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耽美小说官居一品TXT下载官居一品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官居一品全文阅读

作者:三戒大师     官居一品txt下载     官居一品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番外篇 十年 (一)

    因为一些细节问题,新书不得不晚发两天,为了表示歉意,也为了给很多意犹未尽的读者一个交代,故而写了这个番外篇。

    ~~~~~~~~~~~~~~~~~~~~~

    大明共和十年隆冬,万里冰封,奇寒无比。

    整整一个冬天,东起辽东,西至甘陕,由山东河南又到两淮两湖,处处冷得出奇。自从入冬以来,各省便风雪交加,一片混沌,山河表里,都变成了浑然一体的雪原。天光放亮的时候极罕见,且那太阳只是惨淡的一点苍白色,全然没了本应有的亮丽暖和。老百姓都钻到屋子里,围着炉子,谁也不肯轻易出门。

    可就在这天寒地冻,风雪弥漫的时刻,却有一支马队,沿着冰封的道路,艰难的向北跋涉。

    这支队伍不到二十人,都穿着厚厚的羊皮大衣,脚上套着厚厚的毡靴,头上戴着厚厚的貉壳帽子,这一身极保暖的装束,使他们在这种极寒的天气中,也能保持住体温,不断前行。

    在最近这十几年里,这种极寒天气已成常态,以至于骑士们早习惯了与恶劣的自然对抗。到了中午时分,他们寻到道旁一处背风的山窝,便策马过去,下来喂马吃饭。

    这一下,十几名骑士终于能分出主从来了,别人喂马的喂马,备餐的备餐,有两个人却一屁股坐在厚厚的防水毡布上,没有要帮忙的自觉。当然,别人也觉着理所当然。

    因为这两位是此行的主官,年长些的是大明户部左侍郎金学曾;年轻些的是大明科学院副院长、农科所所长徐光启,其余人都是他们的随员和护卫。

    那三十多岁的徐光启倒也罢了,这金学曾是隆庆二年进士,虽然只有四十多岁,却是货真价实的三朝老臣,从一品的部堂高官,却要在这冰天雪地里东奔西走,不能不令人惊诧。

    不过金学曾却没有特别的感觉,因为从七年前开始,两京户部的四位尚书,八位侍郎,一年四季都要分头带队到各省巡视,只留必要人手坐镇京城,处理日常事务。

    对于如今的大明朝来说,再没有什么,比新作物的推广更重要的了。进入共和三年以来,灾情已经愈演愈重,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冬天奇寒无比,全年气温都比几十年前底很多。这种情况下,作为粮食来源的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连年减产,北方数省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绝产。若按照常理推测,饥荒连年,破产农民揭竿而起的末世景象,便该不可遏制的出现了。

    然而时至今日,全国各地从未大规模的叛乱。小范围的零星骚乱,虽偶有发生,也都旋即被扑灭,并未形成气候。在心怀叵测之徒从未停止煽动的情况下,大明朝至今还能保持着今日的安稳,实在是堪称奇迹。

番外篇 十年 (二)

    金学曾和徐光启,都是从万历朝走过来的,回首过去的岁月,他们不得不承认,是天神在眷顾着大明朝——要是没有朝廷总收总支的实现;要是没有那场提前发生的金融危机,让人们意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要是没有那些更耐寒的新大陆作物被广泛种植,如今的大明朝会是什么样子,不堪设想。

    第一项,使国家有能力集中调配资源,救济受灾省份;第二项,使南方至少可以自给自足;第三项,玉米、土豆、红薯的推广种植……使北方农民有了稳定的果腹主食。它也是大明朝能稳定不乱的关键,以至于朝野上下众口一词,说是‘土豆和红薯拯救大明朝’。

    在这样的连年大灾之际,吃饭问题是国家压倒一切的大事,所以户部的高官们这样不辞劳苦的奔波,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作为专门负责农政金学曾,又比别人肩负着更加艰巨的重任,他和大明朝顶尖的农学家,《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要在这个冬天走遍北方各省,监督土豆和红薯种苗的换新工作。

    与传统作物不同,土豆和马铃薯不是生长自种子,而是生长自小块的块茎,这使它们可以高产。但也因为没有种子,使它的性状不太稳定,连续种植会出现产量逐年下降,甚至产生毒性。从前年起,各省就开始发生产量下降的现象,今年更是出现了大面积的食用中毒,这是在之前没有想到的。

