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唐再起TXT下载大唐再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再起全文阅读

作者:飞天缆车     大唐再起txt下载     大唐再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280章那曲盟会

    那曲这座不过千人的小城,从来没有那么热闹过。

    新改建的寺庙,涌入了大量信徒,他们满脸虔诚地用砖木,来修建属于佛家的寺庙,其中,甚至还有许多的唐军中的番兵。

    不过十来天的时间,一座雄伟的佛寺,就屹立而起,成为那曲最为雄伟的建筑。

    众贵族们,获知了唐军的消息,自然也知晓了吐蕃本部的危机,许多人迫不及待的改姓佛教,然后心生忐忑的来到那曲城。

    而所谓的那曲赞普,自然是战败被杀,土地被完全的收下,那曲家族自此落败。

    吐蕃本部约莫有十一国,攻伐了七国,还剩下四国,基本上在逻些,以及约如附近,算是比较富裕,但却狭小的国度了。

    面对唐人的邀请,他们毫不犹豫的丢弃了赞普的称呼,而以贵族的身份,来到那曲,进行拜服。

    除了是被唐军强大的实力震慑外,更要紧的是,这些家族们很清楚,他们才是整个高原的统治阶级。

    没有他们,唐军根本就无法统治吐蕃,也无法亲自下场,与那些牧民交流,支配。

    就是倚仗着这种优势,他们半是忐忑,半是平静地来到那曲。

    郭守文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接见这些贵族的时候,他很放松,且和蔼可亲。

    一时间,他们仿若是多年未见的朋友,讨论着吐蕃的情况,风土人情,以及对佛法的理解。

    这个时候,必须说明一下,吐蕃帝国前期,其实并不是封建国家,也不是奴隶制国家,而是半原始半奴隶制的国家。

    换句话来说,劫掠的土地,财富,必须由赞普进行划分,而不是自己打自己拿。

    同样,牧民们不是奴隶,也不是普通纳税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耕种公有的土地。

    国家,就是由一个个部落组合而成,耕种部落土地,为部落出力,向赞普效力。

    然后军户是桂,交税的民户是庸,属于自由民。

    等到后来,战争的进行,从而导致奴隶制不断地发展,大量的部落消亡,牧民因为战争沦落为奴隶,土地被贵族掠夺。

    到了吐蕃帝国崩溃后的如今,吐蕃已经完全奴隶制化,没有自由民,基本上都是以奴隶主为中心。

    所以,统治这个吐蕃本部,就必须向奴隶主妥协,统治阶级妥协。

    交流了一阵子后,这场那曲盟会正式召开。

    由于郭守文属于主导方,所以,由他提出条件,让贵族们统一,不同意就协同商议,实在不行就只能打了。

    首先,郭守文强制要求遵从佛教,不得施行灭佛抑佛举措,正式宣告佛法黑暗时代的结束。

    这是因有之意,苯教一家独大,没有竞争对手,已经开始没落,这时候大家都赞同这个条件。

    或者说,这是郭守文的基本线,入吐蕃的法理所在,这个不同意,岂不是明摆着不配合?

    佛法前提谈完后,郭守文露出了笑容:“如今,大唐皇帝也应允了诸位世袭所在之地,吐蕃人可为官,可经商,也耕农,更可以去往洛阳朝觐。”

    众贵族欢喜,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可惜,还有下文:

    “不过,作为惩戒,尔等需要献出五成的土地,奴隶,才能得到世袭的土地,承认其地位。”

    一半的土地与奴隶。

    这让贵族们瞠目结舌,满脸的不可置信。

    除非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不然他们是绝对不会屈从的,利益的割舍,绝对的艰难。

    而郭守文也不讲究直接与他们讨价还价,从五成,改到了两成,这才勉强让贵族们松了口气。

    能用两成的土地,农奴,获得合法和权力,这一切都是值当的。

    而对于这两成土地,郭守文决定全部分给来到吐蕃的番兵,让他们成为小的奴隶主,负责监视那些吐蕃贵族。

    由于土地是掠夺来的,所以两者之间必然水火不容,有利于巩固统治。

    两成就够了,再多,还没那么多人分。

    至于逻些城所在的伍如,以及叶如,自然是朝廷直属的所在,顽抗的身死族灭,土地没收。

    屈服的,剥夺大半土地和奴隶,成为小奴隶主。

    这些土地,郭守文决定分给这些奴隶,让他们成为军户,直属于朝廷的军户,也是真正统治根基。

    “诸位必须呈上文书效忠大唐皇帝陛下,誓死不渝,世代相承,在佛祖的见证下,发出誓言!”

    郭守文掷地有声地说道,只有让他们口头上,以及文字上,递交文书,有了实质性的证据,才会让大唐真正的法理上,可以统治吐蕃。

    至于是设府,还是都护府什么的,就由不得他来决定了。

    效忠一事,乃是必须的。

    以姓名,家族起誓,递交汉字文书,上面有土地,奴隶,封地等,按照手印。

    如此,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统治吐蕃。

    那曲大会,名义上承认了大唐对于吐蕃的统治,转而,大唐也承认了这些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相互得利。

    至于已经死去的贵族,自然没有在意。

    圆满结束后,全场的贵族们,一起口念佛经,表达对于佛教的信仰。

    佛教与大唐,彻底地绑定在一起了。

    不过,郭守文还是派遣千余人,去往逻些城,这座吐蕃的曾经首都,极具象征意义的存在。

    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都将是属于大唐皇帝的。

    “快,将这些快马加鞭,将这些文书送去洛阳!”

    郭守文松了口气,望着议论纷纷地贵族们,不由得连忙吩咐道。

    共一百七十四家贵族,占据高原七成的土地,一半的人口,他们签订的效忠文书,向大唐皇帝称臣。

    就如同吐蕃帝国时代那样,皇帝不干涉奴隶主贵族的内政,但贵族们却有效忠服从,出兵等义务。

    一如西周的邦国。

    而郭守文,也向诸位贵族承诺,若是有发动战争者,将受到唐军以及其他的贵族们的剿灭。

    换句话来说,贵族们再也不能随意发动战争,扩大领土了。

    而在阿里地区,山南地区的两大王子势力,则突兀起来。

第1281章当家做主

    前文也说了,为了巩固统治,郭守文在那曲大会之前,就对吐蕃的土地,就行了安排。

    主要有两方面。

    一则,是叶如地区,被打败,消灭的七大赞普,他们的土地几乎全部被没收,然后成了唐军的囊中物。

    另一部分,则是那曲大会,贵族们被迫交出的两成土地和奴隶。

    与叶如的土地不同,这里的土地,几乎是在逻些城,以及约如附近,与贵族为伴,局势交错复杂,犬牙交错。

    在这种情况下,郭守文,自然也有所安排。

    现成的,且早已经成为囊中之物的叶如地区,自然是他手底下五千唐军的拥有。

    肥美的土地,被分成了五十份,以每百人为一份,组成一个都的军事力量,随时听命行军。

    每一都,百人,则负责一片地区的管辖,都头既是百人的军事长官,也是那片地区番人的民政官。

    由此,一都的兵马,才会极快的集合,镇压叛乱。

    不过,平均每人,将分配到近六千亩,用高原单位来说,就是一百突。

    一突等于六亩。

    六千亩,看上去很大,但并不是耕地面积,而是草场,加上耕地,园林的面积,真正的耕地,也不过两千亩左右。

    当然,以高原的环境,这六千亩,也不过是刚好能够养活两百人罢了。

    也因此,每人分配了近十户奴隶,佃户,帮忙耕种土地,放牧牛羊。

    “呼——”

    一大早,向伍就气喘吁吁地起床,即使来到吐蕃数个月,但他依旧难以习惯这边的恶劣环境,每天晚上睡觉他都感觉喘气都困难。

    “主人,您醒了——”

    毡房外,一个红彤彤小脸的少女,脸上带着些许的脏泥,端着热水,或者说是温水,笑容满面地道:“您洗脸吧!”

    “嗯——”向伍有些不习惯女孩的服侍,身体有些僵硬,但终究还是让她的粗糙的小手,在脸上搓弄了一遍。

    水,也变得浑浊起来。

    “你阿爸,阿妈呢!”

    河湟地区待了一年多,吐蕃又待了几个月,番话,他早就能说了。

    向伍活动了下手脚,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一个泥腿子出生,身上没有三颗钉破军汉,竟然能成为老爷,手底下几千亩土地。

    这在往日里,是绝不可能的。

    现如今,却让他仿若做梦一般。

    三十岁的关中大汉,从小就没吃饱过,参了军,才晓得撑肚子的滋味,如今,又拥有了自己的产业。

    即使,这不是在他的老家。

    即使,这只是在吐蕃。

    即使,这只是个梦,他也不愿意醒来。

    走出毡房,天空格外的干净,比他洗过的脸还要干净,就是阳光有点刺人,或者这也是吐蕃人那么黑红的原因罢了。

    抬头望去,距离毡房数百步的地方,有一条平坦舒缓的小河,他处于上游,几家奴隶,佃户,在下游。

    河边的草地格外的肥美,羊群们吃得很欢喜,浑身都是白毛的耗牛,也随着牧民的驱赶而奔波。

    孩童们,则拿着簸箕,跟在牛群后面捡拾牛粪,这是牧民们夜间的燃料,在缺乏木材的的高原,属于必不可少的东西。

    而就在不远处,黄穗的青稞,约莫千亩左右,正被十几个奴隶,拿着石刀,不断地割弄着。

    八九月分份,正是青稞的收获季节。

    摸了摸耳朵,左耳被割掉了一半,如今已经结疤,没有了痛感,也只有摸到这里时,他才觉得一切都是真的。

    这些羊群,青稞,耕地,河流,草地,奴隶,毡房,乃至于石刀,都属于他,他拥有一切的决定权。

    “感谢佛祖,感谢郭将军!”

    向伍不知何时,也信仰起了佛教,在这陌生的环境,佛教显得格外的安抚人心。

    “虽然老子娶不了汉婆姨,但蕃婆姨也不错,皮糙肉厚,是个能顾家的。”

    一把年纪的他,在关中,早就到了做爷爷的年龄,如今却还未婚,他拿定了主意,就算是蕃婆姨,他也要娶。

    传宗接代,可不能耽误。

    不然,他这几千亩的地方,可不就便宜别人了吗?

    “向狗子——”

    突然,他耳旁传来了呼唤声。

    抬目一看,竟然是自己的队正,老侯,正骑着马,挥舞着手臂。

    他的土地,就在隔壁,五六里的距离,骑马只要一刻钟。

    “怎么了?”向伍心中嘀咕着,面上却喊起来。

    “都头叫着呢,说是有事宣布!”

    听到这,向伍立马就骑着马,赶起路来,走了小半个时辰,就来到了都头的家中。

    都头的家,本就是个小城,是个贵族的家,虽然屋舍破旧,而且还是石头垒起来的,但众人依旧羡慕。

    这比他们的毡房,好太多。

    又等了一个多时辰,一都百人,也终于到齐了。

    “都头,有啥事啊!”有个大嗓门的叫唤起来。

    “呸,一个个搂着蕃婆姨,就是床榻上那点事,老子要不是叫你们过来,怕不是离不开床吧!”

    虎背熊腰的都头,扯着嗓子笑骂道,惹得众人哈哈哈大笑。

    分配土地不过一个月,但却恍如隔世,这样悠哉快活的日子,实在是太消磨人了。

    都头见众人隔阂渐消,这才止住笑说道:“别以为自己在庄园里,当家做主,就谁也不放在眼里,但朝廷能给你们,自然也能收回来。”

    “不听话的后果,很严重的。”

    这时,众人骤然紧张起来,谁都不想失去如今的生活,忙不迭地拍着胸脯表达忠心。

    “好了,今次叫你们来,也是有一件好事给你们!”

