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民国大文豪TXT下载民国大文豪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民国大文豪全文阅读

作者:薪越     民国大文豪txt下载     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十二章 第一次系统的讲述《红楼梦》

    “红学”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光绪初,京朝上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

    孙雄的《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都人喜谈《石头记》,谓之‘红学’。新政风行,谈红学者改谈经济;康、梁事败,谈经济者又改谈红学。”[

    其实,从嘉庆年间,就有坊间戏言“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这说明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就得到了文人学者的重视,作为一本通俗小说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那时候的文人大抵分成两派。

    一派认为这是一本政治隐喻小说,主干是“排满思汉”的民族思想。

    另一派认为这是一本艳情小说,其中的风月之事描写精妙,可堪一看。

    这恐怕就是清朝的某个时期把《红楼梦》列为**的原因所在。

    林子轩从红学的起源开始讲起,渐渐揭开百年来笼罩在《红楼梦》研究上的层层迷雾。

    他把红学研究分为四大派别,分别是索隐派、考据派、评论派和创作派。

    并系统和详尽的解说各个流派的渊源,代表人物和学术著作。

    比如,索隐派的开山鼻祖叫做周椿,他的出生时间仅比曹雪芹晚十四年,可以算是曹雪芹的同时代人。

    他研读《红楼梦》的成就体现为所著的《阅红楼梦随笔》。

    书中有他本人于1794年所作的自序,可以证实是目前所知《红楼梦》研究史上最早的一部评论专著。

    评论派的代表人物是富察明义,据说是曹雪芹的朋友,写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

    考据派的代表人物是胡拾。

    至于创作派的代表人物非高鹗莫属,能够续写《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无疑是写同人文的顶尖高手。

    但在这个时代,高鹗是否续写《红楼梦》还没有定论。

    在清朝,至少有13部《红楼梦》的续书,其中《红楼梦影》和《红楼梦补》质量尚可。

    对历史中的人物林子轩讲的很快,他主要讲了现代红学的发展。

    重点放在了王国唯的《红楼梦评论》、蔡元赔的《石头记索隐》和胡拾的《红楼梦考证》。

    此时鲁讯的《中国小说史略》尚未出版,还只是鲁讯上课的讲义,所以林子轩并未提及。

    通过对这三本书的细致讲解,又带出了题咏派、百科全书派、现代批评派,曹学、版本学、脂学和探轶学等红学的各种研究方向。

    从而让《红楼梦》的研究更为系统和全面,揭开过去红学研究的面纱,展示在众人面前。

    随着林子轩的娓娓道来,下面的学生听的入迷,连那些教授也惊讶不已。

    原来《红楼梦》的研究是这个样子的,竟然包括了这么复杂的科目。

    以前的人研究红学,是内行讳莫如深,外行摸不着门道。

    红学成了一小撮精英知识分子的专利,研究红学的人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就算有人问起来,也是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

    “说了你也不懂!”

    这大概是最好的敷衍之词了。

    随着教育和书籍的普及,书籍的价格越来越便宜,只要稍微富裕的家庭都能买得起一本《红楼梦》,渐渐打破了由精英知识分子垄断的红学研究。

    然而,因为学识和阅历的关系,每个人从《红楼梦》里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

    在这点上,鲁讯的一段话说的很好。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这是鲁讯在1927年写的文章,林子轩毫不客气的借用了。

    林子轩是第一次用科学和系统的方法来讲解《红楼梦》,把包裹在红学外边的皮扒掉,露出里面的新鲜血肉来,展现给底下的学生看。

    我们应该怎么来研究《红楼梦》?

    这些梳理和归纳都是后世学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在民国时期还是第一次出现。

    在这个旧红学和新红学交替的时刻,林子轩用一种科学而务实的态度来研究《红楼梦》。

    底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授,都有一种拨开迷雾的感觉。

    从此之后,红学不再是精英们的专利,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他们也可以研究红学,而不是像从前一样不知所措。

    林子轩给红学研究指出了方向,给红学的快速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

    “下一节课,我们到了重新认识《红楼梦》的时候了。”林子轩最后结尾道。

    他站在台上,没有稿子,没有翻书,就这样侃侃而谈,一直讲了将近三个小时。

    在此期间,没有教授和学生离开,反而有不少学生被吸引进来,算是一堂成功的授课。

    学生们热烈的鼓掌,教授们也矜持的拍手,这是给予林子轩的肯定。

    当传统文化遇到了西方的科学分析方法,产生的化学反应出人意料,让人觉得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再是云山雾绕,而是可以更为系统和爽利。

    复旦大学文学系主任觉得请林子轩实在是太值了,他本身也是搞文学研究的,感触更深。

    这种方法可以引进到日常的教学中来,一旦形成了一门学科,就能为学校增加底蕴。

    下课后,林子轩和前来听课的教授们寒暄几句,他们前来听课,就是给自己面子,他年纪轻,不能给人倨傲的感觉。

    文学系主任想让林子轩把讲稿留下来存入学校的资料室,以备将来。

    他隐约觉得林子轩的这次讲课或许会给红学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此时的复旦大学还没有校报或者杂志,不像北大有《新潮》杂志,没办法发表。

    林子轩答应下来,他也需要把讲课的内容整理一下。

    他不敢说自己讲的是对是错,因为在红学上很难界定真伪对错,只能是各持己见。

    不过他敢肯定自己讲的是最为全面的,因为他背后有无数后世红学大师的研究成果。

    这堂课虽然只是发生在复旦大学校内,但复旦大学的学生和教授会把它传播出去,逐渐影响到整个红学界。

    红学界的一场变革正在悄然兴起。

第九十三章 猴戏

    1922年5月底,京剧名家杨晓楼应邀赴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5月27日《申报》14版《天蟾舞台昨晚宴客》一文:天蟾舞台、现已聘请梅兰方、杨晓楼、王风卿联袂由京抵沪,系由该台台主许绍卿亲自北上聘就南来。

    此次南行众星璀璨,杨、梅除各自演出了拿手剧目外,并在沪首次演出了《霸王别姬》,轰动大上海。

    林子轩带着家人一起去看了这场演出。

    说实话,京剧不是他的菜,他这次来捧场是为了见一见杨晓楼。

    演出结束后,在孟晓冬的父亲孟洪群的引荐下见到了杨晓楼,孟家也是梨园世家,在上海梨园行颇有声望。

    林子轩此来是为了孙悟空的演员人选。

    《大闹天宫》的主角是孙悟空,只要找到了合适的演员,其他配角都无所谓。

    然而,孙悟空的演员不好找,想要把猴子演的惟妙惟肖,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功夫,这样一来,只能把目光转向梨园行了。

    在民国时期的戏曲舞台上,孙悟空戏,俗称“猴戏”深受欢迎。

    猴戏是京剧武生戏中一个特别品种,主角就一个:孙悟空。

    画猴脸,动作也是专门设计的一套艺术化模仿猴子的范式,而且为了表现孙悟空的猴性与法力,更有大量高难度动作与花样,几近杂技杂耍。

    它有自己的流派,分为京派和海派。

    以杨晓楼为代表的“京派猴戏”主要是《安天会》、《水帘洞》、《鄱阳湖》等戏,重在功架和气度。

    他在孙悟空的外型设计和动作表演上,十分注意把握这一神话人物的性格,力求“神似”而逐渐减少“形似”。

    当年慈禧很喜欢杨晓楼的猴戏,慈禧曾问杨晓楼,怎么能演得这么好,杨晓楼回答说我是把猴当人演而不是把人演成猴。

    “海派猴戏”的演员数量则相当多。

    这都是长期在上海竞争极其激烈的演出市场中磨练而成的,不过真正的名家却不多。

    只有盖教天的猴戏可以和杨晓楼相媲美。

    盖教天是南派著名武生,他基本功扎实、身手矫健,表演上注重造型美和动态美,并把武术技巧化于武戏表演之中,创出了“张派猴戏”。

    以张派猴为代表的海派猴戏重在细腻和灵巧。

    他在上海共舞台创排《西游记》,从悟空出世一直演到被压在五行山下。

    其中《水帘洞》里耍双鞭,出奇制胜,技艺纯熟。

    林子轩首先找的人就是盖教天,毕竟大家都在上海,比较方便。

    盖教天看完剧本后颇为犹豫。

    如果是在舞台上演出,林子轩在下面拍摄,那无所谓,他能演好,但这次的电影不是在舞台上演出,而是需要生活化的演出,还要录制声音。

    这就让他犯难了。

    林子轩给的薪酬很高,可他担心自己演不好,从而坏了名声,为了稳妥起见,他拒绝了。

    林子轩知道这些京剧名家都有所顾虑,对电影这种艺术形式颇为担心,不愿意冒险尝试。

    可请一个籍籍无名的演员来扮演孙悟空和请一位京剧名角来扮演孙悟空,那造成的轰动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宁愿多出钱也要请一个有名气的人。

    尤其还牵扯到能不能把孙悟空演好的问题,名角们的功夫是有保障的。

    他来见杨晓楼并不是真的邀请杨晓楼来演孙悟空,那不现实。

    一个是杨晓楼是北方人,不可能一直在上海呆着。

    拍电影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大家都耗不起。

    此外,杨晓楼的名声太大了,年纪也有四十多岁,林子轩不是请不起,而是万一在拍摄过程中出了什么意外,他不好交代。

    他想请杨晓楼介绍一位猴戏行家,名声不要那么大,但猴戏功底一定要好。

    如果是杨晓楼的弟子那就更好了,到时候可以用这个做噱头,相信能吸引到很多观众。

    杨晓楼是安徽怀宁人,出身梨园世家,父亲杨悦楼也是京剧名家。

    他和梅兰方、余叔言一起并称为“三贤”,是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是杨派艺术的创始人。

    他为人比较和气,花了不少时间看了《大闹天宫》的剧本,听林子轩讲拍摄有声电影的事情,露出很有兴趣的模样。

    林子轩真怕他要自己来演。

    拍摄电影和舞台表演不同,有一定的危险性。

    比如,那些飞来飞去的动作,在舞台上可能只是做做样子,但拍摄电影的时候需要用绳子吊着在空中晃悠,很容易发生意外。

    好在杨晓楼没有为难林子轩,也没有介绍他自己的弟子,而是介绍了另一个人。

    这人叫做郑发祥,和其他武生不同,他专攻猴戏。

    像盖教天被称为“江南活武松”,说明他武松演的最好,猴戏只是附带。

    杨晓楼演的最好的是《长坂坡》和《霸王别姬》,也精通猴戏,但不是专业演猴戏的。

    只有郑发祥自幼随着父亲演猴戏,十一岁的时候就在戏台上扮演小猴,后来父亲亡故,迫于生计,在汉口满春茶园京戏班子充当武行。

    在上海的林子轩对此人不熟悉,但杨晓楼在北方,又是圈内人,自然知道郑发祥这个人。

    郑发祥能以演猴戏见长,又有独特的表演技艺,从而创立了海派猴戏中的“郑派”。

    在后世,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同样是演猴戏的世家,他的父亲就是幼年时观摩郑发祥的猴戏,逐渐成为了南派猴王。

