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民国大文豪TXT下载民国大文豪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民国大文豪全文阅读

作者:薪越     民国大文豪txt下载     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间

    林子轩之所以没有请鲁讯写序文,是因为他摸不准鲁讯的脾气。

    胡拾和周作仁都是很好说话的人,写出的序文一定会夸赞林子轩的诗文。

    按照后世林子轩对鲁讯的了解,那是一个逮谁骂谁的主,林子轩诗文中大多是爱情诗,恐怕不合鲁讯的口味。

    万一鲁讯写了一篇批评他诗作的序文,他是用还是不用呢?

    用了序文他心里不舒服,不用序文鲁讯心里不舒服,为了大家都舒服,林子轩就没有请鲁讯写序文。

    反正周氏兄弟中有一个写序文就够了。

    林子轩的诗集叫做《一代人》,低调而大气,在收到胡拾和周作仁的序文后就可以印刷发行了。

    与此同时,在美国,也有一件和出版有关的事情。

    纽约大学,季鸿明正陷入挣扎之中。

    此人正是当初帮助林子轩翻译《老人与海》和《小王子》的留学生,他来到纽约留学有三年了,学习西方文学。

    他出身官宦人家,祖上曾出过进士,不过在清政府倒台后,家中逐渐衰落。

    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考取了纽约大学的留学生,然而家中对他的支持有限,所以生活上不怎么富足,或者说较为落魄。

    他有着自己的骄傲,看不起像林子轩一样出身富商家庭的子弟。

    可现实是残酷的,在外国生活需要金钱。

    季鸿明依靠写一些文学评论赚钱,不过他的性子里还有着傲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较为坚持,不大看得起西方文学。

    这就很矛盾了,他学习西方文学,却又看不起西方文学。

    这其实代表着民国时期一批文人的真实想法。

    他们想接受西方文化,又觉得这些国家才建立多少年,能有什么文学,还不如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

    这类人如果认真下来,放下成见,可以研究比较文学,或许会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

    不过季鸿明显然不愿意如此,所以他在文学评论这个行业没有混出头,甚至可以说混的很潦倒。

    然而正是因为他在这一行混过,才偶然发现了最近文学评论的一个新动向。

    很多美国的文学评论家都在关注一本叫做《老人与海》的小说,纷纷对这本小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甚至认为这是一本难得的杰作。

    是巧合么?

    季鸿明翻阅了纽约大学图书馆里的文学类期刊杂志,最终确信,被美国人赞誉的那本《老人与海》正是一年前他翻译出来的那本小说。

    经过一年的发酵后,世界级的名著终于露出了它应有的锋芒。

    季鸿明非常不解,那本言语直白,内容简单的小说怎么就一下子出名了。

    他看了美国人的评论才知道,美国人崇尚那种坚持不懈,永不屈服的精神。

    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

    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

    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

    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

    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小说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赞扬了具有顽强意志力,不屈服于失败的人类,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

    体现了人类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总之,似乎要把所有的溢美之词都强加在这部小说之上。

    季鸿明这才发现他虽然在美国生活了三年时间,却根本不了解美国人的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提倡君子之风,和美国这种鼓吹竞争意识和永不屈服精神的国度截然不同。

    在他看来没什么意义的小说,却被美国人赞誉有加。

    这是两个国家民众观念的不同,那么为什么林子轩能够写出这样的小说呢?

    在季鸿明眼中,林子轩就是一个喜好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是他最看不起的那类人。

    他最近没有关注国内的文坛,也不知道林子轩写了新诗的事情,就算是知道,他也会认为那是个和林子轩同名同姓的家伙。

    然而,正是这个他看不起的林子轩,却写出了一部令美国人称赞的小说。

    这让季鸿明觉得沮丧不已。

    在冷静下来之后,他发现美国人正在寻找《老人与海》的作者,似乎这个作者在发表了作品后就消失不见了。

    最先刊登《老人与海》的是位于波士顿的《大西洋月刊》,不过这家杂志也不知道作者的下落。

    他们给作者的稿费被退了回来,后来《大西洋月刊》的编辑还按照地址到纽约找了一趟,发现地址那里早已住上了其他人,没有人知道作者是谁。

    作者的名字也很怪异,是个很难拼写的单词,甚至有人认为是作者胡乱编造出来的。

    一场寻找《老人与海》作者的活动被发起。

    有不少出版社想要找到作者,来出版这部《老人与海》。

    在纽约,有些出版社的职员还隐约记得曾经有个年轻的黄种人来到出版社,想要出版他的小说,那本书似乎就是《老人与海》。

    于是,《老人与海》的作者可能是亚洲人的传言出现了。

    是日本人,中国人,还是其他亚洲国家的人?

    按理说,报纸杂志上这么长篇累牍的报道,《老人与海》的作者应该能够看到,可至今还没有人声称自己就是作者。

    季鸿明看着报道,眼下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林子轩。

    他想着自己的处境,心中挣扎不已。

第四十八章 侥幸之心

    季鸿明回到宿舍,翻找起来。

    最后,他从堆在墙角的一摞废文稿中翻出了去年翻译《老人与海》时的草稿。

    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一边翻译,一边嘲笑林子轩的文笔之差,完全不是写小说的材料,真是浪费他的时间。

    草稿上写着不少外国的地名和鱼的种类,有中文也有英文。

    那是他查找资料留下的痕迹。

    虽然看不起林子轩,但季鸿明是骄傲的,他要让林子轩看到自己的能力。

    如今季鸿明没有证明他的能力,反而是林子轩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

    我不甘心!

    季鸿明面部有些扭曲,心里发出不甘的怒吼。

    《老人与海》是我翻译的作品,也就是我的作品,这些草稿恰好能够作为证明。

    如果我来冒充林子轩的话……

    这个念头在他知道美国人一直寻找林子轩的时候就隐约的冒了出来,如今找到了草稿,有了证据,冒充林子轩的想法更加的迫切。

    想想看,他会成为著名的小说家,会受到美国人的赞誉,会名利双收。

    到时候衣锦还乡,光耀门庭,是何等的激动人心。

    其实,以他在纽约大学获得的文凭,回国之后在学校里教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季鸿明觉得国内军阀混战,生活水平低下,不如美国文明安全。

    他就是那种一边鄙视美国,还不愿意放弃在美国生活的人。

    至于林子轩那个纨绔子弟,还不知道在上海的那个角落里花天酒地呢,既然这么长时间都没有音信,或许已经死掉了也不一定。

    那么他冒充林子轩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即便林子轩还活着,知道了这件事,他还能跑到美国来揭穿自己不成。

    到时候,整个美国的人都相信了自己才是《老人与海》的作者,自己有草稿为证,林子轩有什么?

    下定了决心,季鸿明冷静下来。

    他需要把这个谎言变成事实,要杜绝一切破绽。

    他翻阅着杂志上的报道,不断的在心里模拟记者对他的质疑。

    “既然你一直在纽约,为什么没有出来承认自己是《老人与海》的作者?”

    “我一直在潜心研究西方文学,没有注意到外界的评论,最近才偶然看到这个消息。”

    “《大西洋月刊》的编辑说寄给你的稿费被退回,也找不到你的人?”

    “当时我住在朋友那里,也是在那间公寓里把稿件寄给了《大西洋月刊》,后来我搬出去了,朋友也已经回国,就这么错过了,所以我一直不知道《老人与海》在杂志上发表了。”

    “你的笔名是什么意思?”

    “哦,那是我随手写的,没什么特殊含义。”

    为了掩饰稿件寄出的地址,季鸿明把林子轩说成是自己的朋友。

    当然这个朋友是没有名字的,如果林子轩真的来美国揭发他,他也有了应对措施。

    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季鸿明带着草稿,从纽约来到波士顿,《大西洋月刊》的总部。

    《大西洋月刊》随后宣布《老人与海》的作者找到了,是来自中国的季。

    这个消息在美国文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各大报纸的文学板块都进行了报道,《老人与海》的影响力和作者的神秘都具有讨论的话题性。

    季鸿明是纽约大学研究西方文学的硕士生,正在攻读博士,这样的教育背景写出一篇西方式的小说并不让人意外。

    反而林子轩这种学习经济学的家伙写出《老人与海》才会让人吃惊。

    一时间,季鸿明成为了媒体的宠儿,被各家媒体争相采访,纽约的出版社也向他发出橄榄枝,想要出版《老人与海》。

    真的是名利双收。

    以前他写的文学评论被翻找出来,得到了赞誉,认为这是中国人眼中的西方文学。

    还有他被退稿的文学评论,也被刊登在文学杂志上。

    从一名落魄的中国留学生变成著名文学家,季鸿明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

    一切都恍然如梦。

    他有时候也担心被揭穿了会怎么样,但这种荣耀光环下的生活他绝不想放弃。

    随着记者一遍遍的采访,季鸿明一遍遍的回答,连他自己都相信《老人与海》就是他的作品,林子轩不过是一个写了一篇烂小说的人而已。

    如果没有他的翻译,《老人与海》怎么可能被刊登在杂志上,获得美国人的赞誉。

    他的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把林子轩的烂小说升华了。

    所以说,《老人与海》就是他写的,他完全担当的起这种赞美。

    于是,季鸿明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著名文学家带来的荣耀和金钱,过着舒服的生活。

    在美国,中国的留学生不少,也有来自中国的记者。

    美国文学界发生的事情原本和中国人无关,可这次因为季鸿明,获得了中国人的关注。

    一个中国人写的小说竟然被美国人推崇,这是为国争光的好事啊!

    中国留学生和记者纷纷向季鸿明道贺,甚至惊动了当时中国驻美国大使施肇吉。

    这么振奋人心的消息怎么不传回国内呢,记者们纷纷发电报给自家的报馆,把在纽约的消息发送回去。

    关于季鸿明在美国的传奇经历就这样返回了国内。

    包括《申报》、《新闻报》和《大公报》这样的主流报纸都刊载了季鸿明和《老人与海》的故事,在国内文坛引起震动。

    当我们在翻译外国小说的时候,有个同胞在美国写外国小说成名了。

    这说明我们中国的文学并不比世界文学差,这给中国小说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条新路子。

    不少文人纷纷发文给季鸿明点赞,称他是国人的骄傲,文坛的大师。

    这么热闹的事情,林子轩作为在文坛混的诗人,自然也看到了。

    看到季鸿明和《老人与海》的字样,他被气笑了。

    我以为自己剽窃海明威的名著够无耻了,没想到还有人比我更无耻啊!