    说着都头拿出了一把草,数十根细长条,每根两边绿,中间白,后面连着硕大的根部,显得很特殊。

    “这是狼毒草,乃是吐蕃造纸的东西,其中这中间的白条,撕下来晒干,再鼓弄一阵子,就成了纸了。”

    都头示范了一遍,这才说道:“平日里,除了青稞酒,买卖牛羊,就数这个最搞钱。”

    “告诉你,这样的一斤,足有十个铜钱,吐蕃到处都是,这可是意外之财!”

    众人恍然,原来郭将军要造纸啊,他们也能得好处,这必须是要做的。

    于是,一个个纷纷响应。

第1282章羁糜?

    郭守文真正意义上的确定大唐的统治后,就发觉,治理吐蕃的难度很大。

    首先,以军队为根系,倒是很快的建立统治基础。

    但,问题来了。

    通行文书,竟然欠缺纸张。

    吐蕃人,竟然没有了纸。

    亦或者说,战乱多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吐蕃帝国,不仅丧失了国家,而且还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带来的手工业,毁于一旦。

    这边说下,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并不是屈辱的和亲,而是在吐蕃人求取的婚事。

    文成公主,是在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松赞干布退兵谢罪,唐军占据党项吐谷浑等陇右地区。

    而金城公主,则是唐休璟率唐军击败吐蕃军,吐蕃摄政太后没禄氏,派遣使者悉薰热到唐朝进贡,并向唐中宗请求联姻,中宗应允的。

    都是宗室女。

    扯远了。

    郭守文是读书人,自然清楚,畅通的文书,乃是朝廷指令的触手,必然是要有的。

    在寻访了多日后,终于得到了吐蕃时期的纸——狼毒纸。

    采取的是高原上常见的狼毒草,制造而成,乃是吐蕃特殊情况下,异变而成。

    狼毒纸,不仅可以书写,而且也可以糊窗做账。

    其品质可以跟高丽的狗皮纸相媲美,这种纸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容易被虫子咬,能够长期保存不腐烂。

    制造而成后,郭守文喜极而泣,立马就书写信件,去往各地唐兵,要求他们尽量输送青稞来那曲,这里的缺粮了。

    不对应该是缺酒了。

    青稞酒美味异常,郭守文见之,又品之,立马就觉察了商机。

    可以用青稞酒,来销售河湟地区,乃至于河西走廊,用利益,让大家黏在一起,从而建立牢靠的统治。

    甚至,他还发布军令,鼓励唐兵与蕃女结合,但却不允许与贵族联姻,防止被颠覆收买。

    随即,他又到处寻摸工匠,将吐蕃时期的锻铁工艺,重新拾缀起来,来到吐蕃数月,将士们的武器已经消耗太多,急需补充。

    可以说,咱们的郭将军,凭借着一己之力,让高原生产力大规模挺进,几乎恢复到吐蕃崩溃前的时期。

    而吐蕃的制胶,以及毛织,不提也罢,自给自足罢了,出口属于丢人现眼。

    锻铁和造纸,已经让吐蕃人见到了文明的光芒了。

    ……

    而,从吐蕃,到河湟,再到凉州,长安,洛阳,两个多月过去。

    那曲会盟结束一个多月。

    入高原近四个月后。

    八月初,皇帝终于收到了来自陇右府的胜利消息。

    不过,在这之前,出兵之前,朝廷就收到了请战奏疏。

    萧思温与郭守文二人,大肆宣扬河湟的危机,表示若不南征,和尚就会让河湟地区大乱,陇右不安,威胁河西走廊。

    随即又大肆贬低吐蕃的实力,言语其百万人竟有十一国,各地割据,乃是千古难逢的好机会。

    并且他们拍的胸脯保证,只出兵万人,而且自备粮草,不耽误朝廷钱粮。

    朝廷上下,对于这般擅开边衅,极为不满,甚至对于其言语吐蕃混乱,也是不可信的。

    政事堂也是如此,宰相们深信,这些话语不过就是欺骗他们,想要谋取功勋的花言巧语,不值得相信。

    但是对于李嘉来说,高原自从吐蕃帝国崩溃后,就一蹶不振,三番五次的被蒙古人蹂躏,建立王朝。

    况且,佛教大行后的吐蕃,已经没有了实力了。

    皇帝力排众议,同意了请求。

    只是,他同意的时候,郭守文已经出兵南下了。

    所以,差不多四个月后,他就受到了报捷书。

    郭守文是这样写道:末将驱兵南下,历经荒漠野山,或缺水,或山崩,或险路,或疾病……臣等不畏艰险,终于到了吐蕃……

    三日小战,五日大战,月余,即入那曲,约莫鄯州两千里,终于灭七国,而促盟……

    随同而来的,还有大量用藏文,汉字书写的效忠状书,一百多个贵族,代表着数十万,或者百来万的人口,向大唐皇帝效忠。

    甚至,贵族们齐齐向皇帝献上圣神赞普的尊号。

    赞普,就是吐蕃的皇帝称谓。

    如果加上这个称呼的话,那么到了如今,李嘉的头上,就有了三顶皇冠。

    大唐皇帝,草原天可汗,吐蕃部落赞普。

    三项桂冠加冕,让他的权势越发的不可阻挡。

    而李嘉对于赞普的称号,也欣然接受,甚至,他都萌发想要去高原逛一圈的打算。

    不过,考虑到高原反应,他才作罢。

    之后,他兴致大发,升郭守文为洮州侯,食邑四千户,兼任吐蕃安民使,暂时治理吐蕃本部。

    对此,政事堂表示不满。

    孙钊直接言语道:“吐蕃远离洛阳数千里,即使是河湟,也有两千余里,朝廷鞭长莫及,力有所逮,这等蛮荒之地,要之无用,甚至还拖累朝廷。”

    “异日大军平叛,岂不是要亏空国库?”

    “陛下!”王溥也颇为认可,忙不迭地劝说道:“吐蕃与西域河西不同,其本就不是唐土,其民茹毛饮血,不知廉耻,伦理,所获无多,纳入直属,颇为不合。”

    “臣以为,朝廷只须收纳些许朝贡即可,对于吐蕃本部,分而治之,以蕃治蕃,只要其分裂割据,不再一统,无法威胁陇右就行。”

    这句话,是朝廷百官的心里话。

    河湟地区,本就是远的不能再远,再去两千里的吐蕃,那就根本想象不到,还不如羁糜之。

    归根结底,吐蕃还是太远了。

    听着这些官吏的言语,皇帝面带笑容,就这么听着。

    这些话,自然是情真意切,利国利民的言语。

    再这般的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国土扩张太大,难以维持,必然就会崩盘,吐蕃地区,哪怕在元明清,也只是羁糜自治罢了。

    无论是设府,或者是都护府,都不适合吐蕃高原。

    因为,在那么远的地方,官吏必然是长久难出的,流官制不合适。

    “朕都听明白了!”

    李嘉摆了摆手,说道:“虽然说扩充国土,但终究是力不从心,国土并不是越大越好的。”

    “有鉴于此,朕,反而有了新法子,极为适合。”

第1283章谈心

    “大王,起来了——”

    洛阳的天,灰蒙蒙地亮着,秋日到了,零零散散地下起了雨丝,如同纺车上的线,络绎不绝。

    李宾揉了揉眼睛,房间种的灯火,也在这一瞬间被点燃,鲸鱼脂肪制作的蜡烛,参杂着香料,散发着别样的香味。

    “几时了?”李宾伸了下懒腰任由宦官服侍,穿起了衣裳。

    “卯时三刻了(5.45),您还得去上书房读书呢!”

    宦官亲切的服侍着他,然后又端上热粥,让他一口口地吃食着:“这是立德坊李氏做的粥,还有胡饼,一大早就送过来,掐着点,还热着呢!”

    “嗯!”李宾点点头,一边吃着,脑袋还是有些糊涂,听得不太清。

    宦官们都习惯了,将睡眼朦胧地卫王,送到了马车,然后行驶在街道上,去往了皇宫。

    半道上,李宾终于是醒了,被晃醒的,他抬起车窗帘布,一瞧,只见昔日的东城,如今颇有些热闹。

    花旗招展的富家衙内,骑马带狗,好不快活,那些富家娘子,更是穿红戴绿,明艳动人。

    街头一下子,似乎就活了过来。

    可,这才正巧卯时六刻(6.30),怎么这般的就热闹起来?

    唐朝以前,天干纪时法就以子时为一天的开端,但李淳风编撰《麟德历》,将一天的开端定为“子半”,于是时辰的计算相较于唐朝以前,提前了一个小时。

    “怎么这般热闹?”李宾打了个哈欠,吃着零嘴,一边轻声问道。

    “启禀大王,听闻是小麦熟了,洛阳,河南府的新麦,已经运到了市集,所以热闹的很!”

    车夫随口说道。

    “那,粟米,还得要半个月吧!”

    李宾也不是什么都不懂,对于普通的农时,他还是明白的。

    “您说的没错!”车夫恭维道。

    一旁护卫的十余骑兵,则面无表情,作为王府的侍卫,他们起那么早,也是习惯了,但还是怨言颇多。

    “光是这小麦,洛水上就已经满满当当了,粮价降了许多,日子也好过了。”

    “那就好!”

    李宾点点头,嘴角带着笑意,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他当然明白,只要普通百星过得还好,那么大唐的根基自然就稳定。

    他这个卫王,自然也稳定。

    半路上,突然碰到了一个同样大小的马车,后者颇有些恭敬地屈居后方,礼让而行。

    瞧着马车的仪仗,以及雕饰,李宾熟悉不能再熟悉,他忍不住笑道:“李黑牛这小子,还是改不了争先的脾气。”

    “只是你再怎么先,遇到我这个叔父,还是得让路的,活该气气你!”

    说着,马车就那么直当当而去。

    “哼!”

    李复文看着李宾的马车行进,不由得气呼呼道:“哪有这样当叔父的,竟然还跟侄子抢先。”

    再怎么生气,也改不了辈分。

    于是两人一前一后,来到了上书房。

    从长沙府的岳麓山开始,上书房设置已经超过了八年,成为了皇室子弟至关重要的学堂。

    当然,这只是近支皇室才有的待遇,准确来说,只是皇帝的儿子,以及宣王的子嗣,才有这般资格。

    其余的宗室,则只能去宗正寺的族学,其中的待遇,不言而喻。

    而与之相反的,则是上书房的规矩更加的严苛。

    以出宫就府为标准。

    十二岁前,皇子们每天卯时六刻,必须进行晨读,所以至少在卯时三刻前(5.45)起床。

    从卯时三刻,到午时三刻,(11.45),约三个时辰的读书世间。

    午时三刻到未时三刻,(1.45),属于吃饭与午休时间。

    然后一直到酉时(17点),强健筋骨,舞刀弄枪,骑马射箭的时间。

    当然,作为出宫的亲王,李宾每天早上辰时(7点)到就行了,宽松了许多。

    课程也相较之前,有了大不同。

    儒家的十三经,基本上属于囫囵吞枣个遍,如今属于提升理解时期,除此之外,还加了申韩的权术,兵家的孙子兵法,吴子,六韬等等。

    全面培育的苗头很大。

    不求能够精通,只要粗通即可。

    叔侄二人课堂相遇,然后礼貌的问候一番,才正式上课。

    与他们一起的,只有宣王府的两个王子,王孙,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中午的饭食,两人是在太妃那里吃的,除了亲近外,也讲究一番瓜田李下,避讳。

    而就在两人吃的正欢时,突然皇帝驾到。

    叔侄二人瞬间惊慌起来:不会是又查功课吧?