    所以说,猴戏的传承经久不衰。

    林子轩相信杨晓楼的推荐,郑发祥的名气还不大,生活上较为窘迫,请他来拍摄《大闹天宫》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有了演员的人选,林子轩琢磨起道具的事情来。

    有人说在民国时期没有电脑,就没办法做出特殊的效果来,这是因为不了解传统戏曲。

    在传统戏曲中有一种叫做机关布景的类型,以表现离奇景象和迅速变换场景为其特征,多用于侦探戏、武侠戏和神怪戏中。

    最早采用机关布景的是上海的新舞台,曾经上演过神话剧《济公活佛》。

    说这些你可能没有直观的印象,那就以《射雕英雄传》为例。

    裘千仞号称是铁掌水上漂,但他的哥哥裘千丈却没有这种功夫,可他照样能够糊弄人。

    所依靠的就是机关布景之术了,只要事先在水下打上木桩,谁都能在水上漂着。

第九十四章 有中国特色的特效

    机关布景戏是中国戏曲的传统,早已有之。

    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第五卷中记载的“刘晖吉女戏”,就对当时的“机关布景”作了生动细腻的描述。

    而让机关布景戏轰动一时的还要从民国初年说起。

    民国初年,西方的话剧、歌剧、电影、魔术、新式歌舞、飞车走壁等艺术方式率先传入上海,影响了京剧扮演和舞台方式。

    海派京剧在方式技巧上的革新并不让于在剧目、剧本上的出新。

    声光电化,斑驳陆离的机关布景成为海派京剧的另一特征。

    和京派京剧注重传统不同,海派京剧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好看、好听、好玩来满足各种层次的观众。

    它的法宝之一就是机关布景。

    当中国传统戏剧中的机关布景戏和来自西方的魔术碰撞之后,擦出了令人眩目的火花。

    海派京剧借鉴了西方的艺术表演方式,把机关布景制作的精巧绝伦,美轮美奂。

    比如,1920年,在上海演出的长达32本的《狸猫换太子》。

    其机关布景和光电幻术如广告所说:“壁上现魁星,电影剥狸猫,池中出土地,婴儿变蟠桃,火场驾仙桥,莲花腾空飞。”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戏中有一段情节:李娘娘被禁在寒宫冷院,刘娘娘派郭槐火烧寒宫。

    放火有火景,上头是冷宫景儿,底下是火景儿。

    李娘娘的人站在离火景有些距离的高处避火,正在这紧急万分之时,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前来搭救。

    李娘娘从高处飞出台去得救,这个用的就是“空中飞人”,是海派京剧中常用的技巧。

    先让演员背上一个用后世话说“威亚”的那么一个钢丝一样的装置,后头暗中有拉绳儿的操作人员。

    这绳儿有俩个分支,就吊在柱子上,坠下来两头各有一个环,底下人一拉,台上这人往上一蹬,相互一配合,就能飞起来了。

    另外,冤魂之类飞来飞去的还可以使用跷车。

    台上整个儿是黑台,什么灯都闭了,先用镁粉烧,弄出到处是鬼火的模样,演员穿着骷髅衣站在跷车上,那跷车就好比翘翘板一样。

    其实就是杠杆原理,杆儿下半部一按,那头儿就起来了,这鬼就腾空而起了。

    还有神话剧《剑侠传》里的妖怪山魈,书中描述的是一个起码有六个人身、凶悍威猛、叫声如雷的巨兽。

    那么在台上呢,山魈用两只爪子抓起侠女,往嘴里送。

    看起来很真实,实质上这个山魈只有半个身子,窝在布景里头,山魈的双爪有钢丝操控,可以活动。

    右爪的掌上安了一个吊环,当左爪移向胸前,右爪去抓人的时候,侠女就拉住这个吊环随着右手活动,吊到山魈的嘴里,当人进口中之时落幕。

    它这个嘴也是可以活动的,里边都是线绳儿,张开、闭合都是可操控的,口腔里再安装上扩音喇叭。

    本来巨大的怪兽就很可怕了,又拼命大吼,张开血盆大口,抓人、吃人,整个舞台氛围把那些假的、虚的东西都被观众主观地掩盖掉了。

    这和后世好莱坞制作恐龙模型是一个道理。

    机关布景说破了,都没什么花招,也就是用了化学、物理等一些基础知识。

    主要还是戏曲从业人员紧跟潮流的创新精神,编演了这些安排有无数繁难机关布景的连台本戏,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特效技巧。

    机关布景戏兴起于民国初年,在二十年代获得长足发展,三四十年代极为兴盛,到了五十年代就被禁止演出了。

    一方面是因为演出的内容不好,都是武侠神怪之类,另一方面是滥用机关布景,弱化了表演艺术。

    这也是后世在京剧舞台上看不到机关布景戏的主要原因。

    在三四十年代里,《西游记》是演出最多的一出连台本戏。

    孙悟空腾云驾雾,七十二变,最适合利用魔术中的机关道具大变活人。

    在这些神话剧中,正确地运用布景、灯光特技,可以创造出种种优美而又神奇的景象。

    在此时的上海,机关布景戏的行家是上海新舞台。

    新舞台的老板是梨园行的潘约樵,这是郑证秋的老朋友了,和林子轩也是相熟,上次欧阳予仟编排的《雷雨》就是在新舞台首演。

    林子轩还把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洪慎介绍到了新舞台,和欧阳予仟合作,排演《日出》。

    新舞台设有机械转台、灯光、布景,为国人自建的第一座仿欧洲、日本的新式剧场。

    曾经上演时装新戏《新茶花女》,共演20大本,采用光学机关布景,久演不衰,卖座最盛,其后还排演了《济公活佛》等神话剧,轰动一时,获利颇丰。

    林子轩想要从新舞台借走一批设计机关布景的技术人员。

    大家都是朋友,谈不上挖角,谈好薪酬即可。

    新舞台这些年的发展不大顺利,虽然凭着《雷雨》火爆了一把,但整个话剧市场都不景气,只能勉强度日而已。

    《大闹天宫》这部电影分为石猴出世、水帘洞、拜师学艺、闹龙宫、闯地府、弼马温、蟠桃会、大战二郎神、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等诸多剧情。

    这和海派京剧中的《西游记》大抵相似。

    想要吸引观众,必须要在武打场景和机关布景上下功夫,因为拍摄场地不局限于舞台之上,让技术人员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比如孙悟空可变大变小,小的孙悟空就可以用剪纸来代替,这是从皮影戏里得到的启发。

    只要把剪纸拍出立体的感觉就可以了,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场景,也可以同样处理。

    在后世,86版的《西游记》,里面的特效同样不好,一旦人物飞起来,拍出来的人物有纸片的感觉,不够立体。

    还有演员身上绳子的问题,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不能人工抹去绳子的痕迹,那就给绳子上色,让绳子和背景同一个颜色,看起来较为透明,不易被发现。

    神话剧中最关键的是烟雾。

    在这个时代不要想着液氮或者干冰,舞台上一般用的是锯末和硫磺在干燥的环境下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制造大量的烟雾。

第九十五章 女性文学的启蒙者

    在林子轩筹备新电影的时候,上海的报纸上开始了一股讨论这个时代爱情观的热潮。

    起因就是他的那本武侠小说《白马啸西风》。

    林子轩把稿子交给严独贺后就没有注意,这毕竟只是一部中篇小说,还不到七万字。

    严独贺看完之后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特别的怪异。

    第一个怪异在于这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武侠小说。

    在《白马啸西风》里,最重要的人物当然便是李文秀这个女孩子。

    全篇故事都是围绕着她发展,她目中所见,心中所思,全成为故事的情节。

    在中国这种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不能说没有以女性角色为主的文学作品,但极为少见。

    在戏曲上有《杨门女将》,诗歌上有《木兰辞》,更有无数描述闺怨的词作。

    也出现过如李清照和朱淑真这类词坛名家。

    但女性文学从来都不是文学创作的主流,甚至是偏的不能再偏的冷门。

    在十里洋场,有些末流的作者为了勾起男性读者的好奇心,特意用女性的视角和语气写艳情小说,这在文坛属于不入流的手段。

    严独贺不相信林子轩会采取这种方式来吸引读者,他想到了林子轩的《乱世佳人》,也是以女性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这难道是小说未来的创作趋势?

    他不知道的是,自从民国开始,西学东渐、兴办女学、大学开女禁,女子能够入学,甚至是到国外留学,这让女子增进了学识,开阔了视野。

    由此培养了一批思想独立的女性文学家。

    她们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以细腻而温婉的笔触写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

    女性文学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潮流。

    女性文学和女性解放是相伴而生的。

    早期的女作家,如庐音、石评眉、冯沅珺的作品里那种浓得化不开的迷惘、徘徊、悲凉之气,便源于这种女性解放的理想与封建古国沉闷落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后来的张爱灵和萧虹,更多的是对自我的生活,对社会的探寻。

    至于后世的女性文学,更是触及到了心灵和身体的层面,争取彻底的解放。

    林子轩的《乱世佳人》和《白马啸西风》恰巧出现在了这个时间点上,又恰巧以女性为主角,可以说是一种巧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必然。

    这是中国女性文学萌芽和觉醒的阶段。

    林子轩一不小心扮演了女性文学启蒙者的角色。

    当然,就算没有林子轩,也会有其他人扮演这个角色,女性文学的觉醒是时代大环境造成的,正如白话文的出现一样。

    胡拾和鲁讯也只是时代的选择。

    这两部小说在上海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特别是在女性群体中,她们喜欢思嘉身上西方女人的直爽,也喜欢李文秀身上东方女人的含蓄。

    她们从这两个女人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希望。

    思嘉和李文秀一样,都是有独立思想的女人,不过对于得不到的爱情,思嘉选择了争取,李文秀则选择了放手。

    这就是西方女性和东方女性的区别。

    上海的女人更容易接触到西方文化,更为大胆,有些女人甚至给林子轩写信,想要和他谈谈人生和理想。

    这其中不乏上海交际圈子里的名媛们。

    这些名媛们的生活较为丰富,但内心颇为空虚,她们把林子轩当成了知音,认为他最懂得女人的心,否则写不出如此让人动情的人物来。

    这些信件成了林晓玲和冯程程取笑林子轩的证据。

    在冯程程看来,林子轩真不怎么懂得女人的心思,在和女人的交往中,有时候甚至是有些笨拙,不知道怎么应付。

    这和上海滩那些周游在美女圈子里的公子哥们截然不同。

    这也是让冯程程放心的地方。

    不过她不知道,林子轩只是继承了后世的性格特点,骨子里想入非非,表面上道貌岸然,典型的有贼心没贼胆。

    严独贺认为第二个怪异之处在于《白马啸西风》不像是武侠小说,更像是言情小说,而且是那种虐主的言情小说。

    因为它提到了一个命题。

    如果你爱的人不爱你,你该怎么办?