    这真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世界。

    对于这件事绝对不能忍,事情拖得越久越难办,要迅速反击,否则等时间长了大家形成了固有意识,都会认为《老人与海》是季鸿明所写。

    林子轩迅速进入了战斗模式,准备和季鸿明来一场跨国大战。

第四十九章 林氏汉语拼音方案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林子轩首先要做的是收集消息,不过从目前国内的报纸上得到的消息有限,大多只是宽泛的介绍,没有提及更深层次的东西。

    只是说《老人与海》在美利坚有多受欢迎,季鸿明有多受美国报纸追捧。

    电报表达不了太多东西,仅仅是传递一个消息而已。

    林子轩不死心,《老人与海》不可能一下子就红了,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上海,有不少洋行和学校都订阅国外的报纸杂志期刊,虽然邮寄到国内没有了时效性,却也是了解自己国家的一种渠道。

    上海沪江大学是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必定会有类似的文学杂志。

    林子轩让冯程程在沪江大学图书馆寻找外文的报纸杂志,以文学类为主,重点是有关《老人与海》的报道。

    他还让平禁亚在各个洋行和公共租界的外国人聚居地收集类似的报纸期刊。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两天后,还真找到了几篇《老人与海》的报道。

    虽然都是一个多月之前的消息,但也让林子轩了解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在他离开美国后,《大西洋月刊》就刊载了《老人与海》和《小王子》,而直到过了大半年,《老人与海》才引起了美国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恐怕季鸿明看到了消息,觉得有利可图,就冒名顶替,成为了《老人与海》的作者。

    知道大概的情况后,林子轩开始权衡利弊。

    季鸿明翻译了《老人与海》,对这部小说肯定很熟悉,或许还留下了什么,让美国人相信他才是小说的作者。

    那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稿子是林子轩邮寄给《大西洋月刊》的,稿子的内容是用打印机打出来的,不过信封上的地址是他手写的。

    如果那个信封还存在,可以鉴定笔迹,来证明那封信是他邮寄的。

    还有邮寄的地址,是他和徐至摩租住的公寓,房东可以证明在那段时间他住在那里。

    关于那个困扰美国人的笔名,是“林子轩”三个字的汉语拼音,这是最直接的证据。

    等等!

    林子轩忽然想起来他使用的是后世的拼音,和民国时期的拼音完全不同。

    这个年代使用的拼音是注音字母,而不是拉丁化的拼音。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平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

    会议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

    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

    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

    后来,还兴起了国语罗马字运动和汉字拉丁化运动。

    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了《汉字改革专号》,采用罗马字的呼声达到**,国语罗马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书面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

    后世的拼音是在汉字拉丁化的基础上改进而成。

    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

    这个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比任何历史上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

    林子轩郁闷不已。

    难道我为了证明那个笔名是我的汉语拼音,就要把后世的《汉语拼音方案》提前几十年发明出来么?

    那我岂不是直接推动了汉字拉丁化的发展。

    这么做是不是玩的有点大啊!

    他在脑海里搜索出来一年级的语文课本,看着熟悉的课文,他感慨万千。

    阿喔鹅,衣乌迂,玻坡摸佛,得特讷勒,哥科喝……

    这是多么亲切的画面,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而且这个《汉语拼音方案》似乎没有那么难,就是26个字母,四个声调,各种组合。

    林子轩毫不客气的在稿纸上写下了《林氏汉语拼音方案》的字样,他决定把这套汉语拼音在民国进行推广。

    后世的人感谢他吧,他提前推广了普通话。

    他还从犄角旮旯里找到了《老人与海》和《小王子》的中文版,这是他手写的稿子。

    看着这两篇稿子,想着当初刚穿越的时候,要剽窃外国名著的雄心壮志。

    我是不是太懈怠了?

    他进行自我反省,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中竟然忘掉了自己曾经的理想,实在是不应该啊!

    看来以后要在外国名著上下下功夫了。

    他拿着整理好的稿子,前去和《申报》的周瘦绢以及《新闻报》的严独贺见面。

    他要把小说的稿子和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刊登在报纸上。

    林子轩不是不想在自己的报纸杂志上刊登,毕竟这是热点事件,能够提升报纸的销量,不过他的报纸没有《申报》和《新闻报》有影响力。

    要澄清这件事,自然需要有影响力的报纸。

    周瘦绢和严独贺翻看着林子轩提供的稿子,面色凝重,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这将是一桩文坛丑闻。

    他们倾向于相信林子轩,因为以林子轩此时在文坛的地位,不需要争这个虚名。

    别人不知道,他们可是知道的很清楚。

    如今《射雕英雄传》红遍上海滩,如果林子轩愿意出名,他就是通俗文学的大师级人物,何况他还是国内新诗的奠基人,据说最近被排演到烂的话剧《雷雨》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他没必要冒险。

    此时,《老人与海》的小说在国内根本没有出现过,他们只是听说,想要拿到小说恐怕要一个月之后。

    林子轩能够拿出这份手写的稿子,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看就不是最近写成的。

    从林子轩回国的时间推断,还真的有可能错过了《大西洋月刊》的通知。

    只能说是阴差阳错,让季鸿明钻了一个空子。

    而且林子轩还拿出了一套拉丁文的拼音方案,来证明那个笔名是他名字的汉语拼音。

    他有多无聊才会做这种事情啊。

    所以,这件事应该是真的,接下来就看要如何揭穿季鸿明的真面目了。

第五十章 战况升级

    三人商议之后,决定由《新闻报》来刊载中文版的《老人与海》以及林子轩写的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严独贺准备用《快活林》出一期专刊,专门讨论这件事。

    这么做的原因是《新闻报》是美国人开办的,而《申报》早已转给了中国人,目前是史量材当家作主。

    在审核上《新闻报》要自由一些。

    而且《新闻报》的销量和影响力都要比《申报》高,特别是在外国人之中。

    如果想要这个消息尽快见报,《新闻报》是最好的选择。

    在抓热点新闻方面,严独贺要比周瘦绢更有魄力,也更为激进,这可是今年文坛的一件大事,必定会引起全国热议。

    在十月底的一天,《新闻报》的副刊《快活林》全版刊载了《老人与海》。

    严独贺以主编的身份写了评论,全力支持林子轩。

    这是在用他的声誉为林子轩做担保,如果最终证明是林子轩欺骗了所有人,那他严独贺也将名誉扫地。

    其实最稳妥的做法是注明:此文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与本报无关。

    这样就能撇清了。

    但严独贺还是这样做了,这和他的性格有关。

    他是一个秉性耿直,有胆有识,极富正义感的人,而且还具有民族气节。

    后来在抗战期间,汪精伟想要借重他在新闻界的声望,多次拉拢,均遭拒绝。

    严独贺不相信能写出《射雕英雄传》的作者会是欺世盗名之辈,如今《射雕英雄传》即将完结,所有人都能看出这是一部开创性的杰作。

    它把以往小格局的江湖故事提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武侠小说的层次一下子就上去了。

    如今上海滩不少文人都在模仿《射雕英雄传》,在茶馆里,说书的说的最火的书就是郭靖和黄蓉的故事。

    这样的文坛大家需要去争一部中篇小说的版权么?

    即便这本小说被美国人盛赞,那又如何,难道还能和《射雕英雄传》相比么?

    这是因为严独贺没有认识到《老人与海》在国外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与海》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高,这就是林子轩要争的原因。

    外国小说他本来记得就不多,怎么可能还让季鸿明给夺走一部。

    《快活林》一出,在国内文坛掀起轩然大波。

    今年可以说是文坛上很热闹的一年。

    年初的时候,周作仁等人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接着郭沫偌等人成立了创造社,然后又是新诗奠基人之争,现在又出现了冒充事件。

    前两天还在给季鸿明点赞的人蒙掉了,这是什么节奏?

    林子轩在报纸上写了事情的经过。

    《老人与海》和《小王子》两本小说是我离开美国前写成的,因为自己英文不好,便请了季鸿明先生翻译成英文,之后在纽约寻求出版,却屡屡遭拒,只好在离开美国前寄给了《大西洋月刊》。

    没想到小说被刊载,我却已经回国。

    如今看报道,季鸿明先生在美国因为《老人与海》成名,十分费解,特此说明。

    虽然林子轩写的很含蓄,没有明确指出季鸿明冒充作者的劣行,可谁都能看得出作者真正的意思,而且这个作者不是无名之辈,而是文坛颇有声名的诗人。

    创作和翻译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按照郭沫偌的说法,创作是“处子”,翻译是“媒婆”,如何能够越俎代庖。

    《新闻报》已经给他们在美国的记者发去了电报,要找季鸿明证实此事。

    如果季鸿明承认了自己只是翻译了小说,那么事情还有回转的余地,如果他不承认,那事情就会越闹越大。

    所以在没有得到季鸿明的回复前,林子轩的言辞比较委婉。

    季鸿明在纽约大学外的高级公寓内见到了《新闻报》的记者,这是他用出版社预付的稿费租住的地方,相当豪华。

    这种地方以前他可是不敢想象的。

    此时的季鸿明一身全新的西装,锃亮的皮鞋,面对记者一脸的自信,侃侃而谈。

    《新闻报》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报,如果这家报纸能帮他宣传,他在国内的名声会更响。

    坐在对面的记者颇为尴尬,他还没有提问,季鸿明就开始自说自话起来。

    这些话季鸿明在美国媒体面前说过无数遍,熟悉的很,张口就来。

    “季先生,国内有位叫做林子轩的先生说《老人与海》是他写的,你只是负责翻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记者见缝插针,在季鸿明停顿的时候问出了问题。

    季鸿明心中一惊,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反而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

    他对这种场面有过准备,只是没想到林子轩这么快就追究过来,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哈哈,怎么可能。”季鸿明大笑道,“子轩我认识,我们是不错的朋友,当初我在他那里住过一段时间,我写《老人与海》的时候就和他住在同一间公寓里,他是在说笑的吧。”

    这是他准备好的说辞,把林子轩塑造成他的好朋友,如果林子轩追究,那就是林子轩看他成功后的嫉妒。

    “不是说笑,林先生已经把《老人与海》刊登在国内的报纸上,声称自己才是小说的作者。”记者沉声道,“你是在否认林先生的说法么?”

