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春秋大领主TXT下载春秋大领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春秋大领主全文阅读

作者:荣誉与忠诚     春秋大领主txt下载     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00章:中军佐士燮,卒

    吕武对自己这么快就卸任“阍卫”感到了意外。
    新的任命是,他接替籍氏的家主成为下军尉。
    这个“下军尉”是干么的呢?
    说白了就是“不管部长”的类型。
    要是得到下军将和下军佐的信任,什么都能管一管,也能什么都不用管。
    各个军团的“尉”,带上军团前缀,等于该军团的第三号人物。
    简单的说,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
    这个时代的“尉”不带前缀,压根就只是个跑腿角色。
    吕武卸任了“阍卫”,告别完国君,分别去了韩厥处和智罃处一趟。
    新上任为“阍卫”的是长鱼娇。
    这位老兄应该是变卖了不少家产,向老吕家购买了一百套的铁甲,用以装备自家的武士。
    胥童和清沸魋也有进行购买,只是数量分别为四十套和五十套。
    他们隐晦地提出要赊借。
    吕武就当没有听懂。
    这些人要搞大事,正常买卖没关系,搞赊借就等于是在投资。
    吕武不需要考虑胥童、清沸魋和长鱼娇到底能不能成事的问题。
    他要做的是一切按照规则行事。
    遵循规格在目前不但是一道保命符,还是获得青睐的基础。
    郤氏实力怎么样?
    他们都没怎么破坏规则,已经差不多是人人喊打的局面。
    实力那么强的郤氏都那样。
    再看看其余几个“卿”平时是怎么行事的。
    足够说明谨慎是多么重要。
    吕武去了老韩家?
    韩厥依然是公事公办的态度,并且言明下军尉这个职位并不是他的提议,只是通过了智罃的提名。
    如果吕武没有记错的话?
    上一任下军尉籍偃,他是刚从下军司马升任下军尉不久?
    这个不久是三年前。
    也就是说,籍偃只是当了三年的下军尉。
    却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被免除了职务。
    听说,只是听说,籍偃被免除下军尉一职后,提干上调是没有的事,甚至没有平调,直接被免除了一切公职,勒令回到自家封地思过。
    籍氏在很久以前也风光过。
    公族的出身。
    当过晋国图书馆的管理员。
    一度有望成为卿位家族。
    因为一次站错队,彻底地衰败了下去。
    这一次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
    吕武见了智罃才知道因为什么。
    原来籍偃得罪了栾书,又在这一次郤氏大军入城时频繁接触郤犨。
    得罪栾书已经是事情够大的了。
    还频繁接触郤氏?
    籍偃简直是在作死。
    他能安全回去封地的前提,是栾书不在“新田”,已经算是极度幸运。
    因为是提议者的关系,智罃很直接地进行了邀功。
    这倒也符合智罃的为人,帮谁达到了什么成就,必然要获得回报。
    智罃要的是吕武的什么东西,提到一旦需要纳赋出征,每一次吕武带来纳赋的部队不能少于两个“旅”,并且还要尽是戴甲。
    能选的话?
    吕武更愿意智罃提出索求物质的条件。
    他这一次来“新田”已经是计划之外,很多事情因此耽搁了下来。
    现在正是晋国谋求恢复霸业的时间点,少不了频繁的征战。
    今年中军和新军出外征战。
    明年一旦再有战事,肯定会轮到上军和下军。
    到时候,吕武是去,还是不去?
    他接受下军尉的任命,不再是能反复横跳的“自由人”啦!
    去不去,不再由着他。
    要看韩厥与智罃的态度。
    再看智罃提出的要求。
    吕武绝对会被拉去纳赋的!
    他从智罃那边离开,再回到家之后,接连几天进入到大采购的环节。
    没有出现意外,他将会带着自家的队伍,择日回去封地。
    只是这一次很奇怪。
    市面上的物资数量非常少,价格也比平时贵了起码三成。
    其他人或许只会抱怨。
    吕武并不是完全不懂市场经济学。
    很多时候,市场是受于局势的影响而出现变化。
    现在做买卖的人,十成十都是贵族。
    出现了囤积物资的情况,才会使市面的货物疾速减少。
    贵族为什么要囤积物资?
    肯定是他们察觉到了什么!
    另外,哪怕本来没有要发生什么事,贵族一概这么行事,不发生点事也不行了。
    比平时少。
    又比平时贵。
    吕武才不乐意当冤大头,仅仅是采购了急缺的资源。
    他做好了准备要回封地,一个消息传到“新田”,又在极短的时间内闹得满城皆知。
    老范家的士燮亡故了!
    士燮病逝已经是将近二十天之前的事情,由于距离的关系,消息出现了延迟。
    人在“新田”的士匄第一时间换上了丧服,直奔宫城而去。
    老范家全族,不管是族人还是士兵,不是一身白色麻衣,便是腰、臂都缠上白布条。
    士兵的武器也基本缠着一条白布。
    这个就是举哀。
    本来要回去封地的吕武,肯定不能就这么走了。
    他先会合了魏氏的人,再跟其余的中等贵族见面。
    这种聚会的原因只有一个,需要商谈该行哪种层次的礼节,约个时间一块去哀悼士燮。
    同样的,得知士燮病逝消息的“卿”,人在“新田”也需要聚一聚。
    而“卿”商议的是卿位的变动情况。
    如果说士燮的死让谁最感到开心?
    毫无疑问是郤锜了。
    这位暴躁老哥是上军将。
    士燮病故之后,暴躁老哥按照既定规则,将会升任为中军佐。
    等于说,郤锜离成为中军将又更近了一步。
    在郤犨和郤至都出征的前提下,缺了能劝住郤锜的人。
    郤锜得知士燮病故后,选择性遗忘郤犨和郤至的一些规劝,急冲冲地进了宫城。
    他就一个目的,趁着栾书不在“新田”的当下,先将接任成为中军佐的事情敲定。
    “上军将已恶国君、元帅、上军佐,如今此般作态,必使范氏嫡子(士匄)深恨之。”茅坪觉得近期的晋国还真的是精彩,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错愕感。
    吕武则是在想:“老范家近来一直规避在漩涡之外,谁也没有得罪,实力更是一丝未损。作为已故中军佐士燮的嫡子,士匄必然会获得卿位。”
    这个是必定的!
    一切只因为老范家的实力就摆在那里。
    哪怕士匄一时间难以掌握范氏的全部力量,包括国君在内,以及众“卿”,谁能无视范氏的实力?
    更别提“子承父业”在目前是既定规则,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主流思想。
    现在看的是,士匄会获得什么卿位。
    没有出错的话,他应该是从新军佐的位置开始干起?
    这种事情,国君只是一个盖章工具人,其余贵族要是谁有心倒是能干点什么。
    茅坪小心翼翼地问道:“魏氏是何态度?”
    原来是要问这个。
    老吕家跟魏氏走得太近。
    一旦魏氏有什么动作,老吕家必定会被牵扯进去。
    吕武已经知道魏氏的选择。
    魏氏一直想要成为卿位家族。
    这一次,不是没有魏氏的族人提议努力一把,但是被真正主事的魏颗(令狐氏)、魏悼子(魏犨嫡子)和魏琦(栎阳氏)一同否决了。
    不是他们不想乘机行事,是一番判断下来,理智地认为还不到时候。
    魏琦更是直接讲清楚,一旦这一次魏氏竞争卿位,必然是要与范氏成为死敌,还会得罪韩氏。
    目前韩厥是一些中立派的老大,不少贵族出于各种各样的心理,有点马首是瞻的意思。
    再看近期智罃的一些作为,很明显加强了跟韩氏的合作关系。
    魏氏的三兄弟一致认为,卿位不能用这样的方式获得,要不会在众“卿”之中成为一个另类。
    历来成为另类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魏氏不能为了一时之利,给家族埋下灭亡的祸根。
    吕武知道这些,是魏琦亲口透露。
    还是那句话,阴氏与魏氏的关系太近了!
    魏琦还让吕武别瞎参合,老老实实地带上耳朵,忘记自己有嘴巴那么一回事。
    作为家臣的茅坪那么问倒也没什么错。
    家臣的一部分职责就是替家主查遗补漏,只是也要有点逼数。
    吕武知道茅坪还是很有能力的。
    只是,茅坪的上进心有点过份强了。
    元帅栾书不在国内。
    新军将郤犨和新军佐郤至同样出征在外。
    缺了这三位“卿”,尤其是作为元帅的栾书不在。
    老范家士燮病故,士匄能不能“子承父业”取决于国内会不会乱,又是乱到什么程度。
    导致士匄比谁都希望局势能够稳定,千万不要在自己获得卿位之前乱起来。
    父亲病逝?
    作为儿子,还是嫡子,士匄不能继续留在“新田”了。
    他在不适合离开“新田”的局势下,却是不得不回去封地,操办士燮的葬礼。
    而士燮再怎么都是在中军佐的任上病故。
    国君要不要亲自去悼念,取决于他自己。
    其余如上军将郤锜,上军佐中行偃,下军将韩厥,下军佐智罃,但凡是个“卿”,再怎么抽不开身都应该前往悼念。
    如果没有出现差错的话,甚至连征战到一半的元帅栾书,还有新军将郤犨和新军佐郤至,都应该尽早回到国内,去参加士燮的葬礼。
    其余?
    够不够资格去参加士燮葬礼,要各个贵族自己做到心里有数。
    说白了,真不是谁都有资格去参加士燮的葬礼。
    要是身份地位不够,去了会惹祸上身的!

第301章:局势在恶化

    “范伯之故,正当其时啊。”魏相并不是在诅咒士燮,只是一种作为聪明人的感概。
    说起来,他已经有三两个月没有与吕武见面,一直都在忙碌自己的事情。
    而魏氏之前接下了负责跟卫国邦交的担子,长久以来忙的就是这么件事。
    经过魏相的努力,卫君卫衎已经答应放了曹君姬负刍。
    这算是魏氏为晋国办成了一件大事。
    只不过吧?
    卫君卫衎说得比较清楚,放了曹君姬负刍当然可以,只是曹君姬负刍应该得到惩罚。
    而卫君卫衎所说的惩罚不是要让曹君姬负刍担负弑杀太子自立的事情,要求曹国割让与卫国相邻土地,用以赔偿卫国这一次为了正义举动的耗费,进行买单。
    他们提出曹国需要将濮水以北,包括“清丘”割给卫国。
    吕武还在思考魏相是得知了范氏的什么事,话题跳到卫国与曹国,再听卫国索要曹国的土地,一时间露出了惊讶的脸色。
    现在是春秋中叶,各个诸侯国的战争是为了争霸,打输打赢都极少出现领土变更。
    说白了,其实争霸除了为了要个霸主的名号之外,作为老大想要的是列国按时交上保护费,以及听从自己的指示。
    列国当然也垂涎邻居的土地,只是侵占土地这种事情影响太大,轻易难以开口。
    像是上次晋国打赢秦国,索要了泾水附近的土地,实际上起到的影响就非常大。
    这一次卫国敢公然索要曹国的土地,明显就是受到了晋国得到秦国土地的影响。
    一旦卫国这一次达到目的?
    以吕武看来,各个诸侯国怕不是要进入到新一轮的兼并之中。
    三天两头的,这个诸侯国与那个诸侯国发生摩擦,打一场来个土地归属变更,或许会成为一种常态。
    而这种常态是哪怕晋国作为霸主也无法阻止的。
    毕竟,强国肯定想要获得更大的疆土,弱国也有变强的**。
    不奋发就要迈向灭亡的局面趋势下,谁还敢混吃等死?
    列国兼并的热潮在一百多年前终止。
    现在,难道又要开始了?
    魏相脸色不虞地说:“此风断不可开!”
    吕武心说:“你跟我讲这个,又有什么用。”
    晋国现在国内不稳。
    卫国算是晋国的忠实小弟之一。
    另外,曹国其实也是晋国的忠实小弟。
    现在卫国对曹国生出了领土**?
    考虑到姬负刍是弑杀太子上位,事后不是第一时间来找晋国,先跑去贿赂周天造成即位合法性的既定事实,再来晋国寻求答应。
    事实上,包括国君和众“卿”,乃至于是大多数贵族,对曹国现任国君姬负刍是相当不满的。
    魏相肯定是考虑到了这一层,才会担忧国君或有“卿”会答应卫君卫衎的提议。
    他说:“如今国内大乱迹象已显,为外部稳固,又因曹君上位之污点,元帅必会许可卫君所请。”
    吕武默默点头。
    越老越不顾大局的栾书,他的确是做事越来越以自身为出发点了。
    这个跟郤克很像。
    年轻时的郤克还会大公无私,掌握权力一久就想着为郤氏谋私利,以至于打破卿位的传承有序,将栾书火箭式的从新军将直接提拔成为中军将。
    郤克死前是想找一个能看顾郤氏的接班人。
    某种程度上,他其实没有所托非人。
    上位之后的栾书还是很感念郤克的恩情,要不然也没有郤锜、郤犨和郤至的现在。
    无非就是郤锜自身过于没有自觉,逼得栾书不得不下手而已。
    而栾书一旦选择下手,不可能留情的。
    还会是那种不动则已,一发动就会灭郤氏满门的狠辣。
    “南下之军已击败郑国,大军合围‘新郑’,又闻楚君命令伊子重率军北上救援郑国。”吕武觉得不但栾书一时半会回不来,国君很快也要南下。
    这样就搞得范氏很郁闷了。
    士燮已经死了将近一个月,却是因为太多的原因没有下葬。
    按照过往的礼节,范氏需要等应该前往致哀的人都过去,才会在一些人的见证下,将士燮下葬。
    现在已经等了一个月,可能还会再继续等下去。
    吕武琢磨着,哪怕士燮的遗体被冰冻起来,又能放多久?
    因为楚国再次出兵,南下的大军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归师,不知道范氏会进行什么样的抉择。
    不管是以哪种情况,葬礼拖得太久终归不是一件什么正常的事情。
    再来是,范氏的葬礼一天没有结束,除非栾书舍得下血本,要不中军就要一直是半残废的状态。
    这种半残废是指范氏无法出兵,导致中军一直未能满编。
    魏相就是因为这个才说士燮死得正是时候。
    士燮一死,范氏陷入停摆,不管范氏之前跟哪一家有什么协议,除非能再续盟约,要不然都不会再算数。
    这样一来,等于范氏从国内的乱局漩涡中挣脱了出去。
    另外,士匄有充分的理由在至少一年内不纳赋,也就不用参与任何征战。
    功劳什么的对范氏其实已经不太重要,他们已经过了需要用功劳来上进的阶级,只要家族实力不是太受损,好几代人能够躺在先辈的功劳簿上过日子。
    他们正聊着,魏颉来了。
    “君上命上军集结,先往哀悼范文子,再南下增援元帅。”魏颉如此说道。
    范文子?
    魏相问道:“中军佐谥号已定?”
    这真是一个好谥号啊!
    还是前所未有好的那种。
    谥号有很多的种类,“文”与“武”却是最好的。
    用“文”代表的是有经天纬地之才,或者起码勤奋好学。
    已故的士燮在军事上的没有太过亮眼的成就,其实国内的治理也轮不到。
    能有“文”这个谥号,已经是极好了。
    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其实“武”的谥号才代表着最高成就。
    谥号为“武”所代表的是,有着开疆拓土或者平定祸乱的巨大功业。
    魏相说道:“君上……有拉拢范氏之心,却难以左右众‘卿’。”
    不能说士燮在军事上完全没有成就,只要愿意肯定,其实是能给个“武”的谥号。
    而谥号既是给往生者的最大荣誉,又何尝不是一个家族的资本?
    要是士燮的谥号为“武”,范氏必然十分高兴,甚至家族的发展策略都会出现改变。
    可惜的是,士燮在军事上的成就不够闪耀,国君又没有真正的决策权。
    吕武说道:“我等随同君上前往悼念罢。”
    至于说出征?
    下军没有得到集结的命令。
    栾书已经南下。
    这一次国君,上军将郤锜和上军佐中行偃,都会南下。
    加上新军将郤犨和新军佐郤至早就在南方。
    没有出征的下军将韩厥将担负起看顾国内的重任,下军佐智罃则是担任副手。
    来到范氏封地时,能够看到随处素缟。
    只是,很难从黎庶脸上看到什么哀伤。
    事实也是这样,再大的悲伤都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淡,何况真正感到悲伤的也就那些直系亲族。
    这年头的黎庶很难从贵族那里获得好处,平时不被过份剥削就算不错了。
    希望黎庶能有哀色?
    那得是士燮在世时施恩甚重。
    大军并没有做任何停留,直接穿过范氏的封地继续南下。
    国君和几位“卿”,包括前来悼念的一些贵族,只是在少量的护卫随同下,来到一片占地很大的庄园。
    士匄外出五里进行迎接。
    他看到前来致哀的队伍,嚎起嗓子就是哭。
    然后,范氏的人一块痛哭出声。
    吕武就看到他们只是光在嚎而已,没谁的脸庞上有泪痕。
    这一点不能说范氏的人冷血。
    还是那一句话,士燮已经病故一个月以上,范氏的族人哪怕再悲伤,一个多月过去之后,该悲伤也有个止境,真控制不住的人早就病倒,或是干脆随士燮而去了。
    国君上前关怀。
    几位来的“卿”也是对士匄一番安慰。
    其余人?
    身份地位不够,轮不到他们上去关心士匄。
    这一套,又有多少人是真心诚意?
    只是碍于礼节,活人做给活人看。
    葬礼自然是隆重的。
    吕武是别人怎么样,他就跟着怎么样,半点多余的举动都没有。
    他刻意观察了一下陪葬物。
    明摆着就是赔偿品的东西,有一辆战车,兵器和甲胄若干,再来就是模型房舍、乐器、鸟兽、以及人俑。
    因为吕武崛起的时间太短,没参加过大人物的葬礼,其实并不知道那些陪葬品算是什么规格。
    他再看向一些真心哭得厉害的满身素缟女人,心想:“她们是要殉葬吗?”
    这年头当然有人殉。
    中原以强调礼仪之邦的鲁国以活人殉葬最为盛行,动辄就是数百数千人陪着某个大人物一块入土。
    楚国那边的话,历代楚君其实很少进行人殉,倒是那些封君一个比一个凶残。
    晋国这边是个什么情况?
    国君以及郤锜、中行偃因为需要南下,没有耽搁多久就离开了。
    包括韩厥、智罃以及吕武在内的一帮贵族,则是留下来对士燮入墓室的过程进行观礼。
    吕武发现范氏并没有用活人殉葬。
    从这里也就能发现,晋国并不盛行活人殉葬。
    要不然,堂堂的“卿”怎么都要带上一批的吧?
    然而,晋国其实是存在人殉的。
    取决的是每一家自己的选择。
    只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晋国,对劳动力的作用十分清楚,想搞殉葬的话,一般也是选一些伶或是婢,可能也是亡故者很喜欢的一些人之类。
    韩厥和智罃在士燮的墓穴封闭后也走了。
    来的“卿”不齐,又没留太久的时间,走得过于匆忙。
    等于说,士燮的葬礼在某种程度上显得非常寒酸。
    这个寒酸不是有多少陪葬物,陪葬物的规则又怎么样。
    直接说就是,少了排面!
    也不知道范氏会不会因为这样而产生什么怨怼?
    倒是吕武、魏相……等等跟士匄有交情的年轻一辈选择留了下来。

