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从慎重开始TXT下载大明从慎重开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从慎重开始全文阅读

作者:一笑澄明     大明从慎重开始txt下载     大明从慎重开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860章 我赚了啊

    东宫。

    严成锦来和朱厚照商议,运一批军饷去唐宋。

    进了大门,就看见惊愕的一幕。

    朱厚照背对着他,脚下生风,一脚将蹴鞠踢进门框,蒋冕气喘吁吁,似乎输给了朱厚照,露出不甘的神色。

    朱载堃三人被绑在柱子上,看见严成锦走进来,大眼睛看着他。

    这是哪一出?

    “方来,怎么不在詹事府读书!”

    “我们是人质,蒋师傅踢赢了,我们才能回去读书。”严方来眨了眨大眼睛,无辜地道。

    “……”严成锦。

    蒋冕看见严成锦来了,忙走过来:“严大人可否帮本官一个忙?本官刚才说话冲撞了新皇,非要赢了才放人。”

    他派去奉天殿的人,多半被新皇拦截了。

    朱厚照一副眉飞色舞的样子,乐道:“老高,你要帮蒋师傅吗?”

    “新皇何故如此?”

    朱厚照凑过来小声道:“这三个小子想来东宫玩,又怕被蒋师傅罚抄经文,便让朕帮帮他们。”

    “……”严成锦看向绳子,果然不是真绑。

    将绳子解开,蒋冕带着朱载堃三人气咻咻回詹士府,严成锦走进寝殿中,谷大用守着殿门。

    “你要运三百万两?”

    朱厚照小心翼翼的询问。

    “臣想,先将银子换成丝绸,由丝路进入唐宋,再换成银子,称之为洗银子。”

    严成锦在地图上画出路线。

    “老高,奥斯曼国真如王简所说那般强大?”朱厚照来了兴致。

    “这是自然,不过臣在朝中发现个将才,新皇可知道定国公?”

    朱厚照眨了眨眼睛,定国公是除了寿宁侯和建昌伯三人外,京城的一大恶霸。

    以前就常跟朕的舅舅混。

    如今,朕的舅舅出海了,就自己混,他岂会不知。

    “你想让他执掌京营,再调至甘肃卫?”

    朱厚照很快明白严成锦的意思。

    若英国公从大同回来,就要换下其中一个国公,可以派去甘肃卫剿匪了。

    张懋脾气暴躁,心直口快。

    徐光祚合适。

    ……

    定国公府。

    徐光祚翻了翻一沓地契,全是东面、北面和西面的地契。

    管家心痛,问道:“老爷,这些地契全部白送?”

    “换京军统帅,我赚了啊!”

    “老爷高明!”

    如今士绅的地契都收上来了,朝廷也该来旨意了吧?

    徐光祚是相信严成锦的,原本成国公朱辅不能执掌京营。

    如今,若执掌京营后,地位不弱于英国公。

    藩王制不能世袭后,国公的爵位变得重要,尤其是掌握京营的国公。

    文皇帝以后,定国公一脉被奚落,眼下有执掌军权的机会。

    这时,只见一个小太监手执圣旨走进来。

    “定国公接旨。”

    ………

    京城,连同北城和西城一起建设,百姓们眼巴巴的盼着。

    再快,也要明年六月才能入住。

    但户部衙门开始排号入黄册,眨眼间,收到上百万两白银。

    ……

    海外,

    刘瑾站在甲板上,海风吹过,顿时精神抖擞。

    上了船后,张敷华就莫名其妙的病倒了。

    舰队的指挥,也变成刘瑾。

    他拿出严成锦给的海图,按计划到了琉球群岛。

    按理说,应该看见王守仁派来的舰船,可周围依旧空无一物。

    “刘公公,西方三里有好多艘海船。”亲卫走来禀报。

    刘瑾将望远镜转向西方,顿时看见了十余艘海船。

    帆上有“唐”字,是唐宋的大船。

    “咱离开唐宋的同时,王守仁也命人出发了。

    回京城的路上又耽搁了两月余,没想到,唐宋花了五个月,才行到此处。”刘瑾暗道。

    高凤从袖口中拿出单筒望远镜,惊呼:“开炮,开炮!”

    兴许是海盗!

    若是对方在他们船上开个洞,沉下去就不好玩了。

    “不许开炮!”

    “高凤,你敢不听咱的命令?”

    刘瑾冷眸盯着高凤,要不是这太监能找到黄金州,早就被他丢下海去喂鲨鱼了。

    副将们颇为为难。

    这两个太监,一人是太上皇钦派寻找黄金州,一人是新皇和严成锦派督军。

    “刘公公,或许这是倭寇,我等也不能听你号令,需得迎击。”

    “这是唐宋大船。”

    副将再凝神看去,只见船头是儒裳纶巾的书生。

    “唐宋向大明进贡,大明理应庇护其舰船。”

    张敷华撑着身体来到船头,闻着海风就想吐,不知为何会如此。

    用单筒望远镜看去,十几艘舰船在缓慢靠近。

    “让他们过来吧。”

    ……

    紫禁城,西暖阁。

    太上皇弘治在殿宇中走动,翻着唐皇留下的贞观政要,心中有感而发。

    “真是好书啊!”

    “若太上皇也能留下一部治国之书,必定福泽子孙后代。”

    萧敬拍马屁道。

    太上皇弘治听到这里,沉吟许久后。

    “你所言甚是,皇孙可以看如何治理的天下,这就是帝王之道啊!”

    片刻后,小太监跑来内阁传旨。

    诸公不感觉诧异,颔首点头。

    李东阳看向严成锦:“这弘治政要就由你来编修吧?”

    严成锦思索片刻,以贞观政要的标准来编修,难度很高。

    且要将弘治皇帝当朝时,与大臣们的对话,全部记录下来。

    还得揣测每句话的用意。

    “下官恐怕不能胜任。”

    蒋冕却看向严成锦:“弘治朝中,你提的政要最多,理应由你来编修,我等辅佐。”

    张升和崔岩点头。

    一旦整理下来,就会发现有许多是此子和太上皇弘治的话。

    见状,李东阳开口:“你编修此书,内阁的疏奏,就不用票拟了。”

    严成锦思索片刻,以他如今的学识,难以引经据典,编修成贞观政要的水平。

    能理解太上皇弘治的心情,但凡像唐太宗这样的贤王。

    都会有书流传于世,像后世人出名,会写一本自传。

    这是成功的标志。

    看来,只能用白话文了。

    “下官遵从,只是届时,还请诸公编修。”

    严成锦去史馆找史官,弘治年间的时,他大抵记得一些。

    但没有到记录对话的程度。

    而他穿越的时间,是弘治十一年,前面缺失的部分,得去找史官要史料。

    弘治元年到弘治末年的史料有缺,中间有曾经废过史官。

    “看来只能问太上皇了。”

    严成锦让文吏抱着史料,来到太上皇弘治的大殿。

    “太上皇还记得弘治元年,到弘治三年的廷议?”

    “不记得。”

    你自己都不记得,叫我编个……

    “那从弘治十一年开始编吧?臣记得。”

    “……”太上皇弘治。

    萧敬眼睛一直看着这些史料,不由插嘴说道:“奴婢记得一些。”

    他是侍奉太上皇登基至今的伴伴,经常听廷议,对宫中大事记忆犹新。

    严成锦给了萧敬一个本子,让他先写下来。

    回到都察院后,开始编修简体字的字典。

    明朝虽有些字体简化,但也有些用着繁体,与上一世不同。

第861章 敕封

    半月过去,

    萧敬命人送来一堆书稿,博古通今,也算得上大明的小司马迁。

    严成锦递给方学几人一本简体字典,“太上皇命修弘治政要,你们用白话将它写出来。”

    “大人,皇家典籍用白话,可否有些不妥?”郑乾担忧。

    “无妨,按本官说的修。”

    唐朝时,写贞观政云里雾里,后人还要猜测句子的真意。

    政要,就是帝传。

    要领会的是皇帝治国用意、精神和道理,卖弄辞藻也成,但会给后人增加翻译工作。

    方学、郑乾、刘来等几人,各自分了五年的份。

    写白话文十分轻松,只是将萧敬写的话再译出来。

    几日过后,严成锦细细看了五遍,更正十几处,才让方学送去内阁。

    李东阳询问了几次,只说在修撰中,不知道此子是真修还是假修,不让内阁诸公参与。

    “李大人,弘治政要已成。”

    “这…这皇家典籍,怎么都是大白话?”

    蒋冕翻了几页,眼睛看到的文字都是用白话修撰,一个引经据典的地方都没有,像是坊间说书先生写的毫无才气。

    “这…太粗鄙了?”

    李东阳想过严成锦会偷工减料,这简直是偷工没有料。

    方学眸中凝聚神采,作揖:“诸位大人,可否看懂其中的道理?”

    “我等自然能看懂!”

    “皇孙年幼,看这等白话正合适,诸公应当知道买椟还珠的道理。”

    见到方学说得有理有据,知道这是严成锦教的。

    “严成锦呢?”

    “在奉天殿。”

    李东阳几人对视一眼,这家伙大抵也知道无法过内阁审查。

    所以,才先去通报太上皇。

    “重新编修吧?”

    重新编修,只是将白话转译成书面试的格式,并不难。

    蒋冕也觉得应该重修,这样的帝王之道,实在拿不出手。

    甚至,会弱了他们这一届阁臣的实力。

    这时,小太监走进来禀报,“李大人,新皇让您将书稿,送去奉天殿。”

    “此稿还未修成,告诉太上皇,再容内阁几日。”

    李东阳觉得难为情,毕竟是自己的女婿,也不好将罪责推到严成锦身上。

    可成了严成锦的老泰山后,脸皮却越来越厚了。

    小太监抬头看着书案上的书本,脸色焦虑起来。

    “新皇说,看过再论。”

    ……

    奉天殿,

    李东阳几人捧着修撰的书籍见礼,严成锦站在平时上朝的位置。

    太上皇弘治翻开书稿看了几眼,手边还有一本简体字典。

    “不错,就按严卿家说的办吧。”

    “新皇,这是?”

    李东阳和蒋冕心中微骇。

    这其中的字体,还有些他们不认识的,严成锦造字了?

    太上皇弘治和颜悦色,心中也是啧啧称奇,对这本书极为喜欢。

    “这字典?”

    “臣拆字拼出来的。”

    “不错,看起来顺眼。”

    “出精修本和白话本,存于文渊阁中,这本给皇孙送去。”

    李东阳的面色稍微缓和了些。

    有精修本和白话本的话,倒也无事了。

    ……

    京畿,

    英国公张懋黑着脸,回京却听说京营统领给了定国公。

    骂了朱厚照几遍,还不解气。

    所幸,他已经班师回朝。

    “回京禀报陛下,说臣已到京畿,这就脱去帅袍,让给徐光祚!”

    谁还没有点脾气呢。

    亲兵连忙骑上最快的骏马,飞蹄赶往京城,半日就到了午门。

    一刻钟后,西暖阁。

    谢迁和蒋冕几人诧异的看着亲卫。

    “英国公要解去帅印?”

    问完这句,李东阳看向严成锦,后者被看得有些诧异,随后开口道:“新皇在京营。”

    “新皇令定国公统领京营,未与我等商议,如今定是要选出一位,不知太上皇?”

    哪怕是百官,也知道该选英国公。

    祖辈开始,定国公徐增寿立下的功勋,就不如英国公张辅。

    就如今而言,英国公张懋功劳也比徐光祚高。

    太上皇弘治瞥了一眼萧敬,开口道:“传新皇回京。”

    严成锦抬眸,朱厚照知道今日英国公张懋回京,去京营派徐光祚去边陲了。

    只是太上皇和诸公还不知晓。

    ……

    京营,

    徐光祚换了一身红色戎甲,骑在大马上,督训三千营的士卒。

    三千营有七万,神机营有十万士卒,五军营有八万士卒,总计二十五万兵力!

    除了三边总制,就属他掌握兵力最多。

    定国公府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定国公,英国公回京城了。”亲卫走来小声禀报。

    他们原本是戍守大同的士卒,属于武定侯。

    但武定侯被斩杀后,京边两军互调,故而京营中并无张懋亲信。

    徐光祚卖力操练,正是想从英国公手中夺京营。

    “定国公,新皇邀您去大帐中。”谷大用道。

    徐光祚走进大帐中,不由心中暗自欣喜,朱厚照行事不按常理。

    只要是宠幸的人,就会白白给官职。

    严成锦不就是这样入了内阁吗。

    “新皇宣臣?”

