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唐再起TXT下载大唐再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再起全文阅读

作者:飞天缆车     大唐再起txt下载     大唐再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八十章相守相思

    “来来来,高兄,快请坐,今日特地请了廖大家舞一曲,可不能辜负哦!”

    韩盐使不出意外,仍旧是一个宦官,胖乎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整天露出笑脸。

    不过,他的地位很稳当,至少他是这样认为的,哪怕李都督上任了,他仍旧叫嚣道:

    没有咱产的盐,京城三日就见不到咸味。

    “客气了,高某一介俗人,哪能当得起如此啊!”口中客气着,但高辛却大大咧咧地坐下,抬眼一看,客厅中出现一个美人。

    模样约二十许,双腿修长而纤细,皮肤细腻,眉眼中满是多情,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过去,难以转向。

    外面是飘逸的披帛和裙摆,里面的舞衣却很紧,把她的身段给大致展现出来。那身段不得了,紧致、线条柔韧,简直连一丝多余的赘肉都没有,却恰好能把女子的线条弧度表现得不多不少。

    “妾身献丑了——”

    时而轻缓,时而急促,几乎只有灰、黑、白的厅堂瞬息之间好像绽放了百花,姹紫嫣红绚烂非常!妖娆细致的身姿,仿佛是天上的仙女,令人难以忘怀。

    “好!好!好——”一曲毕了,高辛不自觉地站起身,鼓起掌来,一脸激动的模样。

    “若高兄有意的话……”见此,韩盐使眼睛更小了,微微握着拳头,压抑地说道。

    “如此曼妙的舞姿,真是人间难得几回见,都督日夜操劳,废寝忘食,更需要见识廖大家的风采!”

    “相必盐使也是这个意思吧!”扭过头,高辛一脸惊喜地问道。

    “正是,正是!”韩盐使连忙点头,说道:

    “咱们在地方多年,平日里也没有时间去京城打点一二,而高兄贵为御史,对于都督自然熟悉,所以想求高兄引荐一二!”

    “唉!”高辛似乎很高兴,连忙喝了一杯,说道:

    “此次也不枉我跑一趟,廖大家与我去一趟京城,若是得都督欢喜,自然我等都有好处……”

    “这京城啊!最近着实热闹了不少,家家户户开始贴了铁牌,寻常人入京,三十日后,就得有保长开的证明,才能继续居住一个月……”

    “你能想到不?番坊撤了,那群大食人再也嚣张不了了,那日,大军围了起来,大食人吓得慌了神……”

    “高兄,你醉了!”瞧着脸色通红的高辛,韩盐使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

    “没有,我没有……”高辛强行反驳道,身子都歪了。

    “来人,送高御史回房去!”摇了摇头,韩盐使又瞥了一眼俏生生地候立在那的廖大家,尖声道:

    “今日起,你就与这位高御史一起去京城吧!好好服侍李都督,不然仔细了你的皮!”

    “妾身知道!”廖大家嘴角露出一丝苦涩,轻声道。

    被搀扶着回到了房间,床上高兴,立马就睁开了眼睛,竖起耳朵听着那些仆人离去,这次轻笑道:

    “想使用美人计,真是小瞧我了!”

    “不过,那个小娘子的确俏丽,可惜可惜,为都督作了嫁衣!”

    撇了撇嘴,高辛躺在床上,开始思考起来,这东莞盐场一向安分,这韩盐使背后,到底是何人指使?

    这边刚送走高辛,韩盐使则马不停蹄地走到书房,此时已经候立了一人,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待韩盐使进来,立马问道:“如何?”

    “滴水不漏,油米不进,御史台的,就没有一个简单的!”摇了摇头,韩盐使低下头,思虑了一会儿后,道:

    “告诉你家老爷,我坚持不了多久了,都督府压力越来越重,各州的夏税陆陆续续地被那群转运使们送到了番禺,只要管饱肚子,那群贱民们对于盐价,自然没了多大怨气。”

    “这高御史没有表面的人畜无害,暗地里的动作,那是激烈,我这盐场上万亩,漏洞太多,我坚持不了了!”

    …………

    随着夏收的到来,各地的夏税陆陆续续地运到了番禺,李嘉的心,瞬间松不少。

    人总是容易忘记的。

    经过各地转运使的反馈,减税的措施实施的不错,大部分的地方都杜绝了各类杂税,普通的正税,对于百姓而言,能够承受。

    由于转运使的存在,运往京城的夏税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往年多了许多,上缴了七成,地方的留存不多,却也勉强足够了,况且还有一波秋收呢!

    一季丰收,不说让百姓们迈向小康,但是改善伙食还是能做到的。

    这样就够了,足以让李嘉收买一波人心了。

    次日一早大朝,春天夏日渐长,从家里出时天已经大亮。

    李嘉原打算带人走上马行街,但考虑到自己魅力太大,喜欢自己的人很多,同样嫉恨自己的人也不少,无奈乘坐了轿子,借鉴了影视上的,用了两个轿子。

    街面上的铺子也早早就开了,许多官员等在热气腾腾的铺子前面、等着随从买烙饼,看来很多人连早饭也没吃就赶着出门了。

    清晨时分,甚至还有点燥热,街头的热闹气息,已经穿过布帘,来到了李嘉的面前。

    可惜,他不在也机会随便见到了,因为有一种叫做责任的东西在压着他,他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而且还影响到许多人。

    坐在轿子中,李嘉的思绪,不由得飘散起来。

    今早起来时,是在一双玉臂环绕中挣扎出来的,定眼一瞧,是一张笑脸,鼻尖传来一股股花香味,不一会儿,女子也睁开了眼,一脸娇羞卷起铺盖遮住凌乱的头。

    “小鱼,昨日就那么跟了我,未有婚礼,是不是很遗憾?”

    作为小娘早早就期待着嫁人那一天,很多小娘很早就把嫁衣都藏在箱底,风风光光嫁做人妇,生一回就一次,谁都有遗憾,江小鱼自然不例外。

    昨日,因为是纳妾,不便敲敲打打大张旗鼓,更不好宴请宾客,毕竟李嘉目前求稳,小事不宜大办。

    “小鱼不过是贫贱之躯,若无郎君,哪能至今日,婚礼再怎么风光,也及不上与郎君相守!”

    瞧着这个为自己天天用花瓣洗浴的小娘子,李嘉很快活地笑了:“既然嫁与我了,就改个名字吧!”

    “小鱼,小瑜,江小瑜——”

    “哪个鱼?”

    “王字旁的瑜!”

    ……

第一百八十一章财政总结

    夏收过后的番禺城,显得格外的热闹,叫卖声不绝于耳,来来往往的小贩,路人,岭南各州,北方各国,以及海外番国的商贾,络绎不绝地奔向这个南海霸主的都城,尽情地兜售着各类产品。

    来自岭南六十州的粮食,铜钱,特产,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番禺,供给给这些贵族们,官僚们,军队,以及皇宫里的皇帝。

    举国供养一都,乃此时的常态。

    大运河为何开凿,最起初的目的就是想将南方的物产运送到洛阳,让皇帝与贵族们消费,结果,隋炀帝杨广凿起兴了,为了保证征伐高句丽的后勤,开始南北大串联。

    国家就崩了。

    近的不提,就说商王朝,为了供养规模庞大的祭祀,以及天天吃喝玩乐不断繁衍的贵族,就跟蝗虫一般,吃完了一地,就换一个,短短两百多年,就换了六个国都,等到盘庚时期,选了一个肥沃的殷地作为国都,终于稳定下来。

    后来还是不够祭祀跟贵族们吃,毕竟贵族饱暖思**,子嗣一大堆,后来只能把政治中心迁徙到朝歌,勉强维持着。

    唐朝是比较有计划,是洛阳和长安轮流吃,索性两个都是大城市,能够消耗得起。

    宋朝的开封离南方近,自然金钱不缺,再加上扫荡似的财政政策,地方枯竭,全国财务集一身,唐朝时显赫的一扬二益,完全没有了存在感。

    对于番禺城的商业的繁荣,李嘉完全能够感受得到,转运使们将各州的大部分赋税运送到番禺,短暂的让番禺城热闹了一番。

    为此,也是为了收买人心,李嘉特地补发了一个月的薪俸,当作奖励,高级官吏不以为然,低层官吏自然欢喜,赞了几句都督威武,心底的想法自然难以窥探。

    “盐价,目前市价为一百零八钱,回落五十钱——”

    “米价,每斗二十钱,少于前月十钱……”

    “鸡蛋十枚铅钱一颗……”

    “茶价多于上月十钱……”

    每周休沐日,李嘉都会在自己的书房中,倾听皇城司对于番禺城的各种情况的汇报,尤其是物价方面,重中之重。

    在封建社会,以粮为纲,农业是一切的基础,这也是开国时,第一个改革的,往往是农业,古今亦然。

    粮价就是统治者的天气预报,价格越高,代表着统治越发的危机,反之亦然。

    所以在唐太宗时期,每斗几钱的价格,获得了后世一致的称赞。

    到了唐末,粮价飙升,每斗百钱,千钱的情况,不胜枚举,这意味着统治的不稳。

    “谷贱伤农啊!”李嘉叹了口气,粮价降低,对于城市居民而言,自然是欢喜的,大部分的农村民户而言,市价都那么低,收购价自然更低。

    “也只有郎君您才在意这些,往日,皇帝们只在乎珍珠够不够,工匠足不足,有了您,咱们大汉百姓才有福气啊!”

    田忠适时地插话,一脸敬佩的表情。

    “别奉承我!”李嘉笑着说道:“在其位,谋其政,我既然坐到了这个位置,自然也得撑起这个责任!”

    “皇帝毕竟没下过民间,自然不会知晓民间疾苦,百姓苦,农夫更苦……”

    “对了,这次夏收,各地运了多少粮食钱财进来,这物价降了不少,量很多啊!”

    “左藏,进粮五十七万石,损耗十万石,实进四十七万石,盐一万石,茶五千石……”

    提起这个,田忠立马精神起来,大脑思考了一会儿,直接说道:

    “右藏进绸缎两万三千匹,珍珠一百石,玛瑙两百石,牛五百头,羊五千头,海鱼一万石……”

    南汉的国库继承自唐朝,分为左藏与右藏。

    左藏掌管全国赋调之正数钱物,右藏掌邦国宝货,即各地贡品。

    左藏财赋的收入,在不同时期多次变化,但库储基本分为租税、财产税和杂税,左藏的各项财赋支出,主要是维持朝廷机构的存在和政务的办理,经费首先是百官的俸禄,其次是浩繁的军费,故官吏的俸禄和庞大的军费以及皇室的豪奢,是国库的三大沉重负担。

    至于驿道修筑、江河疏理、贫荒赈恤等却占比例很小。

    右藏贡品收入也是随时间不同而具特点,右藏的物品支出,是专供皇室消费挥霍的。

    除此之外,皇室还有独属的内库,如皇庄,山林,盐场,市舶司等,以及各类专属的贡户等。

    所以,一般国库,值得就是左藏。

    李嘉上位后,左右两藏,以及内库,自然被他直接管辖,为了避免与这些官僚们产生冲突,对于左藏,李嘉只监督,而不是直接进行管理。

    进入番禺至今,李嘉一直避免与官僚们产生冲突,为了维持权力,算是与官僚们合作,共同篡取了皇帝的权力。

    南汉国土大,在籍的民户少,但长久未经历战争,商业极其繁荣,土地富余,税收虽然比不上南唐后蜀,但也不遑多让。

    “这些比去年如何?”李嘉问道。

    “据我所知,少了近三成……”田忠琢磨了一下,轻声说道。

    “与民让利,与民让利!”李嘉嘀咕了几声,心中有些后悔,哪个当权者不想自己手头钱财多些,况且,他自己独立承担了禁军的军费,皇帝的内库压力很大啊!