第302章:不知不觉成了别人眼中的大佬

    将父亲下葬之后的士匄其实还有很多需要善后的家族事务,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招待客人。
    因为士燮并不是突然间离开人世,关于士匄继承范氏掌舵的家主之位,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的波折。
    现在就看士匄需要花费多久的时间,将范氏的力量实际掌握在手里了。
    “今次楚国令伊子重率众六万余驰援郑国,有‘鄢陵’之败,怕是不会与我军正面交战。”
    一众年轻人,还都是有功业心的人,处在一块自然会少了风花雪月,谈的就是国家大事。
    再则,人在刚刚举丧完不久的老范家,着实也不适合搞什么风花雪月。
    因为一些习俗的关系,老范家现在招待客人,用物显得很是朴素。
    好酒好肉压根就不存在。
    老范家要是有歌舞班子,也不适合目前演出。
    当然了,范氏虽然是晋国的“卿”,有养一些优伶,歌舞班子那确实是没有的。
    现在想有歌舞班子,身份不是一国之君,就是周天子的公卿。
    其余身份要是有,就算是违制,小心落个灭满门的下场。
    私人自己玩音乐倒是无所谓,只是不能成规模。
    士燮的葬礼就不存在任何的音乐,倒是陪葬物里面有乐器。
    关于这一点,其实也是属于违制的一种,只是鉴于士燮是晋国的“卿”,生前无法享受,死后的低下享受,见礼者不会多话。
    陪葬物中允许有乐器,基本上也是晋国“卿”的福利之一了。
    吕武扫了一眼在场的人。
    没任何一个是卿位家族,基本上都是实力较强的中等贵族子弟。
    里面要说哪一家最强?
    毫无疑问是魏氏。
    再来就是老吕家了。
    而吕武只是年轻,不像另外的年轻人。
    他已经是一家之主。
    因为这一点,再加上吕武现在有了“下军尉”的职务,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成就方面是一众年轻人里面最高的。
    “阴子今岁芳龄?”羊舌肸(xī)是羊舌氏年轻一代的领头羊。
    他用“芳龄”绝不是冒犯。
    只因为现在“芳龄”不是专门用在女人身上。
    羊舌氏曾经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只是担任卿位的时间已经有些久远。
    另外,他们其实是公族。
    在外姓看来,祁奚的祁氏与羊舌氏,无疑是公族目前的两大支柱。
    吕武纳闷地看向羊舌肸,反问道:“为何有此问。”
    羊舌肸是羊舌职的嫡长子,近期才开始活跃起来。
    他很是钦佩地说:“束发之年担任复兴家族重任,如今已有非凡成就,实非我等庸碌之人可比。”
    要不是看一脸真切的钦佩与羡慕,还以为是在嘲讽吕武的出身呢。
    来自解氏的解朔朗声说道:“阴子乃是天下第一。今日若有酒,定然与阴子痛饮一番!”
    服丧时期,不饮酒不吃肉,就是现在的习俗。
    尽管老范家的大哀之期已经过了,还是要缓一些时日的。
    招待客人方面,粗茶淡饭不至于,甚至可以说食物还是很精细的。
    只是,真的没有荤腥。
    当然,目前诸夏有“品茗”的习惯。
    也就是将茶叶给磨碎了,直接放进水中去煮,还会加上很多佐料。
    喝的并不是单纯的茶叶,更像是在喝混合汤汁。
    这些年轻人,他们所在的家族,论历史底蕴自然是比老吕家都悠久,讲实力则除了魏氏之外,一家家已经不及老吕家。
    里面除了魏氏之外,要属羊舌氏的实力强一些,只是强也强得比较有限。
    目前羊舌氏只有一块封地。
    在兵力集结上限上,羊舌氏最多也就拉出三个“旅”的部队,并且不可能全是“徒”,会是“羡”占了大部分。
    其余家族,不管历史悠不悠久,不是家族的历史越悠久就硬实力很强,他们只是在人脉上比较广。
    家族历史足够悠久,人际关系够广,胜就胜在想拉帮结派时不会缺了凑堆的友人。
    吕武知道羊舌氏。
    相对于更加活跃的祁氏,羊舌氏过去很低调,近期才活跃得有些过头。
    作为家主的羊舌职有四个儿子,频繁地带出来引荐给各个家族,又力主推荐羊舌肸,很是想干出一番事业的模样。
    听着好几个人不断奉承的吕武,脸上保持合适的微笑,时不时再搭上几句话。
    魏相看上去更为淡然。
    现在魏氏与阴氏好得像是快能穿同一条裤子,老吕家能得到更多的贵族认可,是魏氏所愿意看到的事情。
    而老吕家其实也极度需要来自更多家族的认可,承认老吕家的崛起已经是一个定局,接纳进入贵族圈子。
    通常一个新晋的家族想要被接纳,需要频繁地加入到社交活动之中。
    吕武却是一个比较宅的人,不是纳赋出征,就是待在封地,朋友圈也就比较窄。
    只是,他的朋友圈很高端。
    以新晋中等家族的阶级,一再直接跟卿位家族的家主交流,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又嫉妒。
    偏偏不管是羡慕还是嫉妒的人,他们也就只能羡慕和嫉妒。
    现实就摆在那里。
    谁让吕武的个人武力太高,家族发展也有一套,他们想搞点什么的时候,总是计划跟不上变化,终归只能承认阴氏的崛起,甚至超越他们这些老牌家族。
    “为何一脸深思?”魏相问的是赵武。
    而赵武比较愁,低声说道:“无忌与起,为何早早离去?”
    韩无忌和韩起是跟随自己的父亲韩厥过来,又跟着一块离开。
    韩氏这种作态显得过于薄情寡义了一些。
    毕竟,韩厥再怎么也跟士燮共事了那么多年,韩氏与范氏的交情哪怕一般般,不至于连留下子侄辈都不愿意。
    魏相说道:“韩伯担负重任,无忌与起自是应当有所作为。”
    年轻如赵武就是觉得韩氏的表现很像不注重情义,可能会让范氏产生误会。
    这里也能看出赵武老成,也就是心思比较重。
    “我闻‘杨’多地归入‘赵’,恭喜武了。”魏相说道。
    赵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显得比较腼腆。
    那是赵庄姬在士燮病故后的一些行动。
    她将不少家族的管理权交给了赵武,等于赵武对那些家族的产业有了处置的权力。
    说白了就是赵庄姬开始在归还一些基业给赵武,而赵武坐着就达到了帮老赵家“收复失地”的伟业。
    吕武同样知道那件事情。
    他猜测赵庄姬要么是受到了什么刺激,不然就是身体开始有些不行了。
    他还听说,尽管赵氏的家臣和属民一致非常讨厌赵庄姬,作为儿子的赵武却对赵庄姬表现得十分孝顺。
    赵氏的人讨厌赵庄姬?
    那是肯定的事情!
    一场“下宫之难”并不单纯是赵氏血亲倒霉,属于赵氏的臣民也是颇遭劫难,他们能喜欢赵庄姬才是怪事。
    赵武是赵庄姬带大。
    同时,某种程度上赵武也是因为赵庄姬才得以活命。
    只是,赵氏主宗的灭亡又跟赵庄姬有着极大的关系。
    赵武年纪小又没正式掌赵氏之权时估计不会想太多,随着渐渐长大又掌权,还不知道是经历了什么心路旅程。
    “待元帅归来,‘霍’便属阴氏?”赵武很突然地问了这么一句。
    本来在聊天的一众年轻人,停下交谈看向吕武。
    按理说,没正式宣布之前,赵武不该知道的。
    考虑到韩厥对待赵武比亲儿子还亲。
    应该是韩厥告诉的赵武?
    “君上酬我‘鄢陵’之功。”吕武需要适当地表现出兴奋。
    得到答案的赵武很高兴地说:“如此一来,‘赵’便在阴氏与魏氏保护之下。”
    话说回来,一旦“霍”地归了吕武,不就是赵武的封地被阴氏与魏氏包在中间了吗?
    以赵氏目前的实力,好像是一件好事。
    可是,哪天赵氏想要扩张,处在阴氏与魏氏的包围下,估计会很难受。
    几个来自中等家族的年轻人又开始恭维吕武。
    来来去去就是吕武经营有方,阴氏必然更加兴盛,之类的。
    他们哪怕心里羡慕嫉妒恨,没人叫赵昊,或是有龙傲天的诨号,傻了才会平白树敌。
    羊舌肸很是真情实意地说:“还请阴子多多看顾啊!”
    少不了几个捧哏的人。
    他们在范氏多待了七天。
    士匄期间只是来应酬了两次。
    该表现的情义已经做到足够了。
    多少也是让范氏获得了卿位家族该有的逼格,是时候该告辞了。
    吕武进行告别时,却是被士匄很特地的留下来。
    魏相和赵武见士匄明显有话想对吕武私下说,只能是先行离开。
    “武。”士匄将吕武请到了住宅的会客大堂,各自安坐之后,说道:“听闻武已是下军尉?”
    这个任命早就下发,并且该通知的人都知会了。
    吕武等着士匄的下文。
    “我家需甲胄一千五百副,可予金,亦可以粮、隶置换。想必阴氏需粮?”士匄将话都给说了,还让吕武去怎么选?
    吕武扫了一眼范氏的其余人。
    这些人大多是血亲,还有就是深得信赖的家臣。
    士匄讲话不带停顿,继续说道:“听闻阴氏有铁兵,我决议购置戈两万、剑一千、箭镞一百五十万。”
    干么呢!
    不是怀疑老范家的财帛到底足不足。
    吕武就是有些没搞清楚士匄究竟是个什么想法。
    现在搞这么大的动作,很分明就是在公示众人,老范家不是极度缺乏安全感,就是要搞大事啊!

第303章:喜从天降啊!

    吕武真心觉得挺迷的。
    已故的士燮想要把范氏从各种漩涡里摘出去。
    结果,他一死,儿子士匄却又要带着范氏重新进场?
    这、这、这……
    这么一搞,士燮不是白死了吗???
    “府库无如此多储备,需得一岁方有。”吕武也不管士匄是个什么打算,有生意就接呗。
    其实,真的要挤一挤的话,老吕家还是能拿出那些东西的。
    只是吧?不能士匄说要多少,吕武立刻答应下来。
    要不然,平时储备那么多的武器装备,是要做什么?
    再来的话,容易被人窥视到老吕家有多大的产能。
    士匄微微皱眉,问道:“如今可供多寡?”
    吕武想了想,说道:“甲五百副,戈三千、剑五百,箭镞三十万。”
    应该是觉得数量不够的关系,士匄眉头皱得更深了一些。
    士匄问道:“刨除各家?”
    要插队?
    吕武有点不想跟士匄说话了。
    买卖讲的就是一个诚信问题,先来先得是最基本的交易守则。
    怎么能动不动就搞插队呢!
    士匄压低了声音,说道:“范氏愿加价一成。”
    这是加不加钱的问题吗?
    是作为生意人,到底讲不讲诚信啊!
    士匄咬了咬牙,复道:“两成!”
    成交!
    另外,吕武琢磨着是时候再增加一波产能了。
    范氏不会是唯一一家想在极短时间内增加军力,又或是扩充自己军械库储存的家族。
    他们有自己的甲胄和武器作坊,规模方面肯定还不小。
    一定是内部在加班加点打造,却跟不上需要。
    还有一点就是,老吕家的甲胄和武器已经得到检验,被各个家族所认可,其余各家却还没有研究出配方。
    金属也需要配方?
    这完全就是废话了!
    冶炼铁不独老吕家会。
    只是老吕家配方正确,能够打造出合格,乃至是优秀的铁质装备。
    其余各家的铁剑在质量上不达标。
    过于脆是每一家都遇到的难题。
    他们自己打造出来的铁质武器跟青铜武器交锋,断掉的是铁质武器。
    这么一搞,谁敢用自己打造的铁质兵器?
    而老吕家已经解决了过于脆的致命缺点,甚至在锋利上远超各家。
    要不然防锈已经不再是秘密,他们用不着还需要向老吕家购买。
    脆不止是武器的交锋,还体现在甲胄上面。
    因为脆,自然也就无法打造铁甲。
    事实就是那么一回事!
    不是一块铁就能作为防具。
    一样是铁片,箭射在老吕家的铁甲上也就凹进去一个点,甚至可能就只是留下一道擦痕;射在各家自己打造的铁甲上,铁片“咔吧”一声碎了,也就起到一个缓冲作用。
    所以了,真的想跟上时代,各家要么是研究出正确的配方,要不就只能是向老吕家进行采购。
    吕武离开范氏,半路追上了魏相和赵武所在的队伍。
    不管是魏相。
    还是赵武。
    两人没问士匄为什么特意将吕武留下。
    吕武自然也不会去说。
    他们花了七天的时间回到“新田”这个都城。
    到了之后,各自分道扬镳。
    赵武要回自家的封地,主要是处理赵庄姬交出来的那些家族,使他们成为赵氏的一部分。
    关于这一点,赵武充满了干劲。
    吕武因为职务的关系,一时半会无法回到封地,只能是遥控封地的发展。
    他回到“新田”住宅的第一时间召唤家臣,提到增加军械生产效能的事情。
    而这个还需要问过卓,才能拿出一个方案出来。
    魏相没有具体的职务,他目前跟邦交有些挂钩,却又不是专门负责邦交的人。
    晋国的邦交一般是由各个卿位家族负责。
    范氏的士燮没有病故之前,做了一些跟列国脱钩的事情。
    几个本来应该由范氏去联络的列国,有的自己找新的大腿抱,个别几个则是晋君姬寿曼安排人进行接洽。
    羊舌氏的重新活跃就跟国君的安排有关。
    羊舌职有点中央调度的意思。
    嫡长子羊舌肸频繁来往于几个诸侯国,帮国君进行跑腿。
    显现的趋势就是,羊舌氏开始担负起为国君联络友好诸侯国的重任。
    吕武不知道其余人怎么看。
    他只知道国君挑动了各个卿位家族的神经。
    范氏的士燮为什么那么做,是范氏自己的事情。
    国君立刻打蛇随棍上,其实也没有什么错。
    关键晋国对外邦交历来就是卿位家族的福利,每年都能因此而受益良多,甚至还能操控国际局势。
    国君开始进行插手,是不是代表着什么特殊信号?
    然后,羊舌氏自己没点逼数吗?
    什么时候“卿”的事情轮到一个中等贵族,尤其是羊舌氏这种要实力没实力,论影响力只能啃老,拉不出一个“师”的家族来插手了!!?
    什么?
    魏氏也插手邦交了?
    那能一样嘛!
    魏氏能拉出三四个“师”啊!
    这个就是最大的不一样!
    卿位家族中的韩氏,卯足劲又不顾及质量,最多只能拉出一个军团。
    刚刚成为卿位家族不久的中行氏,没有荀氏(含智氏)的大旗,以本家的实力也就最多能拉出两个“师”。
    从硬实力来衡量,魏氏真的不差。
    更不要提,一旦魏氏需要的话,吕武很乐意拉出自己的部队鼎力相助。
    除了阴氏之外,魏氏绝对还要其他的盟友。
    而这,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晋国搞成这般模样,最大的锅还是要扣在栾书头上。
    只因为栾书又一次打破了卿位的传承有序。
    荀庚病故之后,哪怕荀氏能有一个卿位,该出来的也是荀氏本家,不应该是扛起中行氏的大旗。
    偏偏中行氏的实力比较一般。
    中行偃每一次还不愿意用荀氏本家的力量。
    好歹是一个“卿”,屡屡拉出一个“师”来应付,但凡有点实力的家族,谁不会去进行比较?
    不用说其余人了,刚刚崛起的吕武多少也冒出过“我上我也行”的想法。
    现在的“德要配位”所指的是有多大的身板就干多大的事情。
    实力与地位不匹配,造成的就是“德不配位”的局面。
    中行偃要是不想动用荀氏的力量,他就该从新军佐的职位开始干起,不应该一成为“卿”就担任上军佐。
    干了插队的行为,早就惹得其余“卿”不爽,偏偏还去守什么自以为是的原则。
    搞笑呢!?
    这是将其余“卿”,包括一些实力强大的中等贵族,当成猴子在逗着玩。
    也就别怪国君开始不讲道理。
    而国君指派羊舌氏开始参与卿位家族才能玩的邦交游戏,又进一步打破了某些既定规则。
    等于说,晋国原有的既定规则正在被逐步瓦解。
    “嗯???又要出使?”吕武非常惊讶地看着魏相,搞不清楚是个什么状况。
    魏相颔首说道:“此次需得奔走于鲁国与齐国。”
    没记错的话,国君和栾书都不在,负责看顾国家的是韩厥。
    魏相像是知道吕武为什么而惊讶,说道:“正是下军将之命。”
    吕武心说:“韩厥也开始要搞事啦?”
    原来是齐国与鲁国因为一个叫“莒(jǔ)”的小国发生了龌龊。
    这个莒国其实就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国家,长期受到鲁国和齐国的压迫,不得不像是墙头草一样左右摇摆。
    这一次鲁国也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对了?
    他们威胁莒国必须严格听从鲁国的命令,立刻、马上、当即地跟齐国划清界限。
    齐国不知道也就罢了,顶多就是事后再教训莒国和鲁国。
    偏偏鲁国将事情干得很粗糙,一开始就被齐国所知道。
    现在的情势是,鲁国和齐国的国君都率军外出,也就是南下去征讨郑国了。
    虽然一样是国君率军出征,国家的实力不一样,发生事情后的情况也就不同。
    说白了就是鲁国已经拉不出多少军队。
    齐国却还能拉出足够的军队。
    “齐国陈兵于鲁、莒、齐三境交界,齐执政控诉鲁国不端,若无交代便要讨伐鲁国。”魏相有些哭笑不得地讲了这么一句。
    吕武还是知道齐国跟鲁国已经不对付很久了。
    这一次齐国找到机会,还是鲁国自己送上门的,能放过吗?
    而现在的问题是,晋国带着一帮小弟再次南下,一旦齐国跟鲁国打起来?
    不用多想的事情!
    鲁君黑肱绝对是立刻回师,
    要不迟了的话,等鲁君黑肱回去,说不定连家都没有了。
    鲁国一跑?
    齐君吕环肯定也要带兵回国的。
    这样极可能导致联军直接解散!
    魏相递出一册盖着封泥的竹简,一边说道:“下军将命我转交予你。”
    吕武接过来,查验了一下封泥,发现盖着国君的印玺,心里一动,想道:“国君将印玺留给了韩厥?”
    这是国君对韩厥的信任啊!
    没记错的话?
    韩氏好像也是公族来着。
    只是,大家伙好像都没有当回事。
    韩厥的这一道公文中写得很清楚,任命吕武为正使,魏相为副使,出使齐国与鲁国,解决两国的这一次争端。
    吕武有点意外,更多的是惊喜。
    这年头在晋国能当使者可不简单。
    代表的是能插手国际事务。
    而能插手国际事务,其实就是迈出了踏向卿位的步伐。
    吕武当没想立即开始争取卿位。
    可是,他很想让国内与国外习惯阴氏的存在。
    魏相不知道吕武在想什么,笑着说:“下军将言及你乃天下第一,必使齐、鲁不敢造次。”
    吕武听懂了潜台词。
    要带兵前往。
    一旦齐国或是鲁国不老实,就打到他们老实听话。

第304章:老智家的家风?啧啧!

