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春秋大领主TXT下载春秋大领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春秋大领主全文阅读

作者:荣誉与忠诚     春秋大领主txt下载     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390章:晋国离不开俺了啊

    智罃没给出什么准信。

    要不要修座城什么的?

    不能只是国君提一嘴就定下来。

    哪怕是真的要筑城,在哪里筑,又是筑成什么规格,资源和人力该谁来出,有太多值得唠嗑的地方了。

    甚至,筑城不一定选在魏氏的封地,能够从秦国那边抢土地,再来干筑城的事情。

    智罃先行离开。

    随后,韩厥、中行偃、士匄先后离去。

    留下了吕武、士鲂和魏琦。

    他们还需要向国君汇报攻齐的一些详细事项。

    比如,吕武跟齐国那边修订的停战协议。

    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又或是增加什么新条件?

    国君有权提出修改和补充。

    “阴卿未与解卿相遇?”国君还在纳闷撤军速度有点快,也没有见到齐国的太子。

    吕武没说有没有遇上解朔,只是详细地向国君汇报“晋齐停战协议”的条款。

    齐国的邦交由阴氏来进行负责已经成为一件事实。

    经过这一次率军伐齐,又主持与齐国的停战协议,吕武只是将那件事实用武力的方式再行确定下来。

    以后齐国对晋国有什么诉求,包括在联盟里面的责任和义务,绕不开吕武这么一个负责人了。

    同时,齐国每年上缴保护费,不能少了吕武该得的那一份。

    晋国为什么要争霸?

    成为霸主倍有面子只是一方面。

    每年能从各个诸侯国那里获得保护费才是正经事。

    现在没得统计gdp。

    不过,晋国那一帮小弟每年交上来的保护费,能够抵得上晋国一年gdp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要不晋国哪来的财力物力每年用兵?

    为了排面拼死拼活去争当老大会是脑子有病。

    收取保护费之外,还能召唤小弟率军随同出征,才值得去争取。

    只是吧?

    一帮小弟的军队真不被晋国看在眼里,带上纯粹就是面子问题,再来就是能够壮大声势。

    谁没个虚荣心?

    有一帮小弟在边上喊“666”,就问爽不爽。

    “鲁国攻齐,丧师不得归???”国君表情很迷。

    这样的表情和心态在其他很多国家的君臣身上出现过。

    卧槽!(一种体位)

    齐国的三个“军”完蛋,国内也是人心惶惶。

    鲁国一个“军”打不过齐国一帮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全“军”被逼降,主将也被俘虏了?

    话说,鲁国真是特么出人才呀!

    “阴卿带归齐国两‘军’实乃深谋远虑。”国君由衷地进行赞叹。

    鲁国才几个“军”啊。

    按照周王室制度,鲁国也能有三个“军”。

    关键问题在于,齐国只有三个“军”是编制不足够,鲁国却连三个“军”都难以满编。

    一下子没了一个“军”的鲁国,几乎能用伤筋动骨来看待。

    要是吕武不带走齐国的两个“军”,信不信齐国能一边打莱国,另一边对鲁国开战?

    齐国两个“军”被带走,等于编制存在却不能用。

    国内就算还有再多的军队,齐国没有两个“军”的编制,用兵只能动用一个“军”的编制。

    吕武说道:“臣归师途中,听闻齐大夫晏弱出使莱国,又闻齐姜病故。”

    那个“齐姜”是谁?

    其实就是齐君吕环的父亲,也就是上一任齐国国君吕无野的夫人之一。

    这年头,“姜”其实就是小宝贝的意思。

    用“齐姜”这个称呼,只说明那一位齐国先君的夫人很得宠也很漂亮。

    听说过“孟姜女”吗?

    她的名字其实不叫“孟姜女”,称呼应该拆开来进行解读,“孟”指的是家族的长子,“姜”是小宝贝。

    所以,总的意思是:某个家族长子的小宝贝。

    当然了,“孟姜女”是《左传》里面一个故事的角色。

    而《左传》这么一本书,里面的故事很是一言难尽。

    比如,卧冰求鲤这么一则故事。

    为什么想用体温将冰化开?

    直接砸呀!

    《左传》里面的故事需要“意会”,也就是领悟其中的道理,不能用逻辑去进行思考。

    这样才能理解“孟姜女”为什么能哭倒长城。

    故事的核心不是讲“孟姜女”能哭倒长城,只是用这么一则故事来斥责秦国的残暴。

    齐国先君吕无野喜爱的一个小宝贝病死了?

    这个关莱国什么事。

    为什么两件事情要连起来提?

    国君要是没听说齐国大夫晏弱出使莱国,会纳闷为什么要特别提到那个“小宝贝”死了的事。

    莱国是一个东夷体系的国家,臣服周王室之后得到了“子爵”的爵位。

    了不了解莱国对于晋国来说不重要,只要听说过关于莱国出美女的传闻就行了。(中原另一个出美女的是卫国)

    别看国君年纪轻轻,有在周王室地盘生活的经历,学习时没少往周王室的图书馆跑,是一个广闻博见的人。

    “齐君求莱姜?”国君想到自己还是单身的事实。

    他也是够能联想的。

    齐君吕环那位父亲存世的小宝贝死掉,会让齐君吕环生出向莱国讨要美女的心思?

    而这正是吕武接下来要提的事情。

    他说道:“鲁不敌齐,臣唯有谋莱国之土。”

    国君愕然。

    鲁国当然打不过齐国。

    以前打不过。

    以后也打不过。

    幸亏国君的联想力不错,马上就猜到吕武的用意,一脸赞叹地说:“阴卿谋国,寡人喜也!”

    他没忘记士鲂和魏琦,又说道:“彘卿、栎阳卿,亦是寡人肱骨也!”

    好八面玲珑哦。

    就是,吕武差点笑场。

    彘就是猪嘛。

    所以,士鲂要是用“彘”来作为前缀,就是猪鲂。

    也就吕武心思多。

    现在前缀千奇百怪的人多得是,“彘”算是最为正常的一个,不少是以人的某个部位来取名,甚至有取名叫“臀”……也就是屁股的人。

    叫屁股也就算了,还给加上颜色,叫黑臀!

    以为叫屁股就是极限了吗?

    并不!

    某一国之君的名字是一种不妙描述的人体器官。

    每一个时期都有当时对文字的定义。

    比如说“翔”这个字吧。

    “翔”明明是一个寓意非常不错的字,硬生生被弄得等同于秽物。(话说,为什么会这样?)

    所以说,公元前572年的现在,取某些名字可能是好的寓意,到了二十一世纪,文字的理解可能会变得千奇百怪。

    国君看向魏琦,问道:“栎阳卿可会知鲁执政?”

    魏琦摇头,说道:“未有此念。”

    这个也是吕武感到郁闷的地方。

    鲁国的邦交是由魏氏负责。

    吕武对鲁国有什么谋划的地方,无法绕过魏氏去进行。

    他不是没有跟魏琦提过。

    魏琦认定鲁国轻视魏氏,需要好好地操作一波。

    这么一搞,哪怕齐国对莱国开战,鲁国有什么也是鲁国自己的事情,跟魏氏没有关系,却跟阴氏能扯得上关系。

    不是在玩什么绕口令。

    直白说就是,不管吕武要搞什么,能不能成只看天意了。

    即便是国君想要干涉?

    国君必须先从国家层面进行思量,再以个人的出发点思考,衡量出个仔仔细细,再来决定要不要插一手。

    另一个能干涉的是元戎。

    甚至可以说,元戎的干涉远要比国君更有力度。

    国君有名份,能无条件服从的武力却是比较缺。

    元戎则不一样。

    元戎一样有名份,背后还有足够的武力作为依仗,有这么一种“双持”为前提,说话的份量肯定更足。

    吕武却不打算干涉国君和元戎将做出什么安排。

    说到底,吕武那么布置是从国家层面为出发点。

    发生齐国将鲁国摁在地上锤的事情,对晋国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对阴氏则可能得到一批红利。

    毕竟,负责对齐国展开邦交的是阴氏。

    齐国要是得到好处,敢不分阴氏一份?

    吕武:哼哼!

    如果国君真的聪明,以及元戎也能看顾国家利益,他们就应该对魏氏施压。

    吕武才不管国君在思考什么,说道:“君上,臣辞‘阍卫’一职。”

    现在国君已经坐稳宝座了。

    吕武重新担任“阍卫”的这一段时间,其实也就出动两个“旅”保卫宫城,本人则是有七八个月的时间出征在外。

    他保留“阍卫”这个职位能够跟国君显得更亲密一些,只是跟国君亲密有利有弊。

    说不定国君就等着“阍卫”的职位空缺,好安排其他人来接任呢。

    果然,国君略略迟疑一下下,答应了吕武请辞“阍卫”一职。

    他甚至像模像样地询问吕武,有没有人选能接任“阍卫”。

    关于这个?

    吕武该多傻才真的去推荐继任人选?

    他满脸疲惫地说道:“君上,臣请回‘阴’城。”

    国君再次愕然。

    能待在“新田”的话,谁还不乐意待在正治中心啊?

    很多贵族也就是在“新田”没个安身之所,要不真的太想待在“新田”找机会了。

    国君想了想,问道:“阴卿何时归来?”

    除非是发生什么大事,要不吕武根本就不想来“新田”,更想宅在自己的封地。

    吕武之前除了下军将之外还兼任“阍卫”和“司徒”。

    只是担任“下军将”没有其它兼职的话,只负责出征事宜为前提,待在哪里的影响都不大。

    轮到需要出征,喊一声就是了。

    身上还兼任“司徒”这个职位?

    吕武肯定不能一直待在自己的封地,要不国家的徭役、纳赋和公有耕地,就要陷入停摆状态了。

    国君笑呵呵地说:“阴卿明春归来,可否?”

    吕武想了想,点头答应下来。

    用一个冬天来整顿家族内务,时间方面应该是够的吧?

第391章:突然冒出来的国家

    趁还没有下雪,吕武麻利地收拾细软,不带一丝留念地离开“新田”了。

    那两个来自齐国的“军”自然不能留在“新田”。

    吕武的打算是将这两个齐国的“军”送到自家封地的西边。

    更精确的来说,是将两个齐国“军”送到大河西岸,找没搬走的异族愉快玩耍,也能去当苦力。

    吕武封地西边的大河西岸是哪?

    他将那片土地命名为上河西之地,过个几百年那里是秦国的上郡。

    那一片地方原本属于白翟,等他们迁徙离开之后,阴氏进行了接管。

    白翟向西迁徙,撞上了义渠人。

    他们本是秦国的盟友,跟秦人一块干义渠人。

    只是,打着打着来个风云变幻,他们的盟友秦人跟义渠人玩到一块去了。

    之前的局势是,白翟遭到秦国的悖盟,秦国跟义渠联合起来在揍白翟。

    秦国这么一搞,不但在诸夏圈子里面的名声臭了,异族那边的信誉度也破产。

    事实上,秦人玩得有些大。

    现在这么一个年头,有没有信誉关乎到的不止是名声,还有家国命运。

    秦国在诸夏圈子里的名声臭,以前还能忽悠白翟或赤狄一块玩耍。

    这一次秦国对白翟悖盟,义渠人一开始很高兴。

    等义渠人有点回过神来,想都没想直接给秦人来了那么一下。

    所以,秦国、白翟和义渠玩三方博弈游戏,经过了各自的联合与背刺,玩成了“你打我,我打他,他打你”的三国游戏。

    吕武对上河西之地并不多么看重,占下来之后顶多就是用来放牧,没打算去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搞农耕。

    主要原因不是别的。

    上河西之地当然有开发的价值。

    关键问题在于吕武名下的封地有点多,“阴”地还没有完全利用起来,“吕”地也能再开发一波,“霍”地需要治理。

    另外还有南方的“温”地和“原”地。

    尽管“温”地和“原”地已经被栾氏和郤氏开发起来,光有基础没人是不行的。

    吕武一再对外获取人口,不就是因为地盘有点大,人却是完全不够用吗?

    有再大的地盘,无法真正地利用进行产出,占了也没用啊。

    这个大概就是晋国明明那么强,对占领土地**却不大的原因?

    说到底,晋国也就将近五百万人口,疆域内还有那么多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哪还有闲工夫去开拓新的土地。

    没有足够的人口去充实那些土地,占下来其实是一种负担。

    毕竟,土地成了自家的,要不要进行驻防,有外人进去是不是要有所反应?

    世界上什么事情最花钱?

    毫无疑问是跟军事相关!

    一旦爆发战争,谁都无法预料战事的规模会有多大,打了能不能打赢,打赢了能不能获得收益。

    吕武回到“阴”城的家宅,第一时间召集家臣。

    他尽管平时会得到汇报,还是需要向家臣了解更详细的情况。

    “主,我家向北拓展,已至吕梁山北地,遇一国为‘代’。”宋彬说道。

    吕武给愣住了。

    什么国家来着?

    代国???

    吕武的记忆中有“代国”,并且不止一个。

    叫“代”的国家,一个是战国的赵国灭亡,赵公子嘉建立的代国;还有一个是南北朝时期,北魏正权前身也叫代国。

    吕武知道的就是上面两个。

    实际上,还有另外的两个代国。

    包括汉初的诸侯国,也有一个代国。

    另外就是宋彬提到的这个代国。

    吕武发懵的是,怎么现在就有代国了呢。

    宋彬说道:“代国公族为子姓,乃殷商后裔……”

    一大串的信息被讲出来。

    这个代国就是四个中的第一个,存在的历史能追溯到殷商初期,就是太过于没有存在感了。

    “代国阻我家北上?”吕武问道。

    宋彬摇头,说道:“未曾。代君子冉知我家北上求马,深为喜悦,赠马百匹,换求它物。”

    哦。

    原来当代的代国国君叫子冉。

    话又说回来,代国的国都在哪,人口多少,有多少军队,又是以什么生活方式为主?

    宋彬将了解到的情况慢慢讲来。

    这个代国并没有固定的国都。

    而现在的很多国家,包括诸夏的各个诸侯国,其实国都也不固定,几十年说不定就换个地方,甚至压根就没有国都这种行政单位,玩的就是三天两头的搬家。

    代国就是后面的那种情况。

    他们属于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习性,不设国都这个行政单位,代君子冉带着自己的一帮家人以及臣属,玩的是逐草放牧的小日子。

    少部分的代国人固定在一个地方栖息,过上土里刨吃的生活。

    吕武问道:“代国之土,广也?”

    宋彬简约地描述了一下。

    代国跟晋国比邻,有着很长的国土接壤。

    属于诸夏文化圈的燕国,也就是正统姬姓诸侯的那个燕国一样是邻居。

    与代国形成接壤的还有仇由(白狄)、鲜虞(北狄)、鼓(白狄)。

    这三个国家不知道是怎么消失,三国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中山国。

    也就是说,目前并没有一个叫中山国的国家,还需要过上一百五十八年,中山国才会立国。

    代国的占地很广,现代的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都是他们的疆域,境内也不全是代国人,有相当数量的赤狄部落。

    代国从国土面积上来看,比晋国要大,略小于楚国。

    而楚国是“东方世界”诸国中疆域最大的那个。

    现在的疆域面积排行榜,仅是算能出场的国家,从大到小分别是:楚国、代国、晋国、齐国、燕国、宋国、吴国、郑国。

    再往下就不再列举。

    像是不知道会不会出场的越国、干越国、闽越、瓯越、苍梧国、南粤国、西瓯国,不进行排行。

    吕武在脑子里大概过滤了一下,发现代国的疆土面积还真是特么的大啊!

    他有些不明白的是,国家疆域面积排行第二的代国,存在感怎么就能那么低。

    “代人乃殷商分封之国。”宋彬讲出了答案。

    这个说法有点不对吧?

    宋国也是殷商后裔呀。

    虽然说宋国老是能被黑,但他们的存在感老强了。

    如果宋国能选,估计压根就不想有那么强的存在感,甚至巴不得被“世界”遗忘。

    可惜的是,宋国的地理位置和实力弄了个双重的不允许。

    真话!

    宋国所处的区域与太多诸侯国有接壤,最要命的是当了楚国的邻居。

    而晋国和楚国正在玩争霸游戏。

    宋国在二选一之下,选择当晋国的小弟。

    那么,楚国时不时暴揍宋国,能够理解的吧?

    这个就跟郑国选择当楚国的小弟,晋国就要三天两头打郑国一顿,出发点是一样的。

    俺打不过你,还不能揍你的小弟?

    吕武知道了代国,也知道代国对阴氏一再向被扩张并没感觉遭到冒犯。

    “现在的国家疆域归属真的有够模糊的。”他想。

    事实就是那么一回事!

    只要阴氏不去袭击定局的代国人,代国估计没觉得阴氏进入到自己的疆域。

    在目前的人看来,土地就在那里,没有建城又没人定居,谁爱去就去呗。

    那么也就能够理解白翟为什么在阴氏进击上河西之地,跑来向阴氏谋求结盟了。

    白翟压根没觉得阴氏是占了自己的地盘?

    在白翟的理解中,是他们离开那一片土地后,阴氏才过来。

    而他们遭到了秦国的背叛,一家打两家很吃力,想要拉阴氏入场是很能理解的。

    葛存在替白翟谋求联盟的事情,说道:“白翟异族也,非属诸夏,安能盟之?”

    以为谁都是秦国吗?

    知不知道跟异族结盟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其余的家臣,用比较奇怪的眼神盯着葛存。

    他们会有那样的眼神,只因为葛存是个鲁国人。

    在春秋中叶这个时代,有几个国家的名声比较有趣。

    宋国就是专门用来被黑的。

    齐国是一个逗逼角色的定位。

    秦国是用来骂的。

    楚国是用来打的。

    鲁国则是用来嘲笑的。

    晋国比较狂霸酷拽,属于谁不服俺,俺就打谁的货色。

    真的以为只有秦国会找异族结盟吗?

    并不是的。

    只是没有诸夏的列国乐意跟秦国一块当哥们,搞得秦国只能去找异族结盟。

    而秦国跟异族结盟之后,屡屡被打得满头包而已。

    这不,秦国就成了列国时不时提起的笑料,又要挨骂。

    一下子接受太多信息的吕武觉得自己需要花点时间来好好捋一捋。

    原来北边不是光有各种狄和各种戎的异族,还有一个从殷商立国到现在的代国?

    这个代国对阴氏释放出了善意,想要展开各方面的贸易,还愿意帮助阴氏朝更北面的区域进行探索。

    吕武能怎么样?

    他需要再进行更详细的了解,极可能会伸出小手,喊一嗓子:小代,友乎?

    另外还有白翟那边跑来谋求结盟的事。

    白翟不是要跟晋国结盟,他们知道自己没那份量。

    白翟要的是跟阴氏结盟,一块对付秦国和义渠。

    从第一层来看,白翟被晋国痛揍了一顿,不乐意继续跟晋国当邻居才跑的路。

    他们刚跑路没多久,想找晋国卿位家族的阴氏结盟?

    话说,是什么让他们觉得阴氏会有兴趣结盟的?

