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唐不良人TXT下载大唐不良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不良人全文阅读

作者:庚新     大唐不良人txt下载     大唐不良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唐龙朔三年六月。

    熊津江边,燕鸣啾啾。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都督府诸事繁忙,各位请回吧。”

    苏大为站在船头,向一直追到船上来的刘仁轨等将道。

    “苏都督,借一步说话。”

    刘仁轨看了看身边,伸手示意。

    在其余将领诧异的目光下,他请苏大为和他一起走到大船一侧,站在船舷边,迎着凛冽的江风,压低声音道:“苏都督,你这次,实在让本将为难了。”

    “刘都督,何事为难?”苏大为嘴角挑起若有若无的笑意,看向眼前的老将。

    刘仁轨比之前,头发又花白得多了些,满鬓风霜之色。

    眉宇间深刻的皱纹,难掩他神情的疲惫与焦虑。

    嘴角都起了一串撩泡。

    可见心事颇重。

    “代都督,我是代都督,苏都督莫要这样称呼。”

    “那我已卸任,你叫我苏大为即可,毋须再叫我都督。”

    面对苏大为那张英气勃勃的脸庞,刘仁轨一时无言,只得摇头苦笑。

    “苏都督,咱们在百济共事,时间已经不短,我知你做事极有章法,而且胆量奇大,可是依我看,有时候都督又过于胆大了。”

    苏大为看向刘仁轨,这位大唐李治朝中允文允武的名将,此时一头白发随着江风舞动着,眉宇间疑虑之色不似做伪。

    “苏都督,我不知你是出于何种理由,百济的伪王扶余丰等贵族,你都将其押送回朝,但偏偏留下鬼室福信和道琛这两人。

    须知此二人都是榜上有名的,陛下此次急召,或许正与此事有关。

    你能瞒一时,能瞒过一世吗?”

    说着,刘仁轨又在苏大为的随行队伍里扫了一眼。

    没有看到任何可疑的人。

    这反而令他心里越发不安起来。

    他是忠直的直臣,在太宗朝时便以敢言直谏闻名。

    甚至在太宗故去后,不惜与长孙无忌交恶,也要仗义直言。

    好不容易熬到长孙无忌他们下台,却又恶了李义府。

    若不是征高句丽需要他这等将才,又有刘仁愿和苏定方、苏大为等人的护着,他都走不到现在。

    正因为经历过许多险恶风浪,他更不愿意看着苏大为这样年轻的将星,因为做事过于奔放大胆,而惹怒了帝王。

    照理说,像道琛和鬼室福信这样的反叛军中的首脑人物,必然是要随着扶余丰等人一起押回长安,以显其功。

    但奇就奇在,苏大为并没有这样做。

    别的战俘统统都押回去了,独漏了此二人。

    这一点,令刘仁轨一直大惑不解。

    他已是知天命之年,做事比年轻时稳重许多,一直隐而不发,就是想弄清楚,苏大为究竟想做些什么。

    可是直到现在,到苏大为即将回大唐,也没有见到道琛和鬼室福信两人的踪迹。

    忍不住了。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两个叛军首脑,总不能凭空消失。

    苏大为,苏都督,你究竟要做什么?

    听到刘仁轨语带急切,看他脸上那抹关切,苏大为收敛了脸上的笑容,向他郑重抱拳道:“刘都督,我并非不知轻重之人,此事,我自有分寸。”

    “若陛下问起来……”

    “我自会给陛下交代。”

    “罢罢。”

    刘仁轨无语摇头:“我并非关心那两个百济叛臣,而是担心你,苏都督前途远大,不可为了小事而恶了圣眷。”

    “多谢刘都督提点。”

    苏大为向刘仁轨再次郑重抱拳:“此事我会向陛下说明,刘都督放心……”

    停了停,他接着道:“百济现在最紧要是民生和钱粮,只要民有所食,有所衣,就不会掀起大的乱子。”

    听苏大为提起百济之事,身为熊津代都督的刘仁轨叹了口气,向苏大为抱拳道:“苏都督不光善于用兵,对民生政务,处理也极妥当,本将也是佩服。

    只要百济环境不变,我当萧归曹随,令熊津都督府安抚四方,保住来之不易的基业。”

    “至于倭国之事,我已单独奏于陛下,暂且由熊津都督府遥控,安文生、黑齿常之这些人,都是能力出众之将,倭国又隔着大海,应该出不了乱子。

    若那边局面安定,我意令倭国钱粮税赋,抽调押解朝廷,其中再支取一部份,反哺熊津都督府。”

    听到苏大为如此说,刘仁轨不由动容。

    “若真能如此,熊津都督府的兵卒就不会再为钱粮所困,末将在此,替都督府众将士先行谢过苏都督。”

    “此乃我份内之事。”

    苏大为摆摆手道:“还得等陛下应允后,才敢放手施为,这段时间,若是倭国那边有事,还望刘都督帮衬一二。”

    “一定。”

    “我走后,东面之事都托付给刘都督了,我那几位故友,还望刘都督多多看顾。”

    刘仁轨一抚长须,爽朗大笑道:“他们几个都颇有才能,就算苏都督不提,我也会善待,苏都督放心。”

    “好,时间不早,我这便启程,希望它日能在长安,与刘都督共求一醉。”

    “哈哈,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拜别了刘仁轨,又与苏庆节、高大龙、周良、娄师德、王孝杰、薛仁贵等将领一一叮嘱。

    待诸事完毕,苏大为才在船工的催促下,与众人挥手作别。

    船帆扬起,江风鼓荡。

    数艘大船连成一线,顺着熊津江,驶向出海口。

    到了港口,将换上水师大船,跨过大洋,登陆莱州。

    即后世山东蓬莱。

    然后再走陆路,顺利的话,四五个月后,就能回到长安。

    船行一半,忽然见到岸边旌旗招展。

    号角声起,隆隆的马蹄声,迅速由远及近。

    船上诸人放眼看去,只见一面大旗,随着江风飒飒舞动。

    辽东道大总管,李。

    “是英国公!”

    苏大为身边的亲兵们发出惊呼。

    “大总管亲自来送都督了!”

    苏大为心中一动,站在船头向着岸边远眺。

    但见战马军阵中,挥写着李字大旗下,年过七旬的英国公李勣勒马岸边,向着这边眺望。

    距离遥远,双方谁也没说话。

    只是隔着江水,遥遥挥手。

    苏大为远望着李勣苍老的容颜,心绪一时激荡,向着他抱拳拱手致谢。

    双方的目光划过江面,虽无言,却胜过千言万语。

    虽然李勣以谋身为重,但毫无疑问,他是自太宗朝到李治朝,最重要的大唐名将之一。

    若是少了他,大唐的武德,也会少上一抹色彩。

    就算他是为了身后之事,特别礼遇善待苏大为。

    但这份用心,仍让人无法不记在心里。

    苏大为也清楚,征高句丽时,李勣特意征召自己为副大总管,其实是卖了个人情给自己。

    令自己的从军履历上,再添上极光彩的一笔。

    说句实话,用不用苏大为,对他李勣用兵并无影响。

    但他起用苏大为做副大总管,这便是主动帮苏大为送梯子,帮苏大为镀金。

    有了这次的履历,下次若朝廷中用兵,苏大为的起步,至少也得是个总管。

    当然,因为苏大为出色的送出助攻,也间接帮了李勣,在军事生涯最后一仗中,画上完美句号。

    两人可以说是互相成就。

    这是一种默契。

    “李勣这老头,其实也挺可爱的,他狡猾,但却不会令人讨厌。”

    “阿兄,你说什么?”

    聂苏的声音从一旁响起。

    苏大为一伸手,轻轻在聂苏的鬓发间揉了揉:“没什么,我们要回长安了,要见阿娘了,你高兴吗?”

    “高兴……”

    聂苏的脸上突然涌起红晕,不知想起了什么,跺了跺脚,逃也似的跑开。

    留下苏大为独自在船舷边,吹着江风,一时茫然。

    ……

    初晨的光芒,照在干涸的土地上,雾气升腾。

    此时已是大唐龙朔三年深秋。

    长安城外郊区,草木尽黄,秋风萧萧,却也阻不住车马辘辘。

    做为大唐帝国的中心,人口百万的长安城。

    尽管离城还有数十里远,各种道路却已拥堵不堪。

    从南到北的商人,信使,来往的军士,旅者,从塞外归来的胡商。

    还有各处赶着回京叙职的官员。

    各国来朝见天子的使节。

    其繁华忙碌景象,丝毫不亚于后世节假日的交通要道。

    “敢问将军,可是从辽东来的?”

    骑在马上的苏大为,处在人流队伍中,正自苦笑。

    突然听到一旁有人向自己打着招呼。

    转头看去,看到一驾马车,正停在身侧。

    马车的门帘掀开,露出一位中年官员的脸庞。

    看着此人倒是有些面生,应该未曾见过。

    不过在苏大为身边的亲兵,却有人隐约发出惊呼声。

    “太原王家!”

    苏大为向身旁扫了一眼:“王家?”

    马车内那人向苏大为正正衣冠,抱拳道:“在下太原王氏,王茂叔,现为谏议大夫,因见将军旗号,像是一位朋友提到过的熊津都督,故而发问,还请见谅。”

    “原来是谏议大夫。”

    苏大为忙向对方抱拳见礼。

    脑子里搜肠刮肚的思索着,这个太原王家,都有哪些名人。

    好在亲兵中有人小声提醒:“太原王氏可追到秦国名将王翦,第四十九任家主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第五十世家主王劭,拜博士官,即谏议大夫之父。”

    “王福畤,王劭,王茂叔……”

    苏大为仔细一想,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一人,忙向马车中的王茂叔抱拳道:“谏议大夫说的朋友,可是太原王勃?”

    太原王家,那不就是初唐四杰里王勃的家族吗?

    初唐四杰里,骆宾王、卢照邻都和自己打过交道,现在就是杨炯和王勃还未曾见过。

    不过这些文人都有自己的圈子,没准就是骆宾王那个大嘴巴,说给王勃,王勃又在王茂叔那里提起过自己。

    就在苏大为如此想时,只见马车中的王茂叔脸上露出古怪之色:“王勃是在下族叔,年方十三,敢问苏都督从何处得知他的名字?”

    啊?

    害!

第一百一十四章 十月令

    还是历史学得不够好啊。

    没想到王勃还这么年轻。

    十三……

    闹乌龙了。

    好在王茂叔自己给苏大为解了围了。

    “吾叔年齿虽幼,不过他自幼例是里间有名的神童,十岁便熟读六经,现下正随曹元在长安学医,苏都督据说也是长安人氏?或许此前听说过吾叔。”

    “哈哈,可能是,以前在哪里听说过,一时忘记了。”

    苏大为尴尬一笑,冲王茂叔抱拳道:“不知谏议大夫此次是?”

    “我回长安叙职。”

    王茂叔才说了一句,忽见队伍松动,马车再次开动起来。

    他忙向苏大为抱拳道:“在下先行一步,若有机会,到长安再请苏都督饮酒。”

    “客气了。”

    苏大为在马上抱拳,看着王家的马车远去。

    忽然想起,他还没说是从何处听说自己的名字。

    这个王茂叔……

    摇摇头,轻轻一提马缰,扭头向方才出言提醒自己的亲兵看去:“你到王家倒是熟悉。”

    “嘿嘿,都督,我这是家学渊源。”

    那名亲兵生得身高臂长,眉目俊朗。

    嘴角微翘,给人一种未语先笑之感。

    见苏大为看过来,他颇有些自得的挺起胸膛。

    坐在马车里的聂苏看到这一幕,不禁忍俊不禁。

    这位亲兵,说来也是颇有来头之人。

    乃是高侃之子。

    高侃之前在李勣麾下,同征高句丽。

    最近听说已经因功封为安东都护。

    至于为何他的儿子高崇文会在苏大为的身边。

    这是唐军武将圈子里一个不成文的惯例。

    嗯,说人话,就是我们这些老将老了,看苏大为最近上升的势头不错,而且又年轻。

    你看我这不成器的儿子,到你那里锻炼锻炼如何?

    就是这么回事。

    俗称人情关系里的关系户。

    武将间,互相把亲人送对方军中去历练,今后有个进身之阶,都是常态。

    放到自己面前,不好调教,难以下狠手去锤炼。

    而且以后有功,也不便保举。

    送亲朋故旧那里,就方便多了。

    苏大为现在这里,高崇文绝不是第一个。

    像折冲都尉,有个叫李谨行的,还有个李辩的,都是李勣送来的人。

    尽管苏大为表示回长安,自己就要兵马入库,马放南山。

    但是李勣和高侃这帮老头,一个个鬼精鬼灵的,异口同声说不打仗不要紧,就他们跟着你,你看着教训就行了。

    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别手软。

    放手施为。

    开玩笑,在大唐还愁没仗打?

    就你苏大为的本事,你在长安能闲下来,才是咄咄怪事。

    “高舍鸡,高舍鸡人呢?死哪去了,没点眼力劲的,还不帮都督牵马。”

    高崇文转头大声喊。

    高崇文出自渤海高氏,身上难免有些世家大族的习气。

    苏大为队伍中,一个衣衫褴褛,却难掩身形健硕的少年人走出来,一声不吭的替苏大为牵马。

    却又被高崇文喝骂忘了行礼。

    苏大为见这少年虽不言语,但眼神却透着坚韧之色,话不多,做事从不偷奸耍滑,倒有些欣赏。

    唐军出征,除了财货,最大的收获,来自奴隶。

    大战之后,总会抓到不少逃人,运回长安,送入牙人行发卖,又是一笔收入。

    这些奴隶,要么流入大族之中,充任底层劳力。

    要么被送入矿井和匠坊,充做苦工。

    还有略有姿色的女子,流入各家,或烟花之地。

    苏大为此次,倒也带了些人。

    也没想卖,就收在身边,充做下人做些打杂的活。

    之前柳娘子一直不肯去牙人行买些下人,但她现在年纪大了,家里宅子那么大,总归需要人手的。

    “好了,崇文也别说他了,家国不幸,人又何辜……让他牵马即可。”

    苏大为喝止了高崇文,向高舍鸡道:“安心做好你的工作,本将不会亏待。”

    “多谢……谢,将军。”

    高舍鸡用不太熟练的唐语,向苏大为感激的道。

    ……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尼婆罗国王使者,向天可汗敬奉礼物,祝天可汗身体安康,福寿绵长。

    礼呈,本国特产菜蔬,波棱、酢菜、浑提葱……”

    坐在犀座之上,面前隔着纱帘的大唐皇帝李治,略微皱了皱眉,看着殿中跪下的那蕃邦小国敬奉的礼物,看上去,花花绿绿,皆是不知名的野菜。

    他的目光看向一旁。

    坐在他身侧的大唐皇后武媚娘。

    武后神态端庄,妆容在雍容华贵中,不失优雅妩媚。

    特别是那一双仿佛会说话的剪水双眸。

    睫毛微颤,双眉斜飞入鬓。

    眉心贴着长安时下最流行的飞花妆,如盛放的红梅。

    头上鬓发斜堆如云。

    上插金钗步摇。

    又以金梳抓头。

    身穿抹胸华裙,露出胸前大片丰腴雪白。

    精致锁骨间,一枚玉佛点缀。

    身披半透明的纱笼,双袖在腕间,以臂环束起。

    指涂豆蔻,殷红艳丽。

    尾指戴以金环。

    腰间有一枚如意香囊。

    唐时的香囊不比后世的布香囊,乃是一枚银丸。

    银丸中另有机关,盛以燃烧的香料,无论怎么戴,香料都是正中,火星绝不外泄。

    佩戴的贵人,终日香气氲氤,如花中仙子。

    武媚娘双眸宛如烟波浩淼的湖水,似雾非雾。

    她向着李治微微一笑,微露雪白的贝齿。

    “陛下,我记得太宗朝时,这尼婆罗也曾进献过他们那里的特产菜色,其中就有这波棱菜,红蓝如蒺藜,火熟之。

    方士隐名为波斯草。”

    波棱菜,即后世波菜,在唐时,最早却是尼婆罗,即尼泊尔向李世民敬奉上的贡品。

    李治先是点点头,又摇了摇头:“外番小国,哪里有什么好物。”

    说着,向身旁示意了一下。

    伴侍的太监捏起嗓子道:“陛下收下尼婆罗使者礼物,并赐回礼……”

    在太监的传唱声中,李治皱了皱眉,突然扶住额头,嘴里发出一声痛苦的哼声。

    武媚娘一惊,忙伸手把住李治的手臂:“陛下,你怎么了?”

    “头……头痛,眼睛也痛。”

    “来人,送陛下回宫休息。”

    武媚娘忙向身边宫人下令。

    同时又皱眉向李治苦口婆心的道:“陛下,太极殿阴湿,为了你的龙体,不如先在洛阳多住些时,等大明宫完工,再搬回来……”

    “国事……国事……”

    李治喘了口粗气,在武媚娘的搀扶下,扶着额头站起,又被宫女和太监们抬上暖轿。

    “对了……媚娘,苏,苏大为,快回了吧?”

    “嗯。”

    武媚娘心中一动,抬眼向李治看去,见他满脸痛苦,不似伪装。

    ……

    长安东西二市,人头撺动。

    东西南北的商人云集于长安,花市、药市、蚕市、灯市、夜市、七宝市,日日不同。

    为了刺激商贸,朝廷还开发出十二月令集市。

    即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新主题。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各种美食佳肴、良驹、盐铁、吴盐、香料、海货、奇装异服、百工巧物,应有尽有。

    时值十月,正是酒市主题。

    苏大为等一行,刚刚走入长安,便闻到飘动在空气里的酒香。

    身边众人,皆不由自主连连鼻嗅,咽喉蠕动,想是勾起肚中馋虫。

    军中虽然也有饮酒,但极为克制。

    怎比回到长安,可以开怀畅饮。

    此时此地,便是天下第一等销金窟,全世界最繁华的大都市,怎能忍得住。

    苏大为扫了一眼身边的亲兵,还有同行的将领,扬了扬马鞭道:“好了,到了这里,各自散去,明日在家等我消息,有事会通知你们。”

    “多谢都督。”

    高崇文等人大喜,纷纷抱拳离去。

    苏大为身边的队伍一时冷清下来。

    不过再怎么冷清,也有数十人之多,和当日离去时,不可同日而语。

    那牵马的高舍鸡,第一次见到长安这样的雄城和都市,看着人流如潮,还有热闹鼎沸的集市,各闾各坊,一时呆如木鸡。

    “都督,我们,我们现在去……”

    “去永安坊,先向前,沿朱雀大道……别太惊讶,这才是入城的小道,一会见到朱雀大道,你们才知道什么是大。”

    朱雀大道是穿过太极宫中轴线的大道,将长安分为“长安”和“万年”这东西两县。

    而中轴线的建筑模式,将一直贯穿到后世。

    朱雀大道做为中轴线,其宽约一百七十余米。

    甚至超过了后世**的长安街。

    “回来了,还是熟悉的长安味道。”

    苏大为忍不住感概一声。

    身后马车中,聂苏掀起车帘,向苏大为略有些羞涩的问:“一会要见阿娘了,阿兄要怎么说?”

