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历史军事民国大文豪TXT下载民国大文豪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民国大文豪全文阅读

作者:薪越     民国大文豪txt下载     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二十二章 传奇人物

    现在的林子轩不是孤家寡人了,在文坛有自己的一帮小势力,对于这种程度的攻击不需要他亲自出手反击。

    平禁亚是维护林子轩的急先锋,他用笔名驳斥了“代笔”一说。

    能写出《边城》这种作品的作者需要给别人代笔么?自己发表出来名利双收不是更好。

    而且,写历史小说的作家只要研究历史就能写出小说,那么写湘西风俗小说的作家为什么非要有在湘西生活的经历呢?

    看书和听别人讲述都能增加阅历,还用得着找人代笔么?

    林子轩没有参加过美利坚的内战,照样写出了《乱世佳人》,这就是证明。

    还有人认为林子轩背后雇佣着一个庞大的写手团,否则怎么可能那么高产,两年时间写了几百万字,这极不科学。

    郑证秋能够证明林子轩写小说的速度,在去往美国的邮轮上,他们亲眼看到了《乱世佳人》的问世,这点不容置疑。

    林子轩没有理会文坛上的风波,因为在8月14日,上海发生了一件大事。

    孙仲山来到了上海,入住在法租界莫利哀路29号的别墅内。

    那里和林子轩所住的林公馆都属于黄浦区,距离并不远,走路的话不到20分钟,开车就更近了。

    1922年6月15日,孙仲山因政见不合与粤系军阀陈炯名决裂,被迫逃离广州,在永丰舰上避难长达40多天,等待北伐军回师救援。

    然而,北伐军回师受到阻挠,迟迟不来。

    8月9日,孙仲山乘坐英舰“摩轩号”离开广州,经过香港,前往上海。

    虽然上海名义上属于北洋政府管辖,但租界内北洋政府管不着。

    而且,掌控上海的皖系军阀卢永翔为了对抗直系军阀想要和孙仲山结盟,所以对孙仲山来到上海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8月14日,孙仲山抵达上海,入住在一座欧洲乡村式的两层花园别墅里。

    这是1918年由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给孙仲山购买的。

    以孙仲山在中国的声望,来到上海自然引起了轰动,无论是华人还是外国人都相当的重视,上海不少政界和商界的领袖都前去拜访。

    林子轩在上海的商界算是小字辈,虽然很闹腾,但实力太弱小,没有这个资格,如果是他爷爷还差不多。

    所以,他就没有去凑热闹。

    孙仲山每天要会客,应该会很忙,还是不要去打搅了,有时间在公共场合见一见就行了,也算是不白穿越一回。

    然而,在8月20日,他收到了一份请柬,请他到莫利哀路29号做客,可以带女伴,邀请人是宋子闻。

    这显得很奇怪,带女伴说明不是一次正式的会面,更像是家庭式聚会,可林子轩和宋子闻还没有那么深厚的交情,反而有点小矛盾。

    林子轩想了想就明白了。

    应该是孙仲山有事情和他谈,不过双方地位差距有点大,不好直接邀请,就用了宋子闻的名义,算是青年人之间的聚会。

    在这个时代,是很讲究礼节的,不像后世那么的随意。

    傍晚时分,林子轩带着冯程程驱车前往,来到别墅前,有人把门打开,请他进去。

    林子轩原本没有在意这个开门人,可仔细一看,吓了一跳,差点没把手里拿着的红酒给扔出去。

    如果是在其他场合见到此人,他不至于如此失态,但他没想到这个人会亲自来给他开门,让他有点惊悚的感觉。

    好在他控制住了情绪,对这个男人点头微笑,装作不认识的模样,朝着别墅里走去。

    可他的失态瞒不过身边的冯程程,她感觉到了林子轩的紧张,因为林子轩握着她的手太过用力了,有点疼。

    “怎么了?”冯程程担心道。

    “记住,此人日后富贵不可言。”林子轩在冯程程耳边低声说道。

    冯程程回头看了看,觉得那个人有点面熟,似乎曾经在她父亲身边见到过。

    宋子闻对林子轩还是老样子,热情中带着疏离,两人天南海北的闲聊起来,冯程程则被宋子闻的二姐宋倾龄带走了。

    冯程程对这次的邀请非常期待,谁不想见一见这一对传奇人物呢。

    在晚饭的时候,一直没有露面的孙仲山从楼上走了下来,看起来气色不错,精神很好。

    孙仲山要见林子轩,是对林子轩较为好奇。

    林子轩在美国人中有较高的影响力,他甚至听说美国南方的民众可能不认识州长,但却知道写《乱世佳人》的林子轩,这大概就是文学的魅力。

    一名有国际声誉的文学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大有好处。

    另外一件事就是《津门大侠霍元甲》这部电影。

    孙仲山从精武体育会的陈公哲那里了解到林子轩和日本人之间的争端。

    《津门大侠霍元甲》这部电影最主要的作用是宣传爱国精神,而不是为了追究日本人是否毒害了霍元甲,现在的争论有点本末倒置了。

    如果删掉那段情节,电影照样可以宣传爱国精神。

    可因为坚持不删掉那段情节导致电影被禁映,无法宣传爱国精神,那这部电影就失去了意义,太过可惜了。

    他理解和欣赏林子轩的坚持,但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需要进行妥协。

    他可以出面进行调解,删掉日本医生送药那一段,让这部电影继续放映下去。

    孙仲山很喜欢那首《万里长城永不倒》,他找来唱片听过,让中华民族早日觉醒,把各国列强赶出去,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

    这和他的理想一致,所以,他认为林子轩是可以争取的一员。

    晚饭很简单,不过却很养生。

    孙仲山早年学医,对于营养搭配比较讲究,饭菜偏向于清谈可口。

    晚饭后,他在书房和林子轩聊了半个小时,希望林子轩能够为国家多做些事情,写一点好文章,拍一些爱国的电影。

    林子轩一一答应下来。

    对于删掉《津门大侠霍元甲》中日本医生的片段,林子轩并没有那么的坚持,反正电影已经放映一个半月了,该看到的都看到了。

    如果孙仲山愿意从中调解的话,让电影不被禁映,也是可以接受的。

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断转移的话题

    这次谈话对林子轩颇有影响。

    他从孙仲山的话语中感觉到一种无奈,粤系将领陈炯名的背叛对他打击很大,北伐陷入僵局,整个国家一盘散沙。

    不过孙仲山还对未来抱有希望,想要联合更多的有识之士,统一这个国家。

    他希望像林子轩这样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其中,做一点事情。

    林子轩离开书房,下楼的时候宋子闻已经不知所踪了,宋倾龄把他们送了出去。

    宋倾龄和林子轩讲起了女性解放的话题,对林子轩提出的新时代女性“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形象颇为赞赏。

    她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权益而奔走。

    还设立了一个基金会,用募捐来的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林子轩当场决定捐出五千元,让冯程程参与到这件事情中。

    这个数额不多不少,既没有出风头,也不显得寒酸,很适合他的身份。

    等到冯程程上了车,宋倾龄才说起一件私事。

    “林先生,听说你和家弟有点小误会?”宋倾龄询问道。

    “孙夫人,您太客气了,叫我子轩就好了。”林子轩赶忙说道,“的确是误会,都是小报乱写的,我和盛家七小姐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和程程年底就要结婚了。”

    “是家弟多心了,我代他向你道歉。”宋倾龄歉意道,“你们是校友,又都从事银行业务,应该多交往,互相帮扶,有时间来家里做客。”

    “那好,有时间一定。”林子轩客气道。

    “别以为我是客套,我家里的三妹很喜欢你写的小说,尤其是《乱世佳人》。”宋倾龄轻笑道,“到时候让子闻来找你好了,你们要多走动。”

    “行,我和子闻兄联络。”林子轩答应道。

    他坐进车子里,发动汽车,觉得有点热,打开车窗,让夜风吹进来,才舒爽起来。

    “你们聊什么?还要背着我。”冯程程故作不满道。

    “还能有什么,不就是宋公子和盛家小姐的事情。”林子轩无奈道,“我是无辜的,都是那些小报惹的祸。”

    “你就不动心,盛七小姐可是上海滩最美的明珠。”冯程程假意道。

    “你这是对自己不自信啊!”林子轩取笑道,“作为一个新时代女性,要有自信才行。”

    “那是不是还要自立,以后我想出来工作,你母亲能同意么?”冯程程反诘道。

    这是两人讨论过的话题,两人的婚期定在了年底,冯程程从沪江大学毕业的时候。

    在这个年代,大家族的规矩比较多,结了婚的女人一般是不出去工作的。

    男主外,女主内,就算林子轩不在意,也很难过了家里的那一关。

    还会招惹亲戚的闲言碎语。

    冯程程学的是教育专业,林子轩觉得她可以到女校去教书,只是这需要和家里好好商量。

    其实还有一份工作,那就是电台的播音员。

    大家族之所以反对女人出去工作,就是因为女人抛头露面,有失体面。

    播音员不用露面,只要说话就好了,没有人知道说话的人是谁。

    当然,这只是他随便想想罢了,就算不露面,也很难得到家里的赞同。

    此时听到冯程程旧事重提,林子轩只好转移话题。

    “对了,你邀请孙夫人出席《日出》的首映了么?”林子轩提醒道。

    “这个我怎么会忘?孙夫人答应了要来的,如果孙先生有时间,也会一起来。”冯程程确认道。

    “那就好,这可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林子轩兴奋道,“如果他们两个能来,那就更完美了。”

    《日出》在洪慎的严格要求下拍摄完成了,正在进行后期制作,准备在9月1日首映。

    这一次仍旧在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首映。

    因为这是目前上海最豪华的戏院,能够容纳的观众最多,林子轩想让第一次有声电影的首映做到完美无缺,为此他还替西班牙人改造了戏院。

    戏院的老板雷玛斯对有声电影持怀疑态度,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是他在1914年投资5万英镑建成的。

    林子轩和他打赌,如果有声电影不受欢迎,这次戏院的改造他一分钱不收。

    如果有声电影被观众接受了,那以后雷玛斯想要出售戏院,林子轩有优先购买权。

    这位上海戏院大王手下有六家豪华戏院,位于租界各处繁华地段,林子轩眼热的很。

    谈到《日出》这部电影,他们就谈到了殷明竹。

    八月份,殷明竹主演的《海誓》上映。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上海假日》引起的轰动,但因为其中殷明竹摩登女郎的打扮,还是吸引大批观众进戏院看电影。

    但杜予很善于把握殷明竹美丽的一面,像是作一幅画一样,他把所有的色彩都放在殷明竹的身上,其他人全成了陪衬。

    因为上海影戏公司只有但杜予一个人忙活,所以《海誓》要大半年才能上映。

    这就是小公司的局限。

    比如《日出》这部电影,明星电影公司技术人员充足,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能上映。

    如此一来,两个月上映两部电影,殷明竹想不红都难。

    特别是《日出》中的陈白露,林子轩看了样片,真的是风情万种,殷明竹把上海滩交际花那种优雅妩媚演绎的淋漓尽致。

    当然,阮玲钰演的也不错,其中几场独角戏看得人潸然泪下,绝对是高水准的表演。

    “你以后想拿她怎么办?”冯程程追问道。

    “什么怎么办?”林子轩装傻道。

    “你不会就打算这么养着她吧?”冯程程怀疑道,“她才十三岁,你打的什么主意?”