    为什么让白翟想跟阴氏结盟就是第二层。

    极可能会牵扯出第三层、第四层,引发一系列的后续。

第392章:来自北方的客人们

    现在的很多国家,或者直接说势力,其实并没有多么严谨的管理结构。

    拿周王室来做为例子。

    有“王”,也就是周天子,往下是各个爵位的诸侯。

    周天子分封了诸侯,管理的就是这一帮诸侯,无法去指使诸侯以下的“单位”。

    也就是,君下之臣,非君之臣。

    说白了就是,周天子管不到各诸侯再分封的封臣以及任命的官员。

    像晋国有个一国之君,还有一套管理班子(八卿),再往下的管理体系就空缺了。

    简单的说就是,中央的权利只到各级贵族,再往下则是贵族行使一切权利。

    拥有封地的贵族也能拥有自己的封臣。

    而一国之君是无法去指挥贵族那些封臣的。

    导致的管理体系就是,国君或许能够为国家定制大体的发展方向,但是无法插手地方的行政管理。

    这种管理体系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国中之国。

    一旦顶层的管理者手中武力不足,威望又衰弱,必然会成为高高架起的招牌,讲的话没人再听。

    以为以上的管理体系就很差劲吗?

    并不!

    许多的国家(势力)管理体系更为简陋。

    像是一些顶着国家名份,实际上却是部落联盟的势力,他们的最高领导者连下级“单位”找都找不到,更别提去进行指挥了。

    代国就属于上面那种现象。

    一国之君过着游牧的生活,没有固定的栖息之地,下级“单位”都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国君汇报,怎么可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嘛。

    所以,代国跟其它的游牧民族仅有一个区别,他们至少有行政体系。

    更多的游牧民族,外人看来他们是一个集体,自家人却压根不当一回事。

    比如不同区域的白狄和赤狄之类,诸夏认为他们是一个民族,他们却不认为这个部落那个部落是自己人,平时碰上了不打起来就算是好事了,互相协调合作那是不可能的。

    吕武已经察觉到诸夏的一个毛病。

    诸夏喜欢将有相同习性的不同部落归类成一个民族。

    然而,那些家伙压根就没有民族这个概念,更不知道国家为何物。

    诸夏这样搞,经常会逼得那些家伙抱团,渐渐认同是同一个民族的事实,慢慢真的形成一个民族,再联合成为一个庞然大物。

    这种情况要不得!

    所以,阴氏在向北探索时,遇到了一些部落,没有傻乎乎地认为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也必然不能形成什么联系。

    应该干的事情是什么呢?

    那些部落哪怕没有矛盾,阴氏也会帮他们制造矛盾。

    各个部落三天两头开战最好,阴氏再去购买战争产生的奴隶。

    这一套是不是很熟悉?

    就是白皮去黑大陆搞的那一套,将黑大陆弄成了全球最大的奴隶贸易市场。

    黑蜀黍为什么满世界的乱窜?

    只因为白皮喜欢那些肌肉发达脑容量却很少的奴隶。

    这些奴隶只要管饭,再手握皮鞭,很听话的。

    黑蜀黍抓黑蜀黍去卖很畅销。

    所以真相是什么?

    是黑蜀黍抓黑蜀黍到处卖,他们自个儿伤害自个儿。

    知道瓦坎达吗?

    他们的第一桶金绝壁是卖黑蜀黍捞到的!

    只是后来走狗屎运,挖到陨石……,咳咳。

    吕武帮北边的邻居扩展奴隶贸易,另一手则是防止邻居们搞联合,一旦发现有联合迹象,该是阴氏的部队出场了。

    这一手是不是同样很熟悉?

    打手只是打手,绝壁不能壮大啊!

    等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打手集团服顺或是消亡,土地空出来会很浪费,殖民啥的就算了,阴氏有那个义务和责任去种种庄稼、放放羊啥的。

    那样是不是很完美?

    必须的吖!

    黑了心肝的吕武正在接见北方远道而来各个部落的代表。

    有些部落是首领直接过来。

    这批人邋遢到可以,顶着一捧脏兮兮的窝窝头,身上穿着味道十足的动物皮毛,一双手伸出来指甲盖里全是黑泥。

    会面地点是在霍太山北面山腰的某个庄园。

    为了不忍受那种奇怪的味道,哪怕天气已经冷得能让人直哆嗦,会面的场合必须是四面通风的大厅。

    吕武还必须坐在上风的位置!

    哪个不开眼的家伙敢到处走飘味道,不用会议结束再处置,直接拉出去埋土里当花肥。

    为什么不先将他们拾到干净了再开会?

    晓得怎么最大限度的去体现自己的优越感吗?

    当然是自己光鲜靓丽,一看就是富贵人。

    外来与会者则是一个个看着就是一帮low逼。

    这样才能从里到外,打击这帮low逼的自信心。

    吕武就在皱眉地看着一帮low逼,看得low逼们心里发毛,看得low逼们以为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当然!

    这是建立在阴氏很强大,是各方各面远比low逼们更为强大的基础之上。

    不光是一件事实,还要让low逼们打从心里知道双方武力上面的差距。

    那些事情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办到。

    吕武开口说道:“带下去梳洗,换上衣物。”

    展现优越感要分步骤。

    这些low逼过来时被限制在一定区域,无法参观阴氏的封地。

    先好好地鄙视他们一番。

    再让他们感受干净是何等的舒爽,换上一身穿起来舒服的衣物。

    等一下,吕武会带他们换个开会的地点。

    原因之一是这里哪怕通风,大厅还是环绕着怪味。

    另一个原因则是,吕武需要让这帮low逼能看一看“阴”地的全局。

    所以,新的会议召开场所,必须是面朝“阴”地,居高临下能阅览到文明气息。

    关于“文明”这一部分?

    “阴”城已经全面落成,除了主城部分之外,还有外围的“邑”,再延伸出一座座的“邦”,形成农耕民族的发展体系。

    从霍太山的高处观看“阴”地,看去就是随处都有栖息之所,农田一片连着一片,成熟的灌溉系统进行贯穿。

    加洛觉得自己跟其他low逼是不一样的!

    他很早就投靠了吕武,八年前就为阴氏在探索北方。

    为阴氏出过力、流过汗、飚过血,凭啥不能高这帮low逼一等啦?

    所以,加洛看其他low逼的时候,一般是微微地昂起头,再用眯起的双眸打量,尽显嘲讽与鄙视。

    现在他单独泡在一个澡堂的温水之中,熟稔地用布巾擦拭着身躯,再看另外澡堂那一帮有些不知所措的low逼,眼眸中的嘲讽和鄙视更浓了。

    澡堂子啥玩意的?

    挖个坑,砌上砖。

    不挖坑,就不能砌砖围一圈啦?

    热水就外面烧,再用陶管输送进入澡堂。

    想换水,开通排泄管道泄水就行了。

    加洛先将自己连头都泡进水里,起来后再拿起旁边的胰子抹头,用力揉那么几下,泡泡就出来了。

    那个“胰子”是什么玩意?

    就是皂角溶液等制成的香皂呗。

    没什么技术含量,只是缺少发现利用价值,再来个“灵光一闪”的创意而已。

    这种原始“香皂”的味道其实不好闻,能洗净污垢也就够了。

    想要味道好闻?

    研究一下加入其余的材料,比如碾碎了某种花瓣,又或是加入香精,能办到的。

    吕武只是提供一个思路,有专门的人去干活。

    作为一名贵族,主业是打仗,其余都算是副业,哪能活成一个科学家呢。

    他要是将所有“活”都干了,养那么一大帮人干什么?

    洗漱完毕的加洛看着自己澡坑子还算干净的水,再看向已经变得浑浊和污秽的其余澡坑子,忍不住“嗤”的耻笑出声。

    那些low逼只光感受来自干净的舒爽,一脸享受不顾其它。

    他们不是没有洗澡的习惯,天气热的时候找条溪或河,又或是干脆跳进水塘或湖里。

    只是缺少洗漱的用具,比如能有效洗涮污秽的香皂,洗澡的效果是不能比较的。

    他们从未感受过头发的干净,别提毛细孔的畅快“呼吸”感,一下子没有了那种脏痒,头发也不再打结,身上没有味道。

    变得干净之后,爽是真的爽,穿上了轻便很多又有保暖效果的绫布内衣,再穿上绸布外衣,一下子反而不习惯了。

    简直造孽哟!

    绫就是蚕虫自织布料。采用斜纹组织或斜纹变化组织,织物表面具有斜向织纹的丝织物,质地轻薄。早期织物表面呈叠山形斜纹,“望之如冰凌之理”,故称绫。

    绸则是丝麻混纺布料。采用平纹组织或变化组织,经纬交错紧密的丝织物。绸是丝织品的总称。其特征为“绸面挺括细密,手感滑爽”。无其他明显特征的丝织品都可称为绸。

    两种布料皆不是阴氏自产,甚至不是晋国出品,来自齐国。

    作为纺织大国的齐国,出产的布匹种类非常多。

    他们现在的唯一竞争对手是宋国。

    上一次吕武率军讨伐齐国,抢……咳咳,是收获不俗,后面又得到了齐国送来的“贡品”,很是为阴氏的布匹种类增加了库存。

    一帮low没人伺候,干什么都要有眼色。

    需要等他们穿戴错误,才有阴氏这边的“仆”进行纠正。

    结果就是,一帮部落首领和代表,像孙子那样被阴氏的“仆”各种挥斥方遒。

    偏偏low逼们真不懂,心里又十足的泛虚,不敢有什么反抗。

    等他们洗漱和穿戴完毕,才知道换了个地方开会,一样不敢有什么意见,像是提线木偶那般来到新的会场。

    进入新的大厅,看到下方的一座城,数十个“邑”,延伸出去不知道数量多少“邦”,以及成片的农田和灌溉体系,一个看得呆住了!

第393章:这是朕打下的江山

    得亏现在还没有开始下雪,要不一群人看下去白茫茫的一片,眼睛会不会肿不是关键,就看不清属于阴氏“文明”的一面了。

    下方那一座“阴”城,长三里、宽三里,看去就是四四方方的一“块”,城墙最高处为七米,低一些的城墙则是六米。

    城墙有护墙和女墙,厚度为四米到五米左右。

    护墙是“——————————”

    女墙是“凹凸凹凸凹凸凹凸凹凸凹”

    为什么城墙的高度不规范?

    看的是城墙所处的位置。

    有些位置是低洼区域,城墙可不就需要高一些?

    所以,尽管城墙的高度不一致,水平线看上去却是一样的。

    绝对不是吕武不想造一座更大的城池,也不是城墙只想那样的高度和厚度,完全是受到了“礼制”的限制。

    这一套“礼制”该怎么说呢?

    去限制各个诸侯吃饭的用具就算了,城池和住所也要限制。

    城池的作用是聚居,用来防止野兽的困扰,以及应对敌人的入侵。

    将城池的规格进行限制,是要给敌人的入侵提供便利吗?

    这个是普通人的看法。

    作为一名统治者,对城池规格进行限制,有属于自己的理由。

    其中之一就是,诸侯的城池要是占地太大,城内设施齐全,城墙又高又厚,会不会成为诸侯骄纵的依仗?

    到时候天子想教训不听话的贵族,结果被城池给挡住,教训不成反被操,多么的尴尬呀!

    吕武算是“礼制”的受害者,但也是受益者。

    不方便的地方是,无法随心所欲地造城。

    受益则是避免封臣去瞎胡搞,搞到他成为装逼不成反被操的角色。

    城池不能随意筑?

    那就大肆地建造“邑”这种城池的下级建筑。

    所以,能看到作为主城的“阴”城周边又有很多的“邑”,几乎连成一片的同时,却又被护墙给互相隔离开来。

    “阴”城的城墙高从六米到七米不等。

    各个“邑”的城墙规格方面要低一些,能弄成两三米的高度,厚度有个二三十厘米就够了;弄成五六米高,厚度三米到四米也行;看的是“邑”落座在什么位置,有什么样的定位。

    但凡是连同“阴”城又处在外围的“邑”,城墙起码要六米高,厚度不能低于四米,更要有属于自己的城门。

    这是吕武在“礼制”允许的前提下,拓展城池的规模。

    以后再将“邑”之间的城墙连接并改造起来,一个占地更广的城池也就出现。

    到时候是拆除掉城内的各种墙,还是保留下来将本来属于“邑”的区域设成“坊”,换一个行政单位名称的操作而已。

    这种设想在短时内肯定是无法干的。

    吕武琢磨着,需要留个组训什么的,教后代子孙怎么玩。

    现在的“阴”地、“吕”地、“霍”地,但凡是开垦出来的土地都有“邑”和“邦”,基本上还是农庄体系的那种。

    阴氏这么搞,直接成为晋国“邑”最多的家族,只是其他的家族并没发现而已。

    至于南方的“原”地和“温”地?

    吕武暂时不想教其他家族聪明,打算维持原来郤氏和栾氏的操作。

    来自北方的客人,他们看着下方的“繁华”,看得一脸的呆滞,慢慢长大了嘴巴:麦糕点的,这是天堂吧!?

    他们其实不信“卖糕”,并且那位“卖糕”卖到被钉上架子的大哥,其实还没出生的。

    万物皆有灵哟!

    他们开始对自己信仰的各种“灵”念念有词,用这样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震惊。

    能听懂他们念叨的什么,一般是对祖先发出灵魂质问,要不就是对石头、山、树,也能是某种动物,嘴巴不念点什么,心无法安稳。

    说到底,他们哪里见过城池和城镇、乡村连成一片的景色,感到震惊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个就跟落后国家的人去到满是高楼大厦的城市,一下子感到震撼是一样的。

    那些人又哪能知道,生活在钢铁丛林里面的不易。

    吕武为什么要将这么一批部落首领和代表弄来自己的封地?

    不弄不行的呀!

    阴氏已经在开拓北部,又要对西部伸手。

    一再碰上游牧部落,需要整合一波的。

    这些游牧部落大多跟阴氏的武装干过架,只不过他们是被摁在地上锤的角色。

    阴氏锤了他们一顿,再拿出好东西换所需要的物品,一般是马、牛、羊和皮革、皮草。

    为什么要将皮革和皮草进行分类?

    只因为游牧民族的皮革一般是羊皮、牛皮,皮草则是另外一些动物的皮毛,比如狐狸皮草。

    一样是动物身上剥下来,获取方式和价值却是不一样的。

    打一顿再建立贸易关系,能够让这些游牧民族老实一些。

    阴氏拿出去的货物,以铁制品居多,像是烹饪用具之类;再来就是布匹以及植物类的粮食。

    游牧部落当然也吃植物类的粮食,真不是放羊的就顿顿吃羊肉。

    游牧部落哪怕是达官贵人也极少吃肉。

    实际上,顿顿吃肉,谁受得了啊!

    普通的游牧人大多是顿顿吃奶酪食品,能挖野菜之类来增加菜谱。

    首领之类的游牧人,他们则是吃植物类食物以及肉食,少量吃一些奶酪制品。

    吕武将这些部落首领和代表喊过来,一来是让他们知道阴氏到底有多么强大,再则就是加强合作关系了。

    一些早早就勾搭上阴氏的部落,又或是干脆被阴氏收为附庸的部落,他们很自觉地凑到一堆。

    聊些什么呢?

    讲的是今年打了多少部落,抓到多少奴隶卖给阴氏,贩售给阴氏多少马、牛、羊、皮革、皮草,部落的生活得到了什么改善之类。

    剩下的那些部落首领或是代表,震惊中回过神来,情不自禁地凑上去。

    比较尴尬的是,诸夏这边都不一定能听懂各国的语言,没有成熟语言体系的游牧部落,一个部落有一种语言,不会晋语就只能连比带划的鸡同鸭讲了。

    对了,目前诸夏这边,中原列国想混得开必须会晋语;南方则是要会楚语才能互相走动。

    这也体现出很真实的情况。

    晋国制霸中原,自家的文化以及语言,自然而然会被各国学习。

    楚国制霸南方,一样会将影响力辐射到周边。

    阴氏是晋国这边的家族,对外联络肯定是用晋语,搞得北方和西方各游牧部落的首领都要努力学习,要不某天被揍也是白挨揍,甚至要因为语言不通的关系被灭掉,举族到阴氏这边当奴隶。

    类似的情况真的挺正常,导致阴氏的异族奴隶特别多。

    一群游牧部落的首领或代表被提醒着去坐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有样学样地跟着学晋人屈膝跪坐。

    他们的姿势肯定不标准,坐起来也难受。

    吕武扫视了他们一圈,默不吭声地站起来,离开了现场。

    这种情况没人觉得意外。

    一帮没开化的low逼。

    半开化也是属于阴氏的附庸。

    有什么资格让吕武亲自主持会议?

    作为阴氏的家主,又是晋国八“卿”之一的吕武,能来现场溜达一圈已经很给他们面子了。

    所以在吕武站起来之后,现场没人还敢坐着,其中包括阴氏的家臣。

    主持会议的将会是宋彬这个阴氏的第一家臣。

    吕武来到门外看见吕阳,顺势走过去轻轻摸了摸孩子的脑袋,将两个“牛角”摸得歪了一个。

    两个“牛角”叫束髫(tiáo),就是诸夏孩子们会有的发型。

    吕武看向了紧跟在吕阳边上的卓,再将视线移到吕阳身上,先指了指里面的那群low逼,再指向山下的一切,沉声说道:“孩子,这是朕给你打下的江山啊。”

    一点没错。

    非常靠谱!

    分家是不可能分家的。

    无关于对其余的子嗣公不公平。

    自行分家是在使自家变得弱小。

    所以,吕武的一切以后都会由吕阳来继承。

    至于自称“朕”这种事情,以吕武现在的心情算是在讲段子。

    问题是,目前自称的就是“朕”,自称“我”才是异类。

    吕阳的反应不大,只是懵懵懂懂地傻笑着点头。

    为老吕家服务大半辈子的卓则是露出了骄傲的笑容。

    “主,收归诸狄,为攻代谋?”卓问道。

    没有的,才不是,别瞎说!

    吕武接下来会跟代国一起快乐玩耍。

    争取代国成为阴氏的战略伙伴关系,互通有无的同时,探索北方是个什么环境。

    也许,只是也许,吕武会忽悠代国向北开拓,好好地帮阴氏当探路先锋。

    代国没什么疆域概念,任由阴氏在占领吕梁山以北。

    这么好的国家,怎么能一副凶巴巴的模样去对待。

    哪一天条件允许了?

    吕武琢磨着可以尝试玩一出春秋版的“鸿门宴”。

    话说,一定很精彩的!

    所以,没撕破脸之前,代国那么可爱,为什么要打他?

    如果是一些游牧部落去打,那也绝对不是阴氏指使的!

    有没有游牧部落去打代国?

    也就是里面那群low逼会不会去打,是阴氏指使,那也不是!

    谁敢说是?

    俺才不多哔哔。

    阴氏能动员出一个“军”,还是晋国编制的“军”啊!

    打不过怎么办?

    信不信逼急了,俺拉着整个晋国一块上!

第394章:是俺提不动刀,还是你飘?

    旧的一年在十月份就已经过去了。

    过了冬天之后,万物开始复苏,各个国家热闹了起来。

    吕武在国君一催再催之下,不得不离开“阴”城,踏上前往国都“新田”的道路。

    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并不算少。

    其中,齐国、卫国、鲁国的国君脑子集体抽抽了。

    齐君吕环还是决定跑去蜀地参与秦楚的会盟,走前同意出兵攻打莱国。

    结果?

    晏弱去莱国宣战,见了莱国的大夫子赂,双方一阵交流之后,莱国以牛马各百的数量进行贿赂,晏弱美滋滋地忘了宣战的事情。

    没宣战?

    那就是齐国决定不打莱国了。

    消息没传到晋国之前,齐君吕环要求自己的所有夫人,以及宗室的妇女,一块参加“齐姜”的丧礼。

    使择美槚,以自为榇与颂琴。

    众,怨气,沸腾,曰:非礼也。礼无所逆,妇养姑者也。亏姑以成妇,逆莫大焉。且“齐姜”,君之妣也。襄公嫡母,故曰君之妣。

    某国执政听到那事,挥笔在《诗》记载,曰: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偕。

    啥意思呢?