    “那是自然,《老人与海》是我的作品,我写完之后还给他看过,他怎么能够这样做?我们可是至交好友啊。”季鸿明义愤填膺的说道。

    “我会把你的话转告给林先生的。”记者如此说道。

    他是《新闻报》的记者,内心里自然有所偏向。

    他一旦认定季鸿明冒充林子轩,占有了《老人与海》获得的名利,再看到季鸿明的表演,就觉得厌恶。

    记者离开后,季鸿明的脸色阴沉下来,他的手不住的颤抖。

    从记者的反应看,林子轩是不会善罢甘休了,你一个富家子弟,和我争这些做什么。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

    季鸿明准备先下手为强,向美国报纸揭露林子轩要强占《老人与海》的事情。

    只要美国媒体认定了这件事,他不信林子轩还能在美国翻出花样来。

    几日后,林子轩等到了来自美国的消息,季鸿明拒不承认,还向美国报纸污蔑林子轩。

    我给过你机会,现在战况升级了。

第五十一章 这一日,属于上海

    既然季鸿明拒不承认,林子轩只好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了,因为小说是在美国杂志上刊登,这场官司只能到美国去打。

    他让《新闻报》的记者在纽约联系律师,准备向法院起诉,并把这件事通报给美国媒体。

    作为当事人,他也要赶去美国。

    林子轩到美国去不仅是为了这场官司,他还想考察美国的电影行业,以及把自己的电影卖出去。

    《上海假日》已经制作完成了,他让但杜予做出两个版本。

    其中一个是英文版本,其实就是把字幕换成英文,很简单事情。

    按照他和但杜予的合约,影片在国内放映所获得的收入两人平分,在国外放映的收入归林子轩所有。

    也就是说,林子轩拥有电影的海外版权。

    但杜予没想过自己的电影能在国外放映,就算放映恐怕也收入有限,就没有在意。

    林子轩却觉得这部电影在美国应该有市场,这本来就是模仿美国的剧本,如果美国人想要翻拍这个故事的话,就要付给他版权费用。

    《上海假日》片长只有六十五分钟,为了配合上海的风景名胜,删去了很多情节。

    1921年11月11日,《上海假日》在位于公共租界的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上映。

    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是由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1914年9月8日创建的,地点在静安寺路127号。

    这家规模宏大的戏院是放映西方影片的头轮影院,一度独霸全沪。

    这就要提到此时上海电影放映的轮次分级制度。

    一部电影想要放映,按照影片的品质等级,少数出价高的影院得到影片的首映权和专映权,并以此分成头轮、二轮直至七轮、八轮。

    比如,影片在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头轮放映时,票价是一块钱,等到几个月后,在小影院放映的票价只有一角到两角钱。

    头轮影院一般都位于繁华市区和黄金地带,来这里看电影的都是社会名流,不在于票价。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只要等上一段时间,在小影院里也能看到电影。

    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一般只放映国外电影,但《上海假日》的品质毋庸置疑,在这个年代属于上乘之作,远超此时的国产电影。

    林子轩也联系了法租界的几家戏院,不过只能等到二轮放映了。

    在此之前,为了宣传《上海假日》,林子轩在各家报纸上打了广告,上面是殷明竹穿着公主服饰的照片。

    照片上的殷明竹高贵典雅,明丽动人。

    “公主驾临上海,与你相约在11月11日,不见不散。”

    殷明竹本来就是上海媒体的宠儿,经常出现在各类画报之中,引领上海滩的时尚,这张照片更是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

    林子轩还印刷了不少小广告,分成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雇人在上海外国人聚居地张贴。

    其实他不用这么麻烦,以《上海假日》的质量,在这个国产电影刚刚起步的阶段,一定能红遍上海滩。

    林子轩是和后世的那部《罗马假日》相对比,才觉得《上海假日》太过粗糙了。

    放映当日,戏院爆满。

    他们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殷明竹而来,想要一睹这位上海滩的摩登女郎在电影中的风采。

    观众没有失望,随着轻快的音乐,一身盛装的公主走下邮轮,一面微笑,一面挥手。

    尽显公主高贵优雅的风范。

    在配乐方面,戏院有自己的坚持,他们有上海最好的乐团,不愿意采用林子轩所说的民族音乐,对此林子轩也没办法。

    不过在影片结尾的时候,会让孟晓冬演唱一首歌。

    荧幕上,公主来访,受到上海各界的欢迎,入住上海最好的饭店,并举办了一场舞会。

    这可以说是花费最多的场景了,原本林子轩想要找上海东亚饭店赞助的。

    影片帮饭店打广告,饭店提供免费的拍摄场所,这是双赢的局面。

    可惜这个时代还没有植入广告的概念,饭店的管理方比较古板,认为电影拍摄会影响到客人,所以拒绝了。

    林子轩只好包下了一间小型饭店,一天的时间花费不少。

    通过一场舞会,让观众认识到公主殿下并不是像表面一样雍容典雅,而是有着俏皮可爱的一面。

    接下来,公主从饭店偷溜了出来,并在马路上的座椅上睡着了。

    这让观众和公主拉近了距离,原来公主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区别。

    随着剧情的推进,公主殿下和新闻记者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里游荡。

    公主殿下换下了不合脚的鞋子,剪短了头发,吃着街边的小吃,和普通人一样尽情欢笑。

    到了这里,观众已经被这部电影深深的吸引了。

    和以往国产电影不同,以往的电影大多是古装戏,才子佳人的类型,或者是揭露社会黑暗的情节,而这部电影让人轻松愉悦。

    无论是公主殿下新潮的服饰,还是上海的各个景点,还有剧情的风趣幽默,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电影,甚至比美国电影都不逊色。

    《上海假日》给国产电影立下了一个标杆。

    当一天的时间过去,公主为了自己的职责需要恢复公主的身份,她和新闻记者依依不舍的告别,两人四目相对,情真意浓。

    这里既没有吻戏,也没有拥抱,连牵手都没有。

    在这个时代,外国片还好些,国产片还是不要挑战观众的神经了。

    最后的新闻发布会,新闻记者把偷拍的照片还给公主,公主让另一个记者问她刚才问过的那个问题。

    “公主殿下,你最喜欢的城市是那里?”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令人难忘。这很难说,上海!毫无疑问,就是上海!”

    当荧幕上打出这两行字幕的时候,观众的情绪达到了**。

    虽然知道这是个忧伤的结局,但有这句话就足够了,随着公主头也不回的离开,新闻记者对着空荡荡的大厅,黯然神伤。

    电影到此结束。

    还没等观众反应过来,音乐响起,一个女声低声吟唱。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错,忘不了你的好。忘不了雨中的散步,也忘不了那风里的拥抱。忘不了你的泪,忘不了你的笑,忘不了落叶的惆怅,也忘不了那花开的烦恼……”

第五十二章 电影行业的暴利

    这首歌是后世邓莉君演唱的《不了情》,林子轩觉得用在这里极为合适。

    观众还沉浸在电影的剧情里,听到这首低沉舒缓的曲子,更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感慨。

    幕布拉开,一身旗袍的孟晓冬从后面走出来。

    经历了全国巡演,她的唱腔更为自然,台风更加稳健,已经有了天王歌后的风范。

    她这次回来是为了灌录第二张唱片,有了两张经典唱片打底,就算以后有其他歌星红起来,也很难超越她的成就了。

    一曲唱罢,戏院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部影片大大出乎观众的预料,他们离开的时候还在讨论着电影里的剧情。

    这些人都是社会名流,一旦形成良好的口碑,《上海假日》不红都难。

    事实的确如此,第一批观众把观影心得和朋友分享,有些报刊从业人员回到报馆发稿子,评论这部电影,还有热情的青年人参与其中。

    一时间,似乎整个上海滩都在谈论这部电影。

    《上海假日》不仅讲述了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故事,还是一部宣传上海风光的影片,而且都是正能量的宣传,没有任何抹黑的嫌疑。

    上海市政府对这部电影给予了高度评价,建议市民观看。

    报纸上从各种角度分析评价这部电影。

    有为其中稍纵即逝的爱情感叹的,有从“门当户对”这个主题来讨论当下的婚姻关系的,有从女主角的服饰来研究服装潮流的,还有对上海各大景点做介绍的。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其中的爱情观更为外国人所接受,在公共租界形成了一股观影热潮。

    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每天安排三场《上海假日》的放映,但到了第三天,由于观众过多,他们不得不每天安排五场放映。

    就算这样电影票也是供不应求。

    按照一张贵宾票两元,普通票一元来算,第一天就卖出了一千五百元,到了第三天增加到五场后,更是卖到了三千元。

    一周的时间收入就将近两万元。

    以这种情况估算,《上海假日》最终可能会创造一个相当高的票房记录,超过十万银元。

    除掉分给戏院的一部分外,林子轩和但杜予每人至少能够获得三万元以上,而他们拍摄的成本,加上后期打广告做宣传的花费,不超过八千元。

    这就是在抢钱啊!

    怪不得说电影是暴利行业呢。

    《上海假日》的成本算是高的了,因为要搭设布景,设计服装,有不少大场面和需要大量的群众演员。

    一般的国产电影都是随便找个院子拍摄,大多是二十分钟左右的短片。

    主要的花费是胶片和演员的薪酬。

    更早的是拍摄戏剧。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

    著名京剧老生谭鑫陪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后来拍摄戏剧和文明戏,以舞台表演为主,把摄像机放在那里就行了,没什么大场面,不需要什么拍摄成本。

    直到这两年中国电影拍摄才向着外国看齐,从室内剧走出来。

    比如,在1921年7月1日放映的那部故事长片《阎瑞生》,这可是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

    影片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曾经引起上海社会的轰动。

    1920年,毕业于震旦大学的上海人阎瑞生是洋场恶少,嗜赌成性,挥金如土。

    赌场失意,他想翻本,向题红馆借了一枚价格昂贵的钻戒,抵押给典当行,换成现金,用来购买赛马彩票,未中,本金输光,无力偿还,懊恼不已,焦急万分。

    一日,他在好友朱老五家里,邂逅名妓“花国总理”王莲英。

    阎瑞生见她满身贵重饰物,顿起谋财害命之念。

    他苦思冥想,想出一条毒计:暗地购买麻醉药和绳索,同时向朱老五借来一辆高级轿车,邀约王莲英出游兜风。

    王莲英被骗上车后,阎瑞生驾车急驶,直奔郊外。

    游至半夜,车停在上海郊北新泾,由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好友吴春芳相助。

    两人用麻醉药棉花将王莲英闷倒勒死,抢走她身上的饰物,移尸麦田后,逃匿青浦阎瑞生的岳丈家中。

    阎瑞生惶惶不安,东躲西藏,先后遁迹江苏松江、海州和山东青岛等地,最后难逃法网,1920年7月在徐州火车站被包探抓捕。

    随后被判处死刑,枪决地点在龙华的西炮台大操场,当时围观者甚众。

    大学生堕落,名妓惨死,千里追捕,这个案件集合众多吸引眼球的元素。

    于是,有人就抓住商机,联合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投资拍摄电影。

    有趣的是,这些拍摄电影的家伙大多是阎瑞生以前的朋友。

    其中有个人自告奋勇扮演阎瑞生,一则他与阎瑞生面貌酷似,二则他曾与阎共事过,能摹仿阎瑞生的言行笑貌。

    而且最后阎瑞生被枪决的镜头是真实的,他们在阎瑞生被枪决的时候拍摄下了画面,放在了电影之中。

    这件事在后世被电影导演姜闻拍成了《一步之遥》。

    《阎瑞生》的剧情一共100分钟,在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公映,首日票房收入就高达一千三百块银元。