    索性,皇帝并没有那么过分,而是有些亲热道:二郎是六月份生人,已经十四了,而黑牛则是八月份生,也是十四了。”

    其实果真真的按照古人娘胎算法,其实他们已经十五了。

    皇帝随即又对着侯太妃道:“民间百姓,这时候已经成婚,咱们今年安排,明后年就成婚。”

    听到皇帝不置可否,又与往日更急切些的话语,侯氏连忙道:“有陛下操心,老身也着实欢喜。”

    李嘉又看了看半大小子般的两人,眼瞅着其一步步长大成人,心中颇有些感慨万千。

    待两人吃完后,皇帝这次带着两人来到一处亭子中,面对面坐下。

    受限于父兄,以及皇帝的天然威压,两个少年不敢说话,气氛颇有些僵硬。

    沉默了好一会儿后,李嘉看着两人嘴唇留起了绒毛,这才叹了口气,意识到,在如今,两人已经是半成年了,的确是可以参与政务了。

    “前些日子,郭守文发来捷报,说是拿下来吐蕃本部,百万的吐蕃人,就此臣服与咱们。”

    “大唐两百年的世仇,也终于是趴下,再也难起了。”

    李嘉轻声说道。

    “恭喜皇兄(父亲)——”

    两人连忙贺喜道,脸上也是颇为喜悦的,与之荣焉。

    “这是整个大唐的喜事!”

    李嘉笑着说道,目光流转在两人稚嫩又早熟的脸上,这才说道:“把你们叫来,也是为谈谈心,想要了解一下你们的心思。”

    “吐蕃那个地方,着实太远,流官不适宜,所以,依我的意思,是想要派遣宗室子弟去往镇守。”

    “京城繁华,而吐蕃荒芜,怕是不好选哪!”

第1284章诱惑

    听到这话,两个少年一脸茫然。

    但,他们的心中,却若有所思。

    暗示的那么明显。

    显然,皇帝是要是要他们叔侄两人,去往吐蕃,为大唐镇守边疆。

    只是,他们两人不过十四,毛都没长齐,都没有成婚,怎么镇守?

    而,脸上的茫然,则直接的告诉皇帝,他们的青涩,乳臭未干,以及心神忐忑。

    皇帝自然是看到了,他面色平淡,轻声述说道:“虽然吐蕃王朝已经崩溃,但对于吐蕃人,可不能小觑,要知道他们可是掠夺河湟,河西,以及西域,与前唐争斗两百载的存在。”

    “即使他们如此的虚弱,但一定要慎重的看待他们。”

    “趁其病,要其命。”

    “如果由外臣镇守,不出数十载,就会脱离大唐,而若是让宗室镇守,自然可保万无一失。”

    皇帝这般情真意切地忽悠道。

    “皇兄,我们还年轻,怕是不适合吧!”

    李宾抬起头,小心翼翼地说道。

    “也不是现在让你们去,过两年,成了婚再说!”皇帝说道。

    “父亲,那吐蕃人,茹毛饮血,一辈子不洗澡,儿臣着实不敢去!”

    李复文也连忙说道。

    “放心放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了吐蕃,已经让吐蕃人改变许多了,只要适应了,就不会有事的。”

    李嘉颇有些安抚道,虽然两位公主带去了文明,但百年来的战乱,已经让吐蕃人重新回到两百年前,文明程度大大削减。

    不过,这话怎么能说呢?

    况且,不是有郭守文在吗?让他镇守两三年应该有所改善。

    话虽然如此,但两个少年仍旧一脸惶恐,眼眸中满是怀疑。

    李嘉甚至能读懂一句话:信你个鬼,糟老头子坏的很。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的意识到,眼前的两个少年,虽然年龄还小,但思想已经是真正的成熟了。

    他这才坦诚布公道:“根据郭守文的消息,整个吐蕃,分成了五个地块,也就是五如,其中,叶如和伍如,已经被占据,其余的三如,则被吐蕃贵族割据,也是一种妥协吧!

    “叶如,地域最广,乃是其国都逻些北上的门户,也是河湟地区南下的第一个地界,优点是地广人稀,基本上是由唐兵控制,毫无威胁。”

    “伍如,也就是逻些城所在,昔日的吐蕃国都,地方虽小,但民众较多,吐蕃贵族也多,唐兵只有千人,控制颇有些不足,反对者也多一些。”

    给这两位介绍了具体的位置信息后,李嘉这才郑重其事地说道:

    “朕有意,在这两地,设置两国,一个是你的卫国,一个是中山国,分茅赐土,设置蕃国,世袭罔替——”

    皇帝充满诱惑力地说道:“在自己的封国之中作威作福,这岂不是比在洛阳受拘束来的强?”

    “虽然说吐蕃有种种缺陷,但其能够与前唐争雄两百年,必然是有所可取之处的。”

    “你们可要好好想一想啊!”

    果然,皇帝的这番话,让两人陷入了沉思,成为一国之主,比在洛阳空有食邑,权力几无,可谓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其间的诱惑,着实太多。

    见到两人蠢蠢欲动,皇帝笑了:“实不相瞒,你们两个人也大了,我就直言吧!”

    “不只是你们,等到其他的皇子长大,除了太子外,我都会把他们分封出去,或者是海外海岛,亦或者西域,总而言之,你们的吐蕃,已经算不错的了。”

    “此时要是不珍惜的话,等往后,见到自己的封地,可得有的哭了。”

    这一番威胁,让两人紧迫感直升,压抑。

    两人原本想一辈子留在洛阳的期望,瞬间化为乌有。

    之前的选与不选,如今却演绎成了选哪个,果真是变幻莫测。

    “皇兄,能给我跟黑牛一点考虑时间吗?”

    李宾不愧是叔父,扛起责任,诚恳地说道。

    “这是当然,我此时也是在征求你们的一件而已。”

    李嘉看着紧张的二人,不由得笑道:“你们是我的至亲,无论选也不选,都没关系,我都是为你们好罢了。”

    李宾与李复文表面松了口气,但心里打死也不信。

    有哪位兄长和父亲,那么坑弟弟和儿子的,吐蕃啊,那里是人能待的地方吗?

    见识到了洛阳的繁华,谁还想离开这个城市呢?

    见两人走后,李嘉笑了笑,事实上,他还真的不在意,吐蕃若不是时间紧,他还真想分给自己的儿子们。

    不出所料,封闭的吐蕃高原,虽然贫瘠,但却恐怕是最长久的了,没有外患,自给自足。

    “叔父,你说,吐蕃那里真的好吗?”李复文半路上,忍不住地问道。

    “吐蕃就算再好,也比不上中原,不然那些吐蕃蛮子,怎么会长久地想要下来呢?”

    李宾忍不住地低声说道:“但事到如今,咱们还有的选吗?”

    虽然兄长是兄长,但到底还是君臣为先。

    天底下,哪有父兄把至亲赶到偏僻之地去的?虽然是一国之主,但赶不上洛阳一富家翁。

    李宾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当个闲散的王爷就够了。

    当然,实在是他皇兄生的太多,他着实没有希望,再大的野心,也得被磨灭。

    实在是轮不到他。

    “不过,也好!”李复文低声道:“一国之尊,也不需要遵守啥规矩了,打仗什么的,也快活,比在洛阳舒服多了。”

    “你呀!”

    李宾这个叔父,此时却成熟一些,他感叹道:“这洛阳规矩虽多,也是有人管着,兜底,去了外面,兵荒马乱的,福享受不了,命却也危险了。”

    “那怎么办?”李复文慌了,他看着自己的叔父道:“叔父,您想想办法。”

    “一个字,拖——”

    李宾叹了口气,说道:“咱们先去太妃那里瞅瞅,你去丽妃那去,看能不能劝劝皇兄!”

    “行!”李复文犹豫片刻,这才应下,他感觉,自己母亲,恐怕并不怎么用心,心思都在他的弟弟妹妹身上。

    但,没法子,他真的不想离开繁华的洛阳城,去面对危险。

第1285章中秋

    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让整个洛阳城越大的热闹起来。

    也是因为假节,所以洛阳暂时解开了宵禁,彻夜灯火通明,极其的热闹。

    京城嘛,李怀恩含着泪,拿出了万贯,就是为了个面子。

    不这样做,怎么来显示盛世呢?

    从皇帝,到底层的百姓,大家都喜欢这样热闹的场面,猜灯谜,看花灯,舞龙,杂耍,不一而足,街面上也甚是热闹。

    洛阳城外,光是御营,就有二十万,包括其家属,就占据了四五十万人,连带着其他官吏,商贾,才堪堪到了八十万。

    所以,暂住证的施行,让洛阳人口得到了刹车,如今还显得颇为宽裕。

    但到了这中秋节,一股脑的全出来,显得满满当当,熙熙攘攘,李嘉才直面的了解到洛阳人口的拥挤。

    皇帝一家人,就站在城墙上,欣赏着欢愉的百姓,而在他们面前,一座数丈高的花灯,红绿相衬,栩栩如生,显得格外的漂亮。

    至于月饼什么的,此时只是从宫廷中流传的点心,其实并不怎么受到欢迎。

    皇帝别出心裁,做出桂花月饼,分与众人相食。

    除此之外,还有桂花酿成的桂花蜜酒,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佳节。

    一家人整整齐齐地赏月,颇有这番滋味上心头。

    热闹的一天,即将过去,长期待在宫廷中的少女少妇们,则目不转睛的盯着前方,看花了眼,恋恋不舍。

    “走罢!”

    见到孩子们都睡眼朦胧,被宫女抱着,皇帝颇为扫兴地挥了挥手,让长公主李薇儿气地直跳脚,嚷嚷着没有看够。

    这个时候,我们的长公主,颇有些羡慕城外的李宾和李复文二人,他们可以尽情地玩耍了。

    只是,这对年纪相仿的叔侄二人,颇有些心事重重,无心赏月。

    女儿心细,虽然平时大大咧咧,此时却颇有些关切道:“你俩今日,怎么这般少声?”

    “无事哩!”

    李宾还有些岭南口音,他鼻音有些重:“只是有些事想不明白而已,过两日就好了。”

    “小小年纪,有什么事想不好?要不要姐姐帮你们?”

    李薇儿拍着胸脯,大声道:“姑姑帮你哟!”

    “姑姑还是多吃写团饼吧!”李复文颇有些扫兴道:“这事还得多想想,您就不要打扰我们了!”

    “哼!不识趣的家伙!”李薇儿颇有些气恼,但也是无可奈何,她此时心中,也着实有些苦闷。

    这几个月来,她的婚事已经有些眉目。

    不出意外,乃是鲁国公之子,潘文。

    比她大上两岁,斯斯文文的,跟她简直是相反的两人。

    但,虽然谈不上喜欢,但也不那么厌恶,秉性好,不装腔作势,也不欺压良善与那些衙内们大为不同。

    就是喜欢读书,舞刀弄枪颇为不惯,烦人啊!难道就这样过下去?

    在这种烦闷的思绪中,李薇儿伴随着众人,回到家寝宫。

    翌日,太妃侯氏将皇后周颖儿请到了宫殿,或者说,是周颖儿晨昏定省时,被太妃留下。

    “皇后,我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

    侯氏望着周颖儿贤惠的模样,不由得感叹了一句,握着其手,说道:“最近听李宾说,皇帝准备将他和黑牛,一起安排到吐蕃去,当什么藩王,独掌一国。”

    “这又叫什么事?好好的洛阳不待着,怎么去哪儿?”

    说着,侯氏就不由得带起了泪:“我就那么一个儿子,还没成婚,就去吐蕃,这岂不是有个三长两短吗?”

