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从慎重开始TXT下载大明从慎重开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从慎重开始全文阅读

作者:一笑澄明     大明从慎重开始txt下载     大明从慎重开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890章 君圣臣贤

    战事猛然爆发,唐宋显然想速战速决。

    瓦剌人尽管提前做了准备,但瓦剌可汗翁郭楚以为,王守仁的兵马至少要休息一日,眼下简直出乎意料。

    许多瓦剌人在仓促间跨上战马,出营迎战,瓦剌的王庭没有城墙可言。

    一排排拦栅和烽燧高台,就是最外围的防御。

    号角响起,瓦剌人士气盎然,在本土作战,信心比往日强盛百倍,且凛冬快要来了,汉人不如他们耐寒。

    整片草原上兵马涌动,一触即发。

    王守仁来时就已经与副将商议过,此刻已经开战,不对各方将领再下令,只能任凭各将领的发挥。

    副将领着三路兵马朝两边而去。

    两月前,王守仁领十五万兵马北上,收纳叛军四万余,如今剩下十七万余。

    杨一清率领的十五万边军,大抵剩下十二万余。

    共计三十万兵马。

    瓦剌的兵力,在十五万左右。

    王守仁骑着马负有旌旗,领着五十多个亲兵和塘骑,在中军兵马前来回乱转,观望各方的战局。

    “杨大人,我们大将军请您出兵,增兵中路,由他统帅。”

    张侃骑着快马朝明军奔来,飞速朝杨一清行礼后,急切的开口道。

    “在等会儿!”

    杨一清自然是想减小己方的损失,现在才刚刚开战,唐宋的兵马也算精良,配备了刀盾兵和骑兵。

    一时半会儿还输不了。

    等唐宋大军拔了瓦剌人的外层大栅,打开营门,再冲进去厮杀也不迟。

    瓦剌的营帐也不知有多大。

    骑马围绕着它驰骋一圈,恐怕也要一个时辰。

    张侃有些怒了,“与杨大人商议好出兵,岂能这时候反悔!”

    他能猜到杨廷和的用意,让唐宋兵马,充当马前卒。

    可他们也是汉人,并非真的是番人啊。

    “你家将军不休整,就向瓦剌发动奇袭,也没跟本官商量,不论胜负,都和本官无关。”

    “天气变化无常,若不能速战速决,一旦拖延几日,士卒就会萌生归心,只会给瓦剌人反攻之机罢了,如今已经寻到瓦剌王庭,杨大人只要从中门突破,定能告捷!”

    “本官愿意跟你们来,自然是会帮你家将军,只是,还不到时候。”

    杨一清目不转睛的观测战局,亲自率军来压阵,真正的精锐还没出马,瓦剌人就已经有点招架不住。

    只是,他吃不准瓦剌有多少兵力,是不是佯攻?

    瓦剌此前两股五万余兵力,被他和唐宋联手灭掉,据探子禀报,王庭有十五万兵马左右。

    但瓦剌人的习惯是,在左右二三里左右,驻守一支拱卫王庭的大军。

    且,他还要防止瓦剌人溃败,以大股骑兵突围。

    “弩兵和弓箭手听令,堵住瓦剌王庭的三处营口。”

    瓦剌大营太过于庞大,以至于有东西南北四个营门,杨一清下令派去弩兵和弓箭手,可以射杀冲出的骑兵。

    算是增援了。

    张侃本想骂杨一清几句,但考虑到有可能会被斩杀,就怂了。

    勒马回头向王守仁禀报。

    王守仁闻言稍稍稳定心神,对杨一清的用兵了然于心,将主要兵力留在正面,和他判断相同。

    正面的兵马最多,有重重拦栅,从正面难以攻破进去。

    西北大漠风力大,孔明军也无法出征。

    “命凌十三率军从正面冲营。”

    王守仁拔下令旗,只要他的人先行冲营,杨一清的兵马很快就会跟进。

    塘骑飞奔去传令。

    看见唐宋中军大营冲击瓦剌正面,杨一清也发出令骑,八万兵马压上,冲击瓦剌正面的兵马,在日光的映照下,银光闪耀,嘶吼声震天。

    一旦混战后,就只能等待结局了。

    若是传回的瓦剌兵力不假,相信很快就能分出胜负。

    半个时辰后,瓦剌人就有退走的趋势,大明的兵马不断压进,终于突破了层层阻碍,营帐中火光大作。

    “大汗,从西面还可以突围。”亲兵小心翼翼的开口道。

    翁郭楚完全没有想到,唐宋和大明的兵马会如此迅速,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就突破了正面大军。

    大明的兵马不断压上,三边的士卒尤其骁勇。

    翁郭楚心中慌乱,没事打什么大同,可此时说什么都为时晚矣。

    鞑靼被大明灭时,他就知道大明的兵力,不同以前,可却没想到强盛至如此地步。

    达延汗被斩那日,他就知道。

    瓦剌终究也会落得鞑靼相同的下场。

    “不用调度,让各部自己突围散去吧。”

    在西面还驻扎着一支兵马,是土默特部首领统御,专门捍卫王庭。

    但人数仅有三万,唐宋这支兵马,似乎极擅长与骑兵交战,打起来,也是摧枯拉朽。

    落日余晖下,战斗接近尾声。

    几股瓦剌残部突围逃窜,明军骑兵追击,留在此处多为老弱妇孺。

    “我等降了。”

    王守仁自然不会可怜瓦剌人,命人割去一众首领的头颅。

    杨一清策马穿过战场,约莫一刻钟后,才走到营帐大门。

    “杨大人,我家将军说想要这片区域的俘虏,牛羊归您。”

    张侃再次骑马赶来。

    瓦剌人比番人好管制,能得到这股瓦剌势力,又会壮大唐宋的兵马。

    恩师说,只要为唐宋所用,就不分种族和肤色。

    “你家将军要战俘做什么?我要见他!”

    ……

    晃眼到了一月,正是元旦。

    “醮斋花费银子,不如去南海子打猎,朕自力更生告慰天地。”

    朱厚照想组织百官,去南海子游猎,以打来的猎物,代替醮斋告慰天地的祭品。

    不用光禄寺和礼部花银子。

    “告慰天地,古铜器具由多地进贡,不花银子,就不必去狩猎了。”

    蒋冕持芴躬身道。

    新皇不下旨撤军,诸公心中多少有些不满。

    想去南海子打猎,你下了圣旨再商量!

    “蒋公所言不错,礼部也无需向国库伸手,衙门账房还有一些存银。”毛纪傲然开口。

    “……”朱厚照。

    此刻,内阁和六部同气连枝,对抗新皇的野蛮统治。

    李东阳抬眸看向朱厚照,“时至一月,西北断了两月音讯,定是入草原了,若是兵败,还需补充兵马,新皇莫要懒政,元旦就不必赐席了,阅奏吧。”

    若十五万人折损瓦剌,三边就要招兵买马。

    这两月,诸公都睡得不安稳。

    “臣想告假一日,过元旦。”严成锦。

    “……”朱厚照。

    严恪松看了眼左右,老脸微红:“臣…臣也想告假半日。”

    诸公:“……”

第891章 赐席

    正旦,奉天殿。

    距魏国公徐俌南下过去两月,王不岁去南方卖酒。

    传回消息,让严成锦不由蹙眉,粤商在坊间传言,这是假酒,百姓看这也不像平日喝的酒,于是就当真了。

    三十万两,就这样打水漂了?

    不可能。

    来到东暖阁,严成锦对着朱厚照道,“新皇要去南海子游猎?”

    “老高,你有什么主意?”

    朱厚照可以偷偷去,但他不下圣旨撤军,令诸公有些不高兴,怕诸公交致仕疏奏。

    眼下看见严成锦来找他,便知道这家伙有求。

    “冬日正是打猎的时候,袍子和鹿需出来寻吃食,可若这种时候,新皇都能忍住不打猎,诸公和百姓,会不称赞新皇?”

    打什么猎,帮本官卖酒。

    严成锦疯狂计算后,又抢在朱厚照前开口:“节庆时,朝廷有赐席百官,向上天祈福的旧例。”

    就算节俭的弘治皇帝,也会在正旦和中秋时,给官员赐席,笼络人心。

    半日后,朱厚照传旨给百官赐宴席,诸公本不愿意赴宴,可这是向天地祈福的礼祀。

    如同皇帝扶犁春耕,就答应了。

    文华殿中,朱厚照坐在最上方的御座,矮桌摆着珍馐玉食,诸公推杯换盏。

    “这黄黄的,闻着不像,喝起来倒是像…尿。”

    “噗…”

    看见杯中浑黄色的酒水,上层还漂浮一层清沫。

    吏部给事中黄锦不由吐出来。

    “这是良乡出的新酒,用冰鉴稍储存后,效果更佳,诸公不妨试试?”严成锦示意让小太监们全部换下。

    等新的酒水上来后,李东阳饮了几口,味道似乎真的不错。

    一旁记录邸报的画状元吴伟,连忙将这一幕绘制下来,被赐名《正德的晚餐》,邸报传出宫外。

    当然,真画被严成锦封存了起来。

    酒过三巡,文吏手里拿着一封急奏,对着严恪松道:“是三边总制杨一清传回的疏奏。”

    李东阳眼睛的余光从欣赏歌舞,转向了文吏身上。

    兵部的疏奏,大抵是急奏。

    严恪松有些紧张,展开疏奏看了几眼,杨一清进了瓦剌后音讯全无,不知是不是被全歼了?

    手也有些抖动起来,余光瞥见“捷”字才全部打开。

    “被全剿了吗?”蒋冕问道。

    “新皇圣明,大捷,大捷啊!”

    李东阳看看坐上的严恪松,又扭头看向不远处的朱厚照,跟做梦一样。

    这也能打赢?

    朱厚照振作起精神,举起酒杯颇为欣喜,命小太监又抱来几坛酒。

    诸公哑口无言。

    十一月,草原无疑会被风雪覆盖,这样能打赢?唐宋出兵十五万……难道新皇又给唐宋传信了?

    “臣等以为,该给唐宋国王赐皮甲衣物?”

    朱厚照看了眼严成锦。

    严成锦低下头,这个狗皇帝看自己做什么?

    宴席散去,穿过左掖门时,寒夜中一阵凉风吹来,小太监手中的灯笼熄灭,一片黑暗,百官相继被绊倒。

    翌日,大清早。

    听闻昨夜禀报的事,朱厚照拿着名册坐在御座上,“李师傅?”

    “……到。”李东阳看了上面一眼。

    “蒋师傅?”

    “……臣在。”蒋冕有些抗拒的开口。

    “老高?”

    “臣在。”严成锦道。

    昨夜,百官在左掖门发生踩踏,吏部给事中黄锦更是被人踩断了腿。

    朱厚照干的?

    倒是诸公暗怪新皇举行元旦赐宴,招来祸患。

    片刻后,朱厚照派谷大用从内帑中取贡品,到告病的百官府中慰问。

    ……

    宣府,黄花镇。

    过了这里,就是京畿的地界,杨一清满脸凝重,唐宋用的是汉人的兵法,而且炉火纯青。

    在甘肃多地戍守多年,对西域的马政颇为熟悉。

    西域古有三十六国,虽然后来逐渐兼并,却未听说过哪朝对汉人兵策如此熟悉。

    那见他的将军,似乎不像布阵之人。

    “杨大人斩下瓦剌可汗,定能升官。”副将钱忠兴高采烈道。

    杨一清摇摇头,道:“只要严恪松在兵部,本官就不会晋升。”

    朝廷会从他们两人中选一人任兵部尚书,有严成锦在,师兄李东阳也左右为难。

    “本官倒是疑惑,冲进正面大营的将领,真是凌十三?”

    “末将在临山卫剿匪时,见过此人,绝不会有错。”

    一个时辰后,杨一清率领的几十亲兵进入京城西区,来到严府门前。

    轻扣了几声,门子喊出一句暗语: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

    “???”杨一清。

    严府上拜访有规矩,可他努力回想片刻后,气急败坏道:“四十多年了,谁还记得!”

    “……”门子。

    “去禀报你家少爷,不开门本官就带亲兵进去了。”

    新院,严成锦正要进入书房,门监却跑过来道:“少爷,杨一清要见您。”

    杨一清回京不去缴旨,来他府上做什么?

