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崇祯十五年TXT下载崇祯十五年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崇祯十五年全文阅读

作者:韭菜东南生     崇祯十五年txt下载     崇祯十五年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71章 一代大儒

    如今,刘宗周终于是来了。

    对这种盛名满天下,但却又顽固保守的忠臣烈子,朱慈烺最是难以处理。

    不管怎样,终须一见。

    “走吧!”

    朱慈烺上马,向京师而去。

    他已经有了被刘宗周痛骂一顿的觉悟。

    ……

    京师。

    皇太子朱慈烺进到紫禁城。

    乾清宫前一如既往的安静,只有侍卫和两个随侍太监站在殿门前,当朱慈烺走到门前时,两名太监向朱慈烺行礼,又为朱慈烺推开殿门。

    殿内静寂。

    脚步踩在金石砖上,发出清幽的声音。

    后面的暖阁内,崇祯和刘宗周君臣正在进行一场辩论。

    还没走到暖阁门前,朱慈烺就听到了一个苍老但却铿锵有力的声音从里面传了出来。

    “十五年来,陛下处分失当,致有今日之败局!”

    “不追查祸害的起因,改弦更张,却想运用一些得过且过的手段来弥补目前的漏洞,不过是缘木求鱼!”

    ……

    也就刘宗周,换他人绝不敢这么质疑崇祯。

    站在暖阁门口的小太监想要通报,但被朱慈烺摇手制止。

    他想要听一下,大名鼎鼎的刘宗周,究竟能说出什么高明的治国之策来虽然从史书里他已经知道,刘宗周讲不出什么东西,虽然是大儒,但却不懂治国,只会把仁义为本,以尧舜之学,行尧舜之道的大道理一遍遍的讲给崇祯听。

    不止刘宗周,这是所有儒学大师的通病。

    刘宗周连续的几声质问之后,崇祯弱弱的声音终于响起:“过去的事不要提了,先生以为,眼下该当如何?”

    虽然贵为皇帝,但在骨子里却是一个儒门圣徒,在儒门大家刘宗周的面前,崇祯比对任何朝臣都虚弱。

    “修法纪,肃人心,再开诚布公,选贤用能,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国家自然大治!”刘宗周回。

    “先生说的道理朕都明白,然建虏和流贼是朝廷眼下的急患,两患不平,烽烟四起,国家如何能大治?”崇祯问。

    “流贼本是良民,只要朝廷待之以诚,宽容相待,他们必定会感激涕零,改邪归正,至于关外的建虏,虽然蛮夷不化,但其所争的跟蒙古人无二,无非就是想要一些财帛钱粮罢了,选择贤能的督师、巡抚镇守辽东,阻敌于宁远,陛下修生养息,仁义治国,三年五载,两患必平!”

    崇祯默然了片刻,缓缓道:“先生说来容易,但做来何其难?”

    “事在人为。陛下切不可灰心丧志。”

    “先生以为,眼下各地的督抚,谁是贤能?谁又能镇守辽东?”

    “山西巡抚蔡懋德,陕西巡抚冯师孔,漕运总督史可法……”

    刘宗周一连推荐的几个地方督抚,都是两袖清风,但却在明末乱局中,迂腐顽固,无所作为,最后自杀殉国的东林忠臣,忠是忠,但却于事无补,甚至加剧了危机的临近。

    崇祯又沉默了片刻,再问:“殿中群臣呢?”

    “礼部侍郎蒋德璟,兵部侍郎吴甡,刑部徐石麟……”

    与其说是能臣名单,倒不如说是一份东林名单。

    大约郑三俊太老了,所以他没有提到郑三俊。

    崇祯心知肚明,于是轻叹:“先生推荐的都是廉臣,但如今乱局,能臣更为重要。”

    “陛下差矣!前人国家破灭,都是因为将官贪婪、放肆才造成的,所以不论军事国事都应以操守为先。没有操守的人,再有才能也不能任用,不然国家必乱。唐之李林甫,宋之高俅,就是前车之鉴!”刘宗周越发激昂。

    崇祯不说话了,好像是累了,但更像是失望了。

    皇帝作为当家人,最关心的人才、饷粮、流寇、边患等迫切的实际问题,刘宗周说了半个小时了,但全是假大空,没一句有用的,推荐的几个督抚也都是迂腐之臣,治理地方,安抚百姓还可以,但无一人有督师辽东,领兵带将之能崇祯还是有识人之明的。

    督抚中原本有一个洪承畴,可惜殉国了。现在崇祯还不知道洪承畴投降之事,确定洪承畴投降的事实,是在三月后,也就是六月份的事情

    崇祯沉默了,但刘宗周继续说:“陛下,臣进京的路上听说,你命太子殿下抚军京营?”

    崇祯点头:“朱纯臣误国,京营糜烂,朕用太子整顿之。”

    “那太子在京营破坏法度,为所欲为,尤其是跟异端之人来往密切,陛下可知道?”刘宗周声音变的严厉。

    在外偷听的朱慈烺心中咯噔一下。

    破坏法度,为所欲为,他勉强可以承认,但和异端之人往来,却是从来都没有的事啊,刘宗周堂堂大儒,怎么可以胡说八道呢?

    “你说的异端,是指汤若望吗?”崇祯却很淡定。

    “正是!”

    门外的朱慈烺明白了,原来在刘宗周的眼里,汤若望神父居然是一个异端之人,所谓的异端,本身就是一个贬义词,又是从大义凛然的东林领袖的口中说出,就更是带有一种正邪不两立,王道不偏安的杀气了。

    “太子和汤若望往来,是为了火器……”崇祯替儿子解释。

    “这正是臣想要说的,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尚德抑武,岂能依靠火器?松山败亡,难道是因为没有火器吗?将领不讲求军阵、屯防的办法,只想着依靠火器,长此以往,军队勇气荡然无存,何以御敌?”刘宗周声音里带着愤怒。

    崇祯的声音却冰冷下去:“先生以为该如何?”

    刘宗周肃然道:“西洋机巧,根本不足倚仗。国家大计,还是应该法纪为主,将帅骄横不法,谋划不周,援兵畏敌不前,才是松山败亡的主因。再者,我若堂堂中国,人才济济,若是用汤若望的火器才能抵御建虏,岂不是贻笑大方?”

    门外的朱慈烺一脸苦笑。

    想不到刘宗周如此顽固,不但对汤若望这个人,对汤若望带来的火器,居然也有这么多的偏见。恍惚中,朱慈烺仿佛看到了清末的义和团,一通咒语,居然就会以为自己刀枪不入,嗷嗷叫的冲向敌人的枪口,刘宗周虽然没有到那种地步,但对科学的抵触,还有那种骨子里的骄傲和固执,却是藏不住的流露了出来。

第272章 太子三罪

    真像刘宗周说的,不用汤若望的火器,不说宁远了,就是山海关恐怕也守不住。

    暖阁一片静寂。

    崇祯终于是失望了,声音更冷也更淡:“先生的意思朕明白了,先生一路辛苦,回驿站休息吧。”

    崇祯听累了,不想再跟刘宗周谈了。崇祯虽然亡国,但却不是昏庸之君,他清楚的知道,西洋火器已经是大明军队面对建虏时的唯一法宝,没了火器,就像是没了金箍棒的孙悟空,不要说如来佛了,就是一般的小妖怪也能把孙悟空打的鼻青脸肿。

    但刘宗周却不退,昂然道:“陛下,恕臣无礼,臣还有一事尚未奏禀。”

    “先生请讲。”

    “臣日日不休,连夜赶路,两日三百里到达京师,只为了一事。”

    “何事?”崇祯问。

    刘宗周好像是跪下了:“太子之罪!”

    听到此言,外门的朱慈烺心惊,暖阁内的崇祯则是动容。

    王承恩惊慌道:“宪台一路奔波辛苦,还是回驿站休息吧。”

    刘宗周的官职是左都御史,左都御史的尊称是“宪台”。

    王承恩想要打一个圆场,免得君臣尴尬。

    但刘宗周却不理。

    “太子有何罪?”

    崇祯的声音里已经带出怒气了,太子的行为都是他同意的,说太子有罪,就是在说他有罪。太子和陈新甲和吴甡过往甚密,虽然不是他吩咐的,但那是他们父子之间的小问题,不劳刘宗周多嘴。

    “太子殿下抚军京营以来,一共有三大罪状!”刘宗周高声道。

    朱慈烺更是心惊,我靠,连三大罪状都给我拟好了?

    “第一,无礼。太子自抚军京营以来,放浪形骸,夜不归宿,经常跟武人混迹在一起,盘腿而坐,说市井卑鄙之言,毫无太子的威仪!无威仪焉能是天子?东宫的两位老师,詹事府王铎和左庶子吴伟业,名为老师,实则连一个跟班都不如,臣听说,他二人已经一个月没有为太子上课了,不读诗书,不知礼仪,岂不是无礼?”

    “第二,误军。京营是拱卫京师的精锐,所用军士和将官都是忠良之后,然太子却随意遣散,令人心寒,招募来的新兵不练刀枪和阵法,居然习什么齐步走?古往今来,良帅名将,臣从未听说过如此练兵之法!去忠良,召游兵,还将小太监派到军中担任教官,偌大的京营俨然是变成了一个儿戏之场,呜呼哀哉,不知太祖成祖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想?一旦贼寇来袭,游戏之兵又如何能够御敌?我皇明百年的江山社稷,岂不是要付之一炬?太子身为皇明的储君,如此随意而为,祸害大明将士,弱我国防,岂不是误军?”

    “第三,无制。贪婪民财,罗织罪名,随意侵夺他人财产,从右掖营的徐卫良到火器厂的涂兴哲,再到嘉定伯的粮米店,太子身为储君,一点都不知道检点,只为了一点银白之物就逾越法纪,擅自抄家。法纪是国家的根本,如果太子都肆意妄为,又何以约束百姓?更不用说,倡议厘金税,搜刮民财,苛刻士子,连一人欠赋,举家不得科举之策都能说出来,又跟异端之人汤若望过从甚密,难道是想要让汤若望的异教邪说驭我华夏吗?”

    “凡此种种,无礼无制又误军,都是我大明皇子从来做过的事情,臣痛彻心扉,夜夜不眠,今日得见陛下,愿死谏陛下!望陛下令太子回宫,重修礼学,改过自新,不然社稷危矣!大明危矣啊!”

    刘宗周越说越激动,说到最后,连连叩头。

    朱慈烺听的手脚冰凉,好嘛,建虏和流寇没有让社稷危矣、大明危矣,我倒让大明危矣了啊。

    怪不得前世看南明史,顾诚非常看不上晚明的大儒刘宗周呢,认为刘宗周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言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事无补,迂腐偏狭,今日一听,果然如此。

    如果是其他大臣这么说,朱慈烺还不会太担心,相信父皇自有判断,但刘宗周是名满天下的世间大儒,所言所行还被弟子黄宗羲收录成册,跟论语一样在后世流传,盛名赫赫,在满堂朝臣和崇祯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他这么一跪,一句大明危矣,耳根子本来就有软的崇祯说不定真会被他说动了呢。

    朱慈烺焦急的想:是如果父皇真听了他的话,去了我抚军京营的职位,把我召回皇宫,那我这些天的苦心,不就白费了吗?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的悲剧,不就无法阻止了吗?

    心念至此,朱慈烺再无犹豫,拱手提声道:“儿臣求见父皇!”

    “进来!”