    对此科学院的人束手无策,还是沈默先认识到,这应该连续种植所致。但他也拿不出解决办法,只有重新从南美大量进口,然后培育一代苗,以此更新种苗。

    虽然这法子治标不治本,但在这时候,能治病的就是好郎中,所以户部下了大本钱,和农科所合作,大规模的培育一代苗,然后分发到各省去。两人此行便是巡视秧苗的更新如何……这关系到来年几千万是否会饿肚子,所以两人已经打算就在下面过年了。

    ~~~~~~~~~~~~~~~~~~~~~~~~~~~~~~~~

    喝了几口烈酒暖身子,金学曾掏出银质的烟盒,递一根给徐光启。

    “……”徐光启摇摇头道:“虽然‘禁烟法案’没有通过廷议,但我坚决相信吸烟有害健康。”

    “这么多年了,也没听说谁抽烟抽死……”金学曾哂笑一声,给自己点一根,深吸一口道:“你呀,活得太仔细了。”

    “如果部堂有兴趣。”徐光启板着脸道:“可以到科学院去看看吸烟者的肺。”

    “没那兴趣。”在这位大学者面前,金学曾没有架子,嘿然一笑道:“我现在就想着,在开春前把剩下的几个省跑完。”

    “应该没问题。”谈到正事,徐光启的脸上有了欣慰的笑容:“我们这两个月没白跑,有了这些新的秧苗,又能再撑五年了。”

番外篇 十年 (四)

    虽然这些年,朝廷深化军事改革,大大减少文官对军队的干预,提高官兵地位,但始终没有放松对军队的控制——一是一切军需装备、武器弹药、以及粮秣饷银,都由文官政府提供,军队不得插手。二是通过对中高级军官的频繁调动,杯葛地方军事集团的势力。

    这两条都让军方深感不满,尤其是后一条,更是触动了‘辽东将门’、‘宣大将门’这样的武将集团的根本利益,自然引起极大的反弹。但这些盘根错节的地方将门世家,已经成为文官政权存亡的最大威胁。

    这颗毒瘤不得不割,晚割不如早割,若等到沈默不在位了,怕是没人敢动这一刀。所以在第二任首相任期内,他的力气大都用在这上面。以沈默今时今日的威望,在他面前是龙也得盘着,是虎也得卧着,所以并未出现太大的反弹。然而成果只是暂时的,反对者并非无力反抗,只是在等待,等待他卸任,等待皇帝长大,等待最合适的机会罢了。

    ~~~~~~~~~~~~~~~~~~~~~~~~~~~~

    从这一年的春天起,就有很多人在猜测,首辅大人会不会再延长任期,毕竟大明朝还处在严冬期,危机随时会降临,他有充足的理由,将这个国家继续守护下去。但也有很多刺耳的声音在说,首相大人要是出尔反尔,定然是想当皇帝。

    舆论莫衷一是,吵吵嚷嚷了一年,到了冬天,朝野的官员、士绅、学子、市民,纷纷联名具折,上疏请求首辅大人留任。廷臣议会上,也有许多大臣提议,鉴于改革大业未成,作为总设计师的沈默,应当无限期担任首辅,自他以后,再执行十年任期制。并信誓旦旦的放话说,绝对不会接受他的辞呈。

    但在这一年腊月十二,沈默任满十年周年之际,他在巡视天津卫时,突然向全国明发公告,宣布自己任满十年,自动卸任,无需向议会提交辞呈。在新首辅选定之前,由次辅王锡爵履行首相职责。

    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登上那艘等了多年的海船,离开了这片寄托他所有深情的热土。

    与他同行的,还有病入膏肓的戚继光。老将军才刚六十岁,但多年征战加上军务操劳已经摧垮了他的身体。从前年起便不断上疏乞骸骨,今年冬里,他已经卧床不起,唯一的心愿就是想死在山东老家。所以沈默不得不接受了他的辞呈,并特意让人将他从辽东接回,准备亲自送回登州去。

    病床上,老将军瘦成了一把骨头,哪里还有一点战神的影子,沈默握着他的手,潸然泪下道:“元敬,是我害了你,要不是把你放在天寒地冻的辽东,你也不至于病成这样……”

    “区区残躯何足挂齿……”戚继光笑笑,吃力道:“只是没有完成大人的嘱托,继光死不瞑目啊!”