    “你将这身帅袍脱下来,今日收拾包裹,去甘肃卫。”

    “……”徐光祚。

    朱厚照取过豪笔,稍稍沾点墨水,在册书上写下几行字,似乎是任命的疏奏,仔细一想还给徐光祚封了个**大将军。

    “来,你收好。”

    “新皇……这?可否将地契还给臣,臣想留在京城。”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

    众号【书友大本营】

    看书还可领现金!

    徐光祚接过册书瞥了一眼,这真的是册封边陲将领的疏奏。

    还有一块新雕刻的将印。

    朱厚照望着徐光祚畏缩的身影,喜滋滋道:“也行,你将爵位也一起还给朕。”

    徐光祚有些发懵,回想起严成锦的话,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

    “……好吧,只是臣不明白,为何要派去甘肃卫?”

    九边能派的地方,有六个之多,偏偏点明了要他去甘肃卫。

    “见了突厥人就杀,出了疆域也无事,朕算你军功。”

    突厥人在北,唐宋在南。

    而北边与大明接壤的疆域是吐蕃和哈密,突厥人常会出现在那里,劫掠丝路上过往的商人。

    徐光祚心情一下子激动了起来。

    算军功,那就没事了。

    “臣想带我儿,一同前往。”

    朱厚照能猜出徐光祚的心思。

    国公只能承袭给长子,其余子弟要另谋生计,次子和幼子去边陲,没准能封爵位。

    “那朕再给你儿子写敕书。”

    朱厚照当然不在意,越多人去边陲越好。

    这时,大帐外响起马蹄的声音,好似有一匹快马正朝这里急速奔来。

    不多时,谷大用进来禀报:“新皇,太上皇召您回宫。”

第862章 真金白银

    朱厚照没去奉天殿,只派了谷大用太监禀告。

    听说派定国公去甘肃卫,太上皇弘治细细体味,有种难以言明的感觉,不由得看向了严成锦一眼。

    “新皇派定国公去甘肃做什么?”

    “应当是对付突厥人。”

    一时间,诸公皱着眉头。

    看来新皇与突厥人交上劲了,甘肃卫传回的疏奏中,突厥人曾侵入哈密掠夺财物。

    太上皇弘治想了想,也懒得计较,轻叹一声命百官退朝。

    正德七年三月,距定国公离开京城已一个月。

    京城的积雪还未化开,但不影响东城、北城和西城的建造。

    从规模看,单单东城就能容纳下五千户,而北城和西城能分别容纳下六千户,七千户。

    宅邸未盖瓦砾,但百姓已经等不及去瞧瞧,期盼着能住上。

    ……

    永清县,

    “大人,李朝上了一封疏奏,如今百姓脱困,您也上一封疏奏吧!”县丞苦劝。

    固安县,原本过得比他们还要差些。

    可是,那李朝不怕死,向朝廷上一封疏奏,光靠南来北往的商贾在汤池落脚,就赚不少银子。

    如今,固安都有百姓进京购置宅邸了。

    韩松为人比较急切,摇头:“固安有汤池,永清无地利可倚,报了有何用?”

    说完不由喟叹一声,永清全是山林,连耕地也不多。

    朝廷即便看到旨意,也是发一些赈银。

    “大人不上疏如何知道?下官听闻严大人谋略过人。”县丞恨铁不成钢。

    韩松看着书案上的文房四宝,点点头。

    县丞连忙磨墨,将豪笔递给韩松,只要这封疏奏一上,说不定严大人也会来永清看看。

    “写什么?”

    身为县令,总不能厚着脸皮向朝廷讨要治理之策。

    如今永清县无灾,也不能请乞赈银。

    “就写如今百姓状况,严大人定能看明白。”

    县丞心思缜密。

    思索顺天府不一定会将疏奏呈递上去。

    就算呈递散去,也大抵会落入其他阁老手中,或被留中,干脆直接呈递给永清御史。

    ……

    京城,东区。

    严成锦坐着轿子来此走了一圈,留下几处布局和地段满意的宅邸,才吩咐户部衙门官卖。

    王不岁来户部主持官卖。

    最抢手的,当属三种宅邸,六进六出,八进八出,九进九出……

    取吉祥之意。

    价钱从五万两,直接官卖到了九万两。

    这些官绅从海外贸易中,赚了大笔银子,王不岁一点不心疼,手续费又收了一万两。

    但还是炙手可热。

    最便宜的宅邸,售卖二百两银子,有四间房屋,藏在小巷中,没有门面。

    短短几日,京城街道上的行人少了大半,挤在户部衙门。

    朝廷不得不在顺天府和都察院衙门,也出具购置宅邸的契书,供百姓落户。

    “回禀太上皇,昨日落户百姓有六千余户,共计收纳白银一千三百余万两。”

    王琼手臂在微微颤抖。

    这是数银子数到手抽筋了。

    六千座宅邸中,有一千户卖一万两左右,是京城普通三进三出宅邸的价钱。

    仿佛有一阵凉风,吹过大殿般,太上皇弘治顿时来了精神,“京城如今有多少人?”

    “一百二十余万人。”

    太上皇弘治听到这个数字,有些控制不住了,嘴唇开始微微颤抖。

    洪武年间,京都只有十四万人。

    他登基后,京城人口为六十八万人,如今足足翻了一倍。

    诸公几乎是条件反射以一样看向王琼。

    原来增加京城人口的方法,就是扩建。

    “儿臣说,会让天下人口翻一翻,如今,兑现了承诺。”

    朱厚照认真的道。

    诸公有些不相信王琼的话,可如今,账目就摆在眼前,越是对比越是心惊,从哪里冒出来这么多人?

    “天下聚集如此人来京城,臣倒是怕会伤农。”

    蒋冕自然不认为,这些人是京城本土的百姓。

    多是外地汇聚而来,要入黄册,京城的人多了,地方的人就少了。

    和打仗是一个道理。

    “或许会,或许不会。”

    严成锦认为,蒋冕说的有道理,天下士绅不断汇聚于京城,是城镇化的过程。

    意味着,州县等地会出现空巢,而逐渐衰败下去。

    但,这或许是走向盛世无法避免的。

    如今,京城才一百二十余万人,远远比后世两千多万人少,还能继续汇聚。

    但此后,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严卿家如此一说,寡人反倒有些担忧了。”

    太上皇弘治翻阅着刚入的黄册,专心致志的凝视每一个数字,越对比越心惊,因为人口直接增长了一倍。

    这几乎是几代皇帝,才能做到的事。

    严成锦见太上皇弘治的心气动摇,“京城的宅邸最低二百两,并非农户能买得起,多为久在京城的无田百姓,暂时还不会伤农。

    至于今后,臣也不知。”

    太上皇弘治听到这里,还是有些担忧。

    做买**耕田舒适。

    朝廷才对百姓的地位,排了士农工商,就是怕人都去经商,无人种田了。

    王琼注意力从严成锦身上收回,“太上皇,剩余未卖的宅邸和钱银?”

    当初,朝廷只出了一千二百余万两。

    如今全部收回来了。

    多余的银子,是要给良乡商会,还是继续归朝廷?

    他与严成锦交情颇深,谈银子伤感情,只好由太上皇定夺。

    大殿顿时陷入了寂静之中。

    严成锦道:“良商购置土地,也花费了四百余万两,再加上成国公入股的一百余万两……”

    “还有多少座空置宅邸?”太上皇弘治道。

    “一万余。”

    诸公眼睛稍微睁大了些。

    六千余就卖了一千三百余万两,岂不是说,还有两个一千三百余万两。

    严成锦眸子微动,这些宅邸会慢慢涨。

    或许,远远不止能卖这个数。

    但还要卖很久。

    朱厚照摸了摸下巴,眼中露出几分神采,“儿臣以为,当给一半良商,良乡的士绅操办此事,自然是希望获得银子。”

    反正也是给呆子打突厥人。

    诸公沉默良久,暗怪朱厚照胳膊往外拐。

    虽知道宅邸赚银子,可这赚的数目远超出预料。

    不能白给!

    见严成锦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太上皇弘治微微眯着眼睛,才开口:“朝廷取七千户,其余五千户归属良商。”

    虽然想全部归属朝廷,但与良商争利,吃相太难看了些。

    严成锦心头微喜。

    还以为太上皇会给一千户,没想到竟这般大方。

    “臣谢过太上皇。”

    五千户宅邸,大抵能卖一千万左右。

    诸公和王琼则是被剜了一块肉般,心疼得紧。

第863章 百姓迁移

    回到都察院,严成锦看见书案上放着一本疏奏。

    方学作揖道:“永清县令托御史传上的疏奏。”

    严成锦不用看也猜到大概。

    良乡、房山和固安,原本是京城偏远的县城,得了朝廷和良商大力疼爱,如今不少百姓脱离贫苦。

    有些普通百姓都敢买京城的宅邸了。

    原本严成锦不想看这封疏奏。

    但江南商贾,原本是从永清的官道入京。

    现在都改道固安,先享受固安汤池,再进入京城。

    给永清造成不小的损失,永清也是京城的亲儿子,翻开疏奏,就当是补偿了吧。

    “将永清的黄册、县志拿来。”

    方学早就看过这本疏奏,有所准备,吩咐一个文吏将县志和典籍抱进来。

    严成锦翻开看了几眼。

    永清的资源丰富,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这个资源是石油,他记得是华北一带石油的主产区域。

    不说开采困难,就算开采出来,也没有地方用。

    良田耕地也不多,周遭是山林,全靠江南上来的行脚商人,采办货资。

    这种条件,让本官如何出手?

    “大人,要将疏奏退回去吗?”

    方学也知道此事难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永清县令若有轻而易举的办法,也不会上疏朝廷。

    严成锦却放下疏奏不语。

    此事若帮了永清,京城的其余县城,也会效仿上疏。

    京畿之地的大小州县,大抵有十九个,县令都来上疏,就有些难办了。

    思索片刻后,带着疏奏来到内阁。

    “永清的百姓,想要迁移到固安?”

    李东阳眉头动了动,近十万百姓请旨迁移,还是头一回见。

    其余诸公,也一同看了过来。

    “迁移为由,实则是想朝廷给永清百姓寻些生计,诸公可曾看过永清的县志?”严成锦道。

    蒋冕道:“老夫倒是对永清有些了解,此地山林众多,良田耕地少。

    旧时有匪盗盘踞,不好治理。”

    朝廷在南北官道上增设兵巡道后,盗匪迁移了。

    这才好了些。

    那里是河间府到京城这的官道中,唯一能够下脚的县城。

    “总不能强令士绅从永清入京,留中吧?”

    崔岩几人多去过永清,荒野山林延绵,靠着商人走商住店留下点银两。

    虽然猜出这封疏奏的意图,却无人敢谏言。

    “韩松所言也不尽为真,眼见为实,应当去永清看看,本官今日的疏奏,就麻烦诸公了。”严成锦道。

    良商在固定安的塌房,供落脚的商户存放货物和马车。

    赚许多银子。

    他倒是想去永清看看,唐宋与突厥人不知还要打多久,如今就花了七成银子。

    多赚一些总是好的。

    这种事,还能名利双收。

    来内阁说一声,是让诸公向太上皇禀报,不然做了好事,也没人知道。

    要不要告诉朱厚照?

    据他所知,朱厚照这厮也把甲字库搬空了。

    等严成锦走后,蒋冕微捋着胡须:“永清之事,可是有什么好处?”

    声音不大,却传入了每一个人的耳中,谢迁几人反应过来。

    没有好处此子怎么会“甘愿犯险”,离京去永清?

    “宾之,此事可否要禀报太上皇?”

    谢迁看向李东阳,大批百姓请旨要迁移。

    这是民怨。

    积压民怨,会压出逆心来。

    以刘公的脾性,定会向太上皇禀报了。

    “去奉天殿吧。”

    片刻后,太上皇弘治看着疏奏微微愣了一下,严成锦这家伙在固安设汤池后,惹出永清的乱子。

    “百姓若迁移至固安,永清岂不是要荒废了?”

    永清有一座钞关,商人改道去固安,钞关形同虚设。

    若有良田供养百姓就罢了。

    但两边皆是山林,恐怕又要生出流民,他自然想严成锦能解决此事。

    “且先等严卿家的消息吧。”

    ……

    永清,官道上。

    严成锦坐在马车里。

    朱厚照听说永清上了疏奏,固安的事令他的名声得到改善,也喜滋滋的出宫溜达。

    王不岁骑马看着账本,乐道:“少爷,固安上月收了五万两银子,要运往您的府邸还是?”

    严成锦的声音传来:“新皇在此,怎能把数目说出来?”