    “什么怎么说?”

    苏大为诧异回望。

    却见聂苏红着脸啐了一口,用力将车帘拉上:“阿兄又欺负人家!”

    “我哪有……”

    “我要告诉阿娘!”

    “还没到家就要告我的状啊!”

    苏大为大笑,扬了扬马鞭,冲牵马的高舍鸡道:“走吧,我们先回家。”

    “是。”

    话音刚落,陡然见到人群里钻出一人,一溜小跑到马队前,刚要近身,却被高舍鸡奋身拦住。

    “寺……在下苏南,见过不良帅。”

    说话的人,腰身佝偻,身上衣衫破旧,看上去畏首畏尾,不像是好人。

    不过苏大为一眼看到他身上隐秘的标记,扬声道:“放他过来。”

    高舍鸡这才把人放过来。

    苏大为翻身下马:“你是哪个营?”

    “回寺卿……”

    苏南以只有两人才能听见的声音道:“我是北……”

    话音未落,一抹刀光,自他袖中抽出。

第一百一十五章

    “什么?苏大为居然拒绝见朕?”

    听到这个消息时,李治正因头风发作,躺在武媚娘的怀里,被武媚娘伸出春葱般的食指,轻揉慢捻着太阳穴。

    纱帘外,有宫人轻轻打着扇子,帮助殿内空气流通。

    殿角,从波斯引入的上好香料,正通过香炉缓缓吐着香氛。

    整个殿内香气馥郁,令人忘忧。

    这样宁静的气氛,却被匆匆进宫回报的太监给打破了。

    李治一惊之下,连头风都不顾了,从武媚怀里一下子坐起。

    然后剧烈喘息着,两眼瞪大,隔着纱帘看向太监:“苏大为,他敢不遵朕的旨意?”

    这一怒非同小可。

    自从永徽年后,他手掌大权,朝中已经少有人敢与之杵逆了。

    这苏大为,他怎么敢!

    愤怒令他的胸膛急剧起伏,大口大口的喘息。

    感觉喉咙里仿佛卡住了痰,发出呼哧呼哧,拉风箱般沙哑的声响。

    “陛下,陛下先请息怒,先问问清楚。”

    武媚娘一边担心的用手掌在他背后顺气,一边向纱帘外,吓得跪下瑟瑟发抖的太监问:“苏大为到底怎么说的?为何拒绝入宫见陛下。”

    “回……回陛下,回皇后,苏……苏大为他遇刺……”

    “什么?!”

    这一次,是武媚娘的声音突然一下高了八度。

    李治反而在这一瞬间冷静下来。

    一个皇帝,一个皇后,几乎异口同声的问:“阿弥的伤势如何?”

    很好,既然他是遇刺,那说明不是真心不尊皇命,那便还是自己人。

    一切敌意在这一刻冰消瓦解。

    太监跪在地上,感觉到刺骨的杀意如潮水般的退去,吓得激灵灵打了个冷颤。

    他吞咽了一下口水,壮起胆子道:“奴婢不清楚苏大为的伤,但是听说他发了火,冲到衙门里,正找各衙门追索凶手。”

    “都去了哪些衙门?”

    “去了长安县、万年县,还去了大理寺。”

    好嘛,长安管案子几个衙门都被他跑遍了,看来这是真生气了。

    “陛下,阿弥他这……他这个不吃亏的脾气,既然能各处跑,想必无大碍,只是……”

    武媚娘想到苏大为气急败坏的,冲到各衙门里查案的形像,不知怎地,忍俊不禁的笑出声。

    李治抚了抚自己的胸口,感觉突突跳动的太阳穴,总算渐渐平复下去。

    说也奇怪,这么一气,头风好像不疼了。

    他看了一眼武媚娘,无奈摇头:“这是你的弟弟,怎么他遇刺了,你还笑起来了。”

    “人没事就好,倒是……”

    武媚娘眼波微转:“他这性子上来,跟犟驴似的,居然连陛下的旨意都敢回,好大的胆子。”

    说完,向着外面跪着的太监道:“去,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也不管多晚,把苏大为带进宫,若是不然,小心我扒了你的皮。”

    “不敢,小的不敢,皇后娘娘息怒,小的这就去!”

    太监吓得一哆嗦,手脚并用,连滚带爬的跑出去了。

    武媚娘这么一说,其实也是堵住李治的嘴。

    是爱护苏大为的另一种方式。

    “陛下莫气坏了龙体,等阿弥来了,我会好好教训他。”

    李治摆了摆手,脸上露出深思之色:“这些都是小事,朕奇怪的是……”

    他的脸上露出一抹冰冷诡笑:“究竟是什么人,在阿弥刚回长安,便安排一场刺杀?幕后之人,究竟想做什么?是想杀苏大为,还是指向朕?”

    “陛下……”

    武媚娘眼角微微一跳。

    以她对李治的熟悉,知道这位看起来和善的天可汗,心中已动了真怒。

    ……

    永安渠旁,辅兴坊。

    夜色笼罩下的宅院,一片灯火通明。

    苏大为在书房里,提笔似正要书写什么。

    聂苏陪在他身边,替他小心的磨墨。

    不过想起白天那一幕,她还是忍不住关心的道:“阿兄,你回绝了宫里的太监,真的不要紧吗?”

    苏大为抬头看了她一眼,见她真的是皱紧眉梢,一脸担心,忍不住伸手在聂苏小巧精致的琼鼻上刮了一下:“你就别替我担心了,你阿兄怎么说也是做过熊津府都督,又任过辽东道副大总管,做事自有章法。”

    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咳嗽。

    聂苏和苏大为两人,同时脸颊一红。

    原来是柳娘子不放心儿子,居然在门外徘徊。

    苏大为苦笑道:“阿娘,你先去歇息吧,我把公务处理一下,你放心,宫里有媚娘阿姊,不会有人拿我怎样的。”

    柳娘子听了,这才小声咕哝着,一步三回头的远去。

    就算是小声嘀咕,也是在数落着苏大为,什么翅膀硬了,有事也不和阿娘商量云云。

    天下父母都是一样。

    刀子嘴,豆腐心。

    苏大为无奈的摇了摇头,把手中的毛笔搁在笔架上,伸手握住聂苏冰凉的小手道:“放心,我自有分寸。”

    “嗯。”

    从聂苏鼻子里发出蚊纳般的哼声。

    “那……我们的事,什么时候……”

    “什么?”

    “我说,什么时候告诉……告诉阿娘。”

    聂苏仰起脸来,脸上一片红霞,眼里却又闪动着希冀的光芒。

    她在灯下异常妩媚,有一种苏大为极少见到的柔情。

    这一幕,将苏大为看呆了。

    “阿兄,阿兄?”

    “灯下看美人,更添三分……”

    “阿兄,你说什么?”

    “我说……咳咳……先处理公务。”

    苏大为老脸一红,把话岔过。

    便在这时,庭院外隐隐听到脚步声传来,接着是柳娘子的声音,和高舍鸡的声音。

    过不多时,有人在门外道:“阿弥在屋里?”

    “这一别三年,总算是回来了。”

    苏大为和聂苏抬头看去,鲸油灯的光芒,隐约照出一个身材高大壮硕的身影。

    却是高大虎。

    在他身边,还跟着一高一矮两个人影。

    高大虎在门前探头,一眼看到苏大为,不由大喜叫道:“阿弥,你总算回了!”

    跟在他身边的李客吐了吐舌头:“我跟高叔说师父回了,他还不信,现在知道我没诳人吧。”

    李博在他身后,抚了抚李客的脑袋,眼中闪过一抹喜气。

    显庆二年时,李博一家跟着苏大为来到长安。

    那时的李客,年方七岁,还是个小屁孩儿。

    一转眼六年过去,如今的李客,已经十三岁,身高长得极快。

    眼看着头顶已经到李博的鼻尖了。

    按后世算,已接近一米七,再长几年,估计都要超过李博了。

    三人进了房里,与苏大为自有一番亲热,自不须提。

    柳娘子招呼了一下高舍鸡,拖着他下去准备酒菜。

    她虽一直不要苏大为给家里找下人,但苏大为把高舍鸡和黑齿常平等一帮人带回家,老太太也没说不高兴,相处一阵子,也就习惯了。

    “阿弥,我可想死你了!”

    高大虎先是犹豫了一下,待看到苏大为主动张开双臂,他脸上涌起笑容,上前几步,与苏大为拥抱了一下。

    他与苏大为的交情不同寻常。

    从当年一起做长安不良帅,至如今,都快十个年头了。

    如今自己得苏大为举荐任职,大兄高大龙,也与苏大为做左膀右臂。

    连他自己的媳妇儿,也是苏大为给介绍的媒人。

    可以说是与苏大为结下不解的缘份。

    李博站在一旁,手按着李客的肩膀,笑吟吟的看向苏大为,没有急着上去。

    待苏大为与高大虎寒喧完,方才拉着李客,向苏大为抱拳道:“白天忙着差使,都没回家,我也是才听客儿说他师父回来了,这才忙着赶回来相见,恰好与大虎在巷口遇上。”

    苏大为上下打量着李博。

    这几年没见,李博也有些变化。

    原本略微卷曲的头发,按唐人的发式梳得一丝不乱。

    头束子午冠,以金簪穿过。

    身上的袍子是一件道袍,丝帛制成,宽松而潇洒。

    看面相,红光满面,比之当日颠沛流离,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一双眼睛精芒闪动,显得极具野心和魄力。

    不过相应的,他的额头上,也多了几道皱纹。

    岁月催人老。

    除了似苏大为和聂苏这样的异人,这些年面容几乎没太改变,身边如柳娘子和高大虎等人,则越见风霜之色。

    “无妨。”

    苏大为向他摆摆手,自家人,不用多说,自能领会。

    李博一家一直住在苏大为的家里,李客又是苏大为唯一的弟子。

    他们的关系,既类似客卿,又有师徒半子的亲情在,不比寻常。

    苏大为的目光投到李客身上,上下打量他一番,只觉李客虎头虎脑,透着一股勃勃英气。

    不由欣喜道:“客儿这几年有没有好好练功夫?”

    “师父,你传我的破锋八刀早已熟练,就是那个太极剑,我练得不太好,阿爹老说我太急躁了,失了神韵,我还是喜欢快剑!”

    “你这孩子。”

    苏大为笑着伸手过去,搭上李客的肩膀,手掌轻轻一按,感受着少年人肩上健壮的肌肉,点点头:“看来没少下功夫。”

    练功勤不勤,身体会说话。

    李博在一旁苦笑摇头:“客儿这性子,怕是学不了大为这般沉稳。”

    这话说得,聂苏在一旁忍不住噗哧笑出来。

    “阿兄沉稳?那是你们没看到他跳脱的时候。”

    一句话,勾起高大虎的回忆,想起当年来宅子里,看苏大为光着膀子挥舞着杠铃。

    硬是把那数百斤的大石墩子,舞得虎虎生风。

    “咳咳,谈正事,谈正事。”

    苏大为咳嗽两声,板起一张脸,向李客道:“客儿,你先回去歇息,明早我要考你功课,要是练得不错,为师会传你一套快剑。”

    “真的?”

    李客一听,眼中一亮,一蹦三尺高。

    看着他火急火撩的跑出去,苏大为和李博、高大虎等人都是摇头失笑。

    待柳娘子带着下人把酒菜上来,李博轻轻掩上房门,房里的人四面相对,忽然安静下来。

    是时候,说一些重要的事了。

第一百一十六章 应对

    酒菜满桌,热气蒸腾,食物香气扑鼻,还有烈酒的滋味,勾人馋虫。

    然而高大虎和李博、苏大为等人,却都没急着动筷箸。

    聂苏在一旁,替三人倒上酒,又分别布好菜,然后乖巧的坐在苏大为身侧。

    她这姿态,已经颇有些女主人的味道。

    不再是当年跟着苏大为的小阿妹。

    这一幕,看得高大虎眼神微动,不过他忍住了没问。

    李博则是目光一扫,微微一笑,旋即收起。

    他向苏大为正色道:“大为,你入城便遭人行刺,这事我们已经知道了。”

    高大虎在一旁道:“你准备如何做?”

    他们俩前后两句,看似随意,但其实透出的信息不少。

    首先是消息灵通。

    诺大的长安,每天发生的事成千上万,但之前李博说,不清楚苏大为回来了。

    现在却又说知道他被刺杀之事。

    这番话,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前一句,是指不知苏大为已经回到自家宅子里。

    后一句,则表示他对长安城内的风吹草动,突发事件,了如指掌。

    早在三年前,苏大为抽调都察寺精兵强将,随他一起出征百济之时,便已暗中将高大虎和李博等人,纳入都察寺。

    这三年历练下来,两人也皆能独挡一面。

    在高大龙和苏大为不在的时候,二人为都察寺出力甚多。

    高大虎问苏大为“准备如何做”,透露出他是以苏大为马首是瞻,接下来的计划和反应,皆要看苏大为的安排。

    至于李博,对这件事的思考要更多一些。

    他二人,一个是谋略型,一个是行动力较强。

    刚好互补。

    苏大为摆了摆手,没急着说话,而是举起酒杯,在手里晃了晃:“白天宫里有个太监王伏胜,传旨说陛下要我入宫,我给回了。”

    这话,令高大虎和李博皆是一愣。

    “为何?”

    苏大为轻轻举杯示意。

    三人的酒杯轻轻碰了一下。

    苏大为道:“若无刺杀之事,我回长安,恐怕连家都不及回,第一件事便是入宫面圣,但是出了这桩事,我就不能立即进宫了。”

    “这又是为何?”高大虎一脸懵逼。

    李博则是举着酒杯,面露沉思状。

    苏大为轻轻放下酒杯,吐出四个字:“投石问路。”

    杯中的酒,轻轻晃动,层层涟漪浮现。

    李博眼中光芒一闪,立即明白了苏大为的意思。

    高大虎则是稍慢了半拍,但随即也露出恍然大悟之色。

    他也是做过不良帅的人,头脑并不差,只是相较于李博,他更擅长大开大阖。

    这一瞬间,两人都明白了苏大为的意思。

    看起来是小小的刺杀,苏大为皮毛不伤。

    但这背后透出的讯息,非同小可。

    堂堂大唐熊津都督府都督,前辽东道行军副总管,刚回长安,便遭人刺杀。

    不管苏大为有没有事,都是大案。

    按理来说,此事与朝廷最高层,大唐皇帝李治无关。

    皇上要除掉一个人,根本不需要如此麻烦。

    何况苏大为本就是武后的人。

    那此次刺杀,究竟是有人嫌苏大为挡了道,想除掉苏大为。

    还是项庄舞剑,剑指武媚娘?

    又或者是暗中针对李治?

    这一切,目前掌握的信息太少,还不足以判断。

    但是就苏大为本身,堂堂熊津都督,战功彪柄,立下灭高句丽,灭倭国,定百济之不世之功。

    堪称李治朝如今年青一辈,最光芒闪耀的将星。

    苏定方的兵法传人。

    被英国公李勣所看中。

    又是武皇后视为亲弟之人。

    这样的人物被刺杀,如果不做出点反应,才是咄咄怪事。

    苏大为被刺杀,他受了暗算,受了不公的对待,受了委屈!

    如果这个时候入宫了,你要陛下怎么办?

    陛下能立刻交出凶徒吗?

    那势必不可能。

    所以苏大为暂缓入宫,看似是浑不吝,倔脾气上来。

    实则是给了各方缓冲的时间。

    乃是一种极高明的策略。

    有这个时间做缓冲,陛下想必能想好该怎么应对,最重要的是,该如何补偿苏大为。

    毕竟,大唐的熊津都督,在此事中,是“受害者”。

    这是第一层意思。

    此外还有第二层用意。

    苏大为如今已迈入唐军高层将领,身份贵不可言。

    若被刺杀都不做出反应,那以后岂不是谁都可以踩一脚了?

    他势必要做出激烈反应。

    既让人看到他不好惹,释放出强烈的“讨凶”信号,同时也要极度克制,不至于太逼迫李治和武媚娘。

    如此,才有了他先后大闹长安、万年两县,向两县县尊讨凶。

    又冲入大理寺,向大理寺卿讨要凶手的惊人之举。

    看上去,确实是气焰嚣张,蛮横无礼。

    可是考虑到苏大为此时的身份背景,以及他所遭遇的事,便又会觉得,此事他做得极为稳当。

    至少陛下和武皇后,是松了一口气。

    只会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追讨凶手,以及补偿苏大为之事上。

    如此,苏大为便将被刺杀之事,转化为一箭双雕之策。

    除了这两层用意,他还有另一件事。

    “大理寺那边我下午去时,顺便去了都察寺衙门,当时大虎和李郎都不在。”

    “那时我们已经收到消息,全长安都闹得鸡飞狗跳,各大衙门都为了你的事在奔忙,在追索可疑之人,都察寺也没闲着,我们两人分别带人去找线索去了。”

    李博回道。

    就刺杀事件本身,并不是多大的事。

    规模不大,只是单人事件。

    没伤到苏大为一根毫毛。

    但这事件背后……足以令苏大为,令整个都察寺都警惕。

    当时刺杀他的人,自称都察寺秘探。

    都察寺从诞生开始,就是大唐最隐秘的衙门。

    知道它的人,两手数得过来。

    必是朝廷中高层中的高层,核心中的核心。

    但此次刺杀之人,不但知道都察寺,还知道用这层身份来接近苏大为。

    显然已经洞悉都察寺的内情。

    这是第一个值得警惕之处。

    还有第二件令苏大为苦思难解之事。

    如果真是想杀自己,连都察寺这么隐秘都探听到了,没理由不知道,自己是异人,实力高强。

    按常理推,要杀自己,必然布下天罗地网,必杀之局。

    但白天那刺杀,那一个人,一把刀,跟个笑话一样。

    苏大为都不用自己出手,光是身边的亲兵,已经将那人擒住。

    只可惜,对方是个死士,被擒住的瞬间,已经咬破牙中毒囊,毒发而死。

    从这些信息判断。

    对方只是有了刺杀苏大为的举动,却并没有真的杀死苏大为的准备和决心。

    这就引发另一个问题。

    藏在幕后之人,这么做的目地,是什么?