番外篇 十年 (五)

    “你已经做得够好了,有戚家军牵制,辽东军阀总是会有忌惮的。”沈默摇头道:“让我可以放心卸任了。”

    “不怕给大人添堵,我还是那句话,朝廷与辽东军阀之间必有一战。”戚继光道:“他们不会坐以待毙的。”

    “是。”沈默点点头道:“所以我才会调戚家军守山海关,相信继美和老胡他们,能把战火隔绝在关外。”

    “……”戚继光看看沈默,良久方道:“大人既知必有一战……怎会在此刻离任呢?”

    “元敬,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一仗,不是我的战争。”沈默淡淡道:“他们必须要证明,没有我的庇护,他们也能经得住残酷考验,否则这样的政权就是错误的。”沈默打开窗户,望着一色的海天悠悠道:“就把这场战争,作为他们的成年礼吧。”

    “末将这身体,让大人失望了……”戚继光黯然道。

    “这样更能验出他们的成色,”沈默淡淡道:“何况李成梁父子死于意外,对方也没有名将了。”

    想到去年李家父子蹊跷的死法,戚继光心头一寒,再不做声。

    船到登州,自有戚家人将病重的老将军接回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沈默只把他送到码头,便重新登船。这也是正史中,沈默在海内的唯一记录,从此他远居海外,即使国内局势再动荡,也没有踏足本土一步。

    但在为尊者讳的正史以外,沈默在回归琉球之前,其实还曾经折道舟山过……

    ~~~~~~~~~~~~~~~~~~~~~~~~~~~~~

    大船一路南下,抵达东海时已是二月下旬,到了虾峙岛附近,便离开航线,出畸头洋向东北驶去。

    在暖流的作用下,舟山群岛并未受到严寒的影响,已经迎来了春的气息。

    沈默除下厚厚的皮裘,换上轻便的夹袄,站在船头眺望,终于看到一座淡粉色的岛屿,他命令大船抛锚,只带了三五护卫,乘轻舟向岛上驶去。

    船将近岛,已闻到海风中夹着扑鼻花香,远远望去,岛上那一片粉色,竟然是千万株桃花一起盛开,给整个岛屿披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粉纱。

    岛上竟有个简易的码头,船一停稳,沈默便移步上岸,沿着落满花瓣的蜿蜒石阶而上。一片片花树遮挡住视线,脚下又是一条条岔路,任谁都得转晕了,但他虽慢行,却对方位胸有成竹,左转右绕顿饭工夫,竟能断断续续听到琴声,他便不再看路,只是顺着琴音缓步而行。

    随着琴声渐渐清晰,他终于看到一座,隐身于花树丛中的竹院。

    进了院,沈默轻手轻脚脱掉鞋,仅着白袜坐在茶室中。有侍女奉上香茗,他却没有理睬,因为他的心神,全被那天籁般的琴声吸引……琴声如流水淙淙,清澈明净,像高天流云,如春风拂面,不带一丝烟火气息,让人忘掉一切杂念,回归赤子。

番外篇 十年 (六)

    番外篇十年(六)

    如梦似幻的琴声中,似乎有歌随乐而起: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匪道曷依,匪善奚敦!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歌收曲歇,沈默已是满襟泪痕……

    ~~~~~~~~~~~~~~~~~~~~~~~~~~~~~~

    不知何时,一个身着白裙,发挽玉簪,不施粉黛的绝美女子,款款坐在了他的对面,一脸平静道:“十年不见了。”这女子竟然是苏雪,但岁月法则似乎对她格外留情,明明与沈默同龄,却像三十多岁的样子。

    “是啊,十年不见了。”沈默深深望着她,叹口气道:“我老了,你却依然貌美如花。”

    “皮囊而已。”只有这时候,才能从她的眼中,看到岁月留下的沧海桑田:“又何必在意枯荣呢?”