    这就是引发上海报纸大讨论的主题,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爱情观。

    在这个时代,包办婚姻还是主流,能够追求自由婚姻的毕竟是少数。

    在民国时期,法律上规定了是一夫一妻制度,想要再娶,必须要和原来的妻子离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很多名人都有离婚的历史,比如鲁讯和徐至摩。

    同样也能看到很多女性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而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旧思想和新思想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从而造就了无数人的悲剧。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是小心的维护旧有的婚姻,还是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里要说明一下,虽然民国时期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度,但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因为很多男人都有妾室,后来法律做出补充,取消“妾”这种说法,把“妾”算成是男人的亲属,所以就有了姨太太这种称呼。

    说起来是掩耳盗铃的做法,但在民国时期非常的普遍。

    《白马啸西风》在《快活林》上连载了一个月。

    读者们原本非常期待武侠大师金勇的新小说,可真正见到了却惊讶不已。

    这是一个没有朝代背景,发生在遥远大漠的一个女孩子的故事,和《射雕英雄传》这种大气豪迈的武侠小说不同,这更像是一部爱情小说。

    尤其是最后李文秀放手离开大漠,孤零零的一个人返回江南,更是让人揪心不已。

    于是,有人看的憋闷,就在报纸上发文讨论李文秀的选择,对待爱情,要不要放手?

    接着就有人说起包办婚姻的问题,在包办婚姻之下,我们根本没有选择爱情的权利。

    还有人对当下离婚的人做出批判,认为是抛弃糟糠之妻,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

    此时报纸上的讨论已经远远超过小说的范围,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不少学者参与其中,这是民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讨论爱情和婚姻的话题。

第九十六章 这个时代的饮食男女

    说实话,这种争论和林子轩没有直接的关系。

    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旧思想和新思潮的矛盾积累到了需要爆发的时候,他的小说只是一个小小的引子罢了。

    这是青年人对于包办婚姻的抗争,老年人对于自身权威的维护。

    如果没有一方退让,这场争取婚姻自由的浪潮就不会停歇。

    为此,有记者向林子轩询问了他对于婚姻的看法。

    面对记者,作为留学归来的有为青年,林子轩自然要支持婚姻自由,这是社会的大趋势,当然他也劝说青年人要有理、有据、有节的和家人进行沟通,不能鲁莽行事。

    这是较为稳妥的回答,不保守,也不激进。

    说起来,他和冯程程也是包办婚姻,连婚期都已经定下了,不过两人的相处还算融洽,没有太多的矛盾。

    或许是因为还没有住在一起的缘故,繁琐的日常生活是婚姻的大杀器。

    林子轩在后世看多了男女们在婚姻上随便的态度,闪婚和离婚都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他对民国时代的人如此激烈的讨论婚姻没什么代入感。

    过不下去离婚就是。

    但在这个时代离婚对女性而言是一种巨大的伤害,这和休妻是一个意思。

    就算在后世,生活在农村中的人也极少有离婚的。

    这让他想起了一本书,叫做《围城》。

    里面有句话很有意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真是婚姻的最佳写照,或许可以把这本书写出来,给这次婚姻大讨论做一个注脚,不过围城的时代背景在三十年代,需要略作修改。

    不少人不是说他不写关注国内生活的小说么,那《围城》恐怕要再次打脸了。

    结束了记者的采访,林子轩都在考虑要不要低调一点,因为这些日子以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记者眼中的新闻人物。

    1922年5月14日,胡拾在《努力周报》上发表了《我们的政治主张》。

    林子轩在上面有署名,这份政治主张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不仅是因为下面署名的人名气大,而是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知识分子阶层第一次发出了变革的声音。

    为此,林子轩没少被记者采访。

    他的小说引发了社会热点,他在复旦大学讲授的《红楼梦》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

    胡拾在北平发文支持林子轩对红学的研究,认为用科学的方法系统的研究红学,将是红学的一次重大革新,是对旧红学有力的反击。

    很明显,这是他们两人在互相吹捧。

    在文坛就是这样,大家你捧我,我捧你,花花轿子人抬人,如此名气就上去了。

    一时间,林子轩的“新文学三杰”的名号似乎越来越被认可了。

    在红学界甚至有“南林北胡”的叫法。

    这些因素叠加起来造成了他声名大增,俨然是社会名流的感觉,以前他出现在上流社会,是因为他是林家子弟,现在则是因为他是文学大师林子轩。

    在上海,关于婚姻的讨论越闹越大,而且渐渐偏离了原本的方向。

    有好事的记者开始探查社会名人的婚姻状况,想要给自由婚姻和包办婚姻的优劣寻找佐证,可这一查不要紧,竟然发现很多名人的婚姻都有问题。

    这些人大多或明或暗的都有几个老婆,特别是曾在日本生活过的名人,成为重灾区。

    很多人在日本的时候都娶过日本女人或者和日本女人有同居关系,与此同时,在国内还有妻子,甚至是还和身边的女性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

    在民国法律规定一夫一妻的情况下,这些人不能以身作则,让舆论哗然。

    这次事件牵扯到不少大人物,刚刚崛起的文坛新星郭沫偌也被牵连其中。

    因为郭沫偌在日本和老家都有妻子,这种事情在民国时期普遍存在,一般大家都心照不宣了,可这次却被记者给捅了出来。

    “离掉张氏,我思想没有那么新;二女同居,我思想没有那么旧。不新不旧,只好这么过下去。”

    这是郭沫偌在一封信中的言语。

    在《女神》中,郭沫偌充满激情,高声呼吁变革,推翻旧世界,创立新时代,以青年人的革命导师自居。

    可事实上,他没有那么的激进,更多的是喊喊口号,这让不少热血的青年颇为失望。

    一些上海滩的花边小报趁着这个机会弄了一份排行榜,列举了上海滩的青年俊彦和大家闺秀,让读者玩配对的游戏。

    这些大家闺秀按照容貌、家世和名气来排名,而青年俊彦则是按照才学、家世和财富来论定,所谓郎才女貌,大抵如此。

    在女子方面排在第一的是盛七小姐,盛爱怡。

    盛家是上海滩的顶级家族,资本大鳄,林家和盛家相比,只能算是二流家族。

    盛爱怡是上海滩最大的资本家盛宣淮的七小姐。

    盛宣淮是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

    盛七小姐出生于1900年,青春貌美,见多识广,不仅能诗会绣,还写得一手好字,更难得的是她颇有胆识,有自己的主见,以此闻名于上海滩。

    在男子方面排在第一的则是文名正盛的林子轩。

    林家在上海虽然比不上盛家、席家、张家这些顶级的资本大鳄,但以实业起家,稳扎稳打,在上海颇有实力。

    加上林子轩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小说家,按照才气排在第一也无不可。

    于是,盛七小姐和林子轩就成了郎才女貌的代名词。

    花边小报为了吸引读者,还说盛七小姐极为喜爱林子轩的小说,每天都让人把报纸第一时间送到她的手中。

    而林子轩也对盛七小姐倾慕不已,两人甚至书信交流,暗通曲款。

    这只是小报的瞎编而已,事实上林子轩根本没见过盛爱怡,不过名人的**一向是读者的最爱,传播得也较为迅速。

    这一点倒是和后世相同,花边新闻永远有市场。

    然而,这件完全胡编乱造的花边新闻却惹恼了一个人,此人叫做宋子闻。

第九十七章 未来国舅爷争风吃醋的手段

    宋子闻1894年生于上海,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继入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的家人就不用介绍了,都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人物。

    1917年,宋子闻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他带着妹妹宋玫龄一同离美回国,返回国内,在大姐宋蔼龄的介绍下,受聘为汉冶萍公司上海办事处秘书。

    这间公司是清末官僚盛宣淮一手创办的。

    盛宣淮在1916年过世,他的四儿子盛嗯颐是公司的总经理,宋子闻就是此人的秘书。

    盛嗯颐同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宋子闻是校友,而且宋蔼龄曾经是盛家五小姐的家庭教师,彼此都很熟悉。

    所以宋子闻有了进入盛家的机会,这时候,他碰到了盛家七小姐,盛爱怡。

    宋子闻长得一表人才,谈吐儒雅,办事干练,很快赢得了盛家人的信任。

    不久,他主动担任了盛七小姐的英语教师,还经常向她讲述大洋彼岸的异国风光和风土人情,尽可能地展示他的博学和才识。

    盛爱怡也被宋子闻的才学所吸引,两人渐渐产生了情愫。

    然而,七小姐的母亲庄夫人却不同意这门亲事,因为两人门不当户不对。

    这个时候的宋家还不是以后显赫的四大家族,虽然有些产业,但和盛家这种资本大鳄完全没有可比性。

    而且,宋子闻的父亲出身不好,曾经在教堂里以拉琴为生。

    盛七小姐的四哥盛嗯颐也不同意,这不是穷小子想娶公主么?

    于是,他便把宋子闻调离上海,让其到武汉当个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的会计处科长。

    这位未来的国舅爷也颇有胆气,他在武汉没干几天,就辞职回到了上海,出任联华商业银行总经理,同时开办大洲实业公司与神州信托公司,从事金融商业活动。

    他不顾各方阻挠,继续追求盛爱怡,甚至做出过在大街上拦下盛七小姐车子的举动。

    这在上海滩也是一桩趣闻。

    此时的宋子闻并不好过,因为年前出现的信交风潮,上海金融市场发生了大动荡,只有奉行稳健策略的银行和信托公司才没有被波及,其余的大多破产和倒闭了。

    他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损失不小。

    这时候又看到花边小报编排林子轩和盛爱怡的绯闻,心中自然有气。

    其他人不清楚,宋子闻则知道盛爱怡的确在追看林子轩的小说,特别是《乱世佳人》。

    这本小说还是他推荐给盛爱怡看的,两人虽然受到盛家的阻扰,但可以通信,宋子闻希望盛爱怡通过看《乱世佳人》,有勇气追求自主的婚姻。

    他们在信中讨论过。

    盛七小姐羡慕《乱世佳人》中思嘉的爱情观,她内心里非常矛盾。

    一方面对婚姻自主充满向往,另一方面则不愿意母亲伤心。

    对于宋子闻提出的私奔计划给予了坚决的否定。

    林子轩不知道自己无意间参与进了未来国舅爷的爱情故事之中,还扮演了一个身份复杂的角色,他只是对自己收到的这份邀请函有些困惑。

    这是一次由宋子闻发起的邀请,邀请在上海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背景的人共聚一堂。

    有点像是校友会。

    这其实就是圈子文化,相同圈子的人有共同的话题和价值观,可以拉近关系,合作交流。

    林子轩并不拒绝这样的聚会,在社会上混,关系自然越多越好。

    他困惑的是这是宋子闻发起的聚会,宋子闻追求盛七小姐这是上海滩名流都知道的事情,而最近小报在炒作他和盛七小姐的绯闻。

    这会不会是一场鸿门宴?