    老实说,吕武有点小兴奋啊!
    他跟自己几个在“新田”的家臣一说,瞬间家臣也变得兴奋了起来。
    来自鲁国的茅坪最为激动,请命道:“主,臣出自鲁国,知晓风土人情,可为向导。”
    梁兴当仁不让地说道:“臣善交际,自然当去。”
    其余几个家臣稍微思考了一下。
    他们琢磨着有茅坪和梁兴去,自己去也展现不了太大的价值,于是没人再吭声。
    只是,阴氏能够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哪怕不能直接参与其中,阴氏强大他们也会跟着水涨船高,一个个跟着感到兴奋与激动。
    吕武已经跟魏相约好了。
    这一次的出使有点特别。
    极可能需要动用武力,镇压齐国与鲁国?
    带去的人少了,无法使齐国和鲁国感受到压力。
    要不,老吕家和老魏家就各自拉出一个“师”吧?
    魏氏还挂在中军的建制。
    跟随一块南下的魏琦带走了一个“师”。
    以老魏家的实力,再拉一个“师”出来,不存在什么问题的。
    所以,魏相很痛快地答应下来。
    吕武已经派人回去封地进行征召。
    他这一次初在邦交舞台上亮相,怎么都要有个闪亮登场,事情更要办得漂亮。
    带出去的部队不能太过拉胯,哪怕是装也要装出一种高大上的形象。
    考虑到能不能压服齐国和鲁国关系到南征事宜,一旦吕武这一次将事情办得漂亮,加分项肯定不会少。
    因此,说是去镇压齐国和鲁国,能不真的靠打服,只用嘴巴说服最好。
    这样一来,没有足够的鼎盛军容,怎么吓得齐国和鲁国不敢轻举妄动。
    魏相肯定也是知道这一点的。
    他才会在吕武提出要魏氏出一个“师”的时候,答应得那么痛快。
    只是去两个“师”,能不能达到恫吓的目标?
    晋国的一个“师”有一百辆战车和七千五百名士兵。
    其余的诸侯国,一个“师”只有一百辆战车和两千五百名士兵。
    如果按照周王室制度,鲁国是个侯国,能有两个“军”的兵力。
    齐国也是侯国,能拥有的兵力和鲁国是一样的。
    既是所谓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只是,周王室的制度事实上已经崩坏。
    说是由谁带的头?
    已经很难去说得清楚。
    目前以周天子保护者自居的晋国,军事制度上已经造成逾越的事实。
    偏偏不管是周王室或各个诸侯国,压根就管不了。
    如果晋国真的守制,很早之前就只能有两个“军”,每一个“军”也不会是这样的编制。
    晋国目前的军事制度,却是得到周天子所许可的。
    谁让周天子现在就靠晋国保护。
    是不是?
    有晋国为例子,其余诸侯国也不笨。
    各个诸侯国实力不行的话,再怎么硬着头皮,无法维持该有的兵力,空有份额却没有能力。
    一些实力强的诸侯国,碍于晋国的威慑不敢紧随其后,比如多添加几个军团,却搞出了自己的一套。
    他们一般是在“羡”上面做文章。
    也就是不增加军团数量,也不增加某个军团的兵力,去搞编外的额外武装部队。(增强预备役储备)
    有那么点楚国封君私军的意思,却比楚国对私军的控制力更强。
    临到出发之前。
    吕武主动找到魏相,问道:“三国交界处,各国兵力如何?”
    魏相答道:“鲁国出兵三千,以孟孙蔑为将;齐国出兵七千,以晏弱为将。”
    没说莒国?
    之前,吕武对莒国非常陌生,可谓是一概不知。
    既然要出使,又是因为莒国给惹出来的麻烦,肯定是要进行了解。
    莒国是东夷国家。
    他们虽然已经成为周王室下的诸侯国之一,很多的风俗与习俗却是有别于列国。
    莒国曾经很强,有东夷之雄的称号。
    吕武了解到一件旧事,听说齐恒公曾经去莒国避难,得到过很多的帮助,诞生了“勿忘在莒”这个成语。
    近几十年,鲁国和齐国经常会因为莒国发生龌龊。
    主要原因是,鲁国和齐国都想控制莒国。
    而莒国肯定不乐意被控制。
    偏偏莒国惹不起鲁国,更加惹不起齐国,成为墙头草也是很无奈的事情。
    “如卫国与曹国旧事啊。”吕武说了这么一句。
    卫国索要曹国的疆土,很可能就是受到晋国从秦国咬了一口的刺激。
    说明一旦有个例子,很快就会搞得各诸侯国蠢蠢欲动。
    魏相笑了笑,说道:“或是好事。”
    晋国眼见就要乱起来,不乱也会内部政见不合,导致各种政令无法即时生效与执行。
    不管是哪一种,晋国的国力肯定会下降。
    在这个前提上,各个诸侯国发生龌龊,又或是摩擦不断,肯定是对晋国有利的。
    晋国这一次关注鲁国和齐国因为莒国生出的龌龊,实际上只因为联军在讨伐郑国,又可能会与楚国对上。
    要是没这件事情,晋国哪怕会调解,速度绝对不应该这么快。
    另外要说的是,平时晋国没少在各国事务上给自己加戏,好多次各个诸侯国发生摩擦,里面其实有晋国的操作。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邻国越安稳,对本国越不利,甚至会产生威胁。
    作为霸主国就应该时不时地给自己加戏,要不还当个什么霸主。
    老吕家和老魏家的部队是分别在第十五天和第八天抵达“新田”。
    在“新田”的贵族,他们发现城外多了两支部队,一开始是有些惊惧和懵逼的。
    造成这种原因是,之前郤氏搞了那么一出。
    他们还以为又有哪一家要搞事。
    稳如老狗的韩厥发现“新田”出现骚动,一方面通知各方,另一方面催促吕武和魏相赶紧动身。
    而事实上,各个家族派人去窥探,看到来的士兵着甲率奇高,一个个还是一身的铁甲,由着装猜测出是阴氏的武装。
    至于老魏家?
    他们跟老吕家走得近,再来是获得铁甲经销权,取货的价格要更便宜一些,列装铁甲的部队当然比其余各家更多。
    吕武这一次是真的下了血本。
    家族中的“徒”拉出来两千八百,“羡”也是训练度比较高的那一批。
    同时,宋彬根据吕武的命令,找到卓打开武库,给全部的士兵进行了配甲,武器也是全面使用铁质武器。
    临时配甲,士兵只是获得甲胄的使用权。
    等于说,任务完成之后,甲胄其实还是需要上交的。
    魏相借鉴了吕武的方式,一样给予一些精锐临时分配甲胄和武器。
    结果就是,集结过来“新田”的阴氏和魏氏武装,着甲率出奇的高。
    吕武与魏相出城,走到半道智朔追了过来。
    “武,朔随你而往。”智朔只是带着少量的护卫。
    吕武想了想点头说道:“如此,智氏再出一‘师’?”
    智朔听得一愣,讪讪地笑了笑,说道:“朔未得下军将之令……”
    那还说个毛线啊!
    想去混资历,也不是这么个混法的。
    吕武多少有些调侃意味地说:“三‘旅’亦可。”
    智朔却说:“若武愿予‘甲’,可也。”
    这是得了智罃的真传了吗?
    在很久以前,吕武是答应带智朔一把,也承诺会帮智朔配齐一个“旅”的装备。
    上一次“鄢陵之战”后,吕武处理楚军留下的粮食,智氏帮了一把。
    后来,智罃更是提名吕武成为下军尉。
    事实证明智罃绝对不愿意白帮忙,一直都在等着吕武给出回报。
    有来有往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吕武考虑到智罃的信誉非常不错,说道:“一‘旅’之资,我派人回‘阴’征调。”
    智朔立刻眉开眼笑,说道:“如此,武所需三‘旅’,朔定然带到!”
    作为旁观者的魏相暗自摇头。
    老智家从智罃开宗起始,家风就是怎么的奇葩。
    作为二代的智朔有样学样,就是太过于露骨了一些,还不知道会将智氏的家风带成什么样。
    在智朔要一块出使这件事情上?
    吕武肯定是要请示韩厥的。
    而韩厥并没有给出什么意见,既不反对,又没有给智朔什么任命。
    这样的反应很符合韩厥的行事准则。
    开后门是绝对不会开的。
    事后,要是出使任务顺利的话,智罃想为智朔争取一些功劳?
    事不关己的情况下,韩厥估计也不会反对。
    因为国君不在“新田”,吕武的出使在规格上也就存在问题。
    正式的出使,需要携带国书,还有来自国君赐下的“节”。
    韩厥已经派人紧急南下。
    获得了国书以及“节”的队伍,他们会快马加鞭地与吕武进行会合。
    他们只去齐国,直接走本国路线即可。
    路线是走晋国的北疆,也就是河北区域。
    这一次出使,要去的地方叫“蒙(蒙阴)”,也就是三个国家的国境交界处。
    这样一来走河北就有些不合适了。
    吕武选定的路线是穿过卫国,再借道曹国,进入鲁国境内,停在鲁国都城曲阜西北侧的郯(tán),等待国书与“节”到手。
    而这一次,他并不打算浪费太多的时间。
    这样的话,他就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及早地解决鲁国和齐国的争端。
    比较困难的是韩厥授权有限,却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平息。
    抵达之前,吕武需要与魏相商议出一个能解决事情的策略!

第305章:卫国孙氏,老吕家现在这么牛逼啦?

    智朔这个可爱的男孩子也在使团之中。
    他可是能和士匄争夺晋国第二才子的人物,脑袋瓜子好用得很。
    这一次,智氏也出了三个“旅”,是得到智罃所同意的。
    至于智罃为什么会同意?
    说白了就是,智氏无非就是拉出一些人,再耗费一些粮草,能够有一个公心体国名声,还能得到来自老吕家一个“旅”的装备。
    习惯于算账的智罃稍微一算,琢磨着:这买卖不但能做,还是大赚啊!
    这一家子已经将精打细算给设为核心风格,维持三代人绝对能富得流油!
    就是,智氏别忘记公平交易的准则。
    要不,哪天成为了下一个郤氏,绝对有他们受的。
    出使队伍出“新田”往东面而去。
    他们先经过了郤氏的地盘,期间吕武负责与郤氏进行沟通。
    郤氏是个大家族,每一块封地都有专门的族人负责经营。
    吕武的名声很大,跟郤氏的关系比较复杂。
    比如郤至很欣赏吕武,一再试图进行拉拢。
    而郤锜就是一个不会做人的暴躁老哥。
    郤犨跟吕武的接触比较少。
    因为内部三个主事人对吕武的态度不一样,也就会影响到属于他们的那一系,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招待吕武。
    靠近“新田”的郤氏封地属于郤锜。
    这里的话事人对阴氏不冷不热,得知率军过境是要出使,警告别在郤氏的地盘乱来,却没有进行为难。
    “郤氏之跋扈,不将天下第一放在眼中。”智朔这是在上眼药吗?
    魏相估计心里很不爽,说道:“罢了,此为郤氏家风。”
    这是智氏、魏氏和阴氏的联合队伍啊!
    有一个卿位家族,还有两个实力比较强的中等家族。
    三个家族联合起来,硬实力真的不差了!
    信不信三家要搞事,联合起来外出能灭国,内部也能逮着郤氏来个两败俱伤?
    当然了,智氏、魏氏和阴氏毛病了才会去硬刚郤氏。
    没那个必要不说。
    真的干起来,栾书能乐死。
    穿过郤氏的地盘,进入的是一片由中小贵族扎堆的区域。
    到了这里,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了。
    这些中小贵族得知有智氏,正使由阴氏担任,副使出自魏氏?
    他们展现了无比的热情,对吕武更是一副十足十的热切态度。
    为什么不是对智朔各种舔?
    只因为卿位家族的继承人太高端,暂时还不是他们所能直接接触的对象。
    魏氏倒不是那么高端了。
    问题在于魏氏是个什么行事风格,国内的中小贵族基本上已经知道,只需要按照往常的方式对待就行了。
    阴氏不一样啊!
    吕武刚刚崛起不久,本身带着很大的传奇性质,短短几年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又用了实际的公职。
    他们很希望能够取取经,看看自家能不能复制。
    再来就是,他们觉得新崛起的家族,肯定很乐意交朋友的吧?
    阴氏现在的确很缺朋友。
    吕武玩得太高端,缺少了基础。
    一个家族怎么能少了一些摇旗呐喊的小弟呢?
    哪怕那些小弟除了摇旗呐喊就没其余什么屁用。
    摇旗呐喊本身就是壮声势的事情,顺风跟着浪,逆风一个个跑得比谁都快。
    只要不用又是给钱,又是需要帮忙发展,老吕家其实还是很愿意拉拢上那么一批的。
    梁兴开始去长袖善舞。
    要买装备?
    价钱合适,自然是想买多少,就卖多少。
    想白嫖?
    卧槽!(一种姿势)
    您哪位?
    现在只要是个贵族,多多少少还是有点逼数的。
    知道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才不会傻乎乎地白占便宜。
    只因为他们知道,占便宜一时爽,到了该还的时候,全族一块搭进去。
    等待过了这一片中小贵族凑堆的区域,进入的又是郤氏的地盘。
    这里是郤至的封地,主事者知道来的是吕武,表现出了一定热情。
    “武,如今与郤氏亲善绝非幸事。”智朔这是在教吕武做事?
    吕武摇着头说道:“你知,我亦知。郤氏却是一门三‘卿’,何必与之交恶?”
    惹不起,真的惹不起!
    别人都表达出了善意。
    自己再那么明显的拒绝,不是没事找事吗?
    想对付郤氏?
    栾氏先上啊!
    旁的家族发起无畏冲锋,是不是傻。
    再则,吕武都想好了。
    要是郤氏真的要完蛋,他怎么都要庇护一下郤至的嫡子,还了郤至的照顾之情,也给自己营设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设。
    好吧!
    吕武就是知道哪怕郤氏完蛋,除非直系和旁支的族人一个没剩,要不还是有重新复起的那一天。
    这种例子在晋国,又或是其余诸侯国,着实太多太多了。
    哪怕无法复兴,真的有郤氏的族人活着,还是能够得到一块苟延残喘的封地。
    这个也是春秋时期的一种常态,怎么都要给留个后,好逢年过节进行祭祀。
    看的就是真的到那一天,发动的晋国贵族到底讲不讲规矩,又或是留下郤氏的谁了。
    他们接下来又路过了范氏、栾氏、荀氏、韩氏、中行氏……,以及众多中小贵族的封地,花了将近一个半月抵达卫国的边境。
    这一趟下来,让吕武更加直面地了解国内贵族的分布。
    到了国境边界处,队伍改变了姿态。
    之前是在国境内赶路,自然不能表现出太强的防备性,要不然很容易引起误会。
    尤其是国内的贵族,一个个现在神经都绷得很紧。
    进入他国的国境就不一样了。
    部队之中,该穿甲的士兵进行着甲,斥候也被散了出去。
    率先发现西边有大股人马靠近的是孙林父所在的家族。
    他们一面紧张兮兮地征召武士,又是派人赶紧往国都“朝歌”而去,随后有家臣带着小股部队过去探查。
    西边来的军队,除了晋军又还能是谁?
    只是孙氏无法判断晋军为什么而来,心情忐忑的同时,还带着一丝的惧怕。
    其实孙氏很亲善晋国,不用过多地怕晋国惩罚孙氏。
    关键问题在于卫国有一个很能搞事的国君,已经多次触怒晋国高层。
    魏氏的魏相刚刚回国不久。
    结果,一支超过两个“师”的晋军后一脚开到卫国边境?
    考虑到卫君卫衎垂涎曹国的土地,晋国又是中原诸侯国中的霸主,晋军来为曹国主持公道,很合情合理的吧?
    别看只是两个“师”。
    那可是霸主国的两个“师”,合起来超过两百辆战车,士兵超过一万五千名。
    这些军队的数量,其实已经有卫国的三分之二兵力,别提霸主国的贵族和士兵远比卫国的贵族和士兵更能打这一点了。
    孙嘉后脚跟上,觉得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咬牙直接往晋军的营盘而去。
    他是孙林父的嫡长子,本身没有什么爵位与官职,有过多次与晋国贵族打交道的经历。
    来到晋军营盘前方两里处被拦截下来,他发现这支军队有些不得了。
    远远地能看到营盘的规划很整洁。
    前来拦住自己的是身穿铁甲的士兵,看着还很剽悍。
    “此便是阿父所提阴氏之甲?”孙嘉其实没看过阴氏的铁甲,只是听说。
    在孙林父的讲述中,大谈特谈阴氏铁甲的防御力,特别提到能挨天下第一神箭手养由基数箭而不伤。
    那可是天下第一神箭手养由基射的箭!
    能穿透七层甲(皮甲)的箭啊!
    仅是这一点,就让孙嘉印象极度深刻。
    “来者何人?”
    “我乃孙嘉,敢问哪位晋国贵人主事?”
    “自是讳名林姓,‘阴’地、‘吕’地、‘霍’地之主、晋之上大夫、前晋国‘阍卫’,今下军之下军尉。”
    “如此,请代为通传,孙氏嘉求见。”
    吕武现在的头衔就是这么长。
    现在讲究的是讳名不讳姓。
    也就是说,看身份和地位,也看交情,否则不能直呼其名。
    孙嘉一听来的是吕武,再听那一连串的头衔,脑子不免就有些懵。
    他没记错的话,吕武在晋国的崛起也就是几年间而已。
    上一次孙林父提到吕武,还说吕武是中大夫,封地只有“阴”和“吕”。
    才多久啊?
    咋就又多了一块封地。
    爵位也是上大夫。
    更是成了一个军团的第三号人物。
    没有多久,孙嘉得到允许,能够进入营盘。
    他一路上都处在半懵逼的状态。
    只因为营盘内的晋军士兵一个个看着魁梧奇伟,气势上也是一副精悍的模样。
    这一点就远超卫国的士兵,别提纪律以及装备。
    他被带到大帐,入内后看到三个气质不凡的年轻人,瞬间心里就有些泛酸了。
    “不过弱冠之年,便能率军出征,何其幸哉?”孙嘉没顾上更多,有这样的想法,行礼也没有耽误。
    “我与乃父多次见面,亦有过把酒言欢之时。”吕武给自己脸上贴贴金,再介绍智朔和魏相。
    其实,以当时吕武的身份和地位,哪来的资格跟孙林父把酒言欢?
    毕竟,卫国再是什么小国,孙林父也是卫国的执政。
    吕武再怎么勇猛,职位差距还是存在的。
    孙嘉没顾上更多,一听晋国卿位家族的智朔也在,又是再一次行礼。
    倒是魏相?
    孙嘉没亲自见过魏相,只是听说过名声。
    他对于能写出《绝秦书》的人,也知道魏氏实力强大,哪能怠慢。
    而这时,他在思考:“此处以阴武为尊,配以智氏嫡子、栎阳氏嫡子为辅?阴氏已然如此兴盛了吗?”