    右藏的那些绸缎珠宝用不着,不如直接变卖了,换些金钱用用,亦或者变卖皇宫里的东西……

    瞧着李都督一脸沉思的模样,田忠站立在一旁,低着头。

    咚咚咚——

    这时响起了一阵敲门声。

    “进来——”李嘉皱起眉头,他讨厌思考时有人打扰自己。

    “郎君,占城传来捷报,周奎将军与范都护,已经将占城征伐了,占城王投降,十三小王也纳土归降,收获的战利品不计可数,如今已经运船来到了码头,正准备卸货呢!”

    安国的声音有些兴奋。

    “当真?”

    “当真——”

    “太好了!”李嘉拍了拍手,这真是瞌睡有人送枕头,“多少船?”

    “不下十船!”安国道。

    “果然没让我失望——”李嘉喃喃道。

第一百八十二章金钱与军队

    番禺的码头,今日比往日更热闹。

    不知何时,码头上人来人往,显得极多,上十艘的商船集体靠岸,成百上千的脚夫兴高采烈地拥挤着,等待着货运的到来。

    “如此大的手笔,真是太厉害了!”一名脚夫望着堆积着满船舱的货物,不由得感叹道。

    “听说是从占城王国那里抢来的,果然名不虚传!”

    “占城在整个南海,也是富得流油的,这次李都督可是发了大财了!”

    “谁叫他们劫掠咱们得商船呢?这就是报应!”

    吃瓜群众哪里都有,对于占城王国被侵占,他们并不同情,反而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对于一箱箱的金银珠宝,珊瑚宝石,指指点点。

    当然,这也间接的证明了大汉的强大,对付这些蛮夷,简直是不在话下,一种骄傲地情绪渲染在其中,讨论地越发的激烈。

    有的人说,李都督这次弄了几百个异域美人,在家享福……

    有人说,这是李都督灭国立威,震慑朝堂……

    总而言之,这些都有吧!但李嘉最看重的,却是对于占城财富的占据,这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显然,周奎对于这些还是了解的,刚到番禺,就飞快的来到都督府,塞了一大块红包,乐得门子都找不着北了。

    “都督——”歇了口气,周奎笑得脸都歪了,说道:

    “咱这次去了占城,仗没打几场,咱们的人就拥护了,整个占城也不大,不到半个时辰就逛完了,宫殿倒是不大,但黄金白银确实多,国王跑得……”

    “之后,占城王集结那些小王,组成了一支万人大军,虽然衣着光鲜,但就是样子货,咱们一冲,就散了,俘虏了好几个小王……”

    “咱回来,范小郎君则留在占城,建立了都护府,遵从您的指示,这些小王向咱们皇帝效忠,每年上贡纳兵,占城王则被属下带回了番禺,等候指示!”

    陆陆续续地解释了一番,李嘉才对这场轻而易举的南征了解大半,点点头,道:“占城都护府兵员几何?民众多少?”

    “兵员千名,都是无有家室土地的,范郎君手笔很大,赏赐了不少土地,所以就留了下来。”

    “百姓的话,倒是不太清楚,属下从占城归来时,范都护已经统计了近两千户,近半都是占城人。”

    听到这里,李嘉颇有些烦恼,移民是不可能移民了,本来岭南人口就少,若是迁徙出去,得不偿失。

    从北地买人,也是不行,光是水土不服,就得死去大半,真是令人为难。

    挠了挠头,李嘉深吸了口气了,注视着这位周船长,目光炯炯走神:

    “这次,总共运回了多少钱财?”

    “这……”周奎咧着嘴,挠了挠头,“东西太多了,像权杖什么一大堆,只有金银比较实在,差不多有几万两黄金,大食人的银币也多,熔炼后,还是可以用的……”

    “与范都护没留下些许?”李嘉沉住气,问道。

    “自然是有的,占城都护府远离国内,周边危险重重,除了大部分金银外,其他都留下了!”

    最后,周奎还说带了一些占城的特产,比如牛角,牛筋,以及其他的,加在一起,此次行动,获利超过百万贯,其他的民众土地不算,收获极大。

    而这笔钱财的到来,极大的缓解了李郎君的钱荒,甚至还推动了早已经计划好的军事改革。

    之前也曾提过,南汉的军事制度,与此时的周边各国并无差异,一般以地痞无赖以及流民组成。

    一则可以扩充军队,杂乱的军队,危险降到最低,二则可以减少地方的危害,从而维护统治。

    当然,还有补充措施,以宦官统军,或者阉割将官,从而保证对军队的控制,比如西北都统潘崇彻,就是从宦官转任的。

    朝堂中的阉割人,李嘉已经清除得差不多了,军队就是血气方刚的地界,岂能让宦官统领?李嘉照样清理。

    但,五代以来,军队一直保持着一个传统——有奶便是娘。

    或者是说,这个传统在安史之乱之后就开始流传发展了,皇帝哄节度使,节度使哄军头,军头哄士兵,一级到一级。

    如果没有钱怎么办?那就只能悲催了。

    从829年,史宪诚开始,魏博镇10任节度使中就有4人死于兵变,真正活到老死很少。

    甚至,有的时候由于口袋里缺钱花,这些牙兵们就会串通起来,推翻现任节度使,拥立新节度,从而获取大量的赏钱。

    所谓的五代,就是中原五个国家每一次更替,而每一次更替,首都就会遭受重创。

    因为新王朝的开创者为了鼓励士气,一般都会把劫掠都城作为条件,最起码也是三日,东京汴梁荣获榜首。

    以金钱捆绑军队,是最有效,也是最下策的,当别人开出更高价时,就是颠覆之时。

    李嘉自然不会如此短视,邕州之兵,则用李氏数十年的恩情维持,番禺的禁军,则是恩威并施,再加上邕州兵参沙子,整个禁军目前还掌握在手里。

    “但,这还远远不够!”李嘉握住了手中的笔,用力地书写着。

    看着窗外蓝蓝的天空,以及畅飞的鸟儿,李嘉喃喃自语:

    “鸟不可无树,人则不可无田!”

    自道教各派没收了大量的田产后,佛教挺不住压力,只能选择屈服,从而贡献了大量的耕地,再加上南汉朝廷自有的土地,在这一刻,李嘉成为这世上最大的地主。

    “入京数月,总算是稳定下来了!也是时候奖赏一些老兄弟了!”

    这一天,作为金吾卫,陈兵按例巡查着街道,数个月的时间,整个番禺城的百姓已然知晓,这些骑着马,整天闲逛的家伙,就是管理番禺城的抓人工作,权力很大。

    “这番禺城多亏我等,才能安居乐业!”目视着这些繁华的街道,陈兵感慨道。

    “陈兄,陈兄——”这时后方传来一阵呼唤声。

    “所为何事?”回首一瞧,只见好友张韬急匆匆的赶来,兴奋难耐。

    “快回家,都督府派人去了你家……”

第一百八十三章奖赏之制

    听到是都督府的消息,陈兵自然紧张,他连忙骑着马,缓慢加速,所幸任嚣城所住的非富即贵,街道上人很少,不到一刻钟,他就回到了府上。

    陈兵从蜀地来到岭南,从小兵做到了金吾卫,如今也算是小有所成了,并未加入军队,安危保障了,再加上一些赏钱,以及外快,哪怕在京城,日子也甚是宽裕。

    下马,入门,只见客厅中,自己的妹妹大大方方地坐着,几个丫鬟服侍着,在她的对面,则是一名三十多岁的小吏,穿着青袍,身后跟着两个护卫,模样很悠闲。

    “有事来迟,望请莫怪,不知诸位所为何事?”瞧着这个都督府的吏员,以及他手中的一个木盒,陈兵颇有些疑惑。

    “无事,我也是刚到不久,贵府的茶叶很不错!”吏员站起身,脾气很好,看着紧张的陈兵,笑着说道:

    “今次前来,乃是奉了都督之命,前来宣送奖赏的!”

    “前些时日已然宣读了……”陈兵越发的疑惑,心脏跳动得更明显了。

    “那些不过是一部分罢了,都督鉴于诸位勤王有功,再行一些赏赐,况且,赏罚分明,一向是都督所重视的。”

    “都督之恩,难以报答!”

    接过木盒,打开一瞧,是几张薄纸,字迹清晰,写着地点和数字,定眼一瞧,这是地契。

    说的是咸宁县有一处约一百亩的土地,将属于他,也就是说,他将获得一百亩的土地。

    “这?属于我?”陈兵有些不可置信。

    “当然!”吏员点点头:

    “由于校尉您立得大功,这一百亩地乃上好的熟地,自今日起就隶属于您家了;这土地乃军功而有,若要转让,则必须以市价收于都督府,不可私自转让!”

    “自然!”陈兵兴奋难耐。

    待吏员离去后,陈兵看着这院落,看着自己的妹妹,他握着地契,眼睛通红!

    “小妹,咱们家又有地了!”

    “阿兄,我知道!”小妹很懂事得点点头,从高门大院里出来,她自然知晓,土地乃是一个家族兴盛发达的根本,陈氏已经没落,复兴之任在她兄身上,极其艰难。

    “小妹,我想调去军队,这金吾卫再出色,也无用,只有去了军中,才能振兴咱们陈氏!”

    “我并不反对阿兄你参军,但阿兄你可是陈家唯一男丁,必须先成婚,有过一儿半女才能参军!”小妹态度很坚决,容不得一丝拒绝。

    见此,陈兵只能选择接受。

    左羽林军营中,几千号士兵正迈着步伐,围绕着营地,不断地奔跑着,都指挥使李信则骑着马,面无表情地巡视着,他的身后,则跟随着副都指挥使,以及其他的营指挥(五百人)。

    李信作为左羽林都指挥使,麾下有两千五百人。

    “虽然咱们有马,但不代表着就不用跟步兵一样跑步了,正因为有马,我们才更需要练习跑步!”

    “一般的骑兵离开了马,就废了一半,而我们羽林军则不一样,没了马,我们双腿着地,依旧是一条好汉!”

    望着不断流汗,气喘吁吁的骑兵们,李信皱起眉头,训斥道。

    “这马怎么有些掉膘了?以后每匹马的饲料中,晚上加一个鸡蛋,督促好大家,不要偷吃,不然决不轻饶!”

    “报——”这时,一个守护营地的门卫跑了过来,单膝跪地。

    “何事?”李信问道。

    “都督府派人前来,宪兵司,辎重营,同样派人前来,正在营地门口等候!”

    “出了什么事?”嘀咕了一声,李信沉声道:

    “让他们进来!”

    “吁吁吁——”骑着马,不一会儿,就到了主帐,宪兵司与辎重营的人都到了,都督府派来的,则是一位文书,见到他,李信神色更紧张了。

    “不知诸位前来军营,所谓何事?”一屁股坐在主位上,李信开口直接问道。

    “某则代表都督府前来,为军主送来恩赏!”都督府文书轻声道。

    随即,送上了一个木盒。

    打开一瞧,原来是几张地契,加在一起的话,大概一千亩左右,数额不少,市价数千贯,大手笔。

    李信一时间也被都督的这个大手笔给惊到了。

    “这是军主勤王之功,今日才计算完毕!”

    “了解,未知两位前来?”看着这位宪兵司的副司长,以及辎重营的少丞,李信疑惑道。

    宪兵司与辎重营互相看了一眼,最后还是宪兵司说了出来:

    “自数月前勤王以来,宪兵司已经将各军各人功勋记录,军主刚才所得的,就是我们的功劳,此次前来左羽林军,也是为了奖赏勤王之士!”

    “辎重营将拿出大量的酒肉,以及从都督府转交而来的田契,我将与宪兵司,以及都督府一起分发!”辎重营也开始发声。

    李信瞧了瞧他们手中厚厚的一本账本,点了下头,说道:

    “可以,都督早与我说过此事!”