    正常程序,应该是小太监进入通报,再出来传旨,宣皇太子朱慈烺觐见,但朱慈烺顾不了了,听到崇祯让他进,立刻就迈步闯入。

    崇祯坐在书案后,脸色铁青,王承恩站在旁边,满头大汗。一个须发灰白的老头跪在殿中,头也不抬不用问,就是一代大儒刘宗周了。

    朱慈烺下跪请安之时,刘宗周转头看了过来。

    身着崭新的绯袍,四方脸,眉毛浓重,三缕长髯,目光炯炯,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怪不得能做东林领袖,一代大儒呢。

    和朱慈烺目光对视时,刘宗周皱着眉头,神色不动,眼神不怒不喜,只透着深深的忧虑,就像是一个严师在看着不成器的学生,又或者一个法官在看着一名走上审判席的犯罪者。

    崇祯没有让朱慈烺起身,朱慈烺和刘宗周都在地上跪着。

    “先生的话,你应该都听见了,你可有什么辩解?”崇祯皱着眉头,脸色很难看,声音里带着怒气,也不知道是刘宗周呢,还是在怒朱慈烺。

    朱慈烺吸口气,平静心情,缓缓道:“儿臣有些不同意见,向父皇禀报,也与先生探讨。”

    “讲!”

    崇祯靠着椅背,闭上了眼,感觉他精神很疲惫,本来他兴冲冲的召见刘宗周,想知道六年的闲居生活之后,刘宗周是否有所改变?刘宗周确实是变了,但却是变的更顽固更保守,也更锋利,如一把尖刀剥开了他的心口,将血淋淋的器官一个个全拉了出来。

第273章 不得不辩

    尤其刘宗周说到太子之罪,更是让崇祯帝有一种说不出的愤懑。

    怎么的,教训了老子再教训儿子?

    同时,他对朱慈烺也有无比的恼怒。

    每天在外面胡闹,让刘宗周抓到这么多的问题,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吗?

    “先生说我无礼无制误军,儿臣一一解释。”朱慈烺脸色肃然。

    “先说无礼。先生认为跟武人混迹在一起,盘腿而坐,说市井语言就是无礼,就是失去了太子的威仪。儿臣实在不能认同,礼,礼节也,儿臣对将士们以上驭下,将士们对儿臣以下敬上,礼节分明,位置有序,何来失礼?”

    “当初太祖起兵之时,成祖征讨北元之时,都曾和将士们休戚与共,同休同食,如今外有建虏内有流贼,社稷危急一点都不亚于太祖起兵和成祖征讨北元之情境,儿臣学习太祖成祖的行事作风,鼓舞将士们的士气,不过是恰到好处而已,因此,儿臣不认为是失礼。至于放浪形骸,夜不归宿,儿臣自认没有。”

    听到朱慈烺的辩解,刘宗周皱眉。

    别的能驳,但太祖成祖不能驳。

    朱慈烺学习朱元璋朱棣的风格,没人敢反对他。

    “再说失制。”

    “儿臣是派人抄了徐卫良、涂兴哲的家,但儿臣绝没有罗织罪名,贪婪民财。当日儿臣查到的是徐卫良贪墨京营军饷之罪,京营乃是皇家亲兵,所用粮饷都是出自内库,也就是说,徐卫良贪墨的并不是国库,而是父皇你的内库。儿臣身为太子,为父讨账,没什么不妥的。”

    这一处是狡辩。

    “儿臣虽然查封了徐卫良的家产,但并未治他的罪,只是将他交给了刑部,刑部如何处置,儿臣从未干涉,绝无罗织罪名。至于涂兴哲,他本就是内监,贪墨银两众多,儿臣处置他,不需要经过刑部。因此没有违制之说。”

    “先生说西洋机巧,不足倚仗,儿臣不以为然,火药本是我华夏发明,何以变成西洋机巧?再者,师夷长技以制夷才是上上之策,难道敌人用火枪杀了我,只因为火枪不是我方生产,我便不能用火枪向敌人复仇吗?先生以为我无制,我却以为,先生此言是荒谬!”

    这一处是反击。

    听到这里,刘宗周脸色大变。堂堂大儒,还没有人敢说他荒谬呢。

    “最后再说误军。”

    “儿臣的练兵之法的确跟其他人不同,但请父皇相信,儿臣绝对不是在儿戏,不论戚少保的练兵之法,还是古人的军阵之法,儿臣都熟读胸中。古往今来,如臂使指、号令统一是强军的根本,无此二者却想要强军,根本是缘木求鱼,儿臣的队列训练正是为此而产生,请父皇给儿臣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后,京营如没有军纪森严,精锐健武,不用先生言,儿臣自请误军之罪!”

    朱慈烺慷慨而言,说完,以头触地,再不多言。

    暖阁里一片静寂。

    崇祯不说话,只皱眉看着朱慈烺。

    他身后的王承恩微微松口气,从崇祯的表情他已经知道,皇上心里的怒气已经消去不少。任何一个父亲,都希望自家儿子在面对诘难时,能有理有据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哪怕是无理占三分呢,崇祯也不例外护犊子是所有父亲的天性。

    刘宗周三大罪名耸人听闻,如果朱慈烺回答不得体,崇祯想护也护不住他儿子重要,但国体更重要。

    现在朱慈烺回答的有理有据,崇祯可以顺势下坡。

    “先生,你怎么看?”崇祯看向刘宗周,依然皱着眉头,脸色也依然难看。

    刘宗周跪在地上,痛心疾首的道:“太子殿下巧舌如簧,臣佩服。然仁义为本,治国先知心,太子殿下只知逞口舌之快,毫无知错悔改之心,我皇明江山社稷……”

    “够了!”

    听到这里,崇祯霍然站起,瞪着刘宗周,脸色涨红,刘宗周说了一大堆的废话,动不动就江山社稷危矣,崇祯本就是一个暴躁脾气,听不得晦气话,忍了这么久,终于忍不住要发怒了。

    不过终究是忍住了。

    刘宗周是天下大儒,这点面子他还是要给的

    刘宗周跪伏不动,对崇祯可能的雷霆之怒,一点都不畏惧。

    崇祯长长叹口气,放缓情绪,温言道:“先生一路辛苦,回去休息吧。”

    “臣……告退。”

    刘宗周也知今日不可能再说出什么了,爬起来,叹息着走了。

    跪在地上的朱慈烺微微松口气,心想,这一关,我过了还是没有过?

    刘宗周走后,崇祯疲惫的坐下来,望着案头上的奏折,呆呆出神。

    可朱慈烺还在地上跪着呢,感觉膝盖都有点酸了,但没有崇祯的允许,他不敢起来。

    “陛下,陛下?”

    王承恩轻声。

    崇祯像是被惊醒,抬头看见跪在殿中的朱慈烺,一股怒气压不住的涌上心头怒问:“王铎吴伟业多长时间没给你上课了?”

    “一个月。”朱慈烺不敢不答。

    “退下!朕不想看见你!!”崇祯暴怒。

    “儿臣告退。”

    朱慈烺站起来,溜之大吉。

    崇祯怒气难消,焦躁不安的在殿中回来的走。

    除了王承恩,无人敢靠近大明皇帝。

    ……

    出了乾清宫,站在斗拱飞檐之下,望着湛蓝的天,耳朵里听着飞檐下悦耳的风铃之声,朱慈烺心情很是郁闷,不是因为被崇祯骂了滚,而是因为从今天以后,他每天都要跟刘宗周打交道了。

    只从刚才的对话就可以知道,刘宗周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他在朝堂上一站,身为左都御史,言官之首,上天子下百官,都在他的督察范围内,朱慈烺这个太子当然也不例外。朱慈烺现在做这么多事情,恐怕随便的一个小瑕疵,都能让他卷起万丈风波。

    朱慈烺以后再想要取巧,会变的很难。

    怎么办?

    朱慈烺头疼。

    ……

    刘宗周也在头疼。

    从皇宫出来回到驿馆。

    刘宗周刚刚进京,府宅还没有安排,暂时住在朝廷为他安排的驿馆中。

    此数驿馆离皇宫很近,是很多进京赴任大官的第一住处。

    驿馆已经是冠盖云集。

第274章 冠盖云集

    吏部尚书郑三俊,礼部侍郎蒋德璟,刑部尚书徐石麟,工部尚书魏藻德,左副都御史方岳贡,通政使司施邦曜,还有罢官的前给事中方士亮,虽然没有功名,但却天下闻名的黄宗羲,加上大小各级官员,整个驿馆被挤了个水泄不通,见到刘宗周回来,有人喊念台,有人喊老师,那万众瞩目,表情激动的样子,宛如前世里的超级大明朝在街头出现,被粉丝们包围了一样。

    这还是御史言官们都出京了,不然场面最少大一倍。

    不过这帮粉丝的年纪都不小了,大的六十,小的也有三十多了。

    满朝文官,也就是内阁四臣自持身份没有出现,但都有请柬来,邀请刘宗周到府中一叙。

    东林之盛,由此可见。

    周延儒能复起为首辅,东林人出了大力,对东林领袖他当然不敢懈怠,不过身为内阁首辅,该有的矜持不能少,他不能亲来,邀请刘宗周到府中,已经是莫大的荣誉。

    刘宗周寒暄、客气着,但满腹的心事却是藏不住。

    刘宗周并不善于交际,尤其不善于跟那些他心里看不上的人交际并非所有欢迎他的朝臣都是东林人,不过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家来欢迎,场面上他总得应付过去。

    一个多时辰后,天色黄昏之时,刘宗周终于是把人打发的差不多,只剩下朝中东林的骨干,还有他的几个学生还在身边。

    刘宗周坐在上首。

    吏部尚书郑三俊和左副都御史方岳贡两位前辈分坐左右,刑部尚书徐石麟礼部侍郎蒋德璟,通政使司施邦曜,各依位置而坐,方士亮和黄宗羲没有官职,又是后辈,两人坐在最靠近房门的地方。

    见刘宗周一直紧锁眉头,心事重重的模样,座中的众人隐隐都已经猜到,可能是跟皇上的召见有关。入朝之后,吏部尚书郑三俊已经取代礼部侍郎蒋德璟,成为朝中东林之首,他跟刘宗周的关系也比较亲近,于是出言询问。

    刘宗周只是叹息,并不把和皇上皇太子见面的详情讲给众人听。

    众人各自猜测,一头雾水。

    “我累了,大家回去吧。”刘宗周闭着眼睛下逐客令。

    于是众人只能离开。

    但却有一人没有走。

    二十多岁,宽袍方巾,俊俏人才,脸上却满是凄苦的表情。

    原来是原户部尚书侯恂之子,明末四大公子之一的侯方域。

    说起明末的四大公子,那可都是出身名门,才华绝代的一时人杰。

    四人分别是:都御史陈于廷之子陈贞慧。湖广巡抚方孔诏之子方以智。副使冒起宗之子冒襄,最后就是这一位侯方域侯公子了。

    四人都是少年成名的英杰,是江南最大社团组织复社的骨干。崇祯十一年,四人在南京由吴次尾起草并共同发表了留都防乱揭,历数阉党余孽阮大铖之流的罪状,令阮大铖成为过街老鼠,吓得阮大铖窝在家里,连门都不敢出。

    此事对阮大铖名声打击极大,使其无比愤恨和极端屈辱,由此对复社人员恨之入骨。后南明初立,阮大铖执掌大权之后,立刻对复社人员展开疯狂报复,侯方域等四公子被设为“五等逆党”,公开捉拿,陈贞慧被抓下狱,其余三人惶惶逃脱。

    四人中,陈贞慧的文章最是婉丽闲雅,兼擅骈散两体,为诗文大家,明亡后坚不仕清,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每日与坚不入城的几位遗民“悲歌痛饮”。

    方以智是明代着名哲学家、科学家,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着述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明亡后继续各种反清活动,相传是天地会的创立者,康熙十年在惶恐滩沉江殉国。

    冒襄天资聪颖,十岁能诗,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个性风流倜傥,不拘小节,相貌英俊,时有“东南秀影”和“人如好女”之名。其婚姻和情爱生活极具传奇色彩,最有名当然是和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之间的爱情故事,明亡后,坚不仕清,晚年生活穷困潦倒,为生计所困,但矢志不渝。

    而侯方域侯公子的未来道路却跟上面的三位有所不同。

    三位虽然选择不同,但都没有失节。

    侯方域却失节了。

    明亡后,侯方域于顺治八年参加了满清举办的科举,为时人耻笑,曰:“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更可笑的是,居然没有被录取。

