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崇祯十五年TXT下载崇祯十五年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崇祯十五年全文阅读

作者:韭菜东南生     崇祯十五年txt下载     崇祯十五年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16章 太子作品

    蔡其昌脸色微微一变,别人不知道,但他自己却很清楚,王青林一直想插足钱庄生意,但因为有徽商,尤其是他蔡其昌的压制,一直无法正常的开展业务,因此王青林对他十分愤恨,两人见面嘻嘻哈哈,但背地里却都恨不得对方死,今日王青林压他的报价,明显是想要当众出他的丑。

    当然了,周延儒的标的也是原因之一。

    周延儒是首辅,权柄巨大,做钱庄生意难免会碰触到律法的灰色边缘,有没有靠山就十分重要,如果能靠上周延儒,那可就高枕无忧了。虽然今天拍卖的银子并不是交给周延儒,但周延儒知道自己的作品拍出了高价,一定会与有荣焉,对买家的名字会有印象,日后到首辅大人的府上拜见,说不定会有不同的待遇。

    所以蔡其昌想要拍到周延儒的行书。

    王青林想法也一样。

    “五千两!”蔡其昌稍微皱了一下眉头,继续出价。

    “五千一百两!”王青林想也不想的就跟上。

    到这里,傻子也能看出来,王青林这是故意给蔡其昌难堪呢,不然不会一次只加一百两。蔡其昌是徽商领袖,见王青林跟自家领袖不过去,众徽商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除了徽商,其他商人都是看好戏的心理。

    “六千两!”蔡其昌眉头皱的更深。

    “六千一百两!”王青林看来是咬死蔡其昌了。

    “王青林,你什么意思?”有徽商对王青林戳手指。

    “肃静!”不等王青林反驳,台上的田守信就沉下了脸,盯着那不满的徽商:“本次义卖是太子钧旨,胆敢扰乱义卖秩序者,休怪咱家不客气了。”

    那徽商吓的脸色发白,脖子一缩,再不敢多言。

    田守信环视全场,提高声调,微笑道:“六千一百两一次……有喜欢周阁老书法的赶紧出价,不然等咱家数到第三次,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众人目光都看向蔡其昌。

    所有人都认为蔡其昌一定会继续加价之时,但不想蔡其昌忽然幽幽叹口气,摇摇头,端起桌上的茶水,悠然的喝了起来。

    看样子,他是放弃了。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众富商都有点失望。

    阁楼上的朱慈烺却是点头:拿得起放得下,怪不得这老家伙是徽商之首,换成其他人,肯定咽不下这口气,要继续加价的--银子是小,面子最重要啊,堂堂徽商领袖,岂能被浙商的后起之秀压在头上?

    但蔡其昌轻易就放下了,一点都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六千一百两两次……”

    木台上,田守信提高声调,目光看向蔡其昌,想要鼓动他继续出价。

    但蔡其昌不为所动。

    “六千一百两,成交!由南直隶王青林获得!”

    田守信只能敲锣。

    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六千两一幅画,也算是当代作品的一个高峰了,拍到周延儒行书的王青林颇为得意,抱拳拱手,向鼓掌的各位表示谢意。因为价钱新高,又是首辅作品,所以田守信亲自将证明拍卖成功的信笺送到王青林面前,王青林接住了,向田守信谢,又谢太子殿下。

    掌声更热烈,尤其是浙商,他们被徽商压制很久,今天终于在徽商面前扬眉吐气了一次。

    到此拍卖会好像该结束了,拍到作品的商人兴致勃勃,今日之拍卖不只是募捐,也不只是捧了某个官员的臭脚,隐隐地也有证明自己财力的作用,对生意不无臂助;没有拍到字画的商人虽有点失落,但想到自己省了一笔银子,看了一场热闹,倒也能接受。

    但让人意外的是,两个小太监居然又抬出了一个大木架。

    咦,难道还有字画?

    等木架摆到木台之上,商人们就更是惊奇了。

    木架上悬挂着的竟然是一张白纸!

    “大家一定奇怪为什么是一张白纸,”木台上的田守信笑眯眯地介绍:“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一副字是要作者现场书写,再现场拍卖!”

    富商们恍然,但同时却又更疑惑了,现场书写的人会是谁?既然是排在首辅周延儒之后,那地位应该是高过周延儒的,当今天下能高过周延儒,且在京师的……皇上肯定不可能的,这里又是太子府,难道会是皇太子?

    富商们脸上都闪过惊异。

    田守信也不隐瞒,直接道:“不错,就是皇太子殿下!”向朱慈烺坐在的阁楼拱手行礼。

    富商们这才醒悟,原来皇太子一直在现场呢,纷纷向阁楼行礼。

    田守信回转身,面对富商们:“虽然大家今日慷慨解囊,但还是不够的,因此皇太子临时决定,他将亲自下场为大家写一幅字……”

    富商们微微惊呼。

    作为帝国的储君,皇太子不是轻易能见的,现场书写更是不能想象。

    “而且太子爷这幅字跟诸位大人的字不同,他不写诗,也不作词,而是要为诸位写一写商号的名字。只要出了银子,不论挂于室内,还是悬于楼外,太子爷都不会干涉。”田守信道。

    此言一出,富商们立刻就轰动了。

    帝王可是一字千金。

    朱慈烺虽然现在不是帝王,但却是未来的帝王,帝王为商号题写匾额,那可是千百年来未有过的事情,唐宋以来,喜欢题字的皇帝有过不少,但他们题字的地点不是在名胜古寺,就是在皇宫内苑,从没有一个皇帝为商家写过字号。

    轰。

    富商们一个比一个激动。

    如果说周延儒的字可以拉近跟朝臣的关系,那皇太子的字直接就带有庇护的作用了,一旦太子登基,有什么祸夕旦福,只要把皇太子书写的匾额护在身前,大吼一声:“这是陛下的御笔,谁敢乱动?”

    更不用说店中有皇太子亲笔的那种广告效果,那恐怕是多少银子也买不来的。

    “殿下,万万不可呀!”阁楼上,吴伟业惊的脸色发白,急忙跪倒劝阻。

    如果说皇太子在王府召见众商家,又开设拍卖场他,还只是小问题,在御史言官都已经出京的情况下,还不会受到太多的攻击,但给商家题字却是惊世骇俗的大事件。大明朝士农工商,自太祖高皇帝以来就大力打压商人的地位,最初之时,商家子弟甚至不能参加科举,不能穿丝绸衣服,明中后期以后商人地位虽然有很大提高,但明面上依然是打压的对象。朱慈烺可以给庙宇,给名胜题字,却唯独不能给商家题字。

    作为东宫左庶子,他不能坐视,他必须阻止。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崇祯十五年》,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ww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第317章 两强相争

    朱慈烺看也不看他,只淡淡道:“起来吧。此事已经宣布,断没有更改的可能。”

    吴伟业耿着脖子,忠言逆耳道:“殿下您身为皇明储君,给商人题字实在是闻所未闻,不说国朝,就说汉唐也无有此事,一旦……”

    “如今的形势也是汉唐没有遇到过的。”朱慈烺打断他的话,淡淡道:“内阁百官体恤朝廷,愿将字画交给本宫义卖,本宫身为皇太子又岂能置身事外?我皇明二百七十载基业,到今日虽遇上一些困难,但只要要上下一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做大事儿不拘小节,等过几年年景好了,仍旧是一个太平天朝。若是事事拘于小节,自我限定,任百姓流离失所,任官兵没有饷银,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天下大乱,社稷不保。左庶子,本宫说的对吗?”

    吴伟业不敢点头,也不能摇头,只能哑在那。

    “但这么简单的道理就是有人不明白,”朱慈烺盯着吴伟业,意有深意的道:“需要有人点醒一下他们!”

    吴伟业听出了些弦外之音,小心问道:“殿下的意思是……”

    朱慈烺淡淡一笑,不解释,相信以吴伟业的聪明应该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了。

    有些话朱慈烺不方便亲自说,需要有人代言,吴伟业是东林才子,担任这个角色正是合适。

    吴伟业呆呆地,没劝住皇太子,却还要帮着皇太子摇旗呐喊,点醒那些反对的人,角色是不是转换的有点太快了?张张嘴,还想要劝说,但太子殿下却已经转头不看他了。

    经过这些日子,吴伟业对太子的新脾气已经很深的了解,知道如果继续谏言,太子一定会大怒,虽然不会责罚,但那阴冷的眼神却总是让他有一种喘不上气的感觉---一场大病竟然改了皇太子知书懂礼的性子,如果病前的皇太子,绝不会这么跟他这个老师说话,更不会做这些惊世骇俗的事情。

    吴伟业脑子乱哄哄地,呆愣了片刻忽然惊醒:太子刚刚给我下钧旨了,我是听还是不听呢?

    呀,呸呸呸,太子殿下的钧旨我岂能不听?

    又想:皇太子所说不是没有道理,筹钱确实是当今的第一要务,没钱就没粮,没粮就没兵,没兵就无法终结天下的乱局。而皇太子不能给商家题字也并非祖制,只是从前没有人做过罢了,如果真能筹集到大笔的银子,解燃眉之急,虽有损皇家颜面,但比起崇祯十二年,崇祯帝命令勋贵纳捐,前后折腾一两月,鸡飞狗跳,最后一两银子也没有筹到的窘境要好多了吧?

    罢了罢了,谁让自己是东宫左庶子呢,一会就召集人手,将太子的想法散播出去,但愿那些对太子不满,想要弹劾太子的人,听了这番道理之后能改变主意……

    花园中。

    富商们还在轰动中。

    大明朝士农工商,商人们何时得到过皇太子的垂青?刚刚拍到周延儒行书的王青林原本以为拍到了一个宝,现在看起来不过是一根草,和皇太子相比,周延儒根本什么都不是。

    田守信抬手压了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继续道:“所以现在是一张白纸,等到拍卖结束,殿下会亲笔书写。诸位如果有意,现在就可以拍了。”

    “一万两!”

    话音不落,就有人举手,直接一万两起步。

    “一万五千两!”

    “三万两!”

    很快价钱就飙升到了三万两。

    一片惊呼。

    一幅字三万两银子,已经超过很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了,不过却没有人觉得贵。

    因为那是皇太子,未来陛下的字啊。

    “四万两!”一人声音压过其他人。

    微渊斋掌柜张乾生。

    现场一阵骚动。

    “四万零一百两!”众人的惊呼还没有落去,就听见又有人高声出价。

    原来是晋商田生兰。

    这是田生兰第一次出价,整场拍卖会他一直都很安静,山西商人一向精打细算,花几百两买一张画他还真舍不得,加之他有魏藻德那样的好女婿,就算不买画,官府也不敢刁难他,因此他一直稳坐钓鱼台。

    但皇太子的字让他忍不住了。

    魏藻德再大也不过是一个臣子,皇太子却是未来的皇帝,如果能得到皇太子的字,他田家的生意必然会水涨船高,

    不过他很小气,虽然很想得到,却也只肯多加一百两。

    现在有嘲笑声。

    田生兰却面不改色心不跳,甚至对那些嘲笑他的人瞪了瞪眼睛。

    哈哈,嘲笑声更大了。

    加一百两就想到得到皇太子的亲笔,简直是妄想。

    田生兰更气了。

    “六万两!”

    但不等他收回目光,他的报价就被盖过了。

    徽商蔡其昌出手了,报价之前,他有意无意的瞟了王青林一样,明知道王青林不会让他如愿,但皇太子的字他势在必得。做钱庄生意,如果能有皇太子的题字,那简直是请到了一尊镇店之神。

    见是蔡其昌,田生兰张张嘴,不敢再报价,灰溜溜但又很不甘心的坐下了。

    田生兰不敢挑战蔡其昌,但王青林却不怕,或者说他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六万一千两!”王青林举起右臂,高声报价。刚才是每次比蔡其昌多一百两,现在是多一千两。

    蔡其昌下面的徽商都朝他怒目而视。

    王青林这是故意在捣乱啊。

    众人却都是兴奋,继刚才之后,一场精彩而又令人窒息的竞价大战可能又要刚刚开始了。

    蔡其昌老脸没有任何表情,看都不看王青林,再次举起右手报价:“七万两!”