第306章:没bi数的鲁国

    现在是个讲出身和讲血统的年代啊!
    要是没个好祖宗,很难获得崛起的机会,为子孙后代提高血统的等级。
    一个家族的家主,祖辈获得了爵位,又或是取得了某个职位,以为这样就算崛起啦?
    并不是!
    起码要连续两辈后代没有沉沦,也就是说不能出现“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状况,要不哪来的,就哪凉快去。
    说白了就是,血统也需要经过沉淀,几代人的经营和维持下来,得到贵族阶层的广泛认可。
    这种认可就是知道并习惯了有那么一家子的存在。
    而这一家子也有了自己的人脉关系。
    以当今的年代,姬姓当然是“血统”最高贵的那一批,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大多数是姬姓,连带顶级贵族也以姬姓占了多数。
    再来就是周王室开国前就存在的那些家族,又或是跟着姬姓开国的从龙之臣后代。
    然后,就是一帮从上古传承至今的家族了。
    没有直系的牛逼祖宗,肯定是要有点沾亲带故的关系。
    比如,姓起码要古老一些,隔着祖宗十八代都要找出一个能挂钩的人物。
    连这一点关系都没有?
    还想崛起?
    吃翔都赶不上热乎的。
    “阴子此番为调解齐国与鲁国之对峙?”孙嘉莫名地松了口气。
    齐国和鲁国为了莒国而出兵对峙对卫国并不是什么秘密。
    作为卫国的执政家族,孙氏不缺消息来源,甚至因为孙林父的经营,消息来源渠道比卫君卫衎还要更灵通一些。
    既然不是为了卫国而来?
    孙嘉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地方。
    吕武没有义务将自己要干什么告知孙嘉,就是没必要表现得嚣张,该跋扈却是要跋扈的。
    谁让晋国就是比卫国强。
    一个强国的贵族就有一个强国贵族的模样,谦虚什么的看时候,也对人。
    某些时间,来自强国的贵族如果表现得过份谦逊,才会让小国害怕。
    “我军此次途径孙氏,不作停留。”魏相知道孙氏在重新找靠山,多少是有点想法。
    吕武说道:“我军过境,沿途不得有持兵之人跟随,亦不可设关卡拦截。若遇之,勿谓言之不预也。”
    孙嘉对吕武的强势没什么特别感觉。
    硬要说的话,他甚至还感到了羡慕。
    “孙氏自知,他家则……”孙嘉拖了一个尾音。
    吕武没有搭理。
    大军过境,提前派人知会是一种礼节。
    从过往的例子来看,中原各个诸侯国压根就没人敢于拒绝,也轮不到以家族为单位来拒绝。
    就是各个诸侯国其实挺怕晋军过境的。
    一切只因为有假道伐虢(guó)的往事。
    那个时候,晋国要去讨伐“虢”这个国家,向虞国进行借道,虞国一开始不同意,收了晋国的好处才同意下来。
    然后,晋国顺利灭了虢国,归师的时候将虞国给顺手灭了。
    有“假道伐虢”的旧例在,各个诸侯国怕晋军借道是一件挺合情合理的事情。
    问题是,他们也不敢不借。
    搞得每一次晋军借道,各个诸侯国总是提心吊胆,深怕晋军来个旧事重演。
    孙氏跟晋国的关系不错,倒是不怕发生点什么。
    另外,因为孙嘉是家中嫡长子的关系,多少知道孙林父的一些想法,甚至巴望着能发生点什么。
    孙林父跟现任的卫君卫衎矛盾日益加剧,不止一次心生投靠晋国的想法,有跟自己的嫡长子孙嘉透露过。
    当然,他们的投靠不是继续作为卫国人,帮着晋国维持跟卫国的关系。
    孙林父想的是带着封地归附晋国,成为晋国的一部分。
    鉴于知道这一点,孙嘉还是很希望能跟“明日新星”一般的吕武处好关系的。
    他说道:“阴子过境,孙氏不能无所表示。”
    该送礼就必须送礼。
    粮草什么的也准备一些。
    总之,孙氏会以厚待客,希望能够建立起友谊。
    孙嘉走了,去准备礼物,调集粮草。
    自认是聪明人的智朔问吕武,道:“如何?”
    这是问,作为晋国贵族的滋味怎么样。
    吕武直接翻了个白眼,说道:“我为天下第一。”
    智朔无言以为。
    人家吕武不但是晋国贵族,还是天下第一,到哪受到重视,不是一件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别说是出了国,就算是在国内,还有哪个家族会轻视本身武力强悍,家族实力也不差的老吕家?
    隔天。
    孙嘉亲自带着三份礼物再次过来。
    他倒是非常的有逼数。
    不管智朔、魏相和吕武的家族背景,只看这一次晋军以谁为主,将该送的礼物份量,分得清清楚楚。
    当然是吕武得到的礼物最为丰厚,再来是智朔,魏相的那份最少。
    哪怕智朔感觉有些不爽,还是要认可孙嘉会做人。
    魏相更没什么意见。
    使团是吕武为首。
    智朔是智氏的下一代家主。
    孙嘉做得没错啊!
    大军停驻不前。
    等的是卫国那边做出反应。
    没有得到卫国官方许可就入侵,等于是一种侵略行为。
    来的是晋国的“卿”可能不在乎。
    晋国的“卿”就该有属于自己的霸道。
    吕武、魏相和智朔也能不得到允许就率军入境。
    这个是晋国作为霸主国的底气所在。
    只是吧?
    他们还年轻,没必要给各个诸侯国一种嚣张跋扈过头的印象。
    卫君卫衎不在国内。
    孙林父倒是在。
    只是孙林父并没有亲自过来。
    他派出一个卫国的大夫。
    这个卫国大夫叫黑豚,带来了卫国执政的问候,同时表示愿意开放国境。
    孙林父问候的是晋君姬寿曼。
    关于这一点,不管是吕武还是智朔、魏相,没什么好不愉快的地方。
    这才是正式又符合规矩的礼节。
    老实说,吕武听到卫国大夫的名字有些愣住。
    豚是不是野猪来着?
    不过,好像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
    这么个年头,什么千奇百怪的名字都有。
    一些国家的国君名字更奇葩,也没见有人笑话。
    有了孙林父这个卫国执政的许可,代表的是卫国对吕武这一支晋军开放了门户,卫国沿途的贵族不得为难。
    而实际上,除非是吕武等人惹事,要不卫国贵族脑子被门夹了才会去刻意为难。
    他们巴不得这一支晋军能平平安安地过境,不要惹出什么乱子。
    因为不是特意来的卫国,自然不用亲自去拜访孙林父,只需要派出家臣前往问候就行了。
    为了能让来自晋国的大老爷满意,沿途的卫国贵族怎么都要准备一些礼物,家底丰足就多少提供一些粮草。
    结果是吕武穿来到曹国边界处,点算一路收到的礼物,发现出使是一件挺容易发家致富的美差啊!
    他们到曹国边界处之后,同样是在得到留守的曹国执政同意才开拔入境。
    而曹国上下就巴望着晋国能撑腰,表现出来的热情劲头远超卫国那边。
    结果就是吕武这一支队伍沿途一再受到良好招待,礼物更是收到手软。
    “这还只是卫国和曹国,没去接洽鲁国和齐国呢!难怪卿位家族对邦交那么重视。”吕武心里挺美滋滋的。
    他暗自琢磨着,什么时候老吕家也能“绑定”一个列国,有长期饭票的保证。
    丝毫不开玩笑的讲,哪怕只是卫国和曹国的礼物,真的够晋国一个实力平平的中等家族一年花销了。
    他们穿过曹国,再一次进入卫国。
    中间并没有发生什么糟心事,一路上阅览风土人情,来到了鲁国的边界处。
    可能是早就知道晋国这边来人?
    鲁国有专门的使者在边界处等待。
    他是来自季孙氏的族人。
    “阴子,栎阳大夫(魏相),智孟(特指家族长子)。”季孙朔表现得谦恭有礼。
    魏相的大夫爵位是自己挣来的,并不是继承。
    吕武算是明白了。
    这年头,朔真的就是个烂大街的名,几乎到哪都能碰上一个。
    吕武特意地扫了一眼帐外,没发现有带着箱子或礼盒,暗自给了一个差评。
    这说明人其实都有贪欲,尤其是能够轻易得来。
    “齐国欺鲁国太甚,还望阴子主持公道。”季孙朔长拜不起。
    所谓的“拜”分很多种,腰弯得越低就越谦卑。
    季孙朔腰弯成了九十度,双手的手指相叠为礼,袖子都垂到了地上。
    吕武没有出声。
    而他绝对不是因为没有收到礼物才不吭声。
    魏相说道:“此番乃是鲁国欲占莒国,方有齐国出兵之举。”
    他用老魏家的名誉起誓,绝对跟没有收到礼物,有什么直接关系。
    季孙朔还是长拜不起,低下的脑袋顿了顿,说道:“鲁国侍奉晋国久矣,时时恭顺,有召必从。”
    就这?
    是鲁国没有通知晋国,背着晋国私下搞小动作的资本吗!?
    智朔皱眉说道:“此事阴武子自有主张。你如此长拜,乃是胁迫。”
    季孙朔这才直立起腰杆,错愕地看着智朔,问道:“足下是……”
    智朔眉头皱得更深,不虞地说:“智氏,名朔。”
    “啊!?”季孙朔像是刚知道智朔的身份,再次行礼,说道:“晋下军佐乃是友善长者……”
    智朔不满溢出,低沉地吼:“住口!”
    这特么!
    晋国的“卿”啊!
    什么时候以友善著称啦???
    岂不是说好欺负!

第307章:给脸不要脸啊!!!

    霸主国的“卿”在国外的名声能够霸道、嚣张和跋扈,就是不能有友善的名声。
    这个就好比如,一旦美联邦的大统领被全世界认为是好人,国内的反对率就会越高那样。
    一国高层在国外有好名声,说明对外能够满足他国的要求。
    那么这个满足他国要求是怎么办到的呢?
    少不了损害到本国的利益!
    智罃是晋国的“卿”之一,国外能有恶名,甚至令列国感到害怕都好,就是不能有友善的名声。
    一旦传到国内,不免有人就要怀疑智罃是不是出卖了国家的利益。
    作为儿子的智朔听到季孙朔要给老父亲“栽赃”,肯定是气得当场跳起来。
    这特么是污蔑吖!
    不想让老智家有个好啊!
    吕武和魏相看到智朔的反应,老实说是心里有些乐了。
    鲁国给智罃一个和平大使的称号,都要比给友善的定义要好。
    所谓“和平大使”嘛?
    已故中军佐士燮就有这样的名声,没妨碍他在晋国内部的评价。
    不管是什么年代,得到个“和平大使”的称号,几乎都是应该反着来看。
    证明“和平大使”称号获得者,一方面很努力要消弭战争,另一方面却是参与了每一场本国对外的征战。
    总的来说,无外乎是管不了又窝心,干脆给了“和平大使”的称号来恶心人。
    季孙朔满脸懵逼。
    他就不明白了,觉得“友善”是个挺好的词,纳闷智朔的反应为什么那么大。
    这个就是小国寡民的思维问题,压根搞不懂大国高层的真实想法。
    满腹委屈的季孙朔走了。
    他需要赶紧地上报高层,少不了提到晋国正副使者态度的冷淡,特别提一下智氏继承人好像不喜欢鲁国。
    智朔不喜欢的是鲁国给自己父亲脑袋上扣了个“友善”的帽子,并不是其它。
    “下军将可使莒国归于鲁国,却不可轻易给予。”吕武得到的就是这么个嘱托。
    鲁国是个二流强国,长期遭到齐国的欺凌,一次次都需要晋国站出来帮鲁国撑腰。
    齐国则是一个一流强国,尤其是在经济上的实力很充足。
    毕竟,齐国怎么都是一个称霸过的国家,东方世界的首个经济改革之国。
    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当世各诸侯国无不效仿。
    学得最认真的就是晋国,只是晋国摒弃了一些不适合本国的方案,挑其精华,又加入自己的想法,才有了晋国的今天。
    恰恰因为晋国学齐国,才导致齐国总觉得晋国是自己的模仿者,就是个弟弟。
    然而,在这个以武力决定地位的时代,齐国只能用“晋国就是个弟弟”的想法来偷偷在内部自嗨,对外那是提都不敢提的。
    魏相已经知道韩厥的嘱托,说道:“若莒国归于鲁国,齐国屈服于我们(晋国)的安排,也必不会服气,终有一日会攻鲁。”
    “鲁国无享受莒国供奉之德位,咎由自取罢了。”智朔明显还是不爽鲁国给自己父亲的称号。
    魏相看到智朔因为情绪而失去判断,只是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
    看韩厥的安排,明显就是想奶鲁国一波,还是想让鲁国和齐国的矛盾加剧?
    晋国以东的国家不少,最为强大的当然就是齐国,二流国家就只有鲁国,其余都是零零碎碎的一些小国。
    长期以来,晋国很希望鲁国能够制衡齐国,已经有好几次给鲁国补血了,甚至还亲自下场帮鲁国找过场子。
    然而,鲁国一次次在晋国的撑腰下站起来,等待晋国将注意力转向它处,鲁国的腰杆很快又被齐国给揍得弯了下去。
    这是何等卧槽的事情啊?
    搞得晋国高层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鲁国,偏偏不给鲁国撑腰还不行。
    一旦齐国失去制衡,很快就能吃下那些零零碎碎的小国,接下来就该连鲁国一起干掉。
    晋国是绝对不愿意看到局势走到那一步的!
    也许鲁国正是知道自己的“角色”,才会显得这么有恃无恐?
    还是鲁国人不懂人情交际?
    没什么交情。
    送礼懂不懂?
    不懂的话,有脸开口让人办事么?
    昂!!!
    当然了,以上并不是吕武的想法。
    他将大军驻扎在“郯”。
    而这个“郯”并不是郯国,是鲁国境内的一个地名。
    既然叫这个名字,很大的可能性就是郯国曾经在这里建城栖息过,只是后来搬走了。
    “郯”目前是叔孙氏的食邑。
    只是吕武带来的晋军都完成了驻扎,叔孙氏也不知道是在搞什么,压根就没人过来。
    考虑到叔孙氏的家主孟孙蔑目前带兵在“蒙”跟齐君对峙,鲁国又是一个讲“礼仪”的国家,可能是“郯”这边一时半会没人在阶级上与吕武持平,才没有人前来吧?
    对此,吕武一点都不着急。
    尤其是齐国那边在他们驻扎的第七天,来了一支带着厚礼的队伍,更让吕武、魏相和打酱油的智朔心情轻松了。
    齐国来的队伍首领叫田湣。
    而这个田湣其实是陈国国君(妫姓)的旁支,只是来到齐国发展。
    到了田湣这一辈,田氏已经在齐国生活了三代。
    而陈国的国君一脉其实挺有意思的。
    他们早早地进行开枝散叶,好些诸侯国都有来自妫姓的族人,各自的发展则是有好有坏。
    吕武听完了田湣的自我介绍,听到是田氏,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代齐的那个田氏。
    “拜见上大夫、大夫,智孟。”田湣显得很是彬彬有礼。
    他一直都是笑眯眯,看着很是人畜无害,将礼单递给了梁兴。
    “大夫此次前来,乃是向我认罪罢?”吕武已经知道田湣在齐国是个大夫,觉得有些啧啧称奇。
    而这纯粹就是血统的好处了。
    田氏是妫姓,乃是一国之君的血脉,并且妫姓的历史有些长。
    另外,妫姓目前有“国”。
    一般外出发展的一国之君旁支,多少是会受到列国所礼遇的。
    田湣脸色诧异,说道:“鲁国逼迫莒国,莒国向我(齐国)求援,方有‘蒙’之对峙。我何罪之有啊?”
    他还真没有说错。
    是鲁国先有动作,将莒国吓了一跳。
    莒国才不乐意归附于鲁国,按照老传统跑去齐国求援。
    这个“老传统”莒国没少干,受到鲁国逼迫就去齐国求援,反之亦然。
    莒国靠的就是左摇右摆的妖娆舞姿,得以左右逢源,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着。
    魏相说道:“有无罪行,作何处置,当由寡君裁决。”
    一时间,田湣无Fuck可说。
    周天子不行啦。
    中原各个诸侯国生活在霸主晋国的阴影之下。
    除非齐国愿意跟晋国开战,要不还能怎么样?
    吕武说道:“作何处置,非鲁国、齐国一家之言。我将前往‘蒙’召见莒之右师。”
    莒国没有执政,跟宋国一样是由右师作为百官之长。
    田湣行礼,默默退下。
    至于礼物什么的?
    肯定是留下的啦!
    “齐国田氏如何?”吕武挺好奇的。
    魏相不知道。
    智朔就更不知道了。
    话说,现在距离田氏代齐还有多少时间?
    田氏在齐国有没有在搞“大斗出小斗收”收买人心的勾当啦?
    在之前,吕武还以为田氏就是一个商贾之家。
    然而,田湣是个大夫,也就是一名贵族。
    这么个年头,没有个贵族的身份还想做生意?
    普通人不是不能做生意。
    然而,贵族才不会与非贵族做生意,非贵族连跟贵族平等对话的资格都没有。
    这样一来,稍微想想也知道,不是个贵族,能做生意的话,想做大做强根本就不可能。
    吕武等人停驻在“郯”超过半个月。
    期间,鲁国那边只是季孙朔一开始来了一趟,后面就没人再过来。
    倒是田湣前前后后求见了多次,只是很难讲些有意义的话。
    能不能办成事情是一回事。
    有没有表现出想办事的态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总得来说,吕武对鲁国的表现很是不爽。
    他能自己做主的话,肯定不会偏袒鲁国。
    问题是,韩厥已经为吕武这一次出使定下了基调。
    他们这一次需要偏袒鲁国,甚至将莒国归属给鲁国。
    因为鲁国的差劲表现,吕武都怀疑国内是不是走漏了什么风声,导致鲁国这么的有恃无恐。
    第十七天,吕武下令拔营。
    他还让军队进入到备战状态,以一种强横的姿态,未经通告招摇过境。
    看到一支明显不好惹的晋军过境,沿途的贵族明显是很懵逼的。
    而鲁国的高层已经争吵了半个多月。
    不是争吵什么。
    鲁君黑肱不在国内。
    季孙行父倒是在,只是被重要的事情牵绊在外面,人并不在曲阜。
    等他得到消息,又将怎么招待晋国使团的决定送到曲阜,来来回回的时间起码要花费半个月以上。
    在曲阜的鲁国高层,他们商讨应该用哪种规格的礼节来招待吕武一行人。
    这也是作为“礼仪之邦”鲁国的老传统了。
    列国来了什么人,首先要看来者是个什么身份地位,再看来者在大国还是小国。
    在大国的话,来者以什么样的爵位担任哪一个公职,祖上是谁,五代内有哪位先祖取得过什么成就,本人又有过哪些建树。
    小国?
    要是小国的来人,鲁国一样不会马虎。
    作为“礼仪之邦”的鲁国,就是这么的讲究。
    鲁国高层纠结的是,吕武这支使团一点都不像使团。
    没有递上国书。
    又没有持“节”。
    他们查来查去,使团的正使吕武,五代人没个好先辈,姓也是小宗得不能再小。
    关于吕武已经是上大夫,还是下军尉,鲁国高层倒是已经知道了,更知道吕武是现在的天下第一。
    只是吧,鲁国从来不看个人武力,他们在乎的是血统,再来才是来客的爵位和职位。
    魏氏的魏相倒是有个好出身。
    只不过魏相不是正使啊!
    另外的智朔出身和家世更好,同样不是正使。
    绕过正使去隆重接待副使以及随行友人,鲁国高层干不出来。
    这就导致他们纳闷,又十足的犹豫不决,该是以接待霸主国使团的规格,还是霸主国来客的规格。
    也就是吕武并不知道鲁国在纠结应该用哪套规格来招待,才导致那么长时间没得到正式的接洽。
    如果他知道的话,必然被搞到哭笑不得。
    杀气腾腾的部队出了“郯”,向西南方向行军两天,抵达了曲阜的郊外。
    “当全员着甲,布战阵由城下而过。”智朔这么建议。
    这是还有气呐?
    吕武一样被鲁国搞得很不爽。
    他一想到这一次需要偏袒鲁国,心情变得更加不爽。
    倒是魏相说道:“鲁为周天子史官,亦是礼乐之邦。如此作为,恐会留名于史册。”
    除了齐国破罐子破摔之外,还真没有国家会去轻易招惹鲁国。
    只因为鲁国的确是周天子的史官,对历史进行负责。
    得罪鲁国的话,别想在史册上落个什么好。
    晋国帮了鲁国那么多,只是凡事没按照鲁国的意愿来做而已,导致晋国好多次被鲁国放大了污点。
    这就很恶心人了啊!
    吕武说道:“布阵而过便罢了。”
    他特地选了这么条路,有恫吓鲁国的意思。
    只是,摆出攻击姿态就真的过份了。
    “明日全员着甲。”吕武决定再给鲁国一天的机会。
    鲁国高层当然知道吕武带着部队来到曲阜附近。
    他们却是依然没有派人过去接洽。
    翌日。
    这一支晋军按时用饭,着甲的命令被一层一层地传达下去。
    东方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已经收拾好营寨,排好了行军队列的晋军,反射出了一片片的光辉。
    曲阜城头上有人发现晋军的情况,急急忙忙地跑去禀告。
    叔孙氏第五代宗主叔孙豹赶到城头之上,眼睛看去,不由自主地吸了一口冷气。
    城外,身穿铁甲又手持兵器的士兵排成了长龙,他们站在原地一动不动,身上的铁甲在反射着阳光,使得大地之上好像多了一道“银河”一般。
    有战车在来回地驰骋。
    远远地好像听见晋军的军官在高声喊着一些什么。
    这一幕让赶来城墙的鲁国一众人等,感到既是迷惑,又有些发怵。
    叔孙豹颤着声音问左右,道:“晋军要战祷了吗?”
    一问而已。
    在场的一众鲁国人纷纷吸一口冷气。
    要是晋军进行战祷,事情就大条了啊!!!