    刺杀,又不全力以赴,有何意义?

    这一切,令这桩刺杀,变得扑朔迷离。

    总之简单的一件刺杀,背后牵扯的各种可能,层层疑云,如迷雾一般,并不简单。

    苏大为的反应,既是向李治和武媚表达自己的“委屈”。

    多讨要感情加分。

    也是借着李治和各衙门之手,试探各方反应。

    既然水浑,看不清敌人的路数。

    何妨再加一把力,让水更浑,让暗流更急?

    相信,最后沉不住气的,一定不会是自己。

    李博和高大虎把这些一一想明白。

    高大虎忍不住向苏大为举杯:“想想当年咱们在长安县任不良帅时,那时是多简单快活,哪像现在,做事要费这么多心力算计。”

    “大虎,你该不会是说我变得奸猾了吧?”

    “呸,那自然不是。”

    高大虎咳嗽了一声,脸庞一红:“谁要说你不是,老子第一个不放过他!”

    开玩笑,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这是屁股问题。

    他们高家兄弟俩,跟苏大为早已是一条草绳上的蜢蚱,谁要对付苏大为,就等于对付他俩一样。

    “哦,这样啊,大龙在百济时,经常说我用兵狡猾,越来越猾头。”

    “咳咳,我大兄……他不知……咳,是我不知兵,我也没参过军,兵法之事,我不知道,哈哈哈。”

    高大虎眼珠一转,举杯示意一下,自己先干了一杯。

    李博在此时道:“大为怎么不问我们发现了什么?”

    苏大为目光转向他:“如果有发现,大虎一定会忍不住说了,也不会等到现在。”

    高大虎被他一说,本来在喝酒,结果一口酒差点喷出来。

    李博于是笑道:“这回你可猜错了,我们还真发现了点东西。”

    “哦?是什么?”

    苏大为诧异问。

    “就是……”

    李博刚要说,忽听外面有下人通传道:“郎君,外面有宫里太监名王伏胜者,求见郎君,说是有陛下和皇后的口谕。”

    苏大为刚刚拿起筷箸,闻言手停了一下。

    抬头看向李博和高大虎:“看来今晚这番酒饮不完了。”

    “也该入宫了,不好让陛下那里太过着急。”

    “宫里比我想得更急切。”

    苏大为长身而起,伸手按住聂苏瘦削的肩头,向聂苏仰起的如花玉靥柔声道:“我去了便回,安心在家等我。”

    报时的更鼓声响起。

    巷外传来马车门开合的声音,还有人匆匆的脚步声。

    间夹着一个太监阴柔讨好的声音。

    “苏郎君,哎呦,你总算出来了,宫里陛下和皇后都急了,您请上车,小的给您掌灯,当心着脚下……”

    随着王伏胜略带谄媚的声音,车轮辘辘,马车四脚悬挂的气死风灯摇曳着。

    向着宫里的方向,转瞬远去。

第一百一十七章 问对

    大唐显庆二年,在皇后武媚娘的主张下,洛阳被提升为大唐帝国的东都。

    朝廷在洛阳设有各部门的分支机构。

    将东都渐渐建设为大唐的陪都。

    这个过程,在后来的武周时期,达到顶。

    洛阳也被武媚娘封为“神都”。

    当然,这些暂且都是后话。

    其实这一次苏大为返回长安前,在路上还有所担心,担心需要去洛阳朝见李治与武媚娘。

    据说前两年苏定方征服百济,带回的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便是于东都洛阳紫微城正南门——则天门进入,进行献俘仪式。

    好在半路上就听说,二月份李治和武媚娘已经从洛阳回转长安。

    这也让苏大为暗自松了口气,免了跑完洛阳还得跑回长安才能得见家人。

    只不过,他没料到的是,此次入宫的路径,与往常大不相同。

    经过比往日多出一倍的时间,最终,苏大为经由玄武门,穿过西内苑,含光殿,经过龙首原,来到了大明宫。

    这一下,真的出乎苏大为的预料。

    他在外作战三年,长安居然有这番变化。

    实际上,因为李治头风眩晕之症,武媚数次提出想让李治在洛阳长住,但最后都被李治以政事为由,只是小住,便回转长安。

    最终,饱受病痛折磨的李治,在龙朔二年下令重修大明宫。

    “遣司稼少卿梁孝仁监造”,“命征盘石之匠,下荆扬之材,操斧执斤者万人,涉债砾而登崔鬼;择一干于千木,规大壮于乔枚”。

    由于皇帝的紧急需要,工程开展十分迅速。

    龙朔二年六月七日,制蓬莱宫诸门殿亭等名,至三年二月二日,税十五州率口钱,修蓬莱宫(咸亨元年改名含元宫,长安元年复名大明宫),减京官一月傣,助修蓬莱宫。

    龙朔三年四月二十二日,移仗就蓬莱宫新作含元殿,二十五日,始御紫宸殿听政,百僚奉贺,新宫成也”,新宫的修建仅用了十个半月的时间,可谓神速。

    同时在大明宫丹凤门南面,辟丹凤门大街。

    “置宫后,分诩善、永昌各为二坊”,“街广一百三十步,南北尽二坊之地,南抵永兴坊北门之东”。

    所以此次苏大为参见李治,是被车驾接往大明宫。

    不再是往日熟悉的太极宫甘露点。

    李治和武媚娘自四月搬入大明宫,入住已经半年时间。

    自李治起,大唐将会有十七位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二百余年。

    可以说,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真正的王气所在,龙脉之所钟。

    大明宫,紫宸殿。

    紫宸殿,是唐长安城大明宫中的第三大殿,是内朝殿堂,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

    地位次于其南的外朝正衙含元殿和常朝宣政殿,其北是蓬莱殿。

    宣政殿北三十余米处为紫宸门,紫宸门北六十米处为紫宸殿。

    苏大为在太监王伏胜的带领下,跟着几名内侍,沿着宽阔巍峨的台阶,拾级而上。

    眼角余光所见,在台阶两旁,每隔十余步,便有执仪刀昂首挺胸侍于殿下的千牛卫。

    一身明晃晃的衣甲,在亮如白昼的鲸油灯照耀下,威风凛凛。

    整个大明宫,比过去的太极宫更要恢弘大气。

    大唐以大为美。

    宫殿要大气,人要大气,行事气派也要大。

    站在紫宸殿外,耳中听到王伏胜在殿外小心翼翼的叩首,请求朝见天子。

    殿内太监的通传声,渐渐离远。

    等待片刻后,方才听到殿内有人窃窃私语,然后有妙龄宫女自殿内出,向王伏胜说了几句。

    王伏胜才敢站起身,侧立于道旁,伸手示意:“苏郎君请随我来。”

    苏大为点点头。

    到了这里,方才领路的太监和宫女们四散散开,不得再进入。

    只有王伏胜拿起一柄拂尘,拂了拂,好像要拂去两人身上的尘土。

    做了这番,方才躬身领路。

    带着苏大为跨过高高的门槛,迈入紫宸殿。

    进入殿中,感觉又是不同。

    不同于前朝的含元殿,和中朝的宣政殿。

    紫宸殿属内廷,一般只有心腹要员,才得以在这里受到天子的接待。

    但是话说回来,紫宸殿毕竟属于内朝议事之所,比之过去苏大为在太极宫的甘露殿,受到李治和武媚娘的接待,似乎又有些不同。

    但是具体哪里不同,苏大为一时也说不上来。

    只是眼角余光看到殿里的装饰富丽堂皇,极具奢华。

    光是壁上那煌煌艳丽的唐彩描画,贴金饰银,镶嵌明珠,已经令人叹为观止。

    还有殿顶,以大如拇指,小如豆粒般的珠玉宝石,构织成诸天星子,更是令人目眩神迷。

    更不提殿内的摆设,有来自两万里外萨珊、吐火罗、波斯等国的奇珍异宝,合香金器。

    还有出自东海的鲛珠编贝,海底如红玉般的珊瑚树。

    另有南方出的兽皮百珍,手工编织。

    还有北方盛产的皮毛骨扇,稀世之精。

    光是一个紫宸殿,其瑰丽珍奇,已远超苏大为的想像。

    以致于他站在殿中,好一会没回过神来。

    直到听到殿上传来一个似熟悉,又似有几分陌生的声音。

    “阿弥。”

    苏大为回过神来,抬头向殿内看去。

    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白胖之人。

    看上去,竟与安文生有几分神似。

    待多看两眼,这才发现,这位坐在御座上的白脸胖子,赫然便是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这一长串谥号,是后来慢慢加上的。

    现在的李治,刚刚给自己上谥号为天皇大帝。

    与之对应的,武媚娘的谥号是,则天大圣皇后。

    简称:天皇,天后。

    这个时代,倭国国王,封号还仅是倭王。

    要到后来,因白江之战大败于唐,于是全面山寨大唐后,倭王才偷偷改称天皇。

    直至“万世一系”。

    在大唐龙朔三年,倭国还没有万世一系的说法,要系,也是倭王一系。

    不过因为苏大为跨海东征,倭国现在已属于大唐版图,未来还有没有倭王,还不一定。

    苏大为看到李治,心中只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李唐的基因,果然是胖子基因。

    这才几年没见,李治越发胖大了。

    这最少得两百多斤吧。

    看这肥胖程度,什么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脂肪肝之类,肯定没跑了。

    难怪一直听说圣体欠安,一直头风眩晕什么的。

    多半是高血压糖尿病给闹的。

    心里想着这些,嘴上则老老实实的见礼:“微臣参见天皇天后,愿吾皇龙体安泰,福寿绵长。”

    说完这句,低下头,表示出恰好好处的恭敬。

    停了一会,隐约听到从李治喉咙里传来粗重的,略带一丝浑浊的喘息声:“抬起头,到近前来……媚娘,一直在朕,面前提起你,对你甚是,挂念。”

    李治似乎真的是太胖了。

    一句话说着,分成了几段。

    中间夹以喘息之音。

    苏大为心里略微有些担心。

    不是担心别的,是怕历史会不会又变了,李治这身体,能撑下去吗?

    如果万一跟泉盖苏文那样,提前走了。

    只怕现在的武媚娘,还无法掌握大唐朝局。

    心里想着,颇有几分真情实意的道:“陛下,请保重龙体。”

    一边说,一边移步上前。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有机会,得以偷偷瞥了武媚娘几眼。

    方才叫“阿弥”的,正是武媚娘。

    比之三年前,武媚娘的容颜愈发美艳。

    岁月仿佛异常钟情于她。

    她的皮肤光滑玉润,宛如新剥壳的鸡子,完美得令所有女人嫉妒。

    而她展露出来雍容华贵的风情,在端庄中,透着一丝妩媚。

    那种成熟的风韵,笔墨难描之万一。

    待走近一点,苏大为更是嗅到从武媚娘身上传出的异香。

    虽然知道那是她香囊里的香料,但还是让人心潮起伏,有些魂不守舍。

    “阿弥,你这回来,给朕出了好大的难题啊。”

    李治的声音清晰了一些,似乎没方才那么喘了。

    苏大为的注意力从向自己微微带笑的武媚的眼下,移向李治。

    “陛下……臣也不想如此。”

    他抱拳苦笑道:“但是有人似乎看不得臣好,一见臣回长安,便迫不及待的想要算计臣,陛下,阿弥真的很惶恐。”

    “惶恐……”

    李治咀嚼着这两个字,上下打量苏大为,默然片刻,忽然笑起来:“从你脸上,朕可看不出任何惶恐。”

    苏大为挺起胸膛,向李治抱拳道:“本来臣是很惶恐,但是来到陛下面前,想起阿弥是陛下的臣子,有陛下替我撑腰,一定会揪出凶徒,审之于法,于是臣便不惶恐了。”

    “你啊你……”

    李治伸出肥胖如肠的手指,向苏大为点了点,又是吃力,又是好笑的道:“几年,几年未见,阿弥这,张嘴,倒是越发会说话了。”

    武媚在一旁掩口轻笑:“那还不是亏了陛下把我这阿弟,派到那么远的地方打仗,兵凶战危,活活把阿弥从一个愣小子,逼得伶牙利齿……”

    她的眉梢微蹙,似乎想表现得悲切一点。

    苏大为一脸尴尬的向武媚娘道:“阿姊,其实……也没那么惨啦,你想笑就笑吧,看你憋笑也很辛苦。”

    紫宸殿内,忽然响起银铃般的笑音。

    带着殿外屋檐下的风铃,也一起摇曳着,发出清越的声响。

    殿下的千牛卫和太监宫女们心下好奇,却又不敢转头张望。

    只能悄悄转动着眼珠,向殿内投以好奇的目光。

第一百一十八章 紫宸问对(中)

    紫宸殿外,无数人猜测着天子李治和皇后武媚娘,在与苏大为说些什么。

    紫宸殿贵为内殿,等闲人一般没资格进入。

    除非是李治亲信重臣,又或者是武媚娘这边的重要亲族。

    更何况今晚,是单独召见苏大为。

    意义非比寻常。

    跟殿外无数人猜测着内景不一样,殿内十分的安静。

    殿角的香炉烟气袅袅,一种能宁神和舒缓疲劳的香气,在紫宸殿飘动。

    淡淡的白烟如仙鹤,如异兽,又如传说中的仙家洞府一般,宁静而深邃。

    李治没说话,苏大为也是恭敬站在阶下,静静等待着。

    在礼数上,绝不会有任何不周道。

    哪怕是真的亲戚,对面的是天子,做臣子的也不能有任何失礼。

    何况自己只是武媚娘认的“弟弟”,并无血缘之亲。

    李治眯着眼睛,透过香气打量着苏大为,似乎终于将呼吸调匀,不像方才那样喘了。

    他像是想到什么有趣的事,嘴角微微翘起:“阿弥,你闻这香如何?是吐谷浑的蕃使进贡给朕,据说出自大食,最能安神,朕用了感觉头痛都好了许多。”

    武媚在一旁,伸手握住李治的手,关切的看向他:“陛下为国事操劳太多。”

    苏大为不知道李治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河西进来的香料,但他猜李治提起这个,必有他的深意。

    果然,李治下一句就是:“去岁的时候,天山南疆又有外蕃叛乱,好在薛仁贵及时将其平定……多亏了大唐的将士们浴血奋战,朕才能不断开疆拓土。”

    说着,他深深看了苏大为一眼:“替朕稳定百济的局面,阿弥你有功。”

    “身为大唐子民,陛下的臣子,这些都是我份内之事,全靠众将一心,阿弥不敢居功。”

    苏大为忙抱拳道。

    开什么玩笑,领导说你有功劳,你不能真沾沾自喜啊。

    先谦虚一下看看风向。

    究竟是真心实意夸奖,还是欲抑先扬,得看清楚了再说。

    李治看了看他,继续说道:“你在百济待了快三年,熟知那边的情况,朕今天就是想问问你,对百济那边的看法。”

    苏大为没有立刻回答,目光先是扫了一眼武媚娘,然后重新落回李治的身上。

    这位大唐的天子,虽然身材胖大,有时候甚至连气都喘不匀了。

    但苏大为绝不会对他有一丝的轻视。

    李治的双眼依旧明亮锐利。

    代表着就算这位大唐皇帝正被家族遗传的疾病所困扰,他的头脑依旧清醒。

    苏大为知道自己不能犹豫太久,他略一思索,拱手道:“陛下既然问起,臣就斗胆了,但臣年纪常轻,眼光和见识定然比不上英国公和邢国公,仅为在下一点浅见,愿陛下察之。”

    对不住了,李勣老狐狸,还有师父苏定方,只有抬出你们两尊大神,替我分担一下了。

    苏大为暗自想。

    他这番话,还是在做伏笔,哪怕一会话说得不合李治圣意,那也是他“年纪轻”,眼光见识不如李勣和苏定方。

    李治可不能拿这话来治他的罪。

    这话说出来,李治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错愕,随即摇头,指着苏大为喘气道:“你……你这猾头,放开了说,不管,不管说了什么,朕都不会计较。”

    “谢陛下。”

    苏大为这才放下心来,稍微斟酌了一下道:“陛下问百济之事,那就得和高句丽、新罗一起说。”

    李治没说话,扶手上的食指微动了一下,示意苏大为说下去。

    “前年苏定方大总管虽然仅用不到一月时间,便攻下了百济,尽掳扶余王族回唐,并于洛阳则天门献俘,但是百济内的叛乱力量,却没有彻底消除,仅数月之后,百济扶余丰便在倭国的支持下,潜回百济,并打出扶余王的旗号。

    当时天气甚寒,我军在百济仅有一万人,粮路又不畅,原本归降我们的各处城主皆反,情势危急。

    后来臣与刘仁愿议定,收缩兵力,守住故百济都城泗沘。

    其间大小数十战,幸赖陛下神威,我们守住了泗沘城。

    待到来年,臣被陛下拔为代都督,命刘仁愿守住泗沘,臣依据情报,率兵奇袭高句丽买召忽城,夺得一批粮草,解了我军缺粮之急。

    返回泗沘城时,适闻扶余丰的叛军正在攻打泗沘。

    臣于是与新罗金仁泰、刘伯英将军的水师援军,及刘仁轨,合兵大破之。

    其后一鼓作气,反攻叛军的周留城,并一举擒获扶余丰等人。

    然倭国居心叵测,早已率领水师数万人,跨海而来,欲沿白江口登陆,偷袭我军。

    最后臣与刘仁轨在白江大破倭军。”

    一口气将整个百济用兵的过程,大略说了一遍,苏大为这才喘了口气道:“以臣观之,守百济,非止百济一处,高句丽、新罗这三韩之地,同气连枝,都需要上下看顾,稳住高句丽和新罗,则百济之事不足虑。”

    李治听得入神。

    食指随着苏大为的话,暗含节奏的一下接一下在扶手上轻轻敲击着。

    等苏大为说完,停了片刻后,李治才开口突然问了一句:“听说你在百济十分重视民生?”

