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唐再起TXT下载大唐再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再起全文阅读

作者:飞天缆车     大唐再起txt下载     大唐再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百五十七章答问

    在岳州游玩了一番后,李嘉就没了心思,御驾一路不停,直入了长沙府。

    出京的时候还是十月初,回京已经是十月末了,气候突变,突然就有点天寒地冻了,以赵诚、孙钊等为首的留京办事大臣迎到城外,远远的看见车如水、马如龙的御驾近了,众人跪倒接驾,“臣等恭迎陛下。”

    “朕安。”皇帝笑着向外招招手,感觉有点冷,就直接说道,“大冷的天,都起来吧,进城吧!”

    “诺。”田忠答应一声,行礼之,“起驾——”

    回到皇宫时,已然天黑了。

    李嘉回到了属于自己大福殿,当值的宦官田福躬身把一个册子放到他的面前,为他翻开。

    上面是内侍监书写的几个女子名字,以及妃位,这些便是他下令轮流侍寝的妃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一页,演变成了现在的十几页,越来越厚了。

    作为皇帝这样是不是有些**过甚?

    李嘉不由得心中提起了疑问?

    旋即,他又自我否决。

    很别的皇帝相比,自己还是比较克制了。

    况且,这个时代,孩童容易夭折,若是不多生几个,将来怎么选继承人?怎么继承自己打下来的江山?

    他的下半身,决定一个帝国的命运。

    这样一想,李嘉瞬间把之前的忏悔丢到了爪哇国去了,一边享受,一边为帝国做贡献,这是极高的,只有白痴才放弃。

    他略微一想,前几日是周英儿和林玳儿,皇后作为一宫之主,又是天下最尊贵的女人,不可怠慢,况且,宝嫔与她关系一向密切,友好,嘿嘿……

    想着,他便在“皇后周颖儿”名字旁边拿手指一指。

    “喏。”田福准备离开时,皇帝又叫住了他。

    只见,皇帝又在宝嫔的名字上指了指,田福瞬间讶然,不知该怎么办。

    “照做就是,让她也去立政殿!”

    “喏!”带着疑惑,田福倒退着离开了大福殿。

    “哈哈哈!”李嘉笑了笑,这般做,还得说服一下皇后啊,

    不过,想必是应该可以的,陛下是个书痴,皇后一向顺服。

    皇宫佳丽无数,李嘉也有十来个个妃子了,不能像以前那般随意了,需要点规矩。

    所以,此时的他,反而觉得好像独身了似的。无论在这座大福殿,还是在皇帝的正殿,一般都是妃子们临时被送过来歇一晚,或是住几天,她们有属于自己的住处。

    因为大内只有一个男人,所有的女人都围绕着他,所以皇帝一定要“雨露均沾”,独宠会引很极端的冲突,女人又容易吃醋,孤单寂寞冷可不是说说的,阴谋诡计也就来了……

    而,那个被独宠的女子,你觉得是爱他,其实,更是害他,因为她把所有人的路都堵死了,必成众矢之的,成为靶子,女人嫉妒起来,会生什么事就难以预测。

    若是女人后背有势力大的娘家,那么更是会引起朝廷的动荡,这一切,都需要谨慎再谨慎。

    一夜过去,因为皇帝别样的玩法,让整个后宫掀起了涟漪。

    妃嫔之间的走动越来频繁了。

    这个时候,工部左侍郎杨有义求见。

    没错,就是之前那个锻造神武通宝的家伙。

    “微臣叩见陛下!”

    “起来吧!”李嘉点点头,问道:“不知卿家所为何事?”

    “回禀陛下,微臣听闻陛下准备锻造金银币,所以微臣是来劝谏的!”

    杨有义一脸正义地说道。

    “哦?这又是为何?是金银不够?还是锻造技术不成?工部还有什么不满吗?”

    李嘉有些疑惑,这可是好事啊!

    只见杨有义抬起头,大声说道:“陛下,臣计算过了桂阳监的矿场,每年所产白银,不过五万两,金两千两,而天下之间所需要的钱币,何止千万?铜钱之产出,乃金银之十倍有余,仍旧不够,如今若是用金银币,怕是无需半个月了,就会消耗一空了!”

    “但,目前来说,少府寺的金银,还是够的!”李嘉摇摇头,说道:

    “你所担心的金银不足问题,更是不足为虑!”

    说到这里,李嘉突然地站起,语调突然地拔高了不少:“杨侍郎,你知道九州岛吗?”

    “臣略有耳闻!”

    “金山城呢?”

    “名声赫赫!”杨有义点头道,他感觉皇帝这话有些莫名其妙。

    “金山城,这个名字还是我改的,名副其实!”李嘉一脸骄傲地说道:

    “你乃是朝廷大臣,贵为工部左侍郎,我也不骗你,与你直说,金山城,每年产银超过三十万两,金三万两,若是再进行挖掘,添加人手,每年产五十万两也不再话下!”

    “整个倭国,九州岛地广人稀,只有数万人,若是继续探寻,更是有不少的金银山脉,更何况,我听闻,倭国更是有不少的这样的金山银山,何愁金银不足?”

    杨有义被震惊了,这数目,简直令人惊悚,每年的产量若是保持不变,相当于每年锻造四五十万贯铜钱,源源不断。

    “陛下,这,这……”

    “所以,你无须担心!”李嘉笑着说道。

    “若是那些百姓将金银熔炼又该如何?之前铜钱就饱受这样的苦恼,屡禁不止!”杨有义又提出一个难解的问题。

    金银若是熔炼成器具,比如菩萨等,价值更高,稳赚不赔的买卖,所以人们肯定趋之若鹜。

    “哈哈哈,我有办法!”李嘉笑着说道,后世已经为他弄好了答案。

    “金银质地柔软,更甚与铜,所以,需要添加更多的东西,比如铅,锡,以及铜等,这样才能够保持硬度,进行流通。”

    “所以,咱们可以进行八银二铜,正好有水压锻造,可以更好冲印,纹路再精美一些,如此一来,价值却等同于两贯钱,而两贯钱,却买到更多一些白银,这样一来,就没有人做亏本的买卖,银币就不会被私自熔炼了!”

    “金币也是如此!”

    金银币肯定不会是百分百的纯度,其中的差价,更是一笔不少的数字,李嘉不可能错过。

    “这次就不交与工部了,由少府寺进行锻造!”李嘉说道。

    “你们有铜钱就够了!”

第六百五十八章钱粮

    随着黜陟使的派出,大唐十府,瞬间更加热闹起来。

    再加上王巡查使也不消停,一州一县的进行巡查,江宁、江西二府被免去的县令、主薄,超过数十位。

    被弹劾而停职的州刺史,也有数位,可以说,短短一个月,天下为之一震。

    官屠之名,流传数千里。

    与粗略,不计小节的巡查使不同,黜陟使由于扎根一府,更是仔细些,一边安抚州县,一边明察暗访,非数月之功,才能奏效。

    如此一来,更是显得王宁官屠名声的响亮。

    大量的官缺,一时间吏部显得格外的吃香,请客吃饭不计其数。

    到了十月末,秋收已经完毕,西川、巴东府二府,以及江西、江宁二府的赋税,也运送而至,长沙城一时间车水马龙,码头拥挤不堪。

    由于钱财粮食太多,户部不得不又多建了几个仓库,进行安置,颇有些府库充盈的味道。

    至于长沙府的编户,则一直在进行,预计夏收前,就能完毕,随即就是岭南二府,以及湘西府,再之后就是荆南府和西川、巴东二府。

    至于江宁、江西,不急,让他们再乱一些,官吏再弹劾一些。

    随后,政事堂对于秋税进行整理,呈交给皇帝。

    与往日相比,秋税添了不止一倍,令人欣喜。

    “粮,六百五十六万石,其中西川、巴东二府,贡献极多,超过了三成;钱,四百八十万贯,盐课、茶课、酒课、矿课也增长超过了五成,此乃列祖列宗之德,陛下神武之赐!”

    赵诚作为首相,亲自掌管着户部,这是个要害部门,若是没了户部,他这个首相可就坐不稳。

    春秋两税,田地自然产粮食,所以缴纳是粮食,而茶、酒、矿、盐,这四大课税来说,每个月的运输是极其麻烦的,所以也是分为春秋两批,六个月一送。

    粮食,六百余万石,一年就是一千三百万石,元和年间,唐宪宗时,一年也是千万石,相差无几,地盘也差不多,关中残破,中原藩镇林立,只能南方赋税。

    钱的话,光是这四课税,也与之相同。

    这样进行对比的话,李嘉可以说,已经恢复到了中唐时期的水平。

    况且,每个月的商税,上缴朝廷超过百万贯,市舶司也年入数百贯,也还没有计算入内,这样一比,更是显得富裕。

    若是把天下分成十份,李嘉的大唐独在五分,赵宋三分,吴越、北汉共二分。

    吴越,迟早吞下来,北汉,就那么容易吞下,而且,还是硬骨头,没多少肉不说,还容易嘣牙。

    就好比是三国一样,曹魏只需要修养生息,就能赢的天下,依靠绝对的实力进行碾压。

    大唐也是如此,坐拥天下精华之地,修养两三年,完成编户齐民的改革,以及军队的训练,到时候就是可以直接北上,谋夺天下。

    而赵匡胤则显得很被动,因为中原无船,所以突破的点很少,或者说,只有从汉中出发。

    况且,一些钱看起来很多,但花起来,却没多少。

    比如,三十万大军,一年耗费的粮草就是三百万石,再加上水师的饷钱,超过六百万贯。

    增加江南和蜀国后,官僚数目突破了万人,耗费更是惊人,普通的二品、三品官,年禄就是二千石,官僚费用支出超过五百万石粮食。

    也就是说,每年除去养官、养兵的,每年还能剩下五六百万石粮食,以及七八百万贯钱。

    当然,这是理论上而言的,毕竟其中的损耗,以及节假日兵卒的奖赏,救灾,减免赋税等,真正能剩下的不超过五百万贯。

    这依旧是笔庞大的数目,足够十万大军,一年的征伐,唯一忧虑的,就是钱财不够,布帛顶替。

    发行金银币刻不容缓了。

    随即,李嘉指示少府寺,对所有积攒的金银进行锻造,与铜钱外圆内方不同,金银钱乃是实心圆,精美绝伦,仿若艺术品。

    一个月时间,总共锻造金币三十万枚,银币两百万枚。

    金银币正面,印有国花牡丹,谁都晓得,盛唐的标志就是牡丹,下面一行隶书:神武三年。

    背面则刻上老子李耳像,一来是标志正统,二来,则是让人们心里有障碍,不敢损坏。

    佛教徒不少,但道教徒其实也不少。

    尤其是唐朝把天下的道士,归辖为宗师,让宗正寺管辖,如今虽然又被皇帝归置于崇福司,但其显赫的地位,随着官府有意无意地推崇,渐渐开始与佛教旗鼓相当。

    金银币的利润率极高,银有两成,金有一成,但一银抵两铜,一金抵八银,这样一来,两百三十万枚金银币,利润将近百万贯。

    与锻造铜钱相比,更是轻松,力少,容易,赚的还多。

    随即下发后,李嘉以邸报来声明,征税可以用金银币进行缴纳,且每枚银币可以抵两贯,每枚金币,可以抵八银。

    随后,天下钱庄也发布声明,两贯钱进行兑换一枚银币,无限制日期。

    有了皇帝和天下钱庄的背书,商贾们第一个进行了尝试,不管怎么说,开始流通起来。

    这种比较珍贵的金银币,也只可能在商人们,以及富贵人家使用,普通的百姓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