    严成锦不由深思起来,仔细的推测一番。

    “不见。”

    分析一番,杨一清来上门来找他,大抵有以下的原因。

    其一,老爹占着兵部尚书,但他立下大功,难以敕封,来找自己自己帮他不成?杨一清岂会这般傻,排除。

    其二,在瓦剌发现了什么?王守仁应当不会露出马脚,排除。

    其三,杨一清自行推断出什么?倒是有可能,毕竟是与李东阳一样善谋的人,与老爹这样的莽夫不同。

    “杨大人说,硬闯也要见您。”

    严成锦想了想,便命人把杨一清带到书房。

    杨一清穿过庭院,这狗官倒是会享受,亏本官还以为,他住的是旧院子。

    这山水,住着应该会延寿吧。

    心中一阵嘀咕,走进书房中,何能把门关上。

    “杨大人请吃茶。”

    “你倒是有心了,无毒吧?”

    “……”严成锦。

    杨一清冷哼一声坐下来,凝视着严成锦:“本官在瓦剌,看见鄱阳湖胡匪凌十三,你与唐宋是何关系?”

    来了,灵魂拷问。

    严成锦知道凌十三,此人原是贼匪头子,被王守仁感化后,凭武艺成为麾下大将。

    “为何要想这般久,可是在编理由?”

    杨一清目光一凝,“你接下来说什么,本官可不会信了。”

第892章 谜底解开

    严成锦苦思冥想一会儿,隐约有了主意。

    “杨大人在说什么?”

    杨一清望扫视大得夸张的书房,一边走到窗前一边想对策,就好比两个人下棋,如何让此子开口?

    若是论谋略,此子会比弱于他?

    杨一清看着被封冻的湖面,又扭头看向不远处书案旁的严成锦,恐怕他来时,此子已经想好对付他了吧?

    “你准备了本官的弹章?”

    弘治年间就遭这个家伙弹劾过,更遑论现在,自己要揭举他,新皇又与此子私交甚密。

    “正是。”

    杨一清猛的抬头,呼吸有些粗壮,似乎有些生气。

    我只是随口一提,你还当真有?

    龙行虎步走到严成锦旁边坐下,本官怀疑你,你就弹劾本官,这就是证据啊。

    “可否给本官看看?”

    “给杨大人看看也无妨。”严成锦从袖口中抽出一本弹章。

    提督三边十二团营的御史张永上奏,三边官军和马匹,大抵少了一万九千余。

    克减草料和军饷,边城百姓不乐于充军,比老爹在三边时,兵备有所下降。

    “你所言属实又如何?本官也是为朝廷省银子。”

    杨一清虽是这般说,但也怕严成锦把弹章呈上去。

    揣进怀里,直接朝府外走去,严恪松想打招呼,却见杨一清轻哼一声,走了。

    “成锦啊,应宁可是有什么把柄,在你手中?”

    严成锦摸着下巴,杨一清智谋媲美唐代的姚崇,若是不接触唐宋还好,接触了就会起猜疑。

    王守仁也曾受他指点,定是猜到了什么。

    半个时辰后,严成锦来到养济院门前的棋盘前。

    萧敬轻轻怼了太上皇弘治的肩膀,太上皇弘治转头,大眼看着严成锦。

    “朱爷,可否让在下打扰一下?”严成锦也不戳穿身份。

    “已经一下了。”

    “…………在下是说,借一步说话。”严成锦道。

    “朱某在下棋,无暇理你。”太上皇弘治道。

    严成锦看着棋盘,从棋碗中抓起白子,几个呼吸的功夫,“赢了。”

    “……”太上皇弘治。

    “……”萧敬。

    一脸郁闷站起身来,走了几步后,太上皇弘治才道:“寡人听说,正旦宴席,吏部给事中被踩断了一条腿。”

    “他在宴席上让新皇阅奏,新皇怀恨在心,于是……不过,臣以为是意外。”

    严成锦仔细观察太上皇弘治的面色。

    见他微微有些动怒,话锋一转,将杨一清到府上的事全部说了出来。

    太上皇弘治温声笑着,“你不是会写弹章吗?”

    “是,臣耗费几日,将弹章写出来,被杨大人夺去,不过,这次弹章也无用了。”

    严成锦从胸前拿出两本弹章。

    ……

    杨一清正要去奉天殿上早朝,却在宫门前,被小太监拦住了。

    来到一座不知名的偏殿,是太上皇弘治。

    太上皇躲着诸公,今日却主动现身,总觉得有些奇怪,“太上皇召臣?”

    “过来,坐吧!”

    杨一清有些受宠若惊,难道是因为他击溃瓦剌,太上皇弘治独宴他一个人?

    他看了眼桌上的酒席,又扭头看站在柱子旁的萧敬。

    天子赐席倒是有过,但是与皇帝同桌……没有呀。

    “要寡人亲自扶你过来不成?”

    太上皇弘治面上露出和煦的笑容。

    杨一清心里已经开始算计起来,昨日去严成锦府上。

    今日太上皇就请他吃席,两者之间是不是有关系……

    难道严成锦向太上皇禀报了此事……不会吧,不会是真的吧?

    心中忽热冒出一个可怕的念头。

    杨一清猛然抬起头,双腿好似灌了铅般,挪移到太上皇弘治旁边的锦凳坐下,心中有许多疑问。

    太上皇弘治看了眼萧敬,萧敬会意给杨一清倒酒。

    “动筷吧,不必理会寡人,今日请杨师傅来,是有事相求。”

    “臣不敢!”

    杨一清连忙站起来,对着太上皇弘治作揖,心跳好似渐渐增快。

    “寡人听说,你要在朝堂上揭举严卿家?”

    猜中了啊!

    严成锦这狗官果真去找了太上皇,杨一清想了想,道:“臣一事不明,太上皇为何不告诉诸公?”

    这其中,有太多他想不明白的地方。

    若太上皇知道又何必瞒着诸公?若只是严成锦一人谋划,太上皇又为何知道?

    “寡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杨一清。

    杨一清眼眸中犹豫不定,迟疑片刻后,朝太上皇弘治微微作揖,决定问个明白。

    “臣是说唐宋!”

    太上皇弘治眉头微微皱起,抬头看向殿外,萧敬会意把门关上。

    “唉,寡人也很为难,严卿家将宁王的兵马送到唐宋,与新皇另立一朝,诸公若是知道,寡人不治他的罪,无法向百官和天下交代。

    唐宋于朝廷有利,寡人不想治他的罪,所以进退两难。”

    太上皇弘治满脸纠结的说道。

    杨一清有些愣住了。

    这家伙为了变制丧心病狂……死而后已啊。

    此刻严成锦的形象……竟高大了三寸。

    “臣,臣有些明白了……”

    起初,他还以为严成锦想在西域另建一朝,自封为王。

    可如今,却觉得严成锦那家伙心志高远了许多,远非一般人可比。

    从偏殿出来,杨一清懵了。

    自己仿佛知道了惊天大秘密,只见,一道熟悉的身影站在殿外,仿佛早已等候他多时。

    严成锦沉吟几声,问道:“杨大人,你的梦想是什么?”

    杨一清如遭雷击,半天缓不过神来,仿佛有一股火焰在胸口燃烧,令他意气风发。

    “本官的梦想…是……”

    一旁的萧敬惊呆了,他也是头一回亲眼看见此话的威力。

    ……

    早朝,朱厚照看向殿门的方向。

    老高这家伙怎么还不来?

    百官已经有些不爽了,站在下方窃窃私语。

    蒋冕对着朱厚照,有些不满道:“不如我等先议吧?”

    “来了,严大人来了。”谷大用唱喝一声。

    严成锦和杨一清先后走进奉天殿。

    “臣要弹劾,三边总制杨一清!”

    朱厚照眼前一亮,老高这家伙竟要迫害杨师傅,道:“呈上来给朕看看。”

    李东阳一脸茫然,杨一清刚从三边立功回来,理应封赏才对。

    “不可!”

    诸公正要帮杨一清讨伐,却听杨一清的声音道:“严大人所言属实,臣的确缩减了三边兵制,未禀报朝廷,恳请前往岛国镇守矿脉,换李兆番回京!”

    疯了?这是流放呀?

    杨一清疯了不成?

第893章 敕封爵位

    李东阳有些纳闷。

    杨一清性子像刘公般固执,又对严成锦颇有怨言,怎会主动应了去岛国换兆番回来?

    严恪松只觉得与自家儿子有关。

    应宁去了府上一趟,成锦兴许是怕争兵部尚书之位,才弹劾的吧,想到这里,心中竟有股愧疚之感。

    朝堂中,百官各自猜测杨公去岛国的真意。

    放弃治疗了?

    “诸公不必多虑,本官去岛国镇守,自是想替朝廷效力。”

    杨一清听严成锦言,李兆番挖的银矿兴许很快就要枯竭,其他矿脉则掌控在大名手中,该向这些大名用兵了。

    李家小子虽懂兵法,可比王守仁差得远,自是没有法子守住两处矿脉。

    朱厚照摸着光洁的下巴,老高这家伙突然弹劾杨一清,杨一清又突然要请旨去岛国,两人还一同走进大殿。

    八成又是老高的主意。

    “准乞,杨师傅破瓦剌有功,此去岛国,就封杨师傅为平南伯吧。”

    李东阳几人无意见,破了瓦剌王庭乃是大功,该封伯。

    可是,杨一清为何要去岛国?

    杨一清似乎并不在意,当他刚才在偏殿与严成锦会晤的一幕,被史官绘记在案,若有盛世,自会留名青史。

    这便足够了。

    “瓦剌上方是大公国,朝廷还需想想,该如何管制。”

    瓦剌和鞑靼一样,疆域辽阔。

    汉人不愿在那种地方生存,就算打下来,也需派人去镇守。

    否则,徒徒落入大公国和女真人手中。

    杨一清又继续:“此前,臣与唐宋商议,要分唐宋三分之一疆域。”

    李东阳对唐宋东征西讨有些了解。

    唐宋渐渐壮大,对大明未必是好事,“臣以为,不该分给唐宋。”

    “李公所言不假,此朝有香料可交易,定日渐繁盛,若再得到疆域,恐怕会成朝廷的威胁啊。”蒋冕道。

    杨一清抬头:“可臣已答应……”

    “就如杨师傅所言。”朱厚照也不是愿意吃亏的人,岂能白白送给大公国,“老高,舆图上为何没有大公国?”

    这厮该不会想打下来吧?

    严成锦先开口道:“新皇,还是先议瓦剌一事,臣以为该重新分配土地,以牧民一户封百亩草场,建立律法,令卫所官兵戍边。”

    上一世,草场是划分好的。

    废除部落统治,谁也别想大量蓄养私奴,这样日后想起兵就难了。

    而且,给牧民分发牛羊,也会让他们在草原上安定下来,不至于四处迁徙。

    “这,不如作为藩王的封地。”谢迁道。

    高皇帝时,就将宁王封在九边草原上,这也是可以作为封赏的土地啊。

    严成锦却摇了摇头,道:“下官以为不可,朝廷虽可以将这里作为封地,可交给藩王治理,意味着能蓄养私奴,难以将虏人汉化。”

    朱厚照仔细想了想,命谷大用去文书房拟旨。

    ……

    李府,

    李东阳设宴给杨一清饯别,邀谢迁和蒋冕等内阁几人同饮。

    唯独没请严成锦。

    “应宁,可是有事不便于朝堂道明?小婿若有栽赃,老夫只会秉公。”

    李东阳怀疑杨一清有事瞒着他。

    话音刚落,蒋冕几人深深的看着杨一清。

    能看出来,杨一清与此前有些不同,竟吃了严成锦的弹章,也未坑一声。

    “宾之兄多虑,吾自是未与严成锦同流。”

    杨一清端起一杯酒水,微微抿了一口,笑得十分畅快道:“愚弟又非赴死,诸兄为何满脸悲戚之色?”

    哎呀,这怕不是悲极生乐吧?

    想到这里,李东阳就觉得愧对昔日的同门啊,可严成锦是他的女婿,他还能使坏帮应宁报仇不成?

    宴席散去,杨一清回到府中时,下人已收拾细软。

    一顶蓝色的大轿子停在无人的拐角处。

    杨一清走上前去,只听轿子里传来严成锦的声音:“盛世未成之前,需请杨大人留在岛国,或许五年,或许十年……”

    李东阳和蒋冕十分敏感,留着杨一清在京城,总是有些不安。

    正巧也需解放全岛国,瓦解幕府统治,并调李兆番回京城。

    “本官自是知道。”

    “杨师傅幸苦。”朱厚照的声音忽然从轿子里传来。

    杨一清:“……”

    一行车马前往良乡码头,乘大船前往岛国,严成锦坐在轿子中,目送杨一清远去。

    “老高,你这家伙何时告诉杨师傅?”

    “是太上皇出面,臣并未透露半字。”

    “父皇在哪儿?”

