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天下安康TXT下载天下安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天下安康全文阅读

作者:鸣奇     天下安康txt下载     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零三章 伊吾事件(下)

    崔仁恕圆满的完成了出使西突厥的任务,便决定返回中原。

    一众人自析罗漫山向东南方向前进,沿途便经过了伊吾国。因为大隋进入西域的第一站便是伊吾国,崔仁恕也不想与对方交恶,因此便沿着边境线而走,不愿进入伊吾境内。

    众人向东南走了一段时间,便有伊吾国的军队从后面赶了上来,拦住了崔仁恕的队伍。

    对方自言是奉伊吾国国王石羔的命令前来迎接大隋天使。对方人多势众,崔仁恕不愿多生事端,便选择跟随对方返回伊吾城。

    如今的伊吾国并非当地的土著所建,而是来自于河中地区昭武九姓的石国人建立的。

    传说康居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至两河流域,子孙繁衍,分王九国,总称昭武九姓,而石国便是其中一个大国。

    石国人的一支东进,消灭了原本的伊吾国,而在伊吾的土地上建立了新的伊吾国。

    石羔自知位于西域与大隋的要道之上,因此对来往的隋人极为关注。他知道大隋日渐强盛,也了解一些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事情,因此很清楚若是大隋有意返回西域,而伊吾便是首当其冲。

    这一次石羔发现了崔仁恕的队伍,异常吃惊,有隋朝时节出没于西域,这说明离隋人返回西域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若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大多以羁縻之,但伊吾地理位置关键,隋朝一定会谋取伊吾的控制权,这是毋庸置疑的。石羔这国王好好地坐着,在丝绸之路这个风水宝地,光靠收过路费便赚的盆满钵满,他当然不愿意将伊吾这个宝地拱手让出。

    所以发现隋人使节之后,石羔便第一时间下令将这些人控制起来,带回国都,他还没有想好如何处置他们。

    崔仁恕等人被带到伊吾之后,伊吾的国相等人接见了他们,但石羔本人却一直不露头。崔仁恕想离开,但数次为伊吾人劝阻。崔仁恕明白,他们是被对方软禁了。

    伊吾国作为一个小国,又位于交通要道之上,不可避免的便出现了亲突厥派和亲汉人派。而石羔本人则一直态度不明,希望左右逢源来维持自己的独立地位。

    这一次隋使进入伊吾城,石羔又态度不明,自然而然地让人以为石羔选择了大隋。因此国内的亲汉人派备受鼓舞,而亲突厥派却异常紧张。

    政治斗争,你死我活,一旦亲汉人派得势,到最后他们都不会有好下场。这时亲突厥派的首脑人物石首归遂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这些隋朝使者全部杀死,到时候石羔骑虎难下,必定会投向另一方。至于大隋的报复,他们并不担心,天高皇帝远,只要将这些汉人全部杀死,谁有知道是他们动得手。至于石羔,怕是会想尽办法去遮掩吧。

    石首归便调集重兵,准备袭杀隋使。

    崔仁恕被囚禁了数日,心中也只犯嘀咕,对方到底想做什么。这时未虑胜先虑败,黄明诚担心对方会对他们不利,便劝说崔仁恕尽走离开伊吾。

    只是身处城中,他们也没办法逃走。

    黄明诚便买通了城中的看守,令其给他们通报情况。而黄明诚也在落脚的驿馆之中步下埋伏。

    这日石首归要突袭隋朝使者,不过很快便被在驿馆四周布控的黄明诚发现,预先设下了埋伏,等石首归的部队突然闯入驿馆之后,黄明诚率早就准备好的部队一阵箭雨,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在石首归没反应过来之前,隋军众人便各骑战马,向城门冲过去。

    对于逃生路线,黄明诚早就预演了无数遍,因此众人冲出驿馆,沿途有阻拦者,全部杀散。

    等到众人跑到城门处时,守门官兵不知情况,正欲上前追问,便被隋骑直接踏翻。

    黄明诚一马当先,冲到门前,命人打开城门。伊吾国的城门有两道,外面便是连接护城河的吊桥,用铁链连着。

    众人一时之间,拉不开铁链,黄明诚便抽出腰间宝剑,对着铁链连砍数十下,只听“轰”的一声,吊桥落地。

    这宝剑是黄明远赐予黄明诚的,乃是齐公冶用精铁百炼成钢所打造,极其锋利。这一次为了砍断铁链,竟然卷了刃。黄明诚暗叫可惜,却也顾不得这宝剑,便带着人马从城内冲了出去。

    此时伊吾城内一片混乱,消息终于传到了国王石羔那里。

    石羔听后大惊,恨不得杀了石首归,这隋人是可以随意招惹的。

    这时石羔身边的国相石柏龙劝石羔道:“若是没有今日之事,大王自可选择交好隋朝。但今日隋使被突袭,无论生死,其人必定以为今日之事是大王所为,怕是会对大王恨之入骨。一旦让这些隋使逃到大隋,隋人势必会展开报复。隋军强盛,我军难以敌之,伊吾国便要遭受灭顶之灾。为今之计,只有杀光这些隋使,掩盖其踪迹,使得死无对证,才能逃过这一截。”

    石羔听了脸色数变,最终满是无奈。

    石羔也不是小孩子了,知道石柏龙的话怕是要成真。隋使遇袭远遁,哪怕他亲自前往分说,对方也未必会相信他,而隋人的报复一旦展开,根本不是他们能够承受的。

    石羔握着石柏龙的手说道:“老相国,你亲自带人追杀隋使,务必要斩尽杀绝,不留后患。”

    “大王放心,隋人突出重围,必无准备,老臣必当将隋使留在伊吾。”

    石柏龙带人一路向东南方向追击,而隋军由于道路不熟悉,数次被对方发现,又经历数场血战,才侥幸突出对方的包围圈。

    石柏龙小瞧了隋军的准备,自从发现伊吾人可能会对他们不利,黄明诚便提前准备好充足的粮草,马匹,准备跑路。

    黄明诚之前在草原之中,最擅长的便是游击战,数次以少胜多,也经历过被胡人追赶的事情。因此石柏龙虽然调动了全国的力量追杀他们,但黄明诚却带着部队神奇地突围而出。

    十余日之后,黄明诚和崔仁恕杀入玉门关,而尽二百人的使节队伍,只剩下十三人。

第一百零四章 出征伊吾

    使节遇袭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洛阳,朝野众人闻之,满朝哗然。实际上现在大隋虽然危机重重,但拜隋军屡战屡败之赐,满朝上下皆自傲于大隋的强大,没人觉得敢有国家挑衅大隋。

    而伊吾杀使事件,如同当面对杨广辱骂,并狠狠地在杨广脸上打了一巴掌,杨广这种心高气傲的人如何受得了。

    出兵!

    出兵!

    杨广这里从没有隔夜仇,他一定要灭了伊吾国。

    实际上相较于大隋,伊吾不过是大象与蚂蚁的区别。大隋出兵容易,灭伊吾国也并不难,难得是从长安到西域这万里征途的消耗。

    从长安往西,直到伊吾,是整整四千多里的路程,沿途还要经过大河、山川、沙漠、戈壁的阻隔。以一支一万人的军队为例,从长安城出发到达伊吾差不多要两个月。而这两个月消耗的粮食海了去了,从长安到伊吾,每运送一石粮草,至少一多半会消耗在路上。而要满足一支万人军队至少一个月的粮食供给,朝廷要派出五万民夫为他们运输粮食。

    这种消耗,大隋不是支撑不起,但为了一个小小的伊吾国,不值得。况且穿越山海阻隔的远征,谁能保证一战得胜。

    试想一下,一支孤军,跨越四千里出击敌国,环境恶劣,辎重不足,沿途几乎没有补给。若一旦不克,怕是会被对方直接困死在城下。

    虽然众人嘴上对伊吾国骂的痛快,但实际上没人敢劝杨广出击,也没人愿意带兵出击伊吾,哪怕众人都知道杨广的心思。

    眼看众人装死,杨广勃然大怒,满朝文武,竟无人可替自己分忧。

    最后还是黄明远从长安上书杨广,请求朝廷发兵击伊吾国,并自陈方略。

    黄明远在信中向杨广陈述了隋军发兵伊吾的利弊,认为虽然大军出击伊吾奇险,但也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一旦隋军攻克伊吾,大隋便在西域有了稳定的落脚点,到时候无论是进入天山以北还是进入天山以南,都有了稳固的前进基地,其利益比投入产出大的多。

    换句话说,在西域所能给大隋带来的利益面前,这些投入微不足道,哪怕远征大军全军覆没,朝廷仍可以继续组织部队出击,知道攻克伊吾。

    因为值得。

    黄明远用兵素来追求稳妥,但到了用险的时候,他绝对不会束手束脚。

    黄明远还建议,此次若攻下伊吾国,便可在此地建设新城,并留下军队屯戍。大军以此地为出击点,不断向西、向北蚕食西域之土,最终达到两汉时西域都护的权利与威势。

    为了勿使府兵顾念家乡,黄明远提出可在关中、三河之地,招募健儿,参与长征。并建议从征戍者及客户中召募愿作长征健儿的人,除一般待遇外,长年免赋;其家口若愿往,则给田宅,家用粮和春冬衣由官府供应。

    到时以长征健儿戍守西域,增加汉人人口,屯田积粮,以求达到自给自足,想来用不了多久,汉家旗帜便能布满天山内外。

    杨广见到黄明远的奏疏大喜,对于其提出的长征健儿的意见也很是同意。若是单纯征调府兵,的确很难使这些有家有室的人坚守当地,而纯以募兵,则解决了这个难题。

    杨广立刻下令,在关中、三河等地军中和良家子中招募一万五千士兵,以为西征之用。

    三河百姓苦杨广久矣。

    大业四年,正月,乙巳(初一),炀帝下诏征发黄河以北各军一百多万人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向南到黄河,向北通涿郡。男丁不足,开始役使妇女。

    因此募兵令一下,活不下去的百姓纷纷加入的募兵之中,很快便招募满一万五千人。

    虽有良兵,亦需良将。但是此次西征,朝中将领实际上都不愿意参与。

    这一战对于众人来说实属鸡肋,胜了功劳不大,但此战远渡沙漠,却很容易失败。而且即使得胜,主将怕是也会被任命为当地守官,到时候哪辈子才能回到洛阳。

    没多少人想去西域吃沙子。

    此时黄明远又上书请求天子征调其弟恒山郡太守黄明辽担任西征主帅。

    众人对此皆是不解。

    恒山郡乃是上郡,黄明辽小小年纪,担任一地太守,政事全出于一人,可谓是一地的土皇帝。过个几年,有兄长在朝中依靠,无论是入京为一卫将军还是外放为一州总管,都是妥妥当当的,何必前往西域去吃沙子。

    陈远也劝黄明远,此举大为不妥。

    恒山郡位于河东和河北以及幽州、代北的要害之处,有黄明辽在此,到时候黄明远无论南下北上,西出东进都如入无人之地,而丢了此地,则痛失一臂。

    不过黄明远态度很坚决,恒山郡重要,而西域更重要。

    实际上黄明远没有说的便是,一旦天下大乱,河北便是最糜烂的地区。到时候整个河北皆反,就是最厉害的将领到了这里怕是也无能为力。因此黄明远希望弟弟早日从这里脱身,省得陷入农民军的泥潭。

    至于黄明远的根据地,已经随着丰州将领的外放,逐渐转移到关北和河东。历史上的隋末之乱,河东算是破坏最轻的地方。实际上不算丰州和安北,黄明远在关北、河东等地有两个太守,八个郡尉,丰州子弟遍布黄河两岸。若是真的天下有乱,黄明远可是要和李渊争夺这块根据地了。