    至于是收藏,还是进行流通,甚至陪葬,李嘉都不管,反正这一次进行锻造,不只是给他带来百万贯的钱财,更是缓解了钱荒。

    两百万枚银币,三十万枚金币,价值超过八百万贯铜钱,有效的缓解了市面上的钱荒。

    毕竟这是货真价位的金银,虽然流通不多,但价值确实不变的,比什么纸钱更靠谱一些。

    说实话,虽然天下钱庄推行钱票,但使用起来却很少,人们往往喜欢去钱庄进行兑换,不会长久的留在手里。

    金银币则不一样,它的价值是固定的,所以更是容易被接受,流通,与钱票一起,共同缓解钱荒的压力。

    “金银币,不仅可以缓解钱荒,更是能赚钱,若是缺钱了,就发行,这可比直接征税显得隐蔽,和谐的多。”

    李嘉颇为得意道。

第六百五十九章避讳陋习

    却说,李嘉因为户部钱粮太多而感到兴奋难耐时,朝廷上下,却有些惶恐不安。

    感受到这种氛围,李嘉也感到奇怪,找了射声司,才了解清楚。

    原来自从唐亡以来,许多制度开始废驰,几十年来,人们也习惯了这种礼崩乐坏的情况,其他各国更是如此。

    毕竟大唐复立也才几年功夫,李嘉自己感觉就跟做梦一样,更遑论别人了。

    而避讳这件事,许多人也没有放在心上,李嘉把自己名字,嘉,加个木字偏旁,屈己待民,赢的天下赞叹,但若是在前唐,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而这时,朝廷中,门下省的一位给事中,姓吴,年纪四十来岁,从南汉到唐,至今还没有完全习惯。

    有一次登山望远,与朋友吟诗作赋,诗词中含有虎字,或许是对这首诗很满意,所以提笔写在画中。

    这次上书,更是将堂而皇之地写上渊字,并没有缺笔。

    别的人感觉没什么,但对于从南唐而来的旧臣们来说,这是一个大大的机会。

    虽然南唐得位不正,也不知是否为唐朝的后裔,但,它名义上还是要遵从的,再加上文风盛行,对于那些规矩礼仪更是看重,所以对于避讳,更是经验丰富。

    这次看到了吴给事中的错漏之处,徐铉等人连忙上书皇帝,进行指正,弹劾。

    弹劾到了政事堂,几位宰相听闻,瞬间惶恐不安。

    因为避讳这种事,他们自己本来就没有在意,所以平常所用的也是有多,而且不只是他们,其他的百官们也有许多,这要是追究,覆盖面可就广阔了。

    朝堂上下,就得倒下一大片,不利于朝廷的稳定。

    虽然被压下,但百官们终究是知晓了,他们颇有些惶恐。

    因为这等错漏,是真实的。

    皇帝一向标榜孝义二字,百官们冒犯了他的祖宗,怎么可能不追究?若真是追究,谁都跑不了。

    听闻这件小事引得朝廷上下不安,李嘉为之沉默。

    当然他也没有追究,政事堂堂压下弹劾的事,这属于宰相的正常权力范畴,况且也是为了朝廷安危。

    “避讳一事,荒唐至极!”李嘉摇摇头,这件事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属于陋习,弊端,确实要改。

    唐朝时避讳,真的是到了登峰造极了,不得不改的层度。

    一般而言,避讳讲究“二名不偏讳”,这是在《礼记》上的避讳准则。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民部成了户部,而当时的百姓理论上只需要避“世民”二字即可,拆开了“世”或“民”都不用避的,但显然,唐朝并不遵守这样的准则。

    在咱们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最后一句话是: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明明是“民风”,柳宗元却写作“人风”,没错,这便是避李世民的“民”字讳。

    不仅是写文章要避讳,连传统神仙的名字也要跟着修改,比如我们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唐朝是直接叫做观音菩萨,以至于现如今也有很多人一直沿用这个叫法。

    避李世民的名字的讳,叫做避国讳,对于大唐治下的所有臣民都要遵守,这好记,但,百姓们却还避开皇帝本人和祖先的名字。

    比如我之前文章提到的,隋末名将韩擒虎,为避李世民曾祖父李虎的讳,被改成了“韩擒兽”。

    地名也要改,虎牢关改成了武牢关。

    李虎的名字恰好还和老百姓对尿壶的称呼重名,在唐代以前,尿壶一度叫作“虎子”。

    这怎么可以,于是唐朝不允许管尿壶叫虎子,感觉好像是在先祖的小名一样,被改成了“马子”。

    马子的称呼后来就演变成我们今天的马桶。记得九十年代的时候,好多人学港台腔介绍女朋友就是“这是我马子”,有点文化的都知道这不是啥好话。

    除了李虎,李世民的爷爷叫李昞,老爹是开国皇帝李渊,所以天干的“甲乙丙丁”,被改为“甲乙景丁”,陶渊明的名字被改成了“陶泉明”。

    往后的皇帝也没闲着,比如复姓淳于,愣生生的为了避唐宪宗李纯的讳,被改成了单姓“于”。

    如果哪个姓于,这位也可能是你们祖宗。

    除了避开国君以及先祖的名讳,家讳也是压在唐朝臣民头上的大山,国讳虽然比较苛刻,但毕竟注意一点就没事了,不影响生活和前途,但是家讳就不一样了。

    比如唐朝的大诗人李贺,本来打算应考进士科,结果被人一句话怼了回来,放弃了考试。

    原来,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进士科犯了李贺家讳“晋”,被人家发现后,才华横溢的李大诗人只好打消了考取进士科的念头。

    然后,避讳就玩出了花。

    最过分的是,地方长官的家讳,在他管辖的地界都要避他的家讳,所以别以为“州官放火”是笑话。

    日本圆仁法师在唐朝游历的时候,就写过这样的笔记,有一天他到达扬州,官府便告诉他,此地节度使名叫李德裕,家讳为:府、吉、甫、云。

    原来,节度使的父亲叫李吉甫,祖父叫李栖筠。

    “这的确是个难题!”李嘉摇摇头,自己可是标榜孝心的,若是处理不好,惹人非议。

    “来人!”李嘉唤了一声。

    “陛下——”田忠立马就跑过来。

    “传朕口谕:《礼记》言,二名不偏讳,朕深以为然,自唐以来,避讳甚深,以至于渐渐不得人心,有碍百姓,百姓乃天下之根本,朕岂能因一家之讳,而误天下?”

    “自今日起,只要二字不同用,就不用避讳!”

    “这的确是个难题!”李嘉摇摇头,自己可是标榜孝心的,若是处理不好,惹人非议。

    “来人!”李嘉唤了一声。

    “陛下——”田忠立马就跑过来。

    “传朕口谕:《礼记》言,二名不偏讳,朕深以为然,自唐以来,避讳甚深,以至于渐渐不得人心,有碍百姓,百姓乃天下之根本,朕岂能因一家之讳,而误天下?”

    “自今日起,只要二字不同用,就不用避讳!”

第六百六十章迁徙

    金陵城外的码头,车水马龙,数十艘船只依次停靠,脚夫们仿佛是蚂蚁一般,进行搬运,装卸,他们是码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越来越多。

    北人南迁,再加上数十年来的太平生活,江宁府的人口已经超过百万,这还只是官方户籍的统计,实际上却更多。

    随着南国的一统,虽然政治上属于被统治,但经济上,江宁府却属于后来居上,商业越来越繁荣,手工业获得了数百万的市场,极大的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江南人做生意头脑一向聪敏,以至于不断的蚕食扩张,让岭南的豪商们都感觉为难。

    因为这群家伙,也看上了庞大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涉及于此。

    古代的商人门户之见很深,得知利润被侵占,尤其是一群亡国之人,岭南商贾瞬间就恼了,连忙进言,使人上书,废除在江南设置的市舶司。

    理由很简单,管理繁琐,竞争过大,不利于发展。

    要求朝廷的市舶司,只开在岭南,闽南以及江南的,全部罢黜,如此管理方便,获利更多。

    对此,皇帝哪里看不出这个竞争受损后的恼羞成怒,以及地域歧视,垄断经营。

    皇帝直接给否了,甚至,在江陵新设市舶司。

    有了皇权的保障,金陵城越发的繁荣。

    码头的另一边,则不然商船,也没有脚夫,全部都是一些贫穷而落寞的百姓,以家庭为主。

    这些人来源很多,要么是淮南的难民,要么就是土地兼并后的贫农,家产等同于无,一个个拖家带口的,衣衫褴褛,脸上满是惶恐,不安,带着破旧的且不值钱的家产,上了船只。

    “管事,再也一刻钟,所有的货物,以及百姓,都会上船了!”年轻人低着头,谄媚地说道。

    胖管事看着上船的人们,蓬头垢面的,不由得皱起眉头:“这五百号人,真是脏不可言,临走之前就应该让他们梳洗一下,把咱们的船都弄脏了,清洗起来很麻烦!”

    “小的知道了,下次定然让他们洗澡!”

    “嗯,注意一下,别让他们打起来了,为了不值几钱的东西,乱了可不好!”

    “诺——”

    ……

    张小三背着自己的小包,瘦瘦的个子,小脸左顾右看,对于脸上的污秽毫不在意,包中也只有六个饼,一双草鞋,一件衣服,一百枚钱,这是他全部的家当。

    他自幼就是个孤儿,街坊邻居都说他父亲是当兵的,去北方打仗就没了,母亲也病死,所以靠着百家饭以及乞讨,活到了十二岁。

    由于饥一餐饱一餐,个子不高,人又瘦,性子也活泼,这次听闻朝廷招人去北方,每人分十亩地,隔壁的张大婶认为是个好机会,连忙帮他报名,顺便还送了六个饼,一双鞋,让他去北方,一个叫金山的地方。

    他也浑不在意,自小就见惯世情,金陵既然待不下去了,就去别的地方,总不可能饿死。

    至于那十亩地,他虽然知珍贵,但却晓得,估计是挂在驴前面的肉,只能看看。

    金山城肯定有很多金子,到时候挖很多回来,衣锦还乡,让张大婶瞧瞧。

    哼,不就是跟绣娘靠的近,生怕被我抢走,等我回来,一定要娶绣娘,做你女婿。

    挺胸抬头,张小三毫不犹豫地向前头,排起了队。

    前头拖家带口的男人,两个女儿,一个婆姨,还带着爹娘,大包小包很多,拎着很辛苦,老人脸上都是汗。

    见此,张小三帮老人拎起,站在了一起。

    “小子,你怎么一个人?”男人满脸的褶皱,眉眼不展,脊背已经被生存给压弯。

    “我本来就是一个人!”张小三说道:“家里就我一个人了,所以就上船,去那金山捞金子去——”

    “嘿,哪有什么金子!”男人摇摇头,说道:“就算有,也已经被挖光了,咱们就盯着分地去的,我家六口人,就是六十亩地呢!”

    “要是真的发下来,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哦!”张小三闻言,泄了一口气,无精打采地说道:“可是,我不会种地!”