    林子轩觉得这个话题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要赶紧转移。

    “你觉得参加慈善活动怎么样?”林子轩一脸严肃的说道,“咱们不是在孙夫人的基金会捐钱了么?也要适当的做一点事情才行。”

    “好啊,孙夫人和我说起过。”冯程程听说起正事,也认真起来,“她的三妹曾经在上海儿童劳工委员会做过秘书,对儿童保障很熟悉,有时间我和她一起去看望那些童工,给他们带些东西。”

    林子轩不由得想起刚刚宋倾龄说的话,她的三妹很喜欢看他的小说。

    这个话题貌似也需要转移,和女朋友聊天好累啊!

第一百二十四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

    接下来的几天,在孙仲山的斡旋下,樱木俊一做出了退让。

    孙仲山在日本有不少重量级的朋友,自身又有威望,这点小事不需要他出面,只要表达一个意思就行了。

    比北洋政府派来的调解专员效率快多了。

    林子轩找人把电影拷贝重新剪辑了一下,拿回法租界继续放映,除了虹口区的戏院,公共租界的戏院也取消了禁映。

    虹口区是日本人的地盘,经过这件事,以后明星电影公司的电影想要进入恐怕就难了。

    就算虹口区的戏院敢放映,日本人也不会去看,反而会在戏院里捣乱。

    解决了这件事,林子轩把心思放到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的首映上来。

    他要弄的人尽皆知,特别是外国人。

    他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邀请了美国人和法国人来参加《日出》的首映。

    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在寻找证人。

    在以后的电影史上,电影是法国人发明的,美国人将其壮大,但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中国人拍摄的,这是会载入电影史册的事情。

    为了不让外国人抵赖,林子轩不仅邀请他们看电影,还在英文的报纸上打广告。

    之后,他还准备把《津门大侠霍元甲》和《日出》让道格拉斯希拉带回美国,由彼得逊律师卖给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争取在美国公映。

    林子轩不记得美国是什么时候有第一部有声电影的,不过道格拉斯希拉可以确认《日出》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长片。

    以前也有实验性质的有声电影,大多只有几分钟的片长,只能算是电影短片。

    对于有声电影这种新生事物,上海各家报纸都进行了报道。

    《申报》上的广告:殷明竹开口说话了。

    这是《日出》的宣传噱头,这部电影在情节方面没什么可说的,之前排演过话剧,报纸上也报道过,大家都知道讲的是什么内容。

    话剧的失败并不一定就代表电影一定失败。

    首先,这是殷明竹主演的电影,大家都想看看殷明竹扮演交际花是什么模样,这就是大明星效应,她有一群固定的粉丝。

    其次,这是有声电影,很新奇的玩意,观众为了图新鲜也愿意买票看一看。

    最后,话剧和电影不同。

    话剧这种舞台表演形式非常具有感染力,在舞台上是真人演出,还有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能给观众直接的冲击,感觉上更为真实。

    电影通过荧幕展现,观众看不到真人,就会觉得和电影中的故事隔了一层,不会那么感同身受,只是把电影当作看戏。

    放在《日出》上边来,话剧《日出》看了会让那些上流社会的人难受,但电影版或许会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何况有了话剧的铺垫,他们有了心理准备,接受能力会更强。

    这就是林子轩觉得电影版《日出》能够成功的原因。

    不过有声电影的出现也让电影有了局限性。

    默片时代,主要依靠演员的表情和动作进行表演,肢体语言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无论那个国家的观众都能大致看懂。

    到了有声电影时代,剧情主要通过台词进行推进,不懂外国语言的人很难看懂外国片。

    电影剧情是复杂有趣了,可也有了语言和国家的隔阂。

    《津门大侠霍元甲》这部电影外国人能够看懂,《日出》的话他们就看的费劲了。

    为此,林子轩还特意为外国人制作了一份翻译小手册,把电影台词翻译出来。

    可见,他为了《日出》能够在外国人中间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可谓是费尽心思。

    这些外国人看完后电影后,或许会和朋友谈起,或许会写信写日记。

    他们都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官或者记者,这些消息会传到国外,让外国人知道在中国正在放映一部有声电影。

    正在林子轩想把明星电影公司和《日出》塞进世界电影史的时候,在美国,一部叫做《纽约假日》的电影正在热映之中。

    这部由联美电影公司投资,玛丽碧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这对好莱坞的金童玉女联袂主演的爱情电影一上映就得到了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首先,这是他们结婚后第一次共同出演同一部影片。

    其次,这部电影的故事很好,发生在纽约,讲述一位欧洲公主来到纽约访问,和纽约时报的记者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

    《纽约假日》无论在投资上,还是演员阵容,以及后期的宣传,都是《上海假日》无法比拟的,所以影片的质量更为出色,票房成绩也更好。

    仅仅放映十天,就收获了一百万美元的票房。

    业内估计,这部电影的最终票房可能超过300万美元,这和美国的戏院数量,以及民众的消费水平有关。

    在中国,电影是中产阶层的娱乐,而在美国,普通民众每月都能看上电影。

    中国的电影只局限在大城市放映,美国的娱乐行业则更为发达,所以《上海假日》在中国获得十万票房就算大卖,《纽约假日》则收获数百万美元的票房。

    这就是好莱坞和中国娱乐行业的差距。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

    一位从中国归来的美国使馆工作人员向纽约时报的记者透露,他在中国看过一部故事情节类似的中国电影,叫做《上海假日》。

    他怀疑《纽约假日》是在抄袭《上海假日》,其中连公主的名字都叫做安妮,一些桥段更是一模一样。

    这绝不是巧合。

    因为《上海假日》在上海太火爆了,不少在上海的外国人都看过,即便没看过电影,也看过相关报道。

    这些外国人回国之后看到《纽约假日》觉得似曾相识,又看到报纸报道,更加确认这是在抄袭《上海假日》。

    越来越多的人指责《纽约假日》抄袭了一部中国电影。

    于是,《纽约假日》陷入了抄袭门。

    这是玛丽碧克馥没有想到的,她根本不知道《上海假日》在中国的影响力,聪明反被聪明误,陷入了丑闻之中。

    她反应很快,为了挽回损失,她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承认《纽约假日》是翻拍一部中国电影,而且取得了中国电影公司的翻拍授权,绝不是抄袭。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还在一家影院内放映了《上海假日》。

    就这样,《上海假日》终于走进了美国人的视野之中。

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玛丽碧克馥放映《上海假日》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购买了这部中国电影的放映权和翻拍权,并不是抄袭。

    抄袭是丑闻,翻拍只是借鉴。

    她希望通过两部电影的对比,让美国媒体知道她翻拍的电影要远胜于原作。

    这是为她的名声考虑。

    《上海假日》只在戏院里放映了一场,观众大多都是新闻记者,只有极少数普通观众。

    玛丽碧克馥非常郁闷,她原本想凭借《纽约假日》拿到年底的最佳女主角,如今翻拍的事情被抖露出来,拿奖的几率会降低不少。

    或许要采取非常的手段了,她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

    这是第一届好莱坞电影奖,一切都在草创阶段,评选标准并不复杂,评委都是她熟悉的人,只要能够拉拢一批熟人……

    不管玛丽碧克馥内心如何打算,美国媒体在看过《上海假日》后,不可避免的进行比较。

    虽然两部影片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但看起来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上海假日》在拍摄手法和场景上都无法和《纽约假日》相比,只有构图上略胜一筹。

    中国电影在表达上较为含蓄,不太符合美国人的口味,不过女主角的表现可圈可点,殷明竹扮演的安妮公主更加有公主范儿。

    玛丽碧克馥容貌太甜美了,不够高贵典雅。

    没有对比看不出来,一旦有了对比,就会发现两部电影中的差距。

    林子轩的《上海假日》由他亲自参与拍摄,非常注重细节,而《纽约假日》在情节上以模仿为主,没有把握好细节,很多情节的转折略显生硬。

    《上海假日》和上海这座城市融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座城市的风情画。

    《纽约假日》更像是走马观花,把关注点放在了男女主角的恋情上。

    没办法,谁让他们两个都是大明星呢,镜头里都是男女主角的身影,很少展现纽约的人文地理,风景名胜。

    林子轩当初提了不少建议,都被后来的导演放弃了。

    那位导演没有把握住《纽约假日》的精髓所在,电影不光是要讲一个爱情故事,也要讲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

    美国媒体通过《上海假日》重新认识了中国。

    《上海假日》里的上海是繁华的,是开放的,人们脸上露出的是笑容,而不是他们以前认为的战乱不断,贫穷落后,民众麻木困苦,挣扎存活。

    这是自然,这部电影本来就是展现上海最美好的一面,满满的正能量。

    有纽约的媒体还发现《上海假日》里的男主角似乎有点眼熟。

    他们向林子轩在美国的代理人彼得逊律师求证,确认了那个男主角就是《乱世佳人》的作者。

    而且,他们还了解到这位著名作家在中国是一个庞大家族的直系继承人,还是一位银行家,电影公司老板,有自己的报社和出版社,甚至还有一家唱片公司和广播电台。

    这是中国的传媒大亨么?

    他们不了解林子轩的总资产有多少,但按照美国这边的情况类比,他们直接把林子轩放到了和洛克菲勒家族继承人一样的位置上。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于是,《纽约时报》在第八版对林子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把林子轩描绘成实业家和艺术家的结合体,认为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林在东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涉及到多个领域,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

    这让林子轩在美国小火了一把,不过这篇报道在美国人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毕竟他只是一名华人,他在美国最为人所知的头衔是《乱世佳人》的作者。

    但在美国华人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就连和林子轩有过交往的张康任都迷糊了,还把这份报纸寄给了林子轩。

    这其实是彼得逊律师耍的一个小花招,他只是介绍了林子轩旗下的产业,却含糊了这些产业的规模,给记者造成了错觉。

    这个小老头非常精明,作为林子轩在美国的代理人,林子轩在美国越出名,他以后越好办事,他没有说谎,只是说的很有选择性。

    这是律师惯常使用的手段。

    在观看《上海假日》的那数十名普通观众中,有一名华人少女,叫做黄榴霜。

    她出生于1905年,祖籍广东台山。

    她的祖父是最早一代来加州淘金的华工,后来黄家在唐人街开一间洗衣铺来维持生计。

    在她上小学的时候,正是好莱坞电影兴起之时,看电影成了人们时髦的玩意,她常常翘课溜进戏院,非常喜爱电影。

    1919年的一天,一部叫做《红灯笼》的影片在中国城出外景,需要一个东方脸孔来演配角,才14岁的黄榴霜毛遂自荐,从此进入了电影圈。

    这几年她一直在好莱坞跑龙套,听说戏院要放映中国电影,就托人进了戏院。

    她看到《上海假日》后大为惊讶,没想到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已经可以和好莱坞电影相媲美了,连好莱坞都要翻拍中国电影。

    这让黄榴霜非常自豪,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给林子轩写了一封信。

    才17岁的黄榴霜在信中写了自己在好莱坞的遭遇,自己对电影的热爱,自己对《上海假日》的喜爱,自己对中国的思念,等攒够钱就回去看看等等。

    她写这封信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平时在好莱坞受到不少不公正的待遇,想要倾诉自己的情绪,然后寄到了大洋彼岸。

    她不知道林子轩的确切地址,信封上写的是上海明星电影公司。

    林子轩竟然奇迹般的收到了信件,这多亏了他在上海的名气,同时,他还收到了张康任寄来的《纽约时报》。

    对于报纸上的夸张报道,他一笑了之,可对于这个女孩的来信,就要慎重对待了。

    从信中的内容看得出,这个女孩不是他的影迷,也不是崇拜者,似乎只是想要发泄一下自己的感情,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和后世网络上的漂流瓶差不多。

    或许她把信寄出去,心里舒爽了,也就忘记了,没期望能够得到回信。

    但林子轩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写了回信,能够给那个女孩的生活带来一点惊喜,这就足够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 有声电影的时代来临了!