    严成锦却是不回答,太上皇弘治似乎为防止朱厚照寻他,下令锦衣卫不得带路,不得搜寻,朱厚照也难以找到。

    ……

    岛国,银矿城。

    李兆番在这里招募岛国的百姓,竖起城墙,与其他大名进犯一次,未尝到甜头,也就井水不犯河水了。

    “正旦过去,又添一岁,不知何时才能回京。”

    写过家书给父亲李东阳,可回信却是让他戍守此处。

    也写过家书给严大人,却一直未收到回信。

    “大人,银矿石上的杂物越来越多了。”副将献上一块银矿石。

    这是矿石即将挖尽的兆头。

    若一船矿石能提炼的白银,还不足以抵消运费成本,就是亏本的。

    “本官已经上疏朝廷,莫慌。”

    ………

    京城,

    杨一清离开后,朝廷商议三边是否还需派总制镇守。

    瓦剌和鞑靼已被朝廷攻破,若说威胁,只剩远在极北之地的大公国,可大公国未必会对大明出兵。

    于是,诸公商议将防线往北推移,至瓦剌和鞑靼边境,与大公国接壤之处,设立卫所。

    谷大用命小太监们搬来沙盘。

    朱厚照用手指在上面画出舆图。

    “朕以为,该在此三十处设立卫所。”

    李东阳看了眼,觉得有些不妥,这得多少设立多少兵马,且无法屯田,又如何供养?

    “国库也没有银子了,新皇三思。”王琼笑眯眯道。

    严成锦想了想,道:“臣听闻,辽东还有女真人,他们能在极寒之地狩猎,可令他们在此设立卫所,替朝廷戍边。”

    女真人杀不完,他们生活在黑河一带,与大公国素有仇怨。

    “且,若是不足,还可派遣朝鲜士卒。”

    不知为何,严成锦忽然想起了大号,青山君。

第894章 头等大事

    严成锦略微沉吟几声。

    海外贸易,让周围的朝贡国鸡犬升天,安稳繁荣了几年,贸易更加兴盛。

    回到府上,走进书房就问何能:“程公有书信来吗?”

    何能从书架的末端寻出一沓书信,“程老爷见您不回,有一年未来书信了。”

    “狗一样的东西,怎么不知道提醒本少爷?”

    在书案旁坐下,严成锦颇为忙碌,也就把程敏政的书信丢到脑后,打开看了眼:

    贤侄近来如何?老夫在朝鲜一切安好,传授朝鲜子弟儒学,有梁真《孟子》、曾参《大学》和《中庸》,老夫在朝鲜官场得意,,贤侄莫要挂念……

    “……”严成锦。

    再打开第二封:

    贤侄真的不挂念老夫啊,为何不见修书送来?老夫在汉城买到宣府石砚,凤阳的烟墨兰蕊笔,京城的花生油,定是出自贤侄之手吧?贤侄记得给老夫修书啊……

    “……”严成锦。

    再打开第三封:

    为何还不见贤侄修书来?贤侄莫不是把老夫忘了?在此倒是安好,只有些想念贤侄的书稿,贤侄记得给老夫修书啊……

    “……”严成锦。

    再打开第四封:

    为何叒不见回信?贤侄真的把老夫忘了?老夫何时才能回京,看见商贾运来的故乡之物,堵物思稿啊,贤侄有新的代写先生了吧……

    严成锦读出了一股深深的闺怨感。

    不愧是他开发的大号啊。

    什么叫绑定,

    这就叫绑定!

    “程公来书信,你不告诉本少爷,今年的年终奖银没了。”

    何能差点没哇的一声哭出来,为何被扣的总是我,“小人提醒过少爷来着,可是少爷忙于部务,小人……小人也不敢打扰啊。”

    打扰要扣银子,不打扰也要扣银子。

    何能怀疑,少爷就是不想给他发年终银,“少爷想省银子就直说……”

    严成锦抬脚,何能连忙躲到一边不敢说话,数了一下有十几封信没回,不知现在这个大号还能不能登录。

    “磨墨。”

    从程敏政的密信可以看出来,朝鲜坐上了大明的火箭,日益繁盛。

    这就必须要交发展税了。

    程敏政是朝鲜的帝师,朝鲜想继续依附大明,就必须要用大明的钱币!

    “少、少爷,墨成了。”

    严成锦考虑好后,在书信上写下对程敏政的计策,让他向朝鲜国君请旨,废除朝鲜的旧币,流通大明的纸币。

    朝鲜的国君和议政府,一定不会赞成。

    所以,还需要朱厚照和内阁六部商量,向朝鲜去一道圣旨。

    不仅是朝鲜,还有周围的琉球、暹罗、土番,也全部都要流通朝廷的纸笔。

    写好书信后,用特制的红蜡封口,命人传王不岁来见。

    王不岁看信封上没有名字,“少爷,这是要捎去哪里的?”

    “给青山君。”

    严成锦来到宫里,对着朱厚照说明来意。

    朱厚照眉飞色舞,思索片刻道:“老高,你不怕被朝鲜读书人揍死吗?”

    让朝鲜子弟去瓦剌戍边,还要让他们用大明的钱币,听起来就像是抢了别人的儿子,又打劫了钱财啊。

    银子天下流通,能保值。

    可大明的弘治银票只是一张纸,万一朝廷和商贾想赖账,朝鲜人就只能用来当厕纸了。

    “新皇下圣旨,朝贡国莫敢不从。”

    这也是为了,让大明的纸币能和银子等值,印多少纸币,就等于有多少银子。

    在上一世,定然是难以实现的。

    但大明,若能在周围的朝贡国流通弘治银票,就与汉人自己的疆域没有差别了。

    谷大用去内阁和六部传话。

    片刻后,他又踩着小碎步回来,面露难色道:“爷,严大人,诸公说不来。”

    ……

    内阁,

    新皇要在朝贡国流通弘治通宝,对士绅并无好处。

    海外贸易从朝鲜和琉球等国,交易到白银,如今却要换成弘治银票,严成锦这家伙变制变到海外去了。

    “原本去海外贸易,就是为交易白银,如今又变成银票了。”蒋冕道。

    岂不是意味着,拿着银票到哪里都能换成白银?

    对于朝廷,是好事。

    可对于做买卖的商贾就未必了,而且,朝鲜和琉球等国岂能同意?

    “如今海关,能收数以万计的银两,折损两朝邦交,对于朝廷和番国都不利。”韩文道。

    尤其是朝鲜,像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年年准时入京进贡。

    一直是大明最忠诚的朝贡国。

    “看来只能找太上皇了啊。”

    百官大抵也不希望弘治银票流通海外,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变成废纸。

    像大明通宝。

    ……

    京城,成贤街。

    太上皇弘治路过几家门面奢华气派的布坊,道:“这家布坊生意不错,是谁的?”

    别人家只有几个百姓进出,这家却排起长龙。

    “回朱爷,是严成锦的。”

    “这家酒楼生意也不错,是谁的?”

    “……是严成锦的。”

    太上皇弘治眸中微变,看向不远处生意红火的酒坊,“那家酒坊,也是严成锦的吧?”

    “……是。”

    “这条街道上,有哪家不是严成锦的?”

    萧敬也不敢大声,怕有人在监听,太上皇弘治在京城溜达,似乎在打听商税。

    “那边有两位国舅的,还有英国公的……奴婢有一事要禀报,诸公要见朱爷。”

    太上皇弘治知道,定又是厚照和严成锦在谋划什么。

    “不见。”

    “可诸公说,这次颇为重要,若太上皇不见,兴许您的心血就毁了,严大人谏言在番国用弘治银票……”

    在京城,用弘治银票的人多。

    京城有可以兑换的大商号。

    但是出了京畿,用弘治银票的商贾就少了,地方商号只认银子,要送回京城才能兑换,颇为麻烦。

    周遭朝贡国好不容易才顺从朝廷……

    “回宫。”

    太上皇弘治换上一身常服,坐在少有人来的偏殿中,面色有些难看的望着殿中两人。

    “严卿家,寡人在成贤街看到的,都是你的门铺啊。”

    严成锦没想到太上皇会查商号,正思索如何应对,“银子用于给王守仁做军饷,这是因朝廷不拨靡费的缘故。”

    太上皇弘治面色僵硬,有些尴尬的干咳一声,

    “寡人也不是要怪你,有正事要商议,你为何谏言令朝鲜等诸国,用弘治银票?”

第895章 王大人请听题

    严成锦低头沉思,说出银票成为通币的八大好处。

    是否显得自己太全知全能一些?

    以前还能用弗朗机人搪塞,可现在人家弗朗机人也没这么干呀,如今太上皇多的是时间去刨根,一问就知道真假。

    “秦皇统一货币后,以秦半两推行天下,令六国不分彼此,如今朝廷收复鞑靼和瓦剌,货币有差,若能统一货币,或许,新皇能像秦王成为千古一帝。

    臣才想出这样的计策。”

    秦始王铸造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以半两为单位,推行六国。

    眼下,就像重新开局,也有统一天下货币的机会。

    六国和秦国不分彼此,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秦始皇的各种统一,只是现在,大明把统一的范围放大了。

    “你要废止他朝货币?”太上皇弘治皱着眉头。

    他是仁君,想推行仁政。

    这样干预番国挑起争端的事,难狠心下得去圣旨,才不惜现身。

    严成锦仔细观察太上皇的微表情,大抵猜到一些。

    “朝鲜进贡,未必是真的归顺,番国的朝廷对自己的百姓,也未必有大明对他们的百姓好,太上皇不必怜悯。”

    岛国的幕府制,年年兵灾,百姓不能安心种田,易子而食。

    朝鲜虽说开始繁盛,但汉城以外的地方,无法耕种以至于饿殍遍野。

    太上皇弘治陷入沉思。

    严成锦继续:“臣不是请谏取缔,而是两币通行。”

    同一个天下,同一家银行。

    各朝百姓将白银,存入朝廷的商号中,不比挖银矿快?

    但,也要考虑番国百姓会抵触,兴许五十年,一百年后,才能看到那等五级盛世。

    朱厚照偷偷瞧了太上皇弘治一眼,“儿臣心意已定。”

    诸公听说朱厚照已经下圣旨,吓得急忙跑来殿前。

    “新皇下旨,怎不与臣等商量?”蒋冕问。

    “商量了,诸位师傅不是默许了吗?”

    朱厚照拿着狼毫笔,装傻充愣气得诸公又无可奈何。

    李东阳自知理亏,也不和朱厚照狡辩,沉声:“新皇真下旨了?”

    “下了。”

    ……

    汉城,某日大清早。

    程敏政看着矮桌上十几盘咸菜,眼角有些朦胧,“朝廷可有书信来?”

    贤侄真的把他忘了啊!

    “有。”

    管家从怀中,把今日收到的信抽出来。

    程敏政错愕的抬眸,忙说拿过来给老夫看看。

    看字迹,是自己的字迹,果真是贤侄的来信!

    只是,贤侄为何要为难他?

    要征募朝鲜士卒去瓦剌,流通银票,大君和议政府会准许?

    “不去学院了,进宫。”

    片刻后,程敏政站在狭促的寝殿中,晋城大君坐在中央,议政府和六曹官员站于两侧。

    大明要本朝士卒戍边,通行统一货币。

    对本朝没有任何好处。

    可是,大明灭了鞑靼和瓦剌,周边只剩朝鲜一个强大的朝廷,隐隐有些担忧。

    “使臣大人,我朝从未有替他国戍边的先例!”

    回想起严成锦的话,程敏政开口道:“朝廷剿灭瓦剌和鞑靼,大君和诸公想落得相同的下场?”

    众臣哑然。

    吏曹柳金忠开口:“为何不见大明的圣旨?”

    程敏政想了想,朱厚照还是太子时就常往严府跑,能肯定的是,严成锦会让新皇下圣旨追来。

    “大君稍等几日。”

    晋城大君去过大明的良乡,颇为了解大明朝事。

    遣散官员后,独将程敏政留下来。

    抬头看去,眼眸中有几分疑惑的光芒。

    “恩师,那位大人来书信了?”

