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唐再起TXT下载大唐再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唐再起全文阅读

作者:飞天缆车     大唐再起txt下载     大唐再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386章就藩

    神武十八年的夏,比以往更有些炎热。

    即使在辽东府,也是显得极为燥热。

    吕端慌忙地从海州衙门出列,坐着马车,匆忙地赶往辽阳而去。

    “快,再快些!”

    “使君,你想必又是耽误时间了,早就提醒你了!”

    马夫一脸无奈道:“从海州到辽阳百来里,再怎么,也得两个时辰,辽东的官道并不好走!”

    吕端苦恼地揉了揉脑袋,说道:“还是得尽快吧,一不小心查看陈年旧料,忘了时间了。”

    索性一路上并无多少行人,两个时辰后,马车将将来到辽阳。

    辽阳府衙上下,知府、巡检、通判、转运使、总兵,已经到位,即使是刚占据契丹上京不久的张维卿,也来此接迎。

    辽阳城头还带有新补的痕迹,护城河也是新泥,似乎还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你怎么才来?”一旁的辰州刺史忙将其拉住,一脸责备道:“再过一会儿,王架就到了辽阳,你要是误了有你好果子吃!”

    吕端苦笑连连,摆手道:“知了,知了,下次必然不会如此了。”

    “哎!”同僚叹了口气,对于吕端这种糊涂的性格,也是着实难受。

    不一会儿,就有骑兵汇报,仪仗距离不过十里。

    吕端闻言,心中颇有些侥幸。

    很快,就有大队伞盖旗仪仗浩浩荡荡而来,护卫的马兵盔甲闪亮,一个个的高头大马,铠甲犀利,双目有神,火红的肩巾随风而飘,十分醒目。

    一望之,就知晓是精锐。

    如此排场阵仗,一看就是大人物出行。

    城中的百姓,也聚拢在街道去附近,踮着脚,仰头观望着,市井间的百姓也喜爱热闹。

    马队后,就是数百精锐步兵,身披利甲,不亚于骑兵分毫,昂首挺胸,极有气势。

    数辆四驾马车,黄绸披盖,宽敞奢华,每辆车都有六匹马拉拽,极有气势,宫人和武将环绕在其四周,不断地警惕着。

    而此时,遇到了出城相迎的队伍,马车也缓缓停下。

    “一,二,三!”张维卿默默地数着,心中一沉。

    看来,三位亲王,决定一起来了,这仪仗果真不小。

    他微微弯腰,拱手道:“微臣恭迎大王仪驾!”

    随即,三辆马车掀开了车帘,中间一个挺立的身影下了马车,笑道:“不用多礼,张叔叔如今身体康健啊!”

    “多谢齐王殿下关心,老臣身体还算妥当!”

    张维卿笑了笑,四十八岁的他,老当益壮。

    一旁的韩王李复睢,以及吴王李复湸,则微微一笑,拱手还礼,态度也是颇为可以。

    随即,一行人入了辽阳城,一路谈笑风生,显得聊的很不错。

    吕端不由道:“听闻不是五个藩国吗?怎么才来了齐王、韩王和吴王?”

    “可能分两批吧!”

    同僚笑道:“你瞅瞅,随行的队伍有多大?”

    “几百个护卫,奴婢,官宦,乃至于大量的钱粮物资等等,将官道挤的满满当当。”

    “毕竟是亲儿子,陛下是格外的大方。”

    吕端闻言,笑了:“也只有亲儿子才能来到咱们东北啊!”

    此话一出,两人皆笑之。

    东北苦寒,此诚不假。

    吕端来此后,才觉察,辽东之地,每年的冬日,竟然有三四个月,而且,还有一两个月的春寒。

    何谓春秋?怕不是只有冬春二日罢了。

    辽东都如此了,更遑论黑水都护府?以及相似的高丽?

    “对了!”

    吕端不由得奇道:“渤海国也类似与高丽,怎么不分之?反而要罢黜黑水都护府?”

    “这谁知道?”同僚随口道:“可能是朝廷不想吃相那么难看吧。”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的。”

    吕端笑着摇头道:“总是有人要去的,分了渤海,反而是难了,宜早不宜迟啊。”

    三位亲王进入了辽阳城,就连知府都只能敬陪末座,其他的刺史更是围观都难,只能等着消息。

    张维卿亲自陪同,与三位年岁渐长的皇子们,聊的还算热切。

    作为目前辽阳府的最高官,无论是资历还是功勋,皇子们都不敢轻慢。

    “几位殿下来辽阳,可谓是蓬荜生辉!”

    “哪里的话,张叔叔,我们几个来此,也是有所求之的!”

    李复歆看了一眼两个弟弟,这才轻声苦笑道。

    “只要在我权限中,自然能答应。”

    张维卿微微一笑,说道:“钱粮什么的,辽东暂且还有一些,可以与你们,最起码,能度过今年冬日。”

    掌管对阵契丹的大军,各府钱粮可谓是尽量支应,辽东府更是其手掌中,轻易地拿捏。

    “多谢张叔叔!”几人忙谢道。

    只是,齐王的脸色,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他思量再三,这才咬着牙说道:“实话也不瞒你,张叔叔,我就任的齐国,在高丽的开城,复睢的韩国都公州,复湸在金州。”

    “高丽的情况您也是了解的,无论什么都很缺乏,尤其是工匠,更是少有。”

    听到这,张维卿犹豫了,他才道:“也不是我不想给你们,实在是官奴几近没有,都是民户,我总不能强掳民户吧?”

    “我们要的也不多!”李复歆忙道:“一人百来户的各式工匠就成。”

    “您一声令下,各州县何敢不尽力?”

    韩王忙道:“张叔叔,我们也不强要,我们花钱招募,必然有应允的,到时候请您放行就成。”

    几人求到这,张维卿咬着牙,说道:“一百户太多,每人只有有二十户,再多也拿不出了,而且,铁匠每人只能要两户——”

    “好!”李复歆看了看弟弟,这才跺着脚,艰难地应下:“多谢张叔叔大恩!”

    张维卿摆摆手道:“这是我应该做的。”

    “钱粮上,我与你们每人五千石粮食,牛羊各千头,应该能让你们救救急了。”

    “您这是雪中送炭啊!”

    李复歆感怀道:“时至今日,我们才觉察,当年姜太公千里赴任齐国的艰辛,若无您,怕是几年才能立足。”

    “对了,几位殿下,不知是哪位殿下有这荣幸,去了黑水?”

第1387章最后的抉择

    “父皇为保证公平,以抓阄而定!”

    齐王李复歆犹豫了片刻,又强忍着笑意,说道:“四弟赵王,抽中的是黑水都护。”

    “不过,圣人也补偿他,将渤海国的率宾,安远,东平,安辽,四府划归赵国,其地域是极广的,比我们三国加起来还要广阔!”

    韩王与吴王也是一脸为其高兴的模样。

    也不知是多少庆幸,或者幸灾乐祸。

    “海参崴其实也不错!”

    张维卿点点头,艰难地夸耀道:“鱼货很多,遍地牛羊,口众加一起,二三十万人还是有的,除了冰雪多些,其实并无缺点。”

    几人无力反驳。

    没错,除了每年六七个月的冬天,的确没啥缺点,再挑剔,就是不容易活人了。

    在几人看来,这与吐蕃的卫国、中山国,其实相差无几。

    想到这,几人不由得庆幸着,高丽虽然也不咋地,但好歹也是海东盛国,人口百万。

    事已至此,张维卿也没啥好说的,就与皇子们聊聊,嘘寒问暖。

    三王队伍,在辽阳待了近十日,补充了大量的物资,这才缓缓而走。

    而辽阳府的百姓商贾,也是第一次品尝到了藩王的好处:

    岂不是说?高丽数国,日后的买卖,都要在辽东府?

    这可就意味着大量的财富啊!

    一时间感慨辽东府有眼光的商贾,就准备行囊,准备一些辽东特产,以及高丽地区稀缺的东西,如铁器,农具等等,追随着三王脚步。

    辽东府的承上启下,获得的好处难以计量。

    比如,在去年,张维卿攻克上京后,辽河以南的广阔草原,已经囊括到了辽东府的范围。

    如此大的草场,来不及转移部落,牧民,也只能被迫接受统治。

    也因此,大量的牛羊马等,源源不断地涌向辽东,然后又转向幽州,再入中原。

    其中的利差,难以计量。

    李复歆等人自不知晓,大量的跟从部队,已经源源不断而来。

    ……

    而在毁于一旦的上京城,新大汗耶律只没,带领着契丹贵族再次驻扎。

    曾今虽然矮小,但却依旧是屏障的上京城,被张维卿毁于一旦。

    若不是其粮草不济,恐怕这片地界就已经被其占据了。

    但,契丹贵族们依旧警惕。

    有一就有二,今次缺粮,下一次岂能不准备?

    上京之地,并不算安稳,

    所以,今日的议题,就在于迁都。

    “上京距离辽东太近,唐人擅长水师,若是从辽河逆流而上,岂能缺粮?”

    有的贵族振振有词道:“上京被烧毁,已不能久待,只能再次迁徙。”

    “那,迁徙去哪?”耶律休哥眼眶通红,辫发都带着血迹,浑身洋溢着杀气。

    一时间这样的威逼,竟然让人说不出话来。

    刚厮杀乌古部数千人,缴获数万牛羊,耶律休哥因为屡战屡败而丧失的威信,在一点点的回归。

    “那,那总不能就这样待着吧!”

    贵族们无奈道:“前有唐人,后有乌古部,敌烈部,上京处境艰难。”

    耶律休哥直言道:“上京怎么就艰难了?咱们还有数万兵马,怕唐人?”

    “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骑兵,上京是占据不了的。”

    对于耶律休哥对于骑兵的自信,众人纷纷默然。

    锦州城下的重甲骑兵,可谓是杀的人仰马翻,怎么还能依靠呢?

    契丹大汗耶律只没则叹了口气说道:“去年,上京被破,就是骑兵并步兵结合,毫无破绽,以致于骑兵都无法子可言,咬之不动。”

    “去年还有城墙依靠,今年被烧毁一通,只有些许帐篷,这能作甚?”

    与兄长一样,他的汉化也高,但却没有高志气,高情商,反而散发着一股颓废气息。

    耶律只没只是普通人,或者说,是个普通的君主。

    他宽额头,辫发,阔脸。

    最让惊叹的是,他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带着眼罩。

    这是因为,当年他私通睡王耶律璟的宫女,不仅被鞭打几百下,而且还被施以宫刑,成为的废人。

    即使在平时,这样的废人也是被鄙视的,但如今,在即将爆发内乱的契丹,反而懦弱的君主,最适合平衡各派关系。

    没办法,只有他最适合。

    而,无有子嗣的他,下一任继承者,不出意料就是耶律贤的幼子。

    “上京确实待不住了!”

    一旁,咳嗽两声的耶律贤适,则无奈地露出实情:“我发觉,辽河之旁,有唐人修的码头,而且,被烧毁的不止是上京城,还有大量的草地。”

    “这意味着,唐人在尝试烧荒,今年,或许是明年,唐人将会在来,到时候,这里还将失去。”

    “我们契丹人,又面临生死抉择了!”

    老臣耶律屋质,则仰着头,眼眶微湿,他环顾四周,所有人无不低头,无人敢对视。

    “终究还是要议出来的,契丹要保存元气,重整雄风!”

    此话一出,众人凛然,面色严肃。

    “那,就只能北上!”

    这时,一直沉默的大汗耶律只没,高声道:“上京距离辽东太近,王帐与此,极为不妙,没有辽东的钱粮支撑,这里不足以支持数万大军。”

    “打,打下乌古部,占据呼伦湖、贝尔湖,这里土地肥美,地域广阔,距离唐人极远,草场适合咱们修养生息!”

    听到这话,众人心头一震。

    “可,一旦北上,祖地(木叶山)不保啊!”

