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从慎重开始TXT下载大明从慎重开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从慎重开始全文阅读

作者:一笑澄明     大明从慎重开始txt下载     大明从慎重开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425章 传召九卿的急奏

    陛下已经三天没上朝了。

    李东阳和刘健等人,来到皇宫,就在午门的广庭驻足,望着弘治皇帝小跑而过。

    严成锦想了想,跟了上去,倒不是想劝弘治皇帝上早朝。

    有得睡,谁想上朝?

    是要讨封赏!

    揭露焦芳的罪行乃大功一件,若陛下一直如此装傻,谁给他封赏?

    弘治皇帝瞧见严成锦追上来,先开口道“朕听闻,你给李兆先拟定一套强壮体魄的策论?”

    “陛下是说……”严成锦记得,给李兆先弄过地狱训练计划。

    “给朕一份。”

    严成锦略感诧异,弘治皇帝的身体不如李兆先。

    且每日需要阅奏,不能过度折腾,光是半马,他就跑不下来。

    “边陲冒功和焦芳之事后,朕要活得长寿一些,盛世还差得远,朕不能先崩殂。”弘治皇帝正色。

    自从晨起操练,他能感受到身体愈发轻盈。

    比吃灵寿宫老道的红丸有用。

    要多活几年,必先有一个强健的躯体,他想起李东阳说,李兆先的脱胎换骨。

    严成锦想了想,道:“陛下,与王越学着打太极?可拳法可强壮体魄。”

    “奴婢也会,可教殿下。”萧敬凑上来笑道。

    “还是让王越来教朕吧。”

    萧敬脸色垮塌,犹如死了爹娘一般。

    弘治皇帝慢跑了一圈后,便命人去通知百官,准备上朝。

    严成锦心头一喜,萧敬点头应是,差遣小太监前去相互通报。

    接连三日没上朝,百官有种今后不永远不上朝的错觉。

    三日没见到陛下了。

    刘健老怀欣慰:“陛下抚定内外,励精图治,功绩可比尧舜,何须自责?”

    “朕三日在反省中,执政疏忽,愧对边陲的百姓。”弘治皇帝面色平淡。

    陛下生性宽宥仁爱,容易多愁善感。

    想来还在反思自身中。

    但未写罪己诏,也没命人告慰天地和祖陵,这便是承受能力上的进步。

    严成锦决定继续打击,让陛下的承受力,进一步得到成长。

    弘治皇帝看向都察院的方向:“郑乾查清张天祥冒功一案,有大功,赐官进一品,俸随官升。”

    在封官这件事情上,严成锦觉得,陛下比他还要慎重。

    边将冒功之事,可谓是一桩荼害了大明百年的大案。

    郑乾冒死入宁远,才升了一品。

    不知轮到他,会封赏什么?

    严成锦隐隐有些期待和忐忑,千万不要是皮肤……

    弘治皇帝的目光,再度落到都察院的队伍,若无其事:“严卿家彻查焦芳贪墨案,亦有大功,日后还需恪守本职,不可尸位素餐。”

    就这?

    严成锦微微低着头,犹豫要不要把吴宽的弹章,拿出来。

    李东阳和刘健等人沉默了。

    彻查焦芳乃大功才是,可却无人为严成锦请赏。

    “陛下,焦芳府上的家什,字画等物,总共官卖了出白银六万两,皆可充入国库。”

    严成锦持着芴牌,微微躬身。

    六万两?

    百官倒吸一口凉气,比牙行教育要高出数倍。

    良乡的官卖真是摇钱树啊!

    弘治皇帝的嘴皮抽了抽,如此就有六万两银子充入国库了。

    有时候,他真想将严成锦调至户部。

    韩文大喜过望:“何时入库?本官派人去交接清算。”

    “国库还欠良乡府库六万八千两,这六万两,应当是抵充了才对,这是借条。”严成锦面色不变,从袖口了掏出一张纸。

    生气了。

    此子定然是因朕没封赏,生气了!

    弘治皇帝冷哼一声,他并非不想给严成锦封赏,不过还没想好给什么赏赐。

    “严卿家彻查焦芳有大功,钦赐斗牛服,命尚衣监为严卿家量制。

    如今国库空虚,六万两银子,就先充入国库吧。”

    吴宽羡慕地看向严成锦,钦赐的赐服,得一件就是祖坟冒青烟。

    此子穿着一件,又得一件,可以换着穿了。

    吴宽低着头,碰了碰严成锦:“本官还一件都没有呢,你还不快谢恩。”

    赐服虽好,但对于严成锦来说,也仅仅只是衣服罢了。

    远没有给他多派十个锦衣卫来得贵重。

    严成锦微微躬身:“臣谢过陛下,六万两银子,今日就可送入国库。”

    出了奉天殿,回到都察院不久,很快,就有尙衣监的小太监,来给他量衣服。

    …………

    大同镇,北武定门的城垣上。

    城外的百姓已迁移回城中,蒋安瞭望北方,尽管风沙朦胧,也能看见远方的地平线上,滚滚黄尘。

    他目光紧盯着旌旗,大喝:“开城门!”

    不多时,朱晖率领的朝鲜军队进入大同镇。

    蒋安忧虑不安:“纵然保国公率军来支援,只怕也难以据守,鞑靼这次聚集了五万兵力,下官已传急奏回京了。”

    “鞑靼人也不是傻子,岂会给你机会等待援军,准备迎击吧。”

    连月征战,朱晖也不禁露出疲惫之色。

    尽管早就收到了鞑靼联合女真的消息。

    但大同除了将百姓召回城中,也别无他法。

    “鞑靼与女真有七万兵力,国公千万不能去送死啊。”

    “本国公又不傻,你去牵制敌军,我来坐镇大营,等援军北上!”

    蒋安嗟叹一声,也只能如此了。

    …………

    京城,内阁值房,

    “筹备了如此之久,鞑靼和女真果然要联合起来,攻打大同。”

    刘健看着手中的奏报,真应证了前日的猜想。

    这封疏奏是大同总兵蒋安送回。

    二十日前,达延汗的三子巴尔斯博罗特。

    率领五万大军,联合女真两万大军,冲击大同。

    “大同兵力虚浮,只有两万人,保国公率领的朝鲜军队,仅有万人,总计才三万兵力,怕是难以抵抗。”

    李东阳看完疏奏后,面露愁容。

    三人商议后,还是决定先面圣再说。

    严成锦在观摩李东阳的弹章,遣词造句,没有一句是多余。

    句句直指要害,不愧是能弄死刘瑾的人。

    他如今掌握了马文升弹章的笔法、秦紘弹章的笔法、韩文弹章的笔法等。

    唯独李东阳和谢迁的弹章,还未掌握熟悉。

    郑乾走过来,小声道:“大人,外头的小太监在唤您。”

    吴宽站起身来,有些紧张:“陛下又召九卿?”

    寻常时候,陛下只召内阁和六部,若是召唤九卿,那就是有大事要发生了。

    严成锦看值房外,那太监一脸猴急的样子。

    大明那一日没有大事,写弹章才是他的本职工作。

    他拿起笔,继续模仿李东阳的弹章,一百遍。

第426章 火器,新神器!

    奉天殿,

    弘治皇帝和九卿,围在一座庞大的沙盘前,负手而立。

    “鞑靼能调兵五万来大同,看来是铁了心要攻城了。”

    达延汗的兵力,最多不过十五万,他们的大部队驻扎在河套,与严恪松对弈。

    “陛下有所不知,达延汗得了三门红夷大将军后,便北上收复各部,如今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和永谢布部,彻底归顺达延汗旗下。”

    秦紘分析手中的情报。

    达延汗拥有的军队,远不止当初的十五万兵力了。

    这样一来,九边的其他重镇,就不能调兵支援大同。

    “三万兵力对抗七万兵力,就算是王越前去,只怕也无法抗衡。

    更遑论,大同的边军不善骑射,比鞑靼和女真的铁器,远远不如。”

    马文升直言不讳,并未因大同边军是大明的兵,就胡吹瞎侃。

    “若当初严成锦不谏言攻打建州,女真也不会联合鞑靼。”秦紘说道。

    刘健颔首点头,但眼下只能想法子破局。

    弘治皇帝想起红夷大将军,便问:“坚壁清野,用红夷大将军守城如何?”

    “只怕不可,鞑靼会绕过大同,从镇河南下。”

    马文升在沙盘上,画出一道线路。

    北方的九边,并没有连成一道壁垒,有许多无墙垣的荒野可以南下。

    为什么非要攻下城池,才能南下?

    这是兵法,若绕过守城直接南下,容易被前后夹击,包饺子。

    而攻下守城则不同,敌军可以以守城为据点,后方无敌人,随时可以撤退。

    但,如今行事不同。

    鞑靼和女真有七万人,就算守军从后头包抄,他们也可以直接突围,完全不放在眼里。

    “让朕想想。”弘治皇帝捋须,浑然不觉旁边多了个人。

    朱厚照盯着沙盘上,那代表大明的军旗,浑不在意:“父皇可让老高前去,老高贪生畏死,不会让自己死在大同,如此一来,便会绞尽脑汁,平定大同之乱。”

    弘治皇帝有些生气了,此子看见沙盘,就像猫见了鱼一般,在此大放厥词。

    但弘治皇帝想起剿河套时,严成锦画的九宫格战术,便问:“严成锦呢,让他来奉天殿。”

    不多时,严成锦来到大殿中,只见一座庞大的沙盘,弘治皇帝和九卿,皆站在沙盘边上。

    “臣严成锦……”

    还不等他说完,弘治皇帝便直接道:“鞑靼七万大军攻占大同,守军只有三万,严爱卿可有想法?”

    三万打七万?

    依照严成锦的性子,会直接恳求陛下,将守军配置至十四万。

    十四万打七万,还差不多。

    但严成锦也清楚,京营不能随意出京,再加上大军北上,至少要一个月。

    大同恐怕打完了。

    “倒是有个办法,三日之后,可见知结果。”

    秦紘和马文升目光闪过一抹惊愕。

    上过前线才知道,三万军队打七万人,会有多吃力,纵然拥有城墙的优势,也是云泥之别。

    李东阳低声对着严成锦道:“无把握之事,莫要应承,以免延误了战机。”

    弹劾焦芳的事,才过去两日,言官们正盯着严成锦。

    若此次失利,怕有不少人会弹劾,尤其是焦芳的门生。

    弘治皇帝却问:“你可知道,大同骑兵不如宁远边军?”

    想以少胜多,怕是不能。

    “臣知道,若陛下准许,由宋景北上,此战,或许还可以打。”

    宋景从未上过前线,呆在都察院编修大明会典,恐怕难以升迁。

    严成锦让他北上,自然是要立军功。

    “打仗可不是写弹章,耍耍嘴皮就能胜,若是打了败仗,身后数十万百姓,都要死于鞑靼铁蹄之下。”秦紘道。

    鞑靼人为控制大明人口,屠杀边城百姓,并不奇怪。

    “臣举荐宋景!”严成锦坚持。

    朱厚照躬身,正色道:“儿臣也举荐宋景。”

    宋景是他的勇士,朱厚照最高兴的事,便是指挥手下的勇士打仗。

    刘健拿不定注意,这次鞑靼人攻打的,是孱弱的大同,不是兵强马壮的三边河套,实在难以断定。

    “命宋景北上,令英国公待命,若鞑靼人突破大同南下,北上迎击。”

    弘治皇帝多加了一道防护。

    …………

    宫外,王恭厂。

    严成锦和宋景一同站在硝石前,只有王恭厂,才能制备大量的火器。

    “本官这次要制作的火器,十分特殊,它需埋于地下。”

    “天下还有这样的火器?倒是像石炸砲。”

    曾鉴露出微微惊愕的面色,却不怀疑严成锦的话。

    而宋景,则是一副虚心求教的神情。

    只有三日时间,严成锦要抓紧:“这张图纸上的两种火器,命匠人加紧制作。”

    宋景看了眼图纸,再看向制作方法。

    第一门火器,所需材料,容易弄到,由碗口炮稍稍改良,便可制得。

    唯独这地雷,需要用到矾油,此物提炼起来有些麻烦。

    严成锦道:“此物极为危险,要小心一些,一日为限,需将其制作出来,命匠人制作。”

    方法皆写在图纸上,以宋景如今的火器造诣,应当不难。

    此法,乃是天工开物上的记载。

    有了地雷,鞑靼人的铁骑就不足为惧。

    能炸死鞑靼人不说,还能令他们引以为傲的战马,惊慌失措。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门火器,作为大杀器!

    布置地雷,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这也是为何一定要宋景北上。

    研发地雷凶险,严成锦没敢留在王恭厂,叮嘱宋景:“研制出来后,便通报本官一声。”

    ……

    紫禁城,皇宫。

    锦衣卫向弘治皇帝禀报:“陛下,严大人出宫后去了王恭厂。”

    这个家伙去王恭厂,定是要制备火器。

    “什么火器能对抗七万大军?”弘治皇帝纳闷了。

    不一会儿,曾鉴来到奉天殿,向弘治皇帝请乞道:“陛下,工部需三万两白银,采办硝石和硫磺等火药料。”

    “我怎么记得,王恭厂还有几千石硝石?”韩文对各府库知之甚详。

    曾鉴道:“王恭厂的硝石和硫磺,皆要运往大同,如此一来,王恭厂府库空乏,硝石和硫磺开采不易,需尽早填补。”

    严成锦与他打过招呼,整个北直隶的火药,都要搬到大同去,让他尽早填补。

    “什么火器,需要如此多火药料。”

    “臣也不知,听严成功锦说,需埋于地下,名唤地雷,其威力可令大地举悲,山河失色。”

    弘治皇帝不由好奇起来,不知比之红夷大将军,威力如何。

    到了夜里丑时。

    京城宛若雷霆霹下,震聋发聩。

    西城的百姓,惊得从屋舍中逃离出来,惊慌失措。

    住在王恭厂的人,知晓定又是火药炸了,骂骂咧咧。

    严成锦睡得很香,却也被这声巨响惊醒了。

    听声音,定然是硝石和硫磺放多了。

    他翻了个身,继续睡。

    夜深了,坤宁宫。

    弘治皇帝躺在御塌上,忧心大同重镇的百姓,目不交睫。

    他用手掌撑着床沿,轻轻翻了个身,不愿惊动侧旁的皇后。

    倏地,轰隆一声!