    林子轩明白在这个时代一名华裔女孩想要在好莱坞出人头地是多么的艰难,光是《排华法案》就会限制华人在美国的发展。∈♀頂點小說,

    你永远演不了主角,只能是小配角。

    而且,在美国电影中,华人的形象一向是丑恶和堕落的象征,这一点在后世也还存在,丑化华人是美国电影的普遍现象。

    林子轩想要在信中劝说她放弃,因为这条路太过坎坷,不过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他没有资格说三道四。

    于是,他在信中鼓励女孩一番。

    并告诉黄榴霜,现在中国电影正在高速发展,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即将在戏院放映。

    如果在好莱坞过的不好,可以回到国内来,明星电影公司随时欢迎你。

    就算是在给一个陌生女孩写信,林子轩也没有忘记宣传他的有声电影,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这件事。

    让全世界都知道自然是不可能的,不过经过高强度的宣传,上海本地人大多数都知道电影里的人会说话了,并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如果不是电台广播还没有弄好,林子轩可能会用广播不间断的轰炸宣传。

    电影圈里的同行对此意见不一。

    有人在看林子轩的笑话,认为电影是表演艺术,让人说话会破坏观众看电影的情绪。

    否则,为什么美国人不拍摄有声电影?

    林子轩是在哗众取宠,观众不会接受,最后肯定是要吃亏的,默片才是电影的根本。

    也有人打听了一下有声电影机的价格,吓了一跳。

    质量好的摄像机只要3000块银元,像但杜予从别人手里买的二手摄像机只用了1000块银元,而一台有声电影机需要20000块银元。

    听说林子轩还买了两台,要是有声电影不被观众接受,他至少要赔上五万块钱,加上改造戏院的资金,少说也在十万以上。

    这林子轩真是败家啊!

    一时间,上海滩有了林子轩是败家子的传闻。

    都说同行是冤家,这是有人在唱衰有声电影,抹黑林子轩,他们自己没办法拍摄有声电影,也不能让林子轩成功。

    一旦观众接受了有声电影,那谁还看默片,这林子轩是把他们往死路上逼啊。

    张时川就是其中之一。

    他好不容易说服邵醉嗡投资拍摄一部功夫长片,这才刚刚拍摄,林子轩又弄出了有声电影,他有种跟不上潮流的感觉。

    你是不是还想拍摄彩色电影啊?

    你走这么快真的好么?还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了?

    也有一拨人在观望,他们懂得技术,知道美国人不拍有声电影的原因,不过对于有声电影的前景没有把握。

    林子轩走在了前面,给他们探路,他们很是赞赏。

    对于这段时间攻击的暗流,林子轩毫不在意,随着明星电影公司的逐渐壮大,他和其他电影公司的矛盾会越来越深。

    他知道未来的趋势,就会坚定的走下去,毕竟,时间不等人。

    1922年9月1日,静安寺路127号,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

    无论是支持林子轩的人,还是想看林子轩笑话的人都来到戏院。

    洪慎带着剧组成员坐在最前面,殷明竹光彩照人,就连阮玲钰也请假从中西女校里跑了出来,应该是林晓玲鼓动的结果,她自己没这么大的胆子。

    在包间里,大都是林子轩送票邀请来的社会知名人士。

    有公共租界董事美国人费信惇以及几位英国董事,也有法租界的几位董事,这是冯敬尧邀请来的,宋子闻和宋倾龄也前来捧场,唯一遗憾的是孙仲山没有来。

    据说,这些天孙仲山联络各派势力,非常得忙。

    冯敬尧也听到了那些唱衰有声电影的声音,对今晚很重视。

    毕竟收购和改造戏院投资了几十万,如果有声电影出了问题,那投资就打了水漂。

    晚上七点半,电影正式开始。

    和以往放映电影不同,旁边没有乐队伴奏,声音是从幕布后面的唱片中发出来的。

    一阵悠扬的乐曲响起,幕布上开始出现字幕,都是导演和演员的名字。

    三十秒后,乐曲停止,画面出现。

    在一家舞厅内,台上正有一名歌女演唱着《夜上海》,下面则是喝酒的听众,整个舞厅内发出杂乱的声音。

    歌女的歌声,乐队的弹奏声,听众的谈话声,酒保倒酒的声音,还有扯动椅子的声音……

    这些杂乱的声音一股脑的冲入观众的耳朵里,虽然杂乱,但层次分明。

    观众能分得清这些声音,从声音里很容易的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而不是像以往看默片的时候依靠猜想。

    太神奇了!

    林子轩可是知道光是拍摄这一幕就花费大量的时间,主要是录音的工作,如何让这些杂乱的声音听起来清楚明白,这可是技术活。

    一曲结束,交际花陈白露从舞台上下来,娴熟的周旋在各色男人之中,展现着自己的魅力,引得舞厅内众多男人热切的追捧。

    然后,她看到了一个青年,不由得愣住了,那青年正是她年轻时的恋人,方达生。

    镜头一转,陈白露带着方达生回到旅馆,故事情节就此开始。

    整部电影拍摄中最费时间的就是开头这一幕,林子轩为了把有声电影的优点完美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才弄了这么高难度的片段。

    下面都是在封闭的环境里拍摄,也没有太多背景音效,录音较为容易。

    观众还在回味着刚才舞厅内的一幕,那声音太真实了,和看默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这一次不仅光是看,还能享受一场听觉盛宴。

    就像后世的观众第一次看3d电影一样,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的确会让人震撼。

    声音继续在戏院的上空回荡着,无论坐在那里都能听得清楚。

    这也是林子轩选择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的原因,这家戏院在建设的时候似乎就考虑到了声音混响的问题。

    或者当时考虑的不是声音,而是西班牙建筑的特色就是如此。

    经过多次试映,林子轩觉得这种建筑风格最适合有声电影的放映。

    因为是有声电影,不用在情节之间插入字幕,所以情节连贯,让观众没有时间分神,沉浸在电影之中。

    在林子轩看来,只要前二十分钟没有观众退场,就说明有声电影被观众接受了。

    现在看来,他成功了,有声电影的时代来临了!

第一百二十七章 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第二日,上海的报纸上长篇累牍的报道了《日出》这部电影,包括上海的外文报纸。

    他们报道的重点是电影发出了声音,感觉很惊奇,至于《日出》的剧情反而被忽略了,这让洪慎颇为无奈。

    《日出》可是他竭尽心思的作品,艺术反而成了技术的陪衬。

    这也是媒体争论的一个焦点,艺术和技术谁才是电影的根本。

    他们认为有声电影这种技术破坏了电影的表演艺术。

    这种争论在后世一直存在,电影特效这种技术的出现让电影表演越来越不重要。

    甚至演员都不需要演技,只要在绿幕前摆出姿势,然后放在电脑里进行合成,一部电影就这样制作完成了。

    这其实也是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的区别,商业片注重技术,艺术片注重表演。

    在这个时代,有声电影的出现和后世电影特效的出现一样,都是一种技术革新,势必会引起激烈的争论。

    唱衰的声音继续存在,认为有声电影长不了,只能是昙花一现。

    一旦观众的新鲜感过去,就会厌倦这种发出声音的电影,重新欣赏电影的表演艺术。

    激进者则认为有声电影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有了有声电影,以后谁还会去看那种哑巴电影,太过无趣了。

    林子轩知道因为有声电影拍摄成本和戏院的问题,默片还会存在一段时间。

    但时代的大潮滚滚而来,阻挡不了。

    他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日出》的拷贝卖不出去。

    南洋的片商持观望的态度,因为即便把《日出》的拷贝拿回去,南洋也没有戏院可以放映这种有声电影,改造戏院需要花费不菲。

    如果有声电影真的是昙花一现,那就太吃亏了。

    所以,他们宁愿等上一年半载,也不愿意现在就出手,反正现在默片还很受观众欢迎,并不急于一时。

    林子轩对此也没有办法,任何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时间。

    《日出》只是一次试水,他真正在意的是年底的那部《大闹天宫》,那才是一部大制作。

    到时候,看到了效果,他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有声电影的行列中来。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津门大侠霍元甲》和《日出》送到美国去公映,刚好道格拉斯希拉也要回美国了。

    这位美国人在上海呆了半年的时间,这是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

    他回到美国后就不会去打杂了,而是会投身电影行业,准备拍摄电影。

    林子轩对此表示支持,在好莱坞有一位自己熟悉的导演无疑是一件好事。

    他甚至会提供资金支持,有了这种关系,以后明星电影公司的导演可以到好莱坞学习,演员也会有机会参与到美国电影的拍摄之中。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笔投资非常划算。

    林子轩把道格拉斯希拉送回了美国,在英国伦敦,徐至摩正准备出席一场重要的聚会。

    徐至摩来到英国已经有两年了,他除了学习外,尤为喜好结交英国的社会名流。

    1921年4月,经英国小说家狄更生的介绍,他进入了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学习政治经济学,在这里他结识了不少英国学者和社会名流。

    比如英国汉学界的卞因,魏雷、翟理丝等人,他还曾拜访过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哈代和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曼斯菲尔德。

    这成了他回国后增加身价的资本,总是在文章中提及这些人的名字。

    1922年8月,他离开剑桥大学回到伦敦,继续在英国的上流社会游荡。

    在9月份,他接到了一份重要的邀请,这是一份诗歌朗诵会的邀请。

    在欧美地区,诗人写诗并不是像中国诗人一样闷头写诗,而是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会邀请亲密的朋友或者相熟的诗人小聚,在聚会上朗诵自己的诗作,供大家欣赏。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对诗作进行讨论,也有利于激发诗人的灵感。