    苏大为抱拳道:“回陛下,经过数次清剿,百济那些叛军首脑基本已被清除,纵有漏网之鱼,也不足为虑,臣唯一所虑者,便是经历过持续用兵,百济地方百姓难以维生。

    一但衣食不继,若被有心人煽动,只怕又重新燃起叛乱。

    为此,臣在任熊津都督期间,除了平定叛军,也十分重视恢复农桑和耕作。”

    李治听了,不置可否。

    他沉吟着,食指在扶上时轻时重的敲击着,停了片刻又问:“你对高句丽怎么看?”

    苏大为本来想说,但是话到嘴边,又停住。

    看了一眼李治和武媚娘,吸了口气,向李治拱手道:“不知陛下问的是哪方面?”

    高句丽怎么看?

    那要看大唐皇帝陛下,您想知道的是哪部份内容。

    李治眉头微微一扬:“你来说说,如何减少高句丽叛乱。”

    看来李治还是清醒的。

    连百济这种一个月内就亡国的小国,都不断掀起叛乱,像高句丽这样雄霸东亚百年的霸主,又哪会那么容易屈服。

    纵使高句丽王室和重臣,包括泉盖苏文的儿子都已一网成擒。

    但是高句丽的百姓还在,那些贵族和地方势力都还在。

    可以想像到,只要一有机会,高句丽的叛乱就会如野草一样疯狂生长。

    而大唐做为宗主国,皇帝做为天可汗,总不可能把高句丽那几百万人全部杀光吧。

    那是绝不可能做到的。

    而且也无法从高句丽人中甄别,谁会效忠大唐,谁会叛唐。

    所以开疆拓土听起来很威风,但征服土地只是一个开始。

    如何长久的保持大唐的存在,保持治理,并将新拓之土完全消化,成为大唐一体。

    才一个更严峻和长久的课题。

    苏大为与李治的谈话到现在,其实双方都很清楚,这并不是一场属于“家人”的闲谈。

    而是属于“君臣问对”。

    苏大为做为执掌百济熊津都督府的都督,这两年都在镇守百济,立下汗马功劳。

    从某方面来说,他会比打下百济的苏定方,比打下高句丽的李勣更了解三韩之地。

    毕竟论前两者只是在半岛作战,而苏大为有长达两年的治理经验。

    李治也急需从苏大为这里听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能帮助他牢牢握住这块飞向大海的半飞地。

    减少半岛的叛乱,减少唐军的精力牵扯,以用到更多需要大唐投注精力的地方。

    这两人之间,君臣的对话,绝非表面上那般平静。

    看似祥和之下,也有暗流潜藏。

    首先就是苏大为的话,表面上只是在说自己镇守百济发生的事,但实则已经提了许多意见。

    比如唐军在百济只有一万人。

    这点人,想镇住人口百万的百济,简直是一个玩笑。

    再比如,就这一万兵马,居然还粮草不继。

    这是打谁的脸?

    最后逼得大唐熊津都督,不得不亲冒矢石,冲杀在第一线,亲自率军去偷袭高句丽的粮草重镇买召忽。

    再比如,百济的百姓,衣食不继。

    为何不继?

    劫掠太重。

    为何劫掠太重?

    这又牵扯到唐军府兵的待遇问题。

    朝廷对府兵的奖赏太薄……

    可以说,苏大为虽然没有主动提一句朝廷的不是。

    但他话有话,仔细一品,这里面处处都是问题。

    而这些问题,既是指向朝廷,更是指向李治。

    这些话,显然不是苏大为临时起意。

    而是一直就在他腹中,不吐不快。

    只不过借着这次机会,以隐晦的方式说出来。

    他已经不是二十岁的年纪,遇事沉稳了许多。

    在说这些之前,也替自己埋了伏笔,李治纵然不满,也难迁怒于他。

    现在苏大为已经把自己的意思委婉转达了,就看李治反应。

    李治会说些什么?

    会如何反应?

    苏大为现在还猜不到。

    他不相信李治不知道自己提的那些事。

    更不相信李治是昏聩之主。

    所以他更加不能理解,李治在某些事上的做法。

    他希望大唐在李治的手中,能一直进取,一直开拓下去。

    希望大唐的武德,依旧光芒万丈。

    大唐的府兵,能一直胜利下去。

    但是我的陛下啊,你究竟在想些什么?

    苏大为看向李治。

    这位大唐的天可汗,脸庞隐没在香气烟幕里,若隐若现,晦暗难明。

第一百一十九章 紫宸问对(下)

    李治在看苏大为,隔着紫宸殿中香料燃起的烟雾。

    武媚娘的手握着李治一只手,眼波温柔。

    殿内安静到极点。

    苏大为不能让李治等待太久。

    他不能只说些老生常谈。

    因为这次入宫,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叙职报告”。

    必须拿出点真东西来,才能让李治满意。

    “回陛下,要想高句丽减少叛乱,乃至彻底融入大唐,臣倒是有些浅见。”

    李治没有说话,但腰身好像略微挺直了一些。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苏大为继续说下去:“首先一点,要将原本的势力铲除,若有叛逆则,须斩草除根。

    第二条,是扶持亲唐之人,使高句丽之民不能凝聚一体,分而化之。

    第三点,须用我大唐优势的文化,技艺,不断渗透,改造高句丽人的思想,令其慕我大唐文化,以加入大唐为荣。”

    苏大为说的这些话,其实并不算新鲜,无论是大唐,还是后世,对这种手段都十分熟练。

    打掉顽抗者,扶持投降派代理人。

    最后是文化渗透,教育改造。

    苏大为说的这些,李治虽然没出言反对,但明显眼里闪过一丝失望。

    就在这时,苏大为又说出一番话。

    “铲除叛逆,扶持亲唐之人,这些我相信大总管他们都已经在做。

    这些能解除一时,却是治标不治本,真正有用的,还是文化渗透,虽然耗时较久,但却是治本之法。

    臣以为,可以给高句丽及百济之人,一个向上的梯子。”

    “梯子?”

    “就是晋身之阶,我们打破了高句丽和百济原有的阶层,打乱了他们原本的秩序,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

    只靠杀,是杀不出稳定局面的。

    必须要有晋升的阶梯,将高句丽和百济中的精英吸纳入我大唐。

    以臣之见,可效仿大唐制度,以都督府在辖区设力选拔机构,以对大唐立功,或本地有才名,得推荐,可入都督府设立的机构,学习大唐先进文化制度,其中优秀者,可再送入大唐深造,甚至入国子监深入学习我们的文化。

    通过考核,其中优异者,赐其入大唐为官的机会。

    相信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手段,可以令半岛的人才,为我大唐所用,同时扶立起亲大唐的阶层,稳固高句丽和百济。”

    李治一直认真听着,直到苏大为说完,他细细思索了一番,点头说了一个字:“善。”

    这代表他对苏大为说的这番话认可了。

    其实大唐做为天下共主,一直有吸纳各蕃国人才为己用的习惯。

    在唐廷一直有大量的蕃将,甚至是外国官员。

    比如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过去都是被大唐征服的部族,最后举族内附归降。

    从此为大唐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但这种武力的吸纳,毕竟与半岛情况不同。

    草原这些部落,对本民族和国家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谁强大就跟谁,千百年来都习惯了。

    反观高句丽和百济,都属扶余别种。

    这两国都存在了数百年,其正统和民族观念,对当地人来说,是深入人心的。

    想要同化,殊为不易。

    但是苏大为所提的,确实给了李治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从打击顽抗的叛逆。

    到扶持亲唐的代理人。

    到文化教育,缓慢渗透,这些之前都有人提过,不足为奇。

    但是苏大为最后将这些散招串了起来,提出建立新的秩序,培植和吸纳当地人才,进入大唐的内循环,加入大唐官僚机构。

    由此,双方在精英层面,可以实现共融。

    具体的执行,当然还需要无数的细节和章程,但至少听起来,确实是可行的。

    有苏大为提出的这个框架,李治对治理和消化高句丽及百济,心里的把握又多了几分。

    仔细咀嚼一番,他的脸上终于多了丝笑容:“阿弥你不错,这几年,熊津都督任上历练得不错。”

    听了李治的话,苏大为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感觉自己的“叙职报告”算是通过了大半。

    就在这时,李治突然开口道:“倭国那边,是怎么回事?”

    咯噔!

    苏大为心里一震,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前面的部份,只是暖场。

    李治真正在意的,只怕是苏大为征倭之事。

    这事虽然后来给李治上过奏折,但却是先斩后奏。

    以李治的精明,不可能不在意。

    甚至他对大将掌兵上的风吹草动,异常敏感。

    苏大为在入宫之前,就知道李治肯定会拿这个话来质问。

    第一次李治召他入宫,他是借着被刺之事给回了。

    说是给李治缓冲时间,何尝不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寻找最合适的时机。

    深吸了一口气,苏大为向李治抱拳道:“陛下,我为熊津都督,首要职责,便是守住百济。”

    “守百济,便要征倭?这是何道理。”

    李理的语气,透出几分冷意。

    从他微眯起的眼睛里,闪动着危险的光芒。

    这是天可汗,在质疑领兵大将,是否有了不臣之心。

    苏大为额头上隐隐渗出冷汗。

    他知道这是此次入宫,最关键的考验。

    李治用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他有怀疑,他便会弃而不用,甚至斩尽杀绝。

    若是他能确定臣子的忠心,哪怕能力差一些,他还是会留任。

    在李治这里,忠心才是第一位的。

    他既非太宗李治民那样的马上皇帝,开国君主,自然不能凭借军功和威望统领天下。

    李治驾驭大唐,凭的是他的眼光、智慧、隐忍,以及高明的帝王权术。

    正如他废掉王皇后和萧贵妃,扶武媚娘为皇后。

    借着废后之事,同时打击了关陇和山东门阀,打压了长孙无忌。

    再将武媚娘推到台前,与那些老臣和门阀打对台。

    他则在幕后,平衡内外。

    终李治一朝,军事、财权、人事任免,这些最关键的东西,一直牢牢把握在皇帝手里。

    武媚娘手里唯一亲近一些的官员,一个李义府,一个许敬宗。

    这两人,一个因罪被流放,一个辞去相位。

    几乎没有提供武媚娘任何可靠的助力。

    至于娘家亲人,至今引入宫的也只有其姐武顺,其母杨氏。

    武媚娘真正掌握大权,要在李治驾崩之后。

    李治是一个非常擅常玩平衡之术、借力打力,隐身幕后,并且牢牢抓住权柄的“天可汗”。

    大唐的疆域在他手里,达到巅峰。

    而这样在一位雄主,后世居然会落个“懦弱”之名。

    苏大为亲眼见到李治的成长,自然不会有任何侥幸心理。

    整个大唐,最信任武媚娘,最防备武媚娘之人,只有李治。

    对于武媚娘,他既信且用。

    但对武媚娘身边之人,他非常警惕和防备。

    苏大为被武媚娘视为亲弟,又是年轻一代将星,实在是武媚关系网中的“异类”。

    其身份,位置,在李治眼中,万分敏感。

    苏大为心如明镜一般。

    他深吸了口气,定了定神,拿出腹中已经想了无数次的答案,向李治抱拳道:“陛下,臣自跟邢国公习兵法以来,常记在心里一句话,叫做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百济虽已被我军征服,但百济王室与倭王乃血脉之亲,世代交好。

    否则倭国也不会以倾国之力,率师远征白江。

    若非有赖陛下神明,臣与刘仁轨适逢其会,在白江一举击破倭军,若被数万倭军登陆,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我们在泗沘城只有一万唐军,再加上数千新罗仆从。

    若倭军与百济叛军相为奥援,再加一个高句丽,百济局势必然翻天覆地!”

    这番话,绝非危言悚听,而是极有可能之事。

    几万倭军,在海面上受限于战船和战术不如唐军,被苏大为和刘仁轨再加刘伯英,打得大败。

    但这几万倭军若是登陆上百济,那战斗必将是另一个局面。

    前有倭军,后有百济叛军。

    再加上心怀鬼胎的新罗人。

    还有高句丽在一旁虎视眈眈,这是必死之局。

    全赖苏大为当时的反应快,而且连战皆胜,在高句丽、新罗、百济叛军和倭军没有形成合围之势前,先袭取高句丽买召唤,劫去高句丽人的粮草。

    再返身打崩了扶余丰这些百济叛军。

    接着再在白江口大破倭军。

    最后挟着大胜,又用分化之策,裹挟了新罗世子金仁泰,使其与金法敏争夺新罗王之位。

    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镇守百济泗沘城的唐军,都将万劫不复。

    但苏大为硬是凭着强悍的智谋和执行力,在不可能中,打出一个时间差,打出一个大胜之局。

    如今的百济能有这样有利的局面,那是苏大为带着众将士,拿命拚出来的。

    这番话,即便是心有犹疑的李治也不能不为之动容。

    李治声音放缓道:“以朕留在百济的兵力,能有现在的局面,殊为不易。”

    停了一停,他接着道:“既在白江打破倭国,何须再跨海远征?”

    “陛下,倭国野心勃勃,陛下不在前线,不知倭人狂妄,若不重挫其野心,打掉他们的根基,只怕百济永无宁日。”

    见李治面上不以为然,苏大为急道:“陛下,倭国看似遥远,但其国对大唐野心一直不小,一直向长安派驻细作,刺探大唐和陛下的**,并且倭国中大兄扬言,大唐不过尔尔,要派兵打败唐军,马踏中国。”

第一百二十章

    呯!

    以李治的城府,在这一瞬间,也觉脑仁一炸。

    伸手重重一掌击在扶手上:“简直狗胆包天!”

    苏大为在心中暗自道:对不住了中大兄,谁叫你曾经狂妄的对着鬼室福信说过这些鬼话呢,不用你顶锅实在说不过去。

    中大兄确实说过这种话,但那时唐军还没打下百济,百济正不断攻打新罗。

    鬼室福信秘通倭国,打算百济与倭国联合出兵,共同吞并新罗。

    “倭人确实是狗胆包天,毫无对大唐敬畏之心,白江之败,他们虽然损失惨重,但以臣对倭人的了解,他们必然会卷土重来。

    臣身为熊津都督,必须思虑长远。

    打掉倭国,除掉隐患,实乃不得不为。

    并且……”

    苏大为看了一眼李治的神色,放轻语调道:“将倭国纳入大唐治下,新罗也能安定。”

    这话出口,紫宸殿内突然安静了一瞬。

    李治,似乎颇有些意外的看了苏大为一眼,那眼中的神情仿佛在说:原来你也想到了这一层。

    人的思维,是分层级的。

    真正有智慧的人,所看之事,往往比普通人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李治的目中隐隐有一丝复杂之色。

    这种神色,转瞬即逝。

    苏大为也来不及看懂,这位大唐帝王此时心中在想些什么。

    但可以肯定一点,以李治的智慧,此时一定明白了苏大为的第二层用意。

    第一层,是为了稳定百济的局面,防止倭国持续用兵侵扰。

    第二层,是为了看住新罗。

    这个小弟,虽然之前表现驯服,但并不意味着新罗人就会一直乖乖听话。

    随着大唐在半岛占有绝对的强势,新罗人也开始生出别的心思。

    担心被大唐像对百济和高句丽那样吞并,国策必然从亲唐,到拒唐。

    但苏大为现在打下了倭国,就如同下围棋,将新罗周边最后一处“活眼”堵上了。

    除了乖乖做大唐的小弟,别无它法。

    苏大为没有再说话,再等着李治的进一步反应。

    武媚娘的眼眸抬起,扫了一眼抱拳立在阶下的苏大为,又看了一眼李治。

    低下头,唇角微微翘起。

    自己这个阿弟,现在越来越沉稳了。

    李治的食指在扶手上,一下接一下的敲击着,又过了片刻,他才开口道:“倭国现在局势如何?”

    “回陛下,倭国是由几处岛屿串联而成,最近的对马岛,距离新罗只有数十海里,旦夕可至。

    过了对马岛,便是倭国的九州,然后是四国、本州、北海道、库页岛。

    目前我军已经控制了对马、九州、四国、本州,只剩下北海道与库页岛。”

    安文生率着黑齿常之和沙吒相如之前一直进兵顺利。

    除了中途因为神道教叛乱的事回军平叛耽搁了一阵,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敌人。

    不过,在征服本州之后,在北海道那边,遇到当地土人,名为虾夷族的黑矮生番的袭扰。

    再加上占领土地变大后,后续内部的派系和治理问题,以及粮草等问题。

    对北海岛和库页岛的攻掠,反而放缓下来。

    不过以安文生和黑齿常之计算,占领全部列岛,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倭国我军兵力几何?”

    李治问了一个十分关心的问题。

    苏大为斟酌了一下道:“之前臣率两个折冲府兵力,共计两千四百人征倭,如今他们大部已经撤回了百济熊津都督府。”

    “那倭国?”

    “臣吸纳倭国当地流民,以他们为兵,以少量我军将领为将,统御大军。”

    空气,突然安静下来。

    这不是先前那种安静,而是李治一下忘了自己要说什么。

    天可汗的眼眸,透过炉香雾气落在苏大为身上。

    那眼神仿佛在说:这也行?!

    如果说李治担心苏大为擅自用兵,难以掌握,可当他听说苏大为只用了两千余人后,忽然觉得,这心里怎么觉得有点踏实了。

    两千多人,对战时的都督来说,并不算很大的事。

    唯一说不过去的就是跨海远征。

    但苏大为方才说了,倭国对马岛距离新罗才数十海里。

    李治略一思索,便知道这个距离意味着什么。

    好像,这倭国确有征服的必要。

    何况才动用两千余人。

    打仗哪里不要两千人?

    这点人够干啥的。

    李治微微沉吟着,又问出一个关心的问题:“倭国之地,有多大?”

    有多大?

    这个问题,还真把苏大为给问住了。

    他毕竟不是地理专业,又或者考据党,也没有清丈过倭国的土地,只能模糊的道:“以臣所知,倭国当有数倍百济大小。”

    李治吃了一惊。

    “数倍?那是不小了。”

    数倍的地盘,那至少是有高句丽的体量大小。

    若稍有不慎,没准还真能出个区域一霸来。

    手指在扶手敲了敲:“现在倭国你那……那些仆从军有多少?”