    朱厚照深知其中的弯弯绕绕,忽然露出狡黠的笑容:“朕要分一半。”

    “……”严成锦。

    府上的八成银子,送给王守仁调度。

    万一唐宋的事情败露,总要留些盘缠跑路。

    而且,王守仁要是被奥斯曼的突厥人灭了,还要留一笔银子东山再起。

    多少银子也不嫌多,他不想分给朱厚照。

    朱厚照看了眼周围的山林,顿时兴起,“这地方适合打猎,也适合军队伏击。”

    “爷,要不要奴婢找一副弓箭来?”谷大用道。

    果然是狗皇帝,不思百姓疾苦。

    这太监也不是好东西。

    王不岁不由暗啐一口,面上却始终保持若有若无的笑意,向着朱厚照。

    严成锦撩开轿帘,看了眼周围翠绿的山林,走了近一个时辰,都是同样的景象,村落不见几处。

    偶尔,才有赶路的商贾经过。

    难怪以前有贼寇盘踞。

    谷大用真从护卫手中拿来几副弓箭。

    以前,朱厚照一直是在南苑豢养的园林中打猎,他还没玩过野生的呢。

    反正永清的事有老高解决,他去了也是多余。

    “老高,朕不与你去永清了。”

    兴高采烈的赶着大马,从一处平缓的土坡,奔上山林,护卫紧随其后。

    马车突然停了,严成锦被晃得身体倾斜向前方,一个踉跄险些滚出马车。

    “何能这个狗东西,本少爷要扣他的年终奖。”严成锦暗骂。

    撩开帘子,却看见百姓拖家带口,背着行礼,像搬家的蚂蚁把路断了。

    这是要全村移民?

    “何能,去问问。”

    永清衙门。

    韩松来衙门的书案坐下,拿起惊堂木压着的书。

    怕严成锦或朝廷派人来,故而,这几日都是早早就来到衙门。

    县丞慌张的走了进来,“大人,韩村镇真的百姓迁去固安了。”

    百姓迁移变成流民,是正常不过的事。

    韩松抓紧了惊堂木,蹙眉道:“朝廷还未来旨意,他们急什么,抓回来。”

    “大人,几日了,也不见严大人来,这……”

    县丞皱着眉头,却还抱着一丝希望。

    没钱看小说?送你现金or点币

    限时1天领取!关注公

    众

    号【书友大本营】

    免费领!

    朝廷定然看见了疏奏,不回应会不会是被留中了?

第864章 真是宝地啊

    严成锦亲自来永清一趟,果然是鸟拉完屎就走的地方。

    但,一趟下来,心中也有了主意。

    这是个老天爷赏饭吃的地方,韩松却不懂利用。

    京城,一万余户百姓入新宅,需要数以万计的家什,京城能供应的家什有限。

    永清到处都是山林,且辖地广阔,除了木头还是木头,砍去卖炭,不如做成家什。

    此处和宛平相比有个好处。

    距离京城远,造纸散发出的纸浆臭味,也传不到京城。

    “王东家,去和永清的县令说,良商要做一笔大买卖。”

    “少爷,这…这里没人不好做买卖吧?”

    王不岁嘀咕一句,一路走下来也没见几个商贾,百姓要迁走。

    没人就没生意呀。

    而且百姓也不富足,哪里舍得花银子。

    说完这句话,发现严成锦正凝神看着他,连忙闭上嘴巴,“小人这就去办,少爷要做什么?”

    半个时辰后,永清县的衙门。

    “韩大人,外头有个商贾说,要跟您做一笔大买卖。”

    衙役小跑进来,很快通报了韩松一声。

    韩松听到这句话,和县丞相视一眼,有些被惊到了。

    严大人来了?

    他立即抄起书案上的官帽,随后,大步走出衙堂外,却只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商贾,笑吟吟的站在衙堂前。

    “小人想看看永清的黄册。”

    韩松皱着眉头,左右看看没有破轿子在,确定没有,严成锦没有来。

    失望之余,他才看向眼前的商贾。

    “你要看黄册做什么?”

    “看看永清的辖地和百姓,良乡商会想在此处办一座大工坊,价钱好商量。”

    王不岁捻着山羊胡。

    看过永清百姓的人口,才知道要办多大的工坊,虽然少爷说越大越好。

    可他总觉得,做买卖是有风险的。

    韩松望了眼前这人一眼,朝这商贾拱了拱手,面色微动,“王东家里面请。”

    果然被严大人盯上了啊。

    此时,永清县中,严成锦瞥了一眼就确定了工坊的位置,让何能赶着马车回京城。

    行到半路,发现朱厚照正等着他来,手上拎着鹿和锦鸡。

    “老高,朕方才看百姓带着锅碗瓢盆,哪里要开饭了吗?”

    “不是,是迁移。”

    “百姓为何要迁移?”

    “皇帝昏聩,日子难以为继,百姓就去邻县另谋生计了。”严成锦耿直道。

    朱厚照却像没事的人,乐道:“等回宫了,朕就说说父皇。”

    “……”严成锦。

    从永清回府,朱厚照也跟着回府,在捣鼓猎来的野鷄和鹿。

    “老高,明日诸位师傅问起来,朕要说去永清县做了什么?”

    他不好的名声,都是诸师傅和百官宣扬出去。

    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一点名声。

    不想被玷污。

    严成锦想了想,“就说去看了永清,永清是一块宝地。”

    不多时,王不岁也回来了,“少爷,韩松说要禀报朝廷,不敢胡乱建造如此大的工坊。”

    严成锦没多说什么。

    百姓向固安迁移。

    韩松也会上疏奏,明日太上皇就会问起,再请乞就是。

    大清早,太上皇弘治掀开被衾,还未洗漱就问,“严卿家昨日去了永清?”

    昨夜辗转反侧,脑海中始终想着永清的百姓,还想到严成锦说的盛世。

    心中有几分期待,又有些许无力。

    故而,翻身到很晚才入睡。

    “没说什么,新皇去永清打猎,没多久便回京了,未走到永清衙门。”

    萧敬将厂卫禀报的话,全都说出来。

    厂卫跟的比较远,护卫在严成锦身边的是逮捕司的衙役。

    听得不太真切。

    “没说什么?”

    太上皇弘治喃喃一句。

    永清没有汤池,有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走不了大船。

    昨夜想了许久,也寻不出一个计策来。

    上朝后,太上皇弘治看着朱厚照,“寡人听闻,你与严卿家去永清的山野,打了两只野鷄,一只花鹿?”

    “还有一只兔子。”

    严成锦:“……”

    百官:“……”

    太上皇弘治面色渐渐变为阴沉,“永清迁移千人至固安,你还有心思去打猎?”

    “父皇教儿臣,如果生长在深宫中,不思虑帝业,就不知道富贵来得艰难,永清百姓多是猎户,儿臣也是出于微访永清,才去打猎。”

    朱厚照仔细想了想,一股脑将太上皇教他的道理搬出来。

    “那你想出计策了?”

    朱厚照瞧了严成锦一眼。

    诸公转头看着侧旁,今早看到韩松的疏奏。

    传闻,良乡商会要在永清,兴办一座庞大工坊,购置上万顷山林。

    严成锦知道太上皇迟早要问,仔细一想,“臣想在永清设立一座工坊。”

    “严卿家是说木坊?”太上皇弘治不露痕迹的问了一句。

    这是第一层,严成锦却还有其他打算。

    一级盛世可以达成,二级盛世也不难,三星盛世或许要些时日。

    但身为穿越者,他想缔造的是五星盛世。

    粮仓富余,精神富足,人人可以追求梦想。

    纸皮工坊,堪称五星盛世的过渡标配,上一世,在过渡期,纸皮制造厂扮演着重要角色。

    若永清兴办,天下各地必会效仿,能吸纳许多流民和贫户。

    如今运输货物,用的是大木箱,沉重且不易搬运。

    浪费运力。

    且不说耗费的木材。

    单单是这些木箱,就足以暂据商货重量的三成,甚至更多。

    木头是可再生资源,可以再种,朱元璋就下过圣旨,植树造林。

    且永清位于京城的周围,这些山林迟早也是要推掉开发的,短则五十年,长则百年。

    李东阳几人面面相觑。

    说起来,也没有什么不妥。

    只是,严成锦要的人数实在太多了些,足足要万余人,朝廷最担忧百姓聚众起乱,防患于未然。

    “一千足够了,严大人要建万人的工坊?”

    百官听到了这里,显然也被吓得不轻。

    除了朝廷管控的船厂,有几千人,还有江南制造局,有几千人,还未听说过这么大的工坊。

    而且,江南制造局和冶铁局,有官差监督管制。

    这坊间的工坊无朝廷管制,如何保证安定?

    严成锦想了想,道:“或许还需更多。”

    太上皇弘治迟疑片刻,有些犹豫不定。

    此子敢建万人工坊,定也会想到了相应的可能,或许,或许有法子管制吧。

    “容寡人再商讨一番。”

第865章 这是好事

    蒋冕想了想,略有担忧,“只怕家什有盈余,浪费力役,不如迁移至南方安置。”

    成化年间,朝廷兴起官炉炼铁,后来铁器富余,朝廷废止,上万力役不知安置到何处。

    最后,全都变成了流民。

    这也是成化年间,荆襄之地流民百万的缘故。

    严成锦道:“臣有办法。”

    京城增加了上万户百姓,酒楼和客栈有几百家,家什供应不过来。

    良乡商会的商号,在百姓心中,就象征着良心,不怕百姓不买。

    太上皇弘治眸子深处闪过一抹思虑,沉吟片刻,才缓缓道:“那就依严卿家吧。”

    严成锦能折腾出个一级盛世来,也是好事啊。

    就算折腾不成,也只是多出永清十万流民,朝廷还有余力安置。

    出了奉天殿,朱厚照如影随形的跟在旁边,小声道:“老高,这单能赚多少银子?”

    “臣做的是亏本生意,新皇哪只眼睛看见臣赚银子了?”

    “那五万?”

    “臣借给王不岁,王不岁自然要还臣的银子,就如同朝廷借了良商一千二百万,良商却还了两千八百余万,新皇要不要入股?”

    ……

    永清,衙门。

    “这怕不是矫诏吧?”

    韩松诧异看着手中的玉轴圣旨。

    如今大明,但凡超过千人的工坊,都属于朝廷,朝廷竟准许建造一座万人的工坊。

    “要不要再上疏问问?”

    县丞也吓得不轻。

    向朝廷请旨安置,没想到朝廷竟一口气全安置了,恐怕是天下第一座坊间的万人工坊。

    这么大的工坊,不知能吸纳多少百姓。

    听说良乡商会给的工钱很高,永清在河间府边上,虽然是京畿之地,但工钱却按河间府的标准给。

    普通力役,一日五分纹银。

    良乡商会能给到八分纹银,有些还能更高。

    很快,韩松听到衙门外良乡商会来招募力役。

    古人说,所有的病都是穷病,这话一点也不假,眨眼就把他和百姓的心病治好了。

    县丞也是会来事的人,“韩大人还得进京一趟,感谢严大人。”

    对啊,这是礼数。

    韩松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一天大清早,严成锦到永清的县城,县中全无前几日的冷清。

    “少爷,不止三万人了。”

    良乡虽有几万力役,却是很多工坊组成。

    王不岁头一回开这么大的工坊,也不敢断定,要不要这么多人。

    也怕亏了银子。

    “按照之前良乡的做法,每户先收一人。”

    用太平车拉进城,木材加上人工,一张八仙桌,成本一钱银子左右。

    严成锦估计超两万人就要亏本了。

    “王东家,做这么多家什,要卖到何处?”谢玉忍不住问了一句。

    “我也不知道啊。”

    他要是知道卖到哪里,也就不会愁了。

    严成锦思索片刻,从上一世学到某团的经验。

    先搞死,再涨价。

    最低价钱先卖一波,等京城的家什牙行全部倒闭……

    京城卖家什的牙行,多为晋商,也不用客气。

    但这样做,太上皇弘治和诸公兴许会诟病。

    这个脏活,怕是要朱厚照来,反正这厮也想有些参与感。

    “木材需要阴干,或许要等几个月才能卖木材。”

    下值时,严成锦在午门前等轿子,一道身影不急不缓的走上来,微微侧头,谁知是个六品官员。

    韩松拱手作揖:“敢问您可是严大人?”

    样貌年轻,又身穿麒麟赐服,六成是严大人。

    严成锦心中略微一惊,然后揣测眼前这人的意图,“找他何事?”