    轰。

    现场轰动了。

    阁楼上,吴伟业眼睛瞪圆了,紧张的咬住了嘴唇。

    七万两,那差不多就是京营三个月的伙食开销啊。

    “七万一千两!”王青林再跟。

    “八万两!”

    “八万一千两!”

    到这里,蔡其昌脾气再好也不免有点动怒了,心想你王青林不想跟我徽商做生意了吗?他年纪大了,不喜欢跟人公开撕破脸,如果是其他物品,他说不定微微一笑就放弃了,就像周延儒的行书一样,但皇太子的手书太重要了,有了皇太子的手书,他钱庄生意说不定能再上一层楼,思忖片刻,他决定一锤定音,不再跟王青林纠缠了,于是报出了一个更高的价格:“我出十万两!”

    所有人都激动了。

    十万两,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崇祯十五年》,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ww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第318章 指桑骂槐

    阁楼上,小太监唐亮激动的满脸通红:“殿下殿下,有人出十万两了!”

    吴伟业也是兴奋。

    朱慈烺靠上椅背,长长松了一口气,虽然他有一定的自信,自己的手书应该能拍个不错的价钱,但到底能拍出多少银子,却没有绝对的把握,现在飙到十万两,他终于可以放心了。有这十万两,他不但可以赈济灾民,而且还可以做另外一件大事。

    十万两一幅字,绝对的天价了。

    就在满场大哗,所有人都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啧啧惊叹之时,王青林又出价了:“十万一千两!”

    所有目光都看向蔡其昌,看这位徽商大佬要如何反击?

    蔡其昌双颊的肌肉微微跳动,不过还是不动声色的举手:“十三万两!”

    一次就加了三万。

    看来他不想再跟王青林纠缠了。

    现场惊呼之声更响。

    所有目光又齐刷刷地转到王青林这边。

    “十三万两!还有没有人加?!”

    一向冷静的田守信也兴奋了,他脸色涨红,声调不由自主的就提高了好几度。

    王青林脸色稍稍犹豫了一下,显然,十三万两的报价也有点超乎他的心里预期了,不过想到皇太子题字所能带来的巨大广告效益,还有打击徽商气焰,在钱庄行业里杀出一条血路的美好前景,他还是一咬牙,举手道:“十三万一千两!”

    有惊呼也有欢呼,所有目光又一次转回蔡其昌。

    有人在鼓掌,为王青林的勇气而喝彩。

    “王掌柜有魄力,不愧是浙商领军人物,张某佩服佩服啊!”

    原来是微渊斋的掌柜张乾生。

    “是啊,王掌柜不愧是后起之秀啊!”有人附和。

    但更多的人却是盯着蔡其昌,想知道蔡大领袖还会不会出价,又会出多少?

    众目睽睽之下,蔡其昌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在他看来,皇太子的手书虽然珍贵,有巨大的广告效力,但十三万两银子已经是天价,再多就不值了,何况财不外露,再出高价,万一被朝廷盯上,以后再找你募捐怎么办?

    王青林真是太知道轻重缓急了,就算你跟我不对,也不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太子的面跟我作对啊?

    又想,王青林财力并不雄厚,今日出手为何如此凶猛?最重要的是,为何一直在针对我?难道是浙商已经抱成团,要挑战我徽商的龙头地位了吗?

    越想越疑,目光忍不住就看向了王青林。

    王青林志在必得,并没有因为出到十三万两银子的高价有任何不安,当发觉蔡其昌看过来时,他居然还微笑的拱了拱手。

    这中间,主持人田守信高声吆喝:“还有没有出价超过十三万一千两的?十三万一千两一次!十三万两一千两两次!……”

    蔡其昌不报价,只扭头跟身边的一个中年商人小声嘀咕了一句什么,那商人立刻起身举手高声道:“田公公,草民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现场立刻静了下来,所有人都想知道他要说什么。

    连阁楼上的朱慈烺都好奇。

    田守信停住报价,笑眯眯:“请讲。”

    “草民叫王焕,徽州人士,在京师经营绸缎生意。”中年商人向朱慈烺所在的阁楼拱手行礼,自我介绍了一番,然后道:“殿下仁德,为筹集赈济灾民和辽东善款,特举行义卖,然天下奸诈之人甚多,为了徒一时的口舌之快,胡乱出价,扰乱义卖秩序,事了却又拿不出银子的事情也是有可能的。我等被他戏耍事小,如果妨碍到殿下赈灾的大计,那可如何是好?”

    听到此言,王青林脸色立刻就变了王焕意是在怀疑他有没有银子啊。

    众人也都听明白了,目光看着田守信,想看东宫典玺要如何处置?

    田守信不置可否,淡淡微笑的看向王青林:“你可有什么想要说的?”

    王青林脸色涨红,猛地弹站起来,拱手,声音有点变调:“回田公公,在殿下面前,草民岂敢孟浪?正通商行自草民曾祖父创立,到今日已快百年,不但江南,江北也有不少的商铺,如果草民出价但却拿不出银子,不但江南江北的商铺,就是草民全家上下一百三十口人,也任由殿下处置,草民绝无怨言!”

    王青林毕竟年轻,被王焕一激,眼睛里的愤怒根本隐藏不住。

    田守信微微一笑:“王掌柜言重了,正通商行的信誉,咱家是相信的。”

    目光转回王焕脸上,笑:“王掌柜,那一位王掌柜的银子看来是没问题的,不知道你是否有心跟他争一下啊?”

    “不了不了……”王焕尴尬一笑,灰溜溜坐下了。

    田守信唇边微有冷笑,抬起头,环视全场:“大伙还有意见吗?”

    “没有!”

    “田公公请继续吧。”

    商人们七嘴八舌的回答。

    见没有人再提出异议,田守信点点头,继续叫价:“正通商行的王掌柜出价十三万一千两,哪位还想要加价?”

    全场雅雀无声。

    本就是王蔡两人的竞争,王焕这么一挑,就更是没人敢插手了。

    “十三万一千两一次,十三万一千两两次……”

    田守信连续报了两次,见无人应答,于是满脸微笑的看向蔡其昌:“老掌柜,你难道不加价吗?”

    这是拍卖会开始以来,田守信第一次直接点名。

    脸上微笑,声音却冰冷。

    所有人连同蔡其昌自己都明白,他指使王焕挑刺的行为惹怒了这位东宫典玺,如果他不出价,东宫典玺怕是不会轻易放过他,更何况太子殿下还在阁楼上看着呢。蔡其昌悔死了,悔不该让王焕出头,到现在他不加价也不行了,只能一咬牙:“草民出十四万两!”

    “十四万一千两!”不等他话音落下,王青林就已经高声报价盖过了他。

    田守信又微笑的看向蔡其昌,一脸期盼:“老掌柜?你看……”

    蔡其昌额头上的冷汗已经清楚可见,颌下的胡须一颤一颤。

    “草民……十五万两。”蔡其昌的声音已经像是在报丧。

    有人在轻笑。

    蔡其昌是商界大佬,说一不二,何曾有过这样的窘迫?跟他不对盘的一些商家,尤其是浙商,都已经忍不住笑了起来。

第319章 弹劾再起

    原本是一场激烈的争夺战,现在却好像是变成对蔡其昌的凌虐了。

    “十五万一千两!”见蔡其昌已有退缩之意,王青林斗志更足,想也不想再加价一千。

    田守信又笑眯眯地看向蔡其昌。

    蔡其昌低下头,哆哆嗦嗦的喝茶,这一次说什么他也不加了。

    田守信也见好就收,没有继续再为难他。

    “……十五万一千两一次,两次,三次!”然后敲响铜锣,高声道:“成交!恭喜南直隶王青林又下一城,太子爷的手书,属于你了。”

    “好!”现场浙商站起来欢呼,徽商一个比一个脸色难看,其他各地的商人都是欢颜,在为浙商欢呼捧场的同时,也为今天的这场好戏而兴奋。

    田守信走下木台,亲自将竞拍成功的信笺送到王青林手中。

    阁楼上,朱慈烺微微点头,对田守信的处置很是满意,如果不是田守信的威逼,蔡其昌怕是不会再加价,一来一去就等于多拍了两万两银子。

    谢过田守信之后,王青林绕到蔡其昌桌前,微笑拱手:“老掌柜,承让了。”

    态度谦卑,但声音却不无得意。

    蔡其昌面色铁青,一拱手,冷笑道:“不敢,王掌柜志在必得,老夫当然要成人之美!”

    “你就直说你银子不够,不就行了么?”王青林的一名手下突然在远方高声起哄。

    蔡其昌德高望重,不止是徽商,其他各地商人也都卖他面子,没人敢公开嘲笑他,但气氛实在是热烈,众人实在是忍不住,哄的一声,也不知道是谁起头,现场笑成一片。

    蔡其昌气的全身哆嗦,颊边的肌肉不停的在抽动。

    从商这么多年,他还没有受过这样的羞辱呢。

    王青林,你等着!

    阁楼上,朱慈烺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一对商场竞争者。

    朝堂有政争,商场有竞争,有人就有江湖,这永远是颠簸不破的道理。

    徽商,浙商,晋商,天下的银子有一半都掌握在他们手中。通虏的晋商不说了,徽商和浙商是现在大明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商帮,如果能利用他们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让他们两派争相向朝廷献宠,愿意将私藏在他们手中的白银借给朝廷使用,为朝廷纾困,就像是清末胡雪岩、徽商鲍漱芳那样的红顶商人一样,大明朝的财政危机应该能缓解不少……

    朱慈烺心中忽然有了一个主意。

    一个对商人非常坏,但对大明却非常好的主意。

    “殿下,该下楼了。”唐亮笑着提醒。

    “哦。”朱慈烺起身下楼。

    拍卖已经完成,现在该他出场,为王青林题字了。

    前世里朱慈烺书法就不错,朱慈烺本尊又为他留下了极好的书法底子,因此他对自己的书法很有信心的,不管拿到哪里,都不会辱没他皇太子的身份。

    “草民叩见殿下。”

    朱慈烺一出现,全场呼啦啦都跪下了。

    朱慈烺满脸微笑,示意大家平身,还点了王青林蔡其昌和另外几个高价买画的商人的名字,感谢他们参加义卖,为国分忧。

    见皇太子如此平易近人,一点都没有架子,比七品官还要和蔼,满场商人都是感动,一时赞颂之声响彻整个花园。

    田守信指挥几个小太监摆开书桌笔墨,铺开纸,朱慈烺拿起笔,微笑的看向王青林:“王掌柜,写什么字啊?”

    “请殿下赐字,正通银号!”王青林跪在地上,激动的脸色涨红,说话都不利索了。

    他求的是自家钱庄的字号。

    不意外,能豪掷十五万两银子买他一副字的也就钱庄老板能有这个豪气了。

    朱慈烺微笑点头,蘸饱了墨,往宣纸上写去。

    “好字,好字啊!”