    言简意赅,直截了当。

    辎重营与宪兵司齐齐一愣,这位传言中的冷面将军,什么时候这么好说话了?

    但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两人直接站起,准备出去宣读。

    “现在不行,大家都在训练,等午食时再说吧!”

    听到这话,两人又止住了步伐。

    “给我瞧瞧,这是什么章程!”李信毫不客气地将奖赏的条例拿了出来,仔细地观摩起来,哪管他们俩人的眼色。

    “士兵,斩一敌首,赏钱一贯,一亩田,升伍长!”

    “一伍,一伙,一队,一都,斩首过己之三一而赏,伤己之三一则罚!”

    李嘉很粗略的按照人头来分配军功,斩杀了一人,你就是伍长,成为军官以后,则必须领导队伍斩杀三分之一以上的敌军,才能计入军功,升职加薪。

    都头,则斩杀五十人以上,才可以晋升。

    都头后,就可以进入散阶,成为从九品下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伍长当二人,也就是说,伍长享有两个人的俸禄,战场上斩杀敌人,平均下来,将享有两个人的比例。

    队正当三人,都头当五人,营正当十人,都指挥使当百人。

    也就是说,如果一军(两千五百人)斩首超过八百多人,达到一千两百多个人头,平均军中每人斩获半个人头,那么都指挥使直接享有一百个人头,收获百亩地。

    如果算上朝廷的奖赏,则更为夸张。

第一百八十四章奖赏之制(下)

    军功奖赏方面,李嘉借鉴了一下秦朝的军功爵制,但,这只是奖赏方面,这比现在单单的奖励金钱还要好。

    而不像是秦军,每一个等级,就享受了必要的待遇,从吃食,着装,宅院,田亩,乃至于说话上,都有区别。

    这次的改革,不在于制度,而在于奖赏,首先,它明确了什么级别,拥有什么奖赏,让士兵们明白,升官奖赏都有例可寻的,而不是一味的操控在主官的手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算继续削减军官的控制,某种程度上来说帮助小兵摆脱人身依附。

    散阶,则相当于军衔了,南汉继承了唐朝的武散阶,从最低等的副陪戎校尉,到最高等的从一品骠骑大将军,十六阶,三十一转。

    李嘉则简化到十六阶,保留正阶,副阶则省略。

    可以说,漫漫军途路,何其长也?

    但,军队又仅次于科举的寒门晋升渠道,粗鄙,流氓,嗜杀等词汇,就在此时加在军队身上的。

    不是说军阀执政不好,只是相对于文人而言,有良知的比较好,无论说儒家有多垃圾,但它劝人向善这一点,就是好的。

    五代时期,对于军人则是赏过厚,罚太轻,所以军人骄横日盛,百姓愈苦。

    谈到了军制,就不得不说已经崩溃的府兵制,当天下没有田地可分时,就是它的末日,李嘉的这个也是如此,当没有土地的时候,就是军队解散的日期。

    但,土地可能会没有吗?蒙古高原虽然耕田不行,但牧场分配下去也是可以的;东北虽然太冷,只能收获一季,但只有土地多,都不是事!

    分配的土地,都是有目的。

    比如,此时对于禁军中勤王军士的奖赏土地,基本上都在兴王府周边。

    因为李嘉想要让兴王府成为自己的基本盘,扩大拥护人数则是至关重要的。

    右龙虎军营,都指挥使黄勇。

    校场中,早已经准备好的一盆盆热菜,已经摆放在地上,以都为单位,二十五支队伍排列地整整齐齐,端着分发的碗筷,不发一言。

    “今日的菜不错,有肉,有鱼,还有青菜豆腐汤,我可得多吃几碗!”

    李春歪着脑袋张望着,肚子咕咕叫,闻着香味,兴奋地很。

    “可以,没有山蛇吃,那可是鲜美的很呢!”

    “就知道吃,作为队正,就以身作则……”黄军主穿着锁子甲,胸口一个护心镜,金光闪闪的,极其耀眼。

    哪怕别人说数次,无需在平日里穿着这般,但他仍旧喜滋滋地穿着,每天回去擦拭一遍又一遍,第二天继续穿着。

    别说,穿着这身铠甲,黄勇仿佛得到了莫大鼓舞,昂首挺胸继续巡视着。

    待看到李春这小子东想西望,不由得出声呵斥道:

    “你小子与都督从邕州千里而来,成了队正,大小也是个官,注意影响!”

    “嘿嘿,咱不就是好吃吗,也就别无他好!”李青不以为意,嘿嘿一笑,歪着脑袋,仔细地闻了起来。

    “李队正,你干脆去辎重营算了,天天有的吃!”见此,都头都忍不住打趣道。

    “嘿,辎重营舒服,咱要不是怕辜负郎君的信任,早就去了!”李青撇撇嘴,瞅着这两人,肆无忌惮地说道。

    都头也是邕州来的,隔了几个村,对此笑了笑,不再言语。

    拍了拍他的肩膀,黄勇也笑了笑,继续巡视着,他这个都指挥使一向不拘泥礼节,在军士之中,人缘也是可以的。

    很关键的一点则是,两千五百人的右龙虎军中,近两百人来自邕州,组成所谓的从龙派,虽然人数少,但这部分人又大部分作为军官,辅助黄勇控制军队。

    虽然黄勇只是汉化蛮人,但在他们眼里,在这个异乡,就是自己人。

    通过维持邕州派和原禁军派的关系,黄勇控制了整个军队。

    这时,还是宪兵司与都督府,以及辎重营的人也来了,开始对右龙虎军进行宣读奖励规则。

    “黄勇,勤王有功,正六品上昭武校尉,奖励熟地一千亩……”

    “卫东,勤王有功,奖励五十亩……”

    “诸位,此地不允许私下交易,只能以市价卖与都督府,否则视为无效……”

    “这些地,需要纳税吗?”李青壮着胆子问道。

    “当然,这地是赏给诸位的,自然要缴纳赋税,哪怕是宰相,都督府,也不得例外——”

    于是,整个军队很快地就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邕州派系,一部分是原禁军派系。

    邕州兵很快地就排成了队,第一个接受奖赏的,就是黄勇,授了散阶,赏了千亩田,对于后来者而言,激励很重。

    随后,营正基本上是百亩,都头是五十亩,队正三十亩,伙长和伍长,都是五亩,普通士兵则是两亩。

    数目悬殊,但却没办法,这是潜规则,主官必须占据大头。

    光一个右龙虎军,今日就发出了近两万亩的土地,基本上都相邻,可以互为助力,李嘉甚至准备等这群人退下了,成立民兵。

    李青很高兴,自己作为队正,竟然分了三十亩地,虽然都是生地,但只不过是久不耕种罢了,养个几年,就是熟地了。

    在这一瞬间,他就来到了辎重营,准备让家人搬到兴王府,经营好自己的那份土地。

    等他来时,辎重营密密麻麻挤满了人,都是相熟的邕州兵,也同样写书信的。

    排了半个时辰,终于轮到他了。

    “姓名,地址——”

    “李青,家在邕州宣化县上李村,就写一些报平安的话,再言一声,让我阿耶和阿母,以及兄长都跟着商队搬过来,咱在兴王府,有三十亩地了……”

    这一刻,他兴奋极了,又有些恐慌,参了军,迟早得上战场,这些土地若没有看护,可能会被人窃取。

    很快,一封百来字的书信就写好了,他瞧了瞧,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字,他还是识得的,但是太丑了,寄家书未免不合适,所以还是找辎重营最好。

    从口袋中掏出十枚铜钱,作为费用交给管事,然后把书信扔到了写着邕州的箱子里,随后自然有人将其交给李氏商队,转移到邕州。

    有了田地,他心中莫名的有了盼望,那些黄澄澄的铜钱,似乎也不再可爱了。

    他准备挂掉存了许久的铜钱,买一些铁犁以及耕牛,三十亩地,可不容易伺候。

第一百八十五章占城改造

    占城都护府并不大,只有一个兴王府大小,但管辖的区域却很大。

    占城王国把全国分为五个大区,由各大世袭酋长统治,五大区分别为阿摩罗波胝,毗阇耶,宾童龙,古笪罗,因陀罗补罗。

    每个大区,又有大小不等的小王,作为牵制。

    占据了占城,并获取了大量的财物,顺便还击败了大小王集齐的军队,范棣却千头万绪,一片乱麻。

    五大区自然不必提,勒令那些小王们交出些许金钱,些许奴隶,再效忠一番,就行了。

    占城王直辖的这片区域,虽然只有兴王府大小,但却是有数的富饶之地,觊觎其地的有很多,最大的一股势力,则是统一真腊的高棉帝国,听说有数万头战象,威吓南海。

    说来可笑,他一直以为占城王国国都就是在占城,谁知竟然是一个名叫因陀罗补罗的地界,人口数千,城高不过一丈有余。

    范棣自然不能把都护府设立在因陀罗补罗,反而直接设立在占城港,这座由水手,商人,以及部分移民组成的城市,人口过万。

    汉儿三千多人,土著三千多,其他移民加商人五千多,共同组成了这座港口城市。

    占城很大,人很少,范棣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取名。

    占城自然不需改的,五大区,则分别取名为归化王,归宁王,归朝王,归平王,已经归和王,自然各大区也变成了归化区,归和区等等。

    占城,近四千户,范棣首先请德高望重之人,编入都护府,如名声赫赫的许永良,任长史一职。

    随后,俩人又进行整合,征用了一些威望比较高的人物,网罗到了都护府,一下子,就让都护府建立了根基。

    都护”一词为汉语,“都”为全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

    都护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

    所以,占城都护,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军队,以及属于都护府的军事力量。

    军队的话,被利诱留下来的千人,成为了基石,但却不足以保卫新生的都护府,更不能保护以及的安危。

    “兵亦民来,民亦兵!”思虑了许久,范都护直接说道。

    “何解?”许丈夫,不,许长了摇头,问道。

    “整个占城,近半丁口衣食堪忧,只有均田制,兵民合一,才可度过这个危机!”

    “可——”许长史赞许得点点头,直接道:

    “汉儿来到此地多年,要么成为脚夫,要么,化为水手海盗,有地可种则,是极少的!”

    “可惜,这偌大的占城,竟然无一处地可分,这占城王麾下的土地,早就被兵士们瓜分一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故作叹了口气,又拍了拍手,范都护眼神明亮,嘴角翘起。

    “这地,不是要多少有多少,都护您忘了,城外的那些地可都握在那些城外的贵族手里,国王都没了,这些贵族又有何用?”

    “则无头而不行,既然都没头了,这不就是秋后的蚂蚱,脱水的鱼儿,任您拿捏吗?”

    似乎明白这是一场考校,许长史早有预料,胸有成竹,微微一笑。

    “这占城王国,虽然不大,且遍地沼泽险地,俺这些贵族手里可都是些一年二熟,三熟的好地!”