    契丹贵族们有些浓厚的祭祖情节,也是凭借着血缘关系,才能齐心协力,打下诸多部落,称霸草原。

    “北上,祖地还有可能会被夺回来,但一但徘徊在此,日后不仅牛羊被掠夺,就连属民,牛羊,乃至于妻儿,都会被夺走。”

    “虽然此话不宜说出来,但不得已还是要说,契丹,如今已经不是唐人的对手。”

    耶律只没用尽力气说着,在场的众人无不动容。

    “北上——”

    耶律休哥目光微红,咬着牙沉声道:“打下乌古部、敌烈部,起码能再建五万骑兵,补充元气,还是草原霸主。”

    “耕地,稻谷,并不适合咱们。”

    一瞬间,众人气势重燃,满怀热血地喊着。

第1388章黄龙府

    除了辽东府外,渤海旧地,其实也极为广阔。

    如,黄龙府,就在松辽平原,北接长春州,南抵辽东,有五州三县,幅员辽阔,土地肥沃。

    其府城农安,人烟稠密,村屯密布,城郭相望。

    黄龙府当时不仅住有契丹人、渤海人、汉人、女真人,并有铁骊、兀惹、突厥、党项等族人。

    可以说,比之上京,黄龙府更具有占据价值。

    而黄龙府的得名,则是耶律阿保机征服渤海后,在其地崩殂,因当时见黄龙而走,所以取名黄龙府。

    对于一片草原,满是牧民的上京地区,黄龙府距离更近,农业昌盛,更值得拥有。

    所以,在神武十七年袭击上京府后,了解其虚实。

    神武十八年,张维卿带领大军,朝着东北方向而去,直驱黄龙府。

    面对规模庞大,准备齐全的唐军,黄龙府各部族兵马,皆为之一楞,不堪一击。

    为之胆寒。

    由此,不消一个月,黄龙府五州之地,完全被吞并。

    至此,隶属于契丹四京之一东京道,辽阳府与黄龙府,完全被吞并。

    如此,辽之三京,南京道(幽州),东京道,皆被大唐吞噬,仅余上京道,苟延残喘。

    至于其历史上的五京,一个是西京大同,如今也被吞并,中京所在是辽圣宗时期设置的奚王府,如今保持中立。

    不过,其南,东,都被包围,沦陷也是迟早。

    咚咚咚——

    马蹄声在道路上响起,村屯的各族百姓,皆议论纷纷,口中言语着汉话。

    原因也不新奇,这里盘踞着大量的中原百姓,以及文武百官,勋贵等等,再加上习惯汉话的渤海人,自然通用语是汉话。

    城中的一处院落中,大门半掩开着,左半边门角已经坏了,庭院四四方方,从外看,依稀能够想象当年的风光。

    透过门缝,其内青草旺盛,两个中年大汉,正在给菜田浇水,拔草,几个孩童自顾自地玩耍着,面黄肌瘦,但犹自快乐。

    “咯吱——”

    一个大汉挑着担子回来,脸上喜气洋洋。

    “怎么,炊饼卖完了?怎么那么快?”

    干瘦的中年男人,不由得停下脚步,回首说道,眉眼深深的皱纹。

    “父亲,并不是!”

    大汉穿着短衣,但却规规矩矩地拱手行礼,满脸笑意道:“父亲,叔父,咱们可以回家了!”

    “回家?这不就是家吗?”

    这时,拿着扫帚的妇女走了出来,惊诧道。

    “不是,是回家,回中原,您念叨多年的中原!”

    “什么?”

    石延煦大惊,花白的胡须,一颤一颤,满脸的不可置信。

    而另一边,拔草的石延宝,也直愣愣地呆住了,直接坐倒而不自知。

    “你不是在说什么胡话吧?这要是被契丹人听着,咱们家就完了!”

    石延煦满脸惊慌,看着儿子的眼神都变了。

    “父亲,唐军,唐人打进黄龙府了!”

    儿子兀自跳着脚,激动得说道:“契丹人被赶跑了,咱们可以回家,回中原了,你们日日讲的中原。”

    “契丹人走了?”石延煦放下了水瓢,一步步地走近,眼眶通红。

    “真的走了!”儿子再次强调道。

    而这时,院门也大开,只见几个胡子白花花的老头,穿着长衫,乱糟糟地跑过来,直接跪地:

    “太子,契丹人走了——”

    “真的走了?”

    石延煦颤抖地说道,口齿哆嗦起来。

    一时间,哭声一片,满眼泪痕。

    自后晋灭亡后,石重贵一家人,属实凄惨。

    从开封,又到黄龙府,被封负义侯然后又去建州,赐地五十顷。

    幽州被唐人收复了,契丹人又唯恐被利用,他们一家被迫迁徙来到黄龙府,真正的落魄起来。

    前两年,石重贵病逝,没有利用价值,无奈彻底沦为了平民。

    而,石重贵由于被俘虏,屈辱极多,比如幼女不过十岁,就被耶律阮抢走,送与其兄。

    不过数月,就凄惨而死。

    而后,耶律璟又强娶石重贵宠姬赵氏、聂氏而去。

    其余种种屈辱,难以计量。

    这让石重贵,即使病逝前夕,也念兹在兹中原二字。

    而对于石延煦,石延宝二人来说,他们年轻时,在中原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

    如今几十年过去,他们依旧极其怀念。

    骤喜后,石延煦突然惊声道:“唐人会拿我们如何?不会杀了我们吧?”

    “郎君,并不会!”老头立马改口道:“听闻唐主仁慈,亡国之君皆封王拜侯,平日里毫无诘难,对于您,肯定会安置妥当的。”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表示支持。

    而,石延煦等人,就将信将疑地在家中等候着。

    果然,过了几日,就有官吏上门,亲自访问,安排,态度温和,让人心中安稳许多。

    随即,整个黄龙府,曾经的中原百官,勋贵后代,则一一被请去,逐一安排。

    而石延煦之子,石钧儒,即使是乃炊饼的,但由于之前受过良好的教育,识文断字,所以被安排在州中,担任录事参军。

    这让石延煦一家人喜极而泣。

    天怜可见,兄弟二人,颠沛流离,担惊受怕之下,生育大减,只有一个后代。

    而,石钧儒年若二十,但依旧无有婚配,如今竟然能得到官职,这是天大的喜讯。

    整个黄龙府,五州之地,若是想要彻底地占据,那么,利用本地人自然是最节省成本时间的选择。

    本地人有很多,张维卿最看重的,反而是被强迫迁徙而来的中原官吏后代,其忠诚度更高,对契丹的憎恨,也更强烈。

    也因此,更为信赖。

    “石重贵之子?”

    张维卿看着下面色送来的消息,不由得楞住了:“没想到,竟然还活着,延续下来。”

    “石重贵虽有骨气,但乃中庸之主,不会用人,以致于中原沦陷,契丹称帝!”

    鉴于其敏感的身份,张维卿不敢专断,只能派人送一些钱财,其余的还算让朝廷做主吧!

    “石重贵?”

    皇帝收到信件,也颇为楞神,随即摇头笑道:“虽不屑于石重贵之平庸,但其终究还是有所骨气的,追封其为晋王,其子就封个男爵吧!”

    石敬瑭虽然是汉奸,但侄子石重贵却骨气十足,只可惜,无有人才,误用杜重威,二十万禁军归降,争坐儿皇帝,中原遍地狼藉。

第1389章彩云之南

    天空中太阳高悬,十月初的天气,依旧热度不减,丛林中到处是鸟叫虫鸣,不时间,耳旁还传来各种悉悉索索的虫爬声,让人不由的打了个冷战。

    透过重重的树叶,斑斑点点的阳光才照射在地面,让人缓解了压抑。

    “阿瓦,你没事吧!”

    昏昏欲睡中,阿瓦被叫醒,他一激灵,几乎爬倒,惊醒后才摇头道:“我没事!”

    他握紧长杆,上头削尖,露出一丝锋芒,料想必然能让人血流不止,捅破肚子。

    他这般想到,目光顿时坚定了许多。

    “阿瓦,坚持住,为你父母报仇,可不能睡过去!”

    一旁的汉子则不断地鼓舞士气,然后递给他几片叶子。

    两天肚子没吃的,咕咕叫,看到叶子,阿瓦咬着牙,一把拿下,抓在嘴里不断地咀嚼着,瞬间清醒了许多。

    这种叶子,阿瓦也不知叫什么,但咀嚼起来,却很让人清醒。

    年仅十五岁的他,已经是邛部的战士了。

    或者说,他不得不成为战士。

    数年前,唐人们度过大渡河,与族人们大战,酋长阿伏令战死,战士们死伤数千,部中壮年,几乎没了一半。

    族人们辛苦居住的乌弄城,也被唐人占据,而且还改名叫易渡县。

    虽然说酋长其弟卑吠,继任酋长后,不得不屈服与唐人,但那些父子伤亡的家庭,怎么会善罢甘休。

    所以,数百人聚集起来,以报仇为目的,就是为了袭击渡河的唐人。

    听闻这是唐人的皇子,身份贵重,若是袭击得逞,就能让唐人很心疼了。

    阿瓦一想到这里,就心中畅快:“阿爸,终于能为你报仇了!”

    愤恨的目光,平缓了一些。

    时间慢慢到了中午,森林中弥漫着一股热死,久久不曾散去。

    众人的耐心,正在一点点的被消磨。

    “唐人准备渡河了——”

    而此时的大渡河,铁索桥上,正在缓缓地行进着一只军队,牵着马,缓缓而行。

    而人与人则并列前进。

    很快,他们就先头部队到了对岸,进行防守。

    而此时,上千人的队伍,护卫中一个身着薄衫的年轻郎君,小心翼翼地度桥,唯恐有所闪失。

    “大王,还是小心为上!”一旁的宦官颤颤巍巍,忙不迭地搀扶道。

    “这大渡河,着实险要!”

    男人小步走着,歪头一看底下奔腾而去的河水,不由道:“竟比长江还要湍急一些。”

    “殿下,还是快过河吧,前面就是易渡县令,咱们能修整一番!”

    “走——”

    男人潇洒的一笑,回首回望,不由得感叹道:“若是封在西川该有多好,天府之国,比什么的大理强多了。”

    过了大渡河,上千人原地修整。

    “殿下!”这时,他的长史踉跄地度过河流,接触地面后,才缓了口气,说道:“你雄踞一国,比其他几个殿下来说,实在是强太多了,”

    “强?不见得吧!”

    滕王李复鸿不由得瞥了撇嘴,说道:“咱这地界,虽然百姓多,但大理烟瘴之地,比岭南也不遑多让,也得有命享才是?”

    说着,李复鸿不由地说道:“渤海国分给了九弟(陈王李复沁),那可是上好的地界,北面是赵国,附近就是辽东府,旁边就是蜀国,齐国,吴国,韩国!”

    “这不比我这滕国强?”

    “殿下!”

    长史听到这,不由得补刀道:“您西北边,还有中山国,卫国,也是挺好的。”

    “算了!”

    李复鸿无语了,他不由得说道:“走吧,去看看我的大理如何了。”

    歇息了一会儿,队伍再次启程。

    “敌袭——”走过一片密林时,突然遭受了冷箭的袭击。

    盾牌手立马将滕王保护起来,严防死守,然后开始反击。

    在精锐的唐军防守反击下,敌袭溃不成军,即使是在密林之中,也被打散。

    阿瓦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唐人竟然如此严防,密不透风的保护,让他的毒箭都没有缝隙可钻。

    他见到往日神勇的叔伯慌不择路地逃窜,一时间竟然愣了。

    “咻——”

    就在他愣神之际,一只好看的利箭,直接没入他的胸膛,让他瞬间就没了声息。

    “大王好箭法——”

    众人夸耀道。

    “这还用说,我在上书房,也是名列前茅,就藩大理,生怕蛮人造反,苦练箭术!”

    李复鸿不由得夸耀道。

    “殿下,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一旁的王太傅等王府官吏,忙不迭地劝告着。

    这要是在就藩半路出了事,且不说他们会被牵连。

    就说这到手的官职,立马就幻化为虚化,那么多年来的坚持,岂不是罢了?

    洋洋得意不到片刻,李复鸿就无奈地进了保护圈。

    随即,一路上小心翼翼,行走了上千里,道路崎岖难行,爬山下坡,风雨骤降,修桥铺路,可以说极为艰难。

    “终于到了大理了!”

    李复鸿几乎喜极而泣。

    “多亏了大军之前修缮了道路不然咱们还要多有半个月!”

    大理城很狭小,但却至少是个城,可以遮风避雨,抵挡袭击,这让众人有了极大的安全感。

    西川总兵,大理征讨使黄勇,从大理城中出迎。

    这位曾经的蛮人,归化多年,参与了大将的战斗,年若四旬,终于功德圆满,灭了大理国,并且亲自镇守两载。

    因此,也得封为永昌侯,食邑四千户,在大唐,也算是顶尖的勋贵了。

    李复鸿对于这位老将,很是恭敬。

    “自神武十六年始,到神武十八年,近一年半,大理国才堪堪灭亡,末将谨遵圣谕,将南诏、大理以来,数百年的书籍,文字,碑帖,年历,史书,一一销毁。”

    大理各府,其实就是个家族的封地,如高氏等,真正属于大理王的,也不过是数府,一半都不到,其余的各府也要一一平定,可以说难度很大。

    黄勇随口说道:“截止今日神武二十年,大理国有九府,四郡,四镇,以及三十七部之分,末将与人整合,以朝廷样式,分为十州,大王就藩,可安排官吏就任了。”

    “十州?”