    晋商在朝中也有些官员,不得不防。

    不过,此人看官袍像是地方官员官员。

    近日,他与地方官有交涉的,除了固安县令李朝,也只有永清县令韩松了。

    “下官是永清父母官韩松,特意进京谢严大人。”

    韩松是深受孔子影响的读书人,承了大恩本想略表心意。

    但这里是宫门前,不便给严成锦送礼,故而空着手来。

    严成锦轻道一声不必,便坐进轿子走了。

    永清建造工坊过去半月。

    诸公都很有职业操守,当初赞成建造工坊,人数超了一大截,也没有再提。

    反倒是想看看,严成锦如何督管这么大的工坊。

    国子监,

    月初一日沐休,消息从外头传入。

    祭酒王章听说严成锦在永清,折腾出一座大工坊。

    “此子行事,总是这般不顾后果,如此多家什,如何能卖出去?”

    “大人,咱们还是先忧虑眼前吧,荫生如何处置?”

    旁边的司业瞅着脸,手里拿着一堆名册。

    国子监生,大抵上分为荫生和贡生。

    严成锦在京城新增一万多户人,许多南直隶官员子弟从江南而来,蒙受恩荫进入国子监。

    原本,这些士绅子弟是读于南京国子监,只是赶考时会进京。

    如今迁移到京城后,一窝蜂全部涌入京城。

    偏偏这几年,国子监招纳越来越多,光是入学的贡生,都安排不下了。

    “大人不妨向朝廷请乞,废除贡例?”另一个司业小声道。

    贡例,也就是各府州县,向朝廷推举贡生。

    而州县推举的贡生,多为士绅和寒门子弟,故而,这大抵是要废制的活。

    王章想了想,面色微变:“你让本官请旨废贡例?”

    “不是,大人与严成锦通报一声,他不是最喜欢废除旧制吗?”

    是啊!

    那小子最喜欢干这种事了?

    朝廷除了严成锦,没人喜欢干废制这种事。

    王章想了想,也觉得颇有道理,一个时辰后,就来到都察院值房的门前,手里拿着一本生员册目,御史很快进去通报。

    “严大人说,不想干。”

    “……”王章。

    纠结半天,都察院监察朝野,此子定知道了,本就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心里也不强求。

    “哼,那下官从户部上疏。”

    翌日大清早,奉天殿中,

    太上皇弘治手中翻阅着一本疏奏,诸公站在大殿中,不明召他们来此何事。

    这是礼部尚书毛纪呈递的疏奏,显然不是寻常的疏奏。

    “国子监祭酒王章上疏,请旨裁撤贡例。”

    严成锦看了眼大殿中央的毛纪。

    贡例,显然不是寻常的疏奏是寒门子弟进入国子监的渠道,取缔贡生后,只剩下恩荫的监生。

    意味着,今后入国子监读书的都是官员子弟。

    在众人有些疑惑的时候,毛纪又微微抬眸:“国子监近年扩增生员,许多南直隶的荫生迁移来京城,实难安置。”

    许多落榜的举人,占据国子监的名额。

    加上南直隶中蒙受恩荫的子弟,涌来京城,就安置不下了。

    太上皇弘治和诸公看向严成锦,眼神有些变化。

    严成锦想了想:“臣以为,是好事。”

第866章 朝廷疯了

    众人面色怪异,齐齐看向严成锦。

    严成锦也不在意,道:“国子监生是从各地挑选的栋梁,如今栋梁变多,足以道明人才济济。”

    贡生被推举前,经过了重重考试,入国子监前,又经过一次礼部的考试。

    还有少部分不在贡生之列,却被官员写推荐信,荐给国子监祭酒,诸如湛若水。

    所以,贡生大多是有学识的人才。

    毛纪气急败坏,这家伙竟在说风凉话,“敢问严大人要如何安置啊?”

    原本官员致仕后,在京城并无黄册,要返回原籍。

    现在致仕的官员多迁来京城,如前户部尚书周经,子弟蒙受恩荫,进入京城国子监。

    严成锦仔细想了想,道:“有法子安置,在京城再建一座国子监,此为其一,取缔荫例,保留贡例,今后皆需考核,此为其二。”

    毛纪老脸微微一颤,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

    李东阳几人面色各异。

    此子要误人子弟啊,取消恩荫,那些纨绔子弟的性子,还能进入国子监?

    毛纪想揍死严成锦,“严大人,我等上疏是请乞取缔贡例,不是荫例。”

    削减或裁撤贡例,他尚且敢。

    但裁撤荫例,别说是他,就连太上皇恐怕也要掂量一下。

    严成锦道:“贡例大多是人才,荫例几乎是纨绔,考不上科举,毛大人是想浪费朝廷的大米?”

    毛纪:“……”

    朱厚照走进来,得意洋洋道:“老高说得对,百官子弟都是像李兆番那样的傻子。”

    李东阳:“……”

    蒋冕:“新皇怎么骂人!”

    他二儿子也曾是贡生啊。

    “被老高忽悠得团团转,不是傻子是什么?”朱厚照混不在意。

    “……”严成锦。

    蒋冕几人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朱厚照:你又有什么不同?

    知道诸位师傅不服,朱厚照继续道:“恩荫有人几人能中第?念完国子监,最后却成了宫中锦衣卫百户,老高,不如把国子监中的恩荫剔除?”

    严成锦开口道:“臣倒是没想到这个办法,新皇圣明。”

    “彼此,你也很清廉。”

    太上皇弘治:“……”

    诸公:“……”

    取缔恩荫就闹得够大了,新皇还要劝退国子监中的荫生,这是逼百官集体规谏奉天殿啊。

    国子监中的荫生不下百人,多为朝中命官子弟。

    毛纪神色明显振了一下:“太上皇,这?”

    他身为礼部尚书,颁布这条旨意,以后都不敢走出京城了。

    太上皇弘治虽然生气,却也在想。

    这逆子虽然暗讽诸公,却说得有道理,百官子弟纨绔。

    除了杨廷和、谢迁家的小子,其余人学识比厚照还不如,最后不是敕封锦衣卫百户,就是给中书舍人。

    浪费国子监的名额。

    但,这是安抚百官的手段,朝廷也不指望这些子弟中第。

    而且,皇帝这般侮辱百官子弟,传到百官耳中总是不好。

    权衡之下,太上皇弘治眼神中闪过一抹愤怒之色,“还不行礼悔过?”

    “儿臣知错了,儿臣以后再也不敢了。”朱厚照几乎没有犹豫。

    李东阳几人感受不到丝毫诚意,可又不能揍朱厚照。

    ……

    回到东暖阁,

    朱厚照拿出一封玉轴圣旨,眉飞色舞在上面写下三条律令。

    严成锦抬头:“不用问太上皇吗?”

    “父皇只让朕向诸公赔礼,又没说不可施行。”朱厚照很认真的说道,随后,把圣旨交给谷大用。

    半个时辰后,国子监,

    王章看到这封圣旨时,彻底傻眼了。

    新皇要国子监的监生退学,还要赔在国子监吃掉的大米钱,这……有道理啊,考不上科举,不就是蛀虫了吗?

    是该赔银子。

    “大人,朝廷……朝廷疯了?”司业情不自禁的嘀咕一声。

    退回荫生就罢了,还要赔银子,不然关进刑部大牢。

    “是新皇下的圣旨无疑了,绝对不是矫诏,去办吧。”

    王章小心翼翼的收起圣旨,玉轴的啊,王家的传家宝有了。

    ……

    奉天殿,

    太上皇弘治与李东阳等人还在商讨国子监的事,却听小太监来禀报,朱厚照已经下了圣旨。

    还不等太上皇弘治生气,小太监又进来禀报:“太上皇,百官在殿外请求面圣。”

    圣旨虽是朱厚照下的,百官可不管这些。

    “让他们且先回去,寡人先与诸公商议再论。”

    百官来,是想让他收回圣旨。

    京城人口暴增至一百二十万人,不解国子监燃眉之急。

    “监生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四种,如今四月,正是各府州县选贡生的时候。”蒋冕提醒。

    各地贡生不安置,朝廷又会被读书人指责不公。

    崔岩看了眼太上皇弘治:“不如就如新皇所说,取缔荫例,再设一座国子监?”

    ……

    第二日,国子监举办一场荫贡考试。

    考试不及格者,通通被衙役拖入邢部大牢,等家里拿银子来赎人。

    百官虽是心中不忿,却也只能去奉天殿规谏。

    太上皇弘治想了许久,这么做会令百官寒心,难以尽心尽力为朝廷尽忠。

    “传寡人旨意,今后官员不论功绩,只能送恩荫一人,让都察院把人放了。”

    谢迁面露思索之色。

    这样就给百官留下一些余地,不至于太过为难荫生,又限制了国子监生的人数。

    萧敬抱着云展,走出大殿外宣旨,“太上皇请诸位大人回去,今后能蒙受恩荫者,限一人。”

    百官多少是有些发懵。

    这个要求很过分,但至少给他们保留了一个名额。

    这父子俩真是一个比一个狡猾,老朱家的福利越来越偏向百姓了。

    ……

    小太监带着口谕来到奉天殿,朱厚照摸着下巴了,“父皇行事,总是这般圆滑,百官才会得寸进尺。”

    严成锦道:“臣与太上皇想法相同。”

    “你又拍父皇马屁。”

    严成锦:“……”

    给百官留一个名额,得了好处,他们也不会再反对此事。

    小太监开口道:“太上皇说,要给北雍改名为东雍,在西区新建一座国子监,名为西雍。”

    南京国子监为南雍,京城国子监为北雍。

    都是国子监,改名为东、西雍,倒是显得毫无等级之分,严成锦明白太上皇的用意。

    朱厚照皱着眉头,“朕名号正德,想叫正雍。”

    “你咋不叫雍正呢?”

第867章 兴师问罪

    西雍那么多名额,监生要如何录取?

    严成锦和朱厚照决定去良乡藏书阁看读书人的反应。

    半途中,遇到一个读书人在不停咒骂,似乎在对一棵歪脖子树发泄不满。

    下一刻,朱厚照凑近轿子的窗口,那认真的表情似乎发生了什么大事,

    “老高,那书生好像是在骂我。”

    严成锦想了想,“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朱厚照眨了眨大眼睛,老高这狗官真想揍死他。

    严成锦虽是这么说,却撩开轿帘看了一眼,一个书生站在树下坡口大骂,好似那棵歪脖子柳树就是朱厚照。

    “你为何要辱骂当今皇帝?”勒马走近,朱厚照有些不乐意了。

    增添一座国子监,却遭人辱骂,朕不服!

    若不说出缘由来,他定要亲手“他宫”了这个书生,再送去神宫监扫地。

    书生心虚的转身看看。

    平时这条近道没有人来,此刻却停着一辆双驾马车,三几个随从紧随其后,像大户人家的子弟。

    “在……在下没有骂。”

    “朱厚照这个狗皇帝,不思天下苍生,费数十万金给唐宋使臣,得香料存于宫中骄奢淫逸,宠幸刘淑妃误国…误国啊…狗皇帝……狗皇帝……狗皇帝……”

    朱厚照眉飞色舞的念了一遍。

    “……骂得真好。”严成锦由衷感叹。

    朱厚照:“……”

    谷大用:“……”

    书生脸颊红红的,被告到衙门兴许会砍脑袋,可听到马车上的人说骂得好,顿时放下心来。

    “兄…兄台也不满当今朝政?”

    严成锦点点头,道:“嗯,你骂得不错。”

    书生一听这话,手上的动作也顿住了,作揖行礼。

    “想不到,还有与我见识相同之人。”

    看对方坐着马车又带仆从,是士绅子弟,士绅不太喜欢朱厚照成日改制折腾,这是真的。

    而且对方说骂得好,若告到衙门,要按同罪论处。

    心中并未起疑心。

    朱厚照翻腿下马,似乎明白了严成锦的用意,疑惑:“朱厚照和你无冤无仇,你为何要骂朱厚照?”

    “新皇在京城西区设立西雍,浮华而无实用,科举名额有限,怎可能网络天下所有的真才?

    许多士子不能通过科举为官,又怎么造福百姓?

    兄台,你说朱厚照该不该骂?”书生反问。

    朱厚照摸着下巴,“可你为何不骂太上皇啊?”

    “等我骂完朱厚照,就骂朱佑樘。”

    严成锦:“……”

    朱厚照顿时乐了,心中的不悦也烟消云散,头一回遇到一碗水端平的书生,搂着书生的肩膀,“你叫什么?”

    “在下张骢。”

    书生作揖后,看向朱厚照:“兄台叫什么?”

    朱厚照拍了拍他的肩膀,“我就叫朱厚照啊。”

    “……你爹可是叫朱佑樘?”书生后退一步。

    “嗯。”

    严成锦陷入思索之色,听口音不能辨字,这个张冲,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张骢?