    现场马屁之声响彻云霄。

    放下笔,朱慈烺微微松口气,拍卖会的成功让他兴奋,他想着是不是要筹备第二场拍卖会呢?今天这一场针对富商,第二场他准备针对京师的勋贵,比起富商,勋贵口袋里的银子一点都不少,但勋贵们不会为百官的字画动心,他们有很多渠道能免费获取到官员们的字画,所以要想让勋贵们掏银子,必须找到一个让他们心动的标的物。

    ……

    下午,东宫太监执礼,锦衣卫护卫,唢呐吹吹打打,将皇太子的赞誉和各位商人所拍字画送到了商人府上,经过街道时,围观者如云。

    很快,皇太子在太子府举办“募捐拍卖会”,将文武百官的字画拍卖给到场的商人,最后甚至亲自上阵,为南直隶商人王青林书写票号名称的事情,迅速就传遍了整个京师。

    京师又轰动了。

    皇太子总是有让人意料不到的动作,总是让人惊奇,市井百姓热闹讨论的是皇太子筹集到的二十多万两银子还有徽商和浙商的恩怨,以及豪掷十五万两白银的浙商王青林的事迹。

    但对朝官,对讲究“礼”的士大夫来说,皇太子不守礼的劣迹,又添上了一桩二十万银子再是重要,能重要过朝廷的颜面吗?孟浪,荒唐啊,立刻就有人上疏弹劾,虽然弹劾东宫是一件比骂皇帝本人还傻的事,有可能会惹怒崇祯帝,但清流管不了那么多了。

    驿馆里。

    刘宗周负手站在窗前,长长叹息。一个屡屡不听劝的固执皇帝,一个爱财胜过朝廷脸面、且屡教不改的储君,这大明天下,还能有未来吗?念及于此,更加的心灰意冷。

    书童却想到一件事,犹豫一下,还是小心的道:“先生,太子爷拍卖的字画里,可没有您的呀。”

    刘宗周这才警醒,自己也送了一副字给太子的。

    准确的说是一个字。

    一个大大的诫字。

    他要提醒皇太子,不但要谨言慎行,有些不应该做的事情绝不能再做。

    皇太子并没有将他作品拍卖,难道是自己留下了?又或者是一气之下撕毁了?

    “宪台大人在吗?田守信求见。”有人高声在门外喊。

    刘宗周皱起眉。

    又来了。

    最近几天,田守信天天都会求见他,送猕猴桃,点心,各种东宫尚膳所做的可口食物,如果是其他人受到东宫如此恩宠,心中一定会欢喜,但刘宗周却心静如湖,一点涟漪都没有。作为人臣,他不能拒绝东宫来人,但对东宫送来的食物,他却是碰也没有碰过。

    但田守信今日送来的却跟往日不同。

第320章 大儒风范

    但田守信今日送来的却跟往日不同。

    一封太子的亲笔书信,一张五千两的银票。

    见到银票,刘宗周惊讶极了,等看完皇太子书信,却又皱起眉头信中,朱慈烺表达了他对刘宗周的敬仰之情,但刘宗周一眼就看破了皇太子的虚情假意,放下信笺,刘宗周取过笔墨,写了一封信,令书童将书信和那一张五千两的银票,一同交到户部。

    书童吃惊,不明白先生这是何意?

    刘宗周却不解释,只摆手让他速去办。

    很快,一条信息在京师传开,朝中百官的字画只左都御史刘念台的草书皇太子没舍得拍卖,而是自己留了下来,悬在了书房,并派人送了亲笔感谢书信和五千两的银票到刘念台居住的驿馆,以示自己的拍卖银。而刘念台收到银票后又将银票转交到了户部。

    “真是大儒啊,五千两银子,看都不看。”

    “是啊,不愧是蕺山先生!”

    京师百姓对刘宗周都是敬仰。

    信王府。

    听到刘宗周将银票转交户部,朱慈烺轻轻叹口气,刘宗周虽然迂腐,但气节和廉洁是无可挑剔的,他写的那个“诫”字虽然别有用意,但朱慈烺还是将之挂在了自己的书房,以此提醒自己:穿越到这个时代,除了军事,政事,民事之外,逐步扭转天下读书人迂腐、拘泥于八股,不能学以致用的顽疾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至于为什么是五千两?首辅周延儒拍卖价是六千两,虽然看不上周延儒,但面子还是要给的,所以刘宗周的价钱不能超过周延儒。五千两银子看起来有点多,但其实一点都不亏,因为从一开始朱慈烺就知道刘宗周不会要这个银子,而通过这五千两银子,原本对皇太子有所不满的刘宗周门人,心里能稍有安慰:太子还是看重蕺山先生的,不然不会独爱蕺山先生。

    朱慈烺脸上露出笑,唯一有点担心的是,为商铺题字之事并没有事先禀告父皇,不知道父皇会不会生气?

    ……

    乾清宫。

    听说皇太子一场义卖就筹到了将近二十万两银子,御案后的崇祯喜怒参半,银子数目让他惊喜,但想到皇太子给商人题字,开历朝历代的第一次,崇祯帝又有一种皇家颜面扫地,难堪羞臊之感堂堂大明皇太子,也成了卖字先生了吗?

    这个朱慈烺,真是大胆,不跟朕商量,就做此鲁莽之事!

    外廷肯定会有非议,说不定弹劾的奏折已经在路上了。

    崇祯帝很是恼怒。

    但想到如果不是朱慈烺亲自题字,也不可能筹到二十万两银子,崇祯帝心中的怒气又消去不少,二十万两银子又的确能做不少的事情,罢了罢了,非常时期就行非常之事吧。不过皇太子开此一例,以后官员怕是会有样学样了,商人和官员勾结之事,怕是不能遏制。

    “王承恩,传旨,严禁各地官员为商人题字,但有违反者,一律严惩!”

    崇祯霍然站起。

    ……

    朱慈烺一直在等宫中的消息,见父皇没有下旨申斥,也没有召他进宫,心中的石头算是落了地。

    “殿下,是不是要进宫?”田守信小声道。

    朱慈烺摇头:“不必。”

    “启禀殿下,户部郎中李其纪,兵部郎中李胜峰求见。”午膳后,小太监唐亮来报。

    “宣!”

    朱慈烺面色一喜,他知道,他委托户部和兵部清丈京营官田之事应该是完成了。

    李其纪和李胜峰进入殿中,叩拜起身后细细禀报。

    果然,京营的三十万亩官田已经清丈完毕,虽然实际数量不足账面上的三十万亩,只二十六万五千六百亩,算起来有将近四万亩的亏空,不过依然是一个好消息。二十多万亩的军田,户部和兵部加上顺天府调集了一百多名的官员,历经半多月,加班加点,终于是在皇太子规定的时间之内丈量清楚了,朱慈烺勉励二人,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满意。

    明朝最初实行卫所制,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京营是皇帝亲兵,除了外地的班军,京营本地士兵都在京畿附近有自家的军田。史载,明成祖时,京营士卒的军田一共将近有两百多万亩,但几次改制下来,时至今日,京营军田只剩下一百多万亩了。

    如果严格的执行军田制,那些被裁撤或者自动退出京营的士兵就不能再拥有京营的军田了,这也是京营老兵聚众闹事的原因之一,他们担心名下的军田会被收回。

    长期看,他们的军田终究是要被收回的,但短期为了维稳,朱慈烺不打算动他们的奶酪。

    不客气的讲,军田卫所制是一项没有远虑,只图眼前利益的操蛋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曾自豪的说,他用最少的钱养活了最多的兵,但却不知道,他在世之时,因为士兵都是随他打天下打出来的,哪怕是屯田兵也颇有战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亦兵亦农导致的后果就是明军训练不足,战力低下,以至于到了明中后期之后,将领不得不豢养家丁,以充实战力,不然他们就无法为朝廷出征。

    家丁为将领私属,费用最初由将领自己承担,而随着家丁制的盛行,特别是辽东事起之后,朝廷认可了家丁的存在,改成官给粮饷。到了这个阶段,军田卫所制在各地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京营是皇帝亲兵,自土木堡之变再没有成建制的离开过京师,没有经历过大战,又在皇帝和文官的眼皮子底下,因此各级将官并没有豢养家丁的习惯,这也是朱慈烺整顿京营比较顺利的原因之一。如果将领都有家丁,聚啸闹事,即便以他皇太子之尊也未必能压得住。

    京营没有家丁,军田制也是实实在在,现在京营每个士兵的家中平均都有十亩地,军田不超过三十亩不纳赋,只出徭役,加上军中的俸禄,维持三口之家的开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总体说,比起地方军队,京营的待遇是很不错的。

第321章 军功授田

    但在朱慈烺整顿之前,京营的战力却是最低的,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围攻北京之时,京营一哄而散,连一场恶战都没有打,每每想起,朱慈烺又心痛又疑惑,虽然有历史学家认为是鼠疫导致的结果,但京营空额严重,长不训练,应该也是重要原因。

    两位郎中退下之后,朱慈烺连续批下两道命令。

    第一,授予京营新兵每人十亩军田。

    李若链从天津招募的两千纤夫兵和京畿考核招募的两千兵都是这项命令的受益者,从现在起,他们和京营老兵一样,都有了十亩军田。

    考虑到他们中间很多人是孤身一人,家中无人耕种,朱慈烺规定可以由京营招募佃户,代替其收缴佃租。

    第二,军功授田。

    从今以后,军功赏赐改银两为田地。

    孟子曾说:有恒产恒业者有恒心,军田从本质上就是要将士卒束缚在土地上,令其不敢不听从命令,更不能逃跑。而军功授田则是用中国人最为看重的田土激励他们奋勇作战。

    反之,临阵退却,不服从命令者除了要承受军法之外,名下的军田也要被收回。

    两道命令传到场外大校场,新兵一片欢呼。

    特别是两千纤夫兵,一月前他们还是一无所有,只一条烂命,现在不但吃好的喝好的,而且还有了十亩田地,成了小地主,这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差别,他们如何能不感激,如何能不刻苦操练,奋勇杀敌?

    用过午膳,朱慈烺直奔城外大校场。

    筹集到二十万两银子,授了军田,现在他要筹划另一项大事了。

    “殿下,徐文朴真搬到营房里住了……”出城时,田守信小声报告。

    朱慈烺微笑点头。

    千总徐文朴实现了他的承诺,前天晚上收操回城之后,他便带着自己铺盖卷来到了德胜门的营房。徐文朴进门的那一刻,同房的士兵们都惊呆了,不敢相信千总会成为自己通铺的兄弟。

    徐文朴哈哈大笑,喊认识的士兵的名字。

    士兵们这才惊醒过来,不停地上前向徐文朴行礼打招呼吗,又急急忙忙地给徐文朴清出一个最好的铺位。

    徐文朴也不客气,放下铺盖卷之后便很随意地和士卒们聊起了天,晚上和士兵们一起上思想教导课,课后洗漱,到了休息的时间和普通士卒一样爬上了大通铺,没多久便鼾声大作。

    那一晚,和徐文朴同一营房的士兵们都有点失眠。翌日清晨,起床的号角响彻军营之时,徐文朴第一个从床上弹起,当同房士卒还在穿鞋之时,他就穿戴完毕,奔出了房门--千总大人真利索,所有人都是感叹。

    五公里长跑,徐文朴一直跑在最前方,第一个冲到了场外大校场。

    不止徐文朴,他麾下的三个把总也搬到了营房中,和士卒们一起操练一起吃住。

    整整一天,徐文朴都是京营关注的焦点。

    徐文朴的上级,精武营主将吴襄对徐文朴的做法很是赞赏,认为徐文朴的做法,与兵同在,同甘共苦,深得辽东边镇练兵的精髓,但更多的人,尤其是千总一级的将官对徐文朴的行为非常不满,私下悄悄埋怨:“哗宠取宠!你出风头也就罢了,却把我等置于何处?”

    不过不满归不满,第二天众千总都乖乖卷了铺盖卷搬到京营营房,和士兵们同住。

    来到大校场,李国祯、贺珍、吴襄带着众将在营门口迎接。和他们寒暄几句,朱慈烺直奔徐文朴的千人队。

    徐文朴是原五军营右掖营的千总,参将董琦的部下,此番京营整顿,因其勇武而继续担任精武营的千总,前世读史之时朱慈烺曾经见过徐文朴的名字,知道他战死在了甲申之变中,因此从一开始就非常器重徐文朴,现在徐文朴又首开先河,和士卒同吃住同操练,他当然要鼓励一番。

    “辅仁快起!”

    不等徐文朴叩拜,朱慈烺就微笑着双手搀扶。

    徐文朴字辅仁。

    徐文朴激动的脸色微红--能被皇太子叫字,可不是一般的荣耀。

    问起徐文朴的籍贯,徐文朴原籍居然是金华府义乌县。

    戚继光曾说,天下最好的兵是义乌兵,想不到徐文朴原籍居然是义乌的。

    再细问之下才知道,徐文朴的曾祖父和浙江抗倭名将、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吴惟忠是同族兄弟,一直跟随戚继光,不论南方抗倭还是北方打击蒙古人,都立有战功,因其姐姐家无嗣,遂将三子也就是徐文朴的祖父过继给了姐姐家,改姓为徐,并进了京营,后因功授千总之职。徐文朴承袭祖父、父亲的职位,到今日已经将近五年了。

    朱慈烺心有惊喜:“那辅仁,你对戚少保的鸳鸯阵一定有相当了解了?”