    “恩,大君还是遵从朝廷的旨意为好,如今百姓富足,大人说天下还是大君的,不干预王庭内政。”

    程敏政认为,这已经是仁慈。

    以大明如今的兵力,完全可以攻破汉城,将此地归入大明的疆域。

    而此时,却只仅仅流通货币,派人去瓦剌和鞑靼戍边。

    “攻破瓦剌王城时,本王就想到了。”晋城大君感慨。

    文皇帝时,曾建立哈密卫和女真三卫,让番人替朝廷戍边,给予通商的权力,如今,只不过是故技重施。

    “大君还是遵从为好,如今执政的是正德皇帝,不比弘治皇帝仁慈,尤为喜欢打仗,也不喜欢讲道理。”

    程敏政看着昔日的门生,不由出声劝了一句。

    打完瓦剌后,九边无战事,朱厚照巴不得晋城大君抗旨呢。

    晋城大君面色苍白许多,打消了派使臣去大明的念头。

    晃眼七日过去,大明真有圣旨传来。

    ……

    临近冬末,天气依旧冻人。

    在书房中,严成锦看完两广传回的密信。

    随即,推门走出庭院,穿上鹿绒皮靴,才能感觉到丝毫的暖意,小冰河期越来越严重了。

    新院的正堂中,铺着绒毯。

    但今日要见王琼,不便在新院会客,索性叫何能带来正堂。

    “你家少爷找本官做什么?新皇在不在?为何不能明日去值房再商议?”王琼虽说喜欢往严府跑,可被严成锦请来就不乐意了。

    此子极少会见他,一旦要见,就是有要事相求。

    严成锦的事还能是什么事,变制呗。

    可他又不敢不来。

    “嘿嘿,王大人放宽心,我家少爷又不吃人。”

    “是呀,你家少爷温润如玉,待老夫如自家人,就是喜欢背后捅刀子。”

    王琼腹诽一句,随后跟着何能走到正堂。

    宽大的正堂内,滚烫的铜壶冒着热气,茶桌上的香炉升起白烟,婢女坐在旁边烧茶。

    “贤侄找老夫?”

    “本官想在海外,设良乡的商号,存储和兑换弘治银票。”

    粤商颇有头脑。

    他们在岛国和唐宋等设商号,让百姓把银子存入商号中,赚取了许多银两。

    “贤侄,你不会想洗银子吧?”

    王琼眯着眼睛扫视着严成锦,户部管银票印制,但不会把银票,直接交给弘治商号以外的商号。

    要不是严成锦生性胆小,还以为他要造反呢。

    “王大人看,两广传的书信。”

    王琼接过来打开一看,是粤商在海外商号的分布,不解:“粤商建商号,与你要银票何干?”

    严成锦瞥了眼王琼,觉得以王琼的知识天花板,不足以理解,决定绕一绕。

    “王大人请听题。”

    王琼端起茶汤抿了抿,一副“我看你怎么忽悠老夫”的表情,笑眯眯:“你说。”

第896章 喜讯

    严成锦思索片刻,想和王琼探讨一下富国论。

    “王大人可有儿子?”

    王琼噗地一口茶水,喷到火炉里,抬头看向严成锦的目光,多了几分警惕之色。

    千万不敢让此子知道,连忙扯开话题。

    “你要是问这个,老夫就走了。”

    “王大人误会,本官想问的是,长随小明赚了一百两银子,存入商号中,敢问十年后,能取出来多少银子?

    甲:一百八十七两四钱三分

    乙:不能确定具体数额

    丙:一分钱没有。”

    王琼开始算商号的利息,按弘治商号的利息,掐了掐手指。

    “甲,一百八十七两四钱三分。”

    严成锦摇了摇头,看向王琼道:“王大人,这是多选题。”

    “你欺老夫不会算数不成?”

    “此题应当是全选,十年间利息兴许会变,故而乙也算,若商号被挤兑破产或卷银子出海,丙也算正确。”

    “……”王琼。

    他略微尴尬的笑了笑,严成锦说的有道理,卷着银子出海容易。

    亏了银子,可不就卷着财物逃窜。

    王琼想到粤商带着银子跑了,渐渐有了兴趣,“和你建良乡商号何干?”

    “本官不会跑,万一本官致仕了,还有朝廷在,有新皇在。”

    严成锦认真的看着王琼,粤商会不会跑他不知道。

    但他纯粹是,想取而代之。

    见王琼有些犹豫,又继续道:“王大人知道百姓为何愿意相信粤商?”

    王琼微微蹙眉,纳闷百姓为什么知道还往里存银子?

    “为何?”

    “粤商号的银两,在外地也能取用,而且,只要存入银子,就可以在异域提货交易。”

    朝廷多地虽有商号。

    但百姓如果要离开,就要把当地的银子全部取出来,到另一个地方再存入。

    且,两广人要卖丝绸,只要带着存根直接去江南,就能从粤商的仓库取货,原地售卖,省去从广州运到到江南的路费。

    严成锦也是派人打探才知道。

    粤商聪明,甚至连他也不禁拍手称赞。

    “良乡商号也能做到,本官也是为了银票能在海外流通。”

    在海外流通银票,就必须建立大明的商号。

    今后,良乡归属朝廷,而且,凭借通商能力很快能建立商号,这是比朝廷自建多出的优势。

    “你、你让老夫回去想想。”

    王琼感觉快要被严成锦说动了,不敢多停留,连忙朝府外走去。

    严成锦摇头,王琼真是比朱厚照还难忽悠。

    ……

    黄金州,

    冬天寒冷彻骨,高凤建议斩杀土人,抢夺兽皮和粮食,刘瑾不许。

    “张大人,咱看刘瑾就是背叛朝廷了!”

    白头雪山就在眼前,可张敷华亲自走一趟,才知道有多远,口粮和装备不足以抵达。

    半路折返,此刻也不知该去哪里找银矿。

    黄金州的冬天,真冷!

    张敷华深吸了一口气,“挖矿还需用到土人,此时也不宜交兵,暂且先留着吧。”

    高凤见张敷华不下令,回到帐篷中,叫来自己的心腹太监。

    “今夜,你杀了刘瑾,咱认你当孙子。”

    小太监哆嗦的接过匕首,可想到当高风的孙子,日后兴许能混个大垱,就接了过来。

    是夜,小太监摸黑走进刘瑾的土屋,把刀放在木桌上,对着刘瑾道:“刘哥,高公公让小的来杀您。”

    “很好,把这包药粉掺到他的汤里。”

    小太监拿上刀,朝高凤的营房跑去。

    高凤:“杀了吗?”

    “没,刘瑾没睡,让小的把这包药粉掺进您的汤里。”

    高凤:“做得不错,把这包药粉倒进他的汤里。”

    小太监把刀收起来,又跑回刘瑾的营房。

    刘瑾:“他死了?”

    “刘哥,奴婢还来不及倒,高公公已经把汤喝了,还让小的把这包药粉倒进您的汤里。”

    刘瑾想了想,“你跟他说,咱已经把汤喝了,你再把这包药粉,倒进他的汤里。”

    小太监又悄悄跑回高凤的营房。

    高凤:“咽气了?”

    小太监:“还没死呢,刘瑾让小的说,他已经把汤喝了,让小的把药粉倒进您的汤里。”

    高凤:“你说咱把汤喝了,再把这包药粉倒进他的汤里。”

    小太监忙跑回刘瑾的营房。

    刘瑾:“死了吧?”

    小太监:“刘哥,高公公说他也把汤喝了,让小的把药粉倒进您的汤里。”

    刘瑾:“他娘的,你跟他说咱把毒药收回去了,你再把这包药粉倒进他的汤里。”

    小太监跑出营房,又回到刘瑾的帐篷。

    高凤:“死了?”

    小太监:“没死,刘公公说毒药是他的,他把毒药收回去了,让小的把这包毒药倒进他的汤里。”

    天亮了。

    张敷华走出营帐,打算派人去通报各营起来晨练,却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

    是一个小太监,睁着眼睛却不动,显然没有生气。

    “敌袭?”

    “大人,好像是服毒自尽了。”

    张敷华看了几眼,唉,不知是黄金州的日子太苦还是何故,他都想服毒自尽了。

    只能吩咐埋到后山去。

    一个时辰后,亲兵就跑回来禀报:“张大人发现了,金矿!”

    刘瑾正在用木盆洗手,听闻士卒的话连忙小跑出来。

    张敷华命十二人亲随,前往埋人的后山,行走了三里路,在山阴处有一汪清潭,潭水极为清澈,仔细看能见豆子大的金子,随流水藏于石缝中。

    这座山上的某处有金子!

    刘谨连忙拿出舆图,不知这是严大人标记的哪一处,但先找到一处,总归是好的。

    “哥,好多金子,快下来呀。”

    张延龄左瞧瞧又看看,居然是一座露天金矿,搬开石头有许多金子。

    严成锦那狗官说的没错呀。

    这里真是黄金州!

    张鹤龄见状,也连忙跳下去,捡起金子往袖口里装。

    “刘公公,快叫土人来捡金子,本官再看看周遭的岩床。”

    不知道此处有多少金子。

    若是藏在地下的话,还得让土人帮着凿开矿道。

    “张大人不是说土人无用?”

    “刘公公怎还记仇,本官自是说过,可眼下当以大局为重。”

    刘瑾却不同意,“张大人自个儿捡。”

    土人要绘制黄金州的舆图,这才是大事,若又撤回此地捡黄金,何时才能绘制出来?

    回朝廷更遥遥无期了。

    高凤白了刘瑾一眼,“张大人,咱帮你捡,回京后,您可要将此事写清楚了。”

    张敷华喟叹一声,只得指挥水手力役,开周围的土石。

第897章 金玉良言

    京城,

    这几日,王琼皆在思索严成锦的话,不急向朝廷谏言。

    可他越想越不明白。

    最后,脑海中只剩下一个信息,把印制的银票交给严成锦,否则,会出大麻烦。

    到底…是哪里会出大麻烦?

    本官这是中了严成锦的毒啊。

    “老爷,去惠民药局看看?”管家见王琼萎靡不振,忧心忡忡地补充一句。

    王琼摆摆手,“老夫现在,差严成锦的那一句话,就要中邪了。”

    思索片刻,觉得自己琢磨也不是办法,穿上官衣来到内阁。

    几日不见,李东阳明显发现王琼神色有些不同,“德华兄,你这眼睛是?”

    “李公,严成锦向户部要银票,下官不知给还是不给?”

    一番迟疑后,王琼说出来,是利是弊让李东阳琢磨去吧。

    严成锦总不会坑害他岳父吧?

    真坑了,那也不赖他。

    “良乡商号想与弘治商号等同?”李东阳捋着胡须,大抵听明白了王琼的意思。

    弘治商号从宝源局拿银票,不需要付等价的白银。

    而其他商号,从弘治商号兑换银票,需要交付等价的白银。

    现在,良乡商号想像弘治商号一样,直接从宝源局拿银票,不交付等价的白银。

    谢迁皱着眉头:“这不是白白拿银子?”

    王琼一拍大腿,“是啊,可严成锦出了一道题,吓唬愚弟。”

    现在想想,这个家伙实在太可恶了,亏老夫拿他当儿子。

    蒋冕放下手中的疏奏,“此事,万不可应承。”

    良乡商号,虽然和良乡衙门共体同生。

    但终究不是户部的衙门,更像是朝廷和商贾交融的商号,准许特例,会崩坏秩序。

    王琼看向李东阳:“可…粤商在番国建立商号,白银外流,也是属实。”

    起初,他怀疑严成锦忽悠他,后来发现,此子真是把他忽悠傻了。

    ……

    东暖阁,

    严成锦把王守仁最新版的书信,交给朱厚照。

    “臣告诉户部,良商号取代粤商号,否则,白银就会外流,其实,这只是第二层。”

    朱厚照眨了眨眼睛,有些窃喜地看着严成锦。

    “唐宋建立良商号后,王守仁可以直接在商号取白银,这才是深层的用意。”

    王守仁传回书信,练兵完成,正要筹集兵马进攻奥斯曼。

    从京城运输银子过去补给,太麻烦,需要在唐宋建立一座商号,王守仁可以随时取钱粮,加上建立本地仓。

    商人拿银子去商号交易,等攻击到奥斯曼帝国时,也不用从京城运输银子。

    可以在奥斯曼建商号和仓库,王守仁进入奥斯曼后,同样可以偷偷取钱粮,打到哪里,就建到哪里。

    与开中盐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高,这是几层?”

    “已经是最后一层了。”

    朱厚照露出笑容,为严成锦没有隐瞒他洋洋得意,他不知道的是,其实,还有两层……

    严成锦今后如果提桶跑路,可以先跑到海外,再取银子出来。

    至于最后一层,自然是让弗朗机人也往里存银子,成为没有国界的天下第一商号。

    “老高,我下旨了?”

    “要昭告天下,百姓才会相信良商的银票,且需户部拨给银两,建造本地仓。”

    建本地仓,不知要多少银子。

    良乡的财力,不足以建造太多本地仓,只能薅朝廷的银子,反正,至少今后大明土地上的良商号,要归还给老朱家。

    朝廷不亏。

    “要多少银子?”