第308章:别特么哔哔了

    晋军有战前进行祷告的传统。
    一旦战前祷告完成,必然会发起攻势。
    这种“战祷”是请求上苍见证,祈求祖先保佑,再将为什么进行这一场战争公布出来。
    说白了,不是什么檄文,是一种告诉全军上下为什么要打这一场战争。
    这在各个诸侯国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其余列国会有出征前的祭祀,也会在开战前再次祭祀,却是不会宣告为什么要进行战争。
    或许,正是因为晋君会将为什么要开战告知全军,使之为何而战,胜则利益均分,败则集体受辱,才能一次次达到力气往一处使的效果?
    其余列国,为什么要开战只有中高层知晓。
    基层压根不知道为什么要开战,赢了得不到任何好处,输了是亲人战死,乃至于因为战败要被加剧盘削。
    这样一搞,不但战前一片茫然,战后也将哀声哉道。
    曲阜城墙上的鲁国众人,他们听到晋军齐喝一声什么,控制不住被吓了一跳。
    然后,晋军开拔了。
    叔孙豹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说道:“务必将今日之事留文字于史册。”
    一名看上去很斯文的鲁国官员,说道:“必如此!”
    这是要在史书上为吕武书写一笔?
    向后人控诉吕武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带兵威逼曲阜,恫吓鲁国上下?
    而吕武站在战车之上,远远地看着紧闭的城门,再看城墙上明显就是达官贵人的那批鲁国人,心里的火气越来越大。
    所谓的礼乐之邦就是这样?
    但凡鲁国高层有点脑子,肯定知道吕武这一次过来对鲁国意味着什么。
    巴结不巴结另外说。
    该进行的接洽总是要有的吧?
    结果,吕武都进入鲁国境内二十多天,除了季孙朔之外,鲁国那边没再来人。
    “如我将莒国归于鲁国,有何颜面再作晋国之臣?”吕武不是在说气话。
    魏相低叹了一声,说道:“鲁国有负礼乐之邦之实。”
    没递交国书。
    的确也没有持“节”而入。
    关键是,吕武是晋国的上大夫,入了鲁国国境也将来意透露了出去。
    没有得到使团的礼遇也就罢了。
    鲁国连怎么招待大国上大夫都不懂的吗?
    要是吕武还将莒国的归属交给鲁国,以后必然是会得到一个好欺负的名声。
    “兴,你速归国中,将此行诸事禀予下军将。”吕武脸色很不爽地吩咐梁兴。
    效忠之主受辱,家臣感同身受。
    梁兴肃穆地应道:“诺!”
    如果韩厥不理解吕武的决定?
    吕武哪怕知道会恶了韩厥,甚至可能会影响到韩厥的一些布局,还是不会将莒国归属予鲁国。
    这是贵族该有的尊严!
    一个贵族如果连最起码的尊严都无法保证,后果会非常严重。
    晋军在远离曲阜而去。
    鲁国这边只庆幸曲阜没有遭到攻击,其余什么动作一点没有。
    事实上,除非是吕武足够头铁,要不怎么可能会进攻曲阜呢?
    发泄怒火的方式有许多种。
    进攻曲阜会是最下等的一种。
    再怎么样,鲁国都是晋国的盟友,真的要打也该由“卿”来,由吕武来动手就不好了。
    从头到尾看戏的田湣差点喜极而泣啊!
    他带着使命过来,受侮辱倒是没有的事,只是能感受到包括吕武在内晋国那边的冷淡。
    本以为这一次使命无法完成,没想到事情好像出现了转机啊?
    他一方面感到惊喜,另一方面不免暗自评价鲁国是一群智障把持权柄。
    “速去‘蒙’军中,将此间事情,事无巨细告知晏大夫。”他当然也会派人回国内,只是觉得在‘蒙’那边当全军主将的晏弱更应该知道。
    齐国知道晋国喜欢偏袒鲁国,更清楚为什么是这样。
    谁让齐国称霸过,国家实力也是不弱。
    他们一方面不爽晋国,另一方面其实是感到自豪的。
    当今之世,能让晋国忌惮的国家不多。
    俺们齐国是其中的一个啊!
    吕武率军沿着洙水南岸行军,耗费了十六天来到一个叫“蔑”的地方。
    他们打算休整两天,再继续向“蒙”而去。
    “蔑”就在“蒙”的边上。
    吕武选择驻扎的地点,距离齐军与鲁军对峙的地方约有四十里左右。
    而在这一段时间里,鲁国那边好像是有点回过神来了?
    前后有七支队伍追上来,一次又一次来人的身份,级别变得越来越高。
    这其实是季孙行父总算赶回曲阜,一听留守诸位贵族的应对方式,气得差点没心脏病发作。
    鲁国是三桓把持着诸多的位置,只是鲁君的权威并没有完全丧失。
    所谓的“鲁国三桓”事实上就是鲁国的公族。
    现阶段鲁国三桓虽然把持朝政,却是没怎么过份的嚣张跋扈,大方向上面跟鲁君是一致的。
    他们在干的事情是排挤非公族……,或者说是在排挤非三桓的贵族。
    “主,鲁国再来人,来者乃是鲁国执政!”茅坪当然知道季孙行父,还是如雷贯耳的那种。
    智朔多少有些嘲讽地说:“鲁国不顾礼乐之国应有之尊了?”
    季孙行父是鲁国的执政吖!
    按照鲁国的行事准则,执政只能面对执政或一国之君。
    可是,谁让吕武不管鲁国那边后面再来什么人,该接待会接待,谈事则完全见不到人。
    鲁国那边看到吕武的态度,一次比一次更加着急。
    尤其是季孙行父回去,直接又坦荡地提到,鲁国依赖晋国才得以保平安,想获得莒国更是离不开晋国的支持。
    他只差没指着一帮留守贵族的鼻子骂,痛斥他们的脑子被门夹了,怎么能那么对待吕武一行人。
    叔孙豹表示不服!
    这一段时间,准确的来说是从去年(公元前575年)开始,他一直在忙着喂饱鲁君黑肱的母亲,很是又操又劳,腰杆受不了不提,肾也遭到极大的挑战。
    忙到一天几乎下不了床的叔孙豹,觉得自己的辛苦又有谁知道呢?
    耽搁了一些正事,又怎么啦!
    有比喂饱国君母亲更重要的事情了吗?
    偏偏这事不能让人知道。
    让国君的母亲身心愉悦,也是国之大事嘛!
    所以,叔孙豹觉得自己老委屈了。
    吕武知道季孙行父是急了,才会亲自赶过来。
    他面对这种事情,再不愿意也要出营几里相迎,以表示对执政这个职位的尊重。
    “经时未见,阴子越发蓬勃。”季孙行父率先开口。
    能看得出他们赶路赶得很急,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
    吕武比了一个请的手势,说道:“武率队入鲁,一路阅览鲁国风光,可惜未能品尝鲁之佳肴美酒。”
    一路劳顿啊!
    连个来招待的人都没有。
    这就是礼乐之邦的鲁国?
    传出去,必然使天下人笑话。
    季孙行父避开这个话题,让驭手驾车与吕武所在的战车平行,说道:“我闻阴子已是下军之尉,何其幸哉?”
    “得下军将与下军佐看顾,寡君亦是看重。弱冠之年得幸有此,武唯有兢兢业业,以报国恩。”吕武说得有些不咸不淡。
    “又闻阴子新获‘霍’之地?如此林姓于晋国乃是三‘邑’之族,必在阴子之手更进一步。”季孙行父含笑说道。
    一路上是闲聊,也是试探。
    来到营盘辕门。
    季孙行父在远处已经阅览了营寨的格局,发现章法十足。
    他还目测出这一支晋军的兵力超过两个晋国“师”,进入营寨后再看晋军士兵一个个显得剽悍,装备亦是十分精良,有些小振奋,又感到迟疑。
    这里的晋军数量接近三万,“徒”与“羡”有个两万左右,剩下的是辅兵。
    “晋不愧为大国,仅是智氏与阴氏、魏氏合兵,便有如此强军。”季孙行父来了个实名羡慕。
    伴随左右的智朔暗自撇了撇嘴,暗道:“好歹是一国的执政,有点没见识。”
    不是季孙行父没见识,是他真的感到无比羡慕。
    晋国那边,实力强大的卿位家族发起狠,拉出一个军团的兵力都算少,单凭一家之力干点什么灭国的事,外援都不用找。
    哪怕是中等家族,实力弱小一些,哪一家又会少于一个“旅”的武力?
    不用提晋国的一个“旅”的士兵多达一千五百人,除了战车数量相等之外,已经是列国三个“旅”士兵的总合。
    入帐。
    因为吕武在职位上与季孙行父不对等。
    不想过份打脸为前提,主位肯定是空出来的。
    两拨人也就来了个面对面的座位安排。
    非战时状态,晋军是不禁酒的。
    过去了那么多年,老吕家饮食方面优异,名声已经渐渐传达列国。
    季孙行父看着案几上空空如也,又是一点设宴招待的迹象都没有,知道本国的留守贵族是将吕武等人给惹毛了。
    “鲁晋乃为亲善之国,鲁赖于晋之相助,得以屡抗齐之暴虐……”季孙行父讲了一大堆。
    吕武脸上保持微笑,默默地听着。
    “莒为东夷之国……”季孙行父又是吧啦吧啦一大堆。
    吕武脸上已经很难保持微笑,笑容在逐渐变得僵硬。
    所以呢?
    晋国就是应该无条件地袒护鲁国?
    哪怕是鲁国再混账,也应该得到无私的爱?
    但凡吕武不帮助鲁国,就是破坏长久的友善关系???
    这……,晋国与鲁国之间,到底谁才是爸爸!?

第309章:报仇不隔夜

    季孙行父若是知道吕武心中的疑问,极可能会来个无语凝噎。
    晋国当然是鲁国的爸爸。
    然后,爸爸不该疼爱儿子的吗?
    就算儿子再怎么的混账,终究还是儿子,跟外人那是不一样的!
    当然了,真要排个辈分高低,鲁国并不想当儿子。
    他们琢磨着,认下晋国这个兄长挺不错的。
    而作为兄弟,肯定是要相爱相杀才能显示出感情上的深厚,以至于鲁国动不动就爱在史书上编排一下晋国。
    在季孙行父看来,他以执政的身份过来,已经非常给吕武面子。
    这人都来了,话也讲了那么多,是不是给点反应?
    最好当然是立刻答应压服齐国,再将莒国交给鲁国来处置,才显得够兄弟。
    吕武伸手揉巴了笑得僵硬的脸庞,语速缓慢地问道:“若莒国归属予鲁国,齐国兴兵伐之,鲁国可能抵挡?”
    季孙行父先是大喜,而后默然。
    鲁国肯定无法单靠一己之力扛住齐国,要不还巴结晋国作甚?
    “我待晋优之,有招必应。”季孙行父开始讲起道理。
    类似的言论,老实说吕武已经听得烦了。
    凡事讲个有因有果。
    首先是鲁国需要来自晋国的保护,才成为晋国的小弟。
    老大收些保护费,过份了吗?
    召唤鲁国出兵,每一次都是让鲁军担任啦啦队的角色,没有一次让鲁军真的去跟谁血拼。
    晋国几次帮助鲁国,是派出军队为了鲁国,与来犯之敌进行血战,认真并且严肃地担负起一个老大该有的担当。
    其实,晋国不独是这样对待鲁国,对待任何一个小弟都是一样的。
    真要摊开来讲,晋国压根就不信任几个小弟的战斗力,每每都是以己方的部队作为主力,真没干过让小弟顶在前面的事。
    另外,就算是战事不利,撤退也是让小弟的部队先撤,安排晋国自己的部队进行殿后。
    说白了,晋国这边害怕的是小弟的部队挡不住,导致被敌军来个衔尾追杀。
    所以当晋国的小弟,费的是时间与钱粮。
    至于为什么说费时间?
    纯粹是晋国这边召唤小弟有点频繁,不是拉去当啦啦队,就是动不动搞会盟活动。
    吕武认为季孙行父压根就没搞懂状况,不再谈论正事,扯了一些风土人情的事,结束这一次见面。
    走出帐外透气的智朔看到魏相出来,低声说道:“武已有为‘卿’之姿。”
    魏相听得一愣。
    他要是个现代人,会来一个“我还觉得有大帝之资咧!”的吐槽。
    只是,他必须搞清楚一点,是智朔自己在感概,还是从智罃那里听到过什么言论。
    智朔看到魏相愣住,笑嘻嘻地说:“栾氏与郤氏已不可转圜,两家必将分出胜负。朔私以为元帅将胜,介时……,呵呵。”
    一时间,魏相的心情有些不美丽了。
    老智家这是判断栾氏与郤氏没有善了的可能性,已经在提前做布局。
    关于这个,其实老魏家也一点不慢。
    真要是乱起来,并且是栾氏获得内部斗争的胜利,一下子就会空出三个卿位。
    老魏家对其中的一个卿位志在必得。
    他们很需要来自老吕家的从旁协助。
    一旦老吕家也加入到对卿位的争夺?
    一下子有两个新家族成为“卿”,于难度方面好像不是只增加一两倍啊!
    “智伯极喜武?”魏相试探了一句。
    智朔纳闷地反问,道:“魏氏有何人不喜武?”
    那可是活生生的天下第一。
    又是一个只用了七八年时间,将家族发展到这种规模的人。
    用智罃的话来说,晋国要是能增加这么一个新鲜血液,会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对此,中行偃也是认可的。
    就是有一个前提,吕武要懂得做人,该给的好处必须给足咯!
    同时,阴氏在正治上也需要付出代价。
    比如,阴氏唯荀氏(智氏、中行氏)马首是瞻。
    关于扶一把阴氏这件事情,荀氏内部还在商讨之中。
    也就是智朔想在魏相这里表现出自己聪明,才会显露出马脚。
    魏相在当夜特地找到吕武,将智朔的态度直接讲出来。
    “我为‘卿’?”吕武跟魏相的反应一样,初听给直接愣住,后面带着期待,又觉得有些不可能。
    这样的反应倒是让魏相释然。
    魏氏已经努力了几代人,想成为卿位家族都需要看机缘。
    阴氏才崛起多少年?
    在这个一切讲血统的年代,暴发户就是暴发户,并不是一代人崛起就能获得高位。
    魏相关心地问道:“武将如何处之?”
    他只差提醒别被智氏和中行氏给利用了。
    中行氏跟栾氏走得太近。
    智氏和中行氏同出荀氏,是一家人啊!
    这么算的话,荀氏其实是有两个卿位。
    另外,郤氏真的倒了下去,其他家族难道就没有想法吗?
    光是排队眼巴巴盯着卿位的家族,在晋国就不少于十五个。
    再拿韩氏来说,韩厥肯定会试一试能不能将赵武给扶起来。
    而赵氏之前就是卿位家族,有韩厥的力挺,其余贵族在感情上的接受度,可能比接受魏氏和阴氏会更容易一些。
    别提受过赵氏恩惠的家族着实不少。
    依吕武的真实想法,甭管谁接受或是谁反对,能成为“卿”当然是先不顾一切。
    等待真的成了“卿”之后,能让众贵族接受也罢,不能就靠实力说话。
    吕武摇着头,一副不以为意的表情,说道:“以出使之事为重。”
    魏相不好再多说什么了。
    他们之所以停在“蔑”,一方面是部队需要休整,再来就是等待国内将国书以及“节”给送过来。
    算一算时日?
    如果韩厥那边不出现什么幺蛾子,送国书以及“节”的队伍,怎么都该在这一两天之内抵达。
    若是少了那两样东西,他们直接进入齐军与鲁军对峙的“蒙”,意义上就变得不一样。
    有国书和“节”才是使团。
    大军抵达就表明要以武力直接进行干涉。
    当然,不是说有了国书与“节”,就代表不会进行武力干涉。
    比较让吕武意外的是,隔天齐国那边又来了队伍,领队的是晏弱。
    这个叫晏弱的人是齐国的大夫,子姓。
    认真算起来,晏弱跟吕武有着不知道离了多少代的同一个祖宗。
    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吕武的林姓并不是源出于子姓,也许是来自姬姓。
    毕竟,姬姓是有些人改成林姓的。
    因为吕武就没有族谱,怎么个追溯法,靠的是一张嘴,要么就是自己编。
    吕武等出使才知道晏弱这么个人。
    换作是晏弱的儿子晏婴?
    吕武因为知道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些事情,倒是对晏婴更有印象一些。
    大张旗鼓而来的晏弱,没有在乎吕武是不是有出营地多少里迎接,来到营地先拜访一下,没谈及有什么目的,再与田湣会合。
    从做事方式来看,齐国这边远比鲁国更有章法一些。
    用现代化来讲,就是有逼数。
    说来也是一种碰巧,晏弱前一脚到,后一脚赵武带来了国书以及“节”。
    “为何是你?”吕武是真的感到意外。
    赵武一脸的美滋滋,说道:“武往南而去,谒见君上禀告国内事宜,国外之事;君上果断,追认出使之事。”
    没什么好奇怪的地方。
    晋国的国君在没正式与“卿”翻脸之前,压根就不会驳回“卿”的决断。
    吕武问道:“君上可有交代?”
    赵武一边拿出帛书,一边答道:“君上许正使临机应变之权。”
    这个答案让魏相与智朔来了个面面相觑。
    也就是说,经过国君的背书之后,韩厥有什么交代已经能够被吕武无视,一切以吕武的处置方案为准。
    而国君给了这么大的权力未必就是好意。
    说不定,国君巴不得吕武不顾韩厥的交代,甚至是做出与交代完全相反的处置。
    从这里也能看得出来,国君是越来越有正治手腕了。
    吕武在看国君书写的帛书。
    里面除了国君的一切期盼之外,特别提到不能对南征的事情造成损害。
    让吕武比较在意的是,帛书中明确交代作为正使,的确是有专断之权。
    他就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国君知不知道韩厥决定将莒国归属给鲁国了。
    “武未得韩伯交代,只言出使之事。”赵武有些不明白吕武问的问题。
    吕武让赵武下去歇息。
    “专断之权?”智朔有些嫉妒了。
    在晋国,拥有专断之权是“卿”的特权。
    真没见过“卿”之下,有谁获得过这种权力。
    魏相问道:“下军将交代之事?”
    现在就看吕武愿不愿意咽下那口气。
    他左思右想,认为有些时候决不能软弱,说道:“我已决意不将莒国归属于鲁国。”
    魏相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没说出来。
    智朔则是很佩服地看着吕武,问道:“不怕恶了下军将?”
    老实说,吕武还真不怕。
    韩厥不是要公事公办吗?
    鲁国这么对待吕武,而他是代表晋国过来。
    这样一来,鲁国轻慢的不是吕武,是轻慢晋国!
    得到这样待遇,还给送好处?
    晋国什么时候这么软弱过,能给这么欺负啦!
    吕武觉得自己要是没给晋国弄到好处,直接给鲁国送好处,这一次出使才是最大的失败。
    他假惺惺地说:“如下军将亲来,必如我处置一般。”