    没人知道黄明远的想法,但见黄明远将亲弟弟都推到西征主帅这个烫手的山芋位置上,没人不感慨黄明远的忠诚。

    杨广大喜,乃赐黄明远绢千匹。

    黄明远其实也知道此次西征的难度,不在战场,而在沿途行军和补给。黄明远自不会坑自己的弟弟,因此向杨广请求任命黄明辽为敦煌郡太守。敦煌郡有一半在玉门关外,若是黄明辽得掌敦煌郡,便能在此地进行足够的修整,也能得到敦煌当地的支援,哪怕兵败,顺利撤回关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若是没有这个职务,黄明远可不相信敦煌郡会听从调配,老老实实地支援西征大军。怕不得早把西征大军当过境的敌人了。

    杨广自是无有不允。

第一百零五章 从军行

    大业四年五月初,杨广拜黄明辽为玉门道行军总管,兼领敦煌郡太守;以银青光禄大夫王威为副总管;李节为行军长史,出征伊吾。又诏草原胡部,从北面往攻助战。

    李节自李筠死后,担忧李浑报复,惶惶不可终日。为了死中求活,原本已经淡化与黄明远关系的他,再次投效到黄明远的门下。不是投奔,而是愿意改名换姓,为奴为婢。

    黄明远最终拒绝了,用一位申国公府的嫡出子弟为奴,他还不想惹那么大的麻烦。

    不过这一次出征西域,黄明远正好希望有一人可为黄明辽佐贰,便选了善于诡谋的李节。李节是个聪明人,用好了就是一把利刃。留在中原因为身份原因黄明远总不敢信任他,怕其会被主,但到了西域,便没这么多考虑。

    李节虽出身李家,但因为与李浑作对,也没人承认他是李家人了。黄明远使其跟随西征大军前往西域,虽然西域遥远,但也能躲避李浑,他也是欣然从之。

    西征大军最重要的基地是敦煌,能不能在敦煌得到足够的修整和补给,关乎到此次西征的成败。

    敦煌一地,自古与中原交往并不密切,权利多为当地世家盖、张、索、曹、郭、宋、容等掌握。单凭军队,黄明辽很难也没时间掌握敦煌。

    黄明远怕黄明辽吃亏,因此又请求杨广任命留在敦煌郡的黄明诚为敦煌郡郡尉;崔仁恕为敦煌郡郡丞,兼领大军粮道,替黄明辽守备后路。

    实际上在考虑西域战略之后,黄明远便对河西下手。大隋合并州县之后,在河西只有武威、张掖、敦煌三郡,黄明远身边没有能担任太守的人,因此便保举自己的姑父张志宽为张掖郡郡丞,又任命黄凤麟为福禄(治今甘肃省酒泉市)令,孙伏伽为允吾(治今甘肃省永登县,大业六年改名为会宁县)令。再加上原本为武威郡郡丞的安修仁,黄明远便将整个河西走廊的联系给打通了。

    此次大军西征,将领缺乏,黄明远一股脑地将丰州将领填充进去,再命丰州旧将高震、伏延旺荣、蒙跃、暴固、尉迟恭等人跟随,黄明远甚至把自己的卫队长秦琼也交了出去。西征部队实际上便是另一个丰州军。

    五月五日,大军在洛阳誓师西征。

    杨广在圣旨中痛斥了伊吾的恶行,乃命黄明辽奉天子之命帅师伐国。

    朝中众人对于此事,大多冷眼旁观。黄明辽此战若胜利,对大隋西域战略也有好处,哪怕失败了,也是黄明远的事情,与他们无关。

    而黄明辽却是心中激荡,第一次接过天子节,率军出讨,这种将要征服万里的快感是难以形容的。

    黄明辽知道自己身后代表了黄明远,更是不敢有丝毫放松。实际上他比黄明远可谓是更纯粹的将领,也更喜欢征战沙场,而不是每天和州府的小吏以及当地的世家无休止地扯皮。

    因此对这一次出击伊吾,他也是报了万分的希望与准备的。

    ······

    黄明辽率部到达长安之后,黄明远早就为其弟远征做好了准备。

    长途出击,不仅仅考验将领的指挥能力和物资准备,其对周围环境的了解,对所能面对困难的预知等等多种原因,都影响战争的走向。

    时人多知西域很遥远,但西域到底有多远,其实大家都不清楚,甚至后世的国人也未必完全知晓。换个可以衡量的,后世从洛阳到乌鲁木齐的z字头列车,一般要行三十个小时,至于早期的绿皮火车,一般要几天几夜。

    所以这个距离,对人的精力、忍耐力是一个严峻地考验。

    时人因为没有高德、百度地图等佐助,无法直观的查看地球上各处的真实地形、地貌,因此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是相对片面的,极易为一家之言所影响。所以哪怕黄明辽做的准备再充分,他还是没有到过西域,其未知性也便越大。

    黄明远也没有去过西域,但他对西域的了解要远超当世之人。

    黄明远为弟弟专门画了十余幅地图,尽皆将西域“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完整的刻画了出来,甚至为了让弟弟对整个西域有个全面的认识,黄明远将西域以西的河中、呼罗珊等地也尽皆详细的标注出来,以供参考。

    黄明远画地图可不像现在的人一样重城池而轻土地,因此整个地图几乎如后世一般,其西域之广大也映入黄明辽的眼帘之中。

    黄明远如此非只是为了攻略伊吾,一个小小的伊吾国尚不入其眼中。所为者,乃三千里西域也。

    黄明辽与兄长相谈了数日,颇有所长,也明白的兄长的用意。如此向西,是要完成如张骞、班超之事业,黄明辽本人也不由得心情激荡,壮怀激烈。

    黄明远又令人筹备了数千头骆驼为黄明辽所用,有此物佐助,跨越沙漠的难度大大降低。

    沿途之中,黄明远已经开始向河西一带铺展四海商团的商道,

    临行之际,黄明远将弟弟送到长安城西,拉着弟弟的手说道:“今日西征分别,不知何时还能再见。西域不比家中,万事都要你一人做主,是故你以后行事,更当妥善思之,吾要莽撞。”

    看着自己从小养大的弟弟,黄明远也心有戚戚,此一别去,便是山高水长了。

    黄明辽也牢记兄长的殷殷嘱托,心中悲戚。

    眼看天色不早,黄明辽对兄长行了大礼,这才翻身上马,率队伍离开。

    黄明远带着长子维扬和黄明辽的长子黄维稷,直送到看不见征人的身影。黄明辽的长子维稷,乃大业元年人,比维周小半岁,因此族内排行第四。他今年尚不满四岁,没法跟随黄明辽西去,因此便被留在黄明远身边教导。

    黄明远去岁新增二子,分别为斛律敏儿和七七所生。他不到三十岁,已经有了六个儿子,也算是枝繁叶茂了。唯有二弟黄明辽,膝下仅此一子,黄明远对其无比怜爱,更过诸多亲子。

    惟愿吾弟,平安得胜。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一百零六章 一路向西

    黄明辽等人一路向西之后,虽然道路险远,但因为沿途并无阻拦,走得也顺畅。大军走了月余,渡过黄河,然后向西渡过沙漠戈壁,直奔西域而去。

    大军一路到达敦煌郡,屯驻于玉门关,此地离着伊吾只剩下七八百里的路程。不过再向西北,尽为山川戈壁沙漠所阻隔,并不易前行。

    这一次出击伊吾,大隋与突厥启民可汗约定共同出击,但黄明辽在敦煌等了半个月也没有见到突厥人的踪迹。眼看再等下去,怕是要误了踪迹,被伊吾人知道了消息,因此黄明辽实在坐不住了。

    黄明辽很清楚启民可汗和兄长的龌龊,也并不吃惊对方的失期。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双方相隔千里,失期之事很容易在天子那里搪塞过去。但这伊吾国还是要打的,所以并不能对突厥人抱有太多的希望。

    黄明辽实际上并不指望启民可汗,反而对其更多的是警惕。这一次其虽名为相助,但与中原相隔万里,双方未必不会产生冲突,到时候若是为突厥人所掣肘,反而不美。

    第十五日,黄明辽已经有足够的理由回报天子,弹劾突厥人的失期,因此决定不再等待突厥人的到来,而是选择独自向西。

    一路向西,便是伊吾国。

    此时的伊吾国并不知道隋军已经将至了。当日石柏龙没能全歼隋使的团队,反而让对方逃到了大隋境内,因此石羔心中震恐,日夜不安,唯恐隋军会对伊吾国展开报复。可若是让石羔主动向大隋请罪,他也不愿意,因为他不愿意承担因为攻击隋使而付出的代价。

    国中之人听闻此事,也是一片惊呼失措。众人皆畏惧大隋强大,心中不安。

    相国石柏龙乃劝慰石羔和国人道:“大隋距离我伊吾数千里,中间有沙漠千余里之遥,冬冷夏热,没有水草,大隋军队根本难以前行。哪怕隋军真的不计成本的强行军至伊吾,料想其所携带粮草也不会多。我军只要坚守城池,等隋军将粮草用尽,到时候隋军自退,我军再与隋军接战一定能打败他们,所以这一次隋军前来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众人也不知道真实情况,见石柏龙如此信誓旦旦,也只得相信了他的说法。

    当然石柏龙本人对于隋军是否会到来也是半信半疑,不过双方隔着这么远,就算隋军真的打过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大隋的强大,只是他们听到的,但真实情况,伊吾国并不清楚。在石羔等人看来,再强大也差不多像西突厥一样,他们还有西突厥可以求援,这才是他们之前敢在大隋面前耍花招的原因。

    而此时,黄明远从敦煌出发,直奔莫贺延碛(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现称“哈顺沙漠”)而去。碛,浅水中的沙石,引申为沙漠。此地是处戈壁沙漠,虽不是完全为黄沙所覆盖,却也山石嶙峋,植被稀少,险峻异常。唐朝时玄奘法师西去印度取法时便曾经过此地,曾记载“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这里天然隔绝了西域和河西,互为双方的屏障。

    黄明辽带着大军进入沙漠之后,正值春季风沙时节,因此沙漠之中,风沙弥漫,不辨道路。

    众人大约行了数日,黄明辽估计已经过了一半的路程,差不多到了沙漠的中心地带,无论是环境还是沙势都更加严峻。正巧遇到沙尘暴,风沙漫天,黑云蔽日。黄明辽眼看无法躲避,立刻命大军将骆驼围在一起,组成驼城,以隔绝风沙。

    风沙过后,点检众军,到没有多大伤亡,不过大军携带的淡水不少为沙尘暴所倾覆,所剩无几。而这些剩余的淡水,很难支撑大军赶到伊吾。

    满满黄沙,若是无水,大军怕是要陷入绝境了。

    一时之间,众人皆是面有惧色,若是解决不了水源的问题,这片沙漠便是他们的死地了。

    黄明辽不是神仙,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水来。

    这时有人劝黄明辽效仿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在远征大宛的时候穿井汲水的方法,走出沙漠。可在沙漠之中,到底能不能凿出水来,谁也不知道。

    黄明辽很快便否决了这个意见,单凭凿井,实属将生死交给上天,结果难测,决不可行。

    眼看大军陷入绝境,不少人感到惊慌。

    黄明辽忖度出戈壁差不多四五日的时间,而虽然现在水源不足,但勉强能供应两三日,缺的便是剩下两三日的水。也就是只要有一定的水源补充,再加上有限度的节水,便能顺利走出沙漠。

    这时黄明辽想起兄长告诉他戈壁沙漠里天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很少有地方长草,长草的地方必有很多的水分。一夜过后,通过水蒸气的原理,草上便形成了露水,都是空气里的水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嘛。

    什么水蒸气这些莫名其妙的称呼黄明辽是不懂得,但他知道兄长说如此这样或许能有水。

    于是黄明辽下令,全军将士在戈壁里有植物的地方悬剑列盔接水。后来佩刀佩剑不够,什么铁器都用上了。

    到了夜里,黄明辽也满是紧张,若是此策不能成功,只能选择杀马、杀骆驼了。

    幸好到了第二天,果然各盔中都有水,虽然每个头盔里的量不多,但架不住准备充分,锅碗瓢盆全都用上了,也集聚了不少的水源。

    众人大喜,以为神助。黄明辽乃对众人说道:“此乃上天见我等无水而赐之,必保佑我等能顺利走出戈壁,消灭伊吾。”

    众人因此军心振奋,士气高涨。

    靠着原有的水和每夜的积水,大军在五天后终于走出了戈壁,到达了柳谷水。大军美美的饱饮一顿,解了数日的饥渴。

    这场戈壁行军,给了黄明辽深深的印记。事后回忆,黄明辽对沙漠的可怖仍然心有余悸。漫天黄沙,烽烟茫茫,不辨道路,若不是兄长提前帮着准备,他真不知道是否能顺利渡穿过沙漠。

    大军继续向西,仿佛从天而降一般,杀至伊吾城下。

第一百零七章 帅师伐国

    西域的这些国家,大多都是城邦国家。基本上是一个主城和一些城镇支撑起整个国家,而伊吾国也不例外。伊吾国八成的实力在伊吾城内。

    西域这些国家,因此实力各不相同,在西突厥的统治下,诸国之间是交叉附属的。可能一个国家上面有两个、三个宗主国,而自己本身是别人的附属国,但是自己也拥有附属国。

    此时西域东部最强大的便是高昌国,伊吾国也是高昌国的附属。

    但此时大隋强盛,高昌王麴伯雅很清楚大隋的强大,虽然接到了伊吾国的求援,但根本不敢妄动。石羔这个蠢货,连他都不敢招惹大隋,小小的伊吾国却不自量力,石羔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吗?