    “要不,咱们搭伙过日子,正好我家缺人!”男人看了一眼自己的老弱,又瞅了瞅张小三的小个子,轻声说道:

    “我都打听清楚了,这金山,就在北边,是个大岛,人少的很,官府正缺人呢,所以就把咱们召去种地……”

    男人激动地说着,然后又叹了口气,说道:“为了给咱治病,家里田也卖了,家当也么了,只能离家了……”

    “好!”张小三点点头,就临时搭伙吧,于是就拿起行李,慢慢上船。

    船舱里很闷热,几个窗口开着,些许海风吹进来,也无济于事。

    一起迁徙的人们,别的不说,再穷,凉席还是有的,往地上一铺,一家人挤在一起,紧紧地看护好行李。

    而百来号壮汉拿着刀,来回巡视着,目光炯炯,谁要是行不轨之事,肯定就得挨一刀。

    男人叫齐大同,三十来岁,大病一场后,身子还有点虚,所以就与张小三搭伙。

    老头子和老婆子,头发枯黄,脸色愁苦,对于儿子的决定,心里很慌乱。

    两个女儿七八岁的年纪,也已经懂事,知晓帮忙。

    张小三就坐在地上,耳边尽是吵闹声,看着走来走去巡逻人,很是无聊。

    “咚咚咚——”突然,响起了敲锣声。

    只见这百来大汉,一人提着木桶走了过来,一个高个子,看起来就是当官的,大声说道:

    “开饭了,开饭了,不要抢,排队,都给我排队,不限量,直到你饱了为止——”

    瞬间,所有人开始跑动起来,拥挤起来,巡逻大汉直接拿起木棍,就是一通打,直折腾了一刻钟,才开始排队。

    张小三这才纠结,自己没有碗筷。

    齐大同递上了一副木制碗筷,张小三这才松了口气。

    拍着队,到了他时,他发觉这是白花花的米饭,香极了,壮汉将他的碗装满,又在上面浇了一层肉汤,还有一个鸡蛋。

    “这……”张小三惊讶了,竟然还有肉汤和鸡蛋,这是过年吗?

    地都不想要了,就想多吃几餐这样的饭。

    ps:六百五十三章解禁了,我重新填充了内容,算新章节吧,可以看看

第六百六十一章惊诧

    一番丰盛的饭菜,直把这些过惯苦日子的贫民们吓到了。

    肉汤配合着大米饭,还有一个鸡蛋,平日里吃的都是粗粮,收割的大米也只能去换杂粮,何曾配肉汤吃?

    “好吃!!!”张小三嘴巴吃得鼓囊囊,不住地吞咽着,嫌弃筷子太慢,他直接用手舀着吃,痛快地很。

    “不敢了,不敢了——”巡逻的大汉瞅着一个抢夺饭菜的家伙,毫不犹豫地挥舞起木棍,将其打得哇哇叫。

    巡逻汉子不会吴语,说的话也听不清,但无外乎不准抢夺,守规矩等言语,这下子,瞬间就安静了许多,只剩下吞嚼地声响。

    很快,张小三就吃完了,但肚子还不顶饱,犹豫了片刻,又走向了装饭的木桶处。

    齐大同一家也眼巴巴地看着,他们也吃完了,但又不敢前去,所以就巴望着看张小三去探探路。

    “大哥——”张小三轻轻地走过来,看着白白的米饭,吞咽了下,又轻轻得说道。

    汉子笑了笑,看着那木碗,直接拿了过来,装得满当当的,又添了一勺肉汤,鸡蛋却是没有了,香味四溢。

    然后又说了一番官话,张小三勉强听个半懂,就高兴地捧着饭离开。

    他刚打到饭,齐大同一家就跟了过来,随后,其他人也排起队,巴望着饭菜,菜青色的脸上满是欢喜。

    按照这样的待遇来看,每人分十亩地,看来是八九不离十了。

    饭菜都喜悦,加上许诺可能成真,让整个船舱充满了欢笑声,吃饱了肚子,一切都那么地快活。

    张小三足足吃了三大碗米饭,小肚子吃得鼓鼓囊囊的,脸上也终于有了点血色,躺在芦苇编织的凉席上,他不想动了。

    这是他有记忆以来最快活的日子,也是第一次吃撑的记忆。

    吃撑的感觉真好……

    一旁的齐大同一家也是如此,一顿饭,瞬间提高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希望就在眼前。

    ……

    “饭菜发放下去了吗?”陈礼坐在椅子上,喝着酒,吃着冰凉的瓜果,随口问道。

    “按照您的吩咐,发下去了!”刚才的胖管事弯着腰,谄媚地说道:

    “这群泥腿子何曾吃过这般食物,足足一百桶饭,二十桶肉汤,一个不剩,鸡蛋也是每人一个,脸上都笑开了花呢!”

    “您这招绝了,真是太厉害了!”

    “小事尔!”陈礼摇摇头,说道:“无论何时,吃饱饭,才是他们所追求的,只要管好了这一项,就是能有了信誉,他们自然就信了!”

    “这一船人,你招了多久?”

    “差不多有半月的功夫!”

    “不够,太长了,你负责江宁府,给你十日功夫,再给我招一船人!这可是陛下亲口吩咐的,少卿正式督办的,克不能马虎!”陈礼沉声道。

    “诺!”胖管事低头,犹豫片刻后,立马应下。

    “只要你不出纰漏,十日一船,过两个月,我就把你提拔为委署主事!”

    陈礼不忘打个巴掌发个甜枣,轻飘飘地话语,让胖管事感恩戴德,激动地不行。

    “下去吧!”

    望着江面,陈礼陷入了沉思:我何时才能升任员外郎呢?

    少府寺在前唐时称作少府监,属于九寺五监之一,皇帝登基后,改为少府寺,与李氏的生意商队全面融合,负责整个皇室的财产生意,可以说是皇帝的钱袋子。

    少府寺设正卿一名,从三品,少卿数名,正四品。

    少卿下,有各司,设掌司一名,正五品,分别有:负责天下钱庄、锻造金银币的钱钞司;负责田庄的广粮司;负责船队的海运司;负责生意、商铺、地产的商务司。

    负责市舶司收关税的市舶司;负责为宫廷提供贡品、奇珍异宝,以及储藏业务的珍宝司。

    负责账目、发放俸禄的会计司;负责监督审核的监察司。

    以及负责对金山城、济州岛的海外司。

    共有九司。

    掌司以下,又有从五品员外郎、六品郎中、七品委署主事,八品主事,九品管事,以及最底层的笔帖式、书吏、干事等。

    陈礼目前是六品的郎中,隶属于海外司,毕竟移民属于海外司的范畴,虽然是六品官,但仍旧不停歇,需要四处跑动。

    江宁府,就是最关键一个点,因为这里的百姓很多,而且距离海也近。

    江宁、江西、闽南,这三处,乃是迁徙的重点,江宁首迁,所以他亲自来坐镇。

    他也是有野望的。

    只要再跨越一步,从郎中成为员外郎,那么他就属于五品以上的高官,具有朝廷命官和皇帝家臣的双重身份,有头有脸的大人物。

    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依旧只是皇帝家臣。

    五品,这是个门槛,只有上了五品,才算是真正人上人,高官,起码,有了上朝的资格不是?

    “半年十万人,达到目标只能算合格,只要翻倍,半年二十万,这样才算是优越,才有资格做员外郎!”

    陈礼握紧拳头,心中极其渴望。

    五百人的船只,顺流而下,入了大海,然后又沿海北上,从山东半岛去往济州岛,而又从济州岛跨越到九州岛。

    一路行程约莫五天时间,一来回就是十天。

    张小三坐着船,头晕乎乎的,他从来没坐过船,每天昏昏欲睡,只有一日三餐的饭食,才算是清醒许多。

    早上就是粥和咸菜,中午就是肉汤加鸡蛋加饭,晚上就是菜饼和鱼汤,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

    也不知道过了几天,反正他睡了吃,吃了睡。

    直到有一天,一个操持着吴语的大汉说道:“快出来,都到了,到地了——”

    重复的说着,所有人才惊醒,恋恋不舍得离开了船,打运起包袱,离开了船,来到了一处热闹的港口城市。

    张小三第一眼,就觉得自己来到了矮人国度,这里的人普遍的比平常人矮一些,虽然衣着一样,但脸型还是不同,口中的话语隐隐约约也是官话。

    “这就是金山城吗?”张小三看着如此热闹的地方,顿时惊讶了。

    其他人也是如此,在指引下,下了船,去往河边洗了一趟凉水澡。

第六百六十二章金山城

    金山城,一个因金山而兴起的城市,位于九州岛。

    九州岛不小,但也不大,与日本的本州岛比起来,显得有点小,而且人口也不多,整座岛屿加起来,也不过两三万人。

    后世有名的萨摩番,鹿儿岛,都在这里。

    日本人虽然将它纳入疆土,但却一直开发不得力,毕竟本州那么大,都没有开发,更何况九州了,在如今这般的交通情况下,谈何容易。

    所以,面对强大的唐国人逼迫,日本朝堂只能进行妥协,满堂的公卿也无法,毕竟为了一个荒无人烟,且毫无利益的岛屿,就与唐国人征战,这是极不明智的。

    更何况,这可是唐人,毕竟大化革新,效仿的唐国,他们可不敢招惹。

    所以名义上九州岛,虽然还隶属于日本朝廷,但实质上的统治,却属于大唐,由少府寺代管。

    至于大唐中央朝廷,一毛钱也收不到,只能干看着。

    拥有庞大的船队,再加上海龙军的护航,少府寺几乎垄断了对日本的贸易,而且,还在济州岛,建立起来对高丽和契丹的贸易法则。

    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允许任何人直接与契丹、高丽做生意,只能到济州岛进行交易。

    对日本的贸易,则只能在金山城,这座因为金矿而兴起的城市。

    除了矿产外,依靠着对贸易额中转,金山城光是抽成,每年也能赚个几十万贯,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日本人口目前没有经过统计,但几百万还是有的,公卿阶级,以及武士也有几十万,这些具有强大消费能力的阶级,具有庞大的利润。

    大量进口书籍、布匹等,出口则是粮食、麻、刀具,纸扇、屏风等,某种程度而言,属于贸易收支平衡的阶段。

    由此,让金山城越发的繁荣。

    陈礼随船到了金山城,让其他移民去洗澡,自己则坐着马车,行走在宽阔且平坦的道路,舒适的很。

    不过,看着车外那些语音别扭的倭人,他心中这才了解皇帝的深意:

    偌大的金山城,人口超过十万。

    但,渤海人足有三四万人,从高丽迁徙到汉人也不过两三万,剩下的全部都是倭人。

    这怎么行?偌大的岛屿,若是不在进行补救,那就成了倭人的土地,反客为主了都。

    安史之乱殷鉴不远啊!

    至于这土地本来就是强占的,他自行忽略了。

    金山城很高,距离金矿不远,距离大海也近,所以仅仅行了三四里路,他就来到了金山城。

    金山城这些年居安思危,不断的进行加固,扩大外城,开始使用砖墙,城高达到了五丈由于,在码头,就能瞧见其高大的城墙。

    一路上车水马龙,令唐人羡慕的马匹,这里几乎随处可见,只要有点身份的人都能拥有马车。

    济州岛就在旁边,每年淘汰,不适宜成为战马的足有上千匹,大部分运回国,其余的只能到金山城,亦或者出口到倭国去。

    什么?倭人有骑兵?这个子能上马鞍吗?

    一路慢行,陈礼沉思许久,觉得移民这件事不可小觑。

    进了城门,足以走八马的街道,仍旧拥挤,用了一刻钟,才到了城主府。

    为了更好的管理,金山城也是市坊结构,只不过与长沙一样,关市的时间调整到了子时。

    城主府位于金山城最里面,挨近城墙,可以直接通往金矿区,这是为了更好的镇压来自矿山的工人,也是保护之意。

    “陈郎中,您回来了!”下了马车,一个矮个子的男人走了过来,腰间别着一把刀,穿着衙役的红黑服,靴子却是红底,帽子也加了几根金线,显得更威风一些。

    “五条,是你啊!”陈礼微微一笑,此人他倒是认识名柳五条,乃是金山城的巡捕司的班头,他的哥哥却不一般,乃是攻克闽南,金山卫,如今闽南卫的都指挥使,地位颇高,而且还得了男爵之位,令人羡慕。

    他也水涨船高,进了金山城,巡捕司,成了班头。

    “就晓得今日陈郎中万回来,如今终于盼到了!”柳五条行了一礼,颇为欢喜地说道,这位陈郎中可是仅次于城主府的高官,如今能聊几句话,就让人欢喜地不行。

    “诸事繁杂,今日才算有了些许进展!”陈礼矜持地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也要努力,不能辜负你兄长的期望才是!”