    接下来更是不同凡响,上海的中外人士争先恐后观影,一夜两场已不能满足需要,加演日场仍是场场爆满。

    影片连映一个礼拜,净赚4000多银元。

    不过也因为电影中的谋杀场景,引起部分观众的不满和抗议,在舆论的压力下,小部分地区禁映了《阎瑞生》。

    由此,《阎瑞生》成了中国第一部被禁映的电影。

    其实,北洋政府无力建立全国性的电影审查机构,确立审查规章制度。

    江苏、上海等地的民间教育协会于是自发组织了“审片机构”,这些机构只能起到监督和谴责的作用,并无强制影片禁映权力。

    《阎瑞生》一直放映到1924年才算结束。

    林子轩知道,这一年是中国电影开始大发展的一年,以后电影的拍摄成本和票房会越来越高,这是真正的暴利行业。

    当然要拍摄观众喜闻乐见的商业片,而不是注定扑街的文艺片。

第五十三章 这是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大事

    在《上海假日》放映火爆之时,林子轩也得到了美国方面的消息。

    波士顿的地方法院愿意受理林子轩的案子,《大西洋月刊》也愿意提供相关的证据。

    如果他们搞错了小说的作者,那么《大西洋月刊》也会负有责任。

    这件事在美国文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美国读者喜欢《老人与海》这本小说,他们也想弄清楚真正的作者是谁。

    原本准备出版《老人与海》的纽约大学出版社也暂停了出版事宜,等待着判决结果。

    美国在1790年颁布了版权法,只要在美国境内发表的作品都受到版权法的保护,各大出版商绝不想惹上麻烦,否则将会面对天价的索赔。

    这件事在国内看来是闹剧,但在美国却是很严肃的事情,因为法律就在那里。

    林子轩安排了手里的事情,准备前往美国。

    他不是自己一个人,还要带上郑证秋和周剑允,准备考察好莱坞电影公司的运作模式,希望能够和这些公司达成合作关系。

    就在这时,从北平的外交部来了一个人。

    此人叫做王庚,现在隶属于陆军部,他191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保送美国留学。

    先后曾在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191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学士后转入西点军校,在西点一贯成绩优秀。

    随后归国,供职于陆军部。

    旋又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上校武官,兼外交部外文翻译。

    林子轩和季鸿明的事情引起了中国驻美国大使施肇吉的关注,他把情况反馈回北洋政府的外交部。

    《新闻报》在国内的影响力很大,国内文坛对这件事颇为关注,舆论分成两派。

    一派支持林子轩,包括胡拾和周作仁等人。

    和严独贺的想法一样,他们觉得如果《老人与海》不是林子轩写的,那么林子轩根本没必要争这个虚名。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林子轩写的新诗,还是《雷雨》,都证明了林子轩的写作才华,而季鸿明更像是个投机者。

    另一派支持季鸿明,那些人觉得连美国人都承认了季鸿明是作者,你还争什么。

    一旦引起外交纠纷,你承担得起么?

    这些人一向崇洋媚外,认为洋人说的都是对的,生怕惹起纠纷,招致洋人不高兴。

    此时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的是顾维均,是一位相当有担当的外交家。

    他的意思是能够内部和解的就不要走法律程序,当然前提是把事情弄清楚。

    他派王庚前来找林子轩斡旋此事,同时确保林子轩不会做出有损国家尊严的事情。

    王庚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过,还有文学学士学位,和林子轩有共同的话题。

    如果林子轩只是个普通人,大可不必如此,但林子轩不仅身后有林家,还是个银行家和文学家,甚至还在一部电影里做了演员。

    因为出演了《上海假日》,林子轩享受到了明星的待遇。

    虽然他演的并不好,但风度翩翩的外形,深沉内敛的性格,就凭着在荧幕上塑造的新闻记者这个角色,让他成为上海滩大家闺秀心目中的男神。

    这是占了一个好剧本的便宜。

    林子轩和王庚闲聊起来,两人的家庭和教育背景都差不多,倒是能谈得来。

    王庚是江苏无锡人,官宦家庭出身,仪表堂堂,文武全才,又是外交官的身份,在北平的社交圈子里是个明星人物。

    在一番交谈后,他已经确定林子轩应该是《老人与海》的作者了。

    因为以林子轩的家世身份,如果不是他写的,没必要跑到美国去争一本小说的版权。

    “子轩,你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王庚不解道。

    “受庆兄,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事情发生后,兄弟让《新闻报》的记者联系过他,就是想给彼此留有余地。”林子轩解释道,“可他不但不反悔,还向美利坚的报纸污蔑我,这让兄弟如何能继续忍让?”

    “的确如此。”王庚同意道,“可为了一本小说就往来奔波数月,太不值得了。”

    “受庆兄,你也学过文学,应当知道,百年之后,咱们都不在了,但文学作品会留下来。”林子轩认真的说道,“这不是小事,而是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大事。”

    王庚看着林子轩的神情,有些诧异。

    他来之前了解过林子轩的资料,知道此人新诗写的很好,是个才子,受到不少人的赞誉。

    他虽然学过文学,但后来转向了军伍,算是投笔从戎,还不能了解文人的心思,或许,这就是文人的傲气吧。

    王庚会跟着林子轩去美国,如果需要外交方面的事务他可以联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主要是为了防止这件事继续扩大,或者林子轩在美国闹出什么事情来。

    林子轩需要准备的事情不少,一旦他离开上海,至少需要两三个月才会回来。

    他把《射雕英雄传》的稿子写完,交给了严独贺,至于《寻秦记》和《笑傲江湖》就只能断更了。

    孟晓冬的唱片灌录由黎锦挥负责,他不需要担心。

    银行的事务交给家里管理就好了,反正就是存取款业务,早已走上正规。

    1921年11月19日,林子轩一行人从上海出发,前往美国。

    时隔一年,他又将出海远行。

    在码头上,林子轩看到王庚身边跟着一名女子。

    女子年纪不大,还是学生打扮,不过颇有气质,和普通学生不大一样,带着一种洋气。

    “这是我的未婚妻,陆小蔓。”王庚如此介绍道。

    林子轩顿时愣住了,这个名字他很熟悉,这不是他的好室友徐至摩后来的妻子么?

    那么这个王庚就是陆小蔓的前夫了。

    当然,两人现在还没有结婚,林子轩用错了时态,他定下神来,热络的和这对未婚情侣攀谈起来。

    上船没多久,林子轩就弄明白了陆小蔓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前往美国。

    陆小蔓出生在上海,1909年随母亲赴北平依父度日。

    1918年,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

    同年,父亲专门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

    她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能弹钢琴,长于绘油画。

    1920年,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用兼职担任外交翻译,逐渐名闻北平社交界。

    此时,陆小蔓19岁,她和王庚都是北平外交界的风云人物,郎才女貌,珠联璧合,在陆家和王家的撮合下,王庚和陆小蔓已然订婚,准备来年结婚。

    她也算是在外交部工作,听说王庚要到美国,便提出一同前往。

    一来想到美国旅行一番,二来对林子轩这场轰动文坛的官司颇有兴趣。

第五十四章 断更引发的大猜想

    林子轩虽然离开了上海,但和他有关的风波并没有平息。

    不说还在热映的《上海假日》,也不说孟晓冬即将推向市场的唱片,只说他在报纸上发表的小说,就足够引起热议了。

    为了《射雕英雄传》完美结束,他赶了几天稿子,在离开前把最后三万字给了严独贺。

    严独贺先睹为快,看完后拍案而起。

    “好一个华山论剑,好一个郭靖,好一个成吉思汗。”严独贺激动道。

    这个结局虽然和历史不符,但却意味深长。

    特别是最后郭靖和成吉思汗的对话,有关于“英雄”的争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英雄,是杀人灭国的豪强,还是救民于水火的侠客。

    “我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话!”

    这无疑是对战争的反思。

    在这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作者这样写似乎别有深意,把整篇小说的高度又提升不少。

    严独贺看的心潮澎湃,想要邀上三五好友痛饮一番,如此方能尽兴。

    好文章可下酒,这才是文坛的佳话。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严独贺是个随性的人,不愿意自己一个人欢喜,他决定明日把这三万字全部刊登出来,和上海的读者共襄盛事。

    原本《射雕英雄传》每天连载三千字左右,多则五千,少则两千。

    林子轩留下了十天的份量,但因为严独贺有稿子任性,在林子轩刚刚离开上海的时候,《射雕英雄传》就完结了。

    这部连载了九个多月,共计一百一十多万字的小说就此终结。

    第二天,看到《快活林》的读者不敢置信。

    虽然知道小说就要结束了,可没想到完结的如此之快。

    能够一次看完自然是心满意足,但看完之后却有着深深的空虚感,以后不用每天期待接下来的剧情了,不过总有些依依不舍。

    我们明天看什么?

    《快活林》上并没有金勇先生的新书预告,说明明天看不到新的武侠小说了。

    普通读者担心不已,但评论界却沸腾起来。

    这部红遍上海滩,万众期待的小说终于写完了,他们也能重新审视这部小说,从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历史背景等等角度进行全面解析。

    评论界就是靠这个混饭吃的。

    让不少人失望的是小说最终没有写崩,收官很完美,否则他们就能大肆批判一番了。

    毕竟赞扬这部小说的话太多了,吸引不了读者的注意,能够骂一骂总是好的。

    这类借助真实历史背景虚构人物的武侠小说并不少见,不过只有《射雕英雄传》写出了大格局和大情怀,可以说是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即便是在北平推崇新文学的文人也对此赞誉有加,因为《射雕英雄传》还为推广白话文写作做出了贡献。

    小说中对白话文运用的非常纯熟,让人丝毫不觉得生硬。

    这种如此成熟的作品似乎不应该出现在这个时代,就像是其他人还在学习拼音,有人已经开始造句了。

    不管怎么说,《射雕英雄传》必将在通俗小说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报纸上长篇累牍的报道,普通读者却感觉到了**。

    普通读者对这类报道很认同,也觉得这是一部,但再好的小说也完结了,生活还要继续下去,他们需要新的小说。

    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了《通俗小说周报》,这里毕竟还有金勇先生的《笑傲江湖》。

    随着《笑傲江湖》情节的发展,令狐冲的个人魅力逐渐展现出来。

    以前抱怨的读者也接受了这种设定,慢慢沉浸在故事之中。

    在后世,《笑傲江湖》的成书比《射雕英雄传》晚,无论是作者的写作手法,还是情节设计都比《射雕英雄传》要成熟。

    其中所涉及的场景、人物以及各类武林人物交手搏斗的场面不可胜数,但历历写来,景随情转,变化无穷而皆能贴合生活。

    更别说,跌宕起伏的情节,波谲云诡的故事引人入胜,难以自拔。

    虽然要等上一周才能看到,但总算是有个盼头不是。

    然而,让他们失望了。

    最新一期的《通俗小说周报》上没有《笑傲江湖》的连载,只有一个声明,金勇先生在《射雕英雄传》完结后,想要休息一段时间,去旅游散心了。

    读者顿时郁闷了,这是不给人活路啊!