    弘治皇帝也吓得心脏骤然一缩,隐隐有些生疼,怒道:“何来如此大声响?!”

    萧敬听见弘治皇帝的召唤,刚想要回应。

    却见弘治皇帝趿鞋走出,面露责备:“皇后怀着朕的骨肉,好不容易睡去,何人弄出如此大动静?”

    “奴婢也不知,听声响似乎在西城区。”

    弘治皇帝转怒为喜,面色慢慢舒展开来,皇宫与西城区相隔甚远,能传到这里必定是火器。

    “派人去王恭厂看看。”

第427章 会典

    大清早,严成锦便收到宋景上门拜访的消息。

    宋景躬身作揖:“大人,地雷做好了。”

    制作地雷,需很多硫磺。

    改变硫磺与硝石的配比,会引发横向爆炸。

    地雷与石炸砲类似,但改良后,威力变大了许多。

    只要清楚硫磺和硝石的配方,加以矾油,用薄厚适当的铁器包裹,引线穿在竹筒中。

    这样稍稍改造一番,很容易可制造出地雷。

    只是,安装时比后世危险百倍。

    “本官在陛下面前夸了你,莫要让本官失信于陛下。”

    严成锦猜测,他目前在陛下心中的信用值,至少是九十分。

    排在内阁三人后头。

    “学生遵命。”宋景道。

    严成锦微微点头,虽未收宋景做学生,但他一直以学生相称。

    光凭这点品性,就能在他心里拿到及格的分数。

    宋景带着王恭厂的匠人,带着地雷和一百门神秘的火器,急速北上。

    严成锦望着辎车慢慢离开京城。

    何能笑着对严成锦道:“少爷,虎酒酿好了,要不要送一些到府上?”

    本少爷连女人也没有,你让本少爷喝这个?

    严成锦想了想,李东阳没准能用上呢,道:“去让王不岁送三壶,去李府,本少爷在李府等你。”

    不多时,轿子到了李府。

    严成锦等了没多久,便看见王不岁坐着马车赶来,递上三壶虎酒。

    李东阳没料到,严成锦又拎着酒来了,“喝酒误事,本官极少饮酒你不知道?拿回去吧。”

    “大人,这是酿制的第一批虎酒,有龙精虎猛之效。”

    李东阳多看了平平无奇的酒壶一眼:“那老夫便厚着脸收下了。”

    等管家将酒拿下去后,李东阳又看向严成锦目光,恢复往日的温度:“你让宋景北上做什么?他一介书生,又不会打仗。”

    “宋景极有才学,应当堪当大用才是,不北上,如何建功。”

    弘治朝相对清明,只要立功,陛下几乎都会封赏重用。

    就像他知道王越贪腐严重,却不介意让他当三边总制一般。

    换明朝的其他皇帝,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如王守仁经历的正德和嘉靖朝,虽屡有功绩,却不得重用。

    宋景之前虽有立功,但还不是官,陛下无法给予升迁。

    在翰林院编修典籍,堪称龟速升迁。

    大明二百多年,出过数百个状元,但能像李东阳和刘健等人,混得风生水起,屈指可数。

    故而,严成锦得出结论。

    官当得大,跟是不是状元,关系不大,得看皇帝。

    宋景的官途如何,就看这次北上抗击鞑靼。

    严成锦见李东阳无意聊闺女的婚事,便起身离开了。

    李清娥站在中院的长廊,手里拿着香囊:“大人送了家父三壶酒,就以这香囊作为回礼吧,香囊可驱蚊。”

    胖丫鬟凤娇道:“里头的香料,是小姐亲手调配的。”

    严成锦接过香囊,对李清娥道:“谢谢小姐。”

    胖丫鬟的脸色变得不安,只见李东阳快步走过来。

    “清娥啊,爹腿上的老毛病犯了,你去给爹拿黄酒来。”李东阳语气古怪,望着严成锦。

    “大人,下官送来的虎酒,有同样的功效。”

    虎酒同样有活血化瘀的效果,当然,内服就是另一番效果了。

    出了严府的府门,何能看着严成锦手中的香囊,“少爷向来不收外物,怎么这回收香囊了?”

    “你今天的工钱没了。”

    ………

    李兆先望着汪洋大海,快到海南了。

    迎着海风,最快可一月回到京城。

    不知妹子和严大人成婚了每天。

    刘瑾咋咋呼呼跑出来:“糟了!李爷?”

    “何事?”李兆先转过身。

    “咱给严大人带回来的橡胶树,发芽了!”

    刘瑾拨弄着橡胶树的疙瘩,长出了嫩绿的牙。

    “这可咋办?捻不出白汁了,严大人若说这不是橡胶树,还不弄死咱?”

    回到京城,以严大人谨慎的性子,怕是要让他证明这是橡胶树。

    但这橡胶树,全都发芽了,那疙瘩一剥就掉。

    “海南的土地能生万物,一会儿停靠,你且先命人,送一半给许千户种下吧。”李兆先道。

    在海南,植物长得极快,若真是严大人要的橡胶树,到年冬,可随秋粮一起运送回京城。

    “也只能这么办了,李爷您可得给咱作证,这真是橡胶树。”刘瑾道。

    ………

    八月下旬,内阁值房。

    李东阳、谢迁、刘健三人的书案上,堆叠着齐人高的书稿。

    刘健捧着手中厚厚的一本新书,老怀欣慰:“历经五年,在诸公的齐心修撰下,大明会典终于修成了。”

    大明会典集百书之长,经过翰苑和内阁多次校对修补,才最终完稿。

    “去见陛下吧,自从鞑靼人大军压境以来,总算有了一件喜事。”谢迁笑道。

    早朝,

    严成锦瞧见内阁三人满脸红光。

    “陛下,大明会典修撰成了!”刘健声音压抑着激动。

    他双手捧着一册书,李东阳手上也捧着一册书,谢迁手上同样捧着一册书。

    严成锦知道大明会典,此书,堪称大明第一史料。

    它记录着大明的典章制度。

    史上,弘治皇帝为了赏赐修撰此书的内阁三人,赐了每人一件蟒袍。

    蟒袍乃是赐服中,最高档次的衣服,可见功劳之大。

    弘治皇帝翻阅着大明会典,微微动容:“辛苦诸位卿家了。”

    百官沉浸在喜悦中。

    可正在这时,突兀但是却令人觉得十分动听的声音,微微响起。

    “此书,或许还可以继续修撰。”

    吴宽笑容僵住了,严成锦代表着都察院,可是、这小子说什么胡话呢!

    内阁三老,已是大明学问最高之人……

    李东阳微微侧头,露出些许期待:“还要如何修?”

    “大明会典,不限法制,应当还需有天文、历法、文教、习俗等,交给都察院精修,可增补成书。”严成锦道。

    到了正德,嘉靖,万历朝时,都重修过此书。

    可以证明,它还有许多漏洞。

    吴宽吓坏了:“陛下,都察院不修,别听严成锦胡说。”

    都察院谁敢说,文才堪比内阁三人?

    严成锦倒是能理解吴宽,大明会典在吴宽看来,已经完美至极了,没有精修的可能。

    “那就交给都察院吧。”弘治皇帝心中暗想,朕倒是要看看,你能修出什么来。

    严成锦命几个御史,将大明会典领回来。

    弘治皇帝看向兵部,问道:“大同可传回消息了?”

    “还没消息,臣估摸着,应当快了!”秦竑估计,宋景已到了大同。

第428章 王子,大明人竟在种菜

    大同,边军大营。

    二十多辆辎重车停在空地上,车上装载着地雷和改造后的大将军炮。

    朱晖绕着车看了一圈,确定没有援军了,不由失望:“我等在此坚守了十多日,朝廷就派了你一百人来?!”

    宋景微微躬身:“学生宋景,是翰苑的学生,这次是来帮国公布雷阵。”

    朱晖六岁读兵书,八岁随父上战场,却连雷阵都没听说过。

    “你们这些书呆子,就是会唬人,光靠这些铁疙瘩,能击退鞑靼人?”

    蒋安看着二十多车的铁疙瘩,还有那十几门火器,略微有些失望。

    或许,朝廷也无兵力可以调遣。

    “国公,我等另定计策吧。”

    抱怨无用,战局刻不容缓,重新制定计划,才是最好的选择。

    “国公且慢。”

    宋景从车上拿了一颗地雷,配置上火药料,埋到地下,用竹筒护着引线。

    将所有人退开后,他用手指微微勾动引线。

    轰隆一声!

    泥沙飞溅,碎裂的铁片四射,将旁边的大帐炸开。

    朱晖被亲卫用身体挡住,再看向这二十多车铁疙瘩时,宛若看到金山一般。

    “这是何暗器?”

    “这不是暗器,是火器,名为地雷。”宋景微微躬身道。

    “有如此多地雷,何愁鞑靼人不退兵啊!”

    蒋安仰天大笑,欣喜若狂。

    宋景却面露愁色:“未必。”

    地雷的火药料和引线,需要当场配置,若事先配置好,运输起来就会极为危险。

    换而言之,这二十多车铁疙瘩,全是空的。

    其次,得要到城外去布置,还不能让鞑靼人看见。

    朱晖听了宋景的话,面上的喜意慢慢散去:“城外有七万鞑靼大军,如何出得去?”

    蒋安咬牙道:“不如,由末将带兵,将鞑靼人往东引,拖延一日够不够?”

    鞑靼人和女真人聪明,超出一日,必定知道他有心拖延。

    若要继续拖延下去,只能和鞑靼人真的开战。

    宋景摇摇头:“至少两日。”

    朱晖脑子飞快运转,想着计策,片刻后道:“来人,上沙盘!”

    亲兵们将沙盘搬上来,朱晖指着沙盘上的小土丘:“你带兵诱敌,将他们勾引至猫儿庄。

    若他们放弃追击你,折返回来,再由我迎击,将他们引至瑶儿岭。

    如此一来,就有两日了。”

    “可是大同镇空虚,敌军不会直接攻城?”宋景问道。

    蒋安摇头:“不会,城墙上有红夷大将军,且不知我大同的兵力。

    见不到保国公出城,他们不会攻城。

    换而言之,在城外见到保国公,他们必定会折返回来攻城!

    所以,此为险招,就看你了!”

    宋景心头如同压着一座大山般,可片刻后,他面色又变得严肃起来。

    “学生愿试一试。”

    入夜后,伸手不见五指。

    大同重镇南边的城门,悄悄打开。

    蒋安带着一万兵马,悄无声息融入夜幕中。

    只有一万兵力,鞑靼人必定会群起而灭之,以削减大同的兵备。

    不多时,便听见天边传来战鼓的声音,嘶吼声震天。

    火光点亮天边的夜色。

    朱晖站在北武门的城垣上,对着宋景道:“出城吧。”

    鞑靼人将攻打的是,是北边的门。

    所以,宋景将在北边布置雷区。

    二十多量辎重车,被推到城外,士卒虽不会配火药料,却会挖雷坑。

    宋景吩咐,一丈的距离挖一个坑。

    挖过后,需留下明显的标记,以免鞑靼人没踩完,日后有百姓踩到。

    这些哑雷,需排出来。

    不过,若是遇上下雨天,便无碍了,铁球的密封并不强,火药被打湿后,全都用不了。

    眨眼间,便到了次日清晨。

    宋景望着二十多辆辎重车,才配置了两辆,“国公,学生估算错了,需三日……”

    “…………”朱晖。

    驻守大同的神机营士卒,皆被派来配置火药料,安装地雷,现学现卖。

    大同北方十里,

    鞑靼人依旧有小股兵力,和女真的全部兵力,驻扎在此处。

    达延汗的三儿子巴尔斯博罗特,是这次南征的主帅。

    他拿着望远镜,看见大明的士卒,在城外劳作。

    “派人去看看,大明的士卒在做什么?”

    很快,半个时辰后。

    探子骑着黑马,快速冲进了鞑靼的阵地中,“王子,他们在种菜!”

    “种菜?”

    巴尔斯博罗特怒了,本王率领五万兵马南下,要攻打你们的城池,你们竟还优哉游哉的种菜?

    这是侮辱!

    “即刻发兵,攻打大同镇!”

    “三王子不可,这是激将法,定然是想诱导王子前去,而后生擒。

    大明兵法,有欲擒故纵和擒贼先擒王之说啊!

