼也上书进言,请求天子明察,没想到有人上告贺若弼也私下议论宴请启民可汗的规模太奢侈。杨广遂把贺若弼也抓了起来。

    贺若弼之父贺若敦因口出怨言,为北周晋王宇文护所不容,逼令自杀,临死前,曾嘱咐贺若弼说“我想要平定江南,然而现在看来已经不能实现了,你应该继承我的遗志。还有我是因为嚼舌根而遭致杀身之祸的,你不能不好好想想啊。”并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告诫他要慎言。

    之后贺若弼因伐陈之功,变得越发骄纵,自命不凡,在朝廷之上屡屡大放厥词,数次被贬官下狱。这一次,他终于又倒在了这张嘴上。可惜杨广不是杨坚,不会轻易放过贺若弼。

    贺若弼是军中仅存的名将,威望显著,他的被捉,使得众人明白杨广处置高颎的决心,因此再无人敢进言。

    七月二十八日,杨广以诽谤朝政的命令,下诏赐死高颎、宇文弼、贺若弼等人。

    虽然黄明远知道历史上杨广曾下令赐死高颎等人,可因为黄明远从中调和,杨广与高颎的关系相较于历史上已经改善了许多,因此赐死令下来,黄明远大吃一惊。

    原本黄明远以为并无大事,因此并未替高颎求情,但现在却是坐不住了。杨广要杀别人,黄明远自是管不着,但高颎不一样,他对自己来说就像半个老师一样,而且还是弟弟黄明襄的老师,于情于理,黄明远都不得不出手相救。

    这时不少人都来到黄明远的营帐,请求黄明远能够向天子建言,饶恕高颎。众人之中,有清流之士,有高门大族,也有杨广旧臣,但所有人都知道,若是有人能够救高颎在,只有黄明远一人。

    黄明远并没有同意,而是将众人一一劝走,黄明远有心替杨广求情,但不想让天子以为他这是挟势压人。

    送走众人之后,黄明远匆匆前往杨广大帐,路上为陈远所阻。

    陈远问道:“主公此去天子大帐,是否是为了替高公求情?”

    “不错!”

    陈远上前伏在地上说道:“主公万万不可前去,此乃无解之局。天子杀心一起,无可阻挡。而主公一旦踏入其中,便会左右为难,顾此失彼,更严重者,甚至为天子所厌。”

    陈远担心黄明远不明白前去为高颎求情意味着什么,因此说道:“天子要杀高颎、宇文弼、贺若弼等人,不过是借着由头清洗当初的慜太子余党,主公且看着,用不了多久史万岁、薛道衡等人也会被处死,无他也,斩草除根。主公现在还觉得自己能够阻拦天子吗?”

    黄明远看着陈远说道:“仲长,你说得我都清楚,可正因为如此,我才要前往天子那里进言。高公于我,如师如友,更是黄明远最钦佩之人,哪怕不能成功,我总要为高公之事尽力。”

    陈远拉着黄明远的腿说道:“若因此使得天子厌恶,主公不后悔吗?”

    黄明远说道:“若是真的如此,我亦无可奈何。”

    说完,黄明远大步流星地离开了。

    黄明远来到杨广的营帐,早有杨广的亲信太监张成上前说道:“哎呦喂,卫公啊,你可不是为了高太师的事情来向圣人求情的吧,这两天来了好多人,引得圣人大怒,昨个都没有用饭,你可千万别点火啊。”

    黄明远偷偷给张成几颗金豆子,问道:“这两天来为高太师求情的人有很多?”

    “对啊,可都被天子斥退了。”

    黄明远心中了然,便向大帐而去。此时正好遇到出来的南阳公主。

    南阳公主瞬间便清楚黄明远此来的目的,因此向黄明远摇摇头,示意不要开口。她已经向天子求情了,但没有用。

    黄明远没有回应,而是掀开帘子,径直走了进去。

第九十五章 智谏君王

    杨广听到黄明远求见,脸色瞬间变得有些难看。君臣二人十几年,黄明远此来的目的他很清楚,但正是因为清楚,所以才不痛快。不过黄明远是宰相,杨广也不好直接将其拒之门外。

    黄明远入帐行礼之后,坐在一侧,杨广说道:“明远此来何事?”却是有赶黄明远的意思。

    黄明远自是当做不明白天子之意,而是说道:“明远这些日子,在学习为相之道,因此常翻阅史书。今日得空,便想向圣人请教史事。”

    杨广有些吃惊,但黄明远既然不是为了高颎之事前来,他倒也放下心来,因此随口问道:“你有何所得啊?”

    黄明远说道:“明远最近在研究北齐宰相杨愔之事。杨愔作为高洋的顾命大臣,职兼文武,名冠天下,却不能力挽狂澜,扶幼主于危难之际,最终本人身死,幼主被废,实在令人唏嘘啊。”

    杨广听到黄明远的话,以为黄明远是在担心自己扶持杨佶也会落到这般下场,因此说道:“杨愔虽有才华,但不识时事,只一书生而。高洋死前,仓促离世,亦没有为其子扫清家族障碍,仅仅单靠杨愔一人,手无兵权,落到如此下场,倒也不足为奇。”

    说完杨广长叹一声道:“为君者,高洋、高殷之殷鉴不远,要警惕啊。”

    “圣人所言极是!”

    这时杨广也不在意其它,便笑着问道:“天下贤相极多,明远怎么想起研究杨愔之事了。杨愔受托孤之寄,不能尊主庇身,也不过一常人矣,不值当明远学之。”

    黄明远笑道:“杨愔之事,我也是意外学之。岳家裴氏,还受过杨愔的恩惠,因此才研究其事。”

    “哦?竟有此事,我却不知之?”

    杨广听说杨愔对裴家有恩,也满是好奇。

    黄明远乃说道:“内子曾祖父中军将军裴公佗有六子,次子便是家岳之父,而四子壶关令谒之便曾受杨愔的救命之恩。

    当初北齐文宣帝高洋晚年沉溺于酒色,恣意妄为。有时脱去上衣裸露身子,涂脂画眉,招摇过市;有时又手执长矛,在街市横冲直撞,全无人君之象。

    有一天,他问一位过路妇人道:‘天子怎么样?’

    妇人没好气地回答他:‘疯疯癫癫的,哪里像个天子呢!’

    高洋闻听之后一怒杀了那个妇人。

    当时裴公谒之便以直言规劝高洋,而高洋便执剑威胁于他。裴公谒之白刃临颈而面不改色,进谏如故。

    高洋便对当时的宰相杨愔说道:‘这傻汉不怕死吗,怎么敢这样?’

    当时杨愔有心相救,便叹气对高洋说道:‘他希望陛下杀了他,以此获取后世的美名啊!’

    高洋听后迅速把刀收了回去,得意地说道:‘你小子想让我杀了你好成名,想得美,我偏不让你成名!’