    平禁亚比读者更郁闷,这原本是《通俗小说周报》提高销量的大好时机,可惜林子轩没有给他留稿子,这一断更就要两三个月。

    他原本想找人代写的,但被林子轩断然拒绝了。

    代写这种事情在民国时期的文坛不是什么新鲜事,特别是对于连载的小说而言。

    谁没有个头疼脑热,家里出事的时候,这时候找熟人代写是正常现象。

    即便是后世的《天龙八部》,其中也有代写的部分,就是游坦之和阿紫的那一段,并且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因为连载的小说一旦断更,不说没有稿酬,还会流失读者,给报社带来损失。

    林子轩却不愿意找人代写,他不缺钱,报纸就是他自己的,所以没必要找人代写,从而影响了小说的质量。

    原本金勇先生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大家能够理解,毕竟写《射雕英雄传》耗费了心神,休息就休息了。

    可有细心的读者发现在《笑傲江湖》断更的同时,《寻秦记》也断更了。

    《通俗小说周报》给出的理由是,黄毅先生写书劳累,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旅游散心。

    有人就戏言金勇先生和黄毅先生不会是一起去旅游了吧!

    这件事引起了八卦小报的注意,他们仔细翻阅了《寻秦记》和《射雕英雄传》的发书时间,发现这两本小说几乎是同时发书。

    《寻秦记》刊载在《自由谈》,《射雕英雄传》刊载在《快活林》。

    随着《寻秦记》被批判,退出《自由谈》,转而刊载在《通俗小说周报》,随后金勇先生在《通俗小说周报》上连载《笑傲江湖》。

    不查不知道,这件事透着蹊跷。

    记者向周瘦绢和严独贺进行询问,两人都笑而不语,而《通俗小说周报》的主编平禁亚更是一问三不知。

    于是,在知情者不愿意透露消息的情况下,各种猜测纷纷出炉。

第五十五章 看,真的有飞碟

    民国时期的报纸对八卦的热情完全不亚于后世,十里洋场最不缺的就是窥人**的小报。

    小报的记者从《通俗小说周报》入手,分析为什么黄毅和金勇两位写武侠小说的大家同时选择这家刚刚创办没多久的报纸。

    随着时间的推移,《寻秦记》这种穿越文也逐渐被社会接受。

    退出《自由谈》后,《寻秦记》有了一批固定的读者群,这批人不是社会学者,而是混迹在十里洋场的少爷和他们的帮闲们。

    《寻秦记》不讲什么大道理,讲的就是一个爽。

    项少龙纵横战国时代,邂逅各色佳丽,集冒险和搜奇于一体。

    整个故事规模宏大,构思精巧,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如果说《射雕英雄传》拔高了通俗小说的水平,那么《寻秦记》就是开拓了通俗小说的视野,书商那里模仿《寻秦记》的小说比比皆是。

    这是因为《寻秦记》比较容易仿写。

    平禁亚那本《寻唐记》虽然粗制滥造,但胜在其中有男女之间的细节描写,很是吸引了一批读者,销量竟然还不错。

    记者们挖出了平禁亚的底细。

    在成为《通俗小说周报》的主编之前,他只是个混迹在文坛底层的小人物而已。

    如此看来,黄毅和金勇绝不是冲着平禁亚才在《通俗小说周报》上刊载小说的,那么平禁亚背后的老板是谁?

    《通俗小说周报》最近搬到了法租界,和明月歌舞团以及明星电影公司一起办公。

    显而易见,平禁亚背后的老板就是上海金融业巨子林子轩。

    林子轩身份众多,他既是林氏商业银行的行长,又是著名的诗人,还是电影明星,最近还在和人争一本小说的版权。

    巧合的是,此人刚离开上海,《寻秦记》和《笑傲江湖》就断更了。

    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林子轩和这几部小说脱不了干系。

    林子轩不是没写过小说,《老人与海》刚刚在《快活林》上刊载,为什么《新闻报》要力挺林子轩,还不是因为林子轩就是《射雕英雄传》的作者。

    至于《寻秦记》的作者,记者们不能断定,毕竟两部小说的风格差别太大了。

    很难想象,能写出《射雕英雄传》那般文字的作家同时还在写《寻秦记》,两者的画风完全不同。

    黄毅先生应该是陪林子轩到美国去了,所以《寻秦记》才会断更。

    这就是记者们的最后推断。

    无论如何,林子轩在上海文坛又红火了一把,一个通俗小说大师的头衔是少不掉了。

    邮轮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上,四周都是海水,无边无际。

    陆小蔓略微无聊的站在甲板上,看着不远处几个男人在聊天。

    刚开始看到大海,她还颇为兴奋,被大海的波澜壮阔所震撼,但什么东西见得多了也就习惯了,几天过后,她感到无所事事起来。

    在邮轮这个封闭的环境里,她除了偶尔参加外国人的舞会外,只能呆在船舱里看看书。

    这对于喜欢热闹和交际的女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

    王庚同样喜好交际,不过那是男人的圈子,她参与不进去,她又不愿意和邮轮上那些衣着艳丽的女子为伴,只好独自落寞着。

    陆小蔓不由得想起了林子轩,似乎林子轩一直呆在船舱内,除了吃饭很少出来。

    她好奇起来,一个男人在船舱里能做什么事情呢。

    这是因为她不知道后世有宅男这种生物,对于宅男而言,一个人在房间里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且绝不无聊。

    陆小蔓回到船舱,拿起床上的一本诗集。

    这是她在上海的时候买的,林子轩的诗集《一代人》,她很喜欢其中的爱情诗。

    她还看过那部《上海假日》,知道林子轩是电影的编剧,她为电影中那段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感动不已,也为林子轩扮演的角色而着迷。

    在陆小蔓的眼中,林子轩应该是那种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才子,风度翩翩,才华横溢。

    和王庚一样,只是不同的类型。

    她拿着诗集,敲开了林子轩舱房的门。

    “林先生,我看了你的诗集,想请教些问题。”陆小蔓轻柔的说道。

    她有着窈窕的身段,明丽的笑容和柔美的嗓音,和动不动就害羞的大家闺秀不同,她的性格较为开朗和主动,这也是她成为社交圈明星的主要原因。

    上船之后,林子轩没想过和陆小蔓来往,毕竟她的未婚夫就在旁边,他不想节外生枝。

    “请进吧,房间内有些乱。”林子轩客气道。

    陆小蔓打量着舱房,桌子上铺开着稿纸和钢笔,林子轩刚刚似乎在写东西。

    “林先生,这首《寻李白》写的很有意境,我很喜欢,不过这句‘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请问‘飞碟’是什么?”陆小蔓奇怪道。

    “飞碟是外星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和飞机一样,都能在天空飞行,不过飞碟能够在星星之间飞行。”林子轩解释道。

    其实,近代最早有飞碟记载的是1878年,一个美国人发现了不明的圆形物体,当时有一百多家报纸都刊登了这个消息。

    那时候已经有了这个词汇,真正被广为人知的是在1947年,有人喊出“飞舞的碟子”,从而被广为流传。

    林子轩写这首诗的时候为了不破坏整体的艺术性,就没有改动。

    诗歌嘛,看不懂的才是好诗歌,不然怎么能够凸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外星人?在星星之间飞行?”陆小蔓诧异道。

    陆小蔓不是无知少女,相反颇为博学,只是对科幻类小说不太热衷,而且外国的科幻小说传到国内的并不多。

    自从严福翻译了《天演论》之后,国外的科学著作被大量传入中国,国人也知道宇宙和星球是怎么回事,不会再认为月亮上真的有嫦娥。

    据说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是梁启朝在1902年发表在《新小说》上的《新中国未来记》。

    他描述的是他想象中1960年以后中国的情形,同时他还回顾了此前60年的历史,今昔交织。

    也有人认为中国真正意识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应该是1904年刊载在《绣像小说》上的《月球殖民地小说》。

    作者叫做“荒江钓叟”,至于真实姓名,已经无从考证了。

第五十六章 《乱世佳人》

    为了替陆小蔓解惑,林子轩开始讲述星际旅行和星际穿越的话题。

    如果有一扇星际之门,可以通往任何世界……

    古代流传着仙人飞升的传说,他们是不是去了另一个星球……

    在遥远的星空深处,是不是有一群生物正在观察着我们……

    浩瀚宇宙,无限银河,有多少未知的谜团等着我们去探索。

    林子轩说的滔滔不绝,难得有机会在这个时代的人面前展现后世的科幻知识,可惜爱因斯坦已经提出了相对论,就在今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否则自己完全可以开创宇宙的新时代啊!

    然而,他发现陆小蔓刚开始还饶有兴趣,慢慢有些不耐烦起来。

    果然,男人的世界是星辰大海,女人只关注谈情说爱。

    林子轩已经不是后世的宅男了,经过一年的民国生活,他融入了这个时代,察言观色的本领增强不少,果断的转换了话题。

    从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一下子转到了牛郎织女,然后就开始谈论爱情诗歌。

    看到陆小蔓的眼睛有了神采,林子轩不由得佩服自己。

    我果然是个机智的少年!