    以目前宋子闻的能力,没办法对付林子轩,但以后呢?

    这位未来的国舅爷以后可是掌握着整个国家的财政大权,不知道吞并了多少家私营银行,林氏商业银行可经不起他折腾。

    但林子轩并不打算去巴结宋子闻,穿越者也有穿越者的骄傲。

    离宋子闻真正掌权还有五六年的时间,到时候林家也应该发展到一定规模了,如果宋子闻在聚会中真的做出什么事情的话,他肯定会反击的。

    聚会的地点在公共租界黄浦区的东亚饭店,林子轩带着冯程程准时前来。

    今天晚上的聚会并不局限于男人,还可以带家属,只是普通的交际酒会,有家属的话更能活跃氛围。

    在上海,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留学生不少,大多都是毕业于经济专业。

    哥大的经济专业较为出名,而上海是目前国内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所以留学生都集中在了此地,林子轩因为毕业时间较晚,在这里只能是学弟。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宋子闻。

    作为邀请人,宋子闻表现的很有风度,热络的和林子轩交谈,甚至还聊到他喜欢看林子轩的小说,感觉像是多年的朋友一样。

    在这个圈子里,最受追捧的是盛嗯颐,他毕业时间早,家世又好,是个从不缺钱的主。

    而且,此人以豪奢和挥霍著称。

    上海第一辆进口的奔驰轿车就是他买的,他还给每位姨太太配一幢花园洋房和一部进口轿车,外加一群男仆女佣。

    他这次来带了自己的妹妹盛七小姐。

    林子轩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无论是宋子闻还是盛嗯颐都没有做出什么让人难堪的举动。

    想想也是,这里是公开的酒会,一旦发生什么事情,明天就会传遍整个上海滩。

    林子轩冷眼旁观。

    当他看到宋子闻和盛爱怡之间眉来眼去的时候,终于明白了宋子闻的目的,这是想借这次酒会向其他人证实小报传闻的不实。

    林子轩和盛家七小姐没有私交,反而和他宋子闻关系密切。

    宋子闻邀请林子轩的目的就是作为背景板,起到陪衬他的作用。

    这似乎是上海滩的公子哥争风吃醋时常用的手段。

    其实,想想也不奇怪,以宋子闻此时在上海的能量,他也不能把林子轩怎么样。

    真是虚惊一场。

    我都做好接下来的五年计划,准备成立一家大财团,以一己之力抗衡四大家族,甚至都有转移资产的后备方案了,你给我看这个。

    能不能严肃点,这太无聊了吧!

    林子轩一面喝着酒,一面忍不住吐槽。

    由此可以看出,他虽然进入了上流社会,却还是没有丢掉后世升斗小民谨小慎微的心态,所以他成为不了霸道总裁。

第九十八章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发明

    林子轩不想掺和到宋子闻和盛爱怡的纠葛之中。

    他其实在心里对盛家是有想法的,这毕竟是一条资本大鳄,林氏商业银行目前的存款只有两百多万元,他能够掌握的不到八十万。

    这点钱只是盛家财富的零头罢了。

    他恶意的猜想宋子闻追求盛爱怡的真正用心,只怕是惦记着盛家的财富。

    那么盛家到底有多少财富呢?

    据说盛宣淮死的时候给后代留下了超过1160万两白银,光是他的葬礼就花费了30万两白银,这个数据应该是真实的。

    从下面这件案子也可以得到佐证。

    1927年,盛家分家产,没有把钱分给盛爱怡,于是,这位盛家七小姐把自己的哥哥和侄子告上了法庭。

    在以前家族分家产都没有女子的份,但民国提倡男女平等,盛爱怡认为既然是平等了,那么女子也应该分家产。

    这是中国第一桩女权案,轰动全国。

    最后,官司胜诉,盛爱怡分到了50万的家产,这只是盛家一名女子所得的份额。

    由此可见,盛家的财富应在千万以上,说是上海滩第一豪门一点都不为过。

    何况盛家还有诸多产业,汉冶萍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占有中国百分之九十的钢铁产量,几近于垄断,上海很多地产都在盛家的名下。

    林子轩和宋子闻在盛家面前就是一个穷小子,而盛爱怡是货真价实的白富美。

    按照后世的说法,能娶到盛爱怡相当于少奋斗二十年。

    林子轩不由得在脑海里想了想,如果自己掌握了千万资产后……

    好吧,其实冯敬尧的家产也不少,一两百万总是有的,只是在来源上有问题,不过在这个年代也没有人在乎,只要能用就好了。

    他这么胡思乱想着,随意应付着别人的攀谈。

    这次聚会中的人大多在银行或者洋行工作,消息灵通,所谈的多是国内外的金融形势,国家的经济政策等等,林子轩的兴趣不大。

    另一边,冯程程和那些夫人小姐们结交,估计也是心不在焉。

    但这就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只能慢慢习惯。

    “我听说有个美国人想要在上海创建私人的广播电台,正在找人合作投资。”一位在洋行做经理的男人说起了这个话题,“广播在国外才刚刚起步,国人怕是很难接受。”

    “美国人喜欢弄这些新鲜玩意儿,没有人听,发展不起来,过不了多久就会倒闭了。”另一人不屑道。

    “也不尽然,美国人想必是为了推销收音机,只是国内怕是不好办,播放音乐还好,要是播报新闻,恐怕会有麻烦。”有人担心道。

    他们聊了几句便转移了话题,林子轩倒是把这个消息放在了心里。

    这是广播和收音机啊!

    在没有电视之前,广播可是最好的宣传手段,林子轩立马看出了其中的机会。

    只要能够拥有足够多的听众,广播就可以播出广告赚钱,还能宣传自己的电影和银行业务,甚至是付费点歌业务。

    这是一直到后世都存在的娱乐项目。

    在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占据宣传的制高点。

    当然,刚才那人的担心很有道理,不过只要仅仅播放娱乐节目,就不会引起政府的注意。

    再说还可以卖收音机,虽然林子轩不知道这个时代的收音机是什么样子的。

    他装作有兴趣的模样向那位洋行经理打听广播的事情,了解到这个消息是《大陆报》的内部人员透露出来的。

    《大陆报》是1911年8月20日在上海创办的英文日报,中美双方各拥有一半股本。

    该报言论代表在上海美国侨民的利益,为上海最早的美国式编排的报纸,颇受读者欢迎。

    后来因为局势动荡,中方撤资,大部分股权转让给在上海经营房地产和保险业的美国公司,该报经营大权也逐渐转为美商拥有。

    据说有名叫做奥斯邦的美国人准备和《大陆报》合作创建广播电台。

    能得到这个消息,这次的聚会就不虚此行了。

    聚会结束,林子轩很友好的和宋子闻告别,甚至还兴致勃勃的和盛七小姐聊了一会儿小说,讲了讲他创作小说人物时的想法。

    并希望下次有机会再聊。

    这个亲热的举动让未来的国舅爷大为不解,不知道林子轩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他很肯定林子轩和盛家七小姐没什么私情,可看林子轩的模样,难道对盛爱怡动心了?自己增加了一名竞争者?

    这就是林子轩的目的,你让我白白担心半天,我就让你晚上失眠,慢慢琢磨去吧!

    第二天,林子轩派人到《大陆报》秘密询问广播的事情,他也向道格拉斯希拉了解广播在美国的发展情况。

    1906年12月25日,范斯顿的马萨诸塞州实验电台首次广播,从广播工程技术标准上看,广播从此诞生了。

    1920年8月31日,美国底特律8m实验台广播了密执安州长初步获胜的新闻。

    1920年10月27日,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它是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至于收音机,分为两种,一种是矿石收音机,一种是电子管收音机。

    矿石收音机是指用天线、地线以及基本调谐回路和矿石做检波器而组成的没有放大电路的无源收音机,它是最简单的无线电接收装置。

    这种收音机不用电源,容易制作,终身可用。

    只要有材料,道格拉斯希拉自己就能制作。

    林子轩听得惊讶不已,他记得后世大学里理科的社会实践里就有制作收音机的项目,不过那是用准备好的零部件进行组装。

    他没想到这个时代的收音机如此的简单。

    然而,这么简单的收音机价格可不便宜,美国产矿石收音机价格在三十块大洋左右,而电子管收音机更是高达上百块大洋。

    林子轩觉得光是卖收音机就是一个好买卖。

    不过这是属于洋行的业务,他没有进货的门路。

    他看重的还是广播的宣传作用,广播的出现把消息传播的方式从静态一下子变为动态,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发明。

    可以想见,随着广播的发展,留声机会遇到强劲的竞争对手,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九十九章 来自童年的情结

    消息很快传了过来,这件事并不是什么秘密。

    在上海的公共租界,有一批国外的无线电爱好者,他们在南京路50号的新孚洋行里组织成立了上海国际无线电学会,来研究和探讨无线电技术。

    别看名字起的那么高大上,其实就是一个业余组织。

    这也是无线电研究的一个特征,因为技术门槛不高,业余研究团体蓬勃发展。

    无线电这个词汇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897年5月2日,《时务报》第25册刊出译文《无线电报》。

    1920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在科学板块系统的介绍了无线电广播和电台,以及如何用收音机来收听国外的电台。

    民国时期,在中国就能收听到国外的电台,这和广播的传播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人奥斯邦就是上海国际无线电学会的一员,他同时还是美国东方无线电公司在上海的推销员,负责销售无线电产品。

    然而,在中国这个对无线电产品几乎不了解的国度推销无线电产品无疑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他的客户大多都是租界里的外国人。

    奥斯邦很不甘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上海,他发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上流社会,对娱乐活动极为热衷。

    比如看戏、看电影、听音乐等等。

    他是卖无线电产品的,不是开电影公司的,也不是开唱片公司的,想要把手里的产品卖出去,就要投其所好。

    他想到了无线电广播这种新兴事物,就打算在上海建立一家无线电台。

    这个想法得到了上海国际无线电学会里其他外国人的支持,当然是言语和技术上的支持,而不是资金上的支持。

    他们不傻,这种实验性质的电台在中国还是首例。

    谁也不知道有没有发展前途,在中国能不能被接受,又如何盈利,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或许过几个月就会停播,那投资不是打水漂了。

    他们鼓动奥斯邦去拉投资,自己却不愿意出钱。

    奥斯邦为了自己的生意,倒真是豁出去了,他没有找美国人,而是瞄上了中国人,因为美国人懂得电台广播是什么玩意,不容易糊弄。

    而中国人不知道,只要把生意的前景描绘的美好一些,相信应该会有人投钱。

    此时,奥斯邦正在四处拉投资,其中有位姓曾的旅日华侨是他的主要目标。

    有了资金还不够,还要找到能架设广播天线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定要高,广播的范围才会广,最好能和报馆合作,这样就能最快的收到听众的反馈信息。