    而裴公谒之也因此活命,直到北齐灭亡。”

    杨广脸色变了几变,看着黄明远说道:“明远此来,不是来向朕请教学问的,而是为高颎来求情的吧。”

    黄明远面不改色地说道:“圣人误会了,高公虽然与明远关系亲厚,如老师一般,但较之圣人与明远的关系,其差了怕是十万八千倍。圣人之于明远如师如父,明远虽然有心救高公一番,但若是为了救高公而使得圣人愠怒,明远不愿为也。

    至于高公之事,不管什么人进谏,生杀皆操之于圣人一人之手,明远以为,圣人不必在乎旁人的意见。”

    眼看黄明远这个态度,杨广很是满意。不管黄明远说得是真是假,至少他没有像之前那群人那样,沽名钓誉,进谏求名。

    对于黄明远,杨广还是能抱最大的善意的。

    杨广脸色变得好看了不少,因此说道:“既然你今日来了,也提到了此事,你觉得高颎该不该杀?”

    黄明远忙说道:“圣人以为该杀,那自是该杀。明远长在军中,素来讲究令行禁止,对于军令,下面的将领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滑头!”

    杨广指着黄明远笑道。

    “说你的意见!”

    黄明远说道:“杀与不杀全在天子一念之间。杀有杀的好处,也有坏处,利弊不同。”

    “有何好处,又有什么坏处?”

    黄明远说道:“若是杀了高颎,以后自是可以以儆效尤,朝堂之上再无人敢诽谤朝政。但高颎其人,素来迂腐,若说其真的包藏祸心,怕是也未必。其诽谤朝政之事,不过是失去相位之后的不甘,经过别人几经撩拨,这才胡言乱语。”

    杨广说道:“你是说高颎是因为没当上宰相才诽谤朝政的?”

    黄明远笑道:“要不然能为何事?难道他还想造反不成?臣想高颎怕是想以此引起圣人的注意,最好圣人对其所言心悦诚服,然后重新拜相,他就更满意了。”

    “他想得美!”

    黄明远也附和道:“高相国实在是老糊涂了,想当宰相用得着这么麻烦,直接跟圣人说便是,何苦弄得双方这么难看。”

    杨广点点头,仿佛同意黄明远的话。

    “这些进谏之人,总是喜欢沽名钓誉,高颎这么大年龄了,也不例外啊。”

    黄明远说道:“高颎一辈子,到现在所能仰仗的,也就是辅佐先帝,开创盛世的声名,为了复起,他能不从中想办法。”

    杨广也是深以为然。

    “朕也就是被高颎的言论给气到了,事事以先帝如何如何,不再其位,却一再妖言惑众,实在令朕生气。”

    黄明远笑道:“圣人息怒,这高颎一再提起先帝之事,不就是想让天子记得他的功劳吗?他老了,想做宰相也就这点办法。”

    “罢了!罢了!”

    杨广指着黄明远笑骂道:“今日之事,朕也看出来了,你还是在拐着弯替高颎求情。正如你所说的,高颎老糊涂了,朕也不是非得杀了高颎才行。既然如此,就让高颎离开京城吧,不要让他再烦朕了。”

    黄明远笑道:“圣人隆恩,想来普天之下,都会为圣人开阔的胸怀而赞叹的。”

    杨广笑道:“朕不要别人赞叹,只要高颎不再肆意折腾,让天下人以为朕薄待老臣便是。”

第九十六章 心若死灰

    七月二十九日,杨广再次下诏,最终赦免了高颎的死罪,全家流放九原郡。至于宇文弼和贺若弼,则仍被处死,且贺若弼的妻子儿女被没收为官奴婢。黄明远能救高颎一人已是万难,至于宇文弼和贺若弼,则是无能为力了。

    众人本都以为高颎必死无疑,其人有文韬武略,对世务贤明,通达事理,自从蒙受重任以来,竭诚尽力,推荐引进忠诚贤良之士,以天下为已任。执政将近二十年,朝野上下无不敬重;先帝严苛,国家富庶,也是高颎的努力。今日天子不念旧情,一朝被杀,朝臣没有不伤感的。

    等到高颎被赦免,众人未先对高颎的存活而欣喜,却无不感慨黄明远对天子影响之巨大。心腹之臣,能左右天子之见,果真如此。

    至于虞世基等人,也无不艳羡,他虽然权势滔天,但在杨广面前也就是一个棋子而已。他也曾进谏杨广不少事,但多为杨广斥责,因此再也不敢违逆杨广的心思。今日之事,他才知自己与黄明远的区别。

    “高颎老朽昏聩,虽然免死,但毕竟法不可废,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朕便将其流放凉州,以儆效尤。”

    将高颎流放凉州之地,那高颎离死也不远了。

    黄明远只得说道:“圣人自对高颎示以天恩,自是隆恩浩荡。不过凉州太远,又风沙侵袭,若是高颎死在半路上,好事则变成了丧事了。”

    杨广到觉得也是。杨广自大的很,若要杀人,直接处死便是,倒还不屑于如此害人。

    “既然如此,便流放九原郡。你在九原多年,终归有些旧部,能妥善安置好高颎。”

    这烫手山芋安置的,黄明远也是无语。交给我算什么,朝廷将高颎放其归家有这么难吗?

    不过渤海高氏,也是豪门大族,又是北齐皇族,在河北之地实力雄厚。或许杨广也担心高颎回到故乡之后会利用影响力在河北为乱,因此非得将其流放。至于九原之地,虽然黄明远与高颎交好,但因为之前大同之事,九原可没几个人喜欢高颎,所以在这里,高颎绝折腾不起来。

    至于黄明远,杨广还是相信的。

    黄明远忙称“诺”!

    ······

    圣旨既下,当即执行。

    不知道为什么,黄明远选择亲自去观看宇文弼和贺若弼二人行刑。这种场合虽然不在人前,但黄明远还是能见到的。临刑之时,宇文弼沉默不语,一心待死,而贺若弼却是高呼“冤枉”,终究无济于事,到最后都是一个死字。

    杨广似乎喜欢将死法分等级,对于赐死高等级的大臣,他从来不会赐剑,赐毒酒,而是赐绳子。在他看来,这是仅次于赐绫的死法,是属于王公贵族的死法。而王公贵族之死,不当流血。

    看着宇文弼、贺若弼的尸体,比听一百遍鸡汤文更直观。乱世一步一步就要到了,不努力从乱世之中杀出一条路,宇文弼和贺若弼二人就是下场。

    看着前几日还是大臣家眷、千金贵人的贺若弼的妻子儿女,现在被锁拿着成为了奴婢,从天上跌落到尘埃之中。想来过几年,如此这般场景,天下不知道会有多少,这不是一个能够有尊严的活下去的时代。

    当日下午,黄明远便在榆林城西送别高颎。

    从狱中出来,高颎没有丝毫的间歇,就要被送往九原郡。

    时太阳已经快要落山,漫天的落霞铺满了天空,照得天际都是绚烂的红色。高颎对黄明远行了一礼,说道:“今日我被没有同宇文公辅(宇文弼字)、贺若辅伯(贺若弼)同死,便知道是明远所救。天底下若有人能从圣人的屠刀下救得高颎性命的,也唯有明远一人了。今日之事,高颎感激不尽。”