    这是英国文坛常有的事情。

    这份邀请之所以那么重要,是因为邀请人叫做弗吉尼亚伍尔芙。

    在英国文学界,没有加入以弗吉尼亚伍尔芙为代表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就不算进入英国文学界的圈子,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

    从1906年起,弗吉尼亚的兄弟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这里面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精英。

    其核心成员有:作家伦纳德伍尔芙,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等。

    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诗人艾略特、乔伊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奥尔都斯赫胥黎也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过从甚密。

    就以那位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例,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这些人是英国真正的精英人物。

    徐至摩对这个精英圈子向往已久,但没有人引荐,根本就进不去,所以他对这次聚会格外的重视,他觉得自己终于进入了英国文化界的核心圈子。

    这让他有一种被重视和尊重的感觉。

    他来到伦敦菲茨罗伊广场29号,才知道这是美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诗歌朗诵会,参与的都是英国诗歌界的翘楚人物,其中大多是象征派诗人。

    艾略特朗诵的诗歌叫做《荒原》。

    这首诗作不是艾略特第一次当场朗诵了,他写了有几个月的时间,期间反复的修改,也听取了其他诗人的建议,在英国诗歌界已经相当出名。

    这一次是他的最终稿。

    诗歌朗诵会非常成功,在座的诗人或者学者都很振奋,觉得这是一首象征主义的杰作,是非常了不起的诗歌。

    徐至摩也跟着鼓掌,对这首诗作大加赞赏。

    这时候,艾略特找到了他,拿着一本薄薄的诗集。

    “我写作《荒原》的主要灵感来自于这本诗集,我打听过这位诗人,据说是来自中国,徐先生也是从中国来,不知道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这位诗人。”艾略特亲切的说道。

    徐至摩取过诗集,看着封面上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就是《一代人》。

第一百二十八章 诗歌的艺术

    徐至摩翻开诗集,看到第一首诗,就确认了这是林子轩的诗集无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虽然简短,却意味深长,而且在国内流传很广。

    鲁讯曾经对这首诗作做过解读,这是一代人在黑暗中顽强的跋涉前行,对于国家未来命运执着的追寻。

    国内不少青年都把这首诗作当成自己的追求,要打破黑暗的世界,让光明投射进来。

    即便是身在英国伦敦,徐至摩也听过这首诗,更何况他对林子轩并不陌生。

    不说他们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渡过的两年室友时光,就是在伦敦,每当有国内的留学生来到伦敦,大家谈论起国内文学的现状,林子轩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有关林子轩的传闻非常多。

    有赞赏者认为他代表着新文学的一种方向,不同于鲁讯和胡拾,而是另辟蹊径,有自己的道路和风格,是名副其实的“新文学三杰”。

    有鄙视者认为他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是混迹在新文学队伍中的蛀虫,是上海滩旧派文学的维护者,完全就是欺世盗名之辈。

    无论是赞赏还是鄙视,都说明了林子轩在国内文坛的影响力。

    这是徐至摩以前的观点。

    今天他看到这本诗集,突然发现林子轩的影响已经突破了国内,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家,而且他还听说林子轩在美利坚更有影响力。

    这只是两年之内发生的事情,太不可思议了。

    两年前的林子轩是什么样子?没有人比徐至摩更了解。

    那时候,林子轩厌倦了学习经济学,崇尚美利坚的自由主义,整日里四处玩乐,和那些堕落的留学生一样,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乱生活。

    然而,自从林子轩回国之后,一切就突然改变了。

    或许,从他离开美国的时候就改变了,徐至摩还记得在伦敦和林子轩的那次见面,林子轩在剑桥大学写了一首诗歌,优美至极。

    徐至摩在心里叹息一声,他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接到这份邀请,是因为林子轩的缘故。

    这不免让他有些失落。

    当年他可是不大看得起林子轩,如今却要借助林子轩的名声才能混迹在伦敦文学界的核心圈子里,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其实,这是他妄自菲薄了。

    徐至摩之所以接到邀请,还因为他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学生,而且在英国上流社会有一定的名声,否则根本不会接到邀请。

    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的成员大多数来自于剑桥大学的使徒社,这个社团可是举世闻名。

    剑桥使徒社是1820年由莫里斯、丁尼生和哈勒姆开创的秘密社团,由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和国王学院最优秀的12名成员组成,会员既有在校本科生,也有已经毕业的前剑桥学生。

    使徒成员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拣选,一般是剑桥学子中最为出类拔萃的才智之士。

    它的宗旨是:与一群志同道合、亲密无间的朋友一起,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追求真理。

    这个团体每周六晚有一次正式的聚会,实际上是一个小小的“皇家学会”。

    “在我的剑桥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被选为使徒。”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侄儿朱利安贝尔在1930年写道:“我真正感觉到我是坐在剑桥理性主义的塔尖上。”

    顺便一提,这个叫做朱利安贝尔的家伙是个极端主义者,在1935年怀揣着改变世界的理想来到中国,应聘到武汉大学做英国文学教授。

    他最终没有能改变中国,反而爱上了一名叫做凌淑华的中国女子。

    凌淑华生于1900年,出身名门世家。

    她的文学老师叫做辜鸿名,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师,她的绘画老师是缪嘉慧,这是慈禧太后御用的画师。

    所以,她在文学和绘画方面具有很高的才艺,而且相貌出众。

    当朱利安贝尔遇到凌淑华的时候,她已经结婚了,她的丈夫陈愿同样是社会名人。

    至于结果,还是不要说了,较为尴尬,反正就是男女之间的那些事。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和国王学院的学生,就没有资格加入这个圈子。

    徐至摩以前只在这个圈子的外围游荡,现在终于进入了核心。

    他收拾心情,和托马斯艾略特攀谈起来,把林子轩在中国的事迹告诉了艾略特,主要是林子轩在文学上的成就。

    在这种场合,同样作为中国人,徐至摩自然要为林子轩说好话,这种风度还是有的。

    不过当他听到艾略特写《荒原》的灵感来自于林子轩所写的《死水》时,他不由得目瞪口呆,真想告诉这位生活在英国的美国人,这两首诗作根本没有联系好不好。

    《死水》是对北洋政府时期国内政治环境进行的讽刺和控诉,有政治隐喻。

    《荒原》则是表达西方文明精神上的幻灭。

    如果说两者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都是象征主义的诗作。

    隐约间,徐至摩似乎抓住了什么。

    原来东西方世界的诗歌是可以相通的,原来诗歌还可以这么写,用东方的语言来描述西方的精神内核,或者东方的精神内核用西方的语言进行表达。

    互相借用,融会贯通。

    于是,一条诗歌的道路在徐至摩面前徐徐展开。

    艾略特不知道这位东方人顿悟了诗歌的至理,他听到林子轩还写了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乱世佳人》,作为一位美国人颇为感兴趣。

    他喜欢诗歌,对于小说的热情不大,而且《乱世佳人》在英国并不如在美国那么受热捧。

    “这位林先生性格如何?”艾略特好奇的问道。

    “他的思想比较自由。”徐至摩回答道。

    徐至摩了解的还是两年前的林子轩,他不能说林子轩是个玩乐主义者,只能含糊其辞。

    在和这些英国精英分子的交流中,他感受到这些人对于林子轩的诗集颇为推崇,这固然有艾略特的极力推荐,也是因为诗歌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林子轩的《一代人》是中国几十年内著名诗人的诗作集合,每一首都是经典。

    这样的诗作自然会引起这些英国诗人的共鸣。

第一百二十九章 妇女之友

    徐至摩和这些英国的文化精英们相谈甚欢。

    他本身有才学和风度,极为推崇国外的思想和文化,和这帮剑桥大学出来的文化精英在思想观念上没有隔阂。

    他还讲起了林子轩游览剑桥大学的往事,并用英文朗诵了那首《再见,康桥》。

    诗作中对于剑桥的描述和赞美无疑很符合这帮人的胃口,他们对林子轩的好感度大幅度的提升,觉得林子轩和他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艾略特请徐至摩转告林子轩,希望能把这首优美的诗歌发表出来。

    事实上,他正在创办一本文学评论季刊,叫做《标准》,准备在10月份发行。

    《荒原》这首诗作就会发表在《标准》的创刊号上,他希望林子轩的这首《再见,康桥》也能同时刊载在《标准》上。

    徐至摩答应下来,会给林子轩发电报,获得林子轩的许可。

    《标准》这本杂志从1922年一直发行到1939年,是艾略特从事文化批评的主要工具,它致力于古典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复兴。

    《标准》摆出的姿态是一种平静的超然,它只恪守阿诺德式的批评才智的自由游戏,是一本相对高端和专业的文学杂志。

    曾经在《标准》上发表文章的有伍尔芙、劳伦斯、叶芝、阿尔多斯赫胥黎、福斯特,以及温翰刘易斯这样的作家。

    同时也给普鲁斯特、瓦雷里、克科托和其他欧洲作家第一次在英语中露面的机会。

    《标准》虽然是一本发行量不超过八百份的小杂志,却对英国文学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聚会结束,徐至摩离开,他仍然沉浸在兴奋的状态之中。

    刚刚,他和英国文化界最顶尖的一群人进行了交流,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并接到了下一次的邀请,这是一种荣誉。

    对于这个圈子而言,他们对新人的加入极为苛刻。

    在第一次邀请之后,如果他们认为这个新人才华不够,跟不上他们的思维,或者不够有趣,没有那种天才式的想法,就不会有第二次邀请了。

    徐至摩知道,他成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冷静下来,想到了远在国内的林子轩,林子轩虽然没有加入这个圈子,却受到这个圈子里精英们的追捧。

    而他还在为终于加入这个圈子而沾沾自喜,这就是差距啊。

    或许我不应该继续留在英国,而是应该回到国内。

    国内正处在新文学的爆发时期,我可以把英国的这种圈子文化带到国内,组建一个由中国顶尖知识分子组成的文学圈子,互相交流,用文学来影响世界。

    这样想着,一个念头在徐至摩的脑海中渐渐成形。

    后来对新文学影响巨大的“新月社”就这样萌芽了,这个名字来自于泰戈尔的《新月集》,“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

    林子轩接到徐至摩的电报非常诧异,电报的内容不多,但也足够他了解事情的始末了,他的诗集在英国文学界受到了追捧。

    他的第一念头是,我是不是应该找一本英国名著来剽窃呢?