    隋军突然出现在伊吾人的面前,迅速进击至伊吾城下。

    伊吾国人见之大惊,惶惶如不可终日。

    黄明辽命人上前劝降,国王石羔则拒不投降。

    伊吾王石羔自知自己之前是大大得罪了隋朝,一旦为隋军所获,必没有好下场,因此企图据城自守。他还相信石柏龙所说的隋军万里跋涉、粮尽必退的话。也觉得无论是高昌国还是西突厥皆不会放任隋人在此攻城略地。

    黄明辽见此,便命大军将伊吾城团团围住。

    黄明辽很清楚大军长途跋涉,士气可鼓不可泄,必须一鼓作气攻破伊吾。否则迁延日久,则双方士气此消彼长,这一战就难打了。

    当初黄明辽西征之时,黄明远为其安排了十余名擅长制作工程器械的工人,全部随军。因此眼看伊吾国据城自守,黄明辽乃命麾下士兵制作攻城器具,并砍木填充城壕。

    等到准备妥当,隋军便直接用推车撞击伊吾城的矮墙。相对于中原的城墙,伊吾虽然名义上为国都,但城墙也不过跟一个小县城差不多。隋军攻击这种城墙,根本用不了太大的功夫。

    没过多久,伊吾的城墙便被推车撞破,撞开的穴口有数丈之宽。黄明辽又命人用抛石车往城中砸石头,城头上的伊吾兵尽被巨石砸的头破血流。城内靠近城墙的地方,有的人披着毡子,用来遮挡落石。至于城头,则被隋军砸的碎烂,城头守军都没有立足之地。

    隋军又修建十丈高楼,俯视城内,落石砸中的地方或被砸中的行人,都大声高呼求饶,城内的人都躲入室内了。

    在隋军如此猛烈的攻击之下,伊吾城不出意料地破了。城头守军,四处逃窜,如狼奔豕突一般。

    眼看破城时机已到,黄明辽乃命高震、蒙跃、尉迟恭三人率军分三面入城,向皇宫杀去。

    尉迟恭一马当先,带着数十名骑兵,直奔皇宫,立刻便冲散了街头上的伊吾军队。伊吾兵早就奔溃四散,也没人能组织抵抗,根本不能当,直接被尉迟恭杀败。

    石羔眼看隋军已经进城,吓得战战兢兢,只得命不到千余的卫士紧紧守卫皇宫。只是仅凭皇宫,是很难抵挡隋军的。为了向隋军求降,石羔下令袭杀隋使的石首归,准备将所有的事情都推到石首归的身上。

    石羔此时穷途末路,只得寄希望隋军的仁慈,因此派人打着白旗请降。伊吾国的使者说道:“之前是国中人自作主张,国王根本不知道。现在国王已经杀了袭杀隋使的主谋,请求隋军能够手下留情。”便送上石首归的首级。

    黄明辽看着伊吾人送来的石首归的首级,不由得觉得此事有点好笑,都到了这个时候,伊吾王才选择投降,不觉得晚了吗?或者说仗已经到了这个时候,隋军只剩下收获战利品了,若是就此罢手,岂不是傻子行径。

    没有人会罢手的,当然历史上征讨高句丽的杨广除外。

    黄明远乃对伊吾使者说道:“今伊吾王若是真心悔过,就命部下放下兵器,在军门前束手投降,否则一切免谈。”

    伊吾使者回到皇宫之后,将隋军的条件说给石羔。而石羔却满是为难,隋军不给他一个承诺,他是真心不敢投降啊。否则一旦束手就擒,隋军将他一刀砍了,他找谁说理去。

    再者,石羔心中一直妄存侥幸,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利。

    实际上黄明辽也不想接纳石羔的投降。若是石羔投降,哪怕被俘,送回洛阳,也有可能保住王位。而直接杀死石羔,则整个伊吾城群龙无首,则能够任由黄明辽对其清洗。大军远道而来,又要以伊吾为基地建设,因此启动资金还只能依靠对伊吾的清洗来获得。

    这整个伊吾国权贵的命运便由此注定。

    黄明辽不待石羔做最后的决定,便直接命大军向皇宫推入。敢有阻挡者,全部杀死。石羔没想到黄明辽这么着急,投降也得有来有往,你隋人怎么不讲规矩。

    尉迟恭率先杀入皇宫之中,他早得黄明辽的命令,因此直奔国王而去。

    此时石羔身边只有数人,尉迟恭带人杀入,石羔吓得便跪地投降。尉迟恭看着摇尾乞怜的伊吾国王,直接命部下将其乱箭射死。石羔等人无可躲避,尽皆被射死。他临死都不知道隋军为什么都不要生俘他。

    尉迟恭带着伊吾王的脑袋来见黄明辽,黄明辽看来一眼石羔的人头,便不在意了。于是让人将伊吾王的头颅硝制好之后派人送往长安。

    对于大隋来说,一个死了的伊吾王才是好王。

    作为东西要隘,大隋并不是对伊吾国一无所知。在袭杀隋使事件之前,大隋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影响渗透将大隋的影响力渗入伊吾国,因此伊吾的亲大隋一派实际上不少是大隋扶植的。

    上一次石首归袭杀隋使,国中亲大隋一派的势力损失惨重。

    这一次大隋杀入伊吾,为了更好地统治此地,还是需要依靠伊吾本土亲大隋一派的势力。因此黄明辽在对伊吾完成大清洗之后,便急着召见了伊吾亲大隋一派的一些党羽。这些人中以石固为首,之前因为石首归等人的打压,早就只得苟延残喘。这一次大隋爸爸来了,他们翻身农奴把歌唱,立刻便上赶着争做一名合格的带路党。至于已死的石羔,早就没有人在乎了。

    黄明辽乃任命石固等人为幕僚,在石固等人的帮助下,稳定了伊吾的局势。

第一百零八章 西州

    伊吾国立国数十年,虽然国家不大,但因为地理位置特殊,积攒的财货不计其数。因此整个伊吾国的权贵阶层,无不豪奢淫逸,腐化堕落。这一次黄明辽攻破伊吾国,将伊吾国的权贵阶层清洗了一个遍,整个伊吾国的大部分财富都落到黄明辽手中。

    黄明辽乃将部分财货分给部下,并允他们在伊吾安居乐业,至于剩余部分则用来经营伊吾。

    按照杨广的安排,在伊吾城西南建立了新伊吾城,又建了柔远(治今新疆哈密市东南)、纳职(治今新疆哈密市西三堡)二镇。此二镇与伊吾城三面拱卫新建的新伊吾城,为其屏障。

    原本朝廷对怎么安置这支西征大军并无说法,但黄明远上书杨广,开拓容易戍守难,可以长征健儿屯垦西域之地,愿意携带家属的皆允其定居新伊吾,因此新伊吾又断断续续迁来数千户人家。现在中原徭役苛刻的很,使得很多人愿意向西乞活。虽然背井离乡,路途迢迢,但至少能有条活路。

    黄明远后来又断断续续偷着往新伊吾提供了约两万名青壮,都是关中、关西地区活不下去的百姓。而有了这两万名青壮,黄明辽竟然在小小的伊吾供应起近三万军队,横扫无数国家,这又是后话了。

    黄明辽攻破伊吾,无论是北面的泥撅处罗可汗还是高昌王麴伯雅都没有任何反对意见。他们可不是石羔这种没见识的土鳖,大隋的强大印刻在他们的心头。若是不信,你可以去问问突厥已死的都蓝可汗和刚死的步迦可汗。

    黄明辽虽只是攻破了伊吾城,踏出小小的一步,却有些打破了西域的局势。

    虽然西域又多了一个强势分蛋糕的人,但毕竟是敌人也是以后的事情。而现在西域各部势力,泥撅处罗可汗和契苾哥楞、射匮可汗等各方混战,早就打出狗脑子了,众人现在都想做的便是获得大隋的支持,以击败其他势力,至于会带来的危害,那便顾不得了。

    很快各方都来到伊吾,向黄明辽伸出了橄榄枝。

    很快,黄明辽进入西域的影响便开始出现。

    大业四年十二月,身处鄯善的西突厥吐屯设阿史那摄将以鄯善、且末等地向黄明辽投降,请求归附大隋。

    阿史那摄虽控制着庞大的鄯善、且末等地,但一直被泥撅处罗可汗打压。随着泥撅处罗可汗逐渐长大,为人也越来越狠辣,阿史那摄唯恐步薛延陀部那些被杀酋长的后路,一支战战兢兢。

    这一次大隋进入西域,阿史那摄看到了机会,若是投降隋人,既获得了一条大粗腿,躲避泥撅处罗可汗的打压,又能以第一个投降大隋的人获得千金马骨的待遇。思虑再三,阿史那便果断的投降大隋。

    当今世上,若论大腿,还这没有谁比大隋更粗。

    阿史那摄的归附,使得黄明辽平白占据了鄯善(今新疆若羌附近)、且末(今新疆且末附近),打通了南线通往葱岭以西的道路。这个时代的鄯善、且末,可不是后世贫瘠、荒芜的南疆。南疆大河且末水(车尔臣河)向东沿着且末、鄯善流入南疆第一大湖蒲昌海(罗布泊),沿途良田绿洲无数,物产丰饶,农业最是发达。

    而据有这二地,黄明辽便可养活足够的兵力。

    黄明辽既攻破伊吾,又新得鄯善、且末,便报之于洛阳朝廷。

    杨广得信大喜,黄明辽此战,望一而得三,不仅报了伊吾国袭杀隋使之仇,还为大隋开拓西域站稳了脚跟。现在大隋在西域拥有伊吾和鄯善、且末等地,向北、向西可通达西突厥,随时威胁其腹地。向南便和河西、陇右将整个吐谷浑之地包围,稳定西陲,使关西无忧。