    陆小蔓对诗歌的兴趣明显大于广袤的银河,两人谈论的很投机,她提出想把林子轩的诗集翻译成英文和法文。

    这么优美的诗歌应该让外国人知道。

    林子轩答应下来,他对于能够增加名望的事情不会拒绝。

    “林先生,你一直在船舱里做什么?也不见你到甲板上来。”两人的关系熟稔之后,陆小蔓问出了她的疑惑。

    “我在写一本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林子轩解释道。

    “小说?我能看看么?”陆小蔓看向了桌子上的稿纸,期待的问道。

    “这是自然。”林子轩取过一叠稿纸,递给陆小蔓。

    “《乱世佳人》,这是一部关于女子的小说?”陆小蔓看了看,好奇的说道。

    “没错,是关于一个很特别的女子。”林子轩点头道。

    这是他准备征服美国社会的野心之作,虽然篇幅长了些,但这部小说在美国的影响力不容置疑,这是有史以来最经典的爱情小说之一。

    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

    讲述了好强、任性的庄园主小姐思嘉纠缠在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与之相伴的还有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旧日熟悉的一切都一去不返……

    这既是一首人类爱情的绝唱,又是一幅反映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宏大历史画卷。

    小说通过一幕幕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细腻逼真的人物形象,用诗一般的语言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林子轩在离开纽约的时候曾经说过,早晚有一天要写出一部让美国人争抢着出版的小说。

    《乱世佳人》无疑就是这样的小说。

    相对于《飘》这个带有诗意的名字,他更喜欢《乱世佳人》。

    利用在邮轮上无所事事的时光,他准备写下来,到美国找人翻译出来,如此也能证明他的写作能力。

    按照每天五千到七千字的进度,到美国的时候能有20万字的存稿。

    加上在美国停留的时间,写上40万字绰绰有余,这就是小说一半的篇幅了,足够让美国人震撼了。

    陆小蔓翻看着《乱世佳人》。

    故事从1861年4月的某个晴朗的下午开始,几个年轻人在农场讨论着明天的宴会,争相邀请这个叫做思嘉的美丽女孩作为舞伴。

    而这个女孩却暗恋着别人。

    当她知道自己暗恋的对象明天就要和其他女人订婚的时候,她下定决心,要在明天向着那个男子表白心迹。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战争爆发了。

    陆小蔓完全沉浸在故事里,她觉得这个叫做思嘉的女孩和她很像,一样的骄傲,一样的大胆和任性,当然还有些小小的虚荣和自私。

    可哪有女孩子没有私心的。

    她把林子轩这几天写的稿子拿回了自己的舱室,躺在床上,慢慢的看着,跟着这个叫做思嘉的女孩子一起经历那段历史,一起成长。

    思嘉遇到了白瑞德,两个人像是一对冤家,不断斗嘴,妙趣横生。

    思嘉的任性和虚荣,白瑞德的幽默和风趣,都让人觉得历历在目,似乎活了一般。

    这么,我应该把它翻译出来。

    她在看完稿子后,如此想到。

    反正每天林子轩只能写几千字,很快就看完了,看完后又无所事事,不如试着翻译。

    陆小蔓精通英语和法语,虽然没有在外国生活过,但在外交部接触过不少外国人,自信比大多数中国人更了解外国文化。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林子轩。

    林子轩有些怀疑她的翻译能力,但没有表现出来,有个免费的劳力不用白不用,如果拒绝的话,女孩子面子上过不去。

    就算最后翻译的太差,最多重新找人翻译就是。

    就这样,林子轩每天写完稿子交给陆小蔓,陆小蔓是小说的第一个读者,然后再翻译一遍,交给林子轩。

    还别说,陆小蔓的英文功底很强,而且言辞间具有女性的细腻和柔美。

    这本小说本来就是女子写的,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在1926年之后创作的,1936年出版,1937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

    小说也是以思嘉这个女性视角来展开故事,让陆小蔓翻译算是对了,她能传神般的再现思嘉的性格和风采。

    或许,真如陆小蔓所说,她和思嘉的性格极为相似。

    陆小蔓频繁的和林子轩接触,有时候两人还在一起讨论故事情节,直到很晚。

    这件事王庚是知道的,他也知道《乱世佳人》这部小说。

    刚开始,林子轩还担心王庚会反对,毕竟陆小蔓是王庚的未婚妻,经常和其他男人混在一起算是怎么回事。

    但渐渐的却发现王庚并不在意,或者说他是真的相信林子轩和陆小蔓只是在谈论小说。

    王庚在美国生活多年,对美国社会的风俗习惯了解颇深,他曾学习过文学专业,在陆小蔓翻译的时候还能给出不少建议。

    林子轩不得不佩服王庚的心胸,他自认绝对做不到这一点。

    怪不得王庚后来被徐至摩挖了墙角,他太过相信朋友了。

第五十七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人和人容易拉近距离。

    林子轩和陆小蔓就是如此。

    他对陆小蔓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后世的报道,知道这个女人和不少男人纠葛不清,喜欢玩乐,跳舞看戏,乱花钱,挥霍无度。

    当然也有才学,写诗、演戏和绘画。

    按照后世的说法,这是个交际花一样的女人。

    不过此时的陆小蔓刚刚十九岁,还没有从学校毕业,刚刚接触社会,涉世未深。

    她的父亲陆子符是前清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在国内财政部任职,历任司长、参事、赋税司长等,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

    她的家境殷实,自然不在意花钱,还时常带着大家小姐的娇气。

    林子轩和陆小蔓一起谈天说地,讨论故事情节,逐渐熟悉起来。

    倒是发现这女子具有真性情,或许自幼接触西方教育,陆小蔓的性子大胆而活泼,同时也有着女人的虚荣心和小心眼。

    在他接触的女子中,只有殷明竹和陆小蔓相似,都是喜欢新鲜,爱玩耍的性子。

    但两者又有不同,殷明竹是摩登女郎,喜好时髦,不过做人有情有义,陆小蔓相对来说温婉一些,只是心思更为活泛。

    冯程程追求进步,思想独立,孟晓冬心思较重,外柔内刚。

    这些民国时代的女子和后世没什么不同,她们同样鲜活而柔美,炙热而多情。

    《乱世佳人》成为他们共同的话题,陆小蔓参与其中,她觉得这是他们共同的创作。

    随着情节的发展,在那个乱世之中,思嘉逐渐变得成熟和坚强,战争的残酷逐渐显现出来,为了生活人们都在不停的挣扎。

    其中自然有丑恶和背叛。

    “为什么要写的这么残酷?”陆小蔓疑问道。

    她以往读的大多是肤浅的爱情小说,国内虽然有过战争,但她没有经历过战乱。

    “我想写一个特别的女性,这个女性虽然有着虚荣和任性,但也有着坚强和勇敢的一面。”林子轩解释道,“只有在战乱之中,才能显露出思嘉的性格来,女人和男人在战争面前一样的坚强。”

    “我想要为女子写一部精神史书,让她们知道自己是多么的伟大。”他继续说道,“这个故事的背景放在国内恐怕会引起非议,所以我就借助美利坚的内战和思嘉来完成这个想法。”

    这自然是他在胡扯,他只是在认真的抄书而已,能有什么意义。

    但在陆小蔓看来就不同了,她亲眼看到这个故事从林子轩的丫丫电子书流淌而出,她是真的相信林子轩想为中国女子写一部书。

    这么一说,她觉得自己的翻译工作瞬间高尚起来,积极性提高不少。

    同时,林子轩在她心目中的形象更为高大。

    陆小蔓起初觉得林子轩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林家在上海是个大家族,他们处在同一个社会阶层,交流起来没有障碍。

    她是个有虚荣心的女孩,眼界颇高,往来的对象大多是达官贵人的后代,或者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

    林子轩可以说是两者兼而有之。

    有家族背景,有自己的事业,会写诗,会写小说,会拍电影……

    她刚刚知道林子轩还会写歌,在北平流行的《夜来香》等歌曲就是出自林子轩之手,这可是舞会上必播的曲子。

    他还有什么不会的么?

    现在又听到了林子轩写这个故事的初衷,陆小蔓颇为感动。

    年轻的女孩总是容易被自己感动,她把各种光环套在林子轩的身上,觉得林子轩是那么的完美,她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思嘉,而林子轩就是白瑞德。

    恨不相逢未嫁时!

    她和王庚已经订婚,等到回国就要结婚了,为什么不让我早一点遇上你?

    这只是陆小蔓在翻译《乱世佳人》时偶尔闪过的念头。

    有时候做一件事太投入了就会把自己代入进去。

    她觉得林子轩是按照她的性格写的思嘉,而白瑞德的风度翩翩和幽默风趣,正是林子轩自己的写照。

    他们两人在1861年的美利坚相遇,在战乱中相识相爱,这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啊。

    这是陆小蔓梦中的场景,越是翻译这本小说,她晚上越会做这个梦。

    在邮轮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她心无旁骛,专心投入到了小说的世界之中,分不清自己是陆小蔓还是思嘉,偶尔还会念叨小说中的词句。

    这种情况叫做入迷,或者疯魔。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本或者电视剧,事后总会念念不忘,就是这种状态。

    陆小蔓的这种状态不会给其他人造成困扰,只是对林子轩更为亲近,对王庚更为疏远了。

    林子轩也注意到了,两人交谈的时候双眼对视,有种说不清的情愫在空中飘荡着。

    他们似乎想要进一步做些什么,中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挡着,让他们不敢尝试。

    这种格挡是这个时代世俗的力量,是他们心中的道德力量,王庚或许就在船舱外边,这种感觉让他们心动又胆怯。

    这是种极其微妙和刺激的感觉。

    邮轮离美国越来越近,一旦到了美国,环境改变,两人之间那种若有若无的情愫会渐渐烟消云散,只留下淡淡的回忆。

    或许多年后,他们想起这次旅行,会轻轻一笑,追忆一会那段年少的时光。

    这一日,陆小蔓像往常一样从林子轩那里拿到刚写的稿子,回到舱房里细看。

    她读完故事之后,发现在故事后面附着一首小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抗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不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飞鸟与鱼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却深潜海底。

    陆小蔓读罢这首诗,不由得愣住,发起呆来。

第五十八章 美国第一位华人律师

    这首诗和印度的泰格尔没什么关系,前面四句是张晓娴写的,后面的是网络上的集体创作,和后世的“甄嬛体”类似,都是仿写。

    现在这是林子轩的自创了。

    他想用这首诗试探一下陆小蔓的反应,再决定怎么做。

    陆小蔓和王庚相当于包办婚姻,两人之间并不互相了解,而且性格不合。

    王庚注重公务,把重心放在工作上,陆小蔓更在乎生活中的浪漫情趣,喜欢玩乐,婚后两人就矛盾不断,最终只能分手了事。

    林子轩并没有挖墙脚的负罪感,他觉得自己拯救了一对即将陷入糟糕婚姻的青年男女。

    这是积累功德的好事。

    陆小蔓还年轻,正处在爱幻想的年纪,她不知道这首诗是林子轩随手写的,还是专门写给她的。

    应该是后者吧。

    她心跳的有些快,脸上发热,对于这样的情话没有女孩子能够抵挡。

    然而,横在他们之间的是她的未婚夫,她有些不知所措。

    是大胆的回应,还是默默地放在心里?