    好吧,这是穿越者的自然反应,他其实对英国文学了解不多,除了《哈利波特》。

    林子轩发回了电报,允许艾略特刊载他的诗歌,并对艾略特表达了谢意。

    他原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的是两个多月后竟然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的信件,写信人是弗吉尼亚伍尔芙。

    伍尔芙出生于1882年,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而且,她还患有严重的精神病。

    她自1907年开始写作,1917年伍尔芙夫妇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出版社。

    这个小作坊式的出版社可大大有名,该出版社后来出版了包括艾略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在内的作家作品,并且出版了伍尔芙的所有作品。

    伍尔芙还是个女权主义者,她为了英国妇女的投票权而努力。

    她批评《简爱》中的女性“总是当家庭教师,总是堕入情网”,夏洛蒂勃朗特没有塑造人物的力度和宽阔的视野。

    她强调独特的女性意识,宣扬女性独特的价值,要求女性“成为自己”。

    可以说,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伍尔芙之所以给林子轩写信,是因为看了林子轩的《乱世佳人》,她认为思嘉的形象比简爱更加具有女性觉醒意识。

    不过她也直率的批评《乱世佳人》讲故事的方式太过糟糕了,从通俗文学的角度看还不错,但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

    这其实也是英国人对美国人的看法。

    英国人总觉得美国人建国时间太短,没有文学沉淀,太过粗鲁和浮躁,美国人则说英国人太过守旧和古板,没有开放精神和自由的观念。

    伍尔芙对于中国很好奇,她对于能够写出《乱世佳人》的中国作家更好奇。

    加上林子轩在她那个圈子里有了点声望,所以她才写信给林子轩,探讨文学写作和女性解放等诸多话题。

    很多话题都非常的坦诚和尖锐,比如男人在床上对于女性的需求问题。

    可以看出这个英国女人的思维不同一般,或者这就是天才的思维方式。

    我这是成了妇女之友了。

    林子轩有些莫名,他不是天才,不太了解天才的想法,不过作为穿越者,对于女性的观念要比这个时代的英国人更为开放。

    探讨两性问题,他并没有什么尴尬。

    再说,不能让一个英国女人给比下去吧,谁怕谁啊!

    他写了回信,甚至预言了英国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女首相,这里指的是撒切尔夫人。

    此时英国女性还在为了投票权而努力,在1918年,英国30岁以上女性获得选举权,到1928年英国女性才最终获得同男子同等的选举权。

    伍尔芙被林子轩描述的未来所震撼和欣喜,觉得这个男人的思想比这个时代的人更为开放和长远,是一位真正有远见卓识的学者。

    于是,两人书信来往不断,讨论的话题全面而广泛。

    他们信件中讨论的内容被伍尔芙在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的圈子里传播开来,林子轩的名字逐渐被英国文化界的精英们认可。

    他们把林子轩当成了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第一百三十章 未来显赫一时的家族

    1922年下半年,上海租界内开始了一轮房地产开发的热潮。

    其实,租界内的房地产市场一直都很繁荣,但因为去年股市上的信交风潮导致整个证劵市场大萧条,大批资金从股市撤离,转而投入到了房地产行业。

    林子轩知道至少在十年内,上海租界会持续繁荣下去,地价不会跌,只会越来越高。

    这个时候投资房地产行业,就算是只买地皮,不建房屋,等待地价升值,也能大赚一笔。

    在租界内,房地产开发以外商的洋行为主。

    外国人在上海租界,通过“永租”形式取得土地实际所有权,为房地产开发创造条件。

    随后小刀会起义,大批上海县城居民涌入租界,外国商人乘机竞相建造简屋,高价出租。

    以此为契机,外商引入英美等国一整套房地产投机买卖、出租、抵押贷款、发行股票等经营方式,牟取暴利。

    1870年,英商德和洋行在上海最早经营房地产业。

    此后,带动一批外商房地产企业,并积聚巨额资本,外商房地产业成为租界的支柱产业。

    民国初年,国内各地富商豪绅避难上海租界,投资房地产,上海房地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1898年,宁波镇海人叶程衷开设的树德房地产公司,是上海最早的华商房地产公司,他管理自有的房地产出租,月收租金达规银6000到8000两。

    1900年前后,浙江南浔的刘庸家族在租界内买地建屋。

    为了管理众多的产业,在1910年设立了经租帐房,后来兄弟分家,仅刘精德一房,就分到大楼两座,住房600余幢,每月租金收入达5万银元。

    宁波镇海的李业亭家族在上海拥有大量房地产,后来设立了天丰、地丰、元丰、黄丰四家房地产公司。

    由此可见,浙江人炒房的历史源远流长。

    到1921年,每年房捐地税占租界财政收入一半以上,最高达到四分之三。

    这时候,租界内真正具有土地开发能力的华商房地产公司并不多,规模也比不过外商,大多只是管理出租而已。

    但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回报让华商们纷纷动心,想要分一杯羹。

    1922年,上海滩的顶级家族,盛家的三公子盛生颐以白银50万两开设美商招牌的溢中地产行,从事房地产买卖、抵押、经租、建筑设计等业务。

    林子轩感觉得到,一个房地产大开发的时代就要来临了。

    趁着地价还没有被哄抬的过高,他准备以建设新戏院为名在法租界拿地。

    以他的资金想要开发建房子有点困难,但却可以囤积起来,等待升值。

    有了冯敬尧在法国人那里的关系,他可以事先知道法租界未来的发展规划,哪里要修路,那里有大工程,地价肯定会上涨。

    他没办法和外商争,也不能和财大气粗的宁波帮争,只想搭顺风船捞一笔资金。

    于是,他把收购戏院剩下的三十万银元投入到了地产行业。

    不少大胆的商人都是从银行大笔的借贷,然后炒地皮,建房子,赚了钱继续炒地皮,资金成倍的增长。

    在这个时期,的确出现了一些依靠房地产发家的商人。

    林子轩的胆子不大,他信奉稳健的投资策略,虽然不能一夜暴富,但至少不会血本无归。

    他旗下的企业都是优质资产,赚钱没有问题,没必要冒险。

    《日出》继续在法租界放映,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赚了不少,他低估了这个时代人们的好奇心,光是有声电影这一个噱头就会让无数观众走进戏院。

    他们对剧情没什么兴趣,就是为了听电影里的人说话。

    《津门大侠霍元甲》回到了租界,仍旧受到观众的欢迎。

    虽然有另外一家电影公司的功夫片上映了,但和《津门大侠霍元甲》中的打斗场面根本无法相比,就是一部粗制滥造趁机捞钱的跟风电影。

    观众在看过首映后把片子骂了一番,没办法,两部电影的差距太大了。

    不少电影公司对明星电影公司仇视起来,你把电影拍的那么好,让我们怎么活?

    他们不去想方设法的提高自己的拍摄水平,反而怪罪同行太优秀。

    这些人联合起来,很多明星电影公司的负面新闻开始发酵。

    什么郑证秋要出走啊,老板虐待演员啊,拍摄的时候出事故啊,明星电影公司快破产啊。

    这和后世的娱乐圈差不多,都是同样的套路,没什么新鲜。

    除非你强大到需要他们仰视的地步,否则这种攻击就不会断绝,如果不是林子轩有后台,自身有名气,会有更多的麻烦找上门来。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上海滩。

    因为宋倾龄上次的邀请,林子轩前往公共租界静安区西摩路369号的宋宅做客。

    宋家原本居住在公共租界虹口区新记浜朱家木桥东侧的自建住宅内。

    1918年,父亲宋嘉术去世后,宋子闻就购进西摩路369号称之“鹤寄庐”的花园住宅,给母亲换一个居住环境。

    此时住在这里的除了宋子闻的母亲倪桂真,还有妹妹宋玫龄和弟弟宋子凉。

    这是林子轩第一次走进宋氏家族的内部。

    这个时候的宋氏家族还没有后来那么显赫,宋子闻在银行上班,宋玫龄虽然是上海交际圈的名人,但更多的要照顾母亲,还要帮着二姐宋倾龄处理事情。

    至于大姐宋蔼龄,正在山西帮助丈夫经营家族产业,并主持铭贤学校的事务。

    看起来就是很普通的一家人,在这个豪门巨富云集的上海滩完全不起眼。

    然而,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家族在将来是多么的辉煌。

    林子轩望着正在闲聊的一家人,有一种见证历史的感觉,很多年后,他如果写回忆录的话一定会写下这一刻。

    宋家是个基督教家庭,吃饭的规矩不少。

    在租界内,如果你说自己是基督教信徒,会得到外国人的好感,到教堂里还能得到免费的食物,当然千万要注意基督教的礼仪,不要被揭穿,否则后果很严重。

    宋家人对林子轩很热情,也很好奇,毕竟林子轩年纪轻轻,名声倒是不小。

    宋家的子女大都受过西方教育,在话题上没什么拘束,林子轩发挥口才,讲了一些在美国打官司的趣事,或者拍摄电影的小插曲。

    就这样,他融入了这个未来显赫一时的家族。

第一百三十一章 童星

    谈话不可避免的牵扯到林子轩的小说和电影。

    宋家三小姐果真读过林子轩的作品,她还从女性的视角进行了解读。

    如果说《乱世佳人》讲的是新时代女性的坚强,那么《边城》讲的就是传统女性的柔韧。

    思嘉的坚强是表露在外的,翠翠的坚强则是藏在内心的,这就是中国女性的韧性。

    而《致橡树》中表达的女性形象更为坚强和勇敢,那是要求心灵上的男女平等。

    或许因为林子轩的小说总是对女性倾注了太多关注,让这位三小姐颇为欣赏,她期望林子轩能写一位中国新女性的形象,展现那种独立自信的美丽。

    林子轩觉得这位三小姐过于活泼了,而且对事物很有自己的见解,偏向于西方人的思维。

    “不用我写,你每天照镜子的时候就能看到中国新女性的形象了。”林子轩恭维道。

    这话让三小姐很是受用,看林子轩更为顺眼了。

    其实,林子轩写这些小说并没有刻意的去宣传女性主义的意图,但这并不妨碍别人进行解读,这就是文学作品有意思的地方。

    同一本小说,每个人都可以进行不同的解读。

    至于写出中国新女性的形象,林子轩还真不记得这方面的小说,倒是那些讲述宫斗的女频小说他看过一些,这个就不是新女性了。

    在电影方面,目前明星电影公司正在拍摄的有《大闹天宫》、《小鬼当家》和《妈妈再爱我一次》三部电影。

    前两部电影不怎么符合宋家三小姐的口味,她喜欢那种有小资情调的片子。

    比如《上海假日》,当然她看的大多是外国电影。

    至于《妈妈再爱我一次》是一部苦情片,她只是询问了一下内容,兴趣不大。

    宋子闻还和他交换了一下对于上海金融业的看法,他对于股票市场还抱有期望。

    林子轩对此只能爱莫能助了,他相信这位未来的国舅爷很快就不用考虑这些琐事了,会有更大的机遇在等着他。

    总而言之,这是一次还算愉快的晚餐。

    在回去的路上,林子轩想着明星电影公司拍摄的电影,是不是要拍摄一部表现新女性题材的片子,这种片子有没有市场等等。

    电影《小鬼当家》筹备的很顺利,主角已经选好,是但杜予的侄曾孙但二春。

    但二春出生于1915年,今年刚满七岁。

    他在《海誓》中有过几分钟的演出,表现的相当出彩,一双眼睛很有灵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说林子轩要找一个小孩做主演,殷明竹推荐了但二春。