    俩人互相笑了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随后,占城都护府就以市场价三十分之一价格,将那些失去庇护的贵族们手中九成的的土地,购买过来,仅仅用了不到五万贯,就获得了就万顷的土地。

    一半留作都护府的供养地,剩下的一半,范都护则按照市价的五分之一分配给无地的贫民,每户可得百亩,钱财不够,李氏商会可以进行借贷,需要以将来的粮食偿还。

    一千多户的贫民因此获得的新生。

    对于这些人,范棣以百户为区,建立围墙,设百户长,每户出丁壮一人为兵,由百户长统率,均匀地分布在占城周边。

    如此一来,不费什么功夫,就有了千名忠诚的士兵,守卫起家园来,胆量是不缺的。

    再耗费金钱,又招募了五百名精挑细选的壮士,纳入了麾下,占城都护府的力量又强大了一分。。

    所幸占城这里,水牛一类的确实不缺,百亩的地,一家人,伴随着两头牛,想来也是简单。

    土地分配完,范棣就开始对整个占城,进行大改造,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符合儒家思想的改变。

    例如,几十年前丧失了国教地位的大乘佛教,重新获得了信任,范棣特地拨出款项,来营造和修缮佛寺,并且对于婆罗门教,进行强制改造。

    打压主流,扶持式微的宗教政策一出来,就受到了佛教的大肆支持,虽然丧失国教地位数十年,但大乘佛教却在平民中信仰很多,毕竟种姓制度,并不讨喜。

    所以,范棣又恢复了大乘佛教国教的地位,为了以身作则,他亲自带领都护府文武官员,在新落成的佛寺进行朝拜,上香。

    不到半个月,整个占城的佛教一下子就活了起来,佛寺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小小的占城,就有不下于十座。

    佛教重要,但哪有孔夫子重要?

    整个占城规模最大的,就是孔夫子庙,由占城王的行宫改成,孔圣先师位列中堂,然后就是七十二贤人,亚圣等,都有了画像,耗费很大。

    范棣却认为是值得的。

    临行前,李都督就特别嘱咐,一定要改造占城,兴盛教化,从而使得蛮夷入华,这才是万世之策,一味的进行奖罚,就毫无意义。

    而且,对于占城特有的占婆字母,范棣也是看不惯的,这像是鬼画符一般,哪有汉字舒适?

    范都护强调,一切的公文,书写等,都必须要用汉字,方方块块的汉字才是最好的。

    衣着方面,依据岭南的样式,进行普及。

    住的方面,则进行大范围的改造,加固城墙,改造哪些明显异域风情地建筑,使之符合审美。

第一百八十六章北伐消息

    占城都护府很困难,这是李嘉一向很清楚的,所以,为了支援边区,他大力发扬优良传统,将贬官,罪官,罪行较轻的囚犯等,全都送到了占城。

    也算是尽了点绵薄之力吧!

    时间慢慢的过去,来到了六月,在李嘉的等待中得到了北方传来的消息,柴荣北伐失败了。

    959年,4月16日,郭荣率大军成都抵达沧州,而沧州以北数十里就是契丹地界,郭荣没有留在沧州,当天就继续北上。

    第二天,周军就抵达契丹人控制的乾宁军(今河北清县)城下,乾宁军规模比较小,守城的契丹宁州刺史王洪见郭荣来势汹汹,他根本就没有以卵击石的鄙视用气,非常明智的开门投降。

    乾宁军以北,盘布着很多被契丹人控制的军镇城池,计有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益津关(今河北霸州)、莫州(今河北任丘)、瀛洲(今河北河间、易州(今河北易县)、涿州(河北涿州市)。在这些军州中,瀛洲无疑是最大的城市,但瀛洲城高粮足,非一朝一夕能够攻下,郭荣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上面,他绕开了瀛州直接北上。

    显然,在这场北伐的大战中,郭荣不准备打许多艰苦的攻城战,而一直在蓄力,强攻幽州,也就是此时契丹的南京析津府。

    这种策略,李嘉是比较认可的,毕竟长途跋涉,汉军异地作战,养精蓄锐才是王道,像宋太宗赵光义那般,艰苦地攻下太原后,不顾将士的辛劳,直接想一鼓作气攻下幽州。

    赵老二还是太过于自信了。

    其后,休整五天后,四月二十二日,郭荣把部队分为水陆两部,同时北上。陆路由韩通任都部署,水路由赵匡胤任都部署,而郭荣本人则高坐龙头大舰之上,其余战舰都跟随龙头大舰之后,沿永济渠浩浩荡荡北上。

    “船只头尾相接长达数十里”

    运河仍旧进行着它的义务,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做出重要作用。

    两天后,周军舰队冲到了乾宁军以北一百二十公里的独流口,这里是滹沱河与永济渠的汇合处,独流口以西分别是益津关,瓦桥关,偏北处是易州和涿州(赵老大的老家),偏南处则是莫州与瀛洲。

    益津关距离独流口近,首先要拿下。

    益津关守将终廷晖是个聪明人,投降了。

    有一次,郭荣率领五百亲卫立功心切,充当先锋营,一不小心周边出现一股契丹骑兵,待得知率领军队的是那个威震天下,契丹人谈之色变的郭家养子后,竟然不战而逃。

    天亮后,赵匡胤率军向瓦桥关进攻,轻松逼迫守关的姚内赟投降。

    周军轻松拿下益津关和瓦桥关后,等于堵死了莫州和瀛洲与契丹的通道。

    在周军强大的威力下,四月二十九号,契丹鄚州刺史刘楚信以城降周;五月初一,契丹瀛洲高彦晖举城投降。

    郭荣的周军,甚至没与契丹人交手,就轻松拿下了三州十七县,这些地方被辽国史书称作“关南”,被视作奇耻大辱。

    周军拿下的这两座小关,意义非常重大,乃是契丹拱卫南京的南面门户,相当于战国时期秦国的函谷关,失去这两个关卡,整个幽州城门洞大开。

    益津关“倚神京(明清时期的北京)之重,控瀛海之阻,作固作屏,东西相联络”

    瓦桥关“地控幽、蓟”

    只要过条河,就能攻下幽州,收复失去的领土。

    但是否立刻攻打幽州城,却在5月2日举行的最高军事会议上,引起了争议。

    郭荣自然主张强攻,而大多数将领却反对强攻,理由是契丹人大量的骑兵聚集在幽州以北,蓄势待发,深浅不知。

    不过郭荣是个倔强的性子,人家越是反对他越是刚强。

    是所有的反对变作无效,大军开始准备,攻打幽州城,收复这座失去数十年的故土。

    都已经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甚至在拒马河边搭建起了浮桥,供大军过河,同时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奉郭荣之命,攻下幽州城南一百二十里的固安。

    也许是天意。

    在周军即将发动对幽州的强攻时,郭荣突然就病倒了。

    《旧五代史—周世宗纪六》记载:“是夜,帝不豫。”至于为什么不豫,《历代佛祖通载》幸灾乐祸地说郭荣是因为用斧子劈了镇定大佛,所以“病背生痈糜溃”,不过是既得利益者受到打击后的宣泄罢了。

    一生病六神无主,所以这场必将青史留名的战役,也就遗憾的无法再打下去了,郭荣遗憾地下令撤军,五月三十日,郭荣率军回到了汴梁修养。

    郭荣北伐实际上并没有与契丹人真正打起来,而这也是后世轻视郭荣北伐成就的主要论据。

    这种观点认为投降郭荣的都是些契丹的汉人将领,之后赵光义北伐失败碰到的则是契丹最精锐的王牌部队,如果郭荣遇到的是契丹主力,必败无疑。

    果真如此吗?

    契丹皇帝耶律璟真的有要与郭荣鱼死网破的死志吗?答案是否定。

    史料记载,周军北伐,耶律璟表现惊恐。

    “契丹闻其亲征,君臣恐惧!”

    周军连取三关后,耶律璟还说什么“三关本就汉地,今以还汉,何失之有?”

    虽然耶律璟大言不惭地说想要御驾亲征,但不过是郭荣退兵之后的故作姿态罢了。

    《辽史》记载,幽州统率萧温,也就是杨家将中不可一世的萧太后的父亲,被周军吓得“不知计所出”,束手无策,有契丹将领愿意出城与周军作战,都被其不许。

    幽燕地区的契丹人更是被郭荣声势浩大的北伐吓破了胆。根据《五代史补》记载,周军进入幽州地界,“凡番部(契丹人)之幽州者,亦连宵遁去!”

    人马都被吓傻了,这样的低沉士气,周军轻而易举就能攻下幽州城。

    而在当时来看,天下各国一下都失去了声音,都在关注这场北伐,因为它决定了天下统一的时间,各国的命运。

    可惜,可叹,得知这个消息时,不知多少人悲喜交加。

    三百多年后,元朝人郝经写过一首《白沟行》,行以五代代宋辽为背景,其中提到了郭荣的北伐:

    世宗恰得关南死

    点检陈桥作天子

    汉儿不复见中原

    当日祸基元在此

第一百八十七章郭荣之死

    病重的郭荣心情很好,虽然有些遗憾这次北伐没有攻伐下幽州,但郭荣却对自己很有信心,毕竟才三十九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大军慢慢地向后撤退。

    皇帝郭荣正在马车里上,他的额头上沁满了细汗珠,宦官张德正拿着热毛巾小心地在他脸上蘸着,动作非常小心,不过五月,马车中已经烧起了火炉。

    张忠道:“官家,您没事吧!”柴荣若有所思地摇摇头,说道:“先把御医叫过来,你去外面听听,文武都在说些什么。”

    “喏。”

    张德忙轻放下毛巾,走到门口,叫另一个宦柴荣不甘心这样放弃北伐。第一场决战虽然不顺利、不像取得三关三州一般轻巧,但主力未损。

    他想休整之后另择良机再战,现在需要的是鼓舞起士气、得到更多将领的支持。

    自高平之战后,当皇帝数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取得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功业,一件事渴望了几年时间、惦记了无数的日夜,并为之准备了那么多,现在有了挫折就轻易放弃?

    但,身体确实扛不住了,只能撤军休整。

    提药箱子的老头轻手轻脚地来到马车,行事儿做得很无声,但完全保密是很难的,来往时总有少数人会留意到。

    御医躬身进屋,先切脉,又请罪观察柴荣的脸色和五官,问了一番话。

    郭荣如实说气急攻心吐过一口血,还描述了一些其它症状。御医跪请道:“陛下最好以龙体为重,先班师回朝,养好贵体才好。”柴荣皱眉道:“朕得了什么病?”“

    这……”御医道,“臣一人不敢妄断,还是回朝请御医们一起会诊比较妥当。但以微臣之见,陛下的贵体……咳咳,不能再在外面操劳拖延。”

    见御医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这才让郭荣醒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忽然郭荣想到了死亡!

    若是驾崩,后人会如何论断自己?还有留下的基业,该何去何从?就在一瞬间,一些意识到猛地灌进柴荣的心头,他忽然感到恐慌起来。

    郭荣想了想,声色俱厉道:“尔等不得泄露朕的身体状况,否则定不轻饶!”

    御医与张德自然跪伏。

    张德左思右想,想到了皇帝最年长的皇子柴宗训,实岁才六岁多!觉得将来的事儿还不好说,当下悄悄写了一封密信,交给自己的干儿子,送往汴梁皇后,以防万一。

    干儿子张崇恩平日里憨厚老实,一向待人为善,在皇宫内有口皆碑,张德平日里也甚喜这位干儿子,颇为信任。

    张崇恩平时忠心耿耿的,但这会儿拿到密信,他不马上回京,却先去了赵匡胤大营私见赵普!

    赵匡胤很快回了住所,三人看着放在桌子上的密信。

    只见那信用烧漆封着,沾得很稳,一动肯定留下痕迹。

    张崇恩束手无策,说道:“老货叫杂家回东京给皇后送信……此前杂家看见御医进行宫,难道这信是说官家有恙?”不料就在这时,赵普忽然拿起密信,很粗鲁地随手撕开了。

    张崇恩伸出手想抓时,已经晚了。

    赵匡胤却淡然看向张崇恩道:“难道你还真想把事儿报回宫里去?”

    三人无言,唯有赵匡胤黑着脸,沉思着入神了。

    而另一边,郭荣看完了病,心情并不好,随口问道:“到哪了?”

    “官家……”小宦官吞吞吐吐地。

    “照实说!”