    李复鸿颇有些惊诧,不由得问道:“多少丁口?”

    “末将不知,唯独知晓大理州,应有十万众。”

    黄勇老实地说道:“其他各州,若是算上蛮僚,百八十万还是有的,这得需要大王一一的勘察了。”

    李复鸿点点头:“这个我知晓,只是,这十八州之地,王都大理,我手底下的这点兵马都够呛,其他各州,着实束手无策。”

    “殿下,您的意思?”

    “还望永昌侯,能够应允一些兵马与我,也好镇压叛逆!”

    “我带兵五万入大理,至多允你五千,还得是他们同意!”

    ps:给看盗版,以及跳看的读者说下,起点本章说已经说了。

    本书即将完结,现在每天更一章,有想看的,就说,我尽量写出来,不带遗憾。

第1390章治河

    神武二十年的夏收,一如既往的丰收了,但由于汴梁、郑州附近的黄河悬河越来越高,让朝廷颇为关切。

    八月初,顶着烈日,薛王李复沐,带着简洁的仪仗,从洛阳,沿着黄河岸边,不断地巡查着。

    沿路上的州县,一个个神情紧张,极为隆重地想要迎接,但却被一一拒绝。

    薛王表态,他只想要看清楚真实的黄河,不需要迎接。

    第二批,第三批分封的诸王,九个中有八个去就藩,仅余薛王在京。

    这样一来,朝野上下反而更为认定其储位,不敢有所怠慢,也不得不听从。

    “黄河高数丈,一旦有所疏忽,两岸州县,数十万顷良田,怕是会毁于一旦!”

    抚摸着种植的杨柳,李复沐不由得感叹道。

    在他的视线之中,黄河仿若是一条被高高围起的湖泊,河水荡漾,似乎随时可以冲破堤坝,溃散而出。

    虽然看起来水量不错,但尽是淤泥托底,上面漂浮的水,黄澄澄的。

    打捞而起一桶,就有半桶泥。

    “治河,刻不容缓!”

    李复沐不由得说道。

    “殿下,数年前,张公(张维卿)治河,已经疏导了数次,岸边的杨柳也是其种下,加固堤岸,黄河水师也时常疏通,但,若非百年之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难见成效!”

    一旁的河运都督,额头上满是细汗,不由得紧张道。

    朝廷为了治理黄河,设立河运总督之职,主为治河,而且负责管理黄河之上的船只运输军队桥梁,码头等等,而且,其麾下最大的,就是受到五军都督府双重管辖的黄河水师。

    如此,有了衙门数年来系统性,长久性的治理,黄河已经安稳许多。

    “治标不治本!”

    李复沐摇摇头,轻声道:“据我所知,去年预算中,河运衙门得钱五十万贯,而税卡之赋税,却不过,三十来万贯,每年净亏损二十万。”

    “如此这般,开支日渐庞大,朝廷已有异议——”

    “殿下——”听到这,河运都督慌了,忙道:“并非臣等不努力,实在是黄河泥沙太凶,清十分,而来年又复还十二分,实在是力有所逮啊!”

    “而且,黄河不仅要通航,而且还兼济浇灌,水愈少,而泥愈重!”

    听到这,李复沐眉头一皱:“你莫要欺我,河岸高悬数丈,百姓何来汲水?就算是汲取,又能有多少?”

    黄河多年的溃败,让两岸许多土地,成为了盐碱地,土地绝收,以致于村落较远,汲取的水都是淮河支流。

    “殿下微臣哪敢骗您,请随我来!”

    河运都督苦笑连连,在前方引路。

    随即,王架收起,轻车熟路下,一会儿就到达了一片地界,

    只见,如同云梯一般,数丈长的水车,在一旁几头老牛的拉拽下,不断地扇动,从另一边的黄河中,汲取大量的黄河水,然后沿着沟渠,自高而下,浇灌着良田。

    而就在不远处,每隔百来步,就有一架水车运行,或牛,或驴,亦或者人,不断地转动中,黄河水源源不断的流淌而下。

    “这是水车!”

    都督苦笑道:“军械司前几年造出,每节不过一尺,但却可以通连,几十户人家,即可串联,从河中汲水。”

    “水车每架数十贯,而每节不过一贯多,众人拾柴火焰高,果然妙啊!”

    李复沐脸上满是笑容。

    农业最关键莫过于用水,而只要水够了,就能保证两税的正常,朝廷就能稳定。

    “这样的水车,黄河两岸,岂止是万架。”

    河督不由得埋怨道:“土地用水够了,但河运却是不足,淤泥越来越深,两税运粮可是国朝要事,一旦不足用,微臣死不足惜!”

    “沿河的州县,年年两税倍增,政绩优良,而我们河运,却吃足了苦头。”

    在河运和农田之间,这是个争水的难题。

    李复沐叹了口气,一时间也不知如何答复。

    粮食越足,丁口就越盛,而河水就难顶。

    黄河又不同于长江,平日干涸罢了,一旦暴雨,就又凶猛异常,泥沙又助长其威势,冲垮两岸又是常有的事。

    想到此处,不禁犯难。

    此次巡查黄河,着实不易。

    “你可以法子长治久安?”

    “殿下,黄河所难,一在于疏浚,二在于水少。”

    听到这,他来了兴致,说道:“微臣认为,黄河入海太窄,而河道淤泥又太盛,不如一分为二,再筑一条河道,暴雨时可尽快疏浚而出。”

    “造河?”

    李复沐思量起来,苦笑道:“非百万人,数年时间,上千万贯,才可支持,你我并没有这般权限。”

    在黄河风平浪静的时候,想要对其施工,并且还是倾国之力的大动作,即使是真正的太子,都难以施行,

    更何况,他只是薛王罢了。

    乡野中,来自于塞北的耕牛,随处可见,沟渠遍地,甚至许多百姓,已经开始养起羊来,鸡鸣犬吠之声,不绝于耳。

    一缕缕的炊烟,在乡野中不断地消散,又升起,负篓的行人,打闹的孩童,劳累的农夫,构成一幅幅画卷。

    李复沐只知晓,这代表着,大唐的天下,真正的稳下了。

    至于,沟渠中,再也没有无人收拾的白骨。

    等到他回到洛阳,就有下人来报,说是侧妃刚刚为他,生下儿子。

    年岁十八的他,迎来了第一个儿子,这让他大喜过望。

    王妃连生两个女儿,不曾想侧妃竟然生下儿子,想到这里,他又平静下来。

    嫡庶有别。

    这要是不好,就能迎来嫡庶之争。

    回到王府,宫中的宦官宫女,就匆匆而来,带来了大量的赏赐。

    无论是皇帝,还是皇后,亦或者其他嫔妃,一个不落的送来贺喜。

    这可是嫡长孙,即使是庶出,但也是了不得的事。

    而,这时,贺喜人群中,迎来一个五六岁的小娃娃:“七哥,恭喜恭喜!”

    “圆哥儿,你怎么来了?”

    一见是自己的同胞弟弟,李复沐不由得皱起眉头道:“母后知晓了,定饶不过你!”

    “我是跟母后请示才出宫的!”

    圆哥儿一跳一跳的,开心道。

    年仅五岁,排行二十七的嫡次子,小名圆哥儿,他不负其名,小脸圆乎乎的,甚是喜庆,饱受帝后宠爱。

    “走,咱们回宫!”

    虽然劳累至极,但回洛第一件事,还是得去往皇宫,见他的父亲,即使他儿子刚出生,也不能免去。

    这就是政治,找君臣,后父子。

    拖拽着弟弟回到了宫中,已经留起胡须的薛王,也不由得绷紧了心。

    一日不为太子,他就无法入住东宫,享受副君待遇,随时都有就藩的可能。

    想起兄弟们就任的藩王,再看看璀璨的洛阳,他深吸了口气,这个大唐,绝对是属于他的。

第1391章藩王

    神武二十年的中秋,佳节时分,整个洛阳城,热火朝天,灯火辉煌。

    皇帝刚安寝不久,突然就响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很快,皇帝被惊醒了。

    “怎么回事?”龙心不悦。

    “陛下,从卫国传来消息,太妃去了——”

    宦官小心翼翼道。

    “太妃?”

    皇帝惊诧,然后突兀地坐起,让人伺候更衣,急匆匆的起身道:“几时去的?”

    “开春,听闻是四月初三!”

    “挺快的!”

    皇帝叹了口气。

    太妃侯氏,比李嘉大十岁左右,除了生下卫王李宾,再无所出。

    五十左右就去了,确实有些快。

    但这又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青藏高原,那是中原人长寿的地方吗?更何况是在如今的时代,就算是顶级的中医,也会因为草药的稀缺,而束手无策。

    披了件披风,皇帝沉声道:“让后宫摆上白布吧,京中三日不得喜乐饮酒!”

    “诺!”

    宦官急匆匆而去。

    在这一瞬间,整个皇宫都热闹起来。

    睡眠较浅的皇后,也不由得皱眉问道:“这是如何了?”

    “娘娘,太妃去了,全皇宫一片缟素呢!”

    “啊?”周颖儿颇为诧异,“快,扶我起来,换上孝衣。”

    翌日,整个洛阳城闻风而动,白布飞快地售完,价格飞涨。

    在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太妃的地位,不言而喻。

    而,在鲁国公府、长公主府,突闻这个消息,李薇儿一瞬间,直接哀嚎而昏厥。

    一时间,府邸上下忙作一团,御医看过后,才堪堪醒来,脸色苍白。

    “长公主是哀极攻心,一股气上不来,所以就昏厥了,须调解心气,才好!”

    送走了御医,潘文连忙对着李薇儿说道:“母妃去了,节哀顺变,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让我们几个怎么办?”

    一时间,身边的两个小人,也叽叽喳喳,红着眼睛叫唤着,让李薇儿眼眶一红,豆大的泪珠落下:

    “我命薄,自幼就被父母抛弃,幸亏皇帝哥哥救下,又让我居家中,成了女儿,享受荣华富贵。”

    “还未知礼,父皇就病逝,我就常伴母妃身边。”

    “如今,还未尽孝道,母妃就猝然而去,实令我难以接受!”

    李薇儿没了平日里的坚强,此时哭的的稀里哗啦,难以自制。

    就这般,拖着病体拜见了灵堂后,李薇儿将养了些许时日,这才来到皇宫。

    “身体好些了吗?”

    李嘉关心道:“你脸蛋削瘦了许多,莫要哀伤了身子啊!”

    “多谢皇帝哥哥的关心!”

    李薇儿心中一暖,然后行了一礼,说道:“薇儿此行,就是想找‘要哥哥下旨,让卫国将母妃的遗体运回国内,与父皇同葬。”

    “胡闹!”皇帝无奈道:“千里迢迢,怎么能运卡?”

    “再说,这般之久,怕不是……”

    皇帝鼻腔中,似乎已经察觉到了异味。

    李薇儿瞬间眼睛通红:“那,皇帝哥哥就让我去卫国,见见母妃吧!”

    “你身子可能受得住?”

    皇帝也着实被其行径感动,一时间无奈道:“今年已经晚了,明年等你身子好了,初夏动身吧!”

    “多谢哥哥!”李薇儿有些喜色。

    皇帝待其走后,心思百转千回。

    也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对于孝道,越发的感性。

    年轻时倒是挂在嘴边,但如今,四十岁的年纪,则有些伤感。

    我要是死了,能有几个儿子有这般的伤切?

    摊开地图。

    赵国(黑水)、陈国(渤海),然后依次是蜀国,齐国、韩国、吴国。

    而在契丹的奚王府,奚人的聚集地,则设置凉国。

    外加云南的滕国。

    青藏高原的卫国,中山国,小琉球群岛的安国,十一个藩国,显得格外的有气势。

    第一批的卫国与中山国,在神武十三年就已经就藩了。

    最近的,也是在神武十八年。

    七八年的功夫,兄弟儿子都没见面了。

    “长此以往,除了朝贡,岂不是生疏了?”

    李嘉心想。

    血缘关系维持不了几年,还得经常来往,才能培养感情,日后才能成为朝廷的好藩篱。

    “借太妃的时机,得确立规矩才行!”