    “臣回都察院算算,再给新皇准信。”

    回到都察院,严成锦陷入沉思中,王琼不愿帮他清算,只能让谢玉进宫。

    这时,李东阳来到都察院值房,胡须都捋光了,呼吸沉重了几分。

    此子又不与他商量,自新皇登基后,越发过分了。

    可他,还是压下心底的怒意,耐着性子,挤出自然和煦的笑容。

    “成锦啊,为父听说,你给王琼出了一道题?”

    虽然严成锦总想称他为老丈人,但他很少与此子以翁婿相称,怕百官诟病。

    可如今,为了朝中大事,也只能拿老丈人的身份压一压此子了。

    为父?严成锦眉头微皱,顿时警惕起来。

    “李公,在宫中,还请以官位相称。”

    “我养了十几年的女儿,你这兔崽子说娶就娶,凭什么还不让我自称为父,你这家伙倒是说说看!”

    见左右无人,李东阳气急败坏道。

    “你才养了她十几年,下官娶了她之后,要养她五十到八十年,还要养你三十年。”

    严成锦在想,到时提桶跑路,没准还要带上李东阳。

    “……”李东阳。

    一时间,竟然无语相对,想起是来此与严成锦议事,也就不计较了。

    将王琼去内阁的事言说一遍,李东阳站了起来,深深的看着严成锦,“你究竟打什么主意?”

    此事定没有看上去这般简单,向朝廷要银票,朱厚照与你关系好,不计较。

    日后换了一个骄奢淫逸的皇帝,还不得让你十倍归还?

    而且,百官家中多有商号,能让你独占这份便宜?

    李东阳自是考虑得深远许多,不仅是朝廷,连自家女婿今后的前途命运,也考虑到了,才先私下来都察院一趟。

    不在朝堂上谏言。

    “多谢李公美意,下官心意已定,就不会更改,新皇已经拟旨了。”

    严成锦有些感动。

    但李东阳不知道的是,今后良乡商会归于朝廷,不是他的。

    这样一来,宝源局给朝廷自己的商号发银票,不是很正常?也就没有妒忌和特例一说。

    只是,眼下还不能告诉李东阳。

    “本官好言劝你,你竟然!”

    李东阳闷哼一声,拂袖大步离去,心中对这个女婿已是失望至极。

    但他也不准备放弃,等下了值与清娥说说。

    严成锦命人把谢玉召进宫。

    谢玉拿着算盘,有些不知所措:

    “大人,建造仓库贵在材料和人力,各地价钱不同。”

    在大明,建造仓库的银两,大抵与塌房相同。

    但在唐宋和暹罗等地,谢玉就不知道了,钱东宝被召进宫,半日后,两人合力算出一份大抵需要的钱银。

    严成锦看了眼后,迟疑问道:“需要这么多银两?”

    “相差,应当不会超出一万两。”

第898章 君臣齐心

    东暖阁中,

    朱厚照的御案上摆放着六本疏奏,内阁人手一本,都是弹劾某人尸位误国。

    不仅要银票,还要银子。

    这就是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啊,刘秀有好果子吃吗?

    朱厚照摸着下巴,心里盘算起来:“诸位师傅,你们与老高同是大学士,相煎何太急?”

    “有这银子,不如修缮宫中的殿宇和值房,寒冬凛冽,百官冷得腰膝酸软,也没有怨言,不就是想替朝廷省银子?”谢迁直言。

    严成锦抬头看向谢迁,确定过腰子,不是肾虚?

    李东阳也不想严成锦惹上麻烦,“臣想给新皇,说一则典故。”

    “朕有些累了,明日早朝再说吧,老高你留下。”

    李东阳:“……”

    诸公:“……”

    李东阳领着诸公退出大殿。

    朱厚照站起来,似乎为诸公刚才将他当傻子,依旧有些不高兴。

    “老高,户部不给银两,朕想到了一个办法。”

    “新皇是说?”

    “嗯,抢自己的国库不算抢,朕带着禁卫去,京仓的主簿,难道还敢拦不成?那朕将计就计宰了他。”

    “……”严成锦。

    按理说,皇帝要银子,户部无论如何也要批给。

    但明朝的皇帝,大多好说话,可以拖着不给,然后往死里劝。

    成化皇帝向户部要银子,户部尚书周经就经常劝阻,以至于皇帝只能从内帑掏银子,最后掏空。

    大抵除了朱元璋和朱棣,没有谁能说一不二。

    “臣不敢。”

    严成锦不认为朱厚照能瞒住,百姓知道皇帝抢了国库,脸色会变成正方形吧?

    沈万三虽不是明朝人。

    可明史中,沈万三与朱元璋的感人故事,已经被他收录到“和皇帝做朋友的一百种死法”中。

    眼下怂恿朱厚照抢国库,就是其中一种。

    “新皇劝王大人,还能要到银子。”严成锦道。

    朱厚照知道严成锦不敢,“你要一千万两,国库也没有,你可知道瓦剌和鞑靼,在建边陲的卫所?”

    严成锦略微思索片刻,眼下,只有太上皇的内帑还有银子了。

    回到都察院后,询问叶准太上皇弘治的踪迹,竟去了固安泡汤,看来太上皇微访的范围和爱好,越来越广泛了。

    抬头看了眼窗子外的天色,京城到固安有青石官道。

    此时去固安,还来得及。

    严成锦命人准备马车。

    “太上皇在固安,可曾问了什么?”

    叶准看了左右,颔首点头:“问了,用膳就问这家客栈是谁的,吃茶就问这家茶楼是谁的。”

    “太上皇为何这么问?”

    “想看哪家不是您的。”

    “……”严成锦。

    六驱马车在官道疾驰,何能特意学习过御车术,两边景物飞速后退,车速却还算平稳。

    严成锦不由深思起来,看来太上皇对他的家财很感兴趣呀,要不要主动邀请他到府上?

    ……

    固安,汤池。

    太上皇弘治拿起身边的木槿叶,池边上还有锦盒,装着香料、皂荚和花瓣等杂七杂八之物,一人占了一个汤池。

    一看是大户人家,肩头搭着白布的小工走上来,讨好似的笑道:“爷,搓澡不?”

    “去去去,不搓不搓。”萧敬一脸嫌弃。

    一日搓百十个人,哪能让这等污浊的手,脏了太上皇的身子。

    太上皇弘治转头,看向旁边有不少这样的小工,有些好奇:“你过来吧。”

    “……爷,要不咱来?”萧敬道。

    小工已经抢着往太上皇弘治的背上上皂荚,太上皇弘治问道:“一日能赚多少银子?”

    建此汤池,是为安置固安的百姓。

    能赚多少银子,县令有无误报祥瑞,他也不清楚。

    “有一两银子……”

    小工看周围几个大汉满是警告之色,心中有些发毛。

    听到这个数目,太上皇弘治眸子微微一紧,这几日,他熟悉许多百姓的生计。

    茶楼伙计八分纹银,客栈账房一钱三分纹银,木匠九分纹银……

    都比弘治年间,近乎多了一半,而且,力役供不应求。

    这小工一日就赚一两银子,委实少见。

    小工道:“手艺好,老爷才给赏银。”

    半刻钟后,萧敬站上来一步,早就看这小工不舒服,正好可以支走,“爷,严成锦来了,穿着红衣不便过来。”

    片刻后,林子中。

    太上皇弘治已经更衣,深深的看着严成锦许久。

    “寡人听说,固安有不少你的门铺。”

    此子的门铺,多到令人咋舌的地步,亏这家伙还整日向国库要银子,真想让锦衣卫看看,银子是不是真都花到唐宋去了。

    严成锦心知,太上皇来固安是微访民生,并非真是在意门铺。

    “臣想请旨,向太上皇要一笔银子。”

    朱厚照说,太上皇不理朝政后,天下多处皇庄和江南的制造厂,银子依旧归于太上皇的内帑。

    且许久不开仓了,估计储存银子不下八百万两。

    太上皇弘治看了萧敬,见后者会意退到远处,才开口问:“你要建商号,又与粤商何异?寡人也没有银子。”

    看来,太上皇弘治对他的信任度,只有九十九啊。

    若是一百,就同意了。

    无意中测试出太上皇的信任度,严成锦不禁有些失望,“良商,终要归于户部。”一句话足以解释所有。

    太上皇弘治瞳孔猛地一缩,竟有些促狭起来。

    这几日,在京城微访,觉得良商的影响太过庞大,严卿家一心为朝廷,才会有这等想法。

    “寡人的内帑只有一千五百万两,严卿家要多少银子?”

    “……”严成锦。

    不愧是大明省帝啊。

    或许除了皇庄和江南制造局外,太上皇还有其他现银流。

    “一千五百万两,足够了。”

    太上皇弘治面上抖了抖,暗自给严成锦减去六成。

    “给你七百万两,寡人派太监督察,多余之数退还,不足之数,下旨让国库补齐。

    不可让诸公知道,寡人有银子。”

    “……臣明白。”严成锦。

    翌日,内阁。

    王琼拿着一封旨意,“诸公不必争执了,太上皇下了旨意。”

    李东阳如同吃了黄莲一般,诧异的苦着脸:“太上皇怎会下旨?”

    “下官也不知道,还拨空了内帑的七百万两。”

    太上皇不愿意见他们,却愿意见严成锦,还拨给内帑的银子……

    蒋冕竟有种奇怪的感觉。

第899章 出乎意料

    朝廷下了圣旨,京城的良乡商号可以兑换银票。

    并无多少人来交易。

    严成锦预料到了,士绅多已将银子存入,并无交易的需求,所以才召李兆番回京城。

    “大人,岛国的大船到通州了。”

    严成锦拿起官帽,现在出发,等到了良乡,大船也到了。

    他极少和李兆番传书信。

    可是,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师徒情谊,总是忍不住想帮他规划职业生涯,不知李东阳是否收到了消息。

    需比他快一步才行。

    听小太监说,严成锦溜出宫了,朱厚照也没有阅奏的心思,丢下豪笔就出了大殿,再现身,已经是良乡的官道上。

    “老高,你说我要不要给李兆番封爵?”

    朱厚照骑马就是比他快啊。

    这厮怕不是派人转门盯着他。

    严成锦想了想,“臣以为,是该要封爵。”

    李兆番是锦衣卫千户,在岛国开疆拓土,又镇守多年,运回近四千万两,有大功。

    可惜是个八股学渣,难以进文官系统。

    当儒将更为合适。

    “我给杨师傅封平南伯,给李兆番封什么爵位好?”朱厚照认为,封爵是最重要的事,不能随意起名号:

    “密云伯?”

    严成锦没有应答,对封号并不纠结,反正都没有封地。

    ……

    良乡码头,一艘高过楼宇的大船停在码头。

    李兆番看见那顶轿子,眼眸中浮现一层薄薄的水雾,严大人亲自来接他。

    虽然是自己的妹夫,可闻道有先后……

    “兆番如何能受恩师厚待?”

    脑筋急转弯:我夫人叫你二哥,我儿子叫你二舅,你叫我恩师,我叫你什么?

    严成锦倒怕传到李东阳耳中,“本官没你这个儿子……不,没你这个门生。”

    “……”李兆番。

    朱厚照看向严成锦,又看向李兆番,眼中竟有几分同情,老高终于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了啊。

    片刻后,良乡衙门的小院。

    李兆番缩了缩身子,木桌上是热气腾腾的茶汤,却来不及去喝,拱手道:

    “不知新皇和严大人召臣回京,为何事?”

    从世叔杨一清那里听说,朝廷剿灭了瓦剌,如今北方平定。

    杨一清执掌岛国的兵权。

    以严大人的性格,不会白白将他从岛国召回京城,而且还亲自来迎接。

    “朕无事呀,老高你说吧。”

    “良商要在海外建立商号,发行银票,本官想命你前往。”

    良商在异国建商号,需得到当地王庭的庇护。

    王不岁不能代表朝廷,办不了。

    诸多人选中,李兆番心性沉稳,三项全能,有良乡王守仁之称。

    除了方学外,他最信任李兆蕃。

    “学生在通州时,略微有耳闻。”李兆番道。

    朝廷的旨意,已经传到各个番国,但仍需派使臣亲自去,建立商号。

    严成锦把一份商号建立顺序手册交出。

    “可曾听说过大禹治水的典故?”

    朱厚照:“老高的意思是,你不必回李府了,即刻启程吧。”

    李兆番:“……”

    严成锦正是此意,回到李府,定会被李东阳挽留在京城,但他实在找不到,比李兆番更合适的人选了。

    ……

    李府,

    李东阳命庖房准备一桌宴席,特意比平日下值早两个时辰。

    “大船还没到良乡吗,为何不见兆番回来?”