    “据说是病龙台……”

    闻听此言,郭荣沉默了半天,不悲不喜。

    很快,郭荣就召集大将,召开会议,讨论的就是真正的班师回朝。

    “班师回朝了,另择时机再来。诸位以为如何?”郭荣说得一如既往地肯定,显然,他不是征求意见。

    张永德出列进言道:“契丹主十余万大军聚集,人报已向涿州进军;涿州至雄州不过百余里。陛下,现在我朝撤军,三州三关会不会被契丹攻回去?”

    在众人面前,柴荣强忍着痛苦,忽然冷笑道:“契丹真的会大举进攻?要是耶律明(睡王耶律璟,也叫耶律明)真敢过河,朕奉陪便是。”

    众将听罢顿时感到一股霸气扑面而来,这才是以往皇帝的样子,已是无言可进。

    显然,官家根本就没把耶律明这个睡王放在眼里。

    柴荣乘坐四驾大车启程,马车又宽又大,但他却感觉这背靠的好似硬板,喘口气都觉得费劲。

    只有喝了粥时,才能稍微缓缓,他了解,自己还是太自信了,身体确实扛不住。

    不过,终于回到汴梁了,这就好了。

    修养了没几日,皇宫及汴梁中,莫名的流传起“点检做天子”的谣言。

    当时这个点检是柴荣养父郭威的女婿,后周大将张永德,当时他担任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职位。

    张永德也算忠心耿耿,应该不会出什么状况,但无论如何,一生谨慎小心的郭荣,为了稳固儿子的江山,还是做出了一个决定:免去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削去兵权。

    郭荣把心腹大将赵匡胤扶上殿前都点检的职位后,委以大权,然后他放心了。

    待做到殿前都检点的职位时,赵匡胤的书房中,灯火亮了一夜。

    “我常常会感受到有某种玄妙的指引,仿佛有大任降临……”赵匡胤喃喃言语道。

    “最近几年犹甚——”

    赵普侧耳倾听,忙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主公苦尽甘来,此乃天意也!”

    “大兄做了都检点,咱们赵家,算是发达了!”

    赵老二此时不过二十岁,与黑不拉求的老大比,甚是白净,喜爱读书,平日里与一些文人相伴,得到些许清名,后又借长兄之事,求婚于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的幼女,她的两个姐姐则是郭荣的皇后。

    听闻二弟此言,赵匡胤不由得笑道:

    “不知是福是祸,还是谨慎些许!”

    “说句不敬的话,官家油尽灯枯,想来是不久了,咱们得早做准备……”赵普目光炯炯,表情深沉。

    虽说如此,但赵匡胤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至于郭荣的一手栽培,此时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公元959年,周显德六年,六月十九日,郭荣拼进最后一口气,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即小符后)。

    以皇长子柴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第二子柴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

    柴荣驾崩,终年三十九岁。上谥曰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其子柴宗训柩前即位,时年七岁。

    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执掌朝政。

第一百八十八章尽收军心

    得知郭荣死后,赵匡胤得势的消息后,李嘉舒了一口气,然后心又吊了起来。

    历史依旧在不断地向前,不曾被打断,也不曾被拖延,并不会因为小小的岭南,而影响到北伐的失败,更不会影响到赵匡胤的上位。

    颇为遗憾的是,第一次北伐的失败,或为下一次北伐增添更多的困难。

    郭荣的死亡,或许是注定的,因为有太多的人想要他的命,比如,被迫缴税的大地主,豪绅,寺庙等,他的存在,让他们寝食难安。

    周边的国家,契丹,南唐,吴越,定难军等等,都睡不安生。

    赵老黑的上台,或许是一场天命吧!

    反正李嘉是绝对不希望面对郭荣的,面对赵匡胤还好一些。

    想到这,李嘉又不禁地羡慕起赵大黑了,娘娘的,郭荣改革禁军多年,所有的成果却被他摘了,简直是太令人嫉妒了。

    无奈,在一个艳阳高照上午,李嘉起身,来到了城外的军营,这是他本月第三次去了,在这繁华热闹的番禺城,只有这里,才是最安全的。

    骑马来到营寨外,从远处望,这两千多人的军营,好似一座小城,守卫在宏大的番禺城外,抵挡着一切来犯之敌。

    进了营寨,便去校场看,一个数百人方阵正不断地在演练着。

    二十余人一列,正站在那里整顿队形,都头队正们正在各自的队列中作为中心,不断地指挥着,配合着营正的指挥,缓缓地后退,步伐紧密,不松不散,看上去井井有条。

    “一个军队,只有临危不惧,退而不散,才是强军,张军主训练的不错啊!”

    李嘉过去时,众将纷纷拜见。

    “都护过誉了!”此次巡查,乃是右龙虎军,两千五百人,步兵,都指挥使乃是张维卿。

    对于此人,李嘉一向是寄予厚望,不为别的,光是此人熟读兵书,训练起士兵来,可谓是手到擒来,之前就献上了三才阵,李嘉获益匪浅。

    他挥了挥手,带着几个武将一起走进队列里,将士们穿着粗糙的全身甲,虽然看上去有些丑,但确实给予了他们难得的安全感。

    面对主君的巡查,他们这几个月经过不断的洗脑,以及各种金钱财物,以及衣物的奖赏,士气不可同日而语,纷纷投以热烈的目光。

    尤其是那些邕州带来的兄弟们,更是热泪盈眶,他们不是李嘉的佃户,就是乡亲邻居,用西楚霸王项羽的一句话来说,都是:子弟兵。

    所以,李嘉的表情也是很生动的,时不时地拍拍士兵的肩膀,拉扯一下衣物,聊一聊家庭,这些长久被差别对待的士兵们,哪里体会到这种情况,瞬间红了眼。

    在阳光下,士兵们高举起兵器,站直了身体。

    查验完后,李嘉又从一列列的间隙中走过,目光从每个人的脸上看去,众军不敢直视他,但注意力肯定都在他身上。

    “庸碌的主将,不会顾及士卒身家性命,只在乎自己的前途、性命,只会让将士们上去送死,用他们的血肉,来铸成自己功勋,英明的将帅却会带领你们不断获取胜利、荣耀、奖赏!”李嘉的话,中气十足、口气斩钉截铁,

    “尔等也算是从军多年了,昔日的情况自是不用再提,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上了战场,值得信任和依靠的是你们身边的兄弟!”

    “来,小兄弟,你过来一趟——”鸡血打了,李嘉开始喂鸡汤了。

    台下,一名身材比较瘦小,眼珠比较大的士兵,突然就被点了名,他有些迷糊,瞅着台上笑如春风的都护,心跳瞬间加速。

    “小兄弟叫什么名字?多大了?”李嘉招呼他上台,亲切地问道。

    “田真,十八岁!”说是瘦弱,那是相对而言,与李嘉相比,身高相弗,四肢粗壮,壮实不少。

    “家中可有妻儿?”

    “父母还在,还有两个兄弟,我去年娶了一个,今年生了一个崽……”挠了挠头,田真颇有些不好意思。

    “你还是伙长?”瞅着其衣袖上绣的一把长枪,李嘉问道。

    李嘉简化了武人的散阶,保留了十六阶,最低等的,就是陪戎校尉,衣袖上就一把长枪,到了队正或者副都头,则是任勇校尉,则是绣两把枪。

    从陪戎校尉、任勇校尉、御侮校尉,都是衣袖绣长枪;宣节校尉、翊麾校尉,以及致果校尉,都是绣剑;振威校尉,昭武校尉,游骑将军,则绣了马;定远将军,宣威将军,以及忠武将军,则精细了些,绣了白虎;云麾将军,冠军大将军,辅国大将军,则更加精细,以熊代之。

    毕竟在时人眼里,熊比老虎更加残忍可怕。

    最后最高位置的骠骑大将军,则绣上了麒麟,祥瑞之兽在身,自然难得。

    军队更需要纪律,从枪、剑、马、虎、熊,以及麒麟,开始分别出地位,一目了然,自然就让军队井井有条起来。

    低阶服从高阶,礼节,待遇,自然不同。

    “平日里薪俸可够?”

    “每月一贯钱,军中又管吃食衣物,花不了几个钱,都寄回家,养活家小是够了,比前些年好了太多,薪俸由辎重营直接发放,从未克扣过,衣甲按时发放,隔三差五的还有肉吃,简直就是神仙日子!”

    “这些都是都督带来,没有都督,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说道这里,田真眼眶红了,满脸的深情。

    台下的众人也纷纷点头,想起前些日子的生活,又想想现在的日子,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此时在军中过活比乡下的豪绅还舒服。

    “不够,这些远远还不够!”李嘉拍了拍其肩膀,果然够给力,惊喜太多了。

    李都督深情地望着这些士兵们,说道:

    “诸位为我效力,这些自然也是应当的,但还远远不够!”

    “就如同这个田真小兄弟一般,家里过上了好日子,但若是上了战场,一但身死,家中就垮了……”

    想到此处,士兵们情绪又低落下去,似在沉思。

    “都督待我等如此,自当以死相报!”田真眼眶通红,深情道。

    “况且,我们还能前往灵界,跟随在天齐王麾下,享尽荣华富贵……”

    “我当诸位如兄弟,自不能如此!”撇了一眼这位给力的兄弟,李嘉在此点赞,他红着眼,说道:

    “自今日起,若哪位兄弟在战场牺牲,即可奖赏五亩田地,按军阶上推!”

    “万岁,万岁,万岁——”

    士兵们情绪被如此带动,在次登高到极致,不顾对列,热情的欢呼起来,声音高涨,直冲云霄。

    自此这数万禁军之心,全归李都督之手了。

第一百八十九章马政

    李嘉打完鸡血后,又再次强调了下纪律,然后又特地见面了辎重营与宪兵队,要求他们一定按照规章制度做事,不得知法犯法。

    训话后,还赶着去别的指挥,没留太久。就在这时忽然有人毫无征兆地喊道:“都督万岁——”

    李嘉听罢不禁又回头看了一眼,若有所思。

    此时,跟随李嘉左近的,是岱宗派的道士,充当他的眼线,维护着军队的思想,名唤青轩子,三十来岁,是个游散的道士,被李嘉召唤进了岱宗派。

    他便对左近的青轩子说道:“平日里不要老是介绍神仙道经什么的,我记得茶楼里有说唱的先生,唤作茶博士,可以雇佣几个、把前唐时期的立领,苏定方,薛仁贵,以及忠勇无双的汾阳郡王等大将的等诸事,弄成话本在军营里说唱。

    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样的事儿么?”

    青轩子与岱宗派的那些不同,思维没那么固执,闻言后,就点点头。

    “明白,交给在下去办便是。”

    见此,李嘉笑了笑,开始继续巡视起来。

    岱宗派尾大甩不掉的情况,他早已经有了埋伏,逐渐将军中的道士抽调回道观,然后就选拔一些思维灵敏的人作为信徒,监督思想。

    当然,目前还是需要一些听话的道士作为过渡的,步子太大容易扯淡。

    李嘉一连走了数个都指挥的营地,都在重复之前的过程,在赏、造册的地方坐一会儿,然后去营中巡视。

    又过问了一番各指挥的战马、辎重补给等状况,听闻粮草都是满的,薪俸按时发放,这才放下了心。

    来到羽林军时,则听到的大部分抱怨马匹不足。

    “都督,咱们左羽林军两千多人,马匹才不过五百,轮着来,也得好几天,一匹马五个人伺候,日子过得比得上神仙,天天晚上生怕它饿坏了,还打几个鸡蛋吃,毕竟马无夜草不肥……”

    说到这里,李威一脸的抱怨。

    听到这里,李嘉洒然一笑。

    “你也知道这马的宝贝,整个岭南,都没多少,费劲了千辛万苦才这些,知足吧!”

