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唐再起TXT下载大唐再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再起全文阅读

作者:飞天缆车     大唐再起txt下载     大唐再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235章

    天是蓝的,地是黄的,这里除了蓝黄两色,再也看不到其他的色彩。

    从灵州出发,需要进行数百里的行进,才能到达凉州,也就是武威县。

    这数百里的黄沙,或者是说荒漠,行走着一队五百来人的队伍,他们脚步轻快,齐整,散而不乱,虽然中间有一辆马车,但依旧没有阻碍他们的速度。

    队伍沿着上千年来商队的道路来走,他们的前后,也有数个戴着驼铃的骆驼商队,隔着一段距离,共同前行。

    唐崇山掀开车帘,望着眼前数不尽的黄沙,不由得说道:“西凉之地,果然荒芜,我这个知府,也不知是好是坏!”

    “夫君莫要焦虑,知府可是正四品的官,在往上就是六部尚书了,以你的资历,定然能宣麻拜相的。”

    “希望如此吧!”

    对于妻子的安慰,他点点头,并没有放在心上。

    妻子看着自己的夫君,眼眸中颇为幽怨。

    自从十年前,考上了状元之后,本以为能光大门楣,过上好日子,谁知道,夫君竟然被强迫进入蚕室,割了一刀。

    虽然说有两三日的癫狂时间,但在哪里够呢?可是守十年的活寡。

    若不是早就有了子女,她早就和离婚配了。

    不过,目前也是很不错的,虽然西凉荒破了些,但,全国才多少个知府?好歹也是封疆大吏。

    “其实,我并非不想来凉州,只是孩子们还小,凉州我怕难以进学!”

    妻子小心地说道:“灵州很好,而且处于内地,距离凉州也近……”

    “罢了!”

    唐崇山闻言,脸色立马就拉垮下来:“进学怕甚?我作为状元,亲自教导他们,还能有差错?”

    “灵州到底隔了一层,对于你们的安危,我并不放心!”

    唐崇山脱口而出,连忙说道。

    妻子放在灵州,指不定头上会多点什么颜色,还是放在身边最好。

    妻子闻言,只能失望地点头,眼眸中颇有些不甘。

    唐崇山作为马车上,思量着如此行事。

    他身边的这五百骑兵,乃是朔方节度使郭守文的助力,也是为了交好他这位知府,临行前,郑重地说道:“君去凉州,小心为上,多多安抚蛮族,胡人,凉州乃朝廷所重之地,安然守之,必有大功!”

    随即挥挥手,转正了,五百骑兵作为护卫。

    如此,唐崇山才安稳许多。

    行走了数百里地,荒无人烟的大漠,流淌着丝绸和骆驼,一路上,不知道多少波沙匪,无奈地送了性命。

    财富虽然多,但杀戮,必然不少。

    党项人,回鹘人,吐蕃人,汉人等等,络绎不绝地想要劫掠一番。

    由此,唐崇山也知晓了凉州的复杂性。

    “恐怕,真的如其所说的这般,仅控制凉州城二十里,举步维艰!”

    不过,唐崇山身残志坚。

    昔日大史公艰苦卓绝而著作史记,自己也是同样的遭遇,必然能立起一番事业来。

    西域再次打通,就从自己开始吧。

    如果郭守文知晓其有这般恒心的话,指不定会大笑之。

    他赠予那五百骑兵,就是生怕唐崇山在朔方军地盘被杀了,这要是传到朝廷那里去,他的前途就真的没了。

    “凉州到了,甘州还会远吗?”

    郭守文感慨道。

    随即,他又将从朝廷发下的谕旨,仔细的看了看,颇为头疼。

    朝廷设立陇右府,本来就不大,银夏四州又被划走了,接下来怎么办?

    皇帝让他去打青海,吐谷浑人的地盘,真的让他一言难尽。

    “吐谷浑有那么好打的吗?”

    郭守文无奈了。

    吐谷浑部,一直多灾多难,在五代的时候是沙陀人重要的部下,贡献了大量的骑兵。

    当然了,吐谷浑的部落,流离失所,许多人来到了河套地区,云州,蔚州,被迫为奴。

    后来,石敬瑭割让十六州与契丹,大批的吐谷浑人,无奈的生活在契丹国,照样被当做奴婢,甚至还被当成土人,饱受欺压。

    之后,后汉时引诱南下,结果却被水土不服,大量的人活活中暑而死。

    目前,青海附近的湟水附近,约有万帐的吐谷浑人,顽固的看守在祖地,舍不得搬迁。

    吐蕃帝国崩溃,自然就没有人管住他们了,随即自然发展,户口大量的增加,到了此时,吐谷浑,已经是拥有数万帐的大部落了。

    而朔方军,此时顶多一万多人的骑兵,怎么打?千里迢迢奔袭,后勤都管不了。

    “凉州到了,甘州还会远吗?”

    郭守文感慨道。

    随即,他又将从朝廷发下的谕旨,仔细的看了看,颇为头疼。

    朝廷设立陇右府,本来就不大,银夏四州又被划走了,接下来怎么办?

    皇帝让他去打青海,吐谷浑人的地盘,真的让他一言难尽。

    “吐谷浑有那么好打的吗?”

    郭守文无奈了。

    吐谷浑部,一直多灾多难,在五代的时候是沙陀人重要的部下,贡献了大量的骑兵。

    当然了,吐谷浑的部落,流离失所,许多人来到了河套地区,云州,蔚州,被迫为奴。

    后来,石敬瑭割让十六州与契丹,大批的吐谷浑人,无奈的生活在契丹国,照样被当做奴婢,甚至还被当成土人,饱受欺压。

    之后,后汉时引诱南下,结果却被水土不服,大量的人活活中暑而死。

    目前,青海附近的湟水附近,约有万帐的吐谷浑人,顽固的看守在祖地,舍不得搬迁。

    吐蕃帝国崩溃,自然就没有人管住他们了,随即自然发展,户口大量的增加,到了此时,吐谷浑,已经是拥有数万帐的大部落了。

    而朔方军,此时顶多一万多人的骑兵,怎么打?千里迢迢奔袭,后勤都管不了。

    之后,后汉时引诱南下,结果却被水土不服,大量的人活活中暑而死。

    目前,青海附近的湟水附近,约有万帐的吐谷浑人,顽固的看守在祖地,舍不得搬迁。

    吐蕃帝国崩溃,自然就没有人管住他们了,随即自然发展,户口大量的增加,到了此时,吐谷浑,已经是拥有数万帐的大部落了。

    而朔方军,此时顶多一万多人的骑兵,怎么打?千里迢迢奔袭,后勤都管不了。

第1236章僧人

    唐佛奴三十多岁,掌控整个温末部,已经快二十年。

    一开始,温末部只有区区百帐,吐蕃与汉人的混合体,归属在某个中型部落下,饥一餐饱一顿,艰难地存活。

    高原的环境,比草原还要恶劣,虽然地域广阔,但也更加的贫瘠,外加上吐蕃帝国崩溃后,高原一片混战。

    也正是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让唐佛奴具备随风倒的特性,会看形势。

    比如,与唐人接头,依靠着大量的盐巴和铁器,温末部不断地强大,演变成大部落。

    为了融化其他部落的抵制,他可以说吐蕃话,信佛教,甚至取一个吐蕃人的名字。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壮大温末部,从而掌控实力,不再任人鱼肉。

    如今,快二十年过去,温末部,已经在整个东高原地区,乃至青海地区,都是有数的大部落,甚至凉州的六谷部,都不得不派人问好。

    多少次的战争,磨砺,让整个温末部,拥有强大的信心,渐渐地,将唐人不放在眼里。

    别人可以如此的骄横,但他不行,作为温末部的首领,他必须保持冷静。

    直到现在,他依旧忘不了唐人那比羊群还要多的军队,仰头都难以清楚的城墙,以及那遍布全身的铠甲。

    与之相比,万帐的温末部,根本就不值一提。

    “莫要瞎说!”

    唐佛奴抬起头,面目淡然,但就是那么轻轻地呵斥,在座的所有的头人,僧侣,都不敢再言语,低着头,恭敬无比。

    “凉州的六谷部,加在一起,岂止是万帐,这边又如何了?被区区两三千人逼迫,让出来城池!”

    “你们说,这是为什么?”

    “他们胆子小呗!”某个大汉嘲笑道。

    “六谷部不行了,咱们得把他们吞了!”

    一时间,哄堂大笑。

    唐佛奴不以为意,反而向着一旁某个年轻的僧侣,尊敬地说道:“大师可曾知晓原因?”

    “只是知晓一二!”僧人穿着与西域僧侣差不多的衣裳,面对问询,他笑着说道:“小僧听说过,东土广阔,民众颇多,如今前唐之宗室又再力起,国势正盛,温末部虽然实力雄厚,但依旧,难以匹敌。”

    “凉州的六谷部,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即使他们将这几千人消灭,但是过不了多久,灵州的数万兵马,将会兵临城下,再之,就是延州,乃至于长安的唐军,络绎不绝,数十万上百万。”

    “有,且只有蠢人,才会得罪唐人。”

    此话一出,台下的众多头人脸色涨红,但他们却不敢有丝毫的冒犯,只能强忍着坐着,低头挨训。

    无他,这个年轻的和尚,乃是安多丹斗寺,郑益西坚赞禅师的座下弟子,受命来传教建立寺庙的。

    话说,自吐蕃赞普朗达玛发动灭佛运动,庞大的帝国自我崩溃,庞大的高原,被军阀们占据,王室只能后藏日喀则一带,建立古格王朝。

    之后,朗达玛灭佛时逃到青海的僧人藏饶色、约格迥、玛释迦牟尼等三人居住在青海化隆的丹斗寺,于894年收了一个当地的弟子拉钦贡巴饶色,在给他授戒时,甚至因为比丘人数不足,还请来了两个汉族比丘参加。

    但,过了困难时期后,河湟地区就形成一个佛教中心。

    由此,约在936年,桑耶寺地方首领派遣十人来此学法,之后去往高原传法,佛教再次复兴,恢复和新建寺庙,形成许多僧团,史称“下路弘法”。

    而丹斗寺,自然就成了整个高原的佛教中心,战乱频繁的高原部落,真正意义上地接受了佛教。

    当然,由于经历了一次灭佛,所以高原佛教,逐渐从崇拜释迦牟尼,佛祖,转而向崇拜起自己家的祖师转变。

    所以,部落头人对于丹斗寺的和尚,不得不尊敬有加。

    “尊敬的比丘,您说的正是!”

    唐佛奴赞叹道:“他们目光短浅,以为眼前的草原,就是天底下的一切,殊不知,这只是佛祖脚下的一根杂草罢了。”

    对于唐佛奴的尊崇,年轻的和尚不以为意,微笑的点点头。

    “自从吐蕃崩溃后,天底下,实力最雄厚的就是唐国,温末部无论如何也不能得罪他们,一些奉承,就足以让他们放心。”

    唐佛奴语重心长地说道:“隔着高山,唐人根本就命令不了我们,无冤无仇,为什么要招惹他们?”

    “禅师——”这时,唐佛奴转过头,对着其说道:“不知可否愿意与我一起去灵州看看,领略大唐的风气?”

    “当然可以!”年轻的和尚点点头,果断地应下。

    唐佛奴这才一笑,声音震动了帐篷,贵族头人们也陪着笑,气氛欢快了不少。

    和尚也笑着,眼眸中意味深长。

    高原上,对于佛教越发的遵从,体现在贵族部落头人上,他们为了稳定自己的位置,不断地贡献土地和领民与和尚,热衷于修建寺庙。

    和尚刚来温末部,就得到两百户奴隶,自己一千突的土地。

    突,乃是赤松赞普时,以两牛抬杠,耕种一天的面积,每突约莫十亩。

    换句话来说,和尚成了一万亩耕地,两百户奴隶的奴隶主了。

    要知道,他才刚刚来半个月,就俘虏了大半的民心,怎能不让唐佛奴忌惮。

    两日后,唐佛奴领着两千骑兵,长途跋涉近千里,在会州附近,见到了威风凛凛的郭守文。

    “唐佛奴参见节度使!”