    不如,先等大军歼灭大同的精锐,咱们再进攻。”

    军师满都鲁连忙劝阻。

    他乃是鄂尔多斯部有名的军师,被派来协助三王子攻城。

    “哼!明日,我鞑靼的铁蹄,就将他们种的菜,全部都踏平!”巴尔斯博罗特咆哮。

    大同镇,北武定门前的空地。

    宋景命人用萝卜青菜等物来做标记,若用石头,地上本就很多石头,压根分辨不出来。

    并且,用青菜萝卜可以迷惑鞑靼人。

    埋雷区,还得给自己留一条出路,极为讲究。

    青菜萝卜不够,就用一根小小的棍子。

    一日下来,埋了上百丈远。

    朱晖面色凝重:“今夜,本国公该出城了,待我回来之前,就由你和苗公公指挥。”

    苗逵被萧敬安排,北上监军。

    “国公放心。”

    朱晖率领一队人马出城了。

    大同镇外的猫儿庄。

    当年英宗正是在这里与瓦剌相遇,被掳去了。

    蒋安与鞑靼人追逐一日,且战且退。

    鞑靼人终究是识破了他的伎俩,收兵了。

    可他们折返营地时,在瑶儿岭,又遇到了大明的军队,人数还不少,足足有一万多人。

    “是保国公!他出城了,快禀报三王子!”

    朱晖极力阻止,可仍然有一万多名骑兵,飞速往大同奔去,他们要攻城了。

    “快拦住他们。”

    他们越拦,鞑靼人反而越觉得中了调虎离山计。

    天上慢慢聚起乌云,

    宋景站在城垣上,开始担忧起来,地雷的防水性并不强。

    若是被雨水打湿,将全部作废。

    可是,该如何让鞑靼人和女真人攻城?

    “大人,怎么办?要下雨了!”

    神机营的士兵都知道,火药料最怕水,无一火器能幸免。

    宋景心里慌张起来,似乎失去了所有力气。

    若不能破敌,保国公和大同的百姓,都要被本官害死。

    神机营士卒和大同的士卒们,颓丧着脸。

    “来了!”

    “什么来了,你瞎叫什么?”

    “鞑靼人和女真人来了!”

    只见,远处天边滚滚黄尘,像掀起一场沙尘暴般,数不清的骑兵,往城门冲来。

    苗逵心惊胆战:“宋大人,那地雷,顶不顶得住?”

    蒋安和朱晖策马往回赶,看见天边的滚滚黄尘,大惊失色。

    可他们就算全力奔赴,也需一个时辰。

    且鞑靼人和女真人,有七万兵力,就算赶到大同镇,也只能拼死拦截。

第429章 雇佣太子

    此时,大同镇北门。

    巴尔斯博罗特骑着快马,跟在第一批骑兵后头,恶狠狠地道。

    “将他们种的菜,踏碎!菜地踏平!”

    轰隆!

    平地一声声惊雷,泥土四溅,鞑靼人的兵马,不断倒下。

    宛如风吹过麦浪一般。

    巴尔斯博罗特以为是红夷大将军,可他却看见,地下的泥土爆炸开来。

    几块细碎的铁片,飞溅射入他的躯体中,他从战马上栽落。

    只能眼睁睁看着千军万马,从他身上踏过。

    他看见地上,有密密麻麻的线,才惊觉大明人不是种菜,这是、这是陷阱。

    祖先成吉思汗说,汉人就像狼一样狡猾奸诈。

    可是,他再也没有力气爬起来了。

    舒舒觉罗满达骑在大黑马上,身旁不断有泥石飞起。

    大地宛如炸开了一般,耳膜生疼,战马在疯狂颤抖。

    但他不能退缩,

    大明皇帝想再掀起丁亥之役,将他们女真赶到北方的极寒流域,都怪这几年掳掠大明的匠人太多,激怒了朝廷。

    但是眼下,只能和鞑靼人联合,雄踞北方。身为建州女真首领,他率领女真大军冲锋。

    城门上,苗逵用单筒望远镜,看清楚远处的战况。

    “不折一兵一卒,这雷池,当真是雷池。”

    远远望去,鞑靼人和女真人的骑兵,就宛如一张大饼,被人狠狠咬了一口。

    尽管如此,还有很多鞑靼人前仆后继。

    号角一旦吹响,没有军令,是不能撤军的。

    他们用三门红夷大将军,接连轰击,将北武门的城门轰开。

    “大人,城门被破开了!”保国公的副将徐建急忙禀报。

    宋景有点紧张,他下地种菜,读遍四书五经,研制过火药,打造过红夷大将军。

    可是、他没杀过人,也没见过千军万马的阵势。

    望着浩浩汤汤的大军,黄尘漫天,不断有人血溅而亡。

    他鼻腔里浓郁的血腥,勾动着胃酸,想吐。

    “快,死守,等国公回来!”苗逵咬住牙。

    副将徐建带着仅存的一万兵马,冲下城门,率军厮杀。

    地雷的爆炸声,不绝于耳。

    但仍有鞑靼和女真的漏网之鱼,冲到城墙下。

    “还有一门火器,百子连珠炮。”宋景道:“还请苗大人指挥,神机营随本官出城……”

    他害怕,但更怕鞑靼人冲进城中。

    鞑靼人阵营大乱,却依然冲势不减。

    后头的骑兵,并不知前面发生了何事。

    不断有人冲进雷区,而后倒下。

    女真人发现不对,只见远处,城门中,一队明兵骑马奔跑出来,列阵不前。

    宋景命人举起炮口,百子连发。

    一门百子连珠炮,可抵五十人!

    “给本官射!”

    神机营士兵,将铅弹丸子装入炮筒,轰隆一声,前排的鞑靼骑兵猛然倒下。

    苗逵和徐建看呆了。

    这应该叫毁天灭地炮!

    宋景紧张地汗如雨下,带来的八成火药料,用于地雷。

    仅剩的两成用于百子连珠炮,最多能撑半个时辰。

    鞑靼骑兵如同潮水,延绵不绝地扑来。

    “换红夷大将军!”

    红夷大将军守城门,一炮当关,万夫莫开。

    一炮轰出,飞弹开出一条血路。

    这是一场鏖战。

    徐建拉着宋景退后,怒斥:“你来打战,怎连刀都不会握?”

    他看见宋景身躯不停颤抖,探子来报,再有半个时辰,保国公就回城了。

    ………

    京城,

    严成锦命人将大明会典,搬到都察院值房。

    吴宽瞧见大明会典,脑袋就疼得厉害,“成锦啊,咱们就看看,随后让人送回去吧,阁老编修的书,还能如何修改?”

    都查院这些个文官们,没有一人堪比李东阳。

    严成锦不搭理他,没打算让吴宽留名青史。

    他关心的是,老爹远在延绥,怎么才能让他能在大明会典上挂名,且还要让陛下和百官都不觉得突兀?

    郑乾小声提醒:“大人,吴大人跟您说话呢。”

    严成锦说话之前,总要沉思许久。

    吴宽倒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你就这点能耐,还要在三老面前班门弄斧,到时候,都查院如何收场?

    周围的御史皆感压力大到喘不过气来,修不成大明会典,不知会被多少言官弹劾。

    御史被人弹劾,这就好比母猪天天拱白菜,有一天被白菜拱了。

    “严大人,这不是弹章,咱们御史都不擅长啊。”

    “六部和韩苑,参与大明会典修撰,若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必遭弹劾。”

    基于这一点,御史不想碰大明会典。

    严成锦置若罔闻,反正不需要他们。

    翻开大明会典开始编修,嘉靖和万历年间增补的内容,为天文、文教、兵部的都司……皆可以编入大明会典中。

    还有新增设的海南布政使司,并没在会典中。

    这些都是要增补的地方。

    他想了想,来到了东宫,问道:“殿下想赚银子?”

    “不赚,你定是想忽悠本宫,给你当使唤。”朱厚照撅着辟鼓,蹲在地上斗蛐蛐,“你卖虎酒的银子呢?本宫助你将大虫弄出宫,为何不见银子,你想白嫖?”

    白嫖二字真是不雅,定是哪一次骂朱厚照时,被他学去了。

    严成锦掏出一册书:“臣想请殿下帮忙修大明会典,修好了,可留名青史。”

    “哼,本宫当了皇帝也能留名青史。”

    “………”严成锦。

    他想给朱厚照的脑袋开个瓢,看看里面还长了多少个脑子,真是个小机灵鬼。

    “加上虎酒的银子,一千两!”

    “一千一百两。”

    “成交!”

    朱厚照大喜,感觉占到了便宜,忙乐道:“你要本宫帮你做什么?”

    “殿下可否将西域、北方、辽东历朝设立的卫所,写入兵部卷,将鞑靼人和女真人的习俗,写入习俗文教卷。”

    “普天之下,只有你知道本宫的才学高不可攀,看在这个份上,本宫就帮你一次,可不是为了银子。”朱厚照喜滋滋地站起来,手很老实地接过银两。

    若不是找不到人,他又对历朝对边陲设的卫所不熟。

    严成锦不会来找朱厚照。

    朱厚照对边陲的卫所,以及鞑靼人和女真人的喜好,颇有研究。

    “等本宫写好了,就给你送去。”

    出了宫,来到李府。

    严成锦将海南独立出来一卷,交给李兆番:“这是宫中百官编修的大明会典,你修补海南卷。”

    海南设立了布政使司,应当纳入大明会典中才是。

    李兆番在海南待过,可以写海南卷。

    ………

    弘治皇帝寻书走到书架旁,倏地,转头看向萧敬:“严成锦编修的大明会典,如何了?”

    萧敬支支吾吾:“严成锦给了太子一千一百两银子,雇太子修大明会典。”

    雇太子修大明会典?

    这个傻孩子,他为君,严成锦为臣,本就是由臣子给君上修撰。

    怎么到他那儿,就反过来了?

    弘治皇帝紧紧拽着拳头,生了个傻子!

    万幸,皇后肚中还有一子。

第430章 青史名册

    李东阳来到书房,见李兆番在埋头著书。

    走近才发现,养子在写大明会典的海南卷。

    “这书要训诫百官,要流传后世,严成锦怎能叫你来执笔,真是胡闹!”

    大明会典乃百司必阅的书,修撰需得朝廷委任。

    他与刘健两人,正是得了弘治皇帝委任,才得到了编修的机会。

    可李兆蕃,只是一介书生啊!

    李东阳火急火燎地拿着稿纸,快步入宫,来到了奉天殿:“陛下,严成锦轻视会典,竟让臣之子兆番编修。

    还请陛下下旨,将会典收回为好。”

    这样严成锦既不会被百官弹劾,李兆番也不会受责罚,乃是两全之策。

    为了这个学生,李东阳操碎了心……

    听闻宫外之人参与修撰,弘治皇帝面露不悦之色,命人将严成锦召来。

    不多时,严成锦从都察院赶来,见李东阳也在殿中,面色隐怒地看着他。

    “朕答应让都察院编修,可未答应让太子编修!

    那李兆先连功名都未成,你竟让他修百官查阅的会典?”

    大明会典脱胎于诸司执掌。

    是用于官员入职时,作为行为准则用。

    李兆番连官都不是,他修的书,让百官作为参考准则,真是滑稽!

    这就好比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教别人游泳一样。

    严成锦有被惊吓到:“陛下都知道了。”

    “朕还知道,你付了太子一千一百两银子!”弘治皇帝冷不丁道。

    “臣知罪!”

    光速认错,先让陛下消消气,否则,说什么都会是顶撞和逃避。

    只见弘治皇帝满色缓和下来,此子真没骨气,朕刚想发怒,就全都招了。

    他面色缓和一些:“朕不想治你的罪,将会典还给内阁。”

    “臣遵旨,明日上朝就交还。”

    弘治皇帝和李东阳心中诧异,还以为此子会力争呢,想不到如此轻易就…

    …………

    东宫,

    朱厚照关着大殿的门,他把伴伴全都遣散了,偷偷躲在床上数银子。

    “一千一百两,加上两千三百两,共计三千四百两。

    可买战马,两百匹!招募士卒三百人,再加上本宫的戎甲…凑五百精骑大军,还差两千两八百两。”

    算出来后,他在册本上写下:严成锦还欠本宫两千八百两。

    正在这时,殿门外响起:“殿下?”

    “都滚远一些,本宫今日心情不好。”朱厚照捂着大箱子,警惕地望向门槛,喜滋滋道。

    “是严大人求见。”

    老高?

    片刻之后,严成锦纳闷地走进寝殿中,“明日就要交会典了,殿下的边陲卷,今日要写完。”

    “边陲送军报时,若需加急,可用八百里加急,你若是着急,也可以用八百里加急。”

    “???”严成锦一脸茫然。

    朱厚照伸出手:“加钱!”

    卧!

    加钱等于八百里加急?

    严成锦无意间看到册子上,一行遒劲的小字:严成锦还欠本宫两千八百两。

    他顿时便掐着朱厚照的脖子,“我何时欠你这么多银子!”

    一旁的小太监咋咋呼呼扑上来,嘴里喊着护驾。

    片刻后,严成锦一脸正色:“殿下,此书明日就要呈给陛下,再拖,便不能留名了。”

    “再给本宫一千两,明日一早,就能交到你手上。”

    “成交。”

    等严成锦走后,朱厚照叫了几个内书院的太监来,伺候笔墨。

    他挽起袖子,左右各拿一支笔,在两本册子上,各自笔走龙蛇,好像手上长着脑袋一般。

    到了深夜寅时,宫里的灯火熄灭大半,唯独东宫,灯火通明。

    朱厚照眼皮上下打架,差点睁不开,连打好几个哈欠,精神萎靡不振:“谁知盘中餐,赚钱真辛苦,真是困死本宫了…”

    一旁伺候笔墨的小太监,早就困得不行了,连趁机劝道:“殿下,就寝吧,天都要亮了……”

    “本宫收了老高银子,岂能言而无信,今后还如何赚老高的银子!”