    “诺!”柳五条激动地拜下,然后率领几个手下风风火火的离开了。

    “头,这陈郎中那么厉害?”一个捕快问道。

    “那是,他,他可是仅仅比城主老爷小一些,咱们巡捕司长,他随便一句话就得撤下!”

    “斯——”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陈礼略过这小插曲,若不是看在他男爵大哥的面上,这样的小角色他眼都不眨一下。

    “郎中,员外已经等你多时了!”城主府内的小吏连忙迎了过来,恭敬地说道。

    “知道了!”陈礼点点头,快步而行,来到了左厢房,六房的刀笔吏都在这,包括城主也是如此。

    金山城主,这只是名义上的称呼,实际上在少府寺,只是个员外郎,但却是从五品,与济州城的城主一样,统领着一方土地,数万百姓,乃是实权人物。

    而他这个郎中,则属于从吏,属于副手,负责协调沟通各方,以及辅佐,位高权重。

    城主只有一位,但郎中却有数名。

    “下官见过城主!”陈礼一见到坐在主位上,且看着案牍的中年男人,立马弯腰行礼。

    “不必多礼!”金山城主点点头,随和地说道:“陈兄弟与我亲近的如同兄弟一般,何来如此见外!”

    说着,拉着他坐下,关心的问了些情况,但得知他身体康健后,这才问道:“迁徙可还顺利?”

    “江宁府百姓较多,还算可以,待过些日子,自然会更多江西、闽南过些时日才有消息!”

    陈礼恭敬地说道:“至于花费,一路的伙食,每人约五百钱,这还是下官添了肉汤鸡蛋之故,毕竟长途跋涉,若不吃好,怕是刚下船,就得病倒一切……”

第六百六十三章

    “些许耗费,算不得什么!”城主挥挥手,随口说道:“五百人也不过二百五十贯,但日后缴纳的赋税,又岂止二百?”

    “少卿亲口与我言语,这千玺百姓一来可以让他们衣食无忧,二来,也可以充实一下咱们金山城的人口,毕竟汉人太少了,容易主次颠倒!”

    “我与你说罢,十万人,少府寺最少留十万贯与咱们,越多越好,若是老弟这半年干的不错,自然入少卿眼里,员外郎不在话下!”

    “到时候,陈老弟不过三十岁,就成了从五品的员外郎,到时候胜任他职,才算真正的出人头地了!”

    城主颇为慷慨地说道,里面的诱惑十分大,让陈礼感觉呼吸都紧张了。

    三十岁的员外郎,从五品高官,着实是个大诱惑,一般人都忍耐不了,更何况陈礼这等俗人了。

    “请城主放心,下官定然不负期望!”

    “那就好!”城主笑着说道:“下去休息吧,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精神振奋的陈礼,快步而走,他感觉自己年轻了十岁,美好的前途在等待着他。

    出了城主府,他坐上马车,走了数百步,来到了一处占地数亩,三进三出的院子,这是他位于金山城的府邸。

    “郎君!”管家连忙迎了上来,搀扶其下了马车,恭敬地说道:

    “您回来,夫人和少郎君已经等待多时了!”

    “嗯!”陈礼点点头,跨过门槛,进入了自己的府宅。

    作为金山城仅次于城主府郎中,他不仅在城中拥有一个大宅院,而且还在城外,还拥有数个田庄。

    每个田庄超过三千亩,加在一起,超过万亩,佃户两百户,每年产出数百贯,再加上六品官吏,属于四等俸禄,年俸五百石。

    最赚钱的,还是商船,他拥有一只五六艘小船的商队,一年两三千贯毛利。

    家财万贯,他虽然还未达到,但已经不远了。

    这只是他成为郎中后三年所得,没有因私废公,更没有贪腐,只是凭借着少府寺的关系,蹭着商船运货,售与倭国和高丽,几年就发家了。

    所以,他才期望成为员外郎,不提权力,光是其他福利,就让人垂涎三尺。

    “老爷——”妻妾数人恭敬地行礼,其中妻子是汉人,三名妾室,却是渤海人,但汉话却十分利索,温柔的很。

    子女则有数人,年岁都不大,勉强走路的年龄,见之,陈礼紧绷地心,瞬间松弛了。

    ……

    这边,移民们只是见到金山城高大的城墙,就不得不离开。

    首先,他们被迫去洗澡,去除全身的污秽,而且还是用大木刷刷的,头发也一律剪短,防止生病。

    张小三对于剪头发毫不在乎,只是感觉这里比老家,更凉快了许多,而且遍地都是树,地也空旷的很。

    随后他们一行人就被带着,离开了码头,去往理金山城十里外的一处山谷,这里就是他们今后安居的地方。

    索性考虑到了老弱行李,数十辆牛车马车也随从而行,由于吃了几天好饭,张小三也有劲了,也就没有坐上马车,直接走过去。

    这是一处小山谷,道路也不齐整,一路上满是野兽,兔子,野鸡等,让他瞪大了眼睛,这些要是抓到,得天天吃肉嘞!

    小山谷说是小,但大的很,一条两丈长的河流在侧,附近都是上好的水浇地,平地,若是开垦,一两万亩还是有的。

    “自今日起,你们就在这里定居了,土地每人十亩,绝对不食言,剩下的土地都是金山城的,若是要开垦,就要花钱买了!”

    领头的男人三四十岁,指着这片土地,大声说道。

    “那个,这地随我们选吗?”有人眼热的说道。

    “当然不是,只能选十亩,每人十亩,不能多选,也不能乱选,若是让我晓得你们打斗起来,修怪我无情!”

    男人恶狠狠地说道:“某是你们的村长,只是临时的当一个月,随后就要你们自己选了!”

    “对了,你们谁会说官话?”

    随即,就七八人举起手来。

    “你们就是保长了,十户一保,刚好差不多!”

    随后,他带着身边的几人,开始分土地,肥瘦搭配,不过就算是如此,沿河的水浇地足有六七千亩,人人都分到了水浇地,开心地不行。

    至于住处,大家伙兴致很高,随便用木头搭建了窝棚就住下来,房子不急,稍后就会搭建。

    半天后,牛车又运送来了数百石粮食,基本上每人一石,还有许多农具,种子等,这些都每户分配了些许。

    至于牛,每保只有一头,而且只能用半年,半年后就得归还,然后自己去买。

    “咱们发了,我们家有田了!”

    “哈哈,有田了,上好的水浇地呢!”

    所有人喜极而泣,对着这些土地着实说不出来了,太激动了。

    这样一来,怎么可能饿肚子呢?男人恶狠狠地说道:“某是你们的村长,只是临时的当一个月,随后就要你们自己选了!”

    “对了,你们谁会说官话?”

    随即,就七八人举起手来。

    “你们就是保长了,十户一保,刚好差不多!”

    随后,他带着身边的几人,开始分土地,肥瘦搭配,不过就算是如此,沿河的水浇地足有六七千亩,人人都分到了水浇地,开心地不行。

    至于住处,大家伙兴致很高,随便用木头搭建了窝棚就住下来,房子不急,稍后就会搭建。

    半天后,牛车又运送来了数百石粮食,基本上每人一石,还有许多农具,种子等,这些都每户分配了些许。

    至于牛,每保只有一头,而且只能用半年,半年后就得归还,然后自己去买。

    “咱们发了,我们家有田了!”

    “哈哈,有田了,上好的水浇地呢!”

    所有人喜极而泣,对着这些土地着实说不出来了,太激动了。

    这样一来,怎么可能饿肚子呢?咱们发了,我们家有田了!”

    “哈哈,有田了,上好的水浇地呢!”

    所有人喜极而泣,对着这些土地着实说不出来了,太激动了。

第六百六十四章渤海人

    日本公卿,逛金山,因为一本书,与渤海人冲突。

    “若是收粮食,每斗有十钱!”大夫摇摇头说道:

    “粮食的价格都规定好了,不能做更改!”

    “不过,你们来到这里后,三年免税,之后才每亩一斗税,而且也无多少徭役,比老家快活太多!”

    所有人这才松了口气,三年不缴税,这的确算是善政。

    “对了,你若是要去卖兔子,可以去不远的张家镇,距离咱们才三四里地!”

    “张家镇人多吗?”

    “大概有几千人吧,距离港口近,人多的很,而且,许多渤海人都住在那!”

    “渤海人?他们长什么样?”张小三好奇道。

    “差不多与咱们一个样,只是更高大些!”大夫轻声说道:“大部分都会说河洛话,你们也要多学……”

    张家镇,一开始就是从高丽而来的汉人们迁徙的地方,约有数百人,他们聚集在金山城外,进行开垦种田。

    随后,高丽国内的渤海人、契丹的渤海人,纷纷渡海而来,聚集在金山城附近,足足有三万人之多。

    而且,受迫与契丹人的压榨,以及对于唐国文化的崇敬,渤海人源源不断坐船而来每个月总有几百人。

    金山城对于穿汉衣,说唐话的渤海人完全收纳,而且还是三年免税,如此一来,安居乐业自然成为了常态。

    编户齐民之后,渤海人形成了十五甲,七十五个里,也就是七千五百户,至于户籍,则隶属于承天府,也就是说,渤海人有资格考取科举。

    张印就是个渤海人,家住张家镇,这几年迁入金山城后,家里终于安稳下来,凭借着丰厚的家产,又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小郎君,又出来买书啊!”

    “张小郎君定然会考取进士的!”

    路上的商铺小摊都认识这位学识渊博的小郎君,连忙问候道,当然,也与他家世有关,毕竟是在渤海国时,高官厚禄之家,普通的渤海人哪里能识汉字,读汉书?

    张印笑着一一点头,俊俏的脸蛋,让不少的小娘子们纷纷用手帕捂脸,脸红的很。

    张家镇拥有两个甲,千户人口,又接近码头,土地肥沃,赋税又轻,所以一向繁荣,说是镇,却依旧是两个甲长分治,不过好处却是,聚集一起,钱财更多些,镇里就设了个学堂。

    这是金山城去年要求的,束脩不多,先生的学堂和学俸,都由镇里的富户承担,所以大部分有野望的家庭,基本上都会把儿子送过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刚靠近学堂,就听到了一阵阵的朗读声,这是千字文,启蒙的书籍之一。

    张印微微一笑,就入了学堂,去到了后院,那里一位老先生正在浇花,几个年轻人恭敬地侯立着,不敢有丝毫的打扰。

    这位老先生是渤海国时,有名的儒生,名唤戴高,字屈之,六十多岁,在渤海旧民中威望很高。

    “先生——”张印低头拜下。

    “嗯!”戴高点点头,将最后一株花浇水后,这才说道:

    “你们的来意我都知晓,无外乎功名罢了!”

    几人背腰瞬间紧绷,双目炯炯有神。

    张印也不例外,他的目光,极其火热。

    “想当年,渤海国之官位,尽被高、王、李、张、乌、杨、贺等门阀世家垄断,唯有考取中原进士,方得些许官位,而某的先生,也是去了中原,考取了进士,但朝廷内忧外患,契丹人觊觎良久,一直不得授官,郁郁而终!”