    就是葬礼超出规格了。

    办得太过于隆重。

    并且要求那么多的贵妇参加丧礼是个什么意思?

    尤其是齐君吕环不断去厮混,好像来了个夜夜笙歌。

    至于齐君吕环跟谁夜夜笙歌?

    夜夜笙歌又是个什么意思?

    自己猜咯。

    (史书记载,正是因为这么一件事情,才让吕环得到“灵”这个谥号的机率大增)

    那个“某国执政”说的就是季孙行父。

    而他是鲁国人。

    鲁国人嘛?

    懂的都懂。

    其实,齐君吕环还要求莱国的国君参加丧礼,只是被拒绝了。

    等消息传到晋国,更准确的说是传到吕武这边,齐国那边又决定打莱国了。

    等于说,吕武所知道的是齐国不打莱国。

    因为消息延迟的关系,后面齐国又要打莱国的消息,吕武暂时不知道。

    齐国又决定打莱国,齐君吕环却带上队伍去了蜀地。

    卫国和鲁国的国君,不顾各自执政的劝谏,无视了国中贵族的如丧考妣,一样踏上了前往蜀地的旅程,要参加秦楚牵头的会盟。

    这个也是国君为什么一再催促吕武赶紧去国都“新田”的原因之一。

    根据小道消息,将前往蜀地会盟的国家达到十四个。

    除了会盟的发起者,也就是楚国和秦国之外,原先作为晋国小弟的齐国、鲁国、卫国、宋国也要参加。

    这样一来,齐国、鲁国、卫国、宋国是从行动上背叛了晋国。

    一块会去蜀地参与会盟的还有楚国的一帮小弟,包括郑国、蔡国、陈国、许国、唐国、随国。

    没看错。

    现在的确有一个唐国。

    这个唐国跟晋国没什么关系,是一个祁姓的诸侯国。

    好像也不对???

    那个尧后裔建立的唐国,还是跟晋国有点关系的。

    这个关系是周王室灭了唐国,分封叔虞在唐国的故土,也叫唐国。

    晋国一开始的国号就是“唐”,国君世袭侯爵爵位,后来姬燮即位,改国号为晋。

    因为“灭其国,不绝其祀”的关系,周王室将尧的后裔则改封至现今河南唐河县、湖北枣阳市一带,依然是叫唐国。

    目前唐国是楚国的一个“国中之国”,算是楚国的附庸。

    随国跟唐国是邻居,一样是被楚国全面包围。

    随国比唐国更惨是,随国从上到下除了国号之外,一切都是楚国的。

    通透的来讲,楚国已经灭掉了随国,开始顾着吃相之后,保留了随国的国号。

    然而,随国已经是名存实亡的现状。

    别问吕武为什么会知道那些。

    问就是晋国被“蜀地会盟”搞得无比火大,卖力地收集相关的情报。

    国君与在“新田”的诸“卿”一阵合计,觉得跟楚国打是五五开的局面,不敢现在去招惹楚国,打算将参与蜀地会盟的其余列国,一个个拉清单算账。

    吕武听到消息的时候错愕了。

    夭寿!

    晋国竟然开始怂啦?

    那么,作为诸“卿”之一的吕武是不是该收着点,不要老是想着怼天怼地对空气?

    好像也不对啊!

    吕武应该考虑的是让晋国重新振作起来,要不这个“卿”当得也太没滋没味了。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

    吕武重新来到“新田”,气都没功夫喘一口,直接到宫城求见国君。

    等他见着国君,发现其余的“卿”竟然全在,其中包括解朔。

    “阴卿来矣?”国君看似有些抱怨。

    有点身份和地位,谁不想长期待在“新田”这个国都呀?

    真没见过成为“卿”之后,还老想着回去封地的人。

    不待在“新田”很难获得第一手的消息。

    有些事情发生了,不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极可能会出大事的。

    国君的抱怨,很大一部分是觉得吕武不争气,再来就是吕武不在,会导致国君莫名的心虚。

    造成国君心虚的原因有点小复杂。

    元戎智罃这人尽管控制贪欲,更多的时候压根就控制不住,显得有些贪婪过了头。

    智罃要是只光贪婪也就算了。

    他在弑君风波渐渐过去之后,不再像开始之初会给国君面子,展露出一个晋国元戎该有的峥嵘,可劲地压制国君,挤压属于国君的权力。

    国君很指望中军佐韩厥能帮一把。

    然而,韩厥又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碰上事了的第一选择是退缩,只有感觉会对晋国造成极大负面影响,才会有限度的硬一下。

    其余卿?

    指望他们别打压国君就算不错了。

    怎么可能指望他们帮国君顶住来自智罃的压力。

    国君为什么觉得吕武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估计是因为吕武在国君微末之时给了不少帮助。

    有那份香火情的同时,国君回晋国也是由吕武全程护送。

    这里国君应该是有选择性地忘记一件事实。

    提议他回国即位的是智罃。

    担任正使进行护送归国的是智朔。

    吕武只是个打酱油的小配角,真的不是“主角”啊!

    七位“卿”看着风尘仆仆而来的吕武,有马上释放善意的人,也有面无表情的人,更有皱眉不爽的人。

    吕武直接无视了他们的各种态度,先对国君行礼,再去坐到自己的位置。

    “元戎决意攻秦、伐卫。”士鲂低声进行提醒。

    吕武给了个笑脸,表示感谢。

    刚才讲话的智罃被吕武进来所打断,重新酝酿了一下,继续之前的话题。

    解朔只知道智罃又重头开始讲,不由羡慕吕武的份量。

    话说,那也真的是吕武有足够的份量,要不智罃大可以不用重头,接上之前的“进度”继续讲。

    国君心中想道:“智罃是忌惮阴武,还是卖力拉拢呢?”

    其余的“卿”心中也有想法。

    智罃花了点时间将为什么要攻打秦国和讨伐卫国的理由讲完,示意谁有什么意见可以提了。

    场面却是安静了下来。

    攻打秦国这件事情在去年已经决定下来。

    如果出征秦国的军团没有变更,不需要再有什么意见。

    刚刚智罃认为讨伐卫国的事情可以交给新军。

    要是魏琦和解朔没有意见,自然也不用多讲什么。

    智罃见没人吭声,满意地点了点头,再看向吕武,说道:“如此,下军集结待命于‘新田’。”

    吕武与士鲂对视了一眼,再一起对智罃行礼,异口同声应道:“诺。”

    中军和上军按照原计划去攻打秦国。

    有变化的是新军也得到讨伐卫国的任务。

    三个军团都要出征,还不知道楚国会不会趁机搞事,唯一没出征任务的下军可以当预备队,可能也会成为救火队员,任务还是非常重的。

    智罃看向了解朔,问道:“解氏征‘徒’、‘羡’众也?”

    解朔有些迟疑地答道:“三‘旅’之兵。”

    哦嚯!?

    解氏竟然能拉出三个“旅”啦???

    智罃却是不满意,蹙眉说道:“新军需满,解氏一‘师’为限。”

    这一下,魏琦眉头皱了起来。

    在晋国成为卿位家族的发展速度会非常迅猛。

    解氏成为卿位家族只是一年的时间,能拉出来的兵力从两个“旅”变成了三个“旅”,兵力的增涨只是一部分,其余的软实力还不知道增加了多少。

    如果解氏只能出三个“旅”,智罃却要求新军满编状态出征?

    这么搞下来,魏氏该出兵多少???

    解朔没敢拒绝智罃,咬了咬牙,重重点头的同时,说道:“诺。”

    智罃警告似得说道:“不教之士,不可征。”

    玛德。

    别搞什么凑数的那一套。

    要不然……呵呵!

    智罃看向魏琦,问道:“魏氏可出众也?”

    魏琦面无表情地答道:“贰‘师’。”

    智罃眉头稍微皱了一下,松开眉头,点了点头,说道:“如此,召余大夫应也。”

    卿位家族的兵力不够,其余的贵族来凑。

    这个也是晋国的老规矩了。

    只不过吧?

    但凡卿位家族能多出兵,一般是不拉其余贵族来凑的。

    原因是晋国卿位家族的军队战斗力更强,“卿”统率自家的军队,指挥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国君一副若有所思表情地盯着解朔看。

    解朔发现国君和韩厥都在用怪异地眼神盯着自己,被看得心里直发毛。

    那啥。

    什么时候解氏能肥到可以宰啊?

    可千万不能给肥过头,宰起来难度增加,影响也会更大。

    解朔默默低下脑袋,脸上出现了狰狞,眼眸的深处正在酝酿着疯狂。

    吕武因为所坐位置的关系,看去的角度能看到解朔的侧脸,心里想道:“这倒霉孩子。另外,姬周和韩厥也太不地道,养肥猪是一回事,干得那么明显也着实太欺负人啦。”

    慢慢地,士匄发现国君和韩厥的不对劲,加入到围观解朔的队形。

    将一切看在眼里的智罃嘴角勾了一下又恢复正常。

    却不知道智罃是在嘲笑,又或是耻笑。

    不管是嘲笑,还是耻笑,智罃肯定有自己的盘算。

    人在戏中被围观。

    围观者同样也成了戏的一部分。

    吕武就发现魏琦和中行偃在分别盯着自己的目标。

    魏琦看的是韩厥。

    中行偃看的是智罃。

    然后,魏琦先看向吕武,再来是解朔、中行偃、士匄加入到围观吕武的队形中。

    吕武:“……”

    尼玛。

    瞅啥瞅?

    打算搞我?

    魏琦:别介,咱俩啥关系?有机会合作搞韩氏一波呀!

    解朔:哥……,不,爸爸……,爷爷,救命啊!!!(关系有点乱)

    中行偃:小老弟,有没有兴趣搞一下智氏?

    士匄:俺一个没注意,阴氏变得很强啊?frieold me。

    唯一只能当看客的国君将一切尽收眼底:你们是打起来好,还是不打好呢?

    国君琢磨了一下,卿位家族真不能再乱,要不晋国没灭在楚国或哪一国手里,要亡于内乱了!

    他开口说道:“元戎若允,开春便出征罢。”

    操!(一种运动)

    绝对不能让这帮家伙有清闲的时间。

    要一再安排任务!

    今年揍秦国和卫国。

    明年再找攻击目标。

    也许能揍鲁国?

    国君再仔细想了想,对揍鲁国感到很迟疑。

    那个动不动就发出历史耻辱柱的国家,打起来贼轻松,就是要被骂得很惨的啊!

    在国君和八卿各有心思的情况下,大殿内又出现冷场了。

    正想事情的人,没一个注意到出现冷场的情况。

    倒是将那些在旁负责伺候的侍者被整得开始飙汗。

    他们怕啊!

    只要位高权重的人进行思考,绝壁会有人倒霉。

    谁又能猜到倒霉的会是哪个?

    说不准自己呼吸重一些,惹得那些家伙不高兴,要被拖下去当花肥。

    “我闻宋复求援?”国君率先打破诡异的寂静。

    智罃颔首,说道:“楚、郑攻宋,宋不敌。”

    国君低叹了一声,说道:“宋不可不救,郑不可不攻。”

    现在是春秋中叶,选择了什么用词,代表着“力度”的不一样。

    比如晋国要“攻”秦国,要“伐”卫国。

    “攻”就是不设定攻打的底线,打到满意为止。

    “伐”则是进行有限度的教训就够了。

    近期郑国给自己增加太多的存在感了。

    国君是打算无视郑君姬睔发丧的事实,要进行“非礼,伐丧”的军事行动了。

    包括吕武在内的七位“卿”看向了身为元戎的智罃。

    那可是要“伐丧”啊。

    打输打赢都要被骂,还会是“全世界”侧目,并且一块痛骂的那种。

    尤其是,打赢了都不知道要向谁讨要战争赔款。

    “这……”智罃郁闷地拉了个长音,心里埋怨国君给出了老大难题,一咬牙问道:“攻郑?”

    他说着,目光瞄向了吕武。

    而吕武发现智罃看过来,直接像是得了颈椎病那样扭了扭脖子,发出一连串“噼里啪啦”响声,再看着天花板。

    看尼玛看。

    俺不去!

第395章:一个个都不安份

    并不是一种错觉。

    吕武能感觉到来自智罃那种明显的恶意。

    这种恶意像是一种警告,暂时没有演变成了实质上的对抗。

    话说,智罃为什么要警告吕武?

    难道是因为吕武不再慷慨,致使智罃感到不满了?

    或者说,是因为吕武跟国君走得有点近,导致智罃必须进行警告?

    可能也是阴氏的发展过于迅猛。

    总之,吕武就是感受到来自智罃的恶意。

    晋国的卿位家族互相提防和针对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又离不开各项的合作。

    用现代化来讲,晋国卿位家族既是对手也是合作伙伴,不是纯粹的敌我关系。

    “我或许是需要帮解朔一把的?”吕武并不觉得魏氏靠谱,想着要不要拉扯一下小老弟。

    这是建立在阴氏和魏氏有难以调解的矛盾基础之上。

    光是军火市场的竞争,就够阴氏和魏氏找不到和谐相处的基础,别提阴氏想向西开拓,魏氏却处在西面。

    矛盾之所以没有爆发,单纯是阴氏干不挺魏氏,魏氏亦无法覆灭阴氏。

    真的与吕武有个魏氏的枕边人无关,更不是因为其它的什么交情。

    同样的道理发生在魏氏和韩氏身上。

    韩氏在晋国西部有几块封地,算是仅次于魏氏在西面的第二大“封主”,导致两家天然上存在竞争。

    吕武知道韩厥一直想培养赵武,阴氏的出现却是取代赵氏成为北疆“霸主”的地位。

    这么一搞,阴氏与韩氏又存在矛盾。

    魏琦没死之前,魏氏跟阴氏的矛盾很大概率会一直引而不发,双方会是那种不可调解又亲密合作的共生关系。

    魏氏与韩氏的矛盾不大,不出现什么突发事件的话,应该会一直相安无事?

    吕武想拉解朔一把的根本原因比较简单。

    解朔再怎么都是“卿”之一,代表拥有话语权。

    解氏之所以无法发声,只是因为他们太过于弱小。

    吕武拉扯解朔一把,会不会破坏国君和韩厥的什么计划?

    自身需要为前提,得到的收益足够,谁管什么国君,韩氏不爽又怎么样。

    但凡国君和韩厥想要针对吕武,没有阴氏帮解氏,一样会被针对。

    身份地位足够高,凡事是需要小心翼翼,走一步筹谋三步。

    只是,身份地位到了一定的程度,光是小心翼翼完全不够。

    毕竟,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

    还有另外一个道理叫“不进则退”。

    男儿当自强啊!

    晋国的卿位家族互相针对,一般根本不用找原因,真相信结盟之后就是铁哥们,脑子肯定被门夹过。

    吕武出了宫城,不出意外解朔自己凑上来了。

    没等解朔来得及说点什么。

    士匄和士鲂对吕武发出邀请。

    鉴于解朔好歹是一个“卿”的身份。

    范氏的叔侄需要给“卿”这个身份尊重,一块邀请了解朔。

    结果是魏琦和中行偃看到几个人凑堆。

    搞乜嘢啊???

    魏琦和中行偃想都没想就求入伙。

    智罃和韩厥当然也看到了。

    元戎要有逼格,不能去求加入,需要一丢丢的坚持。

    智罃只看到那六个“卿”很不懂事,有说有笑地离开,郁闷又恼火,更多的行为却不能做的。

    练了“龟息**”的韩厥无法使人从脸上看出内心想法,面无表情地登车。

    韩厥回去后会派人提醒赵武去向吕武汇报工作。

    赵武是下军尉,找吕武汇报工作很合情合理,工作汇报完,腼着脸坐在旁边当听众,不合情也不合理。

    可他还是个孩子呀!

    孩子干一些什么事。

    长辈们难道要当场喊打喊杀?

    士匄和士鲂邀请吕武有什么目的?

    如果只是吕武应邀,他们当然能讲出来。

    再增加中行偃、魏琦和解朔,他们只能东扯西扯当作纯粹的联谊会了。

    士匄提到了跟吕武在南方合作的事情。

    “阴氏灌溉之法善也。以家臣督之?范氏亦需。”士匄没想白嫖,复道:“出役而代,两家共经。”

    吕武没反对的理由,笑着说道:“善。”

    阴是在“原”地和“温”地的人手并不多,两地合起来的农夫不超过三万。

    再加上驻军以及家属,阴氏在“原”地和“温”地的约有九万来人。

    这么点人口肯定填不满“原”地和“温”地。

    吕武的发展重心在“阴”地和“吕”地,连“霍”地都有些顾不上,不可能再迁徙更多的人口前往南方。

    而“霍”地发展农耕的成本着实太大,吕武在“阴”地和“吕”地没有利用到极致之前,只会拿“霍”地发展牧业以及矿业。

    阴氏还向北和向西进行开拓。

    家族的发展模式搞得就是农牧共同进步的那一套。

    阴氏这边有技术。

    范氏那边有人手。

    两家合作完全是互利共赢的嘛。

    中行偃等士匄和吕武说完,笑着问道:“我家亦可。”

    吕武无所谓啊。

    而阴氏和中行氏合作,只要不影响到范氏的工程进度,范氏又有什么理由阻止?

    魏琦看到吕武一次闲聊就跟范氏和中行氏成了“一伙”的,问吕武道:“河西之地水利,有可为?”

    现在魏氏的封地都连成片,以大河两岸为中心区域,占了河西之地和河东之地。

    那边不光有大河,还有泾水和渭水。

    如果魏氏想搞水利工程,太过于有利可图了!

    其它的不用多说,仅仅是治理好几条河系,每年汛期的时候不会被洪水搞,对魏氏来说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要是能够将几条河系利用起来,形成灌溉体系,魏氏说什么都不可能缺了粮食。

    吕武被问得一个愣神,想了想说道:“一时难,不百年,无以成事。”

    那可是治理大河!

    哪怕绕过大河,渭水和泾水一样不那么好伺候。

    在大河挖渠搞灌溉体系,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的。

    即便是有那个技术,花几年的时间进行实地考察与计划。

    真的要启动工程,该动用多少劳力?

    魏琦说道:“不图一时,安能百年?”

    不光吕武愣住。

    在场有一个算一个都被魏琦的“宏图霸业”给震惊到了。

    话说,魏氏有多少人口,又能调出多少劳动力来搞水利?

    知道一些事情一旦开始做,不是想停就能停下来的吗???

    “我了个去!一旦魏氏真的把河西和河东治理成鱼米之乡,还有其他家族什么事?”吕武佩服魏琦的眼光和魄力,却压根不相信魏氏能办到。

    就说几百年后的秦国,光是搞一条郑国渠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工程耗费了多少时间吧。

    那还是在有“技术达人”的摸索、计划和亲自指挥之下进行。

    现在对于水利工程的相关技术,有一家算一家都只是在摸索当中,阴氏只是比其他家族领先那么一步两步而已。

    简单的说就是,阴氏搞点低难度的活能办到办成,碰上了事关“大河”绝对一脸懵逼。

    吕武说道:“大河为‘界’,无交通,难工程。”

    哥。

    想搞波大的?

    先把交通搞定吧。

    过大河全靠泅渡,怎么看都不靠谱。

    而铺路搭桥这种事情?

    拿到现代都不是一件能够简单完成的工程,何况是在公元前571年。

    若是真的简单,吕武何必头疼。

    他早就应该在自家封地建造一座沟通汾水两岸的大桥了,用得着每次要过汾水南北两岸,一次次从“昆都”那边借路吗?