    她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少女,还没有做好准备,她在想,如果是思嘉的话会怎么做?

    以思嘉的性格应该会勇敢的追求爱情吧,可她毕竟不是思嘉,而中国也不是美利坚,她心中游移不定。

    这一夜,陆小蔓失眠了。

    她最终也没有突破社会道德的勇气,而是选择了暂时逃避,她把翻译的稿子给了林子轩,但那首诗却被她藏了起来。

    这也是一种试探。

    如果林子轩找她要诗稿,就说明那首诗不是写给她的,是她误会了,如果林子轩没有要诗稿,这说明诗作的确是写给她的。

    他们之间的情愫是真实存在呢,他们互有好感。

    事实证明,她的感觉是对的。

    林子轩没有提诗稿的事情,两人默契的什么都没有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不过和以前的相处相比,他们更为客气和疏离,似乎刻意的保持着距离,为了不被别人发现,保守着只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

    这种若有若无、若影若现、若即若离的感觉非常奇妙。

    他们偶尔的对视,不小心的肢体接触,说话时默契的配合,总能找到共同的话题,这些小细节让他们觉得愉悦。

    似乎两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只有他们彼此能够了解。

    在这种心有灵犀的状态中,两人工作的效率很高,《乱世佳人》的进度超乎寻常,写了将近30万字。

    一个多月后,邮轮终于抵达了美国。

    按照外交部的建议,先安排林子轩和季鸿明会谈,看看能不能达成和解。

    在王庚的牵线下,纽约曼哈顿区的一处餐厅内,林子轩和季鸿明时隔一年再次见面。

    一年前,林子轩还是个稚嫩的穿越者,为了剽窃世界名著的理想而努力,却处处碰壁,最后不得不黯然回国。

    如今,他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名望,自信满满。

    季鸿明看起来衣装光鲜,仪表非凡,却掩不住深深的疲倦。

    这些日子他的境遇并不好,他原本靠着从出版社预支的稿酬生活,一旦《老人与海》出版,他有了名望,稿酬自然会越来越多。

    但这种美梦被林子轩生生打破。

    当《新闻报》的记者把林子轩将要来美国和季鸿明对簿公堂的消息散布出去之后,出版社暂停了书籍的出版,其他报纸杂志也不再刊登季鸿明的稿子。

    他的生活又回到了原地,他虽然还住着高级公寓,却没有钱支付下个月的租金了。

    只有一些记者围绕着他,想要刨根问底,挖出事实真相,让他不堪其扰。

    美国人不是傻子,相反非常实际。

    你能为他们创造收益,他们就会追捧你,一旦发现你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把你一脚踢开。

    季鸿明弄不清楚,为什么以前对他笑脸相迎的记者们变得如此的面目可憎。

    他把一切都归咎在林子轩的身上,如果没有林子轩的捣乱,他的生活将是多么美好啊!

    两人会谈的重点是《老人与海》的创作版权问题。

    林子轩承认《老人与海》是季鸿明翻译的,也可以不去追究季鸿明在美国的所作所为,相反还会给予季鸿明补偿,这是翻译稿件的费用。

    但季鸿明要承认他只是个翻译者,而不是原创。

    季鸿明对此严词拒绝,他已经没有退路了,他想要优渥的生活,要名利双收。

    一旦承认了这件事,他将会身败名裂,被美国社会所唾弃。

    他坚称自己才是《老人与海》的创作者,林子轩只是一个无耻的剽窃者,利用他的友谊,偷看了他的稿子,还企图用权势来压迫他。

    季鸿明把自己伪装成被欺凌的弱者,这是他的策略。

    因为这件事引起的轰动,有美国律师愿意帮助季鸿明打官司,这就是律师帮助他设计的形象,能够引起大众的同情。

    林子轩是个有钱有势的大人物,季鸿明是个有才华,但没有后台的小人物。

    这些律师无利不起早,他们看重的是这件事的轰动性,从而为自己扬名,而且一旦季鸿明获胜,就是一颗任凭他们宰割的摇钱树。

    两人在关键的一点上谈不拢,会谈不欢而散,只能对簿法庭。

    林子轩回到饭店,在《新闻报》记者的引荐下,见到了一位传奇人物。

    此人是美国第一位华人律师,叫做张康任。

    张康任于1860年出生在广东象山县南平乡一个商人家庭,是清政府公派的留美幼童第一批30人之一。

    当清政府因担心这些学童过于美国化,而下令召回全部留美幼童时,张康任已经是耶鲁大学法律系一年级的学生了。

    他读过菲利普斯安多福学校,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曾经取得美国国籍,成为第一个在美国执业的华人律师。

    然而,因为美国1882年颁布的《排华法案》,他的美国国籍被认定无效,而其律师资格也被吊销。

    后来,他转向了银行业和外交界。

    1908年底他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国使馆从事外交工作。

    1913到1914年,他是中国新政府驻美使馆一等秘书、代办。同年曾出席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白宫为女儿举行的婚宴。

    1916到1917年,他在加州伯加利任中国海军学生监督,后因病退休。

第五十九章 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的遭遇

    张康任最为传奇的经历是他为了取得律师执照,一个人和美国的法律体系所对抗,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毕竟为此努力过。

    张康任在1883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学位,并于1886年毕业。

    但是,他没有被允许参加纽约州律师协会资格考试。

    按照美国通行制度,必须成为州律师协会会员才能取得律师执照开业。

    按照当时《纽约州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美国公民才能在纽约州内成为执照律师,但是排华法案已经禁止华人入籍。

    美国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对移民最为严厉的限制之一。

    其中有一条款是“自此法案生效日期起,任何州法院或联邦法院不得给予中国人美国公民身份。”

    为了获得律师执照,他走上了一条艰难之路。

    作为耶鲁和哥伦比亚这两所著名大学校友,张康任的朋友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政界和法律界有着很庞大的关系网。

    在1887年5月2日,纽约州议会通过一个特别法案。

    准许纽约市最高法院,豁免张康任的外国国籍因素,而直接允许他加入州律师协会,条件是张康任必须令人满意地通过正常的律师资格考试。

    张康任于是在1887年参加考试,并且从三个主考法官那里得到很高评分。

    三个法官一致建议,接受张康任为正式律师。

    但是,当张康任正式向纽约市最高法院递出申请时,却被拒绝,挡在他面前的,还是他的外国国籍问题。

    他又向纽约州地方法院去碰运气。

    1887年11月11日,张康任从纽约市中级民事和刑事法庭乔治胡森法官手里得到了入籍第一文件。

    有了入籍证明,张康任打算第二年再度提出律师资格申请。

    他甚至放言,如果再度遭到拒绝,他将把官司打到上诉法院,直到联邦最高法院。

    这一次,他没有遇到任何麻烦。

    1888年5月17日,他被接受进纽约州律师协会,并且得到律师开业执照,从此可以在纽约州法庭上作为律师出庭。

    他终于成为美国华人第一个正式律师。

    不过张康任入籍引起美国舆论一阵批评和抗议,认为他的入籍文件无效。

    1890年,张康任到了加州,并且申请加入加州律师协会。

    但是他的公民身份受到怀疑,他的申请也被拒绝。

    加州最高法院福克斯**官裁决,张康任的入籍证件是非法发放的,因而无效。

    由于加州法律也规定律师开业必须有美国公民身份,而张康任又不是美国公民,因此他没有成为加州开业律师的资格。

    此后,张康任便失去了律师资格。

    张康任的后半生在中国与美国之间穿梭。

    他在银行业卓有成就,他在南京的大学里教授银行学和国际法,在中国的政府里任职,他被清廷赐予“法科进士”的身份,也担任过中国驻华盛顿的外交官……

    但他不再是加州或者纽约州的律师。

    他可以在美国过着宽裕的生活,能够参加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白宫为女儿举办的婚礼,但他无力冲破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制定的对族群的歧视。

    他可以凭自己的努力成为行业顶尖的人才,却难以避免一生命运被政治力量一再的拨弄。

    这就是这个时代一个中国人在美利坚的遭遇,这是一个人和整个《排华法案》的抗争。

    2015年3月16日,美国加州最高法院作出编号为s223736的裁定,颁出了一张迟到的律师牌照。

    牌照的主人叫做张康任,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律师资格的华裔,却于1890年在加州遭遇了拒绝。

    禁止这位律师开业的唯一理由,是他来自中国。

    林子轩事先并不知道张康任的事情,是张康任主动要求来见他的。

    此时已经六十多岁的老者身体不大好,但却很有精神,或许是因为同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他选择见一见林子轩。

    这件事情在美国的华人圈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张康任格外关注。

    自从美国的《排华法案》签署以来,很多华人都在为废除这个法案做出努力。

    清政府自1876年起曾不断对美国迫害华侨提出抗议,但因为国力软弱,根本得不到美国的重视。

    1904年4月27日,美国国会通过将所有排华法案无限期延长的议案,激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

    在1905年爆发了抵制美货运动,迫使美国政府下令放宽教师、学生、商人和旅游者的入境限制,但华人仍严禁如旧。

    根据《排华法案》,中国人在美国无法入籍为公民,不能拥有房产,不能与白人通婚,也不能上法庭或拥有投票权。

    总之,这部法案“以法律形式将中国人排除在民主进程和美国的自由承诺之外”。

    也就是说,林子轩的这场官司自己不能出庭作证,只能委托美国的律师在法庭上为他辩护,一切都掌握在律师手中。

    这只是华人在美国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一个方面而已。

    马克吐温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叫做《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小说里华工艾颂喜正是听信在美国这个“人间天堂”里,“人人平等、不知忧愁”,于是漂洋过海,应募来美国寻找幸福。

    但他刚到达港口,就遭到警察的痛打,随之历经一系列不平等的痛苦折磨,最后甚至被送进监狱,这一切只因为他是个中国人。

    张康任精通美国的法律,他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

    既然《老人与海》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那么林子轩作为当事人,应该利用这种影响力提出出庭作证的要求。

    一旦成功,可能只是个特例,但却为华人在美国法院出庭做出了一个先例。

    这将是废除《排华法案》极为重要的一步,无论是否成功,都值得一试。

    虽然张康任的目的不是为了替林子轩打赢官司,而是为了给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争取权益,不过林子轩没有理由拒绝。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为同胞做点什么事情的话,他义不容辞。

第六十章 彼得逊律师的日记

    张康任并不是只让林子轩帮忙,他也能给林子轩提供帮助。

    他虽然不是律师了,可却精通美国法律,在美国的司法界有不少朋友,能给林子轩找一位靠谱的律师,前提是林子轩真的是《老人与海》作者。

    林子轩提出了几点证据。

    其一,《大西洋月刊》收到的那封信,在信封上面有他一年前在纽约居住的地址和名字,可以找专家做笔迹鉴定。

    张康任觉得这只能证明那封信是你寄出的,而不能证明你是《老人与海》的作者。

    其二,林子轩曾在纽约的各大出版社奔波,或许会有人记得他的模样,以此寻找证人。

    张康任摇头苦笑,在外国人眼里,所有亚洲人长的都差不多,他们根本分辨不出来,特别是对于一年前见过一面的人来说。

    其三,林子轩的笔名是用他发明的拼音来书写的,正是林子轩的名字。

    张康任起先对此不以为然,法院不会在乎你发明的拼音,而且这种拼音还是未经国家认可的,根本不具有证明效力。

    但随着林子轩的讲解,张康任发现这种用拉丁文来拼写汉字的方法简单易懂,具有推广普及的可行性。

    他常年在国外,不说是学贯中西,却也对外国文化了解颇深。

    他知道汉字和英文字母的差异化,林子轩或许在汉字和国际字母接轨上走出了一条新路,而且看起来是正确的道路。

    你真的是学习经济学的么?