    黄明远赶紧上前扶住高颎。

    “高公使不得,折煞了明远了。明远其实也没有做什么,是天子不愿意杀高公,所以在最后关头才改了主意。也是高公福缘深厚,遇难成祥。”

    高颎自嘲了一句道:“我算是什么福缘深厚啊,明远不用推脱了。我很清楚当今圣人的心。他杀我之心比你想得还有重,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罢了。咱们这位天子,记仇啊。”

    黄明远听着高颎吐槽杨广,却不好附言。

    这时高颎又说道:“圣人未即位之前,虽然我也不觉得他会是一个好皇帝,但终究还是勤政爱民,知人善用的。可这两年,随着自己帝位的稳固,圣人越发骄纵自满,忘乎所以,刚愎自用,其原本残暴、独裁、昏庸的一面也暴露无遗。这天下乱了三百年,百姓罹难了三百年,好不容易才统一,百姓也有些好日过,我实在不愿看到这大好河山再次分崩离析,天下万民再次流离失所啊。”

    高颎为这天下安康费尽心力了二十年,努力拼搏了二十年,没有谁比他更知道如今这份盛世得来的不易。

    高颎拉着黄明远的手说道:“现在圣人那里也就是能听得明远的话了,往后明远要多多利用身份,勿使天子走错道路啊。”

    黄明远想答应高颎,话却说不出来。

    此时黄明远满脸为难地说道:“高公,非明远推拒,我亦忧心忡忡,可实在没有办法。天子诸事都是心思早定,难道我能事事反驳。不瞒高公,我实在有心去矣,不愿再留在中枢这般难受啊。”

    高颎看着黄明远,心思万般复杂,最终长叹了一口气。

    “是我强人所难了,天子本性如此,又岂是明远可以左右的。可是这泱泱朝堂,除了明远,又有谁能托付呢?”

    高颎闭上眼睛,满是痛苦地说道:“这天下诸事,实在万般不由人啊!”说着高颎眼角的泪水已经滑落。高颎似乎已经能够看到大隋分崩离析的那一日了,可是那是自己这一生心血的崩坏啊。

    满天的夕阳照在高颎的身上,将高颎的身影拉得悠长悠长。

    黄明远望着高颎远去的身影,久久无法释怀。

    “明远,若是有可能,请救一下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吧!不为了杨家,只为了这受苦的天下万民。”

第九十七章 巡幸胡虏

    高颎走了,走的波澜不惊,又走的心如刀割。属于高颎的时代已经落幕了,属于当年那个开皇盛世的时代也已经落幕了。

    黄明远早让人在九原妥善安置高颎,不使其有衣食之忧。

    高颎走后次日,天子下诏,罢尚书右仆射苏威职务,废为庶民;罢内史令萧琮职务、爵位,废为庶民。

    苏威是因为之前进谏之事被废黜,而萧琮则是因为与贺若弼交好。

    原先,梁公萧琮因为皇后萧氏的缘故,很为杨广亲近推重,是爵位改制之后仅有的五个公爵之一。萧琮宗族中的涉及服丧缌麻三月的人,都按才能提拔任用了,萧琮的几个兄弟,都在朝廷作官,萧家势力在朝中雄厚。萧琮性情恬淡儒雅,不把职务放在心上,虽然客居他乡,但对北方的豪强贵族,都没有看得上的。他与贺若弼有交情,贺若弼被杀,又有童谣说:“萧萧亦复起。”这一次杨广处死贺若弼,查到他与贺若弼的关系,又想到之前流传“西梁将要兴盛”的说法,因此对萧琮满是猜忌,直接废为庶民。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就是杨广。

    四个宰相,又折一个。

    八月初二,杨广下旨迁黄明远为内史令,仍领左武卫大将军,为首相;迁民部尚书杨文思为纳言,增补为宰相。

    迁鸿胪卿楚公杨玄感为礼部尚书;迁段文振为兵部尚书;迁西南道大使长孙炽为民部尚书;迁将作大匠宇文恺为工部尚书;迁崔弘升为右御卫大将军。

    又令萧琮的弟弟萧珣之子萧钜继承萧琮的爵位,为梁公。

    诸相之中,黄明远越过牛弘、裴矩,竟然神奇地成为了大隋首相,而內史侍郎虞世基更成了黄明远的直接手下。

    黄明远倒也不以为意,本来就不想再待在洛阳了,即使有这么一个首相的任命,对于志不在此的黄明远来说,又有何意义。

    八月初,杨广准备离开榆林,前往定北城。

    这时太常卿元寿向杨广建议道:“汉武帝出关,旌旗连绵千里,极其壮观。现在大军十余万人北巡,却集聚在一起,毫无气势,不如将御营的军队分为二十四军,每天派遣一军出发,相距三十里,旗帜相望,钲鼓相闻,首尾相连,千里不绝。如此场面,气势恢宏,更能体现出天子北巡的威严。”

    杨广大喜,众人也纷纷赞同。

    若是旁事,黄明远自不会扫了杨广的幸,但行军之事,关系到数万人的生死,不可不慎。

    黄明远于是反对道:“如此必不可行。我军兵亘千里,沿途有山川隔阻,一旦遇到不测,队伍就会四分五裂。到时中枢有事,则首尾不能相顾,况且出塞道路险阻漫长,难以相救。虽然有汉武帝出关兵连千里的故事,但如此布置,实乃取败之道也。”

    黄明远乃大隋军神,说的话本就够分量。且这几年黄明远身为宰相,地位崇高,早养得一股贵气,且兼具杀伐之威,因此元寿虽乃老臣,又声誉颇隆,但此时也不敢和黄明远直接争辩。

    杨广听了有些不高兴,乃问道:“明远有何意见?”

    黄明远乃说道:“我军兵多,当将军队列成方阵,四面向外防御,六宫及百官家属并在其内;倘若发生变故,就命令受敌的方面抵抗,并从阵内派奇兵,冲出阵外奋力攻击,以车子作壁垒,再设曲形钩阵,必可破敌。此与据城,理亦何异!到时若战而捷,抽骑追奔;万一不捷,亦可屯营自守,臣谓此万全之策也。”

    “好!”