第310章:俺们是霸主啊!

    拿到国书与代表国君“节”的吕武,倒是不着急赶往“蒙”了。
    在当今的东方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无视晋国的存在,相反绝大部分国家要看晋国的脸色过日子。
    别说吕武带来了两个“师”又三个“旅”,仅仅因为他是晋国的上大夫这个身份,哪怕没有得到足够的礼遇,也不会有人敢于做出什么凌辱的行为。
    带来两个“师”又三个“旅”就使腰杆能挺得更直了。
    这一支部队想灭掉齐国有点难度,却是能进入齐境进行肆虐与横扫。
    如果吕武不顾后果的话,攻占鲁国的都城曲阜是能办到的。
    正因为这一点,吕武很纳闷鲁国哪来的底气这么对待自己。
    不过,考虑到鲁国对待晋国“卿”的过往,真不是第一次表现得头铁了。
    那是郤锜奉命出使鲁国,他在一些言行举止上轻慢了鲁君,导致鲁国上下非常不满。
    鲁国高层倒是没敢拿郤锜怎么样,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
    他们少不了在私下腹诽,说郤锜这个人太过于嚣张和跋扈,没多久郤氏肯定要全族去地下团聚了。
    可以将那个视为被欺负了,没那个实力在实际行动上进行报复,使用语言诅咒的行为。
    话又说回来,不是在黑鲁国,类似的事情他们干得有点多。
    这也就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导致春秋时期的鲁国出现了很多的预言家。
    “南征之事,诸事不顺。”吕武从赵武那里得知的消息就是这样。
    郑国被晋国单独暴揍了一顿,怎么都该元气大伤了吧?
    偏偏他们跟没事一样,甚至表现出远比被暴揍之前更顽强的精神,以至于战斗力得到提升。
    南下的晋军将郑军驱赶出了“滑”和“虚”,战场再一次南移到郑国本土。
    来自周王室的公卿,也就是单公,他带着齐、卫、鲁、曹、邾的联军前往与郑军交战。
    然后,悲剧发生了!
    先是鲁**队一头撞上郑军,双方摆开阵势交战,鲁军打不过郑军败退。
    后面卫军和曹军再迎头而上,再一次败给了郑军。
    吓得齐军和邾军干脆直接调头。
    本来要出兵的宋国,口头上答应加入联军伐郑,得知联军连续两次战败,军队压根就没踏出国境。
    亲自南下的晋君姬寿曼都不知道该郁闷还是笑话。
    郑军对上晋军历来只有被暴打的份。
    结果?
    鲁军、卫军、曹军轮番上阵,打不过郑军?
    是这些国家的军队不行,还是单公的军事能力太差?
    最为搞笑的是,齐军竟然不战而退,一点没有作为一流强国该有的样子。
    晋君姬寿曼看到单公这样,真心觉得公子周有这么个师傅,压根就蹦跶不起来。
    他发现自己的几个小弟着实不行,决定亲自给予示范。
    可是,郑军发现晋军的踪迹,片刻犹豫都没有转身就跑,要去跟来援的楚军、陈军、蔡军会合。
    这样的结果在晋人看来是一件挺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块南下的各个列国就有点不好受了。
    除了鸡贼不想为晋国卖命的齐国,其余几个国家估计会自我怀疑:俺就真的这么Low逼?
    “楚军威胁联军后路,元帅必不使联军陷入困境。”魏相说道。
    主要是这一次南下的只有两个军团,在看几个小弟表现那么拉胯,避免觉得对上楚国、郑国、陈国和蔡国的风险会有点大。
    吕武纳闷地说:“去岁陈国、蔡国保证……”
    接下来的话,他没有说出国。
    做人不能太幼稚!
    陈国和蔡国都笼罩在楚国的阴影之下,他们对晋国做出任何保证,能不能做到不取决于己身。
    说到底,还是要看楚国能不能让晋国如愿。
    毕竟,陈国与蔡国离楚国太近,离晋国却着实遥远。
    魏相说道:“此前谋划,或无用功。”
    他们之前想的是怎么维持鲁国和齐国争而不打的局面,好让出征的鲁君黑肱和齐君吕环不至于撤兵归国。
    而现在,南下的晋军已经有北撤的意图,其余列国不可能留在当地应对楚、郑、陈、蔡四国。
    他们实际上也没有那个胆子。
    “原以为‘鄢陵之战’将使楚国陷入颓势,没想楚国之强超乎预料。”智朔补了一句,道:“与楚争锋,非一朝一夕之争。”
    这个也是智罃的看法。
    先由申公巫臣提出跟楚国争雄,需要耗费长久的时间来削弱楚国,极难一次就将楚国掀翻在地。
    这一个观念很现实。
    晋国跟楚国是同等级别的国家,一样不可能只是历经一次失败就彻底衰弱下去。
    智罃捡起了申公巫臣的“弱楚之策”,开始在进行谋划,只是暂时还没有什么具体的章程。
    魏相说道:“楚国一战丧师近十万,一岁不到便再出兵十余万。”
    他还没将攻打宋国的那支楚军算进去,要不就是历经“鄢陵”之败后,楚国还保持着对外用兵二十万以上的规模。
    这样算起来,晋国好像有点不如楚国?
    晋国历经“邲之战”的战败,缓了好几年才缓过气来。
    楚国却是刚经历一场大败,还能保持二十万大军对外征战?
    哪怕那二十万大军良莠不齐,能维持二十万人的长期征战,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看样子,楚国的国力很强啊!
    而事实上,楚国的国力是挺强,只是君臣上下很难力气往一处使。
    这一趟出使跟智朔没什么利害关系,心里没负担,随口说道:“如此,事则易矣。”
    不用担心因为国内的事情导致鲁军和齐君从南方撤兵了吗?
    剩下的就是莒国的归属问题。
    吕武知道智朔很聪明,甚至聪明过了头。
    南方的局势发展是一回事。
    他们出使有什么使命是另外一回事。
    没有得到国内新的指示之前,怎么能够因为得知南方的局势,光想着躺赢,不去争取获得好成绩呢?
    吕武觉得智朔是真的聪明,某天不要上演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才好。
    他们继续停在“蔑”这个地方,配合季孙行父以及晏弱进行表演。
    从级别上来看,晏弱肯定不如季孙行父。
    毕竟,一个是执政,也就是卿大夫;另一个只是大夫而已。
    就是这么个年代,级别在很多时候比不上硬实力。
    如果级别真的管用,周天子也不用在王畿自娱自乐,众多公卿肯定也要频繁活跃于国际舞台。
    讲真话,周天子现在的作用也就是一个**印章。
    各个诸侯国只有发生君主之位更替,才需要派人去王畿那边谒见,送礼物盖个章,获得周天子的认可。
    再来就是需要进行大礼议时,周天子派公卿来赐祚肉啥的。
    要不,平时谁还乐意去搭理周天子了?
    “莒国对齐国有恩,齐人不敢忘。寡君时时交代,不可使莒国受鲁国欺辱。”晏弱就是当着季孙行父这么说的。
    季孙行父有些没搞清楚今天是个什么阵仗。
    他来这边有些日子了。
    此前,晋人明显极力避免他们两拨人碰面。
    今天却是刻意安排在一起饮宴。
    晏弱讲的那个叫落地有声,深怕别人不知道“勿忘在莒”的旧事一般。
    让季孙行父比较郁闷的是,齐国对莒国有野心,只是这个野心是以保护者自居,不像鲁国的野心那么昭然若揭。
    鉴于作为正使的吕武对路过的态度很冷淡。
    副使魏相倒是显得彬彬有礼,只是每次谈到莒国的事情总会转移话题。
    打酱油的智朔对鲁国总有一种隐隐的不爽。
    季孙行父觉得自己真的是太难了,不止一次心里骂留守的贵族不干人事。
    “我有不同风闻。有莒国贵族拜访我(鲁国),言及齐国对莒国多有欺凌之处,国弱而不敢拒之,寻我(鲁国)以求庇护。”季孙行父反击了一句。
    晏弱露出了啼笑皆非的表情,问道:“请执政明言,此何人也?”
    季孙行父却是冷哼了一声。
    知不知道什么叫风闻和听说。
    无中生友,懂不懂?
    看穿就算了。
    当场拆穿,以后还要不要低头不见抬头见啦!
    季孙行父现在最忧虑的是晋国那边的态度。
    他之前还坚定的认为晋国不想失去鲁国。
    现在当然也是这样的想法。
    只是,代表晋国而来的是吕武和魏相,两人的年纪都不大。
    国中留守贵族对吕武和魏相太过于轻慢。
    很难说两个年轻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心里不愉快,不顾国内老成持重的人,一些事先的交代。
    季孙行父越琢磨越觉得很有可能,一方面更加痛恨叔孙豹,另一方面开始思考怎么进行弥补。
    “执政若不指名,恐难以令人信服啊。”晏弱表现出了足够的攻击性。
    季孙行父撇了一眼晏弱,摆出一副“你级别不够,懒得搭理”的态度。
    他留意吕武的脸色,纳闷地发现吕武竟然是一副看得津津有味的模样。
    “齐人屡次赠予阴武厚礼。莫因如此,阴武不顾鲁晋之情?”他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他还打听到不少消息。
    比如,吕武这支使团入卫国与曹国,一路走一路收礼。
    这当然不能用来证明吕武贪婪。
    不提吕武是晋国的上大夫,仅是以担任使团正使的身份,外出进行邦交收礼收到手软,哪个晋国的正使不是这样的待遇?
    简单的说就是,来的哪怕不是吕武,换作其余人,一样会是一路走一路收礼。
    有区别的是,吕武刚刚在爵位上得到晋升,并且还是活生生的天下第一,沿途贵族送的礼物,份量上比较厚而已。
    而那,是常规操作。
    送礼是表示祝贺。
    能产生些交情,又有谁不想呢?
    季孙行父能够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
    肯定是吕武觉得自己在鲁国受到蔑视,并且也真的是受到了蔑视,必然产生意见。
    事实摆在那里。
    换位思考之下,季孙行父觉得吕武没发作已经是涵养极好了。
    要让吕武受到侮辱之后,再站在鲁国这一边?
    真的想太多了啊!
    季孙行父也是一名贵族,很清楚贵族都是要脸的。
    受到侮辱再给好处?
    再软弱的贵族都不会去干!
    何况吕武是晋国的贵族。
    而晋国贵族历来霸道。
    事实上,晋国的贵族也有霸道的资本。
    谁让晋国强大,是不是?
    季孙行父暗自想道:“此次难了!”
    补救什么的?
    季孙行父还是要脸的。
    真的想做出一些什么补救行为?
    谁拉的翔,就谁去自己收拾。
    等于说,季孙行父明知道应该进行补救,就是拉不下那个脸,该由叔孙豹来干这事。
    宴会后,他派人回去曲阜,将这边的事情讲清楚,并且将话说得很透。
    而私下,他请人安排,想要与魏相来个亲密的面对面,还想再争取一把。
    “此事非我可定,寡君已明言,阴武可独断。”魏相还是彬彬有礼的模样,话却是没有半点转圜的地方。
    季孙行父当然不能承认鲁国这一次错了,只说是处于非常多的原因,才导致出现了疏忽。
    他说:“岂可因私废公?”
    魏相给了季孙行父一张没任何表情的脸庞。
    季孙行父彻底明白,必须要让吕武感到满意,要不然非但得不到莒国,鲁国可能也会遭难。
    年轻人嘛,火气一旦上来,不管不顾地发泄怒火,很正常的吧?
    在另一边,吕武则是在接见晏弱与田湣。
    齐国的这边很会来事,风花雪月什么的都能聊一聊,没有提到莒国归属的事情。
    相对于晏弱的矜持。
    田湣要油滑得多,或真或假地表现出对吕武的崇拜。
    是那种羡慕吕武能用那么短的时间崛起,又是作为天下第一,两方面结合起来的钦慕和佩服。
    在临走前,晏弱才表示鲁国并没有享受莒国“贡献”的资格与实力,却也没有恳请吕武将莒国的归属权交给齐国。
    吕武说道:“我不喜鲁国。”
    晏弱和田湣不可能不打听,肯定知道吕武进入鲁国之后的待遇。
    吕武又说:“出使前,下军将已有交代,莒国需归于鲁国。”
    这一下,搞得晏弱和田湣对视了一眼,眼眸里面出现了担忧。
    田湣小心翼翼地问道:“可有转圜余地?”
    吕武微微皱眉,给了晏弱和田湣很大的希望,只是没有回答,一副也就言尽于此的态度。
    齐国要进行什么样的努力,或者说付出多大的代价,破坏莒国归属鲁国成为既定事实,需要他们自己去协商。