    网上更有说法,说顺治七年,侯方域为满清的三省总督张存仁献计,精准地扒开荆隆口黄河大堤,将直隶、山东、河南许多地区化为无人区,杀人以百万计,一举镇压了号称有百万之众的榆园军各部,成功解决了清朝初年的危机。

    事后清朝朝廷讳忌提及清军扒开黄河,以水代兵的事迹,并未给予侯方域相应嘉奖。

    但作者君以为:此事不足信,侯方域还不至于坠落到那种地步。

    具体理由作者君会在作品相关中写出,这里就不浪费大家的银子了。

    回到现在。

    此时的侯方域当然不会知道自己以后的转变,如果有人这时跳出来,说他将来会失节,他一定会跟那人拼命,并且用最恶毒的誓言来诅咒自己。

    现在的侯方域正在为营救父亲侯恂而奔波,崇祯九年十一月,其父侯恂因靡饷误国之罪被下狱,这一罪就是六年。去年,其祖父侯执蒲去世,侯恂戴罪出狱,回家奔丧守孝。今年春,也就是十天前,又回到京师监狱继续服刑,侯方域护送父亲来京,望见父亲走进监狱大门,痛不欲生,他再一次的发誓,一定要把父亲救出来,父亲的老友和东林师长是他恳托的第一目标,刘宗周是东林领袖,又新任左都御史,他当然不能放过。

    侯方域深深一鞠,再拜倒在地,语带哭腔:“学生侯方域见过先生。家父侯公讳恂,自崇祯九年得罪,至今羁押狱中。恨学生体弱文黯,无有功名,不能面见圣上,感请先生……”

    不等他说完,刘宗周就快步上前,将他搀扶了起来。

第275章 救父奔波

    刘宗周心中满是愧疚,侯恂不但是东林中人,而且跟他素有交情,今日面圣,他原本是要替侯恂讲话的,但和皇帝一番争论,接着皇太子又跑了进来,慷慨激昂,激动愤懑之下,他竟然将侯恂之事忘了,直到见了侯方域方才想起,心中颇为不安

    “贤侄快起,令尊之事,老夫一定直言到底。”刘宗周道。

    “谢先生。”

    侯方域眼眶泛红,他侯家三代都是东林人,他师傅倪元璐也是东林人,绝对是根正苗红。他父在狱中六年,东林上下虽竭力营救,但崇祯就是不松口,准侯恂回家奔丧守孝,但就是不赦免,群臣都说不动,只能请刘宗周出马了如果刘宗周也不行,他真不知道该去求谁了。

    叙了几句家常,侯方域不敢多扰,躬身退了出来。

    门外两个人正等着侯方域,一人是眉头紧皱的原兵科给事中方士亮,另一人是表情淡然,但眼睛里却满是昂扬的黄宗羲。三人原本并不认识,但因为都是东林人,恰逢刘宗周进京,东林聚会,这才相互认识,聚在了一起。见侯方域出现。黄方两人一起迎上来,齐问:“如何?”

    侯方域微笑点头。

    二人都是笑,黄宗羲道:“我看本来就不用说,先生一定会为若谷先生仗义直言!”

    侯恂号若谷。

    “不止念台先生,还要去恳请其他先生,明日早朝之上一起为若谷先生发声。”方士亮出谋献策。

    “好,我这就去。”侯方域心情激动,其父入狱六年,今日终于是看到脱困的曙光了。

    黄宗羲却摇头:“我看不必,素日里诸位先生在朝堂上就没少为若谷公直言,但陛下不为所动,再请也是无益……倒是有一人,如果咱们能说动他,他愿为若谷先生说一句公道话,若谷先生必能脱困!”

    “是谁?”侯方域惊喜。

    方士亮的脸色却是沉了下来,显然他知道黄宗羲要说谁。他和黄宗羲聚在一起五六天了,对内外时局,国策方向,多有议论,黄宗羲没有隐瞒自己曾经偶遇皇太子之事,很简单但很具体的跟方士亮说了一下,同时在言语之中对皇太子颇有赞誉。

    这引得方士亮很是不快。

    他只所以罢官就是因为反对皇太子的政策,这一点所有人都知道,黄宗羲当着他的面赞誉皇太子,不等于是在打他的脸吗?难道他反对皇太子追逮三策的“桀纣之法”是错误的吗?

    有此心结,后来的谈话都不怎么愉快,只不过两人都是刘宗周的学生,都在等待刘宗周进京,因此勉强凑合在了一起,不然方士亮早就拂袖而去了。

    最近几天又有大事传来,京营整顿完毕,皇太子裁调了两万多人,只留下了三万,前几日,有老兵在德胜门军营门前控诉冤屈,兵部尚书也就是皇太子的狗腿陈新甲竟然派兵镇压,前后一共死了六个人,闹出了很大的风波,陈新甲本人都受了伤,这一来方士亮就更是振振有词了:看吧,太子暴虐成性,对清退的老兵都如此无情,一点都不知道爱民如子的道理,将来绝对不会是一个明君!

    黄宗羲倒没有跟他辩,不过表情却是不以为然的。

    现在听黄宗羲要请皇太子帮忙,方士亮的脸色当然不会好看。

    “快说呀,谁?”

    黄宗羲只不过稍微一停顿,侯方域就有点等不及了,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腕。急切的问。

    方士亮脸色更冷。

    黄宗羲向北拱手,肃然道:“当然是皇太子殿下!”

    侯方域愣一下,然后惊喜的跳起来:“太冲兄,你能见到太子殿下?”

    虽然不在朝,但作为名士,侯方域的消息还是很灵通的,他清楚知道朝堂上的变化,知道皇太子提出治国四策,又漕米改海,很多过去阻力重重,无法推动的政策,在皇太子的坚持下,竟然缓缓向前推动了,皇太子的政治能量可见一般,如果皇太子真能他为父亲说情,他父亲绝对可以获释!

    黄宗羲点头:“在下和太子殿下有过一面之缘,如果在下去递名刺,太子殿下应该会见的。”

    “太好了!”侯方域兴奋极了,抓着黄宗羲的手腕:“太冲兄明天就带我去好不好?”

    就像是即将溺死的人看见一根漂浮的木头,侯方域急不可耐,不顾一切。

    “我看不好!”

    不等黄宗羲回答,方士亮就泼来一盆冷水。

    “为何?”侯方域愕然的看向方士亮。

    方士亮冷冷回答:“第一,太子对我东林有所成见,当日在朝堂上所谓的腐儒、所谓的读书人不体恤朝廷,很明显就是针对我东林,若谷先生是东林中人,当年又犯的是糜烂军饷之罪,皇太子对这一类的罪行最是反感,从抄家徐卫良和几个小太监就可以知道,朝宗兄去求皇太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可能是自取其辱。更何况,皇太子岂是你说见就能见的?”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念台先生已经答应于你,你却又要去求皇太子,难道你是认为念台先生有心无力,救不下你父亲吗?既如此,你又为何跪求念台先生呢?如果让念台先生知道,先生心里又会作何感想?”

    方士亮冷冷地扔出两个理由。

    “这……”

    侯方域哑口无言。

    “话已说明,如何抉择,朝宗兄慎重考虑吧。”方士亮面色冷冷的向侯方域一拱手,大袖一挥,转身走了。

    “致远兄……”侯方域想要挽留,但方士亮头也不回。

    侯方域一脸苦笑。

    黄宗羲微微叹息:“致远兄比我还要激愤啊。”目光看向侯方域:“不过致远兄所说也有道理,眼下确实不适合去见太子殿下,且看明日早朝的情况,再做决断吧。”

    侯方域黯然:“也只能如此了。”忽然又振作,笑道:“太冲兄,一起喝酒去。”

    “不必了。”

    “走吧。你和太子殿下如何见面,如何认识?太子殿下又是怎样的人?你与我详细讲来,走走,不要推辞了……”

    侯方域抓起黄宗羲的手,不容他拒绝。

    两人身影消失在驿馆前。

    驿馆里,刘宗周正在灯下书写为侯恂释罪的奏折,清丽工整的蝇头小楷从笔尖下流淌而出,他心情却纷乱无比,写到忧心处,忍不住幽幽一叹……

第276章 阶级对立

    黄昏。

    朱慈烺来到城北的那间神秘小院。

    小院内外都有锦衣卫和武骧左卫的暗哨,任何企图靠近小院的人在五百米之外就会被阻挡、盘查,硬闯者,一律格杀勿论。

    三间堂屋中,一名穿着男衣的女子坐在在椅子里一动不动,灯光照着她苍白的脸,她咬着牙,红唇紧闭,目光里都是坚毅,乌黑长发凌乱的披散下来,半遮住了她的俏脸。

    脚步轻响,有人走了进来。

    女子抬头看了一眼,同时微微动了一下身子,她手上的铁链和脚上的脚铐发出清脆的碰撞之声。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身着长衫,头戴唐巾,施施然的走了进来。

    女子脸色一下就变了。

    因为她认识这个少年。

    三天前在德胜门军营的门口,她亲眼看到少年在重兵护卫下出现,也就是没有机会,不然她绝对会毫不犹豫的出箭!

    女子狠狠地瞪着少年,目光里都是恨意。

    朱慈烺轻轻叹口气,看来红娘子这个无产阶级的女革命家对他这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有着无比的怨恨啊。田守信跟在朱慈烺身后,见红娘子无礼,立刻怒道:“大胆红娘子,见到皇太子,还不下跪迎接?”

    红娘子冷哼一声,转开头,高傲的扬起下巴。

    “你……”田守信冲过去要掌嘴。

    朱慈烺拉住了他,淡淡道:“你先出去,我有话单独和红娘子谈。”

    “殿下……”田守信有点担心,红娘子虽是女流,但武艺高强,万一暴起,太子殿下可能会有危险。

    朱慈烺摇头:“没事,你没看她铁链栓在石头上吗?”

    田守信这才退到门外,不过依然竖耳凝听房间里的动静,如果有异常,立刻就会冲进来。

    朱慈烺在红娘子对面的椅子坐了,上上下下,仔细打量着红娘子。

    二十多岁,容颜标致,大脚,柳眉倒立的样子颇有杀气。

    从她的眼神就可以知道,对官府,对朝廷,她有着极端的恨意。

    朱慈烺淡淡默背出红娘子的简历:“红娘子,河南人,从小跟随艺人们流浪街头,走马卖艺,因卖艺时身着红装而得名,崇祯十一年,在河南起事,杀县府官员,又攻击杞县,虏举人李信,强委身焉……”

    李信,就是李岩。李信曾是大明举人,成为贼寇后改名李岩。

    “放屁!胡说八道!”

    红娘子一直冷笑,对朱慈烺很是不屑,对朱慈烺的话也当是听不见,但当听到“强委身焉”时,她忍不住怒了。

    强委身焉的意思就是她强迫李岩娶她,这样的话语,任何一个女子也不能承受。

    朱慈烺不理会她,继续说:“十二年三月,红娘子带兵投靠李自成,李信改名为李岩。其后两人无恶不作,助李自成掳掠陕西河南,百姓受害甚重……”

    “放屁放屁!百姓受害最重的是朝廷的狗官!”

    红娘子气的大叫,不停的振动双臂,铁链和脚铐当当做响。

    “是吗?”

    朱慈烺冷冷道:“朝廷再是为害,也没有到百姓家中抢粮食,也不会把百姓的口鼻割去,只因为他们不听从你们的号令,没有献城投降?你也曾经是普通的百姓,从崇祯八年到现在,你们的兵马越来越多,为祸的地盘也越来越大,甚至在河南设置官员,那么,河南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坏?”

    “当然是越来越坏!”红娘子怒:“狗官欺压百姓,百姓民不聊生。”

    朱慈烺肃容道:“我承认,各地确实有很多的狗官,他们不知体恤,为祸百姓,致使各地民怨沸腾,但这并不是表示你们的造反为百姓们带来了活路,相反,正是你们的抢劫和屠戮,造成了民生凋敝,赤野千里!”