    朱厚照想揍一顿这个书生,可周围却寻不到麻袋,严成锦的示意下,两人打马去了良乡衙门。

    ……

    良乡小院。

    泡上一壶春茶龙井,严成锦在院中的石凳上饮茶。

    不多时,叶准把那书生的宗卷拿来,严成锦看了眼,府试和院试落榜好几回。

    “确有个叫张骢的书生,在牙行的厢房住了半年。”

    “老高,你方才为何不让朕揍他?”朱厚照一副兴师问罪的样子。

    “他或许是个人才。”

    这狗官,骂朕的人就说是人才。

    朱厚照轻哼一声,可仔细想想,喜滋滋道:“那朕更要阉了他做伴伴。”

    “……”严成锦。

    ……………

    奉天殿。

    太上皇弘治微微抬头,看见小太监走向萧敬,“新皇和严成锦出宫了?”

    如今,那逆子出宫已成家常便饭。

    只要和严成锦在一起,他便不担心折腾出什么乱子,严成锦那个家伙是不敢纵容新皇犯律的。

    萧敬听完,脸上一阵青白。

    “方才在良乡的小道上,有人骂新皇……和太上皇。”

    啪嗒!

    太上皇弘治手中的疏奏重重的按在书案上。

    萧敬感觉一阵凉风吹来,后背的衣裳有些粘稠。

    只骂新皇,说不定太上皇问一句就过去了。

    这个书生真是活腻了,居然敢骂两代皇帝。

    “奴……奴婢将他抓下狱。”

    朝廷固然有许多弊政,可这样骂皇帝就等于煽动民意,与白莲教没有什么区别。

    太上皇弘治一动不动的坐在那儿,眼神一直凝视着殿外的白云。

    ……

    良乡的客栈。

    张骢回牙行收拾行囊,却见房屋中空无一物。

    几个彪形大汉给他套上黑袋,押了出去。

    严成锦看见牟斌,对着朱厚照道:“新皇不妨将他救下来?”

    牟斌亲自来良乡,定是太上皇的意思。

    只有朱厚照才敢拦着。

    “一万两!”朱厚照开出一个很贵的价格。

    他有种预感,这个书生落到老高手里,会更惨,才愿意帮忙。

    “十万。”

    朱厚照瞪大眼睛,顿时跑去拦住牟斌的去路,“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人。”

    牟斌面部僵硬,却没有给朱厚照面子。

    ……

    紫禁城,一处偏殿中。

    太上皇弘治坐在御案上,拿着一本书籍不急不缓的翻着,丝毫不浪费时间。

    诸公站在大殿中,听说有书生辱骂两代皇帝,也顾不上禀报什么。

    “太上皇,人带来了。”

    片刻后,一个书生踉跄的走进大殿中,打量着周遭的景物,看见穿着官袍的中年人,就知道这里是宫里。

    “学……学生见过太上皇。”

    太上皇弘治抬头看着他,一副虚心请教的表情,慈眉善目地问:“天下安泰,你为何还要骂皇帝?”

    书生额头一阵冷汗,发出呼呼呼的声音,显然很紧张,连呼吸都变得艰难。

    这时,朱厚照和严成锦也悄无声息的走进来,站在一旁。

    等了许久,不见这个书生说话。

    萧敬看向太上皇,小声问:“太上皇,可要用刑?”

    书生身子一缩,浑浑噩噩的抬头,“学生出口无状,已经悔过,请太上皇饶命。”

    太上皇弘治眸子微动,沉吟片刻,“你若能说出道理来,寡人就饶了你,谁也不许求情。”

第868章 对答如流

    严成锦想替张骢美言几句。

    张骢从小聪明,但科举之路坎坷,考到快五十岁了也没中进士,但却能升官做到内阁首辅。

    他斗败了杨廷和。

    杨慎拿着板砖,带着一帮大臣,在左顺门堵他,从东门追到西,连张熜的衣角都没摸到,最后把杨慎和那群官员气得肺都要炸了。

    骂了朱厚照和太上皇,没被砍头,他相信张骢和刘瑾一样,有大气运罩着。

    如果大明有时代周刊,封面不是张骢他都不看。

    “太上皇不让臣求情,但臣委实以为,这书生是人才。”

    太上皇面色微动,不由多看了张骢几眼。

    诸公鼻息加重了些,这小子又在这儿忽悠人呢。

    张骢余光看着旁边的官员,这个穿着仙鹤绯袍,看起来比他还要年轻几岁的人,居然已经是朝廷的一品大官了!

    他,他不就是马车上看见那个人。

    他……就是严成锦。

    朝中很少露出消息的大学士,传闻也不收弟子。

    喉结不由上下滑动一下,考了两次乡试都落榜,今日有机会见到太上皇和诸公,展露才华,没准能步入仕途。

    得到在场大儒的指点,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学生在良乡,辱骂新皇属实,一张纸怎么能试出真正有才之人?卧龙凤雏遇到八股文,也难以施展拳脚。

    学生两次乡试落榜,才出言不逊。”

    太上皇弘治和诸公面色缓和一些。

    敢承认自己所犯罪行,是个心性耿直和诚恳的人。

    太上皇弘治道:“仅因此事就骂新皇?”

    他想知道的是,天下有无他不知道的弊政,以便及时修正。

    书生落榜两次,这是一人的时运和能力不及,不足以道明朝纲不正。

    诸公却这么想,仅因为一事就辱骂朝廷。

    足见此人心胸狭窄,不能入朝为官,还是赶紧遣送回乡里为好。

    书生张骢却跪在大殿中,不卑不坑。

    “学生十三岁闻名乡里,不敢说才学冠京城,却不比同乡差,可他如愿中榜,学生却名落榜下,何故?”

    大殿中弥漫着一股同情。

    同乡考上了,他却没考上,这比他考上了还惨啊。

    这难道是书生的问题?

    不,是科举制的问题。

    诸公面露迟疑之色,太上皇弘治抿着嘴唇,眸中光芒闪了几闪。

    严成锦低下头去,落榜两次?

    也就是说还有五次。

    历史上张骢晚年做官,就像老来得子,很珍惜做官的机会。

    所以当了官勇于改制,张居正受到他很多影响,一条鞭法也是从这里来。

    朱厚照道:“你那同乡叫什么?

    以为朱厚照不信,张骢微抬眸子:“他叫萧祯。”

    “朕让他重考就是,你何必来骂朕?”

    张骢:“……”

    诸公:“……”

    见众人的注意似乎转移了。

    张骢又再次低下头,似乎沉浸在伤心事中。

    “学生还有一事不忿,天下如此多饥民,朝廷却把银子给唐宋,也不愿意丰满各地粮仓。

    从成化朝起,各地粮仓就一直空置至今。”

    太上皇弘治站起身,走进了一些。

    “从太仓发放赈粮,也能赈济天下百姓。”

    “太仓在京城,若广州府发生天灾,一百万石粮运到广州府,还能剩下多少?

    官府层层剥削,犹如抽丝剥茧。

    每到一处府县,就要打点当地官员,若路过藩王的封地,还要脱一层皮。

    太上皇,怕是不知道吧?”

    张骢忽然抬起头,与太上皇弘治对视。

    太上皇弘治瞳孔猛地一缩,赈济钱粮运输到南方,竟还会有这等事?

    他看过的疏奏中,无人来禀报。

    此刻,还是有些不相信的。

    “你所言有凭证?”

    “学生辱骂了新皇,项上人头不保,将死之人,何须说谎?”

    太上皇弘治愕然抬头看向旁边的诸公,却见崔岩微低头,心中顿时恍然,竟无人来向他禀报。

    “严……严卿家,你知道此事?”

    严成锦想了想,哪个朝代也会有这种好事吧?

    虽知道,但却无法避免,能吃钱粮的理由太多,被马贼抢了,过运河沉了一些,役夫食量太大…

    “臣未听闻禀告。”

    若是爆出来这样的事,他自然会彻查。

    可都察院的确没有疏奏,他分析出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没贪多少,在正常的折损范围内,所以御史评估正常,没有禀报,二是做得隐秘和快速,在御史彻查前,钱粮就赈济给百姓了。三是御史和官员同流。

    太上皇弘治有些气喘,脸上浮现动怒之色。

    “从北运到南,大抵会损失多少?”

    “学生也不知,或许三五成,也或许七八成。”

    ……

    半个时辰后,午门外。

    张骢跟着小太监出宫,心里暗自庆幸,不断擦着额头的细汗。

    真是倒霉!

    看来以后,只能在梦里骂朱厚照了。

    “谢公公,这二两银子,还望公公不要推辞。”

    严成锦站在远处,看见这个动作……满意的点头。

    脱困后,全无劫后余生的庆幸,还保持稳重和警惕,不愧是逆风翻盘的高手。

    何能小跑过去,对着张骢道:“你过来啊,我家少爷想见你。”

    张骢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正准备去锦福记吃一碗大牛肉面,压压惊。

    但他看见不远处,停着一顶蓝色的轿子,极为朴素简单。

    虽然换了轿子,但轿夫和小厮都眼熟。

    “严大人找学生?”

    “你的梦想是什么?”

    何能见状得意起来,少爷许久没有说出这句话了呀,但凡说出了这几句,眼前的书生就死定了啊。

    张骢迟疑片刻,诧异地问道:“何谓梦想?”

    何能凑上前去,贱兮兮的笑道:“就是你的抱负啊!”

    原来是抱负呀。

    张骢想了想,连忙躬身作揖。

    “学生想中第当官,革清天下污吏,整饬弊政,为百姓开万世太平,在有生之年有一番作为!”

    严成锦听完后,没啥感触,读书人大抵都被洗脑成这副模样。

    王守仁是个异类,我要做圣人,顺手给天下开太平,或者说,为天下开太平,是我成为圣人的方法。

    为己,很真诚,不似儒学说的君子之道,灭人欲而优先天下。

    这才是人啊。

    张骢终究只能跟刘瑾比一比,觉悟和王守仁还有距离。

    “大人?”

    张骢赶紧提醒一句。

    严成锦是内阁大学士,指点他一番,兴许能让他考中进士。

    可是,等了许久轿子里只传来两个字:

    “起轿。”

第869章 取之于民

    天色萌萌亮,严府门前。

    张骢辗转半夜,严成锦问他抱负,或许是想提携他,不然平白无故问他的抱负干什么。

    三更天明白后,才抱着枕头沉沉睡去。

    五更天时,又匆匆起床来这里等候,倒不是指望严成锦给他鬻题。

    凭他是考不上科举的,能得到严成锦的提点,说不定有希望入仕。

    “严大人早啊。”

    府门敞开,从里面走出一个麒麟赐服的官员,牵着孩童的小手,脸上戴着人笼嘴。

    “本官要上朝了,你回吧。”

    严成锦坐进轿子中,张骢才学兼备,却七次落榜。

    一定有特殊的原因。

    来到都察院的值房,严成锦让人去礼部调来张骢的考卷,仔细阅读一番。

    前三道题,答得不错,但策题为了彰显才能,大谈朝中弊政。

    还上升高度指点江山,史上张骢就是喜欢改制的人,连他都能在策题中看到蛛丝马迹,更遑论是主考官。

    “这两任乡试考官是何人?”

    “杨廷和大人和王华大人。”

    难怪落榜,通篇文字一副懂王的姿态,而且又遇上了不喜变制的杨廷和。

    ……

    早朝,奉天殿。

    严成锦见李东阳愁眉不展,张骢谈到了钱粮剥削的弊政,恐怕太上皇弘治心中郁闷。

    诸公心里也受到了波及。

    “张骢所述之事,寡人思虑许久,诸公以为在天下主府各地预籴备赈,发放钱粮和米栗如何?”

    预籴备赈,就是收一部分钱粮,放在地方的粮仓。

    等需要赈济时,直接从地方的粮仓出粮,不用再从太仓运输到各地,避免层层剥削。

    蒋冕倒不这么认为,“天下各地贫富不一,贫者如何能屯钱粮?”

    江南富庶,收预备赈济粮很容易。

    但甘肃和宁夏等地,没有多余的粮食填充粮仓,依旧要从京城运粮,避免不了层层割肉。

    王琼就怕太上皇赞成,“边仓富足,京仓就贫瘠,太上皇三思。”

    京仓的粮食都是从地方运来的,屯在地方,京城就没粮了啊。

    严成锦抬头听着,这是在割王琼的肉啊,这家伙自然要反谏。

    洪武初年,朝廷在天下州县设立预备仓,也叫济农仓。

    它的作用是,补足漕运中损失的赈粮,并且在灾年时给百姓赈济,或者用于地方兴修水利等基建。

    但英宗的时候打瓦剌,就开始没钱粮了,一直到现在。

    崔岩点头:“贪墨赈粮的官员,还未革清,不宜在地方建仓储。”

    建了也是便宜贪官污吏。

    太上皇弘治面色略带几分凝重,看向严成锦开口:“此事交由都察院办理,寡人严惩不怠!”