    “此前统计过一次,现在加入唐军仆从建制的倭军有十万左右。”

    “这么多?”

    李治眉头微皱,想到了什么。

    “陛下,看似多,但倭国比百济大得多,这些兵力要分驻地方,防止地方反叛,也很吃紧。”

    李治不置可否。

    在他脑海里,想的是制衡之道。

    那些倭人仆从,是苏大为征倭一手拉起来的。

    不可避免的打下了苏大为的铬印。

    做为权谋手腕高明的帝王,是绝不允许这种事发生的。

    大唐府兵都是作战临时征召,与统兵大将平时并无太多交集,不用担心形成私兵派系。

    但这倭国上的仆从,有十万人的规模,不可不防。

    李治敲击扶手的食指停下来,开口道:“倭国如此之大,光靠少量将领,恐难以理事,朕欲在倭国设立平倭都督府,你觉得如何?”

    苏大为抱拳,躬身,眼观鼻,鼻观心道:“凡日月所照,皆为陛下之土,臣唯陛下旨意马首是瞻。”

    这个态度,李治还是比较满意的。

    他点点头道:“甚好。”

    具体的安排,便略过不提了。

    但之后一定会有一系列的人事安排,空降官员,以执掌倭国,架空苏大为在倭国的势力。

    征倭之事,到此告一段落。

    李治虽然还有些疑虑,但比较满意苏大为的态度,暂时不打算在这件事上,去追究苏大为的责任。

    他只是用手按了按一旁桌案上的一堆奏折:“阿弥,你可知道,在你征倭这段时间,朝中有多少折子弹劾你,都被朕压下来了。”

    苏大为单膝跪地,脸上露出感激之色:“阿弥谢陛下信任,若非陛下许我便宜行事,阿弥也无法打下倭国。”

    这番话,既是提醒李治,他当初给过放权的密旨。

    又是表达忠心,表达感恩。

    李治的目地便达到了。

    或抬,或打,都是帝王权谋。

    他脸上挂起笑容,抬手亲热的道:“站起来吧,你看你,都是自家人,何须如此。”

    说着,又扭头向武媚娘道:“你看阿弥紧张的,你这做阿姊的,也不知给阿弥看座。”

    “啊,我一直看着陛下,倒疏忽了。”

    武媚娘忙起身,向李治歉意一笑,亲自从一旁端起一张胡凳,给苏大为送过去。

    苏大为忙起身接过。

    感觉武媚娘向自己深深看了一眼,眼神若有深意。

    “阿姊。”

    “阿弥,这几年你在外面辛苦了,看你这又黑又瘦的。”

    武媚娘扭头向李治道:“陛下,明日我想留阿弥一起用膳。”

    “应该的。”

    李治点点头。

    武媚娘又冲苏大为嫣然一笑,轻提裙角,款款回到李治身边。

    李治便是她的主心骨,是她的天。

    她现在全部心神,都放在李治身上。

    满眼都是宠溺与爱意。

    没有任何一个男人,能抵抗武媚娘这种温柔的眼神。

    “阿弥坐下,坐下说话。”

    李治向苏大为挥了挥手。

    就在苏大为小心落下半个屁股,摆出诚惶诚恐模样,刚刚落座时,李治突然开口道:“朕还有一事不解,百济的扶余丰,还有倭国中大兄,倭王你都派人送回长安。

    为何不见道琛和鬼室福信?”

    来了!

    苏大为心头一跳。

    这件事,终究躲不过去。

    就像是离开百济前,刘仁轨问他的一样。

    别的事都做得滴水不漏,为何却要在献俘之事上,利用手中权力,瞒下道琛和鬼室福信。

    这事,根本就瞒不过。

    李治乃一代雄主,目光如炬。

    怎么可能漏掉这种事。

    紫宸殿内的空气,为之凝结。

    从李治的眼里,身上,散发出森寒之气。

    苏大为知道,李治并非异人。

    所以这种气息,也不是真实的,而纯粹是帝王威仪,强大的气场、精神,所营造出来的威压。

    这个问题,跟方才征倭一样。

    是苏大为必须回答的“考题”。

    噼啪!

    殿内的鲸油灯,突然爆了一响。

    而苏大为,在这一瞬,脑中仿佛闪过千百个念头。

    最终,化为一声叹息。

    终究,不能在李治这样的雄主眼皮下,玩任何花样。

    瞒不过的。

    唯一的机会,便是示之以诚。

    苏大为起身,再次向李治单膝跪下,垂首道:“陛下,臣有罪……臣当初愿往百济,是因为李大勇之死。”

第一百二十一章 二圣临朝

    “李大勇?”

    李治眉头微皱,脸上露出思索之色。

    “李大勇是丹阳郡公之子,对我有知遇之恩,臣去百济,于公,为了替陛下分忧,于私,便是想报大勇阿兄对我的恩情。

    所以……”

    苏大为似乎犹豫了一下:“道琛和鬼室扶信,正是杀李大勇的幕后之手,臣担心,将他们送回长安,陛下会因为仁慈而赦免他们的罪过。

    所以臣因私废公,对此二人设了私刑,以报李大勇之仇。

    臣有罪,愿受陛下责罚!”

    这番话,直接把李治和武媚娘都说得呆住了。

    要说无罪吧,苏大为这种行为,算是重罪。

    居然因为私怨,把两个战俘给喀嚓了。

    往大里说,你眼里还有没有陛下?

    若说有罪吧。

    他这种行为说实话,李治并不反感。

    至少说明苏大为是重情义之人。

    而且主动把一个把柄递到李治手里了。

    李治喜欢这种臣子。

    有能力,会办事,对自己坦诚,而且重情义。

    这个把柄在手里,他想收拾时,随时可以拿出来用。

    不想收拾时,李治完全可以市之以恩,展现君王的宽宏。

    略一思忖后,李治挥袖抬手:“阿弥你先起来吧。”

    伸手轻轻拍了拍扶手,看着苏大为顺势起身,李治又问了一句:“道琛和鬼室福信真的被你杀了?”

    “是,臣已将他们首级取下,并已硝制,准备到时送给丹阳君公,以祭奠李大勇在天之灵……如果陛下要验看,臣便呈上来。”

    “不必了。”

    李治摆摆手。

    这话都到这个份上,定然是真的。

    只要这两人不是苏大为藏下来就好。

    否则李治要担心苏大为的用心了。

    为报仇杀了,那也便杀了。

    “此事朕暂且不追究,你亦不可声张。”

    “是。”

    李治看了武媚娘一眼。

    熟悉他的武媚娘立刻知道,这是李治表示乏了,打算休息。

    做为皇后,剩下的事该由她来料理。

    武媚娘起身,唤来宫中侍女和太监,让他们用暖轿将身材胖大的李治抬到后殿去歇息。

    “阿弥,今天晚了,你就留在宫中暖房休息吧,有什么话明日再说。”

    苏大为本来想说回家,家里还有高大虎和李博在等着自己。

    但看眼下这情况,自然走不了了。

    当下先向上暖轿的李治和武媚娘行礼,然后跟着太监,向外面走去。

    马上立冬,夜里寒气迫人。

    苏大为跟着太监走出来时,远望着宫外起伏的山峦,想起在这龙首原上,当初经历的那些事。

    与道琛等人的争斗。

    没想到有一天,居然会亲手取下道琛的首级。

    若当初知道李大勇会折在道琛等人的手上,就算拚了命,他也要将道琛斩杀。

    可惜,人生哪有那么多提前知道。

    摇了摇头,他随着太监,进入偏殿供大臣歇息的暖阁。

    自有宫中侍女和小太监服侍不提。

    这一夜,苏大为休息得不太安稳。

    心事重重。

    最后索性起身盘坐吐纳。

    心里着实牵挂着家里的事。

    除了李博和高大虎,出门前,还让聂苏等着自己。

    谁料到居然会被武媚娘留宿。

    ……

    一夜无话。

    第二天直至天亮,也不见武媚娘来找自己。

    苏大为心中未免疑惑。

    昨晚还以为武媚娘留自己在大明宫中,可能会在夜里找自己谈话。

    结果并没有。

    有宫女送上洗漱用口,待洗漱过后,又有人送来早膳。

    一直等到辰时将过,终于听到暖阁外有太监传声:“皇后娘娘驾到。”

    守在门边的两名宫女蹲下行礼。

    苏大为迎出门外,一眼看到属于皇后的仪仗队伍,缓缓而来。

    武媚娘出门的排场,比过去大不相同。

    “阿弥,等急了吧?”

    武媚娘被宫女搀扶着,从车驾上下来。

    又有盛装使女,在后面替她牵起长长的裙摆。

    大唐宫中女子,平日里穿的也是长短合宜的衣裙,只有宫中某些特定的仪式时,才会穿长到夸张的长裙,裙摆一直拖在身后,需要有宫女帮着托起裙角。

    武媚娘今日的装扮,也与昨晚不同。

    除了雍容华贵的妆容,颇具仪式感的盛妆长裙,半透明的纱衣,华丽的抹胸。

    发如堆鸦。

    头上插满了各式发簪和步摇。

    如云的发髻上,用雕刻精美的抓梳嵌住。

    两耳明珠下垂。

    面敷珠粉,盈盈有光。

    眉如远黛,眼如西湖。

    殷红花瓣绘于眉间,甚是醒目。

    她的双臂戴状玉臂环,腰间还饰以珠玉环佩,行走时,发出如风铃般好听的声音。

    这是一个盛妆的武皇后。

    与苏大为记忆中的武媚娘,大相径庭。

    耳中听得武媚娘道:“我陪陛下早朝,处理完手头的事才得空过来。”

    在公元663年,大唐龙朔三年底,李治已经因为家族遗传的心血管病,甚至是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经常头晕目眩,无法保证健康的状态上早朝。

    于是在给自己和武媚娘上谥号,一个是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一个是则天大圣皇后。

    并且让武媚娘与自己一同上朝。

    在自己精力不济,或者头风发作时,由武媚娘代自己处理一些简单的政务。

    自己则在一旁旁听。

    就算是病重中,李治依旧牢牢抓着朝堂权柄。

    但终究是,开了一道小口子。

    让自己的老婆来帮自己一起经营大唐的事务。

    到第二年,公元664年,亦即大唐麟德元年,这一模式将确定下来。

    大唐的历史,也将进入“二圣临朝”时期。

    当然,在另一时空,因为李治的发明,倭国山寨了一下,才有从倭王到“天皇”的华丽转身。

    话说武媚娘已经有了则天大圣皇后的封号,似乎可以称她为“武则天”了。

    武则天这个称呼,则天本就是谥号,而非姓名。

    武媚娘后来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字做为名字,“曌”,改武媚娘为武曌。

    不过那些都是后话。

    这些念头在苏大为的脑海一闪而过。

    随即,他的注意力回到当下,对着迎面走来的武媚娘身上,向着武媚娘叉手行礼。

    “阿姊。”

    “不必多礼。”

    武媚娘伸手虚扶,似有嗔意。

    “几年没见,你在阿姊面前,倒是越来越讲礼数了。”

    听上去,似是怪苏大为太过拘谨,和自己生分了。

    苏大为脸上笑着,也不说话,只是拿眼左右一瞥。

    阿姊,原来什么情况,现在什么情况?

    您现在这么大排场,我要是不按规矩来,只怕就会有人跟陛下打小报告,做弟弟的也难做啊。

    武媚娘何等聪明,莞尔一笑,伸手牵起苏大为,一边拉着他向殿里走去,一边向左右道:“我与自家兄弟说几句话,你们在外面候着吧。”

    “诺!”

    一帮太监宫女,慌忙答应。

    苏大为眼角余光看着这一切,只觉得武媚娘现在身上也有一种“气场”。

    那是身为六宫之主,母仪天下的皇后气场。

    过去的明空法师,那个温柔的阿姊形像,似乎越来越模糊。

    在苏大为面前的,是大唐的皇后,一代女皇。

    这种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苏大为心里略有些复杂,一时不知说些什么。

    武媚娘却像是没看出他有心事,拉着他在桌前坐下,上下打量一番,笑吟吟的道:“阿弥,你跟聂苏……”

    她在尾音,似有意拖长了音调,却又没有把话说完。

    其中调侃的意味十足。

    苏大为则是一个激灵反应过来,有些惊讶的看向武媚娘。

    待看到武媚娘那双含笑的双眸,心里顿时雪亮。

    武媚娘已经知道自己与聂苏的事了。

    自己离开三年,最近才与聂苏确定关系。

    而在回长安后,与武媚娘直到昨晚才见面,但是她对自己的事,却清清楚楚。

    苏大为心里浮起一个古怪的念头。

    李治与武媚娘,不愧是天皇天后。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武媚娘,现在也是耳目遍天下了。

    没错,在明面上,她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但苏大为知道未来的走向,一点也不会轻视这位未来的女皇陛下。

    某些东西,已经悄然变质了。

    而且回不去了。

    当初那个说入宫亦修行,好像佛法精深,可以超脱世俗的明空法师,已经不在了。

    “阿弥,阿弥。”

    武媚娘向苏大为挥了挥手。

    苏大为回过神来,向她歉意的一笑:“什么都瞒不过阿姊。”

    “你是我弟弟,我不关心你,还能关心谁。”

    武媚娘淡淡一笑,似乎没听出苏大为话里的意思。

    “其实你跟聂苏也很般配,若是哪天你们的日子定了,阿姊我会为参加你们的婚礼。”

    “阿姊,我,我和聂苏毕竟有着兄妹之称,这个……怕别人会说。”

    提起聂苏的事,苏大为的脸皮有点薄,微微泛红。

    不过下一刻,他发现武媚娘的神色有一丝不自然。

    这才猛然想起,自己和聂苏没有血缘关系,如果都怕人说。

    那武媚娘曾经侍奉过太宗皇帝,现在又做了李治的皇后,才更容易遭人非议。

    苏大为挠了挠头,忙改口道:“不过我与小苏是真心相待,如果有那一天,一定请阿姊为我证婚,喝我的喜酒。”

    “阿姊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武媚娘伸手拍了拍苏大为的手背:“你也老大不小了,该考虑给苏家续上香火。”

    “咳咳~”

    被武媚娘这么说,苏大为一时有些尴尬,只能连声咳嗽。

    “对了,这几年你在外面,弘儿都快忘了你长什么样了,一会带你去见见他。”

    提起自己的长子李弘,武媚娘的眼里尽是温柔之色。

第一百二十二章

    提起武媚娘与李治的长子李弘。

    苏大为恍然记起来,那个少年郎的脸庞。

    李弘现在应该有十一岁了吧。

    苏大为这些年虽然在外东征西讨,但长安的事情,他执掌都察寺自然是清楚的。

    据闻李弘勤敏而好学,对学问十分重视。

    龙朔元年,也就是前年,他曾以太子身份命许敬宗、许圉师、上官仪、杨思俭等人收集古今文集,选录五百篇编集成《瑶山玉彩》,得到李治的赞赏,赐其绢帛三万段,以资鼓励。

    李治曾对身边侍臣称赞李弘:“十分仁孝,接待大臣符合礼节,从不曾有过失。”

    只不过,李弘后来还是早早离世,成为李治和武媚娘十分痛惜之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李弘后来离世,对于一心想将他培养成继任者的李治来说,无疑是巨大挫折。

    苏大为收起思绪,想起此事,终究有些不放心。

    “对了阿姊,前几年我离京时,听说太子身体有些抱恙,如今可大好了?”

    提起李弘的身体状况,武媚娘的眼中浮起一层阴霾。

    她缓缓摇头:“弘儿自幼染肺疾,请了宫里太医诊治,但始终不能断根,这些年断断续续,严重的时候,我恨不能替他受苦。”

    “阿姊……”

    苏大为吃了一惊,原本知道李弘的身体不大好,但听着武媚娘这么一说,好像比自己想像的还严重。

    后世好像说李弘得的是肺痨一类的病。

    若是真的,那可就麻烦了。

    “阿姊,若宫里太医不能调理好太子身体,何不请民间的名医看看,我听说孙思邈人称活神仙,医术出神入化。”

    武媚娘点头道:“此人我也有听说,我和陛下早有召贤令,征集各地名医和名道高士,如今有些已经到了长安,有位道长炼制的丹药不错,弘儿吃了以后,身体恢复了许多。”

    “那就好。”

    苏大为点点头,心中想起昨天与李治的对话。

    在心中想了又想,向武媚娘低声道:“媚娘姐,昨天我跟陛下说的事……百济那边驻军太少,实在不足以稳定局势,现在朝廷对将士的赏赐……”

    “阿弥。”

    武媚娘的神色突然一变。

    眉头微锁,面带威严道:“这等国事,非我所能妄议,阿弥,你若有意见可直接问陛下。”

    苏大为一时噎住了。

    颇有些诧异的看向武媚娘。

    装,你就装。

    连上朝李治现在都带着你一起,国事你还不能议论了?