    但,朱厚照真是困得不行了。

    他灵机一动:“给本宫拿些核桃来。”

    片刻,小太监将捶碎的核桃,端了过来。

    朱厚照站起身:“倒在本宫的御椅上。”

    “???”小太监脸上写着大大的懵字。

    将碎核桃铺满御座,他还觉得不够,专挑尖的放在中间。

    朱厚照一屁鼓坐上去,疼得龇牙咧嘴,但却精神百倍。

    大清早。

    严成锦和郑乾,还有王越各抱着一摞大明会典,等着上朝。

    期待重修大明会典的百官们,都看过来。

    正在这时,一个东宫小太监抱着会典来:“严大人,殿下让您一会儿去东宫,付银子。”

    这厮还惦记着招兵买马,出征鞑靼。

    真是个讲信用的好孩子。

    “本官知道了。”

    金钟响起,百官排队进入奉天殿。

    弘治皇帝看向都察院的方向:“严成锦,将大明会典拿给朕看看。”

    萧敬已走下来取,呈递到弘治皇帝面前。

    百官窃窃私语,注视着弘治皇帝的面色,却发现弘治皇帝的面色变得古怪起来。

    “朕怎么不记得,朝廷有在建州设立李满住卫,这是谁修撰的?”

    严成锦微微躬身:“回禀陛下,是太子。”

    弘治皇帝嘴角猛然抽了抽,举着会典,老脸竟有几分尴尬。

    太子真修了,太子修的会典能看吗?

    毁了,毁了啊!

    百官面色变得极为精彩。

    此时,马文升站出来一步:“陛下,前朝时,却有在辽东设立李满庄卫,乃建州三卫之一。

    只是许久不曾通贡,陛下忘了。”

    “竟还真有啊?太子不错,朕忘了他还记得。”弘治皇帝哈哈大笑。

    萧敬又呈上几本增补过的会典。

    增加了海南布政使司和天文风俗部分。

    光看目录,弘治皇帝未曾看过全册,也能看出来,增补之后,比之前齐全了许多。

    “陛下,可否让臣等看看。”

    刘健和李东阳等人凑在一起,翻阅了几章。

    此子并未修改原书,而是增补了一部分。

    当真是齐全了一些。

    严成锦见机会来了,递交一本册子,道:“陛下,这是此次修撰大明会典的名单。”

    弘治皇帝把名册打开,严恪松和程敏政等人的名字,映入眼中。

    他瞪大眼睛。

    你爹远在延绥,程敏政在朝鲜,哪里修撰了,这是欺君!

    弘治皇帝沉下脸:“朕倒要听听,你爹如何编修大明会典?”

    “臣未去过三边,所著所闻皆来源于家父。

    故而,真正论起来,著书的人应当是家父才对。

    臣不过是代笔。”

    严成锦如是说道。

    就如同写论文要挂个指导老师,这样说并无问题。

    弘治皇帝竟然无法反驳,百官也不知该如何辩驳。

    内阁三人倒是不介意让此二人留名。

    “内阁三位师傅编修会典有功,各赐蟒袍一件,其余编撰之人,升米俸十石。

    让史官,将诸公载入史册中。”

    严成锦心中松了一口气,这样一来,远在边陲的老爹,也可以载入修撰的史册了。

    李东阳心中暗喜,我儿兆番因祸得福。

    弘治皇帝看向兵部,担忧道:“大同可有疏奏传回?”

    “回禀陛下,还没有!”

第431章 大明舰队带回的银山

    弘治皇帝看向户部韩文:“户部可还有军饷?”

    若是没有,只能开内帑。

    韩文却不敢欺瞒:“夏税刚过,国库充盈,可供给大同,打到明年开春。”

    三年的时间,鞑靼人耗不起。

    不南下劫掠,光凭他们交易得来的粮食,不足以同大明持久为战。

    严成锦道:“有地雷和百子连珠火器,只是守城,怕是不难。”

    鞑靼汗手里有三门红夷大将军。

    得想办法,将这三门红夷大将军收回来才行。

    “不过…据国公的疏奏,朝鲜的一万兵力,兵器甲胄远不如大明,能与鞑靼相战的,仅是大同两万兵马。”秦紘道。

    朝鲜并无大型的铁具冶炼厂。

    他们的铁具,尚且需用高丽参与大明交换。

    先前打女真,女真穿的是兽皮,兽皮对布衣,装备半斤八两。

    但对上鞑靼的精锐骑兵,就变成了一刀两段的大白菜。

    弘治皇帝心头忧虑,犹豫是否该派英国公北上。

    “再等三日,若无急奏传回,就命英国公北上。”

    若鞑靼突破大同南下,围困京城,后果不堪设想。

    这两日,严成锦把朱厚照的账算清了,诚实守信。

    他想起来,要给老爹写一封家书。

    达延汗收复鞑靼五部,兵力前所未有的强大,与老爹又是宿敌。

    早晚会再犯河套的。

    “得让老爹多防备,提防达延汗突袭。”

    严成锦想了想,对着何能道:“快要中秋了,给我爹捎两盒月饼…算了,路上易让人下毒,不捎了。”

    “……”何能。

    对于少爷谨慎的性子,习以为常了。

    他早已偷偷准备了三盒月团,准备给老爷捎去,再顺带给一盒房管事。

    虽然家规严恪,但每逢佳节,严成锦对府上的下人极好。

    又到了一年一度领中秋节奖金的时候,可惜,房管事不在,奖金省了。

    他穿着儒裳,端坐在新院的正堂。

    “小贵子,中秋赏钱二十两。”

    小贵子是门子刘富贵,他连忙走上来,笑得嘴都裂开了:“小的谢过少爷。”

    一年背了几百句暗语,难为他了。

    门子赏银最高,其次是春晓姐妹,十五两银子。

    何能因为犯了两次错误,扣了奖金十两,只得十两,哭得差点昏死过去。

    傍晚时分,有人轻扣严府的门扉,说是宋景传来的密信。

    小贵子也不知道要不要开门,忙去通报严成锦。

    得知是大同消息传来,严成锦亲自来到府门前:“宋景叫你传来的密信?”

    “回禀大人,正是!不过他说他也不知暗语……”那亲兵道。

    “宋景呢?”

    “随着苗公公入京了。”

    何能打开密信,看了一眼才送给严成锦,笑道:“真是小宋师傅。”

    严成锦打开密信:六千枚地雷,大显神威,百子连珠炮杀敌,如刀割草芥……

    击杀了鞑靼三王子,以及建州女真的首领舒舒觉罗?!

    陛下应当会重赏吧。

    ……

    东暖阁,

    宋景和苗逵跪在大殿中,静静地等弘治皇帝看完疏奏。

    斩杀达延汗三子巴尔斯博罗特。

    斩落敌将首级,八千七百六十余人,伤残不计其数。

    再看大明,折损了三千四百余人,朝鲜兵将居多。

    保国公朱晖绕到敌营后方,焚烧其辎重粮仓,令鞑靼不得不退兵。

    这一战,堪称自从河套大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弘治皇帝看得隐隐有些激动:“能守住就好,待我大明府库充盈之日,定将北方疆域,收回来!”

    大同一战,鄂尔多斯部损失惨重,军饷耗尽。

    鞑靼人不得不退回草原深处,养精蓄锐。

    建州女真的残党四下溃逃,散布在辽东各域,保国公领着八千多兵马追击。

    虽然守住了大同镇,但明军这次耗费的军饷极大,靡费多用在了火器上。

    刘健沉吟:“达延汗一统草原各部,愈发难以对付了。”

    “臣以为,还是尽早出兵,攻打鞑靼为好。”秦紘看向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思索片刻,却摇摇头:“待盛世到来,再慑服四海不迟。”

    鞑靼强大,打起来恐怕要三五年,大明也要元气大伤,盛世就更远了。

    秦紘欲言又止,盛世何其之难,需几代帝王,将功绩积攒起来,岂是一朝之功?

    马文升见状,也不劝谏。

    弘治皇帝看向站在殿上谦恭有礼的宋景,脸色愈发喜欢:“宋卿家虽为一介书生,不通兵法马政,却能以火器辅以朝廷退敌,当记首功。

    传朕旨意,升任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米俸加五十石!”

    韩苑调派官员,需经过观政,连严成锦也不例外。

    能直接调任工部,这是莫大的荣幸!

    下了朝,宋景回到府上,即便在京城,夫人也像在老家那般操劳。

    让他做了一台织机,每日织造,向良乡工坊卖丝绸,补贴家用。

    宋景轻声道:“夫人今日杀一只**,有喜。”

    黄氏面颊如桃花一般泛红,来京城后不久,她便有了身孕。

    肚子已微微隆起。

    但夫君木讷,每夜搂着她就寝,也未察觉,今日竟然知道了。

    黄氏轻笑:“我每夜睡在夫君侧旁,有孕三月有余你也未发觉,夫君今日怎么开窍了……”

    宋景宛如木头,站在原地:“为夫说的喜事,是严大人让我北上立了军功,升迁至工部主事……”

    黄氏僵住了。

    但她知道,夫君为人木讷。

    除了读书和捣鼓家什之外,丝毫不懂处世之道,连买肉要称斤,也要嘱咐。

    “西市的肉贩还未打样,我买二斤豚肉和一壶好酒,你给严大人送去。”

    严府,

    严成锦瞧见,宋景送来的猪肉和酒,感到颇为诧异。

    教宋景许多为人处事之道,他就是学不会。

    今日开窍了?

    宋景拿着礼,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夫人让学生来送给大人。”

    严成锦有些失望,让宋景变得世故真是难为他了。

    “给何能吃吧,本官不会吃的。”

    …………

    八月的夏风,如变得清爽。

    一匹快马极速奔至午门,探子手里没有奏报,却飞速朝锦衣卫值房跑去。

    “牟大人,去满剌加国建监狱的刘瑾回来了,真有银山!”

    锦衣卫探子报。

    牟斌脑袋嗡地一下,放下书,真有银山啊。

    他连忙从值房出来,跑去奉天殿。

    良乡衙门,应当很快就会传疏奏来。

    但锦衣卫的消息,要更快一些,才能被叫作锦衣卫。

    他大步走进奉天殿压抑着声音:

    “陛下,去满加剌国建监狱的刘瑾回来了,有银山。”

    短短几字,让弘治皇帝心花怒放,疲惫宛如秋风扫落叶,一扫而尽。

    “有多少?”

    “这个、臣没问清楚。”牟斌汗颜。

    韩文飞快心算,担忧道:“造船和出海花去大量银两,少于五十万两,就亏本了。”

    李东阳全然没在听,心情激动难以平复。

    弘治皇帝见状,忙不迭问:“李师傅可是身子不适?”

    “不是…是我儿兆先,回来了!”李东阳抬起袖子,抹了抹湿润的眼角。

    此时,良乡。

    李兆先再次踏上大明的土地,他竟忍不住感慨,天下之大,良乡不过偏居一隅。

    庆幸当初于到严成锦,没考取功名,寻找到他真正想做的事,游历四海。

    “快搬出来晒晒。”

    刘瑾命人抬着木板出来。

    橡胶树都发芽了,他用瓦盆种在木板上。

第432章 这不是橡胶树

    严成锦听下人传来急报,李兆先回京了。

    史料说满加剌国有露天银矿,真假他并不清楚。

    他更加心动的是,刘瑾有没有寻回橡胶树。

    有了橡胶,许多物件便可以做,诸如跑鞋,马车轮胎,高压锅……

    没准能让匠人做一双椰子。

    嗯,还有张永的西红柿……

    “严大人,传闻陛下也出宫了,去良乡看银山。”锦衣卫叶准小声透露。

    “备马车,本少爷要去良乡。”

    …………

    良乡,船停岸后。

    一堆堆的白银被搬到甲板上,士绅们眼睛都快要掉出来了。

    张家兄弟恨不能冲上去,霸占一整艘船。

    “让我们兄弟上去,我是宁寿侯!张贤你得罪不起,别丢了官职,快点让开。”

    张鹤龄心情急迫,想上去看看那白银。

    这世上真有银山啊。

    不活了,不活了……省吃俭用几十年,还不如出海一趟呢。

    “哥,人比人气死人啊,他严成锦如何知道,海外有银子?白白捡的银子啊…”

    阳光下,甲板上那一堆银山,刺痛着士绅们的眼睛。

    听闻这些银子,就是像是地上的石头,全是捡来的。

    脑海中浮现那样的场景,他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周彧垂涎地望着衙役们把白银搬下来,也冲了上去,“老夫看看,不拿,谁拿谁是畜生!”

    张延龄不干了:“你骂谁呢?!”

    张贤摆摆手,示意让两人上去。

    他对着李兆先道:“陛下旨意,让李兄等在此候着。”

    由于严成锦的关系,他与李兆先以平辈相称。

    刘瑾护着橡胶树,等严成锦来验收。

    “太子听到消息,应当也会来吧?许久没见到太子了。”

    想到这里,他暗自给自己打气:咱一定能在严大人身边活下来,当上大明最有权势的太监!

    一旁的张永宛如被二次阉割了一般,愁着脸:“小强哥,一会儿见了严大人,咱该如何说?”

    刘瑾抱着门板走到一旁,远离张永,免得严大人迁怒于他。

    张永孤家寡人坐在角落里,抱头痛哭。

    弘治皇帝穿着儒裳,与李东阳等人来到良乡码头,瞧见一船银白之物,啧啧惊呼:“海外竟有这么多银子?”