    而且杨广还充满了野望,若是可以,大隋也能如西汉一般,攻取天山南北,越过葱岭,一直向西,建立属于自己的西域都护府,比肩汉武帝。

    大隋新占三地,自是不能放弃。尤其是黄明远数次上书,要移民实边,编户齐民,永葆其地。

    三地之中,鄯善、且末各有王国,几无汉人,而且还有突厥阿史那摄在此,因此大隋虽然名义占据,实际上能够经营的只有伊吾。

    若是要设立都护府,还稍有不妥,而且容易引起突厥和西域诸国的敌视,得不偿失。最后黄明远建议杨广可在伊吾设置一个新的总管府,统挟西北军事。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设置西域都护府。

    杨广深以为然。乃下令在伊吾国故地设伊吾郡,鄯善国地设鄯善郡,且末国地设且末郡。三郡之上,设西州总管府,治新伊吾城,统辖三郡军事。

    黄明远又建议三郡之中,只有伊吾郡能发挥作用,实力稍弱,不能抵挡西突厥。不若将敦煌郡以归西州总管府统辖,也能使其有稳定后方。

    隋朝的玉门关是在现在甘肃省瓜州县以东,因此敦煌郡三县之中的敦煌、常乐(今甘肃瓜州县东南锁阳城)皆在关外,郡治更是在最西面,以敦煌郡属西州,并无不妥。

    杨广乃从之。

    西州总管府的官员自然以此次西征将领为主。黄明辽授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迁西州总管府总管,领伊吾郡太守。伊吾之地,也没有什么民事,为了方便屯田,因此便以黄明辽兼之。

    以李节授正四品正议大夫,为西州总管府长史;卫玄之子卫孝则为司马。

    王威授左虎贲郎将;高震授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右虎贲郎将;尉迟恭、伏延旺荣分授从四品通议大夫,分任左、右虎牙郎将。

    蒋允会授从五品朝散大夫,迁伊吾郡郡丞;

    暴固授从四品通议大夫,迁伊吾郡郡尉;

    蒙跃授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迁且末郡郡尉领郡事;

    秦琼授从四品通议大夫,迁鄯善郡郡尉领郡事;

    二郡并无汉民,因此不设太守、郡丞,只以郡尉领之。

    又命崔仁恕代为权敦煌郡太守;

    黄明诚授从四品通议大夫,仍领郡尉事。

    至此,整个西州之地,尽落入黄明远的手中。

第一百零九章 吐谷浑

    现在的大隋,虽然百姓流离失所者无数,民众皆苦不堪言,但你仍然不得不把整个时代当做一个盛世,至少是属于统治阶级的盛世。

    自杨广登基以来,诸国敢有忤逆,无不摧折。北有突厥,东有契丹,南有林邑,西有伊吾,皆为大隋所灭。四方诸国,闻大隋之名无不俯首帖耳,战战兢兢。至少在这个畸形的盛世里,大隋在所有人的眼中,仍是一个巨无霸的存在。

    或许没有三征高丽之事,大隋会在自我修复中逐渐走向正规。

    对内,杨广压服世家大族,朝廷权利全握于杨广一人之手,杨广除了大兴土木,其实也没有其它挑战。

    对外,诸国畏服,奉为尊主,仗又不能随随便便打,所以亦无大事。

    此事的杨广内心实际上是有些空虚的。

    杨广没有一天不在营建宫室,两京以及江都,苑囿亭殿虽然很多,时间久了炀帝仍非常感到厌倦,每次游玩,左顾右盼,觉得这些宫殿苑林都没有中意的,不知道什么是好。于是遍求天下山川图册,亲自察看,以寻求名胜之地营造宫苑。至于美女、珍宝,更是不计其数。

    可娇艳的美女看惯了也会烦腻,奇珍异味吃多了也会反胃。所以此时的杨广便处于无敌而寂寞的状态。

    既然天下无事,那边找事吧。

    所以杨广将目光放在了国外。四夷畏服,方显天子威严。但现在的场面,远不能算得上万国来朝,既然万国不来,我便去找万国。

    大业三年,杨广命羽骑尉朱宽和何蛮出海求访异国风俗,至流求(众说纷纭,一说台湾,一说今日的琉球群岛,一说泛指广泛的东南亚海国)而还,这便是杨广的初步探寻。

    大业四年初,杨广派人联络倭国。不过倭王多利思比孤派人来朝贡,给炀帝的书信上说:“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引得杨广很生气,差一点要攻打倭国。

    之后,杨广又招募能够沟通极远地方关系的人,广为出使各国。

    屯田主事常骏等人请求出使赤土国,杨广非常高兴,命令常骏携带着财物五千段,用来赏赐赤土国王。而赤土国,已经是后世的马来西亚地区了。

    常骏等人到达赤土国的国境,赤土国王利富多塞派遣使者乘三十只大船来迎接他们,进献金锁以缆常骏的船。常骏等人在海上渡了一百余天,入赤土境后又过了一个多月,才到达赤土国的国都。赤土国王居住的宫殿、器物用品,都极其珍贵华丽,接待使者的礼节也十分隆重。国王还派儿子那邪迦跟随常骏入朝进贡。

    但终究这些事情不能天天发生,所以杨广仍旧需要寻找新的目标。

    正巧原本向大隋投降的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反悔,杨广接到消息大怒,乃下令征讨吐谷浑。

    吐谷浑原本是一个人的名字。吐谷浑,乃鲜卑人,姓慕容,即历史上有名的燕国慕容氏那个慕容。他本是十六国时期前燕政权建立者慕容皝之父慕容廆的庶长兄。其父慕容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后来其父死后,慕容廆要吞并兄长的部落,慕容吐谷浑乃西逃入青海之地。

    吐谷浑的孙子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吐谷浑传承了十几代,到了隋朝,已经是河源地区最大的部落。其最庞大的时候,吐谷浑部得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的广大区域。

    到了北周时期,吐谷浑王慕容夸吕定都伏俟城,并开始称可汗。

    慕容夸吕传子慕容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为妻。不久,慕容世伏死,弟慕容伏允立,依照风俗,仍以公主为妻。

    历史上吐谷浑要到唐朝时期被吐蕃击败内附,直到八世纪末湮没于历史之中,再无痕迹。后世金庸大侠在的小说《天龙八部》之中,意图恢复燕国的大反派慕容复,其名字除了时时提醒自己复国称帝,也是因为这是慕容家族最后一代王者的名字。吐谷浑最后一位乌地野拔勤豆可汗,大唐长乐州都督青海国王便是叫慕容复,慕容复之后,封嗣绝矣。

    中原王朝与吐谷浑多有矛盾,北周在576年、隋朝在581年给予反击,使吐谷浑汗国受到重创。

    开皇十七年,吐谷浑内乱,可汗慕容世伏被杀,其弟慕容伏允继位,号为步萨钵可汗。慕容伏允依照吐谷浑习俗娶慕容世伏天后光化公主(隋朝宗室女)为妻,隋文帝杨坚应允。此后,吐谷浑年年朝贡不绝。但慕容伏允常打听隋朝的情报,入主陇右、河西之心不死,令杨坚非常非常厌恶。

    杨广即位后,慕容伏允派使者和高昌、突厥一起向隋朝朝贡。

    裴矩出使西域回来,建议杨广要想控制西域,首先要消灭吐谷浑。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整个河西走廊的安危。

    河西走廊狭长,如一根扁担一样挑着西域和中原,而吐谷浑居高临下,占有地理优势,可随时出击河西。一旦河西有碍,大隋在西域投入多大的精力都没有意义。

    杨广也对吐谷浑没有好感,便命裴矩去筹谋吐谷浑之事。

    吐谷浑现在向大隋称臣,无缘无故对属国动手,也非大国的身份。况且吐谷浑西陲大国,一旦令其西遁,则为边患矣。

    但裴矩不愧是小说“邪王”石之轩的原型,其心机、谋略无不是人中翘楚,难有人可比。

    裴矩既在西域威望日隆,便劝说西域的薛延陀、契苾部攻击吐谷浑。而作为回报,大隋将帮助他们在西域立足,抵御泥撅处罗可汗,甚至是允其东归草原。

    其铁勒人在西域的实力远不如突厥,一面要抵御泥撅处罗可汗,一面又要防备射匮可汗,其处境很是艰难。

    而大隋的许诺正中铁勒人的心。

    至于说大败突厥人,他们实际上也不敢想,但是能求得生存,甚至真的在西域待不下去了,还能返回草原,也是一条后路。

第一百一十章 主帅人选

    大业四年二月,契苾歌楞和乙失钵二人趁机率领两万骑兵,自西域南下,直击吐谷浑北部。吐谷浑猝不及防,被铁勒骑兵击败,一溃千里。

    慕容伏允匆忙向东逃窜。

    等到兵败的慕容伏允到了大隋西平郡境内,便派遣使臣向隋朝请求投降要求救援。

    也是慕容伏允为人精细,等到到了西平郡治所湟水(今青海乐都)县后,隋军早在此等待。他眼看隋军队伍雄壮,实力强大,心道隋军怕不是故意在这里等我吧。若是因此引隋军进入吐谷浑,即使打败了铁勒人,这河源之地,到底还是谁的。

    俗话说“请客容易送客难”,慕容伏允认为隋军是那个恶客。

    这时候慕容伏允也不管隋军原本是他的救命稻草了,也不进入湟水城,直接就率众向西逃跑。

    这时候宇文述也懵了,不是原计划跟着慕容伏允进入吐谷浑,然后趁机收服其地,占领其土,怎么还没见面,慕容伏允便跑了。

    不过宇文述也是久经战场之人,虽然这些年养尊处优,但一直以来的军事素养却没有丢。因此宇文述立刻便引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追击慕容伏允,并传信给位于浇河郡(治所河津,今青海省贵德)的安德王杨雄,二人合围吐谷浑部。

    宇文述在曼头城大败吐谷浑,杀其众三千余人,乘胜又攻占了赤水城。吐谷浑残部再次退守丘尼川,隋军继续追击,在丘尼川再次大败吐谷浑,俘虏其王公、尚书、将军共二百人,虏男女四千余人。

    但此战并没有这么简单便结束了。

    实际上这一战最关键的便是慕容伏允的逃跑,他这一举动直接给了大隋出兵吐谷浑的理由。慕容伏允向天军诈降,又弃天军逃走,此举居心叵测,实宜诛杀之。

    之前裴矩了解到慕容伏允为人多疑,且权利欲极重,便劝宇文述以盛兵迎接慕容伏允。到时候慕容伏允疑心病发作,必然担忧隋军会以客压主,其不纳王师,逃走之举,便不言自明。

    而如此以来,此战的战和之事全看大隋的意图。

    宇文述率军返回之后,杨广也得到慕容伏允反叛的消息。对于大隋来说,已经称臣的慕容伏允此举就是反叛。

    杨广心中也是无限豪气,既然慕容伏允敢叛,他就能灭了慕容伏允。此时慕容伏允和光化公主的儿子慕容顺正在隋朝交聘,被杨广下令直接扣留。

    慕容顺本来想娶个隋朝的公主,但现在看来,别说公主了,能活着回去便不错了。

    杨广乃召集群臣,商议征讨吐谷浑之事。

    吐谷浑可不是伊吾所能比的,其地东西两千里,南北千里,胜兵数万,虽然之前两次大败,但实力犹存。

    众人没有敢阻拦杨广征讨吐谷浑的,以谁为将便成了难题。

    这时黄明远便上书天子,自请为将。

    吐谷浑地广人稀,此次出征,势必要以骑兵为主,并打一场歼灭战,才能消灭吐谷浑。诸将之中,实际能打这一战的人并不少,未必一定需要黄明远出战。但朝中诸将也数年没有军功可赚,因此纷纷请战,不乏左屯卫大将军张定和和灵州总管梁默等人。

    除了黄明远,能统御诸将者并无他人。而可与黄明远相争者,只有宇文述和安德王杨雄。

    黄明远并不在乎打这一仗,只是自平定杨谅之乱后,自己也三四年没有领军打仗,虽然身为宰相,地位崇高,但在军队的实际影响力却在逐渐降低。尤其是这两年宇文述、郭衍、李浑等人在军队的势力对黄明远产生围剿,而与黄明远亲近的周罗睺等人又先后去世,此消彼长,黄明远在军队的影响力便从北伐和平定杨谅之乱的顶峰往下回落了。