    杨广听了,也不得不赞同黄明远思虑周全,布置妥当。

    黄明远又举荐老将慕容三藏和周法尚分领骁果军左右统领,为大军侧翼。于是数万大军,顺利出了阴山。

    杨广的车驾从从榆林出发,经过云中,溯金河而上,进入草原。当时天下承平,百物丰实,随驾的士兵有十余万人之多,至于其他民夫、役夫,数不胜数。时队伍强盛,马匹十万,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而杨广又命令宇文恺等人制造观风行殿,殿上可容纳侍卫几百人,行殿可以离合,下设轮轴,可以很快地推移。又命宇文恺制作行城,行城周长二千步,以木板为主体,用布蒙上,再画上彩画,行城上观台、望敌楼全都齐备。

    沿途的胡人见了皆是惊叹,以为是天神下凡。每望见御营,十里之外就跪伏叩头,没人敢骑马。

    到了初九,杨广到了安北城。

    只是此时的杨广不先去安北城慰问戍边的将士,反而先驾临启民可汗的营帐。北地将士多心中不满,却无人敢言。

    安北城虽然在阴山以北,仍然是座城池,与中原城池并无不同,在杨广心中,怎么能赶得上威服胡人来的痛快。

    杨广来到启民可汗的营帐,启民可汗在营寨前捧着酒杯为杨广祝寿,跪伏在地上极为恭顺。

    启民可汗摇尾乞怜,让杨广心中如夏天喝了一杯冰水一般痛快,早忘了启民可汗在草原之上也是一只猛虎会吃人的事情了。

    此时胡人王侯以下的人都袒衣割肉立于帐前,不敢仰视。

    杨广见之异常高兴,乃吟诗道: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

    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

    索辫擎膻肉,韦韧献酒杯。

    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最后一句,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意为哪里像汉武帝这样,去到匈奴单于早已逃跑而留下的空帐里。

    杨广在这里自夸,已经比汉武帝都厉害了。

    看着杨广自卖自夸的嘚瑟劲,黄明远真想一杯酒泼到杨广脸上让他清醒清醒,突厥之事,几乎全在文帝时期底定,干汝何事?

    可惜也只是想想而已。

    皇后萧氏也临幸义成公主的牙帐,对义成公主赏赐及其丰厚。对于历史上的萧皇后来说,这或许是她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毕竟大隋亡后,是义成公主给了萧皇后一个容身之地。

    杨广之后又赐启民可汗和义成公主金瓮各一只,以及衣服、被褥、锦彩。特勒以下的人也受到不同等级的赏赐。

    一时之间,杨广和胡人尽欢。

第九十八章 心生不满

    杨广在安北城厚赐胡人,本来是向胡人展示大隋的富饶。可是杨广在厚赐胡人的同时,却忽略了驻扎在安北城的隋军士兵。终于引得安北都护府将士的不满,甚至还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动乱。

    天子北巡安北城,本来对于安北城的士兵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安北军将士也满是期待与自豪。他们常年驻扎在这片异域草原,栉风沐雨,披星戴月,艰苦异常,天子的巡视也是一种心理安慰。

    可这种心理安慰最后也落空了,天子一到安北城便一头扎进了胡虏的怀抱,对他们根本不管不顾。

    “大眼,我看那群胡狗都得了不少的赏赐,上官说没说啥时候给咱们发赏。”

    “是啊旅帅,我还等发了赏赐给俺家娘子做身衣服呢。”

    “这年头咱们领赏还得在这群胡狗之后,他娘的找谁说理去!”

    “还计较这,有就不错了!”

    ……

    安北城北门城楼子里,一群当兵的正聚在一起讨论关于赏赐的事情。

    “你们觉得天子会赏赐俺们啥?”

    “俺觉得怎么也得赏一匹布吧。”

    “切,你看胡狗都拿了一匹绢,咱们怎么也得给两匹啊?”

    “俺的娘来,两匹绢,那得多少钱?”

    ……

    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眼里满是期待。

    对于他们这群戍卒来说,这时候是难得的清闲时刻。往常需要随时戒备草原各部,可如今大隋十余万大军,将安北城团团包围,哪里有胡狗敢来撒野。

    杨大眼是这群人的旅帅,长得豹头环眼,燕颌虎须,是安北军中一员骁将。他也心急赏赐的事情,只是不如这群当兵的这么直白,也不参与他们的讨论。

    眼看手下讨论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没谱,杨大眼不得不呵斥道:“做好你们的事就是了,朝廷还能少了你们的赏赐。”

    “都听旅帅的,别跟他娘没见过世面一样!”

    “哈哈!”

    城楼子里充满了愉快的空气。

    下面当兵的急,上面的都护府早就急破头了。

    本以为赏赐完胡人,就轮到都护府的士兵了,可朝廷那边根本就没有这回事。长孙晟一天便惊了,急忙亲自到礼部、太府寺询问,可所得到的回答都是一致的,天子根本没有赏赐安北军的诏令。

    有给胡人的,却没有官兵,这是什么逻辑。长孙晟知道他们被天子所遗忘了,可是他怎么跟期待万分的众人交代。因此长孙晟又急又恼,旧病复发,倒在了床上。

    此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军中,立刻哗然。军中官兵议论纷纷,尽是对朝廷咒骂声。寡而患不均,若是没有赏赐胡人这件事,众人对没有赏赐还不会这么激动。安北军的士兵大多都是参与过北伐的老兵,本就骨子看不起胡虏。在他们看来,这不仅仅是有没有赏赐的问题,这意味着在朝廷眼中,胡虏比他们更重要,朝廷这么做是把安北军的脸面扯破了给胡虏践踏。

    “朝廷这是什么意思?有胡狗的,没我们的,难道我们比那群胡狗还要轻贱?”

    “实在是欺人太甚,真把我们当后娘养的了!”

    众人议论纷纷,群情激愤,一股愤恨、恼怒、心凉的舆论风潮在军中蔓延开来。而安北军将领也对朝廷不满,因此并没有及时制止这股风潮。

    隔了两日,故意找茬的安北人便把一群胡人挡在了城门外。

    本来安北城不允许胡人进入,但是杨广到来之后,为了表现中华的热情好客,便允许普通胡人进城买卖,以营造热闹、繁华的场面。

    看着这群胡人拿着天子的赏赐,在安北城不断炫耀,众人火气“腾”的便上来了。杨大眼尽力约束部下,可还是发生了冲突。

    一个安北城士兵故意为难胡人,不让他进城。而这群胡人有大隋天子背书,也不再惧怕安北军,因此非要进城。

    双方刚开始骂骂咧咧,推推搡搡,最后竟然动起刀子来。周围的隋军和胡人见此怕自己人吃亏,也一拥而上,最后双方竟然在安北城的北门发生了大规模的斗殴,双方死伤四十余人。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

    杨广闻讯,勃然大怒。他刚给胡人营造出一片盛世祥和的氛围,安北军便狠狠的抽了他一巴掌,深深的刺痛了这位天可汗的心。

    恼怒的杨广下令,所有参与斗殴的隋军全部处死,长孙晟也被呵斥。

    黄明远闻讯,赶紧前往天子大帐,此时长孙晟等人正被天子训斥。

    眼看帐中启民可汗等人接在,黄明远拜见杨广之后,便来到长孙晟的身前,狠狠的训斥了长孙晟一顿,最后黄明远又问道“这一架你们是胜了还是败了”。

    长孙晟赶紧说道:“回卫公,我军死四人,伤七人;胡人死十六人。”

    黄明远听到这脸色才好看起来。

    “架没打输,还算没有丢人。”

    黄明远装作不知道杨广处理的结果,向杨广说道:“请天子下令,安北军私自斗殴的士兵,违反军纪,按律当杖责三十,以儆效尤;不过斗殴得胜,没有失了大隋国威,可赏布两匹。”

    众人皆惊,启民可汗更是站起来求杨广做主,天子刚才可是要处死他们的。

    黄明远脸色一变,来到启民可汗的身边说道:“是谁给尔等胡人在安北城动刀的胆子?尔等难道以为大隋的刀不利吗?还是觉得北伐过去了四年,你突厥有和大隋动刀的本钱了?”