    思量着,李嘉又突兀地想起日本江户时期的大名制度。

    一年在家,一年在京,让大名回奔跑,消磨其财力,得不到时间治国,从而维护幕府的统治。

    当然,其家小,也必然要留在京城。

    “我这些藩王,不是儿子,就是兄弟,消磨其财力就不必了,三年一朝,就足够了。”

    “家小?”摸着下巴,李嘉想到:“十二岁以后儿子,就得来上书房就学,学以致用,再培养亲近关系。”

    随着皇帝的一声令下,远至半年冰雪的赵国,近在咫尺的安国,就藩没两年的滕国,一个个不得不动身,前往京城,拜祭太妃娘娘。

    普天下的藩王,莫敢不从。

    即使是青藏高原的卫国、中山国,也不得不听从。

    由于朵康地区被中山国攻占,使得其地与西川有所勾连。

    即从川西的松州(今松潘)、茂州(今茂县)、维州(今理县东北)、悉州(今黑水县附近)等地,就可入康定地区了。

    这一条路,乃是当年吐蕃逼近西川的要道,前方的茂州,松州,距离成都,不过数百里,可以说,这是川藏要道。

    虽然险峻了些,但远比从青海地区来的快,不过两个月,就可至关中,三个月到洛阳。

    各个亲王府,休罢了多年,又重新热闹起来,一时间觥筹交错,远离洛阳多年的藩王们,也终于回到了洛阳。

    望着辉煌的洛阳城,又转念一想自己的开京城,李复歆神色莫名。

    即使他再多的雄心壮志,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丝无力。

    国内的贵族,带去的陪臣,以及地方上的豪族,势力盘根结错,心力交瘁。

    几年来,才堪堪梳理几分。

    而,自己的七弟,凭借着好出身,就能平白无故继承如何庞大的江山,怎能不让人产生嫉妒之情?

    “大哥,想什么呢?”

    韩王、蜀王、吴王走了过来,略带亲近道。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四兄弟反而关系亲近了些,四国相邻,互相之间难免有所帮助。

    “突然回到洛阳,一时间有些恍惚!”

    李复歆苦笑道。

    “是啊!”吴王不由得接话道:“离开了洛阳,才知晓其好,但,我等在国内,称孤道寡,如今,则有些别扭——”

    别扭,岂止是别扭!

    给父皇母后行礼也就罢了,宰相们,公侯们,几乎都要行礼。

    身份突兀地转变,让人很难适应。

    “明天去拜见一下七弟吧,好久不见了!”

    李复歆笑道,我的七弟,你怎么还是一如既往的安稳啊!

第1392章复立安西

    藩王们热闹一堂,对于薛王却不是什么好消息。

    皇子们多年来的君王生涯,给予了不少的气场加持,让他颇有些不自在。

    不过,皇后倒是给予了他不少的支持,藩王们更是谨守规矩,不敢放肆。

    在一场皇室宴会中,帝后高居上座,右手边的,则是薛王李复沐,然后左一,则是宣王李骏。

    再之,则是卫王,中山王

    在之后,则是排序,轮流坐下。

    酒宴当口,望着一群儿子,皇帝轻声叹道:“你们几个分封各地,岂止是我想念你们,你们的母妃,也是异常想着,几年不见,也不知如何了!”

    这一番有异于往常的开场白,让皇子藩王们惊诧,但却谨言慎行,不敢有丝毫的逾越。

    果然,一把年纪的皇叔宣王李骏,不由得配合道:“皇子们分镇地方,虽然也是为了国朝的千秋万代,但一去数年,难得一见,骨肉亲情,怎能舍弃?”

    “还是皇叔言之有理!”

    李嘉不由得点点头,配合道:“依照我的意思,巴不得每年都能见面,但却不得不顾及朝廷大事,先公后私。”

    “这般,每三年,诸王来洛阳进拜,一来叙叙情,二来,也能汇报一番国内的境况,支持帮助的,自然可以说说。”

    诸王诧异。

    三年就得来一趟,千里迢迢的,这不是要命吗?

    但,转念一想,他们又明白,这如同放纸鸢,三年一朝就是一条绳子,避免他们这个藩国,脱离朝廷的掌控。

    亦或者说,要让藩国时刻想起自己的身份。

    在座的自然没有异议。

    要不是儿子,要不是弟弟,哪个敢对皇帝有意见。

    “父皇,儿臣前两年,王妃添了一子,还未取名,还望父皇赐下!”

    齐王李复歆忙起来,满座瞩目道。

    “哦,你不说,我倒是忘了!”

    皇帝“哦”了一声,颇为欢喜道:“岂止是你,中山王,卫王,你们也诞下了子嗣,我还未曾见到呢!”

    “臣弟(儿臣)在!”

    两人连忙起身应下。

    “不用起来,都坐下!”

    李嘉摆摆手,望着卫王李宾黑红的脸庞,不由得心里一酸,他说道:“虽然千里迢迢见之不得,但日后年长了些,就可来洛阳上学嘛!”

    “诺!”

    “卫王,以及其他藩王,在我想来,本应子孙辈分相同,日后见面,也好区分才是。”

    李嘉思量着,对于明太祖那个一个儿子一个辈分,着实没那功夫,还不如学习满清,通辈得了。

    “复邦国长兴,万载永延绵!”

    皇帝随口说了十个字,然后笑道:“诸王字辈,就从邦字开始序之,凡日后子孙有成年者,需报之宗正寺,登记造碟。”

    “诺——”

    “至于藩王世子之选,某不干涉!”

    李嘉轻声道:“但,一定要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嫡庶之分,先长后幼,兄终弟及,不可动摇,此乃国之根本也!”

    随即,气氛有些沉寂。

    再之后,则是宴会的顶点。

    皇帝一次性,再次给十位年满十二的皇子们进行分封。

    皇十子,李复洨,封曹王。

    皇十一子,李复泯,封郑王。

    皇十二子,李复泷,封沈王。

    皇十三子,李复洵,封闽王。

    皇十四子,李复涛,封蔡王。

    皇十五子,李复涧,封申王。

    皇十六子,李复淞,封荆王。

    皇十七子,李复淇,封六王。

    皇十八子,李复添,封召王。

    皇十九子,李复涯,封梁王。

    眼见又一批弟弟们成长,诸王们眼神满是复杂。

    那么多儿子,皇帝哪里得来土地啊!

    藩王们多年未见,借此机会,一直待到了开春,初夏,才堪堪回去,

    ……

    而,西北地方,为了封国,大唐的开拓,也在不断地进行。

    潘美卸任西凉总兵,狄剑多年来,终于爬到了任上。

    担任不久,他就接到皇帝以及朝廷的诏令,要求其西进,开疆拓土。

    狄剑只能照办,练兵近五万,才敢图谋。

    按照道理来说,最好的开拓方向,是喀喇汗国,这是西域的共敌。

    但是难点在于,其太远。

    隔着于阗国,以及高昌回鹘,就这样赢了,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因此,他将目光放到了部落联盟的高昌回鹘。

    这位回鹘余孽,一直对于瓜沙二州垂涎三尺,对于大唐回到西域,也是万分抵抗。

    有鉴于此,狄剑毫不犹豫,直接出兵高昌。

    这一下,步骑协力,回鹘人哪里是唐兵的对手,忙不迭地逃窜,王帐挪移到了西州,然后又跑到了庭州,最后,不得已去了龟兹。

    一路跑,一路追。

    不知不觉。,安西四州,收复了泰半。

    换句话说,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地界几乎收复。

    虽然大部分的部落只是表面臣服,倒是庭州,西州,高昌,伊州,龟兹,焉耆等城池的收复,代表着北庭都护府,彻底的光复了。

    随即,在狄剑驻扎在焉耆,前面就是龟兹,以及倭赤二州,然后就直面对抗喀喇汗国。

    到了这个地步,于阗国再也不能装聋作哑,他们忙问询大唐到底是什么意思。

    狄剑回复,对于南疆,大唐此时并不感兴趣,合力对抗喀喇汗国才是最要紧的事。

    于阗王无奈,只能选择相信。

    在神武二十一年,两国结盟,选择瓜分喀喇汗国。

    碎叶城以北,夷播海(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地界,都归属于大唐。

    其余的地界,则归属于阗国。

    至此,长达数年的中亚争夺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喀喇汗国以绿教的名义,号召了中亚的大量的绿教徒,从花剌子模、河中、呼罗珊募集了大量士兵,积极参与这场战争。

    于阗与大唐也毫不示弱,往往联合数万步骑,南北夹击其国,让其收尾不得相顾。

    波斯的萨曼王朝,则坐山观虎斗,颇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样子。

    而对于这场战争,朝廷也是不遗余力的支援,并且重新设置安西都护府,更好得拼杀征战。

    而对于皇帝来说,偌大的西域,北疆地区,足以分封两三个儿子了,如果喀喇汗国覆灭,也能再多分两个。

第1393章高原上的战争

    “大王,这中原,果真是繁盛!”

    李宾一行人从西川,回到了拉萨,道路险阻,但还是有惊无险地回来了。

    随同而去的吐蕃贵族,一个个大开眼界,止不住地惊叹。

    “中原虽好,但却非咱们所有!”

    李宾已经二十有四,来到逻些,建立卫国,已经超过了七年,威信已经大增。

    面对吐蕃贵族们的垂涎三尺的模样,他不由得说道:“卫国北为中山,东为大唐,只有南面,才可用兵!”

    说着,李宾直接在众人面前,摊开了一副地图。

    诺大的卫国地区。

    在建立卫国后,李宾看不惯吐蕃的这种奴隶封建制,他一心效仿中原。

    于是,除了逻些城外,将全国裁分为十五个州,每州三千户,收赋税、征兵役,断案平叛,朝廷派遣文武就任。

    如此,卫国就形成了两种局面。

    贵族封建与朝廷州县并行,而朝廷由于掌握了名义,以及生产力,占据主动权。

    “十五州,有户五万余,外加国都万户,就有六万户,三户出一兵,可得两万人。”

    国相不由得述说道:“各个贵族,也有义务出兵,可得兵一万余,有此,可有三万辅兵。”

    “朝廷出动一万禁军,合计四万!”

    李宾沉声道,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真不容易,多年来的建设,朝廷中秋不断地增加丁口,从贵族中获得,招揽流民,豁免逃奴,让卫国的在计人口,突破了六万户,合计三十余万。

    对于巅峰时期的吐蕃来说,这只是其中两三成罢了,但在如今,已经极为了得。

    而北面的中山国,即使拿下了朵康地区,但户口却增长不到万户,时至今日,也不过二十来万人。

    “藏如——”(日喀则地区)

    李宾念叨道:“这里起码有万户丁口,大军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这里。”

    “通知下去,按照既定计划,要求各贵族征召而来!”

    很快,王令一下,各地轰动。

    贵族们不敢怠慢,成群结队的召集手底下的农奴,家丁,按照地位的高低,调集兵马来到逻些。

    依照卫国的规矩,卫王可以分封国公以下的爵位。

    其中,郡公为顶级,按照规矩可以拥有千人的部队,同样,其义务也得出兵千人。

    而最低级的男爵,则不过百人。

    李宾建国后,不仅重新分封了吐蕃贵族,确立君臣关系,而且还分划了许多的随从官吏爵位,建立庄园。

    这种新式的君臣义务关系,虽然因为吐蕃特殊的地理因素,让贵族自主权较大,但同样,权力与义务是对等的。

    不到一个月功夫,蜂拥而至的贵族兵马,就超过了一万人,而且还自带干粮,铠甲,协同而上。

    当然,战胜之后,所有的战利品,卫王得一半,其余的贵族,按照功劳、爵位大小分配。

    分配权,在卫王手中。

    “万岁,万岁——”

    随着李宾的王架缓缓驶来,口号不断地响起。

    数万兵马齐聚,这是卫国多年来的修养生息得来的,很是难得。

    留下王太子与王妃在京中留守,李宾亲自指挥这只兵马,出征后藏地区(日喀则)。

    后藏地区,在吐蕃,也是极为肥沃的土地,盛产牧草,战马极多,在且耕且牧的高原地区,也是战略要地。

    牧民们拿着简陋的武器,或叉子,或削尖木头,一个个气势高昂,对于战争的渴望,已经融入了血液中。

    贫瘠的高原,一切的生产物资都是稀有的,普通的平民虽然从不再是奴隶,但家中的一无所有,让他们不得不渴望战争。

    同样,长久的和平,以及奢靡的生活,贵族的口袋渐空,他们渴望更多的奴隶,金银,来充斥自己。

    “杀——”望着众人饥渴的面色,李宾豪不慌乱,骑在马上怒吼一声。

    随即,欢呼声排山倒海一般涌来,浩浩荡荡向西而去。

    后藏安稳多年,哪里是来势汹汹的卫国对手,贵族们归降的归降,战死的战死,不及两个月,后藏地区就纳入了卫国的疆域。

    萨迦城中,卫国兵马上下欢腾,胜利的喜悦难以抑制。

    战死的吐蕃贵族,直接没收其家产,分配给己方的贵族,以及兵卒。

    而归降的贵族,则直接没收一半的领地,财富,奴隶,再次赐予爵位。

    随即,借由没收的奴隶,以及普通的牧民,李宾在此,设立五个州,管理百姓一万八千户。

    大量的财富,牛羊,金银珠宝,让兵卒贵族们士气大涨,对于卫王也越发的恭敬。

    事已至此,李宾依旧不肯罢休。

    后藏地区只是小试牛刀,虽然也算是肥沃,但终究还没有满足他的胃口。

    于是,在最后的大会上,李宾高声道:“南边的尼婆罗,太平数百年,昔日还曾与松赞干布联姻,如今,见我卫国,竟然不臣服,真是岂有此理!”