    位处“昆都”那边的过河大桥是赵氏建造,工程师却是来自秦国,有那么些年头了。

    吕武有问过赵武。

    因为赵氏历经过覆灭,不但封地和人口经过重新洗牌,相当的文献也丢失,自然是没有得到答案。

    中原列国总是骂秦国野蛮,只是有些东西秦国真的领先中原各个诸侯国。

    包括医术以及建桥技术。

    吕武没有参与接下来的闲聊,脑子里在思考魏氏的“百年计划”有没有可行性,是要阻止,还是怂恿一波。

    外面有人通报,说是赵武来了。

    他们不是在进行什么正经的会谈。

    赵武来求见吕武汇报关于下军的事情,怎么都不算突兀。

    本来以为发生了什么突发事件的吕武,听赵武讲了一些本来就该做的事情,猜测是韩厥让赵武过来当耳朵和眼睛。

    看破不说破是一种美德。

    然后,吕武并不打算讲究这种美德,笑呵呵地问:“可见过中军佐?”

    赵武努力让自己的表情没有大变化,答道:“武便是从韩伯处来此。”

    韩氏在扶持赵氏又不是什么秘密。

    只是,赵武身为下军尉,却是有那么点问题了。

    本来没在意赵武来不来的士鲂就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士鲂:小家伙吃着下军的饭,给韩厥干的活?

    另外几个“卿”也不高兴起来。

    倒不是他们对赵武有什么意见。

    一个个心里痛骂韩厥没担当,想知道这边谈些什么不自己来,指使一个小家伙算怎么回事。

    解朔笑吟吟问赵武,道:“不知中军佐何时遣退先屏?”

    这个“先屏”是谁?

    他是中军尉啊。

    赵武露出了懵懂的表情,不解地看着解朔,问道:“中军尉何罪?”

    解朔有点被噎住了。

    感觉十足没面子的解朔“哼哼”了几声,摆出不愿意跟小家伙计较的态度,找魏琦聊出兵卫国的事情。

    其余几个“卿”,包括吕武在内,一个个却是皱眉。

    什么个情况?

    也就是赵武应对得当,却没有对“卿”该有的尊重。

    他们哪怕年轻,屁股下的位置也会逼得他们活成一个老阴逼,无不心想:“不得了的小家伙啊!是国君和韩厥给了小家伙太多的胆量,都敢怼一位‘卿’了啊?”

第396章:有点被儿子吓到

    怼“卿”啊?

    这种事情在晋国是一件大事。

    不是“卿”却敢怼“卿”的人挺多,少数辉煌腾达,更多则是家族消失。

    吕武就干过怼郤至的事情。

    只不过,他刚怼完就立刻找机会认怂,还帮郤至当了一回打手。

    当时韩氏、智氏和魏氏出于某些原因比较看顾阴氏。

    当然,让他们真的为了吕武去跟郤氏火拼,是没有可能的。

    郤氏当然不怂韩氏、智氏和魏氏。

    关键,旁边不是还有一个栾氏在捣乱,国君(姬寿曼)也在虎视眈眈嘛。

    赵武的背后有韩氏和国君。

    解氏是最弱的卿位家族。

    大家都知道国君和韩厥是拿解氏来占坑,就像曾经的栾书和郤氏让邯郸赵占一个“坑位”的操作。

    只是,真的太欺负人了!

    魏琦就有些看不过去。

    他跟解朔是搭班子的关系,要是解朔硬一些,怎么都要帮忙出出头。

    实际上什么事都不会干。

    出言打压一下赵武就够了。

    解朔却自己怂了。

    这样咋整?

    范氏和智氏跟赵氏有婚约。

    赵氏只剩下赵武一颗独苗。

    士匄和士鲂不想毁婚约,能够干看着,也能选择帮赵武一把。

    赵武背后不但站着国君和韩氏,范氏和智氏也算他的靠山。

    另外,别忘记吕武的夫人是谁。

    先别管不是自己家,可不可靠的问题。

    赵武是真有嚣张的资本啊!

    估计这个也是解朔为什么怂了的原因。

    只是吧?

    范氏和智氏因为韩厥的一系列操作,尽管没有提出毁掉婚约,跟赵武没表现得多么亲近。

    吕武又觉得自己“占”了赵氏的地盘,甚至因为当了个“先知”,有心要打压甚至吞了赵氏。

    只要了解其中的内情,会明白一个真理。

    靠山,山倒。

    靠人,人跑。

    不是自家的实力,真的靠不住!

    所以,吕武从来只打算借力,没有将来自外部的助力当成自己真正实力的一部分。

    “主。”葛存已经等候多时,见家主回来,行礼过后递上摆满封套竹简的盘子,又说道:“主应早阅。”

    阴氏在“新田”的府宅还没有建好。

    他们这一次过来“新田”,住的是国君之前赏赐的一座宅院。

    吕武没在意是在家门口,伸手按照顺序拿起一个竹简拆掉封套,一看是家族的新资料,说道:“阿大何在?”

    家族继承人的培养不能落下呀!

    哪怕年纪还小,听不懂也能耳濡目染。

    葛存答道:“已在雅间。”

    这个“雅间”不是什么风雅场所,属于家主办公室。

    吕武也就一边走一边看。

    他在走路的同时,左右两侧的小青和小白比较忙碌。

    忙些什么?

    她们需要帮吕武脱了皮裘,衣物上的一些挂件,比如压住裙摆的玉佩,腰间的玉带,肩上的饰带……,很多玩意都要摘掉,脱掉外衣再换上适合在家穿的外衣。

    好像很讲究?

    而讲究就对了!

    人靠衣装马靠鞍,身份地位不就是装扮承托起来的嘛。

    在这个讲礼的时代,在家无所谓,出门在外就要有符合逼格的穿戴,不然会活成一个笑话。

    来到雅间。

    百般无聊的吕阳看到吕武赶忙行礼。

    吕武则是对同样在场的卓行礼。

    换作其它时代,哪有家主会向手下行礼。

    真遭遇这种事情,那些手下就该准备葬礼了。

    不是其它。

    身份不匹配,高位者突然礼遇下位者,绝对是要下位者的命。

    比如,风萧萧兮易水寒。

    又或,汝妻子吾养之,勿虑也。

    当前时代,家主尊重家臣不算什么,甚至是一种必备的品德。

    卓的年纪其实并不太大。

    只不过,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的年代,再加上饮食和生活环境,医疗水平等等,三十来岁的人却有着五十多岁的身体健康度,真的一点都不会夸张。

    卓今年四十多,看上去却白发白了大半,人长得黑黑瘦瘦,不问岁数,猜有个六十多岁都有人信。

    他已经不再作为一名管理类型的人才,请求时刻伴随吕阳。

    这个也是一名老家臣在觉得身体不太行了之后,想着能看顾家族继承人多久就陪伴多久的心态。

    这种情况不独出现在卓的身上,很多为某个家族效力一辈子的人,都会有相同的选择。

    吕武能怎么样?

    肯定不能拒绝的。

    “我家口众七十万余,地之多‘阴’、‘吕’、‘霍’、‘原’、‘温’,尚有‘上河西’、‘山北’,乃父言予你知……”吕武开始介绍各地大概的情况。

    那个“上河西”和“山北”指的是阴氏偷偷向外开拓的疆域,对国内进行了隐瞒。

    其中“上河西”在大河的西边,位处魏氏的北方,两个地方并没有直接的接壤;“北山”则是吕梁山以北,部分侵入代国疆域。

    一年前,阴氏统计上来的人口,包括武士、属民和奴隶总人数也就四十七万。

    这些算是普查得到的部分,没算未统计的部分,更没有将“霍”地、“原”地、“温”地的人口算进去。

    同时,一些跟游牧部落交易的奴隶,贩卖军火各家用来支付的人口,攻齐俘获的人口分成,以及一些自主来投的人,一样没有被算进去。

    不统计不知道,一统计下来,阴氏的自由民数量已经超过四十万,来到四十四万的数量

    也就是说,阴氏的奴隶数量在三十万左右?

    一边看一边教导儿子的吕武脸色有些发木。

    晋国才多少人口来着?

    好像也就五百来万的样子。

    阴氏的人口就有七十多万???

    其实,并不是那么算的。

    现在各家并不搞人口普查,谁也不知道自己家到底有多少人口,只会注意能征召多少“徒”和“羡”。

    等于说,一个国家到底有多少人,只能往大概的数量上去猜,想得到精确数字属于不可能。

    史料上记载晋国有五百多万的人口,肯定没将奴隶计算进去,并且不一定正确。

    毕竟,晋国自己都没普查,没有精确数据。

    史学家超大概率是从晋国能出兵多少,进行相对合适的推测。

    “七十多万?我怎么还是觉得处处缺人啊。”吕武心想。

    吕阳好奇地问道:“阿父,范氏口众多也?”

    别说。

    阴氏还真有在偷偷观察和监控各家。

    可能那些家族自己都不清楚,阴氏却能拿出他们大概的数据来。

    吕武答道:“不计奴隶,约四十万口众。”

    吕阳想了想,说道:“如此,我家多于范氏,晋以我家独强。”

    矮油?

    还知道晋国现在是范氏看去最强大?

    我的傻儿子啊!

    账目不是那么算的。

    范氏有多少人,阴氏又有多少人,不是只简单看人数的。

    要算一算范氏的多少人跟随了多少代。

    几代人在一个家族多久,代表着向心力和归属感有多强。

    还有另外一个算法。

    一个家族能拉出多少军队,又是多么能打。

    总之,阴氏有些“虚胖”啊!

    上升到国家的层次,有多少人是一回事,能不能利用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齐国不是有两百多万人口吗?

    为什么会被吕武带着两个没满编的“军”就摁在地上锤。

    就是因为齐国虽然有那么多人,却是无法有效利用啊!

    吕武觉得数据什么的可以等一下再列举,怎么去将人力资源利用起来,需要先好好地教一教。

    阴氏为什么能发展迅速?

    不就是因为能将所拥有的人力,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嘛!

    幸亏吕武并不吝啬,甚至可以说很大方,再来是进行了土地改革。

    如果是以各家的政策,再那么不体恤民力,治下的人早就该逃得干干净净了。

    吕武光是一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解释了两刻钟。

    他见吕阳好像懂了,问道:“可知何意?”

    吕阳点头,答曰:“使之以利,利不达,贪多者,可杀之。”

    啥!?

    到底是怎么个理解方式,又是什么样的脑回路,能给出这样的答案。

    吕武下意识看向旁听的卓,发现卓一脸懵逼,眼睛里好像也出现了圈圈。

    所以,不是卓教的?

    那么,吕阳到底是跟谁学的?

    “阿父呀。”他再次给出答案。

    吕武眼角抽搐了几下,很怀疑自己有那么教导过吗?

    吕阳很认真地说道:“阿母极爱阿父,阿父行何事皆言予阳。”

    妈耶!?

    到底是娶了个什么样的老婆。

    孩子那么小就开始教打打杀杀了。

    好像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嬴?只是将吕武做得一些事情当故事讲给吕阳听。

    至于吕阳听后是什么理解,又形成什么样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是这孩子自己的事了。

    吕武控制住伸手拍额头的举动,笑着问道:“若有一人犯错,我儿如何处置?”

    吕阳认真地想了想,答道:“若非我人,侵犯我家,诛之可也;若我人,行之律法。”

    欸欸欸!

    怎么还是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

    要是没有后面的话,吕武都该怀疑自己的种是不是太过于暴虐了。

    吕阳说道:“阿父便如此作为。偿还温子之情,赠予报仇之恩,杀之,得其地。”

    这一下吕武真控制不住伸手拍额头了。

    这也能讲给孩子听?

    到底,特么,谁说的!!!

    吕阳疑惑地看着自己的父亲,问道:“存授之有错?”

    吕武可算知道是谁。

    是葛存啊!

    然后,有错吗?

    好像……,也没错吧???

    继承人嘛。

    怎么能养在温室里面,及早让继承人知道世界的残酷,是一种必备的教育。

    吕武多少是有些心有余悸,摸着吕阳的脑袋,说道:“日后紧随阿父。若有疑惑,何时皆可询问。”

    这继承人看样子没养废。

    就是……,好像多少是有些长歪的样子???

第397章:这是人干的事情?

    为人父母这种职业?

    老实说,吕武也是第一次啊!

    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关于下一代都是重中之重。

    一旦下一代教育失败,家庭肯定是要完蛋的。

    在这么一个年代,普通家庭基本不用担心教育问题。

    没有学校。

    没有藏书。

    长辈文盲。

    谈什么教育?

    一些贵族家庭可能会有一本或几本书。

    这些书绝对是传家宝级别的宝物!

    属于人可以死,家族能被攻破,书却一定不能丢的那种。

    但凡家族还有血脉,必须是当代人学了下代人学,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只要还有知识,迟早有那么一天家族还会重生,甚至成为国家命运的掌控者之一。

    吕武现在为什么会听到某个“司马”就想弄死?

    他本身跟“司马”这个姓氏没仇。

    只因为这个“司马”搞老乌龟那一套,建立王朝也就罢了,玩得华族差点在北方被灭绝。

    五胡乱华了解一下?

    诸夏那么长的历史,每个王朝多少有点贡献(不算割据势力),独独这个“司马王朝”完全就是一个祸害。

    而司马一家经历非常长久的沉沉浮浮,好几次在灭绝的边缘疯狂试探,偏偏跌倒之后没几代人又能再次站起来。

    为什么?

    就是因为他们的家族传承(知识)得到了延续啊!

    所以,也就吕武不知道司马懿在春秋的祖先是谁,要不玩人道毁灭绝对会很有成就感,比名下多了几块封地,都会感到更加心情畅快。

    吕武不知道的是,哪怕他读过司马懿的记载,有史的也就追溯到司马懿的十五代祖司马凯。

    而这个司马凯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人之一。

    吕武想提刀,需要活至少两百年。

    在春雨停了之后。

    国君跟随中军出征了。

    中军和上军将出征秦国,打一场“攻之战”。

    没有多久,新军也出征卫国,要打的是“惩之战”。

    吕武是下军将,再一次成为留守主事,将担负起晋国的各项事宜。

    包括盯紧没有出征的贵族,敦促各地的农耕诸事,甚至连道路都要监督各家族保持畅通。

    这里面关于“道路”的这一件事情最为繁琐。

    现在讲究谁的地盘谁做主。

    要将路修得很好很完善是一回事,不乐意修,乃至于是故意破坏,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轮到“司徒”能去管一管的前提是,出征部队的补给线要经过哪一家。

    为什么“突然”又能管了?

    只因为牵扯到了军事相关。

    同时,司徒本身的职责就包括了调动劳役这一项。

    如果出征部队在归师的半途又参与战争,司徒就又有事干了。

    需要做的事情是打开国库,调集劳役运输辎重给予出征的部队。

    司寇要是没有出征,他就要跟司徒搭架子。

    司徒负责向各家征调劳役。

    司寇保证道路沿途的治安相关。

    目前兼任司寇这个职位的是韩厥。

    而韩厥已经出征了。

    中军、上军和新军刚出征,不存在什么“逾期”这个说法。

    吕武需要干的事情是盯紧没有出征的贵族,以及敦促各地农耕诸事。

    他只感概现在的官僚体系过于简单,没几个直系属官,一切都需要委派家臣去做。

    其实,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家臣”体系的盛行。

    很多有才能的人,他们肯定要擦亮眼睛,能不能投靠一名有实权的大人物,又会不会得到赏识和任用,成了关键的重中之重。

    对于早期就投靠吕武的那些家臣来说,他们是非常幸运的。

    等吕武发达了再来投靠的人?

    他们的能才除非高到可以惊艳吕武,不然奋斗个几十年都不一定能得到重用了。

    所以说,有时候一双好用的眼睛和敢于下注的勇气,远比拥有一身本事,更加的重要。

    毕竟,哪怕是没有多大的本事,仅是因为站队给躺赢而富贵好几代的人,真的太经常看到了。

    相反一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却是缺少一些运气,付出几十上百倍的努力,蹉跎了一声都未必能施展所学。

    不用到处跑的吕武就坐镇在“新田”这个国都。

    他最近在干的事情是著书。

    “人之初,性本善……”

    笔停了下来。

    下一句是什么来着?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又停笔了。

    那位孟子还没有出生呐。

    连孟母都没有。

    吕武想了想进行搁置,拿来新的竹简。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感谢周兴嗣这位南朝的伟大学者!

    同时感谢那些写历史文的网络作者!

    事实上,吕武上一辈子没来得及有孩子,不管是《三字经》还是《千字文》都是从一些网络小说看到的。

    只是,再一次停笔了。

    吕武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哪怕是曾经死记硬背,时间一长就给忘了。

    “男儿行,当暴戾;事与仁,两不立;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昔有豪男儿,义气重然诺。睚眦即杀人,身比鸿毛轻。又有雄与霸,杀人乱如麻,驰骋走天下……”

    咦!?

    好像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吕武倒是将《男儿行》用唱歌的方式全记得。

    就是,自家那个儿子已经动不动就喊打喊杀。

    再教这个,不合适吖!

    算球!

    还是继续回忆《千字文》的后续内容吧?

    这一回忆?

    吕武直接陷入原地发愣的状态。

    主要原因是他发现自己真不是干教育家的料。

    他如果教,好像只能教一教为人处世?

    比较关键的是,他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并不符合当代。

    明明知道怎么做会取得难以想象的利益。

    每一次都要考虑做了将造成什么样的后续影响。

    知道进行分析会死多少脑细胞,进行忍耐是有多么痛苦的事情吗?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别问为什么会《孙子兵法》又给记住。

    那是一段会让吕武哭笑不得的故事。

    他知道内容,却不一定懂得去运用。

    说白了就是,学了不等于会用。

    考虑到当前时代不玩“兵者,轨道也”的那一套,他也一直没有默写出来。

    现在不是闲着吗?

    很难得才有这样的时光。

    吕武决定记得什么都给写一写,不能用就珍藏起来。

    因此,什么兵法,什么诗词,甚至是一些想法,反正就是写。

    对了。

    现在教育,一般是拿《诗》在教。

    而这个《诗》其实就是《诗经》。

    有些人单纯就是看和读。

    有的人则是从中去看故事和背景,思索出属于自己的观念。

    当然,《诗》在目前家族实力不差,基本能或多或少得到一些。

    因为流传甚广的关系,没人将《诗》刻意珍藏,也成了启蒙的教学用品。

    吕武所知道的是,历史悠久的家族一般会有属于本家族的“笔记”。

    也就是祖先有什么感想,诸以文字记录。

    现在没谁能想到这些“笔记”会成为一种学术,再创建出学派,成为其中的“核心思想”。

    简单的说,“百家”其实就是春秋各家族某些人物的“日记”之类,好几代人进行完善,逐渐成为一个体系,再发展成为学派。

    吕武并不知道那些。

    他有写日记的习惯,只是没有坚持每天都写而已。

    写日记一般是记录当天发生了什么,又有什么想法和感概。

    懂得分类和归纳的人来操作,一本或几本著作不就诞生了嘛。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吕武写完,扭了扭有些酸的手腕,拿起来检查了一遍。

    他除非是写公文,要不都是使用简体字。

    这就不用有多余的担心。

    现在流行的是“大篆”这种文字。

    因此哪怕是吕武写的一些竹简弄丢或被窃取,压根就不用担心泄密什么玩意。

    他的打算是将简体文字给弄成“家学”。

    也就是除了本家族的嫡系男丁之外,外人看不懂。

    允许的话,只交给继承人会是最好的选择。

    只是这样搞的教育成本会非常大。

    不过,相对比起到的作用,成本什么的根本不必在乎。

    吕武最喜欢干的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这种事情。

    能记得的著作都写一些?