    戴高一脸憧憬地说道:“若不是某年岁大了,也想成为进士,你们运气是极好的。”

    几人脸色欣喜,但却不敢言语。

    “科举如今三年一科,去年已有,今明两年想必是没了,但明年五月,却是秀才试,你们可得努力些许!”

    “先生,不知金山城有多少秀才名额?”张印抬起头,问道。

    “你们也是为此而来吧!”戴高笑了笑,说道:“某与金山陈郎中相识,他曾言,金山十万众,若是倭人也来考取,那么最起码也得十位举人,五十秀才。”

    “倭人为何能来考取秀才?”有人愤愤不平地说道:“应该只有金山城人氏才能考取才对!”

    “莫要生气,倭人饱读诗书者也不少,凭什么不能考取?前唐时,进士及第的倭人、渤海人,也是不少,这是应有之义!”

    戴高摇摇头,继续说道:“金山城十万人中,读书人也不过七八百,以渤海大姓居多,三十位秀才,想必也是极难的,你们不可懈怠!”

    “诺——”几人低头不语。

    “我晓得你们的心思!”戴高笑了笑,找个椅子坐下,轻声说道:“据我所知,这次前来督考出题的,乃是前年恩科进士,这就是那年的进士文集,你们传抄一遍,多多翻阅!”

    “对了,诗词之道,在功名上虽然是小道,但在秀才试上,却也与文章不分伯仲,若是出彩了,想必机会更大些!”

    “多谢先生指教!”张印等人喜不自胜,正准备离开时,突然有人报上,城中的陈郎中来访。

    “你们与我一起去迎!”戴高沉声道。

    果然,一辆马车上,一个衣袍飘飘,文质彬彬的男人下了船,笑容满面。

    陈礼,陈郎中。

    张印当然知晓,此人乃是金山城一等一的人物,娶了先生侄女为妾,来往极深。

    “这些是先生弟子?”陈礼看了一眼这几个年轻人,模样端正,不由得点点头。

    “说来惭愧,老夫手下,就这几人写的文章,勉强可看,索性就让他们试试功名罢了!若是侥幸中秀才,我也无憾了!”戴高摸了摸胡须,感慨道。

    “此言差矣,依我来看,尽是俊才,秀才有望!”陈礼笑着说道:“若是没中,也不用灰心,城主府衙缺不少的笔贴,也算是个去处!”

    “还不快谢谢郎中!”戴高催促道。

    “多谢郎中!”张印也连忙拜谢。

    随后,几人就自觉离开,心情激动莫名,有了文集,考中的几率更大些,而有了陈看中的首肯,再不济也能去当笔贴,大小也算官了。

    前途一片光明……

第六百六十五配种

    两人进了屋中,分别坐下,寒暄了一阵子,陈礼这才说道:

    “金山城还是太少,如今城府准备大规模迁徙百姓过来,很可能会设县安置,先生文采出众,名声赫赫,不知先生可愿过来?”

    “这也是应有之意!”戴高点点头,说道:“背靠金山,又有商税,扩为州县是迟早的事情,但,某年岁大了,气力不足,实在无能为力!”

    陈礼颇为遗憾地说道:“金山城户口越来越多,迟早会成为海外大州,先生如此大才,着实可惜了!”

    渤海人越来越多,已然快占据了金山城的半壁江山,所以金山城很希望收揽一些渤海人才,从而加大对渤海人的控制。

    虽说汉化很多,但说到底,彻底的融入,不是一时之间可以解决的。

    戴高自然知晓其招揽的目的,若非年岁太大,他早就答应了,当官谁不想,但与城府的关系也要拉近,他沉吟片刻后,说道:

    “明年秀才、举人试后,渤海旧人自然缓缓归心,郎中也无需这般急切!”

    “我虽不急,但城府,以及少府寺高层却急切,他们位居山巅,不曾见过山脚。”

    陈礼摇摇头说道。

    “某有一法,郎中可试之!”

    “哦?何来?”

    戴高摸了摸胡须,说道:“如今金山城,渤海、汉人、倭人,三分之,天长日久,若不处置好,定然龌龊不断,某建议,城府可鼓励异族通婚,或减免赋税以推之,再推行河洛官话……”

    “渤海旧人,一向喜爱佛法,汉人、倭人也是如此,可勤派佛寺僧人讲法,久而久之,自然和睦相处!”

    “甚好!”陈礼心中想了想,通婚、官话、佛法,三管齐下,不消数年,定然使之归化,成为彻底的唐人。

    “多谢先生指点!”陈礼点点头,心中颇为感激。

    随即一番言语,两人知觉关系更近了一步,皆大欢喜。

    “归化之法甚好,但汉民迁徙也不能断,金山城丁口还是太少,只有人多,才能引起少府寺的重视,到时候设置都督府,恐怕也是不远了!”

    心中越想,越觉得痛快,都督府可是正四品,啧啧啧,小小的占城都可,凭什么金山城不成?

    …………

    与九州岛相隔不远的济州岛,也是少府寺下,海外司的主要之地,也是唐国的养马重地。

    与金山城的地广人稀不同,济州岛人口倒是很多,一则是来自于燕云的汉人、山东的汉人,二则是渤海人,以及些许契丹人和高丽人,他们组成了济州岛的五万丁口。

    金山城以种地、开矿为主,而济州岛则是养马和贸易为主。

    契丹人、高丽人,生产力极其不发达,尤其是高丽,目前还是部落联盟转化为中央集权的阶段,与贵族共享天下,货币都是少府寺帮忙锻造的。

    高丽输出人参、墨、纸、文席、苎布、折扇、瓷器等还有些名气,输入书籍、药材、香料、染料、丝绸、茶叶、玉器等。

    而契丹人,则更注重享受,茶叶,丝绸,绢布,瓷器,铜钱,银器,书籍等,而输出的,则是牛、羊、马以及各种皮毛等。

    可以说,因为燕云这块汉地,契丹人需求很少,常规的盐、铁都有,牛马等都是大额输出物,契丹人一直处于盈利的阶段。

    来自于登、莱两州的商贾,对于羊需求很大,每年需求数万头,中原的勋贵官僚们特别喜欢吃羊肉,以为贵族的象征,每百斤的羊,中原人愿以三十贯而买之,几乎是马价的双倍。

    由于赵宋与契丹还处于敌对关系,所以济州岛作为中转商,赚取的钱财,已经不亚于金矿了。

    除此之外,济州岛存在的意义,就是马政了。

    经过三四年的圈养,放牧,以及招揽渤海人和契丹人的训马,济州岛上的马匹,已经超过了两万头,契丹马占据大头。

    但,真正适合作战的战马,却仅仅只有三千头,若是没有契丹人的驯马技术,战马数目甚至更低。

    墨渊来到济州岛已经数年了,在他的亲自建设下,济州养马岛才算真正起来,所以,少府寺并没有任命其他的新的城主,一直由他代管。

    “驾驾驾——”骑着马,墨渊已经二十多岁,皇帝曾经说让他统领骑兵的许诺,还没有兑现,只能在济州岛养马。

    他也成婚了,已经习惯了牧马的生涯。

    去年,皇帝送过来一批的马瓦里马,让与契丹马进行交配,培育新的马种,一年多了,今日终于有了头绪。

    “在哪呢?”带着数十名骑兵,墨渊风风火火地来到马场,连忙问道。

    “城主,前边就是了!”小吏连忙引路,来到了一个马厩中,一匹壮硕的母马,正不断地舔舐着一旁的小马,小马精神十足。

    而且,这马厩中,似乎烧了地龙,有点热。

    十月份的济州岛很冷,但契丹马却很习惯,加点稻草,关上马就可以了。

    马瓦里马则耐热不耐寒。

    “这旁边的契丹马,精挑万选的种马,母马则是马瓦里马,也是精壮的母马,这生下的小马,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咱们发觉,其与契丹马不同,与其母一般,耐热不耐寒!”

    小吏指着跟随母马而动的小马说道:“其肩高,也比一般的契丹马高,日后虽不至母马的五尺,也起码是四尺半了。”

    墨渊看了一眼旁边四尺三寸(130cm)的种马,又看了一眼五尺(150cm)左右的母马,疑惑道:

    “这高度也不相对,这又如何配种?”

    “种马发情了,自然饥渴,我等又在地上加了层木头,种马这就可以了!”小吏说道。

    “为甚不用马瓦里种马?”

    “小的们试过,契丹马容易难产!”小吏接着说道:

    “马瓦里肩高,又擅长奔走,耐热,以其为母马,小马驹更随其一些!”

    原来是嫌弃契丹马矮呀!

    不过,一个四尺三寸,一个五尺,的确高度相差许多,骑兵就讲究高度,优势太大。

    “这样啊!”墨渊点点头,继续说道:“再过些时日看看,这小马驹到底如何,若果真可以,就按照这样来配种吧!”

    ps:月末了,求票,求订阅

第六百六十六章渤海国

    检查完小马驹后,墨渊这才心里松了口气,皇帝交代下来的任务,终于快完成了。

    配种下的马,又要高,又要耐热,还得如契丹马一般好养活,这可真是一项体力活。

    随即,他又巡视了一下周边的牧场,望着这万马奔腾的场面,一时间心情愉悦至极。

    济州岛一开始么不过几百匹马,数百人,如今几年经营,马匹超过两万,还有数百个契丹、渤海驯马师,每年能输入朝廷近千匹战马。

    粮食反而不足了,需要向高丽进口,供应黑水都督府,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了。

    心中琢磨着,墨渊骑着马,回到了城主府,街道上的众人纷纷让路,一些契丹人也低头行礼,显然,他这个城主,在整个济州城威望很高。

    到了城主府,小吏就前来言语,说少府寺的人过来。

    济州岛同样隶属于少府寺,而且他的身份还是员外郎,从五品的官,墨渊眉头一皱,猜不透少府寺的主意。

    少府寺派遣而来的,是个郎中,隶属于海外司,模样端正,二十来岁。

    “不知掌司可有什么吩咐?”墨渊客气地问道。

    “回禀墨城主,掌司吩咐,要从济州岛调派一些骑兵,去往北方!”

    年轻的郎中恭敬地说道。

    “北方?黑水都护府?”墨渊诧异了,那地方冰天雪地,鸟不拉屎的地界,还派人去干嘛,而且还是精锐的骑兵。

    早知道,济州岛那么多年,从汉人、渤海人中,才选了两千多骑兵,宝贵的很呢!

    “没错!黑水都督府如今对敌甚多,颇为力竭,所以需要济州岛的支援,物资还是其外,但兵马的不足,才是最大的缺口!”

    “需要多少人?”墨渊叹了口气,他有心不愿,但没办法,这不是他的的一言堂,无奈地问道。

    “一千骑兵,一千步兵!”男人恭敬地说道。

    “什么?”墨渊腾得站起,瞪大了眼睛:“你可知这是济州近半的兵力,若是高丽,或者契丹来犯,济州了就危险了!”

    “不只是济州岛,待会下官还得去九州岛宣读少府命令,这是陛下、正卿、少卿,以及掌司签发的书令,请过目!”

    “这……”看着这一方方印章,也不像是假的,墨渊疑惑地问道:“九州岛出多少人?”

    “三千步兵!”

    “啧啧!”墨渊瞬间安定下来,他问道:“如此,某只能从命了!”