    奥斯邦选择了《大陆报》进行合作。

    首先这是美国人办的报纸,容易沟通,其次《大陆报》所在的大来洋行的楼顶正适合架设广播天线。

    正在这个时候,另一位中国人找到了奥斯邦,此人就是林子轩。

    林子轩在最初的激动过后,开始考虑现实的问题。

    开设广播电台不光是购买设备的问题,后期的运营才是重点,先不说设备维护,就是招聘播音员,创建各类广播节目,这都需要持续不断的投资。

    前期肯定是赔本的,什么时候能赚钱还不知道。

    但作为穿越者,中国的第一个广播电台不能让外国人扬名,一定要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何况林子轩还有一个童年的情结。

    在后世的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收音机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娱乐设备,听戏曲,听评书,听儿童节目。

    “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

    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满满的童年记忆。

    光是为了把这个节目在民国时期上海的空中传播开来,花点钱是值得的。

    这不是钱的事,而是一种情怀。

    所以,在得到奥斯邦的住址后,林子轩找了过来。

    奥斯邦没想到竟然有人送钱上门,洽谈合作,他倒是知道林子轩,对于美国人来说,谁不去看《乱世佳人》呢,这可是美国一代人的回忆。

    因为《乱世佳人》,林子轩在上海的美国人里面知名度颇高。

    甚至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总董事费信敦都称赞过林子轩,认为林子轩是美国人的好朋友。

    奥斯邦和姓曾的旅日华侨刚刚达成合作意向,还没有签署任何协议,林子轩的突然插入让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狮子大开口的机会。

    于是,在介绍了他的打算后,向林子轩要了15万块的机器设备采购费用。

    然而,他没有料到林子轩还带着道格拉斯希拉这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道格拉斯希拉在西方电气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虽然是临时工,却也了解到不少信息。

    西方电气公司隶属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1919年和通用电气、西屋电气联合创建了美国无线电公司。

    他对无线电广播的事情并不精通,但略知一二。

    被拆穿的奥斯邦面不改色,声称这其中包括了东方无线电公司以后提供技术支持的费用。

    什么技术支持,不过是上海无线电国际学会那帮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瞎捣鼓罢了。

    奥斯邦是个销售员,狡辩是他的拿手好戏。

    如果不是事先调查了一番,还有道格拉斯在一旁,林子轩还真的有可能被唬住。

    这就是不掌握技术遭遇的困境,他对奥斯邦的感觉很不好,却没有翻脸,只是下定决心,等到电台弄好之后就把此人踢出去。

    奥斯邦办广播电台主要是为了销售他的收音机,不像林子轩有什么童年情怀。

    作为商人,只要有资金他不在乎来自那里。

    于是,林子轩出三万块大洋,和奥斯邦创建了中国无线电公司,并明确规定了机器设备归林子轩所有,奥斯邦提供技术支持。

    而且要把架设天线的地点放在法租界,就在《通俗小说周报》的楼顶上。

    这是为了以后把广播电台占为己有做准备,在公共租界是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势力范围。

    当奥斯邦忙着向东方无线电公司采购机器的时候,在上海新舞台,《日出》开始公演了。

第一百章 话剧的专业化之路

    对于《日出》这出话剧,洪慎抱有极大的期望,他把《日出》看作是话剧革新的开端。

    在邮轮上的时候,他就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还进行了排演,可谓是准备充足。

    回到上海,在林子轩的介绍下,他见到了欧阳予仟,这可是话剧界的大前辈。

    两人聊的很投机,一起投入到《日出》的排演之中。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曙光就在眼前。

    按理说,若是一切顺利,《日出》早就该登上舞台公演了,然而,直到两个多月后才有消息传来,实在让林子轩费解。

    《日出》的排演并不困难,洪慎又准备充分,问题出在哪儿?

    这主要是因为洪慎对国内剧团的不习惯,按照他的话来说,太不专业了。

    首先,就是职务混乱,不能各司其职。

    有时候,导演还要干着道具的活,剧团里各种扯皮和推诿,没有规章制度,惩罚不分明,完全还是原来戏班的那一套。

    在美国,剧团实行的是导演中心制,导演是一出话剧的核心,剧务和演员都要听导演指挥,而不是反过来。

    其次,演员的不专业,无法进行严格的排练。

    在排练之前,要举行几次剧本朗诵会,所有演员在一起按照各自的台词,用适当的语调朗诵,这是为了让演员熟悉台词和角色。

    在排练过程中,不能不当回事,无精打采,要始终情绪饱满,保持好精神状态。

    说实话,民国时期的话剧团,就没有多少专业的,即便是欧阳予仟,也没学过正规的话剧,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还有布景的问题,国内的舞台布景太过单一和平面,没有立体感。

    灯光和舞美,服装和道具……

    这些东西没有一样让洪慎满意的,他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把《日出》以最完美的状态呈现出来。

    就连在上海演出火爆的《雷雨》也被他批判了一番,不是说剧本的问题,而是不够专业。

    剧团里的那些演员和剧务刚开始对这位曾在美国百老汇演出过的专业导演很是钦佩,那可是美国的舞台啊,他们恐怕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到美国演出。

    但随着洪慎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他们开始不满,甚至是反弹。

    我们一直这么演出,观众还是爱看,有什么问题么?

    你也太霸道了吧,我就是排练的时候走神了而已。

    我们是演员,不是机器,这里是上海,不是纽约。

    类似的声音反映到了新舞台的老板那里,也反映到了欧阳予仟那里,甚至有的人直接和洪慎顶撞,大不了不干了,谁怕谁啊!

    于是,《日出》的排练陷入了僵局。

    欧阳予仟知道洪慎改革话剧的决心,他也支持洪慎,否则话剧就没有出路了,不过他同样觉得洪慎有些过了。

    这里是国内,不是美国,国内话剧界的现状决定了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

    他劝说洪慎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先从理论入手,让国内的话剧界了解外国剧团的经营模式和演出方式,然后再进行推广。

    这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有所收效。

    洪慎进行了反思,觉得自己操之过急了,国内话剧界的顽疾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根除的。

    他准备创办一本戏剧杂志,介绍自己在国外学到的知识,还要办一个表演班,教授演员话剧的表演艺术,他还加入了戏剧协社。

    戏剧协社成立于1921年,是一个业余的戏剧团体,提倡现实主义的现代话剧。

    理清了思路,洪慎在排练的时候不再苛求,而是耐心的辅导,把自己的观念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剧团的成员。

    如此一来,《日出》排练的进度增快不少,在六月五号终于要公演了。

    在这个时期,洪慎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把中国话剧从文明戏转变到现代话剧,也就是话剧的专业化。

    他见到林子轩的时候,向林子轩道歉,因为这次演出的《日出》不是完美的。

    至少在他专业的眼光看来,并不完美。

    林子轩了解到前因后果,不由得在心里发笑,在你专业的眼光看不完美,那在我后世的眼光看岂不是一塌糊涂。

    这个洪慎有完美主义倾向,估计是处女座的。

    他和洪慎在邮轮上虽然有点意气之争,但他知道这是一个认真做事情的人,值得结交。

    既然洪慎认为这一版的《日出》不完美,林子轩就趁机邀请洪慎到明星电影公司拍摄电影版的《日出》。

    拍电影可供发挥的空间更大,而洪慎又有才华。

    但杜予的《海誓》拍摄接近尾声,《日出》的剧本已经送到了殷明竹手里,她也答应了下来,眼下就缺少一位导演了。

    洪慎犹豫了片刻,点了点头。

    他和林子轩有点不打不相识的意思,两人都欣赏对方的才华,他也想看看把《日出》拍成电影是什么样子的。

    上海新舞台这次又是爆满,很多观众都是冲着曹愚先生的新剧来的。

    新舞台在《申报》上刊登了广告:《雷雨》过后,《日出》来临,曹愚先生最新剧作,上海新舞台首演,敬请光临。

    林子轩不介意他们这么打广告,搞宣传,只是他不会承认自己是作者。

    时间到了,观众入席,大幕拉开。

    开始是旅馆里的一个房间。

    房间里横地竖地摆着方的、圆的、立体的、圆锥形的个凳和沙发,上面凌乱地放些颜色杂乱的座垫。

    沿着那不见棱角的窗户是一条水浪纹的沙发。

    在左边是育立柜,食物柜和一张小几,上面放着些女人用的化妆品,房间里墙上挂着几张很荒唐的人体画片、月份牌和旅馆章程。

    地下零零散散的是报纸、画报、酒瓶和烟蒂头。

    在沙发上,立柜上搁着许多女人的衣帽、围巾、手套等物,间或有一两件男人的衣服在里面,食柜上杂乱地陈列着许多酒瓶、玻璃杯、暖壶和茶碗。

    正中悬着一架银熠熠的钟,指着五点半,是夜色将尽的时候。

    这时,正中的门呀的开了一半,一只秀美的手伸进来拧开中间的灯,室内豁然明亮。

    一个美貌的女子走了进来。

    她穿着极薄的晚礼服,颜色鲜艳刺激,她的眼明媚动人,举动机警,一种嘲讽的笑总挂在嘴角,神色不时地露出倦怠和厌恶。

    交际花陈白露就这样漫不经心的走到了观众面前。

第一百零一章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上海新舞台的普通票价是一块大洋,贵宾席则是两块,因为今日是新剧首演,所以票价上浮不少,普通票价就要一块五角。

    这种消费水平把普通民众排除在外,观众大多是中产阶级。

    他们对陈白露这种装扮非常熟悉,良家女子绝不会如此,只有混迹欢场的交际花才如此的娇艳妩媚。

    陈白露出身书香门第,上过学,是一名受新思潮洗礼的少女,对未来充满了幸福的幻想。

    然而,因为父亲去世,家庭败落,被生活所迫,成了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终日周旋于潘月亭、张乔治等巨商富贾身旁,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旧时恋人方达生的到来,唤起了陈白露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新生活的憧憬。

    可她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已无力摆脱奢侈的生活。

    《日出》的第一幕就是陈白露和方达生的见面,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知道陈白露的往事和如今的处境。

    也只有在方达生面前,陈白露才表现出了往日的孩子气,而不是现在的风尘气。

    方达生想让陈白露和他一起走,被陈白露拒绝了。

    有一天,陈白露从流氓黑三手中救下一个小女孩,叫做小东西,并认她做了干女儿。

    她从这个小女孩身上看到了自己影子,并竭尽全力保护着小东西。

    随着张乔治、潘月亭、顾八奶奶等人的登场,把一个交际花的日常生活活生生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陈白露凭着美貌周旋在这些男人之中。

    她抽烟、打牌、喝酒、嘲弄着男人。

    她嘴角上总挂着嘲讽,她聪明又糊涂,她骄傲自负但又软弱。

    有时看来她对生活的态度就是那么一回事,有时做起事来又格外认真。

    她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腐烂生活,但又无法抵御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

    于是,她只好麻醉自己,得过且过。

    观众刚开始看的津津有味,可看到陈白露在夜深人静时的空虚寂寞,不由得怜悯起来。

    他们来看《日出》是有心理准备的,因为《雷雨》是一出悲剧,那么《日出》也应该是一出悲剧,观众是想找到能够打动他们心灵的东西。

    交际花陈白露的确是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但还不能打动观众的心灵。

    接下来,悲剧开始了。

    即便陈白露极力的保护小东西,可小东西仍未逃出黑三的魔爪,被卖入妓馆。

    在那里,虽有好心的翠喜照应,但小东西终因不堪凌辱,上吊自尽。

    小东西的死亡对陈白露触动很大,让她认清了这个残酷的社会,但她又能怎么样呢?