    “我欲翻越高山,直入尼婆罗。”

    尼婆罗,即尼泊尔。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

    不在于尼婆罗强大而在与崇山峻岭,实在是难以翻越。

    “往日的商贾都能翻越,我等怎能不可?”

    李宾直接怼道。

    “大王,尼婆罗距离逻些上千里,而且还有高山阻隔,即使攻破,也得不退去啊!”

    贵族劝说道。

    “这又何妨?”

    李宾直接说道:“我的王妃,侧妃,给我生了好几个儿子,暂且等几年,将来分封给他们不就行了?”

    贵族们瞠目结舌。

    “咱们暂且把战利品放到萨迦城中,翻越峡谷大山,把尼婆罗收入囊中。”

    贵族们无奈,只能听从跟随。

    ……

    而在那曲城中,李复文得知卫国南下的消息,瞬间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岂能让李宾超越了?”

    他握紧拳头,扬声道:“召集兵马,咱要西征,把阿里地区的古格、拉法克给灭了。”

    虽然阿里地区人少地寡,但大小也是个肉,对于人口稀缺的中山国来说,也是觊觎良久的。

    由于贫瘠,让中山国的贵族更加的渴望战争,不一会儿就就动员完毕。

    至于灭了古格、拉法克,就得与于阗,萨曼王朝,萨法尔王朝接壤,李复文是毫不在意的。

第1394章巡游与治黄

    神武二十一年春,薛王李复沐,恭送诸位兄弟离京回返藩国。

    而就在此时,张维卿再次出兵,沿着辽河而上,再次入主上京城。

    残余的契丹人溃败而逃,来到了呼伦贝尔草原,这里再次聚集了以耶律只没为首的契丹国。

    与契丹人料想的一样,做足了充足的准备,张维卿直接在上京城驻扎,甚至扩建城池,并且,改名为镇辽城。

    由于考虑到镇辽城乃是草原地区,更是契丹人的京城,所以其在镇辽城附近,设置大量的城堡,并且连成一片,安置大量的烽火台。

    而在辽河以及镇辽城附近的庆、怀、祖、饶等州,也隶属于其管辖。

    由此,辽东府就不合时宜,辽阳力有所逮,无法维护其统治。

    张维卿自此上禀,要求设立都护府统辖。

    皇帝应允了,作为辽东的屏障,辽河着实重要,于是设立辽北都护府。

    第一任的都护,就是立有大功的呼延赞。

    呼延赞因为高丽事,谋划有功,所以加封为顺州侯,食邑四千户。

    杨万胜则封为平州伯,食邑三千户。

    北方的契丹人,则完全放弃了耕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其与室韦人,乌古部、敌烈部的争战,难以罢休。

    草原太过于辽阔,又属于寒冷,对于契丹人的追逐,朝野也并不怎么上心。

    有鉴于此,皇帝也察觉到了契丹威胁的减弱,要求辽东、辽北,以及陈国(分渤海),对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进行归化降服,训话。

    于是,为期数年的东北征讨战,就正式拉响。

    皇帝李嘉也察觉,洛阳的繁华,似乎迷住了他的双眼。

    他思量再三,就直接命薛王监国,政事堂任事,自己带着仪仗,开始南巡。

    山东、河北、陕西,他都去过,唯独南方,尤其是江南之地,倒是不曾去过,不由得心生向往。

    带着四十岁的年龄,皇帝李嘉乘坐着龙舟,顺着洛水,入了黄河。

    此时的黄河,虽然不及后世高悬十几米,但也不遑多让。

    龙舟之上,皇帝居高临下,对于两岸的村落,一目了然。

    他不由得心惊:“长此以往,黄河岂不是越堆越高?”

    河南府属于腹心之地,一直是洛阳的粮仓,一旦运河有所闪失,这里就是最后的保障。

    历史上,北宋黄河数次决堤,难民数十万计,对于国力的损耗,可谓是难以计量。

    而如今,洛阳对于黄河的依赖更强,借助其水运,才能输送江南的粮食。

    由此,彻底的治理黄河,刻不容缓。

    黄河水道自东汉后的800多年基本稳定,循古漯水河道东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在滨县之南入海。

    五代时黄河决溢频率显著增加,而藩镇的割据混战,甚至以水代兵,更使河患愈演愈烈。

    据记载,五代53年历史(907至960年),共18年有决溢的记载,即平均3年就会有一次河患发生。

    如此情况,这还得了?

    李嘉忧心忡忡。

    “何时再有个王景呢?”

    黄河这条命脉,定然是要妥当的。

    船只行着越远,李嘉的心越纠结。

    最后,到达了汴梁,他最终做出决定——对东汉王景的千里大堤,进行大规模的加固。

    除此之外,他还决定,借用明朝,潘季训的法子,来治理黄河。

    至于皇七子薛王李复沐上书的要求利用旧河道,黄河多个泄口河道,则被李嘉否决。

    无他,人力物力太大。

    而且,黄河泥沙重,你开一条支流,不消几年就会堵塞,然后再开,再堵……

    治标不治本。

    对于河运都督,以及河南府官吏,他这般说道:

    “按照以往的法子,黄河汹涌,所以黄河越宽,则水流越通顺。”

    “此理确实,但黄河却不一般,其水中近半泥沙,水流越是平缓,泥沙的聚集也就越大,所以,河堤,必须以狭窄,才能冲击淤泥!”

    “物取名为,束水治沙!”

    “陛下,河道变窄,那若是河水汹涌,冲破河堤,溃殇岂不是更重?”

    河南知府吕余庆不由得提出异议。

    百官惊诧,唯独皇帝点点头赞赏道:“这个问题,算是到了点子上了。”

    “这般束水,自然是在重要的水段施行,另外,还可引用两岸的支流入河,冲刷其泥沙。”

    皇帝竟然嫌河水不够多,竟然加水,这让众人大开眼界,心中暗伤,这法子能行吗?

    瞧着众人的脸色,李嘉自然清楚他们的心思,心道,这是明朝潘季训的法子,几百年不过时,实践证明的。

    “吕知府,你可有问题?”

    “陛下,此法治沙倒是极好,但却对于溃堤无补,而且,补水,反而让黄河水患加剧!”

    吕余庆不由得抬起头,目光如炬,认真说道。

    “没错!”

    李嘉点点头,说道:“自卫州以东,千里黄河,处处险要,哪里能防守的住?”

    “河堤数十上百里相连,使得河水威势更涨,可在其汹涌险要处,留下缺口,在缺口的地方筑成第二道,第三道堤坝!”

    “由此,水流汹涌,溃口与第二堤之间,会形成淤湖,二堤难保,三堤,可再保之,使得水成湖,得以抑制。”

    说白了就是设置缓冲区。

    三道堤坝,三个保险,让黄河水,流到控制区中,减少损失,从而保住大部分的州县。

    甚至,其他河段危险时,还可以主动泄洪。

    这法子,可比再建河道好多了,省时省力。

    读书人可能有傻子,但当官的却没有一个。

    他们略微一思量,立马就觉察是个好方法。

    让黄河去他应去的地方,这是极好的法子,关键是省钱。

    “河运都督,我令你查出黄河易决处,然后上报给河南知府,让其修建堤坝,建立泄洪区。”

    “诺——”

    “吕余庆!”

    “微臣在!”

    “我令你兼领治河巡按使,黄河两岸的州县,都得听你号令!”

    皇帝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道:“治理黄河,我就交给你了!”

    “微臣必定不负圣望!”吕余庆一脸激动道。

第1395章迁徙豪强

    清楚的言语潘季训的治河之法后,皇帝在汴梁并未待多久,而是顺着通济渠南下,准备一路去往金陵。

    也就是大唐的东京所在。

    前面也提过,大唐五京,北京幽州,西京长安,东京金陵,南京长沙。

    洛阳为中京,也叫京师,置府尹。

    其余四京,各自置有留守,位高于知府。

    汴梁南下,就是宋州,也就是曾经的归德节度使治下,赵匡胤的应许之地。

    经过大规模的改制,节度使完全被裁撤,所遗留的幕府,也被合并到了州县之中。

    所谓的节度使,反而成了荣誉头衔。

    皇帝銮驾莅临宋州,刺史、转运使、通判,巡检,各个兢兢业业,笑脸相迎。

    城池上下,道路两旁,不知打扫多少遍,上上下下才觉得安妥了一些。

    不过,宋州与汴梁不同,这里没有皇宫,总不可能让皇帝入住衙门吧?

    于是,经过一番商讨,最终还是决定,让宋州本地最大的赵家,出宅院,作为皇帝的下塌之地。

    赵家也是喜笑颜开的应下,这是他们的荣幸。

    甚至,他们还让其几名嫡女、庶女,模样精致的,服侍皇帝。

    官吏们看的门清,对此也不置可否,人家都把宅子让出来,一家人搬走了,总要有点好处吧?

    于是,皇帝就这般,疲惫了一天后,下塌赵宅。

    虽然说只是民宅,但装饰却极为豪奢,位比王府,辽阔的庭院,花花绿绿的花园,让李嘉颇为震惊:

    “区区宋州人家,竟然富贵?”

    眼见着逾越的规制,李嘉心中略带不满,但面上却没有表现出来。

    脚步轻缓,突然,他略微迟疑。

    只见,路旁,竟然有两排美婢恭敬地行礼。

    而在这群人中,有几位格外的出挑,皮肤白皙,玉指葱白,琼鼻明眸,哪里像是个丫鬟,反倒像是富家小娘子。

    “陛下,这是赵府中比较出挑的几位小娘子,特地安排的。”

    一旁的年已四旬的吴青,也不由得走上前,轻声说道。

    “嗯!”皇帝点点头,既然射声司已经排查过了,那就没问题了,他轻声道:“就这般吧!”

    吴青眼睛一眨,立马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果然,夜间皇帝沐浴,几个白皙手指服侍下,皇帝略感不适,果真不是奴婢出身,毛手毛脚。

    皇帝大怒,扯其衣而入浴,水流湍急,渐染晕红,两股颤颤……

    不久,不堪人事的三姐妹,就皆哭泣,眼眶通红,并排的躺在床榻上,一脸的疲倦。

    而皇帝则精神奕奕,大战雏儿,他倒是毫不胆怯,英勇异常。

    翌日,皇帝好似什么也没发生,就与宋州上下,出城巡视。

    绵延不断地田地,已经种了大量的农作物,皇帝依稀能够辨认,这是已经普及多年的小麦。

    显然,小麦,尤其是冬小麦,已经普及在中原,人们也认识到其好处,主动耕种。

    但,小麦又属于需要大量水资源的农作物,沟渠附近的田地,不出意外,必然属于豪强所有。

    皇帝笑容满面,称赞着宋州的事物,心中却在沉思,他间歇地向射声司吩咐着。

    到了晚间,与三姐妹再来一场鸳鸯戏水后,皇帝就见到了来自射声司的汇报。

    “以赵氏、吴氏等为首的十几户人家,几乎占据宋州一半膏肥之地,高者数千顷,少者千余顷,农为百业之首,其又因为土地,而霸占商业,大大小小的坐商,行商,都对其为首是瞻,近七成的铺面,都是他们的。”

    吴青轻声说道:“这是宋州市面上,随处可以打听的。”

    “地方衙门,倒是与其配合的好,因为其地纳粮,可起表率,县衙、州衙,泰半充斥其族人。”

    “赵氏,更是其佼佼者,土地横跨数县,被俗称为赵半州。”

    “半州?”