    “别的地,我也不挑什么,但吐蕃那,丑蕃们住的地界,吃生肉,喝生水,就不是个长寿的地界,我就不想他藩王世袭,就想着能够过的舒服一些……”

    直到这时,周颖儿才听明白,原来皇帝准备把他的养子,以及亲弟弟,一起派往吐蕃,分封蕃国,坐镇边疆。

    虽然待着些许贬斥的含义,但周颖儿却明白,这是皇帝早就打好的腹稿,是不容被质疑的。

    甚至,天还隐隐约约的听到消息,等到皇子们成年了,也要出镇地方,边疆,到时候竞争可就小太多了。

    心中欢喜,她脸上却做出一副无奈且宽慰的表情:“娘娘,这件事妾身只能尽力而为,这事情在圣人口中,已经念叨过好几回了,很难进行改变。”

    “不过,就算二哥儿,文哥儿去西蕃,也得过两年,成了婚再去,定然不会是如今的。”

    周颖儿忙不迭地言语道:“况且,西蕃也并没有咱们想象中的那么荒芜,前两百年,吐蕃可是数十万兵马争夺河西呢,虽然穷了些,但水土最养人的紧!”

    “吐蕃勇士偌大的名声,定然是个好地方。”

    “况且,待在洛阳的话,一辈子也是个闲散亲王,去了西蕃,称孤道寡,快活的很,再不济,黑牛也在一旁,叔侄两个还有个伴呢!”

    皇后周颖儿的一般劝慰,终于让其松了口气,只是太妃的愁绪消减了许多但依旧浓厚。

    转眼间回到家立政殿,这时,通禀说是丽妃侯氏来了。

    周颖儿心头一哂:“虽然关系有些远了,但终究是亲生儿子,还是得问候关怀的。”

    “让她进来吧!”

    随即,侯丽娘扭着腰肢,负重而来,声音轻柔的很,显然是有求于人。

    到了这个时候,周颖儿也没有什么隐瞒的,直接把侯太妃的那套话,照搬过来,甚至,夸张道:

    “黑牛的体格,在西蕃最适合不过,脾气就有点倔犟,待在洛阳的话,惹出不少的祸,还不如到西蕃,当了一国之主,驾驭数十万百姓,反而更快活。”

    “至于安危什么的,上面就是陇右府,郭守文将军在呢,况且,卫王就在一旁,叔侄二人相互依靠,哪有跨不过去的槛。”

    见到侯丽娘仍旧有些不放弃,周颖儿就没有太妃那里的好脾气,直接说道:“若是这般,你可去陛下那求求,到时候或许会有所改变,我这,是无法决定的。”

    侯丽娘颇有些不甘的离去。

第1286章分封

    不知何时,京城中流传起了分封建国的流言。

    传闻,皇帝准备分封一块地方,给予自己的弟弟卫王李宾,让其世袭罔替,分蕃就国,成就一番兄友弟恭。

    这话一出,众人皆不信。

    从南北朝开始,实封早就被抛弃了,基本上都是虚封,即使到了前唐,大名鼎鼎的秦王,也只有开府的权力,并没有蕃国。

    不过提到秦王李世民,话题就又偏转了,如果那时真的有蕃国,其还真不定能坐稳皇位。

    话题越来越偏,甚至脱离到玄武门之变上去了。

    也自前唐起,社会开放,只要不是编排当今,其余的倒是并无大碍。

    有的人,于是就念叨起来:“高祖的玄武门,武后的神龙之变,玄宗皇帝的唐隆等等——”

    “这加在一起,怕是十几次咯!”

    基本上,除了唐高宗,唐德宗,唐顺宗,唐昭宗外,就没有一个正常继位的,不来一场政变,根本就不算正宗。

    这些宫廷政变,反而极大的消耗了大唐的国力,内耗不止,这也是为何中唐后,一直无法消灭藩镇的原因之一。

    甚至,到了后期,中枢的宰相们为了斗宦官,甚至拉拢地方藩镇,而宦官们也不甘示弱,也争相拉拢。

    于是,诡异的事情来说,不再有人想要消灭藩镇,反而要千方百计的维持。

    这也是为何,黄巢之乱前,唐朝还依旧能够维持体面的原因,因为藩镇们也需要朝廷来维持秩序。

    人们都是天然的渴望秩序,而不是混乱。

    幸好,这时候,邸报及时刊登了一份文章:论分封的损益——

    这篇文章,先是讨论了从西周,西汉,以及西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国情况。

    然后,拿西汉的铲除吕氏的藩王,与东汉末年的刘备来举例,讨论了分封的好处。

    再又拿出西晋,以及刘宋时期的藩王之患,讨论其坏处。

    虽然说这篇文章不偏不倚,但却暗示着,分封还是好大于坏,益大于损的。

    而舆论,也因此而沸腾。

    国子监生们,这为此愤慨起来,或者三五成群的讨论,或者聚众饮酒,大肆咆哮,引得洛阳的百姓纷纷看热闹。

    这些读书人的讨论,只是在平民之中掀起波澜,而在官场上,却毫无涟漪。

    甚至,许多高官,明示自己子弟,不要讨论这些话题。

    不过相较于朝堂,翰林院总归是一处边缘,却有重要的场地。

    进入翰林院的,每一届中,只有十余人,三鼎甲必然加入,其余的人都需要通考,难度不亚于进士科考试。

    待上半年,修心养性,然后等候安排,好的去政事堂,当堂后官,差点的,就去六部,学习一番。

    其他的进士两年观政,就可外放,但是翰林院的进士们,却要三年。

    而一旦外放,就是正七品县令,一地主官,可谓是极大的跨越。

    张齐贤从家中赶来,望着安静且阴凉的翰林院,不由得笑了起来:“终于又回来了。”

    因为母亲去世,他休了半年假,别的人都已经外放,只有他还在,观政才堪堪结束。

    有人劝他,应该早早的谋求外放,但他拒绝了依旧走完了三年流程。

    无他,别看只是半年的缺,但后来上位晋升,例如六部侍郎,以及后来的政事堂,这时候讲究资历,他就平白无故的矮上半截,丧失了机会。

    所以,宁愿等半年,慢一点,也不愿意丧失机会。

    一来到翰林院,神武十一年的新翰林们,依旧在修史养心,但却议论纷纷,对于朝廷分封之策,格外的关注。

    “老前辈——”

    察觉到了张齐贤的到来,众人对于这个翰林院的有名人物,颇为认识,忙不迭的拱手行礼。

    “有礼了!”

    张齐贤也回礼,然后笑道:“听到诸位在谈起藩王分封,某着实受益匪浅!”

    “哪里哪里,粗浅之言——”众人连忙摆手,不好意思。

    在翰林时期,最大的好处,就是朝廷的纵容,言语失当,或者出小错,都会被原谅。

    毕竟,翰林院是储相所在,翰林们最不济的,也是六部九卿,自然需要交好,亲近。

    所以,翰林们公然讨论这些,并没有人检举,甚至治罪。

    张齐贤特别的羡慕,这样的好日子他即将结束,步入官场,可谓是步步为营,不能有一丝差错,再也不能这样畅所欲言了。

    所以,他拱拱手,笑了笑打了招呼,然后去找学士承旨,他也开始正式踏入官场了。

    翰林学士承旨,基本上不怎么管事,但他手底下有一项重要权力——为皇帝草拟诏书。

    也就是草拟一些征伐,大赦,宣麻拜相等军国要事,可以说是极为要紧的。

    但,整个翰林院,只有六名学士,资历最深的为承旨,这份殊荣,着实难求。

    与承旨见过礼后,后者五十来岁一生就在翰林院中,抬头言语道:“年轻人,孝义双全,功利心少,着实不错。”

    “不过,你错过了半载,如今地方上,却是无有好的安排了。”

    张齐贤颇为讶异,又觉得理所当然。

    因为像他这样的翰林,外放也是有标准的,毕竟是储相,下县不考虑,最次的都是中县。

    但,天底下哪有那么多中上县,再者说,天下那么广阔,来往案牍时间长,此时也有没有到的。

    “张翰林,如今,有一职位,极为合适,且又恰如终南捷径,不知可否愿望?”

    承旨不由得诱惑道。

    张齐贤心头起了阴霾,这种好事,他一向是谨谢不敏的,但他不好得罪只能说道:“可否告知是什么,让我考虑一二。”

    “这不,卫王府,还缺个录事参军,乃是正六品,仅次于五品的长史,两三年后,一经转任,可就是正五品的州刺史了。”

    “十年,就可为知府,到时候六部九卿,宣麻拜相,岂不是轻松的很?”

    听到这番话,张齐贤惊诧莫名,待遇这般好?

    那,其中一定有诈。

    “承旨,若是晚辈所知不错的话,卫王岂不是要分封地方?坐镇边疆?”

    张齐贤无奈道:“到时候,数以千里,官职虽高,晚辈也受用不起啊!”

第1287章

    着实是非常坑。

    在隋唐时期,京官与地方官,差距非常的大,而在亲王府的官职,若不是潜邸的官,无法获得从龙之功,那么更无法与地方官相比。

    所以,即使面对录事参军的诱惑,张齐贤也并不屈服,反而沉声道:“承旨,你也莫要哄骗我,还是给我安排个县令吧,卫王府的职位,我还是高攀不了的。”

    见到如此理智的张齐贤,承旨笑了笑,说道:“像你这样的聪明人,越来越多了,哄骗不了。”

    “不过,其实也不算是哄骗吧,在卫王府,日后前途,也是极为宽阔的,一国之相,也不无可能。”

    “须知,在咱们的朝廷,政事堂也才五六个人,很是难得啊!”

    不过,即使如此,张齐贤仍旧是选择了拒绝,无论如何,中原终究与边疆不同。

    这般要求,他最后还是得了一个知县的官职,就在陕北地区勉强算是中县吧,贫瘠的很。

    这就让他颇为烦躁。

    无奈,他找了邓国公李威,进行一番吃酒。

    李威在山东府登陆的时候,多亏了张齐贤的计谋,如此交了朋友,在京城考科举,也是寄宿在其家。

    作为朝廷的五大国公之一,实意七千户,李威可算是权势顶尖了,即使他不参与朝政,一言一行仍旧具有偌大的影响力。

    两人饮着酒,张齐贤说了说王府录事参军的事,一泄心头的烦闷:

    “我好歹也是个翰林,怎么能进卫王府?这不是自损前途吗?”

    “即使,卫王封蕃建国,但也不过是偏僻之地罢了,不及一任知府,哪里有在朝廷来的痛快。”

    李威听其言,这才言语道:“张兄,若是不满这个安排,咱还是有所势力的,就另行安排个好去处。”

    “只是,王府任职,也不失为好去处。”

    “怎么说?”张齐贤来了兴趣。

    “我听上面说,陛下有意分封卫王和中山王,去往吐蕃,建立卫国跟中山国,决心很大。”

    李威轻声道:“这两国建立之后,必然会有大量的官职,人员,而且还有军队伴随,可谓是声势浩大。”

    “政事堂已经开始进行安排,当然了,得过个两年再说,至少等两位殿下成婚了。”

    “啊!”张齐贤大吃一惊,原来这并不只是一个王,而是两个王,甚至是在吐蕃这样的偏僻之地,真是太稀罕了。

    “陛下怎么忍心让两位殿下,这般吃苦!”

    张齐贤忍不住地说道。

    吐蕃那地方,茹毛饮血,荒无人烟,满身膻味的吐蕃人,简直让人呕吐。

    两位殿下那么年轻,竟然去到了这样的偏僻之地,简直是让人难以置信。

    但也不得不感叹一句,皇帝的心,是真的狠啊!

    “嘿嘿!”李威笑了笑,低声道:“岂止是这两位殿下,据说,日后除了太子居于洛阳之外,其他的殿下将会被分发往各处边疆,或者西域,或者南洋,反正是没有什么好去处。”

    “一国之主,作威作福,听上去挺美,但是哪里及得上洛阳的逍遥自在?”

    “但,那前途怎么说?”张齐贤忍不住问道。

    “藩王,虽然说也是自在,但却不是一手遮天的,国相,国尉,都得是朝廷任命,如此才能有限度的称王!”