    “这就是天人之境?看来我这辈子达不到了。”沈默笑起来道:“我所在意的,正是枯荣之间的短暂岁月。”

    “若是在意,为何在三个十年里,只来见我两次。”苏雪好看的笑起来道。笑声中没有怨,只有淡淡的惆怅。

    “俗事缠身,我和她们也是聚少离多。”沈默有些尴尬的笑道:“不过这次,我彻底归隐了,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更要加倍珍惜了。”说着深深吸口气道:“跟我回琉球吧,为了一口气,僵了三十年,太不值得了……”

    “三十年了,你从来没有明白过我,”苏雪摇摇头,目光有些迷蒙,但旋即清明道:“我当年离开,不是意气之争,而是因为俗世的生活,会使我的琴声浑浊……那种相夫教子,柴米油盐的生活,是绝大多数女子的幸福,但却令我感到窒息。”

    一阵微风吹入,带来了几篇粉色的花瓣,她伸出青葱般的手指,接住一片道:“你不知道,我要忍受多大的痛苦,才把弟弟妹妹抚养成人,当他们嫁人的嫁人,中举的中举,我就有找一处明山秀水归隐的想法。”

    “本以为还了你这冤家的恩情,便可以从此斩断红尘,调琴弄鹤,安安静静度此一生了。”说着她如少女般横了沈默一眼道:“谁知道走到哪里,都逃不开你的手下……真是一着不慎,后悔终生啊。”

    “你是我的女人,”沈默端起茶盏,面容平静道:“他们谁敢让你伤一根汗毛?”

    听到沈默霸道的话语,苏雪无奈的摇摇头,两人安静的用茶。

    良久,沈默再努力道:“你不用担心若菡,我们都这把年纪了,还有什么干醋?况且归云山庄也像仙境一样,你一样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过你的神仙生活。”

番外篇 十年 (七)

    “对我来说,归云山再好,也不如我这桃花岛。”苏雪依旧摇头,微笑道:“岛上的万棵桃树,都是我带着人,一棵棵栽下的,所以才会一草一木无不合心。这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处,让我如此自在的地方了。”

    “……”

    沈默还要劝,却被苏雪彻底打消念头道:“好吧,说白了,我跟你那母老虎八字不合,硬凑到一起,就是个天雷勾动地火。你要是不想整天灭火,还是让我们永远别见吧。”

    这一句话,暴露了苏雪的心迹,并不像她所说的那样白雪无痕。

    “我想在剩下的年月里,能经常听到你的琴声。”沈默有些失落道。

    “那就坐船过来,才一天的航程而已,累不着你。”苏雪的脸上,无奈的表情渐渐变为浅浅的笑:“我永远都在这里……为你弹琴。”

    一阵春风拂过,桃林落英缤纷。沈默倚栏而坐,苏雪再次拨动琴弦,轻启朱唇唱道:

    ‘那时那日此门中,桃花树下初相逢。

    只见仙人种桃树,未闻仙人看花红。

    朝朝期待仙人顾,日日桃花笑春风。

    忽闻仙踪一朝至,桃花人面分外红。

    桃花谷里桃花仙,桃花美人树下眠。

    花魂酿就桃花酒,君识花香皆有缘。

    美酒消愁愁不见,醉卧花下枕安然。

    花中不知日月短,岂料世上已千年。

    不入浊世凡尘染,情愿枝头做花仙。

    春来三月香风送,便是花奴问君安……’

    【完】

    ----------------------分割-------------------

    之所以有这个番外,是我痛定思痛的结果,对于苏雪这样重要的人物,回避不是办法,只有坦然面对,才能给这本书真正画上句号。

    这样才能无牵无挂的开新书,至于新书,确定以及肯定,21号开。

    ------------------------------------------

新书《一品江山》上传了,万事开头难,大家都去收藏啊!!!!!!

    新书《一品江山》上传了,万事开头难,大家都去收藏、推荐啊!!!!!!

    庆历五年春,范文正新政改革失败,富弼也跟着被下放,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欧阳修喝得烂醉如泥,韩相公却依然高帅富,文彦博彻底成精;狄青成了大宋吊丝偶像,拗相公和司马牛才刚刚参加工作,包青天还没资格打坐开封府,苏东坡正在换牙,仁宗皇帝努力造人中……

    就像上天的安排,大宋朝乃至华夏民族最杰出的一帮家伙,全都挤在这个年代粉墨登场。这是最华丽璀璨、最开明自由的年代,空气都令人迷醉。

    但还有一个甲子,这个迷人的时代,就要毁灭在异族的铁蹄之下……这到底是因为什么,有没有幸免的可能?