    “如此便好!”男人说道:“三日后,船队就会来到济州岛接送,战事结束,自会归还。”

    “黑水都护府招惹了哪个,竟然需要那么多人?”墨渊疑惑难解,随即打听去了。

    随后,具体的原因他就清楚了。

    渤海国被契丹人灭后,只是丧失了辽东之地,毕竟有四百万人,契丹着实吞不下,只能占据精华的辽东百万丁口,建立附庸的东丹国。

    渤海国的后裔又在龙泉府,重建渤海国,但国主大光显却被撵跑到了高丽,烈氏父子专权。

    随后,大氏韦,这个幸运儿,在皇帝李嘉的支持下,在渤海国北边安边府建立了新的渤海国,抵制由烈氏控制的伪渤海国。

    由于获得大唐的支持,这两年盛势越发的壮大,一举占据了安远府、定理府(海参崴),人口达到了二十万,拥兵三万。

    渤海国权臣,烈氏父子哪里能容得了他,于是九月,下起雪花之际,发兵十万攻打,从而收服了定理府,安远府,将这个新生的后渤海国,荡平了。

    大氏韦,以及他的妻妾,大臣,以及仅剩的数千兵马,狼狈北逃,来到了黑水都护府,勉强度日。

    这个时机选的太好,东北冬日,最起码得五六个月时间,等到夏季来临,黄花菜都凉了。

    黑水都护府本来在库页岛上,安生的过着小日子,不时地来到黑龙江附近收税,如今狭窄的库页岛一下子拥挤数千人,立马不堪重负。

    少府寺这才反应过来,自己支持的小渤海国,竟然被烈氏渤海国给灭了,大氏韦这个废物,拥有女真人,竟然打不过,真是废了。

    但,少府寺也不能放置不理,毕竟这个小渤海国与黑水都护府,互为犄角,若是没了它,黑水都护府默默发育的环境就会被打破,从而直接与渤海国接壤。

    讲究速战速决,一旦拖延,几个月后,就更难打下了,乘着刚步入冬日,还能解决一番。

    少府寺拿到皇帝的指令,立马就动员起来,粮食,兵器,棉衣,马匹,等等,又募集济州、金山两地的步骑五千人,与黑水都护府召集的万人大军一起,准备恢复小渤海国。

    黑水都护府实际上常备着甲兵,只有两千人,其余的万人,几乎是岛上的牧民,以及黑龙江附近的牧民集合起来了,顺风仗还可以,若是逆风,就难了。

    当然,少府寺虽然看不上渤海国,但依旧不敢懈怠,兵器铠甲等,以及棉衣,预备充足。

    最低的要求:恢复安远府,赶走伪渤海人。

    “也就是说,差不多有两万人咯!”

    李嘉看着外面百草枯黄的场面,感觉天气越来越冷了,幸亏前两年种植了数万亩棉花,不然真的冻死。

    不由得感叹道:“长沙如此寒冷,更何况黑水都护府了,棉物一定要充足供应,不然就白白牺牲了!”

    “喏!”李安国拍着马屁道:“多亏了陛下目光长远,看的清楚,早就种植了棉花这种东西,暖人的很,才能让将士们在严寒日子里打仗!”

    “要不然说是天子呢,果真不是假的,咱心里敬佩的很!”

    “少说这些屁话!”李嘉笑骂道,瞅着落下的秋叶,说道:

    “跟我说实话,这两万人能攻下安边城吗?”

    “应该可以!”李安国一改嬉笑的脸,严肃地说道:

    “渤海国国料想不到咱们反应那么快,也料想咱们有棉衣,胆子那么大,所以,夺回安边府是定然的!”

    “只是大氏韦着实不行,咱们只能打着这块牌子,治理还得咱们亲自上!”

    “毕竟,渤海国还有两百万人口,不可小觑!”

    ps:地区发在评论区,求订阅

第六百六十七章化国

    库页岛,库页城。

    这是一个仅仅宽五里,长五里,高一丈六尺,拥有两座城门,平日的居民也不过两三千人,毕竟整个库页岛也才加在一起才六千户,几万人口而且几乎都是贫穷的牧民,捕鱼和放牧为生。

    当初为了建立库页城,陈兵将六千牧民聚集一起,建立了这座城市,然后又散去两千户去岛上周边放牧,其余的四千户聚集在以库页城方圆五十里内放牧捕鱼。

    只有等到冬季来临时,这四千户人才进入库页城,躲避严寒。

    毕竟,城里有烧火炕。

    如今,这座城市极其拥挤,来自于安远府的几千人赶来,让库页城的柴火都不够烧了,真是让人头疼。

    看着满满当当的库页城,李志远很头疼。

    他本是江陵人士,加入唐军后,乃是破金陵第一人,所以得到嘉奖,受封男爵,莫名其妙进了宗师,再晋升为黑水都护府护军使。

    可,黑水都护府太过于偏僻,没人想来这,都护空缺,他这个护军使,反而是领头羊了。

    这几日,渤海国被烈氏攻破,几千人坐船,漂移到了库页岛,登入了库页城。

    库页城的选址很有讲究,它位于河流入海口,又距离大陆很近,只有几十里,随便都有飘过来,更是方便统帅大陆上的部落。

    “护军使,您快去瞧瞧,那些渤海人又打起来了!”

    这时,一个兵将急忙的跑来。

    “知晓了!”李致远叹了口气,他连忙起身赶去,一边走,一边念叨道:“这群该死的渤海人,渤海王怎么不去管一管?”

    等到他赶到的时候,果然是两个渤海人,因为吃饱了没事干,又喝多了酒在房间里打了起来,脸上青一阵红一阵的,看上去很狼狈。

    李致远问下名字,一个姓高,一个姓戴,都是渤海国的贵族,因为战败一事在推脱责任,然后就打了起来。

    “给我绑起来,看押住,三天之内不允许出来!”

    “喏——”

    对于李致远的吩咐,这些渤海人还知晓寄人篱下,所以只能认栽。

    “渤海王呢?”李致远问道。

    “在屋子里喝酒呢!”

    随即李致远连忙赶了过去,果然就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抱着两个女子,狼狈地喝着酒,不顾劝阻。

    “让他继续喝吧!”李致远叹了口气,随即问道:“世子如何了?”

    “按照您的吩咐,已经请先生给他上课了!”

    “那就好!”李致远摇摇头,随即离去。

    既然国主不行,那就换一个吧!

    小世子不错,废掉一个还有替换的,他焦虑个什么?

    最后几天少府寺运来了大量的粮食燃料木头,以及许多的兵士,陆陆续续的差不多有五千人,甚至还有一千骑兵。

    加上他手里的一万多人,那么,库页岛上的兵力,差不多达到了两万人。

    粮食无论,但大量的棉衣,却是让他喜出望外。

    “有了这些,还怕那些渤海人不成?”李致远瞬间斗志昂扬。

    “护军使,陛下要求您必须收复安远府,若是还有余力,可以把安理府也收复,那里是一个好港口,可以交卸不少的船只!”

    传令的小吏,忍着严寒,颤抖地说道。

    “那是自然!”李致远激动地说道:“只是,还缺了一项东西,这东西少了,这仗也打不起来!”

    “何等东西?木炭,棉衣,粮食,应有尽有啊!”

    “酒,你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东西,酒啊——”李致远大声嚷嚷道:

    “你知道,在这等天气下,若是没有酒,走路都感觉困难,怎能让这些兵卒们打仗?”

    “我等晓得了!”小吏目瞪口呆:“金山城不远,明日定然送到!”

    “那就好!”李致远摇摇头道:“少府寺每年赚取那么些钱财,还吝啬酒水?”

    都护不在,李致远对于这贸易,再是清楚不过。

    库页岛上的鹿皮,其他皮毛,每年售与少府寺,就达到了十万贯。

    更何况,在大陆上,上万户的靺鞨,隶属于黑水都护府,与他们交易的皮毛牛羊等,也是数之不尽,一年获利数十万贯。

    这些东西,可是白菜价交换过来的。

    随着黑水都护府的扩张,少府寺的利益也在不断的扩大,所以,小渤海国遭遇袭击,灭国与否少府寺并不在意,但那二十万的人口市场,以及渤海国对于黑水都护府的威胁,却让少府寺十分敏感。

    无论无何,一定要重设小渤海国。

    “护军使,陛下明言,这次若是重复了渤海国,那么黑水都护府,就要迁徙在安理府!”

    小吏继续说道。

    “那么渤海国?”李致远疑惑道。

    “渤海国自然还是存在的!”小吏笑着说道:“毕竟上百万的渤海人,契丹人吞不下去,我们更是吞不下去,所以,渤海国这个表皮,一定要存在!”

    “而大氏韦,烂泥扶不上墙,陛下以及少府寺上下,十分失望,所以,朝政与否,都将由都护府把持,他们只是盖章罢了!”

    李致远颇为震惊。

    就这样吞并了一个小国?少府寺真会玩。

    “若是渤海复国,护军使定然大功一件,副都护一职,定然有望!”

    “在下领命!”李致远连忙应下。

    随即,带酒水到达之后,李志远连忙组织两万人,进行规整指挥,然后再乘船南下,来到了安远府。

    果然,这群渤海人没有想到大军突来,一下子就反应不及。

    安远城中,依旧有万人看守,看来烈氏还是不放心大氏韦,害怕他再起,危害统治。

    渤海人是渔猎民族,与女真人系出同源,骑术了得,而且学习了唐朝的冶炼技术,铠甲装备也多,守起城来,竟然有模有样的。

    失去一个城门后,反复拉锯,折腾了近两个多小时,安远城竟然还没有拿下,李致远瞬间就恼了:

    “果然是一群没有上过战场的兵卒,些许胆色都没有!”

    说着,他举起了自己的木槊,骑着马,带领几百亲兵,直杀向了城墙:

    “狗杂种们,大唐天兵来也,还不降?”

第六百六十八章威风

    十二月的长沙城,是冷的,同样也是热的。

    长沙城冬日的冷,是一股寒风瑟瑟,透入骨髓的冷,穿的再多,也阻挡不了寒风的侵袭,门窗再牢,也有漏风的地界,好不容易暖和一些,瞬间就透心凉了。

    冬雨停了,露出薄薄的太阳,颜色淡的与天空差点就融为一体,些许暖光,照耀在身上,是给予了路上行人最大的礼物。

    院落中的老老少少,一个个搬着凳子,坐在晒太阳,虽然有寒风,但外面比家里还暖和。

    长沙城的街道,这两年作为临时国都,一直在翻修,扩大,让长沙城的百姓们颇为不习惯,但商贾云集的场面,让些许老人不禁回忆起了马楚时代些许美好,瞬间感慨万千。

    在这个乱世,能活到现在,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煤块啊,煤块,快来买啊——”

    在冬日最受欢迎的,是走街串巷的卖煤人,他们拉着木板车,或挑着担子,天还没亮,就走十几里路,来到城外的煤矿,进行收购,然后再拉到城里,一块一块的售卖。

    因为煤炭味道重,烟味浓,所以富贵人家一般都用上好的竹炭,散发着幽幽清香,只有普通人为了躲避寒冷,选择煤炭。

    很快,中年人的驴车瞬间就被人群给围住,一个个叽叽喳喳的问询起来:

    “这煤多少钱一块?”

    “两钱一块,买十块送一块!”

    “太贵了吧!”有人说道:“其他人一钱一块的……”

    小贩也不慌乱,将小山似的驴车护住,然后大声说道:“这煤块,你们瞧瞧,一个个洞的蜂窝煤,一块能抵两三块普通的煤呢,烧地也暖和,烟更小,一块煤能用一天呢!”