    对于黄明远来说,要想重回巅峰,干净利落地解决吐谷浑之战是最好的机会。

    但宇文述对此位置也虎视眈眈。

    宇文述虽是硕果仅存的老将,但杨广继位之后,大隋的中坚将领是李景、独孤览、来护儿这群人,而相对于黄明远,他跟这群人更陌生。为了保持他军中的地位,无论如何也要成为这次征讨吐谷浑的主帅,否则他这个军中第一人便被黄明远架空了。

    至于安德王杨雄,虽然也想领军,但杨广父子对其防范的很,这样的大军主帅根本不可能交给他。

    主帅之选是黄明远与宇文述的较力。二人皆是天子心腹,谁为主帅,俱在天子的一念之间。

    黄明远抢先出手,请求天子加宇文述宰相衔。

    当今大隋,只有五位宰相,这还是因为年初天子以太府卿元寿为内史令。五人之中,黄明远在长安;裴矩又常在西域;牛弘自入了夏天便染疾不能示事;朝中只有元寿和杨文思二人。虽然大隋的宰相也就那么回事,但总得摆个样子。

    所以黄明远以宰相不足为由,请立宇文述为宰相。

    黄明远如此做法让宇文述有些难受了。一国之宰相,谁不想当啊。杨广虽然宠信他,偏偏就是不授予其宰相之位,让宇文述望眼欲穿却无可奈何。一个国家的宰相,不在于其品级的高低,那是地位的象征,作为人臣哪怕天子再是宠信,不列宰相,便不能名正言顺的自承阁老重臣。

    这一次黄明远保奏其为宰相,宇文述当然明白黄明远没安好心,就是要自己放弃此次主帅的选拔。

    宰相的位置他想要,可主帅的位置他同样也想要。

    权衡之下,最后宇文述还是选择了宰相的位置。毕竟当上宰相之后,军中第一人的位置便没那么重要了。宇文述也很清楚,虽然他是左翊卫大将军,但在军中的影响力并不如黄明远,甚至也争不过黄明远。

    宇文述已经六十多岁了,这个年纪,所争的也无非是个地位和荣誉,到老了能成为宰相,死后也能重重地写上一笔。

    宇文述自辞主帅的选拔,选择了向宰相位置低头。

    没有了宇文述的搅局,黄明远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西征主帅的不二人选。而天子也给宇文述加参知政事,给了宇文述宰相的荣衔。

    对于黄明远来说,宇文述做不做这个宰相都不重要,因为是不是宰相都没有宰相的权利。杨广再是宠信宇文述,也不会将权利交给他,所以宇文述做不做宰相,又有何区别呢?

第一百一十一章 斩杀大将

    大业四年五月底,杨广拜黄明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总揽二十五万大军征讨吐谷浑。

    以灵州总管梁默为张掖道行军总管;以兵部尚书段文振为武威道行军总管;以太仆卿杨义臣为西平道行军总管;以河州总管吐万绪为浇河道行军总管;以左屯卫大将军张定和为青海道行军总管;以右侯卫大将军卫玄为积石道行军总管;以右翊卫将军张寿为临羌道行军总管;以卫尉卿刘权为海西道行军总管。

    大军共分九部,从数个方向直逼吐谷浑。

    杨广也下令趁机东巡陇右、河西诸郡县。

    接到这个诏令,黄明远内心是有些无奈的,这般分兵行军实际上是一种妥协后的结果。当初北伐突厥,大多数人其实不看好黄明远的万里远征,因此并没有太多人去争取一个出兵将领的位置,其部十余万,尽归于黄明远一人指挥。

    但现在征讨吐谷浑,很明显就是一场刷战功的战争,因此不少人抢着拿到一个名额,跟着一同出征。

    其实对于黄明远来说,征讨吐谷浑五万骑步兵足矣,再多了就是浪费了。按照黄明远的设想,大军可以在陇右高原附近适应三个月左右的高原气候,然后直趋伏俟城。逼得对方和隋军决战。

    双方骑兵对决,黄明远有把握以五万精锐破吐谷浑十万军队。

    但现在的结果很明显与黄明远设想的不一样,兵分九部,合同进剿,看似给吐谷浑布下了天罗地网,但实际上每一路对上吐谷浑都不是那么实力充足。一旦有一两路军队落败,整个包围圈便尽数被撕裂。

    但黄明远还不能反对此等进军模式。

    大家都想着刷军功,黄明远若是让大多数人回去,不是要与整个军队阶层为敌。

    而且合兵共击也不行。数万骑兵直捣黄龙,那是因为部队少,速度快,可充分利用骑兵优势与敌决战。但你这么多军队出击,后勤辅助人员更多。到时候别说长途奔袭,就是普通行军也快不了。而到了西海地界,吐谷浑的军队怕是还没看到隋军就要主动逃了,谁和你隋军进行决战。

    黄明远难道带着二十五万大军在吐谷浑的屁股后面跟着跑。

    所以为了能够合围对方,还得分兵,还得承担兵败的危险。就好比说让黄明远一个人带着五万军队出击吐谷浑,满打满算三个月消灭吐谷浑,自身损失不超过一万人。而现在军队多了五倍,其结果变成了半年不一定能赢,其损失甚至能达到十万人。

    这样的结果你说是不是坑啊。

    但现在就得这么打,因为所有人都要分薄此战的战功。

    尤其是杨广免了大家的爵位、勋位之后,不少人都成了白身官员,没有功劳,哪辈子能得到升迁。之前远征伊吾没人抢是因为大家不想得胜后留在西域吃沙子,但这一次跟着战神出征,那功劳不是稳稳地。

    黄明远也只得勉力维持。

    大军六月份从各地集结赶往陇右、河西等地,等到集结完毕、等待出征已经是八月初了。

    这个时候的天气已经快要转冷,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暴风雪,别说大破吐谷浑了,能全身而退就不错了。

    黄明远可不想跟老天爷赌运气!

    朝廷费了这么大功夫,所有人也都眼巴巴地看着西征功劳,延期根本不可能。所以黄明远知道,无论如何,他得用最快的速度解决吐谷浑,然后带着军队平安返回。

    不能败啊!

    黄明远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有一天也会为声名所累。

    陈远曾劝过黄明远,最好还是不要接下这个任务。胜则没有多大意义,败则声名尽丧。

    可惜退不得。

    黄明远领兵进驻允吾县,乃招诸将一同来此会商军务。

    由不得黄明远不如此折腾,这关键时刻,得给这群满是傲气的人上上弦。至少让他们知道如果不听话会死人的。

    众人纷纷依令前来。不少人都很清楚黄明远的性格,知道在黄明远手下不怕打败仗,就怕不听令,因此也没人敢在这种场合得罪黄明远。

    本以为此事便是如此这般了,却没想到又生了变故。

    黄明远定的到达允吾县的时间为八月十五日,因为黄明远已经准备八月下旬对吐谷浑发动攻击。各部将领大多从洛阳、长安赶来,因此并无违时之人。而位于陇右负责防御吐谷浑的廓州总管李威却是久侯不至。

    李威是李穆的侄子北周敦煌郡公李基之子,其父李基曾尚北周义归公主,追赠使持节上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曹徐谯三州刺史。而李威本人很小的时候便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又为李穆尤所钟爱,因此入隋之后,虽然李威能力一般,但一路升迁,官拜廓州总管,是李家的核心人物。

    李浑为黄明远所羞辱之后,李威甚是愤然,觉得家门受辱。这一次黄明远招诸将商议军事,李威故意迟迟不到,就是为了羞辱黄明远。

    当然李威也知道黄明远手段了得,因此故意在八月十五日傍晚到达允吾。而如此这般,黄明远就是愤怒,也奈其不得。

    黄明远有时候都有些感谢李家,自己每每想立威的时候,总有人跳出来帮忙。

    黄明远当即下令将李威捉拿起来。

    李威大怒,当堂咆哮黄明远不公。他认为自己并没有逾期,如何要受处置,因此高呼黄明远是公报私仇。

    黄明远笑道:“我定八月十五日之期,乃是申时过半为准,尔到达允吾城时,已经过了酉时,逾期半个时辰,所以我处置你并无不妥。”

    李威一愣,他光顾着八月十五日,哪里还管具体时辰,再说一天的时辰不是以落日为准吗。

    李威一时发懵,黄明远直接厉声呵道:“李威逾期不至,又咆哮大帐,推出去斩了。”

    众人一听都懵了。

    李威可不是普通人,这是申国公一脉的人,自身还是一总管府总管,国之重将。众人纷纷上前进谏,黄明远却是一概不论,一挥手便让人将李威带了下去。

    满帐俱是面面相觑,只有李威的咆哮声在大帐内渐行渐远,直至听不见。

第一百一十二章 搅屎棍

    不一会便有人托着李威的脑袋上来了,黄明远看也不看,直接让人挂在帐外旗杆上示众。

    有了李威的脑袋衬托,原本对于此次议事不以为然的将领也紧张起来。黄明远一挥手便是一名高级将领人头落地,这杀意有谁不怕。因此帐中诸将,无不战战兢兢,畏黄明远如虎。而黄明远乃重宣军令,各部需按照军令并己前进,勿有冒进或者是后退者。凡不遵从军令者,杀无赦。

    有李威的脑袋在此,没人觉得黄明远在开玩笑。

    看着杀意凛然地黄明远,不少没在其麾下任职的将官不住地暗骂,谁他娘的说卫公待人宽和,不凌虐下属,这他娘的叫宽和,你问问李威信不信。之前董纯、梁默等人都曾在北伐过程中犯错,但当时黄明远并未深究,董纯、梁默等人感怀黄明远的恩德,常对众人言黄明远为人宽仁,不少人还真信了。现在众人早把董纯、梁默等人在心中骂了无数遍。

    待到众人走后,黄明远坐在帐中,闭着眼睛,不发一言,似在歇息。过了好久,跟随其出征的记室齐洛悄声问道:“大总管是在为李威之事烦忧?”

    黄明远摇摇头说道:“些许小事,不值一提。”

    换了旁人,自是不可能擅杀大将,尤其是李威这个级别的大将。至少也得向杨广轻视一下。但黄明远此次出征,为了能约束诸将,专门向杨广求的假节钺,意味着黄明远可在战时状态不必请示、汇报天子,便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将士,最高可杀节将(含假节、持节、使持节)。这份权利在大隋只有杨广一人获得过。

    所以说黄明远的做法虽然狠厉,却符合程序。至于杨广那里,黄明远并不担心会因为这件事而使得天子厌恶。

    杨广更在乎黄明远的忠心。

    齐洛不敢再问,缓缓退下。

    齐洛是黄明远的妹妹黄明瑛的丈夫,今年才二十三岁。齐洛本姓高,乃是北齐名将兰陵王高长恭的儿子高平安之子,原名高元洛。

    北齐武平四年(573年),兰陵王高长恭因言“国事即家事”,坐罪鸩死,时年三十三岁,死后宗亲被满门抄斩。而高长恭只有六岁的儿子高平安则被家将秘密带出,养于河南,并改名为齐平安。北齐灭亡之后,齐平安后来投到黄胤之的门下为学生,娶妻黄胤之的外甥女赵敬。齐平安一生随黄明远治学于邹山,并未出仕,开皇十八年,齐平安病逝于邹山,留下了二子齐洛和齐简。

    齐洛从小长于邹山,虽无祖父那般出色的军事天赋,然其温良敦厚,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躬勤细事,也为一代人杰。其与黄明瑛从小熟识,年龄大黄明瑛两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因此及至年长,黄胤之便将黄明瑛许给齐洛。

    大业二年二人成婚之后,齐洛便入黄明远幕下为吏。这一次出征黄明远为了让齐洛镀一层金,然后外放出去,便表其为记室,常在左右。

    等到齐洛出来之后,见到陈远,陈远向其问道:“主公如何?”