    一只蝴蝶,穿过千年的时空,来到了这个流光溢彩的时代,带你阅尽市井的繁华,带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带你与最顶尖的家伙把酒言欢,带你找到所有的答案。

    只是不知他扇动小小翅膀,能为这个世界,带来多少改变……

    -------------------

    新书期,万事开头难,大哥大姐大叔大婶们,现在看书不花钱,请帮忙收藏,请投出您宝贵的推荐票!!!!多谢多谢,多多谢啊!!!!!

前方战况吃紧,大家去新书支援啊!!!!!!!

    前方战况吃紧,大家去新书支援啊!!!!!!!

    新书《一品江山》,周一冲榜中,继续收藏,推荐票,求大家快去帮忙啊!!!!

    另附新书简介:

    庆历五年春,范文正新政改革失败,富弼也跟着被下放,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欧阳修喝得烂醉如泥,韩相公却依然高帅富,文彦博彻底成精;狄青成了大宋吊丝偶像,拗相公和司马牛才刚刚参加工作,包青天还没资格打坐开封府,苏东坡正在换牙,仁宗皇帝努力造人中……

    就像上天的安排,大宋朝乃至华夏民族最杰出的一帮家伙,全都挤在这个年代粉墨登场。

    shuhaige-< 书海阁 >-

    shuhaige-< 书海阁 >-

    这是最华丽璀璨、最开明自由的年代,空气都令人迷醉。

    但还有一个甲子,这个迷人的时代,就要毁灭在异族的铁蹄之下……这到底是因为什么,有没有幸免的可能?

    一只蝴蝶,穿过千年的时空,来到了这个流光溢彩的时代,带你阅尽市井的繁华,带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带你与最顶尖的家伙把酒言欢,带你找到所有的答案。

    只是不知他扇动小小翅膀,能为这个世界,带来多少改变……

    肯定比新书更精彩更轻松更有趣,求大家去帮忙啊!!!!

    ……

感谢‘三国奇兵’制作封面!!!

    很满意的说,符合和尚的风格,嘎嘎!!!!

答廪米够不够父子俩生活的问题。

    引用读者问:“才看第一章,说是县学发的禀米,一月有6斗,还不够父子2个吃,以至要换9斗都最差的籼米.6斗是多少斤?我知道1斗是10升,也见过量米的“升子”,年纪大点出生在农村的朋友应该见过,1升米大约2市斤.按这样的换算,9斗米估计离180斤不远了.他们父子肚皮真大!!我看过的是温饱生活嘛!”

    ~~~~~~~~~~~~~~~~~~~~~~~~~~~~~~~~

    这回和尚真没错。因为和尚老家也是农村的,而且写这书之前和尚查阅了十几份文献资料。

    先讲两个典故。一个是古代恶霸地主有‘大斗进、小斗出’的坏点子,就是钻了那个年代对大宗物件不称重量,而是直接以容积计算的空子。

    另一个便是台湾,直到七十年代,买米才按重量称,之前买米都是用斗计量,量器装米抹平就ok,连称重都不用,以方便论,那是相当方便的。

    问题便来了,古代在大宗交易时,原来是以容积计量的,而我们现在说的公斤也好,市斤也罢,可都是重量单位啊。

    中学物理老师告诉我们,这两个单位显然不能简单的换算。

    事实上,古代的石和斗可以用作两种计量单位,一为容积的单位,一为重量的单位。显然用于量米时的单位是容积单位而非重量单位,所以并不存在明一石(容积)和现在的重量单位的直接换算。

    现在就要搞明白,明一石到底等于现在的多少斤呢?