    韩文嘴皮微微蠕动,感慨:“实在壮观,若充入国库,一船可支足九边半年军饷。”

    严成锦站在后头,白银多了虽好,但也会引发朝廷内的物价变动。

    如今的银子,在他眼里就如同大白菜一样,没什么稀奇。

    “臣张贤,见过陛下!”

    张贤领着李兆先和刘瑾走来,微微行礼。

    李兆先躬身道:“学生李兆先,见过陛下!”

    弘治皇帝颔首,看向李兆先:“朕看疏奏,你引领舰队出海,又带人挖回这五船银山,朕封你为锦衣卫百户如何?”

    乱了乱了,武将蒙父辈恩荫,才封百户千户。

    文官应当封中书舍人才是。

    我儿还要科举呢,当了锦衣卫百户,还如何科举?

    李东阳忙躬身:“陛下不可,臣正想让兆先留在府中读书,准备科举。”

    “学生想承锦衣卫百户之职。”李兆先却道。

    他从不违逆父亲,可他发现大海才是他的归宿。

    你……我儿兆先怎变成这般模样,当着陛下的面,忤逆他。

    李东阳心口猛地被针刺了一样疼,回呛一句:“陛下面前,休要胡说。”

    弘治皇帝左右为难,李兆先不出海,谁来给朕寻银山?

    出海遇到风浪,命就没有了。

    有一个经验丰富的阴阳官引航,海外的银子,才能运回来。

    严成锦见状:“陛下这样如何,且先封李兆先为锦衣卫百户,等需考取功名时,再剥去其官职,贬为国子监生。”

    弘治皇帝点点头,看向李东阳:“朕觉得有理!李卿家以为呢?”

    李东阳死死看着严成锦,你、你卑鄙!

    本官不将女儿许配给你,便要这般迫害!

    陛下铁了心,让我儿再出海啊。

    李东阳心中虽然悲痛,却再不多说什么。

    趁着弘治皇帝去观摩银山的功夫,严成锦避开随时暴走的李东阳,走向一旁的刘瑾和张永。

    “嘿嘿,严大人许久不见,这是橡胶树,奴婢寻了好久呢。”

    刘瑾乐了,心想这回总算从严大人身边解脱了。

    严大人当初说,找到橡胶树,就让他一直活下去。

    如今,他把橡胶树带回来了啊……

    严成锦摇摇头:“这不是橡胶树,是花生,你带错了。”

    宛如一道雷霆劈在刘瑾脸上,他呆若木鸡。

    这不是橡胶树这句话,宛如刀子割裂他的心。

    这是花生,就说明严大人认得此物,想糊弄也糊弄不了。

    最可怕的是第三话:你带错了。

    刘瑾宛若置身于冰窖中。

    张永笑出声来,咱死不怕,就怕没有垫背的!

    严成锦看向张永:“张公公带回来的东西呢?”

    “奴……奴婢。”张永像是被扼住喉咙,发不出声音来。

    “奴婢还没有寻到!”

    严成锦摇摇头。

    花生极好,能做花生油。

    大明用的多为猪油,或者羊油,严成锦吃的极不习惯。

    贫苦的百姓,甚至许久吃不上一顿放油的米饭。

    但严成锦没去接,这东西上或许带着外来微生物,会致病。

    他命刘瑾送去给王不岁,安排人种在暖房中。

    良乡有一座大暖房,就在南康村的窖酒旁。

    此时,韩文命人将银子运回衙门,锻造成型。

    弘治皇帝回宫了。

    士绅们慢慢散去,张家兄弟却留下来。

    一直等到夜里,他们在良乡买了一艘漕船。

    到了夜里寅时,将行囊和干粮放在船上。

    张延龄小声问:“哥,满加剌国怎么走?”

    张鹤龄一巴掌便打在他脑袋上:“到了海外再问路。”

    他们已经托人,向陛下告病假一年。

    就算满加剌国再远,一年足够往返。

    ……

    这两日,朝中一片欢喜祥和。

    早朝,

    弘治皇帝听着户部主簿禀报,西北兴修长城。

    “从去年修建起,共花去了二十三万两银子………”

    南方的乡音混合官话,听得极为吃力。

    百官纷纷侧头。

    户部主簿李成方面色羞红,恨不得钻到狗洞里去,硬生生讲完了。

    “工部要禀报京杭运河的修堤项目……”

    紧接着,是一个南方的工部官员,通报京杭大运河修缮。

    严成锦有种置身于非洲的错觉,呱啦呱啦,他一句没听懂。

    堂上,有官员忍不住哄堂大笑。

    冯贯还没讲完,便脸红得讲不下去了,站在殿中,遭受着周围同僚的白眼。

    弘治皇帝不禁露出愁容:“李卿家和冯卿家,是哪里人?”

    “臣来自广东。”

    “臣来自四川。”

    李成方和冯贯先后道。

    “都察院,今日可有事要奏?”

    吴宽犯难了,河清海晏的时候,最难当的官就是御史,叫他上哪儿找贪官去?

    正想说没有,却看见严成锦微微站出来。

    “陛下,都察院请乞推行官话,令天下统一。”

第433章 官话推广之难

    百官散去后,弘治皇帝觉得可惜。

    能考进京城为官的人,是千里挑一的栋梁。

    可因为官话说得不好,而不被重用的官员,在前朝比比皆是。

    “朕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重用不是,不重用也不是。”

    重用的话,就如同今日在朝堂上,他们说的官话,其他人听不懂。

    不重用,就会漏了有识之才。

    刘健知道陛下的意思,附和:“陛下所言极是,六部和各衙门,有许多官话说得晦涩,却才识出众之人。

    冷落他们,既伤读书人的心,也不利于朝廷推行盛世。”

    元朝的中原音韵推行了百余年,在读书人心中,根深蒂固。

    但是大明推行的口音,是洪武正韵,融入了南方音韵。

    它与中原的腔调不符,与读书人习惯用的传统音韵,更是大相径庭。

    “若读书人不认可,推广官话就难办了。”李东阳道。

    读书人在私塾教书,孩童皆从私塾先生那儿学的官话。

    若他们不愿意学,官话就无从推广。

    “此事不可再拖,朕就是下十三道御旨,也要将官话,推广天下。”弘治皇帝道。

    萧敬弱弱地提醒一句:“陛下,是十四科道,还有海南布政使司。”

    这个新的小布政使司,总是被陛下遗忘。

    李东阳摇摇头,下圣旨有用的话,文皇帝早就推广开来了。

    天高皇帝远,穷乡僻壤无官差,难道还能监察到私塾不成?

    …………

    工部,

    冯贯回到值房后,总是隐隐听见嘲笑声,诶,日后说什么,也不在朝堂上谏言了。

    曾鉴走过来:“无碍,你不必理会,本官刚入朝时,也有乡音。”

    “下官感激部堂宽慰,今日在朝堂上,吐音不清,令部堂蒙羞了。”冯贯惭愧道。

    曾鉴愣了半天,硬是没听懂他说什么,挤出一丝笑意,走开了。

    听闻冯贯和李成方,在朝堂上出丑,六部乡音重官员,纷纷低着头,生怕有人找他们说话。

    见了人便躲开,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

    东宫,

    严成锦坐在锦凳上,听刘瑾汇报天堂监狱的督造进度。

    “大人,满加剌国遍地都是银子,没有人捡,只要给粮食,他们愿拿命来换。”

    刘瑾跪在地上,眉飞色舞地禀报。

    朱厚照对满加剌国十分好奇,尤其是听到遍地银子。

    他恶狠狠地揍了刘瑾一顿:“狗一样的东西,你知本宫筹备军队,怎不偷一些银两。”

    严成锦捂住耳朵,以免听到朱厚照大逆不道的狼虎之词。

    私自招募军队,那是要砍头的。

    刘瑾抱着脑袋:“奴婢光记得给严大人找橡胶树了。”

    严成锦起身:“殿下,臣走了。”

    “老高可是要去见父皇?那花生与玉米一样,能当主食,本宫说得对不对?”

    老高这狗东西,专门命张贤种在暖棚里,还命人随时通报,必定是了不得的宝贝。

    “殿下猜对了一半,那是宝贝,可不是主食。”

    严成锦如实道。

    他来到了奉天殿,向弘治皇帝道:“陛下,臣请乞,在满加剌国、朝鲜、安南、岛国、鞑靼、吐蕃等国,

    推广官话,统一天下语言。

    各番邦来朝贡,和商人间的贸易,将会更加顺畅。”

    推广官话,对于推动大明经济繁荣,有巨大的好处。

    番人张口,就能讲大明的官话会让交易更顺畅。

    且,大明的官话,将会成为天下唯一的通用语言。

    这放在后世,是极具有前瞻性的善政。

    只是不知,弘治皇帝和李东阳等人,能否意识到。、

    其实,朝鲜和岛国受大明的影响最大,士大夫多会说官话。

    朝鲜官话的训民正音,正是改自于大明的洪武正韵。

    刘健摇头:“今日在朝堂上,你也瞧见了,官话在大明推广,尚且寸步难行,更遑论番国?”

    弘治皇帝点点头:“朕何尝不想推广官话,可文皇帝早有推行,鲜有成效。”

    李东阳颔首,高皇帝定都南京,官话便以南京一带的江淮话为准。

    而文皇帝在位时,在京城推广江淮话,不见成效。

    严成锦望着内阁三公,来之前,他早已想出了推广官话的策略,猜测到种种可能。

    后世有普通话考试,分为甲等和乙等,甲等最高,乙等最低。

    可以用于推广大明官话。

    可是,现在说出来会不会引来内阁不喜。

    “臣有一个法子,或许可行可以推广官话。”

    每当此子用或许,臣当不当讲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完全的把握。

    只是,此子总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弘治皇帝早已知晓他的套路。

    内阁三人看了过来,若能在大明推广官话。

    日后朝廷取士,交流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弘治皇帝面色不变地道:“严卿家不妨直言。”

    “每年秋闱和春闱过后,可在京城增设官话讲学,让秀才们应考,考过后可得甲等和乙等类凭证,甲等中又分一二三级。

    凭此证回乡做私塾先生,或当一方官吏,每月可得朝廷发放,半两纹银。”

    这其实就是普通话考试。

    朝廷府库充盈,能发得起这半两纹银。

    想要全民普及,怕是不可能,流民和百姓你教授他半天,未必能听懂你在说什么。

    只能从读书人和娃娃抓起。

    韩文却蹙眉:“读书人视金钱为粪土,岂会在乎区区半两银子?”

    官话之所以难以推行,正是因为读书人瞧不起啊。

    严成锦早已想过这种可能,他微微抬头看着弘治皇帝,又躬身道:“臣方才说的,只是第一步。”

    又来了,又来了……

    弘治皇帝极不想让此子说下去,可推广官话,利国利民。

    倒想看看,此子还想说什么。

    严成锦道:“还请陛下,将官话纳入科举考试中!”

    将官话纳入科举,看你学不学……

    可以想象,教官话会成为一门手艺。

    只要官话说得好,平头百姓也能当教官话的私塾先生。

    他们散落到大明的各处,谋取生计,大明的官话,就推广开来了。

    “将官话纳入科举,对南方的读书人岂不是不公?”

    “即便你要考,又以何标准来评测打分?”

    李东阳等人一针见血。

    倒要看看,此子还有没有第三步,如果有、就算本官输。

    严成锦不知道李东阳等人的想法,仔细斟酌片刻,道:“南方的考题,难度自然要低一些,再者,官话只占一题,不影响取士。”

第434章 科举改制

    将官话作为科举考试的一门学问,旷古未有。

    但,可以想象读书人愿意下功夫学习官话,推广官话就顺理成章了。

    科举归礼部管制,张升道:“参考的南方读书人非暴起不可!除了两京,天下读书人皆吐音不清。”

    这届考生非把贡院砸了不可。

    刘健颔首点头:“想法倒是好,不如三年后,再勒令执行。”

    眼见,还有两年就要秋闱了,就算要推行,也要六年后推行。

    “臣以为,择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今日,臣可在京城开办专门教授官话的私塾。”严成锦道。

    官话读书人都会,只是吐音不准。

    用两年时间传教官话,能学会的就会了,学不会的,这辈子注定是不会了。

    弘治皇帝有自己的考量,纳入的科举必会遭读书人唾骂,趁朕还龙神马壮,这骂名就由朕来担吧,圣名留给那逆子。

    “严卿家所言,深得朕心,趁朕还能多活几年,趁早推行吧。”

    李东阳知道弘治皇帝忧虑太子,此乃父母常情。

    为人父亲,他能体会弘治皇帝的苦衷。

    严成锦提醒道:“陛下,还要推行满加剌国,岛国,安南等地。”

    真正的目的,让大明的官话成为天下通用语言!

    “让番人说我朝官话有何用?他们又不入朝围观。”秦竑不屑。

    武夫果然真粗鄙……

    严成锦在想满加剌国的官话推广,该让谁去?袖口中倒是有一封吴宽的弹章。

    “秦卿家所言有理,朕又不需他们入朝为官,要他们说官话作什么?”