    再说现在又没外人。

    但是下一刻,苏大为反应过来。

    武媚娘现在十分在意李治的看法,并不想谈论这些敏感话题。

    “阿姊你现在……”

    刚想再说点什么,忽然听到外面有内侍通传道:“皇后,陛下召苏大为觐见。”

    苏大为到嘴边的话,戛然而止。

    昨夜与李治的谈话,其实并未有谈完。

    只谈了李治最关心的几点问题,然而还有更多的问题不及深谈。

    比如苏大为想谈一下府兵的赏格问题。

    在军中这么久,亲眼见到基层兵卒的情状,苏大为实在想不通,现在府兵制为什么会这样。

    若常此以往,只怕唐军无法保持住战力。

    苏大为并不想,亲眼见到那一天到来。

    此外,还有一些诸如后勤问题,战马的问题,以及对战领之地的民生和维稳问题。

    做为前熊津都督,苏大为认为,这些事,是有必要与李治谈一谈的。

    还有一点,做为战功赫赫的大唐都督,初回长安就遇刺,这件事,李治昨夜也没有提及处理办法。

    显然这场君臣的谈话,并没有谈完。

    只是苏大为没想到会这么急,自己和武媚娘还没聊上几句,刚下朝的李治便追着召自己议事。

    “阿弥,既是陛下相召,你快去吧,待会正好与陛下,弘儿一起用膳。”

    “是。”

    ……

    大明宫,紫宸殿。

    苏大为在内侍的引路下,重回到内廷议事之所。

    还没走进去,便隐隐听到里面有人说话。

    心中立时有了猜测。

    待太监通传,李治令其入殿后。

    走进去,首先看到坐在上首位置的李治。

    在台阶下,隐隐按着方位,还置放着四张胡凳,坐了四人,另外在殿中一侧还站了一人。

    苏大为目光一扫,发现坐着的,是四位老者。

    看起来年纪不轻,而那唯一站着的,却是自己的熟人。

    大理寺主薄李思文。

    当初苏大为任不良帅查新罗使者被杀案时,与李思文有过交往。

    现在想来,英国公李勣之所以对自己另眼相待,说不定就有李思文在他面前提到过。

    李思文此人,外表冷峻,给人一种冰冷之感。

    他虽看着不近人情,但做事严谨,断案清醒,苏大为私底下也比较佩服。

    当初高大虎到大理寺当差,也是通过李思文的介绍。

    对了,以李勣那种老狐狸的性格,居然会教出这么“方正”的儿子,也算是一桩异事。

    心中想着这些,苏大为大步上前,先向李治行礼,然后微向李思文点头,打过招呼。

    看坐上的四位老者,定是朝中大臣。

    都是大佬级的人物,否则李治也不会赐座。

    苏大为自觉的向四位老臣拱手,微微鞠躬,然后站到李思文一侧,垂手而立。

    殿上四位老臣,再加李治、李思文的目光,此时都落在苏大为的身上。

    “苏大为,这四位皆为我的左膀右臂,你应该还是第一次见。”

    李治指了指左手边,那位看起来最年长的老者:“这位是尚书右仆射,许敬宗。”

    苏大为心中一动。

    许敬宗,他是闻名已久了,可是从未见过。

    这次算是见到了。

    许敬宗看起来身体富态,皓首白须,看起来神色慈祥,像是个富家翁一样。

    他的脸色红润,脸上皮肤依旧十分光润。

    一双微眯起来的细长双眼都似带着笑意。

    从外表来看,实在无法将他和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许敬宗联系在一起。

    他看起来完全是和善的,好似人畜无害。

    但苏大为心中却暗自警惕。

    越是这种人,往往城府越深,不可小视。

    当年追查倭人间谍案,查蛇头之死时,最后有些线就隐隐指向李敬宗。

    而且贺兰敏之的新宅,就在许敬宗的宅子旁边。

    总觉得其中有什么联系。

    苏大为心中虽然思绪电转,面上却依旧带着恭敬,向已经年逾七旬的许敬宗行礼道:“见过右仆射。”

    大唐承隋制,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分别为中书省掌决策,尚书省掌执行,下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

    此三部的首领大臣每部都有两人,所以这六部首领皆为宰相。

    许敬宗此时为尚书右仆射。

    也就是俗称的右相。

    同时,他还被加封光禄大夫衔,拜太子少师、同平章事。

    荣宠至极。

    李治再向另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臣道:“这位是东台侍郎,郝处俊。”

    此人的名字在后世并不显赫。

    但苏大为却是心中一动,恭敬向郝处俊行礼:“见过东台侍郎。”

    东台侍郎,即门下侍郎。

    龙逆二年,也就是去岁,李治改门下省为东台。

    不过后来又改回去了。

    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郝处俊其人,苏大为并不陌生。

    之前李勣征高句丽时,在唐廷内,是由郝处俊来协调后勤事宜。

    那时郝处俊还是吏部侍郎。

    在不久前李勣平定高句丽,战报传回长安,郝处俊也因功被升为东台侍郎。

    苏大为暗自观察郝处俊。

    见此人面色坚毅,双目炯炯有神。

    虽然满头银丝,但依旧精神健旺,看似强硬刚直之人。

    与许敬宗恰似两个极端。

    李治继续介绍剩下两位大臣。

    “这位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

    这句话听在苏大为耳中,却像是一记响雷。

    令苏大为的精神瞬间集中。

    上官仪?

    好像是上官婉儿的老爹?

    记得历史上好像此人想整武则天,但最后被武则天给扳倒了。

    苏大为向上官仪过去。

    这位西台侍郎看上去年约五旬上下,身材不像之前几位胖大,而像是典型的文臣,比较削瘦。

    他的颔下三缕长须显然经过精心梳理,显得光洁润泽一丝不乱。

    身上的官服也是异常平直,细节处十分考就。

    上官仪的脸颊瘦长,鼻梁高挺。

    在一双花白的眉梢下,细长的双眼炯炯有神。

    显然属于那种精明强干之臣。

    苏大为藏下满腹心事,向他见礼道:“见过西台侍郎。”

    虽然西台侍郎,听起来不是门下省一把手。

    但加了同东西台三品,那又不一样了。

    等于虽无宰相之名,但有了宰相实权。

    并且还加了银青光禄大夫,仍兼弘文馆学士,及太子中舍人。

    当之无愧的大佬。

    “最后这位……”

    李治的目光看向坐在最西省,面带微笑的一位老臣。

    “这位是中书令,李义府。”

    果然是他!

    李治为东宫太子时,李义府为太子舍人。

    在“废王立武”事件中,积极支持李治和武媚娘。

    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李治和武媚娘心腹大臣,进爵广平县侯。

    任相期间,广结朋党,卖官鬻爵,权势熏天。

    龙朔二年,李治更改官制,李义府改任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

    司列太常伯,也就是吏部尚书。

    不过今年,李治已经升李义府为中书令,也即俗称的“右相”。

第一百二十三章 李义府

    苏大为仔细打量这位右相。

    李义府啊。

    也算是鼎鼎大名,如雷贯耳了。

    后世提起武媚娘,必会提起李义府和许敬宗这两位功臣。

    若无他们在“废王立武”事件上的支持,武媚娘想当上皇后,只怕要等很久。

    李义府年纪在五十上下,是四位大臣中看起来年纪最轻的。

    他的头发乌黑有光,鬓角十分齐整。

    若不是额头上有深刻的皱纹,几乎让人忽略他的年纪。

    颔下胡须不甚长,也是齐整的乌色。

    五官精致,高鼻深目,双眼隐带褐色。

    苏大为向李义府拱手行礼:“见过中书令。”

    李义府向他抚须微笑。

    脸上虽在笑,但是眼里却似乎有一种咄咄逼人的审视味道。

    似乎是属于“笑面虎”那类型。

    好在苏大为眼下是武媚娘的人,与李义府也没什么利益冲突。

    等等……

    苏大为突然想起来,这家伙好像和刘仁轨、刘仁愿都有仇怨。

    想起来了,显庆四年,刘仁轨查“毕正义案”,恶了李义府。

    毕正义案的案情并不复杂。

    显庆元年,李义府兼任太子右庶子,进爵广平县侯。

    当时,洛州女子淳于氏因罪被关入大理寺监狱。

    李义府听闻淳于氏貌美,便暗中指使大理丞毕正义将她释放,然后纳为妾室。

    大理寺卿段宝玄据实上奏,唐高宗便命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审理。

    李义府担心事情败露,竟逼令毕正义在狱中自缢,以断绝实证。

    李治虽知实情,但事后并没有追究李义府的罪责。

    此事之后,李义府处心积虑要除掉刘仁轨。

    之前苏定方征百济时,刘仁轨奉命督海运,输运粮草。

    李义府在明知时机不当的情况下,强行催促他出海。

    结果,船队在途中遇风沉没,死伤严重。

    朝廷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审讯。

    结案后,李义府对李治说:“不斩刘仁轨,无法向百姓谢罪。”

    舍人源直心则替刘仁轨辩白:“海风暴起,这不是凭借人力所能预料的。”

    李治于是只将刘仁轨免职,以白衣身份随军。

    到百济后,李义府又秘令刘仁愿寻机将刘仁轨除掉。

    但是刘仁愿没听李义府的。

    这之后,李义府将刘仁愿也恨上了。

    苏大为想起这一切,心中警惕之心大起。

    李义府这人,睚眦必报。

    须得小心提防。

    介绍了殿内几位重臣,李治却并没有提起李思文。

    也不知是知道李思文和苏大为认识,还是李思文的官职不如那几位。

    李思文目前已经升为兵部侍郎,也属于重臣。

    但和殿上这四位一比,那就差得远了。

    苏大为也是暗自称奇,李治让自己过来,但却召了几位宰相一起议事,自己这身份,在这几人面前,似乎也不太好开口,只有旁听的份。

    正想着,座上的李治向他看过来:“苏大为,你且在一旁旁听,如果有需要,朕在找你问话。”

    “是。”

    苏大为应了一声,心里暗想,李治让自己过来旁听,是何目地。

    他的眼角余光扫了一眼李思文。

    四十余岁的短髯官吏,站在紫宸殿上,看着大唐皇帝与几位宰相议事,眼观鼻,鼻观心,显得非常沉得住气。

    苏大为只扫了一下,便收回目光,学着李思文的样子站在一旁。

    耳朵却是支愣起来,听着李治与许敬宗他们都谈些什么。

    听了半天,大致是说何人可以任用,何人需要罢免。

    另外又谈到何处需要赈灾,何处发生了疫病,需要朝廷调拨医生及草药。

    隐隐又听到了关于养马之事。

    苏大为记得尉迟宝琳曾说过,太宗朝时,鼓励民间养马。

    若遇战时需要,朝廷可以向民间购买,或征调。

    但是现在听到几位宰相与李治的商议,好像是取消民间养马之策,今后要限制养马。

    苏大为的嘴角抽了抽,心里有些想法,却又不好在这种场合插话。

    他倒是想忍住,却不料那边李义府忽然开口:“陛下,我看苏都督似乎有话想说,他久在军中,或许对养马之事,有独到见解。”

    被李义府一提,所有人的目光,突然集中到苏大为的身上。

    这些目光里,有惊奇,有疑惑,有不屑,也有审视。

    李治轻用手里的玉如意,轻敲了一下扶手,沉吟道:“苏大为,你对这养马之策,有何看法?”

    苏大为这时终于反应过来。

    李义府真是老阴逼!

    自己与他之前根本没交集,最多是跟刘仁愿和刘仁轨关系还不错。

    这货居然在这里给自己挖坑。

    先把眼前的坑跳过去,回头再想着怎么报复这老阴逼一下。

    苏大为眉头微微一皱,大脑飞速思考着。

    这事,他真的不清楚来龙去脉,但此时李治已开口了,不能不说。

    “陛下,关于战马之事,臣了解的不是很清楚,不过此次征百济,相比当年征西突厥时,臣感觉战马少了许多。

    征西突厥时,一人可配三马,甚至有时能配四马。

    但在百济,好些时候连两马都配不齐。

    臣听说太宗时朝廷设有马场,规模颇大。

    而且鼓励百姓养马,朝廷若是有需要时,可再从民间购马。

    方才听陛下和几位大臣说要禁民间养马,臣不知缘由,但觉得马多一些是好事。”

    说到这里,他便不再说下去。

    他虽然在军中履历丰富,但对战马蓄养之事,先前还真没了解过。

    说多错多。

    还是先看看风向再说。

    李治听完,先是微微点头,接着又摇摇头。

    手里的玉如意,轻轻抬起,遥指了一下李思文:“李侍郎,你来说罢。”

    李思文于是正了正衣冠,迈步出来,先向李治行礼,再向几位宰相见礼,然后才扬声道:“战马虽好,但此物不比牛羊能反刍,需要不断进食草料,否则就会赢瘦。

    上好的战马,饲养难度更大。

    民间养的马,很难达到上好战马标准。

    此外,马的粪便性酸,边吃边拉,对草场伤害颇大。

    常常一片草地被马吃过后,遗下马粪,除了草,就再也长不出庄稼。

    在草原上,那些胡人养马,也是把好的草场留给牛羊,把次一等的草地留给马。

    如今我大唐人口近一千七百余万,还不算各家的奴隶。

    人口多了,需要粮食也多了。

    放任百姓养马,会毁坏田地,影响耕作,弊大于利。”

    听李思文这么一说,苏大为额头微微渗汗,忙向李治抱拳道:“臣不知光是养马,其中有这么多门道,一时失言,徒惹人笑了。”

    “不知者不罪。”

    李治摆摆手,接着道:“不过你也是知兵的人,对于这军用之物,大到战马,小到铠甲箭矢,都应该有相当的了解,否则何以为将。”

    “是,陛下教训的事,回去我一定好好补课,多了解这些。”

    苏大为忙应声道。

    他把自己的姿态放得低,李治倒也不会因此而责怪。

    在场的数位大臣,上官仪和郝处俊看了一眼苏大为,目光又回到李治身上。

    目不斜视。

    许敬宗始终是那副笑眯眯的模样。

    而李义府,则是低头扶须,眸中光芒闪烁,不知在想些什么。

    给苏大为的感觉,这家伙像是一条危险的毒蛇。

    而现在,他正在亮出毒牙,向自己发出挑衅。

    苏大为也早非过去那般冲动,胸中自有城府。

    他站在李思文下手,面色如常,似乎根本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但中心却飞快的思索起来。

    光是养马一事,自己便给李治留下不知“军中备细”的印象。

    短时间内,最好不要提府兵待遇的问题。

    否则搞不好会被奸人利用。

    多看,少说,才是王道。

    至少也要把李义府给整下去再说。

    苏大为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也是做过一地都督,率军十万,夷平倭国的将星。

    如果被李义府暗中使绊子,还能当没事一样,那就不是他的性子。

    但是要报复,也要讲时机策略。

    要么不做,要做一次就把毒蛇打死。

    免遭反噬。

    而以李义府睚眦必报的性格,既然已经向自己出手,后续想必还会有源源不断的阴谋陷害。

    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心中思索着,终于听到李治与几位大臣议事完毕。

    话题再一次落到苏大为的身上。

    “之前苏大为回长安遇刺的事,现在查得如何了?”

    李治用玉如意重重敲击了几下,脸色也变得阴沉下来:“我大唐熊津都督,为国事征战沙场,浴血数年回来,便遇到这种事。

    这让天下百姓如何看?

    让各国使节如何看?

    让满朝臣工如何看?

    如果不抓住凶手,审之以法,如何肃我纲纪?”

    李治略带威严的目光,扫过四位宰相,声音越发冰冷:“如今这案子到哪一部了,何部在查,何人主持?”

    这一问,许敬宗和上官仪等人,似乎愣了一下。

    众人对视一眼,谁都没开口说话。

    最后还是许敬宗轻声咳嗽了一下:“陛下,此事是昨天发生的,然后到昨夜臣才听说此事,听说当时苏都督也去过长安、万年两县,令县君协助破案。

    而且苏都督还去了大理寺……这个案子,目下是大理寺在管。

    至于案情进行到哪一步,臣还没见到大理寺卿递上来的折子,是以不敢妄言。”

    这番话,已经把事情大概说清楚了。

    一是时间紧。

    昨天发生的事,昨夜许敬宗才知道。

    二是过了一夜,大理寺那边还没传新消息来,多半还没什么进展。

    李治头微微一动,目光在几位大臣身上扫了一下,又落到苏大为身上。

    刚要开口,忽见李义府起身抱拳道:“陛下,此案臣倒是有一个想法。”

第一百二十四章 封赏

    李治目光落到李义府身上,玉如意虚抬,示意他说下去。

    李义府微微一笑,向苏大为的方向抚须道:“我听说苏都督在从军前,为长安县不良帅,破大案无数,在京城和大理寺都颇有名望。

    既然如此,何不让苏都督自己来查这件案子。

    以苏都督的手段,必能查出真凶。”

    这番话说得,许敬宗眼睛一眯。

    而上官仪则是直接出言反对道:“此案他既是当事者,循例应该回避。”

    “非也,所谓外举不避亲,内举不避仇,苏都督本身就是神探,破此等案子,岂不易如反掌?难道西台侍郎你怀疑苏都督会徇私舞弊不成?”

    李义府阴阴一笑,将上官仪的话给堵上。

    郝处俊此时开口道:“令事主自行审案,我大唐从未有此例。”

    “既然苏都督本身便断案如神,此事交由他来处理,又有何不可?”

    叮~

    一声清越的玉如意敲击声,打断了几人的争论。

    李义府等人一齐向李治欠身,表示听从李治的安排。

    李治的目光从李义府、上官仪和郝处俊等人的脸上幽幽的扫过,最后落到许敬宗的身上。

    “右仆射不知如何看?”

    许敬宗颤巍巍的站起身,向李治拱手道:“回陛下,令案中人来审自己的案子,此例确实未有过。”

    这话一说,上官仪两眼微微一张,里面透出一抹精芒。

    郝处俊则是眉头一皱,心知许敬宗绝不会这般好说话。

    果然,下一刻,许敬宗话锋一转道:“中书令说的,亦有道理……然若苏都督确有破案之能力,令他来审理,也无不可。”

    这话说了好像两不相帮,两边和稀泥。

    上官仪的眼睛微眯,与郝处俊暗中交换一个眼神。

    两人同时在心中暗骂一声:老狐狸。

    李义府则是在一旁双手合于腹前,面带若有若无的微笑,大有宠辱不惊之态。

    许敬宗与他合作了这么久,看似两不相帮,实则是精妙无比的配合。

    眼神扫处,只见头发雪白的许敬宗,颤巍巍的抖了抖大袖,双手合扣在一起,向李治拱手道:“老臣认为,中书令和西台侍郎都有道理,用或不用,皆凭圣裁。”

    皮球又踢回到李治的身上。

    李治为这事,也是颇为头痛。

    大唐朝政千头万绪,不知多少要操心的事。

    他也没那么精力一一去圣裁,只能抓大放小。

    而苏大为的身份特殊,他被刺在大唐朝堂来说,只是一件小事。

    但对李治的威信,还有军功贵族们来说,却是一件大事。

    交给大理寺审理,也确实不放心。

    心念转了几转,李治终于点头道:“此案特殊,朕意已决,就交由苏大为亲自去抓,可命大理寺和长安、万年两县全力配合,有不从者,可报与朕知。”

    得了,自己的案子自己审吧。

    苏大为颇为无奈的走出来,向李治抱拳道:“臣领命。”

    “对了,限期破案。”

    李治不放心又加了一句:“你需要多久时间?”