    徐文朴脸色微微一红,抱拳:“回殿下,先祖过世的早,家父在世时从未跟臣提过鸳鸯阵,因此臣对鸳鸯阵的了解,并不比他人多。”

    朱慈烺有点小失望,但还是勉励道:“你是戚少保的同乡,先祖又曾经是戚少保的部下,如今本宫打算以戚家军之法操练京营,你要多多表现,以为众军表率!”

    “臣誓死追随殿下,报效朝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徐文朴单膝下跪。

    从徐文朴的千人队离开时,朱慈烺命中军传令:“精武营加纤夫兵集合,本宫要阅兵!”

    “是!”

    “精武营集合!”

    战鼓擂动,中军大声传令。

    校场立刻就震动了,正在操练的精武营各部急急集合,“向前看”“向后转”等整队口令响彻校场。

    而朱慈烺已经提前登上了点将台,接过田守信递来的西班牙人进贡的单筒望远镜,拉长了举到左眼边仔细观察精武营整队的过程--校场太大了,只靠目力无法顾及全场。

    精武营和纤夫兵正在整队。

    善柳营、左右柳营和新招募的两千京畿兵没有得到阅兵的命令,依然还在操练中。

    望远镜真是一个绝妙的好东西,朱慈烺可以清楚的看到远在两里外的景况。

    半个多月的长跑让京营全体将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不说整队中的精武营,即便是孱弱的左柳右柳营也感觉跟半月前不同了。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崇祯十五年》,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ww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第322章 京营改制

    一盏茶(约十分钟)后,精武营和纤夫兵整队完毕,以三百人为一小队方阵,齐步走过点将台。

    作为“教官”的小太监韩琛走在第一个方阵的最右侧。

    和普通士兵一样,他挺胸抬头,小脸绷的严肃,走起路颇有阳刚之气,如果不说,谁也不能知道他是一名小太监。哦,不对,他不是小太监了,他现在是有品级的太监了。

    没有首长好,也没有为人民服务,只有冬冬的战鼓伴随着将士们的脚步。

    朱慈烺微微点头。

    队列训练已经初见成效,隐隐已经能听到齐刷的脚步声了。

    韩琛干的不错。

    而李若链从天津招募而来的两千纤夫兵走起队列来,居然不比精武营的老兵差多少。

    一切都归功于李若链的严厉督促。

    虽然没有带过兵,但李若链是武进士出身,对带兵并非完全的门外汉,加之纤夫兵都是好苗子,韧性坚强能受苦,相比于京营老兵更容易被操练,前些天精武营出现逃兵,但纤夫兵却一个逃走的也没有---京营操练虽然苦,但丰衣足食,比起纤夫的悲惨生活幸福多了,今日又有十亩军田的消息传来,就更是坚定了他们留在京营的决心。

    纤夫兵不但队列走的好,而是士气也是最高的。

    够了,朱慈烺并不打算将京营士兵练成前世里的阅兵方队,他在京营推行队列训练,不过是想要潜移默化的培养京营将士服从命令的本能。真正杀敌,还是要从火器和长枪入手。

    而且五月开封之战迫在眉睫,他没有多余时间再等了。

    李若链没有随纤夫兵走队列,而是站在点将台下,挎长刀,一脸凝肃的盯着自己的部下。两千新兵,七个方阵,他仔仔细细的观察,其中有步伐不整,影响队列齐整的士兵的名字他都记在心里,想着阅兵结束之后要严厉惩罚。

    田守信曾悄悄告诉朱慈烺:徐文朴其实并不是第一个在营中夜宿的高级将官,李若链才是,过去的半个月中,李若链最少在营中夜宿了十天了,纤夫新兵出现任何问题,他立刻解决。

    朱慈烺暗暗赞许,李若链做事极其认真,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上级长官交付的,就一定会一丝不苟的完成。历史上,正是李若链发现了证明袁崇焕“通虏”的最要人证,那一位倒霉的木匠是被屈打成招的真相,并上书要求重审袁崇焕案,可惜没有被朝廷采纳。

    李若链最擅长的领域还是在谍报,纤夫兵队列操练完成之后,还是要让他回归本职才对。

    “吴襄。”

    “臣在。”站在朱慈烺身后的吴襄立刻抱拳听令。

    虽然不太喜欢,但吴襄毕竟是父皇任命的精武营主将,朱慈烺还是得用他。

    “从明天起,取消精武营上午队列操练的时间,改为技能和力量训练。另,纤夫兵并入精武营。”朱慈烺道。

    “臣遵命!”吴襄抱拳听令。

    “召百总以上将官到台下,本宫要训话。”

    “是。”

    很快,精武营百总以上的将官,连同赞画、后勤军官将近一百人全部集合到点将台前,等朱慈烺训话。

    朱慈烺走到点将台边缘,环视台下的众将。

    吴襄领头,千总徐文朴、杨轩等人都站在台下。

    照规制,精武营一名主将,两名副将,参将三到四名,但现在除了在外征兵的参将董琦之外,两名副将和参将的位置都是空缺,即便刘肇基到京营成为副将,也依然还有两三个空位,最近这几天,朝中对朱慈烺不补齐将官的空位有所非议,不过朱慈烺不管,对于几个参将和副将,他自有打算。

    “今天是精武营第一次百总级军议。为什么让所有百总都来?因为一旦踏上疆场,你们每个人的决定都可能会影响到我大明的未来,在我心中,你们每个人都是统兵的大将,都是我皇明的栋梁!”

    听到皇太子的奖励之言,将官们尤其是各个百总们都忍不住拔了拔腰杆,登时铠甲摩擦声响成了一片。

    “诸君努力!”朱慈烺高声。

    “报效朝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吴襄带头振臂高呼,颌下的胡须一颤一颤。

    朱慈烺含笑看着众人,等呼声过去,他肃容道:“今天有一件大事要跟诸位宣布,也要跟诸位探讨。本宫决意,从即日起,仿照戚家军,精武营的小队人数从十人改为十二人,其中队长一,伍长二,战兵八,伙夫一……”

    队列操练已见成效,朱慈烺决意在京营全面推行戚家军编制。

    十二人是戚家军鸳鸯阵的基本编制,无论南方抗倭时,还是北方对抗蒙古骑兵时,鸳鸯阵小队的人数始终是十二人,唯一变化的是组编方式和使用的武器,比如在南方时,戚家军是一哨四队,取用的是四四制,到北方则变成了更加灵活的三三制,又配火箭为远程武器。

    众将静听。

    朱慈烺不止一次的提到戚少保,提到戚家军,在京营实行戚家军的编制,一点都不意外。

    “小队又分两种,一种长枪队,一种火器队。火器队除队长、伙夫外,其余十人全部装备鸟铳。长枪队以鸳鸯阵为主体,除一名队长,两名盾牌手、一名伙夫之外,剩下八人全部装备长枪。”

    说道这里,朱慈烺环视台下的众将:“诸位可有异议?”

    众将面面相觑。

    虽然众将对戚少保的鸳鸯阵不是很了解,但对鸳鸯阵的基本配备还是知道的,鸳鸯阵最有特色的不是长盾长矛,而是狼筅和镗钯。

    镗钯是军中常用武器,狼筅则是戚少保的发明。

    所谓狼筅是一根一丈多长、碗口来粗的大竹竿子,顶端装上铁枪头,竹竿的身上还遍布尖锐的枝桠,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甚至越砍越尖,而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而长枪兵紧随左右,刀手接应于后,将对面的倭寇杀的落花流水。

    镗钯既像钉耙、又像粪叉,跟前世里特斯拉的车标差不多,镗钯“可击、可御,兼矛盾两用”,每两名锐把手配备三十文火箭,敌人离远时,两股可以充当火箭架,用来发射火箭敌人,敌迫近时,持之以杀敌。当与敌人兵刃交加时,可以架拿敌械。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崇祯十五年》,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ww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第323章 狼筅镗钯

    狼筅和镗钯是鸳鸯阵中最有特色的两项武器。

    但现在朱慈烺却把这两项武器都取消,全部换成了长枪。

    没有狼筅和镗钯,还能叫鸳鸯阵吗?

    另外,太子面前,就算有意见他们也不敢提啊

    吴襄李国祯等高级将官却是另外的心思:连编制这样的小事情都要将百总召集起来一起讨论,如此治军,是不是有点太细了啊?日后如果出征,难道也要把所有百总都召集起来,进行军议吗?

    他们猜对了,朱慈烺心中还真就是这么想的。

    除非机密行动,否则大战之前朱慈烺一定会把所有的百总以上的将官召集到一起,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除了集思广益,想从他们中间征集到一些好点子外,也是要培养将官们的韬略。

    百总这种中下层军官看起来不起眼,但其实却是一支军队的支撑所在,百总勇,则全军勇,百总弱则全军弱。

    没有人说话。

    朱慈烺看出了众将眼中的疑惑和迟疑,但碍于他皇太子的身份,没有人敢轻易发表意见,于是鼓励道:“编制配备事关我京营生死存亡,诸位不可有顾忌,有什么话尽可以说。”

    有此一言,众将终是放下了一点忌惮,不过还是没人敢第一个提出意见。

    “殿下,臣虽然对鸳鸯阵不甚了解,但却也知道狼筅的主要作用就是格挡敌方的武器,使敌人不能近身,长枪和圆牌手配合杀敌,如果取消狼筅,全部换成长枪,怕就不叫鸳鸯阵了啊。”

    声音来自身后。

    说话的人是小伯公李国祯。

    德胜门事败之后,最初几天李国祯非常老实,甚至是有点惶恐,他担心事情会败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子好像并没有追查军营之事,他紧绷的心情才渐渐松弛下来,昨天到今天又有点故态重萌了,尤其是听到朱慈烺的编制有漏洞之后,他就更是按捺不住了。

    和众将不同,李国祯博览群书,又出身将门,对鸳鸯阵的了解比其他人多那么一点,虽然他也说不清楚鸳鸯阵具体操练和战斗的方式,但他却知道狼筅和镗钯是鸳鸯阵的灵魂。尤其是狼筅,没有狼筅在前格挡,长枪手就无法趁机攻击敌人。

    如果是其他人提出这样的编制,他一定会冷笑嘲讽,但面对皇太子,他不敢有不敬之言,只敢规规矩矩地提出不同。

    朱慈烺早有预料,转头对李国祯说道:“戚少保最初创立鸳鸯阵时面对的是倭寇,只所以使用狼筅,乃是因为倭寇长刀锋利,普通长枪的枪杆经不起倭刀一斩,狼筅却不惧倭刀的砍劈,竹节层层深,还能挡住长枪刺入,对付倭寇非常有效。因为有狼筅,鸳鸯阵才能发挥威力,也才能令倭寇闻风丧胆。”

    “不过狼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浙江调到蓟镇,面对的敌人从倭寇变成蒙古人后,戚少保改良鸳鸯阵,取消了狼筅手,增加了长枪手,镗钯也改成了刀棍手,时人称为北方鸳鸯阵。对手变了,战场环境变了,鸳鸯阵自然也要变。如果戚少保当年墨守成规,死抱着鸳鸯阵不放,怕也不会有杀的蒙古人落花流水,令其不敢南望的荣耀。”

    说到此,朱慈烺忍不住有点伤感,如果戚继光当年在蓟镇练兵时提出的全国各地卫所兵到蓟镇轮训的计划能够实施,将戚家军练兵和治军之法保留下来,明军又何至于像今天这么孱弱?