    此处免去恶心的计算过程,直接引用教科书上的教材……从实物来看,明代成化兵子铜斗(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其容量是9635毫升,比我们一直理论计算的数字略小。

    另一个误区呢,便是一升米的重量,实际上要比一升水轻的多,所以不能简单换算成2斤,《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给出的实测数字是,1升大米重1.5斤。

    我们把两个数字一乘,则不难算出明朝的一石米约重153.5斤。这个数字要远远小于直接把容积换算成重量而得到的数据,那个数大概是188斤吧。

    那么九斗米大概就等于现在138斤。

    还有个无关科学的问题,当时官差雁过拔毛,店家‘大斗进小斗出’,能到沈贺这老实人手里的米是大大缩水的。再剃掉里面搀着的石子儿,稻壳,ohyeah,还能剩120斤?

    难道这些米都能用来吃吗?不得买些油盐酱醋啊?你得有一半用来以物易物吧,万一要有些人情世事啥的,真不敢想象能不能填饱肚子。

    其实廪米仅能让人饿不死,这不是我的说法,而是所有提到廪米的古籍中的统一说法。

为本书补序

    我要重申一点哈,这本书是小说,不是历史书。在本书简介里我就说过,我不能一味去追寻历史的厚重,更要注重大家阅读时的心情。

    所以当初在选择是严格按照史实,还是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创作时,我犹豫再三,终究还是决定不篡改历史大事和大势的前提下,进行稍稍自由的创作。因为我要让大家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主角领略大明的风情,认识那些风liu人物,甚至得到精神的愉悦。那就不得不将一些故事稍稍凝练,将一些时间稍稍改变。

    我承认主角是让大家用来带入的,所以他会很爽很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那种。

    但这并不是说,我在不负责的胡诌八扯,我整个上半年都在潜心阅读,从明史到万历野获编,看过了许许多多的原始资料,除了主角之外,那些人和事都是切实在历史上出现过的,发生过的,我也尽量还原其本质,不歪曲,不吹捧,不贬低。

    就拿这刚刚开始的一段来说吧。我们看一看历史的本来面目,沈炼,徐文长这二位大名人自不必说,诸大绶和那会稽陶大临字虞臣的,乃是徐渭的同学,更是嘉靖三十五年的状元和榜眼……姚长子也是绍兴著名的王二小似的英雄人物,就连我们可爱的沈京同学,也是史书上切实可见的沈炼之侄。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我不是在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了吧?我只是想让大家看着开心,看着舒服,所以我将满脑子的条条框框抛到一边,让这些可爱的人物活灵活现的生活在我们眼前。如果你能从中感到快乐,那就足够了。

    至于所谓的严谨性。我想我是敬畏历史的,我不会去颠倒黑白,我一定老老实实传历史之神,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大明,告诉你们这些人的喜怒哀乐,展示给你们他们的功过是非。不误导大家,不玩弄历史,不借助历史表达自己的偏激观点。

    我只想给大家一段纯粹的大明王朝,以我对我华夏历史的热爱,向大家展示他的好与不好,不偏袒,不偏激,只是传历史之神……当然以我的能力,是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水准,但是有八个字,可以让我坦然面对写下的文章,那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亲爱的书友们,让我们继续回到那泱泱天朝,变成沈默吧,嗖……

明代商人及子弟能否参加科举的问题【原创】

    说两个问题,一是商人能否参加科举,二是海瑞到底饿没饿死过他女子。

    先说第一个。首先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明代商人的地位远远高于唐代商人的地位,至少明代没有规定商人之子不准出仕或者参加科举(《大明律》只规定‘娼、优、隶、卒’及其子孙,概不准入考、捐监。)

    举几个事实做例子,比如说本书中期甚至后期将出现的张四维、王崇古两位历史上的阁老,尚书,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出身:

    张四维--(1526—1585),字子维,蒲州人,出身于山西盐商世家。明嘉靖进士,是明朝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他历任编修、翰林学士、吏部侍郎、礼部、吏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王崇古--(1515—1588),字学甫,蒲州人。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其父王瑶是大商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后升任安庆、汝宁知府,常镇(江苏常州)兵部侍郎,陕西按察、河南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宣、大、山西七镇军务。

    还有同样是晋商家庭出身的礼部尚书马自强。

    在隆庆、万历年间,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张四维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土参赞机务,王崇古官居宣大总督、兵部尚书,马自强曾任礼部尚书,再加上蒲州老乡杨博杨大牛人,组成了可谓是天下最强的晋党,连张居正那样的超级牛都不怕。