    也可以自己搞创作嘛!

    以后要是流传开,又或是被挖坟,绝对能够惊呆一大群人。

    哪怕是没有写全。

    晓得什么叫残篇吗?

    考虑到交通不便利的关系,这里发生的事情百八十里外就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有相当大的概率会发生“撞车”事件。

    要是等吕武的骨头能当敲鼓棒的某天,有人发表了什么,却被人“认出”已经被吕武所发表过,一个文贼就出现了。

    然而,这个“文贼”绝对会一脸懵逼。

    “我到底在干什么啊?”吕武想道。

    他给了自己答案:“能占尽先机最好。哪天阴氏混不下去了,有我写的这些玩意,一家就能占了‘百家’的一半吧?”

第398章:玩的就是特立独行

    这写写,那写写,什么兵家著作、法家著作、名家著作、农家著作、墨家著作……,甚至是道家学说,但凡能写的都写一点。

    吕武不就成了各家的创始人了吗?

    哪一天阴氏不再玩贵族模式,完全可以玩学阀模式。

    这样一搞,吕武的子孙后代,不就能占了“百家”的很多坑位?

    那谁不是说了吗?

    百年皇族,千年世家。

    所以,某一天吕武成了王,又或是皇、帝,需要搞明暗相合的那一套。

    若是王朝在哪一天崩塌,在明的血脉灭了就灭了,在暗的血脉别想着复国啥的什么玩意。

    破产重组的操作一下,换个招牌重新上市,不玩唯我独尊,改玩合作共赢啦。

    对了,皇是皇,帝是帝啊。

    但凡神州未能一统,反正吕武是没好意思将皇帝这个称号弄出来的。

    他连续半个多月的抄抄写写,累了就带着吕阳溜达,一边溜达一边对照实物或是实事,用闲聊的方式灌输思想观和价值观。

    这个绝对不是什么快乐教育。

    现代已经证明了一点,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快乐教育,一次两次快乐下来,学生被教废了。

    快乐教育哪怕真出了顶级人才,也是学生本身天赋好,跟快乐教育没半毛钱的关系。

    哪种教育模式好,不是看到底出现了多少顶级人才,看的是学生素质体现出来的平均值。

    一个国家只是出现少数的几个人才,更多的被教成废物,国家不完蛋简直没天理。

    所以,教育从来不看顶级的成果,需要看的是以什么作为出发点。

    比如,小、中、高先搞应用教育模式,到了大再玩精英教育模式。

    真有天赋的话,小、中、高阶段就会体现出来,是不是?

    “阿父,我家独霸北疆,蛮荒之地广也,如何立足?”吕阳有去过‘吕’地以北。

    这件事情是吕武给安排的。

    吕武笑着说道:“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地之广,牧也。”

    牛和羊可以用放牧的方式来养。

    马就真的不行啦。

    尤其是战马。

    放养模式养不出战马,需要的是一再地驯服和培育,方式还要正确。

    顶级的战马绝对不可能光啃草,需要将食草的习性改为荤素皆食。

    要不体格高大不起来,体力方面的耐力,需要达到的冲锋速度值和爆发力,不会有足够的体质来作为支撑。

    所以说,战马真的非常娇贵。

    另外,吕武也是不久前才知道一个事实。

    成年野马根本无法驯服,哪怕驯服了也不能当战马来用。

    战马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说白了就是,不但要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脾气方面也不能爆炸,再来就是习惯突发状况。

    比如,成群冲锋模式,又或是没有密集恐惧症,敢于迎头而上。

    这些都需要在战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

    导致的是,马一旦超过两岁,已经无法成为一匹战马。

    没有打小就培育的马,看上去再怎么的雄壮威武,除非骑它的人足够剽悍也不怕死,要不还是悠着点吧。

    得知这一个事实后的吕武很是抑郁了一把。

    他还想着某天去草原抓野马王来当坐骑,明白再好的马没有培训也无法当战马来用,心里不止一次埋怨“演义”故事骗人。

    阴氏在开始之初很贫穷和破败。

    等待吕武将家族发展起来,尤其是打了两波狄人之后,不再出现缺乏肉食的困扰。

    现在?

    阴氏的牛羊加起来是以数十万的单位在计数,并且一直在持续增涨中。

    马匹被进行细分,啃草的马用来耕地、拉车,荤素搭配的马用来骑乘,总数有个三万匹左右。

    吕武想搞正儿八经的骑士,并且已经在做。

    一开始是用选拔招募的模式,搞得实验性质的骑兵队里面狄人和戎人的数量比较多。

    慢慢地,他改为强制模式。

    怎么个强制法呢?

    就是选出一个“士”阶级的家庭,以租借的模式分配至少一匹战马,老子学不会就让儿子学,反正一家必须出现一名骑士。

    这个模式已经搞了快五年,由开始之初的一百,增加到现下的近两千。

    不过,凡事都是从摸索走向成熟。

    吕武给弄出了马鞍、马镫和马蹄铁,目前麾下能够被称为骑兵的数量也就不到五百,其余顶多就只能算是骑马步兵。

    再算上不是“士”阶层……,也就是非“徒”的那一批“羡……”,也就是临时领主武装,阴氏能骑马作战的人数有个接近五千的数量。

    算起来也是吕武太过于讲究,要不然能骑马作战的人数远远不止五千。

    五年的时间取得这样的成果,吕武并没有感到满足。

    他琢磨着,什么时候阴氏能拉出一个骑兵“军”才算是真正的牛逼。

    现阶段他的目标比较明确,再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搞一个骑兵“师”出来,再拉上战场看看成果。

    开始搞骑兵了,一些服饰方面肯定也要跟着改一改。

    阴氏刚崛起不久,人也是刚刚归于阴氏,没有什么顽固派和保守派,几乎是吕武说怎么整就那么弄,阻力啥的并不存在。

    他当然不会大张旗鼓,却把“胡服骑射”这个成就给抢了。

    话又说回来,现在“胡”这个泛民族体系还没有出现。

    诸夏看世界的目光,中央必须是自个儿,再来就是北狄、西戎、南蛮、东夷。

    阴氏已经开始在玩骑兵,要不要完全地抛弃战车?

    那肯定是不能够啊!

    不是骑兵还没有展现出属于自己冷兵器陆地之王的价值。

    诸夏怎么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呢?

    不是看一个国家有多少人,更不是看经济实力,看的就是能拉出多少战车。

    好些个国家参加大型活动,搞会盟时各国国君吹牛逼,一口一个“千乘之国”,讲的时候还要微微昂起头,面上带着一脸的骄傲。

    诸夏现在的军队,是以战车作为主要核心,搭配一定数量的步兵,形成自有的作战体系。

    吕武敢不玩战车,信不信被一阵嘲笑之后,再被踢出“卿”的序列。

    因为骑兵真正发威可能是吕阳这一代人的时间。

    吕武带吕阳除外巡游,父子两就是共乘一匹马。

    当然了,没有马能载得动身穿三层甲的吕武,搞得他只是穿了一层,又在周边百步之内布置足够多的人手。

    他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说,自个儿真不是怕死,是“卿”的地位就要有这种逼格。

    事实是,他真的怕死。

    这么个年头,刺客着实太特么多了!

    他在国内看似没有死仇,光是阴氏发展迅猛就有吸引刺客来刺杀的资本。

    一旦阴氏倒下,多少家族能吃得满嘴流油?

    再来是,他现在是留守,敌国会很乐意在有机会的时候进行刺杀,致使晋国陷入或大或小的动荡。

    回到“新田”。

    吕武没踏进家门就得到汇报,说是士鲂来了。

    士鲂也是刚到。

    没有事先预约,代表发生了突发事件。

    “下军将,齐伐莱,莱子降,献地百里,赠予美人。”士鲂说道。

    齐国的邦交是由阴氏在负责。

    这事吕武早在七天前就已经知道了。

    齐国攻打莱国的过程远比士鲂说的要复杂得多。

    晏弱收了贿赂没宣战就回国。

    齐国却在晏弱离开莱国之后,陈列于莱国边境的齐军就杀了进去。

    这一批齐军复制了吕武率领晋军在齐国南疆搞的那一套,逼得妘姓莱君不得不战。

    双方在一个叫“东阳”的地方爆发激战。

    莱军败退,莱君请降。

    莱国割让半岛之土,奉上“美槚”。

    这个“美槚”是什么?

    “槚”其实是一种古茶树的名称。

    而这个“美槚”就是一种莱国的特产,属于十分珍贵的茶树。

    后续的发展是,莱国献上的美人。

    这一个叫“棠”的美女却是被在国内的齐国崔杼看中并收入房中。

    现在看着就是崔杼趁齐君吕环不在,把一个年龄很小的小美女给贪了。

    谁又能想到这位叫“棠”的美女,后面会让一个叫吕光(齐庄公)的齐国国君送给崔杼一顶绿色的帽子,又让崔杼连续杀掉好几个史官,害得崔氏逃奔晋国,致使崔氏在齐国除名。

    士鲂见吕武毫不意外,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他接着说道:“莱降,齐攻鲁、伐莒。”

    哦嚯!?

    齐国被晋国摁在地上锤了一顿,还有能力拳打莱国、莒国,脚踹鲁国?

    这是一年之间,要三个国家一起打啊。

    后面的事情吕武也知道,并且没有制止齐国。

    齐国打莱国是为了帮吕武获取半岛之地。

    他们要打鲁国和莒国之前有派使者来跟吕武进行沟通。

    这个也是齐国上次被吕武给打怕了,不得不遵守的邦交规则。

    他们要打谁有必要和义务会知吕武。

    吕武同不同意,无法真的去制止齐国不能干些什么,却能在齐国做了之后,率军再去锤齐国一顿。

    他有点知道士鲂来说这些事情的意图了。

    绝对不是担忧齐国做大。

    是来隐晦地讨要好处啊!

    这个也不值得意外。

    晋国的卿位家族都有自己的邦交国。

    那些邦交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事足够大为前提,少不了晋国去擦屁股。

    一旦晋国出兵不会是单独一家出征,不可能白干活没好处啊!

    士鲂还是下军佐。

    下军出征肯定是有他的份。

    吕武沉默了一小会,说道:“若莒国求援,你我共援之。”

    莒国的邦交一样是阴氏负责嘛。

    士鲂一下子开心了。

    话说,上一次打齐国的收获很不错哦!

第399章:要脸以及不要脸

    说到底还是要脸啊!

    非常想去抢一把,偏偏要师出有名。

    齐国那边如果知道晋国负责跟自己邦交的“卿”满脑子的强盗思想,超大概率是会立刻原地炸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个国家每年给予晋国负责本国邦交的“卿”予贡品,为的就是这名“卿”能够多帮自己说好话,必要的时刻帮忙挡一下压力。

    要不然,每年劳民伤财地敬献贡品又是为了哪般?

    甚至可以说,各个诸侯国愿意当晋国的小弟,一来是避免被晋国揍,再来是形成一个小圈子。

    他们进入晋国这个圈子,不就能够去攻击不是同一个圈子的国家了吗?

    莱国就不在晋国建立起来的小圈子里面。

    鲁国去年趁齐国遭到晋国入侵,装逼不成反被操了。

    所以说,齐国打莱国和鲁国有理有据,别提吕武要提出要莱国半岛之地的意愿。

    齐国打莒国就有值得说道的地方了。

    莒国别看是个东夷体系的国家,一样是晋国的小弟之一,并且国家实力并不弱小。

    硬要有个对比的话,莒国其实比鲁国要强那么一丢丢的。

    这不体现在莒国的人口或是经济实力比鲁国强、弱的前提之下,单纯就是莒国的军队比鲁国的军队更能打。

    能打到什么程度呢?

    大概是齐国的一个“军”能将鲁国的两个“军”摁在地上锤,等对上莒国一个“军”却只能平分秋色。

    从国家疆域面积来看,莒国的国土并不广阔。

    因此可以说,军队能不能打与疆域面积无关,只跟尚不尚武有关。

    这个也是晋国为什么能够崛起的愿意之一。

    说起来,晋国之所以能够崛起,依靠的其实是制度。

    这个制度就是初始版的军功爵体系。

    在晋国,有军功才能得爵,上战场也能抢到物质方面的好处。

    郤克打破非据有大功不得卿大夫之位前,想当晋国的元戎一点都不容易。

    栾书又打破了无军功不得卿位的规则。

    用人话来说就是,晋国的制度其实已经陷入崩坏当中,只是还没有显露出恶果。

    实际上晋国已经进入到“家族时代”,家族的强大与否决定了能够获得多高的身份地位,不再是先建立军功,再来衡量能坐上什么高位。

    “君上、元戎已抵‘泾阳’,秦君不在,秦可应战?”士鲂完全是没话找话说。

    楚国和秦国不是牵头搞蜀地会盟吗?

    秦君嬴石肯定是要亲自过去的。

    之前,魏相代表晋国去秦庭奉命骂人。

    当时秦君嬴石还在秦庭,不可能不知道晋国要打秦国的事情,却依然前往蜀地会盟。

    他们或许觉得晋国是一个讲道理的国家?

    秦国没有正式应战,晋军就不会杀进去???

    现在看的就是晋君姬周要不要脸了。

    足够的不要脸,完全可以不管秦国的回应是什么,径直率军杀进去。

    要脸则是等秦君嬴石会盟结束,回国集结军队应战。

    双方再来一场面面的堂堂正正之战。

    吕武说道:“我闻君上久驻‘泾阳’,无进军之举。”

    以目前的选择来判定,晋君姬周是一位要脸的国君。

    既然国君拉不下那脸,就要看元戎有没有担当了。

    要是连智罃都不进军秦国?

    中军和上军这一次又要白跑一趟。

    吕武到现在都还没搞清楚,楚国和秦国怎么会选择在蜀地进行会盟。

    蜀地是哪?

    那是一个到处都是山区的地方啊!

    参与蜀地会盟的国家,东面最远的是齐国,西边最远的是秦国,南面最远则是楚国。

    也就秦国有疆土连接蜀地。

    其余各个要参加蜀地会盟的国家,包括楚国,一个个都要借道才能抵达蜀地。

    目前蜀地属于古蜀国,正式的国号叫葵蚕国。

    这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

    说是一个国家,其实就是一个部落联盟,社会等级远远后落于诸夏各个诸侯国,略略高于游牧部落。

    有那么一件事情比较诡异。

    晋国跟楚国和秦国都是敌对关系,按照道理不折手段破坏蜀地很正常的吧?

    然而,齐君吕环、卫君卫衎、鲁君午的队伍就是那么大摇大摆地途经晋国,期间还受到了晋国沿途贵族的款待。

    晋国没有任何一家贵族阻拦齐国、卫国和鲁国要去参加会盟的队伍,甚至已经实际开战了的齐国和鲁国在沿途遭遇到,一样互相彬彬有礼地派人进行致意和问候。

    没有阻拦三个国家队伍的包括智氏、韩氏和范氏,只是这三家没有款待或派人去向齐君吕环、卫君卫衎、鲁君午致意和问候。

    其实能够理解的。

    真要去攻击有一国之君的队伍,才是犯傻到突破天际。

    结果是,齐君吕环、卫君卫衎、鲁君午平平安安地穿过晋国,爬山涉水进入蜀地去参加楚国和秦国牵头举行的会盟了。

    楚国和秦国选择在蜀地进行会盟的理由很简单。

    那不是秦国上一次被晋国揍得挺惨的嘛!

    楚国也被晋国狠狠地教训了一次,不敢再跟晋国刚正面,欺负宋国的同时,需要给秦国加油鼓劲,才决定在蜀地举行会盟,再威逼利诱晋国的一帮小弟来参与会盟。

    刚打赢楚国又狠狠教训秦国的晋国,内部发生了动荡,导致一帮小弟对晋国失去信心,还真跑去参与楚国和秦国牵头的会盟。

    不得不说,真是一件令晋人伤心的事情。

    留守国内的吕武当然会关注蜀地会盟。

    就是,哪怕真的打听到什么消息,时间一长就不再是即时信息,只会是知道而知道,过时的信息不再有多高的价值。

    “国势如此艰难,我辈不可懈怠。”士鲂看似感概地说道。

    吕武的理解是士鲂巴望着能再一次去入侵齐国。

    然而,吕武却认为齐国拳打这个国家和脚踹那个国家,对晋国是一件极度有利的事情。

    鲁国一旦被齐国打疼,能选择的就是重新靠拢向晋国,真情意切地喊爸爸,求保护。

    莒国遭到齐国的入侵,不管打赢还是打输,同样只能选择坚定地当晋国的小弟。

    晋国重新将鲁国和莒国扒拉到自己身边,某种程度算是将齐国给困住。

    吕武说道:“唯鲁与莒不独抗齐;宋亦势危,不可补救。”

    士鲂赞同地点头,说道:“宋存,楚不可北上。”

    宋国这一次也去参与蜀地会盟。

    晋国这边却一点都不怪宋国。

    历经了三场大败的宋国要是再不喘口气,真的要坚持不下去了。

    晋国却空不出手帮宋国一把。

    这样一来,晋国还有什么理由,又有什么脸面,去要求宋国不能参与蜀地会盟呢?

    齐国、鲁国、卫国则不一样。

    无论怎么看,晋国从来没有亏待过鲁国,甚至屡屡帮鲁国挡住来自齐国的压力。

    所以,鲁国背叛晋国从里到外都属于不义的行为!

    而关于鲁国这一次背叛晋国的事情,他们自己用春秋笔法给轻轻代过。

    也就是不讲理由,不记载过程,哪怕亲自去参与了,依然当没那么一回事。

    说好的礼仪之邦呢?

    原来玩笔杆子的,不要脸是有传统,徒子徒孙是在学习这些前辈???

    卫国是个什么情况?

    只能说卫国只有卫君卫衎脑子被门夹了,相反从执政到国人的脑子都很清醒。

    吕武这边就有新军讨伐卫国的情报。

    魏琦和解朔带着没有满编的新军讨伐卫国。

    卫国率军迎战的是执政孙林父。

    一个卫国的“军”跟晋国的新军摆开阵势,还没开打孙林父就独自上前,干脆利索地给投降、投降……投降了!

    史官将这一次晋国与卫国的战争命名为“义之战”。

    听着有点反讽的意思啊?

    对晋国有情有义的是卫国执政孙林父,承托出卫君卫衎的脑残。

    “新军将归师途中,新军佐率军留于卫。此事我已答应。”吕武顿了顿,又说道:“君上有令传于你我,新军将行留守之责,你我率下军南下攻郑。”

    这特么就是一件讲不清楚的糊涂事。

    上一次吕武无视了智罃的暗示,压根就不想去打举丧的郑国。

    结果倒好!

    国君以下达命令的做法,搞得吕武依然需要去讨伐郑国。

    吕武要是料到国君会下命令,还不如上一次就顺从了智罃。

    当然,世界上没“如果”,也不存在“后悔药”这种玩意。

    士鲂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要出征,军队就需要得到调动。

    下军早早就集结在“新田”郊外安营扎寨。

    需要做的事情是让参战的“徒”以及“羡”,安排好相应的辎重。

    毕竟,正常纳赋的出征,国家和各个家族是不负责后勤补给的。

    士鲂这一次过来除了询问齐国,就是商量讨伐郑国的事情。

    “郑举丧,新君恽(yun)亦不在国中。”士鲂有些苦恼地说:“君不在,宣战何人应之?”

    吕武能怎么说?

