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从慎重开始TXT下载大明从慎重开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从慎重开始全文阅读

作者:一笑澄明     大明从慎重开始txt下载     大明从慎重开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530章 本官无往不利

    刘来心知父亲的脾性,言出必行。

    怕他受旁人谈论,在朝中,也极少谈起父子间的关系。

    故在六部,极少有大臣知道,他们是父子关系。

    “儿子知道了。”

    夜里,刘健总觉得睡不安稳。

    李兄和谢兄的儿子,不就是碰见严成锦后,仕途发生改变吗?

    且严成锦怎么会如此好心,弹劾了他,还邀请去都察院当官。

    正常人也不会如此吧。

    翌日,来到都察院值房。

    刘健坐下后,忙不迭对李东阳和谢迁道:“严成锦有古怪,昨日我儿弹劾他,他竟让我儿去都察院当御史。”

    “万万不可去!”谢迁道。

    李东阳倒是好奇:“为何如此突然?”

    “老夫也想了一宿,终究是我疏忽了,来儿有抱负,不想在中书舍为官。”刘健长叹。

    当初落榜,刘来郁郁不得志,无处可去,才选了中书舍。

    中书舍平日只是替陛下写诰敕,醮斋的告文,难有作为。

    如今严成锦让他去都察院,就不安分了。

    刘健这么一说,李东阳和谢迁就懂了。

    “怕是难以挽回了,可六部不缺可以当御史的言官,严成锦要刘公的儿子做什么?”李东阳不解。

    三人相视一眼,总觉得严成锦在谋划什么。

    都察院,值房。

    严成锦翻看修好的大明律,再温习一遍。

    姜文三人经过培训,基本能批阅十四道的疏奏,分担他的职责。

    此时,文吏快步走进来:“大人,刘公来了。”

    严成锦抬头,就看见穿着大红蟒袍的刘健,风风火火走进值房。

    “刘公来我都察院……”

    刘健黑着脸,急切道:“老夫也不跟你兜圈子,你让我儿来都察院做什么?”

    “写弹章,纠察朝野,刘来虽考不上科举,但弹章写得严谨。”

    严成锦直言不讳,说出了他的第一层想法。

    听有人夸自家儿子,刘健脸色更黑了:“你休想拍马屁,老夫才不上当,你究竟想做什么?!”

    在朝堂争斗多年,区区马屁,岂会听不出来。

    刘健善断,果然难忽悠啊,严成锦仔细思索片刻:“两京十四道,设立御史衙门后,传回的疏奏比以往多,需要填补御史的名额。

    若非刘来弹劾本官,本官也不会看上他的弹章,刘公要怪,就怪刘来。”

    刘健指着严成锦,气得说不出话来:“你果然……果然是报复!”

    身为内阁大学士,这样中伤同僚不好,但他忍不住了。

    可此子又没有可以弹劾之处,气死他了。

    严成锦摇摇头:“本官不会逼迫。”

    刘健气得习惯性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怒道:“本官不同意,你休想调人。”

    大明的都察院机构简单,御史所做之事,还是写弹章。

    想要大明趋于兴盛,必须各司纠察至细微之处。

    像六部那样,设立四司,分管要务,就是明智的做法。

    “本官岂会为了一个中书舍人,坏了都察院与内阁的关系。”

    啐!

    老夫信你个鬼,刘健气咻咻地站起身,想来此子不会说,便转身走了。

    大清晨,刘来早早来到严府。

    刘来去惠民药局抓药,休养三日后,身体堪堪恢复了些。

    望着严府的大门,朱漆掉尽,露出黑黄色的木头,门匾也没有。

    三品大员门前,通常会放石狮子镇宅,可严府也未见。

    不禁疑惑,严成锦身居高位,怎会住这样破败的院落?

    他轻扣门扉:“下官是中书舍人刘来,想求见严大人。”

    门内传出声音:今君为我千万弹。

    这是暗语?

    刘来想了想,只好红着脸,羞愧道:“下官是内阁大学士之子,刘来,还请开开门。”

    府门没有反应。

    正在此时,严成锦正身穿软甲,在新院练习最近学的抢术。

    门子来禀报:“少爷,门外有一人说是刘公之子,要求见您。”

    “不见。”

    刘来在府外等了许久,只见,一顶破旧的轿子,停在府门前。

    严成锦刚坐上轿子,就听轿外响起声音。

    “下官想去都察院,严大人可否调动下官?”

    刘来低着头面红耳赤,站在轿子旁作揖,今日来此,正是为了求严成锦。

    严成锦身为九卿,调动一个中书舍人,应该是能做到的。

    只听,轿子里传来声音:“刘公昨日来都察院,不许本官调动你,回去吧。”

    “可……明明是大人,要下官去都察院。”刘来微微抬头,不甘心地问:“大人要下官如何做?”

    严成锦从轿帘旁,递出一张纸:“你自荐,本官替你在御前美言。”

    刘来面色僵硬,想不到还有如此做法,但他很快在纸上,写下决心和抱负。

    午门后,广庭,

    弘治皇帝穿着金黄色的亵衣,晨起操练。

    严成锦来到时,他跑过午门的月洞,卡点刚好。

    “陛下,刘来自荐调任都察院御史。”

    萧敬将纸接了过去,弘治皇帝不解,刘来前几日才弹劾严成锦,怎会甘于去都察院。

    中书舍人为从七品,而御史则为七品,调任就升官了。

    虽然是刘健的儿子,但朕也不能般徇私。

    见弘治皇帝犹豫,严成锦仔细斟酌后,才道:

    “臣看过刘来以往的文章,写得极好,只是与八股不和,故而落榜,若屈身在中书舍,是大材小用。”

    唯有一点,能令陛下动私心敕封。

    那就是人才!

    陛下为此,连刘吉和王越等人,都能重起重用,更遑论刘来。

    严成锦从袖口抽出一沓白纸,这是三日来,收集刘来的文章。

    弘治皇帝一目十行,眉宇间,露出几分赞许之色。

    “写得不错。”

    萧敬看了严成锦一眼,小声地道:“陛下,刘公似乎不愿刘来调往都察院。”

    身为东厂的厂公,自然要给陛下汇报一切动态,以便陛下决断。

    严成锦目光微转,深深地看了萧敬一眼。

    公公,你越来越皮了,可是想去非洲?

    弘治皇帝将纸条收起来:“朕自会斟酌。”

    从广庭回来,他换了冕服,来到华盖殿,命人召来刘健。

    “方才严成锦给朕呈递的,刘公看看?”

    刘健看完后,忙道:“陛下,这定是严成锦用了计策,哄骗我儿。”

    “朕也是这么想的。”

    没等刘健高兴太久,弘治皇帝又递给萧敬一份册子:“刘公看看,这是刘来所写的文章?”

    片刻后,刘健有种不好的预感:“是。”

    “朕觉得,留于中书舍抄录宝册和诰敕,屈才了,刘师傅以为呢?”

    刘健老脸狠狠抽搐一下,他想骂人。

    简直与坑害王守仁和李兆番,如出一辙!

第531章 开信

    刘来在文华殿,等得心急如焚。

    自荐不如内阁和吏部举荐,陛下登基以来,也没听哪个官员,通过自荐升官的。

    更何况,还有父亲横加阻挠。

    “希望严大人能替我美言,调往都察院。”

    这是唯一离开文华殿的机会了。

    此时,萧敬走进文华殿,看向书案前的刘来:“陛下口谕,刘来接旨!”

    册封区区从七品官员,就不用浪费圣旨了。

    刘来脑袋懵然,今日早晨才见过严大人,严大人的美言效率,实属一流。

    “快接旨,咱还要回奉天殿侍奉陛下。”萧敬催促一声。

    “臣刘来,接旨!”

    “中书舍人刘来,天慧聪颖,有敢犯颜进谏之勇,比唐时魏征……”

    刘来写过诰敕,对圣旨的行文熟悉无比,一听就知道,是萧敬的腹旨,传达陛下的大致旨意。

    即便如此,他也激动地身躯颤抖。

    入了中书舍,几乎是与仕途背道而驰,去了都察院升迁的机会虽小,却也有一线希望。

    对于他这种考不上科举的人而言,真是祖上十八代齐齐冒青烟了。

    “臣刘来,谢陛下恩典!”

    萧敬叹息一声,你就要被严成锦迫害了,还这般高兴。

    “陛下还说,刘大人有伤,可休养三日,三日后,再到都察院当值,刘大人下值吧。”

    中书舍的官员投来艳羡的目光。

    就算调到都察院,也是升官了。

    刘来激动得热泪盈眶,出了中书舍,来到都察院值房:“下官想求见严大人。”

    姜文忙站起身来作揖:“听闻陛下敕封一个中书舍人为御史,严大人便告假了,三日后才当值。”

    ……

    上甑岛,海风徐徐。

    营地中,一堆堆白烟升起,手脚缠着粗布的士卒,数以千计,不远处,五艘大船停泊在岸口。

    董玟脸上阴云密布,打了胜仗,却丝毫无胜利的喜悦。

    “王大人,士卒死者三千七百人,重伤不能战者,两千二百余人,能追随大人前往萨摩半岛者,仅有两千五百人。”

    带了一万人来,火烧大船时,折损了千余人。

    这一次与大久保大战,虽然歼灭了大久保八千人的军队,但也折损了五千余人。

    而两千余伤员中,许多重伤者无药救治,每天都有人死去。

    虽然打赢了,董玟反倒惋惜万分。

    千辛万苦攻下三座甑岛,占据萨摩国半壁江山,就差王城了。

    “两千五百人,如何攻萨摩王城?”副将刘进叹息。

    守城方向来占据优势,兵力比例为二比一时,才有绝对的把握攻城。

    萨摩王城的禁卫,恐怕有一万人。

    虽然王大人离间了萨摩国和倭寇,可还有岛国!

    萨摩国与岛国的大名结盟,他们要面对两支强大的军队。

    王守仁思索片刻,道:“向三座甑岛征兵。”

    董玟和刘进噎住了,这里是萨摩国的国土。

    你要征萨摩国的百姓,攻打他们的王城?

    只有脑子坏掉的人,才能想出这种主意吧,可王大人,绝对不是脑子坏掉的人。

    董玟面露难色:“王大人,这些都是萨摩国的百姓,此举形同造反,谁敢?”

    刘进重重点头,经过这两战,他早已将王守仁当成琉球人:“董大人说的是。”

    王守仁目光坚定:“本官当初分发军粮,便是为了今日,将大久保的尸首搬来,本官与他游行三日。”

    士卒将大久保的尸首绑在石架上,马车缓缓而行。

    消息传出,琉球大败萨摩国,入伍者,可保土地田舍不变。

    上甑岛的百姓蠢蠢欲动,听说王守仁分发军粮。

    到了夜里,从各个村落的摸黑前来的人影,靠近军营。

    瞭望台上,士卒发出警鸣,军营火光四起,锐利光亮的银芒,将他们包围。

    “别放箭,我们是来应征的!”

    “王大人说,可蒙脸前来。”

    董玟恍然大悟,难怪王大人登岛后,对岛民如同子民般。

    不许他们掳掠,还要分发军粮。

    大久保是萨摩国的军神,用他的尸首游行,甑岛的百姓都相信,萨摩国要完了。

    七日间,不断有人来应征入营。

    王守仁回到营中,命人清点一番人数。

    董玟摇头,苦着一张脸:“大人,只有一千人。”

    甑岛不适宜耕种,生存在这里的岛民稀少,征集一千人,相当于调走了岛上大半壮丁。

    琉球更是没有兵力可以调用了。

    此时退兵,还能保存两千多兵力,若是在萨摩半道全军覆没,琉球就完了。

    董玟十分纠结,不知该进还是退。

    王守仁知道,是时候打开老高兄的信笺了。

    “你们等本官片刻。”

    董玟和刘进看见,王守仁又拿出了那个神秘的信笺。

    可王守仁有意避开他们,走到营帐里,才把信笺打开。

    只见,大信笺里,有两个小信笺:

    第一个信笺上写着:攻占萨摩国王城,请打开这封

    第二个信笺上写着:生死攸关,请打开这封

    还是老高兄技高一筹,连这两种形势,皆考虑到了。

    王守仁想也不想,便打开了第二封信笺:

    黎

    一支穿云箭

    “只有六个字,老高兄这是什么意思?”

    王守仁皱着眉头,看不懂这是什么意思。

    一个时辰后,王守仁还没出来,董玟和刘进走进帐篷,发现王守仁嘴里咬着半截拇指,面色无比认真,似乎在沉思。

    “王大人?”

    “不必理会本官。”

    遇到无解的难题时,王守仁便会这样。

    董玟和刘进相似一眼,究竟是谁的信,能将王大人难成这样?

    但他们不敢打扰,悄悄退了出去。

    夜幕笼罩军营,四周死寂悄悄。

    王守仁陷入更深一层思考中。

    老高兄将字给我,便是有把握我能猜出来,黎?只有海南岛的黎人,可是一支穿云箭又是什么?

    这似乎是五言诗句,老高兄喜欢用诗句做暗语。

    这是暗语!