    “天下皆说大明官话,这何尝不是一种盛世?当初三宝太监下西洋,也做不到如此。”

    跟户部谈银子,跟礼部谈祖制,跟兵部谈火器,跟陛下谈盛世。

    这是严成锦琢磨出来的大明话术。

    严成锦微微抬头,望着弘治皇帝。

    只见弘治皇帝宛如被人说到了心坎中,眼圈红了:“朕虽不让他们做官,到番国宣示我朝的威望,倒是件好事。”

    只是,该派谁去满加剌国传授?礼部拟了一道圣旨,送到国子监。

    国子监祭酒胡文修看到谕旨,瞠目结舌,连官话也要纳入科举取士,哪个昏官谏言的?

    “对于两京的读书人无碍,可南方书生就头疼了。”一旁的国子监司业道。

    “祭酒应当入宫问明才是,这旨意、耽误南方子弟啊!”

    胡文修掏出半两银子,交给来宣旨的小太监:“敢问公公,是谁谏言?”

    小太监喜滋滋地收了银子:“一个不能透露姓名的御史。”

    胡文修急了,这小太监收了他半两银子,只吐露半句,这不等于收钱不办事吗?!

    以为小太监嫌少,他又掏出来半两银子,“还请公公明示。”

    片刻,前后伸手数十次,掏空了腰包,等到的答案竟是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御史,一位出身不详的御史,一个身份隐晦的御史…

    “公公,究竟是谁!”

    我还不知道身份不明吗?问了半天,只得了一句有用的话,胡文修的脾气都气没了。

    “咱再说就有性命之虞了。”

    在奉天殿做门监,消息比其他太监灵通。

    谁被抄家了,谁被流放了,一清二楚。

    小太监收了银子,赶紧溜了。

    胡文修气急败坏,暗啐小太监一口,整理好衣冠,准备进宫面圣。

    想到陛下未必会见他,很快来到礼部,通报了来意。

    “张部堂,这将官话纳入科举,是何意,岂不是为难南方的书生?”

    “陛下心意已定,你就是殿前劝谏也无用,快回去吧。”

    张升摆摆手,圣旨都下了,还是他下的,难不成还把圣旨收回来?

    除非,朱厚照当皇帝,才有这么荒唐的事儿。

    官话纳入科举的考试消息一出,先是国子监沸沸扬扬。

    随后,良乡青山藏书馆炸开了雷。

    两京的书生暗自庆幸,南方的书生气急败坏。

    平日勤学苦读还不够,如今连官话也要学。

    王越道:“老夫觉得,你这主意好,真能推行天下,番人讲什么,便不用再猜了。老夫请了几个先生正,在良乡教官话。”

    “还要将官话,纳入理科考试中,官话出众者,可当工程师,明日就可考试。”

    严成锦想到了海外普及,当在大明成立一个官话学院,日后推广到岛国、安南和暹罗等地。

    这消息一出,良乡炸开了锅。

    原本要焚膏继晷学习理科,才能考上工程师。

    如今会官话也能当工程师,岂不是整个京城的人,都是工程师?

    消息越传越快,京城的百姓和士绅,将传世理学院的门堵住了。

    王越命亲兵来守,他站在院门前:“此工程师除了会官话,还需读书认字,有本事的尽管来考。”

    报名者,多为北直隶人。

    严成锦上朝时,专挑避开国子监的路走。

    何能小声:“少爷,在”

    圣旨下达后,弘治皇帝看向内阁三人:“将官话纳入乡试趣士中,国子监生的反应如何?”

    李东阳三人相视一眼。

    耿直如刘健的性格,此刻也变得吞吐起来:“圣旨下达后,南方的监生纷纷上书,直骂陛下…昏聩。”

    朕推广官话,也是为他们的仕途着想,为天下的百姓着想。

    好嘛,竟然怪起朕来了。

    弘治皇帝虽然早料到,南方的书生会反噬。

    但此刻,也忍不住龙颜大怒。

    “良乡的读书人反应如何?”

    严成锦微微躬身:“良乡的反应一片良好,官话考试,书生们踊跃报名,如今报名人数已达三千人余人。”

    弘治皇帝脸上露出些许笑意,却疑惑道:“为何坊间书生与国子监生的反应,差别如此之大?”

    张升面露惭愧之色,礼部监管国子监,但此刻,他也答不上来。

    严成锦道:“陛下应当知道,国子监多为贡生和荫生,他们大多出身显赫,只求功名,不为银两。

    良乡的书生多出身寒门,推广官话,若考举不中,他们还可得朝廷每月放发的半两银子,不愁生计。”

    乡试过后,会有一大批落榜的书生考虑今后的谋生问题。

    他们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可家中还有妻儿老母要养活。

    考不上,便疯了。

    若每月得朝廷发放的半两银子,可以养活一家人,多了一条出路。

    还抱怨什么?

第435章 大使

    圣旨下后,到传世书院学官话的书生,达到五千余人。

    还有朝中官话乡音极重的南方官员,也穿上儒裳纶巾,混在人群中听讲。

    传世学院本只对流民和士绅子弟开放。

    可书生也挤进来,顿时显得拥挤,教舍还不够书生用的。

    王越搓着手,对着严成锦笑道:“贤侄啊,这书院该扩建了,老夫出一半银子,想在学院里立一座石像,妥否?”

    传世书院必定能传承后世。

    在书院里立一座石像,对于读书人来说,无异于功名。

    能得这样一座这样的雕像,王越感觉就是现在立即去死,也值了。

    “不可,建石像太招摇,扩建理学院的银子,商会全出。”严成锦道。

    九月了,西北的塌房收到第一批银子。

    缴纳完商税和按股分给商会的士绅后,还剩一些银子。

    皇宫,户部值房。

    韩文看着塌房收上来的税银,啧啧惊叹:“丰年啊!丰年啊!”

    他老泪纵横,自陛下登基以来,哪里收过这么多银子。

    这都是他的功劳。

    想到这里,他竟被自己感动哭了。

    门外传来秦紘爽朗的笑声:“贯道兄,本官听闻户部进了一批银子。”

    “本官也听闻了,这是王恭厂采办硝石的银子,劳烦贯道兄命人结一下。”

    秦紘和曾鉴满脸不怀好意,先后进入值房。

    韩文一副痛不欲生的样子,银子才清点入库,这两人就厚着脸来要银子。

    户部跟其余五部都是冤家。

    当他看到两人递交的账本,差点没一口老血喷出来,三百万两?

    “严成锦上交的西北塌房,才一百万两税银,恕本官不能支给。”

    工部曾鉴笑道:“不是还有几座银山吗?等制造出来,户部就有银子了。”

    韩文摇摇头:“本官要先禀报陛下。”

    “兵部在西北有卫所,塌房纳银之数,如此庞大,岂能交给坊间商会,不如交由兵部和钞关。”秦紘怀疑,严成锦怕贪墨有银子。

    不过,以他胆小慎重的性子,似乎不大可能。

    ……

    诏狱,

    严成锦带着五层口罩,浑身喷了花露护体,才觉得好受一些。

    “焦芳,本官奉命敕你为满加剌国官话推广大使。”

    铁窗透过的白光,正好打在一道人影上,焦芳蓬头谋面走过来,“所以,老夫如今恢复官身了?”

    “不,你还是个囚犯。”

    满嘴忽悠,事到如今还来消遣老夫。

    焦芳手指抓着牢木,恨不能揍死这小子。

    “朝廷要在满加剌国推广官话,若能让满加剌举国上下,皆用大明官话,本官便请旨陛下,为你减刑。”

    反正减刑后还是在满加剌。

    焦芳虽奸恶,但为人生得俊朗,一口官话说得有腔有调。

    正好合适去满加剌国推广官话。

    李兆先虽然也去满加剌国,可他并不长驻。

    九月很快就要天寒了。

    到时候沃雪千里,河流会结上一层厚厚的冰,再想出海南下,将变得极为困难。

    李兆先带着张永出海了。

    这一次,又押送一批囚犯前往满加剌的天堂监狱。

    这两日,是刘瑾当太监以来,最快乐的时光。

    听说那花生是宝物,今后性命便无忧了。

    “严大人来了,奴婢给您沏茶。”

    严成锦点点头,对朱厚照道:“殿下,刘公公立了大功,臣以为,可以派刘公公到鞑靼,推广官话。”

    鞑靼巴不得杀死汉人。

    一旦暴露汉人的身份,就会被鞑靼人架上油锅,祭长生天。

    你到鞑靼推广大明官话,岂不是大张旗鼓告诉鞑靼人,我是汉人?

    刘瑾双腿直打颤,他立了功不但没延长性命,任务反倒一个比一个难。

    “殿下、奴婢是您的人啊…昨日您还夸口说,要将奴婢留在身边…”

    诶,朱厚照的话能信吗?

    严成锦摇摇头,重新评估刘瑾的智商。

    朱厚照双眼放光:“本宫怎么没想到,日后本宫带兵攻打鞑靼,鞑靼人都说官话,岂不是更好交流!”

    刘瑾抹干眼泪,默默地回到寝房里收拾包袱。

    还不忘给自己打气:刘小强,你日后一定会成为权倾朝野的太监。

    “中秋近了,这盒月饼,带到草原上吃吧。”

    “奴婢谢谢严大人。”刘瑾抹干眼泪,差点又哭出来。

    这盒为试验月饼,乃良乡研发的三黄月饼。

    朱厚照尝过后,赞不绝口:“本宫要给太后和母后送去。”

    严成锦只觉得刘瑾可怜,送给他一盒月饼,还让朱厚照截胡了。

    孤零零一人背着包袱上路,刘瑾微微躬身:“殿下,严大人,奴婢还会再回来的。”

    “嗯,快去吧。”

    …………

    仁寿宫,

    太后尝过御膳房做的月饼后,放在案上,轻轻摇头:“不是这个味,哀家记得太子拿来的月饼,有蛋黄。”

    赵佶连忙道:“奴婢到东宫去问一问。”

    他快步赶去东宫,谁料太子殿下出宫了。

    便跑到奉天殿打听,却也打听不出来。

    萧敬听完后,忙派厂卫去打听。

    不多时,他踏着轻快的步子,走进殿中。

    对弘治皇帝小声:“陛下,前日,殿下给太后送去了一只月饼,太后还想吃。”

    弘治皇帝放下疏奏,才惊觉今日是中秋了:“让膳房做就是。”

    “陛下有所不知,这月饼是良乡工坊做的,样式千奇百怪,有蛋黄的,有蔬果的,还有冰糕做……”

    良乡,街上新开了一家迎记月饼。

    不知老板是何人。

    月饼却千奇百怪,锦盒极为精致好看,但一只也不便宜。

    谢玉命人放消息出去了。

    京城士绅的管家,纷纷驾着马车赶来。

    “我们不是买月饼的,我们要开分号,叫你们掌柜出来。”

    不一会儿,便有衙役将这些管家统统抓了。

    此时,严成锦和朱厚照在院子里找星星,抢着命名,明日让钦天监周正写入史册。

    “殿下,陛下命您速速回宫。”叶准又对着严成锦道:“陛下说,严大人一人在京城过中秋可怜,让您入宫,稍晚,会由萧公公亲自送您出宫。”

    陛下怕他不去,连后路都堵死了啊。

    严成锦问道:“只宴请本官?”

    “还有内阁和六部。”

    朝廷会设宴宴请官员,但不是所有官员都有此荣幸。

    老爹当初立功,才被召入宫一次。

    严成锦入宫看见了李清娥,应当是皇后特许入宫。

    弘治皇帝见了严成锦便觉可怜,别人早已连小妾都娶七八个,这小子还是个室男。

    “严卿家,今夜无事,朕为你选一门亲如何?”

    “臣想自己做主。”

    “还是赏月吧。”

    “……”

第436章 宁王入京

    中秋过后,天气愈发寒了。

    严成锦晨起后,穿上暖绒绒的裘衣,脚上穿着鹿皮棉鞋,热烘烘的。

    千金急切地走过来,脸上带着泪痕:“少爷,奴今晨去暖房,看见少爷叮嘱要好生照顾的花生,枯死了。”

    “怎么如此不小心,扣工钱!”何能怕严成锦扣他工钱。

    千金不敢多言,严府的规矩,她自然知道。

    严成锦走进暖棚里,大小不一的瓷盆,种着辣椒、萝卜和青菜。

    但他最关心的,是放在暖棚最中央的花生苗。

    花生苗长得有膝盖那么高,叶子枯黄,看样子可以拔了。

    他命人何能拔了出来,尝一颗。

    “味道如何?”

    何能皱着眼睛,咀嚼几下道:“小的说不上来。”

    “回到屋里观察一日,无事再来禀报本少爷。”

    花生是从满加剌国带回的产物,不知是否完全驯化。

    有些植物没有完全驯化,吃起来是有毒的。

    这几棵花生,长了几十粒,比后世的花生小上许多。

    可看花生壳和花生米,并无差异。

    “准备轿子,本少爷要上朝了。”

    ………

    湖广,安州州。

    兴王朱佑杬接到弘治皇帝的谕旨,进京考核,他在正堂里端坐了许久。

    莫不是因请乞更换封地,陛下想敲打他?

    他心里打鼓,有些忐忑不安:“公公可知道,为何要进京考核?”

    收了百两银子,传旨的李公公便笑了:“奴婢也不敢多嘴,不过,除了王爷,还有九位王爷一同进京。”

    朝廷从不许王爷出封国。

    陛下召九位王爷一同进京,还不许带亲卫队,要微访入京。

    难不成想削藩?

    等李太监走后,朱佑杬愈发捉摸不透,但眼下还是收拾行李,尽快进京为好。

    只要太后还在,陛下就不敢乱来。

    ………

    南昌,宁王府,

    宁王朱宸濠恭敬地接下圣旨,陛下为何召唤他们入京,他一清二楚。

    “难道是王爷的计划,被皇帝发现了?”