    皇帝眯着眼睛,说道:“看来,朝廷只配管半个,甚至,半个都没有。”

    “秀才举人呢?”

    “他们八成也出自这般的豪右之家,剩余的才是寒门。”

    李嘉沉默了。

    他明白,若是靠自然而然的瓦解,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社会难等,普通的庶民也难等。

    无论是从强干弱枝,还是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几十上百年来,不断积攒的矛盾,豪强,已经成了阻碍。

    人丁滋长,土地矛盾,在建国前,其实早就已经开始了。

    说白了,此时的大唐,以及历史上的北宋,都早就背负包袱了。

    “走吧,去扬州看看!”

    皇帝心中有了计较,开口言语道。

    而赵家三姐妹,自然也常伴帝侧,解乏。

    龙船沿着汴河,过了宿州,来到洪泽湖,再过淮河到楚州,再南下入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

    因为运河的兴起,大量的钱粮商贾,堆积在扬州,再加上淮盐,让扬州极为鼎盛。

    皇帝的到来,如热火烹油,可谓是极为热闹。

    作为杨吴、南唐时期的东都,扬州一次次的浴火重生,铸就了其繁华。

    皇帝则不以为意,并没有享受什么,反而积极调查起盐商,富户来。

    淮盐在朝廷的比重,越来越大。

    去年两税,盐税第一次超过了千万贯,而淮盐,就占据了五百万贯。

    这是一笔极为夸张的数字。

    当然,李嘉明白,淮盐潜力并没有挖干净,历史上,北宋时期,淮盐一千五百万贯,占据赋税四成。

    繁华的扬州,不知累积了多少的豪富人家。

    “陛下,扬州有民近五万户,家产十万贯近百户,万贯以上,则上千户之多。”

    吴青感慨道:“淮盐之利,泰半在扬州,食其利者,半个扬州城。”

    “另外半个,是不是运河?”

    李嘉轻笑起来。

    吴青陪笑着。

    在扬州待了两日,皇帝过了长江,来到了金陵。

    金陵城与扬州畸形的繁荣不同,这里富庶,源自于百姓采桑蚕丝,纺织刺绣。

    所谓的蚕户,竟然有两万家,偌大的江宁府,也因之财源滚滚,富甲天下。

    由此,家产过万贯的,也有上千户之多。

    当然,令李嘉欣喜的是,棉花产业在江南也是遍地开花,棉纺织业也盛行起来。

    金陵,皇帝待了近半个月,然后才算是结束了这场南巡。

    管中窥豹,江宁府地密人稠,多年来的和平,让这里的更富庶,同样,豪右商贾更多,压榨也更厉害。

    回到洛阳时,已经是神武二十一年的秋天。

    皇帝又带回来十几名年轻俏丽的女子。

    不过,在主持的御前会议上,皇帝明确宣布,将迁徙万户百姓,入辽东府。

    而,名列其名单的,都是家产过万贯的豪强商贾。

    而南方,则是重中之重。

    一时间,天下震动,豪强惶恐不安,百官劝告,但都被皇帝挡过去,强令施行。

第1396章神武三十年

    神武三十年,夏六月,后崩于立政殿,享年四十七岁。

    帝恸哭,后宫上下莫不哀之。

    时年,帝陵位于偃师县境内,已成多年,北依邙山,南对嵩岳,后葬于陵中,上谥号曰:文孝皇后。

    二十八岁的薛王李复沐,十五岁的晋王李复涣,为之伤神。

    由于是皇后,藩王不得不再次启程来京,披麻戴孝。

    帝哀痛,不复立后,暂让瑜妃摄六宫事。

    京城缟素三日,一月不得奏乐饮酒,兴办婚事。

    到了八月中旬,中秋之节,皇宫依旧缟素,难有喜庆。

    诸多藩王齐聚一堂,默默无声。

    到了神武三十年,皇帝一共分封了五批次的藩王。

    第一次是卫王、中山王。

    第二批是齐王为首的五王。

    第三批是薛王、陈王等四王。

    第四批,则是神武二十年,一次性的十王,如曹王、郑王等。

    第五批次,则是神武二十五年,再次分封神武十年后出生的藩王。

    这一次,则陆陆续续有近十位。

    也就是说,截止到二十五年,共有二十九位皇子被分封出去,在神武三十年前就藩。

    而如今,皇帝老当益壮,虽然年已五十,但仍旧有十二位皇子在宫中。

    皇子的总数,突破到了三十九位。

    公主也是不少,也有二十位,即使是顽劣的许国公主燕奴,也已经成婚多年,给李嘉生下了不少的外孙。

    不过,皇子多了,之前议论的封地问题,就摆上了桌案。

    第四批次分封的十王,漠北安置了三位,西域安置了三位,然后又灭了日本,在四国岛安置了一位,本州岛安置了三位。

    如此,勉强才算是妥当。

    但,神武二十五年分封的十王,已经过去了五年,依旧还在京中藩王府好好待着。

    而更可悲的是,由于藩王就封耗费太大,兴建藩王府的费用,少府寺都觉得吃力。

    城东如今豪宅林立,符合规制的藩王府地,也几乎拿不出来了。

    无奈,后续的藩王规格降低,基本上控制在十亩以内,造价不超过万贯。

    并且,皇帝明言,凡藩王就藩后,王府将会回收,日后入京,须重新兴建王府。

    随后,皇帝再次宣布藩王就封后,所得食邑收入将会断绝。

    “大哥,父皇怎么还没来?”

    安坐着,蜀王李复沅看着眼眶通红,沉默不语的薛王、晋王,不由得看了看陌生的兄弟们,这才对着一旁的齐王说道。

    “父皇哀痛过度,估摸着还没起呢!”

    李复歆端坐,斜瞥了一眼薛王李复沐,不由得说道:“咱们安分一些,滚一会儿父皇就来了。”

    三十一岁的齐王,已经统御齐国十几年,胡须修长,穿着华贵的王袍,从远处看,一股气势直立显眼。

    揉和着威势,又参杂着几分恭敬,在藩王行列中,显得瞩目。

    而位列前排的薛王,虽然辅助监国多年,气势渐长,但却没有那种人君权势在握的霸气,显得很是中庸。

    较为年幼的晋王,也感觉到群王的威势,气氛的紧张,他看了看闭目养神的兄长。

    薛王微微一撇,轻轻摇头,示意其不要紧张。

    与薛王对面,早已经就藩多年,资历最老的卫王与中山王,他们则比较放松。

    “去年刚回,今年又来,皇后的去世,天下震动啊!”

    中山王李复文,随着年岁的增长,留起了长须,显得很是沉稳。

    “虽然耗费多,但也是没得法子!”

    卫王李宾则微微眨了眨眼,轻声道:“皇嫂故去,如今最难的,怕是薛王吧!”

    “虽然就藩了,但他们,还是皇子的身份。”

    李复文略微看了一眼几排成列的诸王,他不由得苦笑道:“多事之秋,不提也罢!”

    在家天下的时代,皇帝后宫之事,其实影响极大。

    比如,皇后去世,如果某位嫔妃上位,比如齐王之母丽妃,那么,齐王就也是嫡子,足以挑战薛王的地位。

    但,皇帝怎么会容忍太平多年的朝政出错?他直接让平淡如水的瑜妃,暂摄六宫事,而且明言,不再立后。

    这对于许多皇子来说,打击颇大。

    不过,政治也因此再次稳定。

    皇帝统御天下三十载,宇内太平,威势如泰山压顶,在他没有死之前,谁都不敢放肆。

    “陛下驾到——”

    突然,沉默的气氛被打开,尖锐的声音响起。

    群王忙不迭地起身,身上的威势顿孝,仿若是卑微的臣子一般,恭敬地跪下,以头碰地。

    “儿臣(臣弟)参见皇帝陛下——”

    声音整齐洪亮,响彻宫殿。

    “起来吧!”

    皇帝步伐稳健,面目平静,不悲不喜,就坐在龙椅上,看了济济一堂的儿子们,他这才缓缓说道。

    “多谢陛下——”

    众人排成队,低头垂手,仿佛被训的小学生。

    李复歆偷偷望了龙椅一眼,皇帝身子康健,目光如炬,只须一眼,似乎就能洞穿人心。

    “坐吧!”

    良久,皇帝这次轻叹道。

    “诺——”

    众人复归原位,凝神静气。

    “本来你们去年三年一朝,今年又来,可谓是劳民伤财,不过,皇后去了,也不得不为之。”

    李嘉背靠软枕,腰部好受些,他才投以目光与前方,说道:

    “国朝以孝治天下,远离洛阳,你们封国相邻,理应兄友弟恭,互相帮扶才是,莫要以我年老,就胡作非为。”

    “作为藩王,得有仁君之范!”

    “嗯?”

    皇帝轻哼一声,底下几位藩王身躯抖动,低头不语。

    “梁王、曹王、沈王?”

    “儿臣在——”几位藩王颤巍巍的出列。

    然后,他们几人就看看,皇帝老子,从宦官手里接过皮鞭,接着,几个宦官不由分说地将他们拿下,直接扒掉裤子,按在长椅上。

    “啪——”皇帝缓缓走近,直接就是一鞭。

    “让你掳掠妇女入宫——”

    “啪——”

    “让你随意斩杀劝谏的文官!”

    “啪——”

    “老子让你整日淫乐,劳命伤财,修建宫殿——”

    “啊——”梁王哭丧着脸,嚎道:“父皇,我没有扩建宫殿!”

    “呸,你还好意思说?随便粘一项,就得挨打!”

    李嘉好笑道,毫不留情又是一鞭。

    每人几乎挨了五六鞭,屁股血肉模糊,咬着木棍,强忍着,他们知道皇帝最讨厌哭泣的人。

    藩王们面面相觑,打死他们也想不到,会有这一出。

    随着皇帝的一鞭又一鞭,他们嘴角的抽搐,也随之上下动荡。

    “把这几个逆子拉下去擦药!”

    皇帝到底是一把年纪了,他累了,坐在龙椅上,说道:“今天给你们点教训,下次若还是这样不为人君,老子废了你的藩国。”

    “把你圈禁起来,省的日后被人造反,割了人头,老子心里更不痛快了!”

第1397章一步到位

    “杀鸡骇猴——”

    在场的藩王们,有一个算一个,凝神屏气,呼吸都不敢加重,鼻观眼,眼关心,那叫一个温顺。

    但他们心里,对于皇帝的行动,已经有了总结。

    其实,只要皇帝在位一天,就没有哪个藩王敢放肆,或者说,敢无事中央朝廷。

    但,人心这种东西,是没法控制的,儿子不听话了,你还真的派兵攻伐不成?

    当然,也不排除皇帝这是为太子铺路。

    皇帝高坐龙椅,就这么看着诸王,扫视了几眼,心中不由得有些失望。

    兄弟被打,竟然连个求情的都没有。

    但同样,藩王们如果齐心合力,呈现结盟反而是让洛阳有些不安。

    这样矛盾的心理,并没有人知晓。

    唯独晋王,他瞅着这形势,心中窃喜,脸上却一副紧张。

    心态最平和的,就只有卫王与中山王了。

    “中山王!”

    “儿臣在!”李复文忙应下。

    “听说你把阿里地区拿下了,与于阗,喀喇汗国接壤了?”

    “儿臣幸不辱命!”李复文忙道:“数年征伐,几个小国堪堪拿下。”

    “那就配合朝廷,将喀喇汗国搞定!”

    皇帝不容置疑地说道:“这个小国,倒是顽强的很,数次攻伐而不灭,必须来点狠的。”

    “儿臣知晓了!”李复文毫不迟疑地应下。

    皇帝点点头,还是养子最听话。

    说着,他目光又看向了卫王:“二郎,你的兵马都去天竺了?还准备分封尼婆罗给儿子?”

    李宾闻言,两腿抽搐了下,忙回道:“臣弟确实出兵入了天竺,至于分封儿子,不过是戏言,戏言——”

    “什么戏言的,我倒是觉得不错!”

    皇帝又正了正身子,说道:“我分封于你们的土地,可谓之本土,不可分封,而新扩之地,尽可以处置。”

    说着,李嘉又看了看儿子们,不由道:“你们也同样如此,藩国甚小,若无外扩,就莫要学我分封国土了。”

    “诺——”

    这一次,儿子们倒是答应的很快。

    实际上,他们也不准备分再分封,皇帝老子给的地方太小了。

    “这次,除了皇后之事,另外,我还有件大事要宣布!”