第311章:齐国有贤人

    吕武在经过卫国和曹国时,感受到了身为大国贵族的甘美。
    他进入鲁国之后,却是迎来了冷遇。
    待遇那么明显,是个人都会有火气。
    别提前面还享受作为老大的快乐,没多久却被人强行从嘴巴里掏出蜜糖,塞进一口翔的这么回事了。
    只是吧,吕武不会因为恼怒而失去最基本的判断。
    鲁国跟齐国某种程度上差不多,一样在明面上对晋国无比恭顺,又很喜欢偷偷摸摸给晋国惹麻烦。
    齐国惹麻烦的方式要比鲁国直接多了。
    他们不就是时不时地欺负一下鲁国,再去扒拉一下周边的国家嘛!
    而鲁国被齐国欺负就哭着去找晋国,请求晋国务必主持公道啥的。
    偏偏鲁国又好像瞧不起晋国,一方面哭着求救命,另一方面总会在史书上恶心一把晋国。
    所以,晋国高层并不喜欢鲁国与齐国,只是出于正治上的考虑,很多时候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晋国拿鲁国来制衡齐国,又何尝不是拿齐国来制衡鲁国?
    就是有一点,鲁国很像是烂泥,无论晋国怎么鼎力支持,到后面鲁国总是会玩砸了。
    “朔,你可带兵往‘蒙’而去,驱逐鲁军与齐军,使之对峙不成。”吕武不想再继续拖下去,需要给鲁国和齐国压力。
    智朔一愣,说道:“由我率军而往?”
    吕武只是看着智朔,脸上有着玩味的笑容。
    “武,你……”智朔摇着头说:“可用之处,趋于极致。”
    他是老智家的家主之位继承人,带兵去驱走鲁军和齐军?
    现在齐军的指挥官晏弱在营地这边。
    晏弱要是在齐军,还能选择到底抵不抵抗。
    没有指挥官的齐军,对上了气势汹汹而来的晋军,必然是选择退却。
    鲁军的指挥官孟孙蔑倒是在“蒙”。
    恰恰因为孟孙蔑在。
    吕武才更希望由智朔率军过去。
    讲礼又依赖晋国保护的鲁国,是绝对不敢跟智朔率领的晋军起冲突的。
    打不起来。
    对峙的齐军和鲁军双双撤军是一件必然。
    这样做的话,吕武不但维护了作为霸主国的威严,也实际地将对鲁国的不爽给发泄出来。
    智朔则是有些不开心。
    他就是来打酱油的。
    怎么还给利用上了呢?
    智氏继承人带兵过去是一种很大的威慑,也是保证打不起来的关键。
    事实上,鲁国或齐国该是失智到什么份上,才会去跟晋国卿位家族公子哥率领的军队交战啊?
    吕武笑呵呵地说:“朔有争强之心,武自满足。”
    他说着,还扫了一眼满脸羡慕的赵武,对智朔露出了更开朗的笑容。
    智朔看向赵武,怎么可能看不出赵武的羡慕?
    现在晋国的“卿”,也就是上军佐中行偃,不正是因为成为“卿”之前没有什么功劳和建树,不但其余“卿”看轻,国中贵族也多有不服吗?
    “如此,朔从命。”智朔心里超级郁闷,琢磨着被利用,还要感谢啊?
    吕武看着智朔离去的背影,笑着对魏相说道:“相,你即刻前往‘莒’。想必知晓,见到莒犂比公应当如何行事。”
    这个“莒犂比公”是莒国现任国君的称号,他的姓名叫己密州。
    因为莒国是东夷之国,国君生前就有称号,事后差不多就是谥号,习俗方面跟周王室麾下各个诸侯国是不一样的。
    莒国就是一个小国,等于是砧板的鱼肉。
    大国要是有贪欲,莒国不管愿不愿意只能是任人宰割。
    莒国的幸运在于不单独是一个国家对自己起贪婪之心,有鲁国和齐国在争。
    鲁国虽然全方面实力不如齐国,却有一个好爸爸。
    齐国忌惮鲁国的爸爸,再想怎么把莒国吞食入腹,也要忍着。
    赵武等魏相离开,眼巴巴地问:“何事予我?”
    任何年代,不管是什么身份,总是需要被委派点什么事,才能拥有实权。
    对于赵武来说,他过来可一点打酱油的心思都没有,更想能够有所建树。
    吕武却说:“我听闻乃母已将‘杨’地多地予你?”
    赵武雀跃的表情变得有些复杂,答道:“确实如此。”
    吕武说道:“如此,‘杨’何时更名‘赵’?”
    他这里的用词有点不合适。
    在赵氏覆灭之前有“杨”这么个地方,占地方面却是不大。
    以前在那片区域,别人一贯是称为“赵”地。
    所以,吕武该用“复名”才对。
    赵武表情复杂地说:“需君上许可。”
    这样啊?
    国君一旦没意见,赵氏又要重新站起来了呗!
    哪怕是手中已经有三块封地,吕武还是感到羡慕。
    这就是有没有好祖宗的区别所在了。
    有个好祖宗,躺着什么都不干,遗产就是那么多。
    要是子孙后代出现强力人物,肯定会起飞啊!
    吕武稍微羡慕了一下下,脑子里转过弯来。
    “不对啊!我现在也是祖宗级别的人物,不是为子孙后代挣下了偌大基业嘛!”他需要感到自豪。
    他更觉得自己需要努力再努力,争取让老吕家的基业更多一些。
    在接下来,吕武就带着赵武,时不时地接待一些季孙行父以及晏弱、田湣。
    估计是鲁国那边开窍了!
    叔孙豹后面亲自过来,态度诚恳地向吕武表达歉意,又奉上了厚礼。
    吕武的选择是笑呵呵,还是全程的笑呵呵,却根本就没有收下那份厚礼。
    不是因为那口气咽不下去。
    要说各国中,哪一个国家的礼物最不好收,绝对是来自鲁国的礼物。
    他们有在史书上记录向谁送礼的习惯。
    一旦谁收礼不办事,或是事情没办成,被在当代一再提起也就罢了,信不信可能被念叨个数十数百上千年?
    吕武可是知道一件事情。
    不就是郤锜收礼不办事嘛!
    郤锜收下了厚礼,却没有满足鲁国不出征的请求,再因为他言语上的确轻慢鲁君,不但要被诅咒,史书上也没落个什么好。
    简单的来说,春秋中的鲁国压根就是一只刺猬,欺负了要被记载到史书上骂,与之交往也要害怕会不会在史书上留下什么污点。
    另外,鲁国是周王室的史官,周王室彻底衰弱了下去,导致王室图书馆也跟着没落,倒是鲁国图书馆的管理员非常不好惹。
    吕武傻了才会因为一些礼物,拿钱之后又没满足鲁国的要求。
    既然不想将莒国归属于鲁国,干脆就一点好处不沾,看以后那个图书馆的管理员拿什么来黑。
    而吕武想得太简单了。
    那位伟大的图书馆管理员,没活在商朝时代,更没亲自经历过商周交替,不一样是将殷商给黑得出翔了吗?
    不但黑自家的祖宗,伟大图书馆的管理员还将自己那一代的各个诸侯国国君全黑了一遍,连好心好意招待的南子(卫君夫人)也给定了性。
    一切只因为南子以女子之身对伟大的图书馆管理员进行招待,还抛头露面了。
    人家南子就是想看看一再被列国国君弃而不用的图书馆管理官有什么才能,又长得何等伟岸模样。
    礼数上有没有什么缺失,那是不知道的。
    关键南子表露出对儒学感兴趣的态度。
    可能是南子长得的确妖娆,说话的声音也够嗲里嗲气的。
    作为女人,那些不是资本吗?
    伟大的图书馆管理员先不爽南子不与自己同车,再经过两人独处一室,可能怕卫君误会什么,直接落荒而逃了呀呀……呀!!!
    吕武琢磨着,自己应该没什么好让黑的地方吧?
    哪一天,会不会被伟大的图书馆管理官在史书上鞭尸?
    没有多久之后,智朔在“蒙”那边干的事情传了过来。
    人在晋军营地这边的季孙行父、叔孙豹,以及晏弱、田湣,他们是知道晋军外出了一个“师”,就是拿捏不准这个“师”去干什么。
    等待“蒙”那边的消息传过来。
    季孙行父和叔孙豹瞬间傻眼。
    晏弱和田湣倒是没什么特别感受。
    鲁国这边的人委屈啊!
    老大怎么能这么对待俺们?
    齐国受到类似的待遇多了,他们在乎的是晋军有没有攻打齐军,又是造成多大的损失。
    一听只是驱逐了事,晏弱和田湣很难心生什么不满。
    他们甚至要庆幸鲁国和自家得到同样的待遇。
    晏弱甚至琢磨着:鲁国的爸爸不再爱他们了?至少作为正使的吕武是这样的态度。
    那么,齐国能不能搞点什么事?
    田湣的意见是送礼,送上大大的厚礼。
    “阴子收下我等礼物,拒收叔孙豹礼物,需再送礼,送给鲁国人看!”他脸上的表情有些阴险。
    晏弱却摇头,说道:“不可!相见之时,送礼为祝贺阴子为使,爵位得升,仰慕其天下第一勇力。如今再行送礼之举,恐会恶了阴子。”
    田湣说道:“此礼,送予鲁人观之。”
    晏弱还是摇头。
    恶心鲁国人的事情,他们有的是机会干。
    可能会弄的吕武不爽,甚至是惹得恼怒?
    现在不适合干。
    以后最好也别干!
    晏弱说道:“如我所料不差,副使(魏相)必是往莒国而去。此番鲁国得不到莒国,对齐国已是幸事。”
    他觉得,齐国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只有一件,不能让吕武对鲁国的看法出现改变,又要让吕武感受到齐国的善意。
    一切只因为晋国那边有个传统,谁担负起沟通哪一国,短时间内会一直是由那人负责。
    “晋国内乱将生,阴氏若获利则必大,反之亦难有损失。”晏弱不是在说自己的看法,讲的是自己那个妖孽儿子的判断。
    他的儿子叫晏婴。

第312章:顺道灭了个国?

    “未得伯国赐莒,今次已然无望。”
    伯为长。
    季孙行父说的“伯国”,应该理解为霸主。
    要是家族子嗣的话,老大则是用“孟”。
    排起来是孟、仲、叔、季。
    “孟”为最长,“季”为最幼。
    所以,出自公族的鲁国三桓,看他们的姓氏就能看出辈分上的排名了。
    叔孙豹一脸的晦气。
    他已经向季孙行父解释过了。
    不是他们无能,恰恰是他们非常的有能力,才会让事情演变成现在的这般模样。
    鲁国待客自有规矩。
    看来客有什么血统,再看是从大国还是小国来,又要看来的是什么身份。
    他们就知道吕武的血统很一般。
    当时的吕武一没国书,二没持“节”。
    偏偏吕武又表明作为正使的身份而来。
    搞得他们想用接待大国上大夫的规格,又不是那么合适。
    鲁国是“礼乐之国”啊!
    怎么能不尊重制度,又不按照自己定的规矩来办事呢???
    按照叔孙豹的解释,他们就是想等吕武递上国书,又或是只拿到“节”都行,再用招待大国上大夫以及正使的礼节来隆重款待。
    谁让吕武自己没拿国书和“节”,又不愿意继续在“郯”待下去。
    怎么能够怪叔孙豹等留守鲁国高层慢待了嘛!
    所以,说来说去就是吕武自己的错。
    他们这一帮留守贵族是一点错处都没有的。
    讲道理,他们只是遵行属于鲁国的“制度”办事而已。
    真有什么错处,要不就怪制度吧?
    季孙行父听后差点患上郁抑症。
    道理是那样的道理。
    制度也是那样的制度。
    办事的手法上就不能灵活一些?
    叔孙豹能告诉季孙行父,自个儿忙着照顾国君的母亲,照顾到浑身的精、神、气没剩多少,着实是没精和力再顾得上其它了吗?
    负重前行,懂不懂?
    告诉,那肯定是不能告诉的吖!
    季孙行父说道:“以晋国旧例,此后阴武子便与我(鲁国)接洽。”
    叔孙豹是知道的,导致心情非常的不美丽。
    他说:“可有补救之法?”
    鲁国先得罪了郤氏,差不多已经和郤氏进行了脱钩。
    上一件事情还没有处理完?
    他们只能盼着郤氏在晋国的内部争斗中落败,要不然以后的某一天绝对要被郤氏收拾。
    一切只因为有过前例。
    郤氏在国外受了气,拉上整个国家进行了报复。
    鲁国一点都不想被郤氏报复!
    这一次,他们又得罪了接任跟鲁国邦交的吕武?
    季孙行父低叹了一声,说道:“我与阴武子乃是旧识,观其人并无跋扈之举,且颇有古风。”
    叔孙豹的脸色立刻黑了。
    那不等于说,有什么锅都要扣在他脑袋上了吗?
    “你为国之公族,国事与私家,孰轻孰重?”季孙行父的意思是,接下来他为了鲁国,不免会将叔孙氏推出去。
    这也是叔孙豹为什么脸色黑下去的原因。
    叔孙豹转念一想,只要将国君的母亲伺候舒服了,一时的遭难,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另外,出了这么大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人背锅。
    谁让叔孙氏倒霉地留守国内呢?
    那就倒霉一次好了。
    商量出对策,季孙行父总算是心情轻松了一些。
    “阴武……子将如何处置莒国?”叔孙豹有些拿捏不准。
    主要是吕武太年轻了,给人的主观印象就是,可能会因为自身情绪的关系,做事不会有太多的顾忌,怕的就是率性而为。
    季孙行父心想:“之前都干么去了?现在才考虑到这个!”
    事情很急。
    不但关乎到鲁国,还牵扯到齐国与莒国。
    甚至周边的一些国家同样会被卷进来。
    一旦再有一个国家被卷进来?
    哪怕那个国家再小,就该是引起广泛的国际效应了!
    现在,季孙行父又不能急切地去找吕武。
    不是再讲什么“兵对兵,将对将”的鲁国制度。
    纯粹是,他们需要先搞懂吕武有什么述求,再对症下药。
    不然的话,去找了非但难以办成什么事,甚至可能让本来就恶化的关系再近一步加剧。
    因此,事情暂时也就只能这样了。
    季孙行父觉得现在应该做的是纠缠住齐国的晏弱与田湣。
    只要不让晏弱与田湣搞事,用任何的手段都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作为“礼乐之国”的鲁国,高层也不全是吃闲饭的。
    事实上,他们真的秉持“礼乐之国”的逼格,就不应该生出吞占莒国的想法,并且还真的去做了。
    以后要是有鲁国人动辄念叨“礼崩乐坏”,是连自己的母国也给骂了进去。
    在接下来的几天,吕武发现自己变得有些清闲。
    不过,他很快又忙碌了起来。
    不是鲁国和齐国,或是莒国又怎么了。
    智朔带兵干脆利落地驱离了对峙的齐军和鲁军,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鲁国和齐国再一次看到了属于晋国的霸道。
    这种霸道是晋军全员着甲,以绝对鼎盛的军容入场,再蛮横地连通知都没有,一副不跑就直接干的架势。
    我了个尼玛咧!?
    全员着甲有木有!
    还特么全是铁甲啊!!!
    关于铁甲,经过“夷之战”与“鄢陵之战”,谁还瞧不起呢?
    那个发生在许国都城的“夷之战”,或许因为许国太弱小,听到消息的国家或家族不多。
    晋国跟楚国在“鄢陵”发生旷世之战,注定会影响到东方世界的格局,哪怕没有主动去打听,多多少少也会耳闻到一些。
    一旦知道“鄢陵之战”,有点智慧的国家高层,怎么都该尽力打听消息了吧?
    关于阴氏铁甲的防御力是何等的强,一定是有所耳闻的!
    所以,除非是脑子愚钝到不行。
    否则,怎么都该知道即将迎来金属的改革时代。
    一支差不多全员身穿铁甲的士兵出现,不费任何吹灰之力赶走了对峙的鲁君与齐军。
    里面固然有军队属于霸主国的因素,却也不能无视那是一支豪华到过份的军队。
    某种程度来讲,不正是因为来自霸主国,军队才有那等的威风吗?
    位处周边的薛国最先反应过来。
    他们琢磨着,不麻溜地赶紧去请见,还等什么时候?
    另外,阴氏的家主不是过来了吗?
    谈买卖去吖!
    要是能购买到几套或几十套铁甲,以后的门面不就有啦!?
    这个只想买几套或几十套,真不能怪薛国那边的人不大气。
    一来是小国寡民真的大气不起来。
    再来就是,买多了并不是什么好事。
    他们这种小国,面临入侵的话,保住国祚不失的前提是有大国庇护。
    靠自己抵御入侵什么的?
    举国上下的人全拼光了,该办不到还是守不住哇!
    一块行动起来的还有鄅(yǔ)国、冀国、小邾、大邾。
    里面的冀国并不是被晋国灭掉,土地归了郤氏的那个冀国。
    他们应该是冀国公族后代建立的国家,位处小邾边上,国土面积比小邾大,体量上跟大邾差不多。
    鄅国则是在西周时立国,爵位为子爵,曾经是邾国(没分裂前)的附庸。
    周边其实还有一些小国,只是体量都非常小,基本也是东夷制度的国家。
    这些东夷国家估计知道跟晋国玩不到一块去,可能也是想要“隐身”,也就没有派出队伍去掺和。
    “智孟顺道将杞灭国?”吕武听到禀告,有点懵了。
    这个杞国是什么国?
    位置又是在哪?
    属于什么个成份?
    这一刻,吕武有太多的疑问。
    他就是没去想,智朔怎么就把人家杞国给灭了。
    杞国的历史挺长,比周王室建立的国家都要长得多。
    他们在夏朝时就已经存在,国君为姒姓,属于大禹的直系后裔。
    地理位置在“蒙”的北边,也就是被鲁国和齐国给包在中间。
    赵武眨巴着眼睛,说道:“事已至此,不如纳之?”
    啊哈!?
    小伙子,开疆拓土的心思挺足的嘛!
    吕武摇头说道:“便是姒姓求为附庸,我有何德何能,应由‘卿’纳之。”
    没错!
    整天过着担心受怕小日子的杞国,他们是主动请求智朔去灭国的。
    杞国实际上也已经亡国了一次,到周朝初期才又复国。
    他们生活在鲁国与齐国的阴影之下,不止一次遭到鲁国与齐国的欺凌,每一次都在亡国的边沿徘徊。
    这一次杞国是发了狠,也看到了机会。
    真的要灭国,不如就给晋国灭了。
    这样的话,国君还能混个晋国的大夫当一当,怎么都是大国一员贵族。
    比当被鲁国和齐国包起来的小国之君,日子肯定更好过。
    其余杞国的大族也能名正言顺地迁移到晋国。
    岂不美哉?
    吕武有点头大。
    他就纳了个闷,讶异智朔怎么胆子就那么大,没告知一声,就敢干出那种事情。
    智朔是智罃的儿子没错。
    更是智氏的下一任家主。
    关键是,他现在没有爵位,也没有公职。
    率领的部队是来自老吕家、老魏家和老智家,里面阴氏与魏氏的士兵数量持平,智氏的士兵最少。
    “杞国若归我(晋国),东域将永无宁日!”吕武又气又恼,一点没觉得出来一趟灭个国,是多么的威风。
    晋国现在主要对付的是楚国。
    接下来国内有极大的可能性会爆发内乱。
    哪有什么闲工夫去处置杞国嘛?
    这个锅,老吕家不背!