    “贫僧见过郭节度!”

    两人称呼不同,一个巴结,一个不卑不亢,郭守文都只是微微颔首,随即却热情地把住唐佛奴的胳膊,迎了进去。

    这让他摸不着头脑。

    和尚则笑了笑,不以为意。

    郭守文与之互相聊了聊,突然对于和尚来了兴趣,不由得问道:“和尚来自于温末部传教?是哪家寺庙出来的?”

    年轻和尚笑了笑,有礼有节地说道:“贫僧从丹斗寺而来,去往温末部建立分寺,毕竟温末部就在东边,距离很近。”

    “丹斗寺?”

    听到这里名字,郭守文瞳孔放大,随即大笑:“禅师来自于丹斗寺啊!失敬失敬!”

第1237章

    早就对青海河湟地区感兴趣的郭守文,哪里不知道丹斗寺。

    丹斗寺作为吐蕃佛教的最后烟火,不断的从河西,以及西域地区,汲取佛教养分,从而不断的壮大。

    最后,河湟地区,几乎是家家佛徒,部部崇教,可以说,其影响力,已经超过了间接统治河湟地区的六谷部。

    没错,河湟地区势力分散,六谷部名义上是老大,收取供奉。

    甚至,佛教在此不断地向高原传法,建立了一系列的寺庙,丹斗寺的名声,如日中天。

    对此,郭守文当然知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佛教,以及丹斗寺,就是整个河湟地区的人心。

    于是,到了这个时候,原本比较热情待遇的唐佛奴,彻底地被忽略了,男人和尚聊的极为顺畅。

    要知道,郭守文可是文武双全,读了不少的书,乱世中的佛经也看了不少,引经据典,有来有回。

    甚至,郭守文还谈到了二十年前中原的限法措施,又言语如今大唐已复,佛教大盛。

    说白了,就是进行一番对比,显示出大唐对于佛教的亲近,直接把道教就给撇在一边了,佛教仿佛成了国教一般。

    对此,和尚微微点头,拨弄着佛珠,不由得说道:“缘起缘灭,佛就在心中,只有百姓们在,就不会灭,罔顾人心,是得不偿失的。”

    和尚汉话说的不错,郭守文也喜欢他这种博文多识的人,不由得邀请道:“大师虽然年岁少,但本事着实了的,当得起大师的称号,您不如去往洛阳,那里的寺庙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讲经论道,岂不快活?”

    这样一说,年轻的和尚动心了,随即,他又摇头道:“没有师尊的同意,我是不敢轻易应下。”

    “能教下您这般的徒弟,您师父不一般吧!”

    步入正题了,郭守文颇有些激动,故意轻声问道。

    “吾师博文多才,那是丹斗寺的主持,郑益西坚赞禅师!”

    “果然!”郭守文心中欢喜,暗叹一声,然后又慢慢问道:“瞧我,还没有问禅师的称谓。”

    “您就喊我的法名“格瓦饶萨”吧!”

    年轻的和尚轻声道:“郭节度若是想与我师尊见面的话,贫僧自然会带话回去。”

    格瓦饶萨嘴角含笑,依旧是那么的淡然之色,不远不近,让人格外的舒服。

    郭守文彻底是喜欢上了这位机智聪明的和尚,感叹道:“法师,虽然今日才与你见面,但已经感觉你是不同凡响,将来一定会名声大噪,成为整个河湟地区,乃至于蕃地,大唐,数一数二的禅师!”

    “阿弥陀佛!”格瓦饶萨笑了笑,说道:“多谢节度的赞赏,贫僧没有这般的志向,只是想弘扬佛法,解救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

    郭守文笑了笑,又畅聊起来,随即让其带话与其师尊,邀请他来灵州一见。

    “郑益西坚赞禅师要来这里吗?”

    这时,一直担任透明人的唐佛奴,再也抑不住心中的激动,忍不住的问道。

    “若是师尊有意,自然不可!”

    格瓦饶萨轻声道。

    “这真是太好了!”唐佛奴止不住地笑道,随即脸上露出十分虔诚地表情:“如果能够见到禅师,并得到他的祝福,我这一生,也是没有什么遗憾了!”

    郭守文,格瓦饶萨互相看了看,微微一笑,一切都在不言中。

    整个河湟地区,想要得到郑益西坚赞禅师祝福的太多,几乎就是相当于得到其肯定,其人威望定然大增。

    这是每一个部落首领,以及贵族们想要得到的,唐佛奴这般表现,并不奇怪。

    只是,为了平衡势力,郑益西坚赞禅师已经多年不曾祝福夸赞,而如今最大的可能,还是这位朔方节度使。

    郭守文与格瓦饶萨聊的很开心,临走之前,还赠予他数百本珍藏的佛经,让后者好生感动。

    吐蕃帝国崩溃后,连纸张这样的物品,都只能进口,佛经这样的东西,是非常珍贵的礼物。

    当然,对于郭守文来说,这些铂金价值数百贯,无论是意义还是价格,都是挺珍贵的。

    而这位格瓦饶萨,在青海,乃至于西藏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被尊称为喇钦·贡巴饶萨,乃是后弘期下路弘法的初祖。

    说白了,这位此时年轻的和尚,几乎是藏传佛教的开山祖师般的人物。

    不过,郭守文的这番举动,还是具有极大的意义的,丹斗寺,也第一次知道了他的名字,更是明白了大唐的善意。

    郑益西坚赞得知自己弟子的来意后,不由得思虑片刻,这才睁开眼睛,看望自己这位最智慧的弟子,轻声问道:

    “你可知是什么原因?”

    “师尊所问的,可是唐人为何这般亲近我们?”

    格瓦饶萨坐在蒲团上,说道:“唐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如此行为,作为一个大国,郭守文作为一方藩镇,对于没有好处的事情,他们肯定不会干的。”

    “前不久,六谷部的凉州,就被唐人夺去,周边的教徒颇有些惶恐。”

    见师尊一直不说话,格瓦饶萨也不停继续道:“而咱们丹斗寺,所在河湟,青海湖就是旁边,数万帐的部落,分散而居,并没有大部落统一,如此,自然就会沦落为猛禽嘴里的肉食。”

    “阿弥陀佛!”

    郑益西坚赞这才叹了一句,说道:“你从来都是智慧的,不想做的事情没有人逼迫你,既然你把话传来了,那定然是有主意的。”

    “没错,师尊!”

    格瓦饶萨轻声道:“这么多年以来,我学习了佛法,又见了诸多事,这才明白,壮大复兴佛教,并不是佛法高深就行的。”

    “虽然说河湟地区,佛法已经弘扬,但番地,依旧是苯教的天下,许多贵族心向我们,但只是偷偷地修建寺庙,且只是在后藏地区(日喀则)。”

    “前藏,拉萨所在,几乎是没有一座寺庙,长此以往,怎么弘扬佛法?”

    “所以,你想要借助唐人的力量?”

    “我只是不想让番地,一直乱下去!”

第1238章护法

    实话来说,朗达玛灭佛后,高原地区的残存的佛教,与中原大为不同,开始形成独特的密宗。

    汉传佛教,与尼泊尔佛教,已经几户断根,自然而然,长期的战乱,地方割据,形成了孤岛效应,佛教发展日趋不同。

    随之,在这种情况下,保存佛教,需要凝聚人心,佛祖太远,而对自家的祖师则推崇有加,于是形成了其特有的活佛制度。

    这是顺应时代的举措,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如今的时代,对于佛教来说,依旧处于黑暗时代,禁佛依旧是卫藏时期的主流。

    到了这个时期,佛法想要再次光大,那么就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结束这一切。

    相对来说,唐国,就是非常适宜的国家。

    国土大,名声广,推崇佛教,更关键是,其军力雄厚,自然是拯救卫藏地区,解除黑暗时代的最佳助手。

    一如十六世纪,格鲁派迎接俺答汗入藏,建立了数十年的土默特汗国。

    格鲁派,也就是黄教,面对红教的威胁,都不惜求助外援,如今这个佛教的黑暗时代,自然是最佳选择。

    而历史上,这个时期的北宋,属于内敛时代,云南和安南都不想要,更何况干涉卫藏地区。

    如此重要的时刻,郑益西坚赞沉默了许久,他突然睁大双眼,目光炯炯有神,仿佛是太阳一般热烈:

    “格瓦饶萨,你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河湟地区,恐怕会大变样!”

    “我明白,师尊!”

    格瓦饶萨闻言低下头,仍旧坚定地说道:“只是,佛法式微,徒弟实在是看不不下去了,这样无边的黑暗,虽然是佛祖的考验,但,却可以请求援兵。”

    “唐人来了,就不容易走了——”

    郑益西坚赞看的分明,佛教想要利用唐兵,来恢复佛法,但唐人,又何尝不是想要利用佛法,来夺去疆土。

    但,吐蕃帝国亡国上百年,地方分裂,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爱国自然就不存在了,佛法的敌人,就是那些割据的贵族。

    而唐人的对手,也是那些贵族,如此,才能有合作的基础。

    “逝去的归世俗,我们本是出家人!”

    格瓦饶萨念了一句佛号,不由得说道。

    如此,两人陷入了平静。

    随即,丹斗寺召开了一场大会,对于援引唐军入藏之事,进行了大规模的讨论。

    谁知道,大部分的和尚,对于能够恢复佛法十分在意,而对唐人的统治,也极为不在意。

    此时,并不是几百年的****的时代,佛教,真正在意的,只是佛法与信徒的问题。

    如此,郑益西坚赞也同意了这番见面。

    随之,在神武十一年的初春,高原的冰雪还没有融化,郑益西坚赞率领十余名比丘,来到了灵州。

    郭守文对于其身份,非常的尊重,不仅出城数十里迎接,而且还让全城百姓相迎,场面十分的壮观。

    郑益西坚赞第一次感觉到了佛法昌盛的好处。

    当然啦,在明面上,郑益西坚赞的到来,只是与灵州的几处寺庙进行辩经,交流佛法,与郭守文的只是接触罢了。

    而实际上,借着这次佛法交流,水陆法会的机会,郭守文与丹斗寺,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

    明面上,则有一系列内容,比如资助丹斗寺佛经,香油,允许河湟地区的部落前来交易等等。

    实际上,对于大唐来说,则达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条:丹斗寺愿意为大唐进兵河湟地区,提供助力。

    说白了,就是各大势力的情报信息,以及贵族部落的意图,丹斗寺都能提供,而且,普通的百姓也可以由他们进行宣扬,让唐军的行动没有阻碍。

    而,唐军此次去青海,打的旗号,就是“护法”,护卫佛法。

    郭守文自然清楚此事会面的重要性,他不由得喜出望外,连忙邀请郑益西坚赞禅师去往洛阳,接受皇帝的接见。

    对此,年迈的郑益西坚赞婉拒了:“贫僧年岁太大,脑袋也不太灵光,还是让我的徒弟去吧,他是年轻人,懂得也多,圣人应该喜欢他。”

    一旁的徒弟们,则羡慕地看着格瓦饶萨,这可是觐见大唐皇帝,这般大的荣誉,整个卫藏地区,几乎没有。

    格瓦饶萨到底还是个年轻人,被如此巨大的惊喜砸到,他不免露出欣喜的模样。

    “我会护送小禅师去往洛阳的!”