    林子轩以前拍摄《上海假日》的时候在但杜予的公司里见过那个熊孩子,这孩子经常在剧组里捣乱,倒是很机灵。

    《海誓》拍摄完成后,但杜予还在构思下一部电影。

    《海誓》这部电影并没有他预想的那么成功,虽然赚了钱,可和《上海假日》那种火爆程度没办法相比,这让他颇为失落。

    加上有声电影的来临,但杜予有些犹豫。

    他是个技术控,喜好追求新奇的技术,在拍摄中尝试新鲜的东西,但眼下只有明星电影公司才能拍摄有声电影,这种技术肯定是对外保密的。

    上海影戏公司规模太小,他不可能孤注一掷投入重金购买有声电影机。

    他明显感觉到随着像明星电影公司这样的大公司的崛起,小电影公司越来越难以生存了,怪不得现在很多圈内人都在仇视明星电影公司。

    但明星电影公司不会倒闭,至少现在没有倒闭的倾向。

    那想要生存就只剩下两条路了,一条是花重金提升自己的实力,另一条就是被明星电影公司兼并。

    正当他思考未来出路的时候,林子轩找了过来,邀请但二春出演一部以儿童作为主演的电影,这恐怕是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了。

    但杜予看了剧本,一个小孩和两个笨贼的故事。

    有点以前滑稽短片的意思,就是不停的制造笑料,不过是把原来二十分钟的短片延长到六十分钟,让观众笑的更过瘾罢了。

    这个片子并不难拍,但二春活泼好动,应该能演好,他答应下来。

    至于片酬,以林子轩的为人,不会亏待一个孩子。

    林子轩则趁机邀请但杜予来导演这部电影,他早就想把但杜予拉到明星电影公司里来,只是缺少一个契机。

    但杜予对于有声电影极为好奇,想要见识一番,就顺势答应下来。

    林子轩象征性的面试了但二春一次,发现这个熊孩子还是一如既往的活泼,为了整治一下这孩子,他让但二春表演哭戏。

    没想到这孩子说哭就哭,一点都不含糊。

    据说这是但二春做错事后为了逃避惩罚练就的一手绝活。

    林子轩不得不感叹,每一个熊孩子都是演技派。

    他不由得想到那部催泪大片《妈妈再爱我一次》,里面也需要一个小演员。

    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这首儿歌在孩子中流传很广,就是小学里的音乐课也会播放这首歌,可谓是家喻户晓。

    是时候推出一部讴歌母爱的电影了,刚好有了但二春这个小演员。

    如果他能在《小鬼当家》和《妈妈再爱我一次》中都有精彩的表演,一定会成为这个时代中国最出名的童星。

    既能让人笑,又能让人哭,不红没天理啊!

    然而,在女演员的人选上出现了问题,殷明竹对于能否饰演好一个母亲的角色很是担心,她毕竟只有18岁,不怎么了解母爱这种伟大的情怀。

    为了拍摄电影,她自己都在和母亲怄气呢。

    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母亲和小孩是最关键的角色,不容有失。

    可在1922年,女演员还比较少,特别是容貌娇俏的女子,没有良家女子愿意拍摄电影,以色相示人,殷明竹在中西女校受到西方教育,思想较为开放。

    以后当女演员成为一种职业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女子加入到电影行业中来。

    在经过一番寻觅后,明星电影公司找到了一名叫做彭简青的女子愿意出演电影。

    这个女子颇有姿色,虽然只有二十岁,但已经结婚,后来又离婚,感情经历丰富,生活上较为窘迫。

    她答应参演电影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改一个名字,不愿意用真名字出现在电影上。

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文学从来都是小众的

    彭简青出生于1903年,原籍苏州,出身于一个大家族之中。

    她的父亲在安徽招商局谋得总办一职,后来寓居上海。

    她来上海后被送进上海教会女校圣玛利亚书院读书,这是和上海中西女校齐名的一所教会女校,在那里她受到了良好的西式教育,精通英文。

    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兄嫂不让她继续读书,由家庭包办与辽宁一姓张的煤矿督办结婚。

    婚后,她不得不跟随丈夫千里迢迢去当她的督办太太。

    然而,丈夫对在婚前答应她继续升学的要求置若罔闻,只许她在金丝笼里过着受限制的生活,更使她不能忍受的是她发现丈夫竟与日本歌姬厮混。

    她既失望又悲伤,离开东北,重返上海。

    回到上海后,家中兄嫂对她极为不满,不得已,她只好出来自己找工作养活自己。

    说实话,在这个年代女性想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并不容易。

    她在上海虹口小学教过书,因为报酬很少,入不敷出,为了谋得一个收入较丰厚的职业,她去学习英文打字,三个月后,被录用为四明洋行的打字员。

    打字员每月的薪水有30块,除了要交给家中的兄嫂外,她只是勉强够用。

    这时候,有位叫做任矜平的同事知道彭简青喜欢看电影,就鼓励她去电影公司拍摄电影。

    她容貌姣好,又在圣玛利亚女校上过学,精通中英文。

    无论是容貌还是学识,她都不比现在的大明星殷明竹差,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当一个打字员呢,据说拍一部电影有几百块的收入。

    就这样,彭简青走进了明星电影公司。

    林子轩面试了之后,觉得这个女子的阅历丰富,应该能演好一个母亲的角色。

    给她开出了一部电影四百块银元,不拍电影的时候每个月可以领取三十元的津贴,这是基本的生活费,签约演员才有的待遇。

    这个价格自然不能和殷明竹每部片子八百块相比,但对于新人演员来说已经很好了,以后随着名气的增加,薪酬自然会增加。

    至于改名字,他尊重彭简青的意见,改成了王汉论。

    《妈妈再爱我一次》讲述的是清末民初,一位大户人家的少爷在上海读书期间遇到了一名普通人家的女子。

    这名女子容貌美丽,善良贤惠,深得这位少爷的喜爱,两人便私定终身,等到少爷毕业的时候就结婚。

    然而,他们的婚事遭到了家族的反对,家中早已给这位少爷定了一门门当户对的婚事。

    如果他要和那位普通人家的女子结婚,就要放弃家族的产业,被赶出家门。

    就在这个时候,这名女子竟然怀了身孕。

    最终,这位少爷还是不愿意放弃家中的荣华富贵,当少爷结婚的时候,那位女子在一间破旧的房屋里生下了孩子。

    未婚生子在这个时代会遭到社会的唾弃。

    这位女子被赶出家门,在外辛苦的劳作,独自养育这个孩子。

    七年后,那位少爷因为后来从马上跌落,无法生育,想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那个孩子,便找到了这位女子,要把孩子要回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孩子被抢走了,这个女子也疯掉了。

    十年后,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那个孩子回到了上海,四处寻访,终于在一家福利院内见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一个是孩子的哭声,一个是女主角的悲惨境况。

    也就是所谓的苦情戏。

    苦情戏是指以破碎家庭、破碎情感、破碎婚姻以及家庭苦难为题材创作的戏剧。

    林子轩还记得后世这部电影在国内放映时引起的轰动,从电影院里出来的人几乎没有不哭的,当然随着后世影视剧中苦情戏的泛滥,国内观众渐渐习以为常了。

    但苦情戏一直都有市场,历久不衰,因为其中有导人向善,悲天悯人的情怀。

    这部电影的情节在民国时期较为常见,也算是反应了社会问题,相信一定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催泪电影绝不是浪得虚名的。

    林子轩甚至想到到时候在戏院里卖毛巾一定可以小赚一笔。

    1922年10月,徐至摩从英国归来。

    他先回了一趟浙江老家,然后就来到上海,和林子轩商议成立文学团体的事宜。

    按照他的想法,这个团体要有一个核心,此时鲁讯和胡拾都有自己的一拨人,只有林子轩在新文学的领域没有派别。

    有国内的文人认为,林子轩在走有别于鲁讯和胡拾的第三条路。

    徐至摩对此表示赞同。

    他接受的是西方浪漫主义思想,对鲁讯批判的态度并不认同,也不愿意和胡拾一样向着传统文化靠拢,他要把西方的文化交流方式带入中国。

    他要聚拢一批国内顶尖的知识分子,用西方的思维和视角来看待如今的中国。

    徐至摩觉得以林子轩目前在新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在西方人中的影响力,可以做这个团体的核心,这不是他妄自菲薄,而是实事求是。

    而且,林子轩有自己的报纸和出版社,可以发表和出版这个文学团体的书籍。

    新文学从来都是小众的。

    郭沫偌的创造社想要出版书籍为什么那么难,和泰东书局谈判了那么久才出版了《女神》,这是因为这类图书没有什么销量。

    上海泰东书局创建于1914年,早期出版具有进步社会思想和论述中国社会问题的书籍。

    当时出版这类书籍,在上海乃至全国也不多见,这使得泰东书局一下子就在新书业界赢得了良好声誉。

    但这类书籍的社会需求量毕竟太少,作为一个出版社,不能不顾及书局的经济利益,于是,泰东书局调整了出版思路,有意识地向时尚出版靠拢。

    在上海,什么是时尚出版?

    “礼拜六小说”,或者说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就是时尚,泰东书局后来出了好几种“礼拜六派”的小说,才不至于倒闭。

    这就是社会现实。

    书局宁愿出版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消遣小说,也不愿意出版新文学作品。

    因为他们知道会赔钱,新文学诗集和小说集的购买者一般都是进步的青年学生,这些人还需要家里供养,消费能力不高。

    举例说明,林子轩的诗集《一代人》销量不超过八千册,这算是很高了,而《射雕英雄传》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十万册。

    在这个时期,新文学团体办的杂志为什么办着办着就停刊了,因为没有销量呗。

    徐至摩看上了林子轩旗下的书局和报纸,想让万象书局成为新月社的专用书局。

第一百三十三章 新月社

    徐至摩在回国之前就有了这种打算。

    国内的新文学的确在蓬勃发展,可也面临着很多实际的困难,那就是无法被广大的消费群体,也就是读者所接受。

    这个年代读书的人不多,而这些读书人中喜欢新文学的则更少,这就造成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报纸上很热闹,大家互相争论,看起来新文学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真正愿意出版新文学书籍的书局没有多少。

    有些书局出版这类书籍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名声,因为他们只出版像鲁讯和胡拾这类在新文学中有声望的作家的作品。

    至于其他新文学作家的作品想要出版极为困难。

    这和后世一样,纯文学书籍永远无法和娱乐性书籍相比。

    所以不少新文学团体会自己筹钱来办书局,比如后来较为有名的北新书局。

    北新书局来自于北京大学的新潮社,由鲁讯在背后支持。

    “五四以后,北大成为新思潮领导之中心,当时出版界异常沉寂,多数未能担负出版任务,李晓峰等有鉴及斯,继承北京大学新潮社之精神组织出版机构,定名北新,发行新文艺新思潮书籍,嗣短期内出版书籍风行全国……”

    这就是目前新文学书籍出版的现状。

    经过三年的发展,新文学做到了从无到有,被大众所熟知,接下来将是一场和旧文学争夺出版市场的硬仗。

    为什么文学研究会要和鸳鸯蝴蝶派开战?