    齐洛向陈远行了一礼,说道:“大总管有些烦忧,不知为何。”

    陈远看着齐洛说道:“你且把事细细说来。”

    齐洛便将刚才与黄明远的问话一一告诉了陈远,还有些疑问。

    陈远想了想,说道:“李威之事,不过杀鸡儆猴,若是主公因此而烦忧,之前便不会杀了李威。”

    齐洛不解,在他看来,虽然黄明远手握符节,但以此而擅杀大将,终究是让天子忌讳的。

    齐洛便向陈远问道:“向闻大总管在北伐突厥之时,对待诸军将领极其宽仁,即使诸将微有小错,也并不责罚众人,因此众人皆云‘大总管宽和仁厚’。可为何今日西征,大总管对待诸将极其严厉,甚至不惜出手杀死李威以树立威信?”

    陈远乃说道:“此事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初征伐突厥的时候,主公身份不高,威望也不足以压服诸将。诸将之中,鱼俱罗、董纯等人无论资历、职位都高于主公,因此主公不得不对众人怀柔,以团结众将。否则即使严刑峻法,只得使得众人背反。但今日出征,主公身份今非昔比,哪怕严苛诸将,但也无人敢反对。且此战务求众人按照主公的方略进军,因此必须树之以威,使得众人不敢违逆。”

    齐洛大悟。

    陈远又想了想,说道:“今日主公所忧虑者,怕是天子将要赶往张掖召见群胡之事,主公担心天子会因此而插手军务吧。”

    齐洛有些不太相信地说道:“不至于吧,天子素来信任大总管,专委军事,如何会如此?”

    陈远嗤笑道:“咱们这个天子,素来志大才疏,又自以为是,没他做不出来的事情。他不插手军务,西征战事便能一月而定,若是让他插手,怕是两月也结束不了。”

    齐洛看到陈远如此直白讽刺杨广,心中大惊。只是他对杨广并没有什么好感,因此只当没有听到,便告退而去。

    陈远看着离去的齐洛,不由得轻轻一笑。杨氏家族并无大功于天下,天下人不喜欢杨氏的何其多也。

    陈远匆匆进入议事堂,此时黄明远正在看着吐谷浑的地图。

    看到陈远,黄明远马上说道:“仲长到了,且随我一观军务。”

    黄明远指着地图说道:“仲长且看,吐谷浑的主力现在在西海(今青海湖)以东地区,我军沿着长宁川水(今青海西宁市境内北川河)一路向西,将吐谷浑军堵在整个西海以东,琵琶峡(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大通河峡谷)以南,临羌城以北的狭长地带。到时候我军四面合围,便能将吐谷浑军一举歼灭。”

    这是黄明远想了好久才想好的进军方略,这一仗最重要的便是出击迅速,堵住吐谷浑人逃窜的路线,一旦让慕容伏允率主力向西、向南逃窜,那整个青藏高原,哪里去找寻慕容伏允。

    陈远并没有向黄明远那么兴奋,而是问道:“主公所谋划者,皆乃良策也。可远听说天子已经到了武威,今天子西来,此战能否尽如主公之意施展?”

    黄明远看了看陈远,最后没有说话。

第一百一十三章 西征大战(一)土楼

    这一仗,最重要的一点是快。

    八月十八日,黄明远向各部下达了全面攻击的命令。

    各路隋军按照黄明远的设想进展神速,一路直逼吐谷浑腹地。

    黄明远这一路四万主力军从允吾城出发,沿着湟水一路向西,直逼长宁谷地和临羌城。在其右翼的是杨义臣率领的西平军共计三万人,沿着浩水(今青海大通河)直逼琵琶峡,而在其左翼的则是张寿率领的临羌军共计两万人,与黄明远并行于湟水之南,直逼临羌城(今青海省湟源),堵住吐谷浑主力南下的道路。

    此三军共计九万人,是黄明远计划中的与吐谷浑人决战的主力。

    南线的吐万绪率领的两万五千名浇河军和卫玄率领的两万五千名积石军则准备绕过西海南线,占领曼头城(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树敦城(今青海省共和县东南),再横穿大非岭(今青海省海南山),直取伏俟城(今青海省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卡加村西南),攻克吐谷浑的首都,阻止吐谷浑人南逃。

    至于北面的梁默的张掖军,段文振的武威军和张定和的青海军,各有三万人,分别从北面三个方向向南压缩吐谷浑的生存空间,将其逼入黄明远预设的决战战场。

    而刘权的海西军共两万人,要从张掖出发,翻越祁连山之后攻击吐谷浑在西海以西的广大区域,并阻止兵败后的吐谷浑残部逃向西域。

    九路大军,各有分工,目标明确。开战之初,大军进展极其顺利。

    黄明远麾下四万军队多是关中府兵和禁军部队。

    吐谷浑虽然是一个国家,但也是一个半封建半奴隶制的国家,自可汗以下,分数十个小部落,每部落的头领叫做名王。而整个吐谷浑自慕容伏允以下,共有三个势力最大的名王,分别是天柱王彻里泥,大宝王尼洛周,仙头王巴里易三人。三人实力强大,手下各有十余个部落附从,三人实力加起来几乎半为吐谷浑的国力。

    慕容伏允闻听隋军再次西来,赶紧向西逃窜,以求躲过与隋军的决战。他很清楚自己不是隋军的对手,因此仍寄希望于游击战略,耗退隋军。

    其心腹赵华宣便劝慕容伏允,位于海东的天柱王彻里泥一定不会愿意舍弃自己的地盘,因此只要将整个东线的军权全部交给天柱王,其必然在此与隋军死战。

    不求天柱王战胜隋军,只要他能托住隋军一段时间,慕容伏允便能带领主力撤退到西部地区。西海以西人迹稀少,地形空旷,回旋的余地也大,隋军不会永远留在吐谷浑,因此等到隋军后撤,他们便能趁机反击。

    慕容伏允大喜,乃从之。他倒是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打死不和隋军决战。

    赵华宣是一名中国来的道士,传说其善使幻术,有通天之能。因此慕容伏允对其言听计从,倚为心腹。

    慕容伏允乃下令,临羌城的兵马和海东各部全部听从天柱王的指挥。

    而天柱王彻里泥得到消息后大喜,按照慕容伏允的布置,其麾下军队近五万人,有部众二十万之多。

    正如赵华宣所料,虽然隋军来势汹汹,但天柱王并不觉得隋军有多么可怕,他认为慕容伏允的后撤乃是自己吓自己。等他击败隋军,便能挟此大功登上吐谷浑可汗的位置,他对此可是觊觎了良久。

    天柱王彻里泥在牛心川水(今青海湟中县东之南川河)西岸布置了三万兵力,又命部队渡过河去,扼守长宁川、牛心川和湟水交界的土楼山(今青海省西宁市北北禅山),互为照应。

    时河水激流,不能泅渡,而天柱王驻兵于此,将其视为天堑。

    黄明远听闻吐谷浑在牛心川水布置重兵防御,乃急调张寿的临羌军与自己会师,双方合兵一处,共计六万人,俱为黄明远指挥。

    黄明远夺了张寿的兵权,但其也不敢反击,只能将兵权拱手让出。

    黄明远所部乃急进至牛心川水以东,与天柱王隔河相望。

    黄明远望着此地,三河交汇,土地肥沃,乃是建城的好地方,后世的西宁城便在这里。

    看着对岸天柱王的布置,倒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也无错。而北岸的土楼山,控制了湟水以北的制高点,挡住了隋军绕道迂回的可能。

    越是中规中矩的布置,有时候越难打,强渡并不容易。

    众人无奈,皆不知如何渡河。

    黄明远看着对面的吐谷浑的旗帜,对众人说道:“凭何敌要在此与我决战,我便在此决战,既如此,我军当不战也。”

    不战?

    黄明远乃命张寿率领一万军队于牛心川水东岸构筑防线,阻止敌人渡河。而黄明远则选择趁机向北渡过湟水,攻击位于北岸的土楼山。

    土楼山海拔两千多米,湟水穿峡东流,两岸石崖壁立。而土楼山则四面群山环拱,山崖层叠,远望如土台楼阁高耸,并不容易攻击。

    黄明远乃命部队以千人为一队,五万人分成五十队从此山各个方向向山上攻击。吐谷浑人虽然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但并不擅长守备,因此隋军四面出击,整个土楼山的吐谷浑军队便陷入乱战之中。

    黄明远命麾下大将虎牙郎将左天成带领数百精锐步兵直冲土楼山的吐谷浑主阵地。

    左天成是曹州济阳(治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固阳镇)人,乃是寒门出身,凭借军功一步一个积功至此。

    左天成乃一手提刀,一手持盾向前冲去。此时山势陡峭,难以骑马,因此众人皆是步战。左天成连劈带砍,有如猛虎下山一般勇武,吐谷浑兵皆不能敌,连连后退。

    左天成乃乘胜追击,不舍敌虏。其数百人奋力搏杀,沿途胡虏几无挡者。

    黄明远见左天成得胜,乃一挥令旗,令数千步卒从后压上。左天成得到支援,便一鼓作气,冲向胡虏。

    山前胡虏被隋军冲击的无法立足,纷纷丢弃各小寨,向山上集结。

    此时众人皆担心胡虏会凭险不出,唯有黄明远看到吐谷浑军积聚到山上,露出了笑容。

第一百一十四章 西征大战(二)兄弟

    到了夜晚,双方霸战。今日苦战一日,虽然打的吐谷浑人连连后退,但土楼山实在险峻。吐谷浑人利用地形,给了隋军很大的杀伤。

    黄明远自觉若是强攻,也能攻破此地,但至少会有数千人的伤亡。

    次日一早,黄明远继续命各军试探性攻击,而土楼山上的吐谷浑人火力不减,非一时难下。

    今日左天成继续带领数百名精锐士兵为突击队,从正面攻击土楼山。

    左天成连续攻击了三次,但每次都为正面一处山崖所阻。这处断崖有四五丈高,与地面几乎成九十度,只有一条狭窄的山道可以通过。而吐谷浑人利用这个断崖,在两侧布置了大批弓箭手阻敌。而隋军若是要抢攻山道,必须从断崖处通过,则完全暴露在吐谷浑人的弓箭手面前,因此每每冲锋到此处,都伤亡惨重。

    这种攻坚战,完全是拿人命去填。

    虽然土楼山战况激烈,但此时黄明远的目光已经土楼山转向其西南方向的一处峡谷,而此峡谷便是大名鼎鼎的漆峡(今西宁石峡)。

    漆峡因湟水穿峡东流,所以也叫湟峡。此峡之险,巧夺天工。从北面向其望去,临风揽胜,但见石峰对峙、河水中穿,两山如门,长河如带,悬崖陡壁,浑然一体。崖畔依山傍道,山径狭窄,只能逾次而入,短兵相接,做“穴中之斗”。

    此等要害之地,可谓是“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吐谷浑人并不认为隋军能够突破漆峡的天然防御,因此吐谷浑的军队并未在漆峡布置重兵,只是靠北面一侧的悬崖之上,用巨石堵塞了道路而已。

    黄明远站在江边,不住地眺望对面。而陈远看着黄明远紧盯着漆峡,若有所思地问道:“主公难道是想派人横渡漆峡,经长宁川水绕道土楼山之后?”

    黄明远反问道:“仲长以为不可行吗?”

    陈远说道:“可行倒是可行,只是漆峡险峻,水流湍急,又逆流而上,大部队很难渡过漆峡。”

    “怕是未必!”