    启民可汗大惊,不住的向杨广辩解。黄明远问得太诛心了,让启民可汗一时只得辩驳。

    黄明远接着说道:“尔等胡人,凡有冤屈,可向大隋朝廷申辩,但敢在大隋地界擅动刀枪,大隋绝饶不了尔等。”

    黄明远又向天子请求,所有参与围殴的胡人全部处死。

    杨广也有些吃惊,但见黄明远对胡人不依不饶的样子,也只得同意。

    杨广不是傻子,黄明远的办法更能立威,之前他要处死参与斗殴的士兵并不是他在讨好胡人,只是因为感到丢了颜面,而现在黄明远已经给他找回来了。

    底下的胡人见到黄明元杀气腾腾的样子,仿佛又回到四年前水深火热的日子。启民可汗也心中惊惧,只得从命。

第九十九章 多事之秋

    黄明远在天子与启民可汗之前雷厉风行地处置了参与斗殴的胡虏,狠狠地杀了胡人的威风,大涨了隋军的士气。

    黄明远也很清楚这场风波爆发的原因,知晓隋军的怨气,因此私下里给了长孙晟三万匹布,一千五百万钱,让他私下里分发给安北军将士。安北军作为插入草原的一把尖刀,是遏制胡人势力向漠南发展的最大屏障,黄明远可不想因为这次赏赐之事,使得安北军与朝廷离心。

    至于长孙晟虽然知晓私自劳军不妥,但看到部下义愤填膺的样子,只得接受了黄明远的馈赠。长孙晟很清楚安北军一步一步已经成为了黄明远的私军,只是他马上要离职了,也不愿多生事端。天子不爱他们而人臣爱之,以后也不知道会有多少的事端啊。

    ······

    斗殴之事发生之后,杨广对草原诸胡的兴致也有些意兴阑珊,过了几日,终究是没了那份心情,便准备返回大隋。

    而此时黄明远还与义成公主有事情没有解决。

    黄明远在安北城待了数日,故意对阿史那维翰的事情不闻不问,仿佛毫不关心一般。而本准备以逸待劳的义成公主终究是没有耗过黄明远,开始发慌。若论定力,她还差得黄明远好远。

    “兄长好狠的心,竟至静乐与儿子于不顾!”

    义成公主最后不得已又来找到黄明远,直言阿史那维翰是黄明远的儿子,就是在黄河一夜有的身孕。

    义成公主希望黄明远能够给她们母子支持,二人利用手中的力量将阿史那维翰推到突厥大汗的位置。

    黄明远还不至于色迷心窍,因此并不为义成公主说蛊惑。

    若是大隋安康,黄明远还会对义成公主的谋划感兴趣,但现在启民可汗没有几年好活,而大隋离崩乱也没有几年,一旦等到大隋对草原失去威慑力的时候,现在的万般谋划也会付诸流水。而且阿史那维翰年龄实在太小了,要想成人至少还要十年的时间,无论是突厥、大隋还是黄明远,都没法给阿史那维翰十年的时间去成长。

    即便这个谋划能够成功,对于中原王朝,胡人是敌人,是需要打击和压制的,若是他跟胡人之主有了血缘关系,反而会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最重要的一点,对于阿史那维翰是不是自己的儿子,黄明远一直持保留态度。

    眼看黄明远不松口,义成公主退而求其次,希望在与大隋的互市中,可使铁器之物入义成所部。

    片铁不得入草原,这是黄明远定下的规矩。而位于安北城的安北军,非常重要的职责便是缉私,防止军需物资流入草原。

    这事关原则问题,任凭义成公主如何哀求,黄明远仍是严辞拒绝。

    不过为了照顾义成公主的面子,也为了让义成公主以为自己很重视阿史那维翰,黄明远给阿史那维翰准备了非常多的礼物,包括玉佩、横刀、宣纸等东西,甚至是自己的配剑。

    十五日,杨广准备返回中原,启民可汗随从杨广入塞。

    看着黄明远离去的背影,义成公主的侍女宜芳问道:“公主,卫公不相信小郎君的身份吗?”

    义成公主笑着说道:“不,他恰恰已经相信了。”

    宜芳不解地问道:“既然如此,那卫公做什么不同意公主的建议,甚至不给我们铁器呢?”

    义成公主仿佛有所回味地笑道:“他是怕我得寸进尺啊。”

    “那我们便放弃这件事情?”

    “为何要放弃?”义成公主笑道,“既然我已经从明远阿兄那里打开了一个缺口,那么这个缺口,很快便会扩大,最终完全为我们所有。宜芳,明远阿兄在北地的势力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我们得让丰州军和安北军为我们争取利益。”

    宜芳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

    杨广入塞之后,便让启民可汗返回。

    此时长孙晟以身体原因,向天子请求卸任都护一职。杨广在成为太子之前,便与长孙晟交好,又怜其长子殁于王事,便同意了此事,并迁长孙晟为左御卫大将军。

    至于安北都护府都护一职,长孙晟推荐副都护斛律晟担任,杨广允之。至此,整个安北都护府完全落入丰州系的手中。

    ······

    杨广从楼烦关进入关中,然后到达晋阳城。此时并州已经改名为太原郡,杨广下令在晋阳修建晋阳宫。

    当时杨广对御史大夫张衡说道:“朕打算经过你的家,你可以朕作主人。”

    张衡是河内郡(今河南省沁阳市)人,于是赶到河内,与张家的人准备好牛肉美酒,等待天子前来。

    杨广上太行山,开辟直路九十里,以到张衡家里。

    九月十三日,杨广到达济源,驾临张衡宅邸。杨广很喜欢那里的山泉,留下来饮宴三天,因而对张衡说:“以前随先皇帝拜谒太行山的时候,途经洛阳,看到这里,深深遗憾不得相访,不料今日得遂夙愿。”

    张衡拜伏于地,谢谢杨广,并奉杯敬祝杨广。

    杨广更高兴,赐他住宅旁的田地三十顷,良马一匹,金带、绢采六百段,衣服一袭,御用食器一具。

    张衡推辞,杨广说道:“天子到了哪里,之所以叫‘幸’,就是因为这,不必推辞了。”

    张衡又给杨广献食,杨广下令赐给公卿,一直到卫士们,无不沾光。张衡因是杨广当藩王时的故交,恩宠无人可比,很有些傲气。

    众人都以为杨广对张衡恩遇隆重,只有陈远看出杨广的恶意。

    这时陈远对黄明远说道:“天子若是真的一心荣宠张公,必高官厚禄奉之。今圣人驾临张公宅邸,所作所为,用力过重,有故意示人之嫌。且圣人如此厚待张公,若是往后对张公下手,世人也不会以为天子是刻薄寡恩,而会认为张公恃宠而骄。我猜测张公死期怕是不远了。”

    黄明远回忆历史上的张衡,差不多明年便被贬为榆林郡太守,后年又被贬为江都宫监,再之后除名为民。大业八年张衡,最终被赐死。

    此时的黄明远心中一阵寒噤,曾几何时,杨广心中决定要对自己如师如友的张衡下手的呢?