    他只能点头,表示就是那么回事。

    其实郑国的执政子驷在国内。

    这个叫子驷的人是今年刚刚成为郑国的执政。

    他还有另一个名号叫公子騑。

    一国执政是够资格应战的。

    吕武的打算是喊上一些小弟,有可能就连宋、鲁、卫也喊上。

    考虑到卫国重新屈服,但凡解朔有点能力,孙林父也不傻,卫国参与到讨伐郑国的联军是有把握的。

    鲁国和齐国的交战不出意外也会很快结束。

    结局肯定是鲁国被齐国摁在地上锤,战败的鲁国正是极度需要父爱的时候。

    晋国这位爸爸攻打郑国招呼鲁国一声,鲁国肯定要喜极而涕,觉得爸爸还是爱自己的。

    至于宋国?

    之前楚国和郑国从两路攻打宋国,郑国可是往死里折腾宋国,干的一些事情比楚国过份多了。

    尽管宋国去参加蜀地会盟,能跟晋国一块痛殴郑国,应该是不会放过的吧?

    要喊上那些国家,吕武不可能绕过其余家族。

    设身处地想一想就知道了。

    哪天有人绕过阴氏去联系齐国、杞国、莒国和大邾,吕武会是什么反应?

    中军、上军和新军都是出征状态?

    又不是一家子全跟着出征去了。

    不是还有族人在国内的嘛。

    联系邦交国一块撑场面这种事情,各家绝对是求之不得。

    尤其是很能打的吕武作为出征主将,下军由阴氏和范氏组成。

    注定会赢的战事?

    各家绝对很愿意一帮小弟看到晋国的强大。

    忙忙又碌碌。

    吕武等魏琦回到“新田”接任留守。

    他挑挑拣拣,只同意少数几个家族一同出征的请求,带上来自阴氏的两个“师”、范氏的两个“师”,连同赵氏、先氏、祁氏、献氏等家族混编的一个“师”,还有不存在于军队编制内的阴氏三千骑兵,出征了。

    各国先后给出回应。

    鲁国接到来自晋国吩咐听成的指示,举国上下一扫连续两次的惨白的崔丧,腼着脸陷入欢腾时刻。

    爸爸果然还是爱俺的!

    小齐,你特么别太过分了。

    信不信这一次俺爸打完小郑,俺会求俺爸来教训你?

    卫、吕、曹、邾、滕、薛也先后响应,集结军队前往吕武设定的集结点“温”地。

    话说,怎么会有一个吕国?

    这个叫吕国的国家在“吕梁”那边,说是国家其实就是一个松散部落联盟,算是早期的羌部落之一。

    薛国则是一个鼻屎大小的国家,全国人口也就两万多,将能打的全拉上不超过一千士兵。

    吕武其实看不上最多只能出动一千到两千兵力的国家,耐不住几个家族得知消息来请求呀。

    那些家族干的事情叫一举两得。

    能让自己的邦交国知道晋国依旧强大。

    暗地里也能收到邦交国的不小好处。

    说白了就是公器私用的一种。

    吕武哪怕知道什么情况,拒绝那是不可能拒绝的。

    多一个国家来凑数,声势方面怎么都能大一些,再来就是降低“伐丧”的负面影响。

    以后,阴氏也会需要各家在自己的邦交国事务上卖一个面子。

    你好我好才是真的好,是吧?

    大军集结在“温”地,吕武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下一手布置,郑国那边来人了。

    郑国来的是执政子驷。

    “郑处要害,两霸相争,唯害于郑,郑苦也。”子驷一脸真诚地看着吕武说道:“郑如草,顺风而倒,以求存也。”

    吕武跟士鲂对视了一眼。

    这一刻,晋国的这两位“卿”在想的是:郑国的死活,关俺屁事啊?

第400章:奇葩理论

    郑国地处中原核心位置,西面是晋国,又与卫国、楚国、陈国、蔡国、不羹、周王室、等等几个小型诸侯国接壤,是真真意义上的多战之地。

    那个“不羹”是什么国家?

    相传不羹是少昊的后裔,国姓是嬴姓,远在公元前1044年就已经立国。

    现在这么一个年头,光是跟一个霸主国领土接壤就已经够倒霉,郑国同时跟晋国和楚国有领土接壤,只能说是不幸了。

    郑国曾经称霸过,只不过是利用周王室,也就是公器私用,不但取得了诸多的领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

    属于郑国的霸权很快就遭到瓦解,却是留下了比较厚实的各项基础。

    距离郑国成功称霸的时间已经有点久,郑国还是在吃着称霸时期留下的遗产,一再遭到削弱仍然能够维持一个二流强国的地位。

    实际上,郑国在过去几年连续遭到晋国的重创,日子不至于过不下去。

    现阶段郑国的日子还能过,个别贵族甚至是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只是将来呢?

    现在没有“人无近虑,必有远忧”这句话,郑国一些有长远目光又足够睿智的人,不得不担心将来。

    别是晋国和楚国玩争霸,将郑国给玩没了!

    而那极度有可能的事情。

    看一看。

    瞅一瞅。

    晋国不是又出兵郑国,要开打一场了吗?

    子驷看到吕武和士鲂没有任何触动,心里不由一沉。

    四年前(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爆发“鄢陵之战”,楚国固然损失惨重,郑国也大半疆土被晋军肆虐了一波。

    当时的许国还亡了国家,后面晋国放过,又得到楚国的资助才得以复立。

    那之后,郑国为什么会对宋国下狠手?

    不就是因为郑国需要补一波血嘛!

    好咯。

    郑国刚从宋国那边补了一波血,晋国又特么瞄上啦?

    吕武才不管郑国有多么难过,径直问道:“执政前来商议投降事宜?”

    子驷心里一梗,呼吸节奏也一乱,差点没个直接抽抽了过去。

    士鲂却是觉得吕武问那话没毛病。

    郑国被晋国和楚国夹在中间,他们打不过晋国,也打不过楚国,好几次都是谁来打就向进攻方投降。

    这么一搞,郑国得到了一个老牌投降国的称号。

    是郑国愿意一再投降吗?

    他们内心里有无数的mmp需要好好地来讲一讲。

    投降之后的损失比抵抗成本低,他们为什么要拼命?

    名声?

    名声有实际的好处重要吗???

    那就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这……”子驷还真的就是来商议投降事宜,就是吕武问得太直接,不免心里感到尴尬,又不得不答,说道:“郑不误晋霸业,亦不敢违逆楚,唯有如风而倒……”

    一大串话就一个核心思想。

    哥。

    俺怂了。

    您轻点。

    要温柔着来哦。

    士鲂立刻就是眼睛发亮,琢磨着能从郑国敲诈……咳咳,是经过友好协商之后,获得多少出兵费用方面的补偿。

    而吕武很明显不想大张旗鼓地出征,没打一仗就收兵归师。

    敲诈又能敲诈出多少?

    没让郑国认识到晋国哪怕是一个“军”来攻,一样能将郑国摁在地上锤,郑国愿意给出兵费用,估计也是稍微意思意思。

    再则,吕武还喊上那么多小弟,怎么能连郑国的疆土没有用军械踩踏,战事就这么给结束了。

    话说,抢来的东西才香啊!

    “晋、宋、鲁、卫、吕、曹、邾、滕、薛合兵而来,郑以何款待?”吕武问道。

    听清楚,是八国联军哦!

    哪怕其中的吕、邾、滕、薛就是凑数的,好歹也是一个国家,有名有份的呐。

    里面还有一个恨郑国入骨的宋国。

    小郑啊,你们确定不挣扎一下?

    子驷看到了吕武眼中的雀雀欲试,心里再次一梗。

    试个啥嘛。

    光是晋国,俺们就打不动。

    去年和前年的事实也证明卫国其实不弱,能跟郑国稍微那么打一打的。

    曹国则就是一个脑子抽了的国家,每一次得到晋国的召唤都愿意拼命,干起仗来老凶狠了。

    公元前573年到572年,卫国一度很风光。

    卫君卫衎觉得老大不行啦。

    他认为自己需要担负起历史使命,没招呼老大一声,喊上几个盟友组成联军南下。

    以卫国为主力的联军先扛了楚军的偏师一波,又深入郑国腹地跟郑军正面刚了一波,偏偏还打得有声有色。

    那是卫国的高光时刻,一度让卫君卫衎觉得卫国又行了,往悖离晋国这个老大的道路渐行渐远,甚至有那么一点一奔不回头的趋势。

    而那个时候晋国不是在酝酿内乱,就是正式爆发内乱,的的确确是有点顾不上太多,以至于让卫国在内的几个小弟觉得晋国是真的不行了。

    经过被晋国痛殴了一顿的郑国跟亢奋状态的卫国刚正面,讶异地发现卫国这个三流国家有点“货”。

    小郑和小卫忽略了一个事实。

    那个事实就是,小郑被小晋打了一顿有伤在身,小卫却是磕了药用极度亢奋的姿态来打有伤在身的小郑。

    结果是小郑以为自己快不行了,小卫却觉得自己很强。

    一系列的误会已经造成。

    子驷之所以成了一个“投降派”的原因很现实。

    郑国哪怕是从宋国补了一波血,怎么都需要时间来进行消化。

    那个有点“行”了的卫国在不久前被晋国宣战,卫国执政孙林父碰上没有满编的晋国新军,没打就商量投降输一半。

    郑国本来就打不过晋国,是吧?

    能跟自己刚正面的卫国遇到晋国秒怂。

    郑国再次遭到晋国的宣战,老老实实承认打不过,怎么都不算丢脸吧?

    吕武只看到子驷表情复杂,有那么点不甘,又有些怂,补了一句,说道:“不战而降,楚何以为之?”

    小郑,咱们还是打一打吧。

    要不,你们好像对楚国有点交代不过去。

    可别被俺们敲诈了一顿,后面又要挨小楚的一顿揍。

    很划不来的吖。

    士鲂有些迷。

    能不打就能获得好处的事,咋就那么不情愿呐?

    只是,细思了一番的士鲂很快也反应过来。

    他琢磨着,郑国没打就先怂,很适合狠狠地抢一把。

    “如是也。”士鲂一脸诚恳地看着子驷,说道:“郑若不战,何以侍楚?”

    竟然为郑国考虑?

    俺谢谢您祖宗十八代啊!

    子驷感动得都特么快哭了。

    他越加坚定要投降,不能让晋军进入郑国疆域。

    尤其是,上一次吕武率军伐齐,听说好像将齐国的南疆抢成了无人区?

    郑国好不容易回了一波血,要是被吕武统率的晋军也祸害这么一波,日子还过不过了呢???

    子驷能怎么办?

    他用更诚恳地态度说道:“晋为中原之伯(霸主),郑安敢相抗?如今卿而来,不敢使之空手而归……”

    吧啦吧啦的一大堆,就一个意思。

    求求两位大佬开个价,然后麻溜地撤军,昂?

    吕武再一次跟士鲂对视了一眼。

    士鲂:小郑都跪地了,咋办?

    吕武:这不是还没脱嘛,该咋办咋办。

    士鲂:可是,俺们多少要点脸吧?

    吕武:脸能吃饭吗?

    士鲂:真的能够靠脸吃饭的。

    吕武:我特么又不是谁的脑残粉。

    士鲂:吃相会不会太难看啊?

    吕武:吃嘛,嘛香!

    然后,两位晋国的“卿”转头看向子驷,就是那么安静地看着。

    子驷:我特么想跪都不行?

    吕武、士鲂:要不,您还是反抗一下吧。

    这一刻,子驷有悲愤,又为郑国的将来感到极度的担忧。

    看一看晋国的“卿”都是怎么样的货色吧!!!

    这特么,明明都已经要跪下再奉上好处,对方却要抄家伙来用抢的。

    如狼似虎啊!

    不讲礼仪啦!

    尤其是,晋国并没有实际衰弱,已经稳定好了内部,开始重新在整理国际事务,并且先干挺了齐国、卫国,又出兵去痛打秦国,要来狠狠地教训郑国。

    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晋国的这一套领导班子,攻击性好像强得有些过份?

    这么一个晋国,别说是郑国了,恐怕楚国都要悠着点!

    子驷想到了一个年轻人。

    那人叫子产。

    这位老兄的立场跟很多郑国贵族很不一样。

    郑国贵族一般是当墙头草当得习惯了,秉持的是晋国和楚国无论谁来都表示顺从。

    子产却认为不能再继续当墙头草,要么坚定地站在晋国这一边,不然就跟楚国一路走到黑,哪怕亡国都不能再产生动摇。

    他还讲出了一个让其余郑国贵族恨不得打一顿的道理。

    那个道理就是,郑国还是有点强了,应该更弱一些。

    而这个“弱”不能是毫无理由地让郑国变得弱小,要用拼命的姿态跟晋国或楚国狠狠地干上一场,打出属于郑国的不屈和坚韧,打完就跪下,不再站起来了。

    听听那叫什么话。

    拼命不是为了其它,就只是为了一跪不起。

    谁听了都要坚定认为讲这话的人脑子绝对有病。

    有那么一些人却觉得子产的话非常有道理,子驷就是其中的一个。

    不过,身为执政的子驷觉得有道理是一回事,要不要去做,有没有那个决心是另外一回事。

    子驷想的是先拖上几年,能拖到晋国和楚国真的分出胜负最好。

    到时候,郑国会向胜利者下跪,并且绝对不再站起来。

    他们好像都没有意识到一件事情。

    思考的都是跪下,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吕武看着明显走神的子驷,不由纳闷地用眼神询问士鲂。

    士鲂又不是寄生在子驷脑袋里的寄生虫,怎么能猜出子驷到底为了什么而走神。

    他俩满脑子困惑的等待子驷给出答复。

    大概过去一刻钟的时间,子驷才回过神来。

    子驷满脸复杂地看着吕武,说道:“我举丧也。”

    吕武说道:“寡君有言,举丧而伐,不独晋也。”

    话说得太直白。

    年纪更大的士鲂赶紧补救,说道:“宋举丧,郑亦伐之。”

    吕武丢锅给国君,不得不补一句,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好意思啊。

    又抢了孔老二的名言。

    只是,谁让俺生得比较早呢。

    那个谁……,也就是孔老二的师傅之一,叫老子的那一位。

    小李同志今年刚出生在厉国一个叫“苦显”的地方。

    而厉国非常小,人口也很少,是楚国的一个傀儡国。

    大概二十年之后,小李同志会去周王室求学,学着学着成了图书馆的管理员。

    子驷因为那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说愣了。

    没错啊。

    宋国举丧时期,自号蛮夷的楚国进行了无视,郑国也嗷嗷叫给杀了进去。

    只干了初一,能要求别人不能做十五?

    双标什么的最无耻,也最可恨了!

    吕武看向旁边的史官,用眼神示意一定要好好记,给记录详细。

    这种场合肯定要有史官在。

    另外,各国执政还是行走的“历史记录仪”,走哪里都有史官跟随记录。

    毕竟,执政就是执政,时时刻刻会发生一些必须进行记录的事件。

    哪怕史官家族的家主不亲自跟,家里也是会出人跟着的。

    同理,晋国的卿大夫一旦出征,一样会有史官跟随进行记录。

    这些史官可是带着使命感的。

    为的就是让后代知道当代都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不知道的是,很多记载会在一次又一次战火中被无意或刻意地摧毁。

    他们甚至无法相信,有些人(皇帝或位高权重者)会肆意篡改史书,无耻到拿史书当小说去乱编乱造。

    “好像有什么不对啊?”吕武看着年轻史官,心里想道。

    现场有两位史官。

    一个是跟着子驷过来,也就是属于郑国那边的史官。

    另一个当然是出自晋国。

    而晋国的史官一般是来自周王室或鲁国。

    中原国家,包括郑国都是跟晋国相同的情况,以至于除非真的破罐子破摔,没人会去将鲁国整得太难看。

    一切只因为鲁国真的手握笔杆子啊!

    吕武想道:“我干得这么过份,后世的人会怎么看?”

    负责记录晋国的史官挥笔:晋卿大夫阴子、彘子见郑执政公子公子騑,述之以礼,斥郑伐丧于宋,非礼,攻也。

    对了,他来自鲁国。

    而鲁国现在必须讨好晋国。

    所以……呵呵。

第401章:天子驾崩啦

    这是一个无比可爱的年代啊!

    子驷代表郑国坚决要投降。

    吕武和士鲂渐渐被子驷给整得无奈了。

    子驷的诚意到了什么份上呢?

    赔付大量物资不提,光奴隶就准备了八千。

    物资方面包括各种钱币,以及不低于五百车的布匹,其余食盐、生丝、铜器合为两百车。

    别看数量方面连吕武率军入侵齐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要看郑国与齐国的差距,更要看战争并没有实际爆发。

    如果从郑国屡次投降的赔付来看,算是近年来最为大出血的一次。

    “归师?”士鲂还是觉得满意了。

    吕武很纠结。

    这一次他们出征郑国,国君没有给定下一个小目标。

    既没有要求打得郑国屈服,使郑国成为晋国的小弟。

    同样没有要求吕武多大程度地削弱郑国,为下一次的南征做准备。

    也就是说,怎么打,又有什么目标,看的是吕武能做到哪一步。

    郑国是个老牌投降国,墙头草一般在晋国和楚国来回摇摆。

    这个就是晋君姬周,包括元戎智罃为什么没想过让郑国屈服的原因所在。

    他们的认知中,哪怕郑国很诚恳地屈从,等楚国的大军开到,郑国又会再一次倒向楚国。

    所以,无用功的事情就不必做了。

    吕武之所以纠结,原因之一就是宋国的右师(执政)华元正在赶来的途中。

    目前的宋国很虚弱,再不给奶一波的话,楚国再使一使劲极可能迫使宋国不得不更改国策。

    等宋国支撑不住,不得不倒向楚国。

    晋国在南方的“支撑点”就将失去了。

    至于说早年争取的吴国?

    自从“钟离会盟”结束之后,晋国就再也没有得到来自吴国的一丝消息。

    因此晋国不能奢望吴国能帮到自己什么忙。

    换作是没有成为“卿”之前,吕武才不用死脑细胞来操这些心。

    现在不是成为八“卿”之一了吗?

    作为晋国的顶级高官之一,吕武需要展露出属于自己的正治嗅觉,做事情怎么都要考虑为晋国的争霸铺路。

    “你我不动,予宋攻也。”吕武对士鲂说道。

    宋国跟郑国并没有解除战争状态。

    不用重新宣战为前提,宋国有机会突然给郑国来那么一下子。

    吕武完全可以带着下军和另外几国联军,开拔到郑国的边境。

    他们哪怕什么都不做,郑国绝对不敢无视这么一支军队。

    这么一搞,郑国的主力被牵制,宋国就有机会对郑国为所欲为了。

    现在看的是宋国到底有没有聪明人,能不能领会到吕武那样做的意图。

    子驷没走。

    他跟着以晋国为首的联军从“温”地开拔离开,又来到一个叫“郐(kuài)”的地方。

    吕武前几次南下都没注意到晋国和郑国交界处还有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叫“燕”,不是辽东那个燕国的飞地,是周王室的公卿之国(分封国),史称“南燕”。

    抵达“郐”地。

    吕武才想起来没有派人去问候周天子。

    他们倒是奇怪周王室怎么没派人来犒军,也就是进行检阅。

    晋国每一次出征,哪怕事先没有告知周王室,事后也绝对会进行补救。

    而晋国一旦打赢,不会少了周王室的那份好处。

    “天子驾崩?”吕武愣了。

    什么时候死的?

    怎么就死得那么悄无声息。

    没有派人打听都不知道的那种。

    这件事情很奇怪啊!