    其他人张望着,果然是蜂窝煤,碗口大小,果然不假,有点小钱的就留下来,有些拮据的,只能落寞离去,等待其他的煤贩到来。

    他们也不担心,因为冬日的煤贩是最多的,走街串巷,叫卖的不少,普通的煤炭肯定是有的。

    一条街上,瞬间将一车蜂窝煤给搬运一空,煤贩子这才欢喜地将铜钱装在车上,然后晃悠悠地来到天下钱庄,将十来斤的铜钱拿下。

    不一会儿,就拿着一块银币,以及几张面值百钱的钱票,开心地出了门。

    小冰寒期时代,哪怕是长沙城,也与中原一般,冷得让人受不了。

    长沙城十来万人,每日所需要的燃料,若以竹炭来计较,就是数万斤,木柴更多,十数万都不一定够。

    这就是生产力不发达时代的大城市病,几百年的唐都长安城,已经将关中的木林消耗一空。

    长沙城供应自然也不够。

    所以,朝廷将供应与炼铁的煤矿开放,售卖,允许百姓们买之取暖,算作是善政吧!

    少府寺因之,每日获利超过千贯,着实是个好买卖,而且造福百姓。

    毕竟,以前的木柴和竹炭,价格着实太高,普通的百姓冬日只能硬扛,便宜方便的煤块让他们冬日少受些苦头。

    只是距离城内有些远了,所以促进了煤贩子的产生,一夜之间,上千人以之为业。

    时至申时末,长沙城已经有些昏暗,吕明则颇为高兴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明日就是正旦,作为从七品的执金吾,今日他就来到司农寺(专门发放京官俸禄),领取了二十石俸禄,以及朝廷发放的两匹绢布恩赏。

    司农司旁边就有数座米铺,转运了几趟就售卖一空,石米得售二百钱,斗米约二4十钱,而市面上斗米约为二十五钱左右。

    留下一石米,三匹绢,其余的尽皆卖去,得三千八百钱,换成一枚银币和一千八百多钱票,怀中一揣,方便太多。

    绢布市面上也是一匹两贯多点,卖掉一匹,剩下一匹留作新衣。

    如此一来,他这个腊月,总计得钱八千,一家人生活在长沙,绰绰有余。

    “卖碳了,卖碳了——”眼瞅着前面卖竹炭的贩子,吕明瞬间心中一动,腊月的恩赏太多,家里天天烧煤,气味太重,让婆姨和孩子感受一下竹炭。

    “多少钱一斤?”吕明连忙走过去,问询道。

    “三十钱一斤,这位郎君,您快点,酉时快到了,城门也快关了!”小贩连忙说道。

    果然,富贵人家烧的炭火,都比粮食贵。

    “不急,还有一刻钟呢!”吕明笑了笑,看了看这竹炭的成色,价格太高,让他颇有些迟疑。

    “这可是城外吴家竹炭场烧制的,平日都是达官贵人定制的,烧起来还有点竹香味呢,实在难得,我也只是有点关系才弄到手的!”

    小贩连忙说道,开始推荐起来,他晓得这等中人之家,买这贵东西,是咬着牙的,绝对不能拖延,不然过一会儿就变了。

    人人都想尝鲜,尤其是感受一下富贵人的生活。

    “给我来三斤吧!”吕明咬着牙,拿出了一张百钱的钱票。

    “好嘞!”小贩笑眯眯地应下,拿出十枚铜钱,称下三斤竹炭,快活地说道:“郎君日后若是要竹炭,就与我说,我直接送上门去,也省得您跑不是!”

    将竹炭放在驴车上,转眼间,吕明就后悔了,为了一时新奇,就浪费了那么多钱,着实不该。

    而小贩,已经不见了踪影。

    “罢了罢了!”摇摇头,就待他准备回家时,城门正待关起,突然一骑飞奔而来,直接将城门抵住,大声道:

    “吴越国使臣前来,快快开门!”

    听闻是吴越国使臣,城门立马就停下了,守城兵连忙问道:“可有令牌?”

    “有!”递上去。

    “开门——”

    随后,浩浩荡荡数百人队伍,从城门而过,穿过街道,朝着内城而去。

    待准备又关门时,突然又有一骑,飞奔而来:“倭国使臣前来朝贺,速速开门——”

    沿街的百姓们驻足观看,赞叹着。

    “过两日就是正旦朝会了,到时候可就热闹了。”

    “是哩,咱们大唐也算是万国来朝了!”

    吕明望着这一切,挺起胸膛,也与之荣焉。

    大唐真是威风!

    这两日,也不知还有多少使臣朝贺……

第六百六十九章大朝会

    神武四年的正旦日朝会,想必是极为热闹的。

    李嘉对此毫不怀疑。

    神武三年,他一举灭了闽南、蜀国、江南,囊括土地数千里,百姓数以百万计,整个南国,除了吴越国以外,已经完全在他的手里。

    北宋的数万精锐步骑禁军,在蜀中被俘虏,打破了中原禁军难以战胜的气势。

    官僚数目,超过万人。

    军队,约三十万众。

    人口超过三十万的城市,两座,成都,金陵。

    若是按照秋税的标准,神武四年的收入,粮食将超过一千三百万石,钱超过两千万贯。

    李嘉这几年,只需要做两件事:强军,编户。

    三十万大军,在数目上可能超过了中原禁军,但战斗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所以需要大规模的训练,从阵型,铠甲,兵器,以及士气上下功夫。

    在封建时代有一个至理名言,只要有钱就能堆出强军,而没钱这是万万不能的。

    比如,满万则无敌的女真人,一开始的确是士气原因,所以屡克强敌,但之后却是数层铠甲,以及火炮的加持,才夺下偌大的天下。

    这些,却是由钱堆起来的,依靠的八大皇商。

    至于编户,亦或者说是度田,则更加简单,哪个朝代一开始都在做,北边的赵匡胤也不例外,他也在缓缓实行,就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

    李嘉则不是为了财政,而是建立起对乡村的统治,以及对全国资源的合理利用,财政只是顺便的。

    所以,哪怕人口再多,实力再强,若是不能利用起来,也只是废物。

    明末时期的江南地区,就是如此,游离在帝国之外。

    “安远府拿下来了?”李嘉晒着太阳,看着叽叽喳喳的鸟儿,问道。

    “拿下来了!”李安国轻声说道:“原本是打个措手不及,但渤海人却还有点本事,僵持不下,李致远则身先士卒,夺下城门,才堪堪拿下!”

    “渤海人也不是浪得虚名的!”李嘉摇摇头,歪头说道:

    “能从契丹人眼皮子下复国,而且还坚挺了几十年不倒,好歹是几百万人口的大国,不可小觑!”

    “渤海国一直提防契丹人,精兵强将都在西边防备着呢,所以才让你们轻易的拿下了安远城,所以你们不能懈怠,要好好练兵,来年可是有一场硬仗!”

    “要不要与契丹人联系一下?”李安国被皇帝说的有点心虚,他感觉还是小觑了渤海国,感觉与契丹人联盟,合分渤海国,胜算很大。

    单单凭借着少府寺,很困难。

    “不可!”李嘉皱起眉头,连忙说道:“与契丹人合谋,无异于与虎谋皮,这是个愚蠢的主意!”

    “渤海国那么大块肥肉,距离我们远,距离契丹人近,他们获利自然大于我们,契丹人本就难制,若是让其壮大,非汉人之福!”

    “将这几个府拿下,就不要再轻举妄动,改换策略,与其和睦相处,只求通商,朝贡!”

    “若是有所求,亦或者契丹人威胁,咱们还可以帮他们一把,卖点兵器粮草,若果真局势万分危及,必要时还可以出兵!”

    李嘉觉得,一个中央集权的,儒家文化的渤海国,一时半会绝对吞不下,没看见契丹人也知晓吞不下,坐视其立国吗?

    所以目前来说,只要让渤海国成为自己的番属,名义定下来,日后要捏要扁,还是他一句话?

    况且,渤海国兵力还算可以,日后拿下中原,可以让渤海国出兵契丹,两面夹击,拖其后腿,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喏,臣,明白了!”李安国点点头。

    “如今有哪几国到了?”这件事解决了,李嘉又随口问道。

    “回陛下,吴越国,大理国,倭国,都已经到了,还有六十八洞蛮,以及黔州蛮等……”

    田忠自然晓得皇帝在问什么,连忙低声说道。

    “北汉呢?没有人来吗?”

    “路途遥远,但北汉国主依旧派人跟从商队而来,明日应该就到了,不会错过朝会!”

    “高丽国呢?”李嘉突然想起,在北方,还有一个国家,感觉很弱的样子,不及渤海,汉化也不怎么强。

    “陛下,高丽国朝贡契丹人,乃契丹人之番属,与我国只是友邻,只是派人来恭贺!”

    李安国对着还是清楚地,连忙说道。

    “哦!”李嘉颇有深意地说道:“原来高丽人臣属于契丹人……”

    两人不知皇帝什么意思,低头不语。

    唐朝的元旦,叫正旦、元日、元正、元辰,端日,三元,元硕……说法较多。

    唐玄宗在《假宁令》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

    所以,在这天,衙门是要休息的,包括皇帝和宰相都一样,除了些许必要衙门外。

    关键在,唐朝元旦还会举行朝会,即皇家重要典礼,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大唐帝国的雄大国威。

    在元旦朝会盛典上,举行大朝会和大陈设。

    大朝会是始于西周的一种礼仪规格最高的朝仪,秦汉直至明清,历代承袭不衰。

    “大朝会”即百官朝见天子。

    大朝会这天,李嘉头戴垂着十二串白珠的衮冕,在皇宫正殿召见文武百官,各地朝集使、藩属国、非藩属国使节,接受拜贺、进献贡品,及汇报各方祥瑞等。

    这表示唐朝皇帝威加四海泽被九州。

    五品以下的官吏,这才见到了皇帝一面,队伍排得老长,在寒风中,感激涕零。

    几个大国,加上一些蛮僚,倒是凑了几十号人,勉强算是万国来朝吧!

    目前简陋些,等统一天下,番邦云集,才热闹。

    而大陈设,就是将历代象征着国家最高级别的礼器在皇宫正殿陈设出来,类似于大展览,以彰显大唐帝国的国体。

    当然,伴随着,还会下达大赦令,有的犯人可获得赦免或者减刑。

    李嘉则按照惯例,减免了些许刑法,过年嘛,还是有点福利的。

    由于经过了两三次了,李嘉完全没了新意,应付了事。

    但朝廷却是大办特办,甚至还举行灯会,赐宴。

    没办法,去年的胜利太辉煌了,大唐统一天下之势,不可阻挡!

    ps:月末了,求票求订阅

第六百七十章叙职

    浩荡的朝会,不仅让人身体疲惫,精神也是不断的被折磨,也幸亏每年只有一回,不然李嘉还真受不了。

    关键是,还不得不进行,若是皇帝没参与,指不定闹出点事情来。

    到了午时,他才歇息,享用午膳。

    下午的大陈设,他就不用参与的,所谓的礼器,不外乎缴获的印玺,鼎器,宝剑,以及从前唐皇宫大内流传出来的物件罢了。

    趁着这个间隙,李嘉享受点美食,然后继续召见一些外臣,尤其是那么多年难来叙职的封疆大吏。

    比如,占城都护范隶,一去数载,终于又见到了皇帝,瞬间热泪盈眶,情难自禁。

    李嘉看着这个年轻的都护,如今已然面目全非,白皙的皮肤,已经变得暗黑,又粗糙,个子高挑,精气十足,些许是长久以来未穿长袍,他颇有些不习惯。

    “辛苦了——”皇帝脸上带着笑意。

    “陛下——”范隶跪在地上,闻得这句话,这几年受到的苦,立马涌现心头,眼眶通红,痛哭不已。

    “微臣久居海外,今日再得见陛下,实在是,实在是情不自禁,还望陛下见谅……”

    李嘉也放任不管,一会儿后,范隶才收敛心神。

    “卿家何罪之有?”皇帝叹了口气:“也是占城离不开卿家,不然某早就派人去了替换了!”