    张康任非常无语。

    他现在相信林子轩是《老人与海》的作者了,根据林子轩的拼音法则,那份《大西洋月刊》上刊登的小说,笔名翻译过来正是“子轩林”。

    这和季鸿明完全不同。

    谁会无聊到为了一个笔名发明一种拼音法则,而只能是林子轩先发明了拼音法则,再起的那个笔名,这是正常人的思维逻辑。

    但想要让这种拼音法则具有证明效力,就需要有专家学者来判断这个拼音法则不是林子轩瞎编乱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估计会耗时良久。

    季鸿明那边出示了小说的创作草稿,这是一个对对方极为有利的证据。

    当然,这个官司并不需要证明林子轩就是《老人与海》的作者,只需要法官和陪审团倾向于林子轩就行了。

    法律其实有很多漏洞可以钻,只是看谁讲的故事更具有说服力。

    为此,张康任给林子轩介绍了一位律师,这是他的朋友,叫做彼特逊。

    彼得逊律师同样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系毕业,比张康任小两届,是个看起来颇为精明的小老头,在纽约的律师行业颇有名气。

    他对林子轩进行了详细的询问。

    你为什么要写这本小说,写小说的目的是什么,你什么时候找季鸿明翻译的,你在纽约哪些出版社奔波过,你为什么要临走前把小说邮寄给《大西洋月刊》……

    细节决定成败。

    他需要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制定辩护策略。

    当他听说林子轩在中国是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的时候,颇感兴趣。

    这样能证明林子轩具有写作才华,而不是只有《老人与海》这样一部杰作,更能说服法官和陪审团。

    他让林子轩提供一部小说作为佐证。

    “这是我根据美国南北战争而写的一部小说,还没有写完。”林子轩拿出《乱世佳人》的翻译稿,递给了彼得逊律师。

    “好的,我有时间会看的。”彼得逊律师随意说道。

    他心中很是轻视,你一个中国人写美国历史小说,你在开玩笑么?

    彼得逊律师出生在佐治亚州,在南北战争中属于南方阵营,美利坚联盟国。

    他出生在1864年,那一年战争还没有结束。

    可以说,他亲身经历了战争结束后的年代,对那个年代印象深刻,他不认为一个在美国留学两年的中国人能够有资格书写那段残酷的历史,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不过作为一名职业律师,他并没有斥责林子轩的狂妄行为。

    结束了和林子轩的谈话,彼得逊律师返回家中,他习惯了在晚上写日记,把一天的工作整理记录,以后也好随时查看。

    他白天没有说出的话,在日记中可以肆无忌惮的发泄出来。

    他痛斥了林子轩对于历史的不尊重,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之情,不过觉得不太尽兴,或许我应该先看看那部小说,然后再有理有据的批判一番。

    于是,彼得逊律师从公文包里拿出了一叠稿纸。

    他看了第一眼,字迹很优美,好像是女子写的一样,《乱世佳人》,名字起的还不错。

    他还不知道自己是第一个看到这部小说的美国人,以后会被写入美国的文学史之中。

    故事从一座农场开始,讲了一名叫做思嘉的女孩子……

    彼得逊律师沉浸在了故事之中,忘记了他的日记,忘记了时间,等他看完所有稿子之后,已经到了深夜,窗外是呜咽的冷风,他的心里同样发冷。

    《乱世佳人》把他带回到了那段战乱的岁月,那些人物,那些故事,有些是他听说过的,有些是他经历过的。

    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残酷,一切似乎历历在目。

    故事还没有结束,但他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他看了看自己的日记,把当前的一页撕了下来,这是他第一次这么做。

    彼得逊律师拿起笔,在空白的一页上这样写到。

    “今晚我看到了一本小说,或许这会是一部杰作。不,这肯定是一部杰作,你能想象么?这是一个中国人写的。他写了一段美国的历史,上帝啊,这真是一个奇迹,我有幸看到了它,感谢上帝。”

    这无疑是《乱世佳人》的第一篇书评。

    此时彼得逊律师完全相信林子轩就是《老人与海》的作者,他要帮助林子轩打赢这场官司,当然他明天还要向林子轩讨要《乱世佳人》下面的稿子。

    以什么名义呢?

    对了,就以要打官司的名义好了,我是律师,我说的算。

    他合上日记,强忍住再看一遍小说的冲动,躺到床上睡觉。

    睡梦中,他似乎回到了1861年,那个战争刚刚爆发的年代。

第六十一章 让黑人兄弟们行动起来

    彼得逊律师小说看爽了,可林子轩和张康任这边却出了问题。◇↓頂◇↓点◇↓小◇↓说,

    按照张康任的安排,林子轩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会要求到法庭上作证的权利,并且以书面形式向波士顿地方法院提出申请。

    不出所料,波士顿地方法院驳回了林子轩的申请,理由就是《排华法案》。

    于是,林子轩以自己的处境为例,对《排华法案》的不公正性做出了反驳,要求能够废除《排华法案》中的这一条款。

    因为《老人与海》的版权之争造成的影响,林子轩受到多家报纸的采访。

    这种观点也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引发了争论。

    这是林子轩和张康任商量好的,任何事情最不怕的就是争论,如果一直都没有人提起,永远也不会有进步的可能。

    张康任联系了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和自己在美国的朋友,一起呼吁让华人能够到法院出庭作证,这是民主国家所代表的自由和正义。

    王庚作为大使馆的联络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中国大使施肇吉。

    施肇吉祖籍浙江省杭州府余杭县,他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也是第一位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的中国学生。

    “中国积弱,受人欺凌,愿以所学,为国家收回权利,雪耻图强。”

    这是施肇吉的理想宣言。

    听到王庚的汇报后,他对这次行动表示支持,并向美国政府提出交涉。

    这是关系到华人在美国生存地位的事情。

    在各方的努力下,以林子轩为中心,的确造成了一些声势,然而,他们还是低估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于华人的排斥情绪。

    只有一些没有政党偏向的报纸才会支持林子轩,美国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发出了批评之声,由此可见,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说实话,林子轩对这个时代华人在美国的遭遇并不太了解。

    在后世的报道中,也只是说美国的每一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

    然而,从书上看到的东西永远没有亲身经历来的印象深刻。

    他虽然在美国留学两年,见识到了美国的种族歧视,不过这种歧视没有加诸在他的身上,他无法感同身受。

    这一次,看到美国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看到他们对华人的歧视和侮辱。

    林子轩无法冷静下来。

    张康任对这种情况早已习以为常,没有动怒,他在美国生活多年,知道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但这位老者没有放弃,仍旧为了提高华人在美国的生存权益而奔波。

    林子轩原本是来美国打官司的,现在却陷入了另一桩麻烦之中。

    这种状况对他很不利,他在和美国的主流社会相对抗,现在还只是报纸上的争论,可一旦引起美国大人物的关注,那就麻烦了。

    美国社会一向讲究“政治正确”。

    这本来是一个司法概念,主要是指在司法语言中要“政治正确”,即“吻合司法规定”或“符合法律或宪法”。

    后来却逐渐演变成为“与占压倒性优势的舆论或习俗相吻合的语言”。

    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谈话中,凡不符合占压倒性优势的舆论或习俗的话,就被视为“政治不正确”。

    现在美国社会的政治正确就是排华,这是美国社会的大趋势。

    无论是张康任,还是施肇吉,亦或者林子轩,都无法改变,他们在和整个美国抗衡。

    林子轩冷静下来,思考着对策。

    华人毕竟人数不多,无法造成大量的舆论,在美国,白人是主流,接下来是黑人……

    或许该让黑人兄弟们行动起来了。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林子轩拿着几张稿纸走了过来。

    几个人围坐在一桌吃着早饭,包括张康任、王庚、陆小蔓、郑证秋和周剑允。

    林子轩坐下来,把稿纸递给张康任,然后平静的吃着早饭。

    张康任颇为诧异,不知道林子轩的意思,他看了看稿纸,上面写着《我有一个梦想》。

    “六十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这项重要法令的颁布,对于千百万灼烤于非正义残焰中的黑奴,犹如带来希望之光的硕大灯塔,恰似结束漫漫长夜禁锢的欢畅黎明。”

    “然而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六十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六十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六十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所有人--不论白人还是黑人--都享有不可让渡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张康任看的头皮发麻,心脏急跳。

    他捂住胸口,在随身的衣袋里寻找着药物,他患有心脏病。

    林子轩吓了一跳,赶忙把药物给张康任喂下去,他只是想稍微卖弄一下的,没想过张康任的身体状况。

    等到事情平息,坐在旁边的王庚拿起了稿纸,念了起来。

    “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我们的孩子被‘仅限白人’的标语剥夺自我和尊严,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密西西比州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饭桌上的所有人都安静的听着,他们的神情很激动,他们隐约的觉得自己正在参与一件能改变世界的大事件之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55/ 第一时间欣赏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作者:薪越所写的《民国大文豪》为转载作品,民国大文豪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民国大文豪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民国大文豪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民国大文豪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民国大文豪介绍:
穿越到民国,成为大文豪。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和新潮思想的交锋,海派和京派的争斗,十里洋场,纸醉金迷。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分享书籍《民国大文豪》作者:薪越
民国大文豪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民国大文豪,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