    还有更奇怪的。

    姬夷(周简王)驾崩之后,周王室没有第一时间举哀,更没有派人通知各个诸侯国。

    这个也是吕武和士鲂率军在周王室边上的“温”地待了那么久,等来了鲁、卫、吕、曹、邾、滕、薛的军队,却压根不知道天子已经驾崩的事实。

    “我闻公卿无钱操办天子葬礼。”士鲂说道。

    没有哀伤。

    没有同情。

    像是在说一件事不关己的什么事。

    吕武又再一次愣住了。

    这么说,范氏早就知道周天子驾崩了???

    其实,晋国第一个知道周天子驾崩的是韩氏。

    他们是晋国负责跟周王室沟通的家族。

    只是,韩厥并不在国内,无法转告国君以及诸“卿”,更没有通知其余的晋国贵族。

    作为霸主国的晋国没有反应,周王室不好通知其余各个诸侯国。

    另外,晋国的霸权衰弱,齐国、鲁国、卫国……等等诸侯国对晋国悖盟。

    等同于周王室对各个诸侯国也失去了控制……,或者说影响力到了历史冰点。

    事实上,周王室的排面就是靠晋国撑着,一旦晋国有点不行了的趋势,对各个诸侯国就完全没威慑力了。

    所以,周王室真的离不开晋国,更不想看到晋国出现衰败的迹象。

    “如今奈何?”吕武问道。

    他想的是,都已经知道了,要不要有所表示。

    士鲂假装没听到吕武的问话。

    咋办?

    凉拌呗。

    韩氏那边没动静。

    他们虽然是晋国的“卿”,能越俎代庖,还是咋地?

    吕武秒懂,一脸沉闷地说道:“举丧不战也。”

    得了。

    新的天子没有登基之前,包括晋国的国君姬周没表示,晋国明显不适合再继续大举用兵。

    毕竟,周王室再怎么衰弱,作为保护周王室的晋国,又是高举“尊王攘夷”大旗,是需要帮周王室维持排面的。

    考虑到没法真的打郑国?

    吕武赶紧派葛存去找正在前来路上的宋国执政华元。

    没其它什么事情。

    就是让华元不要来“郐”地会盟,麻溜地回宋国集结大军,赶紧地跟郑国拼啦。

    那么干的原因太过于简单。

    宋国还是不要知道周天子驾崩的消息为妙。

    当没那么一回事,心安理得地趁有晋国撑腰,能获得多大的好处,加紧地办了。

    要不,等周天子驾崩的消息传开,宋国跟晋国一样会被“困”住。

    到时候,包括晋国在内的周王室序列诸侯国需要老实。

    楚国阵营要是撒欢可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凉拌!

    吕武为了让宋国能成功袭击郑国,不但将军队摆出了随时会出击的假象,还找理由拖住了郑国执政子驷。

    理由挺好找的。

    鲁、卫、吕、曹、邾、滕、薛不是来了吗?

    这些国家,有些是大夫率军,能亲自来的国君和执政则是都来了。

    今天季孙行父找子驷谈礼仪。

    明天孙林父找子驷谈理想。

    会让子驷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充实。

    各国其余人没上场,不是身份不匹配,就是国家实力不允许。

    以晋军为首的八国联军待在“郐”地没动弹对郑国来说就是最大的好事。

    子驷当然不会忘记没有来“郐”地跟晋国会师的宋国。

    关键在于郑国不是孤军应战,不是还有楚国、蔡国和陈国吗?

    楚国的公子喜还驻军在宋国的边境。

    宋国哪怕想对郑国干点什么,能无视掉公子喜那边以楚军为主,不低于七万的三国联军?

    “寡君蜀地之行,绝非吾等之意。”孙林父一脸诚恳地看着吕武,复道:“请阴子定告予晋侯。”

    站在晋国的立场,吕武很喜欢孙林父识时务的表现。

    只不过换成是卫国人,未必就会喜欢孙林父了。

    像是卫君卫衎,他想要干的事情是取代晋国,碰上了这么一个不配合的执政,心里恐怕是恨死了。

    另外一些有野心又看不懂卫国与晋国差距的卫国贵族,他们绝对也不会喜欢孙林父这么一个碰上晋国就怂的怂逼。

    那么孙林父为什么一遇到晋国就怂?

    只因为孙林父十分清楚卫国与晋国的差距,明白卫国如果太折腾,不会落到什么好下场。

    卫国的情况就是那么复杂。

    孙林父觉得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

    卫君卫衎是为了卫国的崛起而奋斗。

    其余卫国贵族各有立场。

    不能从广义上来分别他们到底谁对谁错,出发点都是为了卫国好,干的事情却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吕武有些越线地问道:“执政可能支撑?”

    孙林父倒也光棍,径直答道:“晋‘卿’未能助力,恐难以维持。”

    哦……

    解氏太弱小。

    解朔在众“卿”中也没有话语权。

    孙林父在担心能从晋国获得多大的支持力度。

    同样在场的士鲂就用诡异的目光看向吕武,心想:“阴武将卫国交给解朔,早就料到解氏无法支撑卫国了吧?”

    那么一想,士鲂不得不怀疑吕武是早有预谋,想的是利用解氏来操控卫国。

    孙林父估计也是那么想的。

    要不,孙林父何必每次见到吕武都那么讨好,甚至可以说谦卑。

    吕武有那种想法吗?

    别提。

    多少是有点。

    吕武之所以没有接管卫国的邦交处置权,只因为阴氏刚崛起,分到的邦交国有四个,其中一个还是齐国。

    这就导致他不顾影响也要看阴氏的实际实力,思考胃口太大会不会把自己撑死。

    随后的一个月里面,一些消息陆陆续续地传过来。

    其中包括中军和上军最终没有入侵秦国,大军从“泾阳”撤离,往“郐”地这边赶来的途中。

    又有华元集结一个宋国“军”真的进攻郑国,讨到一些好处发现楚国的公子喜有动作,不得不被迫撤军。

    其余的消息看似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只是没人能料到会出现什么后续影响。

    比如,新的周天子登基,还是那种没有派出公卿前往各国要求为姬夷(周简王)举丧,又没有邀请去观礼的登基大典,草草将登基给那么办了。

    新的周天子(姬泄心)出现,驾崩的那一位天子(姬夷)葬在哪里也没有一个说法。

    吕武得知消息之后,感到了无比的困惑。

    好歹是周天子啊。

    怎么登基和葬礼都那么草率???

    那么,看看新的周天子姬泄心以后得到了什么谥号,基本上也就就明白了。

    他以后的谥号是周灵王。

第402章:看吧,就说没一个好东西

    来啦,来啦,他们来啦!

    国君、智罃、韩厥、中行偃、士匄带着中军和上军长途跋涉,没回去“新田”举行军队解散的仪式,直接来到了“郐”地。

    早就知道消息的吕武和士鲂不能没有表示。

    他俩带着宋、鲁、卫、吕、曹、邾、滕、薛的代表出十里进行迎接。

    其中,宋国的华元是后面才赶过来。

    郑国的子驷则是得知宋国出兵攻打郑国东南部,招呼了一声,麻溜回去主持军政事务。

    也就是说,子驷没有最终将投降的事情谈成,谈到一半中断了。

    “辛苦阴卿、彘卿,辛苦诸位。”国君被晒黑了,却也看着更壮实了一些。

    众人再次行礼。

    吕武来了一个越位,低声对智罃说道:“郑欲降,宋攻郑,公子騑乃归。”

    智罃同样压低声音,说道:“下军将为何按兵不动?”

    吕武:“???”

    啥意思?

    是觉得这样很不吕武吗???

    如果看一看吕武以往的行事作为,确实是有那么点反常。

    往常的吕武才不多哔哔,想打绝对是让对手连说话的机会都不会有,麻利地扑上去就是一顿揍。

    吕武用狐疑地表情看着智罃,问道:“智伯不知天子驾崩?”

    智罃直接将头别开,表示不想跟吕武聊下去了。

    周天子驾崩是一件大事,却也是一件无可紧要的小事。

    晋国现在明显不能去操作让周天子驾崩的影响太大,甚至要让周天子驾崩像是小石子丢进湖泊那般,稍微泛起一道涟漪就回归于毫无波澜。

    要不然,接下来晋国会非常被动。

    一切安顿就绪之后,国君召集了众“卿”。

    地点是在军营的某个大帐篷里面。

    国君等人都到齐,说道:“天子驾崩,天子登基,韩卿不可不至。”

    韩厥面无表情地站起来行礼,再沉默地坐了下去。

    智罃没给国君再次开口的机会,抢先说道:“攻秦攻郑皆未交战,实不可取。”

    这特么的。

    集结军队来来回回搞武装游行,人吃马嚼耗费太多,劳师动众没有取得收获,简直是亏大发了!

    吕武暗自猜测道:“看来智罃想入侵秦国被国君阻止了?”

    事实也是那么一回事。

    先有魏相去秦庭宣战。

    那时候秦君嬴石并没有应战。

    这位秦国国君很鸡贼,一直拖着没给魏相答复。

    等魏相发现秦君嬴石已经不在“雍”之后,一再找秦国那边的卿大夫要个说法,一样被拖着没给回复。

    所以是,秦国并没有接受晋国的宣战。

    造成的结果挺尴尬。

    晋君姬周带着中军和上军要去攻打秦国。

    秦国那边没人应战。

    而晋君姬周也不知道到底怎么个想法,拒绝智罃直接杀进去的建议,搞得从卿大夫到出征将士都心里老大不爽。

    他们离开“泾阳”,辗转来到“郐”地。

    吕武就没好意思多问。

    比如,中军和上军今年的纳赋份额算是完成,又或者没完成。

    不是说好在秦国那边筑座城的吗?

    怎么没看到半点动静。

    下军因为还待在自己“战区”的关系,纳赋肯定不能算结束的。

    另外,秦国压根就不搭理晋国,中军和上军完全就是白跑了一趟,来“郐”地是想等着分赃吗?

    吕武正在想事情的时候。

    士匄和士鲂换了个位置。

    “武?”士匄凑了过去,压低声音问道:“攻郑,可也?”

    吕武眼神飘忽过去,答道:“君上、元戎已在。戎事,岂是武可定。”

    士匄说道:“攻郑以你为‘主’,君上、元戎怎会有所言。”

    套路。

    全特么是套路。

    规则是那么回事。

    领导们什么时候将规则真的当一回事啦?

    如果规则不可变,士匄何必这么舔着脸鼓动吕武。

    士匄难道不是应该说服国君和智罃继续攻打郑国?

    另一边。

    韩厥正在讲关于两代周天子驾崩和登基的事情。

    能够确定的就是,新的周天子一点联系晋国的实际行动都没有。

    搞得包括晋君姬周在内的晋国所有贵族,不知道该不该有什么表示。

    其中,晋君姬周不是最尴尬的那个,韩厥才是。

    周王室的邦交由韩氏来负责,里面有着韩氏一直想撇清却办不到的原因。

    韩厥是姬姓。

    说白了就是公族的出身。

    也就是毕万混出头,要不哪来的什么韩氏,也许就是众多公孙氏之一了。

    而公孙氏,通俗来讲就是没落公族的一个前缀,不是姓也不是氏,就是用来强撑门面的。

    喔……

    这该死的最后倔强啊!

    吕武发现不止自己心不在焉,大多数同僚都是一副魂游天外的状态。

    今年晋国攻击秦国、郑国和卫国。

    秦国没打成。

    卫国投降得很利索。

    郑国眼见也打不成了。

    付出了动员成本,收获却不成正比。

    他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地盘算一下?

    国君用着坚定的表情说道:“筑城罢。”

    他看样子是在秦国那边没筑城不开心,起了性子就非筑一座城不可。

    然后?

    冷场了吖!

    这一刻,不知道有多少“卿”在内心里觉得国君就是个神经病。

    在秦国边境筑城,为的是不想跟秦人玩耍,作为阻止秦国东出的堡垒。

    郑国强大吗?

    又或者说,晋国连南下都不干啦???

    在郑国边上筑城,完全没必要的。

    士匄眼睛转了转,率先回应道:“君上属意何处筑城?”

    国君一脸平静,心脏却是一阵阵的紧缩。

    草!(一种植物)

    寡人刚回国的一段时间日子过得不错,众“卿”与大夫恪守为臣之本。

    这才几年呀?

    一个个开始不将寡人当回事啦!

    偏偏寡人还拿他们没办法。

    蓝瘦,香菇!

    他为了获得支持,还不得不一脸的和颜欢色,反问士匄,道:“范卿以为何处筑城为佳?”

    士匄一点犹豫都没有,答道:“‘祭’一处,名曰‘成皋’,地势可为关。”

    那个“祭”地在哪?

    晋国也有一个“祭”地,在韩氏封地边上。

    士匄说的这个“祭”地则在大河的南岸,属于郑国地盘。

    说“成皋”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一旦这个关隘真的修建,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叫“虎牢”。

    至于这个“虎牢关”是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那个,有那么点不好说。

    毕竟,一个南辕一个北辙,历史上关东联军打的是潼关,不是虎牢关呀。

    国君假模假样地问了其余几个“卿”意见。

    结果是从智罃到吕武,一个个除了“嗯嗯”就是“哦哦”。

    地盘是晋国还是郑国,一概无所谓。

    只要各家不用出钱出力,爱修建在哪,去修建呗。

    不差钱也不缺人的士匄见没有同僚反对,一改之前的热切,比较矜持地应对起了国君。

    俺建议在那边筑城完全是为了晋国着想啊!

    晋国是国君的晋国,也是大家的晋国,不能光让俺一家出钱又出力。

    所以,国君发现时光得到回溯。

    上一次魏氏也对筑城很感兴趣,其余“卿”反应平淡。

    这一次范氏比魏氏还不要脸!

    一旦在“祭”地筑城,土地自然不可能再归于郑国拥有。

    那么,晋国被动拓土之后,新得到的地盘该归于哪一家?

    国君没那个能力来保证“祭”地的安全。

    几家一圈辨别下来,有能力又有余力只凭家族实力去守住“祭”地也就智氏、范氏和阴氏。

    现在是士匄对“祭”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智氏和阴氏不赞成、不反对,但也没想出钱出力。

    其余各家一样就想看个热闹,没打算卷进去。

    国君脸上笑眯眯,内心无数mmp,说道:“诸卿畅所欲言,但有所请,寡人无不应允。”

    智罃立刻说道:“臣封地之旁有荒地为‘甘’,请命开拓。”

    神特么荒地。

    那个叫“甘”的地方是一个公爵国。

    韩厥紧随其后,说道:“‘大荔之戎’屡犯臣土,当灭其国,绝其祀。”

    对戎人,不用讲“礼”的。

    中行偃非常难受。

    看样子智氏、范氏和韩氏都找到了狩猎的目标,阴氏那边老神在在?

    中行氏周边没有能吞并的异国和异族,不能对国中贵族下手。

    就算中行氏真的手痒痒,不拉上荀氏为前提,中行偃单凭中行氏的武力,好像只能欺负小贵族?

    收益太小,影响太大。

    中行偃需要忍住。

    也就是魏琦和解朔不在,要不肯定会提出什么要求。

    吕武保持安静的原因很现实,才不乐意干大张旗鼓的事,要的是闷声发展。

    “‘甘’为天子公卿之国,元戎攻之非议大矣。”士鲂又跟士匄换了座位,小声哔哔了那么一句。

    吕武眉头挑了挑,心里想道:“智罃都不在乎,国君也没反对,关我屁事。”

    士鲂见吕武只是挑了挑眉头,继续低声说道:“‘大荔之戎’位于洛水之旁,韩氏若得之,无需开垦便有百里沃野。”

    吕武内心戏十足,想道:“难怪魏琦想干韩氏,原来两家都盯上了‘大荔之戎’啊?”

    那么,韩厥是想趁魏琦不在,抢先从国君那里得到讨伐“大荔之戎”的允许咯?

    国君已经快维持不了脸上表情的平静了。

    看看这帮逼吧!

    寡人就知道没一个是好东西啊!

    不想着为寡人分忧解难,为了自家的好处连脸都不要了。

    其中,国君最为意外的是韩厥的要求。

    他还以为韩厥真的无欲无求,一心只想练“龟息**”,等着哪天眼睛一闭,给那么升仙了呢。

    没想到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有骚动的时候,还想着跟魏氏抢肉吃。

    国君猛然间看向吕武,发现吕武一副无欲无求的模样,心生困惑,想道:“阴武最近的表现很奇怪啊?”

    而吕武则是在想:“我是让韩厥如愿,还是帮魏氏一把?又或者,两家都别想如愿???”

第403章:又一个脑子被门夹过的

    听一听,讲的是人话吗?

    动辄打这个国家,灭那个国家。

    还“甘”是一块荒地?

    甘国是周襄王(前652年-前619年在位)异母弟弟,也就是王子带建立的国家。

    真是神特么荒地了。

    这个甘国地盘不大,武力不强,人口不多,也是相较于晋国来说的。

    约有个几十里方圆,人口一两万,不就是春秋时期小型诸侯国的常态吗?

    目前这样的国家实在太多太多了,一个个数下来起码数十个。

    不过,类似的国家,不是东夷,便是西戎,或是北狄,倒是南蛮被楚国大批吞并了一批,剩下的都是楚国暂时没功夫攻打的。

    说来也是挺奇怪的。

    很多小型国家的国君,追溯上去的祖先非常显赫,什么祝融、公共,或是禹、启,不是远古大神,就是“帝”级别。

    论血脉的话,他们的血统远比周王室要高贵多了。

    比较清晰的是,拿“大神”来当祖先的一般是东夷国家,追溯上去是“帝”级别祖先的则被算作诸夏。

    这个也能显示在体系上面的区别。

    来自晋国的卿大夫要打这个灭那个?

    智氏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智罃好像是过于迫切了。

    甘国是周王室的公卿之国,怎么能说灭掉就灭了呢?

    尤其是周天子刚刚驾崩了一个,又给新登基了一个,影响会非常大的。

    而智罃敢开那个口就对了。

    周天子死了一个又一个登基,却是将晋国完全撇到一边去。

    不提没有晋国的保护,周王室早该完蛋。

    就拿晋国每次对外用兵打赢,一定会分周王室一些好处。

    周王室怎么就敢无视了晋国呢???

    周天子驾崩都是两个多月前的事情了。

    所以,国君听了智罃的话,哪怕内心里觉得智罃太没将周王室放在眼里,还是没有开口进行训斥。

    当然了,国君其实也不会直接训斥元戎。

    那是建立在国君式微的前提之下。

    手头没有足够无条件服从的武力,又要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威,类似的国君通常活不久。

    再来是,目前追求的是君臣互相尊重。

    最为重要的一点,国君现在看周王室也是老大不爽,没觉得自己受到了来自周王室的尊重。

    拼死拼活帮忙维持颜面。

    不就是过程中俺强了,却没有变秃嘛!

    你特么就是这么对待俺的???