    除了在文学道路上的不同,争夺市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把鸳鸯蝴蝶派打倒了,才能把读者争取过来,才能让新文学更加的深入人心。

    这牵扯到生存和利益,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

    事实上,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娱乐消遣类小说从来都没有消亡过,在后世反而更加的兴盛起来。

    徐至摩了解眼下新文学的困境,所以要把林子轩拉入伙。

    一方面,可以借用林子轩的名声,聚拢一批倾向于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

    另一方面,则是借用林子轩的出版发行渠道。

    林子轩热情的接待了这位昔日的好室友。

    两人闲聊了一些在美国的往事,讲了讲徐至摩在英国和那些英国知识精英们的交往。

    林子轩没想到自己一不小心在英国火了一把,这算是无心之举。

    其实,随着《老人与海》和《小王子》慢慢被人熟知,他在西方世界会越来越火的。

    林子轩对于成立文学团体颇为犹豫,他并不想被限定在某个团体里。

    他来自后世,知道徐至摩的新月社,是个成员比较复杂的文学团体,在诗歌创作上有很大的成就,成员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

    这两年之内,会有大批的文学团体出现,然后又纷纷解散,能够支撑十年以上的都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可他又不好直接拒绝。

    毕竟,徐至摩亲自上门邀请,两人的关系还不错。

    他只能含糊其辞,说自己忙于银行事务和电影公司,又身在上海,没有时间参与文学团体的活动,怕造成不好的影响。

    至于出版书籍的问题,林子轩答应下来。

    只要不是思想过于激进的书籍,万象书局都可以出版,何况徐至摩的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在这个时代还是很有市场的。

    加上他英年早逝,具有传奇色彩……

    对了,要不要提醒他不要乘坐廉价的航班呢?

    算了,现在还为时过早,谁知道中间会出现什么变故,莫名其妙的说这种话会得罪人的。

    林子轩按捺住自己内心的冲动,对着徐至摩微笑起来。

    徐至摩看着林子轩突然露出的诡异笑容,不知道为什么心中突然一惊。

    他并没有在上海逗留多久,便去了北平。

    原因很简单,徐至摩已经在三月份和妻子离婚,当然要到北平去追求林徽茵了。

    在回国之前,他就给自己找好了工作,在梁启朝创办的松坡图书馆当英文秘书。

    松坡图书馆有两个院子,一处在西单附近的石虎胡同七号,另一处在北海公园的快雪堂,他就住在石虎胡同七号的老宅内。

    这里还有一件趣事。

    梁启朝的儿子梁思城正在追求林徽茵,两人经常在北海公园的快雪堂会面,在图书馆里看书幽会。

    徐至摩则时常跑过来打搅,这让梁思城非常恼火,就在图书馆的门上贴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情人不愿受干扰”。

    来到北平后,徐至摩并非只知道追求林徽茵,他还和北平文坛的文人结交,并在胡拾的《努力周报》上发表诗歌。

    也许是林子轩没有拒绝的太清楚,也许是徐至摩没有说明白,反正他在拉拢其他文人的时候经常提到林子轩的名字。

    于是,很多文人就认为这个新月社是林子轩创建的,新月社的诗歌和文章也由万象书局出版发行。

    林子轩是新诗的奠基人,创建一个以诗歌为主的文学团体是很自然的事情。

    徐至摩成了这个文学团体在北平的代言人,一批被林子轩的名声召集来的诗人或者学者逐渐聚集在了石虎胡同七号。

    新月社的雏形就这么形成了。

    远在上海的林子轩根本不知道自己创建了一个文学团体,还成了主脑。

    他一直都不怎么理会北平文坛上的事情,直到后来《小说月报》的编辑郑震铎和他说起这件事,他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我不做老大好多年!

    事已至此,林子轩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否认也于事无补,这是理不清的事情,只有以后注意点,不要和那些人走的太近就行了。

    1922年11月,美国人奥斯邦订购的一套无线电广播发送设备从美国运抵上海。

    那帮上海国际无线电协会的业余爱好者们兴奋起来,热心的帮助奥斯邦安装设备,进行调试,他们在楼顶上架设了二座距地面约70米高的大型天线。

    随船运送来的还有大量的收音机。

    奥斯邦为了赚钱,立刻开始在上海推销他的收音机,声称过几天就能收到广播电台。

    林子轩也拿到了一台矿石收音机,他听道格拉斯希拉说过,这东西很容易组装,没什么技术含量。

    他暗地里找中国的无线电爱好者,准备研究一下,仿造这种矿石收音机。

    我们的口号是:山寨要从民国做起。

第一百三十四章 那些年,我们听过的收音机

    林子轩之所以想要山寨收音机,主要是想坑美国人奥斯邦一把。

    奥斯邦雄心勃勃,一次性从美国运来一千台收音机,以每台100块银元的价格对外出售。

    按照道格拉斯希拉的说法,这种矿石收音机在美国的售价折合银元不过20块,加上运费和利润在上海卖40块银元就算是高价了。

    奥斯邦觉得中国人对无线电广播不熟悉,想要借用电台广播这种新鲜玩意来大赚一笔。

    反正电台设备是林子轩出钱,他只要把收音机卖出去,至少有数万美元的纯收入。

    按照他的想法,上海租界的中国富豪那么多,一千台收音机很容易就能卖出去,一旦赚了钱,可以继续经营收音机的生意。

    为此,他加大投入,在上海的英文和中文报纸上打广告,四处推销产品。

    林子轩一直想把奥斯邦赶走,如果市面上能有更为廉价的收音机出现,那奥斯邦的收音机就砸在了手里,赔不死他。

    而且,廉价的收音机有利于收音机在上海民众中的普及,否则收音机只能成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无法起到宣传的作用。

    在中国,也有培养无线电人才的地方。

    1913年,北京交通传习所开始培养无线电话广播人才,设高等电气工程甲班,高等电气工程乙班,无线电速成班。

    1917年北京邮电学校,1919年陆军部无线电教练所,1921年上海交通大学等也都培养无线电话广播人才。

    到1922年底,累计中国培养的无线电人才达500多人。

    当然,这些人才大多都在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不过还有很多业余的无线电爱好者。

    林子轩找到了一位上海同济大学的毕业生,叫做苏组圭。

    苏组圭出生于1900年,祖籍福建永定,192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业余时间爱好钻研无线电技术。

    他从报纸上看到了广播电台的消息,上海万象广播电台将在11月底向全市进行广播。

    这家广播电台是万象书局和美国东方无线电公司合办的,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万象书局,想要毛遂自荐,参与到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的建设之中。

    没想到林子轩拿给他一台矿石收音机,问他能不能自己组装。

    这是苏组圭第一次看到收音机,虽然是第一次接触,但难不住他,他拆卸了几次,觉得只要有零件,组装没有问题。

    矿石收音机不像电子管收音机那么复杂,所用的都是市面上常见的无线电零器件,组装较为简单,没什么技术难度。

    林子轩让他估算了一下零器件的价格,大概在30块银元左右。

    这些零件国内没有生产,只能通过洋行从国外进口,唯一的区别是在国内组装,节省了人工和运费,想要降低价格,就需要从零件的国产化开始。

    就算是这样,一台矿石收音机卖上40块银元,也有较高的利润。

    林子轩和苏组圭商议,他出钱从洋行进口零部件,苏组圭组织人手进行组装,获得的利润双方六四分成。

    在这个生意上,林子轩没打算赚钱,主要是想对付奥斯邦。

    苏组圭回家后,发动家里的兄弟姐妹,组成了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从此走上了一条山寨收音机的道路。

    他并不满足于山寨矿石收音机,还准备研究电子管收音机。

    于是,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就这样成立了。

    美国人奥斯邦高估了中国富豪对于无线电的热情,中国人向来都很保守,他们连电台广播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花钱购买。

    只有那些洋场阔少们对于这种新鲜玩意感兴趣,也不在乎钱财,在半个月内,奥斯邦销售出去大概400台收音机。

    虽然奥斯邦幻想中的万人抢购的热潮没有到来,但眼下的业绩也让他收获颇丰。

    他相信随着电台的开播,这些中国人见识到电台广播的奇妙之处,一定会来抢购他的收音机,于是,他决定用这笔钱再从美国运来一批收音机。

    奥斯邦是名销售员,他明白一旦发现收音机有利可图,上海租界内的其他洋行也会介入收音机的生意,到时候竞争激烈,价格势必会下降。

    所以,他要抢占先机。

    说实话,对于电台播放什么节目,奥斯邦不怎么关心,只要广播电台能够发出声音,有人来买他的收音机就行了。

    他想得是赚一票就走的心思。

    奥斯邦不关心,林子轩却不能不闻不问。

    他询问了技术人员,因为设备使用材料的问题,这个电台没办法全天播音,用久了机器会发热,甚至会烧坏设备,每天最多不能超过五个小时。

    这已经是极限了。

    林子轩安排了一下,上午一个小时播放评书或者戏曲,下午两个小时播放音乐,晚上一个小时读报或者讲故事。

    按照这种节目方式,完全是非营利的广播电台。

    林子轩也有盈利的方案,不过不愿意现在拿出来,等到把奥斯邦赶出去之后,就可以把播放音乐换成电台点歌节目。

    可以为亲人点歌送祝福,无论是过生日,还是离别送行,或者生病祈福,只要一块钱就可以在电台中播出。

    这个节目绝对符合那些洋场阔少们的口味,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表白手段,花费又那么底,想来会成为一种时尚。

    而且,还可以加入广告。

    这需要等到收音机普及之后才会有广告商上门,没关系,他可以每天用二十分钟的时间来宣传明星电影公司的新电影。

    1922年11月13日,林子轩参加了上海大学内部教师的聚餐会。

    1922年春,牧师王礼堂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创办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然而,校长王礼堂贪财缺德,办学完全为了中饱私囊,致使教职员的薪金发不出,学生的伙食无法供应,因而爆发了一场“倒王风潮”。

    王礼堂灰溜溜地离开学校后,学生们为了继续求学,要求改造学校。

    1922年10月23日,在孙仲山和陈独绣的提议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改组成为上海大学,邀请于右仁出任校长。

    校舍为老式石库门2层楼房10余间。

    蔡元赔、汪精为、章泰炎、张静姜等人担任校董,邵力字为副校长,邓仲夏任总务长,瞿秋百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第一批学生只有一百多人,林子轩被聘为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客座教授。