    李威随即严肃道:“对于张兄来说,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跳板,只要能吃得苦,耐得住寂寞,立下一些许功勋,日后的转进是非常快的。”

    “除此之外,你也是知晓的,虽然科举制盛行,但朝廷之上举荐依旧许多,卫王对你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

    “日后他要是美言几句,你的前途不可限量,也能入得陛下法眼。”

    “这倒也是!”

    张齐贤思虑了一会儿,这才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觉得还是不错的。

    也幸亏有李威的转告,他才明白其中的诀窍,这般的指点,可以说是难以计量。

    “来,喝酒!”张齐贤举起酒杯,忍不住地说道。

    第二天,他又回到了翰林院。

    接到了那次录事参军的职位,由此他一次性来到卫王府,从朝廷,转到了私人。

    皇帝一言一行,具有莫大的能量。

    一旦决定设立藩国,朝廷上下必然是要做安排,尤其是政事堂,需要协调上下,忙碌的更多。李威听其言,这才言语道:“张兄,若是不满这个安排,咱还是有所势力的,就另行安排个好去处。”

    “只是,王府任职,也不失为好去处。”

    “怎么说?”张齐贤来了兴趣。

    “我听上面说,陛下有意分封卫王和中山王,去往吐蕃,建立卫国跟中山国,决心很大。”

    李威轻声道:“这两国建立之后,必然会有大量的官职,人员,而且还有军队伴随,可谓是声势浩大。”

    “政事堂已经开始进行安排,当然了,得过个两年再说,至少等两位殿下成婚了。”

    “啊!”张齐贤大吃一惊,原来这并不只是一个王,而是两个王,甚至是在吐蕃这样的偏僻之地,真是太稀罕了。

    “陛下怎么忍心让两位殿下,这般吃苦!”

    张齐贤忍不住地说道。

    吐蕃那地方,茹毛饮血,荒无人烟,满身膻味的吐蕃人,简直让人呕吐。

    两位殿下那么年轻,竟然去到了这样的偏僻之地,简直是让人难以置信。

    但也不得不感叹一句,皇帝的心,是真的狠啊!

    “嘿嘿!”李威笑了笑,低声道:“岂止是这两位殿下,据说,日后除了太子居于洛阳之外,其他的殿下将会被分发往各处边疆,或者西域,或者南洋,反正是没有什么好去处。”

    “一国之主,作威作福,听上去挺美,但是哪里及得上洛阳的逍遥自在?”

    “但,那前途怎么说?”张齐贤忍不住问道。

    “藩王,虽然说也是自在,但却不是一手遮天的,国相,国尉,都得是朝廷任命,如此才能有限度的称王!”

    李威随即严肃道:“对于张兄来说,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跳板,只要能吃得苦,耐得住寂寞,立下一些许功勋,日后的转进是非常快的。”

    “除此之外,你也是知晓的,虽然科举制盛行,但朝廷之上举荐依旧许多,卫王对你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

    “日后他要是美言几句,你的前途不可限量,也能入得陛下法眼。”

    “这倒也是!”

第1288章父子

    舆论吹起来,分封蕃国,已经成了既定现实。

    说实在的,这场分封盛宴,某种程度来说,对于官场也是一种清理。

    前面也说了,在短短的十年中,李嘉从南到北,就统一了整个中国。

    灭亡的国家,有南汉,周楚,漳泉,吴越,南唐,后楚,赵宋,北汉,足足八个政治实体。

    地方官无论,而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中枢官吏,八个国家,加在一起,中枢朝官是最多的。

    如,到了现在,如果加上一些闲散官吏的话,大唐的中枢朝官,已经超过了四千人。

    地方上,则是达到了数倍,约莫一万五千余人,官吏总数,约莫两万。

    这对于三千万人口的大唐来说,地方官员反而不足够,中央官吏则显得累赘。

    虽然用不到这些人,但也不可能尽数的辞官,用点俸禄养着,也算是不错了。

    这与盛唐时期相差无几。

    而历史上,北宋初年,官吏就达到了三万人,到了后期,则是五十万人。

    宋真宗一次裁汰亢吏,就达到了十九万余人。

    所以,北宋的冗官,是极其严重的,到了不得不改,改无可改的境界。

    那么多的官吏,自然而然压迫极甚。

    初唐时,整个天下的官吏,合计起来也不过七千人。

    所以,面对这样的重包袱,缓缓地卸下,李嘉已经等不及了,他想要快速的进行。

    这时,如果把这些官吏们安置在蕃国,即使每国两百人,也足以安置四百人。

    中枢就能卸下重大的包袱。

    不去?那么重用你,你竟然不领情,那么就辞官吧!

    不过目前不急,至少等明年两人成婚再说。

    中秋后不久,燕国长公主李薇儿,就与鲁国公潘崇彻之子,十六岁的周文订婚。

    成婚倒是不急,两人的年纪还比较小,还得长成一些。

    这件喜事,彻底地冲淡了分封建国的热潮,洛阳百姓们又开始追逐这样的喜事。

    由于潘崇彻的地位,所以公主府并没有另行建造,而是在鲁国公府后,打通一条街,再建公主府,相当于就隔了一扇门墙,近的很。

    李薇儿别看在皇宫中威风地紧,但出了皇宫,却有些胆怯。

    看着金碧辉煌的公主府,她颇有些不是滋味,空荡荡的。

    在皇宫之中,那些侄女们,大大小小,跟着她一起疯,一起玩。

    上有太妃疼爱,下有皇帝兜底,可以说是让她毫无忌惮。

    而一出皇城,她感觉自己就像是离了群的大雁,孤独的很。

    再是宽敞,也弥补不了她心中的空缺。

    “走,回宫——”

    李薇儿看了好一会儿,愣了愣神,这才说道。

    “殿下,这才走了两步,再多看看吧,听闻陛下从内库中,拨下万贯,还请了工匠,材料什么的也是从少府出,在偌大的京城,也是少有的。”

    “我现在不想住这,过些时日再说吧!”

    李薇儿摇摇头,有些落寞道。

    随即,甩了甩马鞭,然后骑上马,潇洒地离去。

    而道路百姓侧目以视。

    巡捕们感受到了挑衅,迫不及待地追逐起来,反而吃了不少的灰。

    “哈哈哈——”李薇儿则响起了一阵脆铃般的笑声。

    “长公主走了吗?”

    鲁国。公府,潘崇彻低着头钓鱼,随口问道。

    已经六十余岁的潘崇彻,平定后蜀,湖南后,已经功成身退,多年的战争生涯,让他疾病缠身。

    如今,就挂着五军都督府职位,也不怎么管事了,威望够了,权力够了,自然潇洒无所追求。

    “走了……”潘文低着头,面色平淡地说道。

    “看来公主府还是不被满意,你再城外,把咱们的一处庄子,改成马场,长公主喜欢骑马,那就让她有一处地界,自然就欢喜了。”

    潘崇彻轻声道。

    “儿子明白!”潘文点点头,随即眼眸中有些落寞。

    “让你娶长公主,有些委屈你了!”潘崇彻摇摇头,说道:“知晓你想要参加科举,但,咱们这样的勋爵之家,陛下,那些朝臣,怎么允许你参加呢?免不了罢黜的命。”

    潘文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儿子知道了,只是,读了十年书,进士及第而不得,属实,属实……”

    一时间,他竟然骂不出脏话来。

    “艹蛋的玩意!”

    潘崇彻扭头,帮他骂了出来,他粗糙的脸上,也是一脸愤怒道:“咱潘家,祖坟冒青烟,好不容易要出个进士,就这么毁了,他娘的真是滚蛋玩意。”

    虽然属于被阉割,但潘崇彻年少从军,染了一股子军气,粗犷的很。

    当然,对于文人他是钦佩的很,所以让养子自幼学文。

    “不过,你能尚长公主,也确实不错!”

    骂骂咧咧了几句,潘崇彻这才又坐下,恢复了悠闲模样:“长公主脾气对我胃口,风风火火,麻利的很,虽然有点骄横,但无伤大雅,就适合咱们潘家。”

    潘文听着这番话,颇有些无语。

    作为读书人,他自然喜欢文静贤淑的女子,长公主也未免太活泼了。

    “你这小子,尚了长公主,对于潘家来说,可是福荫不浅!”

    见儿子一副无所谓地模样,潘崇彻忍不住放下鱼竿,认真道:

    “据我说知,长公主在宫廷中,人缘颇好,就算是陛下,也是爱护有加,更遑论太妃了。”

    “对于你的前途,你的子女,咱们潘家,有些莫大的好处!!!”

    “日后,哪怕是新帝什么的,岂能不给长公主的面子?”

    听到这,潘文恍然大悟。

    “况且,你也莫被长公主骗了,行为有些无礼,但她内心细腻,所以宫廷内外,才都喜欢她,能让大部分人喜欢,也是一种本事啊!”

    潘崇彻不由得感慨道:“我这是废了好大的本事,才与你的得来的,你要善待长公主。”

    潘文闻言,不由得点点头,眼眸有些黯淡:“父亲要不是为了我,也不会那么快退下来……”

    “别他娘提这个!”潘崇彻无奈道:“老子退下来也是应该的,借坡下驴罢了,年岁那么大了,早就应该享福了,借机能为你尚个公主,保佑三代人,已经足矣。”

第1289章心情

    蕃国官吏的选拔,自然是暗中进行,属于半自愿的范畴。

    李嘉发觉,此时的民风,与前唐时,极为不同,

    在书本诗集中,前唐时期的文人都喜欢往边疆跑,于是就诞生了边塞诗人。

    但如今的读书人,官吏,都崇尚享福,繁华的洛阳生活而畏惧苦寒。

    像李宾,李复文叔侄,就不怎么想去吐蕃,哪怕在洛阳当个闲散亲王,也比那里强。

    例如,历史上北宋,有的官员为了留在汴梁,甚至杀了父母,只为贪恋汴梁的繁华。

    仔细调查,其实就会发觉,这与长达上百年的战乱有关系。

    长时间的战乱,让百姓苦不堪言,自然而然人生苦短,及时享乐,也是佛教兴盛的原因之一。

    厌恶战争,甚至会拒绝战争。

    这种风气好吗?

    某种意义来说,还是挺好的,至少不用在担惊受怕改朝换代了。

    但对于开拓进取的大唐来说,就又属于不合时宜了。

    如此,皇帝某种情况感觉,颇有些蛋疼。

    这种社会风气问题,具有很大的社会性,一时间还真的难以扭转。

    内敛,保守。

    像是北宋,一百多年,豪放派也只有苏轼一人而已,其风气可见一斑。

    不过,与之相反的是,前唐时期的豪放却并没有杜绝多少,坊市中,女子摔跤也是屡见不鲜,人们乐于去看。

    士大夫们的底线,也越发的低下,对于青楼也是家常便饭,甚至成为美谈,享受这一行,是不输与前唐的。

    皇帝则在中秋后,又回到了老君山,躲避最后的秋老虎,直到十月底,秋税的征收完成,他才回到了洛阳。

    那么多的钱粮,可得仔细的勘察。

    而,值得夸赞的是,河南知府黄德彰,经过数个月的专研,终于弄出了一条长约三十里的木轨。

    松木,蒸干,刷油,固定,几乎可以坚持一个月,承担千余次的奔波。

    如此,勉强也算是收回成本。

    而实验的范围,就是从光化军到邓州,这数十里的距离。

    在马夫的操控下,两匹骏马在木轨两边奔走,而马车,则在他们的带动下,不断地向前进发。

    由于是两匹马,载重自然多了些,达到了十五石,接近一千六百斤。

    骏马奔驰的速度极快,马夫几乎是没有操控,马车就瞬间地奔跑而去,似乎并没有什么重力一般。

    三十里,几乎不到半个时辰。

    这一番实验,吸引了数千百姓观看,地方的乡绅豪强也纷纷侧目以视。

    按照这个速度,不需两日,即可到达洛阳,这可比走路快多了。

    “地上铺枕木,上面放木轨,陛下可谓是天纵奇才,如此自然就稳当了。”

    黄德彰亲自送皇帝回京,在路上,他连连说道:“只是可惜,木轨还不算坚韧,还需要钻研一些法子,想想秘籍,才能算是真正的弄好。”

    “这东西,并不能太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皇帝全程看完了实验,他可以说是最激动的人了,如今这个木轨,虽然说,运送粮食有些力有所逮,但别的方面却具有极大的意义:

    “千次,对于运粮来说不值一提,但却对于运人,可是极好的。”

    皇帝颇有些兴奋,他拍了拍黄德彰的肩膀,说道:“一年三百六十天,即使每天两趟,也足以坚持一年。”

    “百姓们进京城格外的方便,自然而然,咱们出兵用兵,也是很快的。”

    次数上的限制,对于运粮这种重劳力来说,有些不划算,但对于战争,或者战略上来说,反而是极为适宜的。

    自古以来,那些起义军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就是因为朝廷调控不当,无法及时镇压的缘故。

    亦或者说,多年来的腐败,让中枢腐朽,内耗加剧,很难及时出兵。

    想到这里,李嘉的兴奋竟然突然就消退了。

    即使有那么好的运输工具,等到了王朝末期,恐怕就已经被废止了,或许还存在,但腐朽的中枢,也很难利用上了。

    该死还得死。

    “陛下圣明!”黄德彰此时恍然大悟,他也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这等利器,对于中央来说,运人更比运粮重要,

    “你去办吧!”