    老爷平日下值,从未见过酉时的京城,与二少爷近三年未见,心中定是急切,管家连忙说小的去看看。

    等了半个时辰,管家拿着一封书信匆匆回到府中。

    “老爷,少爷送来一封书信,又走了。”

    李东阳接过书信看了几眼,心口莫名的一疼,正想明日与严成锦说说,还是晚了一步呀。

    “把严成锦给老夫叫来。”

    又是半个时辰,严成锦出现在李府中,对着李东阳道:

    “李公找下官?”

    李东阳坐在正堂的主位,气得吃不下饭。

    “老夫问你,兆番又去哪里了?”

    严成锦:“李兆番不是给大人修了书信?”

    李东阳:“书信上,只字未提。”

    严成锦:“真是不孝啊。”

    李东阳:“………”

    严成锦仔细想了想,遣散了周遭的下人,将李兆番的行踪告诉岳父大人:

    李兆番从安南府出发,进入暹罗建立商号和仓库,随后,再进入唐宋,大抵在一年后,会进入奥斯曼。

    一带一路,为王守仁提供补给站。

    回京,大抵也是六年后了吧。

    李东阳神色黯然,轻轻抿了一口酒水,酒菜总不能浪费,“坐下来陪老夫喝一杯。”

    深思一番,觉得不对,建商号让王不岁去便可,为何要兆番亲自前去?

    这小子沾酒就醉,兴许能问出点什么来。

    严成锦迟疑片刻,坐在锦凳上,桌上的清酿,是南康酿的白酒。

    “此酒性烈,下官只能喝半杯,李公也莫要多喝。”

    “这由不得你。”李东阳端起酒杯,沉声:“换大碗来。”

    今日灌醉你,就不信问不出半点消息。

    一刻钟后,

    严成锦举起酒杯,看向旁边半醉半醒的李东阳。

    看来他的酒量,比李东阳强一点点啊。

    “你最高兴的事?”

    李东阳:“沐休。”

    严成锦记在本子上,又抬头看向李东阳:“当官以来,最大的把柄?”

    李东阳:“助婿为奸。”

    严成锦:“……”

    助婿为划掉划掉,这个还是不写……

    严成锦:“李兆番是你亲儿子,还是侄子?”

    对于此事,严成锦曾经怀疑过,李家还有其他侄子,为何独认李兆蕃?

    李东阳:“侄子。”

    严成锦:“你最想除掉的谁?”

    李东阳:“严成锦。”

    严成锦:“……”

    你是真醉还是假醉啊?

    又是一个时辰后,严成锦合上厚厚的本子,站起来看向旁边的李管家,“将你家老爷抬进屋,今夜之事不要告诉李公。”

    大型社死现场啊,诸多秘密已经收入册子中,不枉熬夜一场,李东阳回想起来会很羞耻吧。

    “……姑爷,这?”李管家有些为难。

    严成锦:“本官也是为了李公好,李公面皮薄,若知道了会如何?”

    管家连忙开口道:“小的知道了,小的什么也不会说的。”

    翌日,大清早。

    李东阳起床穿衣,似乎忘记了重要的事,管家也说不出来。

    来到内阁值房,看见了严成锦:

    “昨夜你何时离去?”

    “喝了一杯,醉了便走了,李公还有事?”

    李东阳却低垂着头,总觉得此子未醉啊。

    文吏小跑来禀报:“新皇召诸位大人,还请去东暖阁面圣。”

    算算时日,严成锦也知道是什么事,蒋冕心中明悟,朝东暖阁走去。

    ………

    推书:

    偶然看到的一个作者,笔力挺雄厚的,最近他的新书上了《这位大帝也是我朋友》,喜欢的书友可以去看看

第900章 奉天殿之变

    四月二十一,是会试的日子。

    由于朝廷扩增会试的名额,在都察院和礼部衙门设立分考场。

    “爷又开先例了啊。”谷大用堆着满脸笑意。

    成化皇帝时期的“僵尸”举人,都跑来京城了,最高六十七岁高龄,想着能在入土前,趁着扩增的机会中第。

    朱厚照却是皱着眉头,“要设四位主考官?”

    都察院和礼部衙门也是考场。

    贡院关闭后,主考官不能在都察院和礼部衙门之间探查,所以,每处至少要设一个主考官。

    大明建朝至今,两京十三道会试的主考官多。

    乡试的主考官,只有两位。

    “臣以为,挤一挤总是能坐得下。”蒋冕拱手道。

    严成锦低头沉思,日后科举的人数越来越多,三个考场是必然,增加会试的主考官也是必然。

    谢迁摇摇头,“挤在一起,虽能坐下,却会有舞弊的嫌疑。”

    李东阳颔首点头,表示赞成谢迁的看法。

    几个阁臣和礼部尚书毛纪,商议之下,赞成另设两名主考官。

    朱厚照扫视着大殿中的几人,老高这狗官不会去,只能从其他官员中选出。

    “李师傅、谢师傅、崔卿家和杨廷和任会试主考,老高,这次会试取士多少?”

    严成锦道:“一千。”

    李东阳:“……”

    众人:“……”

    朱厚照认真的看了眼名目,“历代取士从不超四百人,翰苑也还有一百余翰林,增取一千五百吧,朕想凑个整。”

    严成锦:“……”

    蒋冕:“……”

    取两千名进士?

    李东阳急忙抢在朱厚照下旨前躬身:

    “去岁吏治,已更换一批官员,如今再取两千人,安置到何处?”

    朱厚照直言,安置到海外的藩国,如朝鲜的使馆,只有程敏政一人,可再增派官员设立成衙门。

    李东阳面色古怪,有些吹胡子瞪眼:“本朝官员派遣到异域驻守,臣觉得新鲜,但,这能行吗!”

    ………

    紫禁城外。

    “不知今日,有无皇榜?”

    张熜站在皇墙下,对着旁边的夏言喃喃一句。

    京城读书人关注着今年取进士的名额,以至于成千近万的举人,常来皇墙下观望。

    “还有一月就会试,新皇怕不是忘了?”萧敬小声道。

    太上皇弘治面色微动,抡才大典乃朝中大事,特意回京城看看,就怕这逆子不重视。

    “真有皇榜,来了!”

    今年取仕名额,一千九百人!

    萧敬惊得把手指伸进嘴巴里,朝廷取进士通常为两百人,眼下就取士一千九百人。

    太上皇弘治若有所思,微微转头,只见,周遭的举人哭嚎一片。

    人人大呼盛世!

    不过,成化以后会试名额大抵固定在三百名,遇到庆典和祥瑞,会下恩诏加五十或一百人。

    直接增至一千九百人,少见。

    忽地,厂卫在萧敬耳边轻语几句。

    萧敬面色微变,对着太上皇弘治道:“朱爷,宫里乱了。”

    诸公怕是又要找寡人了,此刻,太上皇弘治终于理解刘健想致仕的心情。

    “准备车马,离开京城。”

    ……

    都察院,值房。

    严成锦收拾书案上的茶杯,和重要宗卷,准备等会试结束,再进宫上班。

    放假了啊,朱厚照这狗皇帝砸人饭碗啊…

    “大人,除了六部五寺,詹事府的官员也去了。”方学递上刚抄录的名册。

    朱厚照下旨取士一千九百人。

    整个明朝,在北直隶录取的进士,也才两千四百人,朱厚照一举打破历史,拿下明朝会试取士榜冠军。

    百官害怕会被替换,在奉天殿门前哭谏。

    翻看方学的名录,各司寺的堂上官,汪举、潘希曾、毛玉……

    两百多人?史无前例!

    要发财了啊!

    “拿去给新皇,本官还有事。”

    此时,奉天殿前。

    吏部右侍郎赵鉴,振臂一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是今日!”

    “不肯哭谏者,上苍厌之,众人击之,谁要退后,就从我身上踏过去!”一个文吏也对宫阙跪了下来。

    “我等与赵兄同在!”

    奉天殿门前,百官跪倒一片,接着有人放声大哭,嘴里喊着弘治皇帝。

    刹那间,哭声连成一片,高呼弘治皇帝。

    只差两个花圈,就能布置成灵堂。

    连旁边守门的小太监,也忍不住想哭嚎出来,短短片刻,不断有官员加入哭嚎的行列。

    史官在旁边记录,这一举措将会名扬青史。

    “爷,外头哭嚎的官员有二百二十九人,严大人派人送来的名册。”小太监递上。

    朱厚照在御前走了走去,耳朵里塞着一团棉花,外头的哭声,响彻大殿。

    “父皇在位时,哭谏的只有几十人,为何到我却有两百人?怎么能区别对待!”

    “……”谷大用。

    片刻后,谷大用打开殿门,对着下方的百官道:“新皇口谕,朕不要这么多人哭,尔等选出几人代表。”

    “???”赵鉴。

    “???”百官。

    新皇这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啊,竟然没有丝毫悔过之意。

    想到这里,赵鉴大声:

    “新皇已然动容,光宗耀祖,万世瞻仰,在此一举,哭,都给我哭!”

    “……”谷大用。

    一时间,奉天殿门前鬼哭狼嚎,百官宛如死了爹娘,哭得撕心裂肺,嘴里喊着弘治皇帝。

    谷大用见事不妙,连忙跑回大殿。

    “赵大人说,要得到谕旨,才肯退去。”

    “什么谕旨,我又不是父皇那般有良心的人,你再去传旨,再不走,朕就要报官了。”

    朱厚照也不嫌烦,拿出一副牌,招呼几个太监,喜滋滋的玩起来。

    “对了,老高呢?”

    “去中书舍了。”

    朱厚照眼睛一亮,丢下牌,径直往大殿外走去。

    百官见朱厚照出来,依旧不肯散去,也丝毫不怕威胁般,甚至有几分挑衅。

    哭得更大声了。

    赵鉴抬头看去,心中不由一喜。

    下一刻,却看见小太监搬着画架和白纸出来,朱厚照站在殿前,涂涂画画,顿时,一幅百官哭谏图浮现在白纸上。

    卧槽,你搁这儿侮辱谁呢?

    “赵卿家跪着别动,朕很快就好了。”

    赵鉴直接懵了。

    礼部郎中申良懵了,百官全部懵了。

    严成锦带着一群中书舍人来,却看见朱厚照架着画板,已经画了大半。

    他傻了。

    “新皇何故抢臣的生意?”

    朱厚照得意的打量严成锦一眼,操起御笔,把眼前的严成锦也添加上去。

    “……”严成锦。

第901章 孤掌难鸣

    为了子孙十八代,严成锦花一万两银子,买下朱厚照的画。

    朱厚照喜不自禁,就如同千里马被伯乐相中,死活要再画几幅。

    百官一脸懵然。

    新皇的画值不值银子,他们也不关心,重要的是会试取士,但在奉天殿前跪了一夜,依旧没有取缔圣旨。

    内阁虽不赞成,却未前来阻止,以为太上皇弘治会现身,却没有动静。

    于是,百官跪了两日,朱厚照画了两日。

    会试的名额也就默认了。

    “太上皇不现身,就是认同了。”

    李东阳感叹一声。

    “愚弟认为,当今大明虽称不上盛世,却也算文坛兴盛,十步香草,天下贤才尽数归纳于朝廷,也算国泰民安。”

    崔岩自我安慰道,盛唐时也做不到招纳这么多读书人。

    才会有这么多怀才不遇的诗词,传颂至今。

    这,是读书人最好的朝代。

    “姑且算是新皇的功绩吧。”

    蒋冕也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一句。

    随着会试的日子渐渐近了,京城也渐渐放暖。

    一晃眼,就到了会试的日子。

    严成锦来到都察院值房,看见张骢和夏言等候,似是感激行恩师礼。

    但严成锦没有受礼,一来没有给过半分指点,二来没有收门生的打算。

    这二人倒是聪明,没有去找朱厚照。

    若是被贴上新皇门生/朱厚照高徒/媚上逆臣,成为斜杠进士。

    仕途就难走了。

    命人将两人赶出去,严成锦走到书案旁坐下。

    “太上皇去哪儿了?”

    奉天殿之变,两百多名官员哭谏,再强势一些,兴许连张太后都能逼出来。

    这种大事,太上皇竟没有回宫。

    乐不思蜀!

    这就是阿斗附体了啊!

    “离开京城了。”方学道。

    ……

    永清。

    马车停在县城的空地上,太上皇弘治撩开厚棉帘子,一股寒意侵袭进来。

    映入视野的是,一座庞大的造纸工坊,力役们搬运树材,丢到大木桶中熬煮,再加入纸药,去水压榨后,再在水池中抄捞。

    黄白纸张出现在木框中。

    一切有条不紊。

    “这座造纸坊可真大啊,有上万人吧?”