    眼前的范隶,哪有出发之前的书生意气,几年的时间,天气,政务的折磨,已经让他看起来极为成熟,浑身散发着一股精明强干的气息,年不过二十五六,已经是封疆大吏了。

    “占城都护府建立数年,不知境况如何了?”

    距离设立占城都护府已经快四年了,还没有登基为帝时,李嘉就派人攻占了这个地界,也就是后世的越南南部的确,占城王国。

    这里土地肥沃,而且,又是南下的重要节点,许多商船都在这里停歇,补给,位置极为重要,也是极为富庶的。

    李嘉没有南汉抢一把就走的心态,反而直接挥师占据,设立占城都护府。

    范隶,则因为提出建议,所以与海龙军一起南下,成为占城都护。

    对于皇帝的询问,范隶则微微有些骄傲地抬起头,说道:

    “臣初到占城,汉民不过数千,编户之民,也不过两千户,四年过去,如今占城都护府下辖民户五千,兵两千,年税可到三十万贯!”

    随后,范隶详细地向皇帝解释了他如此对于占城的改造。

    首先,他用极低的价格从那些王公贵族们手里拿下了上万顷的土地,然后分发给那些贫民,亦兵亦农,从而一举建立了统治根基。

    再进行编户齐民,效仿保甲制。

    随后,他又大力扶持佛家,贬低占城流行的婆罗门教,获得了佛家的支持,又从精神信仰方面建立了根基。

    拆婆罗门建筑,兴建佛寺,建学宫,传播儒学。

    并且对于城市,港口,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坊市制度得到贯彻。

    在律法方面,则实行大唐律,移风易俗,废掉四等人制,强行拆分家庭大户,拆分聚集区。

    不用一年,占城大治。

    来自于周边各国,尤其是高棉帝国,以及其他蛮夷,他一律欢迎,只要遵守法律,其他的经商种田,他都不管。

    如此以来,占城在南亚地区仿若是火把一般,令人瞩目,许多贫穷之人极为向往,商贾往来极多,成为了货真价位的聚宝盆。

    可以说,这完全属于儒家思维了。

    典型的蛮夷入夏的节奏。

    “自今日,占城人人言洛语,诵论语,写汉字,着袍衫,衣右衽,再过些许年,占城不亚于朝廷内地之府城。”

    说到这,范隶是极为骄傲了。

    他感觉,自己完全进行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将占城改造成了唐土,移风易俗,与当年伯禽改造鲁国一样,让占城变成了礼仪之邦,完全看不出以前的模样。

    “甚好!”李嘉赞叹道:“我是知晓你呕心沥血之举的,让偏僻的占城,成为了大唐的富饶之地,礼仪之邦,完全不亚于内地的州县,其中的辛劳难以估量,这样的做法是极为正确的!”

    “昔日的安南,一直与蛮夷相融,以至于久经叛乱,动荡不安,前唐耗费的财赋不计其数,若是其官吏,早如同你一般行事,何来不稳之理?”

    被皇帝这样的夸赞,范隶倒是有些不好意思,但这是理所应当的。

    这几年,那些朝廷的高官,哪个晓得他过的是什么日子?

    “有功必赏,这一直是大唐的规矩!”

    皇帝笑着说道:“范隶听封——”

    “微臣在——”范隶连忙跪下。

    “有鉴于治民之功,特加等你为忠良子,食邑五百户,又晋为正四品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赏,钱千贯,长沙府邸一座,地百顷……”

    通议大夫是文人的散阶,与军人的军衔等同,地位和待遇的划分,基本上就相当于多领一份工资,加强待遇,以显示简在帝心,最高阶,就是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

    “臣,叩谢陛下隆恩!”范隶惊呆了,这可是吏部左侍郎,正四品,吏部的三把手,若是皇帝兴起,甚至都能进去政事堂成为宰相。

    从小小的都护一下子就位列朝堂,可以说,不亚于一步登天。

    “快起来吧,你也是朕潜邸的老臣了,之前一直居于海外,许多功勋与你错过,但朕知晓你还是有能力的,可惜地方各府没有空缺,以你之能,治一府绰绰有余!”

    皇帝看着他激动地脸庞,笑着说道。

    在他进入广州城时,范隶就已经投靠过来,成为当时都督府的属官,然后就去了占城,年轻虽然小,但从资历上来说,极为深厚,属于次相孙钊一类。

    能力已经被证实了,那么自然可以提拔了。

    皇帝不忘旧臣,也是一番美谈。

    而且,还可以引起朝堂百官对于海外都护府的重视,哪个要是去都护府埋头苦干个几年,李嘉很愿意提拔他。

    一番安抚后,李嘉这才伸了下懒腰,道:“对其事迹调查一下,然后让邸报写篇文章,进行赞样,让百官们多学习一下——”

    “喏!”田忠立马应下。

    这家伙,真的要发达了。

第六百七十一章张苗

    这边占城都护府的,范隶刚走,那边,安南都护府的张苗也跟了过来。

    张苗与范隶不同,他并不是李嘉潜邸的旧臣,更不是岭南的文臣,他只是安南的汉人豪族,属于交州的汉人大臣。

    在草草的打下交州后,李嘉放心不下刚占据不久的广州城,于是就安排下几千军队,又任命了当地的豪族,曾经代表安南出使岭南的张苗,担任交州都护。

    安南都护府的名称,彻底的被李嘉抛弃,新成立的,叫做交州都护府。

    之所以任命张苗,而不是派遣大臣担任,其中的原因很多,首先一点,就是人口。

    众所周知,安南至西汉以来到唐朝,一千多年间都是隶属于中国的,到了五代,南汉失去了安南,吴权自立为王。

    可以说,这时候的安南,与当时割据一方的蜀国,吴越,是一个类型的,并没有脱离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脱离中国,还是到后来的968年,丁部领称帝,取国号为“大瞿越”,安南这才正式建立了独立政权,成为国家。

    而赵匡胤放任其立国而不管,等同于认可其独立,这是宋朝的锅,洗不掉。

    一千多年来,尤其是唐朝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并且设立安南都护府,静海军,属于岭南五管之一。

    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

    到了李嘉征服安南时期,交州治民汉户,达到了五万户,而当时岭南也才十几万户,甚至比北汉还多一些。

    这几万户汉民,成为了安南立国的根基。

    所以,与寥寥几万人的占城不同,安南地区的势力很多,盘根结错,所以只能以当地人来治理当地人,缓缓图之。

    简单的留下些许军队,有任命了些官吏,让张苗担任都护一职,李嘉就带着收复国土的大功,以及吴昌文一家,回到了广州。

    毕竟,李嘉还等着回国称帝登基呢。

    这些年来,虽然没有改换掉张苗的都护一职,但李嘉却不断的进行掺沙子。

    比如流放那些罪民,充实人口。

    亦或者调遣一些官吏,充实交州都护府,让他们担任职务。

    而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进行驻军,牢牢看守住交州城,只要这座城池下,偌大的交州都护府就安稳如山。

    果然,张苗也没有让人失望,他一直循规蹈矩,治民安民,顺便清剿一些土匪流寇,维护地方稳定,这几年来,交州都护府不曾有过乱子。

    “微臣了,参见陛下——”张苗三十多岁,皮肤微黑,一举一动都有礼有节,依旧保持着读书人的姿态,维持着臣下的规矩,让李嘉瞬间心生好感,这几年的距离感,消散一空。

    “起来吧!”李嘉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卿家治理交州多年,以至于朕都听闻,交州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百姓欢愉,朝廷上下也满意的很。”

    “去年秋税,听闻交州上缴了六十多万石粮食,比许多府多了不少,着实令人诧异,让他们羞愧莫名,卿家果然是大才啊!”

    “这并非是臣一人之功,而是同僚共同努力的结果!”张苗恭敬地说道。

    “如今交州户多少?境况如何?”李嘉按照惯例,开始询问起来。

    其实这些东西,张苗已经上书过了,但李嘉只是草草一看,还是听当事人说比较清楚一些。

    “幸赖陛下庇佑,国朝鸿运,交州都护府,有州十三,县三十九,羁縻州二十有二,其中,汉民六万三千户,口三十五万,蛮民两万九千户,口十三万,还有许多未曾王化的蛮人,微臣并没算入,毕竟他们不曾纳税,又言蛮语……”

    “四十多万人啊!”李嘉感慨道,尤其是三十多万汉人,这对于刀耕火种的南亚蛮人来说,不亚于先进生产力,有了他们,立国简单的很。

    当然李嘉清楚,这30多万人其实并不是指纯种的汉人,而是指那些汉蛮交流后的子女,只是他们晓得说汉话,有汉民,所以就被归纳为汉人了。

    蛮人就是指归附的,取汉名,能种田,会一点汉话,也就是俗称的王化蛮人。

    真正的野生蛮人,其实并不归为统治,那三十二羁縻州,就是如此,他们只是每年朝贡一些动物,并不冒犯征战,与汉人井水不犯河水,处于穷山恶水之间,都护府也犯不着理他们。

    “汉蛮分治,这对于都护府而来,并不好!”

    李嘉思虑了片刻后,说道:“蛮人王化多年,种田渔猎,却一直由其洞主统辖,若是有个民智的还算好,若是有野心之辈,一时起兵,交州瞬间就不安生了!”

    “所以,你可以改土归流,让他们洞主们搬到交州城来住,不吝啬一些钱财土地,派遣流官治理其百姓,虽然一时间有些动荡,但却是暂时的。”

    像后来丁部领就是如此,一直耕田种地的汉人,哪里是这群王化的蛮人对手,瞬间就打败,然后就建国了。

    所以,一定要将其消灭到萌芽之中。

    “陛下所言极是,只是交州的那些洞主、蛮主,颇有实力,臣怕交州之兵,难以招架……”

    张苗其实对于改土归流并不感兴趣,因为这会酿成兵乱,打破现在和平的生活,危害到他们这些豪族的利益,像这样相安无事不好吗?

    “交州兵不够,我从从岭南调兵给你!”

    “所以,你可以改土归流,让他们洞主们搬到交州城来住,不吝啬一些钱财土地,派遣流官治理其百姓,虽然一时间有些动荡,但却是暂时的。”

    像后来丁部领就是如此,一直耕田种地的汉人,哪里是这群王化的蛮人对手,瞬间就打败,然后就建国了。

    所以,一定要将其消灭到萌芽之中。

    “陛下所言极是,只是交州的那些洞主、蛮主,颇有实力,臣怕交州之兵,难以招架……”

    张苗其实对于改土归流并不感兴趣,因为这会酿成兵乱,打破现在和平的生活,危害到他们这些豪族的利益,像这样相安无事不好吗?

    “交州兵不够,我从从岭南调兵给你!”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138/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再起最新章节! 作者:飞天缆车所写的《大唐再起》为转载作品,大唐再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再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再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再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再起介绍:
时值五代十国,北宋之前,列国纷争,民生大乱,百姓苦不堪言。此时的两广地区,有一国,名汉,又被称作南汉,又被唤作南海霸主,国主残暴,又恐失国,意用阉人治天下,阉人治军,阉人治国,崇文弱武,天下之苦者,莫如百姓。有一人,唤作李嘉,大唐李氏后裔,见此局面,极为愤慨,挥舞旗帜:“主昏国乱,正是大唐再起之时也!”据岭南,复安南,克占城,攻大理,灭湖南,并南唐,对北宋,合契丹,这天下,思唐之民多矣。大小周后,符氏姐妹,花蕊夫人等,诱惑人心……赵匡胤,李煜,李彝殷,孟昶,耶律述律,野性难训……大汉能再兴,我大唐难道不能再起吗?交流群:大唐再起:631774182大唐再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再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再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