第一百章 过江猛龙

    回到洛阳之后,黄明远以不适应京中为相一事,请求辞去宰相之任,外放为官。黄明远向天子明言感觉自己在京中,无所施展,实在困顿,希望哪怕为一地太守,安定地方,也好过在京中蹉跎时间。

    一国首相,任相不过几个月便要离职,这时前所未有的事情。

    杨广闻之先是震怒,便将黄明远狠狠地训斥了一番。黄明远跪在杨广面前,声泪俱下的叙述了自己在京中的蹉跎,直言自己还欠缺为相的能力,请求天子让他出外再闯荡一番。

    杨广终究与黄明远如父如子,也没有责罚黄明远,后来更似乎理解了黄明远的心思。的确这宰相让他架空的成了闲人,当的也没什么意思。

    不过杨广思虑再三,终究没同意黄明远罢相的想法。黄明远在大隋身份特殊,且刚任首相一两个月,若是罢之,岂不是儿戏,也容易影响到杨佶。

    不过杨广也知道黄明远志不在洛阳,若是强留之,反而影响君臣关系。杨广最后下令以黄明远首相之职,留守长安,总揽关中、关北、陇右、河西、剑南、汉中等地政务。

    对于黄明远来说,虽然在长安也是有诸多掣肘,但自己也能放开一定的手脚进行施展,至少比在洛阳无所事事要好得多。

    不过长安是关陇世家的大本营,甚至是黄明远敌人的大本营,因此势必成不了自己日后的根据地,甚至还会出现无数的非难与攻讦。不过黄明远这些年以少胜多的仗打了太多,各种险境早就遭遇了无数,因此在敌人腹心中活动,黄明远第一感觉反倒还挺刺激的。

    大业三年十一月初,黄明远带着家人返回了长安,主政关中。

    黄明远主政关中,无异于一场大地震爆发。朝野内外皆是议论纷纷,有言黄明远被天子厌弃的,有言天子在为齐王铲除绊脚石,有言天子要对付关陇世家······各种议论不绝。

    黄明远倒是不以为意,任他八面来风,我自岿然不动。

    关中不少的大家族在于家、李浑等人的纠结下,对黄明远满是敌视,准备严阵以待。其中又以时任京兆丞的窦谊对黄明远最是敌视,准备给黄明远一个下马威。

    不过窦谊也有自己的底气。窦谊是太傅上柱国邓国公窦炽之子,家世显赫,地位崇高,虽然官职不高,但作为关陇世家的老牌二代,无论名气还是地位都大的很。

    窦谊之前一直在外地为官,并未和黄明远有过接触,因此对于黄明远的豪横颇不以为然。

    当初北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仪同的时候,尽是一群**盈朝,他们这些二代、三代子弟什么没见识过,还能怕了一个来自关东的竖子。尤其是窦家最有上升势头的前幽州总管陈国公窦抗因涉案汉王杨谅构逆而被天子除名,窦谊认为这件事与黄明远有莫大关系,因此更将黄明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黄明远到任之后,窦谊身为黄明远的直接下属,故意对黄明远的命令视而不见,还处处找机会给黄明远制造麻烦。

    黄明远自从担任宰相之后,居移气,养移体,早就没有之前在边疆时的莽撞杀气了,因此对于窦谊如小孩子一般的耍闹脾气,倒是不以为然。黄明远与窦谊的弟弟窦威关系不错,所以倒也不跟窦谊一般见识。

    不过黄明远放窦谊一马,但窦谊却不以为然,还以为黄明远畏惧于他。他这二杆子劲上来,更是想狠狠削一削黄明远的面子。

    这一日黄明远主动宴请窦谊,希望双方能够化干戈为玉帛,黄明远也没有功夫天天应对这熊孩子。但黄明远在府上久候不至,窦谊直到日上三竿,才姗姗来迟。黄明远强忍着怒气开宴,而窦谊在宴会之上又大放厥词,傲气十足,对待黄明远,颇有一种对待晚辈的教训姿态。

    窦谊在黄明远的宴会上过足了嘴瘾,大摇大摆地回家去了,只留下在府上怄气的黄明远。

    黄明远看着陆陆续续离开的众人,有些颇为无奈地对陈远说道:“仲长,这才过了多长时间,难道他们真的以为黄明远变得好欺负了,果然好人难当啊。”

    次日,黄明远便准备对窦谊动手。

    当时窦谊为京兆丞,黄明远命窦谊监管百姓缴纳粮食。窦谊本就是世家公子,浪荡浮华,对此破不以为然。

    没想到粮食缴纳入库之后,黄明远亲自去查看粮食情况。果然粮食收的良莠不齐,黄明远便以渎职的罪名,命人鞭打窦谊。

    窦谊没想到黄明远真敢对他动手,因此破口大骂。

    黄明远让雄阔海抄起鞭子便对着窦谊狠狠地抽去,抽的窦谊皮开肉绽,头破血流。后来众人劝阻,窦谊才乃免。

    众人本以为此事便如此了,黄明远却强令还没有伤好的窦谊继续监管百姓缴纳粮食,并宣言如果在粮食里发现一点米糠一颗秕子,就加以处罚。果不其然,窦谊难以完成此事,每日都挨到黄明远的毒打。每次鞭打虽然不到十下,但一天里有时要打好几次。

    后来窦谊忍受不了,情绪爆发,竟然选择弃职不干,再也不受黄明远的驱使。

    此事正和黄明远之意,果然黄明远见窦谊弃职,便下令以渎职的罪名将窦谊逮捕下狱,禁止给他食物。窦谊饿得受不了,抽出衣服里的绵絮,和着水吞咽下去。

    这时候眼看黄明远要弄死窦谊,窦家人也坐不住了。

    窦家人知道黄明远的性格,若是真的将黄明远激怒,怕是会直接处死窦谊。因此窦威亲自出马,向黄明远请罪。

    窦威是窦家少有的人才,又曾担任过黄明远在左武卫的长史,因此黄明远给了窦威一个面子,放出了窦谊。

    而此时的窦谊已经被折腾的丢了半条命。

    窦家人眼看窦谊的惨状,虽然怨恨,但却没有人敢报复。至于关中其他家族的族老们,眼看窦谊都落到这般田地,也是心有戚戚。他们心知再是有资格,若是黄明远不在意,也会失了面皮,因此更没人敢直接给黄明远对着干了。