    “放屁!”红娘子对大明皇太子可是一点都不客气,一口口水就唾了过去。

    幸亏朱慈烺离的远,不然还真就被她唾上了。

    “你一直走江湖卖艺,对各地民情都很了解,崇祯八年以前,流贼没有进入河南之前,河南百姓是怎么生活的,你比我更清楚,那时的百姓虽然困苦,但起码还有一条活路,但流贼一来,抢粮食,烧房屋,裹挟百姓加入流贼大军,致使中原地区百万亩的田地无人耕种,变成了荒田,原本尚能糊口的百姓都变成了嗷嗷的饥民,时至今日,整个河南境内,除了没有被流贼攻破过的开封和归德两府尚算繁华之外,其他州府都是民生凋敝,饥民遍野,你说这是谁的责任?”朱慈烺问。

    “当然是官府,是狗官们的责任!”红娘子一口一个狗官。

    “你的意思,朝廷不应该坚守开封和归德,也应该让你们攻破,抢劫,屠戮,变成和其他州府一样,凋敝荒凉,十里不见人烟,百姓不是饿死,就是被迫加入你们的流贼大军吗?”朱慈烺冷冷问。

    “……”

    红娘子被问住了。

    朱慈烺起身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我虽然是皇太子,但我对朝廷的弊端从不忌讳,对那些欺压百姓的狗官,只要碰到,我一个也不会放过!但是这并表示你和你丈夫所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你从崇祯十一年造反,到今年已经四年了,经过的事情也不少了,你应该知道流贼攻破的州府和官府治下的州府,究竟哪里的百姓更容易生活?”

    “今日我来见你,就是来给你讲这个道理的,跟随李自成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多的苦难,朝廷已经昭告天下,今年起,辽饷减半,明年辽饷就会彻底废除,除了田赋和徭役之外,百姓再不会有其他的负担,只要流贼平息,河南的百姓很快就能安居乐业,相信这应该也是你和你丈夫最大的愿望吧?”

    朱慈烺站住脚步,殷殷地望着红娘子。

    红娘子咬牙启齿的道:“我和我丈夫最大的愿望就是推翻朱家皇帝,换一位明君!”

    “换谁?李自成吗?”

    朱慈烺冷冷反问。

    红娘子冷笑不回答。

    朱慈烺叹口气:“好好想想吧,如果你真是一个明事理,好侠义之人,就应该知道本宫今日所说都是真话,绝无半句虚言。”

第277章 惊天震雷

    朱慈烺的道理讲得已经很清楚了,红娘子却不为所动,抿着红唇,嘴角始终挂着冷笑,眼神更是桀骜。

    朱慈烺倒也佩服她,一介女流能如此刚硬,也算是一时英杰了。

    “田守信。”朱慈烺道。

    “在。”田守信疾步而入。

    “调两个女官来,好生照看红娘子。”朱慈烺令。

    “是。”

    田守信很不明白,皇太子为什么对这个女贼寇这么的优待?单独的房屋,单独的院落,现在还要派专人服侍,于是离开小院时,他忍不住的问:“殿下,那女贼寇如此顽固,直接交给刑部审理就完了,何必这么优待她?”

    朱慈烺摇头。

    如果交给了刑部,红娘子必死无疑,再想要笼络李岩就绝对不可能了,因此必须留着红娘子。

    何况据野史记载,红娘子并非是那种穷凶极恶,不明事理,一条道走到黑的残暴之徒,只要善加引导,她未必没有弃暗投明的可能,当然了,最主要是因为李岩。朱慈烺想要通过红娘子改变李岩,如果李岩能回心转意,不再为李自成出谋划策,李自成的败亡会更早更快。

    吃过晚膳,朱慈烺带着田守信,依次巡视各营,这已经是他每晚固定的行程。

    从精武营,善柳营到新兵营,各营将士都依照新军规,在营房中进行每晚一个小时的思想教导课,上至各营主将,下至普通士兵,无一人例外,都必须参加。

    巡视完毕,朱慈烺回到王府,原本想要看会书,但却根本看不进去,心里总是慌慌的。

    因为他又想到了刘宗周。

    刘宗周是一个超级大牌,大的连他这个皇太子都不敢小觑,一言一行都足以影响到朝中群臣,未来在朝堂上必然是他施行新政的一个巨大障碍,他要如何搬开这个障碍,又不至于被天下人议论纷纷,甚至是戳着脊梁骨骂呢?

    想到下午的情景,他心中就更是没底,刘宗周可是大儒,随便吐一个字出来都够他学五年的,下午自己一番似是而非的歪理,虽然暂时蒙混过关了,但明日早朝之上,如果刘宗周再一次发难,自己不在场,吴牲是东林人,不好为自己辩解,一个陈新甲根本顶不住,何况陈新甲未必有胆子跳出来辩护……

    万一让刘宗周得逞,群臣达成了一致意见,那事情就要糟糕了。

    明日早朝极为重要,因此必须参加。

    早朝。

    正在午门前等待皇宫开门的群臣惊讶的发现,缺席了几天早朝的皇太子又出现了,乘马而来,正好赶在午门开启的那一刹那,赶到了现场,群臣向皇太子行礼,朱慈烺一一回礼,和新任左都御史刘宗周面对时,朱慈烺深深一鞠:“先生早安。”

    刘宗周也深深一鞠,但板着脸,什么也不说。

    和吏部尚书郑三俊见礼时,朱慈烺面带微笑,尊称老先生。

    郑三俊微微有点不自在,毕竟他那份劝诫皇太子的奏疏已经传遍了京师,很多被皇太子压制,对皇太子不满的官员,都把他的奏疏反复论读,并且到处宣扬,这推高了他的名声,但却也将他置于了一个尴尬的地位这并非他的本意,不过他也不后悔,直言敢谏本就是东林的传统。

    进入文华殿,

    见朱慈烺忽然又上朝,崇祯皇帝并没有什么惊讶的表情他好像早就预料儿子会出场。

    朱慈烺在崇祯下首的小桌子坐了,眼观鼻鼻观心。

    今日早朝的焦点并不是他,而是刘宗周。

    所有人都在看着刘宗周。

    第一天上朝,刘宗周如同是一尊神,连首辅周延儒的光彩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了。

    “臣刘宗周有本!”

    果然,不等司礼监掌印王之心话音落地,刘宗周就已经出列了。

    朝堂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等待刘宗周入朝的第一本。

    刘宗周是左都御史,不知道他要弹劾谁?

    朱慈烺尤其紧张,如果刘宗周在朝堂之上把昨天下午针对他的“无礼无制误军”的三大罪状拿出来,再有一帮东林人附和,那可就不好对付了。想到此,朱慈烺看向兵部尚书陈新甲。

    虽然头部被小石子砸中,流了不少的血,不过陈新甲的身体还真硬朗,仅仅休息了两天,就又立在朝堂上了。对这一点,连一向情感内敛的崇祯帝都表示了赞许,赐了锦缎,以示奖励。

    “讲。”崇祯微微点头,虽然对刘宗周没什么大期待了,但他依然想听听刘宗周的高论。

    刘宗周朗声道:“蒙陛下厚爱,任臣为督察院左都御史,臣不胜感激。督察院的职责在于端正自己进而再端正百官。身为都察御史,往上对得住君父,往下经得住天下士大夫的质问,使大臣守法,小臣廉洁,巡方得人,吏治清明,民生顺遂,如此才无愧于督察员的职责。”

    崇祯微笑点头。

    刘宗周这番话说的甚好,深得他心。

    “都察御史犯言直谏,上纠天子,下劾百司的职责,臣亦不敢忘,因此臣有建言。”刘宗周道。

    崇祯又点头。

    到现在为止,刘宗周所说都很正常。

    朱慈烺的心却提到了嗓子眼,就算知道刘宗周要挑他的刺,他也无法制止,只能祈求上苍帮忙。

    “陛下,如今国事发展到这一步,臣等负有责任,无法逃脱,陛下自己也应当分担些责任。过去夏禹、商汤逢灾罪己,他们的国家就得到勃兴。过去皇上老是因为一些事情而当面怀疑群臣,群臣都在怀疑之中,日积月累,结成了暗疾,有识之士为此忧心忡忡。现在陛下应当开示诚心,安人心为本计,如此国家方能大治,内忧外患方能平息。”

    “而安人心之首要,就是抚恤忠臣,惩罚奸臣,因此臣斗胆恳请,请陛下首旌血战阵亡之卢象升!追戮误国权臣杨嗣昌!再依照大明律法,追查新蔡、襄城连丧二督傅宗龙、汪乔年的罪将,绝不允许养寇自重,嚣张跋扈,遇敌弃帅先溃的总兵继续存在!”

    刘宗周说的慷慨激昂,从卢象升的英勇说到杨嗣昌的卑鄙,最后再说到害死傅宗龙、汪乔年的罪将,虽然他没有明说,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指的是左良玉和贺人龙!

    轰!

    如同是炸开了锅,朝堂上一片嘈杂,谁也没有想到刘宗周首奏居然是这样。

第278章 一功两罪

    郑三俊,蒋德璟,吴牲,方贡岳等东林人也都是脸色大变,显然刘宗周事先并没有同他们商议。

    内阁四臣的脸色也很难看,他们早知道刘宗周善于挑刺,不好对付,但想不到刘宗周不止是挑刺啊,这简直是连大腿骨都挑出来了。

    杨嗣昌是崇祯的宠臣,虽然死了,但每每念起,崇祯依然是眼眶泛红。

    卢象升当年力抗建虏而死,满朝文武都是钦佩,只不过杨嗣昌对卢象升一直抱有偏见,他在世之时,褒奖卢象升的声音一直被压制,如今杨嗣昌已死,只要群臣达成一致意见,追赠、追谥卢象升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最大的难题是左良玉和贺人龙的处理。

    左良玉镇守襄阳,麾下兵马五万,是现在中原剿匪的主力。

    贺人龙是陕西总兵,麾下兵马虽然没有五万,但秦兵历来是劲旅,所以明知道贺人龙是襄城战败的祸首,朝廷也不敢逼他太急,只是革了他总兵的官职,准他戴罪立功。

    两人都是统兵大将,岂能轻动?

    明末时,各镇总兵手下的主力都是豢养的家丁,知总兵而不知有朝廷,只要总兵带头,不管投降还是造反,他们都会跟从,这也是明末很多将领变成三姓家奴,来回反复的重要原因。现在是崇祯十五年,情况虽然还没到十七年后的严重程度,但苗头却已经很明显了,

    因此朝廷对武将的处理很是谨慎,谁也怕重蹈崇祯四年孔有德在山东叛乱的覆辙。

    刘宗周一代大儒,不会不知道其中利害,为什么要在朝堂上公开提出?

    其实在襄城兵败之后就有不少的御史上疏弹劾贺人龙,要求朝廷严惩,但都被内阁压住了。

    但内阁压不住刘宗周。

    朱慈烺也是吃惊,想不到刘宗周的首奏这么“激烈”,甚至是有点无脑!

    给卢象升追谥,惩治贺人龙,这两件事都是朱慈烺想做的,前者没有疑义,但后者绝不能轻动,必须谋定而后动。

    贺人龙逃回陕西之后,一直躲在军营中不敢露面,只恐被朝廷捉拿,一直躲到五月份见好像没事了,才敢走出军营,后被孙传庭骗到中军帐绑缚,再召集陕西众将,论罪而诛杀。

    贺人龙死后,一小部分贺人龙的亲信想要哗变,但很快就被平息。

    这一切都仰赖孙传庭的高超手段。

    贺人龙死后,高杰接替他的位置,统领秦兵,后成为弘光朝江北四镇之一。

    御座上,崇祯脸色铁青。

    关于杨嗣昌,他早有定见,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了解他性情的朝臣不会在杨嗣昌的事情上多嘴。

    卢象升的事情也可。

    左良玉和贺人龙的跋扈,崇祯当然知道,以他刚硬的性子,如果天下太平,国事允许,他早就将两人逮捕下狱了,还用刘宗周提醒?但眼下流寇四起,中原和湖广还需要左良玉的大军支撑,问责左良玉,引起左良玉部的哗变,中原和湖广不就乱了吗?这个刘宗周,迂腐、阔略,不敷实用也就罢了,想不到竟在朝堂上出此难题,如果让远在襄阳的左良玉误以为朝廷对他不满,要整治他,他屯兵不出,不去剿匪,甚至割据称霸可怎么办?