    “若是如此,此番便不能入京,筹备了多年,若王爷被生擒,我等不是白白忙活。”

    谋士们担忧道。

    朱宸濠却笑了出来,摆摆手道:“不,本王要入京,这次是联合其他藩王最好的机会。”

    他早已得知消息,寿王在封地鱼肉百姓,惹怒了弘治皇帝,与他无关。

    更重要的是……

    “本王想入京,见一见这严成锦!”

    朱宸濠等不及了,连忙命人去筹备,按照皇帝的要求,微访入京。

    …………

    再三尝试后,严成锦终于承认了花生可以吃的事实。

    他打算写一封信,送去海南交给许进忠,让他在海南着重耕种花生。

    等种子多了,再请奏陛下推广大明。

    至于现在,还不着急禀报。

    都快十月了,京城还没见第一场雪,这是十分反常的事。

    晚年这个时候,早已飘起雪花,寒冷刺骨了。

    早朝,天寒了。

    上朝的殿宇由奉天殿又变到了东暖阁。

    弘治皇帝微微侧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目光再次扫过大殿时,才发现了端倪。

    往常,张家那两兄弟总会站在角落里,偷偷打盹。

    今日却不见人。

    “寿宁侯和建昌伯呢?”

    六部沉默不言,外戚又不归他们管辖,去哪儿与我何干?

    萧敬微微躬身,小声道:“陛下,两位爵爷告病假一年。”

    若真病了,弘治皇帝倒是不会说什么,但什么病要两个人一起生?

    严成锦估计,张家兄弟没死的话,应该漂到太平洋了。

    这兄弟俩托人买船,夜里偷偷出海。

    良乡出厂的船,皆有牌号和凭证,市舶司不会拦截。

    常有来往朝鲜和海南的商船,只要假装去海南的商船,就可以一路畅通无阻。

    想到张家兄弟的几百万两家产,他便决定不禀报了。

    免得朝廷派人去营救。

    弘治皇帝只是轻哼一声,只要兄弟两不惹祸,就还不算触碰到他的逆鳞。

    “眼看就要入冬了,竟还无雪,明年怕是荒年啊,传朕的旨意,设醮斋告慰上苍。”

    能求到一场雪最好。

    “臣遵旨!”张升看了眼弘治皇帝,微微拱手,又将头埋下来:“安南国来朝贡,使臣阮郁不胜舟车劳顿,死在了京城。”

    百官一片哗然。

    来朝贡死了,死了便罢了,还得朝廷收尸……

    严成锦深以为然,这就是他不出京城的原因。

    大明的官道,坑坑洼洼,马车还是硬邦邦的木头轱辘。

    一日下来,半条老命就没了。

    更遑论从安南到京城,需两月有余,云贵之地的官道,还不如京城。

    朝贡,也是一项高度危险的活儿。

    弘治皇帝露出可惜之色,“安南与我朝通贡,不可不管,传朕旨意,赐葬吧。”

    “臣遵旨!”

    “朕召的十位藩王,到哪里了?”

    秦紘站出来一步:“最快的,应该的是宁王,接到旨意便入京了,想来这两日就能到京城。

    其余藩王,皆在来京城的路上。”

    探子从驿站给他传来消息。

    宁王昨日就过保定府了。

    严成锦陷入沉思之中,想不到宁王竟如此积极。

    ………

    京郊,青山绿水。

    官道上,一队车马缓缓而行,十几个骑着大马的卫队,护在马车左右。

    朱宸濠睁开眼睛,问道:“还有多久到京城?”

    “回禀王爷,还有一个时辰,可要下来歇一歇?”

    “不必了,京城有皇帝的眼线,还是节俭一些,到京城再喝杯茶歇歇脚吧,你觉得本王这身衣裳如何?”

    这一路上,王爷都问了许多遍了。

    管家露出第一次时的笑容:“穿得极为素朴,像是进京赶考的书生。”

    朱宸濠满意地点点头。

    弘治皇帝向来提倡节俭,这样的穿着,定能打消他的疑虑。

    说不定,还能获得他的信任。

    等见了皇帝,他就去见严成锦。

    虽然此人默默无闻,但他却知道,宋景得到的火器图,都是出自此人之手。

    此人火器、天文、兵法、农桑、著书,无所不通。

    能营造出良乡的繁荣市集,他功不可没。

    只是,听闻他颇为胆小和低调。

    “一会儿入了京,本宫入宫面圣,你去打听严成锦的府邸。”

    “小人遵命”

第437章 这应该很难吧?

    一月前,张天祥冒功被曝光后,王守仁去辽东卫所,调查冒功案。

    他不忘宣传自己的心学,带回一群对心学崇尚的书生。

    车马缓缓驶入京城的街道,书生走在车马两旁,徒步随他入京。

    严成锦还以为,是李东阳的粉丝。

    毕竟在京城,只有李东阳能有出门就被私生饭贴身护航的待遇。

    直到王守仁从马车上下来,他才惊觉。

    “老高兄今日沐休?”王守仁微微作揖。

    与在翰苑当值时相比,他似乎开朗许多,不再终日一副求而不得的思索神色。

    严成锦道:“本官的身子不舒服,沐休半日。”

    男人也是会来大姨夫。

    激素、智力和情绪都会有变化。

    慎重起见,每当严成锦感觉来大姨夫后,就不会写弹章或议事。

    免得考虑不周,导致制定的计策,有所遗漏。

    “九边冒功案,你查得如何了?”

    王守仁看向严成锦,欲言又止:“九边情况不妙,在下还有要是,需先入宫面圣。”

    他刚才在马车上看见严成锦的轿子,特意命人停下来,有事相求。

    从九边带回的书生弟子,有富贵子弟也有寒门出身。

    在京城落脚,吃住行需要一大笔银两。

    王府虽然家财万贯,但那是父亲的银子,父亲本就反感他讲学,又怎会接济他的门生。

    只是老高兄向来慎重,未必肯答应。

    严成锦见他支支吾吾,便知道有事难以启齿:“伯安兄有事便说,在下虽然不会帮忙,但听听也无妨。”

    “……”王守仁。

    严成锦估计,圣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应该很难吧?

    既然如此,就不自寻烦恼了。

    王守仁微微躬身,低头脸色微红:“这些书生,为我在九边讲学的追随者,入京无处落脚。

    良乡的塌房厢房众多,可否、可否请老高兄,给他们便宜一些。”

    在大明,书生入京读书,无异于后世出国留学。

    费用是一笔极大的开支,有人甚至需要积攒几年

    王守仁出身名门,无盘缠之类的困扰,却能替书生考虑到这些。

    这厮的脑子,果然细致入微适合办案啊。

    严成锦看向那群读书人,道:“本官有个条件,伯安兄答应,我便给最廉平的价钱。”

    “老高兄请讲。”

    “安置一个书生,伯安兄便要护卫我十次,先记账,本官需要时在提取。”

    严成锦觉得不亏啊。

    藩王很快就要入京了。

    需要一个有脑子的强力护卫,叶准没脑子也不强力,牟斌和萧敬强力,但没脑子。

    且他们二人,要留守在陛下身边,不能十二时辰全天候。

    王越?护卫这种事,当然是越多越好啊。

    王守仁司空见惯,甚至早已猜到了。

    毕竟他对于老高兄的价值,只有武力而已。

    “不成问题,那在下便与老高兄约定了。”

    王守仁转过身吩咐几句,他自然不能带着书生入宫。

    一群书生朝着严成锦微微作揖。

    严成锦让下人,带他们去良乡找谢玉,塌房是谢玉在京营。

    ……

    刑部的衙门,

    熊繍将准备秋后问斩的人,全都找了出来,准备给陛下批红。

    他升任了刑部尚书,掌管大明司法。

    最大的愿望就是执法公正,税赋均平,助弘陛下得大明盛世。

    “熊大人,下官彻查就九边冒功案,得了一批新的名单。”王守仁将名单递过去。

    熊繍翻开看了眼:“本官这就向陛下禀报。”

    “恐怕,下官也要面圣,这次彻查蓟州冒功,发现了一宗案子。”王守仁道。

    ……

    紫禁城,东暖阁。

    寒风从殿门外涌入。

    尽管国库收了一批银两,弘治皇帝依旧舍不得用地龙,他命萧敬烧了一盆炭火,放在御案旁。

    萧敬蹲在地上,不时翻翻炭火,让他燃得更旺盛些。

    陛下的体质变化很大,抗寒能力明显提升。

    只是手僵了,写不好字,有时需放在炭火旁烘一烘。

    “陛下,张天祥押回京城了,是将其打入刑部大牢,还是交由锦衣卫斩首?”

    熊繍走进大殿中,微微躬身请奏。

    对于张天祥这样的人,恨不能亲手杀之而后快。

    弘治皇帝微微转头,看向萧敬:“朕怎么记得,答应将张天祥交给了都察院?”

    他记得交给了严成锦。

    熊繍却道:“臣一会儿便命人移交都察院,陛下,王守仁在殿外候见。”

    弘治皇帝微微颔首,示意宣王守仁进来。

    “臣王守仁参见陛下!臣在宁远发现,辽东的盐引操控在士绅林魏怀手中。

    官府支盐给此人,而不支给其他盐商,致其暗中掌控辽东的盐价。”

    买卖盐需要盐引。

    官府如果多卖某个盐商多一点,这个盐商就会获得大量的利润。

    而盐引,又分为常股和存积两种。

    那些拿着常股盐引的商人,一两年都兑换不到盐,盐引在手中根本无用。

    存积盐引马上就能换到,远比常股快。

    故而,存积盐引比常股盐引更贵。

    弘治皇帝放下狼毫笔,想不到辽东又牵扯出贪腐之事。

    “王卿家查出来了,与哪位官员有关?”

    王守仁深深地看着弘治皇帝:“宁寿侯和建昌伯!”

    弘治皇帝深吸一口气,许久没看见这两人了,王守仁不提,他也懒得问。

    萧敬知道陛下要问什么,率先上前一步,忐忑道:“那日去良乡看银山,宁寿侯和建昌伯没回府,失踪了。”

    这两个贪财的人,看见银子就走不动路。

    可是良乡的银矿,装箱带回了户部,两人没道理留在良乡。

    “两个大活人,怎可能失踪,调遣五城兵马司的官犬,把人给朕找出来!”弘治皇帝怒道。

    “此事,且先别让皇后知道。”

    皇宫外,牵着官犬的衙役搜寻大街小巷。

    五城兵马司指挥使徐勇,骑着大马,牵着一只大黄狗挨家搜索青楼。

    “先搜青楼,跟鸨母说十几年来,从没给过银子的客人,她们便知道是谁了。”

    “是大人!”

    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衙门接到青楼的投诉不少。

    张家兄弟不上朝时,喜欢蹭青楼,看艺伎吹拉弹唱,蚕豆连吃带拿,从不给钱。

    徐勇接到鸨母报案也无可奈何,总不能闹到陛下那儿去。

    便给几两银子打发走了。

    严成锦从李府回来,看见五城兵马司似乎在抓人,“徐大人,京城可是出现了重犯?”

    上一回,五城兵马司出动,还是抓白莲的时候。

    若京城出现逆贼,他打算找牟斌多要几个锦衣卫。

    徐勇躬身恭敬道:“张家两位爵爷碰了盐政,逃之夭夭,陛下下旨抓捕,京城并无暴乱,严大人不必担忧。”

    张家兄弟出海真是时候……

    严成锦假装不知,坐上轿子回府。

    半个时辰后,徐勇入宫禀报,“陛下,官犬也找不到人。”

    弘治皇帝嗔怒:“两个大活人,还能跑到海外不成!”

    “据探子报……宁寿侯在良乡船厂买了一艘漕船。”

第438章 高明的碰瓷法

    京城,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抓张家兄弟定罪,闹得鸡飞狗叫。

    连刑部也派人,搜捕两人。

    外戚干涉盐政,中饱私囊,换作是高皇帝,可斩首。

    但当今皇后怀了身孕,张家堪称功臣,陛下虽会怪罪,却也不到斩首的程度。

    严成锦道:“陛下,臣猜测宁寿侯二人,见海外有银山,便出海捡银子去了。”

    真蠢!

    漕船是在江里游的,平衡性不好,遇到风浪极容易翻船,在海里游,需马船和战船。

    这两个傻子,坐着漕船就敢出海,此刻,怕已葬身鱼腹了吧。

    弘治皇帝纵然怒意滔天,但想到两人会葬身鱼腹,便生不起气来了。

    “陛下,那辽东私乱盐政的案子?”

    熊繍还想趁着这次机会,让陛下重惩宁寿侯。

    严成锦想了想,道:“人虽走了,但府邸还在,陛下可将爵爷贪去的银子,收回来。”

    本想让陛下收回府邸和田庄。

    但陛下的丈母娘金夫人,还住在府里,陛下定不会将她赶出来。

    收银子倒是无事,至少要让张家兄弟吐出几万两银子来。

    “严大人说的是,从辽东搜刮到的三万两白银,当充入国库。”

    王守仁审问林魏怀,得知张家兄弟弄走了那么多银两。

    马文升叹息道:“即便惩治了宁寿侯,也无法整饬辽东的盐政,

    商贾与官勾结,盐引发放不均,

    臣想不止是辽东,怕其他布政使司,也是如此。”

    一旦有朝廷控制的买卖,就可以通过与士绅交换,来获取利益。

    将盐引开放出去,倒是一个办法。

    但朝廷会失去一大笔税收。

    严成锦也没办法解决,便站在大殿的角落中,闭口不言。

    “严卿家,良乡商会也有盐商?”