    郭守文笑了笑,颇为郑重地说道。

    随即,为期十日的法会,就这样结束了,丹斗寺满载着荣誉,以及上百驼经书,慢悠悠而归。

    对于丹斗寺来说,金银珠宝等财富,对于他们无用,只有佛法,以及自己的寺田,信徒,才是最珍贵的礼物。

    格瓦饶萨,则宛若一个旅人,与商队和护卫一起,从灵州出发,去往了洛阳。

    陇右地区,贫瘠荒凉,但对于格瓦饶萨来说,依旧是繁华的地界。

    这里有巨大的城池,数不清的耕地,完善的道路,以及数量极为繁盛的寺庙。

    在乱世中,唯有宗教才是安抚人心的最有效,最便宜的手段,即使陇右,也不能免俗,周世宗郭荣的限佛,对于此地并没有效果。

    格瓦饶萨非常的兴奋。

    作为出家人,比草原还要繁荣的环境,并不足以让他沉湎其中,只有佛法,才是他最终的追求。

    所以,每路过一间寺庙,他都要过去拜访一下。

    无论是宽阔,气派堂皇的大寺庙,还是破瓦漏风的小寺庙,他都毫不在意,与知识渊博的僧人们,进行佛法的交流。

    至此,从灵州,到洛阳,上千里的路途,格瓦饶萨几乎是瘦了一大圈,而跨越的时间,则超过了三个多月,经历的寺庙,超过了百间。

    至此,由于多次的辩经,他的佛学大为长进,从败多胜少,到胜多败少,再到全胜,他的名声传扬开来。

    从陇右到关中,都在说一个番僧,佛法高明,知识渊博,没有一个生人能够赢下他。

    而等他到达洛阳时,甚至有数千名信徒出城相迎,对其极为敬仰,虔诚。

    而这一切,皇帝早就已经知道,都在他的密切关注下。

第1239章佛难

    说实在的,李嘉对于藏传佛教,了解的真不多,只是知晓其特殊的活、佛制度,其他的一无所知。

    郭守文非常清楚这些,连忙传抄了一大份的资料过来,让他这个皇帝稍微了解了一些。

    吐蕃帝国作为军事帝国,唐朝躺尸后,他没了敌人,就自我崩盘了。

    准确来说,朗法玛灭佛,只是一个引子,苯教与佛教,赞普与贵族,中央与地方,无不矛盾重重。

    由此,吐蕃,从封建时代(西周那种),进入了春秋战国,乱了上百年了。

    佛教也因此一蹶不振。

    所以,青海地区的丹斗寺,作为最大的佛教势力,迫切的想要缓解佛法式微,弘扬佛法,所以就与西进的大唐一拍即合。

    你要土地人口,我要信徒佛法。

    就这样,格瓦饶萨就来了。

    这个年轻和尚,在李嘉看来,也不简单。

    一路走来,一路辩经,名声越来越大,从而积累大量的人望。

    “会造势,佛法高深,看来丹斗寺,卧虎藏龙啊,派遣了一位大师过来。”

    李嘉感叹道。

    按照道理来说,如此大规模的人望,应该是值得警惕的。

    但,这一番行动,恰恰是这位皇帝亲自动手的。

    无他,他想要让这位番僧,感觉到他这位皇帝亲善的态度,以及弘扬佛法的真诚。

    丹斗寺此番的求援,就是大唐进入高原的契机。

    对于带路党,又无法威胁到自己地位的,皇帝又怎么不倾心呢?

    “统一高原的重任,看来由我来开启了,哈哈哈哈!”

    李嘉感叹万千,心情是非常的愉悦的。

    当然,只是废儿子。

    来自灵州的书信,七八日就到了洛阳,一番来回,也不会半个月,到了这个时候,恐怕郭守文的军队已经到了河湟地区了。

    整个青海,也就是前唐时期的吐谷浑,宋朝所谓的陇右都护府,即将纳入大唐的领土。

    青海已经到手了,雪区还会远吗?

    他现在遐想万千,甚至开始觉得青海地区与雪区太广阔,应该分而治之了。

    格瓦饶萨,到达洛阳时,见到了这座大唐的中心城池。

    一路上的见闻,已经开阔了他的视野,但他仍旧被这座高数丈,的城墙震惊到了。

    数千人的迎接,他也淡然处之,不惊不慌,也不骄纵,缓缓的走进了洛阳城。

    刚刚住下,大量的公卿贵族们,突然前来拜访,送上了大量的礼物,极为热情,让格瓦饶萨颇为感慨:“看来,大唐果真是护卫佛法的真正势力。”

    由此,他放宽了心,对于接下来的一切,抱有极大的期望。

    果然,第二天,待他修整些许后,他就被迎接到了皇宫,年轻的皇帝,亲自接见了他。

    格瓦饶萨,也见到了这位传奇的皇帝。

    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二十岁,从南打到北,可谓是顺风顺水之中,赢得了天下。

    十年时间,就统一了中原,再次建立了强大的大唐帝国。

    即使在河湟地区,对于宿敌大唐的畏惧与敬佩,依旧在流传着,佛法的鼎盛之地。

    “丹斗寺比丘格瓦饶萨,见过大唐陛下!”

    在格瓦饶萨眼中,这位皇帝皮肤白皙,面容看上去极为年轻,即使他留了胡子,也仿若是富贵的小郎君。

    头上戴着璞头,穿着一件明黄色的圆袍,面带着笑容,让人极为亲近。

    “法师千里迢迢而来,朕在洛阳,早就听说了您的名声了,今日一见,果真不同凡响!”

    皇帝让其坐下,两人面对面相坐,语气亲切,仿佛是认识多年的朋友,让格瓦饶萨颇为欢喜。

    两人谈论了一些佛法,随即又言语到了朗达玛灭佛的事,然后又谈到了丹斗寺,随即到了护法的事情上。

    对于此,皇帝颇有兴致地说道:“昔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嫁吐蕃,于是成了舅甥之国,只是未曾想到,吐蕃已去,不久后前唐也无了。”

    说到这里,李嘉不无遗憾,他随即说道:“岂止是高原佛法式微,在西域,有名喀喇汗国者,信奉来自于极西之地的绿教,排斥一切,毁灭寺庙,强迫僧人改信,于阗国,高昌回鹘,即使联手而斗之,但依旧难分胜负,怕是过不了多久,西域也得沦陷在绿教中了。”

    听到这里,格瓦饶萨微微一震,他倒是听说过喀喇汗国,以及绿教,但是没有想到,其势力如此雄厚,竟然联手也对付不过。

    如果于阗沦陷,归义军也肯定抵挡不住,到时候,岂不是整个高原,也得沦陷吗?

    前有苯教,后有绿教,佛教哪里能生存?

    想到这里,格瓦饶萨颇为急切,强压住心情,他说道:“这一切不过是佛祖给予我们的磨难,终究还是会度过去的。”

    “唉!”

    皇帝无奈道:“这就是佛难啊,也是我为什么会占据凉州的原因!”

    说道这里,李嘉不由得为自己辩解,不对,是解释道:“凭借着凉州六谷部,是不足以地方绿教的,即使加上甘、肃二州,以及整个西域,都难敌手。”

    说着,李嘉为他普及知识道:“在那极西之地,像大唐这般实力的国家,有数个,其他的小国也是无数,他们都信奉绿教,四处征战,发动圣战,别看只是喀喇汗国实力较小,但他的背后,有着数十个国家的支持。”

    “所以,大唐急迫的想要去往西域,整合各国,从而地方绿教,护卫佛法!”

    说到这里,李嘉感觉自己真是人才,这么好的理由,竟然能够想到。

    而格瓦饶萨却被这半真半假的话,着实吓住了,微微闭着眼睛,念着阿弥陀佛。

    没有想到,佛教面临的困境,比想象中的还要厉害。

    “陛下!”格瓦饶萨忍不住地说道:“事到如今,也只有大唐,才能拯救佛法啊!”

    “这正是我所想的!”

    李嘉突然站起,他颇有气势地说道:“光凭借大唐,还是不够的,毕竟距离太远,只有整合整个高原,以及西域地区,才能抵抗绿教,维护佛法。”

    “所以,大唐,以及整个佛教,都需要丹斗寺的帮忙,法师,你明白吗?”

第1240章兴复陇右

    这一连串的夸大,威胁,以及激昂,让格瓦饶萨颇为震撼,又心生警惕。

    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沉默。

    无他,这场引唐入藏,护卫佛法的行动,本来就是他提倡的,一路上见识了大唐的风情,他当然知晓其国力的雄厚。

    “阿弥陀佛!”格瓦饶萨喊了一句佛号,这才说道:“陛下的心意,贫僧知道了。”

    “法师明白就好!”

    李嘉点点头,这也不枉自己一番苦口婆心,他看着这个年轻的和尚,知晓郭守文的那些条件,其实只是基础,自己还得许下一些利益来:

    “朕愿意在洛阳,为法师修建一座寺庙,弘扬佛法!”

    “阿弥陀佛——”格瓦饶萨念起佛号。

    “朕有意,敕封郑益西坚赞禅师为青海大禅师,独尊于河湟!”

    “阿弥陀佛——”

    “愿与金五百两,银三千两,佛经两千册,土地两百顷,赠予丹斗寺!”

    “阿弥陀佛!”

    李嘉眯着眼睛,心想,这个小和尚,是不是在糊弄我?那么优厚的条件了,竟然还不满足。

    “法师不知有何见地?”

    李嘉忍不住地问道,条件要是再过分的话,他可真得掀桌子了。

    “贫僧别无所求,只求陛下应允,大唐军队必须入得高原,弘扬佛法!”

    格瓦饶萨微微低头,面色凝重地说道。

    他当然知晓,唐军之所以如此厚待丹斗寺,就是为了获取河湟地区,也就是吐谷浑人的地盘,开疆拓土,无外如是。

    但,丹斗寺在河湟地区,早已经扎根多年,哪里需要唐军的扶持,其所为的,就是拯救整个高原的佛法禁锢,让佛法,彻底的打败苯教,从而独占高原。

    不然,引入唐军作甚?

    听闻到这句话,李嘉沉默了。

    事实上,陇右府,也就是青海外加凉州那里,就是大唐统治高原的极限了。

    这也并非是大唐不想再更进一步,实际上,征服高原的入口,就是在青海,但,高原地区,实在是太远,也太水土不服了。

    光是一个高原反应,就让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十不存一,去征讨高原,实在是出力不讨好。

    即使是侵略成性的蒙古人,也只是设置宣政院,让藏人治藏,后面的明清一概如此,没有青藏铁路的时代,几乎就是天路。

    他总不可能让几万唐军万里迢迢去送死吧?

    成本大于收益。

    见到皇帝犹豫,格瓦饶萨忍不住直言道:“丹斗寺可以舍弃一切,但求大唐入主高原,复我佛法!”

    瞧着眼前这个倔犟的年轻和尚,李嘉不得不思量起来。

    如果不答应,怕是青海地区,只会是根基不稳,一个不好就容易倒台,但他真的只是想要青海啊!

    不过,如果非要高原的话,一盘散沙军阀,两三万人即可传檄而定。

    “这……”皇帝一脸为难道:“罢了,法师,我答应你了。”

    格瓦饶萨大喜。

    “只是,您也是知晓的,唐人在高原水土不服,须在河湟地区练兵两三年,到时候兵马纯熟,自然是无往不利!”

    皇帝说出了缓征的意见,随即看向了这位和尚。

    “阿弥陀佛,自是这般道理!”

    格瓦饶萨听到这一番话之后,反而觉得这才是真心实意的想要护卫佛法,不免欣喜道:“佛法多年来被禁锢,不在乎这一两年的功夫。”

    “况且,串联各地的教徒,也需要时间,两年正合适。”

    “如此,就说好了!”

    李嘉大笑,眼眸中满是自信,他随即豪气地说道:“除了这个条件外,之上的条件也全部都应允,丹斗寺,值得这些,陇右府的佛教,也需要一个领袖了。”

    “亦或者说,整个高原的佛教,也需要一个领袖了!”