    至于贺人龙,他早已经做了安排,孙传庭启程赴任时,他就给了孙传庭一道密旨,要其择机除去贺人龙,以正法典。

    襄城之战中,最大的责任人并不是左良玉,而是弃阵不守的贺人龙。

    只所以密旨而不是直接传旨就是因为顾忌贺人龙手下的兵马,担心他会造反。

    崇祯帝秘密安排的事情现在却被刘宗周捅了出来。

    刘宗周,糊涂!

    崇祯越想越怒,脸色铁青,眼睛里冒着怒火,不过不说话,只是把目光投向兵部尚书陈新甲。

    陈新甲额头上的伤口还没有结痂,还缠有纱布,因此越发觉得燥热,细密的冷汗从鼻尖渗了出来。刘宗周的建言让他惊异,皇帝的目光则让他恐惧,于是连忙出列,调整了一下呼吸,高声道:“陛下,卢象升和杨嗣昌之事,臣不敢妄言,但新蔡、襄城连丧二督……”

    朱慈烺盯着父皇的脸,他清楚的看到,当陈新甲说到“连丧二督”时,父皇眼角剧烈跳动,眼神中满是痛苦。

    唉,这乱世天下,都快要把皇帝逼疯了。

    朱慈烺暗暗叹息。

    崇祯帝性子太过着急,属于今天下种明天就要见到树苗的那种脾气,不说袁崇焕郑崇俭,只说傅宗龙汪乔年,还有接下来的孙传庭,这三任三边总督某种意义上都是被崇祯帝逼死的。崇祯帝急于求成,根本不给三人充足的练兵时间和粮饷,只是一劲催促三人出兵剿匪。三人稍有迟钝,就会被下旨申斥,以至于三人战战兢兢,都是在明知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出战,最后都被流贼围困绞杀而死。

    性格急躁是崇祯帝最大的缺陷,不能宽人,对文臣们要求太过严苛,动辄论罪下狱,以至于朝堂上出现人才断层。等到了崇祯十六年,孙传庭死后,从内阁阁员到各地督抚,竟然没有一个可用之人了,能臣不是死于朝廷的律法就是死于流贼的刀下,最后像魏藻德那种德性的人都能成为内阁首辅。

    如果换成木匠皇帝天启,又或者是甩手掌柜南明弘光皇帝,甲申之变或许真的可以避免。

    虽然这么认为,但朱慈烺对崇祯帝的情感丝毫没有发生改变,不止因为朱慈烺本尊和崇祯帝血脉相连,更因为崇祯帝眼中的焦虑目光,还有煤山上的歪脖子树。

    稍微一走神,陈新甲的声音继续飘来:“……左良玉和贺人龙都是久经战阵,出生入死,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之人,此番河南之战中,左良玉带着将士们浴血奋战,数次击退流贼,鲜血染红征袍。襄城之战非不救,实在是有不得已的下情。贺人龙一向以勇武闻名,人曰贺疯子,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朝廷切不可因为一时的战事不利,就降罪于他,贬去了他总兵职,准其戴罪立功,如果无功,再两罪并罚也不迟!”

第279章 惟请圣裁

    身为兵部尚书,陈新甲对大明军事的糜烂最为清楚,左良玉和贺人龙是现在中原唯有战力的两支队伍,可不能因为刘宗周的弹劾而让他们生出异心,因此他竭力维护。

    “下情?”刘宗周冷冷道:“左贺二人到底有什么不得已的下情,以至于将三边总督汪乔年置于襄城而不管?此过如果不罚,我大明朝律法威严何在?贺疯子?我看不过是一个胆小鬼罢了,不然何以面对流贼,一跑再跑?”

    说到激愤处,眼中已经泛起泪花。

    前后两任三边总督傅宗龙和汪乔年都是他故人,也都死于流贼刀下,前次入朝,还见两人在朝堂的身影,今次却天人永隔,因此不免激动。

    “念台先生……”陈新甲额头冒汗,向刘宗周拱手。

    “这里没有刘念台,只有我大明朝的左都御史!”刘宗周大声呵斥。

    陈新甲哑口无言,只能向崇祯帝跪下:“臣有罪,一切都是兵部的罪责。”

    不论辈分还是声望,陈新甲比刘宗周差的太远,两人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站在刘宗周面前,陈新甲有一种呼吸不畅的感觉。

    刘宗周凌人的气势,不要说陈新甲,就是首辅周延儒也不能迎其锋芒。

    周延儒老脸阴沉。

    东林诸臣蒋德璟吴甡等人表情各异,对刘宗周所言,他们心里是赞同的,但却不赞同公开在朝堂上提出。

    崇祯帝脸色越发阴沉,同时也越发后悔起用刘宗周了,目光看向周延儒,眼神带着严厉。

    周延儒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自己必须出面收拾烂摊子了,迈着四方步出列,向崇祯帝拱手:“陛下,左良玉和贺人龙都是国之栋梁,说他们养寇自重,嚣张跋扈并无实据,不过御史台既然提出,刑部大理寺还是要谨慎调查,以正视听,但不宜在朝堂上再议,免伤了前方将士们的心。至于杨嗣昌和卢象升之事,老臣无议,惟圣明裁决。”

    “阁老差矣!”

    刘宗周眼睛瞪了起来,立刻就要反驳。

    “好了,不要说了。”

    崇祯略带沙哑的声音从上方飘了下来:“左良玉和贺人龙养寇自重,乃无稽之谈,卿不可再论。卢象升为国捐躯,朕深为感念,特追赠卢象升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

    说了左良玉和贺人龙,说了卢象升,但就是没有提到杨嗣昌,显然崇祯对杨嗣昌还是有很深的爱护,当日杨嗣昌病亡的消息传来,崇祯帝亲撰祭文,追赠太子太傅,并哀叹:“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虽然崇祯也下令追究杨嗣昌使二藩沦陷的责任,但最终以“议功”之例免罪。针对攻击杨嗣昌的上疏,崇祯帝也一概留中不发。

    今日刘宗周旧事重提,崇祯帝依然选择无视。

    “臣等遵旨。”

    群臣呼啦啦都跪下了。

    刘宗周傲然独立,仍然建言:“陛下,臣以为……”

    “朕意已决,勿再多言!”崇祯打断他的话。

    刘宗周脸色涨红,终长长叹口气,拜伏听旨。

    刘宗周叹息,郑三俊、吴甡和蒋德璟等人却都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三条建言中,惩治贺人龙和左良玉最为凶险,三人都担心刘宗周坚持己见,让崇祯下不了台,那事情就糟糕了。刘宗周是东林领袖,如果他惹怒了崇祯,被崇祯咎责,满朝东林无人能置身事外,都必须全力救援。

    另外,左良玉跟东林一直都很友好,甚至可以说左良玉是东林扶持起来的,这一点刘宗周很清楚,所以三人都有点不明白,刘宗周为什么要在朝堂上对左良玉发难?

    而这一点,却是朱慈烺钦佩刘宗周的地方,明知道左良玉是东林之友,但刘宗周依然毫不客气的弹劾,对事不对人,并不因为左良玉“东林之友”的身份,而对左良玉有所纵容。

    刘宗周的风骨和气节,依然是明末的最高峰。

    只可惜太迂腐,看不到世界的潮流。

    三条建议,崇祯帝听从了第一条,追赠卢象升为太子少师加兵部尚书,也算刘宗周有所斩获,等到群臣都起身后,刘宗周再次拱手:“臣还有奏。”

    崇祯面无表情的点头。

    朱慈烺的心,又提起来了。

    “原户部尚书侯恂获罪下狱已经六年了,这六年来朝廷对他糜饷误军之罪并没有审判,臣以为实在是不妥,如果侯恂有罪就应该交给法司审理,无罪则应该释放,陛下度量卓越,妄诞的像我刘宗周,尚且得到了戴罪委任的大恩,何况侯恂这样的大才?如今内外不安,正是用人之时,侯恂做过地方的督抚,又曾经是户部尚书,是难得的人才,陛下只因为一点小过就把侯恂置于狱中,这和陛下励精图治,荡涤四海的愿望不符啊。”刘宗周道。

    朱慈烺微微松口气,原来刘宗周是要为侯恂说情。

    侯恂是侯方域的父亲,也是左良玉的恩公,若没有侯恂的提携,左良玉根本做不到现在的大帅位置,左良玉对侯恂一直都很尊敬,行军路过河南归德侯家,都会恭恭敬敬的去拜见侯家老爷子。

    但也仅此而已。

    若要左良玉因为一个侯恂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顾一切的奋力剿贼,那也是不可能的。历史上的开封之战,朝廷就起用了侯恂,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希望他能督促左良玉,在河南战场做出一番成绩,但左良玉依然是拥兵自重,自保为先,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第一个撤退,结果造成了官军的全线溃败,事后崇祯怒极,将刚刚出狱的侯恂重新投入狱中。

    现在开封之战还没有发生,侯恂还在狱中,刘宗周却已经提前为侯恂说情了。

    刘宗周之后,陆续有朝臣站出来为侯恂求情,连郑三俊和蒋德璟都为侯恂说好话。其中郑三俊的位置最为奇妙,五年前他就是因为为侯恂求情,对侯恂审理不利,而被崇祯帝罢官下狱,想不到五年了,事情又回到了原地,只不过他从刑部尚书变成了吏部尚书。

    几乎三分之一的朝臣为侯恂求情了,但崇祯依然阴沉着脸不说话。

    朱慈烺已经看出父皇的心意了。

第280章 帝王心机

    崇祯帝对侯恂没有开释的意思,不知道当年侯恂糜饷误军的罪过究竟有多大?以至于六年都过去了,崇祯帝都还耿耿于怀?

    而从官员求情的话语中,朱慈烺对当年的事情渐有了解。

    崇祯九年,边镇缺少军粮,崇祯皇帝下令从山东、河南、江北等地收购米豆等粮物,一共运往天津九十多万石,结果具体操办此事的户部尚书侯恂督察不严,致使粮米出现空缺,一查,竟然是被各级官员贪掉了几十万石,崇祯皇帝一怒之下将侯恂投入牢狱,事后经过调查,侯恂虽然渎职怠慢,但本人并没有贪污,而是被手下官员蒙蔽了。

    六年中,不少朝臣上书为侯恂求情,但崇祯帝一概留中不发。

    今日也是如此,即使刘宗周出马,崇祯的态度也依然没有松动的迹象。

    “周先生怎么看?”

    等朝臣们说的差不多了,崇祯看向首辅周延儒。

    周延儒心中苦笑,以他对崇祯的了解,他清楚知道崇祯帝对侯恂一案的态度,崇祯当着朝臣问他,明显就是要拿他当挡箭牌,而他别无选择,只能站在皇帝一边,反对刘宗周等人对侯恂的开释。

    “回陛下,老臣以为,侯恂当年的案子证据充分,虽然侯恂本人没有贪墨,但疏忽懈怠,渎职糜饷之罪却是跑不了的,眼下朝堂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对糜饷之罪更应该严办,因此老臣以为,现在开释侯恂,时机不妥。”周延儒四平八稳的回答。

    刘宗周以下的东林人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反对贺人龙和左良玉之事,郑三俊等人都还能理解,甚至是支持,但开释侯恂是东林人的共识,昨日郑三俊还拜会周延儒,委婉提出侯恂之事,周延儒不支持,也没有反对,没想今日却公开反对。

    崇祯点头:“既如此,侯恂之事,暂时就不要论了。”

    “陛下!”

    刘宗周又激动了。

    崇祯面无表情的打断他:“先生还有其他奏本吗?”