    薛王与晋王突然就神色动荡了些许,其他藩王们则满脑子疑惑,不知要闹哪般。

    “拿出来!”皇帝眼神示意。

    一旁的宦官,忙从盘中拿起圣旨,高声道:“有旨——”

    “哗啦啦——”

    藩王们有一个算一个,忙不迭地跪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神武三十年,八月戊寅,皇七子薛王李复沐,为嫡长嗣,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兹恪遵初昭,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

    谁都没有想到,这竟然是太子的册封。

    “儿臣叩谢圣恩——”李复沐忙跪下,激动莫名,浑身忍不住地抽搐着。

    一旁,藩王们神色各异。

    齐王目瞪口呆,不可置信,但很快又恢复过来,面露喜色,但眼眸中却是一片冰冷。

    其余的诸王,则早就就藩多年,死了继承大统的心。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

    藩王们再次跪下,行匍匐大礼。

    这是定君臣之义,太子也是君,储君。

    “平身——”

    强忍着激动,李复沐抬手,轻声道。

    “谢太子殿下!”

    藩王们礼仪规范的很。

    “至今日始,东宫有位,朕也能放心许多了。”

    李嘉点点头,嘴角含笑:“开宴吧,中秋佳节,可不能耽误了。”

    一时间,藩王们这才笑出声来,一时间,张灯结彩,皇宫似乎都明亮了许多,灰白一扫而空。

    政事堂。

    神武三十年,宰相们换了数拨。

    首相孙钊去后,王溥继任,数载后病退,邓斌继任。

    而到了神武三十年,首相的位置,迎来了胡宾王。

    其余的宰相,则是吕余庆,萧善文,唐复,共有四人罢了。

    年岁最年轻的,反而是唐复,神武二年的恩科状元,年不过五十来岁。

    “老咯!”

    抱着孙儿,胡宾王望着天上的明月,不由得感叹道:“再过三年,就年满六十了。”

    “阿爷不老呢!”怀中孙儿憨声道。

    “哈哈哈!”胡宾王闻听这稚嫩的声音,不由得开怀起来。

    一时间,满堂笑声。

    作为大唐的首相,胡宾王一举一动都牵扯人心,即使在家人,也没有敢乱言语。

    “咚咚咚——”

    突然,一阵脚步声,贴身的仆役神色紧张:“相公,宫中传来了消息!”

    “嗯?”胡宾王眉头一皱,在坐众人瞬间就提起了心。

    “哈哈哈!”看了书信后,胡宾王这才大笑,直到咳嗽起来,缓了好一会儿:“东宫空旷多年,终于有了归属了。”

    “父亲,是薛王?”大儿子谨慎地问道。

    “当然!”胡宾王呵斥道:“除了薛王,还有第二人选吗?”

    这下,众人才松了口气。

    虽然说薛王一直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随着其弟晋王的册封,则又起了波澜。

    前唐,以及乱世,晋王可也是储君的热门封号。

    “皇后去世,人心不稳,也只有册封太子,才能杜绝某些人的心思。”

    胡宾王心道,口中的菜肴,越发的美味起来。

    ……

    薛王府。

    由于薛王去了皇宫,其一家人,则留在府中,等待薛王的归来。

    “母亲,我饿了!”薛王妃正端坐着,耳听女儿的声音,不由地心疼道:“乖,等父王回来,你先吃点月饼垫垫吧!”

    而一旁,几个庶子,则眼巴巴地看着,吞着唾沫,不敢言语。

    薛王妃进府多年,只诞下一个女儿,之后却无一个儿子。

    相反,几个侧妃,妾室,加一起有两三个儿子,让她一顿好气,对于女儿则越发的宝贝疼爱。

    而,年仅十岁,乳名明哥儿的庶长子,则端坐着,无有垂涎。

    让几个妃嫔不由得正色起来。

    而薛王妃见之,则心生妒忌,这要是我的儿子该有多好?

    可惜,肚子不争气啊!

    叹了口气,薛王妃越发的伤神。

    “王妃,宫里来人,有圣旨到了!”

    宦官忙不迭地跑来,提醒道。

    很快,大桌子的人忙起身,恭迎天使到来。

    一个年轻的宦官,喜气洋洋地跑了过来,瞅见众人,笑道:“天大的喜事呢!”

    众人满脸茫然。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获承天序,钦若前训,用建藩辅,以明亲贤,斯古先哲王之令典也。

    皇孙邦茗,孝友宽厚,温文肃敬,行有枝叶,道无缁磷。践君子之中庸,究贤人之义理,情惟乐善,志不近名。”

    “宜分建茅土,卫我邦家,叶於展亲,永固磐石。是用举其成命,锡以徽章,皇孙邦茗,封以薛王……”

    “邦茗?”薛王妃惊了。

    “哦,这是陛下赐名,乃是府上的明哥儿!”宦官谄媚道。

第1398章喜忧

    满府皆惊。

    薛王妃忙道:“那,薛王又如何?”

    “皇七子荣封太子,恭喜太子妃,贺喜太子妃!”

    宦官笑嘻嘻地说道。

    这下,真可谓是惊喜交加,薛王府瞬间喜气洋洋。

    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受封薛王至今,过去了十几年,天晓得薛王府上下是如何的煎熬。

    诸王好不容易就藩,但又皇二十七子,受封晋王,某种意义上对于太子之位进行冲击。

    今年,皇后病逝,更是增添了许多飘渺,人心浮动。

    皇后可谓是薛王府的定海神针,若是皇帝再立后,薛王的嫡长子之位,还能保吗?

    “阿弥陀佛,道祖庇佑!”

    薛王妃连忙嘀咕了起来,随即满脸喜色道:“明哥儿,快领旨吧!”

    “嗯!”李邦茗点点头,然后接过圣旨,郑重其事地抓紧,小脸满是笑容。

    十岁的年纪,启蒙了五年,早就知晓了薛王的重要性,更是明白,这对于自己的意义所在。

    一旁的母妃,则捂着脸,哭笑着,情难自禁,这对于她来说,何尝又不是一场惊喜。

    毕竟,自己的儿子虽然占据一个长字,但到底不是嫡子,一旦王妃有所出,怎能有世子之位?

    不过,王妃十几年无所出,想必是不可能了。

    在场的妃妾,则心思各异。

    ……

    皇宫中的宴会很是热烈,藩王们到底是亲兄弟,又无利益冲突,唯一的矛盾点,太子位,也早就被定下,他们自然喝的痛快。

    而齐王,则迥异与常人,独自一人饮着酒,醉醺醺的,显得格外的独特。

    皇帝目光何其敏锐,怎能不知其想法,但他依旧置之不理。

    学习朱棣?

    从齐国,除了跨海外,只有陆路,必须通过蜀国(都平壤,鸭绿江以下五百里),然后辽东,再是幽州,数千里,比朱棣难上数十倍。

    更何况,武德充沛的大唐,怎会被藩国打败?

    “老子才五十岁,还能活几十年,怕个甚?”

    李嘉给自己倒了一杯酒,慢悠悠的品尝起来。

    来自安西的葡萄酒,果然不错。

    “怎地?”中山王突兀来到齐王桌前,皱着眉头:“你这是给谁脸看?父皇,还是太子?”

    “兄长?”李复歆忙停下,惊诧道。

    “多年的国王,竟然白当了!”李复文摇摇头,失望而去。

    李复歆忙收敛表情,跟了上去……

    翌日,邸报刊登东宫太子正位的消息,瞬间引起抢购狂潮,十万份被销售一空。

    伴随着邸报,这则消息,也传遍了全国,文武百官,平头百姓,几乎都知晓了太子已立,国本固远。

    受封太子后,李复沐连忙入宫,求见宝嫔娘娘。

    与之同行的,还有蜀王,六(陆)王。

    蜀王李复沅,皇五子,年岁三十,宝嫔所生,所封蜀国,在于齐国之北,鸭绿江以南,都平壤。

    六王,皇十七子,李复淇,宝嫔第二子,年岁二十七,所封六国,在幽州西北,居庸关之西三百余里,诸葛失部所在,都绥远城。

    太子并二王求见,让宝嫔喜不自胜。

    虽然一把年纪,但宝嫔依旧满脸红光,皮肤细腻,她望着两个儿子,又看着太子,笑道:“太子怎地就来看我,真是让人喜不自胜。”

    “母后去世前,就嘱托我,把您当做亲生母亲侍候,昨个封了太子,孩儿自来报喜。”

    李复沐笑着说道。

    “哎!”听到这话,宝嫔颇有些哽咽起来:“我与你母后相伴数十载,谁料竟弃我而去,我早就说了,让她少窝在房里看书,多出来走动,就是不听……”

    啰嗦了一阵,宝嫔这才收敛起心情,望着精神奕奕的太子,不由道:

    “如今,你成了太子,你母后也算是得偿所愿了,但切要记住,东宫不比王府,也算是宫墙之内。”

    “都说是隔墙有耳,如今,隔着三步,就有耳朵了!”

    “孩儿知道了!”李复沐心头一凛,喜悦散去泰半。

    一旁的蜀王则嘻嘻哈哈道:“过两日,太子册封典礼就得举行,到时候定然热闹的很。”

    六王李复淇也笑道:“第一次见,我得好好看看。”

    宝嫔则无奈:“你们两个惫懒的,幸亏几个孙儿在京中,若是在你们封国,指定被养坏了。”

    一时间,满殿笑意。

    皇孙年满十二岁,就得送至洛阳读书,皇帝多子,如今的上书房,积累的皇孙,已经超过了三十,可以说是热闹的很。

    齐国世子李邦德,放学后,归于齐王府邸,见到了自己的父王。

    年仅十四的李邦德,已经宛若大人,他规规矩矩地行礼,察觉父王心情不好,他自觉地侯立在一旁。

    “你回来了?”

    李复歆略微抬眼,见到了嫡长子,不由得说道:“个子长的倒是挺快的。”

    “父王,你心中烦忧?”世子轻声问道。

    “何以见得?”李复歆笑道。

    “子甚知父,儿就是知晓。。”

    “不,我无烦忧也。”

    李复歆摸了摸儿子的头,不由得说道:“多年来的期盼,终于等来了结婚,夙愿已解,还有什么不值得高兴的呢?”

    “你在洛阳,好好学习,将来回平壤,也建一座学宫!”

    李邦德点点头,就这样看着自己的父亲。

    皇室子弟,他又怎么不会知晓父亲对于太子之位的期盼?

    他深切地感受到父王的痛苦,发自内心深处的痛苦。

    但,这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即使父王干的再出色,也抵不过嫡庶之别。

    小小的齐国,不及朝廷万一。

    没有言语可以表述,唯有陪伴。

    而这一天,皇宫中再次传来消息,皇帝召见年仅十岁的薛王。

    还未搬迁至东宫的薛王府,闻言大喜,华贵的衣裳皆让其穿戴,颈带金环仍嫌不够。

    薛王于是言语:“皇祖父见我,所为在心,而非表样。”

    后,以常服而入。

    帝见之,果大喜,喜其以静,聪慧果敢,言语赞道:“果真类我!”

    日后,每尝与言,皆盛赞薛王,每日数见,细细教之。

    时人皆言,帝心在孙,而非太子也。

    太子心甚喜。

第1399章大动作

    神武三十二年,夏七月。

    帝乏,游于南阳,薛王从之,太子监国。

    除薛王外,其余未就藩的亲王,也一个个跟了过来,在老君山,避暑山庄,进行一番游玩。

    如此热闹的景象,使得皇帝倍感欣慰。

    虽然说,五十多岁,李嘉自我感觉并不大,但在皇子,百官们看来,已经属于老态龙钟了。

    大唐皇帝人均五十,七十以上的,唯独一个玄宗,六十以上,只有高祖和德宗。

    简而言之,皇帝的寿元,在他们看来,已经到了尽头。

    一群人围绕着湖面散开,陪皇帝钓鱼。

    心静者少,急切地多。

    年以十八的吕王,则左右晃脑:“父皇年岁大了,咱们在京中多年,何时能就藩啊!”

    “就藩有什么好?”一旁的共王,不由得说道:“洛阳乃是天下最繁华之地,像几个哥哥那样的偏僻之地,北方的膻腥,我可待不住。”

    有喜欢称孤道寡的,也有热爱繁华,悠闲自在的。

    对于何时就藩的话题,瞬间就热闹起来,十来位亲王,热火朝天的讨论着,丝毫不顾及,一旁钓鱼的皇帝。

    皇帝其实心思,也不在于钓鱼上,他一旁的薛王,年十三,正绷着小脸紧张地看着水面。

    “你说,你的这些叔叔们,在讨论什么?”