    即使修习了多年的佛法,心如止水,但听到这些话,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格瓦饶萨忍不住的激动起来。

    丹斗寺如果成为了整个雪区的佛教领袖,这是多大的福分啊!

    阿弥陀佛,不对,是佛祖的庇佑,才有丹斗寺如此辉煌的未来。

    格瓦饶萨欢喜地想到。

    一番交谈后,李嘉很满意佛教的识时务,索性直接让内库,花费一万贯,在洛阳城外,修建一座辉煌的寺庙,作为雪区佛教在中原的主庙。

    这个时候,李嘉也明白,为何明清两朝,宁愿不断地花钱建寺庙给那群高原和尚了,与统治相比,钱真的不算啥。

    ……

    而这边,郭守文有丹斗寺和尚引路,一路上不曾迷路,小部落直接归顺,中型部落选择中立,只有大部落,顶多五六千帐,作为最后的威胁。

    而面对这个大部落的联军,郭守文也丝毫不慌。

    在人数上,他有朔方军的万骑,还有温末部前来助阵的五千骑,而对面的两万余骑,优势并不大。

    装备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朔方军当然比不上御营的九成以上,但作为边疆重镇,着甲率也在三成以上。

    箭簇什么的,也是极为充足的,战马相差不大,阵势上紧凑,可以说,气势磅礴。

    即使是温末部,也同样兵强马壮,比这些部落强上一筹。

    这般的打斗,毫无意外,唐军打大获全胜,俘虏数千人,贵族大姓尽皆跪服。

    一时间,唐军高歌猛进,直入鄯州,这座陇右节度使的驻地。

    而鄯州,距离青海不过百里,可以说是精华所在。

    占据此地后,郭守文还不肯把住,兵分两路,一者东进,收复兰州,河州,另一路则南下,渡过黄河,收到廓州。

    此四州之地,乃是陇右的精华所在,至于其余的渭、临、武、洮、岷、叠、宕等十二州。

    渭,秦已经被收复,加上新收复的四州,陇右泰半的州县,已经被收复。

    郭守文忙不迭地向洛阳报喜,而他在驻扎在鄯州后,迫不及待地施行放奴令。

    无他,几乎每个部落,都有大量的唐奴。

    自安史之乱之后,吐蕃侵占河湟地区,强行推广吐蕃化政策。

    强迫汉人改穿吐蕃服饰,留吐蕃发型,这引起广大的汉人的反抗,吐蕃大开杀戒。

    唐朝无力真正收复这些失地,近百万的唐人子孙皆为吐蕃奴隶,即使是张议潮,也无法在这里进行兴复。

第1241章裁撤边镇

    青海地区的唐奴,虽然不及河西,西域多,但依旧有数万人之巨。

    当年,陇右节度麾下,光是正兵,就有七万五千人,汇聚他们的家属,以及其他的开垦迁徙的唐民,止不住的十万。

    只是,到了如今,却没多少记得自己是唐人了,许多成为了纯粹的番人。

    吐蕃帝国崩溃后,也被西番,丑番,长毛番,可谓是地位越发的不如。

    放奴令,乃是郭守文借由丹斗寺,以佛法众生平等为借口,要求各大部落,必须放弃所有的奴隶。

    这样一来,众部落自然不可,党项人,羌人,吐蕃人,都不愿意,贵族头人们就是依靠着奴隶才能保持生活的。

    就连普通的牧民,也会有一两个奴隶存在。

    到了这个地步,郭守文哪里不晓得妥协的道理,或者说,他早就知道放奴令的不可行。

    于是,就缩减一番,要求所有能说唐语的奴隶,必须得到释放。

    这下,诸多部落才松了口气。

    郭守文直接派遣手下,前去勘察,只要会说唐话,哪怕一两个字,极其家属,一并脱离,成为自由民。

    顺便,经过这般的勘察,他真切的得知了各部落的实力,奴隶与牧民的多少,决定一个部落的实力。

    奴隶,代表着生产力,一个奴隶,大概可以放一百只羊,种植土地五十亩;而普通的牧民,则代表着兵力,一户一兵的原则,很容易推导出来。

    而借此,郭守文甚至弄清楚了鄯州、廓州,兰州,河州,几乎大部分落部落的数目,了然于心。

    当然,最实际的收获,还是数万唐奴被解救,从而成为治下之民。

    幕府一番的计算,解救唐奴一万三千户,男两万五千人,女,一万九千人,孩童,两万八千人,共计七万两千口人。

    老弱病残,几乎过不到四十岁,也就不存在老人了。

    除了人口外,陇右府,还规定各部落每年需要缴纳的赋税。

    百帐以下的部落,无须缴纳。

    百帐至五百帐,每年需要缴纳一百只羊,十匹战马。

    五百至一千,缴纳五百只羊,以及五十匹战马。

    一千至三千,千只羊,一百匹战马,另外,还得加上一百头牛。

    三千至五千,三千只羊,三百匹战马,以及三百头牛。

    五千以上,最低五百匹战马和牛,羊则是五千。

    基本上,羊是按照每帐一比一来算,牛马是十比一。

    看上去很多,其实每帐牧民,没有上百头牛羊,基本上是生存不了,因为他们的食物是羊奶,牛奶,数量太少,真的不够吃。

    除此之外,无论帐数,在战时,每两户,就得出一兵,比如五百帐的部落,就得出两百五十个战士。

    郭守文统计了一下,四州的部落,包括党项,羌人,吐蕃,吐谷浑在内的各部落,总帐户,超过了四万。

    换句话来说,他可以随时征召两万人随同出战,只是战斗力无法保证罢了。

    对于七万唐奴,郭守文一次性安置在鄯州,这里距离青海湖,也被称为之西海,非常近,土地肥沃,极为适合放牧,种地。

    所以,早就残破的鄯州城,被迎来了一次大修。

    至于钱粮从哪里来?

    当然是战败的部落征来的赋税,一次性就有三万多头羊,两万牛马,被送到了鄯州城来。

    这些虽然不足以支撑下去,但好歹是管上两个月的,放牧,吃羊奶的话,也能够支持三四个月。

    牛,留下一半耕地,战马,送五千匹给温末部,充当雇佣费,剩下的,挑肥拣瘦,留下两三千头,其余的万匹马,一律送到凉州,变卖给那些马商,从而大量收购粮食。

    如此,鄯州城,得到了初步统治基础。

    这样一忙活,时间就来到了神武十一年的三月,青海地区一片冰寒,小雪纷纷,这种天气下,对于各部落来说,肯定是跑不了了,只能定居接受征税。

    郭守文初步拟定了赋税,并且提前征调后,就发文到了洛阳。

    对于开疆扩土,朝野上下一并关系,政事堂也拿出决议,认为收复一半的陇右地区,四州,十余县,百姓一万五千户,郭守文功不可没,由子爵升任为伯爵,也是理所应当的。

    对此,皇帝表示认可,升其为洮(tao)州伯,食邑两千五百户。

    “只是,陛下洮州伯此番拟定的赋税是否太轻了?”孙钊立马将着眼点,放在了赋税上,他拱手道:

    “近四万户牧民,若是在中原,几乎是可当四州,年产赋税上十万石,即使在草原,据微臣所知,每一帐,击拥有上百头牛羊。”

    “郭守文以每户而取一,虽然看着多,但实际上,却以百取一,着实太轻,几乎是收买人心之举措!”

    说到这,政事堂为之震,气氛瞬间就凝固起来,收买人心,这句话伤害太大。

    不过,孙钊所言,句句在理,百取一的赋税比,着实太低了。

    “收买人心,你确实没有说错!”

    李嘉叹了口气,横扫众人,这才说道:“只是,这个人心,是为大唐而收买的。”

    “须知,哪怕在前唐,对于这些部落,也只是羁糜之,也从未收获赋税,西北之地,蛮夷多而唐人少,这般的轻徭薄赋,索取不多,蛮人虽然不满,但却足以忍受。”

    “虽然不多,但细水长流,仍旧是不少,总比什么都没有强吧?”

    皇帝这般说,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说实在的,李嘉对于能收上税,已经感觉吃惊了,虽然不多,但每年两万匹战马,牛羊等,足以让陇右府,建立自给自足的财政了。

    能够自给自足,就代表着能够站稳脚跟,不至于被抛弃。

    “撤朔方镇,建陇右府,以郭守文为军都司总兵,都督陇右府、西凉府兵马事物。”

    李嘉脱口就来,如今八州之地的陇右府,是时候裁撤藩镇,恢复与内地一样的体制了。

    “府治,就放在鄯州吧!”

    “陛下,知府何任?”孙钊问道。

    “知府?就让萧思温去吧,他正合适。”

第1242章手段

    “萧思温?”

    在座的人都惊诧了,满是不解。

    “陛下,萧思温可是契丹人啊!”

    邓斌不由得站起身,满脸的惊讶。

    “契丹人又怎么了?”

    皇帝无所谓地说道:“只要他能够好好的为我治理百姓,为大唐效力,不管他是什么身份,我都会用。”

    宰相们依旧难以置信,面露难色,显然这个理由并不足以说服他们。

    “陇右府,隔着宁夏府,又有黄河天险,契丹人触手再远,恐怕也是难以接触吧!”

    说着,皇帝一本正经地说道:“我选择萧思温,自然是有道理的,其本就是草原人,对于部落那一套,熟悉的很,去往陇右府,正当其时。”

    “而且,陇右府很特殊,汉少而番人多,必须兵政一体,又远离中原,但若是这般,就会酿成大祸。”

    “萧思温去,就没了这个麻烦,郭守文反而可以与之制衡,手段也颇为熟练,怕是正当其时。”

    这般理由,算是比较合理,众人思虑一会儿,就决定听从,反正是个边地的小府,就算是玩坏了也无妨。

    “陛下——”这时,赵普突然出声,模样严肃:“试看陇右府其地,加上鄯州等地,几乎是独占了河西走廊,一旦有所差错,西域瞬间断绝。”

    闻言,李嘉转眼一瞧,果然,陇右府独占了整个河西走廊,一旦有所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但,如果把朔方与陇右分离,没有了内地资助,陇右府独木难支,绝对撑不了多久,而且府又过小,官吏增多,增加的行政成本。

    思量再三,这点隐患,目前来说,并不算什么,还是稳定青海河湟地区比较好。

    “目前暂且维持吧,一切等日后再说!”

    皇帝轻声说道。

    众人无言。

    新的开疆拓土,并没有增添一个府,只是扩容罢了。

    当然,郭守文也的确是人才,他通过提前收税,获得大量的牛马羊,从而售卖,得到了大量的粮食安置百姓。

    甚至,军费什么的,也绰绰有余。

    这样能够收回成本的武人,已经很少了。

    李嘉对于郭守文,又看重了一层。

    萧思温此时,却一直以散骑侍的职位,在朝廷上晃悠,悠闲,尊贵,就是没事找茬,给皇帝建议。

    就在他将金日磾之事,忘却的差不多,然后悠闲的准备渡过这一辈子时,突然就有圣旨传到。

    一番的忙活后,萧思温整个人都恍惚了。

    “天使,可否出错了?我担任知府?”

    萧思温忙拉着天使,热切地问道。

    “恭喜萧知府,这是真的。”

    天使笑道:“虽然远了些,但好歹也是封疆大吏,值得贺喜的大事。”

    府邸上的众人纷纷贺喜,就连一同俘虏的契丹贵族们,也忙不迭地送上祝福,话里话外的,就想跟着一起过去,担任官职。

    毕竟在洛阳坐吃山空,着实难受。

    萧思温一番为难,只是摇摇头,什么也没答应,满脸的苦笑。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进宫。

    在宦官的带路下,他见到了皇帝,也同样见到了自己的女儿萧燕燕。

    萧燕燕入宫半年,已经识得规矩,看上去乖巧了许多,他一见这般,就心里颇为难受。

    曾几何时,燕燕是那么多活泼可爱。

    “陛下——”

    萧思温苦笑道:“您还是饶了我吧,微臣只想在洛阳渡过余生。”

    “你才四十多岁,岂能这般度过?”