    事实上,这样商人家庭出身的宰相或者封疆大吏层出不穷,比如明后期的东林党人,那可是天下读书人的偶像啊,但其精神领袖顾宪成便是商人家庭出身,高攀龙更是直接便是商业资本家。

    这就说明明代对待商业的态度是进步的,而非有些人污蔑的所谓的落后、保守。

    ~~~~~~~~~~~~~~~~~~~~~~~~

    现在大家知其然了,我们再讲一下所以然的原因吧。

    我们知道朱元璋很讨厌商人,甚至明文规定‘可以直接逮捕那些不事生产,专门从事末业’的商人,这就是其有趣之处——在太祖爷眼里,职业商人是违法的职业,统统都该被抓起来。所以在将全国户口分为民、军、匠、灶等籍时,各职业户基本都分属其下,但纵观大明律,你会发现其间并无“商籍”之说。

    这很容易理解……给上户籍的别管良贱,都是合法职业,哪有给违法犯罪的职业商人专门立一户的道理啊?

    可这个社会一时一刻也离不了商人,那些大商人也不可能束手就擒。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纷纷采取了‘附籍’的方法。小商人或者“变易姓名”或者“冒合匠户”,或其他职业户,如投充军户中的校尉、力士等,以此来逃避商人身份。

    而更多的富商则是买田置地,在登记户口的时候,一口咬定自己的主营业务收入是收地租,不承认自己是商人……我家有田有地,我是地主,不是商人啊。再拿些银两打点,如此一来,大商人摇身变为在户部黄册上的良民。

    其实讨论明代经济或者政治的时候,需要看到的一点,就是正统以后中央逐渐对地方失去控制,有的是被动失去的,有的则是中央主动放弃的,比如万历三十一年明神宗主动放弃对铸币的控制,准许民间在上交铸息的情况下自己铸钱。这种逐渐形成的弱政府强基层风气在明代的政治和经济上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而且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从事商业活动带来的巨大利润,撩拨着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主们的心,他们纷纷兼业经营,或是官商勾结,垄断盐铁专卖;或是广开工场,雇佣上千工人,都已经转变为不折不扣的大商人。然而在户部的户籍上,却没有丝毫的改变……所以该怎么考就怎么考,谁也管不着捏。

    ~~~~~~~~~~~~~~~~~~

    最后说说明代的‘商籍’,这玩意儿在明初不见任何典籍,是朝廷施行‘开中法’之后,才出现的一个词,实际上并不是对商人的歧视,相反乃是对大盐商的福利。

    我们知道在明代你必须在原籍考试,这对一般人来说自然不是问题,可对流动性超强的商人来说,那就是大问题了。尤其是当时天下首富的盐商们。

    简单介绍一下,明代为了解决边军军需问题,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又称开中。简单讲便是让商人们运粮到边疆,由封疆大吏发给盐引,然后再回到指定的盐场凭票买盐,之后再卖到指定的地方去。

    这法子听听就很烦,操作起来更是运费奇高,折腾死个活人。所以便出现了分工,商人们分成三部分,曰‘边商、内商、水商’三类。边商直接在边境地区开垦屯田,缴纳盐课,领取盐引,并照官定引价将引售与内商;内商专买边引,在盐产区下场收盐上堆,并照官定盐价将盐售与水商;水商多是销岸商贩,专收内商食盐在指定引岸行销。很显然,这其中内商是绝对的龙头。

    这便解除了盐商们的远涉之苦,于是盐商们向盐业集中地麇集,并定居下来。他们积极在当地购置产业,建筑房屋,营造坟地,以求取得附籍或寄籍权。(又来那一套了)

    所以这些盐商及其子孙“婚姻于兹,衣食于兹,与土著世产者非有别也”。但他们毕竟原籍不在此地,一旦返回故里,反遭到指责,“谓其言语不相通,面貌不相习,又无产业可考”,因此故乡人“群以冒籍攻击之”。

    显然,他们长期脱离原籍地,祖籍已经得不到承认,原来是军是民是匠对他们几乎都无什么实际意义了。他们真正的位置在职业所在地。明中叶后行商,特别是大盐商在侨寓地普遍土著化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平时该吃吃该喝喝,该娶姨太太就娶,根本没什么影响……然而,唯独在参加科举考试中原籍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但现在故乡人不认了,你说能怎么办吧?