    “是呀,堪比江南的织造局。”

    萧敬笑吟吟应了一句。

    太上皇弘治凝神看去,看见旁边的有一座巨大的草棚,用松木叶做棚顶,底下堆放无数阴暗的木材。

    旁边的力役将纸张切割,然后运到京城,一片欣欣向荣。

    一个时辰后,再撩开棉帘子看时,却看见道路上四处乞丐游荡,百姓身裹粗衣烂布。

    怎么会如此?

    “爷,到了霸州了。”

    太上皇弘治走下马车,浑身的寒意被冲散。

    “果然,如严卿家所说,京畿和京畿之外相差甚远,当不得盛世。”

    太上皇弘治皱着眉头,从正门走进衙堂。

    见到有个老儒生来报案,衙役们纷纷打起精神。

    县令赵良本想睡到未时再升堂,却被县丞碰了碰。

    “赵大人,升堂了…”

    太上皇弘治已经站在正堂中,打量着县太爷赵良的面相,辨认忠奸。

    “赵大人,霸州是唐宋时的膏腴之地,为何在下看州中百姓,这般反裘负刍?”

    赵良扣上官帽,茫然的看着堂下的人,“你是?”

    见过来衙门告状的,没见过来衙门问状的。

    “在下从江南凤阳而来,去往京城考取功名,路过宝地,想问问霸州的民生。”

    赵良看着眼前的老儒生,读书人就是容易愤慨。

    用俗话说,就是喜欢路见不平。

    好事啊!

    “霸州是膏腴之地,不假,可正因如此才招来灾祸,朝廷定律,除了牧草什么也不能种。”

    这里满地是芦草、蒲草、稗草,供养战马。

    百姓靠挖掘药材,勉强度日。

    “此地与永清不同,要供养战马,本官向朝廷上疏,也无用啊。”

    赵良有感而喟叹一声。

    太上皇弘治略微沉吟,看向赵良道:“你再将霸州之事上疏,在下若高中状元,定在传胪大典上,将疏奏呈上。”

    赵良不镇定了,传胪大典上,皇帝和百官都在。

    这个老儒生实在太大胆。

    “这……”

    萧敬递给赵良眼神:“我家老爷让你写,你写就是。”

    ……

    京城,会试结束。

    今科进士变多,严成锦把方学和郑乾两人,派去东阁阅卷。

    刘来走进值房。

    “大人,霸州传来的疏奏。”

    瞧了眼封皮,严成锦就丢了回去,“都察院只受弹章,十六道部务,呈递给内阁。”

    “大人,锦衣卫说是给您的。”

    难道本官的清廉名声,已经传到京城外了吗?

    太不慎重了…

    严成锦打开疏奏,想要补上这个漏洞,却被疏奏上的四个字愣了一下:

    寡人已阅

    这是太上皇弘治阅过的疏奏?看来已经到了霸州。

    片刻后,严成锦大抵读明白了疏奏的内容,霸州土地肥沃,但被朝廷征用作草场。

    如今九边暂时无战事,赵县令想请旨缩减草场。

    退草还田。

    严成锦写下几行字,然后吩咐刘来,“交回锦衣卫。”

    ……

    霸州,

    赵府的小院中,太上皇弘治和赵良相谈甚欢,旁边的丫鬟不时端上小菜。

    “此番叨扰,不便之处还请见谅。”

    “朱兄客气。”

    “进京后,朱某定会将疏奏呈上,赵兄不必忧虑,某在朝中,有些背景。”

    太上皇弘治似乎喝得有些上头了,十分畅快。

    赵良笑呵呵的应承一声,你带着六个扈从赶考。

    “在下早就猜到了啊。”

    这时,萧敬忽然接到从京城来的疏奏。

    走在太上皇弘治耳边,“爷,严大人来疏奏了。”

    太上皇弘治以出恭为由,起身走到院外,打开严成锦送来的疏奏。

    霸州事不平,难以安心离去。

    只见,下方有一行小字回复。

    不可。

    马匹如同耕牛,乃是天下最重要的运力,供给京畿之地,万万不可缩减草场,请太上皇三思。

    而且,臣又非内阁首辅,贸然上疏,只怕孤掌难鸣。

    望太上皇,阅后即焚。

    “哼,这家伙,又想让寡人给他封官。”

    太上皇弘治愤然合上疏奏,有些生气了。

    可,这却也从侧面证明了…

    此子有不缩减草场的办法。

    萧敬见太上皇不满,也是赔笑道:“奴婢看,严大人的官路,就是走得太顺了。”

    太上皇弘治扭头看了眼萧敬,萧敬连忙闭上嘴巴。

第902章 恩赐

    太上皇弘治在赵良面前夸下海口,也不愿丢了面皮。

    坐上马车,就给严成锦回了一封疏奏。

    此子,早晚要当上内阁首辅,他自然不会应允严成锦的条件,想了想,就在疏奏上写了几个字。

    锦衣卫八百里加急送回京城。

    百官在奉天殿前哭谏,二百余人中,有一百五十多人被朱厚照气进了惠民药局。

    左掖门前,谷大用站在百官身前,扯着嗓子,昂天唱喝:

    新皇受百官哭谏所气,龙体有恙,今日免朝。

    诸公愤然走几步,一口老痰吐在谷大用脸上。

    “???”谷大用。

    这又不是咱下的圣旨,想要理论一番,可看见六部的言官也有了胆量,纷纷朝他走来,吓得抄起板凳,骂骂咧咧的拔腿就跑。

    严成锦怕被揍,悄悄从人群中退了出去。

    霎时,一只手搭在他的肩膀上,从队伍中把他拎出来,牟斌微笑道:“贤侄啊,老爷给你来书信了。”

    不用问,就知道是太上皇弘治的回信。

    自然不敢怠慢。

    回到内阁值房,严成锦才把疏奏拿出来,只见太上皇弘治惜字如金,却威胁之意十足:

    莫逼寡人回京

    看来,太上皇弘治是真的生气了。

    霸州草场的事,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解决,而且,太上皇给他写的是私诏,不能在朝堂上清算功绩。

    这时,李东阳一脸相亲失败的表情走进来。

    随后,谢迁和蒋冕几人紧随其后,各自坐到书案前,开始无情阅奏。

    “李公,下官这里有一封疏奏。”

    李东阳轻哼一声,此子明明能决断,却要交给他阅奏,心中有些不喜。

    可翻开疏奏看了几眼。

    “太上皇到霸州了?”

    蒋冕猛然抬头看过来,好似发现了了不得的秘密,露出几分喜色。

    谢迁已经走到李东阳身边。

    几个月来,一直在找太上皇的踪迹,可从司礼监和锦衣卫嘴中,都打听不到消息。

    李东阳看到那句“臣又不是内阁首辅”时,整个人都不好了起来。

    严成锦开口道:“太上皇心中记挂霸州之事。”

    这种事,是要在内阁召开征集大会的。

    “太上皇不知道,霸州是草场?”蒋冕疑惑。

    草场,就是用来养战马的啊。

    而且严成锦所言有道理,天下各处的码头,需要马匹运输商货,是必不可缺的运力。

    “新皇驾到…到…”

    “狗一样的东西,朕是要出宫,你喊那么大声干什么。”

    朱厚照平时都是从这里出去的。

    今日却被路过的文吏撞见了,严成锦从内阁走出来,人已经没了,要不要加高宫墙?

    一旁的李东阳皱着眉头,心中大抵也是这样的想法。

    “诸公,还是先说霸州草场的事吧,新皇不在,我等要学会自己商议。”

    严成锦打算把六部也喊来。

    以前,诸公议事的地方多在奉天殿。

    可如今,朱厚照不喜欢与诸公廷议,偶尔换成内阁。

    “太上皇既然给下官回疏奏,定是百姓疾苦迫在眉睫,本官想先派人去霸州查看一番。”

    严成锦大抵会亲自去。

    但他的行踪,不能暴露给内阁和六部,以防有人给他送“快递”。

    李东阳颇感欣慰,此子终于是和内阁商量了。

    蒋冕倒是没有意见,不缩减霸州草场,严成锦怎么折腾都成,反正此子在宫中,也不批阅疏奏。

    ……

    大清早,天上微微灰蒙,阴天。

    严成锦坐在马车上,这次去霸州,兴许能见到太上皇。

    只是,离京城有些远,所以,后头几辆马车中放着兵器,叶准和都察院的衙役,跟着后头。

    “少爷,有好多马匹。”

    严成锦撩开车帘,近处一片青绿的草场,远处也是一片青绿的草场。

    刚开春,就有这番景象,足见霸州草场的肥沃。

    “严大人,太上皇让您跟奴婢来。”萧敬道。

    不多时,在一间茶楼中,严成锦看见了太上皇弘治,穿着一身黑白儒裳,龙躯微微发福,无意中透露出日子过得很滋润的事实。

    “臣严成锦,见过太上皇!”

    “霸州的辖区,你见过了,此处无树木山林,也非海滨之地。”

    太上皇弘治视线朝严成锦这边看,嘴上话音很轻,似乎十分相信他。

    俨然是一副请教长辈的神态。

    在疏奏中,严成锦还敢跟太上皇贫几句,可真见了面……

    “臣在疏奏中所言,乃是心中真实的想法。”

    太上皇弘治眸中微动,“寡人不怪你,先说霸州的事吧。”

    严成锦心中大抵有了主意。

    天道,未必酬勤。

    眼下太轻松就应承下来,显得是举手之劳,太上皇是不会念及功绩的,应当用春秋做法,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

    “臣还要看过霸州的州志,知晓过往的民生,山川地势,才能做出最全面的判断。”

    虽然,在都察院的时候已经看过一遍。

    但兴许,还有更加好的方案也说不定,太上皇虽然着急,却也没多说什么,很快让萧敬把霸州的州志取来。

    霸州,地处固安和永清的交界,毗邻多方。

    辖区比京城大十倍,可惜全都牧场,百姓只能偷偷割些草束,赚不到什么银子。

    与在都察院看到的,没有多少差别。

    “严卿家如何?”

    “臣还要会回京城,思索几日。”

    严成锦有主意了,霸州的土地肥沃,多得益于黏土,而黏土可以用来制作青瓦。

    可设一座青瓦窑。

    京城的宅地众多,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每年修缮最多的是屋顶。

    “你有主意了?”

    太上皇双目瞪着严成锦,似乎想看透严成锦心底的想法。

    “还没有,臣三日后,再传书信给太上皇答复。”

    京城需要多少青瓦,还需派王不岁去调查一番,招募力役的人数才能定下来。

    而且,要加打着良乡商号的主意,才能把青瓦卖出去。

    诸多事宜,需谢玉算过账。

    太上皇弘治喟叹一声,知道此非容易的事,便道:“两日,你来霸州见寡人。”

    “臣遵旨,只是臣在内阁……”

    “朝堂总不能有两个首辅,寡人先给你记一功。”

    若有两个首辅,就说明两人都不是首辅。

    太上皇想到的是,若真将李公裁撤,推此子为首辅,内阁和百官不从,岂不是分裂朝堂。

    幸亏,寡人当初还留了些东西没封。

    “你还没有蟒袍吧?”

    “……”严成锦。

第903章 龙颜大悦 (求月票)

    “老高,你昨日去哪儿了?”

    大殿中,朱厚照睁着大眼睛,打破肃穆又平静的气氛。

    李东阳皱着眉头,早朝每一刻都极为宝贵,九十个官员加起来,就是一个时辰啊。

    岂能浪费在严成锦身上。

    “会试的名目已出,请新皇过目?”

    这次会试取士,堪称史无先例。

    会试的名目,需皇帝盖个章,再张贴到皇墙上,以示承认进士身份,朱厚照想起张骢和夏言两人,忙开口道:

    “拿来给朕看看。”

    严成锦也微微抬头,不知这次张骢和夏言能不能中。

    明科举的神奇在于,乡试中解元,会试你也有可能落榜,就好比上一世,考了全市第一你会忽然就变成学渣。

    朱厚照看了眼皇榜,旋即,又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严成锦。

    “朕看着会元要改改。”

    百官仰头看着朱厚照手中的册本,有些不明所以,“可否让臣等看看。”

    严成锦看了眼填名的皇榜,会元是夏言,第二是唐皋,第三是张熜。

    并不清楚唐皋是什么人,但能在科举中榜,应该也是史上有名人物。

    礼部尚书毛纪抬头:“新皇要如何改?”

    “夏言和张熜并列会元。”

    朱厚照传道授业,自然是张骢和夏言两人的恩师,岂能容忍门生落于人后。

    而且,他对于科举也颇为熟悉,前三名谁能得会元,全凭运气。

    李东阳知道朱厚照的心思,道:“为了避嫌,不要如此为好,不日就要举行殿试,先商议此事吧?”