    皇帝轻声叹了口气,在黄德彰一脸迷糊中,慢慢离去。

    回到了洛阳,因为秋税到达的缘故,所以此时的洛阳格外的繁荣,让人目不暇接。

    在马夫的操控下,两匹骏马在木轨两边奔走,而马车,则在他们的带动下,不断地向前进发。

    由于是两匹马,载重自然多了些,达到了十五石,接近一千六百斤。

    骏马奔驰的速度极快,马夫几乎是没有操控,马车就瞬间地奔跑而去,似乎并没有什么重力一般。

    三十里,几乎不到半个时辰。

    这一番实验,吸引了数千百姓观看,地方的乡绅豪强也纷纷侧目以视。

    按照这个速度,不需两日,即可到达洛阳,这可比走路快多了。

    “地上铺枕木,上面放木轨,陛下可谓是天纵奇才,如此自然就稳当了。”

    黄德彰亲自送皇帝回京,在路上,他连连说道:“只是可惜,木轨还不算坚韧,还需要钻研一些法子,想想秘籍,才能算是真正的弄好。”

    “这东西,并不能太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皇帝全程看完了实验,他可以说是最激动的人了,如今这个木轨,虽然说,运送粮食有些力有所逮,但别的方面却具有极大的意义:

    “千次,对于运粮来说不值一提,但却对于运人,可是极好的。”

    皇帝颇有些兴奋,他拍了拍黄德彰的肩膀,说道:“一年三百六十天,即使每天两趟,也足以坚持一年。”

    “百姓们进京城格外的方便,自然而然,咱们出兵用兵,也是很快的。”

    次数上的限制,对于运粮这种重劳力来说,有些不划算,但对于战争,或者战略上来说,反而是极为适宜的。

    自古以来,那些起义军之所以能够不断壮大,就是因为朝廷调控不当,无法及时镇压的缘故。

    亦或者说,多年来的腐败,让中枢腐朽,内耗加剧,很难及时出兵。

    想到这里,李嘉的兴奋竟然突然就消退了。

    即使有那么好的运输工具,等到了王朝末期,恐怕就已经被废止了,或许还存在,但腐朽的中枢,也很难利用上了。

第1290章软肋

    魏仁浦,字道济,是河南卫州人,是周世宗的宰相。

    时人评价他清静俭朴、宽容大度。

    言语:“一点浩然气,殚精竭虑千里快哉风”。

    周世宗留下的三个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其中王溥与赵匡胤亲近一些,范质深恨,倔犟,所以郁郁寡欢。

    而魏仁浦,则付出努力,直接组织朝臣反抗,但却无力回天,只能染病而亡。

    当然,如今赵宋也数载而崩,魏仁浦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所以活的倒是长久了一些。

    六十一岁,可以说是寿终正寝了,

    要知道,李嘉之父李维,也才五十左右崩殂了。

    终究,李嘉还是见到了他最后一面。

    魏仁浦骨瘦如柴,他体型修长,如今却蜷缩成一团,甚为可怜,看着皇帝亲至,他挣扎道:

    “老臣这一辈子,位极人臣,可谓是极为荣耀了,但,心中,终究是有了刺,愤愤难平。”

    李嘉就看着他,找个位置坐下,摇了摇头,说道:“都已经过去,何故伤恨?”

    “老臣不吐不快——”

    魏仁浦反而没了平生的豁达宽容,此时显得格外的小气,他紧锁着眉头,满脸伤感道:“世宗皇帝交代下来的江山,竟然让赵匡胤篡去,都是我的粗心大意,让这贼子得了机会。”

    说着,魏仁浦又絮絮叨叨说了一阵范质,王溥等人的粗心,以及陈桥之变,自己几人被罗彦环拿刀威胁等耻辱之事。

    最后,他握紧皇帝的手,双目透露出最后一点亮光,说道:

    “陛下天纵奇才,自南而北,再统了江山,颠覆了乱世,如今已有迎来了盛世,老夫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至少,我的子孙也不再担惊受怕那些粗鄙武夫的威胁了——”

    至此,他僵硬地躺下,不复言语,眼见是吸气多,呼气少了,皇帝也不由得叹了口气。

    一会儿,哭喊声响起,魏仁浦三子嚎啕大哭。

    由于魏仁浦之故,二子荫职为郎,虽然才华没有多少,但性情淳朴,仁孝有加。

    皇帝见不得这般场面,急忙而去,然后叹了口气,对着几个宰相道:“魏相公一生,宽容大度,在其职,谋其政,可谓是文人典范,谥号,就赐予“文忠”吧!”

    “多谢陛下——”这时,魏仁浦长子魏咸美,听到此话不由得拜谢。

    如今的文人谥号,首推文贞,唐初的魏征,就是如此,其次,就是文忠了。

    而历史上,由于魏仁浦的不配合,死后数十年都没有谥号,这对于一个宰相来说是非常不体面的。

    而后来,娶了太宗之女的三子,魏咸信,一番恳求,才得来“宣懿”,甚至只能算是较次的中评了。

    了却君王事,赢得身后名,这是文人们最大的追求。

    “追赠魏相公为中书令,赐钱两千贯,再追其爵为忠容子,其长子袭爵。”

    死者为大,对于宰相的尊重,其实就是对于皇权的尊重。

    某种意义来说,相权与皇权相辅相成。

    当然,赐予爵位,也是李嘉的某种认可。

    要知道,文人中,也只有赵诚的鄂州侯,孙钊的康州伯,邓斌的复州伯,以及孙光宪的归州伯,还有胡宾王的忠谦子,李淮的永州伯,王宁的兴州伯。

    此七人,基本上是文人之中仅存的七个勋爵。

    无他,这些人陪伴李嘉从岭南一直到北方,历经十年,值得这个爵位。

    如今魏仁浦离世,又被赐予了爵位,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可能会形成一种传统——宰相死后封爵。

    追封子爵,子为男爵,孙为校尉,也算是一种对于荫封的妥协吧!

    北宋那种,武夫到死都是节度使,文人随便是国公封王,比如,秦桧,临死前被高宗加封建康郡王,不久秦桧死了,又赠申王。

    后来宁宗剥夺,后史弥远又奏复王爵,可以见得,南宋皇帝其实对于秦侩并不憎恨,

    魏咸美闻言,大喜过望,忙不迭地再次拜下。

    一旁的文人们,也满脸错愕,还能封子爵?这不是有点太过了?

    一同而来的武夫们,则面面相觑,其实心里并不怎么在意。

    在大唐的爵位中,子爵男爵是最多的,也是不值钱的。

    在灭亡北宋后,对于那些地方的藩镇,节度使,军头,基本上都安排了男爵,子爵,粗略的一算,没有一百也有八十,根本就不值钱。

    如果按照皇帝的勋爵世袭安排,伯爵降到骁勇校尉,就不再降,属于世袭。

    而侯、公是子爵。

    伯爵以下,减等世袭,直到没有。

    换句话来说,在勋贵们看来,伯爵以下,根本就不算勋爵,顶多是富裕两三代的平民罢了。

    他们的后代,可是能世袭的。

    其中的骄傲不言而喻。

    再补充一下,那些投降的国主们,也是减替而不世袭,顶多是多沿袭几代而已。

    展现一下君恩浩荡后,李嘉就直接离开了魏府,回到了皇宫中。

    前有邓光宪,后有魏仁浦,在他的宰相团中,十年走了两位,也算是颇有些罕见。

    但,扭头一想想,这个时代,案牍劳形,又年岁那么大,死了也属于正常。

    六十岁死去,从秦始皇到现在,能活过六十岁的皇帝,还真没多少。

    “我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还关心起了宰相寿命,着实应该想想自己,当皇帝能有几个长命的?”

    李嘉自我评判道:“女色,政务,疾病,影响寿命的三大,其他两个勿论,女色这方面,我着实有些过了。”

    后宫正经封号的妃嫔,规模达到了二十人左右,那些有肌肤之亲,伺候的宫娥,更是难以计量。

    长此以往,如何是好啊!

    我才三十岁,还想着多活一些年呢,皇帝的日子还没过够啊!

    “不行,不能再这么继续下去了——”

    李嘉下定了决心。

    “陛下,您今日选哪个妃嫔就寝?”

    宦官带来了一本薄册,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嫔妃的名字,李嘉望之,心生胆颤:“色是刮骨刀,这是多少把啊!”

    “不了,朕今天心情不佳,着实……”

    “陛下,符嫔姊妹求见——”

    李嘉眯着眼睛,心中大叫不好,这是挑战我的软肋啊!

    “让她们进来!”

    皇帝叹了口气,无奈道:“今天给我熬点鸡汤吧,莫名地想喝了……”

第1291章京城事

    魏仁浦病逝,且被赐予谥号以及加封中书令、子爵的消息,伴随着邸报的发行,从洛阳,流传到了全国。

    皇帝的看重,让其葬礼,可谓是极尽哀荣,文武百官,以及勋爵子弟,哪怕是皇弟卫王,也亲自过来祭奠一番。

    文人是最敏感的。

    他们自然能够明白,皇帝的这番行为,其实也表明,皇帝一直是尊贤使能,渴望良才的。

    所以,这些内心火热的人,也是万分期盼,能够得到重用。

    而其中,许诺自诩为相才的,更是议论纷纷,对于进士制度,极为不满。

    他们言语称,考试是考不出良才的,只能说收下一群死读书的人。

    这般的言论,在洛阳竟然还有一番市场,完全出乎了李嘉的所料。

    读书人不满,属于精英阶级的读书人不满,这就足以让他警惕了。

    对于洛阳的风吹草动,李嘉是极为关注的,一国之都,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晴雨表。

    如明末北京鼠疫,百万人口仅剩下不过时来万,清末的北京,更是一片狼藉,保守守旧,几乎见不得多少工业。

    元末的大都,因为大运河的截断,饿死了数十万人。

    当然,如果杠一下,北宋的汴梁,其实在靖康二年,也就是金人第二次围城时,其实已经残破不堪,人口散逃了大半。

    “调查一下,看看是什么情况!”

    皇帝闲话不多说,有事没事先调查一番再说。

    刘文应下,皇城司又来任务了。

    “对了,洛阳的粮价,这几天降的有些多了。”

    就在其将要走时,皇帝突然叫住他,然后眯着眼睛说道:“按照道理来说,秋粮入库,斗粮从二十钱,降至十六七钱,也着实不大,往年都是这般。”

    “但今年,却降到了十五钱,十五与十六,虽然只是一钱之差,看上去小,但实际上却很大啊!”