    刘宗周呆愣了片刻,长长叹口气:“臣……没有了。”

    皇帝的态度已经很清楚了,侯恂是不会被开释的,刘宗周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但却看出了皇帝眼神中的坚定。皇帝心意已决,他再说也是无用,从昨天下午的策问,到今日早朝的两个奏本,皇帝对他提出的建言,只听取了一个追谥卢象升,对他其他的建议,皇帝毫无兴趣,甚至是有所厌恶,刘宗周一时怅然若失,原本想要劝诫帝王,唐尧虞舜的雄心壮志,忽然间就消退的无影无踪了。

    早朝结束。

    朱慈烺担心的刘宗周会在朝堂上向他发难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回到后面的暖阁,崇祯叹口气:“知道为什么不能开释侯恂吗?”

    “儿臣不知。”朱慈烺回答。

    “左良玉曾经是侯恂的侍酒,侯恂待他甚厚,若不是侯恂的提携,左良玉就不会有今日的荣耀,左良玉这个人虽然桀骜跋扈,但还是很懂得知恩图报的,据锦衣卫回报,每次提到侯恂,左良玉都是恭恭敬敬,朕所以只不开释侯恂,就是想要在关键时刻用侯恂激励一下左良玉,如果现在开释侯恂,就失去了未来的机会。”

    “儿臣明白了。”朱慈烺恍然。

    开封之战时,崇祯确实这么做了,任侯恂为督师,但可惜没什么大用处。

    崇祯苦笑:“可惜刘宗周不明白,他以为朕不开释侯恂是在记小过呢,朕岂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

    喝了一口茶,沉思了一下,道:“刘宗周儒学造诣当世第一人,你顽劣孟浪,正需要一个严师指导,所以朕想用他做你的老师。”

    “啊?”朱慈烺大吃一惊。

    崇祯已经看向王承恩:“王承恩,拟旨,免刘宗周左都御史,改为领礼部尚书衔、太子少师,令其专职督促太子学习。”

    “遵旨。”王承恩躬身。

    朱慈烺全身冰凉,他还在想着怎么在朝堂上摆脱刘宗周,但想不到崇祯皇帝居然要把刘宗周任命为他的师傅,直接派到他面前!刘宗周可不是王铎和吴伟业之流,一旦成了太子少师,必然会押着朱慈烺学习四书五经,还有他那着名的理学和慎独观念,朱慈烺想躲也躲不了。

    迂腐无用也就罢了,更重要的是,朱慈烺现在根本没有可以浪费的时间,再者,明明知道刘宗周是一个愎拗偏迂的人,崇祯为什么还要任命他为太子少师?难道也想把儿子变成一个愎拗偏迂的人吗?

    朱慈烺惊恐不已,仿佛是一脚踩空掉进了深渊,他知道,他必须阻止,不然他苦心经营的谋划,就会沦为空谈。

    “父皇……”朱慈烺连忙跪倒。

    像是知道他要说什么,崇祯摆摆手,示意他什么不必说,冷冷道:“刘宗周说的不错,你确实是有点放浪形骸了,得严加管教,刘先生学问渊博、品行端方又教学严厉,不是王铎吴伟业能比的,当你老师正是合适。”

    “……”朱慈烺说不出话。

    金口玉言,每一个字都是圣旨,他没有抗旨的权力。

    “退下吧。”

    “儿臣告退。”

    朱慈烺无奈告退。

    走出暖阁时,朱慈烺脑子嗡嗡的,他知道必须想办法阻止,不然不止他图谋的计划会夭折,大明甲申之变的危局也会不可挽救!

    怎么办?

    朱新宇,你快想办法啊!

    也是急中生智,灵光一闪,朱慈烺脑子里忽然有了一个主意,他脚步加快,奔跑着殿门而去,到了殿外,把在殿外等候的田守信唤到一个无人的角落,小声叮嘱。

    田守信眼神惊讶又犹豫。

    “去,不管花多少银子,这事必须办成!不然我完了,大明也完了!”穿越以来,朱慈烺第一次用如此严厉的口吻跟田守信说话。

    只有这最后一个办法了,成不成就看天意了。

    “奴婢明白了。”

    田守信知道事情重大,急急离开。

    朱慈烺却没有着急走,而是在殿门前踱步。

    一会,王承恩捧着圣旨走出来了。

    刘宗周是当世大儒,声名显赫,又是被任命为太子少师,因此这一道圣旨由王承恩亲自去宣布,以显示皇帝对刘宗周的荣宠。

    “王公公……”

    朱慈烺迎上去。

第281章 激将之策

    “殿下。”王承恩连忙施礼。

    “王公公是要去传旨吗?”朱慈烺笑问。

    “是。”

    “那正好,我们一起出宫,我正好有事要向公公请教呢。”朱慈烺满脸微笑,然后陪着王承恩,慢慢悠悠的向宫门走。如果没有朱慈烺,王承恩肯定是要坐轿子,比起这么晃悠,肯定是要快上不少。

    朱慈烺假装随意,但其实是很有有目的问了父皇的日常还有一些宫中的旧人旧事。

    比如徐高,又比如皇帝最近都见过什么人?话里话外朱慈烺想要打听究竟是谁向崇祯推荐了吴襄和李国祯?

    王承恩身为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资历丰厚,对宫中事情知道不少,对朱慈烺又没戒心,只要是知道的,统统都告诉了朱慈烺。不过他对李国祯和吴襄的推荐并不知情,徐高的事情也不知道多少。

    朱慈烺有点失望,不过他拖延时间的目的却是达到了。

    ……

    同一时间。

    刘宗周正在驿馆里奋笔疾书。

    今日早朝的不顺利,让他非常愤懑。原本他雄心勃勃,想要有一番大作为,但事实却给了他一个当头棒喝。

    十五年了,圣上还是那么固执,只知道用得过且过的小手段,对仁义为本、效仿舜帝、挽救天下的圣贤之道,却一点都听不进去。

    看来这一次的进京之行,注定还是要失败。

    对于今上,对于御座上那个宵衣旰食,恭简辛勤,但国事却愈发不堪的皇帝,他心中的失望越来越多。

    皇帝是如此也就罢了。

    想不到年轻的皇太子也是如此。

    甚至比起今上,皇太子更加过分,无礼无制又误军,钻研火器之类的雕虫小技,跟洋人过从甚密,这样的人一旦继承大统,成了皇明的君王,岂不又是一个崇祯,天下可怎么办?

    刘宗周越想越忧心,简直是坐卧不宁……

    “先生,大喜啊!”

    驿馆的馆长忽然跑了进来,推开挡路的书童,对刘宗周道喜。

    刘宗周皱眉,但笔锋不停:“何喜?”

    “宫中已经传来消息了,说皇上对今日早朝的事情非常愧疚,为了让先生消气,要加封先生为太子少师呢!”馆长兴奋无比,眉开眼笑。

    刘宗周的脸色却一下就变了。

    什么?为了让我高兴而任命我为太子少师?

    国家明器,岂能如此?

    把我刘宗周当成什么人了?

    刘宗周心中的怒气一下就涌了上来。

    荒谬!

    这个太子少师我不能做。

    “先生,传旨的公公已经在路上了,先生还不快收拾一下,迎接圣旨?”馆长笑的谄媚。

    刘宗周的怒气却更多,冷冷道:“出去!”

    “先生你说什么?”馆长仿佛没听见。

    “我让你滚出去!”刘宗周的怒气无法遏制。

    “先生你这是何意啊,小人好心好意的通知你,你怎么可以如此不近情理?”见刘宗周脸色涨红,越来越怒,眼睛都快要瞪出来了,馆长不敢再说了,缩了一下脖子,转身唯唯诺诺的往外走,一边走一边嘀咕:“装什么装啊,明明想当官都快要想疯了,表面上却是矫情,哼,读书人都这样,一会公公来传旨,我看你再装……”

    虽然是嘀咕,但每一个字却都清清楚楚的送到了刘宗周的耳朵里。

    刘宗周气的都快要疯了,自己的清誉,竟然被一个驿馆馆长看的如此不堪。

    宦海沉浮,起起落落,对这个二品的左都御史,他并没有什么眷恋,对他这种名满天下的大儒来说,不管七品的御史、二品的左都御史,甚至是平民百姓,没有任何的区别,只要他立在天地间,他就是嬉笑怒骂的一尊。

    馆长走出刘宗周的房门,随手为刘宗周关上房门,左右看了看,确定周围没有人,他长长松口气,用袖子擦一下满头的汗,摸摸胸口,抑制住心脏的剧跳,然后鬼鬼祟祟的下了楼,向后院走去。

    一身便衣的田守信正站在后院的柳树下。

    刚才他躲在刘宗周的窗外,驿馆馆长和刘宗周的对话,他听得清清楚楚。

    “干的不错。”

    田守信将五十两银子塞到馆长的袍袖中。

    馆长刚才所说的那些话,都是他一字一句的教给馆长的。

    沉甸甸的银子让馆长眉开眼笑,不过他还是有点不踏实,忍不住的道:“可吓死小人了,刘宗周可是左都御史,小人刚才那番胡话,他日后醒悟过来,不会报复小人吧……”

    田守信一瞪眼:“他报复不报复咱家不知道,但如果你敢胡言乱语,咱家保证,你全家没一个能活!”

    馆长吓的哆嗦,连连作揖:“是是是,公公放心,小人就是死,也不会把今天的事情说出去。”

    田守信冷哼一声,走了。

    馆长站在柳树下送他,等他走远了,才长长松口气,摸摸怀中沉甸甸的银子,又欣喜又担心的喃喃道:“这到底怎么回事啊,东宫的田公公为什么要激怒刘宗周啊,难道太子爷不想要这个老师吗?”

    一会,驿馆门口马蹄声响,人影晃动,几名飞鱼服锦衣卫先进到驿馆,清出场子,接着一名穿着蟒袍的中年太监大踏步的走进了驿馆,一进驿馆大门,就高声宣扬:“圣旨到,刘宗周接旨!”

    司礼监首席秉笔王承恩到了。

    馆长赶紧去迎。

    很快的,一条消息震撼了京城。

    一代大儒刘宗周以年老体迈、力不从心的理由婉拒了“太子少师”的圣旨,并且提出致仕。

    致仕就是退休。

    可刘宗周刚到京师不够两天,左都御史的袍子刚穿了一次,怎么就要退休致仕?

    而且居然敢抗拒圣旨,不做“太子少师”,刘宗周也算是开本朝之先河了。

    当然了,圣旨并非不可抗拒,在这之前,刘宗周就婉拒过入朝担任工部侍郎的圣旨,理由也是年老多病,不堪重用,不过那时相隔千里,朝廷难辨真假,可现在刘宗周本人就在京师,虽不敢说身体康健,但起码是无恙,在朝堂上再“战斗”两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如此明显的事实,刘宗周居然敢用年老体迈、力不从心的理由来婉拒圣旨,如果朝廷严厉追查,这不就是欺君吗?