    李嘉轻抚孙儿的脑袋,笑问道。

    “叔叔们怕是讨论什么朝政,或者钓鱼吧!”薛王李邦茗小心道。

    “除非我问他们,不然怎会轻易探讨朝政?”

    李嘉看了一眼聚拢的儿子们,最小的十五,大的十八,不由得随口道:“那么热闹,不是女人,就是玩乐。”

    “罢了,咱们找个人来问问。”

    随即,倒霉的皇二十五子,徐王李复湌,战战兢兢地来到皇帝面前,接受询问。

    “你们在聊什么?”

    “孩儿们在聊藩国之事,毕竟年岁大了!”

    徐王轻声道,偷偷看着皇帝老子的脸色。

    “去吧!”

    李嘉闻言,眉头一皱,然后摆摆手,让后者离去。

    “瞧着,儿子就是老子的坎,我老了,还得给他们找藩国呢!”

    李嘉对着薛王笑道,随即又自言自语:“这本就是我制定的规矩,总不能打破吧!”

    薛王闻言,则默默不语。

    李嘉颇为好奇,问道:“薛王可有什么见解?”

    “孙儿不敢说!”

    “但说无妨!”李嘉摆手道:“扭扭捏捏,算什么话。”

    薛王这才正言道:“孙儿本以为,皇叔们各个愿意就藩,称孤道寡,统御百姓,为朝廷藩篱,但私底下又听说,许多皇叔,对就藩颇为苦恼,满心的惆怅,不愿意离京。”

    “既然如此,皇爷爷为何不择其愿而从?省的矛盾纠结。”

    “适者而从之。”

    “此话,有些道理!”

    李嘉点点头,思虑片刻,言语道:“不过,此时并不算合适。”

    “土地少,只是某不愿短时间再兴兵,又念藩王年岁小,南方湿热,待其成长些,就适宜了。”

    “不过,你的这句适者而从之,确实有些道理,待过年,就可以施行了。”

    摸了摸薛王的头,李嘉对于其表现颇为满意。

    第三代虽然不如他这般英武,但也远非中庸,至少百八十年,大唐无虑了。

    祖孙这般奏对,一时间,气氛甚是融洽。

    一旁的亲王们,则万分羡慕。

    一直待到了下午,祥和的一天即将过去,这时,一个宦官脚步急促而来:“陛下,洛阳来了消息!六百里加急!”

    “嗯?”李嘉心头一震,太子出事了?

    面上平静,他展开书信,细细浏览,良久,才放下。

    薛王见之,也是满脸错愕,什么消息是六百里加急,洛阳,朝廷,发生了什么?

    亲王们也聚集过来,不敢言语,就这样待着。

    “哎!”

    皇帝揉了揉眼睛,深叹道:“齐王薨了。”

    按照礼制,帝、后,用崩,诸侯用薨,官吏用卒,百姓用死。

    亲王们闻言,也同样震惊不已。

    要知道,齐王李复歆,可年仅三十三,由于其为长子,可谓是天下第一藩,位置非同一般。

    那么年轻就死了,怎能不让人诧异。

    “回京吧!”

    皇帝也没了度假的心思,直接选择回归洛阳。

    长子骤亡,这是李嘉第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

    那些早夭的皇子们,年轻尚幼,感情不多,但齐王是他第一个去世的成年儿子。

    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算是体验到了。

    坐在马车上,皇帝陷入了深思。

    射声司在信件后,自然有附件。

    齐王并非毒杀,或者意外,而是哀亡。

    神武三十年末,其回齐国开城,就满目哀伤。

    数月郁郁寡欢,国事勉强处置,酒不离手,直至去年,射声司传来消息,其已皮包骨,久不经女色。

    李嘉多次书信,过去安慰,但却不起效果。

    其所要的,不过是太子位,这又怎么能给予呢?

    “痴儿啊!”

    李嘉深深地叹了口气,颇为无奈。

    回洛阳不久,皇帝就接见了在京学习的齐国世子,安抚了些许,就赠予一些东西,发下圣旨,让其回国继承王位。

    齐国,不可一日无君。

    为了保护世子的安危,以及继承的稳妥,皇帝要求辽东府,派遣三千骑兵,护卫其归国。

    这般情况,他也不想处理政务了,一应交与了太子。

    在皇宫中修养了近一个月,直到市面上传出流言蜚语,皇帝这才露面。

    他召开御前会议,对于宰相们,以及一应高官,直接公布道:

    “自今日起,为了屏建藩国,对于高棉王国、陀罗钵地王国(泰国)进行征讨。”

    满堂惊诧。

    “陛下,琉球岛如今开发得当,已有数千户百姓,暂可安置数国啊。”

    胡宾王忙言语道。

    “我等不及了!”

    李嘉摇摇头,说道:“除了与占城相近地界外,琉球岛下的群岛,以及其在下的勃泥国等,也要一一征讨。”

    所有人都被皇帝的胃口惊呆了,这些小国,他们也只是从商贾口中得知,皇帝竟然都要拿下。

    “朕已经老了,事急从权,军队荒废了那么多年,也该挪动下骨头了。”

第1400章盛世与危机

    随着大唐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少府寺开放东北线路,大量的商贾,源源不断地开往其中,赚取了大量的钱财。

    由于蜀国,齐国、吴国,韩国,四大藩王的开拓,进取,较之以前的刀耕火种,如今的半岛,跑步进入了牛耕时代。

    来自于草原的牛马,源源不断进入半岛,使得其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土地上,因为藩王们带来了铁器与牛耕,以及筒车,水车,曲辕犁等,让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提高,甚至有存量出口。

    半岛四国的人参,墨,粮食,纸张,煤矿,等手工业,也在不断地兴起,贸易往来极为兴盛。

    而占据黑水都护府的赵国,则大范围的利用己有产业,如鹿茸,鹿皮,等等其他的皮草,赚取了不少的钱财。

    而与之相邻的陈国,占据了渤海国半片地方,人口却是不是,主要的出口,则是粮食,与赵国可谓是守望相助。

    新开拓的日本,本州岛三国,四国岛一国,也是忙着普及水稻知识,农耕。

    除此之外,毕竟日本也是大国,天皇影响力极大,也因此,数年来,都在普及儒学,宣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理论,从而让藩国站住脚跟。

    同样,因为土地贫瘠的缘故,贸易额需求极其旺盛,从而催生了大量的船队。

    “天不及亮,明州之炊烟,极其之盛,饭香弥漫整个港口,每日自三江口而去的商船,数以百计,往来奔走的脚夫,成千上万,依靠明州港而食的百姓,约莫十万有余。”

    明州,即日后的宁波。

    鄮(冒)县令,略显卑微地弯着腰,对着一个身着常服的男人笑着介绍道。

    “也就是说,明州食商之利,尾大甩不掉了?”

    男人眉头皱起,不喜道:“农乃国之根本,岂能忽视?”

    “据我所知,近些年,棉、丝之业盛行,江宁府泰半的农田,已经不种稻谷。”

    “而,神武三十年,三十一,三十二,这三年,上缴稻谷日渐减少,不及十年前的一半,三万户,已经只有十三万石?成何体统?”

    “使君勿恼!”鄮县令擦了擦冷汗,对于这位从他地而来的主官,颇有些无奈。

    一看这位,就是从北方来的,哪里了解南方的情况。

    他不由得陪笑道:“使君有所不知,近年来,商船往来繁多,粮食从不曾短缺,岭南、交州之粮,每石不过三百钱。”

    “而百姓们在家中耕地,每年所获,桑丝织布,也不过是温饱罢了,如果种桑种棉,每年温饱不说,还能剩个几贯钱买酒喝。”

    “而,如果来城中,即使是普通的脚夫,每日也有二三十钱,除去买粮,绰绰有余,两三载后,甚至可以回家盖个瓦房。”

    “嗯?”刺史惊诧道:“如此说来,种粮食反倒是最低贱的活了?”

    “没错!”鄮县苦笑道:“明州粮少,但南粮北送,粮价低廉,百姓越发的不想种粮。”

    “不过,明州商贸繁盛,虽然市舶司分毫皆无,但仅商税,每年落下的三成,就是十余万贯,义仓之粮,从不曾短缺。”

    “这也是我短视了!”明州刺史苦笑不已,说道:“浙江府与陕西府,绝然不同,陕西缺粮,只能运以山西,而浙江,凭借着港口,南来北往的粮食,怎会短缺?”

    想到这,他不由得有些无奈。

    按照转运使衙门的规矩,商税五成朝廷,一成在州,一成在府,三成在县。

    明州又怎能抛弃呢?

    “那,不再种粮的土地,能有几成?”

    “约莫五成,或者七成!”

    刺史闻言,浑身一震:“这还得了?”

    管中窥豹,明州上下都这般了,浙江府还了得?

    他心中,震惊外,又带着些许窃喜:“地方如此,整个江南怕是也不例外,我上一份奏疏,怕是朝野瞩目!”

    心中想着,他一边与县令聊,半天功夫,底稿都打的差不多了。

    正待回去,扭头一看,竟然有数艘客船停靠,许多妇孺,穿金戴银,哭哭啼啼地走上了船只,大量的物件吸引了许多的脚夫。

    “这是何事?”

    “使君,这是朝廷的国策,搬迁豪强巨室去往辽东,这些人正是拖家带口的去登船呢,入冬前得快些。”

    县令斜瞥了一眼,解释道。

    “那么多人?”

    刺史惊诧道:“不是言语,万贯上的豪右吗?”

    “使君,这还是少了!”县令颇为骄傲地说道:“陛下只是言语了万户,咱们明州才分数百个,但家财万贯的岂止这些?最后,还得是抽签决定。”

    “是吗?”刺史冷静地看着,心中百感交集。

    偌大的陕西府,怕是家产万贯的豪右,不及整个明州多吧!

    得到这个总结,真是让人心伤。

    “万户太少了,上书时,得提及十万户才够!”

    ……

    对于这万户巨室的安排,本来都准备填充辽东府,稳固朝廷的统治。

    但,半岛的蜀国、齐国、韩国、吴国,以及陈国,赵国等,都急忙上书,言语己身的急切,恳求分一些。

    考虑到藩国屏障的作用,再加上是亲儿子,朝廷不得不选择妥协。

    于是,东北三国(凉、陈、赵),半岛四国,各自分得五百户,增长数千丁口。

    关键在于,这些丁口属于豪右,质量极好,读书人众多,无论是从政、从商,从军,对于藩国来说,都是极好的。

    有力的夯实了统治根基,而且不用费心费力组织。

    眼见于此,日本列岛的四国,也纷纷眼馋,上书,要求同等待遇。

    而考虑到那么多的藩国,李嘉头疼:“如此看来,万户的确不够啊!”

    正巧,这时一篇来自于浙江府的江南粮危疏上表,可谓是震撼了朝野。

    曾经作为朝廷粮仓的江南地区,如今竟需要进口粮食?

    听上去极为荒谬。

    要知道,永济渠的终点,就是扬州,江南的粮食,由此通往洛阳。

    江南粮食产量减少,岂不是意味着洛阳饿肚子?

    在富裕与饱腹之间,洛阳诸公自然选择饱腹。

    “难道要提前吃两湖之粮不成?”

    皇帝皱起了眉头。

    这成本可比运河高多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138/ 第一时间欣赏大唐再起最新章节! 作者:飞天缆车所写的《大唐再起》为转载作品,大唐再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唐再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唐再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唐再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唐再起介绍:
时值五代十国,北宋之前,列国纷争,民生大乱,百姓苦不堪言。此时的两广地区,有一国,名汉,又被称作南汉,又被唤作南海霸主,国主残暴,又恐失国,意用阉人治天下,阉人治军,阉人治国,崇文弱武,天下之苦者,莫如百姓。有一人,唤作李嘉,大唐李氏后裔,见此局面,极为愤慨,挥舞旗帜:“主昏国乱,正是大唐再起之时也!”据岭南,复安南,克占城,攻大理,灭湖南,并南唐,对北宋,合契丹,这天下,思唐之民多矣。大小周后,符氏姐妹,花蕊夫人等,诱惑人心……赵匡胤,李煜,李彝殷,孟昶,耶律述律,野性难训……大汉能再兴,我大唐难道不能再起吗?交流群:大唐再起:631774182大唐再起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唐再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唐再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