    李嘉颇为无奈道,不过,对付这个老头子,他还是有招数的:“陇右府虽然偏远,但却番人太多,普通的官吏是难以对付的,思来想去,还是丈人您可以。”

    萧思温被这般重视,感觉一丝安慰,但他依旧不想出走洛阳,为大唐效力。

    离开了契丹,他感觉自己的一生,已经满是灰暗。

    “燕燕,已经怀有身孕!”

    李嘉见状,不由得丢下个重磅消息。

    “嗯?”萧思温一瞬间,瞳放大,满脸的惊喜之色:“果真?燕燕,你果真有了?”

    “爹爹,我已经有了!”

    萧燕燕也笑了,她开心又颇有些感怀道:“已经三个多月了,确实是怀上了。”

    萧思温一时间,感慨万分,整个人,似乎填充了一些力量,精气神又恢复了着。

    李嘉见此,不由得说道:“丈人,你现在去往陇右,可不仅仅是为了大唐,也是为了燕燕,以及她肚子里的孩子。”

    “说句难听的话,后宫嫔妃,虽然以子嗣为贵,但娘家的依靠,也是至关重要的,燕燕过的更好,你这个父亲,可得出一分力气啊!”

    这话说的,让萧思温无言以对。

    “爹爹若是不愿,陛下您就别为难他了!”萧燕燕抱着皇帝的胳膊,轻声撒娇道。

    “好吧,既然丈人不愿,那就……”

    “不,微臣愿意!”

    萧思温抬起头,郑重其事地说道:“陇右知府一职,微臣愿意去往。”

    “不会为难丈人吧?”李嘉故意问道。

    “不会!”萧思温说道:“安抚蛮夷,老臣自有一番心得,虽然西北与东北不一样,但老臣还是愿意尝试一二的。”

    “这般,就辛苦丈人了!”

    皇帝感慨道,心中略微得意。

    折服这位契丹老丈人,还真得是需要一点功夫,不过,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水磨功夫,还怕其不行?

    随着萧思温去往陇右,整个洛阳喧哗起来,契丹人担任知府,真是一件稀罕事。

    不过,如果加上外戚的身份,这又显得很正常。

    萧思温没有子嗣,虽然是外戚,但却属于独臣,忠诚度可以保障,也不会担心其结党营私,好用的很。

    而获知萧思温之事后,符氏姐妹,也不由得结伴而来,对着皇帝就是一顿摩擦勾引:

    “陛下,魏国公已经在陕西府多年了,他身体不好,奴家好担心啊!”

    “父亲年岁大了,不知何时能颐养天年啊!”

    两个姐妹,一个柔情,一个青春活泼,一个少妇,一个少女,一时半会,李嘉还真的有些招架不住。

    “罢了罢了!”

    说着,李嘉摊开手,揽着水蜜桃般的腰肢,略带着笑意:“只要你们今晚可以服侍好,一切都有商量!”

    被这姐妹一提醒,李嘉才想起符彦卿来,的确是要挪窝了。

    “记住,这是最后一次,后宫不得干政!!”

第1243章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帏幕,阁楼有高有低,杭州的百姓数以十万计,摩肩擦踵,夏日的汗水,似乎都浸透了地砖。

    天然的壕沟在钱塘江绵延无边,数不尽的悠闲子弟,或结伴而行,或悠哉赏景,高耸的树木下,坐躺着无数踏青的女子少年,初春的西湖,越发的热闹起来,散发着别样的味道。

    由于没有经受战争,杭州在如今,依旧是整个南方,最为繁荣的城市,开元时期的扬一益二,已经被汴梁和杭州打破。

    游人们大都穿着绫罗,亦或者绢布,短衣褐服的普通人也凑上热闹,忙里偷闲,携家带口地玩耍着,好一派盛世年华。

    “哒哒哒——”

    闻名遐迩的白堤上,杨柳栽种在岸边,孩童们玩弄着水花,大人们小心看顾着,稠密的百姓,人挤着人,面带着笑容。

    突然,白堤上,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人群轰然而散,躲避不及,大量的孩童,百姓,被迫下水,成了落汤鸡。

    许多孩童被吓到,哇哇大哭,老人甚至躺在地上,止不住地哀嚎。

    “哈哈哈哈——”

    骑马而来的数人,皆是雄俊的契丹马,肩高四五尺,奔跑起来,极为吓人。

    “这北马,果然是厉害,这群泥腿子,果真是没见过!”

    锦衣少年,约莫十六七岁,面色俊朗,但却毫无怜悯之心,见到数百名百姓这般哭嚎,不仅不在意,反倒是极为开心地大笑起来。

    “元正,算了,这西湖有甚看的,走走走,咱们去钱塘江去,江风吹的舒服!”

    一旁的少年们,也纷纷攘攘起来,满不在乎地说道,对于落水的百姓,看都不看一眼。

    “走——”名唤元正的少年,也操纵起马匹,开始纵马而奔,恐吓了不少人。

    一路上灰尘飞扬,百姓慌张,可谓是鸡犬不宁,繁华的杭州城,也因为此增添了不少的阴霾。

    西湖旁,一座酒楼中,顶楼处的包厢中,一个胡须发白的老者,见到这一幕,不由得眉头一皱,言语道:“这是哪一家的子弟?如此放肆。”

    “府君,乃是钱氏庶支!”

    一旁的文臣闻言,不由得轻声道。

    “嫡支去了洛阳,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元德昭冷哼一声,气恼地说道:“去,你身为杭州刺史,将这几个目无王法的少年,全都打板子去,狠狠的给我教训一番!”

    “简直是给钱氏丢脸!”

    “是!”鲍修让闻言,点点头,连忙应下。

    “府君,您真的要去洛阳吗?”

    “不得不去啊!”

    元德昭闻言,不由得叹了口气,感慨万千:“我替常山王(钱弘俶)收了几年的尾,也护佑了浙江钱氏数年,已经到了极限了。”

    “洛阳不会任由我继续当下去的!”

    说到这,元德昭继续道:“我不在杭州,钱氏子弟,你就看顾一二了,对于那些横行霸道,目无王法的,任由他们去吧,只是莫要牵扯到常山王才是。”

    “诺,下官知晓了!”鲍修让点点头,犹豫一会儿,这才说道:

    “洛阳传来的消息,魏相公已经病重,如今召您前去,怕是宣麻拜下了!”

    “早着呢!”

    元德昭笑了笑,摇头道:“正食堂里的位置是有数的,谁都想掺和一脚,一切全凭皇宫里圣人的心思。”

    “我一个老头子,早就不期盼那么多了,去往洛阳养老,怕也是不错。”

    闻言,鲍修让不由得眼神黯淡了许多,让元德昭不由得笑了:“你这小子,年岁不过四十,想那么多做甚?”

    “杭州刺史上去,就是通判,转运使了,你想去哪一任?”

    这句话,让鲍修让大为惊喜,神色掩饰不住。

    “我去洛阳,再不济也是个京官,平调是侍郎,右迁就是尚书或九卿,别的不提,让你升迁一道,还是可以的。”

    “多谢府君!”鲍修让大喜,果然是朝中有人好做官,这个惊喜着实让他意料不到。

    “下官对于赋税之事,也无多少庙算,倒是对于通判,略有些许信心。”

    “通判——”

    元德昭点点头,说道:“掌管监察、司法之事,虽然不起眼,但权势却不小,比转运使好些,免得让你忍不住伸手,断了前途!”

    通判一职,虽然名义上是知府的属官,但却是以小制大,对于知府有监察之权,司法上就不用说了,各种诉讼案件,都是由他处理,可以说是亲民官。

    当然,通判到了府这一层,多是审核案件,对于监察上,更倾斜一些。

    一时间,两人相顾无言,对于西湖美景欣赏起来,元德昭的眼眸中,满是眷恋之色。

    而就在另一层楼种,某个儒雅随和中年人,看到这般横行霸道的场景,忍不住地气恼道:“他元德昭的治下,就是这般的刁民,任由狂妄的衙内肆意横行?”

    “郎中勿恼,钱氏在浙江府,盘库数十载,树大根深,元德昭年逾八旬,依然是老糊涂了,极为恋旧,导致整个钱氏,在浙江府,几乎是难以制衡!”

    浙江通判在一旁煽风点火道,语气上十分的愤恨,显然是记挂良久了。

    “钱氏嫡系去往了洛阳城外剩下的旁支竟然这般猖狂?”

    萧善文皱起眉头,颇为不解。

    萧善文作为神武元年的榜眼,可以说进步速度飞快,十年时间,就已经到达知府的位置,惹得一旁的通判止不住地羡慕。

    “郎中有所不知,也正是因为是旁支,与常山王扯不上关系,又姓个钱字,所以在浙江府颇为猖狂,几乎无人所制。”

    通判弯着腰,连忙道:“时至今日,钱氏已经是浙江府一害。”

    萧善文目前还只是吏部的郎中,圣旨并未下达,但他却提前踩点,探究一二。

    “钱氏旁支,在浙江府,有多少人?”

    萧善文问道。

    “启禀郎中,钱氏盘踞七十载,历经五代有余,旁支庶系,加在一起,超过了五千余人。”

    “怎地这般多?”萧善文忍不住说道,这也太能生了。

第1244章治浙

    钱氏好像在吴越,只是待了六七十年,从钱镠到钱弘俶,虽然只有三代人,却历经了五主。

    五位吴越王虽然只是三代人,但却架不住会生啊,尤其是后三位,钱佐,钱综,钱弘俶三人,乃是兄终弟及,旁支加在一起,规模越发的壮观。

    当然,如今的宗室,效仿是前唐,对于女子那一支,也是包括的,如果说妾生了子,也会加入族谱。

    五千多人,真正的男丁不超过两百。

    听到这番话,萧善文这才松了口气。

    他言语道:“治浙,先得治钱啊!”

    一旁的通判连连点头,表示赞许。

    不过,萧善文并没有听他一面之词,他抬起头,说道:“走,去看看钱塘江吧!”

    初春时分,钱塘江颇为温顺,水位也在低谷,平缓,许多小船在江面划行,颇为悠闲自在。

    萧善的目光,则看向了阻碍海潮的大堤坝,钱塘江沿岸的捍海石塘。

    钱塘江原称罗刹江,一听名字就不是善茬。尽管钱塘江潮令人叹为观止,但同时海潮也侵蚀农田,吞没农舍,使得杭州在唐以前的发展极其痛苦。

    钱镠一边下令修筑海堤,从六和塔到艮山门长达一百多公里,牢不可摧;另一边又建造了龙山闸、浙江闸,阻止海潮内灌。开始建海堤时,刚建好就被冲了,于是钱镠“因命疆弩数百以射潮头”。

    这在五代乱世中,花费巨资而修建水利工程的,唯独吴越国,是极为稀奇的。

    “百里海堤,吴越王真是有本事啊!”

    萧善文颇为遗憾道。

    岂止是海堤,像是太湖,苏州、嘉兴、长洲等地,设置了撩湖军,专门负责浚湖、筑堤、疏浚河浦,一时间,浙江府开垦数十万亩良田,民心大悦。

    在南方,最大的政绩就是筑堤、疏浚河浦,虽然耗费大,但浙江府颇为宽裕,想必是不介意的。

    只是,这般的行为,几乎已经让吴越国干没了,让他这个知府,颇有些无所适从,没有政绩干了。

    “难道,某就萧规曹随不成?”

    萧善文颇为无奈,他着实不想这般干,这不就凸显他无能了吗?