    至于韩厥要去攻打“大荔之戎”,相比起智罃要攻打甘国,前者无疑成了一件小事。

    无论攻打甘国还是“大荔之戎”,智罃和韩厥先后开那个口,等于不是以国战的形势爆发战争,会是晋国这边不常见了的“家族之战”。

    所谓“家族之战”分为两种。

    第一种就是晋国内部因为私仇,申请的家族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的开片。

    再来就是,晋国的家族申请私自向外进行扩张。

    韩厥进行的是后面那种。

    到时候韩氏攻打“大荔之戎”只会动用家族武力,获得什么都算是自己的。

    一旦出现韩氏打不过“大荔之戎”的情况,可以申请国家介入。

    只是,国家力量介入之后,战争就将变成国战,韩氏肯定就无法独享收获了。

    国君没有答应,却也没有当即拒绝。

    对于他们来说,现下最为重要的事情有两件。

    等候来自周王室的消息,看看要不要为周简王(姬夷)举哀,用什么样的规模庆贺新王登基。

    第二件事情则是跟郑国正在进行的战争。

    按照正常流程,国君和元戎一块过来,吕武不再是作为指挥官。

    后面的发展也是那样,吕武将指挥权移交给了国君,国君却又将指挥权交给智罃。

    宋、鲁、卫、吕、曹、邾、滕、薛的国君、执政或大夫,他们进行了一套参见晋君姬周的流程。

    大军在智罃的命令下,准备渡过大河。

    花了十八天的时间,第一批先头部队渡河,随后是第二批、第三批……,直至大军全部过河完毕。

    在此期间,郑国那边没有做出任何干扰的行动,只有被派来盯梢的小股郑军部队眼睁睁地看着联军渡河。

    华元对晋军重新启动对郑国的战争,是受到无比鼓舞的。

    他一再求见晋君姬周,阐述宋国到底地多么多么的惨,盼晋国的求援盼得望眼欲穿,可算是将晋军给等来了。

    老大没有将四个军团全部拉过来?

    俺其实是老失望了。

    不过,来了总比没来好。

    俺就等着老大将小郑揍一顿,再继续南下去找小楚开片啦。

    晋君姬周每一次都要保持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还将四个军团全部拉过来?

    不知道晋国很多家族已经快没米下锅了吗???

    霸主国的领导人不好当啊!

    要忍受一帮权臣的不尊重。

    想说点什么话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时时刻刻要担心惹到权臣,来个血溅当场。

    霸主国也不好当啊!

    内部一个不稳,会遭到一帮小弟的背叛,随时还将遭到仇敌的复仇。

    这不是内部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吗?

    搞得谁都得不到休息,咬紧牙关每年用兵。

    贼鸡儿难受,晓得么?

    也就华元不知道晋君姬周的内心戏,要不就得问一句“咱俩换一换”,或“宋国与晋国的地位调换一下”,再骂一句“真特么矫情”之类的。

    晋君姬周却是没有任何的造作。

    他对自己的处境真心感到难受,又对晋国的境遇有着十足的担忧。

    外人只看到俺的风光,不知道背后的艰辛。

    晋国看上去能怼天怼地对空气,谁又知道稍有不慎就会跌落神坛,甚至谁都能来践踏一脚?

    晋君姬周当然不会向任何人诉苦,只能自己默默承受那些苦楚。

    以晋国为首的联军来到大河南岸。

    令人无法理解是郑国依然没有什么动作。

    “郑执政公子騑南下御宋,会楚公子喜而去。”士匄很关心这一场战事,多方打听才知道这么个答案。

    郑国不应战。

    晋国该怎么办?

    士匄面对一众沉默以为,频繁给吕武打眼色。

    哥,您不是最莽的吗?

    说点什么啊。

    吕武顺势就轻踹了旁边的士鲂小腿一脚。

    士鲂轻呼了一声,见大家的目光都看向自己,顾不得许多,开口说道:“宣战已成,郑应战矣!”

    晋国按照正规流程宣战。

    郑国是接下战书了吖。

    还矫情个什么劲?

    杀呀。

    抢呀。

    别烧!

    抢下地盘,房屋、农田啥的,最好能捡现成的来用。

    国君有些愣神。

    其实,智罃、韩厥、中行偃和吕武都做出一副意外的表情。

    吕武却是装的。

    那一刻,除了踹士鲂一脚的吕武,其余人都在想:“老范家也不要脸了啊?”

    是哦。

    打下“祭”地之后,没有哪一家会跟范氏抢。

    士匄急不可耐。

    士鲂站出来背书。

    是显得太着急了一些。

    关键是,老范家的家风变了。

    从士燮当家作主时期的含蓄以及内敛,到士匄接手老范家的直接和大胆。

    如果是一颗老姜,会更习惯士匄这种直接和大胆的风格。

    他们认为这样的人更好对付,不像做事隐晦且多想的风格,需要什么都要细看和深思。

    年纪轻轻却活成了“老姜”的晋君姬周笑着说道:“如此便无须顾忌,开战罢。”

    真正下命令的人该是作为元戎的智罃。

    而智罃只是一直笑,没有反对也没赞成。

    晋军出动了。

    智氏、韩氏、阴氏、中行氏和其余联军的部队没动弹,范氏的四个“师”进行分散,攻取属于郑国的“城”、“邑”、和“邦”。

    那么一看,就是上军和下军分别出动了两个“师”,实际的“主将”中行偃和吕武却成了看戏的。

    其实,这个也是范氏愿意看到的结果。

    各家待着光看戏,单凭范氏打下来,好意思抢吗?

    如果一个个去问,答案是:好意思。

    坐在一块再问,谁都会笑而不语。

    从什么时候开始,晋国的“卿”开始变得一个个都不要脸了?

    应该是从智罃当任元戎之后。

    这个是智罃过于贪婪,搞得谁都不敢脸皮太薄。

    脸皮薄下场会是,没好意思将事情做得太直接,话讲得太明白,利益就不再归于自家。

    郑国没有派人过来迎战。

    范氏的四个“师”攻打每一个地方,遭遇到的只是当地的郑国贵族反抗。

    如果是范氏没有学会怎么制造攻城利器之前,攻城战什么的,哪怕打赢了也会损失略微惨重。

    现在情况不是范氏从阴氏那里学会怎么打造攻城器械了嘛。

    结果是,范氏的军队本来就能打,再加上攻城利器的出现,相对轻易就一路攻城拔寨,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席卷“祭”地。

    在这两个月里,大多数人都是作为看客。

    并不是所有人都满意坐看他人拼命。

    中行偃就属于忍不住,要动手却被阻拦下来的其中之一。

    阻拦中行偃的是智罃这位同宗。

    偏偏智罃没给中行偃一个说法。

    “本是出于同宗,为何元戎如此待我?”中行偃看上去是真醉了。

    现在的军队出征并没多么严格禁止喝酒。

    不但贵族能小饮,将士也能吃饭的时候少许喝上一些。

    作为一名贵族该有操守,需要统兵作战为前提,约束自己绝对不能喝醉。

    中行偃非常不爽智罃,肯定不会找智罃喝酒。

    韩厥又是个闷葫芦,年纪也偏大。

    中行偃只能找年纪相差不多,地位差距同样不大的吕武,一块给喝上了。

    吕武有点怕中行偃下一句来个“咱们一块干智氏吧”的话。

    他有两套说法,能拱火,也能劝解,选择了后面的选项,说道:“天子未有所动,范氏有利而动,我等岂能如此?”

    简而言之就是,新登基的那个周天子不知道在搞什么玩意,还是没有联系晋国。

    不单单是晋国这边有那样的待遇,其余各个诸侯国都一样。

    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只是非常少见。

    无一例外是周王室自己内乱,又或是遭到外敌切断联系路线。

    可是根据韩氏给出的信息,周王室一没有发生内乱,也没有谁跟周王室开战啊?

    那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且先不管周王室到底在搞什么。

    包括晋君姬周和元戎智罃在内,很明显就不想扩大战事。

    同意范氏攻打郑国的“祭”地是一种试探。

    不是试探郑国。

    而是在试探楚国。

    信不信一旦楚军有北上的迹象,以晋国为首的联军会选择转身就走?

    说白了就是,智罃觉得现在的晋国跟楚国刚正面,打赢了没什么实际好处,打输了中原的霸权会近一步瓦解,属于极度划不来的事情。

    晋君姬周赞同智罃的决策,只是不能明白讲出来。

    他俩也就形成了意志一致,才有了范氏的独自出战。

    甚至可以说,士匄主动要求独力攻打“祭”地,正中智罃的下怀,也符合晋君姬周的意愿。

    从表面上来看,晋国还有三个军团没动弹,恐吓楚国别轻举妄动,三个军团就是在等着楚军的。

    很明显是有点吓住楚国了?

    已经过去那么长的时间,公子喜一直没有率军北上。

    郑国则是放弃了挣扎。

    小郑同志直接躺下,任由小晋为所欲为,反正就是不反抗了。

    这个姿势,那个姿势,一再任意施为下来,范氏全面攻占“祭”地,智罃喊停了。

    打完之后,情况却是有些尴尬。

    晋国总不能派人去联系郑国,喊嗓子:别害怕,俺们已经干爽了,需要喊个暂停地来冷一冷,等会先出去阳台抽根烟吹吹风,想弄了再接着来。

    郑国可能猜到晋国的意图,关键是不敢爬起来,继续老老实实躺着。

    现在咋办?

    智罃暗示士匄可以有下一步动作。

    比如,调集范氏的武士过来“祭”地定居,愿意也能调来农夫,再留下足够的兵力驻守。

    等范氏将事情安排妥当,大军就要开拔前往“王野”了。

    他们去“王野”干什么?

    不是被刚登基的周天子给整懵了嘛。

    已经教训完郑国,是不是该过去问候一下新王。

    考虑到周王室那边情况有点诡异。

    呼啦啦带着几万士兵一块去,很正常的吧?

    半个多月之后。

    周天子(姬泄心)喝着小酒听着歌,还有舞蹈能看,得知晋军进入“王野”,一点被惊到都欠奉。

    看看他在干么,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去干。

    老子才死多久,怎么能喝酒、听歌、看跳舞啊!

    而他就是这么干了。

    “不见,寡人不见!”周天子得知晋君姬周以及众卿大夫求见,才不管自家一众公卿与百官脸上的愤怒,一脸傲娇地昂起头,大喊:“酒照喝,歌照听,舞照跳!”

    不就是晋国嘛。

    扛着寡人祖先借出的“王”旗才发达起来的暴发户。

    敢把寡人怎么着?

第404章:看样子,晋国要完?

    这位周天子的爹死得无比正常,可能还走得很安详。

    也就是说,驾崩了的那位周天子,死亡过程无任何人为操作痕迹,不存在什么争议。

    当前这个年代并没有“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的铁律,选择的是有能者居之。

    周王室很早之前就已经衰弱,谁当天子基本上都一个样。

    因此,哪怕姬夷(周简王)知道姬泄心(周灵王)不堪用,甚至知道这个儿子无比顽劣,只交代结交好晋国,其余一概无所谓。

    可能是听到类似的话多了,并且不止一个人反复强调,姬泄心也就起了逆反心理。

    因为不明原因,周简王的葬礼办得很简单,尤其没有派出使节告知表面上依然臣服的各个诸侯国。

    这么一件事情遭到了周王室所有公卿和贵族的反对。

    然而,姬泄心的小性子爆发到了极致,觉得既然各个诸侯国没有把周王室当回事,凭什么不能拿自己父亲的死,去打那些诸侯国的脸。

    也就是说,他这么干有自己的目的性,并不是单纯的胡作非为。

    没有得到通知需要来举哀?

    各个诸侯国不好打听周简王的墓葬是在哪。

    姬泄心又命史官不得记录自己老爹的墓葬所在区域。

    这么一搞,关于周简王的墓葬在哪成了历史空白。

    包括晋国在内的各个周王室体系诸侯国,哪里知道新任周天子姬泄心加了那么多戏。

    他们甚至都不明白自己干了什么,以至于遭到周王室这样的对待。

    “楚自号蛮夷,非尔禽兽哉,我等不如也。”晋君姬周面对过来的师傅,也就是单公姬朝,讲了这么一句。

    丢人啊!

    没脸啦!

    一定要被楚国看了笑话。

    姬朝本着家丑不宜外扬的心态,没有讲新任天子姬泄心半点的坏话。

    而他以及周王室的公卿、贵族已经快要被姬泄心给气死了。

    什么喝酒、听乐、看跳舞的事?

    以“礼”治国的周王室,天子无视了这一切,干得很欢乐。

    周王室的公卿懂的不愿意说,不懂的继续糊涂着。

    看来就是那位天子不知道是有什么毛病,先甩了各个诸侯国一巴掌,又反复在自家的公卿和贵族脸上反复抽。

    每一声“啪”,都是耻辱。

    不止是各个诸侯国和周王室的公卿、贵族,姬泄心自个儿的脸也完全肿了。

    这么一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真的只有神经病能够干得出来。

    或许,只是或许,姬泄心很明白周王室目前的处境,才有了这种破罐子破摔的举动?

    晋君姬周看着沉默的师傅,问道:“我闻天子每日歌舞不断?”

    姬朝下意识想要否认,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露出一脸的苦笑。

    周天子压根就没有保密。

    有心打探消息,花点小钱就能从“洛邑”的阍人(宫城卫士)或宫女的嘴巴中打听得到。

    事先早知道的韩厥嘴巴比较严。

    韩氏也是遵守邦交规则,再来是觉得太丢脸,不但没往外传,还试图封锁消息。

    晋君姬周等进入“王野”才开始让人打听。

    现在周王室不但天子穷,公卿、贵族以及任何担任公职的人,没一个不穷的。

    公卿和贵族多少还要点脸。

    阍人和宫女很无所谓,给钱就办事。

    所以,不但晋君姬周,任何一个想打听消息的人,找对人又给点小钱,什么打听不到?

    他们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有一个算一个都被惊呆了。

    周王室除了一张脸面之外,几乎什么都没剩下。

    几代周天子再怎么难过,日子过得多么拮据,日思夜想的是怎么保住那张脸皮。

    到了姬泄心这一任天子,咋就连脸都不要了呢???

    实际上,知道消息的人,能选就会当作不知道。

    晋君姬周也就是对自家师傅不好装傻,又想从姬朝这里知道一些内幕消息,独处的时候才提到这个话题。

    “我又闻卫、齐、秦皆有使往来‘洛邑’不绝?”他说这话的时候,蹦着一张脸。

    这些国家想干么?

    刚登基的周天子又是想干什么???

    晋君姬周有一颗敏感的心,即位后跟一帮卿大夫玩智力游戏,段位方面多少是升了一些。

    他琢磨着晋国被撇到一边,卫国、齐国和秦国在周王室这边的戏份却那么足,其中必有蹊跷啊!

    “我此来便为此事。”姬朝顿了顿,继续往下说道:“秦告晋无理,资天子以厚利,求王庇护;卫、齐谤晋无名而伐,卿大夫武、琦、鲂、朔刑上大夫,非礼也。”

    难怪周天子小日子能过得那么滋润啊!

    原来是有秦国给私下赞助了一波钱财。

    齐国和卫国则是找周天子告状。

    这三个国家不知道是事先知道新王登基,或是给碰了一个巧,反正已经跟姬泄心勾搭上了。

    晋君姬周脸上出现了茫然的表情。

    晋国现在是周王室的保护者哦?

    并且,晋国待周王室也不薄的。

    “天子何故如此?”晋君姬周是真的不明白。

    姬朝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说。

    难道他要告诉自己这个徒弟,说是新的周天子不满周王室目前的境况,有心搞一些操作?

    具体是些什么,看姬泄心接受了秦国的厚礼,又跟齐国和卫国开始勾搭,明显是要搞事情啊!

    姬朝跟其余公卿、贵族再怎么着急和不安,有些话是不能讲的。

    他就纳了个闷了!

    老夫都说了秦国、齐国和卫国的事情。

    你小子怎么就不多联想一下呢?

    而晋君姬周并不是傻子,只是思维成为惯性而已。

    周王室是仰仗来自晋国的保护,才没有被楚国掀翻。

    钱财方面?

    晋国对外发动战争打赢,不管是打哪一个国家,赢了必然会给周天子进行分润。

    很大程度来讲,周天子能将日子过得体面,晋国是有功劳的。

    周王室的公卿和贵族无力发动战争,不可能交什么战力品给周天子。

    仅是依靠封地的产出,周天子连自己都养不活。

    晋君姬周理所当然地认为周天子应该努力维持与晋国的关系,怎么又会想到周天子想搞晋国。

    不能将话说得太明白的姬朝走了。

    姬朝走之前还给了晋君姬周一个自行体会的眼神。

    晋君姬周将众卿大夫召集起来,简单地复述姬朝的那些话,满脸不明白地问道:“为何呀?”

    智罃简单粗暴地说:“请天子检阅罢。”

    韩厥立刻附议。

    剩下的几个“卿”跟着表示赞同。

    晋国每次出征经过“王野”都会邀请周王室那边来人检阅。

    有时候周天子兴致来了,会亲自过来。

    管他周天子到底想搞什么玩意。

    摆开阵势炫耀一波武力,总归是没错的。

    晋君姬周观察了一下,觉得已经有几位“卿”好像明白了些什么,自己却是感到更为困惑,却不能开口问。

    他一直在跟八“卿”斗智斗勇来着,怎么可能表现出智商不足的一面。

    然后?

    没然后啊!

    周天子对晋国邀请检阅,任由自家的公卿和贵族撒泼滚打,反正就是不闻、不问、不回应。

    当寡人傻?

    听说晋军一个个凶神恶煞,成队列阵有着远超各国的气势。

    要是当场被吓尿了,咋整哦!

    才不乐意去。

    眼不见为净,岂不美滋滋?

    寡人就不信晋人敢来“洛邑”强制带走。

    不敢?

    那滚啊!

    结果就是,晋国上从国君,下到武装农夫,等了周天子足足半个月,没得到一丝半点的回馈。

    是那种从周天子到公卿、贵族,一块无视了晋国的情况。

    周天子在任性。

    周王室的公卿和贵族则是没脸见晋国人。

    他们还感到了心惊肉跳,以至于对周天子搞出来的状况,弄了个手足无措,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智罃私下召集了其余的“卿”。

    该到的到齐。

    现场却是维持了足足一刻钟的寂静。

    作为会议召集者的智罃扫视了众同僚一圈,开口说道:“此情此景,天子不在晋矣。”

    韩厥必须讲点什么,说道:“天子思变,韩氏之过也。”

    智罃没搭理韩厥,径直往下继续说道:“晋有名而攻伐列国,不可行出师无名之举。若天子思变,唯罢对外征伐,专注内政。”

    现场出现了喘息声。

    智罃也就看向松了口气的士鲂,眉头给皱了起来。

    敢情,宁就想安心过小日子?

    作为晋国的“卿”,宁不合格啊!

    晋国的“卿”就该闻战而喜,没事端也要制造事端,好痛殴列国获取好处。

    士鲂讪笑说道:“彘氏新立,仰仗大宗得以纳赋,得喘息之机,不敢误也。”

    士匄就是要帮叔父解围,插话说道:“‘祭’地新占,郑国或可来攻,楚国亦绝无罢休之可能。”

    吕武并不愿意说话,心想:“楚国和秦国牵头搞会盟,晋国却要开始闭关锁国,搞不好会被孤立。”

    当然,以家族需要作为出发点,吕武很想消停几年。

    关键是晋国衰败,阴氏不可能没有任何影响。

    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吕武只能开口说道:“南方多变,秦不可不防。”

    像是什么卫国、齐国、鲁国等晋国东边的国家?

    有齐国在,他们是绝对不可能相安无事的。

    智罃无比坚决地说道:“万不可轻动!”

    他这是对吕武意见大到为了怼而怼,还是想要下一盘大棋?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30647/ 第一时间欣赏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作者:荣誉与忠诚所写的《春秋大领主》为转载作品,春秋大领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春秋大领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春秋大领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春秋大领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春秋大领主介绍:
一觉醒来到了春秋时代的晋国,成为一名小领主。晋国刚刚发生国君号召多家贵族一同消灭赵氏家族不久。国内余波未平;国外动荡连连。魂穿成为小贵族的吕武,决定在进击成为大领主之前,先用后世的知识,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而这是一个穿越者无论干什么,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发明家的时代!春秋大领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春秋大领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