    蒋冕颔首点头,殿试由皇帝出题。

    诸公相信朱厚照的才学,就怕他不按规矩出题,一题马政,不知要难死多少读书人。

    但这是祖制,官员也无法越俎代庖。

    “臣等谏言,殿试策题封卷后,新皇在东宫休养几日,以免殿试题目泄露。”

    “臣附议!”

    “臣等附议!”

    朱厚照可是卖过科举试题的啊,这次由他自己出题,岂不是直接把真题给人了。

    严成锦有些懵了,转头左右看看,就只剩他一个人还站着。

    朱厚照仔细思索着对策,这次再惹百官,兴许就有人罢官,朕只能先吃亏了啊。

    一晃三日过去,殿试的日子到了。

    奉天殿,晨曦初照。

    严成锦作为殿试监查官,站在最高的台阶上,俯视下方两千多张矮桌,气势震慑人心。

    给蟒袍?那霸州的事就再思索几日。

    眼下,有更重要的事,不知道朱厚照出什么题,万一这厮把殿试搞砸了……

    礼部官员领着考生走进奉天殿广庭,依次落座。

    李东阳惴惴不安的望着下方的考生,又转头看向旁边的小太监。

    “新皇的策题,还没出好吗?”

    小太监支支吾吾,似乎是不敢应答。

    不多时,朱厚照从奉天殿走出来,谷大用随后抱着一沓策题来。

    李东阳擦了擦额头上的密汗,可是心情依旧紧张,还没看见朱厚照出的策题,就不能彻底放下心来。

    毛纪也是心情忐忑,犹如有一块大石塞在嗓子眼中,

    严成锦看了眼朱厚照出的策题:

    问千羊之皮和无为而治

    朱厚照喜滋滋地看向严成锦,“老高,我这殿试策题出的如何?”

    “不愧是新皇,出得果然没水平。”

    “……”朱厚照。

    正要撸起袖子朝严成锦走来,下方两千余考生睁着眼睛,目瞪口呆。

    李东阳连忙干咳一声,朱厚照看见下方的几千双眼睛,又走回中间,眉开眼笑道:“发策题吧。”

    张熜朝发卷官点头见礼,有些猴急的接过策题:问千羊之皮和无为而治?

    这就是论为官之道啊。

    千羊,是出自于史记商君列传,比喻选官的人才,而无为而治,却是指免去繁琐的政令,不束缚百姓,达到天下大治。

    他震惊了。

    两者乃是矛盾,选官就是为了管理天下,而无为而治,是任由百姓发展,不管理天下,新皇的题目……

    出得很有水平啊!

    抬头望去,许多进士皆是一脸懵然,抬头朝朱厚照看去:这是人能答出来的?

    “不愧是新皇啊!”

    “既然能出策题,就必定有答案。”

    考生们不断给自己打气,以击退看到试题时的颓败之感。

    严成锦看见,有一半考生抓耳挠腮,咬着笔端就是不下笔。

    这道题,就算是他来作答,也只能写出八个版本的答案,更遑论,这些因受扩招恩荫,才考进来的进士,或许才能并不高。

    千羊之皮和无为而治,并不矛盾。

    就是招纳官员,为天下制定秩序,最后达到无为而治的最终目的。

    李东阳也是注意到了这一幕,“所幸,殿试只排名次。”

    只要不交白卷,就能选个三甲出来。

    不妨碍取士。

    一个时辰过去后,渐渐有考生开始落笔作答,日薄西山,晃眼到了酉时。

    毛纪看向旁边的文吏,“敲金钟吧。”

    收卷官快步走下,将卷子收上来。

    半个时辰后,严成锦也被招去阅卷,朱厚照写的答案,果真如此,两者并不冲突。

    “李公,无人答对,如何定状元?”

    许多考生都答了选其中一种治理天下。

    这……没有听说过殿试落榜的啊。

    谢迁几人也是一脸茫然,转头看着李东阳。

    大清早,东暖阁。

    按照以往的惯例,两日后才会放榜,但内阁有六个位大学士阅卷,故而提前了一日。

    李东阳呈递上前三甲的名目,总共有五人,张骢,夏言,唐皋,闵澄,罗璋……

    “请新皇钦定。”

    百官微微抬头。

    只见,朱厚照拿起犹豫御笔,勾了三个名字。

    严成锦不必猜,也知道朱厚照勾谁,张熜有太监的圆滑,又有文官的谋略,有奸臣的潜力。

    朱厚照会首选张熜。

    ……

    霸州,

    在等了三日,太上皇弘治却不见严成锦有书信传来,听闻赵良在派人打探消息。

    “这家伙不是答应寡人,两日期限?”

    萧敬小心翼翼地道:“奴婢派人回京城问问。”

    “若是懒政,寡人定不轻饶恕他!”

    这时,锦衣卫骑着快马奔袭而来,在太上皇弘治面前翻身下马,递上一本册子。

    “爷,来了。”

    太上皇弘治心中的气焰消了一些,打开疏奏看了眼,脸上的阴云散去,渐渐忍不住哈哈的笑出声来。

    “送去衙门。”

第904章 敕封(求月票)

    霸州衙门,

    赵良一脸神清气爽的走出院门,忽然想起什么,眉头又皱了下来。

    他缓缓转过身,看向京城的方向,今日就是传胪大典,不知那朱兄可曾考上功名,这等岁数的举人。

    “多半……是考不上吧?”

    旁边的县丞道:“老爷,你还在想那事呢?那个老儒生不是个读书人。”

    “商贾?”

    “不错,应当是想跟您攀关系的商贾,来往京城的儒生,我便没见过带这些扈从的。”

    回想起那个老儒生的扈从,个个带着一个把刀,兴许是走商的护卫。

    就算他在朝中有关系,也很难退草种粮。

    霸州草场的战马,要供应北直隶,作为重要的运力,就像限牛令,岂会被朝廷取缔?

    这时,一道身影骑着快马飞速奔来,看清楚来人的面庞,是霸州的驿丞。

    “新皇的谕旨。”

    赵良茫然四顾,微微抬头,不知所措的看了眼驿丞,“真旨?为何不是宫里的太监宣旨?”

    驿丞也不知道啊,交上册子就匆匆离去了。

    等赵良看完册子,一个露着富态的商贾已经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从霸州出来,太上皇弘治低垂着脑袋,霸州仅仅距京城二百余里,民生凋敝,想要盛世何其困难呐?

    常阅山东民不聊生的疏奏,如今已三年过去,不知山东如何?

    “去山东吧,太远严卿家不愿来。”

    萧敬面色微微僵硬,带着一抹幽怨,万般不情愿的前往山东曲阜。

    ……

    京城,

    “****言,要赐臣一身蟒袍。”严成锦主动报功。

    还有内阁首辅,太师,国柱,摄政王等可以封,可是,太上皇却只给了他一身蟒袍。

    但打不紧,有两个皇帝的好处就是……

    两份赏赐,双倍快乐。

    朱厚照听说了霸州的事,霸州百姓乞哀告怜,供养北直隶的战马,无法退还耕地,老高在霸州新建工坊,招募百姓做力役……

    “老高安置霸州的百姓,大功一件,父皇实在太小气了些,朕以为当敕升官位。”

    严成锦感激涕零:“臣,谢新皇恩典!”没白疼啊。

    诸公知道,严成锦升迁已是必然。

    可这速度实在太快了些,新皇才登基几年,若这家伙能活过三朝,还用什么封给他?

    蒋冕想到这里,不由站出来一步:

    “霸州草场之事,还需观望后效,先皇曾屡次申令,不许随意赐给蟒衣,如今赐给严成锦一件,已是天大的恩赐。

    臣以为,足矣!”

    天顺年间,英宗皇帝曾下令不准随意赐给蟒袍,所以,就算是传奉官盛行的成化年间,也没赐过蟒袍。

    到了弘治年间,又再次申令一次。

    此刻,大殿中所有官员看着严成锦,年纪轻轻,就把赐袍全凑齐了。

    更有羡慕和嫉妒者,眼眶已经通红。

    严成锦看了蒋冕一眼,颔首道:“本官又没说要蟒袍,蒋大人所言有理,蟒袍不可轻易赐给,不如就赐臣升迁。”

    “……”蒋冕。

    朱厚照得意的点头,他当然不顾诸公如何想,反正诸师傅也不听他的话,若不是李师傅是老高的泰山,早就……

    诸公跪在金砖上谏言,可朱厚照依旧仿佛看不见般,要敕封严成锦为谨身殿大学士,与谢迁相同。

    “臣,谢过陛下恩典。”

    廷议散去,走出殿阁。

    李东阳把严成锦叫了过来,翁婿二人走在僻静的宫廊中,互诉衷肠。

    “得新皇宠幸,未必是好事。”

    兴许会遭官员妒忌,一旦失足就会遭人落井下石,朝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而且,对官声也不好,容易被得到谄媚皇帝的光环。

    “多谢李公提点。”

    严成锦自然是知道,可变制就是这样,成与不成,都只能提桶跑路。

    所以,才有唐宋。

    …………

    回到都察院,

    严成锦把方学叫来,吩咐他拿来蒋冕的宗卷。

    “蒋公一心为朝廷,大人要弹劾蒋公?”方学微微抬头,有些不忍的问,严成锦要看蒋冕的疏奏。

    八成就是要准备弹章了啊。

    “道不同,本官不能把他掰弯,就只能弹劾了。”

    严成锦并非是针对蒋冕,朱厚照给他敕升,内阁首辅就不远了。

    若他当上内阁首辅,再弹劾蒋冕,会招来铲除异己的名声。

    而且,韩文和王琼等人多等着入阁。

    “下官知道了,最近湖广倒是有一件事,可以弹劾蒋公。”

    方学从胸口拿出一封弹章,是湖广御史陆储上的疏奏。

    一刻后,严成锦看完弹章微微蹙眉,听说太上皇弘治去了山东,看来,需去一封疏奏让他改道去湖广。

    ………

    黄金州,

    开春雪化,有越来越多的金豆子顺着河水流下来,张家兄弟吃住都在河边,每日只做三件事。

    吃饭,睡觉,捡金子。

    张敷华暗自庆幸,幸亏带了三千亲兵来,否则,压根就管不住力役和水手的手。

    水潭里的金子全都捡完了,他知道,有不少力役趁着天黑跑来水潭捡金子。

    “若不能回大明,你们捡到的金子有用?私藏者,都给我交上来!”

    是啊,不能回大明,在这个岛上怎么花?

    还不如粮食值钱呢,而回到大明,必定要受朝廷问罪,想到这里,那些私藏金豆子的水手和力役,上前交出金子。

    张鹤龄和张延龄也走上前,不过,只交出了一粒最小的金豆。

    “……”张敷华。

    眨眼间的功夫,张敷华身前出现坟头高的金子。

    “从现在开始,本官每月给你们发了五粒金豆。”

    光是压迫不给赏赐,日久了,人心定会崩散,况且,还是在没有律法的黄金州。

    水手和力役们双眼狂热,不枉跟着张大人出海一趟。

    每月五粒金豆,不出三月就能成为百两户。

    高凤上前堆着笑意道:“张大人,既然已经挖了一座金矿,不如回朝廷报喜,命大军前来?”

    “是啊是啊,依我二人看,这黄金州遍地都是金子,可不能让弗朗机人捡了便宜。”张鹤龄也想先送一波金子回京城。

    刘谨递过一杯茶,笑道:“不如就咱回去报喜吧?”

    “张大人莫喝,这茶不是正经茶。”高凤道。

    张敷华也知道这个两个太监不对付,听钱宁说,只有严成锦能收拾二人,“本官要留此驻守,不如高公公回朝报喜。”

    他倒是喜欢刘瑾这太监,反倒是高风,留下来光吃白米饭。

    刘谨急了:“张大人,咱也想回京看看啊。”

    张敷华:“无事,等本官回京,自会向新皇和严大人,美言刘公公的功劳。”

    高凤脸上大喜,早就不想在这鬼地方呆了,“那咱就先回京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837/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从慎重开始最新章节! 作者:一笑澄明所写的《大明从慎重开始》为转载作品,大明从慎重开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从慎重开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从慎重开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从慎重开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从慎重开始介绍:
明朝弘治十一年,一个慎重的灵魂悄悄穿越到了京城的西北角,但他并没有马上出去浪,而是在府上先呆上六个月…………PS:自己做的封皮,感觉还是没传达出轻松爽快的感觉,书友不要被书皮误导,其实这是一本轻松剧情的历史文大明从慎重开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从慎重开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从慎重开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