    老高兄与许进忠书信来往时,常用暗语做甄别,这是他在海南领兵时,知道的。

    王守仁茅舍顿开,忽然间恍然大悟!

    老高兄是想让他调海南黎人,而这暗语就是给许进忠的调令!

    调动卫所军队,需弘治皇帝批准,而调动黎人则不用。

    “老高兄真是料事如神啊。”

    “快来人!”

    董玟和刘进等在帐篷外,事关琉球生死,他们不敢离去。

    听到帐篷里传来呼声,连忙冲进来。

    王守仁将纸条烧了,对着刘进道:“刘将军即刻带人前往海南,见海南卫屯田卫千户许进忠,征用黎人五万!暗语是……”

    他靠近刘进耳边,轻语一句。

    董玟想知道说了什么,可什么也没听见。

    王守仁看着第一封信,又揣回了怀中,等攻占萨摩王城再打开。

第532章 坦谋

    京城,良乡。

    严成锦在良乡县呆了两日,听闻刘健暴跳如雷,要找他算账。

    朱厚照满不在乎,身子挨了一顿廷杖,两日就好了。

    “老高,呆子不来藏书楼讲学,本宫的生意,都不好做了。”

    这厮在藏书楼卖王守仁的注解。

    这是王守仁亲笔所著,去詹事府讲学时,被朱厚照先看到了,抄录后,再运出宫来卖。

    赚的就是信息差,心学拥护者,能先行一步,拿到王守仁心学著作的最新领悟。

    王守仁也无可奈何。

    不得不说,朱厚照除了当太子不行,干啥啥都行。

    严成锦将菊花枸杞茶,倒入素白的茶盏中:“殿下剽窃他人作品,按大明著作权,当鞭笞三天三夜,缴纳罚金一百两。”

    剽窃和盗版,在大明被严成锦列为重罪。

    要鞭笞三天,堪称大明小重刑。

    “你有空管本宫?”朱厚照乐了:“呆子若死在萨摩国,你就是王师傅的杀子仇人,嘻嘻。”

    王师傅以泪洗面,起初,他看热闹还觉得好笑。

    可见王华一月以来,伤心欲绝,他便笑不出来了。

    “伯安兄,一定会活着回来,殿下莫要乌鸦嘴。”严成锦白了朱厚照一眼。

    给王守仁的信中,写了:黎一支穿云箭。

    王守仁在海南时,领兵平定黎乱,定能猜出来,黎就是海南的黎人。

    而一支穿云箭,听起来就像暗语,也能猜出来。

    海南有多少黎兵,王守仁最清楚,诸如萨摩这样的小国,举国也不见得能凑出三万人。

    十万黎人在王守仁手中,足以荡平萨摩国。

    所以,他一点也不担心。

    王华说不定,还得拿豚肉上门感谢他。

    皇宫,奉天殿。

    弘治皇帝扫了殿中一眼,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看向都察院的队伍时,才明白少了什么,都察院一个人也没有!

    “都察院怎么没人来上朝?”

    萧敬忙道:“回禀陛下,严成锦告假三日,郑乾又去了西北督修长城,姜文三人才入都察院,无资格廷议,故而,无人上朝……”

    御史虽然可以参家廷议,前提是,得到陛下的恩准。

    姜文三人刚入都察院,陛下连他们的名字,都还没记住。

    只见弘治皇帝脸色僵硬,这个家伙又在躲避刘师傅了吧?

    刘健冷哼道:“身为九卿,屡次告假,成何体统!”

    “臣附议!”

    “臣等附议!”

    张升、谢迁等被迫害了儿子的人,纷纷认真应喝。

    他们一年到头,也没告假过几次,除非丁忧。

    见众怒难平,弘治皇帝看向一旁的萧敬:“严成锦罚俸一月,他人呢?”

    “似乎……和太子在良乡。”

    这两个沆瀣一气的家伙……弘治皇帝深吸一口气,微怒:“加罚两月!”

    陛下,您这点俸禄,还不够严成锦当月例的。

    听厂卫说,严府的过节费,就要几百两银子,每逢中秋和年节,就要给下人发银两,不要命的发。

    待遇比起宫里,要好上几倍。

    牟斌微微低下头,贤侄与他有再造之恩,若非紧要之事,他不会向陛下禀报。

    成贤街,刘府。

    刘健下值回到府中,透过纱窗,见刘来在书房看书。

    他背负着手,迈入门槛:“在看什么?”

    “在看大明律,身为御史,要熟读律法。”刘来忐忑地看了眼父亲。

    刘健注视着儿子,露出几分愧疚:“十五年前,若是爹不废寝忘食朝事,给你讲解经书,你也不至于落榜。”

    成化六年,他升东宫少詹士,倾尽心力,教太子朱佑樘读书。

    弘治四年,他升为文渊阁大学士,日夜处理朝廷政务。

    至始至终,都未给儿子尽过父亲的职责。

    身为当世大儒之一,教得弘治皇帝博古通今。

    若倾尽心力辅导儿子,又岂会连举人,都考不上。

    刘来愣住了,想不到父亲会说出这样的话:“父亲言重,孩儿从未怪过父亲!”

    “入了都察院,就好好当官,为万民谋福。”

    “爹……不怪孩儿?”

    刘健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长:“你入了都察院,调查严成锦想做什么,为父总觉得,他有所图谋,否则……”

    否则,岂会调你去都察院,天下会写弹章的人,只有你刘来?

    老夫不信!

    你这傻儿子被人忽悠了,还感激涕零,不知所谓。

    刘健双眸露出洞悉的光芒,但怕打击儿子,话到嘴边,没说出口。

    刘来却直言拒绝:“父亲想知道,派人调查就是,严大人刚调我入都察院,这不是……恩将仇报?”

    不喜欢严成锦,但他也不屑于这般暗度陈仓。

    要调查,就堂堂正正。

    刘健气急败坏,罢了,他年轻时也是这样,一根肠子通到底。

    ……

    良乡小院。

    严成锦与朱厚照下围棋。

    他完全是当五子棋在下,毫无例外,全都输给了朱厚照。

    期间,陛下派厂卫来传口谕,扣除他三月的俸禄。

    严成锦转头看向何能:“有难同当,从这个月起,府上的工钱减半,三月后,恢复正常。”

    亏本,是不可能亏本的。

    何能哭丧着脸,宛如死了爹娘:“少爷……”

    朱厚照又赢了,仿佛找到了乐子:“老高,本宫当你的棋师如何?!”

    严成锦面色如常:“一月后,臣会赢你。”

    “如何赢?”朱厚照眨了眨眼睛,老高这家伙,一般不会无的放矢。

    “你答应臣一件事,臣便告诉你。”

    朱厚照乌黑大眼中露出警惕:“想忽悠本宫做什么?”

    “是善事,良乡和房山的贫民众多,如今八月,又快天寒了,殿下不妨掏银子,给他们施粥。”严成锦道。

    三日休沐,眨眼过去。

    大清晨,严成锦来到都察院时,值房中多了一人,刘来早已在此,等待安排差事。

    姜文三人站在一旁,心知这是内阁大学士刘健之子,颇为礼敬。

    “你们三人,今日弹劾刘来。”

    刘来吓得大惊失色,问道:“严大人这是?”

    “这是都察院的入院仪式,每个新入的御史,都要受全院御史弹劾。”

    姜文三人看向刘来,露出同情的光芒。

    刘来并未反驳,话锋一转,直言:“严大人,家父想要下官,调查你在谋划何事?”

    “本官的确在谋划一事。”严成锦直接道:“在都察院设立四司,恐内阁和六部不准,需你助本官谏言。”

    设立四司?

    刘来和姜文三人,瞳孔猛地一缩。

    都察院下属,就是十四道的衙门,而在京城,从未有设立下属司衙的先例。

    所有衙门中,只有六部,才有设立四司。

    而六部,是独一无二的。

    若都察院也设立四司,那大明该改为七部了吧?

    “陛下和百官如何能同意?”

第534章 同谏

    百官不会同意,陛下却未必。

    陛下想要的是盛世,此举无异于明初时,设立内阁机制,是善政。

    只要是善政,弘治皇帝或许有勇气冲破祖制。

    严成锦看向刘来,目光平静:“你会向刘公揭露本官的计策吗?”

    如果你不会,本官希望你会。

    刘来还在震惊中,没缓过神来:“严大人,此举万万不可!大明历来只有六部,岂能再增一部。

    御史的地位,本就超越同等品轶的官员,设立司司,岂不是……”

    御史,能直接向陛下揭举官员。

    得益于此,御史虽然只有七品,却比七品的官员,更有震慑力。

    他不同意严成锦设立四司。

    “你跟本官来。”严成锦走进值房,指着册子:“这些疏奏和弹章,你今日批阅完成。”

    三个书案上,疏奏和弹章,堆叠得足有半人高。

    刘来翻开一本,面露难色:“大人何必刁难,下官就算通宵达旦,也批阅不完。”

    严成锦不应答,反而道:“拿上疏奏,跟本官出宫。”

    刘来和姜文三人摸不着头脑,各自拿着一沓疏奏。

    出宫后,上了一辆准备在此的马车,刘来四人望着严成锦,不知道要去哪里?

    一路上,严成锦闭目养神,偶尔才会睁开眼皮,喝口茶水。

    马车急驶,来到良乡。

    很快,停在一片流民的棚户前,严成锦戴上三层人笼嘴,味道轻了些。

    “把疏奏和弹章带上。”

    刘来不明所以,只能照做,各自搬了一沓册子。

    四人没有轻视流民的意思。

    可往巷子里走,却愈发觉得味道恶寒,脚下的黑泥宛如跟粪土,混在一起,散发异味。

    顿时感觉无处落脚,纷纷捂着鼻子。

    走了一段路,严成锦忽然问道:“你们看看这里的人,良乡明明日益繁盛,可流民为何日益增多?”

    刘来露出疑惑。

    放眼望去,天气渐凉了,可这里的流民,依旧穿着夏时的破衣裳,瑟瑟发抖。

    是啊,良乡日益繁盛,为何流民还会不停增多?

    严成锦继续道:“是因为,天下仍有许多百姓,变为流民。”

    刘来四人微微震惊,心头猛地抽搐一下。

    严成锦拿过疏奏,看了眼,是福建漳州府崇实发回的疏奏。

    “漳州暴雨台风,淹毁农田,如今八月,正是缴纳夏税之时。

    若此奏,不得陛下御批,漳州府的百姓就算受灾,也要缴纳税赋,多少人会被逼得背井离乡?”

    他再拿起一封疏奏,是庐州府御史徐熙传回:“庐州知府洪景欺民敛财,百姓良田被侵占,拦轿怒告徐熙御史。

    你们手上,有多少这样的疏奏?

    今日有今日的疏奏,明日有明日的疏奏。

    若拖一日,何时才能处置完?

    京城的御史配员之数,不必本官多说,你们也清楚,不设立四司,如何处置?”

    在上一世,官员的办事效率,也是问题,更遑论如今。

    虽然在地方设立了御史衙门,纠察一方。

    但御史并无权对官员处置,只能通报,若都察院不处置,这些污吏虽然查清了,就要搁置着。

    京城的御史,要派遣到科道,不能留太多御史在京中,压根处理不过来。

    严成锦才想设立四司,后世的监院,归根结底,也是这样的机制。

    “施粥了,本宫不收银子,快来领走,本宫要回宫了。”

    朱厚照躺在太师椅上,满不在乎地吆喝一声。

    老高这狗东西,让他施粥做什么。

    刘来等人循声望去,眼珠子差点掉下来:“这是……太子?”

    太子顽劣,朝中人尽皆知,怎会善心大发,在这里施粥?

    刘来走近一看,真的是太子。

    朱厚照也瞧见了他们五人,尤其是严成锦戴着人笼嘴,十分显眼:“老高,本宫答应你的事成了,你要信守诺言。”

    刘来四人看向严成锦:“大人,太子为何在这里施粥?”

    严成锦道:“是本官谏言,天寒了,给流民送点吃食。”

    刘来目光怔怔,有点不敢相信,仿佛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朝中传言,严成锦延误太子,玩物丧志。

    他一直信以为真,对严成锦深恶痛绝。

    可如今一看,简直是谣传,宫中的谣传!

    望着成群的流民领粥后,对太子感恩戴德,忽地,刘来朝严成锦深深作揖:“一直以来,下官误会了大人!”

    朱厚照觉得有古怪:“老高,他怎么了?”

    严成锦对着工具人朱厚照道:“殿下不必理会,专心施粥。”

    他对着刘来四人道:“施粥是下策,除去天下恶吏,才是上策。”

    回到马车上,刘来四人的目光中,多了一丝崇敬。

    看得严成锦有点发毛,是不是装得有点过头了?

    到了京城,严成锦各自送四人回府。

    ……

    刘府,

    一顶枣红色的四抬轿子,停在朱红色大门前。

    走出轿子,刘健摘下官帽,交给管家:“少爷下值了吗?”