    可惜戚继光的计划胎死腹中,大明军队近代化的道路也被堵死,等到浑河之战,最后的戚家军全部战死之后,整个大明朝竟然没人知道戚家军的练兵之法了,真是可悲,可叹啊。

    整理了一下心情,朱慈烺目视众将,继续道:“但到了今日,时事又有所变化,我大明最大的敌人不再是蒙古人,而是建虏。和蒙古的轻骑兵不同,建虏多是重骑兵,且多大军出没,擅长对付散兵和游骑的北方鸳鸯阵必须再做调整,以适应敌人的改变。原本本宫并无良策,不过前些日子,有一位先生深夜见我,为我献上一本兵书,我翻开一看,居然是戚少保的遗作。和流传于世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不同,戚少保的这本遗作从未在市面上出现过……”

    听到此,众将都是惊喜。

    “戚少保在书中记载了一种对付重装骑兵的新型步兵阵型,本宫以为是对付建虏的利器!”朱慈烺道。

    这本书当然是没有的,朱慈烺搬出戚继光,不过是为了减少改制的压力,另外也为西班牙方阵的设立找到一个出处,省的他人无端猜测。

    众将脸上的喜色更多。

    “根据书中记载,狼筅和镗钯都要取消,镗钯太过短小,狼筅只能守,不能攻,面对骑兵时,远不如攻守兼备的长枪,这是戚少保当初取缔狼筅的原因。八杆长枪齐出,其威力绝对强于两狼筅两镗钯四长枪的组合。”

    听到此,众将都微微点头。

    有戚继光的兵书,又有皇太子的背书,他们对京营改制再无任何怀疑和犹豫。

    李国祯低头退回朱慈烺的身后。

    朱慈烺环视一圈“诸位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众将都摇头。如果不是皇太子,而且其他的将官就一定会有人站起来问那本兵书具体情况,但皇太子面前,无人敢多言。

    朱慈烺继续道:“那好,接下来说说装备。各小队队长戴笠盔披铁鳞甲,持旗枪配腰刀长牌手穿皮甲,持方形大藤牌配短斧圆盾手持圆盾配腰刀伙夫穿皮甲持尖头扁担。为防建虏的弓箭,除长牌手是笠盔皮甲之外,其他人不论长枪手或鸟铳手都戴笠盔披铁鳞甲,兵杖局盔甲厂正在日夜赶工,最迟下月中旬就可将所缺笠盔和铁甲全部补齐。”

    说到这,他再次停止,目光看向众将:“诸位可有什么补充的吗?”

    声音从身后传来:“殿下,臣有一处不解。”

    又是李国祯。

    这家伙长袖善舞,喜欢高谈阔论,耍嘴皮子功夫吗,还真是一点都没错。

    不过这样也好,李国祯很大程度的都问了众将心中的疑问,只要朱慈烺解释得当,对凝聚军心还是很有益处的。

    朱慈烺回头道:“讲。”

    “长枪队和火器队,好像都没有配弓箭啊……”李国祯说的很小心,但眼睛深处的兴奋却好像藏不住太子这么聪明,居然会在编制问题出这么大的“”漏”

第324章 无绳鸟铳

    照戚少保戚家军的编制,四长枪手,两狼筅,两镗钯,一共八个正兵中,四个长枪手和两镗钯手都是要配弓箭的,即使是北方鸳鸯阵,长枪手也是要背负弓箭的。现在朱慈烺全部改成长枪手,但却没有人一人配备弓箭,在李国祯看来,这是明显的疏漏。北方军队不善于使用鸟铳,而且鸟铳有开火率的问题,遇上雨雪天气连烧火棍都不如,为了保证队伍的远程攻击输出,弓箭是一定要配备的。又或者这不是皇太子,而是戚少保的疏漏?

    但戚少保何等人物,岂会犯如此错误?

    对李国祯的疑问,朱慈烺一点都不意外,他点头道:“小伯公的问题很好,藤牌手携带标枪、镗钯手和长枪手携带弓箭是戚家军的配置,遇敌先用火器,再其次用弓箭杀伤敌军的思路原本是不错的。不过我部新兵多,同时练两种兵器过于复杂,而老兵对弓箭的掌握又不娴熟,因此本宫以为,精武营长枪队均不配备弓箭,全力练习枪术最好。至于远程火力攻击,交给鸟铳就可以了。”

    听到此,众将脸上都露出惊异之色。

    这个时代,除了红夷大炮和三眼铳,弓箭是最可靠的远程攻击武器了。

    鸟铳?

    那玩意有时管用有时不管用,尤其遇上雨雪天气更直接哑火,怎么能代替弓箭呢?

    朱慈烺看出了众人的惊异,淡淡补充道:“小队虽然不设置弓箭手,但每百人队可设置一个弓箭小队,选军中善射之士充之,以为鸟铳的辅助。”

    众将面面相觑。

    一百人才十二个弓箭兵,太子这是要废了弓箭兵啊?

    显然,对朱慈烺舍弃弓箭的做法他们并不敢苟同。

    不是某一个,而是在场所有人都理解不了朱慈烺的战略意图。

    “殿下,鸟铳虽有威力,但却不可靠,尤其遇上雨雪天气就更是不能倚仗,还望殿下三思啊。”

    李国祯再一次说话。

    “望殿下三思。”

    不止李国祯,众将都是抱拳。

    “我知道诸位在担心什么,不过请放心,兵杖局的工匠已经研发出了一种不用火绳,雨天也能打火的鸟铳,最迟四月底就可以装备到军中,雨雪天气鸟铳就变成无用烧火棍的事情再也不会出现。且和弓箭相比,鸟铳更容易操练,一到两月就可见成效,而一个合格的弓箭手没有一年半载的时间是练不出来的,权衡利弊,本宫以为精武营还是应该以操练鸟铳为主。”朱慈烺解释。

    “雨天能打火的鸟铳?”众将都是惊异。

    “是的。”朱慈烺点头。

    没人说话,不过眼睛里却有怀疑。

    皇太子不可能说谎,不过雨天能打火的鸟铳听起来又有点不可能。

    朱慈烺不多解释,事实胜于雄辩,等遂发枪摆在面前,众将自然就会相信的。

    “殿下,雨天能打火的鸟铳,也是戚少保书中记载的吗?”一千总出列,向朱慈烺躬身问。

    一看原来是彰武伯杨崇猷的侄子杨轩。

    他最喜欢玩铳,听到有不用火绳,雨天也能打火的鸟铳,他惊喜极了,忍不住站出来问。

    朱慈烺道:“不是,这是我兵杖局最新的发明,少则一月,多则两月,诸位就可以见到了。”

    杨轩一脸欣喜的退了回去有了不用火绳的鸟铳,玩铳就更方便了。唯一疑惑的是,兵杖局那帮废物连火绳鸟铳都造不好,却怎么能造出不用火绳的鸟铳?如果是其他人说,杨轩一定不会相信,但皇太子亲口所言,他却不敢有太多的怀疑。

    朱慈烺继续道:“长枪队和火器队为我精武营的基本作战单位,以此为根基,三长枪队组成一旗相当于排,设旗总,三长枪旗组成一局连,设百总,百总有侍从数人,配一队弓箭手,另配虎蹲炮两门,炮手十人。”

    “两个长枪百总和两个火器百总共组为一个司营,设把总。”

    百总之前,火器队和长枪队都是单独成队,但到了把总,就需要将两种武器混在一起了。

    一个把总营长统帅四个百总,将近五百兵。

    “两个司组成一部团,千总统之,千总有亲兵五十人,配三门500斤大佛郎机炮,六门300斤小佛郎机炮,虎蹲炮若干……长枪,鸟铳加火炮兵,一千总带兵一千三百人。”朱慈烺道。

    “精武营原本选出六千老兵,但经过二十天的操练,只五千人合格,加上新募的四千兵,一共九千人,本宫打算分为六个千总队,抓紧操练,以期在最短时间内提升战力!”朱慈烺目视众将:“这就是本宫关于京营编制和武器装备的基本想法,诸将若有异议可以提出,我们一起探讨。”

    没人有意见,吴襄更是微微点头,一副赞赏的表情。

    朱慈烺转头看李国祯:“小伯公呢?可有什么想要说的?”

    虽然知道李国祯说不出什么高明意见,但他还是想听听。

    李国祯轻轻咳嗽一声,抱拳道:“殿下,臣有一个小小的想法,说出来供您参考。戚少保的鸳鸯阵,前排的两个盾牌手一大一小,臣觉得,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建虏和戚少保面对的倭寇大有不同,倭寇使用鸟铳,建虏却多使用弓箭,还有飞刀、飞斧、标枪之类的投射兵器。一大一小两面盾牌很难周全,不如全改成两面大盾,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后排士兵不受建虏弓箭的伤害。”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抬头看向众将:“你们以为呢?”

    众将都不说话,但有人在点头,显然是赞同李国祯的提议。

    李国祯眼睛里不无得色。

    忽然有一人站了出来:“殿下,臣以为不可。”

    原来是赞画张家玉。

    李国祯眼中的得色立刻就消失了,斜眼看着张家玉:“为什么不可?”

    张家玉向他拱拱手,再面对朱慈烺:“殿下,这长牌和圆牌手的同时存在,并非只是为了抵挡敌人的投射兵器,长牌手推动整个阵型的前进,是进攻的屏障,但长牌笨重,以至于长牌手行动迟缓,如果没有圆牌手的保护,一旦建虏长枪手一拥而上,只要架住我方长枪,刀盾兵趁机滚过来,长牌手就危险了。长牌手一旦阵亡,鸳鸯阵就散了。”

第325章 戚家拳法

    “圆牌手的存在正是为了预防这种局面,圆牌手不但可以近身保护长牌手,更可以在我军转换阵型之时,冲出阵型,斩杀骚扰的敌人,是为圆牌手也叫散兵,所以圆牌手和长牌手一般重要,绝不可更改。”

    听了张家玉的讲解,原本点头的几个将领都恍然大悟。

    李国祯脸色微微臊红。

    朱慈烺却是欣慰,张家玉鸳鸯阵的理解果然要比一般人深刻的多,虽然他第一直觉就是圆盾改为长盾不妥。但怎么个不妥,一时还真想不出一个道理来,可张家玉张口就来,显然是对鸳鸯阵深有了解。

    李国祯失了面子,没好气的问:“但建虏的箭雨如何防备?”

    “纵队即可。”张家玉简单回答。

    李国祯脸色更臊红,在他眼里,张家玉帅气的面容简直比暗夜里的恶鬼还要可憎,他不甘心失败的冷笑道:“张赞画说的轻松,但一个长牌如何能为十二人提供遮挡?”

    如果不是当着皇太子的面,他肯定是要大声呵斥张家玉:竖子!一个小小的赞画,也敢在我面前噪舌?

    “有笠盔,有铁鳞甲,只要保持阵型,纵使建虏乱箭如雨也伤不了几个人,但如果舍弃圆盾,使长牌手不受保护,一旦建虏近身,那就是一溃千里的后果了……”

    不等张家玉说完,李国祯就已经满脸怒容:“什么一溃千里?在太子殿下面前,你何敢说如此不吉之言?”

    张家玉勇气一挫,正要请罪,朱慈烺却皱起眉头,扫了李国祯一眼,冷冷道:“小伯公这是什么话?军议讲的就是各抒己见,实事求是,如果像是你这般要求,又有谁敢说真话?今日军议又有什么意义?”

    “……”李国祯脸色涨红。

    一直默不知声的老将吴襄忽然说话了:“张赞画说的极是,圆盾万万不可请改,不过小伯公所说也极有道理,臣以为,可以将长牌做的再高再宽一点,京营将士伙**良,长牌手又有特殊照顾,只要严加操练,应该不会有大问题。”

    “可!”

    朱慈烺点头同意,心里却知道吴襄这是在帮李国祯找面子,堂堂小伯公,被一个小小的赞画驳斥,面红耳赤的找不出反驳的理由,实在是没有面子,吴襄此时三言两语算是帮他解了围。

    看来吴襄和李国祯的关系不错啊。

    目光看向张家玉,鼓励的点了一下头。

    张家玉激动的一拱手,反步退回队列中。

    “诸位可还有其他看法?”朱慈烺看向众将。

    没人说话,显然大部分人都还没有适应这种直抒己见的军议,在太子面前都有些紧张。

    朱慈烺鼓励着,等待着。

    军中不能是一言堂,尤其是战略战术方面的构想更是要集思广益,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嘛。

    终于,有一将站了出来,抱拳朗声道:“殿下,臣忽然想起一事。”

    是徐文朴。

    “讲!”