    “况且,没有马,你这用骡子训练的不也可以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一匹马抵得上十个兵,而且骑手也不好找。

    此时的大部分骑兵都是轻骑(主要骑契丹马、达靼马,差不多属于一个品种),能成为骑兵的人不仅要精通马术、骑射、骑战,通常都很了解马的习性;骑兵部队的杂兵也配有战马。

    大将通常会配备有一股重骑兵,那便比较麻烦了,好马不好养、甲胄也更重,一个重骑兵至少专门有一到两个“军随”,专门帮助骑士照料马匹、披甲等诸事。

    现在李嘉没有条件弄重骑兵,轻骑兵都配不齐,但不意味着他不想弄重骑兵。

    话是这样说的,但李嘉转眼就后悔了,他扭过头,直接道:

    “这天下,两条腿是打不过四条腿的,咱们岭南本来马就少,又不易存活,日子实在艰难!”

    “但,无论如何,都要有马!”

    握紧了拳头,李嘉沉声说道。

    一直在岭南苟,人莫名的就消沉下去,一直训练步兵也不是个事,奖励有了,制度有了,唯一欠缺的,就是实践了。

    马政,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炉了。

    现代人总有这样那样的误区,以为中原之地养不了马,只有辽东,西北等牧场之地,才能产马。

    中原可以养马,只是没有适合的马场,都是耕田,只要有大魄力,就能有马。

    汉朝初期,皇帝的九匹白马都凑不齐,到了汉武帝时期,一次北伐,就是十数万匹;唐代初期,朝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朝马三千匹,遂置专门的养马机构“监牧”,从贞观到高宗麟德朝四十年间,官马数量达到七十万六千匹。

    宋朝呢?当宋太宗赵光义在979年初摧毁北汉时,从北汉收集了四万二千匹马,同年,北伐幽州,二十多万大军中就有骑兵三四万,北宋战马的保存量,至少在十万以上。

    但,到了宋徽宗时期,禁军中战马仅仅只有一千八百匹,原因是什么?

    有一个确实的案例:饶州马场养马的情况,这个马场有562匹种马,但有315头种马死了,最后,只饲养了27匹马。

    在这个重文轻武的国家,关于军事的一切,都会被文人的节操毁掉,自我腐蚀堕落。

    北宋缺马吗?不,它缺的是人,能够贯彻落实马政的人。

    热闹的码头上,杨元登上船,目送着家人的离去,然后低着头,拿起木桶,开始打扫船舱。

    这是一艘商船,除了货物以外,更重要的是,这里面有数十头从大食人那里收购而来的高头大马,每一匹超过百贯,简直就是黄金做的。

    如他一般的人,还有好几个,都在一丝不苟地进行擦拭地板,随后他们还要看护这些金贵的马儿,每个三个时辰,就要喂一次吃食。

    船舱里比较湿热,所以需要不断地用干布擦拭地板,擦拭身子,顺便帮这些马换点干净的草料,让她们躺着舒服。

    当然,如果船只太颠簸了,还需要安抚它们,不然受惊了,不消几日就会死去。

    至于粪便一类的,自有他人处理,他们沾不得手。

    “这次去哪?”杨元刚来,有些不懂,以前他可是在军队中伺候这些马儿,第一次来到船上,很不适应。

    “去哪?只有去马岛咯!”一名马夫坐在地上,前些吃着津津有味的大食马,不由得叹道:

    “都督他老人家在高丽那里,拿下一个岛,有个大马场,咱们这次就是把这些马运过去,让它们配种!”

    “哪叫马岛,叫济州岛!”旁边人纠正道。

    “岛上都是马,不叫马岛叫甚?”马夫颇为不服,昂着头,得意地说道:

    “我刚去的时候,岛上只有人,现在马比人都多了!”

    “那是多少马?”杨元好奇地问道。

    “八百匹,大部分都是上好的契丹马!”

    此言一出,众人齐齐吸气,多大的手笔啊!千里迢迢在岛上养马,从老祖宗那都未听说过,养的还是契丹马,可只耳闻,从未见过。

    也不知如何说都督了,只能无言。

    杨元则满脸期待,他可从未见过契丹马。

第一百九十章开拓进取

    李氏商会的巨船肆无忌惮地在海面上行驶着,再多的巨浪也不能阻挡一二。

    一层层浪花无奈地拍打着,但船舰依旧安稳如山,也没有多少海盗敢打李氏商会的主意,谁不知晓,李氏商会说是海商,其实就是海盗。

    劫掠他,等于是送上门。

    所以,杨元自从登上商船后,就一路顺风顺水,不消一个月的功夫,就来到了济州岛。

    海上的黄昏,直接铺到了海面,犹如金黄色的丝绸,柔顺,婀娜,有一种说不出的柔美。

    落日的余晖洒落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景致来,轮班休息的水手们三三两两坐在甲板上,望着远处海天一色的美景,有说有笑的享受着,辛劳了整日后这难得的闲暇时光。

    “此番出海,未曾想到如此之顺,竟然只损了两头大食马,真是上天保险!”

    水手长松了口气,望着杨元等陆上来的兽医,开口道:

    “多亏了你们,要是往日,这些马到了济州时,就损了近半,再加上水土不服,一百匹马,留下三十匹已然是庇佑了!”

    “这,济州岛还有多远?”杨元待在船上有些不耐烦了,双腿不着地的滋味真难受。

    “不远了,只消半日的功夫,就是到了!”

    “这济州岛,可有万亩之地,看着也大,此岛占地广阔,从东到西,徒步要走上数日之久!咱们也算是有福了,都督说了,只要马匹翻倍,每人奖赏十亩,翻两番,奖一百亩……”

    水手长一脸羡慕地说道。

    “那要是十番呢?”杨元继续问道。

    “啪——”突然,脑袋就挨了一巴掌,“你小子不要好高骛远!”

    不知何时,船长就走了过来,看着海面入神。

    济州岛有一千八百四十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它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九左右,按一平方公里等于一千五百亩,这近三成的耕地面积,表示这济州岛起码有八十万亩可耕种田地。

    李嘉想开荒种地,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纯用来养马都浪费了。

    一路上,杨元一直以为济州岛是一个荒芜人烟的岛屿,待登了岛,才发觉,这里与岭南的城市相比,已经不遑多让。

    不知何时,一座城市就屹立在济州岛上,高约两丈有余,一条宽敞的大道直通城外的码头,数不清的行人,脚夫,商贾,如同蚂蚁一般,在其上走动,热闹的很。

    最令人印象的,则是码头,与番禺的码头不同,这里的码头非常干净,就连脚夫,也脸白手净,脸上泛的红光,一看就衣食不错。

    待下了船,自有人帮忙将货物卸下,就连那些马儿,也有人帮衬着,缓缓落地,牵引到岛的东面,听闻那里有上好的草场。

    “诸位辛苦了,早已经备好了酒肉,快些去吧!”

    迎接他们的,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没有穿官袍,却仿佛是个主人翁一般,很是热情,船长有些受宠若惊,脸上满是喜悦。

    杨元不过是一个小小年纪兽医,哪里顾得这些,热闹且具有异域特色的码头,让他看花了眼。

    “快半年了,郎君终于想起济州岛,也想起了这座牧马地!”

    看着一匹匹下船的马,墨渊的眼角里含着泪水。

    造反被救了,墨渊很感激李郎君,随即又被李郎君莫名其妙的忽悠到了这座岛,说是要组建骑兵,让他领兵,说是在此训练一二,

    于是,带着几百个父老乡亲,墨渊来到了这座岛,联合漂泊在此的汉人,倭人等,开始艰难地垦荒生涯。

    所幸,每隔半个月,就会有南来的船队带来物资,或者移民,让这座济州城慢慢地建设起来。

    北方的高丽、契丹的高丽参、皮草等,南方的日本剑、扇子,周国的书籍,瓷器,书画,都来到这里汇集,成了一座大市场。

    至于岛上的耽罗王室,早就被撵到了岛中心山区了,反正也没多少人。

    幸亏岛内有个待了许久的老人,是从前出使契丹的使臣,漂泊到岛上数十年,名唤陈申,在他的帮扶下,这个济州城,才勉强建立起来。

    原本想领兵打仗的,结果

    “前来济州岛之前,都督千叮咛万嘱咐,若是有欠缺的,只与我说,岭南自当供给!”船长看着这座城,开心地说道。

    “也没啥缺的,每个月都有商队过来,如今所缺的,只有人,哪怕我派人去契丹买些奴隶,在高丽、日本招募汉民,但依旧不过三千余人,这偌大的岛,怎么守的过来?”

    墨渊抱怨着。

    “您看,我为您带来了上百匹上好的大食马,都督对您寄予厚望,对于济州岛也是寄予厚望……”

    “这是都督带给您的信!”

    听到这话,墨渊心里也是暖和的,终于,李都督重视自己来,握着信,回家再看。

    回到书房,李都督的信中,布置了紧要的任务。

    首先,必须招募两千户,开垦十万亩的田地,建立粮仓,让济州岛不仅仅是个牧马地,而是岭南的粮仓。

    第二,去山东等地,招募汉人,那里地少人多,让济州岛的汉人占据绝对的主要地位。

    第三,在招募的汉人,契丹人,以及高丽人中,选拔一些天赋较好的,训练他们成为骑兵,人数不低于一千人。

    第三,配合商队开拓日本,让岭南的商货进入其中,顺便招募一些士兵,开一些金银矿。

    等等,难怪此次商队有些不同寻常。

    他回想起来,这次船队过来,尽然没有带一些货物,反而运送了好多的武器,以及几百号衣衫奇怪的人物,难道就是他们准备去日本不成?

    “为甚要去日本?”坐着船来到济州岛,刚歇息下,大脑还是昏沉的,听闻都头说要去日本,张力立马站起,惊诧道。

    “日本的金矿银矿多,都督府,也没有多少余粮啊!”卸岭都头妙石道人甩了甩拂尘,瞥了一眼众人,轻声道:

    “诸位跟着我干了多日,都督府奖赏也拿了不少,这次虽然更偏僻,但危险却是无的,奖赏更高!”

    “能有多高?”

    “济州岛,每人百亩地,外加五十贯钱……”

第一百九十一章平安京

    对于高丽的攻略,李嘉自然不放在心上。

    高丽毕竟不是高句丽,就算是,也已经被唐朝打断了骨头,再也挺不起来了,更何况,它的上头还有一个契丹人不断地对它抽血,羸弱的兵力,对于济州岛而言,完全没有威慑力。

    但,高丽人口多,上百万的人口,再加上封建诸侯般的局势,是一个大市场,来自岭南的货物,源源不断地倾卸到了高丽。

    因为已经成为南汉的权臣,李嘉就辞去了特使的职位,不然就闹出笑话。

    不过,锻造钱币,着实是个技术活,李氏商会包揽了整个高丽的钱币发行,更是与高丽王室达成合作,将高丽特产运送到海外,为高丽王室赚取金钱。

    来自岭南的丝绸,瓷器,香料等,源源不断地进入半岛,而李氏商会又大肆收购鹿茸,山参,以及粮食等东西,转售出去,又能赚取一大笔钱。

    面对契丹人的压力,高丽依旧能苟活至今,实力不可小觑啊!