    “刚下值,在正堂等老爷呢。”管家说道。

    刘健面露诧异,来儿与他极少有话可聊,等他便是有要事。

    匆匆走进正堂。

    刘来见了他便迎上来:“父亲,严大人的图谋,是想在都察院设立四司。”

    刘健面色大变,此子果然又要变制!

    高皇帝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定下官制,要设立四司……

    “你查清了?”

    刘来摇摇头:“是严大人告诉我的。”

    这……严成锦亲口说的,刘健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可又觉得合情合理,严成锦谏言陛下,搜查他的府邸。

    甚至,主动让锦衣卫监视他。

    不藏私密,正是那小子的作风。

    “都察院设立四司,岂不成了六部,胡闹。”

    刘来却道:“父亲不在都察院当值,定不知,都察院每日传回多少疏奏和弹章。

    据儿子所知,许多弹章,都不了了之。

    日复一日,大明如何能得天下太平?”

    朝廷不下旨,地方就无权处置,所以,常有官员冒着丢乌纱帽的风险,来京城上访。

    刘健怒瞪着儿子:“一派胡言!”

    “明日,我将随严大人,一同向陛下请奏。”刘来微微作揖,转身告退。

    疯了!

    这孩子才在严成锦那儿呆了一日,就疯了啊!

    刘健踉跄一声跌坐在椅上,震惊得脑中一片空白。

    严成锦,你究竟对我儿做了什么?

第535章 臣不报

    从良乡回到府上,严成锦坐在旧院的正堂,没回新院。

    何能讨好似地笑道:“少爷,晚膳准备妥当了,您到新院用膳吧。”

    “本少爷等人,先温一温。”

    刘健听刘来禀报后,于公于私,都会来找他。

    怕被揍,他命人去请门外的锦衣卫千户叶准进院。

    此时,刘健正坐着枣红色大轿,朝西区赶来。

    一路摇摇晃晃,惹得他颇为心烦:“还没到吗?”

    “快了老爷!”管家催促脚夫走快些。

    不多时,轿子停在严府大门前,管家轻扣门扉。

    刘健知道对不上严成锦那非人哉的暗语,厉喝:“老夫内阁刘健,快开门!”

    门子翻看名册,在免检行列中,找到了这老头的画像。

    吱地一声,门打开了。

    “刘公里面请,我家少爷就在正堂。”

    刘健望着满园翠绿的瓜果,无意欣赏,径直穿过庭院,来到正堂:“你要在都察院设立四司?!”

    “刘公所言不假,明日早朝,下官与都察院的御史一起,向陛下请谏。”严成锦道。

    都察院设立四司,乃是百年未有之举。

    刘健怒瞪着他:“老夫不赞成!陛下也不会赞成,百官更不会赞成!”

    “所以,能不能设立四司,关键在于刘公,还请刘公向陛下谏言。”严成锦望着刘健。

    刘健懵了,你小子傻了吧?

    老夫是来教训你的,可不是来帮你的。

    他气急了,反而捋须笑道:“哈哈,你小子真有意思,老夫就算是死,也不会赞成,你怕是不知道老夫的脾气?”

    正是知道你这糟老头子的脾气,才找你呀。

    严成锦从袖口中,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经济论,递给刘健。

    “这是什么?!”

    “下官所著的经济学之书,行文粗鄙,可道理,却说得清楚。”

    刘健眼皮不抬一下,冷哼道:“老夫不看。”

    严成锦仔细想了想:“敢问刘公,当今天下,与三年前,可有不同?”

    “自然有,西北开关,丝价交易繁盛,天下商人来良乡走商,商人交税,国库日渐充盈……”刘健戛然而止,警惕地看向严成锦:“你问这个做什么?”

    严成锦平静的目光与刘健凌厉的目光,相互击剑。

    “想必陛下与诸公一直好奇,下官从何得来这些奇思妙想?今日,我便将它交给刘公。”

    刘健身躯一晃,目光灼灼地盯着书:“你是说,都在书里?”

    严成锦颔首点头,“内阁三人中,刘公最擅断,可预谋形势走向,替陛下做出裁决,看完此书,刘公就明白,下官设立四司,是为了朝廷。”

    大明从中期走向衰亡,很大程度是由于经济崩盘,惹得后世都在讨论,是万历花光了银子,还是崇祯接盘不给力。

    如今,大明的经济日益繁盛,而朝廷,却没有调控经济的手段。

    在后世,有一双无形的大手会调控经济。

    经济萎靡时,正府就自己购买商品,并且减免税收,拉动经济。

    经济过热时,就多税收,给经济降温。

    令guo家,始终保持相对的经济稳定状态。

    都察院设立经济司,正充当这只大手,通过户部和良乡,来操控大明经济。

    但一言半语,给刘健说不明白,让他看书更好。

    刘健拿到书后,气消了些。

    严成锦劝道:“刘公不妨拿回府上看,下官要用膳了,没准备刘公的份,下次要吃饭,请提前告知。”

    “哼!老夫也吃不下你府上的大米!”刘健拿着书,急匆匆走出庭院。

    叶准听得有点懵,信息量很大,但,他抓住一个关键的消息。

    严成锦要在都察院,设立四司!

    快禀报陛下去!

    他出了严府后,骑上早已准备好的马匹,赶到午门。

    气喘吁吁跑来奉天殿,问门监:“陛下在里头?”

    “何人?进来吧!”弘治皇帝中气十足的声音传出。

    叶准小心翼翼地走进殿中:“陛下,严成锦要在明日早朝,谏言都察院设立四司。”

    弘治皇帝微微怔住了。

    都察院在京城的配员,只有都察御史和左右佥都御史,其余,全部在科道。

    若是设立四司,岂不是与六部一样?

    “他说的?!”

    叶准重重点头:“方才刘公到严府质问,严成锦让属下作证,听得一清二楚。”

    萧敬也懵了,亏严成锦这小子能想出来。

    设立四司后,都察院不就成了七部了,再加上它纠察百官的特权。

    简直堪比吏部。

    弘治皇帝从诧异中反应过来:“朝纲乱了,官职乱了,朕不许!”

    ……

    宫外,刘府。

    回来的路上,刘健迫不及待想看此书,可是轿子里黑,老眼昏花,看不清楚。

    刘府门前,刘来见轿子后,焦急地迎上去:“爹将严大人如何了?”

    “让开,老夫没空教训你。”

    刘健绕过他,火急火燎地来到书房,丫鬟掌灯。

    作为山西的士绅之后,曾祖父又曾是元末时的吏部尚书。

    父亲官至三原教谕。

    家中更经营着庞大的生意,刘健能看得懂经济。

    严成锦并非经济学家,写的道理都很浅显。

    到了深夜丑时,刘健还在书房中,看不懂的地方,就翻书找注解。

    天边灰蒙蒙亮,他才终于看完了。

    “此子未经商,怎会懂如此多的道理?”

    天色亮了。

    严成锦从床上下来,张开双手,让春晓穿衣。

    今日要上向弘治皇帝谏言,要穿得低调些,跑了五十圈后,洗漱换上麒麟服。

    午门前,刘来和姜文三人在一旁张望。

    见了那顶破烂的轿子,快步迎上去。

    “我等与大人一同上朝。”

    惹得周围官员看过来,严成锦斥责:“小声些。”

    姜文三人羞愧地低头。

    左右掖门列队,李东阳看向谢迁:“怎不见刘公?”

    “刘公一向准时,难道向陛下告假了?”

    告假也正常,年纪大了,毛病多。

    金钟响起时,严成锦看见刘健来了,随同百官穿过金水桥,走进奉天殿。

    弘治皇帝端坐在正殿上。

    内阁开始禀报,接下来是六部。

    半个时辰后,终于到都察院了。

    严成锦迈出一步,准备走到大殿中央,弘治皇帝却望着他:“都察院不必禀报了。”

    察觉陛下不悦,百官转头望向严成锦,不知发生了何事。

    李东阳陷入沉思中,陛下如此,该不是严成锦要谋划什么,被陛下知道的缘故?

    臣准备了一夜腹稿,你竟然……

    让它胎死腹中。

    严成锦仔细想了想,道:“陛下不让臣报,臣便不报,只是……此事或许关乎大明兴衰,若是不报……”

    弘治皇帝面色冷峻,眸中露出几分怒意,朕不让你报,你就说关乎大明兴衰来威胁朕?

    他面露促狭的笑意:“那你说,朕倒要看看,是什么会关乎大明兴盛!”

    百官露出狐疑之色,如今天下太平,除了北方鞑靼,哪有大事?

第536章 旷世壮举

    李东阳和谢迁忽然有些紧张,望向严成锦。

    只见,严成锦持着芴牌,微微躬身:“臣想在都察院,设立四司,增配官员。”

    宛如一道无形霹雳,从大殿上空降落,劈中了众大臣。

    昨日,弘治皇帝已听锦衣卫禀报,严成锦这个家伙会在殿上禀报,丝毫不意外,面色淡然。

    只是,此子向来所言不虚,关乎大明的兴衰,又是怎么回事?

    百官们宛如被点了引线,顿时炸开了。

    刘来和姜文等人作揖。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谢迁几人投去同情的目光,这几个傻小子,被严成锦忽悠了,还不自知。

    诶,我儿谢丕也是这般,中了严成锦的邪。

    户部郎中怒斥道:“高皇帝将御史台设为都察院,配员已经增加了一倍,足以监察天下,何须设立四司?”

    “你可知,设立四司后,都察院的权柄,会攀升到何等地步?”

    且先不说有无益处,都察院的地位上涨,才是最让他们不爽的。

    御史脱离六部,直接隶属陛下。

    再设立四司,日后见了御史,都要跪下来叫爹爹了。

    百官怒火冲天,皆不同意设立四司。

    马文升站出来一步,怒斥严成锦:“你怎会想在都察院设立四司?这是弊政,这是弊政啊!”

    李东阳察觉到身旁的刘健,颇为平静。

    以往这时候,刘公应当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才是。

    可刚才刘来附议,他也并未阻止。

    弘治皇帝目中闪过欣慰,看向严成锦道,幸灾乐祸:“诸卿家所言有理,你说与朝廷兴盛有关,又是何意?!”

    “敢问诸公,高皇帝为何要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

    严成锦不给他们抢答的机会,立即道:“苟至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为一人之忧,将为四海之忧。”

    这是高皇帝的原话。

    大意是,朕不可能知道天下所有事情,处理失宜,将是天下之害,所以要设立都察院。

    御史台分为台院、殿院和察院。

    但朱元璋却察觉,御史台的机构太简单,无法监察天下。

    所以,扩招了。

    并提升都御史的官职。

    其中用心良苦,与他要增设四司一致,都是摊子大了,管不过来。

    马文升轻哼:“高皇帝设立都察院,是要纠察天下,与你想设立四司,有何关系?!”

    严成锦微微抬头,看向微怒的弘治皇帝:“臣也知道,设立四司不合祖制,可如今,必要设立四司。”

    “天下已变,西北开通丝路,商税改为收银,与邻邦交易铁具,天下已然与先代皇帝不同,都察院也应该变了。”

    他站在大殿中央,默默地承受着百官的怒视。

    千呼万唤,只等一个人,刘健!

    正在这时,刘健走出来,微微躬身:“臣,附议!”

    嗡地一声。

    李东阳几人看向身旁的刘健。

    百官面色错愕,下巴差点掉到地上。

    万万想不到,倒戈的人,会是刘公!

    弘治皇帝同样震惊:“刘师傅何出此言?”

    “昨日,臣也不赞成设立四司。”刘健从袖口抽出那本书:“可看了此书后,却动摇了,陛下且看这本书著,如今天下,确实与高皇帝时不同。”

    严成锦长出一口气。

    商人到处走商,地方设立御史衙门后,更多疏奏传回京城。

    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由于中殃集权制。

    地方没有下令的权力,连砍个死刑犯的脑袋,也要先向中殃请示。

    这就导致了,中殃的工作量,七七零也做不完。

    萧敬快步走下去,将书籍呈上去。

    等弘治皇帝翻开几页,严成锦继续道:“科道有许多疏奏传回京城,今日有,明日亦有,若是今日处理不完,明日亦然。

    连地方的疏奏和弹章都无法处置,又如何监察天下。

    且经济与以往,也大有不同,需设立专门的司衙,统一管辖。”

    户部只管银子和税收,论起管经济,就差远了。

    不然,大明宝钞也不会擦***都嫌滑。

    大殿一片静谧。

    大臣们目光紧紧盯着弘治皇帝,真设立四司,药丸。

    严成锦也有些紧张,这样的举措和高皇帝取缔御史台,一毛一样。

    朱元璋能狠下心来,弘治皇帝比他还差一些。

    只见,弘治皇帝面色渐渐平静,看不出太大变化。

    “退朝!”

    百官懵了,刘健几人懵了。

    严成锦也懵了。

    廷议刚到高朝,怎么忽然就退朝了?

    萧敬茫然又慌张,不知该什么办,该死的严成锦,咱是喊退朝,还是不喊?

    见弘治皇帝已站起来,他忙喊道:“退朝!”