    苏大为闻言,有些愕然的抬头看向李治。

    皇帝陛下,还能不能更无耻了。

    我自己破自己被刺案,还得来个限期破案。

    限期破案的意思是,如果超期没侦破,那是要受罚的。

    还能不能讲理了。

    苏大为一脸懵逼。

    就见李义府抱拳道:“臣听说苏都督在任不良帅时,曾破过安定思公主的案子,并且数个时辰便破案,当真是断案如神,今次的案子,想必苏都督也不在话下。”

    阴险!

    简直阴险到极点。

    你特么个老阴人!

    苏大为一个激灵反应过来,忙抱拳道:“陛下,臣久在百济,数年未回长安,如今查案,只觉得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入手,恳请陛下让中书令与臣配合,提供一切便利。

    如有中书令相助,臣愿三日破案。”

    这话说出来,李义府的微笑瞬时一僵。

    而上官仪和郝处俊则是看向苏大为,眼睛一亮。

    这位苏都督,是个妙人啊。

    李义府目光看向许敬宗,再投向李治,忙抱拳道:“陛下,微臣……”

    “朕准了!”

    李治玉如意一抬,痛快答应。

    做为一代雄主,他最喜欢的,便是看着下面的臣子相互挑刺。

    看热闹不嫌事大。

    维持斗而不破的平衡局面,皇帝君中平衡,方为上策。

    若下面的官吏一团和气,李治便要开始犯嘀咕了。

    李义府和苏大为都与武媚娘过从甚密。

    他两人有点摩擦内斗,是李治所愿意看到的。

    不等李义府开口,苏大为郑重抱拳:“臣领旨。”

    把这事给锤实了。

    李义府,你特么不是想阴老子吗?

    很好,现在大家栓一根绳子上,限期破案,那就限期破案。

    反正若案子没破,你特么也跑不了。

    最多大家一起药丸。

    苏大为笑吟吟的看向李义府。

    却见这位中书令大人,脸色一黑。

    再也笑不出来了。

    苏大为的眼角余光看到李思文在一旁,居然罕见的嘴角挑了挑,像是忍住了笑。

    “对了,关于苏大为在百济所立战功,封赏之事……”

    李治玉如意在桌案上轻轻敲了敲:“现在也一并定下来吧。”

    这话说出来,许敬宗、李义府和上官仪、郝处俊谁也没有先开口。

    都是官场老狐狸,这事还没摸准李治的意思,自然无人先出头。

    就算李义府方才话里有给苏大为挖坑的意思,那也是摸准了李治的脾气,知道李治希望看到这些。

    但是涉及军功封赏,那便有些敏感了。

    究竟李治是想提拔苏大为,还是压一压?

    苏大为算是武媚娘的人。

    陛下一直对武皇后身边的人,可是看得很紧啊。

    都是人精,不用说话,光是凭眼神和气息,都能猜到彼此心里想些什么。

    殿内一时安静。

    李治左右看了看,用玉如意轻轻敲击着案几:“怎么,对苏大为的军功和封赏,几位卿家没有章程吗?”

    依旧是一片沉默。

    李治的脸上露出不悦之色,玉如意抬起,在四位臣子头上一一划过,最后落到许敬宗身上:“右仆射,你说说吧。”

    居然第一个就把城府最深的许敬宗给挑了出来。

    这个人选也很有意思,如果挑李义府,那就明显是支持打压苏大为。

    若是选上官仪或郝处俊发问,这两人都是直臣,至少不会抹了苏大为的功劳。

    但是许敬宗……

    看似许敬宗比较中立,但他其实也和武皇后走得比较近。

    按理说他应该是希望苏大为升迁的。

    但关键是,他与李义府,又同属一党。

    原本是简单的问题,到这里,似乎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上官仪和郝处俊看向许敬宗时,眼里闪过一抹嘲讽。

    明显这两人与许敬宗、李义府是敌对之势。

    眼下看到这个难题被抛给了许敬宗,心里多少有些幸灾乐祸。

    “右仆射,如何,有章程了吗?”

    李治似乎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开口问。

    许敬宗颤巍巍的,双手抖了抖衣袖,遥向李治行礼道:“回陛下,恩出于上,这是天子的恩德,臣不敢言。”

    老狐狸!

    在场所有人,同时在心里骂了一声。

    李治拂然不悦道:“右仆射,朕现在只是想听听你的意见,并非是决断。”

    许敬宗微眯的双眼撩开一线,里面精芒一闪,旋即又小心的收起,向李治越发恭敬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既然陛下问起,以老臣所见……”

    他的视线忽然投到站立在一旁的李思文身上。

    “苏都督既然是因军功封赏,何不问一下李侍郎,毕竟罚过赏功,皆为兵部之责。”

    好嘛,这皮球,还是被他踢出去了。

    就算是李治,一时也拿许敬宗没办法。

    这个年逾七旬的老臣,早就把为官之道,锤炼得炉火纯青。

    李治的目光落在李思文身上:“李侍郎,你有何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现在落在李思文的身上。

    刚才还像是吃瓜群众一样看戏的李思文,不得不站出来,向李治拱手道:“回陛下,兵部记录,苏大为在百济提供情报,此为一功。

    代都督镇住熊津都督府,此为一功。

    此后偷袭买召忽城,为我军抢到粮草,此为一功。

    击败扶余丰的叛军,并擒获扶余丰等叛军首领,此为一功。

    白江口与刘仁轨等大破倭军,此为一功。

    在高句丽战场上,以水淹之计歼灭八万高句丽军,此为一功。”

    听着苏大为这些功勋,李治微微点头。

    就连上官仪和郝处俊、李义府、许敬宗等四臣,看苏大为的眼神里,也露出一丝敬意。

    此时大唐立国四十余年。

    仍然是以开拓,以军功至上。

    苏大为所立军功,明明白白。

    哪怕是对他有所嫉恨的人,也挑不出一丝错处。

    凭借这些功牢,就算是连升数级,也是理所应当。

    殿角的香炉香气袅袅。

    李治的眼神有些深远。

    令下面的臣子,无法捉摸这位天可汗心里在想些什么。

    “那么李思文,你觉得,以苏大为这些功劳,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封赏?”

    “回陛下,按律,可擢升为忠武将军,赐爵,开国伯。”

    此话出来,整个紫宸殿,忽然安静。

    苏大为在去百济之前,最高的品级为为都察寺卿,乃是从四品下。

    二为中府折冲府都尉,也是从四品下。

    之后虽在百济任过熊津都督,正三品。

    但那是战时紧急任命。

    就如大总管一职一样,战毕即收回。

    所以苏大为现在的官职,是从四品下,以此为.asxs.。

    忠武将军,是武将散官,品秩为正四品下。

    封爵开国伯,也是正四品下。

    若再加勋,正四品下的勋为上轻车都尉。

    这也意味着,苏大为以从四品下,跨过从四品下,从四品上,一直来到正四品下。

    连升三级。

第一百二十五章 太子

    就算苏大为战功赫赫,但打得毕竟都是辅助之战,而不是统领全局的大总管。

    所以一次跳三级,已经是极为罕见了。

    李义府眉头微微一皱,正想要开口说话,只见李思文继续道:“回陛下,苏大为有功,但也有过。

    不经陛下之命,擅自征倭,妄动刀兵,其罪一。

    暗中鼓动金仁泰与金法敏争夺新罗王之位,没有提前告知陛下,其罪二。

    擅自扣下百济叛军中的道琛和鬼室福信,没有送俘回朝,其罪三。

    在倭国新征服之地,推行田制、税制、兵制,一切都是先斩后奏,事前没有对朝廷报备,其罪四。

    臣以为,有此四罪,苏大为非但不能受赏,反而应该重罚。

    愿陛下详察。”

    李思文当真是铁面无私。

    这些话说完,苏大为一个激灵,背后冷汗都下来了。

    他之前做了那么多事,交了那么漂亮的战绩,就是为了淡化自己征倭和扣下道琛、鬼室福信。

    结果这一刻,全被李思文不留情面的扒出来。

    这个结果,显然也出乎上官仪和郝处俊、许敬宗、李义府等四人的预料。

    李义府脸上闪过愕然之色,随即嘴角挂起若有若无的笑意。

    苏大为此时哪敢分辩,忙向李治单膝跪下,抱拳道:“臣行事多有鲁莽,愿受陛下处罚,下面将士皆是听我命令行事,所有的罪都由我一人承担,请陛下不要责罚他们。”

    这是替娄师德、黑齿常之等人开脱。

    若是为了自己的命令,连累他们的仕途,苏大为心中难安。

    李治,笑了。

    他的玉如意抬起,向苏大为指了指。

    “苏大为,你觉得朕会迁怒与那些随你征倭的将士?你真这么认为?”

    “呃,臣……臣胡言乱语,还请陛下……”

    “够了。”

    李治的面上笼着一层寒霜。

    熟悉他的臣子都看出来,李治是有些动怒了。

    对李治来说,苏大为之前犯的那些事,他愿意追究,才叫事。

    他若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也未尝不可。

    全看苏大为的态度。

    这既是一种敲打,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

    让立功的臣子明进退,不要因功自傲。

    这也是帝王之术。

    但苏大为方才说的那番话,却惹李治不高兴了。

    这叫什么?

    这叫“妄测圣意”。

    朕何时说要扩大打击面,处罚其他人了?

    朕有说过吗?

    朕没说过,你为何要妄自揣测?

    若是换别的臣子,李治的雷霆之怒,只怕已经降下了。

    但是看了看苏大为,他终究压住了心头的情绪,以一种冷静的声音道:“你犯错四条,该罚,但立功六件,当赏,朕赏罚分明。

    此次功过相抵,还应受赏。

    你给朕听好了,本来以你的功劳当可连跃三级,升为忠武将军和开国伯,但你胆大妄为,犯下那些错事。

    如今,便只升一级,特进为宣威将军,秩为从四品下。

    你还有何话说?”

    苏大为忙用力抱拳,一脸感激道:“谢陛下宽宏,臣,心服口服。”

    听到没有追责,他心里已是松了口气。

    此时哪会计较自己在百济立下汗毛功劳,就只赏了一级。

    能不追究罪责,就不错了。

    至于李治之前秘旨许他“便宜行事”这个事,更是提都不能提。

    提了那是作死。

    “起来吧。”

    李治喘了口气,拍了拍扶手:“朕要你记住,什么事该做,什么不该做,休得自作主张,更不可妄自揣测朕意,明白吗?

    若有再犯,朕可没这么轻易饶你。”

    “是,臣明白,一定牢记在心!”

    还能说什么。

    除了站起身大声应诺,什么也不敢说。

    此时苏大为才真的感受到,李治对权术驾驭的炉火纯青。

    就算以自己的心境,在刚才的情况下,也是诚惶诚恐,以为必受李治重罚。

    结果没有受罚,还升了一级。

    这心中,居然还他妈有了一丝感激。

    贼你妈,这就是帝王的手段,大棒加胡萝卜。

    套路虽不新鲜,但真的有用。

    苏大为心里明镜一般,脸上却丝毫不敢显露。

    现在不比当年了。

    当年的李治就算登上皇位,也是以仁孝著名。

    大家都以为他软弱可欺。

    所谓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连苏大为自己,都曾看走眼了。

    但现在,谁敢再小瞧李治?

    谁在他面前,能不诚惶诚恐?

    就算是武则天,在李治面前,都是拿低做小,服服帖帖。

    李治,确实很厉害。

    处理完这些事,李治明显有些乏了,向身边的随侍太监低声说了几句。

    太监扬声道:“陛下要歇息了,几位大臣暂且出宫,有事明日再议。”

    “诺。”

    殿中四位大臣,连带着李思文和苏大为,都抱拳恭送李治下去歇息。

    然后在太监的引路下,依次走出紫宸殿。

    苏大为暗自看了一眼,李治在宫人的搀扶下,往紫宸殿后面走了。

    跟着太监走出紫宸殿,沿着台阶走下去。

    苏大为略微加快几步,在李思文身旁小声道:“李侍郎,真是铁面无私。”

    贼你妈的,咱们从永徽认识到现在,多少年了。

    咱们是什么交情?

    再说我和你老爹李勣还有一段香火情。

    李勣在高句丽用兵,我特么也是拚了命的去成就。

    你这在陛下面前拆我的台,挖这么大一坑,有点说不过去吧?

    这是苏大为传递给李思文的信息。

    李思文双目平视前方,仿佛没听到苏大为的话一样,继续向前走。

    连眼珠子都没动一下,一个字都没说。

    苏大为颇有些无语。

    他不怕李勣这种人,却有点怕了李思文。

    李勣虽精明,但他有所求,还是有求于自己。

    而李思文,和他老爹相反,走的是直臣的路子。

    这种人,一心为公,无欲则刚。

    如果在他手上犯了错,哪怕是亲朋,也难逃律法森严。

    见李思文不理自己,苏大为也只能抱以苦笑。

    “苏将军。”

    李义府不知什么时候凑了上来,主动向苏大为打了声招呼。

    苏大为如今都督一职已经撤了,刚封了宣威将军,虽只是武将散官,但也是堂堂正正的从四品上。

    故而可以将军相称。

    “中书令有何见教?”

    苏大为向李义府微笑道。

    尽管,方才李义府有挖坑给他,而且引来苏大为反击。

    但苏大为并不打算和对方翻脸。

    面上和气,背后就各凭本事吧。

    其实到现在,他也没想通,李义府方才为何要在李治面前针对自己。

    照理说,大家都属于武则天这一党的。

    李义府阴自己,这没道理啊。

    难道李义府真的是为刘仁轨和刘仁愿的事,迁怒于自己?

    真的心胸狭隘至此?

    苏大为想不明白。

    “苏将军,如果查案需要李某出力,只管到中书省找我,或者去我府上上也可。”

    李义府向他春风满面的拱了拱手:“先贺苏将军高升,在下还有公务,先告辞了。”

    “中书令自便。”

    苏大为微微欠身。

    抬起头时,看着李义府那走路带风的模样,真不像是个五十岁的老头。

    不过,他刚才这话是什么意思?

    就字面上看,好像是示好。

    神经没错乱吗?

    在李治面前给自己挖坑。

    挖完了现在又好像刚才没事发生过一样。

    李义府,他究竟打的是什么主意?

    苏大为的眉头微微皱在一起。

    他觉得,自己对这朝堂中心的千丝万缕暗流,当真有些看不明白。

    若是安文生在就好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当年他极力要避免的,想要逃避混入朝堂,混入权力纷争的漩涡。

    结果挣扎了许久,最后还是乖乖落到了帝国中心,来到了李治面前。

    苏大为正站在阶下发呆,忽然听到有人喊自己。

    抬头看去,看到一个熟悉的太监,手里捧着一柄拂尘,向自己快步走来。

    “苏将军安好。”

    “王福来?”

    “正是老奴。”

    来的这位太监,正是一直在武媚娘身边服侍的王福来。

    这几年没见,王福来似乎也苍老了一些。

    身形也富态了许多。

    一张脸上笑容可掬,来到苏大为面前欠了欠身道:“皇后娘娘让老奴来接苏将军,皇后娘娘说,一会请苏将军一起用午膳,老奴这就带苏将军过去。

    皇后娘娘方才还提起将军,想必已等得急了。”

    跟着王福来,在数名太监和宫女的领路下,穿过大殿,走过石桥,最后穿过花径,来到御花园。

    这里,武媚娘早已设下酒宴。

    除了一帮宫女太监在小心伺候,武媚娘坐于主位中,在她左右两边,还有数名年轻男女。

    在她左手边最近的一位,年纪看上去十一二岁,眉眼间,颇有几分武媚娘的神彩。

    但看他的脸庞,五官又像极了李治。

    一个名字,立刻在苏大为的脑海中跳出。

    太子李弘!

    这一定是太子李弘。

    武媚娘如今贵为皇后,能在她身边坐着的,除了李治,就只有血缘至亲。

    就连李义府和许敬宗都没有这样的资格。

    而这少年郎,看年纪,看模样,分明就是李治加武媚娘的复刻版。

    按史载,武媚娘与李治,一共有七个子女。

    现在这个时间,除去太平公主和安定公主还没生出来。

    还有五位。

    分别是长子李弘。

    次子,潞王李贤。

    三子李显。

    四子李旦。

    以及长女安定思公主。

第一章 大唐的皇子们

    这些皇子里,李弘十一岁,李贤九岁,李显八岁,李旦才两岁,还被乳母抱在怀里。

    安定思公主如今十岁。

    说来武媚娘与李治是真的恩爱,每天处理繁杂政事,生孩子还一点没耽误。

    苏大为离开长安前,还曾与李弘他们有过一次见面。

    但那也是三年前了。

    “阿弥,还愣在那里做什么。”

    武媚娘看到苏大为,微微一笑:“快过来。”

    苏大为应了一声,迈步上去,同时暗自打量这几位皇子。

    李治的身体不好,内心其实是希望将政权平稳交给李弘。

    只是后来没料到李弘竟会突然暴毙,反而走在他的前面。

    李弘的身材看着偏瘦弱,脸上有一种病态的青白色。

    他的眼睛极有神彩,向苏大为投来目光。

    他的气度温和儒雅。

    就连目光也是温和的。

    就如初晨的阳光,轻轻落在人肩头。

    武媚娘凑在李弘耳边,小声说了些什么。

    李弘眼中先是有丝惊讶,接着离席站起身,主动向苏大为行礼道:“阿舅,一别数年,没想到今日能见到,阿舅风采不减当年。”

    苏大为忙微微侧身避让,以示自己不敢受李弘全礼。

    同时也向李弘叉手回礼:“太子太谦逊了。”

    李弘这一声阿舅,虽说一定是得到武媚娘的授意。

    但堂堂太子殿下,主动向陌生人行礼,这般谦逊姿态,还是令苏大为十分惊讶。

    心中想起时人对太子的评价,仁孝。

    等到李弘重新坐下,苏大为走上来,坐在桌上的几位少年郎也站起身,依次向苏大为见礼。

    苏大为忙一一回礼。

    在武媚娘开口后,才在她对面的位置坐下。

    武媚的左手是太子李弘。

    右手则是安定思公主。

    “思儿,你看看,这是你的小舅苏大为,当年你重病,还是舅舅出手救的你。”

    武媚娘伸出纤纤玉指,指着苏大为,向自己的子女一一介绍着。

    安定思公主的眼睛极为漂亮,又大又亮,好像两枚杏子。

    她的睫毛微微扑闪着,粉妆玉琢的小脸上,露明丽的笑容。

    “我记得阿舅,我记得的。”

    说着,她咬了咬唇,站起伸,主动伸手过去,显然是想牵牵苏大为的手。

    只是人矮手短,一时还够不着。

    苏大为看了武媚娘一眼,见她笑吟吟的点头,这才忙起身,伸手过去,任安定思公主的小手抓住自己的食指晃了晃。

    “嘻嘻,阿舅的手真大。”

    安定思吐了吐舌头,把手缩了回去。

    似乎通过这一下接触,确定是不是记忆里的那位舅舅。

    在安定思旁边的,是李贤和李显。

    李贤便是日后的“章怀太子”。

    在李治与武媚娘的几个孩子里,李贤生得最为俊秀。

    脸颊瘦长,五官精致。

    而且举止端庄,活脱脱就像是李弘的另一个模子。

    看来也如李弘一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见苏大为向自己看来,李贤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抹好奇。

    在李贤旁的李显,虽然只比李贤小了一岁,但却又是一另一个样子。

    他的身高比李贤略矮上半头,但长得敦实,脸颊圆圆的,肤色红润。

    略微有一些骄矜之气。

    一般越小的孩子越受宠。

    有这样的家庭出身,有骄气才是正常的,像李弘和李贤,那都算是异类。

    见过几位皇子,又与武媚娘简单的寒喧几句,在武媚娘的吩咐下,宫女和太监们开始将早就准备好的菜式端上来,将桌上原本摆的瓜果点心撤下去。

    时间也是到了用膳的时辰了。

    吃饭的时候,苏大为还有些放不开,一时找不到话题切入。

    倒是李弘举止有度,主动问及苏大为之前的战事,并且听得津津有味。

    武媚娘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李弘,眼中既有宠溺,也有满足。

    待李弘意犹未尽的问完,她向苏大为道:“弘儿如今大了,陛下请了几位饱学之士教他,都夸弘儿聪明,过目不忘。”

    就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武媚娘也没忍住,主动夸奖起自己的长子。

    “陛下和我有时出巡,长安就交由弘儿监国,待开春后,陛下与我,还要出巡东都,到时……”

    武媚娘没有说下去,改口道:“阿弥你快吃呀,别光听我说话。”

    “嗯,阿姊,我在吃呢。”

    苏大为点点头,肚子里却在寻思。

    明年,明年应该是麟德元年了。

    历史上,好像李治在这一年去了东都洛阳,还去了泰山封禅。

    是不是在泰山封禅时昭告天地,给自己和武媚娘上了尊号,称天皇天后的?