    忍住心中的不耐烦,萧善文行走在街道上,赏悦着杭州城的繁华。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即使在洛阳,依旧有许多人禁锢于跪坐,对于高脚板凳颇为不喜。

    但他一路走来,街面上的茶坊,酒肆,小食糕点等店铺,几乎是家家都必备高脚板凳,人们也乐意接受,着实新奇。

    他好奇地问了一句。

    一旁的通判,则轻声道:“郎中有所不知,前几十年,吴越与契丹来往甚密,为了获得战马,隔几年就派遣使团而去,只是从石晋自称儿皇帝后,就关闭了通向。”

    “虽然只有那么几十年,但却对吴越国影响深远,高脚椅子板凳,平常百姓也见怪不怪了,反而更为胡化一些。”

    见此,萧善文倒是没有那么拘泥这些,只是点点头,问道:“邸报,在杭州如何?市井小民克愿购之?”

    “邸报在杭州,也是极受欢迎的,周边的数府之地,唯独杭州,每次超过了三千份,运送的船只,忙碌的很!”

    “这般就好!”

    萧善文点点头,他身边跟着几个人,穿着宽松的圆袍,行走在杭州的街道上,络绎不绝的行人,商贩,吵闹声不绝。

    他一边听着,一边走动,心中却想,洛阳坊市隔绝,管理万民而不不乱,可是在杭州,坊市的界限已经突破,如同汴梁一般,着实让人头疼。

    听闻,当时杭州内,数以万计的百姓喧闹,士兵弹压不得,五野王这才不得不归降。

    但若是实行坊市隔绝,偌大的杭州商业,恐怕就毁于一旦了,到时候管理可行,赋税却减少,不值得啊!

    伤脑筋。

    萧善文皱起眉头。

    抬起双眼,这一路上,他自顾自地走着,思虑问题的时候,倒是不曾发觉,如今突兀的一瞧:

    不知何时,眼前就出现了一座寺庙。

    他仔细想了想,走了不过数里路,杭州城十未去一,但是这一路下来,却不下十座庙。

    这未免也太过于密集了吧?

    “杭州百姓信佛,可知多少座庙宇?”

    萧善文轻声问道。

    “约莫三百座寺庙,百余座塔幢!”

    “怎地那般多?”

    “武肃王(钱镠)在任时,多有修建,其笃信佛、道,洒下了不少的钱财,历代先王也不断地增建,三百之数,已经少矣!”

    萧善文无语了。

    杭州城不过是四五十万人,也就是说,几乎是每万人,就有一座寺庙,其中的虚耗,难以计量。

    “按照朝廷的规定,一州之地,百人以上的寺庙,只能有一座,府者,五百人以上,也只能有一个。”

    萧善文摇摇头,冷笑道:“崇福司的制度,在浙江府,看来形同虚设啊!”

    “郎中,杭州百姓信佛,这般限制,怕是得引起民愤啊!”通判忧心忡忡道。

    “民愤我倒是不怕,唯独畏惧朝廷下发的斥责,对于浙江府的优待,已经够久了,是时候改变一下了!”

    心中有了计算,萧善文回到了自己暂住的地界。

    过不了两日,朝廷的天使到达了杭州,萧善文也总算出现,正式露面。

    儒雅随和的新任知府,让众人松了口气。

    这是近百年来,第一次由外人担任这等官职,浙江府的官吏们,可谓是七上八下。

    元德昭一走,可就真没人帮助他们了。

    萧善文上任前,早就通过密匣,书写自己的意见,送与洛阳。

    “其一,浙江民风散漫,律法松弛,民富而慵懒,上令下悖,须得从严治之,一如诸葛亮治与蜀。”

    “其二,浙江寺庙盛行,小小的杭州城,数百座寺庙,就连道观,也超过了百座,吸食民脂民膏……”

    “最后,常山王虽然率领嫡系去往了洛阳,但长年累月留下来的旁支,依旧无比庞大,在各州县繁衍壮大,难以计量。”

    “故,微臣以为,欲治浙必先治其三者,三者不除,浙江府就不会有变,更不会成为朝廷的浙江。”

第1245章无题

    听闻到萧善文的治浙疏,可以说,让皇帝颇为的振奋。

    他也是如此的全面了解到,浙江府在此时的缺憾。

    毕竟,在他的印象中,浙江府赋税多,百姓富裕,应该是没多少缺点的,只要好好治理就行了。

    但,一篇奏疏,就让李嘉立马就改观了。

    崇佛风气,法度松弛,以及豪族,这三个浙江府的小毒瘤,可以说立马就暴露出来了。

    “能解决这三个问题,浙江府才能算作是真正的大治啊!”

    皇帝感慨之余,又不免想起来元德昭。

    这位年近八十的长者,早就应该退休致仕了,但为了平衡,让他入政事堂,也算是暂且待上几年吧!

    当个工具人不错。

    政事堂如今,孙钊、邓斌两人勉强算作一伙,而王溥,赵普,魏仁浦,三人才勉强支应。

    魏仁浦如今病重,所以安排一个工具人,就能勉强保持正常的平衡了。

    不过,面对浙江府的三大难题,李嘉觉得,不能全部让萧善文一个人扛。

    比如,钱氏,这部分,就可以让朝廷自己来办。

    钱氏开枝散叶,又实行宗室镇压地方的政策,比如,明州(宁波)刺史钱弘亿,如今依旧担任着刺史的职务。

    这一切,都是为了安抚钱氏,也是为了保存好浙江府这个钱仓,所以李嘉不敢乱动。

    但事到如今,时机已经成熟了,他已经将天下统一,具有无比伦比的威势,就算浙江府动乱,他也毫无怜惜。

    “着令,让政事堂商议一番,将浙江府的钱氏子弟,只要是为官者,全部调任他府。”

    “官吏不得本地任职,这一条,确实应该切实的施行了。”

    乱世中,那些小国,几十州,异地任职根本就无法实现,所以这条规矩废弛了多年,如今也该捡起来了。

    在封建时代,法律这个东西,就是维护皇权的绳索,有利的时候就用,阻碍时,就一脚踹开。

    所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自古以来就是个笑话。

    “萧善文,神武元年的榜眼,可惜了,科举时,已经三十多岁了,如今四十多,年岁还是大了,不过如果你干得出色的话,九卿,政事堂也是能闯一闯的。”

    皇帝自我嘀咕了一句,随即,脸色骤变,连忙说道:“快准备马车,朕要出宫!”

    很快,在宦官们的多年历练下,从换上衣服到出宫城,不到半个时辰,等到了城外的某个庄园时,时间不到一个时辰。

    “夫人怎么样了?”

    皇帝喘了口气,连忙问道。

    “夫人刚入睡,好着呢!”

    绿儿见到皇帝一脸急切的模样,满眼的幽怨之色,心中的委屈,简直是难以计量。

    本来以为配了一个良婿,谁知道自己只是个下酒菜,真正的主菜还在后面呢!

    而那曾经许下的诺言,早已经被男人忘到九天之外了。

    还没有生产,李嘉松了口气,直到此时他才平静下来,看着少妇模样的绿儿,不由得拉入怀中,说道:

    “等夫人产子,就由你来抱养,到时候入了皇宫,也一并带进去!”

    “嗯!”

    这些话,绿儿不知听了多少遍了,她早就已经熟知在心,夫人也念叨了无数次,这或许就是她进宫的代价吧。

    “陛下——”

    绿儿趴在男人怀里,感受着其焦急的心跳,不由得情绪低落道:“那,妾身,还能为陛下诞下子嗣吗?”

    听闻到这话,李嘉就是一楞,随即恍然。

    显然,家宅府院的肮脏勾当,女人已经了解的太多,也心中时刻保持着小心,猜疑。

    如果她携带着子嗣入宫,那么,为了保护这个子女,肯定会对她的生育进行限制。

    “当然!”李嘉洒然一笑,感觉到女人凹凸有致的身体,不由得说道:“等个一年半载,朕保管你会怀孕生子的。”

    “妾身谢谢陛下!”绿儿喜极而泣,忙忙不迭地说道。

    岂不知,皇帝还给了她一惊喜:“按照宫里的规矩,你诞下了子嗣,位置是要挪一挪的,一个嫔的位置,还是有的。”

    “嗯!”绿儿的娇躯,更是难以抑制的颤抖起来,显然是激动至极。

    后宫的妃位,看上去无关紧要,无非是一些待遇问题,权力问题,但实际上,却更深一些,涉及到妃嫔的后事问题。

    皇帝的后宫中,皇后是妻,妃,嫔,就是妾,属于家人的范围,嫔以下,就是美人一类,只是丫鬟。

    一旦皇帝驾崩,妃、嫔,会得到嗣皇帝的厚待,养老送终,有人服侍,依旧是荣华富贵,继续护佑外廷的家族。

    而像美人一类的低级后宫,基本上就属于养老困难了,比如,武则天,唐太宗去世,直接被送到了尼姑庵,当了尼姑。

    劈柴,烧火,念经,一个服侍的人都没有,更遑论保护家族了。

    所以她才那么的心急,勾搭唐高宗。

    嫔,看上去低,但其中待遇等问题,是极为深厚的。

    绿儿常年待在严氏身边,对于这些自然是一清二楚。

    “当然!”李嘉洒然一笑,感觉到女人凹凸有致的身体,不由得说道:“等个一年半载,朕保管你会怀孕生子的。”

    “妾身谢谢陛下!”绿儿喜极而泣,忙忙不迭地说道。

    岂不知,皇帝还给了她一惊喜:“按照宫里的规矩,你诞下了子嗣,位置是要挪一挪的,一个嫔的位置,还是有的。”

    “嗯!”绿儿的娇躯,更是难以抑制的颤抖起来,显然是激动至极。

    后宫的妃位,看上去无关紧要,无非是一些待遇问题,权力问题,但实际上,却更深一些,涉及到妃嫔的后事问题。

    皇帝的后宫中,皇后是妻,妃,嫔,就是妾,属于家人的范围,嫔以下,就是美人一类,只是丫鬟。

    一旦皇帝驾崩,妃、嫔,会得到嗣皇帝的厚待,养老送终,有人服侍,依旧是荣华富贵,继续护佑外廷的家族。

    而像美人一类的低级后宫,基本上就属于养老困难了,比如,武则天,唐太宗去世,直接被送到了尼姑庵,当了尼姑。

第1246章主考

    萧善文虽然上疏皇帝,言语浙江三弊,但实际上的操作,却是十分保守的。

    在中了榜眼了,观政三载,就任县令,之后又去吏部任郎中(正五品),再一步跨越,到了知府。

    可以说,他不仅拥有地方与中央的经历,而且在三年的观政中,更是磨练了不少的见识。

    治一府,数百万百姓,可得再小心谨慎。

    所以,刚上任不久,萧善文就亲自拜见了钱王庙,对于钱镠这位吴越先王,表面上是非常的尊崇的。

    这个一下子,就让整个浙江府放宽了心,松了口气。

    随即,这位知府又闲不下来,带领的手底下的一番属吏,去往各个州县进行巡查,美名其曰勘察农耕,实际上这只是糊弄那些豪族的。

    萧善文实际上却是在各州县巡察钱氏支系,只要是势力极深,树大根深的,都被他记录在本子上,等待着未来的迁徙。

    行政之事,必须小心谨慎。

    在夏收前,他是不准备动手的,春耕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是他上任以来第一次赋税征收,再小心也不为过。

    “等着吧,浙江府,将焕然一新。”

    萧善文心中下定了决心。

    ……

    对于朝廷来说,今年最重要的,就是春试了。

    三年一次的春试,戳中了万千举人的心。

    神武十一年这一次,算得上是第四次了,而对于地方的举人秀才来说,几乎是两年一次,也是四次。

    而举人的名额,是根据地方州数来的,由于神武十年,开疆扩土,幽云十六州,外加北庭都护六州,和陇右四州,外加一个凉州,所以去年秋试,录取的举人达到了四百四十七人。

    为历年来之冠。

    再加上前几年累积的举人,此次春试,报名人数,超过了两千人的大关。

    但,进士的名额,却只有六十人,

    这个是什么概念?