    “回禀陛下,良乡只做精盐,不做粗盐,辽东的生意只怕做不了。”

    卖给百姓的粗盐不赚银子,且还需跟徽商竞争,跟盐司衙门周旋。

    但严成锦不仅想做粗盐,而且想做天下唯一的盐商。

    “叶琪改革开中盐法,到了清朝时,又改革盐政为票盐。

    不论改革多少次,解决盐政之弊的方法,只有国营。

    就连在后世,盐也一律为国营,没有私贩。

    但大明朝廷跟资本好不沾边,唯独得靠良乡商会,将天下盐政全部收纳过来。

    但良乡商户还太弱小了,稳妥起见,必须先推脱,欲擒故纵。”严成锦心里考虑。

    每年都会有许多官员和外戚请乞盐引,要是他主动请乞,将盐政独吞。

    良乡商会,必定会受到多个商帮联合经济制裁。

    “陛下,严成锦所言甚是,盐引不能交给一方商贾,还是由士绅公平贩卖为好。”

    “臣附议!”

    “臣等附议!”

    大臣们纷纷同意,唯恐陛下将辽东盐政交给良乡商会。

    严成锦的推断是正确的。

    良乡商会还太渺小,底蕴不足,若各大商帮联合抵制,路就走窄了。

    弘治皇帝对经济知之不深,既然严成锦说做不了,便作罢了。

    ………

    京城车水马龙,与江南不同的是吆喝声少,街道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

    宁王朱宸濠来到京城,像个孩子般,东张西望,见了什么都觉得好奇。

    今后,这座城池就是朕的,朕要好好看看。

    “王爷,咱们还是先入宫面圣吧!”

    “不急,陛下让本王微访入京,定不会计较君臣之礼,其他藩王到了吗?”

    “兴王今日入京,最远的寿王,恐怕还要几日。”

    “那便更不急了。”

    宁王有自己的考量,王爷进京,只要不与权贵往来,便不算犯禁。

    兴王急冲冲赶来,定是怕上次请乞更换封国,触怒了陛下。

    特意赶着进京赔罪。

    他必定也不喜欢皇帝,倒是可以联合兴王,一同造反。

    “你这匹战马不错,卖否?”

    朱厚照笑嘻嘻地站在朱宸濠身后,盯着毛色发亮的大黑马,双眸发光。

    小母马到了婚配的年龄,作为爹爹,要给它寻一门婚事。

    太瘦弱的公马,他看不上。

    这匹大黑马看起来,就很能干的样子,强壮得不可名状。

    “公子怎知,在下这匹是战马?”

    朱宸濠心中大惊,这是个人才啊,若是能收到账下,说不定造反时有大用。

    他这匹烈马,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才驯服。

    驰骋起来,快如奔雷。

    一日能跑四百多里。

    的确是一匹难以寻到的好马。

    “咱们家少爷问你,卖还是不卖!”

    宁王府的季管家有点烦了,驱赶道:“不卖,我们老爷还有事,快让开。”

    朱宸濠却豪爽道:“在下喜欢结交朋友,公子喜欢,就送给公子,敢问公子大名?”

    “小朱秀才!”朱厚照眉开眼笑。

    朱厚照?

    朱宸濠僵住了,听密报说太子喜欢溜出宫玩耍,常用名赵厚朱,小朱秀才……

    没想到刚入京就碰上了。

    朱厚照见他半天不坑声,眨了眨眼睛,好奇:“你叫什么?”

    “在下还有事,先走了。”

    朱宸濠不想跟太子牵扯,这附近必定有锦衣卫。

    朱厚照却拦在他前面,乐道:“你牵了本宫的马。”

    “……”宁府季管家看向朱宸濠。

    朱宸濠面色微微抖动,不能拉拢,马就白送了。

    他微微颔首点头,肉痛道:“送给公子吧。”

    朱厚照乐了,骑上大黑马,后脚来到了严府,发现严成锦不在正堂,便去了新院。

    远远便道:“老高,本宫方才看见宁王了,他还送了本宫一匹黑马!”

    “殿下怎知是宁王?”

    “太祖有令,皇族取名需依照五行而取,本宫看见了他的玉佩,濠!此为五行中的水,又见他有便衣的护卫保护。

    父皇旨意,让藩王微访入宫,本宫就知道是他。”

    刚入京就被朱厚照碰瓷了,朱宸濠真惨。

    严成锦在反转烤鸡,天凉了,最合适一边烤火,一边烤鸡了。

    ……

    奉天殿外,

    朱佑杬再次回到皇宫中,感慨颇多,想不到就藩后,竟还有机会回到皇宫。

    他是第一个到的藩王。

    “兴王,陛下就在里头,您自个儿进去吧。”

    朱佑杬整理衣裳,虽与弘治皇帝从小一起长大,但感情不深。

    他大步踏入殿中,微微躬身:“臣朱佑杬,参见陛下!”

    “兴王不必行如此大礼,你我虽不是一奶同胞,却都是先皇的子嗣,来人,赐座。”

    纵然年幼时,受过宸妃的打压,但朱佑杬还不懂事。

    弘治皇帝是宽厚之人,并不怪他。

    正在这时,小太监进来禀报:“陛下,宁王也入宫了。”

    朱宸濠换上了儒裳,在京城溜达一圈后,才入宫面圣。

    他大步走进殿中,与兴王穿着常服不同,他穿着一身儒裳就进宫了。

    “为何不穿蟒袍?”

    朕想穿龙袍,朱宸濠望着弘治皇帝,恭敬地道:“陛下命臣微访入京,不敢不从,臣便穿着儒裳来了。”

第439章 藩王大计 (第一更)

    十王府,

    朱宸濠走进自己的府院中,不知弘治皇帝召他们进京,会如何考核?

    以历朝历代分析,藩王醉生梦死,才对皇权没有威胁。

    但弘治皇帝反其道而行,召他们入京,教授如何治理藩国,这造反后,岂不是可以直接当皇帝?

    不过,他坚信陛下是有所仰仗,分析种种后,得出一个结论。

    陛下太自信。

    以为以朝廷的兵备和财力,足以镇压任何藩王造反。

    但陛下忽视了一点,本王囤积的兵力和财力,远超他的预估。

    “王爷,兴王求见!”季管家走进来禀报。

    所谓十王府,并非十座王府。

    而是一座巨大的府邸,其中分离出一座座小院,犹如小型的皇宫。

    乃是借鉴唐朝的十王宅所建。

    朱祐杬站在大门前。

    入京的十位王爷中,唯独宁王的封地最好。

    藩王们一直在各自的封国,素未谋面,走在大街上也未必认识,与宁王没有丝毫交情。

    但这次入京考核,大家都是难兄难弟,应当联合起来。

    朱佑杬走进来,哈哈大笑:“宁王与我同年同月生,真是缘分!”

    虽然同年同月生,朱佑杬和朱宸濠长相,大为不同。

    朱祐杬与弘治皇帝有几分相似,而朱宸濠,则像是隔壁老王生的。

    朱宸濠十分恭敬,并没有因为兴王家财远不如他儿轻视。

    他畅怀笑道:“听说兴王想搬来江南,与我做邻居?”

    “陛下不许,我想搬也无计可施,江南好,宁王的封地让人羡慕。”兴王呷了一口茶,看了眼宁王。

    朱宸濠绞尽脑汁,帮他出谋划策:“内阁三公和六部,不会插手请乞,

    据本王所知,除此六人,还有一叫严成锦的御史,或许能说动陛下。”

    先让兴王去试试陛下的态度。

    要是兴王去见严成锦不被伤饬,那他去见严成锦,也没事。

    竟忽悠本王去见朝廷重臣,不是好东西,朱佑杬轻笑道:“不敢见,还是等考核完成再打算。”

    不知陛下要考核什么。

    若冒然见大臣,到时候被评为低等……

    他想评为上等,没准到时候,请乞封地就简单了。

    十位藩王陆陆续续进京,住进十王府。

    唯独寿王还没有来。

    ……

    皇宫,

    大臣们聚集在大殿中,召集十位藩王入京,是要讲授如何治理藩国。

    相互探讨后,得出一个结论。

    如同经筵那样,给藩王们讲学,随后,再考核。

    刘健道:“上等者可返回封地,下等者留下,与下一批藩王一同,继续孜孜以求。”

    藩王的封地,就占据大明近乎五分之一的疆域。

    而藩王的痼疾,自古以来就极为严重。

    他们在封地实行暴政,百姓就会溃逃,如此一来,田地就无人耕种,需朝廷拨银养活。

    总言之,藩王制是大明的财政毒瘤。

    想要实行盛世,必须整饬藩王。

    弘治皇帝不指望他们像自己一样贤明节俭,只求不犯事,以身作则就好。

    他看向内阁,又看向都察院:“藩王的年间大计,就由内阁和都察院来操办吧。

    连朕对大明律都不熟悉,更遑论藩王。

    藩王远在封地,朕鞭长莫及,更需要知道朝纲法纪,以身为则才能治理国民。

    这次讲学,都察院需让藩王知晓大明律。”

    对大明律最熟悉的衙门,就是三法司,而都察院监察朝野,最适合担当此则。

    吴宽微微躬身领旨:“臣遵旨!”

    他发愁了,不知道该从哪里教起,便对禀报:“整个都察院,唯严成锦对大明律最熟悉,不如由严成锦来当讲官?”

    “下官资历尚浅,才区区四品官员,怎敢向藩王讲学。”

    内阁和九卿都是嘴上有毛的人,他还是个无毛小子。

    若给藩王讲学,或许会被藩王齐声轰下来。

    “本官以前在吏部当值,刚来都察院不久,对明律不如你熟啊。”

    “可下官来讲,只怕难以服众……”

    弘治皇帝看向严成锦,知道此子不弹劾时,都在看大明律:“就由严卿家来讲吧。”

    “……”

    严成锦想让十位藩王,沦为流民,丢入流民的草棚。

    大明有两位极为节俭的皇帝,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朱祐樘。

    朱元璋乞丐出身,深知一茶一饭来之不易。

    当了皇帝后极为节俭,还定了律法,用膳最高规格,只能四菜一汤。

    弘治皇帝更不必说。

    给藩王讲明律,还不如让他们去当流民。

    明日,就是给藩王讲学的日子。

    下值之前,严成锦受朱厚照邀请来到东宫,他正在庭院里给小母马配种。

    一旁的小太监们准备了粮草。

    “殿下怎么不让刘文泰来?”

    “他会禀报父皇,这战马的马种优良,若能一生二,二生四……本宫就能省很多银子。”朱厚照算得很明白。

    严成锦道:“殿下叫臣来,就是为了看这个?”

    “不是,本宫想买五十匹母马,由大黑马给它们配种,生出一堆战马来。

    可本宫的舅舅去了海外,无人操办,就放在你的府邸如何?”

    老高这家伙的府邸,有专门伺候鸡鸭羊鹅的丫鬟。

    且他有一座新院,养在那儿,还不容易被父皇发觉。

    严成锦摇头:“臣先禀报陛下,若陛下同意……”

    这样便等于拒绝朱厚照。

    朱厚照绝不敢让弘治皇帝知道,不是怕挨揍,而是怕两匹战马充公。

    翌日清晨,

    严成锦整理衣冠,穿上了御赐的麒麟赐服,来到文华殿。

    九位藩王已落座,还有一个最远的寿王没来。

    朱宸濠打量着讲台上的文生,看绯袍是翰苑的御史。

    朱祐杬正襟危坐,一副儒生的形象。

    严成锦还是头一回见到九个藩王,道:“由下官给诸位藩王讲学,还请各位藩王介绍,以便下官评等论级。”

    朱宸濠率先道:“宁王!”

    “兴王!”

    “汝王!”

    “益王!”

    “泾王!”

    “荣王!”

    ……

    严成锦的目光落在朱宸濠身上,坐姿挺拔端正,一看就是好学生。

    “下官要将大明律中的户律,今日第一讲,题为以籍为定。

    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若诈冒脱兔、避重就轻者……”

    刚开始将没多久,除了宁王和益王外,其余人等,皆露出了倦意。

    半个时辰后,干脆爬在台上睡了,和朱厚照一个德性。

    “讲官可是都察院御史,严成锦?”朱宸濠问道。

    兴王朱佑杬眼前一亮,道:“你就是严成锦?”

    “还请宁王和兴王专心听讲,莫要问与课堂无关的话题。”

    买皮~

    不知大明的化妆术怎么样,他打算明日化个妆来。

    奉天殿,

    小太监来禀报弘治皇帝:“陛下,除了宁王、益王、兴王外,其余几个王爷,全都睡了。”

    这些不成器的家伙!

    品性低劣,在封地作乱,朕教他们治理封国,还不承朕的美意。

    弘治皇帝沉吟片刻,便道:“传严成锦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837/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从慎重开始最新章节! 作者:一笑澄明所写的《大明从慎重开始》为转载作品,大明从慎重开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从慎重开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从慎重开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从慎重开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从慎重开始介绍:
明朝弘治十一年,一个慎重的灵魂悄悄穿越到了京城的西北角,但他并没有马上出去浪,而是在府上先呆上六个月…………PS:自己做的封皮,感觉还是没传达出轻松爽快的感觉,书友不要被书皮误导,其实这是一本轻松剧情的历史文大明从慎重开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从慎重开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从慎重开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