    高丽市场开辟了,日本则不然,依旧维持着半封闭的状态,李嘉派遣船队前往日本,代表的是汉国。

    罗兴站在船头背着手,翘首迎风,观望着辽阔大海的波浪,从济州岛南下,以前耳边传闻的东岛仿佛在天边,这是他的前途所在,心情越发的激荡起来。

    普天之下的王土,是没有边际的;建功立业的抱负,一直都在远方!安逸的岭南,建功立业的机会很少了。

    果然数日后,人们便在船上看到了陆地,甲板上又是一阵欢呼雀跃,大家都开始换上官服,罗兴也不例外,他们是使节,代表的是大汉的脸面。

    不过,大家还是高兴得太早了,航行还远没结束,照倭国商人的向导,船只还要沿着海岸北行,然后从九州、本州之间的海峡水路进入曰本国内海,这样才能在靠近平安京的港口停靠。

    沿途遇到了曰本国的船只询问,使臣让向导翻译,又出示使节印信,被顺利放行。此时风小,航行度慢下来,人们收了帆,慢慢航行……

    又过了好几天,罗兴等人到达了淀川河口的渡边津(大阪港),然后遇到了曰本国的官员,正副使及向导翻译换船跟着官员前往平安京。

    实际上罗兴等人用不着翻译,曰本国接待的官员会说汉语,他们的史册也是汉字写的,文官多少都会读写,不会写的,也当不成官。

    如此,罗兴等人就摈弃了翻译,这翻译只能与平民小吏交谈,官员不需要翻译,他们就与官员直接交谈起来,关系拉近了不少。

    等他们随船到了平安京时,大家瞬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受,仿佛回到了家乡,而不是来到异域,眼前的建筑布局,根本就类似图画上的唐朝长安!与番禺城也极其相似,毕竟番禺城也是按照长安来建造的。

    曰本国的建筑较为低矮,官员百姓服侍礼节,比岭南更加返古一些,袖子衣领也宽松一些,百年前的唐服相差仿佛。

    看到这,罗兴也读过几年书了,有些羞愧,祖宗的礼节衣裳,竟然遗失了大半。

    不过在岭南这样穿,的确要被闷死,太热了,心中的羞愧瞬间消散大半。

    熟悉的感觉让罗兴对倭国的印象非常好,他对副使道:“未曾想到倭国也是王化之地,前唐时期的遣唐使想来也不假,以中原规矩来办,此行应该顺利多了。”

    副使笑了笑,显然比预想中的情况好得多,道:“使君言之有理。”

    罗兴等人被带着先在一个低矮的府苑里递交了大汉国书,然后就被安顿下来,没见着倭国国王。

    见此,众人心情下沉,与预想中的很不一样,罗兴发现此国官吏比较缄默谨慎,问的话一般都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倒是倭国商人向导比较好相处,不过商人了解的东西太少,只能得到一些人皆知道的信息,并没有他用。

    此时曰本国主的名讳叫成明(村上天皇),在百姓中颇有美名,因为“天历之治”让国内国泰民安;不过实际掌权者并非国王,而是摄关大臣藤原实赖。

    这与汉国的情况倒是相似,也不知这个摄政大臣有没有李都督那么好说话。

    想到这里,罗兴也没有忘记正事,开始用笔记载起来,这是要回去送到都督府的。

    在等待召见的几日里,罗兴常与向导和当地人交谈,将各种事记录下来。

    他在卷宗里写道:曰本国国主大权旁落,外戚藤原氏长期把持实权,极类我国……

    想了想,随即又将这页撕掉,重新书写:

    曰本国国主大权旁落,外戚藤原氏长期把持实权,拥有土地的“本家”、“领家”及公卿贵族居于平安京遥领封地,平安京歌舞升平,地方实际由庄田官和武士控制。

    公卿贵族不事军务,与领地之兵多年未识,且更将以领兵为耻,地方庶务被武士管理,长久之下,本根相离,必生大乱……

    就在这时,曰本国的一个官员到行馆拜访,自称中纳言藤原正行,乃藤原家别支,三十来岁,中纳言的别称是“黄门“,原本由来是秦的官职,宫门之扉为黄色,此官于门内侍立所致。

    藤原正行看着罗兴,顿了好一会儿,鞠躬用口音生涩但流畅的汉语道:“我国官吏若有款待不周之处,还清贵使多多海涵。”

    罗兴一听,这不是朝堂上官吏所言的洛阳正音吗?立马直起身子,回了一礼:“很好很好,我们居住的地方虽然睡在地上,但很干净;米饭和鱼干也做得很不错。请坐!”

    几个人便面对面地在屋子里跪坐下来。

    “那么……”藤原正行沉吟片刻道,“二位贵使此番到我国,便是大汉国与我日本国通商一事?”

    “正是如此!”罗兴拿出了文书,交与他。

    “通商一事,需要天皇陛下与摄关细细商榷,不过,贵使这文书,却有了差错!”藤原正行直起身子,严肃地说道:

    “我国乃日出之国,故名日本,天皇万世一系,‘日本国王’一说有误,应是日本天皇才对。”

    此言一出,罗兴等人瞬间脸色严肃。

第一百九十二章菱刈金矿

    听到到“曰本国天皇”,罗兴等人的的脸色都是一变。

    本来好好的气氛,立刻变了,罗兴正色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天下且只有一个天子,那便是我们大汉皇帝,贵国国内自称也就罢了,岂能对外与我中国皇帝面前称天皇?”

    “天下法理皆是如此,贵国深受中国(中原)礼法,岂不知?”

    藤原正行好整以暇地说道:“曰本国天皇乃日出之处天子,中原皇帝乃日落之处天子。我国君臣承认大汉皇帝为天子,尔等为何不予同等尊敬?”

    “将军能说汉话,通礼法,识汉字,读诗经,应当知晓,这个天下,断无两个天子之说的道理。”罗兴苦口婆心地劝说道。

    “哼,贵使怕是忘了,贵国不过是占据岭南一地,民且不及我国,何谓天子乎?”

    藤原正行脸色很淡定,说出的话,却是十分打脸:

    “中原的周国,也曾来过我国,地瑕千里,精兵强将数十万,贵国与之相比,又如何?”

    此言一出,罗兴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不知所言。

    这话的确打脸,国小民寡一直是南汉的痛点,与一个人口比自己多上数倍的国家说什么天子,仿佛是个笑话。

    看到气氛一下子陷入了僵局,藤原正行笑了笑,说道:

    “贵使与天皇陛下会面,国书自然需要如此书写,但,贵使怕是忘了,整个日本国,藤原摄关主导朝政,贵国与藤原摄关签写国书,道理也是一样的!”

    此言一出,众人这才恍然大悟,一瞬间,气氛又热火起来了,酒菜此时也上了,聊一些诗词歌赋,唐朝野史,俩人可谓是半斤对八两,你推我让,好不热闹。

    随即,通商文书又呈上到了摄政关白太政大臣藤原藤原实赖手里,对于这位政治家而言,通商有利于扩展藤原家的实力,自然不无不可,思虑了片刻,瞬间同意了。

    对于南汉而言,最缺的,就是铜了,日本恰恰就是铜多,罗兴就用铜钱去买铜料回去锻造铜钱,差价近一倍。

    别小看铜钱,这一项技术,在东亚,只有中国有,日本市面上流行的竟然还是开元通宝。

    罗兴没忘最终目的,又提出在西海道(九州)购买土地兴建港口,以便有个通转地方。

    对此,藤原摄关口头同意,毕竟西海道(九州岛)地方偏僻,人丁稀少,又是其他公卿未曾涉足的地方,于是就首肯了。

    九州岛此时在日本人看来,就是现在中原人看安南一般,都是化外之地,顶多有些许地产在那里,其他的都不在意。

    于是,罗兴等人来到了九州岛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天知晓他们这些地方土豪,多久没有见过商人了,更何况唐人,地方的武士士族客气的不行。

    待听到他们准备在西海道设立港口,更是高兴,终于可以直接沐浴到唐人的光辉了。

    “这些倭人,为何对我等如何客气?”副使早就忍不住了,看着载歌载舞的倭人们,直接问道。

    “自前唐以来,倭人就极其顺从,史书不绝於耳。”

    “这些原本我也好奇,临来之前,还特意翻阅了史书,这才知晓!”

    一边走着,罗兴一边说道:“前唐高宗时期,高丽之地三足鼎立,分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高宗六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

    高宗遂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而百济则乞援于倭国(日本),至龙朔三年(663年),唐大将刘仁轨以四万唐军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二十万于白江口,破百济,其国王奔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年),唐军攻占平壤,灭亡高句丽。

    倭国朝野震动,遣唐使源源不绝于途!”

    只有真正的见识了啥叫超级大国,见识到唐军领先千年的先进军事力量后,日本白恍然大悟,与半岛上那几个国家打仗,原来就是菜鸟互啄啊!

    于是,日本开始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结果就跟七八十年代的出国潮一般,一泻千里,止不住,越是学习,越是发觉自己垃圾。

    所以,大化革新就有了。

    日本仿照唐朝,设立五畿七道,指古代日本全土在律令制下的行政区域划分。“五畿”指京畿区域内的5国,京畿之外的其他领土则仿中国唐制,共分七道,如北海道,西海道。

    西海道则是九州岛,九州岛之名,也是这里有九个令制国,也可以叫九国岛,不过四国岛已经占据了,再重复就不好了。

    此时,他们来到的是大隅国,也就是鹿儿岛的地方。

    罗兴一行人分桌坐下,交谈甚欢,各郡士族土豪纷纷表现,要求将这个未来可期的港口,设立在自己的郡,罗兴不置可否,只是光顾着喝酒。

    周边的人吧唧嘴,这清酒喝着真没劲。

    酒宴结束,罗兴这才道出,想去往菱刈郡,瞬间气氛冷冻,过了一会儿,这才重新热烈起来。

    菱刈郡虽然偏僻,地方也不大,但好歹也在大隅国之内,地方相近,也算可以。

    说实话,罗兴也不知为何要去菱刈郡,但这是郎君吩咐的,他又能如何?

    随后,几百位卸岭都的伙计们,也随同来到了菱刈郡,开始了他们的探矿寻矿生涯。

    荒山野岭的,众人都没有信心千里迢迢在这寻到矿产,但唯独妙石道人一脸的自信。

    也由不得他不自信,卸岭都这些时日以来,所找寻的大矿,基本上都是按照李都督府指示来办的,而并非探寻。

    这次来到日本也是一般,这些功劳就是信手拈来。

    对于菱刈金矿,李嘉却是印象深刻,尤其是他在.asxs.看日本战国小说太多了,那些大名们靠金矿发达,日本金银太多,于是就百度了一下,结果就搜出了菱刈金矿。

    始于1750年的菱刈金矿床,位于日本九州南部鹿儿岛市北北东约45km处,北萨地区东北部,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勘定发现的世界级金矿床之一。

    菱刈金矿含金量日本历史最高,二十三年,开采了165吨的黄金,年产金矿7至10吨,哪怕以现在的技术,一年一吨,也有两万多两黄金,这对于李嘉实现金银铜币而言,是极为有力的,更能有效的缓解铜荒。

第一百九十三章目光聚焦

    夏收之后,整个朝廷上下等于是缓了一口气,松懈了不少,李嘉的精神却放松不下来,刚安排养马和金矿,他又开始督促起转运使。

    之前派往各地各州的转运使们,在夏收一事上,显露出各自本事,成功的有之,失败者有的,毕竟各州县的官吏,已经是老狐狸了,岂能轻易地被把控。

    三分之一的州县转运使,没有完成目标。

    没关系,李嘉本来就没有企图一下子就能完成所有的目标,优胜劣汰,不行的人下去,然后继续让其他人上任,就像是磨刀石,不断地为都督府培养人才。

    编户齐民是件要紧的事情,李嘉特地交待,要慢慢来,温水煮青蛙,主要是把税收抓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之前的食盐短缺问题,在徐闻盐场的大力开发之下,番禺的盐价也在不断的回落,这下就让李嘉空出手,开始大力地调控。