    “朕也要严惩不怠。”朱厚照乐了跟腔道。

    严成锦拱手遵旨,诸公心中猜测,这是又要吏治了啊。

    ……

    散廷议。

    回到东暖阁,朱厚照很关心天下仓储,毕竟地方百姓吃饱了,才不会想偷鸡摸狗的事。

    他这个狗皇帝的江山,才能坐稳。

    “老高,在府州县建立粮仓,要多少银子?”

    “府州县建立粮仓,可以在灾年以防备不时之需,但臣不想白给新皇银子。”

    朱厚照认真了,“那朕拿江山来抵押?”

    “……”严成锦。

    他不想给朱厚照,除了需要银子的数目太多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增加一条税目,会给百官贪腐的由头,且朝廷已经收过一笔保费了。”

    让天下百姓全都富足,是个天大的难题。

    即便明初三大盛世,也没达到一级盛世的标准。

    收过一次保费,再收一次预备粮,怎么都像是骗银子的。

    严成锦把想到的法子告诉朱厚照,好让他明日在奉天殿装逼,“地方粮仓要建,但不是向百姓收钱粮,而是反其道而行。”

    朱厚照眨了眨眼睛,一脸恍然:“你是说……”

    “不错,就是那个,新皇不愧是与臣沆瀣一气的人,臣一提点,新皇就懂了。”

    “你也不错啊。”朱厚照喜滋滋的道。

    小太监朝严成锦翻了个白眼,要是去禀报了萧爷,多半是能立功。

    可严成锦不说全。

    “爷,奴婢想去出个恭。”

    “滚吧。”

    朱厚照头也不抬的摆摆手,东暖阁不像奉天殿,有那么多规矩。

    小太监走出东暖阁后,就向司礼监跑去。

    “张骢观察入微,又有魏征那样直谏的勇气,臣以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朱厚照点点头:“那朕认他做儿子吧?”

    “……”严成锦。

    张骢比你还大十六岁啊,你见过谁能生出这么大的儿子?

    不过,太监倒是三人行必有我爹。

    “臣不是说这个,臣是说,张骢可以当成刘大伴那样的勇士。”

    他想让张骢像王守仁那样,得到朱厚照的重用,这样升官容易许多,能做更大的事。

    朱厚照依旧不相信,“既然他是人才,为何连科举也考不上?”

    老高这家伙,忽悠他就罢了,总是拿他当傻子。

    严成锦看见东暖阁的纱窗上,有几道人影站着,宫中无人敢这般偷听,不用问也知是太上皇来了。

    太上皇弘治刘当做无事一般走进来,“你二人在这里谋划什么?”

    刚才萧敬禀报,新皇和严成锦想出了法子,要等明日才禀报。

    此事一日不解,就寝食难安,哪里还有心思等到明日?

    便就匆匆忙忙赶过来了。

    “父皇总想不劳而获,儿臣想明日,当着百官的面说。”朱厚照有些不乐意道。

    严成锦:“……”

    诸公:“……”

    太上皇弘治隐忍着怒意,却有些心急的想知道,于是看向旁边的严成锦,“严卿家?”

    朱厚照却先开口了,“朝廷从百姓手里,买一部分栗米,百姓得了银子,朝廷也得了栗米,等到赈济时,再开仓发给百姓。”

    老高说的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这个道理。

    百姓的栗米不愁卖,朝廷也能得到赈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啊。

    崔岩抚须点头,也觉察出高明之处,“诸如西北之地,若给银子,百姓还是愿意卖的,定能筹到栗米。”

    赈济银,也是朝廷白给,还不如从百姓手里买粮食,再赈济给他们。

    海外银矿有银子运回,只是缺粮。

    ……

    严府,

    张骢还在这里等候,只是今日与严成锦一同来的,有他骂过的新皇朱厚照。

    还未走进,他就已经跪在地上行礼。

    “学生张骢,见过新皇。”

第870章 钦定

    朱厚照穿着一身华服,凑近后围着张骢转了一圈,笑嘻嘻道:

    “你可愿意给朕当儿子?”

    “???”张骢。

    如果能继承江山,我当然愿意啊爹。

    可这一听就是考验,答应下来,说不定反会被赶出京城。

    “学生不敢,这样会给新皇招来骂名。”

    张骢心中忐忑,听说朱厚照喜欢阉人,虽然他已成家了,但也不想被阉割掉。

    朱厚照睚眦必报,他未必能安然离开京城。

    这时,朱厚照眼神变得认真起来,“你若考不上状元,朕就让人宰了你。”

    “……这状元太难了,小人连举人都考不上啊?”张骢心中叫苦不迭。

    严成锦并未劝阻,朱厚照的想法,不是他的能左右的。

    “若你真被朕宰了,说明你不是有大气运的人。”朱厚照浑不在意的道。

    从谷大用手中接过包袱,丢给张骢。

    如今是四月中旬,距离秋闱还有四月,足够张骢临时抱大腿。

    ……

    牙行,塌房。

    张骢拿着严成锦的书稿进屋。

    读书人喜欢清净看书,所以,这间塌房只住两个人,另一个书生见张骢回来,连忙起身作揖。

    “秉用兄至今才归,饭否?”

    “哎呀,来不及吃了,公瑾兄,你快过来看啊,这是一个大儒给的书稿,说不定,今年就考这个。”

    张骢把屋子的窗户全部关上,才急切在书案上摊开书稿。

    夏言凑上去看几眼,竟是历年乡试和会试的状元答卷,还有考题。

    他也是落榜的考生。

    看到这些答卷时心绪有些复杂。

    “秉用兄,这些是哪里得来?”

    朱厚照给的啊,除了他谁能弄到这样的答卷,张骢看了眼窗口,小声:“新皇给的。”

    “新…新皇!”

    夏言不可置信的看着张骢。

    这人落魄潦倒,在良乡相识他后,一直粘着自己蹭吃蹭喝,怎么会结识新皇?

    “真…真是?”

    “我也不与你说了,快看吧,乡试之后,会试也不远了。”张骢连忙抓紧时间背了起来。

    ………

    朱厚照下旨,在天下府州县,增设粮仓一百二十余座。

    朝廷用银两,从百姓手中购置栗米和粮食。

    各地父母官员上疏户部要银子,王琼犹豫:“朝廷也不能一次拨足,还需等香料运来京城。”

    这次唐宋运来的香料,会比上一次多。

    天下各府州县上百处,不少仓库需要修缮,是一笔不小的银子。

    回到东宫,关上殿门。

    “王守仁传密信回来了。”严成锦从胸口抽出一个信封。

    朱厚照可是等了许多日,一脸猴急之色。

    送了四门弗朗机大炮。

    这样还打不赢奥斯曼,那他可就要亲自去唐宋亲征了。

    “老高,有舆图吗?”

    “新皇在想屁吃?”严成锦忍不住骂道。

    “……”朱厚照。

    严成锦带这封密信进宫,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寻常他看完后,会马上把信烧掉,然后口头转告朱厚照,可想到这厮可能不信,就把密信带进宫里来了。

    片刻后,亲眼看见朱厚照烧掉,他才放心。

    “没有舆图,朕怎么知道打到哪儿了?”

    严成锦走到御案旁边,画出一个弯腰人的形状,再在边缘的地方画一个点,“这就是王守仁说的巴士拉港口。”

    距离奥斯曼的王城伊斯坦布尔,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朱厚照一看呆子总算没白费他银子,喜不自禁:“还要多少银子?”

    “臣也不知,若刘瑾能找到黄金州,就不缺银子了。”

    朱厚照盯着舆图看了很久。

    严成锦把它撕了,丢进一旁的火盆里,再从灯架上拿出火折子,看着图烧光。

    五月初时,京城渐渐炎热。

    朝廷开始选拔乡试的主考官。

    尽管读书人的数量变多,但录取的人数却几乎不变。

    这考验主考官的出题技巧,所以,大抵由大学士搭配六部官员。

    仔细思索几日,太上皇弘治看向朱厚照道:“你来钦定吧。”

    朱厚照想要钦定严成锦,便道:“那就由朕和老高来吧。”

    这样张骢总能考过了吧?

    “圣上不能主持乡试,还请新皇再选一人。”李东阳面色严肃。

    严成锦心中微动,他不想关在贡院里好几日,可朱厚照明显要坑他。

    “臣要揭举。”

    太上皇弘治和李东阳几人全都看了过来。

    “臣与张骢有私,虽然算不上师生关系,却也给他指点了一二,不能担任主考官。”

    礼部尚书毛纪点头,这样的确不太方便。

    太上皇弘治又抬头问:“你要揭举什么?”

    “新皇给张彩历年乡试和会试的考题,还有解元和会元的答卷。”严成锦道

    这也是为了张熜,万一张熜被人说成鬻题,反倒会被朱厚照坑了。

    一时间,太上皇弘治竟有种手痒的感觉。

    李东阳微抬眸看向朱厚照,新皇将答卷交给考生,不算鬻题,但谁知道是不是还给了其他东西?

    一直以来,诸公都怕朱厚照捣乱科举。

    这是朝廷取士的大事,不可儿戏。

    朱厚照听到严成锦这么说,也不以为意。

    太上皇弘治道:“那就由礼部毛卿家和吏部张卿家担任吧。”

    ……

    太上皇弘治走出偏殿,没几步却突然转过头来,望向身后朝这里冲来的兵部左侍郎王宪。

    “臣王宪,参见太上皇。”

    “何事?”

    “定国公杀出甘肃了,一路挺进吐蕃,率军进入突厥人的疆域。”

    太上皇弘治眉头微微挑动,谁让他出兵的?

    王宪继续道:“所幸大捷,但新皇曾说要给他算军功,太上皇您看?”

    如果算军功,徐光祚的两个儿子都能获得敕封,至少锦衣卫百户。

    但他儿子不是官员,朝廷并没有让他带两个平民出征啊。

    再说,出关杀突厥人也不是朝廷吩咐的。

    太上皇弘治看完疏奏后,表情微微一怔。

    王宪继续道:“武将,非军功不能封爵,而军功,又分为生擒、斩首、当先、奇功等项不同,还可以分为地方难易,时势缓急,事体轻重,不可一概而论。”

    如果敌军包围京城,能斩下首级,这就是特殊情况下的奇功。

    要封爵的。

    但定国公是无缘无故跑到他人境内砍人,这在轻重缓急上,就不成立,还要论罪。

    太上皇弘治淡淡道:“将这封捷报烧了。”

    “可…新皇给定国公下过圣旨,算军功。”王宪抬头。

第871章 不是庶民了

    太上皇弘治眸中目光闪动,站在原地出神许久,把疏奏递给萧敬,朝东暖阁的方向走去。

    王宪连忙跟在身后,太上皇不善后,兵部很难向定国公交代。

    如果给定国公的两个儿子封爵。

    其他国公怎么办?

    英国公有三个儿子,若他也带着儿子们一起出征。

    一人打仗,全家封爵啊。

    东暖阁殿门紧闭,小太监和宫娥都在外头。

    太上皇弘治脸色又黑了几分,“新皇在里面?”

    谷大用连忙躬身:“在,严大人也在,说任何人不得打扰。”

    萧敬一脚将谷大用踹开。

    “寡人听说,你给了定国公一封圣旨,让他斩杀突厥人,算军功?”

    太上皇弘治迈进大殿,眼睛直勾勾的看着朱厚照,对一旁行礼的严成锦视若无睹。

    “是呀,突厥人侵扰甘肃边陲,劫掠唐宋香料,儿臣早就想教训他们了。”朱厚照见父皇眸中有凶光,直接就承认了。

    “爵位是朝廷给百官的奖赏,不可随兴而封,可知道?”

    他怀疑这逆子到底知不知道,怎么恩威并施?

    爵位,是朝廷的封赏手段。

    轻易给出去,朝廷的官位不值钱,且一个爵位俸禄至少几百石钱粮,比一品官员还高,会徒增朝廷每年的靡费。

    “父皇说得有理,儿臣不该下这封旨意,儿臣知道错了,父皇就让儿臣错这一次吧。”朱厚照一副虚心认错的样子。

    “……”严成锦。

    “……”王宪。

    大殿的气压骤然降低,像暴风雨来临的前兆。

    王宪站出来一步,苦口婆心道:“朝廷才整饬藩王制,不能随意册封,新皇一封旨意,就要诞生两位藩王啊。”

    将领由兵部调度,定国公两个儿子只是王公子弟,不是将领。

    冒然去前线领兵,还封爵位,谁会服气?