    几乎是四十取一,其中的几率太小了。

    以至于,当科举人数一出,朝廷上下一片哗然。

    要知道这些举人,可是从秀才里面选拔出来的,本来就是精英了,如此再优中选优,实在是太过于夸张。

    一时间,京城中的进士云集,客栈人满为患,就连借住的寺庙,道观,也是一房难求。

    对于此事,皇城司一向是关注京城的,对于人才的重要性,已然知晓,忙不迭地汇报给皇帝。

    皇帝思虑片刻,就胸有成竹,决定将洛阳城中空旷的废弃房屋修整一番,免费与举子居住,其中的耗费,不到一百贯。

    不过,这般问题,只是此次春试的小问题罢了,实际上,进士名额才是最关键的。

    如首相孙钊所言:“大唐南北九千里,东西万里,所囊括的百姓,数以千万计,六十名进士,实在是太少了。”

    不过,有支持就有反对,进士名额增多了,那不就相当于注水了吗?

    东西多了,就不值钱,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所以反对者也毫无尊重地说道:“进士本就是天下精粹所在,相公所言,实在是大谬,若是增添了名额,岂不是让那些粗鄙之辈有机可乘?”

    今天是初一十五的朝会,六品以上的官吏都可以参加,整个大殿中密密麻麻站满了人,如此公然顶撞手首相的,自然是御史台的人。

    这一群刚观政结束的进士们,依旧充满着热情和激昂,对于宰相们,也毫不畏惧。

    相反,作为首相,孙钊却不能针锋相对,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了名声,他甚至只能忍气吞声。

    因为,他余光已经看到,皇帝正看着笑话,嘴角带着笑。

    无论输赢,都是他输了。

    只见他回到队列,眼睛都没看,末尾就有一个小官出来,忙不迭地怼道:“在陛下的英明神武下,大唐这几年来开疆拓土无数,不知多少的官位,正在被旧臣贪官所把控,这只是权宜之计罢了。”

    “如今,正待是选拔英才,任用贤能的时机,进士一科才六十,朝廷一年所空缺的官位,岂止六百?”

    这番话堵的年轻御史说不出话来,后者洋洋得意,孙钊嘴角也微微翘起。

    “荒唐!”这时,另有一人走出,拱手道:“朝廷任用科举,本就是选贤与能,即使官位有空缺,也不能滥竽充数,殊不知,一官一吏,其治下的百姓,数以万计,稍有差错,祸及尤深,岂能这般随意?”

    “若是你能担保,增添进士后,不会有这样的贪污虐民之官,我等才会略微信之。”

    谁能担保?一样米,百样人,出了差错得背锅,小官愤愤不平地归去。

    两个年轻御史拱手而入列,一时间,朝野瞩目,可谓是名声鹊起,前途不可限量。

    此次,御史台大胜。

    而在此期间,皇帝就高坐在龙椅上,不闻不问,任由他们表演。

    看见孙钊吃了个闷亏,李嘉心头晒笑,这才说道:“天下的东西,越辩越明白。”

    百官纷纷颔首,表示认可。

    实际上,这一番辩论,只是开胃菜罢了。

    其所为的,就是主考官的位置。

    众所周知,科举主考官,虽然相比于前唐时那种一言定名,皇帝拂过的境况大大不如,但是依旧拥有极大的诱惑力。

    别的不提,录取那六十进士,哪个不是他的人脉?

    虽然自己一时间享用不了,但作为官场遗泽,再适合不过。

    毕竟,以如今的情况来看,从进士到宰相,没有一二十年的磨练,是到达不了的,而天底下何曾有十数年的宰相?

    李嘉看的分明,孙钊已经历任一届主考官了,所以知晓自己并没有机会,所以就想着增加名额的进言,为自己捞取威望。

    换句话来说,某个人作为主考官,进士增添了,结果泰半的进士同样感激孙钊。

    至于那些没有考中的举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下一科就多出来机会了。

    这是遗泽数代人的,岂能这般让其得逞?

    宰相中,赵普和邓斌还不曾担任主考。

    这两个人,不难选择。

    毕竟,上一次主考官,是王溥。

    “邓斌——”

    “微臣在!”

    “今科春试,就由你来担任主考吧!”

第1247章洛阳危机

    主考官已定下来。

    整个朝堂,瞬间就安静了。

    实际上,对于这样的国家大事,基本上是乾坤独断,就连宰相们,也不敢多言。

    按照道理来说,宰相们担任主考官,那岂不是让他们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吗?

    如果是明清那样,基本上都是有六部侍郎,尚书等中青年官吏,担任,毕竟他们权力不大,不容易对皇权造成压力。

    实际上,压力并没有减少,只是往后挪了。

    挪到了十年后,二十年后。

    这些中青年主考官,升任六部九卿乃至于宰相,基本上是两三步,七八年的功夫。

    等到他们位居顶层的,那些进士们,自然也就成长起来,位居官场中曾,如此,高中层相互联系,足以形成盘根结错的党派关系。

    而宰相们担任主考则不然,他们已经处于最顶层了,意味着精力和年纪的流逝,即使他们培育势力,等到长成时,早就致仕了。

    三年一次,政事堂宰相们各自轮一遭,反而颇为促进政事堂的平衡,不至于一家独大。

    当然,这只是理想中的状态,每一项新的事物,新的机构,新的想法,都需要进行实践,多年的运转之后,才能正常。

    如果当李嘉发现,这种行为不利于皇权,他就会立刻遏制。

    两千名举人,伴随着其奴仆,数千名高消费者的入京,让整个洛阳的物价开始飞涨。

    但随即洛阳府尹得知这情况后,立马拿出常平仓进行抛售,物价随之稳定下来。

    皇帝对此颇为赞赏,百姓们也欢心雀跃。

    京城的治安,这一段时间也是超负荷运转,但依旧是坚持下来,并不见什么毛病。

    也因此,李嘉特地将李怀恩叫来,褒奖一番。

    对此,李怀恩颇为矜持地说道:“微臣不敢居功,此乃是诸位同僚一同努力所致,微臣不过是尺寸之功罢了。”

    “我又不是瞎子,你的功劳我还是能看见!”

    皇帝不以为然的摇摇头,随即问道:“今次,我来问你,洛阳城,作为一国之都,可有什么缺憾?”

    听到这话,李怀恩陷入了思考。

    按照道理来说,选择洛阳城是皇帝一意孤行的结果,也是大势所趋的必然。

    在这种情况下,洛阳必须是完美的,且是最后合适的。

    但他担任洛阳府尹一年多来,感觉到非常的麻烦,简直是一箩筐,这些自然不能一一向皇帝诉说。

    思量再三,他言语道:“陛下,洛阳之缺,唯一可称得上的忧患的,就是人口。”

    “人口?”

    李嘉颇有些诧异,看着自己的这位得力干将,说道:“洛阳难道不是人口越多越好?多了才能收的上赋税!”

    “陛下,多有多的好,但洛阳却不宜再多的人了!”

    李怀恩苦口婆心地说道:“自从洛阳建都以来,虽然扩建了新城,但却仿佛一个漩涡,不断的吸收着附近州县的百姓。”

    “其不仅带来巨大的管理难度,更是让附近的州县,人力不足,家中的劳力不足,耕种都成了麻烦。”

    商业的发展,就是这般。

    在人口较少时,它会吸收本来就金贵的农业人口,开垦荒地,种田,劳役,军队,都需要人,青壮的大汉。

    而目前,据李嘉的统计,全国人口只有三千多万,接近四千万。

    看上去倒是不少,但实际上,六七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点人是完全不够的。

    “附近州县本就残破,人力不足,这也就罢了,甚至许多百姓,田地都不在种粮,反而种一些瓜果蔬菜,满山遍野都是,就是为了供给洛阳。”

    “这很好啊!水果蔬菜可以满足洛阳百姓的生活,还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两全其美!”

    李嘉想了想,种粮的收入肯定是比不上种菜种水果,更搞钱的经济作物,让百姓们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不是很好吗?

    “陛下,您所言不差,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李怀恩这时候,却顾不得皇帝的身份了,似乎是压抑了许久,一下子就倾诉而出:

    “据微臣所知,洛阳的人口,神武八年,不过三十万,九年,四十万,去年五十万,再加上走动的,差不多近七十万。”

    “每月耗费的粮食,约莫一百五十万石。”

    “河南府这些年,输送的粮草越来越少,几乎都是靠漕运补给洛阳的口粮,其超过了五成。”

    李嘉颇有些诧异,看着自己的这位得力干将,说道:“洛阳难道不是人口越多越好?多了才能收的上赋税!”

    “陛下,多有多的好,但洛阳却不宜再多的人了!”

    李怀恩苦口婆心地说道:“自从洛阳建都以来,虽然扩建了新城,但却仿佛一个漩涡,不断的吸收着附近州县的百姓。”

    “其不仅带来巨大的管理难度,更是让附近的州县,人力不足,家中的劳力不足,耕种都成了麻烦。”

    商业的发展,就是这般。

    在人口较少时,它会吸收本来就金贵的农业人口,开垦荒地,种田,劳役,军队,都需要人,青壮的大汉。

    而目前,据李嘉的统计,全国人口只有三千多万,接近四千万。

    看上去倒是不少,但实际上,六七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点人是完全不够的。

    “附近州县本就残破,人力不足,这也就罢了,甚至许多百姓,田地都不在种粮,反而种一些瓜果蔬菜,满山遍野都是,就是为了供给洛阳。”

    “这很好啊!水果蔬菜可以满足洛阳百姓的生活,还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两全其美!”

    李嘉想了想,种粮的收入肯定是比不上种菜种水果,更搞钱的经济作物,让百姓们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不是很好吗?

    “陛下,您所言不差,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李怀恩这时候,却顾不得皇帝的身份了,似乎是压抑了许久,一下子就倾诉而出:

    “据微臣所知,洛阳的人口,神武八年,不过三十万,九年,四十万,去年五十万,再加上走动的,差不多近七十万。”

    “每月耗费的粮食,约莫一百五十万石。”

    “河南府这些年,输送的粮草越来越少,几乎都是靠漕运补给洛阳的口粮,其超过了五成。”

第1248章暂住证

    “咚咚咚——”

    积善坊,文华客栈中,时值傍晚时分,烟火开始缭绕,正处于饭时,突然,后院就响起了敲门声。

    “来了,来了——”

    后院收拾柴火垛的小二,忙不迭的由来,开门道:“吃饭去前门,后院只是看骡子的马厩——”

    “张小三,瞎了你的狗眼,里正来了,还不让你们的掌柜过来?”

    当头一个大汉,挥舞着蒲扇大小的巴掌,拍得后门啪啪响,小二一见这个人高马大,就知晓是坊里的捕快,武侯捕,后面那严肃脸的,正是管理附近百户的里正。

    按照大唐的制度,十户为一保,十保为一里,设里正,五百户为一甲,设甲正,从九品,正式入流。

    而一坊,约莫一千至两千户,设置坊正,正九品。

    洛阳城,原本只有河南县,洛阳县,如今扩大,人口增多,又添置了一个洛东县。

    别看里正不入流,只是管理着百户,但这百户之中,徭役,赋税,以及户籍等,都是由他进行管理,可以说,位卑而权重。

    店小二忙不迭地迎了上去,像他这样的客栈,基本上也是里正协助转运使衙门收税的。

    很快,掌柜的也连忙赶来,又是沏茶,又是上菜,荤菜搭配,十来个,一番酒席,没有个两三百钱,是下不来的。

    里正和捕快二人,吃喝着痛快,吃饱喝足之后,里正这才剔着牙,一边说道:

    “前两天,甲长他老人家,带来坊正,以及县令老爷的话,自此,客栈里的客人住店,除了户帖外,还得登记起来,咱发放暂住证,一次顶半年,如果在洛阳城超过了半年,就得离开。”

    “里正,您是说,外地人在洛阳,只能待半年?”