    驿馆再一次人头涌动,冠盖云集。

第282章 细雨无声

    驿馆再一次人头涌动,冠盖云集。

    所有人都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刘宗周为什么如此决绝,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

    刘宗周谁也不见。

    乾清宫。

    崇祯脸色铁青。

    王承恩将传旨的经过,详细的讲述了一遍。

    听完之后,崇祯沉默很久,阴沉着脸:“刘宗周的性子越发执拗了……”

    “陛下,刘宗周胆大包天,如不治罪……”王承恩皱眉。

    崇祯抬手,制止他往下说。

    王承恩低头不说了。

    “就随他去吧,”崇祯长长叹息:“朕是庸碌之主,用不起他。就是便宜了太子……”

    信王府。

    听到刘宗周婉拒出任太子少师,还提出致仕,朱慈烺悬在心口的大石头,终于是落地。

    作为明朝最后一批大儒代表人物,刘宗周的核心思想就是“慎独”二字。

    慎独就是谨慎独立,洁身自好,保持独立人格,不攀附权贵。

    对于官位,刘宗周从来就不热衷,脾气又执拗,听不得难听话,稍不如意就挂冠回家。这也是他六起六落的重要原因。

    像刘宗周这样的大儒,在民间受到的尊崇,远比朝堂上高的多。

    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朱慈烺才会进行今天的计策。

    如果是那种热衷功名,或者是性情坚韧之人,朱慈烺今天的计策很难成功,说不定还会有反效果。

    刘宗周一言既出就驷马难追,既然婉拒,就肯定不会再担任太子少师了。

    就算崇祯再下旨意,他也不会答应。

    这一点,崇祯远比朱慈烺更明白,所以他没有再下旨。

    至于刘宗周装病欺君,崇祯也不打算追究。

    刘宗周是一代大儒,人文翘楚,崇祯从心里面是尊敬他的,不然也不会一次一次的起用他,只不过刘宗周的愎拗偏迂实在让人无法忍受,或者说无法在国策里面施行,但凡刘宗周稍有一点济世之才,崇祯都会大用重用他。

    朱慈烺坐在书桌后,心情轻松。

    除了刘宗周之事,他刚刚得到了另一个好消息。

    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塔山副总兵佟瀚邦护送杏山塔山两地的两万军民,加上沿途收拢的百姓,一共六万余人,已经安全抵达山海关。历史上这六万人无声无息的消失在了辽东的冰天雪地之中,这一世他们安然归来,朱慈烺很欣慰。

    山海关到北京还有六百里的路途,以一天六十里算,还需要十天才能到达北京。

    不过这六万百姓的生计,朱慈烺现在就要开始谋划了。

    ……

    下午,黄宗羲,侯方域和方士亮求见刘宗周。

    早朝的结果,他们已经知道了,所以三人脸上都带着失落,侯方域更是失魂落魄他一腔的希望都变成了失望,没想到皇上对六年前的事情依然是耿耿于怀,即便是刘宗周出马,都没有让皇上改变心意。侯方域又苦痛,又迷茫,天地之大,竟然找不到一个方向。

    难道自己的老父亲要把诏狱的牢底坐穿吗?

    三人站在阶前等待很久,但刘宗周始终不见。

    天空忽然飘起了细雨。

    春雨如丝又如雾。

    如果是平日,三人说不定会吟诗作对,诗情雅意一番,但今日却谁也没有心情,小雨渐渐细密,三人心情越发低落。

    方士亮忽然仰头看天,幽幽叹口气:“老师谏言不顺,怕是前途堪忧啊。”

    黄宗羲虽有失落,但并不沮丧,沉声道:“不急,老师刚到朝中,时间有的是。”

    方士亮摇头,叹道:“你错了,老师的时间怕是没有多少。”

    “什么意思?”黄宗羲不明白。

    方士亮对黄宗羲的政治敏感度很是鄙夷,不过还是压低声音解释:“陛下对老师的任命,去年九月就发出去了,但老师却迟迟没有进京,还连续的推脱了两次,老师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黄宗羲明白了。

    刘宗周一生仕途坎坷,别人三起三落,他却是六起六落,犯言直谏始终是他不改的性格,每一次做官的时间都不长,不是辞职就是被罢职,进入崇祯朝后,虽然他名声越发响亮,官职也越来越大,但做官做不长的特点,却依然保持,渐渐的,刘宗周有点心灰意冷了,这一次勉强赴任,心里已经做好了你要是不听,老子就辞官回家的准备。

    方士亮是他的学生,担任言官的时间又比较长,对他的心思有一定的了解。

    相比之下,还没有入仕的黄宗羲就想的比较简单。

    “老师此番入朝,心志本来就不坚定,如果陛下又不愿听从他的劝谏,尊而不重,重而不用,以老师的脾气,怕是不会长留的。”方士亮轻轻叹。

    黄宗羲脸色一变:“不行!左都御史专纠劾百司,参维纲纪,老师责任重大,绝不能轻弃!我等必须劝阻老师。”说罢提高声调:“学生方士亮、侯方域、黄宗羲求见。”

    没有声响。

    “学生们只有一句话,说完就走。”黄宗羲的声调又提高了一些。

    一会,门开了,刘宗周的书童从里面走了出来,冲三人道:“先生请你们进去。”

    桌上的书卷堆的很高,刘宗周正坐在桌后写着什么,他身后的小柜子上堆满了众人昨日送来的各式各样的礼物,但他看也不看。等黄方三人走入,他抬头看过来。

    黄宗羲深深一鞠,凛然道:“老师,督察院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如今朝政不稳,国家风雨飘扬之时,责任就更是重大,老师虽一时受挫,但万不可灰心丧志。”

    刘宗周的笔锋,稍微停顿了一下。

    在所有的学生中,他最喜欢的就是黄宗羲,在黄宗羲身上,他隐隐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锋芒毕露,不加掩饰,不管对皇帝还是朝臣,都直抒己见,从来不绕弯子。

    “知道了。”虽然喜欢,但刘宗周表面依然冷冷。

    “学生告退。”

    黄宗羲欣喜。

    “方士亮。”刘宗周又看向方士亮。

    “学生在。”方士亮连忙深躬。

    “你不避斧钺,在朝堂上直言进谏,坚持大义,不愧是我的学生。”刘宗周道。

第283章 求见太子

    方士亮激动的脸色通红,热泪盈眶:“学生……愧不敢当。”

    “侯方域,我没有救下你父亲,实在是惭愧。”刘宗周叹。

    侯方域都快要哭了,对着刘宗周深深一鞠:“先生已经尽力,学生感激不尽。”

    刘宗周点点头,提笔继续书写。

    黄宗羲和方士亮侯方域退出房间。

    等三人退出,刘宗周放下笔,长长地叹息。

    房间外,刚才的丝雨已经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方士亮在雨中叹息:“连老师这样的人都无法在朝堂上立足……朝政没希望了。”

    长吁短叹的走了,连油布伞都不打。

    黄宗羲和侯方域在雨中默然。

    忽然,侯方域一把抓住了黄宗羲的手腕:“太冲兄,没有别的办法了,求你带小弟去见太子殿下吧。”

    昨日黄宗羲就提出了皇太子的重要,只不过其时情况不明,大部分人都以为刘宗周有机会说服崇祯皇帝,连侯方域自己都是这么认为的,加上又有方士亮的警告,因此昨日他并没有去见皇太子,但今日情况不同了,刘宗周已经失败,要想救父亲,就只剩下这华山一条路了,因此侯方域急不可耐。

    黄宗羲面色凝重的点头:“可。不过朝宗兄,你是不是再多准备几日?”

    皇太子不是随便能见的,既然见到了就要一次把问题说清楚,多准备几日不至于左支右绌,以至于浪费了这次见面的机会。

    侯方域知道黄宗羲的意思,摇头道:“不必,家父的案子在下烂熟于胸,只要太子殿下能听在下细说,就一定能知道家父是冤枉的!”

    黄宗羲点头:“好,我们这就走!”

    黄宗羲是古道侠肠的性子,明知道皇太子不好见,但依然带着侯方域向信王府而来。

    到王府面前,黄宗羲递上了名刺,虽然朱慈烺亲口说过,不论何时何地,王府大门都为他敞开,但毕竟是东宫皇太子,不是普通的官宦,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黄宗羲心情颇为忐忑。

    不过还好,守卫王府的武骧左卫虽然冷峻,但并没有狗眼看人低的意思,收下黄宗羲的名刺,转交到了府中的事务处。

    朱慈烺并不在府中,负责府中事务的左庶子吴伟业见到黄宗羲和侯方域的名刺之后吃了一惊,虽然他很早就中了进士,成名也早,但他对这两个名字却也是如雷贯耳,黄宗羲比他小一岁,今年三十二,侯方域今年刚二十四岁,两人虽然都没有功名,但在天下士子之中却有极高的名气,黄宗羲锥刺阉党崔呈秀,侯方域江南四公子,无论哪一人都是名声赫赫,比他这个当年三甲的榜眼一点都不差。

    吴伟业留下二人的名刺,令二人回家去等,如果太子殿下想见他们会派人去召。

    黄宗羲和侯方域离开。

    黄昏,朱慈烺一身风尘的回到王府,等吴伟业把黄宗羲和侯方域的事情一说,他就猜到两人的来意了,想了一下,道:“去召他们两人来吧。”

    虽然侯方域将来会堕落,不但参加了清廷的科举,还为清廷出谋划策,不管是虚假应付还是迫不得己,但在大节上终究是有亏的,不过人非圣贤,像张煌言方以智那样,矢志不渝坚守到底的孤臣孽子毕竟是少数,朱慈烺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忠义一百分。侯方域吴伟业这一些大节有亏的才子,只要他们真有才华,朱慈烺还是愿意给他们机会的。

    很快,黄宗羲和侯方域就到了。

    黄宗羲还好,表情镇定,侯方域却紧张的口干舌燥,到了后殿皇太子的书房门口,内侍通报,里面传来清脆的“宣”字音的时候,侯方域几乎挪不动的脚步,黄宗羲拉他一把他才缓过劲来。

    “臣黄宗羲、侯方域见过殿下!”

    黄宗羲侯方域深深施礼。

    “免礼。”朱慈烺坐在桌后,先向黄宗羲微笑,再扫向侯方域。

    就像传说的那样,侯方域果然是一个翩翩佳公子,剑眉星目,温文尔雅,比电影电视里的那些英俊小生强多了,别说女生,就是男生见了也忍不住喜欢,怪不得会有桃花扇的故事呢。

    唯一的遗憾,因为太紧张,侯方域一头细汗,见礼之时说话结结巴巴,有失名士风采。

    论心理素质,他显然比黄宗羲要差一点。

    给两人赐座,待两人坐下之后,朱慈烺先看黄宗羲,道:“一别十日,先生风采依旧,本宫甚是欣慰。”

    黄宗羲连忙回礼:“谢殿下关心,臣本来是要离京的,不过恩师刘念台刚到京师,臣就多耽搁了几日。”

    “刘先生不愿意做本宫的老师,还要致仕,该不会是觉得本宫顽劣,难以教授吧?”虽然心里乐开了花,但朱慈烺脸上却满是惋惜。

    黄宗羲略有尴尬:“殿下聪慧高远,恩师岂能不愿?只是恩师身体……”

    想要说有恙,但又不愿意欺骗朱慈烺,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朱慈烺理解的笑一下,目光看向侯方域:“侯方域侯公子。”

    “臣在!”侯方域弹簧一样的跳了起来。

    朱慈烺示意他坐下,微笑道:“今日黄宗羲带你一起来,怕是有事求本宫帮忙吧。”

    侯方域和黄宗羲都是心中一跳,暗道:殿下真是快人快语!一下就点破了我等的来意,也罢,直截了当说出来最好。

    侯方域立刻拜倒在地,哭腔道:“家父是前户部尚书侯公讳恂,崇祯九年得罪,至今羁押狱中,家父一生清廉,绝无贪墨,所以臣斗胆,感请殿下……”

    朱慈烺打断他的话,温言道:“先不要哭!你可知道你父亲是何罪?”

    “家父当年负责督办粮米进京之事,虽严厉督导,但却被属下蒙蔽,以至于造成粮米亏空,以糜饷之罪羁押诏狱中,到今日整整六年了,但臣可以对天发誓,家父绝无贪墨,若有,臣全家……”侯方域说的激动。

    朱慈烺又打断他的话,叹息道:“既然知道是糜饷大罪,今日早朝又刚刚议过,陛下又有了圣断,这时你来求我,难道想要让我悖逆君父吗?你做孝子,却要我做不孝之子吗?”

第284章 烧粮之策

    “……”侯方域被吓得噎住了。他心急火燎的救父,从未站在皇太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此时听太子说来,他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如果是昨天来求,皇太子或许有答应的可能,但今日早朝已经有了圣断,皇太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了。

    不但不答应,甚至有可能会降罪于他。

    想到这一点,侯方域一头的冷汗。

    黄宗羲也呆住了,他为人坦荡,又没有踏入官场,对朝堂和官场上的花花肠子尚没有了解,因此他没有想到这一点,不然断不会带侯方域来。

    比起侯方域一头冷汗,六神无主,黄宗羲还算是镇定,他立刻起身,向朱慈烺深鞠:“殿下息怒。侯方域救父心急,口不择言,但绝无忤逆君父之意,请殿下明鉴!”