    坏了军法纪律,还要会令九边将领起怨,对朝廷心生不满。

    “王师傅所言有理,庶民不得领兵,此事是朕做得不对,没把敕封他们二人为小旗的消息,告诉兵部。”

    王宪愣了一下,随即瞪大了眼睛。

    “不…不是庶民了?”

    “不是呀。”

    王宪胸口剧烈欺负起来,再说下去,他真要被朱厚照气死了啊。

    还未出征,就封了小旗……

    严成锦看了朱厚照一眼,这厮料到百官会以此事计较,给徐光祚的两个儿子入军,立功封赏,名正言顺。

    这么做,徐光祚才敢冒险领兵出境,打突厥人。

    王守仁在南,徐光祚在北,两人往中间一夹……

    突厥人想逃遁,也无路可去。

    ……

    片刻后,内阁被召来。

    李东阳扭头看着朱厚照,神色颇为复杂。

    这等大事不与内阁商议,被严成锦带坏了啊。

    “圣旨既然已经下了,不如就行封赏吧?召定国公回甘肃,莫要徒增朝廷的靡费了。”

    蒋冕颔首赞成,定国公打下西域也没用。

    西域诸地贫瘠,只能游牧,不适合汉人居住。

    就像如今的鞑靼,打下来,反而便宜了瓦剌人。

    朱厚照在一旁薅头发,父皇和诸公不知唐宋在替朝廷征战,才会劝阻。

    可若将此事说出来,老高又会被百官请旨砍脑袋。

    看过唐宋與图,呆子要留守兵力,堵住唐宋的南方港口,不让弗朗机人登岸,又要集中兵马打突厥人。

    这样一来,就不能远征奥斯曼,需定定国公牵制北方的突厥人,不能把他召回来。

    看来,还是要朕说服诸师傅呀。

    朱厚照眼前一亮,喜滋滋道:“李师傅有理,那就召定国公回京吧,朕现在就写一封旨意。”

    谢迁和蒋冕有些不相信朱厚照的话。

    可当着他们的面,朱厚照真写了一封旨意:封定国公两子为锦衣卫百户,召徐光祚回京。

    ……

    司礼监的角落里。

    朱厚照堵在宫廊的出口,手里拿着大棍,司礼监大垱李怀两腿发软,“……奴婢一路西行,就是找不到定国公。”

    朱厚照满意的点点头,“你去到弗朗机再回来,朕给你报靡费。”

    “……新皇,咱…咱就不用去弗朗机了吧?”李怀面色惨白,你脑子坏掉了吧?谁稀罕你的靡费。

    “嗯?”

    朱厚照一棍子打在宫墙上,震落一阵墙灰,李怀尿都快要憋不住了,“奴……奴婢知道了,去到弗朗机再回来。”

    谷大用眉飞色舞的从怀中掏出二十两银子。

    “……就这点银子,你当弗朗机在京城里呢?”李怀忍不住对谷大用破口大骂。

    朱厚照乐了,看向谷大用:“要不然把他宰了?”

    “够了!够了……不,多了,二十两多了啊!奴婢要不了这多银子。”

    李怀直接哭了出来,把二十两银子还给谷大用。

    对朱厚照没有丝毫办法,禀报太上皇也只是揍一顿。

    但他,大抵会被朱厚照玩死。

    朱厚照却没把银子拿回来,乐道:“去吧,若三年后你能回来,就是大功臣,朕给你一块免死金牌。”

    “……”李怀。

    谁要那破玩意儿。

    他却不敢跟朱厚照多言,哆哆嗦嗦地跑向西门,率领一众小太监和护卫出宫。

    ……

    内阁,值房。

    李东阳着重看兵部的疏奏,试图寻找甘肃的奏疏。

    甘肃距京城遥远,传回的疏奏只有三本,一本奏明草场,一本奏请钱粮,一本是修缮长城。

    无半点定国公的消息。

    “成锦啊,新皇究竟在西北谋划何事?”

    看来就算下了圣旨,李东阳也不放心,严成锦想了想,道:“下官也不知道。”

    说不定,朱厚照还防着他干了别的事呢。

    蒋冕捋着胡须,道:“李公不必忧虑,定国公知道轻重,不敢违抗太上皇的旨意。”

    等徐光祚回京,再亲自问不迟。

    严成锦并不担忧,从书案旁拿过一本册子,起身:“太上皇命臣彻查,贪墨赈银的官员,名单在此,下官回都察院了。”

    ……

    宫廊尽头,一座偏殿。

    太上皇弘治在此处坐了许久,看见牟斌走过来,身躯才微微动了动。

    牟斌抬头道:“新皇让李怀三年后,才回京城。”

    太上皇弘治微微皱眉,这逆子果然阳奉阴违,“你派人去把李怀换了,半年内,让定国公回京。”

    “臣遵旨。”

    连萧敬都没在这里,太上皇定是不想让诸公和司礼监知道。

    看来这件事只能他亲自去办了。

    牟斌想了想,大步走出偏殿。

第872章 要什么赏赐

    李东阳低头,仔细看着严成锦的册子。

    “于乔,你看严成锦的奏本,你此前曾举荐大同巡抚陈元锡,当顺天府尹?”

    陈元锡是浙江仁和县人,与谢迁是老乡。

    曾任大理寺寺正,后来升福建布政使司,又调回大同任巡抚,镀完金,就该当顺天府府尹了。

    谢迁凑过来接过疏奏,大同巡抚陈元锡克扣赈粮。

    “愚弟举荐过他。”

    难怪严成锦这家伙跑了。

    ……

    山西,大同。

    六月下旬,太阳毒辣,护城河上役卒们用铁锹挖沟濠。

    总兵李瑾骑在马上,手里拿着鞭子,打出几个响亮的鞭花,“瓦剌人屯兵塞外,迟早要攻大同的,快点挖。”

    土默特部小王子率领五万兵马,囤在塞外。

    就等着秋收时,攻城劫掠。

    英国公传新皇旨意,要在城墙下挖一条沟渠,不论是敌军进攻,还是撤退,都能减缓敌军攻势。

    “总兵大人,大半月没有休息了。”

    “请将军让我们喝一口水吧?沟濠一月就能挖完,不耽误工期。”

    役卒中的小旗王福胜舔了舔干裂的嘴唇。

    啪的一声,一记凶狠的鞭花打在背上,王福胜疼得龇牙咧嘴。

    李瑾大声道:“喝什么水!新皇岂会是好糊弄的人?”

    等李瑾走远后,几个士卒围上来。

    “狗娘养的!痛死老子了!”王福胜咒骂。

    “西北风沙大,暴晒下去也是死,我听说陈元锡被抓了,你们还要待下去吗?”旁边的王保问道。

    大同的赈粮,是由他们卫所护送,迫于生计,几人都拿了一些钱粮。

    “王哥,你不会想干那事吧?多少人都失败了。”

    “如今不同了,士卒对李谨不满,一旦我们起事,他们必会响应,瓦剌人也会趁机攻城。”王保小声道。

    他是队伍中的小旗,掌管着十个人。

    略懂一些兵法。

    “就算失败,换个名字去江南当流民,迟早会被朝廷安置,从军户变成农户。”

    众人眼前一亮。

    如今,百姓的日子比当兵好数倍,谁还愿意当兵。

    “大王哥,你说要怎么干?”

    …………

    京城,惠风和畅。

    严成锦拿着册子来觐见太上皇。

    大同御史传回疏奏,土默特部小王子屯兵在城外,而如今朝中没有兵部尚书,正好替老爹请乞。

    “太上皇,这些是都察院查出来的名单。”

    太上皇弘治想起来,曾经叫严成锦查收纳赈银的官员,“大同巡抚陈元锡,此人不是谢公举荐为顺天府府尹的人?”

    萧敬凑上前一步,“是啊。”

    顺天府刘庆升了礼部右侍郎,补额选的就是此人。

    “严卿家能查出来,比东厂厂卫还厉害。”

    “……”萧敬。

    严成锦抬头看去,只见太上皇弘治露出一个微表情,看起来有些危险。

    “臣查这件事,其实也耗费了很大的心力。”

    “说吧,要什么赏赐?”太上皇弘治秒懂。

    严成锦沉吟片刻,刚才已经找朱厚照要了一块免死金牌,两个皇帝就是好,能领两个礼包。

    “御史传回疏奏,土默特部小王子屯兵大同,臣想举荐家父,为兵部尚书。”

    太上皇弘治想起来,这段时日,兵部由严恪松和王宪打理。

    两人都是侍郎。

    他是重情重义的人,承诺等张敷华回京,留着兵部尚书之位,可眼下若瓦剌出兵,兵部就需一人调兵遣将。

    但杨一清和严恪松,他也不知选谁。

    “你先回去吧。”

    严成锦就是挑谢迁几人不在谏言,怎么愿意回去?

    等太上皇和他们商议后,没准要换成另外一个人。

    三边总制杨一清,也有资格担任兵部尚书。

    他准备了三套方案。

    第一套是老爹请乞致仕,就像后世离职,逼老板加工资。

    第二套是由他和李东阳请乞,太上皇看在李东阳的面子上,多少会偏向老爹。

    第三套是让老爹出征瓦剌,打死几个台吉或者太师,回来直接敕封尚书。

    第四套是让朱厚照写圣旨,圣旨一下,太上皇弘治也不会再干涉。

    眼下来看,第一套最保险。

    “臣还有一句话想说。”

    “说吧。”

    “太上皇也知道,家父身上有伤,不能再去边陲。”

    这样杨一清就不能回来了。

    说完后,严成锦就退出了大殿。

    ……

    文吏抱着朱批后的疏奏走进内阁。

    听说严成锦举荐后,李东阳抚摸胡须,这家伙早就想举荐了,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机。

    眼下大同屯兵,需一个兵部尚书。

    “宾之兄何意?”

    谢迁看向李东阳,想选杨一清,严恪松在三边立功勋,更适合守边陲。

    杨一清学识很高,眼界不凡。

    比严恪松更适合在朝中任兵部尚书。

    只是,严恪松是李东阳的亲家,哪里有不帮亲家的道理。

    蒋冕一脸关切,却没发表意见,内阁还是要团结一致。

    “若李公选严恪松,那我等就不提杨一清了。”

    张升和崔岩也大抵是这样的想法。

    “选杨一清,杨一清定会被严成锦弹劾,为保住这等朝廷栋梁,还是选严恪松吧。”

    “……”谢迁。

    “……”崔岩。

    蒋冕倒是觉得,还是李东阳考虑周到。

    谁知道严成锦手中有没有弹章?杨一清这等堪比内阁大学士的能臣。

    一旦致仕,的确可惜了。

    ……

    次日一早,太上皇穿上常服准备去文华殿阅奏。

    想起昨日的事,心中仍然颇为纠结。

    该不该给严成锦准奏?

    还是升杨一清任兵部尚书?

    严恪松调回京城后,就没有什么功绩了。

    萧敬欲言又止,知道太上皇弘治为难兵部的事,嘀咕道:“太上皇,内阁全选严恪松,您不用为难了。”

    “怎会如此统一?”

    “……奴婢也不知。”

    萧敬说完之后,还不忘朝左右看了几眼。

    却看见严成锦站在大殿中,面色僵硬了一下。

    踏入大殿中,太上皇弘治扶着龙椅坐下。

    “严恪松在三边立功,又在屯门击溃弗朗机人,精通水陆,臣以为,可以任兵部尚书。”李东阳道。

    谢迁凝神看着太上皇弘治,几人不置一言。

    心中虽然更偏向杨一清。

    不过,严恪松资历浅,任六部也未必有机会入阁。

第873章 不及格

    严恪松没成想,他真当了兵部尚书,心中一阵慌乱。

    他的人生经历,从在翰苑抄书开始,然后去宁夏边军砍鞑子,有良将辅佐,没有当大文官的经验。

    兵书尚书不比三边总制。

    要掌管武官的选拔,考核操练,以及各地兵备和军饷。

    光是武官的考核,他就不擅长,在兵部的日子,也只是喝喝茶,各地很少有疏奏传回京城。

    能当上六部尚书自然高兴,但尸位素餐更让他惭愧。

    “成锦啊,爹……爹当不来。”

    严成锦认真揣测老爹的意图。

    兵部的事务很多,单掌管兵备和军饷一项,就把马文升和张敷华等历代兵部尚书,累得像骡子。

    一旦打败仗,还得向朝廷请罪。

    “无妨,我会在内阁,帮爹把疏奏再看一遍,不会出岔子。”

    光凭老爹一人,肯定搞不定兵部,但兵部右侍郎空缺出来,再添一人,就能填补空缺。

    正好有个人选。

    早朝时,严成锦给朱厚照举荐陆完,任兵部左侍郎。

    陆完是都察院副都御史,与兵部左侍郎官位相差不远。

    太上皇弘治听闻后,念及陆完揭举平江伯有功,没有迟疑。

    “严卿家,定国公可有疏奏传回?”