    掌柜的大惊,突兀地站立起来。

    那么多年以来,他还真没有听说过,限制入京的,那些外地佬来到京城,可不得吃喝玩乐,花费多少钱财,岂能让他们走咯?

    “也不尽然——”

    里正笑了笑,说道:“拥有秀才,举人功名的,自然可长住,其他外地人,只能在洛阳住半年。”

    “半年后,就得遣返——”

    “这……”

    掌柜的大惊,他就是外地人啊!

    虽然在洛阳住了三四年,但户籍上,却是河南府,也就是说他这个掌柜的,竟然还得离开洛阳。

    偌大的产业,岂不是白忙活了?

    “里正,怎么会有这般的乱来?”

    索性是老相识了,掌柜的气恼道:“实不相瞒,我就是河南府人,这般规矩,咱可就得离开洛阳,这客栈不就白乎了吗?”

    掌柜的越说越难受,最后索性直接瘫坐,说道:“既然如此,那我等不到半年了,只能卖了客栈,回家养老去——”

    “别啊——”

    听到这话,里正瞬间就着急了,他的辖区里,就那么一个客栈,这要是搬走了,不就没法蹭吃蹭喝了吗?

    说着,里正立马劝说道:“县里说的清楚,这个暂住证,就是怕那群泥腿子入京,挤占了户口!”

    说着,里正悄悄地低头说道:“听说,圣人认为,洛阳人口太多,消耗太多,索性就管控起来,不然,漕粮都不够吃呢!”

    “要我说,那些公卿贵族,把洛阳周边的土地都圈走了,不然粮食怎么不够!”

    说到这里,里正抬起头,轻声道:“掌柜的你也不是外人,洛阳前两年才勘查户籍,如今等春试后,还得再查,只要掌柜的,你在这之前,在洛阳买个院子,不就是成了洛阳人?”

    “中——”

    听到这话,掌柜的拍了拍大腿,吼道:“咱就为了洛阳的户籍,成为咱都城人,买个院子算甚——”

    说着,他起身,对着一旁的小二说道:“账记到我头上,另外再给两位客官上两坛好酒,带回去喝!”

    其急匆匆而去,颇为兴奋。

    其他的州县,李嘉并不怎么清楚其执行能力,但对于京城洛阳,那可是比蜘蛛网还要密集的行动能力。

    首先,洛阳府尹获知情况,立马发文各县,然后到各坊,甲,里,保,负责登门统计,提前打好埋伏。

    而负责京城重大刑事案件的金吾卫,也开始巡察起来,一是为了让春试顺利进行,二是为了巡察坊市,是否登记造册。

    紧接着,巡捕司也行动起来,他们与各坊的巡捕一起,里外结合,对于一切严密监视,防止有意外发生,如火灾,偷窃等案件,当然,下水道堵塞也是他们负责疏通。

    偌大的洛阳,三县,上百坊,光是巡捕司的捕快,就超过了两千人,这点人够吗?

    不够,八十万人,平均四百人才有一名捕快,而且还是消防,警察,城管等综合而成的。

    当然了,为了准备考试的举人们,并不知晓这番动作,只是感觉街面上更加干净,小偷小摸的事情少了,就连那种小贩们,也和蔼可亲了许多。

    而这一切,不过是皇帝的一份口谕,洛阳府尹为之上报的人口问题。

    当然,除了人口问题之后,洛阳府尹李怀恩,背地里又私自上了一份奏疏,其意思就是,控制洛阳人口,治标又得治本。

    证据,就是洛阳城外,也就是洛阳府辖下洛阳、河南、洛东,三县外,其余的偃师、缑氏、巩、阳城、嵩阳、陆浑、伊阙等七县土地变化。

    触目惊心的是,数十万顷,几乎一半,被勋贵们包圆了。

    也就是说,洛阳两三百家勋贵,几乎家家都有个几千、上万亩地。

    这没啥,那么多次的战争赏赐,外加战利品,买土地很正常,他们大肆购买的时候,正值赵宋崩溃时期,土地价格大降。

    拥有大量财富的军官,勋贵,高官,毫不吝啬的挥舞钱财,购买了大量的土地。

    土地买卖,朝廷管不了。

    但,自耕农与豪贵的区别在于,自耕农粮食收获后,会变卖掉大部分粮食,换取钱财。

    而这些高官勋贵们,交完税,就直接把剩余的粮食囤积起来。

    如此,洛阳周边的粮食形成空缺,输入洛阳的本地粮减少,更加依赖与漕运。

    人口是标,粮食是本啊!

第1249章想法

    这些贵族们囤积那么多粮食做什么?

    囤积居奇?

    这是傻子的行为。

    洛阳城,作为一国之都,粮食是绝对不会缺少的,附近的十几个仓储,还存着近2,000万石的粮食,足以打压一切的奸商。

    而且,在政治上,作为皇帝的居住地,天子脚下,哪个贵族会想不开,做这事。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

    地方上,如江西府,死个百十号人,朝廷理都不理,顶多督促审查一下。

    而在洛阳,哪怕死了一个人,即使他的身份是乞丐,整个县里,坊里,都得大动干戈,调查个清楚明白。

    甚至,洛阳府尹都会亲自记挂,指不定在朝会中,有御史弹劾。

    别的不提,对于洛阳的物价,以及其他方面,皇城司每天雷打不动汇报着,这是铁的规矩。

    如果连自己的京城都掌控不了,更遑论那些地方了。

    大部分人不理解这些贵族们的行为,但李嘉明白。

    或者说,从乱世中度过而来的豪族,高官们,也纷纷明白。

    上百年的乱世,人命不值钱,黄金白银也不值钱,唯独粮食,千金难买。

    所以,即使大唐复立了,但他们仍旧是放不下心,依旧积蓄粮食,以防万一。

    对此,李嘉反倒是没有多大忌惮。

    既然知晓了,他们家中积累了粮食,等缺粮了,不就可以直接平价买入吗?

    反而节省了不少的仓储压力,以及损耗。

    但,怎样为洛阳减轻损耗呢?

    亦或者说,让洛阳两条腿,甚至三条腿走路,不再着重依赖漕运,避免让洛阳沦为日后元明清时期的悲剧。

    “只是可惜,南阳盆地实在是路途不畅,伏牛山挡路,损耗太多,没有运河方便。”

    皇帝嘀咕着,心情着实不佳。

    本以为洛阳能避汴梁之弊,又有运河之利,着实不错,但随着s人口的增加,倘若是无底洞一般,吸食着周边的一切。

    对于运河的依赖,也日渐加深。

    换句话来说,只要淮海地区的有一只千人乱军切断漕运,就可以让洛阳断粮。

    这也是为何方腊起义,让北宋惊慌失措所在,江南一乱,开封就得饿肚子了,花费十数万大军,也在所不惜。

    “哪怕花费重金,也得修一条从洛阳到南阳的宽敞大官道。”

    李嘉下定了决心,对于如今的官道,运力实在是太小了,行走大军无碍,但是大规模运载粮草,却强人所难了。

    所以,必须扩建。

    但,又如何减轻损耗呢?

    在如今这个时代,水利才是最省力的运载方式,可以去往南阳并没有可以用到的。

    “马拉轨车如何?”

    皇帝不由得想起,自己曾经看的那些小说之中,就有这样异想天开的的技术。

    可行性未知,但是脑洞确实很不错的。

    建造一条木质轨道,在其裹上铁皮,然后让马车在轨道上,让马匹拉拽行驶。

    由于轨道的原因,阻力大减,马匹的压力也少了大半,马匹可以持续行走,一日百里,不在话下。

    若是换马,一日两百里也行。

    洛阳到南阳,六百里地,如果实行这样轨道的话,虽然耗费大量的财力,三四日的时间,就可以让南阳的粮食到达洛阳,怎么说也是值得的。

    但,劣势也有。

    这样的耗费成本大,而且不如运河方便。

    皇帝熟读史书,封建时代的尿性,不出五六十年,这轨道就得被朝堂废弃。

    但是,这总算是一条出路啊。

    不至于让漕运卡住脖子。

    “两条腿了!”

    皇帝点点头,心中颇为满意。

    “陛下,这是洛阳府制成的暂住证——”

    田福轻声敲门,走了进来,送上了洛阳府制造而成的暂住证。

    也就是在皇帝的口谕之上,洛阳府连夜赶工,制造出了一批暂住证,来控制洛阳的人口。

    洛阳本地的百姓,他们是有自己的户帖的,而外地人并没有,只能用暂住证。

    如此一来,对于来往洛阳的外地人,就有了掌控力。

    他们来干什么,住多久,来自于哪里,都一目了然,不只能控制人口,而且还对洛阳的治安有了积极有效的维护。

    皇帝轻轻一看。

    只见这个暂住证,是竹牌的,上面有毛笔书写了籍贯,姓名,年岁,以及来往时日,以及样貌的描写。在如今这个时代,水利才是最省力的运载方式,可以去往南阳并没有可以用到的。

    “马拉轨车如何?”

    皇帝不由得想起,自己曾经看的那些小说之中,就有这样异想天开的的技术。

    可行性未知,但是脑洞确实很不错的。

    建造一条木质轨道,在其裹上铁皮,然后让马车在轨道上,让马匹拉拽行驶。

    由于轨道的原因,阻力大减,马匹的压力也少了大半,马匹可以持续行走,一日百里,不在话下。

    若是换马,一日两百里也行。

    洛阳到南阳,六百里地,如果实行这样轨道的话,虽然耗费大量的财力,三四日的时间,就可以让南阳的粮食到达洛阳,怎么说也是值得的。

    但,劣势也有。

    这样的耗费成本大,而且不如运河方便。

    皇帝熟读史书,封建时代的尿性,不出五六十年,这轨道就得被朝堂废弃。

    但是,这总算是一条出路啊。

    不至于让漕运卡住脖子。

    “两条腿了!”

    皇帝点点头,心中颇为满意。

    “陛下,这是洛阳府制成的暂住证——”

    田福轻声敲门,走了进来,送上了洛阳府制造而成的暂住证。

    也就是在皇帝的口谕之上,洛阳府连夜赶工,制造出了一批暂住证,来控制洛阳的人口。

    洛阳本地的百姓,他们是有自己的户帖的,而外地人并没有,只能用暂住证。

    如此一来,对于来往洛阳的外地人,就有了掌控力。

    他们来干什么,住多久,来自于哪里,都一目了然,不只能控制人口,而且还对洛阳的治安有了积极有效的维护。

    皇帝轻轻一看。他们来干什么,住多久,来自于哪里,都一目了然,不只能控制人口,而且还对洛阳的治安有了积极有效的维护。

    皇帝轻轻一看。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138/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再起最新章节! 作者:飞天缆车所写的《大唐再起》为转载作品,大唐再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再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再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再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再起介绍:
时值五代十国,北宋之前,列国纷争,民生大乱,百姓苦不堪言。此时的两广地区,有一国,名汉,又被称作南汉,又被唤作南海霸主,国主残暴,又恐失国,意用阉人治天下,阉人治军,阉人治国,崇文弱武,天下之苦者,莫如百姓。有一人,唤作李嘉,大唐李氏后裔,见此局面,极为愤慨,挥舞旗帜:“主昏国乱,正是大唐再起之时也!”据岭南,复安南,克占城,攻大理,灭湖南,并南唐,对北宋,合契丹,这天下,思唐之民多矣。大小周后,符氏姐妹,花蕊夫人等,诱惑人心……赵匡胤,李煜,李彝殷,孟昶,耶律述律,野性难训……大汉能再兴,我大唐难道不能再起吗?交流群:大唐再起:631774182大唐再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再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再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