    百官微微躬身,静待弘治皇帝离去。

    严成锦知道,陛下动摇了,再考虑两三日,或许就会有结果。

    毕竟,设立新官制,会影响大明今后的几百年。

    华盖殿,

    走入大殿,弘治皇帝坐下,捧着经济论,若无旁人的品读。

    一晃眼,到了午膳的时辰,萧敬见他依旧看得入神,不知要不要提醒。

    “陛下,该用午膳了。”

    “不吃了。”

    萧敬欲言又止,命膳房熬了一碗粥端来,忙于政事时,陛下喜欢喝粥。

    弘治皇帝习惯性地喝了口:“请内阁和六部来。”

    不多时,内阁和六部来到殿中。

    李东阳等人好奇,是什么书,会令刘公,倒戈向严成锦。

    弘治皇帝看向刘健,怀疑道:“刘师傅,此书真是严成锦写的?”

    “臣也不信,可确实由他交与臣。”

    “此子没做过买卖,怎会如此精通经济?”

    韩文不同意弘治皇帝的话,严成锦不会做买卖,家里能屯这么多银子?

    他才不信!

    可究竟是什么书,能令严成锦家里屯那么多银子。

    “陛下,臣可否看看。”

    “臣也想看看。”

    弘治皇帝颔首点头,命人萧敬传下去。

    等诸公看完时,已经是傍晚的酉时。

    李东阳几人面色各异,秦紘和马文升看不懂,韩文和曾鉴却深受震撼。

    弘治皇帝看向刘健:“刘公来断,也认为应当设立四司?”

    “如今天下确与历代,大有不同,除处理增加的疏奏外,也需设立一府衙,管制经济。”

    刘健深思熟虑道。

    弘治皇帝深吸一口气。

    李东阳几人注视着他,不敢出声打断。

    良久后,弘治皇帝看向礼部张升:“于礼制如何?”

    “自然不合。”

    “这样朕才难以决断,驾崩后,如何敢见高皇帝。”

    “陛下言重!”

    弘治皇帝背负着手,来回踱步,许久,才决断:“可增设四司,但由御史充任,不新设管制。”

    刘健躬身:“臣也是这般想的,陛下圣明!”

    李东阳几人尽管有所准备,心中依旧震撼。

第537章 千里急报

    萧敬手持弘治皇帝的旨意,春风满面来到都察院。

    听完圣旨,严成锦有点懵了,陛下竟玩这一手。

    只许都察院设立四司,却不让新设官职,管生不管养。

    不设新官,虽有四司,却比六部差远了。

    “严大人,四司的管辖职责和督管,您想好后亲自禀报陛下。”

    萧敬将圣旨交给严成锦,离开了都察院。

    严成锦转过身,看向姜文四人:“监察司,经济司,律法司和逮捕司,你们四人,各领一职。”

    从今日起,这四司的名字,将传承大明后续一百余年。

    朝廷和天下,将发生微妙变化。

    刘来和姜文几人,相视一眼。

    “下官领监察司。”

    “下官领律法司。”

    这四司中,经济司最棘手,没有衙门可以效仿。

    刘来和张霁雨有些犹豫,都想选逮捕司。

    但读书人出于礼让,让他们有些不好意思。

    严成锦看向刘来:“你爹懂经济,就由你来吧,不懂就问你爹。”

    下官的父亲连我读书都不管,又如何肯教下官经济……刘来面色微微抽动,躬身道:“下官会尽力的。”

    人员分配完成,接下来就是向陛下做述职报告,划分四司的职权,再昭告两京十三道。

    严成锦带着四个属官,来到华盖殿。

    弘治皇帝等他许久了,内阁和六部还留在大殿中。

    “分好了?”

    声音不无多少喜色,毕竟是改制,从此就和高皇帝立下的官制,截然不同了。

    弘治皇帝总觉得,心中有些愧意。

    严成锦道:“臣将四司,分为监察司,经济司,律法司和逮捕司。”

    其他三司一听,就知道大致管辖职权,唯独这经济司……

    弘治皇帝开口:“经济司由谁来督管?”

    刘来微微抬头瞥了严成锦,见他不出声,便主动:“由臣来管制。”

    刘健气急败坏:“你又不懂买卖!”

    “严大人说,我可以请教父亲……”

    刘健等人哑然失声,此子连这个都要算计。

    严成锦面色如常,这是第一层深意。

    其实,还有第二层深意,调节经济,免不了向户部要银子。

    ……

    严府,

    朱厚照等在正堂,摆好棋盘:“你们少爷呢,本宫要看看,他要如何赢本宫!”

    “少爷还没下值,殿下,你再吃一碗面等等?”何能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方才吃了小碗,朱厚照觉得不过瘾,眸中放光:“还有?”

    “有呢,少爷新试验的。”何能忙跑去庖房。

    严成锦回到府上,见朱厚照正吸溜泡面。

    商人南北奔走,常常带难以咀嚼的干饼。

    一口热腾腾的面食,必定能引发巨大商机。

    他已经通过内部渠道,申请专利。

    “殿下觉得味道如何?”

    “一碗不够,两碗又吃不完。”朱厚照乐道。

    严成锦深以为然点头,份量与后世没有多少偏差。

    朱厚照想起正事:“你说三日内,棋术能赢本宫?”

    严成锦从怀中掏出图纸,摆上棋局,他执白子,朱厚照执黑子。

    “这是臣想出来的棋局,由此局开始落子,殿下能赢,臣就认输。”

    朱厚照冥思苦想,专注地看着棋局。

    这棋局,是严成锦找李东阳所求,李东阳常与谢迁下棋,棋艺深不见底。

    接近半个时辰,朱厚照还没落子,严成锦道:“戌时了,殿下该回宫了。”

    “不行,本宫一定要破开。”

    “不妨拿回宫里再看?”

    朱厚照眸中一亮,端起整个棋盘走了。

    …………

    江南,宁王府。

    “朝廷传来邸报,都察院设立四司,变制了。”

    宁王朱宸濠看了邸报许久。

    这段时日,严成锦先是升了都御史,又新设四司。

    可恶的是,陛下竟然同意了。

    “王爷,听闻王守仁去了琉球,领兵攻打萨摩国。”

    若让琉球赢了,与朝廷合力剿灭倭寇,江南的海外走私生意,将受到极大影响。

    朱宸濠来回踱步:“给萨摩国送大船和火器,不能让琉球赢,还有,除掉王守仁。”

    王守仁接连赢了两战,尽显将才。

    他隐隐有种预感,倘若起兵造反,此人将是心腹大患。

    “王爷深谋远虑,属下这就去买弗朗机的火器,送到萨摩国。”

    朝廷管制红夷大将军极严。

    只能用银子与弗朗机人交易,再将火器,送给萨摩国,才不被发现。

    ……

    上甑岛,阴沉的苍穹,乌云密布。

    王守仁驻军在彭山下,等刘进率黎人大军,北上汇合。

    亲卫领着一人,走进营帐中。

    只见,那人背着包袱,面相生的白白净净,见了王守仁咋咋呼呼:

    “王守仁,你也不知将疏奏,传回京城!”

    王守仁微微抬头,这是将尚真王带到大明的太监,高凤?

    董玟见了老熟人,也颇感意外。

    高凤让董玟和亲兵全都出去,王守仁道:“高公公前来,可是传朝廷旨意?”

    营长里空无一人,可高凤还是凑到他耳边道:“陛下和朝廷诸公,让你十日之内,攻破萨摩国,特命咱来监军。”

    王守仁诧异:“为何?”

    “岛国发现了一座大银矿,陛下和诸公等不及了。”

    王守仁微微怔住了。

    此时帐外,探子骑着黑色大马,在营账前翻身下来,他哆嗦地道:“大人,甑岛南边发现许多大船,似乎是海盗。”

    董玟身躯猛地一晃。

    如今只有三千余人,若再与海盗交战,折损兵力,登陆萨摩半岛时,不知还能剩多少人。

    王守仁听到帐外的消息,翻身上马,亲自来到彭山上的瞭望台。

    远处蔚蓝的海面平线,数不清的船只,正往这里驶来。

    董玟眺望而去,担忧:“海盗定是看我军两败俱伤,要趁火打劫。”

    几十艘大船,人数估摸在六千人以上,还装备了火器。

    王守仁沉思片刻:“传本官命令,登船前往萨摩国。”

    能调动如此多海盗和船只,他想到一个人。

    常年在这片海域上,猖獗放肆的海盗贼王,许栋!

    “可是大人?我等才三千余人,就攻王城……”董玟还指望刘进,调动大明五万黎人北上。

    王守仁的命令不容置疑。

    士卒们将辎重搬到船上,大船顺风落帆,缓缓离开口岸。

    三日后,萨摩半岛出现在不远处的海面上,港口重兵把守。

    还未靠近,就听到火炮的轰鸣,海面被砸起水花。

    船队后,是紧随其后的海盗舰队。

    前有萨摩军队,后有海盗。

    “王大人,要如何登岛?”董玟无奈道。

    王守仁忽然道:“停船!”

    董玟忐忑不安,海盗就要追上了,还要停船?

    他却不敢不从。

    王守仁写下一封书信,看向高凤:“还请高公公,将书信送给海盗许栋。”

    “王守仁,你想害死咱!”高凤气急败坏:“你派琉球人去!”

    “向海盗禀明公公的身份,高公公不会死,此信,非公公送不可。”

第538章 求你,让咱叫爷爷吧

    高凤死活不从,这不是傻子吗?

    但王守仁已经拔出了刀,不去立刻死,命人下放小船,将高凤放到船上。

    高凤打开信一看,王守仁写的什么狗屁信,要是咱啊!

    他调转船头,却发现满船的弓箭,正对着他。

    “王守仁你还是人吗?!”

    “高公公快去。”

    海盗舰队与王守仁的舰队,保持距离,火器打不了那么远。

    一个身形匀称的商人,站在甲板上,周围是凶神恶煞的大汉。

    这个商人,正是海上赫赫有名的许栋,将大明的丝绸、茶业和精盐,卖向海外各国的大商贾。

    许栋看见,一只小船慢慢朝他划来。

    两头的大船,弓箭正对着他,高凤哭嚎道:别放箭,咱是大明的监军,来送信的!

    弓箭手拉满弓,只需一声令下,就会被射成刺猬。

    许栋抬起手制止,有些疑惑:“带他上来。”

    搜身后,高凤被带到了船上,浑身颤抖:“王守仁让咱给你送信。”

    这个海盗头子背对着他,看不到真容,瞧衣着打扮,与坊间的商贾无异。

    许栋打开信,看了几眼后,颇感诧异。

    本以为是一封求降的信,可却是一封寒暄信:

    许兄乃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王守仁乃浙江绍兴府余姚人,算是半个同乡,许兄在海外做买卖,颠沛流离,风餐露宿,想必吃了许多苦,他乡与故人,何不见上一面,痛饮三杯……

    句句写到了他的心里,若不是经历过无数生死,变得果断无情。

    此刻,说不定已经失声痛哭。

    可许栋却大为震惊,朝廷只知海外有海盗,不知道他的存在。

    这人为何连他的姓名和祖籍,都一清二楚?

    实在太诡异了。

    舰队占据绝对优势,见一面也无妨。

    “让他登船。”

    高凤心头的大石放下来,一刻也不想多留。

    正要转身离开,却听许栋道:“你不许走!”

    见了他的身形,不能留活口,索性一会儿,连王守仁一起杀了。

    海盗带着口令,迅速划向王守仁的大船。

    董玟有些不解:“王大人怎么还有闲心作画?”

    只用单筒望远镜看了一眼,王守仁就在纸上画了一人。

    静静等海风将画吹干,他才乘着小船,前往赴约。

    不多时,登上许栋所在的八桅大船。

    只见船头上,站着身着华丽锦缎的商人,头戴乌沙冠,背对着他。

    “许兄攻我舰队,不如与我联手,助我登上萨摩半岛。”

    许栋诧异万分,想不到王守仁竟提这样的要求:“哈哈,我是来杀你的!你为何知道我的姓名和籍地,告诉我,给你个痛快。”

    王守仁面色平静,坦诚道:“告诉许兄也无妨,是老高兄告诉在下的,他说,你是海外最大的海盗。”

    许栋身躯猛烈一颤,差点就忍不住转身。

    “老高兄……老高兄是谁?”

    “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二品大臣。”

    许栋震惊得无以复加,转过身,不可置信:“怎么可能……朝中怎会有知道我的二品大臣?”

    “老高兄,的确是在下见过,最神秘莫测之人。”王守仁由衷感叹。

    一旁的高凤大喜。

    若是许栋想杀他,他就告诉许栋:那人叫严成锦,换一条性命。

    海风呼啸,只有船帆噗噗地声音。

    许久,王守仁见许栋没说话:“许兄是商人,若与我交战,或许能赢,但必定死伤惨重,还会被朝廷通缉,得不偿失。

    许兄无非是想要我的船只,不如助我登岛,我将大船,白送给许兄,不损一兵一卒。”

    许栋是想要船只,可比起他的安危来,算得了什么。

    “将他们二人杀了!”