    房间里那群上流社会的人们还在喝酒嬉闹,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没有谁会去关心一个小女孩的死活,但陈白露在乎。

    鲁讯说过一句话:人生最大的苦痛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陈白露梦醒了,却发觉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候,银行家潘月亭被帮会的金八爷算计,做投机生意失败,破产倒闭。

    没有了潘月亭的金钱供养,陈白露债台高筑。

    金八爷是恶的代表,他权势滔天,逼死了小东西,算计了潘月亭,觊觎着陈白露。

    陈白露只有依附于金八爷,才能继续过上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如果是以前的陈白露,恐怕会如此选择。

    但小东西死了,她在这个世上看不到希望,更不愿意沉沦到黑暗之中。

    于是,她选择在日出之时结束自己的生命,服用安眠药自杀。

    当观众看到小东西被逼死的时候,充满了愤懑和悲痛,可当陈白露死去的时候,观众却沉默下来,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日出》没有《雷雨》那种畅快的宣泄感,而是极度的压抑。

    对于这些上海滩的中产阶级来说,剧中的情节他们很熟悉,甚至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上海滩的交际花不计其数,他们也会逢场作戏。

    可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交际花的感受,也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陈白露为什么而死?

    她是被这个社会逼死的。

    在《日出》中,小东西被逼死了,小职员黄省三被逼疯了,陈白露同样被逼死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在话剧的结尾,方达生迎着太阳离开了,把黑暗留在了身后。

    观众的反应和观看完《雷雨》时完全不同,他们没有鼓掌。

    这出话剧的确触动了他们的心灵,但因为划得太深,让他们感觉到了痛,这不是他们想看到的戏剧,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因为太真实,所以他们觉得害怕。

    正如洪慎担心的那样,目前国内的观众还很难接受这样现实主义题材的悲剧,从观众的反应看,《日出》的公演算是失败了。

    只有一些话剧界的观众热烈的鼓掌,作为一出现实主义题材的话剧,《日出》是不容置疑的经典。

    然而,或许是太过超前,观众还没有做好准备。

    公演在沉默中结束了。

    和观众的反应不同,第二日,报纸上对《日出》赞誉有加。

    特别是一些倾向于进步的报纸,认为《日出》和鲁讯的《狂人日记》一样,都揭示了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需要进行革命。

    以郭沫偌为首的创造社也为《日出》唱起了赞歌。

    还有人从话剧本身来分析,认为长达三个小时的《日出》,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了成熟,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在舆论的吹捧下,仍然有观众前去上海新舞台观看《日出》,不过和前一批观众一样,都被虐的没有言语了。

    于是,《日出》这部话剧在上流社会传播开来,当然不是什么好名声。

    他们每天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谁没事愿意去看一出自己的生活,然后还被郁闷的不行。

    《日出》没有继续火爆下去,因为上座率不高,上海新舞台在半个月后停止了《日出》的演出。

    事情传到北平,在新文学的发源地,《日出》却得到了热烈的追捧。

    周作仁拿着《日出》的剧本给鲁讯看,他们都知道曹愚就是林子轩。

    原本林子轩向着胡拾靠拢,和周氏兄弟有些疏远,鲁讯觉得林子轩研究《红楼梦》太过暮气,和时代潮流脱节。

    但《日出》改变了他的看法。

    他认为林子轩能够如此深刻的剖析自己的生活,甚至是把心挖出来给人看,这一点,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能够写出《日出》,至少说明林子轩是个真诚的人。

第一百零二章 《娜拉走后怎样》

    鲁讯对于林子轩还是很欣赏的,他看过《射雕英雄传》。

    这本书已经由万象书局出版了,作为新武侠的开山之作,在国内的各大城市引起了轰动。

    《新闻报》的发行量是很大,超过10万份,但主要集中在上海周边地区,在北方城市订阅《新闻报》的并不多,这就是地域上的隔阂。

    平禁亚把《射雕英雄传》的出版当作一次打开北方图书市场的试水,从而把万象书局的名号打出去,为此不惜工本的在各地报纸上进行宣传。

    他甚至借鉴了美国出版社的做法,把书籍免费寄给文坛上的名家,让这些人进行点评。

    上海的就不用了,《射雕英雄传》在上海已经很有名了,主要是为了照顾北方的作家。

    作为《通俗小说周报》的特约作家,在北平的张痕水就在报纸上赞扬了《射雕英雄传》一番,以壮声势。

    主要是这本书值得一看,如果写的一塌糊涂,他也不好意思赞誉,那是毁名声的事情。

    因此,《射雕英雄传》在北方的销售还不错。

    鲁讯也收到了免费书籍,翻阅了一遍。

    作为一本通俗小说,《射雕英雄传》可以说质量上乘,在立意上更是高绝,有一种大格局和大气象,和鸳鸯蝴蝶派那种小家子气截然不同。

    甚至可以说在通俗小说中,它写出了一种高度和格调。

    他还注意到这本小说对于白话文的纯熟运用,相当精妙。

    在这个时期,无论是鲁讯还是其他作家,他们幼年时接受的都是私塾教育,受到文言影响很深,在用白话文写作的时候往往不由自主的夹带着文言。

    如果是懂文化的人来读没什么问题,但让一个仅仅识字的人阅读,就会出现障碍。

    这还是因为不够白话,不够贴近民众,不接地气。

    唐朝时,白居易写诗文,读给小孩和老妪听,他们能听懂才算是好诗,这就是让文学贴近民众,反映生活。

    鲁讯认为《射雕英雄传》在推动白话文写作上有重大意义。

    他以后也要注意文章中的用词用典,当然这不是说不讲文采,而是在讲究文采的同时把文章写的通俗易懂,这很考验作家的写作能力。

    鲁讯觉得林子轩是个很矛盾的人物。

    一方面,他学习了西方思想,可以用西方人的思维来写小说和新诗,并取得成功。

    这表明他有着开放的思想,特别是写出了《雷雨》和《日出》这种深刻的剧作,和国内那些旧派文人,以及不知民间疾苦,只懂享乐的新派文人都不相同。

    这是他进步的一面。

    另一方面,他又不像其他青年一样为了改变旧世界而大声疾呼,反而去研究《红楼梦》。

    在这个新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研究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倒退。

    鲁讯倒没有这么狭隘,他也研究传统文化,从而写了《中国小说史略》,为中国古代的小说做一份记录,梳理出详细的脉络来。

    另外,他还有对中国文学的历史进行归纳整理的计划,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整理。

    和胡拾大张旗鼓的“整理国故”不同,鲁讯是在平时讲课中就完成了类似的工作。

    鲁讯能看得出,林子轩在复旦大学不讲新诗,不讲新文学,反而讲《红楼梦》,是不愿意站在新文学的潮头上,被人追捧和评价。

    说好听点这叫谦虚,其实就是保守。

    所以,鲁讯才觉得林子轩的性格充满矛盾,既进步又保守,既开明又守旧。

    他和周作仁讨论过这个问题,最终归结于林子轩的成长环境上来。

    林子轩出身商业世家,又生活在上海的十里洋场,难免受到环境的影响,商人讲究和气生财,明哲保身,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最是消磨英雄气概。

    这恐怕就是林子轩矛盾性格的来源。

    “可惜了!”鲁讯感叹道。

    他在感慨如果林子轩生在北平的话,或许又是一员新文学的干将,但现在却在通俗小说的路上越走越远。

    他知道林子轩还在写《笑傲江湖》和《白马啸西风》。

    这两本武侠小说他还没看过,只听说《白马啸西风》在上海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闹出了很多事情来,牵扯出不少大人物的往事,甚至在北平的人都不能幸免。

    他的两个兄弟都娶了日本女人,幸好没有什么事情。

    他倒是找人打听了一下《白马啸西风》的大概内容,仅从小说本身来说没什么突出的,只是用女性的视角这一点颇为新鲜。

    结合《乱世佳人》和《日出》,鲁讯发现林子轩善于用女性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日出》中的陈白露就是一个典型,鲁讯把陈白露和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做了对比,陈白露和娜拉都是生活在梦里。

    不同的是,陈白露在梦醒后选择了自杀,娜拉在知道自己被抛弃后,选择了离家出走。

    她们都是生活的玩偶,男人的玩偶,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这或许就是东方和西方观念的差别,东方女子较为软弱,西方女子较为主动,所以陈白露选择了以死解脱,娜拉选择了和生活抗争。

    然而,鲁讯又想到,如果陈白露不死会怎么样?

    在金八爷的权势下,她只能做一只金丝雀,依附强势的男人。

    她如果抗争呢?会有什么出路么?这个社会会给她什么出路?

    转换到《玩偶之家》,娜拉出走以后会怎么样?

    在没有经济的支持下,想要在社会上活下去,她要么堕落,要么回家。

    陈白露也是如此,她要么继续做交际花,要么选择死去。

    现实的社会没有给她们出路,陈白露和娜拉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只有先改造这个社会,才能给像她们这样的女子一条生路。

    想到此处,鲁讯拿起笔,在稿子上写起字来,《娜拉走后怎样》。

    他把林子轩的《日出》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两部剧作做对比,把陈白露和娜拉放在一起,揭示出这是一出社会的大悲剧。

    相比较而言,《日出》比《玩偶之家》在人性和黑暗面上刻画的更为有力度。

第一百零三章 和完美主义者较真伤不起啊!

    鲁讯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这篇文章。

    认为女性如果不想落到陈白露和娜拉的处境,就要手里有钱,只有经济上独立,才能保障自身的尊严,不至于处于弱势的地位。

    那么女性如何保持经济上的独立呢?

    这需要解放旧有思想,提倡男女平等,社会给女性提供工作岗位,让女性参与社会活动,不能把婚姻当成女性的唯一职业。

    这篇文章和这个时代其他倡导女性解放的文章区别不大,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

    1879年,《玩偶之家》在欧洲首演,娜拉“离家出走时的摔门声”惊动了整个欧洲,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女性仍然在争取和男性平等的地位。

    社会的惯性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更何况是在保守的中国。

    陈白露的死让上海上流社会的人觉得难堪,所以他们不愿意去剧院看《日出》,那是在打他们的脸。

    在北平,虽然有学者认为《日出》是现实主义的杰作,有深刻的内涵,但也仅此而已。

    《日出》演出的失败让洪慎颇为消沉,他意识到国内的情况和纽约不同。

    在当下,上海算是中国最为开放的城市了,上海的观众也应该有包容的心态,能够接受新鲜而深刻的事物,可事实上,国内的观众还是过于保守了。

    林子轩一点都不同情洪慎,既然《日出》没办法公演了,那洪慎刚好过来给他拍电影。

    他有两台有声电影摄像机,不能放在那里浪费了。

    趁着道格拉斯希拉还在,多拍两部有声片,给中国导演多刷一些经验值。

    洪慎颇为诧异,你不知道《日出》没人看么?还敢拍电影,不怕赔本么?