    处理了窦谊为代表的关陇反对派,黄明远的工作倒是顺畅了许多。

第一百零一章 伊吾事件(上)

    黄明远在长安待了一段时间,刚松口气,还没安稳,西域便传来消息,伊吾国(今新疆哈密)杀害隋使,使节崔仁恕以下仅十三人身免。

    整个大隋,闻之立刻哗然。

    伊吾国是个什么东西,还真没多少人知道,可他竟然敢挑衅大隋,是可忍孰不可忍。

    实际上伊吾国还真不是什么东西,这是一个大隋根本就看不上但却不得不看的地方。作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伊吾国,因为位于丝绸之路的要道上,因此素来在西域颇为强横。又因为其临近大隋,位于大隋向西进入西域的门户位置,因此对大隋颇为警惕。

    杨广自北巡之后,为了打通西域,重现汉时荣光,便以裴矩为全权大臣,驻在张掖(今甘肃张掖),并往来于武威、张掖间,主持与西域的联系及商业交通事宜,也兼管与西方各国的通商往来。

    裴矩曾经向胡商访求西域四十四国的山川地理和风俗,国王以及百姓的风土人情,服饰仪表,撰成《西域图记》三卷。书中记有访求的四十四国情况,另外还制作了西域地图,上面包括了西域所有重要的地点,从西倾山开始,纵横连亘将近二万里。

    为了经略西域,裴矩向杨广提出三条要道,以敦煌为总出发点,向西直达波斯、大秦等地。其中敦煌是由内地到西域的咽喉,而伊吾(今新疆哈密县)、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鄯善(今新疆罗布泊西南)则分别为三条大道的.asxs.。三条大道第一为北道,在天山北路,由伊吾经蒲类海、铁勒等部至西海;次为中道,即天山南路的北道,由高昌、焉耆(在今新疆)、龟兹(今新疆库车)等地而至西海;三为南道,即天山南路的南道,由鄯善、于阗(今新疆和田)、朱俱波等地而至西海。

    三条道路,北道沙漠最少,且绿洲相连,乃是最适合大规模出击的路线。

    其中伊吾又是大隋连接高昌的要害,因此控制伊吾成为大隋控制西域的第一步。

    不过伊吾王石羔也对大隋势力进入西域颇为警惕。虽然这一次事件并不是石羔下令截杀大隋使节,而是其属下自作主张,但归根到底,这一次有预谋的截杀,实际上是伊吾国对大隋的试探。

    裴矩献上西域地图之后,杨广就想对西域动兵,但被裴矩劝阻。

    裴矩说道:“以国家之威德,将士之骁雄,渡过汜水,翻越昆仑山,易如反掌。但目前西突厥、吐谷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壅遏,是故西域诸国朝贡不通。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成为大隋的臣属。若服而抚之,务存安辑。当前只需皇华遣使,不必动用干戈,诸蕃便可既从,吐谷浑、西突厥亦可灭。混壹戎、夏,其在兹乎!”

    杨广听了,大为高兴,赐裴矩帛五百段,每日让裴矩到御坐旁,亲自询问西域的情况。

    裴矩也很清楚杨广爱听什么,因此说道:“西域有很多珍宝,吐谷浑也容易被吞并。”

    得到裴矩的支持,杨广的野心更盛。于是杨广下诏,自言仰慕秦皇、汉武的功绩,诚心要开通西域。

    开通西域之事,自然而然的落到了裴矩头上。杨广将筹划处理四夷的事务都委托给了裴矩,又派裴矩到张掖,招引西域各国的胡人,给他们利益,劝告他们入朝。

    而西域的胡人往来不断。杨广为了表现中国的强大,因此极尽豪奢地接待西域胡人。他们所经过的郡县,疲于招待迎送,耗费以万万计。

    要开通西域,自然绕不过西域的霸主西突厥。

    而此时的西突厥早就已经纷争不断,陷入内斗之中。

    开皇七年,西突厥阿波可汗大逻便被叶护可汗处罗侯俘获,突厥人立鞅素特勒的儿子为可汗即泥利可汗。泥利妻向氏为“中国”人,生子达曼。

    泥利可汗在步迦可汗第二次兵败大隋之后背叛步迦可汗,自号为西突厥可汗,后在仁寿三年被铁勒部击败而死,他儿子阿史那达曼继位,号称泥撅处罗可汗。而向氏再嫁泥利可汗之弟婆实特勒。

    早在开皇二十年,婆实特勒和向氏至隋京朝觐,因突厥内乱,留在京师鸿胪寺居住。达头可汗败亡以后,泥撅处罗可汗成为西突厥最高统治者。泥撅处罗可汗所部大多居住在乌孙国的旧地,其治国无道,臣民多叛。

    大业元年,泥撅处罗可汗发兵袭击西域铁勒诸部,对铁勒人的财物征以重税,搜括他们的财物,又猜疑薛延陀部生变,将其部族酋长几百人集中到一起全部杀死。因此铁勒各部都起来反对处罗,立俟利发俟斤契苾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汗,建牙贪汗山北;又立薛延陀部俟斤字也乙失钵为小可汗。他们与泥撅处罗可汗交战,屡次击败泥撅处罗可汗。契苾歌楞为人勇毅绝伦,很得铁勒部众的民心,邻国都怕他,伊吾、高昌、焉耆等国都依附莫何可汗。

    而此时步迦可汗的孙子,都六的儿子射匮可汗也开始反攻倒算,准备夺回西突厥大可汗的位置。相较于西突厥最善战的射匮可汗,本就能力平庸的泥撅处罗可汗自不是对手。在契苾歌楞与射匮可汗的夹击之下,泥撅处罗可汗的统治是岌岌可危。

    裴矩虽然为人油滑了些,但能力的确是一等一的。他在张掖便询西域之情,而此时西域的动乱自是一清二楚。

    既然杨广有心开通西域,重建两汉之盛景,因此裴矩便建议杨广趁西突厥内乱良机,进取西域。而泥撅处罗可汗此时正是孤立无援之时,若是朝廷加以招服,软硬兼施,走投无路的泥撅处罗可汗必会倒向大隋。

    到时候大隋趁机进入西域,师出有名,又有泥撅处罗可汗相助,必能在西域站稳脚跟。

    杨广大喜,皆允之。

    当然,若是就这么直截了当的前往西突厥,要求泥撅处罗可汗归顺大隋,也是不可能的。泥撅处罗可汗毕竟是一国之主,也要脸面,更兼并未真的山穷水尽,很可能会因此而与大隋交恶。

    这时裴矩又建议杨广,听说西突厥的泥撅处罗可汗思念他的母亲,可以此为由,派人前往西突厥。

第一百零二章 伊吾事件(中)