    “臣祖父早年曾经在戚少保账下听令,积功做到了把总,对鸳鸯阵知之甚详,只怪臣小时候太过顽皮不懂事,很少能安安静静的听他老人家讲话,等臣懂事之时他却已经去世了,如果当日臣能多听一点,于臣治军必大有好处。臣父亲寡言少语,很少提起戚家军,以至于臣只知道先祖当年是戚少保麾下之将,其他事情一概不知,不过臣忽然想起,臣对戚家军并非一无所知,臣现在每日所锻炼的就是戚家拳!”

    “戚家拳?”朱慈烺惊喜。

    “是的,家父曾跟臣提过,他传给臣,臣每日练习就是当年戚家军军中所练拳脚,照家父所说,戚家拳是戚家军士兵必练习,每日各打一次,每次半个时辰。此拳是戚少保当年亲自制定并且在军中全面实施,家父说,戚家军健壮勇武与此拳有很大关系。”徐文朴道。

    戚继光最初建军时,曾经打算使用民间的那些武术高手以对抗倭寇,实验了几次才发现所谓的高手完全花拳绣腿,根本不能用来实战,于是戚继光在书中写道:“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

    不过这并不表示戚继光排斥武术,相反,他发明了更注重实战的戚家拳,以求锻炼士卒--有一种传言,说戚继光其实是一个武术高手,从其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记载了宋太祖三十二长拳、猴拳等十多种名着于时的拳种和几门棍法,并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就可以看出端倪。

    如果能在军中推广戚家拳,对健壮将士们的身体一定大有好处。就如徐文朴,京营千总中,就属他最为健壮勇武。

    不过现在营中多是新兵,时间又比较紧迫,若是学习戚家拳,会不会耽误到练兵的进度?

    此念头在朱慈烺脑中一闪,不过他很快就自我否决了。磨刀不误砍柴工,若是戚家拳真有实战功效,并且能强壮士兵的身体,那多耽搁一段时间也是值得了。

    “徐千总,能现场演示一下吗?”朱慈烺道。

    “遵命!”

    众将闪开位置,徐文朴去了铠甲,在腰间系了一条黑带,然后就在点将台前,虎虎生风的练了起来。

    “好!”

    众将都是叫好。

    即使是没有习过武术,完全是门外汉的朱慈烺也能看出,徐文朴绝不是花拳绣腿,而是真有功夫,虽不说像电影电视里的武术高手一样能以一当百,但以一当十是不成任何问题的。

    一套戚家拳练罢,徐文朴收拳站立,脸不红气不喘。

    众将就更是佩服了。

    连骄傲的李国祯都在点头称赞。

    “很好,徐千总你可愿意将此拳传授给将士们?”朱慈烺问。

    “臣愿意!”徐文朴微微激动。

    朱慈烺点头:“那好,本宫任命你为军拳练使,负责在精武营传授戚家拳,从明日起,每天上午练习一个时辰,下午操练开始前练习半个小时,力争在三月之内有所小成。守信,取二十两银子来,以为徐千总的奖励。”

    “是。”

    “谢殿下!”徐文朴脸色微红,双手捧着银子,反步退回列中。

    众将脸上都是羡慕,不是因为二十两赏银,而是因为徐文朴在太子面前露了脸,飞黄腾达就在眼前啊。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崇祯十五年》,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ww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第326章 军中讲堂

    朱慈烺看向众将,意思是谁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众将绞尽脑汁,但一时却也想不出其他了。

    只有一名千总愁眉苦脸,在人群中微微叹气。

    朱慈烺看到了,于是问:“杨轩,为什么叹气?”

    杨轩出列抱拳,犹豫了一下道:“殿下,火器队一队长,一伙夫,剩下十人全部都鸟铳手,臣深为赞同。不过臣现在辖下只五百人不到,且都是鸟铳手,不说火炮手,就是长枪手也凑不出来啊,因此臣才会叹气。”

    朱慈烺笑了。

    杨轩又拐弯抹角的在跟他要兵啊。

    杨轩原本是左哨营的千总,因为好玩鸟铳枪法准,才被朱慈烺破例调到了精武营,现在精武营改制,九千人只设置六个千总,有两个千总会陷入无兵可带的窘境,虽然京营每月月底都会募兵,这两个千总终究是能带兵的,但那恐怕是两月之后的事情了,到时其他千总说不定早练出精锐了。杨轩是后来者,担心自己会变成两个闲置千总中的一个,所以故意唉声叹气的想要引起皇太子的注意。

    “你五百兵练习的怎样了?”朱慈烺问。

    杨轩眼睛一亮,抱拳回道:“回殿下,小有成果。”

    “好,一会本宫会检查。”

    “是。”杨轩一脸喜色的退下。

    朱慈烺看向众将:“诸位如果没有疑义,京营编制就这么定了,今明两日就把适合作长牌手、圆牌手、弓箭手的人挑选出来。记着,长牌手推动阵型前进,是长枪队的根本,需选择有力有胆之人担当,圆牌手要选择年少便捷,身手矫健之人担当。能做长牌手的就绝不要安排做圆牌手,圆牌手不作弓箭手,本宫的意思你们明白吗?”

    “臣等明白。”

    “至于两千纤夫新兵,除了有适合做长牌手,圆牌手的人选之外,其他人一律用作鸟铳兵使用。”朱慈烺看向李若链:“此事就由李指挥把关。”

    “臣遵命!”李若链躬身。

    朱慈烺看向众将:“切记一定要严格要求,宁缺毋滥,精武营的堂堂之阵就交给你们了,若有人虚掩应付,坏了选兵的大事,休怪本宫不客气!”

    “臣等必不负殿下所托。”众将轰然应是。

    “最后还有一事要宣布,从明日起,精武营百总以上的将官在每日上午开始操练之前,都要到中军大帐参加例会,一来汇报昨日操练情况,布置今日的操练任务,二来学习兵法谋略,本宫决意,由提督京营李国祯、精武营主将吴襄担任讲官,李国祯负责讲解孙子兵法,吴襄负责为诸位讲解辽东以往的战事,并结合现今的局势,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对策,取长补短,师夷长技以制夷,时间暂定为每天半个时辰,由两人轮流讲解。”朱慈烺道。

    众将都是惊讶。

    李国祯和吴襄就更是惊讶了--太子殿下这是什么意思,开军官们学堂吗?这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啊。

    明朝中后期,但凡有战事,一般都是由督军文官负责战略谋划和决策,监军太监负责后勤,武将则只负责冲锋陷阵。这样一来,由于文官垄断了战略运筹,武将变成了完全的执行者,《孙子兵法》这种讲究上层谋略的书籍逐渐被武将们所遗忘,不说京营将官,就算吴襄这样的辽东宿将对《孙子兵法》也只是囫囵吞枣看过几遍,真正问他他却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军事谋划不归武将们管,事事都有文官指挥,他们又何必瞎子点灯白费蜡?

    这也是明中期少有名将,祖大寿吴三桂左良玉从没有出奇制胜,以弱胜强的战例的原因之一。

    总兵级的军官如此,下层军官就更不必说了,要不据城死守,要不缴械投降,一个个难堪大任。

    朱慈烺要扭转这种局面。

    因此让将官们读熟兵书,知道“谋略”两字是计划的第一步。

    李国祯和吴襄并不是朱慈烺心目中最满意的讲官,只是权宜之计,等找到合适的人选,就会将两人撤换。李国祯虽然浮躁,但对《孙子兵法》的理解还是有一定水准的,朱慈烺不希望他能教出什么大才,只要能让所有京营军官的脑子里能存有“谋略”二字,上了战场后能多想多看,略懂一点用兵之道即可。

    “李国祯,吴襄,你二人可愿意?”朱慈烺看向李吴二人。

    二人赶紧躬身应命:“是,臣等遵命。”

    虽然对太子的安排很是惊异,但两人却不敢反对。

    朱慈烺再看向众将:“本宫对诸君寄予厚望。望你们用心学习,通晓兵法,日后不管是独当一面还是镇守一方,都能有所作为,不负本宫对你们的期望。”

    听到这话,所有人都拜倒在地:“臣等一定用心学习,绝不负殿下厚望。”

    他们中间的聪明人已经从太子话里的“独当一面独镇一方”看到了远大前程……

    一切安排妥当,朱慈烺宣布散会,只留下李若链单独说话。

    “成甫,你任务完成的很好,不但征来了好兵员,而且操练得当,有名将风范,”朱慈烺欣慰的笑:“老实说,是把你调回来,还是让你继续练兵,本宫着实犹豫了很久呢。”

    “殿下过誉了。不管军中还是驾前,但凭殿下吩咐。”李若链脸色凝肃,他本就是一个极其认真而又不苟言笑之人,在皇太子面前,就更是庄重了。

    “有一件事非你不可……”朱慈烺小声叮嘱。

    李若链连连点头,听罢之后抱拳躬身:“臣明白了,臣这就去做。”

    “不急。”

    朱慈烺笑:“先陪我去看看杨轩的鸟铳兵练的怎样了?看他是吹牛呢,还是真有本事?走!”

    心情愉快,带着田守信和李若链往靶场而去。

    “砰砰砰……”

    枪声大作,白烟弥漫。

    杨轩的五百鸟铳兵已经在靶场集合完毕,朱慈烺一到立刻就开始演练。

    虽然刚半个月,但在杨轩严格操练下,五百鸟铳兵已经初见齐整,不论向前射击还是退后装弹,都是有模有样,其中有一部分杨轩的亲信老兵更是弹无虚发,将对面的木耙打的木屑纷飞。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崇祯十五年》,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ww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第327章 对牛弹琴

    朱慈烺基本满意,尤其是经过这么多天的观察,他发现杨轩身上并没有勋贵后代惯有的奢靡骄横之气,日常也不喜欢和其他勋贵后代往来,胆子大,不怕受苦,除了玩枪再没有其他爱好,虽有些冷傲,但却也是性情中人。最最重要的是,杨轩有一腔建功立业的赤诚热血。

    总结以上几点,朱慈烺以为杨轩是一个可以大用的勋贵后代。

    用杨轩一来是给他机会,二来也省得那些勋贵背后中伤,说太子不喜勋贵,跟勋贵为敌。

    五百鸟铳兵演练结束之后,朱慈烺下令:两千纤夫兵分一半交给杨轩训练,待合格之后,再分到其他千总麾下担任火枪兵。

    有兵可带,杨轩满是惊喜,但想到自己只是负责训练,兵终究是别人的,心中又不禁有点失落。

    朱慈烺看出了他的心思,淡淡道:“你帮他们操练火枪兵,他们为你操练长枪兵,难道不好吗?”

    杨轩这才大喜,单膝跪地,连连向朱慈烺谢恩。

    带兵的六个千总中自己总算是占了一个。

    朱慈烺亲手将他搀扶起来,望着他眼睛,勉励道:“你先祖杨信乃一代名将,在边几廿年,威名赫然,虏贼畏惧,不敢寇边掳掠,朝廷倚为西北长城。望你继承你先祖遗风,勇于任事,严格练兵,未来在战场上立下一番大功业,方不负你先祖的英名,也不负本宫对你的信托!”

    杨轩激动的脸色涨红,眼眶也有点湿:“臣誓死追随殿下,万死不辞!”

    朱慈烺点头笑,带着田守信和李若链走了。

    等朱慈烺走后,杨轩方才想起一个问题:两千纤夫兵一半交给他训练,另一半交给谁呢?

    这个问题朱慈烺早已经想好,那就是交给神机营千总魏闯来操练。

    杨轩和魏闯都是年轻后起之秀,不过一个是勋贵后代,一个是平民子弟,倒要看他们两人练出的鸟铳兵谁更厉害?