    说实话,林子轩有些担心,不过拍摄《日出》的成本不高,都是室内戏,场景单一,主要还是看演员的表演功底。

    他拍摄《大闹天宫》投资了一万五千大洋,《津门大侠霍元甲》是四千大洋,默片的成本低,主要是搭建比武的擂台耗费资金。

    《日出》只需要两千大洋就行了,这还包括了殷明竹八百块的薪酬。

    对于这种文艺片来说,赚钱是次要的,只要不赔本就行了。

    他相信打着有声片和殷明竹的旗号,《日出》应该能盈利,殷明竹因为《上海假日》可是上海滩的大明星了。

    洪慎是个爽利的人,既然你都不怕赔本,我也豁出去了。

    说干就干,他在排演《日出》的时候早就把这个剧本给吃透了,可以说是烂熟于胸。

    电影前期的准备工作直接省去了,剩下的就是布景和找演员了。

    布景很容易,就是旅馆的房间,女主角已经有了,其他配角直接从新舞台剧团把人拉过来就行了,整个剧组组建的非常快。

    这次林子轩给了洪慎绝对的权利,让他尽情的折腾去吧。

    他估计只要演员的表演没问题,十几天就能拍摄完成,这效率,都快冲出宇宙了。

    事实上,他过于乐观了。

    在第一次试戏的时候问题就来了,还是老问题,话剧演员的表演方式有问题,和殷明竹在一起演戏,怎么演怎么别扭。

    殷明竹是自然的表演,而话剧演员则太过戏剧化,无论是动作还是表情都太过夸张了。

    洪慎察觉出话剧和电影的表演方式不大相同,提醒那些话剧演员更为自然一些。

    在几次协调后,效果好了一些。

    按理说,能凑合就行了,可洪慎是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话剧《日出》已经不完美了,电影版怎么还能有瑕疵呢,他接受不了啊!

    他宁愿不拍,也不能这么凑合。

    林子轩这时候体会到了新舞台老板的苦衷了,和完美主义者较真伤不起啊。

    这个时候,老板就要起到调节的作用了。

    林子轩了解了一下情况,焦点在于扮演小东西的那个演员一直转不过来弯。

    小东西在剧本中大概十四五岁的样子,这个演员有十六岁,是新舞台剧社的一员。

    上海新舞台剧社原本是个京剧班子,老板潘约樵被称为梨园少将。

    后来进行改革,成为职业剧团,但培养人才的方式还是按照戏曲的那一套,用来演话剧问题不大,演电影就出问题了。

    没办法,那就换人吧,不能这么耽搁着。

    林子轩把明星演戏学校符合年龄的女学员叫过来,让洪慎试戏。

    小东西这个角色在《日出》中还是很重要的,是导致陈白露梦醒的关键人物。

    而且有几场震撼人心的戏份,特别是最后上吊自杀的一幕,如果演不好的话,可能让整部影片失色不少。

    这也是洪慎较真的主要原因。

    然后,林子轩再次见到了完美主义者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这里面没有一个让洪慎满意的,有几个林子轩都觉得演的不错,不过还是被洪慎否决了。

    我痛恨完美主义者!

    郑证秋拍戏、选角色的时候也很认真,可他懂得变通,只要在及格线以上就行了,而洪慎非要达到九十分才行,这还是看在林子轩的面子才降低了十分的要求。

    太难搞了!

    作为老板的林子轩颇为头疼,这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如今也有十几岁了吧。

    他想到的是以后民国时期著名的女演员阮玲钰。

    阮玲钰可是这一时期电影女演员里的演技派,她16岁投身影坛,在短短九年中拍摄了29部影片。

    在她短暂的演艺生涯中,演活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女性形象。

    林子轩在后世看过一部张漫玉主演的电影,演绎了阮玲钰短暂而悲情的一生,印象深刻。

    按照电影所述,此时阮玲钰的母亲在一户姓张的商人家里做保姆,母女二人寄人篱下。

    就是在张家,阮玲钰遇到了张家的四少爷张达敏,一个不学无术、品格低劣的纨绔子弟。

    林子轩不认识张达敏,却知道张达敏的哥哥,张惠冲。

    张惠冲是张达敏的大哥,也是电影圈子里的人,他在今年主演了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制作的影片《莲花落》,这是最早在美国公映的一部中国影片。

    只要找到张惠冲,就能找到阮玲钰,在上海,对林子轩来说不是难事。

第一百零四章 人生的转折点

    张惠冲很好找,他正在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戏,这部戏叫做《好兄弟》。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算是资历较深的电影公司,它有商务印书馆的财力支撑,不过一直以拍摄短片或者纪录片为主。

    这间电影公司聚集了一批从西洋留学归来的电影发烧友,技术实力颇为强大。

    让林子轩很是眼热,想要挖人。

    在上海,林子轩的明星电影公司虽然还没有出产过一部影片,但在规模上也只有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可以相比。

    其他如新亚影戏公司、上海影戏公司、中国影戏研究社等都属于小型电影公司。

    他目前还没有和商务印书馆抗衡的实力,因为商务印书馆背后是宁波帮。

    张惠冲生于1898年,富家子弟出身,从小在上海长大,在吴淞的商船学校里学习。

    毕业后,在江华轮船上练习,度过了二年的水上生活,随后被派为英商太古轮船公司任副船主,一直在海上漂泊。

    直到遇到了一次海难,大难不死,才结束了航海生涯。

    和上海滩的其他富家子弟一样,他是爱玩的性子,回到上海后就创建了一座跑冰场。

    后来接触到了电影,他觉得很有意思,在导演管海锋的介绍下,进入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凭着俊朗的外形,挺拔的身材,他成了电影《莲花落》的男主角。

    从此进入了电影界。

    在上海的上流社会里,像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富家子弟玩电影并不新鲜,在他们眼里并不把演戏当成一种职业,而是在玩票。

    这和戏曲界的票友是一个意思,一旦新鲜感过去,自然就离开了,他们图的是一个乐子。

    当然也有人看到电影能赚钱,或者是为了兴趣,从而投资做了老板,张惠冲就是如此。

    1928年,张家分家产,他把分到的25万元都投入到了电影公司里,专拍武侠片。

    张惠冲自然认识林子轩,《上海假日》里林子轩扮演的新闻记者形象也算是深入人心,有时候,林子轩走在街上还会被路人指指点点。

    张惠冲以为林子轩想要邀请他拍电影,没想到是打听一名张家的佣人。

    张家是个大家族,出过前清官员,如今在上海滩颇有声望。

    张惠冲一个公子哥怎么会记得佣人的事情,便邀请林子轩到家里做客,顺便查问一番。

    两人都是富家子弟,又恰巧都在电影圈,自然有不少共同的话题,而且林子轩的名气比他大,能够结交林子轩他觉得很荣幸。

    林子轩不介意请张惠冲拍电影,从而加深彼此的关系。

    此时的阮玲钰还叫做阮凤根,不到十三岁,在上海崇德女校上学。

    上海崇德女校创办于1905年,位于虹口区的北四川路,从幼稚园到高中年纪完备。

    这是一所地方性很强的教会女中,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基本上都是广东人,而且有多种宗教活动,教学质量很高,以英文见长,学生多是来自中产阶级。

    按照后世的说法,算是贵族学校了,这样的学校学费自然不低。

    阮玲钰的母亲省吃俭用也要供养女儿上这所学校,这在张家的佣人里传为佳话。

    不过也有些闲言碎语,阮玲钰虽然才刚刚长成,但已经隐约有了美人坯子的模样,佣人们认为这是要把女儿嫁入豪门做准备。

    在这个时代,穷人家的孩子只有上学,才能嫁个好人家,否则佣人的女儿会被人看不起。

    这是林子轩来到张家后了解到的情况。

    傍晚时分,他终于见到了阮玲钰。

    女孩上身穿着月白色的布褂,到膝的黑裙,长统的麻纱袜子,两条小辫子垂在身前,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瞪着林子轩,忽闪忽闪的,带着一丝羞怯和不安。

    在她身旁还有个青年,十七八岁的模样,一脸轻佻的笑容。

    张惠冲做了介绍,这个年轻人就是他的四弟张达敏,刚从学校里毕业,目前赋闲在家,无所事事。

    林子轩对这个家伙没有任何好感,后来阮玲钰的自杀和他有很大的关系,但这里毕竟是张家,他只好敷衍一番。

    没想到张达敏竟然是武侠小说爱好者,在家里闲着无聊,就靠着这些闲书打发时间,见到林子轩有种见到偶像的小激动。

    这让林子轩郁闷不已。

    他来找阮玲钰用的理由是一位广东朋友托他打听的,这个广东人是阮玲钰父亲的亲戚。

    林子轩还记得阮玲钰的祖籍是广东香山。

    这自然是个谎言,但张家没有怀疑。

    林子轩没必要为了一个穷苦的佣人来说谎,这是因为林子轩现在也是有地位的人了,这样的人说话本身就有威信,地位越高,威信越大。

    他的目的是把阮玲钰从张家带走,脱离这个环境,应该会有不同的人生。

    想要从别人家里带走两个大活人,肯定要有一番合理而得体的说辞,帮助朋友照顾亲人这个理由容易被张家接受。

    他征求了阮玲钰母亲的意见。

    阮玲钰的母亲是一位旧式妇人,她不记得广东老家还有什么亲人,但听着林子轩言之凿凿的模样,也只好将信将疑。

    在林子轩承诺给她和女儿提供优渥生活的时候,她有些动心了。

    以她目前的处境,想要供养女儿继续读书极为困难,为此还借了不少钱。

    何况林子轩是上海的大人物,连张家少爷都要恭维,能亲自前来找她们母女,应该是没有错了,否则非亲非故的,谁会来寻亲呢。

    她们母女身无长物,有什么值得人骗的。

    在这种想法下,她答应带着女儿离开张家,和林子轩到林家暂住,直到广东老家的亲戚前来上海认亲。

    她是张家的帮佣,可以自由的离开。

    这件事让张达敏颇为不高兴,他对这个佣人的女儿很有好感,虽然还是个小姑娘,但偶尔聊聊天,说笑一番,感觉很是萌萌哒。

    这一下,就像是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了一样,不过他在家里没什么话语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女孩子走出家门,上了其他男人的车子。

    这个场景会留在他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

    在回去的车子上,从后视镜里看到阮玲钰,林子轩有种拐带成功的兴奋感。

第一百零五章 和自己的过去告别

    林家家大业大,安排一两个闲人毫无问题。

    林子轩没有第一时间和阮玲钰谈到演电影的事情,她毕竟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和调整。