    高凤吓得尿了裤裆,噗通一声,瘫软在地。

    王守仁却不慌不忙,从怀中掏出一纸:“老高兄还知你的相貌,朝廷重臣死在此处,必定会讨伐!”

    许栋打开纸一看。

    此画的十分传神,画技之高超,能想到,作画的是个老画师。

    竟画得八九不离十。

    那人究竟是谁,怎么知道他的籍地和相貌,天下真有这样的神人吗?

    他瞳孔猛地一缩,满脸不信。

    可事实就摆在他眼前,王守仁登船前,就知道他的名讳和籍地了啊。

    高凤直呼内行,完全看傻了眼。

    严成锦真神了。

    不仅有名讳和籍地,连画像也有,可他一直蜗在京城不出,怎会知道海外之事?

    孔明在世,一定是孔明在世!

    不能惹,以后见了他,躲着走。

    王守仁一脸淡定,从见了海盗的船,便打定了主意。

    许栋看向王守仁:“我如何知道,你会守诺?!”

    “在下留在船上做人质,顺带,指点指点许兄,如何行军打仗,先喝一杯吧?”

    许栋被这书生震撼到了,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中,面色平静得吓人。

    董玟用王守仁的望远镜,密切观望,生怕被王守仁死在大船上。

    没有王守仁,单凭他攻不下萨摩国。

    只见,王守仁坐在船头与人喝酒,似乎并不着急。

    许栋依旧不信,提防地望着坐在对面的王守仁:“我怎么信你,朝廷不会讨伐我?”

    王守仁微微躬身:“在下也不知,老高兄如何得知许兄,但如此长时间,不对许兄出手,可见朝廷无意讨伐海盗。

    若你杀了在下,必会引来朝廷讨伐,因为在下屡立奇功,对于老高兄而言,是重要之人,对于朝廷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良将。”

    许栋迟疑了,听说过王守仁平定黎乱,讨伐萨摩王国,又连战连捷,丝毫不怀疑王守仁的话。

    “萨摩国的胜负,与许兄无关,若助我平定萨摩国,他日朝廷讨伐许兄,在下可重提此事,替许兄求情。”

    一旁的高凤直想给王守仁跪地磕头,叫他一声爷爷。

    “王大人,自今日以后,您就是咱的干爹。”

    猝不及防!王守仁有些诧异:“在下不收儿子。”

    读书人都称门生,高凤连忙改口:“那咱就给您当门生,还望王师傅不要嫌弃。”

    许栋面色复杂,无意理会高凤的拜师行为,看向王守仁道:“王大人遵守诺言?”

    “嗯,本官说到做到,朝中已知许兄的诸多消息,杀了本官也无济于事,许兄还惹来一身麻烦。”王守仁不再多说,任由许栋思考。

    朝廷能容一个海盗,许栋不信。

    但此刻杀了王守仁,也无济于事,最重要的是,能找到朝廷中那个二品官员灭口。

    想串通王守仁,做不到,王守仁岂会为了他,杀一个二品官员,这是重罪。

    “在下常年游荡海外,行踪不定,朝廷想抓我也不容易,在下愿帮你这个忙,只是,真有那日,还望王大人信守诺言。”

第539章 诡,就是忽悠

    王守仁站在甲板上,几十艘大船的火器,覆盖萨摩港口。

    眼见人数远远超出预期,萨摩国士丢兵弃甲,四散逃窜。

    密密麻麻的船只,看得士卒人心惶惶。

    董玟率兵登上港口,奋力厮杀。

    两个时辰后,港口被占领。

    许栋看向王守仁:“登岸容易,但萨摩国兵力最雄厚的地方,是王城,王大人可知,在下为何会北上,劫你们的大船?”

    王守仁摇头,也觉得奇怪。

    “萨摩国割地,给肥厚国和岛国大名浅野清正,借兵两万,势要杀你。”许栋适时卖了个人情。

    攻下港口后,琉球只剩千余兵力,萨摩国却有两万余兵力。

    你用兵再神,也不可能扭转乾坤。

    董玟向许栋投去恳切的目光,想请他留下举兵抗击。

    许栋却率先道:“这五艘大船,在下收走了,还望王大人日后手下留情。”

    水手登上大船,琉球的五艘大船,随着海盗的舰队,消失在海面上。

    董玟当然心疼,但若能攻下萨摩国,这点损失不算什么。

    可如果兵败,琉球休养生息五十年,也恢复不过来。

    “王大人,接下来该怎么办?”

    船没了,岛津忠昌派大军来围剿,是迟早的事。

    刘进率军北上,最快也还要十余日。

    董玟最担忧的,就是岛津忠昌的大军南下。

    萨摩半岛不大,千人行军必定会留下踪迹,想隐匿极难。

    王守仁思索片刻:“此战的关键,在于得到萨摩国的舆图,和敌军的位置。”

    知道岛上的地势,才能排兵布阵。

    琉球给他的舆图,只有萨摩国的疆域,并无山川河流的标注。

    董玟面露难色:“敌军的位置好打探,舆图难弄到。”

    舆图只有王室才有,岂会交给他们?

    王守仁面露沉思之色。

    岸口失守,一日后必会传到王城,开战迫在眉睫,要在三日内弄到萨摩国舆图。

    许久后,他道:“将所有士卒身上的银子和铜钱,全部搜挂给本官。”

    “王大人,如此搜刮,恐怕会寒了人心啊?”董玟不解。

    这个王守仁自然考虑到了,由董玟立状,日凯旋时,琉球双倍奉还。

    琉球没多少银子了,听到王守仁要这么花,心疼欲死。

    也不知要做什么,董玟还是传令下去,

    很快,收集上来的银子和铜钱,共计五千多两银子。

    “选二十亲卫,每人二百五十两,分散到琉球国境,找百姓将所居附近的地势画出来,便给二钱银子,两日内,回营禀报!”

    凑在一起,就是一张完整的萨摩国舆图。

    百姓绘制的,会比朝廷勘察的舆图,还要精准。

    董玟双眸放光,可一路北上,学到了太多兵法策略。

    王守仁隐隐担忧,入十月了,天气越来越冷。

    高凤问道:“大人担忧什么?”

    “怕雪,十日之内必定有雪,若下雪之前,不能攻破王城,只怕要铩羽而归。”

    海南的气候,与此地截然不同。

    黎人长年生活在燥热的海岛上,来到此地,不能适应。

    五万兵力比萨摩国的两万兵力多。

    但据王守仁猜测,黎人是没有甲胄和兵器的。

    高凤从萨摩国的军营里,搜刮了一件棉厚的里衣:“大人,天气寒凉,您多穿一件。”

    “给董大人。”

    高凤极为不情愿地将里衣递过去。

    王守仁在军营里等待消息。

    两日后,探子陆续返回营地。

    大帐的兵器架上,挂着一张宣纸,王守仁将细碎的地势,全部拼凑起来,画出一幅舆图。

    而此时,董玟急冲冲地走进来:“大人,浅野清正率大军南下,已至青口河,兵力比许栋说的,还要多一万人。”

    高凤蹭地一下从椅上跳起来,看向舆图。

    青口河距离此地,才七里远,半个时辰就能到。

    “有三万人?大人,逃吧,黎人北上再攻城。”

    董玟却有些不忍:“王大人,我等逃了,琉球的两千士卒……”

    带上伤员,会拖延行军的速度。

    董玟自然希望,能将他们全部带回琉球。

    正在这时,探子冲入营帐中,慌乱禀报:“大人,韩山北域,也有敌人大军。”

    王守仁抬头看了眼舆图,韩山和清口,是北上的两大行军路径,敌军包围了。

    就算真逃,董玟也不怪他,毕竟不是琉球的大臣,不必为琉球付出性命。

    王守仁摇头:“岸口不可再丢,否则刘将军北上,将无法登岸。”

    借助了许栋的兵力,才攻占岸口,若再被萨摩国的大军夺去。

    可想而知,会折损多少黎人。

    “可是……”

    王守仁淡然:“等浅野清正前来。”

    董玟和高凤双目懵然,显然被吓得不轻。

    许栋是大明人,算得上与你是老乡,能被你忽悠。

    可浅野清正,是岛国人啊!

    “大人,三思!”

    “师……师傅,咱们先逃吧,他会杀了咱们的。”

    王守仁摇摇头,走出营地。

    不到半个时辰,北方的山地上扬起烟尘,越来越多的士卒,出现在视线中。

    身穿倭甲,锐利的兵刃,在日光下闪烁银芒。

    两军对峙,相隔五百步之遥。

    “王守仁想求见浅野将军!”

    浅野清正抬起手,阻止弓手放箭,他们是替萨摩国卖命,若不费一兵一卒打胜,自然再好不过。

    听说百战不败的大久保,输给了此人,对王守仁有些好奇。

    不多时,王守仁来到营帐中,朝浅野清正作揖:“不知浅野将军,可否听得懂在下言语?”

    “你说吧。”

    浅野清正手放在倭刀的刀柄上。

    王守仁疑惑:“萨摩国割地,向将军借兵,此乃下策,将军为何不趁机,侵占萨摩国更多国土?”

    萨摩国与岛国的大名,素有征战。

    说明大名同样想吞并萨摩国,只是,碍于大久保守住北方,才没有得逞。

    “本将军早已想过,岂轮到你教我,萨摩王城守军有万人,火器无数。”浅野清正拔刀:“我知道,大明兵法有一计,名为离间。”

    以他的两万兵力,能攻下王城。

    但兵力衰退,会立即被其他大名蚕食,这也是他不敢攻打王城的原因。

    王守仁微微作揖:“将军队交予本官,本官助将军攻下王城,折损不出五百人。”

第540章 第二封信

    浅野清正心中微动,有萨摩国做据地,发展壮大,极有可能统一岛国。

    王守仁见他不信,继续:“在下领兵,还未有过败绩。”

    “你是替琉球北伐,本将军如何信你?”

    “琉球大势已去,将军现在就可以将他们屠戮殆尽。

    不过,本官认为,不妨让他们攻城的炮灰,减少将军的损失。

    等他们死光了,还有谁,会和将军抢王城?”

    王守仁一脸认真,态度极为诚恳。

    面色始终沉静如水,他观察到,老高兄向陛下谏言时,也是这般沉着。

    浅野清正眸中闪过激动。

    对于王守仁才能,在平定黎乱时,就有所耳闻。

    琉球的军队已经打没了,绝不可能再率军北上。

    王城攻下来,就是他的!

    “你想什么时候攻城?”

    “越快越好,实不相瞒,朝廷限本官十日攻下王城,回京缴旨。

    如今,已过去三日,本官压力甚大。”

    此时,营帐外,董玟和高凤紧张兮兮,遥望着对面的营帐。

    王守仁虽然善于辩论。

    但浅野清正未必讲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王大人回来了!”

    放眼望去,只见王守仁从军队中走出,身后两个岛国士卒,驾着一辆辎车。

    很快,就来到两人眼前。

    王守仁道:“这是浅野赠给士卒疗伤的药物,两日后北上,攻伐王城!”

    董玟傻眼了。

    高凤也张着嘴巴,震撼到无以复加。

    倭人千里迢迢南下,来给咱们送军医?

    王守仁却觉得,浅野清正并不愚蠢,相反,目光深远。

    只要攻下萨摩国,就能从萨摩国征兵,不出五年,成为岛国最强大的大名。

    等攻下王城,琉球士卒,会被浅野清正杀死。

    但浅野清正不知道的是,他已调黎人大军北上。

    董玟劝阻:“若我们替他攻下王城,浅野定会将我们杀光,而刘进能不能北上还未知,王大人此举……糊涂啊!”

    自己要率兵当炮灰,心中一万个不乐意。

    琉球折损大军,却给浅野做嫁衣。

    王守仁摇摇头:“董大人放心。”

    “你能保证七日内,刘进能率军北上?”

    “不能。”

    ………

    两日过去,要出兵了。

    浅野清正看向王守仁:“王大人想怎么打?”

    “敢问军营中,有萨摩国的探子?”

    “被我杀光了。”

    浅野清正决意与王守仁合谋时,就杀光了探子。

    这样,就算合谋不成,也不至于传到岛津忠昌耳中。

    日后还可以联合。

    王守仁道:“里应外合,这样攻城最容易。”

    浅野清正以为是什么高深的计策,不屑:“岛津小心翼翼,不许我的军队入驻王城,否则,我要你做什么?!”

    “本官是说,将我等押入王城,区区一千余人,岛津不会防范。”

    浅野清正眸中放光,只要杀光王城上的守兵,就能一举攻入城中。

    琉球还有一千余兵力,未必不能赢。

    浅野正清当机立断,命人将王守仁和董玟等人绑起来。

    当然,并非是真绑,留下活扣。

    王守仁和董玟等人,被关入牢车。

    探子先行向王城送出消息:王守仁等人,皆被俘虏。

    三日后,大军返回王城,俘虏被押到城中。

    “这破王城,连良乡也不如啊。”高凤吐槽。

    低矮的青瓦房屋,街道是青石铺成的碎路,客栈和酒楼,一字排开,零散的贩夫走卒,让出路来。

    董玟担忧看向高凤:“王大人说,何时攻城?”