    刘文听闻,在这秋末,他的额头满是细汗。

    粮铺之粮低贱,那收粮时,必然是更低,斗米十钱,八钱,甚至六钱,都有可能。

    谷贱伤农。

    “奴婢打探了一番,街面传闻,是小麦产量高,让粮价低贱了许多。”

    “哦!”皇帝轻轻点头,但仍旧不太满意,他言语道:“话虽如此,但也不能轻信流言,这样,皇城司去仔细调查一番吧!”

    “诺——”刘文马不停蹄的离去。

    李嘉颇有感触地笑了笑,自己还真是个好皇帝啊!

    随即,不到半天时间,文人对于进士制度不满的原因,皇城司调查出来了。

    原因有两种。

    一个是六代时期的荫官阶级。

    这群人依靠父祖的余荫,从而成为了官员,属于朝堂的主流。

    而,伴随科举制的盛行,朝堂之上的进士们越来越多,录取的名额也多了起来。

    这样,他们抱团,必然会挤压荫官们的权力。

    进士们瞧不起荫官。

    偏偏的话,荫官还斗不过进士,因为宰相们,就是进士的靠山,如此涉及到了权力,自然埋怨很多。

    另外一个,则是那些无法适应科举制而失落的读书人,由于无法通过科举来获得权力,自然愤愤不平。

    比如,有的人擅长律法,而不会诗词,策论,那么自然连秀才都难考。

    还有的会算术,或者其他的偏科人物,自然而然,他们也无法适应科举制。

    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即使是最低一级的秀才试,也需要考明经,算数,诗词等,而且还要过三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压力自然可想而知。

    这对于偏科人士,自然是极为不好。

    “科举这张网,还是有所偏漏啊!”

    李嘉摇摇头,像前唐时期,那科举几十科,乱七八糟的一起考,着实有些过分。

    但,这也确实能够网罗一些偏才,毕竟人无完人嘛。

    不过,列出明经,明算,明法,这三科为杂科,作为进士科的补充,也确实不错。

    自己当时一次性把这三科全部并入进士科,也着实有些孟浪了。

    “罢了罢了!”

    李嘉想了想,还是要给那些偏科的人一次当官的机会的。

    “那么,从下科起,进士科由六十人,扩充到一百二十人,再以明法,明经,明算,每科十人,总共一百五十人,列为科举正途,为官正流,也着实不错。”

    十人,是李嘉最后的容量了,偏科的人,也不能要太多不是,有个机会算不错了。

    其实科举的扩容,早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之前孙钊提出,否决,就是为了不让他获得威望。偏偏的话,荫官还斗不过进士,因为宰相们,就是进士的靠山,如此涉及到了权力,自然埋怨很多。

    另外一个,则是那些无法适应科举制而失落的读书人,由于无法通过科举来获得权力,自然愤愤不平。

    比如,有的人擅长律法,而不会诗词,策论,那么自然连秀才都难考。

    还有的会算术,或者其他的偏科人物,自然而然,他们也无法适应科举制。

    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即使是最低一级的秀才试,也需要考明经,算数,诗词等,而且还要过三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压力自然可想而知。

    这对于偏科人士,自然是极为不好。

    “科举这张网,还是有所偏漏啊!”

    李嘉摇摇头,像前唐时期,那科举几十科,乱七八糟的一起考,着实有些过分。

    但,这也确实能够网罗一些偏才,毕竟人无完人嘛。

    不过,列出明经,明算,明法,这三科为杂科,作为进士科的补充,也确实不错。

    自己当时一次性把这三科全部并入进士科,也着实有些孟浪了。

    “罢了罢了!”

    李嘉想了想,还是要给那些偏科的人一次当官的机会的。

    “那么,从下科起,进士科由六十人,扩充到一百二十人,再以明法,明经,明算,每科十人,总共一百五十人,列为科举正途,为官正流,也着实不错。”

    十人,是李嘉最后的容量了,偏科的人,也不能要太多不是,有个机会算不错了。

    其实科举的扩容,早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之前孙钊提出,否决,就是为了

第1292章事件

    十一月初,洛阳已经进入了初冬,整个京城一片银装素裹,但却改不了往日的热闹。

    终究,来自全国各地的养料,才刚刚入库。

    在前世,李嘉最讨厌的,就是集全省养一城,全国养一都的这种模式,对于明清那种大运河抽血模式,分外的不满。

    但,来到如今这个时代才深切地了解到,养活一个都城是多么不容易,不抽全国血,就得饿死。

    而同样,抽全国血,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地方的财政能力过强,很容易脱离掌控。

    政治上与经济的需求,让抽血模式难以中断。

    这也是为何,一旦国都崩溃,天下就四分五裂了。

    而这天,皇帝品味着来自于淮江府的茶叶,一边抱着软乎乎的周英儿,畅快地聊着天。

    虽然已经过了萝莉时期了,但少女的娇憨未有减少,李嘉反而品尝到了另一种美妙。

    “陛下——”这时,有宦官打扰了逐渐升温的气氛。

    “怎么?”皇帝压抑住怒意。

    “洛阳知府急报,今日清晨,一位举人冻死与屋中……”

    “什么?”李嘉诧异。

    这完全出乎了他的所料。

    举人功名,可以担任官吏的存在,怎么可能会被冻死?

    哪个当官的能被饿死?即使清如海瑞,也能偶尔买几斤肉,纳个妾?

    “去发文与洛阳府,让他们仔细地查——”

    皇帝厉声道。

    洛阳府尹李怀恩也急了,顾不得寒冷,就亲自去调查,忙活两日,才上报——贫病交加而死。

    说白了,就是这位举子今年落榜,心里委屈,就留在京城准备过两年再考。

    结果,盘缠不够,又得了病,只能一命呜呼了。

    年仅三十五六。

    看到这,李嘉也不由得感叹人之脆弱,魏仁浦六十一,而这位举子三十六,相比之,已经算是高寿了。

    不过,皇帝摆摆手过去,但这件事在洛阳却掀起了波澜。

    落榜举子洛阳有很多,他们感同身受,呼吁给这位举子凑钱回家安葬。

    甚至,朝堂上的高官以及中下层官吏,也忍不住捐款资助。

    一时间,气氛格外的热烈。

    这时,突然有人呼吁,各府应该建立自己的会馆,如同商贾一般,让本府的读书人考进士时有所住处,而且还能给落榜生提供暂住。

    勾连乡情,保护举子,资助读书人,可谓是一举多得,对于名声的获取极为有利。

    这般举措,甚至惊扰到了洛阳府尹李怀恩,他立马在城南的偏僻处,划出大量的空地,免费允许建造会馆。

    他还带头,以自己湖北府的户籍,捐赠了一百贯,来兴建会馆。

    这样一搞,高官们坐不住了。

    孙钊是岭南人,他捐赠两百贯与岭东府,邓斌则一百五十贯……

    即使是武勋们,也毫不示弱,如李威,就捐赠了两百贯。

    一时间,整个冬日的洛阳,热火朝天,兴建会馆的热情大爆发,不只是官吏,就连商贾,旅人,都伸出援助之手,出人出力。

    最先修好的岭南馆,承天府广州,岭东府,岭西府,以及安南府,所以规模最大,也是财力最雄厚的。

    毕竟是高官贵族,大都出自岭南。

    如西凉府,陇右府,陕西府,长安府,同属于西北,又都比较贫穷,所以共建了西北会馆。

    而富庶的江西,江宁,则自建会馆,财大气粗。

    由此,截止到了神武十二年的夏天,耗时半年,洛阳立起来了十座会馆。

    无论是土木材料,还是工匠吃食,洛阳城商贾们吃了一波红利,如果后面大量的士子入住,那带动经济的能力,就非常强了。

    说句实在话,在古代,一百个普通人死了,都不及一个读书人死去来的影响大。

    无他,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最起码也是个中等之家,寒门出身,他们的家庭本来就影响大,自然而然,让读书人的身价倍增。

    像隋唐时期的科举,培养一名读书人,名师费就算了,哪怕最起码的书本费,每年就得耗费数十贯。

    而且,这东西,就跟中彩票一样,全国成千上万人,也仅仅每次只有数十人中榜,许多人属于通赔,盈利的算是少数人。

    所以,唐朝的孟郊,四十六岁中进士,有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也是如此,唐宋时期的读书人虽然多,但依旧显得稀少,识字率普及最高的,还是明朝。

    而,原因为何?

    遍布全国的私塾?还是官办的社学?

    洪武二年,朱元璋要求全国建立官办学校,中央是国子监,府为府学,州为州学,县为县学,一次性遍布全国的官学超过了两千所,每年在读的读书人,规模达到了三万六千人。

    但这,也只是推进罢了。

    真正的催化剂,其实是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科考制度的产生。

    何来?

    这让读书盈利率,极大的提升。

    如果说,以前是万分之一,秀才试的产生,那就是百分之一。

    再不济,还可以文学大昌,可以办私塾,养家活口,脱离劳工阶级。

    所以,读书的盈利,其实比经商,务农,工匠,还是高。

    朱元璋,才是真正开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

    就好比,以前是清华北大毕业才能分配工作,如今本科毕业就能吃上官粮了,怎么不算善政?

    有鉴于举人之死这件事,李嘉冬日,也忙活起来,走访高官,安抚读书人,就成了他的秀场。

    除此以外,大办社学,也成了他施政的新举措。

    不过,县、州、府三学早已经建立,甚至还有专门的学官,这些自然不用他来操心。

    他如今准备关注的,乃是县之下的村镇,乡村之学。

    吴青提前让射声司调查了一番,汇报道:“以洛阳府为例,偃师县共有七千余户,口三万余人,但私塾却只有三个,就读之学童,不足百人。”

    “为何这般少有?”

    李嘉颇有些惊讶,秀才举人试都来了,私塾和读书人竟然这样少?不科学啊!

    “陛下,各豪大家,都有族学教育子弟,绝不外传,藏书万卷者,竟有十几家,秀才举人,大多出自这些豪大家之中。”

第1293章自己

    “整个偃师县,除了大家族外,只有县学,能有全套的十三经——”

    “所以,众多寒门,只能假借大族,抄录书籍,或签婚契,或拜为书童,即使有天纵之才,也难得进步。”

    吴青的话,让李嘉颇为汗颜,甚至,极为惭愧。

    这就是你夸耀的文教大兴?简直是贻笑大方。

    这还是偃师县,京畿所在,而在那些其他地界,更是难以想象的文学荒漠吧。

    甚至,可能某个县,连藏万卷书的豪族都没得。

    这某种意义来说,对于朝廷并不是好事,至少读书人还能讲条件,可以谈判,啥都不懂的蛮人,就只能造反了。

    “走,去看看!”