    他让洪慎先拍摄其他的剧情,他自己则要给阮玲钰办理转校手续。

    在上海,真正顶尖的女校是殷明竹和林晓玲就读的上海中西女校,能和中西女校相媲美的只有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这两所女校是西方教会所建的贵族女子学校。

    学校完全按照美国式方法教育:除必修课外,还有宗教活动,家政训练和音乐舞蹈表演等选修课,传授西方上层社会的礼仪、社交知识。

    学校一年学费一般学生是84元,相当于普通工人10个月的工资;专学西文的一年学费是168元,其他伙食、杂费尚且不包括在内。

    尽管如此,许多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仍以能将自己的女儿送进这两所学校为荣。

    练就淑女风范,踏进上层社交圈,嫁入豪门,当大使夫人,成了不少学生憧憬的目标。

    这两所女校是上海上流社会女性梦寐以求的“镀金”圣地,不在这两所女校就读,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上流社会的人。

    其中宋氏三姐妹,文学家张爱灵,教育家俞青棠等众多杰出女性都是从这里毕业。

    相比较而言,阮玲钰就读的上海崇德女校,以及其他如养性女校、坤范女校、成东女校都是国人创办的女校,或者和教会合作的女校。

    虽然也算是贵族女校,但档次就差了一截,就像是大家都是重点大学,可人家是重点大学中的名牌大学,这就是差距。

    别看这一点差距,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就是一道无形的门槛。

    豪门大家在选择儿媳妇的时候,两个女子,一个是中西女校毕业的,一个是崇德女校毕业的,那肯定选择前者。

    林子轩既然把阮玲钰拐骗了过来,那就要好好培养,他不差这点学费,不能浪费了一个演戏的好苗子。

    阮玲钰听说自己能到中西女校读书,露出欣喜的神情。

    她在崇德女校的时候,就听说了中西女校,那可是同学们说起来羡慕不已的贵族学校。

    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她虽然在崇德女校读书,可内心里较为自卑,那些同学出入都有家里的汽车接送,差一点的也能乘坐人力车,而她只能自己走回家。

    她们谈论的时尚话题她都插不上嘴,什么新式的衣服啊,国外最新的化妆品啊,洋人的影戏啊,都是她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在崇德女校里,她只有和她境遇差不多的几个学生相伴,被那些富家女们孤立。

    如果自己告诉那些原本看不起她的那些富家女,自己要去中西女校读书了,不知道她们是什么神情。

    想想都觉得痛快!

    女孩子都有虚荣心,阮玲钰陷入自己的幻想之中,露出一丝报复后得意的笑容。

    林子轩不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笑的那么诡异,有点吓人,不就是要到新学校上学么,又不是演恐怖片。

    “转到中西女校就读,你没有意见吧?”林子轩重新问了一遍,“明天我带你去把手续办了,你以后就和晓玲一起上学。”

    “我,我都听您的。”阮玲钰从幻想中惊醒,赶忙回答道。

    别看她年纪不大,但早已品尝到人情冷暖。

    在张家,那些佣人背后说她的闲话,在崇德女校,被同学看不起,在社会上,因为她是佣人的女儿,也抬不起头来。

    只有张家的四少爷对她很好,没有看不起她,还陪她说话,逗她笑,给她好吃的。

    女孩脑海里闪过一个青年的影子。

    在敏感而自卑的女孩看来,那位张家四少爷就是最好的人了。

    不过那都过去了,阮玲钰知道以后自己的人生可能就掌握在这个突然出现的男人手里,他给了自己一个报复那些富家女的机会,让她找回了些许的尊严。

    第二日,林子轩开车带着阮玲钰回到上海崇德女校,办理退学手续。

    阮玲钰请求林子轩给她一点和同学告别的时间,在林子轩看来,这个小女孩人品不错,同学之间情谊深厚,临走时还不忘告别一番。

    女孩子之间的告别,总有些悄悄话,林子轩不好介入,只能在远处看着。

    从表面上看一切正常。

    阮玲钰不计前嫌,很大方的和往日看不起她的同学拥抱告别,依依不舍,并告诉她们自己要到中西女校读书了,以后会想念她们的。

    她把林子轩说成是自己的表哥,在上海很有名望,同学们以后想看她的话,可以到法租界的林公馆来,她会热情欢迎的。

    那些同学一个个脸色很不好看,似乎不舍得阮玲钰离开。

    至少,林子轩在远处看到的是这么一幅和谐的景象,他不知道这是一场女孩子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

    阮玲钰告别完毕,脸上还带着泪珠。

    这是愉悦的泪珠。

    她坐上了汽车,回头望了望那些被她刺激的要发狂的同学们,在心里对她们说了一声再见,这既是和她们的告别,也是和过去的自己告别。

    她知道自己的新生活要开始了。

    于是,她用手抹掉脸上的泪水,露出一个温柔乖巧的笑容,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林子轩的面前。

    林子轩安慰了一下这个因为刚刚和同学们分别而难过的女孩,阮玲钰配合的哽咽了起来。

    如果他知道整个事件的真相的话,也只能发出一声感慨:女人都是天生的演员。

    上海中西女校位于公共租界长宁区的忆定盘路,校舍建在占地89亩的经家花园,沿路有许多西班牙式庭院住宅或花园式别墅。

    虽不是繁华地段,却也是富豪们的聚集地。

    阮玲钰走进中西女校的校园,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这里光是环境,就要比上海崇德女校要好。

    崇德女校位于北四川路,那里是广东人的聚集地,到处是跳舞场,中下等影戏院、粤菜馆、粤茶楼、粤妓馆、日本菜馆、浴室、美容院、按摩院等等。

    虽说热闹,却也杂乱,她回家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生怕碰到社会上的闲散人员,被人盯上,惹来麻烦。

    现在,她可以放下心来,第一次觉得安全。

    女孩望着走在前面的林子轩,那不是很宽阔的背影,却让她有了一种依恋的感觉。

第一百零六章 第一次演讲

    上海中西女校的校长是一位来自美国南方的女传教士,四十岁左右,对林子轩格外的亲切,这是因为《乱世佳人》的缘故。

    这要从中西女校的起源说起。

    上海中西女校的前身是中西女塾,创办人是美国南方卫理会驻沪传教士林乐知。

    1890年监理会批准在上海设立女学,林乐知和海淑德遂在上海筹设中西女塾。

    1892年3月正式开学,中西女塾学制10年,虽自称“中西并重,不偏依”,实则以西学尤其是英文为主。

    女校管理较为严格,采取的是住校制度,每月只有一次回家的机会。

    中西女校的第一任校长海淑德是美国南方人,毕业于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理安学院。

    宋氏三姐妹在中西女校毕业后,都曾到美国留学,所去的学校就是威斯理安学院。

    可以说,在中西女校的美国传教士基本上都是来自美国南方的卫理公会,都是南方人,而林子轩写的《乱世佳人》倾向于南方社会,自然赢得她们的好感。

    因为林子轩的关系,《乱世佳人》在中国名声很大。

    它的英文版早就卖到了中国,就算有些美国人不好买,也可以通过万象书局的《通俗小说周报》阅览,能在上海的美国人大多都懂得一点中文。

    林子轩来之前是预约过的,直接见到了校长。

    在上海,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入中西女校读书的,你要么有深厚的家庭背景,要么是和教会有密切的关系,还要有社会名流进行担保。

    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嘉术在美国南方的北卡罗来纳州接受了基督洗礼,人们习惯称之宋查理,还进入田纳西州范德堡大学神学院学习。

    回国后在苏州、上海等地传教,是个资深的传教士。

    这是她们能进入中西女校读书的原因之一。

    林子轩把阮玲钰说成是他远房的表妹,有了林家的担保,这样在身份上就没有问题。

    其实,以林子轩在美国南方人心里刷出来的好感度,由他出面一切都好办。

    中西女校七月份有一段假期,八月一日正式开学,如今都到了放假的时候,阮玲钰就算是入学也上不了几天课程。

    在和林子轩商量后,先给阮玲钰办理入学手续,到了下个学期再来上学。

    正事谈完,校长邀请林子轩在女校做一次演讲。

    在《乱世佳人》中,林子轩塑造了思嘉这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这既是美国南方人的代表,也是整个美国女性的代表。

    校长觉得林子轩可以从男性的视角来阐述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意义。

    女校没有男学生,但可以邀请男老师上课,鲁讯就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对于演讲,林子轩倒是没问题,在女校演讲无非是讲一讲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的话题,这是老生常谈了,他更愿意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下午的时候,在中西女校景莲堂一层的大礼堂内,都是女孩子。

    这个大礼堂非常豪华,有一千多个座位,完全像是一个演出舞台了,女校举行大型弥撒的时候就在这里。

    林子轩这一次终于能享受到女孩子崇拜的目光了,当然也有好奇和探究。

    他的妹妹林晓玲就在下面,正在和相熟的朋友一起,颇为兴奋的模样。

    林子轩有了在复旦大学讲课的经验,并不怯场。

    下面的女孩子有不少他都是认识的,几乎囊括了上海滩七成以上富豪家庭的女子,可以说是白富美的集中营。

    这些女子嫁出去之后组成的关系网将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

    他按照教会的规矩,先进行了祈祷。

    在教会学校,最注重宗教仪式,包括冯程程所在的上海沪江大学,在吃饭之前都要祷告。

    他这次要讲的有八个字: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林子轩没有直接进行字面上的解释,而是先谈起了一本小说,叫做《简爱》。

    这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1847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简爱是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

    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

    就算在工业发达的英国,女子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

    女子的生存目标就是要嫁入豪门,即便不能生在富贵人家,也要努力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女性职业的惟一选择是当个好妻子、好母亲。

    这和现在的中国何其相似,在中西女校上学的学生也是为了将来能够嫁入豪门。

    简爱的魅力就在于她的自尊和自强,她追求的是一种真正的平等。

    “你以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同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给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林子轩泛泛而谈,并不准备讲的太过深刻。

    因为他理解底下这些富家女子以及她们以后的命运,在这个时代,真正能自立自强的女性并不多,他还没有当她们人生导师的觉悟。

    你要是鼓动她们自强起来,脱离家庭,争取自由什么的,那很可能会造成一场悲剧,无疑是害了她们。

    但他又不愿意就这么结束,或许这些女子中会有那么一两个冲破了枷锁,为今后女性的解放做出表率。

    于是,在最后,他朗诵了一首爱情诗。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55/ 第一时间欣赏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作者:薪越所写的《民国大文豪》为转载作品,民国大文豪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民国大文豪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民国大文豪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民国大文豪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民国大文豪介绍:
穿越到民国,成为大文豪。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和新潮思想的交锋,海派和京派的争斗,十里洋场,纸醉金迷。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分享书籍《民国大文豪》作者:薪越
民国大文豪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民国大文豪,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