    “入城就攻城。”

    战时,王城守备极严,城门紧闭,火炮驻守。

    内城更是需检查后,方进入通行。

    两千余人押入城中,城门再次关上。

    这时,琉球的士卒们抽出了刀,连押送的倭人,也朝向萨摩人砍去,看得萨摩人满脸错愕和惊慌。

    鼓声响起,城中一片大乱。

    仅仅片刻,城门被再次打开。

    浅野清正大喜过望,没想到如此轻易,就攻破了铜墙铁壁著称的王城。

    倭人大军冲入王城中,厮杀一片。

    此时,哪里还管折损五百人还是千人,占领王城,就是不亏。

    王守仁微微抬头。

    琉球的士卒也岌岌可危,只要王城被攻占,浅野就会杀光他们。

    刘进还有十余日,才能到王城。

    萨摩王宫。

    城门失守,守将快速入王宫禀报:“王上,城门失守了,浅野清正与琉球士卒合谋,俘虏是假的,要攻王城才是真……”

    岛津忠昌浑身冰凉,宛如被雷击中,酒杯哐地一声,砸落在地上。

    倭人不知足,引狼入室了。

    他踉跄地走到殿门,只见侍女和内官,背着包裹四处逃窜。

    内官来禀报:“王上,宫外有一人求见,他说他叫王守仁,能替王上守城。”

    岛津忠昌一口老血,差点吐出来。

    就是此人……就是此人,杀了大久保,率领琉球士卒北上。

    若不是他,萨摩岂会沦落到今日地步。

    还有脸说,要给他们守城?

    “杀了他!把他抓进来,杀了!立即杀了!”

    “陛下不可意气用事,浅野有两万兵力,如今王城已破,若无良将,我等如何守城?”

    一众大臣当机立断,纷纷跪伏在地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化解当下危机才重要。

    岛津忠昌渐渐冷静下来,打赢了浅野,再杀王守仁也不迟。

    “传王守仁入宫!”

    片刻,王守仁便来到殿中,微微躬身:“本官,来替国王守城。”

    你怎有脸说得出口?!

    岛津忍着怒意:“那就有劳王大人了。”

    半日间,原本溃不成军的萨摩士卒,突然变得井然有序,渐渐逆转了颓势。

    浅野清正听闻,萨摩国守将是王守仁,整个人石化。

    高凤直呼内行,这声爷爷叫得不亏。

    两军交战,日渐焦灼,每当浅野想退兵时,萨摩国就露出颓势。

    整座萨摩国王城,如人间地狱。

    董玟想不到,竟会发展成这样的局面。

    眨眼间,过去七日。

    随着折损兵力越来越多,浅野想撤军,已经不可能。

    这样退兵,必会被其他大名吞并,必须攻下王城,才能止损。

    十日后,萨摩国南方的港口,几十艘大船,飞速驶来。

    军情危急,刘进一刻也不敢耽搁。

    可令他意外的是,口岸无兵驻守,只有董玟站在岸口等候。

    “董大人这是?”

    “王大人命我在此等你,率军北上。”

    黎人大军抵达王城时,战局发生巨大变化。

    浅野万万没料到,王守仁还藏着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再打下去,全部皆要折损在此,他决定撤军了。

    岛津忠昌以为胜利在望,听闻董玟率领五万兵力入王城,整个人瘫软在王座上。

    士卒疲惫不堪,听闻董玟率大军来,再无战意。

    当日,董玟就接管了王城,喜不自胜。

    “董大人莫忘了,琉球答应朝廷之事。”

    “大明之命,尚真王不敢违抗。”

    走到无人之处,王守仁打开严成锦的第二封信,只见信上写着:

    速回京城

    ………

    京城,都查院值房。

    严成锦悠哉喝茶,设立四司果然是善政,工作量少了许多。

    “大人,新预选的御史,来考核了。”

    严成锦诧异:“本官何时选的?”

    “是陛下亲自选的,要您去看看。”

第541章 流芳百世

    严成锦觉得奇怪,陛下向来主张裁减宫中官员,怎舍得新增人员,还主动挑选。

    “宫中发生何事?”

    文官摇头道:“下官也不知。”

    他如今只是九卿,距离真正踏入大明的权力中心,还差得远。

    陛下有要事,也未必会找他商议。

    能代替陛下处理要务的人,只有内阁和六部。

    严成锦从官帽椅上站起来,戴上帽子去奉天殿,朝中若有要事,陛下此时,定会在奉天殿商议。

    “陛下,严大人求见。”

    弘治皇帝微微抬眉:“朕刚命人,将预选御史送到都察院,他就来了,倒是聪明。”

    内阁和六部大臣,面露愁容。

    陛下召集他们来议事,但到如今,也没有解法。

    李东阳道:“此事与都察院亦有关系,不妨让他一同商议。”

    很快,严成锦走进大殿中。

    只见,内阁和六部的大臣站在两侧,一旁有堆叠宛如坟头的册子,被丢在地上,显然陛下都看过了。

    哪里传回如此多疏奏?严成锦猜对了,陛下不是无故预选御史。

    “陛下为何亲自给都察院选派御史?”

    弘治皇帝开口:“还记得四月前,朕要你彻查蜀地的一千二百余官员?”

    “陛下,难道,这些是方学传回的疏奏?”

    严成锦面色疑惑,方学为何不传回都察院。

    但很快,他从李东阳等人的脸上,猜出点端倪。

    方学定是怕牵连他,所以将疏奏,全部送到内阁。

    严成锦暗下给方学加分,成为王守仁外,第二靠得住的人。

    “陛下,蜀地?”

    弘治皇帝眼皮不抬,又丢了一封疏奏到地上:“方学传回的疏奏,藏污纳垢的官员有七百余人,清白的官员,仅有五百余人。”

    尽管只有一半,这样的数字,也足以让严成锦感到震撼,难道蜀地……

    开了贪官培训班?

    但自开朝以来,只有朱元璋大肆屠戮过贪官污吏。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颁布的大诰中定律,凡官员纳污,祸害百姓,绝不宽宥。

    被凌迟、枭示、种诛,死刑弃市的官员,达到万人。

    严成锦疑惑:“陛下,方学可有在疏奏中说,为何如此多污官?”

    以方学的办事风格,不会连这点也不禀报。

    “是地崩,蜀地常有地崩,加之地崩后连续暴雨、山林崩塌,滚石和泥流阻塞道路。

    一来妨碍商人走商,二来百姓难以耕种,赋税却不变,欺压百姓的贪官,便由此而来。”李东阳满脸愁容。

    天怒是人无法违抗的。

    蜀地不时有地崩,山高且险,贫瘠的程度,远不能想象。

    税赋,却要按时交给朝廷,官员只能压榨百姓。

    弘治皇帝深吸一口气,眉头藏着惆怅,朕励精图治多年,遇到这样的形势,,不知该如何治理天下了。

    虽然大明如今欣欣向荣,但下一步该如何走?他不知道。

    当皇帝的日子越长,越发觉得,当千古贤君,需要天赋,非勤奋所能企及。

    “严卿家,朕见你欲言又止,可是有何办法啊?”

    陛下,臣是在想方学如何回京。

    写了那么多揭举的奏报,方学应该还活着吧?

    严成锦微微抬头,倒是有几分见解,只是不知道说出来,会不会夺去诸公的光芒?

    “严成锦,陛下问你话呢!”李东阳低着头小声提醒。

    大臣集体注视着他,此事乃天灾,非人力所能抗衡。

    蜀地百姓有百万之数,若全部迁出,又能安置到何处?

    反正,他们是没有办法了。

    严成锦微微躬身:“臣以为,不如免去蜀地二十年的税赋,再拨银五万两。”

    弘治皇帝面色错愕。

    刘健几人僵在原地,这不是朝廷白白养活一群百姓吗?

    还是上万之数,免二十年税赋,少说也有八百万两银子。

    韩文急了:“免赋二十年是多少银子,你可知道?八百万两!是八百两银子!”

    “免去二十年税赋,让蜀地的百姓,可以开凿山路和官道。

    臣以为,要想太平,必先修路。

    蜀地是西南的繁盛之地,通了商,百姓的税赋就减轻了。”

    弘治皇帝露出沉思之色。

    刘健问:“若云贵和同样请乞,你如何处置?”

    “同样免赋二十年。”严成锦声音平静。

    “哪里来这么多银子?!”

    取消多地二十年的税赋,国库将空虚一小半,银子是维持各部的根本,大臣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

    严成锦想了想,道:“陛下忘了,岛国有一座银矿,多的是银子。”

    弘治皇帝像迷路的人,忽然看到灯光,面上露出几分欣慰。

    对啊,朕没有银子,可以从岛国取。

    “王守仁和高凤怎么还不回京?”

    “区区萨摩国,臣猜测快了。”严成锦道。

    萨摩国再强,也终究只是一方小岛国,比大明的山贼强点。

    接下来要等的,就是陛下能否下定决心,免税二十年。

    修蜀地的山路,非一朝一夕能成。

    需要许多百姓投入到其中,修路算是酷政,想要他们不逃跑,是极难的。

    只有让他们发自内心想修,才能留住人。

    修路就能免税,想必很多人都乐意吧。

    弘治皇帝沉思许久:“内阁留下,其余人等,全都退下吧。”

    严成锦微微躬身,走出大殿。

    在殿门外,韩文凑上来,气急败坏地看着他:“主意不错,不费银子就更好了。”

    “此举,陛下和韩大人都能流芳百世。”

    韩文才不信,急匆匆回值房算账去,八百万两银子,未必能下来。

    ……

    坤宁宫,

    朱厚照蹲在地上,朱秀妘想往前爬,却被抓住小腿,拖回来。

    张皇后眉上露出愠怒之色:“不可胡闹。”

    “阿姊,延龄在岛国可怜呐,每日要洗衣做饭,不知温饱是何滋味……”张鹤龄跪在地上哭哭戚戚。

    张皇后眼中噙着泪,虽不成器,却也是自己的兄弟。

    朱厚照笑嘻嘻地道:“寿宁侯想让父皇尽快派兵,去岛国挖银子?”

    “休……休要胡说,舅舅是担心吾弟。”

    ……

    京城。

    一辆黑褐色轿顶的马车驶入棋盘街,车上挤着七八人,是各处来京城找生计的长工。

    高风被挤得尿都出来了:“王师傅,咱们先进宫,还是先见严大人?”

    王守仁淡然看向窗外,只见一顶破烂的轿子,朝城西而去。

    “本官看到老高兄的轿子了。”

第542章 新火器

    严成锦猜测,陛下和内阁定会衡量,蜀地百姓和八百万两银子,孰轻孰重。

    就算二十年后,路能修出来,带来的税收在陛下眼里,未必能比得上八百万两银子。

    “少爷,王大人回来了。”何能惊呼。

    王守仁和高凤站在轿子前,拦住了去路。

    出于对严成锦本能的害怕,高凤躲在王守仁身后。

    王守仁作揖:“多谢老高兄的锦囊妙计。”

    若没有五万黎人北上,就算攻打下萨摩国,也会被其他大名侵占。

    十月中旬,寒风吹得街道上的灯笼,摇摆不定。

    严成锦撩开轿帘,只见王守仁穿着淡薄的儒裳:“有本官的锦囊还要如此之久,你爹快把我的衙门拆了!”

    王华三天两日要来都察院,看王守仁与他有无密信往来。

    王守仁作揖,惭愧道:“在下不及老高兄,有负厚望,家父,给老高兄添乱了……”

    “回了京城,给你爹好好讲讲心学,连你爹都无法感化,何以感化天下?”

    老高兄让他速回京城,原来是如此。

    王守仁欲言又止。

    “你先入宫禀报吧,陛下等不及要发兵矿岛。”

    严成锦意味深长地看了高凤一眼,吓得高凤下身一紧,差点失禁:“嘿嘿,严大人,许久不见,还是这般器宇轩昂。

    小的已拜入王大人门下,决心做个好人。”

    王守仁适时道:“人心本有善念,还望老高兄,莫要为难。”

    高风眼泪都出来了,若是女儿身,恨不得……

    严成锦颔首点头:“先进宫面圣吧。”

    ……

    奉天殿,

    弘治皇帝与内阁在商议,蜀地虽然不如江南肥沃,却也是产粮大的藩国。

    免赋二十年,恐怕不止八百万两。

    “修了道路,亦是交同样的税赋,并不因修路而会多缴。”

    “嗯,方便了百姓,可却为难朝廷。”

    李东阳担忧的是,寿宁侯所说的那座银矿,挖几下就没了。

    毕竟,银子是世上稀罕之物。

    大明物华天宝,也未曾听说有挖不完的银子,连大明都没有这么大的银矿,更遑论岛国。

    弘治皇帝背负着手,走过地上成堆的疏奏:“朕愈发觉得,治理天下越来越难了。”

    刘健三人相视一眼。

    大明日益繁盛,这就好比书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想要再进一步,达到登峰造极,堪比登天。

    “臣等无能!”