    为了能够保证偷渡成功,黄明远已提前派遣军中善水之兵提前潜行入漆峡之中,侦察其地形地貌。吐谷浑人的无备才是黄明远敢于偷渡的原因。

    黄明远又招军中千余善水的士兵集结,命人砍树做舟,又用羊皮做成气囊悬于木舟左右。而黄明远早就招纳了数十名在此摆渡、了解水情的摆渡人,作为大军的向导。

    这种突袭,千余人已经很多了。但考虑到土楼山上有上万吐谷浑部队,突袭队少了不能保证突袭效果。

    而且要考虑到非战斗伤亡。

    黄明远虽然对横渡漆峡做了较为充足的准备,但滚滚大河,谁也不敢保证其安全性。在黄明远看来,这千余名士兵,真正能有五百人能够登岸,他已经谢天谢地了。至于落水之人,虽不乏奇迹降临,但此时天气已经转寒,水势又急,怕是一旦落水,很难幸免。

    至于幸存之人,还要从山后攻击吐谷浑人,以接应大部队登顶。对于突袭队来说,这一战即使能胜,料想此战之后,幸存者怕十不存一。

    但这就是战争,为了整体的胜利,为了保住大多数人的性命,只能以牺牲少部分人为代价。

    而这般险路突击,一个优秀的指挥官能决定整支队伍的生死,意义更为重大,但谁为指挥官,却是一件难事。

    军中诸将也很清楚这一战的艰险,并没有几人愿意承担这个重任。

    主要是这一战非战斗减员的可能性太大,即使是主帅,身在河中,其死亡概率与士兵也没有多少的区别。面对滚滚大河,湍湍急流,并无几人敢于自告奋勇。

    最后还是黄明远麾下虎贲郎将段文操便站出来请求出战。

    段文操是黄明远在左武卫的心腹,是军中四个虎贲郎将之一。此时眼看无人请战,便自告奋勇,请为突袭队的主将。

    黄明远大喜,以为壮之。

    而黄明远的堂弟黄明离也请求与段文操一同出击。

    黄明离今年二十四岁,质厚敦笃,性直不挠,曾随黄明远征讨突厥,多立战功,现官任左武卫鹰扬郎将。

    黄明离一同请战,也让包括黄明远的所有人感到吃惊。

    人有远近亲疏,因此也便各有私心,黄明离毕竟是黄明远的堂弟,若是因此而战死于此地,黄明远不知道如何和二叔交代,所以从未想过让黄明离去冒这么大的风险。而在众人看来,黄明离这么做也是多此一举,他在黄明远的手下为将,堂兄手指缝里漏一些功劳黄明离也能吃撑了,何必去冒这般的风险。

    黄明远不想让堂弟去,但当着众人的面,又不便拒绝,因此只得同意。

    众人准备,黄明远乃将黄明离叫到自己的帐中问道:“五郎,今日之事,是你自己想做的,还是别人教唆的?”

    黄明离赶紧说道:“回兄长,今日之事,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

    “你知不知道这一战有多大的风险?”

    黄明离跪下说道:“大兄,普天之下,何人疏不怕死,但有时候却不得不舍身求死。诸兄弟不在,唯我一人在兄长身边,自是不能坠了兄长的名头。今日偷渡漆峡关乎到此战的胜利,而诸将皆有畏惧,我若不站出来做表率作用,如何能够引得全军将士一同争渡破敌。”

    黄明远神色有些复杂,这个弟弟虽然平日里不言不语,可是到了关键的时候,总是自己能够信任的人。黄明远就知道,这个弟弟是为了自己不为难,才去冒险的。

    黄明远将弟弟扶了起来。

    “五郎,我已过了在意虚名的时候,所以你不必替我考虑这些,也不必为此而冒险。今日争渡,九死一生,伤亡并不会小,其后果你要考虑清楚。”

    黄明离说道:“兄长放心,五郎必不辱使命。”

    黄明离一心求战,黄明远也不会给他泼上一盆水。百战余生,他既然愿意去闯荡,黄明远自不会牵绊他的脚步。

    黄明远拍拍弟弟的肩膀,欣慰地说道:“我家好儿郎何其多也,如何能不兴。”

第一百一十五章 西征大战(三)夜渡

    到了夜晚时分,五十条渡船在河岸边已经准备完毕。今日月色并不明显,人在江边,几乎看不到身影。众人登上渡船,沿着河边向漆峡内驶去。

    漆峡两岸的石壁高耸陡峭,且树木茂密,白日里也是不见阳光,而到了夜里,更无月色,伸手不见五指。

    众人行船,完全是靠着经验在夜里行驶,简直就是赌运气。

    这些被征召的向导、摆渡人见隋军的举动早就被吓破胆了,因此在船上也是战战兢兢。他们虽然平日里也曾在湟水上摆渡、打渔,通晓水性,但整条湟水足够养育他们了,因此哪里横穿过漆峡,更何况是夜间。

    向导们刚知道黄明远的要求时,差一点被吓得尿裤子。这官老爷真是胆大敢想啊,哪有横渡漆峡的。不知道“漆峡弯处九十九,渡船难过鱼见愁”。说这漆峡之险,连鱼见了都愁渡,更何况是人呢。

    怕死的众人跪在地上不断向黄明远求饶,请求黄明远打消这个念头。任凭黄明远如何威逼利诱,这些人只是不从。后来黄明远恼了,便威胁众人,若是众人不想横渡漆峡,那就通通处死。众人更怕死,只得无奈地同意。

    上船之后,黄明离紧握佩刀,半蹲在船头,作为前头渡船领路。

    船头迅疾,分开一道道的急流。

    他是先锋,因此便带着人在最前面开路。黄明远本人也没有经过这种场面,心中其实也满是紧张,不过作为主将,他不能将紧张传染给身边的士兵,只得紧绷着脸,看向远方。

    为了怕船队被激流冲散,隋军将渡船的船头船尾用粗绳子连在一起,分成数列前进。刚开始众人勉强通过月光,观看前进方向。且河面宽广,因此渡船虽然逆流而上,但也勉强而行。

    但走到漆峡外,道路突然便窄,水流更急,渡船根本不能向前,反而被水冲得向后。

    这时一侧领头的一艘船突然撞到了岸边的礁石之上,船头破裂,船体进水,不多时便沉了下去。

    船上众人纷纷落水被冲散四去,其余船只上的人根不来不及搭救。如此场面,使得其余船上的人大惊。

    “断绳!”

    幸好后船的人眼疾手快,直接将两船相连的绳子给砍断,防止被前船扯下水。

    没过多久,又有一艘船撞上了礁石,沉了下去。

    黄明离知道,不能再这样了。这里的水情不明,水急浪险,又礁石遍布,若是就此行军,怕是全军都会死在这里。

    黄明离压着声音低声喊道:“有谁敢上前去探路?”

    这时船上一人对黄明离回道:“郎将,让我去探路吧!”

    黄明离也看不到那人,只得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人说道:“回郎将,小人叫闻人遂安,是宣州人,善习水性。之前受大总管派遣,曾前往漆峡之内查探情况。”

    黄明离一喜,忙问道:“之前你是游过去的?”

    闻人遂安忙答“是”!

    黄明离更是惊喜,又问道:“那现在可敢再次游入漆峡之内?”

    “那有何不敢?小人自小是个弄潮儿,在大江里能没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里行似一根白条。”

    提起自己的本事,闻人遂安傲气的很。

    黄明离便让闻人遂安背上绳子,从船上跃入水中。

    这江南的弄潮儿果然好本事,浮沉之中,丝毫不惧。再大的风浪闻人遂安也见过,心中有数,因此并不急于探出头来,直到找准了方向,才浮出水面,一路逆流而向峡谷中而去。

    原本闻人遂安探查谷内情形之时,便记得谷内大部礁石的位置,因此便引着众人向水深处而行。

    不过这水流实在太急,单靠人力,渡船实在是难以前进。

    闻人遂安想到谷口内一侧有一块巨型礁石凸起,若是借助礁石之力,或许能把大军引入。因此他奋力向着礁石方向游去,逐风排浪,终于到了礁石伏击。这礁石巨大,看着似乎很坚固。

    闻人遂安遂将背上的绳子绑在了礁石之上,固定住了位置。

    有了礁石的阻挡,入谷的船只终于能够稳住阵脚。

    黄明离乃在前引路,指挥残存的船只缓缓向礁石而去。

    这时闻人遂安伏在礁石旁,等到黄明离的船到附近,才爬了上去。一上船他便大口地喘着粗气,他经过今日一番浮沉,早已经是筋疲力竭。

    黄明离握着闻人遂安的手说道:“今日若我能活着回去,必向兄长举荐你之大功。只是前途仍然风险极大,为了减少伤亡,我们只能靠这般以礁石定点的方式前进,汝可再敢为大军探路。”

    闻人遂安浑身湿哒哒的,乃喘着粗气,大声说道:“为大总管效死,有何不敢?”于是背上麻绳,再次翻身跳入水中。

    河水湍急,冰凉刺骨。

    闻人遂安靠着自己对谷中地形的记忆,带着大军避开一个个礁石的阻隔,成功穿过漆峡之中。

    过了漆峡口,河面变宽,此时湟水向北分出一道支流,便是长宁川水。众人进入长宁川水之后,水流逐渐变得平缓起来,沿岸悬崖峭壁也少了许多。

    众人继续向北而行,视野也变得越发开阔起来。

    黄明离率军继续在前面探路,过了没多久便看到低矮的浅滩。

    透过夜色,黄明离隐约看到东面的土楼山,而他们也成功偷渡到土楼山的西面。黄明离乃下令各船寻机登岸,在河边集结。

    此时众人从戌时左右出发,一路不停,到现在整整过了近四个时辰。

    众人在岸上集结,突袭队只剩下三十余条船和六百余人,其余人等,尽落入水中,不知生死。一道峡谷,让偷渡队伍损失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兵力。

    而完成任务的闻人遂安强撑着最后的力气爬到了河床之上,筋疲力竭,再也起不来了。

    黄明离上前拉着闻人遂安的手说道:“今日大功,卿居第一。”

    闻人遂安也无法再出击了,主将段文操遂把闻人遂安和其余一些失去战斗力的士兵全留在了此地看守战船,而其余六百名士兵则趁机向山上的吐谷浑人杀去。

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征大战(四)夜袭

    隋军登岸之后,便向着土楼山进发。

    果然不出黄明远所料,这土楼山的吐谷浑人对于西面全无防备,隋军一路很容易便登上了土楼山西侧的山峰。

    在吐谷浑看来,漆峡实在太险峻了,因此他们认为绝对不会有人能够度过漆峡,对于土楼山背后的防御更是全无准备。

    黄明离带着百余人各持横刀一路推进,直到土楼山顶吐谷浑部的指挥部外侧。

    此时营寨之中,天柱王麾下的大将斛疑也对于今日之战犹有余悸。隋军太强大了,虽然地形不利,但却冒着箭矢不断冲击吐谷浑的防线。吐谷浑东线的数道营寨被隋军打破,斛疑苦心经营的防线并没有他想象地那么坚固。

    在斛疑看来,隋军若是依然如今日这般悍勇,要不了半个月便会攻破土楼山。因此斛疑急忙向天柱王送信请求援兵,直言天柱王若再不来救援,怕是只能给他收尸了。

    到了四更,整个吐谷浑营中一片寂静。今日众人都累得不轻,军中众人早就沉沉地睡去了。

    而此时的黄明离带着众人一路前进,来到了吐谷浑一处营寨不远处。眼看营寨之中影影绰绰,看起来营寨面积也不小,黄明离不知道到了何处,忙派人向身后的段文操汇报。

    段文操到了军前,看着对面的阵势,对黄明离说道:“长凤(黄明离字,长离,即凤),观此营大小,怕是可以容纳数千人之多,因此我以为此处怕是胡虏的主营寨,而胡军主将便在此处。”

    黄明离点点头道:“郎将所言极是,末将亦如此认为。”

    段文操乃命黄明离为前部靠近吐谷浑的营寨,冲杀进去,而段文操在后率主力掩护。

    黄明离提刀在前,伏在草丛之间,靠近胡虏营寨。吐谷浑营寨后面甚是寂静,并无巡逻的士兵,黄明离趁机在前,命人用斧头劈开营寨的营墙,然后冲了进去。

    胡虏对于后营本就疏于防备,而为了长久地坚守此地,又将粮草辎重尽置于后营。等到黄明离带人杀入营中,便只见整个营寨之内,粮堆、草料林立。

    黄明离当即命人点起火把,将这些粮堆、草料堆一一点燃。

    大火很快冲天,惊动了所有人。

    胡虏对于隋军的突然出现没有丝毫的防备,甚至等到火起,不少人还以为是走水了。等到后营之中喊杀声震天,胡虏才知道是隋军袭营,拼命起来御敌,但早就晚了。

    这里虽是胡虏的主营寨,但多以辅兵为主,真正的战兵不过两千余人,其余兵丁被斛疑分散于各处山头布放。

    这一次隋军突然杀入,虽然人数不过六百人,但实力精锐,又握在一起如一记重拳,因此很快便将胡虏之中散碎的防御撕扯的四分五裂。

    黄明离提着横刀,周围亲卫举着火把,便冲到了中营。

    这时斛疑刚积聚完亲兵准备御敌,慌乱的他甚至连偷袭的隋军数量也不知道。只听到满山尽是隋军的高呼声,仿佛隋军已经遍布群山。

    斛疑心中惊惧的很,根本不敢与隋军决战。

    “前面便是胡将!”