第313章:阴氏当兴

    欸?
    等等!
    吕武突然想到了一个成语叫“杞人忧天”来着。
    他没记错的话,这个“杞人忧天”里面的“杞人”就是杞国的人吧?
    那个成语讲的是,有一名杞人整天担心天崩地裂什么的,害怕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成语的诞生和流传,可能是当代人嘲笑那个杞人。
    在吕武看来,那不是早期的天文和地理爱好者嘛!
    整天去观察天文的云层以及日月星辰,尤其是考虑云层会不会在某天砸下来。
    纳闷天上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会发光,光芒会不会令人致死。
    又好奇哪一天是不是会发生地震,大地在摇晃之下到底会不会裂开。
    只说明一点,那个杞人在思考啊!
    这么一个思考高端问题的人,尽管没有找到答案,他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偏偏当时的人压根就不懂,还发出了无情的嘲笑。
    大种花家不但失去了一名思想家,可能还因为别人的嘲笑,导致这个思想家演变成为一个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的可能性,就那么没啦!
    这件事情给了吕武一个鲜明的警示。
    领先别人一步半步是天才。
    要是比别人先跑了几千上万步,必定要被当成一个愚人或是精神病患者。
    所以,吕武得到的教训就是,凡事就只做,不说!
    另一个境界就是,追索最终的成果,过程绝不炫耀。
    吕武已经知道杞国是主动要求智朔去灭国。
    实际上,智朔连踏进杞国一步都没有,是杞国那边的人单方面宣布灭国,还是给当今霸主晋国给灭的。
    吕武被这神仙操作惊呆了!
    他更惊讶的是,智朔怎么就乐呵呵地接了下来。
    作为使团的正使,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第一责任人是吕武会是无法推脱关系的事实,等于说绝对没跑。
    在这个前提之下,吕武需要想出一个处理方案。
    现在魏相还在莒国那边。
    而智朔还带着军队在归师的途中。
    吕武身边能商量的只有自己的家臣。
    老吕家的家臣得知灭了杞国,他们竟然开始傻乐?
    这个就是层次的问题了。
    晋国要内乱是明摆着的事情,却不是所有人都已经窥探到。
    一旦晋国内部乱起来,还有闲工夫去管外部的事情吗?
    没看见韩厥都开始在布局,要的就是鲁国和齐国纠缠不清,想让齐国和鲁国互相针对,不至于在晋国陷入内乱后,有机会做大嘛!
    再看卫国和曹国。
    可能是国君在谋划,也可能是栾书,干的事情与韩厥别无二致,都是希望卫国和曹国也陷入纠缠。
    只要将齐国、鲁国、卫国给操作妥当了,晋国东边的格局就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当然,那些都是吕武自己瞎琢磨的。
    他跟现在的人不一样,凡事会先着眼全局,再根据“闪光点”来寻找细节,根据发现的细节再推敲和整理,摸索出全局的走向。
    这样做很容易就能窥探到局势变动的脉搏,察觉到各方都有什么动作和意图,应对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四天之后,智朔带着大军回来,同行的还有来自杞国的使者。
    吕武没有去骂智朔没事找事。
    一来是骂了没什么用不说,还可能让智朔感觉屈辱。
    这些公子哥,有一个算一个自尊心都贼强,还特别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做事少有顾忌。
    他们基本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只是别人不理解。
    说白了,熊孩子要么是父母惯出来的,不然就是旁人不断奉承巴结给弄的。
    一搞,搞出了迷之自信。
    第二个原因是,已经出了事情,吕武想的是去解决问题,有什么需要掰的是非曲直,等事情解决了再说。
    “杞人当,拜见上国正使。”当就是他的名,姓氏没提。
    吕武就是招待小国的使者也没马虎。
    摆下了很正规的见面流程,该有的,全有。
    吕武倒是从这个当的话语中听出问题来了。
    按照流程,使者都应该提本国的君主向别国君主致意问候。
    当却是省略了这个必要的流程。
    吕武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请杞国使者坐下,再问道:“使者此来,所为何事?”
    刚坐下的当立刻又站起来,行礼道:“杞国已亡,自是商议延续宗庙祭祀之事。”
    没错!
    太靠谱了!
    现在这个年头,讲究的是灭其国,存续其祭祀不绝。
    简单的说就是,可以将别人的国家给打得灭亡,却不能让那个国家的历代先君没有了血食。
    通透的讲,不就是国能灭,不能赶尽杀绝嘛!
    吕武下意识看向智朔,却见智朔一脸的笑呵呵。
    当从随从那边接过几捆竹简,还有一个包得很完善的长形布条。
    “此些乃是杞国典籍、舆图。”他行礼说道:“印玺等物,且待上国正使前往都城,再正式奉上。”
    这个过程很正规啊!
    因为现在没什么编册户籍之类,请降就是献上重要的典籍,少不了还有绘画的疆域图。
    杞国的国君没亲自过来,印玺当然是要等吕武过去,再经过一个非常严肃的流程,再行奉上。
    到时候,杞国的国君少不了还要带百官跪在城门口,献上印玺之余,佩剑也是要奉上的。
    吕武沉默了几个呼吸的时间,点头说道:“如此,本使收下,不日再往‘淳于’而去。”
    当立刻大喜,还是那种真情实意的欢喜,不是什么强颜欢笑。
    他说道:“阴子,初次会面不可无礼,略备薄礼,敬请笑纳。”
    吕武再次平静地点头,又收下了礼单,吩咐道:“请使者下去歇息。”
    杞国的几个人走了。
    智朔邀功道:“武,灭一国,是何滋味?”
    吕武很想暴揍智朔一顿。
    考虑到智朔的身份。
    又想仔细了,杞国的归附可能是一件好事。
    他决定以后再找机会揍智朔,并且要揍个狠的。
    智朔说道:“杞国虽小,土地亦是土地。如今齐鲁为莒对立,我(晋国)手握杞地,齐鲁将如何?”
    这个聪明人,干这一件事情之前,已经将为什么要干,想了个清清楚楚和仔仔细细?
    听意思,是要拿杞国的土地为诱饵,勾引鲁国和齐国。
    吕武说道:“我已有谋划。”
    智朔愕然,问道:“何时?”
    吕武不至于为了表达自己的聪明,干无中生有的事情,说道:“便是你汇报杞国求灭之后。”
    智朔一下子就放松了。
    吕武看到这家伙那副作态,从内而外地感到哭笑不得。
    杞国要内附晋国,从此过上属于大国一员的生活?
    他们该是被逼得多惨。
    又是谁在逼杞国。
    这些一点都不重要!
    对于晋国来说……
    又或者对吕武来说,怎么发现并极尽地利用杞国的价值,才是该做的事情。
    七天之后,魏相从莒国回来。
    他这一次去莒国得到了隆重的接待和款待。
    莒国那边一点都不想灭国,祈求作为霸主的晋国能让鲁国打消对莒国的贪欲。
    吕武并不想听莒国的述求。
    “我已告知莒君,无论莒国欲倒向何方,需得我(晋国)许可。”魏相显然已经完成去莒国的任务,神态看上去很轻松。
    无疑问的是,魏相开口之后,莒国上下哪怕心里再不乐意,也只能是不乐意。
    一旦晋国这边做出裁决,莒国根本没有反对的余地。
    魏相说道:“此番出使……”
    吕武截断,说道:“朔受于杞君恳求,灭其国。”
    听着很奇葩。
    还有一国之君求着别人来灭掉自己的国?
    这种事情在春秋时期却是极度正常。
    很多的兼并,其实就是求着别人来灭的。
    魏相愣了一下,回过神来露出笑容,说道:“如此,此次出使有大功。”
    吕武知道说的不是什么灭国之功。
    聪明人就是那么讨厌!
    总是别人一句话的功夫,他们就能判断发生的事情是有利还是有害。
    当然了,目前并不是兼并频发的时代,不像过去想灭谁就能灭谁,顾虑变得太多了。
    现在搞的是收为附庸,保留一个国家该有的规格,暗地里是不是已经吃干抹净则不重要。
    像是齐国吞并一个叫阳国的国家,就是先攻灭,再帮复国。
    阳国名义上还存在,事实上早就成了齐国管辖的土地。
    吕武让魏相接下来跟季孙行父以及晏弱接触。
    以后的事情难说。
    这一次莒国不可能再被判定归属于鲁国。
    魏相不但要将这件事情说清楚,还要隐晦提点鲁国,关于吕武十分不爽的事实。
    另外,杞国归于晋国这件事情,他们需要大肆宣扬。
    杞国不与晋国直接接壤。
    一旦晋国表示灭掉杞国,不是没可能接受一块飞地。
    只是这种可能性在当下的晋国,可能性有点小。
    晋国有灭掉一个国家,再将那些土地赏赐给友好盟国的先例,并且还不止一次。
    很多时候,晋国十足大方,送就是白送。
    鲁国巴望着能控制莒国。
    齐国也想得到莒国。
    杞国是一个比莒国还小的国家。
    可是,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啊!
    鲁国和齐国肯定会有想法的。
    另外,杞国的情况有点特殊。
    他们除了在鲁国和齐国……,也就是“蒙”这一个地方有国土之外,还在齐国的腹地有一块国土。(半岛入口处)
    在齐国腹地的那块国土才是杞国的本土,“蒙”这边就是一块飞地。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吕武一点都不想知道。
    他只知道齐国绝对不允许鲁国从晋国这里获得“杞”地的所有权,哪怕只是一寸土地,齐国也不想看到。
    杞国本土连接齐国与莒国,并且差点将齐国给一切两半。
    了解到这一点,其实就该知道是谁将杞国给逼得想自我灭亡了。
    这一次出使,有些事情想处理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于莒国,没有太复杂的地方,就是拖着。
    而杞国那边,吕武知道应该先回国,禀告国君之后,获得授权再行处置。
    这个也是为什么杞君姒姑容只奉上典籍与舆图,没有献上印玺的原因。
    “此处需留兵。”吕武摸着下巴,沉默了几个呼吸的时间,说道:“你我三家各留一‘卒’,分置于‘杞’、‘淳于(国都)’与‘莒父(国都)’。”
    魏相没什么意见。
    智朔想了想,本来没他什么事,现在变成了有关,也同意了下来。
    事实上,吕武也是经过详细的考虑才决定这么办。
    现在老吕家还无法单独吃下这种“红利”,想独吞绝对会吃撑了。
    要不然,只是留下老吕家的部队,后面的处理权会更大一些。
    晋国的一“卒”由四辆战车和一百名士兵组成,编制上与周王室麾下各个诸侯国是一样的。
    这么点兵力,当然是无法守住点什么,别提看顾莒国与杞国。
    关键问题在于,留下的兵力是来自晋国,量鲁国与齐国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去消灭。
    说白了就是,吕武留下多少兵力并不重要,是在展现属于晋国的存在感。
    他这么干还有另外一个用意,想将关于莒国和杞国的处置权留在手中。
    但凡关于莒国和杞国的后续,他有了处置权或参与权,等于拥有了跟鲁国和齐国进行邦交的资格。
    魏氏那么积极地参与卫国和曹国的事宜是为了什么?
    吕武想要把控住莒国和杞国,就是为了什么。
    他也不在乎谁察觉到自己的意图。
    机会是韩厥送上门给吕武的。
    又不是吕武自己处心积虑搞出来。
    迫切希望有家族能出来搅局的国君,比谁都愿意看到新格局的形成。
    其余的“卿”要是有意见,先去找韩厥和智罃的麻烦。
    至于智氏为什么会被牵扯进来?
    只因为智朔太聪明,甚至聪明过了头。
    而这一次,韩厥明显有让吕武带着赵武一块玩的意图,只不过是差了明白说而已。
    既然韩厥不说,别怪吕武打算装傻。
    赵武正在以极快的速度重新复兴赵氏,躺在祖宗遗泽之上,吹气球似得膨胀。
    他的种种表现也证明很有想法。
    吕武不是想着什么“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那一套,更不是想对付赵氏。
    纯粹就是蛋糕就那么大,多一个人咬一口就少一点。
    当前的晋国不允许有那么多家族蹿起来。
    排队都还有个先来后到的问题。
    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现实下,有老魏家和老吕家在奋进了,只是让赵氏等一等而已。
    这一点上,魏氏和阴氏有着十足的默契!

第314章:回到新田,坐等大戏开锣(求订阅)

    赵武既然重新扛起了赵氏的大旗?
    他自己不找死的话,有那么一天肯定会重新为“卿”的。
    而那一点,有韩厥积极操作之下,变得毫无疑问。
    韩厥不倒。
    赵氏必兴。
    是很多人的一种共识。
    曾经的先氏、胥氏、贾氏、箕氏其实也都有过重得卿位的机会,只是他们遭到了赵氏强有力的阻击,又有郤氏和荀氏崛起得太快,屡屡被重新打压了下去,直至完全没有再成为卿位家族的可能性。
    期间还有贾氏和臾氏的搅和。
    那一段时间,新的利益既得者很是有一股众志成城的架势,只是有些家族长盛不衰,有些家族蹿起来又不知道被踹到哪去了。
    了解过晋国历史的吕武。
    他查到一些家族从什么都不是,直接获得了一个卿位,里面充满了各种惊人的曲折。
    尽管不简单,却说明有过先例。
    有些家族抓住机会获得卿位,一抓住就没有再放手。
    是那些前辈给了吕武信心。
    获得卿位的家族,他们无外乎就是手腕高超一些,结交了足够靠谱的盟友。
    再来,他们本身的实力也够强。
    这个就是为什么吕武需要跟魏氏捆绑,一方面又交好智氏的原因。
    至于家族实力什么的?
    老吕家现在不能说多强。
    关键在于,吕武只是花了八年不到的时间,让老吕家有了现在的实力。
    他才二十二岁,不出意外怎么都还有个四五十年能活吧?
    不谈太久的以后。
    再给他五年时间,发展规划没有被打断的话,实力怎么都要再翻上一番。
    尤其现在的晋国是最适合新家族崛起的阶段,一旦过错这个时间节点,还是老实巴交地找根大腿抱着不放手,甚至是融合进去,千万别再瞎折腾了。
    别问吕武为什么知道。
    一切只因为晋国内乱就在眼前!
    经过内乱之后,晋国内部的权力结构怎么都会平稳上几十年。
    那是新的利益既得者与老牌利益既得者形成某种平衡。
    他们绝不愿意再看到新的内乱爆发,也不想看到局面有发生变动的可能,必然是发现威胁就合力扑灭。
    等到哪一天他们都吃饱喝足,基本上也到了新一轮洗牌的时候。
    吕武的判断就是这样。
    他依稀也记得晋国就是在晋悼公时期,国内的中小贵族几乎遭到全灭的。
    “武,可还有余事未了?”智朔就好像是在问身后事。
    听得吕武觉得怪怪的。
    他们出使的任务在国内送来新的消息时,圆满的结束了。
    新的消息显示,国君在后路有被楚军截断的危险下,选择了仓促的撤军。
    一样是晋军殿后,列国的部队先撤。
    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并没有追击,他们停在了郑国境内,并且没有过份的靠近晋国。
    尽管晋国这边不甘心,南下的国君和栾书、郤锜、中行偃还是承认这次出兵的失败。
    只是,晋国好像也没有损失什么,甚至还因为战胜郑军又小赚了一笔。
    晋、齐、宋、卫、鲁、曹、邾联军全线后撤,等于说不用担心鲁君黑肱和齐君吕环知道国内发生什么事情,带着部队直接跑路。
    这样一来,吕武很简单的就躺赢了。
    不管是怎么赢的,反正赢了就行。
    直接带来的好处就是,吕武晋升为上大夫的基础被夯实,交上了合格的答卷。
    “鲁、齐皆有使者跟随往‘新田’而去;杞、莒、鄅(yǔ)、冀、两邾亦有队伍追随。”魏相一副笑容满面的模样,甚至还有些自得。
    他不是一个沉不住气的人,纯粹是这一次出使不但圆满地完成韩厥的交代,甚至是收获满满。
    这些国家派出使者前往“新田”,只会发生一件事情,就是努力地巴结晋国。
    其中鲁国和齐国的队伍去了“新田”,肯定会给晋国更多操作的余地。
    真要给吕武和魏相这次出使做个评价,不给个超等,还是人吗?
    智朔才不乐意甘当绿叶,说道:“此间,我功劳甚大。”
    这小伙最近很膨胀啊?
    赵武就有些黯然了。
    他这一次就跑个腿,其余半点什么没参与上。
    其实并非是吕武不给机会。
    问题是机会需要自己争取,并且还要有足够的底子。
    赵武就带来了百来人,质量方面只能说过得去。
    不像智朔带来三个“旅”。
    这才是关键所在。
    有多少实力就办多大的事情,晋国历来如此。
    总不能吕武将自己的那个“师”划到赵武麾下吧?
    还是拆出一两个“旅”来操作?
    合适吗???
    赵武自己都知道不合适,只能是黯然实力不足。
    事实上,吕武和魏相愿意带上赵武一块玩,很能体现出交情了。
    对于这种情况,韩厥知道了还要感谢吕武和魏相。
    他们没有多耽搁什么。
    趁着有好天气,麻溜地进行了开拔。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穿过鲁国的国境来到曹国。
    这一次,鲁国人显得很有逼数。
    吕武这支队伍每进入一家贵族的领地,当地贵族就会过来进行拜访,少不了送上礼物这个环节。
    临近曲阜时,叔孙豹过来找到吕武,发出前往曲阜的邀请。
    “大军并无途径曲阜路程,专门前往便罢了。”吕武刚来时倒是很愿意去,现在就算了。
    并不是因为怒气未消之类。
    好吧,其实是有一点。
    吕武更多的是赶时间,说道:“寡君将归‘新田’,不知是否再次南下,不敢怠慢。”
    叔孙豹有些讪讪的,再闲扯几句,告辞了。
    当然了,如果需要南下的话,吕武并不希望去。
    他前前后后纳赋了五次……,还是七次来着?
    反正,其中的三次都留在外面过冬。
    现在已经临近秋季。
    国君要是想再次出兵南下,必然又会在旷野渡过一个冬天。
    吕武早就得到了三年不纳赋的许可。
    所以,谁爱去就去,他说什么都不会去的。
    他想道:“再次南下的话?看楚国每一次反应那么大,晋国又没有再打一次‘鄢陵之战’那种规模战争的打算,肯定是一次武装游行啊。”
    国君肯定是想再来一次“鄢陵之战”规模的战斗。
    晋国的几个“卿”,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任何“卿”现在想干一场大的。
    上次掉的“血”还没回过来是其一。
    再来就是他们防着其余卿位家族还来不及,怎么敢大举抽调封地的兵力。
    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吕武带着队伍回到晋国疆域。
    进入晋国地界之后,智朔路过自家封地,对部队进行了解散。
    “阴氏、魏氏之‘师’回转封地,昂或带去‘新田’?”智朔问的有些蹊跷。
    吕武笑呵呵地说:“今次收礼甚多,我已赏赐麾下。”
    意思就一个,手底下的人手里有钱财,不去“新田”乐呵一下怎么行呢。
    魏相说道:“我亦如此。”
    智朔眨巴眨巴了一下眼睛,总觉得这两家伙有事瞒着自己。
    他也不问,聪明人就该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
    像是小尾巴一样的赵武一听吕武不解散军队,想道:“如此?今次若需南下,可借一‘旅’之兵?”
    呃!
    也是醉了。
    他还惦记着吕武答应要借的一个“旅”啊?
    大军肯定是不能成建制进入“新田”的咯。
    因为不是出征归来的关系,那一道过“棘门”的手续自然也是没有的。
    大军在“新田”的郊外进行驻营,士兵会分批得到假期,等于是能分批进城玩耍。
    将事情安排好了的吕武和魏相,需要一块去找韩厥复命。
    而赵武一样需要缴令,跟吕武和魏相走一块。
    他们没有进城之前已经知道出征南下的国君和几位“卿”已经回到“新田”了。
    等去到韩厥府宅,得到的回复是韩厥去了宫城。
    “乃是商议卿位一事。”韩无忌说着看了一眼自己的弟弟韩起,表情略微有些尴尬。
    这一家子越过越谨小慎微,就怕哪天祸从天降。
    瞧出一些端倪的吕武和魏相不留痕迹地对视了一眼,确认过眼神,知道韩无忌为什么会感到尴尬。
    吕武说道:“如此,我与相先行告辞。”
    韩无忌嘴唇动了动,挽留的话还是没讲出来。
    韩起站起来,打算送一送。
    “此是为何?”赵武再迟钝也看出事情有些不对头,何况他一点都不迟钝,情商和智商比普通人怎么都要高一点。
    韩无忌却说:“将此番见闻细细道来?”
    赵武就不懂了。
    之前大家不是玩得挺好的吗?
    怎么说变就变啦。
    另外,韩氏到底是在谨小慎微什么,非要搞得明明走得很近的魏氏与阴氏,一下子渐行渐远。
    智氏的智罃多聪明的一人。
    怎么没见到老智家跟魏氏与阴氏在拉开距离,甚至越走越近,连吕武和魏相出使,都有点死缠烂打似得非得将智朔塞进去。
    “既如此,韩伯为何……”赵武话还是没有讲完。
    他就不明白,韩厥要跟魏氏和阴氏渐行渐远,怎么还给吕武和魏相安排了出使的美差?
    韩无忌说道:“若是此次出使,谁可料到联军忽退?”
    所以说,韩厥其实是在给吕武和魏相安排难题?
    赵武聪明,阅历方面也有点多,经过一再犹豫,还是问道:“可是因我之事?”
    老赵家要重新崛起啊!
    魏氏和阴氏成了拦路者?
    弄得韩厥要搞魏氏和阴氏???
    赵武越是这样想,越觉得压力山大!!!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647/ 第一时间欣赏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作者:荣誉与忠诚所写的《春秋大领主》为转载作品,春秋大领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春秋大领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春秋大领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春秋大领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春秋大领主介绍:
一觉醒来到了春秋时代的晋国,成为一名小领主。晋国刚刚发生国君号召多家贵族一同消灭赵氏家族不久。国内余波未平;国外动荡连连。魂穿成为小贵族的吕武,决定在进击成为大领主之前,先用后世的知识,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而这是一个穿越者无论干什么,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发明家的时代!春秋大领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春秋大领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