    站在大殿中,满朝文武总觉得怪怪的。

    父子官站在大殿中,也不知道太上皇在问谁。

    太上皇弘治也有点尴尬,以前严恪松极少上朝,兵部只来张敷华。

    “兵部,定国公可有疏奏传回?”

    “还没有疏奏传回。”严恪松更尴尬了。

    他任兵部尚书,朝廷中颇有蜚语。

    官员私议,他蒙受了儿子的恩荫,兵部也有这样的议论。

    可下一刻,他目光变得坚定起来。

    严成锦微微转头看向老爹。

    叶准禀报说,朝廷中有私议他谄媚朱厚照,替老爹求得这样的官职。

    那些人真可恶,竟歪曲事实,明明是朱厚照谄媚他,封了老爹当尚书。

    可这些事情,是无法澄清的。

    他只希望老爹能稳住性子,做出点成绩来,足以在后世的百度百科中留名了。

    一轮过后,到兵部奏部务,严恪松有点紧张。

    “浙江、福建和两广传回疏奏,兵巡道不驻守在关要,海贼藏匿在大船中,与商贾走私贸易,贻害百姓。”

    大清早看到这封疏奏。

    还来不及呈递内阁,干脆就在朝堂上禀报。

    严成锦心中给老爹打了个分,不及格。

    在朝堂上廷议,是有套路的,先说问题,再说解决方案,这是让皇帝帮你解决?

    看来老爹还是太紧张了,要多多练习。

    蒋冕道:“臣以为,当派官差烧毁违禁大船,码头巡官检查路引,防止倭寇登岸。”

    在场的文武百官知道,倭寇的问题根治不了。

    赶出海后,他们会在海上劫掠,只能严防他们登岸。

    太上皇弘治没有多说什么,命人散了早朝。

    从大殿里走出来,严恪松走上前几步,略有几分紧张的小声:

    “成锦啊,爹刚才如何?”

    与韩文一比,总觉得差点什么。

    可就是不知道差在哪里?

    严成锦想了想,还是不打击老爹的积极性了。

    “爹头一回廷议,说得不错。”

    朱厚照却满面春风,走过来点评,“严师傅方才说得不好,身为兵部尚书,却只像太监那般念了一遍疏奏。”

    “……就算家父说得不好,新皇怎能骂人?”严成锦。

    “……”严恪松。

    刚浮现的喜色,消失得无影无踪,却想到刚才差在何处。

    其余几个尚书,皆提出解决之策。

    但唯独是他,仅把疏奏念了一遍。

    “爹还不熟悉兵部事务,情有可原,日后在兵部,多请教陆完。”

    严成锦安慰一声,看来老爹和他一样,尽在兵部喝茶了。

    如果他没有穿越,老爹这谋略和智商,估计在朝堂上也混不出什么花样来。

    严恪松嗯了一声,兴致缺缺的回到兵部值房,只见有个官员在这里等候。

    “下官陆完,见过部堂大人。”

    严恪松抬眸,成锦刚才说的就是这个人?

    不由仔细打量几眼。

    “不必客气,日后的疏奏,本官与你一起商讨吧?”

    左侍郎王宪要巡边督查,时常不在京城。

    主簿又大多不敢拍板,只能寄希望于眼前的陆完。

    陆完颔首点头:“承蒙大人赏识。”

    在鞑靼呆了多日,经历严成锦几番考核,终于修成正果。

    陆完心中高兴,将大半疏奏都应承过来,连书案也搬到严恪松旁边。

    这时,文吏匆忙走进来,手中拿着一本急奏。

    严恪松一看就是知道是九边的疏奏,不打紧,这个他熟。

    可念着念着,发现有些不对劲。

    “大同总兵李瑾被斩,参将黄镇、指挥马升……这……兵变,兵变了啊!”

    斩杀总兵,关押参将。

    足以说明是大规模的兵变。

    “快,快去禀报太上皇。”

    新皇登基以来,有藩王、农户和将领兵变,但却没有大规模的士卒兵变。

    会令大同彻底失守。

    朝廷不仅会失去一股精锐力量,对付起来也很麻烦。

    陆完却是不太慌张,“严大人先让下官看看疏奏。”

    兵部有战事再正常不过。

    能斩杀总兵,证明不是一般的兵变,而且瓦剌人等在大同墙外,恐怕,是诱外寇为助。

    “大人先等等,若这般去,或许要承担大罪。”

    严恪松愣在原地。

    陆完沉吟片刻,在他耳边轻言几句,“请大人去华盖殿,下官去禀报严大人。”

    很快,严恪松到了华盖殿,太上皇弘治看完疏奏后,不由站起身来。

    严恪松更加促狭不安,“李瑾为人苛刻,将士卒当做力役。

    可士卒受京营操练,都是有血性的人。

    臣此前身为兵部左侍郎,失察了……”

    太上皇弘治叹了一口气,心里明白,此事与严恪松没有多大关系。

    朝廷空兵部尚书太久,对大同之事竟没有察觉。

    “严卿家先起来吧。”

    刚才看疏奏的时候,萧敬已经去请内阁和六部。

    等众人到大殿中,大殿内一下子安静下来,交头接耳的声音顿时没有了。

    “瓦剌人入关了。”

第874章 截获密信

    大殿中的议论声消失。

    瓦剌是朝廷的大敌,曾经发兵京城,比鞑靼人还可怕。

    “派谁出征?”

    太上皇弘治皱眉起身。

    他想起了王守仁,此人曾平定过海南黎乱,只是现在不知身处何处?

    总兵李瑾已经被斩,大同距离京师很近,也无暇问罪了。

    众人齐刷刷看向兵部尚书严恪松。

    严成锦有些担忧,这是老爹的首秀,千万别玩砸了。

    如果他帮老爹谏言,太上皇和诸公能看出来,老爹不足以胜任,或许会调到南直隶。

    若是不帮,又担心老爹的安排不能拿满分。

    “三边与大同相近,杨一清定会率兵从西而来,英国公在京畿究拦截即可。

    眼下要准备粮草和兵马,还需户部尽快调拨钱银……”

    严恪松有条不紊,把陆完告诉他的全部说出来。

    诸公颔首点头。

    如今,能调动的兵力只有三边,不用旨意,杨一清知道定会驰援大同,由他挂帅安然无恙。

    而瓦剌只有五万兵马,应该不敢来犯京城。

    “兵部所言不假!”

    严成锦也还算满意。

    大同挨着三边,从三边调用兵马最快,而且三边有城墙,可以用很少的兵力抵挡敌军。

    这道题。

    老爹从将领,到军饷和兵备,都安排到了。

    有几分兵部尚书的味道。

    陆完有些东西。

    “军饷,恐怕还要等等。”

    王琼朝太上皇弘治作揖。

    天下建地方仓,各地全来要银子,瞬间被掏空,只能等唐宋的香料运来京城。

    “唐宋的香料,已经抵达保定府,两日后到京城。”

    大同的粮仓还够供养大军,不会延误战机。

    散廷议后,严恪松连忙回值房写旨意,让探子八百里加急,分别送去宁夏边陲和京营。

    晃眼一日过去,唐宋的使臣王简入京,仿佛收到了消息般,加急将香料送入京城。

    硬生生的将时间缩短了一天。

    王琼来手里捧着账目,向太上皇弘治禀报。

    “香料折银一千三百余万两,若不入国库,臣就直接交给良商换银子?”

    太上皇弘治眉宇间,露出几分沉思之色。

    提前入京,还多送了一倍的香料?

    “王卿家通报了唐宋的使臣?”

    王琼愕然抬头,“臣没有通报啊。”

    打瓦剌,太上皇弘治始终不安心,想知道王守仁去哪里。

    游学几年不见踪影,他这种能在乱军中存活下来的儒将,岂会轻易殒命?

    “直接交给良商吧。”

    等王琼退出去后,太上皇弘治看向萧敬,微微眯着眼睛,“王守仁会在哪里?”

    “奴婢也不知道。”萧敬有些懵了。

    应该死了吧……

    “这几日,派人盯着新皇和唐宋的使臣,莫要让那逆子传信。”

    太上皇弘治猜测,那逆子大抵又会给唐宋国传信的。

    天朝不干涉朝贡国内政。

    这是不成文的规矩。

    ……

    东宫,

    王简站在朱厚照身前,递上了一封书信。

    “尊敬的大明皇帝,这是恩师让臣交给圣上之物,还望在无人时亲启。”

    朱厚照忍不住咧嘴笑了出来。

    这是呆子头一回给他回信,打开看了一眼:臣愧对朝廷,望新皇勿要再传信,看后即焚。

    “嗯?就这个?”

    朱厚照把信纸翻来覆去看了几眼,王守仁这狗东西,竟不禀报唐宋的民生?

    这让他如何治理唐宋?

    好歹也给一份如今唐宋的舆图呀。

    王简也不知道,恩师给朱厚照写了什么,“臣要回唐宋,先行告退。”

    交付了香料,没有再逗留朝廷的必要。

    而且恩师叮嘱,这次要速速回唐宋,不能在京师停留超过一日。

    谷大用走进来,却看见朱厚照一阵青红,“爷,唐宋人送来香料,良乡可热闹了,要不要去转转?”

    朱厚照视若无睹,一副陷入沉思的样子,“不去!”

    呆子这家伙只传信给老高。

    可朕才是皇帝啊!

    拿出一封素白的信纸,迅速在纸上写下一封圣旨,要是王守仁不给他传信……

    朕许久没气王师傅了。

    谷大用经常给朱厚照传信,也知道一些隐秘,小声劝道:“爷,方才奴婢听说,太上皇要派人紧盯着您……”

    “父皇知道了,也不会怪朕,去吧。”

    朱厚照浑不在意,上次父皇已经猜疑,只是装作不知道。

    几日前,在偏殿,父皇偷偷见了牟指挥使,随后,杨千户就不见了,应该是悄悄派去唐宋了。

    这事,他总得告诉呆子一声。

    ……

    京城,成贤大街。

    趁着王简入宫一趟,商队已经将香料卸到户部衙门,写明交易铁器的数量。

    有了铁器,就能换游牧民族的马匹,增加骑兵的数量。

    “不采购丝绸,出发吧。”

    夜里,京城通往保定府的官道上,一匹快马渐渐靠近商队。

    谷大用不放心手下的伴伴,本想找机会不动声色交出,可王简要离开京城了。

    “王大人,老规矩。”

    王简撩开车帘,接过信后,却二话不说点燃火折子。

    谷大用想踹死他,连忙扑上来,“王大人,你干什么……?”

    “恩师说,若新皇传信,立即烧毁。”

    王简面色淡定,任凭手中的书信燃烧,此时,山林冲出一群黑衣骑兵,眨眼间就围了商队。

    其中一人朝马车射来一箭。

    ……

    翌日,大清早。

    百官来到左右掖门,却被萧敬宣布不用上朝。

    李东阳疑惑看向旁边的谢迁,谢迁同样不解的摇摇头,严成锦也有些茫然。

    这时,乾清宫中。

    太上皇弘治站在御塌边上,手里拿着信封一角,身前跪着朱厚照。

    “写给谁的?”

    朱厚照用看傻子一样的眼神,从王简手上抢来,还能是写给谁的?

    “暹罗国王。”

    萧敬小心翼翼:“新皇喜欢称王守仁为呆子,应该……是写给王守仁的。”

    太上皇弘治面色徒然严厉,“还不快说!”

    “唐宋……”

    “寡人嘱咐过你一次,为何又要写给唐宋?!”

    “懂的都懂。”

    “……”萧敬。

    半个时辰后,太上皇弘治问不出话,命人去传严成锦来。

    很快,严成锦就来到大殿中。

    朱厚照疯狂给他传递信号,又看见太上皇弘治手中拿着信,大抵猜到了结局。

    心里疯狂运算,寻找太上皇的逻辑漏洞。

    太上皇弘治看着严成锦,淡淡道:“寡人问你,王守仁在不在唐宋?”

    “在。”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837/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从慎重开始最新章节! 作者:一笑澄明所写的《大明从慎重开始》为转载作品,大明从慎重开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从慎重开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从慎重开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从慎重开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从慎重开始介绍:
明朝弘治十一年,一个慎重的灵魂悄悄穿越到了京城的西北角,但他并没有马上出去浪,而是在府上先呆上六个月…………PS:自己做的封皮,感觉还是没传达出轻松爽快的感觉,书友不要被书皮误导,其实这是一本轻松剧情的历史文大明从慎重开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从慎重开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从慎重开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