    同一时间,李国祯和吴襄正在帐中小声说话。

    李国祯靠在椅子上,一脸无奈:“《孙子兵法》是给高级将官们看的,百总只是下级军官,学这个是不是早了点?”

    吴襄老脸阴沉:“殿下的命令,不能不从啊。”

    这个时代的旧军人都将操兵练阵之法当成自己安身立命之本,保密着呢,除非是自己的儿子或亲从,否则绝不轻易传授,现在可好,皇太子居然命他将几十年戎马生涯、尸山血海的爬出来的宝贵经验,毫无利益的传授给那帮百总,吴襄岂能愿意?

    他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随意应付一下就完了,反正皇太子也没有办法考核。

    李国祯叹口气:“那些百总字都不认识几个,又如何能听懂孙子兵法?不过是在对牛弹琴罢了。”瞟一眼吴襄:“老将军您的任务可比我艰巨啊,我照着《孙子兵法》讲就可以,您可是要讲辽东战事的经验和教训啊……”

    听到此,吴襄脸色更不好看了。

    辽东败多胜少,吴襄本人更是鲜有战绩,给百总们讲解辽东战事,那不是自揭伤疤、自曝其短吗?那些百总听了那些丢人的战绩和过往,还能对他这个老总镇生出尊敬之心吗?

    ……

    而此时,朱慈烺已经带着田守信和李若链,在武襄左卫的护卫下,骑马快速奔出大校场,往神机营而去了。

    神机营正在西山脚下的一片旷野中野营操练,只所以神机营野训在西山而不是在城外大校场,乃是因为大校场方圆有限,周围有很多农田,一旦炮兵演练失误就有可能殃及到农田和农夫。

    西山就不同了,山上都是荒野,朝着某一处山坡随便乱轰也不会出什么漏子。

    朱慈烺来到神机营时,已是日影西斜,光线暗沉。

    神机营副将李顺带着魏闯等三名千总连同炮兵教导官焦勖急急出营迎接。

    野营一月,李顺原本白白胖胖的圆脸变的清瘦黝黑了许多,整个人精神不少。

    不止他,朱慈烺穿营而过的时候仔细观察,发现神机营的将士不论鸟铳手炮手都是一脸疲惫。由此可知,神机营的操练并没有偷懒。

    进到神机营中军帐,李顺汇报近期操练情况。

    经过一个月的苦练和筛选,神机营一共精简掉一千老弱,三千兵变成了现在的两千兵,其中鸟铳兵一千五百人,炮营五百人。李顺着重介绍了炮营的操练情况,有内监的小太监扫盲,又有焦勖传授科学测算瞄准术,炮兵对火炮瞄准术终于是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不过要想彻底掌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李顺汇报的小心谨慎,在太子面前,他丝毫不敢大意。

    朱慈烺基本满意,尤其是对焦勖的科学测算更是多加赞誉。科学不止是生产力,更是战斗力,有精良的火炮,训练有素的炮兵,未来不管是中原战场还是辽东前线,大明都可以在硬碰硬的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等李顺和焦勖汇报完成,朱慈烺将随身携带的望远镜赐给神机营--不是赐给个人,而是赐给整个神机营。

    这个时代望远镜还是一个非常稀罕的物件,虽然在1623年,汤若望就翻译了《远镜说》,介绍了望远镜的制造,并带来了望远镜的实物,崇祯七年,由大明制造,汤若望监制的望远镜大功告成,崇祯帝亲临观看,不过其体型过大,不易于携带,需要“筑台”,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无法在军中推广。

    同一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的工匠已经能制造短筒望远镜了,但因为望远镜是战略产品,威尼斯国不轻易对外出售,加上明廷财政困窘,无力购买,所以大明军中没有望远镜。

    作为一个穿越者,朱慈烺比任何人都知道望远镜的重要性,尤其炮兵和侦察兵更是如此,上一次和西洋三国商人见面时,他向三国咨询过威尼斯望远镜,但一问价钱把他吓了一跳。除非大财政危机缓解,否则就算威尼斯商人送上门来,大明也是买不起。

    朱慈烺现在赐给神机营的就是一支产自威尼斯的短筒望远镜。时人称“千里眼”。

    李顺大喜,捧着千里眼,对朱慈烺连连拜谢。

    有了望远镜,加上火炮瞄准专用工具:铳规、铳尺、度板、火炮瞄准精度一定会更加提高。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崇祯十五年》,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ww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第328章 军情首领

    不但李顺,就是焦勖见了短筒望远镜也是惊喜,虽然他从他老师汤若望那里早就知道西洋有短筒望远镜的事情,不过却没有亲眼见过,今日见了,拿在手里一用,惊喜的差点跳起来。

    “神器,神器啊!”焦勖赞不绝口,对朱慈烺躬身道:“殿下,如果炮营百总以上的军官都能有一千里眼,那百发百中,指哪打哪,未必不可能。”

    人的目力最多只能看清200米左右的事物,一发炮弹打出去,有没有达到效果,距离“目标”差了多远,就非人眼所能判断出了,但如果有了望远镜就不再是问题。一个有经验的炮兵指挥官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的鉴别出误差距离,稍微调整,下一发就可以直接命中目标。

    这也是焦勖所谓“百发百中,指哪打哪”的原因。

    这个道理,朱慈烺当然也是知道的。

    但现实却做不到。

    望远镜太昂贵,除非国产化才有可能在军中大面积的推广。而如要国产化,就需要有科技、材质、工艺各方面一起进步才可以达到---这个问题,朱慈烺已经在思索了,并有了初步的谋划,只等那一位叫薄珏的奇才进京之后就可以展开。

    见朱慈烺不说话,李顺害怕了,向焦勖连连眨眼,意思是你胡说什么呀?看,惹的太子爷不说话了吧?说不定会怪罪你我!再者,千里眼是神器,岂能每个百总都能拥有一支?如果是那样还能叫神器吗?

    焦勖也意识到了失言,连忙跪倒:“臣妄言,殿下恕罪。”

    朱慈烺笑:“焦主事快起,军中谏言焉能是罪?我只是忽然到了一些事,才没有回答你的问题。你说的很对,未来我炮营每一个百总都应该配备一支千里眼。”

    “殿下……”焦勖和李顺都是惶恐。

    “虽然现在还做不到,但请相信,未来一定能做到的。”朱慈烺胸有成竹的笑。

    不管一年,两年,哪怕是五年十年,很多推动时代进步的科技必须要在大明全面推广。

    这句话像是对焦勖李顺说,又像是对自己说。

    “魏闯,你三人预备的怎样了?”炮兵之后,朱慈烺看向三个火枪千总。

    魏闯等三人一起出列:“谨遵殿下命令!”

    朱慈烺曾经说过要他三人严格操练,一月之后会检验他们,其中成绩最差的那个千总将会被罢黜。

    这一月来,三人都不敢怠慢,都在绞尽脑汁的提高手下鸟铳兵的成绩。三人之中魏闯最为年轻,又是从底层爬上来,枪法好,练兵也最为扎实,其他两人都是世袭的千总,虽然在神机营任职时间很长,但不论枪法或者是练兵都没有过人之处,两人不期望打败魏闯,只期望能打败另一个人就好。

    “那好,明日清早,你三人带队前往大校场,本宫要亲自检阅。”

    “遵命!”

    离开神机营前,朱慈烺告诉李顺和焦勖,精武营改制之后需要更多的炮兵,而培养炮兵的重任就压在他们两人的肩膀上,他二人要紧密合作,争分夺秒,为京营训练出更多更好的炮兵来。

    回城进到信王府时,已经是戌时五刻,将近晚上九点了。朱慈烺将李若链留在府中,和他商议了很久--有一件大事非交给李若链去做不可

    深夜,萧汉俊秘密拜见。

    “殿下,那件事臣已经筹备妥了,明日就可以发动。”萧汉俊道。

    烛光照着他的脸,他脸色平静,声音更是平静。

    那件事指的当然就是令工部尚书魏藻德身败名裂之事。明日发动,今夜来请示,看皇太子是否改变了主意?

    “好。”

    听完萧汉俊所言,朱慈烺毫不犹豫的点头。

    作为穿越者,朱慈烺对魏藻德在崇祯十七年的表现太印象深刻了,今世又亲自和魏藻德面对面,知道魏藻德的品行,魏藻德身为工部尚书,有才无德,工部下面的兵器厂一塌糊涂,更阻扰镇虏厂的合并,朱慈烺肯定是不能容他的。

    “事成之后,明晚你来见我。”朱慈烺道。

    “臣明白了。”

    萧汉俊悄然离去。

    朱慈烺坐在灯下,望着殿门沉思。

    他右手边的地图下压着几张信笺,那是关于萧汉俊的身家调查。

    萧汉俊父母都死于流贼,没有兄妹也没有成家,孑然一身,在京师混迹了五六年,表面是工部侍郎宋玫的幕僚,但背地里却跟京师的黑面人物打的火热,不过除了喜欢混迹烟花柳巷之外并没有恶迹。而在其家乡的调查只能知道他家祖上曾经是大户,萧汉俊曾经中过秀才,有一次酒后发狂,掀了县太爷的酒桌,不得不避祸逃离家乡。

    而在这避祸的这段时间,有流贼经过他家,将他家人杀了一个干净。

    所以无法知道他更多的事情。

    正常情况下,任命一个间谍首脑,一定要彻底调查,甚至他祖上三代,近支族人的情况都要调查清楚,但朱慈烺现在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而萧汉俊已经显现了他超强的才华,乱世之中,急需要萧汉俊这样的人才,因此朱慈烺决定用他了。

    朱慈烺并不是病急乱投医,从萧汉俊的眼神中他能感觉到萧汉俊的孤傲和急于建功立业的火热之心,而普天之下,除了他皇太子,萧汉俊应该找不到第二个比他更好的老板了,崇祯帝或者是,但萧汉俊这种来历不明的人,很难面圣,再者萧汉俊孤傲的眼神也说明,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择主的人。

    萧汉俊的事定了,李若链的职责也定了,朱慈烺忍不住想到了另一个谍报人才高文采。

    长期以来,大明对沈阳情况一无所知,情报工作极其落后,以至于建虏常常能出其不意的破边入塞,而大明事先毫无察觉,高文采此行的终极任务就是要在沈阳建立大明的情报网,以改变这一战略颓势。

    高文采走了有一个月了,不知道他是否顺利,有没有安全的抵达沈阳?

    这一晚,朱慈烺有点失眠。

    梦里,他依稀看见了高文采……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崇祯十五年》,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ww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第329章 笑里藏刀

    塞外。

    三月末的时节,草原开始返青,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撒在青黄相间大草原上,场面蔚为壮观。

    高文采无心欣赏风景,出关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天了,马车上的货物也卖了有一半了,只剩下几车茶叶丝绸和最后五辆马车里的贵重货物了那是此行的重点,两百铁鳞甲就在这五辆马车上。一路而来,高文采对晋商和蒙古人交易的方法和过程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对晋商出卖铁器盐巴等战略物资给敌人的行为越发厌恶,不过眼下不是惩戒晋商的时候,现在的关键是,铁鳞甲的交易完成之后,晋商就会返程,他必须在晋商返程之前脱离队伍,继续向东,也就是向着辽东沈阳的方向前进。

    “伯思哈儿到了!”有人大声欢呼。

    高文采从沉思中惊醒,他赶的是空车,拉着甲胄的五辆马车都由少东家梁怀远的亲信驾驭。

    而前方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伯思哈儿。

    “谭闷你快看!”高文采前面的那个姓王的马夫手指前方,欢笑:“那就是伯思哈儿,哈哈,告诉你一个秘密,那儿蒙古娘们可漂亮了,比通州迎春楼的瑶姐还带劲……”

    因为高文采不怎么爱说话,闷不吭声,所以车夫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潭闷”。高文采毫不为意,不管叫谭川还是潭闷他都答应。

    “哈哈……”车夫们放肆的大笑,不只是因为伯思哈儿有一个逍遥地,更因为终点到了,卸了车上的货物,逍遥快活一番,他们就可以返程回家了。

    高文采抬头望去,只见前方凸起的一座小山下,密密麻麻地竖立着大大小小上百顶的蒙古包。等近了再看,原来那并不是小山,而是用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砌而成的巨大石堆。因为体积太过庞大和高耸,远望起来极像是小山。石堆的顶端插有许多柳枝,柳枝上系着长长绳子,挂满各色彩旗,五颜六色在空中飘扬,像极了前世里的藏传佛教的幡旗。

    不错,就是藏传佛教的幡旗。

    明朝中后期,藏传佛教在蒙古各部落中传播极广,喇嘛给蒙古各部首领赠送汗号,藏传佛教的幡旗在蒙古包飘扬毫不为奇。

    “好大石碓啊!”高文采假装惊讶。

    一路以来虽然跟蒙古人做了不少的生意,但都是小部落,蒙古包十几二十顶,这样拥有上百顶的蒙古包大部落却是第一次遇上,这样的大石碓更是第一次见。

    周围车夫都是哄笑,笑他没有见过世面。

    “那不是石碓,那叫敖包!”