    朱慈烺不动声色:“先生先回吧,我有话单独和他谈。”

    “臣……”黄宗羲不能抗旨,但又为侯方域的安全担心。

    朱慈烺知他心意,淡淡笑:“先生放心,本宫对候公子绝无恶意。”

    黄宗羲想想也是:如果皇太子想要降罪,现在就可以降了,哪还用支他离开?

    于是躬身道:“臣告退。”用安慰的眼神看了侯方域一眼,转身退出。

    房间里只剩下朱慈烺和跪在地上的侯方域。

    “殿下,”这么一缓,侯方域噎在喉间的那口浓痰终于是咽了下去,他急忙解释:“我侯家时代忠良,绝无忤逆君父之意!家父从小就教导臣……”

    一大番的解释之言。

    朱慈烺静静听着,等侯方域说的差不多了,他忽然道:“侯方域,你真想救父吗?”

    “是!只要家父能从诏狱脱困,臣万死莫辞!”想到老父进入诏狱大牢的凄凉背影,侯方域情绪激动,眼泪止不住而下。

    “不用万死,有一条九死一生的路,只要你能走通,我不但保你老父无虞,而且还可让他官复原职,不知道你愿不愿意走?”朱慈烺淡淡道。

    侯方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喜道:“请殿下吩咐!”

    “我说的九死一生不是夸张,是真的九死一生!”朱慈烺盯着侯方域的眼:“你可要想好了,一旦本宫将那条路指出来,你想要反悔也来不及了。”

    “只要能救父,就算是刀山火海,臣也愿意去走一遭!”

    侯方域想也不想。

    真是孝子啊。

    朱慈烺忽然有点犹豫了,他不知道该不该将候大公子置于那种九死的险境?侯方域是才子,也是孝子,假若明朝没有亡,他一定会有所作为,并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经过这一番的交谈,朱慈烺更是真挚的感受到了他的赤子之心。这样的人,不说英俊的外表,只说他的才气和赤诚就是一时人杰,只因为要拖延流贼围攻开封的时间,就将他置于险地,是不是暴殄天物,或者是自毁英才呢?

    侯方域殷殷望着朱慈烺。

    慈不掌兵,如果侯方域真是一个人才,必然能完成此事,如果不是,也就没有什么好可惜的只要能改变甲申之变的历史走向,有些人必须牺牲,有些事必须去做。

    朱慈烺下定决心,闻到:“你是河南归德府人,对吧?”

    “是,我侯家世居归德府。”

    朱慈烺点头,肃容道:“好,接下来我要说的都是朝廷机密,出我口,入你耳,绝不能再被第三个人知道,否则你就是泄露军机之罪!”

    侯方域咽了一口唾沫,点头。

    “本宫交给你的任务很简单,那就是烧粮!”朱慈烺一字一句的说。

    “烧粮?”侯方域惊讶。

    朱慈烺道:“今天是三月十三,你明日一早就出发,日夜兼程返回归德府,京师到归德一千两百里,算日子,十天左右你就可以回乡,而本月月底,二十七八之时,会有十万流贼会围攻归德府。而你的任务就是城破之时焚烧城内粮米,不使流贼在破城之后获得更多的军粮!只要你能烧掉城内五成粮米,本宫就算你立下大功,到时不但你父亲出狱无虞,本宫还会为你请功!”

    听到此,侯方域脸色大变。

    他是河南归德人,对流贼之祸最清楚,也最恐惧。

    崇祯八年万余流贼举着火把,四面围攻归德府的景象,他还记忆犹新,这几年中原各地都糜烂了,但仗着归德府高大城墙的保护,归德局势还算安稳,家乡人也都还平安。但照太子所言,流贼马上就要围攻归德了,家乡的平安和宁静马上就要被打破,他脸色如何能不变?

    更让他震惊的是,皇太子居然要令他烧粮!

    这是怎么回事?

    中原局势已经糜烂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吗?归德府已经不可保了吗?皇太子既然知道归德府要被攻击,为什么不提前增兵守卫?

    侯方域眼有惶恐,脑中闪过无数的疑窦,但皇太子严肃无比的表情让他明白,这些问题不应该是他问的。

    城内粮米,指的当然不是官府的府库,而是商人世家的粮仓,他侯家是归德世家,烧掉自己的粮米不算什么,但如果烧别家的,恐怕不会那么容易,这个乱世里,粮米就是命,你烧人家的粮米,人家不跟你拼命才怪呢,即使明知道流贼破城后,粮米都会被流贼抢走,但能狠下心来焚烧粮米的人,却也没有几个。

    人都有侥幸心理,想着我只要藏好了,不被流贼发现不就可以了吗?干嘛要烧掉?还有甚者会想,没有粮米,流贼不是就要杀人了吗?所以粮米不能烧,自己保不住,留给流贼保命也可以。

    至于流贼得到粮米之后,实力会扩大,会攻打更多的州府,那就不在他们的考虑中了。

    因此,烧粮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朱慈烺盯着侯方域,继续道:“本宫会派得力人手配合你,今天已经十三了,除去十天的赶路时间,你回乡后只有三到五天的筹划时间,任务艰巨,九死一生,万一被流贼发现你就小命不保,所以你要想清楚了,如果自认做不到,现在就可以拒绝我。”

    说完,盯着侯方域的脸,等着他回复。

第285章 艰巨任务

    侯方域一脸懵。

    他被朱慈烺的话彻底震撼了。

    不过毕竟是大才子,很快他就理出了重点。

    归德府要被流贼攻击了,皇太子这是要坚壁清野啊。

    不过这好像不是皇太子,而应该是兵部的权责啊?

    还有,为什么不找归德当地官员,却要找我?

    侯方域脑子里飘过无数的疑云。

    但有一点他是清楚的:皇太子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只要他能完成此重任,救父必然不是问题!

    侯方域吸一口气,拱手道:“殿下,臣以为,朝廷应该即刻向归德调兵,督师丁阁部,保定总督杨制台和襄阳左良玉……”

    身为归德人,他首先想到的是保卫归德。

    但他想的太简单了。

    丁启睿手下只有几千人,是空头督师,杨文岳的保定兵和左良玉的湖北兵是朝廷剿匪的最后家当,岂能放在归徳府?鼓动归德府百姓聚城死守是一个办法,朱慈烺曾经想过,不过最后放弃了,一来现任的归德知府和商丘知县都没有那个能力,二来,归德不是坚城,就算把所有百姓都发动到城墙上,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因为流贼已经不是过去的流贼了,不但有了火炮而且攻城手段也越发多样,从两次围攻开封就可以知道,以开封城的重兵和坚固城墙尚且摇摇欲坠,归德府没有坚守成功的可能。

    而城破之后被流贼报复性屠戮的景象也不是朱慈烺愿意看到的。

    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愿牺牲百姓。

    但焚烧粮米,不使流贼得到补给却是可以的。

    朱慈烺打断侯方域的话:“你觉得朝廷调这些兵马救援归德需要多长时间?”

    虽然不是将门出身,但侯方域的父亲侯恂做过巡抚,侯方域有耳濡目染的机会,平常又喜欢读兵书,对关内建虏和中原流贼有一些研究,而对官军的拖拉作风也听闻不少,他咽了一口唾沫,回答:“最少需要十五天,现在时间正好,只要朝廷立刻下令,十五天后,流贼围攻归德之时,官军正好可以赶到!”

    朱慈烺摇头,冷冷道:“实话告诉你吧,流贼即将围攻归德的情报是我从一个秘密渠道获得的,并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准确性,何况流贼善变,如果朝廷冒然向归德调动大军,结果流贼却直扑开封了,这个责任由谁来负?”

    “这……”侯方域哑了,整个中原,开封才是重中之重,也是官军防御的重点,不但因为开封是大邑,地理位置重要,是中原腹心,更因为开封有一个周王亲王失陷,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除非流贼大军真的出现在归德城下,否则朝廷不会轻易往归德派军。

    而流贼一旦兵临城下,以归德的城防怕是坚持不到朝廷救兵的来临。

    “那,那也不能什么也不做啊……”侯方域脸色苍白。

    “所以我才要派你回老家!”朱慈烺盯着侯方域的脸:“除了烧粮,你还要疏散归德的百姓,令他们携带钱粮,往山东避祸。你侯家是归德府的名门望族,各州县名门大族多是你侯府亲故,百姓也多信服你家,只要你多加劝说,百姓必然听从。如果流贼不攻归德最好,如攻了,百姓们也能少受一些损失。”

    归德府位在豫东,离山东单县只130里,山东境内虽然也有小股流寇,但总体还算安宁,将归德百姓疏散到山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侯方域明白了。

    他不是傻子,从皇太子的表情和眼神他已经判断出,流贼即将围攻归德府的消息一定是真的,而朝廷无力救援归德也是真的,想到归德的家人和归德城破后的景象,他心头一阵慌,目光和朱慈烺相触才想起,皇太子正等着自己的答复呢。

    烧粮很危险,但为了救父他管不了那么多了。

    一咬牙,侯方域拜倒在地:“臣明白了,如果流贼真的围攻归德,臣一定想方设法烧掉城内全部粮草,绝不让流贼在归德获取军资!”

    朱慈烺点头:“好,我和令尊在京师等你的好消息。”

    心里微微松口气,如果侯方域回答:归德百姓也是大明子民,朝廷为什么弃而不救?那侯方域就是刘宗周一脉,都是迂腐而不知道机变的清流,写写文章还可以,但却不适合做朝廷官员,更不适合从事机密任务。

    所幸侯方域不是那样的书呆子。

    听到“令尊”两字,侯方域全身热血沸腾,胸中勇气更足,深深一拜伏:“谢殿下。”

    朱慈烺温言道:“起来说话吧。”

    侯方域起身重新落座,因为激动,他脸色涨红,手指微微在抖动。

    “刚才我说任务九死一生,你可明白我的意思?”朱慈烺道。

    流贼围攻归德,为的就是钱财和粮米,侯方域焚烧粮米,等于虎口夺食,触及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一旦城破,他们一定全城围捕侯方域。

    “臣明白,只要能遏制流贼,救出老父,臣九死无悔!”侯方域眼睛红了。

    朱慈烺心说侯方域真不会说话,难道是把我当成绑匪,逼着你去做不情愿的事情吗?淡淡笑一下:“虽然我要你烧粮,但却不一定要光明正大的烧,你先疏散百姓,令他们多带粮米撤往山东,流贼围攻归德,一片混乱之时,你们可浑水摸鱼,事成之后再躲起来……”

    侯方域正在如何“烧粮”发愁呢,朱慈烺的话让他眼睛一亮:“臣明白了。谢殿下指点!”跪下又要拜谢。

    朱慈烺右手虚抬,示意不要多礼。等侯方域起身,他肃容道:“本宫会派几个得力之人辅佐你,你先去侧殿休息,一会本宫安排你们见面。”

    “是。”

    侯方域起身。

    一个小太监领他到侧殿休息。

    望着侯方域的背影,朱慈烺暗忖:目测侯方域还是有勇气的,如果他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平安归来,倒也可以重用一番。

    侯方域是归德本地望族,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声望,府中也有不少人手,熟悉地形有浑水摸鱼的可能,唯一就是太文弱了,烧粮计划要想成功,还需要给他派一个强力助手。

    朱慈烺看向田守信:“守信,召张名振来见我。”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239/ 第一时间欣赏崇祯十五年最新章节! 作者:韭菜东南生所写的《崇祯十五年》为转载作品,崇祯十五年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崇祯十五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崇祯十五年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崇祯十五年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崇祯十五年介绍:
穿越回崇祯十五年,崇祯、多尔衮、李自成、张献忠、且看如何在这天崩地裂、枭雄奸雄并起的大时代中,卷起千堆雪!公布一下群号,有疑一起聊694049059崇祯十五年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崇祯十五年,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崇祯十五年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