    李嘉感觉自己在皇宫里待的有些久了,有点脱离劳苦大众了,好几个月没有出宫,着实让他憋的慌。

    吴青连忙应下,随即,他就看着皇帝喝下一碗人参枸杞汤,然后迫不及待地对着近侍宦官道:“告诉皇后,少监田福,我巡访地方去了,这几日别来找我——”

    说着,就换上了宦官们送来的衣裳,然后元从军,皇城司,射声司,数百人到位,认真护卫着皇帝离宫。

    当然,政事堂在皇帝离宫的那一会儿,就已经知道了,但他们无力阻止,甚至还得掩饰遮蔽。

    皇宫,也在这一刻关闭,任何人不得出没。

    就如同吴青说的那样,皇帝羞愧中,也想要看看偃师县到底是如何。

    偃师县距离洛阳是极近的,就在以东数十里,走马一上午,就到了偃师县。

    偃师县更是二里头遗址。

    就如同大部分的河南州县一样,偃师县大部分属于平原地带,河流颇多,被开发几千年的耕地,虽然不再肥沃,但也属于中上地。

    冬十一月,道路两边的草木枯黄,地上还带着点白霜,远处升起的几缕炊烟,让这大地,终于有了些许人味。

    一辆马车,几十名护卫,看起来像是某个衙内游玩,马车豪奢中带着点淡雅,在官道上驶来。

    官道两边,零零散散地一些孩童,正捡拾着杂草,脚上的草鞋漏了大洞,红肿着,也浑不在意,笑闹着。

    一些秸秆,搭成了草垛,摆放在路边晾晒,似乎是被雪浸湿。

    几只瘦狗,从村口忙不迭地跑过来,在孩童们的跟前,低吼着,对于这只来历不明的队伍,颇为警惕。

    犬吠声,惊扰了这座平静的村庄,不过一会儿,就由一名老头,似乎是村长,穿的破旧的长衫,拱手道:“不知贵人来我们村子,是为了哪般?”

    马车将将停下,护卫们也如此。

    在村民们的不解中,一位衣着华贵,留着短须的郎君,从马车而出,看着脏兮兮,且瘦弱的村民,他不由得笑道:

    “我是来寻一亲戚的,几十年前他在此地居住过!”

    “郎君,这就难了!”村长无奈地苦笑道:“这几十年,着实乱的很,本村在我祖父那会儿,有些一百来户,这些年来来走走,大姓都换了八次,如今也不过三十来户。”

    “怕是找不到了。”

    村民们则紧张起来,他们生怕这个来历不明的大人物占他们的房屋,说到底,大部分人也不属于本地。

    “无事,我是有心留恋此地而不寻人,就看看罢了。”

    李嘉摇摇头,招了招手,给几个孩童分了一些红糖块,村民们这才放下心弦。

    “本村残破,郎君若是不嫌弃,就来见见吧!”

    村长笑道。

    李嘉一行人入了村,只见村中房屋横七竖八,残破的占据大半,地面坑坑洼洼,湿滑的很。

    “我们草民,都穿着草鞋,不忌讳泥地,郎君小心则个。”

    “无事!”李嘉趟水而过,毫不怜惜。

    到了勉强还可一视的村长家,李嘉这才问道:“贵村今年收成如何?可还缺粮?”

    “托老天爷鸿福,今年无旱无涝,算是个丰收年,去掉赋税,粮食勉强够吃吧,比往些年打仗好多了。”

    村长笑道:“总算是能过一些安生日子了。”

    “勉强温饱,那,可曾有读书人?”

    李嘉问道。

    “读书,难啊!”听到这个,村长忙不迭地诉苦道:“养活一个只读书不干活的,村里没几个,只有我家,我那孙子,勉强识得几个字,去那县城读了几年书,每年的束脩,就是六斗粮啊……”

    说着,村长伸出手指,算道:“纸墨笔砚,买书吃食,一年的白出,就是五六贯,我是卖了五亩地,才支应起来的。”

    村长苦笑不已,随即让人把孙子叫过来见客。

    少年十五六岁,还是有些拘束,微微行了一礼,就站立在一旁不言语。

    李嘉不在意,轻声问道:“在县城,可读了孟子?”

    “惭愧!”少年低着头,很是羞愧。

    “孝经可读了?”李嘉再次问道。

    “粗略的读了读!”

    “周礼呢?”

    随即,李嘉连续问了几句,才知晓,少年读了四五年的书,十三经中,也不过是孝经,论语,诗经,三门罢了。

    其余的经书,其言语先生都没有。

    “科举一门,也得考十三经啊!”

    李嘉不由得感叹道。

    “是这般!”少年眼眶通红道:“可大户才有全套的,其余只有在县学,可除了县学学生,才能看,我等是见不到的。”

    “县学不好进?”

    “也是考取,一县三十人,我只读三门,怎么考的过那些大户子弟?”

    闻言,李嘉再次感慨。

    没书读,没好先生,这也就罢了,唯一的机会,还是要考,机会被大户子弟垄断。

    “他们族学,外人不得看?”

    “是的!”少年委屈道:“除非我入赘他家,但为我读书,家里已经卖了五亩地,怎能为他们做嫁妆?”

    真是好手段,用知识,就能收割财富,甚至人才,从而保持家族世代昌盛,垄断地方。

    这样,我提倡办的县学,岂不是成了摆设,甚至,成为大户的专利。

    “原来,我自己再为大户豪强插翅膀,资助他们强壮。”

    这一瞬间,李嘉恍然,原来是我自己,在扼杀我自己的天下。

    真尼玛艹蛋。

    关键还没法子,因为县学就是考成绩的,人家是光明正大的走进去的。

第1294章印刷

    这样一想,李嘉颇有些自愧。

    果然,改革什么的,并不是上嘴皮碰下嘴皮出来的,还需要一番实践,才能得出真知。

    以管窥豹。

    县学如此了,那么地方上的秀才举人,那定然基本上是豪族的囊中之物。

    按照道理来说,那,寒门岂不是难得上升?

    面对疑惑,少年则直言道:“秀才举人甚少,我们县每次也才一两个,举人更少的很,河南府两年也才摊上十几人。”

    “寒门子弟,也能占几个名额。”

    李嘉恍然。

    秀才举人真的是大浪淘沙。

    因为这东西是永久性的,第一轮是豪族,二轮三轮,最后总会轮到寒门子弟。

    一旦有了缺口,自然就会源源不断。

    况且,那些豪族子弟进入功名系统,对于朝廷来说也是好事,这相当于融入了。

    有好有坏,李嘉心中颇有些沉寂。

    他当然不会奢望普通的平民百姓,能够占据秀才举人的大多数,但寒门占据多数,就显得极为适合。

    寒门,家有几十亩地,能够养活一个读书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说白了,就是没落的贵族,世家的支系,他们知晓读书的重要性,所以竭尽全力地养个读书人。

    寒门只是相较于世家来言的。

    非要做个类比,就是明清的自耕农,美国的中产阶级,属于社会统治的中心。

    眼前的少年,也算是勉强是寒门了。

    寒门?大唐还有世家吗?

    李嘉摇了摇头,他随即道:“大唐,已经没了世家,也不能有世家。”

    “好好读书!”

    说着,李嘉挥了挥手,吴青很识相地拿出一个包裹出来,然后在少年的惊诧中,直接打开:

    只见,十三本黑皮线装书,叠成一块,摊散在桌面上,仿佛金子般闪烁,光亮。

    这些是足以传家的书籍。

    “这——”少年颇有些哆嗦。

    一整套十三金,在市面上价值百贯。

    而一亩中田,也不过三四贯罢了。

    “你我有缘!”李嘉淡淡的说道:“这些都是官修版,有句读断句,秀才举人试也是根据与此,比抄录好上许多。”

    “多谢郎君!”少年满脸感激涕零。

    他自然知晓其中的珍贵,不提金钱,光是这一套书,买都买不到。

    李嘉不以为意,勉励道:“好好读书,为国效力。”

    心中也有所得,李嘉迫不及待地离去,甚至有些落荒而逃。

    无他,实在是受不了这般的环境。

    虽然说村长所在,比较不错,但也是比较而已。

    围栏中,数只公鸡母鸡,慢走细跑,不时地叫唤几声,拉出粪便出来。

    不远处,则是高栏的茅房,半破的门遮掩着,一边则是猪圈,哼哧哼哧地啃食着,有野菜野草。

    甚至,小孩闹不住,就直接对着食槽,直接蹲拉起来,也不怕猪啃了屁股。

    院落中的污秽,似乎明目张胆,即使是在冬日中,也隐隐散发的臭味。

    自穿越而来,就是富家子弟,习惯了洁净,怎么能忍受这般的污秽,他已经强忍多时了。

    狼狈而出,李嘉迫不及待地回到了马车,狠狠地吸了几口气,忍不住地感叹道:“民生多艰,百姓多苦啊!”

    一旁的吴青当然知晓眼前皇帝的心思,他强忍着心中的笑意,这才配合道:“陛下所言甚是,岂止是书籍,就连吃住,都是极为简易,污秽的。”

    “你说的也有些道理。”

    李嘉点点头,接过话题,说道:“病从口入,吃住的地方那么,那么,污秽,怎能不多病多灾?”

    直到这时,这位皇帝也意识到,一场卫生运动,也迫切地需要展开了。

    只是,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着实难弄啊!

    心中过了一遍,他终究是放弃了。

    “去县学看看!”

    皇帝轻声道,声音颇有些疲倦。

    随即,马车又继续行进,来到了县城。

    入城税,人头一个铜钱,牛羊等,五志十钱不等。

    李嘉看了一眼,其胸前写着两个大大的转运二字,他就立马知晓是转运使司衙门的人。

    偃师县作为京畿县,颇有些繁荣,但一纵一横两条街,满是商铺,能解决了一切。

    自然,坊市之分,就不存在了。

    就如同后世一般,有钱的部门建筑最为显著,李嘉一抬头,就是转运使司衙门,比一旁的县衙还要气派。

    隔壁矮小一截的,则是通判衙门,巨大的登闻鼓,极为显眼。

    再旁边,就是巡检衙门,

    至于县学,则是一个三进的小院,牌匾上偃师县学四个大字。

    李嘉眯着眼睛一看,字不错。

    至于大门,早就已经关闭。

    “怎么不开门?放寒假了?”

    说着,皇帝就突兀地笑了起来。

    吴青弄不懂笑点在哪,但也赔笑着:“冬腊月,县学应该是没开。”

    随即,派遣手下去打听了一番,书店老板言语,说县学一年只在三,四,五,六,七,八,这六个月办学,其余的时间都大门紧闭。

    而且,每月也只上十天课。

    问道为何这般少,直言,没那么多先生。

    李嘉闻言,沉默了。

    这话在理啊!

    “回去吧!”

    皇帝心情有些差了。

    县学延请名师,但哪里比得上那些豪族的高价先生,寒门渴学,但教学资源却十分费劲。

    县学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回到洛阳,李嘉一个人待在书房之中,苦思冥想,终于写出一个字——印刷术。

    明清时期,为何读书人极多,就在于科举只考四书五经,考试的格式都固定了,一切去繁就简,造就了大量的寒门子弟。

    当然,四书五经还得包含朱子注释。

    即使如此,印刷术的普及,让每本书的价格,降到了数百文,甚至数十文。

    活字印刷一直被宋吹津津乐道,但迁活字,如同磁悬浮列车一样,太过于昂贵。

    到了明朝,印刷术大为进步,木活字应运而生。

    木活字,与铅活字,以及锡活字、泥活字相比,更加的廉价。

    甚至有套刷,也就是多色彩书本,比如正文为黑字,朱字注释则为红字,然后色彩的多样化,造就了春宫图的活跃……

    如此,书籍真的开始普及了。

    “改进印刷术——”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138/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再起最新章节! 作者:飞天缆车所写的《大唐再起》为转载作品,大唐再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再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再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再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再起介绍:
时值五代十国,北宋之前,列国纷争,民生大乱,百姓苦不堪言。此时的两广地区,有一国,名汉,又被称作南汉,又被唤作南海霸主,国主残暴,又恐失国,意用阉人治天下,阉人治军,阉人治国,崇文弱武,天下之苦者,莫如百姓。有一人,唤作李嘉,大唐李氏后裔,见此局面,极为愤慨,挥舞旗帜:“主昏国乱,正是大唐再起之时也!”据岭南,复安南,克占城,攻大理,灭湖南,并南唐,对北宋,合契丹,这天下,思唐之民多矣。大小周后,符氏姐妹,花蕊夫人等,诱惑人心……赵匡胤,李煜,李彝殷,孟昶,耶律述律,野性难训……大汉能再兴,我大唐难道不能再起吗?交流群:大唐再起:631774182大唐再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再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再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