    记不太清了。

    他毕竟不是学历史专业。

    念头转了转,正想向武媚娘问点别的,忽见两位少年郎肩并肩走来。

    身后还跟着一帮太监和宫女小心的伺候着。

    苏大为眼光一扫,立刻认出来,是贺兰敏之与明崇俨。

    贺兰敏之如今已经二十二岁,长得身长玉立。

    他的衣衫华贵,早就没有当年那个央着苏大为给他买娃娃的影子。

    取而代之的是风流公子的气度。

    玉面如敷粉,唇若涂朱。

    眉梢眼角,带着一种难以描述的风流之气。

    但是在苏大为看来,那更像是一种邪气。

    一种玩世不恭,坏坏的感觉。

    这种男人,似乎对女性天然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看到苏大为时,贺兰敏之眼里闪过一抹戾气,随即掩住,双手抱拳远远的就向苏大为打招呼:“我道是谁,原来是苏郎君回来了,哎,苏郎君听说是昨日回的,这么快就入宫了?”

    苏大为微笑着向他点点头:“贺兰的消息灵通。”

    自己昨日入长安,随即遭人刺杀,紧接着就是去了县衙,还有大理寺,忙得脚不沾地。

    接着又应召入了宫里。

    一直到此刻。

    贺兰敏之居然能知道自己是昨日回的长安,可不是“消息灵通”吗?

    站在贺兰敏之身旁的明崇俨,身上的衣饰有些特别。

    非僧非道,颇有些阴阳术士的色彩。

    一身宽袍,洁白如雪。

    头发以玉冠束起,用的却是道家的子午冠。

    他的肤色白皙。

    五官立体而精致。

    如远黛般修长的眉梢下,是细长而明亮的凤眸。

    这令他的容貌更显俊逸非凡。

    他今年十八岁。

    正如初升的朝阳一般,朝气蓬勃,阳光俊朗。

    而苏大为更从他的身上,感到奇妙的波动。

    那是属于异人的元炁。

    明崇俨乃是天生开灵的异人。

    自小便如妖孽一般。

    而他现在,比过去更强了。

    这对苏大为,很难说是什么好消息。

    苏大为没忘记,之前在长安查蛇头被杀一案时,明崇俨和贺兰敏之可是联起手来,曾想刺杀自己。

    嗯,刺杀?

    苏大为心里一动,目光落在贺兰敏之头上,心中浮起诸多猜测。

    当年贺兰敏之为何要向自己动手,直到现在,也没弄明白。

    这次的刺杀,会不会与贺兰敏之有关?

    苏大为眉头一皱,暂且先将这个想法按下。

    “见过皇后,太子,诸皇子,还有安定思公主。”

    贺兰敏之走上来,先是装模作样的向武媚娘,及众皇子行礼。

    然后便大喇喇的,不待武媚娘说话,自己一屁股坐下来,看着满桌的美食,故意做出嘴馋的模样,用略有些撒娇的语气道:“小姨,你这有好吃的都不和我说,我现在肚子还饿呢。”

    “你这孩子,难道你娘那里没给你准备午膳?”

    武媚娘莞尔一笑。

    贺兰敏之虽然有些刻意,但他长得俊秀,让人生不出太多恶感。

    何况是姐姐唯一的儿子。

    “好了,瞧你那馋样,来人,给敏之备一套碗箸。”

    说着又向贺兰敏之道:“你再吃点。”

    明崇俨站在贺兰敏之身后,微笑不语。

    虽是“外人”,但武媚娘也并没有忽视他。

    “明郎也坐下吧,一起用膳。”

    武媚娘招呼宫女去准备碗碟,一边忍不住赞道:“明郎真是好看,敏之也好看,一见忘俗,再见忘忧。”

    “皇后谬赞了。”

    明崇俨微微欠身答谢,气度不卑不亢。

    贺兰敏之一双眼睛一直落在苏大为身上。

    忽然嗤哧一笑道:“苏郎君出去几年了?如今回来,却是变了副模样,黑得跟炭似的,看来外出征战,确是辛苦了。”

    说完,举起面前倒的米酒,起身向苏大为道:“我敬苏郎君一杯。”

    苏大为眉头微动,也举杯起身回应。

    不知为什么,贺兰敏之似乎还有一种与自己针锋相对的味道。

    他说的虽是好话,但听在耳朵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

    “苏郎,这次回来,待多久?像你这样一身本事的人,应该闲不住吧?”

    贺兰敏之将杯中米酒一口饮尽,向苏大为挑了挑眉毛,隐带挑衅之意。

    “还不知道,听陛下的旨意。”

    苏大为微微一笑,装做没看出贺兰敏之的话外之音。

    这小兔崽子,当年若不是老子,你中半妖之毒,能不能活下来都不一定。

    现在得势便猖狂,真不知哪来的勇气。

    还有这明崇俨,自己当年在玄奘法师与他相识,也算有一段缘法。

    真不知吃错什么药了,与贺兰敏之走这么近,与自己反而成了陌路人。

    贺兰敏之悄然向明崇俨交换了一下眼神,还待说什么,突然,李弘剧烈咳嗽起来。

    “太子!”

    “太子殿下!”

第二章 蹊跷

    李弘咳嗽越来越剧烈,整张脸都涨红了。

    身边的宫女和太监们想要涌上去,却听得一声大吼:“都散开,给太子呼吸的空间,围那么多人做甚?”

    苏大为站起身,向站在一旁六神无主的太监王福来道:“还不快去找宫里的医生,要快。”

    “哦哦,是,我这就去。”

    王福来一个激灵反应过来,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主心骨。

    他向正一脸紧张替李弘抚背的武媚娘躬身道:“老奴去找医生,片刻就回。”

    武媚娘向他点点头,目光重新回到李弘的身上,一边替他抚背顺气,一边担忧的道:“弘儿,你怎么了?是哪里不舒服?”

    “儿臣……咳咳~”

    李弘的脸孔涨红,如同猪血。

    苏大为忙从席间端起一杯茶,双手捧着递到李弘的面前:“太子,喝口水看是否会好受一些?”

    据李弘死时,李治给写的祭文上称,李弘暴毙得的是“瘵病”。

    瘵,即痨瘵,对应的是后世的肺结核。

    也不知是谁将结核杆菌传给帝国的太子,也不知李弘身上的,还带不带有传染性。

    苏大为两世加起来,都不是学医的,对此也是束手无策。

    后世对这种病,好像是大剂量的抗生素,而且极易产生耐药性。

    在这唐朝,西药抗生素肯定是没影子的,也不知中医里,有没有广谱抗菌类的药材,或者现在的道医是否有别的手段。

    对了,这里毕竟是一个有着“诡异”,有着异人的世界,或许还有别的方法,可以替李弘解除病痛。

    也免去李治和武媚娘对李弘身体的担心。

    玄奘法师和袁守诚那边,回头自己都可以去问问。

    心中想着,只见剧烈咳嗽的李弘一边咳一边道:“谢……咳咳,谢……阿……咳……舅,咳~”

    他的手因为剧烈咳嗽,颤抖得无法伸直,更无法接过苏大为手里递过来的茶水。

    还是武媚娘伸手过来,将茶盏接住,递到李弘嘴边,给他略微灌了几口。

    说也奇怪,李弘喝了水后,那咳嗽居然好了一些,脸色也没那么吓人的血红色了。

    武媚娘见状,长呼了一口气:“这茶有用?这是何茶?让人记住,下次弘儿再咳,可以奉上这种茶,对了,弘儿你再喝几口。”

    说着,将茶递到李弘的口边。

    李弘喉结蠕动着,试着又喝了一口,突然脸色一变,胸腹间一阵翻涌,“噗”的一声,一大口茶水喷了出来。

    现场顿时一片混乱。

    武媚娘再好的心境,现在也失了方寸,双手扶住李弘,失声惊叫出来。

    而苏大为,心中则是突兀的一跳。

    不对,这不像是寻常的病。

    “阿姊莫慌,让我看看太子。”

    “慢着。”

    一直没出声的贺兰敏之这时站出来,向武媚娘道:“太子喝了苏郎君给的茶以后,好像病情反倒加重了,苏郎君理应避嫌,等候医生验看,再说了,苏郎君你是武人,哪懂什么医术?”

    苏大为脸色微变,还没来得及开口,贺兰敏之推出身边的明崇俨道:“明郎君从玄奘法师那里学了一身天竺医术,不如让他替太子看看。”

    武媚娘脸上略一犹豫,点头道:“好。”

    终究是对儿子的关心,压过了一切。

    苏大为眉头一挑,看了看李弘和武媚娘,再看了一眼贺兰敏之。

    这个俊逸青年,武顺的长子,忽然低头,露出诡异的一丝微笑。

    苏大为心里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贺兰敏之他想做什么?

    难道还想与我为敌?

    眼看明崇俨向李弘走去,路过苏大为身边的时候,一个如蚊纳般细微的声音突然钻入苏大为的耳中。

    “这里不是你该待的地方。”

    嗯?

    苏大为眼神微变,再看明崇俨。

    这位有神童之称的俊美少年,面色如常,双眼只盯着李弘。

    从他的面上,看不出任何异样。

    苏大为眼睛微微一眯,心中冷笑:腹语?有趣。

    明崇俨走到武媚和太子身边,先是一指按在李弘的肩膀上,似乎按到什么穴位。

    李弘的咳嗽略微平复。

    然后伸手拉起李弘的一只胳膊,摸住脉门。

    “我先替太子脉诊。”

    话音刚落,明崇俨眼神一变,转头看向前方。

    从那边,满头大汗,身材胖大的王福来,正一溜小跑着过来。

    “皇后,皇……皇后,我把,我把道长请来了。”

    从王福来身后,走出一名道士。

    他头戴平天冠,身穿丝麻道衣,脚踏云屐。

    背上斜背一柄木剑,大袖中,隐见一柄雪白的拂尘。

    在此人的腰间,还系着一个红漆的葫芦。

    走动间,葫芦上下颤动,隐隐有龙吟虎啸之音,从中传出。

    苏大为心中一动,细看此人容颜。

    但见他年纪四旬上下,黑须赤发,双眉下,一双眸子灿如星子。

    行走间,大袖飘飘,颇有仙风道骨,飘然出尘之感。

    “皇后,贫道来迟,还请恕罪。”

    他说第一个字的时候,还在极远之处,等最后一个字说完。

    席间众人只觉眼前一花,这道人不知何时竟已出现在面前。

    王福来被他远远的抛在后面。

    道人不待武媚娘开口,微眯的双眼陡然一开,藏于袖中的拂尘陡然向前挥出,口中冰冷的道:“你是何人,竟敢给太子号脉,还不速速退下!”

    拂尘原本是轻柔之物,但是在他随手一挥间,居然带出一缕破风之音。

    苏大为隔得较远,耳中只听一声噼啪响声。

    道人的拂尘已经与明崇俨一只如玉般的手掌碰在一起。

    空气里,隐隐有一股无形真炁推挤,发出闷雷般的响声。

    太子李弘发出“呀”的一声,身体如触电般的抖动。

    明崇俨一手拉着太子后撤,一手挥掌弹开道人的拂尘。

    “弘儿!”

    武媚娘惊得站起。

    那道人也同时双眼大开,眼中闪过凛凛神光:“大胆!还不快将太子放下!”

    手中拂尘呼的一卷,将李弘另一只手腕卷住,用了一股巧劲回拉。

    明崇俨脸上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手上却没有丝毫放松的意思。

    一手抓着太子的手腕,另一手向道士拂尘挥去。

    “道长,总有个先来后到吧。”

    明崇俨五指或点或按,如拨琴弦。

    空气发出铿锵厉啸。

    那道人一声冷笑,拂尘或散或聚,居然将明崇俨手指打出的劲力全都化去。

    贺兰敏之突然出现在两人之间:“莫要惊扰了太子。”

    嘴里说着劝和的话,手里却并指如刀,猛斩向道人手腕。

    他的指尖,黑烟缭绕,空气里属于半妖的气息,猛地大涨。

    武媚娘玉面一寒,厉声道:“都给我住手!”

    啪!

    拂尘、明崇俨的明玉掌,还有贺兰敏之散发黑气的手刀,三者纠缠在一起,一时哪里分得开。

    而且现在三人中间多了一个李弘。

    既不能伤了太子,又不愿让太子被对方抢走,都使出了平生之力。

    一时间,僵持不下。

    苏大为就在这时,哈哈一笑,走上去伸手拉住李弘的胳膊:“来,太子,到阿舅这里来。”

    “不可!”

    道士和明崇俨、贺兰敏之,同时脸色大变。

    三人暗中调用真炁,力量何止万钧。

    一但平衡被打破,三人的力量,将全数爆发出来。

    到那里,李弘岂有命在?

    道士嘴里飞快念咒,左手掐起指决。

    明崇俨掌中玉光大盛。

    贺兰敏之双眼隐隐透出血光。

    “在皇后面前动手,成何体统,还不快给本都督退下。”

    最后一个“退下”,空气猛地一震。

    沸腾的元炁从苏大为身上,随着音浪扩散,浩浩荡荡。

    明崇俨等三人只觉得手里一轻。

    李弘居然就那么轻松的被苏大为从三人激斗漩涡中间,拉了出去。

    平衡被打破,所有的力量,仿佛找到了宣泄出口。

    “太子!”

    “躲开!”

    道士和明崇俨、贺兰敏之大惊失色,想要救李弘,哪里来得及。

    空气震荡,发出龙吟之声。

    狂暴的真炁向着李弘背后冲去。

    就在此刻,苏大为上前一步,挡在李弘身前,随手一挥。

    虚空中,仿佛洞开一扇门户。

    三人狂暴的真炁仿佛被黑洞吸噬,只听咻咻之声,真炁化作清风。

    随着苏大为伸手向上一指。

    被吸噬的狂暴元炁转而冲向天空。

    道士和明崇俨下意识抬头看去。

    但见天空云层涌动,隐隐现出一个洞口,一道阳光笔直从云洞中落下,正照在苏大为的身上。

    如梦似幻。

    现场包括武媚娘在内,所有人都被这突然出现的奇景给惊到了。

    安定思公主在一旁拍手欢跳道:“好玩好玩,阿舅会变戏法。”

    苏大为冲她笑道:“是啊,公主若是喜欢,回头我再给你多变几个。”

    “好呀,我想看阿舅变戏法。”

    安定思用甜甜的,略带娇脆的声音一口应下。

    武媚娘伸手将李弘带到自己身边,上下打量着,见李弘无事,心中一块大石才落地。

    转而看向贺兰敏之和明崇俨,眼神闪动,显然为刚才的事生出不悦。

    那道士忙向武媚娘行礼道:“皇后,贫道急着替太子诊治,一时情急,请皇后恕罪。”

    贺兰敏之也在一旁道:“小姨,明崇俨是为太子诊脉,这贼道士突然出来抢人,应该治这道士的罪。”

    “住口。”

    武媚娘面色一沉,心中的怒意,终于找到了出口。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032/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不良人最新章节! 作者:庚新所写的《大唐不良人》为转载作品,大唐不良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不良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不良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不良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不良人介绍:
长安,百鬼夜行;洛阳,阴兵借道;公元649年,天可汗驾崩含风殿,战神病故于卧榻上。一代女皇在灵宝寺内落发出家;大唐神探步入国子监求学。一个属于未来的灵魂,来到了长安城。贞观盛世下,有魑魅魍魉藏于黑暗之中。煌煌都城之中,妖魔鬼怪横行。这是一个人与妖魔共生的世界。不良人横刀在手,搅动风云色变。长生?我不欲也!千万年太久,我只争朝夕,活一个畅快淋漓。这是一个略带有魔幻色彩的历史小说。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能接受,但我希望,能与诸君分享这个故事。大唐不良人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不良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不良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