    中原自魏晋之后,已经数百年不与西域相连,更兼大漠阻隔,虽有来往于东西道路上的胡商,但朝廷并无人能出使西突厥。

    最后裴矩推荐了监察御史崔仁恕。

    崔仁恕自当日血溅朝堂之后,声名鹊起,多为朝臣所重。

    作为一名宰相,黄明远是公认的不好在朝廷中揽权,因此在朝堂文官之中,并无太多心腹。而担任监察御史的表兄崔仁恕算是黄明远在朝廷内仅有的几个亲信,也是黄明远身为宰相在朝中的脸面。

    而裴矩推荐崔仁恕,不少人觉得这是黄明远要插手西域之事。

    至于崔仁恕虽出身博陵崔家嫡支,但没人以为其能代表崔家。崔仲方以小宗压大宗,夺了崔家权利,除非他愿意将崔家交还给黄明远的两个舅舅。

    实际上,黄明远之前并未关注西域,这一次是崔仁恕向裴矩毛遂自荐。崔仁恕也曾在丰州负责治理沙漠,因此对阻隔山川的大漠并不畏惧。黄明远西镇长安之后,崔仁恕在洛阳待的也不开心,倒是希望能如韦云起等人一般出外建功。

    与崔仲方的战斗,靠不了别人,要想夺回家族权利,还得要自身强大。

    崔仁恕自荐,解了裴矩燃眉之急,也让杨广大吃一惊。虽然杨广很讨厌崔仁恕,但这年头不仅有人穿越过沙漠,还治理过沙漠,自是这个使节之任,舍崔仁恕其谁。

    杨广乃拜崔仁恕为使节,前往西域,招抚泥撅处罗可汗。

    崔仁恕乃欣然领命,也不管洛阳众人的吃惊,便收拾行李,准备前往西域。

    不少与崔仁恕交好的人劝诫崔仁恕辞去此任,甚至崔仲方也警告崔仁恕西域之事,不能率性而为,宜辞去此任。

    然崔仁恕心智坚定,任凭别人如何劝阻,却矢志不渝。

    崔仁恕对亲近之人说道:“吾虽出身博陵崔氏,却自幼出崔家,其身份不如一寒伧也,若再不搏命,安得再见祖宗。虽前路万里,山川阻隔,然总归不如博陵崔家离我远也。”

    如此豪言壮语,竟然有一丝悲愤,倒是引得不少人讥讽崔仲方兄弟的无义。

    反正不管别人如何看待崔仁恕,其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西行之路。

    到了长安,崔仁恕见到黄明远,黄明远乃让堂弟黄明诚护卫崔仁恕左右。黄明诚曾跟随高震纵横漠北,几次杀进杀出,对于沙漠戈壁倒也熟悉,有黄明诚跟着,倒是能护卫崔仁恕的安全。

    崔仁恕欣然从之。

    自从崔仁恕请求担任使节出使西突厥之后,黄明远便主动查询关于西域的资料,并让陆贞加强对西域、河西的渗透。

    常在其身边的陆贞不解缘由,也以为黄明远想主导西域事宜。

    众人却是不知道,此时确实是今后数十年插手西域最好的机会。等到射匮可汗和统叶护可汗二人相继上位之后,西突厥达到了全盛,到那个时候,再想插手西域诸事,怕是要事倍功半。

    哪个汉儿无投笔从戎、扬威异域的梦想。

    黄明远本来不想节外生枝,因此便放弃了西域,准备留给后人。到现在机会来了,黄明远自是不甘愿再等数十年。

    历史上隋朝生乱,本已经开始的西域战略被夭折。而之后西突厥射匮可汗、统叶护可汗相继励精图治,西突厥也进入全盛时期。要等到唐太宗晚期打败了薛延陀部之后,才再次真正进入西域,而真的恢复两汉荣光,已经是五十年后的唐高宗时代。

    黄明远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到五十年后,因此现在有一丝机会,黄明远自不敢放弃。

    西域啊,无数次得而复失,中国人数千年来挥之不去的一块伤疤啊。

    黄明远所思所想并没有告诉任何人,不过他已经准备对西域动手了。

    崔仁恕从长安再次出发,一行使节、卫队两百余人穿越陇右、河西之地,越过沙漠,西出玉门,并最终到达位于析罗漫山(今新疆哈密以北的天山)的突厥牙帐。

    不出所料,泥撅处罗可汗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一样,见到崔仁恕时态度很是傲慢,接受诏书时也不肯起立。

    别说招抚了,泥撅处罗可汗根本不给大隋面子。

    崔仁恕对泥撅处罗可汗说道:“突厥本来是一个国家,却一分为二,每年双方都交兵打仗,打了几十年的仗而不能互相消灭,其原因是很明显的,双方势均力敌。

    但是启民可汗作为东突厥大可汗,率领其部落百万之众,屈身折节,卑躬屈膝,对大隋天子称臣的原因是什么呢?正是因为对可汗您的切齿之恨。启民可汗不能独自制服您,便想要借大隋的兵力,共同灭掉可汗您。

    大隋北伐,步迦可汗御西突厥数十年又统一两突厥亦不可挡,可汗自比步迦可汗如何?

    因为可汗的无理,朝中群臣都想接受启民可汗的请求,讨伐可汗。天子要是允许了,出兵就有日可待了。大隋与启民可汗,再加上步迦可汗余部,从三面合围可汗,可汗以为自己可以挡吗?

    本来这都已经成了定局,只是可汗的母亲向夫人,惧怕西突厥国被灭亡,每日早晚守在宫门,向天子哭泣哀祈,匍匐谢罪,请求皇帝派使者召见可汗,让可汗入朝归附。

    天子怜悯向夫人爱子心切,因此没有发兵,而是派使者到这里来。可现在可汗如此傲慢,那么向夫人就成了诓骗天子。天子震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向夫人一定会被天子在闹市杀掉,并将首级传示西域各国。

    到时候天子发动大隋的兵马,借助东突厥的人力,左提右挈以夹击可汗,我只怕您的国家离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既然西突厥无与大隋作对的实力,那可汗为什么要爱惜行两拜之礼,而丢掉慈母的性命呢?吝惜说一句称臣的话,而使国家社稷成为废墟呢?”

    泥撅处罗可汗听了此话,早就被震的惊惶四顾。正如崔仁恕所说,一旦大隋和东突厥以及步迦可汗的余部搅和在一起,哪里是他能够阻挡的。

    至于大隋横扫漠北,生俘步迦可汗之后,有谁会认为大隋没有能力出玉门关。

    想通了这一点,本就焦头烂额的泥撅处罗可汗自是不敢再肆意妄为,得罪隋使,而是一跃而起,流泪再三拜谢,跪在地上接受诏书,并派遣使者随崔仁恕朝贡上等好马。

    崔仁恕乃趁机提出通商、筑城、朝贡等事,泥撅处罗可汗为崔仁恕所慑,自是无有不从,崔仁恕遂为大隋打开了前往西域的大门。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