    各大盐场全都撸个空,一个个盐铁使抄家贬官,也算是罪有应得。

    这些官缺,都是位卑而权重,富得流油的那种,哪怕是正经人,一年也有好几千贯钱,李嘉慎重考虑,基本上只对自己人开放,表现好的,才有肉吃。

    这种好缺,也不能太独,隔两三年就得换一波,才能雨露均沾,平衡一下。

    比如,看到某位大臣办事得力,为人又比较清廉,就让他去盐场干两年,家资就丰盈了,人家干活越有劲。

    抄家是个技术话,古今亦然,射声司对这个尤其热衷,这十几个盐使下来,抄了上百万贯,包括一些田宅等,数目也算是庞大了。

    分肉而食,大家都满意了。

    前番巡视军队,也大都精力充裕,训练的也是很好,儋州的铁矿源源不断地送到番禺,军械司利用水利锻造,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给近半都禁军换了装,武器也打磨到发亮。

    显然,之间新的奖励措施颁发下去后,有了很大的反响,对于打仗,各个都是翘首以盼,一个人头就有一亩地,着实划算了些。

    吃了没事干,李嘉心思又闲下来了,看着自己画的地图,仔细思量。

    打小他就喜欢看地图,小时候是父母教,犹记得小时人贩子太多,父母又在外地打工,过年时候,天天教他背号码,住址,不时地指着地图教他认省、市、县等。

    到了初中,他看着地理书的首页,那里是世界地图,每天中午就摊开,数着国家,来进行睡觉。

    所以,对于中国的地图,他是再理解不过了。

    这副由他进行阐述,再加上前唐时的天下州县图作样子,大半个中国都画了出来。

    辽国,犹如一个庞然大物一般,趴在最上面,燕云十六州就是个宝盆,源源不断地给予它营养,从而向南方贪婪地伸出爪子。

    后周依旧是东亚最强大的国家,虽然地方比辽国下,但都是肥沃之地,六百万的人口,让它有恃无恐,南征北战的数十万禁军,捍卫着它那繁华的首都。

    其下,曾经南国一霸的南唐,被后周揍了一顿后,家产被抢走一半,防盗门都被打坏一半,于是就委委屈屈地抵着大门,借着酒水,苟活着。

    想征服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南汉还不够体量。

    吴越,则是一个小有家产的富姐,没啥野心,就想找个高富帅嫁了,可以中原的高富帅都不长久,嫁妆都预备好了,人却没了。

    显然,她对南汉这个暴发富一点也看不上。

    湖南的武平军号称楚国,但只是关门成一统,凝聚力很强,占了它,等于是直接面对强国了,不妥;闽国只有泉、漳两州,但却在吴越和南唐的鼻子底下,稍微一碰,就是一场大战,不可。

    西南,后蜀就像是衣衫半露的富婆,依仗着自家的防盗门坚固,不断地刷存在感,诱惑着门外一批又一批的流氓,自鸣得意。

    李嘉思量着自家的爪牙,非崩断不可,况且千里迢迢,也不接壤,还是不行。

    大理国,地方千里,比现在的云南大了一倍,就他么的是个女汉子,家属个顶个的蛮,不花钱还哄不好的那种,把大唐二十万大军整得死去活来,满是沟壑,刁蛮任性,虽说最近信仰了佛教,性格好了一些。

    但,关键的是,太穷了,打下来没有好处,唐朝跟人打,是为了保护蜀地,去惹一个刁蛮又穷的女汉子,不值当。

    那么,与南汉接壤,国力又不行的,又好勾搭的,只有一个了——安南。

    安南就像是一个离家出走的,想要获得所谓的自由的少妇,凭借着从大唐前夫带的一些家产,就随意的浪,浪着浪着,心思就野了,虽然穷,但却眷恋着自由。

    这种女人,李嘉就一个字,就是打,直接对着她脸打,然后把她洗刷干净。

    安南之下,就是占城都护府,解决了安南,也更能支援好占城。

    静极思动,安生了快半年了,李嘉颇有些心动。

    越南好征服吗?如果用后来的目光来看,很难,元朝的三大征,明朝的永乐南下,乾隆,美国人,都没有征服下来,凭什么南汉能征服下来?

    现在的安南,地方分裂,十二州都不服从中央,征服起来,也是极为容易。

    从东汉马援,到明朝,这千年时间,南下平叛的,就没有一个没把安南给揍趴下的,唯独我们大宋朝,被堵在河边,进退不得。

    寻着马援故道,直接发兵征服容易,但稳固下来却很难。

    对别人难,对于李嘉而言,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由于近在腋下,直接移民过去了,顺便将当地的土豪都迁徙到海南去,正好互补。

    北有建武镇,南有占城都护府,安南若是不稳,镇压起来是非常方便的。

    为什么要弄安南?

    这是因为高祖刘岩时期失去了安南,而李嘉收复了,相当于收复失地,这与后周收复燕云十六州是一样性质的,绝对的提升威望。

    提高威望做什么?还能做什么?当皇帝呗!

    李嘉迫切地想稳固统治,然后先于赵匡胤……

第一百九十四章长白山畔

    辽东,卑沙城。

    自去年李嘉来到此地,并当地城守达成了协议以来,岭南的汉商就像是寻到了味一般,源源不断地跟随而来,倾受了大量的商货,完全损害了李氏商会的利益。

    这种竞争是恶性的竞争,李嘉当然不允许出现这种自相残杀的情况,到头来平白让契丹人得了利处。

    所以,李氏商会成为了仲裁者,每种商品来到了卑沙城,都会有底价,同样,收购的商品也有底价。

    不过有一样很特殊,契丹马,只有李氏商会才能收购,或者说,那些契丹贵族们只相信李氏商会。

    哪怕如此,每个月李氏商会收购的契丹马,也不过两百匹,挑挑选选,适合做战马的不过一百来匹,还有给予高丽五百匹作为通行费。

    再加上前一阵子郭荣北伐,契丹贵族也不是傻子,匹马不可南下,也就是说,这一年多来,到岭南的契丹战马,也不过两千匹。

    这自然满足不了李嘉的需求,再加上快960年了,时间耽误不得,随即加大了对契丹马的收购力度。

    卑沙城的最繁华的地段,莫过于城主府附近了,而李氏商会,就在城主府旁边,建立个一个李氏会馆,规模宏大,来往的商贾贵族数不胜数,路上的行人见了,也是满脸的羡慕之色。

    听闻这李氏会馆,日进斗金,门前无白丁,羡慕得紧啊!

    收拢起衣袖,行人的脚步更加匆匆了。

    “大掌柜,都督府最近要求我们尽量多弄些强壮的种马!”

    会馆中,账房先生早就啪啪啪地打起了算盘,计算今日的毛利,一旁,负责卑沙城的大掌柜,则片刻不停地登记在账簿中,额头上已满是细汗。

    “谁说这这契丹蛮子脑子僵?就是比豆腐还要滑不溜手!”大掌柜将毛笔轻轻放下,对着前来报信的小伙计苦笑了一声,说道:

    “这几个月来,所获的契丹马,大半都是母马,为数不多的公马,又阉割了大半,好不容易挑捡出两个,就送到了济州岛,怎能再多?”

    “哎!掌柜的所言甚是!”一旁的账房先生补充道:

    “咱们欠高丽的五百匹马也不能少,不然生意得减过半,都督府的江小娘子,又得给我们脸色看,难啊——”

    “话是这么说,但都督府的命令,也不得不听啊……”小伙计怯怯地说道,对于这两位主事人,他不敢再多言语。

    “你退下吧!”掌柜的挥了挥手,思量道。

    “难咯——”掌柜的名叫张世海,四十多岁,以前在李府,负责海外的生意,如今被派遣到卑沙城,负责与契丹、高丽,以及渤海人做生意,人很消瘦,但十分精神,双目炯炯有神,流露出生意人的本性。

    “契丹人不见兔子不撒鹰,若是有马,也成,不过得多加一倍的价钱,这样咱们不就亏了吗?咱啥时候做过亏本的生意?”

    张世海摸了摸胡须,愁绪已经爬上了眉梢,皱成了一团。

    “契丹人没有,渤海人却是不缺的!”账房先生建言道:

    “近日,长白山那里多多渴求兵械甲胄,与往日相比,多了数倍,想来,大氏韦已然准备好最后一击了!”

    “这与我们何干?长白山与渤海国之争,我等商人,应躲避些许才是!”

    张世海连连摇头,这北地与岭南相比,太过于危险,不说渤海国,就连契丹国内,那些小部落为了些许草场,经常械斗,而大贵族们作壁上观,仿佛在看戏。

    游走于草原部落之间,李氏商会对于契丹内部一清二楚,契丹汗高高在上,只负责收税,大贵族则在朝堂上掌控权力,对于小部落生死不屑一顾。

    每年,因此失去生命的伙计数不胜数。

    “嘿嘿,掌柜的,长白山的大氏韦,可是郎君一手扶持的,这一年来磨刀霍霍,想来已经不甘寂寞了,渤海国想来平静不了!”

    “这又如何?”

    “鸭绿江可直入长白山,咱们就派人去那,等大氏韦去往上京龙泉府时,一番争斗免不了,咱们多准备些器械,就以马易货,渤海马虽然次些,但远比中原的马强!”

    “好!”掌柜的叫了一声好:“咱们就在这鸭绿江上,契丹人无船,咱们可算是进退自如了!”

    “光是凭借大氏韦也不行,听闻渤海国北边虽然是苦寒之地,但部落还是不少,马匹更多一些,多弄些茶砖,天天吃肉,也该喝点茶去油腻了!”

    摸了摸胡须,大掌柜地笑了起来。

    很快,就有数艘船沿着鸭绿江逆流直上,来到了长白山。

    自十多年前长白山喷发以后,渤海国受到重创,刚复国不久就惨遭此祸,不得不说是倒霉透顶。

    而在长白山的另一侧,女真人却在渤海人留下空窗之地,开始繁衍生息,好几个部落再次扎根。

    大氏韦确实没想到,这曾经渤海人废弃的草场,却成为了女真人的乐土,而这些彪悍的女真人,同样让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凭借着交换过来的资源,他很快就收服了这群穷得一无所有的女真的,然后与自己带来的渤海兵,一起组成了一只数目达到五千人的精兵。

    这些女真人半渔半农,个个都是神箭手,而且由于经常行走在树林之中,体魄强悍,与那些契丹兵相比,也不遑多让。

    虽然女真人不过两千之数,却在对战时压着三千多渤海兵打,可谓是强悍至极。

    每每看着这群蛮狠的女真兵,大氏韦心中的野望越发的炙热,对于卑沙城内的那个年轻先生,越发的敬佩起来:

    “有了这些女真人,再加上这些铁器,训练了半载,是时候开始见真章了!”

    “龙泉府,我来了——”

    “报,将军,一群自称是李氏商会的商人求见!”一个传令兵大声说道。

    “李氏商会?他们不是一直在卑沙城吗?何时来长白山了?”

    大氏韦心中思量中,不过这对他而言是好事,在这个即将发动的时刻,多一些军械,就多一分成功。

    “让他们来见我——”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138/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再起最新章节! 作者:飞天缆车所写的《大唐再起》为转载作品,大唐再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再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再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再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再起介绍:
时值五代十国,北宋之前,列国纷争,民生大乱,百姓苦不堪言。此时的两广地区,有一国,名汉,又被称作南汉,又被唤作南海霸主,国主残暴,又恐失国,意用阉人治天下,阉人治军,阉人治国,崇文弱武,天下之苦者,莫如百姓。有一人,唤作李嘉,大唐李氏后裔,见此局面,极为愤慨,挥舞旗帜:“主昏国乱,正是大唐再起之时也!”据岭南,复安南,克占城,攻大理,灭湖南,并南唐,对北宋,合契丹,这天下,思唐之民多矣。大小周后,符氏姐妹,花蕊夫人等,诱惑人心……赵匡胤,李煜,李彝殷,孟昶,耶律述律,野性难训……大汉能再兴,我大唐难道不能再起吗?交流群:大唐再起:631774182大唐再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再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再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