    双方走个正对面,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都是一惊。

    “杀光胡虏!”

    黄明离早提刀冲入胡虏之中。

    斛疑见此场面,硬着头皮向隋军杀去。但其麾下士兵早就惊惧交加,哪还能与隋军一战。

    黄明离提着刀,左右劈砍,全身都浸染满鲜血。

    等到双方队伍各自撕开,黄明离提刀已经冲到了斛疑的身边。斛疑提刀就砍,黄明离着和对方战到一起。

    双方各自砍了数刀,不分胜负。

    早有黄明离的亲兵从后赶了上来,护住黄明离。这些人各持十余把长矛,向胡虏搠去。而众人积聚,空间狭小,早有数日被搠翻。

    斛疑看场面混乱,隋军越聚越多,根本难以逃脱,遂下令向反方向冲去。

    黄明离上前抢过一名亲兵手中的长矛,狠狠地向斛疑掷去。斛疑虽逃出了数十步,没想到被黄明离一矛击中,身体被钉在了地上,倒地而死。

    其余几个亲兵赶紧上前砍下了斛疑的脑袋,又大呼“胡酋死了!胡酋死了!”

    被冲乱的胡虏狼奔豕突,各处逃命,也不知道真相,此时是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段文操也赶到了胡虏中军,见胡酋脑袋,也是大喜,又下令打开东门,迎隋军主力上山。

    黄明离率部攻破土楼山胡虏主营的时候,见到山上火起的黄明远心知段文操率部偷袭成功,也下令全军出击。

    自突击队出发之后,黄明远便站在河边,不发一言。之后河中能隐约看到隋军四处漂泊的尸体,黄明远更是脸色严肃。

    这一仗,黄明远也不知道能不能打响。

    等到后半夜,众人皆劝黄明远回营休息,被黄明远拒绝。是成是败,全在今夜,谁也休息不得啊。

    等到土楼山上火起,黄明远心中大喜,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隋军还能有组织地向吐谷浑营寨发起攻击,说明突击队还有组织和战力。

    黄明远立刻下令各部向土楼山的胡虏发起最后一击,支援突击队。

    军中众人本就枕戈待发,而黄明远的命令下达之后,早就抑制不住战意的众人如下山猛虎一般,向胡虏杀去。

    而因为吐谷浑的中军遇袭,指挥中枢被隋军打掉,整个土楼山数十处营寨内有吐谷浑军队数千人之多。但此时没了指挥,皆是各自为战。

    数万隋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山上的胡虏击败扫清。

    等到黄明远亲自带人杀到胡虏后营之时,黄明离也提着斛疑的脑袋前来。他见了黄明远立刻跪在地上说道:“末将幸不辱命,斩杀胡酋!”

    黄明大喜说道:“真乃吾家之‘千里驹’也。”

    这一战,隋军直到第二日上午才将吐谷浑军队清理干净。隋军斩首三千余级,其余尽成了隋军的俘虏。

    黄明远命人将其羁押,送到后方充作劳役。

    至于隋军,伤亡最惨重的便是突击队,千余人的队伍,活下来的不到四百人。黄明远乃将这支部队重新整编,作为左武卫一部精锐,并充作黄明离麾下指挥。

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征大战(五)伏击

    土楼山既破,天柱王在东部边境苦心经营的防线瞬间便被隋军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其部主力的侧翼完全洞开。

    九月一日,黄明远在湟水边祭祀了死难的将士,然后命令大军主力向西北方向渡过长宁川水,再向西南方向的临羌城杀去。

    临羌城是吐谷浑在海东地区第一大城,位于湟水与羌水(今青海省药水河)的三角地带,城东西一百六十七步,南北一百六十三步,近于正方形,夯土筑,有两丈高。此城为西汉神爵元年(前61年)后将军赵充国所筑,到了北魏时期为吐谷浑所据。

    临羌城也是一座少有的险城,两侧为湟水和羌水,而西北面的戎峡(今药水峡)是其天然屏障。

    不过因为天柱王将决胜战场设在了牛心川水,因此在临羌城内留守的士兵并不多。

    隋军进军速度奇快,从长宁谷地直扑临羌城。城中胡虏措不及防,直接被隋军堵在城中。临羌城占地不过九十亩,面积不大,因此吐谷浑军队仰仗险城坚守不出,急切之间,隋军并不能迅速攻下。

    黄明远并不担忧临羌城。在黄明远看来,临羌城就在那里,无论如何跑不了。而天柱王麾下的吐谷浑主力才是真正的打击目标,而一旦天柱王选择逃跑,再向南追上他就难了。

    黄明远可不想天柱王带着数万军队逃走,因此黄明远决定分兵阻击胡虏。

    黄明远乃留五千部队交给麾下大将虎贲郎将达奚暠,令其继续围困临羌城,然后自率军向天柱王部扑去。

    黄明远之前率部北上之后,张寿便在营中多布旗帜,以为军广。

    天柱王彻里泥不知真假,见隋军数万之众,人马俱威,因此并不敢轻易渡河,只得紧守营寨,准备打防御战。

    但过了两日,彻里泥见隋军既不大规模打造战船,也不抢渡出击,只是坚守营寨,心中便有些疑惑。

    若是说隋军打不过吐谷浑军彻里泥可能信,但若是说隋军见到吐谷浑军连主动出击都不敢,彻里泥是万分不信的。

    这时彻里泥猜测,隋军是不是主力转移,只留下少部分军队在此迷惑自己。又过了半日,实在按捺不住的彻里泥不欲继续与隋军相持,乃决定偷偷渡河攻击,试探一下隋军的实力。

    这天夜里,彻里泥命前军万人趁夜偷渡。船行了多半路程,也不见有隋军阻拦。彻里泥大喜,隋军怕是真不堪一击,连他偷渡都发现不了。

    彻里泥命全军加快速度,赶紧等岸。

    等到离着岸边有数步,已经到了河滩,不少人跳下船来从河滩之处抢渡。

    众人心中惊喜,眼看就到了隋军营地,他们马上就要杀去。这时突然正前面山坡之上,突然从地下钻出一群人,向吐谷浑士兵射去。

    这些人皆是手持弩机,不断地向胡虏发射。

    因为距离不远,数击之下,胡虏便是成排成排的倒下。没有被攻击到的胡虏也是心中惊恐,慌不择路。

    这时隋军营寨阻拦的墙板也纷纷倒下,对面便是一排一排的具装甲骑,还有其余的突击骑兵。

    这时营寨之中一声鼓响,众人得令,纷纷向前突去。

    原本壕沟之中的隋军早已分散向两边,留出中间的位置。而壕沟不过半步多,战马一跃便直接过去。

    双方距离不过百余步,这点距离骑兵甚至都来不及加速。不过因为隋军大营位置较高,因此算是从上往下的俯冲攻击。

    数百具装甲骑从上向下冲击,立刻便碾压出一条数十步宽度的血路。沿途的吐谷浑军队尽是被踏翻,尸体支离破碎,血肉横飞。后面的隋军骑步兵分别掩护攻击,不断地将吐谷浑的军队往河中赶。

    吐谷浑人哪里见过这样可怖的军队,仿佛来自地狱的勾魂使者,收割生命如割草一般。因此吐谷浑军队纷纷崩溃,四面逃散。

    河中尚有之前东来的渡船,不少人准备乘船逃回西岸。不过虽然船只不少,但这些人早就惊惧交加,混乱不堪,为了抢夺渡船,甚至相互拔刀,不少人竟然被自己人砍死。这群败兵已经没有抵抗的意志,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夺船逃命之上。

    河岸边的场面惨烈与不堪,鲜血染红了河水,尸体阻塞了河道,令人不忍直视。

    不过虽然对同胞狠辣,但仍旧逃不脱隋军的马蹄。具装甲骑向河岸不断挤压吐谷浑士兵的生存空间,没有渡船的人纷纷跳河逃命。吐谷浑人不擅长凫水,因此落水之后,纷纷溺水。且时九月时节,河水极凉,人马落入水中,顿时手脚麻木,纷纷溺毙,因此整个河面上飘满了死尸。

    这一夜激战,到了天明,河东岸已经没有活着的吐谷浑人了。

    张寿虽然为人勇猛,但也极其狠辣,因此下令不留俘虏。隋军在牛心川水东岸杀红了眼,直杀得刀卷枪折,犹不罢休。

    张寿又命人将胡虏的尸体在河岸一侧筑成京观,以恐吓敌军。

    原来当日黄明远准备离去之时,便猜测隋军在河东岸再是虚张声势,怕是也撑不了几日。

    若是被吐谷浑人发现了隋军主力动向,无论是渡河还是支援土楼山,都会影响隋军部署。胡虏畏威而恃强,因此若是知道隋军主力不足,恐怕会直接攻击隋军大营。

    黄明远这才命张寿一面假装主力,一面深挖壕沟,布置埋伏。而隋军斥候也无时不盯着吐谷浑人的主力。

    等到吐谷浑人准备偷渡,早被隋军发现,而黄明远留下的数百骑具装甲骑便被张寿布置在正对着胡虏的方向,建下了奇功。

    这一战天柱王的主力部队折损七八千人,伤亡惨重。天柱王彻里泥本人经此一败,也是惊惧交加,被吓破了胆,再也不敢小觑隋军。

    隋军得胜之后,继续稳守大营。

    眼看隋军没有强渡牛心川水,天柱王松了一口气,只得下令部队紧守营寨。至于出击之事,却是再也不敢。

    双方隔江对峙,而互不出击,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战争场面,令人惊叹。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879/ 第一时间欣赏天下安康最新章节! 作者:鸣奇所写的《天下安康》为转载作品,天下安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天下安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天下安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天下安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天下安康介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一个被误解和丑化的王朝,北击突厥,西灭吐谷浑,南并林邑,东征高句丽,举世强者,尽皆臣服。这也是一个伟大而传奇的时代,开科举,通运河,立三省六部,定隋律,三十七年国运,功泽后世。身为隋臣,将燕然勒功,布汉威于异域。乱世枭雄,当马踏天下,逐群雄在中原。寒门小将,当乱世来临之时,能否争雄于关陇豪门,凭手中钢枪铁马,当争出一个万世太平。读者群:636899359天下安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天下安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天下安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