第一百三十五章 曾经有这样一所大学

    所谓聚餐会,就是提供一个教师们认识交流的平台,地点是学校的大礼堂。

    上海大学的校舍在一条弄堂内,条件非常简陋。

    校舍只是一座老式石库门楼房,两层楼共十余间房子,学校把楼上并排两间房子的隔墙拆掉改为大礼堂,也算是大课堂,其它客厅、厢房都是教室。

    来参加聚餐会的人员中,有一半是像林子轩一样的社会名流,是被聘请的客座教授,另一半才是学校的教职员工,这些教职员工同样赫赫有名。

    比如,中国管理科学先驱杨性佛,南社著名诗人叶初伧,日内瓦大学理学博士张乃雁,密西根大学法学博士何时桢等等。

    其实,看看上海大学的校董就知道,无论是蔡元赔还是章泰炎都是教育界顶尖的人物,其他人也是这个时代的翘楚。

    更别说还有孙仲山和陈独绣在后面支撑着。

    虽然这些人并没有出面,但却有着强大的号召力,上海的社会名流怎么会拒绝这份聘请,这就导致这样一所只有一百多名学生的大学,光是有名望的教授就有几十位。

    这样强大的师资力量,可以说是全国独一家了。

    林子轩同样无法拒绝这份聘请,来不来讲课是次要的,主要是把这所学校的名气撑起来,因为这是两个党派第一次合作的成果。

    事实上,后来就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

    可见这所大学日后的影响力。

    此时的上海大学只有两个科系,一个是文学系,一个是美术系。

    文学系分为中国文学系和英国文学系,中国文学系主任叫做张军谋,英国文学系主任叫做何时桢。

    在上海,还没有新文学的根据地,不像在北平,有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学的中心。

    上海大学文学系提倡新文学,林子轩身为新文学的代表人物,自然要参与其中。

    事实上,以他在新文学中的地位,完全可以做中国文学系的主任,但他知道自己的斤两,抄袭一下小说还可以,真的教授文学,那是误人子弟。

    张军谋对林子轩很热情,目前的上海大学处于草创阶段,需要各方面的教师人才。

    比如中国文学系,虽然提倡新文学,但开设的科目以国学为主。

    副校长邵力字讲授的是《易经》,陈忘道讲授的是文法和修辞学,叶初伧则是旧体诗。

    上海不比北平,想要找到新文学领域的教授并不容易。

    别看有那么多社会名流,那些人来演讲可以,讲课就没有时间了,主要是为了撑场面。

    创造社的郭沫偌那批人还在日本和上海两边奔波,以沈燕冰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正在和鸳鸯蝴蝶派激战,只有林子轩既有名望,又没什么正事。

    当然,这是外界的看法,林子轩表示自己其实非常忙。

    中国文学系还算是好的,英国文学系主任何时桢可是学习法律出身的,不过此人有美国留学的背景,管理英国文学系问题不大。

    张军谋想让林子轩开设一门有关新文学的课程,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都没有问题,只是不要讲《红楼梦》这类传统文学了。

    林子轩在复旦大学讲了八节课的《红楼梦》,奠定了他在红学界的地位。

    他系统而全面的讲解了红学的各个派别和研究方面,很多红学研究者悲观的认为以后只要按照林子轩指明的方向研究下去就行了,红学被他讲完了。

    这不是说《红楼梦》不需要研究了,而是指没有其他研究方向了。

    林子轩讲的是高屋建瓴的大方向,其中的细节还需要不间断的研究下去,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献资料被发现,红学研究只会更加繁荣。

    特别是评论派,不同时代的人对《红楼梦》的解读都不同,这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林子轩彻底打开了红学研究的大门,接下来的事情他就不管了。

    他把在复旦大学的讲义编成一本《红楼梦初探》,出版后就不再提《红楼梦》的事情了,其实他也没什么可说了。

    面对张军谋热情的邀请,林子轩只好答应下来。

    他需要认真考虑要讲什么内容。

    上海大学的学生和复旦大学不同,他们更具有进步倾向,为了扳倒前任校长王礼堂,他们四处奔走,各方联络,甚至为此进了监狱,这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对这些学生讲传统文化肯定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林子轩决定开设一门新文学的写作课程。

    这个写作课程不仅仅是写小说,还包括写诗歌、写话剧、写电影剧本等等。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林子轩抄了那么多部小说,也看了不少书籍,对于如何写作还是颇有心得的。

    有了后世的见识,他在这方面讲的可能不够精深,但却足够宽泛,主要放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习惯,让他们不被这个时代所局限。

    同时,也是为了给电影界培养编剧人才。

    现在的中国很少有人会写电影剧本,就算在美国正规的电影剧本也不多见,都是有了一个大概的提纲就开始拍摄,碰到问题到时候再解决。

    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金,还影响电影拍摄的质量。

    在后世,一个标准的电影剧本的篇幅大约有120页,或长两个小时,不论你的剧本全用对话、全用描写,或两者兼而有之,都可按一分钟一页来计算。

    电影剧本中的一页等于银幕时间一分钟。

    林子轩也写不来这样标准的电影剧本,不过他写出的剧本至少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和对白,包括用什么样的镜头。

    这其实和话剧剧本差不多,洪慎看过后大受启发,觉得以后电影拍摄需要更为详尽的剧本,要把电影剧本当成一种文学文本来写作。

    不愧是专业人士,林子轩对洪慎这种把什么都能理论化的人非常佩服。

    讲课这种事情就应该请洪慎这种理论知识丰富的家伙来,而不是他这种半吊子。

    吐槽归吐槽,林子轩还是要认真备课的。

    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将来或许都会有远大的前程,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教书育人的好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桃李满天下。

第一百三十六章 那只是我用的笔名

    1922年11月20日,林子轩开始了他在上海大学的第一堂课。

    他还给学生们带来了礼物,都是他写的书。

    包括诗集《一代人》,小说《老人与海》和《边城》,童话故事《小王子》,话剧剧本《雷雨》和《日出》。

    这些书籍都是万象书局出版的,平禁亚为了讨好林子轩,每本印了两万册,可实际上销量最好的《一代人》,只卖出去八千册。

    为了凑成整数一万册,硬是朝全国各地免费寄出去两千册,可谓是赔本赚吆喝。

    其他书籍的销量基本上都在两三千册左右,《雷雨》和《日出》的销量更是低于一千册。

    这还是打着林子轩的名号,由此可见,新文学书籍基本没什么市场。

    这种叫好不叫座的局面过几年可能会有所好转,但在当下,就算是鲁讯的小说也卖不出去多少,北平的情况应该会好一些,上海仍旧是旧文学的天下。

    这些书籍放在仓库里也是发霉,不如拿出来发给学生们,算是免费给自己做宣传了。

    至于为什么不带《射雕英雄传》和《乱世佳人》,当然是因为这两本小说属于通俗文学,带出来没有那种高大上的感觉。

    而且销量那么好,价格那么贵,白送的话太可惜了。

    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学生只有四十二人,包括两名女生。

    不过今天是林子轩讲课,大礼堂内差不多有七十多名学生,还好他的书籍是按照一百份带过来的,其他剩余的书籍就算捐给学校了。

    为了表示对林子轩的重视,这次由副校长邵力字来为林子轩做介绍。

    邵力字出生于1882年,浙江绍兴人,1902年乡试中举,1905年入复旦公学求学,后东渡日本留学。

    1910年夏末,重回上海,创办《民立报》,倡导国民独立精神,积极宣传北伐。

    1913年,《民立报》停刊,到复旦公学任国文教员,后任私立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主任。

    1916年1月,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

    此人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报业都是老前辈,在上海文坛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南社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林子轩不敢怠慢。

    在介绍完之后,邵力字就和一些上海大学的教授们坐到了最后,听听林子轩要讲些什么。

    不仅是学生,就连这些老师也对林子轩有些好奇。

    主要是林子轩年纪太轻,名气太大,在复旦大学讲了《红楼梦》,直接把红学讲完了,不知道这次在上海大学能有什么神奇的表现。

    林子轩不慌不忙,找几名学生把带来的书籍分发下去,每个人都有,那些老师也不例外。

    “这些都是我写的书,今天咱们第一次见面,算是给大家的见面礼。”林子轩站在讲台上,微笑着说道。

    “林先生,不对啊,《雷雨》和《日出》是曹愚先生写的。”一名学生不解的问道。

    不错,是个捧哏的好演员,林子轩看着那名学生,暗赞不已。

    “哦,曹愚是我用的笔名。”林子轩淡淡的说道。

    顿时,台下议论声轰然响起,学生和老师们都有些震惊。

    曹愚可是被称为现代话剧的奠基人,《雷雨》和《日出》两部话剧一扫过去文明戏的陋习,在话剧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就连鲁讯都盛赞过《雷雨》和《日出》,可没想到这位曹愚先生竟然只是林子轩的笔名。

    想想也是,曹愚先生虽然声名卓著,却从来没有现身过,谁也不知道曹愚先生是谁,有些想请曹愚写剧本的剧团根本找不到这个人。

    早就有人猜测曹愚先生是某位文坛大家的笔名,可猜来猜去都没有结果。

    现在答案揭晓,让底下的学生们一时间很难接受。

    林子轩在新文学领域内的名声可以说是毁誉参半。

    喜欢的极为喜欢,不喜欢的认为林子轩是混迹在新文学领域内的蛀虫,是西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

    因为林子轩写的作品要么是带有西方背景,要么是爱情诗歌,很少有揭露国内民众苦难的作品,就算是《一代人》和《死水》这种诗歌,也是采用象征主义的写法。

    所以,对于追求进步的文学青年来说,林子轩没有革命精神。

    那些创造社的成员也是用这种观点来攻击林子轩,认为林子轩的出身决定了他的立场,他写不出,也不敢写富有革命精神的新文学。

    这就是一些进步的报刊对于林子轩的评价。

    然而,在今天,当林子轩用这种轻描淡写的方式承认自己写了《雷雨》和《日出》的时候,底下有些学生颇为羞愧。

    他们其实不是为了听林子轩讲课的,而是为了来挑刺的。

    他们要揭开林子轩虚伪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真面目,为此还准备了一些刁钻的问题,就算不能把林子轩赶出上海大学,也要给他制造难堪。

    这个时候的学生都带有一种自由的精神,都带着些许的桀骜不驯。

    不像后世的学生被学业和就业压迫着,连最基本的反抗权威的意识都没有,只知道人云亦云,如何能培养出真正有自己思想的人才。

    林子轩望着下面这些人,心中颇为自得。

    应付这些青年,果然只有引起他们的共鸣才行,《雷雨》和《日出》在进步青年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少学校的话剧团都排演过,认为这是揭露旧社会最好的剧本。

    甚至把这两部话剧和鲁讯的小说相提并论,并把曹愚奉为他们的革命导师。

    现在开心了吧!

    林子轩有点恶作剧的想着。

    反正这两部话剧都公演了,《日出》也被拍摄成了电影,被广泛的接受了,这个时候说出自己的身份影响就会小很多。

    等到底下的学生们平静下来,林子轩没有继续聊这件事,似乎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完全不值一提。

    如此一来,他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又高大了几分,正如隐世的高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堂课我们来聊聊文学创作。”林子轩淡定的说道,“其他人我不清楚,那就先说说我是如何走上这条创作之路的。”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55/ 第一时间欣赏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作者:薪越所写的《民国大文豪》为转载作品,民国大文豪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民国大文豪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民国大文豪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民国大文豪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民国大文豪介绍:
穿越到民国,成为大文豪。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和新潮思想的交锋,海派和京派的争斗,十里洋场,纸醉金迷。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分享书籍《民国大文豪》作者:薪越
民国大文豪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民国大文豪,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