    “诸位爱卿不必如此,若非三位师傅辅助,朕也走不到今日。”

    还有严成锦那个家伙,弘治皇帝不会忘记。

    蜀地之事,终究还是要做决策。

    皇帝口含天宪,下了旨意,便难以追回,弘治皇帝来回踱步。

    当初只派王守仁一人去,他早已后悔万分。

    攻下萨摩国作为驻点,进军岛国,将会变得容易许多。

    他竟替王守仁担忧起来,不知能不能打赢。

    “此事暂且搁置,若王守仁不能赢,朝廷想攻下岛国,也需要大量的靡费和军饷。”

    需要银子出兵,不能给蜀地免赋。

    李东阳颔首点头。

    远征比近战更消耗靡费,光是士卒们渡海,就要多准备两个月的军粮。

    “当初若不听严成锦的,派英国公挂帅讨伐,兴许,已经班师回朝。”

    刘健和谢迁表示赞同。

    正在这时,萧敬推开殿门进来:“陛下,王守仁回来了。”

    弘治皇帝和李东阳满脸错愕,望向殿门。

    只见,严成锦和王守仁一同走进大殿中,高凤跟在后头。

    弘治皇帝目光灼热,还未出声,胡子却先紧张地抽动着:“王卿家,战果如何,打赢了吗?”

    刘健心口砰砰加速,面色潮红,十分紧张。

    李东阳和谢迁此时的心情,和听与鞑靼交战的战报一样。

    忐忑却又有几分害怕。

    高凤着急想报军功:“陛下,王大人神勇无比……”

    严成锦瞪了他一眼,喜报自然要由王守仁来报,否则……

    岂会让陛下和内阁想起,这都是他举荐的功劳。

    弘治皇帝和内阁满脸期待。

    王守仁换了一袭青色绯袍:“臣王守仁,幸不如辱命。”

    忽地,弘治皇帝微微诧异,许久,才反应过来:“打赢了?”

    “嗯!”

    李东阳三人眉头舒展开来,露出笑意。

    “陛下,可发兵矿道!”

    严成锦微微抬头,劝阻:“臣以为不可。”

    岛国向大明朝贡,是在洪武年间,一直持续到景泰。

    但后来岛国势力割据,分裂成数股,已经有五十年,没向大明朝贡了。

    弘治皇帝看向严成锦,疑惑:“严卿家又有什么顾忌?”

    王守仁也看过来,隐隐猜到了一些。

    严成锦道:“矿岛虽有内战,若有外力入侵,必定会联合在一起,共同抵抗。”

    被大明掌控,就有可能会被剥夺大名的权力,永远成为大明的附属。

    岛国上的各个势力脑子里装的是豆腐,也能想明白。

    因为思考这件事,不需要脑子。

    谢迁道:“既然只要攻岛,倭人就会联合,又何必顾忌?”

    “下官命宋景在研制一门火器,能在水下使用,有此火器攻岛,事半功倍。”

    大明水师最弱的就是海战。

    而倭寇最擅长的,就是海战。

    若是两军在地上交战,或许还能打,但大举进宫岛国,必定会有海战。

    但就算是此时再操练,就算是王守仁,也来不及了。

    更何况,王守仁也未必知道,如何操练水师。

    想赢倭人,只能给水军配一门新的火器。

    弘治皇帝大感惊奇:“什么火器能在水下使用?”

    李东阳和刘健纷纷侧头,露出嫌恶的神色,此子总是这般讨厌,说又不说完。

    严成锦微微躬身:“此火器名为水雷,若威力足够,可在水下将船炸出大洞。”

    弘治皇帝瞳孔猛地一缩。

    一艘船若是在海上沉了,所有敌军,将葬身鱼腹。

    大明水师有了这门火器,何惧海战?

    李东阳几人,想到更多用途,对付倭寇用此火器,一毁,就死一船倭寇。

    可是,天下怎会有这么神奇的火器。

    闻所未闻!

    “宋景做出来了?”

    “还未做出来。”

    弘治皇帝怒目圆瞪:“如此重要之事,严卿家怎么不禀报朕!”

    “臣也不知宋景能否做出来,怕陛下和诸公失望,且就算做出来,威力也未必能近人意。”

    “你莫要说了!”

    李东阳三人咬着牙齿,恨不得揍这家伙一顿。

    弘治皇帝深吸一口气,审视着他:“还有这般威力的火器吗!”

    “臣暂时想不到了。”

    严成锦想到了核弹,但也只能想想。

第543章 天下惶恐

    奉天殿外,雪白色薄冰覆盖在筒瓦上。

    放眼看去,恢弘磅礴的宫宇楼群,皆被突兀的第一场雪覆盖,天寒了。

    三两个小太监抱着拂子,接引宋景面圣。

    “臣工部郎中宋景,见过陛下!”

    弘治皇帝心念着水下火器,开门见山:“宋卿家制备的火器,进展如何?”

    “臣愚钝,还未制备出来。”

    火药料丢进火器中,要接出一条引线,

    引线防水极难,正是制备的难度所在,宋景还没想出一种能在水下引燃的法子。

    李东阳几人,露出不同程度的惋惜。

    火器最怕受潮,天侯稍微潮湿,就会哑火,导致火药料无法引燃。

    几人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更觉得严成锦说的,纯属大半夜跑到坟头讲鬼故事,天方夜谭。

    宋景见诸公质疑,躬身笃定:“再给臣一些时日,定能制备出来。”

    弘治皇帝在御前来回走几步,沉思苦想。

    严成锦能明白陛下的心情,若要给当今大明的繁荣水平,定个等级,大概是后世六七十年代。

    依旧为温饱发愁,朝廷想方设法,提高生产力。

    想要治理出盛世,光有一颗勤勉的心,还不够,得知道方法。

    他是知道的,但是不敢在陛下面前,指点江山。

    严成锦道:“陛下不妨再等几日。”

    ……

    午门外,碎雪飘落。

    熊繍双目走神,整个人宛如石雕般,站在下马碑旁。

    礼部侍郎谢铎疑惑问:“汝明兄在想什么?”

    事情不方便谈,一旁有禁卫在,熊繍做了个请的手势,走远后才担忧:“严成锦说岛国有银矿,物以稀为贵,本官忧心呐。”

    “鸣治兄糊涂,银子多了,还能值钱吗?!”

    这就同海禁一个道理。

    银子落到朝廷手里,跟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银子多了,反会让银子贬值。

    谢铎恍然大悟:“汝明兄,不希望朝廷开采银子?”

    熊繍微微错愕,点点头。

    银子多了,田地和产业,就不值银子了,等于变相吞没他们的家财。

    很快,这个消息在朝廷传开。

    满朝文武百官,没人希望朝廷开银矿。

    翌日,开始有官员递交疏奏,反对朝廷去挖银子。

    弘治皇帝猝不及防收到十几本疏奏:“朕要去矿岛挖银子,大臣怎么突然就反对了?”

    萧敬道:“陛下,有人放出风声,银子多了,会让银子不值钱。”

    片刻,他继续道:“物以稀为贵,刑部尚书熊繍说的。”

    弘治皇帝不悦地挑眉,堂堂尚书发出这样的消息,是何居心?

    消息在宫中流传,连东宫也知道了。

    朱厚照对着严成锦道:“老高,朝廷把银子挖回来,本宫藏的两万五千两银子,就不值钱了?”

    “殿下虽然失去了两万五千两,却得到更富裕的江山。”

    “江山的银子,都是百姓的,本宫就算登基了,也不能花。”

    严成锦笑容僵住了,你可算得真准。

    就算你想花,百官也会像死了爹娘一样,百姓还会骂你是昏君。

    “臣能让殿下的银子保值。”

    朱厚照凑过来,乐了:“什么?”

    “放入良乡商会,十年后,还是两万五千两。”

    ……

    弘治皇帝来到奉天殿,百官等着上朝。

    “朕听闻,昨日有人说,朝廷挖了银矿,银子会不值钱?”

    熊繍低着头,瞥了谢铎一眼,默不作声。

    大殿沉默片刻。

    “是臣妄言!”

    朝廷不挖银矿,他不就没银子了吗?

    张鹤龄气急坏败跳出来:“你瞎说什么呢!老夫看你人模人样,一点道理也不懂,怎么当上尚书的?

    都察院,快点调查他!老夫觉得他这官当的,有黑幕!”

    李东阳几人嘴角一扯。

    熊繍气得胸口剧烈起伏,呼着白气。

    弘治皇帝看了萧敬一眼,萧敬忙跑下去,将张鹤龄拖出去。

    大殿顿时恢复平静。

    严成锦微微躬身:“熊大人判断不错,大量的外来银子流入,会让银子贬值。”

    朝廷的生产总值不变。

    一大批白银流入,却没有商品,对应这批银子的价值。

    这就好比一个朝廷,大量的印制钞票,但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没变。

    熊繍提防地看向严成锦:“你帮本官说话,是何居心?”

    这话咋听之下,有点狗咬吕洞宾,明明帮你说好话,你却反咬一口,很奇怪。

    可百官却觉得,合情合理。

    他可是严成锦啊!避之不及,怎会主动跳出来,承担陛下的怒火?一听就知道不对。

    严成锦见势头不对,便不再说话了。

    刘健颔首:“自从朝廷从满加剌国挖回几船银子,银价确有波动。”

    弘治皇帝看向熊繍,疑惑:“为何会这般?”

    “臣也不知。”熊繍道。

    严成锦眸中微动,古代关于经济学的书籍很少。

    百官虽然知道,银子多了会贬值。

    但为什么会贬值,又会带来什么崩坏性的影响,他们是不知道的。

    最早的经济类书籍,是一百年后的国富论。

    乃是由西方人所著,在大明,基本的体系也未形成。

    身为穿越者,只要他愿意,就能在大家一脸懵逼的时候,赚得盆满钵满。

    弘治皇帝望向李东阳三人,意味深长:“银矿,难道不挖了?”

    李东阳斟酌片刻:“挖还是要挖,但大量白银流入,必会引起坊间恐慌,如今,坊间的士绅,都已经知道了。”

    ……

    京城,坊间士绅惶惶不安。

    邸报在茶楼、酒楼和私宅流传开来,岛国有一座取之不尽的银矿,挖了它,今后银子就和铜板,毫无二致。

    王不岁的邸报,往京城以外的地方,散播开来。

    不出一个月,满天下都会得到这样的消息:白银贬值!

    拥有的白银越多,损失就越大。

    所以,损失最大的人,是士绅。

    这是一场危机,许多士绅都不知该怎么办。

    严成锦坐在轿子上,听两旁街道的百姓谈论。

    在后世,就遭遇过这样的事,这次再保不住自己的银子,岂不白穿越了?

    回到府上,命人找来王不岁。

    “严少爷,您找小的?”

    受到朝廷收银子的打击,王不岁脸色也不好。

    “把府上的银子,全部换成京城的宅邸、田地和门铺,挂到我爹名下。”

    陛下正要怪罪起来,也是要砍他爹。

    老爹在三边战功赫赫,达延汗不死,陛下不敢裁撤老爹的官职,尽管,老爹就是个菜鸡……

    跟随王越收复河套后,满朝文武都以为,老爹百年难得一遇的将才。

    只有他知道,老爹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哪一次打仗,不是他在幕后派良将相助,再剥夺功劳?

    不过,这个秘密只有他知道。

    三日后,王不岁抱着一摞地契,来到严府。

    ……

    奉天殿,

    想不到朝廷在海外挖银,会引起坊间恐慌。

    弘治皇帝看向严成锦:“都察院的经济司,可有办法稳定银价?”

    严成锦倒是有一策,只是,怕陛下会揍死他。

    “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第544章 霉人

    “严卿家但说无妨,缺漏之处,再由内阁三位师傅补充就是。”

    还不等严成锦禀报,萧敬先小声道:“陛下,严成锦用他爹安定伯的名义,在京城购置私宅和田地,交易银两,高达三十七万两。”

    弘治皇帝瞪大眼睛,朕的小小金库,也没那么多银子!

    李东阳惊讶,嘴巴能塞下一个瓜。

    也就是说,从府邸出来,每走五百步,就有一座严成锦的宅子。

    刘健几人满脸不可置信。

    就算安定伯在边境不花银子,你们父子两的俸禄加起来,也不够两万两啊!

    严成锦茫然不知所措,但很快就镇定下来:“是臣买的,不过,这些都是家父和王大人卖书赚的银子。”

    弘治皇帝看向严成锦,不悦:“严卿家的办法,就是购置私宅和田地?”

    “重新定价大明宝钞的价格,由储银,发行对应数量的宝钞,就能吸纳这些白银,不引起银价变动。”

    大明宝钞之所以不值钱,连朱元璋都不爱用。

    就是因为,宝钞的价钱和白银的价钱对不上。

    李东阳几人全神贯注,有点没听明白。

    “可是宝钞贬值,何人会用?”韩文觉得不可行。

    纸笔肯定是能用的,否则后世怎么不用银子和金子流通呢?

    大明宝钞和软妹币,其实都一样,只是个交易的符号。

    严成锦继续:“这便需要朝廷的公信度,臣说了,还请陛下不要怪臣?”