    这实在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虽然明代盐商和历代盐商一样,依然是商人中得利最巨的一类。但他们在财富方面获得巨大成功以后,得到的只是锦衣玉食以及奢侈的物质生活。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不是说着玩的,想要要光耀门庭、提高社会地位,唯一出路是跻身官场。

    于是他们热衷于科举,希望科举能使商贾改变身份,并为商人子弟入仕提供最佳机会。经过一番钱能通神的运作,商籍正式设立,两淮,两西,两浙、安徽等地的盐商及其子弟,可在盐场“附民籍收考”。

    也就是说,所谓的商籍便是’盐籍‘,它使两淮、两浙的盐商及其子弟,不必再为上进、科考而徒劳奔波,同时又确保了国家对盐税的征课,甚至增额,既方便于商家,也有利于政府。

    但我们要知道,在明代’商籍’远未在全国范围推广,政府或盐商本身,在国家最高一级科考中,以传

    统方式填报役籍,还是被看着是最正统、最合法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商人或商人之子非说自己是地主,自己八辈子都是地主。至于那些买卖营生,都是非主营业务收入,没事儿练着玩的。)

    事实上,除了盐商以外,其他财力雄厚的商人,如大典商、大茶商,他们大多在经商地附籍,zhan有学额,并参加科考。

    还是为了那句话‘正途出身,走遍天下都不怕。’

    ~~~~~~~~~~~~~~~~~~~~~~~

    和尚准备这本书,得到一个最大的收获,与大家共勉……历史的真相,往往掩埋于那些砖家叫兽的嗷嗷论断之后,我们得掌握原始资料,然后再去研究背后的秘密。

    ---------------------------------分割-----------------------------

    海瑞的问题改天再讲吧,本文基本上是原创,快把我累死了,所以这就算一更了成不?我今天再更两更就行了哈……

报告各位老大,修改了一下章节序号,见谅

    不少读者建议和尚不要采取原来的上中下算一章的弄法,说这样会让养书的读者产生章节很少错觉,所以和尚改过来了,对于给大家造成的不便,和尚深表歉意……所以新章节也抓紧码出来了……

    你们要想打我,就用推荐票打吧,我忍了…………

坚决否定激将法……

    跟大家声明一下,当我读完明史和青霞集之后,沈炼老兄的性格便已在脑海成型了。所以并不是我想让他怎样怎样,而是这位刚直不阿,又有些不可理喻的老兄自己做出的决定。

    这位老兄,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会掩饰自己的好恶,大家觉着这样的人有可能用什么激将法吗?

    我们不能让所有人一上来都欣赏主角,那就太不实际了。尊重应该凭自己的努力去赢取,偏见也该靠自己的本事去消除!!

为了保证国庆爆发,俺家提前过节了……

    今天提前把节过了,喝了点小酒,有点晕晕忽忽,坐在电脑前写不出字来了。对不起啊各位,我且睡了,明天早晨爬起来更新哈……

    另外一一八章关于王阳明的,全是俺自己的心得,木有抄书。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32/ 第一时间欣赏官居一品最新章节! 作者:三戒大师所写的《官居一品》为转载作品,官居一品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官居一品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官居一品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官居一品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官居一品介绍:
权柄结束三天后,新书开始了,写的是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的事情。那段历史很好玩,也让人特别遗憾,很多年前就有写一下的冲动。
实际上三月份开始,我便开始准备这本书,为什么用这么长时间?因为对历史的敬畏,许许多多东西需要落实和思考。
然而落笔成文时,还是希望大家看了能轻松快乐,因为经过三百多万字的《权柄》的征程,我深切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大家平时生活都不易,没必要让读者在看书的时候,再受一番折磨了。
所以我必须在历史的厚重与故事的轻松之间,寻觅一个平衡点,这很难,好在《权柄》给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在编辑的指导和读者帮助下,和尚几易其稿,最终敲定了这样一个故事……
让我们随着主人公,从云诡波谲的嘉靖后期开始,走一段激动人心的人生路,也让我们用最合理的方式,去改变历史的走向……
另,如果有养肥新书的习惯,可以看看和尚的第一本书《权柄》,三百万字,挺精彩的……
官居一品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官居一品,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官居一品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