    王车夫大笑着纠正他,又喊:“秦师爷,我说的对吧?”

    和车夫们临近伯思哈儿的兴奋欢呼不同,秦师爷好像有点心神不宁,听到王车夫的呼喊,方才打起精神道:“瞎喳喳什么?让蒙古大爷听见了要你们的狗命!”

    此话一出,车夫们立刻就安静了。

    不但安静,连眼神里都有惊恐之色。

    高文采心有鄙夷,这些出卖国家利益的糊涂蛋,舔蒙古人屁股,却又对蒙古人如此害怕。

    呵斥了众车夫,秦师爷指着石碓讲解:“敖包是有来历的,据说成吉思汗早年在一场征战中大败,被敌人紧紧追赶。幸亏他躲进了一座大山,藏在了一棵大树之下才得以逃脱。成吉思汗为了感谢大山的救命之恩,发下鸿愿,自己和自己的子子孙孙永远祭拜神山、神树,因为草原上很少有山,所以蒙古人以石块垒成山,上面插上柳条代替树,就成了敖包,大草原上的敖包成千上万,伯思哈儿的并不算大,只是一般罢了。”

    “秦师爷什么都知道啊……”高文采憨憨笑,望向秦师爷的眼神中充满了佩服。

    秦师爷嘿嘿一笑,对高文采的马屁颇为受用。

    说话间,前方远远地奔出一队五十多人的骑兵,为首的一名蒙古人高声叫道:“前面是哪里来的客人?”

    “尊贵的脱脱不花,是我啊!”

    少东家梁怀远欢叫一声,纵马上前,迎向那一队蒙古骑兵。

    保镖刀疤脸跟了上去。

    那蒙古人定睛看了两眼,大喜道:“啊,是梁掌柜啊,这次又带什么好货来了?”

    梁怀远在马上拱手,笑:“应有尽有,只要必勒格汗有需要,就算是天上的月亮,我梁怀远也会想办法摘下一颗来!”

    必勒格汗,伯思哈儿的蒙古首领。

    虽然建虏已经在崇祯八年建立了蒙古八旗,将漠南蒙古人全部编入旗中,但蒙古人不管自称,还是同汉人打交道,依然还是习惯使用部落原先的名字和蒙古人自己官职。

    脱脱不花哈哈笑:“你们汉人就是会说话。我跟你要的礼物你带了没有?”

    “怎么会忘?”

    梁怀远向刀疤脸一使眼色,刀疤脸跳下马,从怀中掏出一口带着刀鞘的弯刀,双手献给脱脱不花,笑道:“脱脱不花大爷请拿好,这可一把削铁如泥的名刀。”

    脱脱不花没有下马,在马上拔出弯刀,见刀刃冷气森寒,高兴地哈哈大笑道

    :“不错不错,果然是一把好刀,就是不知道杀人利索不利索?”

    “绝对利索!”刀疤脸笑。

    “是吗?”脱脱不花忽然变了脸色,一反手,猛地一刀就向刀疤脸的脖子削了过来!

    两人距离极近,脱脱不花刀法又凌厉,纵使刀疤脸这样的好手也无法闪避,只看见刀光一闪,刀疤脸的人头直接就飞上了半空,满腔子的鲜血如同喷泉般激射出来,溅了脱脱不花一身一脸。脱脱不花一抹脸,狞笑道:“这些汉人都是奸细,一个不留,全给我杀了!”

    这一下猝不及防,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上一秒还一脸笑意的脱脱不花在下一秒钟会忽然变脸杀人。

    梁怀远惊的脸色发白,差点从马上栽下来。

    他不明白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同伯思哈儿的蒙古人做生意的时间也不短,从来客货两满意,而马车里的两百甲胄就是伯思哈儿的必勒格汗所要求,他费尽心机,好不容易才搞到的,此番出塞,茶叶丝绸都是小意思,两百甲胄才是他最在意的大买卖,但怎么连必勒格汗的面都还没有见呢,他手下的脱脱不花就忽然变脸杀人了?

第330章 杀出重围

    面对忽然的变故,梁怀远愤怒无比。

    卑鄙的蒙古人!

    难道是黑吃黑,必勒格汗想要连货带人一起吃掉?

    必勒格汗不想再跟晋商做生意了吗?

    他部落需要的茶叶盐巴又到哪里去买?

    梁怀远眼睛里似要喷出火焰。

    脱脱不花身后的五十个们蒙古兵却已经高举着雪亮的马刀,凶神恶煞般杀过来了。

    梁怀远的商队虽然有护卫,但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百姓,手中没有武器也没有防备,如何能抵挡这些全副武装的蒙古骑兵?顷刻之间就血流满地,哭声震天,连那些带有兵器的护卫也没有能展开有效的抵抗,有的连刀都没有拔出来,人头就已经飞上了天。

    剧变发生的刹那,高文采正站在人群中,假装惶恐但其实却很仔细的看着蒙古人,当脱脱不花拔刀时,他却已经察觉到情况有点不对,但无法提醒,刀疤脸的头颅飞上天空时他知道完了,今日怕是要被黑吃黑了。

    一阵大乱中,高文采虽惊不乱的向后退了两步,找寻可以夺路而逃的马匹。

    而在前方的秦师爷拨转马头,惊慌而逃,更前面的少东家梁怀远拔出长刀,愤怒的劈砍,看他出刀的力量和速度,俨然是一个练家子,三个蒙古兵围攻竟然拿他不下。一边搏杀,梁怀远一边愤怒的嘶吼,像是在斥责脱脱不花背信弃义,会被山神下地狱的!

    脱脱不花哈哈大笑的说了一句什么,梁怀远听罢更是悲愤,不过却不再指责,只是一心博杀,想要杀出重围。

    马蹄急响,风声掠过,一名蒙古骑兵呼啸而来,手中的马刀照着高文采就砍了下来。

    危急关头,高文采已经顾不上再掩藏自己的身手了,脱脱不花的命令很清楚,要杀光所有人,只有保住性命才有继续任务的可能。于是侧身一闪,将蒙古兵的当头一刀闪过,顺势拔地而起,在战马从身边疾驰而过的一刹那,一脚将蒙古兵踢落马下,夺了马匹,双腿用力,胯下战马如同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

    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蒙古兵战马的马鞍上都挂有短弓,高文采摘下短弓,用短弓做武器,连挡带打,将两名试图拦阻他的蒙古兵打落马下。正要扔了断成两截的短弓,忽听见脚下有人哭喊:“谭川,救我!”

    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秦师爷。

    原来秦师爷仓惶而逃,但他骑术不佳,且太惊慌了,竟然从马上摔下来,伤到了小腿。眼见不能活,秦师爷吓的肝胆俱裂,失声大哭,而高文采的出现让他见到了生的希望,他扬起手臂,哭喊高文采的名字。

    高文采稍微犹豫了一下。他一人冲出重围不成问题,但如果带上一个累赘就难说了,不过最后他还是扔了短弓,倾身伸出右手,低吼:“快上马!”

    秦师爷咬牙跳起来,搭上高文采的手腕,高文采用力一拉将他拉上马背,同一时间,一名蒙古骑兵挥舞马刀,嗷嗷怪叫的从侧翼冲了过来,高文采右手拉秦师爷,左手从怀中掏出一把短刀,奋力一掷,那蒙古兵嗷的一声惨叫,跌落马下高文采的短刀直接钉在了他的面门上。

    见高文采居然有这么好的身手,秦师爷惊呆了。

    “抓紧了,走!”

    高文采奋力拍马。

    这一下再无拦阻,两人顺利的冲了出去。秦师爷身轻,而胯下的这匹蒙古马也足够健壮,一马驮二人,居然也能奔驰起来。而蒙古兵并没有追击他们,显然马车上的货物和银两,才是他们最在意的。

    秦师爷不停的在哭,泪水打湿高文采的后背:“少东家,少东家……”

    少东家梁怀远被蒙古兵重重包围肯定是活不了。

    不止他,那些护卫和马夫也都必死无疑

    虽然晋商贩卖战略物资给蒙古人,于国有罪,但眼见他们都被蒙古人屠杀,高文采还是感伤。

    此时天色渐渐黑了下来,高文采辨别了一下方向,纵马向东疾驰,一口气奔出十里余,直到将蒙古敖包远远甩在身后,胯下的马匹气喘吁吁,确定安全之后,他才放慢速度。此时天色已经漆黑,前后左右望,天地漆黑苍茫,十步之外难见人物,只有夜风呼呼而过。

    半个时辰前还是喧嚣热闹,憧憬着美妙生活,此时却都已经变成冰冷的尸体,想到那些车夫,高文采深深为他们感到不值。

    秦师爷从马上跌了下来,扑倒在地,放声痛哭道:“老天爷啊!我们哪里得罪了他们,他们顶多将我们的货物全都没收了便是,何必要杀人呐!少东家,你死的好惨啊……呜呜……”

    高文采下了马,默默不语。

    秦师爷哭了一阵,终于想到了现今的凶险,以及高文采的救命之恩,他爬起来,拖着小腿,对高文采躬身行礼:“大恩不言谢,谭川,你随我回山西吧,我保你一生衣食无忧!”

    刚才的变故让秦师爷意识到高文采不是一个普通的马夫,回山西路途遥遥,艰难险阻,有高文采的护卫才能提高回程的安全性。至于高文采深藏不露的诡异,他不敢想,更不管问,只要高文采能把他护送回山西就好。

    高文采当然不会随他回山西,正想着如何婉拒,忽然听见马蹄声响,又有一骑向这边奔驰过来。

    秦师爷吓了一跳,难道是蒙古兵追上来了?

    循着声音看过去,不见火光,只隐约看见马的形状。

    不是追兵。

    高文采立刻有了判断。

    不过敌我不明,却也不能轻易出声。

    “啊,是少东家!”秦师爷忽然惊叫起来。

    倒不是认出了人,而是认出了马。

    梁怀远所骑的是一匹上好的蒙古马,两眼之间有一道白,脖上系着特殊的铃铛,响声跟其他马匹完全不同。

    秦师爷冲了上去,摸索着勒住了马缰。

    果然是梁怀远。

    他居然冲出了重围。

    不过受伤极重,趴在马背上一动不动。

    秦师爷摸了一把,只觉满手滑腻与温热的鲜血,就更是惊慌悲戚了:“少东家?少东家!”伸手一摇,砰的一声,梁怀远直接从马上摔了下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239/ 第一时间欣赏崇祯十五年最新章节! 作者:韭菜东南生所写的《崇祯十五年》为转载作品,崇祯十五年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崇祯十五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崇祯十五年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崇祯十五年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崇祯十五年介绍:
穿越回崇祯十五年,崇祯、多尔衮、李自成、张献忠、且看如何在这天崩地裂、枭雄奸雄并起的大时代中,卷起千堆雪!公布一下群号,有疑一起聊694049059崇祯十五年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崇祯十五年,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崇祯十五年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