    “严卿家说吧。”

    “当今朝廷,最有公信的人,非陛下莫属,而最有公信的商号,非良乡莫属。

    若陛下能将良乡定为朝廷的商号,发行新式银票,不管纳入多少银子,朝廷皆可控制。”

    韩文不乐意:“为何不用国库?!大明宝钞向来是官府发行。”

    “国库无公信,百姓不相信国库,却相信良乡商会。”

    说是百姓,其实是商贾。

    普通的百姓,哪里能凑够一张宝钞的银子,能解决温饱就不错了。

    所以,宝钞还是在商人之间流通。

    而良乡再过几十年,或许能大到支配大明的商业。

    弘治皇帝面色严肃:“可这是国银,朕怎么可以交到商贾手中?”

    “陛下误会,只是借良乡的名头,实则还是归都察院的经济司,属于朝廷。”

    刘健蹙眉:“为何建了商号,可以稳定白银的价钱,诸公明白?”

    李东阳几人摇摇头。

    严成锦犯难了,大量银子流入,会引起通货膨胀。

    但这个道理,是无法说清楚的。

    弘治皇帝在考虑得失,逼视的目光投向严成锦:“良乡商会能获得什么?你如实说。”

    还是瞒不过陛下啊,严成锦道:“信用。”

    若是一家坊间商会能制造一种新货币,就像后世的蚂蚁,那他,就是大明的马爸爸。

    到时候,他也能自豪的说一句:本官对银子没有兴趣。

    李东阳几人陷入沉思。

    似乎对于朝廷而言,并没有损失。

    严成锦道:“百姓不信任大明宝钞,故而,陛下需先废除大明宝钞。”

    李东阳等人吃惊不小。

    自从这小子当了官,改祖制,已经变成日常事项了。

    “可宝钞是……”

    “并不违背祖制,陛下废除宝钞后,再发行弘治银票就是。”

    弘治银票,当然是严成锦临时想出来的。

    不管叫什么,终究只是交易符号。

    诸公明白,这是换汤不换药,便不反驳了,打心底,大明宝钞,连他们自己都不爱用。

    也无所谓废除不废除。

    “这是朝廷的衙门,岂能用良乡的商号?!”熊繍反驳。

    韩文附和:“熊大人说得不错!”

    良乡商号,一听就是良乡私有的商号。

    “良乡有银两,能作为首笔储银充入商号,若发生挤兑,不至于倒闭,弘治银票也才有威信。”严成锦道。

    一打仗,朝廷就会国库空虚。

    如果朝廷不借助商会的力量,迟早又会变成一堆废纸。

    明末衰亡,很大程度是银子掌控在坊间商帮手中,朝廷没有银子发军饷。

    弘治皇帝下定决心:“就先如此吧,由朝廷成立商号,发行弘治银票,储银由良乡商会借给,户部先打欠条。

    朝廷,不可私受坊间商帮的银子。”

    陛下又杜绝了一切可能!

    严成锦略微有点失望。

    “陛下圣明!”

    司礼监连忙去拟旨,通政司发出邸报,向大明各府衙传送。

    在坊间引起轩然大波。

    先是传出银子要贬值,又传出废除大明宝钞,此外,再发行弘治银票。

    许多商人都看不懂,朝廷为何要这般做?

    士绅们惶恐不安。

    然而,正在这时,良乡藏书馆开始了士绅学院。

    交一两银子,就能听小朱秀才讲学。

    朱厚照站在高台上,滔滔不绝:“朝廷此举,是要将海外的银子,纳入弘治商号中,不扰乱银子的价钱。

    诸位稍安勿躁,你们是不会亏银子的。”

    “而且,本秀才得到小道消息,存进去,还能得利息。”

    为了让两万多两银子不贬值,他琢磨了几天老高的话。

    士绅将信将疑。

    都察院成立的弘治商号,在京城开门经营。

    刘来站在门口,颇为紧张。

    弘治银票能否推行,就看有没有商人来换弘治银票。

    可是,门庭冷清得如同深山老林中的寺庙。

    暖阁,早朝。

    弘治皇帝放下疏奏,看向萧敬:“今日,朝廷的商号开始经营了?”

    萧敬点头:“是。”

    “朕出宫看看。”

    百官面面相觑,陛下头一回当着他们的面宣布微访,可见,对朝廷的商号十分重视。

    刘健躬身:“臣也去看看。”

    他紧张得眉头成川,经济司正是刘来管辖。

    以他对儿子的了解,这家伙是个没有什么主意的人。

    弘治皇帝并未准备仪仗,简单换了一身儒裳,就出了宫门。

    内阁和九卿各自换了衣裳。

    严成锦估计,情况不会太好,毕竟大明宝钞的阴影太深。

    棋盘街,一座恢弘的商号冷冷清清,不,有一个人。

    弘治皇帝站在商号门前,看得傻眼了:“为何只有一人来换弘治银票?”

    刘来道:“消息传出去了,只有一人来。”

    商号里,朱厚照僵硬在原地,不敢转身。

    两万五千两银子太难藏,换成银票,就好藏多了。

    弘治皇帝微微眯着眼睛,对着商号里唯一的客人道:“你过来。”

    朱厚照紧张捏着刚换的银票,不敢动弹。

    “本宫真倒霉……“

    严成锦叹息一声,可怜的孩子,第一天来存钱,就碰到亲爹。

    李东阳几人叹息一声,朱厚照的背影,就是隔着百步,也能认出来。

    弘治皇帝皱着眉头:“朱厚照?朕叫你呢!”

第545章 俸禄折色

    朱厚照将新换的弘治银票,塞入怀中,一脸恭敬地走过来:“儿臣厚照,见过父皇。”

    严成锦惊叹,这厮总能光速进入孝子的戏份。

    弘治皇帝微微眯着眼睛:“你来这里,存银子?”

    “父皇多虑,儿臣只是觉得新奇,才来看看,这就回宫。”朱厚照目不斜视。

    明明是一本正经,可在李东阳几人眼里,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严成锦知道,朱厚照是来存银子的。

    两万五千两银票,比白银好藏。

    弘治皇帝显然不信,示意萧敬和牟斌:“搜身。”

    “殿下得罪了。”

    萧敬和牟斌各执一手,从朱厚照怀中搜出新银票,还热乎呢。

    弘治皇帝略微心惊:“你哪来这么多银子?”

    朱厚照不忿地道:“儿臣凭本事骗来的,老高是同谋。”

    李东阳几人面色僵硬,骗了两万五千两?

    按明律,应当加鞭笞二十,流放到边陲服役。

    严成锦恨不得将朱厚照的嘴缝上:“这是从寿宁侯支给的银两,陛下上次,只查抄了一半。”

    是你先出卖臣的。

    朱厚照急了,很快又镇定下来:“父皇,这笔银子,是儿臣要存给秀妘的嫁妆。”

    胡说,你分明是想用来招兵买马,去草原撒欢。

    严成锦微微侧头,朱厚照也学会了王守仁的攻心。

    弘治皇帝念及这份孝心,竟心软下来,宫墙之内,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手足情谊。

    太子能为幼妹着想,心中大慰。

    “朕不收你的银子。”

    银票又回到朱厚照手中。

    弘治皇帝一行人在商号的门前,站了许久,有些失望,弘治银票代表着弘治皇帝的公信。

    一个来换银票的人都没有,说明,百姓不相信弘治皇帝。

    想到此处,弘治皇帝有点心寒。

    严成锦劝慰:“在商贾眼中,弘治银票与大明通宝是一样的,才不被信任。”

    这个道理,弘治皇帝和诸公都明白,但如何让商贾来兑换银票?

    圣旨才昭告天下三日,总不能立即撤回。

    就算撤回也无济于事,大量的白银流入,也会让银子一文不值。

    矿道的银子还挖不挖了?

    弘治皇帝自我安慰:“朕觉得,明日会好转起来,诸公以为?”

    “陛下所言甚是,消息才放出去两日,没准明日,就有商贾来换银票了。”谢迁补充。

    弘治皇帝抱着一丝侥幸,回到宫里。

    棋盘街上川流不息,商贾或许会驻足观望,却无人走到商号里,换取银票。

    傻子都能看出来,这是换汤不换药。

    朝廷只是将大明宝钞改了名字,叫做弘治银票,骗傻子呢?

    严成锦对着王不岁道:“为何无人存白银?”

    “您都不存……当官的都不存,士绅哪里敢存?”王不岁苦着脸。

    担心白银会贬值,但又怕存进去的银子,会被朝廷霸占。

    虽然慌张,但不敢存。

    不过,这一番话点醒严成锦。

    官绅能触及朝中大事,在士绅中,扮演着风向标的角色。

    豪绅们看官绅都不存,哪里敢存。

    尽管跋山涉水,押运白银交易,很不方便,但只药白银在手里,就安心。

    严成锦命人准备轿子,来到李府见李东阳。

    “李公可知,士绅为何不存银子?”

    李东阳目光灼灼,露出慈善又意味深长的笑容:“你知道?”

    “百官不存,士绅才不敢存。”

    严成锦知道,若直接谏言,就会与百官站在敌对的位置,需李东阳力挺。

    李东阳陷入沉思。

    换而言之,就是让百官先存白银,换成银票,再号召商贾来存银子。

    谏言的人,必定会引起百官不喜,难怪此子来找他。

    “你想让本官如何?”

    “下官明日谏言,还请李公帮下官,附议。”

    李东阳欣慰的神色,渐渐变成鄙夷。

    紫禁城,奉天殿。

    弘治皇帝看向萧敬:“朝廷的商号,有人去存银子吗?”

    “回禀陛下,同前日一样,只有太子殿下一个人。”

    弘治皇帝面色惆怅,从御座上站起来,在御前走了几步。

    总不能下圣旨,让官府监督百姓存银子。

    那样,朕岂不成了暴君。

    “诸公以为,如何处置?”

    刘健几人面面相觑,茫然不知所措。

    严成锦瞥了李东阳一眼,发送暗号。

    随即,他站出来一步:“臣有三条谏言,应当可行。”

    弘治皇帝微微侧头,看向严成锦,目光示意:你继续。

    “第一条,先让百官将家中银两,换成银票。

    第二条,将官员的俸禄支给,以折色五成的比例,换成银票。

    第三条,朝廷将商号中的储银,公之于众。”

    商号无人,是因为豪绅不相信当官的。

    若连当官的换了银票,虽然不至于全民皆换,至少会有领头作用。

    “陛下,不可听严成锦的。”

    “对,你自己怎么不换?还把银子全换了宅邸!”

    百官群情激愤,对着严成锦怒目而视。

    严成锦退回队伍中,剩下的,就只能看李东阳了。

    正在这时,李东阳作揖:“教者,效也,上为之,下行之。大臣都不换银票,豪绅自然也不肯换银票,

    臣愿将家中府银,全部折换。”

    此言一出,百官无言反驳。

    银票是陛下颁布的,总不能当着陛下的面,说那是骗人的。

    刘健思索片刻,觉得十分有理。

    “连官员都不信,百姓又怎么会信。”

    “那就按旧制,折色官员俸禄五成,发放银票,并将家中储银,存入商号中,以观后效。”

    百官微微躬身。

    棋盘街,商号忽然变得热闹非凡。

    内阁大臣府中的管家,命下人将白银扛到商号,一箱箱白银打开,看得围观的百姓直呼,没见过那么多银子。

    严成锦下令,良乡商会的士绅将府中的银两,存入商号。

    士绅们虽然不情愿,却不敢不从。

    商号一日之间,就收到了三百万两白银。

    严成锦暗自思忖,这下想不开采银矿都不行了。

    银票逐渐在市场流通,没有相应的储银,就会变成废纸。

    和宝钞一个下场。

    翌日,在商号监视的厂卫,忙不迭回宫里报信:“萧爷,商号有人换银票了。”

    萧敬忙放下疏奏:“换了多少银子?”

    “三百多万两。”

    朝廷一年夏税收的银子,才五百万两。

    京城的士绅,个个都是肥羊啊,快向陛下禀报去。

    萧敬拿上云展,连忙奔往奉天殿。

    “陛下,有人换银票了。”

    弘治皇帝错愕地抬头:“换了多少?”

    “三百多万银。”

    弘治皇帝愣住了,许久后,才道:“严成锦的主意,不错。”

    李东阳几人目光闪烁。

    朝廷办置商号,是为了防止白银大量流入,变得一文不值。

    若白银不流入,麻烦就大了。

    如今,想不去岛国开矿都不成了。

    弘治皇帝同样想到关键之处:“工部督造的火药,进展如何?”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837/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从慎重开始最新章节! 作者:一笑澄明所写的《大明从慎重开始》为转载作品,大明从慎重开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从慎重开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从慎重开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从慎重开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从慎重开始介绍:
明朝弘治十一年,一个慎重的灵魂悄悄穿越到了京城的西北角,但他并没有马上出去浪,而是在府上先呆上六个月…………PS:自己做的封皮,感觉还是没传达出轻松爽快的感觉,书友不要被书皮误导,其实这是一本轻松剧情的历史文大明从慎重开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从慎重开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从慎重开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